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渔歌子教案(精选5篇)

首页 / 教案 / |

  四年级下册语文渔歌子教案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二)过程与方法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3、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诗人张志和的生*和创作情况。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初知诗情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惯。

  2、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春天的景物,看看哪位同学的想象力最丰富,能根据老师给出的词语想象出美丽的春天的景象,如果你能把这幅美景说出来,老师就把它画下来,好吗?

  依次板书三组词语:青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渔翁、斜风、细雨。学生先分别想象、描述三幅画面,教师作简笔画,再请学生看图把三组词语连起来想象一幅美丽的图画并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这些词汇想象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并通过教师的简笔画再现出来,既创设了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后面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埋下伏笔。

  二、理解课题

  1、有一位叫做张志和的唐代诗人也看见了这么一幅美丽的情景,于是写下了一首词——《渔歌子》。(板书课题和诗人)

  1)我们在这个学期的第一课曾学过一首词《忆江南》,谁来说说什么是词,它有什么特点?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词的特点。

  2、了解作者。

  1)同学们课前查阅了资料,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张志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诗人生*及创作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该词的写作背景,为理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铺垫。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幻灯片出示《渔歌子》,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试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试根据教师范读划分重音、节奏,教师小结并用幻灯出示。

  3)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词意。

  2、自主品悟

  1)在熟读古诗后我们还应该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要想弄懂古诗词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学生自读古诗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意,遇到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觉得哪句写得好,好在哪儿?

  ③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同组的同学听。

  ④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①小组派代表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重点理解:诗人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板书:悠闲自在)

  ③学生自愿感情朗读自己觉得写得美的诗句,并说说这句诗写得好在哪儿?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议,老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出渔翁悠闲自在的感觉。

  5)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青山,渔舟,白鹭,红桃,青色箬笠,绿色蓑衣,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诗人又为它染上了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设计意图: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3、反复吟诵,感悟诗情

  1)播放配乐flash情景动画,学生感情朗读。

  2)学生自由练*感情背诵。

  3)指名试背,师生接句背诵,男女生比赛感情背诵。

  4)全班配乐背诵,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在了解词中描绘的情景后通过反复吟诵把体会到的诗情表现出来,并结合配乐情景动画进一步进入诗境,引起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动画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过故人庄》、《忆江南》。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的动画及收集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四年级下册语文渔歌子教案 2

  设计理念: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并会写3个生字。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惯。

  教学重点:

  学*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诵读这首词,查阅有关词人的资料,复*有关词的知识。

  2、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背诵《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话题引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欣赏唐朝词人张志和最出名的一首词。说到词,我们开学的时候才学过一首,它是?(请生背诵)

  2、关于词这种文学体裁,你有哪些了解呢?(生自由答,师相机强调词的相关常识)

  四年级下册语文渔歌子教案 3

  《词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3.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忆江南》,理解词的意思。

  2.能对《忆江南》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两首词。(板书:3 词两首)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学生可根据“预*”或搜集到的有关词的资料自由谈。)

  3.读读这两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二、学*《忆江南》

  1.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播放视频资料“白居易简介”。小结:白居易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2.简介时代背景

  3.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4.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诗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思,然后可欣赏插图。

  (5)有感情地朗读并练*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三、布置作业 背诵并抄写《忆江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

  3.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 检查《忆江南》背诵情况。

  二、学*《渔歌子》

  1.简介作者。(可以播放视频)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板书设计

  3 词两首忆江南白居易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探究活动

  1.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

  2.同学之间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四年级下册语文渔歌子教案 4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诗人、画家张志和。词中描绘了一片画意诗情。色彩明丽,画面清新,加上斜风细雨,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生分析:

  学生初次接触词,对词的特点不熟悉,这首词内容浅显,指导学生先自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背诵《渔歌子》。

  2.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词中有画,词中有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资料卡、彩笔。

  教学过程:

  一、班级诗词大会

  1.诗词比赛:老师说前一句,学生答后一句。

  2.图中有诗:根据图片回答诗句。

  二、初步感知

  1.出示《渔歌子》和《江雪》。学生根据课本注音读一读,找找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引出词的特点。

  2.介绍词和作者: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词,又叫长短句,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词可以歌唱,每一首词根据格律,都有一个曲调名,成为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就是词的题目,比如今天我们学*的《渔歌子》。

  张志和:唐代诗人、画家,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3.自学

  (1)根据注音自读两遍,读准字音。

  (2)同桌检查读。

  (3)齐读,欣赏配乐朗读,学生再读。

  (4)学*生字生词。借助图片认识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5)对照诗词后的注释,想一想诗词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小组合作学*,不懂的可以讨论可以问老师。

  (6)全班交流诗词大意。

  (7)词讲究韵律,让我们一起双手击掌,打出节拍,随节拍读。

  三、品味词中画,画中情

  1.思考,词中介绍了几种景物?你能看出是什么季节的吗?

  2.在作者的描述中,不仅有景还有人,不仅有色彩还有声音,不仅有动态描写还有静态描写,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或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一写或画一画。

  3.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展示。体会出词中有画。

  4.作者写的这些景物给你的印象怎么样?这色彩明丽的“画”在表达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哪位同学能把作者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出来呢?

  5.面对垂钓者,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指名学生回答。

  我们只有了解作者是在怎么样的心境中写下的这首词,才会对诗词所折射出的情感有更深的了解。阅读资料,思考,指名学生说一说“不须归”还有什么含义。

  6.作者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1)师生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2)志和啊,你为何不归?指学生回答。

  (3)让我们一起读出张志和的心声吧。

  四、有感情朗读、吟唱。

  1.郁郁葱葱的西塞山附*,桃花盛开,白鹭飞翔,碧波粼粼,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同学们,让我们伴随优美的音乐,把作者悠闲愉悦的心情读出来吧!

  2.一首优美的词也是一首优美的歌,这首传唱千年的词也改编成了一首歌,我们一起唱起来吧!

  五、把这首词画成一幅画,积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

  板书设计:

  渔 歌 子

  唐 张志和

  景 美丽如画

  不须归

  人 悠闲自在

  四年级下册语文渔歌子教案 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要注意把词读通顺。

  2、再读词语,理解词义——“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不须归”等。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学生圈画,交流。

  你找到了几种景物?

  3、一起看九种景物,看着看着,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这首词。

  4、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

  作者仅用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老师不仅看到了春天的美景,还听到了悦耳的声音,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了,你们感受到了吗?

  请听老师读这首词,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

  词人向远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

  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5、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四、入情入境,体悟心情。

  1、这首词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人,这个人是怎样的穿着?怎样的姿态?

  悠然自得的渔夫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

  再读读这首词,请问,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哪里?(回到自己的家)

  五、深探“不须归”。

  1、同学们,让我们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

  所以这里的不须归是指回哪里?后来朝廷派人找张志和回去做官,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每次垂钓,他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能钓到鱼吗?

  师:是啊,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不愿归的情感。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

  3、我们学过的《江雪》,这首诗的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同是渔父,为什么《江雪》中的渔父如此孤独郁闷呢?有理想却不能实现,只能被迫泛舟江湖。

  4、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六、作业。

  1、背诵《渔歌子》。

  2、根据《渔歌子》想象画面写一篇文章。


四年级下册语文渔歌子教案(精选5篇)扩展阅读


四年级下册语文渔歌子教案(精选5篇)(扩展1)

——四年级下册语文渔歌子教案 (菁华5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渔歌子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诗,走进词的美

  我们随着诗人那优美而凝练的诗句一路从“接天连夜无穷碧”的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走进了银装素裹的冬,细雨霏霏的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流连于江南美丽的春景,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观景、悟情。

  二、读词,读出词的韵

  1、板书:张志和。张志和是唐代的词人,16岁就因才华出众而深得皇帝的赏识,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和”。

  2、今天我们就将学*他写的一首词。板书:渔歌子。指名读。渔歌子和如梦令一样,都是词牌名,是古人用来表示音乐的节拍和旋律,有一定的节奏和韵脚。所以这里的“子”不能读轻声。再读“渔歌子”。

  3、同学们,请你拿好的书本,认认真真地读读这首词。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最少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第三遍,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韵味来,那你很了不起。

  4、检查初读效果。(指名读词,齐读。)

  A“鳜”注意读法和写法。

  B箬笠、蓑衣见过吗?你知道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是用草编的,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图片)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张志和不仅词写的美,画也画得好。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就这样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你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这词中画。

  2、交流画面。你听出来了吗?这首词中还藏了一幅美丽的画呢。你在这画里看到了什么?

  (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白鹭飞:快读,带劲地飞,慢读,悠闲地飞,快活地飞。快活的白鹭成群地起飞了,咱们一起读……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

  鳜鱼肥:一个“肥”字道出了正是垂钓好时光。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斜风细雨:江南的春色,必定少不了“斜风细雨”,它带给你怎样的感觉?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

  如果说,这就是张志和笔下的那一幅画卷,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些景物添在这幅画卷中呢?

  3、描绘画面。

  这山、这水、还有这雨中桃花,箬笠蓑衣,构成了一幅蒙蒙烟雨中的山水画。同学们,当我们挥舞画笔,你准备给这些画面图上怎样的色彩?

  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箬笠,绿蓑衣:我们生活中所见的箬笠、蓑衣都是棕色的,为什么在张志和的笔下却是青色的、绿色的?难道是他错了吗?

  这青山、绿水,这一篇绿意盎然,让我们想起了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4、想象写话。

  张志和的《渔歌子》给我们呈现出来的这幅画面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你听——(流水、鸟鸣)

  甚至我们还能闻到春天的气息,你能闻到吗?(春天泥土的气息,雨丝拂过脸颊的气息。)

  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渔歌子》里的春天,到词中去闻一闻,用心去读一读吧——配乐

  5、拓展积累。

  (1)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师生、男女对读)

  (2)这斜风,不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吗”?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这不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嘛!

  (3)这细雨,也正是——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4)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一曲《渔歌子》,学生读词。

  6、走进独钓者。

  这情、这景,让我们沉醉其中。我们似乎还忘了什么呢?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悠闲、从容、自在、快乐)

  是啊,青箬笠,绿蓑衣,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岸边,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起这一首《渔歌子》——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走进词人。

  就是这样一首《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含情。张志和自称是“烟波钓徒”。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所以,他才能深情地写下《渔歌子》,读——

  可是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流连忘返,隐居不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你知道哥哥在劝弟弟什么?(这是在劝弟弟早日回家啊)

  2、和词悟情。

  现在,老师来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用哥哥的词来劝,你们就用弟弟的词来答。

  一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二和:狂风浪起且须还。

  三和:且须还哪。

  一问:贤弟啊,你为何不归?

  二问:据说张志和在垂钓时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美丽的风景,自在的生活。)

  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板书:心志*和)

  一读: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二读:他是多么希望人们都能以自己的勤劳,换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三读: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的垂钓,钓来清闲,出世。也只有这样清闲出世的心,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

  五、延伸,研究“钓”之蕴。

  垂钓,正因为具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历代古诗就有很多是写垂钓、渔翁的生活。

  出示几首古诗,学生齐读。

  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张志和。记住这首千古绝句——《渔歌子》。

四年级下册语文渔歌子教案2

  【设计理念】

  1、通过视频品味词的语言,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2、把握词眼“不须归”,以吟诵的方式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惯。

  【教学重点】

  学*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一首词,在学*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

  师:在这段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山、桃花、流水、鳜鱼和渔翁。随着这美丽的画面,我们还看到了一首优美的词,这就是千古流传的——渔歌子(课件展示:渔歌子)

  二、介绍作者

  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它的作者是张志和(出示课件作者简介)

  三、初读诗词

  师:“渔歌子”这首词又名“渔父”或“渔父乐”,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这首词就是张志和在西塞山前垂钓时所唱的渔歌。

  师:现在就来学*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歌吧。

  师: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课件)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诗词讲解

  师:张志和的这首词轻描淡写,全词只有短短27个字,描绘出整个春江水暖、烟雨迷蒙的清丽景象。诗词就是这样,能用最少的字来表达出最多的内容。

  这首词开头两行是写景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一片青翠的西塞山前,有雪白的鹭鸶在蓝天中飞翔着。溪水*夹着成片的桃花林,粉红色的桃花随着一丝清风翩翩落下,飘浮在水面上,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中嬉戏、追逐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两行是描写渔翁的,渔翁头上戴着青竹笠,身穿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的细雨在悠闲地垂钓,迟迟不肯归去。

  五、吟诵诗词

  师:如此优美的诗词,我们又该如何去颂读呢?

  师:在古时候词是用来唱的,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吟诵,它讲究音律感,讲究轻重变化。如果读得太快了,词中味道也就没有了。下面老师请你们听听古时候的人是如何吟诵诗词的。(出示声频课件)

  师:听完这段吟诵,相信大家对如何读好这首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可以在课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也来试着吟诵几次。

  六、解答重、难点

  师:在吟诵完这首词后,也许同学们会有一个疑问,既然天下起了小雨,为什么渔翁还不愿意离去呢?

  师:前面我们在介绍张志和的简介时就曾经说过,他喜欢隐居,他追求的是一种悠闲自由的生活,他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他认为在山水间钓鱼是一件趣事,所以迟迟不愿意离开。

  师:虽然我们能理解张志和的这种心境,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不这么认为,他怕隐居的弟弟忘记回家,于是也作了一首词,词名叫《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是这样说的: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这首词是哥哥回应弟弟的,他希望弟弟赶紧回家,不要再留恋这些美景,但张志和向往的就是这种悠闲的生活。他的垂钓,钓来的是清闲,是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牢牢地记住张志和的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教学反思: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这比较符合*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在引导学生走进张志和的“桃花流水”时,我们得品味诗人的心境了。

  1、张志和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呢?(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来体会。)

  2、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

  3、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说他钓的是什么呢?

  读到这里,我和学生们都早已身临其境了,任清风抚面,任芬芳扑鼻,只仰望白鹭展翅,只俯看桃花带露随流水……哪还怕什么“斜风”,早是水中一尾鳜鱼,张志和也钓起了我们心中的“清新、飘逸、悠闲自在……”

  是啊,学*我们古诗词,第一要能通过诗歌(词)的文字想象画面,第二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来一同感受。这样,我们就可以和诗人一起完成诗作的“意象”和“意境”了。

四年级下册语文渔歌子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二)过程与方法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3、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诗人张志和的生*和创作情况。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初知诗情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惯。

  2、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春天的景物,看看哪位同学的想象力最丰富,能根据老师给出的词语想象出美丽的春天的景象,如果你能把这幅美景说出来,老师就把它画下来,好吗?

  依次板书三组词语:青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渔翁、斜风、细雨。学生先分别想象、描述三幅画面,教师作简笔画,再请学生看图把三组词语连起来想象一幅美丽的图画并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这些词汇想象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并通过教师的简笔画再现出来,既创设了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后面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埋下伏笔。

  二、理解课题

  1、有一位叫做张志和的唐代诗人也看见了这么一幅美丽的情景,于是写下了一首词——《渔歌子》。(板书课题和诗人)

  1)我们在这个学期的第一课曾学过一首词《忆江南》,谁来说说什么是词,它有什么特点?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词的特点。

  2、了解作者。

  1)同学们课前查阅了资料,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张志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诗人生*及创作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该词的写作背景,为理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铺垫。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幻灯片出示《渔歌子》,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试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试根据教师范读划分重音、节奏,教师小结并用幻灯出示。

  3)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词意。

  2、自主品悟

  1)在熟读古诗后我们还应该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要想弄懂古诗词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学生自读古诗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意,遇到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觉得哪句写得好,好在哪儿?

  ③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同组的同学听。

  ④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①小组派代表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重点理解:诗人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板书:悠闲自在)

  ③学生自愿感情朗读自己觉得写得美的诗句,并说说这句诗写得好在哪儿?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议,老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出渔翁悠闲自在的感觉。

  5)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青山,渔舟,白鹭,红桃,青色箬笠,绿色蓑衣,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诗人又为它染上了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设计意图: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3、反复吟诵,感悟诗情

  1)播放配乐flash情景动画,学生感情朗读。

  2)学生自由练*感情背诵。

  3)指名试背,师生接句背诵,男女生比赛感情背诵。

  4)全班配乐背诵,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在了解词中描绘的情景后通过反复吟诵把体会到的诗情表现出来,并结合配乐情景动画进一步进入诗境,引起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动画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过故人庄》、《忆江南》。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的动画及收集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四年级下册语文渔歌子教案4

  一、教材简析《渔歌子》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伴随着诗一般的语言,一幅幅清新的田园风景展现在眼前。翁卷、范成大、张志和更是以凝练的语言再现古老的乡村,田园的意趣。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全诗不仅画面美,而且情意浓。张志和十六岁,举明经,曾献策肃宗令招待翰林,后被贬官,不再复仕,在湖州隐居五年,后来到会稽隐居,十载后再回湖州,写下千古绝唱《渔歌子》,倾吐了他对悠闲生活浓浓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对象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四年的学*经验,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学生在课内已学*了本组的前两首古诗,在课外收集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对于田园生活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对田园生活的诗情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一、认识4个生字塞、箬、笠、蓑,指导书写鹭等字。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句,并能熟读成诵。三、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四、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累的好*惯。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五、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六、课前准备(一)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二)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张志和的资料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初读,建构田园生活的主题

  (一)教师用语言渲染,用图片辅助,帮助学生对单元本题温故知新。

  (二)师生交流,理解词牌名。

  (三)请学生自由朗读词句,把词句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四)教师检查整首词的读音,重点指导塞的读音及鹭等字的书写。

  (五)请学生再读词句,指导读出词的节奏。

  【设计意图: 1.词这种体载在本册第一课中已经出现,学生对其特点已有所认识。通过师生交流,再次回顾词的特点,让学生加深对词的了解。2.扎实进行初读,扫清读音障碍,努力做到读不通顺,不开讲。】

  二、细读,走*田园生活的画面

  (一)请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回顾理解词意的方法。

  (二)学生自主学*,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中的见解。

  (三)反馈汇报对词意的理解。

  【设计意图:1.理解词意是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学生经过几年的学*,已积累了理解词意的多种办法。通过师生交流,回顾已有的学*经验,让学生自主学*,理解词意。2.汇报交流中,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自己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词意,鼓励学生对词意有自己的理解,相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赏读,触摸一颗眷恋的内心

  (一)教师配乐范读,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人的不须归。

  (二)由不须归切入,让学生交流汇报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1.景美中感悟不须归。

  (1)请学生了解词中描写的景物。

  (2)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想象词中的画面。

  (3)学生交流想象的内容,教师紧扣画中的色彩及 飞字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用其他词语来形容春景。让学生通过多元品读,继而诵读,感悟画面的和谐与动态之美。

  (4)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初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2.鳜鱼肥中感悟不须归。

  (1)引导学生关注肥字,让学生交流从肥字仿佛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品读前两句词,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妙。

  (3)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3.箬笠、蓑衣中感悟不须归。

  (1)学生感悟斜风细雨,引导学生用其他的词语形容春雨的特点。

  (2)学生品读,继而诵读第三、四句词,感受春景的宁静之美。

  4.让学生把感悟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下来,并在全班中交流,提升画面的整体美。

  【设计意图:1不须归是词眼。抓不须归作切入点,是触摸诗人眷恋的内心的有效途径。2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是本课的教学要求。词句中描写色彩的词语有很多,因此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受色彩的缤纷,在交流中体会色彩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3.诵写结合是本环节的特点。背诵的落实在于让学生在品读中达到熟读成诵。而小练笔则在学生对画面的感悟达到一定程度时,用语言文字再现诗境。】

  四、拓展,感悟一份眷恋之情

  出示补充资料: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2.师生交流诗人的生*,教师补充对诗人的介绍。理解诗人不须归的是什么地方,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3.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词,提升情感。4.补充学*诗人的另一首《渔歌子》,让学生初步了解词意,并朗读积累。5.回顾诗人生*的著作,师生带着对整着词的感悟,一起诵读《渔歌子》。

  【设计意图:1. 知人论诗,以诗带诗是教学古诗词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是本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梳理资料,补充诗人的资料,引导学生与诗人心灵的对话,感悟一份眷恋之情。2.补充学*另一首《渔歌子》,既起到积累田园生活的诗词的目的,又能进一步感悟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留恋之情,深化了情感。】

四年级下册语文渔歌子教案5

  【设计理念】

  1、通过视频品味词的语言,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2、把握词眼“不须归”,以吟诵的方式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惯。

  【教学重点】

  学*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一首词,在学*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

  师:在这段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山、桃花、流水、鳜鱼和渔翁。随着这美丽的画面,我们还看到了一首优美的词,这就是千古流传的——渔歌子(课件展示:渔歌子)

  二、介绍作者

  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它的作者是张志和(出示课件作者简介)

  三、初读诗词

  师:“渔歌子”这首词又名“渔父”或“渔父乐”,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这首词就是张志和在西塞山前垂钓时所唱的渔歌。

  师:现在就来学*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歌吧。

  师: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课件)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诗词讲解

  师:张志和的这首词轻描淡写,全词只有短短27个字,描绘出整个春江水暖、烟雨迷蒙的清丽景象。诗词就是这样,能用最少的字来表达出最多的内容。

  这首词开头两行是写景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一片青翠的西塞山前,有雪白的鹭鸶在蓝天中飞翔着。溪水*夹着成片的桃花林,粉红色的桃花随着一丝清风翩翩落下,飘浮在水面上,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中嬉戏、追逐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两行是描写渔翁的,渔翁头上戴着青竹笠,身穿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的细雨在悠闲地垂钓,迟迟不肯归去。

  五、吟诵诗词

  师:如此优美的诗词,我们又该如何去颂读呢?

  师:在古时候词是用来唱的,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吟诵,它讲究音律感,讲究轻重变化。如果读得太快了,词中味道也就没有了。下面老师请你们听听古时候的人是如何吟诵诗词的。(出示声频课件)

  师:听完这段吟诵,相信大家对如何读好这首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可以在课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也来试着吟诵几次。

  六、解答重、难点

  师:在吟诵完这首词后,也许同学们会有一个疑问,既然天下起了小雨,为什么渔翁还不愿意离去呢?

  师:前面我们在介绍张志和的简介时就曾经说过,他喜欢隐居,他追求的是一种悠闲自由的生活,他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他认为在山水间钓鱼是一件趣事,所以迟迟不愿意离开。

  师:虽然我们能理解张志和的这种心境,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不这么认为,他怕隐居的弟弟忘记回家,于是也作了一首词,词名叫《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是这样说的: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这首词是哥哥回应弟弟的,他希望弟弟赶紧回家,不要再留恋这些美景,但张志和向往的就是这种悠闲的生活。他的垂钓,钓来的是清闲,是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牢牢地记住张志和的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教学反思: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这比较符合*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在引导学生走进张志和的“桃花流水”时,我们得品味诗人的心境了。

  1、张志和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呢?(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来体会。)

  2、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

  3、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说他钓的是什么呢?

  读到这里,我和学生们都早已身临其境了,任清风抚面,任芬芳扑鼻,只仰望白鹭展翅,只俯看桃花带露随流水……哪还怕什么“斜风”,早是水中一尾鳜鱼,张志和也钓起了我们心中的“清新、飘逸、悠闲自在……”

  是啊,学*我们古诗词,第一要能通过诗歌(词)的文字想象画面,第二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来一同感受。这样,我们就可以和诗人一起完成诗作的“意象”和“意境”了。


四年级下册语文渔歌子教案(精选5篇)(扩展2)

——四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教学反思实用五份

  四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教学反思 1

  《渔歌子》是借鉴了民间的渔歌而成。此词语言清丽自然,寄情与景。词的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本首词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因此我认为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一、丰富想象,品出词中画。

  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得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道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唐代书画家颜真卿曾经夸他写得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因此让学生在想象中理解诗词句,通过想象,读出词中所描绘的景色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柔和之美。同样通过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也进一步品味了诗意,走进了诗意。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老师配乐朗诵,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的方法。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在启发想象下,学生的思维拓展了。不仅看到了连绵的群山,飞行的白鹭,盛开的桃花,潺潺的流水,肥美的白鹭,细细的春雨;听到了鸟鸣,闻到了花香……学生陶醉的眼神,动情的描述,让人情不自禁的吟诵一曲《渔歌子》。此时,任何的解释都是多余的了。由此可见,丰富的想象不仅可以丰富对词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二、知人论世,品出词中情

  孟子曾提出“知人论世”,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所代表的思想感情。由此本节课中我给学生补充了词人生*事迹,拓展了张志和的兄长松岭写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均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力浪起且须还。)并设计了和学生和诗的`环节。这并不为拓展而拓展。而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诵读词。了解了诗歌背景,又是以对歌的形式呈现,此时学生完全被带入了两首诗的意境中。我适时发问:弟弟呀!你为何不归呀?学生答案脱口而出。我又问:“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学生立即答到:“钓到了快乐,钓到了闲适,钓到了自由……在此情此境中,学生深刻的感悟了,品出了“钓”中情。

  三、反复朗读,悟情悟境

  朗读时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因此在整堂课中我都贯穿了诵读领学。初读,读正确,读流利。再读,读得有点“词”味,指名读,教师范读,配乐读,想象读,和诗读,直到最后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了感情。从而达到在多种朗读形式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总之,上这样的汇报课,我真的感受到了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感受到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真的有一定帮助。当然本节课也不足之处,自己的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今后我将注重积累,以使自己能将评价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

  四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教学反思 2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首先出示课题,板书课题。接着让同学们自读这首词,观察这首词跟前面两首古诗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很容易发现这首词的3、4句字数跟1、2、5句不相等,而前面两首古诗的每一行字数相等。老师接着就告诉同学们,这就是词的标志,词中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词也叫长短句。渔歌子是词牌名,不同的词牌名也决定长短句的字数。词牌名决定了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但今天这个词牌名既是格式同时也是词的题目,概括了词的内容,因为这首词就是写垂钓的渔夫的。

  接着我让学生抓关键词体会,这首词描绘的什么季节、什么地方的景色。学生通过“桃花”、“西塞山前”知道了是春季,西塞山。然后我让学生找找这首词描绘了哪些景物。学生也找出了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我问青箬笠、绿蓑衣是景吗?学生回答这是渔夫的打扮,不是。接着我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什么画面。学生就根据这些景物,概括说了我见到的画面有哪些景物,极其简略,描绘得不具体、不形象,没有美感。然后我就再引导学生讲讲,你心目中的这些景是什么样的?企图把景描述得具体、生动、形象。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描述具体了一些,但跟我的想象和要求还差一截。于是我把我心目中的画面描绘了一下,学生听后,似乎有点感动,都面带微笑,露出喜悦的神色。

  经过这样的想象之后,我们就请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教学反思 3

  一、创设情境,导学得法

  充满了诗情画意,画面色彩明丽。我先让学生从画面上找,再到字词里面找,学生找到了方法,体会到了景色的美,色彩的美。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渔翁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我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走进渔翁的内心世界,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到渔翁的情感。

  二、借助想象,读出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堂上,我大胆放手,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诗词去想象,不断地体会,多次的、多角度的读悟,做到了想象中理解,理解中想象,朗读促感悟,感悟促朗读。

  四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教学反思 4

  今天教学语文园地七中的《渔歌子》一词。这是一首唐代张志和写的寄情山水,抒发热爱自然的作品。全词格调清新,色彩鲜明,读来画面感十足,无比享受。

  我通过四读来完成本词的教学。

  一读:读通词句。第一遍朗读,我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要求读准词句。然后请学生起来朗读,注意读准塞、鳜等易错的字词。

  二读:读出韵味。在读通词句的基础上,在安排学生进行更高的要求。这时,我让孩子读每一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问问孩子发现了什么?思博同学发现这些字的最后一个韵母都是i。于是我告诉孩子,这就叫押韵。为什么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呢,就是因为诗歌讲究韵律美。于是,我带着孩子妹妹地朗读这首词,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慢慢感受到词的韵味。

  三读:读出节奏。诗歌不仅有韵律,而且还讲究节奏。每句诗歌的停顿可能都有所不同。于是,我把这首词的节奏停顿用竖线标出来,让孩子们再读。不停的停顿,相同的韵味,孩子们再一起朗读,整个教室里有了美美的韵味。

  四读:读出意境。总所周知,不管是唐诗,还是宋词都有让人陶醉不已。于是,我让孩子再读诗歌,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的孩子说自己读出了词中桃花粉红,流水潺潺,白鹭展翅,青山隐隐……于是,我趁机告诉孩子,这就是诗歌的意境美。

  再这四读的过程中,我让孩子再次背诵这首词,大家轻而易举就完成了整首词的背诵。

  其实诗词教学不是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而是让孩子感受到诗词的美,让孩子因为觉得其美不可言才会喜欢上诗词,才会利用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扩展到课外,坚持学*。

  四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教学反思 5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江南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中,我紧抓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词的意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现美景,体会词中美景

  词中所描绘的江上渔舟,**红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鹭,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图片、音乐充分地让学生进入到景美人爱的意境,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气氛

  课堂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学*的精神面貌又取决于课堂的气氛,因此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学生也在笑声中、沉思中、感动中一起领悟。

  三、谈话交流,拓展加深体会

  以往教学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通过想象画面对词入座,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再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而结尾的拓展,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的字词进入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比也更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四、悟写结合,拓宽想象空间

  一篇教材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而该词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的直观画面,从枯燥的文献资料到词中对话的深刻体会,这都是学生发挥想象,让思想深入其中的过程。为此,我在课上积极让学生图文结合,充分展开想象,使每幅生动的画面内化为语言,很好的巩固了内化语言的功效。

  然而,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我的遗憾甚多:

  作为公开课,我准备得较为充分,但那天早上,临阵出了点状况,我没有时间调试好课件,导致该渲染气氛时的音乐,没能及时呈现,冷场尴尬,失趣不少。

  再者,我自身存在的一个弊端,上课老是前松后紧,喜欢自由,未秉承章法。没有做到教而有法,导致延时。加之课间音乐的打扰,让人不堪其扰,学生也无心听课,教学效果欠佳。

  总之,诗歌教学为古之经典传承,用哪种方式能将其发挥到极致,还是我要挖掘和进攻的方向。教学有法,无法而至极致。亟待与各位同仁互通有无,共同进步。请大家对我的这节课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恳请各位不吝赐教,我将不胜感激!


四年级下册语文渔歌子教案(精选5篇)(扩展3)

——《渔歌子》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学*生字。

  2、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设境,导入新课。

  一、以歌曲导入。

  1、听歌曲。

  2、板书课题。解题:《渔歌子》读题。

  3、介绍词。

  4、生介绍张志和。

  二、初读,学*生字,读准读通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把词读准,读通顺。

  2、学*生字。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再读词,要求:读出节奏感。

  2、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词。在多读中熟悉文本,体会词义。

  3、引导学生抓住“不须归”来理解词。

  解词。质疑。

  4、结合图,边读词,边想。词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不须归”原因。(你从哪里读懂的。)

  5、分析词的一二句。

  词中描写了什么景物。生动笔划。

  指名说,师画简笔画。

  6、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的内容。

  7、师总结:诗人就住在岸边,每天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全班齐读诗一二句)

  师总结:天空白鹭飞翔,岸边桃花盛开,碧波鳞鳞,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图,难怪诗人说:“我不须归。”

  8、你还能从哪些诗句读懂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9、抓住“斜风细雨”引出三四句的教学。

  10、课件图:引导学生认识“箬笠和蓑衣”。

  用()风()雨来说词。

  11、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斜风细雨中的景象,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

  12、师总结:

  哦!我明白了,是自在的生活让诗人说“我不须归。”

  四、品出钓中情,师生对读。

  1、师介绍: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他被贬官后,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整天醉情于山水,追求悠闲自在的生活。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

  2、课件:《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3、师生作诗和诗。

  4、师总结:张志和钓鱼不用鱼饵,那他钓来了什么呢?我们明白了,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读)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这首词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张志和、积累张松龄的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教师准备:

  课件(包括词语、音乐、画面、自然界的声音、古诗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识词,了解词牌:

  师:(板书“渔”)会读这个字吗?齐读。是什么意思?(捕鱼)

  师:(加上“歌”),渔歌是什么意思?(捕鱼人的歌谣),“渔歌子”呢?你会想到什么?

  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

  二、初读词,读得有点“词”味

  1、初读:

  我们先来看几个词语;鹭(读、出示图片了解白鹭),鳜(读、出示图片了解鳜鱼),箬笠(读、出示图片认识箬笠),蓑(读、出示图片认识蓑衣)。

  师:谁来把这首词完整地读一读(生举手)

  师:为了读的更好,我建议大家别忙着举手,先看看注释认真的读一读,有时候理解了以后再朗读会读得更出色。(生朗读)

  2、指名读:师:看你读得这么有神,请你来试试好吗?(指名朗读)

  师:会思考的人才是智者,听了他的读你有什么意见吗?(指名评价)

  3、教师范读

  师:听了大伙这么一读,我也想读了。(教师范读)

  (指名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总结方法:停顿、韵律、感情)(指名试读)

  三、想象美景,品出词中画

  1.老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师介绍: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2。读出词中画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指名说画面)

  3。师生共同展示画面,理解词义

  西塞山,西塞山是什么样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青翠的西塞山、碧绿的西塞山);

  白鹭,想象一下白鹭飞翔的样子?谁能说说?(展翅飞翔)

  桃花,桃花开的时候,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呢?(火红一片,蜜蜂在花间飞舞);

  流水,谁能说说流水?(清澈、缓缓地流着,又肥又大的鳜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桃花开的时候,溪水涨起,所以人们又称这时的溪水为桃花水。你知道在流动的溪水中,鱼儿喜欢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呢/

  指名说:

  (1)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2)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生总结:(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西塞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处,桃花盛开了,粉红的花朵引来成群的蜜蜂在花间飞舞……

  4、师: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指名说)

  师:看看这画面,还少了什么?(雨)谁能把它画上?他画的对吗?(对,斜风细雨,春雨是那样的细、那样的密,在微风的吹拂下,播撒在大地上。

  小结: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诵—

  (师生共同朗诵)

  师总结读词方法: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过渡: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1、了解背景

  师介绍: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和诗、品出钓中情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指名说)

  3、是啊,张志和在太湖边上修了一座茅草屋,他每天清晨打开窗,就可以看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他每天出门时,也可以看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他过的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寸不须归”这样的生活啊。

  他早就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钓鱼要放鱼饵,鱼饵放了,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钓得到鱼吗?鳜鱼会上钩吗?

  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呢?

  (心情),对,心情,什么样的心情呢?(悠闲、自在)

  4、配音感情诵读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五、延伸

  过渡: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1、课件出示

  绝句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2、齐读

  师: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指名说、适时解答)

  小结:像张志和一样,他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以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能达到背诵。

  3.指导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会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语言的丰富意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了解词牌及词。

  1.我们说,唐诗宋词,它们代表的是我国古代语言文字艺术的巅峰。我们在这学期曾经学过一篇词,还记得吗?“江南好,……”

  2.多么美的江南春景啊,以至于白居易直到晚年都对这样的景色念念不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新词。

  板书:渔歌子。读一读。这是个词牌名,词的格式有一千多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一般,它与词的内容没什么关系。但《渔歌子》这首词却和《忆江南》一样,词牌刚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再读读这个词牌。

  3.从这个词牌,你读出了什么?(引导体会“歌”)“歌”的是什么?再读。

  二、读会。

  1.来,孩子们,咱们一起去看看,张志和为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老师相信你们的自学能力,咱们先自己读一读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吧。读诗吟词得讲究字正腔圆。开始吧!

  2.指读。点评。(板书:塞、鳜、蓑)

  3.知道吗,词最初是用来配乐的,是用来唱的,咱们现在边打拍子边歌一曲。(上阙)点评,鼓励学生的创造力。

  4.古人将脚打节拍称为“踏歌”。不是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诗句吗?来,今天,我们也来踏歌。读(下阙)。点评。

  5.所谓“手舞足蹈”,这是情到深处、兴致高昂的一种表达。起立,手舞足蹈,读。

  三、读懂。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张志和,唐肃宗时有名的才子,不仅是诗人,而且还是画家。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渔歌子》,你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板书:春天)

  是啊,这一定是春天。读(春的喜悦)。还从哪里可以看出呢?

  斜风细雨,这是春天特有的柔和的景色啊。读(柔和)。

  草长莺飞,百鸟争鸣,这是春天了。读(两行)。

  是啊,只有新鲜的竹叶和草,才是青绿的,才可能有“青箬笠,绿蓑衣”。读(两行)。

  春天来了,青山、绿水、白鹭、红花、青箬笠,绿蓑衣,单看这颜色,张志和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热闹的春天美景。

  3.渔翁想回去吗?哪里说了他不想回去?是啊,不须归。不须归就是不想归,不愿归!(板书: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呢?

  4.美!说得好!(板书:美)现在,你就是渔夫,你来吟一吟这首词,看看,你觉得什么最美?

  第一行:读。你看到了怎样的“白鹭”?(课件)从“白鹭”联想到了什么?不是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说法吗?试读,看看,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指读。指导读。(心胸开阔、意境高远)

  青山为背景,映衬着高翔的白鹭,真美!难怪渔翁“不须归”!

  第二行:读。

  看、怎样的桃花?(追问)(艳若朝霞)闻、怎样的桃花?听,怎样的流水?(缓缓的,淙淙的,粼粼微波)(课件)是这样吗?桃花夹*,流水绕青山。这一静一动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再看看,水中有什么?怎样的鳜鱼?由“肥”你仅仅想到的仅仅是大吗?还想到了什么?(味道鲜美)汉字真巧妙,一个字,就使人增添了无穷的想象。水中还有什么?试读,指读,指导读。

  这一行中的景物真多!想要读好,可真不容易,谁再来读读?

  读。景美,物美,真是“不须归”!

  后两行:读。

  看看,“箬笠,蓑衣”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穿戴?箬笠是渔翁的箬笠,蓑衣是渔翁的蓑衣,此时,渔翁已融于山水,融于画面,也成了画的一部分。读。

  杜甫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微风徐来,细雨濛濛,真美!试读。再读。

  能在这样的美景中垂钓,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啊!若你是渔翁,你会怎么想?读。

  (课件)青山、绿水、白鹭、红花、斜风细雨,以及和景物已融为一体的渔翁,这样的美景,这样无拘无束的心境,真是“不须归”啊!

  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他向往的不就是这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吗?你是张志和,你是张志和,我也是张志和,咱们都来当当张志和吧!指读,指导,范读(课件),试读,齐读。

  四、内涵升华。

  1.张志和所处的唐肃宗时期,唐朝已经在走向衰败,张志和看不惯当时官场的黑暗,于是辞官而去,隐于江湖。词中的渔翁其实就是——(……)

  2.张志和有个哥哥,觉得弟弟才华横溢,不施展很可惜,于是也给弟弟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也是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课件)所谓“一唱一和”,这“和答”是对张志和《渔歌子》的回应。

  读。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你怎么知道的?一个字(还)。

  我就是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也来催催你们,看你们能不能用词中的语句来回答。

  师生对吟。

  为何不归?(重复)

  3.好一个留连忘返,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据他的好友书法家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没有鱼饵,能钓到鳜鱼吗?

  但他却说自己钓到了很多。他钓到了什么?

  志和志和,心志*和(板书)。隐于山水,才足以淡泊明志;隐于山水,才能够宁静致远。

  4.同是垂钓,我们曾学过的柳宗元的诗《江雪》(课件)和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又有何不同呢?咱们一起来品味一下吧。自己读这首诗。

  有什么不同?(体裁、季节、心境)读《江雪》感受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5.看来,张志和比柳宗元更豁达乐观啊!据记载,张志和,终身没再做官,他祭三江,泛五湖,移情山水。他的这首词还流传到日本,对日本的诗词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6.让我们再读《渔歌子》,(课件)体会一下春暖花开的江南美景,体会一下张志和超然化外,自由自在的心境吧!

  设计理念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可唱。结合课文拼音、注释,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和已学诗词是学*诗词的好办法。

  一、导入:回顾《忆江南》,走进《渔歌子》。

  师:烟花三月走江南!这些天咱们可没闲着,去了充满田园气息的《乡下人家》,才了翁卷的《乡村四月》,又赏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田园风光领略无数,江南美景尽收眼底,怎一个“好”字了得!难怪白居易会写下《忆江南》

  师:真好!这是我们学过的第一首词,你们一定知道许多有关词的知识吧?

  (《忆江南》词牌名,词有长短句,词读起来很有韵味,词还可以唱呢。)

  师:了解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吟诵的《渔歌子》,又是一首词。(板书课题)

  《渔歌子》是词牌名,注意“渔”字有三点水,渔翁的渔。

  二、前置性学*检测

  1、生字、生词、多音字(你能不能说上一句话,用上这个字的不同读音!)

  2、找出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3、如果让你选一种颜色来做为春天的代表色,你认为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二、吟诵出词的味道。(反复读)

  出示词(课件)

  1、初读要求:请大家试着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争取把

  整首词读正确、读流畅。

  a、自由读

  b、个别读两三个,交流: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师:“西塞山”(点红“西塞”)这么难读的词都读正确了,了不起!“塞”是

  个多音字。“西塞山”一座山的名字,在浙江湖州。

  (点红“鳜鱼”)“鳜鱼”的“鳜”,不好记,能认识它,博学!一种淡水鱼,

  味道很鲜美噢!

  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师:

  (点红“箬笠、蓑衣”)*翘舌音,你都读准确了,赞一个。这两个词的确很难读,让我们一起读两遍。箬笠、蓑衣见过吗?干什么用的?(图片出示)看,就是头上戴的帽子。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相当于现在的雨衣。是用草、棕编的,都和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

  c、集体读:我们一起把整首词读一读。

  2、再读要求:读出词的节奏感,读出点词的味道。

  师:诗词读准了字音,读流畅了,那是远远不够的。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特别是词,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错落的音乐美,读的时候要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a、自由练练。

  b、请朗读不错的孩子示范读,师:试着像xx同学这样,读出点词的韵味来。其中哪一句读得特别好。(生若范读不到位,策略:师范读,也可选同学读不好的句子。)

  c、再请三四个孩子读,评价:有点感觉了!像是在读词了!有了音乐感,韵律美!词的节奏感有了!

  d、齐读,师引:西塞山前白鹭飞……

  三、吟诵出一幅山水风光画。(品词中画)

  1、师: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呢?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渔翁)

  师:谁补充?还有另外的吗?

  师:诗词语言很精炼,它可以用最少的文字描绘最美的画面。短短一首词,容纳了如此多的景物,如此多的景物当然不可能*铺在画面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最美的画面,使画面丰满、立体、有声有色。

  2、音乐,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3、师:你一定看到了最美的景,耳边传过美妙的声音,或许还能感受到各种江南气息,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用自己最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让学生“未品诗先入画”,在画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并逐渐走入意境。)

  生描绘想象到的最美画面:

  a、画面: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评:西塞山高耸入云!在你们眼中西塞山是怎么样的?(西塞山连绵起伏,青翠欲滴。)

  “西塞山前”引导读出山的连绵起伏。让我们朗读的声音也高低起伏。师领生跟,读好“西塞山前”。

  真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如此的悠闲!在西塞山附*展翅飞翔。读出白鹭的悠闲,飞得高远,目光追随着白鹭,声音传到山那边了。读“白鹭飞”

  朗读整句:带着这些感受,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评价:这就对了,就该读出这样的起伏、转折、变化。

  b、画面:桃花流水鳜鱼肥


四年级下册语文渔歌子教案(精选5篇)(扩展4)

——渔歌子教案范文10份

  设计意图:

  在学*《渔歌子》(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八册23课)以前,通过《忆江南》(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八册1课)的教学,学生已对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拓展性内容,让学生进行自主而丰实的语文实践,还原张志和这位诗词书画的大家“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意境。丰满对此人张志和的认识,体会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有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背诵《渔歌子》。

  2、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3、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烟雨江南,碧水蓝天,诗情画意,春意盎然(出示江南美景图片)唐代大诗人张志和就是在这里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渔歌子》(板书,齐读课题)

  2、教师简介词的内容

  师: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什么?

  师:是的,“渔歌子” 又叫“渔父”, 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是一种词牌名。 “我们先前还学到过哪些词牌?”不同的词牌每句话的字数不一样,节奏和情境不同,所以又称长短句。

  二、读中渲染,理解词意

  1、自由读词,练*读正确读流利。

  同学们,学古诗词,首先得把古诗词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来。自己读两三遍,开始吧!

  师:读得非常好,请坐。同学们,古诗词光读通顺还不够,它是有节奏的,句子和句子之间也有停顿,同学们看(大屏幕呈现整首词),你能够把这首词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读出来吗?哪位同学试一试?

  (一生读整首词)

  读通句子(生朗读整首词)指生读

  师:有点味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后三字,你们读词,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师生交换)

  2、师:同学们,学古诗词,读通了,读出节奏感了,那是远远不够的,咱们还得读懂它的意思。

  师:请同学轻轻地再读读这首词,借助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概意思。开始——

  (学生借助注释,自由说)

  师: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教师轻轻提示:可以借助注释)来,你说说看——

  师:同学们,这古诗词,懂得了它的意思,我们再来读,就会越读越有味。不相信我们就来试试看。

  3、师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情

  张志和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画中有词,词中有画,那么我们看一看,张志和的词中,给我们画的什么,用笔圈出来。

  师:请你说,他的词中画了什么?(9种景物)

  师:9种景物按顺序数一数,西塞山……

  4、画景

  师: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框,谁能把这9种景物工整地写到框里,使人看上去像一幅画。比如说:鳜鱼是游在水里的,所以我把它写在画面的最下方,如果在这个位置画蓑衣、箬笠该怎么画?(师指图的右下方)

  师:“笠”是生字,该怎么写?(请生上台写)

  请两位同学合作把它补充完整,其他同学把它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师:但是这个“鹭”字,也是一个生字?“鹭”字怎么写,才能写得漂亮?这个字有个诀窍,上面的“路”字要写得小一些,宽一些,下面的“鸟”字要写得窄一些,长一些。

  师:同学们,一起看黑板的这幅图,看着看着,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词——《渔歌子》,我们一起看着板书朗诵一下。

  把你看到的这幅画读出来。

  知识目标:

  1、 学*“塞”、“笠”、“蓑”三个生字。

  2、 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能力目标:

  1、 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 词的意思。

  2、 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 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3、 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 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两首词的意思,根据这两首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

  让我们回到了古诗国度之中。诗和词都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宝贵的文学遗产,今天我们来学*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

  2、预*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课件出示诗与词的区别)

  师小结: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关于本课将要学*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生展示所收集整理的资料,师相机点拨。

  二、初读,感知韵律

  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这首词。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出示课件)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课件出示生字)。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

  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

  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3、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师:谁愿意展示你对词的初步掌握。

  生自愿组合读词。

  三、品诗,体会情感

  1、同学们读得真好,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读词,不但要把它诗正确读好节奏,更重要的是读“情”读出诗中的“情”,作者的“情”更要读出你的“情”你的感受。

  2、你觉得诗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最能打开你情感的.闸门,放飞你多姿的想象?

  3、指名答,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词的中心句。

  4、这句话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衰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写出了悠闲自得之情。)

  四、精读,想象意境

  1、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如此的留连不返呢?

  (白鹭、桃花、鳜鱼、微风、细雨)是呀,这是一幅多生动的自然的春天的景象,你有感受吗?(美)是呀,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难怪词人——

  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还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连不归,请同学们结合,张志和的资料来想一想。

  (因为他年少就步入仕途后又遭免职便流浪隐居于江湖,所以他不爱官场爱自由,更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这美丽的画面,闲适的情怀你能想象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教师配合课件中的画面和音乐有感情的加入旁白:

  (词人张志和,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他对江南春景深情赞助以及淡泊功名,流连山水的人性情怀,在词中表露无遗。你看,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初春的西塞山刚蒙上几分绿色,远远望显得更加柔美,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鸳在山上低徊,引来了成群的鹭鸳轻盈的飞翔于山间、江上,也轻轻落于船头,与渔人一共荡舟江面,淡黄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江中,粉红色的桃花开得正盛,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悠闲的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如此宁静又美好的画面,)难怪——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这样一幅超凡绝尘的美景,词人张志和用他的千古绝唱将它释怀。

  我相信现在很多感想一定充满了你的不脑袋,你想怎样来理解这一首词中的意境呢?回忆一下,我们都用过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文呢?

  生踊跃回答,教师出示课件,(有感情的朗读、有个性的理解诗词、准确的概括中心、色彩明丽的绘画、优美的填词演唱、编成朗朗上口的拍手谣。)

  学生讨论5秒钟,找出喜欢的方式,要求尽量与其它组不重复。

  师:在小组活动对老师希望你一定要抓住对诗的理解,出示(课件)。那么好了,快点行动吧。

  重点抓好词的理解,反复说透。

  汇报的顺序:一读,要求加入理解和情感;二解;三概括;四画;五歌谣;六唱。

  师小结:这么美的图画,这么悦耳歌谣,这么动听的歌曲,老师相信,对这首词你一定有新的感受了,让我们尽情的把你的情感读出来吧!

  齐,老师也读

  师总结做情感的升华:你们的诗声让我仿佛再一次观看了绝美的画面,祖国万里山河美景不胜收,希望同学们继续收集写景的诗篇作为积累。

  在朗朗的诗声中,我们即将结束今天的学*,我要祝贺每一们同学,你们不仅学*了《渔歌子》,还掌握了学*古诗词的方法。虽然词人已作古,但是你们让他的情,在我们这一方小小的空间中粒粒再现,你们继承了他博大的情怀。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学诗吧,爱诗吧,我相信,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一颗瑰宝只有在你们的身上才能尽显光华。

  一、设计理念。

  1、通过视频品味词的语言,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

  2、把握词眼“不须归”,以吟诵的方式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带多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惯。

  三、教学重点。

  学*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四、教学难点。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五、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一首词,在学*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

  师:在这段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山、桃花、流水、鳜鱼和渔翁。随着这美丽的画面,我们还看到了一首优美的词,这就是千古流传的——渔歌子(课件展示:渔歌子)

  (二)介绍作者。

  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它的作者是张志和(出示课件作者简介)

  (三)初读诗词。

  师:“渔歌子”这首词又名“渔父”或“渔父乐”,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这首词就是张志和在西塞山前垂钓时所唱的渔歌。

  师:现在就来学*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歌吧。

  师: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课件)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诗词讲解。

  师:张志和的.这首词轻描淡写,全词只有短短27个字,描绘出整个春江水暖、烟雨迷蒙的清丽景象。诗词就是这样,能用最少的字来表达出最多的内容。

  这首词开头两行是写景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一片青翠的西塞山前,有雪白的鹭鸶在蓝天中飞翔着。溪水**夹着成片的桃花林,粉红色的桃花随着一丝清风翩翩落下,飘浮在水面上,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中嬉戏、追逐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两行是描写渔翁的,渔翁头上戴着青竹笠,身穿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的细雨在悠闲地垂钓,迟迟不肯归去。

  (五)吟诵诗词。

  师:如此优美的诗词,我们又该如何去颂读呢?

  师:在古时候词是用来唱的,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吟诵,它讲究音律感,讲究轻重变化。如果读得太快了,词中味道也就没有了。下面老师请你们听听古时候的人是如何吟诵诗词的。(出示声频课件)

  师:听完这段吟诵,相信大家对如何读好这首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可以在课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也来试着吟诵几次。

  (六)解答重、难点。

  师:在吟诵完这首词后,也许同学们会有一个疑问,既然天下起了小雨,为什么渔翁还不愿意离去呢?

  师:前面我们在介绍张志和的简介时就曾经说过,他喜欢隐居,他追求的是一种悠闲自由的生活,他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他认为在山水间钓鱼是一件趣事,所以迟迟不愿意离开。

  师:虽然我们能理解张志和的这种心境,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不这么认为,他怕隐居的弟弟忘记回家,于是也作了一首词,词名叫《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是这样说的: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这首词是哥哥回应弟弟的,他希望弟弟赶紧回家,不要再留恋这些美景,但张志和向往的就是这种悠闲的生活。他的垂钓,钓来的是清闲,是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牢牢地记住张志和的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六、教学反思: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这比较符合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在引导学生走进张志和的“桃花流水”时,我们得品味诗人的心境了。

  1、 张志和为什么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呢?(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来体会。)

  2、 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 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

  3、 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说他钓的是什么呢?

  读到这里,我和学生们都早已身临其境了,任清风抚面,任芬芳扑鼻,只仰望白鹭展翅,只俯看桃花带露随流水……哪还怕什么“斜风”,早是水中一尾鳜鱼,张志和也钓起了我们心中的“清新、飘逸、悠闲自在……”

  是啊,学*我们古诗词,第一要能通过诗歌(词)的文字想象画面,第二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来一同感受。这样,我们就可以和诗人一起完成诗作的“意象”和“意境”了。

  一、设计理念。

  1、通过视频品味词的语言,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

  2、把握词眼“不须归”,以吟诵的方式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带多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惯。

  三、教学重点。

  学*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四、教学难点。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五、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一首词,在学*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

  师:在这段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山、桃花、流水、鳜鱼和渔翁。随着这美丽的画面,我们还看到了一首优美的词,这就是千古流传的——渔歌子(课件展示:渔歌子)

  (二)介绍作者。

  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它的作者是张志和(出示课件作者简介)

  (三)初读诗词。

  师:“渔歌子”这首词又名“渔父”或“渔父乐”,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这首词就是张志和在西塞山前垂钓时所唱的渔歌。

  师:现在就来学*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歌吧。

  师: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课件)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诗词讲解。

  师:张志和的这首词轻描淡写,全词只有短短27个字,描绘出整个春江水暖、烟雨迷蒙的清丽景象。诗词就是这样,能用最少的字来表达出最多的内容。

  这首词开头两行是写景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一片青翠的西塞山前,有雪白的鹭鸶在蓝天中飞翔着。溪水**夹着成片的桃花林,粉红色的桃花随着一丝清风翩翩落下,飘浮在水面上,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中嬉戏、追逐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两行是描写渔翁的,渔翁头上戴着青竹笠,身穿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的细雨在悠闲地垂钓,迟迟不肯归去。

  (五)吟诵诗词。

  师:如此优美的诗词,我们又该如何去颂读呢?

  师:在古时候词是用来唱的,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吟诵,它讲究音律感,讲究轻重变化。如果读得太快了,词中味道也就没有了。下面老师请你们听听古时候的人是如何吟诵诗词的。(出示声频课件)

  师:听完这段吟诵,相信大家对如何读好这首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可以在课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也来试着吟诵几次。

  (六)解答重、难点。

  师:在吟诵完这首词后,也许同学们会有一个疑问,既然天下起了小雨,为什么渔翁还不愿意离去呢?

  师:前面我们在介绍张志和的简介时就曾经说过,他喜欢隐居,他追求的是一种悠闲自由的生活,他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他认为在山水间钓鱼是一件趣事,所以迟迟不愿意离开。

  师:虽然我们能理解张志和的这种心境,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不这么认为,他怕隐居的弟弟忘记回家,于是也作了一首词,词名叫《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是这样说的: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这首词是哥哥回应弟弟的,他希望弟弟赶紧回家,不要再留恋这些美景,但张志和向往的就是这种悠闲的生活。他的垂钓,钓来的是清闲,是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牢牢地记住张志和的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六、教学反思: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这比较符合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在引导学生走进张志和的“桃花流水”时,我们得品味诗人的心境了。

  1、 张志和为什么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呢?(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来体会。)

  2、 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 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

  3、 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说他钓的是什么呢?

  读到这里,我和学生们都早已身临其境了,任清风抚面,任芬芳扑鼻,只仰望白鹭展翅,只俯看桃花带露随流水……哪还怕什么“斜风”,早是水中一尾鳜鱼,张志和也钓起了我们心中的“清新、飘逸、悠闲自在……”

  是啊,学*我们古诗词,第一要能通过诗歌(词)的文字想象画面,第二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来一同感受。这样,我们就可以和诗人一起完成诗作的“意象”和“意境”了。

  知识目标:

  1、 学*“塞”、“笠”、“蓑”三个生字。

  2、 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能力目标:

  1、 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 词的意思。

  2、 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 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3、 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 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两首词的意思,根据这两首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

  让我们回到了古诗国度之中。诗和词都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宝贵的文学遗产,今天我们来学*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

  2、预*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课件出示诗与词的区别)

  师小结: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关于本课将要学*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生展示所收集整理的资料,师相机点拨。

  二、初读,感知韵律

  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这首词。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出示课件)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课件出示生字)。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

  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

  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3、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师:谁愿意展示你对词的初步掌握。

  生自愿组合读词。

  三、品诗,体会情感

  1、同学们读得真好,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读词,不但要把它诗正确读好节奏,更重要的是读“情”读出诗中的“情”,作者的“情”更要读出你的“情”你的感受。

  2、你觉得诗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最能打开你情感的闸门,放飞你多姿的想象?

  3、指名答,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词的中心句。

  4、这句话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衰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写出了悠闲自得之情。)

  四、精读,想象意境

  1、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如此的留连不返呢?

  (白鹭、桃花、鳜鱼、微风、细雨)是呀,这是一幅多生动的自然的春天的'景象,你有感受吗?(美)是呀,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难怪词人——

  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还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连不归,请同学们结合,张志和的资料来想一想。

  (因为他年少就步入仕途后又遭免职便流浪隐居于江湖,所以他不爱官场爱自由,更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这美丽的画面,闲适的情怀你能想象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教师配合课件中的画面和音乐有感情的加入旁白:

  (词人张志和,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他对江南春景深情赞助以及淡泊功名,流连山水的人性情怀,在词中表露无遗。你看,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初春的西塞山刚蒙上几分绿色,远远望显得更加柔美,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鸳在山上低徊,引来了成群的鹭鸳轻盈的飞翔于山间、江上,也轻轻落于船头,与渔人一共荡舟江面,淡黄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江中,粉红色的桃花开得正盛,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悠闲的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如此宁静又美好的画面,)难怪——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这样一幅超凡绝尘的美景,词人张志和用他的千古绝唱将它释怀。

  我相信现在很多感想一定充满了你的不脑袋,你想怎样来理解这一首词中的意境呢?回忆一下,我们都用过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文呢?

  生踊跃回答,教师出示课件,(有感情的朗读、有个性的理解诗词、准确的概括中心、色彩明丽的绘画、优美的填词演唱、编成朗朗上口的拍手谣。)

  学生讨论5秒钟,找出喜欢的方式,要求尽量与其它组不重复。

  师:在小组活动对老师希望你一定要抓住对诗的理解,出示(课件)。那么好了,快点行动吧。

  重点抓好词的理解,反复说透。

  汇报的顺序:一读,要求加入理解和情感;二解;三概括;四画;五歌谣;六唱。

  师小结:这么美的图画,这么悦耳歌谣,这么动听的歌曲,老师相信,对这首词你一定有新的感受了,让我们尽情的把你的情感读出来吧!

  齐,老师也读

  师总结做情感的升华:你们的诗声让我仿佛再一次观看了绝美的画面,祖国万里山河美景不胜收,希望同学们继续收集写景的诗篇作为积累。

  在朗朗的诗声中,我们即将结束今天的学*,我要祝贺每一们同学,你们不仅学*了《渔歌子》,还掌握了学*古诗词的方法。虽然词人已作古,但是你们让他的情,在我们这一方小小的空间中粒粒再现,你们继承了他博大的情怀。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学诗吧,爱诗吧,我相信,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一颗瑰宝只有在你们的身上才能尽显光华。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这首词。

  3、想象这首词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生准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张志和、积累张松龄的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

  回忆并背诵《忆江南》。

  2.关于词,你都有哪些了解呢?

  3、那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词的词牌又叫——“渔歌子”。

  4、看老师写课题。[一笔一划地板书]拿出手来跟我一起写:渔——歌——子。来,一起读课题!

  5、指导学生把题目读正确。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读着这“渔歌子”,猜一猜这首词在写什么?

  2、这“渔歌子”又名“渔父”。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渔歌子》又是怎样描绘张志和的垂钓生活的呢?翻开语文书110页,我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了吗?

  3、自由练*朗读,开始。(生自由读《渔歌子》)

  4、(课件出示《渔歌子》。)好,谁来读一读《渔歌子》?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生1读

  5、读的字正腔圆,真不错!谁再来读一读?(接着请三位学生读词,学生互相帮助正音。)

  6、想读的同学这么多,那好,我们一起读,开始!生(齐读)

  7、很好!谁再来读一读《渔歌子》?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生8、很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9、你还注意到没有,他在读“桃花流水鳜鱼肥”和“斜风细雨不须归”时,哪儿停顿了?师:你们都听出来了吗?

  10师:对,这就叫有板有眼。古诗词特别讲究音律和节奏,读的时候要有板有眼,像词人一样读。来,我们一起读。

  11、有些孩子还随着节奏摇头晃脑的,有意思。来,我们模仿这些同学读。生:(齐读)

  三、想象画面,深入感悟

  12:有那么一点词人的感觉了!这首词很优美,《渔歌子》描绘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老师读词,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师配乐朗诵《渔歌子》,学生静听想象。)

  13、同学们,你们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谁来说一说?

  14、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15、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16、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

  17、想不想看看现代版的渔歌子(课件出示) 作者是谁? 你们想不想也把这美丽的画面写下来啊?生:(写话)

  18、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词,最适合美读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19、能给人美的感觉,但还不够。为什么呢?没有请词人来呀!词中写了词人吗?从哪儿看出来?师: “青箬笠,绿蓑衣”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而已,面对此情此景,他心情如何?

  20、是不是只有这个原因呢?我们要来了解一下张志和这个人。

  课件播放:(张志和本名张龟龄,他从小便才华过人,16岁的时候,他中了举人,还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和,但后来他因事而被贬官。之后,他干脆辞官归隐。隐居在太湖一带,整日扁舟垂钓,过着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但他钓鱼却很奇怪,《唐书.张志和传》中曾这样记载:师:怎样记载得呢?读!生:“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师:“每垂钓,不设饵”,你读懂了吗?生:他每次垂钓都不投鱼饵。师:没有鱼饵,怎么可能有鱼儿上钩呢,是不是?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了很多很多。想一想,你觉得他钓了些什么?齐读《渔歌子》,回归主题,升华诗情。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桃花盛开,水流湍急,水中的鳜鱼很肥美,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江面小舟中,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和细雨,在江面上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你可以买本工具书,这些解释都有。例如教案、字词句篇等,挺好的,我们这的学生,都是在用,老师也在用

  是词,《渔歌子》是词牌名。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季节。这两句里,出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词的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尾句里的“斜风细雨”既是实写景物,又另含深意。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原文: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作者: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在网上搜点课件或教案,看看别人怎么教。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四年级下册语文渔歌子教案(精选5篇)(扩展5)

——《渔歌子》改写_(精选5篇)

  太阳在西赛山的头顶上直射下来,一片白云慢悠悠地飘了过来,仿佛在向太阳打招呼。西塞山上草木茂盛,树下绿色成荫,只有几缕阳光透过树叶和树叶间的空隙挤进来温柔的在地上画着光圈,远远望去,西塞山上仿佛深邃的绿色海洋。

  *处欣赏只见白鹭展翅翱翔,时而低空擦过,时而昂首高飞在天空盘旋。突然白鹭眼前一亮,然后扑腾一下翅膀就飞了出去,眨眼的功夫就看见白鹭叼着一只肥鱼上来。

  河旁的桃花树美极了,一阵风吹过,桃花左右摇摆纷纷跳着优美的舞姿飘了下来,随风而下以完美的身姿落到水面上,清澈无比的水面有许多镢鱼,不时的跳出水面,为桃花的舞蹈鼓掌。

  一位渔夫划着小船经过,在湖面上留下一段波纹。只见他披着绿蓑衣,戴着斗笠,拿着钓鱼杆,闭目养神,仿佛只需要靠手感就可以将鱼儿拉上钩。突然乌云密布,开始下起了密密的细雨,可是渔夫却迟迟不归,细雨落在湖面上,溅起密密的水花,引来许多鱼儿。不一会儿,渔夫便满载而归了。

  扩写《渔歌子》

  扩写《渔歌子》

  春天到了,在西塞山前,雾气朦胧,弥漫在西塞山周围,让郁郁葱葱的西塞山显得神秘莫测,宛如一位年轻的少女盖上了一层轻纱。山的周围,还有几只白鹭在展翅翱翔,快乐地嬉戏:有的在与同伴“比武切磋”,有的则独自静静的飞,仿佛有一丝忧伤感,还有的成群结对像在排演一部经典的话剧??

  再看西塞山的脚下,潺潺的溪流在欢乐地向前奔去,靠*西塞山的岸边,一头头小鹿,小牛在河边嬉戏,畅饮,有的还不顾溪水的冰凉,迈着碎步向溪中间走去,去品尝中间的溪水。看看溪对面,一棵又一棵的桃树争相开放,树上的桃花也更是惹人喜爱:在阳光的呵护下,一株株小桃花相继开放,露出自己粉嘟嘟的小脸蛋,散发出自己积蓄已久的香味,也为这如诗如画的境界里提供了甜蜜;小蜜蜂也闻香而来,瞧!个个都拎着小桶,争先恐后地往桃花上扑,生怕到了自己,却没了蜜。

  既然有小溪,肯定少不了鱼!快看,小溪里肥嘟嘟的鳜鱼也都迫不及待的镶上跳跃着,都想仔细的瞧一瞧这西塞山前的美丽春色。忽然,一位衣着蓑衣,头戴箬笠的老翁,乘着小舟向河中间驶来。哦,原来是一位渔翁呀!只见他拿着鱼竿,身边放着鱼篓坐在船上专心致志的钓着鱼。不知不觉,天上飘下了几滴雨丝,可老人并没有回家,而是继续赏景钓鱼。是啊!有着这么美的景色,谁愿意回家呢?

  在一个下着蒙蒙细雨的早晨,一位渔夫正在耐心地等待着大鱼上钓……

  渔夫划着小舟,这位渔夫跟往常一样,戴着斗笠,身披蓑衣,在湖水漂荡,渔夫找好了位置,把鱼饵挂在竹竿上,放进湖里。渔夫心里想:“心情可真好啊,在这个充满仙气的地方,还有这么清澈的水,里面的鱼怎么会不好呢?”在等待的过程中,渔夫耐不住寂寞抬起头望望眼前的山,虽然有浓雾但还是能够看清楚山的外形,山上的花儿若影若现,有一种神秘的气息。旁边有棵盛开的桃树,桃花被风吹了下来,落在水面上,时不时 还 飞过几只白鹭,发出欢乐的叫声。

  渔翁看着动摇的鱼竿,按奈不住喜悦的心情,但还要再等一会,浮标被咬住了,渔夫用了好大的力气才把鱼拉上来,渔翁开心极了,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条又大又肥的鳜鱼,他对鳜鱼说:“小宝贝,对不起,我要把你抓走了哦。”鳜鱼说:“好吧,我下辈子再好好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

  渔翁带着鱼回到家,告诉了妻子这个喜事:“看,我钓到了什么,就是一条肥美鳜鱼,只有咱们胡川才有,今天我们把它煮汤吧,尝尝鲜。”在妻子做饭同时。渔翁不禁想起了钓鱼那番情景,那情景还被大名鼎鼎的张志和诗人看见了,做了一首诗,《渔歌子》。

  西塞山,美景处处是,使人流连忘返,吸引人的不只是景色,还有可以体验钓鱼的乐趣,吃到鲜美极致的鱼肉,就像生活在仙境中一般。

  冬天过了,西塞山换上了绿色的新装,山上云雾环绕,像飘在空中的银色带子,像光圈一样围绕着西塞山。忽然传来了几声鸟叫,接着,几只白鹭准备飞了出来,像神仙骑着白鹭准备飞向远方,又似乎在呼喊:“春天来了,大家快点醒来啦!”

  连绵起伏的西塞山谷中不时传来“哗啦啦,哗啦啦”的声音,顺着声音的方向看,原来是一条小溪在欢快地唱歌,小溪清澈见底,都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那些石头五花八门,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水底的`鳜鱼身披淡黄色的衣衫,它们有的你追我赶,有的我找你藏,有的还懒洋洋地在家里睡觉,懒得都不愿意动一下。溪旁**的桃花竞相开放,五颜六色,有粉色,有红色,还有一种淡粉色,淡得都快成白色的了。桃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张开了笑脸,还有些花垂头丧气,都快谢了。碧波粼粼的小溪,鲜嫩肥美的鳜鱼和五颜六色的桃花,构成了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突然,天空中下起了蒙蒙细雨,豆大的雨点在微风里,在空中密密地斜下着,打在溪里溅起一朵朵美丽的水花,溪畔一位身披绿衰衣,头戴青斗笠的渔夫坐在小舟上悠闲垂钓,仍舍不得回家。

  这样的山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现加上山间云雾缭绕,溪畔绿树红花,溪中鳜鱼肥美,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梦幻里的仙境。多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怎不让人回忆?

  光彩夺目的春天来了,我来到了江上钓鱼。

  西塞山美得像仙境一般。那粗大的树枝吐出了嫩芽,远远望去像披上了一件薄薄的绿纱衣。五颜六色的花儿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它们散发诂阵阵幽雅的芳香,在柔和的微风中欢快地舞蹈,弹奏着一曲曲美妙的音乐,把西塞山点缀得超凡脱俗。清新甜润的空气里夹着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令人舒坦、畅快。

  在这五彩缤纷的"大花园"中,几只白鹭悠闲自得,它们借着人间这美好的春光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舒展着自己的英姿。江边的桃花梨花正开得分外妖娆!桃花的花瓣润如玉,粉似霞,轻如纱。梨花呢?白如绢,令人心旷神怡,难怪人们常说它"嫩白应期雪,清香不让梅"。那亭亭玉立的梨花活像几位美丽的仙女啊!映山红一簇簇、一丛丛,迎风摇曳。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的游动,有的是偶尔浮在水面吐出几串珍珠似的小水泡,它们窃窃私语着,仿佛在说:"多美的春天啊!"

  空中飘着霏霏细雨。一位渔翁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划着一叶扁舟在江面上垂钓,瞧他那怡然自得的神情,不正是被这美妙的美光所陶醉了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