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象》教案设计汇总5篇

首页 / 教案 / |

  《称象》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学会“曹、操、秤、砍、割、线、量”这7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堵、宰、舷”这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育学生学*曹冲,*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重点难点

  1、学*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曹冲说的话。

  2、知道曹冲的办法为什么能称出大象的重量。

  3、曹冲为什么能想出这么好的称象办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象吗?象很大,也非常重。

  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怎么办呢?(可以称一称。)教师板书“称”。

  谁听过称象的故事?怎么称?结果怎样呢?请带着问题学*第23课

  我们一起来学*——《称象》。(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把语句读通顺,标出自然段。

  2、检查自学生字和读课文情况。

  (1)出示生字及生调卡片,请学生认读,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2)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曹:*舌音,读cáo。

  称、秤:这两个字的偏旁相同,读音相*,声母都是翘舌音ch,韵母都是后鼻音eng,只是声调不同,意思也不同,容易用错,要注意区别。

  量:多音字,本课读“liàng”。

  3、练*把课文读熟练。

  4、说一说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简介曹冲、曹操。

  (三)细读,理解课文内容

  1、学*第1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的什么事?引导学生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1700多年。

  (3)人家送给曹操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学*第2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读懂了什么?

  (2)结合学生回答指名读、齐读写象样子的句子,再看图回答:从哪些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3)结合学生回答官员们议论的句子,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揩名朗读写官员议论的句子,读出问话的语气。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学生读课文

  (二)说一说通过学*第1-2自然段知道了什么?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大象的来历,以及大象很重。

  (三)继续理解第3-5自然段的内容

  1、学*第3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第3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官员们说出了两种称象的办法。你认为行不行?为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3)读最后一句话,理解“直摇头”的意思。

  幻灯出示句子:

  (“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表明曹操对于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4)再读一读,体会曹操的态度。

  2、学*第4自然段。

  (l)朗读第4自然段,说说知道了什么。

  (2)比较“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和“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体会“才7岁”,说明曹冲的年龄太小了。

  (3)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用实验演示称象过程的'前两步: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赶上“船”,“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赶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及“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称“船”上的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称。

  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了“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程度是一样的。

  以小组为单位边说边演示称象过程。

  (4)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

  (5)在当时的条件下,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称象?

  3、齐读第5自然段,思考: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怎样?

  “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办法很满意。)

  “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4、讨论: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办法的?

  想一想: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办法,想到了什么?(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很重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讨论宰大象称象块的办法后又可能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5、你向曹冲学*什么?

  启发学生从两方面思考:

  (1)学*曹冲用心听别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2)学*曹冲善于观察。

  (四)分析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词卡片,注意读准“秤、舷”的音。

  2、分析各字字形,同时扩词、说话(造句),巩固字义。

  (1)自由读生字,想一想,哪些字难记?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

  (2)交流记忆方法:

  砍:可利用熟字识记字形,把“吹”字的口字旁换成石字旁。

  “称”和“秤”字音字形相*,字义不同,注意区分右半部分。

  “曹”和“线”要注意笔画笔顺:

  曹:共11画,下半部分是“曰”字

  线:左边是“纟”,右边不要忘记写最后一点。

  “量、割、秤、砍”可利用熟字识记。

  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曹、操、割、线、量”等字,提醒学生注意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曹:上下结构,上宽下窄,笔顺是:一曹,共11画。

  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是“扌”,右边是“”,写时要把最上边的口字写得大一些,两部分的结构要紧凑。

  线: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是“纟”,右边的写法跟“钱”字的右边相同,不要忘记写最后一点。

  割:左右结构,左宽右窄,左边中间的“丰”,笔顺是:三丰。

  (五)扩展练*

  1、要是让你称象,你会用什么办法?

  2、回答后把《称象》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随堂练*

  1、读拼音,写词语。

  2、选词填空。

  头 条 根 杆 棵 块 艘 把

  一( )秤 一( )肉 一( )船 一( )象

  一( )树 一( )针 一( )钱 一( )刀

  3、用下面的词语练*说话。

  议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有的……也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称象》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走遍天下书为侣》教案设计

2.《刻舟求剑》教案设计

  《称象》教案设计 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称、曹、议、论、秤、砍、块、沉、线、止、然、量”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学*曹冲遇事开动脑筋。

  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同学遇事要开动脑筋,*时多观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同学学*曹冲,*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重点:曹冲称象的方法以和他和官员称象的方法之间的联系。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同学把官员们提出的称象方法与曹冲提出的称象方法进行对比。

  难点:曹冲想出称象方法的原因。

  解决方法:通过实验使同学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化整为零,找到了称大象的巧方法,实验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

  三、课时布置: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称象》(板书课题),“象”就是我们在公园、电视中看到的大象。“称象”就是称大象的重量,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的,称出来了吗等)这些问题,同学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

  2.动笔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3.分组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4.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分析字形。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考虑: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曹冲)

  曹冲是曹操的儿子。曹操是什么人?(古时候的大官)

  2.学*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引导同学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读第1句话,回答曹操是什么时候的人?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一千七百多年。

  (3)读第2、3句,回答:人家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指导朗读。

  3.学*第二段

  (1)指名读第2段,考虑并回答:象是什么样子?官员们怎么做的?(使同学了解本段主要写了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边看边议论象的重量)。

  (2)读第1句,看图回答:从哪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

  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具体认识象的高大。

  (3)再读课文,从中体会象很大。

  (4)读第2句话,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再回答:从官员们议论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象很重,官员们很想知道象有多重)。

  再读这句话,读出官员们疑问语气。

  (5)朗读第2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回顾第1、2自然段。

  (三)学*第3段。

  1.朗读第3段,考虑官员们想出哪些称象的方法。引导同学抓住这段的主要内容。

  2.曹操问:谁有方法把这头大象的重量称一称?官员们是怎样说的?这个方法行吗?

  (先引导同学把第一种方法概括为“造大秤”,再让同学理解第3句话,了解这个方法不行的原因是因为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提起这杆大秤。)

  3.读第4句,说说第二种方法是什么?为什么也不成。

  (联系曹操得到象时高兴的心情,认识把象割成几块称的方法更不成。)4.读最后一句,说一说“摇头”和“直摇头”有什么不同。(“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标明曹操对官员们提出的称象方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曹操的态度。

  (四)学*第4段。

  1.朗读第4段,考虑曹冲想出了什么样的称象方法。

  (1)从“才七岁”体会出曹冲的年龄怎样。(年龄太小了)

  (2)这么小的年龄就能想出称象的好方法。谁能分步说说曹冲称象的方法呢?

  (3)教师根据同学说的内容演示称象过程的前两步。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放进“船”里,“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拿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小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通过演示协助同学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和“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局部一局部地称。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深度是一样的。

  2.朗读第5段,考虑:用曹冲想出的方法称象,结果怎样?

  (1)“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方法很满意)。

  (2)“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方法的?

  讨论:(分成小组或同桌)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方法,想到了什么?

  (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得很重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宰象、称象块的方法又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4.你向曹冲学*什么?(启发同学从两方面学*)。

  (1)曹冲用心听他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方法。

  (2)曹冲善于观察和学*,知识丰富,知道船在水里下沉的程度与重量有关系。通过学*课文认识到必需有丰富的知识,肯动脑筋考虑问题,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五)分析识记字形,完成本课作业。

  1.读生字卡片,分析字形组词语。

  (1)比较“称”和“秤”字音字形相*,字义不同。

  (2)“曹”和“线”的笔画笔顺。

  曹:上半局部的笔顺为,下半局部是“日”字,共11画。

  线:左边是绞纟旁,右边的笔顺为:共8画。

  (3)“块、议论、砍、沉止”等字利用熟字识记。

  2.完成课后第2题,会用“直”“才”“到底”造句。

  3.完成课后第3题,读这段话,再誊写。

  4.把这篇课文内容讲给他人听。

  《称象》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再、象、像”等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喜欢曹冲这位爱动脑筋,想办法的小朋友,感受曹冲的聪慧。

  4、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课题,读课题,学*生字“称、象”

  2、读课题后质疑,师梳疑:谁称象?这是头怎样的象?

  为什么要称象?怎么称象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自然段、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说说。

  2、小组合作学*(各组选两个自然段尝试自学)

  (1)读读生字,记记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

  (2)划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读正确。

  (3)再把这段话连起来读得正确、流利。

  3、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读准字音“柱、秤、艘、沉、止”

  *帮助学生把每一段都读正确

  *指导学生评价

  *小组合作学*其他三段

  4、组内交流读懂的问题。

  5、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再读感悟。

  1、学*1~3段,感悟官员称象办法的不可行。

  (1)看图说说你看到的这头大象。找一找文中写大象的句子。

  (2}看到这么一头大象,大家心里会想什么?

  (3)语句训练:一边一边

  (4)官员们想出了几种方法?这些方法行吗?(讨论)

  随机理解“直摇头”

  (5)、朗读指导。

  2、学*4、5段,感受曹冲的聪慧。

  (1)学生自读4、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2)小组合作研究曹冲称象的方法。边讨论边做实验。

  (3)交流研究结果。(教师演示或推选学生上台演示)

  (4)结果如何?理解“果然”

  四、课本剧表演。

  五、指导书写。

  六、拓展练*

  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七、板书设计

  21、称象

  直摇头 微笑点头

  官员们 曹冲

  砍树造秤 赶象上船

  宰象 画线装石

  称石头

  《称象》教案设计 4

  课时目标:

  了解称象的办法,能正确评价方法的优劣,重点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说清步骤,明白道理。

  能进行拓展想像,想出更优的称象方法。

  课前准备:

  玻璃皿、小木船、小象等实验器具及清水;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齐读词语,强调易错的生字:

  官员 秤杆 微笑 称象 一堵墙 宰割 下沉 搬运 砍树 (称 秤)(微)

  2、齐读1、2段,指名说说为什么要称象。

  二、学*第3、4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思考:课文共介绍了几种称象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谁想出来的?出示表格;指名反馈,填表。

  谁官员们曹冲

  称象的方法砍树造秤称象借用船与石头来称

  宰割大象称象

  2、集体讨论:谁的办法好,谁的办法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读读课文,体会曹操听了他们称象的办法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边听边点头微笑。

  3、学*曹冲的办法:

  1)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独立完成二分册T7;指名反馈。

  2)归纳步骤:

  赶象上船──→船身画线──→赶象上岸──→装石上船──→搬石称重

  3)实验演示;

  4)朗读体验;

  5)尝试复述:指名复述――评议――同桌复述

  三、学*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了解称象的结果;

  2、评价曹冲,体会“曹冲才7岁。”

  四、拓展延伸:

  根据当时的条件与环境,你觉得还可以采用什么更妥当的方法来称象?

  五、课堂作业:完成二分册T4、5、6。

  《称象》教案设计 5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chēn (板书:称)

  生:见过。

  师: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

  师:对,想知道那件东西的.重量。

  liàng (板书:重量)

  师:你们看见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来学*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象)

  “称象”这一课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的内容。

  〔通过谈话,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相机出现了“称象”、“重量”两个生字词,又为学*作了导向。〕

  师:课前,同学们读过课文。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希望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被指定的学生读后,其他同学给他正音。)

  〔初读课文时只要求读准生字的音,对其义和形不作要求,这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

  ……

  师:在看象的时候,曹操为什么要大家想办法称象呢?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

  生:(读后)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不知这头大象有多重。(板书:议论)

  ……

  师: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便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请你们看第三自然段,跟我学读这一句。(教师范读,学生跟着读,自己读。)

  〔这是称象的由来,通过反复读,进行强刺激。〕

  师:曹操提出这一问题后,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指板书上的“议论”,指导读官员们说的话)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是怎样的?

  生:(略)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呢?

  zǎi

  生: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教师一边口述这个办法,一边板书宰;学生一边看教师板书,一边读“宰”)称象 教案实录

  师:查过字典的同学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

  生:“宰”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行不行?请你们再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该用哪一句话来回答?

  生:(略)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曹操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你们怎么知道曹操不同意?

  生:曹操听了直摇头。

  师:“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

  生:“直摇头”表示不同意。(做一下摇头动作)

  师:(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

  生:(不住地摇头)

  师:对,“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宰象呢?

  生:把大象宰了,曹操舍不得,这也不是好办法,曹操不同意。

  〔“议论”(生字新词)、“宰”(二类字),“直摇头”(熟字组成的新词语)都是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里来理解的,但方法不相同,各有妙处。“议论”出现在第二自然段,却是借用第三自然段里官员们怎么说、怎么议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的;“宰”是通过,根据语言环境选义项来解决的;“直摇头”是通过语感和演示来领会的。这就把学*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紧密联系起来了。〕

  师:对,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生:(读书、画序号、讨论)

  xiàn

  师:这四句话里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读第一句,老师板书:上船 画线)在哪儿画线?用投影片演示。

  生:在船舷上画线。(让一个学生指投影片上的船舷)

  师: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画线?再仔细读这一句。

  生:(轻声读第一句后)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老师让这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投影片的船舷上画线)

  师:在这儿(指画线的地方)画线就是沿着(说重音)水画画线。

  ····

  〔“沿着”的意思比较抽象,老师却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接着,老师用“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后接着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装石头”“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呢”等问题,诱导学生读懂曹冲说的四句话中的二、三、四句,并分别板书“上岸”“装石头”“沉到线”“称石头”“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在此基础上,老师又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演示曹冲说的办法。

  师:请同学们一边读这四句话(指小黑板)一边想:你怎样用这些东西把曹冲说的这个办法做给大家看。

  (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师: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称象 教案实录

  生:好!

  〔这是教学上的幅射,把课堂上的兴趣引向课外。〕

  ……

  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生:(略)。

  师: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想办法记字形。

  生:(先各自想办法记、再同桌讨论,然后站起来发言)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

  义——议(议论) 管——官(官员)

  槽——曹(曹冲) 钱椣?画线)

  你——称(称象) *——秤(大秤)

  是——提(提不起) 告——造(造秤)

  量——重量

  请你们用加、减、换偏旁部首的办法或组词的办法记这些生字的音、形、义。

  生:(各人再次练*)

  例写才好?

  生:(学生练,老师作指导)

  点评

  一堂课的教学就是诸多要素的有机组合体。相同的要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结构,其功能却不一样。这就是说。“系统的结构不同,系统的功能也往往不同”。这给我们以启示:不改变课堂教学的要素,只对这些要素进行科学排列组合,使之成为优化的结构,可以提高教学的整体功能。徐葆琼老师在这一点上是有她独到之处的,《称象》的教学正体现了她这一教学特色。

  从这课书的识字教学来看,教者十分注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建立生字的音、义、形的统一联系,但对音、义、形又是分步侧重处理的。即,初读课文时侧重字音,理解课文时侧重字义,复*巩固时侧重字形。这就改变了过去的“先教字,后阅读”和识字时音、义、形一次解决的教学结构。这样处理,体现了寓识字于阅读教学之中,既分散了识字的难点,又使生字的音、义、形分步得到落实。如教“议论”的“议”。初读课文时,只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课文时,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字义,“议论”一词本来出现在第二自然段,而官员们议论的具体内容则在第三自然段,教者便把二、三两个自然段结合在一起学*,学生不仅从具体语言环境里懂得了词义,还理解了有关句子的意思,同时还朦胧知道了一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在学完课文后进一步进行基础训练时,用“义”和“议”作比较,让学生有意识地识记字形,并指导书写。从这一教例我们不难看出,徐老师对阅读教学中生字的音、义、形的处理以及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联系都有一个整体考虑、合理安排。这

  样的结构,无论是识字还是阅读,学生学*起来都比较畅通。

  从这课书的阅读教学来看,我认为指导学生学*曹冲所述称象办法最能体现徐老师的教学特色。教者先让学生弄清曹冲说的办法一共有几句话;接着引导学生弄清每一句话的意思;再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演示曹冲所说的方法;学完课文后,教者要学生仿照这件事的表述方法,用指定的几个词口述几句连贯的话。教者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如此安排是有其匠心的。从理解的角度来看,它是读写结合的范例;从年段的训练重点以及阶段的连续性来看,它又是典型材料。在这里可以把听、说、读、写的训练结合起来,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把能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一句话,抓住它能一举数得,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教者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把上述诸方面排列组合在一起,并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相互作用,协调发展,有效地发挥了整体功能。运用之妙,存乎于心。“数得”来自“一举”,这可贵的一举,充分体现了教者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学风格。


《称象》教案设计汇总5篇扩展阅读


《称象》教案设计汇总5篇(扩展1)

——《称象》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称象》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称象》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讲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教育我们应该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节课的设计我是在学生通过快两年的语文学*基础上,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句能力、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的基础,以继续抓好词句教学、落实训练重点为目的进行教学设计的。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生活中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生活中问题。

  教法:

  由于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我利用了简单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多层次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在以读代讲中理解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以“见过别人称东西吗?”的谈话方式导入新课,并相机指导写“称”字,目的是使学生“无意识”地进入的学*情境中,再说生字教学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请孩子们自由地、小声地读课文,并借助拼音解决不认识的字词,然后教师出示生词和生字,指名认读,并正音,我觉得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字词教学落到了实处。接着再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这一步,我按照阅读教学从“整体---部份---整体”的程序进行设计,使学生明确学*要求和激发学*兴趣,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把握。

  (三)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由于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课文教学我直奔重点,通过让学生默读,说曹冲称象的步骤,找动词和表示先后顺序的词,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步加深,同时活跃学生思维。接着再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口述曹冲的称象方法,老师演示操作过程。电脑课件形象地表现课文内容,课文的文字表达是反映图中的事物。这一操作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以读为主,我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增长词汇的作用,也是突出本节课教学重点的手段。接着抛出:“曹操有什么反应?”引出对第五自然段的学*,同时引出“果然”一词。帮助学生理解。

  (四)了解曹冲称象的原因。

  用曹冲为什么要去称象呢引出描写大象大的句子,进而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五)比较曹冲和官员们称象的方法。

  这一环节我启发学生把官员们提出的称像方法与曹冲提出的称像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我便对本节课进行了小结。

  (六)课堂作业

  我设计了连线的练*,对量词和名词的恰当搭配进行巩固。

  课后,我觉得对于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方面还很不到位,以及多次朗读之间是否具有层次性和一定的深度,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称象》教学设计2

  一、揭题激趣,初读感知。

  《称象》课题揭示之后,首先应引导学生把题目意思议论清楚。教师提问激趣:象这么重可以称吗?这头又高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他们的办法好不好?小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他的办法好不好?接着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用铅笔画出生字、新词和不懂的地方。然后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自学生字,再让学生分段试读课文。最后进行生字教学。

  二、抓住重点,细读明理。

  本文重点是称大象的重量,关键是称的办法。小曹冲称大象的办法有4句话,是重点部分。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曹操是怎样问官员们的?官员们又是怎样议论的?曹操听了为什么直摇头?细读第4自然段,这段共有几句话?这几句话的顺序能不能调换?将曹冲称象的办法按课文顺序读、说、议、画。教师可用投影仪放出两张幻灯片:一张幻灯片是书中的插图,另一张幻灯片是一幅对照图:左上角圆圈内画大象站立的大船,吃水线用红线画在船舷上,画面是装石头的同一艘大船,船沉到吃水线上。讨论:象的重量称出来了吗?为什么可以称呢?曹操的难题被他才7岁的儿子曹冲解决,你们有什么想法?

  三、由果溯因,精读对比。

  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照”是什么意思?小曹冲称象的办法与官员们的办法比一比,哪个办法好?为什么?熟读曹冲关于称象的办法的4句话,并抄写这4句话,背诵下来。通读全文,回顾课题。

  四、启发想象,课外延伸。

  出示下列板书:曹操官员们曹冲称—称大象大秤—→大船(代替)

  割块—→石块(代替)

  1.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2.按板书想一想,*时用代替的工具解决问题的一个例子。组织一堂《动脑筋想出好办法》的主题班会。

  3.造句:有的……有的……也有的……

《称象》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1、《称象》是一篇传统课文,记叙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在七岁时就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课文的重难点均应放在第3、4段的理解上。

  2、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教师可利用简单的课件或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可制作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边分析边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

  3、保证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候答时间,指导学生评价各种称象方法的优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4、可采用变序及板块教学,随机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教学,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学会13个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果然”的意思,知道“直、才”在句子中的作用,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预设目标:1、了解课文大意,能正确朗读课文。

  2、学会13个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的意思。体会“直”的意思。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放《三国演义》主题歌,你们看过(听说过)《三国演义》吗?

  2、请学生自由回答。

  3、你知道其中的哪些人物的名字?你怎么知道的?(随机表扬阅读面广的学生,告诉学生搜集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

  一、导入。

  1、曹操是三国时魏国的丞相,一次,有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就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

  二、学*2、3段。

  1、播放曹操和官员们议论的画面。

  指名回答:他们在干什么?

  板块一:

  学生回答:他们在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1、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这么大的象”的句子,指名读,齐读。正音:柱(翘舌音)堵

  2、师范写“柱、堵”想想他们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各写三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它们。

  3、学*板块二。

  板块二:

  学生回答:他们在一边看一边议论谁有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

  1、那么,官员们想了些那几种办法称象呢?

  2、曹操听了反应如何?为什么?(四人小组议论)

  1)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呢?

  1)大象宰了就死了。随机学*:宰zǎi(书空)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宰”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2)没有人有力气提起大秤,因为大象太大了。(进行板块一的教学)

  板块三:

  1、最后,大象的体重知道了吗?是谁想出的办法?

  2、学生回答。

  3、检查第四段的预*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沉(翘舌音)

  2)自由读课文。

  3)找出其中的生字:沉、线、搬。想想怎么记住它们?交流汇报。

  4)这三个生字,学生各写三个,展示评价。

  5)课文中还有几个生字没写过?找找、读读、扩扩词。

  板块四:

  1、选择自己认为难写的或容易写错的字各抄两个。

  2、口头组词:“象、像”、“称、秤”。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3、同桌互相读课文,正音并学*对方的优点。

  第二课时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果然”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旧知。

  1、官员们提出了那几种称象的方法?

  2、曹操为什么直摇头?

  板块二:

  学*第四段。

  1、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说一说。再想想,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3、做实验突破难点

  制作了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一边演示.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1)先贴大船和水面的纸片并让学生注意船身下沉处。(2)再将大象“赶”到船上,将船身下移至适当位置,并在这一次船身的下沉处画线。(3)把大象“赶”上岸,将船身上移;再往船上“装”石头,将船身下移至画线处。然后让学生提问。

  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可能有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师点拨)

  (1)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4、学生动手演示。请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5、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第三课时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熟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2、知道“才”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学*课文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3、朗读指导。

  板块二:

  1、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你能来复述一下吗?(准备三分钟后在小组中复述,然后再请几个学生全班交流)

  2、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分层练*:用自己的话写写曹冲是如何称象的. 或者:用“关”、“洒”、“扫”写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板块三:

  齐读课文后完成练*:

  一. 看拼音写词语.

  guān yuán yì lùn chuán xián

  ( ) ( ) ( )

  chèng gǎn zǎi gē yì dǔ qiáng

  ( ) ( ) ( )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画∨.

  1、有的说,得造一杆大枰。

  (1)de ( ) (2)dé ( ) (3) děi ( )

  2、曹操听了直摇头。

  (1) 不弯( ) (2) 把弯由的伸开( )

  (3) 爽快( ) (4) 一个劲儿地( )

  3、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1)才气( ) (2)只有( )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象 一( )秤 一( )船

  四( )柱子 两( )树 一( )线

  四、比一比,组词。

  官( ) 称( ) 柱( ) 象( )

  宫( ) 秤( ) 住( ) 像( )

《称象》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杆”和“量”为多音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结合句子理解“直”和“才”的意思。

  2、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它们的用法。

  3、学*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4、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重点:学*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难点:了解曹冲说的称象办法,知道这个办法好在哪儿。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识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把握文章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默读课文,学*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4、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用法。

  5、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重点:

  学*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难点:了解曹冲说的称象办法,知道这个办法好在哪儿。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你日常生活中都知道有哪些秤呢?(结合实际说一说)(困)

  问:你们知道这么多啊,那要是想秤大象应该用什么秤呢?我们一起看看古代的曹冲是怎么做的?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后标上自然段的序号,并同桌互查生字。检查读词,了解大意。(生字带音节)

  曹操、曹冲(你对他们有哪些了解)[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冲是曹操的儿子,自幼聪明好学,深得曹操宠爱]

  秤杆(指一指,“杆”是多音字,读准音)、船舷(读准“舷”的音)、像堵墙(有些夸张)

  2、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是否正确,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

  1、大家提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3种。官员们的办法有2种:造大秤、宰大象。曹冲的办法是:(课文第4自然段))

  指名读读曹冲的办法,并进行课件演示。

  2、你认为谁的办法好,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既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又能保全大象。)

  3、比较: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结合课文说一说。)

  4、果然是什么意思?(按照曹冲的办法真的秤出了大象的重量。)

  5、曹冲怎么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的?

  四、拓展延伸:如果你也生活在那个时代,你还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吗?

  五、课堂小结:科技发展到今天,称量一头大象的重量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可我们从曹冲称象这件事中应该的到什么启示呢?

  板书: 5、称 象

  曹操——大象(多重?)

  官员——1、造大秤

  2、宰大象

  曹冲——象上船 划线 象下船 装石头到划线处

  (七岁) 称石头

  反思:学生的学*兴趣很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杆”和“量”为多音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结合句子理解“直”和“才”的意思。

  3、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它们的用法。

  4、培养认真书写的好*惯。

  教学重点: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完成课后*题。

  教学难点:能够把字写好。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复*课文,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二、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带音节)

  曹 操 官 堵 重 杆

  秤 砍 割 沿 舷(注意舷的读音。)

  2、说说你怎样记生字。

  ①左右结构:操 堵 杆

  ②秤 砍 割 沿 舷等字可以按部件记,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③曹 官 重,要注意笔画。如重,要先写千。

  3、给每个生字组词,辨析“割”“砍”,可做做动作。

  4、写生字:

  要求:先整体观察每个字,记好每一笔的位置,然后一气呵成。(困)

  (先观察,再比较,然后把字写规范。)

  三、完成课后*题:

  1、比较句子:

  (1)曹操听了摇头。 (2)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指导:朗读句子,比较异同。

  A、第一组的“直”,是“一个劲的”的意思,说明曹操对他们的提出的办法很不满意。

  B、第二组加上“才”,强调了曹冲的年龄很小,却能想出这么好的称象的办法,可见他是多么的聪明,多么爱动脑筋。

  2、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用法。

  (1)冒号和引号我们早就接触过了,读读句子(P16),说说用法。

  (2)以后在写话的时候要注意正确应用。

  (冒号用在谁谁说的后面谁说的话用引号引起来)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了生字,体会了词语的意思,认识了冒号和引号的用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中正确应用。

  五、作业:抄写生字。朗读课文。

  六、板书

  5、称 象

  曹操——大象(多重?)

  官员——1、造大秤

  2、宰大象

  曹冲——象上船 划线 象下船 装石头到划线处

  (七岁) 称石头

  七、反思:学生通过老师帮助进行语文课的预*方法的训练,通过课题和思考题进行思考,学生问题意识较强,学生基本掌握了预*方法。预*之后,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

《称象》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2.能够正确人生生字,书写生字。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把课文所讲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从中受到启发,鼓励学生做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人。

  2.正确读写生字、词。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板书课题:

  出示动画片《曹冲称象》,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师: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曹冲称象的故事,板书课题21.《称象》。

  比一比哪个同学学得最好!好不好?

  二、学*、理解课文:

  1.出示课件,听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学*第一、二自然段。

  a.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b.想一想为什么要称象呢?

  同桌讨论、交流、汇报

  c.教师小结:官员们都想知道大象有多重。

  3.学*第3、4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课文共介绍了几种称象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谁想出来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

  第一种方法:造一杆打称,称出大象的重量———有的人说

  第二种方法: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来称——也有的说

  第三种方法:把大象赶上船,来称大象的重量——曹冲说

  b、集体讨论:谁的办法好,谁的办法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朗读课文,体会曹操听了他们称象的办法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边听边点头微笑。

  c、学*曹冲的办法:

  1)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独立完成课堂练p.60.第5、6题;指名反馈。

  2)归纳步骤:

  赶象上船──→船身画线──→赶象上岸──→装石上船──→搬石称重

  3)实验演示;

  4)朗读体验;

  5)尝试复述:指名复述――评议――同桌复述

  4、学*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了解称象的结果;

  2、体会“曹冲才7岁。”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

  三.指导背诵:

  1.出示背诵提示

  为什么称象——讨论称象办法——称象过程——称象结果

  2.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设想:

  1.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把课文所讲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四:读字、写字:

  1.出示课件,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2.教师范写生字,学生临摹,独自填写田字格。

  3能够正确认读生字,能够正确书写生字。

  五、拓展延伸:

  根据当时的条件与环境,你觉得还可以采用什么更妥当的方法来称象?

  七.板书设计:

  21.称象

  赶大象上船画线

  装石头齐画线

  称船上石头得大象重


《称象》教案设计汇总5篇(扩展2)

——曹冲称象教学设计汇总5篇

  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动脑筋的好*惯。

  2、巩固“认—想—写—用”的识字方法。

  3、学*复述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培养学生动脑筋的好*惯。

  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谈话法

  教学策略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杆秤、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老师在干什么?(称东西)

  这是一杆?(称)你能用称来称东西吗?谁想来试一试?

  2、导入课题——《称象》。

  3、教写“称”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认读生词

  3齐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尝试复述

  1、学*第1、2自然段

  (1)师:你知道大象到底有多大吗?你能不能把描写大象大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指导朗读。

  (3)师:这头象真的是又高又大。(板书)

  (4)师:这么大的象曹操喜欢吗?你怎么知道他喜欢的?从哪儿看出来的?(第一自然段)

  (5)引入难题——如何称象?

  2、学*第3自然段

  师:现在请同桌互相读一读(第3自然段),看看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

  (1)第一个办法行吗?为什么不行呀?

  (2)还有其他的办法吗?第二个办法可以吗?为什么呀?所以曹操怎么样?

  (3)师:又有人说,把大象宰掉,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你说没办法一起称,咱们就一块一块称。可是曹操却反对了,他可能会说什么?

  (4)师:两个办法都被否定了,要想称象真是——太难了!(板书)

  3、学*第4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做到正确、流利。

  (2)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对方读得是否既正确又流利。

  (3)指名读,齐读

  (4)再读课文,寻找步骤

  (5)质疑

  (6)步骤解答

  (7)图片解析,帮助理解

  (8)利用关联词,练*复述

  4、总结学*

  师:曹冲的办法真的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结果如何。曹操的态度和之前一样吗?

  (四)总结升华

  1、师:同学们,今天学*了称象这篇课文,你觉得曹冲是个怎么样的孩子?

  (聪明,爱动脑筋。)

  2、师:爱动脑筋的你们能想出更好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吗?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又高又大

  称象难爱动脑筋

  赶、画、赶、装、称

  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2、学写生字“称”,“秤”,“柱”,“杆”,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的品质。

  一、复*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四课《曹冲称象》,看老师板书课题。

  “曹”上下结构,上宽下窄;

  两点水+“中国”的“中”,就是“冲”;

  “称”左右结构,左边略窄,右边略宽;

  “象”字笔画比较多,一共十一笔,仔细看。

  2、齐读课题

  3、上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知道了大概内容,学*了生字词语,你们还认识他们吗?

  二、学*生字

  1、过渡:同学们词语记得清,读的准。下面我们来学写几个生字词,看看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2、出示“称”,“秤”,“柱”,“杆”。

  (1)指名说 (2)师总结:左右结构的字,先看宽窄(出示),再看高矮(出示)。

  3、师范写“称”,禾木旁略窄,左边稍宽。“杆”,左边木字旁高于右边“干”,“干”最后一笔悬针竖,长于右边。

  4、正姿,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描一个,写一个)

  5、检查反馈。

  三、学*课文

  1、我们继续读课文,再读课题。

  (1)课文中有——“曹冲”(出示),他姓“曹”,名“冲”。读

  (2)曹冲的父亲是谁?(出示),曹操姓“曹”,名“操”,字孟德。读

  (3)故事里还有谁?(出示)——官员,大象。读

  (4)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曹冲、曹操、官员、大象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吗?(曹操得到一头大象,他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大臣们想的办法称不出大象的重量,曹冲的办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

  2、 同学们,官员们想了什么办法称大象呢?你想从哪个自然段告诉大家。指读,相机正音。

  (1)(出示第三段)

  (2)这段文字哪一句,写出了官员的想法?(变红: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称,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指读

  (3)这个方法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划线: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的起这杆大称呢?)齐读

  (4)没有人有那么大的力气提的起这杆大称,看来这个办法行不通啊。

  (5)官员们由“大象”(出示) 想到“大称”。象大称就大,秤杆就长,但是没有大力士能够提的起大象,这个办法不行。哪位同学,能看图说说官员的想法。

  3、没人能称的起它,所以这个办法行不通,官员的办法不行,曹冲的呢?哪一个自然段是曹冲称象呢?(出示第四段)

  (1)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指读(变红: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2)出示:①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②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男生读①女生读②,你体会到了什么?

  (3)指问小朋友上几年级,“哦~你才上二年级”,老师想强调什么呢?

  这样的句子我们小朋友会说吗?(你想强调什么?)

  (4)我们再来读读①,和这些成年官员相比,曹冲确实太小了,只有七岁的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呢?这段文字说了曹冲称象的过程,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几句话?(5)

  (5)开火车,一人一句。中间询问有称象的方法吗?

  (6)从第几句到第几句是称象的过程。(2-4句)

  (7)我们来合作读一读,师读②,女生读③,男生读④。想想曹冲称象一共几个步骤?

  (8)谁来读第一个步骤(出示:变红),这句话里有几个动作?(根据学生们回答圈出“赶”、“画”)赶什么?画什么?出示卡片:赶象上船,再问船舷在哪,小朋友们指一指,出示:在船舷上做记号。

  (9)第③句话里有几个动作?(根据学生们的回答圈出“赶”、“装”)把大象往哪赶?装什么呢?出示卡片: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10)这三句话写出了,称象的四个步骤,出示,齐读

  (11)出示卡片读句子,卡片代表哪一句?谁能按先后顺序排序

  (12)这四个步骤是有先后顺序的,文中有两个表示先后的词语。(圈出“再”、“然后”)“再”应该放在哪一步?“然后”应该放在哪一步?像这样表示先后的词语,你还能再说吗?(先怎样?接着怎样?)

  (13)谁能按照步骤,用上表示先后的词语,说一说称象的步骤,同桌说一说,交流。

  (14)过程非常连贯清楚,(出示:图片),看这幅图,哪一步?哪句话?①②③④

  (15)请你们四位同学上台来说一说称象的步骤。按照顺序贴在黑板上。

  (16)看图,用上表示先后的词,再来说说,称象的步骤。同桌自由说,指名说。

  (17)这三句话,写出了称象的四个步骤,一起再读。

  (18)同学们曹冲是怎么称象的,小朋友们一定很清楚了,这个方法好在哪里呢?(出示)官员们仅仅想到用大称,(出示)而曹冲想到船,(出示)船就是——称,人提不起大称,(出示)但水可以托起大象,水就是——秤杆,大象一次称不出来,曹冲用了什么方法代替(出示:一块块石头)

  四、拓展延伸

  1、遇到这样的难题,小曹冲比官员们多想了几个步骤,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此时此刻你穿越了,你想不想夸一夸他。

  2、遇到难题,我们也要像小曹冲一样,思维多转几个弯,我们一起拍手读儿歌,夸夸小曹冲。

  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⑴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⑵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随文认识12个生字。

  重点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随文认识12个生字。

  教学用具:多媒体生字卡片

  一、导入:

  出示一杆秤。问:同学们,这是什么?(板书:秤)它是做什么的?(称东西的)噢,它是用来称东西重量的。秤是由秤盘、秤砣和秤杆组成的。怎么称才行呢?咱们来试一试称一称苹果。现在我知道了苹果的重量了,怎么样?秤杆*了。提起秤,指着秤杆问:这叫什么来着?板书杆仔细看看老师手中的秤,在认真观察一下杆字,你发现了什么?读秤杆。

  它能称大象吗?(贴象的图片)古时候,就有人提出来要称大象的重量,到底是怎么称的呢?今天咱们就来学*一篇文章称象(板书:称)

  二、初读课文,注意生字。

  1、自由读课文。

  (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注意带拼音的字,读准字音,看准字形。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可以问一问同学和老师。)

  2、用最快的速度数一数文章有几个自然段。

  3、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讲读课文,随文识字。

  1、刚才同学们说不能称大象,为什么?

  象很大,看看书,这头象有多大?它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读。

  过渡:这么大的象,你说有多重呀?(指着一名同学问。)你问一问;另一位官员。官员们在做什么?(议论)

  2、出示:议论。什么叫议论?(讨论)刚才我们就是在议论。议论离不开语言,所以这两个字都有言字旁。

  3、齐读议论

  官员们又接着议论了。

  4、指名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官员们在议论什么?

  5、官员们首先想出了什么方法?(指名说)

  拿着板书指名读:砍一棵树造一杆秤

  老师在这里提醒一下,很早以前,人们用来砍树的斧头是用石头做的,所以砍字是石字旁。

  这种方法行吗?

  6、官员们又想出了什么办法?出示:宰割

  啊?他们竟然要把人家辛辛苦苦,不远万里送来的大象宰了?还要用这么锋利的刀个割了。读

  读完后你心里有什么感觉呀?

  这种方法行吗?

  7、谁想出办法来了?(曹冲)板书:曹冲

  8、谁愿意把曹冲的方法读一下?(指名读)

  9、看课件(咱们把曹冲称象的过程来看一看好不好?注意在看时,一定要用心去听,一会儿,老师让你来说)边看教师边叙述。(注意用:首先然后接着直到为止最后)

  10、指名到前面叙述曹冲称象的过程。(教师适当给予指点)

  11、曹冲真聪明,造不出大秤,可以用一艘大船来代替,船舷就相当于秤杆;不能宰大象,就用石头代替,他们想出了连大人都想不出来的方法,真了不起。我想咱们班的同学更聪明,观察一下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12、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看一看,咱们黑板上还有哪两个字长得象?

  注意秤和称这两个字的读音不同。读。

  13、记住这个聪明的孩子,(曹冲)他想出了称象的好办法。咱们班有姓曹的吗?((预设:如果有就说:你一定也和曹冲一样聪明,同学们一定早认识这个曹字了是不是?如果没有就说,那今天咱们就来学一学这个曹字。跟老师读)

  14、说到曹冲,希望你也要记住另一个名字曹操,以后咱们会学到关于他的许多故事。

  操字,咱们经常用,就是我们每天伸伸手,弯弯腰做的早操的操。

  四、巩固识字,借助板书讲故事。

  今天我们收获真不少,认识了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曹冲。下面,谁能借助老师的板书,把《称象》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指名复述课文。

  五、文章升华、拓展。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小礼物了,想不想要?咦,怎么锁上了?怎么办?哎呀,还有拦路虎呢!我们开火车大声喊一喊它们。

  出示儿歌。自由读。一齐拍手读。

  儿歌内容:

  曹操一日好心情,众人观象真高兴。

  一个问题提出来,大象到底有多重?

  砍树造杆大秤用,秤大没人提得动。

  先宰再割分成块,活活大象要送命。

  曹操有子叫曹冲,小小年纪很聪明。

  议论声中站出来,我有注意大家听。

  一艘大船停水中,大向稳稳站船中。

  船舷上面刻记号,再换石头容易称。

  石头多重象多重,智慧解题传美名。

  我们立志学文化,中华少年出英雄。

  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合理的意见,借鉴合理的部分。

  教学重点:

  学*生字;复述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曹冲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称象的。

  教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觉得怎样才能成功地做好一件事?

  师:只要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成功的。我们的口号是:“我自信,我能行!”

  有信心和老师一起完成这节课的学*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称象”。(板书)

  3.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新授:

  1.相信你们一定会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

  赶快打开书P35,自己读一读课文,想办法解决生字;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学得那么认真,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我们一起挑战第一关。

  出示课件,自己读一读词语,红色的生字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桌听听。(指名读词语)

  考考你们记住没有?如果你认识就站起来大声读。

  那么快就认识这些生字了,相信你们也一定能写好。看田字格里的字,你认为哪个最难写,描一描体会字的结构。你认为哪个字你能写好;直接写在田格里,写完后让同桌检查检查是否正确。

  愿意向大家展示你的朗读吗?愿意怎么读?(学生自己选读法)

  3.第一关我们顺利通过,想到第二关看一看吗?

  (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下面我们挑战第二关。

  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怎样把这几句话读好?(出示问句)指名读,评读。

  4.刚才一上课时,有的同学就想了解是怎样称象的,现在就默读课文,哪一段是写称象的?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5.和同桌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6.出示课件,看一看曹冲是怎样称的。

  7.用上这些词语,在小组内说说曹冲是怎样称的,推荐一名最好的给大家说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伴交流的能力)

  8.到了第三关就更难了,还闯吗?为自己鼓劲,我们的口号是:“我自信,我能行!”

  9.再读课文,读后小组讨论:曹冲的好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指名说)引导学生说出曹冲受到了哪些启发。

  师小结:我们动脑筋想办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借鉴其中合理的部分。

  10.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有哪些好办法称这头大象?

  11.通过今天学*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12.试着自己设计一张称象流程图,设计好后和同学交流。

  课后反思:

  对一些有难度的文章来说,教师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互动讨论,通过读文解惑,是极好的教法和学法。在这种*等、互动、积极的学*气氛中,既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大胆的表现自己。使表达不够流畅的学生得到锻炼。我组织学生和同桌说一说,说给大家听听。然后通过看幻灯片看一看称象的过程。再换一些连词说一说称象的过程推选最好的说给大家听。使学生从文字到图片,再从图片到文字,最后消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在整个的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表达自己。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复述课文之后,让学生评一评,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看到优点,更有自信。找到与别人的差距,更好的提高自己。

  不足之处,在学生认识生字之后,应注意生字的巩固理解,不应该学字是学字,读文是读文。生字与学文脱节。

  学生质疑时,遇到课文中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应给学生及时解决或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如:一生提出来大象有多重时课文中没有涉及到。老师应随即补充一句“哪个同学知道?请你告诉他”或者鼓励大家查资料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老师置之不理。我觉得上课时还应加强自己课上应变的能力。下次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了。

  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读12个生字,能够正确书9个汉字。会简单的看图说话。

  2.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曹冲的聪明。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让学生提前预*课文。

  2.理解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及官员们想出的称象办法和曹冲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如果你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重量,你们会怎么做?(演示第2、3张幻灯片)

  那如果是一个小动物呢?

  真棒!那如果是大象呢?

  思考:可是在古代的时候没有地磅,我想知道大象的重量,该怎么办呢?

  2.现在有一个特别聪明的小朋友,用一种特殊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我们一起来学*一下吧!(演示第4张幻灯片)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演示第5-8张幻灯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2)说一说这些生字偏旁是什么?

  “柱”的偏旁是“木”

  “底”的偏旁是“广”

  “秤”的偏旁是“禾”

  “船”的偏旁是“舟”

  (3)指导生字的笔顺。

  以“底”、“船”为例指导。

  2.学*组词。小组内合作学*,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A.教师领读B.男女生比读C.同桌互读。

  曹操柱子称象船舷

  微笑然后果然重量

  三、精读领悟

  1.这篇课文主要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呢?(演示第9张幻灯片)

  一天,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人们想知道它的(重量),有的说(造一杆大称),有的说(把大象宰了一块块地称),(曹冲)说把(大象)赶到船上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然后再放石头到(那条线)再称(石头),最终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2.这篇短文说的是谁和谁之间的发生的故事?(演示第10张幻灯片)

  3.同学们读第一段,看一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演示第11张幻灯片)

  (1)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2)同学们,你们收到礼物后会怎样呢?

  (3)那曹操收到礼物后什么反应呢?

  4.课文是怎样描述大象的外形的呢?(演示第12-15张幻灯片)

  (1)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这样描写大象说明了什么?

  (2)看到这头大象之后,官员们有了什么样的想法?

  议论:对某问题进行评议评论。

  (3)比较句子

  ①大象有多重呢?

  ②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哪句好?为什么?

  第②句好。表示人们对大象重量的好奇。

  5.官员们对大象重量是这样的好奇,那曹操怎样呢?(演示第16-21张幻灯片)

  (1)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2)课文是怎样说众官员的办法的?

  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秤呢?”

  (4)众官员提的办法可行吗?

  从哪可以看出来?

  (5)比较句子:

  ①曹操听了摇摇头。

  ②曹操听了直摇头。

  哪句好?为什么?

  第②句好。明确说明了曹操对众官员提出的办法直接否定。

  (5)这里用“有的……有的……”写句子。

  ①下课了,同学们有的擦黑板,有的做游戏。

  ②音乐课上,有的同学唱歌,有的同学跳舞。

  6.大家提出的办法都不可行,这时候谁又提出了一个什么办法呢?(演示第23-29张幻灯片)

  (1)他是怎样说的?

  “我有个办法。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2)用“先……再……然后”写句子。

  ①我回家后,先吃饭,再做作业,然后复*。

  ②早上,我先穿衣服,再洗脸刷牙,然后吃饭上学校。

  (3)曹冲说的办法用了几步?

  分别是哪三步?

  (4)为什么装石头的时候要让船沉到画线的位置?

  (5)同学们,你们知道接下来怎样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

  第②好。强调突出了曹冲的聪明和机智。

  (6)同学们,你们觉得曹冲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7)同学们,你们觉得曹冲为什么会想到这么好的办法?你们以后要怎样做呢?

  7.曹操听到这个办法后是什么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演示第30-32张幻灯片)

  (1)按照曹冲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了吗?

  (2)课文是怎样说的?

  果然:确实如此,不出所料。

  (3)同学们,你们觉得曹冲的办法为什么好?

  (4)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脚印法。先让大象踩到松软的土地上,量出踩下去的脚印的深度;再让人也踩到松软的土地上,也踩到和大象一样的深度;最后称这些人的重量。

  把大象赶进一个盛满水的大水池子里,等水不再往外流,再把大象赶出来,然后往水池里填石头,直到水面满了,最后称石头的重量。

  四、归纳总结(演示第33、34张幻灯片)

  1.《曹冲称象》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事情并不是只有一种解决方法,只要多动脑筋,勤思考,用心观察,就会有新的解决办法。

  2.你们觉得曹冲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聪明机智,爱动脑筋,善于观察。

  五、课堂练*

  (演示第35-37张幻灯片)

  1.我会扩词。

  候(时候)(问候)

  然(虽然)(果然)

  站(站立)(站队)

  2.将曹冲称象的过程按正确的顺序排列。

  (1)赶象上船

  (3)把大象赶上岸,装石头上船。

  (2)在船舷上做记号。

  (4)称石头重量。

  《曹冲称象》这篇课文讲的是曹冲小时候想办法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五、板书设计


《称象》教案设计汇总5篇(扩展3)

——《称象》公开课教案汇总5篇

  《称象》公开课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并会写六个生字。

  2、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3、学*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能从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愿意把本文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受到启发,鼓励同学做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人。

  2、学*生字、新词,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教学方法】

  游戏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录像,激趣导入

  1、观看动画片《曹冲称象》,考虑: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2、板书课题,简介曹冲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身轻声朗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的序号。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用简单的话概括出课文的大意。

  3、认读生字:

  ⑴出示“我会认”生字卡片。

  ⑵出示“我会写”生字卡片。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中称象的方法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中介绍了称象的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是最好的?

  2、同学汇报。

  3、前两种方法为什么行不通呢?请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语句。

  4、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练*说话。

  5、观看录相(两种方法)的录相,增强同学的理解。

  四、巧用实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请同学朗读第4自然段,考虑:曹冲答象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呢?把有关的语句画在书上。

  2、反复朗读找到的句子。设问: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简易的器材,谁愿意为大家演示称象的过程呢?

  3、播放录相《称象》中的片断,了解称象的过程。

  4、再读书中文字,考虑:要称出大象的重量应该分几个步骤呢?同学讨论。

  5、汇报。

  6、与官员提出的方法作比较,曹冲的方法好在哪里?

  7、按上述步骤,作这个实验。考虑:从这个方法中,你有什么体会?

  8、此时此刻,你能用称誉的口气,对曹冲说句话吗?

  9、教师小结:曹冲称象的方法很有发明性,造不出称象的大秤,可以用船;不能把大象杀了,就用石头替代。他想出了一个他人想不出的方法。其实,他是利用了水的浮力。

  10、用称誉的口气再读课文,练*背诵。

  11、指导背诵。

  投影出示背诵提示语:

  首先……然后……接着……最后……

  五、鼓励同学创新思维

  1、曹冲的方法在当时来讲是很好的,符合当时的情况。请你动脑筋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2、同学发言,评议。

  3、请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六、课堂练*

  1、我会组词:

  称( )住( )像( )再( )

  秤( )柱( )象( )在( )

  止( )照( )点( )办( )

  正( )找( )热( )力( )

  2、选词填空:

  再在

  ⑴小明把作业放( )李老师的办事桌上。

  ⑵这个话题,没有( )说的必要了。

  ⑶李玲( )次见到了音乐大师。

  ⑷我( )路上摔倒了。

  七、总结全文

  《称象》公开课教案 2

  课时目标:

  了解称象的办法,能正确评价方法的优劣,重点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说清步骤,明白道理。

  能进行拓展想像,想出更优的称象方法。

  课前准备:

  玻璃皿、小木船、小象等实验器具及清水;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齐读词语,强调易错的生字:

  官员 秤杆 微笑 称象 一堵墙 宰割 下沉 搬运 砍树 (称 秤)(微)

  2、齐读1、2段,指名说说为什么要称象。

  二、学*第3、4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思考:课文共介绍了几种称象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谁想出来的?出示表格;指名反馈,填表。

  谁官员们曹冲

  称象的方法砍树造秤称象借用船与石头来称

  宰割大象称象

  2、集体讨论:谁的办法好,谁的办法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读读课文,体会曹操听了他们称象的办法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边听边点头微笑。

  3、学*曹冲的办法:

  1)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独立完成二分册T7;指名反馈。

  2)归纳步骤:

  赶象上船──→船身画线──→赶象上岸──→装石上船──→搬石称重

  3)实验演示;

  4)朗读体验;

  5)尝试复述:指名复述――评议――同桌复述

  三、学*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了解称象的结果;

  2、评价曹冲,体会“曹冲才7岁。”

  四、拓展延伸:

  根据当时的条件与环境,你觉得还可以采用什么更妥当的方法来称象?

  五、课堂作业:完成二分册T4、5、6。

  《称象》公开课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并会写六个生字。

  2、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3、学*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能从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愿意把本文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受到启发,鼓励同学做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人。

  2、学*生字、新词,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教学方法】

  游戏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录像,激趣导入

  1、观看动画片《曹冲称象》,考虑: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2、板书课题,简介曹冲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身轻声朗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的序号。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用简单的话概括出课文的大意。

  3、认读生字:

  ⑴出示“我会认”生字卡片。

  ⑵出示“我会写”生字卡片。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中称象的方法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中介绍了称象的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是最好的?

  2、同学汇报。

  3、前两种方法为什么行不通呢?请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语句。

  4、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练*说话。

  5、观看录相(两种方法)的录相,增强同学的理解。

  四、巧用实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请同学朗读第4自然段,考虑:曹冲答象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呢?把有关的语句画在书上。

  2、反复朗读找到的句子。设问: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简易的器材,谁愿意为大家演示称象的过程呢?

  3、播放录相《称象》中的片断,了解称象的过程。

  4、再读书中文字,考虑:要称出大象的重量应该分几个步骤呢?同学讨论。

  5、汇报。

  6、与官员提出的方法作比较,曹冲的方法好在哪里?

  7、按上述步骤,作这个实验。考虑:从这个方法中,你有什么体会?

  8、此时此刻,你能用称誉的口气,对曹冲说句话吗?

  9、教师小结:曹冲称象的方法很有发明性,造不出称象的大秤,可以用船;不能把大象杀了,就用石头替代。他想出了一个他人想不出的方法。其实,他是利用了水的浮力。

  10、用称誉的口气再读课文,练*背诵。

  11、指导背诵。

  投影出示背诵提示语:

  首先……然后……接着……最后……

  五、鼓励同学创新思维

  1、曹冲的方法在当时来讲是很好的,符合当时的情况。请你动脑筋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2、同学发言,评议。

  3、请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六、课堂练*

  1、我会组词:

  称( )住( )像( )再( )

  秤( )柱( )象( )在( )

  止( )照( )点( )办( )

  正( )找( )热( )力( )

  2、选词填空:

  再在

  ⑴小明把作业放( )李老师的办事桌上。

  ⑵这个话题,没有( )说的必要了。

  ⑶李玲( )次见到了音乐大师。

  ⑷我( )路上摔倒了。

  七、总结全文

  《称象》公开课教案 4

  一、谈话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称大象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

  2、板题质疑:出示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

  围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

  二、范读课文

  听老师读课文中的故事,听完后要能知道课文讲的是谁称象,用什么办法称,称出来没有?

  三、学生感知课文:

  自读、小组读;认识生字

  1、自己读读故事。要求读通句子。

  2、小组读:

  ⑴、交流认字情况。

  ⑵、有几个字特别难认,你怎么记?

  ⑶、读通课文。

  四、检查自读情况,巩固识字

  1、用猜字的游戏检查认字情况。

  2、男女同学比赛,看谁组的词语多。

  3、自愿读课文。

  4、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提示:

  ⑴、官员们想了什么办法?用横线勾出官员说的话,读一读。

  ⑵、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官员们的办法?

  ⑶、你觉得这些办法好吗?曹操的态度怎样?理解“直摇头”。

  ⑷、曹冲的办法是什么?再读一读。

  ⑸、这个办法可行吗?从哪个句子知道的?曹操的态度怎样?他会说什么?

  五、有疑就问

  1、把不懂的地方做上符号,小组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

  思考理解:官员们同时做了哪两件事?从什么词语可以看出是同时做的? 想想我们可以一边唱歌一边还可以做什么?

  想想谁还可以同时做什么事?说说句子。

  2、梳理学生的问题。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有些问题留待第二节课解决。

  《称象》公开课教案 5

  本文讲的是一个七岁的小朋友,想出称象的方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曹冲称象的故事,因此广为流传;曹冲爱动脑子,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本课重点介绍了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公开课教案思路】

  学*本课无需分析课文。要通过朗读,让同学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子,能找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聪明小朋友。利用课文的问题,给同学创设拓展思路的氛围,可以让同学留下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并会写六个生字。

  2、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3、学*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能从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愿意把本文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受到启发,鼓励同学做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人。

  2、学*生字、新词,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教学方法】

  游戏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录像,激趣导入

  1、观看动画片《曹冲称象》,考虑: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2、板书课题,简介曹冲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身轻声朗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的序号。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用简单的话概括出课文的大意。

  3、认读生字:

  ⑴ 出示“我会认”生字卡片。

  ⑵ 出示“我会写”生字卡片。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中称象的方法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中介绍了称象的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是最好的?

  2、同学汇报。

  3、前两种方法为什么行不通呢?请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语句。

  4、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练*说话。

  5、观看录相(两种方法)的录相,增强同学的理解。

  四、巧用实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请同学朗读第4自然段,考虑:曹冲答象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呢?把有关的语句画在书上。

  2、反复朗读找到的句子。设问: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简易的器材,谁愿意为大家演示称象的过程呢?

  3、播放录相《称象》中的片断,了解称象的过程。

  4、再读书中文字,考虑:要称出大象的重量应该分几个步骤呢?同学讨论。

  5、汇报。

  6、与官员提出的方法作比较,曹冲的方法好在哪里?

  7、按上述步骤,作这个实验。考虑:从这个方法中,你有什么体会?

  8、此时此刻,你能用称誉的口气,对曹冲说句话吗?

  9、教师小结:曹冲称象的方法很有发明性,造不出称象的大秤,可以用船;不能把大象杀了,就用石头替代。他想出了一个他人想不出的方法。其实,他是利用了水的浮力。

  10、用称誉的口气再读课文,练*背诵。

  11、指导背诵。

  投影出示背诵提示语:

  首先……然后……接着……最后……

  五、鼓励同学创新思维

  1、曹冲的方法在当时来讲是很好的,符合当时的情况。请你动脑筋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2、同学发言,评议。

  3、请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六、课堂练*

  1、我会组词:

  称( ) 住( ) 像( ) 再( )

  秤( ) 柱( ) 象( ) 在( )

  止( ) 照( ) 点( ) 办( )

  正( ) 找( ) 热( ) 力( )

  2、选词填空:

  再 在

  ⑴ 小明把作业放( )李老师的`办事桌上。

  ⑵ 这个话题,没有( )说的必要了。

  ⑶ 李玲( )次见到了音乐大师。

  ⑷ 我( )路上摔倒了。

  七、总结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课文内容

  1、练*朗读,考虑: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吗?

  2、练*背诵课文。

  二、学*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识字规律

  1、学*本课中“我会认”的生字,找到识字规律,引导同学自主识字。

  ⑴ 出示写有“我会认”的生字卡片,引导同学认读。纠正读音。

  ⑵ 请你仔细观察本课会认的生字,小组讨论识字方法。

  ⑶ 同学汇报扮演:

  ① 加偏旁方法记忆。

  ② 重点指导:艘 微

  ⑷ 反复认读,开展识字游戏:

  ① “抓错游戏”教师故意读错字,请同学们指出,并加以改正。

  ② “转字盘游戏“用硬纸制作字盘,分成十三格,分别写上本课的十三个生字,中间安个轴,让纸板转动,在黑板一处做个记号,把转字盘放在指定位置,转动后停下,说出汉字的字音。

  3、学*本课中“我会写”的生字,引导同学书写:

  ⑴ 出示写有“我会写”的生字卡片,找准结构规律,指导同学书写。

  ⑵ 这些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独体字:再、象

  左右结构:像、做

  上下结构:点、照

  ⑶ 分别指导同学书写。

  ⑷ 在指导中和时点评。

  三、课堂作业

  1、我会填:

  一( )大官 一( )大秤 一( )线

  一( )大船 一( )大树 一( )大象

  四、安排作业

  1、完成本课的生字、新词。

  2、练*讲故事《称象》。


《称象》教案设计汇总5篇(扩展4)

——《称象》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称象》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告诉小朋友遇到困难要积极地开动脑筋。《称象》这篇课文是一篇关于曹冲小时候的故事,讲述的是曹冲利用船和石头成功地称出大象的重量这么一个故事。课文的篇幅比较长,可以说是本册书最长的一篇课文了,所以我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始终以读来贯穿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中我把识字和朗读作为重点,在设计识字教学时,我使用的是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相结合。考虑到孩子已经快升上二年级,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我把部分识字任务交给了孩子们,让同桌一起去解决,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在轻松愉快中学生字,提高了识字效率。朗读方面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第一课时要求孩子在掌握了生字的情况下能正确地流利地朗读故事,能明白对方在讲些什么。第二课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内化语言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实施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反思:

  1.同桌互相识字

  考虑到课文比较长,要求识记的生字比较难,那么我就尝试着让同桌一起来学*生字。当然在孩子们学*之前要明确学*任务,并且给的任务不要太多。特别在指读环节,我发现孩子们学得很认真,都想把全部的生字读对,所以他们在各自拼读的时候就读得很认真,尽量想办法记住这些生字。老师再通过多种形式检测学生的读和认,那么识字教学就会显得很轻松。

  2.句式训练“一边……一边……”的处理

  经过两次的试教,我发现如果这个句式训练放在第二课时,会让人觉得整个教学过程不够流畅。所以我尝试着把这个训练放在了第一课时,在让孩子读句子的时候,我特意设计了一句“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从这个句子的朗读引导到句式训练,过程很自然,也不会突然打断学生的思路。

  3.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结合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第四自然段,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我尝试了以读代讲,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孩子知道称象的过程是什么,能根据老师的板书把整个称象的过程讲给你的同学听。把书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4.对比法教学让课堂更灵活

  前面的两次试教,我都是顺着课文的段落来讲,先讲官员们的办法,再讲曹冲的办法,结果发现这样处理的话就不能很好地落实第三个目标,不能让学生体会到曹冲是个很聪明的孩子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那么有了对比就不同了,所以我直接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让他们找一找在场所有的人都想了什么办法,这样处理既可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官员们的办法不好又可以让学生看出曹冲的聪明。

  5.关于指导朗读的思考

  在落实第三自然段朗读时,虽然我有分角色朗读,但是如何引导学生更自然,能用口语化的口吻把对话读出来就没有引导到位。

  每一次的反思都能让我们更好地看清楚自己,让我们以后越走越远。

  《称象》是一个历史故事,课文通过描写年仅七岁的曹冲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称出了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让学生懂得遇事只有多动脑筋,多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将知识灵活运用。

  在上课文之前,我先给全班的学生看了《曹冲称象》的动画片,在看过之后让学生总结:“曹冲是怎么样称出大象的?他是用什么方法的?”通过看动画,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通过动画,在学*课文的当中,学生学*起来更加的有兴致了,课文中出现的很多生字新词学生都能更好的去理解了。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提出问题:“官员提出了什么样的方法?他们的方法好不好?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我刚说完,学生就举手回答了说:“第一个官员说要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这样子不好,因为大象太大了,没有人能提的动大象,所以做起来是没用的。第二个官员说要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称。这样更不好,把大象宰了,大象就死了,大象多可怜啊。所以官员说的都不行。”其他的学生听了也是连连点头说这两个官员想的都不好。学生说完了自己的想法后,我给予了肯定,然后提出了下一个问题:“官员的办法都不是很好,然后曹冲就想了一个好办法,对不对?那你们能不能想出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呢?”刚开始,学生都是说没有,然后我就鼓励学生说:“想想我们刚刚看的动画,曹冲是用石头来称的有没有同学有更简单方便的方法,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想出来的。”不久,一位同学就举起了手说:“老师。曹冲用石头称要一块一块的搬到船上,好了之后还要把石头一块的搬去称,比较麻烦,如果把石头换成了士兵,会更简单。”很快的,其他的学生也想到了用不同的物品去代替石头来称。

  称象这一节课学完以后,学生都能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组织,把这一个故事讲完整了。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官员们的称象方法和曹冲称象方法的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性。

  2.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分析比较课后*题2中三对句子间的不同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

  教学思路:

  在通读课文,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出课文的教学重点,然后通过实物演示和分析联想,落实教学重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出课题。

  教课前,教师先讲有关曹冲的故事,使学生对曹冲的聪明才智有初步的了解,以此激发学生急于知晓曹冲小时候的故事的兴趣

  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最佳状态。接着板书课题,在引导学生审题中

  向学生说明今天我们要学*有关曹冲的另一个故事——称象。然后启发学生:“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

  腿像四根柱子,这么大的象怎么称呢?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弄明白曹冲怎么称象的,他称象的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

  二、展开学*目标。

  1.通读课文后复述故事情节。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

  3.联系课文内容讲讲“又高又大”、“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等词、句的意思。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因人而导。

  四、学生分小组相互交流学*情况,复述故事。

  五、练*填空:

  1.官员们想出来的办法一共有两个,一个是(),一个是()。第一个办法别的官员认为(),第二个办法曹操()。

  2.曹冲称象的办法是()。

  第二课时

  一、对比分析,突出教学重点。

  先指导学生把曹冲的称象和官员们的称象进行对比分析,在比较分析中使学生了解曹冲称象的高明之处。

  要求学生读课文思考:

  1.官员们想的第一个称象办法是什么?(砍一棵大树做秤杆称)

  这个办法好不好?(这个办法不好,因为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2.官员们想的第二个称象的办法是什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这个办法好不好?为什么?(这个办法也不好,因为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大象活不成了。)

  3.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曹冲称象的办法与官员们称象的办法相比较,谁称象的办法好?

  (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曹冲称象既不需要造大秤,又不宰大象,这个称象的方法很科学。)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曹冲称象的段落,仔细分析曹冲称象的方法。

  二、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曹冲称象的步骤讲出来。

  第一步,大象上船,人在船舷上画线;

  第二步,大象下船,船上装石头;

  第三步,石头装到齐线的地方,然后分几次称石头;

  第四步,把石头的分量加起来。

  三、实物演示,让学生按曹冲的称象方法操作。

  1.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这几句话:“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读后要求学生讲讲这几句话的意思,把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与词句训练结合起来。

  2.在学生理解以上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演示的程序是:先把小象放到船上,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接着把小象拿出来,

  把石头往船里装,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时,停止装石头,石头有多重,小象就有多重。


《称象》教案设计汇总5篇(扩展5)

——《称象》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材简析:

  《称象》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讲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教育我们应该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节课的设计我是在学生通过快两年的语文学*基础上,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句能力、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的基础,以继续抓好词句教学、落实训练重点为目的进行教学设计的。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生活中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生活中问题。

  教法:

  由于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我利用了简单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多层次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在以读代讲中理解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以“见过别人称东西吗?”的谈话方式导入新课,并相机指导写“称”字,目的是使学生“无意识”地进入的学*情境中,再说生字教学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请孩子们自由地、小声地读课文,并借助拼音解决不认识的字词,然后教师出示生词和生字,指名认读,并正音,我觉得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字词教学落到了实处。接着再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这一步,我按照阅读教学从“整体---部份---整体”的程序进行设计,使学生明确学*要求和激发学*兴趣,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把握。

  (三)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由于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课文教学我直奔重点,通过让学生默读,说曹冲称象的步骤,找动词和表示先后顺序的词,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步加深,同时活跃学生思维。接着再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口述曹冲的称象方法,老师演示操作过程。电脑课件形象地表现课文内容,课文的文字表达是反映图中的事物。这一操作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以读为主,我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增长词汇的作用,也是突出本节课教学重点的手段。接着抛出:“曹操有什么反应?”引出对第五自然段的学*,同时引出“果然”一词。帮助学生理解。

  (四)了解曹冲称象的原因。

  用曹冲为什么要去称象呢引出描写大象大的句子,进而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五)比较曹冲和官员们称象的方法。

  这一环节我启发学生把官员们提出的称像方法与曹冲提出的称像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我便对本节课进行了小结。

  (六)课堂作业

  我设计了连线的练*,对量词和名词的恰当搭配进行巩固。

  课后,我觉得对于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方面还很不到位,以及多次朗读之间是否具有层次性和一定的深度,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一、揭题激趣,初读感知。

  《称象》课题揭示之后,首先应引导学生把题目意思议论清楚。教师提问激趣:象这么重可以称吗?这头又高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他们的办法好不好?小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他的办法好不好?接着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用铅笔画出生字、新词和不懂的地方。然后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自学生字,再让学生分段试读课文。最后进行生字教学。

  二、抓住重点,细读明理。

  本文重点是称大象的重量,关键是称的办法。小曹冲称大象的办法有4句话,是重点部分。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曹操是怎样问官员们的?官员们又是怎样议论的?曹操听了为什么直摇头?细读第4自然段,这段共有几句话?这几句话的顺序能不能调换?将曹冲称象的办法按课文顺序读、说、议、画。教师可用投影仪放出两张幻灯片:一张幻灯片是书中的插图,另一张幻灯片是一幅对照图:左上角圆圈内画大象站立的大船,吃水线用红线画在船舷上,画面是装石头的同一艘大船,船沉到吃水线上。讨论:象的重量称出来了吗?为什么可以称呢?曹操的难题被他才7岁的儿子曹冲解决,你们有什么想法?

  三、由果溯因,精读对比。

  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照”是什么意思?小曹冲称象的办法与官员们的办法比一比,哪个办法好?为什么?熟读曹冲关于称象的办法的4句话,并抄写这4句话,背诵下来。通读全文,回顾课题。

  四、启发想象,课外延伸。

  出示下列板书:曹操官员们曹冲称—称大象大秤—→大船(代替)

  割块—→石块(代替)

  1.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2.按板书想一想,*时用代替的工具解决问题的一个例子。组织一堂《动脑筋想出好办法》的主题班会。

  3.造句:有的……有的……也有的……

  设计理念:

  1、《称象》是一篇传统课文,记叙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在七岁时就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课文的重难点均应放在第3、4段的理解上。

  2、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教师可利用简单的课件或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可制作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边分析边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

  3、保证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候答时间,指导学生评价各种称象方法的优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4、可采用变序及板块教学,随机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教学,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学会13个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果然”的意思,知道“直、才”在句子中的作用,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预设目标:1、了解课文大意,能正确朗读课文。

  2、学会13个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的意思。体会“直”的意思。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放《三国演义》主题歌,你们看过(听说过)《三国演义》吗?

  2、请学生自由回答。

  3、你知道其中的哪些人物的名字?你怎么知道的?(随机表扬阅读面广的学生,告诉学生搜集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

  一、导入。

  1、曹操是三国时魏国的丞相,一次,有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就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

  二、学*2、3段。

  1、播放曹操和官员们议论的画面。

  指名回答:他们在干什么?

  板块一:

  学生回答:他们在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1、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这么大的象”的句子,指名读,齐读。正音:柱(翘舌音)堵

  2、师范写“柱、堵”想想他们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各写三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它们。

  3、学*板块二。

  板块二:

  学生回答:他们在一边看一边议论谁有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

  1、那么,官员们想了些那几种办法称象呢?

  2、曹操听了反应如何?为什么?(四人小组议论)

  1)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呢?

  1)大象宰了就死了。随机学*:宰zǎi(书空)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宰”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2)没有人有力气提起大秤,因为大象太大了。(进行板块一的教学)

  板块三:

  1、最后,大象的体重知道了吗?是谁想出的办法?

  2、学生回答。

  3、检查第四段的预*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沉(翘舌音)

  2)自由读课文。

  3)找出其中的生字:沉、线、搬。想想怎么记住它们?交流汇报。

  4)这三个生字,学生各写三个,展示评价。

  5)课文中还有几个生字没写过?找找、读读、扩扩词。

  板块四:

  1、选择自己认为难写的或容易写错的字各抄两个。

  2、口头组词:“象、像”、“称、秤”。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3、同桌互相读课文,正音并学*对方的优点。

  第二课时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果然”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旧知。

  1、官员们提出了那几种称象的方法?

  2、曹操为什么直摇头?

  板块二:

  学*第四段。

  1、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说一说。再想想,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3、做实验突破难点

  制作了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一边演示.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1)先贴大船和水面的纸片并让学生注意船身下沉处。(2)再将大象“赶”到船上,将船身下移至适当位置,并在这一次船身的下沉处画线。(3)把大象“赶”上岸,将船身上移;再往船上“装”石头,将船身下移至画线处。然后让学生提问。

  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可能有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师点拨)

  (1)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4、学生动手演示。请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5、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第三课时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熟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2、知道“才”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学*课文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3、朗读指导。

  板块二:

  1、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你能来复述一下吗?(准备三分钟后在小组中复述,然后再请几个学生全班交流)

  2、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分层练*:用自己的话写写曹冲是如何称象的. 或者:用“关”、“洒”、“扫”写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板块三:

  齐读课文后完成练*:

  一. 看拼音写词语.

  guān yuán yì lùn chuán xián

  ( ) ( ) ( )

  chèng gǎn zǎi gē yì dǔ qiáng

  ( ) ( ) ( )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画∨.

  1、有的说,得造一杆大枰。

  (1)de ( ) (2)dé ( ) (3) děi ( )

  2、曹操听了直摇头。

  (1) 不弯( ) (2) 把弯由的伸开( )

  (3) 爽快( ) (4) 一个劲儿地( )

  3、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1)才气( ) (2)只有( )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象 一( )秤 一( )船

  四( )柱子 两( )树 一( )线

  四、比一比,组词。

  官( ) 称( ) 柱( ) 象( )

  宫( ) 秤( ) 住( ) 像( )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杆”和“量”为多音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结合句子理解“直”和“才”的意思。

  2、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它们的用法。

  3、学*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4、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重点:学*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难点:了解曹冲说的称象办法,知道这个办法好在哪儿。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识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把握文章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默读课文,学*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4、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用法。

  5、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重点:

  学*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难点:了解曹冲说的称象办法,知道这个办法好在哪儿。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你日常生活中都知道有哪些秤呢?(结合实际说一说)(困)

  问:你们知道这么多啊,那要是想秤大象应该用什么秤呢?我们一起看看古代的曹冲是怎么做的?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后标上自然段的序号,并同桌互查生字。检查读词,了解大意。(生字带音节)

  曹操、曹冲(你对他们有哪些了解)[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冲是曹操的儿子,自幼聪明好学,深得曹操宠爱]

  秤杆(指一指,“杆”是多音字,读准音)、船舷(读准“舷”的音)、像堵墙(有些夸张)

  2、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是否正确,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称象》教案设计汇总5篇(扩展6)

——《称象》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材简析:

  《称象》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讲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教育我们应该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节课的设计我是在学生通过快两年的语文学*基础上,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句能力、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的基础,以继续抓好词句教学、落实训练重点为目的进行教学设计的。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生活中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生活中问题。

  教法:

  由于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我利用了简单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多层次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在以读代讲中理解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以“见过别人称东西吗?”的谈话方式导入新课,并相机指导写“称”字,目的是使学生“无意识”地进入的学*情境中,再说生字教学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请孩子们自由地、小声地读课文,并借助拼音解决不认识的字词,然后教师出示生词和生字,指名认读,并正音,我觉得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字词教学落到了实处。接着再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这一步,我按照阅读教学从“整体---部份---整体”的程序进行设计,使学生明确学*要求和激发学*兴趣,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把握。

  (三)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由于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课文教学我直奔重点,通过让学生默读,说曹冲称象的步骤,找动词和表示先后顺序的词,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步加深,同时活跃学生思维。接着再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口述曹冲的称象方法,老师演示操作过程。电脑课件形象地表现课文内容,课文的文字表达是反映图中的事物。这一操作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以读为主,我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增长词汇的作用,也是突出本节课教学重点的手段。接着抛出:“曹操有什么反应?”引出对第五自然段的学*,同时引出“果然”一词。帮助学生理解。

  (四)了解曹冲称象的原因。

  用曹冲为什么要去称象呢引出描写大象大的句子,进而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五)比较曹冲和官员们称象的方法。

  这一环节我启发学生把官员们提出的称像方法与曹冲提出的称像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我便对本节课进行了小结。

  (六)课堂作业

  我设计了连线的练*,对量词和名词的恰当搭配进行巩固。

  课后,我觉得对于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方面还很不到位,以及多次朗读之间是否具有层次性和一定的深度,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一、揭题激趣,初读感知。

  《称象》课题揭示之后,首先应引导学生把题目意思议论清楚。教师提问激趣:象这么重可以称吗?这头又高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他们的办法好不好?小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他的办法好不好?接着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用铅笔画出生字、新词和不懂的地方。然后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自学生字,再让学生分段试读课文。最后进行生字教学。

  二、抓住重点,细读明理。

  本文重点是称大象的重量,关键是称的办法。小曹冲称大象的办法有4句话,是重点部分。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曹操是怎样问官员们的?官员们又是怎样议论的?曹操听了为什么直摇头?细读第4自然段,这段共有几句话?这几句话的顺序能不能调换?将曹冲称象的办法按课文顺序读、说、议、画。教师可用投影仪放出两张幻灯片:一张幻灯片是书中的插图,另一张幻灯片是一幅对照图:左上角圆圈内画大象站立的大船,吃水线用红线画在船舷上,画面是装石头的同一艘大船,船沉到吃水线上。讨论:象的重量称出来了吗?为什么可以称呢?曹操的难题被他才7岁的儿子曹冲解决,你们有什么想法?

  三、由果溯因,精读对比。

  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照”是什么意思?小曹冲称象的办法与官员们的办法比一比,哪个办法好?为什么?熟读曹冲关于称象的办法的4句话,并抄写这4句话,背诵下来。通读全文,回顾课题。

  四、启发想象,课外延伸。

  出示下列板书:曹操官员们曹冲称—称大象大秤—→大船(代替)

  割块—→石块(代替)

  1.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2.按板书想一想,*时用代替的工具解决问题的一个例子。组织一堂《动脑筋想出好办法》的主题班会。

  3.造句:有的……有的……也有的……

  设计理念:

  1、《称象》是一篇传统课文,记叙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在七岁时就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课文的重难点均应放在第3、4段的理解上。

  2、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教师可利用简单的课件或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可制作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边分析边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

  3、保证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候答时间,指导学生评价各种称象方法的优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4、可采用变序及板块教学,随机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教学,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学会13个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果然”的意思,知道“直、才”在句子中的作用,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预设目标:1、了解课文大意,能正确朗读课文。

  2、学会13个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的意思。体会“直”的意思。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放《三国演义》主题歌,你们看过(听说过)《三国演义》吗?

  2、请学生自由回答。

  3、你知道其中的哪些人物的名字?你怎么知道的?(随机表扬阅读面广的学生,告诉学生搜集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

  一、导入。

  1、曹操是三国时魏国的丞相,一次,有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就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

  二、学*2、3段。

  1、播放曹操和官员们议论的画面。

  指名回答:他们在干什么?

  板块一:

  学生回答:他们在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1、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这么大的象”的句子,指名读,齐读。正音:柱(翘舌音)堵

  2、师范写“柱、堵”想想他们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各写三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它们。

  3、学*板块二。

  板块二:

  学生回答:他们在一边看一边议论谁有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

  1、那么,官员们想了些那几种办法称象呢?

  2、曹操听了反应如何?为什么?(四人小组议论)

  1)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呢?

  1)大象宰了就死了。随机学*:宰zǎi(书空)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宰”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2)没有人有力气提起大秤,因为大象太大了。(进行板块一的教学)

  板块三:

  1、最后,大象的体重知道了吗?是谁想出的办法?

  2、学生回答。

  3、检查第四段的预*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沉(翘舌音)

  2)自由读课文。

  3)找出其中的生字:沉、线、搬。想想怎么记住它们?交流汇报。

  4)这三个生字,学生各写三个,展示评价。

  5)课文中还有几个生字没写过?找找、读读、扩扩词。

  板块四:

  1、选择自己认为难写的或容易写错的字各抄两个。

  2、口头组词:“象、像”、“称、秤”。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3、同桌互相读课文,正音并学*对方的优点。

  第二课时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果然”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旧知。

  1、官员们提出了那几种称象的方法?

  2、曹操为什么直摇头?

  板块二:

  学*第四段。

  1、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说一说。再想想,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3、做实验突破难点

  制作了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一边演示.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1)先贴大船和水面的纸片并让学生注意船身下沉处。(2)再将大象“赶”到船上,将船身下移至适当位置,并在这一次船身的下沉处画线。(3)把大象“赶”上岸,将船身上移;再往船上“装”石头,将船身下移至画线处。然后让学生提问。

  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可能有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师点拨)

  (1)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4、学生动手演示。请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5、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第三课时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熟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2、知道“才”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学*课文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3、朗读指导。

  板块二:

  1、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你能来复述一下吗?(准备三分钟后在小组中复述,然后再请几个学生全班交流)

  2、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分层练*:用自己的话写写曹冲是如何称象的. 或者:用“关”、“洒”、“扫”写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板块三:

  齐读课文后完成练*:

  一. 看拼音写词语.

  guān yuán yì lùn chuán xián

  ( ) ( ) ( )

  chèng gǎn zǎi gē yì dǔ qiáng

  ( ) ( ) ( )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画∨.

  1、有的说,得造一杆大枰。

  (1)de ( ) (2)dé ( ) (3) děi ( )

  2、曹操听了直摇头。

  (1) 不弯( ) (2) 把弯由的伸开( )

  (3) 爽快( ) (4) 一个劲儿地( )

  3、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1)才气( ) (2)只有( )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象 一( )秤 一( )船

  四( )柱子 两( )树 一( )线

  四、比一比,组词。

  官( ) 称( ) 柱( ) 象( )

  宫( ) 秤( ) 住( ) 像( )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杆”和“量”为多音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结合句子理解“直”和“才”的意思。

  2、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它们的用法。

  3、学*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4、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重点:学*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难点:了解曹冲说的称象办法,知道这个办法好在哪儿。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识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把握文章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默读课文,学*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4、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用法。

  5、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重点:

  学*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难点:了解曹冲说的称象办法,知道这个办法好在哪儿。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你日常生活中都知道有哪些秤呢?(结合实际说一说)(困)

  问:你们知道这么多啊,那要是想秤大象应该用什么秤呢?我们一起看看古代的曹冲是怎么做的?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后标上自然段的序号,并同桌互查生字。检查读词,了解大意。(生字带音节)

  曹操、曹冲(你对他们有哪些了解)[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冲是曹操的儿子,自幼聪明好学,深得曹操宠爱]

  秤杆(指一指,“杆”是多音字,读准音)、船舷(读准“舷”的音)、像堵墙(有些夸张)

  2、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是否正确,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

  1、大家提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3种。官员们的办法有2种:造大秤、宰大象。曹冲的办法是:(课文第4自然段))

  指名读读曹冲的办法,并进行课件演示。

  2、你认为谁的办法好,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既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又能保全大象。)

  3、比较: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结合课文说一说。)

  4、果然是什么意思?(按照曹冲的办法真的秤出了大象的重量。)

  5、曹冲怎么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的?

  四、拓展延伸:如果你也生活在那个时代,你还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吗?

  五、课堂小结:科技发展到今天,称量一头大象的重量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可我们从曹冲称象这件事中应该的到什么启示呢?

  板书: 5、称 象

  曹操——大象(多重?)

  官员——1、造大秤

  2、宰大象

  曹冲——象上船 划线 象下船 装石头到划线处

  (七岁) 称石头

  反思:学生的学*兴趣很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杆”和“量”为多音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结合句子理解“直”和“才”的意思。

  3、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它们的用法。

  4、培养认真书写的好*惯。

  教学重点: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完成课后*题。

  教学难点:能够把字写好。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复*课文,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二、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带音节)

  曹 操 官 堵 重 杆

  秤 砍 割 沿 舷(注意舷的读音。)

  2、说说你怎样记生字。

  ①左右结构:操 堵 杆

  ②秤 砍 割 沿 舷等字可以按部件记,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③曹 官 重,要注意笔画。如重,要先写千。

  3、给每个生字组词,辨析“割”“砍”,可做做动作。

  4、写生字:

  要求:先整体观察每个字,记好每一笔的位置,然后一气呵成。(困)

  (先观察,再比较,然后把字写规范。)

  三、完成课后*题:

  1、比较句子:

  (1)曹操听了摇头。 (2)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指导:朗读句子,比较异同。

  A、第一组的“直”,是“一个劲的”的意思,说明曹操对他们的提出的办法很不满意。

  B、第二组加上“才”,强调了曹冲的年龄很小,却能想出这么好的称象的办法,可见他是多么的聪明,多么爱动脑筋。

  2、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用法。

  (1)冒号和引号我们早就接触过了,读读句子(P16),说说用法。

  (2)以后在写话的时候要注意正确应用。

  (冒号用在谁谁说的后面谁说的话用引号引起来)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了生字,体会了词语的意思,认识了冒号和引号的用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中正确应用。

  五、作业:抄写生字。朗读课文。

  六、板书

  5、称 象

  曹操——大象(多重?)

  官员——1、造大秤

  2、宰大象

  曹冲——象上船 划线 象下船 装石头到划线处

  (七岁) 称石头

  七、反思:学生通过老师帮助进行语文课的预*方法的训练,通过课题和思考题进行思考,学生问题意识较强,学生基本掌握了预*方法。预*之后,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2.能够正确人生生字,书写生字。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把课文所讲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从中受到启发,鼓励学生做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人。

  2.正确读写生字、词。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板书课题:

  出示动画片《曹冲称象》,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师: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曹冲称象的故事,板书课题21.《称象》。

  比一比哪个同学学得最好!好不好?

  二、学*、理解课文:

  1.出示课件,听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学*第一、二自然段。

  a.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b.想一想为什么要称象呢?

  同桌讨论、交流、汇报

  c.教师小结:官员们都想知道大象有多重。

  3.学*第3、4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课文共介绍了几种称象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谁想出来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

  第一种方法:造一杆打称,称出大象的重量———有的人说

  第二种方法: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来称——也有的说

  第三种方法:把大象赶上船,来称大象的重量——曹冲说

  b、集体讨论:谁的办法好,谁的办法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朗读课文,体会曹操听了他们称象的办法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边听边点头微笑。

  c、学*曹冲的办法:

  1)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独立完成课堂练p.60.第5、6题;指名反馈。

  2)归纳步骤:

  赶象上船──→船身画线──→赶象上岸──→装石上船──→搬石称重

  3)实验演示;

  4)朗读体验;

  5)尝试复述:指名复述――评议――同桌复述

  4、学*第5自然段:


《称象》教案设计汇总5篇(扩展7)

——《称象》语文教学设计合集十篇

  第一课时

  目标导航

  1.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

  (一)引思导学

  1、创意导学。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谁能说一说大象长得什么样?(看课件)有没有见过称象?(板书:称象)如果叫你称象,该怎么办?然而大约早在1800年以前的时候,我们聪明的祖先中有一个才7岁的孩子,就出色地完成了称象的任务。他的名字叫曹冲。他是三国时代魏国国王曹操的儿子。你们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课文《称象》。

  2、前置性学*检测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2)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曹操和曹冲是什么样的人?

  (二)感知研学

  1、自主阅读:

  (2)、再指名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3)、再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找出文中的人物。教师相机板书曹操、官员、曹冲

  2、小组合作学*,读读生字记记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

  3、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读准字音“柱、秤、沉、止”。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4、整体感知:

  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

  5、理清脉络:课文课文总共有几个段?你认为哪个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三)自学检测

  1、学*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生答)教师简介曹操,理解“官员”一词。

  (2)指导朗读。

  2、学*第二段

  (1)看图说说你看到的'这头大象。

  (2)指名读,思考:这头大象长得怎么样?找一找文中写大象的句子,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图文结合具体认识象高大。

  (3)指导再读描写大象的句子,读出象又高又大又重的感觉来?

  (4)看到这么一头大象,大家心里会想什么?官员们表现怎样?(语句训练,用“一边??一边”说句话。)

  (5)官员们想出了几种办法称象呢?这些方法行吗?(讨论)曹操听了官 员们的议论态度怎么样?(理解“直摇头”)

  (6)、朗读第2、3段,引导读出疑问、反问的语气。

  过渡: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了办法,引读:他站出来说??(读第四段曹冲说的话)

  3.刚才一上课时,有的同学就想了解曹冲是怎样称象的,现在请大家看第四段,再读这一段,看看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1).和同桌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2).出示课件,看一看曹冲是怎样称的。

  (3).用上“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在小组内说说曹冲是怎样称的,推荐一名最好的给大家说说。

  (4). 以小组为单位按曹冲称象的办法设计一张称象流程图,设计好后到台前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伴交流的能力)

  4.按照曹冲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学*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

  1.曹冲的好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

  (五)课后检测

  1. 作业练*。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赶到( ),看船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身上()。再把大象( ),往船上( ),等到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把船上的石头搬下来( )。()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2)读一读,比一比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A)曹操听了摇摇头。(B)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C)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六)反思促学

  1.通过学*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有哪些好办法称这头大象?

  课文特点: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七岁的曹冲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事,从中可以看出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

  教学目标:

  1、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2、继续学*预*课文,边读边电教,并练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及官员们想出的称象办法和曹冲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第9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二、范读课文

  思考:围绕着称象,课文却写了什么?

  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试着提出来。

  三、出示目标

  通过学生的质疑导入目标。

  四、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A: 称象这件事的时间: 古时候。

  B: 大象的来历: 人家送给曹操的。

  C: 人物: 曹操,曹冲,官员们。

  2、当时曹操什么心情?谁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过渡:曹操看到的那头象是什么样子呢?

  五 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来)

  默读画–––––句,这句话是个什么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2 课文写的是称象的事,可为什么介绍这头大象的样子呢?

  3 谁能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4 官员们看着这头象,发出了议论,议论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5 官员们议论什么问题?

  6 谁能把议论的语气读出来?

  过渡: 大家都在认真地看,都在不停地议论,曹操却提出了问题,官员们是怎样回答的呢?

  六 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1 默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官员们想出哪几种称象方法?用(–––––)画出来。

  2 曹操听了他们的话怎么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3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4 谁能试着读读这段,看谁体会得最好?

  指名读–––评议––––分角色读

  过渡: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话都不满意,这时七岁的曹冲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曹冲的称象的办法是怎样的呢?

  七 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1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2 做实验突破难点

  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老师一边演示。

  然后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3 指名朗读课文,其他民学看插图。

  过渡:曹冲这样做对吗?他到底称出大象的重量没有?

  八 学*课文第五自然段

  1 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 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九 总结全文

  1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什么?

  2 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称 象

  ↙ ↘

  官员们 曹冲

  造大秤 象上船, 画线, 象上岸

  宰大象 装石头。 齐线, 称石头

  ↓ ↓

  直摇头 ← 曹操 →点头微笑

  一、看拼音写词语。

  Guan yuan yi lun chuan xian

  ( ) ( ) ( )

  cheng gan zai ge yi du qiang

  ( ) ( ) ( )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画∨。

  1 有的说,得造一杆大枰。

  (1) de ( ) (2) de ( ) (3) dei ( )

  2 曹操听了直摇头。

  (1) 不弯由( ) (2) 把弯由的伸开( )

  (3) 爽快( ) (4) 一个劲儿地( )

  3 曹操听了儿子曹冲才七岁。

  (1) 能力。( ) (2) 一个劲儿地。( )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象 一( )秤 一( )船

  四( )柱子 两( )树 一( )线

  四、组词语

  官( ) 沿( ) 柱( )

  宫( ) 船( ) 住( )

  第一课时

  目标导航

  1.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

  (一)引思导学

  1、创意导学。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谁能说一说大象长得什么样?(看课件)有没有见过称象?(板书:称象)如果叫你称象,该怎么办?然而大约早在1800年以前的时候,我们聪明的祖先中有一个才7岁的孩子,就出色地完成了称象的任务。他的名字叫曹冲。他是三国时代魏国国王曹操的儿子。你们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课文《称象》。

  2、前置性学*检测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2)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曹操和曹冲是什么样的人?

  (二)感知研学

  1、自主阅读:

  (2)、再指名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3)、再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找出文中的人物。教师相机板书曹操、官员、曹冲

  2、小组合作学*,读读生字记记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

  3、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读准字音“柱、秤、沉、止”。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4、整体感知:

  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

  5、理清脉络:课文课文总共有几个段?你认为哪个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三)自学检测

  1、学*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生答)教师简介曹操,理解“官员”一词。

  (2)指导朗读。

  2、学*第二段

  (1)看图说说你看到的这头大象。

  (2)指名读,思考:这头大象长得怎么样?找一找文中写大象的句子,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图文结合具体认识象高大。

  (3)指导再读描写大象的`句子,读出象又高又大又重的感觉来?

  (4)看到这么一头大象,大家心里会想什么?官员们表现怎样?(语句训练,用“一边??一边”说句话。)

  (5)官员们想出了几种办法称象呢?这些方法行吗?(讨论)曹操听了官 员们的议论态度怎么样?(理解“直摇头”)

  (6)、朗读第2、3段,引导读出疑问、反问的语气。

  过渡: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了办法,引读:他站出来说??(读第四段曹冲说的话)

  3.刚才一上课时,有的同学就想了解曹冲是怎样称象的,现在请大家看第四段,再读这一段,看看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1).和同桌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2).出示课件,看一看曹冲是怎样称的。

  (3).用上“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在小组内说说曹冲是怎样称的,推荐一名最好的给大家说说。

  (4). 以小组为单位按曹冲称象的办法设计一张称象流程图,设计好后到台前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伴交流的能力)

  4.按照曹冲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学*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

  1.曹冲的好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

  (五)课后检测

  1. 作业练*。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赶到( ),看船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身上()。再把大象( ),往船上( ),等到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把船上的石头搬下来( )。()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2)读一读,比一比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A)曹操听了摇摇头。(B)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C)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六)反思促学

  1.通过学*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有哪些好办法称这头大象?

  第一课时

  目标导航

  1.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

  (一)引思导学

  1、创意导学。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谁能说一说大象长得什么样?(看课件)有没有见过称象?(板书:称象)如果叫你称象,该怎么办?然而大约早在1800年以前的时候,我们聪明的祖先中有一个才7岁的孩子,就出色地完成了称象的任务。他的名字叫曹冲。他是三国时代魏国国王曹操的儿子。你们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课文《称象》。

  2、前置性学*检测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2)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曹操和曹冲是什么样的人?

  (二)感知研学

  1、自主阅读:

  (2)、再指名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3)、再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找出文中的人物。教师相机板书曹操、官员、曹冲

  2、小组合作学*,读读生字记记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

  3、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读准字音“柱、秤、沉、止”。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4、整体感知:

  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

  5、理清脉络:课文课文总共有几个段?你认为哪个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三)自学检测

  1、学*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生答)教师简介曹操,理解“官员”一词。

  (2)指导朗读。

  2、学*第二段

  (1)看图说说你看到的这头大象。

  (2)指名读,思考:这头大象长得怎么样?找一找文中写大象的句子,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图文结合具体认识象高大。

  (3)指导再读描写大象的句子,读出象又高又大又重的感觉来?

  (4)看到这么一头大象,大家心里会想什么?官员们表现怎样?(语句训练,用“一边??一边”说句话。)

  (5)官员们想出了几种办法称象呢?这些方法行吗?(讨论)曹操听了官 员们的议论态度怎么样?(理解“直摇头”)

  (6)、朗读第2、3段,引导读出疑问、反问的语气。

  过渡: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了办法,引读:他站出来说??(读第四段曹冲说的话)

  3.刚才一上课时,有的同学就想了解曹冲是怎样称象的,现在请大家看第四段,再读这一段,看看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1).和同桌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2).出示课件,看一看曹冲是怎样称的。

  (3).用上“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在小组内说说曹冲是怎样称的,推荐一名最好的给大家说说。

  (4). 以小组为单位按曹冲称象的办法设计一张称象流程图,设计好后到台前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伴交流的能力)

  4.按照曹冲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学*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

  1.曹冲的好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

  (五)课后检测

  1. 作业练*。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赶到( ),看船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身上()。再把大象( ),往船上( ),等到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把船上的石头搬下来( )。()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2)读一读,比一比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A)曹操听了摇摇头。(B)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C)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六)反思促学

  1.通过学*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有哪些好办法称这头大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2、学写生字“称”,“秤”,“柱”,“杆”,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的品质。

  一、复*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四课《曹冲称象》,看老师板书课题。

  “曹”上下结构,上宽下窄;

  两点水+“中国”的“中”,就是“冲”;

  “称”左右结构,左边略窄,右边略宽;

  “象”字笔画比较多,一共十一笔,仔细看。

  2、齐读课题

  3、上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知道了大概内容,学*了生字词语,你们还认识他们吗?

  二、学*生字

  1、过渡:同学们词语记得清,读的准。下面我们来学写几个生字词,看看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2、出示“称”,“秤”,“柱”,“杆”。

  (1)指名说 (2)师总结:左右结构的字,先看宽窄(出示),再看高矮(出示)。

  3、师范写“称”,禾木旁略窄,左边稍宽。“杆”,左边木字旁高于右边“干”,“干”最后一笔悬针竖,长于右边。

  4、正姿,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描一个,写一个)

  5、检查反馈。

  三、学*课文

  1、我们继续读课文,再读课题。

  (1)课文中有——“曹冲”(出示),他姓“曹”,名“冲”。读

  (2)曹冲的父亲是谁?(出示),曹操姓“曹”,名“操”,字孟德。读

  (3)故事里还有谁?(出示)——官员,大象。读

  (4)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曹冲、曹操、官员、大象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吗?(曹操得到一头大象,他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大臣们想的办法称不出大象的重量,曹冲的办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

  2、 同学们,官员们想了什么办法称大象呢?你想从哪个自然段告诉大家。指读,相机正音。

  (1)(出示第三段)

  (2)这段文字哪一句,写出了官员的想法?(变红: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称,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指读

  (3)这个方法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划线: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的起这杆大称呢?)齐读

  (4)没有人有那么大的力气提的起这杆大称,看来这个办法行不通啊。

  (5)官员们由“大象”(出示) 想到“大称”。象大称就大,秤杆就长,但是没有大力士能够提的起大象,这个办法不行。哪位同学,能看图说说官员的想法。

  3、没人能称的起它,所以这个办法行不通,官员的办法不行,曹冲的'呢?哪一个自然段是曹冲称象呢?(出示第四段)

  (1)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指读(变红: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2)出示:①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②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男生读①女生读②,你体会到了什么?

  (3)指问小朋友上几年级,“哦~你才上二年级”,老师想强调什么呢?

  这样的句子我们小朋友会说吗?(你想强调什么?)

  (4)我们再来读读①,和这些成年官员相比,曹冲确实太小了,只有七岁的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呢?这段文字说了曹冲称象的过程,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几句话?(5)

  (5)开火车,一人一句。中间询问有称象的方法吗?

  (6)从第几句到第几句是称象的过程。(2-4句)

  (7)我们来合作读一读,师读②,女生读③,男生读④。想想曹冲称象一共几个步骤?

  (8)谁来读第一个步骤(出示:变红),这句话里有几个动作?(根据学生们回答圈出“赶”、“画”)赶什么?画什么?出示卡片:赶象上船,再问船舷在哪,小朋友们指一指,出示:在船舷上做记号。

  (9)第③句话里有几个动作?(根据学生们的回答圈出“赶”、“装”)把大象往哪赶?装什么呢?出示卡片: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10)这三句话写出了,称象的四个步骤,出示,齐读

  (11)出示卡片读句子,卡片代表哪一句?谁能按先后顺序排序

  (12)这四个步骤是有先后顺序的,文中有两个表示先后的词语。(圈出“再”、“然后”)“再”应该放在哪一步?“然后”应该放在哪一步?像这样表示先后的词语,你还能再说吗?(先怎样?接着怎样?)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