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顶纸板》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1-09 00:00:00 教案,大班

大班科学《顶纸板》教案1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衡的有益经验;

  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获奖杂技节目《顶碗》VCD,轻音乐《梁祝》;

  2、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粗吸管,纸筒芯,铅笔,易拉罐,彩色纸棒;

  3、幼儿实验记录表人手一份,记号笔,教师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欣赏:

  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精彩的节目吧。

  播放获奖杂技表演《顶碗》VCD,幼儿观看。

  师生讨论交流:大家看到了什么,杂技演员表演的什么节目,那么多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

  师:杂技演员真有本领。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师:你们的纸板都顶起来了吗?除了用身体来顶纸板,我们也可以用工具来顶一顶纸板,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工具来顶纸板呢?

  幼儿发散讨论。

  小结:我们可以用笔、尺子、杯子等许多东西来把纸板顶起来。(评:通过观看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获奖杂技节目,唤醒幼儿已有的顶纸板的活动经验,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二、尝试:

  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圆圆的纸筒芯,请大家试一试,你能用这个小圆筒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吗?幼儿第一次实验,自由尝试顶纸板。

  师:你们顶起来了吗?纸筒芯大约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呀?是每一个位置都可以顶起来吗?

  幼儿观察自己顶的位置,与同伴讨论成败原因。

  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

  幼儿再次尝试,找找纸板的中心点。

  师: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神奇的点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

  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教师观察、指导、检查每一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引导幼儿把找准的位置巧妙变成一个成功的笑脸。

  展示幼儿讨论的结果。

  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

  (评:捕捉本次探究活动的关键性问题“怎样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让幼儿带着任务去思考,引导幼儿反复尝试,相互质疑、争论,促使幼儿不断去探索、发现。独具匠心的笑脸增强了孩子们参与探究活动的信心。)

  三、探索:

  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师:请大家猜一猜,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这些材料,哪些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些很难顶起纸板。出示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各种材料,幼儿猜想。

  出示教师记录表。

  师:看来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老师这里有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请你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的“?”栏里标上“1”,接下来呢就依次标上“2”“3”“4”,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

  幼儿记录下自己的猜想。

  师:到底用哪种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种材料很难顶起来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在刚才找到的中心点上分别试一试,看看你猜得对不对,再把试的结果在“!”栏里记录下来。

  幼儿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并记录下操作结果。

  展示2~3名幼儿的记录表,集体验证操作结果。(评:猜想、验证和记录交替进行,猜想在前,验证在后,个性化的记录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推动幼儿的探究活动向更高水*发展。)

  四、讨论:

  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师: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材料都试了顶纸板,为什么用易拉罐、纸筒芯这些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而用吸管、铅笔却很难把纸板顶起来呢?幼儿结伴讨论、分析,教师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小结:顶的面是**地,而且面越大就越能方便、*稳地顶起纸板。

  (评:通过探索经验的整理、分析,巧妙地揭示出生活中蕴藏的科学原理。)

  五、表演:

  分享顶纸板的快乐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呢。瞧,这些五彩棒都为你们准备好了,孩子们,上场吧!播放轻音乐《梁祝》,幼儿手持彩棒,在音乐声中进行顶技表演,鼓励幼儿摆出各种身体造型。邀请客人老师共同参加,体验师生同场表演的.快乐。(评:在轻松的氛围中,将探索获得的活动经验进行迁移运用,与同伴分享快乐、分享成功,使幼儿对探索活动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

大班科学《顶纸板》教案2

  一、活动目标:

  1、在顶纸板的游戏中,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衡的有益经验。

  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各一支笔、一个纸筒芯、一根筷子。

  2、每组两套试验板,一套为正方形、正三角形、长方形等规则图形的纸板,并在纸板重心和随意处点上圆点;另一套剪成鱼、草、叶子、蘑菇、云等不规则图形的纸板,纸板上不画点。

  三、活动过程:

  (一)、观看顶碗杂技表演图片,引起幼儿操作兴趣。

  师:杂技演员怎样表演杂技?

  (二)、试一试,用笔顶纸板。

  1、喜励幼儿大胆选用各种材料自由地顶纸板,玩纸板。

  2、指导幼儿用铅笔顶规则图形的纸板。

  3、提出要求:

  (1)要求幼儿用铅笔分别在纸板的各个点上,在能顶起纸板的点上“√”,不能顶起纸板的点上“X”。

  (2)讨论: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顶什么形状的纸板,用笔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才能顶起纸板。

  4、师小结:我们要把笔顶在纸板的中心,这样才能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这就是纸板的中心点。

  5、引导幼儿尝试用铅笔顶不规则图形的纸板。

  引导语:老师这里还有好多不同形状的纸板,请你们也来给它们找出中心点。

  (1)启发幼儿用铅笔去顶不规则图形纸板,通过不断尝试探索寻找出能顶起这些纸板的地方,并积极与同伴交流探索情况。

  (2) 讨论:你是怎样顶起纸板的?在顶纸板时,你发现了什么?

  (三)玩一玩、比一比哪种东西容易顶纸板。

  (1)引导语:老师这里有许多可以顶纸板的材料:纸筒芯、筷子、笔。你觉得哪种材料顶起纸板最稳、最快?哪种材料顶起纸板的最不稳?

  (2)师提出问题,幼儿操作:哪种材料顶的最稳、最快?哪种材料顶的最不稳?想一想为什么?

  (3)师小结:工具的面越大越能更快、更*稳地顶起纸板。

  (四)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现在我们就去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表演一个顶纸板的节目给客人老师看吧。

大班科学《顶纸板》教案3

  活动设计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强调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任何物体都有一个重心,而且只有一个重心,怎样把这个抽象的科学知识变成孩子能理解的、能亲身感知到的、触手可及的现象呢?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特点,我设计了《顶纸板》这一科学活动。《顶纸板》活动共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是顶几何图形纸板,第二课时是顶不规则图形纸板,第三课时是探究支撑物接触面的大小与纸板之间的关系,本节活动是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对探索顶起纸板感兴趣。

  2、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点,并积累使几何图形*衡的有益经验。

  3、提高手眼协调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探究顶几何图形纸板的方法,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点。

  活动难点

  幼儿能够*稳的顶起几何图形纸板,在能顶起纸板的地方准确的做出标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引导幼儿看杂技顶碗。

  物质准备:18套规则图形纸板,18根新铅笔,18根记号笔,视频。

  活动过程

  一、欣赏《顶碗》杂技表演节目,引发幼儿尝试欲望。

  引导语: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杂技表演好不好呀?(好)

  师:那老师现在先给小朋友们看下视频里的杂技演员是怎么表演的好不好?(播放视频)

  师:表演结束了,小朋友们是不是觉得很神奇,视频里的杂技演员可以顶着碗那么久都不会掉下来。那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也来尝试当一下杂技表演员呀?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玩顶纸板的杂技表演。

  二、引导幼儿初步探究顶圆形纸板的方法,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得点。

  引导语:瞧!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图形娃娃的纸板,请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圆形)

  1、提出问题,幼儿猜想:如果用铅笔顶圆形纸板,能顶起来吗?

  2、教师介绍材料,提出探究要求。

  引导语: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支新的铅笔和圆形纸板,请你们动手试一试,用铅笔能顶起纸板?

  提出探究要求:你们看,圆形纸板的身上有好几个点,小朋友在每个点上都试一试,在能把纸板顶起来的那个点上画,试好了之后,请你们带着你的圆形纸板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3、幼儿操作探究顶圆形纸板的方法,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引导语:你们都成功了吗?铅笔能将圆形纸板顶起来吗?你是怎么顶的?吸管顶在哪个点上圆形纸板能被顶起来?其他的点能将它顶起来吗?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衡的经验。

  小结:原来,在圆形纸板上只能找到一个能把圆形宝宝顶起来的点,而且这个点就在圆形纸板的中心位置上。

  三、迁移经验,幼儿探究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纸板的方法,再次感知发现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中心点。

  1、介绍材料,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猜想。

  引导语:今天,老师还准备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如果,也用铅笔顶,这些纸板有几个地方能被顶起来?在什么位置?请你们猜一猜,试一试吧!

  2、教师提出探究记录的要求:在能把纸板顶起来的地方用小圆点做个记号。做完之后再用笔顶到那个点上试一试验证一下你做的标记对不对,然后请你们带着你的纸板坐到自己的位置上

  3、幼儿探究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你们都试成功了吗?每个图形有几个地方能顶起来呢?在图形的哪个位置上铅笔能顶起纸板?你又是如何做标记的?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使几何图形纸板*衡的经验。

  四、出示不规则的图形,提出问题,引发拓展活动。

  刚才小朋友们都试了顶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知道它们都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点,那这个点就叫做它的中心点,那这个图形能被顶起来吗?请你们下次再试试看吧!

  延伸活动:

  在科学区投放几何图形引导幼儿继续探究顶纸板,探究顶纸板的物体接触面的大小与顶纸板之间的关系。


大班科学《顶纸板》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大班科学《顶纸板》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大班科学教案《顶纸板》 (菁华3篇)

大班科学教案《顶纸板》1

  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强调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本活动运用纸板这一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沿着“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结果讨论”这一线索层层推进,让孩子们通过积极主动地操作,去探索物体*衡这一科学现象。活动由情感激发导入,始终把幼儿探究*惯的养成融入丰富的问题情境中,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催动幼儿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形成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行为*惯。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衡的有益经验。

  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教学准备:

  1.杂技节目《顶碗》视频。

  2.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粗吸管,纸筒芯,铅笔,易拉罐,彩色纸棒。

  3.幼儿实验记录表人手一份,记号笔,教师实验记录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衡的有益经验。

  教学方法和手段:

  谈话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练*巩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幼儿活动设计意图一、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1、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精彩的节目吧。

  播放杂技表演《顶碗》视频,幼儿观看。

  2、师生讨论交流:大家看到了什么,杂技演员表演的

  1、欣赏视频顶碗

  2、认真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通过观看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杂技节目,唤醒幼儿已有的顶纸板的活动经验,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做铺垫。什么节目,那么多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

  3、师:杂技演员真有本领。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4、师:你们的纸板都顶起来了吗?除了用身体来顶纸板,我们也可以用工具来顶一顶纸板,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工具来顶纸板呢?

  3、幼儿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4、幼儿发散讨论。

  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幼儿进行大胆尝试,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二、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

  1、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圆圆的纸筒芯,请大家试一试,你能用这个小圆筒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吗?

  2、师:你们顶起来了吗?纸筒芯大约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呀?是每一个位置都可以顶起来吗?

  3、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

  4、师: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神奇的点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

  教师观察、指导、检查每一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引导幼儿把找准的位置巧妙变成一个成功的笑脸。

  展示幼儿讨论的结果。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

  三、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

  1、师:请大家猜一猜,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等材料,哪些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些很难顶起纸板。

  2、出示教师记录表。

  师:看来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老师这里有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请你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的“?”栏里标上“1”,接下来呢就依次标上“2”“3”“4”,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

  3、师:到底用哪种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种材料很难顶起来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在刚才找到的中心点上分别试一试,看看你猜得对不对,再把试的结果在“!”栏里记录下来。

  展示2~3名幼儿的记录表,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1、幼儿第一次实验,自由尝试顶纸板。

  2、幼儿观察自己顶的位置,与同伴讨论成败原因。

  3、幼儿再次尝试,找找纸板的中心点。

  4、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1、根据老师出示的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等各种材料,幼儿猜想。

  2、幼儿记录下自己的猜想。

  3、幼儿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并记录下操作结果。

  捕捉本次探究活动的关键性问题“怎样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让幼儿带着任务去思考,引导幼儿反复尝试,相互质疑、争论,促使幼儿不断去探索、发现。独具匠心的笑脸增强了孩子们参与探究活动的信心。

  猜想、验证和记录交替进行,猜想在前,验证在后,个性化的记录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推动幼儿的探究活动向更高水*发展。四、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师: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材料都试了顶纸板,为什么用易拉罐、纸筒芯这些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而用吸管、铅笔却很难把纸板顶起来呢?小结:顶的面是**地,而且面越大就越能方便、*稳地顶起纸板。幼儿结伴讨论、分析,教师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通过探索经验的整理、分析,巧妙地揭示出生活中蕴藏的科学原理。五、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呢。孩子们,上场吧!

  鼓励幼儿摆出各种身体造型。

  幼儿手持彩棒,在音乐声中进行顶技表演在轻松的氛围中,将探索获得的活动经验进行迁移运用,与同伴分享快乐、分享成功,使幼儿对探索活动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顶纸板》2

  活动目标:

  1、会用猜测、验证的方法探索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尝试寻找纸板的重心位置.

  2、对探索如何顶起纸板感兴趣,感受反复实验探索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的重点、难点:

  1、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

  2、鼓励幼儿探索发现支撑面与物体*衡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各种形状的硬纸板若干;

  2、记录纸、吸管、水彩笔人手各一支。

  3、盘子、橡皮、纸杯、等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介绍材料直接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这里有一些圆形的纸片和小吸管,老师请你们来猜一猜,小小的吸管可以把圆形的纸片稳当地顶起来?(幼儿自由猜测)

  师生进行猜测、讨论

  2、探索,验证圆形纸片的重心位置

  1)、提出问题,引起争议。

  教师:这个小吸管能把这圆形的纸板顶起来吗?(幼儿讨论、猜测)

  2)、动手操作

  3)、表达交流:说说你的发现,你发现了什么?

  4)、教师总结:老师这边还有一些纸片,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这个小吸管能把它顶起来吗?想不想试一试

  3、尝试顶各种形状纸片,进一步感知重心的位置

  教师:小的吸管可以把圆形的纸片稳当地顶起来,老师这里还准备一些图形,还有记录表,把你们自己操作结果记录下来了,那吸管到底能不能把图形顶起来呢?我们就一起来做做这个小实验。

  (1)提出要求:做实验的时候小朋友要细心、耐心,不要放弃,多试几次,(2)把你尝试的结果记录下来,可以顶起来的,就在实验结果这一栏打勾,不可以顶起来的就打叉。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提醒幼儿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和同伴交流。

  5、师生验证 在刚才的小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6、教师小结:原来,要一只手握好筷子把它竖直,另一只手把纸板稳地放在筷子上,而且要不断地调整纸板的位置,直到找准位置才能稳当地停住。那么这个位置到底在哪里呢?

  (三)继续探索,寻找、记录顶点位置

  1、教师:现在,我们要再试一试,直到纸板能够稳当地停在吸管上时,(1、)你用吸管顶好不动,然后用吸管把铅笔顶住纸板的位置画个圆圈,画好后马上用吸管验证一下。

  (2)、如果自己一个人不行可以请好朋友帮忙。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要点:提醒幼儿正确的操作方法,减少误差。

  3、提问个别幼儿:你是怎么操作的?

  4、教师小结,小朋友为每张纸板都找到了一个能稳稳当当顶起来的点,其实这个点可不是普通的点,它有一个非常专业的名字,叫做物体的“重心”,每一样东西都有“重心”

  “只要找到了重心,就能把物体稳稳当当地顶起来”

  (四)生活经验迁移

  1、教师:老师现在收集一些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有“重心”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2、只要我们找到了它们的重心,就能在那一点上稳当地把它顶起来。现在,我们就来试试吧!

  3、幼儿再次尝试探索,感受成功的快乐。

  (五)活动延伸:

  教师:请小朋友回家后再找找其他的东西,也来做这个有趣的小实验,还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寻找“重心”的资料,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运用到重心的原理。

  活动反思:10月18日下午,我给孩子带来了一节科学活动《顶纸板》,反思本次活动的目标基本达到,我先通过各种图形导入,让幼儿观察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猜测那些图形纸板能顶起来,再实践到用勾线笔顶起纸板,探索由易到验,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现将总结如下:

  成功点:

  1、探索由易到难,体现学*的渐进性,通过尝试找到支撑点,幼儿很快用吸管顶起纸板,第一次探索的成功,为孩子们积极参与第二次的探索,做了充分的铺垫。

  2、科学来源于生活,科学服务于生活。通过动手操作,幼儿再次借助各种图形的材料尝试探索,感受成功的快乐这一环节让幼儿感知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

  3、用勾线笔顶起各种形状的纸板时,孩子们有的将勾线笔立在桌面上,再将纸板*放在笔头上,这样更有利于找到纸板的重心,使得纸板*稳地顶在吸管上稳当顶着纸板,虽然刚开始找不到*衡点,但通过多次的试放,孩子们终于成功地顶起纸板了。

  不足之处:

  1、科学活动语言要简练,轻声指导这点老师话过多。

  2、第二次探索用笔头顶起纸板时,要求提得不够清晰,导致有的幼儿将手顶在纸板、有的'吸管没握好,导致吸管歪歪顶不起来。

  虽然活动中,还存在着不完美,但正因为这些不完美,我才能看到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总之,我们应借助幼儿园这个*台,让孩子们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趣味、奇妙,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拓宽他们感知、他们所能实践的空间,促使每位幼儿在原有水*上富有个性地发展,成为学*的主人。

大班科学教案《顶纸板》3

  一、活动目标

  1.探索纸板只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其中心点不同。

  2.体验顶起纸板的成功喜悦,并积累使几何图形*衡的有益经验。

  二、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套几何图形纸板、吸管、记号笔、磁铁、展示板等。

  三、活动过程

  (一)、以介绍材料让幼儿猜想,引发探究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圆形”,如果让你们用吸管顶起圆形纸片,你们猜猜能顶起来吗?

  (二)、幼儿初步探究圆形顶纸板方法,感知纸板只有一个点能顶起来的。

  1.教师介绍材料,提出探究的要求。

  师:“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根吸管和圆形纸片,请你们动手试一试,用吸管怎样能顶起圆形纸片?”

  师:“圆形纸片的身上有好几个点,小朋友在每个点上都试一试,在能顶起来那个点的地方打‘√’做个记号,不能顶起来的点打‘×’做个记号。试好了,请你们写上自己的号数。”

  2.幼儿操作探究圆形顶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师:做好的小朋友把你的卡片送到黑板上,然后坐下来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那个店能顶起来。

  3.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探究过程与结果。

  师:“你们都试成功了吗?吸管能将圆形纸片顶起来吗?吸管顶在几号点上圆形纸片能顶起来?还有其他的点能将它顶起来吗?”

  4.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衡的经验。

  教师:“原来,在圆形纸片上只有一个地方才能把圆形宝宝顶起来,而且这个地方就在圆形纸片的中心位置上。”

  (三)、迁移经验,幼儿探究三角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顶纸板的方法,再次感知发现纸板只有一个中心点能顶起来。

  1.介绍材料,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猜想。

  师:“今天,老师还准备了三角形、长方形纸片,如果也用吸管,你们猜猜能将它们顶起来吗?”“这两个形状上也有几个点,你们猜猜,在几号点能将纸片顶起来?看看中心点能不能顶起来?”

  2.教师提出探究记录的要求:在纸片能顶起来的地方画个圆圈做个记号。

  3.幼儿操作探究三角形、长方形顶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

  教师:“三角形、长方形纸片你们都试成功了吗?每个图形有几个地方能顶起来呢?在图形的哪个位置上吸管能顶起纸片?”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使几何图形*衡的有益经验。

  师:“像三角形、长方形这种规则的图形,只要找到它们都有一个中心点就能将纸片顶起来。”

  (四)、出示不规则的图形,提出问题,引发延伸活动探究。

  教师:“是不是所有图形的中心点都能将纸片顶起来呢?老师今天还准备了很多不规则的图形,请你们试一试这些不规则图形的中心点能不能将纸片顶起来?请在能将纸片顶起来的点的那个地方,用笔画个小圆点做上记号!”

  四、活动延伸

  1.在科学区中,投放几何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幼儿继续探究顶纸板。

  2.在后续活动中,继续探究顶纸板物体面的大小与顶纸板的关系。


大班科学《顶纸板》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大班科学顶纸板教案合集十篇

  大班科学顶纸板教案 1

  活动目标:

  1、对探索顶起纸板感兴趣,体验顶起纸板的成功喜悦。

  2、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并积累使几何图形*衡的有益经验。

  3、提高手眼协调的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幼儿人手一套几何图形纸板、吸管、记号笔,展示板等。

  活动过程:

  一、以介绍材料导入活动,引发探究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图形娃娃,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圆形)”

  二、幼儿初步探究圆形顶纸板方法,感知纸板只有一个点能顶起来。

  1、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教师:“如果用吸管顶圆形纸片,你们猜猜能顶起来吗?”

  2、教师介绍材料,提出探究的要求。

  (1)教师:“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根吸管和圆形纸片,请你们动手试一试,用吸管怎样能顶起圆形纸片?”

  (2)提出探究要求:“你们看,圆形纸片的身上有好几个点,小朋友在每一个点上都试一试,能顶起来的那个点用圈圈出来,做个记号,试好了,请你们写上自己的'号数。”

  3、幼儿操作探究圆形顶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探究过程与结果。

  师:你们都试成功了吗?吸管能将圆形纸片顶起来吗?吸管顶在那个点上圆形纸片能顶起来?还有其他的点能将它顶起来吗?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衡的经验。

  小结:原来,在圆形纸片上只有一个地方能把圆形顶起来,而且这个地方就在纸片的中心位置上。

  三、迁移经验,幼儿探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顶纸板的方法,再次感知发现纸板只有一个中心点能顶起来。

  1、介绍材料,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猜想。

  引导语:今天,老师还准备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如果也用吸管顶,这些纸板有几个地方能被顶起来?在什么位置?请你们猜一猜,试一试吧。

  2、教师提出探究记录的要求:在纸片能顶起来的地方用小圆点做个记号。

  3、幼儿操作探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顶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

  引导语: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你们都试成功了吗?每个图形有几个地方能顶起来呢?在图形的哪个位置上吸管能顶起纸板?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使几何图形*衡的有益经验。

  四、出示不规则的图形,提出问题,引发下次活动探究。

  师:刚才小朋友都试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知道他们都有一个点能顶起来。那这些图形能顶起来吗?请你们下次再试试吧!

  活动延伸:

  1、在科学区中,投放几何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继续探究顶纸板。

  2、在后续活动中,继续探究顶纸板物体面的大小

  大班科学顶纸板教案 2

  在活动中由情感激发导入,始终把幼儿探究*惯的养成融入丰富的问题情境中,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催动幼儿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形成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行为*惯,积极主动地操作,去探索物体*衡这一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衡的有益经验。

  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获奖杂技节目《顶碗》VCD,轻音乐《梁祝》。

  2.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粗吸管,纸筒芯,铅笔,易拉罐,彩色纸棒。

  3.幼儿实验记录表人手一份,记号笔,教师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精彩的节目吧。

  播放获奖杂技表演《顶碗》VCD,幼儿观看。

  师生讨论交流:大家看到了什么,杂技演员表演的什么节目,那么多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

  师:杂技演员真有本领。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师:你们的纸板都顶起来了吗?除了用身体来顶纸板,我们也可以用工具来顶一顶纸板,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工具来顶纸板呢?

  幼儿发散讨论。

  小结:我们可以用笔、尺子、杯子等许多东西来把纸板顶起来。

  (评:通过观看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获奖杂技节目,唤醒幼儿已有的顶纸板的活动经验,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二、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圆圆的纸筒芯,请大家试一试,你能用这个小圆筒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吗?

  幼儿第一次实验,自由尝试顶纸板。

  师:你们顶起来了吗?纸筒芯大约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呀?是每一个位置都可以顶起来吗?

  幼儿观察自己顶的位置,与同伴讨论成败原因。

  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

  幼儿再次尝试,找找纸板的中心点。

  师: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神奇的点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

  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教师观察、指导、检查每一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引导幼儿把找准的位置巧妙变成一个成功的笑脸。

  展示幼儿讨论的结果。

  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

  (评:捕捉本次探究活动的关键性问题“怎样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让幼儿带着任务去思考,引导幼儿反复尝试,相互质疑、争论,促使幼儿不断去探索、发现。独具匠心的笑脸增强了孩子们参与探究活动的信心。)

  三、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

  师:请大家猜一猜,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这些材料,哪些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些很难顶起纸板。

  出示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各种材料,幼儿猜想。

  出示教师记录表。

  师:看来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老师这里有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请你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的“?”栏里标上“1”,接下来呢就依次标上“2”“3”“4”,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

  幼儿记录下自己的猜想。

  师:到底用哪种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种材料很难顶起来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在刚才找到的中心点上分别试一试,看看你猜得对不对,再把试的结果在“!”栏里记录下来。

  幼儿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并记录下操作结果。

  展示2~3名幼儿的记录表,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评:猜想、验证和记录交替进行,猜想在前,验证在后,个性化的记录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推动幼儿的探究活动向更高水*发展。)

  四、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师: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材料都试了顶纸板,为什么用易拉罐、纸筒芯这些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而用吸管、铅笔却很难把纸板顶起来呢?

  幼儿结伴讨论、分析,教师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小结:顶的面是**地,而且面越大就越能方便、*稳地顶起纸板。

  (评:通过探索经验的整理、分析,巧妙地揭示出生活中蕴藏的科学原理。)

  五、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呢。瞧,这些五彩棒都为你们准备好了,孩子们,上场吧!

  播放轻音乐《梁祝》,幼儿手持彩棒,在音乐声中进行顶技表演,鼓励幼儿摆出各种身体造型。

  邀请客人老师共同参加,体验师生同场表演的快乐。

  (评:在轻松的氛围中,将探索获得的活动经验进行迁移运用,与同伴分享快乐、分享成功,使幼儿对探索活动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

  大班科学顶纸板教案 3

  活动目标:

  1、对探索顶起纸板感兴趣,体验顶起纸板的成功喜悦。

  2、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并积累使几何图形*衡的有益经验。

  3、提高手眼协调的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幼儿人手一套几何图形纸板、吸管、记号笔,展示板等。

  活动过程:

  一、以介绍材料导入活动,引发探究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图形娃娃,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圆形)”

  二、幼儿初步探究圆形顶纸板方法,感知纸板只有一个点能顶起来。

  1、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教师:“如果用吸管顶圆形纸片,你们猜猜能顶起来吗?”

  2、教师介绍材料,提出探究的要求。

  (1)教师:“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根吸管和圆形纸片,请你们动手试一试,用吸管怎样能顶起圆形纸片?”

  (2)提出探究要求:“你们看,圆形纸片的身上有好几个点,小朋友在每一个点上都试一试,能顶起来的那个点用圈圈出来,做个记号,试好了,请你们写上自己的号数。”

  3、幼儿操作探究圆形顶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探究过程与结果。

  师:你们都试成功了吗?吸管能将圆形纸片顶起来吗?吸管顶在那个点上圆形纸片能顶起来?还有其他的点能将它顶起来吗?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衡的经验。

  小结:原来,在圆形纸片上只有一个地方能把圆形顶起来,而且这个地方就在纸片的中心位置上。

  三、迁移经验,幼儿探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顶纸板的方法,再次感知发现纸板只有一个中心点能顶起来。

  1、介绍材料,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猜想。

  引导语:今天,老师还准备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如果也用吸管顶,这些纸板有几个地方能被顶起来?在什么位置?请你们猜一猜,试一试吧。

  2、教师提出探究记录的`要求:在纸片能顶起来的地方用小圆点做个记号。

  3、幼儿操作探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顶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

  引导语: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你们都试成功了吗?每个图形有几个地方能顶起来呢?在图形的哪个位置上吸管能顶起纸板?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使几何图形*衡的有益经验。

  四、出示不规则的图形,提出问题,引发下次活动探究。

  师:刚才小朋友都试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知道他们都有一个点能顶起来。那这些图形能顶起来吗?请你们下次再试试吧!

  活动延伸:

  1、在科学区中,投放几何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继续探究顶纸板。

  2、在后续活动中,继续探究顶纸板物体面的大小

  大班科学顶纸板教案 4

  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强调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任何物体都有一个重心,而且只有一个重心,怎样把这个抽象的科学知识变成孩子能理解的、能亲身感知到的、触手可及的现象呢?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特点,我设计了《顶纸板》这一科学活动。《顶纸板》活动共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是顶几何图形纸板,第二课时是顶不规则图形纸板,第三课时是探究支撑物接触面的大小与纸板之间的关系,本节活动是第一课时。

  活动名称:科学《顶纸板》

  (一)(物质与特质)

  活动目标:

  1、对探索顶起纸板感兴趣。

  2、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点,并积累使几何图形*衡的有益经验。

  3、提高手眼协调的能力。

  活动重点:

  探究顶几何图形纸板的方法,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点,

  活动难点:

  幼儿能够*稳的顶起几何图形纸板,在能顶起纸板的地方准确的做出标记。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引导幼儿看杂技顶碗

  2、物质准备:18套规则图形纸板,18根新铅笔,18根记号笔,视频

  活动过程:

  1、欣赏《顶碗》杂技表演节目,引发幼儿尝试欲望。

  引导语: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杂技表演好不好呀?幼:好师:那老师现在先给小朋友们看下视频里的杂技演员是怎么表演的好不好?(播放视频)

  师:表演结束了,小朋友们是不是觉得很神奇,视频里的杂技演员可以顶着碗那么久都不会掉下来。那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也来尝试当一下杂技表演员呀?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玩顶纸板的杂技表演。

  2、引导幼儿初步探究顶圆形纸板的方法,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得点。

  引导语:瞧!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图形娃娃的纸板,请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圆形)

  (1)提出问题,幼儿猜想:如果用铅笔顶圆形纸板,能顶起来吗?

  (2)教师介绍材料,提出探究要求。

  引导语: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支新的铅笔和圆形纸板,请你们动手试一试,用铅笔能顶起纸板?

  提出探究要求:你们看,圆形纸板的身上有好几个点,小朋友在每个点上都试一试,在能把纸板顶起来的那个点上画,试好了之后,请你们带着你的圆形纸板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3)幼儿操作探究顶圆形纸板的方法,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引导语:你们都成功了吗?铅笔能将圆形纸板顶起来吗?你是怎么顶的?吸管顶在哪个点上圆形纸板能被顶起来?其他的点能将它顶起来吗?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衡的经验。

  小结:原来,在圆形纸板上只能找到一个能把圆形宝宝顶起来的点,而且这个点就在圆形纸板的中心位置上。

  3、迁移经验,幼儿探究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纸板的方法,再次感知发现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中心点。

  (1)、介绍材料,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猜想。

  引导语:今天,老师还准备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如果,也用铅笔顶,这些纸板有几个地方能被顶起来?在什么位置?请你们猜一猜,试一试吧!

  (2)、教师提出探究记录的要求:在能把纸板顶起来的地方用小圆点做个记号。做完之后再用笔顶到那个点上试一试验证一下你做的标记对不对,然后请你们带着你的纸板坐到自己的位置上

  (3)、幼儿探究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你们都试成功了吗?每个图形有几个地方能顶起来呢?在图形的哪个位置上铅笔能顶起纸板?你又是如何做标记的?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使几何图形纸板*衡的经验。

  4、出示不规则的图形,提出问题,引发拓展活动。

  刚才小朋友们都试了顶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知道它们都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点,那这个点就叫做它的中心点,那这个图形能被顶起来吗?请你们下次再试试看吧!

  延伸活动:

  在科学区投放几何图形引导幼儿继续探究顶纸板,探究顶纸板的物体接触面的大小与顶纸板之间的关系。

  大班科学顶纸板教案 5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强调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本活动运用纸板这一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沿着“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结果讨论”这一线索层层推进,让孩子们通过积极主动地操作,去探索物体*衡这一科学现象。活动由情感激发导入,始终把幼儿探究*惯的养成融入丰富的问题情境中,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催动幼儿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形成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行为*惯。

  活动目标:

  1、对探索如何顶起纸板感兴趣,体验顶起纸板的成功喜悦。

  2、能手眼协调地顶起纸板,感知纸板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并积累使物体*衡的有益经验。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支铅笔,每组两套试验板(一套在纸板重心和随意处点上各色小点的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规则的图形;另一套是没有点子图形。

  2、彩色铅笔、纸盒、油画棒、大记号笔

  3、顶碟子、转碗的视屏

  4、音乐:《如在电影中》

  活动过程:

  一、观看表演,导入活动。

  1、师:小朋友,你们看过杂技表演吗?都看过哪些杂技表演?(幼儿回答)

  2、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杂技表演请你们来看。

  (师放课件)老师组织幼儿观看“顶碟子”表演及“顶碗图片”,激发幼儿兴趣。

  3、师:杂技表演好看好看吗?今天老师也请小朋友来学杂技表演,我们来玩顶纸板。

  二、幼儿尝试顶纸板

  1、教师出示两张纸板,告诉幼儿如何进行顶纸板活动。(用一个手指头顶画点的纸板,要求幼儿尝试顶纸板的.各个点。再顶顶其他地方。接着顶没画圆点的纸板,并在能顶起纸板的位置上画上圈。

  2、幼儿分组动手操作,老师巡回指导。讨论:你顶的是什么形状的纸板,你的手指顶在纸板的那个点上才能顶起来。

  (分组讨论,与同伴交流,发现顶纸板的秘密:中心点)

  师:顶起纸板的这个点叫重心点。

  3、玩一玩哪种东西最容易顶纸板。

  师:小朋友们顶得真棒,真像杂技小演员,那你们还想不想再表演呀。(师介绍游戏玩法)你们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各种顶纸板的工具,请小朋友每样工具都去试一试,看一看哪样工具最好顶,轻轻的开始吧。

  (幼儿两人一组或三人一组,尝试用铅笔、油画棒、纸盒、记号笔顶纸板。玩一玩、比一比哪种东西最容易顶纸板。想一想为什么。)

  师:玩一玩、比一比哪种东西最容易顶纸板。想一想为什么?

  幼儿讨论相互交流经验。

  大班科学顶纸板教案 6

  活动设计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强调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任何物体都有一个重心,而且只有一个重心,怎样把这个抽象的科学知识变成孩子能理解的、能亲身感知到的、触手可及的现象呢?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特点,我设计了《顶纸板》这一科学活动。《顶纸板》活动共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是顶几何图形纸板,第二课时是顶不规则图形纸板,第三课时是探究支撑物接触面的大小与纸板之间的关系,本节活动是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对探索顶起纸板感兴趣。

  2、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点,并积累使几何图形*衡的有益经验。

  3、提高手眼协调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探究顶几何图形纸板的方法,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点。

  活动难点

  幼儿能够*稳的顶起几何图形纸板,在能顶起纸板的地方准确的做出标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引导幼儿看杂技顶碗。

  物质准备:18套规则图形纸板,18根新铅笔,18根记号笔,视频。

  活动过程

  一、欣赏《顶碗》杂技表演节目,引发幼儿尝试欲望。

  引导语: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杂技表演好不好呀?(好)

  师:那老师现在先给小朋友们看下视频里的杂技演员是怎么表演的好不好?(播放视频)

  师:表演结束了,小朋友们是不是觉得很神奇,视频里的杂技演员可以顶着碗那么久都不会掉下来。那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也来尝试当一下杂技表演员呀?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玩顶纸板的杂技表演。

  二、引导幼儿初步探究顶圆形纸板的方法,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得点。

  引导语:瞧!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图形娃娃的纸板,请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圆形)

  1、提出问题,幼儿猜想:如果用铅笔顶圆形纸板,能顶起来吗?

  2、教师介绍材料,提出探究要求。

  引导语: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支新的铅笔和圆形纸板,请你们动手试一试,用铅笔能顶起纸板?

  提出探究要求:你们看,圆形纸板的身上有好几个点,小朋友在每个点上都试一试,在能把纸板顶起来的那个点上画,试好了之后,请你们带着你的圆形纸板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3、幼儿操作探究顶圆形纸板的方法,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引导语:你们都成功了吗?铅笔能将圆形纸板顶起来吗?你是怎么顶的?吸管顶在哪个点上圆形纸板能被顶起来?其他的点能将它顶起来吗?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衡的经验。

  小结:原来,在圆形纸板上只能找到一个能把圆形宝宝顶起来的点,而且这个点就在圆形纸板的中心位置上。

  三、迁移经验,幼儿探究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纸板的方法,再次感知发现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中心点。

  1、介绍材料,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猜想。

  引导语:今天,老师还准备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如果,也用铅笔顶,这些纸板有几个地方能被顶起来?在什么位置?请你们猜一猜,试一试吧!

  2、教师提出探究记录的要求:在能把纸板顶起来的地方用小圆点做个记号。做完之后再用笔顶到那个点上试一试验证一下你做的标记对不对,然后请你们带着你的纸板坐到自己的位置上

  3、幼儿探究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你们都试成功了吗?每个图形有几个地方能顶起来呢?在图形的哪个位置上铅笔能顶起纸板?你又是如何做标记的?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使几何图形纸板*衡的经验。

  四、出示不规则的图形,提出问题,引发拓展活动。

  刚才小朋友们都试了顶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知道它们都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点,那这个点就叫做它的中心点,那这个图形能被顶起来吗?请你们下次再试试看吧!

  延伸活动:

  在科学区投放几何图形引导幼儿继续探究顶纸板,探究顶纸板的物体接触面的大小与顶纸板之间的关系。

  大班科学顶纸板教案 7

  活动目标:

  1、会用猜测、验证的方法探索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尝试寻找纸板的重心位置.

  2、对探索如何顶起纸板感兴趣,感受反复实验探索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的重点、难点:

  1、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

  2、鼓励幼儿探索发现支撑面与物体*衡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各种形状的硬纸板若干;

  2、记录纸、吸管、水彩笔人手各一支。

  3、盘子、橡皮、纸杯、等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介绍材料直接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这里有一些圆形的纸片和小吸管,老师请你们来猜一猜,小小的吸管可以把圆形的纸片稳当地顶起来?(幼儿自由猜测)

  师生进行猜测、讨论

  2、探索,验证圆形纸片的重心位置

  1)、提出问题,引起争议。

  教师:这个小吸管能把这圆形的纸板顶起来吗?(幼儿讨论、猜测)

  2)、动手操作

  3)、表达交流:说说你的发现,你发现了什么?

  4)、教师总结:老师这边还有一些纸片,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这个小吸管能把它顶起来吗?想不想试一试

  3、尝试顶各种形状纸片,进一步感知重心的位置

  教师:小的吸管可以把圆形的纸片稳当地顶起来,老师这里还准备一些图形,还有记录表,把你们自己操作结果记录下来了,那吸管到底能不能把图形顶起来呢?我们就一起来做做这个小实验。

  (1)提出要求:做实验的'时候小朋友要细心、耐心,不要放弃,多试几次,(2)把你尝试的结果记录下来,可以顶起来的,就在实验结果这一栏打勾,不可以顶起来的就打叉。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提醒幼儿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和同伴交流。

  5、师生验证 在刚才的小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6、教师小结:原来,要一只手握好筷子把它竖直,另一只手把纸板稳地放在筷子上,而且要不断地调整纸板的位置,直到找准位置才能稳当地停住。那么这个位置到底在哪里呢?

  (三)继续探索,寻找、记录顶点位置

  1、教师:现在,我们要再试一试,直到纸板能够稳当地停在吸管上时,(1、)你用吸管顶好不动,然后用吸管把铅笔顶住纸板的位置画个圆圈,画好后马上用吸管验证一下。

  (2)、如果自己一个人不行可以请好朋友帮忙。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要点:提醒幼儿正确的操作方法,减少误差。

  3、提问个别幼儿:你是怎么操作的?

  4、教师小结,小朋友为每张纸板都找到了一个能稳稳当当顶起来的点,其实这个点可不是普通的点,它有一个非常专业的名字,叫做物体的“重心”,每一样东西都有“重心”

  “只要找到了重心,就能把物体稳稳当当地顶起来”

  (四)生活经验迁移

  1、教师:老师现在收集一些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有“重心”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2、只要我们找到了它们的重心,就能在那一点上稳当地把它顶起来。现在,我们就来试试吧!

  3、幼儿再次尝试探索,感受成功的快乐。

  (五)活动延伸:

  教师:请小朋友回家后再找找其他的东西,也来做这个有趣的小实验,还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寻找“重心”的资料,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运用到重心的原理。

  活动反思:10月18日下午,我给孩子带来了一节科学活动《顶纸板》,反思本次活动的目标基本达到,我先通过各种图形导入,让幼儿观察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猜测那些图形纸板能顶起来,再实践到用勾线笔顶起纸板,探索由易到验,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现将总结如下:

  成功点:

  1、探索由易到难,体现学*的渐进性,通过尝试找到支撑点,幼儿很快用吸管顶起纸板,第一次探索的成功,为孩子们积极参与第二次的探索,做了充分的铺垫。

  2、科学来源于生活,科学服务于生活。通过动手操作,幼儿再次借助各种图形的材料尝试探索,感受成功的快乐这一环节让幼儿感知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

  3、用勾线笔顶起各种形状的纸板时,孩子们有的将勾线笔立在桌面上,再将纸板*放在笔头上,这样更有利于找到纸板的重心,使得纸板*稳地顶在吸管上稳当顶着纸板,虽然刚开始找不到*衡点,但通过多次的试放,孩子们终于成功地顶起纸板了。

  不足之处:

  1、科学活动语言要简练,轻声指导这点老师话过多。

  2、第二次探索用笔头顶起纸板时,要求提得不够清晰,导致有的幼儿将手顶在纸板、有的吸管没握好,导致吸管歪歪顶不起来。

  虽然活动中,还存在着不完美,但正因为这些不完美,我才能看到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总之,我们应借助幼儿园这个*台,让孩子们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趣味、奇妙,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拓宽他们感知、他们所能实践的空间,促使每位幼儿在原有水*上富有个性地发展,成为学*的主人。

  大班科学顶纸板教案 8

  活动目标:

  1、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2、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3、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衡的有益经验。

  4、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形成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行为*惯。

  活动准备:

  1、碗一个

  2、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正方形纸板、长方形纸板、粗吸管,彩笔筒皮,铅笔,粗纸棒。

  重点难点:找准纸板中心点,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

  活动过程

  一、教师分别用头、手臂、手顶碗,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师生讨论交流:大家看到了什么,教师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

  幼儿讨论

  师: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师:你们的纸板都顶起来了吗?除了用身体来顶纸板,我们也可以用工具来顶一顶纸板,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工具来顶纸板呢?

  幼儿发散讨论。

  小结:我们可以用笔、尺子、杯子等许多东西来把纸板顶起来。

  二、尝试:用粗细不同的物体顶纸板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粗纸棒 彩笔筒皮、粗吸管请大家试一试,你能用这些东西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吗?

  幼儿第一次实验,自由尝试顶纸板。

  师:你们顶起来了吗?什么东西比较容易顶起来?什么东西难度比较大?

  幼儿观察自由讨论

  小结:顶的面是**地,而且面越大就越能方便、*稳地顶起纸板。

  幼儿第二次实验,找找纸板的中心点

  师: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请小朋友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

  三、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孩子们,上场吧!

  大班科学顶纸板教案 9

  在活动中由情感激发导入,始终把幼儿探究*惯的养成融入丰富的问题情境中,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催动幼儿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形成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行为*惯,积极主动地操作,去探索物体*衡这一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衡的有益经验。

  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获奖杂技节目《顶碗》VCD,轻音乐《梁祝》。

  2.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粗吸管,纸筒芯,铅笔,易拉罐,彩色纸棒。

  3.幼儿实验记录表人手一份,记号笔,教师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精彩的节目吧。

  播放获奖杂技表演《顶碗》VCD,幼儿观看。

  师生讨论交流:大家看到了什么,杂技演员表演的什么节目,那么多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

  师:杂技演员真有本领。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师:你们的纸板都顶起来了吗?除了用身体来顶纸板,我们也可以用工具来顶一顶纸板,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工具来顶纸板呢?

  幼儿发散讨论。

  小结:我们可以用笔、尺子、杯子等许多东西来把纸板顶起来。

  (评:通过观看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获奖杂技节目,唤醒幼儿已有的顶纸板的活动经验,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二、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圆圆的纸筒芯,请大家试一试,你能用这个小圆筒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吗?

  幼儿第一次实验,自由尝试顶纸板。

  师:你们顶起来了吗?纸筒芯大约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呀?是每一个位置都可以顶起来吗?

  幼儿观察自己顶的位置,与同伴讨论成败原因。

  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

  幼儿再次尝试,找找纸板的中心点。

  师: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神奇的点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

  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教师观察、指导、检查每一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引导幼儿把找准的位置巧妙变成一个成功的笑脸。

  展示幼儿讨论的结果。

  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

  (评:捕捉本次探究活动的关键性问题“怎样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让幼儿带着任务去思考,引导幼儿反复尝试,相互质疑、争论,促使幼儿不断去探索、发现。独具匠心的笑脸增强了孩子们参与探究活动的信心。)

  三、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

  师:请大家猜一猜,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这些材料,哪些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些很难顶起纸板。

  出示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各种材料,幼儿猜想。

  出示教师记录表。

  师:看来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老师这里有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请你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的“?”栏里标上“1”,接下来呢就依次标上“2”“3”“4”,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

  幼儿记录下自己的猜想。

  师:到底用哪种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种材料很难顶起来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在刚才找到的中心点上分别试一试,看看你猜得对不对,再把试的结果在“!”栏里记录下来。

  幼儿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并记录下操作结果。

  展示2~3名幼儿的记录表,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评:猜想、验证和记录交替进行,猜想在前,验证在后,个性化的'记录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推动幼儿的探究活动向更高水*发展。)

  四、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师: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材料都试了顶纸板,为什么用易拉罐、纸筒芯这些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而用吸管、铅笔却很难把纸板顶起来呢?

  幼儿结伴讨论、分析,教师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小结:顶的面是**地,而且面越大就越能方便、*稳地顶起纸板。

  (评:通过探索经验的整理、分析,巧妙地揭示出生活中蕴藏的科学原理。)

  五、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呢。瞧,这些五彩棒都为你们准备好了,孩子们,上场吧!

  播放轻音乐《梁祝》,幼儿手持彩棒,在音乐声中进行顶技表演,鼓励幼儿摆出各种身体造型。

  邀请客人老师共同参加,体验师生同场表演的快乐。

  (评:在轻松的氛围中,将探索获得的活动经验进行迁移运用,与同伴分享快乐、分享成功,使幼儿对探索活动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

  大班科学顶纸板教案 10

  主题来源:

  在开展大班"小问号"这一主题活动时,我班的孩子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什么不倒翁会不倒呢?""什么时候天空中会出现彩虹?""鱼儿睡觉会闭眼睛吗?"……围绕孩子们的问题,我们精心布置了"小问号"专栏,并带孩子们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活动:"我的问题"、"我们去探宝"、"我有好办法"、"有趣的不倒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在活动中不断提出新问题的热情。一次晨间活动时,小朋友兴高采烈地玩起了纸板,当他们用小纸棒顶住纸板时,新的问题产生了,"为什么小纸棒能够顶住纸板呢?""是什么形状的纸板都能顶住吗?"我将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收集到"小问号"专栏里,并在"小问号"主题活动中,生成出科学探索活动《顶纸板》。针对孩子们的问题,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物品,让孩子们去操作,去发现,去探索*衡这一科学现象,寻求问题的答案,培养孩子们的探究能力,养成孩子们科学的学*方法和态度,从而体验科学活动的快乐和成功。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体验顶纸板的乐趣。

  2.探索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衡的有益经验,培养手眼协调的能力。

  3.分享活动经验,体验交流与合作的快乐。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获奖杂技表演节目《顶碗》光盘,音乐《梁祝》选段。

  2.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粗吸管,纸筒芯,铅笔,易拉罐,彩色纸棒。

  3.幼儿实验记录表,记号笔,教师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欣赏:激发顶纸板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精彩的节目吧。

  播放《顶碗》VCD,幼儿观看。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是谁在表演什么呀?

  那么多的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呢?

  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呢?

  师生讨论交流。

  师:杂技演员真有本领。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幼儿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师:你们的纸板都顶起来了吗?除了用身体来顶纸板,还可以用什么工具来顶起纸板呢?

  幼儿结伴讨论。

  小结:我们可以用笔,杯子,饮料罐等许多东西来帮助我们顶纸板。

  二、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

  师: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圆圆的纸筒芯,试一试,大家能用这个小圆筒把纸板**地,稳稳地顶起来吗?

  幼儿第一次实验,自由尝试顶纸板。

  师:你们顶起来了吗?纸筒芯大约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呀?是每一个位置都可以吗?

  幼儿观察自己顶的位置,讨论成败原因。

  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地,稳稳地顶起来。

  幼儿第二次实验,记录纸板的中心点。

  师: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位置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来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好地完成任务。

  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纸板的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教师观察指导检查每一个幼儿的操作情况,给找准位置,画出记号的幼儿一个成功的笑脸。

  展示讨论实验结果。

  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纸板的点,把纸板**地,稳稳地顶起来。

  三、探索:分析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

  出示各种物体:易拉罐,纸筒芯,吸管,铅笔,幼儿猜想。

  师: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许多东西,你们猜猜,这些物品里哪些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些很难顶起纸板?

  幼儿猜想。

  出示教师记录表。

  师:每一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哦,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上标上"1",接下来的呢,就标上"2","3","4",依次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幼儿记录下自己的猜想。

  师:到底用什么能更容易地顶起纸板呢?让我们用这些东西在刚才找到的点上试一试,看看你猜的对不对?再把你顶的纸板的形状和试下来的结果也记录下来。

  幼儿动手实验,并记录下自己的操作结果。

  展示2-3名幼儿的记录表,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

  四、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师: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物体都试了顶纸板,为什么用易拉罐,纸筒这些材料能更容易地顶起纸板呢?而吸管,铅笔却很难把纸板顶起来呢?

  幼儿讨论。

  小结:如果顶的面是**的,而且面越大,就能越方便,稳稳地顶起纸板。

  反思:

  活动层次清晰、目标达到,但是大三班孩子能力较强,本活动没有挑战性,孩子兴趣不太高,可以适当提高难度。例如:纸板可以做大一些、增加不规则图形,目标设定可以加上孩子语言表述能力的提高。


大班科学《顶纸板》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大班科学《顶纸板》教案实用5份

  大班科学《顶纸板》教案 1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衡的有益经验。

  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活动重点:

  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活动难点:

  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衡的有益经验。

  活动准备:

  轻音乐《梁祝》。

  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粗吸管,纸筒芯,铅笔,易拉罐,彩色纸棒。 幼儿实验记录表人手一份,记号笔,教师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欣赏杂技表演顶碗的图片。

  1.大家看到了什么,杂技演员表演的什么节目,那么多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

  2.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二、基本部分:

  1.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师:你们的纸板都顶起来了吗?除了用身体来顶纸板,我们也可以用工具来顶一顶纸板,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工具来顶纸板呢?

  2.尝试用纸筒芯顶纸板。

  (1)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圆圆的纸筒芯,请大家试一试,你能用这个小圆筒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吗?

  (2)你们顶起来了吗?纸筒芯大约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呀?是每一个位置都可以顶起来吗?

  (3)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

  3.还有那些东西可以顶试一试。(笔、尺子、杯子、吸管)

  4.小结:我们可以用笔、尺子、杯子等许多东西来把纸板顶起来。

  5.找找纸板的中心点。

  (1)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神奇的点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

  (2)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3)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

  6.探索那种材料容易顶

  (1)猜测:到底用哪种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种材料很难顶起来呢?

  (2)看来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老师这里有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请你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的“?”栏里标上“1”,接下来呢就依次标上“2”“3”“4”,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

  (3)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材料都试了顶纸板,为什么用易拉罐、纸筒芯这些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而用吸管、铅笔却很难把纸板顶起来呢?

  三、结束部分:

  1.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呢。瞧,这些五彩棒都为你们准备好了,孩子们,上场吧!

  2.播放轻音乐《梁祝》,幼儿手持彩棒,在音乐声中进行顶技表演,鼓励幼儿摆出各种身体造型。

  3.表演给其它小朋友看看。

  大班科学《顶纸板》教案 2

  一、活动目标:

  1、在顶纸板的游戏中,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衡的有益经验。

  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各一支笔、一个纸筒芯、一根筷子。

  2、每组两套试验板,一套为正方形、正三角形、长方形等规则图形的纸板,并在纸板重心和随意处点上圆点;另一套剪成鱼、草、叶子、蘑菇、云等不规则图形的纸板,纸板上不画点。

  三、活动过程:

  (一)、观看顶碗杂技表演图片,引起幼儿操作兴趣。

  师:杂技演员怎样表演杂技?

  (二)、试一试,用笔顶纸板。

  1、喜励幼儿大胆选用各种材料自由地顶纸板,玩纸板。

  2、指导幼儿用铅笔顶规则图形的纸板。

  3、提出要求:

  (1)要求幼儿用铅笔分别在纸板的各个点上,在能顶起纸板的点上“√”,不能顶起纸板的点上“X”。

  (2)讨论: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顶什么形状的纸板,用笔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才能顶起纸板。

  4、师小结:我们要把笔顶在纸板的中心,这样才能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这就是纸板的中心点。

  5、引导幼儿尝试用铅笔顶不规则图形的纸板。

  引导语:老师这里还有好多不同形状的纸板,请你们也来给它们找出中心点。

  (1)启发幼儿用铅笔去顶不规则图形纸板,通过不断尝试探索寻找出能顶起这些纸板的地方,并积极与同伴交流探索情况。

  (2) 讨论:你是怎样顶起纸板的?在顶纸板时,你发现了什么?

  (三)玩一玩、比一比哪种东西容易顶纸板。

  (1)引导语:老师这里有许多可以顶纸板的材料:纸筒芯、筷子、笔。你觉得哪种材料顶起纸板最稳、最快?哪种材料顶起纸板的最不稳?

  (2)师提出问题,幼儿操作:哪种材料顶的最稳、最快?哪种材料顶的最不稳?想一想为什么?

  (3)师小结:工具的面越大越能更快、更*稳地顶起纸板。

  (四)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现在我们就去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表演一个顶纸板的节目给客人老师看吧。

  大班科学《顶纸板》教案 3

  活动设计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强调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任何物体都有一个重心,而且只有一个重心,怎样把这个抽象的科学知识变成孩子能理解的、能亲身感知到的、触手可及的现象呢?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特点,我设计了《顶纸板》这一科学活动。《顶纸板》活动共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是顶几何图形纸板,第二课时是顶不规则图形纸板,第三课时是探究支撑物接触面的大小与纸板之间的关系,本节活动是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对探索顶起纸板感兴趣。

  2、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点,并积累使几何图形*衡的有益经验。

  3、提高手眼协调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探究顶几何图形纸板的方法,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点。

  活动难点

  幼儿能够*稳的顶起几何图形纸板,在能顶起纸板的地方准确的做出标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引导幼儿看杂技顶碗。

  物质准备:18套规则图形纸板,18根新铅笔,18根记号笔,视频。

  活动过程

  一、欣赏《顶碗》杂技表演节目,引发幼儿尝试欲望。

  引导语: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杂技表演好不好呀?(好)

  师:那老师现在先给小朋友们看下视频里的杂技演员是怎么表演的好不好?(播放视频)

  师:表演结束了,小朋友们是不是觉得很神奇,视频里的杂技演员可以顶着碗那么久都不会掉下来。那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也来尝试当一下杂技表演员呀?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玩顶纸板的杂技表演。

  二、引导幼儿初步探究顶圆形纸板的方法,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得点。

  引导语:瞧!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图形娃娃的纸板,请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圆形)

  1、提出问题,幼儿猜想:如果用铅笔顶圆形纸板,能顶起来吗?

  2、教师介绍材料,提出探究要求。

  引导语: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支新的铅笔和圆形纸板,请你们动手试一试,用铅笔能顶起纸板?

  提出探究要求:你们看,圆形纸板的身上有好几个点,小朋友在每个点上都试一试,在能把纸板顶起来的那个点上画,试好了之后,请你们带着你的圆形纸板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3、幼儿操作探究顶圆形纸板的方法,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引导语:你们都成功了吗?铅笔能将圆形纸板顶起来吗?你是怎么顶的?吸管顶在哪个点上圆形纸板能被顶起来?其他的点能将它顶起来吗?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衡的经验。

  小结:原来,在圆形纸板上只能找到一个能把圆形宝宝顶起来的点,而且这个点就在圆形纸板的中心位置上。

  三、迁移经验,幼儿探究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纸板的方法,再次感知发现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中心点。

  1、介绍材料,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猜想。

  引导语:今天,老师还准备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如果,也用铅笔顶,这些纸板有几个地方能被顶起来?在什么位置?请你们猜一猜,试一试吧!

  2、教师提出探究记录的要求:在能把纸板顶起来的地方用小圆点做个记号。做完之后再用笔顶到那个点上试一试验证一下你做的标记对不对,然后请你们带着你的纸板坐到自己的位置上

  3、幼儿探究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你们都试成功了吗?每个图形有几个地方能顶起来呢?在图形的哪个位置上铅笔能顶起纸板?你又是如何做标记的?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使几何图形纸板*衡的经验。

  四、出示不规则的图形,提出问题,引发拓展活动。

  刚才小朋友们都试了顶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知道它们都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点,那这个点就叫做它的中心点,那这个图形能被顶起来吗?请你们下次再试试看吧!

  延伸活动:

  在科学区投放几何图形引导幼儿继续探究顶纸板,探究顶纸板的物体接触面的大小与顶纸板之间的关系。

  大班科学《顶纸板》教案 4

  活动设计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强调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任何物体都有一个重心,而且只有一个重心,怎样把这个抽象的科学知识变成孩子能理解的、能亲身感知到的、触手可及的现象呢?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特点,我设计了《顶纸板》这一科学活动。《顶纸板》活动共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是顶几何图形纸板,第二课时是顶不规则图形纸板,第三课时是探究支撑物接触面的大小与纸板之间的关系,本节活动是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对探索顶起纸板感兴趣。

  2、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点,并积累使几何图形*衡的有益经验。

  3、提高手眼协调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探究顶几何图形纸板的方法,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点。

  活动难点

  幼儿能够*稳的顶起几何图形纸板,在能顶起纸板的地方准确的做出标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引导幼儿看杂技顶碗。

  物质准备:18套规则图形纸板,18根新铅笔,18根记号笔,视频。

  活动过程

  一、欣赏《顶碗》杂技表演节目,引发幼儿尝试欲望。

  引导语: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杂技表演好不好呀?(好)

  师:那老师现在先给小朋友们看下视频里的杂技演员是怎么表演的好不好?(播放视频)

  师:表演结束了,小朋友们是不是觉得很神奇,视频里的杂技演员可以顶着碗那么久都不会掉下来。那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也来尝试当一下杂技表演员呀?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玩顶纸板的杂技表演。

  二、引导幼儿初步探究顶圆形纸板的方法,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得点。

  引导语:瞧!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图形娃娃的纸板,请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圆形)

  1、提出问题,幼儿猜想:如果用铅笔顶圆形纸板,能顶起来吗?

  2、教师介绍材料,提出探究要求。

  引导语: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支新的铅笔和圆形纸板,请你们动手试一试,用铅笔能顶起纸板?

  提出探究要求:你们看,圆形纸板的身上有好几个点,小朋友在每个点上都试一试,在能把纸板顶起来的那个点上画,试好了之后,请你们带着你的圆形纸板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3、幼儿操作探究顶圆形纸板的方法,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引导语:你们都成功了吗?铅笔能将圆形纸板顶起来吗?你是怎么顶的?吸管顶在哪个点上圆形纸板能被顶起来?其他的点能将它顶起来吗?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衡的经验。

  小结:原来,在圆形纸板上只能找到一个能把圆形宝宝顶起来的点,而且这个点就在圆形纸板的中心位置上。

  三、迁移经验,幼儿探究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纸板的方法,再次感知发现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中心点。

  1、介绍材料,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猜想。

  引导语:今天,老师还准备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如果,也用铅笔顶,这些纸板有几个地方能被顶起来?在什么位置?请你们猜一猜,试一试吧!

  2、教师提出探究记录的要求:在能把纸板顶起来的地方用小圆点做个记号。做完之后再用笔顶到那个点上试一试验证一下你做的标记对不对,然后请你们带着你的纸板坐到自己的位置上

  3、幼儿探究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你们都试成功了吗?每个图形有几个地方能顶起来呢?在图形的哪个位置上铅笔能顶起纸板?你又是如何做标记的?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使几何图形纸板*衡的经验。

  四、出示不规则的图形,提出问题,引发拓展活动。

  刚才小朋友们都试了顶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板,知道它们都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点,那这个点就叫做它的中心点,那这个图形能被顶起来吗?请你们下次再试试看吧!

  延伸活动:

  在科学区投放几何图形引导幼儿继续探究顶纸板,探究顶纸板的物体接触面的大小与顶纸板之间的关系。

  大班科学《顶纸板》教案 5

  设计意图

  本活动巧妙运用纸板这一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沿着“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结果讨论”这一线索层层推进,让孩子们通过积极主动地操作,去探索物体*衡这一科学现象。活动由情感激发导入,始终把幼儿探究*惯的养成融入丰富的问题情境中,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催动幼儿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形成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行为*惯。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衡的有益经验。

  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获奖杂技节目《顶碗》VCD,轻音乐《梁祝》。

  2.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粗吸管,纸筒芯,铅笔,易拉罐,彩色纸棒。

  1.幼儿实验记录表人手一份,记号笔,教师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精彩的节目吧。

  播放获奖杂技表演《顶碗》VCD,幼儿观看。

  师生讨论交流:大家看到了什么,杂技演员表演的什么节目,那么多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

  师:杂技演员真有本领。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师:你们的纸板都顶起来了吗?除了用身体来顶纸板,我们也可以用工具来顶一顶纸板,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工具来顶纸板呢?

  幼儿发散讨论。

  小结:我们可以用笔、尺子、杯子等许多东西来把纸板顶起来。

  (评:通过观看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获奖杂技节目,唤醒幼儿已有的顶纸板的活动经验,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二、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圆圆的纸筒芯,请大家试一试,你能用这个小圆筒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吗?

  幼儿第一次实验,自由尝试顶纸板。

  师:你们顶起来了吗?纸筒芯大约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呀?是每一个位置都可以顶起来吗?

  幼儿观察自己顶的位置,与同伴讨论成败原因。

  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

  幼儿再次尝试,找找纸板的中心点。

  师: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神奇的点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

  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教师观察、指导、检查每一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引导幼儿把找准的位置巧妙变成一个成功的笑脸。

  展示幼儿讨论的结果。

  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

  (评:捕捉本次探究活动的关键性问题“怎样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让幼儿带着任务去思考,引导幼儿反复尝试,相互质疑、争论,促使幼儿不断去探索、发现。独具匠心的笑脸增强了孩子们参与探究活动的信心。)

  三、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

  师:请大家猜一猜,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这些材料,哪些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些很难顶起纸板。

  出示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各种材料,幼儿猜想。

  出示教师记录表。

  师:看来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老师这里有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请你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的“?”栏里标上“1”,接下来呢就依次标上“2”“3”“4”,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

  幼儿记录下自己的猜想。

  师:到底用哪种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种材料很难顶起来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在刚才找到的中心点上分别试一试,看看你猜得对不对,再把试的结果在“!”栏里记录下来。

  幼儿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并记录下操作结果。

  展示2~3名幼儿的记录表,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评:猜想、验证和记录交替进行,猜想在前,验证在后,个性化的记录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推动幼儿的探究活动向更高水*发展。)

  四、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师: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材料都试了顶纸板,为什么用易拉罐、纸筒芯这些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而用吸管、铅笔却很难把纸板顶起来呢?

  幼儿结伴讨论、分析,教师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小结:顶的面是**地,而且面越大就越能方便、*稳地顶起纸板。

  (评:通过探索经验的整理、分析,巧妙地揭示出生活中蕴藏的科学原理。)

  五、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呢。瞧,这些五彩棒都为你们准备好了,孩子们,上场吧!

  播放轻音乐《梁祝》,幼儿手持彩棒,在音乐声中进行顶技表演,鼓励幼儿摆出各种身体造型。

  邀请客人老师共同参加,体验师生同场表演的快乐。

  (评:在轻松的氛围中,将探索获得的活动经验进行迁移运用,与同伴分享快乐、分享成功,使幼儿对探索活动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


大班科学《顶纸板》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恐龙》大班科学教案3篇

  一、活动设计意图

  我班赵大川从家里带来两只恐龙,孩子们围在一起,有的用手摸,有的问赵大川:“这是什么龙?”赵大川见小朋友们这么喜欢非常得意,他告诉小朋友这两只恐龙一只叫霸王龙,另一只叫剑龙,这两只恐龙是夜光的,晚上关上灯后它还会发光……幼儿对探究恐龙表现出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第二天,杜彰昕、范傲、潘艺彤、孙程飞带来了恐龙的模型、图书、图片等,老师也搜集了一些vcd片、卡片等,因此我设计了这个科学活动。

  二、活动目标

  (1)体验观察、交流的愉悦,初步形成关心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2)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

  (3)了解恐龙的外形特征和*性以及自然与人的依存关系。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恐龙世界》

  三、活动准备

  充分挖掘各种可利用资源如家庭、社区等,搜集恐龙的活动资料、信息。

  四、活动过程

  (一)开办恐龙俱乐部。

  请幼儿设计恐龙俱乐部展区,将搜集到的有关恐龙的图片、图书、模型、玩具等进行展览,启发幼儿讨论怎样摆放展区,便于其他人参观,讨论中幼儿得出两种摆放方法:一是按资料的种类摆放;二是按恐龙的种类(食草和食肉恐龙)摆放。

  幼儿自由的观察,与同伴交流自己是怎样搜集到这些资料的,并把自己了解的恐龙情况讲给同伴听,体验交流的快感。

  (二)举行恐龙研究会。

  1、启发引导幼儿回答:你知道哪几种恐龙?它长得什么样?你觉得它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它有哪些生活*惯?恐龙生活在什么时候?它们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

  2、恐龙趣味谈。请幼儿讲述自己知道的有关恐龙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3、恐龙之最。观看幼儿带来的恐龙之最vcd片。

  4、讨论:恐龙为什么不见了?启发幼儿可以与生活环境的改变相联系等。

  5、听故事《恐龙为什么会灭绝》,通过故事使幼儿初步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

  (三)表征:我喜欢的恐龙。

  1、画恐龙。为幼儿提供纸笔等材料,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画恐龙,画好后请幼儿讲一讲自己画的恐龙叫什么?长的什么样?

  2、为幼儿提供各种材料如橡皮泥、纸浆、各种纸壳、彩笔、油画棒等,让幼儿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引导幼儿互相合作。画玩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讲评、交流。

  五、活动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搜集有关恐龙的信息,并将搜集到的资料带到幼儿园与老师小朋友一起分享。

  2、回家后与爸爸妈妈合作制作立体恐龙。可利用铁丝、大纸箱、挂历纸、废报纸、木棒等材料进行制作。

  3、思考:恐龙灭绝的原因还有哪些?

  活动反思:

  恐龙是孩子们心中最神奇的一种动物。幼儿对恐龙有了一定的兴趣和认识,所以希望能通过这一活动的学*,不仅能让幼儿了解一些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性等知识,还要让他们将这种探究延续到课外,培养幼儿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恐龙到鸟类的演化过程,并能有条理地介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恐龙到鸟类的演化过程,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恐龙这种动物吗?了解它们吗?课前你们已查阅了许多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1、课件出示各种恐龙和鸟儿的动态画面,说说你知道它们哪些特点。

  2、我们都知道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现在已经灭绝了,然而有谁会想到这种庞然大物会与灵活的鸟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团。

  二、整体感知,回馈预*

  1、自读全文:指名逐段读,想想课文写了什么。(读完后,指名说)

  2、查生字掌握情况:

  (1)读词语竞赛,出示生字词:分小组读、分男女生读。

  (2)猜词语竞赛,出示生字词。

  (3)根据动作选配词语:放映有关恐龙与鸟类的动态画面,认识局部词语,如:(恐龙的)笨重、愚钝……(鸟儿的)轻灵、敏捷、飞翔……

  3、再读课文,说说你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对此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整理筛选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5、班级汇总各小组的问题。

  预设一: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

  预设二:阅读感悟课文写法上的特点。

  三、精读重点,领悟写法

  1、集体研讨预设一: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

  方法:(1)先自由读,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3)汇报:

  ①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和狗一般大小……

  ②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家族……

  ③其中,一些猎食性……像鸟类……

  ④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飞向了蓝天。

  2、集体研讨预设二:阅读感悟课文写法上的特点。(用词准确,生动)

  如,(1)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

  (2)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3、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字词,导入新课

  1、指名带读生字词,听写部分生字。

  2、上节课同学们了解了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并提出了恐龙怎么会飞的疑问。下面,我们来认真阅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理清课文内容

  1、学*第1自然段:

  (1)自读第1自然段,画出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二者毫不相干。

  (2)“毫不相干”是什么意思?“二者”指谁?归纳二者在外形、*性方面的不同。

  (3)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思考:为了给人类的假想找到依据,中外科学家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它们分别有什么样的发现?

  2、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中外科学家的不同发现,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1)出示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2)“点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点睛之笔”呢?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科学家在钻研过程中的心情。

  三、学*第3、4自然段

  1、轻声自读这一部分,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多读几遍,并说说这部分介绍的是什么。(介绍的是亿万年前恐龙的庞大家族)

  2、指名读第3、4自然段,小组讨论:陆地上的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类飞向蓝天的?

  3、完成表格:

  时间繁衍生息的情况各自的特点作者说明的角度两亿四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支撑整个身体生活*性上数千万年后庞大家族有些两足奔跑、有些四足行走;有些身长几十米……身体形态、性情上庞大家族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体态、生活*性、体表变化上。

  4、在作者描写的内容中,哪一支描写最具体?这样具体的描写有什么好处?

  理解:“一支”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

  “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

  5、在这个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天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6、再读全文,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7、班上交流:有条理地说一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8、练*背诵猎食性恐龙演变成鸟类的过程。

  四、学*第5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

  (1)这一段有几句话?哪句话体现了这一段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2)“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这句话包括哪些信息?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小结积累

  1、在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文有许多语句的意思表达得很准确,请你找一找、读一读,如: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2、将这样的语句誊写在积累本上。

  [教学板书]

  6、飞向蓝天的恐龙

  两亿四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许多年后亿万年前

  第一种恐龙庞大家族恐龙中的一支飞向蓝天

  [教学反思]

  本文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发现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在证实假说的过程中,同时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溢着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这篇课文语言准确生动,内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因此,在学生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绘的情景,展开丰富的、合乎情理的想象,融入自身了解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采用质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树立探究意识,培养学生钻研科学的精神。7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目标】

  1、了解恐龙的生活*性,认识草食恐龙和肉食恐龙的特征。

  2、学*按恐龙的食性给恐龙分类尝试根据恐龙的外形来判断恐龙的食性并进行分类。

  3、激发幼儿对恐龙的探索欲。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ppt课件-食草恐龙和食肉恐龙

  2、各种恐龙卡片,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幼儿介绍自己的收集资料

  1、幼儿根据自己收集的关于恐龙食性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的调查情况。

  要求说清楚恐龙的名称

  2、教师小结;恐龙分为肉食恐龙和素食恐龙两大类。

  肉食恐龙中最有名的是霸王龙,此外还有跃龙、恐爪龙、永川龙等。

  大型的肉食龙的主要捕猎对象是大型的植食恐龙,例如梁龙、雷龙、马门溪龙、鸭嘴龙等。

  二、按照食性给恐龙分类

  1、按照恐龙的'食性对自己熟悉的恐龙进行分类恐龙喜欢吃什么呢?

  那哪些恐龙喜欢吃肉哪些恐龙喜欢吃草呢?

  (引导幼儿按照食性分类贴在大记录表上。)

  2、师幼讨论幼儿的分类情况。

  三、探索恐龙外形与食性关系。

  1、食肉恐龙和食草恐龙看上去有哪些不一样的特征呢?

  2、引导幼儿观察肉食恐龙、草食恐龙的牙齿、脖子、体型的不同,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

  启发幼儿思考食性和外形的关系,比如为什么肉食恐龙的牙齿很锋利,为什么草食恐龙的脖子很长。

  3、根据初步了解的肉食恐龙和草食恐龙典型特征,给挂图中的恐龙分类

  4、小朋友知道肉食恐龙与草食恐龙生活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吗?

  小结;几亿年前的地球上拥有一个完整的大陆,恐龙可以自在地四处漫游,

  因此它们几乎遍布地球陆地上的各个角落。

  5、观察恐龙图片

  判断图中的恐龙是肉食恐龙还是草是恐龙。

  【活动延伸】

  问题:草食恐龙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呢?


大班科学《顶纸板》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菁华3篇)

  设计意图:

  前一次活动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到户外寻找了找蚂蚁,把好吃的饼干喂给蚂蚁吃。在喂食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蚂蚁的一些特性,他们纷纷叫道:“老师,刚开始的时候会有一只蚂蚁来搬饼干,如果它搬不动的话它就会去再叫一些蚂蚁来一起搬。”“老师,我和浩浩喂的地方不同,蚂蚁也不同,不是同一窝的。”“老师,大的蚂蚁搬食物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是自己一个人搬的。”……

  后来的几天,在户外游玩时,总会有一些小朋友聚集在一起观察蚂蚁,喂食蚂蚁,与蚂蚁嬉戏……

  看到孩子们对蚂蚁的热情,教师觉得是一个可以生成活动的机会。小小的蚂蚁,教育契机却是很大。喂食蚂蚁,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但是当教师将记录纸交予孩子时,孩子的主动探索意识逐渐形成,他们能在记录中尝试通过记录探索奥秘的方法,他们能在记录中了解蚂蚁的更多一些特性。教师此次预设的目的不是想让孩子更多的了解蚂蚁的特性,而是希望孩子在这次的活动过程中,能主动探索、运用记录的方法学会探索。

  本次活动,教师设想了3个环节,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在逐步了解蚂蚁觅食特性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记录发现秘密。

  活动目标:

  1、喂食蚂蚁,尝试运用记录的方法,发现蚂蚁觅食的特性。

  2、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果糖、糖果、饼干、果奶和其他幼儿喜欢吃的东西;

  2、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为幼儿分组,布置任务。

  师:最*小朋友们对蚂蚁都比较感兴趣,常常把自己的饼干喂给小蚂蚁们吃,那你们知道蚂蚁最爱吃什么吗?(根据回答答案一样的小朋友分组)

  提出记录要求:现在请每一组小朋友,拿好你们认为蚂蚁最爱吃的食物,等一下去找一个蚂蚁多的地方去喂给蚂蚁吃,当过了5分钟后,请你们记录一下,你们的食物大概有多少只蚂蚁来搬回家。

  二、幼儿观察与记录

  教师在幼儿观察的过程中,穿插引导幼儿观察:

  在户外的地上放一些蚂蚁爱吃的东西,等蚂蚁找来同伴搬运食物时,它们会慢慢排成一条线。试着用手指擦一下那条路线,看看蚂蚁会不会找到原来的路;再试着将擦的范围扩大,看看蚂蚁过多久才能找到原来的路或者是否会找另外的路走。

  对于喂食糖的小朋友提出要求:在纸上用果糖画出简单的图形,到户外把这张纸放在蚂蚁常常走过的地方,过一会看看蚂蚁会做什么,它们是否会绕着果糖排出图形。

  三、交流观察的心得

  请幼儿们交流自己记录的结果,统计在大黑板上,得出蚂蚁最爱吃的食物表。

  请幼儿上来介绍一下,自己在喂食蚂蚁的过程中发现的趣事、异事。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自主探索、讨论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性。

  2、在活动中体会蚂蚁团结协作的精神。

  3、尝试表现蚂蚁王国中有趣的生活情景。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范画一张(上面有用白色油画棒画的蚂蚁),自制魔术棒一支(在水粉笔的另一头贴上一颗星星)。

  2、每组一张白纸,油画棒人手一份。

  3、蚂蚁图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引题激趣。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它就藏在这张白纸上,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现在杨老师就把它变出来好吗?(变出小蚂蚁)

  2、哦!原来我们的新朋友是蚂蚁,请小朋友看看蚂蚁是什么样的?

  二、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

  1、师:请小朋友来说一说蚂蚁是什么样子的?

  2、蚂蚁的身体有几部分?那三部分?(肯定幼儿的描述,同时给出科学的名称---头、胸、腹三部分)

  3、蚂蚁的头上长了什么?(一对触角、眼睛、嘴巴)

  4、蚂蚁有几条腿?长在哪里?(请幼儿点数)

  小结:原来小蚂蚁由头、胸、腹组成,头上长着一对触角,一双眼睛和嘴巴,身体上长着六条腿。

  5、师:小蚂有不同的颜色,你们见过什么颜色的蚂蚁呢?(棕色、黑色、白色)

  三、了解蚂蚁生活*性。

  1、蚂蚁的食性

  师:原来蚂蚁有不同的颜色,你们知道小蚂蚁喜欢吃什么吗?(幼儿回答)

  (只要能吃的它都吃)

  2、触角的作用

  有一天,有一只小蚂蚁出去找吃的,它刚出去没多远就找到一块大蛋糕,可是这块蛋糕比蚂蚁大,它怎么也搬不动。!!它想请它是好朋友来帮忙,可是蚂蚁又会说话,哪它会怎样告诉它的好朋友它需要帮助呢?(用触角)

  3、蚂蚁如何找到回家的路?

  蚂蚁请来了朋友帮忙一起把这块蛋糕搬回去,“一二、一二。。。。咦!家往哪里走了,小蚂蚁不知道回家的路怎么走了,你们想想它们怎样才能找到自己和的家呢?(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哦!蚂蚁有特殊的本领,每次蚂蚁离开自己的洞穴去外面找食物的时候,它就会释放一种气体叫“信息素”,所以不管蚂蚁离开自己家多远,都会跟着这个气味找到自己的家。

  4、蚂蚁的家

  (1)师:蚂蚁闻着气味回到了自己的家,我们一起来看看蚂蚁的家在哪里?它是家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

  (2)蚂蚁是一个人住呢?还是很多人住?(群居)蚂蚁喜欢群居,它们的家会有什么样的建筑(育婴室、国王的宫殿、储藏室 、休息室等等)

  5、蚂蚁的分工

  蚂蚁的家真大呀!那你们知道蚂蚁的家里都有谁吗?它们分别是做什么的!(分别引出母蚁、父蚁、工蚁、兵蚁)

  母蚁(蚁后):蚂蚁家族中体形最大的,蚁后原先有翅膀,生完蚁宝宝后它的翅膀就会脱落。

  父蚁(雄蚁):它有翅膀,它的工作是等待飞行,和母蚁繁衍。

  工蚁:负责找寻食物,照顾蚁宝宝。

  兵蚁:负责保护蚂蚁家,防止敌人来侵入它们。

  小结:原来蚂蚁的家是一个大家庭,人们都喜欢叫它“蚂蚁王国”。

  四、蚂蚁王国。

  蚂蚁王国里真热闹呀!现在请小朋友们也来设计一个热闹的蚂蚁王国好吗?

  1、交待绘画步骤。

  2、幼儿作画。

  活动目标:

  1、知道蚂蚁是群居动物,了解蚂蚁的家庭成员以及分工合作的生活。

  2、对蚂蚁的家庭分工合作现象感兴趣。

  3、能分辨出蚂蚁会吃的食物。

  活动准备:

  视频、幻灯片

  活动重难点:

  知道不同的蚂蚁有不同的分工。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主角,激发幼儿兴趣。

  1、师:今天我请来了一群神秘的小客人。老师讲一个谜语,宝贝们猜一猜它们是谁。

  谜语:它有一对触角,个子不大,能量不小,能搬粮食,会打地道。

  幼儿回答:蚂蚁。

  2、师:你们都见过蚂蚁吗?你见过的蚂蚁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展示蚂蚁身体结构图,给幼儿介绍。

  3、师:你们见过的蚂蚁是什么颜色的?小结:我们见过蚂蚁大多数都是黑色的,其实有很多种颜色的蚂蚁,是因为那几种颜色的蚂蚁很少,我们就没有看到过。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都有些什么颜色的蚂蚁。

  二、播放视频,引出课题,大体了解蚂蚁的生活和分工。

  1、师:我们熟悉了蚂蚁是什么样子之后,让我们来看看小客人在做什么。播放视频至搬箱子之前。

  2、师:宝贝们,蚂蚁一家在做什么呀?

  你们猜他们把食物搬去哪里?

  你们见过蚂蚁的家么?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它们去蚂蚁的家参观一下。

  继续播放视频至结束。

  三、通过关于蚂蚁工作的提问,引出蚂蚁的分类。展示课件,让小朋友了解和认识蚂蚁的分类。

  1、师提问:宝贝们,蚂蚁家里的蚂蚁多不多,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吗?因为它们是群居动物。那你们看见蚂蚁在做哪些事情?

  幼儿回答:蚂蚁做的不同事情。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结合课件讲解蚂蚁的分类。

  兵蚁:负责警戒及保护其他成员。

  工蚁:主要劳动者,搬运食物和养育小宝宝。

  蚁后:负责生育小宝宝,是蚂蚁妈妈。

  雄蚁:负责生育小宝宝,是蚂蚁爸爸。

  四、对幼儿提问加深他们对这几种蚂蚁的认识。


大班科学《顶纸板》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大班科学教案花教案 (菁华3篇)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品品、听听、玩玩了解花的用途。

  2.创造性地设计花的礼物,使幼儿进一步萌发爱花、护花的意识。

  3.探索、发现生活中花的多样性及特征。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1、场地布置(花仙子的花园)

  2、金银花露、玫瑰花茶、菊花茶、桂花糕、蜂蜜、花卉精油、熏香用品、干花袋、花朵装饰品、春姑娘图片、花朵头箍、纸、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环境,感知花的美

  1.带入场地:今天我们去花仙子的花园玩,好吗?

  2.观察环境:你们觉得花仙子的花园怎么样?为什么漂亮?看见花你感到怎么样?

  二、观察、品尝、发现、感知花的用途

  1.出示花的礼物:花仙子还为我们准备了许多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2.幼儿观察、品尝花的礼物

  (1)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礼物吗?它是怎么用的?

  (2)教师和幼儿一起说说、尝尝、戴戴、喝喝、用用花的礼物。

  3.逐个提问:这是什么?可以用来做什么?

  4.小结花的用途提问:花还可以做什么?

  (1)做药

  (2)可以吃

  (3)泡茶喝

  (4)用花做好看的装饰品。

  (5)清香空气

  (6)可以美容……

  三、创造花的艺术品

  1.观察花仙子的花朵头箍:花仙子的礼物你喜欢吗?我也用送点礼物给花仙子。我的头箍是用什么做的?

  2.提出创造的要求:你想不想用花做礼物送给别人?后面老师准备了纸笔,请你们把自己想做的花的礼物画下来。等下说给大家听,你做了什么花的礼物,准备送给谁。

  3.幼儿绘画:花的礼物

  4.幼儿描述自己的创造。

  四、情感激发你觉得花的用处多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花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磁铁能吸铁的特性。

  2、激发幼儿对磁铁吸铁现象的探索兴趣,发展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活动中能初步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知道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

  4、在探索中感受科学活动的乐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小篮子、一块磁铁;积木、积塑、螺丝帽、钥匙、回形针、硬币、纸张、布条、茶杯等物品。

  2、带有磁铁的文具盒、书包等实物及一些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寻宝"导入活动。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寻宝,但是去寻宝时我们小朋友都要带上一样东西才能寻到,我们看看我们要带什么东西进去?(教师出示磁铁)。磁铁有什么用呢?人幼儿自由说说。

  2、现在小朋友们可以拿着磁铁进去玩了?你们看看会发生什么事?老师巡回指导。师:小朋友看看为什么磁铁吸不住这个东西啊?幼:因为它是木头的。师:朋友聪明,那你们看看磁铁为什么又不能吸住这个东西呢?幼:因为它是塑料的师:小朋友,你们玩好了吗?现在时间到了,你们去找个位子坐下来,老师请小朋友说一说刚才磁铁都吸了什么东西啊?幼:有钉子,有夹子,有瓶盖,有别针。

  师:哇!磁铁的本领可真大啊!磁铁吸了这么多东西?那你们看看磁铁吸得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啊?幼:他们都是铁做的。教师小结:原来磁铁可以吸住铁的东西。

  二、儿动手操作,发现磁铁隔物吸铁的特性师:现在老师再请你们来玩一个游戏,现在每个小朋友一个人拿一个纸板,把磁铁上面的东西拿下来放在纸板里,你们再玩玩看会发生什么事?师:小朋友,你们说说看为什么这些东西在纸板上动起来啊?幼:因为纸板下面有磁铁。老师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告诉你们磁铁还有一个秘密就是它还可以隔着物体吸铁,但是这些物体不能太厚 。

  三、创设情境,让幼儿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用途1、刚才老师不小心把很多的别针掉进了这些沙子里,你们能不能帮助老师想想办法捡起来啊?但是用手捡太麻烦了,你们有没有更好地办法啊?师:刚才我们刚刚学过了一个磁铁的特点,你们可以不可以利用磁铁来把老师的别针捡起来啊!谁来试试?啊!原来真的可以啊!

  2、原来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方便啊!那我们再来看看磁铁还有什么用处?教师出示铅笔盒,背包,磁性玩具 和图片引导幼儿观看了解。

  四、活动结束刚才我们知道了磁铁有这么多的本领,回家后河爸爸妈妈再找一找磁铁还有什么本领好不好?

  活动目标:

  1、了解向日葵的生长过程,对植物生长变化感兴趣。

  2、观察感知向日葵的形状、色彩、大小等特征,了解向日葵种子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3、对身边的动植物感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初步的按变化排序经验。了解*时吃的葵花籽是向日葵的种子。

  2、物质准备:有关向日葵的视频3、教育挂图《领域活动、科学、向日葵》

  活动过程:

  一、以猜谜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谜语:身体长又长,开花黄又黄,脸蛋像太阳,籽香又香。(谜底:向日葵)

  二、引导幼儿观看多媒体图片(用葵花籽制作的食品和工艺品等)引导语:看看这些是什么?你见过吗?猜一猜这些食品和工艺品都是用什么做出来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引导幼儿观看有关向日葵的视频,了解向日葵的生长过程。

  1、出示教育挂图《向日葵》,引导幼儿了解向日葵的形状、色彩和朝阳的特性。

  2、出示《向日葵的生长过程》,引导幼儿了解向日葵的'生长过程。

  A、引导语:请小朋友仔细看看,你认为这些图怎样排列更合适,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讨论一下。

  B、提问: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向日葵是怎样长大的呢?

  四、品尝用向日葵种子制作的食品,感知向日葵与人们的关系。

  1、引导语:你们尝过葵花籽吗?好吃吗?

  2、幼儿与教师一起品尝用葵花子制作的食品,边品尝边交流食品的味道。

  3、讨论:向日葵种子做得食品可以吃,向日葵的种子还能做什么?


大班科学《顶纸板》教案 (菁华3篇)(扩展7)

——水大班科学教案 (菁华3篇)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的变化,知道水遇热会变成水蒸气,遇冷会结冰。

  2.那用语言表达自己观察到的水的'三态变化。

  3.用多种感觉和体验水的变化的有趣和好奇。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电热水壶一个、2人一块冰

  活动过程:

  小实验:水→蒸气:在孩子共同关注下,观察烧开水,水和蒸气互变现象,看看电热水壶口往外冒气时,把一个盘子放在壶口上会发生什么现象,观察蒸气凝成的小水珠。蒸气→水:看看盘子上有什么,小朋友可以把手掌触摸蒸气感受手的潮湿。

  让孩子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冰块,感知冰的特性,说一说冰块放在手心有什么感觉,你能拿冰块多久,看看冰块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小朋友很喜欢冰块,这些冰块被小朋友玩到融化了,你们回家可以做许多式样的冰块:彩色冰块、豆豆冰块、模型冰块……

  活动延伸:

  孩子非常喜爱冰棍,由此引导孩子去探索冰凝固和冰融化的奥秘,既能染孩子进一步了解、感知冰的特征,有能满足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家园互动。

  小朋友回家做冰块玩。

  活动过程的对话:

  孩子们看到老师准备电热水壶,又打了水,都围起来看。

  荣一郎说:“水是软软的。”小实验开始了,插电加热,很快水开了。 陈新说:“水壶唱歌了。” 张俊骞说:“水壶的嘴巴冒气了”。

  老师说:“水壶的嘴巴冒气了,这个现象我们叫它什么?”

  有小朋友说冒烟、

  有小朋友说烧开水,

  蓝钧说是小乌龟,与水联系上了。

  思考过程的观察记录

  黄劲说:“水蒸气。”在孩子共同关注下,观察烧开水,水和蒸气互变现象,看看电热水壶口往外冒气时。黄晨把手放进蒸气上:“我的手湿湿的。”

  有几个小朋友好奇也来试试,老师把一个盘子放在壶口上发生什么现象?看看盘子上有什么,盘里有许多水珠。小朋友可以把手掌触摸蒸气,感受水的变化。老师打开窗,水蒸气出去了,去哪儿?变成什么?有小朋友说,找它的好朋友玩。只要黄劲说到天空变成白云了。

  潘子健说怎么会变成冰呢?

  感受冰块的冰冷:

  孩子每2人一块冰,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冰块,感知冰的特性,说一说冰块放在手心有什么感觉,你能拿冰块多久,小手冻得受不了,一个个做鬼脸。

  看看冰块变化?慢慢地融化了。老师告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冰在0度凝固,温度升高了冰块会融化的。陈炫昊玩冰块后,手冰凉的,调皮的故意去摸摸老师的手,看到老师被冻吃惊的样子,觉的他自己胜利了。小朋友很喜欢冰块,这些冰块被小朋友玩到融化成水了,还依依不舍。

  怎么会变成冰呢?请大家回去放水到一个容器内,放进冰箱里,一段时间,就做成冰块了。

  评价:孩子非常喜爱冰棍,由此引导孩子去探索冰凝固和冰融化的奥秘,既能让孩子进一步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过程,用多种感觉和体验水和蒸气互变的有趣过程,又感知冰的特征,又能满足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家园互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水、了解水,知道水的重要性。

  2、让幼儿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

  3、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探索和求知欲。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多媒体、海绵若干、水桶、透明器皿、冰块、桌子、金属(小钥匙)、小花洒、木块

  【活动难点】:

  孩子们对雨水的形成过程的理解,对此教师除了有简明的叙述讲解以外,还会利用道具进行简单的演示,形象地解释雨水形成的循环过程。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组织幼儿轻松愉快地入场坐好。(音乐)

  2、(播放雷电声→雨声)利用多媒体等道具营造夏天雷电雨时的氛围,通过声音刺激幼儿的听觉感受。

  3、教师提问:刚刚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会想到什么?(引导幼儿说出打雷闪电的声音、下雨的声音)

  (二)基础部分

  1、教师提问:

  你听过的雨声是怎样的呢?(霹雳啪啦、滴答滴答)你们知道,雨水是怎么来的吗?想知道吗?

  2、水的形成--观察图片(雨水形成循环图)教师用语:请小朋友们一起安静地、认真地观察这幅图,答案就在里面。

  教师提问: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给小朋友自主观察与思考的时间,鼓励小朋友动脑筋、积极发言)。

  教师解说:雨水是这样形成的-太阳热烈的照射,地上的水受热变成了水蒸气,飘到了高空中遇到冷的空气变成了很多小水滴,水滴聚集在一起变成我们看见的云朵,当云朵里的小水滴越积越多,承受不了重量,就从天空中掉落下来,这就是我们看见的雨啦!你们看,就像这样

  (1)解说:把海绵当做云朵,当云朵里的水分不多时,还很轻(让幼儿感受海绵的重量)太阳照射下的空气中充满水分;

  (2)给海绵注入水分,解说:当云朵中的水分聚集得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太重,于是从天上落下来,这就是雨了。小朋友,明白了吗?

  (3)请个别小朋友体验。

  3、水的形态--冰(1)教师用语:小朋友,水除了有液体、气体的形态,还有其它形态,是什么呢?(摇动装有冰块的盒子,引起小朋友的好奇心与思考,引导幼儿说出"冰")(2)请小朋友摸一摸冰块,说出感觉。(冷冷的)(3)教师用语:水一经冷冻,就变成"冰"的状态了。

  (4)提出问题:冰又怎么变成水的呢?(准备水的三态,让孩子观察与思考)

  4、水的作用教师引导:水这么奇妙,它有什么用呢?(喝、清洁、游戏等等)与幼儿谈话,适当利用语言和图片引导幼儿说出:水可以;可以用水。让幼儿自主思考,作出经验谈,知道水的用处很多,我们都需要水。

  教师提问:小朋友,如果没有了水会怎样呢?

  引导幼儿说出没有水,生物都不能生存了,水非常重要。我们要珍惜水资源,不浪费水,可以怎么做呢?(水龙头关紧、洗菜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或者洗完衣服的水可以拖地等等)

  (三)结束部分

  1、水的游戏操作游戏准备:准备三个透明水罐、水、海绵、乒乓球三个游戏玩法:把小朋友*均分成三组,在规定的时间内(音乐控制)让每组幼儿轮流以接力的方式,用海绵吸水灌进透明水罐里,看哪组收集的水最多,乒乓球浮起最高为胜。(教师示范一次)

  2、小结与提问水的用处可真多,水除了可以喝,可以用来清洁,还可以玩游戏呢!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小朋友,请看清楚--演示:把金属钥匙和木头放进装有水的透明罐中,三种物体形成对比(浮、沉)。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探索:为什么乒乓球和木块会浮在水面上,而钥匙却沉下去了呢?还有什么是能浮在水上的呢?请小朋友回家后,自己去寻找一个完整的答案,回来告诉老师。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 :幼儿通过实验操作,感知油和水混合在一起后出现的分离现象。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活动,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萌发对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懂得油和水的比重不同,能用正确的方式记录下来;

  2、幼儿能正确地操作实验,并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活动准备

  1、水、花生油、毛巾、搅棒、瓷碟子、抹布,白板笔、贴有黄蓝两种标记的透明杯子若干、

  2、实验记录单、记录笔、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

  观看魔术表演,激发幼儿学*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变个魔术,一定要睁大眼睛仔细看哦!

  首先拿出了瓷碟子,老师用一支“神奇的笔”在碟子上作画,老师边作画边说(小小黑豆水中游,细长尾巴圆圆头)幼儿猜出什么。教师继续添画两到三个蝌蚪。画好后往碟子中倒水,小蝌蚪从碟子中分离漂游起来。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小蝌蚪为什么会从水中漂游起来呢?老师带着小朋友一起去揭秘吧!

  二、实验操作。

  一、出示实验材料和教具,幼儿大胆猜测。

  1、出示水和油,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和猜测之后,从颜色和气味中得出结论:

  水是无色、无味、透明、流动的液体。

  油是有色、有味、流动的液体。

  2、出示油和水,让幼儿自由猜想。如果把这两种流动的液体混合在一起后,会发生什么现象,油在水的什么位置?教师出示教具,幼儿大胆猜测,教师记录幼儿猜测结果。

  油在水面上 油在水的下面 油在水的中间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实验。

  1、教师介绍操作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