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琵琶行教案合集五篇

首页 / 教案 / |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 1

教学目标:

体会诗人借琵琶女的遭遇寄托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的用意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辅助:

幻灯片

开课时间:

20_年3月

开课班级:

高三(6)班

教学过程:

1. 导入

唐宣宗李忱曾写诗赞扬白居易的诗,其中两句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大家能说说这两句诗说的什么意思吗?

(注意抓住“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琵琶篇”理解)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想象《琵琶行》的流传之广,也由此可见它的感染力之强。

那么,《琵琶行》为什么有那么强的感染力呢?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聆听琵琶篇,一起去感受那字里行间蕴涵的强大的情感力量。

2. 齐读全诗,再次走进文本。

3. 分析:中学语文在线

① 教师提问:琵琶篇里说琵琶,全诗一共写了几次听曲?几支曲子各流露出琵琶女什么样的感情?

三次:岸上闻曲 船上听曲 船上再听曲

第一次:只写声从水上传来,且极富吸引力,并无特别的情绪流露

第二次:“幽愁暗恨”

第三次:“凄凄不似向前声”,凄凉

② 为什么第二支曲子流露出“幽愁暗恨”的情绪?

齐声读第三节,说说你找到的原因是什么。

年轻时色艺双全,受人追捧;年长色衰,门前冷落;委身贾人,独守空船。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注意琵琶女前后境遇的巨大反差。

③ 听了这支饱含着琵琶女身世之感的曲子,又听了琵琶女的身世倾诉,作者有什么反应?

作者为什么要叹息?

作者为什么会有“天涯沦落”之感?

这种“天涯沦落”之感和琵琶女的境遇到底有什么相似点?(四个问题分步提,学生答出第一个后再问第二个,依次类推)

齐读第四节,思考问题。

“我闻此语重唧唧” (落实“唧唧”一词,“唧唧”即叹息)。

“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白居易的身世经历:谪居 卧病 地僻 心苦

相似点:都从京城二来,都曾受尽恩宠如今备尝冷落,正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④ 第三次的演奏为什么“凄凄不似向前声”?

齐读第五节,思考问题。

“感我此言良久立”,作者的身世引起琵琶女情感上的共鸣,这次的弹奏包含两个人的身世感慨,情感内涵更深重。

⑤ 你怎么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句的情感内涵?(讨论进行)

作者哭人,哭己,哭人生,

强调本诗主旨:借琵琶女的遭遇寄托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

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⑥ 一千多年前,一支琵琶曲,作者听了不禁潸然泪下。一千多年后,一篇《琵琶行》,我们读了唏嘘不已。人生的沉浮谁能主宰?只可叹那不幸的人不幸的事。

请同学们再读2、3两节,找出最能打动你情感的语句,并说出你的体会。

教师预计学生可能交流的语句:

l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曾经年轻貌美,才艺出众,却不知年长色衰后竟有那样凄凉的人生!

l “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l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回想曾经的青春年少,曾经的风光无限,有豪华奢侈的纵酒放歌,有醉生梦死挥霍光阴,和今日的“门前冷落车马稀”相比,哪堪忍受!

l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求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年长色衰,无奈委身于重利轻离的商人,所托非人。今夜孤身一人独守空船

看江水冰凉,明月无情,这时刻是何滋味?以景衬情。

l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红妆泪阑干”

“忽梦”实非偶然。内心时刻被巨大的沦落感侵蚀着,那一道道纵横的泪痕实在是无人倾诉而无奈时的一种情感释放呀!白日的痛苦谁都不愿带到梦里。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白日痛苦的延伸。醒也痛苦,梦也痛苦,然则何时而乐也?

l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贬谪是不幸。白居易一生心境就此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有兼济之志,后期则独善其身。又加生病,屋漏偏遇连阴雨,雪上加霜。

耳不闻雅乐,眼不见令人赏心悦目之景,见到的都是令人情不自禁想到痛苦遭遇的苦竹这样的感伤之景,听到的也是令人不禁悲从中来的杜鹃声和猿哀鸣,怎能不时时被贬谪之意包围?中

l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良辰美景无人同赏,一人独饮用孤独寂寞酿制的酒,“良辰美景奈何天”!

与“丝竹”相比,“山歌村笛”不入耳,显然有寓意,流露对贬官的怨言。

l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兴奋、激动中看出对丝竹之声的饥渴,这实在是贬谪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啊!

⑦ 评价学生的发言,以一副教师自创对联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上联:琵琶女奏琵琶曲,弹者有心,听者有意

下联:白居易叹居不易,遇也不幸,境也凄凉

横批:同是天涯沦落人

4. 小结本课重点,布置作业,结束此课。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 2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选自《白氏长庆集》。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白居易琵琶行教案,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琵琶行》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二、整体感知

  1、 听朗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贾(gǔ) 恬(tián) 谪(zhé) 思(sì)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间(jiān)关 虾(há)蟆(má) 名属(zhǔ)教坊(fāng) 绡(xiāo) 钿(diàn) 篦(bì)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2、学生默读全诗,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名段内容。

  第一段写浔阳江头夜送客;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写江心自诉身世苦;第四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

  2、请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提示注意以下词句。

  左迁:贬官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

  明年:第二年。

  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

  倡女:“倡”通“娼”。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摆酒*。命,动词,叫,吩咐,命令。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

  憔悴:脸色黄瘦。

  转徙: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心境*静,自觉安适。恬然,*静坦荡地。

  斯人:这个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就写了一首长诗。因,连词,于是,就。为,动词,写,作。长句,指七言诗。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凡,共计。言,字。

  命曰:命,动词,取名,叫它。

  3、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4、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5、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四、赏析诗歌第1段。

  1、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浔阳,故古称浔阳江。

  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五、作业

  背诵第1自然段。

  第2课时

  一、赏析诗歌第2段。

  1、“寻声暗问弹者谁”一句中的“暗”字,有人把这个字解释为“偷偷地”、“私下里”,表明诗人因自己的身份不便公开、直接问。把这种解释与课本中的解释比较一下,哪个更准确生动?

  明确:前者的解释与语境不合。诗人“暗问弹者谁”说明他并不知道弹琵琶的是歌妓,所以不存在顾虑自己为官的身份问题,后来知道是歌妓,诗人也没有因自己的身份顾虑什么,相反,对歌妓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尊重。把“暗”解释为“轻声”准确生动,因为琵琶声太动人了,致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在冷寂凄清的氛围中,琵琶声越发显得凄楚动人。“轻声”问才能表现出诗人被乐声所吸引而不忍去打断琵琶的弹奏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

  2、“琵琶声停欲语迟”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几句反映了琵琶女怎样的心理情态?一般的都认为是表现了她的“羞涩”,你以为如何?

  明确:一个红极一时的歌女年长色衰之后,嫁作商人妇,又遭到重利薄情商人的抛弃,面对这世态的炎凉,她有满腹的哀怨和苦衷。她弹奏琵琶不是招徕顾客,而是借琵琶抒发自己哀怨的心曲。这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举止情状,表现了她不愿随便重新抛头露面的心理,暗示出她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才能。

  3、琵琶女本不愿抛头露面,可为什么最后还是出来了?请从诗句中找出答案。

  明确:由于诗人“寻声暗问弹者谁”,又“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又“千呼万唤”,琵琶女深感盛情难却,却之不恭。诗中用了“寻”“问”“移”“邀”“添”“回”“开宴”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听到琵琶声后所激起的惊喜心情和邀见琵琶女的急切心情。在沦落天涯的不幸际遇中,觅得知音,这对于琵琶女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慰藉和鼓舞。诗人的举动表示了他对琵琶女应有的尊重和礼貌,这是以艺会友,决不同于一般文人墨客狎妓,征歌点曲。所以琵琶女终于摆脱了重重顾虑,登上了诗人所在的船头。然而毕竟是陌生人,不免有些拘谨,也许还夹杂着一点儿羞涩,故而“犹抱琵琶半遮面”。

  4、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起以下24句是写弹奏琵琶的全过程,这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全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这部分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归纳概括一下。

  明确:前8句中主要写了弹奏者的动作和弹奏者(也包括诗人)的心理,中间14句集中描绘琵琶乐声,其中也融进了诗人的感受。最后两句写周围的环境,烘托弹奏的效果。

  5、反复诵读这24句,你能否感受到诗人在描绘琵琶声乐时是围绕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吗?

  明确:注意诗人表达感受的语句,可知是紧紧围绕一个“情”字来描绘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演奏前的调弦试音,却已使听者感到了一种动人的情韵,可见琵琶女身手不凡,造诣颇深。“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这是概括地总写一笔,依然扣住“情”字,“弦弦”“声声”“似诉”“说尽”,充分显示出乐曲的表现力,乐声是如此哀怨低沉。一开始就把琵琶声音与人物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了。

  6、“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表现了琵琶女怎样的神态?

  明确:这两句既传神地写出了琵琶女从容自若的神态,挥洒自如的风度,又表现了她沉稳端庄的性情,还写出了她精湛娴熟的技巧,诗句凝炼而含义广博。高超的演奏是琵琶女感情、心灵、性情的表现,而知音者的聆听叹赏表现他对乐声的深刻感知和透彻理解,也反映了聆听者的感情、心灵、性格和艺术修养。

  7、诗人用了哪些比喻描写琵琶的声音?

  明确:

  比喻 琵 琶 声

  明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四弦一声如裂帛 粗重急骤

  细轻委婉

  强音收束

  暗喻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轻脆圆润

  宛转流利

  阻塞不畅

  低沉停滞

  突然爆发

  激越雄壮

  8、请学生归纳乐声旋律的变化情况。

  明确:乐声由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雄壮激越――强音收束。从这个变化中,我们再结合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似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思绪的起伏变化,似乎听到了她在诉说不幸的*生和心中无限的幽愁暗恨。

  9、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这两句作用如何?

  明确:诗人没有直接写听者的热烈反响以说明琵琶女技艺非凡和乐声的感人至深,否则过于直白就不含蓄,不含蓄也就显不出深沉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反衬“有声”的音乐效果,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人们无声地沉浸、陶醉在艺术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动人的乐声仿佛缭绕迂回耳际,不由得使诗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在这片刻的沉寂中,只见一轮迷蒙的冷月荡漾在江心的微波之中,它提醒诗人从乐声中回到现实中来。这句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共同表现了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是那么的忧愤、哀怨凄楚、苍凉,给整个音乐形象补足了画龙点睛之笔。

  10、试比较《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与《明湖居听书》对王小玉歌声的描写。

  明确:①二者都用比喻手法来描绘音乐,各有特色:《琵琶行》主要是以声喻声,用人们熟悉的声音作比,把琵琶的乐声旋律描绘得变化多彩多姿,淋漓尽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明湖居听书》主要是以形喻声,把登泰山的体验移到对高亢唱腔的欣赏上,使人领略唱腔一叠高似一叠,每叠唱腔都有与众不同的新奇境界。写唱腔的'陡然低落,用一条飞蛇游走于崇山峻岭之间来作比,给人印象深刻。②二者都写了听后的感触。不过《琵琶行》写得凝炼、含蓄、更耐人回味;而《明湖居听书》则把自己的感受全盘托出,缺少《琵琶行》那动人的神韵。③二者在描写音乐时都用了烘托手法。《琵琶行》的高明这处是融情于景,景中生情,创造了深邃的诗的意境。例如“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了苍凉幽寂的氛围,一扫琵琶的急响繁音,令人转眼之间回到了现实世界:还是那“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夜,还是那“别时茫茫江浸月”的秋江,只是浸在江心的秋月已升到中天,把月的清辉洒向人间,令人有所思,有所待。此刻,诗人也许在痛惜自己在孤独中度过良辰美景,思念着亲人,慨叹自己不幸的遭遇……而琵琶女也许会想到“秋月春风等闲度”的过去,想到“绕船月明江水寒”的今宵,正为自己的沦落天涯悲伤不已……《明湖居听书》侧面烘托较为直白、缺乏那种诗的意蕴和情味。

  《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中和答案:相同点:①描写的过程基本相同(起始――舒徐流畅;发展――起伏跌宕;间歇――悄无声息;高潮――激烈高亢;结束――戛然而止)。②写声时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③都运用了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两者的不同点:《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的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为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而无弦之音。

  二、赏析诗歌第3段。

  1、 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提示下面的词句。

  第一部:第一班。

  秋月春风:比喻宝贵的青春。

  弟走从军阿姨死:弟,指琵琶女在教坊中的气类相似的诸姊妹。所谓“从军”就是指这些歌妓们都被征到军队中服劳役。阿姨,指琵琶女的养母。

  鞍马稀:借代,指客人少了。

  2、从琵琶女自叙身世来看,她前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明确:这一段写琵琶女倾诉悲苦凄凉的身世,可以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到“秋月春风等闲度”,写她自述青春年少时色艺超辟,红极一时的歌女生涯。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是写琵琶女弹完一曲后的神态和动作。这两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介绍自己的籍贯、住处。接下去四句说自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一个“善才服”,一个“秋娘妒”就从别人的眼中侧面写出了她的色艺出众,用笔精炼。“五陵”两句也是侧面描写她当时红极一时的盛况。而“钿头”两句则是正面描写她欢乐豪华的歌妓生涯。正面描写抓住了细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红歌女,在五陵年少这些纨�F子弟的簇围下,那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概括叙述了追欢逐乐的逝水流年,也是一个过渡,过渡到第二层叙述自己悲惨凄凉的遭遇和处境。“秋月春风”在这里借指宝贵的青春年华,最美好的时刻。

  第二层七句,主要写琵琶女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凄凉的处境。导致“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原因除了“暮去朝来颜色故”之外,还有一层就是“弟走从军阿姨死”,其中“颜色故”是主要原因。从前面描述琵琶女弹奏的技艺来看,并没有因年长而衰败,而是依然精妙绝伦。然而那些豪门子弟都不来光顾了,这说明什么?它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原来“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并不是真的欣赏她弹奏琵琶的高超技艺,而是被她的容貌所吸引,一旦年长色衰,门前必然是“冷落鞍马稀”了。

  3、“绕船月明江水寒”一句是描写景物的,这一句蕴含了什么情?

  明确:这一句是前面通过对比叙述身世遭遇之后的抒情。过去是那么的欢乐奢华,名噪京师,而今围绕着自己这一叶孤舟的却是清冷的月光,带着寒意的江水。诗人把秋江月夜的寒冷同琵琶女内心感受的寒冷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烘托出琵琶女无限凄凉悲苦的心境,催人泪下。这种渲染烘托意境的手法十分高明。它通过对比、反衬,有力地表现了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用琵琶女的年轻貌美反衬她的年长色衰;用门庭冷落反衬独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反衬今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反衬醒后孤寂感伤的情怀,从而鲜明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4、有人指责说琵琶女是个留恋灯红酒绿、奢靡生活的风尘女子,不值得同情;还有人认为她宁愿为娼而不愿为人妻,和丈夫离别一个月就耐不住寂寞,没有什么值得怜悯的,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琵琶女的追述欢乐、奢华的歌妓生涯,不是留恋已逝去的岁月。从今与昔的强烈对比中,从切身的体验中,她认识到,当年那些慷慨抛掷缠头的纨�F阔少们,全是一些不懂音乐,不懂艺术,更不懂感情的花花公子。他们只不过是欣赏她的色相,当成玩物,致使她落到今天这样的地步。琵琶女的回忆充满着苦涩。琵琶女嫁作商人妇没有摆脱被当作玩物的命运,况且商人重利轻别,在这荒江月夜之下,琵琶女孤苦无依,独守空船,回首往事,不胜悲哀。

  三、作业

  背诵第二段。

  第3课时

  一、赏析诗歌第4、5两段。

  1、请学生朗读第4、5两段。

  2、第4段可分为几层?归纳层意。

  明确:可分三层意思。前四句为第一层,写诗人感慨。第二层中间十二句,写诗人自述谪居的郁闷心情。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诗人听后的感受,愿为她的再次演奏写《琵琶行》一诗。

  3、“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听琵琶声叹息是因为琵琶女声情并茂的弹奏技艺打动了诗人。“又闻此语重唧唧”是诗人听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以后更加同情琵琶女的遭遇。琵琶女的遭遇又使诗人想到了自己,从而很自然地揭示了彼此产生感情共鸣的思想基础,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进而自叙了贬居江州的凄苦生活和郁闷心情,交代了产生感慨的原因是由于彼此有着共同的遭遇。

  4、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

  明确:尽管诗人与琵琶女的社会地位、生活道路和生活态度不同,尽管他们素昧*生,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者的感受却是相通的。第一,彼此都自京都沦落江州。第二,彼此都怀才不遇。(名艺人―大诗人)第三,彼此都有着不幸的遭遇(年长色衰嫁商人―才华横溢遭贬谪),过着孤寂的生活(守空船―酒独倾)。第四,诗人是琵琶女的知音(弹出幽愁暗恨―尽通曲中之情),失意者同病相怜。正因为如此,诗人在最后重听了琵琶女的再次弹奏之后,洒下了同情之泪。

  5、诗人为什么要为君翻作《琵琶行》呢?

  明确:因为诗人通过琵琶的乐声沟通了与琵琶女的情感,同命相怜,要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写出来,这既是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尊重,也是自己感情寄托的需要。

  6、分析第5段。

  明确:“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诗人的一片盛情与悲怀深深打动了琵琶女,她既同情诗人的不幸遭遇,又感激诗人的知遇之恩,这复杂的情感共鸣化作了不似前声的凄凄之音致使“满座重闻皆掩泣”。尽管“凄凄不似向前声”,但诗人并没有展开笔墨描绘这“凄凄”之声,而是以一句高度的概括写出了重弹的特点,语言精炼,笔墨经济得当。写重弹的效果,也一改前面借景抒情的笔法,而为直接写听者的反响,“满座重闻皆掩泣”,使悲剧气氛更为浓烈。简约含蓄的表达给读者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余地。“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最后两句以设问收束全诗,从侧面表现自己重闻琵琶之后的强烈感受,哀怨之情令人潸然泪下。这两句紧扣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句,使全诗的主题表达,在感情的层次上得到了升华。

  二、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全诗共有四处景物描写:第一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是烘托秋风瑟瑟的悲凉气氛,表现诗人惜别的惆怅之情。第二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将浸月。”这是通过江水茫茫,月沉荒江的景物描写,抒发诗人离别时的悲凉情怀。第三处,“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是用“悄无言”和江心沉月的景物烘托琵琶声的艺术魅力,反衬主客都沉浸在音乐的艺术享受之中。第四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是用秋江寒夜,明月高照表达琵琶女孤独寂寞的心情。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 3

  第1课时

  一、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贾(gǔ)恬(tián)谪(zhé)思(sì)霓裳(cháng)六幺(yāo)嘈嘈(cáo)间(jiān)关虾(há)蟆(má)名属(zhǔ)教坊(fāng)绡(xiāo)钿(diàn)篦(bì)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2、学生默读全诗,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名段内容。

  第一段写浔阳江头夜送客;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写江心自诉身世苦;第四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讲析小序

  1、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提示注意以下词句。

  左迁:贬官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

  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

  倡女:"倡"通"娼"。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摆酒*。命,动词,叫,吩咐,命令。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

  憔悴:脸色黄瘦。

  转徙: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心境*静,自觉安适。恬然,*静坦荡地。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就写了一首长诗。因,连词,于是,就。为,写,作。长句,指七言诗。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凡,共计。言,字。

  命曰:命,动词,取名,叫它。

  2、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4、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5、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四、赏析诗歌第1段

  1、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浔阳,故古称浔阳江。

  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地、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五、作业:背诵第1自然段

  第2课时

  一、赏析诗歌第2段

  1、"寻声暗问弹者谁"一句中的"暗"字,有人把这个字解释为"偷偷地"、"私下里",表明诗人因自己的身份不便公开、直接问。把这种解释与课本中的解释比较一下,哪个更准确生动?

  明确:前者的解释与语境不合。诗人"暗问弹者谁"说明他并不知道弹琵琶的是歌妓,所以不存在顾虑自己为官的身份问题,后来知道是歌妓,诗人也没有因自己的身份顾虑什么,相反,对歌妓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尊重。把"暗"解释为"轻声"准确生动,因为琵琶声太动人了,致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在冷寂凄清的氛围中,琵琶声越发显得凄楚动人。"轻声"问才能表现出诗人被乐声所吸引而不忍去打断琵琶的弹奏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

  2、"琵琶声停欲语迟"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几句反映了琵琶女怎样的心理情态?一般的都认为是表现了她的"羞涩",你以为如何?

  明确:一个红极一时的歌女年长色衰之后,嫁作商人妇,又遭到重利薄情商人的抛弃,面对这世态的炎凉,她有满腹的哀怨和苦衷。她弹奏琵琶不是招徕顾客,而是借琵琶抒发自己哀怨的心曲。这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举止情状,表现了她不愿随便重新抛头露面的心理,暗示出她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才能。

  3、琵琶女本不愿抛头露面,可为什么最后还是出来了?请从诗句中找出答案。

  明确:由于诗人"寻声暗问弹者谁",又"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又"千呼万唤",琵琶女深感盛情难却,却之不恭。诗中用了"寻""问""移""邀""添""回""开宴"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听到琵琶声后所激起的惊喜心情和邀见琵琶女的急切心情。在沦落天涯的不幸际遇中,觅得知音,这对于琵琶女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慰藉和鼓舞。诗人的举动表示了他对琵琶女应有的尊重和礼貌,这是以艺会友,决不同于一般文人墨客狎妓,征歌点曲。所以琵琶女终于摆脱了重重顾虑,登上了诗人所在的船头。然而毕竟是陌生人,不免有些拘谨,也许还夹杂着一点儿羞涩,故而"犹抱琵琶半遮面"。

  4、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起以下24句是写弹奏琵琶的全过程,这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全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这部分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归纳概括一下。

  明确:前8句中主要写了弹奏者的动作和弹奏者(也包括诗人)的心理,中间14句集中描绘琵琶乐声,其中也融进了诗人的感受。最后两句写周围的环境,烘托弹奏的效果。

  5、反复诵读这24句,你能否感受到诗人在描绘琵琶声乐时是围绕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吗?

  明确:注意诗人表达感受的语句,可知是紧紧围绕一个"情"字来描绘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演奏前的调弦试音,却已使听者感到了一种动人的情韵,可见琵琶女身手不凡,造诣颇深。"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这是概括地总写一笔,依然扣住"情"字,"弦弦""声声""似诉""说尽",充分显示出乐曲的表现力,乐声是如此哀怨低沉。一开始就把琵琶声音与人物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了。

  6、"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表现了琵琶女怎样的神态?

  明确:这两句既传神地写出了琵琶女从容自若的神态,挥洒自如的风度,又表现了她沉稳端庄的性情,还写出了她精湛娴熟的技巧,诗句凝炼而含义广博。高超的演奏是琵琶女感情、心灵、性情的表现,而知音者的聆听叹赏表现他对乐声的深刻感知和透彻理解,也反映了聆听者的感情、心灵、性格和艺术修养。

  7、诗人用了哪些比喻描写琵琶的声音?

  明确:比喻琵琶声

  A明喻:a大弦嘈嘈如急雨b小弦切切如私语c四弦一声如裂帛:粗重急骤细轻委婉强音收束

  B暗喻:a大珠小珠落玉盘b间关莺语花底滑c幽咽泉流冰下难d冰泉冷涩弦凝绝e银瓶乍破水浆迸f铁骑突出刀枪鸣:轻脆圆润宛转流利阻塞不畅低沉停滞突然爆发激越雄壮

  8、请学生归纳乐声旋律的变化情况。

  明确:乐声由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雄壮激越--强音收束。从这个变化中,我们再结合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似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思绪的起伏变化,似乎听到了她在诉说不幸的*生和心中无限的幽愁暗恨。

  9、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这两句作用如何?

  明确:诗人没有直接写听者的热烈反响以说明琵琶女技艺非凡和乐声的感人至深,否则过于直白就不含蓄,不含蓄也就显不出深沉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反衬"有声"的音乐效果,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人们无声地沉浸、陶醉在艺术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动人的乐声仿佛缭绕迂回耳际,不由得使诗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在这片刻的沉寂中,只见一轮迷蒙的冷月荡漾在江心的微波之中,它提醒诗人从乐声中回到现实中来。这句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共同表现了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是那么的忧愤、哀怨凄楚、苍凉,给整个音乐形象补足了画龙点睛之笔。

  10、试比较《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与《明湖居听书》对王小玉歌声的描写。

  明确:二者都用比喻手法来描绘音乐,各有特色:《琵琶行》主要是以声喻声,用人们熟悉的声音作比,把琵琶的乐声旋律描绘得变化多彩多姿,淋漓尽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明湖居听书》主要是以形喻声,把登泰山的体验移到对高亢唱腔的欣赏上,使人领略唱腔一叠高似一叠,每叠唱腔都有与众不同的新奇境界。写唱腔的陡然低落,用一条飞蛇游走于崇山峻岭之间来作比,给人印象深刻。二者都写了听后的感触。不过《琵琶行》写得凝炼、含蓄、更耐人回味;而《明湖居听书》则把自己的感受全盘托出,缺少《琵琶行》那动人的神韵。二者在描写音乐时都用了烘托手法。《琵琶行》的高明这处是融情于景,景中生情,创造了深邃的诗的意境。例如"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了苍凉幽寂的氛围,一扫琵琶的急响繁音,令人转眼之间回到了现实世界:还是那"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夜,还是那"别时茫茫江浸月"的秋江,只是浸在江心的秋月已升到中天,把月的清辉洒向人间,令人有所思,有所待。此刻,诗人也许在痛惜自己在孤独中度过良辰美景,思念着亲人,慨叹自己不幸的遭遇……而琵琶女也许会想到"秋月春风等闲度"的过去,想到"绕船月明江水寒"的今宵,正为自己的沦落天涯悲伤不已……《明湖居听书》侧面烘托较为直白、缺乏那种诗的意蕴和情味。

  《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中和答案:相同点:描写的过程基本相同(起始--舒徐流畅;发展--起伏跌宕;间歇--悄无声息;高潮--激烈高亢;结束--戛然而止)。写声时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都运用了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两者的不同点:《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的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为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而无弦之音。

  二、赏析诗歌第3段

  1、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提示下面的词句。

  第一部:第一班。

  秋月春风:比喻宝贵的青春。

  弟走从军阿姨死:弟,指琵琶女在教坊中的气类相似的诸姊妹。所谓"从军"就是指这些歌妓们都被征到军队中服劳役。阿姨,指琵琶女的养母。

  鞍马稀:借代,指客人少了。

  2、从琵琶女自叙身世来看,她前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明确:这一段写琵琶女倾诉悲苦凄凉的身世,可以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到"秋月春风等闲度",写她自述青春年少时色艺超辟,红极一时的歌女生涯。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是写琵琶女弹完一曲后的神态和动作。这两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介绍自己的籍贯、住处。接下去四句说自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一个"善才服",一个"秋娘妒"就从别人的眼中侧面写出了她的色艺出众,用笔精炼。"五陵"两句也是侧面描写她当时红极一时的盛况。而"钿头"两句则是正面描写她欢乐豪华的歌妓生涯。正面描写抓住了细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红歌女,在五陵年少这些纨袴子弟的簇围下,那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概括叙述了追欢逐乐的逝水流年,也是一个过渡,过渡到第二层叙述自己悲惨凄凉的遭遇和处境。"秋月春风"在这里借指宝贵的青春年华,最美好的时刻。

  第二层七句,主要写琵琶女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凄凉的处境。导致"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原因除了"暮去朝来颜色故"之外,还有一层就是"弟走从军阿姨死",其中"颜色故"是主要原因。从前面描述琵琶女弹奏的技艺来看,并没有因年长而衰败,而是依然精妙绝伦。然而那些豪门子弟都不来光顾了,这说明什么?它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原来"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并不是真的欣赏她弹奏琵琶的高超技艺,而是被她的容貌所吸引,一旦年长色衰,门前必然是"冷落鞍马稀"了。

  3、"绕船月明江水寒"一句是描写景物的,这一句蕴含了什么情?

  明确:这一句是前面通过对比叙述身世遭遇之后的抒情。过去是那么的欢乐奢华,名噪京师,而今围绕着自己这一叶孤舟的却是清冷的月光,带着寒意的江水。诗人把秋江月夜的寒冷同琵琶女内心感受的寒冷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烘托出琵琶女无限凄凉悲苦的心境,催人泪下。这种渲染烘托意境的手法十分高明。它通过对比、反衬,有力地表现了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用琵琶女的年轻貌美反衬她的年长色衰;用门庭冷落反衬独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反衬今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反衬醒后孤寂感伤的情怀,从而鲜明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4、有人指责说琵琶女是个留恋灯红酒绿、奢靡生活的风尘女子,不值得同情;还有人认为她宁愿为娼而不愿为人妻,和丈夫离别一个月就耐不住寂寞,没有什么值得怜悯的,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琵琶女的追述欢乐、奢华的歌妓生涯,不是留恋已逝去的岁月。从今与昔的强烈对比中,从切身的体验中,她认识到,当年那些慷慨抛掷缠头的纨袴阔少们,全是一些不懂音乐,不懂艺术,更不懂感情的花花公子。他们只不过是欣赏她的色相,当成玩物,致使她落到今天这样的地步。琵琶女的回忆充满着苦涩。琵琶女嫁作商人妇没有摆脱被当作玩物的命运,况且商人重利轻别,在这荒江月夜之下,琵琶女孤苦无依,独守空船,回首往事,不胜悲哀。

  三、作业

  背诵第二段。

  第3课时

  一、赏析诗歌第4、5两段

  1、请学生朗读第4、5两段。

  2、第4段可分为几层?归纳层意。

  明确:可分三层意思。前四句为第一层,写诗人感慨。第二层中间十二句,写诗人自述谪居的郁闷心情。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诗人听后的感受,愿为她的再次演奏写《琵琶行》一诗。

  3、"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听琵琶声叹息是因为琵琶女声情并茂的弹奏技艺打动了诗人。"又闻此语重唧唧"是诗人听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以后更加同情琵琶女的遭遇。琵琶女的遭遇又使诗人想到了自己,从而很自然地揭示了彼此产生感情共鸣的思想基础,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进而自叙了贬居江州的凄苦生活和郁闷心情,交代了产生感慨的原因是由于彼此有着共同的遭遇。

  4、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

  明确:尽管诗人与琵琶女的社会地位、生活道路和生活态度不同,尽管他们素昧*生,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者的感受却是相通的。第一,彼此都自京都沦落江州。第二,彼此都怀才不遇。(名艺人-大诗人)第三,彼此都有着不幸的遭遇(年长色衰嫁商人-才华横溢遭贬谪),过着孤寂的生活(守空船-酒独倾)。第四,诗人是琵琶女的知音(弹出幽愁暗恨-尽通曲中之情),失意者同病相怜。正因为如此,诗人在最后重听了琵琶女的再次弹奏之后,洒下了同情之泪。

  5、诗人为什么要为君翻作《琵琶行》呢?

  明确:因为诗人通过琵琶的乐声沟通了与琵琶女的情感,同命相怜,要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写出来,这既是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尊重,也是自己感情寄托的需要。

  6、分析第5段。

  明确:"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诗人的一片盛情与悲怀深深打动了琵琶女,她既同情诗人的不幸遭遇,又感激诗人的知遇之恩,这复杂的情感共鸣化作了不似前声的凄凄之音致使"满座重闻皆掩泣"。尽管"凄凄不似向前声",但诗人并没有展开笔墨描绘这"凄凄"之声,而是以一句高度的概括写出了重弹的特点,语言精炼,笔墨经济得当。写重弹的效果,也一改前面借景抒情的笔法,而为直接写听者的反响,"满座重闻皆掩泣",使悲剧气氛更为浓烈。简约含蓄的表达给读者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余地。"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最后两句以设问收束全诗,从侧面表现自己重闻琵琶之后的强烈感受,哀怨之情令人潸然泪下。这两句紧扣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句,使全诗的主题表达,在感情的层次上得到了升华。

  二、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全诗共有四处景物描写:第一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是烘托秋风瑟瑟的悲凉气氛,表现诗人惜别的惆怅之情。第二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将浸月。"这是通过江水茫茫,月沉荒江的景物描写,抒发诗人离别时的悲凉情怀。第三处,"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是用"悄无言"和江心沉月的景物烘托琵琶声的艺术魅力,反衬主客都沉浸在音乐的艺术享受之中。第四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是用秋江寒夜,明月高照表达琵琶女孤独寂寞的心情。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 4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 5

  【课例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

  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

  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课题)

  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

  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

  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

  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5分钟左右)

  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

  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四、再读文本,学生质疑

  师: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感受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吗?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

  生(读第三节):“沉吟放拨插弦中……梦啼妆泪红阑干。”

  师(请另外一生评价):你觉得她的感情把握怎么样?

  生:我觉得读得挺好的。这一节主要讲琵琶女的身世,诗人对琵琶女应该比较同情,读的时候读出了同情的感觉。

  师:你是站在诗人的角度讲吧,现在如果是站在琵琶女这个角度,你觉得她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去读?

  生:悲凉。

  师:对,悲凉的感情。我们读诗歌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得抑扬顿挫,但更要注意把握诗歌中诗人所蕴涵的感情。刚才同学读的这一节感情把握得比较到位。

  师:就这一节,同学们有什么疑问没有?把你最想提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讨论。(生自由组合,小声交流,讨论质疑)

  师:同学们主要提了两个问题:一是琵琶女的形象及悲惨命运的原因,一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她的身世。咱们周围同学自由组合议一议,由一位同学记录小组讨论要点,两个问题可以任意选。

  (学生自由组合,讨论)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想说第一个问题。前几句写她少年的时候,然后还被那个秋娘嫉妒……

  师:秋娘是什么人?

  生:秋娘本身就是才华出众的歌伎,然后还要嫉妒琵琶女,说明琵琶女比秋娘还要才华横溢。后面写她“弟走从军阿姨死”,她的家人,离开的离开,死去的死去,后来她的容颜因为家庭变故和时光流逝变得非常憔悴。当时社会看重你,就是因为你的容貌好而不是有才华。琵琶女的泪既是感伤的泪又是不满的泪。

  生:我觉得琵琶女主要代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普遍的悲惨的命运。

  师:这里你谈得更深入了,上升了一个高度。琵琶女的技艺高超,她年轻的`时候,“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但是到了后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生(众):“门前冷落鞍马稀。”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那个时代就是重色轻才的。

  师:重色轻才。那个时代不是看重她的技艺高超,而是看重她的美貌,后来她年老色衰,所以就被抛弃了。所以从这里看出,琵琶女仅仅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

  师:还有一个问题,琵琶女描绘自己一生的遭遇,是用了什么手法?

  生:对比。

  师:如果说详细些,有哪些?

  师:过去是京城名伎,现在是——

  生(众):沦落江湖。

  师:过去是少年得意——

  生(众):现在是老年失意。

  师:过去是年轻貌美——

  生(众):现在是年老色衰。

  师:过去是门庭若市——

  生(众):现在是门可罗雀。

  师:过去欢笑——

  生(众):今日辛酸。

  师:除了琵琶女,刚才说,“谁解沦落人”,沦落人一个是指琵琶女,还有一个是指谁呀?

  生(众):白居易。

  师:当诗人和琵琶女彼此穿过无数人群,走过无数条路,在这个萧瑟的秋天,相逢在浔阳江头船上的时候,他又写了什么内容呢?我们请一位同学模仿诗人白居易的口吻读第四节。

  (生读第四节)

  师:好,我们的白居易还得加把劲。我们在读这一节诗时要读出什么感情?

  生:应该和琵琶女一样感同身受吧。

  师:感同身受,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这里面,诗人的遭遇还有什么词可以体现出来?

  生:“住*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的“黄芦、苦竹、杜鹃、哀猿”。

  师:这些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正是感伤之情,进行诗歌的欣赏一定要注意意象的象征意义。

  师:就这一节,大家最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生自由组合,讨论质疑)

  生:琵琶女的遭遇为什么会引起诗人的强烈共鸣?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怎么理解?那个“同”字,同在哪里?

  师:两个问题的本质相同。大家想一想,一个是朝廷官员,一个是江湖的歌伎;一个是高朋满座,一个是门前冷落。那他们又“同”在哪里呀?谁能说一说,你觉得“同”在哪里?

  生:从诗人的生活经历上看,他一开始满腹才华,想一展鸿鹄之志,却在朝廷中受到排挤,而被贬谪到偏僻的地方;琵琶女本来也是很有才华,但她却因为年老而无人问津,所以他们的经历都是从曾经的辉煌到如今的*淡,所以此刻他们的心境都是悲伤的。

  生:还有,他们俩都是京城人。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前面小序上讲的,“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师:对,是来自京城。现在呢,他们都来到了什么地方?

  生:浔阳江头。

  师:这一点也相同。

  生:还有一点就是他们都怀着一种落魄之情。

  生:他俩都是人才,得不到人家的重视,这也是相同的一点。

  师:都是很有才华的,琵琶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我觉得她的水*还是挺高的。诗人呢,也是才华横溢的,而现在却触怒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由此可见,诗人是在写琵琶女,又是在写自己,抒发郁积于心的贬谪之恨。

  五、三读文本,品味感受

  师:那么我们再想一想,他们原本认识吗?是什么打动了白居易,把两个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联系在一起的?谁能说一说?

  生:是因为琵琶女弹的那个琵琶曲。

  师:“谁识琵琶声”(板书),同学们,诗中有一段对音乐的描写,应该说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刚才我们班的琵琶女和诗人都读了一下,我也情不自禁,给大家背一下这一段,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一想,这一段中最精彩的句子在哪里?为什么精彩?

  (教师配乐示范背诵第二节:“寻声暗问弹者谁……唯见江心秋月白。”)

  生:我最喜欢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它把琵琶声在沉静以后爆发的声音比作乍破的银瓶和骑士突然拔出刀枪那一瞬间的声音,更加突出了琵琶声在沉默后的慷慨激昂的特点。

  师:你很喜欢非常激越的音乐。好,还有没有?

  生:我喜欢“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因为我觉得这句话采用的是比喻的手法,先经过音乐的跌宕起伏,然后婉转动听,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听上去挺有感觉。

  师:比喻有什么好处?

  生:就是十分生动形象。

  师:化——

  生:化抽象为具体。

  师:对,大家都知道,写愁的情感是不是很抽象?李煜怎么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抽象的无形的愁化作具体可感的滚滚江水。李清照怎么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抽象的无形之愁化作沉甸甸的重负。比喻的手法是不是很好?还有没有同学想谈?

  生:我喜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它把弦声首先比喻为急雨,声音非常急促,然后又如丝雨般,有非常渺茫的感觉,很形象,很生动。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谈的精彩的诗句,我想问一个问题:是什么打动了诗人?仅仅是精彩的音乐吗?谁来说一下?

  生:从第二节里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可见,作者被打动,不仅因为好听的音乐,还有琵琶女在音乐里面融入的自己的情感。

  师:有琵琶女的遭遇,有琵琶女的情感在音乐里面。

  师:那我还要问,仅仅是琵琶女的遭遇和情感在里面就打动了诗人吗?

  生:还有,诗人想到了他自己的身世。诗人也从琵琶曲中读出了自己人生中的欢悦与痛苦、苦闷与希望,这引起了诗人强烈的感情共鸣。

  师:对,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更在于它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音乐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拉*了他们的距离,在两个陌路人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

  师:好,我们下面一起读一下最后一段。(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五段)

  师:“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琴声和着白司马的泪水沉到了江底,千年之后,仿佛仍在我们耳畔回响。

  六、放飞心灵,交流感悟

  师:我想同学们还有很多的感触吧,下面我们就畅所欲言,敞开心扉,用较富有诗意的一两句话来表达你的感悟。(播放琵琶曲,生思考、写作)

  生:天公薄情病乐天,世情愚昧苦才女。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怒愤难自*。

  师:好,你很厉害呀,像一位诗人。

  生:音乐,仿佛从远处传来,又似乎就在身旁,那么清静,那么飘渺。琵琶声响彻长安城,好像有人在哭泣,幽怨着,缠绵着。弹者有意,听者有情,我愿化作一首小曲去抚慰你那懂我的心。

  师:是一首富有诗意的散文诗呀。还有没有?

  生:白居易在这个不眠之夜,用湿漉漉的诗句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的湿漉漉的心。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师:好,这也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呀。老师也很喜欢诗歌,在备课时,也写了一首七律谈我的感受。

  投影:

  感悟《琵琶行》

  王毅军

  浔阳江畔客将还,

  秋月荻花夜色寒。

  一曲琵琶情切切,

  半觞清酒泪涟涟。

  飘零歌女伤神苦,

  沦落诗人为客难。

  司马挥毫倾肺腑,

  后生吟诵叹先贤。

  七、再读文本,升华感情

  师:今天,我们进行了一次诗歌的漫游,下面让我们伴着音乐,再一次放声地旁若无人地自由地读一遍这首诗。让我们把情感浸在诗歌的意境里,去体会音乐的美妙,去感受诗人的情怀。

  (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放声自由读全诗)

  结束语:历史不会抹杀这一切,时间不会淡忘这一页:那低眉信手的婉约,那哀怨凄切的曲调,那东船西舫的岑寂,那似曾相识的遭遇。千古的诗篇还在耳畔回响,江边那一曲低吟的琵琶,定格成了永恒的千古绝唱。

  最后让我们在悠扬的琶琵曲中,以经典为伴,与诗歌同行!

  【执教感言】

  《琵琶行 并序》原设想主要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围绕“谁解沦落人”“谁识琵琶声”两条线索启发点拨学生,并让学生大胆质疑,深入鉴赏诗歌中所蕴涵的丰富思想感情,让学生体会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整节课作为诗歌赏析课,力争成为书声琅琅的“生态课堂”,多元性的“对话课堂”,生成问题的“质疑课堂”,进而成为一节使人感觉是享受的语文课堂。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觉得有几点把握得较为成功:

  一是诵读教学落实较成功。有齐读、单人朗读、自由读、分段读、全篇读、放声读,初步感知读、强化体验读。从字词的读音,到情感的把握,再到朗读技巧的运用,指导具体,其中示范读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二是在教学中注意渗透学法指导。有诵读技巧的指导,有对古典诗歌思想感情的赏析方法的指导。

  三是以生为本,*等对话,使学生参与课堂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落实,接受性学*与探究合作相得益彰。能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更新角色定位,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有效实现了对文本的意义建构。

  四是使合作学*成为教学常态而非装样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或依据活动时的情境,“动态生成,自由组合”生成学*小组。通过同伴互助,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教学效率。

  不足之处:

  一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存在问题。一开始课件视频播不出来;另外,在最后让学生放声自由读时不应播放视频,以免影响学生进入文本体验。

  二是咀嚼诗歌语言不够深,不够细。《琵琶行》的篇幅较长,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较多,赛课时我有意加快了教学速度,虽然在规定时间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咀嚼诗歌语言不够深,不够细,有些值得反复玩味的细节未能充分表现出来。

  (王毅军 陕西西安市西北大学附中;710069)

  【名师观察】

  创意设计 突出主体

  尊重体验 指导鉴赏

  一、创意设计,脉络清晰

  面对《琵琶行 并序》这样一篇经典课文,教师怎样能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使教学设计更精心、更优化、更具有课堂的实效性并更具有语文味呢?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王老师的这节课紧紧围绕“谁解沦落人”“谁识琵琶声”这两条线索来设计教学,切入点巧妙,教学脉络简洁清晰,并与这首诗的双线结构——以歌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以诗人的感受为暗线——相契合,很有创意,值得学*和借鉴。

  二、突出主体,鼓励探究

  这节课教师能立足于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学,突出了学生的学*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人,是学*的主体,不是教师填装知识的袋子,而是教师服务对象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重在调动并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氛围,搭建了交流的*台。

  本节课教师在鼓励学生积极学*、大胆质疑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启发、点拨学生,使得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点拨相得益彰。这种对学生“学”的状态的关注,以及对学生学*的及时引导、恰当评价和点拨,使学生学*始终兴趣盎然,参与度高,有效实现了对文本的意义建构。

  三、书声琅琅,以读促悟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节课王老师以叶圣陶先生的名言“国文本是读的学科”为诵读的引领,使“读”摒弃了盲目性,更具有目的性,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语文学*的本质。在这节课中师生通过自由读、听读、跟读、教师范读等诵读方式,从初步感知、以读促悟到强化体验,从内容理解、情感把握到朗读技巧的运用,教师指导具体,教学推进有序,课堂上书声琅琅,使作者、读者和听课者的情感融为了一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尊重体验,指导鉴赏

  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培养其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琵琶行并序》情感丰富而充沛:诗中充满对黎民苍生的人文关怀,诉说了诗人贬谪浔阳时的精神诉求,展示了诗人与琵琶女人生遭际的暗合等。如何通过学*让学生真正理解诗人的情怀,走进白居易真挚而痛苦的内心世界?从这节课的实录中可以看出,王老师没有以一个**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没有用自己的思考来替代学生的思考,而是耐心地引导、启发学生通过对诗文的研读,去探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世事复杂多变,这是非常可贵的。正因如此,在学*之后的“放飞心灵,交流感悟”环节里,师生都有诸多收获,令人欣喜。

  作为一首千古传颂的经典诗篇,《琵琶行》的结构美、情感美、语言美及其音乐描写之精妙,都是教学的重点。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关注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在感知诗歌的基础上学*鉴赏,较好地体现了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琵琶行》教学课例

  一、导入课文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名为白居易祠。白居易祠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一弹流水一弹月”,下联是:“半入江风半入云”(板书对联)。这副对联的含义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琵琶行》(板书课题)。

  怎样学*这首诗呢?我们分四步来进行。一、整体感知;二、探讨研究;三、自主欣赏;四、联语写作。下面我们分步来学*。

  二、 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要求背诵。学*古诗词重在记诵。现在我先背诵给同学们听一听。大家看着课文,一边听,一边整体感受课文的内容。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你从诗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诗的序言,接着教师示范背诵全诗。

  2.明确全诗感情基调。感情基调:凄凉。(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可从下面诗句看出来:“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绕船月明江水寒”、“杜鹃啼血猿哀鸣”、“满座重闻皆掩泣”。

  3.理解小序与全诗的关系。诗前面的小序与全诗有怎样的联系?(小序交待了写作的背景,是全诗内容的概括,同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4.给诗的各节拟一个小标题。这是一首叙事诗,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给诗的各节拟一个小标题。(学生交流)

  老师参与交流:秋夜送客闻琵琶移船相邀听琴声红颜苦女叙身世同病相怜诉衷情重弹琵琶皆掩泣。

  好,我们对这首诗的故事梗概基本清楚,第一个学*环节“整体感知”到这里结束,下面进行第二个环节的学*探讨研究。

  三、探讨研究

  这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我们重点探究两个问题:第一、诗中的音乐描写;第二、琵琶女与诗人的身世。

  (一)音乐描写

  这首诗有几次描写音乐?(三次)请把三次描写音乐的地方找出来,然后朗读(第一、三次指名学生读,第二次齐读)。

  从描写的角度来看,这三次对音乐的描写有没有不同?有哪些不同?(讨论一下,然后交流)

  在学生讨论、交流基础上,整理完成下表:

  三次音乐描写比较

  描写次序与角度 琵琶女 描写方法 详略处理

  第一次 没有出场 先闻其声(侧面描写) 略写

  第二次 应诗人邀约而演奏 弹奏琵琶(正面描写) 详写

  第三次 被诗人的感慨所感动再次弹奏 听众反应(侧面描写) 略写

  3.诗中描写了音乐的高低变化,你认为琵琶女演奏的弦律有怎样的变化?

  琵琶女的演奏表现出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第二乐段:“间关莺语花底滑……凝绝不通声暂歇。”(宛转低沉)

  第三乐段:“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激越雄壮)

  4.诗人是怎样描写音乐的?(学生讨论,然后交流)

  一是运用比喻。在第二节中找出描写音乐的比喻句,划出来(8句),齐读。

  比喻分为两类:一是以声喻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珠落玉盘,清脆悦耳)“银瓶乍破水浆迸”(银瓶爆破,激越雄壮)。二是以形摹声。通过一连串精巧的比喻把无形的音乐写得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把听觉和视觉都调动起来了。如“如急雨”(既能看见,又能听见,既有形,也有声)、“大珠小珠落玉盘”(既有声,又能见其形)。

  二是侧面烘托。(文中有三处。齐读)学生分组点评其作用(每组点评一句)。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忘归”和“客不发”烘托琵琶声的迷人)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以秋月之静烘托人物的全神贯注,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之中)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以诗人泪湿衣衫,烘托琵琶女音乐的哀怨感人)

  拓展:侧面描写这种方法我们还可以从一些古诗文中找到例句:

  “曲终声尽已日半,四座相对愁无言。”

  “静女其姝,俟我以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要怨恕,但坐观罗敷。”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关于诗中的音乐描写我们就探究到这里。下面我们来看一看黑板上板书的这副对联。提示:上联写的是琵琶女的琴声;下联写优美的旋律。(引导学生欣赏这副对联)

  上联写琵琶女弹出的琴声,如流水悠悠,似明月皎皎;下联写优美的旋律,随江风远播,入云天飘渺。上联两个“一弹”,刻画曲调优美多变;下联两个“半入”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琴声的效果。

  (二)人物身世

  音乐是表达感情的。《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音乐是自己身世的倾诉。因此,琵琶女看似在弹奏音乐,实际上是在倾诉人生,她在慨叹自身的凄凉!也引起了诗人白居易感情的共鸣。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现在有哪些话和这个句子的意思相*?(“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看来他们成了“知音”了)

  提问:白居易和琵琶女的身世有哪些相同呢?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都来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啊!

  2.才能超众。琵琶女是才女。从哪里看出来?齐读:“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女有年轻时的辉煌! 白居易也有出色的才能,(穿插简介白居易)白居易29岁中进士,32岁以“拔萃”登科,35岁复应制举,“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白居易“始得名于文章”,“童子解吟长恨曲,忽而能唱琵琶篇。”

  3.落泊失意。诗中有具体的描写。请一位女生读琵琶女落泊失意的诗句:第三节中“弟走从军阿姨死……梦啼妆泪红阑干”;请一位男生读诗人落泊失意的诗句:第四节中“我从去年辞帝京……呕哑嘲哳难为听。”注意读出失意凄凉的感情。

  诗人与琵琶女都有“天涯沦落”之恨,因此诗人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同是天涯沦落人”!这就是本诗的主题。诗人由琵琶女的身世而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引起了思想上的共鸣,抒发了自己被贬谪的悲苦心情。

  好,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究就到这里结束。下面进行第三个步骤的学*自主欣赏。

  四、自主欣赏

  现在请同学们来欣赏一段琵琶乐曲,感受一下琵琶乐曲的美(播放琵琶乐曲录音),然后根据音乐旋律的变化低声吟诵诗中相应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播放琵琶女演奏的三个乐段的内容,学生低声吟咏诗中相应的内容)。

  欣赏古典诗歌主要是欣赏语言。学了这首诗,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你为什么喜欢?现在请你任选其中一句诗自选角度写几句欣赏性的文字。要求:写3050字。(全班交流)

  五、联语写作

  白居易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心人民,“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因此,他调离九江不久,就有人在浔阳建亭纪念,九江人民对他有着深厚的情意,白居易祠中有这样一副对联: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上联是《琵琶行》诗意的浓缩。“枨触”是感触之意。下联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白居易的深厚情意。

  我们引读了两副对联,这两副对联对于我们学*课文都有帮助。现在我们来学一学写对联,要求同学们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悟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出来。注意从诗的内容、手法、人物的命运和遭遇以及主题等方面去琢磨。老师也写了两副对联现在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同学们课后去写作,然后在班上交流。

  浔阳江上琵琶语, 枫叶荻花,半笼烟云半笼月;

  海角天涯沦落人。 离愁谪恨,一诉琵琶一诉诗。

  现在,请同学们把老师撰写的两副对联齐读一遍。下课。

  附:学生撰写的部分对联

  一曲琵琶语,

  几多迁谪情。(孙冰倩)

  凄凄琴声昭日月,

  冷冷江水寒人心。(顾丹梅)

  一曲琵琶肝肠断,

  两行涕泪青衫湿。(周莉)

  江水幽幽琵琶语,

  岸风瑟瑟诗人情。(王翔翔)

  大弦嘈嘈,诉说天下悲愤事;

  小弦切切,倾吐四海哀伤情。(胡冬玉)

  帝京一别,万种忧怨心头起;

  江州巧遇,一曲琵琶千古留。(葛伟杰)

  浔阳江头,倡女拨弦泣身世;

  冷月岸边,骚人吟诗诉谪情。(王锦龙)

  浔阳送友偶得一世知己,

  长安驱贤自毁万古江山。(葛伟杰)

  六、教学反思

  教完《琵琶行》这篇课文,我总的感受是,学生兴趣很浓,思维活跃,收到了应有的效果。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三点是我高度重视的。

  1.教学设计,选好角度。《琵琶行》是脍炙人口的传统名篇,过去教学很多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学生的学*非常被动。我教这一堂课,改变了教学的角度,选择了这样一个突破口:把本诗的欣赏与对联的学*结合起来。在这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两条教学线,一条线是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这是主线,其结构设计为“整体感知”“鉴赏探究”“自主欣赏”三个步骤;另一条线是对联的欣赏与创作,这是副线,其结构设计为“引读对联”“赏析对联”“创作对联”三个环节。这样设计,避免了教学的单一性,增强了教学的立体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增强课堂的文化氛围。

  2.解读文本,突出重点。《琵琶行》这首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我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的时候,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诗中两个关键的地方,突出其重点。一是诗中的音乐描写,这是诗的主要艺术特色之所在,似乎形成这样一个规律,教《琵琶行》就必须讲音乐描写;一是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这涉及到诗的主题。叙事诗是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反映现实的,而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诗人才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揭示出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的共同点,才能够让学生进入诗的境界。在教学这两个重点内容的时候,我采取了欣赏与探究相结合的教法,在欣赏中探究,在探究中欣赏。欣赏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诗的内容,进而提升语文学*的人文品位。我认为,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审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进而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这便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种追求。

  3.改变学*形式,促进主动学*。在课堂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的主体,是学*的主人,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啊!很多时候,老师一进课堂,就难于管住自己的“嘴”,就给忘了学生的活动。这堂课,我的出发点是力图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为了保证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学*的生动局面,我改变了以往教师讲解学生听的方式,在学*形式上,我设计为“诵读式感悟”、“探究式鉴赏”、“自主式赏析”和“独立式创作”,这样来促进学生自主学*和主动学*。“自主欣赏”这一板块的设计,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学生的赏析异彩纷呈,体现了个性化阅读的特点。这堂课还有一点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学生对学对联、写对联很感兴趣,尤其是他们在课下相互讨论、切磋,共同研究,体现了学生自主学*和自主探究的精神,从中也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我认为,语文学*就是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让学生在课下动起来,这就是我们语文老师所期待的一种学*状态。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合集五篇扩展阅读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合集五篇(扩展1)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 (菁华3篇)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三、初读,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

  讲解: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这篇课文。

  明确: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

  四、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五、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六、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七、齐读一二段,体会诗人蕴含其中的感情。

  八、布置作业

  背诵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二、共同研*第四、五段。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明确: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运。

  1、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

  2、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提示: 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乐妓: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厚禄);

  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4、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 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情感波动。

  提示:(从小序中找)铮铮然有京都声。

  5、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6、请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

  明确:江南小调是欢快的、流畅的感情,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才激起了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感伤情感?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拓展延伸

  1、本文在写作中不但注意了音乐美,而且也注意了画面美。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里面的意境就非常美,请大家把它改写成现代文。

  提示:春江花月夜,一弯江水,一轮明月,寻声凝目月下船,空舱之前一红颜,追前忆昔信手弹,月浸江水人心寒。

  2、联想积累,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们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

  提示:如刘长卿写过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

  八、总结: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九、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文。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2

  第1课时

  一、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贾(gǔ)恬(tián)谪(zhé)思(sì)霓裳(cháng)六幺(yāo)嘈嘈(cáo)间(jiān)关虾(há)蟆(má)名属(zhǔ)教坊(fāng)绡(xiāo)钿(diàn)篦(bì)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2、学生默读全诗,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名段内容。

  第一段写浔阳江头夜送客;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写江心自诉身世苦;第四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讲析小序

  1、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提示注意以下词句。

  左迁:贬官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

  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

  倡女:"倡"通"娼"。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摆酒*。命,动词,叫,吩咐,命令。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

  憔悴:脸色黄瘦。

  转徙: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心境*静,自觉安适。恬然,*静坦荡地。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就写了一首长诗。因,连词,于是,就。为,写,作。长句,指七言诗。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凡,共计。言,字。

  命曰:命,动词,取名,叫它。

  2、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4、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5、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四、赏析诗歌第1段

  1、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浔阳,故古称浔阳江。

  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地、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五、作业:背诵第1自然段

  第2课时

  一、赏析诗歌第2段

  1、"寻声暗问弹者谁"一句中的"暗"字,有人把这个字解释为"偷偷地"、"私下里",表明诗人因自己的身份不便公开、直接问。把这种解释与课本中的解释比较一下,哪个更准确生动?

  明确:前者的解释与语境不合。诗人"暗问弹者谁"说明他并不知道弹琵琶的是歌妓,所以不存在顾虑自己为官的身份问题,后来知道是歌妓,诗人也没有因自己的身份顾虑什么,相反,对歌妓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尊重。把"暗"解释为"轻声"准确生动,因为琵琶声太动人了,致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在冷寂凄清的氛围中,琵琶声越发显得凄楚动人。"轻声"问才能表现出诗人被乐声所吸引而不忍去打断琵琶的弹奏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

  2、"琵琶声停欲语迟"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几句反映了琵琶女怎样的心理情态?一般的都认为是表现了她的"羞涩",你以为如何?

  明确:一个红极一时的歌女年长色衰之后,嫁作商人妇,又遭到重利薄情商人的抛弃,面对这世态的炎凉,她有满腹的哀怨和苦衷。她弹奏琵琶不是招徕顾客,而是借琵琶抒发自己哀怨的心曲。这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举止情状,表现了她不愿随便重新抛头露面的心理,暗示出她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才能。

  3、琵琶女本不愿抛头露面,可为什么最后还是出来了?请从诗句中找出答案。

  明确:由于诗人"寻声暗问弹者谁",又"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又"千呼万唤",琵琶女深感盛情难却,却之不恭。诗中用了"寻""问""移""邀""添""回""开宴"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听到琵琶声后所激起的惊喜心情和邀见琵琶女的急切心情。在沦落天涯的不幸际遇中,觅得知音,这对于琵琶女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慰藉和鼓舞。诗人的举动表示了他对琵琶女应有的尊重和礼貌,这是以艺会友,决不同于一般文人墨客狎妓,征歌点曲。所以琵琶女终于摆脱了重重顾虑,登上了诗人所在的船头。然而毕竟是陌生人,不免有些拘谨,也许还夹杂着一点儿羞涩,故而"犹抱琵琶半遮面"。

  4、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起以下24句是写弹奏琵琶的全过程,这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全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这部分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归纳概括一下。

  明确:前8句中主要写了弹奏者的动作和弹奏者(也包括诗人)的心理,中间14句集中描绘琵琶乐声,其中也融进了诗人的感受。最后两句写周围的环境,烘托弹奏的效果。

  5、反复诵读这24句,你能否感受到诗人在描绘琵琶声乐时是围绕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吗?

  明确:注意诗人表达感受的语句,可知是紧紧围绕一个"情"字来描绘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演奏前的调弦试音,却已使听者感到了一种动人的情韵,可见琵琶女身手不凡,造诣颇深。"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这是概括地总写一笔,依然扣住"情"字,"弦弦""声声""似诉""说尽",充分显示出乐曲的表现力,乐声是如此哀怨低沉。一开始就把琵琶声音与人物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了。

  6、"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表现了琵琶女怎样的神态?

  明确:这两句既传神地写出了琵琶女从容自若的神态,挥洒自如的风度,又表现了她沉稳端庄的性情,还写出了她精湛娴熟的技巧,诗句凝炼而含义广博。高超的演奏是琵琶女感情、心灵、性情的表现,而知音者的聆听叹赏表现他对乐声的深刻感知和透彻理解,也反映了聆听者的感情、心灵、性格和艺术修养。

  7、诗人用了哪些比喻描写琵琶的声音?

  明确:比喻琵琶声

  A明喻:a大弦嘈嘈如急雨b小弦切切如私语c四弦一声如裂帛:粗重急骤细轻委婉强音收束

  B暗喻:a大珠小珠落玉盘b间关莺语花底滑c幽咽泉流冰下难d冰泉冷涩弦凝绝e银瓶乍破水浆迸f铁骑突出刀枪鸣:轻脆圆润宛转流利阻塞不畅低沉停滞突然爆发激越雄壮

  8、请学生归纳乐声旋律的变化情况。

  明确:乐声由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雄壮激越--强音收束。从这个变化中,我们再结合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似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思绪的起伏变化,似乎听到了她在诉说不幸的*生和心中无限的幽愁暗恨。

  9、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这两句作用如何?

  明确:诗人没有直接写听者的热烈反响以说明琵琶女技艺非凡和乐声的感人至深,否则过于直白就不含蓄,不含蓄也就显不出深沉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反衬"有声"的音乐效果,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人们无声地沉浸、陶醉在艺术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动人的乐声仿佛缭绕迂回耳际,不由得使诗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在这片刻的沉寂中,只见一轮迷蒙的冷月荡漾在江心的微波之中,它提醒诗人从乐声中回到现实中来。这句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共同表现了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是那么的忧愤、哀怨凄楚、苍凉,给整个音乐形象补足了画龙点睛之笔。

  10、试比较《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与《明湖居听书》对王小玉歌声的描写。

  明确:二者都用比喻手法来描绘音乐,各有特色:《琵琶行》主要是以声喻声,用人们熟悉的声音作比,把琵琶的乐声旋律描绘得变化多彩多姿,淋漓尽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明湖居听书》主要是以形喻声,把登泰山的体验移到对高亢唱腔的欣赏上,使人领略唱腔一叠高似一叠,每叠唱腔都有与众不同的新奇境界。写唱腔的陡然低落,用一条飞蛇游走于崇山峻岭之间来作比,给人印象深刻。二者都写了听后的感触。不过《琵琶行》写得凝炼、含蓄、更耐人回味;而《明湖居听书》则把自己的感受全盘托出,缺少《琵琶行》那动人的神韵。二者在描写音乐时都用了烘托手法。《琵琶行》的高明这处是融情于景,景中生情,创造了深邃的诗的意境。例如"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了苍凉幽寂的氛围,一扫琵琶的急响繁音,令人转眼之间回到了现实世界:还是那"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夜,还是那"别时茫茫江浸月"的秋江,只是浸在江心的秋月已升到中天,把月的清辉洒向人间,令人有所思,有所待。此刻,诗人也许在痛惜自己在孤独中度过良辰美景,思念着亲人,慨叹自己不幸的遭遇……而琵琶女也许会想到"秋月春风等闲度"的过去,想到"绕船月明江水寒"的今宵,正为自己的沦落天涯悲伤不已……《明湖居听书》侧面烘托较为直白、缺乏那种诗的意蕴和情味。

  《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中和答案:相同点:描写的过程基本相同(起始--舒徐流畅;发展--起伏跌宕;间歇--悄无声息;高潮--激烈高亢;结束--戛然而止)。写声时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都运用了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两者的不同点:《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的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为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而无弦之音。

  二、赏析诗歌第3段

  1、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提示下面的词句。

  第一部:第一班。

  秋月春风:比喻宝贵的青春。

  弟走从军阿姨死:弟,指琵琶女在教坊中的气类相似的诸姊妹。所谓"从军"就是指这些歌妓们都被征到军队中服劳役。阿姨,指琵琶女的养母。

  鞍马稀:借代,指客人少了。

  2、从琵琶女自叙身世来看,她前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明确:这一段写琵琶女倾诉悲苦凄凉的身世,可以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到"秋月春风等闲度",写她自述青春年少时色艺超辟,红极一时的歌女生涯。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是写琵琶女弹完一曲后的神态和动作。这两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介绍自己的籍贯、住处。接下去四句说自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一个"善才服",一个"秋娘妒"就从别人的眼中侧面写出了她的色艺出众,用笔精炼。"五陵"两句也是侧面描写她当时红极一时的盛况。而"钿头"两句则是正面描写她欢乐豪华的歌妓生涯。正面描写抓住了细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红歌女,在五陵年少这些纨袴子弟的簇围下,那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概括叙述了追欢逐乐的逝水流年,也是一个过渡,过渡到第二层叙述自己悲惨凄凉的遭遇和处境。"秋月春风"在这里借指宝贵的青春年华,最美好的时刻。

  第二层七句,主要写琵琶女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凄凉的处境。导致"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原因除了"暮去朝来颜色故"之外,还有一层就是"弟走从军阿姨死",其中"颜色故"是主要原因。从前面描述琵琶女弹奏的技艺来看,并没有因年长而衰败,而是依然精妙绝伦。然而那些豪门子弟都不来光顾了,这说明什么?它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原来"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并不是真的欣赏她弹奏琵琶的高超技艺,而是被她的容貌所吸引,一旦年长色衰,门前必然是"冷落鞍马稀"了。

  3、"绕船月明江水寒"一句是描写景物的,这一句蕴含了什么情?

  明确:这一句是前面通过对比叙述身世遭遇之后的抒情。过去是那么的欢乐奢华,名噪京师,而今围绕着自己这一叶孤舟的却是清冷的月光,带着寒意的江水。诗人把秋江月夜的寒冷同琵琶女内心感受的寒冷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烘托出琵琶女无限凄凉悲苦的心境,催人泪下。这种渲染烘托意境的手法十分高明。它通过对比、反衬,有力地表现了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用琵琶女的年轻貌美反衬她的年长色衰;用门庭冷落反衬独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反衬今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反衬醒后孤寂感伤的情怀,从而鲜明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4、有人指责说琵琶女是个留恋灯红酒绿、奢靡生活的风尘女子,不值得同情;还有人认为她宁愿为娼而不愿为人妻,和丈夫离别一个月就耐不住寂寞,没有什么值得怜悯的,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琵琶女的追述欢乐、奢华的歌妓生涯,不是留恋已逝去的岁月。从今与昔的强烈对比中,从切身的体验中,她认识到,当年那些慷慨抛掷缠头的纨袴阔少们,全是一些不懂音乐,不懂艺术,更不懂感情的花花公子。他们只不过是欣赏她的色相,当成玩物,致使她落到今天这样的地步。琵琶女的回忆充满着苦涩。琵琶女嫁作商人妇没有摆脱被当作玩物的命运,况且商人重利轻别,在这荒江月夜之下,琵琶女孤苦无依,独守空船,回首往事,不胜悲哀。

  三、作业

  背诵第二段。

  第3课时

  一、赏析诗歌第4、5两段

  1、请学生朗读第4、5两段。

  2、第4段可分为几层?归纳层意。

  明确:可分三层意思。前四句为第一层,写诗人感慨。第二层中间十二句,写诗人自述谪居的郁闷心情。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诗人听后的感受,愿为她的再次演奏写《琵琶行》一诗。

  3、"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听琵琶声叹息是因为琵琶女声情并茂的弹奏技艺打动了诗人。"又闻此语重唧唧"是诗人听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以后更加同情琵琶女的遭遇。琵琶女的遭遇又使诗人想到了自己,从而很自然地揭示了彼此产生感情共鸣的思想基础,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进而自叙了贬居江州的凄苦生活和郁闷心情,交代了产生感慨的原因是由于彼此有着共同的遭遇。

  4、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

  明确:尽管诗人与琵琶女的社会地位、生活道路和生活态度不同,尽管他们素昧*生,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者的感受却是相通的。第一,彼此都自京都沦落江州。第二,彼此都怀才不遇。(名艺人-大诗人)第三,彼此都有着不幸的遭遇(年长色衰嫁商人-才华横溢遭贬谪),过着孤寂的生活(守空船-酒独倾)。第四,诗人是琵琶女的知音(弹出幽愁暗恨-尽通曲中之情),失意者同病相怜。正因为如此,诗人在最后重听了琵琶女的再次弹奏之后,洒下了同情之泪。

  5、诗人为什么要为君翻作《琵琶行》呢?

  明确:因为诗人通过琵琶的乐声沟通了与琵琶女的情感,同命相怜,要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写出来,这既是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尊重,也是自己感情寄托的需要。

  6、分析第5段。

  明确:"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诗人的一片盛情与悲怀深深打动了琵琶女,她既同情诗人的不幸遭遇,又感激诗人的知遇之恩,这复杂的情感共鸣化作了不似前声的凄凄之音致使"满座重闻皆掩泣"。尽管"凄凄不似向前声",但诗人并没有展开笔墨描绘这"凄凄"之声,而是以一句高度的概括写出了重弹的特点,语言精炼,笔墨经济得当。写重弹的效果,也一改前面借景抒情的笔法,而为直接写听者的反响,"满座重闻皆掩泣",使悲剧气氛更为浓烈。简约含蓄的表达给读者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余地。"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最后两句以设问收束全诗,从侧面表现自己重闻琵琶之后的强烈感受,哀怨之情令人潸然泪下。这两句紧扣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句,使全诗的主题表达,在感情的层次上得到了升华。

  二、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全诗共有四处景物描写:第一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是烘托秋风瑟瑟的悲凉气氛,表现诗人惜别的惆怅之情。第二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将浸月。"这是通过江水茫茫,月沉荒江的景物描写,抒发诗人离别时的悲凉情怀。第三处,"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是用"悄无言"和江心沉月的景物烘托琵琶声的艺术魅力,反衬主客都沉浸在音乐的艺术享受之中。第四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是用秋江寒夜,明月高照表达琵琶女孤独寂寞的心情。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能目标:了解古典诗歌中序和诗的关系以及歌行体的特点。体会古典诗歌形象化的表现手法。鉴赏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2.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

  体会本诗十分出色的音乐描写手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琵琶行》有感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这是XXX的一首诗,请大家一同品位一下!主旨是那一句?

  明确:最后一联,不要为沦落的身世感到过度的悲伤,鼓励人们要积极乐观的生活。

  究竟诗中是什么样的白居易,什么样的知己,什么样的琴声,让我们一同走进白居易的这首《琵琶行》!

  二、文学常识

  1.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2.作者生*

  入仕以前(772—799)

  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初仕至遭贬(800—815)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 29岁,进士及第。十八年 (802) ,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永贞时(805),王叔文、韦执谊实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韦上书,建议广开言路,选拔人才, 惩恶赏善,举贤任能,不失时机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韦等被贬,改革失败。他的建议未及采用,写有《寓意》等诗表示惋惜。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对社会政治各项重大问题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这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今陕西周至)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在儒家“兼济”思想的指导下,他不怕得罪权贵*臣,连续上书论事,都是关系国家治乱、人民生活的重要文件。与此同时,他还自觉地以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促进新乐府运动,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和他在政治上的努力相辅而行。但由于朝政日趋腐败,他的这些奏状和诗歌反而招来当权者的忌恨与打击。

  (本文写作背景)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贬江州以后的内外迁调(816—828)

  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下《琵琶行》。诗中通过一个擅奏琵琶的长安名妓沦落江湖的不幸身世,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在这之前,他已经看到朝廷的种种黑暗,萌生过及早抽身的念头。经过这次打击,思想更从“兼济”急遽转向“独善”,决心要做到“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但他并没有辞官归隐,而是选择了一条“吏隐”的道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在庐山盖起草堂,与僧朋道侣交游,以求知足保和,与世无忤。与之相适应,描写闲静恬淡境界、抒发个人情感的闲适诗和感伤诗,便开始多起来,而前期那种战斗性强烈的讽谕诗则比较少见了。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

  退居洛阳的晚年生活(829—846)

  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今已辟为游览胜地。

  3.歌、行、引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三、重点字词句

  1.视频朗读材料,疏通字音。

  商贾gǔ 恬静tián 贬谪zhé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荻花dí 乍破zhà 慢捻niǎn 幽咽yè 迸裂bèng

  嘈嘈cáo 间关jiān 虾蟆hámá 名属shǔ 教坊fáng

  红绡xiāo 钿头diàn 银篦bì 呕哑嘲哳ōuyāzhāozhā

  2.古今异义词

  明年: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因为:古:两个词,因此创作。 今:表原因的连词。

  颜色:古:神态、脸色。 今:色彩

  老大:古:年龄大。 今:兄弟排行第一。

  向前:古:从前、刚才。 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3.词类活用

  ①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名—状

  ②遂命酒 名—动

  ③商人重利轻离别 形—意动用法

  4.文言句式

  ①歌以赠之 宾语前置,介词“以”

  ②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了解诗文的主要情节。)

  1.诗前面的小序有何作用?

  明确:(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情节;

  (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点明写作的动机;

  (4)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情感基调。

  2.《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什么事?

  明确:叙述了诗人谪居江州,月夜江边送客,巧遇琵琶女之事。

  3.全诗一共分为五个自然段,给每段概括一个小题目。

  明确:(1)江头送客 (2)琵琶传情 (3)追忆往昔

  (4)同为沦落 (5)司马衫湿

  4.诗文通过叙事,塑造了那几个人物形象?其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自己两个形象。共同点为“同为天涯沦落人”。

  5.“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

  明确:相同点:

  本是京城女

  a.来自京都

  去年辞帝京

  誉满京都名艺人

  b.出色才能 天涯沦落

  才华横溢大诗人

  年长色衰守空船

  c.落泊失意

  直言相谏遭贬谪

  因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白居易才从琵琶曲中听出了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无限感慨。

  五、合作探究

  (三读文章,重点品析第二自然段)

  1.全文写到作者一共听见几次琵琶曲?简要分析。

  明确:一共三次。

  第一次,闻声不见人,情相触;

  第二次,见人再问声,情相通;

  第三次,知人重闻声,情相融。

  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的?有什么好处?

  明确:(分析句子,指导背诵)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好处: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如前分析)

  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3.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演奏情感的句子。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生不得意。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明确: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5.小结描写特色:

  (1)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2)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4)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6.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的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是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光有了感应。

  ③“唯见江心秋月白”

  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自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把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情感打动。

  ④“绕船月明江水寒”

  写琴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琴女凄凉的心情。

  ⑤“黄芦苦竹绕宅生”

  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独悲凉。

  六、作业

  背诵全诗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合集五篇(扩展2)

——白居易《琵琶行》优秀教案实用五份

  白居易《琵琶行》优秀教案 1

  【设计意图】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设计提要】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设计实施】

  一、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

  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二、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

  三、配乐示范背诵全诗

  四、课文赏析

  1、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2、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3、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点拨:诗人听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看来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有类似的地方。

  4、赏析最后一段。

  点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5、在前面赏析时,一边赏析,一边引导学生背诵。最后在音乐声中,全班齐诵课文,再次体味诗的韵味。

  五、课外扩展:赏析苏轼的一首写琵琶声的词《水调歌头》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阶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白居易《琵琶行》优秀教案 2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第二自然段。

  2、鉴赏这首诗歌。

  3、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

  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音乐,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篇与音乐有关的古典

  诗歌。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听录音

  三、自由读课文

  文题全解:

  本诗作于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此年秋天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此作诗。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形象抒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旨。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白居易名著,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能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曲”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全文以三次演奏为主线:

  第一次演奏(暗写)诗人送客闻琴,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四、赏析序言

  序言交代了写作动机,请问:

  1、写作动机是什么?

  2、序言一共七句,与正文彼此相对应的段落是哪几段?

  五、全体同学速读第一段

  问:本段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析:时间、──夜,地点、浔阳江头,“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从侧面烘托琴技,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六、全体同学精读第二段

  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

  1、请找出表现诗人心情的动词心情矛盾的.句子。

  2、全诗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地方是?

  析1:“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千呼万呼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

  析2:乐声描写是这个精彩段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它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XX。

  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XX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别有幽愁暗狠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第三层: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XX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XX中陡然结束。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出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七、全体同学读第三、四段

  问:请同学们概括三、四段的段落大意,并找出本文的主题句。

  析:江中听诉身世苦,同病相怜感慨多。写由弹奏结束到自叙身世的动作和神情。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面写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介绍籍贯和住处,接着写自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后面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生活道路发生大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嫁作商人妇过着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青美貌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主题揭露黑暗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白居易任谏管时,因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洲司马,(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相同)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

  八、分析第五段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映,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最后,用问句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

  一问一答,形象地说明了全诗的主题,江洲司马之泪,既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回味余地

  九、讨论

  1、琵琶女为何选择嫁给商人?

  (提示:是不是商人有钱?可不可以嫁给“董永”那样的农民呢?)

  2、她的选择是自愿的,还是无奈?

  3、琵琶女值不值得同情?

  4、白居易会不会爱上琵琶女?

  (提示:同情与爱情有区别吗?)

  白居易《琵琶行》优秀教案 3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白居易、识记文言基本知识点。

  2、 赏析本诗结构艺术。

  3、 学*描绘音乐的方法。

  4、 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语】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位诗人是谁? 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白居易。现在我们就来学*他的《琵琶行》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60首,与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同为著名的诗史。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明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白居易任“谏官”;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无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行: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多用于铺叙记事,篇幅较长,句式灵活,*仄不拘,用韵自由,富于变换。

  【简析小序】

  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文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内容感知】

  1、 通过诵读和对小序的学*,简要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诗人被贬官后谪居江州,月夜送客至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 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诗人自己和琵琶女。

  3、 学生再读诗歌,并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各个诗节的内容。(教师逐字逐句解释翻译每一段,讲析一段,叫学生概括本段内容)

  明确:浔阳江边闻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江中听诉身世苦(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同病相怜感慨多(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如今:谪居卧病浔阳城)、重闻琵琶青衫湿。

  4、 请同学们概括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看看两者有没有共同点。

  诗人:当年在京城曾位居**,作为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每日诗酒流连,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但因为犯颜直谏被一再贬官,而今谪居浔阳城,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琵琶女:年轻时在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只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过着凄凉的生活。

  共同点:①两人同由京城流落江州,都有天涯沦落之感;②两人都曾有过欢乐富足的生活,如今生活境遇一落千丈;③两人同居穷乡僻壤,举目无亲,知音难觅,倍感凄凉寂寞;④两人前程未卜,对未来都怀有深深的忧虑。因此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5、 作者在听琵琶女弹奏时心情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明确:诗人的心情应该是孤寂落寞、凄清感伤的。诗中“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处即是这种心情的印证。产生这种感受是因为诗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他从她的琵琶声中听出了其中哀怨凄凉的感情,进而想到自己的不公遭遇和坎坷仕途,自伤身世。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既同情琵琶女的遭遇,又悲叹自己的不幸。

  【结构艺术】

  文中有几次写到了琵琶演奏?每一次的演奏从详略布置上来说,有什么不同?

  明确:共三次,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一闻琵琶邀相见(第一段),琵琶女未出场,是诗人和朋友偶然听到琵琶女的演奏声,演奏什么曲子不知道,但可以断定它的基调是悲壮的。因为①琵琶女在这“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②它打动了“惨将别”的主客心,加重了离愁,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属于暗写。再闻琵琶诉沦落,是明写、详写。三闻琵琶青衫湿,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么》(详写)

  “同是天涯沦落人”(点明主旨)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照应)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第二段边疏通字词边讲解此部分内容)

  分组讨论,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音乐的旋律有哪些变化,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细柔温婉)、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急促 愉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利)、幽咽泉流冰下难(清冷阻塞)、冰泉冷涩弦凝绝(低沉凝滞) 轻快 停顿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奔涌)、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雄壮) 爆发 高昂

  四弦一声如裂帛(短促凄厉) 戛然而止

  好处:以声喻声,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声音来作比喻,把抽象无形的琵琶声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不仅写出了音乐徐疾抑扬、多姿多彩的变化,还让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2、叠词和连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连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好处:使音节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1)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2)侧面烘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写听众的反应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 曲中带情

  点拨: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提示: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来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

  情来听、来描摹的。

  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相似的遭遇也使诗人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

  4、小结

  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叠词和“间关”“幽咽”等连绵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用“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还从侧面通过对听者的反应的描写,表现出琵琶曲的艺术魅力。当然,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写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都是我们在*时写作中值得学*的地方。

  白居易《琵琶行》优秀教案 4

  教学目标

  1、学*、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不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听“曲”(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白居易《琵琶行》优秀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学*音乐艺术的描写技巧,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领悟力和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描摹音乐的片段,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里描写音乐的绝唱。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描摹音乐,状无形如在眼前,为学生学*描写音乐提供了最好的借鉴。引导学生体会描摹的妙处,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的难点与重点。

  解决方法:

  1、通过观看电影剪辑帮助理解,增强感性认识。

  2、列出思考题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结合《音乐欣赏》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谈谈欣赏一些乐曲的感受,启发学生学*的兴趣。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1)(课前反复播放在《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我们现在听到的这几首曲子是在《音乐欣赏》课上欣赏过的,大家能说出它的曲子吗?

  学生们能说一说自己听了以后的感受吗?

  在音乐欣赏课上,我们学*怎么样欣赏音乐,在语文课上,我们则学*怎样把自己的这些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位唐朝诗人是怎么样描写音乐的。

  (二)介绍背景。(幻灯片2“浔阳江头”)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时,一个秋天的夜晚,浔阳江上,懈逅一位因年长色衰,流落江湖的京城歌女。那女子一曲饱藏忧怨的琵琶曲,引得诗人泪湿衣襟,发出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三)思考题1:

  (幻灯片3:“思考题一”)在课前预*的基础上,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描写音乐的诗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问:“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这些是不是描写音乐的呢?

  “转轴拨弦三两声”、“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是写琵琶女弹奏的姿态;“初为《霓裳》后《六幺》”写弹奏的内容;“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是写听者的感受,这些是不是为写音乐服务的呢?

  这一段的最后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一句表面看是写景,我们能不能把它也归入描写音乐的句子呢?

  请同学们齐读正面描写音乐的这一段。思考一个问题:

  打出幻灯片:作者是怎样实现对音乐的描写的?用到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比喻。

  (四)(幻灯片:思考题二)。

  这些比喻句本体都是音乐,喻体分别是什么?通过比喻它们分别描摹出了音乐的哪些特征?

  1、(幻灯片:答案):

  比喻 特征

  如急雨 粗重急骤

  如私语 轻微委婉

  大珠小珠落玉盘 连续、重音与轻音交错、清脆

  鸟语花底 音调宛转、流畅、轻快

  泉流冰下 音调尖细、阴塞、压抑、

  冰泉冷涩 音停顿、清冷、凝滞

  银瓶乍破 激越奔涌

  铁骑突出 高亢雄壮

  如裂帛 短促急迫 戛然而止

  2、小结(点击):九个比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急雨的声音,私语的声音,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等等,这些,都是什么呢?都是声音。那么,琵琶弹奏的是不是也是声音呢?

  所以,这些比喻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声喻声,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3、朗读(幻灯片:朗读片断):看录像剪辑。

  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诵这一段描写音乐的文字。

  (五)扩展(幻灯片):

  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如何把抽象的音乐用形象地表达出来呢?最普遍采用的手法是比喻。比喻是描摹音乐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善于用比喻,能使我们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你还能说出一些描写音乐的文字吗?

  在我们这个单元课后背育篇目中,就有一篇《李凭箜篌引》,就有关于音乐的描写。《明湖居听书》一文中,也有关于黑妞和白妞两个艺人唱腔的描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去读一读。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一段关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描写:

  1、欣赏:(幻灯片)点击播放音乐同时打出文字

  开始,寂静无声的短暂的空白。像洁白的稿纸开头的几行空格,像沉重的大幕拉开之际的一息,像月明之夜推开临湖画窗之时的一瞬,静静的,静静的……

  仿佛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几声叮咚,几声鸣啭,随之,一个悠长徐缓的声音出现了,像舒卷的轻纱,像幽咽的泉流,像春蚕倾吐着缠绵不尽的丝丝缕缕……

  2、比较:(幻灯片)同时列出两段文字描写

  请同学发言,谈谈这两段音乐描写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这两段描写音乐的片断,《琵琶行》中的音乐片断描写写出了弹者和听者的感情。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听者和弹者中存在着某种共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

  引导学生答出:因为诗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

  (六)思考题三:

  (幻灯片)诗人因为琵琶女的身世想到了自己的遭遇,因此产生了心灵的震撼。到底琵琶女的身世和诗人的遭遇有怎么样的相似之处呢?(研读诗歌的第三、四段作答)

  答案:(幻灯片)两人有相同点:

  琵琶女 白居易

  本是京城女 我从去年辞帝京 来自京城

  名属教坊第一部 才能横溢大诗人 出色才能 同是天涯沦落

  商妇京口守空船 嫡居卧病浔阳城

  (七)归纳。

  本诗有两个独特之处,千百年来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读者。

  1、是诗篇把琵琶女的身世同自己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相互映衬,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使人们产生了心灵的震颤。琵琶女的身世就仿佛是作者感情渲泻的一个突破口。在文学史上许多优秀的篇章都会用到这一种抒情模式。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片断。

  花本是没有生命的,可是黛玉为什么会想到要埋葬它呢?因为黛玉觉得自己和花会有相似的遭遇。所以对花产生了同情。

  2、是对音乐的描摹,更是出神入化,势入江潮雪涌。本来声音稍纵即逝,不易捕捉,更不易描写到位,白居易却能以生花妙笔,调动想象力,多方比喻,使人们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八)作业:结合音乐欣赏课上欣赏过的音乐以及今天学到的知识,写一篇听后感。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合集五篇(扩展3)

——《琵琶行》白居易(精选五篇)

  《琵琶行》白居易 1

  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白居易*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原文:

  (诗前小序)元和十年,予左迁(1)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2)然有京都声(3)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4)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5),年长色衰,委身(6)为(7) 贾人(8) 妇。遂命酒(9) ,使快(10)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11)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12)二年,恬然(13)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14)意。因为(15)长句(16) ,歌(17) 以赠之,凡(18) 六百一十六言(19),命(20)曰《琵琶行》。

  浔阳江(21)头夜送客,枫叶荻花(22)秋瑟瑟(23)。

  主人(24)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25)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26)声声思(27),似诉*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28) 续续弹(29),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30)慢捻(31)抹(32)复挑(33),初为《霓裳》(34)后《六幺》(35)。

  大弦(36)嘈嘈(37)如急雨,小弦(38)切切(39)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40)莺语花底滑,幽咽(41)泉流冰下难(42)。

  冰泉冷涩弦凝绝(43),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44)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45),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46)收拨当心画(47),四弦一声如裂帛(48)。

  东船西舫(49)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50)。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51)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52)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53)妒。

  五陵(54)年少争缠头(55),一曲红绡(56)不知数。

  钿头(57)银(云)篦击节(58)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59)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60)。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61)买茶去。

  去来(62)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63)红阑干(64)。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65)唧唧(66)。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67)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68),如听仙乐耳暂(69)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70)促弦(71)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72),满座重闻皆掩泣(73)。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74)湿。

  词句注释

  (1)左迁:贬官,降职。与下文所言“迁谪”同义。古人尊右卑左,故称降职为左迁。

  (2)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3)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4)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5)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6)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7)为:做。

  (8)贾(gǔ)人:商人。

  (9)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10)快:畅快。

  (11)漂沦:漂泊沦落。

  (12)出官:(京官)外调。

  (13)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14)迁谪(zhé):贬官降职或流放。

  (15)为:创作。

  (16)长句:指七言诗。

  (17)歌:作歌,动词。

  (18)凡:总共。

  (19)言:字。

  (20)命:命名,题名。

  (21)浔阳江:据考究,为流经浔阳城中的湓水,即今江西省九江市中的龙开河(97年被人工填埋),经湓浦口注入长江。

  (22)荻(dí)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子长形,似芦苇,秋天开紫花。

  (23)瑟瑟: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4)主人:诗人自指。

  (25)回灯:重新拨亮灯光。回:再。一说移灯。

  (26)掩抑:掩蔽,遏抑。

  (27)思:悲伤的情思。

  (28)信手:随手。

  (29)续续弹:连续弹奏。

  (30)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

  (31)捻:揉弦的动作。

  (32) 抹:顺手下拨的动作

  (33)挑:反手回拨的动作。

  (34)《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依曲创声后流入中原。

  (35)《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36)大弦:琵琶上最粗的弦。

  (37)嘈嘈:声音沉重抑扬。

  (38)小弦:琵琶上最细的弦。

  (39)切切:形容声音急切细碎。

  (40)间关:象声词,这里形容“莺语”声(鸟鸣婉转)

  (41)幽咽:遏塞不畅状。

  (42)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难,与滑相对,有涩之意。

  (43)凝绝:凝滞。

  (44)暗恨:内心的怨恨。

  (45)迸:溅射。

  (46)曲终:乐曲结束。

  (47)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48)帛:古时对丝织品的总称。

  (49)舫:船。

  (50)敛容: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

  (51)虾(há)蟆陵:“虾”通“蛤”。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52)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

  (53)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

  (54)五陵:在长安城外,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

  (55)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指古代赏给歌女子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

  (56)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红绡:一种生丝织物。

  (57)钿(diàn)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银篦(bì):一说“云篦”,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

  (58)击节:打拍子。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

  (59)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

  (60)颜色故:容貌衰老。

  (61)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盛产茶叶。

  (62)去来:离别后。来,语气词。

  (63)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

  (64)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65)重:重新,重又之意。

  (66)唧唧:叹声。

  (67)呕哑嘲哳( zhāo zhā):呕哑,拟声词,形容单调的乐声;嘲,形容声音繁杂,也作啁哳”。

  (68)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69)暂:突然,一下子。

  (70)却坐:退回到原处。

  (71)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72)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73)掩泣:掩面哭泣。

  (74)青衫: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白居易当时的官阶是将侍郎,从九品,所以服青衫。

  白话译文

  (序)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琵琶行》白居易 2

  《琵琶行·并序》赏析

  白居易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韵译】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下马和客人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管弦。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循身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羞答答地走出来,还怀抱琵琶半遮着羞涩的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示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抚拢慢慢捻滑抹了又加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象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

  好象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象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象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象铁甲骑兵撕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象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歌女负有盛名,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渡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啼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象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象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赏析】

  本题为《琵琶引并序》,“序”里却写作“行”。“行”和“引”,都是乐府歌辞的一体。“序”文如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一十二”当是传刻之误。宋人戴复古在《琵琶行诗》里已经指出:“一写六百十六字。”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各有独创性的名作。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如“序”中所说,诗里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

  宋人洪迈认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作者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这是抓住了要害的。但那虚构的情节既然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诗的客观意义说,它也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看不到这一点,同样有片面性。

  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的出场。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邀相见”了。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下面的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撚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那个“我”,是作者自己。作者由于要求革除**、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转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琵琶行》白居易 3

  琵琶行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问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进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 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解释:千呼万唤(千呼萬唤)

  形容一再催促、呼唤。 唐 白居易 《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宋 蒋捷 《贺新郎》词:“任千呼万唤无言应,空对此泪花冷。” 贺敬之 《放声歌唱》诗:“我们的大地--向我们千呼万唤:‘开始呵!开始!’”

  《琵琶行》白居易 4

  《琵琶行并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初中九年级课本中为“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虾蟆(hámá)陵]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创作背景:

  《琵琶行》(pí pa xíng)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为七言古诗。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书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江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既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pén pǔ)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左迁:指降职、贬官。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备酒宴。悯然,伤心的样子。恬然:安乐的样子。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琵琶行》白居易 5

  《琵琶行·并序》 作者:白居易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令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 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炉。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消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清衫湿。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合集五篇(扩展4)

——《琵琶行》的教案3篇

  教学目的

  琵琶女 诗人

  月夜奏琵琶 我闻琵琶已叹息

  凄凉话身世 又闻此语重唧唧

  (详叙事) (略抒情)

  (叙事抒情融合)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旨)

  为君翻作琵琶行

  满座重闻皆掩泣

  (叙事结尾)

  讲析:诗人以叙事起笔,直写秋江月夜送客,用“枫叶荻花”、“江浸月”这样极富动感的景物和“惨将别”这样“典型”的情怀,描绘出一幅寂寞凄凉的图画,给人以萧瑟凄惨的感受。一个“忽”字,别生情怀,美妙的琵琶声使主人客人一时忘掉悲伤的情感,从而引出下文。接下来诗人依次展开一幅幅画面,一是写琵琶女的身世(通过琴声及其“自言”),一是写诗人的感受。最后,这两方面的内容交汇融合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人生体验上。写琵琶女的身世是叙事,写诗人的感受是抒情。然而,诗章到此并未结束,由于琵琶女和诗人有着相同的人生体验,才有“莫辞更座谈一曲”,才有“满座重闻皆掩泣”的描述。所以,全诗以叙事起笔,中间交叉着描述与抒情,最后以叙事结尾。这实际上是一种首尾照应的圆型结构,体现了一种结构上的对称美。

  诵读指导:

  通过以上分析明确了诗歌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后,请学生分析应该如何朗读《琵琶行》(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略加点拔)。

  第一段:开头几句应读得沉重舒缓,“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

  第二段:“寻声”一句可轻声读出,以示情节由此开端。“移船”句至“未成曲调先有情”应读得轻缓诚恳。“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第三段: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语气中速,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分层读出相应情感,每层后稍作停顿。

  第四段: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慢读;“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写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请求,应读得恳切。

  第五段:结尾两句余味无穷,读完上句宜稍稍延长,再缓缓读出下句。

  【说明:“自主阅读”是“诵读明意,把握结构”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原则。因为只有自主性的阅读,才能使学生对内容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无须像传统教学那样,教师首先将生字词预先写在黑板上。至于讲析内容的详略,则应视学生对“问题3”的回答而定,讲析应定位在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起引导作用这一原则上。】

  (一)品味美妙的音乐描写,欣赏语言的形象美

  1、请一位同学按以上的诵读指导朗读第二段,然后再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2、第二段对音乐的描写非常成功,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那么诗人是如何将这无形的音乐表现得如此美妙的呢?

  ①用丰富多彩的比喻,形象地描写音乐的美妙、节奏的变化,使读者能通过文字领略到美妙的音乐形象。诗人选用普通的声响作喻体,将诉诸听觉的音乐形诸文字,使那飘渺即逝的无形音乐变得仰之可视,俯之可感。这些美妙的文字对刻画音乐形象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教师示例后请学生分析。)

  如急雨:形容乐曲之浊重沉响,节拍急促。

  如私语:形容乐曲之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曲之错落有致,明快清脆。

  间关莺语花底滑:形容乐曲之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②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学生找出描写诗人“听”的感受的诗句并作简要的分析,然后教师归纳)

  诗人对音乐的描写可谓声情并茂,真切感受人;更重要的是诗人从旋律节奏的仰扬快慢的变化之中“听”出了琵琶女的“有情”,“听”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一个“漂沦憔悴”的琵琶女的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为后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受抒发作了厚实的铺垫。

  ③用环境描写表现音乐的魅力。(由学生分析,教师启发性提示。)

  3、全班集体朗读第二段。

  【说明:欣赏形象之美,品味语言之妙,不能完全由学生完成,因为学生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品味欣赏”这一教学过程,须由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感悟诗人的人生体验,慢慢培养学生独自领悟的能力。】

  (二)课外拓展(预先印制好,下课时发给学生)

  1、比较《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分别指出其描写音乐的目的。

  2、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琵琶行》亦是绝作。然身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闻邻船有琵琶女,不问良贱,即呼使奏技,此岂居官者所为?岂唐时法令疏阔若此?盖特香山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耳。然在鄂州,又有《夜闻歌者》一首云:“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珍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则闻歌觅人,竟有其事,恬不为怪矣。(赵翼《欧北诗话》)

  ①、赵翼认为白居易不应该不顾身份地邀请琵琶女弹奏琵琶。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的?(可从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风及其能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的角度回答。)

  ②、琵琶女“沉呤”片刻、“放拨插弦”之后,主动“自言”身世,而歌女“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差异?(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③、你爱读《琵琶行》和《夜闻歌者》两首诗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说明:知识的海洋是无穷的,必须培养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能力。“课外拓展”设计的题目,给了学生充分的想像空间,同时又能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研究性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能力目标:学*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合集五篇(扩展5)

——《琵琶行并序》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语设计:

  提起李白,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挚的感情,有清丽的词句,但我们也许只感到它的优美,并不觉得有什么出奇,因为同样意境的语句,在其他人的诗里同样可以读到。再后来,读的诗越来越多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纶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体浓”… …也许从这里我们开始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那些打破常规而有无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来的?他的字里行间,果然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大家还记不记得高二时我们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哪有通篇记述梦境的?人间哪有这般的山水?而李白所用的哪里是人间的言语!他的句子没有任何格律的束缚,有的是《诗经》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他逸兴递飞,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飞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奔马。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穿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时空毫无拘束地*。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二、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如课文注释①等,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3、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三、研*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诵读课文,消灭生字词等障碍。

  ①学生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②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相互讨论质疑,教师巡回答疑。

  ③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2)内容与形式的*。

  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的语句,理清思路,完成课后练*二。

  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

  2、具体研*,突出重难点。

  (1)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第一层。这是从历史上秦蜀阻塞的角度,极写蜀道隔绝之久与开辟之难。

  “上有六龙会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为第二层,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蜀道度越之难。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各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又与开头的“噫吁巇,危乎高哉“一句照应,显得意味深长。主旨句的第三次出现结束了全诗,将“蜀道难”的内容概括无余,使读者兴无穷之叹。

  由此可知,主旨句的反复出现,不仅在诗的结构上起着统摄、钩连、总括的作用,而且对全诗的咏叹基调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3)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了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出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凤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3、欣赏品味。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1)善用反复:

  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 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4、赏析诗句:

  (1)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2)“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5、课堂训练。

  (1)阅读课文,经自由讨论,完成课后练*三。

  (2)背诵这首诗。

  6、 课堂小结: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诗,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教学目标:

  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示,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琵琶行》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二、整体感知

  1、 听朗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贾(gǔ) 恬(tián) 谪(zhé) 思(sì)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间(jiān)关 虾(há)蟆(má) 名属(zhǔ)教坊(fāng) 绡(xiāo) 钿(diàn) 篦(bì)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2、学生默读全诗,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名段内容。

  第一段写浔阳江头夜送客;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写江心自诉身世苦;第四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

  2、请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提示注意以下词句。

  左迁:贬官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

  明年:第二年。

  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

  倡女:“倡”通“娼”。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摆酒*。命,动词,叫,吩咐,命令。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

  憔悴:脸色黄瘦。

  转徙: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心境*静,自觉安适。恬然,*静坦荡地。

  斯人:这个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就写了一首长诗。因,连词,于是,就。为,动词,写,作。长句,指七言诗。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凡,共计。言,字。

  命曰:命,动词,取名,叫它。

  3、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4、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5、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四、赏析诗歌第1段。

  1、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浔阳,故古称浔阳江。

  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五、作业

  背诵第1自然段。

  第2课时

  一、赏析诗歌第2段。

  1、“寻声暗问弹者谁”一句中的“暗”字,有人把这个字解释为“偷偷地”、“私下里”,表明诗人因自己的身份不便公开、直接问。把这种解释与课本中的解释比较一下,哪个更准确生动?

  明确:前者的解释与语境不合。诗人“暗问弹者谁”说明他并不知道弹琵琶的是歌妓,所以不存在顾虑自己为官的身份问题,后来知道是歌妓,诗人也没有因自己的身份顾虑什么,相反,对歌妓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尊重。把“暗”解释为“轻声”准确生动,因为琵琶声太动人了,致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在冷寂凄清的氛围中,琵琶声越发显得凄楚动人。“轻声”问才能表现出诗人被乐声所吸引而不忍去打断琵琶的弹奏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

  2、“琵琶声停欲语迟”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几句反映了琵琶女怎样的心理情态?一般的都认为是表现了她的“羞涩”,你以为如何?

  明确:一个红极一时的歌女年长色衰之后,嫁作商人妇,又遭到重利薄情商人的抛弃,面对这世态的炎凉,她有满腹的哀怨和苦衷。她弹奏琵琶不是招徕顾客,而是借琵琶抒发自己哀怨的心曲。这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举止情状,表现了她不愿随便重新抛头露面的心理,暗示出她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才能。

  3、琵琶女本不愿抛头露面,可为什么最后还是出来了?请从诗句中找出答案。

  明确:由于诗人“寻声暗问弹者谁”,又“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又“千呼万唤”,琵琶女深感盛情难却,却之不恭。诗中用了“寻”“问”“移”“邀”“添”“回”“开宴”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听到琵琶声后所激起的惊喜心情和邀见琵琶女的急切心情。在沦落天涯的不幸际遇中,觅得知音,这对于琵琶女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慰藉和鼓舞。诗人的举动表示了他对琵琶女应有的尊重和礼貌,这是以艺会友,决不同于一般文人墨客狎妓,征歌点曲。所以琵琶女终于摆脱了重重顾虑,登上了诗人所在的船头。然而毕竟是陌生人,不免有些拘谨,也许还夹杂着一点儿羞涩,故而“犹抱琵琶半遮面”。

  4、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起以下24句是写弹奏琵琶的全过程,这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全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这部分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归纳概括一下。

  明确:前8句中主要写了弹奏者的动作和弹奏者(也包括诗人)的心理,中间14句集中描绘琵琶乐声,其中也融进了诗人的感受。最后两句写周围的环境,烘托弹奏的效果。

  5、反复诵读这24句,你能否感受到诗人在描绘琵琶声乐时是围绕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吗?

  明确:注意诗人表达感受的语句,可知是紧紧围绕一个“情”字来描绘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演奏前的调弦试音,却已使听者感到了一种动人的情韵,可见琵琶女身手不凡,造诣颇深。“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这是概括地总写一笔,依然扣住“情”字,“弦弦”“声声”“似诉”“说尽”,充分显示出乐曲的表现力,乐声是如此哀怨低沉。一开始就把琵琶声音与人物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了。

  6、“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表现了琵琶女怎样的神态?

  明确:这两句既传神地写出了琵琶女从容自若的神态,挥洒自如的风度,又表现了她沉稳端庄的性情,还写出了她精湛娴熟的技巧,诗句凝炼而含义广博。高超的演奏是琵琶女感情、心灵、性情的表现,而知音者的聆听叹赏表现他对乐声的深刻感知和透彻理解,也反映了聆听者的感情、心灵、性格和艺术修养。

  7、诗人用了哪些比喻描写琵琶的声音?

  明确:

  比 喻 琵 琶 声

  明

  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四弦一声如裂帛 粗重急骤

  细轻委婉

  强音收束

  暗

  喻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轻脆圆润

  宛转流利

  阻塞不畅

  低沉停滞

  突然爆发

  激越雄壮

  8、请学生归纳乐声旋律的变化情况。

  明确:乐声由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雄壮激越--强音收束。从这个变化中,我们再结合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似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思绪的起伏变化,似乎听到了她在诉说不幸的*生和心中无限的幽愁暗恨。

  9、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这两句作用如何?

  明确:诗人没有直接写听者的热烈反响以说明琵琶女技艺非凡和乐声的感人至深,否则过于直白就不含蓄,不含蓄也就显不出深沉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反衬“有声”的音乐效果,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人们无声地沉浸、陶醉在艺术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动人的乐声仿佛缭绕迂回耳际,不由得使诗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在这片刻的沉寂中,只见一轮迷蒙的冷月荡漾在江心的微波之中,它提醒诗人从乐声中回到现实中来。这句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共同表现了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是那么的忧愤、哀怨凄楚、苍凉,给整个音乐形象补足了画龙点睛之笔。

  10、试比较《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与《明湖居听书》对王小玉歌声的描写。

  明确:①二者都用比喻手法来描绘音乐,各有特色:《琵琶行》主要是以声喻声,用人们熟悉的声音作比,把琵琶的乐声旋律描绘得变化多彩多姿,淋漓尽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明湖居听书》主要是以形喻声,把登泰山的体验移到对高亢唱腔的欣赏上,使人领略唱腔一叠高似一叠,每叠唱腔都有与众不同的新奇境界。写唱腔的陡然低落,用一条飞蛇游走于崇山峻岭之间来作比,给人印象深刻。②二者都写了听后的感触。不过《琵琶行》写得凝炼、含蓄、更耐人回味;而《明湖居听书》则把自己的感受全盘托出,缺少《琵琶行》那动人的神韵。③二者在描写音乐时都用了烘托手法。《琵琶行》的高明这处是融情于景,景中生情,创造了深邃的诗的意境。例如“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了苍凉幽寂的氛围,一扫琵琶的急响繁音,令人转眼之间回到了现实世界:还是那“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夜,还是那“别时茫茫江浸月”的秋江,只是浸在江心的秋月已升到中天,把月的清辉洒向人间,令人有所思,有所待。此刻,诗人也许在痛惜自己在孤独中度过良辰美景,思念着亲人,慨叹自己不幸的遭遇……而琵琶女也许会想到“秋月春风等闲度”的过去,想到“绕船月明江水寒”的今宵,正为自己的沦落天涯悲伤不已……《明湖居听书》侧面烘托较为直白、缺乏那种诗的意蕴和情味。

  《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中和答案:相同点:①描写的过程基本相同(起始--舒徐流畅;发展--起伏跌宕;间歇--悄无声息;高潮--激烈高亢;结束--戛然而止)。②写声时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③都运用了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两者的不同点:《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的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为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而无弦之音。

  学*目标1.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2.学*描写音乐的方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3.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①湓浦口( ) ②铮铮( )

  ③悯然( )④谪居( )

  ⑤荻花( )⑥霓裳( )

  ⑦管弦( )⑧红绡( )

  ⑨银篦( )

  答案①Pén ②zhēnɡ ③mǐn ④zhé ⑤dí ⑥ní⑦xián ⑧xiāo ⑨bì

  (2)多音字

  ①漂②虾

  ③裳

  答案①piāo/piǎo/piào ②há/xiā ③chánɡ/shɑnɡ

  2.辨形组词

  答案(1)钿头/佃户(2)西舫/作坊(3)贬谪/嫡系/水滴(4)拨弦/坚忍不拔/跋涉

  3.通假举要

  曲终收拨当心画:xx

  答案通“划”,用拨子划

  4.词语解释

  (1)左迁九江郡司马:xx

  (2)委身为贾人妇:xx

  (3)使快弹数曲:xx

  (4)曲罢悯然:xx

  (5)恬然自安:xx

  (6)弦弦掩抑声声思:xx

  (7)低眉信手续续弹:xx

  (8)幽咽泉流冰下难:xx

  (9)梦啼妆泪红阑干:xx

  (10)又闻此语重唧唧:

  (11)呕哑嘲哳难为听:

  (12)却坐促弦弦转急:

  答案(1)贬官,降职(2)托身。文中是嫁的意思(3)畅快(4)忧郁的样子(5)淡泊宁静的样子(6)低沉抑郁(7)随手(8)低泣声,文中形容堵塞不畅的水流声(9)纵横错乱的样子(10)叹息声(11)形容声音繁杂,也作“啁哳” (12)退回(原处)坐下

  5.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xxxx

  今义:时间词,今年的下一年。

  (2)因为长句

  古义:xxxx

  今义:介词,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连词,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

  (3)似诉*生不得志

  古义:xxxx

  今义:志愿实现(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4)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xxxx

  今义:冲出;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使超过一般。

  (5)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xxxx

  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6)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xxxx

  今义:色彩。

  (7)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xxxx

  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8)去来江口守空船

  古义:xxxx

  今义:去了又来。

  (9)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xxxx

  今义:向着前方。

  答案(1)第二年。(2)因此创作。(3)称心如意。(4)突然发出。(5)整理。(6)面容的色泽。(7)年纪大了。(8)走了以后。(9)以前。

  6.一词多义

  (1)言

  (2)命

  (3)数

  (4)暂

  答案(1)名词,话/名词,字/动词,说(2)动词,叫,吩咐,命令/动词,命名,题名

  (3)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名词,数量(4)副词,短暂/副词,忽然,一下子

  7.词类活用

  (1)遂命酒:xx

  (2)歌以赠之:xx

  (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xx

  (4)商人重利轻别离:xx

  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摆酒(2)名词用作动词,作歌(3)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

  8.虚词辨析

  (1)是

  (2)为

  答案(1)指示代词,这,此/动词,表示肯定判断,是(2)动词,创作/动词,弹奏/介词,替,给

  9.句式特点

  体会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译文:xxxx

  (2)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xxxx

  (3)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译文:xxxx

  (4)转徙于江湖间。

  译文:xxxx

  (5)送客湓浦口。

  译文:xxxx

  (6)使快弹数曲。

  译文:xxxx

  答案(1)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

  这天晚上我才体会到被贬谪的意味。

  (2)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

  我这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浸湿。

  (3)状语后置句,“于穆、曹二善才”是后置的状语,“于”是后置的标志。

  曾经跟穆、曹二位著名琵琶乐师学艺。

  (4)状语后置句,“于江湖间”是后置的状语,“于”是后置的标志。

  在江湖上辗转奔波。

  (5)省略句,“送客”后省略“于”。

  (我)去湓浦口为朋友送行。

  (6)省略句,“使”后省略“之”。

  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

  10.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②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课外名句——白居易名句

  ①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②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③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④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⑤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

  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放言五首(其三)》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一生留下*3000篇诗作,其中《新乐府》《秦中吟》等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二、背景展示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被贬为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莫大的嘲弄。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三、文化常识

  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特点有:

  (1)篇幅可短可长。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仄不拘,可以换韵。“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文白对译

  白居易才华横溢,却生不逢时;他满怀忠诚,却连遭贬谪;他忧国忧民,却屡见民间疾苦。心中充满惆怅,化为一声叹息,诉不尽心中悲凉。那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化为千古绝唱,载入史册。是什么让白居易发出这样的慨叹呢?又是谁让他吟出这样的慨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踏着他**仄仄的诗行走进那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下面是本文结构思维导图,读完思考后面的两个问题。

  (1)请概括“品琴音”的“发展、高潮”部分的内容,并将其分别填入图中①②处。

  (2)请写出本诗的主旨句,并将其填入图中③处。

  答案①莺语泉流②银瓶铁骑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诗前小序有什么作用?诵读全诗,找出诗歌中和小序呼应的地方。

  答:xxxx

  答案(1)小序的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②概述琵琶女的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2)诗歌中和小序呼应的地方:①“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第一段;②“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第二、三段;③“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第四段。

  2.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诗人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将琵琶声写得如此动人的?请结合第二段进行赏析。

  答:xxxx

  答案(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形象。如将“大弦”比作“急雨”,将“小弦”比作“私语”;将清脆悦耳、错落有致、圆润的声音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将婉转流畅的声音比作花底的莺语,将激越雄壮、高亢激昂的声音比作铁骑突出刀枪的鸣响。(2)叠词、拟声词、联绵词的运用。“嘈嘈”“切切”“间关”(叠韵)“幽咽”(双声)表现出音乐的节奏和韵律。(3)侧面烘托。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通过听众的反应和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来展示音乐的美妙。

  3.琵琶女的第一次弹奏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xxxx

  答案(1)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侧面烘托琵琶女非凡的技艺,说明周围船上的人

  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2)“江心秋月白”提醒诗人从乐声中回到现实中来,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3)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创造了美妙的意境。

  4.白居易和琵琶女有何相似之处,以至于引起了诗人强烈的共鸣?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

  答:xxxx

  答案(1)相似之处:①两人都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②两人都才华出众,一个是名扬京都的女艺人,一个是才气横溢的大诗人;③两人都落魄失意,一个年长色衰嫁商人,一个犯颜直谏贬江州。(2)意蕴:这两句诗直抒“天涯沦落”之感,当为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不幸遭遇,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怨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全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士大夫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现已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名句。

  5.找出诗歌中的几处环境描写,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答:xxxx

  答案(1)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写诗人于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2)“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分别时的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3)“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周围环境的寂静。虽然音乐结束了,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到被秋月照亮的江心,仿佛江心秋月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该句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了令人回味的意境。(4)“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5)“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生活的环境,渲染了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片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动人。

  诗人与琵琶女可谓萍水相逢,一次这样的邂逅为什么会在诗人心底造成如此猛烈的情感震荡以至不能自持?请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xxxx

  答案(观点一)音乐认同。课文第四段有“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的交代。由课文第二段诗人对乐曲的音色、音质、节奏、旋律所作的十分准确细致、形象生动的描绘,

  可以看出诗人深谙音乐,而今却被迫远离音乐,诗人正处在一种音乐饥渴的状态,这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会对演奏技艺高超绝伦的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激动了。而琵琶女只有得遇知音才会卖弄出浑身本领,白居易也只有在享受高水*表演时才会如痴如醉,于是,《琵琶行》同时展示了诗的魅力和音乐的魔力,堪称绝唱。

  (观点二)身世认同。琵琶女两次为诗人演奏中间插入了自诉身世的情节,它大大改变了作品的思想重心,精彩的琵琶奏乐因此变成了琵琶女心情故事的伴奏,很可能也成了白居易官场浮沉的背景音乐。可以说琵琶女和诗人有着完全相同的.无奈和不完全相同的屈辱,琵琶女无意中拨动了诗人最敏感的心弦,以致这位江州司马不免青衫湿。完成了身世认同的诗人与琵琶女一见如故,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年浩叹。

  (观点三)文化认同。沦落天涯的共同命运造成他们“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生活基础,更重要的是诗人一贯的*民情结和普世主义的思想,使他始终对民间疾苦有着强烈的关心,尤其在《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将自己放在了与琵琶女完全相同的地位,“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不是居高临下的屈就,而是完全*等的相知、相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最后的失态痛哭,正是彻底放下士大夫架子后的自然宣泄,宣示了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认同。

  鉴赏诗歌的侧面烘托手法

  1.内涵:烘托本是*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侧面烘托就是对事物的侧面描写。它的艺术效果,可以与渲染相媲美。

  2.侧面烘托的常见类型:

  (1)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2)物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是以闹衬静。

  (3)以物托人(情感)。如《琵琶行并序》中几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的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3.作用:运用侧面烘托手法不仅可以使主体事物的特征得以强化,更加鲜明突出,而且还可以在对照中使读者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主要事物的认识,从而收到单纯用正面描写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比喻

  《琵琶行并序》中运用了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给予读者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时常接触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奏出的粗重繁促的音节;以小儿女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轻细绵密的声音;以大珠小珠洒落在玉盘中的声音比喻乐声的清脆悦耳与高低交错;以花间流转的“莺语”比喻乐声的婉转流利;以冰下堵塞不畅的“泉流”比喻乐声的幽咽;以银瓶乍破水浆迸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比喻乐声休止后又骤然响起时的铿锵激越;以撕裂绢帛的声音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短促脆亮。联翩的妙喻能赋予抽象的音乐以具体可感的声、色、形的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乐音的特点和旋律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技巧点拨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甲、乙两种事物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它能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无形化为有形,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迁移运用

  请写一个片段,描写一段景色,至少用到三个比喻句,不少于200字。

  答:xxxx

  答案(示例)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裾;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节选自朱自清《绿》)

  一、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白居易被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琵琶行并序》。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她的凄凉身世,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遭遇的无限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己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歌女视为自己的红尘知己,以人照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运用示例白居易对于身世沦落的歌女,未作任何物质的施舍,只因“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琵琶行并序》便获得了永世传唱。虽为贬谪之人,但毕竟是朝廷命官,能和一个投欢卖笑的歌女互叙身世,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同情不是一种炫耀、一种交换,而是一种与功利机巧全然无关的情感享受。不作居高临下的恩赐,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和谐的相处,是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等的情感流动,这样的同情便是美的极致。

  二、课外素材

  杭州图书馆十年不拒乞丐

  被称赞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杭州市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如是说。因为从20xx年起,杭州市图书馆就开始实行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图书馆对这些特殊读者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这一举措推行以来,一直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褚馆长的话在网上引发好评如潮,不少网友直赞这位馆长有北大遗风。

  选材感言当杭州图书馆坚持向乞丐和拾荒者开放时,尊重使中华大地温暖如春。尊重他人,*等地对待他人,尤其是学会尊重弱势群体,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美好。乞丐、拾荒者作为弱势群体,虽然物质上贫穷,但不等于他们精神上同样贫穷;也许他们身上有点脏,但是心灵并不脏。他们有阅读、学*和求知的需求,他们也许更需要补充精神的维他命。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等弱势群体,充分体现了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彰显了一个开放型公共图书馆应有的胸怀,更是对弱势群体精神的救助。

  千年琵琶声

  一千一百多年前,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在鄱阳湖边住了下来。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被琵琶声惊醒,循着琵琶声,诗人发现了自己。面对鄱阳湖他流下了两行清泪。琵琶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声音。

  我也是被琵琶声惊醒的,走在湖畔,千年之前的那声裂帛,仿佛就在耳边,仿佛就在昨天。

  那一个瞬间,白居易走在歌女的弦上,琵琶声响在诗人的诗里,拨弦的人轻拢慢捻,弦上的人醉不成欢,琵琶声渐行渐远,在心头响起,在诗里隐没,书案前,只留下江州司马,泪湿青衫。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新醅的酒,眼前的茶,但求一醉的白司马,湖心的飞鸟,湖边的新芽,挑不明诗人的醉眼昏花。江南的秋雨扯天扯地,诗人的酒杯,举得起,却放不下。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石狮子立在湖边有上千年了,你们还记不记得那个白司马?白司马怕是已经记不得你们了,那天,晚归的诗人真的醉了,烈酒烧灼着他的胸膛,他的胸中,只有难酬的壮志;烈酒蒙眬了他的双眼,他的眼里,只有模糊的背影。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声并未远去,但春天还是来了。

  诗,是有气味的,这会儿的诗,有一种湿漉漉的青草的芳香。诗人一来,满山的清流鸣泉便开始吟咏唱和,天罡浩荡,那是风在寻章摘句。诗人一伸手,便拽了满把的新诗,诗太多了,诗人开始随手抛撒,我跟在后面,一俯身,便是千古的经典。

  诗实在是太多了,诗人专门为它们建造了家园。

  白居易草堂,这是一个诗的乐园。日上三竿,诗人在这里高卧,伸一个懒腰,竟也是诗意盎然。

  我独坐在草堂前,守候着诗人,守候着白司马有些迟了的春天。

  琵琶还在,我分明听到了欣喜的弹拨,比诗人的脚步更迫切,比诗人的心情更舒展,比诗人的诗更浪漫。

  诗人归来了,一起归来的,有诗,有酒,还有花。

  一朵花,一杯酒,一首诗。分不清谁更醉人,谁更灿烂。分不清谁会芳华于弹指之间,谁将流传得更加久远。有花,有酒,白司马醉倒在诗的面前,诗无言,诗是诗人最初和最终的家园,诗是诗人永远的春天。

  读后启悟读此文,我们好像站在了烟雨濛濛的江南;听此曲,我们好像坐在了千年之前的那个夜晚。文章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让我们再次聆听了那如泣如诉的琵琶声,见证了那洒满泪水的青衫。千古绝唱《琵琶行》如花,如酒,成就了诗人永远的醉人的春天。

  一、基础知识检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快:快速

  B.低眉信手续续弹信:随意

  C.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暂时

  D.却坐促弦弦转急转:转变

  答案B

  解析A项快:畅快。C项暂:忽然,一下子。D项转:更,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B项均为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A项动词,说/名词,字。C项动词,命名,题名/名词,性命。D项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轻/形容词,轻柔。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C项均为介词,在。A项介词,替/动词,是。B项连词,因此,于是,就/名词,原因,机缘。D项连词,和/介词,和。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

  答案B

  解析A项古义:突然发出。今义:冲出;鼓出来;超出一般地显露出来;使超过一般。C项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D项古义:以前。今义:向着前方。

  5.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遂命酒

  A.商人重利轻别离

  B.歌以赠之

  C.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D.砯崖转石万壑雷

  答案B

  解析例句和B项均是名词用作动词。A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C项名词作状语,在夜里。D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转。

  6.下列各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充错误的一项是( )

  A.送客(于)湓浦口

  B.使(之)快弹数曲

  C.沉吟放拨(于)插弦中

  D.感(于)斯人(之)言

  答案C

  解析应为“沉吟放拨插(于)弦中”。

  7.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B.白居易是中唐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C.白居易诗歌的双璧是《琵琶行》和《卖炭翁》。

  D.放在文章开头的叫序,放在结尾的叫跋。

  答案C

  解析应是《琵琶行》和《长恨歌》。

  8.阅读端正好,将《琵琶行并序》(第一节)仿写成端正好。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琵琶行并序》(第一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答:xxxx

  答案(示例一)秋风起,夜无边,江浸月,枫荻乱飞。带不走离别滋味,让我一夜醉。

  (示例二)秋瑟瑟,夜沉沉,月茫茫,马蹄乱狂。劝君举杯洗愁肠,满壶是离伤。

  9.对下面诗句进行扩展,使其更加丰富、形象,扩展后的文字不少于100字。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答:xxxx

  答案(示例)天边挂着一轮孤月,似罩上了几分淡淡的云霭,又像蒙上了挥之不去的层层雾障,总是那么不透明。江风袭来,枯败的枫叶纷纷滑落,漂浮在江面上顺流而下,几朵破败的荻花也随风瑟瑟地抖动着,风过后,枝干光秃秃的,留下几分孤寂。在一片寂寞的氛围中,我送客人来到了浔阳江头。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表现琵琶女年长色衰后寂寞处境的诗句是“弟走从军阿姨死,。门前冷落鞍马稀,”。

  (2)《琵琶行》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急切而愉悦情调的句子是“,”,表现旋律婉转而流畅的句子是“”,表现热烈紧张的场面的句子是“,”。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3)诗中不止一次出现月亮这个意象,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

  (4)《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

  答案(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妇(2)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3)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4)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二、课内阅读强化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寻声暗问弹者谁( )

  (2)弦弦掩抑声声思( )

  (3)间关莺语花底滑( )

  答案(1)悄悄(2)低沉抑郁(3)形容鸟声婉转

  12.下列对“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传神地写出了琵琶女羞涩的神态。

  B.写琵琶女端庄自重,不肯轻易见客。

  C.准确地写出了琵琶女此时的羞涩、犹疑等复杂的心理活动,还暗示出她的无限的幽愁暗恨。

  D.写出了琵琶女深夜与陌生人相见后心怀畏惧,演奏时十分拘束的神态。

  答案C

  解析A、B两项表述不全面。D项“心怀畏惧”“拘束”的表述不正确。

  1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的弹奏动作,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给人以“耳不暇接”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答案C

  解析“大珠”一句并不是“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在玉盘上的声音来形容琵琶弹奏的乐曲的清脆悦耳。

  14.下列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以环境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环境的静寂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答案C

  解析A项“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错。B项“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不是这两句在文中作用最恰当的表述。D项“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错。

  15.选文生动地描写了琵琶女弹奏乐曲的全过程,请仔细阅读选文后十六句,用几个词语概括乐曲旋律的变化。(每空4个字)

  ( )→( )→( )→( )→戛然而止

  答案流畅婉转低沉冷涩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找出描写乐曲旋律的句子,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概括。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大珠小珠落玉盘”是一层,突出乐曲的流畅婉转;从“间关莺语花底滑”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是说乐曲由低沉冷涩到间歇停顿;“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是说乐曲的激越雄壮;剩下的为一层,说乐曲戛然而止。

  三、课外阅读拓展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选词造语十分工整。“紫袖红弦”不仅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份,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

  B.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表现了女子处境的孤单,也写出了她已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到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惟妙惟肖。

  C.第三句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顷刻。“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

  D.三、四句不仅引导读者发现了奇妙的无声之美,更通过这一无声的顷刻让读者去领悟想象那筝曲全部的美妙。和《琵琶行并序》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相通之处。

  答案B

  解析“女子处境的孤单”错,应是旁若无人的意思。

  17.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的一个精妙的缩本。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在

  描写音乐上的不同。

  答:xxxx

  答案《琵琶行》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既对琵琶乐本身作了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也在最后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侧面烘托了音乐的美妙;而《夜筝》则从侧面落笔,通过演奏者的装束、表情和听众的感受来衬托音乐,没有对音乐进行正面描写。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流人①水调子②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②水调子:水调歌。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构成极凄清的意境,一方面点明了“愁”,另一方面也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了一个典型的环境。

  B.第二句“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

  C.第三句写景侧重描写音乐,运用通感手法,想象出“千重万重雨”的视觉形象,表达出诗人听音乐时的复杂心情。

  D.这首诗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此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

  答案A

  解析“愁”字并未点明,而是见于言外的。

  19.这首诗中“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分析。

  答:xxxx

  答案(1)反映了筝曲的激越。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象瑰丽,表现了乐音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2)表现了弹筝人的激愤情感。(3)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琴

  孙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嘈杂到纯净。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的典故,总写琴声的哀怨。

  B.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中常听见的风声、雨声,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具体。

  C.颈联写听琴感受。琴声如在耳边,仿佛泉水从青色的山峰上流泻下来;琴声越来越远,又如黑鹤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

  D.“远如玄鹤下青冥”中的“青冥”即蓝天。该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表现了琴声的旷远。

  答案B

  解析应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1.请赏析尾联的艺术手法。

  答:xxxx

  答案(1)运用了烘托手法或侧面描写。“露湿丛兰月满庭”通过描写月光满庭、露湿丛兰的寂静,烘托出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抽离的情形,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2)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月光铺满庭院,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打湿,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音乐结束的惆怅之情,韵味悠长,意犹未尽。

  鉴赏诗歌的侧面烘托手法的步骤

  明确诗歌所写的主体事物→找出其他事物→根据诗歌主旨,联系诗句分析侧面烘托手法→从表达内容、情感方面分析作用。

  学*目标1.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2.学*描写音乐的方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3.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①湓浦口( ) ②铮铮( )

  ③悯然( )④谪居( )

  ⑤荻花( )⑥霓裳( )

  ⑦管弦( )⑧红绡( )

  ⑨银篦( )

  答案①Pén ②zhēnɡ ③mǐn ④zhé ⑤dí ⑥ní⑦xián ⑧xiāo ⑨bì

  (2)多音字

  ①漂②虾

  ③裳

  答案①piāo/piǎo/piào ②há/xiā ③chánɡ/shɑnɡ

  2.辨形组词

  答案(1)钿头/佃户(2)西舫/作坊(3)贬谪/嫡系/水滴(4)拨弦/坚忍不拔/跋涉

  3.通假举要

  曲终收拨当心画:xx

  答案通“划”,用拨子划

  4.词语解释

  (1)左迁九江郡司马:xx

  (2)委身为贾人妇:xx

  (3)使快弹数曲:xx

  (4)曲罢悯然:xx

  (5)恬然自安:xx

  (6)弦弦掩抑声声思:xx

  (7)低眉信手续续弹:xx

  (8)幽咽泉流冰下难:xx

  (9)梦啼妆泪红阑干:xx

  (10)又闻此语重唧唧:

  (11)呕哑嘲哳难为听:

  (12)却坐促弦弦转急:

  答案(1)贬官,降职(2)托身。文中是嫁的意思(3)畅快(4)忧郁的样子(5)淡泊宁静的样子(6)低沉抑郁(7)随手(8)低泣声,文中形容堵塞不畅的水流声(9)纵横错乱的样子(10)叹息声(11)形容声音繁杂,也作“啁哳” (12)退回(原处)坐下

  5.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xxxx

  今义:时间词,今年的下一年。

  (2)因为长句

  古义:xxxx

  今义:介词,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连词,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

  (3)似诉*生不得志

  古义:xxxx

  今义:志愿实现(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4)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xxxx

  今义:冲出;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使超过一般。

  (5)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xxxx

  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6)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xxxx

  今义:色彩。

  (7)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xxxx

  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8)去来江口守空船

  古义:xxxx

  今义:去了又来。

  (9)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xxxx

  今义:向着前方。

  答案(1)第二年。(2)因此创作。(3)称心如意。(4)突然发出。(5)整理。(6)面容的色泽。(7)年纪大了。(8)走了以后。(9)以前。

  6.一词多义

  (1)言

  (2)命

  (3)数

  (4)暂

  答案(1)名词,话/名词,字/动词,说(2)动词,叫,吩咐,命令/动词,命名,题名

  (3)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名词,数量(4)副词,短暂/副词,忽然,一下子

  7.词类活用

  (1)遂命酒:xx

  (2)歌以赠之:xx

  (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xx

  (4)商人重利轻别离:xx

  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摆酒(2)名词用作动词,作歌(3)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

  8.虚词辨析

  (1)是

  (2)为

  答案(1)指示代词,这,此/动词,表示肯定判断,是(2)动词,创作/动词,弹奏/介词,替,给

  9.句式特点

  体会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译文:xxxx

  (2)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xxxx

  (3)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译文:xxxx

  (4)转徙于江湖间。

  译文:xxxx

  (5)送客湓浦口。

  译文:xxxx

  (6)使快弹数曲。

  译文:xxxx

  答案(1)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

  这天晚上我才体会到被贬谪的意味。

  (2)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

  我这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浸湿。

  (3)状语后置句,“于穆、曹二善才”是后置的状语,“于”是后置的标志。

  曾经跟穆、曹二位著名琵琶乐师学艺。

  (4)状语后置句,“于江湖间”是后置的状语,“于”是后置的标志。

  在江湖上辗转奔波。

  (5)省略句,“送客”后省略“于”。

  (我)去湓浦口为朋友送行。

  (6)省略句,“使”后省略“之”。

  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

  10.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②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课外名句——白居易名句

  ①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②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③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④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⑤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

  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放言五首(其三)》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一生留下*3000篇诗作,其中《新乐府》《秦中吟》等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二、背景展示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被贬为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莫大的嘲弄。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三、文化常识

  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特点有:

  (1)篇幅可短可长。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仄不拘,可以换韵。“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文白对译

  白居易才华横溢,却生不逢时;他满怀忠诚,却连遭贬谪;他忧国忧民,却屡见民间疾苦。心中充满惆怅,化为一声叹息,诉不尽心中悲凉。那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化为千古绝唱,载入史册。是什么让白居易发出这样的慨叹呢?又是谁让他吟出这样的慨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踏着他**仄仄的诗行走进那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下面是本文结构思维导图,读完思考后面的两个问题。

  (1)请概括“品琴音”的“发展、高潮”部分的内容,并将其分别填入图中①②处。

  (2)请写出本诗的主旨句,并将其填入图中③处。

  答案①莺语泉流②银瓶铁骑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诗前小序有什么作用?诵读全诗,找出诗歌中和小序呼应的地方。

  答:xxxx

  答案(1)小序的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②概述琵琶女的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2)诗歌中和小序呼应的地方:①“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第一段;②“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第二、三段;③“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第四段。

  2.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诗人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将琵琶声写得如此动人的?请结合第二段进行赏析。

  答:xxxx

  答案(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形象。如将“大弦”比作“急雨”,将“小弦”比作“私语”;将清脆悦耳、错落有致、圆润的声音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将婉转流畅的声音比作花底的莺语,将激越雄壮、高亢激昂的声音比作铁骑突出刀枪的鸣响。(2)叠词、拟声词、联绵词的运用。“嘈嘈”“切切”“间关”(叠韵)“幽咽”(双声)表现出音乐的节奏和韵律。(3)侧面烘托。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通过听众的反应和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来展示音乐的美妙。

  3.琵琶女的第一次弹奏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xxxx

  答案(1)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侧面烘托琵琶女非凡的技艺,说明周围船上的人

  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2)“江心秋月白”提醒诗人从乐声中回到现实中来,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3)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创造了美妙的意境。

  4.白居易和琵琶女有何相似之处,以至于引起了诗人强烈的共鸣?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

  答:xxxx

  答案(1)相似之处:①两人都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②两人都才华出众,一个是名扬京都的女艺人,一个是才气横溢的大诗人;③两人都落魄失意,一个年长色衰嫁商人,一个犯颜直谏贬江州。(2)意蕴:这两句诗直抒“天涯沦落”之感,当为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不幸遭遇,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怨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全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士大夫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现已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名句。

  5.找出诗歌中的几处环境描写,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答:xxxx

  答案(1)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写诗人于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2)“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分别时的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3)“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周围环境的寂静。虽然音乐结束了,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到被秋月照亮的江心,仿佛江心秋月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该句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了令人回味的意境。(4)“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5)“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生活的环境,渲染了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片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动人。

  诗人与琵琶女可谓萍水相逢,一次这样的邂逅为什么会在诗人心底造成如此猛烈的情感震荡以至不能自持?请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xxxx

  答案(观点一)音乐认同。课文第四段有“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的交代。由课文第二段诗人对乐曲的音色、音质、节奏、旋律所作的十分准确细致、形象生动的描绘,

  可以看出诗人深谙音乐,而今却被迫远离音乐,诗人正处在一种音乐饥渴的状态,这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会对演奏技艺高超绝伦的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激动了。而琵琶女只有得遇知音才会卖弄出浑身本领,白居易也只有在享受高水*表演时才会如痴如醉,于是,《琵琶行》同时展示了诗的魅力和音乐的魔力,堪称绝唱。

  (观点二)身世认同。琵琶女两次为诗人演奏中间插入了自诉身世的情节,它大大改变了作品的思想重心,精彩的琵琶奏乐因此变成了琵琶女心情故事的伴奏,很可能也成了白居易官场浮沉的背景音乐。可以说琵琶女和诗人有着完全相同的无奈和不完全相同的屈辱,琵琶女无意中拨动了诗人最敏感的心弦,以致这位江州司马不免青衫湿。完成了身世认同的诗人与琵琶女一见如故,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年浩叹。

  (观点三)文化认同。沦落天涯的共同命运造成他们“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生活基础,更重要的是诗人一贯的*民情结和普世主义的思想,使他始终对民间疾苦有着强烈的关心,尤其在《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将自己放在了与琵琶女完全相同的地位,“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不是居高临下的屈就,而是完全*等的相知、相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最后的失态痛哭,正是彻底放下士大夫架子后的自然宣泄,宣示了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认同。

  鉴赏诗歌的侧面烘托手法

  1.内涵:烘托本是*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侧面烘托就是对事物的侧面描写。它的艺术效果,可以与渲染相媲美。

  2.侧面烘托的常见类型:

  (1)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2)物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是以闹衬静。

  (3)以物托人(情感)。如《琵琶行并序》中几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的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3.作用:运用侧面烘托手法不仅可以使主体事物的特征得以强化,更加鲜明突出,而且还可以在对照中使读者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主要事物的认识,从而收到单纯用正面描写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比喻

  《琵琶行并序》中运用了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给予读者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时常接触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奏出的粗重繁促的音节;以小儿女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轻细绵密的声音;以大珠小珠洒落在玉盘中的声音比喻乐声的清脆悦耳与高低交错;以花间流转的“莺语”比喻乐声的婉转流利;以冰下堵塞不畅的“泉流”比喻乐声的幽咽;以银瓶乍破水浆迸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比喻乐声休止后又骤然响起时的铿锵激越;以撕裂绢帛的声音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短促脆亮。联翩的妙喻能赋予抽象的音乐以具体可感的声、色、形的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乐音的特点和旋律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技巧点拨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甲、乙两种事物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它能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无形化为有形,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迁移运用

  请写一个片段,描写一段景色,至少用到三个比喻句,不少于200字。

  答:xxxx

  答案(示例)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裾;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节选自朱自清《绿》)

  一、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白居易被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琵琶行并序》。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她的凄凉身世,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遭遇的无限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己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歌女视为自己的红尘知己,以人照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运用示例白居易对于身世沦落的歌女,未作任何物质的施舍,只因“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琵琶行并序》便获得了永世传唱。虽为贬谪之人,但毕竟是朝廷命官,能和一个投欢卖笑的歌女互叙身世,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同情不是一种炫耀、一种交换,而是一种与功利机巧全然无关的情感享受。不作居高临下的恩赐,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和谐的相处,是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等的情感流动,这样的同情便是美的极致。

  二、课外素材

  杭州图书馆十年不拒乞丐

  被称赞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杭州市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如是说。因为从20xx年起,杭州市图书馆就开始实行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图书馆对这些特殊读者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这一举措推行以来,一直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褚馆长的话在网上引发好评如潮,不少网友直赞这位馆长有北大遗风。

  选材感言当杭州图书馆坚持向乞丐和拾荒者开放时,尊重使中华大地温暖如春。尊重他人,*等地对待他人,尤其是学会尊重弱势群体,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美好。乞丐、拾荒者作为弱势群体,虽然物质上贫穷,但不等于他们精神上同样贫穷;也许他们身上有点脏,但是心灵并不脏。他们有阅读、学*和求知的需求,他们也许更需要补充精神的维他命。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等弱势群体,充分体现了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彰显了一个开放型公共图书馆应有的胸怀,更是对弱势群体精神的救助。

  千年琵琶声

  一千一百多年前,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在鄱阳湖边住了下来。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被琵琶声惊醒,循着琵琶声,诗人发现了自己。面对鄱阳湖他流下了两行清泪。琵琶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声音。

  我也是被琵琶声惊醒的,走在湖畔,千年之前的那声裂帛,仿佛就在耳边,仿佛就在昨天。

  那一个瞬间,白居易走在歌女的弦上,琵琶声响在诗人的诗里,拨弦的人轻拢慢捻,弦上的人醉不成欢,琵琶声渐行渐远,在心头响起,在诗里隐没,书案前,只留下江州司马,泪湿青衫。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新醅的酒,眼前的茶,但求一醉的白司马,湖心的飞鸟,湖边的新芽,挑不明诗人的醉眼昏花。江南的秋雨扯天扯地,诗人的酒杯,举得起,却放不下。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石狮子立在湖边有上千年了,你们还记不记得那个白司马?白司马怕是已经记不得你们了,那天,晚归的诗人真的醉了,烈酒烧灼着他的胸膛,他的胸中,只有难酬的壮志;烈酒蒙眬了他的双眼,他的眼里,只有模糊的背影。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声并未远去,但春天还是来了。

  诗,是有气味的,这会儿的诗,有一种湿漉漉的青草的芳香。诗人一来,满山的清流鸣泉便开始吟咏唱和,天罡浩荡,那是风在寻章摘句。诗人一伸手,便拽了满把的新诗,诗太多了,诗人开始随手抛撒,我跟在后面,一俯身,便是千古的经典。

  诗实在是太多了,诗人专门为它们建造了家园。

  白居易草堂,这是一个诗的乐园。日上三竿,诗人在这里高卧,伸一个懒腰,竟也是诗意盎然。

  我独坐在草堂前,守候着诗人,守候着白司马有些迟了的春天。

  琵琶还在,我分明听到了欣喜的弹拨,比诗人的脚步更迫切,比诗人的心情更舒展,比诗人的诗更浪漫。

  诗人归来了,一起归来的,有诗,有酒,还有花。

  一朵花,一杯酒,一首诗。分不清谁更醉人,谁更灿烂。分不清谁会芳华于弹指之间,谁将流传得更加久远。有花,有酒,白司马醉倒在诗的面前,诗无言,诗是诗人最初和最终的家园,诗是诗人永远的春天。

  读后启悟读此文,我们好像站在了烟雨濛濛的江南;听此曲,我们好像坐在了千年之前的那个夜晚。文章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让我们再次聆听了那如泣如诉的琵琶声,见证了那洒满泪水的青衫。千古绝唱《琵琶行》如花,如酒,成就了诗人永远的醉人的春天。

  一、基础知识检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快:快速

  B.低眉信手续续弹信:随意

  C.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暂时

  D.却坐促弦弦转急转:转变

  答案B

  解析A项快:畅快。C项暂:忽然,一下子。D项转:更,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B项均为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A项动词,说/名词,字。C项动词,命名,题名/名词,性命。D项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轻/形容词,轻柔。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C项均为介词,在。A项介词,替/动词,是。B项连词,因此,于是,就/名词,原因,机缘。D项连词,和/介词,和。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

  答案B

  解析A项古义:突然发出。今义:冲出;鼓出来;超出一般地显露出来;使超过一般。C项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D项古义:以前。今义:向着前方。

  5.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遂命酒

  A.商人重利轻别离

  B.歌以赠之

  C.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D.砯崖转石万壑雷

  答案B

  解析例句和B项均是名词用作动词。A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C项名词作状语,在夜里。D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转。

  6.下列各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充错误的一项是( )

  A.送客(于)湓浦口

  B.使(之)快弹数曲

  C.沉吟放拨(于)插弦中

  D.感(于)斯人(之)言

  答案C

  解析应为“沉吟放拨插(于)弦中”。

  7.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B.白居易是中唐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C.白居易诗歌的双璧是《琵琶行》和《卖炭翁》。

  D.放在文章开头的叫序,放在结尾的叫跋。

  答案C

  解析应是《琵琶行》和《长恨歌》。

  8.阅读端正好,将《琵琶行并序》(第一节)仿写成端正好。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琵琶行并序》(第一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答:xxxx

  答案(示例一)秋风起,夜无边,江浸月,枫荻乱飞。带不走离别滋味,让我一夜醉。

  (示例二)秋瑟瑟,夜沉沉,月茫茫,马蹄乱狂。劝君举杯洗愁肠,满壶是离伤。

  9.对下面诗句进行扩展,使其更加丰富、形象,扩展后的文字不少于100字。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答:xxxx

  答案(示例)天边挂着一轮孤月,似罩上了几分淡淡的云霭,又像蒙上了挥之不去的层层雾障,总是那么不透明。江风袭来,枯败的枫叶纷纷滑落,漂浮在江面上顺流而下,几朵破败的荻花也随风瑟瑟地抖动着,风过后,枝干光秃秃的,留下几分孤寂。在一片寂寞的氛围中,我送客人来到了浔阳江头。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表现琵琶女年长色衰后寂寞处境的诗句是“弟走从军阿姨死,。门前冷落鞍马稀,”。

  (2)《琵琶行》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急切而愉悦情调的句子是“,”,表现旋律婉转而流畅的句子是“”,表现热烈紧张的场面的句子是“,”。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3)诗中不止一次出现月亮这个意象,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

  (4)《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

  答案(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妇(2)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3)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4)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二、课内阅读强化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寻声暗问弹者谁( )

  (2)弦弦掩抑声声思( )

  (3)间关莺语花底滑( )

  答案(1)悄悄(2)低沉抑郁(3)形容鸟声婉转

  12.下列对“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传神地写出了琵琶女羞涩的神态。

  B.写琵琶女端庄自重,不肯轻易见客。

  C.准确地写出了琵琶女此时的羞涩、犹疑等复杂的心理活动,还暗示出她的无限的幽愁暗恨。

  D.写出了琵琶女深夜与陌生人相见后心怀畏惧,演奏时十分拘束的神态。

  答案C

  解析A、B两项表述不全面。D项“心怀畏惧”“拘束”的表述不正确。

  1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的弹奏动作,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给人以“耳不暇接”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答案C

  解析“大珠”一句并不是“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在玉盘上的声音来形容琵琶弹奏的乐曲的清脆悦耳。

  14.下列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以环境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环境的静寂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答案C

  解析A项“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错。B项“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不是这两句在文中作用最恰当的表述。D项“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错。

  15.选文生动地描写了琵琶女弹奏乐曲的全过程,请仔细阅读选文后十六句,用几个词语概括乐曲旋律的变化。(每空4个字)

  ( )→( )→( )→( )→戛然而止

  答案流畅婉转低沉冷涩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找出描写乐曲旋律的句子,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概括。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大珠小珠落玉盘”是一层,突出乐曲的流畅婉转;从“间关莺语花底滑”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是说乐曲由低沉冷涩到间歇停顿;“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是说乐曲的激越雄壮;剩下的为一层,说乐曲戛然而止。

  三、课外阅读拓展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选词造语十分工整。“紫袖红弦”不仅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份,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

  B.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表现了女子处境的孤单,也写出了她已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到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惟妙惟肖。

  C.第三句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顷刻。“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

  D.三、四句不仅引导读者发现了奇妙的无声之美,更通过这一无声的顷刻让读者去领悟想象那筝曲全部的美妙。和《琵琶行并序》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相通之处。

  答案B

  解析“女子处境的孤单”错,应是旁若无人的意思。

  17.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的一个精妙的缩本。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在

  描写音乐上的不同。

  答:xxxx

  答案《琵琶行》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既对琵琶乐本身作了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也在最后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侧面烘托了音乐的美妙;而《夜筝》则从侧面落笔,通过演奏者的装束、表情和听众的感受来衬托音乐,没有对音乐进行正面描写。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流人①水调子②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②水调子:水调歌。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构成极凄清的意境,一方面点明了“愁”,另一方面也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了一个典型的环境。

  B.第二句“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

  C.第三句写景侧重描写音乐,运用通感手法,想象出“千重万重雨”的视觉形象,表达出诗人听音乐时的复杂心情。

  D.这首诗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此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

  答案A

  解析“愁”字并未点明,而是见于言外的。

  19.这首诗中“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分析。

  答:xxxx

  答案(1)反映了筝曲的激越。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象瑰丽,表现了乐音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2)表现了弹筝人的激愤情感。(3)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琴

  孙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嘈杂到纯净。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的典故,总写琴声的哀怨。

  B.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中常听见的风声、雨声,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具体。

  C.颈联写听琴感受。琴声如在耳边,仿佛泉水从青色的山峰上流泻下来;琴声越来越远,又如黑鹤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

  D.“远如玄鹤下青冥”中的“青冥”即蓝天。该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表现了琴声的旷远。

  答案B

  解析应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1.请赏析尾联的艺术手法。

  答:xxxx

  答案(1)运用了烘托手法或侧面描写。“露湿丛兰月满庭”通过描写月光满庭、露湿丛兰的寂静,烘托出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抽离的情形,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2)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月光铺满庭院,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打湿,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音乐结束的惆怅之情,韵味悠长,意犹未尽。

  鉴赏诗歌的侧面烘托手法的步骤

  明确诗歌所写的主体事物→找出其他事物→根据诗歌主旨,联系诗句分析侧面烘托手法→从表达内容、情感方面分析作用。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语设计:

  提起李白,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挚的感情,有清丽的词句,但我们也许只感到它的优美,并不觉得有什么出奇,因为同样意境的语句,在其他人的诗里同样可以读到。再后来,读的诗越来越多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纶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体浓”… …也许从这里我们开始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那些打破常规而有无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来的?他的字里行间,果然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大家还记不记得高二时我们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哪有通篇记述梦境的?人间哪有这般的山水?而李白所用的哪里是人间的言语!他的句子没有任何格律的束缚,有的是《诗经》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他逸兴递飞,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飞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奔马。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穿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时空毫无拘束地*。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二、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如课文注释①等,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3、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三、研*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诵读课文,消灭生字词等障碍。

  ①学生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②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相互讨论质疑,教师巡回答疑。

  ③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2)内容与形式的*。

  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的语句,理清思路,完成课后练*二。

  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

  2、具体研*,突出重难点。

  (1)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第一层。这是从历史上秦蜀阻塞的角度,极写蜀道隔绝之久与开辟之难。

  “上有六龙会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为第二层,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蜀道度越之难。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各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又与开头的“噫吁巇,危乎高哉“一句照应,显得意味深长。主旨句的第三次出现结束了全诗,将“蜀道难”的内容概括无余,使读者兴无穷之叹。

  由此可知,主旨句的反复出现,不仅在诗的结构上起着统摄、钩连、总括的作用,而且对全诗的咏叹基调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3)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了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出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凤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3、欣赏品味。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1)善用反复:

  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合集五篇(扩展6)

——《琵琶行并序》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语设计:

  提起李白,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挚的感情,有清丽的词句,但我们也许只感到它的优美,并不觉得有什么出奇,因为同样意境的语句,在其他人的诗里同样可以读到。再后来,读的诗越来越多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纶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体浓”… …也许从这里我们开始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那些打破常规而有无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来的?他的字里行间,果然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大家还记不记得高二时我们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哪有通篇记述梦境的?人间哪有这般的山水?而李白所用的哪里是人间的言语!他的句子没有任何格律的束缚,有的是《诗经》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他逸兴递飞,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飞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奔马。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穿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时空毫无拘束地*。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二、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如课文注释①等,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3、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三、研*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诵读课文,消灭生字词等障碍。

  ①学生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②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相互讨论质疑,教师巡回答疑。

  ③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2)内容与形式的*。

  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的语句,理清思路,完成课后练*二。

  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

  2、具体研*,突出重难点。

  (1)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第一层。这是从历史上秦蜀阻塞的角度,极写蜀道隔绝之久与开辟之难。

  “上有六龙会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为第二层,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蜀道度越之难。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各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又与开头的“噫吁巇,危乎高哉“一句照应,显得意味深长。主旨句的第三次出现结束了全诗,将“蜀道难”的内容概括无余,使读者兴无穷之叹。

  由此可知,主旨句的反复出现,不仅在诗的结构上起着统摄、钩连、总括的作用,而且对全诗的咏叹基调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3)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了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出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凤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3、欣赏品味。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1)善用反复:

  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 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4、赏析诗句:

  (1)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2)“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5、课堂训练。

  (1)阅读课文,经自由讨论,完成课后练*三。

  (2)背诵这首诗。

  6、 课堂小结: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诗,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教学目标:

  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示,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琵琶行》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二、整体感知

  1、 听朗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贾(gǔ) 恬(tián) 谪(zhé) 思(sì)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间(jiān)关 虾(há)蟆(má) 名属(zhǔ)教坊(fāng) 绡(xiāo) 钿(diàn) 篦(bì)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2、学生默读全诗,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名段内容。

  第一段写浔阳江头夜送客;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写江心自诉身世苦;第四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

  2、请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提示注意以下词句。

  左迁:贬官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

  明年:第二年。

  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

  倡女:“倡”通“娼”。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摆酒*。命,动词,叫,吩咐,命令。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

  憔悴:脸色黄瘦。

  转徙: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心境*静,自觉安适。恬然,*静坦荡地。

  斯人:这个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就写了一首长诗。因,连词,于是,就。为,动词,写,作。长句,指七言诗。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凡,共计。言,字。

  命曰:命,动词,取名,叫它。

  3、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4、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5、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四、赏析诗歌第1段。

  1、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浔阳,故古称浔阳江。

  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五、作业

  背诵第1自然段。

  第2课时

  一、赏析诗歌第2段。

  1、“寻声暗问弹者谁”一句中的“暗”字,有人把这个字解释为“偷偷地”、“私下里”,表明诗人因自己的身份不便公开、直接问。把这种解释与课本中的解释比较一下,哪个更准确生动?

  明确:前者的解释与语境不合。诗人“暗问弹者谁”说明他并不知道弹琵琶的是歌妓,所以不存在顾虑自己为官的身份问题,后来知道是歌妓,诗人也没有因自己的身份顾虑什么,相反,对歌妓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尊重。把“暗”解释为“轻声”准确生动,因为琵琶声太动人了,致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在冷寂凄清的氛围中,琵琶声越发显得凄楚动人。“轻声”问才能表现出诗人被乐声所吸引而不忍去打断琵琶的弹奏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

  2、“琵琶声停欲语迟”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几句反映了琵琶女怎样的心理情态?一般的都认为是表现了她的“羞涩”,你以为如何?

  明确:一个红极一时的歌女年长色衰之后,嫁作商人妇,又遭到重利薄情商人的抛弃,面对这世态的炎凉,她有满腹的哀怨和苦衷。她弹奏琵琶不是招徕顾客,而是借琵琶抒发自己哀怨的心曲。这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举止情状,表现了她不愿随便重新抛头露面的心理,暗示出她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才能。

  3、琵琶女本不愿抛头露面,可为什么最后还是出来了?请从诗句中找出答案。

  明确:由于诗人“寻声暗问弹者谁”,又“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又“千呼万唤”,琵琶女深感盛情难却,却之不恭。诗中用了“寻”“问”“移”“邀”“添”“回”“开宴”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听到琵琶声后所激起的惊喜心情和邀见琵琶女的急切心情。在沦落天涯的不幸际遇中,觅得知音,这对于琵琶女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慰藉和鼓舞。诗人的举动表示了他对琵琶女应有的尊重和礼貌,这是以艺会友,决不同于一般文人墨客狎妓,征歌点曲。所以琵琶女终于摆脱了重重顾虑,登上了诗人所在的船头。然而毕竟是陌生人,不免有些拘谨,也许还夹杂着一点儿羞涩,故而“犹抱琵琶半遮面”。

  4、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起以下24句是写弹奏琵琶的全过程,这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全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这部分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归纳概括一下。

  明确:前8句中主要写了弹奏者的动作和弹奏者(也包括诗人)的心理,中间14句集中描绘琵琶乐声,其中也融进了诗人的感受。最后两句写周围的环境,烘托弹奏的效果。

  5、反复诵读这24句,你能否感受到诗人在描绘琵琶声乐时是围绕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吗?

  明确:注意诗人表达感受的语句,可知是紧紧围绕一个“情”字来描绘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演奏前的调弦试音,却已使听者感到了一种动人的情韵,可见琵琶女身手不凡,造诣颇深。“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这是概括地总写一笔,依然扣住“情”字,“弦弦”“声声”“似诉”“说尽”,充分显示出乐曲的表现力,乐声是如此哀怨低沉。一开始就把琵琶声音与人物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了。

  6、“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表现了琵琶女怎样的神态?

  明确:这两句既传神地写出了琵琶女从容自若的神态,挥洒自如的风度,又表现了她沉稳端庄的性情,还写出了她精湛娴熟的技巧,诗句凝炼而含义广博。高超的演奏是琵琶女感情、心灵、性情的表现,而知音者的聆听叹赏表现他对乐声的深刻感知和透彻理解,也反映了聆听者的感情、心灵、性格和艺术修养。

  7、诗人用了哪些比喻描写琵琶的声音?

  明确:

  比 喻 琵 琶 声

  明

  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四弦一声如裂帛 粗重急骤

  细轻委婉

  强音收束

  暗

  喻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轻脆圆润

  宛转流利

  阻塞不畅

  低沉停滞

  突然爆发

  激越雄壮

  8、请学生归纳乐声旋律的变化情况。

  明确:乐声由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雄壮激越--强音收束。从这个变化中,我们再结合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似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思绪的起伏变化,似乎听到了她在诉说不幸的*生和心中无限的幽愁暗恨。

  9、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这两句作用如何?

  明确:诗人没有直接写听者的热烈反响以说明琵琶女技艺非凡和乐声的感人至深,否则过于直白就不含蓄,不含蓄也就显不出深沉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反衬“有声”的音乐效果,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人们无声地沉浸、陶醉在艺术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动人的乐声仿佛缭绕迂回耳际,不由得使诗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在这片刻的沉寂中,只见一轮迷蒙的冷月荡漾在江心的微波之中,它提醒诗人从乐声中回到现实中来。这句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共同表现了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是那么的忧愤、哀怨凄楚、苍凉,给整个音乐形象补足了画龙点睛之笔。

  10、试比较《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与《明湖居听书》对王小玉歌声的描写。

  明确:①二者都用比喻手法来描绘音乐,各有特色:《琵琶行》主要是以声喻声,用人们熟悉的声音作比,把琵琶的乐声旋律描绘得变化多彩多姿,淋漓尽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明湖居听书》主要是以形喻声,把登泰山的体验移到对高亢唱腔的欣赏上,使人领略唱腔一叠高似一叠,每叠唱腔都有与众不同的新奇境界。写唱腔的陡然低落,用一条飞蛇游走于崇山峻岭之间来作比,给人印象深刻。②二者都写了听后的感触。不过《琵琶行》写得凝炼、含蓄、更耐人回味;而《明湖居听书》则把自己的感受全盘托出,缺少《琵琶行》那动人的神韵。③二者在描写音乐时都用了烘托手法。《琵琶行》的高明这处是融情于景,景中生情,创造了深邃的诗的意境。例如“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了苍凉幽寂的氛围,一扫琵琶的急响繁音,令人转眼之间回到了现实世界:还是那“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夜,还是那“别时茫茫江浸月”的秋江,只是浸在江心的秋月已升到中天,把月的清辉洒向人间,令人有所思,有所待。此刻,诗人也许在痛惜自己在孤独中度过良辰美景,思念着亲人,慨叹自己不幸的遭遇……而琵琶女也许会想到“秋月春风等闲度”的过去,想到“绕船月明江水寒”的今宵,正为自己的沦落天涯悲伤不已……《明湖居听书》侧面烘托较为直白、缺乏那种诗的意蕴和情味。

  《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中和答案:相同点:①描写的过程基本相同(起始--舒徐流畅;发展--起伏跌宕;间歇--悄无声息;高潮--激烈高亢;结束--戛然而止)。②写声时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③都运用了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两者的不同点:《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的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为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而无弦之音。

  学*目标1.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2.学*描写音乐的方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3.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①湓浦口( ) ②铮铮( )

  ③悯然( )④谪居( )

  ⑤荻花( )⑥霓裳( )

  ⑦管弦( )⑧红绡( )

  ⑨银篦( )

  答案①Pén ②zhēnɡ ③mǐn ④zhé ⑤dí ⑥ní⑦xián ⑧xiāo ⑨bì

  (2)多音字

  ①漂②虾

  ③裳

  答案①piāo/piǎo/piào ②há/xiā ③chánɡ/shɑnɡ

  2.辨形组词

  答案(1)钿头/佃户(2)西舫/作坊(3)贬谪/嫡系/水滴(4)拨弦/坚忍不拔/跋涉

  3.通假举要

  曲终收拨当心画:xx

  答案通“划”,用拨子划

  4.词语解释

  (1)左迁九江郡司马:xx

  (2)委身为贾人妇:xx

  (3)使快弹数曲:xx

  (4)曲罢悯然:xx

  (5)恬然自安:xx

  (6)弦弦掩抑声声思:xx

  (7)低眉信手续续弹:xx

  (8)幽咽泉流冰下难:xx

  (9)梦啼妆泪红阑干:xx

  (10)又闻此语重唧唧:

  (11)呕哑嘲哳难为听:

  (12)却坐促弦弦转急:

  答案(1)贬官,降职(2)托身。文中是嫁的意思(3)畅快(4)忧郁的样子(5)淡泊宁静的样子(6)低沉抑郁(7)随手(8)低泣声,文中形容堵塞不畅的水流声(9)纵横错乱的样子(10)叹息声(11)形容声音繁杂,也作“啁哳” (12)退回(原处)坐下

  5.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xxxx

  今义:时间词,今年的下一年。

  (2)因为长句

  古义:xxxx

  今义:介词,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连词,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

  (3)似诉*生不得志

  古义:xxxx

  今义:志愿实现(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4)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xxxx

  今义:冲出;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使超过一般。

  (5)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xxxx

  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6)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xxxx

  今义:色彩。

  (7)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xxxx

  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8)去来江口守空船

  古义:xxxx

  今义:去了又来。

  (9)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xxxx

  今义:向着前方。

  答案(1)第二年。(2)因此创作。(3)称心如意。(4)突然发出。(5)整理。(6)面容的色泽。(7)年纪大了。(8)走了以后。(9)以前。

  6.一词多义

  (1)言

  (2)命

  (3)数

  (4)暂

  答案(1)名词,话/名词,字/动词,说(2)动词,叫,吩咐,命令/动词,命名,题名

  (3)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名词,数量(4)副词,短暂/副词,忽然,一下子

  7.词类活用

  (1)遂命酒:xx

  (2)歌以赠之:xx

  (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xx

  (4)商人重利轻别离:xx

  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摆酒(2)名词用作动词,作歌(3)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

  8.虚词辨析

  (1)是

  (2)为

  答案(1)指示代词,这,此/动词,表示肯定判断,是(2)动词,创作/动词,弹奏/介词,替,给

  9.句式特点

  体会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译文:xxxx

  (2)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xxxx

  (3)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译文:xxxx

  (4)转徙于江湖间。

  译文:xxxx

  (5)送客湓浦口。

  译文:xxxx

  (6)使快弹数曲。

  译文:xxxx

  答案(1)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

  这天晚上我才体会到被贬谪的意味。

  (2)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

  我这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浸湿。

  (3)状语后置句,“于穆、曹二善才”是后置的状语,“于”是后置的标志。

  曾经跟穆、曹二位著名琵琶乐师学艺。

  (4)状语后置句,“于江湖间”是后置的状语,“于”是后置的标志。

  在江湖上辗转奔波。

  (5)省略句,“送客”后省略“于”。

  (我)去湓浦口为朋友送行。

  (6)省略句,“使”后省略“之”。

  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

  10.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②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课外名句——白居易名句

  ①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②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③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④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⑤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

  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放言五首(其三)》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一生留下*3000篇诗作,其中《新乐府》《秦中吟》等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二、背景展示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被贬为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莫大的嘲弄。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三、文化常识

  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特点有:

  (1)篇幅可短可长。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仄不拘,可以换韵。“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文白对译

  白居易才华横溢,却生不逢时;他满怀忠诚,却连遭贬谪;他忧国忧民,却屡见民间疾苦。心中充满惆怅,化为一声叹息,诉不尽心中悲凉。那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化为千古绝唱,载入史册。是什么让白居易发出这样的慨叹呢?又是谁让他吟出这样的慨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踏着他**仄仄的诗行走进那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下面是本文结构思维导图,读完思考后面的两个问题。

  (1)请概括“品琴音”的“发展、高潮”部分的内容,并将其分别填入图中①②处。

  (2)请写出本诗的主旨句,并将其填入图中③处。

  答案①莺语泉流②银瓶铁骑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诗前小序有什么作用?诵读全诗,找出诗歌中和小序呼应的地方。

  答:xxxx

  答案(1)小序的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②概述琵琶女的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2)诗歌中和小序呼应的地方:①“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第一段;②“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第二、三段;③“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第四段。

  2.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诗人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将琵琶声写得如此动人的?请结合第二段进行赏析。

  答:xxxx

  答案(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形象。如将“大弦”比作“急雨”,将“小弦”比作“私语”;将清脆悦耳、错落有致、圆润的声音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将婉转流畅的声音比作花底的莺语,将激越雄壮、高亢激昂的声音比作铁骑突出刀枪的鸣响。(2)叠词、拟声词、联绵词的运用。“嘈嘈”“切切”“间关”(叠韵)“幽咽”(双声)表现出音乐的节奏和韵律。(3)侧面烘托。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通过听众的反应和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来展示音乐的美妙。

  3.琵琶女的第一次弹奏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xxxx

  答案(1)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侧面烘托琵琶女非凡的技艺,说明周围船上的人

  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2)“江心秋月白”提醒诗人从乐声中回到现实中来,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3)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创造了美妙的意境。

  4.白居易和琵琶女有何相似之处,以至于引起了诗人强烈的共鸣?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

  答:xxxx

  答案(1)相似之处:①两人都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②两人都才华出众,一个是名扬京都的女艺人,一个是才气横溢的大诗人;③两人都落魄失意,一个年长色衰嫁商人,一个犯颜直谏贬江州。(2)意蕴:这两句诗直抒“天涯沦落”之感,当为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不幸遭遇,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怨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全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士大夫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现已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名句。

  5.找出诗歌中的几处环境描写,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答:xxxx

  答案(1)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写诗人于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2)“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分别时的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3)“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周围环境的寂静。虽然音乐结束了,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到被秋月照亮的江心,仿佛江心秋月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该句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了令人回味的意境。(4)“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5)“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生活的环境,渲染了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片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动人。

  诗人与琵琶女可谓萍水相逢,一次这样的邂逅为什么会在诗人心底造成如此猛烈的情感震荡以至不能自持?请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xxxx

  答案(观点一)音乐认同。课文第四段有“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的交代。由课文第二段诗人对乐曲的音色、音质、节奏、旋律所作的十分准确细致、形象生动的描绘,

  可以看出诗人深谙音乐,而今却被迫远离音乐,诗人正处在一种音乐饥渴的状态,这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会对演奏技艺高超绝伦的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激动了。而琵琶女只有得遇知音才会卖弄出浑身本领,白居易也只有在享受高水*表演时才会如痴如醉,于是,《琵琶行》同时展示了诗的魅力和音乐的魔力,堪称绝唱。

  (观点二)身世认同。琵琶女两次为诗人演奏中间插入了自诉身世的情节,它大大改变了作品的思想重心,精彩的琵琶奏乐因此变成了琵琶女心情故事的伴奏,很可能也成了白居易官场浮沉的背景音乐。可以说琵琶女和诗人有着完全相同的.无奈和不完全相同的屈辱,琵琶女无意中拨动了诗人最敏感的心弦,以致这位江州司马不免青衫湿。完成了身世认同的诗人与琵琶女一见如故,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年浩叹。

  (观点三)文化认同。沦落天涯的共同命运造成他们“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生活基础,更重要的是诗人一贯的*民情结和普世主义的思想,使他始终对民间疾苦有着强烈的关心,尤其在《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将自己放在了与琵琶女完全相同的地位,“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不是居高临下的屈就,而是完全*等的相知、相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最后的失态痛哭,正是彻底放下士大夫架子后的自然宣泄,宣示了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认同。

  鉴赏诗歌的侧面烘托手法

  1.内涵:烘托本是*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侧面烘托就是对事物的侧面描写。它的艺术效果,可以与渲染相媲美。

  2.侧面烘托的常见类型:

  (1)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2)物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是以闹衬静。

  (3)以物托人(情感)。如《琵琶行并序》中几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的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3.作用:运用侧面烘托手法不仅可以使主体事物的特征得以强化,更加鲜明突出,而且还可以在对照中使读者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主要事物的认识,从而收到单纯用正面描写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比喻

  《琵琶行并序》中运用了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给予读者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时常接触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奏出的粗重繁促的音节;以小儿女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轻细绵密的声音;以大珠小珠洒落在玉盘中的声音比喻乐声的清脆悦耳与高低交错;以花间流转的“莺语”比喻乐声的婉转流利;以冰下堵塞不畅的“泉流”比喻乐声的幽咽;以银瓶乍破水浆迸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比喻乐声休止后又骤然响起时的铿锵激越;以撕裂绢帛的声音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短促脆亮。联翩的妙喻能赋予抽象的音乐以具体可感的声、色、形的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乐音的特点和旋律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技巧点拨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甲、乙两种事物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它能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无形化为有形,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迁移运用

  请写一个片段,描写一段景色,至少用到三个比喻句,不少于200字。

  答:xxxx

  答案(示例)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裾;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节选自朱自清《绿》)

  一、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白居易被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琵琶行并序》。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她的凄凉身世,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遭遇的无限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己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歌女视为自己的红尘知己,以人照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运用示例白居易对于身世沦落的歌女,未作任何物质的施舍,只因“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琵琶行并序》便获得了永世传唱。虽为贬谪之人,但毕竟是朝廷命官,能和一个投欢卖笑的歌女互叙身世,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同情不是一种炫耀、一种交换,而是一种与功利机巧全然无关的情感享受。不作居高临下的恩赐,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和谐的相处,是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等的情感流动,这样的同情便是美的极致。

  二、课外素材

  杭州图书馆十年不拒乞丐

  被称赞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杭州市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如是说。因为从20xx年起,杭州市图书馆就开始实行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图书馆对这些特殊读者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这一举措推行以来,一直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褚馆长的话在网上引发好评如潮,不少网友直赞这位馆长有北大遗风。

  选材感言当杭州图书馆坚持向乞丐和拾荒者开放时,尊重使中华大地温暖如春。尊重他人,*等地对待他人,尤其是学会尊重弱势群体,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美好。乞丐、拾荒者作为弱势群体,虽然物质上贫穷,但不等于他们精神上同样贫穷;也许他们身上有点脏,但是心灵并不脏。他们有阅读、学*和求知的需求,他们也许更需要补充精神的维他命。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等弱势群体,充分体现了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彰显了一个开放型公共图书馆应有的胸怀,更是对弱势群体精神的救助。

  千年琵琶声

  一千一百多年前,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在鄱阳湖边住了下来。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被琵琶声惊醒,循着琵琶声,诗人发现了自己。面对鄱阳湖他流下了两行清泪。琵琶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声音。

  我也是被琵琶声惊醒的,走在湖畔,千年之前的那声裂帛,仿佛就在耳边,仿佛就在昨天。

  那一个瞬间,白居易走在歌女的弦上,琵琶声响在诗人的诗里,拨弦的人轻拢慢捻,弦上的人醉不成欢,琵琶声渐行渐远,在心头响起,在诗里隐没,书案前,只留下江州司马,泪湿青衫。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新醅的酒,眼前的茶,但求一醉的白司马,湖心的飞鸟,湖边的新芽,挑不明诗人的醉眼昏花。江南的秋雨扯天扯地,诗人的酒杯,举得起,却放不下。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石狮子立在湖边有上千年了,你们还记不记得那个白司马?白司马怕是已经记不得你们了,那天,晚归的诗人真的醉了,烈酒烧灼着他的胸膛,他的胸中,只有难酬的壮志;烈酒蒙眬了他的双眼,他的眼里,只有模糊的背影。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声并未远去,但春天还是来了。

  诗,是有气味的,这会儿的诗,有一种湿漉漉的青草的芳香。诗人一来,满山的清流鸣泉便开始吟咏唱和,天罡浩荡,那是风在寻章摘句。诗人一伸手,便拽了满把的新诗,诗太多了,诗人开始随手抛撒,我跟在后面,一俯身,便是千古的经典。

  诗实在是太多了,诗人专门为它们建造了家园。

  白居易草堂,这是一个诗的乐园。日上三竿,诗人在这里高卧,伸一个懒腰,竟也是诗意盎然。

  我独坐在草堂前,守候着诗人,守候着白司马有些迟了的春天。

  琵琶还在,我分明听到了欣喜的弹拨,比诗人的脚步更迫切,比诗人的心情更舒展,比诗人的诗更浪漫。

  诗人归来了,一起归来的,有诗,有酒,还有花。

  一朵花,一杯酒,一首诗。分不清谁更醉人,谁更灿烂。分不清谁会芳华于弹指之间,谁将流传得更加久远。有花,有酒,白司马醉倒在诗的面前,诗无言,诗是诗人最初和最终的家园,诗是诗人永远的春天。

  读后启悟读此文,我们好像站在了烟雨濛濛的江南;听此曲,我们好像坐在了千年之前的那个夜晚。文章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让我们再次聆听了那如泣如诉的琵琶声,见证了那洒满泪水的青衫。千古绝唱《琵琶行》如花,如酒,成就了诗人永远的醉人的春天。

  一、基础知识检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快:快速

  B.低眉信手续续弹信:随意

  C.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暂时

  D.却坐促弦弦转急转:转变

  答案B

  解析A项快:畅快。C项暂:忽然,一下子。D项转:更,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B项均为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A项动词,说/名词,字。C项动词,命名,题名/名词,性命。D项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轻/形容词,轻柔。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C项均为介词,在。A项介词,替/动词,是。B项连词,因此,于是,就/名词,原因,机缘。D项连词,和/介词,和。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

  答案B

  解析A项古义:突然发出。今义:冲出;鼓出来;超出一般地显露出来;使超过一般。C项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D项古义:以前。今义:向着前方。

  5.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遂命酒

  A.商人重利轻别离

  B.歌以赠之

  C.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D.砯崖转石万壑雷

  答案B

  解析例句和B项均是名词用作动词。A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C项名词作状语,在夜里。D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转。

  6.下列各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充错误的一项是( )

  A.送客(于)湓浦口

  B.使(之)快弹数曲

  C.沉吟放拨(于)插弦中

  D.感(于)斯人(之)言

  答案C

  解析应为“沉吟放拨插(于)弦中”。

  7.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B.白居易是中唐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C.白居易诗歌的双璧是《琵琶行》和《卖炭翁》。

  D.放在文章开头的叫序,放在结尾的叫跋。

  答案C

  解析应是《琵琶行》和《长恨歌》。

  8.阅读端正好,将《琵琶行并序》(第一节)仿写成端正好。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琵琶行并序》(第一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答:xxxx

  答案(示例一)秋风起,夜无边,江浸月,枫荻乱飞。带不走离别滋味,让我一夜醉。

  (示例二)秋瑟瑟,夜沉沉,月茫茫,马蹄乱狂。劝君举杯洗愁肠,满壶是离伤。

  9.对下面诗句进行扩展,使其更加丰富、形象,扩展后的文字不少于100字。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答:xxxx

  答案(示例)天边挂着一轮孤月,似罩上了几分淡淡的云霭,又像蒙上了挥之不去的层层雾障,总是那么不透明。江风袭来,枯败的枫叶纷纷滑落,漂浮在江面上顺流而下,几朵破败的荻花也随风瑟瑟地抖动着,风过后,枝干光秃秃的,留下几分孤寂。在一片寂寞的氛围中,我送客人来到了浔阳江头。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表现琵琶女年长色衰后寂寞处境的诗句是“弟走从军阿姨死,。门前冷落鞍马稀,”。

  (2)《琵琶行》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急切而愉悦情调的句子是“,”,表现旋律婉转而流畅的句子是“”,表现热烈紧张的场面的句子是“,”。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3)诗中不止一次出现月亮这个意象,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

  (4)《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

  答案(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妇(2)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3)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4)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二、课内阅读强化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寻声暗问弹者谁( )

  (2)弦弦掩抑声声思( )

  (3)间关莺语花底滑( )

  答案(1)悄悄(2)低沉抑郁(3)形容鸟声婉转

  12.下列对“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传神地写出了琵琶女羞涩的神态。

  B.写琵琶女端庄自重,不肯轻易见客。

  C.准确地写出了琵琶女此时的羞涩、犹疑等复杂的心理活动,还暗示出她的无限的幽愁暗恨。

  D.写出了琵琶女深夜与陌生人相见后心怀畏惧,演奏时十分拘束的神态。

  答案C

  解析A、B两项表述不全面。D项“心怀畏惧”“拘束”的表述不正确。

  1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的弹奏动作,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给人以“耳不暇接”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答案C

  解析“大珠”一句并不是“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在玉盘上的声音来形容琵琶弹奏的乐曲的清脆悦耳。

  14.下列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以环境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环境的静寂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答案C

  解析A项“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错。B项“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不是这两句在文中作用最恰当的表述。D项“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错。

  15.选文生动地描写了琵琶女弹奏乐曲的全过程,请仔细阅读选文后十六句,用几个词语概括乐曲旋律的变化。(每空4个字)

  ( )→( )→( )→( )→戛然而止

  答案流畅婉转低沉冷涩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找出描写乐曲旋律的句子,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概括。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大珠小珠落玉盘”是一层,突出乐曲的流畅婉转;从“间关莺语花底滑”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是说乐曲由低沉冷涩到间歇停顿;“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是说乐曲的激越雄壮;剩下的为一层,说乐曲戛然而止。

  三、课外阅读拓展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选词造语十分工整。“紫袖红弦”不仅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份,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

  B.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表现了女子处境的孤单,也写出了她已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到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惟妙惟肖。

  C.第三句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顷刻。“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

  D.三、四句不仅引导读者发现了奇妙的无声之美,更通过这一无声的顷刻让读者去领悟想象那筝曲全部的美妙。和《琵琶行并序》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相通之处。

  答案B

  解析“女子处境的孤单”错,应是旁若无人的意思。

  17.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的一个精妙的缩本。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在

  描写音乐上的不同。

  答:xxxx

  答案《琵琶行》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既对琵琶乐本身作了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也在最后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侧面烘托了音乐的美妙;而《夜筝》则从侧面落笔,通过演奏者的装束、表情和听众的感受来衬托音乐,没有对音乐进行正面描写。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流人①水调子②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②水调子:水调歌。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构成极凄清的意境,一方面点明了“愁”,另一方面也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了一个典型的环境。

  B.第二句“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

  C.第三句写景侧重描写音乐,运用通感手法,想象出“千重万重雨”的视觉形象,表达出诗人听音乐时的复杂心情。

  D.这首诗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此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

  答案A

  解析“愁”字并未点明,而是见于言外的。

  19.这首诗中“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分析。

  答:xxxx

  答案(1)反映了筝曲的激越。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象瑰丽,表现了乐音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2)表现了弹筝人的激愤情感。(3)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琴

  孙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嘈杂到纯净。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的典故,总写琴声的哀怨。

  B.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中常听见的风声、雨声,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具体。

  C.颈联写听琴感受。琴声如在耳边,仿佛泉水从青色的山峰上流泻下来;琴声越来越远,又如黑鹤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

  D.“远如玄鹤下青冥”中的“青冥”即蓝天。该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表现了琴声的旷远。

  答案B

  解析应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1.请赏析尾联的艺术手法。

  答:xxxx

  答案(1)运用了烘托手法或侧面描写。“露湿丛兰月满庭”通过描写月光满庭、露湿丛兰的寂静,烘托出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抽离的情形,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2)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月光铺满庭院,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打湿,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音乐结束的惆怅之情,韵味悠长,意犹未尽。

  鉴赏诗歌的侧面烘托手法的步骤

  明确诗歌所写的主体事物→找出其他事物→根据诗歌主旨,联系诗句分析侧面烘托手法→从表达内容、情感方面分析作用。

  学*目标1.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2.学*描写音乐的方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3.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①湓浦口( ) ②铮铮( )

  ③悯然( )④谪居( )

  ⑤荻花( )⑥霓裳( )

  ⑦管弦( )⑧红绡( )

  ⑨银篦( )

  答案①Pén ②zhēnɡ ③mǐn ④zhé ⑤dí ⑥ní⑦xián ⑧xiāo ⑨bì

  (2)多音字

  ①漂②虾

  ③裳

  答案①piāo/piǎo/piào ②há/xiā ③chánɡ/shɑnɡ

  2.辨形组词

  答案(1)钿头/佃户(2)西舫/作坊(3)贬谪/嫡系/水滴(4)拨弦/坚忍不拔/跋涉

  3.通假举要

  曲终收拨当心画:xx

  答案通“划”,用拨子划

  4.词语解释

  (1)左迁九江郡司马:xx

  (2)委身为贾人妇:xx

  (3)使快弹数曲:xx

  (4)曲罢悯然:xx

  (5)恬然自安:xx

  (6)弦弦掩抑声声思:xx

  (7)低眉信手续续弹:xx

  (8)幽咽泉流冰下难:xx

  (9)梦啼妆泪红阑干:xx

  (10)又闻此语重唧唧:

  (11)呕哑嘲哳难为听:

  (12)却坐促弦弦转急:

  答案(1)贬官,降职(2)托身。文中是嫁的意思(3)畅快(4)忧郁的样子(5)淡泊宁静的样子(6)低沉抑郁(7)随手(8)低泣声,文中形容堵塞不畅的水流声(9)纵横错乱的样子(10)叹息声(11)形容声音繁杂,也作“啁哳” (12)退回(原处)坐下

  5.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xxxx

  今义:时间词,今年的下一年。

  (2)因为长句

  古义:xxxx

  今义:介词,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连词,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

  (3)似诉*生不得志

  古义:xxxx

  今义:志愿实现(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4)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xxxx

  今义:冲出;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使超过一般。

  (5)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xxxx

  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6)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xxxx

  今义:色彩。

  (7)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xxxx

  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8)去来江口守空船

  古义:xxxx

  今义:去了又来。

  (9)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xxxx

  今义:向着前方。

  答案(1)第二年。(2)因此创作。(3)称心如意。(4)突然发出。(5)整理。(6)面容的色泽。(7)年纪大了。(8)走了以后。(9)以前。

  6.一词多义

  (1)言

  (2)命

  (3)数

  (4)暂

  答案(1)名词,话/名词,字/动词,说(2)动词,叫,吩咐,命令/动词,命名,题名

  (3)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名词,数量(4)副词,短暂/副词,忽然,一下子

  7.词类活用

  (1)遂命酒:xx

  (2)歌以赠之:xx

  (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xx

  (4)商人重利轻别离:xx

  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摆酒(2)名词用作动词,作歌(3)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

  8.虚词辨析

  (1)是

  (2)为

  答案(1)指示代词,这,此/动词,表示肯定判断,是(2)动词,创作/动词,弹奏/介词,替,给

  9.句式特点

  体会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译文:xxxx

  (2)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xxxx

  (3)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译文:xxxx

  (4)转徙于江湖间。

  译文:xxxx

  (5)送客湓浦口。

  译文:xxxx

  (6)使快弹数曲。

  译文:xxxx

  答案(1)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

  这天晚上我才体会到被贬谪的意味。

  (2)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

  我这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浸湿。

  (3)状语后置句,“于穆、曹二善才”是后置的状语,“于”是后置的标志。

  曾经跟穆、曹二位著名琵琶乐师学艺。

  (4)状语后置句,“于江湖间”是后置的状语,“于”是后置的标志。

  在江湖上辗转奔波。

  (5)省略句,“送客”后省略“于”。

  (我)去湓浦口为朋友送行。

  (6)省略句,“使”后省略“之”。

  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

  10.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②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课外名句——白居易名句

  ①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②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③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④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⑤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

  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放言五首(其三)》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一生留下*3000篇诗作,其中《新乐府》《秦中吟》等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二、背景展示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被贬为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莫大的嘲弄。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三、文化常识

  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特点有:

  (1)篇幅可短可长。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仄不拘,可以换韵。“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文白对译

  白居易才华横溢,却生不逢时;他满怀忠诚,却连遭贬谪;他忧国忧民,却屡见民间疾苦。心中充满惆怅,化为一声叹息,诉不尽心中悲凉。那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化为千古绝唱,载入史册。是什么让白居易发出这样的慨叹呢?又是谁让他吟出这样的慨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踏着他**仄仄的诗行走进那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下面是本文结构思维导图,读完思考后面的两个问题。

  (1)请概括“品琴音”的“发展、高潮”部分的内容,并将其分别填入图中①②处。

  (2)请写出本诗的主旨句,并将其填入图中③处。

  答案①莺语泉流②银瓶铁骑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诗前小序有什么作用?诵读全诗,找出诗歌中和小序呼应的地方。

  答:xxxx

  答案(1)小序的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②概述琵琶女的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2)诗歌中和小序呼应的地方:①“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第一段;②“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第二、三段;③“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第四段。

  2.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诗人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将琵琶声写得如此动人的?请结合第二段进行赏析。

  答:xxxx

  答案(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形象。如将“大弦”比作“急雨”,将“小弦”比作“私语”;将清脆悦耳、错落有致、圆润的声音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将婉转流畅的声音比作花底的莺语,将激越雄壮、高亢激昂的声音比作铁骑突出刀枪的鸣响。(2)叠词、拟声词、联绵词的运用。“嘈嘈”“切切”“间关”(叠韵)“幽咽”(双声)表现出音乐的节奏和韵律。(3)侧面烘托。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通过听众的反应和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来展示音乐的美妙。

  3.琵琶女的第一次弹奏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xxxx

  答案(1)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侧面烘托琵琶女非凡的技艺,说明周围船上的人

  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2)“江心秋月白”提醒诗人从乐声中回到现实中来,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3)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创造了美妙的意境。

  4.白居易和琵琶女有何相似之处,以至于引起了诗人强烈的共鸣?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

  答:xxxx

  答案(1)相似之处:①两人都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②两人都才华出众,一个是名扬京都的女艺人,一个是才气横溢的大诗人;③两人都落魄失意,一个年长色衰嫁商人,一个犯颜直谏贬江州。(2)意蕴:这两句诗直抒“天涯沦落”之感,当为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不幸遭遇,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怨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全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士大夫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现已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名句。

  5.找出诗歌中的几处环境描写,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答:xxxx

  答案(1)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写诗人于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2)“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分别时的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3)“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周围环境的寂静。虽然音乐结束了,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到被秋月照亮的江心,仿佛江心秋月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该句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了令人回味的意境。(4)“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5)“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生活的环境,渲染了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片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动人。

  诗人与琵琶女可谓萍水相逢,一次这样的邂逅为什么会在诗人心底造成如此猛烈的情感震荡以至不能自持?请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xxxx

  答案(观点一)音乐认同。课文第四段有“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的交代。由课文第二段诗人对乐曲的音色、音质、节奏、旋律所作的十分准确细致、形象生动的描绘,

  可以看出诗人深谙音乐,而今却被迫远离音乐,诗人正处在一种音乐饥渴的状态,这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会对演奏技艺高超绝伦的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激动了。而琵琶女只有得遇知音才会卖弄出浑身本领,白居易也只有在享受高水*表演时才会如痴如醉,于是,《琵琶行》同时展示了诗的魅力和音乐的魔力,堪称绝唱。

  (观点二)身世认同。琵琶女两次为诗人演奏中间插入了自诉身世的情节,它大大改变了作品的思想重心,精彩的琵琶奏乐因此变成了琵琶女心情故事的伴奏,很可能也成了白居易官场浮沉的背景音乐。可以说琵琶女和诗人有着完全相同的无奈和不完全相同的屈辱,琵琶女无意中拨动了诗人最敏感的心弦,以致这位江州司马不免青衫湿。完成了身世认同的诗人与琵琶女一见如故,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年浩叹。

  (观点三)文化认同。沦落天涯的共同命运造成他们“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生活基础,更重要的是诗人一贯的*民情结和普世主义的思想,使他始终对民间疾苦有着强烈的关心,尤其在《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将自己放在了与琵琶女完全相同的地位,“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不是居高临下的屈就,而是完全*等的相知、相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最后的失态痛哭,正是彻底放下士大夫架子后的自然宣泄,宣示了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认同。

  鉴赏诗歌的侧面烘托手法

  1.内涵:烘托本是*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侧面烘托就是对事物的侧面描写。它的艺术效果,可以与渲染相媲美。

  2.侧面烘托的常见类型:

  (1)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2)物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是以闹衬静。

  (3)以物托人(情感)。如《琵琶行并序》中几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的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3.作用:运用侧面烘托手法不仅可以使主体事物的特征得以强化,更加鲜明突出,而且还可以在对照中使读者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主要事物的认识,从而收到单纯用正面描写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比喻

  《琵琶行并序》中运用了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给予读者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时常接触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奏出的粗重繁促的音节;以小儿女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轻细绵密的声音;以大珠小珠洒落在玉盘中的声音比喻乐声的清脆悦耳与高低交错;以花间流转的“莺语”比喻乐声的婉转流利;以冰下堵塞不畅的“泉流”比喻乐声的幽咽;以银瓶乍破水浆迸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比喻乐声休止后又骤然响起时的铿锵激越;以撕裂绢帛的声音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短促脆亮。联翩的妙喻能赋予抽象的音乐以具体可感的声、色、形的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乐音的特点和旋律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技巧点拨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甲、乙两种事物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它能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无形化为有形,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迁移运用

  请写一个片段,描写一段景色,至少用到三个比喻句,不少于200字。

  答:xxxx

  答案(示例)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裾;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节选自朱自清《绿》)

  一、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白居易被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琵琶行并序》。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她的凄凉身世,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遭遇的无限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己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歌女视为自己的红尘知己,以人照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运用示例白居易对于身世沦落的歌女,未作任何物质的施舍,只因“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琵琶行并序》便获得了永世传唱。虽为贬谪之人,但毕竟是朝廷命官,能和一个投欢卖笑的歌女互叙身世,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同情不是一种炫耀、一种交换,而是一种与功利机巧全然无关的情感享受。不作居高临下的恩赐,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和谐的相处,是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等的情感流动,这样的同情便是美的极致。

  二、课外素材

  杭州图书馆十年不拒乞丐

  被称赞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杭州市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如是说。因为从20xx年起,杭州市图书馆就开始实行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图书馆对这些特殊读者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这一举措推行以来,一直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褚馆长的话在网上引发好评如潮,不少网友直赞这位馆长有北大遗风。

  选材感言当杭州图书馆坚持向乞丐和拾荒者开放时,尊重使中华大地温暖如春。尊重他人,*等地对待他人,尤其是学会尊重弱势群体,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美好。乞丐、拾荒者作为弱势群体,虽然物质上贫穷,但不等于他们精神上同样贫穷;也许他们身上有点脏,但是心灵并不脏。他们有阅读、学*和求知的需求,他们也许更需要补充精神的维他命。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等弱势群体,充分体现了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彰显了一个开放型公共图书馆应有的胸怀,更是对弱势群体精神的救助。

  千年琵琶声

  一千一百多年前,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在鄱阳湖边住了下来。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被琵琶声惊醒,循着琵琶声,诗人发现了自己。面对鄱阳湖他流下了两行清泪。琵琶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声音。

  我也是被琵琶声惊醒的,走在湖畔,千年之前的那声裂帛,仿佛就在耳边,仿佛就在昨天。

  那一个瞬间,白居易走在歌女的弦上,琵琶声响在诗人的诗里,拨弦的人轻拢慢捻,弦上的人醉不成欢,琵琶声渐行渐远,在心头响起,在诗里隐没,书案前,只留下江州司马,泪湿青衫。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新醅的酒,眼前的茶,但求一醉的白司马,湖心的飞鸟,湖边的新芽,挑不明诗人的醉眼昏花。江南的秋雨扯天扯地,诗人的酒杯,举得起,却放不下。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石狮子立在湖边有上千年了,你们还记不记得那个白司马?白司马怕是已经记不得你们了,那天,晚归的诗人真的醉了,烈酒烧灼着他的胸膛,他的胸中,只有难酬的壮志;烈酒蒙眬了他的双眼,他的眼里,只有模糊的背影。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声并未远去,但春天还是来了。

  诗,是有气味的,这会儿的诗,有一种湿漉漉的青草的芳香。诗人一来,满山的清流鸣泉便开始吟咏唱和,天罡浩荡,那是风在寻章摘句。诗人一伸手,便拽了满把的新诗,诗太多了,诗人开始随手抛撒,我跟在后面,一俯身,便是千古的经典。

  诗实在是太多了,诗人专门为它们建造了家园。

  白居易草堂,这是一个诗的乐园。日上三竿,诗人在这里高卧,伸一个懒腰,竟也是诗意盎然。

  我独坐在草堂前,守候着诗人,守候着白司马有些迟了的春天。

  琵琶还在,我分明听到了欣喜的弹拨,比诗人的脚步更迫切,比诗人的心情更舒展,比诗人的诗更浪漫。

  诗人归来了,一起归来的,有诗,有酒,还有花。

  一朵花,一杯酒,一首诗。分不清谁更醉人,谁更灿烂。分不清谁会芳华于弹指之间,谁将流传得更加久远。有花,有酒,白司马醉倒在诗的面前,诗无言,诗是诗人最初和最终的家园,诗是诗人永远的春天。

  读后启悟读此文,我们好像站在了烟雨濛濛的江南;听此曲,我们好像坐在了千年之前的那个夜晚。文章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让我们再次聆听了那如泣如诉的琵琶声,见证了那洒满泪水的青衫。千古绝唱《琵琶行》如花,如酒,成就了诗人永远的醉人的春天。

  一、基础知识检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快:快速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合集五篇(扩展7)

——《琵琶行》教学方案优选【五】份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设想

  1.重点与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学法指导:强化预*,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教学程序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后期则“独善其身”。

  2.诗歌主张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反映时事,为现实而作。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反映人发疾苦。

  3.诗作《白氏长庆集》71卷,存诗2806首。

  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分类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心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题

  三、文题背景:

  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这篇课文。

  四、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2.“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3.“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4.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5.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①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③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五、比较阅读: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耳鬓厮磨,窃窃私语)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由刚转柔起伏回荡,如浮云柳絮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

  以上是正面描写,多用比喻,且带感情。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简析:

  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难怪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湿衣”句与《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显豁罢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

  六、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七、课后作业:

  欣赏《青藏高原》这首歌,然后写一个300字左右的语段来描摹这首歌。

  【导入语】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位诗人是谁? 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白居易。现在我们就来学*他的《琵琶行》

  白公祠位于重庆忠县白公街道城西方向长江沿岸,是为纪念中国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而修建的祠堂,它始建于宋代,清代重修,是长江沿岸著名的旅游景点。它是与洛阳香山"唐少传白公墓祠"齐名的两座白居易祠之一,始建于明崇祯三年,清道光十年加以扩建。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60首,与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同为著名的诗史。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明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多用于铺叙记事,篇幅较长,句式灵活,*仄不拘,用韵自由,富于变换。

  【简析小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左迁:贬官,降职。与下文所言“迁谪”同义。古人尊右卑左,故称降职为左迁。

  (2)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3)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4)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5)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6)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7)为:做。(8)贾(gǔ)人:商人。

  (9)命酒:叫(手下人)摆酒。(10)快:畅快。(11)漂沦:漂泊沦落。

  (12)出官:(京官)外调。(13)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14)迁谪(zhé):贬官降职或流放。(15)为:创作。(16)长句:指七言诗。

  (17)歌:作歌,动词。(18)凡:总共。(19)言:字。(20)命:命名,题名。 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文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内容感知】

  1、 通过诵读和对小序的学*,简要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诗人被贬官后谪居江州,月夜送客至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 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诗人自己和琵琶女。

  3、 学生再读诗歌,并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各个诗节的内容。(教师逐字逐句解释翻译每一段,讲析一段,叫学生概括本段内容)

  明确:浔阳江边闻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江中听诉身世苦(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同病相怜感慨多(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如今:谪居卧病浔阳城)、重闻琵琶青衫湿。

  4、 请同学们概括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看看两者有没有共同点。

  诗人:当年在京城曾位居**,作为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每日诗酒流连,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但因为犯颜直谏被一再贬官,而今谪居浔阳城,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琵琶女:年轻时在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只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过着凄凉的生活。

  共同点:①两人同由京城流落江州,都有天涯沦落之感;②两人都曾有过欢乐富足的生活,如今生活境遇一落千丈;③两人同居穷乡僻壤,举目无亲,知音难觅,倍感凄凉寂寞;④两人前程未卜,对未来都怀有深深的忧虑。因此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5、 作者在听琵琶女弹奏时心情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明确:诗人的心情应该是孤寂落寞、凄清感伤的。诗中“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处即是这种心情的'印证。产生这种感受是因为诗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他从她的琵琶声中听出了其中哀怨凄凉的感情,进而想到自己的不公遭遇和坎坷仕途,自伤身世。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既同情琵琶女的遭遇,又悲叹自己的不幸。

  【结构艺术】

  文中有几次写到了琵琶演奏?每一次的演奏从详略布置上来说,有什么不同? 明确:共三次,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一闻琵琶邀相见(第一段),,琵琶女未出场,是诗人和朋友偶然听到琵琶女的演奏声,演奏什么曲子不知道,但可以断定它的基调是悲壮的。因为①琵琶女在这“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②它打动了“惨将别”的主客心,加重了离愁,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属于暗写。再闻琵琶诉沦落,是明写、详写。三闻琵琶青衫湿,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么》(详写)

  “同是天涯沦落人”(点明主旨)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照应)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第二段边疏通字词边讲解此部分内容)

  分组讨论,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音乐的旋律有哪些变化,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比喻分为两类:一是以声喻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珠落玉盘,清脆悦耳)“银瓶乍破水浆迸”(银瓶爆破,激越雄壮)。二是以形摹声。通过一连串精巧的比喻把无形的音乐写得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把听觉和视觉都调动起来了。如“如急雨”(既能看见,又能听见,既有形,也有声)、“大珠小珠落玉盘”(既有声,又能见其形)。

  好处:以声喻声,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声音来作比喻,把抽象无形的琵琶声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不仅写出了音乐徐疾抑扬、多姿多彩的变化,还让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2、叠词和连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连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好处:使音节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1)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2)侧面烘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琵琶行教案,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写听众的反应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 曲中带情

  点拨: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提示: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来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相似的遭遇也使诗人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

  4、小结

  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叠词和“间关”“幽咽”等连绵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用“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

  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还从侧面通过对听者的反应的描写,表现出琵琶曲的艺术魅力。当然,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写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都是我们在*时写作中值得学*的地方。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 对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明确本节课学*任务。

  1. 对比欣赏《琵琶行》、《明湖居听书》、朱自清〈〈歌声〉〉中的音乐描写。

  2. 讨论:白居易和琵琶女感情交流共鸣的原因。

  二、 学生聆听琵琶曲(古典名曲之一〈〈十面埋伏〉〉,感受琵琶演奏的抑扬顿挫,转折起伏。

  序曲——急切愉悦——滞涩悲哀——雄壮激越——戛然而止

  三、 重点欣赏课文第二段“音乐描写”

  1. 学生朗读,体味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过程和情感的变化。

  2. 讨论:本段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

  a. 完整的音乐情节的展示;b比喻的使用

  3. 对比欣赏。

  (1)各文段的内容从略。

  (2)总结文学家写音乐的技巧变化:

  博喻(多个比喻的使用,以声写声)——通感(以形、色、光、味觉、触觉写声音)——联想、想象意境画面(朱自清由零星的比喻发展到完整的音乐场景的描画)

  音乐描写的发展越来越高超。后人在前人的肩膀上给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四、 讨论:

  诗人何以与身份低下的的歌女产生情感共鸣?

  ————————琵琶女诗人————————————

  ↓↓↓↓

  年少时:欢乐、风光弹琵琶听琵琶年少时:欢乐、得意

  ↓↓↓↓

  年老时:色衰、门前冷落年老:被贬、漂沦憔悴

  ↓诉身世伤迁谪↓

  ↘↙

  商人妇:轻别离,啼泪同是天涯沦落人江州司马:孤苦

  相逢何必曾相识

  ↘↓↙

  同病相怜

  教师小结:音乐成了沟通二人情感的媒介,两人的命运相似,都被遗弃,相似的命运和相似的音乐理解让他们的达到了情感的和谐,成为知音,于是共同成就了千古名篇。

  五、 关于“音乐”的引申扩展。

  音乐被夸大其作用: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音乐被贬低为亡国之祸:陈后主《玉树后庭花》。

  音乐成为精神慰藉:白居易《琵琶行》

  今天的流行音乐走向何方?(学生思考,写400字文章)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教学过程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注意读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明年——(第二年) 年长色衰——(女性面容) 遂命酒——(摆上酒宴) 使快弹数曲——(畅快) 感斯人言——(被感动) 因为长句——(于是写下了) 歌以赠之——(作歌) 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

  四、作业:朗读并翻译小序

  一、故事导入

  《高山流水》: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课文。

  二、作家作品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诗坛代表人物。与诗人元稹合称“元白”,与诗人刘禹锡合称“刘白”。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二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当时号称“千字律诗”。

  创作历程:

  (1) 前期(从入仕到被贬江州司马)

  居易少年得志,官至左拾遗。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针砭时弊。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卖炭翁》《观刈麦》等

  (2) 后期(从被贬到死)

  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儒家的“乐天知命”、道家的“知足不辱”和佛家的“四大皆空”来作为自己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自己“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力求做到“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以闲适感伤为主。有《长恨歌》、《琵琶行》。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如曹操的《短歌行》。

  背景介绍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是其被贬期间创作的千古名篇。

  三、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

  元和十年,予左迁(降职为)九江郡司马。明年(第二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铿锵悦耳地)有京都声(京城乐曲的声调)。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歌女),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乐师),年长(年龄增长)色衰(容颜衰老),委身(嫁给)为贾人(商人)妇。遂(就)命酒(叫手下人摆酒),使快(畅快)弹数曲。曲罢(弹完)悯然(忧郁的样子),自叙少小(年轻)时欢乐事,今漂沦(漂泊沦落)憔悴,转徙(辗转迁徙)于江湖间(各地)。予出官(京官外调)二年,恬然(淡泊宁静)自安,感斯人言(被这人的话感动了),是夕始(才)觉有迁谪意(被贬谪的失意之情)。因(于是)为(写)长句(七

  言诗),歌(作歌)以赠之,凡(共)六百一十六言(字),命(命名)曰(叫)《琵琶行》。

  鉴赏小序,思考:

  诗前小序写了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明确: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梗概,概括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四、整体感知(听朗读带)

  诵读感悟

  1.文言知识归纳

  言: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数: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为: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轻: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泣: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古今异义词

  因为:古:两个词,于是创作。今:表原因的连词。

  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向前:古:从前、刚才。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老大:古:年龄大。今:兄弟排行第一。

  颜色:古:神态、脸色。今:色彩

  文言句式

  歌以赠之宾语前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转徙于江湖间介宾短语后置;于,在

  本(是)长安倡女省略句,省略谓语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