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2-02 00:00:00 教学反思

武陵春教学反思1

  《武陵春》选自《李清照集校住》,本词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的痛苦和不幸颇为震撼人心,它充分体现了*古典美学的特殊境界——─悲音之美。这种心境,作为初三的学生很难融入其中,从教学前教师的困惑至教学中出现的冷场,课后反思,觉得力挽狂澜,扭转课堂乾坤的是教师适时的动情范读,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也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而后学生自由诵读则让他们渐渐触摸到了诗人的心灵。

  为了达到目的同时结合诗词的教学要求,备课上课时重点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似乎得到了一些效果,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受。

  1、知人论世,任何一篇流传下来的文章都与作者的身世,作者的经历,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武陵春》更是这样的一篇文章。为了让学生更早地介入李清照的作品,在预*阶段就让学生去查找有关李清照的资料,感受诗词背后的故事。在上课的时候,不时插入与作品有关的资料。特别是读到“日晚倦梳头”时,插入“翻书赌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对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并曾过着风花雪月般生活的眷侣,此时最爱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离开了自己,再怎么梳妆打扮也已无人欣赏,当然是“倦梳头”了。在读到“只恐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时,插入作者的身世经历;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

  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这时她已经53岁了。试问,一个垂垂暮年的孤独、柔弱灵魂如何能承受得起这许多愁。这些资料的介绍及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的积累,对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词意主题起着很大的作用。

  2、朗读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备课时在这个方面花了不少心思。但同时朗读又是学生的薄弱点,怎样有新意又有效呢?形式上的反复可起强调的作用,同时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更加强了诗歌的韵律美。于是在词句上作了改编,如“风住尘香花已尽”加工为“风住尘香花已尽、花已尽”, “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为“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加工为“欲语、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加工为“载不动、载不动许多愁”,这样的改编,放慢了节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复的咏叹,反复的品味,进一步把作者的万般愁绪一览无遗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了朗读的境界,体会到了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事实上,这似乎是学生最投入的一次朗读,与了解作者的身世有关,更与这种朗读的方式的改变有关。但如果想达到更尽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读音像资料,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会更锦上添花。

  3、语文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满堂灌的现象已不多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探究式教学

  成为老师改革教学方法的首选,学生自主学*的意识与*惯正日益增强。然而,不少课堂教学代之而起的是表面热热闹闹的小讨论和满堂絮叨不清的碎问碎答。而老师又不给足够的讨论时间,没有明确的讨论中心,激发不出思维冲突,老师连珠炮似的追问充塞整个课堂。所以在这节课上,我主要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能来说说,作者的“愁”体现在这首词的哪些字、词、句上吗?问题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给于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由的课堂空间,学生的回答异乎寻常的精到、精彩。有一个学生在回答“风住尘香花已尽”的“花”的意韵指向时,把“花”理解为是作者自己日思夜想的丈夫赵明诚时,这答案虽超出了原先的设想,但我认为很合乎常理。“花”的意蕴指向原是“华”,即作者悲愁的是自己的青春年华已逝,但学生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进入课堂的,他认为作者如此思念自己的丈夫,然后看到花尽,联想到丈夫的已逝,应也是很合情合理的回答,所以我当即给了充分的肯定。这样的带有学生的个性又不脱离文本的回答充满了课堂。

  都说“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确实,课后发觉自己的'实时评价还不够精确,丰富,全面引导学生的能力还欠缺,朗读还有待于加强等等,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琢磨加强。

武陵春教学反思2

  都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确实,课后发觉自己的实时评价还不够精准、丰富,全面引导学生的能力还欠缺,朗读还有待于加强,因为没有预*,所以有关李清照的史料学生知道甚少,造成课堂上老师的语言过多等等,如果让我再次上这篇课文,我不会设计那么多环节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而是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读,让学生谈收获以及自己对词的理解,然后提出自己的疑惑,我只是有针对的给学生补充有关李清照的背景与生活经历,然后让生再次联系她的背景与生活来进一步品词,进一步朗读。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琢磨加强。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词这种文学样式虽然已经不陌生,学生的诗词也有一定的积累,但词中表现的家国离恨情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却有极大的差距,而且有关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学生知道的又很少,基于这,我在这堂课的设计上,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学生先从表层感受词的气氛,再步步深入到文本,最后再到了解词人的内心,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层层感受词的意境和魅力了。

武陵春教学反思3

  都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确实,课后发觉自己的实时评价还不够精准、丰富,全面引导学生的能力还欠缺,朗读还有待于加强,因为没有预*,所以有关李清照的史料学生知道甚少,造成课堂上老师的语言过多等等,如果让我再次上这篇课文,我不会设计那么多环节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而是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读,让学生谈收获以及自己对词的理解,然后提出自己的疑惑,我只是有针对的给学生补充有关李清照的背景与生活经历,然后让生再次联系她的背景与生活来进一步品词,进一步朗读。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琢磨加强。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词这种文学样式虽然已经不陌生,学生的诗词也有一定的积累,但词中表现的家国离恨情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却有极大的差距,而且有关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学生知道的又很少,基于这,我在这堂课的设计上,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学生先从表层感受词的气氛,再步步深入到文本,最后再到了解词人的内心,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层层感受词的意境和魅力了。


武陵春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武陵春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武陵春》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武陵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1、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她是一个独创一格的女人,她既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豪气,也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万种柔情,她就是被人称为“乱世中的美神”的“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更有人赞誉她: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去万个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她的一首词,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2、走进作者,知人论世: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寓故国黍离之悲,情调感伤。给辛稼轩、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现传《漱玉词》。这是词人晚年避乱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所作。其时,丈夫赵明诚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已经53岁了,孑然一身,历尽乱离之苦,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二、教学新课

  1、读一读

  (1)听读,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2)跟读,注意读准词的节奏。

  (3)自由朗读,体会词人在词中流淌的情。(愁)

  (4)请一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愁情。

  (5)请学生以4人一小组用最能表现愁情的方式来演绎这首词。

  2、品一品(品味词的意境和体会作者的感情)

  (1)提问:你认为这首词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文眼)

  学生回答:愁

  (2)提问: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的愁绪?作者是怎样写愁的?

  学生回答:①“风住尘香花已尽”:风儿停了,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己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又是春意阑珊的季节。这句交待季节特征——暮春时节。

  ②“日晚倦梳头”:此句是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通过妇女特有的生活细节——倦于晨妆,反映了词人的满怀愁绪。

  (3)提问:“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闻说”、“也拟”’只恐’表达词人一种什么心理?

  学生回答:“闻说”、“也拟”、“只恐”欲抑先扬,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表达作者沉重、无奈的心理变化,道出哀愁之重。

  (4)提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两句中词人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仍然表达自己内心不解的哀愁?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比喻。词人创意出奇,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这种写法是——化虚为实。

  3、说一说。

  李清照的生活状况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中晚期,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李清照的愁情诗在其诗中占绝大多数。

  4、赏一赏:

  拓展迁移赏析《如梦令》、《醉花阴》

  其离愁表达的是一个卓异女性在封建时代满腹愁怨的生存状态;表现家国之愁的词倾吐的是一个女性对国破家亡的生命体验.

  5、理一理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唱一唱 歌曲:武陵春

  演唱:王笑微

  三、结束语:

  教师总结:

  此文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

  《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婚后不久的怀人之作。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四、教后反思:

  回想自己以前对诗歌的教学,基本上没有这么精细过。换句话说,以前教学诗歌主要是就诗歌论诗歌,要么简要讲解诗意及情感,要求学生背诵;要么是我句句赏析,学生动笔批注,不敢放手让学生动脑赏析。而今天教此节课,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一是让学生交流关于李清照的资料,为学*该词作铺垫。二是让学生自由吟读,赏析一句话。三是让学生自我商量朗读处理方式,课堂上出现了亮点。四是让学生自己回顾赏析的方法,自己总结表达愁绪的写作方法。

  可以说,一切是在我的引导下进行的,但一切又都是学生自我完成的。本节课,我差不多成了一个听众。

  原来,我以前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不过,为了这节课彻底地交给学生,我还是在前两天学*诗词的时候,用心良苦地作了一些铺垫的。例如,让学生学会根本诗歌描绘画面,学会作相关诗句*似联想,学会品析一个妙词等。正是因为在前面课堂上已经略有接触,所以,我让他们赏析时,先把钥匙交给了他们,他们终于在摸索中打开了大门。

  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本课至少有这样几个收获。

  一是了解了李清照其人,并感受了她的艺术特色。

  二是学得了一点赏析诗词的方法。

  三是积累了一批写愁的名句。

《武陵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锻炼学生诗词诵读的能力。

  2、引导学生用反复诵读、品析字词、对比、联想、想像等方法赏析诗词。

  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感情诵读,品词赏句,理解词人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品析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和同学们初次见面,老师想用*传统的方式送给大家一副对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枝)女儿花。大家猜这幅对联中“女儿花”指的是谁?李清照(学生回答)。

  对,她就是人们喜欢的,被人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课件出示图片)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她以超群的才华凭借存世的70多篇作品,在*古典文学的阆苑中独树一帜,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当代散文大家梁衡称她为“乱世中的美神”,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用李清照的名字来命名了水星上的一座环形山,这是惟一一个用*古代女性的名字来命名天体,这极大的荣耀,也体现了李清照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这位旷世才女,学*她的一首词《武陵春》。(请同学板书课题并评价)

  二、朗读诗词 感知形象

  1、学*诗歌,诵读使我们的必经之路,老师首先把这首诗歌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注意字音、节奏、重音、感情色彩。

  2、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读优美的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下面先请学生们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注意轻重缓急,高低升降,读出情感。)

  3、老师从大家的表情上看到每位同学都读得特别认真投入,那谁先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请你带着你的感受先来读),请学生评价,

  追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感情,用词中的哪一个词语来表达?

  引导学生抓词眼“愁”(板书)

  4、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再来练读,选择一种方式来展示。学生小组互读,并展示,师生评价。

  (明确词中塑造了一个充满哀愁的老妇人的形象)

  三、品词赏句 体会情感

  过渡:下面请学生们齐读一遍诗词(课件出示品词赏句 体会情感)尽量读出词人满腹的愁思。大家通过反复的诵读,我们已经感觉到了词人的满心愁思,老师不禁对这位满腹忧愁的词人有此一问?

  1、一问清照,你因何而愁?

  结合词句“物是人非事事休”,理解词人哀愁的原因?

  (学生发言,师生交流,结合背景重点理解“人非”,穿插背景资料,理解词人过去的美好生活消失之后的愁苦之情,抓“倦梳头”、 “泪先流”两个动作进一步体会词人情感。)

  2、二问清照,你见何生愁?

  结合词句“风住尘香花已尽”理解词人见何景而生愁?

  (引导抓住“风”“尘土”“落花”等意象描述词句所描绘的景象。结合结合词人早期作品《如梦令》对比理解,景物依旧,看景之人心情全非的愁苦之情)

  4、女生齐读上阙,传递出词人因景而生愁和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情来。

  5、三问清照,你如何排愁?

  结合词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理解词人准备如何排解满腹愁思。(引导抓住“闻说”、“也拟”、“泛轻舟”体会词人欣喜的心理)

  6、四问清照,你为何不去解愁?

  结合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理解词人为何不去解愁情?

  (理解李清照化无形的“愁”为有形的物,语意新奇、想象奇特,引导学生结合古人写“愁”佳句,对比品味该句的妙处。)

  7、男生诵读下阕,请男生齐读下阙,要读出感情的起伏和愁的分量。

  8、全体深情诵读这首词。

  五、联读 欣赏清照其他词作

  了解李清照的其他代表作品(课件出示)。

  六、分享感受

  1、学了《武陵春》,了解了李清照你想说些什么,表达你此时此刻的感受。

  2、师生深情诵读《永远的李清照》。

  七、课堂小结

  学法小结(知人论世、反复诵读、品析字句、联想,想象、对比……)

  多读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传承传统文化

  八、板书设计:

《武陵春》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⑴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⑵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⑶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⑷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总结

  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

  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第一二题。

《武陵春》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了不少诗词,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之他们的思想正在走向成熟的过度时期,因此对爱、恨、情、仇的文章感兴趣,因此通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作者之愁;其次,之前已经学*的词的有关篇章,所以对词的理解上要来的比较快;再次,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具体表达上还是有一定的欠缺,所以通过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好的表现愁绪,使得学生更好掌握表达感情的手法的多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让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2)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4)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总结: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第一二题。

  板书设计

  武陵春——愁国破家亡之恨

  丈夫痛死之苦船载不动(夸张、比喻)

  文物散失之痛

  学生学*活动评价设计

  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到位?有多少还存在差距(小组做统计)2、与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愁表现在几个方面能否回答完全或者更多(小组统计有多少能回答完整)3、作者运用的'哪些方法来表现这种愁(小组统计有多少能回答完整)4、通过统计结果由小组内部消化不完整原因是什么,并相互交流,做出总结。

  教学反思 九年级学生已经对词这个概念掌握比较到位,对词所表现的思想内涵了解比较透彻,通过作者时代背景及作者自身的了解,更能看出当时的社会给作者造成的痛苦学生通过积极探讨表现出对当时代发生这种现象在一个女人身上的体现的愁,意境的挖掘比较深入,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的痛和悲。基本能掌握本课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但是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联系时代背景看问题,思想比较单一,只能通过字里行间感觉到作者的悲愁无法完全掌握作者为什么出现这种心境,通过老师的指点后才能疏通,但是对时代背景还是有很大不解。这个也许与我们现时代大环境较之作者生活的时代不同的空间差异造成的,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因此觉得在授课当中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很好的把社会时代风貌特点贯穿给学生,因此引起学生极大的困惑,所以在今后讲授诗词的过程中应该都传授点当时社会时代背景的特点及知识,这样学生理解诗词也许会更加顺手。

《武陵春》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1、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她是一个独创一格的女人,她既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豪气,也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万种柔情,她就是被人称为“乱世中的美神”的“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更有人赞誉她: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去万个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她的一首词,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2、走进作者,知人论世: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寓故国黍离之悲,情调感伤。给辛稼轩、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现传《漱玉词》。这是词人晚年避乱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所作。其时,丈夫赵明诚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已经53岁了,孑然一身,历尽乱离之苦,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二、教学新课

  1、读一读

  (1)听读,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2)跟读,注意读准词的节奏。

  (3)自由朗读,体会词人在词中流淌的情。(愁)

  (4)请一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愁情。

  (5)请学生以4人一小组用最能表现愁情的方式来演绎这首词。

  2、品一品(品味词的意境和体会作者的感情)

  (1)提问:你认为这首词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文眼)

  学生回答:愁

  (2)提问: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的愁绪?作者是怎样写愁的?

  学生回答:①“风住尘香花已尽”:风儿停了,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己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又是春意阑珊的季节。这句交待季节特征——暮春时节。

  ②“日晚倦梳头”:此句是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通过妇女特有的生活细节——倦于晨妆,反映了词人的满怀愁绪。

  (3)提问:“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闻说”、“也拟”’只恐’表达词人一种什么心理?

  学生回答:“闻说”、“也拟”、“只恐”欲抑先扬,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表达作者沉重、无奈的心理变化,道出哀愁之重。

  (4)提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两句中词人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仍然表达自己内心不解的哀愁?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比喻。词人创意出奇,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这种写法是——化虚为实。

  3、说一说。

  李清照的生活状况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中晚期,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李清照的愁情诗在其诗中占绝大多数。

  4、赏一赏:

  拓展迁移赏析《如梦令》、《醉花阴》

  其离愁表达的是一个卓异女性在封建时代满腹愁怨的生存状态;表现家国之愁的词倾吐的是一个女性对国破家亡的生命体验.

  5、理一理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唱一唱 歌曲:武陵春

  演唱:王笑微

  三、结束语:

  教师总结:

  此文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

  《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婚后不久的怀人之作。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四、教后反思:

  回想自己以前对诗歌的教学,基本上没有这么精细过。换句话说,以前教学诗歌主要是就诗歌论诗歌,要么简要讲解诗意及情感,要求学生背诵;要么是我句句赏析,学生动笔批注,不敢放手让学生动脑赏析。而今天教此节课,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一是让学生交流关于李清照的资料,为学*该词作铺垫。二是让学生自由吟读,赏析一句话。三是让学生自我商量朗读处理方式,课堂上出现了亮点。四是让学生自己回顾赏析的方法,自己总结表达愁绪的写作方法。

  可以说,一切是在我的引导下进行的,但一切又都是学生自我完成的。本节课,我差不多成了一个听众。

  原来,我以前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不过,为了这节课彻底地交给学生,我还是在前两天学*诗词的时候,用心良苦地作了一些铺垫的。例如,让学生学会根本诗歌描绘画面,学会作相关诗句*似联想,学会品析一个妙词等。正是因为在前面课堂上已经略有接触,所以,我让他们赏析时,先把钥匙交给了他们,他们终于在摸索中打开了大门。

  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本课至少有这样几个收获。

  一是了解了李清照其人,并感受了她的艺术特色。

  二是学得了一点赏析诗词的方法。

  三是积累了一批写愁的名句。


武陵春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武陵春教学反思实用10份

  武陵春教学反思 1

  万圣节不像圣诞节那样被学生所熟知。所以我在这节课中首先是采用了设置悬念和猜想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去了解万圣节以及主动学*关于万圣节的英语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新奇的体验。其次是让学生从感官上的体验上升到实际行动的体验,让学生认知活动更加深刻,使枯燥的语言生动起来。我通过ThisisHalloween这首歌曲导入课堂,不仅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也抓紧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我通过一些图片让学生了解万圣节人们都做什么。在本课中我创设了两个情景,一个是购物的情景,让学生在的情景中复*旧知,学*新知。另一个是万圣节聚会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运用积累到的语言尽情的交流,从知识的体验上升到情感上的体验。

  在新课标中提到了一个教学的层次性。我就在想是不是以后上这节课可以把中国的春节和万圣节相关联一起讲,由共同点引出不同点,比如:灯笼——纸灯笼——南瓜灯笼…..再由此引出万圣节聚会所需要的.物品。

  我这次在教学中是直接引入万圣节的知识,这种直接灌输脱离了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年龄特性,没有找到适当的切入口将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缺乏了趣味性.小学英语教育课堂氛围是关键.教师的激情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激情,继而引发课堂教学的活力,这一点我还存在很大的学*空间.作为一个小学英语教师,我必须不断的发掘自己,发掘学生,争取更大的进步.

  武陵春教学反思 2

  选择五菱春天这篇文章,首先,李青赵羡慕了很长时间,喜欢她天生精致的写作,优美的优雅风格,清新细腻的话语。通常还要注意收集和整理关于她的信息,所以本课是第一个创新在于李庆照系统的理解,这是单位培训的重点:突出优秀人才的独特风格。九年级学生,在新课教学的一边,而系统评论只是一个捷径!

  第二个创新是,我可以基于教科书,结合考试,以教科书为起点,提高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以考试为目的的高点,使用强力的方法,使学生结合理论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主动性!

  但我不喜欢学生不喜欢,为了达到诗歌教学要求的结合的目的,课程准备课我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而且我将设计成功应用到课堂的几个方面:

  首先,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这种文学风格的话不是陌生人,学生们有一定的诗歌积累,而是国家表现的话从仇恨,丈夫和妻子死于生命和学生有很多经验 大的差距,也对李庆照的生活知之甚少,基于这一点,我在本课设计,使用方法简单,让学生先从表面感受到心情的话,再通过阅读到文字,最后通过比较单词的内在词,逐步从浅到深感觉这个词的心情和魅力。在李青赵介绍时,也为初中教科书李庆照系统地理解了系统,也是一本重要的初中教科书李庆照对古诗文过程中自然测试的文本的系统理解欣赏的方法教学生,对于九年级学生,这应该是两个世界的收获的最好!

  随后音乐创造了一种氛围,因为它是古诗,毕竟远离学生,所以气氛非常有必要创造,我选择了音乐,音乐是相互联系的,她带给人们不仅享受旋律,更是灵魂的沟通,思考飞行,交流的灵魂。在整个文本中,开始,中间,结束我有音乐散布,使音乐的魅力感染了学生,让他们跟随音乐的情绪起伏,为了让学生快速输入文字,在课前我选择了一首歌曲李庆照,一张王苏Takinori 现在一个中学生喜欢一个歌手,两首歌曲和文字更接*。赵俊的怨愤有一丝的悲伤,哭泣的哭声秘密地抱怨的特点,你可以把人带入一片凄凉,浪漫,想说休息的状态,所以我让这首歌通过整个阅读。特蕾莎・邓的余梅萦绕着心灵的旋律,是李玉的歌曲形式的话,结合王国的真实信息,让学生理解成古典诗,你会在文化的光明享受中徘徊星 最后,它是大声朗读学生,诗歌,是融合的单词和音乐,只有通过反复阅读,读出其内在的或热情或低调,以实现诗的意义的内涵。武陵春天通过诗人的独特艺术表达,对诗人的无限悲伤,发出了这种心情的悲伤之情。和悲伤不是普通人可以理解的,我们可能经历过一些事情,但可能没有李庆照感觉那么深刻。首先,我首先将我的情绪渗透进这个词,深度阅读,以及一个小适应的文本,例如在最后的重复,这种适应,减缓了节奏,似乎作者的悲伤的感觉重复的ant,重复的味道,使 所有的忧郁一览显示,也让学生进入大声朗读的领域更快,欣赏阅读的乐趣,学生在这种感染已经渴望,让学生自由阅读,自己的经验,尝试自己进入心情,自己对作者情绪之间的话语的理解。

  武陵春教学反思 3

  《武陵春》选自《李清照集校住》,本词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的痛苦和不幸颇为震撼人心,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特殊境界――─悲音之美。这种心境,作为初三的学生很难融入其中,从教学前教师的困惑至教学中出现的冷场,课后反思,觉得力挽狂澜,扭转课堂乾坤的是教师适时的动情范读,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也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而后学生自由诵读则让他们渐渐触摸到了诗人的心灵。

  为了达到目的同时结合诗词的教学要求,备课上课时重点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似乎得到了一些效果,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受。

  1、知人论世,任何一篇流传下来的文章都与作者的身世,作者的经历,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武陵春》更是这样的一篇文章。为了让学生更早地介入李清照的作品,在预*阶段就让学生去查找有关李清照的资料,感受诗词背后的故事。在上课的时候,不时插入与作品有关的资料。特别是读到“日晚倦梳头”时,插入“翻书赌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对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并曾过着风花雪月般生活的眷侣,此时最爱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离开了自己,再怎么梳妆打扮也已无人欣赏,当然是“倦梳头”了。在读到“只恐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时,插入作者的身世经历;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

  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这时她已经53岁了。试问,一个垂垂暮年的孤独、柔弱灵魂如何能承受得起这许多愁。这些资料的介绍及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的积累,对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词意主题起着很大的作用。

  2、朗读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备课时在这个方面花了不少心思。但同时朗读又是学生的薄弱点,怎样有新意又有效呢?形式上的反复可起强调的作用,同时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更加强了诗歌的韵律美。于是在词句上作了改编,如“风住尘香花已尽”加工为“风住尘香花已尽、花已尽”, “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为“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加工为“欲语、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加工为“载不动、载不动许多愁”,这样的改编,放慢了节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复的咏叹,反复的品味,进一步把作者的万般愁绪一览无遗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了朗读的境界,体会到了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事实上,这似乎是学生最投入的一次朗读,与了解作者的身世有关,更与这种朗读的方式的改变有关。但如果想达到更尽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读音像资料,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会更锦上添花。

  3、语文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满堂灌的现象已不多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探究式教学

  成为老师改革教学方法的首选,学生自主学*的意识与*惯正日益增强。然而,不少课堂教学代之而起的是表面热热闹闹的小讨论和满堂絮叨不清的碎问碎答。而老师又不给足够的讨论时间,没有明确的讨论中心,激发不出思维冲突,老师连珠炮似的追问充塞整个课堂。所以在这节课上,我主要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能来说说,作者的“愁”体现在这首词的哪些字、词、句上吗?问题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给于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由的课堂空间,学生的回答异乎寻常的精到、精彩。有一个学生在回答“风住尘香花已尽”的“花”的意韵指向时,把“花”理解为是作者自己日思夜想的丈夫赵明诚时,这答案虽超出了原先的设想,但我认为很合乎常理。“花”的意蕴指向原是“华”,即作者悲愁的是自己的青春年华已逝,但学生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进入课堂的,他认为作者如此思念自己的丈夫,然后看到花尽,联想到丈夫的已逝,应也是很合情合理的回答,所以我当即给了充分的肯定。这样的带有学生的个性又不脱离文本的回答充满了课堂。

  都说“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确实,课后发觉自己的实时评价还不够精确,丰富,全面引导学生的能力还欠缺,朗读还有待于加强等等,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琢磨加强。

  武陵春教学反思 4

  本节课的内容虽然与学生实际相去甚远,但只要理念先进,引导得法, 同样也能使学生受益不少,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做了一些有益的探 索:

  一、 学生为主体的学*意识的突出。本节课的阅读中绝大多数的资料收 集、感悟体验、品味表达、联想反思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老师只是起 一个主持人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在学*中的主体意识的尊 重。

  二、 注重学*方式的引领与学*技能的训练。新课标的新理念之一就是 教会学生终生学*的方法与技能。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好几首词 并不难,难的就是学生能否独立地正确地去理解其它一些词或文章,所 以方法与技能就是教给学生核心的东西,本节课的基本出发点就正是基 于此。

  三、 注重反思避免阅读中的'“唯主题论”。在具体的词的阅读中,教师着 眼于词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理解因素与情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 表不同意见,并支持学生进行讨论与探究。这正是新课标中关于阅读体 验要求的具体展现。

  武陵春教学反思 5

  我选李清照的词是因为她的词作在全宋词中可谓别具一格。她的文笔细腻,文风婉约,加上她有着坎坷沧桑的生活经历,因此她能把哀怨缠绵的愁绪透过美丽的文字深情地传达给每一位读者。《武陵春》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上乘佳品。不管读多少遍,它总能让人感觉新鲜,感觉别有一番滋味。我认为通过对此词的反复吟诵与赏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宋词的热爱。

  我希望设计出一个书声琅琅,能激发学生的鉴赏热情,引发学生的丰富想象的课堂。因此,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我首先特别注意听读环节的安排,务必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声中体会词的意境与内涵。导入课堂以后,对词的鉴赏就从听录音开始。接着我给学生提点朗读的注意事项,并让学生模仿录音的语速语调进行朗读。为了使朗读的效果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我还设想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先是自由读,让学生仔细体会词的意境;再分组读,让学生比较出词的韵味。光是开头的读还是不够的。因此,在后面赏析的过程中,我还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每到“情深处”便又齐声朗读。在这堂课的后半部分,我选了一首配合着歌词而唱的动听的歌,让学生再次陶醉于那美丽而充满哀愁的情境。词在古代本来就是为了歌唱而作,因此,我还特意安排了一个歌唱的环节。既让学生把词唱熟,也让他们把李清照的忧愁心绪唱得痛快淋漓。从整个课堂效果来看,我觉得我的听读设计还是很成功的,整节课读书声几乎未曾断绝过。学生也从朗读的氛围中真切地感受到词人的内心世界,因而他们的表情都沾满了李清照的淡淡哀愁。

  作为鉴赏课,除了听读以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地品味作品的语言与情感。然而我自己感觉在这个环节上做到不够好,因为我总觉得对语言的品味还不够深入,学生的鉴赏并没有达到渐入佳境的效果。我的原意是,在语言品味的环节采用以问题带动思考的模式,引导学生逐层次地赏析词作的语言美以及言语之外的哀愁情绪。但实际教学的效果,似乎离我当初的设想有一定的距离。在此我想说我的两点不足之处。第一、在讲上片时,我让学生找出“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的句子。学生很快就找到“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当然说明他们对词句在朗读过过程中已有初步的理解。而我为了让语言的品味不只停留在字面上,便以“物是”与“人非”为提问,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词背景。可惜,我所展示的背景似乎只有一个大概。虽然一种坎坷的人生经历即使

  只是简要的只言片语往往也能打动人心,但我课后总觉得这还不足以让学生真正体味身处金华的李清照是何等的忧伤。我想我应该把准备做得更足,应该把她53岁寓居金华时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也向学生阐述一二,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作者由眼前的“风住尘香花已尽”而产生的国破家亡丈夫死的“断肠”与悲催。第二、在讲下片时,我问学生“写得最巧妙的是哪一句?”学生也找到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那也许是学生按经验根据位置来随意找到的,因为他们并不能说出此句到底妙在哪里。本来这一句是写“愁”最出色,最有特点的句子,也是点睛之笔,我是应该一步一步地引领学生体会它写“愁”的妙处的,可实际教学中,我却匆匆地显示幻灯片的内容,然后匆匆地就把它三言两语讲完了。事后我想,如果我能把船上的货物与词句的“愁”进行“称量”的话,那学生必能感受这“愁“的重量。倘若再以“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写愁的句子加以类比,那写愁的妙处就不言而喻了。最后再由全词最后一句的“愁”字感知全篇,那学生也必然因“涕泗横流”而回味无穷。这两点我会在以后的实践中努力践行。

  这次录像课给了我一次研究古典诗词教学法的机会,也让我对诗词教学作出了深刻的反思。其实我还感觉录像课中还有一些别的不足之处,在此不一一详述,也希望各位给出宝贵的意见,我会虚心地接受并且改正。

  武陵春教学反思 6

  预*时的朗读必不可少,但在这一环节中目的只在于让学生过好字词关,明确并掌握字词的读音。对于感情的把握,我搜集了名家朗读影音材料在课堂上供学生模仿,采用听读、跟读、仿读等形式,让学生去品味整首词的情绪。但大家都说形式上的反复可起强调的作用,同时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更加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如果我能对诗歌的一些关键语句做点改编,如“风住尘香花已尽”加工为“风住尘香花已尽、花已尽”,“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为“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加工为“欲语、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加工为“载不动、载不动许多愁”,让整首诗歌放慢节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复的咏叹,反复的品味,进一步把作者的万般愁绪一览无遗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朗读的境界,体会到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或许加上这一部分能让整个课堂的朗读更加出彩。

  在这节课上,我主要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能来说说,作者的“愁”体现在这首词的哪些字、词、句上吗?问题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给于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由的课堂空间。学生主要抓住了“倦”、“事事休”、“泪”、“闻”、“拟”、“只恐”等这些关键字词来阐述,分析得相当到位。另外,我还引导学生对关于“愁”的诗句进行了拓展延伸,将他们以往所学的以及每个人积累的知识作了小结,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都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确实,课后发觉自己的实时评价还不够精确,丰富,全面引导学生的能力还欠缺,朗读还有待于加强等等,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琢磨加强。

  武陵春教学反思 7

  本学年我担任了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高年级教学相比,八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八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的“度”很难把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惯、学*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惯、边阅读边思考的*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

  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惯、学*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成为学*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创造一片新天地。

  武陵春教学反思 8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为让幼儿懂得。为使感恩活动融入幼儿园生活,使感恩深入幼儿的内心深处,植入幼儿心田,作为大班孩子,想通过此次社会活动:《感恩》,引导幼儿体会父母、老师、同伴及周边所有人对自己的爱,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快乐生活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加深孩子对爱的理解,同时,也要教育幼儿学会把自己的爱积极的反馈给别人。培养孩子拥有一颗知恩、惜恩、感恩、报恩之心。

  通过此活动,我意识到预设总是美好的,想像总是无可挑剔的,但能经得起检验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好活动。尽管自己花了大量心思设计教案、准备教具,但实施下来却发现与预设相比,在效果上还是有所差别。为完善此活动,现进行如下反思:在教学中,整个活动教态很好,亲切自然,流程很清晰,一环扣一环,特别是活动导入部分我引导幼儿观看倾听最美孝心少年《卖烧烤的小女孩》的故事来震撼幼儿的心灵,能切入主题引发幼儿迁移自身的家庭环境,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但整个活动中,时间过长,活动内容过多,涵盖的面太广,所谓面面俱到,反而会导致蜻蜓点水,没有将每个环节的教育价值挖深挖透,使活动紧凑,达到教育目标,深入幼儿心田。

  因此,此教学内容可拆分为两个活动进行,活动一以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激发幼儿感恩父母之情,乐意用实际行动帮父母为主体,进行展开。第二环节出示妈妈照顾自己的多媒体图片,并请相应的幼儿向全班幼儿讲述照顾的辛劳。激发幼儿迁移经验,启发幼儿说说自己妈妈辛劳的照顾自己的过程,体会妈妈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再让幼儿说说自己应该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而能使幼儿从内心深处出发,激发幼儿的感恩之心,报恩之情。再延伸身边还有许多人都在帮助着自己,可引伸出身边的老师、同伴等等,让幼儿变小爱为大爱,感恩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做到“凡是人,皆须爱”。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多读、多学、多问,以此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在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让自己一步步走向优秀。

  武陵春教学反思 9

  朗读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备课时在这个方面花了不少心思。但同时朗读又是学生的薄弱点,怎样有新意又有效呢?形式上的反复可起强调的作用,同时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更加强了诗歌的韵律美。于是在词句上作了改编,如“风住尘香花已尽”加工为“风住尘香花已尽、花已尽”,“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为“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加工为“欲语、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加工为“载不动、载不动许多愁”,这样的改编,放慢了节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复的咏叹,反复的品味,进一步把作者的万般愁绪一览无遗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了朗读的境界,体会到了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事实上,这似乎是学生最投入的一次朗读,与了解作者的身世有关,更与这种朗读的方式的改变有关。但如果想达到更尽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读音像资料,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会更锦上添花。

  武陵春教学反思 10

  教材分析: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了不少诗词,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之他们的思想正在走向成熟的过度时期,因此对爱、恨、情、仇的文章感兴趣,因此通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作者之愁;其次,之前已经学*的词的有关篇章,所以对词的`理解上要来的比较快;再次,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具体表达上还是有一定的欠缺,所以通过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好的表现愁绪,使得学生更好掌握表达感情的手法的多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让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2)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4)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总结: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第一二题。

  板书设计

  武陵春——愁国破家亡之恨

  丈夫痛死之苦船载不动(夸张、比喻)

  文物散失之痛

  学生学*活动评价设计

  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到位?有多少还存在差距(小组做统计)2、与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愁表现在几个方面能否回答完全或者更多(小组统计有多少能回答完整)3、作者运用的哪些方法来表现这种愁(小组统计有多少能回答完整)4、通过统计结果由小组内部消化不完整原因是什么,并相互交流,做出总结。

  教学反思 九年级学生已经对词这个概念掌握比较到位,对词所表现的思想内涵了解比较透彻,通过作者时代背景及作者自身的了解,更能看出当时的社会给作者造成的痛苦学生通过积极探讨表现出对当时代发生这种现象在一个女人身上的体现的愁,意境的挖掘比较深入,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的痛和悲。基本能掌握本课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但是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联系时代背景看问题,思想比较单一,只能通过字里行间感觉到作者的悲愁无法完全掌握作者为什么出现这种心境,通过老师的指点后才能疏通,但是对时代背景还是有很大不解。这个也许与我们现时代大环境较之作者生活的时代不同的空间差异造成的,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因此觉得在授课当中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很好的把社会时代风貌特点贯穿给学生,因此引起学生极大的困惑,所以在今后讲授诗词的过程中应该都传授点当时社会时代背景的特点及知识,这样学生理解诗词也许会更加顺手。


武陵春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武陵春》教学反思优选【10】篇

  《武陵春》教学反思 1

  朗读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备课时在这个方面花了不少心思。但同时朗读又是学生的薄弱点,怎样有新意又有效呢?形式上的反复可起强调的作用,同时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更加强了诗歌的韵律美。于是在词句上作了改编,如“风住尘香花已尽”加工为“风住尘香花已尽、花已尽”,“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为“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加工为“欲语、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加工为“载不动、载不动许多愁”,这样的改编,放慢了节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复的咏叹,反复的品味,进一步把作者的万般愁绪一览无遗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了朗读的境界,体会到了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事实上,这似乎是学生最投入的一次朗读,与了解作者的.身世有关,更与这种朗读的方式的改变有关。但如果想达到更尽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读音像资料,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会更锦上添花。

  《武陵春》教学反思 2

  朗读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备课时在这个方面花了不少心思。怎样把吞吐吟诵的停顿长短,快慢延长贯穿到这首词中?同时考虑到朗读又是学生的薄弱点,怎样有新意又有效呢?朗读形式上多样性,齐读,男女生分别朗读,同时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了朗读的境界,体会到了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事实上,这批学生朗读的功底还是可以的,由于我个人的引导繁琐,并没有想象中的好,但如果想达到更尽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读音像资料,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会更锦上添花。

  课堂教学总体而言是表面热热闹闹的.小讨论和满堂絮叨不清的碎问碎答。而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描写“风住尘香花已尽”的画面,给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且采用感性思维简单切入,让同学们比较容易下笔。问题流于文本表面,激发不出思维冲突,连珠炮似的简单追问充塞整个课堂。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由的课堂空间,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武陵春》教学反思 3

  我选李清照的词是因为她的词作在全宋词中可谓别具一格。她的文笔细腻,文风婉约,加上她有着坎坷沧桑的生活经历,因此她能把哀怨缠绵的愁绪透过美丽的文字深情地传达给每一位读者。《武陵春》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上乘佳品。不管读多少遍,它总能让人感觉新鲜,感觉别有一番滋味。我认为通过对此词的反复吟诵与赏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宋词的热爱。

  我希望设计出一个书声琅琅,能激发学生的鉴赏热情,引发学生的丰富想象的课堂。因此,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我首先特别注意听读环节的安排,务必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声中体会词的意境与内涵。导入课堂以后,对词的鉴赏就从听录音开始。接着我给学生提点朗读的注意事项,并让学生模仿录音的语速语调进行朗读。为了使朗读的效果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我还设想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先是自由读,让学生仔细体会词的意境;再分组读,让学生比较出词的韵味。光是开头的读还是不够的。因此,在后面赏析的过程中,我还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每到“情深处”便又齐声朗读。在这堂课的后半部分,我选了一首配合着歌词而唱的动听的歌,让学生再次陶醉于那美丽而充满哀愁的情境。词在古代本来就是为了歌唱而作,因此,我还特意安排了一个歌唱的环节。既让学生把词唱熟,也让他们把李清照的忧愁心绪唱得痛快淋漓。从整个课堂效果来看,我觉得我的听读设计还是很成功的,整节课读书声几乎未曾断绝过。学生也从朗读的氛围中真切地感受到词人的内心世界,因而他们的表情都沾满了李清照的淡淡哀愁。

  作为鉴赏课,除了听读以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地品味作品的语言与情感。然而我自己感觉在这个环节上做到不够好,因为我总觉得对语言的品味还不够深入,学生的鉴赏并没有达到渐入佳境的效果。我的原意是,在语言品味的环节采用以问题带动思考的模式,引导学生逐层次地赏析词作的语言美以及言语之外的哀愁情绪。但实际教学的效果,似乎离我当初的设想有一定的距离。在此我想说我的两点不足之处。第一、在讲上片时,我让学生找出“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的句子。学生很快就找到“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当然说明他们对词句在朗读过过程中已有初步的理解。而我为了让语言的品味不只停留在字面上,便以“物是”与“人非”为提问,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词背景。可惜,我所展示的背景似乎只有一个大概。虽然一种坎坷的人生经历即使只是简要的只言片语往往也能打动人心,但我课后总觉得这还不足以让学生真正体味身处金华的李清照是何等的忧伤。我想我应该把准备做得更足,应该把她53岁寓居金华时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也向学生阐述一二,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作者由眼前的“风住尘香花已尽”而产生的国破家亡丈夫死的“断肠”与悲催。第二、在讲下片时,我问学生“写得最巧妙的是哪一句?”学生也找到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那也许是学生按经验根据位置来随意找到的,因为他们并不能说出此句到底妙在哪里。本来这一句是写“愁”最出色,最有特点的句子,也是点睛之笔,我是应该一步一步地引领学生体会它写“愁”的妙处的,可实际教学中,我却匆匆地显示幻灯片的内容,然后匆匆地就把它三言两语讲完了。事后我想,如果我能把船上的货物与词句的“愁”进行“称量”的话,那学生必能感受这“愁“的重量。倘若再以“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写愁的句子加以类比,那写愁的妙处就不言而喻了。最后再由全词最后一句的“愁”字感知全篇,那学生也必然因“涕泗横流”而回味无穷。这两点我会在以后的实践中努力践行。

  这次录像课给了我一次研究古典诗词教学法的机会,也让我对诗词教学作出了深刻的反思。其实我还感觉录像课中还有一些别的不足之处,在此不一一详述,也希望各位给出宝贵的意见,我会虚心地接受并且改正。

  《武陵春》教学反思 4

  选择上《武陵春》这篇文章,首先是因为自己喜欢词,认为它是最能抒**感而又音律优美的一种文体。其次是喜欢李清照这位女词人。她自然细腻的文笔,婉约优美的文风,清新精巧的砌词,在辞赋之坛一枝独秀。同时李清照最让我倾心的是她那丰富坎坷,历经沧桑的生活历程。一直以为,只有那种看遍人间风景,一生大起大落,历经风雨而又内心细腻情感丰富,有着自己一贯追求的人才能写出绝世的作品。《武陵春》恰巧就是这样的作品。

  自己喜欢不等于学生喜欢,自己理解不等于学生理解。为了达到目的同时结合诗词的教学要求,备课上课时重点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似乎得到了一些效果,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受。

  知人论世,任何一篇流传下来的文章都与作者的身世,作者的经历,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武陵春》更是这样的一篇文章。为了让学生更早地介入李清照的作品,在预*阶段就让学生去查找有关李清照的资料,感受诗词背后的故事。在上课的时候,不时插入与作品有关的资料。特别是读到“日晚倦梳头”时,插入“翻书赌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对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并曾过着风花雪月般生活的眷侣,此时最爱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离开了自己,再怎么梳妆打扮也已无人欣赏,当然是“倦梳头”了。在读到“只恐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时,插入作者的身世经历;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这时她已经53岁了。试问,一个垂垂暮年的孤独、柔弱灵魂如何能承受得起这许多愁。这些资料的介绍及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的积累,对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词意主题起着很大的作用。

  《武陵春》教学反思 5

  1、诗词教学,情景的设置也很重要。毕竟我们现代人与古人的时代相差太远,我们很难体会到古人的那种意境。如果在上课之前,我能设置与词相关的一些情景,比如放上一段现在作为流行歌曲的李清照写的《一剪梅》的音乐作为铺垫,这样会让我们更快更好地进入《武陵春》这首词的意境中去。

  2、反思教学机智。比较成功的处理了几个没有预想到的问题。如、我设计的问题是:那句最直抒胸臆表达了这份愁情?我预计学生很快能找出来而且答案是没有分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谁知道这节课上我却听到了另外的`答案,而且各持己见,怎么办呢?我一下想到了反复朗读也许可以解决问题,果然在学生再次用心品读后意见一致了,而且我顺便告诉他们学*方法:用反复朗读的方法解决问题。课堂上,我发现两个学生不注意听讲,小声说话,虽然没有影响了多数人,但是如果不去理会,他们也许会一直说下去,于是我走到他们面前,采取“个别提问”的方法,让他们把心收回到课堂,让他们的思维跟着文本飞翔。我相信很多学生甚至听课的老师也没有发现。这样既巧妙的处理了问题,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不影响其它学生。

  《武陵春》教学反思 6

  都说“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确实,课后发觉自己的实时评价还不够精准 、丰富,全面引导学生的能力还欠缺,朗读还有待于加强,因为没有预* ,所以有关李清照的`史料学生知道甚少,造成课堂上老师的语言过多等 等,如果让我再次上这篇课文,我不会设计那么多环节引导学生进入文 本,而是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读,让学生谈收获以及自己对词的理解, 然后提出自己的疑惑,我只是有针对的给学生补充有关李清照的背景与 生活经历,然后让生再次联系她的背景与生活来进一步品词,进一步朗 读。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琢磨加强。

  《武陵春》教学反思 7

  《武陵春》选自《李清照集校住》,本词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的痛苦和不幸颇为震撼人心,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特殊境界——─悲音之美。这种心境,作为初三的学生很难融入其中,从教学前教师的困惑至教学中出现的冷场,课后反思,觉得力挽狂澜,扭转课堂乾坤的是教师适时的动情范读,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也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而后学生自由诵读则让他们渐渐触摸到了诗人的心灵。

  为了达到目的同时结合诗词的教学要求,备课上课时重点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似乎得到了一些效果,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受。

  1、知人论世,任何一篇流传下来的文章都与作者的身世,作者的经历,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武陵春》更是这样的一篇文章。为了让学生更早地介入李清照的作品,在预*阶段就让学生去查找有关李清照的资料,感受诗词背后的故事。在上课的时候,不时插入与作品有关的资料。特别是读到“日晚倦梳头”时,插入“翻书赌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对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并曾过着风花雪月般生活的眷侣,此时最爱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离开了自己,再怎么梳妆打扮也已无人欣赏,当然是“倦梳头”了。在读到“只恐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时,插入作者的身世经历;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

  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这时她已经53岁了。试问,一个垂垂暮年的孤独、柔弱灵魂如何能承受得起这许多愁。这些资料的介绍及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的积累,对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词意主题起着很大的作用。

  2、朗读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备课时在这个方面花了不少心思。但同时朗读又是学生的薄弱点,怎样有新意又有效呢?形式上的反复可起强调的作用,同时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更加强了诗歌的韵律美。于是在词句上作了改编,如“风住尘香花已尽”加工为“风住尘香花已尽、花已尽”, “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为“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加工为“欲语、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加工为“载不动、载不动许多愁”,这样的改编,放慢了节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复的咏叹,反复的品味,进一步把作者的万般愁绪一览无遗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了朗读的境界,体会到了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事实上,这似乎是学生最投入的一次朗读,与了解作者的身世有关,更与这种朗读的方式的改变有关。但如果想达到更尽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读音像资料,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会更锦上添花。

  3、语文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满堂灌的现象已不多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探究式教学

  成为老师改革教学方法的首选,学生自主学*的意识与*惯正日益增强。然而,不少课堂教学代之而起的是表面热热闹闹的小讨论和满堂絮叨不清的碎问碎答。而老师又不给足够的讨论时间,没有明确的讨论中心,激发不出思维冲突,老师连珠炮似的追问充塞整个课堂。所以在这节课上,我主要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能来说说,作者的“愁”体现在这首词的哪些字、词、句上吗?问题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给于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由的课堂空间,学生的回答异乎寻常的精到、精彩。有一个学生在回答“风住尘香花已尽”的“花”的意韵指向时,把“花”理解为是作者自己日思夜想的丈夫赵明诚时,这答案虽超出了原先的设想,但我认为很合乎常理。“花”的意蕴指向原是“华”,即作者悲愁的是自己的青春年华已逝,但学生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进入课堂的,他认为作者如此思念自己的丈夫,然后看到花尽,联想到丈夫的已逝,应也是很合情合理的回答,所以我当即给了充分的肯定。这样的带有学生的个性又不脱离文本的回答充满了课堂。

  都说“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确实,课后发觉自己的实时评价还不够精确,丰富,全面引导学生的能力还欠缺,朗读还有待于加强等等,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琢磨加强。

  《武陵春》教学反思 8

  本节课的内容虽然与学生实际相去甚远,但只要理念先进,引导得法, 同样也能使学生受益不少,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做了一些有益的探 索:

  一、 学生为主体的学*意识的突出。本节课的阅读中绝大多数的.资料收 集、感悟体验、品味表达、联想反思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老师只是起 一个主持人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在学*中的主体意识的尊 重。

  二、 注重学*方式的引领与学*技能的训练。新课标的新理念之一就是 教会学生终生学*的方法与技能。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好几首词 并不难,难的就是学生能否独立地正确地去理解其它一些词或文章,所 以方法与技能就是教给学生核心的东西,本节课的基本出发点就正是基 于此。

  三、 注重反思避免阅读中的“唯主题论”。在具体的词的阅读中,教师着 眼于词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理解因素与情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 表不同意见,并支持学生进行讨论与探究。这正是新课标中关于阅读体 验要求的具体展现。

  《武陵春》教学反思 9

  朗读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备课时在这个方面花了不少心思。怎样把吞吐吟诵的停顿长短,快慢延长贯穿到这首词中?同时考虑到朗读又是学生的薄弱点,怎样有新意又有效呢?朗读形式上多样性,齐读,男女生分别朗读,同时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了朗读的境界,体会到了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事实上,这批学生朗读的功底还是可以的,由于我个人的引导繁琐,并没有想象中的好,但如果想达到更尽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读音像资料,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会更锦上添花。

  课堂教学总体而言是表面热热闹闹的小讨论和满堂絮叨不清的碎问碎答。而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描写“风住尘香花已尽”的画面,给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且采用感性思维简单切入,让同学们比较容易下笔。问题流于文本表面,激发不出思维冲突,连珠炮似的简单追问充塞整个课堂。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由的课堂空间,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武陵春》教学反思 10

  本节课的内容虽然与学生实际相去甚远,但只要理念先进,引导得法, 同样也能使学生受益不少,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做了一些有益的探 索:

  一、 学生为主体的学*意识的突出。本节课的阅读中绝大多数的资料收 集、感悟体验、品味表达、联想反思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老师只是起 一个主持人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在学*中的主体意识的尊 重。

  二、 注重学*方式的引领与学*技能的训练。新课标的.新理念之一就是 教会学生终生学*的方法与技能。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好几首词 并不难,难的就是学生能否独立地正确地去理解其它一些词或文章,所 以方法与技能就是教给学生核心的东西,本节课的基本出发点就正是基 于此。

  三、 注重反思避免阅读中的“唯主题论”。在具体的词的阅读中,教师着 眼于词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理解因素与情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 表不同意见,并支持学生进行讨论与探究。这正是新课标中关于阅读体 验要求的具体展现。


武陵春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武陵春》扩写作文3篇

  在古时候,人们还没有火来照明,就只好在无边的黑暗中,熬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

  忽然有一天,不知从哪儿来了一个名叫夸父的巨人,声称他自己一个人就能把太阳逮住,牢牢地固定在天上。人们听了无不拍手叫好。过了几天,夸父到森林里砍了一颗大杨树,把叶子和树冠等去掉后,经过几天的精心打磨,一个手杖就应运而生了。第二天,夸父收拾好行囊,拿上那根手杖,跟人们道了别,就上路了。夸父一路上翻山越岭,一刻也不停歇地追着太阳跑。夸父跑啊,跑啊,手中的拐杖一下,一下地敲打着地面,为自己助力。嘴里还高声吆喝到:“太阳,你快快给我站住。”

  傍晚,当夸父喘吁吁地跑到太阳落山的地方,准备伸手去抓太阳。可是,太阳巧妙地躲开了,并散发出上千度的热量使夸父口渴难忍,大汗淋淋,连伸手抓太阳的力气都没有了。没办法,夸父只好转身去喝水。

  夸父来到黄河边,弯下腰来用手捧了一捧水,光这一捧水,就足足有1.5吨重!夸父毫不犹豫地喝掉了。可是,这1.5吨水丝毫不能缓解夸父的口渴。于是,夸父就一捧水接着一捧地舀水喝,可这些水还不够。夸父便淌着淹到小腿的黄河水,来到河中央,

  一头扎进黄河水里,咕嘟咕嘟地喝开了。眨眼功夫,那滔滔黄河水就被夸父喝干了,就连河里面的鱼儿也被夸父给一同消灭掉了。

  夸父舔了舔嘴角的水,嘟囔道:“真不过瘾,我还得把渭河的水喝光。”说完,夸父大踏步地离开了。不一会儿,渭河的水也被喝光了,可还觉得不过瘾,准备转身去北边喝大河里的水。可是,事情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夸父在通往北边大河的路上渴死了。他的手杖,变成了一片桃林。夏天,这片桃园里结的桃子十分香甜可口,鲜嫩多汁。人们高兴地围着这片桃园跳舞、唱歌,都说这是夸父为人们做的。

  清晨。我独倚在窗框,呆滞的目光在云中散漫失去焦点。蓦地,春风乍止。我收回目光,这才惊觉,窗外的那一树海棠,如今早已随风散尽了,残红飘落,化作了尘土。零零散散。

  我慵懒地起身,走至铜镜前,抹去那层薄尘。望着镜中那个鬓角泛白的老妪,心里更是五味杂陈。想当年,他在的时候,海棠还未落,春风还未止,我俩还是恩爱相当,常常嬉闹至傍晚,坐在石头上,轻轻低吟我俩所作之诗。清晨时,他也总是拿着木梳,替我梳理起我瀑布般的青丝,挽成清秀的发髻。可现在……又有谁会将我长发盘起,为我温柔的画眉?呵,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

  我简单打理了一下,披上披巾,走出深闺,到了那株海棠前。“海棠呀,海棠,你莫不是也在思念他人,才弄得满腔愁苦,落的这般下场?唉,你看,这江南风景已历百代,却还是风景依旧,可这人,为什么……”我还未尝说完,可却察觉到双眸尽湿,潸然泪下,颗颗清澈透明的泪珠缓缓坠落,和着这哀愁,重重的打在了海棠枯槁的枝丫上。我万万没有知道,对一个人的思念也能如此——慢慢成长。

  恍惚间,我踱步到了双溪河畔,哗哗的水流与*的青柳相映成趣,春光依旧。游人数之不尽,乘着舴艋舟,嬉戏声,泼水声也伴着风飘到了我的耳朵里。回忆往昔,如潮而至。

  曾忆,我俩戏水溪畔,我是那个误入藕花深处的少女,而你,是那摆渡的船夫。我坐在船头,让沁凉的溪水从脚底流向心里,落得满身清凉,每每这时,你也会陪我坐在船头,泼水嬉戏;或下了船,一起捉鱼摸虾,弄得满身是泥,在偷偷回家。

  还曾忆,我俩斗茶之景。那是春光明媚,犹如眼前之景。你一诗,我一词;你一笑,我一颦,执手书卷,墨香萦绕,茶香缕缕,牵系着你我之心……这一切的一切都有你的陪伴。

  我跨足,想踏上这一叶小舟,可刚碰到,却又缩了回来。我凄婉一笑,仰头怅惘地望着天空。罢罢罢,我心中这满腔的情感,苦楚,沉重,一叶单薄的舴艋舟,怎能载动我这深重的哀愁?回去罢……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后记

  夕日欲颓,空气里有微醺的气息,花瓣碾作轻尘,缠绕成了不会干涸的风。

  落花小路的尽头,轩窗内竹帘半卷,一个少妇对着镜子轻拢三千烦恼,几分倦意,几分慵疏。漆黑的瞳孔漾着涟漪般的忧愁,盈盈秋水,淡淡清山。

  前些日子收到噩耗,丈夫死在金陵,留她一人独守空房,冷对门外花开花败。曾经携手处再无丈夫为她在发髻上斜插一枝春欲放;枕*生凉,泪水濡湿坚硬的夜晚;旧时天气旧时衣,人已阴阳两隔,沧海桑田。略无血色的双唇一翕一合,却无语凝噎,泪水簇簇流转成哀伤。生离死别,世事无常。

  窗内璧人同院中花俱瘦,春去矣。又听说双溪春色尚好,*花朵摇曳出娟然大地,明日她正打算泛舟河上,一涤万缕愁绪。一束明晃晃的斜阳却被铜镜反射于面上,刺破了短暂的臆想,只听她幽幽地说着,语气中分明夹着几分嘲讽:“双溪的舴艋小舟,怎能托得动我这一胸苦楚闲忧?”

  窗外,一只孤鸟振翅划破穹隆。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春教学反思9篇

  《春》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在执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主要采取了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结合了东庐中学的讲学稿进行教学。在执教这篇课文的时候,从备课到上课我以讲学稿为主线,力争突出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

  《春》这篇课文需要反复的朗读,才能品味情感,所以学*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自悟,而我只是个组织者。课前,我给每名学生发了讲学稿,让其按着讲学稿的学法指导来学*,通过查资料后小组合作完成一些预*题,然后整理归纳。

  一、导入

  我的导入形式是直接点题。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做到老师少说话,节省时间留给学生学*用。这正遵循了现代教育理论中“学生是学*的主人”“把学*的权利交给学生”这一教育理念。

  二、关于学*目标的展示

  要求引导学生默看学*目标,仅限于一分钟,这样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去学*。这一点我尝试着做了。但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我想长时间训练应该能达到的。

  三、关于自学指导及学生自学

  这是“先学后教”中“先学”这一环节,是一节课的重头戏。例如《春》一课出示了这样一个自学指导题:根据春花图学*下面几幅图(草、风、雨、迎春)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第三、五、六、七段然后回答问题:

  ①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的哪一幅画?或喜欢那些句子?并归纳每幅图画的特点。与大家分享,同时说明理由。(品味语言)参考格式:我们小组喜欢图画,因为句子或词语写出了春天景物,用了修辞(或从感官角度来写了特点)表达了情感。②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情感(读中悟情)(五分钟后期待你们的精彩回答)

  出示自学指导题后,学生进行5分钟自学。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学*和合作学*,老师尽可能不干预。教师只是巡视、督促,关注全体学生,尤其关注学困生,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说点“悄悄话”,帮助他集中注意力。这也是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自学指导题具体明晰,紧紧围绕学*目标,自学指导题的表述上用“比一比”的形式,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在完成学*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学*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胜利的快乐,定出非常具体的自学时间,这样就加大了课堂密度,让学生紧张起来,这也体现了洋思的“让学生每节课都像在考试”的课堂特点。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就琢磨着,有关春天的古诗这么多,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歌放到一起呢?我们知道,古人很多的写景状物文章其实都是在借此抒发自己的心情。那么这两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的目光停在了这两个作者身上,还真让我摸清了一些眉目。杜牧和程颢在思想上都是有点反对佛教的。在此我只说说杜牧的《江南春》,杜牧诗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即有人认为是对南朝(宋、齐、梁、陈)尊崇佛学造成国家动荡衰亡的绝佳讽刺。

  从根本上说,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重视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故而要求从个人本身开始,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天下。也就是使每一个人都在家庭、国家处于适当的地位,以达到家庭和谐、国家富强、天下太*的目的,这是积极的入世思想。而佛教则认为人生是痛苦,社会是苦海,要求人们出家,脱离现实,以达成佛的目的。这是消极的出世思想。前者重生,后者重死,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人历来喜欢春,因为春天来了,新的希望开始了,阶段性的目标开始启程了,不管是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对春天都有着这种美好的心理,所以*有个非常古老的“爱春”传统。但这种“爱”方式非常多。四年级下册选择的两首以“春”为题材的古诗,展现出的方式的确是两种风格。《江南春》可以读出诗人用“春”创造出一种“责任”。从这首诗可以清楚地看出,那时的江南真的没有思危,即使春天来了,这种心理还是没有走进人们的心中,走进官员的心中。也许这种思危不能非常透彻地讲给学生听,也许我们不能借古说今,但背诵这首古诗,积累这首诗,给予学生不应该是单单一首诗,应该把思想还给学生。杜牧看到这一切,以诗的方式记载着历史。我们常说读史可以明智,历史上越是盛世,越隐藏着最终坍塌的危机。诗人是创造者,创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也都写了进去。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本课《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已经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在教学过程我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突出学生为主体原则的同时,我还: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我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本课教学按照学*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惯。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

  本节课的内容虽然与学生实际相去甚远,但只要理念先进,引导得法, 同样也能使学生受益不少,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做了一些有益的探 索:

  一、 学生为主体的学*意识的突出。本节课的阅读中绝大多数的资料收 集、感悟体验、品味表达、联想反思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老师只是起 一个主持人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在学*中的主体意识的尊 重。

  二、 注重学*方式的引领与学*技能的训练。新课标的新理念之一就是 教会学生终生学*的方法与技能。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好几首词 并不难,难的就是学生能否独立地正确地去理解其它一些词或文章,所 以方法与技能就是教给学生核心的东西,本节课的基本出发点就正是基 于此。

  三、 注重反思避免阅读中的“唯主题论”。在具体的词的阅读中,教师着 眼于词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理解因素与情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 表不同意见,并支持学生进行讨论与探究。这正是新课标中关于阅读体 验要求的具体展现。

  初教时,

  1.接初一下学期班级后,自选了这篇教材作为补充读物。第一次教学生写景的散文,着力于细,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2. 学生十分喜爱,两节课教下来,学生已能背诵。

  3. 兼带教“百花争艳”“繁花似锦”“芬芳黎郁”“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红杏枝头春意闹”等问句。 4. 比较“买、卖”“胀、涨”。

  5. 有些地方过于细碎,要改进。

  第二次教《春》时,吸取了前次教得细碎的教训,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内客只作了粗线条的分析,学生读得比较流畅,但在写作上反映的效果反不及前次。第一次抓住细笔细绘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学生在*作上明显地进了一步,写景不是大而化之,笼笼统统,而是*时注意细致地观察,下笔具体得多,生动得多。要注意:纠正教学中缺点时,不能把长处也甩掉。

  第三次教《春》时,又作了较大的更动。一是加强了单元教学,把《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和《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考虑,除抓住特点,比较异同外,引入课文也重新作了设计。设计是这样的: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香、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观出不同的美姿。现在我们要学*的`就是一组描写四季景物特征的情文并茂的散文。通过反复诵读,咀嚼推敲,来领会它们精采的写法和表现的情境美。二是加强思维与语言的训练。先给学生做样子,就春草的描绘进行分析,明确写了些什么,从哪些角度描绘的,哪个词或哪些词川得特别精当,描绘时主要运用哪些方法。然后帮助同学自读课文,有条理的进行分析。学生把理解、口述、朗读结合起来,学*的效果比较好。

  教《春》这篇文章,我用新的理念作指导,从课程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使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

  一、放飞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的思想松绑,放飞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发挥学生积极创造力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互动学*的良好局面,有利培养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上,学生在闭眼听配乐朗读以后,所产生的联想是意想不到的,也是来自他们心灵深处的体验。我深深感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情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气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二、放开学生的手脚,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

  对于此类写景文章,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重视纯理性的分析,而轻视学生的认知和心理体验。教师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知品味,从每个句子的结构修辞到每个词语的妙用,从语言特点到整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一个个昏昏沉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在这堂课上,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对课文内容进行积极的探究。我倡导他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去揣摩、品味、欣赏文中的`语言,做一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鉴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

  三、整合“听说读写”,发展学生思维。

  根据大多数人的共识,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割裂了这四个方面。*惯上,我们在学*课文时,只是把一篇文章整体感知后,再把课文内容分析给学生听,把听说与读写割裂开了,而忽略这四种语文基本能力的内在联系。事实上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在这次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对于小学生的诗歌教学我始终有些迷茫。一来在诵读环节上,结合诗句引导诵读的技能比较生疏。虽然学生在读,但是只是机械的认读文字,很难从教师的语言中感受到景之美。二来在悟情环节上。如何引导他们理解诗中情的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为此,我播放了一些江南的美景,以期加强学生对整首诗的感悟。

  本课《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已经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在教学过程我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突出学生为主体原则的同时,我还: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我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本课教学按照学*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惯。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

  我选李清照的词是因为她的词作在全宋词中可谓别具一格。她的文笔细腻,文风婉约,加上她有着坎坷沧桑的生活经历,因此她能把哀怨缠绵的愁绪透过美丽的文字深情地传达给每一位读者。《武陵春》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上乘佳品。不管读多少遍,它总能让人感觉新鲜,感觉别有一番滋味。我认为通过对此词的反复吟诵与赏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宋词的热爱。

  我希望设计出一个书声琅琅,能激发学生的鉴赏热情,引发学生的丰富想象的课堂。因此,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我首先特别注意听读环节的安排,务必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声中体会词的意境与内涵。导入课堂以后,对词的鉴赏就从听录音开始。接着我给学生提点朗读的注意事项,并让学生模仿录音的语速语调进行朗读。为了使朗读的效果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我还设想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先是自由读,让学生仔细体会词的意境;再分组读,让学生比较出词的韵味。光是开头的读还是不够的。因此,在后面赏析的过程中,我还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每到“情深处”便又齐声朗读。在这堂课的后半部分,我选了一首配合着歌词而唱的动听的歌,让学生再次陶醉于那美丽而充满哀愁的情境。词在古代本来就是为了歌唱而作,因此,我还特意安排了一个歌唱的环节。既让学生把词唱熟,也让他们把李清照的忧愁心绪唱得痛快淋漓。从整个课堂效果来看,我觉得我的听读设计还是很成功的,整节课读书声几乎未曾断绝过。学生也从朗读的氛围中真切地感受到词人的内心世界,因而他们的表情都沾满了李清照的淡淡哀愁。

  作为鉴赏课,除了听读以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地品味作品的语言与情感。然而我自己感觉在这个环节上做到不够好,因为我总觉得对语言的品味还不够深入,学生的鉴赏并没有达到渐入佳境的效果。我的原意是,在语言品味的环节采用以问题带动思考的模式,引导学生逐层次地赏析词作的语言美以及言语之外的哀愁情绪。但实际教学的效果,似乎离我当初的设想有一定的距离。在此我想说我的两点不足之处。第一、在讲上片时,我让学生找出“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的句子。学生很快就找到“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当然说明他们对词句在朗读过过程中已有初步的理解。而我为了让语言的品味不只停留在字面上,便以“物是”与“人非”为提问,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词背景。可惜,我所展示的背景似乎只有一个大概。虽然一种坎坷的人生经历即使

  只是简要的只言片语往往也能打动人心,但我课后总觉得这还不足以让学生真正体味身处金华的李清照是何等的忧伤。我想我应该把准备做得更足,应该把她53岁寓居金华时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也向学生阐述一二,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作者由眼前的“风住尘香花已尽”而产生的国破家亡丈夫死的“断肠”与悲催。第二、在讲下片时,我问学生“写得最巧妙的是哪一句?”学生也找到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那也许是学生按经验根据位置来随意找到的,因为他们并不能说出此句到底妙在哪里。本来这一句是写“愁”最出色,最有特点的句子,也是点睛之笔,我是应该一步一步地引领学生体会它写“愁”的妙处的,可实际教学中,我却匆匆地显示幻灯片的内容,然后匆匆地就把它三言两语讲完了。事后我想,如果我能把船上的货物与词句的“愁”进行“称量”的话,那学生必能感受这“愁“的重量。倘若再以“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写愁的句子加以类比,那写愁的妙处就不言而喻了。最后再由全词最后一句的“愁”字感知全篇,那学生也必然因“涕泗横流”而回味无穷。这两点我会在以后的实践中努力践行。

  这次录像课给了我一次研究古典诗词教学法的机会,也让我对诗词教学作出了深刻的反思。其实我还感觉录像课中还有一些别的不足之处,在此不一一详述,也希望各位给出宝贵的意见,我会虚心地接受并且改正。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的典范之作。我原来在上这一课时,总是跳不出“教师分析,学生接受”的圈子。通过学*新课程,我决心跳出这圈子,从转变学*方式入手,重新找一条好的路子。经过实践,居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早自*,我要求同学们读熟课文。一上课,我试着让同学们集体背诵,本意是提高他们的兴趣与信心,估计学生最多能背诵两三段。没有想到,学生们居然把课文全部背诵下来了。这样以来,我与同学们一起很快把课文的整体思路梳理了一遍,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五幅清晰的图画。然后分工协作:每个组负责一幅画面,品读、理解,之后在全班交流。同学们热情高涨,不一会就完成了。于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品读。


武陵春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6)

——《武陵春》改写作文 (菁华5篇)

  推开西窗,外边的雨不知何时停了,满地的残花,随风卷动。坐在妆台前,铜镜中那女子是谁?竟然如此憔悴,一头愁丝散乱披肩,拿起故人赠的桃木梳,企图将愁丝梳顺,将愁绪理直,却发现,只是徒劳。“罢了,罢了,即便直了也无人观赏,倒不如随它去了”索性放下梳子,带着三千烦恼丝,转身出闺阁,任其飘飞去吧。昨夜,不知何时开始下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方人。风中夹杂着丝丝花香,惋惜只为残花香。风起,风止;裙扬,裙歇;花飞,花落。她折腰,拾起一片落花,仿佛听到他豪爽的笑声:“汝,是否为落花而哀愁?罢了,春去春回,花落花开,何时不是这样?”抬起头,那熟悉的背影。他转身——那精致的五官,那挺拔的鼻梁,那深邃的眼睛。“夫人,你看,落红并非无情物,明年春天,它会以别种风貌与春天相会,所以啊,你不要老皱着眉头!看到你那深锁的眉间,为夫心都痛死了!”她朝他跑去,她想再次靠在他的胸膛,听着那有力的心跳声。她想靠在他的肩膀上,再次体验“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他笑着看着她。

  抬起双手,准备迎接他的娇妻。当她以为抓到他的手时——却扑空了,他不见了、不见了……她环顾庭院四周,微微蹙起了眉头,轻轻叹了一口气,幽幽说道:“又只是幻觉,只是幻觉而已。呵呵呵。”国终破,家终灭,雁终过,只留愁绪伴我心。雨,又淅淅地下了,她已分不清脸上的水,究尽是泪还是雨……泪尚能双,但我能与谁共?曾听友人介绍双溪春天的美景,我曾想去游览一番,看能否将对他的思念稍减少一点,可是春纵在,与谁同?少了他,再美的景也是过眼云霄吧。罢了,我还是独倚空闺,叹以逝残春把。望明月,仰头饮。今夜以醉入眠吧!一颗晶莹的水滴从眼角滑落“啪”掉在地上,摔得四分五裂……他与她共乘一叶扁舟,他在船头,她在船尾。他忧郁的眼神,风雨淡退了琉璃繁华。沉淀了,他目光中的忧伤,仅是几尺之遥,她却不敢走过去,她怕。这又是幻觉,这只是幻觉。比起看不到,她宁愿这样远远看着她……“夫人,别再为落花而愁……”任一世繁华绚烂如花任一地寂寞落寞成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连绵的战火无休无止,到处是流离失散的人群。生活总是不能安定下来,我的余生象风一样的飘零。

  经过了灿烂的早春时节,如今我更加感到季节的伤感。鲜花在风中凋零,她们的魂魄会飘向哪里?她们的躯体在尘土中**,淹没在污浊之中,这样的结局是否也是我的归宿呢。春将尽,万紫千红都退去了色彩,真的好无奈。无法挽回从前美好的时光,也无法让这些娇艳的花多开片刻。

  对着镜子,我的容颜一天天的变得苍老,双鬓的白发刻着我岁月的波痕,虽然我也曾竭力掩饰。每天的清晨我都梳理我的白发,希望能够找回一点昔日的印记,可那些精心地梳理依然无法掩饰我这张苍白疲倦的面容。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身边还是那些我衷爱的东西,有深深的回忆相伴。记忆中的你一点都没有改变,可你又在那里。今日的你怎么变成了我的记忆,我多想和你续弦弄诗,我多想和你品茗对月,往昔的美好日子,如今怎么都成了梦中的奢望,我翘首以盼的余生怎么能够没有你。说真的,没有你的日子我过的真是好累,还是不去想它了。如今的我,每件事都感到不顺心意,又有什么办法。

  太多的话哽咽在我的喉间,我一句也说不出口。你能感觉我脸上为你流下泪水的苦涩吗?泪水尚能成双,我却是孤单无助,我的'痛楚能怨你吗?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有人告诉我,两溪的春天景色很美,要我去看看,去散散心忘记我的烦恼。我也想去,只是去了对我会有用吗?美好的景色能否改变我的命运和人生。

  在两溪的河流之上,或许我能够驾驶着小舟畅游云雾,我的小舟能够驶向你的身边吗?我想寻找世外桃源,离开这战火纷扰的世间,和你在一起度过我的余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一切都是幻想,我那盈满的思念,已经似秋日的硕果结满枝头,令我不堪重负。这叶小舟能够装下它的全部,我会为不能给你我的全部而懊丧。但我害怕沉重的思念会在这两溪的水滩里搁浅,或则随着流水而漂失,真的我害怕。只求千万不要让这样的事,在我的眼前发生。

  涓涓的水流又何尝能够负载我生命的重量。因为我的生命不是泥沙,而是巨石做成的丰碑,在它的上面刻着,只有一句誓言今生等着你。

  推开西窗,外边的雨不知何时停了,满地的残花,随风卷动。坐在妆台前,铜镜中那女子是谁?竟然如此憔悴,一头愁丝散乱披肩,拿起故人赠的桃木梳,企图将愁丝梳顺,将愁绪理直,却发现,只是徒劳。“罢了,罢了,即便直了也无人观赏,倒不如随它去了”索性放下梳子,带着三千烦恼丝,转身出闺阁,任其飘飞去吧。

  昨夜,不知何时开始下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方人。风中夹杂着丝丝花香,惋惜只为残花香。

  风起,风止;裙扬,裙歇;花飞,花落。

  她折腰,拾起一片落花,仿佛听到他豪爽的笑声:“汝,是否为落花而哀愁?罢了,春去春回,花落花开,何时不是这样?”

  抬起头,那熟悉的背影。他转身——那精致的五官,那挺拔的鼻梁,那深邃的眼睛。“夫人,你看,落红并非无情物,明年春天,它会以别种风貌与春天相会,所以啊,你不要老皱着眉头!看到你那深锁的眉间,为夫心都痛死了!”

  她朝他跑去,她想再次靠在他的胸膛,听着那有力的心跳声。她想靠在他的肩膀上,再次体验“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他笑着看着她。抬起双手,准备迎接他的娇妻。当她以为抓到他的手时——却扑空了,他不见了、不见了……

  她环顾庭院四周,微微蹙起了眉头,轻轻叹了一口气,幽幽说道:“又只是幻觉,只是幻觉而已。呵呵呵。”国终破,家终灭,雁终过,只留愁绪伴我心。雨,又淅淅地下了,她已分不清脸上的水,究尽是泪还是雨……

  泪尚能双,但我能与谁共?

  曾听友人介绍双溪春天的美景,我曾想去游览一番,看能否将对他的思念稍减少一点,可是春纵在,与谁同?少了他,再美的景也是过眼云霄吧。罢了,我还是独倚空闺,叹以逝残春把。

  望明月,仰头饮。今夜以醉入眠吧!一颗晶莹的水滴从眼角滑落“啪”掉在地上,摔得四分五裂……

  他与她共乘一叶扁舟,他在船头,她在船尾。他忧郁的眼神,风雨淡退了琉璃繁华。沉淀了,他目光中的忧伤,仅是几尺之遥,她却不敢走过去,她怕。这又是幻觉,这只是幻觉。比起看不到,她宁愿这样远远看着她……

  “夫人,别再为落花而愁……”

  任一世繁华绚烂如花。

  任一地寂寞落寞成秋。

  暮春的凉风渐渐歇了,在这百花凋零,遍地落英残红的小院里,我竟在这被风卷起的尘埃中嗅得点点花的余芳。轻轻支起雕栏小窗,天边的那轮红日已经高高地爬上天空,时候已经不早了,我却懒于梳理着蓬乱的发,乱了就乱了吧,反正再也无人欣赏。阳光钻进小屋,正巧停留在角落里整理好的书卷上,我寻着阳光的脚步望去,这一望仿佛回到了当年,回到了那年的书案上。你正埋头整理着案上零碎的笔记,而我在一旁把这美好的生活轻轻吟唱。

  这一切就如梦一场。世事无常,梦醒了。

  春去了又来,花谢了又开,那人却只能永远停留在记忆里,只有眼前的景物依旧同那时一般不曾改变。知己已逝,牵挂已断,我孑然一身在这人世间流浪,想要诉说这离别之殇,却在无人能解,不说也罢,万千话语只得化作晶莹泪珠在脸颊轻轻流淌。

  又是一年望春时节,去年那日被风卷落的花朵又重新开在枝上。回望那些年,自从你去了之后,好似再无外出赏过春景。依稀记得曾经从来往的路人口中听闻,这双溪的春景乃是绝佳,我是不是真的要放下了。

  一人只身前往,站在河岸上眺望这水中的船儿,零零星星散落在水面上。独曳一只小船想让这匆匆流水把我的愁绪带走。可无奈,瞧见身旁的那只小船里,陌上公子、倾城佳人,郎才女貌,又是一段儿女情长。

  我又一次忆起旧年时光,你为我绾发,为我描眉,你眸间的温柔至今印在我心上。可如今,身旁*位已凉,我再也寻不到你的芬芳。这叶单薄的小舟,怕是早已被我的愁绪浸满,为何总觉,这悠悠的江水就是我寻你的方向。

  这一世,流年匆忙,相遇散场,大抵于你不过南柯一梦,一枕黄粱。

  我不想孑然一身守着没有你的荒凉,索性别了人间仓皇,只盼昔日诺言绵延来世,同你一起收敛喜乐安康。

  残风终于停歇了,路上零落着残花败叶,唯一存在的是花儿最后的芳香,或许这便是最后一丝的留恋吧。云霾堆积后,太阳还是出来了,这迷茫的温馨,使我相望的心痛,我觉得这仿佛是最后渴望生存的气息,寻求孤寂,夜一般轻悄。罢了,这繁尘也就如此。

  高挂的阳光,洒在我的床头,我却无心梳理那双鬓的乱发,任由这风把我乱发中的忧愁带走,可它那么无情,只是借过。留下我一人回味这孤独中的寂寞。

  别人都说双溪的风景独好,我也曾想去散散心,划划船。可那河岸上的船却扰乱了唯一的清净,那远远的树林边,是穿过黄昏迂回的曲径。试问,风景再美,带的动我愁云似的心吗?试问,船只再多,未曾能载动我心中的万千愁苦。

  我凝望着的是何等的空虚,我等待着的是何等的孤独,我用尽全力挣脱的疼痛,用尽全力遗忘的却一直环绕在心中!那心里频频闪动着的气息,是你,是你,一直都是你!只要我回眸的瞬间,总觉得你仍身后……仍在身后为我守候,可是……可是一切都散了。

  清晨的静林,漾起了鸟语的微波,繁华的路边,盛开了鲜花的浪朵,孤独的心中荡起了无尽的想念……

  别离之苦是何等的心,我只能把别离的心痛捻成时光的酒,慢慢品,可别离之苦难消受,我该怎样忘记呢?“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谁知?

  手指不经划过树皮,那刻不经止住了脚步,我看见了它的伤口,那触目惊心的伤痕,那树枝上仍挂着几片零飘的枯叶,我轻轻的抚摸枝干,磨痛了我的手,更刺痛了我的心,我的生命也如这枯叶残树,何不是历尽一生之苦,最后只能化为一锹土!

  青丝转成白发,不变的是真情。只要我一息尚尚存,我就能称你为我的一切,起程便是不归的,急急缓缓,深深浅浅,跌跌撞撞,幸好曾有你。国终破,家终灭,雁终过。人生终一逝,苦在人活心以亡,伴随他终去!

  独留,独归,独念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