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教学设计(5)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武陵春》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1、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她是一个独创一格的女人,她既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豪气,也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万种柔情,她就是被人称为“乱世中的美神”的“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更有人赞誉她: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去万个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她的一首词,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2、走进作者,知人论世: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寓故国黍离之悲,情调感伤。给辛稼轩、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现传《漱玉词》。这是词人晚年避乱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所作。其时,丈夫赵明诚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已经53岁了,孑然一身,历尽乱离之苦,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二、教学新课

  1、读一读

  (1)听读,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2)跟读,注意读准词的节奏。

  (3)自由朗读,体会词人在词中流淌的情。(愁)

  (4)请一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愁情。

  (5)请学生以4人一小组用最能表现愁情的方式来演绎这首词。

  2、品一品(品味词的意境和体会作者的感情)

  (1)提问:你认为这首词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文眼)

  学生回答:愁

  (2)提问: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的愁绪?作者是怎样写愁的?

  学生回答:①“风住尘香花已尽”:风儿停了,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己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又是春意阑珊的季节。这句交待季节特征——暮春时节。

  ②“日晚倦梳头”:此句是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通过妇女特有的生活细节——倦于晨妆,反映了词人的满怀愁绪。

  (3)提问:“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闻说”、“也拟”’只恐’表达词人一种什么心理?

  学生回答:“闻说”、“也拟”、“只恐”欲抑先扬,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表达作者沉重、无奈的心理变化,道出哀愁之重。

  (4)提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两句中词人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仍然表达自己内心不解的哀愁?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比喻。词人创意出奇,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这种写法是——化虚为实。

  3、说一说。

  李清照的生活状况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中晚期,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李清照的愁情诗在其诗中占绝大多数。

  4、赏一赏:

  拓展迁移赏析《如梦令》、《醉花阴》

  其离愁表达的是一个卓异女性在封建时代满腹愁怨的生存状态;表现家国之愁的词倾吐的是一个女性对国破家亡的生命体验.

  5、理一理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唱一唱 歌曲:武陵春

  演唱:王笑微

  三、结束语:

  教师总结:

  此文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

  《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婚后不久的怀人之作。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四、教后反思:

  回想自己以前对诗歌的教学,基本上没有这么精细过。换句话说,以前教学诗歌主要是就诗歌论诗歌,要么简要讲解诗意及情感,要求学生背诵;要么是我句句赏析,学生动笔批注,不敢放手让学生动脑赏析。而今天教此节课,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一是让学生交流关于李清照的资料,为学*该词作铺垫。二是让学生自由吟读,赏析一句话。三是让学生自我商量朗读处理方式,课堂上出现了亮点。四是让学生自己回顾赏析的方法,自己总结表达愁绪的写作方法。

  可以说,一切是在我的引导下进行的,但一切又都是学生自我完成的。本节课,我差不多成了一个听众。

  原来,我以前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不过,为了这节课彻底地交给学生,我还是在前两天学*诗词的时候,用心良苦地作了一些铺垫的。例如,让学生学会根本诗歌描绘画面,学会作相关诗句*似联想,学会品析一个妙词等。正是因为在前面课堂上已经略有接触,所以,我让他们赏析时,先把钥匙交给了他们,他们终于在摸索中打开了大门。

  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本课至少有这样几个收获。

  一是了解了李清照其人,并感受了她的艺术特色。

  二是学得了一点赏析诗词的方法。

  三是积累了一批写愁的名句。

  《武陵春》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了不少诗词,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之他们的思想正在走向成熟的过度时期,因此对爱、恨、情、仇的文章感兴趣,因此通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作者之愁;其次,之前已经学*的词的有关篇章,所以对词的理解上要来的比较快;再次,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具体表达上还是有一定的欠缺,所以通过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好的表现愁绪,使得学生更好掌握表达感情的手法的多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让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2)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4)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总结: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第一二题。

  板书设计

  武陵春――愁国破家亡之恨

  丈夫痛死之苦船载不动(夸张、比喻)

  文物散失之痛

  学生学*活动评价设计

  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到位?有多少还存在差距(小组做统计)2、与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愁表现在几个方面能否回答完全或者更多(小组统计有多少能回答完整)3、作者运用的哪些方法来表现这种愁(小组统计有多少能回答完整)4、通过统计结果由小组内部消化不完整原因是什么,并相互交流,做出总结。

  教学反思 九年级学生已经对词这个概念掌握比较到位,对词所表现的思想内涵了解比较透彻,通过作者时代背景及作者自身的了解,更能看出当时的社会给作者造成的痛苦学生通过积极探讨表现出对当时代发生这种现象在一个女人身上的体现的愁,意境的挖掘比较深入,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的痛和悲。基本能掌握本课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但是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联系时代背景看问题,思想比较单一,只能通过字里行间感觉到作者的悲愁无法完全掌握作者为什么出现这种心境,通过老师的指点后才能疏通,但是对时代背景还是有很大不解。这个也许与我们现时代大环境较之作者生活的时代不同的空间差异造成的,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因此觉得在授课当中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很好的把社会时代风貌特点贯穿给学生,因此引起学生极大的困惑,所以在今后讲授诗词的过程中应该都传授点当时社会时代背景的特点及知识,这样学生理解诗词也许会更加顺手。

  《武陵春》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⑴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⑵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⑶“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⑷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总结

  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

  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第一二题。

  《武陵春》教学设计 4

《武陵春》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⑴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⑵ 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⑶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⑷ 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总结

  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

  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第一二题。

  《武陵春》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两首词。

  2、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借景抒情、化虚为实、比喻夸张,学会运用诵读品词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

  3、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借景抒情、化虚为实、比喻夸张。

  难点:学会运用诵读品词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生疑发问,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唱八年级所学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激发学生学词的兴趣,营造氛围。

  二、学*《武陵春》

  1、导入课题。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交流对李清照的了解,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2、指导朗读。

  ⑴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评读教师的优点与不足。

  ⑵明确字音、节奏,学生自读,小组推荐成员朗读。

  3、理解词句。

  先请一名学生完整地交流自己的理解,然后让其他同学评价,教师适时点拨。

  4、感悟感情。

  用“我喜欢读______句,读出了_____情景或感情”的句式来交流。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的作用,引导学生赏析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体验意境。

  启发学生联想想像,鼓励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词中的意境,进一步感悟词人抒发的感情。

  三、教学《望江南》(采用学*《武陵春》的方法来让学生自主学*)

  1、导入课题。

  简要介绍作者、作品。

  2、指导朗读。

  ⑴听录音朗读。

  ⑵学生自由读,点名读,评读,正字音、明节奏。

  ⑶全班齐读。

  3、理解词句。

  ⑴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词的意思。

  ⑵检查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适时点拨、强调重点词句。

  4、感悟感情。

  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品味语言。用“我喜欢读_____句,读出了_____情景或感情”的句式进行交流。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蕴含的思想内涵。

  5、体验意境。

  ⑴展示能概括表现这首词的内容明片。

  ⑵多媒体展示画面,启发学生联想想像,鼓励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特定场景下思妇的思想变化过程。

  四、比读两词。

  灵活引导学生探究处理以下问题:

  1、两首词中都写到船这个载体(“千帆”“轻舟”),表达的心情是不是相同的呢?

  2、两首词都写到情感的变化,二者有什么不同?

  五、聆听心曲,感悟情愁。

  六、布置作业

  运用修辞手法写自己内心的一种情感,如“思念”“兴奋”“沮丧”等。

  附:板书设计

  词两首

  反复朗读 理解词句

  感悟感情 体验意境


《武陵春》教学设计(5)份扩展阅读


《武陵春》教学设计(5)份(扩展1)

——《武陵春》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武陵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1、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她是一个独创一格的女人,她既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豪气,也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万种柔情,她就是被人称为“乱世中的美神”的“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更有人赞誉她: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去万个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她的一首词,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2、走进作者,知人论世: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寓故国黍离之悲,情调感伤。给辛稼轩、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现传《漱玉词》。这是词人晚年避乱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所作。其时,丈夫赵明诚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已经53岁了,孑然一身,历尽乱离之苦,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二、教学新课

  1、读一读

  (1)听读,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2)跟读,注意读准词的节奏。

  (3)自由朗读,体会词人在词中流淌的情。(愁)

  (4)请一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愁情。

  (5)请学生以4人一小组用最能表现愁情的方式来演绎这首词。

  2、品一品(品味词的意境和体会作者的感情)

  (1)提问:你认为这首词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文眼)

  学生回答:愁

  (2)提问: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的愁绪?作者是怎样写愁的?

  学生回答:①“风住尘香花已尽”:风儿停了,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己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又是春意阑珊的季节。这句交待季节特征——暮春时节。

  ②“日晚倦梳头”:此句是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通过妇女特有的生活细节——倦于晨妆,反映了词人的满怀愁绪。

  (3)提问:“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闻说”、“也拟”’只恐’表达词人一种什么心理?

  学生回答:“闻说”、“也拟”、“只恐”欲抑先扬,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表达作者沉重、无奈的心理变化,道出哀愁之重。

  (4)提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两句中词人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仍然表达自己内心不解的哀愁?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比喻。词人创意出奇,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这种写法是——化虚为实。

  3、说一说。

  李清照的生活状况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中晚期,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李清照的愁情诗在其诗中占绝大多数。

  4、赏一赏:

  拓展迁移赏析《如梦令》、《醉花阴》

  其离愁表达的是一个卓异女性在封建时代满腹愁怨的生存状态;表现家国之愁的词倾吐的是一个女性对国破家亡的生命体验.

  5、理一理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唱一唱 歌曲:武陵春

  演唱:王笑微

  三、结束语:

  教师总结:

  此文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

  《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婚后不久的怀人之作。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四、教后反思:

  回想自己以前对诗歌的教学,基本上没有这么精细过。换句话说,以前教学诗歌主要是就诗歌论诗歌,要么简要讲解诗意及情感,要求学生背诵;要么是我句句赏析,学生动笔批注,不敢放手让学生动脑赏析。而今天教此节课,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一是让学生交流关于李清照的资料,为学*该词作铺垫。二是让学生自由吟读,赏析一句话。三是让学生自我商量朗读处理方式,课堂上出现了亮点。四是让学生自己回顾赏析的方法,自己总结表达愁绪的写作方法。

  可以说,一切是在我的引导下进行的,但一切又都是学生自我完成的。本节课,我差不多成了一个听众。

  原来,我以前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不过,为了这节课彻底地交给学生,我还是在前两天学*诗词的时候,用心良苦地作了一些铺垫的。例如,让学生学会根本诗歌描绘画面,学会作相关诗句*似联想,学会品析一个妙词等。正是因为在前面课堂上已经略有接触,所以,我让他们赏析时,先把钥匙交给了他们,他们终于在摸索中打开了大门。

  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本课至少有这样几个收获。

  一是了解了李清照其人,并感受了她的艺术特色。

  二是学得了一点赏析诗词的方法。

  三是积累了一批写愁的名句。

《武陵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锻炼学生诗词诵读的能力。

  2、引导学生用反复诵读、品析字词、对比、联想、想像等方法赏析诗词。

  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感情诵读,品词赏句,理解词人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品析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和同学们初次见面,老师想用*传统的方式送给大家一副对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枝)女儿花。大家猜这幅对联中“女儿花”指的是谁?李清照(学生回答)。

  对,她就是人们喜欢的,被人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课件出示图片)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她以超群的才华凭借存世的70多篇作品,在*古典文学的阆苑中独树一帜,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当代散文大家梁衡称她为“乱世中的美神”,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用李清照的名字来命名了水星上的一座环形山,这是惟一一个用*古代女性的名字来命名天体,这极大的荣耀,也体现了李清照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这位旷世才女,学*她的一首词《武陵春》。(请同学板书课题并评价)

  二、朗读诗词 感知形象

  1、学*诗歌,诵读使我们的必经之路,老师首先把这首诗歌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注意字音、节奏、重音、感情色彩。

  2、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读优美的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下面先请学生们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注意轻重缓急,高低升降,读出情感。)

  3、老师从大家的表情上看到每位同学都读得特别认真投入,那谁先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请你带着你的感受先来读),请学生评价,

  追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感情,用词中的哪一个词语来表达?

  引导学生抓词眼“愁”(板书)

  4、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再来练读,选择一种方式来展示。学生小组互读,并展示,师生评价。

  (明确词中塑造了一个充满哀愁的老妇人的形象)

  三、品词赏句 体会情感

  过渡:下面请学生们齐读一遍诗词(课件出示品词赏句 体会情感)尽量读出词人满腹的愁思。大家通过反复的诵读,我们已经感觉到了词人的满心愁思,老师不禁对这位满腹忧愁的词人有此一问?

  1、一问清照,你因何而愁?

  结合词句“物是人非事事休”,理解词人哀愁的原因?

  (学生发言,师生交流,结合背景重点理解“人非”,穿插背景资料,理解词人过去的美好生活消失之后的愁苦之情,抓“倦梳头”、 “泪先流”两个动作进一步体会词人情感。)

  2、二问清照,你见何生愁?

  结合词句“风住尘香花已尽”理解词人见何景而生愁?

  (引导抓住“风”“尘土”“落花”等意象描述词句所描绘的景象。结合结合词人早期作品《如梦令》对比理解,景物依旧,看景之人心情全非的愁苦之情)

  4、女生齐读上阙,传递出词人因景而生愁和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情来。

  5、三问清照,你如何排愁?

  结合词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理解词人准备如何排解满腹愁思。(引导抓住“闻说”、“也拟”、“泛轻舟”体会词人欣喜的心理)

  6、四问清照,你为何不去解愁?

  结合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理解词人为何不去解愁情?

  (理解李清照化无形的“愁”为有形的物,语意新奇、想象奇特,引导学生结合古人写“愁”佳句,对比品味该句的妙处。)

  7、男生诵读下阕,请男生齐读下阙,要读出感情的起伏和愁的分量。

  8、全体深情诵读这首词。

  五、联读 欣赏清照其他词作

  了解李清照的其他代表作品(课件出示)。

  六、分享感受

  1、学了《武陵春》,了解了李清照你想说些什么,表达你此时此刻的感受。

  2、师生深情诵读《永远的李清照》。

  七、课堂小结

  学法小结(知人论世、反复诵读、品析字句、联想,想象、对比……)

  多读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传承传统文化

  八、板书设计:

《武陵春》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⑴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⑵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⑶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⑷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总结

  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

  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第一二题。

《武陵春》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了不少诗词,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之他们的思想正在走向成熟的过度时期,因此对爱、恨、情、仇的文章感兴趣,因此通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作者之愁;其次,之前已经学*的词的有关篇章,所以对词的理解上要来的比较快;再次,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具体表达上还是有一定的欠缺,所以通过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好的表现愁绪,使得学生更好掌握表达感情的手法的多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让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2)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4)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总结: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第一二题。

  板书设计

  武陵春——愁国破家亡之恨

  丈夫痛死之苦船载不动(夸张、比喻)

  文物散失之痛

  学生学*活动评价设计

  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到位?有多少还存在差距(小组做统计)2、与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愁表现在几个方面能否回答完全或者更多(小组统计有多少能回答完整)3、作者运用的'哪些方法来表现这种愁(小组统计有多少能回答完整)4、通过统计结果由小组内部消化不完整原因是什么,并相互交流,做出总结。

  教学反思 九年级学生已经对词这个概念掌握比较到位,对词所表现的思想内涵了解比较透彻,通过作者时代背景及作者自身的了解,更能看出当时的社会给作者造成的痛苦学生通过积极探讨表现出对当时代发生这种现象在一个女人身上的体现的愁,意境的挖掘比较深入,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的痛和悲。基本能掌握本课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但是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联系时代背景看问题,思想比较单一,只能通过字里行间感觉到作者的悲愁无法完全掌握作者为什么出现这种心境,通过老师的指点后才能疏通,但是对时代背景还是有很大不解。这个也许与我们现时代大环境较之作者生活的时代不同的空间差异造成的,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因此觉得在授课当中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很好的把社会时代风貌特点贯穿给学生,因此引起学生极大的困惑,所以在今后讲授诗词的过程中应该都传授点当时社会时代背景的特点及知识,这样学生理解诗词也许会更加顺手。

《武陵春》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1、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她是一个独创一格的女人,她既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豪气,也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万种柔情,她就是被人称为“乱世中的美神”的“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更有人赞誉她: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去万个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她的一首词,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2、走进作者,知人论世: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寓故国黍离之悲,情调感伤。给辛稼轩、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现传《漱玉词》。这是词人晚年避乱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所作。其时,丈夫赵明诚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已经53岁了,孑然一身,历尽乱离之苦,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二、教学新课

  1、读一读

  (1)听读,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2)跟读,注意读准词的节奏。

  (3)自由朗读,体会词人在词中流淌的情。(愁)

  (4)请一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愁情。

  (5)请学生以4人一小组用最能表现愁情的方式来演绎这首词。

  2、品一品(品味词的意境和体会作者的感情)

  (1)提问:你认为这首词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文眼)

  学生回答:愁

  (2)提问: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的愁绪?作者是怎样写愁的?

  学生回答:①“风住尘香花已尽”:风儿停了,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己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又是春意阑珊的季节。这句交待季节特征——暮春时节。

  ②“日晚倦梳头”:此句是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通过妇女特有的生活细节——倦于晨妆,反映了词人的满怀愁绪。

  (3)提问:“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闻说”、“也拟”’只恐’表达词人一种什么心理?

  学生回答:“闻说”、“也拟”、“只恐”欲抑先扬,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表达作者沉重、无奈的心理变化,道出哀愁之重。

  (4)提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两句中词人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仍然表达自己内心不解的哀愁?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比喻。词人创意出奇,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这种写法是——化虚为实。

  3、说一说。

  李清照的生活状况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中晚期,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李清照的愁情诗在其诗中占绝大多数。

  4、赏一赏:

  拓展迁移赏析《如梦令》、《醉花阴》

  其离愁表达的是一个卓异女性在封建时代满腹愁怨的生存状态;表现家国之愁的词倾吐的是一个女性对国破家亡的生命体验.

  5、理一理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唱一唱 歌曲:武陵春

  演唱:王笑微

  三、结束语:

  教师总结:

  此文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

  《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婚后不久的怀人之作。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四、教后反思:

  回想自己以前对诗歌的教学,基本上没有这么精细过。换句话说,以前教学诗歌主要是就诗歌论诗歌,要么简要讲解诗意及情感,要求学生背诵;要么是我句句赏析,学生动笔批注,不敢放手让学生动脑赏析。而今天教此节课,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一是让学生交流关于李清照的资料,为学*该词作铺垫。二是让学生自由吟读,赏析一句话。三是让学生自我商量朗读处理方式,课堂上出现了亮点。四是让学生自己回顾赏析的方法,自己总结表达愁绪的写作方法。

  可以说,一切是在我的引导下进行的,但一切又都是学生自我完成的。本节课,我差不多成了一个听众。

  原来,我以前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不过,为了这节课彻底地交给学生,我还是在前两天学*诗词的时候,用心良苦地作了一些铺垫的。例如,让学生学会根本诗歌描绘画面,学会作相关诗句*似联想,学会品析一个妙词等。正是因为在前面课堂上已经略有接触,所以,我让他们赏析时,先把钥匙交给了他们,他们终于在摸索中打开了大门。

  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本课至少有这样几个收获。

  一是了解了李清照其人,并感受了她的艺术特色。

  二是学得了一点赏析诗词的方法。

  三是积累了一批写愁的名句。


《武陵春》教学设计(5)份(扩展2)

——《武陵春》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武陵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1、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她是一个独创一格的女人,她既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豪气,也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万种柔情,她就是被人称为“乱世中的美神”的“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更有人赞誉她: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去万个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她的一首词,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2、走进作者,知人论世: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寓故国黍离之悲,情调感伤。给辛稼轩、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现传《漱玉词》。这是词人晚年避乱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所作。其时,丈夫赵明诚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已经53岁了,孑然一身,历尽乱离之苦,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二、教学新课

  1、读一读

  (1)听读,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2)跟读,注意读准词的节奏。

  (3)自由朗读,体会词人在词中流淌的情。(愁)

  (4)请一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愁情。

  (5)请学生以4人一小组用最能表现愁情的方式来演绎这首词。

  2、品一品(品味词的意境和体会作者的感情)

  (1)提问:你认为这首词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文眼)

  学生回答:愁

  (2)提问: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的愁绪?作者是怎样写愁的?

  学生回答:①“风住尘香花已尽”:风儿停了,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己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又是春意阑珊的季节。这句交待季节特征——暮春时节。

  ②“日晚倦梳头”:此句是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通过妇女特有的生活细节——倦于晨妆,反映了词人的满怀愁绪。

  (3)提问:“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闻说”、“也拟”’只恐’表达词人一种什么心理?

  学生回答:“闻说”、“也拟”、“只恐”欲抑先扬,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表达作者沉重、无奈的心理变化,道出哀愁之重。

  (4)提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两句中词人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仍然表达自己内心不解的哀愁?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比喻。词人创意出奇,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这种写法是——化虚为实。

  3、说一说。

  李清照的生活状况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中晚期,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李清照的愁情诗在其诗中占绝大多数。

  4、赏一赏:

  拓展迁移赏析《如梦令》、《醉花阴》

  其离愁表达的是一个卓异女性在封建时代满腹愁怨的生存状态;表现家国之愁的词倾吐的是一个女性对国破家亡的生命体验.

  5、理一理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唱一唱 歌曲:武陵春

  演唱:王笑微

  三、结束语:

  教师总结:

  此文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

  《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婚后不久的怀人之作。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四、教后反思:

  回想自己以前对诗歌的教学,基本上没有这么精细过。换句话说,以前教学诗歌主要是就诗歌论诗歌,要么简要讲解诗意及情感,要求学生背诵;要么是我句句赏析,学生动笔批注,不敢放手让学生动脑赏析。而今天教此节课,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一是让学生交流关于李清照的资料,为学*该词作铺垫。二是让学生自由吟读,赏析一句话。三是让学生自我商量朗读处理方式,课堂上出现了亮点。四是让学生自己回顾赏析的方法,自己总结表达愁绪的写作方法。

  可以说,一切是在我的引导下进行的,但一切又都是学生自我完成的。本节课,我差不多成了一个听众。

  原来,我以前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不过,为了这节课彻底地交给学生,我还是在前两天学*诗词的时候,用心良苦地作了一些铺垫的。例如,让学生学会根本诗歌描绘画面,学会作相关诗句*似联想,学会品析一个妙词等。正是因为在前面课堂上已经略有接触,所以,我让他们赏析时,先把钥匙交给了他们,他们终于在摸索中打开了大门。

  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本课至少有这样几个收获。

  一是了解了李清照其人,并感受了她的艺术特色。

  二是学得了一点赏析诗词的方法。

  三是积累了一批写愁的名句。

《武陵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锻炼学生诗词诵读的能力。

  2、引导学生用反复诵读、品析字词、对比、联想、想像等方法赏析诗词。

  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感情诵读,品词赏句,理解词人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品析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和同学们初次见面,老师想用*传统的方式送给大家一副对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枝)女儿花。大家猜这幅对联中“女儿花”指的是谁?李清照(学生回答)。

  对,她就是人们喜欢的,被人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课件出示图片)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她以超群的才华凭借存世的70多篇作品,在*古典文学的阆苑中独树一帜,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当代散文大家梁衡称她为“乱世中的美神”,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用李清照的名字来命名了水星上的一座环形山,这是惟一一个用*古代女性的名字来命名天体,这极大的荣耀,也体现了李清照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这位旷世才女,学*她的一首词《武陵春》。(请同学板书课题并评价)

  二、朗读诗词 感知形象

  1、学*诗歌,诵读使我们的必经之路,老师首先把这首诗歌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注意字音、节奏、重音、感情色彩。

  2、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读优美的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下面先请学生们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注意轻重缓急,高低升降,读出情感。)

  3、老师从大家的表情上看到每位同学都读得特别认真投入,那谁先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请你带着你的感受先来读),请学生评价,

  追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感情,用词中的哪一个词语来表达?

  引导学生抓词眼“愁”(板书)

  4、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再来练读,选择一种方式来展示。学生小组互读,并展示,师生评价。

  (明确词中塑造了一个充满哀愁的老妇人的形象)

  三、品词赏句 体会情感

  过渡:下面请学生们齐读一遍诗词(课件出示品词赏句 体会情感)尽量读出词人满腹的愁思。大家通过反复的诵读,我们已经感觉到了词人的满心愁思,老师不禁对这位满腹忧愁的词人有此一问?

  1、一问清照,你因何而愁?

  结合词句“物是人非事事休”,理解词人哀愁的原因?

  (学生发言,师生交流,结合背景重点理解“人非”,穿插背景资料,理解词人过去的美好生活消失之后的愁苦之情,抓“倦梳头”、 “泪先流”两个动作进一步体会词人情感。)

  2、二问清照,你见何生愁?

  结合词句“风住尘香花已尽”理解词人见何景而生愁?

  (引导抓住“风”“尘土”“落花”等意象描述词句所描绘的景象。结合结合词人早期作品《如梦令》对比理解,景物依旧,看景之人心情全非的愁苦之情)

  4、女生齐读上阙,传递出词人因景而生愁和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情来。

  5、三问清照,你如何排愁?

  结合词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理解词人准备如何排解满腹愁思。(引导抓住“闻说”、“也拟”、“泛轻舟”体会词人欣喜的心理)

  6、四问清照,你为何不去解愁?

  结合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理解词人为何不去解愁情?

  (理解李清照化无形的“愁”为有形的物,语意新奇、想象奇特,引导学生结合古人写“愁”佳句,对比品味该句的妙处。)

  7、男生诵读下阕,请男生齐读下阙,要读出感情的起伏和愁的分量。

  8、全体深情诵读这首词。

  五、联读 欣赏清照其他词作

  了解李清照的其他代表作品(课件出示)。

  六、分享感受

  1、学了《武陵春》,了解了李清照你想说些什么,表达你此时此刻的感受。

  2、师生深情诵读《永远的李清照》。

  七、课堂小结

  学法小结(知人论世、反复诵读、品析字句、联想,想象、对比……)

  多读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传承传统文化

  八、板书设计:

《武陵春》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⑴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⑵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⑶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⑷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总结

  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

  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第一二题。

《武陵春》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了不少诗词,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之他们的思想正在走向成熟的过度时期,因此对爱、恨、情、仇的文章感兴趣,因此通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作者之愁;其次,之前已经学*的词的有关篇章,所以对词的理解上要来的比较快;再次,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具体表达上还是有一定的欠缺,所以通过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好的表现愁绪,使得学生更好掌握表达感情的手法的多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让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2)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4)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总结: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第一二题。

  板书设计

  武陵春——愁国破家亡之恨

  丈夫痛死之苦船载不动(夸张、比喻)

  文物散失之痛

  学生学*活动评价设计

  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到位?有多少还存在差距(小组做统计)2、与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愁表现在几个方面能否回答完全或者更多(小组统计有多少能回答完整)3、作者运用的'哪些方法来表现这种愁(小组统计有多少能回答完整)4、通过统计结果由小组内部消化不完整原因是什么,并相互交流,做出总结。

  教学反思 九年级学生已经对词这个概念掌握比较到位,对词所表现的思想内涵了解比较透彻,通过作者时代背景及作者自身的了解,更能看出当时的社会给作者造成的痛苦学生通过积极探讨表现出对当时代发生这种现象在一个女人身上的体现的愁,意境的挖掘比较深入,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的痛和悲。基本能掌握本课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但是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联系时代背景看问题,思想比较单一,只能通过字里行间感觉到作者的悲愁无法完全掌握作者为什么出现这种心境,通过老师的指点后才能疏通,但是对时代背景还是有很大不解。这个也许与我们现时代大环境较之作者生活的时代不同的空间差异造成的,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因此觉得在授课当中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很好的把社会时代风貌特点贯穿给学生,因此引起学生极大的困惑,所以在今后讲授诗词的过程中应该都传授点当时社会时代背景的特点及知识,这样学生理解诗词也许会更加顺手。

《武陵春》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1、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她是一个独创一格的女人,她既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豪气,也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万种柔情,她就是被人称为“乱世中的美神”的“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更有人赞誉她: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去万个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她的一首词,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2、走进作者,知人论世: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寓故国黍离之悲,情调感伤。给辛稼轩、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现传《漱玉词》。这是词人晚年避乱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所作。其时,丈夫赵明诚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已经53岁了,孑然一身,历尽乱离之苦,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二、教学新课

  1、读一读

  (1)听读,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2)跟读,注意读准词的节奏。

  (3)自由朗读,体会词人在词中流淌的情。(愁)

  (4)请一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愁情。

  (5)请学生以4人一小组用最能表现愁情的方式来演绎这首词。

  2、品一品(品味词的意境和体会作者的感情)

  (1)提问:你认为这首词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文眼)

  学生回答:愁

  (2)提问: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的愁绪?作者是怎样写愁的?

  学生回答:①“风住尘香花已尽”:风儿停了,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己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又是春意阑珊的季节。这句交待季节特征——暮春时节。

  ②“日晚倦梳头”:此句是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通过妇女特有的生活细节——倦于晨妆,反映了词人的满怀愁绪。

  (3)提问:“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闻说”、“也拟”’只恐’表达词人一种什么心理?

  学生回答:“闻说”、“也拟”、“只恐”欲抑先扬,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表达作者沉重、无奈的心理变化,道出哀愁之重。

  (4)提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两句中词人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仍然表达自己内心不解的哀愁?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比喻。词人创意出奇,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这种写法是——化虚为实。

  3、说一说。

  李清照的生活状况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中晚期,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李清照的愁情诗在其诗中占绝大多数。

  4、赏一赏:

  拓展迁移赏析《如梦令》、《醉花阴》

  其离愁表达的是一个卓异女性在封建时代满腹愁怨的生存状态;表现家国之愁的词倾吐的是一个女性对国破家亡的生命体验.

  5、理一理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唱一唱 歌曲:武陵春

  演唱:王笑微

  三、结束语:

  教师总结:

  此文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

  《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婚后不久的怀人之作。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四、教后反思:

  回想自己以前对诗歌的教学,基本上没有这么精细过。换句话说,以前教学诗歌主要是就诗歌论诗歌,要么简要讲解诗意及情感,要求学生背诵;要么是我句句赏析,学生动笔批注,不敢放手让学生动脑赏析。而今天教此节课,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一是让学生交流关于李清照的资料,为学*该词作铺垫。二是让学生自由吟读,赏析一句话。三是让学生自我商量朗读处理方式,课堂上出现了亮点。四是让学生自己回顾赏析的方法,自己总结表达愁绪的写作方法。

  可以说,一切是在我的引导下进行的,但一切又都是学生自我完成的。本节课,我差不多成了一个听众。

  原来,我以前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不过,为了这节课彻底地交给学生,我还是在前两天学*诗词的时候,用心良苦地作了一些铺垫的。例如,让学生学会根本诗歌描绘画面,学会作相关诗句*似联想,学会品析一个妙词等。正是因为在前面课堂上已经略有接触,所以,我让他们赏析时,先把钥匙交给了他们,他们终于在摸索中打开了大门。

  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本课至少有这样几个收获。

  一是了解了李清照其人,并感受了她的艺术特色。

  二是学得了一点赏析诗词的方法。

  三是积累了一批写愁的名句。


《武陵春》教学设计(5)份(扩展3)

——武陵春改写作文6篇

  连绵的战火无休无止,到处是流离失散的人群。生活总是不能安定下来,我的余生象风一样的飘零。

  经过了灿烂的早春时节,如今我更加感到季节的伤感。鲜花在风中凋零,她们的魂魄会飘向哪里?她们的躯体在尘土中**,淹没在污浊之中,这样的结局是否也是我的归宿呢。春将尽,万紫千红都退去了色彩,真的好无奈。无法挽回从前美好的时光,也无法让这些娇艳的花多开片刻。

  对着镜子,我的容颜一天天的变得苍老,双鬓的白发刻着我岁月的波痕,虽然我也曾竭力掩饰。每天的清晨我都梳理我的白发,希望能够找回一点昔日的印记,可那些精心地梳理依然无法掩饰我这张苍白疲倦的面容。

  身边还是那些我衷爱的东西,有深深的回忆相伴。记忆中的你一点都没有改变,可你又在那里。今日的你怎么变成了我的.记忆,我多想和你续弦弄诗,我多想和你品茗对月,往昔的美好日子,如今怎么都成了梦中的奢望,我翘首以盼的余生怎么能够没有你。说真的,没有你的日子我过的真是好累,还是不去想它了。如今的我,每件事都感到不顺心意,又有什么办法。

  太多的话哽咽在我的喉间,我一句也说不出口。你能感觉我脸上为你流下泪水的苦涩吗?泪水尚能成双,我却是孤单无助,我的痛楚能怨你吗?

  有人告诉我,两溪的春天景色很美,要我去看看,去散散心忘记我的烦恼。我也想去,只是去了对我会有用吗?美好的景色能否改变我的命运和人生。

  在两溪的河流之上,或许我能够驾驶着小舟畅游云雾,我的小舟能够驶向你的身边吗?我想寻找世外桃源,离开这战火纷扰的世间,和你在一起度过我的余生。

  一切都是幻想,我那盈满的思念,已经似秋日的硕果结满枝头,令我不堪重负。这叶小舟能够装下它的全部,我会为不能给你我的全部而懊丧。但我害怕沉重的思念会在这两溪的水滩里搁浅,或则随着流水而漂失,真的我害怕。只求千万不要让这样的事,在我的眼前发生。

  涓涓的水流又何尝能够负载我生命的重量。因为我的生命不是泥沙,而是巨石做成的丰碑,在它的上面刻着,只有一句誓言今生等着你。

  和暖的春风,静静地止住了春姑娘前进的步伐,也止住了那沁人心脾的花香,只留下了满地的落花。

  那断桥边,有这样一位女子,顺着落日的最后几缕光辉,倚靠着梳妆台,那缕缕显而易见的银丝,惨白的轮廓仿佛是哀伤的'凝聚。

  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映过那双哭的泣不成声的朦胧的双眼,我清晰地看见了她的内心世界。在断断续续的呢喃中,她忽隐忽现地看到双溪春光无限美好,所以想出去散散心,来排解她心中的哀愁。

  于是,她止住了哭声,慢慢地打开窗户,眼前早已被那沉深的暮色所覆盖。可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她衣单力薄地度过。一身素衣的她,迅速关上了窗户,抬头凝望着房间徘徊来去,即使那双溪多美丽,而她那盈满的思念,已经婉转似秋日的硕果结满了枝头,令她不堪重负。她并不相信美好的景色可以改变她的命运和人生。或许她能够驾着蚱蜢舟畅游天际,难道这叶扁舟能够装下她忧愁的所有吗?只怕是,这沉重的思念会在水滩里搁浅,抑或是随流水而远逝。但下一刻她便似乎看到溪边蚱蜢般的小舟,舟山似乎坐着沉默无语的自己,独自在浩荡水波中荡漾。那溪水似比愁更绵长,比海更深沉。

  此时,窗外静谧万分,晚春撩走了那沁人心脾的花香。当然,也带走了一个人寂寞的思念。

  春,像一个羞涩的小姑娘悄悄走去,春风一扫而过,尘土里还带有落花沁人心脾的微香。这香是多么柔情,多么温和,就像待字闺中的女子一般。

  蔚蓝蔚蓝的天空,洁白柔软的多多白云,还有一轮挂得老高、滚烫滚烫的太阳。啊,空气也不错,清新而淡雅。

  那里,一个衣着朴素但自身又带有气质的女子,安静地坐在梳妆台前。那一丝丝银发,那一道道皱纹,那忧郁的眼神似乎倾诉着无奈,那哀伤的神情仿佛隐藏着惆怅,那憔悴的面容满载无限的忧愁!

  她经历过国败家亡、家乡沦陷、丈夫病死、文物丧失的凄惨遭遇。漂泊他乡,无依无靠。她心中的哭向谁倾,她心中的愁向谁诉。她无时无刻不回忆那段美好的时光——与丈夫赵明诚过着安逸闲适的书斋生活,过着闲云野鹤般自由快乐的生活。

  可是,眼前景物依旧,但人事早已沧桑,只见她的泪珠如豆子般大小从她的脸颊纷纷落下,像断了线珍珠似的,心中的痛苦再也无法抑制。

  于是,她打开窗户,屋外草儿的清香迎面扑来,仿佛掩盖了她内心的忧伤,她擦干眼泪,整理了一下发丝,像是要出去的样子。哦,原来是想去双溪观赏春景,顺便寻得一处宣泄情感的去处。黄昏渐进,瑟瑟的冷风吹得她感到阵阵寒意。她的发丝,随风而动,她的内心又绝望了:恐怕双溪那蚱蜢般的小舟载不动她心中千丝万缕的愁绪。这沉重的思念或许在水里搁浅,或许随水流而去。

  窗外那沁人心脾的微香,多么柔情,多么温和。被这最后一缕春风撩去。她的情丝,也随着春风,向遥远的地方飞去。

  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落花的香气。

  旭日照射着的楼台上,站立着昂首仰视的她。惨白的轮廓仿佛是哀伤的凝聚,忧郁的眼神似乎倾诉着无奈。

  微风徐徐吹来,拂过也本已凌乱的头发。而她,依然默默的凝视着丈夫的遗物,感受着一年一度永不变的春景。想起受风雨摧残,落花已化成泥土;想起物是人非,自身的流荡无依。一股涩涩的酸味涌上心头,她微微张了张嘴,还未讲出一字半句,泪水,已夺眶而出。

  她,用尽一生的思念,去缅怀已逝世的丈夫,却再也唤不醒原来还存在的记忆。如今,只剩她只身一人,仰天长叹前人之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而后,潸然泪下……

  她从来不知道,对一个人的思念也能如此——慢慢成长。

  渐行渐远的是隐隐的伤痛……

  一切,都是因为他的肯定,世界才会如此美丽。而今,蓝天依旧,碧水常流,只是心爱的他,今日又何在?她永远不会忘记,他的身影和呼吸。因为,他们曾经那样紧紧的依偎在一起,任凭周遭的混乱世界对他们的压迫,任凭风吹雨打,任凭霜欺雪压。他们都不曾退却,仅仅因为,他们拥有彼此……

  她哭不尽的泪水已沾湿了他们的回忆,当她疲倦的时候,想着他,就可以给她的世界带来零星的'光明。每每如此,她遂低头垂吟:“莫道不肖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几度悲欢离合,她感叹世事的无常。然而她,却无力改变,一介女子布衣能有所为?

  恍惚中,她蓦地想到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正好,刹那间的喜悦,她也遂起游光,并打算乘轻快的山舟出游。借此让自己暂时忘记忧愁,融身于大自然的柔情之中,让和煦的微风来整理自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离愁别绪。体味生命仅有的快乐,哪怕,哪怕只是一瞬间,甚至是下一秒,她又必须回到“凄凄惨惨戚戚”的生活中,她只求——片刻的欢愉。

  可是,她转念一想,小小的轻舟能载得动如此之多的“愁”吗?连她自己都负荷不了的忧愁,这轻舟怎能载动。

  苦中寻乐而苦更甚。

  她轻轻地闭上双眼,嘴角扬起一丝微笑,却悄然发现,泪珠轻试过她的脸庞……

  原来,笑着哭最痛……

  她,斩断双翅,也要带着血和泪独自飞翔……

  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落花的香气。

  旭日照射着的楼台上,站立着昂首仰视的她。惨白的轮廓仿佛是哀伤的凝聚,忧郁的.眼神似乎倾诉着无奈。

  微风徐徐吹来,拂过也本已凌乱的头发。而她,依然默默的凝视着丈夫的遗物,感受着一年一度永不变的春景。想起受风雨摧残,落花已化成泥土;想起物是人非,自身的流荡无依。一股涩涩的酸味涌上心头,她微微张了张嘴,还未讲出一字半句,泪水,已夺眶而出。

  她,用尽一生的思念,去缅怀已逝世的丈夫,却再也唤不醒原来还存在的记忆。如今,只剩她只身一人,仰天长叹前人之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而后,潸然泪下……

  她从来不知道,对一个人的思念也能如此——慢慢成长。

  渐行渐远的是隐隐的伤痛……

  一切,都是因为他的肯定,世界才会如此美丽。而今,蓝天依旧,碧水常流,只是心爱的他,今日又何在?她永远不会忘记,他的身影和呼吸。因为,他们曾经那样紧紧的依偎在一起,任凭周遭的混乱世界对他们的压迫,任凭风吹雨打,任凭霜欺雪压。他们都不曾退却,仅仅因为,他们拥有彼此……

  她哭不尽的泪水已沾湿了他们的回忆,当她疲倦的时候,想着他,就可以给她的世界带来零星的光明。每每如此,她遂低头垂吟:“莫道不肖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几度悲欢离合,她感叹世事的无常。然而她,却无力改变,一介女子布衣能有所为?

  恍惚中,她蓦地想到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正好,刹那间的喜悦,她也遂起游光,并打算乘轻快的山舟出游。借此让自己暂时忘记忧愁,融身于大自然的柔情之中,让和煦的微风来整理自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离愁别绪。体味生命仅有的快乐,哪怕,哪怕只是一瞬间,甚至是下一秒,她又必须回到“凄凄惨惨戚戚”的生活中,她只求——片刻的欢愉。

  可是,她转念一想,小小的轻舟能载得动如此之多的“愁”吗?连她自己都负荷不了的忧愁,这轻舟怎能载动。

  苦中寻乐而苦更甚。

  她轻轻地闭上双眼,嘴角扬起一丝微笑,却悄然发现,泪珠轻试过她的脸庞……

  原来,笑着哭最痛……

  她,斩断双翅,也要带着血和泪独自飞翔……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连绵的战火无休无止,到处是流离失散的人群。生活总是不能安定下来,我的`余生象风一样的飘零。

  经过了灿烂的早春时节,如今我更加感到季节的伤感。鲜花在风中凋零,她们的魂魄会飘向哪里?她们的躯体在尘土中**,淹没在污浊之中,这样的结局是否也是我的归宿呢。春将尽,万紫千红都退去了色彩,真的好无奈。无法挽回从前美好的时光,也无法让这些娇艳的花多开片刻。

  对着镜子,我的容颜一天天的变得苍老,双鬓的白发刻着我岁月的波痕,虽然我也曾竭力掩饰。每天的清晨我都梳理我的白发,希望能够找回一点昔日的印记,可那些精心地梳理依然无法掩饰我这张苍白疲倦的面容。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身边还是那些我衷爱的东西,有深深的回忆相伴。记忆中的你一点都没有改变,可你又在那里。今日的你怎么变成了我的记忆,我多想和你续弦弄诗,我多想和你品茗对月,往昔的美好日子,如今怎么都成了梦中的奢望,我翘首以盼的余生怎么能够没有你。说真的,没有你的日子我过的真是好累,还是不去想它了。如今的我,每件事都感到不顺心意,又有什么办法。

  太多的话哽咽在我的喉间,我一句也说不出口。你能感觉我脸上为你流下泪水的苦涩吗?泪水尚能成双,我却是孤单无助,我的痛楚能怨你吗?


《武陵春》教学设计(5)份(扩展4)

——改写《武陵春》作文通用十篇

  昨天夜里风狂雨骤,一遍遍袭击着窗户,令窗户不住地打着寒战。你多次从睡梦中惊起,夜的清冷与孤寂袭来,使你面颊微微颤抖,却只能在无边的黑暗中无助地蜷成一团。

  你再一次入梦,见到了一些人,一些事,在一片朦胧的泪光中浮现、晃动,有些许并不清晰的伤痛。醒来时,已是日上三竿。打开窗,阳光猛地一揽,就将你搂入怀中。风雨都已消失,仿佛从未出现过。只有窗外零落的花瓣和尘土中飘散的淡淡香气,才使你记起昨夜难言的惊恐。你望向一棵树,却发现树上的花不知何时已落尽,那些本该存得更长久些的生命,竟在这错误的时节如此轻易地逝去。你垂头默叹,却不仅仅是怜惜这落花。

  你扶着桌子来到梳妆台前,艰难地坐下,那把木梳沉得你无力举起。一头青丝中竟也有了不少银白的斑驳。你久久注视着铜镜中有些颓唐的自己,一双疲惫不堪的眼睛侵蚀着你,你觉得自己已是一具空壳。

  窗外一声鸟鸣,忽然将你唤醒,你想起这还是春天。你依旧记得,多年前的春天,你和他走在故土上,阳光如羽毛般轻柔,一片一片飘落在你的发梢和衣裳。耳边也是鸟鸣,似要诉说春日所有的美好情怀。你和他只是相视一笑,感觉和对方、和这个地方、和这春日融为一体。那样*静而安心。而现在,你只能独自聆听这另一方土地上的鸟鸣,望着似曾相识的春日风景。你的心像被什么攥住似的,疼痛地收作一团,心中只想着四个字:“物是人非”。有太多痛,你难以言说;有太多伤,你欲语还休。你只是轻叹一声,千言万语化作清泪两行。

  “听说双溪那边春色正好,去乘舟散散心也好罢。”你这样对自己说。但下一刻,你便似乎看到了双溪边蚱蜢般的小舟,舟上坐着沉默无语的自己,独自在浩荡水波中飘荡。那溪水似比愁更绵长,比苦还要深沉。

  你说这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却说你愁如流水苦若舟,你是孤独漂流的舟中人,是它们载着你。

  拉开西窗,外面的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遍地的残花,随风卷动。坐着妆台前,铜镜中那女子到底是谁?竟然如此衰老,一头愁丝较为散乱披巾,抬起故友赠的桃木梳,企图将愁丝梳顺,将忧愁理直,却发现,只是徒劳。“而已,而已,就算直了也无人欣赏,还不如随它来到”干脆学会放下梳子,带著三千烦恼丝,回身出闺阁,任其飘飞去吧。

  昨晚,不知什么时候刚开始雨天,点点滴滴霖霪,点点滴滴霖霪,愁损东北人。风中掺杂着微微花香,痛惜只求残花香。

  风过,风止;裙扬,裙歇;花飞,落花。

  她折腰,捡起一片落花,好像听见他豪放的欢笑声:“汝,是不是为落花而哀愁?而已,春去春回,花落花开,什么时候不是这样?”

  抬起头,那了解的身影。他回身——那精美的五官,那高挺的鼻梁骨,那深邃的眼睛。“夫人,你看看,落红并不是绝情物,2020年春季,它会以别种面貌与春季相会,因此 啊,你不要老皱着眉头!见你一面那深锁的眉心,为夫心都疼死了!”

  她朝他跑去,她想再一次靠在他的胸口,听着那强大的心脏跳动。她想靠在他的肩膀上,再一次体会“绣面玉兰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他笑着看见她。伸出两手,提前准备迎来他的娇妻。当她认为抓到他的手时——却扑空了,他不见了、不见了……

  她环顾院落四周,略微蹙起了眉梢,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幽幽讲到:“又仅仅幻觉,仅仅幻觉罢了。呵呵呵。”国终破,家终灭,雁终过,只留愁绪伴我心。雨,又淅淅地底了,她已分不清楚脸部的水,究尽是泪還是雨……

  泪尚能双,但我可以与谁共?

  曾听朋友详细介绍双溪春天的美景,我曾经想要去游玩一番,看可否将对他的想念稍降低一点,但是春纵在,与谁同?少了他,再美丽的景也是过眼云霄吧。而已,我还是独倚空闺,叹以逝残春把。

  望明月,仰头饮。今夜以醉入睡吧!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珠从眼尾滑掉“啪”掉在地面上,摔得四分五裂……

  他与她共乘一叶扁舟,他在船头,她在船尾。他忧郁的眼神,风吹雨打淡退了琉璃热闹。沉定了,他眼光中的忧愁,仅是几尺之遥,她却害怕走以往,她怕。这也是幻觉,这仅仅幻觉。相比看不见,她宁可那样远远地看见她……

  “夫人,别再为落花而愁……”

  任一世繁华绚丽如花

  任一地孤独落寞成秋

  黄泉路,夜忘川,奈何桥。

  我碜着小步子过去,向奈何桥头。石桥下暗红色的河水无声流淌,遥遥望去,对面盛开的彼岸花像是绘着延伸到天边的火焰,花瓣似风幔低徊飘转。

  我穿着一身绣着锦纹的白衣,在暗红天地为衬下着实像极了一捧深雪。无暇欣赏美景,我只想寻得一人。

  “词女之夫,词女之夫……”声音续断。我顾不得一切,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我便早已将任何事情都置身事外。

  那奈何桥头,是否走过一个名叫赵明诚的鬼魂?唯怕饮下一碗苦涩的孟婆汤之后,他便将前尘过往连同着我一并忘却,再相逢时已是陌路。

  清醒一瞬,我突然间想起明诚曾日日在我身边絮叨一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他说这是我俩的缘。一个幻境,铸造两个天边的遥望。

  卦不敢算尽,畏天道无常。谁的寂寞覆我华裳,谁的华裳覆我肩膀。

  轻垫着小步走到妆奁前,竟被铜镜中的自己吓了些许,早已变得这么憔悴。我抬手握住那竟有些微泛黄的桃木篦,却怎么也抬不起,索性放下看着镜中的瘦弱的自己。那双眸子中仿佛隔了千山万水,竟有些看不清。

  我轻转铜镜一些,用手挑起几缕青丝,竟有几根白丝扰了进。发丝从指甲掠过,铜镜中我仿佛看到了身后之人在为我梳洗。

  转头看向窗外,风悄然也停住了肆虐的步伐,院中和着杂物的泥土竟然多了几分落花的香味,大概是觉到我的梦了。偏偏飞舞的桃花却已落尽,心中也仿佛被东西堵塞住,久久不能喘息。都落了,在这阳春时节。

  花谢了,明年还会再开;人伤了,明年还会再好;过去了,就是一辈子的事。人事已变,何苦纠缠。想我这一生傲加多言,现竟一滴泪花都不曾再现。

  闻听双溪春色好,现在也正巧是阳春三月。我孤身前往,也曾想过在那里不住一切束缚,划起小船在湖边赏春,看一看这大好景色。但也只能够在心中慰已。

  转身离去,不愿乘坐。只因我怕那如蚱蜢般大小的船儿载不动我这悲伤。

  停住脚步,被肆玩的孩童撞了个正着。我扶起孩子,心里却多了几分悲伤与欣喜。在这兵荒马乱时候,竟也有人能玩的.如此开心,竟也有人能赏花看春。

  微抬起头,仿佛看见远方凉亭下良人对言,嘴角竟有了多年未见的扬抬。

  我不再迟疑,转身离去。

  身后,风止,漫天满地花舞终归寂然。

  独自徘徊在凄凉的小院子里,感受清晨凉风吹过;风吹落了花,留下淡淡的余香夹杂着泥土的芬芳;可终究还是花谢,又有谁怜?

  太阳升起,余晖拂过天边,天不早了!我拿起镜子,执起木梳滑过发丝却又放下;“为谁呢?算了吧。无人欣赏,无景可欢;还将就什么梳妆打扮?不过尔尔。”

  望尽天边,晴空依旧。院子里依旧是你我栽下的花花草草,经风一吹,迎风摇摆。一切依旧,可你不在了!为了我们的国家,你和他一同逝了!只留下我和这满院的回忆悲凉。

  人说触景生情,我却无动于衷?想起昔日幕幕,现在也是万事皆空!想叹几句泪却先流!或许不说更好。

  听闻双溪春景美丽,花开芬芳,我想乘船一游!或许忘身于景可以减几许清愁。

  只是‘剪不断,理还乱。’这无尽的愁何以忘却?那小舟之小可难容下。

  你走了,国破了;我就像浮草一般流离于乱世,回味着无限的愁。

  顺着我的目光,正看见宅内有一位女子,顺着落日的最后几缕光辉,倚靠着妆台,在梳头:那缕缕显而易见的银丝,惨白的轮廓仿佛是哀伤的凝聚,忧郁的眼神似乎秦素着无奈。

  仿佛在她的惆怅中,我看到了这样一幕:那年,正是北方女真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难逃。他和她的丈夫也随难民流落江南,漂流异地,多年劳心尽力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可是,突如其来的是怎么可能只有这些?靖康之变的同一年,丈夫因为在一次城中叛乱缒城逃跑,使得她对其心灰意冷,道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与天吟。而丈夫也自感羞愧,留下了“过阙上殿······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的遗信,郁郁离开了人世。

  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映过那双哭得像熟透烂桃般的眼朦,我清晰地看见了:原来是易安啊!

  “明诚,你的离开在你眼里是解脱,而我呢,只身一人面临山河破碎,没有你,只对于我的空寂,缕缕苍衰的白发,这是多麽的悲哀啊。”是啊,一介女子布衣能有所为?

  在断断续续的呢喃中,她又猛然想起有邻人大嫂告诉她,此时两溪的春光无限好,也想让她出去走走散散心,因为大嫂也看着淸照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脸庞,也有些着急,希望这样多多少少也排遣她的`忧愁啊!

  于是,她止住了哭声,漫漫地打开窗户,眼前早已被布满深沉的暮色所覆盖。奇怪的是,天上星辰也没有点亮黑夜的灯,凉风吹来,让她不寒而栗。可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她衣单力薄而度过。这黑色的浓重又反而雪上浇了一泼似冰水般的惆怅。一身素衣的她,迅速关上了窗,抬头凝望着房间徘徊来去,“即使那双溪有多美,而我那盈满的思念,已经婉转似秋日的硕果结满了枝头,令我不堪重负。我并不相信美好的景色能改变我的命运与人生。在两溪河流之上,或许我能够驾驶着小舟畅游云雾。难道这叶小舟能够装下我的忧愁的所有吗?只怕是,这沉重的思念会在水滩里搁浅,或则是随流水而漂流。

  “这真的令我害怕啊!我炽热的心已是烧焦了的黑炭。只求千万不要让这样的事在我的身上发生!”她的脸色变得有些惊恐,心有余悸般的自言自语道。

  其时,窗外静谧时分。晚春撩走了那沁人心脾的花香。即使这样,落花化作春泥依然香如故。可是,涓涓的水流却负载了易安生命的重量。

  风停了,空气中散发着花的清香。枝头上的花已经凋落殆尽。她们的魂魄将飘向何方?她们的躯体在尘土中**,淹没在污浊之中,这样的结局是否也是我的归宿呢。春将尽,万紫千红都退去了色彩,真的好无奈。无法挽回从前美好的时光,也无法让这些娇艳的花儿多停留片刻。经过了灿烂的早春时节,如今我却越发感到季节的伤感。

  天色已晚,夕阳西下,我抬头望着窗外,心中的失落感油然而生。我已无心梳理,任头发散乱的披在肩上,正如我此刻的心情一般杂乱无章。

  一切的景物仍旧没有任何的改变,但人事全非。

  我与爱人早已是阴阳相隔。对着他的灵位想与他说话,可是我的心却在颤抖,还未等开口,便潸然泪下。太多的话哽咽在我的喉间,却难以说出口。

  泪水尚能成双,我却是孤单无助,唯有深深的回忆与我相伴……

  对着镜子,我的容颜一天天变得苍老,双鬓的白发刻着我岁月的波痕,虽然我也曾竭力掩饰。每天清晨时分,我都梳理着那满头的白发,希望能够找回一丝昔日的印记,可那些精心地梳理却依然无法掩饰我苍老的面容。

  有人告诉我,双溪春天的景色很美,也曾经打算到那里划着小船欣赏这春天的美景,让那春景推事我所有的悲,让水波冲走我所有的痛。

  只是我心中装着太多的忧愁,而那形似蚱蜢的小船难以承载我内心的无限的惆怅。我害怕沉重的思念会在这双溪的水滩中搁浅,或随着流水而漂失。??人已去,徒流泪。尘世间,多忧愁。风已散,花凋落,香依在,惜花走。拂起衣袖,摘下枝头的独花,放在耳畔,倾听花的苦语,倾诉人的哀思。让花上的泪花伴月下人走过余生,去寻找尘土下的残花……

  春,像一个羞涩的小姑娘悄悄走去,春风一扫而过,尘土里还带有落花沁人心脾的微香。这香是多么柔情,多么温和,就像待字闺中的女子一般。

  蔚蓝蔚蓝的天空,洁白柔软的多多白云,还有一轮挂得老高、滚烫滚烫的太阳。啊,空气也不错,清新而淡雅。 那里,一个衣着朴素但自身又带有气质的女子,安静地坐在梳妆台前。那一丝丝银发,那一道道皱纹,那忧郁的眼神似乎倾诉着无奈,那哀伤的神情仿佛隐藏着惆怅,那憔悴的面容满载无限的忧愁!

  她经历过国败家亡、家乡沦陷、丈夫病死、文物丧失的凄惨遭遇。漂泊他乡,无依无靠。她心中的哭向谁倾,她心中的愁向谁诉。她无时无刻不回忆那段美好的时光——与丈夫赵明诚过着安逸闲适的书斋生活,过着闲云野鹤般自由快乐的生活。

  可是,眼前景物依旧,但人事早已沧桑,只见她的泪珠如豆子般大小从她的脸颊纷纷落下,像断了线珍珠似的,心中的痛苦再也无法抑制。

  于是,她打开窗户,屋外草儿的清香迎面扑来,仿佛掩盖了她内心的忧伤,她擦干眼泪,整理了一下发丝,像是要出去的样子。哦,原来是想去双溪观赏春景,顺便寻得一处宣泄情感的去处。黄昏渐进,瑟瑟的冷风吹得她感到阵阵寒意。她的发丝,随风而动,她的内心又绝望了:恐怕双溪那蚱蜢般的小舟载不动她心中千丝万缕的愁绪。这沉重的思念或许在水里搁浅,或许随水流而去。

  窗外那沁人心脾的微香,多么柔情,多么温和。被这最后一缕春风撩去。她的情丝,也随着春风,向遥远的地方飞去。

  天大亮,空寂无人的林地,孤独的野草疯长着它的思念。浮云流萦天边,野花的花瓣早已落尽,只剩下几根细小的茎在风中摇曳着,显得格外凄凉。断了,树枝断了,留下树干孤零零的留在那。风吹来,树干发出“沙沙”的响声,似怒号,又似悲泣,多美,又易碎。

  我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景色,看看树,看看花,可眼里只剩了繁华落尽的枝干,什么都没了……细闻,能闻到一丝丝花香,不经意地从泥土里散发出来。太阳,已经起得很高了,可是我还是不想梳头,应该是因为心里有过多愁苦吧?也说不出来了,只能把思绪投向远方。眼前的景物虽还是一样,依然是树、花、草……可如今已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了,事不一样了,人也是。总是想说些什么,但未开口,泪已经像断线的珠子一般,“叭哒哒”地流了下来,打湿了一片……

  听说浙江的双溪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花红柳绿,百鸟争鸣,真是令人向往,我也希望能像无忧无虑的游客一样,乘坐轻舟去那里自由自在地玩耍,没有任何的烦恼。那才是真正的生活啊!在那生机勃勃的春天里玩耍,那才是真正的享受啊!更何况是在那么美丽的地方呢?可这毕竟只是空想,因为那里的蚱蜢船是这么的细小,这么的轻,怎能载动我那宛如滔滔江水一般的愁苦呀!我轻叹一口气,把目光转向了天空……

  顺着我的目光,正看见宅内有一位女子,顺着落日的最后几缕光辉,倚靠着妆台,在梳头:那缕缕显而易见的银丝,惨白的轮廓仿佛是哀伤的凝聚,忧郁的眼神似乎秦素着无奈。

  仿佛在她的惆怅中,我看到了这样一幕:那年,正是北方女真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难逃。他和她的丈夫也随难民流落江南,漂流异地,多年劳心尽力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可是,突如其来的是怎么可能只有这些?靖康之变的同一年,丈夫因为在一次城中叛乱缒城逃跑,使得她对其心灰意冷,道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与天吟。而丈夫也自感羞愧,留下了“过阙上殿······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的遗信,郁郁离开了人世。

  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映过那双哭得像熟透烂桃般的眼朦,我清晰地看见了:原来是易安啊!

  “明诚,你的离开在你眼里是解脱,而我呢,只身一人面临山河破碎,没有你,只对于我的空寂,缕缕苍衰的'白发,这是多麽的悲哀啊。······”是啊,一介女子布衣能有所为?

  在断断续续的呢喃中,她又猛然想起有邻人大嫂告诉她,此时两溪的春光无限好,也想让她出去走走散散心,因为大嫂也看着?[照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脸庞,也有些着急,希望这样多多少少也排遣她的忧愁啊!

  于是,她止住了哭声,漫漫地打开窗户,眼前早已被布满深沉的暮色所覆盖。奇怪的是,天上星辰也没有点亮黑夜的灯,凉风吹来,让她不寒而栗。可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她衣单力薄而度过。这黑色的浓重又反而雪上浇了一泼似冰水般的惆怅。一身素衣的她,迅速关上了窗,抬头凝望着房间徘徊来去,“即使那双溪有多美,而我那盈满的思念,已经婉转似秋日的硕果结满了枝头,令我不堪重负。我并不相信美好的景色能改变我的命运与人生。在两溪河流之上,或许我能够驾驶着小舟畅游云雾。难道这叶小舟能够装下我的忧愁的所有吗?只怕是,这沉重的思念会在水滩里搁浅,或则是随流水而漂流。

  “这真的令我害怕啊!我炽热的心已是烧焦了的黑炭。只求千万不要让这样的事在我的身上发生!”她的脸色变得有些惊恐,心有余悸般的自言自语道。

  其时,窗外静谧时分。晚春撩走了那沁人心脾的花香。即使这样,落花化作春泥依然香如故。可是,涓涓的水流却负载了易安生命的重量。

    初三:沈佳萍

  花带着遗憾飘然落下,风却不留痕迹地将她遗留的丁点馨香揉进空气,尘土中。这翻景象让我心中的愁更沉,更重。风似乎也不愿看这萧条,肃穆的意境,轻飘飘的走了,像她来时那样,轻巧无声。


《武陵春》教学设计(5)份(扩展5)

——武陵春·春晚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5份

  原文

  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宋代〕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风停了,花儿已凋落殆尽,只有尘土还带有花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注释

  武陵春:词牌名,又作“武林春”、“花想容”,双调小令。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句三*韵。这首词为变格。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一作“春”。日晚:一作“日落”,一作“日晓”。梳头:古代的妇女*惯,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梳妆打扮。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先:一作“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说:一作“道”。“尚好”:一作“向好”。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拟:准备、打算。轻舟:一作“扁舟”。舴艋(zé měng)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赏析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历来写愁之作颇多:或直抒胸臆,“驾言出游,1写我忧”(《诗·邶风·泉水》);或巧用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或融愁于景,“槛菊愁烟兰泣而,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蝶恋花》);……这些都饶有趣味,各具特色。李清照的《武林春》,同样写愁,却能自铸新辞,1其委婉纤曲的艺术手法,巧妙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家,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流而成为后人盛传的抒愁佳篇。

  此词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当时北国沦陷,丈夫亡故,词人只身流寓浙江金华。这首词表达的就是这种国破家亡的满腔忧愁。词虽仅在末尾出现一个“愁”字,而“愁”细在是贯穿全篇的主题线索。整首词写得极其含蓄委婉,又起伏变化,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黄了翁《蓼园词话》),充分体现了婉约词派的特色,耐人品味。

  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意不过风吹落花而已,然仔细想来,“风住”,则在此之前曾是风狂雨骤之时,词人定被风雨锁在室内,其忧闷愁苦之家已可想而知(同时为下文“也拟泛轻舟”作伏笔)。“尘香”,则天已转晴,落花成泥,透而出对美好景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家。“花已尽”既补说“尘香”的原因,又将“愁”意推向更深一屋,大有“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一句三折,顿挫有致。“日晚倦梳头”,日高方起,又无心家梳发。这看似违背常理的细节描写,正好写出了作者在国痛家恨的环境压力下那种不待明言,难1排遣的凄惨内心。环顾四周,丈夫遗物犹在,睹物思人,念及北国故乡;而“物是人非”,景非昔同,不禁悲流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落寞,故用“事事休”三字来概括。这一切真不知流何说起,正想要说,眼泪早已扑籁而下,“欲语泪先流”一句,已抑不住悲家喷涌而来,可谓“肠一日而九回”,凄婉动人。词至此收缩上片,一腔愁苦高潮暂告段落。

  “闻说双溪春尚好”,语气陡然而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现在却“也拟泛轻舟”了,似乎是微而一霎喜悦,心波叠起。然“闻说”,只流傍人处听说而已,可见自己整日独处,无1为欢;照应了上片“风住”“日晚”两句。“尚”、“也拟”,说明词人萌动了游春解愁的念想。但人未成行,心绪又转:“只恐”双溪舟小,载不动那么多愁苦。那么只有闭门负忧,独自销魂了。上文“欲语泪先流”一句至此便点出缘由。总起来看,整段下片,大意是说小小春游,不足1慰藉词人天大之愁。然作者却善于通过“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吞吐盘旋,翻腾挪转,“一转一深,一深一妙”(刘熙载《艺概》),把自己在特殊环境下顷刻间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家意婉绝,回肠荡气。

  最后两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愁”本是心中之事,抽象之物,只可意会,难1捉摸。如今作者却意想天开地将它装上小船,给人一种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而且还怕愁太重,小船载不动,则愁又显得有重量了;再联系前句的“轻”字,似乎还可看到这小船在重愁堆挤下被慢慢压向水面之状,流而获得了一种动态感。其化虚为细,语意新奇,想象惊人,细在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李清照是极擅长写愁的。除本词将愁写成有形体、重量、动态外,她还在其它词里将愁写得有长度:“如今更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有浓度:“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满庭芳》)等等。这些都形象传神,韵味幽深。

  《武陵春》一词,流一个侧面反映了兵荒马乱中人们共有的离恨别绪。李清照将时代的悲哀用巧妙的手法融进了自己有限的艺术境界里,流而使本词具有了典型性。因此这首词不仅获得了艺术审美价值,而且也赢得了社会审美意义。(江林昌)

  鉴赏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这一评论告诉我们,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正确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错误的了;美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丑的了。象“双桨”两句,又是“别离船”,又是“一天烦恼”,惟恐说得不清楚,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难于被人接受。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巧”之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从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艺必须有所继承,同时必须有所发展的基本道理来。

  这首词的整个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处。欧阳修《采桑子》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周邦彦《望江南》云:“游妓散,独自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作法相同,可以类比。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这就是这三首词在布局上的共有特点。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从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说以前一阶段情景的结束,欧、李两词是说春光已尽,周词是说佳人已散。在未尽、未散之时,芳菲满眼,花艳掠目,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已散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这样开头,岂不是把可以写的东西都扫除了吗?及至读下去,才知道下面又发生了另外一番情景。欧词则写暮春时节的闲淡愁怀,周词则写独步回堤直至归去的凄凉意绪,李词则写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而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现的,也是最动人的部分,所以叫做“扫处即生”。这好比我们去看一个多幕剧,到得晚了一点,走进剧场时,一幕很热闹的戏刚刚看了一点,就拉幕了,却不知道下面一幕内容如何,等到再看下去,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赶上了全剧中最精采的高潮部分。任何作品所能反映的社会人生都只能是某些侧面。抒情诗因为受着篇幅的限制,尤其如此。这种写法,能够把省略了的部分当作背景,以反衬正文,从而出人意外地加强了正文的感染力量,所以是可取的。(沈祖棻)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原文: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注释

  ⑴此词在《诗词杂俎本·漱玉词》、《类编草堂诗余》、《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文体明辨》、《古今名媛汇诗》、《词的》、《啸余集》、《古今女史》、《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城县志》、《花镜隽声》、《见山亭古今词选》、《诗余神髓》、《古今图书集成》、《同情词集选》题作“春晚”,《彤管遗编》、《彤管摘奇》、《名媛玑隽》题作“暮春”,《词学筌蹄》题作“春暮”,《词汇》题作“春晓”,《词鹄》调作“武陵春第二体”。赵万里辑《漱玉词》云:“至正本《草堂诗余》前集上如梦令后接引此阕,不注撰人。玩意境颇似李作,姑存之。”(案明成化本、荆聚本、陈钟秀本、杨金本《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此首俱无撰人,与至正本同),《古今断肠词选》卷二又误以此首为马洪所作。

  ⑵“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已尽”,《词谱》、清万树《词律》作“春已尽”。

  ⑶“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⑷“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三国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宋贺铸《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鸾肠易断,宝勒空回。”

  ⑸“泪先”,《彤管遗编》、《彤管摘奇》作“泪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⑹“闻说”,清叶申芗辑《天籁轩词选》作“闻道”。“春尚好”,明程明善辑《啸余谱》作“春向好”。“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浙江通志》卷十七《山川九》引《名胜志》:“双溪,在(金华)城南,一曰东港,一曰南港。东港源出东阳县大盆山,经义乌西行入县境,又汇慈溪、白溪、玉泉溪、坦溪、赤松溪,经石碕岩下,与南港会。南港源出缙云黄碧山,经永康、义乌入县境,又合松溪、梅溪水,绕屏山西北行,与东港会与城下,故名。”

  ⑺“拟”,准备、打算。“也拟”,也想、也打算。宋姜夔《点绛唇》:“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辛弃疾《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轻舟”,《汇选历代名贤词府》、清陆昶《历朝名媛诗词》作“扁舟”。

  ⑻“舴艋”,小舟也,见《玉篇》及《广韵》。“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艺文类聚》卷七一·南朝宋《元嘉起居注》:“余姚令何玢之造作*牀,乘船舴艋一艘,精丽过常。”唐张志和《渔夫》词:“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又“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宋《金奁集·黄钟宫·渔夫词(十五首)》:“舴艋为家无姓名,胡芦中有瓮头青。”元吴镇《渔夫》词:“舴艋为舟力几多。江头云雨半相和。”

  ⑼“载”,清万树《词律》:“《词统》、《词汇》俱注‘载’字是衬,误也。词之前后结,多寡一字者颇多,何以见其为衬乎?查坦庵作,尾句亦云‘流不尽许多愁’可证。沈选有首句三句,后第三句*仄全反者,尾云‘忽然又起新愁’者,“愁从酒畔生”者,奇绝!案:‘流不尽’句,见赵师侠《武陵春·信丰揖翠阁》词。赵师侠,又名师使,有《坦庵长短句》。”“载不动”句,宋郑文宝《杨柳词》:“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赏析:

  赏析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赏析二

  历来写愁之作颇多:或直抒胸臆,“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邶风·泉水》);或巧用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或融愁于景,“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蝶恋花》);……这些都饶有趣味,各具特色。李清照的《武林春》,同样写愁,却能自铸新辞,以其委婉纤曲的艺术手法,巧妙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从而成为后人盛传的抒愁佳篇。

  此词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当时北国沦陷,丈夫亡故,词人只身流寓浙江金华。这首词表达的就是这种国破家亡的满腔忧愁。词虽仅在末尾出现一个“愁”字,而“愁”实在是贯穿全篇的主题线索。整首词写得极其含蓄委婉,又起伏变化,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黄了翁《蓼园词话》),充分体现了婉约词派的特色,耐人品味。

  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意不过风吹落花而已,然仔细想来,“风住”,则在此之前曾是风狂雨骤之时,词人定被风雨锁在室内,其忧闷愁苦之情已可想而知(同时为下文“也拟泛轻舟”作伏笔)。“尘香”,则天已转晴,落花成泥,透露出对美好景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花已尽”既补说“尘香”的原因,又将“愁”意推向更深一屋,大有“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一句三折,顿挫有致。“日晚倦梳头”,日高方起,又无心情梳发。这看似违背常理的细节描写,正好写出了作者在国痛家恨的环境压力下那种不待明言,难以排遣的凄惨内心。环顾四周,丈夫遗物犹在,睹物思人,念及北国故乡;而“物是人非”,景非昔同,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落寞,故用“事事休”三字来概括。这一切真不知从何说起,正想要说,眼泪早已扑籁而下,“欲语泪先流”一句,已抑不住悲情喷涌而来,可谓“肠一日而九回”,凄婉动人。词至此收缩上片,一腔愁苦高潮暂告段落。

  “闻说双溪春尚好”,语气陡然而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现在却“也拟泛轻舟”了,似乎是微露一霎喜悦,心波叠起。然“闻说”,只从傍人处听说而已,可见自己整日独处,无以为欢;照应了上片“风住”“日晚”两句。“尚”、“也拟”,说明词人萌动了游春解愁的念想。但人未成行,心绪又转:“只恐”双溪舟小,载不动那么多愁苦。那么只有闭门负忧,独自销魂了。上文“欲语泪先流”一句至此便点出缘由。总起来看,整段下片,大意是说小小春游,不足以慰藉词人天大之愁。然作者却善于通过“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吞吐盘旋,翻腾挪转,“一转一深,一深一妙”(刘熙载《艺概》),把自己在特殊环境下顷刻间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意婉绝,回肠荡气。

  最后两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愁”本是心中之事,抽象之物,只可意会,难以捉摸。如今作者却意想天开地将它装上小船,给人一种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而且还怕愁太重,小船载不动,则愁又显得有重量了;再联系前句的“轻”字,似乎还可看到这小船在重愁堆挤下被慢慢压向水面之状,从而获得了一种动态感。其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想象惊人,实在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李清照是极擅长写愁的。除本词将愁写成有形体、重量、动态外,她还在其它词里将愁写得有长度:“如今更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有浓度:“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满庭芳》)等等。这些都形象传神,韵味幽深。

  《武陵春》一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兵荒马乱中人们共有的离恨别绪。李清照将时代的悲哀用巧妙的手法融进了自己有限的艺术境界里,从而使本词具有了典型性。因此这首词不仅获得了艺术审美价值,而且也赢得了社会审美意义。(江林昌)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辨》:“词意写的是暮春三月景象,当做于绍兴五年三月。”又《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年谱》:“绍兴五年乙卯,金人犯滁州,围亳州。壬午,伪齐犯安丰,韩世忠游击金人于大仪镇,败之。乙丑,金人困承州,又围濠州,高宗如*江。”李清照《打马图》序云:“今年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浙江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不失所。易安居士自临安泝江,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邸。”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鉴赏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这一评论告诉我们,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正确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错误的了;美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丑的了。象“双桨”两句,又是“别离船”,又是“一天烦恼”,惟恐说得不清楚,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难于被人接受。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巧”之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从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艺必须有所继承,同时必须有所发展的基本道理来。

  这首词的整个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处。欧阳修《采桑子》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周邦彦《望江南》云:“游妓散,独自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作法相同,可以类比。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这就是这三首词在布局上的共有特点。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从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说以前一阶段情景的结束,欧、李两词是说春光已尽,周词是说佳人已散。在未尽、未散之时,芳菲满眼,花艳掠目,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已散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这样开头,岂不是把可以写的东西都扫除了吗?及至读下去,才知道下面又发生了另外一番情景。欧词则写暮春时节的闲淡愁怀,周词则写独步回堤直至归去的凄凉意绪,李词则写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而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现的,也是最动人的部分,所以叫做“扫处即生”。这好比我们去看一个多幕剧,到得晚了一点,走进剧场时,一幕很热闹的戏刚刚看了一点,就拉幕了,却不知道下面一幕内容如何,等到再看下去,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赶上了全剧中最精采的高潮部分。任何作品所能反映的社会人生都只能是某些侧面。抒情诗因为受着篇幅的限制,尤其如此。这种写法,能够把省略了的部分当作背景,以反衬正文,从而出人意外地加强了正文的感染力量,所以是可取的。(沈祖棻)

  原文: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注释

  ⑴此词在《诗词杂俎本·漱玉词》、《类编草堂诗余》、《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文体明辨》、《古今名媛汇诗》、《词的》、《啸余集》、《古今女史》、《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城县志》、《花镜隽声》、《见山亭古今词选》、《诗余神髓》、《古今图书集成》、《同情词集选》题作“春晚”,《彤管遗编》、《彤管摘奇》、《名媛玑隽》题作“暮春”,《词学筌蹄》题作“春暮”,《词汇》题作“春晓”,《词鹄》调作“武陵春第二体”。赵万里辑《漱玉词》云:“至正本《草堂诗余》前集上如梦令后接引此阕,不注撰人。玩意境颇似李作,姑存之。”(案明成化本、荆聚本、陈钟秀本、杨金本《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此首俱无撰人,与至正本同),《古今断肠词选》卷二又误以此首为马洪所作。

  ⑵“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已尽”,《词谱》、清万树《词律》作“春已尽”。

  ⑶“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⑷“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三国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宋贺铸《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鸾肠易断,宝勒空回。”

  ⑸“泪先”,《彤管遗编》、《彤管摘奇》作“泪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⑹“闻说”,清叶申芗辑《天籁轩词选》作“闻道”。“春尚好”,明程明善辑《啸余谱》作“春向好”。“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浙江通志》卷十七《山川九》引《名胜志》:“双溪,在(金华)城南,一曰东港,一曰南港。东港源出东阳县大盆山,经义乌西行入县境,又汇慈溪、白溪、玉泉溪、坦溪、赤松溪,经石碕岩下,与南港会。南港源出缙云黄碧山,经永康、义乌入县境,又合松溪、梅溪水,绕屏山西北行,与东港会与城下,故名。”

  ⑺“拟”,准备、打算。“也拟”,也想、也打算。宋姜夔《点绛唇》:“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辛弃疾《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轻舟”,《汇选历代名贤词府》、清陆昶《历朝名媛诗词》作“扁舟”。

  ⑻“舴艋”,小舟也,见《玉篇》及《广韵》。“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艺文类聚》卷七一·南朝宋《元嘉起居注》:“余姚令何玢之造作*牀,乘船舴艋一艘,精丽过常。”唐张志和《渔夫》词:“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又“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宋《金奁集·黄钟宫·渔夫词(十五首)》:“舴艋为家无姓名,胡芦中有瓮头青。”元吴镇《渔夫》词:“舴艋为舟力几多。江头云雨半相和。”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