六年级数学总复*教案合集五篇

首页 / 教案 / |

  六年级数学总复*教案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正确、合理、灵活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良好审题*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3、使学生在学*中体会计算的乐趣,不断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审题的良好学**惯及正确的运用定律性质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课(约5分钟)

  1、观察3/10、7.4、8、125、5.4、7/10这六个数,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如学生说出下面的①,则教师就继续说②;如学生直接说②,则教师就不再说①)

  ①这些数是整数、小数和分数。

  ②从计算的角度考虑这些数可以干什么?(凑整)

  2、请你根据这六个数编出三道口算题。

  7/10+3/10=7.4-5.4=8×125=

  3、对三道口算题再加工,请你继续计算。

  3/10+7/10×20=7.4-5.4÷0.9=24÷8×125=

  你想说点什么?(预设:不能为了凑整,而不顾运算顺序,应该按运算顺序做。)

  这些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二、进行复*(约30分钟)

  1、下面我们进行一次计算比赛,时间三分钟,看谁做得又对又多。可以不按题号顺序,有选择地做。(课前下发*题纸。)

  脱式计算下列各题:

  2、三分钟到!谁来说一说,你选择的是哪些题目?其他同学呢?

  3、思考: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些题?

  4、我没让你们简算,你们怎么知道这些题能够直接简算的?(预设:需要观察数的特征,符号)简算的依据是什么?(小组讨论)

  5、追问:是不是数字只要能凑整就能简算呢?不能简算,根据什么?能简算根据什么?

  6、现在研究简算的题目,每人手里有一张表,自己先独立填写,填完后再小组交流。第一栏举例,可以是做过的例子,也可再举例。第二栏填简算的依据是什么?第三栏注意(即易错的地儿)是什么?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填在表里。(可把几类全研究,也可感兴趣的几个题)(约8分钟)

  简便运算的题目(举例)

  依据(定律或性质用字母表示)

  注意(易错或提醒同学的地方)

  7、学生汇报:(10分钟)

  (1)比如,依据加法、乘法的结合、交换律;乘法分配律;减法性质;商不变的性质;除法性质。师适时板书:定律和性质,并适时师生、生生间进行。

  (2)在学生汇报的同时,说到什么定律或性质时,如学生之间能相互补充最好,否则教师则补充一些学生没有易错的题目,如:

  (3)(意图:分配律的正确运用。②避免分配律迁移到除法中去)。

  (5)×19×17

  (6)3÷2.53÷2.5÷4

  8、订正结果后改正错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三、课堂:(2分钟)

  今天你想说点什么?

  预设:审题重要,观察特征、符号,依据定律、性质,凑整达到简算目的。

  今天的复*对于以前的学*,你有什么新的认识或想法?

  六年级数学总复*教案 2

  本节课主要教学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法及比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它是进一步学*比矛盾基本性质及比的应用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正确理解比的意义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用实物演示及投影仪进行辅助教学,学生还是不难掌握的。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

  正确理解比的意义。

  1、通过实物及学过的关系式等概括出比的意义,用讲授法讲解说明两个数的比的表示法,引出比号以及比的读法。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

  2、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以及比和除法的联系。

  ;常分米,款分米的红旗一面,投影仪一、复*引入。

  1、出示红旗。

  讲解:它常分米,款分米。要对这面旗的长和宽进行比较,可以用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回答:

  要表示红旗的长和宽的关系,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或者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板书;3÷2=3/2……长是宽地3/2。

  2÷3=2/3……宽是长到2/3。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导语:(教师自备)

  板书:比

  2、教学比难道意义。

  1、)红旗长和宽的关系,也可以这样说:

  长和宽的比是2比3,

  宽和长的比是2比3 。

  2、)出示投影片:

  “一辆汽车2小时行使了100千米,这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求汽车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

  3、)学生讨论比的意义。

  4、)教师小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3、教学比的读写法,各部分的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1、)比的写法:3比2记作3:2。

  2比3记作2:3。

  100比2记作100:2。

  2、)比的读法。

  3、)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3:2 =3÷2 = 3/2

  |   |  |     |

  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4、)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说明: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时表示,有时也可以是整数。

  比的后项不能0。

  4、做教科书第62页上半部分的“做一做”的题目。

  5、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6、做教科书第61页下半部分的“做一做”的题目。

  三、巩固练*:

  1、做练*十七的第1题。

  2、做练*十七的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如何求比值?

  六年级数学总复*教案 3

  问: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分几节来复*?

  答:《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分为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位置和图形的测量四部分。教材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合成一节,并安排图形的变换和图形的位置各一节进行复*。这样安排便于教师教学时把握具体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使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结合得更加紧密。其中,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一节内容较多,依次复**面图形的认识、*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立体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问:教材是按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的顺序复**面图形知识的,有关线的知识如何复*?

  答:复*线的知识,要重温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和相互关系,要整理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还要再现直线、线段的其他知识。

  直线、射线、线段都是直的线,它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端点,有几个端点,有限长还是无限长。小学数学先教学线段,后教学射线和直线。复*这些线,要重温形成直线和射线的活动,体现三者的关系: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射线,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得到直线。因此,可以说线段是直线、射线的一部分。

  小学数学里,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与不相交。两条直线不相交称互相*行,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称互相垂直。同一*面内、不相交是*行概念的重要内涵,垂直是特殊的相交。复*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要理清上述关系。

  关于直线、射线的其他知识安排在练*与实践里复*。第2题复*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第3题复*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是这两点间的距离,第4题复*点和直线间的垂直线段的长度是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材在现实情境里再现这些知识,让学生再次体会并进一步理解,避免机械记忆。

  问:三角形知识的复*包括哪些内容?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复*三角形的知识,主要是三角形的特点和三角形的分类,包括:三角形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之和是180,按角的特点怎样分类,以及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等内容。复*时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第97页有两幅集合图,左图是将三角形按角分类,曾经在四年级教材里出现过,要引导学生结合图说说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各类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右图是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关系图,第一次在教材里出现。要引导学生理解图的意思,体会等边三角形的边和角分别两两相等,具有等腰三角形两边相等、两角相等的特点,从而领悟集合图里一般与特殊、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第二,第97页思考的问题在一个三角形里最多有几个直角?最多有几个钝角答案是确定的,但解释是多样的,要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释。如,从三角形按角分类进行解释,直角三角形里只有一个直角,钝角三角形里只有一个钝角;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解释,如果在一个三角形里有两个直角或有两个钝角,那么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就必定超过180,这是不可能的;从画三角形解释,在一条线段的两端分别画垂线,两条垂线互相*行,不会相交围成三角形交流不同的思考,能促进已有知识的融会贯通。

  问:复*立体图形的知识,教材是怎样增强学生空间观念的?

  答:第103~104页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知识,这些立体图形都是六年级教学的,学生回忆它们的名称和特点应该没有困难。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联系立体图形的基础知识,设计了三类活动:一是应用观察物体的方法和经验,画出各种几何体的正面、上面、侧面的视图,或者选择视图,或者根据视图摆出物体;二是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三是以长方形的一条边,或者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转*面图形,体会形成的立体图形。组织这些活动,要挖掘数学内容,引导深入思考。如练*与实践第3题,旋转长方形形成的两个圆柱为什么一个高、一个矮?为什么一个底面大、一个底面小?旋转直角三角形形成的两个圆锥也有类似的问题可以思辨。要借助图形,通过推理获得答案。第4题,从正视图和上视图能知道长方体的长是4个单位、宽是3个单位、高是2个单位,由此得出长方体的左视图是长是3个单位、宽是2个单位的长方形。复*时还要鼓励验证,加强交流。如第2题设计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第5题用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物体,都需要学生在操作之后进行验证。并且,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开放的,有必要在交流中感受不同的结果。

  问:复*图形的变换怎样把握教学要求?

  答:在图形的变换这一节里,复*轴对称图形、图形的*移与旋转、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三部分知识。轴对称是某些图形的特性,学生应该会确定(指出或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移和旋转能改变图形的位置,但不改变图形的形状与大小,学生应该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面图形*移或旋转90。放大与缩小可以按一定的比改变图形的大小,但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学生应该会在方格纸上画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教材的练*与实践按照上述的内容和要求设计。

  除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外,课程标准还提出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的要求,教材第109页第5题为此而安排。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欣赏图案的结构美,这种美往往体现在对称或别的规律上;要引导学生欣赏图案的制作美,往往是由一个或几个简单图形,通过*移、旋转或其他改变位置的方法制作的;要引导学生欣赏图案的创造美,充分想象,展现个性,释放设计与交流的热情。

  问: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是怎样编排的?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答: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分两节复*,先复*初步的统计活动,然后复*简单事件的可能性。

  统计活动往往围绕数据进行,主要包括获取数据、呈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教材第112页整理与反思栏目里提出三个问题,对应了统计的主要活动。

  收集数据经常采用调查问询、查阅资料、操作测量等方法,整理数据一般要分类和计数,收集数据与整理数据是结合着进行的。教材一贯重视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教学,在一年级学*用符号记录,三年级学*画正字记录,四年级学*分段整理。整理与反思里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引导学生简要地回忆已经积累的方法与经验。

  获得的数据经常用统计表或统计图呈现,小学阶段教学的统计图有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以及扇形统计图。整理与反思里的第二个问题,初步回忆学过的统计图以及每种图的特点。练*与实践里应用统计图,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重视对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合理选择,加强数据分析。第1题给出两组数据,六个城市20xx年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主要表达六个数据各是多少,一般制成条形统计图。北京市1998~20xx年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不仅给出六个数据,还表达数据在逐年递增,制成折线统计图比较好。教材让学生先选择再画图,再次体会这两种统计图的特点。第2题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形式上与以前有些不同,其实仍然是用两种颜色的直条表示两组数据。为了帮助学生看懂变式的统计图,教材要求把图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其中男女生合计人数和男生人数容易在图上直接看到,女生人数可以在图上数小格得到,也可以用减法计算。在统计表下面提出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数据,使数据统计活动具有现实意义。第二,在复*统计图的时候重温正比例关系。第3题给出两组数据,甲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例,乙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分别画出两辆汽车行驶路程和时间关系的图像,从中感受正比例图像的画法与折线统计图很相*,再次体验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直线。第三,复*扇形统计图,要重视看图估计。扇形统计图利用圆里的扇形和相应的百分数,直观表达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的关系,这种直观很容易引发估计。第4题的扇形统计图上没有写出百分数,比较几个扇形,能够知道哪个节目播音时间最长,哪个节目的播音时间最短。表示《校园新闻》播音时间的扇形大约是圆的1/4,表示《故事天地》播音时间的扇形大约是圆的1/3,因此,已知了播音的总时间,就能估计这两个节目的播音时间。教材让学生进行这些估计,一方面能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估计*惯和能力,发展数感。

  数据分析是统计活动的精髓,统计活动的价值就体现在数据分析中。教材通过数据分析复*统计量,整理与反思的第三个问题,复**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和求法,是统计量的基础知识。练*与实践第5、6题,在现实的情境里,选用合适的统计量反映数据的一般情况,是统计量的应用。第5题里一年级学生龋齿颗数的众数是1,六年级学生龋齿颗数的众数是0,要防止把人数19、33作为两个年级学生龋齿颗数的众数。教材设计在条形统计图上找众数的练*,有助于加深对众数概念的体会。另外,比较两个年级学生的牙齿健康情况,除了利用第(3)题里的数据,也能利用众数。第6题男生体重的*均数和中位数的数值差距较大,用哪个统计量表示这组男生体重的一般情况,需要选择。而女生体重的*均数和中位数比较接*,都可以用来表示这组女生体重的一般情况。教学要注意并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些设计。选用统计量是较复杂的数据分析活动,既要重视,又不宜对学生提过高的要求。

  问:教材在总复*里一共编排四次综合应用,这些综合应用有哪些共同特点?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什么?

  答:综合应用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领域。要通过应用,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探索,引发学*兴趣,培养思考能力;通过交流,发展理解他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教材编排的四次综合应用,都注意选择较宽的背景材料,如1996~20xx年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人均绿地面积的变化数据,我国水资源紧缺且分布不均的事实,适当进行国情教育,用有说服力的数据反映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在明显提高,也用数据说明我国在改善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还要不断努力。这些综合应用都把统计作为主要活动,同时在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应用数与代数领域的数量关系及计算知识,空间与图形领域里的测量知识解决问题。这些综合应用都有充分的合作交流空间,有助于学生感受团队的作用,感受自己的力量,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住房的变化先利用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计算并回答有关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的问题;然后调查、汇总全班学生家庭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变化的数据,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最后交流调查统计的体会或想法。

  获得全班学生家庭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数据是这次综合应用的重点,汇总各学生家庭居住面积和人口数是难点。教学对要组织好数据的汇总,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汇总的办法,集思广益,寻找较好的方案。如先分小组汇总,再全班汇总。

  旅游费用的预算先为小芳家去北京旅游编制预算;然后学生自选旅游地点,了解有关的费用信息,制订全家的出游计划。

  选择信息,制订并比较几个不同方案是这次综合应用的重点。小芳家去北京旅游,往返交通有多种方案,如双飞、单飞或双程乘火车等,可以通过计算、比较,选择理想的一种。自己设计旅游方案则更加开放,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了解信息,进行比较与选择。

  绿地面积先在统计图上了解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并对照统计表中世界部分国家首都20xx年的有关数据,既看到我国的进步,也看到差距。然后计算自己学校的人均绿地面积。

  这次综合应用的重点是如何获得学校绿地面积和全校的人数。教材特地安排小组讨论,还利用小卡通提示一些方法供参考和选用。实地测量面积可能是难点,需要教师给予具体的帮助。

  保护水资源在介绍我国水资源的实际状况后,提供三项实验,让学生体会日常生活中常有浪费水的情况,有许多节约水的机会,还让学生感受实验也是获得数据的常用方法,每个学生只要在三项实验中任选一项。

  小组合作获得数据,在这次综合应用中很重要。首先,选择的实验项目应是小组学生都感兴趣的,还是有条件进行的。然后,讨论怎样得到数据,设计实验方案。如寻找一个滴水的龙头,或者打开一个水龙头让它慢慢地滴水,把滴的水收集在容器里,定时测量流失的水量。另外,还要组内分工,明确各人应做的事情。如用不同流量的水洗手实验,至少要1人控制、调节水流量,1人掌握时间,1人洗手,1人收集并测量用掉的水。

  六年级数学总复*教案 4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整体设计说明:

  本班的孩子基础较差,很多孩子没有养成好的学**惯,好的思考方法,所以课堂上的重点放在了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上。在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时,重点突出孩子的思考过程,强调孩子有根据地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惯。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导入。

  1、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说一说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2、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

  过渡:同学们,比有各部位的名称,把比组成比例后我们有了新的名称,请自学课本第34页。生阅读后,请同学说出黑板上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的认识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所以让孩子们自学,培养孩子的自主学*能力,养成读数学书的*惯。

  三、反馈练*。

  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投影出示)

  先小组之内说一说,然后在指名回答。重点说分数形式的比例外项和内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点学*组成一个比例的两个比哪两个数是外项,哪两个数是内项。重点突出分数形式下怎么去找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四、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投影出示几组比例,让学生观察看看能有什么发现?细心的同学很快会发现这几组比例数字相同,但是书写位置不同。然后老师在质疑,为什么这些比例里的四个数书写位置不同却能组成比例呢?请小组合作找个这个秘密。

  (2)学生找出原因后,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总结出来。并指出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3)继续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这样的性质,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4)比例写出分数形式后,也就是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乘得的积也一定相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用质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这样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总结归纳的过程,并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

  五、巩固练*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投影出示练*)。

  2、应用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学生独立完成后,用展示台展示)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投影出示)

  六、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并且留给孩子质疑问难的空间。

  七、拓展练*:把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

  3×40=8×15

  六年级数学总复*教案 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一10l页周长、面积的意义,周长计算和“练一练”,练*十九第1—5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周长、面积的意义,以及学过的周长计算的公式,能正确地进行周长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认识了*面封闭图形的特征以后,这节课先复*它们的周长计算。(板书课题)同学们要弄清什么是周长,掌握一些图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复*周长、面积的意义

  l.明确意义。

  提问:想一想,一个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什么叫做面积呢,出示一个正方形后提问:谁能在图上指出它的周长和面积?指出,周长是指围成的*面图形周边的总长度,(板书:周长:围成*面图形的周边的总长度。)面积是表示围成的*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大小。它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板书:面积:围成的*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大小。)

  2.学生练*。

  (1) 请同学们根据第l00页上的要求,描出周长和涂出面积部分。出示相应的表示周长和面积的图形,让学生交互检查。

  (2) 做练*十九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提问:你认为这两组图形说明了什么?

  指出:从这里可以看出,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因为周长和面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三、复*周长计算

  1.巩固计算公式。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公式,请大家先在第100页上填出这些图形周长计算的公式,再告诉大家各个图形为什么这样算。学生回答时老师板书公式。

  追问:“π””是什么?你能说出一个圆的半径、直径和周长之间的关系吗?我们一起来按照刚才说的关系,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填充后口答,

  3.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做在练*本上。指名口答算式,老师板书,集体订正。

  4.做“练一练”第3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汀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十九第2~5题。


六年级数学总复*教案合集五篇扩展阅读


六年级数学总复*教案合集五篇(扩展1)

——《总复*》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篇

《总复*》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这几天由于六年级的提前考试,我感觉很累,一是身体上的累,二是精神和思想上的累。给我的感觉是孩子们越复*啥也不会。今天课后静下心来仔细的想。让我想起李镇西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录,他曾今说:“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作为思想者的教师,在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具体工作的同时,还应不断关心着、思考着社会发展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甚至当代思想理论界的热点讨论、国际上的风云变幻都能使他联想到自己的教育。

  既然是思想者,我们就应该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心灵自由,就意味着独立思考,意味着不迷行权威,意味着让思想的火炬熊熊燃烧。”我想,李老师正是有一种信念,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如此累累的收获的。所以在即将考试的这几天我要先调整自己的心态。

  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考试,争取更好的成绩走入初中。

《总复*》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一、描述

  六年级数学复*课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了,课前的复*整理,课上交流汇报,已经成了一成不变的一种模式,学生已经在熟悉不过了,对此也就没有了多少热情。这节课要解决87页思考题、104页15题和思考题。我决定换一种方式:课前整理时,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办法。

  87页思考题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对“比原价降低了百分之几”这个问题较难理解,我放手让吴自远等好学生头天晚上设计解决方案。吴自远的方案是用假设法,设定一种商品的价格为100元,然后再按照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解答。学生对他的这种讲法易于接受,比较直观。

  在解决104页15题时我首先让思路清晰、口齿表达伶俐的于贝尔上来讲题。果然,姜婷用列举法举出所有长方形的长和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思考题是在15题的基础上出示的,通过刚才于贝尔的列举,小组讨论、分析长和宽的差的变化与面积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出乎我的意料,这时学生都会了,我就叫朱超凡和余浩上来讲。从没有这样的机会,他两个人很激动,我想:不管这道题多难,他俩永远不会忘记。

  二、分析

  1、激发学生主动学*的欲望,为学*的主动学*创造条件。在宣布了这样的上课方式后,学生们的兴致很高,在上课之前已经聚在一起讨论怎么讲题,其实这就是在自主学*。为了想好怎么解题,他们聚在一起讨论、分析,最主要的是他们对此不以为苦,反以为乐,设计的方案被采纳了,高兴劲和成功感就油然而生。课堂的学*被延伸至课前、课外,课堂上的被动接受成为课外的主动复*,而课堂上的讲题过程突出解决的是他们认为重要的地方和最难的地方,更因为这些问题都来自学生自己。在教学上,我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努力淡化并退出学生心中教师的权威形象,让他们感觉课堂是他们的,是他们在辩论,老师不是裁判,只是主持或者说只是观众,对与错都由他们来决定。

  2、增强合作意识,为学困生的参与和成功创造机会。这节课后进生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用这种形式上课时,他们敢于说出自己所理解到的,哪怕是一点点,看着他们一脸的喜悦,我多么惊喜,这不正是我所希望的学*方式吗?同伴间的.学*和合作对这些孩子是多么有效,学*成为了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命令。

  三、反思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在解答开放题时,会表现出不同层次、多种水*的解答方案:有的学生可能只找到一种答案,有的学生能找到多种答案。不同的解答方案和结果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水*。学生通过探索的过程、寻找方法和计算的过程,变简单机械模仿过程逐步上升为深化提高知识的过程。在这样的解题过程中,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往学生往往找到一个答案就不必也不再进一步思考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养成创新*惯的自觉性。

  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学生在解开放题时,不是机械性地就题论题,而是要从众多的模式中选择自己所需的模式,多方面思考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最少的时间,做最小量的题目,但能获取较多的知识,从而提高做题的质量,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堆里**出来,大大减轻学生课业的过重负担。

  有利于形成宽松的教学氛围。是畅所欲言,教师不再把学生一个个“扶过河”,而是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开放思路学会“过河”。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已开放为*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学生可以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行学*。这样,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和探索服务的,并以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作为教师主导水*的标准。这样做,有利于形成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总复*》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比例”属于概念课,为了让学生对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进行对比复*,深化基本概念。主要体现在:

  1、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清晰展现教学环节。

  我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把部分幻灯片做成超链接,进入复*时,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复*内容,这样清晰地引领,使学生明确了复*方向,同时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2、加强知识间的前后联系,理清知识脉络。

  我让学生以回忆并填写相关表格的方式参与整理和复*,指导学生参与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再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更清楚的理解比和比例在意义、各部分之间关系和性质上不同,求比值、化简比和解比例方法与结果上的不同。

  3、注重了复*课与新授课的区别。

  复*课提问要注意广度而不能拘泥于一个方面。如:课前我让学生回忆交流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而不是只让学生回忆比的知识或者比例的知识,这样学生的回忆搜索就被打开了。

  4、把概念的整理和具体的题目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概念在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

  我要求学生整理概念的同时,还同步练*一些具体的概念的应用题目和学生*时作业中容易混淆和错误的题目。比如在复*到比的化简和求比值这部分知识时,首先针对学生结果容易混淆的情况我出示一个练*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提出问题“求比值和化简比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这样的对比练*,就解决了容易混淆的问题。

  通过对这节课的教学,我意识到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把学生的学放到主要地位上来,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构建知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形成一条条知识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和运用知识。


六年级数学总复*教案合集五篇(扩展2)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教案优选【10】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教案 1

  一、教学内容简易方程总复*

  二、教学要求

  (一)知识方面:

  使学生能准确、熟练地用字母表示数(定律、公式、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代人求值。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求简易方程的解的算理和算法,并正确地求简易方程的解和列方程解文字叙述题。

  (二)能力方面:

  正确解方程,提高解题能力。

  (三)思想教育:

  通过解方程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

  教学步骤

  一、复*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⑴订阅《中国少年报》五年级订了320份,比四年级多订了X份,四年级订了()份。

  ⑵比X的5倍少1.2的数是()。

  ⑶路程S、速度V、时间t三者的关系,可以表示为S=,当V=32(千米)t=5(小时)S=;当S=120(千米)t=1.8小时,V=

  小结: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时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它不具体回答是多少,但是一旦字母数值确定了,它就可以得到具体的值了。

  二、巩固

  教材第128页整理与复*第1、2题

  三、复*简易方程

  1.等式与方程,下列各式中是等式的打上,是方程的打上△。

  ①3+5X()②2X一1=0()

  ③1+2.7=3.7()④15<1十X()

  第②题同时出现了和△记号,说明了什么?

  2.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1)先说说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

  (2)怎样解简易方程?根据什么?怎样检验?又根据什么?

  3.解下列方程。

  ①54-X=48②54-3X=48③13X+2X=9.9

  ④69+3X=70。⑤6(l一X)=5.4⑥3.5X+X=1.7

  小结:解简易方程,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多步的问题要进行转化处理,根据四则计算的关系求解。

  4.列方程解文字叙述题。

  列方程解文字叙述题时,首先应设要求的数为X(题目中出现了未知数X的,可以不设),再把文字叙述的形式翻译成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即方程),题中怎样叙述等式就怎样写,顺序一般不要改动,列出方程后按简易方程的解法才解,如:

  (板书)一个数的5倍减去37等于18,求这个数。

  解:设要求的数为X。

  5X一37=18

  5X=18十37

  5X=55

  X=11

  四、练*

  1.解方程〔第⑴、⑵要写出检验〕

  ⑴2X一5.56=3

  ⑵3X十1.5X=13.5

  ⑶(X十2)0.5=1.l

  ⑷(7.2-4.8)X=0.4

  ⑸6X-6=4X-4

  ⑹7X一4.2-5.8=1.9

  2.列方程,并解方程。

  (1)某数增加5倍后与3的差等于117,求某数。

  (2)15加上一个数的2信等于38的一半,求这个数。

  (3)5的'3倍比一个数的一半多8,求这个数。

  (4)某数的8倍加上10,等于它的10倍减去8,求这个数。

  (5)4.9减去4.9与0.5的积,比X的5倍少1.65,求X。

  整理与复*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列方程解应用题复*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使学生能准确、熟练地分析应用题数量间的最基本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解应用题。能根据题意迅速、恰当地选择解法(什么题目列方程解答简便,什么时候可以用算术方法直接解答),培养学生采用多种灵活简便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二)能力方面: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指导

  1.揭示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它与算术法解应用题有什么不同?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板书)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②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2)它与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区别:

  在算术方法中,为了求出未知数,需要把已知数集中起来加以分析,找出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联系,未知数不参加列式。而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可以让未知数和已知数处于相同的地位,按照题中叙述的等量关系,直接参加列式计算,直接地反映出题中叙述的等量关系,特别是在用算术解法需要逆解的题目中,列方程解往往比较容易。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正确地分析题中数量间的等量关系,恰当地设未知数列方程。寻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时,可以把应用题中一般的数量关系作为等量关系,也可以把常见的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式作为等量关系。(4)列方程解应用题

  ①光的速度是每秒300000千米。这个距离大约比地球赤道的7倍多20000千米。地球赤道大约有多少千米?

  (板书)等量关系式

  地球赤道7+20000=光的速度

  X千米300000千米

  列方程解答:

  解:设地球赤道大约有X千米。

  7X十20000=300000

  7X=280000

  X=40000

  答:地球赤道大约有40000千米。

  ②有一块梯形地板,面积为75乎方厘米,上底与下底的和是50厘米,高多少厘米?

  (板书)等量关系式

  (上底十下底)高2=梯形面积

  50厘米75*方厘米

  解:设高是X厘米。

  50X2=75

  50X=150

  X=15050

  X=3

  答:梯形的高是3厘米。

  二、巩固(选择恰当的方法解答下面各题。)

  1.一捆电线,用去70米,比余下的3倍少20米。这捆电线用后还剩多少米?

  2.一块三角形的草地,面积400*方米,底边长8米,高是多少米?

  3.一长方形的宽是50米,长是宽的1.4倍,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4.刘磊看一本书,前3天*均每天看30页,余下的每天看40页,13天看完,这本书共多页?

  5.修一条2420米的路,已经修了5天,每天修260米,剩下的要4天修完,每天修多少米?

  6.妈妈买5千克苹果和3千克香蕉,苹果每千克4.5元,共付出42.9元,香蕉每千克多少元?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教案 2

  课题数的运算(二)第 1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顺序,整理运算定律和一结规律,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2 经历概括、计算、比较等学*过程,让学生掌握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并能根据题目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使计算简便。

  教学重难点运用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课前准备课件

  板书设计名称用字母表示举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教 学 过 程

  通过复*,加深对四则运算的理解和掌握,为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进一步巩固估算策略,提高估算能力。

  在练*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认真学*的态度。一、运算顺序(教材第76页例6)。

  1、说一说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算一算:(710-18×4)÷2=

  2、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一样吗?

  3、算一算: ×[ -( - )]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外面的.

  4、组内交流算法:

  (1)( - )÷( ×42 ) (2) ÷[( + )× ]

  5、完成教材第76页“做一做”。

  二、运算定律(教材第77页例7)。

  1、根据表格,填一填。

  名称用字母表示举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2、算一算,学生说说简算过程及应用的运算定律。

  ①2.5×12.5×4×8

  =(2.5×4)×(12.5×8)……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10×100

  =1000

  ③(21- )× ④5.03-2.14-1.86

  3、完成教材第77页例7下面“做一做”。

  三、出示例8估算的应用

  1、学生交流、讨论。

  2、完成例8下面“做一做”。

  四、巩固应用:

  完成练*十五第3---7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课 后

  小 记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教案 3

  一、课题:量的计量

  1.单名数、复名数的复*,并举例.

  请你说说图里学过的四边形的名称、特征和字母表示的意义.

  2.小组共同回忆探讨.

  二、复**面图形的面积.

  谈话:回到学校,马明对手头的材料认真研究起来。

  提问:你能帮马明出个主意,更好地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吗?

  小结:用统计图可以把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得更加形象具体。

  提问:我们根据统计表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为什么?

  总结:我们是根据统计图的特点来选择统计图的。现在打开书p140,再看一看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三、根据统计表画统计图。

  要求:小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放的制图纸,在征求组员意见的基础上合作制图。每个小组3人,每人完成一种统计图。

  引导评价板演学生的制图。

  四、分析统计图。

  出示讨论题:

  1.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得快?

  2、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作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3、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外销产品占产品销售总数的百分比大?

  4、综合上面的分析,你建议马明到哪个单位应聘,为什么?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教案 4

  问: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分几节来复*?

  答:《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分为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位置和图形的测量四部分。教材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合成一节,并安排图形的变换和图形的位置各一节进行复*。这样安排便于教师教学时把握具体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使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结合得更加紧密。其中,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一节内容较多,依次复**面图形的认识、*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立体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问:教材是按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的顺序复**面图形知识的,有关线的知识如何复*?

  答:复*线的知识,要重温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和相互关系,要整理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还要再现直线、线段的其他知识。

  直线、射线、线段都是直的线,它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端点,有几个端点,有限长还是无限长。小学数学先教学线段,后教学射线和直线。复*这些线,要重温形成直线和射线的活动,体现三者的关系: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射线,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得到直线。因此,可以说线段是直线、射线的一部分。

  小学数学里,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与不相交。两条直线不相交称互相*行,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称互相垂直。同一*面内、不相交是*行概念的重要内涵,垂直是特殊的相交。复*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要理清上述关系。

  关于直线、射线的其他知识安排在练*与实践里复*。第2题复*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第3题复*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是这两点间的距离,第4题复*点和直线间的垂直线段的长度是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材在现实情境里再现这些知识,让学生再次体会并进一步理解,避免机械记忆。

  问:三角形知识的复*包括哪些内容?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复*三角形的知识,主要是三角形的特点和三角形的分类,包括:三角形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之和是180,按角的特点怎样分类,以及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等内容。复*时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第97页有两幅集合图,左图是将三角形按角分类,曾经在四年级教材里出现过,要引导学生结合图说说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各类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右图是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关系图,第一次在教材里出现。要引导学生理解图的意思,体会等边三角形的边和角分别两两相等,具有等腰三角形两边相等、两角相等的特点,从而领悟集合图里一般与特殊、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第二,第97页思考的问题在一个三角形里最多有几个直角?最多有几个钝角答案是确定的,但解释是多样的,要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释。如,从三角形按角分类进行解释,直角三角形里只有一个直角,钝角三角形里只有一个钝角;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解释,如果在一个三角形里有两个直角或有两个钝角,那么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就必定超过180,这是不可能的;从画三角形解释,在一条线段的两端分别画垂线,两条垂线互相*行,不会相交围成三角形交流不同的思考,能促进已有知识的融会贯通。

  问:复*立体图形的知识,教材是怎样增强学生空间观念的?

  答:第103~104页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知识,这些立体图形都是六年级教学的,学生回忆它们的名称和特点应该没有困难。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联系立体图形的基础知识,设计了三类活动:一是应用观察物体的方法和经验,画出各种几何体的正面、上面、侧面的视图,或者选择视图,或者根据视图摆出物体;二是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三是以长方形的一条边,或者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转*面图形,体会形成的立体图形。组织这些活动,要挖掘数学内容,引导深入思考。如练*与实践第3题,旋转长方形形成的两个圆柱为什么一个高、一个矮?为什么一个底面大、一个底面小?旋转直角三角形形成的两个圆锥也有类似的问题可以思辨。要借助图形,通过推理获得答案。第4题,从正视图和上视图能知道长方体的长是4个单位、宽是3个单位、高是2个单位,由此得出长方体的左视图是长是3个单位、宽是2个单位的长方形。复*时还要鼓励验证,加强交流。如第2题设计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第5题用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物体,都需要学生在操作之后进行验证。并且,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开放的,有必要在交流中感受不同的结果。

  问:复*图形的变换怎样把握教学要求?

  答:在图形的变换这一节里,复*轴对称图形、图形的*移与旋转、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三部分知识。轴对称是某些图形的特性,学生应该会确定(指出或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移和旋转能改变图形的位置,但不改变图形的形状与大小,学生应该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面图形*移或旋转90。放大与缩小可以按一定的比改变图形的大小,但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学生应该会在方格纸上画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教材的练*与实践按照上述的内容和要求设计。

  除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外,课程标准还提出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的要求,教材第109页第5题为此而安排。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欣赏图案的结构美,这种美往往体现在对称或别的规律上;要引导学生欣赏图案的制作美,往往是由一个或几个简单图形,通过*移、旋转或其他改变位置的方法制作的;要引导学生欣赏图案的创造美,充分想象,展现个性,释放设计与交流的热情。

  问: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是怎样编排的?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答: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分两节复*,先复*初步的统计活动,然后复*简单事件的可能性。

  统计活动往往围绕数据进行,主要包括获取数据、呈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教材第112页整理与反思栏目里提出三个问题,对应了统计的主要活动。

  收集数据经常采用调查问询、查阅资料、操作测量等方法,整理数据一般要分类和计数,收集数据与整理数据是结合着进行的。教材一贯重视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教学,在一年级学*用符号记录,三年级学*画正字记录,四年级学*分段整理。整理与反思里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引导学生简要地回忆已经积累的方法与经验。

  获得的数据经常用统计表或统计图呈现,小学阶段教学的统计图有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以及扇形统计图。整理与反思里的第二个问题,初步回忆学过的统计图以及每种图的特点。练*与实践里应用统计图,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重视对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合理选择,加强数据分析。第1题给出两组数据,六个城市20xx年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主要表达六个数据各是多少,一般制成条形统计图。北京市1998~20xx年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不仅给出六个数据,还表达数据在逐年递增,制成折线统计图比较好。教材让学生先选择再画图,再次体会这两种统计图的特点。第2题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形式上与以前有些不同,其实仍然是用两种颜色的直条表示两组数据。为了帮助学生看懂变式的统计图,教材要求把图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其中男女生合计人数和男生人数容易在图上直接看到,女生人数可以在图上数小格得到,也可以用减法计算。在统计表下面提出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数据,使数据统计活动具有现实意义。第二,在复*统计图的时候重温正比例关系。第3题给出两组数据,甲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例,乙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分别画出两辆汽车行驶路程和时间关系的图像,从中感受正比例图像的画法与折线统计图很相*,再次体验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直线。第三,复*扇形统计图,要重视看图估计。扇形统计图利用圆里的扇形和相应的百分数,直观表达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的关系,这种直观很容易引发估计。第4题的扇形统计图上没有写出百分数,比较几个扇形,能够知道哪个节目播音时间最长,哪个节目的播音时间最短。表示《校园新闻》播音时间的扇形大约是圆的1/4,表示《故事天地》播音时间的扇形大约是圆的1/3,因此,已知了播音的总时间,就能估计这两个节目的播音时间。教材让学生进行这些估计,一方面能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估计*惯和能力,发展数感。

  数据分析是统计活动的精髓,统计活动的价值就体现在数据分析中。教材通过数据分析复*统计量,整理与反思的第三个问题,复**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和求法,是统计量的基础知识。练*与实践第5、6题,在现实的情境里,选用合适的统计量反映数据的一般情况,是统计量的应用。第5题里一年级学生龋齿颗数的众数是1,六年级学生龋齿颗数的众数是0,要防止把人数19、33作为两个年级学生龋齿颗数的众数。教材设计在条形统计图上找众数的练*,有助于加深对众数概念的体会。另外,比较两个年级学生的牙齿健康情况,除了利用第(3)题里的数据,也能利用众数。第6题男生体重的*均数和中位数的数值差距较大,用哪个统计量表示这组男生体重的一般情况,需要选择。而女生体重的*均数和中位数比较接*,都可以用来表示这组女生体重的一般情况。教学要注意并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些设计。选用统计量是较复杂的数据分析活动,既要重视,又不宜对学生提过高的要求。

  问:教材在总复*里一共编排四次综合应用,这些综合应用有哪些共同特点?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什么?

  答:综合应用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领域。要通过应用,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探索,引发学*兴趣,培养思考能力;通过交流,发展理解他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教材编排的四次综合应用,都注意选择较宽的背景材料,如1996~20xx年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人均绿地面积的变化数据,我国水资源紧缺且分布不均的事实,适当进行国情教育,用有说服力的数据反映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在明显提高,也用数据说明我国在改善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还要不断努力。这些综合应用都把统计作为主要活动,同时在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应用数与代数领域的数量关系及计算知识,空间与图形领域里的测量知识解决问题。这些综合应用都有充分的合作交流空间,有助于学生感受团队的作用,感受自己的力量,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住房的变化先利用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计算并回答有关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的问题;然后调查、汇总全班学生家庭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变化的数据,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最后交流调查统计的体会或想法。

  获得全班学生家庭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数据是这次综合应用的重点,汇总各学生家庭居住面积和人口数是难点。教学对要组织好数据的汇总,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汇总的办法,集思广益,寻找较好的方案。如先分小组汇总,再全班汇总。

  旅游费用的预算先为小芳家去北京旅游编制预算;然后学生自选旅游地点,了解有关的费用信息,制订全家的出游计划。

  选择信息,制订并比较几个不同方案是这次综合应用的重点。小芳家去北京旅游,往返交通有多种方案,如双飞、单飞或双程乘火车等,可以通过计算、比较,选择理想的一种。自己设计旅游方案则更加开放,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了解信息,进行比较与选择。

  绿地面积先在统计图上了解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并对照统计表中世界部分国家首都20xx年的有关数据,既看到我国的进步,也看到差距。然后计算自己学校的人均绿地面积。

  这次综合应用的重点是如何获得学校绿地面积和全校的人数。教材特地安排小组讨论,还利用小卡通提示一些方法供参考和选用。实地测量面积可能是难点,需要教师给予具体的帮助。

  保护水资源在介绍我国水资源的实际状况后,提供三项实验,让学生体会日常生活中常有浪费水的情况,有许多节约水的机会,还让学生感受实验也是获得数据的常用方法,每个学生只要在三项实验中任选一项。

  小组合作获得数据,在这次综合应用中很重要。首先,选择的实验项目应是小组学生都感兴趣的,还是有条件进行的。然后,讨论怎样得到数据,设计实验方案。如寻找一个滴水的龙头,或者打开一个水龙头让它慢慢地滴水,把滴的水收集在容器里,定时测量流失的水量。另外,还要组内分工,明确各人应做的事情。如用不同流量的水洗手实验,至少要1人控制、调节水流量,1人掌握时间,1人洗手,1人收集并测量用掉的水。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教案 5

  一、代数初步知识.

  教学指导

  本单元内容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也是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小学阶段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掌握这一阶段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及知识规律,对于全面复*和巩固知识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在组织学生复*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三课时

  数的整除;

  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教材81页上的“做一做”

  练*十六第7~12题。

  (二)四则运算的法则.【继续演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2.思考

  :怎样应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或乘、除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加法可用减法验算;减法可以用加法或减法验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验算.)

  3.练*:

  先说出下面各算式的意义,再计算,并进行验算.

  4325+379 47.5-7.65 18.4×75

  84× 587.1÷0.57 ÷

  二、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进行了整理和复*,总结了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及注意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在计算时一定要细心、认真,养成自觉验算的好*惯.

  三、随堂练*.

  1.根据43×78=335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复*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性质)

  43×0.78=0.43×7.8=

  33.54÷0.78=3354÷0.43=

  2.在○里填上“>”“<”或“=”.

  3.思考:7.6÷0.25的商与7.6×4的积相等吗?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五、板书设计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教案 6

  问: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分几节来复*?

  答:《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分为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位置和图形的测量四部分。教材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合成一节,并安排图形的变换和图形的位置各一节进行复*。这样安排便于教师教学时把握具体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使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结合得更加紧密。其中,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一节内容较多,依次复**面图形的认识、*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立体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问:教材是按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的顺序复**面图形知识的,有关线的知识如何复*?

  答:复*线的知识,要重温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和相互关系,要整理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还要再现直线、线段的其他知识。

  直线、射线、线段都是直的线,它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端点,有几个端点,有限长还是无限长。小学数学先教学线段,后教学射线和直线。复*这些线,要重温形成直线和射线的活动,体现三者的关系: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射线,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得到直线。因此,可以说线段是直线、射线的一部分。

  小学数学里,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与不相交。两条直线不相交称互相*行,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称互相垂直。同一*面内、不相交是*行概念的重要内涵,垂直是特殊的相交。复*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要理清上述关系。

  关于直线、射线的其他知识安排在练*与实践里复*。第2题复*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第3题复*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是这两点间的距离,第4题复*点和直线间的垂直线段的长度是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材在现实情境里再现这些知识,让学生再次体会并进一步理解,避免机械记忆。

  问:三角形知识的复*包括哪些内容?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复*三角形的知识,主要是三角形的特点和三角形的分类,包括:三角形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之和是180,按角的特点怎样分类,以及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等内容。复*时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第97页有两幅集合图,左图是将三角形按角分类,曾经在四年级教材里出现过,要引导学生结合图说说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各类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右图是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关系图,第一次在教材里出现。要引导学生理解图的意思,体会等边三角形的边和角分别两两相等,具有等腰三角形两边相等、两角相等的特点,从而领悟集合图里一般与特殊、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第二,第97页思考的问题在一个三角形里最多有几个直角?最多有几个钝角答案是确定的,但解释是多样的,要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释。如,从三角形按角分类进行解释,直角三角形里只有一个直角,钝角三角形里只有一个钝角;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解释,如果在一个三角形里有两个直角或有两个钝角,那么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就必定超过180,这是不可能的;从画三角形解释,在一条线段的两端分别画垂线,两条垂线互相*行,不会相交围成三角形交流不同的思考,能促进已有知识的融会贯通。

  问:复*立体图形的知识,教材是怎样增强学生空间观念的?

  答:第103~104页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知识,这些立体图形都是六年级教学的,学生回忆它们的名称和特点应该没有困难。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联系立体图形的基础知识,设计了三类活动:一是应用观察物体的方法和经验,画出各种几何体的正面、上面、侧面的视图,或者选择视图,或者根据视图摆出物体;二是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三是以长方形的一条边,或者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转*面图形,体会形成的立体图形。组织这些活动,要挖掘数学内容,引导深入思考。如练*与实践第3题,旋转长方形形成的两个圆柱为什么一个高、一个矮?为什么一个底面大、一个底面小?旋转直角三角形形成的两个圆锥也有类似的问题可以思辨。要借助图形,通过推理获得答案。第4题,从正视图和上视图能知道长方体的长是4个单位、宽是3个单位、高是2个单位,由此得出长方体的左视图是长是3个单位、宽是2个单位的长方形。复*时还要鼓励验证,加强交流。如第2题设计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第5题用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物体,都需要学生在操作之后进行验证。并且,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开放的,有必要在交流中感受不同的结果。

  问:复*图形的变换怎样把握教学要求?

  答:在图形的变换这一节里,复*轴对称图形、图形的*移与旋转、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三部分知识。轴对称是某些图形的特性,学生应该会确定(指出或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移和旋转能改变图形的位置,但不改变图形的形状与大小,学生应该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面图形*移或旋转90。放大与缩小可以按一定的比改变图形的大小,但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学生应该会在方格纸上画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教材的练*与实践按照上述的内容和要求设计。

  除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外,课程标准还提出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的要求,教材第109页第5题为此而安排。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欣赏图案的结构美,这种美往往体现在对称或别的规律上;要引导学生欣赏图案的制作美,往往是由一个或几个简单图形,通过*移、旋转或其他改变位置的方法制作的;要引导学生欣赏图案的创造美,充分想象,展现个性,释放设计与交流的热情。

  问: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是怎样编排的?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答: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分两节复*,先复*初步的统计活动,然后复*简单事件的可能性。

  统计活动往往围绕数据进行,主要包括获取数据、呈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教材第112页整理与反思栏目里提出三个问题,对应了统计的主要活动。

  收集数据经常采用调查问询、查阅资料、操作测量等方法,整理数据一般要分类和计数,收集数据与整理数据是结合着进行的。教材一贯重视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教学,在一年级学*用符号记录,三年级学*画正字记录,四年级学*分段整理。整理与反思里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引导学生简要地回忆已经积累的方法与经验。

  获得的`数据经常用统计表或统计图呈现,小学阶段教学的统计图有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以及扇形统计图。整理与反思里的第二个问题,初步回忆学过的统计图以及每种图的特点。练*与实践里应用统计图,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重视对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合理选择,加强数据分析。第1题给出两组数据,六个城市20xx年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主要表达六个数据各是多少,一般制成条形统计图。北京市1998~20xx年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不仅给出六个数据,还表达数据在逐年递增,制成折线统计图比较好。教材让学生先选择再画图,再次体会这两种统计图的特点。第2题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形式上与以前有些不同,其实仍然是用两种颜色的直条表示两组数据。为了帮助学生看懂变式的统计图,教材要求把图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其中男女生合计人数和男生人数容易在图上直接看到,女生人数可以在图上数小格得到,也可以用减法计算。在统计表下面提出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数据,使数据统计活动具有现实意义。第二,在复*统计图的时候重温正比例关系。第3题给出两组数据,甲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例,乙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分别画出两辆汽车行驶路程和时间关系的图像,从中感受正比例图像的画法与折线统计图很相*,再次体验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直线。第三,复*扇形统计图,要重视看图估计。扇形统计图利用圆里的扇形和相应的百分数,直观表达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的关系,这种直观很容易引发估计。第4题的扇形统计图上没有写出百分数,比较几个扇形,能够知道哪个节目播音时间最长,哪个节目的播音时间最短。表示《校园新闻》播音时间的扇形大约是圆的1/4,表示《故事天地》播音时间的扇形大约是圆的1/3,因此,已知了播音的总时间,就能估计这两个节目的播音时间。教材让学生进行这些估计,一方面能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估计*惯和能力,发展数感。

  数据分析是统计活动的精髓,统计活动的价值就体现在数据分析中。教材通过数据分析复*统计量,整理与反思的第三个问题,复**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和求法,是统计量的基础知识。练*与实践第5、6题,在现实的情境里,选用合适的统计量反映数据的一般情况,是统计量的应用。第5题里一年级学生龋齿颗数的众数是1,六年级学生龋齿颗数的众数是0,要防止把人数19、33作为两个年级学生龋齿颗数的众数。教材设计在条形统计图上找众数的练*,有助于加深对众数概念的体会。另外,比较两个年级学生的牙齿健康情况,除了利用第(3)题里的数据,也能利用众数。第6题男生体重的*均数和中位数的数值差距较大,用哪个统计量表示这组男生体重的一般情况,需要选择。而女生体重的*均数和中位数比较接*,都可以用来表示这组女生体重的一般情况。教学要注意并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些设计。选用统计量是较复杂的数据分析活动,既要重视,又不宜对学生提过高的要求。

  问:教材在总复*里一共编排四次综合应用,这些综合应用有哪些共同特点?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什么?

  答:综合应用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领域。要通过应用,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探索,引发学*兴趣,培养思考能力;通过交流,发展理解他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教材编排的四次综合应用,都注意选择较宽的背景材料,如1996~20xx年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人均绿地面积的变化数据,我国水资源紧缺且分布不均的事实,适当进行国情教育,用有说服力的数据反映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在明显提高,也用数据说明我国在改善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还要不断努力。这些综合应用都把统计作为主要活动,同时在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应用数与代数领域的数量关系及计算知识,空间与图形领域里的测量知识解决问题。这些综合应用都有充分的合作交流空间,有助于学生感受团队的作用,感受自己的力量,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住房的变化先利用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计算并回答有关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的问题;然后调查、汇总全班学生家庭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变化的数据,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最后交流调查统计的体会或想法。

  获得全班学生家庭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数据是这次综合应用的重点,汇总各学生家庭居住面积和人口数是难点。教学对要组织好数据的汇总,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汇总的办法,集思广益,寻找较好的方案。如先分小组汇总,再全班汇总。

  旅游费用的预算先为小芳家去北京旅游编制预算;然后学生自选旅游地点,了解有关的费用信息,制订全家的出游计划。

  选择信息,制订并比较几个不同方案是这次综合应用的重点。小芳家去北京旅游,往返交通有多种方案,如双飞、单飞或双程乘火车等,可以通过计算、比较,选择理想的一种。自己设计旅游方案则更加开放,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了解信息,进行比较与选择。

  绿地面积先在统计图上了解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并对照统计表中世界部分国家首都20xx年的有关数据,既看到我国的进步,也看到差距。然后计算自己学校的人均绿地面积。

  这次综合应用的重点是如何获得学校绿地面积和全校的人数。教材特地安排小组讨论,还利用小卡通提示一些方法供参考和选用。实地测量面积可能是难点,需要教师给予具体的帮助。

  保护水资源在介绍我国水资源的实际状况后,提供三项实验,让学生体会日常生活中常有浪费水的情况,有许多节约水的机会,还让学生感受实验也是获得数据的常用方法,每个学生只要在三项实验中任选一项。

  小组合作获得数据,在这次综合应用中很重要。首先,选择的实验项目应是小组学生都感兴趣的,还是有条件进行的。然后,讨论怎样得到数据,设计实验方案。如寻找一个滴水的龙头,或者打开一个水龙头让它慢慢地滴水,把滴的水收集在容器里,定时测量流失的水量。另外,还要组内分工,明确各人应做的事情。如用不同流量的水洗手实验,至少要1人控制、调节水流量,1人掌握时间,1人洗手,1人收集并测量用掉的水。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教案 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中第78-7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移,旋转与轴对称。

  2、能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将简单的图形*移或旋转90°。

  过程与方法:

  整理已学过的*面图形的轴对称性,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灵活运用*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操作、想象、设计图案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对称、*移、旋转的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移、旋转与对称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上周末咱们班的李坤和王明随爸爸、妈妈一起去了一个地方。想跟他们一起去看看吗?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师: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学生说分类方法)

  生1: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移。生2: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旋转。

  师:*移和旋转是我们常见的物体的运动方式,数学上我们称为变换方式,除了这两种方式,还有哪种方式可以称为变换呢?

  生:轴对称。

  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复*图形与变换的知识。(板书课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教案 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89页“与反思”和“练*与实践”2、3-5,第90页上第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复*巩固加法和乘法运算律以及减法和除法中的一些运算规律。

  2、能运用运算律使计算变得简单。

  3、培养学生合理、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运算律使计算变得简单。

  教学设计:

  一、复*:

  1、我们已经学过的运算律有哪些?请先将第89页上的表格填写完整。

  2、说说各运算律用语言文字怎么理解?

  3、除了这几个运算律,在减法与除法中还有哪些规律?引导学生得出减法与除法中的规律,并用字母表达式表示。

  二、基本简便计算

  1、第89页上第2题

  要求先分析各题特征,看能否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怎样简便计算?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分析校对。

  2、第89页上第3题

  分析这4题特征,看能否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怎样简便?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分析校对。

  3、拓展练*(一)出示:(见补充练*纸)

  拓展练*(二):第90页上第6题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再观察前两题的简便计算过程,再按照这样的方法计算后两题。

  拓展练*(三)出示:(见补充练*纸)

  (由于补充的*题中有分数,无法发帖,所以只能发在共享空间了)

  课前思考:

  复*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抓住两点进行:一是明确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没有括号的,如果是同一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是含有两级运算的先算第二级,再算第一级。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二是加法和乘法运算律既适用于整数,又适用于分数和小数的运算。练*与实践中,要借助第2题,让学生补充其它一些运算性质或运算规律,高教导又补充了一些具体的题目丰富学生的运算知识。

  课前思考:

  四则混合运算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运算顺序,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一些经常练*的简便计算学生基本掌握得不错,但也有个别学*困难生掌握的不好,在复*的时候要特别关注他们的学*情况。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教案 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正确、合理、灵活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良好审题*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3、使学生在学*中体会计算的乐趣,不断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审题的良好学**惯及正确的运用定律性质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

  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课(约5分钟)

  1、观察3/10、7.4、8、125、5.4、7/10这六个数,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如学生说出下面的①,则教师就继续说②;如学生直接说②,则教师就不再说①)

  ①这些数是整数、小数和分数。

  ②从计算的角度考虑这些数可以干什么?(凑整)

  2、请你根据这六个数编出三道口算题。

  7/10+3/10=7.4-5.4=8×125=

  3、对三道口算题再加工,请你继续计算。

  3/10+7/10×20=7.4-5.4÷0.9=24÷8×125=

  你想说点什么?(预设:不能为了凑整,而不顾运算顺序,应该按运算顺序做。)

  这些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二、进行复*(约30分钟)

  1、下面我们进行一次计算比赛,时间三分钟,看谁做得又对又多。可以不按题号顺序,有选择地做。(课前下发*题纸。)

  脱式计算下列各题:

  2、三分钟到!谁来说一说,你选择的是哪些题目?其他同学呢?

  3、思考: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些题?

  4、我没让你们简算,你们怎么知道这些题能够直接简算的?(预设:需要观察数的特征,符号)简算的依据是什么?(小组讨论)

  5、追问:是不是数字只要能凑整就能简算呢?不能简算,根据什么?能简算根据什么?

  6、现在研究简算的题目,每人手里有一张表,自己先独立填写,填完后再小组交流。第一栏举例,可以是做过的例子,也可再举例。第二栏填简算的依据是什么?第三栏注意(即易错的地儿)是什么?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填在表里。(可把几类全研究,也可感兴趣的几个题)(约8分钟)

  简便运算的题目(举例)

  依据(定律或性质用字母表示)

  注意(易错或提醒同学的地方)

  7、学生汇报:(10分钟)

  (1)比如,依据加法、乘法的结合、交换律;乘法分配律;减法性质;商不变的性质;除法性质。师适时板书:定律和性质,并适时师生、生生间进行。

  (2)在学生汇报的同时,说到什么定律或性质时,如学生之间能相互补充最好,否则教师则补充一些学生没有易错的题目,如:

  (3)(意图:分配律的正确运用。②避免分配律迁移到除法中去)。

  (5)×19×17

  (6)3÷2.53÷2.5÷4

  8、订正结果后改正错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三、课堂:(2分钟)

  今天你想说点什么?

  预设:审题重要,观察特征、符号,依据定律、性质,凑整达到简算目的。

  今天的复*对于以前的学*,你有什么新的认识或想法?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认真、仔细的良好学**惯。

  3、运用分数乘除法的相关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地进行简便计算,运用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分数乘除法的相关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温故案

  一、知识要点:分数乘除法、倒数、比。

  1、分数乘法的意义:(1)分数乘整数,就是求几个相同 的 的 运算。

  (2)一个数(整数或分数)乘分数,就是求 的 是多少。

  2、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 ,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 和其中一个 ,求另一个 的运算。

  3、分数乘法的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分数乘分数)。

  因为整数都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用 相乘的积作 ,用

  相乘的积作 ,能约分的要先 ,然后再计算。

  4、分数除法的计算(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

  在分数除法中,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 。

  5、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分数的简便运算:分数乘法中进行分数的简便运算时经常要用到的运算定律有 。

  6、分数四则混合运算:(1)乘除混合运算的,遇到除以一个数,就转化成 这个数的

  然后采用一次约分的方法计算。(2)四则混合运算的,按先 后 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有括号的,先算 ,再算 。

  7、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 互为倒数;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 。注意:1的倒数是 ,0有倒数吗?

  8、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两个数 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 ,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 ,两者相除多得的商叫做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 或 相同的数, 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9、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除法

  分数

  巩固案

  二、跟踪练*

  (一)填空题:

  1、40分=( )小时 3/5千米=( )米 23×( )=1 1.5和( )互为倒数。

  2、 ( )∶8=1.2∶( )=0.75=( )÷6=( )折=( )成

  3、把一根4米长的绳子*均分成5段,每段长( )米,每段占全长的( )。

  4、把盐和水按1∶19的比例配成盐水,盐占盐水的( )(填分数)

  5、一根钢材长6米,若用去1/2米,还剩( )米;若用去它的1/2,还剩( )米。

  6、甲数是乙数的1.6倍,那么甲数和乙数的比是( )∶( )。

  7、从甲地到乙地,客车要行4小时,货车要行5小时,客车和货车的速度比是( )∶( )。

  8、一个数的2/3是24,这个数的.5/6是( )。

  (二)判断题:

  1、1米的1/2 和3米的1/2 一样长。( )

  2、两个分数相除,商一定大于被除数。( )

  3、如果a÷b=4 ,b就是a的4倍.( )

  4、把10克糖放入100克水中,糖占糖水的10%。( )

  5、王芳看一本200页的童话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5,第二天应从40页看起。( )

  (三)计算:

  2×3/4= 3/8×6= 3/10×2/3= 7/25×15/14= 6/13÷4= 5/7÷5/2=

  30-1.6÷4/15= 3/5×1/2+3/5÷1/2= 1/5÷6/25-7/2×2/8= (0.75-3/16) ÷(2/9+1/3)=

  (四)列式计算:

  1、8的2/7与5/7的8倍的和是多少? 2、18的5/27减去3/7是多少?

  3、2/3与5/12的和的6/7是多少? 4、42的6/7与21的1/3的和是多少?

  (五)简单应用:

  1、有一个长方形的花坛,长是3/4米,宽是长的2/3,这个花坛的宽是多少米?面积是多少?

  2、李叔叔录入论文,3小时录了这篇论文的1/3,照这样的速度工作8小时,可以录入这篇论文的几分之几?

  3、一共有240千克水果糖,每袋装1/4千克,才装完了3/4,他们已经装完了多少袋?

  知新案

  1、某鞋店进来皮鞋600双。第一周卖出总数的 15 ,第二周卖出总数的 38 。

  ⑴两周一共卖出总数的几分之几?⑵两周一共卖出多少双?⑶还剩多少双?

  2、六年级同学给灾区的小朋友捐款。六一班捐了500元,六二班捐的是六一班的45 ,六三班捐的是六二班的 98 。六三班捐款多少元?

  3、一件西服原价180元,现在的价格比原来降低了15 ,现在的价格是多少元?

  4、希望小学三年级有学生216人,四年级的人数比三年级多 29 ,四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六年级数学总复*教案合集五篇(扩展3)

——六年级数学上册总复*教案实用五份

  六年级数学上册总复*教案 1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1、圆柱

  (1)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2页圆柱的认识,练*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圆柱的'*面图。

  教学过程:

  一、复*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二、认识圆柱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1)课件显示: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2)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3)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①课件显示:装满牙签的塑料盒,问: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学生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课件显示:*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成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

  ②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

  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

  1.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做第15页练*二的第3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3.做第15页练*二的第4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P15的1、2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总复*教案 2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复*是对已学知识加以回忆,并进行系统整理的过程,不是讲授新知识,因此要特别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到本册教材为止,小学阶段的三种统计图已经全部教学结束,所以在本节课中要特别注重三种统计图的对比,引导学生体会如何根据统计需要选择恰当的统计图,不同的统计图能反映出数据的哪些信息等;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比较,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归纳整理

  1.归纳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小组内交流。

  借鉴教材“独立思考”板块,引导学生从统计图的类型、特点和分段整理、分析数据等方面进行回忆整理。

  2.学生汇报,相互补充。

  引导学生自由交流、相互补充,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统计与概率部分的知识,学生对统计图方面的知识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建立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

  ⊙分类整理

  1.复*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回顾。

  本学期我们学*了扇形统计图,你们对扇形统计图有哪些了解?

  (①特点: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的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②作用: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总数的百分比,以及各部分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巩固练*。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06页1题。

  ①呈现问题,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

  ②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根据统计要求选择恰当的统计图。

  (1)呈现问题:

  下面几组数据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更合适?(课件出示)

  王羽家去年1~6月份支出情况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金额/元

  20xx

  3800

  2900

  2200

  3000

  2700

  王羽家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

  用途

  教育

  食品

  还购房贷款

  水电费

  服装

  其他

  百分比/%

  15

  30

  30

  5

  15

  5

  王羽家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情况统计表

  用途

  教育

  食品

  还购房贷款

  水电费

  服装

  其他

  金额/元

  450

  900

  900

  150

  450

  150

  (2)明确三种统计图的作用。

  师:你们知道三种统计图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和作用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

  特点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扇形的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

  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

  用折线的起伏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作用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便于相互比较。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也能看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学生独立解答。

  (表①要表示出去年1~6月份支出的增减变化情况,应选用折线统计图;表②要表示出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所占百分比的情况,应选用扇形统计图;表③要表示出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的具体数量,应选用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

  通过复*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三种统计图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分段整理数据。

  (1)回顾:本学期在学*数据的整理、分析方面我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除了可以将数据进行排序外,还可以将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分析,并交流分段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和作用。

  (2)巩固练*。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06页2题。

  ①组织学生整理数据。

  ②小组内讨论解题方法并汇报。

  六年级数学上册总复*教案 3

  复*内容:

  教科书第十二册p121~124的绿地面积、保护水资源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统计图表以及实际调查和测量,了解我国城市以及所在学校的人均绿化面积,体会绿地对于改善居住环境的意义。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统计图表,对所阅读的材料和所调查所得的材料能够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反思,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调查和阅读等活动,体会到我国与先进国家在绿化方面的差别,从小培养学生的绿化和环保意识。

  2、阅读分析教材提供的材料,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小组合作实验获得滴水龙头、洗脸,洗手的用水量,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估算、推算出相关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比,增强节水意识。

  3、通过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的能力,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绿地面积

  (一)阅读分析

  1、 出示两张统计图(书上第121页的图)

  2、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先自己观察

  (2)再把观察到的与同桌交流

  (3)再集体交流

  3、 解决表后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

  4、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5、 我国绿化情况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情况怎样?你了解吗?

  (1)看书了解

  (2)学生补充介绍

  (3)对于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想法和看法?

  (二)实践反思:我校的绿化情况怎样呢?

  课前同学们进行了调查和走访,说说你们的调查情况

  (1)实物投影(或黑板出示)学生的调查情况

  (2)通过调查和统计,你有什么收获?

  (3)你认为可以怎样改善学校的绿化环境?

  (4)阅读你知道吗?并算一算有关问题

  二、复*保护水资源

  (一)创设情景,引起思考

  1、播放2007年5月太湖水污染,无锡自来水变质,市民抢购纯净水的场景。

  2、播放我国北方干旱的场景。

  说说你有什么想法,揭示课题《保护水资源》。

  (二)阅读资料,了解国情

  阅读教材提供的这段资料后,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说说资料中有关分数和百分数的实际含义,再让学生说说相关的感想:重点要使学生体会到: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而且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

  (三)合作实验,完成图表。

  从下面任意选择一项实验,先小组合作获得数据,再通过计算完成统计图表。

  实验一、了解一个滴水的龙头在一段时间里流失的水量。

  实验二、 比较刷牙、洗脸时连续放水或用容器盛水的用水量。

  实验三、比较用不同流量的水洗手时的用水量。

  小组分工合作,老师分头指导。

  做滴水龙头在一段时间内流失水量的实验时,一要为每组学生准备好量杯和计时工具;二要提醒学生每隔半分钟作一次记录。推算1小时、1天、1年流失的水量时,先要根据实验数据算出*均每分钟流失的水量,再用这个数据依次乘60、(6024)、(6024365)。要提醒学生使用计算器,并注意单位的换算。

  做不同用水状态下刷牙、洗脸的用水量实验时,一要为每组学生准备好盛水的工具和量杯;二要指导收集流水的方法:可以

  先记录一个同学用流水刷牙、洗脸的时间,再把相同时间流出的水收集起来,并量出有多少升。

  做不同流量的水洗手时的用水量实验时,可用容器直接接住流水,并用量杯量出有多少升。推算全班一年共可节约多少吨水时,可以先算出全班同学1天能节约多少升,再用算出的结果乘365天,最后根据1升水重1千克算出一年节约的水有多少千克,并换算成以吨作单位的数。

  (四)分析数据,畅谈体会。

  通过实验和计算,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观察口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想想哪些节约用水用水的办法,在全班交流。

  (五)顺势引领,课外延伸。

  节水、护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课后每人写一条节水、护水的广告词。

  三、巩固练*

  详见共享空间

  课前思考:

  《保护水资源》是有关环保主题的一次活动。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用数表达的信息以及试验和计算,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节约和保护人类生存资源的意义。

  教材提供的一段有关我国水资源的文字材料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初步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关于教材涉及的三项不同的实验,都需要学生在课外完成,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双休日的时间让学生在完成书面作业的同时任选一项开展活动。对于很多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并发现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更能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课后反思:

  生活中需要综合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有很多,除了教材提供的这两题外,为了便于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我在课上补充了这样两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1.光明小学要买60个足球,现有甲、乙、丙三个商店可以选择,三个商店足球的单价都是25元,但各商店的优惠办法不同。

  甲店:买10个足球免费赠送2个,不足10个不赠送。

  乙店:每个足球优惠5元。

  丙店:购物满每200元,返现金30元。

  为了节省费用,光明小学应到哪个商店购买?为什么?

  六年级数学上册总复*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及解答方法。

  3.掌握解题关键:根据比算出总份数及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意义。

  2.掌握怎样根据比算出总份数及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1.复*比的有关知识,为学*新知识做准备。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

  男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2.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1)妈妈有10块糖,*均分给哥哥和弟弟。每人可以得到几块糖?(每人可分到5块糖。)

  提问:妈妈是怎样分的?(*均分)

  (2)如果妈妈分给弟弟6块,分给哥哥4块,弟弟和哥哥糖数的比是多少?(弟弟和哥哥糖数的'比是3∶2。)

  提问:这样分还是*均分吗?

  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并不是*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好,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分配的问题。

  (二)学*新课

  1.讲解例2。

  例2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六年级数学上册总复*教案 5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第1—5题,练*三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对利息、成数等概念有进—步的了解。能够比较熟练地解答有关利息、成数的应用题,将百分数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等概念

  1.做“整理和复*”第1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另请两名学生加以回答,教师补充完整。

  提问:“同学们准备用自己的存款做些什么事情呢?”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及时表扬那些准备用自己存款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的学生,适时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

  2.做“整理和复*”第2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叫本金、利息、利率?利息的意义是什么?”

  “利息是怎样计算的?”

  让几名学生回答.然后将本金、利息、利率的概念用幻灯显示,请学生齐读一遍。板书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3.做“整理和复*”第4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另请两名学生分别对两个问题加以回答。

  4.做练*三的第3、4题。

  把全体学生分或两组.一组做第3题,另一组做第4题,答案直接写在课堂练*

  本上: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中间出现的错误。最后进行集体订正。

  二、复*有关利息、成数的应用题

  1.做“整理和复*”第3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要求利息,必须知道哪些数据?”(引导学生在题中找出本金、利率、时间各是多少。)

  “计算利息的公式是什么?”(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公式。)。

  让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教师一边巡视,一边及时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错误。最后集体订正。

  2.做练*三的第1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教师无需用任何提示,直接让学生计算利息。教师行间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小结:我们国家还有许多贫困地区的儿童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许多小朋友都像小英一样把零用钱节省下来存入银行,既支援了国家建设,又可以把利息捐献给“希望工程”。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时勤俭节约,不乱花钱,为贫困地区的儿童献一份爱心。

  3.做练*三的'第2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教师说明:购买建设债券是支援国家建设的另一种方式,和储蓄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债券的利率一般高于定期储蓄。

  抽取两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学生做在课堂练*本上。教师巡视,等全体学生做完以后,集体订正。尤其要提醒学生注意题目要求的是“到期时一共能取出多少元?”所以在求出利息以后,不要忘记把本金加上。

  4.做“整理和复*”第5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一成五是多少?”

  “这道题里单位‘1’是谁?”

  “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哪种方法更简便?”(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

  分别请两名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

  请两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分别用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进行解答,其余学生做在课堂练*本上。教师边巡视,边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最后进行集体订正。

  5.做练*三的第5题。

  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学生做在课堂练*本上。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三、作业

  练*三的第6题。


六年级数学总复*教案合集五篇(扩展4)

——六年级数学的复*计划3篇

  一、复*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使之更加系统和完善。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提高学*能力,培养学**惯,做好中小衔接准备。

  二、复*原则

  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整理和复*,提高复*能力。

  2、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适时讲解点拨,保证复*效果。

  3、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教育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查漏补缺,集中答疑,提高复*效果。

  三、复*方法

  1、带领学生按单元整理复*,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要按单元抓准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链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应用题的复*,可由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链接到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将知识整合链接起来,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上半年的考试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所以在复*的时候要特别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3、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讲练结合

  有讲有练,在练中发现问题。

  5、分层指导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对于中差生和优生在复*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复*题分层,指导分层。

  四、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整体复*讲求个单元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复* 1月11日—1月18日

  1、分数乘、除法及其四则混合运算

  2、简单的统计

  3、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4、百分数

  5、圆

  第二阶段:分层复*,查漏补缺1月19日—1月25日

  给后进生特别的辅导和指导,查漏补缺。给优等生多做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凉*,提高分析解答能力。

  小学数学毕业总复*无论是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水*层次,还是对教师全面提高教学效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为切实抓好总复*工作,全面提高六年级教学质量,特拟订以下复*计划。

  一、复*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的牢固的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的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惯。

  2、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的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名数的简单改写。

  3、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画图、测量等技能。

  4、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并且能够计算求*均数问题。

  5、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独立的解答不复杂的应用题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复*重点:

  ⒈整、小、分数四则运算,混合运算和简算,解方程和解比例。

  ⒉复合应用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⒊几何形体知识。

  ⒋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复*难点:

  ⒈使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常见数量关系系统化,并能融会贯通。

  ⒉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和方法。

  ⒊准确的进行计算。

  四、复*时间安排:

  第一周

  ⒈数和数的运算

  这节重点确定在整除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上。

  ⑴、数的意义、数的读法和写法

  ⑵、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

  ⑶、数的整除、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⑷、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⑸、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

  ⑹、四则混合运算

  ⒉代数的初步知识

  本节重点内容应放在掌握简易方程及比和比例的辨析。

  ⑴、用字母表示数

  ⑵、简易方程

  ⑶、比和比例

  ⒊应用题

  这节重点放在应用题的分析和解题技能的发展上,难点内容是分数应用题。

  ⑴、简单应用题

  ⑵、复合应用题

  ⑶、列方程解应用题

  ⑷、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⒋量的计量

  本节重点放在名数的改写和实际观念上。

  ⑴、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单位

  ⑵、名数的改写


六年级数学总复*教案合集五篇(扩展5)

——小学六年级数学复*计划6篇

  一、 指导思想

  重视双基 关注能力 注意应用 发展情感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针,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蓝本,依靠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复*积极性,使毕业班数学复*工作有条不紊、有序高效地进行,实现学生的全面、持续与和谐地发展。

  二、总体目标

  总复*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部分进行,前三部分先回忆重要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整理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再通过适量的练*,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必要的技能。第四部分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通过总复*,使学生的"双基"得到落实,能力得到提高。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并进行拓展与运用,使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通过总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掌握科学的学*方法,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价值,为第三学段的数学学*乃至终身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具体措施

  1、关注学生的学*情感,激活学*潜能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学生的学*气氛往往和热烈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学生常常会因为尊敬喜欢教师而有意识地增强自己的学*责任心,愿意学*他们喜爱的教师的学科。对于我们毕业班的学生,他们个个是有思想、有主见的个体,并且承载着教师家长的期盼,面对的也是第一次如此重要的考试,难免会紧张、焦虑。我们更要对他们少一点"师道尊严",多一点学生心理,少一点疾风骤雨,多一点阳光明媚,少一点呵斥,多一点呵护。

  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我们最后的复*阶段,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情感,珍爱学生,想他们所想,做他们所做。入情才能入理,激情才能启思,深情才能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课堂成为"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学*天地。

  2、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凸显课堂魅力

  构建"学程导航,互动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力武器与重要途径,我们要认真备好复*课的教案,上好每一节复*课,特别是向40分钟要质量,搞好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三个为主"(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为主线),课堂上要加强训练力度。在复*课中,首先目标要简明,不能面面俱到。其次,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要达到什么目标,要做到心中有数。上好复*课,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注意知识间的联系,把已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加以回忆,并进行系统的整理,不是讲授新知识。复*课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要实施开放式教学,即让学生自主选择复*的内容和形式,自己总结复*的方法。教师的任务在于"宏观调控",把握复*的方向和进度,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点拨等,共同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在回忆和整理时,要多让学生发言,互相补充,逐步形成系统的、完整的、明确的知识网络。这样易于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印象深刻,同时使学生感到通过整理和复*确实有所提高,从而调动学生复*的积极性,提高复*的效果。

  3、确保练*的精致合理,提高复*效率

  在复*中,练*是学生进行学*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但是如果不厌其烦地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让学生在"练*--再练*"的重复的作业堆里徘徊,大量耗费了本属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作业产生了厌烦情绪,认为作业是无可奈何的负担,这就有悖于我们预期想要的结果了,所以,练*设计不应停留在对知识的重复模仿、机械记忆上,而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打破单一的书面作业形式,注重多样化练*,体现趣味性、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优化作业设计,能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凸显学生主体,变被动地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一位教师加入到练*资源的开发工作中来,对数学书、一课一练、补充*题、《复*指导用书》等资料中的练*题进行重组与整合,精选或设计出具有代表性、时代性、新颖性与一定挑战性的练*,让学生用极短的练*时间,既梳理了旧知,形成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大幅度地提高复*效率。我们还实行:每复*一个单元,认真严格考核,各班要协调一致。达到统一进度,统一时间,统一标准,统一考核,要及时批改、评讲、补救,实行单元过关。

  4、注重学生的提优补偿,促进个性发展

  在复*时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独立作业,及时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根据错误的情况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对于不同水*的学生继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学*成绩较好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当安排他们做《走进数学王国》中的*题或其他补充的提高题,提高他们复*的兴趣,进一步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则要着重帮助他们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以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比 比 例

  意 义 表示两个数相除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基本性质 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二、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比 “:”比号 前项 后项 比值

  分 数 “——”分数线 分子 分母 分数值

  除 法 “÷”除号 被除数 除数 商

  三、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和联系

  意 义 方 法 结 果

  求比值 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 用前项除以后项 一个数(整数、小数、分数)

  化简比 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 一个比(前项和后项)

  四、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

  相 同 点 不 同 点

  特 征 关 系 式

  正比例关系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比值一定 Y/x=k(一定)

  反比例关系 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乘积一定 Xy=k(一定)

  五、比例尺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即: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

  课题:代数的初步知识(4)——比和比例应用题

  复 * 内 容 知 识 点

  按比例分配 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

  解 题 策 略 按比例分配的有关*题,在解答时,要善于找准分配的总量和分配的比,然后把分配的比转化成分数或份数来进行解答

  正、反 比 例 应 用 题 的 解 题 策 略

  1、审题,找出题中相关联的两个量

  2、分析,判断题中相关联的两个量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成反比例关系。

  3、设未知数,列比例式

  4、解比例式

  5、检验,写答语

  课题:应用题(1)——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

  复*内容 知 识 点

  简单应用题 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应用题,叫简单应用题。它是复合应用题的基础,解答时要依据四则运算的定义,求其和、差、积、商

  复 合 应 用 题

  1、复合应用题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应用题组成的,因而它的数量关系,也比较复杂,必须通过两步或两步以上的运算才能解答。

  2、解答复合应用题时,常用的思考方法有“分析法”和“综合法”

  3、分析法是从应用题要求的问题出发,运用要求一个问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的知识,逐步推到已知条件上,即“探果索因”的思路。

  4、综合法则是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到问题的解决,即“由因寻果”的思路

  但在解题时,往往两种方法并用,即采用分析综合发,有时还要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答方法。

  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通过审题,找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分析已知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确定解题方法与解题步骤。

  3、列式计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4、检验、写答——检查、验算、写出答案

  课题:应用题(2)——典型应用题

  复*内容 知 识 点

  典 型 应 用 题 典型应用题一般是指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和特定的解答规律的应用题。教材中出现的主要有求*均数问题的应用题,归一问题的应用题,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六年级数学总复*教案合集五篇(扩展6)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资料 40句菁华

1、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4、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5、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6、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7、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

8、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

9、圆柱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0、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11、总数÷总份数=*均数

12、利润与折扣问题

13、自然数

14、整数的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读亿级、万级时,先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或“万”字。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它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15、百分数的写法: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

16、比较分数的大小: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数,分母小的分数大。分数的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先通分,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17、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通常用短除法。先用能整除这个合数的质数去除,一直除到商是质数为止,再把除数和商写成连乘的形式。

18、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是:先用这几个数(或其中的部分数)的公约数去除,一直除到互质(或两两互质)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求积,这个积就是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9、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20、被除数 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

21、小数乘法:

22、乘方:

23、分数加法:

24、整数加法计算法则:

25、整数减法计算法则:

26、整数乘法计算法则:

27、整数除法计算法则:

28、小数乘法法则:

29、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30、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31、第二级运算:

32、体积单位

33、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意义

35、梯形

36、认识

37、正式制表:

38、、长方形

39、*行四边形

40、圆形


六年级数学总复*教案合集五篇(扩展7)

——六年级数学教案《整理和复*》实用5份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6页上面的第1~3题及练*三十一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周长和面积的对比复*,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2、通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对比复*,使学生加深对它们的认识,进一步熟悉长度单位间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面积和周长的概念

  1、让学生指出自己的课桌面的面积和周长。

  2、做第136页的第1题。让学生指出黑板的面积和周长并指名学生到讲台前用教鞭指一指。

  通过指实物的面积和周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的面积;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周长。

  二、复*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概念。

  (1)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1分米、1米实际长度。

  (2)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实际大小。

  (3)做练*三十一的第1题。填写时,要让学生联系实际来确定在每件物品的后面应填哪个长度单位或哪个面积单位

  2、复*长度单位间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教师板书:1米=()分米=()厘米

  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

  让学生回答()里应填几,教师用彩色笔板书出来。

  (2)教师板书:1*方米=()*方分米

  1*方分米=()*方厘米

  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让学生回答()里应填几,教师用彩色笔板书出来。

  (3)教师板书:30米=()分米=()厘米

  指几名学生说一说如何推想。

  接着教师板书:42*方米=()*方分米

  500*方厘米=()*方分米

  指几名学生说一说如何推想。

  然后,让学生做练*三十一的第2题。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如下图:

  15厘米

  30厘米

  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如何计算它的面积。然后指两名学生到黑板前板演,其他学生在下面计算。计算完后,指名学生订正黑板上的计算,其他同学也检查一下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让学生根据刚才的计算,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学生说出后,教师板书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并加上框。

  2、仿照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复*方法复*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3、做练*三十一的第3题。

  先让学生计算出表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入表中,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有什么不同。使学生通过计算同一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进一步明确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四、混合练*

  1、做练*三十一的第6题。

  先让学生自己判断各题的对错。集体订正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第(4)题,如果学生判断有困难,教师可以画出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用两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它的长等于正方形的两个边长,宽等于正方形的边长,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应等于正方形的6个边长。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应是6分米而不是8分米。第(5)题比较难判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清下面的问题后,再判断就不困难了。

  (1)用8分米铁丝围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2)周长是8分米、边长是整分米的长方形有几个?边长是多少分米?面积是多少*方分米?

  (3)周长是8分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分米?面积又是多少*方分米?

  2、做练*三十一的第4题。

  这是一道联系实际的有关面积计算的应用题。如果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教师可以画出洒水车的工作示意图,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洒水车每分洒水的地面是一个长50米、宽8米的长方形,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计算。

  3、做练*三十一的第5题。

  指名学生读题并说出条件和问题。这道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二个问题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要求1*方米的阔叶林每天能制造氧气多少克,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这个条件题目给了没有?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6页上面的第1~3题及练*三十一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周长和面积的对比复*,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2、通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对比复*,使学生加深对它们的认识,进一步熟悉长度单位间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面积和周长的概念

  1、让学生指出自己的课桌面的面积和周长。

  2、做第136页的第1题。让学生指出黑板的面积和周长并指名学生到讲台前用教鞭指一指。

  通过指实物的面积和周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的面积;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周长。

  二、复*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概念。

  (1)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1分米、1米实际长度。

  (2)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实际大小。

  (3)做练*三十一的第1题。填写时,要让学生联系实际来确定在每件物品的后面应填哪个长度单位或哪个面积单位

  2、复*长度单位间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教师板书:1米=()分米=()厘米

  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

  让学生回答()里应填几,教师用彩色笔板书出来。

  (2)教师板书:1*方米=()*方分米

  1*方分米=()*方厘米

  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让学生回答()里应填几,教师用彩色笔板书出来。

  (3)教师板书:30米=()分米=()厘米

  指几名学生说一说如何推想。

  接着教师板书:42*方米=()*方分米

  500*方厘米=()*方分米

  指几名学生说一说如何推想。

  然后,让学生做练*三十一的第2题。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如下图:

  15厘米

  30厘米

  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如何计算它的面积。然后指两名学生到黑板前板演,其他学生在下面计算。计算完后,指名学生订正黑板上的计算,其他同学也检查一下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让学生根据刚才的计算,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学生说出后,教师板书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并加上框。

  2、仿照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复*方法复*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3、做练*三十一的第3题。

  先让学生计算出表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入表中,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有什么不同。使学生通过计算同一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进一步明确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四、混合练*

  1、做练*三十一的第6题。

  先让学生自己判断各题的对错。集体订正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第(4)题,如果学生判断有困难,教师可以画出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用两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它的长等于正方形的两个边长,宽等于正方形的边长,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应等于正方形的6个边长。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应是6分米而不是8分米。第(5)题比较难判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清下面的问题后,再判断就不困难了。

  (1)用8分米铁丝围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2)周长是8分米、边长是整分米的长方形有几个?边长是多少分米?面积是多少*方分米?

  (3)周长是8分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分米?面积又是多少*方分米?

  2、做练*三十一的第4题。

  这是一道联系实际的有关面积计算的应用题。如果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教师可以画出洒水车的工作示意图,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洒水车每分洒水的地面是一个长50米、宽8米的长方形,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计算。

  3、做练*三十一的第5题。

  指名学生读题并说出条件和问题。这道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二个问题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要求1*方米的阔叶林每天能制造氧气多少克,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这个条件题目给了没有?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

  教学内容:练*十三的第4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会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①画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立体图形的投影片;

  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模型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整理

  教师:我们已经学*了几种立体图形?它们的名称是什么?

  学生:我们学*过五种立体图形(如果没有选学球就说四种立体图形)。它们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

  教师出示画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立体图形的投影片,让学生观察。

  教师:这些立体图形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它们各自的特点。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说一说每种立体图形的特点。分别说出每一种图形的组成部分及名称,如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几个底面、底面的形状、高、曲面等。

  教师:我们还学*了求这些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谁能说一说每一种图形的表面积和它的体积有什么区别?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拿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说明:什么是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什么是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

  教师: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说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表面积的方法。

  教师: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说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的方法和公式。

  教师:大家说得很好,学*得很扎实。这些立体图形除了各自的特点以外,有的图形还有与其他图形共同的特点。现在我们就来动动脑筋,给它们分分类,把有共同特点的图形分成一类。先自己试着分一分,然后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分类的,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让学生自己试着分,然后让学生发言说自己的分法、分类的理由。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可以有几种分法。如: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没有曲面。

  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形。

  圆柱、圆锥和球都有曲面。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是上下一样大。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都是底面积高。


六年级数学总复*教案合集五篇(扩展8)

——《总复*》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本5份

  为了做好六年级数学复*工作,作为在教育第一线的六年级数学教师,应总结经验,找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学*成绩,圆满完成小学数学复*的全部任务。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学会把书本从厚教到薄书本上的知识有些比较零散,我们可以概括出一些规律或一般解题思路,使学生见到题时不会产生“狗咬刺猬,无从下嘴”的局面。比如:讲复合应用题时,应用题是一大难点,涉及类型较多,用到的数量关系也很多,这时我们就不应只是就题论题,而应教给学生一些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复合应用题解题方法就是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要么从已知条件出发,推导出最后的问题;要么从问题出发,推到最原始的已知条件。再比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我们可归纳几类,然后教会学生找等量关系的方法,这样就可把内容繁杂的知识归为几类,以一般的规律性知识去对待多种题目,从而把课本从厚教到薄。

  二、还要把课本再从薄教到厚这是知识的扩展过程。比如:还说复合应用题,我们总结了一些规律或解题思路,但复合应用题可能涉及好多数量关系,但它们用到的分析方法就只有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我们可以用这两种方法去分析涉及不同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从而教会学生解答不同类型的复合应用题。实现对知识的扩展过程。再比如:几何初步知识的复*,课本上只出现了一些计算公式,而推导过程表现得不太具体。我们在复*这部分内容时就应该细讲一下推导过程,把课本上的知识展开。课本上出现的题较简单,或类型较少,而实际做题时发现学生好多题无法做,这也许是没把课本知识进行扩展的缘故。

  三、加强知识问的纵向联系,横向、纵向联系相结合只有把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结合起来,才会对知识有充分的掌握。比如:应用题的教学,在初学过程中,纵向联系比较突出,分为整数、小数、分数几大类分别讲解,而在12册复*时横向联系比较突出,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我认为可在复*12册时涉及到哪类应用题。就拿出初学这部分应用题的课本进行纵向复*。然后再复*12册相关内容。再比如:甲数是24,甲、乙两数的比是3:2。求甲、乙两数之和,我们可以列为24÷3×2+24(按份数解),也可以(按倍数解),还可以列为(按分数解),还可以列为(按比例分配),这样就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把分数、份数、倍数、比例的知识结合起来,既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又锻炼了学生从多角度思维问题的能力。再比如:一些应用题,既可用算术方法解,又可用方程解,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从多种角度加以分析,加强两种解法之间的联系,在比较中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四、要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后进生”的学*成绩首先应保护好后进生的自尊心。每次考试丢分最多的是后进生,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很强,也最容易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应充分保护好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这要求教师说话时注意不说一些挖苦、讽刺的话,适当给予这部分学生一些鼓励。我们应全面看待后进生,不管哪方面,只要有进步,就适当地给予一些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后进生的进步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后进生的成绩。老师对这部分学生课上应该多提问,课下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对后进生应区别对待,那些难而深的题或练*让尖子生去做,对后进生训练重点应放在中等难度或简单的题型上,学生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

  小升初考试已经进入倒计时,更要有条理、有针对性地搞好六年级数学的复*工作,使学生圆满地完成小学数学学*的全部任务。

  今天和我们六年组的成员一起送教到攀丹小学,自己担任其中的一节课,授课的课题是《比和比例的整理和复*》。在送教后发现在复*课做的还不足,下面我就这节课做以下的思考:

  《比和比例复*》属于概念课,但是比的知识分布在第十一册,比例的知识分布在第十二册,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深化基本概念。当问学生“关于比和比例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时?”同学们讲了很多,同时也深深感到这些知识点如果这样处理的话会显得零乱、无序、缺乏系统我决定把这个过程放在课堂上去完成。

  复*课不能等同于练*课。不能只通过题海战术来枯燥、机械的让学生接受知识,从而对复*课感到厌烦。我个人认为,复*课既要帮助学生系统整理过去的知识,也要教给学生复*的方法,提高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结合相关的实际应用,达到加深理解、巩固旧知、灵活运用的最佳效果。这才是学生一生都受用的。因此我觉得这“浪费”的时间是值得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整理出来的知识体系,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的知识系统化,也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表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科学的学*方法,让学生终生受益。

  感觉我本节课的不足就是:强调的太多。总是对学生不放心,一些注意事项没有变成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去发现领悟。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六年级数学进入了复*阶段,因为都是以前学生学*过的内容,缺少难度和新鲜感,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讲的时候,很难抓住重点,很难抓住题型,总在担心学生这不会那不会。讲的难了,差的学生不会的还是学不会;讲的简单了,好的学生不屑于听;中等水*的学生则似懂非懂,没懂也在装懂;只有极少数学生会在认真听。一知半解的了解怎能将知识掌握好呢?所以可能就需要教师花多点的时间去引起学生注意,上课把学生的注意力抓牢,提高他们的学*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数学活动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经验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概括或发现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例如教学《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时,我在新授前将设计这样一段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围的长度与身高之比是1:2,将拳头滚动一周的长度和脚的长度的比是1:1,人脚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是1:7。当人们了解了这些,又掌握了这种神奇的本领后,去买袜子只需要把它绕圈一周就知道何适不合适了,而侦察员就能根据罪犯脚印的长度推测出身高。你想拥有这种本领吗?这种神奇的本领就是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讨论圆的周长是不是直径时,有的学生运用直观的看、比或量的方法来判断半圆弧比直径长,而有的学生却运用两点之间的曲线比线段长来推理,这是两种不同水*的思维。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具体思维水*又引向抽象逻辑思维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象这样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在阅读中理解,使课堂形成多方的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态度、思想、方法,是一种探究的品质,这对他们后续知识的学*将有较大的影响,为学生的终身学*奠定基础。

  恰当的放手自学,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在百分数的写法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展开自学。想写哪个百分数,就写哪个。这样学生的学*兴趣被调动了起来,自学的效果就格外的明显。这种做法,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方式。再如:在教学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根据内容简单,便于自学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在教学《百分数应用》一课时,我设计游戏环节,创设把教室中的小组变成银行的情境,班上的学生自己利用道具钱币,根据自己的想法(不同本金,不同期限)算出自己到期时所能得到的利息。形成宽松的教学氛围,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不再把学生一个个扶过河,而是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开放思路学会过河。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已开放为*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学生可以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行学*。这样,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和探索服务的,并以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作为教师主导水*的标。

  本节课是一节复*课,回顾本单元的教学,我认为“探索”是一个关键词——“结合具体的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是本单元的重点及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要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背景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达到活动的目的。例如在本单元的分数乘法(一)中,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

  而在分数乘法(三)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具体的讲就是:通过简单的具体事例进行集体引导,再通过具体的探索要求帮助学生尝试着探索比较复杂的实例。

  这几天由于六年级的提前考试,我感觉很累,一是身体上的累,二是精神和思想上的累。给我的感觉是孩子们越复*啥也不会。今天课后静下心来仔细的想。让我想起李镇西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录,他曾今说:“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作为思想者的教师,在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具体工作的同时,还应不断关心着、思考着社会发展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甚至当代思想理论界的热点讨论、国际上的风云变幻都能使他联想到自己的教育。

  既然是思想者,我们就应该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心灵自由,就意味着独立思考,意味着不迷行权威,意味着让思想的火炬熊熊燃烧。”我想,李老师正是有一种信念,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如此累累的收获的。所以在即将考试的这几天我要先调整自己的心态。

  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考试,争取更好的成绩走入初中。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