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复*课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1-01 00:00:00 数学

数学复*课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做一做”,练*一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的含义,知道多、少的含义。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小猪头、砖头、木头图片。

  学具准备:铅笔、橡皮、梨片、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一)教学“同样多”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请学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和同样多。)

  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老师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

  (二)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1、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要求学生把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

  2、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

  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

  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

  (三)教学“多些、少些”

  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

  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头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头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头多,小猪头比木头少。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3、图上还可以比什么?(随意比较)

  (四)、操作(“做一做”第2题)全班同学动手操作,1名同学到投影仪上操作。

  1、第1行摆5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第2行摆几个○?

  2、第1行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1朵,第2行摆几朵黄花?

  二、运用新知

  1、第1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2、第2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3、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

  4、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多而红珠少。介绍你的方法。

  三、小结:今天我们学*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数学复*课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0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与复*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整理和复*中初步感悟整理知识的方法和策略。

  3.在合作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复*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了万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我们接着复*有关数的运算。(板书课题:数的运算)让同学想一想,在本册中学*了哪些数的运算。

  学生经过回忆答出:

  (1)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口算。

  (2)加、减法的估算。

  (3)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

  (4)有余数的除法。

  二、整理与复*数的运算

  1.复*口算

  以卡片的形式出示教科书136页第8题。学生抢答,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2.复*估算

  出示教科书131页第2题。375+287526-339

  教师:如果我们想知道它们的结果大约是多少,有办法吗?(估算)指名两人说出估算的结果,集体订正时,说估算过程。

  指出:估算时,要把每个数看成跟它接*的整百数进行口算,这是估算的方法。

  3.复*加、减法的笔算

  教师:如果我们还想知道精确的结果,又该怎么办?(笔算)

  找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本上。

  集体订正。

  教师:看着黑板上的竖式,小朋友想一想,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当学生有了想法后,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这时应留出充足的时间,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经过讨论,小组统一认识,然后进行全班交流,估计会有以下说法:

  (1)首先要书写认真,相同数位对齐。

  (2)计算时应从个位加起或减起。

  (3)计算三位数加法时,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下一位相加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位的“1”。

  (4)计算三位数减法时,哪一位上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上借“1”当“10”,和这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经过讨论交流,全班统一认识。

  4.巩固练*

  教师:小朋友们已经知道了在计算三位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现在请大家计算下面的题目,完成教科书136页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复*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小朋友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了,下面有两道填空题,会填吗?

  出示教科书132页第5题。

  学生纷纷举手,指名回答。

  教师:有不同意见吗?你能根据这两句话列出算式吗?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本上。

  集体订正时,指出列出的算式是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让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强调: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小于除数。可结合两道填空题加深理解。

  三、综合练*

  1.教科书103页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教科书105页第16、1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略)

  教学反思

数学复*课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18页的练*二第4、5、7、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3.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似数。

  5.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似数。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把生活中的某些镜头带到学生面前,由果到因,让学生体会“*似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

  1.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学了怎样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谁来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指名1、2个学生回答)

  师让学生自己完整的总结:首先要看数位是否相同,相同的数位就要从最高位比起,如果不能比较出来,就一位一位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如果数位不相同,就看哪一个数的数位多那个数就大。

  2.复*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100000=110万 1210000=121万 720000=72万

  师:要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就要把万后面的零去掉,要加上一个“万”字。

  3.做一做练*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核对。

  二、复*求*似数的方法

  1.让学生表演地球与太阳(课本例6)。

  2.师:“大约130万个”是一个什么数?

  生:是一个大概数,*似数。

  师:求一个*似数要用什么方法?

  生:四舍五入。

  3.12756≈10000=1万 1389000≈1390000=139万

  ≈13000=13千 =1389千

  ① 师:我们要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应该怎么做?

  生:首先找出万位,再看千位上的数是否满5,不满5就四舍,满5就五入,然后在把万后面的数改写成零或加一个万字。

  ② 请同学思考:如果是省略千、百后面的尾数又该怎么办呢?

  做练*15页的“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请小组派代表来汇报。

  生总结:省略哪一个数位上的数要先找出那个数位,然后看到右边下一位是否满5决定四舍五入,但必须在后面加上省略那一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三、巩固练*

  1.第4题 由师生对答哪些是*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2.第5题 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开火车的形式校正,并要求说明过程。

  3.第7题 由老师提示,讲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对。投影校对,并让学生提出质疑。

  4.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拿学生的课本投影校对,并请学生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体会,并答解疑难问题。

数学复*课教案4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和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提高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推理训练

  1、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2、一堆煤,用去了 ,还剩下( )。

  3、今年比去年增产 ,今年相当于去年的( )。

  二、对比训练

  1、一步分数应用题

  ①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500只鸭,鹅的只数与鸭的只数的几分之几?

  ②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 ,养了多少只鹅?

  ③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鸭的只数是鹅的只数的 ,养了多少只鸭?

  (1)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在结构上,这三道应用题都含有同样的数量关系,即:鹅的只数,鸭的只数, 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不同的是已知和未知发生了变化。在解题思路上,都要弄清以谁作标准,正确判定把哪一种数量看作单位1;不同的是需要根据已知、未知的变化确定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2)比较完后,学生将三道题的解答过程写在练*本上。

  2、出示题组

  ① 上海到汉口的水路长1125千米,一艘轮船从上每开往汉口,已经行了3/5,离汉口还有多少千米?

  ② 一艘轮船从上海开往汉口,已经行了3/5,离汉口还有450千米,上海到汉口的水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自己画线段图,分析,解答。]

  (2)对比:两题有什么异同?你是怎样分析的,如何区别的?

  3、出示题组

  ① 停车场有8辆大客车,小汽车的辆数比大客车多1/6,小汽车有多少辆?

  ② 停车场有8辆大客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1/7,小汽车有多少辆?

  ③ 停车场有21辆小汽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1/7,大客车有多少辆

  ④ 停车场有21辆小汽车,小汽车的辆数比大客车多1/6,大客车有多少辆?

  (1)学生独立画线段图,分析,解答。]

  (2)对比:1、2两题有什么异同?3、4两题呢?你是怎样分析的,如何区别的?

  (3)解答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有规律吗?规律是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出

  ㈠ 分析分率句,判断单位1是哪个数量?

  ㈡ 画出线段图,找出量和率的对应关系。

  ㈢ 确定已知单位1用乘法,求单位1用除法或用方程解。

  三、课堂练*

  1、第53页整理和复*的第4题(根据题目的条件应该确定把谁看作单位1? 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

  2、练*十三第4、5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作业

  练*十四的第6--10题

数学复*课教案5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复*第4~l0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加深认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深认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提高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比例”这一单元里,除了认识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外,还学*了成正、反比例量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复*正、反比例。(板书课题)通过复*,一要加深对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认识,提高两种相关联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关系的判断能力;二要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加深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正、反比例的意义

  1.做复*第4题。

  让学生看第4题,思考各成什么比例。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

  2.整理正、反比例的意义。

  提问:刚才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的。现在,谁来说一说正、反比例的意义各是什么?

  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板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判断正、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3.做复*第5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说明:根据实际问题里相关联量所成的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相应的应用题。

  三、复*正、反比例应用题

  1.整理解题思路。

  (1)做复*第6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各成什么比例的应用题。指名学生说明各是什么应用题,为什么。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根据什么列式的。

  (2)提问: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要怎样想?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综合练*。

  (1)做复*第8题。

  让学生读题。提问:“药粉和水的比是1:500”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看出药粉和水的份数以及1:500表示比值一定等)这两道题成什么比例,为什么?让学生做在练*本上。指名学生口答等式,老师板书。再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根据什么列式的。追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做?(让学生思考按比的意义,应用分数知识或归一方法,口答算式)

  (2)做复*第l0题。

  要求学生思考有哪些方法解答第一个问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要求列出不同解法的式子。集体订正,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了哪些内容?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或方法?

  五、课堂作业

  复*第7、9题,第10题第二个问题。


数学复*课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数学复*课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数学复*课教案6篇

数学复*课教案1

  教学目的:

  通过复*进一步明确乘法的意义,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

  教学准备:

  口诀卡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复*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一下有关乘法的知识。

  板书课题:复*乘法的意义、乘法口诀,表内乘法。

  二、复*乘法的意义。

  1、看图先填空,再写加法和乘法口诀。

  ○○○ ○○○ ○○○ ○○○ ○○○

  一共是( )个( )相加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2、◎◎◎

  □□□ □□□ □□□ □□□

  ◎有( )个,□有( )个( )个。

  □的个数是◎的( )倍。

  3、完成期末复*11。

  沉重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老师小结:

  4+4+4只表示3个4相加,写成乘法算式可以写成34或43,求5的2倍也就是求25相加是多少,写成乘法算式52。

  三、复*乘法口诀。

  1、请学生齐背1~6的乘法口诀。

  2、出示口算卡片,齐说得数并说说用了哪一句口诀?

  3、完成期末复*12。

  组织学生两人一组根据口诀对口令的游戏,然后根据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

  4、完成期末复*13。

  (1)学生独立完成把得数写在孔雀羽毛的外端圈里,集体校对。

  (2)然后指导学生拐弯读乘法口诀。如: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二五一十、二六十二,再如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

  (3)2和一个数相乘,得到的积的个位有什么特点?5各一个数相乘呢?

  (4)和一个数乘,得到的积的个们有0、2、4、6、8。5和一个数乘得到的积的个位是5或0。

  5、完成期末复*14。

  16题口算要求学生在2分钟内完成,督促学生写好后要检查,养成良好的*惯,集体校对。

  6、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一说在1~6的乘法口诀中哪两句乘法口诀的得数是一样的?

  (一四得四、二二得四) (一六得六、二三得六)

  (三四十二、二六十二)

  四、复*结。

  今天我们复*了哪些内容?

  五、作业布置。

数学复*课教案2

  一、课程标准要求:

  ①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②会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解析表达式y=kx+b(k0)探索并理解其性质(h0或b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

  ③理解正比例函数。

  ④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似解。

  ⑤能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识方法回顾:

  1.已知直线y=2x+m不经过第二象限,那么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_.

  2.一次函数y=kx+b 的图象经过P(1,0)和Q(0,1)两点,则k= ,b= .

  3.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直线y= - 3(2)x+4*行,则该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____ .

  4.函数y= - 2(3)x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0,0)及点(2, )的直线,这条直线经过第 _____象限,y随的增大而 .

  5.已知一次函数y= - 2(1)x+2当x= 时,y=0;当x 时y 当x 时y0.

  6.把直线y= - 2(3)x -2向 *移 个单位,得到直线y= - 2(3)(x+4)

  7.一次函数y=kx+b过点(-2,5),且它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和直线y=-2(1)x+3与y轴的交点关于x轴对称,那么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 .

  8. 直线y=kx+b经过点(0,3),且与两坐标轴构成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6,则其解析式为 .

  三、典型例题讲解:

  例1 已知一次函数y=-2x-6。

  (1)当x=-4时,则y= ,

  当y=-2时,则x=

  (2)画出函数图象;

  (3)不等式-2x-60解集是_____,

  不等式-2x-60解集是_____;

  (4)函数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5)若直线y=3x+4和直线y=-2x-6交于点A,则点A的坐标______;

  (6)如果y 的取值范围-42,则x的取值范围__________;

  (7)如果x的取值范围-33,则y的最大值是________,最小值是_______.

  例2 在边长为的正方形ABCD的边BC上,有一点P从B点运动到C点,设PB=x,四边形APCD的面积为y,写出y与自变量x的函数关系式,并且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它的图象.

  例3 已知一次函数y=x+m和y=-x+n的图象交于点A(-2,0)且与y轴的交点分别为B、C两点,求△ABC的面积.

  例4 某单位要印刷产品说明书,甲印刷厂提出:每份说明书收1元印刷费,另收1500元制版费;乙印刷厂提出:每份说明书收2.5元印刷费,不收制版费。

  (1)分别写出两个印刷厂的收费y甲、y乙(元)与印刷数量x(份)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它们的图像;

  (3)根据图像回答问题:

  ①印刷800份说明书时,选择哪家印刷厂比较合算?

  ②该单位准备拿出3000元用于印刷说明书,找哪家印刷厂印制的说明书多一些?

  四、探究实践:

  【问题1】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2,1)和点(-1,-3).

  (1)求此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求此一次函数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以及该函数图象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3)若一条直线与此一次函数图象相交于(-2,a)点,且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是5,求这条直线的解析式;

  (4)求这两条直线与x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问题2】有一卖报人,从报社批进某种证券报是每份1.5元,卖出的价格是每份2元,卖不掉的报纸以每份1元的价格退回报社,在30天的时间里有20天每天可卖出150份,其余10天只能卖出100份,但这30天每天从报社批进的份数必须相同.设卖报人每天从报社批出x份报纸,月利润为y元.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画出此函数的图象;

  (3)此卖报人应该每天从报社批进多少份报纸时才能使月利润最高?最高利润是多少?

  五、巩固练*:

  1.直线y=kx+b经过一、二、四象限,则直线y=-bx+k不经过第____象限.

  2.已知等腰三角形周长为20,写出底边长y关于腰长x的函数解析式(x为自变量),并写出自变量取值范围,画出函数图象.

  3.已知A(8,0)及在第一象限的动点P(x,y),且x+y=10,设△OPA的面积为S.(1)求S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2)求x的取值范围;(3)求S=12时P点坐标;(4)画出函数S的图象.

  4.某果品公司欲请汽车运输公司或火车货运站将60吨水果从A地运到B地。已知汽车和火车从A地到B地的运输路程均为s千米。这两家运输单位在运输过程中,除都要收取运输途中每吨每小时5元的冷藏费外,要收取的其它费用及有关运输资料由下表给出:

  运输工具

  行驶速度(千米/小时)

  运费单价(元/吨千米)

  装卸总费用(元)

  汽车

  50

  2

  3000

  火车

  80

  1.7

  4620

  说明:1元/吨千米表示每吨每千米1元

  (1) 请分别写出这两家运输单位运送这批水果所要收取的总费用y1(元)和y2(元)(用含s的式子表示);

  (2) 为减少费用,你认为果品公司应选择哪家运输单位运送这批水果更为合算?

  六、小结 本节我们主要是学*了哪些内容?

  七、教学反思

数学复*课教案3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图中所展示的数学信息,在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

  2、通过巩固、梳理本单元知识所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深化基础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今天动物园里有一场比赛,想请同学们当小裁判,愿意去吗?(出示情境图)看,比赛已经开始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中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学生说)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1、2、3号海豚谁跳的最高?给他们排排名次。

  (2)兔子和猴子的尾巴谁的短?短了多少?

  (3)企鹅和鲸鱼比赛游泳,谁游得快?

  ……

  教师有选择的把有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二、合作交流,梳理知识

  1、回忆知识。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第六单元中学*的小数的知识来解决。回想一下,在这一单元中,你都学了哪些知识?请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会所学的知识,可对照课本来梳理回顾。

  2、梳理知识。

  小组合作交流,梳理知识点(给足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

  3、全班交流,构建知识络。

  在全班展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板书:小数的意义、比较大小、小数的加减法。

  三、独立探索巩固知识

  1、谈话: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的本领,你能充分利用好你的本领当一名合格的小裁判吗?解决黑板上的问题。

  2、学生在练*本上独立解答。

  3、学生进行交流,评选合格的小裁判。(在学生进行交流时,都要说明自己的想法,是怎样想的?利用到了哪些有关小数的知识?)

  四、拓展延伸解决问题

  (一)填一填。

  1、用小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

  :()()()

  读作:()()()

  2、用小数表示。

  (二)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

  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谈话:看,表中呈现了第一小组同学的身高情况。

  (1)最高的同学是谁?最矮的同学是谁呢?(学生比较口答,要说出比较的方法)(2)最高的同学与最矮的同学差了多少米?

  (请学生在练*本上列算式,引导学生说计算方法)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解答一下。

  (学生提问题、解答问题)

  (三)找一找

  谈话: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问题可以利用小数的知识来解决?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全班评讲)

  五、

  谈话: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这节课的学*中表现得怎么样?你认为自己哪一方面做得好?用你喜欢的颜色涂一涂“丰收园”篮子中的苹果,然后在小组内评一评,其他同学的表现。

  谈一谈这节课你的收获,还想说点儿什么?

  课堂练*设计:

数学复*课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使学生对两位数乘一位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等的计算,在正确率和速率方面都达到基本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的训练,使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到数学的作用与价值,增强数学意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用加减和乘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多策略地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竞赛,评选出最佳小组。

  二、巩固练*,深化提高:

  1、口算:

  (1)用口算卡片出示口算题,抢答。

  (2)完成期末复*第16题。指名回答,集体校对。错的要找出错因。

  2、笔算:

  (1)用竖式计算第17题前面两竖。

  (2)说说计算乘除法的注意点。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宣布得星规则:

  (1)规定时间内发、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2)抢答时,能正确表达意思可得星,组内成员可以适当补充。

  (3)其他组有不同想法,或需要补充,意思正确也可获得一颗星。

  2、完成第19题:

  (1)出示四种不同形状的花坛图,介绍花坛每条边的长度,估计一下,哪一个花坛的周围的栏杆最长。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2)验证估计是否正确,进行计算。(关注整个过程中的新异思维方式,及时给予肯定奖励星。)

  3、完成第20题:

  (1)仔细观察图,你知道了 什么?

  (2)要求什么?学生独立解答。汇报做法,说说怎样想的?

  4、完成第21题:

  (1)说说你从表中获得了什么信息?要求什么?

  (2)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解决问题。

  (3)汇报结果与想法。

  5、完成第22题:

  (1)理解题意:从图上观察到什么?45座和30座分别是什么意思?

  (2)独立思考用车方案,小组交流不同方案,比较异同和优缺点。

  (3)小组汇报。

  6、评出最佳小组。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学*情况进行思想教育。

数学复*课教案5

  复*目标:

  1、通过练*巩固图形*移、对称、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加深对图形变换的基本特征和方法的理解。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复*重难点:

  1、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准备:

  图形卡片、大头针。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点,谈话引入练*。

  1、复*提问: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了哪些内容?(指名回答)

  2、过渡: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一起来复*图形变换的知识。

  二、练*巩固。

  1、指导完成练*一的第1题。

  巡视指导,提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2、指导完成练*一的第2题。

  3、指导完成练*一的第3题。

  三、教学效果测评。

  1、指导完成练*一第4题。

  2、指导完成练*一第5题。

  四、知识拓展,设计图案。

  1、大家看一看教材第11页的数学游戏。还记得那些图形可以镶嵌吗?你能说说书上两个镶嵌图形是如何得到的吗?

  2、现在大家动手做一做,看能否得到书上的图案。(巡视,个别指导)

  3、同学们卷的都不错,下面咱们来进行一个设计大赛,同学们用纸卡剪、拼一个基本图形,看用这个基本图形能设计出哪些漂亮的图案。比一比看谁的设计最棒!

  五、总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教师适时点评学生的回答)

  六、作业设计。教材第10页第7题。

数学复*课教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所学的面积公式,能应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2.理解公式的算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分析、认真思考的良好*惯。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了*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及其计算。大家不仅要会利用面积公式求面积,还要掌握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今天我们就来复*这部分知识。

  (一)复*面积公式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长方形面积=长×宽.S=ab)

  板书:

  教师提问:“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推导出*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呢?”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推导*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出示如下图形:

  随后教师将这些图形用→连接起来。使学生看到这些公式的联系。

  教师提问:在推导*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时候,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推导*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根据转化的思想,运用了割补*行、旋转*移的方法,把所求的图形面积转化为学过的图形面积进行推导,这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以后学*新知识也要用这个方法。

  教学意图:使学生清楚面积公式的算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机械地识记公式。

  (二)基本练*

  1.判断题。

  (1)两个底和高都分别相等的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2)两个底和高分别相等的梯形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

  使学生清楚:底和高相等的梯形形状不一定相同,只有形状和面积都分别相等的梯形才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3)*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

  使学生清楚: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行四边形的面积才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4)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

  使学生清楚: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它们的面积也不相等。

  要求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订正:(1)√ (2)× (3)× (4)×

  2.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让学生先识别每个图形是什么图形,想好求每个图形的面积应用什么公式,再独立列式计算。

  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计算图形面积时应注意什么?①看清是什么图形;②选择正确的公式;③正确的计算;④注意单位名称。

  订正:(1)270*方厘米,144*方厘米,3.61*方米;(2)3.41*方米,4.5*方分米,357*方米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会利用面积公式进行判断。

  (三)综合练*

  1.根据所给条件求面积。

  (1)三角形的底是5分米,高是1分米。

  (2)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3厘米。

  (3)*行四边形的底是4分米,高是2分米。

  (4)梯形的上底是1厘米,下底是3厘米,高是2厘米。

  要求学生口头列式说出结果,并想一想应用了哪个面积公式。

  订正:(1)2.5*方分米,(2)6*方厘米,(3)8*方分米,(4)4*方厘米。

  2.自己测量出求下面图形的面积所需的数据,并求出图形的面积。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是怎么测量的。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3.下图是三角形小旗。同学们要做 6面这样的小旗,一共要用纸多少*方厘米?

  订正:38×38÷2×6=4332(*方厘米)

  4.一块*行四边形的地,底长是280米,高是57.5米。共收油菜籽3542千克,*均每公顷产油菜籽多少千克?

  订正:28×57.5=1610(*方米)

  1610*方米=0.161公顷

  3542÷0.161=22000(千克)

  5.有一块*行四边形的地,(如图)分成三块种菜。第一块种西红柿,第二块种黄瓜,第三块种茄子。问:每种菜占地多少*方米?

  订正:(1)3.8×4.4÷2=8.36(*方米)(2)4.2×4.4=18.48(*方米)(3)(5+1.2)×4.4÷2=13.64(*方米)

  教学意图:能运用所学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质疑

  教师将本节课所复*的知识归纳总结。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出示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思考)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你能想出不同的解法吗?

  思考题答案

  这道题可以有以下几种解法:

  正确答案:75*方厘米


数学复*课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数学复*课教案合集十篇

  数学复*课教案 1

  教学内容:练*十三的第4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会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①画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立体图形的投影片;

  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模型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整理

  教师:我们已经学*了几种立体图形?它们的名称是什么?

  学生:我们学*过五种立体图形(如果没有选学球就说四种立体图形)。它们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

  教师出示画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立体图形的投影片,让学生观察。

  教师:这些立体图形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它们各自的特点。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说一说每种立体图形的特点。分别说出每一种图形的组成部分及名称,如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几个底面、底面的形状、高、曲面等。

  教师:我们还学*了求这些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谁能说一说每一种图形的表面积和它的体积有什么区别?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拿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说明:什么是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什么是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

  教师: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说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表面积的方法。

  教师: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说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的方法和公式。

  教师:大家说得很好,学*得很扎实。这些立体图形除了各自的特点以外,有的图形还有与其他图形共同的特点。现在我们就来动动脑筋,给它们分分类,把有共同特点的图形分成一类。先自己试着分一分,然后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分类的,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让学生自己试着分,然后让学生发言说自己的分法、分类的理由。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可以有几种分法。如: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没有曲面。

  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形。

  圆柱、圆锥和球都有曲面。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是上下一样大。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都是底面积高。

  教师:很好2我们不但掌握了这个单元学*的新知识,还会把新学*的知识与以前学*的知识结合起来理解,这使我们掌握的知识更丰富、运用起来也更灵活。

  二、课堂练*

  教师:现在.我们还要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知道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处。还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1.做练*十三的第4题。

  读题后,让学生讨论这道题的题意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

  解这道题先要求什么?(先要求这个底面直径是2米、高是3米的圆柱的侧面积,加上这个圆柱的底面面积。)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2.做练*十三的第5题。

  请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这道题先要求什么?(先要根据高与半径的比,求出高的长度。)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提醒学生第(1)小题的得数需要取*似值,注意取*似值的方法。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3.做练*十三的第6题。

  请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让学生思考:

  这道题先要求什么:(先要求这个底面积是12.56*方米、高是1。2米的圆锥的体积:)

  再求什么?(再求已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又知道它的宽是10米、高是2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长。)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数学复*课教案 2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9页的第7~1.1题,练*二十六的第10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认识,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2.使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复*千米、吨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

  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吨=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

  3.做练*二十六的第10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 )米,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因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以4千米=4000米.

  接着,教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 )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它的推想过程.

  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

  4.做练*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二、复*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大家想一想,这几个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后使学生看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做练*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师只说明题意,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巡视,看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教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中的错误.

  4.做练*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情况,让学生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数学复*课教案 3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48页练*十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

  2、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熟练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计算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整理

  1、复*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3420=答案

  1710=答案

  1330=答案

  2130=答案

  4320=答案

  3240=答案

  5170=答案

  6330=答案

  7210=答案

  巩固复*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为复*笔算打好基础。

  2、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244=答案

  3213=答案

  4211=答案

  2123=答案

  指名四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 练*本上完成,完成后每个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指名学生任选一题说出计算过程。

  3、教师小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时,用第二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二、巩固练*

  1、笔算。

  1244=答案

  3213=答案

  4211=答案

  2123=答案

  2332=答案

  4121=答案

  2223=答案

  3412=答案

  全体同学在练*本上完成,集体订正结果。

  2、3911=答案

  3131=答案

  2333=答案

  2224=答案

  1241=答案

  让同学们任选两题在练*本上完成(竖式计算),老师巡视,把完成既正确书写又好的同学的练*本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向他学*,并把这道题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鼓励和表扬。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的第4、第5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列式计算,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这两道题是图文结合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题和图,正确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列竖式计算。

  3421=答案

  3113=答案

  1212=答案

  2211=答案

  1125=答案

  2、每个胶卷售价21元,买14个交卷要用多少元?

  3、每箱苹果重13千克,32箱苹果共重多少千克?

  4、每个工人每天挖树坑11个,15个工人一天挖树坑多少个?

  四、思维训练

  1、连一连。

  1810 860

  3112 605

  20xx 180

  5511 372

  2、小华每天坚持写13个毛笔字,他在7月和9月共写了多少个毛笔字?

  3、李老师买了2个足球,张老师买了4个篮球,王老师买了1个足球、1个篮球、3个网球,他们每人所用的钱正好相等,1个足球的价钱相当于几个网球的价钱?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复*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在实际练*中,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列竖式计算的能力。

  数学复*课教案 4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9页的第7~1.1题,练*二十六的第10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认识,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2.使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复*千米、吨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

  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吨=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

  3.做练*二十六的第10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 )米,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因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以4千米=4000米.

  接着,教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 )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它的推想过程.

  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

  4.做练*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二、复*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大家想一想,这几个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后使学生看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做练*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师只说明题意,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巡视,看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教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中的错误.

  4.做练*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情况,让学生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数学复*课教案 5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复*第4~l0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加深认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深认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提高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比例”这一单元里,除了认识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外,还学*了成正、反比例量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复*正、反比例。(板书课题)通过复*,一要加深对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认识,提高两种相关联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关系的判断能力;二要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加深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正、反比例的意义

  1.做复*第4题。

  让学生看第4题,思考各成什么比例。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

  2.整理正、反比例的意义。

  提问:刚才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的。现在,谁来说一说正、反比例的意义各是什么?

  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板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判断正、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3.做复*第5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说明:根据实际问题里相关联量所成的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相应的应用题。

  三、复*正、反比例应用题

  1.整理解题思路。

  (1)做复*第6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各成什么比例的应用题。指名学生说明各是什么应用题,为什么。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根据什么列式的。

  (2)提问: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要怎样想?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综合练*。

  (1)做复*第8题。

  让学生读题。提问:“药粉和水的比是1:500”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看出药粉和水的份数以及1:500表示比值一定等)这两道题成什么比例,为什么?让学生做在练*本上。指名学生口答等式,老师板书。再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根据什么列式的。追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做?(让学生思考按比的意义,应用分数知识或归一方法,口答算式)

  (2)做复*第l0题。

  要求学生思考有哪些方法解答第一个问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要求列出不同解法的式子。集体订正,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了哪些内容?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或方法?

  五、课堂作业

  复*第7、9题,第10题第二个问题。

  数学复*课教案 6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9页的第7~1.1题,练*二十六的第10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认识,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2.使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复*千米、吨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

  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吨=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

  3.做练*二十六的第10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 )米,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因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以4千米=4000米.

  接着,教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 )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它的推想过程.

  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

  4.做练*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二、复*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大家想一想,这几个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后使学生看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做练*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师只说明题意,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巡视,看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教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中的错误.

  4.做练*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情况,让学生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数学复*课教案 7

  活动1:知识回顾

  1、请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知识结构图

  2、教师展示知识结构图

  活动2:知识落实

  1、基础训练

  复*各个知识点及*时解题应注意的地方,进行巩固各知识点的基础题训练。

  2、能力提高

  把本章内容和以前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解决问题。

  3应用拓展(合作探究)

  春天到了,七年级二班组织同学们到公园春游,张明王丽李华三位同学和其他同学走散了,同学们已经到了中心广场,而他们仍在牡丹园赏花,他们对着景区示意图在电话中向老师说明了他们的位置。

  活动3:知识检测

  游戏环节(快乐之旅)

  7个金蛋你可以任选一个,如果出现“恭喜你”的字样,你将直接过关;否则将有考验你的数学问题,当然你可以自己作答,也可以求助你周围的老师或同学.

  活动4:小结提升

  通过本节复*课,你对本章知识是否有了更深的认识呢?谈谈你的`体会。

  活动5:布置作业

  1、必做题:P96—3、4、7

  2、选做题:P97—9、10

  3、探究题

  利用本章的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

  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生先读题独立思考,再通过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利用已学的知识分析问题,阐述解题的思路,进而完善问题的答案。

  数学复*课教案 8

  复*内容:

  三位数加法和减法的估算和计算。

  复*目标:

  1、提高学生估算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良好的计算*惯。

  复*过程:

  一、口算:

  30+80= 500+80= 690—600= 130—50=

  740—40= 30+900= 500+300= 110—60=

  二、出示:

  电话 手表 自行车 电风扇 水壶

  206元 298元 604元 195元 96元

  1、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很多,教师选取其中的一个问题如:电话和手表一共多少元?

  师:你能很快地知道它们大约是几百元吗?你是怎么估计的?

  师:现在我们要想知道它的精确结果,怎么办?

  请同学们在本子上进行计算。请两个同学上来板演。

  师:请观察计算结果和你的估算怎么样?差不多吗?

  如果要想更准确的知道计算的结果对不对,可以怎么样?(验算)

  请大家一起来验算。

  师:加法可以怎样验算?

  师:从黑板上的问题中你选择一个先估算再精确计算最后验算。

  师:对于加法的估算和计算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

  2、师:你还能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选择一个问题先估算大约等于几百,再精确计算,最后验算。

  师:对于减法的估算和计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三、在结果小于500的算式后面画√。

  299+185 136+398 67+414

  961—498 728—206 635—199

  四、一个剧院有680座,一年级198人,二年级205人,三年级250人。先估计一下,剧场的座位够不够坐?再算一算,如果够坐,空多少个座位?如果不够坐,差多少个座位?

  数学复*课教案 9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使学生对两位数乘一位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等的计算,在正确率和速率方面都达到基本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的训练,使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到数学的作用与价值,增强数学意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用加减和乘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多策略地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竞赛,评选出最佳小组。

  二、巩固练*,深化提高:

  1、口算:

  (1)用口算卡片出示口算题,抢答。

  (2)完成期末复*第16题。指名回答,集体校对。错的要找出错因。

  2、笔算:

  (1)用竖式计算第17题前面两竖。

  (2)说说计算乘除法的注意点。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宣布得星规则:

  (1)规定时间内发、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2)抢答时,能正确表达意思可得星,组内成员可以适当补充。

  (3)其他组有不同想法,或需要补充,意思正确也可获得一颗星。

  2、完成第19题:

  (1)出示四种不同形状的花坛图,介绍花坛每条边的长度,估计一下,哪一个花坛的周围的栏杆最长。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2)验证估计是否正确,进行计算。(关注整个过程中的新异思维方式,及时给予肯定奖励星。)

  3、完成第20题:

  (1)仔细观察图,你知道了 什么?

  (2)要求什么?学生独立解答。汇报做法,说说怎样想的?

  4、完成第21题:

  (1)说说你从表中获得了什么信息?要求什么?

  (2)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解决问题。

  (3)汇报结果与想法。

  5、完成第22题:

  (1)理解题意:从图上观察到什么?45座和30座分别是什么意思?

  (2)独立思考用车方案,小组交流不同方案,比较异同和优缺点。

  (3)小组汇报。

  6、评出最佳小组。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学*情况进行思想教育。

  数学复*课教案 10

  教学目标:

  1、巩固并复*10以内加减运算。

  2、幼儿能通过感观、听觉神经系统快速准确地进行计算。

  3、手指偶小猴一只。

  教学过程:

  1、复*10以内的'数的分解。游戏《拍手,对数》

  今天我们班来了一只小动物。(教师出示手指偶小猴)小猴:嗨!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想和你们做个游戏,ok? (ok!)

  凑7)小猴先拍手,小朋友拍手次数与小猴拍手次数全起来是7,如小猴拍3下,幼儿拍4下;小猴拍2下,幼儿拍5下;小猴拍4下,幼儿拍3下;

  ……

  合起来凑成6、5、8、9、4等同上法。

  2、复*10以内加减运算。

  (1)游戏《开花》

  教师:今天你们和小猴一起做游戏开心吗?(开心)现在我们一起向小猴说“thank you.”现在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做游戏,游戏的名子叫《开花》老师这里有许多花骨朵,如果小朋友答对了题,花儿就开了。幼儿问:花儿,花儿,你开吗?

  教师答:我要开,我要开,答对题目我就开。育 & 婴 …… 会

  以类方法让幼儿算10以内数的加减算式2+3=5, 3+6=9, 5-2=3, 9-5=4 等算式题。

  (教学过程可面向集体进行,也可面向个别幼儿进行)

  (2)游戏《送礼物》

  教师:今天小朋友表现得很好 ,现在我想奖励你们,送给你们 一些礼物。

  教师面对一个幼儿先给他1朵小花,又给了5朵小花,教师问幼儿共送了几朵花。

  幼儿可以说:老师先给了我1朵花,又给了我5朵花,总共给了我6朵花,1+5=6

  (用减法运算列算式)

  教师面对幼儿共拿了7颗糖果,给了幼儿3颗糖果,现在老师手里还有几颗糖果?

  幼儿:老师手里共有7颗糖果,给了我3颗,现在老师手里还有4颗糖果,7-3=4

  此类游戏可重复进行,复*10以内数的加减法。

  3、教师总结并结束教学。

  4、课后延伸:让幼儿在课后,根据自已生活编一些数学题


数学复*课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小学数学复*课教学反思6篇

  11~20各数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认识,他们会数、会写这些数,也知道这些数的顺序和大小。但对于数的概念和数的组成未必都清楚。让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以及数感的培养,是这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确定为: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通过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使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意识。通过创设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安排了许多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1120各数意义的理解及组成,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氛围。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数学的兴趣。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如下的体会。

  1.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数感。

  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数的信息。新课引入时,带领学生复*前面学过的数,接着让学生用我们学过的这些数来数一数我们今天来上课的有多少小朋友。这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情趣的一种策略,更是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又如在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时,让学生通过同桌讨论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有11根小棒,再通过比较得出以十为计数单位,以及在出示主题图时让学生数一数图上的事物各有多少。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数去观察事物,表达和交流生活中有关数量的信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领会学*数学的意义。

  2.抓住重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计数单位十和数位个位、十位。在学生用小棒摆出11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能不能想一个好办法,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你摆的是11根小棒?此问题为计数单位十的认识作了铺垫。在学生认识了11、会写11后,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11里面的两个数字1表示的意义一样吗?学生都回答不一样,说第一个表示十,一个表示一。总结:右边的1所对的位置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个位,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左边的1所对的位置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十位,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借助此问题,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计数单位个位和十位。

  3.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在学*中体验。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节课的内容都是抽象的数字,单凭老师讲学生一点兴趣也没有。这节课,我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这样,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拨一拨、说一说,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合,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很好地建立了数位的概念,充分体现了数学学*的过程性和体验性。

  11~20各数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认识,他们会数、会写这些数,也知道这些数的顺序和大小。但对于数的概念和数的组成未必都清楚。让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以及数感的培养,是这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确定为: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通过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使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意识。通过创设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安排了许多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1120各数意义的理解及组成,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氛围。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数学的兴趣。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如下的体会。

  1.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数感。

  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数的信息。新课引入时,带领学生复*前面学过的数,接着让学生用我们学过的这些数来数一数我们今天来上课的有多少小朋友。这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情趣的一种策略,更是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又如在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时,让学生通过同桌讨论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有11根小棒,再通过比较得出以十为计数单位,以及在出示主题图时让学生数一数图上的事物各有多少。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数去观察事物,表达和交流生活中有关数量的信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领会学*数学的意义。

  2.抓住重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计数单位十和数位个位、十位。在学生用小棒摆出11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能不能想一个好办法,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你摆的是11根小棒?此问题为计数单位十的认识作了铺垫。在学生认识了11、会写11后,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11里面的两个数字1表示的意义一样吗?学生都回答不一样,说第一个表示十,一个表示一。总结:右边的1所对的位置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个位,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左边的1所对的位置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十位,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借助此问题,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计数单位个位和十位。

  3.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在学*中体验。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节课的内容都是抽象的数字,单凭老师讲学生一点兴趣也没有。这节课,我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这样,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拨一拨、说一说,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合,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很好地建立了数位的概念,充分体现了数学学*的过程性和体验性。

  一、描述

  五年级数学复*课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了,课前的复*整理,课上交流汇报,已经成了一成不变的一种模式,学生已经在熟悉不过了,对此也就没有了多少热情。我决定换一种方式:课前整理时,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分析:

  1、激发学生主动学*的欲望,为学*的主动学*创造条件。在宣布了这样的上课方式后,学生们的兴致很高,在上课之前已经聚在一起讨论怎么讲题,其实这就是在自主学*。为了想好怎么解题,他们聚在一起讨论、分析,最主要的是他们对此不以为苦,反以为乐,设计的方案被采纳了,高兴劲和成功感就油然而生。课堂的学*被延伸至课前、课外,课堂上的被动接受成为课外的主动复*,而课堂上的讲题过程突出解决的是他们认为重要的地方和最难的地方,更因为这些问题都来自学生自己。在教学上,我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努力淡化并退出学生心中教师的权威形象,让他们感觉课堂是他们的,是他们在辩论,老师不是裁判,只是主持或者说只是观众,对与错都由他们来决定。

  2、增强合作意识,为学困生的参与和成功创造机会。这节课后进生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用这种形式上课时,他们敢于说出自己所理解到的,哪怕是一点点,看着他们一脸的喜悦,我多么惊喜,这不正是我所希望的学*方式吗?!同伴间的学*和合作对这些孩子是多么有效,学*成为了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命令。

  三、反思: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在解答开放题时,会表现出不同层次、多种水*的解答方案:有的学生可能只找到一种答案,有的学生能找到多种答案。不同的解答方案和结果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水*。学生通过探索的过程、寻找方法和计算的过程,变简单机械模仿过程逐步上升为深化提高知识的过程。在这样的解题过程中,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往学生往往找到一个答案就不必也不再进一步思考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养成创新*惯的自觉性。

  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学生在解开放题时,不是机械性地就题论题,而是要从众多的模式中选择自己所需的模式,多方面思考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最少的时间,做最小量的题目,但能获取较多的知识,从而提高做题的质量,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堆里**出来,大大减轻学生课业的过重负担。

  有利于形成宽松的教学氛围。是畅所欲言,教师不再把学生一个个“扶过河”,而是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开放思路学会“过河”。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已开放为*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学生可以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行学*。这样,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和探索服务的,并以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作为教师主导水*的标准。这样做,有利于形成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临*期末,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目标,特制定本复*计划:

  一、复*内容简析

  本册教材共九个单元,分别是测量、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多位数乘多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及可能性和数学广角。

  二、复*目标:

  1、在数与代数上:通过复*整理,使学生在“万以内加、减法”、“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认识”等内容上,进一步掌握计算的方法,理解其意义,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和验算,进一步渗透估算的意识,体验估算的作用。

  2、在空间与图形方面:通过对“四边形”这一单元的复*,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熟练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在量的计量方面:通过对“时、分、秒”、“千米和吨”及“可能性”的复*,加深对一千米、一吨、一小时、一秒等体验,能正确换算时间、长度、重量等单位。能采用连线、列举等方法来计算简单的排列和组合,并理解其意义。

  5、统计知识方面,通过复*学生的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6、在各单元的复*中,让学生体验到各知识间的联系,并进行复*方法的指导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自我复*的能力。

  7、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复*重点:万以内加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及四边形。

  四、复*难点: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概念的体验与换算;四边形中有关周长的一系列知识;解决问题。

  五、复*策略及注意事项:

  1、复*课的基本环节可以概括为三大步,即“复*整理→强化训练→总结评析”。把分类复*与综合复*相结合,在注意复*的全面性的同时,力求让学生体验各知识间的联系。

  2、在专项训练时选题一定要精,能够一题多变,这样学生通过练*不断地得到启发,提高其解题能力。如四边形这一单元的求周长及求拼组图形的周长时,通过一题多变后,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揭示出此类题的解题规律,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3、个别辅导与集中讲评相结合。重视对学困生的辅导,这部分学生要分层要求,充分利用学生同伴资源,在班级中开展“一帮一活动”,同桌之间互相说解题方法,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4、进行*题练*时规范学生的书写,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检查的好*惯很重要。一张试卷中学生往往因计算失误而丢分,所以在复*是我们更的要求学生做到四个认真:认真抄题、认真审题、认真列竖式、认真检验。

  六年级数学已经进入了复*阶段,但作为一名第一次接触新教材的我而言,复*课是最难上,也最不喜欢上的,因为都是以前学生学*过的内容,缺少难度和新鲜感,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讲的时候,很难抓住重点,很难抓住题型,总在担心学生这不会那不会。讲的难了,差的学生不会的还是学不会;讲的简单了,好的学生不屑于听;中等水*的学生则似懂非懂,没懂也在装懂;只有极少数学生会在认真听。一知半解的了解怎能将知识掌握好呢?所以可能就需要教师花多点的时间去引起学生注意,上课把学生的注意力抓牢,提高他们的学*兴趣。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数学活动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经验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概括或发现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例如教学《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时,我在新授前将设计这样一段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围的长度与身高之比是1:2,将拳头滚动一周的长度和脚的长度的比是1:1,人脚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是1:7。当人们了解了这些,又掌握了这种神奇的本领后,去买袜子只需要把它绕圈一周就知道何适不合适了,而侦察员就能根据罪犯脚印的长度推测出身高。你想拥有这种本领吗?这种神奇的本领就是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2、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例如在讨论“圆的周长是不是直径”时,有的学生运用直观的`“看”、“比”或“量”的方法来判断半圆弧比直径长,而有的学生却运用“两点之间的曲线比线段长”来推理,这是两种不同水*的思维。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具体思维水*又引向抽象逻辑思维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象这样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在阅读中理解,使课堂形成多方的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态度、思想、方法,是一种探究的品质,这对他们后续知识的学*将有较大的影响,为学生的终身学*奠定基础。

  3、恰当的放手自学,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在百分数的写法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展开自学。“想写哪个百分数,就写哪个。”这样学生的学*兴趣被调动了起来,自学的效果就格外的明显。这种做法,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方式。再如:在教学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根据内容简单,便于自学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

  通过总复*,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进一步巩固数的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复*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查漏补缺。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学*水*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等,造成差异是很正常的现象。在复*过程中,要注意留意学生有哪些知识还理解不到位,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复*和整理,重视在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公式的基础上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的概念、定律、性质系统化,让部分尚有欠缺的学生能够及时弥补。

  1、精选复*题和练*题型,及时反馈,拓展提高。

  复*时精心挑选、设计有代表性的练*题,适当有计划地强化训练,以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思维过程,开阔学生的思维,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高,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步步反馈,逐层提高”复*法是一种有的放矢的针对性复*教学,使复*课更贴*学生的实际,从而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较好的复*效果。

  及时反馈,做好错题分析。一是让学生把错题集中起来,重点分析、讲解。二是引导学生对每次检测的单元试卷做好典型错例分析,设立错题更正本。


数学复*课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二年级数学下册复*课教案 (菁华5篇)

  教学内容:

  课本第22页~第23页例题、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能力目标:通过借助认识路线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难点:

  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教学准备:挂图、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

  教师告诉学生班级所面向的方向,开展师生互动活动,教师说一个方向,学生马上伸手指向相应的方向,要求学生指得又对又快。

  如教师说:“东南方向。”学生马上伸手指向东南方向。

  进行方向练*后,教师让同桌一名学生用学过的方向词描述摆的位置,另一名学生用学具摆。

  同桌活动后,教师让学生上台示范。

  二、新授

  1、引入。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辨认了方向,同学们认识了方向后就可以利用方向来认识路线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路线吧!

  2、认识路线。

  教师出示书中例图。教师向学生介绍这是1路车的行车路线图。教师请学生观察图,说一说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学生打开书读一读淘气和笑笑都说了些什么呢?学生读懂后,教师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淘气从广场出发到动物园的行车路线,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请学生上台边讲边指路线图,重点强调行车路线的方向。

  学生回答后.教师请学生在课本第22页填一填,填后再让学读一读。

  再看图,4人一组说一说笑笑从动物园出发到广场的行车路线。

  学生讨论时,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指名让学生上台当小小解说员,说出行车方向和路线。

  教师让学生想一想这两条路线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自己要坐车,想从哪一站上车到哪一站下车呢?行车的路线是怎样的?

  4人一组讨论,每个同学轮流说,其他同学帮忙将行车路线写下来。再请学生上台指图说自己是怎么坐车的。

  3、试一试。

  学生小组交流第(1)题和第(2)题后,教师指名让学生上台回答第(1)题。教师指导学生一起数4站,找出在哪站下车。

  第(2)题,教师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向前数3站,认为是从光明街上车的,有的学生向后数3站,认为是在育才路上车的。

  三、练一练

  1、做第1题。

  教师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让学生观察路线图,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还可以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小红行走的路线方向。

  教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小红是如何上学、放学的?可以说说小故事。比一比,看谁说得好。

  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让学生上台说一说小红上学、放学的路线,书在说时,教师应注意学生所说的行走路线是否正确,还可以让学生结合沿途景物说故事。

  学生说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上学、放学两条路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名回答。

  2、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教师出示挂图。

  首先,教师让学生观察这张图,并且让学生说一说在图中都看到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仔细观察图后,教师指名让学生上台说一说。

  第(1)小题,教师让学生读题后,懂得要把自己放在“中心公园”观察海底世界、海上乐园、居民区、果树林。观察它们分别在中心公园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得好,教师应该给予鼓励。

  第(2)小题,居民区的居民怎样走可以到达海底世界?教师让利小组内进行讨论,每个同学都说说自己的想法。

  可以在图中标出路当方向,也可以将路线方向写在纸上。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后,教师让学生当回岛上的居民,说一说自己要去海底世界该怎么走。

  3、做第3题

  让学生画出自己回家的路线图

  四、小结

  说一说今天你学*到哪些数学知识?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二节:认识路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辨认方向的基础上,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2.借助认识路线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的乐趣,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重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语描述行走路线。

  难点: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经过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笑笑一家特别喜欢旅游,他们听说抚顺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就决定开车到抚顺来旅行,可是他们没来过,不知道车往哪开,谁能帮着想想办法?

  有了路线图,还要认识路线图才能不迷路,所以认识路线很重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认识路线”。

  到了抚顺,笑笑住在十道街的叔叔家里,她想到去劳动公园去玩,应该做几路公交车?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的行驶路线

  (1)从十道街出发向行驶站到三道街,再向行驶站到西一路,再向行驶站到百货大楼,再向行驶站到友谊宾馆,再向行驶站到劳动公园。

  1、瞧,这里是一张1路车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一段的公交路线图。仔细看图,你能按照1路公交车的路线说一说,我们乘车从十道街按照什么方向,怎么走到劳动公园?请你当小司机,手握方向盘自己说一说。

  2、小组讨论,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二)从劳动公园到十道街的行驶路线

  1、笑笑游完劳动公园要回到十道街又该怎么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2)从劳动公园出发向行驶站到友谊宾馆,再向行驶站到百货大楼,再向行驶站到西一路,再向行驶站到三道街,再向行驶站到十道街。

  2、把结果记录在练*卡上。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4、对照答案订正错误。

  (三)看路线图回答问题

  (1)小明从三道街出发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车的?说说他的行车路线。

  (2)小红坐了3站在百货大楼下车,她可能是在哪站上车的?她又是怎样走的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课件演示。

  (3)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去?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行车路线。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需要,正确的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

  三、自主参与、拓展练*。

  1、这是笑笑的小表妹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图。

  说出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填在书上。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订正错误。

  2、笑笑为了感谢同学们为他指路,请你们到“海上乐园“去游玩,但是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内部路线图,防止迷路。我想这一定难不倒大家的。(出示”海上乐园“彩图)

  提问:a海底世界,海上乐园,居民区,果树林分别在中心公园的什么方向?

  b居民区的居民怎么走可以到山洞?

  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笑笑游完抚顺要回北京,途中她想到龙潭大峡谷游玩,这是龙潭大峡谷的路线图,她应该怎样走?

  五、总结评价。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一张从家到学校的导游路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0~101页期末复*第1~7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复*,进一步理解千以内数的含义,掌握和在1000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提高运算能力。

  教学准备:0~9数字卡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本学期的新课教学已经全部完成,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期末复*阶段,希望小朋友们利用最后复*阶段好好复*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争取期末测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二、复*1000以内数的知识

  1.读数方法的复*。

  出示计数器。请学生从右向左,依次说一说位数位顺序的排列情况。

  提问:从右边起到第三位是?百位的右边一位是哪一位?左边一位呢?千位是右起第几位?

  计数器拨出四十七。

  提问: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如果在百位上再拨3个百。

  提问;现在这个数是多少?为什么是三百四十七?指出这个数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就是几百几十几。

  出示:657、972,指名读一读。提问;想一想,像这样的数要怎样读?

  想一想:如果一个数的中间有0要怎样读?

  出示:906、605。指名学生读一读,再齐读。说一说:中间有0的数要怎样读?

  再出示:230、800请学生先说一说数的组成,再读一读。提问:末尾有0的数怎样读?

  2.写数方法的复*。

  出示:二百六十三。

  请学生说一说它的组成,该如何写这个数?先写什么?在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出示;三百二十五、六百一十七。

  ①请学生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

  ②说一说每个数是怎样写的。(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出示:五百零七、九百零三。

  ①请学生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

  ②说说每个数是怎样写的。(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如果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出示:六百二十、一千。

  ①学生写数。

  ②提问:为什么这两个数末尾的0的个数不一样呢?

  ③请学生:如何写一个千以内的数。

  3.完成复*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组织交流:如何连线的。

  4.完成复*第2题。

  用数字卡片0、2、5、8摆一摆,组成一个三位数,并读一读。找出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引导学生要有序思考,怎样找到最大的和最小的三位数。

  5.完成复*第3题。

  学生先读一读图上的文字,再写出横线上的数。

  三、复*计算

  1.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比比谁做的又对又快。集体订正,说说想的'过程。

  2.完成第5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边做边比较每组题的不同点。分组交流,你发现每组题的不同点是什么?(不连续进位和连续进位)、(不连续退位和连续退位)、(退位减和隔位退位减)集体交流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3.完成第6题,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算理。教师提醒学生加法和减法分别怎样进行验算。

  四、全课

  五、作业:期末复*第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有序整理和复*表内除法,发现除法算式的一些规律,加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惯。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们的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他人进行合作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通过有序地整理和复*,能熟练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纸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们前几节课学的有关除法的一些知识吗?

  (1)要计算除法算式的商需要请谁来帮忙?(乘法口诀)

  (2)1-9的乘法口诀集体背诵一遍(共45句)

  2、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把这些乘法口诀能解决的除法算式进行归纳和总结。

  师:这么多的算式卡片怎样整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欢欢和乐乐是怎样整理的,请观察

  生:欢欢,他是按得数相同来整理的,这些算式的得数都是2

  师:乐乐又是怎样整理的呢?

  生:她是按除数相同来整理的,这些算式的除数都是2

  师: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好整理?(乐乐的比较好整理)

  那我们就按乐乐的方法把卡片在桌上摆一摆吧!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中的表格,组织学生观察。

  (1)一共有多少张算式卡片?45句口诀为什么有81张卡片

  生:每句口诀能写两道除法算式,乘数相同的除外,比如(略)

  (2)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一数列的除数都相同,并且按照除数是1--9的顺序从左至右排列。

  (3)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一横行的得数相等,按照得数是1--9的顺序从上至下排列。

  (4)整个看,你觉得哪行哪列比较特别?用自己的话总结

  生:除数是1,商和被除数相同。举例

  生: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2、游戏

  组织学生根据写出的卡片进行下面的活动。

  同学们真棒,下面我们利用这些卡片做两个游戏吧!

  (1)同桌考一考

  一名学生随意拿出一道算式卡片,说出算式,另外一名学生说得数。同桌之间互问互答,看谁答得又快又准。

  (2)看谁最会找

  以小组为单位,找出得数相同的所有算式卡片。

  三、巩固练*

  完成教材“练*十”第3题。

  (1)观察教材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3)讨论交流,还能提出哪些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

  师:请在卡片中选一张关于信息的除法算式卡片,提问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你有什么收获?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学生交流,集体总结。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回顾整理

  教材简析:

  这是一节复*课,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运用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之后安排的,是对本阶段学*的回顾和整理,使这部分知识能通过梳理归纳形成网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展示一幅生活中熟悉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另外,教材在71页第四题还设计了一个猜数游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复*了求 “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问题的解答方法。72页第六题是以连环画形式呈现了学生向福利院的小朋友献爱心的情境,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综合复*。四幅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练*时,要指导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本回顾整理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整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第二课时复*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

  第一课时

  复*内容:

  万以内数加减法

  复*目标:

  能熟练掌握的计算方法并能又对又快地进行计算。

  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复*重点:

  有条理再现旧知,正确熟练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复*过程:

  一、回忆呈现,查漏补缺

  谈话:同学们我们再一次学*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那么到现在为止,你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你都记着那些知识,老师出个题考考大家好吗?

  小黑板出示:计算下面各题,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算。

  (1)32+47

  (2)546+217

  (3)497+139

  580-200 912-804 603-205

  学生可能出现:用口算、估算、笔算或用拨计数器等方法算。

  (让学生各自说出不同算法的思路过程)

  谈话:通过刚才计算大家观察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可能说:

  ●发现这三组题有加法也有减法。

  ●发现第一组是不进(退)位加减法,第二组是一次进位和一次退位加减法,第三组是两次进位和两次退位的加减法。

  (此处,学生用“一次、两次”表示,老师可适时点拨用“不连续、连续”表示更规范)。

  [设计意图:通过本练*,检查学生对万以内数加减法计算知识的掌握情况,达到对学过的知识查漏补缺与再现,并体现算法多样化,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比较深化 加深理解

  谈话:刚才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进行了计算,也发现了这么多知识。下面大家用笔算计算下列各题并演算:

  837-205 329+182 306-97

  (指3名同学板演)

  计算后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再讨论一下用笔算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先让板演的三名同学向全班同学说说是怎样算的。

  交流讨论结果,学生可能:

  ①只说加法计算法则。


数学复*课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数学复*教案合集10篇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102页期末复*16~19

  教学目的:

  通过复*提高学生用学到加、减、乘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课,看看哪一位小朋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二、基本训练。

  列式计算。

  3个6相加是多少? 3的6倍是多少?

  3与6的和是多少? 3比6少多少?

  仔细审题,集体列式口答。

  三、复*。

  1、期末复*16。

  (1)出示第16题,说一说这道题已知什么?为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算?你是怎样想的?

  (求3人浇多少棵,也就是3个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3)学生集体口答书中的三个问题。

  2、期末复*7。

  (1)出示第17题,提问:图中有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2)你能解决书中所提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答书中第1~4个问题,集体交流说说想法和算法。

  (3)选出你喜欢的两件玩具。算一算买这两件玩具一共要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小组内交流)

  (4)根据这道题所给的条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分组讨论,集体交流时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3、期末复*18。

  (1)出示第18题图,提问:图中有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2)你能解决收中所提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答书中所提的3个问题,集体交流时说说想法和算法。

  (3)根据这道题所给的条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时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4)期末复*19。

  (1)出示第19题,看图说一说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图中告诉我们“小松鼠采了5个椰子,小猴采的比小松鼠的4倍多一些,5倍少一些”需要解决的是“猴子最少采了多少个,最多采了多少个”)

  (2)提问:“小猴采的比小松鼠的4倍多一些,5倍少一些。是什么意思?你会解答吗?”

  (3)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学生课堂气氛好,解决实际问题。

  复*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以及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3.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整、小数混合运算的熟练程度。

  复*重点: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复*过程:

  一、基本练*

  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片出示复*题。

  1.直接写出得数。

  0.1÷0.50.1×0×13.53÷8

  40÷502.8×32.5×4

  0.2×4007.6÷197÷35

  2.填空。

  (1)56个十分之一加4个十分之一,一共是()个十分之一。

  (2)5.6×0.4就是求5.6的()分之()。

  (3)2.094去掉小数点后是原数的()倍。

  (4)0.24×3表示(),还表示();

  2.7+2.7+2.7+2.7改写成乘法算式是()。

  (5)2.9×0.25的积有()位小数;9.12÷0.24的商的最高位在()位上。

  二、复*指导

  1.小数乘、除法的意义。

  (1)整、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整数乘法的意义及乘法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意义都相同吗?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说出小数乘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小数乘以整数,它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另一种是一个数乘以小数,它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2)整、小数除法的意义。

  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除法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然后再让学生回答: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让学生明确: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3)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除法和乘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利用这些关系,怎样验算乘法和除法?加深学生对乘、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认识。

  2.复*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1)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①指名学生说一说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②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与整数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让学生明确: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与整数的相同,不同的地方是:小数乘法算出的积要点小数点。

  (2)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小数除法有哪两种情况,各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一种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按照整数除法法则去除,要注意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另一种情况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照前一种情况进行计算。

  (3)复*乘法运算定律。

  ①指名学生回答:在学*乘法运算时,学*过哪些运算定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②请学生举例说明整数的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到小数乘法?

  (4)复*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①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什么叫第一级运算?什么叫第二级运算?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在计算时首先要看题里有没有括号,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如果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再做第一级运算;如果只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算。

  ②四则混合运算的一些简便算法。

  出示:4.5×1.02。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练*本上做。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和方法,教师对运用了简便计算方法的同学给予表扬。并告诉学生:简便算法是在前面学*整数四则运算时应用的,现在学*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也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做题时要善于观察,能运用简便方法计算的,都要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③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

  师出示:6.5加上3.3,所得的和乘以2.5,再去除73.5,商是多少?生列式计算,师巡视。

  学生做完后,教师出示一道学生错列的算式:73.5÷(6.5+3.3)×2.5,让学生分析错在哪里。提醒学生注意:在列式时要仔细审题,正确使用小括号和中括号。根据题意,73.5是被除数,而除数是(6.5+3.3)×2.5的得数,要把它作为除数,就要用中括号括起来,否则列出的算式不符合题意。

  三、课堂练*

  练*三十二第1~4题。

  教学内容:第21页的练*3第5-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3的倍数。

  2、会运用2、5、3的倍数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感受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正确判断出2、5、3的倍数。

  教学难点:会运用2、5、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导语:这节课,我们通过练*来巩固2、5、3的倍数和特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