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门城门几丈高》教案通用5篇

首页 / 教案 / |

  《 城门城门几丈高》教案 1

  活动目标:

  1、练*钻、手拉手一个跟着一个走。

  2、体验边说儿歌边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安全卫生的场地。

  2、活动前学说游戏中的儿歌。

  活动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交代游戏名字

  小朋友今天我们要玩一个新的游戏,名字叫“城门城门几丈高”。

  二、开心玩游戏

  (一)老师和幼儿一起听音乐做热身活动:主要练*颈部和腰部。

  (二)快乐游戏

  1、老师边介绍边示范游戏的玩法

  教师和一长得较高的幼儿双手相扣搭成“城门”,一组幼儿手拉手穿过“城门”拉成一个圆圈,边走边念儿歌:“城门城门几丈高,城门三十六丈高,骑大马,耍大刀,从你门口抄一抄,问你吃土豆,还是吃辣椒。”当儿歌念完时,搭“城门”的幼儿把双手放下套住走过的幼儿,被套的幼儿要说出土豆或辣椒。

  2、另一组幼儿示范游戏玩法:两个幼儿双手相扣搭成“城门”,其余幼儿按上组方式拉成圆圈玩游戏一遍。

  老师强调游戏规则:游戏时,小朋友必须一跟着一个走,过城门时必须要低下头弯腰钻过;

  3、幼儿分成3组进行游戏1—3遍。老师参与一组或随时指导。

  4、换“城门”增加游戏兴趣,游戏继续进行。让每个幼儿体验到搭“城门”快乐。

  5、全体幼儿手拉手成一个大圆圈,玩游戏一次。

  三、放松活动结束。

  《 城门城门几丈高》教案 2

  设计意图

  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是首经典的民间童谣,它富有情节又很有趣味,非常贴*幼儿生活。我将童谣内容进行了剪辑,并配上旋律,以对唱表演的形式重新演绎,让童谣变得既传统又现代,积极促进幼儿的游戏和生活。同时,也赋予童谣传承新的生机。

  活动目标

  1.学*用对唱的形式演唱民间童谣。

  2.运用动作、表情大胆表现、演绎对歌曲的理解。

  3.遵守游戏规则,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PPT、课件,歌曲《城门城门几丈高》(课件和歌曲录音见本期附赠的光盘)。

  活动过程

  一、欣赏歌曲,感知对唱(出示PPTl-2)

  导语: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这首歌是小哥哥进城时唱的,你们看小哥哥已经来到了城门前。

  提问:你觉得这首歌和*时听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小结:歌曲里有两种声音,一个人问,一个人答,这是一首问答歌。

  (这是一首对唱歌曲,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清脆的童声,还有一种是洪亮有力的男声。不同的演唱形式一下子吸引住幼儿,并让他们对歌曲的曲式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理解歌词,学唱歌曲

  1.观看PPT3-6,感知歌词。

  导语:歌曲中谁在问?谁在答?我们再来听一听这首歌。

  提问:你听见小哥哥问了什么?城门又是怎么回答的?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图片。

  (课件的故事性和画面性,使幼儿对歌曲有了更加深入、形象的感知,从而对童谣产生了兴趣)

  2.运用图谱,理解歌词(出示PPT7)。

  (1)完整理解歌词。

  导语:小哥哥对着城门还问了什么呢?我再唱一唱,你们听仔细。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将其余的图片点出,帮助幼儿完整理解歌词。

  (2)体验歌曲情感。

  提问:①你觉得这座城门怎么样呀?②你知道“三十六丈高”有多高?③城门在回答时语气是怎样的?为什么?④开不了门,就进不了城,小哥哥想了什么办法开锁?⑤金刚大铁锁有没有被大刀和大斧砍断?城门回答时的语气如何?为什么?⑥小哥哥有没有放弃呢?最后他说了什么?

  小结:我们看出小哥哥勇敢、坚强、毫不畏惧.所以我们要用响亮的声音唱出小哥哥的自信。城门高大威武、雄伟坚固,所以,我们要用非常坚定的语气和洪亮浑厚的声音表现城门的坚不可摧。

  (图谱的出现赋予童谣节奏感,而且,图谱排列整齐、有序,让幼儿一目了然地感知歌曲的对答与呼应、乐句的长短以及不同乐句表现出的不同情绪。巧妙提问使幼儿对歌曲中人物的个性特征逐渐明晰,为分角色演唱加深了感知)

  3.大胆表现、演绎。

  (1)配上动作,完整演唱。

  提问:小哥哥问了城门几次?城门答了几次?现在,我们看着图唱一唱这首问答歌。

  导语:小哥哥要问得清楚,城门要回答得响亮,我们一边唱一边做动作。

  (2)发挥想象,创编造型。

  提问:小哥哥问完最后一句,做了很有力量的造型动作,城门打开了吗?我们一起看一看(出示PPT8)。

  导语:我们也来学小哥哥做一个造型动作,比一比,谁的动作最有力量(出示PFT9)。

  (本环节增加了对形象特征的感知,让幼儿知道遇事要勇敢、坚强、不退缩,这不仅有助于幼儿演唱时注意音高、音色,对幼儿性格的培养也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扮演角色,趣味演唱

  1.扮演角色,练*对唱。

  (1)多问一答。

  提问:你们的歌儿唱得这么好听,想不想试试我这座城门?你们当小哥哥,我来当城门。

  小结:小哥哥的歌声响亮有力,问题也问得清楚干脆,所以我的门被你们打开了。

  (歌曲的难点主要是提问部分,回答的部分相对简单些,所以分角色演唱时教师先让全体幼儿一起扮演小哥哥,这样,更能激发幼儿的挑战欲望)

  (2)多问多答。

  导语:请当城门的小朋友站这边,当小哥哥的小朋友站那边,我们面对着面站好唱唱这首问答歌。

  (3)一问一答。

  导语:你想不想和好朋友一起唱歌?两个好朋友面对面,商量一下谁来问谁来答。

  2.游戏“城门城门几丈高”。

  (1)讨论、制订游戏规则(出示PPTlO)。

  导语:如果你当城门准备怎么守,当小哥哥又准备怎么攻呢?

  小结:小哥哥来攻城,守城的小朋友要守住城门就必须手拉手,威武地站着不移动。攻城的小哥哥歌曲唱完就攻城,注意不能攻击小朋友的身体。攻进城者为胜。

  导语:我来采访一下胜利者,你此时的心情如何?说说你是怎么攻进城的?

  小结:老师发现我们的城门非常坚固,威武地站着一动不动,小手还拉得紧紧的。可聪明的小哥哥从城门的下面钻了进去,他们获胜了。小朋友想一想,怎样做才能阻止他们从城门下面钻进去呢?

  (2)互换角色重复游戏。

  小结:如何攻城不仅要有力量也要有智慧。小朋友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攻城,守城的小朋友也能灵活应对,都是好样的。

  (这个环节,活动进入了高潮,幼儿对歌曲内涵的理解在游戏中得到充分表现)

  四、合作游戏,经验拓展

  1.导语:“城门城门几丈高”的游戏真好玩。尽管城门非常高大、威武,聪明的小哥哥总能想到办法攻进城。小朋友,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城门,让它变得更牢固吗?

  2.导语:老师有个好办法.我们来变成一把同心锁,牢牢地锁住城门,这个锁可不是一般的锁,是小朋友变成的锁,你们愿意帮忙吗?我们一起拉起手来,一边唱歌一边变(出示PPTll)。

  3.导语:我们的同心锁,把城门锁住了。如果你是小哥哥,你会想什么办法打开城门呢?我们下一次接着玩。

  (“同心锁”不仅让幼儿体验到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更把幼儿的思维引得更远,让他们的想象继续)

  本活动为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幼儿园民间童谣音乐化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 城门城门几丈高》教案 3

  设计意图:

  活动室里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幕:男孩子把住活动室的门,不让其他孩子进出。怎样智慧地化解这一矛盾呢?我想起小时候学过的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这是一首经典的民间童谣,它富有情节,琅琅上口,贴*幼儿生活。*时幼儿挡在门口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样子不正如童谣中的城门吗?于是,我将童谣内容进行剪辑,并配上旋律,以对唱的形式重新演绎,使童谣变得既有传统色彩又有现代气息,而且富有游戏性。

  目标:

  1、学*用对唱的形式演唱童谣。

  2、运用动作、表情大胆表达对歌曲的理解。

  3、遵守游戏规则,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准备:

  PPT(演示文稿),自谱童谣旋律(见附),歌曲音带。

  过程:

  一、欣赏歌曲,感知对唱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这首歌是小哥哥进城时唱的。你们看,小哥哥已经来到了城门前。(播放歌曲。)

  师:你觉得这首歌曲和*时听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师(小结):歌曲里有两种声音,一个人问,一个人回答,这是一首问答歌。

  (析:这是一首对唱歌曲,歌曲里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孩子清脆的童声,还有一种是洪亮有力的男声。幼儿通过倾听这一特殊的演唱形式、既对曲式有了初步的感知,又产生了演唱的欲望。)

  二、理解歌词,学唱歌曲

  1、观看课件,感知歌词。

  师:歌曲中谁在问?谁在答?问了什么?又答了什么?我们再来听一听这首歌。(播放歌曲。)

  师:你听见小哥哥问了什么?城门又是怎么回答的?(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图片。)

  (析:富有故事性的课件画面,有助于幼儿理解歌词,明确问答关系,从而从根本上产生学唱的兴趣。)

  2、运用图谱,理解歌词。

  (1)欣赏完整图谱。

  师:小哥哥对着城门还问了什么呢?我再唱一唱,你们听仔细。(教师清唱,并根据幼儿的回答。)

  (2)理解歌曲情感。

  师:你觉得这座城门怎么样?

  幼:高大、威武、了不起。

  师:你知道“三十六丈高”有多高吗?请你用动作做一做。

  幼:就像摩天大楼一样高/很高很高/高到云里都看不见。

  师:城门在回答时的语气是怎样的?为什么?

  幼:它很高大,很了不起,回答时声音很响亮。

  师:开不了门,就进不了城。小哥哥想了什么办法开锁?

  幼:用大刀砍/用大斧砍。

  师:金刚大铁锁有没有被大刀和大斧砍断?城门回答时的语气是怎样的?为什么?

  幼:金刚大铁锁没有被砍断。城门很坚固,它回答的语气很坚定,一点都不怕。

  师:小哥哥有没有放弃呢?

  幼:没有。

  师:最后他说了什么?

  幼:看我一手打得城门开。

  师(小结):小哥哥勇敢、自信、坚强,所以我们要用响亮的声音来唱。城门高大威武、雄伟坚固,所以我们要用坚定的语气和洪亮浑厚的声音来表现。

  (析:排列整齐、有序的图谱既使童谣形象更鲜明,也使幼儿一目了然地感知到歌曲的对唱形式。幼儿借助图谱感知乐句的长短,充分理解不同乐句所表现的不同情绪,进一步加深了对歌曲形象的感知。教师巧妙的提问使幼儿逐渐明白歌曲中人物的个性特征,为他们分角色演唱打下了基础。)

  3、大胆表现,演绎歌曲。

  (1)配上动作,完整演唱。

  师:小哥哥问了城门几次?城门答了几次?现在,我们看着图唱一唱这首问答歌。(幼儿演唱。)

  师:小哥哥要问得清楚,城门要回答得响亮,我们一边唱一边做动作。(幼儿演唱。)

  (2)发挥想象,创编造型。

  师:小哥哥说完最后一句,做了一个很有力量的造型动作,城门打开了吗?我们一起看一看。

  师:我们也来学学小哥哥做一个造型动作,比一比谁的动作最有力量。(幼儿做造型动作。)

  师:请你们走到城门前,在唱完最后一句时做一个有力量的造型动作,看一看城门会不会被你们打开。(幼儿完整演唱后,表示城门被打开。)城门被你们打开了,我们给自己鼓鼓掌。

  师(小结):城门的开启需要力量。你们的歌声像小哥哥一样响亮,你们的动作比小哥哥还果断有力,你们真棒!

  (析:在幼儿理解歌词、已能比较流畅演唱的基础上,教师增加了感知形象特征的环节,让幼儿感受到小哥哥有力量,知道遇事要勇敢、坚强、不退缩。这不仅能使幼儿演唱时注意音高、音色,而且对幼儿性格的培养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扮演角色,多种形式演唱

  1、扮演角色,学*对唱。

  (1)多问一答。

  师:你们的歌儿唱得这么好听,想不想试试开一开我这座城门?你们当小哥哥,我来当城门。(师幼演唱。)

  师(小结):小哥哥的歌声响亮有力,问题也问得清楚干脆。我听出来了,你们都是不放弃的小哥哥,所以我的门被你们打开了。

  (析:歌曲的难点主要是提问部分,所以分角色演唱时教师先让全体幼儿一起扮演小哥哥,这样更能激发幼儿的挑战精神。)

  (2)多问多答。

  师:请当城门的小朋友站这边,当小哥哥的小朋友站那边,我们面对面站好,唱唱这首问答歌。

  (3)一问一答。

  师:你想不想和好朋友一起唱歌?两个好朋友面对面商量一下谁来问,谁来答,等会儿还可以互换。

  (析:有了前面和教师“多问一答”的互动体验,幼儿已掌握游戏方法。多问多答的形式让一群幼儿面对一群幼儿,幼儿演唱时需要和谐一致,这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挑战。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幼儿自由选择对唱伙伴,相互协商,满足了幼儿自由表现的愿望。)

  2、制定规则,开展游戏。

  (1)讨论、制定游戏规则。

  师:下面,我们请一部分小朋友当城门,一部分小朋友当小哥哥,边唱歌边玩游戏。请问,如果你当城门准备怎么守,你当小哥哥又准备怎么攻?

  师(小结):小哥哥来攻城,城门必须手拉手,威武地站着不动,两手紧紧地握住,把城门锁紧。攻城的小哥哥唱完歌曲就攻城,注意不能攻击小朋友(城门)的身体。攻进城者为胜。(幼儿游戏。)

  师:我来采访一下胜利者:你此时的心情如何?你是怎么攻进城的?

  师(小结):我发现城门非常坚固,威武地站着一动不动,小手还拉得紧紧的。可聪明的小哥哥们从“门”的下面钻了进去,获胜了。你们想一想,怎样做才能阻止他们从“门”下面钻进去呢?

  幼:我们把手放低些,两脚分开挡住他们。

  (2)互换角色重复游戏。

  师:我们交换角色再玩一次。

  师(小结):攻城不仅要有力量还要有智慧,小朋友们想了各种办法攻城,守城的小朋友也能灵活应对,都是好样的。

  (析:在这个环节中,活动进入高潮,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了歌曲内涵。他们边唱歌边游戏,不仅使游戏的趣味性更浓,也使演唱变得轻松自如。)

  四、合作游戏,拓展经验

  师:“城门城门几丈高”的游戏真好玩。尽管城门非常高大、威武,可聪明的小哥哥总有办法攻进城。你们有办法帮助城门变得更牢固吗?

  幼:换铁大门/在大门上钉钉子/换大锁/在大门前设置陷阱……

  师:老师有个好办法,我们来变成一把同心锁,牢牢地锁住城门。这个锁可不是一般的锁,是小朋友变成的锁,你们愿意帮忙吗?我们一起拉起手来,一边唱歌一边变。

  师:我们的同心锁把城门锁住了。如果你是小哥哥,你会想什么办法打开城门呢?我们下一次接着玩。

  (析:教师的一句“你们有办法帮助城门变得更牢固吗”把幼儿的思维激活,各种有趣的回答不仅是他们已有生活经验的再现,也是他们创造性想象的表现。“同心锁”不仅让幼儿体验到了团结与合作,更让游戏内容得到了拓展。)

  《 城门城门几丈高》教案 4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敏性。

  2.让幼儿熟悉多种水果的名称,并能熟练地回答出它们的名字。

  活动准备

  让幼儿分成两组。

  活动过程

  1.先将两名幼儿分成“菠萝”队,和“橙子”队。

  2.十指相扣上举扮城门,让其他的幼儿依次从城门下面钻过。

  3.让幼儿念儿歌《城门城门几丈高》。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大刀,走进城门套一套,请你吃菠萝还是橙子。

  当念完儿歌时,两名幼儿就会放下手套住刚钻进来的幼儿,就问他:“你是吃菠萝还是橙子呢?”被套住的幼儿回答完之后,就会站到那一边。

  4.直到最后,菠萝队和橙子队哪队人最多,哪队就获胜。

  5.做放松运动,老师点评活动的情况。

  《 城门城门几丈高》教案 5

  【活动目标】

  1、练*钻的动作,发展动作的灵敏性与力量。

  2、培养幼儿喜欢民间游戏的情趣。

  3、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活动准备】

  苹果、香蕉的头饰若干、布置游戏场地(城门、城墙)中间画一个直径约5米的圆圈若干个、选**乐作活动背景及准备操。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教师和幼儿骑大马念民谣,一个个从“城门”钻过到城里去玩。

  教师请幼儿两人一组用手来搭一搭城门并边念民谣边学*游戏的开门关门规则。

  2、基本部分:

  教师请一位幼儿面对墙,搭成拱形城门,其余幼儿依次钻过城门。

  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当念到“瞧一瞧”时,做城门者下蹲放下手关城门,并问被关住的人选择要“苹果”还是“香蕉”,幼儿选择好以后,把头饰挂在脖子上,站到城门的队伍做城门。

  幼儿第2次做钻城门的游戏一次。

  教师继续提出游戏玩法及规则:“苹果”和“香蕉”站在场地的一个圆圈内,相互用肩膀、臀部把对方挤出圆圈外,看圆圈外“苹果”多还是“香蕉”多就哪对胜。

  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做游戏一次。

  增加城门的高度再次游戏。

  教师小结游戏并告诉幼儿此游戏是我国的一个民间游戏,以后小朋友可以和家人、邻居玩。

  3、结束部分:做放松活动,带幼儿**室。

  教学反思:

  游戏是最适宜于促进幼儿主体性和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理念转化为行为,注重在活动中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把握时机及时引导,促使孩子们更深入进行游戏,让孩子在健康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发展。


《 城门城门几丈高》教案通用5篇扩展阅读


《 城门城门几丈高》教案通用5篇(扩展1)

——《城门城门几丈高》教案3篇

《城门城门几丈高》教案1

  活动目标

  1、练*钻的动作,发展动作的灵敏性与力量。

  2、培养幼儿喜欢民间游戏的情趣。

  活动准备

  苹果、香蕉的头饰若干、布置游戏场地(城门、城墙)中间画一个直径约5米的圆圈若干个、选*乐作活动背景及准备。

  活动过程

  一、热身环节

  1.教师和幼儿骑大马念民谣,从“城门”钻过到城里去玩。

  2.教师请幼儿两人一组用手来搭一搭城门并边念民谣边学*游戏的开门关门规则。

  二、基本部分

  1.教师请一位幼儿面对墙,搭成拱形城门,其余幼儿依次钻过城门。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当念到“瞧一瞧”时,做城门者下蹲放下手关城门,并问被关住的人选择要“苹果”还是“香蕉”,幼儿选择好以后,把头饰挂在脖子上,站到城门的队伍做城门。

  3.幼儿第2次做钻城门的游戏一次。

  4.教师继续提出游戏玩法及规则:“苹果”和“香蕉”站在场地的一个圆圈内,相互用肩膀、臀部把对方挤出圆圈外,看圆圈外“苹果”多还是“香蕉”多就哪对胜。

  5.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做游戏一次。

  6.增加城门的高度再次游戏。

  7.教师小结游戏并告诉幼儿此游戏是我国的一个民间游戏,以后小朋友可以和家人、邻居玩。

  三、结束与放松

  1.教师带领孩子们做全身各关节的放松活动。

  2.有序*室。

《城门城门几丈高》教案2

  【活动目标】

  1、学*“城门城门几丈高”的玩法,练*弯腰钻过小朋友搭的城门。

  2、能一个一个连贯、有序地钻过城门。

  【活动准备】活动场地空旷。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城门吗?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关于城门的游戏叫做“城门城门几丈高”!

  二、游戏活动

  1、介绍游戏规则:两名小朋友搭起一个高高的城门,小朋友们要一个跟着一个从城门里钻过去。等我们把儿歌念完,我们就把城门关了,就要回答问题,说出来了,就继续玩,说不出来,就站在圆圈中间停止游戏一次。

  2、师幼分组进行游戏活动

  3、游戏数遍后,可以增添游戏新玩法:幼儿搭城门的人数增加,并请搭城门的幼儿一只脚相对要求钻城门的诱饵在钻的过程中不能碰到搭城门的幼儿相对的脚,要求幼儿一个跟着一个连贯、有序、不间断地钻过城门,钻过城门后再并搭好城门,同时教师还可以赠机问题的难度。

  4、集体游戏活动

  三、结束活动

  师:今天的游戏好玩么?那让我们回到教室休息一下吧!

  【活动反思】

  民间游戏多样性的原则,充分的调动了幼儿学*的主动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活动中幼儿能享受充分的自由,没有任何干扰,自娱自乐,幼儿的情绪是放松的,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们需要合作才能进行,所以孩子的团结协作的意识得到了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同时能克服幼儿任性、娇惯等不良*气。所以,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可以多增加一些强调合作性的环节从而提高孩子们的团结意识。(幼儿教育)

《城门城门几丈高》教案3

  一、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学*遵守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2.技能目标:锻炼自己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学会初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状态。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幼儿能够初步学*遵守游戏规则进行游戏,并巧妙的躲过城门。

  2.活动难点:能够在游戏中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因被“城门”关住而哭闹。

  三、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健康歌》、空旷的户外活动场地。

  四、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热身活动

  幼儿跟随《健康歌》的动作提示,充分活动身体。

  (二)基本部分——活动展开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并进行示范

  (1)两名教师分别扮演两扇城门面对面站立,双手相握举起,中间间隔一名幼儿能够通过的距离。

  (2)老师念着儿歌“城门城门几丈高,城门城门三十六丈高,骑大马,挎大刀,从你门口瞅一瞅,问你吃土豆,还是吃辣椒。”同时,幼儿站成一排,以骑马的姿势一个一个从老师搭成的“城门”下按照次序跑过。

  (3)当老师说到最后一个字“椒”时,拉着的手一起放下,抓到在门中间的幼儿。没有逃脱的幼儿会被问及要风还是要雨,幼儿要风,两扇“城门”就一同对他吹气,要雨就给他抓痒痒。

  (4)被抓住的幼儿来替守其中一扇城门,之后游戏再次开始。

  2.开始游戏

  (1)游戏开始后,教师提示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并提示幼儿注意安全。

  (2)游戏过程中,教师重点关注“城门”关门的力道,并鼓励胆怯的幼儿大胆地从城门下穿过,使游戏能够顺利进行。

  (3)游戏共进行三轮,第一轮,用均衡的速度念儿歌;第二轮,用较快的速度念儿歌;第三轮,前面几句用均衡的速度念,最后一句快速念。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

  3.降低城门高度,再次进行游戏

  (1)搭城门的幼儿半蹲进行游戏,过城门的幼儿需要降低自己的高度通过城门。

  (2)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如:弯腰,半蹲,仰身等)通过城门。

  (三)结束部分——放松结束

  幼儿两两相互拍打身体放松,结束活动。

  五、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将此游戏带入家庭,与父母和身边的小伙伴共同玩耍。


《 城门城门几丈高》教案通用5篇(扩展2)

——《城门城门几丈高》教案优选【5】份

  《城门城门几丈高》教案 1

  【活动目标】

  1、学*“城门城门几丈高”的玩法,练*弯腰钻过小朋友搭的城门。

  2、能一个一个连贯、有序地钻过城门。

  【活动准备】活动场地空旷。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城门吗?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关于城门的游戏叫做“城门城门几丈高”!

  二、游戏活动

  1、介绍游戏规则:两名小朋友搭起一个高高的城门,小朋友们要一个跟着一个从城门里钻过去。等我们把儿歌念完,我们就把城门关了,就要回答问题,说出来了,就继续玩,说不出来,就站在圆圈中间停止游戏一次。

  2、师幼分组进行游戏活动

  3、游戏数遍后,可以增添游戏新玩法:幼儿搭城门的人数增加,并请搭城门的幼儿一只脚相对要求钻城门的诱饵在钻的过程中不能碰到搭城门的幼儿相对的脚,要求幼儿一个跟着一个连贯、有序、不间断地钻过城门,钻过城门后再并搭好城门,同时教师还可以赠机问题的难度。

  4、集体游戏活动

  三、结束活动

  师:今天的游戏好玩么?那让我们回到教室休息一下吧!

  【活动反思】

  民间游戏多样性的原则,充分的调动了幼儿学*的主动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活动中幼儿能享受充分的自由,没有任何干扰,自娱自乐,幼儿的情绪是放松的,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们需要合作才能进行,所以孩子的团结协作的意识得到了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同时能克服幼儿任性、娇惯等不良*气。所以,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可以多增加一些强调合作性的环节从而提高孩子们的团结意识。(幼儿教育)

  《城门城门几丈高》教案 2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敏性。

  2.让幼儿熟悉多种水果的名称,并能熟练地回答出它们的名字。

  活动准备

  让幼儿分成两组。

  活动过程

  1.先将两名幼儿分成“菠萝”队,和“橙子”队。

  2.十指相扣上举扮城门,让其他的幼儿依次从城门下面钻过。

  3.让幼儿念儿歌《城门城门几丈高》。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大刀,走进城门套一套,请你吃菠萝还是橙子。

  当念完儿歌时,两名幼儿就会放下手套住刚钻进来的幼儿,就问他:“你是吃菠萝还是橙子呢?”被套住的幼儿回答完之后,就会站到那一边。

  4.直到最后,菠萝队和橙子队哪队人最多,哪队就获胜。

  5.做放松运动,老师点评活动的情况。

  《城门城门几丈高》教案 3

  【活动目标】

  1、学*“城门城门几丈高”的玩法,练*弯腰钻过小朋友搭的城门。

  2、能一个一个连贯、有序地钻过城门。

  【活动准备】活动场地空旷。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城门吗?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关于城门的游戏叫做“城门城门几丈高”!

  二、游戏活动

  1、介绍游戏规则:两名小朋友搭起一个高高的城门,小朋友们要一个跟着一个从城门里钻过去。等我们把儿歌念完,我们就把城门关了,就要回答问题,说出来了,就继续玩,说不出来,就站在圆圈中间停止游戏一次。

  2、师幼分组进行游戏活动

  3、游戏数遍后,可以增添游戏新玩法:幼儿搭城门的'人数增加,并请搭城门的幼儿一只脚相对要求钻城门的诱饵在钻的过程中不能碰到搭城门的幼儿相对的脚,要求幼儿一个跟着一个连贯、有序、不间断地钻过城门,钻过城门后再并搭好城门,同时教师还可以赠机问题的难度。

  4、集体游戏活动

  三、结束活动

  师:今天的游戏好玩么?那让我们回到教室休息一下吧!

  【活动反思】

  民间游戏多样性的原则,充分的调动了幼儿学*的主动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活动中幼儿能享受充分的自由,没有任何干扰,自娱自乐,幼儿的情绪是放松的,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们需要合作才能进行,所以孩子的团结协作的意识得到了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同时能克服幼儿任性、娇惯等不良*气。所以,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可以多增加一些强调合作性的环节从而提高孩子们的团结意识。(幼儿教育)

  《城门城门几丈高》教案 4

  活动目标

  1、练*钻的动作,发展动作的灵敏性与力量。

  2、培养幼儿喜欢民间游戏的情趣。

  活动准备

  苹果、香蕉的头饰若干、布置游戏场地(城门、城墙)中间画一个直径约5米的圆圈若干个、选**乐作活动背景及准备。

  活动过程

  一、热身环节

  1.教师和幼儿骑大马念民谣,从“城门”钻过到城里去玩。

  2.教师请幼儿两人一组用手来搭一搭城门并边念民谣边学*游戏的开门关门规则。

  二、基本部分

  1.教师请一位幼儿面对墙,搭成拱形城门,其余幼儿依次钻过城门。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当念到“瞧一瞧”时,做城门者下蹲放下手关城门,并问被关住的人选择要“苹果”还是“香蕉”,幼儿选择好以后,把头饰挂在脖子上,站到城门的队伍做城门。

  3.幼儿第2次做钻城门的游戏一次。

  4.教师继续提出游戏玩法及规则:“苹果”和“香蕉”站在场地的一个圆圈内,相互用肩膀、臀部把对方挤出圆圈外,看圆圈外“苹果”多还是“香蕉”多就哪对胜。

  5.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做游戏一次。

  6.增加城门的高度再次游戏。

  7.教师小结游戏并告诉幼儿此游戏是我国的一个民间游戏,以后小朋友可以和家人、邻居玩。

  三、结束与放松

  1.教师带领孩子们做全身各关节的放松活动。

  2.有序**室。

  《城门城门几丈高》教案 5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敏性。

  2.让幼儿熟悉多种水果的名称,并能熟练地回答出它们的名字。

  活动准备

  让幼儿分成两组。

  活动过程

  1.先将两名幼儿分成“菠萝”队,和“橙子”队。

  2.十指相扣上举扮城门,让其他的幼儿依次从城门下面钻过。

  3.让幼儿念儿歌《城门城门几丈高》。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大刀,走进城门套一套,请你吃菠萝还是橙子。

  当念完儿歌时,两名幼儿就会放下手套住刚钻进来的幼儿,就问他:“你是吃菠萝还是橙子呢?”被套住的幼儿回答完之后,就会站到那一边。

  4.直到最后,菠萝队和橙子队哪队人最多,哪队就获胜。

  5.做放松运动,老师点评活动的情况。


《 城门城门几丈高》教案通用5篇(扩展3)

——十几减5、4、3、2 教案 (菁华3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能正确进行十向减5、4、3、2的口算。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计算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十几减5、4、3、2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探索性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理解十几减5、4、3、2的算理,能正确进行十几减5、4、3、2的口算。

  教学难点:

  对十几减5、4、3、2退位减法的口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

  复*。

  15—6=

  11—6=

  14—8=

  15—7=

  12—7=

  13—9=

  17—9=14—7=

  学生通过玩“高人矮人”的游戏来抢答。引导学生回忆方法。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21—5=

  (让学生尝试解答,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探索算法

  (1)独立计算,合作探索。你是怎么计算的12—5的能给同学讲一讲吗每个人的想法可能不同,小组内讨论讨论,比一比,看哪一组想的方法最多。

  学生探索解答:12—5=7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2—5=7(条)

  交流汇报算法。学生汇报的算法可能有:

  1)10—5=5,5+2=7

  2)7+5=12,12—5=7

  3)12—2=10,10—3=7

  4)12分成10和2,2—5差3不够减,10—3=7。

  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除了类似以上四种方法外还有学生可能这样想:

  7+5=12,12—5=7,12—7=5

  (2)尝试运用,多种择优。

  同学们得到了这么多好方法,那看一看那个同学有本事算一算,12—5=,12—4=,12—3=,11—4=,11—3=,11—2=同学们比一比,谁的算法最好用!

  3、组织交流。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4、小结:同学们用以上几种方法都能得到正确答案,计算时你在众多的方法中,选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5、巩固练*

  小朋友们,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再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吗

  (1)完成“做一做”。

  (2)完成练*四第1题。

  (3)完成练*四第2题。

  (4)完成练*四第3题。

  学生练*、交流,集体订正。学生自由谈。

  三、总结回顾

  今天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练*四第5题;预*下节课内容。

  教学内容十几减6、5、4、3、2

  教学要求

  1、进一步感知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

  2、在观察操作中经历学*过程,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能力,重视算法多样化。

  3、能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实现数学的价值,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

  重点难点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十几减6、5、4、3、2的计算方法,同时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集体备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聪明机灵的小老鼠杰瑞和可爱的小兔子杰比,他们是一对好朋友。

  有一天,太阳真好,小老鼠杰瑞跑去和杰比玩,看见小兔子杰比正在采蘑菇呢!

  提问:仔细看图,你从图上知道了些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1)一共有多少个蘑菇?6+5=11

  (2)一共有11个蘑菇,其中花蘑菇有6个,蓝蘑菇有几个?11-6=5

  (3)一共有11个蘑菇,其中兰蘑菇有5个,花蘑菇有几个?11-5=6

  二、自主探索,学*新知。

  1、合作探究

  (1)11-5,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小组讨论交流。

  方法一:5+6=1111-5=6

  方法二:10-5=55+1=6

  方法三:11-1=1010-4=6

  从11开始往前数。

  (2)优化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容易?

  2、尝试运用。

  计算11-612-313-4

  (1)提问:你是怎么算的?能用最容易的`那种算法来算吗?

  (2)交流算法。

  三、活动体验,建构知识。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交流时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2、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观察每组题目,比一比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再算一算。

  3、想想做做第3题。算算比比,感受退位减与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区别。

  4、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看题,说说题目的意思,然后独立完成在书上。

  5、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时说说用什么方法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四、回顾。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知道怎样计算十几减6、5、4、3、2吗?

  板书设计:

  十几减6、5、4、3、2

  13-5=8

  情景图11-6=512-3=913-4=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计算。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让学生熟练进行十几减5、4、3、2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1-916-813-710-410-84+8

  11-713-815-610-7+12+97+4(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新授:

  (出示课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生编题、列式(列出所有问题)


《 城门城门几丈高》教案通用5篇(扩展4)

——幼儿园小班体育游戏《城门城门几丈高》教案 (菁华3篇)

  活动目标:

  1、练*钻、手拉手一个跟着一个走。

  2、体验边说儿歌边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安全卫生的场地。

  2、活动前学说游戏中的儿歌。

  活动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交代游戏名字

  小朋友今天我们要玩一个新的游戏,名字叫“城门城门几丈高”。

  二、开心玩游戏

  (一)老师和幼儿一起听音乐做热身活动:主要练*颈部和腰部。

  (二)快乐游戏

  1、老师边介绍边示范游戏的玩法

  教师和一长得较高的幼儿双手相扣搭成“城门”,一组幼儿手拉手穿过“城门”拉成一个圆圈,边走边念儿歌:“城门城门几丈高,城门三十六丈高,骑大马,耍大刀,从你门口抄一抄,问你吃土豆,还是吃辣椒。”当儿歌念完时,搭“城门”的幼儿把双手放下套住走过的幼儿,被套的幼儿要说出土豆或辣椒。

  2、另一组幼儿示范游戏玩法:两个幼儿双手相扣搭成“城门”,其余幼儿按上组方式拉成圆圈玩游戏一遍。

  老师强调游戏规则:游戏时,小朋友必须一跟着一个走,过城门时必须要低下头弯腰钻过;

  3、幼儿分成3组进行游戏1—3遍。老师参与一组或随时指导。

  4、换“城门”增加游戏兴趣,游戏继续进行。让每个幼儿体验到搭“城门”快乐。

  5、全体幼儿手拉手成一个大圆圈,玩游戏一次。

  三、放松活动结束。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敏性。

  2.让幼儿熟悉多种水果的名称,并能熟练地回答出它们的名字。

  活动准备

  让幼儿分成两组。

  活动过程

  1.先将两名幼儿分成“菠萝”队,和“橙子”队。

  2.十指相扣上举扮城门,让其他的幼儿依次从城门下面钻过。

  3.让幼儿念儿歌《城门城门几丈高》。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大刀,走进城门套一套,请你吃菠萝还是橙子。

  当念完儿歌时,两名幼儿就会放下手套住刚钻进来的幼儿,就问他:“你是吃菠萝还是橙子呢?”被套住的幼儿回答完之后,就会站到那一边。

  4.直到最后,菠萝队和橙子队哪队人最多,哪队就获胜。

  5.做放松运动,老师点评活动的情况。

  【活动目标】

  1、练*钻的动作,发展动作的灵敏性与力量。

  2、培养幼儿喜欢民间游戏的情趣。

  3、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活动准备】

  苹果、香蕉的头饰若干、布置游戏场地(城门、城墙)中间画一个直径约5米的圆圈若干个、选*乐作活动背景及准备操。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教师和幼儿骑大马念民谣,一个个从“城门”钻过到城里去玩。

  教师请幼儿两人一组用手来搭一搭城门并边念民谣边学*游戏的开门关门规则。

  2、基本部分:

  教师请一位幼儿面对墙,搭成拱形城门,其余幼儿依次钻过城门。

  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当念到“瞧一瞧”时,做城门者下蹲放下手关城门,并问被关住的人选择要“苹果”还是“香蕉”,幼儿选择好以后,把头饰挂在脖子上,站到城门的队伍做城门。

  幼儿第2次做钻城门的游戏一次。

  教师继续提出游戏玩法及规则:“苹果”和“香蕉”站在场地的一个圆圈内,相互用肩膀、臀部把对方挤出圆圈外,看圆圈外“苹果”多还是“香蕉”多就哪对胜。

  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做游戏一次。

  增加城门的高度再次游戏。

  教师小结游戏并告诉幼儿此游戏是我国的一个民间游戏,以后小朋友可以和家人、邻居玩。

  3、结束部分:做放松活动,带幼儿*室。

  教学反思:

  游戏是最适宜于促进幼儿主体性和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理念转化为行为,注重在活动中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把握时机及时引导,促使孩子们更深入进行游戏,让孩子在健康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发展。


《 城门城门几丈高》教案通用5篇(扩展5)

——8加几教案设计(精选5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7页例4,做一做,练*二十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需要学生自己收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养殖场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看一看。同学们不仅能看到一些可爱的动物,还能学到很多知识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动物的可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教学挂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一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有白兔和灰兔。

  师:各有几只兔子?

  生:10只白兔,5只灰兔。

  继续让学生回答

  生:有两群兔子。

  师:各有几只兔子?

  生:左边有8只兔子,右边有7只兔子。

  师:老师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兔子?同学们能帮助老师吗?

  2、小组讨论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1)、我们是个一个数的,一共有15只兔子。

  (2)、我们是数左边8只兔子,右边7只兔子,8+7=15(只)

  (3)、我们数出白兔10只,灰兔5只,10+5=15(只)

  3、师生共同小结:

  同学们可真聪明,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三、巩固练*,提高深化

  1、第107页做一做

  出示挂图:

  师:同学们能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吗?

  生:小鸟在树上唱歌。

  生:小松鼠在运松果

  师:同学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树上有7只小鸟在唱歌,又飞来3只,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生:地上有9个松果,被小松鼠运走了三个,还剩下几个?

  小组讨论,回报交流:

  7+3=10(只)9-3=6(个)

  2、练*二十第一题

  出示挂图

  师:同学们,我们再去养殖场的鸡舍去看看吧,看这些鸡多可爱啊!你们赶快数一数母鸡、公鸡各有多少只?

  生:母鸡有8只,公鸡有4只。

  师:同学们再帮老师算算一共有多少只鸡吗?

  生:8+4=12(只)

  3、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快又对。(练*二十第二题)

  出示小黑板:

  9+6=7+8=8+5=

  7+5=6+7=10-3=

  8+7=9+4=8+9=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今天我们参观了养殖场,你都有那些收获?和大家说一说吧。

  板书设计:

  左边:8只右边:7只

  8+7=15(只)

  白兔:10只灰兔:5只

  10+5=15(只)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P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进位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计算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和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难点是进一步掌握“凑十法”,理解8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思路:

  本节课,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出发,设计教路为:基本训练搭桥铺路——创设情境造成悬念——动像启发探究规律——乐中提高形成技能。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搭桥铺路

  1、口算:3可以分成2和(),5可以分成2和(),7可以分成2和(),8可以分成2和(),9可以分成2和()

  2、听算:(开火车)

  8+()=108+2+1=8+2+3=8+2+5=9+2=9+8=(最后两道题要求说出思考过程)

  二、创设情境,造成悬念

  教师:今天,老师讲一个“猴子摘桃子”的故事。从前,在花果山上住着一只聪明的猴子。有一次,白天它摘了8个桃子,晚上又摘了7个桃子。这个猴子很快就算出了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同学们,你们比猴子还要聪明,谁知道猴子是用我们学的什么方法来计算的吗?(凑十法)复*“凑十法”的步骤:一想,二分,三加。

  三、动像启发,探究规律

  新课的教学按分层渐进的方法进行。

  第一层次:教学例一“8+3”

  (1)分步出示牙刷盒及牙刷

  这一例的教学,教师主要进行动像演示,辅以启发式的提问,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教学时,先出示牙刷盒里放着8只牙刷,再出示牙刷盒外面的3支。问: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牙刷,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教师板书:8+3=,再问:8加3应该怎样算?

  (2)通过加法算式讲解“凑十”的过程。

  教师:8加3的算法也和9加几一样,用“凑十法”计算,谁知道第一步想什么?(8加几凑成10),第二步想什么?(把3分成2和几)第三步想什么?(8加2得10,10再加1得11)。

  第二层次:教学“8+7”

  这一例让学生再通过动像图感知“凑十”的过程,并在感知后训练学生的口述技能。

  (1)出示桃子图,提问:左边有几个桃子?右边有几个桃子?求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怎样列式?板书:8+7=

  (2)学生独立想想怎么算?

  (3)请学生小组派代表口述“8+7”的计算方法:用凑十法,看8想2,因为8+2=10,所以把7分成2和5,8+2=10,10+5=15,同时教师移动7个桃子中的2个桃子和8个凑成十,再进一步点拨:刚才我们把这些桃子分成三部分,8个、2个、5个,如果把7分成3和4,行吗?(不行,因为8和3,8和4不能凑成十)

  第三层次:教学“8+8”

  这一例由学生四人一组合作边操作学具边讨论算法,发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间的协作。

  (1)指定8个男生和8个女生分左右排成两排演唱儿歌,其余同学打拍。唱毕,教师提问:老师的左边有几个男生?右边有几个女生?求一共多少个学生怎样列式?学生列出算式:8+8=(2)学生前后四人合作边摆小棒边说说算算教师半扶半放,巡视指导。

  (3)紧接着鼓励学生观察前三例的计算方法,把分散的知识综合起来,自己探索出8加几的计算规律。即:把8凑成10,要把另一个数分成2和几,先算8加2得10,算10加几得十几。学生由以前的一个一个的数着加,到发现新的算法,这正体现出学生思维的创新。

  第四层次:让学生通过摆小圆片算出得数,再到脱离图和学具操作计算得数。

  (1)动手摆小圆片算出"8+4”的结果。

  (2)想一想:8+5=8+6=8+9=怎样想很快说出得数?

  四、乐中提高形成技能

  练*的目的在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和拓展新知。为此,从两方面设计练*:

  1、为了巩固新知,进行了基本练*,完成P91页“做一做”第1、2题。

  2、为了强化新知,形成技能,进行了游戏练*:

  (1)在数学医院里,数学医生给数学病人治病。

  8+8=8+3+5=168+5=8+1+4=14

  (2)找朋友:(放《找朋友》录音歌曲)

  (3)接力赛。

  (4)放鞭炮:

  今天我们用“凑十法”学会了“8加几”的加法,为了表示庆祝,老师为小朋友特制了“一串鞭炮”,请几位小朋友到前面来一个个地放,看谁放得响,算对了大家齐说一声“叭!”,算错了大家齐说一声“扑!”,并再换一位放,直到放响为止。

  课后小记:

  本节课,通过基本训练,使学生动脑、动口,活跃学生的思维,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通过创设故事情境,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采用分层渐进法在动像启发中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后通过音乐渲染、游戏活动等形式把课本上的练*综合处理,当堂解决,让学生享受到计算的乐趣。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3——10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具准备

  主体图、小棒

  教学重难点

  掌握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录像出示8个小朋友去公园买门票,然后,又来了5个小朋友的情景。)

  1、教师创设情境:星期天上午,天气非常好,小文、小丽、小明等8个小朋友到公园去玩。他们来到公园门口,正要买门票,又来了他们的5个同学。这时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应该买多少张门票?他们想请同学们帮忙算一下。同学们想帮这个忙吗?先在小组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

  生1:我们是数的,数了数这些小朋友一共有13个人。

  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第一次来了8个人,然后接着往下数,9、10、11、12、13,一共有13人。

  生3:我们是把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中的2个人先和8个人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生4:我们是把8个小朋友分成5个小朋友和3个小朋友两组,然后把这5个小朋友和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凑成10都不错,这4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这几种办法都不错,这4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5。

  师:8+5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

  小组汇报交流,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想到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们小组先摆了8根小棒,又摆了5根小棒,然后从5根小棒里拿出2根放入8根小棒里凑成了10根小棒,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

  教师再请几个小组说一下他们是怎么做的。

  教师根据几个小组汇报操作的情况,边板书边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都想到了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跟8根小

  棒凑成10根,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这种方法真不错。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由于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其他方法,如数数法、接数法便不再出现或很少出现。

  2、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计算出了8+5=13,现在我们不摆小棒,只看算式,你能计算出8+4、7+6、6+5的结果吗?

  学生汇报,因为计算8加5时,学生用摆小棒的办法研究过了,所以用"凑十法"计算这三个算式应该没什么问题,教师这时应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凑十”的方法: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10,然后用10再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

  巩固内化,发散思维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想出了做的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跟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方法有什么关系?

  (一样)那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目8+9,看哪个同学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汇报:

  生1:从9中拿出2,与8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2:从8中拿出1,与9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3:我想因为9+8=17,所以8加9也等于17。

  教师对这3种方法都予以肯定,并特别表扬第3种方法。教师渗透"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教师用课件演示9+8=17想的过程和8+9=17想的过程,以帮助学生实现学*的迁移。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圈一圈,算一算。

  2、(课件出示)1路公交车上原来有6个人,又上来了7个人,这时车上有多少人?

  3、(课件出示)小兔找家:每个小兔身上有一个算式,每个小屋上有一个得数,学生做对后,小兔子就能回到自己家。

  4、(课件出示)写算式。根据图中情景,写出算式,看哪个同学写得又多又好。

  课堂小结,画龙点睛(略)

  教学课题:

  8加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两步思维过程,能用凑十法正确计算8加几的式题。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8加几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教具:

  磁铁黑板、红花、黄花图片、8根绿色小棒、4根***棒、8个黄圆片、7个红圆片。

  教学学具:

  8根绿色小棒、4根***棒、8个黄圆片,7个红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复*数的组成

  2、连算

  8+()=10

  10+4=()

  10+3=()

  10+7=()

  8+2+2=()

  8+2+5=()

  8+2+6=()

  8+2+8=()

  3、口算

  9+4=

  9+7=

  9+5=

  9+3=

  9+6=

  9+8=

  师问:9+69+8你是怎样想的?师指8+()=10问:8加几等于10?

  板书:2

  二、学*新课

  启发谈话:我们已经学了9加几的加法,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凑十法)今天我们还用凑十法来学*8加几的进位加法。(板书课题:8加几)

  1、教学例1

  出示例1:8+3=11

  (1)出示黄花、红花图

  师说:根据图上黄花、红花的个数,请同学们编一道加法应用题.指名学生编出:格子里有8朵黄花,格子外面有3朵红花,一共有几朵花?

  师问:要求一共有几朵花,怎样列式?(板书:8+3=)

  师问:8+3这道题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现在分小组讨论一下。指名说计算方法。

  (2)直观演示

  师说: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好,计算8加3时,可以用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凑十法来计算

  老师边说边演示:格子里有8朵黄花,如果把格子里凑满10朵需要放几朵?(放2朵)那就把8和几凑成十?(8和2凑成10)把外面的3朵红花分成几朵和几朵?(分成2朵和1朵)拿走2朵放在格子里,8加2得几?(8加2得10)10朵再加几朵?(10朵再加外面剩下的1朵)10加1得几?(10加1得11)所以8加3等于11。

  (3)讲计算过程

  请一个同学把计算过程完整地说一遍:学生边说,老师边在式子上用连线表明

  师问:

  ①为什么要把3分成2和1?

  ②计算8+3时怎样想?

  引导学生说:这样想:

  ①先把8凑成10,把3分成2和1;

  ②8加2等于10;

  ③10再加1等于11。

  2、教学例2

  出示例2:8+4=8+7=

  (1)摆小棒,算一算

  师说:左边摆8根绿色小棒,右边摆4根***棒。(老师同时在磁铁黑板上摆出小棒)

  师问:谁能看图直接列出加法算式?(板书:8+4=12)

  师问:8加4等于12,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移动小棒,一眼就能看出8加4等于多少?谁来试试?指名上前移动磁铁小黑板上的小棒。

  师问:你们都看清楚了吗?请你们摆一摆自己的小棒,是不是一眼就能看出8加4等于12。

  引导学生这样摆:把4根***棒分成2和2,再把其中2根推向8根绿色小棒一边。


《 城门城门几丈高》教案通用5篇(扩展6)

——《9加几》的优秀教案通用5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让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

  教学主题图、小棒20根、磁铁、圆片20个。

  学具准备:

  小棒20根。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拍手从11数到20,倒数。

  2.拍手说11―20的组成。

  3.口算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二、创设情境,学*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十一月份我们学校举行了校运动会,大家觉得好玩吗?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这热闹的运动场面。(挂图)看,小朋友们都雄赳赳、气昂昂第走进运动场,比赛开始了!你瞧,运动场上多热闹呀!用你那双充满智慧的眼睛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说,从左往右看。)

  1、引导观察,提出问题

  (1)观察运动会图,请学生说一句话。

  (2)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根据图意,你们能不能帮小明解决“现在有多少盒”的数学问题?

  (1)理解问题。

  (2)列式。(学生可能会通过数一数、直接口算或计算其他方法知道有13盒饮料。)

  (3)那么9+4=13,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请你把想法说给大家听听。还有别的想法吗?

  三、动手操作,探究感知

  刚才小朋友们都想出了又快又好的方法算出9+4=13。那么黑板上的这几种计算方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呢?(学生回答,重点讲凑十法)

  1、动手操作

  用小棒代替饮料摆一摆。(请一个学生扮演)

  2、巩固应用

  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知道了9+4=13,你能说说为什么把4分成1和3吗?(学生说)

  3、引导类比,理解算法

  (1)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解决“踢毽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吗?(教师板书题目,学生口答列式)

  (2)请一个学生到黑板扮演动手过程。

  (3)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把7分成1和6?(学生回答)

  (4)具体分析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凑十”过程。

  四、巩固练*,掌握算法

  (一)例2“摆一摆,算一算”。

  1.说图意;

  2.填空;

  3.扮演;

  4.集体订正。

  (二)“做一做”

  1.圈一圈,算一算:学生独立看图说图意,动手圈出10,集体订正,直接说出得数。

  2.独立完成,提问,集体订正。

  3.师:通过了今天的学*,你学会计算9加几了吗?王老师要考考大家了。

  出示9加几的卡片,集体读,抽一、二题说出计算过程。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生:学*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介绍了一种新方法来计算9加几,就是从一个数里拿出一个1,与9凑成十,再用10加上剩下的数来计算9加几。计算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可以选择合适自己的方法来计算。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真好,不向困难低头,勇敢的接受挑战,都是小英雄,我们这节课以胜利告终。

  【学*目标】

  1.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方法,知道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在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过程中能把它同已经学过的10加几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仔细观察的*惯。

  【教学重点】

  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关键】

  把9加几转化成10加几。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游戏用品。

  学具:小棒20根

  【评价设计】

  ⒈ 通过自评、集体评议及课堂展示评价等表现性评价手段,检测目标一的达成情况。

  ⒉ 通过基本评价题目检测学生对“9加几”的掌握情况。

  3、通过课中学生的回答和做题情况,检测目标三的完成情况。

  【基本评价题目】

  ⒈摘苹果游戏

  检测:进一步巩固9加几的知识,按规律整理并排列算式,观察得数特点,从而能找寻又快又对的计算窍门。

  ⒉观察菠萝、苹果图,

  检测: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

  ⒊数鸡蛋、蛋糕

  检测:学生能否运用“凑十法”于实际生活中,从而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用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生疑

  小朋友们,每年的我校都要举行体育运动会,首先要先进行盛大的开幕仪式。瞧,(出示仪仗队图)伴随着嘹亮的歌声,看!同学们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进了运动场。比赛开始了,看运动场上多热闹哇(出示主题图)!跑道上正在进行四年级的60米跑决赛,运动场的中

  央还进行着跳绳、踢毽和跳远等比赛项目。在操场四周的看台上,同学们正在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加油。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根据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学生亲身经历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起他们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㈠教学例1

  1.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

  a.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b.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小组代表向全班学生介绍本组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发言,屏幕上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

  点数出结果。(逐盒闪烁)

  从9接着数。(先9盒一起闪动,再逐一闪动外面4盒。)

  从4接着数。(先4盒一起闪动,再逐一闪动箱内9盒。)

  推算出结果。10加4等于14,9比10少1,所以9加4等于13。

  用“凑十法”计算出结果。(课件显示放进箱内1盒的动作。)

  [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主动探索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打破了以往“凑十法”的唯一思路,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

  c.理解“凑十法”。

  组织摆小棒。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箱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箱外的4盒饮料。

  演示口算过程。

  教师边提问边指导操作:回忆一下,刚才的同学是怎样移动饮料的?该怎样移动小棒呢?(指名演示)箱子外面的四盒饮料拿走一盒,还剩几盒?10盒再加上箱子外面剩下的3盒饮料一共是多少盒饮料?所以9加4等于多少?

  [让学生人人动手摆一摆,边实际操作,边对照算式进行计算,使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和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

  d.以“你喜欢哪种方法”为题组织学生交流。

  教师简单总结学生想出的几种方法后问:“在这几种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让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后,老师小结:在以后的学*中,你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

  2.解决“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

  a.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问题:“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

  b.让学生在画面中收集数据。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 9 加几的题目,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 9 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出示卡片9+( )=10,指名口答。

  2.口算。

  9+1+2= 9+1+5= 9+1+3=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 20 以内进位加法。

  1.出示运动会场景画面。

  2.解决还有多少盒饮料的问题。

  (1)让学生观察画面左边。

  (2)研讨解决还有多少盒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内交流,互相启发,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3)组织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发言,逐一出现各种解决方法。

  ①点数出结果。

  ②接着数,数出结果。

  ③用“凑十法”算出结果。

  ④充分肯定学生探索的方法,并以“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题,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加深学生对各种解决方法的认识。

  (4)强化凑十法。

  ①教师引导:有的同学用加法算出还有 13 盒饮料。回想一下,怎样算的?纸箱内有 9 盒饮料,箱外有 4 盒饮料,这两部分合并在一起,就是现在有的饮料。所以要用 9+4 计算。(板书:9+4)

  ②演示 9+4 的口算过程。怎样算出 9+4 的得数呢?重述凑 10 的过程:放进箱里 1 盒是 10 盒,箱外面还有 3 盒,10 盒加上 3 盒一共是 13 盒。

  ③说明 9+4 的口算方法。算 9+4,怎样想出得数呢?先让学生结合黑板上的演示,想一想怎样算 9+4 得几?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说明:因为 9+1 得 10,所以算 9+4,先把4 分成 1 和 3;9 加 1 得 10,再加 3 得 13。然后,在 9+4 后面板书13。让学生齐读算式。

  3.解决拉拉队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出示问题:拉拉队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

  (2)让学生从画面上收集数据,找出:男生有 9 人,女生有 6人

  (3)教师口述: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就要把男生 9人与女生 6 人合并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算式是(待学生回答后板书)9+6。

  (4)让学生讲讲怎样算?得数是几?

  (5)全班交流,完成计算(允许学生用不同方法想出得数)。

  4.小结。今天我们开始学* 20 以内进位加法。前面计算的 9+4、9+6 两题的得数都超过了 10,就是进位加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具体研究 9 加几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9 加几)我们已经知道 9+4=13、9+6=15,那么 9+2、9+3......怎样算?得数是多少呢?我们共同研究 9 加几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做一做”(1)摆一摆,算一算。先圈一圈,再填写思维图,直观操作和抽象思维一一对应。

  2.通过游戏完成练*十七第 2 题。巩固计算,加强训练,提高计算正确率。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做练*二十第 1 题。

  (1)先让学生看图说题意,再填写算式。

  (2)说一说加的过程,集体评议、订正。注意阅读文字,观察、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做练*二十第 4题。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总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交流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各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到算法的多样化。

  2.过程与方法: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理解“凑十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用“凑十法”口算9加几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

  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理解“凑十法”

  教学难点:

  体验“凑十法”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法、引导发现法。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猜数激趣,引入课题

  1、出示P99T1

  ⑴出示左边一幅图,让学生看一眼。,

  ①生猜:感觉有多少只小绵羊?

  ②生数

  ⑵再出示右边一幅图,让学生看一眼。

  ①生猜

  ②生数

  ⑶看图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小绵羊?

  列式:9+7

  2、揭题:9加几的练*课

  二、体验9加几的算法

  1、生独立算9+7=?

  2、交流:你是怎么算的?

  3、比较: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得出“凑十法”比较方便)

  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口算

  1、出示P99T2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题来算算。

  生独立算,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②交流:你是怎样算的?

  ③观察这两组题,你发现了什么?(初步体会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变化时,得数也随着变化)

  2、出示P100T6(补充 9+5)

  ①学生独立口算、连线。

  ②全班交流:选几题指几名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3、出示P99T3

  (1)出示第一幅图

  ① 学生看图编一个数学小故事。

  (师:蚂蚁虽小,它们团结合作,就能战胜大青虫)

  ②生独立列式计算

  ③交流算法

  (2)出示第二幅图

  ①看图说图意

  ②生独立列式计算

  ③交流算法

  4、出示P100T4

  ①学生看图说图意,提出数学问题

  ②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知道什么?

  ③列式计算后校对

  5、出示P100T5

  ①你能从图上发现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提出数学问题)

  ②自己给自己提一个数学问题,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本课作业

  让家长出题,你来说,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