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象》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设计

《称象》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称象》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讲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教育我们应该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节课的设计我是在学生通过快两年的语文学*基础上,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句能力、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的基础,以继续抓好词句教学、落实训练重点为目的进行教学设计的。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生活中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生活中问题。

  教法:

  由于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我利用了简单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多层次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在以读代讲中理解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以“见过别人称东西吗?”的谈话方式导入新课,并相机指导写“称”字,目的是使学生“无意识”地进入的学*情境中,再说生字教学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请孩子们自由地、小声地读课文,并借助拼音解决不认识的字词,然后教师出示生词和生字,指名认读,并正音,我觉得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字词教学落到了实处。接着再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这一步,我按照阅读教学从“整体---部份---整体”的程序进行设计,使学生明确学*要求和激发学*兴趣,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把握。

  (三)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由于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课文教学我直奔重点,通过让学生默读,说曹冲称象的步骤,找动词和表示先后顺序的词,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步加深,同时活跃学生思维。接着再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口述曹冲的称象方法,老师演示操作过程。电脑课件形象地表现课文内容,课文的文字表达是反映图中的事物。这一操作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以读为主,我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增长词汇的作用,也是突出本节课教学重点的手段。接着抛出:“曹操有什么反应?”引出对第五自然段的学*,同时引出“果然”一词。帮助学生理解。

  (四)了解曹冲称象的原因。

  用曹冲为什么要去称象呢引出描写大象大的句子,进而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五)比较曹冲和官员们称象的方法。

  这一环节我启发学生把官员们提出的称像方法与曹冲提出的称像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我便对本节课进行了小结。

  (六)课堂作业

  我设计了连线的练*,对量词和名词的恰当搭配进行巩固。

  课后,我觉得对于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方面还很不到位,以及多次朗读之间是否具有层次性和一定的深度,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称象》教学设计2

  一、揭题激趣,初读感知。

  《称象》课题揭示之后,首先应引导学生把题目意思议论清楚。教师提问激趣:象这么重可以称吗?这头又高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他们的办法好不好?小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他的办法好不好?接着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用铅笔画出生字、新词和不懂的地方。然后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自学生字,再让学生分段试读课文。最后进行生字教学。

  二、抓住重点,细读明理。

  本文重点是称大象的重量,关键是称的办法。小曹冲称大象的办法有4句话,是重点部分。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曹操是怎样问官员们的?官员们又是怎样议论的?曹操听了为什么直摇头?细读第4自然段,这段共有几句话?这几句话的顺序能不能调换?将曹冲称象的办法按课文顺序读、说、议、画。教师可用投影仪放出两张幻灯片:一张幻灯片是书中的插图,另一张幻灯片是一幅对照图:左上角圆圈内画大象站立的大船,吃水线用红线画在船舷上,画面是装石头的同一艘大船,船沉到吃水线上。讨论:象的重量称出来了吗?为什么可以称呢?曹操的难题被他才7岁的儿子曹冲解决,你们有什么想法?

  三、由果溯因,精读对比。

  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照”是什么意思?小曹冲称象的办法与官员们的办法比一比,哪个办法好?为什么?熟读曹冲关于称象的办法的4句话,并抄写这4句话,背诵下来。通读全文,回顾课题。

  四、启发想象,课外延伸。

  出示下列板书:曹操官员们曹冲称—称大象大秤—→大船(代替)

  割块—→石块(代替)

  1.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2.按板书想一想,*时用代替的工具解决问题的一个例子。组织一堂《动脑筋想出好办法》的主题班会。

  3.造句:有的……有的……也有的……

《称象》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1、《称象》是一篇传统课文,记叙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在七岁时就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课文的重难点均应放在第3、4段的理解上。

  2、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教师可利用简单的课件或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可制作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边分析边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

  3、保证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候答时间,指导学生评价各种称象方法的优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4、可采用变序及板块教学,随机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教学,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学会13个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果然”的意思,知道“直、才”在句子中的作用,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预设目标:1、了解课文大意,能正确朗读课文。

  2、学会13个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的意思。体会“直”的意思。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放《三国演义》主题歌,你们看过(听说过)《三国演义》吗?

  2、请学生自由回答。

  3、你知道其中的哪些人物的名字?你怎么知道的?(随机表扬阅读面广的学生,告诉学生搜集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

  一、导入。

  1、曹操是三国时魏国的丞相,一次,有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就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

  二、学*2、3段。

  1、播放曹操和官员们议论的画面。

  指名回答:他们在干什么?

  板块一:

  学生回答:他们在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1、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这么大的象”的句子,指名读,齐读。正音:柱(翘舌音)堵

  2、师范写“柱、堵”想想他们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各写三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它们。

  3、学*板块二。

  板块二:

  学生回答:他们在一边看一边议论谁有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

  1、那么,官员们想了些那几种办法称象呢?

  2、曹操听了反应如何?为什么?(四人小组议论)

  1)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呢?

  1)大象宰了就死了。随机学*:宰zǎi(书空)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宰”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2)没有人有力气提起大秤,因为大象太大了。(进行板块一的教学)

  板块三:

  1、最后,大象的体重知道了吗?是谁想出的办法?

  2、学生回答。

  3、检查第四段的预*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沉(翘舌音)

  2)自由读课文。

  3)找出其中的生字:沉、线、搬。想想怎么记住它们?交流汇报。

  4)这三个生字,学生各写三个,展示评价。

  5)课文中还有几个生字没写过?找找、读读、扩扩词。

  板块四:

  1、选择自己认为难写的或容易写错的字各抄两个。

  2、口头组词:“象、像”、“称、秤”。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3、同桌互相读课文,正音并学*对方的优点。

  第二课时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果然”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旧知。

  1、官员们提出了那几种称象的方法?

  2、曹操为什么直摇头?

  板块二:

  学*第四段。

  1、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说一说。再想想,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3、做实验突破难点

  制作了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一边演示.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1)先贴大船和水面的纸片并让学生注意船身下沉处。(2)再将大象“赶”到船上,将船身下移至适当位置,并在这一次船身的下沉处画线。(3)把大象“赶”上岸,将船身上移;再往船上“装”石头,将船身下移至画线处。然后让学生提问。

  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可能有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师点拨)

  (1)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4、学生动手演示。请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5、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第三课时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熟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2、知道“才”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学*课文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3、朗读指导。

  板块二:

  1、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你能来复述一下吗?(准备三分钟后在小组中复述,然后再请几个学生全班交流)

  2、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分层练*:用自己的话写写曹冲是如何称象的. 或者:用“关”、“洒”、“扫”写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板块三:

  齐读课文后完成练*:

  一. 看拼音写词语.

  guān yuán yì lùn chuán xián

  ( ) ( ) ( )

  chèng gǎn zǎi gē yì dǔ qiáng

  ( ) ( ) ( )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画∨.

  1、有的说,得造一杆大枰。

  (1)de ( ) (2)dé ( ) (3) děi ( )

  2、曹操听了直摇头。

  (1) 不弯( ) (2) 把弯由的伸开( )

  (3) 爽快( ) (4) 一个劲儿地( )

  3、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1)才气( ) (2)只有( )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象 一( )秤 一( )船

  四( )柱子 两( )树 一( )线

  四、比一比,组词。

  官( ) 称( ) 柱( ) 象( )

  宫( ) 秤( ) 住( ) 像( )

《称象》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杆”和“量”为多音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结合句子理解“直”和“才”的意思。

  2、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它们的用法。

  3、学*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4、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重点:学*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难点:了解曹冲说的称象办法,知道这个办法好在哪儿。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识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把握文章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默读课文,学*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4、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用法。

  5、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重点:

  学*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难点:了解曹冲说的称象办法,知道这个办法好在哪儿。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你日常生活中都知道有哪些秤呢?(结合实际说一说)(困)

  问:你们知道这么多啊,那要是想秤大象应该用什么秤呢?我们一起看看古代的曹冲是怎么做的?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后标上自然段的序号,并同桌互查生字。检查读词,了解大意。(生字带音节)

  曹操、曹冲(你对他们有哪些了解)[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冲是曹操的儿子,自幼聪明好学,深得曹操宠爱]

  秤杆(指一指,“杆”是多音字,读准音)、船舷(读准“舷”的音)、像堵墙(有些夸张)

  2、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是否正确,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

  1、大家提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3种。官员们的办法有2种:造大秤、宰大象。曹冲的办法是:(课文第4自然段))

  指名读读曹冲的办法,并进行课件演示。

  2、你认为谁的办法好,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既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又能保全大象。)

  3、比较: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结合课文说一说。)

  4、果然是什么意思?(按照曹冲的办法真的秤出了大象的重量。)

  5、曹冲怎么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的?

  四、拓展延伸:如果你也生活在那个时代,你还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吗?

  五、课堂小结:科技发展到今天,称量一头大象的重量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可我们从曹冲称象这件事中应该的到什么启示呢?

  板书: 5、称 象

  曹操——大象(多重?)

  官员——1、造大秤

  2、宰大象

  曹冲——象上船 划线 象下船 装石头到划线处

  (七岁) 称石头

  反思:学生的学*兴趣很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杆”和“量”为多音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结合句子理解“直”和“才”的意思。

  3、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它们的用法。

  4、培养认真书写的好*惯。

  教学重点: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完成课后*题。

  教学难点:能够把字写好。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复*课文,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二、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带音节)

  曹 操 官 堵 重 杆

  秤 砍 割 沿 舷(注意舷的读音。)

  2、说说你怎样记生字。

  ①左右结构:操 堵 杆

  ②秤 砍 割 沿 舷等字可以按部件记,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③曹 官 重,要注意笔画。如重,要先写千。

  3、给每个生字组词,辨析“割”“砍”,可做做动作。

  4、写生字:

  要求:先整体观察每个字,记好每一笔的位置,然后一气呵成。(困)

  (先观察,再比较,然后把字写规范。)

  三、完成课后*题:

  1、比较句子:

  (1)曹操听了摇头。 (2)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指导:朗读句子,比较异同。

  A、第一组的“直”,是“一个劲的”的意思,说明曹操对他们的提出的办法很不满意。

  B、第二组加上“才”,强调了曹冲的年龄很小,却能想出这么好的称象的办法,可见他是多么的聪明,多么爱动脑筋。

  2、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用法。

  (1)冒号和引号我们早就接触过了,读读句子(P16),说说用法。

  (2)以后在写话的时候要注意正确应用。

  (冒号用在谁谁说的后面谁说的话用引号引起来)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了生字,体会了词语的意思,认识了冒号和引号的用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中正确应用。

  五、作业:抄写生字。朗读课文。

  六、板书

  5、称 象

  曹操——大象(多重?)

  官员——1、造大秤

  2、宰大象

  曹冲——象上船 划线 象下船 装石头到划线处

  (七岁) 称石头

  七、反思:学生通过老师帮助进行语文课的预*方法的训练,通过课题和思考题进行思考,学生问题意识较强,学生基本掌握了预*方法。预*之后,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

《称象》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2.能够正确人生生字,书写生字。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把课文所讲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从中受到启发,鼓励学生做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人。

  2.正确读写生字、词。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板书课题:

  出示动画片《曹冲称象》,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师: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曹冲称象的故事,板书课题21.《称象》。

  比一比哪个同学学得最好!好不好?

  二、学*、理解课文:

  1.出示课件,听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学*第一、二自然段。

  a.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b.想一想为什么要称象呢?

  同桌讨论、交流、汇报

  c.教师小结:官员们都想知道大象有多重。

  3.学*第3、4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课文共介绍了几种称象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谁想出来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

  第一种方法:造一杆打称,称出大象的重量———有的人说

  第二种方法: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来称——也有的说

  第三种方法:把大象赶上船,来称大象的重量——曹冲说

  b、集体讨论:谁的办法好,谁的办法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朗读课文,体会曹操听了他们称象的办法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边听边点头微笑。

  c、学*曹冲的办法:

  1)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独立完成课堂练p.60.第5、6题;指名反馈。

  2)归纳步骤:

  赶象上船──→船身画线──→赶象上岸──→装石上船──→搬石称重

  3)实验演示;

  4)朗读体验;

  5)尝试复述:指名复述――评议――同桌复述

  4、学*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了解称象的结果;

  2、体会“曹冲才7岁。”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

  三.指导背诵:

  1.出示背诵提示

  为什么称象——讨论称象办法——称象过程——称象结果

  2.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设想:

  1.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把课文所讲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四:读字、写字:

  1.出示课件,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2.教师范写生字,学生临摹,独自填写田字格。

  3能够正确认读生字,能够正确书写生字。

  五、拓展延伸:

  根据当时的条件与环境,你觉得还可以采用什么更妥当的方法来称象?

  七.板书设计:

  21.称象

  赶大象上船画线

  装石头齐画线

  称船上石头得大象重


《称象》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称象》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称象》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称象》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称象》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讲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教育我们应该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节课的设计我是在学生通过快两年的语文学*基础上,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句能力、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的基础,以继续抓好词句教学、落实训练重点为目的进行教学设计的。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生活中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生活中问题。

  教法:

  由于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我利用了简单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多层次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在以读代讲中理解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以“见过别人称东西吗?”的谈话方式导入新课,并相机指导写“称”字,目的是使学生“无意识”地进入的学*情境中,再说生字教学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请孩子们自由地、小声地读课文,并借助拼音解决不认识的字词,然后教师出示生词和生字,指名认读,并正音,我觉得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字词教学落到了实处。接着再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这一步,我按照阅读教学从“整体---部份---整体”的程序进行设计,使学生明确学*要求和激发学*兴趣,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把握。

  (三)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由于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课文教学我直奔重点,通过让学生默读,说曹冲称象的步骤,找动词和表示先后顺序的词,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步加深,同时活跃学生思维。接着再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口述曹冲的称象方法,老师演示操作过程。电脑课件形象地表现课文内容,课文的文字表达是反映图中的事物。这一操作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以读为主,我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增长词汇的作用,也是突出本节课教学重点的手段。接着抛出:“曹操有什么反应?”引出对第五自然段的学*,同时引出“果然”一词。帮助学生理解。

  (四)了解曹冲称象的原因。

  用曹冲为什么要去称象呢引出描写大象大的句子,进而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五)比较曹冲和官员们称象的方法。

  这一环节我启发学生把官员们提出的称像方法与曹冲提出的称像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我便对本节课进行了小结。

  (六)课堂作业

  我设计了连线的练*,对量词和名词的恰当搭配进行巩固。

  课后,我觉得对于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方面还很不到位,以及多次朗读之间是否具有层次性和一定的深度,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称象》教学设计2

  一、揭题激趣,初读感知。

  《称象》课题揭示之后,首先应引导学生把题目意思议论清楚。教师提问激趣:象这么重可以称吗?这头又高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他们的办法好不好?小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他的办法好不好?接着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用铅笔画出生字、新词和不懂的地方。然后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自学生字,再让学生分段试读课文。最后进行生字教学。

  二、抓住重点,细读明理。

  本文重点是称大象的重量,关键是称的办法。小曹冲称大象的办法有4句话,是重点部分。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曹操是怎样问官员们的?官员们又是怎样议论的?曹操听了为什么直摇头?细读第4自然段,这段共有几句话?这几句话的顺序能不能调换?将曹冲称象的办法按课文顺序读、说、议、画。教师可用投影仪放出两张幻灯片:一张幻灯片是书中的插图,另一张幻灯片是一幅对照图:左上角圆圈内画大象站立的大船,吃水线用红线画在船舷上,画面是装石头的同一艘大船,船沉到吃水线上。讨论:象的重量称出来了吗?为什么可以称呢?曹操的难题被他才7岁的儿子曹冲解决,你们有什么想法?

  三、由果溯因,精读对比。

  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照”是什么意思?小曹冲称象的办法与官员们的办法比一比,哪个办法好?为什么?熟读曹冲关于称象的办法的4句话,并抄写这4句话,背诵下来。通读全文,回顾课题。

  四、启发想象,课外延伸。

  出示下列板书:曹操官员们曹冲称—称大象大秤—→大船(代替)

  割块—→石块(代替)

  1.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2.按板书想一想,*时用代替的工具解决问题的一个例子。组织一堂《动脑筋想出好办法》的主题班会。

  3.造句:有的……有的……也有的……

《称象》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1、《称象》是一篇传统课文,记叙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在七岁时就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课文的重难点均应放在第3、4段的理解上。

  2、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教师可利用简单的课件或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可制作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边分析边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

  3、保证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候答时间,指导学生评价各种称象方法的优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4、可采用变序及板块教学,随机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教学,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学会13个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果然”的意思,知道“直、才”在句子中的作用,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预设目标:1、了解课文大意,能正确朗读课文。

  2、学会13个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的意思。体会“直”的意思。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放《三国演义》主题歌,你们看过(听说过)《三国演义》吗?

  2、请学生自由回答。

  3、你知道其中的哪些人物的名字?你怎么知道的?(随机表扬阅读面广的学生,告诉学生搜集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

  一、导入。

  1、曹操是三国时魏国的丞相,一次,有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就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

  二、学*2、3段。

  1、播放曹操和官员们议论的画面。

  指名回答:他们在干什么?

  板块一:

  学生回答:他们在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1、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这么大的象”的句子,指名读,齐读。正音:柱(翘舌音)堵

  2、师范写“柱、堵”想想他们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各写三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它们。

  3、学*板块二。

  板块二:

  学生回答:他们在一边看一边议论谁有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

  1、那么,官员们想了些那几种办法称象呢?

  2、曹操听了反应如何?为什么?(四人小组议论)

  1)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呢?

  1)大象宰了就死了。随机学*:宰zǎi(书空)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宰”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2)没有人有力气提起大秤,因为大象太大了。(进行板块一的教学)

  板块三:

  1、最后,大象的体重知道了吗?是谁想出的办法?

  2、学生回答。

  3、检查第四段的预*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沉(翘舌音)

  2)自由读课文。

  3)找出其中的生字:沉、线、搬。想想怎么记住它们?交流汇报。

  4)这三个生字,学生各写三个,展示评价。

  5)课文中还有几个生字没写过?找找、读读、扩扩词。

  板块四:

  1、选择自己认为难写的或容易写错的字各抄两个。

  2、口头组词:“象、像”、“称、秤”。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3、同桌互相读课文,正音并学*对方的优点。

  第二课时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果然”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旧知。

  1、官员们提出了那几种称象的方法?

  2、曹操为什么直摇头?

  板块二:

  学*第四段。

  1、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说一说。再想想,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3、做实验突破难点

  制作了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一边演示.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1)先贴大船和水面的纸片并让学生注意船身下沉处。(2)再将大象“赶”到船上,将船身下移至适当位置,并在这一次船身的下沉处画线。(3)把大象“赶”上岸,将船身上移;再往船上“装”石头,将船身下移至画线处。然后让学生提问。

  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可能有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师点拨)

  (1)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4、学生动手演示。请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5、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第三课时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熟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2、知道“才”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学*课文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3、朗读指导。

  板块二:

  1、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你能来复述一下吗?(准备三分钟后在小组中复述,然后再请几个学生全班交流)

  2、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分层练*:用自己的话写写曹冲是如何称象的. 或者:用“关”、“洒”、“扫”写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板块三:

  齐读课文后完成练*:

  一. 看拼音写词语.

  guān yuán yì lùn chuán xián

  ( ) ( ) ( )

  chèng gǎn zǎi gē yì dǔ qiáng

  ( ) ( ) ( )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画∨.

  1、有的说,得造一杆大枰。

  (1)de ( ) (2)dé ( ) (3) děi ( )

  2、曹操听了直摇头。

  (1) 不弯( ) (2) 把弯由的伸开( )

  (3) 爽快( ) (4) 一个劲儿地( )

  3、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1)才气( ) (2)只有( )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象 一( )秤 一( )船

  四( )柱子 两( )树 一( )线

  四、比一比,组词。

  官( ) 称( ) 柱( ) 象( )

  宫( ) 秤( ) 住( ) 像( )

《称象》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杆”和“量”为多音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结合句子理解“直”和“才”的意思。

  2、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它们的用法。

  3、学*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4、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重点:学*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难点:了解曹冲说的称象办法,知道这个办法好在哪儿。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识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把握文章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默读课文,学*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4、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用法。

  5、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重点:

  学*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难点:了解曹冲说的称象办法,知道这个办法好在哪儿。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你日常生活中都知道有哪些秤呢?(结合实际说一说)(困)

  问:你们知道这么多啊,那要是想秤大象应该用什么秤呢?我们一起看看古代的曹冲是怎么做的?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后标上自然段的序号,并同桌互查生字。检查读词,了解大意。(生字带音节)

  曹操、曹冲(你对他们有哪些了解)[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冲是曹操的儿子,自幼聪明好学,深得曹操宠爱]

  秤杆(指一指,“杆”是多音字,读准音)、船舷(读准“舷”的音)、像堵墙(有些夸张)

  2、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是否正确,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

  1、大家提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3种。官员们的办法有2种:造大秤、宰大象。曹冲的办法是:(课文第4自然段))

  指名读读曹冲的办法,并进行课件演示。

  2、你认为谁的办法好,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既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又能保全大象。)

  3、比较: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结合课文说一说。)

  4、果然是什么意思?(按照曹冲的办法真的秤出了大象的重量。)

  5、曹冲怎么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的?

  四、拓展延伸:如果你也生活在那个时代,你还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吗?

  五、课堂小结:科技发展到今天,称量一头大象的重量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可我们从曹冲称象这件事中应该的到什么启示呢?

  板书: 5、称 象

  曹操——大象(多重?)

  官员——1、造大秤

  2、宰大象

  曹冲——象上船 划线 象下船 装石头到划线处

  (七岁) 称石头

  反思:学生的学*兴趣很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杆”和“量”为多音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结合句子理解“直”和“才”的意思。

  3、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它们的用法。

  4、培养认真书写的好*惯。

  教学重点: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完成课后*题。

  教学难点:能够把字写好。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复*课文,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二、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带音节)

  曹 操 官 堵 重 杆

  秤 砍 割 沿 舷(注意舷的读音。)

  2、说说你怎样记生字。

  ①左右结构:操 堵 杆

  ②秤 砍 割 沿 舷等字可以按部件记,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③曹 官 重,要注意笔画。如重,要先写千。

  3、给每个生字组词,辨析“割”“砍”,可做做动作。

  4、写生字:

  要求:先整体观察每个字,记好每一笔的位置,然后一气呵成。(困)

  (先观察,再比较,然后把字写规范。)

  三、完成课后*题:

  1、比较句子:

  (1)曹操听了摇头。 (2)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指导:朗读句子,比较异同。

  A、第一组的“直”,是“一个劲的”的意思,说明曹操对他们的提出的办法很不满意。

  B、第二组加上“才”,强调了曹冲的年龄很小,却能想出这么好的称象的办法,可见他是多么的聪明,多么爱动脑筋。

  2、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用法。

  (1)冒号和引号我们早就接触过了,读读句子(P16),说说用法。

  (2)以后在写话的时候要注意正确应用。

  (冒号用在谁谁说的后面谁说的话用引号引起来)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了生字,体会了词语的意思,认识了冒号和引号的用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中正确应用。

  五、作业:抄写生字。朗读课文。

  六、板书

  5、称 象

  曹操——大象(多重?)

  官员——1、造大秤

  2、宰大象

  曹冲——象上船 划线 象下船 装石头到划线处

  (七岁) 称石头

  七、反思:学生通过老师帮助进行语文课的预*方法的训练,通过课题和思考题进行思考,学生问题意识较强,学生基本掌握了预*方法。预*之后,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

《称象》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2.能够正确人生生字,书写生字。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把课文所讲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从中受到启发,鼓励学生做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人。

  2.正确读写生字、词。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板书课题:

  出示动画片《曹冲称象》,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师: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曹冲称象的故事,板书课题21.《称象》。

  比一比哪个同学学得最好!好不好?

  二、学*、理解课文:

  1.出示课件,听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学*第一、二自然段。

  a.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b.想一想为什么要称象呢?

  同桌讨论、交流、汇报

  c.教师小结:官员们都想知道大象有多重。

  3.学*第3、4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课文共介绍了几种称象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谁想出来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

  第一种方法:造一杆打称,称出大象的重量———有的人说

  第二种方法: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来称——也有的说

  第三种方法:把大象赶上船,来称大象的重量——曹冲说

  b、集体讨论:谁的办法好,谁的办法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朗读课文,体会曹操听了他们称象的办法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边听边点头微笑。

  c、学*曹冲的办法:

  1)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独立完成课堂练p.60.第5、6题;指名反馈。

  2)归纳步骤:

  赶象上船──→船身画线──→赶象上岸──→装石上船──→搬石称重

  3)实验演示;

  4)朗读体验;

  5)尝试复述:指名复述――评议――同桌复述

  4、学*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了解称象的结果;

  2、体会“曹冲才7岁。”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

  三.指导背诵:

  1.出示背诵提示

  为什么称象——讨论称象办法——称象过程——称象结果

  2.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设想:

  1.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把课文所讲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四:读字、写字:

  1.出示课件,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2.教师范写生字,学生临摹,独自填写田字格。

  3能够正确认读生字,能够正确书写生字。

  五、拓展延伸:

  根据当时的条件与环境,你觉得还可以采用什么更妥当的方法来称象?

  七.板书设计:

  21.称象

  赶大象上船画线

  装石头齐画线

  称船上石头得大象重


《称象》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6篇

  《曹冲称象》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动脑筋想出了称大象的`办法的故事。曹冲善于观察,爱动脑思考,能大胆表达想法。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让学生先通过看幻灯片看一看称象的过程,再换一些连词说一说称象的过程。使学生从文字到图片,再从图片到文字,最后消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在整个的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表现自己,收到良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在学生认识生字之后,没有注意生字的巩固理解,生字与课文的相互联系。在让学生用“到底、才”说话时,有的学生把“才”的意思理解错误,在说话时,出现“......是天才。”的句子。在课后的作业中,学生把“称”和“秤”的用法分不清,或者在写“秤”是,容易把“禾字旁”写成“木字旁”。同音字“住”和“柱”容易混淆。

  1、多样识字,理解词语。

  教学中我采用随文识记“曹、底、岁、站”等生字,看图识记“称、杆、秤”,偏旁识记“柱”等方法认读本课的生字;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换近义词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才、直、议论、果然”等词语的意思,再运用让学生开火车读、领读等方法巩固学*生字。

  2、朗读品味,引导说话。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教学中我采用对比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内容进行对比,围绕“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指导他们生成自己的阅读体验。用课件演示、实物模拟等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结合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再……然后……”,有条理地说清楚曹冲称象的步骤,为复述课**准备。

  3、拓展延伸,创新思维。

  在课堂的结尾处,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吗?”类文链接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有的学生提出用人代替石块的方法,这就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曹冲称象》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动脑筋想出了称大象的办法的故事。整篇课文有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人物和大象的来历。我在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考虑到了学生是否能够回答出来,结果告诉我学生们都掌握的不错。第二自然形象地描述又高又大的大象,大臣们都在讨论大象的重量,可见称大象的体重是很难的问题。第三自然写的是官员们想出来的办法,是要造一大秤,这种方法行不通。曹操对这样的回答不满意。第四自然段讲曹冲称象的方法,学生能够很快的在原文里找出相关的句子,首先是把大象赶到船上,其次是在船身下沉处画线,再次是把大象赶下船,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沉到画线处为止,最后是称船上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第五自然段就是结局,曹冲把这个难题解决了。通过这五个自然段的讲解,要让孩子们明白遇到难题要勤动脑筋,善于观察。

  在设计这课教学目标的时候我考虑到了同学的差异性,尽量设计的问题有梯度性。课后*题第三题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有难度的,通过发现两个句子的不同,再说这个词语好在哪里。对于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教孩子们好好观察这两个句子,学生们的眼睛是敏锐的,立刻就知道哪里不同。比如说:“曹冲七岁。”“曹冲才七岁。”为什么用才呢?为了突出表现曹冲的年纪小,通过这样对比学生就有了直观的感受。

  我个人认为在教学第四自然的时候,没有深入挖掘内心。只是依据曹冲来设计问题,因为问学生还有哪里不明白的地方?如果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我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要在船身上画线呢?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的地方为止呢?可以让学生上台展示一下这样过程,就可以完成课后第二小题。今后我在备课的时候还是要在教学用书上下很功夫。整个课堂学生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尤其是我看到几个同学发言的很好。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

  通过本次讲课,使我有了一次很大的提升,感觉自己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尤其是自己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处理生成上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反思总结得与失,以便指导以后的教学。

  首先,为了本次讲课,我深挖教材,参考了众多的设计,最后制定了切合学生实际的、更为学生所接受的引课和难点突破的方法。在引课上,我采用了以前学过的《盲人摸象》,这样就使大象的样子很清晰的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解决了理解大象的高大的这部分内容,也使学生产生了称象怎么称的兴趣。在突破难点上,我采用的是通过学生默读、勾画描写称象动作的词语、交流汇报和课件展示的方式来理解称象的步骤,体会曹冲称象的巧妙和学*曹冲遇事多动脑筋想办法。

  其次,在字词教学上,我采用了通过字义识字(比如教学“称”时,让学生想自己看到过称什么的。教学“秤”时,通过秤字 右边的“*”说明秤的含义)、换偏旁识字(比如教学砍,学生们想到了次、歌、吹、欢)、结合具体情景识字(比如议论,是在出示官员们的话时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来理解的,还扩充了词语议论纷纷)多种识字方法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和热情,同时积累识字的方法,为以后读书识字打好基础。

  第三,在学*了曹冲称象的方法后,我扩展了如果是你,怎样称象的问题。没想到学生们提出了用人代替大象走上船、制作大的跷跷板、用地秤来称等方案,发散了学生思维,不把曹冲当做神仙而不敢去突破,树立了学生的信心。

  我认为本节课中处理不当的环节有:在学生勾画称象的动词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一来是自己着急了,二来怕学生们说不好,所以想降低学生的难度直接播放了课件。另外在教学“称”和“秤”时应该再次比较一下两个字的区别,这样在以后的读课文过程中就不会有学生误解了。还有在学*曹操和曹冲时,做一下简介会更好。

  总之,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要想讲一节成功的课除了需要精心备课之外,更需要一个教师多方面的素质(调控课堂能力、处理生成问题、心理承受能力),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与积累、改进与创新,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上课一开始,我就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启发:“孩子们,你们都见过大象吗?大象的模样是什么样的?”同学们乐开了花,纷纷举手,有的说在动物园看过,大象的鼻子喷的水可高了,有的说,从电视《动物世界》看过,大象还可以替它的主人复仇。

  刘湛站起来说:“原来我读过《盲人摸象》的故事,里面是这样描写大象的,‘大象的身子像一堵墙,大象的腿像四根柱子,大象的耳朵像两把扇子,大象的尾巴像一根粗绳子。’”我乘机导入:“你说得很好。大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古时候有个叫曹冲的人就想了一个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那时他才七岁,想知道他用什么办法吗?”他们大声说:“想。”

  一、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

  当同学们说完了他们的想法后,我问:“当时,大官员们想出了哪几种称象的方法?能通过读书谈谈自己的看法吗?”大家根据我的问题开始了读书。到交流意见的时候,一只只举起的小手像冒尖的春笋,我真不知道点谁说好。

  刘海洋着急了,自己站了起来:“老师,第一个官员的方法不好,造一杆大秤,除了提不动以外,最重要的是造杆秤就要砍树,砍树是破坏环境的表现,没有了大树,发洪水的时候怎么办呢?”我笑着说:“有道理,不过,合理地采伐木材还是可以的。”马上有人反驳:“这不合理。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是为了称一头大象,就要砍掉一棵树,不行。”哎!看来*时我跟他们讲了太多绿化的重要性,他们真正跟花草树木建立了感情。刘梓涵接着说:“老师,第二个官员的方法更不好。

  因为别人送曹操一头大象,他本来就很高兴,带着官员们和儿子一起来观看,他怎么舍得宰杀大象呢?再说,大象也是人类的好朋友,是不能随便杀害的。”不知谁大声总结了一句:“怎么古代的官员这么不注意环保,环保意识也太差了。”“环保意识”这个词还是学生在学*课文时接触的,没想到他们记忆这么深刻。听了孩子们的意见,我在内心暗暗地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是大不一样了。我微笑着点头,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就这样,我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台,把课堂时间“放手”给了孩子们。

  二、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

  第二节课开始,很多孩子都诧异了,因为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装了水的水槽和一个方便盒,要求学生自备了一个玩具和许多小石子。我说:“老师有几点建议。首先,在小组内读课文,画出曹冲称象方法的句子,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多读几遍;然后,用桌上的工具模拟曹冲称象;第三点,小组合作分工,边演示边叙述。”

  说完,同学们就开始叽哩呱啦地读课文,画的画,读的读,教室里挺热闹的。然后,他们就开始操作了。我边巡视边指导,观看每个小组的演示,倾听他们的叙述。还真不错,能把书上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连最胆小的唐诗,在小组活动中也敢动手动口了。

  孩子们兴趣盎然。全班交流的时候,各个小组都派出了精兵强将上场,毫不示弱。有的失败了,主动要求重来一次,有的两人合作,一人演示一人叙述。台下的学生欢声一片,掌声不断。课堂活动在活跃而有序的环境下顺利地进行。整节课没有了传统教学中过多的讲解,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有兴趣去合作完成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探究意思

  课后,我布置了几项作业,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完成:

  (1)能否把你所知道的称象的方法讲给别人听;

  (2)能否跳出课本,通过查阅课外书、咨询大人、上网找到另一种称象的好方法。

  (3)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常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我一向都很重视导入的教学,特别对于小学生。好的导入,能很快抓住学生的心,促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教学中来。另外,精心设计导入语,也会使教师自己充满自信心,能很快进入教学正题,不至于东拉西扯,避免课堂随意性。

  就本文而言,“曹冲称象”是一个发生在古时候的故事,学生就很想了解在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是怎么来称一头活着的象的。这件事就是使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兴 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的导语也就成了学生质疑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教学环节来看,我是成功的,我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目的。

  二、以生为主,思辨突破。

  在学*过程中,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我梳理了学生的问题后,抛开了课前的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步骤如下:1、提问: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称象方法?(用句型“有的...有的...也有的...”练说)曹操听了态度怎么样?(直摇头)“直摇头”什么意思?(做个动作看看) 讨论:为什么直摇头呢?

  2、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这种方法好在哪儿?(曹操微笑着点点头,用船代秤,解决“提不动”的问题,用石代象解决宰象的问题,既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伤害大象,是一种科学的称象方法,与官员们笨拙的称象方法形成鲜明对比)

  3、提问:曹冲称象的结果怎样?“果然”一词什么意思?曹冲当时几岁?“才”什么意思?

  师小结:现在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曹冲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

  4、讨论: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什么?(生:动脑筋、想办法)

  追问:曹冲为什么能想出科学的称象方法?

  (a、认真观察事物,善于动脑思考。b、能从官员们的议论中得到启发)


《称象》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称象》教学反思6篇

  《称象》一文中,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衡,简单的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根据课文交代:故事中的曹冲才七岁,班里的学生也普遍是这个年龄,于是,我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情境,鼓励共同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谈话导入,课题处质疑

  常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我采用PPT形式,利用图片直观地引导学生认识“称”,通过对“鸡”、“羊”、“牛”的互换,间接推出牛的重量。然后导入课文:“同学们,在古时候,没有今天的这么先进的科学技术,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甚至更重的东西却是一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古时候的故事——《称象》。”接着我板书课题,这个导入,很快抓住了学生的心,我很快就提出问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很踊跃,他们纷纷发言:“我想知道这个故事中讲谁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用什么方法来称?最后真的称出来了吗?”我的导语也就成了学生的质疑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教学环节来看,我是成功的,我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启了学生思维的目标。

  二、有的放矢,向四十分钟课堂要质量

  在教学《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我先指导孩子多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先……再……然后……”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其次,在课堂学*过程中加强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这些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三、读文质疑,合作解疑,课件突破难点

  阅读课的教学是语文科教学的重点,《称象》这篇课文就是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然后,梳理学生的问题,循着学生的问题,逐个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在拓展的环节,我结合实际,问学生: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难题?你是怎么做的.?学生从课文中悟出的更多。是啊,每节课都要从多个方面着手进行备课、教学研究,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曹冲称象》一文中,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衡,简单的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根据课文交代:故事中的曹冲也才七岁,班里的学生也普遍是这个年龄,于是,我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情境,鼓励共同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谈话导入,课题处质疑

  常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我采用PPT形式,利用图片直观地引导学生认识”称“,通过对”鸡“、”羊“、”牛“的互换,间接推出牛的重量。然后导入课文:”同学们,在古时候,没有今天的这么先进的科学技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甚至更重的东西却是一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古时候的故事——《曹冲称象》。“

  接着我板书课题,这个导入,很快抓住了学生的心,我很快就提出问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很踊跃,他们纷纷发言:”我想知道这个故事中讲谁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用什么方法来称?最后真的称出来了吗?“我的导语也就成了学生的质疑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教学环节来看,我是成功的,我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目标。

  二、有的放矢,向四十分钟课堂要质量

  在教学《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我先指导孩子多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先……再……然后……“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其次,在课堂学*过程中加强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这些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三、读文质疑,合作解疑,课件突破难点

  阅读课的教学是语文科教学的重点,《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就是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然后,梳理学生的问题,循着学生的问题,逐个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四、不足之处,认真总结反思

  《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样一个道理。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但他们在生活中能否养成爱观察,思考的*惯呢?由于这节课安排了比较多的重点词语和口头表达训练,所以,在拓展的环节,我做得显然是仓促的,不深入的。如果我能结合实际,问一问学生: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难题?你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从课文中悟出的会更多。

  我想:今后的每节课如果都能从多个方面着手进行备课、教学研究的话,那我的每节语文课都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我希望在不断的练*中,实践中,我的语文课堂也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完善。

  《称象》 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大部分学生都对这个故事略有耳闻,课文通过描写年仅七岁的曹冲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称出了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让学生懂得遇事只有多动脑筋,多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将知识灵活运用。虽然这个故事学生大多耳熟能详,但对于曹冲的这个办法的具体内容,学生却不是很清楚。而这也正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化解教学重、难点,我在教授这篇课文时,结合“新基础、新课程”的要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思考。以下总结了几点教学心得:

  1、在学生读课文时,我不做任何要求,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比如我设计说话练*“曹冲称大象的四个步骤是什么?” 学生积极性很高,各抒己见,课堂上一片议论声。

  3、我把第四小节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用多种说的形式让学生练*说这个故事,如:自由说、指名说、同桌互说、集体说。起初学生不太会说,在我不断地鼓励下,才有几个学生举手回答。当学生对于这个称象过程有了深刻了解后,我趁热打铁,在黑板上演示曹冲称象的简笔画,让学生直观地去理解,这时的学生表现较为兴奋。我想通过这样反复的语言训练和直观欣赏,学生对于为什么能用这个方法称象应该理解了。

  4、在教学用“一边……一边……”造句时,我先说了个例子,随后,我又请些学生来说句子,而且还及时地进行点评。

  5、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6、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本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这时,学生动手又动脑,兴趣极浓,思维正处于活跃状态,学生才能够真正弄懂大象的重量是怎样称出来的。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官员们的称象方法和曹冲称象方法的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性。

  2.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分析比较课后*题2中三对句子间的不同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

  教学思路:

  在通读课文,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出课文的教学重点,然后通过实物演示和分析联想,落实教学重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出课题。

  教课前,教师先讲有关曹冲的故事,使学生对曹冲的聪明才智有初步的了解,以此激发学生急于知晓曹冲小时候的故事的兴趣

  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最佳状态。接着板书课题,在引导学生审题中

  向学生说明今天我们要学*有关曹冲的另一个故事——称象。然后启发学生:“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

  腿像四根柱子,这么大的象怎么称呢?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弄明白曹冲怎么称象的,他称象的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

  二、展开学*目标。

  1.通读课文后复述故事情节。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

  3.联系课文内容讲讲“又高又大”、“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等词、句的意思。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因人而导。

  四、学生分小组相互交流学*情况,复述故事。

  五、练*填空:

  1.官员们想出来的办法一共有两个,一个是(),一个是()。第一个办法别的官员认为(),第二个办法曹操()。

  2.曹冲称象的办法是()。

  第二课时

  一、对比分析,突出教学重点。

  先指导学生把曹冲的称象和官员们的称象进行对比分析,在比较分析中使学生了解曹冲称象的高明之处。

  要求学生读课文思考:

  1.官员们想的第一个称象办法是什么?(砍一棵大树做秤杆称)

  这个办法好不好?(这个办法不好,因为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2.官员们想的第二个称象的办法是什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这个办法好不好?为什么?(这个办法也不好,因为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大象活不成了。)

  3.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曹冲称象的办法与官员们称象的办法相比较,谁称象的办法好?

  (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曹冲称象既不需要造大秤,又不宰大象,这个称象的方法很科学。)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曹冲称象的段落,仔细分析曹冲称象的方法。

  二、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曹冲称象的步骤讲出来。

  第一步,大象上船,人在船舷上画线;

  第二步,大象下船,船上装石头;

  第三步,石头装到齐线的地方,然后分几次称石头;

  第四步,把石头的分量加起来。

  三、实物演示,让学生按曹冲的称象方法操作。

  1.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这几句话:“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读后要求学生讲讲这几句话的意思,把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与词句训练结合起来。

  2.在学生理解以上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演示的程序是:先把小象放到船上,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接着把小象拿出来,

  把石头往船里装,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时,停止装石头,石头有多重,小象就有多重。

  四、分析联想,深化教学重点。

  1.读课文,联系演示操作,想想曹冲在称象中联系了哪些实物?(船、石头、水)

  2.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实物想想,曹冲称象的科学道理在哪里?(水能载船,船上放了石头,船就会下沉,东西越重,下沉得就越多。

  石头是一块一块的,可以一块一块的称。大象在船上时,沿船舷画一条水*线,然后用石头代替大象

  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这时称船上的石头,船上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3.请学生根据这个科学道理,讲讲怎样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促使学生把理解的原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关于“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早已熟悉。而曹冲称象的具体做法就是通过创造性思维来解决的。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如,“司马光破缸救人”、“牛顿发明万引力定律”……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有创见的思维,也可以叫做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即通过思维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存联系,而且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活动。它是在文艺创作、科学发明或技术革新等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既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又不同于一般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1、创造性思维突出标志是新颖性、首创性和独特性。创造性思维也有高低之分,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层次或水*的高低,取决于社会性价值或社会意义的大小。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是创造思维过程,而学龄前儿童能续编故事结尾也是创造过程。只是创造程度不同、所产生的社会价值不同而已。

  2、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密不可分。如,建筑师以创造性的构思设计新大楼时,首创性、新颖性和独特性等思维活动和创造性想象揉合在一起。

  3、执着和目标明确是创造性思维的又一特点。当所要解决的创造性的问题象磁石对铁一般地吸引着人,使人着迷,使人忘掉周围的一切,那么,对于这样一个着了迷的人,创造就成为其生活的目的。如果创造的成果得到了整个社会的承认,反过来又会使其迷恋的程度更深刻。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对数学的研究达到入迷状态。他在一次散步时,一不小心撞到了大树上将眼睛撞掉了,他连忙说?"别闹、别闹了。“这类事例很多。

  4、创造性思维中既含有发散性思维,又含有集中性思维的成分,而且在创造性活动中,发散性思维更为重要。吉尔福特认为,人的创造性是经由发散性思维而表露于外显行为上的。如学生在做数学*题时的一题多解就是发散思维的一种表现。

  5、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成分,在科学创造活动中做出预见和假设。虽然直觉思维所产生的还只是未经检验和证明的猜想、假设,但它促使一个人继续深入思考,从而创造性地提出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当然,单凭直觉思维是有局限性的,由直觉得出的假设,还需要经过实践以及逻辑推理来加以检验。因此,根据创造性思维的上述特点,要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就要重视培养学*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创造欲望,重视直觉思维,发展良好的创造性个性。

  学*《称象》一课时,学生在讨论中被7岁曹冲巧妙地想出称象方法深深感染,大家不仅仅认识到了曹冲的聪慧,更可贵的是激起了自己更为丰富的创造力。

  一位学生在曹冲称象方法的基础上,又做了一种设想:曹冲的父亲曹操手下有百万兵将,如果曹操下令让士兵充当石头,省去搬运石头的人力和物力,不是更好吗?又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说:“用士兵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万一船上装满了人可还到不了划线的位置怎么办?与其这样,不如弄来一群小象,没有小象可以弄来一群牛,让它们充当士兵,因为一头小象或一头牛的重量会比几块石头或几名士兵重量的总和要重。”热烈的掌声在教室里回荡,赞赏的目光一次次地投向发言的学生,这是何等的激动!这是多么大的推动力!在这节关于称象方法的新设想中,我发给两位学生各一份证书:新设想奖。当我看到学生双手捧着证书那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激动时,我的内心受到震撼,与此同时我真诚地为他们喝彩。

  我想,尽管学生的创新求异有时是不成熟的,或是可笑的,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也要多给予学生掌声与喝彩,少责难与批评,使学生成为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并且有积极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


《称象》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称象》说课稿 (菁华5篇)

  【说教材

  课文是一则历史故事,记叙了曹冲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体重的故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渲染烘托,映衬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给人以深刻启迪。“曹冲称象”原是一*间传说,作者根据这一传说精心构思,按照“遇难题”、“议办法”、“点结果”思路展开的,“遇难题”——大象到底有多重;“议办法”——曹冲显示才智;“点结果”——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固然称出了重量。最后的结果点示照应了上文,起到了映衬作用。

  【说教学目标

  1、会13个生字,区别形*字“象、像”、“称、秤”,练*上下文理解“议论、果然”等词的意思,知道“直”、“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官员们的称象方法和曹冲称象方法的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性。悟出故事所蕴含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4、练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教学重点及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议论、果然”等词的意思,知道“直”、“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所起的作用。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性(课文第3-4自然段)。

  【说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把握时机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挖掘教材内蕴,因势利导,训练学生的求异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说教学方法

  自行预*后,本课时虽然是第一节课,可我牢牢围绕“称象”主要思路去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与老师,文本对话,运用读读、想想、议议来反馈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可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五大部分。

  【说教学过程

  一、设计悬念,引入课文

  1、教师导语:小朋友们,以收到礼物为话题,转入曹操收到礼物――大象。

  2、看大象图,揭示课题。(出示图片。揭示课题)

  3、说说看图、读题后的感受,……

  (从小学生生活走中举例,设计悬念,激起学生学*的兴趣。)

  二、读文感受,整体把握

  1、出示要求:读准字音,带着疑问去读。

  2、反馈初次读文后的感受和收获。(师随机板书)

  3、说说自己最想学学哪些内容?

  4、师导语调控。

  (整体把握教材内容,做到将学的东西,心里有底了。)

  三、读议思悟,突破重点

  1、读懂第3小节,体会官员们议论的称象方法自由读

  读,与同座一起学者官员议议,理解“议论”词义?

  2、体会曹操听后有什么反应,找文中句子读读,。

  3、理解“直摇头”,从中感受到什么了?

  (师板书导语:正当官员们为难时,有个人确想好了一个办法,谁呢?什么办法?)

  4、找找、划划、读读文中有关内容,读懂曹冲称象的具体办法。让学生多读几遍,口头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一下。(师随机板书)

  5、曹操听了反应有吗?找句子读读体会一下。

  6、演示称象过程(指名学生读,放课件展示)

  在此过程中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

  7、出示PPT学会抓重点简单的描述称象过程。

  8、称象方法比较,显示曹冲的聪明。理解“才7岁”?

  9、朗读3、4小节,体会一下曹冲是怎么想出如此妙法?可以找伙伴交流意见。

  10、得出曹冲以船代称,以石代象,以水代人的聪明举措。(师板书)

  (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观看称象过程的课件,或让他们亲自做实验,让他们亲自去感受,到学*,研究,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激情抒发,感情升华。

  导语:(同学们,此时此刻,要是曹冲来到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吗?)

  1、学生同座互说,后指名说说。

  2、你会想出比曹冲更好的称象方法吗?

  (质疑激发学生去想去构思,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五、出示作业题(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去做)

  1、田字本上抄写自己感觉易写错的生字,几个几遍自己定。

  2、回家找时间自己做做实验,给你的亲人或朋友讲讲

  《曹冲称象》的故事。

  3、摘抄文中写大象又高又大的句子,自己照样子学着也写一个句子。

  4、想办法去知道曹操和曹冲的其他故事,下节课交流。

  (作业的设计要面向所有学生,出一些层次不一的*题,可以让学生自主的有选择地去完成,回给学生自主学*的主动权。)

  【说效果

  本节课围绕“称象”这一思路去展开教学活动的,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尝试了自主学*,理解中悟情明理,在思考中发挥想像,求异求新,大部分学生很会。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一看就懂,既省事又收效好。课堂教学是门艺术,我要不断进取,让自己在课堂上更具生命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