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武陵春教案范文5份

首页 / 教案 / |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 1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准确、流畅地背诵六首词;

  2、以诗解诗,把握《武陵春》的内容,并了解拓展词作

  3、了解李清照的生*经历,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人物

  4、通过对比探究,体会“愁”中闲愁与悲愁的区别

  【教学重点】

  1、2

  【教学难点】

  4

  【教学方法】

  自主学*、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竞赛游戏,激发兴趣:

  每小组抽取一首词,小组成员背诵抽取的词,成员全部背诵后,推选一个代表在黑板默写背诵的词比赛记忆能力和书写水*及小组合作意识

  二、出示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

  1、用语言描述出《武陵春》及拓展补充词作中的情景

  2、揣摩体会每首词作中的情感有何不同?

  3、词人不同阶段创作的词作都有“愁”,有何不同?

  4、如何看待李清照词作中的“闲愁”与“悲愁”?

  5、词人所处时代和个人经历对其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活动导引,达成目标:

  活动一:知人论世,理清经历

  孟子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不可,要知人论世李清照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在中国古典文学的词坛中独树一帜她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不仅源于她自身的优越的文化修养,才华本领,还与她生活的特殊年代和所经历的时代变迁血肉相连,学**清照这位旷世才女的诗词,一定要把把握住她的人生经历,也就是要知人论世,结合她所经历的背景解读她的诗。

  ⑴ 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所了解的李清照,结合材料,理清她的人生经历,以此展示在多媒体课件上,为后面的诗词解读做铺垫

  ⑵ 明确《武陵春》创作于1135年,结合人物经历知人论世,学生明确李清照之前的经历,即幸福、国破、家亡、夫死

  活动二:读准基调,找准“愁”字

  学生个人自读,读准字音

  学生互相点评,把握节奏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哀愁,找准词中点明基调的字:愁

  教师范读,适时点拨

  学生齐读,达到读熟的程度,通过初步感知读出感情

  活动三:以诗译诗,解读上阕

  ⑴词中的哪句话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

  明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直接抒愁)

  ⑵ ① 欲语泪先流,想说的话还没有说出来,就已经泪流满面,这种外在的表现正是词人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上阕中,你还能从哪些词句中读出词人内心的哀愁?

  明确:“日晚倦梳头”,透过“日晚”“倦”,学生理解倦是身心的疲乏,她非常消极,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没有心情倦梳头是一种对生活的放弃,是一种绝望,是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满怀愁绪(细节传愁)

  所以,此时的李清照在《武陵春》中直接强烈抒**感:“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② 想起曾相亲相爱的丈夫,想起了美满的生活,怎么不令人流泪可有是谁勾起了六年前的生离死别,触动这份愁情的是什么?

  明确:“风住尘香花已尽”,学生描述景物描写的画面,借助《如梦令》对比学*

  词人说“物是”景物依旧,拓展以早年写就的《如梦令》作比照,以诗解诗,印证“物是”

  相似处:“风住”=“昨夜雨疏风骤”;“绿肥红瘦”=“花已尽”

  不同处:《如梦令》表达的是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与不舍,语气轻快但是《武陵春》暮春的景色却更多的勾起了词人伤痛所以,此时的李清照在《武陵春》中直接强烈抒**感:“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③ 花开花落,景物依旧,爱人离世,词人无心梳洗打扮,二人感情真的如此深厚吗?

  明确:拓展学*《醉花阴》,学生理解“瘦”是因为相思“愁”,人比黄花瘦,可见思念之深,夫妻恩爱当年的离别即是如此的令她刻骨思念,愁肠百转,现在却是阴阳两隔,永难相见,这更是一种难以释怀的伤痛!

  所以,此时的李清照在《武陵春》中直接强烈抒**感:“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④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可惜,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只留下清照一个人在这乱世之中颠沛流离,尝尽人间苦楚如果说赵明诚的去世使李清照一下子从天上摔到了地上,那么这次事件直接把她从地上推进了地狱

  明确:拓展学*晚年《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凉的我” 学生理解“好个凄凉的我”,直白的让人心碎,独坐窗前,灯亮时有影子相陪,灯灭后,独自伤感,心碎、悲苦

  所以,此时的李清照在《武陵春》中直接强烈抒**感:“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⑤ “事事休”除了有李清照个人的家事,情事、身世事,还有什么事?

  明确:国事这也是李清照与一般的闺房怨妇不同之处拓展学*《夏日绝句》,学生明确李清照也有像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她位卑未敢忘忧国,但是,她希望抗金,收复故土愿望遥遥无期

  所以,此时的李清照在《武陵春》中直接强烈抒**感:“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活动四:解读“愁”思,比较不同

  ⑴ 李清照的心情在下阕有所转变,找出能体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并理解词人内心有过怎样的心理波动吗?

  明确:学生把握:闻说、也拟、只恐“闻说”给李清照的黑暗世界带来了光明希望,“也拟”传达了词人对光明的向往,词的感情调子在这里有所昂扬,我们的心情仿佛也随着她一刹间的喜悦而欣喜了许多,但是“只恐”一词又把我们的希望欣喜打破,将词人再次拉回了愁苦的深渊感情一波三折,起伏跌宕。

  ⑵ 船是用来载载人或物的具体的东西的,愁是无形的,怎么用船载呢?

  明确:学生把握:词人将心中抽象的、无形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用夸张的比喻写出愁之重、愁之多

  ⑶ 一个“愁”字在李清照的词中屡屡出现,这些愁的含义都一样吗?

  明确:拓展学*《一剪梅》《声声慢》,比较诵读,哪一首写出的 “愁”和《武陵春》一致学生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小组合作鉴赏两首词表达出的“愁”

  《一剪梅》如《醉花阴》一样,是她前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及离别相思就像她的前半生,有世人无比羡慕的幸福,甜蜜的爱情,和谐的家庭,美好的追求,才女的名声,除此就是短暂离别的思念,所生发出的“闲愁”,是生离之愁,是个人闲愁

  《声声慢》如《武陵春》一样,是她后期的作品,是李清照晚年,在种种凄苦与悲愁凝集心头,无法排遣时,她和着血泪写下的,融和着家国之变、时代沧桑,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是死别之愁,是家国悲愁

  即一往情深传千古,两处闲愁结同心后期悲愁:千古绝唱凄苦情,万世愁心美女神

  活动五:背诵《武陵春》及拓展诗词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借助她的五首词,以诗解诗,重点解读她的《武陵春》,李清照用她个人闲愁、家国悲愁,抒发了她传奇一生的爱恨情愁,通过她的词,我们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李清照,一个柔中带刚,自信潇洒,才华横溢的一代才女而其词风前后期风格之不同,恰好折射出了这个才女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情感的发展历程正所谓:“词采秀千秋,看风雅流传,才情自古无男女;生年交两宋,究悲欢转换,命运从来系国家”。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 2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地大物博,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宋词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大家都知道,宋词有哪两大派?(生齐答:婉约派、豪放派)在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社会里,却出现了著名的女词人,她是──(李清照)。

  生介绍李清照的情况,师展示屏幕总结。

  我们还记得学过她的什么作品?(《如梦令》《醉花阴》)

  今天我们要来学*的是她的另一晚期作品《武陵春》,

  二、明确目标(屏幕展示)

  目标:

  1、反复诵读,熟能成诵。

  2、把握感情,领会意境。

  3、指导学*方法。培养热爱古文化的感情

  重点:

  反复诵读,把握情感。

  难点:

  意境的领会。

  三、学*新课

  1、先请同学将这首词放声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总结强调个别字:“拟”nǐ,打算的意思,“舴艋”zé měng形似舴艋的小船。

  “载”zài装载(多音字)

  2、整体感知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

  3、精读赏析:

  探究交流活动一:

  师:听得出来,刚才大声读这首词的时候,情绪高涨,兴致很高。那么读了以后,你觉得这首词中的哪一句你最喜欢?

  (生思考、交流。)

  (教师灵活总结。)

  师:接下来,大家可以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放声朗读,再来体会一下作者表达之情。

  (生:朗读。)

  探究交流活动二: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这首词作者抒发的是作者心中无边的哀愁,下面请大家结合这首词,展开讨论:作者为何有这么多愁呢?

  (生:讨论。举手,回答)

  师:好,我们在注解中可以看到这首词写作于金兵南侵之后,这时词人的丈夫已亡故,自己孤身一人漂泊于人生地不熟的金华,此时此景,怎不让人顿生“物是人非”之感。

  作者是如何排遣这种“物是人非”之愁的呢?

  生:(讨论)答: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作者打算去赏春(游春)。

  师:哪位同学能用现代汉语解说这句话呢?

  (生答。)

  作者最终成行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大家从哪一句看出作者最终没有成行呢?

  生(齐答):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探究交流活动三:

  这首词开头两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好像与后文没有什么关系,应怎样理解?请大家展开联想,讨论一下这几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讨论交流。)

  师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亲人已逝,自己虽然容颜依旧,却已再无人欣赏。看着满地落花,人心中又怎能不哀伤、凄凉?

  4、活动四:(反复朗读课文,体现本节可的重点)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将作者内心的愁绪表现出来。

  (生自由朗读)

  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表演朗读,好不好?

  (指名读生评论。)

  师:好,下面我们一齐来读一遍这首词,加深对她的理解。

  (生齐读。)

  师;谁能试背一下全文?

  四、练*巩固与拓展活动

  1、课内巩固练*见《学案》一。

  2、拓展练*见《学案》二。

  上课前,我们已讲过,李清照虽是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但她的词风前后期有很大的不同,这里我们把本文与她早期的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做一比较,看看有何不同,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女词人。先请同学们将这首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齐读两遍。

  (生齐读。)

  积累带“愁”的诗词。

  课堂小结

  1、总结学*诗词的方法。

  2、渗透思想教育、爱我们辉煌灿烂的文化、爱国。

  五、音乐欣赏

  放松与巩固。

  六、布置作业

  把学生描写自己心情的文字形成书面,上交。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 3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⑴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⑵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⑶“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⑷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总结

  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

  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第一二题。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 4

  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2.引导学生体悟词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3.学*运用比较法鉴赏诗词。

  4.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5.背诵相关诗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学*运用比较法鉴赏诗词。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 比较鉴赏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幻灯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非常喜欢一首词,他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书博山道中书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我们姑且不去探究这首词的本意,它却让我们感受到少年的轻愁,意气风发;中年的沧桑,韶华已逝;人生就是这样,美好的东西总是无可奈何的失去,令人无限怅惘。但幸运的是,那些睿智而敏感的人用它们的文字记下了心灵的一次次悸动。今天我们就走进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丰富的'内心世界,看看她如何经过痛苦的挣扎,完成自己人生的蜕变。

  (板书课题)

  二. 资料交流。

  1.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李清照的经历及词作。

  2. 老师补充介绍

  出示幻灯片(1)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出示幻灯片(2)《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1]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三.师生共同赏读三首词作。(纵向比较)

  1.老师朗诵。(注意停顿,重音,把握感情等)

  2.学生朗诵并体会所抒发的感情。

  3.学生思考讨论:三首词作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这三首词作作于不同时期,分别是李清照早期词作,中期词作,晚期词作。因此在所抒发的感情,抒情的方式上有较大差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写于婚后不久,丈夫宦游在外,李清照秋日出游,触景生情,无法排解对丈夫的殷切思念,吟诵了一首婉转缠绵,含蓄淡雅的情诗。《武陵春》写于“靖康之变”后,丈夫之死使作者痛苦不堪,但更令她痛苦的是国家之难,她走出书斋,走出幽怨,短短的49字奏响乱离时代的生命悲音,一系列巨大人生不幸熔铸其中,沉痛悲凉,刺人肺腑。《 永遇乐》写于南宋卖国集团屈辱求全,苟安一隅之时,词人将自己半世飘零、身老他乡的满腹辛酸,以及故国沦亡的哀伤和沉痛在对比中表现的曲折婉转、荡气回肠。让人无限感动深思。

  4.学生齐读词作,进一步感受情感。

  四.师生共同欣赏其它写愁的诗词名句。(横向比较)

  1.学生交流写愁的诗词。(出示幻灯片3)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乐》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白《秋浦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2.学生朗诵并思考:你最喜欢那几句,说出理由。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多首诗词,相信同学们一定获益良多。其实古典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走进它,你的世界会因此美好,你的视野会因此开阔, 你的精神会因此愉悦。热爱它吧,让我们做一个幸福的古典文化传承者﹗

  六.布置作业。

  选取你喜欢的一首词作,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 5

  教材分析: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了不少诗词,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之他们的思想正在走向成熟的过度时期,因此对爱、恨、情、仇的文章感兴趣,因此通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作者之愁;其次,之前已经学*的词的有关篇章,所以对词的理解上要来的比较快;再次,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具体表达上还是有一定的欠缺,所以通过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好的表现愁绪,使得学生更好掌握表达感情的手法的多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让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2)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4)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总结: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第一二题。

  板书设计

  武陵春——愁国破家亡之恨

  丈夫痛死之苦船载不动(夸张、比喻)

  文物散失之痛

  学生学*活动评价设计

  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到位?有多少还存在差距(小组做统计)

  2、与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愁表现在几个方面能否回答完全或者更多(小组统计有多少能回答完整)

  3、作者运用的哪些方法来表现这种愁(小组统计有多少能回答完整)

  4、通过统计结果由小组内部消化不完整原因是什么,并相互交流,做出总结。

  教学反思

  九年级学生已经对词这个概念掌握比较到位,对词所表现的思想内涵了解比较透彻,通过作者时代背景及作者自身的了解,更能看出当时的社会给作者造成的痛苦学生通过积极探讨表现出对当时代发生这种现象在一个女人身上的体现的愁,意境的挖掘比较深入,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的痛和悲。基本能掌握本课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

  但是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联系时代背景看问题,思想比较单一,只能通过字里行间感觉到作者的悲愁无法完全掌握作者为什么出现这种心境,通过老师的指点后才能疏通,但是对时代背景还是有很大不解。这个也许与我们现时代大环境较之作者生活的时代不同的空间差异造成的,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因此觉得在授课当中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很好的把社会时代风貌特点贯穿给学生,因此引起学生极大的困惑,所以在今后讲授诗词的过程中应该都传授点当时社会时代背景的特点及知识,这样学生理解诗词也许会更加顺手。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范文5份扩展阅读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范文5份(扩展1)

——李清照《武陵春》赏析 (菁华3篇)

李清照《武陵春》赏析1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生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词作鉴赏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喝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半阕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

  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

  这里,上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

  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我们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

  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李清照《武陵春》赏析2

  绍兴四年(1134)冬十月,清照避乱金华,次年归临安。此词写双溪晚春,则当在绍兴五年(1135)春三月。是年词人53岁,由于饱受战乱,历尽劫难,心情十分悲切。

  词写其流离生活中的孀居之痛。作品由景而情,从神态举止到内心波澜,写得既真率自然如行云流水,又跌宕起伏似浪峰波谷,形成一种凄婉劲直的词风,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词从暮春三月景色切入,风住尘香花已尽,起首用以扫为生(或谓扫处即生)法,即略去春归的漫长过程,只将春归的最终结局如实写出,从而造成一种突兀而起,令人触目惊心的开端。帷幕拉开,闪出的第一组镜头便是: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着微微的香气,──春色终于了结了!从这个开端,人们不难想像出前此的全部情景,比如词人如何独守窗前,如何眼看着风雨摧花,乱红飘坠,最后又零落成泥碾作尘。这一切,虽没有明白写出,却自在不言之中。此种开笔,最与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神似,不仅扩大了诗的容量,而且情由千回万转后,蓦地喷薄而出,具有震撼人心之力。当然,这又不仅仅是一般的伤春,而是寓寄着词人飘泊零落红颜迟暮的身世之恸。首句陡起,次句*接,由景而入:日晚倦梳头。词人面对花尽春去之景,心灰意懒,所以虽然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打扮。这句依然采用含蓄手法,通过妇女特有的生活细节──倦于晨妆,来反映主人公的情意阑珊。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三四句紧承上文,具写日晚倦梳头之缘由,但手法有变,由含而不露转向坦陈胸臆。景物依旧,人事俱非,这一句把南渡后的全部辛酸囊括其中,概括力极强。欲说无语,泪在语先,将满腹辛酸表现得异常细腻深刻而鲜明生动。欲说无语,是百感交集,无从说起;千言万语,欲诉无人,于是,唯有借诸两行热泪以倾泻心中的无限哀愁了。因此,泪在语先,实际上也就是以泪代语。

  此词的上片,读来似与词人前期《凤凰台上忆吹箫》的开端相仿: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然细加品味,一则伉俪小离之苦,一则夫妇永别之恨;兼之家国破碎,文物沦丧,不仅流离颠沛,又身遭玉壶颁金之诬,则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和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相较,感情之深浅,自不可同日而语。再读下片舟轻愁重句,此种感觉就越发强烈。

  上片歇拍两句似已把话说尽,下片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忽然又出新境,那是词人用轻灵跳荡的笔触,展现自身瞬息变幻的复杂心灵。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起首两句宕开,不再痛陈愁苦,却写意欲探春。春尚好反承花已尽,是虚想之景,所以冠之闻说;泛轻舟;继双溪而来,也是虚拟之行,所以用也拟出之。总之,这可说是词人意念上的偶一闪光。而在这意念一闪之间,也许就有往昔种种欢乐涌上心头,浮现眼前。然而今非昔比,昔欢今愁,自有天渊之别。因此人未成行,心绪又转:只恐双溪蚱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既然担心双溪舟小,载不动如许之愁,那就只有闭门负愁,独自销魂了。

  黄了翁《蓼园词选》评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词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首词的下片也是具有这一艺术特色。看其本意不过是说小小春游,实不足慰藉词人天大之愁,但词人却善于通过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欲抑先扬,翻腾挪转,把自身刹那间的微妙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得如此曲折尽情,把暮春寡居的凄婉情思表现得那么生动真切,真不愧为圣于词者。

  结句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愁与恨之类,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词人通常采取夸张性的比喻。以春水喻之,如李煜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以春草喻之,如李煜之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乐》);此皆状其迢迢不断,绵绵无绝。言其深广者,如秦观之飞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更有甚者,如贺铸之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连用三喻,使愁有弥天盖地之势。总之,愁与恨,通过视觉艺术形象,已化为可感的实体。摆在李清照面前的问题,是如何继承而有所创新。应该指出,以舟载愁的写法并非始于清照,前辈苏轼已有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虞美人》)之句,同时人张元干《谒金门》中也说:艇子相呼相语,载取暮愁归去。清照的创新,在于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它本身可以因人而异,具有不同的重量,以致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目的无非是渲染己愁之深重,但舟轻愁重之喻,意新语新,夸张奇特,想像惊人,已达匪夷所思之境了。李清照的这一写法,对后世词曲创作有较大影响,如董西厢的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仙吕·点绛唇缠令·尾》),王西厢的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正宫·端正好·收尾》),显然是由李清照的舟轻愁重层层脱化而来。公允地说:李词有师承但力主创新,相比之下,董、王曲文则虽富变化而终稍欠创新之意了。

  ──选自《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版

李清照《武陵春》赏析3

  本词是女词人李清照中年寡居时所作,它的艺术成就之高,在诗词史上已经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拟。其原文如下: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字词解释:

  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

  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泪先:《彤管遗编》、《彤管摘奇》作“泪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拟:准备、打算。也拟,也想、也打算。

  舴艋:小舟也,

  武陵春翻译: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作品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135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武陵春中心思想:

  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一的才女形象。

  武陵春李清照作品内容简介:

  此词上片极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新颖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饶有特色。

  武陵春李清照赏析:

  这首词简炼含蓄,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词的内容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

  “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

  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尚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

  “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本词的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名家评论:

  1,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评曰:“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

  2,清王士禛《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

  3,《唐宋词百首详释》:“全词婉转哀啼,令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本非悼亡,而实悼亡,妇人悼亡,此当为千古绝唱。”

  4,王方俊《唐宋词赏析》:“感情深切真挚,构思新颖巧妙,语言浅*而含蓄深沉,无论是直抒愁苦之情或细写内心的微妙变化,都很生动感人。”

  词牌名:

  《武陵春》词牌名,又作《武林春》,双调小令。其名源出东晋陶潜《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语,故名。以毛滂词为正体,正体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句三*韵。李清照词为其变体,此变体下阕末句添一字,双调四十九字,上下阕亦四句三*韵。万俟咏词亦为其变体,此变体上下阕除首句外,每句皆添一字,双调五十四字,上阕四句三*韵,下阕四句四*韵。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以上这篇武陵春李清照赏析 翻译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范文5份(扩展2)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 (菁华3篇)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1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地大物博,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宋词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大家都知道,宋词有哪两大派?(生齐答:婉约派、豪放派)在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社会里,却出现了著名的女词人,她是──(李清照)。

  生介绍李清照的情况,师展示屏幕总结。

  我们还记得学过她的什么作品?(《如梦令》《醉花阴》)

  今天我们要来学*的是她的另一晚期作品《武陵春》,

  二、明确目标(屏幕展示)

  目标:

  1、反复诵读,熟能成诵。

  2、把握感情,领会意境。

  3、指导学*方法。培养热爱古文化的感情

  重点:

  反复诵读,把握情感。

  难点:

  意境的领会。

  三、学*新课

  1、先请同学将这首词放声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总结强调个别字:“拟”nǐ,打算的意思,“舴艋”zé měng形似舴艋的小船。

  “载”zài装载(多音字)

  2、整体感知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

  3、精读赏析:

  探究交流活动一:

  师:听得出来,刚才大声读这首词的时候,情绪高涨,兴致很高。那么读了以后,你觉得这首词中的哪一句你最喜欢?

  (生思考、交流。)

  (教师灵活总结。)

  师:接下来,大家可以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放声朗读,再来体会一下作者表达之情。

  (生:朗读。)

  探究交流活动二: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这首词作者抒发的是作者心中无边的哀愁,下面请大家结合这首词,展开讨论:作者为何有这么多愁呢?

  (生:讨论。举手,回答)

  师:好,我们在注解中可以看到这首词写作于金兵南侵之后,这时词人的丈夫已亡故,自己孤身一人漂泊于人生地不熟的金华,此时此景,怎不让人顿生“物是人非”之感。

  作者是如何排遣这种“物是人非”之愁的呢?

  生:(讨论)答: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作者打算去赏春(游春)。

  师:哪位同学能用现代汉语解说这句话呢?

  (生答。)

  作者最终成行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大家从哪一句看出作者最终没有成行呢?

  生(齐答):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探究交流活动三:

  这首词开头两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好像与后文没有什么关系,应怎样理解?请大家展开联想,讨论一下这几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讨论交流。)

  师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亲人已逝,自己虽然容颜依旧,却已再无人欣赏。看着满地落花,人心中又怎能不哀伤、凄凉?

  4、活动四:(反复朗读课文,体现本节可的重点)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将作者内心的愁绪表现出来。

  (生自由朗读)

  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表演朗读,好不好?

  (指名读生评论。)

  师:好,下面我们一齐来读一遍这首词,加深对她的理解。

  (生齐读。)

  师;谁能试背一下全文?

  四、练*巩固与拓展活动

  1、课内巩固练*见《学案》一。

  2、拓展练*见《学案》二。

  上课前,我们已讲过,李清照虽是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但她的词风前后期有很大的不同,这里我们把本文与她早期的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做一比较,看看有何不同,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女词人。先请同学们将这首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齐读两遍。

  (生齐读。)

  积累带“愁”的诗词。

  课堂小结

  1、总结学*诗词的方法。

  2、渗透思想教育、爱我们辉煌灿烂的文化、爱国。

  五、音乐欣赏

  放松与巩固。

  六、布置作业

  把学生描写自己心情的文字形成书面,上交。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对联导入,让学生猜猜讲的是什么人物。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去万个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2、了解李清照的生*及创作背景。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寓故国黍离之悲,情调感伤。给辛稼轩、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现传《漱玉词》。这是词人晚年避乱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所作。其时,丈夫赵明诚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已经53岁了,孑然一身,历尽乱离之苦,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二、教学新课

  1、读一读

  (1)听读,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2)跟读,注意读准词的节奏。

  (3)自由朗读,体会词人在词中流淌的情。(愁)

  (4)请一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愁情。

  (5)请学生以4人一小组用最能表现愁情的方式来演绎这首词。

  2、品一品(品味词的意境和体会作者的感情)

  (1)提问:你认为这首词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文眼)

  学生回答:愁

  (2)提问: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的愁绪?作者是怎样写愁的?

  学生回答:①“风住尘香花已尽”:风儿停了,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己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又是春意阑珊的季节。这句交待季节特征——暮春时节。

  ②“日晚倦梳头”:此句是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通过妇女特有的生活细节——倦于晨妆,反映了词人的满怀愁绪。

  (3)提问:“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闻说”、“也拟”’只恐’表达词人一种什么心理?

  学生回答:“闻说”、“也拟”、“只恐”欲抑先扬,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表达作者沉重、无奈的心理变化,道出哀愁之重。

  (4)提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两句中词人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仍然表达自己内心不解的哀愁?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比喻。词人创意出奇,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这种写法是——化虚为实。

  3、说一说。

  李清照的生活状况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中晚期,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李清照的愁情诗在其诗中占绝大多数。

  4、赏一赏:

  拓展迁移赏析《如梦令》、《醉花阴》

  其离愁表达的是一个卓异女性在封建时代满腹愁怨的生存状态;表现家国之愁的词倾吐的是一个女性对国破家亡的生命体验.

  5、理一理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唱一唱 歌曲:武陵春

  演唱:王笑微

  三、结束语

  《是你》教师作品

  备用资料:《如梦令》资料: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

  《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婚后不久的怀人之作。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3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地大物博,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宋词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大家都知道,宋词有哪两大派?(生齐答:婉约派、豪放派)在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社会里,却出现了著名的女词人,她是──(李清照)。

  生介绍李清照的情况,师展示屏幕总结。

  我们还记得学过她的什么作品?(《如梦令》《醉花阴》)

  今天我们要来学*的是她的另一晚期作品《武陵春》,

  二、明确目标(屏幕展示)

  目标:

  1、反复诵读,熟能成诵。

  2、把握感情,领会意境。

  3、指导学*方法。培养热爱古文化的感情

  重点:

  反复诵读,把握情感。

  难点:

  意境的领会。

  三、学*新课

  1、先请同学将这首词放声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总结强调个别字:“拟”nǐ,打算的意思,“舴艋”zé měng形似舴艋的小船。

  “载”zài装载(多音字)

  2、整体感知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

  3、精读赏析:

  探究交流活动一:

  师:听得出来,刚才大声读这首词的时候,情绪高涨,兴致很高。那么读了以后,你觉得这首词中的哪一句你最喜欢?

  (生思考、交流。)

  (教师灵活总结。)

  师:接下来,大家可以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放声朗读,再来体会一下作者表达之情。

  (生:朗读。)

  探究交流活动二: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这首词作者抒发的是作者心中无边的哀愁,下面请大家结合这首词,展开讨论:作者为何有这么多愁呢?

  (生:讨论。举手,回答)

  师:好,我们在注解中可以看到这首词写作于金兵南侵之后,这时词人的丈夫已亡故,自己孤身一人漂泊于人生地不熟的金华,此时此景,怎不让人顿生“物是人非”之感。

  作者是如何排遣这种“物是人非”之愁的呢?

  生:(讨论)答: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作者打算去赏春(游春)。

  师:哪位同学能用现代汉语解说这句话呢?

  (生答。)

  作者最终成行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大家从哪一句看出作者最终没有成行呢?

  生(齐答):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探究交流活动三:

  这首词开头两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好像与后文没有什么关系,应怎样理解?请大家展开联想,讨论一下这几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讨论交流。)

  师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亲人已逝,自己虽然容颜依旧,却已再无人欣赏。看着满地落花,人心中又怎能不哀伤、凄凉?

  4、活动四:(反复朗读课文,体现本节可的重点)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将作者内心的愁绪表现出来。

  (生自由朗读)

  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表演朗读,好不好?

  (指名读生评论。)

  师:好,下面我们一齐来读一遍这首词,加深对她的理解。

  (生齐读。)

  师;谁能试背一下全文?

  四、练*巩固与拓展活动

  1、课内巩固练*见《学案》一。

  2、拓展练*见《学案》二。

  上课前,我们已讲过,李清照虽是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但她的词风前后期有很大的不同,这里我们把本文与她早期的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做一比较,看看有何不同,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女词人。先请同学们将这首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齐读两遍。

  (生齐读。)

  积累带“愁”的诗词。

  课堂小结

  1、总结学*诗词的方法。

  2、渗透思想教育、爱我们辉煌灿烂的文化、爱国。

  五、音乐欣赏

  放松与巩固。

  六、布置作业

  把学生描写自己心情的文字形成书面,上交。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范文5份(扩展3)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5)份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词五首》中的第四篇。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寓居金华时所著,借暮春之景道出了女词人内心无比的愁苦,用语新奇含蓄,感情细腻深邃,意境也非一般闺阁怨词所比,堪称绝妙好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对古典诗词具备一定的欣赏和感悟能力,对诗词中关键词句、使用意象、修辞运用也有一定的解读能力,加上前面刚学*过《望江南》,这首闺怨词中表现思妇望夫不至的绝望情绪,也为学*《武陵春》这首词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诵读、涵泳诗词,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作品的美点和意境。

  2.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首先,朗诵诗词,感受语言美。

  其次,品析诗词,体味情感美。

  再次,拓展延伸,理解意境美。

  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学*小组,引导学生围绕重难点开展合作探究,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品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植学生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强化朗读指导训练,引导学生品味词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难点:点拨学生掌握吟诵、品析诗词的技巧和方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准备:

  1.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1)硬件:计算机、无线网、电子白板、iPad

  (2)软件:SMART Notebook 10,iTools 4

  2.制作微课《古诗词朗诵技巧指导》。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歌曲导入

  播放《月满西楼》的歌曲,展示歌词,导入作者——李清照。

  这样多愁善感、登峰造极的万古愁心,恐怕非“婉约词宗”李清照莫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这枚花瓣,咀嚼她千古流芳的英华雅句,聆听她跌宕坎坷的人生传奇。

  【信息技术运用】播放音乐,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二)朗诵诗词,感受语言美

  1.听读录音,感受氛围。

  2.男女生赛读,师生共评。

  3.学*微课,学法指导。

  4.学生齐读,配乐朗诵。

  【信息技术运用】从教学大师下载课程资源,播放音、视频。

  (三)品析诗词,体味情感美

  1.词中哪一句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

  预设:“载不动许多愁。”

  2.除此之外,词中还有哪些地方也体现了作者的愁思?

  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预设1: “欲语泪先流”(表情传愁)

  ①这句话重音应该落在哪个字上?——“泪”。

  ②词人还未开口,为何就泪流满面?—— “物是人非事事休”。

  ③动画展示“李清照的'传奇人生”,启发学生结合作者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理解“物是人非事事休”。

  【信息技术运用】展示动画,知人论世,理解情感。

  预设2:“日晚倦梳头”(行为表愁)

  ①这句话的重音应落在哪个字上?——“倦”。

  ②“倦”是什么意思?(

  1.疲乏

  2.对某种活动失去兴趣)

  这里哪种更适合呢?

  ③对古代女子来说,梳头是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动作。《望江南》中,女主人公也是“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而作者日头已高却“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情?

  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而如今丈夫已经不在了,她纵然梳妆打扮,又给谁人看呢?

  由此可见,倦不是身体的疲乏,而是心灵的倦怠,是因为晚年孤苦无依生活的愁苦。

  预设3:“风住尘香花已尽”(触景生愁)

  ①这句话的重音应落在哪个字上?——“尽”。

  ①能描述一下“风住尘香花已尽”这个景象吗?

  ②对比赏析清照早年写就的一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两首词**同写到的意象是什么?(风、花)

  作者前后看“花”的情感是一样的吗?(《如梦令》伤春,《武陵春》伤己。)

  【信息技术运用】电子白板展示图片,对比赏析。

  预设4:“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一波三折只为愁)

  ①找出能体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闻说---也拟---只恐”)

  ②愁是一种情绪,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能用船去载?而且船都载不动,说明了什么?

  体会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理解愁的“重量”和化虚为实的手法。

  (四)拓展延伸,众口说愁

  回忆、积累古诗词中,古人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预设: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宋]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

  可见,古人写“愁”擅长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化无形为有形。请学生运用夸张或比喻的手法,别出心裁描写一下自己的“愁”。

  【信息技术运用】运用同屏软件,展示学生即时书写成果。

  (五)课堂小结,寄语鼓励

  今天通过学*《武陵春》,感受了李清照内心无尽的愁苦,领略了古典诗词优美的意境,也学*了朗诵、知人论世、对比阅读等赏析诗词的方法。

  如果同学们想要更多了解李清照,这里为大家提供了一些资源,打开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学*更多知识了。

  中国古代诗词很多都是配乐歌唱的,一起欣赏别人谱曲歌唱的《武陵春》。

  衷心地希望同学们都能喜爱古典诗词,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把我们民族文化的智慧生生不息地传唱下去!

  【信息技术运用】扫描二维码;播放视频。

  (六)布置作业

  用所学方法赏析李清照另外一首写“愁”佳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 2

  一、教材分析

  《武陵春》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词作,真实的反映了她凄惨的生活处境和忧愁悲痛的思想感情,词人通过描摹动作和神态,通过新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生动地再现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诗词教学的课堂实施,应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品味诗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反复吟诵,联想品味,进而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提高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舴艨、载的读音,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运用诵读品词对比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

  难点: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呀,今天老师在上课前给同学们带来一份见面礼,这份见面礼是一幅对联,上联是:“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下联是:“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聪明的同学们一定已经猜出这支女儿花的芳名是————李清照(学生回答)对,正是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中独树一帜,今天我们就要走*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一瓣春花,轻嗅她的芬芳,倾听她的叹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武陵春·春晚》这首词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跟读:老师一人的朗读似乎有些落寞,老师能否邀请同学们轻声地跟着老师,模仿老师的节奏语气语调,试着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呢?

  3、学生自由朗读:从同学轻轻的跟读声中,老师已经能够感受到词的节奏美了,但是跟读总是不过瘾,不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用自己的心灵静静地体会词人的情感,想想《武陵春》流淌的是何样的情感(自由朗读)

  4、每位同学都读得特别认真投入,下面呀我想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诵一遍(一名学生朗读),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是何样的感情,能用《武陵春》中的一个词语表达么?

  “愁”(板书)

  5、同学们通过反复的吟诵,已经能够体会词人的愁情了,我们不妨让前后几位同学组成一个单位,用你们认为可行的组合,和最能渲染愁情的方式演绎《武陵春》

  嗯,很棒,这组同学可以用齐读的方法加重愁的浓度;还可以借鉴音乐上双声部的唱法,实在是太棒了,同学们掌声鼓励一下他们好不好。当然充满智慧的同学们一定还有更好的方法展示,如果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在课下来和老师继续交流探讨。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我们的同学调动了自己的机智,全力地传达了李清照的愁情,那么在朗诵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词的哪句话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学生回答)(板书:直接抒愁,)

  我们知道人在最激动的时刻,常常借眼泪来宣泄内心的痛苦:苏轼因梦见亡妻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因和爱人分别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李清照呢?她欲语泪先流又是为何呢?从文中找出原因

  生答:“人非”(丈夫去世)

  至亲至爱的夫君六年前在南京因病去世,这无疑是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更何况李清照曾一度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展示幻灯片:婚姻生活的一个片断)

  可是那么美满的生活,那么美好的人物却消失在眼前,一切都成回忆,李清照能泪湿衣襟能不发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叹么!

  2、事事休啊,什么叫事事休?[万事皆休],她感到万事皆休,表现在行动上呢?哪句话?

  [日晚倦梳头],请再读一遍,你会把重音落实到哪个字上?

  [倦],倦的本义是疲倦,懈怠,你认为在句中还是这个意思么?梳头是人物的动作,是生活中极常见的极细微的动作,而对梳头的懈怠,代表着对生活的什么态度?大家前后桌讨论讨论,看看哪个小组说的最准确

  [讨论小结]:倦是身心的疲乏,是对生活的放弃,绝望!词人用生活中极小的细节传达了内心的悲愁!(板书:细节传愁)

  3、想起曾相亲强爱的丈夫,想起了美满的生活,怎么不令人流泪可又是谁勾起了六年前的生离死别,是谁让本已悲凉的心海又泛起苦涩的愁波?触动这份愁情的是什么?

  李清照见到了什么才“泪湿衣襟”?

  [风住尘香花已尽]

  能描述一下这个景么?

  [风停了,花都凋零了,连泥土也都沾上了花香],词人说“物是”景物依旧,那么我们不妨拿起她早年写就的《如梦令》作一番比照,看看是否能够印证“物是”,请这位同学试着朗读一下,其他同学划出与“风住尘香花已尽”相类似的词语

  [学生朗读]

  相似点在哪里?

  绿肥红瘦=花已尽,雨疏风骤=风住

  情感一样么?

  讨论小结:

  《如梦令》表达的是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与不舍,语气轻快但是《武陵春》暮春的景色却更多的勾起了词人伤痛,[板书:触景生愁]

  春天依旧,落花依旧,可国已不成国家也不成家,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都随落花而逝,因此当词人道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其愁其哀是何等沉痛!请用沉痛的语气朗读最强烈最直接地抒发词人情感的这句话

  齐读:[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我们再连起来把上阙朗诵一遍,请传递出词人因景而生愁和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情来。

  齐读上阙

  4、同学们已经能读出词人沉沉哀愁了,那我继续看下阙,我们发现李清照的心情似乎发生了转变,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阙,同学们找出能体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

  学生朗读并作答:闻说、也拟、只恐

  闻说什么意思?——听说

  听说什么?

  听说双溪的春天还好,花可能还没有全凋谢,春景不错

  这个消息对于李清照来说是好是坏?

  好

  此话怎讲?为什么是好消息呢?

  可以去赏春,去散心

  对,去散心,去排遣内心沉痛之愁,那么作者心动了么?

  心动了

  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也拟,也打算

  用什么方式排遣忧愁?

  泛舟

  “泛舟”的“泛”字能表现什么的心情?

  舒适悠闲

  作者在泛舟之前加上也拟,表明她也希望排遣忧愁,达到悠闲舒适的境界,可是计划实行了么?

  没有

  何处可见?

  “只恐”,担心的意思,表明词人又打了退堂鼓,还是没去成

  小结:“

  闻说”,给李清照的黑暗世界带来了光明希望,也拟,传达了词人对光明的向往,词的感情调子在这里有所昂扬,我们的心情仿佛也欣喜了许多,但是“只恐”一词又把我们的希望欣喜打破,将词人再次拉回了愁苦的深渊。感情一波三折,起伏跌宕,所以我们朗读时前两句可以读出轻快欣喜的语气,而最后则要凝重低沉。哪位同学可以来读前两句,最后一句大家一起读。

  5、奇怪,愁怎么能用船去载?这个词是不是用错了?愁是什么?它是什么状态?————是感情是抽象的东西,是无形无影无声无息的

  而能用船装载的是什么?————东西,货物,有形有重量。

  词人把无形抽象的情感当作有形具体的事物,化虚为实,巧用比喻、夸张。其实它突出的是愁的什么特点————重

  回想前人种有许多描摹愁的诗句,能说出一两句么?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把愁比喻成水,表现愁绵绵不绝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把愁比喻成春水,显现愁的绵长

  [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把愁比喻成丝麻,纠缠在一起,纷繁芜杂

  小结:李白写出了愁的韧度,李煜量出了愁的长度,而李清照呢,别出心裁称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板书:比喻摹愁]

  我们再读下阙,此时不仅要读出感情的起伏,而且要读出愁的分量

  [齐读]

  (四)知人论世,解读内心

  那么浓重的愁,那么层层压迫的愁,让词人喘不气来,也让读词的人倍感抑郁,于是有人评论李清照的词风格过于低沉,同学们是怎么看待的呢?

  转入知人论世(当谈到评价文人的作品时,我们有时不妨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孟子;万章下》)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总结:从词人人生经历来看,她曾享受过幸福、美满、富足、悠闲的生活,也历尽了国家破败,家乡沦陷,丈夫去世,文物丧失等等苦难,这些苦难淤积于心无人可诉无法可解,因为在男权社会中,根本无人愿意聆听她内心苦闷的呐喊!

  她曾词动京华,名噪一时,可这早已经违反了封建社会为妇女所规定的种种教条,因此她的词也被斥为“无辜藉”她对幸福的追求又被诬蔑成“无检操”,甚至连我们心仰望之的陆游对她也颇多微词,李清照晚年时想把自己一生所学悉心传授于孙姓少女,不料,这位天资聪颖悟性颇高的少女用她十来岁孩子的童音,冷冷地拒绝了词人:“才藻非女子时也!”

  是啊,社会上有才情的女子有何用?她奢望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可到头来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周遭的人都视她为异类。作为一个文人她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作为一个女性,她又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底层,巨大的落差注定了她的一生将忍受着这份旷世的孤独

  [板书:孤独]这份孤独在本已沉重的国愁家愁离愁中又刻上了深重的一笔!

  (五)抒写感受,迁移应用

  李清照小小的一个愁字包含了那么多丰富厚重的意义,那么也请同学们拓展一下思维,用这个“愁”组个词语

  [离愁、愁苦、愁绪、愁眉苦脸、悲愁、忧愁、乡愁]

  再请同学们用你刚才组的词造个句子来表达你对《武陵春》这首词的最大感受,老师先造两句,算是抛砖引玉

  ①人生几处闲愁,而易安的愁苦却是双溪扁舟上不能承载的生命之重。

  (六)课堂小结,拓展熏陶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学生作品展示(花落人去,阴阳**的离愁怎不令人扼腕叹息!)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 3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地大物博,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宋词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大家都知道,宋词有哪两大派?(生齐答:婉约派、豪放派)在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社会里,却出现了著名的女词人,她是──(李清照)。

  生介绍李清照的.情况,师展示屏幕总结。

  我们还记得学过她的什么作品?(《如梦令》《醉花阴》)

  今天我们要来学*的是她的另一晚期作品《武陵春》,

  二、明确目标(屏幕展示)

  目标:

  1、反复诵读,熟能成诵。

  2、把握感情,领会意境。

  3、指导学*方法。培养热爱古文化的感情

  重点:

  反复诵读,把握情感。

  难点:

  意境的领会。

  三、学*新课

  1、先请同学将这首词放声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总结强调个别字:“拟”nǐ,打算的意思,“舴艋”zé měng形似舴艋的小船。

  “载”zài装载(多音字)

  2、整体感知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

  3、精读赏析:

  探究交流活动一:

  师:听得出来,刚才大声读这首词的时候,情绪高涨,兴致很高。那么读了以后,你觉得这首词中的哪一句你最喜欢?

  (生思考、交流。)

  (教师灵活总结。)

  师:接下来,大家可以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放声朗读,再来体会一下作者表达之情。

  (生:朗读。)

  探究交流活动二: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这首词作者抒发的是作者心中无边的哀愁,下面请大家结合这首词,展开讨论:作者为何有这么多愁呢?

  (生:讨论。举手,回答)

  师:好,我们在注解中可以看到这首词写作于金兵南侵之后,这时词人的丈夫已亡故,自己孤身一人漂泊于人生地不熟的金华,此时此景,怎不让人顿生“物是人非”之感。

  作者是如何排遣这种“物是人非”之愁的呢?

  生:(讨论)答: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作者打算去赏春(游春)。

  师:哪位同学能用现代汉语解说这句话呢?

  (生答。)

  作者最终成行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大家从哪一句看出作者最终没有成行呢?

  生(齐答):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探究交流活动三:

  这首词开头两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好像与后文没有什么关系,应怎样理解?请大家展开联想,讨论一下这几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讨论交流。)

  师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亲人已逝,自己虽然容颜依旧,却已再无人欣赏。看着满地落花,人心中又怎能不哀伤、凄凉?

  4、活动四:(反复朗读课文,体现本节可的重点)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将作者内心的愁绪表现出来。

  (生自由朗读)

  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表演朗读,好不好?

  (指名读生评论。)

  师:好,下面我们一齐来读一遍这首词,加深对她的理解。

  (生齐读。)

  师;谁能试背一下全文?

  四、练*巩固与拓展活动

  1、课内巩固练*见《学案》一。

  2、拓展练*见《学案》二。

  上课前,我们已讲过,李清照虽是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但她的词风前后期有很大的不同,这里我们把本文与她早期的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做一比较,看看有何不同,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女词人。先请同学们将这首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齐读两遍。

  (生齐读。)

  积累带“愁”的诗词。

  课堂小结

  1、总结学*诗词的方法。

  2、渗透思想教育、爱我们辉煌灿烂的文化、爱国。

  五、音乐欣赏

  放松与巩固。

  六、布置作业

  把学生描写自己心情的文字形成书面,上交。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 4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对联导入,让学生猜猜讲的是什么人物。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去万个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2、了解李清照的生*及创作背景。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寓故国黍离之悲,情调感伤。给辛稼轩、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现传《漱玉词》。这是词人晚年避乱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所作。其时,丈夫赵明诚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已经53岁了,孑然一身,历尽乱离之苦,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二、教学新课

  1、读一读

  (1)听读,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2)跟读,注意读准词的节奏。

  (3)自由朗读,体会词人在词中流淌的情。(愁)

  (4)请一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愁情。

  (5)请学生以4人一小组用最能表现愁情的方式来演绎这首词。

  2、品一品(品味词的意境和体会作者的感情)

  (1)提问:你认为这首词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文眼)

  学生回答:愁

  (2)提问: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的愁绪?作者是怎样写愁的?

  学生回答:

  ①“风住尘香花已尽”:风儿停了,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己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又是春意阑珊的季节。这句交待季节特征——暮春时节。

  ②“日晚倦梳头”:此句是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通过妇女特有的生活细节——倦于晨妆,反映了词人的满怀愁绪。

  (3)提问:“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闻说”、“也拟”’只恐’表达词人一种什么心理?

  学生回答:“闻说”、“也拟”、“只恐”欲抑先扬,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表达作者沉重、无奈的心理变化,道出哀愁之重。

  (4)提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两句中词人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仍然表达自己内心不解的哀愁?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比喻。词人创意出奇,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这种写法是——化虚为实。

  3、说一说。

  李清照的生活状况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中晚期,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李清照的愁情诗在其诗中占绝大多数。

  4、赏一赏:

  拓展迁移赏析《如梦令》、《醉花阴》

  其离愁表达的是一个卓异女性在封建时代满腹愁怨的生存状态;表现家国之愁的词倾吐的是一个女性对国破家亡的生命体验.

  5、理一理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唱一唱 歌曲:武陵春

  演唱:王笑微

  三、结束语

  《是你》教师作品

  备用资料:《如梦令》资料: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

  《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婚后不久的怀人之作。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 5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⑴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⑵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⑶“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⑷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总结

  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

  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第一二题。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范文5份(扩展4)

——《武陵春》改写作文 (菁华5篇)

  推开西窗,外边的雨不知何时停了,满地的残花,随风卷动。坐在妆台前,铜镜中那女子是谁?竟然如此憔悴,一头愁丝散乱披肩,拿起故人赠的桃木梳,企图将愁丝梳顺,将愁绪理直,却发现,只是徒劳。“罢了,罢了,即便直了也无人观赏,倒不如随它去了”索性放下梳子,带着三千烦恼丝,转身出闺阁,任其飘飞去吧。昨夜,不知何时开始下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方人。风中夹杂着丝丝花香,惋惜只为残花香。风起,风止;裙扬,裙歇;花飞,花落。她折腰,拾起一片落花,仿佛听到他豪爽的笑声:“汝,是否为落花而哀愁?罢了,春去春回,花落花开,何时不是这样?”抬起头,那熟悉的背影。他转身——那精致的五官,那挺拔的鼻梁,那深邃的眼睛。“夫人,你看,落红并非无情物,明年春天,它会以别种风貌与春天相会,所以啊,你不要老皱着眉头!看到你那深锁的眉间,为夫心都痛死了!”她朝他跑去,她想再次靠在他的胸膛,听着那有力的心跳声。她想靠在他的肩膀上,再次体验“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他笑着看着她。

  抬起双手,准备迎接他的娇妻。当她以为抓到他的手时——却扑空了,他不见了、不见了……她环顾庭院四周,微微蹙起了眉头,轻轻叹了一口气,幽幽说道:“又只是幻觉,只是幻觉而已。呵呵呵。”国终破,家终灭,雁终过,只留愁绪伴我心。雨,又淅淅地下了,她已分不清脸上的水,究尽是泪还是雨……泪尚能双,但我能与谁共?曾听友人介绍双溪春天的美景,我曾想去游览一番,看能否将对他的思念稍减少一点,可是春纵在,与谁同?少了他,再美的景也是过眼云霄吧。罢了,我还是独倚空闺,叹以逝残春把。望明月,仰头饮。今夜以醉入眠吧!一颗晶莹的水滴从眼角滑落“啪”掉在地上,摔得四分五裂……他与她共乘一叶扁舟,他在船头,她在船尾。他忧郁的眼神,风雨淡退了琉璃繁华。沉淀了,他目光中的忧伤,仅是几尺之遥,她却不敢走过去,她怕。这又是幻觉,这只是幻觉。比起看不到,她宁愿这样远远看着她……“夫人,别再为落花而愁……”任一世繁华绚烂如花任一地寂寞落寞成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连绵的战火无休无止,到处是流离失散的人群。生活总是不能安定下来,我的余生象风一样的飘零。

  经过了灿烂的早春时节,如今我更加感到季节的伤感。鲜花在风中凋零,她们的魂魄会飘向哪里?她们的躯体在尘土中**,淹没在污浊之中,这样的结局是否也是我的归宿呢。春将尽,万紫千红都退去了色彩,真的好无奈。无法挽回从前美好的时光,也无法让这些娇艳的花多开片刻。

  对着镜子,我的容颜一天天的变得苍老,双鬓的白发刻着我岁月的波痕,虽然我也曾竭力掩饰。每天的清晨我都梳理我的白发,希望能够找回一点昔日的印记,可那些精心地梳理依然无法掩饰我这张苍白疲倦的面容。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身边还是那些我衷爱的东西,有深深的回忆相伴。记忆中的你一点都没有改变,可你又在那里。今日的你怎么变成了我的记忆,我多想和你续弦弄诗,我多想和你品茗对月,往昔的美好日子,如今怎么都成了梦中的奢望,我翘首以盼的余生怎么能够没有你。说真的,没有你的日子我过的真是好累,还是不去想它了。如今的我,每件事都感到不顺心意,又有什么办法。

  太多的话哽咽在我的喉间,我一句也说不出口。你能感觉我脸上为你流下泪水的苦涩吗?泪水尚能成双,我却是孤单无助,我的'痛楚能怨你吗?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有人告诉我,两溪的春天景色很美,要我去看看,去散散心忘记我的烦恼。我也想去,只是去了对我会有用吗?美好的景色能否改变我的命运和人生。

  在两溪的河流之上,或许我能够驾驶着小舟畅游云雾,我的小舟能够驶向你的身边吗?我想寻找世外桃源,离开这战火纷扰的世间,和你在一起度过我的余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一切都是幻想,我那盈满的思念,已经似秋日的硕果结满枝头,令我不堪重负。这叶小舟能够装下它的全部,我会为不能给你我的全部而懊丧。但我害怕沉重的思念会在这两溪的水滩里搁浅,或则随着流水而漂失,真的我害怕。只求千万不要让这样的事,在我的眼前发生。

  涓涓的水流又何尝能够负载我生命的重量。因为我的生命不是泥沙,而是巨石做成的丰碑,在它的上面刻着,只有一句誓言今生等着你。

  推开西窗,外边的雨不知何时停了,满地的残花,随风卷动。坐在妆台前,铜镜中那女子是谁?竟然如此憔悴,一头愁丝散乱披肩,拿起故人赠的桃木梳,企图将愁丝梳顺,将愁绪理直,却发现,只是徒劳。“罢了,罢了,即便直了也无人观赏,倒不如随它去了”索性放下梳子,带着三千烦恼丝,转身出闺阁,任其飘飞去吧。

  昨夜,不知何时开始下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方人。风中夹杂着丝丝花香,惋惜只为残花香。

  风起,风止;裙扬,裙歇;花飞,花落。

  她折腰,拾起一片落花,仿佛听到他豪爽的笑声:“汝,是否为落花而哀愁?罢了,春去春回,花落花开,何时不是这样?”

  抬起头,那熟悉的背影。他转身——那精致的五官,那挺拔的鼻梁,那深邃的眼睛。“夫人,你看,落红并非无情物,明年春天,它会以别种风貌与春天相会,所以啊,你不要老皱着眉头!看到你那深锁的眉间,为夫心都痛死了!”

  她朝他跑去,她想再次靠在他的胸膛,听着那有力的心跳声。她想靠在他的肩膀上,再次体验“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他笑着看着她。抬起双手,准备迎接他的娇妻。当她以为抓到他的手时——却扑空了,他不见了、不见了……

  她环顾庭院四周,微微蹙起了眉头,轻轻叹了一口气,幽幽说道:“又只是幻觉,只是幻觉而已。呵呵呵。”国终破,家终灭,雁终过,只留愁绪伴我心。雨,又淅淅地下了,她已分不清脸上的水,究尽是泪还是雨……

  泪尚能双,但我能与谁共?

  曾听友人介绍双溪春天的美景,我曾想去游览一番,看能否将对他的思念稍减少一点,可是春纵在,与谁同?少了他,再美的景也是过眼云霄吧。罢了,我还是独倚空闺,叹以逝残春把。

  望明月,仰头饮。今夜以醉入眠吧!一颗晶莹的水滴从眼角滑落“啪”掉在地上,摔得四分五裂……

  他与她共乘一叶扁舟,他在船头,她在船尾。他忧郁的眼神,风雨淡退了琉璃繁华。沉淀了,他目光中的忧伤,仅是几尺之遥,她却不敢走过去,她怕。这又是幻觉,这只是幻觉。比起看不到,她宁愿这样远远看着她……

  “夫人,别再为落花而愁……”

  任一世繁华绚烂如花。

  任一地寂寞落寞成秋。

  暮春的凉风渐渐歇了,在这百花凋零,遍地落英残红的小院里,我竟在这被风卷起的尘埃中嗅得点点花的余芳。轻轻支起雕栏小窗,天边的那轮红日已经高高地爬上天空,时候已经不早了,我却懒于梳理着蓬乱的发,乱了就乱了吧,反正再也无人欣赏。阳光钻进小屋,正巧停留在角落里整理好的书卷上,我寻着阳光的脚步望去,这一望仿佛回到了当年,回到了那年的书案上。你正埋头整理着案上零碎的笔记,而我在一旁把这美好的生活轻轻吟唱。

  这一切就如梦一场。世事无常,梦醒了。

  春去了又来,花谢了又开,那人却只能永远停留在记忆里,只有眼前的景物依旧同那时一般不曾改变。知己已逝,牵挂已断,我孑然一身在这人世间流浪,想要诉说这离别之殇,却在无人能解,不说也罢,万千话语只得化作晶莹泪珠在脸颊轻轻流淌。

  又是一年望春时节,去年那日被风卷落的花朵又重新开在枝上。回望那些年,自从你去了之后,好似再无外出赏过春景。依稀记得曾经从来往的路人口中听闻,这双溪的春景乃是绝佳,我是不是真的要放下了。

  一人只身前往,站在河岸上眺望这水中的船儿,零零星星散落在水面上。独曳一只小船想让这匆匆流水把我的愁绪带走。可无奈,瞧见身旁的那只小船里,陌上公子、倾城佳人,郎才女貌,又是一段儿女情长。

  我又一次忆起旧年时光,你为我绾发,为我描眉,你眸间的温柔至今印在我心上。可如今,身旁*位已凉,我再也寻不到你的芬芳。这叶单薄的小舟,怕是早已被我的愁绪浸满,为何总觉,这悠悠的江水就是我寻你的方向。

  这一世,流年匆忙,相遇散场,大抵于你不过南柯一梦,一枕黄粱。

  我不想孑然一身守着没有你的荒凉,索性别了人间仓皇,只盼昔日诺言绵延来世,同你一起收敛喜乐安康。

  残风终于停歇了,路上零落着残花败叶,唯一存在的是花儿最后的芳香,或许这便是最后一丝的留恋吧。云霾堆积后,太阳还是出来了,这迷茫的温馨,使我相望的心痛,我觉得这仿佛是最后渴望生存的气息,寻求孤寂,夜一般轻悄。罢了,这繁尘也就如此。

  高挂的阳光,洒在我的床头,我却无心梳理那双鬓的乱发,任由这风把我乱发中的忧愁带走,可它那么无情,只是借过。留下我一人回味这孤独中的寂寞。

  别人都说双溪的风景独好,我也曾想去散散心,划划船。可那河岸上的船却扰乱了唯一的清净,那远远的树林边,是穿过黄昏迂回的曲径。试问,风景再美,带的动我愁云似的心吗?试问,船只再多,未曾能载动我心中的万千愁苦。

  我凝望着的是何等的空虚,我等待着的是何等的孤独,我用尽全力挣脱的疼痛,用尽全力遗忘的却一直环绕在心中!那心里频频闪动着的气息,是你,是你,一直都是你!只要我回眸的瞬间,总觉得你仍身后……仍在身后为我守候,可是……可是一切都散了。

  清晨的静林,漾起了鸟语的微波,繁华的路边,盛开了鲜花的浪朵,孤独的心中荡起了无尽的想念……

  别离之苦是何等的心,我只能把别离的心痛捻成时光的酒,慢慢品,可别离之苦难消受,我该怎样忘记呢?“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谁知?

  手指不经划过树皮,那刻不经止住了脚步,我看见了它的伤口,那触目惊心的伤痕,那树枝上仍挂着几片零飘的枯叶,我轻轻的抚摸枝干,磨痛了我的手,更刺痛了我的心,我的生命也如这枯叶残树,何不是历尽一生之苦,最后只能化为一锹土!

  青丝转成白发,不变的是真情。只要我一息尚尚存,我就能称你为我的一切,起程便是不归的,急急缓缓,深深浅浅,跌跌撞撞,幸好曾有你。国终破,家终灭,雁终过。人生终一逝,苦在人活心以亡,伴随他终去!

  独留,独归,独念哉!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范文5份(扩展5)

——《武陵春》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1、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她是一个独创一格的女人,她既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豪气,也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万种柔情,她就是被人称为“乱世中的美神”的“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更有人赞誉她: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去万个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她的一首词,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2、走进作者,知人论世: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寓故国黍离之悲,情调感伤。给辛稼轩、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现传《漱玉词》。这是词人晚年避乱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所作。其时,丈夫赵明诚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已经53岁了,孑然一身,历尽乱离之苦,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二、教学新课

  1、读一读

  (1)听读,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2)跟读,注意读准词的节奏。

  (3)自由朗读,体会词人在词中流淌的情。(愁)

  (4)请一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愁情。

  (5)请学生以4人一小组用最能表现愁情的方式来演绎这首词。

  2、品一品(品味词的意境和体会作者的感情)

  (1)提问:你认为这首词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文眼)

  学生回答:愁

  (2)提问: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的愁绪?作者是怎样写愁的?

  学生回答:①“风住尘香花已尽”:风儿停了,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己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又是春意阑珊的季节。这句交待季节特征——暮春时节。

  ②“日晚倦梳头”:此句是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通过妇女特有的生活细节——倦于晨妆,反映了词人的满怀愁绪。

  (3)提问:“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闻说”、“也拟”’只恐’表达词人一种什么心理?

  学生回答:“闻说”、“也拟”、“只恐”欲抑先扬,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表达作者沉重、无奈的心理变化,道出哀愁之重。

  (4)提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两句中词人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仍然表达自己内心不解的哀愁?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比喻。词人创意出奇,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这种写法是——化虚为实。

  3、说一说。

  李清照的生活状况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中晚期,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李清照的愁情诗在其诗中占绝大多数。

  4、赏一赏:

  拓展迁移赏析《如梦令》、《醉花阴》

  其离愁表达的是一个卓异女性在封建时代满腹愁怨的生存状态;表现家国之愁的词倾吐的是一个女性对国破家亡的生命体验.

  5、理一理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唱一唱 歌曲:武陵春

  演唱:王笑微

  三、结束语:

  教师总结:

  此文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

  《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婚后不久的怀人之作。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四、教后反思:

  回想自己以前对诗歌的教学,基本上没有这么精细过。换句话说,以前教学诗歌主要是就诗歌论诗歌,要么简要讲解诗意及情感,要求学生背诵;要么是我句句赏析,学生动笔批注,不敢放手让学生动脑赏析。而今天教此节课,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一是让学生交流关于李清照的资料,为学*该词作铺垫。二是让学生自由吟读,赏析一句话。三是让学生自我商量朗读处理方式,课堂上出现了亮点。四是让学生自己回顾赏析的方法,自己总结表达愁绪的写作方法。

  可以说,一切是在我的引导下进行的,但一切又都是学生自我完成的。本节课,我差不多成了一个听众。

  原来,我以前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不过,为了这节课彻底地交给学生,我还是在前两天学*诗词的时候,用心良苦地作了一些铺垫的。例如,让学生学会根本诗歌描绘画面,学会作相关诗句*似联想,学会品析一个妙词等。正是因为在前面课堂上已经略有接触,所以,我让他们赏析时,先把钥匙交给了他们,他们终于在摸索中打开了大门。

  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本课至少有这样几个收获。

  一是了解了李清照其人,并感受了她的艺术特色。

  二是学得了一点赏析诗词的方法。

  三是积累了一批写愁的名句。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锻炼学生诗词诵读的能力。

  2、引导学生用反复诵读、品析字词、对比、联想、想像等方法赏析诗词。

  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感情诵读,品词赏句,理解词人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品析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和同学们初次见面,老师想用*传统的方式送给大家一副对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枝)女儿花。大家猜这幅对联中“女儿花”指的是谁?李清照(学生回答)。

  对,她就是人们喜欢的,被人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课件出示图片)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她以超群的才华凭借存世的70多篇作品,在*古典文学的阆苑中独树一帜,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当代散文大家梁衡称她为“乱世中的美神”,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用李清照的名字来命名了水星上的一座环形山,这是惟一一个用*古代女性的名字来命名天体,这极大的荣耀,也体现了李清照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这位旷世才女,学*她的一首词《武陵春》。(请同学板书课题并评价)

  二、朗读诗词 感知形象

  1、学*诗歌,诵读使我们的必经之路,老师首先把这首诗歌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注意字音、节奏、重音、感情色彩。

  2、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读优美的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下面先请学生们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注意轻重缓急,高低升降,读出情感。)

  3、老师从大家的表情上看到每位同学都读得特别认真投入,那谁先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请你带着你的感受先来读),请学生评价,

  追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感情,用词中的哪一个词语来表达?

  引导学生抓词眼“愁”(板书)

  4、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再来练读,选择一种方式来展示。学生小组互读,并展示,师生评价。

  (明确词中塑造了一个充满哀愁的老妇人的形象)

  三、品词赏句 体会情感

  过渡:下面请学生们齐读一遍诗词(课件出示品词赏句 体会情感)尽量读出词人满腹的愁思。大家通过反复的诵读,我们已经感觉到了词人的满心愁思,老师不禁对这位满腹忧愁的词人有此一问?

  1、一问清照,你因何而愁?

  结合词句“物是人非事事休”,理解词人哀愁的原因?

  (学生发言,师生交流,结合背景重点理解“人非”,穿插背景资料,理解词人过去的美好生活消失之后的愁苦之情,抓“倦梳头”、 “泪先流”两个动作进一步体会词人情感。)

  2、二问清照,你见何生愁?

  结合词句“风住尘香花已尽”理解词人见何景而生愁?

  (引导抓住“风”“尘土”“落花”等意象描述词句所描绘的景象。结合结合词人早期作品《如梦令》对比理解,景物依旧,看景之人心情全非的愁苦之情)

  4、女生齐读上阙,传递出词人因景而生愁和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情来。

  5、三问清照,你如何排愁?

  结合词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理解词人准备如何排解满腹愁思。(引导抓住“闻说”、“也拟”、“泛轻舟”体会词人欣喜的心理)

  6、四问清照,你为何不去解愁?

  结合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理解词人为何不去解愁情?

  (理解李清照化无形的“愁”为有形的物,语意新奇、想象奇特,引导学生结合古人写“愁”佳句,对比品味该句的妙处。)

  7、男生诵读下阕,请男生齐读下阙,要读出感情的起伏和愁的分量。

  8、全体深情诵读这首词。

  五、联读 欣赏清照其他词作

  了解李清照的其他代表作品(课件出示)。

  六、分享感受

  1、学了《武陵春》,了解了李清照你想说些什么,表达你此时此刻的感受。

  2、师生深情诵读《永远的李清照》。

  七、课堂小结

  学法小结(知人论世、反复诵读、品析字句、联想,想象、对比……)

  多读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传承传统文化

  八、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⑴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⑵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⑶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⑷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总结

  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

  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第一二题。

  教材分析: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了不少诗词,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之他们的思想正在走向成熟的过度时期,因此对爱、恨、情、仇的文章感兴趣,因此通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作者之愁;其次,之前已经学*的词的有关篇章,所以对词的理解上要来的比较快;再次,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具体表达上还是有一定的欠缺,所以通过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好的表现愁绪,使得学生更好掌握表达感情的手法的多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让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2)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4)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总结: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第一二题。

  板书设计

  武陵春——愁国破家亡之恨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范文5份(扩展6)

——《武陵春》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1、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她是一个独创一格的女人,她既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豪气,也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万种柔情,她就是被人称为“乱世中的美神”的“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更有人赞誉她: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去万个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她的一首词,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2、走进作者,知人论世: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寓故国黍离之悲,情调感伤。给辛稼轩、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现传《漱玉词》。这是词人晚年避乱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所作。其时,丈夫赵明诚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已经53岁了,孑然一身,历尽乱离之苦,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二、教学新课

  1、读一读

  (1)听读,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2)跟读,注意读准词的节奏。

  (3)自由朗读,体会词人在词中流淌的情。(愁)

  (4)请一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愁情。

  (5)请学生以4人一小组用最能表现愁情的方式来演绎这首词。

  2、品一品(品味词的意境和体会作者的感情)

  (1)提问:你认为这首词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文眼)

  学生回答:愁

  (2)提问: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的愁绪?作者是怎样写愁的?

  学生回答:①“风住尘香花已尽”:风儿停了,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己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又是春意阑珊的季节。这句交待季节特征——暮春时节。

  ②“日晚倦梳头”:此句是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通过妇女特有的生活细节——倦于晨妆,反映了词人的满怀愁绪。

  (3)提问:“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闻说”、“也拟”’只恐’表达词人一种什么心理?

  学生回答:“闻说”、“也拟”、“只恐”欲抑先扬,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表达作者沉重、无奈的心理变化,道出哀愁之重。

  (4)提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两句中词人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仍然表达自己内心不解的哀愁?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比喻。词人创意出奇,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这种写法是——化虚为实。

  3、说一说。

  李清照的生活状况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中晚期,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李清照的愁情诗在其诗中占绝大多数。

  4、赏一赏:

  拓展迁移赏析《如梦令》、《醉花阴》

  其离愁表达的是一个卓异女性在封建时代满腹愁怨的生存状态;表现家国之愁的词倾吐的是一个女性对国破家亡的生命体验.

  5、理一理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唱一唱 歌曲:武陵春

  演唱:王笑微

  三、结束语:

  教师总结:

  此文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

  《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婚后不久的怀人之作。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四、教后反思:

  回想自己以前对诗歌的教学,基本上没有这么精细过。换句话说,以前教学诗歌主要是就诗歌论诗歌,要么简要讲解诗意及情感,要求学生背诵;要么是我句句赏析,学生动笔批注,不敢放手让学生动脑赏析。而今天教此节课,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一是让学生交流关于李清照的资料,为学*该词作铺垫。二是让学生自由吟读,赏析一句话。三是让学生自我商量朗读处理方式,课堂上出现了亮点。四是让学生自己回顾赏析的方法,自己总结表达愁绪的写作方法。

  可以说,一切是在我的引导下进行的,但一切又都是学生自我完成的。本节课,我差不多成了一个听众。

  原来,我以前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不过,为了这节课彻底地交给学生,我还是在前两天学*诗词的时候,用心良苦地作了一些铺垫的。例如,让学生学会根本诗歌描绘画面,学会作相关诗句*似联想,学会品析一个妙词等。正是因为在前面课堂上已经略有接触,所以,我让他们赏析时,先把钥匙交给了他们,他们终于在摸索中打开了大门。

  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本课至少有这样几个收获。

  一是了解了李清照其人,并感受了她的艺术特色。

  二是学得了一点赏析诗词的方法。

  三是积累了一批写愁的名句。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锻炼学生诗词诵读的能力。

  2、引导学生用反复诵读、品析字词、对比、联想、想像等方法赏析诗词。

  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感情诵读,品词赏句,理解词人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品析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和同学们初次见面,老师想用*传统的方式送给大家一副对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枝)女儿花。大家猜这幅对联中“女儿花”指的是谁?李清照(学生回答)。

  对,她就是人们喜欢的,被人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课件出示图片)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她以超群的才华凭借存世的70多篇作品,在*古典文学的阆苑中独树一帜,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当代散文大家梁衡称她为“乱世中的美神”,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用李清照的名字来命名了水星上的一座环形山,这是惟一一个用*古代女性的名字来命名天体,这极大的荣耀,也体现了李清照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这位旷世才女,学*她的一首词《武陵春》。(请同学板书课题并评价)

  二、朗读诗词 感知形象

  1、学*诗歌,诵读使我们的必经之路,老师首先把这首诗歌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注意字音、节奏、重音、感情色彩。

  2、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读优美的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下面先请学生们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注意轻重缓急,高低升降,读出情感。)

  3、老师从大家的表情上看到每位同学都读得特别认真投入,那谁先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请你带着你的感受先来读),请学生评价,

  追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感情,用词中的哪一个词语来表达?

  引导学生抓词眼“愁”(板书)

  4、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再来练读,选择一种方式来展示。学生小组互读,并展示,师生评价。

  (明确词中塑造了一个充满哀愁的老妇人的形象)

  三、品词赏句 体会情感

  过渡:下面请学生们齐读一遍诗词(课件出示品词赏句 体会情感)尽量读出词人满腹的愁思。大家通过反复的诵读,我们已经感觉到了词人的满心愁思,老师不禁对这位满腹忧愁的词人有此一问?

  1、一问清照,你因何而愁?

  结合词句“物是人非事事休”,理解词人哀愁的原因?

  (学生发言,师生交流,结合背景重点理解“人非”,穿插背景资料,理解词人过去的美好生活消失之后的愁苦之情,抓“倦梳头”、 “泪先流”两个动作进一步体会词人情感。)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范文5份(扩展7)

——《武陵春》教学反思优选【10】篇

  朗读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备课时在这个方面花了不少心思。但同时朗读又是学生的薄弱点,怎样有新意又有效呢?形式上的反复可起强调的作用,同时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更加强了诗歌的韵律美。于是在词句上作了改编,如“风住尘香花已尽”加工为“风住尘香花已尽、花已尽”,“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为“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加工为“欲语、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加工为“载不动、载不动许多愁”,这样的改编,放慢了节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复的咏叹,反复的品味,进一步把作者的万般愁绪一览无遗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了朗读的境界,体会到了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事实上,这似乎是学生最投入的一次朗读,与了解作者的.身世有关,更与这种朗读的方式的改变有关。但如果想达到更尽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读音像资料,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会更锦上添花。

  朗读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备课时在这个方面花了不少心思。怎样把吞吐吟诵的停顿长短,快慢延长贯穿到这首词中?同时考虑到朗读又是学生的薄弱点,怎样有新意又有效呢?朗读形式上多样性,齐读,男女生分别朗读,同时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了朗读的境界,体会到了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事实上,这批学生朗读的功底还是可以的,由于我个人的引导繁琐,并没有想象中的好,但如果想达到更尽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读音像资料,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会更锦上添花。

  课堂教学总体而言是表面热热闹闹的.小讨论和满堂絮叨不清的碎问碎答。而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描写“风住尘香花已尽”的画面,给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且采用感性思维简单切入,让同学们比较容易下笔。问题流于文本表面,激发不出思维冲突,连珠炮似的简单追问充塞整个课堂。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由的课堂空间,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我选李清照的词是因为她的词作在全宋词中可谓别具一格。她的文笔细腻,文风婉约,加上她有着坎坷沧桑的生活经历,因此她能把哀怨缠绵的愁绪透过美丽的文字深情地传达给每一位读者。《武陵春》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上乘佳品。不管读多少遍,它总能让人感觉新鲜,感觉别有一番滋味。我认为通过对此词的反复吟诵与赏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宋词的热爱。

  我希望设计出一个书声琅琅,能激发学生的鉴赏热情,引发学生的丰富想象的课堂。因此,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我首先特别注意听读环节的安排,务必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声中体会词的意境与内涵。导入课堂以后,对词的鉴赏就从听录音开始。接着我给学生提点朗读的注意事项,并让学生模仿录音的语速语调进行朗读。为了使朗读的效果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我还设想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先是自由读,让学生仔细体会词的意境;再分组读,让学生比较出词的韵味。光是开头的读还是不够的。因此,在后面赏析的过程中,我还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每到“情深处”便又齐声朗读。在这堂课的后半部分,我选了一首配合着歌词而唱的动听的歌,让学生再次陶醉于那美丽而充满哀愁的情境。词在古代本来就是为了歌唱而作,因此,我还特意安排了一个歌唱的环节。既让学生把词唱熟,也让他们把李清照的忧愁心绪唱得痛快淋漓。从整个课堂效果来看,我觉得我的听读设计还是很成功的,整节课读书声几乎未曾断绝过。学生也从朗读的氛围中真切地感受到词人的内心世界,因而他们的表情都沾满了李清照的淡淡哀愁。

  作为鉴赏课,除了听读以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地品味作品的语言与情感。然而我自己感觉在这个环节上做到不够好,因为我总觉得对语言的品味还不够深入,学生的鉴赏并没有达到渐入佳境的效果。我的原意是,在语言品味的环节采用以问题带动思考的模式,引导学生逐层次地赏析词作的语言美以及言语之外的哀愁情绪。但实际教学的效果,似乎离我当初的设想有一定的距离。在此我想说我的两点不足之处。第一、在讲上片时,我让学生找出“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的句子。学生很快就找到“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当然说明他们对词句在朗读过过程中已有初步的理解。而我为了让语言的品味不只停留在字面上,便以“物是”与“人非”为提问,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词背景。可惜,我所展示的背景似乎只有一个大概。虽然一种坎坷的人生经历即使只是简要的只言片语往往也能打动人心,但我课后总觉得这还不足以让学生真正体味身处金华的李清照是何等的忧伤。我想我应该把准备做得更足,应该把她53岁寓居金华时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也向学生阐述一二,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作者由眼前的“风住尘香花已尽”而产生的国破家亡丈夫死的“断肠”与悲催。第二、在讲下片时,我问学生“写得最巧妙的是哪一句?”学生也找到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那也许是学生按经验根据位置来随意找到的,因为他们并不能说出此句到底妙在哪里。本来这一句是写“愁”最出色,最有特点的句子,也是点睛之笔,我是应该一步一步地引领学生体会它写“愁”的妙处的,可实际教学中,我却匆匆地显示幻灯片的内容,然后匆匆地就把它三言两语讲完了。事后我想,如果我能把船上的货物与词句的“愁”进行“称量”的话,那学生必能感受这“愁“的重量。倘若再以“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写愁的句子加以类比,那写愁的妙处就不言而喻了。最后再由全词最后一句的“愁”字感知全篇,那学生也必然因“涕泗横流”而回味无穷。这两点我会在以后的实践中努力践行。

  这次录像课给了我一次研究古典诗词教学法的机会,也让我对诗词教学作出了深刻的反思。其实我还感觉录像课中还有一些别的不足之处,在此不一一详述,也希望各位给出宝贵的意见,我会虚心地接受并且改正。

  选择上《武陵春》这篇文章,首先是因为自己喜欢词,认为它是最能抒**感而又音律优美的一种文体。其次是喜欢李清照这位女词人。她自然细腻的文笔,婉约优美的文风,清新精巧的砌词,在辞赋之坛一枝独秀。同时李清照最让我倾心的是她那丰富坎坷,历经沧桑的生活历程。一直以为,只有那种看遍人间风景,一生大起大落,历经风雨而又内心细腻情感丰富,有着自己一贯追求的人才能写出绝世的作品。《武陵春》恰巧就是这样的作品。

  自己喜欢不等于学生喜欢,自己理解不等于学生理解。为了达到目的同时结合诗词的教学要求,备课上课时重点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似乎得到了一些效果,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受。

  知人论世,任何一篇流传下来的文章都与作者的身世,作者的经历,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武陵春》更是这样的一篇文章。为了让学生更早地介入李清照的作品,在预*阶段就让学生去查找有关李清照的资料,感受诗词背后的故事。在上课的时候,不时插入与作品有关的资料。特别是读到“日晚倦梳头”时,插入“翻书赌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对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并曾过着风花雪月般生活的眷侣,此时最爱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离开了自己,再怎么梳妆打扮也已无人欣赏,当然是“倦梳头”了。在读到“只恐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时,插入作者的身世经历;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这时她已经53岁了。试问,一个垂垂暮年的孤独、柔弱灵魂如何能承受得起这许多愁。这些资料的介绍及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的积累,对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词意主题起着很大的作用。

  1、诗词教学,情景的设置也很重要。毕竟我们现代人与古人的时代相差太远,我们很难体会到古人的那种意境。如果在上课之前,我能设置与词相关的一些情景,比如放上一段现在作为流行歌曲的李清照写的《一剪梅》的音乐作为铺垫,这样会让我们更快更好地进入《武陵春》这首词的意境中去。

  2、反思教学机智。比较成功的处理了几个没有预想到的问题。如、我设计的问题是:那句最直抒胸臆表达了这份愁情?我预计学生很快能找出来而且答案是没有分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谁知道这节课上我却听到了另外的`答案,而且各持己见,怎么办呢?我一下想到了反复朗读也许可以解决问题,果然在学生再次用心品读后意见一致了,而且我顺便告诉他们学*方法:用反复朗读的方法解决问题。课堂上,我发现两个学生不注意听讲,小声说话,虽然没有影响了多数人,但是如果不去理会,他们也许会一直说下去,于是我走到他们面前,采取“个别提问”的方法,让他们把心收回到课堂,让他们的思维跟着文本飞翔。我相信很多学生甚至听课的老师也没有发现。这样既巧妙的处理了问题,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不影响其它学生。

  都说“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确实,课后发觉自己的实时评价还不够精准 、丰富,全面引导学生的能力还欠缺,朗读还有待于加强,因为没有预* ,所以有关李清照的`史料学生知道甚少,造成课堂上老师的语言过多等 等,如果让我再次上这篇课文,我不会设计那么多环节引导学生进入文 本,而是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读,让学生谈收获以及自己对词的理解, 然后提出自己的疑惑,我只是有针对的给学生补充有关李清照的背景与 生活经历,然后让生再次联系她的背景与生活来进一步品词,进一步朗 读。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琢磨加强。

  《武陵春》选自《李清照集校住》,本词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的痛苦和不幸颇为震撼人心,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特殊境界——─悲音之美。这种心境,作为初三的学生很难融入其中,从教学前教师的困惑至教学中出现的冷场,课后反思,觉得力挽狂澜,扭转课堂乾坤的是教师适时的动情范读,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也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而后学生自由诵读则让他们渐渐触摸到了诗人的心灵。

  为了达到目的同时结合诗词的教学要求,备课上课时重点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似乎得到了一些效果,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受。

  1、知人论世,任何一篇流传下来的文章都与作者的身世,作者的经历,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武陵春》更是这样的一篇文章。为了让学生更早地介入李清照的作品,在预*阶段就让学生去查找有关李清照的资料,感受诗词背后的故事。在上课的时候,不时插入与作品有关的资料。特别是读到“日晚倦梳头”时,插入“翻书赌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对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并曾过着风花雪月般生活的眷侣,此时最爱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离开了自己,再怎么梳妆打扮也已无人欣赏,当然是“倦梳头”了。在读到“只恐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时,插入作者的身世经历;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

  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这时她已经53岁了。试问,一个垂垂暮年的孤独、柔弱灵魂如何能承受得起这许多愁。这些资料的介绍及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的积累,对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词意主题起着很大的作用。

  2、朗读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备课时在这个方面花了不少心思。但同时朗读又是学生的薄弱点,怎样有新意又有效呢?形式上的反复可起强调的作用,同时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更加强了诗歌的韵律美。于是在词句上作了改编,如“风住尘香花已尽”加工为“风住尘香花已尽、花已尽”, “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为“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加工为“欲语、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加工为“载不动、载不动许多愁”,这样的改编,放慢了节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复的咏叹,反复的品味,进一步把作者的万般愁绪一览无遗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了朗读的境界,体会到了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事实上,这似乎是学生最投入的一次朗读,与了解作者的身世有关,更与这种朗读的方式的改变有关。但如果想达到更尽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读音像资料,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会更锦上添花。

  3、语文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满堂灌的现象已不多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探究式教学

  成为老师改革教学方法的首选,学生自主学*的意识与*惯正日益增强。然而,不少课堂教学代之而起的是表面热热闹闹的小讨论和满堂絮叨不清的碎问碎答。而老师又不给足够的讨论时间,没有明确的讨论中心,激发不出思维冲突,老师连珠炮似的追问充塞整个课堂。所以在这节课上,我主要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能来说说,作者的“愁”体现在这首词的哪些字、词、句上吗?问题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给于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由的课堂空间,学生的回答异乎寻常的精到、精彩。有一个学生在回答“风住尘香花已尽”的“花”的意韵指向时,把“花”理解为是作者自己日思夜想的丈夫赵明诚时,这答案虽超出了原先的设想,但我认为很合乎常理。“花”的意蕴指向原是“华”,即作者悲愁的是自己的青春年华已逝,但学生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进入课堂的,他认为作者如此思念自己的丈夫,然后看到花尽,联想到丈夫的已逝,应也是很合情合理的回答,所以我当即给了充分的肯定。这样的带有学生的个性又不脱离文本的回答充满了课堂。

  都说“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确实,课后发觉自己的实时评价还不够精确,丰富,全面引导学生的能力还欠缺,朗读还有待于加强等等,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琢磨加强。

  本节课的内容虽然与学生实际相去甚远,但只要理念先进,引导得法, 同样也能使学生受益不少,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做了一些有益的探 索:

  一、 学生为主体的学*意识的突出。本节课的阅读中绝大多数的.资料收 集、感悟体验、品味表达、联想反思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老师只是起 一个主持人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在学*中的主体意识的尊 重。

  二、 注重学*方式的引领与学*技能的训练。新课标的新理念之一就是 教会学生终生学*的方法与技能。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好几首词 并不难,难的就是学生能否独立地正确地去理解其它一些词或文章,所 以方法与技能就是教给学生核心的东西,本节课的基本出发点就正是基 于此。

  三、 注重反思避免阅读中的“唯主题论”。在具体的词的阅读中,教师着 眼于词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理解因素与情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 表不同意见,并支持学生进行讨论与探究。这正是新课标中关于阅读体 验要求的具体展现。

  朗读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备课时在这个方面花了不少心思。怎样把吞吐吟诵的停顿长短,快慢延长贯穿到这首词中?同时考虑到朗读又是学生的薄弱点,怎样有新意又有效呢?朗读形式上多样性,齐读,男女生分别朗读,同时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了朗读的境界,体会到了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事实上,这批学生朗读的功底还是可以的,由于我个人的引导繁琐,并没有想象中的好,但如果想达到更尽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读音像资料,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会更锦上添花。

  课堂教学总体而言是表面热热闹闹的小讨论和满堂絮叨不清的碎问碎答。而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描写“风住尘香花已尽”的画面,给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且采用感性思维简单切入,让同学们比较容易下笔。问题流于文本表面,激发不出思维冲突,连珠炮似的简单追问充塞整个课堂。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由的课堂空间,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本节课的内容虽然与学生实际相去甚远,但只要理念先进,引导得法, 同样也能使学生受益不少,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做了一些有益的探 索:

  一、 学生为主体的学*意识的突出。本节课的阅读中绝大多数的资料收 集、感悟体验、品味表达、联想反思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老师只是起 一个主持人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在学*中的主体意识的尊 重。

  二、 注重学*方式的引领与学*技能的训练。新课标的.新理念之一就是 教会学生终生学*的方法与技能。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好几首词 并不难,难的就是学生能否独立地正确地去理解其它一些词或文章,所 以方法与技能就是教给学生核心的东西,本节课的基本出发点就正是基 于此。

  三、 注重反思避免阅读中的“唯主题论”。在具体的词的阅读中,教师着 眼于词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理解因素与情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 表不同意见,并支持学生进行讨论与探究。这正是新课标中关于阅读体 验要求的具体展现。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范文5份(扩展8)

——《武陵春》教学设计(5)份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1、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她是一个独创一格的女人,她既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豪气,也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万种柔情,她就是被人称为“乱世中的美神”的“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更有人赞誉她: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去万个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她的一首词,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2、走进作者,知人论世: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寓故国黍离之悲,情调感伤。给辛稼轩、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现传《漱玉词》。这是词人晚年避乱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所作。其时,丈夫赵明诚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已经53岁了,孑然一身,历尽乱离之苦,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二、教学新课

  1、读一读

  (1)听读,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2)跟读,注意读准词的节奏。

  (3)自由朗读,体会词人在词中流淌的情。(愁)

  (4)请一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愁情。

  (5)请学生以4人一小组用最能表现愁情的方式来演绎这首词。

  2、品一品(品味词的意境和体会作者的感情)

  (1)提问:你认为这首词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文眼)

  学生回答:愁

  (2)提问: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的愁绪?作者是怎样写愁的?

  学生回答:①“风住尘香花已尽”:风儿停了,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己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又是春意阑珊的季节。这句交待季节特征——暮春时节。

  ②“日晚倦梳头”:此句是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通过妇女特有的生活细节——倦于晨妆,反映了词人的满怀愁绪。

  (3)提问:“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闻说”、“也拟”’只恐’表达词人一种什么心理?

  学生回答:“闻说”、“也拟”、“只恐”欲抑先扬,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表达作者沉重、无奈的心理变化,道出哀愁之重。

  (4)提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两句中词人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仍然表达自己内心不解的哀愁?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比喻。词人创意出奇,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这种写法是——化虚为实。

  3、说一说。

  李清照的生活状况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中晚期,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李清照的愁情诗在其诗中占绝大多数。

  4、赏一赏:

  拓展迁移赏析《如梦令》、《醉花阴》

  其离愁表达的是一个卓异女性在封建时代满腹愁怨的生存状态;表现家国之愁的词倾吐的是一个女性对国破家亡的生命体验.

  5、理一理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唱一唱 歌曲:武陵春

  演唱:王笑微

  三、结束语:

  教师总结:

  此文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

  《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婚后不久的怀人之作。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四、教后反思:

  回想自己以前对诗歌的教学,基本上没有这么精细过。换句话说,以前教学诗歌主要是就诗歌论诗歌,要么简要讲解诗意及情感,要求学生背诵;要么是我句句赏析,学生动笔批注,不敢放手让学生动脑赏析。而今天教此节课,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一是让学生交流关于李清照的资料,为学*该词作铺垫。二是让学生自由吟读,赏析一句话。三是让学生自我商量朗读处理方式,课堂上出现了亮点。四是让学生自己回顾赏析的方法,自己总结表达愁绪的写作方法。

  可以说,一切是在我的引导下进行的,但一切又都是学生自我完成的。本节课,我差不多成了一个听众。

  原来,我以前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不过,为了这节课彻底地交给学生,我还是在前两天学*诗词的时候,用心良苦地作了一些铺垫的。例如,让学生学会根本诗歌描绘画面,学会作相关诗句*似联想,学会品析一个妙词等。正是因为在前面课堂上已经略有接触,所以,我让他们赏析时,先把钥匙交给了他们,他们终于在摸索中打开了大门。

  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本课至少有这样几个收获。

  一是了解了李清照其人,并感受了她的艺术特色。

  二是学得了一点赏析诗词的方法。

  三是积累了一批写愁的名句。

  教材分析: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范文5份(扩展9)

——春小班教案范文五份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春娃娃》,知道在春天里,周围的花草树木、小动物都会发生的变化。

  2.愿意投入到故事情境中并喜欢春天这个季节。

  活动准备:PPT、《春娃娃》图画书

  活动过程:

  一、介绍春娃娃——引发倾听故事的兴趣

  1.出示春娃娃师:春天到了,春娃娃醒了,他要去串门了。

  提问:什么叫串门?

  小结:“串门”就是去客人家做客,聊天。

  2.猜猜春娃娃会去找谁串门呢?

  二、故事《春娃娃》——欣赏故事,了解大意

  1.布谷鸟提问:调皮的春娃娃先去找了谁?布谷鸟在干什么?春娃娃用什么好听的话叫醒了布谷鸟?(学学布谷鸟的叫声)

  小结:春娃娃用轻柔的声音叫醒了布谷鸟。

  2.柳树提问:春娃娃做了什么,让柳树姐姐的短发变成了长发,越变越漂亮了?(幼儿扮演柳树,教师扮演春娃娃,为春娃娃梳头发。)

  小结:春姑娘梳着柳树姐姐的头发,柳树姐姐的头发变长了。

  3.桃树提问:猜猜春娃娃还会去谁的家?春娃娃又是怎么把它叫醒呢?

  师:请你们也来做做美丽的小花,让春娃娃吹着,绽开美丽的花朵。(教师做春娃娃来吹,引导幼儿开小花,看看谁的小花开得最漂亮。)

  小结:春娃娃,吹啊吹,吹醒了桃花姐姐。

  4.你喜欢春娃娃嘛?为什么?

  小结:春娃娃,真可爱,她轻轻地叫,轻轻地梳,轻轻地吹,哇!柳树绿,桃花开,布谷鸟儿唱起歌!

  三、完整欣赏故事,找找其他的春天——充分感受春天的变化

  1.完整倾听故事师:春娃娃一共去了几个朋友的家?我们再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

  2.幼儿和教师一起扮演春娃娃,找春天师:你们想不想做春娃娃,去其他春天的朋友家里做客呢?那请你们和老师一起,做做春娃娃,我们去操场上,用好听的话,把其他春天的朋友叫醒吧。

  3.请幼儿用好听的话叫醒(小花、小草、小树叶……)

  小结:春娃娃把这么多的好朋友都叫醒了,春天变得更加漂亮了。

  活动反思:

  《春娃娃》充满着温馨的情感色调,春娃娃调皮可爱的形象让人眼前不由一亮,正是在这个小精灵的带动下,布谷鸟放声歌唱,柳树姐姐的头发由短变长、变绿,桃花姐姐展开了笑脸,连小朋友们也一起欢声歌唱,迎接春天的来到。这篇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春娃娃”以其细腻的情感基调,如同山泉缓缓流淌,向我们展现了春天的优美画镜。

  活动目标

  1、了解春天的明显特征,感受春天的美丽。

  2、能说出红、黄、蓝、绿常见色名称。

  3、学唱歌曲《春天》。

  4、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颜色。

  5、感受季节带来的色彩变化和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难点

  本活动的重点是了解春天的特征,学唱歌曲《春天》。

  难点是学唱歌曲《春天》。

  活动准备

  1、歌曲《郊游》、《健康歌》《春天》。

  2、课件(三幅春景图)。

  活动过程

  1、播放歌曲《郊游》,师生拉手进活动室。“春天来了,让我们去找春天吧”。

  2、出示春景图1,让让幼儿观察春天的树、草、天空的变化。

  问:路边有什么?

  树是什么颜色?草是什么颜色?

  天空什么颜色?天上谁在飞?

  “春天来了,小鸟也高兴得出来玩了,让我们在这美丽的春天里做做运动,活动活动身体吧”。播放《健康歌》,师生做运动。

  运动后,“运动运动身体,我们更有精神了!让我们继续去找春天。”

  3、出示春景图2,让幼儿观察柳树、河水、花的变化。

  4、播放《郊游》,继续走一走。出示春景图3。

  “春天真美呀!让我们坐下来好好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春天吧。”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幼儿渗透歌词。

  “春天的天气真好,阳光暖暖的,花儿都开了,杨柳树枝对着我们摇呀摇,就像给我们弯弯腰。看,美丽的花把谁引来了?(蝴蝶、蜜蜂)请幼儿学学蝴蝶、蜜蜂的动作。

  还有谁也出来玩了?(小白兔)小白兔怎么走路的?(幼儿学动作)。

  真美丽的景色呀!老师来唱一首歌吧。

  教师范唱歌曲《春天》,问:你喜欢歌里面的谁?(分句教唱)

  5、师生演唱歌曲。

  “让我们为美丽的春天唱歌吧”师生演唱《春天》。

  6、结束

  “让我们到外面继续寻找春天吧”。在《春天》的歌声中走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根据我的活动重点,为了让孩子有参与的热情,整个活动过程我让孩子在动中进行,以郊游为活动主线,边走边观察春天的景色,既为学歌曲作了铺垫,又加深了对春天特征的认识。根据活动情况来看,幼儿对我的这种方式还是很喜欢的,对歌词记忆的'也比较快。不足之处;由于一节课的时间关系,我给孩子们展示的春天图景有限,前面的节奏也快一些,有赶时间的感觉。如果能给孩子充分的时间欣赏感受美丽的春天感觉更好。

  小百科:四季之一。从节气意义上讲,春季的开始是在立春(2月2日至5日之间),春季的结束在立夏(5月5日至7日之间)。在欧美,春季从中国的春分开始,到夏至结束。

  内容与要求:

  1、欣赏故事,感受春娃娃给树木、花朵、小动物带来的变化。

  2、有寻找春天的兴趣。

  准备:

  春娃娃、课件

  过程:

  一、导入活动

  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娃娃,这个娃娃穿着绿衣服,戴着绿帽子是个春娃娃,春娃娃要告诉小朋友一个好听的故事。

  二、看看讲讲

  1、春娃娃真调皮,暖暖的春风一吹她就去串门。

  提问:什么叫“串门”?

  小结:你们真聪明,“串门”就是去客人家坐坐,聊聊天。

  小结:春娃娃跑到哪里,哪里就会有变化,它的朋友们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让我们边看边听故事。

  2、春娃娃来到了谁的家?这只鸟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布谷鸟。春娃娃来到了布谷鸟家,布谷鸟会怎么样?放课件,现在老师做春娃娃,我对你们吹口气,你们一起学一学布谷的叫声。

  小结:天气暖和了,小鸟都出来唱歌了。

  3、春娃娃又来到谁的家?你怎么知道它是柳树?布谷鸟来到了柳树姐姐的家里,会帮柳树姐姐做什么事情呢?

  小结:春天到了,天气暖和,树木发芽了,树叶变绿变长了。

  4、哎呀,这是谁的家?春娃娃来到桃花姐姐家,桃花姐姐就?(催桃花姐姐开花,做做美丽的各种样子的桃花)桃花漂亮吗?

  小结:春娃娃真厉害,来到哪里,哪里的花都开了。

  5、春娃娃来到草地上,看到一群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呀?小朋友在念儿歌,听听他们在念什么?幼儿学念一遍。

  6、完整欣赏一遍故事。

  三、拓展经验

  春娃娃来到了那么多朋友的家里,春娃娃还会去哪里?春娃娃还会到很多朋友家里,现在老师不告诉你,用你自己的眼睛去看一看,找一找,春娃娃来了,他的朋友会有什么变化把你自己的发现以后来告诉大家好吗?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春娃娃》,知道在春天里,周围的花草树木、小动物都会发生的变化。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