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象》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设计

《称象》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称象》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讲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教育我们应该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节课的设计我是在学生通过快两年的语文学*基础上,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句能力、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的基础,以继续抓好词句教学、落实训练重点为目的进行教学设计的。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生活中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生活中问题。

  教法:

  由于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我利用了简单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多层次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在以读代讲中理解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以“见过别人称东西吗?”的谈话方式导入新课,并相机指导写“称”字,目的是使学生“无意识”地进入的学*情境中,再说生字教学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请孩子们自由地、小声地读课文,并借助拼音解决不认识的字词,然后教师出示生词和生字,指名认读,并正音,我觉得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字词教学落到了实处。接着再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这一步,我按照阅读教学从“整体---部份---整体”的程序进行设计,使学生明确学*要求和激发学*兴趣,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把握。

  (三)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由于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课文教学我直奔重点,通过让学生默读,说曹冲称象的步骤,找动词和表示先后顺序的词,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步加深,同时活跃学生思维。接着再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口述曹冲的称象方法,老师演示操作过程。电脑课件形象地表现课文内容,课文的文字表达是反映图中的事物。这一操作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以读为主,我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增长词汇的作用,也是突出本节课教学重点的手段。接着抛出:“曹操有什么反应?”引出对第五自然段的学*,同时引出“果然”一词。帮助学生理解。

  (四)了解曹冲称象的原因。

  用曹冲为什么要去称象呢引出描写大象大的句子,进而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五)比较曹冲和官员们称象的方法。

  这一环节我启发学生把官员们提出的称像方法与曹冲提出的称像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我便对本节课进行了小结。

  (六)课堂作业

  我设计了连线的练*,对量词和名词的恰当搭配进行巩固。

  课后,我觉得对于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方面还很不到位,以及多次朗读之间是否具有层次性和一定的深度,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称象》教学设计2

  一、揭题激趣,初读感知。

  《称象》课题揭示之后,首先应引导学生把题目意思议论清楚。教师提问激趣:象这么重可以称吗?这头又高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他们的办法好不好?小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他的办法好不好?接着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用铅笔画出生字、新词和不懂的地方。然后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自学生字,再让学生分段试读课文。最后进行生字教学。

  二、抓住重点,细读明理。

  本文重点是称大象的重量,关键是称的办法。小曹冲称大象的办法有4句话,是重点部分。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曹操是怎样问官员们的?官员们又是怎样议论的?曹操听了为什么直摇头?细读第4自然段,这段共有几句话?这几句话的顺序能不能调换?将曹冲称象的办法按课文顺序读、说、议、画。教师可用投影仪放出两张幻灯片:一张幻灯片是书中的插图,另一张幻灯片是一幅对照图:左上角圆圈内画大象站立的大船,吃水线用红线画在船舷上,画面是装石头的同一艘大船,船沉到吃水线上。讨论:象的重量称出来了吗?为什么可以称呢?曹操的难题被他才7岁的儿子曹冲解决,你们有什么想法?

  三、由果溯因,精读对比。

  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照”是什么意思?小曹冲称象的办法与官员们的办法比一比,哪个办法好?为什么?熟读曹冲关于称象的办法的4句话,并抄写这4句话,背诵下来。通读全文,回顾课题。

  四、启发想象,课外延伸。

  出示下列板书:曹操官员们曹冲称—称大象大秤—→大船(代替)

  割块—→石块(代替)

  1.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2.按板书想一想,*时用代替的工具解决问题的一个例子。组织一堂《动脑筋想出好办法》的主题班会。

  3.造句:有的……有的……也有的……

《称象》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1、《称象》是一篇传统课文,记叙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在七岁时就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课文的重难点均应放在第3、4段的理解上。

  2、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教师可利用简单的课件或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可制作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边分析边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

  3、保证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候答时间,指导学生评价各种称象方法的优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4、可采用变序及板块教学,随机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教学,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学会13个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果然”的意思,知道“直、才”在句子中的作用,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预设目标:1、了解课文大意,能正确朗读课文。

  2、学会13个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的意思。体会“直”的意思。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放《三国演义》主题歌,你们看过(听说过)《三国演义》吗?

  2、请学生自由回答。

  3、你知道其中的哪些人物的名字?你怎么知道的?(随机表扬阅读面广的学生,告诉学生搜集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

  一、导入。

  1、曹操是三国时魏国的丞相,一次,有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就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

  二、学*2、3段。

  1、播放曹操和官员们议论的画面。

  指名回答:他们在干什么?

  板块一:

  学生回答:他们在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1、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这么大的象”的句子,指名读,齐读。正音:柱(翘舌音)堵

  2、师范写“柱、堵”想想他们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各写三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它们。

  3、学*板块二。

  板块二:

  学生回答:他们在一边看一边议论谁有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

  1、那么,官员们想了些那几种办法称象呢?

  2、曹操听了反应如何?为什么?(四人小组议论)

  1)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呢?

  1)大象宰了就死了。随机学*:宰zǎi(书空)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宰”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2)没有人有力气提起大秤,因为大象太大了。(进行板块一的教学)

  板块三:

  1、最后,大象的体重知道了吗?是谁想出的办法?

  2、学生回答。

  3、检查第四段的预*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沉(翘舌音)

  2)自由读课文。

  3)找出其中的生字:沉、线、搬。想想怎么记住它们?交流汇报。

  4)这三个生字,学生各写三个,展示评价。

  5)课文中还有几个生字没写过?找找、读读、扩扩词。

  板块四:

  1、选择自己认为难写的或容易写错的字各抄两个。

  2、口头组词:“象、像”、“称、秤”。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3、同桌互相读课文,正音并学*对方的优点。

  第二课时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果然”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旧知。

  1、官员们提出了那几种称象的方法?

  2、曹操为什么直摇头?

  板块二:

  学*第四段。

  1、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说一说。再想想,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3、做实验突破难点

  制作了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一边演示.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1)先贴大船和水面的纸片并让学生注意船身下沉处。(2)再将大象“赶”到船上,将船身下移至适当位置,并在这一次船身的下沉处画线。(3)把大象“赶”上岸,将船身上移;再往船上“装”石头,将船身下移至画线处。然后让学生提问。

  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可能有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师点拨)

  (1)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4、学生动手演示。请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5、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第三课时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熟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2、知道“才”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学*课文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3、朗读指导。

  板块二:

  1、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你能来复述一下吗?(准备三分钟后在小组中复述,然后再请几个学生全班交流)

  2、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分层练*:用自己的话写写曹冲是如何称象的. 或者:用“关”、“洒”、“扫”写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板块三:

  齐读课文后完成练*:

  一. 看拼音写词语.

  guān yuán yì lùn chuán xián

  ( ) ( ) ( )

  chèng gǎn zǎi gē yì dǔ qiáng

  ( ) ( ) ( )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画∨.

  1、有的说,得造一杆大枰。

  (1)de ( ) (2)dé ( ) (3) děi ( )

  2、曹操听了直摇头。

  (1) 不弯( ) (2) 把弯由的伸开( )

  (3) 爽快( ) (4) 一个劲儿地( )

  3、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1)才气( ) (2)只有( )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象 一( )秤 一( )船

  四( )柱子 两( )树 一( )线

  四、比一比,组词。

  官( ) 称( ) 柱( ) 象( )

  宫( ) 秤( ) 住( ) 像( )

《称象》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杆”和“量”为多音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结合句子理解“直”和“才”的意思。

  2、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它们的用法。

  3、学*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4、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重点:学*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难点:了解曹冲说的称象办法,知道这个办法好在哪儿。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识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把握文章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默读课文,学*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4、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用法。

  5、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重点:

  学*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难点:了解曹冲说的称象办法,知道这个办法好在哪儿。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你日常生活中都知道有哪些秤呢?(结合实际说一说)(困)

  问:你们知道这么多啊,那要是想秤大象应该用什么秤呢?我们一起看看古代的曹冲是怎么做的?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后标上自然段的序号,并同桌互查生字。检查读词,了解大意。(生字带音节)

  曹操、曹冲(你对他们有哪些了解)[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冲是曹操的儿子,自幼聪明好学,深得曹操宠爱]

  秤杆(指一指,“杆”是多音字,读准音)、船舷(读准“舷”的音)、像堵墙(有些夸张)

  2、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是否正确,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

  1、大家提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3种。官员们的办法有2种:造大秤、宰大象。曹冲的办法是:(课文第4自然段))

  指名读读曹冲的办法,并进行课件演示。

  2、你认为谁的办法好,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既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又能保全大象。)

  3、比较: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结合课文说一说。)

  4、果然是什么意思?(按照曹冲的办法真的秤出了大象的重量。)

  5、曹冲怎么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的?

  四、拓展延伸:如果你也生活在那个时代,你还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吗?

  五、课堂小结:科技发展到今天,称量一头大象的重量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可我们从曹冲称象这件事中应该的到什么启示呢?

  板书: 5、称 象

  曹操——大象(多重?)

  官员——1、造大秤

  2、宰大象

  曹冲——象上船 划线 象下船 装石头到划线处

  (七岁) 称石头

  反思:学生的学*兴趣很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杆”和“量”为多音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结合句子理解“直”和“才”的意思。

  3、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它们的用法。

  4、培养认真书写的好*惯。

  教学重点: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完成课后*题。

  教学难点:能够把字写好。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复*课文,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二、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带音节)

  曹 操 官 堵 重 杆

  秤 砍 割 沿 舷(注意舷的读音。)

  2、说说你怎样记生字。

  ①左右结构:操 堵 杆

  ②秤 砍 割 沿 舷等字可以按部件记,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③曹 官 重,要注意笔画。如重,要先写千。

  3、给每个生字组词,辨析“割”“砍”,可做做动作。

  4、写生字:

  要求:先整体观察每个字,记好每一笔的位置,然后一气呵成。(困)

  (先观察,再比较,然后把字写规范。)

  三、完成课后*题:

  1、比较句子:

  (1)曹操听了摇头。 (2)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指导:朗读句子,比较异同。

  A、第一组的“直”,是“一个劲的”的意思,说明曹操对他们的提出的办法很不满意。

  B、第二组加上“才”,强调了曹冲的年龄很小,却能想出这么好的称象的办法,可见他是多么的聪明,多么爱动脑筋。

  2、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用法。

  (1)冒号和引号我们早就接触过了,读读句子(P16),说说用法。

  (2)以后在写话的时候要注意正确应用。

  (冒号用在谁谁说的后面谁说的话用引号引起来)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了生字,体会了词语的意思,认识了冒号和引号的用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中正确应用。

  五、作业:抄写生字。朗读课文。

  六、板书

  5、称 象

  曹操——大象(多重?)

  官员——1、造大秤

  2、宰大象

  曹冲——象上船 划线 象下船 装石头到划线处

  (七岁) 称石头

  七、反思:学生通过老师帮助进行语文课的预*方法的训练,通过课题和思考题进行思考,学生问题意识较强,学生基本掌握了预*方法。预*之后,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

《称象》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2.能够正确人生生字,书写生字。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把课文所讲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从中受到启发,鼓励学生做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人。

  2.正确读写生字、词。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板书课题:

  出示动画片《曹冲称象》,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师: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曹冲称象的故事,板书课题21.《称象》。

  比一比哪个同学学得最好!好不好?

  二、学*、理解课文:

  1.出示课件,听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学*第一、二自然段。

  a.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b.想一想为什么要称象呢?

  同桌讨论、交流、汇报

  c.教师小结:官员们都想知道大象有多重。

  3.学*第3、4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课文共介绍了几种称象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谁想出来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

  第一种方法:造一杆打称,称出大象的重量———有的人说

  第二种方法: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来称——也有的说

  第三种方法:把大象赶上船,来称大象的重量——曹冲说

  b、集体讨论:谁的办法好,谁的办法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朗读课文,体会曹操听了他们称象的办法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边听边点头微笑。

  c、学*曹冲的办法:

  1)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独立完成课堂练p.60.第5、6题;指名反馈。

  2)归纳步骤:

  赶象上船──→船身画线──→赶象上岸──→装石上船──→搬石称重

  3)实验演示;

  4)朗读体验;

  5)尝试复述:指名复述――评议――同桌复述

  4、学*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了解称象的结果;

  2、体会“曹冲才7岁。”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

  三.指导背诵:

  1.出示背诵提示

  为什么称象——讨论称象办法——称象过程——称象结果

  2.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设想:

  1.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把课文所讲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四:读字、写字:

  1.出示课件,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2.教师范写生字,学生临摹,独自填写田字格。

  3能够正确认读生字,能够正确书写生字。

  五、拓展延伸:

  根据当时的条件与环境,你觉得还可以采用什么更妥当的方法来称象?

  七.板书设计:

  21.称象

  赶大象上船画线

  装石头齐画线

  称船上石头得大象重


《称象》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称象》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称象》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称象》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称象》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讲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教育我们应该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节课的设计我是在学生通过快两年的语文学*基础上,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句能力、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的基础,以继续抓好词句教学、落实训练重点为目的进行教学设计的。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生活中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生活中问题。

  教法:

  由于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我利用了简单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多层次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在以读代讲中理解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以“见过别人称东西吗?”的谈话方式导入新课,并相机指导写“称”字,目的是使学生“无意识”地进入的学*情境中,再说生字教学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请孩子们自由地、小声地读课文,并借助拼音解决不认识的字词,然后教师出示生词和生字,指名认读,并正音,我觉得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字词教学落到了实处。接着再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这一步,我按照阅读教学从“整体---部份---整体”的程序进行设计,使学生明确学*要求和激发学*兴趣,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把握。

  (三)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由于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课文教学我直奔重点,通过让学生默读,说曹冲称象的步骤,找动词和表示先后顺序的词,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步加深,同时活跃学生思维。接着再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口述曹冲的称象方法,老师演示操作过程。电脑课件形象地表现课文内容,课文的文字表达是反映图中的事物。这一操作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以读为主,我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增长词汇的作用,也是突出本节课教学重点的手段。接着抛出:“曹操有什么反应?”引出对第五自然段的学*,同时引出“果然”一词。帮助学生理解。

  (四)了解曹冲称象的原因。

  用曹冲为什么要去称象呢引出描写大象大的句子,进而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五)比较曹冲和官员们称象的方法。

  这一环节我启发学生把官员们提出的称像方法与曹冲提出的称像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我便对本节课进行了小结。

  (六)课堂作业

  我设计了连线的练*,对量词和名词的恰当搭配进行巩固。

  课后,我觉得对于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方面还很不到位,以及多次朗读之间是否具有层次性和一定的深度,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称象》教学设计2

  一、揭题激趣,初读感知。

  《称象》课题揭示之后,首先应引导学生把题目意思议论清楚。教师提问激趣:象这么重可以称吗?这头又高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他们的办法好不好?小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他的办法好不好?接着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用铅笔画出生字、新词和不懂的地方。然后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自学生字,再让学生分段试读课文。最后进行生字教学。

  二、抓住重点,细读明理。

  本文重点是称大象的重量,关键是称的办法。小曹冲称大象的办法有4句话,是重点部分。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曹操是怎样问官员们的?官员们又是怎样议论的?曹操听了为什么直摇头?细读第4自然段,这段共有几句话?这几句话的顺序能不能调换?将曹冲称象的办法按课文顺序读、说、议、画。教师可用投影仪放出两张幻灯片:一张幻灯片是书中的插图,另一张幻灯片是一幅对照图:左上角圆圈内画大象站立的大船,吃水线用红线画在船舷上,画面是装石头的同一艘大船,船沉到吃水线上。讨论:象的重量称出来了吗?为什么可以称呢?曹操的难题被他才7岁的儿子曹冲解决,你们有什么想法?

  三、由果溯因,精读对比。

  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照”是什么意思?小曹冲称象的办法与官员们的办法比一比,哪个办法好?为什么?熟读曹冲关于称象的办法的4句话,并抄写这4句话,背诵下来。通读全文,回顾课题。

  四、启发想象,课外延伸。

  出示下列板书:曹操官员们曹冲称—称大象大秤—→大船(代替)

  割块—→石块(代替)

  1.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2.按板书想一想,*时用代替的工具解决问题的一个例子。组织一堂《动脑筋想出好办法》的主题班会。

  3.造句:有的……有的……也有的……

《称象》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1、《称象》是一篇传统课文,记叙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在七岁时就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课文的重难点均应放在第3、4段的理解上。

  2、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教师可利用简单的课件或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可制作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边分析边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

  3、保证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候答时间,指导学生评价各种称象方法的优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4、可采用变序及板块教学,随机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教学,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学会13个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果然”的意思,知道“直、才”在句子中的作用,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预设目标:1、了解课文大意,能正确朗读课文。

  2、学会13个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的意思。体会“直”的意思。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放《三国演义》主题歌,你们看过(听说过)《三国演义》吗?

  2、请学生自由回答。

  3、你知道其中的哪些人物的名字?你怎么知道的?(随机表扬阅读面广的学生,告诉学生搜集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

  一、导入。

  1、曹操是三国时魏国的丞相,一次,有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就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

  二、学*2、3段。

  1、播放曹操和官员们议论的画面。

  指名回答:他们在干什么?

  板块一:

  学生回答:他们在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1、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这么大的象”的句子,指名读,齐读。正音:柱(翘舌音)堵

  2、师范写“柱、堵”想想他们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各写三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它们。

  3、学*板块二。

  板块二:

  学生回答:他们在一边看一边议论谁有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

  1、那么,官员们想了些那几种办法称象呢?

  2、曹操听了反应如何?为什么?(四人小组议论)

  1)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呢?

  1)大象宰了就死了。随机学*:宰zǎi(书空)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宰”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2)没有人有力气提起大秤,因为大象太大了。(进行板块一的教学)

  板块三:

  1、最后,大象的体重知道了吗?是谁想出的办法?

  2、学生回答。

  3、检查第四段的预*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沉(翘舌音)

  2)自由读课文。

  3)找出其中的生字:沉、线、搬。想想怎么记住它们?交流汇报。

  4)这三个生字,学生各写三个,展示评价。

  5)课文中还有几个生字没写过?找找、读读、扩扩词。

  板块四:

  1、选择自己认为难写的或容易写错的字各抄两个。

  2、口头组词:“象、像”、“称、秤”。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3、同桌互相读课文,正音并学*对方的优点。

  第二课时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果然”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旧知。

  1、官员们提出了那几种称象的方法?

  2、曹操为什么直摇头?

  板块二:

  学*第四段。

  1、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说一说。再想想,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3、做实验突破难点

  制作了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一边演示.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1)先贴大船和水面的纸片并让学生注意船身下沉处。(2)再将大象“赶”到船上,将船身下移至适当位置,并在这一次船身的下沉处画线。(3)把大象“赶”上岸,将船身上移;再往船上“装”石头,将船身下移至画线处。然后让学生提问。

  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可能有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师点拨)

  (1)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4、学生动手演示。请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5、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第三课时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熟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2、知道“才”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学*课文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3、朗读指导。

  板块二:

  1、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你能来复述一下吗?(准备三分钟后在小组中复述,然后再请几个学生全班交流)

  2、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分层练*:用自己的话写写曹冲是如何称象的. 或者:用“关”、“洒”、“扫”写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板块三:

  齐读课文后完成练*:

  一. 看拼音写词语.

  guān yuán yì lùn chuán xián

  ( ) ( ) ( )

  chèng gǎn zǎi gē yì dǔ qiáng

  ( ) ( ) ( )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画∨.

  1、有的说,得造一杆大枰。

  (1)de ( ) (2)dé ( ) (3) děi ( )

  2、曹操听了直摇头。

  (1) 不弯( ) (2) 把弯由的伸开( )

  (3) 爽快( ) (4) 一个劲儿地( )

  3、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1)才气( ) (2)只有( )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象 一( )秤 一( )船

  四( )柱子 两( )树 一( )线

  四、比一比,组词。

  官( ) 称( ) 柱( ) 象( )

  宫( ) 秤( ) 住( ) 像( )

《称象》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杆”和“量”为多音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结合句子理解“直”和“才”的意思。

  2、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它们的用法。

  3、学*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4、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重点:学*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难点:了解曹冲说的称象办法,知道这个办法好在哪儿。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识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把握文章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默读课文,学*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4、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用法。

  5、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重点:

  学*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知道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难点:了解曹冲说的称象办法,知道这个办法好在哪儿。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你日常生活中都知道有哪些秤呢?(结合实际说一说)(困)

  问:你们知道这么多啊,那要是想秤大象应该用什么秤呢?我们一起看看古代的曹冲是怎么做的?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后标上自然段的序号,并同桌互查生字。检查读词,了解大意。(生字带音节)

  曹操、曹冲(你对他们有哪些了解)[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冲是曹操的儿子,自幼聪明好学,深得曹操宠爱]

  秤杆(指一指,“杆”是多音字,读准音)、船舷(读准“舷”的音)、像堵墙(有些夸张)

  2、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是否正确,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

  1、大家提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3种。官员们的办法有2种:造大秤、宰大象。曹冲的办法是:(课文第4自然段))

  指名读读曹冲的办法,并进行课件演示。

  2、你认为谁的办法好,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既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又能保全大象。)

  3、比较: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结合课文说一说。)

  4、果然是什么意思?(按照曹冲的办法真的秤出了大象的重量。)

  5、曹冲怎么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的?

  四、拓展延伸:如果你也生活在那个时代,你还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吗?

  五、课堂小结:科技发展到今天,称量一头大象的重量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可我们从曹冲称象这件事中应该的到什么启示呢?

  板书: 5、称 象

  曹操——大象(多重?)

  官员——1、造大秤

  2、宰大象

  曹冲——象上船 划线 象下船 装石头到划线处

  (七岁) 称石头

  反思:学生的学*兴趣很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杆”和“量”为多音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结合句子理解“直”和“才”的意思。

  3、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它们的用法。

  4、培养认真书写的好*惯。

  教学重点: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完成课后*题。

  教学难点:能够把字写好。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复*课文,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二、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带音节)

  曹 操 官 堵 重 杆

  秤 砍 割 沿 舷(注意舷的读音。)

  2、说说你怎样记生字。

  ①左右结构:操 堵 杆

  ②秤 砍 割 沿 舷等字可以按部件记,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③曹 官 重,要注意笔画。如重,要先写千。

  3、给每个生字组词,辨析“割”“砍”,可做做动作。

  4、写生字:

  要求:先整体观察每个字,记好每一笔的位置,然后一气呵成。(困)

  (先观察,再比较,然后把字写规范。)

  三、完成课后*题:

  1、比较句子:

  (1)曹操听了摇头。 (2)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指导:朗读句子,比较异同。

  A、第一组的“直”,是“一个劲的”的意思,说明曹操对他们的提出的办法很不满意。

  B、第二组加上“才”,强调了曹冲的年龄很小,却能想出这么好的称象的办法,可见他是多么的聪明,多么爱动脑筋。

  2、认识冒号和引号,体会用法。

  (1)冒号和引号我们早就接触过了,读读句子(P16),说说用法。

  (2)以后在写话的时候要注意正确应用。

  (冒号用在谁谁说的后面谁说的话用引号引起来)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了生字,体会了词语的意思,认识了冒号和引号的用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中正确应用。

  五、作业:抄写生字。朗读课文。

  六、板书

  5、称 象

  曹操——大象(多重?)

  官员——1、造大秤

  2、宰大象

  曹冲——象上船 划线 象下船 装石头到划线处

  (七岁) 称石头

  七、反思:学生通过老师帮助进行语文课的预*方法的训练,通过课题和思考题进行思考,学生问题意识较强,学生基本掌握了预*方法。预*之后,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

《称象》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2.能够正确人生生字,书写生字。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把课文所讲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从中受到启发,鼓励学生做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人。

  2.正确读写生字、词。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板书课题:

  出示动画片《曹冲称象》,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师: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曹冲称象的故事,板书课题21.《称象》。

  比一比哪个同学学得最好!好不好?

  二、学*、理解课文:

  1.出示课件,听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学*第一、二自然段。

  a.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b.想一想为什么要称象呢?

  同桌讨论、交流、汇报

  c.教师小结:官员们都想知道大象有多重。

  3.学*第3、4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课文共介绍了几种称象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谁想出来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

  第一种方法:造一杆打称,称出大象的重量———有的人说

  第二种方法: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来称——也有的说

  第三种方法:把大象赶上船,来称大象的重量——曹冲说

  b、集体讨论:谁的办法好,谁的办法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朗读课文,体会曹操听了他们称象的办法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边听边点头微笑。

  c、学*曹冲的办法:

  1)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独立完成课堂练p.60.第5、6题;指名反馈。

  2)归纳步骤:

  赶象上船──→船身画线──→赶象上岸──→装石上船──→搬石称重

  3)实验演示;

  4)朗读体验;

  5)尝试复述:指名复述――评议――同桌复述

  4、学*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了解称象的结果;

  2、体会“曹冲才7岁。”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

  三.指导背诵:

  1.出示背诵提示

  为什么称象——讨论称象办法——称象过程——称象结果

  2.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设想:

  1.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把课文所讲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四:读字、写字:

  1.出示课件,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2.教师范写生字,学生临摹,独自填写田字格。

  3能够正确认读生字,能够正确书写生字。

  五、拓展延伸:

  根据当时的条件与环境,你觉得还可以采用什么更妥当的方法来称象?

  七.板书设计:

  21.称象

  赶大象上船画线

  装石头齐画线

  称船上石头得大象重


《称象》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个有关曹冲的故事,学生对课文内容比较感兴趣。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把课文读通顺,体会课文三个关键句子的表达效果。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先采用的是随文识字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在复述课文大意的过程中认识14个会认的生字,再让学生开火车读、领读等方法巩固学*生字。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体会三个句子的表达效果,谈感受,走*人物。我根据课后的思考题让学生对比读两组句子,体会词语“到底”和“才”字的表达效果。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和表达能力的差异,大部分别学生有所体会但不能用准确的句子表达出来,个别学生有体会在我的引导下也能用比较清楚的语句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还有个别学生可能还不能体会出这两组句子的不同表达效果。

  我认为这一堂课上的比较满意。比较突出的地方是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老师的授课思路较清晰。但是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一堂课上要让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收获,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要得到实际的锻炼。所以课堂上的每一次提问和讨论都要精心设计,要对学生的思维有不同程度的启发。调动每个孩子的脑力劳动,让每个学生在一堂课上都要体会到学*的一点快乐和满足感。

  语文教师要上好一堂语文课不断反思和总结是及其必要的。在反思中改进,吸取经验教训,努力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即便现在自己在专业素养方面还很欠缺,但是也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不敷衍学生、也不敷衍自己。让我想起一句以前大学试讲七年级思品课的一节内容题目“态度决定未来,*惯造就成功”。老师上课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学*的态度,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在忙也要认真备课,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在每一节课堂上锻炼学生、成就自己。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思考,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是教后的几点反思:

  一、我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活动。老师和学生是*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学下课说:“这样上课真有趣!”

  二、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比如我提问学生:“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得起这头大象的重量呢?”让学生通过讨论,去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本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这时,学生动手又动脑,兴趣极浓,思维正处于活跃状态,学生才能够真正弄懂大象的重量是怎样称出来的。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常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我一向都很重视导入的教学,特别对于小学生。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同学们,在古时候,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甚至更重的东西是非常困难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古时候的故事——《曹冲称象》。”接着板书课题。

  就本文而言,“曹冲称象”是一个发生在古时候的故事,学生就很想了解在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是怎么来称一头活着的象的。这件事就是使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语也就成了学生质疑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教学环节来看,我是成功的,我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目的。

  识字教学环节,是我最头痛的。本课生字数量多,字形复杂,学生掌握的识字方法比较少,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本课十三个生字认识是这节课我要解决的一个大难题。临上课前我又改变了思路,将生字的结构用“猜字谜”的方式在课件上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再从音序、音节、部首、组词运用四方面逐个进行学*。把对生字的常规识记改为一下全部呈现,直接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生字,还有那些生字存在识记困难。从而直奔难点,从难处下手,节约时间。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几处内容进行对比。而在拓展部分,我没有过多的'拓展称象的方法,而是用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记住曹冲的方法。

   一、谈话导入,课题处质疑

  教学中,我利用图片直观地引导学生认识“称”,通过对“鸡”、“羊”、“牛”的互换,间接推出牛的重量。然后导入课文:“同学们,在古时候,没有今天的这么先进的科学技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甚至更重的东西却是一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古时候的故事——《称象》。”接着我板书课题,这个导入,很快抓住了学生的心,我很快就提出问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很踊跃,他们纷纷发言:“我想知道这个故事中讲谁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用什么方法来称?最后真的称出来了吗?”我的导语也就成了学生的质疑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教学环节来看,我是成功的,我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目标。

  二、有的放矢,向四十分钟课堂要质量

  在教学《称象》这篇课文时,我先指导孩子多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先……再……然后……”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其次,在课堂学*过程中加强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这些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三、读文质疑,合作解疑,课件突破难点

  阅读课的教学是语文科教学的重点,《称象》这篇课文就是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然后,梳理学生的问题,循着学生的问题,逐个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四、不足之处,认真总结反思

  《称象》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样一个道理。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但他们在生活中能否养成爱观察,思考的*惯呢?由于这节课安排了比较多的重点词语和口头表达训练,所以,在拓展的环节,我做得显然是仓促的,不深入的。如果我能结合实际,问一问学生: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难题?你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从课文中悟出的会更多。

  《曹冲称象》一文中,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衡,简单的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根据课文交代:故事中的曹冲也才七岁,班里的学生也普遍是这个年龄,于是,我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情境,鼓励共同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谈话导入,课题处质疑

  常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我采用PPT形式,利用图片直观地引导学生认识”称“,通过对”鸡“、”羊“、”牛“的互换,间接推出牛的重量。然后导入课文:”同学们,在古时候,没有今天的这么先进的科学技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甚至更重的东西却是一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古时候的故事——《曹冲称象》。“

  接着我板书课题,这个导入,很快抓住了学生的心,我很快就提出问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很踊跃,他们纷纷发言:”我想知道这个故事中讲谁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用什么方法来称?最后真的称出来了吗?“我的导语也就成了学生的质疑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教学环节来看,我是成功的,我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目标。

  二、有的放矢,向四十分钟课堂要质量

  在教学《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我先指导孩子多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先……再……然后……“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其次,在课堂学*过程中加强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这些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三、读文质疑,合作解疑,课件突破难点

  阅读课的教学是语文科教学的重点,《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就是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然后,梳理学生的问题,循着学生的问题,逐个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四、不足之处,认真总结反思

  《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样一个道理。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但他们在生活中能否养成爱观察,思考的*惯呢?由于这节课安排了比较多的重点词语和口头表达训练,所以,在拓展的环节,我做得显然是仓促的,不深入的。如果我能结合实际,问一问学生: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难题?你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从课文中悟出的会更多。

  我想:今后的每节课如果都能从多个方面着手进行备课、教学研究的话,那我的每节语文课都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我希望在不断的练*中,实践中,我的语文课堂也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完善。


《称象》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称象》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称象》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告诉小朋友遇到困难要积极地开动脑筋。《称象》这篇课文是一篇关于曹冲小时候的故事,讲述的是曹冲利用船和石头成功地称出大象的重量这么一个故事。课文的篇幅比较长,可以说是本册书最长的一篇课文了,所以我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始终以读来贯穿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中我把识字和朗读作为重点,在设计识字教学时,我使用的是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相结合。考虑到孩子已经快升上二年级,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我把部分识字任务交给了孩子们,让同桌一起去解决,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在轻松愉快中学生字,提高了识字效率。朗读方面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第一课时要求孩子在掌握了生字的情况下能正确地流利地朗读故事,能明白对方在讲些什么。第二课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内化语言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实施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反思:

  1.同桌互相识字

  考虑到课文比较长,要求识记的生字比较难,那么我就尝试着让同桌一起来学*生字。当然在孩子们学*之前要明确学*任务,并且给的任务不要太多。特别在指读环节,我发现孩子们学得很认真,都想把全部的生字读对,所以他们在各自拼读的时候就读得很认真,尽量想办法记住这些生字。老师再通过多种形式检测学生的读和认,那么识字教学就会显得很轻松。

  2.句式训练“一边……一边……”的处理

  经过两次的试教,我发现如果这个句式训练放在第二课时,会让人觉得整个教学过程不够流畅。所以我尝试着把这个训练放在了第一课时,在让孩子读句子的时候,我特意设计了一句“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从这个句子的朗读引导到句式训练,过程很自然,也不会突然打断学生的思路。

  3.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结合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第四自然段,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我尝试了以读代讲,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孩子知道称象的过程是什么,能根据老师的板书把整个称象的过程讲给你的同学听。把书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4.对比法教学让课堂更灵活

  前面的两次试教,我都是顺着课文的段落来讲,先讲官员们的办法,再讲曹冲的办法,结果发现这样处理的话就不能很好地落实第三个目标,不能让学生体会到曹冲是个很聪明的孩子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那么有了对比就不同了,所以我直接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让他们找一找在场所有的人都想了什么办法,这样处理既可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官员们的办法不好又可以让学生看出曹冲的聪明。

  5.关于指导朗读的思考

  在落实第三自然段朗读时,虽然我有分角色朗读,但是如何引导学生更自然,能用口语化的口吻把对话读出来就没有引导到位。

  每一次的反思都能让我们更好地看清楚自己,让我们以后越走越远。

  《称象》是一个历史故事,课文通过描写年仅七岁的曹冲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称出了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让学生懂得遇事只有多动脑筋,多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将知识灵活运用。

  在上课文之前,我先给全班的学生看了《曹冲称象》的动画片,在看过之后让学生总结:“曹冲是怎么样称出大象的?他是用什么方法的?”通过看动画,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通过动画,在学*课文的当中,学生学*起来更加的有兴致了,课文中出现的很多生字新词学生都能更好的去理解了。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提出问题:“官员提出了什么样的方法?他们的方法好不好?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我刚说完,学生就举手回答了说:“第一个官员说要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这样子不好,因为大象太大了,没有人能提的动大象,所以做起来是没用的。第二个官员说要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称。这样更不好,把大象宰了,大象就死了,大象多可怜啊。所以官员说的都不行。”其他的学生听了也是连连点头说这两个官员想的都不好。学生说完了自己的想法后,我给予了肯定,然后提出了下一个问题:“官员的办法都不是很好,然后曹冲就想了一个好办法,对不对?那你们能不能想出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呢?”刚开始,学生都是说没有,然后我就鼓励学生说:“想想我们刚刚看的动画,曹冲是用石头来称的有没有同学有更简单方便的方法,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想出来的。”不久,一位同学就举起了手说:“老师。曹冲用石头称要一块一块的搬到船上,好了之后还要把石头一块的搬去称,比较麻烦,如果把石头换成了士兵,会更简单。”很快的,其他的学生也想到了用不同的物品去代替石头来称。

  称象这一节课学完以后,学生都能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组织,把这一个故事讲完整了。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官员们的称象方法和曹冲称象方法的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性。

  2.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分析比较课后*题2中三对句子间的不同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

  教学思路:

  在通读课文,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出课文的教学重点,然后通过实物演示和分析联想,落实教学重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出课题。

  教课前,教师先讲有关曹冲的故事,使学生对曹冲的聪明才智有初步的了解,以此激发学生急于知晓曹冲小时候的故事的兴趣

  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最佳状态。接着板书课题,在引导学生审题中

  向学生说明今天我们要学*有关曹冲的另一个故事——称象。然后启发学生:“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

  腿像四根柱子,这么大的象怎么称呢?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弄明白曹冲怎么称象的,他称象的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

  二、展开学*目标。

  1.通读课文后复述故事情节。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

  3.联系课文内容讲讲“又高又大”、“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等词、句的意思。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因人而导。

  四、学生分小组相互交流学*情况,复述故事。

  五、练*填空:

  1.官员们想出来的办法一共有两个,一个是(),一个是()。第一个办法别的官员认为(),第二个办法曹操()。

  2.曹冲称象的办法是()。

  第二课时

  一、对比分析,突出教学重点。

  先指导学生把曹冲的称象和官员们的称象进行对比分析,在比较分析中使学生了解曹冲称象的高明之处。

  要求学生读课文思考:

  1.官员们想的第一个称象办法是什么?(砍一棵大树做秤杆称)

  这个办法好不好?(这个办法不好,因为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2.官员们想的第二个称象的办法是什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这个办法好不好?为什么?(这个办法也不好,因为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大象活不成了。)

  3.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曹冲称象的办法与官员们称象的办法相比较,谁称象的办法好?

  (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曹冲称象既不需要造大秤,又不宰大象,这个称象的方法很科学。)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曹冲称象的段落,仔细分析曹冲称象的方法。

  二、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曹冲称象的步骤讲出来。

  第一步,大象上船,人在船舷上画线;

  第二步,大象下船,船上装石头;

  第三步,石头装到齐线的地方,然后分几次称石头;

  第四步,把石头的分量加起来。

  三、实物演示,让学生按曹冲的称象方法操作。

  1.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这几句话:“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读后要求学生讲讲这几句话的意思,把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与词句训练结合起来。

  2.在学生理解以上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演示的程序是:先把小象放到船上,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接着把小象拿出来,

  把石头往船里装,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时,停止装石头,石头有多重,小象就有多重。

  四、分析联想,深化教学重点。

  1.读课文,联系演示操作,想想曹冲在称象中联系了哪些实物?(船、石头、水)

  2.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实物想想,曹冲称象的科学道理在哪里?(水能载船,船上放了石头,船就会下沉,东西越重,下沉得就越多。

  石头是一块一块的,可以一块一块的称。大象在船上时,沿船舷画一条水*线,然后用石头代替大象

  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这时称船上的石头,船上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3.请学生根据这个科学道理,讲讲怎样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促使学生把理解的原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称象》一课,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曹冲想的办法是什么样的?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是我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提出的问题。经过一次次反复的练说以后,曹冲那聪明机灵的印象已深深印在每个孩子的脑海中。教学中,我在指导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曹冲能想出这样巧妙的方法,小朋友们能不能也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想出比曹冲更好的方法呢?”我们班的董云飞同学兴奋地站起来,提出了他的新方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让一些人站到船上去,然后称称这些人有多沉,大象就有多沉。

  ”嘿!说得真不错!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还可以用粮食代替大象的重量。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曾经见过一种地秤,连汽车的重量都能称出来。我们也可以把大象赶上去。”孩子的答案是对的,只是他没有考虑当时还没有地秤这种东西,但是他的思路也是对的,他没有一味地从别人已经想好的思维角度出发,而是想另辟蹊径。他的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这不正是学生发散思维之后得到的成果吗?“对!你现在是现代版的小曹冲。还有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是用木头来代替石头,还有的是用果子(西瓜)来代替石头。这些孩子有时真是太赛了。想出的办法真是不一般。真是现代版的小曹冲!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特殊的朋友,它是——

  (多媒体出示图片,)生齐答:大象。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头大象吗?

  生1:大象的身子像一堵墙。

  生2:大象的腿像四根柱子。

  生3:大象的耳朵像两把扇子。

  生4:大象的鼻子像一根管子。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这么大的象,老师特别想知道它有多重,你能帮老师想个办法吗?

  (经过些许的沉思,部分学生纷纷举手。)

  生:可以称一称。

  师:怎样称呢?

  生1:用地磅称一称。

  生2:可以利用起重机称。

  ……

  师:大家的办法都很棒,不费工夫就称出了大象的体重,可是在1700多年前,没有地磅、起重机,该怎么办呢?

  二、品读课文,体会品质

  师:请同学们自己小声地朗读课文,想一想: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有哪些人?

  (生开始自读课文,师来回巡视,帮学生扫清字词障碍。)

  生:故事发生在古时候,有曹操、曹冲、官员们。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看一下当时称象的录像,看看曹冲和官员们分别是怎样称象的?

  (多媒体放映录象,之后生争先恐后,抢着举手。)

  生1:官员中有的说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生2:有的说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当秤杆。

  师:你同意这种做法吗?

  生1:不同意。把大象宰了,大象就死了,多可惜呀。

  生2:做一杆大秤也不行,哪有人有那么大的力气。

  师:曹操同意吗?你从哪知道的?

  (生纷纷埋头读书,寻求答案。)

  生:曹操听了直摇头,说明他不同意。

  师:你能给老师演一演“直摇头”吗 ?

  (生上台表演。之后师有意只摇一下头,问学生对不对,接着请同学一起演“直摇头”。)

  师:曹冲又是如何称象的呢?

  1、同桌互读第4段,然后师指名范读,大家评价朗读效果,接着让学生在每句话的前面标出序号,为下面弄清曹冲称象的过程做铺垫。

  2、男、女生分组逐句朗读,师随机总结并板书称象的步骤:

  赶象上船,画下记号;赶象下船,装上石头;

  搬下石头,称其重量;石头的重量=大象的重量

  师:曹冲的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一起愉快地朗读第5段。

  师: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曹冲称象的具体过程。

  (多媒体放映曹冲称象的片段。)

  师:你喜欢曹冲吗?面对他,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多媒体出示曹冲的图片,激发说话的欲望。)

  生1:曹冲你真棒。

  生2:你解决了大臣们都解决不了的难题,太聪明了。

  生3:你爱动脑,爱思考,真是我们学*的榜样。

  三、改进方法,鼓励创新

  师:下课前,老师有一份礼物要赠送给大家,谁来替大家代领一下?

  (生跃跃欲试,你争我抢。)

  师挑选三位健壮的男生上台领“奖”——搬三块石砖。

  师:请问你有什么感受?

  生1:老师太重了。


《称象》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称象》教学反思实用二十篇

  《曹冲称象》一课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我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曹冲称象》为学*材料,创设了一个个生动的学*情境。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几处内容进行对比。(1)官员们和曹冲的对比(2)曹操前后态度的`对比(3)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的对比。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本课的重难点,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让学生抓住“直摇头”的“直”字来强调曹操对这些办法是不满意的。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用称象课件演示称象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注意指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然后……再……最后”,描述称象的过程,为复述课文作准备,也为练*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某件事情的口语练*做了准备。然后我又指导孩子根据课文的介绍做试验:我用水盆模拟河面,用纵剖的旷泉水瓶做小船,分别用橡皮代替石头用转笔机代替大象。在实验中,我还请了几个孩子自己来动手试一试。通过亲手实验,孩子们比较形象地理解了曹冲称象的原理。

  在总结板书时指出曹冲不是神童,他的办法是想出来的。表现在他认真听别人的议论,从中受到启发。在拓展练*时,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就问:如果是你,你会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一下子孩子们沉默了,知道陈尚阳说出用人来代替石头进行称象之后,教室里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展。

  《曹冲称象》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几处内容进行对比。(1)官员们和曹冲的对比(2)曹操前后态度的对比(3)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的对比。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本课的重难点,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让学生抓住“直摇头”的“直”字来强调曹操对这些办法是不满意的。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用称象课件演示称象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注意指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接着……再……然后”,描述称象的过程。在总结板书时指出曹冲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表现在第一,他认真听别人的议论,从中受到启发。第二,他能够创新。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结尾处我安排了拓展课文这一环节,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说:“如果现在让你来称大象的'重量,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呢?”一名学生提出了他的新方法:用跷跷板来称大象的重量,一边是大象,一边是人,当跷跷板*衡时,人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这样称不是更快更容易吗?嘿!说得真不错!这不正是学生发散思维之后得到的成果吗?就这样这节课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我想,要是当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恐怕学生不会对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重量的这个问题掌握得这么牢固。也正是我通过让学生在学*课文的基础上,去探究更多的称重的方法,使学生局限在一点上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使他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的答案。尽管学生的创新求异有时是不成熟的,只要能通过正确的方法调动学生去积极的运用大脑思考问题,从这里我也知道了学生其实是有很大潜能的。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也要多给予学生鼓励,使学生成为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并且有积极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

  一、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今天的语文课上的是《称象》。课前我已经布置学生预*,自己反复钻研教材,了解教学要求,并认真设计教案,思索如何通过“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来完成这一课的学*。

  上课一开始,我就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启发:“孩子们,你们都见过大象吗?大象的模样是什么样的?”同学们乐开了花,纷纷举手,有的说在动物园看过,大象的鼻子喷的水可高了,有的说,从电视《动物世界》看过,大象还可以替它的主人复仇。孟柳站起来说:“原来我读过《盲人摸象》的故事,里面是这样描写大象的,‘大象的身子像一堵墙,大象的腿像四根柱子,大象的耳朵像两把扇子,大象的尾巴像一根粗绳子。’”我乘机导入:“你说得很好。大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古时候有个叫曹冲的人就想了一个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那时他才七岁,想知道他用什么办法吗?”他们大声说:“想。”

  正当我提笔板书课题时,班长李安然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她*时问题就挺多的,我叫她站了起来,她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认为曹冲的办法不好。我有比他更好的方法称出大象的重量。”我先是一愣,心想:这个问题在学完课文之后,我会提出来让大家讨论的,这时候说,不就完全打乱了我的教学安排吗?但随即又想:还是让他说出来吧,要不然他这一节课都不安稳。于是,我接着说:“很好,你能把你的方法介绍介绍吗?”她舒了一口气说:“你看他称石头多麻烦呀,要是把称石头换成称人的话,那指挥不就方便多了吗?”杨程浩话音未落,几个活跃分子也跟着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有的说称石头也可以,不过要用起重机吊石头;有的说把称石头换成称猪、羊等动物;还有的说用称车子的秤来称大象。我在一旁微笑着,等待这些孩子畅所欲言。

  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当同学们说完了他们的想法后,我问:“当时,大官员们想出了哪几种称象的方法?能通过读书谈谈自己的看法吗?”大家根据我的问题开始了读书。到交流意见的时候,一只只举起的小手像冒尖的春笋,我真不知道点谁说好。刘雪峰着急了,自己站了起来:“老师,第一个官员的方法不好,造一杆大秤,除了提不动以外,最重要的是造杆秤就要砍树,砍树是破坏环境的表现,没有了大树,发洪水的时候怎么办呢?”我笑着说:“有道理,不过,合理地采伐木材还是可以的。”马上有人反驳:“这不合理。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是为了称一头大象,就要砍掉一棵树,不行。”哎!看来*时我跟他们讲了太多绿化的重要性,他们真正跟花草树木建立了感情。刘梓涵接着说:“老师,第二个官员的方法更不好。因为别人送曹操一头大象,他本来就很高兴,带着官员们和儿子一起来观看,他怎么舍得宰杀大象呢?再说,大象也是人类的好朋友,是不能随便杀害的。”不知谁大声总结了一句:“怎么古代的官员这么不注意环保,环保意识也太差了。”“环保意识”这个词还是学生在学*课文时接触的,没想到他们记忆这么深刻。听了孩子们的意见,我在内心暗暗地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是大不一样了。我微笑着点头,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就这样,我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台,把课堂时间“放手”给了孩子们。

  三、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

  第二节课开始,很多孩子都诧异了,因为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装了水的水槽和一个方便盒,要求学生自备了一个玩具和许多小石子。我说:“老师有几点建议。首先,在小组内读课文,画出曹冲称象方法的句子,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多读几遍;然后,用桌上的工具模拟曹冲称象;第三点,小组合作分工,边演示边叙述。”说完,同学们就开始叽哩呱啦地读课文,画的画,读的读,教室里挺热闹的。然后,他们就开始操作了。我边巡视边指导,观看每个小组的演示,倾听他们的叙述。还真不错,能把书上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连最胆小的唐诗,在小组活动中也敢动手动口了。孩子们兴趣盎然。全班交流的时候,各个小组都派出了精兵强将上场,毫不示弱。有的失败了,主动要求重来一次,有的两人合作,一人演示一人叙述。台下的学生欢声一片,掌声不断。课堂活动在活跃而有序的环境下顺利地进行。整节课没有了传统教学中过多的讲解,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有兴趣去合作完成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

  四、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课后,我布置了几项作业,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完成:(1)能否把你所知道的称象的方法讲给别人听;(2)能否跳出课本,通过查阅课外书、咨询大人、上网找到另一种称象的好方法。(3)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第二天早上,我一进教室,就被孩子们围得水泄不通,纷纷向我展示自己的成果。我仔细查阅每个学生的方法,我以为不会有什么突破性的答案。结果令我欣喜的是,孩子们想法可多了。有人写道:把大象赶到盛满水的一个池子里,池子里的水会溢出来,再通过阿基米德定理就能算出大象的重量,这是初中的物理知识。我说:“你懂吗?”“我妈妈给我讲了,我现在懂了,我以后要学好水的浮力的知识。”我高兴地说:“很好,你很有志向。”有人写着:用巨型机器人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我问:“现在有这种机器人吗?”这孩子腼腆地笑着说:“将来我来发明。”多么自信呀!我真为他们高兴。讲故事的时候,杨程浩、张泽海等同学绘声绘色地表演,赢得了同学们阵阵掌声。学生灵感的火花,有时是老师难以预料的。拓展性的课外作业,既紧扣教学要求,又激发了学生课外探究知识的兴趣,提高了语文学*能力。

  《称象》这一课,《教参》建议两课时,我却花了四课时。在课的开始,如果我们阻止学生的发言,按着传统的方法,牵着学生的手走,也许两个课时就可以完成。然而我没有那样做,我“放手”了。学*中,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动手动口,完成一系列的学*活动。虽然花的时间长,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最初的探究意识,真正体现了课改发展学生个性的精神。所以我认为:我们不能“牵手”,必须“放手”。如果还是牵着学生的手,那又回到了老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又何谈什么课改呢?

  万事开头难。在开始“放手”的时候,学生也曾感到茫然,课堂一片混乱,但经过教师慢慢地牵引、培养,后来,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知道去查资料、去讨论,去找同伴帮忙。一个良好*惯的养成,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必须花时间去训练,没有花时间的探索,就没有探索意识的培养。我想这也是语文教学实现三维目标的必然要求,对学生学*方法与过程的指导不容忽视。

  下课铃声在不知不觉中响起,这堂课师生都觉得轻松有趣。而我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学生首先充分地理解吸收了课本内容。然后在一个宽松的课堂情境中,让他们的想象思维从桎梏中**出来,于是发散思维达到一个高潮。

  在教学《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我先指导孩子多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先……再……然后……”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然后我又指导孩子根据课文的介绍做试验:我用水盆模拟河面,用纵剖的旷泉水瓶做小船,分别用橡皮代替石头用转笔机代替大象。在实验中,我还请了几个孩子自己来动手试一试。通过亲手实验,孩子们比较形象地理解了曹冲称象的原理。

  正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孩子们开始深入思考称象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的处理。而正是动手实验这种生动的讲解形式唤醒了孩子们的兴趣点。让他们的思维如涌动的浪潮,汹涌澎湃。而真正有血有肉的答案,也应该是学生们自己探讨出来的,真正有血有肉的课堂,也不应该按照教科书循规蹈矩地进行。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学*能力,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更需要教师具有开放课堂、驾驭课堂的理念与能力。

  当他们积极思索,吸收着书本知识,并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时,课堂里便跳动着学生个性的脉搏,课堂因此而生机勃勃。

  教学目标:

  1、知道曹冲称象的方法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感受他的聪明才智,知道只有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想出好办法。

  2、学会13个生字,区别形*字“象、像”“称、秤”,联系上下文理解“果然”等词语的意思,知道“直、才”在特定语句中的作用。

  3、会用“又……又……”和“谁带着什么人去干什么”写句子。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方法的具体步骤。教学重点:学*课文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说说“讨论、果然”的意思。理解3、4自然段。

  教学难点:

  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学*字词,读通课文,对课文初步产生自己的感悟和认识;学*课文1—2自然段。教学过程:一、谈话揭示课题,激发对人物的认识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板书:称)

  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

  对,想知道那件东西的重量。

  (板书:重量)

  师:你们看见别人或知道有人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今天,我们来学*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称象)

  讲的就是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之子—曹冲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师简述曹冲:名仓舒,生于公元196年,死于公元20 8年,只活了13岁。当时他只有7岁,却想出了个好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你觉得曹冲怎么样?想进一步认识曹冲吗?我们一起来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实现对人物的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划出新词,特别是带有生字的词语。

  2、小小组交流检查。

  3、集体交流:出示带生字的新词及文中的新词。齐读—指名读。在出现的生字新词中,你觉得哪些字学起来有些困难,提出来与大家交流,请同学帮助你?重点落实:“宰”、“微”、“搬”、“称”和“秤”的区别。

  4、指读课文,哪个地方你认为读得较为满意了,就请你来展示一下。

  5、读了课文,你对曹冲又有什么感受?

  三、学*第1、2自然段,解决“为什么称象”的问题。

  师述:曹冲是个聪明的孩子,想出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为什么要称象呢?我们一起来读1、2自然段。

  1、学生齐读1、2自然段。读后回答。

  2、了解这是一头怎样的大象。出示句子,比较: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这头象身子高大,腿很粗。这两句话哪一句好,好在哪里?读好这句话。

  四、小结。

  这么高大的象要把它称出来,对于当时的条件来讲,确实不易,可是小小年纪的曹冲却称出来了,实在是聪明,那他聪明具体表现在哪里,从中又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我们等下节课再讨论。

  五、作业。

  读熟课文。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了解称象的方法,能正确评价方法的优劣,重点理解曹冲想的方法,说清步骤,明白道理。准备器具:大玻璃缸(代表“河”)、饭盒(代表“船”)、墨水盒(代表“象”)、小石子、天*秤等,演示“称象”实验。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新课。

  1、复*生字新词。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称象的原因,是因为大臣们看着这么大的象都想知道它有多重。大臣们想出了好几种称象的方法,但都行不通,最后是聪明的曹冲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曹冲聪明在哪里。

  二、学*课文,研究怎样称象。

  1、自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曹冲聪明的句子,想想为什么。

  2、交流讨论:

  (1)这头大象如此高大,曹冲居然想出了称象的办法。(通过大象的样子,曹冲的年龄来领会)

  (2)曹冲当时才7岁,,就能想出称象的办法,确实很聪明。

  出示句子: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句子中的“才”能去掉吗?为什么?

  (3)官员们都想不出让曹操满意的方法,曹冲却想出来了。出示句子:曹操听了直摇头。“直摇头”表示什么?官员们提出的称象方法有什么不足,让曹操直摇头。

  (不足:大秤提不起;割象,象死了。)

  表演两个官员的争论。

  在两个官员争论的时候,你认为曹冲在想些什么呢?

  小结:是呀!官员们的议论,给了曹冲很大的启示:砍大树造大秤这方法中没有人能提得起这杆大秤的不足使曹冲想到了用船来代替大秤,用水来抬船。宰大象的方法则提示了曹冲想到了用石头来代替一块一块宰割了的大象。曹冲能善于总结别人方法中的不足,另想方法这才是智慧的闪光点。

  3、知道曹冲称象的方法。

  (1)称象的方法,你认为可以分成几步,清你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学生交流,教师随机让学生把概括结果板书在黑板上:赶大象上船、船身上画线、赶大象上岸、搬石头上岸、称石头重量。

  (3)开展模拟实验,体会称象过程。请小朋友们用手头的实验材料,操作整个“称象”的过程,要求一边操作一边说清每个步骤。想一想实验过程中,哪个步骤很重要,它关系到整个实验的成与否。(体会课文中“沿着水面、等船下沉到划线的地方”等词语用得十分准确)

  (4)根据刚才的实验,黑板上的板书复述“称象”步骤。

  4、拓展思路,引导走进生活。假如你在场,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搬石头费力,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

  5、小练笔。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可以是自己的收获,也可以是对曹冲的意见、赞扬等)

  三、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学*,对曹冲这个人物有了自己个性化的认识。我们语文学*就应该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学*。四、作业。完成课堂作业。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教学设计、重难点、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手段)

  简单的设计与不简单的收获——〈称象〉教后感

  《称象》一课,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曹冲想的办法是什么样的?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这是我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提出的问题。经过一次次反复的练说以后,曹冲那聪明机灵的印象已深深印在每个孩子的脑海中。教学中,我在指导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曹冲能想出这样巧妙的方法,是因为他注意观察,善于动脑。小朋友们能不能也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想出比曹冲更好的方法呢?”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可没想到这一问题一提出,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没了!”连*时好逞强的孩子都是直摇头。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看来曹冲在孩子眼里已不是一个普通的人。而是成了无法超越的神了!这可不行!如何激发孩子的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呢?我灵机一动,说:“老师在书上,看到有个学校的小朋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比曹冲的还要好呢!不知我们班有没有同学能想出来?”激将法起作用了,马上有人举手了。我接着说:“请大家把课文再认真读一读,把插图再仔细看一看,讨论讨论!”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

  曹冲称象是一篇老课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爱动脑筋想出了称象的方法,突出了曹冲善于观察,爱动脑思考,能大胆表达想法。

  在课程导入,我出示了大象的图片,简单的介绍大象的种类以及分布,学生听得很认真。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以下大象,同学们用“又高又大”“强壮”词来描述,那么我就顺势说出:那这么大的大象,怎么知道它的重量呢?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测量呢?引出课题。

  在讲授生字的时候,我在黑板上进行了范写,学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特殊笔画的书写,让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说出怎样又快有正确的记忆生字,采用加一加和换偏旁的方法,更好的认识生字。但是在学生的作业中,我发现“称”和“秤”这两个字学生的'错误率较高,容易写错,是我在课堂上的将字进行区分和说明的工作做得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把容易弄混的字进行着重讲解和加强练*。

  在具体引导学生说出曹冲的办法时,我试图让学生自己复述一遍,可是在陈述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组织语言能力很不好,然后就用图片作为引导,这样子学生可以根据图的提示一步步分析课文。

  纵观我的课堂,在课堂组织方面还不是很好,好的*惯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以后我会尝试着新的方法来着重培养学生上课的好*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思考,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是教后的几点反思:

  一、上课伊始,我以课题质疑,让学生有目的去自学课文。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根据课题共提出了五个问题:

  1、是谁称象?

  2、称什么样的象?

  3、为什么要称象?

  4、怎样称象?

  5、结果怎样?后来,有把2和3合为一个问题。这样,学生在自学时,就能带着问题去学*,学*时就有了目标,就能更好的发挥主动性。

  二、抓住课文重点语句,训练学生语言。结合2和3的问题,我们抓了“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在这里我既让学生积累了“又......又......”的词语,又让学感受比喻句突出了这头大象又高又大的特点。让学生知道这头象与众不同,是庞然大物,是巨无霸,这样学生就能明白为什么这头象不能用一般的办法来称,也不能用课文中提到的.“造一杆大秤”来称,得另想办法。当然物以稀为贵,也就价值连城,因此也就不能把大象宰了称。我抓住了反问句:谁有这么大的力气能提起这杆大秤呢?让学生知道这句的意思是没有人有这么大的力气能提起这杆大秤。然后请学生读一读:

  1、谁有这么大的力气能提起这杆大秤呢?

  2、没有人有这么大的力气能提起这杆大秤。读后比较这两个句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感知反问句的特点。

  结合问题4,我让学生试着用“先…..然后…..再…..再……”练*说话。

  结合问题5,我也让学生用“竟然”练*说话。当然,课文中“直摇头”、“微笑点头”也比较重要,我也让学生去理解了。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思考,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是教后的几点反思:

  一、我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活动。老师和学生是*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班上有个叫智龙的同学下课说:“这样上课真有趣!”

  二、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比如我提问学生:“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得起这头大象的重量呢?”让学生通过讨论,去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本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这时,学生动手又动脑,兴趣极浓,思维正处于活跃状态,学生才能够真正弄懂大象的重量是怎样称出来的。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思考,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是教后的几点反思:

  一、我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活动。老师和学生是*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班上有个叫智龙的同学下课说:“这样上课真有趣!”

  二、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比如我提问学生:“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得起这头大象的重量呢?”让学生通过讨论,去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本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这时,学生动手又动脑,兴趣极浓,思维正处于活跃状态,学生才能够真正弄懂大象的重量是怎样称出来的。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上课一开始,我就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启发:“孩子们,你们都见过大象吗?大象的模样是什么样的?”同学们乐开了花,纷纷举手,有的说在动物园看过,大象的鼻子喷的水可高了,有的说,从电视《动物世界》看过,大象还可以替它的主人复仇。

  刘湛站起来说:“原来我读过《盲人摸象》的故事,里面是这样描写大象的,‘大象的身子像一堵墙,大象的腿像四根柱子,大象的耳朵像两把扇子,大象的尾巴像一根粗绳子。’”我乘机导入:“你说得很好。大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古时候有个叫曹冲的人就想了一个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那时他才七岁,想知道他用什么办法吗?”他们大声说:“想。”

  一、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

  当同学们说完了他们的想法后,我问:“当时,大官员们想出了哪几种称象的方法?能通过读书谈谈自己的看法吗?”大家根据我的问题开始了读书。到交流意见的时候,一只只举起的小手像冒尖的春笋,我真不知道点谁说好。

  刘海洋着急了,自己站了起来:“老师,第一个官员的方法不好,造一杆大秤,除了提不动以外,最重要的是造杆秤就要砍树,砍树是破坏环境的表现,没有了大树,发洪水的时候怎么办呢?”我笑着说:“有道理,不过,合理地采伐木材还是可以的。”马上有人反驳:“这不合理。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是为了称一头大象,就要砍掉一棵树,不行。”哎!看来*时我跟他们讲了太多绿化的重要性,他们真正跟花草树木建立了感情。刘梓涵接着说:“老师,第二个官员的.方法更不好。

  因为别人送曹操一头大象,他本来就很高兴,带着官员们和儿子一起来观看,他怎么舍得宰杀大象呢?再说,大象也是人类的好朋友,是不能随便杀害的。”不知谁大声总结了一句:“怎么古代的官员这么不注意环保,环保意识也太差了。”“环保意识”这个词还是学生在学*课文时接触的,没想到他们记忆这么深刻。听了孩子们的意见,我在内心暗暗地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是大不一样了。我微笑着点头,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就这样,我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台,把课堂时间“放手”给了孩子们。

  二、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

  第二节课开始,很多孩子都诧异了,因为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装了水的水槽和一个方便盒,要求学生自备了一个玩具和许多小石子。我说:“老师有几点建议。首先,在小组内读课文,画出曹冲称象方法的句子,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多读几遍;然后,用桌上的工具模拟曹冲称象;第三点,小组合作分工,边演示边叙述。”

  说完,同学们就开始叽哩呱啦地读课文,画的画,读的读,教室里挺热闹的。然后,他们就开始操作了。我边巡视边指导,观看每个小组的演示,倾听他们的叙述。还真不错,能把书上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连最胆小的唐诗,在小组活动中也敢动手动口了。

  孩子们兴趣盎然。全班交流的时候,各个小组都派出了精兵强将上场,毫不示弱。有的失败了,主动要求重来一次,有的两人合作,一人演示一人叙述。台下的学生欢声一片,掌声不断。课堂活动在活跃而有序的环境下顺利地进行。整节课没有了传统教学中过多的讲解,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有兴趣去合作完成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探究意思

  课后,我布置了几项作业,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完成:

  (1)能否把你所知道的称象的方法讲给别人听;

  (2)能否跳出课本,通过查阅课外书、咨询大人、上网找到另一种称象的好方法。

  (3)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曹冲称象》是一篇老课文了,学过文章的学生都会身深深记住这位聪明机智的孩子,会被他的聪明所折服。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 合,力图让“趣”贯穿始终,让学生乐在其中,思在其中,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是我教后的几点反思:

  一、我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发学*资源,营造了兴趣盎然的语文学*生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氛围中自主学*。老师和学生是*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二、 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开始,让他们从感兴趣的话题中产生浓厚的阅读欲望,把课文学*作为自主探究的需要。例如:课文伊始,从曹操的良种截然不同的表情入 手,让同学们到课文里找一找。当同学们对曹操的表情产生兴趣后,我有效的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满怀兴致的朗读课文,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三、 课堂上我尽可能把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达到问题

  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


《称象》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称象》教学设计通用十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称、象”等 13 个生字,会写“再、象”等 6 个字,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惯和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良好品质。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及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及其原因。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教师: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有一次,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就带着自己的儿子曹冲和官员们一起去看大象。他们看到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也去看看吧! (多媒体展示大象图片。)

  2.请同学们描述大象的样子。(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顺序和方法)

  出示“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

  3.出示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问题,老师注意疏理、归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同学们读过课文,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希望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指名读,其他同学给他正音)

  2.读后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细读深究,突破难点

  教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古时候,那时科技不发达,只有一种秤,(多媒体展示古时候秤的图片)这样的秤怎样称象呢?

  1.曹操提出这一问题后,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指板书上的“议论”,指导读官员们说的话)

  2.找出有关官员提出的称象方法的句子。(多媒体显示内容)小组讨论:官员们的办法到底好不好呢?不好在哪里?汇报交流。

  3.曹操听了是什么态度呢?(显示:曹操听了直摇头。品读这句话,并练*用“直”说话。)

  四、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

  1.教师过渡: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的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读书、画序号、讨论)

  师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投影片进行演示曹冲称象全过程。

  (1)这四句话里的第一句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读第一句,老师板书:上船、画线)在哪画线?(用课件演示。让一个学生指幻灯片上的船舷)

  (2)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画线?再仔细读这一句。

  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幻灯片的船舷上画线)

  (3)接着,老师用“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后接着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装石头”“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等问题,引导学生读懂曹冲说的四句话中的第二、三、四句,并分别板书“上岸”“装石头”“沉到线位”“称石头”“石头重量相加=大象的重量”。

  3.在此基础上,老师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演示曹冲说的办法。

  学生各自准备后让四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学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

  4.小结:教师总结曹冲称象的方法。

  五、课外活动

  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六、拓展延伸

  1.请你写几句话夸夸曹冲。

  2.用在课文中学到的办法做一做实验,并想一想我们现在还可以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

  3.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小朋友们听。

  七、板书设计

  21 称 象

  官员 曹冲

  议论 上船 画线 上岸 装石头 沉到线位 称石头

  石头重量相加=大象的重量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训练说话

  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二、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想办法记字形。

  2.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

  义──议(议论) 管──官(官员) 槽──曹(姓曹)

  你──称(称象) *──秤(大秤)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生字。

  三、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组织学生进行观看,说出自己认为难写的、易错的地方进行汇报。

  2.重点指导:

  “点、照”二字的四点底;“象、像”二字指导下面的弯钩,要写正;“再”字要下横长,后三笔是:竖、横、横,并注意“在”与“再”二字的不同。

  3.学生自己练写,教师检查,并单独指导。

  四、板书设计

  21 称 象

  点 照 象 像 再

  一、揭题激趣,初读感知。

  《称象》课题揭示之后,首先应引导学生把题目意思议论清楚。教师提问激趣:象这么重可以称吗?这头又高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他们的办法好不好?小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他的办法好不好?接着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用铅笔画出生字、新词和不懂的地方。然后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自学生字,再让学生分段试读课文。最后进行生字教学。

  二、抓住重点,细读明理。

  本文重点是称大象的重量,关键是称的办法。小曹冲称大象的办法有4句话,是重点部分。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曹操是怎样问官员们的?官员们又是怎样议论的?曹操听了为什么直摇头?细读第4自然段,这段共有几句话?这几句话的顺序能不能调换?将曹冲称象的办法按课文顺序读、说、议、画。教师可用投影仪放出两张幻灯片:一张幻灯片是书中的插图,另一张幻灯片是一幅对照图:左上角圆圈内画大象站立的大船,吃水线用红线画在船舷上,画面是装石头的同一艘大船,船沉到吃水线上。讨论:象的重量称出来了吗?为什么可以称呢?曹操的难题被他才7岁的儿子曹冲解决,你们有什么想法?

  三、由果溯因,精读对比。

  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照”是什么意思?小曹冲称象的办法与官员们的办法比一比,哪个办法好?为什么?熟读曹冲关于称象的办法的4句话,并抄写这4句话,背诵下来。通读全文,回顾课题。

  四、启发想象,课外延伸。

  出示下列板书:曹操官员们曹冲称—称大象大秤—→大船(代替)

  割块—→石块(代替)

  1.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2.按板书想一想,*时用代替的工具解决问题的一个例子。组织一堂《动脑筋想出好办法》的主题班会。

  3.造句:有的……有的……也有的……

  教学目标:

  1.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2.能够正确人生生字,书写生字。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把课文所讲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从中受到启发,鼓励学生做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人。

  2.正确读写生字、词。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板书课题:

  出示动画片《曹冲称象》,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师: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曹冲称象的故事,板书课题21.《称象》。

  比一比哪个同学学得最好!好不好?

  二、学*、理解课文:

  1.出示课件,听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学*第一、二自然段。

  a.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b.想一想为什么要称象呢?

  同桌讨论、交流、汇报

  c.教师小结:官员们都想知道大象有多重。

  3.学*第3、4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课文共介绍了几种称象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谁想出来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

  第一种方法:造一杆打称,称出大象的重量―――有的人说

  第二种方法: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来称――也有的说

  第三种方法:把大象赶上船,来称大象的重量――曹冲说

  b、集体讨论:谁的办法好,谁的办法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朗读课文,体会曹操听了他们称象的办法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边听边点头微笑。

  c、学*曹冲的办法:

  1)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独立完成课堂练p.60.第5、6题;指名反馈。

  2)归纳步骤:

  赶象上船──→船身画线──→赶象上岸──→装石上船──→搬石称重

  3)实验演示;

  4)朗读体验;

  5)尝试复述:指名复述�D�D评议�D�D同桌复述

  4、学*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了解称象的结果;

  2、体会“曹冲才7岁。”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

  三.指导背诵:

  1.出示背诵提示

  为什么称象――讨论称象办法――称象过程――称象结果

  2.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设想:

  1.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把课文所讲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四:读字、写字:

  1.出示课件,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2.教师范写生字,学生临摹,独自填写田字格。

  3能够正确认读生字,能够正确书写生字。

  五、拓展延伸:

  根据当时的条件与环境,你觉得还可以采用什么更妥当的方法来称象?

  七.板书设计:

  21.称象

  赶大象上船画线

  装石头齐画线

  称船上石头得大象重

  教学目标:

  1、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以及这个方法的由来。

  2、启发学生遇到问题要注意观察,善于思考,比较、联想,并灵活运用。

  3、理解“议论”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提示找出有关小节,懂得一小节中的句子前后不能颠倒。

  教具准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进入

  1、揭题,读题。

  2、读准“称”的翘舌音、后鼻音。(个——齐)

  3、象是动物界的庞然大物,谁能读出题目的意思?(个——齐)

  4、这样大的象怎么称呢?

  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直接写象大的句子,试着读好。

  5、指名分节朗读课文,适时正音

  6、谁能读出象又高又大又重的感觉来?(个——跟老师一起读)

  出示:

  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二、引导感悟

  1、引读:要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称出一头象的重量,这可就难了,你听,曹操手下的官员们议论开了,有的说——,有的说——,也有的说——

  2、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去掉旁白,也试着议论一番。

  指名小组上台演示。

  3、通过同学们的议论,我们了解了两种称象方法

  自由读第一节,交流,板书:

  官员们

  砍树 (造称)

  (宰象) 称肉

  4、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好办法。

  引读:他站出来说——

  5、我们知道,曹冲称象有四步,(出示四幅图)

  在理清顺序前,我们先来了解每一幅图的意思。(先共同交流第一幅图。)

  出示:赶象(上船),沿水(画线)

  6、自读课文,看看图上填上适当的词,再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自由读,填词交流。

  逐步出示:卸下(石头),称出(重量);

  装石入(船),齐(线)停(装);

  赶象(上岸),准备(装石)

  7、按曹冲称象方法,给四幅图排一下顺序。

  交流排序,逐图读小标题。

  8、曹冲称象用了哪两样东西?

  交流,出示:船、石

  9、这种方法与官员们的方法是有联系的,他从官员的议论中得到了启发,而他的方法巧妙在——

  出示:

  官员们 曹冲

  砍树造称 以船代(称)

  宰象称肉 以石代(象)

  10、以什么代人呢?让我们一起看实验。(看多媒体演示)

  出示:以()代人

  11、讲浮力原理

  出示:

  水对船有向上托起的力,科学上我们把它叫作浮力。相同重量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相等的。

  以(水)代人

  三、加深感悟

  1、由此可见,曹冲的方法是——交流,出示:聪明、可行

  相对而言,官员们的办法是——交流,出示:愚蠢、不可行

  2、让我们带着对曹冲的钦佩之情,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3、你从曹冲称象中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

  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比较,联想,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你还能想出哪些“以()代象”的称象方法?

  仔细看图,利用图上的条件,请你设计一个称象的方法,说说看。

  出示:

  我称象的办法是:先……,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四、写话训练

  把你设计出的称象方法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官员们 曹冲

  砍树(造称) 以船代(称)

  (宰象)称肉 以石代(象)

  水对船有向上托起的力,科学上我们把它叫作浮力。相同重量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相等的。

  以(水)代人

  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比较,联想,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我称象的办法是:先……,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赶象(上船),沿水(画线)

  卸下(石头),称出(重量);

  装石入(船),齐(线)停(装);

  赶象(上岸),准备(装石)

  教学目标

  1.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动脑筋的好*惯。

  2.巩固“认-想-写-用”的识字方法。

  3.学*复述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培养学生动脑筋的好*惯。

  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谈话法

  教学策略: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杆秤、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老师在干什么?(称东西)

  这是一杆?(称)你能用称来称东西吗?谁想来试一试?

  2.导入课题――《称象》。

  3..教写“称”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认读生词

  3齐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尝试复述

  1.学*第1、2自然段

  (1)师:你知道大象到底有多大吗?你能不能把描写大象大的句子用“------”画出来。

  (2)指导朗读。

  (3)师:这头象真的是又高又大。(板书)

  (4)师:这么大的象曹操喜欢吗?你怎么知道他喜欢的?从哪儿看出来的?(第一自然段)

  (5)引入难题――如何称象?

  2.学*第3自然段

  师:现在请同桌互相读一读(第3自然段),看看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

  (1)第一个办法行吗?为什么不行呀?

  (2)还有其他的办法吗?第二个办法可以吗?为什么呀?所以曹操怎么样?

  (3)师:又有人说,把大象宰掉,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你说没办法一起称,咱们就一块一块称。可是曹操却反对了,他可能会说什么?

  (4)师:两个办法都被否定了,要想称象真是――太难了!(板书)

  3.学*第4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做到正确、流利。

  (2)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对方读得是否既正确又流利。

  (3)指名读,齐读

  (4)再读课文,寻找步骤

  (5)质疑

  (6)步骤解答

  (7)图片解析,帮助理解

  (8)利用关联词,练*复述

  4.总结学*

  师:曹冲的办法真的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结果如何。曹操的态度和之前一样吗?

  (四)总结升华

  1.师:同学们,今天学*了称象这篇课文,你觉得曹冲是个怎么样的孩子?

  (聪明,爱动脑筋。)

  2.师:爱动脑筋的你们能想出更好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吗?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又高又大

  称象 难 爱动脑筋

  赶、画、赶、装、称

  课文特点: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七岁的曹冲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事,从中可以看出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

  教学目标:

  1、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2、继续学*预*课文,边读边电教,并练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及官员们想出的称象办法和曹冲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第9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二、范读课文

  思考:围绕着称象,课文却写了什么?

  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试着提出来。

  三、出示目标

  通过学生的质疑导入目标。

  四、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A: 称象这件事的时间: 古时候。

  B: 大象的来历: 人家送给曹操的。

  C: 人物: 曹操,曹冲,官员们。

  2、当时曹操什么心情?谁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过渡:曹操看到的那头象是什么样子呢?

  五 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C�C�C�C画出来)

  默读画�C�C�C�C�C句,这句话是个什么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2 课文写的是称象的事,可为什么介绍这头大象的样子呢?

  3 谁能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4 官员们看着这头象,发出了议论,议论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5 官员们议论什么问题?

  6 谁能把议论的语气读出来?

  过渡: 大家都在认真地看,都在不停地议论,曹操却提出了问题,官员们是怎样回答的呢?

  六 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1 默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官员们想出哪几种称象方法?用(�C�C�C�C�C)画出来。

  2 曹操听了他们的话怎么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3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4 谁能试着读读这段,看谁体会得最好?

  指名读�C�C�C评议�C�C�C�C分角色读

  过渡: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话都不满意,这时七岁的曹冲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曹冲的称象的办法是怎样的呢?

  七 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1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2 做实验突破难点

  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老师一边演示。

  然后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3 指名朗读课文,其他民学看插图。

  过渡:曹冲这样做对吗?他到底称出大象的重量没有?

  八 学*课文第五自然段

  1 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 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九 总结全文

  1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什么?

  2 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称 象

  �L �K

  官员们 曹冲

  造大秤 象上船, 画线, 象上岸

  宰大象 装石头。 齐线, 称石头

  ↓ ↓

  直摇头 ← 曹操 →点头微笑

  一、看拼音写词语。

  Guan yuan yi lun chuan xian

  ( ) ( ) ( )

  cheng gan zai ge yi du qiang

  ( ) ( ) ( )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画∨。

  1 有的说,得造一杆大枰。

  (1) de ( ) (2) de ( ) (3) dei ( )

  2 曹操听了直摇头。

  (1) 不弯由( ) (2) 把弯由的伸开( )

  (3) 爽快( ) (4) 一个劲儿地( )

  3 曹操听了儿子曹冲才七岁。

  (1) 能力。( ) (2) 一个劲儿地。( )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象 一( )秤 一( )船

  四( )柱子 两( )树 一( )线

  四、组词语

  官( ) 沿( ) 柱( )

  宫( ) 船( ) 住( )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田字格中的八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通过官员们的称象方法和曹冲称象方法的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巧妙。教育学生遇事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3、继续学*默读。并且乐于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曹冲称象的步骤。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在上学期我们学过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那谁还记得大象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尤其强调腿像一根柱子和身子像一堵墙)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和大象有关的课文——称象。(板书:称象)

  2、解释称:你知道称是什么意思吗?你在现实生活中见到过称什么的?

  由学过的课文《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入,把学生直接领入到大象的样子上,这样再去介绍课题称象,使学生对大象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时也解决了课文中的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使学生了解称,知道“称”的读音、理解“称”的字义。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1、下面就请同学们拿起书来,自由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叙述这个故事的。在读得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解决。并且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序号。

  2、班内交流学*成果,出示本课生字词语和由词语组成的一段话。(开火车读词语、扩词、说句子等)

  3、指名读课文,要求读的声音洪亮、正确流利、而且同学们都爱听。

  给学生创设自主识字的空间,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通过班内汇报,了解学生学*情况,通过用词语组成段落,使学生在大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三、合作探究、品读体味:

  这篇课文的课题是《称象》,那都是谁用了什么办法称的大象呢?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班内交流汇报:

  1、官员们出了主意。板书(官员们)并且引导学生找出句子,以指名读、齐读的方式来分析官员们的办法,随即板书:造大秤 宰大象。出示官员们的办法,体会“有的说。。。。有的说。。。。有的说”的场面,理解词语“议论”。

  2、曹冲出了主意。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勾画出描写曹冲称象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勾完之后可以和同桌说说。

  3、学生汇报交流。

  4、出示课件:曹冲称象的步骤,帮助理解课文。

  5、对比官员们和曹冲称象的办法优劣。谁的办法好?好在哪里?从哪些词语看出来?板书:直摇头点头微笑

  在小组内交流,锻炼每个学生的说话能力,并拓展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用学生充分的读概括官员们称象的办法,锻炼孩子们的概括能力。

  把识字教学引入具体情景中,理解了词义。

  曹冲称象的步骤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主要通过默读,边读边想(这也是本单元的新的阅读要求)、勾画动词、交流和课件的展示来帮助理解。

  通过对比两种方法的好与坏,体会曹冲遇事动脑筋、积极思考想办法,学*曹冲。

  四、拓展延伸:

  1、通过学*称象,你认为曹冲是个怎样的人?2、如果说在现在的情况下,你打算怎样称象?3、课下搜集曹操、曹冲的小资料,我们下节课展示采蜜集。

  让学生们自由想象称象的办法,打开思想的闸门。

  《称象》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讲课,使我有了一次很大的提升,感觉自己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尤其是自己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处理生成上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反思总结得与失,以便指导以后的教学。

  首先,为了本次讲课,我深挖教材,参考了众多的设计,最后制定了切合学生实际的、更为学生所接受的引课和难点突破的方法。在引课上,我采用了以前学过的《盲人摸象》,这样就使大象的样子很清晰的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解决了理解大象的高大的这部分内容,也使学生产生了称象怎么称的兴趣。在突破难点上,我采用的是通过学生默读、勾画描写称象动作的词语、交流汇报和课件展示的方式来理解称象的步骤,体会曹冲称象的巧妙和学*曹冲遇事多动脑筋想办法。

  其次,在字词教学上,我采用了通过字义识字(比如教学“称”时,让学生想自己看到过称什么的。教学“秤”时,通过秤字右边的“*”说明秤的含义)、换偏旁识字(比如教学砍,学生们想到了次、歌、吹、欢)、结合具体情景识字(比如议论,是在出示官员们的话时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来理解的,还扩充了词语议论纷纷)多种识字方法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和热情,同时积累识字的方法,为以后读书识字打好基础。

  第三,在学*了曹冲称象的方法后,我扩展了如果是你,怎样称象的问题。没想到学生们提出了用人代替大象走上船、制作大的跷跷板、用地秤来称等方案,发散了学生思维,不把曹冲当做神仙而不敢去突破,树立了学生的信心。

  我认为本节课中处理不当的环节有:在学生勾画称象的动词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一来是自己着急了,二来怕学生们说不好,所以想降低学生的难度直接播放了课件。另外在教学“称”和“秤”时应该再次比较一下两个字的区别,这样在以后的读课文过程中就不会有学生误解了。还有在学*曹操和曹冲时,做一下简介会更好。

  总之,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要想讲一节成功的课除了需要精心备课之外,更需要一个教师多方面的素质(调控课堂能力、处理生成问题、心理承受能力),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与积累、改进与创新,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会用“一边┅┅一边┅┅”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亲自动手作实验,弄懂曹冲称象的办法,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通过亲自动手作实验,弄懂曹冲称象的办法,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了解曹冲和官员们称象的办法,想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教学方法:读中感悟、以操作促理解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㈠、揭示课题

  1、用夸张的手法画一头又大又重的象,占满黑板。看到这头大象,同学们会议论些什么?在象身上板书“大”、“重”等关键字。

  2、谁能把大象的重量称出来?(板书学生的办法,肯定学生的回答)板书:称象

  3、谈话:这是一件发生在古时候的事。那时候,既没有……也没有……小朋友说的办法很多都不能用。那么,人们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呢?你们想听听这个故事吗?你想从故事中知道什么呢?

  ㈡、范读课文听老师读课文中的故事,听完后要能知道课文讲的是谁称象,用什么办法称,称出来没有?

  ㈢、读书天地:自读、小组读;认识生字

  1、这个故事好听吗?小朋友自己读读故事吧。要求读通句子。

  2、小组读:⑴、交流认字情况。⑵、有几个字特别难认,你怎么记?⑶、读通课文。

  ㈣、检查自读情况,巩固识字

  1、用猜字的游戏检查认字情况。

  2、男女同学比赛,看谁组的词语多。

  3、自愿读课文。

  4、在投影仪上(或小黑板事先写好)出示读得不够好的长句练读。

  5、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提示:

  ⑴、官员们想了什么办法?用横线勾出官员说的话,读一读。

  ⑵、出示玩具杆秤: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官员们的办法?

  ⑶、你觉得这些办法好吗?曹操的态度怎样?理解“直摇头”。

  ⑷、曹冲的办法是什么?用波浪线勾出来,再读一读。

  ⑸、这个办法可行吗?从哪个句子知道的?曹操的态度怎样?他会说什么?

  ㈤、有疑就问

  1、把不懂的地方做上符号,小组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

  2、梳理学生的问题。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有些问题留待第二节课解决。

  ㈥、读书评价:在自己读、小组读、老师检查的过程中,感到读书的收获怎样?

  ㈦、教学效果评测

  1、读句子,思考理解:官员们同时做了哪两件事?从什么词语可以看出是同时做的?想想我们可以一边唱歌一边还可以做什么?想想谁还可以同时做什么事?说说句子。

  2、读一读句子,做做动作,看看有什么不一样,想想曹操的心里在想什么。

  3、自己轻声读课文,做到不添字、漏字,读得正确流利。

  ㈧、拓展性学*看图片、插图捏出一头大象,以便下节课做实验用。

  第二课时

  ㈠、复*:游戏巩固

  1、用转转盘的方法复*生字。

  2、纠错游戏分清字音。

  3、上节课我们还有什么收获?

  ㈡、学*重点段我们都来当一当曹冲,像他那样称称象,好吗?

  1、拿出你们捏好的大象,看看书上是怎么写大象的?请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们捏的大象的样子,可以用上书中的词语和句子。

  2、曹冲相出了怎样的办法来称象?

  ⑴、小黑板上出示写曹冲称象的句子。标出句子序号。

  ⑵、摆出实验的用具,说说你带了哪些东西?想想这些东西是用来代替什么的?

  3、四人小组做实验。

  ⑴、要求:两人读句子,两人做实验,然后再交换。看哪一组配合得最好。

  ⑵、一边做实验,一边有什么想法或收获?

  4、课件演示称象方法:学生说一 句,演示一步。(如无课件,就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指挥”老师做实验。)

  ㈢、深入思考,还有什么办法

  1、曹冲的办法怎样?想夸一夸他吗?

  2、我们把曹冲的办法和官员们的办法比一比,说说它好在哪里。

  3、曹冲怎么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呢?

  4、小朋友再想想看,还有没有更合适的办法?

  5、给想出了妙法的孩子发“聪明这星”标志。

  ㈣、朗读课文:用喜欢的方式、读给喜欢的人听

  1、你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想怎样读?可以自己读、分角色读、表演读。

  2、你想读给谁听?

  3、展示台:你把哪些地方读得特别好,读给大家听。

  4、谁想读给老师听?

  ㈤、讲故事:愿讲、能讲

  1、愿意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吗?愿意讲给谁听?

  2、故事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可别弄错了。

  3、谁能讲清醒官员们的办法?谁能讲清曹冲办法?

  4、同桌讲故事。

  5、回家后想讲给爸爸妈妈听吗?爸爸妈妈听到你讲的故事,会怎样说?

  ㈥、写字

  1、读要写的字,你有什么发现?谁能用“象”、“像”组词或说句子?

  2、这些字是什么结构的字?怎样记清字形?

  3、哪些字比较难写?我们来观察一下,怎样写好这个字。根据学生观察和回答示范:“象”的笔顺;“再”的笔顺;四点底的写法。

  4、巡视、指导,表扬写得好、姿势正确的学生。

  ㈦、教学效果测评

  1、自由读题,了解题意。小声拼读音节,想想连起来是什么词,再写下来。

  2、读读备选的字,比较一下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再读句子,想想该选哪个字;再填一填。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问问他们还有没有称象的好办法。

  ㈧、拓展性学*

  1、曹冲听到官员们议论些什么?他的心里怎样想。

  2、我们学的这几篇课文,都充满着智慧,你喜欢吗?还想读这一类故事台吗?

  作业设计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看还有哪些办法可以称象。

  板书设计

  造称官员们宰象 称船曹冲石头

  课文特点: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七岁的曹冲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事,从中可以看出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

  教学目标:

  1、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2、继续学*预*课文,边读边电教,并练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及官员们想出的称象办法和曹冲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第9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二、范读课文

  思考:围绕着称象,课文却写了什么?

  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试着提出来。

  三、出示目标

  通过学生的质疑导入目标。

  四、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A: 称象这件事的时间: 古时候。

  B: 大象的来历: 人家送给曹操的。

  C: 人物: 曹操,曹冲,官员们。

  2、当时曹操什么心情?谁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过渡:曹操看到的那头象是什么样子呢?

  五 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来)

  默读画–––––句,这句话是个什么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2 课文写的是称象的事,可为什么介绍这头大象的样子呢?

  3 谁能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4 官员们看着这头象,发出了议论,议论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5 官员们议论什么问题?

  6 谁能把议论的语气读出来?

  过渡: 大家都在认真地看,都在不停地议论,曹操却提出了问题,官员们是怎样回答的呢?

  六 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1 默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官员们想出哪几种称象方法?用(–––––)画出来。

  2 曹操听了他们的话怎么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3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4 谁能试着读读这段,看谁体会得最好?

  指名读–––评议––––分角色读

  过渡: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话都不满意,这时七岁的曹冲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曹冲的称象的办法是怎样的呢?

  七 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1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2 做实验突破难点

  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老师一边演示。

  然后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3 指名朗读课文,其他民学看插图。

  过渡:曹冲这样做对吗?他到底称出大象的重量没有?

  八 学*课文第五自然段

  1 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 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九 总结全文

  1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什么?

  2 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称 象

  ↙  ↘

  官员们  曹冲

  造大秤  象上船, 画线, 象上岸

  宰大象  装石头。 齐线, 称石头

  ↓   ↓

  直摇头 ← 曹操 →点头微笑

  一、看拼音写词语。

  Guan yuan  yi lun  chuan xian

  (   ) (  ) (  )

  cheng gan  zai ge  yi du qiang

  (   ) (   ) (   )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画∨。

  1 有的说,得造一杆大枰。

  (1) de ( ) (2) de ( ) (3) dei (  )

  2 曹操听了直摇头。

  (1) 不弯由( ) (2) 把弯由的伸开(  )

  (3) 爽快( )  (4) 一个劲儿地(  )

  3 曹操听了儿子曹冲才七岁。

  (1) 能力。( ) (2) 一个劲儿地。(  )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象  一( )秤 一( )船

  四( )柱子 两( )树 一( )线

  四、组词语

  官( )  沿( )  柱(  )

  宫( )  船( )  住(  )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2、学写生字“称”,“秤”,“柱”,“杆”,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的品质。

  一、复*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四课《曹冲称象》,看老师板书课题。

  “曹”上下结构,上宽下窄;

  两点水+“中国”的“中”,就是“冲”;

  “称”左右结构,左边略窄,右边略宽;

  “象”字笔画比较多,一共十一笔,仔细看。

  2、齐读课题

  3、上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知道了大概内容,学*了生字词语,你们还认识他们吗?

  二、学*生字

  1、过渡:同学们词语记得清,读的准。下面我们来学写几个生字词,看看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2、出示“称”,“秤”,“柱”,“杆”。


《称象》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称象》语文教学设计合集十篇

  第一课时

  目标导航

  1.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

  (一)引思导学

  1、创意导学。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谁能说一说大象长得什么样?(看课件)有没有见过称象?(板书:称象)如果叫你称象,该怎么办?然而大约早在1800年以前的时候,我们聪明的祖先中有一个才7岁的孩子,就出色地完成了称象的任务。他的名字叫曹冲。他是三国时代魏国国王曹操的儿子。你们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课文《称象》。

  2、前置性学*检测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2)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曹操和曹冲是什么样的人?

  (二)感知研学

  1、自主阅读:

  (2)、再指名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3)、再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找出文中的人物。教师相机板书曹操、官员、曹冲

  2、小组合作学*,读读生字记记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

  3、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读准字音“柱、秤、沉、止”。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4、整体感知:

  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

  5、理清脉络:课文课文总共有几个段?你认为哪个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三)自学检测

  1、学*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生答)教师简介曹操,理解“官员”一词。

  (2)指导朗读。

  2、学*第二段

  (1)看图说说你看到的'这头大象。

  (2)指名读,思考:这头大象长得怎么样?找一找文中写大象的句子,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图文结合具体认识象高大。

  (3)指导再读描写大象的句子,读出象又高又大又重的感觉来?

  (4)看到这么一头大象,大家心里会想什么?官员们表现怎样?(语句训练,用“一边??一边”说句话。)

  (5)官员们想出了几种办法称象呢?这些方法行吗?(讨论)曹操听了官 员们的议论态度怎么样?(理解“直摇头”)

  (6)、朗读第2、3段,引导读出疑问、反问的语气。

  过渡: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了办法,引读:他站出来说??(读第四段曹冲说的话)

  3.刚才一上课时,有的同学就想了解曹冲是怎样称象的,现在请大家看第四段,再读这一段,看看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1).和同桌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2).出示课件,看一看曹冲是怎样称的。

  (3).用上“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在小组内说说曹冲是怎样称的,推荐一名最好的给大家说说。

  (4). 以小组为单位按曹冲称象的办法设计一张称象流程图,设计好后到台前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伴交流的能力)

  4.按照曹冲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学*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

  1.曹冲的好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

  (五)课后检测

  1. 作业练*。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赶到( ),看船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身上()。再把大象( ),往船上( ),等到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把船上的石头搬下来( )。()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2)读一读,比一比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A)曹操听了摇摇头。(B)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C)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六)反思促学

  1.通过学*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有哪些好办法称这头大象?

  课文特点: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七岁的曹冲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事,从中可以看出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

  教学目标:

  1、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2、继续学*预*课文,边读边电教,并练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及官员们想出的称象办法和曹冲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第9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二、范读课文

  思考:围绕着称象,课文却写了什么?

  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试着提出来。

  三、出示目标

  通过学生的质疑导入目标。

  四、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A: 称象这件事的时间: 古时候。

  B: 大象的来历: 人家送给曹操的。

  C: 人物: 曹操,曹冲,官员们。

  2、当时曹操什么心情?谁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过渡:曹操看到的那头象是什么样子呢?

  五 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来)

  默读画–––––句,这句话是个什么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2 课文写的是称象的事,可为什么介绍这头大象的样子呢?

  3 谁能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4 官员们看着这头象,发出了议论,议论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5 官员们议论什么问题?

  6 谁能把议论的语气读出来?

  过渡: 大家都在认真地看,都在不停地议论,曹操却提出了问题,官员们是怎样回答的呢?

  六 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1 默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官员们想出哪几种称象方法?用(–––––)画出来。

  2 曹操听了他们的话怎么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3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4 谁能试着读读这段,看谁体会得最好?

  指名读–––评议––––分角色读

  过渡: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话都不满意,这时七岁的曹冲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曹冲的称象的办法是怎样的呢?

  七 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1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2 做实验突破难点

  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老师一边演示。

  然后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3 指名朗读课文,其他民学看插图。

  过渡:曹冲这样做对吗?他到底称出大象的重量没有?

  八 学*课文第五自然段

  1 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 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九 总结全文

  1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什么?

  2 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称 象

  ↙ ↘

  官员们 曹冲

  造大秤 象上船, 画线, 象上岸

  宰大象 装石头。 齐线, 称石头

  ↓ ↓

  直摇头 ← 曹操 →点头微笑

  一、看拼音写词语。

  Guan yuan yi lun chuan xian

  ( ) ( ) ( )

  cheng gan zai ge yi du qiang

  ( ) ( ) ( )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画∨。

  1 有的说,得造一杆大枰。

  (1) de ( ) (2) de ( ) (3) dei ( )

  2 曹操听了直摇头。

  (1) 不弯由( ) (2) 把弯由的伸开( )

  (3) 爽快( ) (4) 一个劲儿地( )

  3 曹操听了儿子曹冲才七岁。

  (1) 能力。( ) (2) 一个劲儿地。( )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象 一( )秤 一( )船

  四( )柱子 两( )树 一( )线

  四、组词语

  官( ) 沿( ) 柱( )

  宫( ) 船( ) 住( )

  第一课时

  目标导航

  1.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

  (一)引思导学

  1、创意导学。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谁能说一说大象长得什么样?(看课件)有没有见过称象?(板书:称象)如果叫你称象,该怎么办?然而大约早在1800年以前的时候,我们聪明的祖先中有一个才7岁的孩子,就出色地完成了称象的任务。他的名字叫曹冲。他是三国时代魏国国王曹操的儿子。你们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课文《称象》。

  2、前置性学*检测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2)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曹操和曹冲是什么样的人?

  (二)感知研学

  1、自主阅读:

  (2)、再指名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3)、再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找出文中的人物。教师相机板书曹操、官员、曹冲

  2、小组合作学*,读读生字记记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

  3、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读准字音“柱、秤、沉、止”。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4、整体感知:

  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

  5、理清脉络:课文课文总共有几个段?你认为哪个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三)自学检测

  1、学*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生答)教师简介曹操,理解“官员”一词。

  (2)指导朗读。

  2、学*第二段

  (1)看图说说你看到的这头大象。

  (2)指名读,思考:这头大象长得怎么样?找一找文中写大象的句子,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图文结合具体认识象高大。

  (3)指导再读描写大象的`句子,读出象又高又大又重的感觉来?

  (4)看到这么一头大象,大家心里会想什么?官员们表现怎样?(语句训练,用“一边??一边”说句话。)

  (5)官员们想出了几种办法称象呢?这些方法行吗?(讨论)曹操听了官 员们的议论态度怎么样?(理解“直摇头”)

  (6)、朗读第2、3段,引导读出疑问、反问的语气。

  过渡: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了办法,引读:他站出来说??(读第四段曹冲说的话)

  3.刚才一上课时,有的同学就想了解曹冲是怎样称象的,现在请大家看第四段,再读这一段,看看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1).和同桌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2).出示课件,看一看曹冲是怎样称的。

  (3).用上“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在小组内说说曹冲是怎样称的,推荐一名最好的给大家说说。

  (4). 以小组为单位按曹冲称象的办法设计一张称象流程图,设计好后到台前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伴交流的能力)

  4.按照曹冲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学*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

  1.曹冲的好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

  (五)课后检测

  1. 作业练*。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赶到( ),看船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身上()。再把大象( ),往船上( ),等到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把船上的石头搬下来( )。()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2)读一读,比一比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A)曹操听了摇摇头。(B)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C)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六)反思促学

  1.通过学*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有哪些好办法称这头大象?

  第一课时

  目标导航

  1.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

  (一)引思导学

  1、创意导学。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谁能说一说大象长得什么样?(看课件)有没有见过称象?(板书:称象)如果叫你称象,该怎么办?然而大约早在1800年以前的时候,我们聪明的祖先中有一个才7岁的孩子,就出色地完成了称象的任务。他的名字叫曹冲。他是三国时代魏国国王曹操的儿子。你们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课文《称象》。

  2、前置性学*检测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2)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曹操和曹冲是什么样的人?

  (二)感知研学

  1、自主阅读:

  (2)、再指名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3)、再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找出文中的人物。教师相机板书曹操、官员、曹冲

  2、小组合作学*,读读生字记记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

  3、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读准字音“柱、秤、沉、止”。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4、整体感知:

  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

  5、理清脉络:课文课文总共有几个段?你认为哪个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三)自学检测

  1、学*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生答)教师简介曹操,理解“官员”一词。

  (2)指导朗读。

  2、学*第二段

  (1)看图说说你看到的这头大象。

  (2)指名读,思考:这头大象长得怎么样?找一找文中写大象的句子,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图文结合具体认识象高大。

  (3)指导再读描写大象的句子,读出象又高又大又重的感觉来?

  (4)看到这么一头大象,大家心里会想什么?官员们表现怎样?(语句训练,用“一边??一边”说句话。)

  (5)官员们想出了几种办法称象呢?这些方法行吗?(讨论)曹操听了官 员们的议论态度怎么样?(理解“直摇头”)

  (6)、朗读第2、3段,引导读出疑问、反问的语气。

  过渡: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了办法,引读:他站出来说??(读第四段曹冲说的话)

  3.刚才一上课时,有的同学就想了解曹冲是怎样称象的,现在请大家看第四段,再读这一段,看看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1).和同桌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2).出示课件,看一看曹冲是怎样称的。

  (3).用上“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在小组内说说曹冲是怎样称的,推荐一名最好的给大家说说。

  (4). 以小组为单位按曹冲称象的办法设计一张称象流程图,设计好后到台前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伴交流的能力)

  4.按照曹冲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学*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

  1.曹冲的好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

  (五)课后检测

  1. 作业练*。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赶到( ),看船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身上()。再把大象( ),往船上( ),等到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把船上的石头搬下来( )。()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2)读一读,比一比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A)曹操听了摇摇头。(B)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C)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六)反思促学

  1.通过学*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有哪些好办法称这头大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2、学写生字“称”,“秤”,“柱”,“杆”,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的品质。

  一、复*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四课《曹冲称象》,看老师板书课题。

  “曹”上下结构,上宽下窄;

  两点水+“中国”的“中”,就是“冲”;

  “称”左右结构,左边略窄,右边略宽;

  “象”字笔画比较多,一共十一笔,仔细看。

  2、齐读课题

  3、上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知道了大概内容,学*了生字词语,你们还认识他们吗?

  二、学*生字

  1、过渡:同学们词语记得清,读的准。下面我们来学写几个生字词,看看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2、出示“称”,“秤”,“柱”,“杆”。

  (1)指名说 (2)师总结:左右结构的字,先看宽窄(出示),再看高矮(出示)。

  3、师范写“称”,禾木旁略窄,左边稍宽。“杆”,左边木字旁高于右边“干”,“干”最后一笔悬针竖,长于右边。

  4、正姿,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描一个,写一个)

  5、检查反馈。

  三、学*课文

  1、我们继续读课文,再读课题。

  (1)课文中有——“曹冲”(出示),他姓“曹”,名“冲”。读

  (2)曹冲的父亲是谁?(出示),曹操姓“曹”,名“操”,字孟德。读

  (3)故事里还有谁?(出示)——官员,大象。读

  (4)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曹冲、曹操、官员、大象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吗?(曹操得到一头大象,他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大臣们想的办法称不出大象的重量,曹冲的办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

  2、 同学们,官员们想了什么办法称大象呢?你想从哪个自然段告诉大家。指读,相机正音。

  (1)(出示第三段)

  (2)这段文字哪一句,写出了官员的想法?(变红: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称,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指读

  (3)这个方法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划线: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的起这杆大称呢?)齐读

  (4)没有人有那么大的力气提的起这杆大称,看来这个办法行不通啊。

  (5)官员们由“大象”(出示) 想到“大称”。象大称就大,秤杆就长,但是没有大力士能够提的起大象,这个办法不行。哪位同学,能看图说说官员的想法。

  3、没人能称的起它,所以这个办法行不通,官员的办法不行,曹冲的'呢?哪一个自然段是曹冲称象呢?(出示第四段)

  (1)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指读(变红: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2)出示:①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②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男生读①女生读②,你体会到了什么?

  (3)指问小朋友上几年级,“哦~你才上二年级”,老师想强调什么呢?

  这样的句子我们小朋友会说吗?(你想强调什么?)

  (4)我们再来读读①,和这些成年官员相比,曹冲确实太小了,只有七岁的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呢?这段文字说了曹冲称象的过程,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几句话?(5)

  (5)开火车,一人一句。中间询问有称象的方法吗?

  (6)从第几句到第几句是称象的过程。(2-4句)

  (7)我们来合作读一读,师读②,女生读③,男生读④。想想曹冲称象一共几个步骤?

  (8)谁来读第一个步骤(出示:变红),这句话里有几个动作?(根据学生们回答圈出“赶”、“画”)赶什么?画什么?出示卡片:赶象上船,再问船舷在哪,小朋友们指一指,出示:在船舷上做记号。

  (9)第③句话里有几个动作?(根据学生们的回答圈出“赶”、“装”)把大象往哪赶?装什么呢?出示卡片: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10)这三句话写出了,称象的四个步骤,出示,齐读

  (11)出示卡片读句子,卡片代表哪一句?谁能按先后顺序排序

  (12)这四个步骤是有先后顺序的,文中有两个表示先后的词语。(圈出“再”、“然后”)“再”应该放在哪一步?“然后”应该放在哪一步?像这样表示先后的词语,你还能再说吗?(先怎样?接着怎样?)

  (13)谁能按照步骤,用上表示先后的词语,说一说称象的步骤,同桌说一说,交流。

  (14)过程非常连贯清楚,(出示:图片),看这幅图,哪一步?哪句话?①②③④

  (15)请你们四位同学上台来说一说称象的步骤。按照顺序贴在黑板上。

  (16)看图,用上表示先后的词,再来说说,称象的步骤。同桌自由说,指名说。

  (17)这三句话,写出了称象的四个步骤,一起再读。

  (18)同学们曹冲是怎么称象的,小朋友们一定很清楚了,这个方法好在哪里呢?(出示)官员们仅仅想到用大称,(出示)而曹冲想到船,(出示)船就是——称,人提不起大称,(出示)但水可以托起大象,水就是——秤杆,大象一次称不出来,曹冲用了什么方法代替(出示:一块块石头)

  四、拓展延伸

  1、遇到这样的难题,小曹冲比官员们多想了几个步骤,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此时此刻你穿越了,你想不想夸一夸他。

  2、遇到难题,我们也要像小曹冲一样,思维多转几个弯,我们一起拍手读儿歌,夸夸小曹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2、学写生字“称”,“秤”,“柱”,“杆”,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的品质。

  一、复*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四课《曹冲称象》,看老师板书课题。

  “曹”上下结构,上宽下窄;

  两点水+“中国”的“中”,就是“冲”;

  “称”左右结构,左边略窄,右边略宽;

  “象”字笔画比较多,一共十一笔,仔细看。

  2、齐读课题

  3、上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知道了大概内容,学*了生字词语,你们还认识他们吗?

  二、学*生字

  1、过渡:同学们词语记得清,读的准。下面我们来学写几个生字词,看看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2、出示“称”,“秤”,“柱”,“杆”。

  (1)指名说 (2)师总结:左右结构的字,先看宽窄(出示),再看高矮(出示)。

  3、师范写“称”,禾木旁略窄,左边稍宽。“杆”,左边木字旁高于右边“干”,“干”最后一笔悬针竖,长于右边。

  4、正姿,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描一个,写一个)

  5、检查反馈。

  三、学*课文

  1、我们继续读课文,再读课题。

  (1)课文中有——“曹冲”(出示),他姓“曹”,名“冲”。读

  (2)曹冲的父亲是谁?(出示),曹操姓“曹”,名“操”,字孟德。读

  (3)故事里还有谁?(出示)——官员,大象。读

  (4)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曹冲、曹操、官员、大象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吗?(曹操得到一头大象,他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大臣们想的办法称不出大象的重量,曹冲的办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

  2、 同学们,官员们想了什么办法称大象呢?你想从哪个自然段告诉大家。指读,相机正音。

  (1)(出示第三段)

  (2)这段文字哪一句,写出了官员的想法?(变红: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称,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指读

  (3)这个方法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划线: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的起这杆大称呢?)齐读

  (4)没有人有那么大的力气提的.起这杆大称,看来这个办法行不通啊。

  (5)官员们由“大象”(出示) 想到“大称”。象大称就大,秤杆就长,但是没有大力士能够提的起大象,这个办法不行。哪位同学,能看图说说官员的想法。

  3、没人能称的起它,所以这个办法行不通,官员的办法不行,曹冲的呢?哪一个自然段是曹冲称象呢?(出示第四段)

  (1)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指读(变红: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2)出示:①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②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男生读①女生读②,你体会到了什么?

  (3)指问小朋友上几年级,“哦~你才上二年级”,老师想强调什么呢?

  这样的句子我们小朋友会说吗?(你想强调什么?)

  (4)我们再来读读①,和这些成年官员相比,曹冲确实太小了,只有七岁的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呢?这段文字说了曹冲称象的过程,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几句话?(5)

  (5)开火车,一人一句。中间询问有称象的方法吗?

  (6)从第几句到第几句是称象的过程。(2-4句)

  (7)我们来合作读一读,师读②,女生读③,男生读④。想想曹冲称象一共几个步骤?

  (8)谁来读第一个步骤(出示:变红),这句话里有几个动作?(根据学生们回答圈出“赶”、“画”)赶什么?画什么?出示卡片:赶象上船,再问船舷在哪,小朋友们指一指,出示:在船舷上做记号。

  (9)第③句话里有几个动作?(根据学生们的回答圈出“赶”、“装”)把大象往哪赶?装什么呢?出示卡片: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10)这三句话写出了,称象的四个步骤,出示,齐读

  (11)出示卡片读句子,卡片代表哪一句?谁能按先后顺序排序

  (12)这四个步骤是有先后顺序的,文中有两个表示先后的词语。(圈出“再”、“然后”)“再”应该放在哪一步?“然后”应该放在哪一步?像这样表示先后的词语,你还能再说吗?(先怎样?接着怎样?)

  (13)谁能按照步骤,用上表示先后的词语,说一说称象的步骤,同桌说一说,交流。

  (14)过程非常连贯清楚,(出示:图片),看这幅图,哪一步?哪句话?①②③④

  (15)请你们四位同学上台来说一说称象的步骤。按照顺序贴在黑板上。

  (16)看图,用上表示先后的词,再来说说,称象的步骤。同桌自由说,指名说。

  (17)这三句话,写出了称象的四个步骤,一起再读。

  (18)同学们曹冲是怎么称象的,小朋友们一定很清楚了,这个方法好在哪里呢?(出示)官员们仅仅想到用大称,(出示)而曹冲想到船,(出示)船就是——称,人提不起大称,(出示)但水可以托起大象,水就是——秤杆,大象一次称不出来,曹冲用了什么方法代替(出示:一块块石头)

  四、拓展延伸

  1、遇到这样的难题,小曹冲比官员们多想了几个步骤,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此时此刻你穿越了,你想不想夸一夸他。

  2、遇到难题,我们也要像小曹冲一样,思维多转几个弯,我们一起拍手读儿歌,夸夸小曹冲。

  教学内容:

  《称象》(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动脑筋的好*惯。

  3、学*复述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复述故事。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大象和小船模型。

  教学过程:

  一、自读梳理,整体感知。

  (一)激趣导入。

  1、展示有关大象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并猜测一下大象的身高、宽度以及它们每天所吃食物的重量。

  2、“象”就是我们在动物园里或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大象。大象又高又大,我们要知道它的重量,有什么办法呢?

  3、板书课题:称象

  4、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简单谈谈称象的方法。

  5。今天学*的课文也提到了一种称象的方法,让我们一起看看。

  (二)、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

  2、画出生字,自读生字。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预*效果。

  1、出示认读生字,学生自由拼读。

  2、引导学生上讲台“带读”生字。

  3、生字分类认读。

  4、指名分段读课文,点评生字音。

  5、巩固生字练*。

  6、生字归类指导书写。

  二、细读解疑,合作助力。

  1、自由读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学生自由汇报对课文的大致理解。

  3、归纳。

  七岁的曹冲通过动脑筋,摒除别人意见中不合理的部分,吸收其他人合理的部分,利用一艘船和石头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动脑筋,吸收别人的意见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三、品读体味,赏思并行。

  1、组成学*小组自由读文,讨论、交流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汇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3、自渎,小组讨论:用简短的话概括课文主要讲了谁的'称象方法:,分哪几步,每一步要人们做什么?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文中找一找,标一标。

  4、小组合作找“问题”,解决“问题”。

  (1)鼓励学生就课文内容提出自己能想到的问题。

  (2)汇报。一组问,其他组学生帮助解答,师及时点拨指导。

  四、读中积淀,迁移反思。

  1、师:自读课文,思考:曹冲称象的办法是怎么想出来的?

  从官员的办法中得到启发,称象要有一杆“秤”,要分成一块一块地称。他通过动脑筋,用船代替“秤”,用一块一块的石头代替部分,得出称象的办法。

  2、表演。指名用自己的话互相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鼓励学生用“再……然后……”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利用教具把课文表演出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谈谈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五、练写运用,延伸创造。

  1、查阅课外书或上网找到另一种称象的好方法,写一写。

  2、把这个故事讲给朋友或家人听。

  六、板书设计:

  称象

  官员曹冲(聪明)

  造秤宰象一块块称赶象上下船画线装石称石

  摇头点头

  第一课时

  目标导航

  1.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