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3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05-03 01:11:04 教案,数学

三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1

  教学反思:

  学生在练*本上列式计算。

  2.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

  1、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3、小组长取出信封里的纸片,这些纸片是干什么的?

  5、互相说一说测量的结果,由小组长把这些结果记录下来。

  d读作:*方分米

  读作: *方米

  公顷

  *方千米

  板书设计

  小组实验、讨论解决方案。

  2、用手比划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大小

  3、想象7公顷 7*方千米的大小。

  1、完成书第52页第4题,第53页第6、7题。

  问:怎样数才能数正确?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全班订正。

  板书设计:

  课题练*课课时五 (30)

  1.谈自己的收获。

  学生用彩笔涂色,同桌交流各自作业。

  2、 19 + 49 57 - 27 1 - 15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翻书回顾所学的分数的知识,并和同桌说一说。

  1、学生独立完成后,当“小老师”检查同桌作业并交流做法,评价作业。

  练*课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答案。

  四、合作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讨论:我的成长足迹。

  (1)我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2)我读了一本有趣的数学读物……

  (3)我学会了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2.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小组总结汇报,师总结板书

  生独立思考,自由说:

  学过*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公顷、*方千米等。

  *方厘米可用来测量橡皮、书本等的面积……米可用来测量教室的面积、黑板的面积等……

  学生讨论,小结:图形必须是封闭的。

  独立做提。(可以拿出面积单位比一比,再思考。又组长主持讨论、评估、反思)

  生独立看图

  小组合作学生可能提:

  (1)房间面积?

  (2)瓷砖面积?

  (3)需要多少块砖?

  小组汇报,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1)面积的含义

  (2)认识面积单位

  (3)认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进行换算

  (4)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方法。

  (5)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学生在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这类题目时,有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时没有注意题目中所给数据的单位不同。

  课题实践活动课课时 37

  教学目标:

  1.会用厚纸制作七巧板。

  2.能说出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各块的面积。

  3.会用七巧板拼长方形、正方形,会估计、测量他们的周长和面积。

  4.认识七巧板是我国人民发现的世界优秀文化,是我国人民对数学发展的重大贡献,能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尊重与理解他人。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七巧板各块占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能用七巧板拼出长方形、正方形。

  2.正确第算出拼成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你玩过七巧板吗?

  七巧板是*唐朝发明的一种非常有趣的游戏,它由一个正方形分割成五个三角形、一个*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19世纪初流传到西方,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并迅速传播,被称为“东方魔板”。下面是一年时你们用七巧板拼出的图形。

三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2

  一、教材简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三、教学重难点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四、课时安排

  认识东西南北方向

  2课时 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

  3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图见单位邮箱之教案电子稿)操场 教学楼 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一的第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理解八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

  教学准备:

  课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猴山上有4只小猴子,玩得可开心了,可是他们玩得满头大汗,向猴妈妈要水果吃。可是猴妈妈只有一个桃子,想一想:把这个桃分给四只猴子,怎样分才公*呢?

  猴妈妈把这个桃*均分成了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1/4。(电脑出示一个1/4)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把一个西瓜*均分成4份,每个小猴子得到一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那这一份呢?这一份,还有这一份呢?(对,每一份都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分数。

  二、教学例题

  1、教师:桃子吃完了,可小猴们还觉得不解渴,这时猴妈妈又端来一盘桃。

  把一盘桃*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读题,说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你能帮猴妈妈分一分吗?(生分)

  指明交流,展示分法。

  提问:这盘桃*均分成了几份?一份在哪里?是几个?

  指出:通常把4个桃子看成一个整体。(画O)问:要怎样分?(*均分)

  师:我们用虚线表示*均分。

  出示:把四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这盘桃的()

  提问:这里的分母分4表示什么?(总分数)分子1呢?

  2、8个桃。

  如果这盘有8个桃子呢,*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8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生独立分一分,并且涂色。投影展示。说说怎么想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二)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是这盘桃的()。(齐读)

  问:这里的分母4表示什么?1呢?

  3、12个桃。

  如果这盘有12个桃子呢,*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12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4、更多的桃。

  猴妈妈拿来了更多的桃子,*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齐读)

  5、比较。

  讨论:这4次分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一个整体*均分)

  6、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问:刚才怎么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而现在怎么变成了这盘桃的二分之一?

  7、小结:今天学*的分数和以前学的分数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三、巩固应用

  刚才的学*,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好,小猴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闯观游戏,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想想做做1。

  生独立填,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对后两个,师:你能看着这两个图,提一个问题吗?

  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它*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说一说:刚才我们分别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举例:你是一个小组的几分之一,是全班的几分之一,为什么分数不一样?

  2、想想做做2。

  生自己填写12个的四分之一、12个的三分之一、15个的5分之一、15个的三分之一

  比较:想个问题考考你的同学

  出示16个,问:其中的一份还能用三分之一表示吗?

  3、想想做做3。

  你觉得先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画虚线表示*均分,再涂色)

  出示:把()看做一个整体,*均分成()份,表示其中的1份,是()个。

  4、游戏:一堆小棒12根,你能表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

  5、线段图。

  出示:把这个整体*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1)取一份。

  (2)取2份。

  (3)瘦身。

  四、自我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三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3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3篇(扩展1)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6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1

  教材简析:

  这局部内容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外表和*面图形的大小。教材中的例题第一道是让同*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先比较黑板的外表和课本封面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外表的面积大小,从而使同学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第二道例题是让同学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同学进一步丰富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同学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即用相同的单位直接计量。

  目标预设:

  1、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使同学在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同学的学*与探索的兴趣。

  重点、难点:

  认识面积,理解面积的含义,能比较*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设计理念:

  本节课要充沛利用同学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协助同学认识面积的含义。对物体外表大小的认识,同学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在教学中要注意选择同学身边熟悉的物体,让同学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在这个基础上,适时地揭示面积的初步含义,并利用“面积”这个词语去观察、比较和描述。本课还要重视对*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在比较中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由于同学对物体外表大小的认识是有较多生活经验的,但是对*面图形大小的认识却不太熟悉,因此在建立面积概念要更多的涉和*面图形的的大小,并启发同*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比较,协助同学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掌握面积的含义。

  设计思路:

  根据由直观到笼统的原则,首先认识物体外表的.面积,通过摸手掌,数学书封面,课桌面,到观察黑板面,认识到什么是物体外表的面积;再由涂树叶引入认识*面图形的面积;接着比较*面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比较分几个层次来,第一层次用视觉直接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第二层次用重叠法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第三层次用工具来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最后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在最后总结全课时,根据刚才的数方格的方法为下面学*面积单位做铺垫。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2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白板出示狮子大王和两块菜地。

  谈话:这是两块菜地,狮子大王要把这两块菜地分给兔子和狐狸,善良的兔子让狐狸先挑选,狐狸急急忙忙挑了这一块(后一块长方形),狐狸这次占到便宜了没有呢?(学生发表意见)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⑴看一看,感知面的大小

  ①出示情境图,问:这是什么地方的情境?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②观察课桌的表面和数学书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观察数学书的表面和文具盒的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③指出:通过观察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呢的面积。

  ⑵说一说,表述面的大小。

  ①谈话:现在谁来说一说课桌表面的大小是课桌的什么?数学书的封面呢?

  ②你们会比一比课桌面的面积和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的大小吗?(在小组里先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⑶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桌面和椅子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摸一摸练*本的封面,学具盒盖的面和三角尺的面,摸了以后你认为哪个面的面积最大,哪个面的面积最小。

  ⑷找一找,生活中的其他物体你能比较它们表面的面积大小吗?

  ⑸讲述:通过观察和摸物体的面等活动,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2、教学例2启慧提供

  ⑴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问:这是两个什么图形?请你们拿出两张这样的纸片,有什么办法能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

  ⑵分小组讨论。

  ⑶集体交流。

  ⑷讲述:你们用重叠和测量的方法比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这是两种很好的比较方法。从比较结果我们看出,在这两个图形中,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这也说明了*面图形的面积也有大有小。

  3、教学“试一试”

  ⑴出示两个*面图形。

  问:你们能想办法比出书中这两个*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⑵分组讨论,集体交流。

  ⑶谈话:请每个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一比这两个*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4、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

  谈话:刚开始上课时,大家讨论了狐狸抢先挑选菜地占没占到便宜的问题,当时大家的看法不一致,现在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让两个学生分别到黑板上量一量,比出结果。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

  问: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大,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小吗?

  谈话:如果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从*地图上再找出一些省份来比一比。

  2、想想做做3启慧提供

  出示书中的图,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问:你用什么办法比较四个图形的面积?

  学生尝试在书上数方格,并比较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指名说出比较结果,问:你是怎样知道图4有8个方格的?

  3、想想做做4

  默读题目,明确要求。

  学生在书中描一描、涂一涂。

  问:你们描出的蓝线的长度是这个图形的什么?用红色涂出的部分的大小又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4、想想做做5启慧提供

  出示题中的学校*面图。

  谈话:这是美丽的校园的*面图,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比较*面图中各个区域的面积的大小吗?

  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5、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

  谈话:刚开始上课时,大家讨论了狐狸抢先挑选菜地占没占到便宜的问题,当时大家的看法不一致,现在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让两个学生分别到黑板上量一量,比出结果。

  四、全课总结

  问: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知识?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还有哪些收获和疑问?

  五、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做思考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议论、探讨、推测的活动中,经历认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过程。

  2、知道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知道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具准备:边长为一米的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对“议一议”中的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为下面的探索活动铺垫。

  二、小组合作探索:

  1、在“议一议”的基础上,提出问题(1),让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教师要注意巡视和个别指导。

  2、让学生交流各组合作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如,用什么方法,我们是怎样做的,结果是多少,以及是怎样算出的等。

  3、师生共同*方米和*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和字母表达式。

  4、呈现*均分成100份、面积为1*方分米的正方形纸,并提出教材中的问题(2),请各组研究。

  5、在交流各组推算方法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方分米与*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和字母表达式。

  三、议一议:

  全班讨论,可利用学生已有的认数、数数经验,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推算的。

  四:练一练:

  第一题,学生填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第二题,是本节课内容的变式练*,也是下节课学*的基础。

  第三题,让学生不摆,只算。若有的学生直接推算有困难,可先摆、画,再算。

  五、: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4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比鲜睹婊单位cm2,dm2,m2。

  2、毖嵊妹婊单位测量指定的面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蹦芰榛钛∮貌煌的面积单位去测量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

  边长是1cm,1dm,1m的正方形各一个,。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动物王国里小白兔和小熊正在吵个不停,原来它们在争论谁的家大)动态显示:小白兔家的地面铺了24块砖,而小熊家的地面铺了36块砖(两种砖的大小不一样,小白兔家的砖要大一些,小熊家的砖要小一些),到底谁的家大一些呢?小白兔和小熊想请你们来当“小裁判”。

  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小熊的家大,因为它家地面铺地砖的块数多一些。

  学生2:小白兔的家大,因为它家地面铺的砖要大一些。

  学生3:一样大。

  教师:现在有3种不同的意见,到底哪一个“裁判”说得对呢?虽然小熊家的地面铺的砖的块数多,但它家的砖比小白兔家的砖要小一些,所以我们并不能以砖的块数的多少来比较谁的家大,那怎么办呢?

  学生:如果砖一样大,我们就能根据砖的多少比较出结果。

  教师:说得好!要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就必须要有统一的度量面积的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面积单位。(板书:认识面积单位)

  二、合作探究、学*新知

  1、比鲜1

  看:演示由4条1cm的线段围成的一个正方形,即1cm2,使学生初步认识1cm与1cm2的区别。

  量:让学生从学具盒中找出最小的一个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

  教师: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

  学生看一看,摸一摸1cm2的正方形,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cm2有多大?

  找: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cm2。(大拇指的指甲盖、写字本上的田字格)

  摆:教师指出,量较小的面积常用cm2作单位,让同桌合作用6个1cm2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想一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估一估文具盒的上面的面积大约有多少cm2?同桌合作用1cm2的正方形量一量。

  引:如果我们用1c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的面积(不用操作完)。请学生谈感受。

  2、比鲜1dm2

  学生动手操作用1c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不用操作完),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感受到:cm2这个面积单位太小了,量起来不方便,如果换一个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就好了。

  教师:有没有比*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学生:(略)

  教师:确实有比*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你们先猜一猜是什么?

  学生:*方分米。

  教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学生:因为我想到长度单位里比厘米大一点的是分米,我想面积单位里比*方厘米大一点的可能应该是*方分米。

  教师:说得太好了,这位同学在学*新知识时能联想到以前学过的知识,真会学*,比*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确实是*方分米。

  找:让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1dm2的正方形,想一想,为什么选个正方形?抽学生汇报,边长是1dm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dm2。

  比:用手比划一下,1dm2大约有多大?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dm2?

  摆:同桌合作用1d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1dm2?

  引:如果让你用1dm2的正方形去测量教室地面,你认为怎样?

  请学生观察并讨论,让学生感受到dm2这个面积单位太小了,量教室的地面不方便,要用再大一点的面积单位量就好了。

  学生可能会想到m或m2。

  教师:为什么是*方米?

  教师:大家学得真好,又认识了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1*方米,那么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学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那么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看:出示边长是1m的正方形,学生量后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m2究竟有多大?

  比:你能比出1m2有多大吗?想一想身边什么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m2?

  做:4人一组用手围1m2。

  估:估计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方米。

  三、课堂活动

  1币橐灰椋1cm2和1cm有什么不同?

  2钡37页课堂活动第1~3题。

  动手操作。

  四、课堂

  教师:说说你在今天的数学课上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五、巩固练*。

  第38页,练*六第1~4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5

  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1.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正确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

  教学课件和 1*方米的正方形纸,1*方分米的正方形,1*方厘米的正方形,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另一个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

  学具

  每四人一组,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各一个,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方厘米、1*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充分感知面积的意义

  1、感受物体的表面

  同学们,今天钟老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大家有信心来上好这节课吗?有信心的话咱们同桌之间击个掌,(孩子们击掌)我也来(老师加入学生的击掌中,从第一排开始从左向右依次与学生击掌,停留在与一个学生击掌的过程中)。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他的大?(学生进行比较)同学们,请把你的手掌轻轻地放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比比看,数学书的封面大还是手掌面大。(学生进行比较)摸一摸桌面,比一比,桌面大还是数学书的封面大。比比看,桌面大还是黑板面大(师比黑板),比一比,教室地面大还是黑板面大。

  师:刚才我们说手掌、数学书、黑板、教室地面都是物体,他们有的大,有的小,像这样物体的表面的大小,这是他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 就是他们的面积)。今天我们来研究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师:谁能举例说说什么叫面积?(师拿出数学书摸数学书的封面)如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如:我们刚才摸的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

  2、感受封闭图形的面积。

  物体的表面有大小,*面图形有大小吗?

  课件出示:

  选一组你喜欢的图形涂上颜色,比较这组图形的大小,说说在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都选择(1)或(3),不选择(2),适时提问,为什么不选择(2),学生会认为(2)的图形无法比较,因为这个图形是不封闭的。这时老师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让课件上的其余四个封闭图形进行铺展变色。)

  师:可见封闭图形也有大小。(板书:封闭图形)我们说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一)观察法

  师:孩子们,咱们来玩一个比大小的游戏

  直接出示两个非常明显的有大小之分的图形。

  哪个面积比较大?你怎么比的?(板书:观察法)

  师:两个面积相差比较大的图形,我们只要观察一下就能直接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二)重叠法

  师:这两个看上去相似的图形,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办法?

  预设: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师:就听你的,我们用重叠法来比一比。

  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板书: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三)测量法

  出示两个面积接*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用尺子量,比周长。学生猜测周长相等,面积也就相当)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6

  设计说明

  1.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教学始终,突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通过播放课件“龟兔刷墙”而引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接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多媒体技术创设不同的实验任务;通过多媒体演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在联系,形象、生动地由长方形演变到正方形,类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课堂训练,学生通过解答问题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达成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使每个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学*的过程中,通过猜测把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积累知识。在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小组内同学相互帮助,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注重学*方法的指导。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本设计引导学生先动手操作,再观察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操作学具和统计表格,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从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教学价值观。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直尺 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纸 表格

  学生准备

  直尺 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有一天,乌龟又遇到了兔子,并向兔子提出了挑战,这次进行粉刷墙面的比赛,看谁能赢?

  1.课件出示:兔子粉刷一块长方形的墙面,乌龟粉刷一块正方形的墙面,它们同时开始,同时完工。

  2.学生会出现争议,教师引导:怎样才能比较出谁赢了?(要先知道它们粉刷墙面的面积到底哪个大些)

  3.揭示课题。

  师: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面积用单位面积去量既不方便又不符合实际,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计算面积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在学*新课之前,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龟兔刷墙”的情境,能迅速而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下面开展教学作铺垫。

  观察发现

  1.课件出示教材66页例4中的问题(1)。

  师:你能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你想到了什么办法?拿出学具来试一试吧。

  2.小组合作,在长方形里摆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师:能展示一下你们摆的结果吗?

  预设

  (1)学生用正方形(面积单位)铺满整个长方形。

  (2)学生可能只在长边和宽边上摆出面积单位。

  (3)学生直接说出用5×3=15,就是长方形的面积。这时也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说明自己这样计算的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在长方形中摆面积单位,突出面积计算的本质是对面积的度量。让学生想象将长方形全部铺满,体现出必须用面积单位密铺所测图形,这时通过所铺面积单位的个数就可以求出图形的面积。

  3.通过追问,突出数面积单位个数的方法。

  组织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为什么要用面积单位将长方形全部铺满?预设中的第二种情况是什么意思?(使学生明确尽管只铺了一部分,通过想象,也可以数出铺满后所有面积单位的个数)

  (2)你是怎样数出全部面积单位的个数的?请结合下图一起数一数。

  学生汇报:

  一种情况:一个一个的数,大家一起再数一数。

  另一种情况:用5×3=15(个),说一说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15表示什么?(5表示每行摆5个,3表示有这样的3行,15表示一共有15个面积单位,也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3)思考: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单位的个数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师小结:可以用长×宽来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数出面积单位个数的方法,明确每行个数与行数以及面积单位总个数之间的关系,为最后概括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作准备。

  自主探究

  师: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想不想验证一下?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验证。

  1.教师让学生任取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至少摆3个)。一个同学记录,其他同学摆,边操作,边填表。(出示课件)

  2.选3名同学到黑板上摆,再汇报摆的长方形用了( )个面积为1*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方厘米,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因为( ),所以我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 )。

  3.(1)若有学生摆出了正方形。要求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2)教师通过课件出示下面几个图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三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3篇(扩展2)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形成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2、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课件)、学具袋〔内装小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小长方形、小正方形、圆形、*行四边形各四个〕长方形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玩个数学游戏吧!(投影出示P54图)

  1、师讲明游戏规则

  ①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方厘米的图形,并涂色。

  ②描出所画图形的边框。

  ③相同时间内完成多种画法者为胜。

  2、学生独自活动、小组交流推选作品。

  3、实物投影展示作品,师生互评。

  4、从这个游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面积与周长的含义不同;面积相等,周长不一定相等)

  二、整理概括

  1、在本单元中,你还学会了面积的哪些知识?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总结。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面积

  单位及进率

  应用

  计算方法

  3、生活中哪些方面会用到这些知识?

  三、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P55实践活动的情境图。(小明家厨房装饰,如何选用地砖)。

  从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能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吗?动动脑,动动手,看谁是数学小能手。

  (1)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发表各自的意见。

  课件出示解题过程。

  四、课堂练*(课件出示)

  1、用两个边长是6cm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一个卫生间用长方形地砖铺地,每行铺15块,铺了10行。这个卫生间一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如果每块地砖长3分米,宽2分米这个卫生间的面积有多大?

  五、思维训练

  1、P55画一画的(1)题。

  (1)让学生先动手在课本上画一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亲身体验。

  (2)问: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角形和长方形能铺满长方形)

  (3)讨论:是不是任意三角形都能铺满长方形?

  还有哪些图形能铺满长方形?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动手拼一拼。

  (4)全班交流各自所得。

  2、你能设计一种图案使它铺满这个长方形吗?

  课下动手画,小组内选出作品贴在“数学一角”。大家评出咱班的小设计师,好吗?

  六、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何感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2页练*十四第6、9、10、11、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熟练掌握估算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2.通过估算步骤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能正确进行口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促进思维条理化。

  3.结合形式多样的练*,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积淀数学意识;人人参与口算,使学生佯称积极动脑、认真口算的良好学**惯。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

  1、练*十四第6题。

  比一比,那组摘得多?

  2、练*十四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头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请优胜组代表说一说你怎样估算的。

  3、练*十四第12题。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二、估算练*

  1、练*十四第7题。

  (1)出示统计表,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

  2、练*十四第8题。

  (1)理解题意。

  (2)小组合作,收集估算所需要的数据,估算结果。

  (3)全班交流。

  3、练*十四第11题。

  (1)指导看图,弄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组织交流。

  三、课堂小结:

  通过练*,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重点:

  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32÷8 45÷5 63÷7 42÷6 54÷9 25÷5

  13÷4 26÷8 33÷6 52÷8 46÷9 61÷8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760÷4 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0时怎么办?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 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2.做一做:615÷3 624÷6 218÷2 525÷5

  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

  2)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用的时间。多媒体课件,火柴棒,小奖品。

  教学过程:

  课前先向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例子。讲一个小故事,动物中的数学“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通过小故事起到让学生对数学学*产生兴趣。)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火柴游戏,层层导入:同学们还想知道知道数学更多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来一起玩一个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游戏好吗?

  学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摆法。

  1、下图是用24根火柴杆排成1大1小两个正方形,只能移动其中的4根火柴,要使其变成3个正方形,你会吗?

  2、六角星变菱形用18根火柴摆1个六角星(见图)。请你移动其中的6根火柴,使六角星变成6个面积相等的菱形。你知道应该怎么移动吗?

  3、用12根火柴杆,组成4个连靠在一起的单位正方形,如下图。游戏要求:

  (1)试试看,移动3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2)恢复原状,再试试看,移动4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答对进行适当的奖励),并进行分析,然后逐渐深入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结合生活,小组互动。

  此环节分为四个小部分: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4、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兴趣。

  具体如下: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解析:“一”字、加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二”,而是“王”。谜底是:王

  2.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解析:“一”字、减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零”,而是“三”。谜底是:三

  3.+-×(打一成语)

  解析:把支分解开即为“+、-、×”)谜底是:支离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5、成绩是多少?(打二个数学名词)

  解析:学*成绩是用得分的数目计算的。问“多少”,可以换一个说法,改问“几何?”在*古代数学书里,问一种物品有多少个,总是问“物有几何?”直到现在,有些地区的方言里,买东西问价钱,还是说“几何?”所以,问“成绩多少”,等于是问“分数,几何?”谜底是两个数学名词:分数、几何.

  二、探究拓展题:

  现在小明一家过一座桥,过桥时候是黑夜,所以必须有灯。现在小明过桥要1秒,小明的弟弟要3秒,小明的爸爸要6秒,小明的妈妈要8秒,小明的爷爷要12秒。每次此桥最多可过两人,而过桥的速度依过桥最慢者而定,而且灯在点燃后30秒就会熄灭。问小明一家如何过桥?

  答案:

  第一步:小明与弟弟过桥,小明回来,耗时4秒;

  第二步:小明与爸爸过河,弟弟回来,耗时9秒;

  第三步:妈妈与爷爷过河,小明回来,耗时13秒;

  最后:小明与弟弟过河,耗时4秒,总共耗时30秒,多么惊险!

  三、自主创作题:

  根据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自主创作一幅与数学有关的图画。(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兴趣。)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流程

  流程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1、师(课件出示:教室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大家看屏幕,这是一间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2、(课件逐个点击这些物体的面)师小结:教室里视力表、**、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侧面、课桌面、电灯开关的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其实,何止是教室里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无处不在。那么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PPT板书课题))研究它们的特征。

  (PPT出示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二段: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二、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特征。

  1、师:(由现场老师准备一个不透明纸盒,里面装有一些硬纸板做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面图形)老师为每一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纸盒子,里面放有一些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面图形。你不用眼睛看,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形吗?每小组的同学轮流试一试。(暂停)

  2、师(出示一个三角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3、师(出示一个*行四边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4、师(出示一个梯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5、师(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叫都是直角,你们为什么不摸出呢?(暂停)

  6、师:(出示一个长方形)那你们摸出的一定是这个图形了,对吗?

  6、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们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全班交流交流吧。(暂停)

  第三段: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三、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师布置操作要求:同学们已经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但这些只能算作初步猜想,还需进一步验证。请同学们拿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PPT出示:下图)

  2、师提问: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你是通过怎样的操作发现的?(暂停)

  3、师归纳长方形边的特征:(课件演示:长方形对折)我们可以将长方形对折,使它的两组对边分别重合,通过比较,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也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也能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的长短是相等的,但是相邻的两条边长度不相等。

  4、师提问:再来看看长方形的4个角?这几个角都是什么样的角呢?(暂停)

  5、师归纳长方形角的特点: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长方形有四个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去比一比,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PPT图片演示)

  6、师提问:谁能像刚才一样,分别从边的特点和角的特点两个方面来说一说你从操作中发现了正方形的哪些特征?

  7、师归纳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也有四条边,每条边都相等;也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第四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流程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1、通过学*,我们发现了长方体、正方体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你们能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些特征吗?与你的同桌相互交流交流。(暂停)

  2、师归纳:我们一起来看课件的演示:

  3、你们说的和屏幕上显示的一样吗?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师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而且对边都相等。长方形具有的特征,正方形也都具备,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5、师: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通常把………

  第五段:教学想想做做1、2、3、5、6

  流程五、教学“想想做做”1

  (注:钉子板改为点子图,由现场老师上课之前给每位同学准备好)

  师:你会在点子图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暂停)

  2、师:你画的图形有什么特点?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暂停)

  流程六:教学“想想做做”2

  1、师:大家刚才已经能利用点子图来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了,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个有趣的活动。请你和你的同桌合作,一起用两幅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在拼之前,请同学们先想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然后再拼。(暂停)

  2、师:同学们已经拼出来的吧,老师也来拼一次,看看和你们拼的是不是一样。(互动工具软件演示拼的过程)(右上图)

  3、师提问:在拼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都是把三角尺中的哪一条边拼在了中间?为什么?自己静静地想一想。(暂停)

  流程七:教学“想想做做”3:

  1、师: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折纸活动。你会把手中的长方形纸变成正方形吗?(暂停)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3)你是不是也和老师一样折的?

  2、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这样子折了以后得到的就肯定是正方形了呢?(暂停)

  3、师小结:将长方形的宽边与长边重合,剪去长比宽多出的长度,那么长边就和宽边一样长了,这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

  流程八、教学想想做做5:

  1、师:刚才我们折出的是怎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你怎样向别人介绍这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大小呢?(暂停)对了,只要告诉别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别人就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动手来量一量。做书上想想做做5。(课件出示)(暂停)

  2、看看你填的结果是否正确,和电脑老师对一对。(暂停)

  流程九:教学“想想做做”6:

  师:我们的数学书是什么形状?(暂停)你知道它的长和宽是多少?我们先来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再来量一量,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暂停)

  第六段:全课总结及拓展

  流程十、课堂总结。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这些特征的?(暂停)同学们,只要你乐于探索,还可以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里面更多的奥秘。瞧,老师这里就有许多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成的图案,非常的有趣。(PPT展示:)

  2、如果你们有兴趣,回家自己也可以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创作更有趣的图画。

  流程十一、拓展延伸:想想做做4(选做)

  1、师:我们来讨论想想做做第4题,你们先自己独立解决,然后大家来交流。

  2、师:(结合PPT演示)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想到几种拼法?是这样的两种吗?一种是将这6个小正方形排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分别是6厘米和1厘米;另一种是将6个小正方形分两行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3厘米和2厘米。你们拼对了吗?

  3、师:将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如果将这些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也有下面的两种拼法。一种是将这16个小正方形排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分别是16厘米和1厘米;另一种是将16个小正方形分两行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8厘米和2厘米。你们拼对了吗?(暂停)二次备课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图,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并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学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简单小数的比较问题。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认识小数对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小数的大小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的实际应用。这些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见过小数甚至用过小数的基础上学*的,教材旨在将日常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初步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地运用小数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加、减法的计算。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是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出现的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一位或两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这两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为小数加、减法的学*做准备,而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今后系统地学*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课标分析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小数,发展数感。

  2.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能读、写小数,会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4.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5.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3篇(扩展3)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知道*年、闰年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四年一闰”的道理。

  2.了解*年、闰年与地球公转间的关系,掌握*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重点:发现并掌握*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年份是否是闰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小华每次过生日都要种一棵“生日树”,她在12岁生日那天种下了第3棵“生日树”。你知道她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教师不做评价。

  2.揭题:学*了本节课之后,你就会明白原因了。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1)课件分别出示2005~2016年的年历,将每年的2月份用不同的色块提炼并排列起来。引导:这是2015~2016年2月的天数,依次观察,每年的2月有多少天?填在下面的表格里。年份(年)2005……2014201520162月的天数(天)

  (2)组织交流。

  ①反馈填写结果。(学生说,教师板书)

  年份(年)2005……2014201520162月的天数(天)28……282829

  ②引导观察: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2008、2012、2016年的2月有29天,其他年份的2月有28天)

  ③揭示*年和闰年的含义:根据2月天数的不同,我们把年份分为两种,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年,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板书)

  (3)探究判断*年和闰年的方法。提问:仔细观察表格,*年和闰年的出现是随意的,还是有一定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

  指名回答并引导学生共同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再让大家将表格中的闰年圈出来。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例如,2000年是闰年,而2100年是*年。

  (4)提问:现在大家知道小华的生日是在哪一天了吗?学生根据*年和闰年的知识回答:2月29日。

  2.数学文化。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四年一闰”的规律吗?这里面包含很多的天文知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第48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tropicalyear)。公历的*年只有365日,比回归年短约0.2422日,所余下的时间约为每四年累计一天,故第四年于2月末加1天,使当年的历年长度为366日,这一年就为闰年。现行公历中每400年有97个闰年。按照每四年一个闰年计算,*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这样经过四百年就会多算出大约3天来。因此每四百年中要减少三个闰年。所以公历规定:年份是整百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不是400的倍数的世纪年,即使是4的倍数也不是闰年。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例如,2000年是闰年,2100年则是*年。[1]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板书:公历年份数是整百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如2000年、1600年是闰年,2100年、1800年、1700年是*年。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2】案例设计说明: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出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年、月、日》。时间单位是比较抽象的计量单位,本单元的教学是建立在时、分、秒的认识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而*年和闰年的抽象性更强,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但对于公历中的*年、闰年可能只有极少数学生有一点点认识。而要让学生理解需要借助一定的想象力,所以教学素材的选取要注意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密切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入手,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的基础上逐步了解*年、闰年的特征和每四年一闰的道理,合作探究准确判断*闰年的方法,对于学生知识层次还达不到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进行补充。整个过程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的渗透。

  教学目标:

  1、知道*年、闰年的特征。了解每四年中有一个闰年的道理。

  2、能根据年份准确判断出*闰年。

  3、培养互相合作的意识与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你知道自己出生在那一年吗?(学生汇报,多数在1999年或2000年)

  师:能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吗?(小组交流后部分学生汇报)

  师:闰*和我们许多同学一样也出生在2000年,同样也是三年级的学生,可是他只过了两个生日,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猜测,引起全班交流争论,最后形成最合理的认识,闰*的生日可能在2月29日。)

  师:对,闰*的生日是在2月29日,可是今年他又没能过生日,他想知道哪年能过生日?我们来帮帮他好吗?(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闰*的生日问题。(板书:闰*的生日)

  二、自主探究

  1、探究*年、闰年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你搜集到的2月月历,观察你搜集到的2月月历都有都少天。并完成《闰*的生日统计表》。

  年份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

  ……

  二月的天数

  (小组合作完成后展示)

  师:观察统计表,哪些年闰*能过生日?他过了几个生日?

  生汇报:2000年、2004年、2008年的二月是29天,2000年闰*出生,2004年闰*过了第一个生日,2008年闰*过了第二个生日,一共过了两个生日,其他年份的二月都是28天,所以闰*不能过生日。

  师:我们规定,二月只有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年,二月有29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板书:*年28天、闰年29天)

  师:算一算,*年一年有多少天?闰年一年有多少天?

  学生计算,汇报:*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教师根据汇报板书)

  2、探究四年一闰的规律

  (多媒体出示万年历)师:我们一起再帮闰*查一查哪一年他能过第三个生日?也请你继续填写统计表。(共同查找,填写统计表)

  师:观察统计表,说说闰*生日的出现都有什么规律?(观察、讨论)

  汇报:每四年闰*过一次生日。

  师:闰*每四年过一次生日,也就是每四年就会出现一个闰年,闰年与4究竟有什么关系呢?那怎样判断*年、闰年呢?我们不妨来试一试!看看能发现什么方法。(小组讨论、尝试、合作)

  汇报:用闰年年份除以4,所得结果没有余数;用*年年份除以4,结果有余数。

  师:对!每四年一闰,就是说如果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也就是用“年份÷4”(板书),结果若没有余数,那这一年就是闰年,如果有余数,那这一年就是*年。

  师:为什么会每四年就要有一个闰年呢?这里有一段小知识,请同学们了解。

  出示课件:我们居住的地球总是绕着太阳旋转的。地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65天6小时。为了方便,将一年定位365天,叫*年。这样每年大约少算了6小时,过四年差不多就多出一天,我们就把多出的这一天加在二月里,这样,这年的二月就是29天,全年366天,叫做闰年。(学生阅读了解)

  3、尝试判断,探究简单的判断方法。

  出示历史上的重大年份进行判断。

  1840年*战争爆发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战争开始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

  (学生自主进行判断)

  师:哪些年份是闰年?你是怎么判断的?(生汇报)

  师:你觉得一个个的去计算麻烦吗?有没有好的办法?(小组讨论)

  汇报:年份是单数时不用计算也就知道这一年不是闰年,因为单数不可能是4的倍数。

  师:真聪明!可是剩下的这些双数年份还是要算的,算起来也很麻烦的。老师有个很好的办法,只要计算年份的后两位数字是否能被4整除就可以了。如:判断1840年是否是闰年,我们只要用40÷4看一看是否有余数就可以了,如果40÷4没有余数,那么1840÷4也就没有余数,这一年就是闰年。(学生验证2008年)

  4、了解整百年不闰,四百年才闰的道理。

  师:假如闰*同学能活一百岁,那么到2100年,他能不能过生日呢?

  学生计算汇报:能,因为这一年是闰年,二月是29天。

  查询万年历验证,产生疑问。师:为什么这一年不是闰年,是我们计算错了还是万年历错了?还是听听时间老人是怎么说的吧!

  出示课件:刚才我们把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的365天还多出的5小时48分46秒当做“6小时”来计算的,这样常年下来会造成很大的误差,所以累积到整百年时一般不闰,必须是400的倍数才闰。(学生阅读了解)

  师:刚才老师也说过,如果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那还有不一般的,这就是那不一般的情况。看来对待科学,我们来不得半点马虎。现在你们知道了为什么2100年为什么闰*不能过生日了吗?(知道)

  师:当遇到整百年份需要我们判断是闰年还是*年时,我们要看这一年除以400有没有余数,可是我们有没有学过除以400这样的多位数除以多位数的除法怎么办?如:2100÷400。老师告诉你我们只需要用2100的前两位数也就是21去除以4就可以了,如果有余数就是*年,如果没有余数那就是闰年。请你验证一下吧!(学生验证)

  三、巩固应用

  1、我知道哪一年是闰年。

  (1)1962年、1980年、1830年、2018年、1900年、1804年、2112年、2076年

  (2)1600年、1700年、1800年、1900年、2000年、2100年、2200年、2300年

  (先有学生独立完成,在组织全班交流。)

  2、一封来信

  小朋友们:你们好!

  狐狸要在我的工厂里定一批货,按合同,我要在今年年底前把货给他,而他要到明年的2月29日才把货款付清,别人都说狐狸很狡猾。你们帮我参考参考,这个合同我能不能签?

  小猪杭杭2010年5月31日

  (选自新课标教案)

  3、回答下面的问题

  北京奥运会是在哪一年召开的?这一年是*年还是闰年?你知道奥运会每隔几年召开一次吗?下届奥运会将在哪一年召开?回答完上面的问题你会有什么发现?

  四、小知识:为什么个月天数不一样

  我们现在用的历法来源于古罗马。

  古罗马有一位叫儒略.凯撒的统帅,他主持制定了历法。因为他自己生于七月,为了表示他的伟大,他就决定把七月改叫做“儒略月”,而连同其他和七月一样的单月,都定为31天,双月就定为30天。如果这样的话,一年就有366天了,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不一样,历法就不准确了。因为二月是罗马处决犯人的月份,凯撒为了表示自己的“仁慈”,就下令把二月减少了一天。因此,二月就有29天,而在闰年时二月就有30天。

  凯撒死后,奥古斯都继承了帝位。他出生于八月,就把八月叫做“奥古斯都月”,还把原来八月份加了一天,成了31天,又把十月、十二月也都改成了31天,这样一来,一年就有多出了3天,所以他又把九月和十一月改成了30天,再从二月里减去一天,这样二月就变成了28天,只有闰年才有29天。

  所以,我们现在的1、3、5、7、8、10、12月是31天,4、6、9、11月是30天,而2月,*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

  五、总结:

  师: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我们帮助闰*解决了他了解自己什么时候能过生日的问题,也就是“*年和闰年”。(板书课题)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有所收获吧!赶快交流一下吧!(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

  六、板书设计

  *年和闰年

  ——闰*的生日

  *年闰年

  二月28天二月29天

  全年365天全年366天

  年分数÷4(后两位数÷4)

  整百年分数÷400(前两位数÷4)

  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我觉得主要有下面几点成功之处:

  一、创设贯穿教学始终的大而有趣问题情境。

  以自己和闰*的生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能够广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这一环节创设了大的教学情境,通过“三年级的闰*为什么只过了两个生日”对前一节所学内容进行了“不自觉的复*”。认识到只有二月有时28天有时29天,而闰*出生在2月29日,这可能是有些二月只有28天的年份他不能过生日的原因;通过“闰*想知道哪年能过生日”提出了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以后的整个探究过程就围绕着“闰*的生日”这一问题情境而展开。

  二、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广泛交流的过程。

  学生通过操作完成闰*的生日统计表,知道了*年和闰年以及*年和闰年的特征。在发现闰年的出现规律、判断闰年的方法上,我给予了学生广阔的探究和广泛的交流空间,并给予了必要的补充。在探究交流中,让他们充分交换数学思维。

  三、利用丰富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过程中,分别出示了“为什么四年一闰”、“四百年一闰”和“为什么各月的天数不一样”三个小资料,让学生在学*中了解知识的由来,拓宽了知识面。除此之外,还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万年历,快捷方便的提供材料,用于教学。

  四、重视品德教育的渗透。

  这主要体现在对历史上部分重大年份是*年还是闰年的判断上,还有就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书写格式,理解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那一位上面。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120÷4 280÷7 300÷5 540÷9 24÷2 84÷4

  93÷3 69÷3

  提问:口算24÷2时你是怎样想的?

  2、计算:4) 8 5 )25 7 )63 9 )45

  二、亲身体验,学*新知

  1、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表内除法,现在我们学*稍复杂一点的笔算除法,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主题图。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口述画面的内容。

  教师根据画面内容,编一道除法应用题。

  3、出示例1

  三年(1)班和三年(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42棵树,*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三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3篇(扩展4)

——三年级下册数学复*教案6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童话情境,自主探索出“一个数与0相乘得0”。

  2、经历探索乘数中间月的乘法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你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今天有3只小猫去钓鱼,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探索“0和一个数相乘得几”

  ⑴出示小猫钓鱼场景图

  问:(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看出来的?)“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可以怎样列式?

  ⑵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出结果。

  ⑶问:你能改写乘乘法算式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个0相加等于0,改写乘乘法算式还可以怎样写?

  ⑷想一想:0×7=8×0=师小结:0和乘号在一起就是一颗炸弹,谁和他们遇上了谁就会等于0,因此我们这样说:0乘以任何数都等于0,任何数乘以0都等于0让学生说一遍给你的同桌听听

  指名口答。

  问:你还能说出几个类似的算式吗?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2、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⑴出示看台图

  问:这个看台一共有几排?每排有几个座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求出这个看台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吗?

  ⑵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⑶一个看台102个座位,学校体育馆有4个这样的看台,估计一下,学校体育馆大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小组交流,并说说估计的方法。

  ⑷算一算,到底有几个座位?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⑸班级交流评讲。

  问:积的十位上的0十位怎样得到的?与刚才估算的结果接*吗?

  ⑹试一试:104×4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1

  在书上计算,同桌检查计算结果并改正。

  2、想想做做2

  独立完成在书上,做完后小组里交流订正。

  3、想想做做3

  独立检查,在书上订正,然后全班交流。展台展示书上*题中错误所在,分析错误成因然后问:你认为做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最容易发生哪些错误?怎样避免这些错误?

  4、想想做做5

  看图说一说,4个书架各有多少本书?你有什么发现?你能估计4个书架大约一共有多少本书?说说你的估计理由。

  5、想想做做6

  谈话: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将学生提出问题板书出来,要求学生选择问题并解决。

  四、全课总结,深化理解

  问:今天这节课学*了什么?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想想做做4

  0乘任何数都得0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不是难题,可简化过程,强化结果让学生牢记。

  关于0的乘法强调数位,那一位上乘的鸡写在哪一位上,有0一定要写,如进位要和这一位的积相加。

  强化竖式的对齐,这样会有利于计算的正确。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第八课时

  整理和复*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69页例及练*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进行回顾和整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教科书第68页

  出示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让学生读一读故事内容,再请学生说一说这一篇故事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提问:这篇文章大约有多少字?你想用什么办法解决?(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汇报

  (1)一个字一个字地数,就能数出这篇文章一共有多少个字,但如果文章长的话,就不太适用。

  (2)先数每行有多少个字,一共有几行,就可以。

  教师:两种方法第二种比较适用,现在我们就采用第二种方法,算一算文章大约有多少个字?

  学生动手操作

  (1)每行最多有22个字,但有许多行的字数都比22少,估算每行大约20个字左右,本篇文章共有13行,所以列式为20×13=260,这篇文章大约用260个字。

  提问:20×13你是怎样口算的?

  (2)每行最多有22个字,一共13行,列式:22×13。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怎样算?

  二、教师点评

  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十七的第1题。学生口算后教师讲评。

  提问:整十整百数乘数十数应该怎样算呢?

  三、课堂总结

  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十七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笔算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解决问题

  完成教科书练*十七的第3、4题。

  通过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列式解答,对于学生的列式,要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五、课堂小结

  教学目的:

  通过进一步的练*,让学生熟悉的掌握整十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在练*中,进一步巩固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小黑板出示

  14+5954—2316×5230×4

  168÷830×20xx×1050×80

  2、完成复*的第1题

  提问:13×30,你是怎么口算的?

  80×30,你又是怎么口算的?

  二、估算

  在黑板上写上算式。

  23×58

  师:如果要估算这个算式,你可以怎么进行口算?

  完成复*的第3题

  要让学生说明是怎么估算的,把多少看作几十,然后口算出积即可。

  三、笔算

  小黑板出示:

  43×2125×2356×7863×80

  并要求第一二小题进行验算。

  集体反馈时,要注意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特别是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书写格式。

  要注意强调,乘法的验算方法,可以调换两个乘法的位置即可。

  四、填表找规律

  完成复*的第3题

  集体讨论,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通过引导与板书,让学生初步发展,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几倍,积也跟着扩大几倍。

  五、解决问题。

  通过条件与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感觉到图中的3个书架是个多余的条件,并没有用的。

  六、课堂作业。

  复*第2、4题。

  教学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初步理解了周长含义,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从而更好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直观的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小组合作讨论获得知识,并将成果展示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语言表达、合作交流能力。

  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算理的理解。

  一、创景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的花坛美丽可爱,吸引了好多同学的视线,有的同学禁不住要进入花坛欣赏花草,那样会损害这美丽的景色,为此,我们学校打算给他围上护栏,护栏每米8元,需要多少钱呢?如何来算呢?要是一个正方形花坛,你会算吗?(出示课件图画:长方形花坛实物图)(学生齐答)

  结果:需要先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再乘以8,就是所花的钱数。

  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自主探究,归纳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应用小结巩固

  师: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来算呢?好,今天我们来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自主探究

  (一)忆一忆(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什么是图形的周长,看屏幕,谁知道他们的边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周长?(课件出示不同色彩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举手回答)

  结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围成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周长。(教师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

  (二)试一试(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屏幕上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吗?(出示课件: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结果:有三种方法。

  (1)6+4+6+4=20(厘米)

  (2)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

  (3)(6+4)×2=20(厘米)

  2、师:同学们,哪一种方法最简单呢?(问题明显,齐答)结论:(6+4)×2=20(厘米)最简单

  3、师:这几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小组讨论)(讨论出结果之后出示课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讨论结果:“6”表示长方形的长,“4”表示长方形的宽,“2”表示两条相等的长边和两条相等的宽边,“20”表示周长。

  由此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教师板书此公式)

  (三)展一展(拓展应用)

  1、师:我们学*了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你能计算出屏幕上一边靠墙,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院子的护栏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探讨)

  探讨结果:院子护栏周长=(8×4)—8=24(米),因为院子一边靠墙不用护栏,所以要减去一边的长度。

  2、师:同学们如果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那么新得到的图形的周长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吗?请看大屏幕,你能算出这两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研讨)

  研讨结果: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

  周长是(2+1)x2=6(厘米)。学生要明白: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的周长不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

  三、小结巩固

  1、周长是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复*内容

  教材P2---12页位置与方向知识。

  复*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在观察公园线路图、公交车站牌、城市*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2)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位。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复*重点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位。认识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

  复*难点

  能用四个方位词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1、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动手找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手控一下,找出四个方向。

  2、揭示课题:位置与方向与复*

  (二)展示目标(见复*目标)

  二、自主学*

  1、出示复*提纲:

  (1)认识东、南、西、北方向,结合具体情境,辨认其余的四个方向。

  (2)会找线路图,根据图,描述线路图。

  2、围绕提纲,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自学教材P2页---14页中的方向和线路。

  3、对照自学提纲,自主学*。

  4、检测题:

  (1)一幅地图人们通常是按上()下()、左()右()来绘制。

  (2)站在操场中间,指明北边是(),南边是(),左边是(),右边是()。

  (3)小明坐在教室的中间,他的北边是(),南边是(),左边是(),右边是()。

  三、合作探究


三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3篇(扩展5)

——三年级下册数学《口算除法》教案6篇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三第3、4、7、8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流讨论活动中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熟练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用一位数除的口算方法。

  难点:提高一位数除法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口算。

  80÷4?40÷2?6000÷2?90÷3

  2、师:上节课我们学*了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口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2。

  (2)学生独立列式,提示:120÷3等于多少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

  (3)反馈学生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三种算法:

  ①40×3=120,120÷3=40。

  ②12÷3=4,120÷3=40。

  ③通过摆小棒看出:把120根小棒*均分成3份,每份是40根。

  教师结合摆小棒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2、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

  (2)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也可以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①60÷3=20,6÷3=2,20+2=22。

  ②通过摆小棒可以看出:先把66根小棒分成6捆(每捆10根)和6根,6捆小棒*均分成3份,每份2捆(20根);再把6根小棒*均分成3份,每份2根,2捆和2根合起来就是22根。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指名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的异同,看能够发现什么。

  2、完成练*三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计算,进一步巩固口算方法,熟练口算技巧。

  3、完成练*三第4题。

  4、完成练*三第7、8题。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2)

  例2:方法一:40×3=120??方法二:12÷3=4

  120÷3=40?120÷3=40

  例3、66÷3=22

  60÷3=20

  6÷3=2

  20+2=22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握了以下两点:

  算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理念,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另外,无论是用哪一种方法计算,对学生后面的学*都是有用的,所以教学时特意对学生说明,计算时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又通过倾听和交流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多方面的评价。本节课我从计算的方法、计算的速度、学*态度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恰当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感受到学*的快乐,从而调动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

  教材解析:

  例1教学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通过分彩旗情景引出算式,然后呈现小棒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教材呈现了两种口算方法。

  例2教学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重点是迁移例1掌握的方法进行自主学*。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探索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应用能力。

  3.体会口算方法的多样化,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热情。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题卡

  教学流程:

  一、复*导入:

  给小动物找家,快速口算

  【设计意图:复*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帮助学生回忆口算方法,为接下来的学*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1.老师手里有80个气球,每个同学分两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

  提问:谁能列式,并说你是怎么算的?

  预设:80÷2=40(个)

  因为2×40=80

  所以80÷2=40

  提问:谁还有不同方法?

  预设:8÷2=4 80÷2=40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8里面有4个2,所以80里面有4个20.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融入生活,激发学生学*兴趣。】

  三、探索方法

  1.出示例1

  (1)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提问:读题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提问:谁能列式?

  预设: 80÷20

  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预设:因为80里有几个20,就可以分给几个班, 所以用除法计算。

  提问:看着道题与80÷2有什么不同?

  预设:除数是整十数

  谈话:这道题又该怎么口算呢?这节课我们共同学*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板书)

  2.活动:80÷20怎么口算,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3.指明汇报:

  预设1:因为20×4=80 所以80÷20=4

  预设2: 因为4个20是80,所以所以80÷20=4

  谈话:我们可以借助小棒图来理解,这里有80根小棒,代表80面彩旗,20根为一份,80里面有4个20,所以80除以20等于4.

  4.指明说一说,同桌再说一说。

  提问:还有不同方法吗?

  预设:因为8÷2=4 所以80÷20=4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我们可以把80看作几个十?那20呢?

  预设:因为8÷2=4,所以8个十除以2个十等于4

  指名再说

  总结:在解决这道口算时,有的同学用到了相乘法算除法,有的同学结合除法的意义来口算,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口算。由于这道题是解决问题,我们还要写上答。

  【设计意图:借助小棒图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自主总结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归纳的能力。】

  5.同学们利用了以前学*知识解决了新问题,这就叫学以致用,那这两道估算题目你能够结合以前学*的知识估算吗?自己试一试,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预设:学生独立解决,再交流

  2.83÷20≈ 80÷19≈

  预设:83看成80 ,19看成20

  6.同学们说的很准确,能总结一下这类题的估算方法吗?

  预设:两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最接*的整十数,再用口算求出结果。

  (三)自主探究

  谈话: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和估算,如果把数据增大用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你还会算吗?请你尝试解决学*单上的题目。

  1. 学生尝试解决

  2. 学生板书

  3. 集体交流

  这节课我们学*了口算除法和除法估算,同学们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

  问题,了不起,这句话送给大家。

  【设计意图:借助所学的知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迁移知识的能力。】

  四、巩固练*:

  1.书中做一做,计算接龙

  2.书后72页第1题

  3.书后72页第3题

  4. .书后72页第7题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和估算的方法掌握,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五、总结

  数学小史

  板书:

  口算除法

  80÷2=4

  80÷20=4 (个)

  150÷30=5(个)

  83÷20≈4

  122 ÷30 ≈4

  80 ÷19≈4

  120÷28≈4

  教学内容:

  17页练*四

  教学目标:

  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过程:

  一、听算

  6÷260÷2600÷26000÷2

  8÷480÷4800÷48000÷4

  10÷22×560÷320×3

  24÷3240÷32400÷3120÷3

  70÷710×754÷648÷8

  二、估算比赛: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378÷5435÷7

  297÷4469÷8194÷6

  三、笔算比赛:

  8÷280÷2800÷28000÷2

  18÷3180÷31800÷390÷3

  54÷96×981÷97×9

  8×97×927÷36×7

  5×840÷545÷521÷3

  用一定时间算出以上题目,师生评价,表扬发奖。

  四、说一说:

  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社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总结:

  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能比较熟练的估算、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2、在探索除法算理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小组合作学*的能力。

  重点:

  学生学会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

  在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能力。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口算

  80÷2050÷1060÷30160÷80

  100÷50250÷50360÷60390÷30

  (2)上节课我们留了一道口算题:540÷60=?

  同学们,这道题应该如何口算呢?

  复*可以起到知识迁移的作用,以利于学生后面新知识的学*,使学生看到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导入新课

  1.学生进行独立计算

  2.交流口算的方法,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但是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吸收别人的好方法,选择最合适的。

  如:60×9=540所以540÷60=9

  或者540÷6=90所以540÷60=9

  又或者54个十除以6个十等于9,所以540÷60=9

  (学生已经有了用口诀求商和第一个红点的基础,放手让学生自己算,并进行方法的交流。)

  3.质疑:问题口袋

  我们刚才学*了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你能说说口算方法是什么么?

  你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举例提问?

  (每个红点问题后都有问题口袋,鼓励学生学会新知后质疑,提己的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数学的能力。)

  (三)巩固练*

  1.口算

  840÷60=480÷30=750÷50=

  630÷30=600÷30=720÷60=

  自主练*第四题:口算。集体订正。找出两组说明算理。

  第五题。要选择哪份工作,主要看什么?(每小时多少钱)怎么办,计算?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第六题:第一问由学生自主完成。(三人板演)第二问班中交流,集体根据学生的问题,口头列式解答。

  2.人体的血液1小时可以在人体内循环180周。

  (1)血液*均每分钟在人体内循环几周?

  (2)血液循环一周大约需要多少秒

  师:*均每分循环几周?而已知是1小时循环180周,应怎么办?每分循环3周,求一周约用多少秒应先做什么?怎么列式?

  3.飞机每小时飞行720千米,火车每小时行驶90千米。

  (1)飞机的速度是火车的多少倍?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堂

  通过学*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的时候注意培养学生时刻注意计算要验算,养成养好*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简单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的数),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除法的理解,发展数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除法的算理。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练*

  60÷3= 360÷9= 80÷4=

  300÷6= 2400÷6= 4000÷5=

  2、想一想,填一填

  (1)84里有( )个十,( )个一。

  (2)46里有( )个十,( )个一。

  (3)62里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继续学*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来我们一起看看这道题。

  1.动手操作,理解算法

  (1)出示例题:

  把66张彩色手工纸*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2)读题,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呢?

  生:要把66张彩色手工纸*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3)理解题意并列式

  板书:66÷3=

  3.学生自己试着做一做并说明理由,可以借助小棒图。

  4.全班交流,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

  生1:66就是6捆和6根小棒,*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到2捆和2根小棒,就是22根小棒。

  生2:我是这样想的:把6个十*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6个一*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一,和起来就是22。

  师用多媒体演示分一分

  5.借助图片,理解算理

  出示图片1:

  60÷3=20

  6÷3=2

  20+2=22

  小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是: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再用个位的数去除以一位数,最后把两部分合起来就是商。

  6.口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96÷3= 46÷2=

  ( 三)巩固练*:

  练一练

  64÷2= 84÷4= 77÷7=

  28÷2= 69÷3= 63÷3=

  210÷3= 350÷5= 8100÷9=

  420÷6= 160÷2= 1200÷6=

  ( 四)总结


三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3篇(扩展6)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6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童话情境,自主探索出“一个数与0相乘得0”。

  2、经历探索乘数中间月的乘法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你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今天有3只小猫去钓鱼,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探索“0和一个数相乘得几”

  ⑴出示小猫钓鱼场景图

  问:(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看出来的?)“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可以怎样列式?

  ⑵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出结果。

  ⑶问:你能改写乘乘法算式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个0相加等于0,改写乘乘法算式还可以怎样写?

  ⑷想一想:0×7=8×0=师小结:0和乘号在一起就是一颗炸弹,谁和他们遇上了谁就会等于0,因此我们这样说:0乘以任何数都等于0,任何数乘以0都等于0让学生说一遍给你的同桌听听

  指名口答。

  问:你还能说出几个类似的算式吗?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2、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⑴出示看台图

  问:这个看台一共有几排?每排有几个座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求出这个看台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吗?

  ⑵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⑶一个看台102个座位,学校体育馆有4个这样的看台,估计一下,学校体育馆大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小组交流,并说说估计的方法。

  ⑷算一算,到底有几个座位?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⑸班级交流评讲。

  问:积的十位上的0十位怎样得到的?与刚才估算的结果接*吗?

  ⑹试一试:104×4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1

  在书上计算,同桌检查计算结果并改正。

  2、想想做做2

  独立完成在书上,做完后小组里交流订正。

  3、想想做做3

  独立检查,在书上订正,然后全班交流。展台展示书上*题中错误所在,分析错误成因然后问:你认为做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最容易发生哪些错误?怎样避免这些错误?

  4、想想做做5

  看图说一说,4个书架各有多少本书?你有什么发现?你能估计4个书架大约一共有多少本书?说说你的估计理由。

  5、想想做做6

  谈话: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将学生提出问题板书出来,要求学生选择问题并解决。

  四、全课总结,深化理解

  问:今天这节课学*了什么?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想想做做4

  0乘任何数都得0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不是难题,可简化过程,强化结果让学生牢记。

  关于0的乘法强调数位,那一位上乘的鸡写在哪一位上,有0一定要写,如进位要和这一位的积相加。

  强化竖式的对齐,这样会有利于计算的正确。

  教学反思:

  学生在练*本上列式计算。

  2.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

  1、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3、小组长取出信封里的纸片,这些纸片是干什么的?

  5、互相说一说测量的结果,由小组长把这些结果记录下来。

  d读作:*方分米

  读作:*方米

  公顷

  *方千米

  板书设计

  小组实验、讨论解决方案。

  2、用手比划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大小

  3、想象7公顷7*方千米的大小。

  1、完成书第52页第4题,第53页第6、7题。

  问:怎样数才能数正确?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全班订正。

  板书设计:

  课题练*课课时五(30)

  1.谈自己的收获。

  学生用彩笔涂色,同桌交流各自作业。

  2、19+4957-271-15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翻书回顾所学的分数的知识,并和同桌说一说。

  1、学生独立完成后,当“小老师”检查同桌作业并交流做法,评价作业。

  练*课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答案。

  四、合作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讨论:我的成长足迹。

  (1)我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2)我读了一本有趣的数学读物……

  (3)我学会了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2.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小组总结汇报,师总结板书

  生独立思考,自由说:

  学过*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公顷、*方千米等。

  *方厘米可用来测量橡皮、书本等的面积……米可用来测量教室的面积、黑板的面积等……

  学生讨论,小结:图形必须是封闭的。

  独立做提。(可以拿出面积单位比一比,再思考。又组长主持讨论、评估、反思)

  生独立看图

  小组合作学生可能提:

  (1)房间面积?

  (2)瓷砖面积?

  (3)需要多少块砖?

  小组汇报,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1)面积的含义

  (2)认识面积单位

  (3)认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进行换算

  (4)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方法。

  (5)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学生在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这类题目时,有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时没有注意题目中所给数据的单位不同。

  课题实践活动课课时37

  教学目标:

  1.会用厚纸制作七巧板。

  2.能说出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各块的面积。

  3.会用七巧板拼长方形、正方形,会估计、测量他们的周长和面积。

  4.认识七巧板是我国人民发现的世界优秀文化,是我国人民对数学发展的重大贡献,能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尊重与理解他人。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七巧板各块占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能用七巧板拼出长方形、正方形。

  2.正确第算出拼成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你玩过七巧板吗?

  七巧板是*唐朝发明的一种非常有趣的游戏,它由一个正方形分割成五个三角形、一个*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19世纪初流传到西方,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并迅速传播,被称为“东方魔板”。下面是一年时你们用七巧板拼出的图形。

  教学反思:

  学生在练*本上列式计算。

  2.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

  1、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3、小组长取出信封里的纸片,这些纸片是干什么的?

  5、互相说一说测量的结果,由小组长把这些结果记录下来。

  d读作:*方分米

  读作:*方米

  公顷

  *方千米

  板书设计

  小组实验、讨论解决方案。

  2、用手比划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大小

  3、想象7公顷7*方千米的大小。

  1、完成书第52页第4题,第53页第6、7题。

  问:怎样数才能数正确?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全班订正。

  板书设计:

  课题练*课课时五(30)

  1.谈自己的收获。

  学生用彩笔涂色,同桌交流各自作业。

  2、19+4957-271-15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翻书回顾所学的分数的知识,并和同桌说一说。

  1、学生独立完成后,当“小老师”检查同桌作业并交流做法,评价作业。

  练*课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答案。

  四、合作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讨论:我的成长足迹。

  (1)我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2)我读了一本有趣的数学读物……

  (3)我学会了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2.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小组总结汇报,师总结板书

  生独立思考,自由说:

  学过*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公顷、*方千米等。

  *方厘米可用来测量橡皮、书本等的面积……米可用来测量教室的面积、黑板的面积等……

  学生讨论,小结:图形必须是封闭的。

  独立做提。(可以拿出面积单位比一比,再思考。又组长主持讨论、评估、反思)

  生独立看图

  小组合作学生可能提:

  (1)房间面积?

  (2)瓷砖面积?

  (3)需要多少块砖?

  小组汇报,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1)面积的含义

  (2)认识面积单位

  (3)认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进行换算

  (4)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方法。

  (5)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学生在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这类题目时,有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时没有注意题目中所给数据的单位不同。

  课题实践活动课课时37

  教学目标:

  1.会用厚纸制作七巧板。

  2.能说出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各块的面积。

  3.会用七巧板拼长方形、正方形,会估计、测量他们的周长和面积。

  4.认识七巧板是我国人民发现的世界优秀文化,是我国人民对数学发展的重大贡献,能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尊重与理解他人。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七巧板各块占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能用七巧板拼出长方形、正方形。

  2.正确第算出拼成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你玩过七巧板吗?

  七巧板是*唐朝发明的一种非常有趣的游戏,它由一个正方形分割成五个三角形、一个*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19世纪初流传到西方,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并迅速传播,被称为“东方魔板”。下面是一年时你们用七巧板拼出的图形。

  一、教材简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三、教学重难点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四、课时安排

  认识东西南北方向

  2课时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

  3课时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图见单位邮箱之教案电子稿)操场教学楼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一的第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早锻炼;

  8:30-9:00吃早饭;

  9:00-11:00看书、做作业

  ??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

  (2)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时间的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练*: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练*,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

  2、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的其他知识吗?让学生阅读书上第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师:那你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出示本课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这节课的时间。

  教学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初步理解了周长含义,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从而更好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直观的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小组合作讨论获得知识,并将成果展示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语言表达、合作交流能力。

  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算理的理解。

  一、创景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的花坛美丽可爱,吸引了好多同学的视线,有的同学禁不住要进入花坛欣赏花草,那样会损害这美丽的景色,为此,我们学校打算给他围上护栏,护栏每米8元,需要多少钱呢?如何来算呢?要是一个正方形花坛,你会算吗?(出示课件图画:长方形花坛实物图)(学生齐答)

  结果:需要先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再乘以8,就是所花的钱数。

  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自主探究,归纳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应用小结巩固

  师: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来算呢?好,今天我们来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自主探究

  (一)忆一忆(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什么是图形的周长,看屏幕,谁知道他们的边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周长?(课件出示不同色彩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举手回答)

  结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围成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周长。(教师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

  (二)试一试(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屏幕上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吗?(出示课件: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结果:有三种方法。

  (1)6+4+6+4=20(厘米)


三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3篇(扩展7)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 (菁华5篇)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32~36页例1、例2、例3。

  教学目标

  1蹦芙岷鲜滴锘蚱矫嫱夹危理解面积的含义。

  2蹦苡枚嘀址椒ū冉厦婊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蓖ü观察、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大小树叶各一张,钉子板,橡皮筋,照片一张,两段绳子,。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创新

  教师出示春游时和学生一起照的放大的照片。

  教师:同学们,这是前几天我们班春游时老师和你们一起照的照片,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猜一猜老师会把它怎样?

  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把它放在镜框里。

  学生2:把它塑封。

  教师:如果给这张照片加上框,需要多少木条?这求的是什么?(周长)

  如果我要想给相框配上玻璃,需要多大的玻璃?这又是求的什么呢?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教师:等我们今天学*了面积的知识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二、理解面积的意义

  1比鲜段锾宓拿婊

  教师出示两条线段,让学生观察这两条线段有什么不一样,再出示大小两片树叶,让学生观察又有什么不同?

  教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物体既有长短之分,又有大小之分。黑板、课桌、书本、树叶、文具盒等都可以叫做物体。教师出示文具盒,让学生观察:一眼看去,我们先看到的是什么?

  学生:文具盒的表面。

  教师:是的,许多物体都有它们的表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在教室里你可以看到哪些物体的面?

  学生:我看到了教室的地面、墙面,黑板面,课桌面,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摸一摸数学书和课桌的表面,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学生1:我摸到桌子的表面光光的、**的。

  学生2:我摸到数学书的面很小,很容易摸到边沿;而桌子不容易摸到边沿,面要大得多。

  教师:大家的感觉都不错,课桌的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课桌表面的面积比较大;数学书的表面比较小,我们就说数学书表面的面积比较小。

  教师:看来物体的面是有大小的,有的物体面大,有的物体面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板书:面积)。比如数学书表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表面的面积。让学生分小组相互说一说教室的地面、墙面,黑板面,桌面,文具盒面……的面积分别指的是什么?

  2比鲜镀矫嫱夹蔚拿婊

  教师:物体表面有大有小,那么这些*面图形也有大小吗?电脑显示4个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些*面图形中谁最大?谁最小?

  学生:三角形比圆形大。

  教师:对,我们可以直接地比较出三角形比圆大。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些*面图形,用颜色涂出这些*面图形的大小。

  教师:这些*面图形的大小是*面图形的什么呢?

  教师:*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让学生指出黑板上的*面图形的面积。

  3惫槟擅婊的意义

  让学生把这两方面起来说说什么叫面积。

  学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围成的*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教师: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围成的*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所以说:物体表面或*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

  三、比较面积的大小

  1币导学生用观察法、重叠法进行比较

  教师:既然物体的表面有大小,*面图形也

  有大小,怎样去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让学生看一看,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比较大?

  学生1:课桌面比文具盒面大。

  学生2:黑板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

  ……

  小组讨论:你是用哪些办法来比较这些面的大小的?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有的同学通过观察,看出黑板的面积与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差别很明显,说明黑板的面积比课桌面面积大;有的同学把文具盒面放在课桌面上重叠起来比较,发现文具盒面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2庇檬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各一张,面积大小相差无几,让学生猜一猜长方形面积大?还是正方形面积大?

  学生通过观察,是不容易看出长方形面积大还是正方形面积大的,可能有的学生会想到用重叠法进行比较,这时可让学生拿出桌上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正方形纸片,动手操作用重叠法试一试看能否比出谁大谁小?学生通过操作发现用重叠法也不能比出谁大谁小?怎样才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出示例2的教室内两面墙上贴瓷砖的图。

  教师:你能比较出这两面墙贴瓷砖部分的大小吗?

  学生:由于每块瓷砖的大小是相等的,我数一数哪面墙上的瓷砖块数多,哪一面墙的面积就最大。

  教师:现在你有办法比较出你桌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面积大吗?(小组讨论,抽学生汇报)

  教师:对,我们可以把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分成一些相等的格子,再数一数格子的个数就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大还是小。让学生先动手操作比较桌上两片树叶的大小,再抽学生汇报比较方法。

  :要比较两个*面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可以借助相等的格子数量的多少来进行比较。

  3薄巴骋槐曜肌钡闹匾性

  出示例3(没有分成方格的)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让学生先猜一猜,图A与图B哪个面积大?

  显示图A有6个方格,图B有24个方格,让学生比较,哪个图形面积大?

  学生1:图B面积大,因为图B有24格,而图A只有6格。

  学生2:我不同意,两个图中格子的大小不一样,我们单数格子的多少还不能确定哪个图形的面积大。新|课|标|第|一|

  通过把两个图切割后重合,使学生感受到图A和图B面积一样大。

  :从这次比较可以看出,如果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比较,格子的大小一定要相同才能比

  较出结果。

  四、课堂活动

  (1)在钉子板上围出你喜欢的图形,并数出你围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格?

  (2)在格子纸上画3个面积等于9个方格的有趣图形(面积相等,图形的形状一样的)。

  五、反思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现在你知道给相框装上多大的玻璃是求什么吗?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认识》第一课时的内容(P39-4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的事物和画图等活动,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涂一涂、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观察、数格子、重叠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感受学*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的事物和画图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够选择较好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学*第五单元“面积”(板书)

  师:你们曾经听说过面积吗?(生交流)

  2、师:真不错,你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关于面积的知识,那么,你们能说说究竟“什么是面积”吗?(补充课题,生交流)

  3、师:真好,大家能说出自己对面积的理解,可是说得是否准确、严谨呢?究竟什么是面积,课本上智慧老人说得清清楚楚,你们能不用老师讲,自己看书就能把它搞明白吗?(生看书)

  4、师:好,看书以后,现在知道什么是面积吗?

  生: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师板书,生齐读)

  师:不错,书中智慧老人就是这样说的,可是,这句话有点长,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还是不太懂,谁能把这句话分开,变成两句话,是哪两句话?

  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呈现PPT)

  二、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师:我们先来看第一句话: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谁能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交流。)

  2、师:物体就是一个东西,比如这是一本数学书,这个面叫封面,大家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封面的面积。那除了课本你们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

  生交流:(1)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

  (2)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

  (3)屏幕表面的大小,就是屏幕的面积。

  (4)操场表面的大小,就是操场的面积。

  .......

  3、师:好了,同学们举出了好多例子来说明面积。那老师也来说说我的理解,好不好?我说:黑板的面积很大。你们说黑板的面积很大吗?(生交流:教室的面积比它大,我们学校的面积比教室的面积大,安庆市的面积比学校的面积大,安徽省的面积比安庆市的面积大,全国的面积比安徽省的面积大......)

  师:那么黑板的面积很小吗?(生交流)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面积大,还有更大的,面积小,还有更小的。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实际上是几个面积相比较的结果。

  4、师:好,刚才学了这么多,我来出个题目考考大家,好不好?

  (1)师演示,首先和一位学生掌心相对,你们能用面积说一句话吗?(生交流)

  然后,师自己双手合并,能用面积说一句话吗?

  (2)(师拿出一本书)你们看,这本书的表面是指哪儿呢?谁上来指指看。(生演示)谁能用面积来说一句话呢?(生交流)

  三、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

  1、师:好,刚才我们理解了第一句话,“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现在来看,第二句话“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ppt出示)说到图形,你们会画图形吗?请大家在纸上随意画三个图形。(请三位同学上黑板画)

  (1)师:我想问一问,你们画的图形的形状都是一样的吗?那它们的大小是一样的吗?把你画的最大的图形找出来,与同桌最大的图形比较一下,看谁的更大?把你最小的图形,与同桌最小的图形比较一下,看谁的图形更小?

  (2)师:说这个图形比较大,实际就是说这个图形的什么比较大呢?那黑板上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小?

  师:(指着一个图形)这个图形的面积,就是指哪一部分的大小?(学生上黑板摸一摸)

  (3)师:这里面积的大小是指线的长度吗?(讨论,交流)

  (4)师:(选一幅图,擦去一条线)这幅图的面积是指哪部分呢?(请学生上黑板,指一指。讨论交流。)

  (5)师小结:哦,就像领土一样,(手指开口处),这个地方究竟归谁管,咱们无法确定,那也就无法确定领土面积有多大了。是这样的吗?那看来说图形的面积,这个图形一定要怎么样?

  2、试一试

  师:昨天晚上备这节课的时候,我女儿剪了两个长方形,分别放在两个信封里,让我今天带来給大家猜一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你们能猜出来吗?

  (1)师:(出示信封)猜得出吗?

  (2)师:(露出一部分)现在能猜得出吗?(学生猜)

  师:仅凭图形一条边的长度,能判断出它面积的大小吗?(不能)也就是露出的部分,没有封闭,就有各种变化的可能。对吗?

  (3)师:(露出两条边)现在你能判断出谁的面积大了吗?(生判断)

  四、感知面与线的关系

  1师:面其实是由线围成的。线的变化会引起面积的变化。(出示一个橡皮筋)你们看这条线围成的图形的面积是怎样变化的?

  2师:拿出你们手中的线,也能围成一个面吗?面积越来越大,越接*于什么图形?面积越来越小,两条线重合成一条线,就没有面积了。

  3师:刚才,我们在围面的时候,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在发生变化,可是,什么没有变?

  师小结: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五、比较面积的大小

  1、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图形的面积有大有小,那么我们怎样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呢?我们先来看几幅图形:

  (1)师:(出示图一和图二)这两幅图,谁的面积大?(小结板书:观察法)

  (2)师:(出示阴影三角形和长方形)哪幅图的阴影部分面积大?

  (再出示阴影三角形和正方形)哪幅图的阴影部分面积大?(小结板书:分析法)

  (3)师:(出示图二和图三)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结板书:重叠法)

  (4)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淘气和笑笑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出示PPT)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你能一眼看出来吗?怎么办,淘气想了一个办法,他说量出每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能比较了。大家看,他的办法行不行?对了,笑笑也是这样想的:淘气比的是周长,不是面积。

  师:那么,你有好办法来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吗?我们看看奇思是怎样比较的?(出示PPT)他用的是剪拼法,先剪一剪,再拼一拼。我们来试试看,现在知道谁的面积大吗?你知道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大多少吗?

  师:接下来,我们看看妙想是怎样比较的?她用小正方形来摆一摆,现在你知道正方形比长方形大多少了吗?(生交流)

  2、师:你们看,我们现在不仅知道谁的面积大,还知道面积大多少。下面这个信封里也有两个带着小方格的图形,我拿出一个给你们看,这个图形的面积有多大?(12个方格那么大),另一幅图,藏在信封里,不过我知道它有4个方格那么大。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相差多少呢?(生讨论,交流。)

  六、总结全课

  师:我们运用小方格来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注意什么?(小方格要一样大)对了,这就是我们下节课学*“面积单位”时要运用到的知识。今天这节课就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在课后思考和预*:为什么要有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分别有多大?下课。

  板书: 什么是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举例等活动,初步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米及*方分米,知道1*方厘米、1*方米、1*方分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

  2、在学*活动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1*方厘米、1*方米、1*方分米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教学难点:

  建立起1*方厘米、1*方米、1*方分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操场*面图,内有篮球场图,旁边还有一个较小的体育器材室图。

  师:从图上可以看出,操场大约有6个篮球场那么大。你能学着老师的说法一句话吗?

  2、谈话:刚才有同学说他的课桌面有×个书本那么大,有×个文具盒那么大,有×张正方形纸片那么大,别人听了能明白他的课桌有多大吗?如果别人根本不知道课本有多大,他的文具盒盖有多大,他手中的纸片有多大,就不可能知道他的课桌有多大。现在,全世界已经规定了统一的面积单位,那就是:*方厘米、*方分米、*方米。那么,这些面积单位各有多大呢?下面我们分别进行研究。(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拿出两个正方形(边长分别是1厘米、1分米),测量他们的边长。

  提问:通过测量,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回答,讲述: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方厘米用符号c㎡表示。(板书:*方厘米c㎡)

  摸一摸:1*方厘米有多大?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接*1*方厘米?你手上的`哪一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

  画一画:画一个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

  说一说:出示课本78页上的两个正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方厘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让学生拿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讲述: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方分米用符号d㎡表示。(板书:*方分米d㎡)

  比一比:用手比划1*方分米有多大?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积接*1*方分米?

  3、谈话:请大胆猜测教室里黑板的面积有多大?

  你觉得用*方厘米、*方分米作单位去测量怎么样?那么较大的面积单位你认为应该是什么?怎样规定它的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揭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举例: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1*方米?

  三、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填写。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指名汇报。


三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3篇(扩展8)

——最新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菁华3篇)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景,经历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

  2、体验小数大小比较的多种方法,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不同方法,并会比较小数的大小。教具准备:

  投影片(P4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文具店里学到的数学知识,这节课,想不想到其它文具店里走一走?(生:想)(师出示下图)

  师:图片中告诉我们什么?

  生1:奇奇文具店中铅笔盒4.9元、橡皮2.63元、尺子2.5元。

  生2:丁丁玩具店??

  师:你能从中提出个数学问题吗?生3:哪个文具店中的铅笔盒便宜?

  生4:要买书包应到哪个文具店去买???

  师:同学们真棒,那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学*新知

  1、师:同学们想一想,去哪个文具店中的买铅笔盒便宜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师:谁能说一下。

  生1:去奇奇文具店买,因为4.9元小于5.1元。师:你是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的呢?

  (3)汇报交流。

  生1:因为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所以,4.9元く5.1元。

  生2:因为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生3:??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淘气有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

  同学们说帮不帮?(帮)

  师:小淘气想买一块橡皮,但不知到哪家文具店去买,同学们帮他选一家,好不好?(好)

  (1)学生自己比较大小。

  (2)小组讨论:你是怎样比较的?

  (3)指名回答,教师小结。三、巩固练*

  1、比一比,填一填。

  1.25元○2.4元0.48元○1.3元0.05元○0.50元3.06元○3.60元6.00元○6.0元4.95元○4.94元小组自己练*。

  2、到哪个商店去买?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生1:我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生2:我知道小数的大小比较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货比三家

  4.9元○5.1元

  ①4.9元=4元9角②5.1元比5元多,5.1元=5元1角4.9元比5元少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事物或图像,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是分数,并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使学生记住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的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认识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方法,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主动探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认识二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这儿风景怎么样?

  生:很优美。

  师:有两个小朋友在这野餐,让我们看看他们带了哪些食物?

  生:四个苹果,两瓶水,一个蛋糕,

  师:你认为他们会怎样分配这些食物?(生:*均分)

  生:*均分,每人两个苹果,一瓶水,半块蛋糕。

  师:好,能不能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生:这样公*。

  师: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数学问题。你有没有想到?

  师:把这些食品*均分成两份后,苹果每份两个,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水每人一瓶,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蛋糕每份半个,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吗?

  生:可以。是二分之一。

  师:(师板书:二分之一)这是这个数的读法,你知道这个数怎么写吗?

  生:1/2。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书的。

  师:很不错的*惯。同学们,你们以前见过这样的数吗?象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二、新授

  (一)认识1/2

  1、师:你们知道分数是怎么来的吗?请同学们看投影

  2、师:(电脑演示)我们把1个蛋糕*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原来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

  3、师:这里的它指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半块蛋糕吗?(提示:为什么是两分而不是三分?为什么是之一而不是之二

  生:它指的是蛋糕;两分是因为把蛋糕分成了两粉,之一指的是其中的一份。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样想的吗?很好的想法。下面我们来研究它的写法。它的写法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三部分)哪三部分?()为了讲起来方便,人们给这三部分都起了一个名字,它们分别叫分数线、分母、分子;你知道这三部分分别表示什么吗?

  生:——一表示*均分,2表示把这个蛋糕分成了两份,1表示其中的这一份。

  师:讲的真不错,也只有这样积极思考才能学得真本事。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几道简单的题。

  4、练*一:判断(电脑出示)

  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形的1/2吗?(用手势表示)

  ()()

  说一说为什么不是?

  5、练*二;同学们真聪明。现在王老师要考验大家是不是心灵又手巧,下面请你们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长方形的1/2。

  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你是做出来的?

  (二)认识1/3

  (电脑显示)

  把一个圆*均分成3份(电脑演示)。那么这一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第二份、第三分呢?

  师:把一个圆*均分成3份,每一份都是它的三份之一,写作:1/3,读作:三分之一

  (三)认识其它分数

  接下来,王老师要看看大家创造力,请你来创造一个分数,并说一说它表示的意思。

  小结:像1/2、1/3、1/4、1/8这样的数,都是我们的新朋友分数。

  (四)分数大小的比较

  1、利用刚才学生创造的1/2,1/4,结合图形,比较大小;

  2、比较1/2,1/8的大小

  3、比较1/4,1/8的大小

  4、师: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五)练*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感觉累吗?想不想试试自己的本领呢?

  好,来看第一关(想想做做第一题);第二关(想想做做第三题)。

  三、总结

  今天这节课,王老师与大家合作得非常愉快,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教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