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2-03 00:00:00 教案

氓教案1

  一、教学目标 :

  1、学*《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诗歌知识

  1、诗歌起源: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2、简介《诗经》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

  按音乐内容分:

  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 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B、雅:宫廷乐曲,

  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

  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4)诗经的表现手法: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赋比兴:六义)

  (5)形式特点:

  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

  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

  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三、朗读诗歌

  四、疏通字词

  1、正音

  氓 愆 垣 载 筮 咎 陨 隰

  2、多音字

  渐 jian(1)浸湿(渐染)流入(东渐于海)

  靡mi(3)倒下(望旗旗靡)mi(2)奢侈(奢靡)

  载zai(4)一边一边(载歌载舞)装载 充满(怨声载道)

  zai(3)一年半载 记载刊载登载

  3、通假字

  匪:非 于:吁 说:脱 泮:畔

  五、理顺思路

  1、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

  叙事诗 第一人称 对比

  用第一人称“我”回忆追述婚恋生活。

  2、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

  恋爱(第一二章) 婚变(三至五章) 决绝(六章)

  六、学*“恋爱”部分

  1、重点字词

  2、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氓:求--怒--卜--娶

  我:送--劝--盼--嫁

  3、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 真诚热烈

  氓:急躁 任性 (没有男子汉的胸怀,不大度)热情 向往

  明确:第二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可见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诚。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尔卜”句,神灵显示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4、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热情、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七、 学*“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3)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4)结合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集体朗读这部分。

  八、学*“决绝”部分(六章)

  ⑴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⑵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九、 从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十、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二: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氓教案2

  教学目标

  1、 学*《诗经》的有关常识。

  2、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 《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 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 《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六、背诵本诗

氓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经的句式、体制、手法等常识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 从叙述的角度入手,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3、 培养学生自主学*,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感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女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体察诗歌对个人追求与命运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思考人物命运。

  难点:解读、思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相关幻灯片

  学生: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大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日月星辰,面对山川草木;面对家园和土地,面对人际和生活。每一个人都会有一段酸甜苦辣的心路历程,一旦这样的心路被记录,即使多么*凡,即使经历几千年,当我们重读它,也许依然让人心潮澎湃。今天我们就来学*《卫风?氓》,去体验一个*凡的女主人公的那段人生追求的心路之旅。

  二:感受课文

  1、 在预*的基础上重新感知,学生齐读课文。

  2、 在感知的条件下,理解诗歌内容,让学生说课文大意。

  3、 整合内容:

  (1)要求学生找出一行诗句,概括本节诗的内容。

  师生明确:第一节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节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节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节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节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节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的内容:

  例如: 第一节 许婚

  第二节 迎娶

  第三节 劝诫

  第四节 控诉

  第五节 伤自反省

  第六节 决绝

  三:对话作品

  1、 教师切入

  本文以女主人公为线索,以第一人称叙说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作为悲剧的弱者的她,我想在我们富有同情心的同学们中,必将激起一番感想。现在,老师要问的是,什么造成女主人公的这种命运,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 学生讨论、准备、发言。

  3、 在交流对话中,教师可视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如

  ① 追察女主人公的历程(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② 追察男主人公的行为目的(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③从女主人公追求理想的行为(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行为对命运影响。

  ④从性格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人的命运。

  ⑤从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人的命运结局。

  ⑥从女主人公识人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⑦从容貌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容貌对人的影响。

  ⑧从经济变化对女性的影响,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在思考人的命运,同时可引导学生适当联系生活、历史等相关内容)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略)。

  背景资料《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5)《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氓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氓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氓》的优秀教案3篇

《氓》的优秀教案1

  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背诵、默写《氓》。

  2、掌握《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体会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变化,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一)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歌谣,富有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宫廷乐歌,分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风雅、颂三种诗歌体制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称为“《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写作背景

  春秋以前,原始的*等观念仍残存于人们头脑中,社会的不*等现象相对后来社会较少。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等的社会现象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作品通过一位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三)《诗经》名句

  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2、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5、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

  二、学*过程

  任务一:诗情深处是故事

  任务设计:

  请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梳理行文脉络。

  行文脉络:

  第一章写了相识与允婚,第二章相思与成婚,第三章相爱与新婚,第四章写遭弃与离婚,第五章忆苦自伤,第六章表明情断义绝,展现了女主人公曲折的人生经历。

  小结:《氓》以一个弃妇口吻讲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展示了她从情意绵绵到悲伤无助,再到激愤决绝的心路历程,体会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变化,但面对不幸婚姻她又清醒倔强刚强,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任务二:赏析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任务设计:

  1、诵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谈谈女主人公和氓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探究总结:

  女主人公(弃妇形象)

  一二章面对男子的追求,热烈回应,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子无良媒”遵守婚嫁礼法,表现出端庄的一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好言劝慰男子,温柔善良体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涕泣言笑,沉醉爱情,热情纯真;“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不乏警觉,自我反思,聪明伶俐;“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说明她勤劳持家;“亦已焉哉”的呼喊,更表现出她倔强刚强的一面。

  氓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为了追求爱情,可以置生意于不顾,表现出对爱情执着的一面;“将子无怒”急于成婚,至于发怒,表现出急躁的性格特征;“二三其德”,又表现出他品德的败坏;“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婚后的暴躁,婚前的热烈,婚后的离弃,两相对照,则揭示了他的虚伪自私。

  总之,氓是个性情狂暴、违背诺言、始爱终弃、不负责任、自私的负心汉。

  2、活动设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想对女主人公和氓说……、

  学生自由发言。

  3、探究《氓》中造成女子婚姻悲剧和痛苦的原因有哪些?

  个人原因:

  ①氓的三心二意,不负责任。文中说“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怨恨的正是自己甘心贫困,辛苦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

  ②女子在经济上政治上处于附属地位。她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③性格悲剧。在男权社会中,女子在婚前行为草率,她与氓的恋爱缺乏牢固的思想基础,对氓的人品认识不足,认人不清导致的悲剧。

  社会的原因:

  这一婚姻悲剧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娘家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任务三:感受艺术特色

  任务设计

  1、三四章运用哪种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运用比兴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比兴手法。

  表达效果:

  ①内容上,比兴句的运用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用女子熟悉的桑树作比,富于生活气息,同时暗示了她的勤劳。

  ②结构上,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叙事的*铺直叙;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起了暗示和过渡作用。

  具体分析:

  内容上:

  ①用比兴句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容颜的润泽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子和氓之间情意正浓之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比喻女子容颜衰老,如同两人感情枯竭之时。

  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子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结构上: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铺直叙,一览无余;

  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到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2、淇水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①贯穿全诗,展现了情节的发展。三次写到淇水,显示了女主人公生活经历的三个阶段。“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恋爱中的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是婚变时的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女主人公清醒时的淇水。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的变化。

  ②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三次写淇水,也为我们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感情轨迹。女主人公送氓过河,淇水和缓,暗示了两人情意绵绵、依依惜别之情。而婚变时的“淇水汤汤”,暗示了女主人公心中无尽的悔恨甚至愤怒;“渐车帷裳”则暗示了女主人公暗自落泪,伤心断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当所有的誓言成空,还有什么可留恋的?淇水以其无声的浸润让她在痛楚中走向决绝。

  ③前后照应,使叙事更加紧凑。这首诗以淇水为背景,开头、中间、结尾都提到了淇水,每一次提到都代表着主人公爱情婚恋生活的某个阶段,正好对应了全文的“恋爱一婚变一决绝”的情节线索。这样就在结构上做到了前后照应,使叙事更加紧凑。

  三、总结

  《氓》通过描写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婚姻破裂的经过,塑造了一个性格直爽、温柔、勤劳、坚强的女子的形象和一个用情不专、性情暴躁的负心汉的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愿望,揭示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命运。

  四、作业

  背诵默写《氓》

《氓》的优秀教案2

  《氓》教案

  一、教学目标 :

  1、学*《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诗歌知识

  1、诗歌起源: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2、简介《诗经》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

  按音乐内容分:

  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 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B、雅:宫廷乐曲,

  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

  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4)诗经的表现手法: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赋比兴:六义)

  (5)形式特点:

  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

  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

  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三、朗读诗歌

  四、疏通字词

  1、正音

  氓 愆 垣 载 筮 咎 陨 隰

  2、多音字

  渐 jian(1)浸湿(渐染)流入(东渐于海)

  将qiang(1)愿,请(将进酒)

  靡mi(3)倒下(望旗旗靡)mi(2)奢侈(奢靡)

  载zai(4)一边一边(载歌载舞)装载 充满(怨声载道)

  zai(3)一年半载 记载刊载登载

  3、通假字

  匪:非 于:吁 说:脱 泮:畔

  五、理顺思路

  1、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

  叙事诗 第一人称 对比

  用第一人称“我”回忆追述婚恋生活。

  2、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

  恋爱(第一二章) 婚变(三至五章) 决绝(六章)

  六、学*“恋爱”部分

  1、重点字词

  2、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氓:求——怒——卜——娶

  我:送——劝——盼——嫁

  3、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 真诚热烈

  氓:急躁 任性 (没有男子汉的胸怀,不大度)热情 向往

  明确:第二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可见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诚。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尔卜”句,神灵显示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4、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热情、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七、 学*“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3)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4)结合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集体朗读这部分。

  八、学*“决绝”部分(六章)

  ⑴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⑵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九、 从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十、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二: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氓》的优秀教案3

  【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掌握《氓》的故事情节及《采薇》中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学*诗中的重章叠唱的章法,感受其效果。

  【学*重点】:

  1、理解《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效果。

  2、学*《采薇》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难点】:

  1、熟读两首诗,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

  《诗经》是*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学*过程:

  一、自主预*

  1、注音并解释:

  氓()淇水()愆期()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

  于嗟鸠兮()()

  其黄而陨()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来即我谋()

  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渐车帷裳()()

  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抱布贸丝()

  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

  2、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今义:)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今义:)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今义:)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今义:)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今义:)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今义:)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今义:)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今义:)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今义:)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

  (1)三岁食贫()(2)士贰其行()

  (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

  4、有感情朗读

  古典诗歌的鉴赏首要的是学会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点;还要读出诗歌情感,读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

  (1)读出节奏古典诗歌节奏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式样四言语句多为“二二”节拍,而“五言诗”节拍则多变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

  (2)读出韵律诗歌语句的*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韵律,时只要

  加以体会就要感觉到重音、轻音的选择也是读出韵律的重要手段判断轻、重音的基本标准是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达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诗句就应该重读,反之则轻读一句中关键的字词重读语速的选择同样是读出韵律的关系,情绪激昂处则势如破竹、一贯而下,情绪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出几分哀婉

  (3)读出情调一篇诗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扬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艺术美

  5、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分别讲述《氓》的内容,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二、整体理解原文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4、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5、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三、合作探究

  1.《氓》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

  四、课堂达标与迁移

  1、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可以写给氓或女子)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氓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氓语文教案 (菁华3篇)

氓语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学*《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诗歌知识

  1、诗歌起源: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2、简介《诗经》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

  按音乐内容分:

  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B、雅:宫廷乐曲,

  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

  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4)诗经的表现手法: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赋比兴:六义)

  (5)形式特点:

  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

  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

  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三、朗读诗歌

  四、疏通字词

  1、正音

  氓愆垣载筮咎陨隰

  2、多音字

  渐jian(1)浸湿(渐染)流入(东渐于海)

  靡mi(3)倒下(望旗旗靡)mi(2)奢侈(奢靡)

  载zai(4)一边一边(载歌载舞)装载充满(怨声载道)

  zai(3)一年半载记载刊载登载

  3、通假字

  匪:非于:吁说:脱泮:畔

  五、理顺思路

  1、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

  叙事诗第一人称对比

  用第一人称“我”回忆追述婚恋生活。

  2、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

  恋爱(第一二章)婚变(三至五章)决绝(六章)

  六、学*“恋爱”部分

  1、重点字词

  2、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氓:求--怒--卜--娶

  我:送--劝--盼--嫁

  3、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真诚热烈

  氓:急躁任性(没有男子汉的胸怀,不大度)热情向往

  明确:第二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可见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诚。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尔卜”句,神灵显示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4、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热情、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七、学*“婚变”部分(三四五章)

  ⑴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3)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4)结合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集体朗读这部分。

  八、学*“决绝”部分(六章)

  ⑴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⑵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刚烈的性格特征。

  九、从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十、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二: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板书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氓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 《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 《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板书]

  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载笑载言士贰其行至于暴矣(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氓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经的句式、体制、手法等常识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从叙述的角度入手,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3、培养学生自主学*,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感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女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体察诗歌对个人追求与命运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思考人物命运。

  难点:解读、思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相关幻灯片

  学生: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大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日月星辰,面对山川草木;面对家园和土地,面对人际和生活。每一个人都会有一段酸甜苦辣的心路历程,一旦这样的心路被记录,即使多么*凡,即使经历几千年,当我们重读它,也许依然让人心潮澎湃。今天我们就来学*《卫风?氓》,去体验一个*凡的女主人公的那段人生追求的心路之旅。

  二:感受课文

  1、在预*的基础上重新感知,学生齐读课文。

  2、在感知的条件下,理解诗歌内容,让学生说课文大意。

  3、整合内容:

  (1)要求学生找出一行诗句,概括本节诗的内容。

  师生明确:第一节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节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节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节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节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的内容:

  例如:第一节许婚

  第二节迎娶

  第三节劝诫

  第四节控诉

  第五节伤自反省

  第六节决绝

  三:对话作品

  1、教师切入

  本文以女主人公为线索,以第一人称叙说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作为悲剧的弱者的她,我想在我们富有同情心的同学们中,必将激起一番感想。现在,老师要问的是,什么造成女主人公的这种命运,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学生讨论、准备、发言。

  3、在交流对话中,教师可视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如

  ①追察女主人公的历程(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②追察男主人公的行为目的(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③从女主人公追求理想的行为(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行为对命运影响。

  ④从性格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人的命运。

  ⑤从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人的命运结局。

  ⑥从女主人公识人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⑦从容貌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容貌对人的影响。

  ⑧从经济变化对女性的影响,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在思考人的命运,同时可引导学生适当联系生活、历史等相关内容)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略)。

  背景资料

  《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5)《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氓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氓》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教学目标: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内容,分析形象,体会情感,,探究主旨,熟读成诵。

  二、教学重点:绘制思维导图

  三、教学难点:记忆背诵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经》是我们文化、情感和审美的“圣经”,是一种生命的基因,灵魂的酵母,是我们的另一条母亲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走进《诗经》,走进《氓》,走进那遥远的卫国发生的故事。

  (二)梳理内容

  那么,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齐读诗歌,要求读对节奏,读准字音。

  明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女子在经历了恋爱(1、2节)的幸福之后,又经历了婚变(3、4、5节)的痛苦,最后做出了决绝(6节)的选择的故事。

  过渡:以上是我们对诗歌内容做了整体梳理,下面我们一起对诗歌的各个部分的内容进行赏析。

  (三)分析形象

  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的第一二节,看看在这两节诗中,作者是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写男女主人公的?

  明确:1、氓:蚩,笑嘻嘻,忠厚老实的样子;谋,清楚地告诉我们,他是来求婚的。

  2、女子:“送”说明了女子答应了男子的求婚,表现了女子对男子的一片痴情,“将”说明她是一个温柔体贴的女子。

  “望”,写出了女子对男子的痴痴等待,登上那倒塌的垣墙,久久伫立,向男子所在的方向望去,见不到男子就伤心哭泣,见到男子就又说又笑,真真是一个率真可爱的女子。“迁”字写出了这份爱情终于修成了正果,结婚了。

  下面请同学们通过这些词语对诗歌的情境进行联想和想象,诵读第一二节诗,边读边记,强化对诗句的记忆。

  (四)体会情感

  请同学们认真研读婚变部分的内容,找出能够表现女子情感变化的词语,体会女子的内心感受,并完成这一部分思维导图的绘制。

  1、“食”、“耽”、“说”表面上写的是斑鸠贪吃桑葚,实际上是写女子沉溺于爱情无法自拔,写出了女子内心的后悔。以此来劝诫其他的女子千万不要沉溺于爱情。

  2、“贫”字写出了女子多年来为了和氓在一起,甘愿过着贫穷的生活。“爽”字是过错的意思,“贰”写的是氓的行为没有定准,反复无常。

  女子甘于贫困,行为没有过错,而氓却三心二意,用情不专,由此表现女子对氓的斥责和怨恨。

  3、“暴”字写出了氓的凶暴,“咥”字则写出女子娘家兄弟的冷漠,不但不同情,反而还讥笑她,“悼”字写出了女子饱受煎熬,无人倾诉,内心无比辛酸的伤痛。

  我们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分析,就能够很好地体会到处在婚变状态的女子内心情感的变化轨迹,是一个由悔到怨,再到伤的过程。从对恋爱阶段人物形象的分析到对婚变阶段女子内心情感的体会,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思维从感性形象的联想想象到对人物内心感受的理性推理过程。

  (五)探究主旨

  1、过渡:无人理解,无处倾诉,只能独自伤悲的女子最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促使她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已”字说明女子做出了决绝的选择,没有幻想,没有迷茫,没有卑微,也没有不舍,有的只是清醒和刚强。回想过去,“言笑晏晏”形容少年时代快乐的样子,“信誓旦旦”氓立下的誓言是真挚诚恳的。然而,现在快乐全无,在思前想后之后,女子清楚地知道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幸福快乐了,男子违背誓言,也没有悔改的心意,所以断然、决然的选择离开。

  2、学完这首诗,老师不禁感到很纳闷,女子和氓是青梅竹马,而且是自由恋爱,为什么女子还是得不到幸福?从中得到什么样的教训?

  明确:男尊女卑的思想,女子的自立自强

  (六)作业布置

  借助思维导图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这节课基本达到了预先设定的目标。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看着思维导图上的关键字词,对人物形象和诗歌情境进行联想和想象,记忆诗句。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能很好地体会处在婚变阶段的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和情感的变化过程。但是这节课还有不少的遗憾。现总结如下:1、留给学生展示和讲解思维导图的时间不够,不能很好的表现学生在经过老师指导之后的效果;2、课堂上朗读的次数不多,背诵的效果不太明显;3、对于主题的探究还是应该放在第二课时,这样的话,中间环节的时间就会比较充裕,学生也就能够充分的展示自己画的思维导体和讲解了。

  一、教学目标要求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3.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

  3.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4.《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三、教学设想

  首先,解决诗中的难字难音,再次理清诗的叙事情节,并对诗进行全面理解,

  让同学们掌握字音,掌握这首叙事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

  四、教具设备:录音机

  五、课时安排:2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出不同的故事。上节课,我们学*了《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静女》,通过写一对青年男女在僻远的城角幽会时欢乐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这节课呢,我们将继续学*《诗经》中的另一首爱情诗,大家请翻开课本91页。(同时板书课题)

  (二)介绍课题

  现在请XXX同学来读一下课题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读对了字音,méng,

  及时表扬,大家齐读。(反问同学:为什么不是读máng呢,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它不是读máng吗?),第二种情况,读错,及时纠正。

  这里我想特别明确地提出氓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氓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

  上节课我们在介绍《诗经》的时候就说到,《诗经》按其内容分,可以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15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今天我们讲的《氓》这首诗则是15国风中的卫风,大家请看注释①

  现在,大家先认真听录音一遍,注意诗的节奏和难字难音

  (三)难字难音

  匪:fēi汤:shāng

  愆:qiān徂:cú

  将:qiāng裳:cháng

  载:zài靡:mǐ

  于:xū隰:xí

  说:tuō角:jiǎo

  (四)情节和主题

  1.情节

  刚才大家在听录音时就应该感觉到了,《氓》是一首叙事诗,是叙事诗呢就有它的发展情节,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现在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一遍,并参照注释,试着理清叙事情节。呆会请同学来说说诗中的发展情节,并划出相应的章节。(请同学回答问题)

  《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伤害。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

  2.主题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五)布置作业

  1.复*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第四课氓

  恋爱(第1、2章)(热情、幸福)

  氓婚变(第3、4、5章)(怨恨、沉痛)

  决绝(第6章)(清醒

  【教学设想】

  “诵读”规律是以字面认读为开端,以文意阅读为深入,情感注入是关键,审美评价是创新。据此,设计以下教学方案:音读→意读→情读→美读。读中理解课文,读中体会诗歌语感。

  【教学重点】

  “音读→意读→情读→美读”《氓》。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开门见山,激情导入

  *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也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得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多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诗经·卫风·氓》。(板书)

  二、检测预*,巩固知识(2分钟)

  过渡:上一节课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分成研究小组,相互交流了有关《诗经》的资料,借助工具书及文下注释,扫除了文字障碍,并有同学将课文注释按照“课文相关资料”、“古文化积累资料”、“重要词语资料”等类别进行了分类整理,大家参照注释疏通了课文《诗经》三首的大意,大多同学们争相发言,兴趣盎然,激情正浓。三、学生“音读”《卫风·氓》

  过渡:正如上节课同学们所说:《诗经》中民歌是古代劳动人民触物感怀、随口唱出的歌,日常生活的内容,里巷歌谣的自然韵律,因物赋形,因情成咏,不假雕琢,因而其语言具有生动、准确、朴素、自然而富有韵律美的特点。古人读诗谓之“吟”、谓之“咏”,今天我们通过“音读→意读→情读→美读”(板书)的方法来品读《卫风·氓》。

  三、学生“音读”《卫风·氓》

  1、教师明确“音读”要领:

  “音读”(板书):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语句,读出词与词的关键,读出句与句间的自然连接。如停顿:句间的停顿要根据不同的标点来确定停顿时间,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而句内停顿,有时是自然停顿,有时音节停顿,有时情感停顿,有时又需要意义停顿,要根据不同内容来确定。诵读技巧:音读,字准句清,音正腔圆,语调调控得体。

  下面结合第一节诗就句与句间的自然连接略作说明:

  (句间的连接是根据句子的大意确定的。)

  氓之蚩蚩,(促接)抱布贸丝。(转接)匪来贸丝,(缓接)来即我谋。(拖长接)送子涉淇,(*接)至于顿丘。(舒缓接)匪我愆期,(怨情接)子无良媒。(劝解接)将子无怒,(促接)秋以为期。

  2、学生尝试“音读”《卫风·氓》,教师相机点拨。

  出示胶片:

  1、给字词注音:

  2、解释加点字:

  3、归纳通假字:

  4、总结多义字:

  3、学生互听互读,,把握“音读”要领。

  教师提示:

  ⑴ 注意不认识的字要利用工具书查对。

  ⑵ 注意古今读音不同的字。

  ⑶ 注意音*字不要混淆。

  ⑷ 注意通假字的读音。

  四、学生“意读”《卫风·氓》

  1、介绍“意读”要领与要求:

  “意读”(板书):以理解诗歌意义、内容为目的,借助诗歌内容与诗句之间形成的联系,对诗歌进行练读,读中理解诗句内容,把握各诗节的联系,从而从意义角度把握诗歌。

  “意读”的基本要求:

  ⑴ 弄清各诗节内容的联系。

  ⑵ 弄清一节诗中的关键的诗句是哪句。

  ⑶ 弄清整首诗意义的核心是什么。诵读技巧:“意读”声中见人,语中见事,语调变通

  2、教师以《卫风·氓》最末一节诗为例“意读”。

  ⑴ 概括诗歌内容:诗节写的内容是,女主人公因为自己钟情的男子背信弃义,对自己不忠,而彻底绝望。

  ⑵ 明确意读的关键句,“老使我怨”,“怨”字是整节诗的诗眼,是意义与内容的核心。

  ⑶ 明确各句间的意义关系:首句“及尔偕老,老使我怨”统领各句,第二、三、四句写“怨”的缘由,末句由“怨”而生绝望,是意义的延伸。

  ⑷ 范读示例。

  4、学生分组,尝试“意读”《卫风·氓》其他诗节,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诵读障碍情况预测:

  ⑴ 不能准确弄清楚各章节诗歌内容重点。

  ⑵ 不能梳理诗节中句间关系。

  ⑶ 统领句的诗句把握不准。

  ⑷ 诵读时意义与读音不能和谐地结合。

  学生进入诵读环节:默认文字符号──思考诵读重点──捕捉诵读关键句──理清诵读时意义支配下的声音流动程序。

  5、各小组选派代表阐述自己选定的诗节“意读”内容、程序和原委。

  教师提示概括:

  春秋以前,由于原始群婚制的某些观念仍残存于人们头脑中,所以礼教在民间的束缚力远不如后来的封建社会那么顽固。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等逐渐产生和发展,《氓》就反映了男女不*等的婚姻给女方造成的巨大创伤。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板书)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由结婚到婚变的婚姻生活。(板书)第三章总结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之悼矣”后的感受和决绝(板书)的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五、学生“情读”《卫风·氓》

  1、介绍“情读”要领与要求:

  “情读”,(板书)是指借助是诗歌的节拍、重音、语调、语速等手段,将读者体悟到的文章的感情诵读出来的一种读书方法,核心是“情”,这里的情包括: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文中人物的情,和读者对文章领悟后散发出的情。三种感情要在某个特定的时空撞击定位后,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情读”。

  “情读”的基本要求:注意情与节奏的结合统一;情要与整首诗的韵律和谐统一;情要用不同的语调来表现。诵读技巧:“情读”,字字含情,句句融情,形成共鸣。

  2、讨论明确:

  ⑴ 诗中女主人公是一位钟情的女子。她“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满怀期待,“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情意真切,“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热烈(板书)之情出于自然,幸福(板书)之感溢于言表。

  ⑵ 诗中女主人公的遭遇是悲惨的。一个钟情女子,碰到一位“二三其德”的负心汉子,她只有“老使我怨”的痛苦(板书)与哀伤(板书)。

  ⑶ 女主人公又是清醒、刚烈(板书)的,“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⑷ 全诗笼罩着悲剧气氛。尽管恋爱时充满了欢乐,但很快就因为男子的“喜新厌旧”而成了悲哀的反衬,以乐景写哀景,使得悲剧氛围更浓厚。

  3、情感对接:

  ⑴ 默读全诗,体会本诗的感情线索:

  明确:顺着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情感线索:“热烈→冷却→冰冻”的轨迹发展变化。

  ⑵ 筛选信息,捕捉情感承载的重点诗句。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表现出自己对感情忠贞不二,男子则“二三其德”,不能从一而终。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怨”(板书)字是感情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事态演变带来的悲剧,是女主人公心灵痛苦的凝结,也是诗眼(板书)。

  品评情感,唤起共鸣。

  点拨:共鸣是心与心的感情沟通,方法之一是角色置换,假如你是诗中的那个女主人公,你会怎样呢?方法之二是与女主人公进行对话,体悟女主人公由爱情幸福到遭人遗弃的情感落差,爱她所爱,恨她所恨。

  六、学生“美读”《卫风·氓》

  1、介绍“美读”要领与要求:

  “美读”,(板书)是在音读、意读、情读基础上,对诗歌从美感高度去诵读。诵读时,要体现出音调的和谐美、内容的充实美、作者与读者的情调美。

  “美读”的基本要求:以审美的眼光、审美的心理来关照作者、文章和自我。诵读技巧:

  “美读”审美:形象、形式、韵律、情趣

  2、学生讨论、揣摩、“美读”《氓》:

  ⑴ 用“欣赏与赞美”的口吻读反映女子感情与品格的诗句:

  摘录:“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处处替别人着想。“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单纯、天真、善良。“女也不爽”,说她不仅钟情,而且品行端正。

  ⑵ 用“痛苦与同情”的口吻诵读反映女子凄惨遭遇的诗句:

  摘录:“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经历爱情挫折以后的心灵流露。“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子恪守妇道的宣言。“夙兴夜寐,(成语)靡有朝矣”勤劳可爱,令人敬佩。

  ⑶ 用“痛恨与轻蔑”的口吻诵读反映男子薄情寡义的诗句:

  摘录:“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孰端孰斜,孰优孰劣,对比可知。“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一副负心郎的嘴脸。

  ⑷ 品读《卫风·氓》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法(“赋”、“比”、“兴”及对比、反衬手法)

  “淇水汤汤,渐车靡裳”、“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是不是“起兴”?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兴”手法。

  诗歌当中的对比手法。

  七、结合所学,齐诵《卫风·氓》

  八、教师小结

  【附板书设计】

  卫风·氓

  音读→意读→情读→美读

  诗眼:怨

  章节: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教学重点】

  1、学*《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一、课前热身

  xx知识梳理:

  1、注音并解释:

  氓( ) 淇水( ) 愆期( ) 将子无怒( )

  乘彼垝垣( )( ) 载笑载言( ) 体无咎言( )

  尔卜尔筮( )( ) 于嗟鸠兮( )( ) 其黄而陨( )

  无食桑葚( ) 自我徂尔( ) 淇水汤汤( ) 来即我谋

  言既遂矣( ) 无与士耽( ) 以我贿迁( )

  女也不爽( ) 渐车帷裳( )( ) 士也罔极( )

  夙兴夜寐( ) 靡有朝矣( )( ) 抱布贸丝

  咥其笑矣( ) 及尔偕老( ) 隰则有泮( )

  言笑晏晏( ) 亦已焉哉( ) 躬自悼矣( )

  2、通假字:

  氓之蚩蚩

  于嗟鸠兮

  犹可说也

  隰则有泮

  不可说也

  3、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 。今义: )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 。今义: )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 。今义: )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 。今义: )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 。今义: )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 。今义: )

  (古义: 。今义: )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 。今义: )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 。今义: )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 。今义: )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 。今义: )

  4、词类活用:

  (1)三岁食贫( )

  (2)士贰其行( )

  (3)二三其德( )

  (4)夙兴夜寐( )

  5、一词多义:

  (1)其:

  ①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②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其黄而陨

  ③士贰其行

  ④咥其笑矣

  (2)以:

  ①秋以为期

  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③以尔车来

  ④以我贿迁

  (3)于:

  ①俟我于城隅

  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③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4)之:

  ①匪女之为美

  ②美人之贻

  ③氓之蚩蚩//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④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⑤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5)言:

  ①载笑载言

  ②体无咎言

  ③静言思之

  (6)说:

  ①说怿女美

  ②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犹可说也

  6、学成语识文言:(解释成语意思)

  ①搔首弄姿:

  ②踟蹰不前:

  ③贻人口实:

  ④匪夷所思:

  ⑤图穷匕见:

  ⑥若即若离:

  ⑦尔虞我诈:

  出尔反尔:

  ⑧毫厘不爽:

  屡试不爽:

  ⑨载歌载舞:

  ⑩忠心不贰:

  ⑾白头偕老:

  ⑿信誓旦旦:

  ⒀夙兴夜寐

  7、文言句式:(翻译下列诗句,尽量保留原诗的韵味)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译文:

  ②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译文:

  8、固定句式

  ①载笑载言(载……载……,固定句式,译为“一边……一边……”)

  ②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焉哉,固定结构,语气词连用,表示强烈的感叹,可译为“了吧”。)

  9、古文化词语:

  总角之宴

  二、品味鉴赏:

  xx整体感知课文:

  1、《氓》是以谁的口吻写的?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叙述了哪些经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中的“物”与“人”有关系吗?你能说说诗句的含义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还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吗?

  三、延伸拓展: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召 南鹊 巢

  维鹊有巢①,维鸠居之②。之子于归,百两御之③。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④。之子于归,百两将之⑤。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⑥。之子于归,百两成之⑦。

  注解:

  ①(维鹊有巢)维,语助词,无实义。鹊,喜鹊。

  ②(维鸠居之)鸠,斑鸠。居,侵占。

  ③(百两御之)两,同“辆”。御,迎接。

  ④(方)占有。

  ⑤(将)陪送,护卫。

  ⑥(盈)满、

  ⑦(成)完成。这里指结婚礼成。


氓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氓》读后感 (菁华5篇)

  学完这篇古文,感触很深。首先,我十分敬佩女主人公的坚强,也为她的不幸感到惋惜。文中女主人公的善良、勤劳、贤淑、温柔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同时也可以看出她对男子的一片真心,恋爱中的他们是十分幸福的、甜蜜的,可是随着女主人公的出嫁,男子逐渐对她冷淡起来,这让我对那位男子产生了厌恶之情,很喜欢文中那几个运用比的手法写的几句话,因为它写出了女子的内心痛苦,同时也写出了男子的变心,这让我想到了一句流传很广的话: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文中的女主人公不正是验证了这句话吗?陷入了爱情的沼泽里,无法自拔。关于那位男子,我不想说太多,因为说太多感觉不值。唯一的就是为女子感到惋惜。

  这让我想到了现在的我们,爱情在我们的思想中总是迷迷糊糊,若即若离的.,十七岁的我们对所谓的爱情究竟是什么,我想,应该没有人可以完整的去诠释它吧。只是希望,青春岁月的我们不要过多沉溺于那迷茫的爱情之中,要正确理解爱情,让青春挥霍的真实且有意义吧。

  关于本文,想说的太多,抽出重点来谈谈。

  好多人说“氓”欺骗了弃妇,我倒觉的不是欺骗,是变心,准确地说,还不是变了心,是变了环境,变了时空。想当初氓一个流民,一无所有,吃饭都是问题,所谓穷在大街无人问啊。自己想都不敢想能有人嫁他,所以他只能抱布做个小生意。当然只有傻傻的笑了。(即:氓之蚩蚩)看见有个好女孩对他有好感,当然是“言笑晏晏”了。能不开心吗?所以他迫不及待的催女孩同居啊。

  目的到达后有了老婆,还有了老婆的家私,家私能够作为发家的第一桶金,在老婆辛勤操持下,日子好了。氓衣食改观了,由面黄饥瘦变的红光满面了,由破衣烂衫变的整齐干净了,站在大街有人问了。这种一般的日子对于氓来说简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他能不兴起来吗?兴起来自然就忘本了,自然就有了新的野心了。人心不足啊,于是他还想找更多更好的女人做老婆。于是就有了弃妇的悲惨遭遇。

  世界上一切都在变,但由于物质的反映不同,所以变的程度也就不同。比如,酒越放越香,肉就越放越臭。而在肉里边有的肉臭的快,有的肉就臭的慢,有的肉臭的厉害,有的就臭的不厉害。人的原始的物质结构不同,所以变得方向,变的程度也不同。不变的人是没有的。

  《氓》的叙事结构模式属于“直线型”的(按照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叙述),在顺叙结构中穿插了“补叙”。《采薇》的叙事结构模式属于“网状型”的,在倒叙结构中穿插了“直线型”。正因为诗歌结构美展现了力学价值,彰显力道,所以成为具有厚度的传世名作。

  《氓》除了具有主题美和结构美以外,还具有语言美和音律美等待,只要我们注意比较鉴赏,就会有新的发现,有新的感受。

  全诗共六章,一、二两章追叙幸福的恋爱过程,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围绕爱情发表议论,怨恨男女不*等的社会现象,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规劝年轻貌美的天真少女别沉醉于爱情。第四章叙写女主人公被弃而回娘家,她由浩浩荡荡的淇水联想到自己过去的感情生活,不禁怨恨氓的负心而反复无常。第五章用赋的手法补叙了她婚后的操劳、**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一连用了六个“矣”,写出了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附属地位,读起来让人感觉凄苦哀怨又无可奈何。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直接议论抒情,斥责氓的虚伪、欺骗、易变,坚决表明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的态度,表现出女主人公决绝、坚强、刚烈的性格特点。

  《氓》结构严整,与它的故事情节、作者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耐人研读。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触很深。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男子不应该因女子长的漂亮就喜欢她,而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不再沉鱼落雁,男子就不喜欢她。再说女子待你也不薄啊,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你不应该抛弃女子的。文中的女子很坚强,我很喜欢。虽说女子还是很不舍那段美好的爱情,但最终还是放手了。

  在此,我想告诉广大女性,不要轻易相信男子的甜言蜜语,也不要迷恋爱情,更不要沉溺于爱情,什么海誓山盟,什么白头偕老,都不切实际。要对自己婚姻慎重考虑,不要因对对方有好感,就走错让自己后悔一生的路。并且我想对广大男生说一句话:既然你们承诺了,就付出自己的真心来好好对待自己的妻子,毕竟两人走到一起是一种缘份。


氓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氓》说课稿

《氓》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氓》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说教材地位和教师的主要任务

  《氓》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以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尽力把新课改的精神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去。

  对《氓》这首诗歌,作为一名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情感,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在充分预*的基础上,课堂的讨论重点放在鉴赏层面:体会分析理解:

  (1)人物在特定处境下的复杂情感;(2)表达复杂情感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3.深入挖掘,体察人物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推测判断人物未来的人生命运,从而引发更深刻思考。

  三、说教学设想,

  从教师层面说。

  我主要通过三个问题来组织课堂,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发现和理解婚姻失败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关照;产生对这个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

  从学生层面说。

  引导学生一切从文本出发,自由读,整体读,个别读。实现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辩论、探究。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充分对话。在活动中让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把语文教学活动落实到学生的“学”上,从而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

  从教学环节层面说。

  倡导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我要做的就是: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知识的*台,唤起学生学*的动机,激起学生学*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我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设计我的课堂的,具体的课堂流程也会随着这些因素发生变化。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自古以来,爱情就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出了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那是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这些都是诗经当中描写爱情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来继续感受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自由诵读,寻找称呼。

  自由朗读文章,寻找诗歌中女主人的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微妙变化,你会发现女主人公的情感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分钟)

  第一章里,先是称“氓”,也就是一个陌生的小伙子,说明女子对他毫无认识;接着称“子”,“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这时,女子已经跟他很熟了,把男子当作朋友了看待而尊重他了。

  第二章就称“尔”了,这是两人感情很好以后的亲昵的称呼。

  第三、四章而称之为“士”,视其为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经淡漠了。

  最后两章连“士”也不称呼了,心里积攒的怨气使她连提也不想再提这个人了。

  这是女子沉浸在自我的叙述中,由于感情的变化,不自觉地选择、转换指称,从她对男子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感情的发展,很有意思,耐人寻味。

  板书: 恋爱---------婚变-----------决绝

  3、二读诗歌,关照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学*“比、兴”的艺术手法

  思考淇水在这幕悲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诗歌中淇水出现了几次?展现出女主人公怎么样的思想性格?运用了什么手法?(多媒体展示)

  明确:她在文中出现三次,她是婚姻悲剧的见证者,当初情意绵绵的送别,后来欢喜披着红盖头嫁过去,再后来带着受伤的心痛苦回来。她见证了这一场由美丽爱情开始最后以悲剧收场的失败婚姻。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甜蜜、期盼、依恋、幸福 (板书) 纯真痴情,活泼热情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第二次:痛苦、追悔、怨恨、伤心 (板书)勤劳能干,任劳任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第三次:失望、委屈、 愤恨、决绝 (板书)冷静决绝,坚强果断

  在课堂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反应,我可能会适时的用下面琐碎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到2600多年前,走进女主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真正与主人公对话。

  1) 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 这场婚姻中我有没有责任?

  3) 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那些因素给了她痛苦?

  4) 婚姻的不幸和娘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哪个更能女主人公的悲哀和痛苦?

  5) 女子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她用什么艺术手法来阐述这个道理?

  6) 女主人公最后做出了什么决定?反映她性格哪一面?

  7) 女主人离婚后 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4、讨论、辩论 分析婚姻悲剧原因

  为什么如此一个集中国传统美德于一身的良家妇女为何会被休弃呢?(学生讨论辩论)

  1.性格决定命运 2.女子容貌色衰 3.男子变心 4.社会原因

  恋爱-------------------------婚变--------------------------决绝

  依恋、幸福 怨恨、伤心 愤恨、决绝

  纯真痴情,活泼热情 勤劳能干,任劳任怨 冷静决绝,坚强果断

  一、课题:氓

  二、课型:人文学科语言类讲授课

  三、课时:两个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这篇文章的学*能够增加古汉语字词基础知识,例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可以了解上古文学作品的一些特点,懂得什么是“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文学文化常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知语言韵律和谐之美;懂得如何判断“赋、比、兴”手法;体味主人公前后情感的变化从而使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得到训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在学*过程中感受到上古语言的魅力和先民的思想,进而喜欢《诗经》等上古文学作品,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味,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另外本文是一首以爱情为主线的叙事诗,通过学*这首两千多年以前的爱情悲歌对学生今后的爱情观产生影响,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情感有所思考,努力做一个懂爱、善爱的人。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和语言特色等基础知识和文化常识。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性格特征等文本深层理解。

  2.教学难点

  学生与文本内容距离较远,尤其是古汉语发展到今天已经和我们现在的语言大不相同,对于学生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造成了困难,另外学生对古文本身也有畏惧心理。

  学情掌握

  1.知识能力情况

  这册课本是为高一下学期学生准备的,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学*自主学*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可以通过图书资料查阅或互联网搜集《诗经》或《氓》相关信息,有了初步的探索和感知。再加上初中及上学期的古文学*,他们有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

  2.学生阶段特征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首先需要有学**惯的改变,学*将由老师督促学*变成自己主动学*,有些学生还不太适应,他们有足够的学*热情但是缺乏克难意志;其次,初高中知识难度的巨大落差,知识层次的加深,教师授课风格方法的改变会对学生学*造成一定的影响;再次,学*心理的调整,由初中的佼佼者进入人才济济的高中课堂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也是学生比较苦恼的一点。

  但是因为这已经是第二学期,所以学生有了第一学期的高中语文学*经验,也为课程教学坐了基础铺垫。

  教学关键

  以诵读为切入点,使课文内容教学为文化教学服务,努力让课文内容为主导向文化这一主体转变,在课文学*中渗透文化语言等常识性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恰当引导。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任何一个民族都是这样,我国也不例外。早在两千多年前,先民们就为爱唱响了一只只情歌,《诗经》的开篇——《关雎》如是(多媒体播放《关雎》的配乐朗诵)。

  刚才的朗诵美不美?(生答美)除了对美好爱情的歌颂没那么有没有对于爱情悲剧的描述呢?也是有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诗经》里的另外一篇《氓》。(板书课题)

  2.揭题

  《氓》是《诗经》名篇,诗一首叙事诗。属于国风,所谓国风就是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在古代我国辽阔的疆域上分布着不同的诸侯国,共同归周天子管制,这些不同国家的是个酒为百姓管理查探民情提供了依据。《氓》是“卫风”里的一首,也就是卫国的风俗,卫国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河南北部濮阳,新乡,安阳,沁阳一带。

  说到“风”,那么《诗经》除了“风”还有什么呢,有没有同学知道?(生乱答,有知有不知)对,有同学已经说了,还有“雅”和“颂”。

  3.预*效果检验

  课文大家都预*过了,下面有问题先问问大家。

  请大家看看PPT上的这些字词,读音、意思有没有不明白的?

  氓、蚩蚩、贸、匪、谋、淇、愆、将、垝垣、筮、咎、贿迁、耽、说、徂、汤汤、爽、罔、靡、夙、遂、咥、躬、悼、泮、总角、反

  标红的字是大家要重点掌握的,请特别注意!

  下面请大家齐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注意体会韵律感。(生读文,师板书第一章……第六章)

  问:读完诗歌,能不能每章用一句诗概括出它的的主旨?

  答:第一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章——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章——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板书)

  问:这是一篇叙事诗,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答: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意,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婚了;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氓”开始时还好,慢慢地,随着生活的好转,他的脾气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荒唐起来,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伤心,不过,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的,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

  4.课文内容解析

  问:这首诗共六章,可以分成几个小节?每一个小节是按照什么依据划分出来的?

  答:可以分成三个小节。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划分的。第一章到第二章为第一小节,写恋爱;第三章到第五章为第二小节,写婚变;第六章为第三小节,写决绝。

  问: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婚前氓做了什么?

  答:“蚩蚩”,忠厚老实 ;“尔卜尔蓍,体无咎言”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问:女主人公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答:“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氓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氓》教学设计范文十份

《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背诵课文,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教学重点】

  学*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

  纪春秋中期的5XX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四、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五、研读全文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 传统 、 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教学设想】

  “诵读”规律是以字面认读为开端,以文意阅读为深入,情感注入是关键,审美评价是创新。据此,设计以下教学方案:音读→意读→情读→美读。读中理解课文,读中体会诗歌语感。

  【教学重点】

  “音读→意读→情读→美读”《氓》。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开门见山,激情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也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得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多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诗经·卫风·氓》。(板书)

  二、检测预*,巩固知识(2分钟)

  过渡:上一节课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分成研究小组,相互交流了有关《诗经》的资料,借助工具书及文下注释,扫除了文字障碍,并有同学将课文注释按照“课文相关资料”、“古文化积累资料”、“重要词语资料”等类别进行了分类整理,大家参照注释疏通了课文《诗经》三首的大意,大多同学们争相发言,兴趣盎然,激情正浓。三、学生“音读”《卫风·氓》

  过渡:正如上节课同学们所说:《诗经》中民歌是古代劳动人民触物感怀、随口唱出的歌,日常生活的内容,里巷歌谣的自然韵律,因物赋形,因情成咏,不假雕琢,因而其语言具有生动、准确、朴素、自然而富有韵律美的特点。古人读诗谓之“吟”、谓之“咏”,今天我们通过“音读→意读→情读→美读”(板书)的方法来品读《卫风·氓》。

  三、学生“音读”《卫风·氓》

  1、教师明确“音读”要领:

  “音读”(板书):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语句,读出词与词的关键,读出句与句间的自然连接。如停顿:句间的停顿要根据不同的标点来确定停顿时间,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而句内停顿,有时是自然停顿,有时音节停顿,有时情感停顿,有时又需要意义停顿,要根据不同内容来确定。诵读技巧:音读,字准句清,音正腔圆,语调调控得体。

  下面结合第一节诗就句与句间的自然连接略作说明:

  (句间的连接是根据句子的大意确定的。)

  氓之蚩蚩,(促接)抱布贸丝。(转接)匪来贸丝,(缓接)来即我谋。(拖长接)送子涉淇,(*接)至于顿丘。(舒缓接)匪我愆期,(怨情接)子无良媒。(劝解接)将子无怒,(促接)秋以为期。

  2、学生尝试“音读”《卫风·氓》,教师相机点拨。

  出示胶片:

  1、给字词注音:

  2、解释加点字:

  3、归纳通假字:

  4、总结多义字:

  3、学生互听互读,,把握“音读”要领。

  教师提示:

  ⑴ 注意不认识的字要利用工具书查对。

  ⑵ 注意古今读音不同的字。

  ⑶ 注意音*字不要混淆。

  ⑷ 注意通假字的读音。

  四、学生“意读”《卫风·氓》

  1、介绍“意读”要领与要求:

  “意读”(板书):以理解诗歌意义、内容为目的,借助诗歌内容与诗句之间形成的联系,对诗歌进行练读,读中理解诗句内容,把握各诗节的联系,从而从意义角度把握诗歌。

  “意读”的基本要求:

  ⑴ 弄清各诗节内容的联系。

  ⑵ 弄清一节诗中的关键的诗句是哪句。

  ⑶ 弄清整首诗意义的核心是什么。诵读技巧:“意读”声中见人,语中见事,语调变通

  2、教师以《卫风·氓》最末一节诗为例“意读”。

  ⑴ 概括诗歌内容:诗节写的内容是,女主人公因为自己钟情的男子背信弃义,对自己不忠,而彻底绝望。

  ⑵ 明确意读的关键句,“老使我怨”,“怨”字是整节诗的诗眼,是意义与内容的核心。

  ⑶ 明确各句间的意义关系:首句“及尔偕老,老使我怨”统领各句,第二、三、四句写“怨”的缘由,末句由“怨”而生绝望,是意义的延伸。

  ⑷ 范读示例。

  4、学生分组,尝试“意读”《卫风·氓》其他诗节,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诵读障碍情况预测:

  ⑴ 不能准确弄清楚各章节诗歌内容重点。

  ⑵ 不能梳理诗节中句间关系。

  ⑶ 统领句的诗句把握不准。

  ⑷ 诵读时意义与读音不能和谐地结合。

  学生进入诵读环节:默认文字符号──思考诵读重点──捕捉诵读关键句──理清诵读时意义支配下的声音流动程序。

  5、各小组选派代表阐述自己选定的诗节“意读”内容、程序和原委。

  教师提示概括:

  春秋以前,由于原始群婚制的某些观念仍残存于人们头脑中,所以礼教在民间的束缚力远不如后来的封建社会那么顽固。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等逐渐产生和发展,《氓》就反映了男女不*等的婚姻给女方造成的巨大创伤。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板书)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由结婚到婚变的婚姻生活。(板书)第三章总结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之悼矣”后的感受和决绝(板书)的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五、学生“情读”《卫风·氓》

  1、介绍“情读”要领与要求:

  “情读”,(板书)是指借助是诗歌的节拍、重音、语调、语速等手段,将读者体悟到的文章的感情诵读出来的一种读书方法,核心是“情”,这里的情包括: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文中人物的情,和读者对文章领悟后散发出的情。三种感情要在某个特定的时空撞击定位后,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情读”。

  “情读”的基本要求:注意情与节奏的结合统一;情要与整首诗的韵律和谐统一;情要用不同的语调来表现。诵读技巧:“情读”,字字含情,句句融情,形成共鸣。

  2、讨论明确:

  ⑴ 诗中女主人公是一位钟情的女子。她“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满怀期待,“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情意真切,“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热烈(板书)之情出于自然,幸福(板书)之感溢于言表。

  ⑵ 诗中女主人公的遭遇是悲惨的。一个钟情女子,碰到一位“二三其德”的负心汉子,她只有“老使我怨”的痛苦(板书)与哀伤(板书)。

  ⑶ 女主人公又是清醒、刚烈(板书)的,“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⑷ 全诗笼罩着悲剧气氛。尽管恋爱时充满了欢乐,但很快就因为男子的“喜新厌旧”而成了悲哀的反衬,以乐景写哀景,使得悲剧氛围更浓厚。

  3、情感对接:

  ⑴ 默读全诗,体会本诗的感情线索:

  明确:顺着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情感线索:“热烈→冷却→冰冻”的轨迹发展变化。

  ⑵ 筛选信息,捕捉情感承载的重点诗句。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表现出自己对感情忠贞不二,男子则“二三其德”,不能从一而终。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怨”(板书)字是感情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事态演变带来的悲剧,是女主人公心灵痛苦的凝结,也是诗眼(板书)。

  品评情感,唤起共鸣。

  点拨:共鸣是心与心的感情沟通,方法之一是角色置换,假如你是诗中的那个女主人公,你会怎样呢?方法之二是与女主人公进行对话,体悟女主人公由爱情幸福到遭人遗弃的情感落差,爱她所爱,恨她所恨。

  六、学生“美读”《卫风·氓》

  1、介绍“美读”要领与要求:

  “美读”,(板书)是在音读、意读、情读基础上,对诗歌从美感高度去诵读。诵读时,要体现出音调的和谐美、内容的充实美、作者与读者的情调美。

  “美读”的基本要求:以审美的眼光、审美的心理来关照作者、文章和自我。诵读技巧:

  “美读”审美:形象、形式、韵律、情趣

  2、学生讨论、揣摩、“美读”《氓》:

  ⑴ 用“欣赏与赞美”的口吻读反映女子感情与品格的诗句:

  摘录:“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处处替别人着想。“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单纯、天真、善良。“女也不爽”,说她不仅钟情,而且品行端正。

  ⑵ 用“痛苦与同情”的口吻诵读反映女子凄惨遭遇的诗句:

  摘录:“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经历爱情挫折以后的心灵流露。“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子恪守妇道的宣言。“夙兴夜寐,(成语)靡有朝矣”勤劳可爱,令人敬佩。

  ⑶ 用“痛恨与轻蔑”的口吻诵读反映男子薄情寡义的诗句:

  摘录:“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孰端孰斜,孰优孰劣,对比可知。“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一副负心郎的嘴脸。

  ⑷ 品读《卫风·氓》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法(“赋”、“比”、“兴”及对比、反衬手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