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2-05 00:00:00 教案,地球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1

  教学角度:运用多中人称,讲述*登山队员的壮举。

  主要教学步骤:

  1、速读全文,要求学生读出情节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2、浏览课文,要求学生读出层次

  详略,注意体味文中的人物描写和景物烘托。

  3、组织课堂讨论,议说登上地球之颠。

  说读训练实施过程:

  1、引导学生运用第三人称,概述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2、引导学生运用第一人称,以某一登山队员的身份,讲述登山过程中的所见

  所闻

  所历

  所感。

  教师布置几个话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A

  攀登第二台阶,

  B奔向地球之颠,

  C、刘连满的生命之光。

  学生自选角色和话题,思考准备。

  先小组

  后全班进行课堂发言。

  3、引导学生谈读后感。

  4、引导学生朗读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其表达作用。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2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3、激发同学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4、培养同学自主探究的学*能力。

  【教学重点】

  练*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和媒体课件。

  同学:做好预*,了解一些有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资料,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准备。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通讯,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写出了*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山全过程的惊心动魄、胜利的自豪以和喜悦,从而可以感受到队员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导入新课。

  师:珠穆朗玛峰的神奇、美丽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上这珠峰呢?如今*人把这一幻想变成实际,把鲜艳的*插上了地不熟之巅,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那胜利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一起欣赏《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

  1、小组间互相交流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2、组内听写,检查生字预*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同学速读课文,抓主要信息,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同学阅读并提出考虑题,掌握文章大意。

  1、自主学*:

  A、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山过程的时间、海拔高度。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学*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

  D、再次阅读这就是说,复述课文内容。

  2、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同学各组选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同学补充。

  3、教师小结:

  本文写了*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学*登山运动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团结合作、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

  复述过程注意抓住主要情节。

  四、重点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记叙文的学*,可以从记叙的六要素,叙事的详略布置上,语言的生动等方面去研读,这样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2、自主探究:

  (投影)(出示问题组,同学考虑并体味)

  A、找出文吕对环境的描写,并体味这些语言在全文中的作用。

  B、文中哪能些局部略写,为什么这样布置?

  C、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语言的生动性?

  D、找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

  E、假如你是文中的刘连满,你会怎么办?从他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以上内容在再次默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发言时可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回答得好。

  教师指导:

  A、“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从这些都可以看出登山过程环境恶劣,非常危险,同时更好地体现了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于和环境作斗争的精神。除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描写了珠物流妈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绚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色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这样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二者相结合,起到一张一弛的阅读效果。

  B、刚开始的攀登是略写,最后攀登最顶峰是详写,还详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身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因为攀登最顶峰最困难,也最危险,通过详写,更能体现队员们的优秀品质。

  C、提示从修辞手法、语气等方面进行考虑。

  D、同学畅所欲言,想像合理即可,培养同学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体会*人民伟大的、坚强的品质,*也有高水*的探险家。

  E、引导同学展开联想与想像,试想像把自身置身于刘连满的角色,谈心得体会。

  五、课堂练*

  文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句子,试着仿写几句。

  目的是引导同学关注课文中的文章精华──写景的句子,积累下来并学会模仿、运用,老师要引导同学充沛发挥想像,尽量写出当地景色的特色,写出夜色的美。

  1、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2、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峰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六、课堂延伸

  可以启发同学考虑,体会登山运动员所接受的痛苦。

  1、想像一下,登上最高峰的运动咒的心情。

  2、登山运动员为什么要登上最高峰?

  3、想象一下,登山运动员在登山过程中有什么感觉?

  4、学完本课后,你有哪些感想?

  教师要引导同学畅所欲言,鼓励同学有不同的见解与幻想,只要想象合理,能自圆其说。教师作调整性解答。培养同学的想象力,激发同学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小结】

  *登山运动员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是*人的又一大壮举,又一次向世人证明了*人民的伟大、坚强。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使世界对*有了重新的认识,但是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美国在1969年7月21日就已经登上月球了,而*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才首次实现了载人航天飞机飞行胜利。期望同学们努力学*,长大后也当航天英雄,为我国航天事业做贡献,让*人飞得更高更远。

  【作业安排】

  1、再读课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第三题。

  2、搜集有关探险资料,准备开展一次综合性活动。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3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学*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的描写景物。

  3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1、提高复述课文的能力,学*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2、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设备。20xx年5月*登山队再测珠峰的新闻报纸。磁带《青藏高原》,以及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检查

  1、(投影)注音

  峰巅 砭骨 崔巍 滞留 窒息 匍匐

  2、释义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讲授新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出示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

  师:俗话说的好:“无限风光在险峰”,而名属地球之巅的珠穆朗玛峰以其海拔高、景色奇而被登山探险者们誉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山上的公园”。

  请同学们谈谈20xx年5月*登山队重测珠峰的经过。

  师:50年来,有许多人登上了雄伟的珠峰,也有许多人失败了,甚至永远长眠在了那里。但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对自我的挑战。1960年5月,英勇的*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记录。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走那条艰苦卓绝的登山之路。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

  (1)5月24日9时30分,登山队员出发。

  (2)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3)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人冲顶。

  (4)刘连满将救命的`氧气留给他人,写下遗言信。

  (5)无氧攀登。

  (6)登顶成功。

  三、复述课文,研读赏析

  教师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

  1、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难?

  体力衰竭,寒冷、黑夜、缺氧(标出课文中的提示语)

  2、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队员们坚强和大无畏的精神。

  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和刘连满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这两件事。

  3、找出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细节,读一读,然后加以有感情地复述。复述时注意登山队员遇到的困难和他们为克服困难作出的努力。

  4、四人一组互相交流,然后推举一人进行全班交流、评价。要求学生注意叙事的详略。可以复述一个,也可以是几个。

  5、从刚才大家复述的这些感人的细节中,你感受到了登山队员身上哪些优秀的品质?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四人为一组,找出文中自己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品一品,谈一谈。然后全班交流。

  2、讨论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3、模仿文中景物描写手法,写一段夜晚小景。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们更加明确了完美的人生常伴澎湃的急流,绝美的风景常在奇险的山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胜境,才向世人展示了他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会走得更稳健、更远.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

  2、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

  课后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1、本文篇幅虽较长,但按时间为线索,清晰记录了*登山队首次登峰的经过。因此通过本文让学生的复述课文,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2、故事发生的时间已较远,导入课文时让学生查找20xx年*重测珠峰高度,这样将时间距离拉进了。图片与音乐的运用,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本文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语言的学*就需要日常的积累,因此学*并模仿景物描写是本文学*重点之一。

  4、此外,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在分析课文时要贯穿其中,对学生的品德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6篇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1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

  2、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

  3、了解人类特别是*人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过程与方法

  1、练*快速默读法,概括课文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培养探险的勇气。

  1、快速阅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课文叙事有详有略,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3、学*我国登山队员的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理解作者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与我国登山队员征服珠峰的探险的资料。

  教师:也要准备相应资料,并制作课件。

  一课时

  领会我国登山健儿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最后定格珠峰峰顶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一定不会忘记2008年北京奥运会!你们也一定不会忘记,那一年我国运动员把奥运火炬传递到珠峰峰顶的情景!那一刻,你们一定非常激动,一定为身为*人而骄傲和自豪!其实,早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英勇的*登山健儿就完成了从珠峰北坡

  登顶的壮举,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登上地球之巅》,随作者一道去了解那激动人心的往事,感受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二、交换资料

  学生交换收集的资料,简介珠穆朗玛峰,简介*登山队员征服珠峰的活动。

  三、自由朗读,积累词语

  学生自由朗读,疏通字句,标明段序。

  教师用多媒体提示学生需要积累的字词:

  1、注音

  2、释义

  (1)砭骨()

  (2)履践()

  (3)崔巍()

  (4)养精蓄锐()

  (5)齐心协力()

  (6)勇往直前()

  学生翻阅工具书明确:

  2、(1)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2)踩踏。

  (3)形容山高大雄伟。

  (4)养,休养。蓄,积蓄。锐,锐气。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5)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6)勇敢地一直往前进。

  四、快速默读,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完成下列题目:

  (多媒体显示)

  1、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过程划分成几个阶段,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

  2、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

  3、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登山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特别的困难?

  4、表现了登山队员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学生独学,后讨论,交流,明确:

  1、(参考)(1)登山队出发。

  (2)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3)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奔向顶峰。

  (4)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5)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6)登山队完成由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

  2、(1)征服“第二台阶”;

  (2)刘连满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3、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

  4、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勇于牺牲的精神。

  五、复述课文

  1、找几个学生分阶段复述。

  2、找学生复述全文。(要求有详有略,突出典型事例、典型人物)

  六、精读探究

  文中哪些情节最令你感动、难忘?找出来,读一读,并谈谈感受。

  1、学生自由发言。学生最感动、最难忘的情节可能有:

  (1)在征服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第二台阶”时,刘连满毅然为队友作人梯,尽管眼冒“金花”,两脚颤抖,呼吸沉重,却仍然坚持让队友踩在他的肩膀上爬上去。

  (2)刘连满在等待队友登顶返回时,宁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胁,也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战友。又担心战友不知道,于是挣扎着艰难地写下一封感人的短信。

  2、学生谈感受。(针对上述两个情节)明确:

  刘连满身上集中地表现了我国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坚强的意志,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他的行为表现令人崇敬,令人难忘。

  七、合作研讨

  文中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彩,请找出这些语句,并揣摩其作用。

  1、文中写景的语句有: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

  (3)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4)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5)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2、学生相互讨论,各抒已见,积极发言。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内容与中心的关系以及自己的阅读心理两个方面去理解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明确:

  (1)渲染登山环境的恶劣,衬托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2)文中用较多笔墨描写美丽的珠峰景色,生动形象,既增强了真实性和感染力,更给人以美感。

  八、拓展延伸

  讨论:你认为,挪威探险家阿蒙森代表人类首次到达南极与我国登山队员刘连满等人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两件事,哪件更有意义?

  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确:

  既要培养民族的自豪感,树立为民族和祖国争光的远大理想;又要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够站在整个人类进步的高度上肯定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勇于探险的精神和所创造的伟大成就。

  九、课堂小结

  自然是美丽的,自然是神秘的。只有具备不畏艰险,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才能揭开自然的.奥秘。希望大家学*刘连满等人的精神,在人类探险的道路上为国争光。

  组织学生学*本文,无疑应将快速阅读与学*课文叙事有详有略、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作为教学重点。但由于本文所写内容特殊,报道的是我国登山队员征服珠峰,书写世界纪录的伟大创举。所以,相比之下,引导学生学*我国登山队员优秀的精神品质,培养探险的勇气和民族的自豪感这一点,在整个第五单元的课文也都应算是重点。因此,全部的教学活动,从导入到学生交换资料,从整体感知到精读探究,从研讨环境描写的作用到拓展延伸,乃至最后的小结,几乎都是为了落实这一点而展开的,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同时兼顾到了培养快速阅读和精读的读书方法,以及学*文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与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这些教学要点,全面落实了教学目标。从实际上课情况来看,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胃口的。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2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

  2、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

  3、了解人类特别是*人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过程与方法

  1、练*快速默读法,概括课文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培养探险的勇气。

  1、快速阅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课文叙事有详有略,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3、学*我国登山队员的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理解作者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与我国登山队员征服珠峰的探险的资料。

  教师:也要准备相应资料,并制作课件。

  一课时

  领会我国登山健儿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最后定格珠峰峰顶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一定不会忘记2008年北京奥运会!你们也一定不会忘记,那一年我国运动员把奥运火炬传递到珠峰峰顶的情景!那一刻,你们一定非常激动,一定为身为*人而骄傲和自豪!其实,早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英勇的*登山健儿就完成了从珠峰北坡

  登顶的壮举,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登上地球之巅》,随作者一道去了解那激动人心的往事,感受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二、交换资料

  学生交换收集的资料,简介珠穆朗玛峰,简介*登山队员征服珠峰的活动。

  三、自由朗读,积累词语

  学生自由朗读,疏通字句,标明段序。

  教师用多媒体提示学生需要积累的字词:

  1、注音

  2、释义

  (1)砭骨()

  (2)履践()

  (3)崔巍()

  (4)养精蓄锐()

  (5)齐心协力()

  (6)勇往直前()

  学生翻阅工具书明确:

  2、(1)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2)踩踏。

  (3)形容山高大雄伟。

  (4)养,休养。蓄,积蓄。锐,锐气。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5)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6)勇敢地一直往前进。

  四、快速默读,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完成下列题目:

  (多媒体显示)

  1、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过程划分成几个阶段,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

  2、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

  3、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登山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特别的困难?

  4、表现了登山队员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学生独学,后讨论,交流,明确:

  1、(参考)(1)登山队出发。

  (2)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3)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奔向顶峰。

  (4)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5)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6)登山队完成由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

  2、(1)征服“第二台阶”;

  (2)刘连满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3、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

  4、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勇于牺牲的精神。

  五、复述课文

  1、找几个学生分阶段复述。

  2、找学生复述全文。(要求有详有略,突出典型事例、典型人物)

  六、精读探究

  文中哪些情节最令你感动、难忘?找出来,读一读,并谈谈感受。

  1、学生自由发言。学生最感动、最难忘的情节可能有:

  (1)在征服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第二台阶”时,刘连满毅然为队友作人梯,尽管眼冒“金花”,两脚颤抖,呼吸沉重,却仍然坚持让队友踩在他的肩膀上爬上去。

  (2)刘连满在等待队友登顶返回时,宁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胁,也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战友。又担心战友不知道,于是挣扎着艰难地写下一封感人的短信。

  2、学生谈感受。(针对上述两个情节)明确:

  刘连满身上集中地表现了我国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坚强的意志,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他的行为表现令人崇敬,令人难忘。

  七、合作研讨

  文中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彩,请找出这些语句,并揣摩其作用。

  1、文中写景的语句有: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

  (3)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4)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5)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2、学生相互讨论,各抒已见,积极发言。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内容与中心的关系以及自己的阅读心理两个方面去理解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明确:

  (1)渲染登山环境的恶劣,衬托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2)文中用较多笔墨描写美丽的珠峰景色,生动形象,既增强了真实性和感染力,更给人以美感。

  八、拓展延伸

  讨论:你认为,挪威探险家阿蒙森代表人类首次到达南极与我国登山队员刘连满等人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两件事,哪件更有意义?

  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确:

  既要培养民族的自豪感,树立为民族和祖国争光的远大理想;又要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够站在整个人类进步的高度上肯定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勇于探险的精神和所创造的伟大成就。

  九、课堂小结

  自然是美丽的,自然是神秘的。只有具备不畏艰险,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才能揭开自然的奥秘。希望大家学*刘连满等人的精神,在人类探险的道路上为国争光。

  组织学生学*本文,无疑应将快速阅读与学*课文叙事有详有略、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作为教学重点。但由于本文所写内容特殊,报道的是我国登山队员征服珠峰,书写世界纪录的伟大创举。所以,相比之下,引导学生学*我国登山队员优秀的精神品质,培养探险的勇气和民族的自豪感这一点,在整个第五单元的课文也都应算是重点。因此,全部的教学活动,从导入到学生交换资料,从整体感知到精读探究,从研讨环境描写的作用到拓展延伸,乃至最后的小结,几乎都是为了落实这一点而展开的,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同时兼顾到了培养快速阅读和精读的读书方法,以及学*文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与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这些教学要点,全面落实了教学目标。从实际上课情况来看,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胃口的。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3

  一、导入

  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其实,在我们*,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读题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文章先从题目读起。

  2、板书课题——释“巅”。

  3、怎么读——节奏、重音、语气——生读。

  4、补题: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二、快速默读,概述文章内容

  1、不看材料在题目前加上一些信息来概括课文内容:

  *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2、快速默读课文,说说“登上”背后的故事,复述印象最为深刻,最令你感动的细节?(五分钟准备)先同桌互述,再相互交流,推选代表复述(男女各一名,视情况)。

  ——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刘连满,作者花了许多笔墨集中描写他。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有(6)(7)(11)(14)(15)(16)。

  三、关于刘连满的对话

  1、男女生读相关文字,作者的哪些语言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A、对比式写法;B、内心独白;C、其他。

  2、刘连满最后并没有登上珠峰,作者为什么花大笔墨写他?(作者是不是有点不知轻重?)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1)他遇到的困难也就是其他队员遇到的困难如——寒冷、黑夜、缺氧;

  (2)他身上体现着登山英雄们的精神风貌——意志、毅力、团结、牺牲等;(教师小结:所以文章表现的不只是其他三人登山的胜利,或是他们四个人的胜利,也不只是这次登山活动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的胜利,而是集体的胜利和祖国的胜利,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3)使事件叙述有详有略,用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

  (4)他在整个攀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等。

  3、刘连满如何看待这次登山行动,他会不会后悔?作者是怎么评价这次事件的?你觉得这样的探险有没有意义?

  四、探讨探险的意义

  1、20xx年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有五位大学生在攀登*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大学生登山的意义。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大学生不具有登山运动员的专业素质,不应该参与这种专业性强的极限运动,他们这是拿生命开玩笑。持赞同意见的人则认为登山运动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应该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参加登山也是未尝不可的。

  2、你怎么看?

  3、我们听一听别人怎么说:

  别因为山难而丧失山鹰的精神

  我们不能因为这次事故的发生,就把山鹰社存在的必要性完全抹杀,更不能把他们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行动归结为无谓的青春冲动,如果我们因噎废食,那么,我们不但失去了几个优秀的孩子,我们还会失去冒险的勇气、探索的精神和征服的渴望。我们不能失去这些精神财富,就像我们不能失去那些雏鹰一样。

  珍惜生命

  现在在年轻人当中比较流行户外运动、探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么做,觉得是一种时尚,觉得很刺激,或者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承认。但我希望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加重视生命,爱惜生命,能够时时刻刻注意到这一点,否则会让你的亲人感到难过。

  要懂得知难而退

  人们往往把登上某某峰顶之类的具体目标看得过分重要,当成了探险的目的本身,于是就和自己过不去了,在制定目标时但求危险最大化,在实现不了目标时也不肯知难而退。探险的最高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其前提是要保存生命,因此,对于可预测的危险理应防备,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牺牲。

  登山要尽量避免危险

  登山本来就是危险系数很大的一项活动,任何看似细小的疏忽或错误,都可能酿成悲剧。

  热爱登山的人,一定都曾思考过危险甚至死亡的问题。可是,真正的登山者,绝不是轻率对待自己生命的人,相反,他们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危险发生的可能。

  五、小结:如有时间请学生小结。

  探险既是人类对求知世界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其间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悲壮。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遏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我们应不断武装自己,去探寻无穷的未知世界!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4

  [学法导引]

  本文是一篇通讯的节选,记录了*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文章按照时间顺序,生动地记叙了登山队员们突击珠峰峰顶的全过程,赞扬了登山队员们顽强勇敢、不畏艰险、勇于牺牲、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如重点写征服被外国探险家认为不可逾越的“第三台阶”事件来表现*人的顽强无畏,写刘连满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来表现队员们的自我牺牲精神。此外,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峰景色,给人美的享受。

  学*中要注意把握课文内涵,感悟文中洋溢着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并注意叙事的详略安排及掌握景物描写的作用。

  [典题例析]

  例题: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进行评点。

  1、他用双手**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

  2、(刘连满)先把屈银华托了上去,然后又托贡布。最后,王富洲和刘连满借着上边放下来的绳子的帮助,也爬了上来。

  解析:本题意在通过语言品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进而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人物的行动往往由人物的思想所决定,而本文在写作时本就由点及面,要赞扬的不只是三、四个登山队员,而是一个集体,因为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因而,概括精神时要注意不应只局限于个人品质的赞扬,而要将之升华到人类精神的高度。

  [参考答案

  1、准确地表现出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2、准确地表现出登山队员们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

  [课时训练]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砭骨()2、履践()3、崔嵬()4、窒息()

  5、养精蓄锐()6、齐心协力()7、斩钉截铁()

  一、1、(biān)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到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厉害。2、(lǚ)踩、踏。3、(cuī)形容山高大雄伟。4、(zhì)呼吸困难甚至停止。5、(ruì)养足精神,积蓄力量。6、(xié)众人一心,共同努力。7、(jié)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二、以下句子属于描写的表达方式的是(c)

  A、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现在看来,这种估计显然错误。

  B、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

  C、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D、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三、按照时间顺序,给下列描写景色的句子排列顺序。

  1、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2、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

  3、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4、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

  5、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顺序:32154

  四、仔细体味下列语句,写出其表达效果。

  1、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

  1、这是作者发表的议论。表现了突击珠峰的顶峰的巨大困难,也突出了登山队员们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

  2、(刘连满)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的状态。他的心里非常明白,他正在被人们称为“死亡地带”的高度上,窒息的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他拉过身边的氧气筒,……但是,他的眼前出现了正在向顶峰冲击的战友们的背影。……他毅然把氧气放回原来的地方,自己昏昏睡去……

  2、这是刘连满独自呆在“第二台阶”时的一段心理活动,通过他放弃氧气筒,而将之留给战友的行为,表现其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3、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3、这句话突出他们所面对的困难,又暗示他们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五、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6题。

  ⑴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珠穆朗玛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变得更加吃力了。

  ⑵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⑶到达八千八百三十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但是我们能后退吗?"

  ⑷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

  ⑸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大胆而果断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历程。

  ⑹现在,他们每前进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由于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地朝顶峰走去。

  ⑺在越过东面一段雪坡以后,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向右绕至北面的岩石坡继续向上

  攀登,终于登上了一个岩石和积雪交界的地方。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1.为文中的空白处选择合适的词语(b)

  A.轮廓低矮果断大胆B.轮廓低矮大胆果断

  C.外形高大大胆果断D.外形高大果断大胆

  2.为什么选文中几处提到珠穆朗玛山顶峰、群峰在夜色中的黑影?

  2、①提示事情发展的进程。②运动员们前进时内心对顶峰的向往。

  3.段⑶中写到“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你能根据课文内容推测出他们的心理活动吗?请你为课文补上一段心理描写。

  答:

  4.段⑷中加点的词语“斩钉截铁”和“异口同声”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斩钉截铁”表明了说话语气的果断坚决。“异口同声”表明两人的说法完全一致。用这两个词,强调了屈银华和贡布向主峰发起进攻的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定。

  5.对于这三位登山运动员来说,阻碍他们登上顶峰的最艰难的三个障碍是什么?

  答黑夜、寒冷、缺氧。

  6.你认为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这些登山运动员具有怎样的精神、意志?

  答:坚强的意志、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7-12题。

  杨利伟:祖国期待你凯旋

  新华社记者黄国柱、贾永、徐壮志

  ⑴今天,阒寂的天宫迎来了一位新的访客;

  ⑵今夜,璀璨的星空中多了一颗明亮的星。

  ⑶从A,到B;从C,到D,中

  国人的飞天梦想几乎与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沧桑历史一样悠远。今天,“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航天员开始遨游太空。杨利伟,你作为第一名造访“天宫”的*人,是否感觉到了亿万中华儿女在即将千年梦圆时那遏制不住的激奋!

  ⑷为了这一天,中华民族已经等得太久太久。因此,当新*的太阳高高升起,共和国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便夸父逐日般地投入了航天--这一充满梦想的事业。航天城,航天港,火箭,飞船,还有那时刻与你保持联络的航天测控站……这些只有极少数发达国家才有能力研究建造的载人航天系统,今天已奇迹般地出现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而此时,有着科技城堡之称的4艘远洋测量船,也正从浩瀚的大洋上追踪着你的航迹,随时把你太空旅行的足迹,传递给千千万万关心着你、关心着*航天事业的人们。

  ⑸有人说,载人航天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与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

  ⑹尽管,在太空中,你不是捷足先登者。但是,你代表的是这样的一个民族——一个最早萌发飞天梦想,一个最早发明和使用火箭的伟大民族。她曾向世界贡献出包括火药在内的对人类文明具有根本性影响的四大发明。你的太空之行,使*成为第三个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在航天技术已成为人类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时,全世界都会从你的太空旅行中清晰地发现,*,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家,已经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⑺这是一项科技的奇迹,是*航天史上的一座丰碑。而你,就处在了这个奇迹的顶点,就是这座丰碑的见证人。

  ⑻这是你的骄傲,更是祖国的骄傲。

  ⑼人类已经登上过月球,人类的航天器已经访问了太阳系的主要成员,并对大部分行星进行过反复的勘测。建立月球基地和登陆火星也已进入具体研究阶段。你的太空之行,标志着人类探索太空的队伍中,从此又多了一支新兴的力量。

  ⑽今天,人类已进入一个享受“太空文明”所带来的成果的时代。但是,正像你所深知的一样,人类对于太空的认识和利用才刚刚开始。浩瀚无际的太空,神秘辽远的宇宙,还有无穷的秘密等待着人类的探索和发现。今夜,当我们仰望你所驰骋的星空,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与远古先民们一样的渴望与期待……

  ⑾而你,就令人羡慕地站在太空探索的最前沿。人类最古老最大胆的梦想,正在你和你的同行们的身上一点点地变成现实。

  ⑿从陆地到海洋,从天上到太空,人类探索脚步的每一次延伸,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牺牲。正是那些勇敢的先行者,不断引领人类探索的步伐。杨利伟,作为人类造访太空的又一位使者,作为新*飞天第一人,祖国期待着你凯旋!你挑战未知世界的勇气,无疑会给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而那些用智慧和创造把你和一个民族的飞天梦想高高擎举起来的人,同样也正在续写着民族精神的崭新篇章!

  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璀璨()()遨()游遏()制勘()测驰骋()擎举()

  8.联系上下文将下列语句恰当地填入文中空白处。

  ①远古“嫦娥奔月”的传说

  ②明代幻想家万户乘坐绑在一起的47支火箭开始人类首次飞向空中的尝试

  ③战国时期诗人屈原面对长空发出的“天问”

  ④莫高窟壁画上的“飞天”

  A:B:C:D:

  9.段⑷中的划线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

  10.段⑺中加点的“这”字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答:

  11.段⑽中加点的“认识”和“利用”这两个词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答:

  12.43年前,*登山健儿历尽艰辛最终完**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创举,43年后的今天,杨利伟作为第一名造访“天宫”的*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请结合选文和课文《登上地球之巅》,谈谈我们民族精神的内涵。

  答:

  23、登上地球之巅

  一、1、(biān)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到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厉害。2、(lǚ)踩、踏。3、(cuī)形容山高大雄伟。4、(zhì)呼吸困难甚至停止。5、(ruì)养足精神,积蓄力量。6、(xié)众人一心,共同努力。7、(jié)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二、C三、3、2、1、5、4四、1、这是作者发表的议论。表现了突击珠峰的顶峰的巨大困难,也突出了登山队员们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2、这是刘连满独自呆在“第二台阶”时的一段心理活动,通过他放弃氧气筒,而将之留给战友的行为,表现其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3、这句话突出他们所面对的困难,又暗示他们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五、1、B2、①提示事情发展的进程。②略写运动员们前进时内心对顶峰的向往。3、略。4、“斩钉截铁”表明了说话语气的果断坚决。“异口同声”表明两人的说法完全一致。用这两个词,强调了屈银华和贡布向主峰发起进攻的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定。5、黑夜、寒冷、缺氧。6、坚强的意志、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7、cuǐcàn;áo;è;kān;chěng;qíng8、A:①B:④C:③D:②9、反复。突出了对飞天梦想的期待时间之长。10、*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载人航天飞行。11、不能。因为先“认识”,才能加以“利用”,这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合乎逻辑。12、略。言之有理即可。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这次登珠穆朗玛峰的概况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重点研读刘连满这个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登峰的艰难和队员们的大无畏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团结协作,敢于献身等精神。

  难点:刘连满没有登上顶峰但文章却是重点写。

  三、教学方法:

  赏读法、合作交流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

  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而在1960年,年轻的*登山运动员,把鲜艳的*插上了地球之巅。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足迹,去感受他们登顶的气概。

  二、检查预*

  三、整体阅读感知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登山队员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功登上珠峰。

  四、合作探究

  登山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究竟靠什么克服的?

  1、提示:直接描写队员们攀登艰难的句子

  如:(第5小节)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攀登,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

  (第六小节)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

  (第22小节)他们每跨越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

  攀登的高度与攀登的时间关系的句子:

  如:(第4小节)突击顶峰的队员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大约70米。

  (第8小节)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而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

  (第22小节)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

  互动3:从这写些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

  我读出了......(可以是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意志坚定等等。

  互动4: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你觉得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这样的一往无前呢?

  明确:是一颗爱国的心,一颗为祖国争光的心、我们可以想象当鲜艳的*插在顶峰时,那是多么令人自豪和骄傲的啊!

  2、研讨英雄(重点)

  [过渡]根据课文内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突击顶峰的除了刚才图片上的三个人以外还应该有一个人,他是谁?(学生答刘连满)

  讨论1:刘连满为什么没有登上顶峰呢?是他自己放弃了吗?

  讨论2:赏读他当时留下的遗书。

  从以上的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刘连满同志在”渴望活着”,”有机会活着”的情况下却”放弃活着”中体现出来的崇高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所以他更是一个英雄。

  五、课堂小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向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让我们学*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六、作业设计

  课外阅读其他登山探险家的故事。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6

  教学目标

  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如何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景物。

  3.学*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让学生观看有关雪域高原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及*登山队40年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教学设计

  导入

  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其实,在我们*,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整体感悟

  1.个人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标记出来。

  2.全班交流。

  3.四人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然后全班交流。

  (以上三个环节旨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锻炼学生快速阅读、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至于几个阶段的划分,答案不必苛求,能言之有理即可。)可以参考:

  a.登山队出发。

  b.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c.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d.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e.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f.登山队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复述课文

  1.找出文中感人的描写语段。

  a.全班讨论。

  登山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

  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根据以上两个内容找出文中最感人的描写语段。

  b.全班齐读感人的描写语段。

  2.找几个学生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可以每人复述一个登山阶段。

  (这几个环节的安排是为了训练学生懂得记叙复杂事件应选择典型事例、典型人物,有重点的记叙,其余情节可以简略,或是一笔带过,重点记叙部分则应加以生动的描写,还可以加以议论、抒情。复述时,可以多找几个学生,每个人按顺序口述一个情节,详略自己安排,复述后由其他学生评价。)

  体验与反思

  讨论:从这些感人的情节中,你看到了*年轻的登山队员表现出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结合斯科特等人的壮举,谈谈你的体会。

  可以引导学生扣住课文情节,重点从团队协作精神,个人牺牲精神,坚强的意志、毅力等方面谈探险队员的优秀品质,体会则要联系现实生活谈。

  学*景物描写

  1.四人小组讨论: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2.模仿这些语句的写法,抓住自己生活周围景物特色,也写几句话。

  做这个练*,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了解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让学生明白景物描写在文中不是可有可无的,应抓住特点来写景,使之为表现事件和人物服务。

  如果时间紧张,可以将这个练*放到作业中,课后完成。

  作业

  在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中,*登山队员表现出强烈的集体协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伟大的悲剧》中的奥茨和本课中的刘连满为例,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心得体会。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菁华5篇)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1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

  2、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

  3、了解人类特别是*人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过程与方法

  1、练*快速默读法,概括课文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培养探险的勇气。

  1、快速阅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课文叙事有详有略,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3、学*我国登山队员的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理解作者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与我国登山队员征服珠峰的探险的资料。

  教师:也要准备相应资料,并制作课件。

  一课时

  领会我国登山健儿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最后定格珠峰峰顶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一定不会忘记2008年北京奥运会!你们也一定不会忘记,那一年我国运动员把奥运火炬传递到珠峰峰顶的情景!那一刻,你们一定非常激动,一定为身为*人而骄傲和自豪!其实,早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英勇的*登山健儿就完成了从珠峰北坡

  登顶的壮举,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登上地球之巅》,随作者一道去了解那激动人心的往事,感受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二、交换资料

  学生交换收集的资料,简介珠穆朗玛峰,简介*登山队员征服珠峰的活动。

  三、自由朗读,积累词语

  学生自由朗读,疏通字句,标明段序。

  教师用多媒体提示学生需要积累的字词:

  1、注音

  2、释义

  (1)砭骨()

  (2)履践()

  (3)崔巍()

  (4)养精蓄锐()

  (5)齐心协力()

  (6)勇往直前()

  学生翻阅工具书明确:

  2、(1)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2)踩踏。

  (3)形容山高大雄伟。

  (4)养,休养。蓄,积蓄。锐,锐气。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5)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6)勇敢地一直往前进。

  四、快速默读,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完成下列题目:

  (多媒体显示)

  1、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过程划分成几个阶段,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

  2、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

  3、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登山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特别的困难?

  4、表现了登山队员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学生独学,后讨论,交流,明确:

  1、(参考)(1)登山队出发。

  (2)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3)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奔向顶峰。

  (4)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5)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6)登山队完成由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

  2、(1)征服“第二台阶”;

  (2)刘连满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3、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

  4、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勇于牺牲的精神。

  五、复述课文

  1、找几个学生分阶段复述。

  2、找学生复述全文。(要求有详有略,突出典型事例、典型人物)

  六、精读探究

  文中哪些情节最令你感动、难忘?找出来,读一读,并谈谈感受。

  1、学生自由发言。学生最感动、最难忘的情节可能有:

  (1)在征服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第二台阶”时,刘连满毅然为队友作人梯,尽管眼冒“金花”,两脚颤抖,呼吸沉重,却仍然坚持让队友踩在他的肩膀上爬上去。

  (2)刘连满在等待队友登顶返回时,宁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胁,也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战友。又担心战友不知道,于是挣扎着艰难地写下一封感人的短信。

  2、学生谈感受。(针对上述两个情节)明确:

  刘连满身上集中地表现了我国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坚强的意志,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他的行为表现令人崇敬,令人难忘。

  七、合作研讨

  文中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彩,请找出这些语句,并揣摩其作用。

  1、文中写景的语句有: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

  (3)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4)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5)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2、学生相互讨论,各抒已见,积极发言。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内容与中心的关系以及自己的阅读心理两个方面去理解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明确:

  (1)渲染登山环境的恶劣,衬托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2)文中用较多笔墨描写美丽的珠峰景色,生动形象,既增强了真实性和感染力,更给人以美感。

  八、拓展延伸

  讨论:你认为,挪威探险家阿蒙森代表人类首次到达南极与我国登山队员刘连满等人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两件事,哪件更有意义?

  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确:

  既要培养民族的自豪感,树立为民族和祖国争光的远大理想;又要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够站在整个人类进步的高度上肯定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勇于探险的精神和所创造的伟大成就。

  九、课堂小结

  自然是美丽的,自然是神秘的。只有具备不畏艰险,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才能揭开自然的.奥秘。希望大家学*刘连满等人的精神,在人类探险的道路上为国争光。

  组织学生学*本文,无疑应将快速阅读与学*课文叙事有详有略、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作为教学重点。但由于本文所写内容特殊,报道的是我国登山队员征服珠峰,书写世界纪录的伟大创举。所以,相比之下,引导学生学*我国登山队员优秀的精神品质,培养探险的勇气和民族的自豪感这一点,在整个第五单元的课文也都应算是重点。因此,全部的教学活动,从导入到学生交换资料,从整体感知到精读探究,从研讨环境描写的作用到拓展延伸,乃至最后的小结,几乎都是为了落实这一点而展开的,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同时兼顾到了培养快速阅读和精读的读书方法,以及学*文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与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这些教学要点,全面落实了教学目标。从实际上课情况来看,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胃口的。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

  学*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2.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义并搜集有关珠峰的知识。

  教师:

  1,投影仪、录音机、歌曲《珠穆郎玛》、自制投影的资料

  2.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和*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

  教学思路:

  先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感受写景的妙处。然后延伸拓展,以认识和理解为主旨,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

  教学课型:新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与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欣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

  教师:1960年5月,英勇的*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板书文题和作者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积累字词并初步感知课文。

  2、检查学生预*情况。

  投影;1注音

  峰巅砭骨崔巍滞留窒息匍匐

  2释义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3、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可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①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指名学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励其余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3

  【教学设想】

  登上地球之巅,是王富洲等人的坚定目标,哪怕是历经千险万阻,献出生命。在这种精神驱使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超乎生理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非凡精神,正是本文深深打动人的地方。抓住这一点进行教学,对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行为,帮助学生迁移到自身的生活中,形成健全的人格,无疑是有益的。另外,团队的合作精神、对科学与理性的尊重、对类似行为进行的反向解读,对多元思考的鼓励,都可进行教学解读。

  设计A的处理较常规,抓住内容把握、精神把握、景色描写等三个教学要点,倾向于指导学生从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和重点章节中去作把握。设计B则意在将我们的阅读视线指向一个不太被人关注的群体,关注探险活动中的王连满之类的人物的故事,与《伟大的悲剧》中的奥茨进行比较阅读,体味探险活动中团结协作、为集体而勇于牺牲的可贵精神,这也是决定探险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让学生体会合作的精神。

  【教学设计A】

  课前准备:

  1、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有关地理知识。

  2、查找关于纪念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活动的有关资料。

  3、阅读郭超人长篇通讯《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4、查阅20xx年湖北卫视《往事》栏目关于登顶珠峰的节目资料,特别是关于王连满的部分(教师可以提供“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文字材料)。

  教学目标 :

  1、能抓住要点概括登顶的几个阶段。

  2、能突出重点,复述故事,从中感受登山运动员的英雄气概。

  3、体会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步骤 :

  导入 :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而在1960年,年轻的*登山运动员,把鲜艳的*插上了地球之巅。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足迹,去感受他们登顶的气概。(可出示相关图片)

  一、整体阅读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按一定的顺序理清运动员登顶主峰的几个阶段,分别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参考概括:1)登山队出发;2)运用人梯战术突击第二台阶;3)留下刘连满,三人继续登顶;4)三人无氧攀登,登顶成功。)

  2、有针对性地快速浏览部分章节,小组讨论完成:

  (1)登山队登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明确:寒冷、缺氧、虚弱、黑夜)

  (2)他们是如何克服的?(明确:依靠顽强的毅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片段品读体味

  1、选择自己认为最感人的段落,进行复述。要求:能体现出自己认为最感人的特点(可参照上述二、2的问题),能体现出运动员的英雄气概,能做到详略兼顾。

  2、5分钟反复默读体会你认为最感人的部分。

  3、默读写王连满的段落,思考:文章集中写了王连满哪些事例?你觉得王连满是怎样一个人?文章为什么单用了两个段落来突出写他一个人?(明确:写了三件事:甘当人梯;放弃登顶;留下氧气。他是一个默默奉献、顾全大局、勇于牺牲、意志顽强的人。王连满的身上,集中了登山队群体的优秀品质,单写他,是通过对他的典型描写,来表现以他为代表的登山队群体的精神风貌。)

  4、文章最后以“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一句戛然而止,读后总觉得言犹未止,意犹未尽,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会呢?那么,请你把觉得还应该说的话,还应该写的文字,接着补充出来。(教师提示:可着重写出登顶成功后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三、景色描写赏读

  1、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景色描写,读一读,想一想这些景色描写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教师提示:本文的写景,一类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队员的精神;另一类是写景色的美丽,既烘托队员美好的追求,又带给读者美的享受,调节阅读的情绪。)

  2、找出《伟大的悲剧》中你欣赏的景物描写,小组交流,进一步品味它的作用。

  3、模仿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抓住自己生活周围景物的特点,写一个片段,力图体现人物的情感。

  三、作业 布置

  本文实际为一篇通讯的节选,请你参考身边的报纸,模仿新闻(消息)的写法,把本文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现场新闻报道。

  【教学设计B】

  教学目标 :

  1、速读全文,能把握感人的细节与人物。

  2、选取典型人物(中途退出的人物王连满),进行比较阅读,感受探险活动中蕴涵的可贵精神。

  教学步骤 :

  导入 :横亘我国和尼泊尔境内的珠穆朗玛峰,一直成为众多探险活动家征服的目标。1960年5月,*登山队首次从北坡登顶成功,打破了珠峰不可征服的神话。让我们随着冲顶队员一起来体验那伟大的时刻。

  一、整体阅读感知

  快速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注意感人的情节和感人的人物,完成:

  1、文章所写的登顶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请你划分并归纳各阶段的主要内容。

  2、三名队员最后能够登顶成功,从文章看来,你觉得靠的是什么?(明确:靠的是顽强坚韧的意志,为国勇于拼搏献身的精神,舍己为集体的团结协作精神)

  3、王连满对于三名队员成功登顶,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明确:用人梯的方法帮助队员登上第二台阶;为保集体登顶成功,主动放弃登顶;宁可牺牲也要留下氧气给下撤的队友。王连满为全队成功登顶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比较阅读,揣摩人物

  《伟大的悲剧》一文中的奥茨同本文的王连满一样,因故不能同队友一起继续行进。请找出二文中写二人的部分,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两个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人物,讨论,交流:

  1、两人终止同队友的行进,是出于个人目的吗?(教师提示:原因分析——是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允许继续行进,不是因为个人的荣辱的原因,是为了整个集体的存亡和荣誉考虑而作出的决定。)

  2、作出终止前进的决定时,两人的想法是一样的吗?(教师提示:总的是一样的,即不拖累和影响整个集体的行动,主动牺牲自己。不一样的具体的想法,可大胆揣测,合符情理即可。)

  3、奥茨留给队友最后的话是“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王连满留给队友的是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艰难写成的77个字的遗书,请仔细默读体会,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教师提示:言之成理即可。)

  4、你怎么看待探险活动中他们二人这种中途退出的行为?(教师提示:这不是逃避的行为,这是为实现集体的目标而勇于自我牺牲的行为,他们没有站在荣誉的光环下面,但仍然是英雄,恰恰相反,这反映了探险活动中一种极为可贵的精神——为了集体而团结协作、甘于牺牲的精神,许多探险活动的成功,正是有这样无数的幕后英雄的无私奉献,*登山队登顶成功同样得益于此。)

  三、为败者讴歌

  1、在你的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失败的英雄或幕后英雄的故事?相互交流,谈一谈。

  2、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现在你对这些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吗?请你结合一些事例,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字数不限。(可课外完成)

  【资料*台】

  1、郭超人《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2、《50年,人类与珠峰激情碰撞:永远不言征服》等纪念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20xx年)报道资料。

  3、李钟琴《莫名其妙的“挑战”》。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4

  教学角度:运用多中人称,讲述*登山队员的壮举。

  主要教学步骤:

  1、速读全文,要求学生读出情节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2、浏览课文,要求学生读出层次

  详略,注意体味文中的人物描写和景物烘托。

  3、组织课堂讨论,议说登上地球之颠。

  说读训练实施过程:

  1、引导学生运用第三人称,概述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2、引导学生运用第一人称,以某一登山队员的身份,讲述登山过程中的所见

  所闻

  所历

  所感。

  教师布置几个话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A

  攀登第二台阶,

  B奔向地球之颠,

  C、刘连满的生命之光。

  学生自选角色和话题,思考准备。

  先小组

  后全班进行课堂发言。

  3、引导学生谈读后感。

  4、引导学生朗读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其表达作用。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5

  教学目标

  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如何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景物。

  3.学*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让学生观看有关雪域高原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及*登山队40年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教学设计

  导入

  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其实,在我们*,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整体感悟

  1.个人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标记出来。

  2.全班交流。

  3.四人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然后全班交流。

  (以上三个环节旨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锻炼学生快速阅读、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至于几个阶段的划分,答案不必苛求,能言之有理即可。)可以参考:

  a.登山队出发。

  b.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c.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d.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e.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f.登山队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复述课文

  1.找出文中感人的描写语段。

  a.全班讨论。

  登山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

  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根据以上两个内容找出文中最感人的描写语段。

  b.全班齐读感人的描写语段。

  2.找几个学生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可以每人复述一个登山阶段。

  (这几个环节的安排是为了训练学生懂得记叙复杂事件应选择典型事例、典型人物,有重点的记叙,其余情节可以简略,或是一笔带过,重点记叙部分则应加以生动的描写,还可以加以议论、抒情。复述时,可以多找几个学生,每个人按顺序口述一个情节,详略自己安排,复述后由其他学生评价。)

  体验与反思

  讨论:从这些感人的情节中,你看到了*年轻的登山队员表现出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结合斯科特等人的壮举,谈谈你的体会。

  可以引导学生扣住课文情节,重点从团队协作精神,个人牺牲精神,坚强的意志、毅力等方面谈探险队员的优秀品质,体会则要联系现实生活谈。

  学*景物描写

  1.四人小组讨论: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2.模仿这些语句的写法,抓住自己生活周围景物特色,也写几句话。

  做这个练*,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了解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让学生明白景物描写在文中不是可有可无的,应抓住特点来写景,使之为表现事件和人物服务。

  如果时间紧张,可以将这个练*放到作业中,课后完成。

  作业

  在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中,*登山队员表现出强烈的集体协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伟大的悲剧》中的奥茨和本课中的刘连满为例,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心得体会。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3篇

  这是一个传奇的人和传奇的公司,他可能是美国工程院唯一一个没有在大学读过完整一年书的院士,在大学期间只是作为一名旁听者的身份学了点书法,但最后他把这些美丽的字体运用在设计Macintosh计算机。

  他在车库里开创了自己的苹果公司,但又在数年后被自己公司的董事会开除,但传奇的事情是十三年后又被苹果邀请回去执掌。当上世纪其实年代Apple—I个人通用电脑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苹果走的是一条低端廉价的路线,而如今无论Macbook,还是iPod,还是iPhone,众多汽车商制造商、音响企业都会迎合苹果的产品生产出为其服务的设备,显然他步入的是一个非常高端的市场。Jobs是一个极富创新和把握时代脉搏的人,在Sculley当权的时候敌不过IBM—PC和微软的同时也给整个苹果公司的经营留下了很大的窟窿。当然,*S的崛起也要感谢互联网泡沫时代的来临,要知道无论什么电子产品在互联网没有到来的时候他们的市场都会很窄。

  比尔盖茨在十多年前就预言音响制品将数字化,任何特殊需求下载在一个服务器中,这个服务器可以管理和控制家里所有的家电,而AppleTV的诞生却抢先了一步,在家庭娱乐中心的市场上苹果拥有最大iPod用户群,微软有最强的技术储备,Sony有领先的蓝光技术,沉沉浮浮,硝烟再起!

  浪潮之巅是最*我看到的最好看的一本书。相信只要是IT人,看这本都会引起很大的共鸣。这本书无疑涵盖了很多内容,各个著名公司的变迁,通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历程,各种新的技术概念,金融,等等。不同职位,不同追求的人都会有所收益,但收益的东西会截然不同。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从我的视角说说自己的感受吧。

  无论是何种变迁,了解公司或技术的前世今生都是有益无弊的。存在都是合理的,为什么会存在呢?比如一种技术,了解了它目前的概念、框架、应用等等。但是它为什么会出现而流行呢。因为前面的技术碰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或者说社会环境变了。是的,归根到底,多么高深的技术最后都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的需求是什么?就是你我这些常人的需求。作者在这方面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让人对很多技术概念有了通俗的理解,更关键的是,虽然通俗但是专业。

  一个小小的螺丝钉,梦想就是找对行业,找对公司。如何找到,大的方面从这本书里能够学到不少,特别是从公司和技术发展领悟到很多。正如书中所说,人这一生,能赶上一次浪潮,跟上浪潮,就很幸运了。

  这本书还讲了很多与技术完全无关的东西——金融,特别是风险投资。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尤其是google,让人对风险投资有了很生动的理解。一个技术人员虽然不做金融,但是还是要知道些基本知识的,毕竟谁也不想让自己的辛苦钱稀里糊涂的打了水漂。记得以前工作的公司曾有财报123的培训。虽然现在已经忘了大半,但想来还是有益的。

  整本书,讲述的技术是如此的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厚厚的一本书,却一点儿也不妨碍让人看的欲罢不能。作者显然是技术人员里罕见的语言表达能力超强的人,让人佩服。

  尽信书不如无书。书里很多东西总结的不错。然而对于将来的趋势,就不一定了。一切都在变化,谁也不能预言将来。每个人还是要独立的思考问题。

  非常有趣的一本书,涉及范围很广。给我这个IT产业盲看来是极好的科普性质的著作。不仅有美帝IT企业列传还有硅谷、沙丘路、斯坦福面面观。从技术、资本、制度三个维度,很全面的介绍分析了每个企业为何兴或衰。

  “不过,吴军博士并没有在技术或者其它的行业细节上着墨太多,而是着力于给读者呈现整个行业的蓝图与兴衰,着力于将这种兴衰与整个技术、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浪潮”契合起来,以向读者传达本书的核心理念:企业乃至行业的兴起与衰落在于是否能够把握新的“浪潮”或者成功的转型于浪潮之中,从而站在浪潮之巅。在这其中,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商业模式的选择、团队的执行力、管理者的远见、金融及学术的配合……都是重要的因素,而这些点,才是吴军博士在本书重点着墨的地方。因此,它并不是一本小众或者专业的技术类书籍,相反的,它是一本更适合非专业人士的Guide Book。”——引用来自豆瓣

  没有用流水账的方式记录企业的发展,也没有对于企业家的过多描绘,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用数据讲案例,理性地分析,说这是一本TMT行业史记也完全不为过。

  不过因为最*几年又赶上互联网涨潮的时候,整个行业变化太快,有些地方略有些过时是个遗憾。。。但是恰巧可以看到作者的好些预测都成了真,膜拜大佬。(土下坐)

  浪潮已起,远未及巅。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登上地球之巅》读后感 (菁华5篇)

  今天,我仔细阅读了《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读后令我受益匪浅。

  文章大概讲的是1960年5月,年轻的*队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贡布开始了与大自然和冰山雪峰的较量。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们向珠峰发起最后380米的冲顶,他们誓言不到8848米的顶峰绝不后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但是,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他们凭着顽强的意志坚持爬到了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每当我想到四位队员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壮举时,心里就一阵激动。虽说英雄不是我自己,但作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少年,我也会感到骄傲、自豪。他们这样矢志不渝,是因为他们要告诉全世界,*人民是勇敢和智慧的人民。无论雪峰、黑夜、缺氧给予他们多少阻碍,他们仍想尽办法,去争取胜利。终于,他们成功了,他们向世人展示着*人的风采。

  虽然我不是体育健将,无法体会登山者的苦与乐。但我可以用我那颗挚爱祖国的心来感受他们顽强的意志与坚定的信念,我可以用行动来表达我对他们无限的敬佩。

  我知道,在我心里,已经有了行动。

  朋友们,你们学过《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吗?他们凭什么登上地球之巅呢?他们是靠运气登上的吗?不是的。他们也不可能靠运气登上被认为“连鸟也无法越过”的珠穆拉玛峰北坡,而在他们身上有着一种我们*常人所没有的高尚品质,他们冒着狂风暴雪,以坚强的毅力战胜了困难,登上了地球之巅,为此,我感到骄傲!

  以刘连满为首的队员凭着坚强的意志力登上了珠穆拉玛峰,他们一路上铤而走险,不怕艰苦,勇往直前的气概是令人敬畏。他们身挑重任却依然完成了任务,刘连满为了自己的同伴能胜利回来,不顾自己的安危,把氧气筒留给别人,最后,他睡着了。终于,他们登上了地球之巅,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我被他们的精神感动了,不禁流下了眼泪。

  我想,我们需要他们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更需要这种团队精神。

  《登上地球之巅》讲的是四名*登山队员从珠穆朗玛峰的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岩,最终他们把鲜艳的*插上了地球之巅,这无疑是一场充满艰辛与危险的探险。那么到底是什么使他们成功的呢?就是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在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无数的困难险阻就如一只只凶猛的“老鹰”,时时刻刻威胁着“雁群”,但是每只“雁”都齐心协力,不怕牺牲,共同抵御入侵之敌。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是无时无刻都离不开集体的。家,是我们最先加入的集体。家人彼此间的爱护、宽容便是一幢大厦的地基;学校这一集体,同学们伸出援手助你解决问题,使你脸上的笑容重现,令这幢大厦不断筑高……家,班级,学校,社会,国家,这些大大小小的集体都是哺育我们成长的摇篮,用它们的真,善,美不断为我们的大厦增砖添瓦。

  现在,我们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前线的*战士和医护人员以最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大无畏的决心站在抗震救灾的最前线,义无返顾地与地震进行一场艰辛的斗争。他们心连心,用自己珍贵的生命全力挽救受灾的.群众,同时也面对着死亡。社会各界的关注,八方的支持,炎黄子孙的万众一心,一首首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歌曲响彻天地之间。此时,没有人敢否认集体的力量,没有人不为此喝彩动容。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大家斗志昂扬,团结一致。我们坚信,历尽无数历劫的中华民族一定会战胜这次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夺取最终的胜利!

  集体的力量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共同积累。任何时候,集体的温暖都是我们所向往的,为集体多出一份力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我们应该向大雁学*,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让我们的“雁群”充满更多的力量,拥有更多的真情。

  寒风、缺氧、疲倦、珠穆朗玛峰上,四位探险者仍在艰难地前行。雪山。美景。信念。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成功!

  眼看就要到达山顶,登上山顶意味着人类再一次征服了世界最高峰——可是最后380米,却像登天一般难。山顶,承载着梦想,散发着金光,但它注定可望不可即吗?

  坚持!强烈的高原反应无法摧毁探险者们的心。终于,有三位队员成功征服珠穆朗玛峰,而另一位,正在离山顶不远的地方默默祝福他们。

  有时我在想,人们要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攀上高峰,除去为了科考目的,还为了什么?答案是:征服高山、征服自然、征服自己。在一次次攀上山巅之后,人的心灵同时也接受了洗礼——变得坚强、开阔、宽容。在最后时刻,四位探险者不仅是为了完成探险任务,更是为了战胜困难、战胜自己,完成一次精神的蜕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登上“地球之巅”的,但这种“登山精神”却值得每个人去回味,去践行。

  不要说登山,仅仅是站在山脚下往上望一望,也会莫名涌起一股恐惧之情。我想,登山是拿生命去冒险,拿生命当du注的运动,我不喜欢体育,不过我很敬畏体育健将的

  我们刚学过的《登上地球之巅》,写的就是几位登山健将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事情。那是1960年,*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运动员们开始了与雪山险恶的自然环境斗争。他们为了告诉世界人民,*不是*,*人民是顽强的,誓言不到8848米的顶峰绝不后退。

  登山过程中雪山给他们造成了很多危难,但他们仍然斩钉截铁地前进。因为后退就是放弃,放弃就是失败。在这种顽强意志的`支撑下,他们终于成功了。

  其实,顽强的意志往往是拯救自己的最好办法。在危难时刻,绝不退缩。在马拉松比赛中,要跑下来没有顽强的意志是不行的。

  我不爱运动,但我能感受到他们的那种抗争精神,虽然我不能成为登山健将,但我却能体会到他们的苦与乐,因为,我也在攀登人生的高峰。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登上地球之巅读后感

登上地球之巅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上地球之巅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有时要苦苦撑持暗无天日的境遇,有时却风光绝顶、无人能比。——松下幸之助

  没错,这才是完美的人生。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过程,体现了登山英雄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登山队员在攀登最后的380米时,艰难的前行了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三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那时气温极低,海拔如此之高,队员感到无力,行动很困难。聪明的刘连满想到了搭人梯,这段3米高的岩壁,竟花去了整整三个小时。黑夜渐渐迎来,他们借着星光一步步前进。现在他们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这时的他们处境相当危险。刘连满因极度不适留了下来,其余三人继续前进,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把剩余的一些氧气留给了队员们。与此同时,三人匍匐在地,艰难前进,在8830米处,氧气已全部用光,他们索性抛掉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无氧攀登。他们的四肢变沉重了,行动更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小时。但必胜的信念支持着他们。他们终于达顶!虽然体力已经透支,但是他们的内心无比兴奋。

  这个过程就是人生的过程,就像人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需要努力,奋斗和目标。就像松下幸之助说的一样,有时是苦苦撑持暗无天日的境遇,在这时我们需要像他们那样奋力前进,没有走不过的坎,只有不肯奋斗的人。在它们攀达至顶峰时,他们在黑暗中散发光芒,无比耀眼。这就是努力之后的回报,相信吧!你成功了!这是黑暗过后的光明。

  丑小鸭的“人生”也是完美的,与《登上地球之巅》的过程不尽相同。因为他与“族人”长相不同,遭到他们的嫌弃,排挤,连他的“妈妈”也要赶走他,这也许是任何一只小鸭子从未受到过的待遇,他为了活下来,不断逃窜,经历了许多事情。直到他遇见了天鹅,深深的爱上了美丽的他们。他冒着被啄死的危险,游向他们。竟发现水中倒影出的自己也是一直美丽的白天鹅,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

  每个人都有一段人生,我们需要的是努力,奋斗和目标。让人生更精彩!完美!辉煌!

  曾读过这样一篇文章,叫做《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不仅给我视觉的冲击,更是给我心灵的震撼!

  《登上地球之巅》说的是1905年5月,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东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悬崖峭壁,将鲜艳的***插上了地球之巅——被许多的登山家认为“连飞鸟也无法越过”“充满死亡的路线”的‘珠穆朗玛峰’。

  当然,四个登山者,都是勇敢的,拥有常人无法拥有的坚定信念,但是,其中,令我最敬佩的还要是那顾全大局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刘连满,是的,刘连满虽然没有登上地球之巅,但是没有他,他的队友也无法登上,没有他,队友早就落下万丈悬崖;没有他,队友早就因缺氧而离开人世;没有他,......

  刘连满甘愿做“人梯”来使队友脱离危险,他将队友和国家的荣誉放在第一位,而将自己的安危放在最后,他是那样一个想要活下去的人,可是,他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为了队友的性命,为了国家的荣誉,他宁愿放弃自己如此珍视的生命来保全队友的性命,让出活下去的氧气瓶,怎能不让人敬佩?

  因为刘连满没有登上地球之巅,所有他的生活并没有像队友们一样改善,他还是那最底层的工人,拿着很少的钱过活,但是他从来没有抱怨过,并没有因为当初的举动所后悔,他是那样的无私,勇敢,这样的一个人,怎能不让人敬佩?

  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像刘连满这样的有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团队合作主义的人难道不令人敬佩吗?,像他这样的人,难道不是拥有了奥运精神吗?是的,奥运精神无处不在,当你拥有那些美好的品质时,你就拥有了奥运精神。

  我从刘连满身上学到了奥运精神,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那种锲而不舍地对未知世界探索的精神,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奥运精神无处不在,我们一定要向那些勇敢而又执着的人们学*!

  今天,何老师为我们讲了《登上地球之巅》这篇课文——

  《登上地球之巅》讲的是四名中国登山队员从珠穆朗玛峰的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岩,最终他们把鲜艳的***插上了地球之巅,这无疑是一场充满艰辛与危险的探险。那么到底是什么使他们成功的呢?就是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在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无数的困难险阻就如一只只凶猛的“老鹰”,时时刻刻威胁着“雁群”,但是每只“雁”都齐心协力,不怕牺牲,共同抵御入侵之敌。

  在这篇文章中,我最欣赏的人刘连满,因为他不仅有顽强的意志,更重要的是他有舍己为人的精神。在极度缺氧的“死亡地带”,刘连满深知生存希望渺茫,但他渴望活下去,活着就是幸福,就是胜利,就是一切,可是,在这一时刻,他竟选择把氧气留给队友,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在他的眼里,战友的安全胜于一切,甚至连自己的安危都可以不顾,他是多么令人敬佩啊!尽管他最终并没有登上珠峰,但他的名字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我们活着,就是要做这样的人,面对困难毫不畏惧,在生死攸关的情况下,可以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将国家与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那我们的国家该有多强盛,我们的民族该有多团结!

  还记得,上学期的趣味运动会,我们班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大家共同努力,面对成功,我们露出了灿烂的微笑;面对失败,我们一起哭泣。拔河比赛时,大家一个个绷紧了脸,鼓足了劲,随着哨子声的响起,呐喊助威的声音也响起了,尽管我并没有参加拔河比赛,但是我的心与同学们的心紧紧揪在了一起,我盯着绳子,当绳子被对方拖走时,我有股想上场的冲动;当绳子被我们顺利拉过来的时候,我又不由得兴奋得一蹦三尺高,同学们拥抱在一起,留下了激动的眼泪……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年级段第二名的好成绩,这与我们同学之间团结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集体的力量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共同积累。任何时候,集体的温暖都是我们所向往的,为集体多出一份力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我们应该向大雁学*,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让我们的“雁群”充满更多的力量,拥有更多的真情。

  

  登山,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运动,一种不可完成的运动,一种拿生命去冒险,拿生命当赌注的运动。我向来不爱体育,但对于一些在体育上取得成就的人,我是很敬畏的。比如这篇文章的主角。

  文章的内容不说也知道:1960拈月,几名中国登山运动员开始了与大自然与冰雪山峰的斗争。他们誓言不到8848米的顶峰绝不后退。他们要这样做,他们会告诉世界人民,中国不是懦弱的,中国人民同样也不是甘拜下风的。无论雪峰给予他们多少阻碍,他们仍然斩钉截铁地前进。后退意味着放弃,意味着失望;失信,也意味着失败。终于,他们成功了。

  其实,人的信念往往是拯救自己的最好办法。在危难时刻,需要的就是顽强的意志与坚定的信念。我跑800米的时候,常常都是靠信念跑下来的。尽管成绩不是很理想。

  虽然,我不喜欢体育,但仍能被其精神所感动;虽然我不是登山健将,但却能通过这些体会登山的苦与乐;虽然,我没毅力,但看了此文后,相信我会有所行动。

  我知道,在我心里,已经有了行动。

  登山,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运动,一种不可完成的运动,一种拿生命去冒险,拿生命当赌注的运动。我向来不爱体育,但对于一些在体育上取得成就的人,我是很敬畏的。比如这篇文章的主角。

  文章的内容不说也知道:1960拈月,几名中国登山运动员开始了与大自然与冰雪山峰的斗争。他们誓言不到8848米的顶峰绝不后退。他们要这样做,他们会告诉世界人民,中国不是懦弱的,中国人民同样也不是甘拜下风的。无论雪峰给予他们多少阻碍,他们仍然斩钉截铁地前进。后退意味着放弃,意味着失望;失信,也意味着失败。终于,他们成功了。

  其实,人的信念往往是拯救自己的最好办法。在危难时刻,需要的就是顽强的意志与坚定的信念。我跑800米的时候,常常都是靠信念跑下来的。尽管成绩不是很理想。

  虽然,我不喜欢体育,但仍能被其精神所感动;虽然我不是登山健将,但却能通过这些体会登山的苦与乐;虽然,我没毅力,但看了此文后,相信我会有所行动。

  我知道,在我心里,已经有了行动。

  《登上地球之巅》讲的是四名中国登山队员从珠穆朗玛峰的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岩,最终他们把鲜艳的□插上了地球之巅,这无疑是一场充满艰辛与危险的探险。那么到底是什么使他们成功的呢?就是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在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无数的困难险阻就如一只只凶猛的“老鹰”,时时刻刻威胁着“雁群”,但是每只“雁”都齐心协力,不怕牺牲,共同抵御入侵之敌。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是无时无刻都离不开集体的。家,是我们最先加入的集体。家人彼此间的爱护、宽容便是一幢大厦的地基;学校这一集体,同学们伸出援手助你解决问题,使你脸上的笑容重现,令这幢大厦不断筑高……家,班级,学校,社会,国家,这些大大小小的集体都是哺育我们成长的摇篮,用它们的真,善,美不断为我们的大厦增砖添瓦。

  现在,我们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前线的***战士和医护人员以最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大无畏的决心站在抗震救灾的最前线,义无返顾地与地震进行一场艰辛的斗争。他们心连心,用自己珍贵的生命全力挽救受灾的群众,同时也面对着死亡。社会各界的关注,八方的支持,炎黄子孙的万众一心,一首首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歌曲响彻天地之间。此时,没有人敢否认集体的力量,没有人不为此喝彩动容。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大家斗志昂扬,团结一致。我们坚信,历尽无数历劫的中华民族一定会战胜这次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夺取最终的胜利!

  集体的力量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共同积累。任何时候,集体的温暖都是我们所向往的,为集体多出一份力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我们应该向大雁学*,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让我们的“雁群”充满更多的力量,拥有更多的真情。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登上企鹅岛》教案(五)份

  《登上企鹅岛》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我和考察队员登上企鹅岛看到的岛上企鹅的样子,并抓住不同企鹅的特点重点介绍三种企鹅,了解他们的成长过程。教学时首先从字词入手,到句子,再到段进行学*。其间配以图片帮助学生记忆和感受内容。其次抓住重点内容,细读课文,品味语言,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企鹅的有趣、可爱。第四自然段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学*,边读边批注,在此基础上独立完成小卷子,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惯。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通过角色转换,体验学*,展开想象进一步体会企鹅的可爱。在感悟写法的基础上,结合资料,进行课外延伸;总结全文,抒发对企鹅的喜爱之情。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读中品味,提高朗读水*。教学中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企鹅的可爱有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如:“这么漂亮的金企鹅,你能给大家读出来吗?”“你就是阿德雷企鹅,你能把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领地的情景读出来吗?”“三种企鹅真是各有各的样子,各有各的.特点,多有意思呀,请你们再读读这一段,快读出来你的感受吧。”这样就把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2、图文对照认识企鹅,本节课中,教师为学生出示了图片,目的是让他们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理解、感悟语言。例如:金企鹅、帽带儿企鹅、阿德雷企鹅三幅图片的出示,猜一猜它们分别是谁,孩子们的兴趣起来了,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不同种类企鹅的不同特点。

  3、利用教材进行阅读笔答训练,学*课文第四自然段时,我要求学生不只把答案批画在书上,还要学生根据批画的内容独立完成卷子的填空。

  4、拓展资料,读写结合。在了解了三种企鹅之后,教师渗透写法,要求学生进行仿写。

  在教学中,我还存在很多不足:

  1、教学环节安排不合理,出现前紧后松的情况。致使后面的内容没有时间深入完成。使整个课堂教学不完整。

  2、在学*企鹅样子时,如果加入它们走路的视频,那一摇一摆的形象就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企鹅的有趣,更能激发学生要了解企鹅的__。

  3、在让学生了解完三种企鹅的特点后,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总结归纳写法,而是生硬地告诉学生,致使学生记忆不深。在下笔写时有一定的困难。

  4、在学生进行默读独立完成小试卷时,教师没有注重教给学生批画的方法,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不够。只是学生在说时没有条理,部分学*差的学生不会独立写卷子。

  总之,回顾这节课从准备到教学完的整个过程,使我收获很多。首先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氛围,然后在学*过程中学生需要什么,就取什么,可以独自向书本中的内容索取信息,可以向小伙伴索取信息,当然也可以向老师索取信息。这样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

  教材分析:

  《登上企鹅岛》以一个随行小记者的身份,记叙了“我”跟随南极考察队来到那南极大陆登上企鹅岛的所见所闻。课文通过对企鹅样子、种类、特点及生长过程的介绍,说明了企鹅的可爱,表达了“我”喜爱动物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还有较丰富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本课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充满童趣。孩子们读完课文后会对企鹅的样子、种类、特点及生长过程有比较细致的了解,能对企鹅产生喜爱,对企鹅岛产生兴趣,从而产生探索南极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课文的学*,使学生能够了解企鹅的外形、种类以及生活*性,培养学生概括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加强词语积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文中作者提出的三次看到,两次听到的内容整体把握课文,让学生始终沿着这条主线进行学*,通过朗读、多媒体资料等手段的运用在具体学*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写作方法的渗透,使学生能够一课多得。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企鹅,热爱南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学*描写企鹅的三部分内容,从中体会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引领学生透过对课文的学*体会出作者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美丽的南极是一个冰雪的世界,给人以神秘,令人向往。杨海蓝和吴弘也有幸来到了南极乔治岛长城站,开始了南极之旅,听高伯伯说长城站对面有个企鹅岛就迫不及待的要去看看,让我们也跟着一起去看看吧!

  二、阅读感悟

  1、学生自己读第三自然段

  (1)、提问:咱们跟着杨海蓝同学刚到岛上就看到了什么?(企鹅)对,是大大小小的企鹅,成年企鹅只有多高?羽毛是(),未成年的企鹅呢?

  ——出示图片展示大小企鹅

  (过渡)多可爱呀,刚才听高伯伯说岛上的企鹅成千上万,可壮观了。但是这么多的企鹅它们都一样吗?快让我们来观察观察吧!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其他同学听的时候要细心呀,想一想这里介绍了几种企鹅,各叫什么名字?(学生汇报,板书)它们都长什么样呀?请同学们在自己读一读画出描写是那种企鹅的句子。一定要细心呀,好吗?

  ——出示题卡

  岛上的企鹅各种各样,有()的(),有()的(),还有()的()。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金企鹅最漂亮

  帽带儿企鹅彬彬有礼

  阿德雷企鹅凶猛

  (4)、自己再来读一读介绍三种企鹅的部分(找三个同学以读的方式来介绍

  A、这么漂亮的金企鹅,你能给大家读出来吗?

  B、谁来读出帽带儿企鹅的彬彬有礼呀?

  C、你就是阿德雷企鹅,你能把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领地读出来吗?——出示图片“你认识我吗?”

  展示图片时让学生读出书中的文字(看它的名字是__,谁来介绍它一下)。

  (5)、活动:角色扮演

  A、你们都认清这三种可爱的企鹅了吗?你们都认清了,我还没认清呢,谁愿意帮帮我?假如你就是其中一种企鹅,你介绍一下自己,让我记住你,还可以

  带着动作给我表演表演,好吗?(请学生表演,体现喜爱之情)

  你们演的真棒,这下我认清他们了。我可要考考大家了

  ——展示组图(展示组图只说出名字就行了)

  B、老师小结:脑袋全黑的,个性凶猛的是阿德雷企鹅,颈部有一圈黑线的是帽带儿企鹅,红嘴儿的是金企鹅。

  C、再读

  三种企鹅真是各有各的特点,多有意思呀!大家喜欢这些看似笨笨的可爱的企鹅吗?请大家齐读这一部分,快读出你的感受吧!

  (6)、介绍写作方法

  作者抓住金企鹅的颜色写出了它的漂亮,抓住帽带企鹅最突出的特点颈部有一圈黑毛来告诉我们帽带企鹅名字的`由来,通过写阿德雷企鹅的尖叫写出了它的凶猛。(题卡出示)小作者之所以给我们介绍的这么详细是因为她太喜欢这些可爱的企鹅了。

  (7)、写作训练

  你能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一下你了解的其他种类的企鹅,比如(出示帝企鹅图片,找同学介绍)

  2、学*第五自然段

  (过渡)这些企鹅多么惹人喜爱呀!它们有时排着整齐的队伍就像等候检阅的战士;有时一起拥入水中,如千军万马,声势浩大;看他们笨头笨脑,却又是那么乖巧可爱。可你知道小企鹅是怎么长大的吗?让我们来听听高伯伯的介绍吧!

  (1)、老师来读(我抱起一只小企鹅——就是成年企鹅了)大家认真听,你从高伯伯的话语里听到了哪些知识。

  (2)、请同学介绍a、刚出生的小企鹅要靠妈妈喂食b、经历两次换毛一周,企鹅妈妈很辛苦的,她要到处去找足够的食物来喂养自己的孩子,企鹅爸爸也能

  ——出示喂食图片并介绍

  有同学可能觉得小企鹅吃妈妈嘴里的食物很恶心,其实企鹅妈妈胃里的食物能保鲜担起这个任务,他们轮流外出捕食,另外一方留下照顾宝宝,多幸福的家庭呀!

  瞧,看着可爱有趣的企鹅,小作者情不自禁的抱起了小企鹅还跟它合影呢!

  3、学生读第6自然段,

  思考:(1)、“我”抱起小企鹅的原因是------

  (2)、“我”跟小企鹅合影的目的是------

  学生汇报

  南极这个冰雪的世界带给我们太多的惊喜,无尽的遐想,可是我们的旅程就要结束了,我们就要离开企鹅岛了,你想说点什么吗?

  (找几名学生表达感情)

  4、总结

  (1)、美丽的南极孕育了这群可爱的生命,也正是它们带给这个冷落寂寞的冰雪世界无限的的生机与活力。在即将结束这次旅行之际让我们再次回味课文把这有趣的企鹅深深印在心里吧!

  (2)、再读全文。

  作业:

  把你课下了解到的南极风光介绍给同学或父母挺好吗?

  板书设计

  登上企鹅岛

  金企鹅、最漂亮

  帽带儿企鹅、彬彬有礼

  阿德雷企鹅、凶猛

  【内容简析】

  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一名小学生跟随南极考察队在南极大陆企鹅岛上的见闻,文章主要介绍了南极大陆企鹅的大小、种类以及它们的生活*性和生理特点,字里行间洋溢着小作者对企鹅的喜爱之情。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力求运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并享受审美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般、厘”等生字,会写“企、鹅”等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课文内容,了解企鹅岛上三种企鹅的特征,了解企鹅的生长规律和生活*性。

  3.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了解南极大陆企鹅的可爱,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具准备】

  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企鹅挂图、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

  名字叫鹅不是鹅,爱在冰天雪地走,

  身上穿着黑大褂,胸前系着白围兜。

  2.投影企鹅图,谁能说说你对企鹅的印象?

  3.在南极大陆,有一个生活着成千上万只企鹅的岛,叫企鹅岛。你们愿意去看看吗?现在我们一起跟着小作者登上企鹅岛,相信大家会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在课文中勾画出自己不熟悉的生字新词。

  2.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工具书学*生字新词,有困难的请同学或老师帮忙。

  3.与同学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企鹅哪些方面的情况。在有关的句子旁边作个记号。

  2.小组合作,读懂课文。

  提示方法:(1)说一说:企鹅的外形、种类等。

  (2)演一演:企鹅走路的样子。

  (3)画一画:画几只自己喜欢的企鹅,然后再作介绍。

  3.“多么有趣的企鹅呀!”你体会到了吗?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的?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交流。

  4.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画下来,

  教案《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登上企鹅岛》教案》,

  多读几遍,并和大家交流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怎样读才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5.质疑。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认真写好生字。

  2.企鹅是海鸟中种类多、数量庞大的家族。企鹅分布的地区很广,生活适应能力很强,不仅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有企鹅,温暖的亚热带地区也生活着企鹅。除了课文介绍的三种企鹅,企鹅还有哪些种类?它们的名字为什么叫“企鹅”?这些有趣的问题,或者你们想了解更多的知识,请大家课后想办法找资料,并带回来和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了解学生的学*情况

  1.抽读生字词。

  2.回忆上节课你了解到了哪些关于企鹅的知识,和大家说一说。

  3.交流搜集到的图画或文字资料,大家共享。

  二、细读课文,加深感悟

  1.齐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本段有几句话?(一句)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体会语言的简练准确。)

  在地图仪上找到南极大陆的位置。

  2.自荐读第二自然段。

  (1)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

  (2)读懂例句,照样子续写。

  例:尽管南半球正是夏天,可是南极大陆上仍然覆盖着厚厚的白雪。

  ①读一读例句,说说句子的意思,感知“尽管……可是……”的句子形式。

  ②照样子续写。

  尽管天气很冷,可是……

  ③有能力的同学再写一句。

  尽管……,可是……

  (3)读句子,体会感情。

  ①啊,原来是企鹅!

  ②我真想早点儿到企鹅岛上去看看。

  结合上下文,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再带着你体会到的惊喜、迫切的感情,把句子读好。

  4.四人小组合作,阅读第三至五自然段,填好表格。

  5.自由读第四自然段,你还知道哪些企鹅,填好下面的表格,再与同学交流。

  三、总结全文,课后延伸

  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把有趣的企鹅介绍给邻居小朋友。

  2.在学*委员的组织下,在班中学*园地上设个“企鹅岛”,把你们画的有趣的企鹅贴上去,大家一起欣赏。

  教案《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登上企鹅岛》教案》,

  教材分析:

  《登上企鹅岛》以一个随行小记者的身份,记叙了“我”跟随南极考察队来到那南极大陆登上企鹅岛的所见所闻。课文通过对企鹅样子、种类、特点及生长过程的介绍,说明了企鹅的可爱,表达了“我”喜爱动物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还有较丰富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本课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充满童趣。孩子们读完课文后会对企鹅的样子、种类、特点及生长过程有比较细致的了解,能对企鹅产生喜爱,对企鹅岛产生兴趣,从而产生探索南极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课文的学*,使学生能够了解企鹅的外形、种类以及生活*性,培养学生概括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加强词语积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文中作者提出的三次看到,两次听到的内容整体把握课文,让学生始终沿着这条主线进行学*,通过朗读、多媒体资料等手段的运用在具体学*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写作方法的渗透,使学生能够一课多得。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企鹅,热爱南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学*描写企鹅的`三部分内容,从中体会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引领学生透过对课文的学*体会出作者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美丽的南极是一个冰雪的世界,给人以神秘,令人向往。杨海蓝和吴弘也有幸来到了南极乔治岛长城站,开始了南极之旅,听高伯伯说长城站对面有个企鹅岛就迫不及待的要去看看,让我们也跟着一起去看看吧!

  二、阅读感悟

  1、学生自己读第三自然段

  (1)、提问:咱们跟着杨海蓝同学刚到岛上就看到了什么?(企鹅)对,是大大小小的企鹅,成年企鹅只有多高?羽毛是( ),未成年的企鹅呢?

  ——出示图片展示大小企鹅

  (过渡)多可爱呀,刚才听高伯伯说岛上的企鹅成千上万,可壮观了。但是这么多的企鹅它们都一样吗?快让我们来观察观察吧!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其他同学听的时候要细心呀,想一想这里介绍了几种企鹅,各叫什么名字?(学生汇报,板书)它们都长什么样呀?请同学们在自己读一读画出描写是那种企鹅的句子。一定要细心呀,好吗?

  ——出示题卡

  岛上的企鹅各种各样,有( )的( ),有( )的( ),还有( )的( )。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金企鹅 最漂亮

  帽带儿企鹅 彬彬有礼

  阿德雷企鹅 凶猛

  (4)、自己再来读一读介绍三种企鹅的部分(找三个同学以读的方式来介绍

  A、这么漂亮的金企鹅,你能给大家读出来吗?

  B、谁来读出帽带儿企鹅的彬彬有礼呀?

  C、你就是阿德雷企鹅,你能把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领地读出来吗? ——出示图片 “你认识我吗?”

  展示图片时让学生读出书中的文字(看它的名字是__,谁来介绍它一下)。

  (5)、活动:角色扮演

  A、你们都认清这三种可爱的企鹅了吗?你们都认清了,我还没认清呢,谁愿意帮帮我?假如你就是其中一种企鹅,你介绍一下自己,让我记住你,还可以

  带着动作给我表演表演,好吗?(请学生表演,体现喜爱之情)

  你们演的真棒,这下我认清他们了。我可要考考大家了

  ——展示组图 (展示组图只说出名字就行了)

  B、老师小结:脑袋全黑的,个性凶猛的是阿德雷企鹅,颈部有一圈黑线的是帽带儿企鹅,红嘴儿的是金企鹅。

  C、再读

  三种企鹅真是各有各的特点,多有意思呀!大家喜欢这些看似笨笨的可爱的企鹅吗?请大家齐读这一部分,快读出你的感受吧!

  (6)、介绍写作方法

  作者抓住金企鹅的颜色写出了它的漂亮,抓住帽带企鹅最突出的特点颈部有一圈黑毛来告诉我们帽带企鹅名字的由来,通过写阿德雷企鹅的尖叫写出了它的凶猛。(题卡出示)小作者之所以给我们介绍的这么详细是因为她太喜欢这些可爱的企鹅了。

  (7)、写作训练

  你能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一下你了解的其他种类的企鹅,比如(出示帝企鹅图片,找同学介绍)

  2、学*第五自然段

  (过渡)这些企鹅多么惹人喜爱呀!它们有时排着整齐的队伍就像等候检阅的战士;有时一起拥入水中,如千军万马,声势浩大;看他们笨头笨脑,却又是那么乖巧可爱。可你知道小企鹅是怎么长大的吗?让我们来听听高伯伯的介绍吧!

  (1)、老师来读(我抱起一只小企鹅——就是成年企鹅了)大家认真听,你从高伯伯的话语里听到了哪些知识。

  (2)、请同学介绍a、刚出生的小企鹅要靠妈妈喂食b、经历两次换毛一周,企鹅妈妈很辛苦的,她要到处去找足够的食物来喂养自己的孩子,企鹅爸爸也能

  ——出示喂食图片并介绍

  有同学可能觉得小企鹅吃妈妈嘴里的食物很恶心,其实企鹅妈妈胃里的食物能保鲜担起这个任务,他们轮流外出捕食,另外一方留下照顾宝宝,多幸福的家庭呀!

  瞧,看着可爱有趣的企鹅,小作者情不自禁的抱起了小企鹅 还跟它合影呢!

  3、学生读第6自然段,

  思考:(1)、“我”抱起小企鹅的原因是------

  (2)、“我”跟小企鹅合影的目的是 ------

  学生汇报

  南极这个冰雪的世界带给我们太多的惊喜,无尽的遐想,可是我们的旅程就要结束了,我们就要离开企鹅岛了,你想说点什么吗?

  (找几名学生表达感情)

  4、总结

  (1)、美丽的南极孕育了这群可爱的生命,也正是它们带给这个冷落寂寞的冰雪世界无限的的生机与活力。在即将结束这次旅行之际让我们再次回味课文把这有趣的企鹅深深印在心里吧!

  (2)、再读全文。

  作业:

  把你课下了解到的南极风光介绍给同学或父母挺好吗?

  板书设计

  登上企鹅岛

  金企鹅 最漂亮

  帽带儿企鹅 彬彬有礼

  阿德雷企鹅 凶猛

  《登上企鹅岛》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我和考察队员登上企鹅岛看到的岛上企鹅的样子,并抓住不同企鹅的特点重点介绍三种企鹅,了解他们的成长过程。教学时首先从字词入手,到句子,再到段进行学*。其间配以图片帮助学生记忆和感受内容。其次抓住重点内容,细读课文,品味语言,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企鹅的有趣、可爱。第四自然段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学*,边读边批注,在此基础上独立完成小卷子,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惯。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通过角色转换,体验学*,展开想象进一步体会企鹅的可爱。在感悟写法的基础上,结合资料,进行课外延伸;总结全文,抒发对企鹅的喜爱之情。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读中品味,提高朗读水*。教学中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企鹅的可爱有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如:“这么漂亮的金企鹅,你能给大家读出来吗?”“你就是阿德雷企鹅,你能把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领地的情景读出来吗?”“三种企鹅真是各有各的样子,各有各的特点,多有意思呀,请你们再读读这一段,快读出来你的感受吧。”这样就把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2、图文对照认识企鹅,本节课中,教师为学生出示了图片,目的是让他们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理解、感悟语言。例如:金企鹅、帽带儿企鹅、阿德雷企鹅三幅图片的出示,猜一猜它们分别是谁,孩子们的兴趣起来了,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不同种类企鹅的不同特点。

  3、利用教材进行阅读笔答训练,学*课文第四自然段时,我要求学生不只把答案批画在书上,还要学生根据批画的内容独立完成卷子的填空。

  4、拓展资料,读写结合。在了解了三种企鹅之后,教师渗透写法,要求学生进行仿写。

  在教学中,我还存在很多不足:

  1、教学环节安排不合理,出现前紧后松的情况。致使后面的内容没有时间深入完成。使整个课堂教学不完整。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菁华3篇)(扩展7)

——数据之巅读后感实用5份

  歌德把历史称为“上帝的神秘作坊”。在徐子沛先生新作《数据之巅》的精彩演绎下,关于数据文化如何形成、数据治国理念如何深入人心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令我们再次饱览古今中外因数据成就的神奇瞬间,领略统计文史的山风水韵和数据文化的悠远回音。康德说,数字是重要的透视方式。此言不虚。

  子沛先生一如既往把中国作为本书的重心和出发点。从中国历史上的吉光片羽到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从中国数据可视化先驱人物陈正祥的执着努力到民族复兴能否量化的中国话题,这些元素无疑令中国读者感到亲切和温暖。遗憾的是,在悠久的中华文明史上,这样的“统计事件”不仅凤毛麟角,亦未能带动整个民族和社会形成用数据说话、以数据治事的风尚。即使今天,我们依然面对这样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统计数据虽然证明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数据使用上,特别是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应用的手段、意识、水*和能力方面,我们与美国、欧洲,甚至同处亚洲的日本,仍有不小差距。作为统计人,在享受本书呈现的统计和数据文化盛宴时,无疑更*添了一份独有的清醒与忧思。

  中国需要进一步营造数据文化氛围。美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善用数据”的历史。说数据成就了共和政治、数据终结了南方的奴隶制度,尚属见仁见智。“布兰代斯诉讼方法”及后来的汉德公式,公共预算制度的普及,统计学理论方法用于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在美国**的推行等,实实在在证明了数据在保障公*正义、促进进步发展、增进自由和理性方面的决定性支撑作用,体现了数据治国的基本理念。党的***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新的奋斗目标,更加迫切需要大力弘扬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科学与理性,需要建树“尊重事实、强调精确、推崇理性和逻辑的数据文化”,需要进一步营造善用数据的社会氛围,使注重数据、使用数据真正成为一种*惯和风尚。

  中国统计人要做大数据的'先行者和引领者。在统计的“纯真年代”,**统计是权威一般的存在,是统计生产的当然主导者。大数据时代,海量的网络化电子化信息使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都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发布主体,**统计包打天下的格局正在被打破。我们当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宣示**”,但我相信大多数统计人凭着专业精神、职业尊严,将不屑于采取这么“简单而直率”的方法,而更愿意像一名“骑士”一样为荣誉而战。作为统计数据的生产者、发布者和使用者,没有人比我们更了解大数据的意义、价值和力量。“用大数据打造统计基础数据‘第二轨’”,深刻阐明了国家统计局应用大数据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思维。目前,国家统计局已经与17家企业签订利用大数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贸易统计、价格统计、交通运输统计、农业统计等多个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我们不仅要直接应用大数据,还要在推动数据开放和共享、建立和统一相关应用标准,实施国家大数据创新驱动战略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中国统计人还要成为数据文化的倡导者和传播者。在宣传统计工作、弘扬数据文化方面,统计人有着天然的优势和便利。家喻户晓的GDP、CPI、PPI、PMI等统计拳头产品,大型的经济普查、人口普查、一套表联网直报等重要统计事件,为宣传统计、传播数据文化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也有理由做得更好。中国统计也要创建类似美国普查局的LEHD—工作单位和家庭住址的纵向动态系统,当超级飓风“桑迪”来袭,该系统大显神通,成功帮助纽约市**组织救灾,并迅速对灾害影响作出准确评估。这样的统计“明星”产品,能够使人们更加信赖数据、依靠数据,推动数据融入**管理、商业运营和社会治理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

  *年来,国家统计局在统计文化宣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精心打造了统计网站、中国统计开放日、统计微讯微信等一系列新的统计宣传*台,**统计的形象和公信力不断提升。今后更要以启沃公众数据意识为己任,以记录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为使命,从更大的视野,以更宏大的叙事,讲述中国的统计故事,书写中国的统计历史,把数据文化理念播撒得更广、更深、更远。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有力量的地方,数字这位女主人就会生成,她更有力量。数据不仅代表“真正的事实”,还蕴藏着事物的发展规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正逐渐成为决定和影响各国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中国不仅要做数据大国,更要成为数据强国。

  我们这代统计人注定无法甘于淡泊和*凡,唯有顺应时代要求,以更先进的理念、更开放的姿态、更高超的技术积极拥抱大数据,广泛应用大数据,生产出更多更具竞争力的统计产品,才能在智能时代、智慧城市建设以及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续写**统计新的辉煌。

  《数据之巅》读后感这是涂子沛先生关于大数据的第二本书,读了以后可以说是振聋发聩,醍醐灌顶。

  第一本书本身就写得很棒了,其主要是从美国现代社会应用大数据成功解决的许多问题入手,说出了大数据的实际用处。而这本书抽丝剥茧从历史上美国对于数据的发展带给我们启迪。

  1、数据分权

  何为民主,何为共和,如何防范多数人的**?基于这个问题美国给出了参议院代表的共和与众议院代表的民主,权利与义务统一,即投票与纳税都按所代表的的人口来。

  这里就诞生了对精确人口掌控的需求。基于这一点,逐渐养成了按数据说话的传统。并逐渐将单一的人口数量统计扩展到宗教,种族,性别,年龄。

  2、数据引领改革

  之前是北美大陆种植烟草亟需黑奴,美国**后烟草行业败落。后来棉花兴起,死灰复燃。北方工业化也需要劳动力。黑人自由就发疯的言论源于统计上的失误,错误稀释原因因基数不同。一项战役向大海进军完全依靠准确数据抢掠补给。谢尔曼格兰特。背后的原因:维护美国的统一,(**黑奴后其的生计太难),动员黑奴使其转败为胜。

  3、数据推动技术

  用数据研究社会,普通人的历史。统计学将研究粒度缩小到一个个人。加菲尔德将普查上升到了专业部门。迅速上升的统计内容,不断增加的人口给数据处理提出了挑战。于是技术创新制表机诞生了(数据处理),依靠这个IBM发展壮大,商业模式:只租不卖设备及服务。

  4、数据争取权益

  量化提高质量。经济发展带来劳资冲突,政治,道德失范。这时候为了改善工人生活又依靠数据兴起了数据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又在美国水利方面大显身手,继而福特车的风波也加速了成本收益分析法传播同时依靠数据公开使得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并将人的价值考虑进来。

  5、抽样

  运用抽样的方法降低数据处理的工作量,省时省力。盖洛普引领的总统预测,乱世佳人的精准预测,准确定位。把数据引入电影工业。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将统计方法引入质量管理领域,成就日本经济奇迹。

  最*读了涂子沛先生的《数据之巅》感慨良多,颇有不吐不快的感觉,数据之巅读后感。涂先生作为将"大数据"概念引入中国的学者,其认识的深刻程度自然非同一般。而种深刻表现在对历史大背景的理解上。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前的故事。

  "如果按照我倡导的原则去做,你们就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五年以内,日本产品将占领整个国际市场。" 60多年前,质量管理之父戴明给日本企业家这样的承诺。那时的日本产品,还是以"劣质"而闻名。所有人都将信将疑。但事实却是:仅仅用了四年,日本的优质产品开始占领世界。

  戴明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信心呢?当时的日本刚刚战败,多数人吃不饱肚子。戴明见到的却是整洁的街道、守纪律的国民。戴明教给日本人的招数,是用数据统计的办法管理质量;这种方法与日本民族做事认真、遵守纪律、一丝不苟的民族文化是吻合的。此后的20多年,日本制造一路走高,靠质量实现了"逆袭"、超越了美国。

  这段时间,美国制造业又在做什么呢?二战以后,各国百废待兴,美国本土没有经历战争的破坏。在很长的时间里,美国产品供不应求,成为世界各国的"抢手货":生意好做了,对质量的重视程度也就不够了,从而为日本的赶超提供了机会。直到日本人打到"家门口",美国人才如梦方醒。美国人惊奇地发现:这位"墙内开花墙外香"、对日本制造有巨大贡献的戴明,居然居住在距离白宫不到六英里的地方。

  戴明和他的方法来自于美国。美国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方法呢?恐怕这也与其文化有关:美国是个讲究民主和法治的国家,凡事要争论、要讲道理。争论要有是非曲直、最终要"用数据说话"。但是,人们也意识到:数据不仅"会说话",也会"说大话"、"说谎话"。所以,用数据说话,必须讲究科学。这样看来,戴明来自美国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实,戴明的质量管理方法早已传到了中国。

  但是,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仍然难以摆脱"低质"、"山寨"的帽子、甚至有愈演愈烈的可能。由此可见:我们缺少的不是方法,而是深层次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有接*40年高速发展的历史。在这段时期,中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但所谓"物美价廉",往往是更重视成本。在保GDP、保就业的背景下,假冒伪劣产品受到了纵容,以至于市场出现了逆向淘汰。于是,原本信奉质量第一的企业被迫做出改变、搞质量的人被边缘化了、企业质量意识就这样淡薄了。

  轻视质量还有很多间接的危害。例如,提高质量往往是创新最重要的直接目标之一。离开质量谈创新,就失去了落地的基础。中国科技界的很多问题与此有关:高校的技术创新往往脱离实际、产学研往往难以结合。可以说,离开高质量的追求,中国制造就缺少了脊梁骨。

  我们在追求先进理念的时候,一般不会落后。我们常常听到"用数据说话"的提法。但遗憾的是:现实中,却常常变味,令人啼笑皆非。

  究其原因,人们常常不重视数据的本身质量和分析方法的质量。《数据之巅》曾提到:美国人多次为了数据吵得不可开交,从而推动了相关的立法、提高了数据分析的合理性。事实上,只有可靠的数据加上可靠的分析方法,数据才能说出有用的实话。

  然而,我们见到的许多数据却是骗人的。例如:据说,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的潜规则是七亿元的效益。如果数据都是准确的,单纯获奖项目获得的效益,就超过了很多地区的GDP增量,读后感《数据之巅读后感》。然而,尽管浮夸的数据如此明显,却长期得不到纠正。这使得科技界浮夸的歪风越来越盛,牛皮越来越大而实效却越来越少。再如,评奖、评职称都用专利、论文的数量衡量——其实,即便在重视数字的美国,也不主张这种做法。这种做法往往会让科技工作者急功*利,而不愿意去从事真正有价值的创新。不恰当的数字化将很多激励变成了负激励。

  还有很多地方,数字化的规则制定得明显不合理。例如,某企业计算某产品的效益时,要把生产设备的折旧算摊上去——这样的规定看似有道理,却导致了昂贵设备白白的闲置,从而造成了更大的浪费:没有人愿意用这台设备生产产品、宁可让它闲置不用。所以,劣质的数字、劣质的数字化方法,不但不能促进企业的进步和质量的提高,反而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我们再看看更深层的原因。人们明明知道这些不合理的现象存在,为什么却能长期持续存在?道理很简单:在这些地方,"用数据说话"变成了一种形式,一种便于交差、便于表功、体现水*的形式。他们并不关心"用数据说话"的目的和最终结果。从本质上说,这种做法不是重视数据,只是用数据做掩饰;不是喜欢"真龙",而是"叶公好龙"。

  中国制造业要振兴,必须从提升质量开始;关注质量,必须从关注数据和分析方法本身的"质量"开始。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有个踏实做事、实事求是的文化氛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好的方法必须与文化相匹配。离开良好的文化土壤,再好的办法也无法发挥实效、也会变味。中国制造业的振兴,根子上还是要关注文化。

  《数据之巅》读后感这是涂子沛先生关于大数据的第二本书,读了以后可以说是振聋发聩,醍醐灌顶。

  第一本书本身就写得很棒了,其主要是从美国现代社会应用大数据成功解决的许多问题入手,说出了大数据的实际用处。而这本书抽丝剥茧从历史上美国对于数据的发展带给我们启迪。

  1、数据分权

  何为民主,何为共和,如何防范多数人的**?基于这个问题美国给出了参议院代表的共和与众议院代表的民主,权利与义务统一,即投票与纳税都按所代表的的人口来。

  这里就诞生了对精确人口掌控的需求。基于这一点,逐渐养成了按数据说话的传统。并逐渐将单一的人口数量统计扩展到宗教,种族,性别,年龄。

  2、数据引领改革

  之前是北美大陆种植烟草亟需黑奴,美国**后烟草行业败落。后来棉花兴起,死灰复燃。北方工业化也需要劳动力。黑人自由就发疯的言论源于统计上的失误,错误稀释原因因基数不同。一项战役向大海进军完全依靠准确数据抢掠补给。谢尔曼格兰特。背后的原因:维护美国的统一,(**黑奴后其的生计太难),动员黑奴使其转败为胜。

  3、数据推动技术

  用数据研究社会,普通人的历史。统计学将研究粒度缩小到一个个人。加菲尔德将普查上升到了专业部门。迅速上升的统计内容,不断增加的人口给数据处理提出了挑战。于是技术创新制表机诞生了(数据处理),依靠这个IBM发展壮大,商业模式:只租不卖设备及服务。

  4、数据争取权益

  量化提高质量。经济发展带来劳资冲突,政治,道德失范。这时候为了改善工人生活又依靠数据兴起了数据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又在美国水利方面大显身手,继而福特车的风波也加速了成本收益分析法传播同时依靠数据公开使得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并将人的价值考虑进来。

  5、抽样

  运用抽样的方法降低数据处理的工作量,省时省力。盖洛普引领的总统预测,乱世佳人的精准预测,准确定位。把数据引入电影工业。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将统计方法引入质量管理领域,成就日本经济奇迹。

  歌德把历史称为“上帝的神秘作坊”。在徐子沛先生新作《数据之巅》的精彩演绎下,关于数据文化如何形成、数据治国理念如何深入人心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令我们再次饱览古今中外因数据成就的神奇瞬间,领略统计文史的山风水韵和数据文化的悠远回音。康德说,数字是重要的透视方式。此言不虚。

  子沛先生一如既往把中国作为本书的重心和出发点。从中国历史上的吉光片羽到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从中国数据可视化先驱人物陈正祥的执着努力到民族复兴能否量化的中国话题,这些元素无疑令中国读者感到亲切和温暖。遗憾的是,在悠久的中华文明史上,这样的“统计事件”不仅凤毛麟角,亦未能带动整个民族和社会形成用数据说话、以数据治事的风尚。即使今天,我们依然面对这样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统计数据虽然证明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数据使用上,特别是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应用的手段、意识、水*和能力方面,我们与美国、欧洲,甚至同处亚洲的日本,仍有不小差距。作为统计人,在享受本书呈现的统计和数据文化盛宴时,无疑更*添了一份独有的清醒与忧思。

  中国需要进一步营造数据文化氛围。美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善用数据”的历史。说数据成就了共和政治、数据终结了南方的奴隶制度,尚属见仁见智。“布兰代斯诉讼方法”及后来的汉德公式,公共预算制度的普及,统计学理论方法用于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在美国**的推行等,实实在在证明了数据在保障公*正义、促进进步发展、增进自由和理性方面的决定性支撑作用,体现了数据治国的基本理念。党的***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新的奋斗目标,更加迫切需要大力弘扬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科学与理性,需要建树“尊重事实、强调精确、推崇理性和逻辑的数据文化”,需要进一步营造善用数据的社会氛围,使注重数据、使用数据真正成为一种*惯和风尚。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