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的意义教案优选【5】篇

首页 / 教案 / |

  方程的意义教案 1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天*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不认识天*的学生认识天*,了解天*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天*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

  1.完成练*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一第2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完成补充*题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方程的意义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认识等式,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感受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是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性质和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天*。

  知道这是什么吗?你知道它是按照什么原理制造的`吗?

  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天*左边的物体重50克,右边的放多少克才能保持天*的*衡的呢?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你会用等式表示天*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把它写出来。

  50+50=100 (板书)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指出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等式有什么特征?(等式的左边和右边结果相等;等式用等号连接)

  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做等式吗?(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天*往哪一边下垂说明什么?(哪一边物体的质量多)

  你能用式子表示天*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集体汇报。

  板书:x+50>100 x+50=150

  X+50<200 x+x=200

  如果让你把这四个式子分类,应分为几类?为什么?

  指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就叫做等式,而这些等式与前面所看到的等式又有什么不同?(等式中含有未知数)

  知道像x+50=100,x+x=100这样的等式叫什么吗?(方程)

  说说什么是方程?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2)讨论: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指出: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是特殊的等式。他们的关系可以用集合圈表示。

  3、教学“试一试”。

  独立完成,完成后汇报方法。

  让学生说一说,每题中的方程哪个更简洁一些?

  指出:像500÷2=x,20-12=x虽然也是方程,但在列方程时应尽量避免这样x单独在等号左边或右边的方法。

  4、完成“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独立完成判断后说说想法。

  (2)完成第2题。

  (3)完成第3题。

  交流所列方程,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第1题。

  能说说每个线段表示的意思吗?方程怎样列呢?

  小组中交流列式。

  2、完成练*一第2题。

  理解题意,说说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列出方程并交流。

  3、完成练*一第3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方程

  等式 50+50=100 x+50>100 x+50=150

  方程 X+50<200 x+x=200

  方程的意义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是解方程,并弄清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会判断什么是方程,会解一步计算的方程,并会检验方程的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验算的*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间的联系及区别,并会应用。

  教具准备:

  课件、白纸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游戏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吧!老师来说一个词语,你们反这个词语反一反说出来,好吗?看谁反应快!

  父母的.爱——爱父母;动物的画——画动物;

  节目的表演——表演节目;生命的感悟——感悟生命;朋友的理解——理解朋友;

  朋友的善待——善待朋友;亲人的召换——召换亲人;儿女的担忧——担忧儿女

  问题的答——答问题;方程的解——解方程;

  引出课题:板书“方程的解解方程”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里面的知识。

  二、讲解概念“等式、方程”

  1、找朋友:

  师:刚才我们玩的这个游戏中,找到了好几对文字上的朋友。

  下面,请你来帮这些式子或数字找找朋友,你愿意吗?

  生:愿意。

  ①、出示课件:同桌之间说一说;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再次出示课件。

  师:这几对好朋友都有什么特点呢?

  生:它们相等。(关键引出“相等”)

  师:除了把它们用线连起来,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它们之间是相等的呢?

  生:列成一个式子。

  学生口答列式,师边板书:80-20=60

  2+0.5=2.5

  30÷15=2

  30×2=60

  师:像这样用等号连接起来的,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们取名叫等式。

  师:你能举例说几个等式吗?

  ②、引出方程:

  师:那剩下的几个它们找不到朋友,心里不太高兴,你能把它们也连连线写成一个等式吗?

  生:能。

  学生口答并板书,如:x+3=9

  300-b=250

  3a=18

  师:我们又找到了3对朋友,它们也是等式。那这三个等式跟刚才的四个等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生:它们有未知数x、a、b。

  师: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给它取名叫方程。

  你能举例说几个方程吗?

  2、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师:那等式和方程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你能用一种直观形象的方法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你可以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指名回答。出示课件并板书。

  师小结:方程属于等式,里面含有未知数,是一种特殊的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判断练*:

  师:我们有了方程和等式的知识,当遇到一个式子,要判断它是不是方程时,应该怎么想?

  生:先看它是不是等式,如果是等式,再看它有没有未知数。如果它有未知数,就是方程;如果没有未知数,就不是方程,而是一般的等式。

  师小结:一必须是等式,二必须含有未知数。

  师出示课件中的练*:下列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①、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35-b=1284÷12=7

  5x-32<749÷y=7

  450x=90069+a

  ②、含有未知数的算式叫做方程。

  ③、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

  ④、35+x=76既是等式,也是方程。

  ⑤、30+20=10+40是等式,但不是方程。

  ⑥、y=0不是方程。

  ⑦、x=20是方程30+x=50的解。

  方程的意义教案 4

  教学内容: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教材第105一107页,练*二十六)。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式及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以及等式与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培养良好的解题*惯。

  教 具:

  教学天*、小黑板。

  学 具:

  自制的简易天*、定量方块。

  教学步骤:

  一、复*

  1.根据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的关系说出求下面各数的方法。

  (1)一个加数=( )○( )

  (2)被减数=( )○( )

  (3)减数=( )○( )

  (4)一个因数=( )○( )

  (5)被除数=( )○( )

  (6)除数=( )○( )

  2.求未知数X(并说说求下面各题X的依据)。

  (1)20十X=100 (2)3X=69

  (3)17—X=0.6 (4)x÷5=1.5

  二、新授

  1.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1)出示天*,介绍使用方法(演示)后,设问:

  在天*两边放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使天*保持*衡?

  (两边的物体同样重时,天*才能保持*衡。)

  (2)演示:在左边放两个重物各20克和30克,右边砝码也是50克,让学生观察,天*是*衡的。说明了什么?怎样用式子表示?

  板书:20十30=50

  指出: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等式。

  (并板书)等式: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的相等关系,即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3)教学例2(课本105页)。

  ①教师继续演示,调整,在左盘放一20克的重物和一个未知重量的方块,右盘里放一个100克重的砖码。(如教材105页第二幅图)让学生观察天*是否*衡(指针正好指在刻度线中央,天*是*衡的),那么也就说明了这个天*左右两边的物体的重量相等。怎样用等式表示出来呢?

  板书:20+?=100

  ②等式“20+?=100”中的?是未知数,通常我们用“X”来表示,那么上面的等式可写成 (板书)20十X=100

  ③比较:等式“20+X=100”与等式“20+30=50”有什么不同?(含有未知数)教师指出,“20+X=100”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④想一想:X等于多少,才能使等式“20+X=100”左右两边相等?(未知方块重80克时才能使天*两边的重量相等,即X=30)

  (4)教学例3(课本106页)。

  出示教材第106页上面的例图的放大图,并根据图意写出等式。设问:

  ①图中每个篮球的价钱是X元,3个篮球的总价是多少元?(3x)

  ②依图示(看图)表明3个篮球的总价(3x)是多少元?(234元)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怎样的等式表示出来?

  (板书)3X=234

  ③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含有未知数)当X等于多少时,这个等式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X=78)

  (5)方程的意义:

  综合观察以上三个等式,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20+30=50……一般的等式

  20+X=2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X=234 称之为方程

  (板书)像20+x=100 3X=234 X—10=35 X÷12=5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①根据方程的含义,方程应该具备哪些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未知数,二者缺一不可。)

  ②方程与等式之间是什么关系?(是方程就一定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也就是说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

  (6)练一练(指名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教材第106页“做一做”。

  2.学*“解简易方程”。

  (i)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设问:①看教材第107页,什么叫做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

  (板书)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例如:X=80是方程20+X=100的解;

  X=78是方程3X=234的解。

  (板书)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等于多少时能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而解方程是指求出这个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因此方程的解是解方程过程中的一部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教学例1:

  解方程X一8=16

  ①教师指出:我们以前做过一些求未知数X的题目,实际上就是解方程,以前怎么解,现在仍然怎么解,只是在格式要求方面增加了新的内容。

  ②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想过程:题中的未知数X相当于什么数?(被减数)怎么求被减数?(减数十差)

  (板书)解方程X一8=16

  解::根据被减数等于减数加差;

  X=16十8(与原来学过的求X的思路相同)

  X=24

  检验:把X=24代人原方程

  左边=24一8=16,右边=16

  左边=右边

  所以X=24是原方程的解。

  总结有关的格式要求:

  ①做题时要先写上“解”字。

  ②各行的等号要对齐,并且不能连等。

  ③方框里的运算根据可以不写。

  ④验算以“检验”的形式出示,有固定的格式。解方程时,除了要求写检验以外,都要口算进行检验,防止走过场。

  指导学生看教材第105一107页。

  三、巩固

  1.教材107页“做一做”。

  2,教材第108页练*二十六第1、2题。

  四、练*

  教材第108页,练*二十六第3~5题。

  作业辅导

  1.判断题。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 )

  (2)方程是等式,所以等式也叫方程。 ( )

  (3)检验方程的解,应当把求得的解代人原方程。()

  (4)36是方程X÷3=12的解。 ( )

  2.把下面的各关系式写完整。

  (1)一个加数=( )○( )

  (2)被减数=( )○( )

  (3)减数=( )○( )

  (4)一个因数=( )○( )

  (5)除数=( )○( )

  (6)被除数=( )○( )

  3.解下列方程。(第一行两小题要写出检验过程)

  10—X=0.42 4.5X=27 X十5.8=1***

  X÷28=76 2÷X=0.5 X—8.75=4.65

  板书设计:

  解简易方程

  例1 解方程X-8=16

  方程的意义教案 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天*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不认识天*的学生认识天*,了解天*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天*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

  1.完成练*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一第2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完成补充*题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方程的意义教案优选【5】篇扩展阅读


方程的意义教案优选【5】篇(扩展1)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菁华5篇)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1

  一、说教材分析,学情解析,目标定位

  (一)教材分析:《方程的意义》是第二学段北师大版四下第七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了四年用算术思想解题后,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今后学*运用方程解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问题的重要基础。

  《方程的意义》对于儿童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

  (二)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及新课标中概念教学的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4、让学生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列方程时的数量关系与列算式时的思维过程有着明显不同。用算术方法列算式时的数量关系是充分运用已知数量的运算得出未知数量,它把已知和未知完全隔裂开来,已知条件作为一方,要求的问题为另一方。而列方程的数量关系,是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来,共同参与运算。从列算式求答案的*惯思维转向列方程表示等量关系,学生的思维会有一定的困难。基于以上的思考,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教学难点是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二、说教学过程整堂课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在不任意增加知识点,不任意拔高教学目标,并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地前提下,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教学活动安排了五个环节:

  1、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学中借助天*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

  活动一:感知*衡,体会等式含义课件出示一架天*,在天*一边放上两盒一样重的牛奶(250克)和另一边放上一杯500克开水),请学生仔细观察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再请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天*现在所处的状态。从学生的熟悉生活情境入手,既让学生从天*“*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的乐趣。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活动二:观察发现,抽象出等量关系我创设3个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天*从不*衡到*衡的变化过程,真正体会天*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通过天*的动态变化得出若干个不同的等式,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等式含义的理解。这样设计,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的机会,让他们亲自感知多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来源,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不生硬的塞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让学生充分经历方程模型的生成过程。

  2.引导分类,抽象出方程的意义运用刚才得出的式子进行分类,并让学生说说分类标准,从分类中直接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方程,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得出方程的特点,从而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3.分层练*,巩固新知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找方程”、“猜方程”和“列方程”三个活动。通过活动加深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数学游戏“猜方程”的出现,能引起学生强烈的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巩固方程与等式的概念,使教学达到高潮,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巩固新知的过程中。

  4.小结新知,明确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进行一次梳理,通过总结概括再次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新知的乐趣。

  5.拓展延伸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设计了用方程表示出把我们俩变得一样重的方法,这样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说说本节课的得意之处和遗憾地方)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2

  一、说教材分析,学情解析,目标定位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第二学段北师大版四下第七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了四年用算术思想解题后,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今后学*运用方程解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问题的重要基础。

  《方程的意义》对于儿童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

  (二)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及新课标中概念教学的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4、让学生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列方程时的数量关系与列算式时的思维过程有着明显不同。用算术方法列算式时的数量关系是充分运用已知数量的运算得出未知数量,它把已知和未知完全隔裂开来,已知条件作为一方,要求的问题为另一方。而列方程的`数量关系,是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来,共同参与运算。从列算式求答案的*惯思维转向列方程表示等量关系,学生的思维会有一定的困难。

  基于以上的思考,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教学难点是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二、说教学过程

  整堂课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在不任意增加知识点,不任意拔高教学目标,并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地前提下,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教学活动安排了五个环节:

  1、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

  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学中借助天*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

  活动一:感知*衡,体会等式含义

  课件出示一架天*, 在天*一边放上两盒一样重的牛奶(250克)和另一边放上一杯500克开水),请学生仔细观察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再请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天*现在所处的状态。从学生的熟悉生活情境入手,既让学生从天*"*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的乐趣。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活动二:观察发现,抽象出等量关系

  我创设3个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天*从不*衡到*衡的变化过程,真正体会天*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通过天*的动态变化得出若干个不同的等式,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等式含义的理解。这样设计,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的机会,让他们亲自感知多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来源,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不生硬的塞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让学生充分经历方程模型的生成过程。

  2.引导分类,抽象出方程的意义

  运用刚才得出的式子进行分类,并让学生说说分类标准,从分类中直接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方程,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得出方程的特点,从而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3.分层练*,巩固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找方程"、"猜方程"和"列方程"三个活动。通过活动加深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数学游戏"猜方程"的出现,能引起学生强烈的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巩固方程与等式的概念,使教学达到高潮,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巩固新知的过程中。

  4.小结新知,明确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进行一次梳理,通过总结概括再次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新知的乐趣。

  5.拓展延伸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设计了用方程表示出把我们俩变得一样重的方法,这样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

  (说说本节课的得意之处和遗憾地方)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方程的意义》

  一、 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第九册第四单元第2节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方程在小学乃至初中整个学*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方程的意义”这一节内容是学*其他方程知识的基础。对后面的学*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 教学目标

  在认真分析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拟定了本科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3、学生在对式子的观察和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创新等能力。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立,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知识经验,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教学难点是:通过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 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课堂教学先后采用演示、实践等教学方法,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主、*等、愉悦的学*氛围,学生在充满趣味性、挑战性的各种数学情境中,充满自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所以本课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索,小组学*作为本课的学生学*的主要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提高了学*积极性,增强了学*的自信心,又掌握了所学基本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等能力。

  四、 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喜欢动手操作,但由于年龄所限,有的同学比较和概括能力还有待加强。

  五、 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遵循《新课标》理念,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形成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情境。我把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上课伊始,我首先用谜语导入,引出本课的教具——天*,对于天*学生并不陌生,在实验室里使用到过,所以学生可以非常轻松地说出天**衡的条件,即天*的左右两边相等。通过这一个环节的设计,把握住学生的好奇天性,学生的学*兴趣被充分地调到起来。把介绍*衡的条件放手给学生,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学生从中也体会到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顺势进入第二个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我主要分四个层次进行。

  第1个层次,教师演示:在天*的一端放一个空杯子,另一端放100克的砝码,这时*衡,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得出这个杯子的重量是100克。

  第2个层次放手给学生,让学生把水慢慢倒入空杯子内,进行左边与右边的比较。学生操作的结果一般有3种情况,

(1)往水杯的方向倾斜

(2)往砝码的方向倾斜

(3)*衡。

教师适时引导水的重量是未知的,在未知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它,如用x或其他的字母,进而用一个简单的式子表示自己所演示的情况。学生在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体验称量成功的喜悦,学生体验到应有的满足感,既复*了旧知识,形成*衡与等式的印象,又为式子的分类打好了基础。

  第3个层次,学生集体交流,将式子进行比较,从而确定等式与不等式的概念。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几个像100+x=250的等式。并比较共同点得出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并通过辨析进一步使学生会分辨哪种等式是方程,哪种不是方程。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等、和谐、愉悦的探究氛围,适时适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创新能力。学生是本节课中的真正学*主人,是名副其实的主角,经历着知识的构建与形成的过程。学生经历了式子分类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归纳,概括出方程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第4个层次,扩展阅读,出示小知识让学生通过阅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体会人们在数学中的探索。然后进入第三个环节。

  第三个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是学生领悟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课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基础练*为主,如让学生在初步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上能熟练辨析方程。适当补充提高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个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提问: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反思本课在知识技能、与他人合作方面的情感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鼓励,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六、 说板书设计

  板书对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增强记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知识体系。

  总之,本课我遵循《新课标》理念,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主线,在导入中启发学生思维,在新授中创新思维,在练*中发展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锻炼,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4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在小学阶段,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就可以了。在这部分教材中,首先通过天*演示引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接着通过实例让学生根据图意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然后再借助集合图,说明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为以后学*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数学,*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说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增强学生学*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同学们对天*有哪些了解呢?天*由天*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就会*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出现*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2、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三、巩固应用

  1、反馈练*。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2、完成练*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3、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5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3页——54页。做一做。练*十一 1——3题。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从等式引入,首先通过天*演示,说明天**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为提供更为丰富的感知材料,教材提出: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然后通过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方程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在“做一做”里,教材给出了6个式子,让学生识别哪些是方程。要让学生明白,未知数还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你知道吗”的阅读材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通过让学生阅读,了解一些有关方程的历史和发展。

  二、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以后通过一定的情景进一步学*方程的意义,列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学生要在熟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在天*的演示情景中观察,思考,讨论,探究。说出方程的特点并由不等的式子到相等的式子,从而推导方程的意义并能扩展到根据方程的意义列出简单的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数量关系。

  三、教法

  1.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是以天*的演示实验为情景引入教学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探究,主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合作学*和探究,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发现意识。

  2.教学方法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结钩和认知水*,从生活实际中的情景——用天*称量物体重量入手,通过教学课件的使用使学生观察“等式”——“不等式”——“方程”的演示过程,深刻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然后结合几道判断题让学生举例深化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最后设计二组情景让学生列出方程和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使方程的概念得到拓展和沿伸。

  四、 教学流程

  1.旧知练*,学前准备

  这一部分共安排了4道填空题。目地是通过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来为本节课的内容作铺垫从而引入本课的课题“方程的意义”。

  2.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从天*的认识入手,让学生了解一些天*的使用知识。然后演示出天*左右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一个100克的珐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衡的情况下空杯子的重量和珐玛的重量是相等的。从而为等式的引入作铺垫。继续演示,在杯中倒满水,天*倾斜,说明不*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再增加珐码,又得到100+x《300的不等式。最后天*逐渐*蘅,左右两边相等,得到100+x=250这样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使学生理解,方程应该是一个等式,而且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样就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方程的意义。接着将式子中的x换成b,式子还是方程。说明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3.深化概念,加强理解

  先出示一组式子判断是不是方程,说出判断的理由,使学生对方程的概念作初步的理解和判断。讨论m+n=3是否是方程,让学生知道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不只一个。最后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和举出反例是对学生知识和技能及运用能力的培养。

  4.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1)列出第62页第2提的方程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根据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

  (2)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情景是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方程的意义的整合运用。引导学生列出方程,还可启发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5.总结全课: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

  6.课堂作业:当堂练*或课下完成。


方程的意义教案优选【5】篇(扩展2)

——《方程的意义》教案合集十篇

  《方程的意义》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判断方程。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等量关系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方法及价值,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和应用能力,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合作探索,小组交流、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认识它吗?(出示天*)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呢?然后说明天*用途和原理。

  (二)观察现象,抽象概括

  1.*衡现象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

  师:我这里有2个25克的果冻,把它们放在天*的左边,右边再放一个质量为50克的砝码,天*怎么样了?

  师: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表示你看到的现象吗?(生:25+25=50或25×2=50。)

  师:用这个简单的式子就能表示天*的这种*衡状况,那么左边表示的是什么?右边表示的又是什么?

  2.不*衡到*衡现象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

  师:我这里还有一个大果冻,不知道是多少克,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我们把这个重X克的果冻放在天*的左边,右边放一个克的砝码,这时天**衡吗?

  师:谁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现在天*的这种不*衡状况?(生:X<)师:那我们怎样才能让天**衡呢?(生:往左边盘中加砝码)我们往果冻

  这边加150克砝码,观察天**衡了吗?

  师:左边盘中物体质量的可以怎样表示?(生:X+150)

  师: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现在天*的这种不*衡状况?(生:X+150>)

  师:刚才往左边盘中加的物体多了,现在我们拿掉50克,现在天*的左边怎样表示呢?

  师:谁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现在天*的这种*衡状况?(生:X+100=)

  3.不确定现象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

  师:我这里还有两瓶矿泉水,红色的有380克,蓝色的有350克,如果将这两瓶矿泉水放到天*左右两边,天*会怎么样?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将这瓶矿泉水喝掉一些,谁来?(请一位同学喝)

  师:这瓶矿泉水被喝掉了多少克?(生:不知道)

  师:可用什么来表示喝了的克数?(生:用X来表示喝了的克数,即X克)

  师:这瓶矿泉水剩下的质量可以怎样表示?[生:(380-X)克]

  师:如果现在把这两瓶矿泉分别放在天*的左右两边,天*会出现什么状况?(生:可能*衡,可能左轻右重,可能左重右轻,分别用380-X=350、380-X<350、380-X>350来表示)

  (三)观察分类,抽象概念

  1.观察分类。

  师:大屏幕上出现的这些数学式子,你能按照这些数学式子的不同特征分类吗?请孩子们自己独立思考,按自己的方式进行分类。(自主学*)

  2.展示分类。

  ①交流分类情况,说明分类理由。

  ②揭示“等式”与“不等式”的概念

  师:像这样的含有等号的式子,数学上称之为等式。像这些含有不等号的式子,我们都称之为不等式。(课件出示相应的分法。)

  3.抽象概念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它们有什么不同?

  师:这些等式中的字母表示“未知数”,像这些“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之为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板书课题)

  师:谁来说说什么是方程?(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四)应用新知,加深理解

  1.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2.创作方程。

  3.问题质疑,揭示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①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方程?

  ②“方程一定是等式,等也一定是方程?

  (五),巩固练*。

  师: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学*有关方程的什么内容。

  师:我们一起来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吧!

  《方程的意义》教案 2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第八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概念,感受方程思想,方程的意义。

  (2)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抽象数学模式。

  1.出示实物天*。

  (实物天*比较小,用屏幕上的天*来模拟实验。)

  2.两个大苹果和一个小西瓜,它们的重量我们还不知道,如果要分别放在两个盘上,猜猜看,天*可能会哪边重呢?(说明两边的重量可能有三种不同的关系。)

  用式子描述重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3.一场篮球比赛,红、蓝两队打得还挺激烈的,你能来描述两队的情况吗?

  用式子表示两队比分的关系。

  红队的教练啊也关注了这个情况,马上叫了一次暂停,并作了战术上的调整,一上场的一段时间里,只有红队连续得了?分,请你猜一猜,两队的情况会怎样呢?

  用式子来表示比分的三种关系,小学数学教案《方程的意义》。

  4.创设四个情景。

  (1)每个情景中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能用关系式清晰地来描述吗?

  二、引导分类,概括方程概念。

  刚才我们对情景的描述得到了很多式子。

  200+200=40018<2318+?<2318+?>2318+?=23

  280>100120<4?25+?=7022y+720=1050

  1.学生尝试第一次分类。

  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1)看是否是等式。

  (2)看是否含有未知数。

  ……

  2.学生尝试第二次分类。

  得到四组不同的式子。

  3.描述每一组的特征。

  4.引导概括方程概念。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三、抓等量关系,体会方程本质。

  1.演示动态*衡。有等量关系,能用方程表示

  2.出示情景(没有等量关系,不能用方程表示。)

  出示情景120元正好买2个玩具企鹅。(有等量关系,能用方程表示)

  3.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

  四、联系实际,应用与拓展。

  1.周老师从无锡到徐州来上课。

  (1)线段图。

  (2)我乘火车从无锡站开出,每小时行?千米,7小时到达徐州站。无锡站到徐州站的铁路长525千米。

  (3)到了徐州站,我买了3枝圆珠笔,每枝?元,付出20元,找回2元。

  2.情景图。

  本届奥运会上,中国台北队获得了?枚金牌,中国队获得了32枚,日本队获得y枚。男孩说:“中国台北队金牌数的16倍正好等于中国队的金牌数。”女孩说:“日本队的金牌数等于中国台北队的8倍。”

  3.开放题。

  小芳集邮共260张,小明集邮共300张。怎样才能使两人的集邮张数一样多?(用方程表示)

  《方程的意义》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是解方程,并弄清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会判断什么是方程,会解一步计算的方程,并会检验方程的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验算的*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间的联系及区别,并会应用。

  教具准备:

  课件、白纸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游戏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吧!老师来说一个词语,你们反这个词语反一反说出来,好吗?看谁反应快!

  父母的爱——爱父母;动物的画——画动物;

  节目的表演——表演节目;生命的感悟——感悟生命;朋友的理解——理解朋友;

  朋友的善待——善待朋友;亲人的召换——召换亲人;儿女的担忧——担忧儿女

  问题的答——答问题;方程的解——解方程;

  引出课题:板书“方程的解解方程”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里面的知识。

  二、讲解概念“等式、方程”

  1、找朋友:

  师:刚才我们玩的这个游戏中,找到了好几对文字上的朋友。

  下面,请你来帮这些式子或数字找找朋友,你愿意吗?

  生:愿意。

  ①、出示课件:同桌之间说一说;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再次出示课件。

  师:这几对好朋友都有什么特点呢?

  生:它们相等。(关键引出“相等”)

  师:除了把它们用线连起来,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它们之间是相等的呢?

  生:列成一个式子。

  学生口答列式,师边板书:80-20=60

  2+0.5=2.5

  30÷15=2

  30×2=60

  师:像这样用等号连接起来的,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们取名叫等式。

  师:你能举例说几个等式吗?

  ②、引出方程:

  师:那剩下的几个它们找不到朋友,心里不太高兴,你能把它们也连连线写成一个等式吗?

  生:能。

  学生口答并板书,如:x+3=9

  300-b=250

  3a=18

  师:我们又找到了3对朋友,它们也是等式。那这三个等式跟刚才的四个等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生:它们有未知数x、a、b。

  师: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给它取名叫方程。

  你能举例说几个方程吗?

  2、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师:那等式和方程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你能用一种直观形象的方法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你可以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指名回答。出示课件并板书。

  师小结:方程属于等式,里面含有未知数,是一种特殊的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判断练*:

  师:我们有了方程和等式的知识,当遇到一个式子,要判断它是不是方程时,应该怎么想?

  生:先看它是不是等式,如果是等式,再看它有没有未知数。如果它有未知数,就是方程;如果没有未知数,就不是方程,而是一般的等式。

  师小结:一必须是等式,二必须含有未知数。

  师出示课件中的练*:下列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①、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35-b=1284÷12=7

  5x-32<749÷y=7

  450x=90069+a

  ②、含有未知数的算式叫做方程。

  ③、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

  ④、35+x=76既是等式,也是方程。

  ⑤、30+20=10+40是等式,但不是方程。

  ⑥、y=0不是方程。

  ⑦、x=20是方程30+x=50的解。

  《方程的意义》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

  2、使学生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这组概念。

  教学准备:简易天*、法码、水笔、橡皮泥、纸条、白纸、磁铁。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时喜欢干什么?你们喜欢玩吗?喜欢的请举手?

  这么多人喜欢玩,老师想问这么多同学中有人玩过玩过跷跷板吗?玩过的请举手,谁来说说玩跷跷板时是怎样的情景?(学生自由回答)

  当两边的距离相等,重的一边会把轻的一边跷起来,两边的重量相等,跷跷板就*衡。

  二、新授

  1、玩一玩

  利用这种现象,科学家们设计出了天*,老师也自己做了一个简易的天*。我们用它来玩一个类似于跷跷板的游戏。好不好?

  谁想上来玩?

  请你在左边放一个20克的法码,右边放一个50克的法码,这时天*怎么样?(右边的把左边的跷起来了),在左边再放一个20克的法码,这时天*怎么样?(右边的把左边的跷起来了,说明右边的重量比左边的重),

  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用水笔板书:20+20<50)

  再在左边放一个10克的法码,这时天*怎么样?(*衡了)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板书:20×20+10=50。学生说加法,则说两个20相加还可用[用水笔板书:]

  看来我们还可以用式子来表示天*的*衡情况,你们想不想亲自来玩一玩?

  老师为你们每一个学*小组也准备了一架简易天*,还有一些法码,以及两块橡皮泥,大家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或者利用你们身边一些比较轻的物体,如橡皮、小刀等,来玩一玩,然后把你们玩的时候看到的现象用式子表示出来,好不好?

  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

  哪个小组把自己所写的式子拿上来展示出来。

  (有不一样的都可以拿上来)

  2、分类

  你们对这些式子满意吗?

  大家写出了这么多的式子,你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分类吗?小组讨论怎么分?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分?

  谁来说说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

  1、如果学生中有“是否含有未知数”(板书:含有未知数)“是否是等式”(板书:等式)这两类的指名上黑板分,其余的口头交流。

  2、把学生写的式子分成两堆,让学生分]

  师: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结果。这一种分法,我们得到的这几个式子是什么式子?这一种分法,

  师:你能把这一种再分成两类吗?怎么分?指名板演。

  你们发现了这一类式子有什么特点?(揭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象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把它叫做方程。这也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的内容。出示课题。

  3、理解概念

  练*: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学生在本子上写一个。

  回忆一下,我们以前见过方程吗,在哪见过?(学生展示交流)

  4、巩固概念

  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式子,它们是方程吗?(用手势表示,随机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通过这几道题的练*,你对方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

  (2)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

  一个方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5、比较辨析

  师: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那么方程和等式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老师说,方程一定是等式。对吗?(结合板书交流)

  等式也一定是方程。(结合板书交流)

  也就是说: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方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吗?

  例如画图或者别的方式,小组合作,试一试。(用水笔画在白纸上,字要写得大些)

  三、巩固

  师:同学们的图非常形象地表示出了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关系,

  1、这些图你能用方程来表示吗?

  2、看来同学们对今天学的知识掌握得不错,用方程还可以表示生活中的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

  如:我班一共有多少人,男生有多少人?如果把女生的人数看成X,你会用方程来表示男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之间的关系吗?

  师:这里还有一些有关我们学校的信息,谁来读一读。

  3、新的谢桥中心小学,是苏州市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小学之一。建筑面积约25000*方米,3幢教学楼的建筑面积一共约为19500*方米,*均每幢为c*方米,其它建筑面积为m*方米。你能选择其中一些信息列出方程来吗?(同桌交流)

  四、小结

  学了这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有什么想对老师说的吗?

  《方程的意义》教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根据题意列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

  学生自学

  要求: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

  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第二种:

  X+50>100 X+X=100

  X+50<100

  X+50=100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 、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四、课堂作业:练*一的1、2、3。

  板书: 方程的初步认识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方程的意义》教案 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等式”“不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并能进行辨析,学会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学*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学难点】

  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同学们对天*有哪些了解呢?天*由天*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就会*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出现*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2.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3.反馈练*。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课堂练*

  这节课学*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要学*好数学,需掌握好方程,教师可多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掌握课程内容。也可让学生观察生活,建立课堂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方程的意义》教案 7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3~5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楚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

  2、培养学生认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自主的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出示ppt 显示曹冲称象的画面 引导同学们自己思考怎么把大象的重量称出来

  小组之间讨论并得出结论 全班集体订正。继而引出相等,*衡的概念。

  (2)课件出示天*,让学生说说天*的特点。师概括总结得出天*的*衡这一特点。

  师;怎样才能使天*左右两边相等?

  出示一架天*的左边是有物体20克和30克,右边是50克

  师:用算式怎么表示?

  生:20+30=50

  引导总结得出这个一个等式。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再出示天*左边是20克的物体和?克的物体,右边是100克的物体。

  师:“?”表示什么?我们可以用什么表示?

  生:用字母表示。

  生1:20+x=100

  生2:100-x=20

  生3:100-20=x

  师:你认为用哪个式子更能表示天*的作用两边是*衡的?

  引导得出:20+x=100 表示天*左右两边是*衡的.

  出示6架天*,根据天*的*衡状态写算式。

  把这8个算式标号,得练*:

  ①20+30=50 ⑤ 80<2χ

  ②20+χ=100 ⑥ 3χ=180

  ③50×2=100 ⑦100+20<100+50

  ④50+2χ> 180 ⑧100+2χ=3×50

  思考:你能给这些式子分类吗?并说说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

  同桌合作交流汇报

  等式 不等式

  ①20+30=50 ④50+2χ> 180

  ②20+χ=100 ⑤ 80<2χ

  ③50×2=100 ⑦100+20<100+50

  ⑥ 3χ=180

  ⑧100+2χ=3×50

  含有未知数的式子 不含未知数的式子

  ②20+χ=100 ①20+30=50

  ④50+2χ> 180 ③50×2=100

  ⑤ 80<2χ ⑦100+20<100+50

  ⑥ 3χ=180

  ⑧100+2χ=3×50

  师:既是等式,又含有未知数的的式子有哪几个?

  生:②20+χ=100

  ⑥ 3χ=180

  ⑧100+2χ=3×50

  像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今天给它起个新的名字,称为“方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① 35-χ =12 ( ) ⑥ 0.49÷χ =7 ( )

  ② Y+24 ( ) ⑦ 35+65=100 ( )

  ③ 5 χ+32=47 ( ) ⑧χ-14> 72 ( )

  ④ 28< 16+14( ) ⑨9b-3=60 ( )

  ⑤ 6(a+2)=42 ( ) ⑩ χ +y=70 ( )

  张强也列了两了式子,不小心被墨水弄脏了。猜猜他原来列的是不是方程?

  (1) 6X + ( =78

  (2) 36 + ( ) =42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方程的意义》教案 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6~98页的内容,完成练*二十四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以及解简易方程的一般步骤.

  教具准备

  简易天*、砝码、标有“20”、“30”和“?”的方木块,画有教科书第12页上图的挂图,小黑板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方程的意义.

  (1)教学第1个例子.

  教师将简易天*、砝码摆在讲台上,然后,提出问题指名让学生回答.

  教师:讲台上摆着的是什么仪器?(天*.)

  它是用来做什么的?(用来称物品的重量的.)

  怎样用它来称物品的重量呢?(在天*的左面盘内放置所称的物品,右面盘内放置砝码.当天*的指针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衡,即天*两端的重量相等.砝码上所标的重量就是所称物品的重量.)

  教师一边提问,一边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如何用天*称物品.(称出的物品同教科书第11页上图.)

  教师:那么,使天**衡的条件是什么呢?(天*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

  教师:对!天*两边放上重量相等的物品时,天*就*衡,反过来说,天*保持着*衡,就说明天*两边所放的物品重量相等.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式子来表示出这种*衡的情况呢?试试看!

  先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写出算式:20+30=50

  教师:20+30=50是一个什么式子?(等式.)对!这是一个等式.

  (2)教学第2个例子.

  教师改变天*上所放的物品和砝码,使之同教科书第11页下图.

  教师:现在天*也保持着*衡,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天*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那么,怎么用式子来表示这种*衡的情况呢?再试试看!

  指名让学生试着写等式,如果学生写出20+?=100,可以提示学生:“?”是不是要求的未知数?我们以前学*过,一般用什么字母表示未知数?

  教师和学生共同把等式20+?=100改写成20+x=100.

  教师:20+x=100是一个什么式子?

  学生:这也是一个等式.

  教师:对!这也是一个等式.但是,这一个等式与20+30=50有什么不同?

  学生:这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师:左盘中的这个标有“?”的方木块应该是多少克,才能使天*保持*衡呢?也就是这个等式中的x是多少才能使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呢?可以是一个随便的重量吗?

  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教师总结.

  教师:对!这里的x所表示的未知重量不是随便确定的,它必须是使天*保持*衡的重量,也就是说未知数所代表的数值必须使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同学们观察一下天*,想一想x应该代表什么数呢?

  让同桌的学生讨论一下,然后指名说一说.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左盘中未知的'方木块重80克才能使天**衡,所以只有x等于80的时候,才能使等式中的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

  教师在20+x=100的右边板书:x=80

  (3)教学第3个例子.

  教师出示挂图(教科书第12页上图.)

  教师:我们再来看这个例子.大家先认真观察,想一想,这幅图的图意是什么.同桌的两个同学说一说.

  指名让学生说图意.

  学生:这幅图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个篮球的价钱是x元,3个篮球的总价是186元.

  教师:每个篮球的价钱是x元,3个篮球的总价还可以怎样表示?

  学生:每个篮球的价钱是x元,3个篮球的总价还可以表示为3x元.

  教师:谁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来?

  学生:3x=186

  教师:想一想,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这也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师:当x等于多少时,这个等式中的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

  《方程的意义》教案 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6~98页的内容,完成练*二十四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以及解简易方程的一般步骤.

  教具准备

  简易天*、砝码、标有“20”、“30”和“?”的方木块,画有教科书第12页上图的挂图,小黑板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方程的意义.

  (1)教学第1个例子.

  教师将简易天*、砝码摆在讲台上,然后,提出问题指名让学生回答.

  教师:讲台上摆着的是什么仪器?(天*.)

  它是用来做什么的?(用来称物品的重量的.)

  怎样用它来称物品的重量呢?(在天*的左面盘内放置所称的物品,右面盘内放置砝码.当天*的指针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衡,即天*两端的重量相等.砝码上所标的重量就是所称物品的重量.)

  教师一边提问,一边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如何用天*称物品.(称出的物品同教科书第11页上图.)

  教师:那么,使天**衡的条件是什么呢?(天*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

  教师:对!天*两边放上重量相等的物品时,天*就*衡,反过来说,天*保持着*衡,就说明天*两边所放的物品重量相等.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式子来表示出这种*衡的情况呢?试试看!

  先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写出算式:20+30=50

  教师:20+30=50是一个什么式子?(等式.)对!这是一个等式.

  (2)教学第2个例子.

  教师改变天*上所放的物品和砝码,使之同教科书第11页下图.

  教师:现在天*也保持着*衡,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天*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那么,怎么用式子来表示这种*衡的情况呢?再试试看!

  指名让学生试着写等式,如果学生写出20+?=100,可以提示学生:“?”是不是要求的未知数?我们以前学*过,一般用什么字母表示未知数?

  教师和学生共同把等式20+?=100改写成20+x=100.

  教师:20+x=100是一个什么式子?

  学生:这也是一个等式.

  教师:对!这也是一个等式.但是,这一个等式与20+30=50有什么不同?

  学生:这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师:左盘中的这个标有“?”的方木块应该是多少克,才能使天*保持*衡呢?也就是这个等式中的x是多少才能使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呢?可以是一个随便的重量吗?

  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教师总结.

  教师:对!这里的x所表示的未知重量不是随便确定的,它必须是使天*保持*衡的重量,也就是说未知数所代表的数值必须使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同学们观察一下天*,想一想x应该代表什么数呢?

  让同桌的学生讨论一下,然后指名说一说.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左盘中未知的方木块重80克才能使天**衡,所以只有x等于80的时候,才能使等式中的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

  教师在20+x=100的右边板书:x=80

  (3)教学第3个例子.

  教师出示挂图(教科书第12页上图.)

  教师:我们再来看这个例子.大家先认真观察,想一想,这幅图的图意是什么.同桌的两个同学说一说.

  指名让学生说图意.

  学生:这幅图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个篮球的价钱是x元,3个篮球的总价是186元.

  教师:每个篮球的价钱是x元,3个篮球的总价还可以怎样表示?

  学生:每个篮球的价钱是x元,3个篮球的总价还可以表示为3x元.

  教师:谁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来?

  学生:3x=186

  教师:想一想,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这也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师:当x等于多少时,这个等式中的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

  《方程的意义》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会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2.经历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发展抽象概括能力,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计算公式等,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意思。

  难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表示结果也表示关系。

  教学过程

  课前听歌:英文字母歌

  (一)导入

  师:大家都说咱们班的同学见多识广,表达能力特强,倾听*惯也非常好,老师特意带了几张图片来考考大家。你能看懂吗?(边播边说)

  老师带来的这几张图都有字母,生活中,它们都表示了特定的含义,在这里用字母你觉得有什么好处?(方便、简洁)

  师: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字母吗?(广告上的字母、衣服商标、零食袋的名称、车牌开头字母……)看来咱们班的同学真的是见多识广。

  [设计意图: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数学学*中,学生对字母已不陌生。通过课前对相关信息的收集、交流,了解学生已有的学*经验,确定和把握新知的教学起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通过举例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

  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盒子,里面是什么呢?想知道吗?(给学生看看)

  (二)学*“字母表示数”

  1.单个字母表示数。

  师:猜猜里面有多少钱?(生猜)

  有这么多种可能,看来这个数是不确定的,未知的。

  师:谁能用一种简便的方法把同学们说的数都表示出来呢?

  可能性1:……

  你是指说不完的数吧?这也是一种表示的方法。还有吗?

  可能性2:a元或其他字母表示。

  为什么用a元表示呢?

  可能性3:没有字母出现。

  其实在我们数学上用一个简单的字母就可以把所有的可能都表示出来。

  引导小结:像表示这种不确定的数时,我们就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字母表示数”。读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体会这个盒子的钱是不确定的,未知的,引导学生在说不完的情况下或者未知的情况下用字母表示数。]

  2.过渡。

  刚才我们是用哪个字母来表示盒子里的钱的?(板书:a)

  3.含有字母的减法式子表示数。

  问其中一个学生:现在请你在里面取出一张钱,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取钱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思考后面提出的问题。]

  (1)问旁边另一学生:现在盒子里还有多少钱呢?

  可能性1:b元。

  现在是b元了,比刚才多了还是少了?跟刚才的a有关系吗?那你能用a来说一说吗?

  可能性2:(a-10)元板书:a-10

  引导小结:原来不仅可以用一个字母表示数,还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你们真是太厉害了。

  “a-10”表示什么意思?说的真好,谁能再来说一遍。

  引导:a-10有两种含义,既表示现在盒子里的钱数,又表示比刚才盒子里的钱少了10元。

  (2)又问刚才的学生:好,请您把钱先放回来,谢谢!

  现在盒子里有多少钱?(还是a元。)

  [设计意图:感受从盒子里取放相同的钱数,盒子里的钱数不变,仍是a元。]

  (3)再请一生从盒子里拿钱:谁也想来取试试看。

  生拿了后举起来给大家看。

  再问:现在这盒子里还有多少钱?(板书:a-5)

  你们都是这样想的吗?你能来说说意思吗?

  好,谢谢你的配合,请把钱放回去。现在盒子里还是a元。

  哦,你也想来,你也来一次。(生举起后说说式子。)

  [设计意图:学生在盒子里取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参与其中。深刻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关系。]

  4.含有字母的加法式子表示数。

  咱们班的同学真的是太机智了,刚才咱们是往盒子里取钱,如果往里面放入10元钱,现在是几元了呢?

  a+10,对吗?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a+5,生说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一个逆向的思维,从刚刚往盒子里取钱,再放回,再往盒子里放钱,体会用字母式可以有加减法的运算。引导学生结合例子说说字母式的两层含义。]

  5.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表示数。

  (1)如果老师有6个这样的盒子,里面存的钱都是a元,现在一共有多少钱?你能用式子表示出来吗?把它写下来。(a×6)也可以是?(6×a)表示什么意思?(引导说两层含义:既表示6盒钱的元数,又表示现在的钱是刚才1盒钱的6倍。)

  板书:a×6、6×a

  在数学上写字母乘法式子的时候,还有着更简便的方法,我们来看看智慧老人是怎么说的吧,再在草稿纸上写一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字母是不仅有加减法,而且还有含有乘号的字母式子。结合题意,列出字母式,引导说出两层含义。设置悬念,智慧老人还有更简便的字母乘法式缩写方法,感受字母简洁美埋下伏笔,而后让学生自学乘法字母式子简写知识窗,显得更加主动,更加亲切。]

  (2)老师又有个疑问了:6a还可不可以表示其他地方的数呢?

  比如:出示幻灯片,一支铅笔a元,6支铅笔就是6a元。

  一个苹果重a千克,6个苹果就重6a千克。

  ……谁能来说说,咱们班的同学都是爱思考的孩子。

  [设计意图: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含有字母的算式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与结果的过程中,6a可以表示很多地方的数,通过给学生举例子,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地去思考,串编出很多例子来理解。]

  (3)减法、乘法都有了,还有其他的式子可以写吗?

  两种过渡:

  可能性1:还有加法。(怎么加?表示什么?)

  可能性2:还有除法。(除法也可以吗?)

  6.含有字母的除法式子表示数。

  老师告诉你,这盒子里的钱刚好够买6个这样的盒子,你知道每个盒子多少钱吗?

  板书:a6你还能想到其他式子吗?

  [设计意图:根据前面乘法字母式子的铺垫,引导学生理解含有字母的除法式子的含义,增加了数学活动的趣味性。]

  7.延伸。

  老师写了满满一黑板的“a”,看来对a特别有好感啊,其实我们还可以用其他字母来表示,比如:(由生答)b,如果原来的钱数是b元,那么这里就是b-5,b+10,6b,b6……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刻感受不仅字母a可以表示未知数,其他字母也可以表示数。比如:x、b、c等。]

  (三)练*

  1.看来,字母式的能量可真大呀!让我们拿出作业纸也来写一写吧!

  (1)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①公共汽车上原有35人,到站后下车a人,上车b人,现在车上有()人。

  ②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x米,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米。

  ③一本练*本的价格是a元,买b本应付()元。

  ④有一段m米长的绳,*均截成5段,每段长()米。

  学生反馈。

  [设计意图:建立在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作业上独立完成练*题。又因为学生是初步接触用字母表示数,所以必须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理解的字母式子含义,留给学生一个自主思考的余地。]

  (2)妈妈比我大26岁,如果用n表示淘气的年龄,淘气妈妈的年龄怎么表示呢?(同桌之间列表格试试吧)

  想想这里的n可以取哪些数?(生答)1000岁行吗?

  看来,在有些题目中,比如字母表示年龄的时候,是有取值范围的。

  [设计意图:借助母子年龄关系的情境,引导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几的数量关系(两个数量的差是一个常数),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简洁明了的特点,扩展了学生的思路,也让学生体会到变化的数具有一定的范围,要根据实际进行判断。]

  2.研究了这么久,同学们都有些累了吧。让我们一起来唱一首儿歌放松一下。

  《数青蛙》儿歌。

  (1)能继续编下去吗?那如果是a只青蛙呢?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2)反馈学生作业,交流,比较哪种方法更确切?更简洁?

  可能性1:a、b、c、d

  质疑:abcd分别表示什么呢?

  可能性2:a、a、2a、4a

  你为什么这样写?原来青蛙的嘴、眼睛、腿和青蛙只数都有一定的关系的。

  你们觉得哪一种更确切?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看似简单的儿歌一直说下去,学生不仅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还会产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需要,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更为复杂的儿歌如何用字母表示。学生经历了这个探索过程,将再次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自主建构模型――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但能表示结果还能体现数量之间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你觉得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优越性吗?

  3.看来,字母在数学中随处可见,还有更多的用处等待你们的发现。这节课就上到这!

  七、板书设计

  字母表示数

  不确定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a(未知)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a-10

  数量关系a+10

  a×6=6×a=6・a=6a

  a÷6

  教学反思

  在学生归纳总结出“生活化语言”的结论时,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本质特征及其用法有了直接的体验以后,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把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体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从语言角度出发就是寻求“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相互磨合,在语言描述交流中创造形式化,是学生主动参与后得出的,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应防止以“生活化”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味”。如果不加引导地放手让学生一味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数学概念与数学知识,让学生的数学学*只停留在“生活化”的低层次水*而不上升为形式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很难得以提高,数学学科的教育功能也就不能得以全面发挥。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数学。

  用字母表示数,看似浅显、*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学*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比较难以理解的。如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学*,就会给学生的思维带来很大困难。

  2.引导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即符号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初步感受这样的问题无穷多,再让学生在列算式解答问题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这样的算式写不完,产生探究、创造的欲望,从而逐步抽象出含有字母的式子。这个过程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真正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即符号化的全过程),学生自己归纳、概括知识,加深了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的理解。

  3.巧妙设计练*,扎实训练“双基”。

  新一轮课程改革,并不意味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要进行合理的扬与弃。本节课就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我们教学中传统的做法,即“双基实,变式精”,充分做到了“分层练*有保证、变式练*有体现”。在练*与应用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有层次、有坡度、有新意的*题,并且都是以生活为素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提炼过的)、服务于生活,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现实问题的同时,“双基”得到了进一步的夯实与提高,也为后续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有机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体现数学味的课堂。

  教学中力求让课堂充满数学的思考。本节课,在学生参与创造、运用新知的同时,极好地渗透了符号化、函数、辩证等数学思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和方法。

  5.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数学美,增强学生的数学情感。

  学生学*数学的过程既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是一个经验共享、相互启智的过程。本节课教师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同时,为学生创设了多次合作、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进行碰撞和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使思维变得更加缜密与深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学*过程中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简洁美,增强学生的数学情感。

  关注数学抽象,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交替中体验数学,在现实数学结构重组中理解数学。通过数学抽象活动能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将具体数学问题抽象为形式化,从而提升学生数学抽象的水*。


方程的意义教案优选【5】篇(扩展3)

——方程的意义公开课教案范本5份

  方程的意义公开课教案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天*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不认识天*的学生认识天*,了解天*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天*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

  1.完成练*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一第2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完成补充*题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方程的意义公开课教案 2

  【教材分析】

  方程在小学乃至初中整个学*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方程的意义》这一节内容是学*其他方程知识的基础。本课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整个教学过程先通过天*演示引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然后对一些不同的式子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对其进行分类,最后归纳.概括出方程的意义,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创新等能力,为以后学*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等式与方程的意义,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养成合作意识。

  3.感受方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

  【数学思想】

  符号化思想,转化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1.同学们,谁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

  2.谁能简单地说一下曹冲是利用什么原理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呢?

  3.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工具能帮我们测量出相同重量的物体。今天就先来认识其中的一种:天*。

  简单介绍《曹冲称象的故事》

  能说出让大象和石头的重量相等,再称石头的重量。

  达成目标:创设贴*学生实际不仅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兴趣,也为下面出示天*做好铺垫。

  二.共同探索,总结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1.出示天*:让学生说一说对天*有哪些了解?

  如果学生说得不全教师做补充:使用天*一般是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指针在中间说明天**衡。

  2.合作探究。

  (1)在天*的右边放一个100g的砝码,怎样才能让天**衡呢?

  用算式怎样表示呢?

  让学生观察式子,等号左边与右边相等,这样的式子就是一个等式。(板书:等式)

  (2)把一个杯子放在天*的左边,右边放100g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天*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教师质疑:如果我往杯子里倒些水,观察天*现在的情况。

  师:一杯水的重量是多少,怎样表示?你有办法吗?

  追问:如果用未知数x来表示水的重量,那么杯子和水一共有多重,又该怎样表示呢?

  (3)再次让学生观察现在的天*(天*右边放100g砝码),发现了什么?哪边重一些呢?你们能用数学算式来表示吗?

  (4)教师在右边依次加一个100g的砝码,加两个100g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天*的情况,用数学算式怎样来表示吗?

  教师让学生继续操作,怎样才能使天**衡呢?

  这说明了什么?

  (一杯水的重量等于250g)

  (5)你们能用数学算式来表示这天*的状况吗?

  (师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师总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板书:等式)

  (6)让学生比较50+50=100与100+x=250两个等式,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像100+x=250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板书:方程)

  (7)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小结:

  是不是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

  是不是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

  那么,方程有哪些特点?

  (8)让学生仿照课本情境图,自己试着写一些方程。

  自由发言,可能会说:天*有两个托盘,中间有指针;天*一边放物品一边放砝码,物品的重量与砝码的重量相等;天*可以称量物体的质量,还可以判断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

  让学生自主思考.交流操作,得出:在天*的左边放2个50g的砝码就可以保持*衡。

  用算式表示:50+50=100。

  学生认真观察,然后会发现:现在天**衡,说明空杯子重100g。

  学生看出在空杯里加一杯水后天*不*衡了。

  思考得出:一杯水的重量=水的重量十杯子的重量。

  学生汇报:100+x

  学生回答:天*两边不*衡,用数学算式来表示100+x>100

  学生观察后分组讨论:

  汇报时用式子表示:

  100+x>200

  100+x<300。

  这时学生很容易发现这杯水的重量大于200g,小于300g。

  引导学生把右边的砝码换成250g,使天*左右两边*衡。

  学生自主思考,再全班交流汇报:100+x=250

  生观察后会发现:前面两个算式两边不相等,后面一个算式两边是相等的。

  达成目标:通过直观演示活动,在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得出上面的式子,为下面的分类讨论环节做准备,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自主思考,并交流得出:第一个等式没有未知数x,第二个等式含有未知数x。

  不是

  是

  达成目标: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1题。

  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再自主判断,最后集体交流。

  先说一说图意,再写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达成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分类比较,

  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层层递进,达到理解方程意义和掌握方程判断方法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比.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

  四.反馈巩固,分层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基础练*:66页练*十四第1.2.3题。

  拓展练*:见

  达成目标:孩子大部分应该能发现存在的等量关系,但可能会出现40-28=x这样的式子,应该规范孩子的写法。

  五.课堂总结,提升认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这节课你运用了哪些学*方法,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这堂课的表现是怎么评价的?

  达成目标:方程的特点:是一个等式,且含有未知数。

  1.像100+x=25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有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等式,一个是含有未知数。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全都是方程。

  方程的意义公开课教案 3

  教学内容

  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教材第105一107页,练*二十六)。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式及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以及等式与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培养良好的解题*惯。

  教具:

  教学天*、小黑板。

  学具:

  自制的简易天*、定量方块。

  教学步骤:

  一、复*

  1.根据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的关系说出求下面各数的方法。

  (1)一个加数=()○()

  (2)被减数=()○()

  (3)减数=()○()

  (4)一个因数=()○()

  (5)被除数=()○()

  (6)除数=()○()

  2.求未知数X(并说说求下面各题X的依据)。

  (1)20十X=100(2)3X=69

  (3)17—X=0.6(4)x÷5=1.5

  二、新授

  1.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1)出示天*,介绍使用方法(演示)后,设问:

  在天*两边放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使天*保持*衡?

  (两边的物体同样重时,天*才能保持*衡。)

  (2)演示:在左边放两个重物各20克和30克,右边砝码也是50克,让学生观察,天*是*衡的。说明了什么?怎样用式子表示?

  板书:20十30=50

  指出: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等式。

  (并板书)等式: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的相等关系,即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3)教学例2(课本105页)。

  ①教师继续演示,调整,在左盘放一20克的重物和一个未知重量的方块,右盘里放一个100克重的砖码。(如教材105页第二幅图)让学生观察天*是否*衡(指针正好指在刻度线中央,天*是*衡的),那么也就说明了这个天*左右两边的物体的重量相等。怎样用等式表示出来呢?

  板书:20+?=100

  ②等式“20+?=100”中的?是未知数,通常我们用“X”来表示,那么上面的等式可写成(板书)20十X=100

  ③比较:等式“20+X=100”与等式“20+30=50”有什么不同?(含有未知数)教师指出,“20+X=100”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④想一想:X等于多少,才能使等式“20+X=100”左右两边相等?(未知方块重80克时才能使天*两边的重量相等,即X=30)

  (4)教学例3(课本106页)。

  出示教材第106页上面的例图的放大图,并根据图意写出等式。设问:

  ①图中每个篮球的价钱是X元,3个篮球的总价是多少元?(3x)

  ②依图示(看图)表明3个篮球的总价(3x)是多少元?(234元)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怎样的等式表示出来?

  (板书)3X=234

  ③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含有未知数)当X等于多少时,这个等式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X=78)

  (5)方程的意义:

  综合观察以上三个等式,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20+30=50……一般的等式

  20+X=200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X=234称之为方程

  (板书)像20+x=1003X=234X—10=35X÷12=5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①根据方程的含义,方程应该具备哪些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未知数,二者缺一不可。)

  ②方程与等式之间是什么关系?(是方程就一定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也就是说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

  (6)练一练(指名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教材第106页“做一做”。

  2.学*“解简易方程”。

  (i)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设问:①看教材第107页,什么叫做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

  (板书)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例如:X=80是方程20+X=100的解;

  X=78是方程3X=234的解。

  (板书)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等于多少时能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而解方程是指求出这个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因此方程的解是解方程过程中的一部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教学例1:

  解方程X一8=16

  ①教师指出:我们以前做过一些求未知数X的题目,实际上就是解方程,以前怎么解,现在仍然怎么解,只是在格式要求方面增加了新的内容。

  ②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想过程:题中的未知数X相当于什么数?(被减数)怎么求被减数?(减数十差)

  (板书)解方程X一8=16

  解::根据被减数等于减数加差;

  X=16十8(与原来学过的求X的思路相同)

  X=24

  检验:把X=24代人原方程

  左边=24一8=16,右边=16

  左边=右边

  所以X=24是原方程的解。

  总结有关的格式要求:

  ①做题时要先写上“解”字。

  ②各行的等号要对齐,并且不能连等。

  ③方框里的运算根据可以不写。

  ④验算以“检验”的形式出示,有固定的格式。解方程时,除了要求写检验以外,都要口算进行检验,防止走过场。

  指导学生看教材第105一107页。

  三、巩固

  1.教材107页“做一做”。

  2,教材第108页练*二十六第1、2题。

  四、练*

  教材第108页,练*二十六第3~5题。

  作业辅导

  1.判断题。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2)方程是等式,所以等式也叫方程。()

  (3)检验方程的解,应当把求得的解代人原方程。()

  (4)36是方程X÷3=12的解。()

  2.把下面的各关系式写完整。

  (1)一个加数=()○()

  (2)被减数=()○()

  (3)减数=()○()

  (4)一个因数=()○()

  (5)除数=()○()

  (6)被除数=()○()

  3.解下列方程。(第一行两小题要写出检验过程)

  10—X=0.424.5X=27X十5.8=1***

  X÷28=762÷X=0.5X—8.75=4.65

  板书设计:

  解简易方程

  例1解方程X-8=16

  方程的意义公开课教案 4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3~5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楚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

  2、培养学生认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自主的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出示ppt显示曹冲称象的画面引导同学们自己思考怎么把大象的重量称出来

  小组之间讨论并得出结论全班集体订正。继而引出相等,*衡的概念。

  (2)课件出示天*,让学生说说天*的特点。师概括总结得出天*的*衡这一特点。

  师;怎样才能使天*左右两边相等?

  出示一架天*的左边是有物体20克和30克,右边是50克

  师:用算式怎么表示?

  生:20+30=50

  引导总结得出这个一个等式。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再出示天*左边是20克的物体和?克的物体,右边是100克的物体。

  师:“?”表示什么?我们可以用什么表示?

  生:用字母表示。

  生1:20+x=100

  生2:100-x=20

  生3:100-20=x

  师:你认为用哪个式子更能表示天*的作用两边是*衡的?

  引导得出:20+x=100表示天*左右两边是*衡的.

  出示6架天*,根据天*的*衡状态写算式。

  把这8个算式标号,得练*:

  ①20+30=50⑤80<2χ

  ②20+χ=100⑥3χ=180

  ③50×2=100⑦100+20<100+50

  ④50+2χ>180⑧100+2χ=3×50

  思考:你能给这些式子分类吗?并说说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

  同桌合作交流汇报

  等式不等式

  ①20+30=50④50+2χ>180

  ②20+χ=100⑤80<2χ

  ③50×2=100⑦100+20<100+50

  ⑥3χ=180

  ⑧100+2χ=3×50

  含有未知数的式子不含未知数的式子

  ②20+χ=100①20+30=50

  ④50+2χ>180③50×2=100

  ⑤80<2χ⑦100+20<100+50

  ⑥3χ=180

  ⑧100+2χ=3×50

  师:既是等式,又含有未知数的的式子有哪几个?

  生:②20+χ=100

  ⑥3χ=180

  ⑧100+2χ=3×50

  像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今天给它起个新的名字,称为“方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①35-χ=12()⑥0.49÷χ=7()

  ②Y+24()⑦35+65=100()

  ③5χ+32=47()⑧χ-14>72()

  ④28<16+14()⑨9b-3=60()

  ⑤6(a+2)=42()⑩χ+y=70()

  张强也列了两了式子,不小心被墨水弄脏了。猜猜他原来列的是不是方程?

  (1)6X+(=78

  (2)36+()=42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方程的意义公开课教案 5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和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本信息窗展示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大熊猫、东北虎的图片以及相关文字说明。其主要信息有白鳍豚数量的变化情况;野生和人工养殖的大熊猫数量的关系;2003年与2010年人工繁育东北虎数量的比较。根据上述信息,引导学生提出相应问题,进而研究方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借助天*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在经历天*由*衡不*衡*衡的动态过程中,加深对方程及等式意义的理解。

  3、使学生在学*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带来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几幅图片。(课件出示信息窗1的三幅动物图片)

  我们应该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今天这节课,就以这三种动物为话题,来研究其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大熊猫、东北虎的数量变化情况的情境引入课题,学生比较感兴趣,乐于探究,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找出白鳍豚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

  (1)提问:我们先来看白鳍豚的这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白鳍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1980年约有400只,比2004年多300只。

  (2)根据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根据1980年约有400只,比2004年多300只这句话写出等量关系式。

  (3)先自己写一写,再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2004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

  1980年只数-2004年只数=300只

  1980年只数-300只=2004年只数

  (4)教师板书2004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这个等量关系式,并提问: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个等量关系吗?先自己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汇报:如用a表示2004年的白鳍豚只数,上面的等式就可写成a+300=400。

  (5)教师小结:刚才大家用了不同的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其实一般情况下,我们用字母x来表示未知数。上面的等式就可写成x+300=400(板书)。

  【设计意图】由于直接让学生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出白鳍豚2004年只数和1980只数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这个问题进行细化,减少坡度,学生容易理解掌握。

  2、借助天*理解等式的意义。

  根据x+300=400:等号左边求得是哪一年的只数?(1980年的只数)等号右边是哪一年的只数?(1980年的只数)

  像上面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等式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借助天*来研究一下。(出示天*)

  (1)提问:你对天*有哪些了解?(如果学生对天*的用途、构造及使用方法不了解,教师可以做简单的介绍。)

  (2)天*的左盘放了一个正方体,右盘是100克的砝码。放正方体的一头重。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天**衡吗?

  右盘加上50克的砝码,天**衡了。

  (3)天*左盘放入10克砝码,右盘放入20克砝码。

  提问:观察天**衡了吗?如何使它*衡?(左边再加上10克的砝码就*衡了。)

  提问:根据天**衡的道理,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这个天*左右两边的关系吗?

  10+10=20(板书)

  (4)天*左盘放入一个20克砝码和一个小正方体,右盘放入50克砝码。

  谈话:小正方体的重量我们不知道,可以用X克来表示。用一个等式表示天*左右两边的关系,可以怎样写。

  20+x=50(板书)

  (5)出示两台*衡的天*:一台左盘放两个50克砝码,右盘放一个100克砝码。另一台左盘放4个x克的小方块,右盘放一个200克砝码。

  要求:用等式表示出天*左右两边的关系。

  50+50=1004x=200(板书)

  (6)谈话: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天**衡的现象可以用等式来表示。像前面我们研究的x+300=400借助天*就容易理解了。

  【设计意图】此处这样设计旨在让学生借助天*的*衡原理,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验,在经历天*由*衡不*衡*衡的动态过程中,初步体验和感受方程的含义。

  3、找出大熊猫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再写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1)提问:继续看大熊猫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004年,我国野生大熊猫约有1600只,是人工养殖大熊猫数量的10倍。

  (2)你能用含有字母x的等式表示出大熊猫2004年人工养殖的只数与野生的只数的关系吗?

  师生总结:

  人工养殖的只数10=野生的只数

  10x=1600

  如果用x表示人工养殖大熊猫的只数,那么x10=1600

  (3)学生打开教科书57页,结合图示进一步理解以上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用含有字母x的等式表示情境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

  4、找出东北虎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再写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1)提问:继续看东北虎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预计到2010年,全国最大的东北虎繁育基地的东北虎数量将达到1000多只,比2003年的3倍还多100只。

  (2)提问: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先用文字表示出东北虎2003年的只数与2010年只数的等量关系,再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最后画一画,在天*上表示出这个等式。

  (3)先自己写一写,再与小组同学交流。

  学生汇报:

  2003年的只数3+100=2010年的只数

  列式为:3X+100=1000(板书)

  画图为:天*的左盘是3个X和一个100,右盘是1000。

  提问:这里的X表示什么?(x表示2003年的只数。)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合作学*的基础,第三幅情景图的学*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符合学生的认知学*规律。

  5、揭示方程的意义。

  (1)提问:刚才我们研究出这么多的等式,像x+300=40010+10=2020+x=5050+50=1004x=20010x=16003X+100=1000,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引导学生分成两类:含有字母的是一类,不含字母的是一类。

  我们把含有未知数的这类等式叫做方程。(板书)

  (2)组织学生讨论:X+5是不是方程?2+3=5是不是方程?说明理由。

  (3)组织学生交流:判断是不是方程,你觉得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方程必须含有未知数,还必须是等式。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比较、归纳总结,让学生发现方程的本质特征,进而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判断、归纳的学*能力。

  三、巩固练*加强应用

  1、出示自主练*1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出示自主练*2,看图列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出示自主练*3,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练*题的设计是有层次性的,第1题判断哪些式子是方程,考察了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第2题重点使学生明确要根据天**衡时左边质量=右边质量的关系列出方程;第3题则结合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写出等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这节课我们以国家保护动物为话题,认识了方程,方程可以为我们的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总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归纳出了方程的意义。教学中教师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水*,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并用天**衡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使学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义,尊重了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

  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多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研究。如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白鳍豚2004年和1980年数量关系式,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熊猫、东北虎的数量变化情况等。

  总之,本节课从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交流、讨论,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另一方面使学生借助集体思维,加深对方程意义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


方程的意义教案优选【5】篇(扩展4)

——《方程的意义》数学教学反思3篇

  《方程的意义》这是一块崭新的知识点,是在学生熟悉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数学教学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让学生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过程。要让学生乐学、好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下面就结合我所执教的<<方程的意义>>这节课,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看法。

  回顾我的教学,我认为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设置情景引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学*

  在执教,《方程的意义》一课时通过天*的演示:认识天*,同学们说天*的作用、用法。在这个环节要充分发挥低视的动手能力,但要注意对学困生的引导,在这个方面应该给学困生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天*,起码让他们对天*建立起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合作交流,总结概括

  通过对天*的观察得出等式的概念,接着应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通过比较等式与方程,以及不等式与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的概念,体现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而不应该替学生很快的说出答案,在将出方程的概念后,应该让学生通过变式训练明白不仅X可以表示未知数,其他的字母都可表示未知数。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当一个导游的角色,站在知识的岔路口,启发诱导学生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潜能,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放到小组中,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逐步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惯和合作意识。

  三、回归生活,体会方程

  在建立方程的意义以后,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并在最后引入生活实例,从中找出不同的方程。这一过程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看,他们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大多数学生知道等式并能举例,向学生提供表示天*左右两边*衡的问题情境,大部分学生运用算术方法列式。但是,学生已有的解决数学问题的算术法解题思路对列方程会造成一定的干扰。对于利用天*解决实际问题较感兴趣,但是,要求学生把看到的生活情境转化成用数学语言、用关系时表示时可能存在困难,对于从各种具体情境中寻找发现等量关系并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则表现出需要老师引导和同伴互助,需要将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本节课,我利用课件进行教学,课前展示了一架天*,从学生认识天**衡的特性导入新课,在新事物面前,学生学*积极性非常高,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参与,认真思考,提出疑问,顺利掌握了方程的定义。上完这节课我的主要收获如下:

  1、用天*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通过天**衡或者不*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

  2、通过不断比较,总结特点,让学生逐步建立数学模型

  在对比总结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在得到相关式子时,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别总结出各自的特征,最后我把方程的式子全部圈了出来,告诉学生,在数学上把这样的关系式叫做方程,让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方程的概念,学生们很自然就归纳出这一类式子的特征,总结出了方程的概念,在自己的脑海里建立起方程的数学模型。

  3、数学要以学生的错误为资源,让学生在反思中加深认识

  在学生总结出方程的意义之后,自己列方程,并同桌互相检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偏差和用字母表示数含糊的知识都暴露了出来,通过指名学生发言,学生在争论中逐步明白了相关知识,以前没问题的学生也在讨论中深化了认识。

  4、数学应联系生活,强化概念

  在建立方程的意义以后,我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并在最后引入生活实例,从中找出不同的方程等题型,体现了层层递进,由易到难、学生参与的很积极,也觉得很有趣。这一过程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

  1、对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突出得不够。对方程的定义中“含有未知数和等式”这两个必要的条件强调不到位,导致学生在选择题时有个别学生把y+24选择为方程。

  2、对学生“说”的训练不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表述的机会。

  3、自己的课堂语言还不够准确、不够丰富,有待于提高。 经常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才有不断的进步,也才能将遗憾降到最低点。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归纳出了方程的意义。教学中教师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水*,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并用天**衡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使学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义,尊重了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

  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多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研究。如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数量关系式,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数量变化情况等。

  总之,本节课从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交流、讨论,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另一方面使学生借助集体思维,加深对方程意义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将“等式”和“方程”进行直接对比。以使学生理解和区分“等式”和“方程”。口算题引入铺垫后,要再回过头来充分利用。在讲完“等式”和“方程”后再回到口算题上,将口算题通过变化由等式到既是等式又是方程,这样进行对比使学生弄明白“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方程的意义教案优选【5】篇(扩展5)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6篇

  这一次学校开展了活动,在活动中我们集体备课选定了《方程的意义》一课作为研讨课。这课的难点是区分“等式”和“方程”,为能突破这一难点我们精心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新课前先是出示了口算卡:

  接着在方程意义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明白什么是相等关系,我们先用了一把1米长粗细均匀的直尺横放在手指上,通过这一简单的.小游戏使学生明白什么是*衡和不*衡,*衡的情况是当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时(食指位天直尺中央),紧接着引入了天*的演示,在天*的左右两边分边放置20+30的两只正方体、50的砝码,并根据*衡关系列出了一个等式,20+30=50;接着把其中一个30只转换了一个方向,但是30的标记是一个“?”天*仍是*衡状态。得出另一个等式20+?=50,标有?的再转换一个方向后上面标的是x,天*仍保持*衡状态,由此又可以写出一个等式20+x=50。整个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演示、观察、思考、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活动,由浅入深,分层推进,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虽然整个教学任务好象是完成了。但从学生的练*中我们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还是没有真正弄清,例好在练*题中有一道讨论题:“方程都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这句话对吗?(答案是对的) 但是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学*和争论,答案不一。虽然做错的同学最后被做对的同学说服了,但这也说明了“等式”和“方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其实我们是忽视了“等式”和“方程”的直接对比

  我们的口算题引入本来是为这节课的学*进行铺垫,但在第一次上课时,口算题我们做完后没有再回过头来再充分利用。课后经过大家的评课和科培中心老帅的指点,看起来是很简单的几道口算题,其中隐藏着等式和方程的关系。第二节课中我们通过改进,在讲完“等式”和“方程”后又回到口算卡,将口算卡的题通过变化——只是等式| ,——既是等式又是方程,这样进行对比使学生对 “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就弄得明明白白了。

  作为开学第一课,课本就将方程这样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凸显出来,可见方程的地位之大,的确,方程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方程是一种特殊的等式,而等式的原型便是天*,可惜没找到实物,但不妨碍学生通过已有经验来自我构建。

  首先出示5个式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分成两类:等式与不等式,用“=”连接的便是等式,用其他如“﹥﹤≠≈”等不等号连接的式子是不等式。然后指出不等式需要到初中学*,今天我们研究等式。观察这几个等式,可以分为几类?指出,已经知道的数叫已知数,不知道的叫未知数,等式里有未知数,便是方程,方程包括在等式里,是一种特殊的等式。这样,算是新课内容结束了。接着根据关系式列方程。

  从认知规律来看,本节课的设计完全符合标准,正本反馈,还是有些问题的。

  一、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导致找不准数量关系。

  妈妈买一台电话机,单价116元,付出x元,找回84元。学生的答案让你意象不到,什么形式都有,他们会将这三个数通过一定的符号随意地组合起来,让我哭笑不得。在此之前有一个文具盒与笔记本共20元的问题,还引导学生编成了应用题加以理解,不想还是有问题。所以学校应该斥资建立一个超市,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找到发展的可能,有些数学问题真的只是生活,根本就不是数学。

  二、加强备课力度,任何小的问题都不能存在。

  还是上面一道题,根据以往列算式的经验,很多学生列成116+84=x,这是可以理解的,正因为我只是在课堂上强调:根据经验,未知数不单独放一边,这样跟算式的区别不大,但效果不很好。我想,将三种式子都板书出来,116+84=x,x-116=84,x-84=116,然后指出我们列方程*惯上不采用第一种,因为将x去掉,不影响答案,而选择二、三两种中的一种,

  本节课,我利用课件进行教学,课前展示了一架天*,从学生认识天**衡的特性导入新课,在新事物面前,学生学*积极性非常高,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参与,认真思考,提出疑问,顺利掌握了方程的定义。上完这节课我的主要收获如下:

  1、用天*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通过天**衡或者不*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

  2、通过不断比较,总结特点,让学生逐步建立数学模型

  在对比总结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在得到相关式子时,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别总结出各自的特征,最后我把方程的式子全部圈了出来,告诉学生,在数学上把这样的关系式叫做方程,让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方程的概念,学生们很自然就归纳出这一类式子的特征,总结出了方程的概念,在自己的脑海里建立起方程的数学模型。

  3、数学要以学生的错误为资源,让学生在反思中加深认识

  在学生总结出方程的意义之后,自己列方程,并同桌互相检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偏差和用字母表示数含糊的知识都暴露了出来,通过指名学生发言,学生在争论中逐步明白了相关知识,以前没问题的学生也在讨论中深化了认识。

  4、数学应联系生活,强化概念

  在建立方程的意义以后,我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并在最后引入生活实例,从中找出不同的方程等题型,体现了层层递进,由易到难、学生参与的很积极,也觉得很有趣。这一过程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

  1、对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突出得不够。对方程的定义中“含有未知数和等式”这两个必要的条件强调不到位,导致学生在选择题时有个别学生把y+24选择为方程。

  2、对学生“说”的训练不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表述的机会。

  3、自己的课堂语言还不够准确、不够丰富,有待于提高。经常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才有不断的进步,也才能将遗憾降到最低点。

  本节课从两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际问题入手,通过对所列方程的观察,并与一元一次方程类比,自然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其相关的一些概念,既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又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接受,降低了知识点的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学*负担。

  计过程中,不过于强调形式化的定义,也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只要能辨认一些概念即可,最后出示的一个实际问题,目的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元二次方程学*的重要性及实际价值,同时也为下一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的学*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惯与能力。

  本节课教学,注重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学*数学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采取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方法,让学生经历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学*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分层作业中必做题巩固本节课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选做题密切联系生活,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创设了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可能蕴涵某些数学知识的现象,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意识。通过训练,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就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探究现实世界,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

  这一次学校开展了活动,在活动中我们集体备课选定了《方程的意义》一课作为研讨课。这课的难点是区分“等式”和“方程”,为能突破这一难点我们精心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新课前先是出示了口算卡:

  接着在方程意义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明白什么是相等关系,我们先用了一把1米长粗细均匀的直尺横放在手指上,通过这一简单的小游戏使学生明白什么是*衡和不*衡,*衡的情况是当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时(食指位天直尺中央),紧接着引入了天*的演示,在天*的左右两边分边放置20+30的两只正方体、50的砝码,并根据*衡关系列出了一个等式,20+30=50;接着把其中一个30只转换了一个方向,但是30的标记是一个“?”天*仍是*衡状态。得出另一个等式20+?=50,标有?的再转换一个方向后上面标的是x,天*仍保持*衡状态,由此又可以写出一个等式20+x=50。整个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演示、观察、思考、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活动,由浅入深,分层推进,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虽然整个教学任务好象是完成了。但从学生的练*中我们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还是没有真正弄清,例好在练*题中有一道讨论题:“方程都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这句话对吗?(答案是对的) 但是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学*和争论,答案不一。虽然做错的同学最后被做对的同学说服了,但这也说明了“等式”和“方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其实我们是忽视了“等式”和“方程”的直接对比

  我们的口算题引入本来是为这节课的学*进行铺垫,但在第一次上课时,口算题我们做完后没有再回过头来再充分利用。课后经过大家的评课和科培中心老帅的指点,看起来是很简单的几道口算题,其中隐藏着等式和方程的关系。第二节课中我们通过改进,在讲完“等式”和“方程”后又回到口算卡,将口算卡的题通过变化——只是等式| ,——既是等式又是方程,这样进行对比使学生对 “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就弄得明明白白了。

  《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是一种理论教学,理论性、学术性较强,往往会显得枯燥无味,但同时它又是一种基础教学,是以后学*更深一层知识,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的知识支撑,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概念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与概念形成的自然性。而且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方程的意义》这节课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的学*,要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理解方程的概念,感受方程思想。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猜想、验证、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用直观手法向抽象过渡,用递进形式层层推进,让学生经历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尽可能让他们用语言表达描述出自己对学*过程中的理解,最后形成新的知识脉络。下面就结合这节课,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看法。

  一、复*导入,激趣揭题

  该环节主要复*与新知识有间接联系的旧知识,为学*新知识铺垫搭桥,以旧引新,方程是表达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是在学生熟悉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开课伊始我结合与学生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出示了一组题,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这些题的出现即能让学生复*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能用式子表示出来,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引出这节课的学*内容,这样的开课很实际,很干脆,也很有用。

  二、实践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本节课的探究交流主要体现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的这一概念获取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天*“*衡现象→不*衡到*衡→不确定现象”三个直观活动,抽象出相关的数学式子,再通过观察这些数学式子的特征,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过程,然后通过必要的练*巩固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思考、分类、归纳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这几个环节中有这样几个特点:

  1。用天*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都是已知数组成的等式,虽然可以通过计算体会相等,但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天*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过*衡或者不*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

  2、自主操作,提高能力,激发兴趣

  在探究方程的意义时我特意给学生提供操作天**衡的不同材料,让学生分组实践,通过操作、观察天*的状态得到许多不同的式子,由于材料不同,每个组所得的式子也不同,有的全是已知数的式子,有的是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多种多样的式子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3、对方程的认识从表面趋向本质

  (1)在分类比较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后让学生把写出的式子进行分类。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交流,讨论思考发现式子的不同,分类概括。有人可能先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类,再把等式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种情况;有人可能先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类,再把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种情况。尽管分的过程不完全一致,但最后都分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经过探索和交流,认识方程的特征,归纳出方程的意义。

  (2)要体会方程是一种数学模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描述了方程的外部特征,并不是本质特征。方程用等式表示数量关系,它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共同组成,表达的相等关系是现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数量关系。要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本质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天*的相等关系(如左盘中是100克的杯子和x克水右盘中是250克砝码,天**衡,解释方程的具体含义),感受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方程用数学符号抽象地表达了等量关系,对方程的认识从表面趋向本质。

  4。在“看”“说”和“写”中体会式子

  当方程的意义建立后,我让学生观察一组式子判断它们是不是方程,通过判断说明这些式子为什么是“方程”,为什么“不是方程”,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再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写的方1

  三、实际运用,升华提高

  在练*设计中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使学生对于方程意义的理解更为深刻,特别使让学生自由创作方程这一练*题,既让学生应用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课时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学*方式,利用课本的静态资源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数学情景动态化,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归纳,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自己探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在学*中体会到了学*数学的乐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当然这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突出得不够,读学生“说”的训练不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表述的机会。


方程的意义教案优选【5】篇(扩展6)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6篇

  一、说教材分析,学情解析,目标定位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第二学段北师大版四下第七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了四年用算术思想解题后,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今后学*运用方程解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问题的重要基础。

  《方程的意义》对于儿童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

  (二)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及新课标中概念教学的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4、让学生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列方程时的数量关系与列算式时的思维过程有着明显不同。用算术方法列算式时的数量关系是充分运用已知数量的运算得出未知数量,它把已知和未知完全隔裂开来,已知条件作为一方,要求的问题为另一方。而列方程的数量关系,是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来,共同参与运算。从列算式求答案的*惯思维转向列方程表示等量关系,学生的思维会有一定的困难。

  基于以上的思考,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教学难点是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二、说教学过程

  整堂课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在不任意增加知识点,不任意拔高教学目标,并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地前提下,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教学活动安排了五个环节:

  1、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

  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学中借助天*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

  活动一:感知*衡,体会等式含义

  课件出示一架天*, 在天*一边放上两盒一样重的牛奶(250克)和另一边放上一杯500克开水),请学生仔细观察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再请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天*现在所处的状态。从学生的熟悉生活情境入手,既让学生从天*"*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的乐趣。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活动二:观察发现,抽象出等量关系

  我创设3个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天*从不*衡到*衡的变化过程,真正体会天*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通过天*的动态变化得出若干个不同的等式,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等式含义的理解。这样设计,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的机会,让他们亲自感知多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来源,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不生硬的塞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让学生充分经历方程模型的生成过程。

  2.引导分类,抽象出方程的意义

  运用刚才得出的式子进行分类,并让学生说说分类标准,从分类中直接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方程,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得出方程的特点,从而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3.分层练*,巩固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找方程"、"猜方程"和"列方程"三个活动。通过活动加深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数学游戏"猜方程"的出现,能引起学生强烈的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巩固方程与等式的概念,使教学达到高潮,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巩固新知的过程中。

  4.小结新知,明确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进行一次梳理,通过总结概括再次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新知的乐趣。

  5.拓展延伸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设计了用方程表示出把我们俩变得一样重的方法,这样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

  (说说本节课的得意之处和遗憾地方)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3页——54页。做一做。练*十一 1——3题。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从等式引入,首先通过天*演示,说明天**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为提供更为丰富的感知材料,教材提出: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然后通过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方程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在“做一做”里,教材给出了6个式子,让学生识别哪些是方程。要让学生明白,未知数还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你知道吗”的阅读材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通过让学生阅读,了解一些有关方程的历史和发展。

  二、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以后通过一定的情景进一步学*方程的意义,列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学生要在熟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在天*的演示情景中观察,思考,讨论,探究。说出方程的特点并由不等的式子到相等的式子,从而推导方程的意义并能扩展到根据方程的意义列出简单的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数量关系。

  三、教法

  1.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是以天*的演示实验为情景引入教学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探究,主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合作学*和探究,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发现意识。

  2.教学方法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结钩和认知水*,从生活实际中的情景——用天*称量物体重量入手,通过教学课件的使用使学生观察“等式”——“不等式”——“方程”的演示过程,深刻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然后结合几道判断题让学生举例深化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最后设计二组情景让学生列出方程和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使方程的概念得到拓展和沿伸。

  四、 教学流程

  1.旧知练*,学前准备

  这一部分共安排了4道填空题。目地是通过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来为本节课的内容作铺垫从而引入本课的课题“方程的意义”。

  2.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从天*的认识入手,让学生了解一些天*的使用知识。然后演示出天*左右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一个100克的珐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衡的情况下空杯子的重量和珐玛的重量是相等的。从而为等式的引入作铺垫。继续演示,在杯中倒满水,天*倾斜,说明不*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再增加珐码,又得到100+x《300的不等式。最后天*逐渐*蘅,左右两边相等,得到100+x=250这样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使学生理解,方程应该是一个等式,而且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样就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方程的意义。接着将式子中的x换成b,式子还是方程。说明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3.深化概念,加强理解

  先出示一组式子判断是不是方程,说出判断的理由,使学生对方程的概念作初步的理解和判断。讨论m+n=3是否是方程,让学生知道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不只一个。最后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和举出反例是对学生知识和技能及运用能力的培养。

  4.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1)列出第62页第2提的方程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根据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

  (2)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情景是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方程的意义的整合运用。引导学生列出方程,还可启发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5.总结全课: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

  6.课堂作业:当堂练*或课下完成。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3页——54页。做一做。练*十一 1——3题。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从等式引入,首先通过天*演示,说明天**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为提供更为丰富的感知材料,教材提出: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然后通过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方程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在“做一做”里,教材给出了6个式子,让学生识别哪些是方程。要让学生明白,未知数还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你知道吗”的阅读材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通过让学生阅读,了解一些有关方程的历史和发展。

  二、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以后通过一定的情景进一步学*方程的意义,列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学生要在熟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在天*的演示情景中观察,思考,讨论,探究。说出方程的特点并由不等的式子到相等的式子,从而推导方程的意义并能扩展到根据方程的意义列出简单的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数量关系。

  三、教法

  1.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是以天*的演示实验为情景引入教学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探究,主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合作学*和探究,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发现意识。

  2.教学方法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结钩和认知水*,从生活实际中的情景——用天*称量物体重量入手,通过教学课件的使用使学生观察“等式”——“不等式”——“方程”的演示过程,深刻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然后结合几道判断题让学生举例深化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最后设计二组情景让学生列出方程和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使方程的概念得到拓展和沿伸。

  四、 教学流程

  1.旧知练*,学前准备

  这一部分共安排了4道填空题。目地是通过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来为本节课的内容作铺垫从而引入本课的课题“方程的意义”。

  2.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从天*的认识入手,让学生了解一些天*的使用知识。然后演示出天*左右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一个100克的珐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衡的情况下空杯子的重量和珐玛的重量是相等的。从而为等式的引入作铺垫。继续演示,在杯中倒满水,天*倾斜,说明不*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再增加珐码,又得到100+x《300的不等式。最后天*逐渐*蘅,左右两边相等,得到100+x=250这样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使学生理解,方程应该是一个等式,而且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样就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方程的意义。接着将式子中的x换成b,式子还是方程。说明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3.深化概念,加强理解

  先出示一组式子判断是不是方程,说出判断的理由,使学生对方程的概念作初步的理解和判断。讨论m+n=3是否是方程,让学生知道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不只一个。最后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和举出反例是对学生知识和技能及运用能力的培养。

  4.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1)列出第62页第2提的方程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根据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

  (2)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情景是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方程的意义的整合运用。引导学生列出方程,还可启发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5.总结全课: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

  6.课堂作业:当堂练*或课下完成。

  我说课的题目是《方程的意义》,下面我和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设想。

  我从教材、教学流程、教法学法、板书设计、学*评价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首先,说教材。本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53-54页的《方程的意义》。课程标准把“式与方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模型思想及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理解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的重要学*内容,《方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的学*是在学生已初步学*了一些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都为本课的学*提供了知识铺垫。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设计思路。《方程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

  根据对教材的初步分析与理解,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构建过程,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抽象、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增强符号感;让学生在学*中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充分享受学*数学的乐趣,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很容易将列方程时的数量关系与列算式时的思维过程混淆起来,所以我觉得本课的难点是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懂。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含有未知数和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与不等式的贴纸。 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和年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学中借助天*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 活动:感知*衡,体会等式含义。(1分钟)

  课件出示一架天*,在天*一边放上一个梨,另一边放上两个西红柿,展示梨比西红柿重,两边一样重,西红柿比梨重,三种情况。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情况,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对天*感兴趣,进而也会对今天将要学*的知识产生更大的期待。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下面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同时有效的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些认识这一环节我将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将时间控制在13分钟左右。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 感知*衡,体会等式含义 6分钟

  情景1:演示天*左边放一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20克的砝码,请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用一个式子表示天*现在所处的状态。(板书:50>20)

  情景2:演示天*左边放上一个50克的砝码和一个10克的砝码,右边放上三个20克的砝码,再次请学生用式子表示天*所处的状态。(板书:50+10=20x3)

  根据情境1、2的展示方式,让学生继续看课件写出算式来。在这里将以上的板书都做成贴片形式,可随时移动位置,方便下一环节进行分类。板书所有式子如下:

  50>20 50+10=20x3 X<200 X+10=200 4Y=500 50=3x+20 3a=4b

  通过天*称重的演示,让学生观察*衡与不*衡的各种生活现象,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倡要在数学学*中,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数的算式,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形成数学模型,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用严谨的语言来表述。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利用天*这一实物图,将数学知识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写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和不含未知数的。学生通过分类对比,形成表象,使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活动二:引导分类 5分钟

  在得出这么多的等式和算式后,我会说这些式子有些凌乱,同学们能不能掌握一个分类标准,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在这个问题上,我采取的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的形式进行,我根据学生思维特点采取由“ 扶 ”到“放”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动口说一说,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交流汇报:(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不等式 等式 方程 有未知数 无未知数

  根据板书,我会提问:仔细观察一下,有没有相同的?

  学生会回答有,然后学生边归纳我一边板书这些相同的式子,接着我会追问这些相同的式子又具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呢?学生通过观察会回答它们都是等式,它们都含有未知数。我会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表扬,并强调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方程是我们数学王国的新朋友。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方程的意义。此时板书课题:方程的意义。

  接着,我让学生说说黑板上有的式子为什么不是方程,帮助学生巩固刚刚学*的知识。进一步强调含有未知数和是等式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第三环节:深入拓展,辨别概念 活动1:找方程(出示课件)

  3 x 42=126 5X>10 6+X=14 X+4<14 23="" m="5" 36-7="29">70 8+X

  6+X=14 3 x 42=126 36-7=29

  10÷m=5

  等式 方程方程的概念虽然概括出来了,但是理解消化它还需要继续学*。通过上面的分类讨论,学生初步了解了方程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中看出两个条件都是必要的,缺少任何一个都不是方程。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找出课件中的等式与方程,并详细解释有的式子为什么不是等式,也不是方程。最后通过画图用2个集合圈来表示方程和等式关系,使学生对等式和方程有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达到这一步,才能算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建立起了方程的概念。这个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造的乐趣。在寓教于乐中,学生享受着探索过程中的乐趣,也掌握了这个知识。 等式 方程

  第四环节:巩固练*,灵活运用20分钟开始 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加深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不同难度的练*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展示课件,我说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可用方程表示其数量关系,请同学们根

  据题目列出相应的方程来。

  (1)马老师坐大客车前往重庆办事,客车准载45人,坐了x个座位,还有10个空座位。 10+X=45 45-X=10

  (2)从石柱坐到重庆,总共240千米,马老师坐了4个小时,找出图中的相等数量关系。

  4X=240 (3)

  20-3X=2 (4)

  38+b=86 86-b=38 86-38=b 此时,题目难度升级,题中数学信息增加,我首先请学生齐读题目,帮助学生理解题目。 (5)

  我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来。 1400+Y=2700

  1400-Y=100 (2)

  6X+48=96

  通过层层递进的练*,加深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学*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五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方程的意义教案优选【5】篇(扩展7)

——《方程意义》教学反思优选【10】份

  师出示天*,左盘放一茶壶,右盘放两茶杯,天*保持*衡。问:这说明什么?如果设一把茶壶重a克,1个茶杯重b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a=2b(板)。

  师: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仍然保持*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进而问:往两边各放一个茶杯,天*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师演示加以验证,在已*衡的天*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杯子,天*保持*衡。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a+b=2b+b 。

  师: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还保持*衡?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个茶壶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一一演示验证。

  师: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保持*衡?天*两边增加同样的物品,天*保持*衡。如果天*两边减少同样的物品,天*会保持*衡吗?

  生:*衡

  在第三步的基础上同时减少一个茶壶,天*保持*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a-a=2b+a-a 。因此天*保持*衡的规律概括起来可以怎么说?天*两边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会保持*衡。(课件)

  应用,进一步验证。展示数学书p55页第2幅图的场景,1个花盆和几个花瓶同样重呢?该怎么办?两边同时减少一个花瓶,天*保持*衡。

  师: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谁来总结一下

  生:(1)天*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保持*衡;

  (2)天*两边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保持*衡。

  师: 我们可以发现,天*保持*衡时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当天*两边发生变化时,等式的两边也在发生变化,天*保持*衡,等式也保持不变。从天*保持*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吗?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

  生: (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保持不变;

  (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

  反思:本节课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天*到抽象的方程,是学生认识上的一大飞越,要让学生达到由具体到抽象的真正理解,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变为渗透思想,教给学生学*知识的方法。本节课巧妙地把天*与方程中“相等”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调整天**衡的过程中,对方程的意义有了较好的理解。数学学*需要学生有一个主动探索的心态,有一个敢干质疑的精神。在本环节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相互帮助解决的和谐的课堂学*环境,同时又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深化了新知,在交流中提高了准确表达能力,这样不仅使课堂有了活气,学生放得开,学得活,而且从思想上给了学生一个思维的台阶,使得教学难点得以分解.

  这一次学校开展了开课活动,在活动中我备课选定了《方程的意义》一课作为研讨课。这课的难点是区分“等式”和“方程”,为能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方程的意义》,为准备这节课,我研读了这节课的内容,并与旧教材的进行了对比,思考着新教材为什么这样设计?

  旧教材先利用天*认识等式,然后认识方程。而新教材通过情境,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天*理解等式的意义,最后揭示方程的意义。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方程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不仅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还要会判断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学生对方程的后继学*与思考,注重知识的渗透。如后面学*的等式的性质、用方程解应用题等等。

  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几乎提不出表示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都是些求未知数的问题。这时教师就直接出示要求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先找等量关系式,我发现只有极少数孩子能找到等量关系。由于找等量关系式教材中第一次出现,学生不知道从哪入手。学生思考讨论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也没有结果,我就引导着学生进行分析信息,找到了等量关系。找到了等量关系式,再列含有字母的式子就简单多了。课下我分析,主要是我在备课时,高估了学生,如何引导还需要多研究。这也是我下一步训练的重点。

  为了让学生弄清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我通过天*的演示,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意义,学生很容易根据天*列出算式。然后教师指出,我们刚才列出的这些式子都叫等式,在这些等式中,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得出两种等式:一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一种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比较得出方程的概念,然后通过练*判断哪是方程,那些不是方程?最后,让学生用画图的形式表示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教材中没有出现这个内容,但我补充进去了,我觉得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本节课从课堂整体来看,大部分学生思维比较清晰,会表述,但也有部分学生表述不清,发言不够积极。看来,课堂教学还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教师,还要多想些办法。

  “自主合作探究”一直是我们所倡导的学*方式,但如何有效地实施?我认为,“自主学*”必须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创造性的学*,才能实现自主发展。“合作探究”必须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学生则没有自己的主见,交流则会流于形式,没有深度。有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当学生展示交流时,不同的思路与方法就会发生碰撞,教师要尊重学生探求的结果,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结果与方法进行反思与改进,促使全体参与,加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梳理概括知识的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者,要启发诱导学生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逐步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惯和合作。先引入了天*的演示,然后在天*的左右两边分边放置20g和30g的两只正方体、50g的砝码,并根据*衡关系列出了一个等式,20 +30=50;接着把其中一个30g只转换了一个方向,但是30g的标记是一个“?”天*仍是*衡状态。得出另一个等式20 +?=50,标有?的再转换一个方向后上面标的是x,天*仍保持*衡状态,由此又可以写出一个等式20 +x=50。整个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演示、观察、思考、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活动,由浅入深,分层推进,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归纳出了方程的意义。教学中我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水*,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并用天**衡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使学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义,尊重了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

  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多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研究。

  虽然整个教学任务好象是完成了。但从学生的练*中我们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还是没有真正弄清,例好在练*题中有一道讨论题:“方程都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这句话对吗?(答案是对的)但是通过同桌小组同学的合作学*和争论,答案不一。虽然做错的同学最后被做对的同学说服了,但这也说明了“等式”和“方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学生对其还存在模糊概念。进一步研究。

  创建形象、生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情境,使学生经历“数学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这一学*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自主经历知识的来龙去脉,努力的过程比成功的结论对学生的发展更有意义。学生最开心的,应该是自己经过探索后的发现。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让学生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乐学、好学、积极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

  本节课从两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际问题入手,通过对所列方程的观察,并与一元一次方程类比,自然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其相关的一些概念,既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又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接受,降低了知识点的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学*负担。

  计过程中,不过于强调形式化的定义,也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只要能辨认一些概念即可,最后出示的一个实际问题,目的.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元二次方程学*的重要性及实际价值,同时也为下一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的学*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惯与能力。

  本节课教学,注重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学*数学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采取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方法,让学生经历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学*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分层作业中必做题巩固本节课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选做题密切联系生活,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创设了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可能蕴涵某些数学知识的现象,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意识。通过训练,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就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探究现实世界,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

  《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是一种理论教学,理论性、学术性较强,往往会显得枯燥无味,但同时它又是一种基础教学,是以后学*更深一层知识,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的知识支撑,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概念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与概念形成的自然性。而且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方程的意义》这节课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的学*,要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理解方程的概念,感受方程思想。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猜想、验证、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用直观手法向抽象过渡,用递进形式层层推进,让学生经历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尽可能让他们用语言表达描述出自己对学*过程中的理解,最后形成新的知识脉络。下面就结合这节课,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看法。

  一、复*导入,激趣揭题

  该环节主要复*与新知识有间接联系的旧知识,为学*新知识铺垫搭桥,以旧引新,方程是表达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是在学生熟悉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开课伊始我结合与学生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出示了一组题,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这些题的出现即能让学生复*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能用式子表示出来,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引出这节课的学*内容,这样的开课很实际,很干脆,也很有用。

  二、实践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1、用天*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都是已知数组成的等式,虽然可以通过计算体会相等,但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天*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过*衡或者不*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

  2、自主操作,提高能力,激发兴趣

  在探究方程的意义时我特意给学生提供操作天**衡的不同材料,让学生分组实践,通过操作、观察天*的状态得到许多不同的式子,由于材料不同,每个组所得的式子也不同,有的全是已知数的式子,有的是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多种多样的式子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3、对方程的认识从表面趋向本质

  (1)在分类比较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后让学生把写出的`式子进行分类。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交流,讨论思考发现式子的不同,分类概括。有人可能先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类,再把等式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种情况;有人可能先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类,再把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种情况。尽管分的过程不完全一致,但最后都分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经过探索和交流,认识方程的特征,归纳出方程的意义。

  (2)要体会方程是一种数学模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描述了方程的外部特征,并不是本质特征。方程用等式表示数量关系,它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共同组成,表达的相等关系是现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数量关系。要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本质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天*的相等关系(如左盘中是100克的杯子和x克水右盘中是250克砝码,天**衡,解释方程的具体含义),感受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方程用数学符号抽象地表达了等量关系,对方程的认识从表面趋向本质。

  4、在“看”“说”和“写”中体会式子

  当方程的意义建立后,我让学生观察一组式子判断它们是不是方程,通过判断说明这些式子为什么是“方程”,为什么“不是方程”,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再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写的方法。

  三、实际运用,升华提高

  在练*设计中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使学生对于方程意义的理解更为深刻,特别使让学生自由创作方程这一练*题,既让学生应用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课时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学*方式,利用课本的静态资源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数学情景动态化,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归纳,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自己探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在学*中体会到了学*数学的乐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当然这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突出得不够,读学生“说”的训练不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表述的机会,加强学生对方程的兴趣,促进学生把生活和数学有机结合。

  《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是一种理论教学,往往会显得枯燥无味,但同时它又是一种基础教学,是以后学*更深一层知识,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的知识支撑,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概念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与概念形成的自然性。

  一、生活引入,注重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方程的意义》这节课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因此在课始,采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跷跷板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类似于天*的“相等”和“不等”。这样在结合天*感受这种关系以及最终体会到方程中“相等”的关系时,学生就会感受水到渠成。

  二、自主学*,辨析完善。

  因为五年级学生已经进入了高年级,是有一定的学*能力的。所以,认识方程中,我选择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并给出了一定的自学提纲:(1)是方程,我的例子还有。(2)不是方程(可以举例)。(3)我还知道。这里学生自学时是带着自己例子进行思辨性的自学,所以感觉学生理解的还是比较的透彻的,在交流哪些不是方程时,学生理解了等式、不等式、方程之间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不等式一定不是方程等等。

  三、结合实际、理解关系。

  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列出方程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同时,这点也是后续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基础。所以在出示实际问题列出方程时,我总是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感受到搞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列出方程的前提条件。

  另外,在练*的设计上,增加一些思维的难度和挑战也是锻炼学生数学思维的一个常态化的工作。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等式的突出得不够,学生“说”的训练不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表述的机会。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方程的意义,能正确地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寻找新旧知识点衔接点。决定打破教材的教学程序。分以下四个层次展示探究过程:

  (一)我先出示一架天*,让学生观察,天*处于*衡状态,然后,在天*的左边加两个砝码(例:10克、20克),右边加一个30克的砝码,让学生再次观察天*仍然处于*衡状态。让学生初步感知天*左边的质量10+20是30(克),和天*右边的30克是相等的。然后在*衡的天*左边仍然放两个砝码(例:20克、?克),右边放一个砝码(60克),这时天*仍然处于*衡状态,学生再次感知天*左右两边所放砝码的质量是相等的。不同的是,由具体的数量过渡到了未知数量的参与,这在孩子认知思维上又加深了一步。

  (二)着重启发学生根据信息表达题目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为正确列出方程打下坚实的基础。逐个出示课本信息窗的主题图,首先让学生仔细阅读信息,引导学生用文字表述题目中的相等关系,再鼓励学生任意用一个未知数表示题中的问题,并列出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在这个环节,速度一定放慢,鼓励每个学生都要参与。

  (三)师点拨,像这样左右两边表示的意义一样,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像这样的式子,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等式,而后让学生举出几个等式的例子。(注意:学生举例时,要鼓励学生呈现不同的形式。纯数字的等式和含有字母的等式)引导让学生对以上等式进行分类,学生很容易把等式分成了两类,一类是纯数字的等式,另一类是含有字母的等式。通过读课本学生明白了:含有字母的等式就叫方程,为了加深学生对方程的理解,让每人举出3个方程,同桌判断对否。这样由直观到抽象,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得轻松,积极性很高、效果也很理想。

  特别是在探讨“等式”和“方程”的区别与联系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课堂活动的气氛达到了高潮。那就是学生举得例子很形象,恰如其分,超出了我的意料。他们把“等式”比做一个鸡蛋(蛋清和蛋黄),“方程”就是鸡蛋中的蛋黄。他们解释说:“蛋黄一定是鸡蛋,也就是方程一定是等式,鸡蛋不全是蛋黄也就是说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孩子们的潜力真是不可低估、他们语出惊人,令我震惊,我及时就给他们高度的评价,孩子们创新之花是多么的美丽、灿烂。我要保存这火花的余温,让它再次绽放在我的课堂上。

  今天的第二节课,我执教了《方程的意义》一课,这是一块崭新的知识点,是在学生熟悉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的数学教学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让学生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过程。要让学生乐学、好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下面就结合我所执教的<<方程的意义>>这节课,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看法。

  回顾我的教学,我认为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设置情景引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学*

  在执教中通过天*的演示:认识天*,同学们说天*的作用、用法。让他们对天*建立起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合作交流,总结概括

  通过对天*的观察得出等式的概念,接着应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通过比较等式与方程,以及不等式与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的概念,体现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而不应该替学生很快的说出答案,在将出方程的概念后,应该让学生通过变式训练明白不仅X可以表示未知数,其他的字母都可表示未知数。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当一个导游的角色,站在知识的岔路口,启发诱导学生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潜能,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放到小组中,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逐步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惯和合作意识。

  三、回归生活,体会方程

  在建立方程的意义以后,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并在最后引入生活实例,从中找出不同的方程。这一过程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看,他们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大多数学生知道等式并能举例,向学生提供表示天*左右两边*衡的问题情境,大部分学生运用算术方法列式。但是,学生已有的解决数学问题的算术法解题思路对列方程会造成一定的干扰。对于利用天*解决实际问题较感兴趣,但是,要求学生把看到的生活情境转化成用数学语言、用关系时表示时可能存在困难,对于从各种具体情境中寻找发现等量关系并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则表现出需要老师引导和同伴互助,需要将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堂上让学生借助于天**衡与不*衡的现象列出表示等与不等关系的式子,为进一步认识等式、不等式提供了观察的感性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对式子分类,建立等式概念,并举出新的生活实例进行强化。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明确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深化方程的概念。

  本节课从课堂整体来看还可以,有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还较清晰、会说;可还有部分学生不敢说,或者是不知如何表述,或者是表述的不准确,我想问题的关键是学生的课堂思维过程的训练有待加强,数学课堂也应该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在说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新课程的指引下学会自主探索,学得主动,学得投入。

  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比如:课件制作的不够精细,完美!所以应用起来不够方便!

  这一次学校开展了开课活动,在活动中我备课选定了《方程的意义》一课作为研讨课。这课的难点是区分“等式”和“方程”,为能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方程的意义》,为准备这节课,我研读了这节课的内容,并与旧教材的进行了对比,思考着新教材为什么这样设计?

  旧教材先利用天*认识等式,然后认识方程。而新教材通过情境,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天*理解等式的意义,最后揭示方程的意义。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方程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不仅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还要会判断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学生对方程的后继学*与思考,注重知识的渗透。如后面学*的等式的性质、用方程解应用题等等。

  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几乎提不出表示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都是些求未知数的问题。这时教师就直接出示要求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先找等量关系式,我发现只有极少数孩子能找到等量关系。由于找等量关系式教材中第一次出现,学生不知道从哪入手。学生思考讨论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也没有结果,我就引导着学生进行分析信息,找到了等量关系。找到了等量关系式,再列含有字母的式子就简单多了。课下我分析,主要是我在备课时,高估了学生,如何引导还需要多研究。这也是我下一步训练的重点。

  为了让学生弄清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我通过天*的演示,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意义,学生很容易根据天*列出算式。然后教师指出,我们刚才列出的这些式子都叫等式,在这些等式中,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得出两种等式:一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一种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比较得出方程的概念,然后通过练*判断哪是方程,那些不是方程?最后,让学生用画图的形式表示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教材中没有出现这个内容,但我补充进去了,我觉得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本节课从课堂整体来看,大部分学生思维比较清晰,会表述,但也有部分学生表述不清,发言不够积极。看来,课堂教学还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教师,还要多想些办法。

  “自主合作探究”一直是我们所倡导的学*方式,但如何有效地实施?我认为,“自主学*”必须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创造性的学*,才能实现自主发展。“合作探究”必须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学生则没有自己的主见,交流则会流于形式,没有深度。有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当学生展示交流时,不同的思路与方法就会发生碰撞,教师要尊重学生探求的结果,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结果与方法进行反思与改进,促使全体参与,加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梳理概括知识的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者,要启发诱导学生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逐步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惯和合作。先引入了天*的演示,然后在天*的左右两边分边放置20g和30g的两只正方体、50g的砝码,并根据*衡关系列出了一个等式,20 +30=50;接着把其中一个30g只转换了一个方向,但是30g的标记是一个“?”天*仍是*衡状态。得出另一个等式20 +?=50,标有?的再转换一个方向后上面标的是x,天*仍保持*衡状态,由此又可以写出一个等式20 +x=50。整个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演示、观察、思考、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活动,由浅入深,分层推进,逐步得出“等式”�D�D“含有未知数的等式”�D�D“方程”。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归纳出了方程的意义。教学中我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水*,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并用天**衡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使学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义,尊重了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

  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多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研究。

  虽然整个教学任务好象是完成了。但从学生的练*中我们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还是没有真正弄清,例好在练*题中有一道讨论题:“方程都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这句话对吗?(答案是对的)但是通过同桌小组同学的合作学*和争论,答案不一。虽然做错的同学最后被做对的同学说服了,但这也说明了“等式”和“方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学生对其还存在模糊概念。进一步研究。

  创建形象、生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情境,使学生经历“数学情境�D�D建立模型�D�D解释应用”这一学*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自主经历知识的来龙去脉,努力的过程比成功的结论对学生的发展更有意义。学生最开心的,应该是自己经过探索后的发现。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让学生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乐学、好学、积极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首次学*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字母表示数是学*本章节元知识的基础。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要利用天*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借助天**衡的道理建立等式、方程的概念,以加深理解。因此本信息窗安排了三个内容,第一个首先利用天**衡原理理解等式的意义。第二和第三个红点部分是学*方程的意义。

  1、这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并掌握用字母表示数,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为以后学*运用准备。

  2、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3、学*本节课是今后继续学*代数知识的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方程的意义,是学生第一次学*有关方程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经过探索,掌握方程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天*,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等式的意义。

  2.结合具体实例和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

  达简单的等量关系。

  3.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

  学*数学的兴趣。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