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2-06 00:00:00 教案

等比数列教案1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等比数列教案(精选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等比数列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了解等比中项的概念;

  (2)正确认识使用等比数列的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项数及指定的项;

  (3)通过通项公式认识等比数列的性质,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2.通过对等比数列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品质.

  3.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等比数列是另一个简单常见的数列,研究内容可与等差数列类比,首先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导出通项公式,进而研究图像,又给出等比中项的概念,最后是通项公式的应用.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教学难点在于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①与等差数列一样,等比数列也是特殊的数列,二者有许多相同的性质,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可根据定义与通项公式得出等比数列的特性,这些是教学的重点.

  ②虽然在等差数列的学*中曾接触过不完全归纳法,但对学生来说仍然不熟悉;在推导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猜想能力;第一项是否成立又须补充说明,所以通项公式的推导是难点.

  ③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综合研究离不开通项公式,因而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建议

  (1)建议本节课分两课时,一节课为等比数列的概念,一节课为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

  (2)等比数列概念的引入,可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由学生概括这些数列的相同特征,从而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也可将几个等差数列和几个等比数列混在一起给出,由学生将这些数列进行分类,有一种是按等差、等比来分的,由此对比地概括等比数列的定义.

  (3)根据定义让学生分析等比数列的公比不为0,以及每一项均不为0的特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对比等差数列的表示法,由学生归纳等比数列的各种表示法. 启发学生用函数观点认识通项公式,由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画数列的图象.

  (5)由于有了等差数列的研究经验,等比数列的研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需把握课堂的节奏,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出现.

  (6)可让学生相互出题,解题,讲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等比数列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7~108页例2及相关练*。

  教学目标:

  1.在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学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并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数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数与形)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清楚本节课学*的内容和方向。

  二、探索发现,学*新知

  (一)教师与学生比赛算题

  1.教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

  教师:那等于多少呢?(学生计算需要时间)教师紧接着说:我已经算好了,是,不信你算算。

  2.只要按照这个分子是1,分母依次扩大2倍的规律写下去,不管有多少个分数相加,我都能立马算出结果。有的同学不相信是吗?咱们试试就知道。为了方便,我请我们班计算最快的同学跟我一起算,看看结果是否相同。谁来出题?

  在学生出题后,老师都能立刻算出结果,并且是正确的,学生感到很惊奇。

  3.知道我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吗?因为我有一件神秘的法宝,你们也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比赛计算速度,且每次老师胜利,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再通过教师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例题做好铺垫。

  (二)借助正方形探究计算方法

  1.这件法宝就是(师边说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我们来把它变一变,聪明的同学们一定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2.进行演示讲解。

  (1)演示: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红),再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黄)。

  想一想:正方形中表示的涂色部分与空白部分和整个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涂色部分等于“1”减去空白部分)空白部分占正方形的几分之几?那么涂色部分还可以怎么算呢?,也就是说。

  (2)继续演示,谁知道除了通分,还可以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演示:那么计算就可以得到?。

  3.看到这儿,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4.小结:按照这样的规律往下加,不管加到几分之一,只要用1减去这个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5.这个法宝怎么样?谁来说说它好在哪里?你学会了吗?

  6.尝试练*

  【设计意图】将复杂的数量运算转化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转繁为简,转难为易,引导学生探索数与图形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知识提升,探索发现

  1.感受极限。

  (1)刚才我们已经从一直加到了,如果我继续加,加到,得数等于?再接着加,一直加到,得数等于?随着不断继续加,你发现得数越来越?(大)无数个这样的数相加,和会是多少呢?

  (2)这时候你心中有没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学生猜想:这样一直加下去,得数会不会就等于1了。)

  (3)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刚才加的过程中在正方形上不断涂色,那空白部分的面积就越来越?(小)而涂色部分的面积越来越接*?(1)也就是求和的得数越来越接*?(1)最终得数是1吗?你有什么方法来证明得数就是1?

  (学情预设:学生提出书本的圆形图和线段图,若没有学生提出,教师自己提出。)

  2.利用线段图直观感受相加之和等于“1”。

  (1)书本上有两幅图,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一幅是圆形图,一幅是线段图,你能看懂它的意思吗?请你想一想,然后告诉大家你的想法。

  (2)学生看书思考。

  (3)全班交流,课件演示,得出结论:这些分数不断加下去,总和就是1。

  【设计意图】利用数与形的结合,让学生直观体会极限数学思想,并让学生经历猜想得数等于“1”,到数形结合证明得数等于“1”的过程,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精神。

  3.课堂小结。

  对于这种借用图形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是的,“数”与“形”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你会发现许多难题的'解决变得很简单。

  4.举一反三。

  其实在以前的学*中,我们也常用到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我们解题,你能想到些例子吗?(如学生有困难,教师举例:一年级加法,分数的认识,复杂的路程问题线段图等。)


等比数列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等比数列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反思 (菁华3篇)

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反思1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来说 , 上好每一堂课,要充分挖掘教材,要从 " 教 " 的角度去看数学 , 还要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的结果进行反思。高中数学不少教学内容适合于开展研究性学*;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设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 提炼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对学生来说 , 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想。他不仅要能 " 做 ", 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 " 做 " 。以下是我对本次课教学的一些反思。

  本节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即错位相减法;二是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由于学生初次学*,以前没有接触过错位相减法方法,所以要想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错位相减这一方法应该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先从简单的多项式化简,构造两个类似的例子让学生自己比较它们的结构出发,给他们一个直观的感受。为拿出错位相减做铺垫。在教学中,学生也确实通过两个例子的比较,比较容易的总结出了这个方法。所以由学生自己来给出通项公式也就顺理成章了,拿出通项公式后,学生总*惯于直接套用公式而忽视对公式的分情况讨论,所以一定要反复强调。课后,在各位数学老师的帮助下,我认识到在强调公式的时候只是从公式本身出发是不够的,学生理解的也很模糊,如果在这里加上实际的例子效果应该会更好,这是以后需要加强的地方。后面在讲解例题的时候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在黑板上进行细致的演算,一带而过,高估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总之,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行相应的课后反思,努力上好每堂课,我相信可以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反思2

  今天讲授《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引导学生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重要内容。在探究公式的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解决问题。有意识地使学生在推导过程中,忽略公比q=1和q≠1的情形,从而突破了公比的q=1和q≠1难点,学生在推导公式中通过自己探究解决了“错位相减”的重要数学思想。高中新课程正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强调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本节课后还有以**会:

  (1)以学生为主体

  爱因斯坦说过:“单纯的专业知识灌输只能产生机器,而不可能造就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才”,因此数学学*的核心是思考,离开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这节课,通过创设了一系列的问题情景,边展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激励的语言、轻松愉悦的氛围、民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品尝到类比成功的欢愉。

  (2)巧设情景,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不断经历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抽象概括、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体验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在创造”过程,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本节课正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从新课引入到课后作业,创设了一系列“数学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方式,创设有利条件,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在学*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惯。

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反思3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在引入时我用了一个数学故事: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

  该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的积极性,怀里故事内容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

  此时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动手算了起来,他们想到用计算器依次算出各项的值,然后再求和.这时我对他们的这种思路给予肯定。

  实际上,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做所谓的“无用功”,急急忙忙地抛出“错位相减法”,这样做有悖学生的认知规律:求和就想到相加,这是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事,教师为什么不相加而马上相减呢?在整个教学关键处学生难以转过弯来,因而在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营造知识形成过程的氛围,突破学生学*的障碍.同时,形成繁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学生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在肯定他们的思路后,我接着问:是什么数列?有何特征?应归结为什么数学问题呢?

  探讨1:,记为(1)式,注意观察每一项的特征,有何联系?(学生会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

  探讨2: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1)式两边同乘以2则有,记为(2)式.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

  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抓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

  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并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

  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

  这里,让学生自主完成,并喊一名学生上黑板,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的愉快和成就感。

  对不对?这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sn=?(这里引导学生对q进行分类讨论,得出公式,同时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打下基础。)

  再次追问: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n-1,如何把sn用a1、an、q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这样通过反问精讲,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和接受,变为对知识的主动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综合的能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尽管时间有时比较少,甚至仅仅几句话,然而却有画龙点睛之妙用。

  4.讨论交流,延伸拓展

  在此基础上,我提出: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还有其它方法吗?我们知道,

  那么我们能否利用这个关系而求出sn呢?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又有,能否联想到等比定理从而求出sn呢?以疑导思,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营造一个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讨论的氛围。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化归到,这其实就是关于的一个递推式,递推数列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是研究性学*和课外拓展的极佳资源,它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促进作用。

  本节课通过三种推导方法的研究,使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掌握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错位相减:变加为减,等价转化;递推思想:纵横联系,揭示本质;等比定理:回归定义,自然朴实.学生从中深刻地领会到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广阔性、批判性.同时通过精讲一题,发散一串的变式教学,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形成了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学**惯,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思维品质。


等比数列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菁选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等比数列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从教材的编写顺序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第三章“数列”第五节的内容,一方面它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与前面学*的函数等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为进一步学*“数列的极限”等内容作准备。

  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它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公式推导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等在各种数列求和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另外它在如“分期付款”等实际问题的计算中也经常涉及到。

  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教师教学用书安排“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这部分内容授课时间2课时,本节课作为第一课时,重在研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教学中注重公式的形成推导过程并充分揭示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和年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优化思维品质。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经历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思维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数学的严谨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从教材体系来看,它为后继学*提供了知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识特点而言,蕴涵丰富的思想方法;就能力培养来看,通过公式推导教学可培养学生的运用数学语言交流表达的能力。

  突出重点方法:“抓三线、突重点”,即(一)知识技能线:问题情境→公式推导→公式运用;(二)过程与方法线:特殊到一般、猜想归纳→ 错位相减法等→转化、方程思想;(三)能力线:观察能力→数学思想解决问题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及严谨态度。

  难点: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从学生认知水*来看,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从知识本身特点来看,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和等差数列的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可比性低,无法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它需要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能充分理解并融会贯通,而知识的整合对学生来说恰又是比较困难的,而且错位相减法是第一次碰到,对学生来说是个新鲜事物。

  突破难点手段:“抓两点,破难点”,即一抓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及时地给以鼓励,使他们知难而进;二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教材的编写顺序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第一章“数列”第六节的内容,它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与前面学*的函数等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2.从学生认知角度来看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 = 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3.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二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对问题的分析缺乏深刻性和严谨性。

  4.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

  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猜想、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优化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经历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思维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数学的严谨美。用数学的观点看问题,一些所谓不可理解的事就可以给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帮助我们用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节课属于新授课型,主要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采用启发探究,合作学*,自主学*等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分析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按照自主学*的教学模式来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自主学*,培养自主学*的*惯和意识,形成自主学*的能力。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个穷人到富人那里去借钱,原以为富人不愿意,哪知富人一口答应了下来,但提出了如下条件:在30天中,富人第一天借给穷人1万元,第二天借给穷人2万元,以后每天所借的钱数都比上一天多1万;但借钱第一天,穷人还1分钱,第二天还2分钱,以后每天所还的钱数都是上一天的两倍,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听后觉得挺划算,本想定下来,但又想到此富人是吝啬出了名的,怕上当受骗,所以很为难。”请在座的同学思考讨论一下,穷人能否向富人借钱?

  启发引导学生数学地观察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学生直觉认为穷人可以向富人借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求,得出:

  穷人30天借到的钱:(万元)

  穷人需要还的钱:?

  2.学生探究,解决情境

  (2)教师紧接着把如何求?的问题让学生探究,

  ①若用公比2乘以上面等式的两边,得到

  ②

  若②式减去①式,可以消去相同的项,得到:

  (分) ≈1073(万元) > 465(万元)

  由此得出穷人不能向富人借钱

  【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很显然的事,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解决情境问题: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可以消去了,得到: ≈1073(万元) > 465(万元) 。老师强调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

  【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 学的信心,同时也为推导一般等比数列前n项和提供了方法。

  3.类比联想,解决问题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设等比数列为,公比为q,如何求它的前n项和?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一般等比数列前n项和:

  即

  方法:错位相减法

  这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sn=?

  在学生推导完成之后,我再问:由得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的愉快和成就感。

  4.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探究1.求和

  探究2.求等比数列的第5项到第10项的和.

  方法1: 观察、发现:.

  方法2:此等比数列的连续项从第5项到第10项构成一个新的等比数列。

  探究3:求的前n项和.

  【设计意图】采用变式教学设计题组,深化学生对公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直接套用公式、变式运用公式、研究公式特点这三个层次的问题解决,促进学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通过以上形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解题时,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5.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顾公式、推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两方面总结。

  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 数学思想: (1)分类讨论 (2)方程思想

  3.数学方法: 错位相减法

  【设计意图】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6.当堂检测

  (1)口答:

  在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中

  若,则________,若,则________

  若=3,=81,求q及 ,

  若 ,求及q.

  (2)判断是非:

  ① ( )

  ② ( )

  ③若③且,则

  ( )

  【设计意图】对公式的再认识,剖析公式中的基本量及结构特征,识记公式,并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7.课后作业,分层练*

  必做: P30*题 1—3 A组 第1题,

  选作题1:求的前n项和

  (2)思考题:能否用其他方法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

  【设计意图】布置弹性作业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通过推导方法的研究,使学生掌握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错位相减:变加为减,等价转化;递推思想:纵横联系,揭示本质;学生从中深刻地领会到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广阔性、批判性.同时通过展示交流,学生点评,教师总结,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形成了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学**惯,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思维品质,形成学*能力。

  六、教学设计说明

  1.情境设置生活化.

  本着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考虑到高二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采用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景,意在营造和谐、积极的学*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问题探究活动化.

  教学中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给学生想的时间、说的机会以及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通过他们自主学*、合作探究,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共享学*成果,体验数学学*成功的喜悦.通过师生之间不断合作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严谨性。

  3.辨析质疑结构化.

  在理解公式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正反两方面的“短、*、快”填空和判断是非练*.通过总结、辨析和反思,强化了公式的结构特征,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模块,优化知识体系。

  4.巩固提高梯度化.

  例题通过公式的正用和逆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教科书中的例题改编而成,并进行适当的变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5.思路拓广数学化.

  从整理知识提升到强化方法,由课内巩固延伸到课外思考,变“知识本位”为“学生本位”,使数学学*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以生活中的实例作为思考,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6.作业布置弹性化.

  通过布置弹性作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七.教学反思

  学生的根据高二学生心理特点、教材内容、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和启发性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我采用规则学*和问题解决策略,即“案例—公式—应用”,案例为浅层次要求,使学生有概括印象。公式为中层次要求,由浅入深,重难点集中推导讲解,便于突破。应用为综合要求,多角度、多情境中消化巩固所学,反馈验证本节教学目标的落实。

  其中,案例是基础,使学生感知教材;公式为关键,使学生理解教材;练*为应用,使学生巩固知识,举一反三。

  在这三步教学中,以启发性强的小设问层层推导,辅之以学生的分组小讨论并充分运用直观完整的板书和计算机课件等教辅用具、手段,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教学服务于学生的思路,而且学生通过“案例—公式—应用”,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不仅加深了学生理解巩固与应用,也培养了

  思维能力。

  这节课总体上感觉备课比较充分,各个环节相衔接,能够形成一节完整就为系统的课。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公式推导、合作探究、课堂小结、当堂检测、布置作业。本节课总体上讲对于内容的把握基本到位,对学生的定位准确,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学生为主体。

  .亮点之处: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甘当学生的绿叶

  由于数学的抽象、思维严谨等特点,学生往往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者变化多样的题目容易望而生畏,出现懒得动脑思考、动笔去做的现象。教师也常因为时间的限制不可能给学生过多的时间去做“无用功”。在本节课上我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摸索。不怕学生出错,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摸索中增强思维能力、解题技能和计算经验。特别是在例3中,教师针对题目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提示,让学生去尝试着解题。张漫同学的板书详尽,将思路方法概括表述出来,过程完整。只是结果出现了一个小错误,教师在点评过程中给予指出,同时也个结果错误也是学生经常犯的。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了解等比数列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惯;通过对等比数列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猜想的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主动参与学*,感受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定义的归纳及运用。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根据定义判断或证明某些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类比教学.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一张白纸,游标卡尺。

  【教学过程】

  【导入】

  复*回顾:等差数列的定义。

  创设问题情境,三个实例激发学生学*兴趣。

  1.利用游标卡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得数列a,2a,4a,8a,16a,32a.(a>0)

  2.一辆汽车的售价约15万元,年折旧率约为10%,计算该车5年后的价值。得到数列15 ,15×0.9 ,15×0.92 ,15×0.93 ,…,15×0.95。

  3.复利存款问题,月利率5%,计算10000元存入银行1年后的本利和。得到数列10000×1.05,10000×1.052,…,10000×1.0512.

  学生探究三个数列的共同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新课讲授】

  由学生根据共同点及等差数列定义,自己归纳等比数列的定义,再由老师分析定义中的关键词句,并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等比数列各项的限制条件:等比数列各项均不为零,公比不为零。

  等差数列: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减去它的前一项所得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d表示.数学表达式:an+1-an=d

  等比数列: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通常用q表示.数学表达式:an?1 an?q

  知晓定义的基础上,带领学生看书p29页,书上前面出现的`关于等比数列的实

  例。让学生了解等比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要认真学好。

  在学生对等比数列的定义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讲解例一。给出具体的数列,会利用定义判断是否为等比数列。对(1)(5)两小题着重分析.

  例题一

  判断下列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若是,找出公比;不是,请说明理由.

  (1) 1, 4, 16, 32.

  (2) 0, 2, 4, 6, 8.

  (3) 1,-10,100,-1000,10000.

  (4) 81, 27, 9, 3, 1.

  (5) a, a, a, a, a.

  讲解例二,进一步熟悉定义,根据定义求数列未知项。最后的小例一为了由利

  用定义的求解转到利用定义证明,二为了让学生发现等比数列隔项同号的规律。

  例题二

  求出下列等比数列中的未知项:

  (1) 2, a, 8;

  (2) -4, b, c, ?;

  已知数列2, x, d, y,8.是等比数列

  ①证明数列2, d, 8.仍是等比数列.

  ②求未知项d.

  通过两道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有个缓冲,做个巩固练*。当然此练*的安排,

  也是为了进一步挖掘等比数列定义的本质,辨析找寻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关系,将具体问题再推广到一般,并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的判断证明方法。

  练*

  判断下列数列是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

  (1) 22 , 2 , 1 , 2-1, 2-2 .

  (2) 3 , 34 , 37, 310 .

  引申:已知数列{an}是等差数列,而bn?2n

  证明数列{bn}是等比数列。

  由最后一例的证明,说明给出通项公式后可由定义判断该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反过来若数列已经是等比数列了,能否由定义导出数列通项公式呢?为下节课做铺垫。

  【课堂小结】

  由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做个简单的归纳小结。

  1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判断或证明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要用定义判断

  2.等比数列公比q≠0,任意一项都不为零.

  3.学*等比数列可以对照等差数列类比做研究.

  【作业】

  1.书p48. No.1,2; a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④243,81,27,9,3,1,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⑧0,0,0,0,0,0,0,

  由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按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也可能分为等差、等比两类),统一一种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为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数列(学生看不出③的情况也无妨,得出定义后再考察③是否为等比数列).

  二、讲解新课请学生说出数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变形虫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变形虫都分裂为两个变形虫,再假设开始有一个变形虫,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变形虫,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变形虫,,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形虫个数得到了一列数。

  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等比数列. (这里播放变形虫分裂的多媒体软件的第一步)

  判断下列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若是,找出公比;不是,请说明理由、

  (1) 1, 4, 16, 32、

  (2) 0, 2, 4, 6, 8.

  (3) 1,-10,100,-1000,10000、

  (4) 81, 27, 9, 3, 1.

  (5) a, a, a, a, a.

  讲解例二,进一步熟悉定义,根据定义求数列未知项。最后的小例一为了由利

  用定义的求解转到利用定义证明,二为了让学生发现等比数列隔项同号的规律。 例题二

  求出下列等比数列中的未知项:

  (1) 2, a, 8;

  (2) -4, b, c, ?;

  ? 已知数列 2, x, d, y,8、是等比数列

  ①证明数列2, d, 8.仍是等比数列、

  ②求未知项d.

  通过两道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有个缓冲,做个巩固练*。当然此练*的`安排,

  也是为了进一步挖掘等比数列定义的本质,辨析找寻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关系,将具体问题再推广到一般,并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的判断证明方法。

  练*

  判断下列数列是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

  (1) 22 , 2 , 1 , 2-1, 2-2 .

  (2) 3 , 34 , 37, 310 .

  引申:已知数列{an}是等差数列,而bn?2n

  证明数列{bn}是等比数列.

  由最后一例的证明,说明给出通项公式后可由定义判断该数列是否为等比数

  列。反过来若数列已经是等比数列了,能否由定义导出数列通项公式呢?为下节课做铺垫。

  【课堂小结】

  由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做个简单的归纳小结。

  1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判断或证明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要用定义判断

  2.等比数列公比q≠0,任意一项都不为零.

  3.学*等比数列可以对照等差数列类比做研究.

  【作业】

  1.书p48. No.1,2;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5

  一、概述

  教材内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

  教材难点:灵活应用等比数列及通项公式解决一般问题

  教材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目标

  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 理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

  2、能力目标

  (1)学会通过实例归纳概念

  (2)通过学*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学会归纳假设

  (3)提高数学建模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充分感受数列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模型

  (2)体会数学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应用于现实生活

  (3)数学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枯燥无味的

  三、教学对象及学*需要分析

  1、 教学对象分析:

  (1)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学*能力,对各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理解能力较强。并掌握了函数及个别特殊函数的性质及图像,如指数函数。之前也刚学*了等差数列,在学*这一章节时可联系以前所学的进行引导教学。

  (2)对归纳假设较弱,应加强这方面教学

  2、学*需要分析:

  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课前复*

  (1)复*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向公式

  (2)复*指数函数及其图像和性质

  2、情景导入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了解等比中项的概念;

  (2)正确认识使用等比数列的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项数及指定的项;

  (3)通过通项公式认识等比数列的性质,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2.通过对等比数列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品质.

  3.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等比数列是另一个简单常见的数列,研究内容可与等差数列类比,首先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导出通项公式,进而研究图像,又给出等比中项的概念,最后是通项公式的应用.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教学难点在于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①与等差数列一样,等比数列也是特殊的数列,二者有许多相同的性质,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可根据定义与通项公式得出等比数列的特性,这些是教学的重点.

  ②虽然在等差数列的学*中曾接触过不完全归纳法,但对学生来说仍然不熟悉;在推导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猜想能力;第一项是否成立又须补充说明,所以通项公式的推导是难点.

  ③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综合研究离不开通项公式,因而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建议

  (1)建议本节课分两课时,一节课为等比数列的概念,一节课为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

  (2)等比数列概念的引入,可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由学生概括这些数列的相同特征,从而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也可将几个等差数列和几个等比数列混在一起给出,由学生将这些数列进行分类,有一种是按等差、等比来分的.,由此对比地概括等比数列的定义.

  (3)根据定义让学生分析等比数列的公比不为0,以及每一项均不为0的特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对比等差数列的表示法,由学生归纳等比数列的各种表示法. 启发学生用函数观点认识通项公式,由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画数列的图象.

  (5)由于有了等差数列的研究经验,等比数列的研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需把握课堂的节奏,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出现.

  (6)可让学生相互出题,解题,讲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7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第一章第3节第二课时,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与函数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为以后学数列的求和,数学归纳法等做好铺垫。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如在“分期付款”等实际问题中也经常涉及到。本节以数学文化背境引入课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提高数学文化素养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良好载体。

  2.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 = 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班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此片面、不完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心理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并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感受公式探求过程所蕴涵的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优化思维品质,初步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和探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经历对公式的探索过程,对学生进行思维严谨性的训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和数学的严谨美。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前“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思想方法及公式应用中q与1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探索发现,类比。

  五. 教学过程

  (一)借助数学文化背境提出问题

  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数学文化背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的积极性。故事内容也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

  问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

  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二)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问题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有些学生会说用计算器来求(老师当然肯定这种做法,但学生很快发现比较难求。)

  问题3:同学们,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和式有什么特征?

  (学生会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

  问题4:如果我们把(1)式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那么我们若在此等式两边同以2,得到(2)式: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比较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

  问题5:将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什么呢?。(学生会发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设计意图】:这五个问题层层深入,剖析了错位相减法中减的妙用,使学生容易接受为什么要错位相减,经过繁难的计算之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也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的神奇。

  问题6:老师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

  【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让学生对错位相减法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也为探究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做好铺垫。

  (三)类比联想,构建新知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

  问题7:如何求等比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前“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项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即:“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学生相互合作,讨论交流,老师巡视课堂,并请学生上台板演。)

  注:学生已有上面问题的处理经验,肯定有不少学生会想到“错位相减法”,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探究。

  将“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两边同时乘以公比“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后会得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两个等式相减后,哪些项被消去,还剩下哪些项,剩下项的符号有没有改变?这些都是用错位相减法求等比数列前“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项和的关键所在,让学生先思考,再讨论,最后师在突出强调,加深印象。

  两式作差得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肯定会有学生直接得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不忙揭露错误,后面再反馈这个易错点,从而掌握公式的本质。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的成就感。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问题8:由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得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对不对呢?这里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能不能等于1呀?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那么“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是什么数列?此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你能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吗? (这里引导学生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进行分类讨论,得出公式,同时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打下基础。)

  再次追问: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如何把“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公式: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注:公式的理解

  知三求二:n q a1 an Sn ;

  n的`含义:项数(通项公式是qn-1);

  q的含义:公比(注意q=1,分类讨论);

  错位相减法:乘公比(作用是构造许多相同项)后错开一项后再减。

  【设计意图】:通过反问学生归纳,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和接受,变为对知识的主动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综合的能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尽管仅仅几句话,然而却有画龙点睛之妙用。

  (四)讨论交流,延伸拓展

  问题9: 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还有其它方法吗?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指导。依学生的认知水*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

  (1)错位相减法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2)提出公比q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3)累加法

  【设计意图】:以疑导思,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营造一个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讨论的氛围. 这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是研究性学*和课外拓展的极佳资源,它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促进作用.

  (五) 应用公式,深化理解

  例1:在等比数列{ an }中,

  (1)已知a1=3,q=2,n=6,求Sn;

  (2)已知a1=8,q=1/2,an =1/2,求Sn;

  (3)已知a1=-1.5,a4=96,求q与S4;

  (4)已知a1=2,S3=26,求q与a3。

  【设计意图】:初步应用公式,理解等比数列的基本量也可“知三求二”,体会方程思想。

  例2:等比数列{ an }中,已知a3=3/2,S3=9/2,求a1与q。

  【设计意图】:注意公式中的分类讨论思想。

  例3:求数列{n+ }的前n项和。

  【设计意图】: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进一步体会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

  练*1:求等比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前8项和;

  练*2:a3= ,S9= ,求a1和q;

  练*3:求数列{n+an}的前n项和。

  (先由学生独立求解,然后抽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讲评学生完成情况,寻找学生中的闪光点,给予适时的表扬。)

  【设计意图】:通过练*,深化认识,增加思维的梯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六)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问题10: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顾公式、推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总结。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学生小结归纳,不足之处老师补充说明。)

  1.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

  当q≠1时,Sn= =

  当q=1时, Sn=na1

  2.方法:错位相减法(乘以公比)

  3.思想:分类讨论(公式选择)

  (七)故事结束,首尾呼应

  最后我们回到故事中的问题,可以计算出国王奖赏的小麦约为1.84×1019粒,大约7000亿吨,用这么多小麦能从地球到太阳铺设一条宽10米、厚8米的大道,大约是全世界一年粮食产量的459倍,显然国王兑现不了他的承诺了。

  【设计意图】:把引入课题时的悬念给予释疑,有助于学生克服疲倦、继续积极思维。

  (八)课后作业,分层练*

  (1)阅读本节内容,预*下一节内容;

  (2) 书面作业:*题P30 8 .10;

  (3)拓展作业:求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设计意图】:出选作题的目的是注意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图形直观的表征,让学生更加清晰求的都是同一个阴影部分的面积。从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接*1,感悟极限思想。

  2、培养学生利用图形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重视利用图形来分析题意,理清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计算出结果。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2

  计算

  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是前一个数的

  我一个一个加下去看看,答案好像有点规律。加下去,等号右边的分数越来越接*于1。

  可以画个图来帮助思考。用一个圆或一条线段来表示“1”。

  从图上可以看出,这些分数不断加下去,总和就是1。

  2、渗透极限思想。

  如果不停地加下去,

  1、猜一猜“和”是多少?

  2、请用“形”来解释这个结果。

  3、反馈:

  如果不停地加下去,空白部分会怎么样?

  那的结果怎么样?(无限接*1。)

  运用知识

  你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吗?

  我是这样想的

  所以原式的结果是1。

  、布置作业

  作业:第110页练*二十二,第3题、第4题、第5题。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

  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研究等比数列的各量;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比关系,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提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比数列的性质;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二、讲授新课:

  1、教学:

  思考:一个细胞每分钟就变成两个,那么经过一个小时,它会分裂成多少个细胞呢?

  分析:公比,因为,一个小时有60分钟

  思考:那么经过一个小时,一共有多少个细胞呢?

  又因为

  所以,则=1152921504

  则一个小时一共有1152921504个细胞

  2、练*:

  列1(解略)

  列2(解略)

  在等比数列中:已知求已知求

  在等比数列中,xx,则xx

  三、小结: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四、作业:P66,1题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7~108页例2及相关练*。

  教学目标:

  1、在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学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并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数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数与形)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清楚本节课学*的内容和方向。

  二、探索发现,学*新知

  (一)教师与学生比赛算题

  1、教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

  教师:那等于多少呢?(学生计算需要时间)教师紧接着说:我已经算好了,是,不信你算算。

  2、只要按照这个分子是1,分母依次扩大2倍的规律写下去,不管有多少个分数相加,我都能立马算出结果。有的'同学不相信是吗?咱们试试就知道。为了方便,我请我们班计算最快的同学跟我一起算,看看结果是否相同。谁来出题?

  在学生出题后,老师都能立刻算出结果,并且是正确的,学生感到很惊奇。

  3、知道我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吗?因为我有一件神秘的法宝,你们也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比赛计算速度,且每次老师胜利,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再通过教师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例题做好铺垫。

  (二)借助正方形探究计算方法

  1、这件法宝就是(师边说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我们来把它变一变,聪明的同学们一定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2、进行演示讲解。

  (1)演示: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红),再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黄)。

  想一想:正方形中表示的涂色部分与空白部分和整个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涂色部分等于“1”减去空白部分)空白部分占正方形的几分之几?那么涂色部分还可以怎么算呢?,也就是说。

  (2)继续演示,谁知道除了通分,还可以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演示:那么计算就可以得到?。

  3、看到这儿,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4、小结:按照这样的规律往下加,不管加到几分之一,只要用1减去这个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5、这个法宝怎么样?谁来说说它好在哪里?你学会了吗?

  6、尝试练*

  【设计意图】将复杂的数量运算转化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转繁为简,转难为易,引导学生探索数与图形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知识提升,探索发现

  1、感受极限。

  (1)刚才我们已经从一直加到了,如果我继续加,加到,得数等于?再接着加,一直加到,得数等于?随着不断继续加,你发现得数越来越?(大)无数个这样的数相加,和会是多少呢?

  (2)这时候你心中有没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学生猜想:这样一直加下去,得数会不会就等于1了。)

  (3)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刚才加的过程中在正方形上不断涂色,那空白部分的面积就越来越?(小)而涂色部分的面积越来越接*?(1)也就是求和的得数越来越接*?(1)最终得数是1吗?你有什么方法来证明得数就是1?

  (学情预设:学生提出书本的圆形图和线段图,若没有学生提出,教师自己提出。)

  2、利用线段图直观感受相加之和等于“1”。

  (1)书本上有两幅图,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一幅是圆形图,一幅是线段图,你能看懂它的意思吗?请你想一想,然后告诉大家你的想法。

  (2)学生看书思考。

  (3)全班交流,课件演示,得出结论:这些分数不断加下去,总和就是1。

  【设计意图】利用数与形的结合,让学生直观体会极限数学思想,并让学生经历猜想得数等于“1”,到数形结合证明得数等于“1”的过程,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精神。

  3、课堂小结。

  对于这种借用图形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是的,“数”与“形”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你会发现许多难题的解决变得很简单。

  4、举一反三。

  其实在以前的学*中,我们也常用到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我们解题,你能想到些例子吗?(如学生有困难,教师举例:一年级加法,分数的认识,复杂的路程问题线段图等。)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熟悉与数列知识相关的背景,如增长率、存款利息等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抽象转化的能力以及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应用仪式。

  教学重难点

  熟悉与数列知识相关的背景,如增长率、存款利息等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抽象转化的能力以及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应用仪式。

  教学过程

  【复*要求】熟悉与数列知识相关的背景,如增长率、存款利息等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抽象转化的能力以及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应用仪式。

  【方法规律】应用数列知识界实际应用问题的关键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确定其数学模型是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并确定其首项,公差或公比等基本元素,然后设计合理的计算方案,即数学建模是解答数列应用题的关键。

  一、基础训练

  1、某种细菌在培养过程中,每20分钟x一次一个x为两个,经过3小时,这种细菌由1个可繁殖成

  A、511B、512C、1023D、1024

  2、若一工厂的生产总值的月*均增长率为p,则年*均增长率为

  A、B、

  C、D、

  二、典型例题

  例1:某人每期期初到银行存入一定金额A,每期利率为p,到第n期共有本金nA,第一期的利息是nAp,第二期的利息是n—1Ap……,第n期即最后一期的利息是Ap,问到第n期期末的本金和是多少?

  评析:此例来自一种常见的存款叫做零存整取。存款的方式为每月的某日存入一定的金额,这是零存,一定时期到期,可以提出全部本金及利息,这是整取。计算本利和就是本例所用的有穷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用实际问题列出就是:本利和=每期存入的金额[存期+1/2存期存期+1利率]

  例2:某人从1999到20xx年间,每年6月1日都到银行存入m元的一年定期储蓄,若每年利率q保持不变,且每年到期的存款本息均自动转为新的一年定期,到20xx年6月1日,此人到银行不再存款,而是将所有存款的本息全部取回,则取回的金额是多少元?

  例3、某地区位于沙漠边缘,人与自然进行长期顽强的斗争,到1999年底全地区的绿化率已达到30%,从20xx年开始,每年将出现以下的变化:原有沙漠面积的16%将栽上树,改造为绿洲,同时,原有绿洲面积的4%又被侵蚀,变为沙漠。问经过多少年的努力才能使全县的绿洲面积超过60%。lg2=0.3

  例4、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某市去年11月分曾发生流感,据资料记载,11月1日,该市新的流感病毒感染者有20人,以后,每天的新感染者*均比前一天的新感染者增加50人,由于该市医疗部门采取措施,使该种病毒的传播得到控制,从某天起,每天的新感染者*均比前一天的新感染着减少30人,到11月30日止,该市在这30天内感染该病毒的患者共有8670人,问11月几日,该市感染此病毒的新的患者人数最多?并求这一天的新患者人数。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12

  教学重点: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认识等比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重要数列模型之一,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遇到具体问题时,抽象出数列的模型和数列的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3.等差数列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引入: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2细胞分裂模型

  3计算机病毒的传播

  由学生通过类比,归纳,猜想,发现等比数列的特点

  进而让学生通过用递推公式描述等比数列。

  让学生回忆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过程然后类比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注意:1公比q是任意一个常数,不仅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2当首项等于0时,数列都是0。当公比为0时,数列也都是0。

  所以首项和公比都不可以是0。

  3当公比q=1时,数列是怎么样的,当公比q大于1,公比q小于1时数列是怎么样的?

  4以及等比数列和指数函数的关系

  5是后一项比前一项。

  列:1,2,(略)

  小结: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三.巩固练*:

  1.教材P59练*1,2,3,题

  2.作业:P60*题1,4。

  第二课时5.2.4等比数列(二)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性质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应用

  一.复*准备:

  提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1.讨论:如果是等差列的三项满足

  那么如果是等比数列又会有什么性质呢?

  由学生给出如果是等比数列满足

  2练*:如果等比数列=4,=16,=?(学生口答)

  如果等比数列=4,=16,=?(学生口答)

  3等比中项:如果等比数列.那么,

  则叫做等比数列的等比中项(教师给出)

  4思考:是否成立呢?成立吗?

  成立吗?

  又学生找到其间的规律,并对比记忆如果等差列,

  5思考:如果是两个等比数列,那么是等比数列吗?

  如果是为什么?是等比数列吗?引导学生证明。

  6思考:在等比数列里,如果成立吗?

  如果是为什么?由学生给出证明过程。

  三.巩固练*:

  列3: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项和第4项分别是12和18,求它的第1项和第2项

  解(略)

  列4:略:

  练*:1在等比数列,已知那么

  2P61A组8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第3、3节的内容。它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这部分内容授课时间2课时,本节课作为第一课时,重在研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教学中注重公式的形成推导过程并充分揭示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内在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类比分析、分类讨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等数学思想。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和年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类比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优化思维品质。

  3、情感与态度: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验探索的艰辛,体味成功的喜悦,感受思维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数学的严谨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

  难点: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

  重难点确定的依据:从教材体系来看,它为后继学*提供了知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识本身特点来看,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和等差数列的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可比性低,无法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它需要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能充分理解并融会贯通;从学生认知水*来看,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教法学法分析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尝试探索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在过程中获得自信心和成功感。强调知识的严谨性的同时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从故事入手:传说,波斯国王下令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发明者对国王说,在棋盘的第一格内放上一粒麦子,在第二格内放两粒麦子,第三格内放4粒,第四格内放8米,……按这样的规律放满64格棋盘格。结果是国王倾尽国家财力还不够支付。同学们,这几粒麦子,怎能会让国王赔上整个国家的财力?

  关键就在于计算麦粒的总数。很明显,这是一个以1为首项,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前64项和的问题,即如何计算1+2+22+……+263?

  (二)师生讨论、探究新知

  总结归纳:当q=1时,Sn=na1

  当q≠1时,

  公式说明:①对等比数列{an}而言,a1,an,Sn,n,q知三可求二②运用公式时要根据条件选取适当的公式,特别注意的是,在公比不知道的情况下要分类讨论;③错位相减的思想方法。

  (三)例题讲解,形成技能

  例1:等比数列{an}中,

  ①已知a1=-4,q=1/2,求S10 ②已知a1=1,an=243,q=3,求Sn

  ③已知a1=2,S3=26,求q。

  通过例题一,渗透知三求二的思想。

  练*:求等比数列1,-1/2,1/4,-1/8,…,-1/512的各项的和。

  例2、等比数列{an}中,已知a1=3,S3=9,求q,an。

  练*:等比数列{an}中,若S3=7/2,S6=63/2,求an、S9。

  通过练*得出等比数列前项和的一个性质:成等比数列。

  例3:(1)求数列1+1/2,2+1/4,3+1/8,… n+,…的前n项和。

  首先由学生分析思路,观察出这组数列的特点,它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而是等差加等比。归纳出这类数列求和的方法。

  思考:求和:1+a+a2+a3+…+an

  (四)课堂小结

  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顾公式、推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两方面总结。

  『设计意图: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六、板书设计

  略

  七、课后记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军设计了问题,始终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让课堂活动变得生动而愉悦。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14

  一、设计思想

  1、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基于“人人都能获得必要得数学”即*等性的考虑,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设计“适合学生发展得数学教育”,体现“人人学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但又与教师的设计问题与活动的引导密切结合,强调“活动”的内化,即在头脑中实现必要的重构或认知结构的重组,从而引起真正的数学思维,提高思维的效益。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其真正感到数学是有意义的,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明确肯定“日常数学”的`合理性等,另一方面,再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又应努力帮助他们清楚地去熟悉生活经验并上升到“学校数学”的必要性。

  2、设计背景

  传统的数学作业单调枯燥,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不利于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和价值,突破传统,改变现状,树立正确的作业观,创新作业方式,激发兴趣,发展学生数学素质,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更要注重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既要创新又要保证其科学有效,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形成能力、学会合作、体验自主。

  3、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在学生学*过等比数列的概念与性质的基础上,学*等比数列n前项和公式,能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相关求和问题。探索公式的推导、体会错位相减法以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本节内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非常重要,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较为丰富,因此是重点内容之一。本设计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二、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能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通过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错位相减法以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等比数列的学*,发展数学应用意识,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发展数学的理性思维。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错位相减法以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设想: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四周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深入探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设计思路如下: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课前给出复*:等比数列的定义及性质

  课首给出引例:“一个穷人到富人那里去借钱,原以为富人不愿意,哪知富人一口答应了

  下来,但提出了如下条件:在30天中,富人第一天借给穷人1万元,第二天借给穷人2万元,

  以后每天所借的钱数都比上一天多1万;但借钱第一天,穷人还1分钱,第二天还2分钱,以后

  每天所还的钱数都是上一天的两倍,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听后觉得挺划算,本想定下来,但

  又想到此富人是吝啬出了名的,怕上当受骗,所以很为难。”请在座的同学思考讨论一下,穷

  人能否向富人借钱

  [设计一个学生比较感爱好的实际问题,吸引学生注重力,使其马上进入到研究者的角色中

  来!]

  (二)启发引导学生数学地观察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学生直觉认为穷人可以向富人借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求,得出:

  穷人30天借到的钱:S301230

  穷人需要还的钱:S301222229'(130)302 465(万元)

  [直觉先行,思辨引路,在矛盾冲突中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

  教师紧接着把如何求S301222229?的问题让学生探究,

  S301222229 ①若用公比2乘以上面等式的两边,得到

  2S30222229230②

  若②式减去①式,可以消去相同的项,得到:

  S3023011073741823(分) ≈1073(万元)>465(万元)

  答案:穷人不能向富人借钱

  (三)引导学生用“特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猜想数学规律。

  提出问题:如何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学生很自然地模仿以上方法推导)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15

  一. 教学内容:

  等差、等比数列的综合应用

  二、教学目标:

  综合运用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式、通项公式、性质及前n项求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三、要点:

  (一)等差数列

  1. 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1:

  2. 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2:

  3. (m, n, p, q ∈N )

  5. 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值问题有两种:

  (1)利用 >0,d<0,前n项和有最大值,可由 ≤0,求得n的值。

  当 ≤0,且 二次函数配方法求得最值时n的`值。

  (二)等比数列

  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当 ① 或 ②

  当q=1时, 时,用公式②

  2、 是等比数列 不是等比数列

  ②当q≠-1或k为奇数时, 仍成等比数列

  【模拟】

  1. 已知等比数列的公比是2,且前四项的和为1,那么前八项的和为 ( )

  A. 15 B. 17 C. 19 D. 21

  2. 已知数列{an=3n-2,在数列{an}中取ak2,akn ,… 成等比数列,若k1=2,k2=6,则k4的值 ( )

  A. 86 B. 54 C. 160 D. 256

  3. 数列A. 750 B. 610 C. 510 D. 505

  4.<0的最小的n值是 ( )

  A. 5 B. 6 C. 7 D. 8

  5. 若一个等差数列前3项的和为34,最后3项的和为146,且所有项的和为390,

  则这个数列有 ( )

  A. 13项 B. 12项 C. 11项 D. 10项

  6. 数列 并且 。则数列的第100项为( )

  A. C. 7. 在等差数列{ =-15,公差d=3,求数列{ 的元素个数,并求这些元素的和。


等比数列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反思优选【五】篇

  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反思 1

  今天讲授《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引导学生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重要内容。在探究公式的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解决问题。有意识地使学生在推导过程中,忽略公比q=1和q≠1的情形,从而突破了公比的q=1和q≠1难点,学生在推导公式中通过自己探究解决了“错位相减”的重要数学思想。高中新课程正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强调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本节课后还有以**会:

  (1)以学生为主体

  爱因斯坦说过:“单纯的专业知识灌输只能产生机器,而不可能造就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才”,因此数学学*的核心是思考,离开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这节课,通过创设了一系列的问题情景,边展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激励的语言、轻松愉悦的'氛围、民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品尝到类比成功的欢愉。

  (2)巧设情景,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不断经历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抽象概括、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体验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在创造”过程,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本节课正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从新课引入到课后作业,创设了一系列“数学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方式,创设有利条件,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在学*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惯。

  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反思 2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即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当是人的发展的“学程”设计,而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程”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1。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学*方式的改善

  这是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第一课时,是实践二期课改中研究型学*问题的很好材料,可以落实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提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方式;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的理念,教与学的重心不只是获取知识,而是转到学会思考、学会学*上,教师注意培养学生以研究的态度和方式去认真观察、分析数学现象,提出新的问题,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自觉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

  2。落实二期课改中的三维目标,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这三维目标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二期课改中的具体体现,本节课是数学公式教学课,所以强调学生对认知过程的经历和体验,重视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和应用推广,强调学生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的掌握,探究过程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观察、抽象、概括、类比、归纳等探究方法进行实践。

  在此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是区重点学校学生,学*勤恳,*时好提问,敢于交流与表达自己想法,故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l)、通过历史典故引出等比数列求和问题,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主探索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求法。

  (2)、经历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推导公式所用的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二、教材的分析和反思:

  本节课是《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第一课时,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数列的基本概念、等差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对于本节课所需的知识点和探究方法都有了一定的储备,新教材内容是给出了情景问题: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通过求棋盘上的麦粒总数这个问题的解决,体会由多到少的错位相减法的数学思想,并将其类比推广到一般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求法,最后通过一些例题帮助学生巩固与掌

  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反思 3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在引入时我用了一个数学故事: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

  该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的积极性,怀里故事内容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

  此时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动手算了起来,他们想到用计算器依次算出各项的值,然后再求和.这时我对他们的这种思路给予肯定。

  实际上,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做所谓的“无用功”,急急忙忙地抛出“错位相减法”,这样做有悖学生的认知规律:求和就想到相加,这是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事,教师为什么不相加而马上相减呢?在整个教学关键处学生难以转过弯来,因而在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营造知识形成过程的氛围,突破学生学*的障碍.同时,形成繁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学生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在肯定他们的思路后,我接着问:是什么数列?有何特征?应归结为什么数学问题呢?

  探讨1:,记为(1)式,注意观察每一项的特征,有何联系?(学生会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

  探讨2: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1)式两边同乘以2则有,记为(2)式.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

  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抓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

  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并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

  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

  这里,让学生自主完成,并喊一名学生上黑板,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的愉快和成就感。

  对不对?这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sn=?(这里引导学生对q进行分类讨论,得出公式,同时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打下基础。)

  再次追问: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n-1,如何把sn用a1、an、q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这样通过反问精讲,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和接受,变为对知识的主动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综合的能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尽管时间有时比较少,甚至仅仅几句话,然而却有画龙点睛之妙用。

  4.讨论交流,延伸拓展

  在此基础上,我提出: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还有其它方法吗?我们知道,

  那么我们能否利用这个关系而求出sn呢?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又有,能否联想到等比定理从而求出sn呢?以疑导思,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营造一个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讨论的氛围。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化归到,这其实就是关于的一个递推式,递推数列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是研究性学*和课外拓展的极佳资源,它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促进作用。

  本节课通过三种推导方法的研究,使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掌握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错位相减:变加为减,等价转化;递推思想:纵横联系,揭示本质;等比定理:回归定义,自然朴实.学生从中深刻地领会到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广阔性、批判性.同时通过精讲一题,发散一串的变式教学,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形成了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学**惯,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思维品质。

  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反思 4

  今天讲授《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引导学生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重要内容。在探究公式的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解决问题。有意识地使学生在推导过程中,忽略公比q=1和q≠1的情形,从而突破了公比的q=1和q≠1难点,学生在推导公式中通过自己探究解决了“错位相减”的重要数学思想。高中新课程正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强调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本节课后还有以**会:

  (1)以学生为主体

  爱因斯坦说过:“单纯的专业知识灌输只能产生机器,而不可能造就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才”,因此数学学*的核心是思考,离开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这节课,通过创设了一系列的问题情景,边展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激励的语言、轻松愉悦的氛围、民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品尝到类比成功的欢愉。

  (2)巧设情景,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不断经历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抽象概括、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体验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在创造”过程,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本节课正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从新课引入到课后作业,创设了一系列“数学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方式,创设有利条件,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在学*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惯。

  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反思 5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来说 , 上好每一堂课,要充分挖掘教材,要从 " 教 " 的角度去看数学 , 还要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的结果进行反思。高中数学不少教学内容适合于开展研究性学*;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设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 提炼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对学生来说 , 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想。他不仅要能 " 做 ", 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 " 做 " 。以下是我对本次课教学的一些反思。

  本节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即错位相减法;二是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由于学生初次学*,以前没有接触过错位相减法方法,所以要想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错位相减这一方法应该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先从简单的多项式化简,构造两个类似的例子让学生自己比较它们的结构出发,给他们一个直观的感受。为拿出错位相减做铺垫。在教学中,学生也确实通过两个例子的比较,比较容易的总结出了这个方法。所以由学生自己来给出通项公式也就顺理成章了,拿出通项公式后,学生总*惯于直接套用公式而忽视对公式的分情况讨论,所以一定要反复强调。课后,在各位数学老师的帮助下,我认识到在强调公式的时候只是从公式本身出发是不够的,学生理解的也很模糊,如果在这里加上实际的例子效果应该会更好,这是以后需要加强的地方。后面在讲解例题的时候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在黑板上进行细致的演算,一带而过,高估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总之,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行相应的课后反思,努力上好每堂课,我相信可以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等比数列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数列的奥数题 (菁华3篇)

  下面数列的每一项由3个数组成的数组表示,它们依次是:

  关于数列的奥数题:(1,3,5),(2,6,10),(3,9,15)…问:第100个数组内3个数的和是多少?

  解:

  方法1:注意观察,发现这些数组的第1个分量依次是:1,2,3…构成等差数列,所以第100个数组中的第1个数为100;这些数组的第2个分量3,6,9…也构成等差数列,且3=3×1,6=3×2,9=3×3,所以第100个数组中的第2个数为3×100=300;同理,第3个分量为5×100=500,所以,第100个数组内三个数的和为100+300+500=900。

  方法2:因为题目中问的只是和,所以可以不去求组里的三个数而直接求和,考察各组的三个数之和。

  第1组:1+3+5=9,第2组:2+6+10=18

  第3组:3+9+15=27…,由于9=9×1,18=9×2,27=9×3,所以9,18,27…构成一等差数列,第100项为9×100=900,即第100个数组内三个数的和为900。

  请同学们细心观察以下数列,找出规律,然后再作答。

  把所有的奇数依次一项,二项,三项,四项循环分为:(3),(5,7),(9,11,13),(15,17,19,21),(23),(25,27),(29,31,33),(35,37,39,41),(43),…,则第100个括号内的各数之和为多少?

  考点:数列中的规律;整数的加法和减法.

  分析: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括号内数字都是奇数,并且是连续的;同时还可以发现,括号内的奇数的个数分别是1、2、3、4、1、2、3、4…循环的,所以每4个括号可以分为一个大组,100个括号则可以分成25个大组.然后推出第100个括号内的各数再相加计算出和即可.

  解答:解:每4个括号为一个大组,前100个括号共25个大组,包含25×(1+2+3+4)=250个数,正好是从3开始的250个连续奇数,

  因此第100个括号内的最后一个数是2×250+1=501,故第100个括号内的各数之和为501+499+497+495=1992.

  故答案为:1992.

  点评:括号内数字都是连续奇数,括号内的奇数的个数又是循环的,利用数列中的规律来求出结果.

  0,1,2,3,6,7,14,15,30,___,___,___。

  上面这个数列是小明按照一定的规律写下来的,他第一次写出0,1,然后第二次写出2,3,第三次接着写6,7,第四次又接着写14,15,以此类推。那么这列数的'最后3项的和应是多少?

  答案:156。

  详解:将小明每次写出的两个数归为同一组,这样整个数列分成了6组,前四组分别为(0,1)、(2,3)、(6,7)、(14,15)。容易看出,每组中的两个数总是相差1,而1×2=2,3×2=6,7×2=14,即任何相邻两组之间,后面一组的第一个数总是前面一组第二个数的2倍。因此下面出现的一组数的第一个应该为15×2=30,第二个应为30+1=31;接着出现的一组数第一个应为31×2=62,第二个为62+1=63。因而最后三项分别为31、62、63,它们的和为31+62+63=156。


等比数列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等差数列的说课稿

等差数列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等差数列的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我对本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差数列》是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的第一章数列的第2节的课时,本教材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改革创新,对于促进高中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等差数列这一节在数列这一章中起着奠基作用,是高中生学好数列这一部分内容所必不可少的重点所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机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现今高中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中:

  认知目标:通过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使学生能够应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并确定等差数列的公差。

  能力目标:1.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使学生能够应用其公式解决等差数列的问题;

  2.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应用一次函数的性质解决等差数列问题;

  3.掌握等差中项的定义和等差数列项的性质,使学生能够应用等差中项的定义和等差数列项的性质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一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主要内容及其重点、难点

  1.教学主要内容: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和等差数列的函数性质;

  2.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

  3.教学难点: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主要内容及其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

  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知识教授为主,多媒体教授为辅,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于教学难点问题,主要采取讨论式教学方法,首先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为了讲清楚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考虑到高中生的现状,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通过师生互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也同时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演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思维以及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的主人。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1.思考评价法

  2.分析归纳法

  3.自主探究法

  4.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既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又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

  2.讲授新课: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根据具体情况,适时选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以及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3.课堂小结,强化知识: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等差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5.布置作业。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本节内容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中职数学第二册第11章第2节,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以及说教学反思几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一、下面先说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职数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列这一章是中职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函数知识的延伸,而且还有着非常广泛的实际应用;同时数列还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良好题材。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本章的第二节,它为后继学*提供了知识基础,对提高学生分析、猜想、概括、归纳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等差数列》作为《数列》这一章中两个最重要的数列之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研究和解决集中体现了研究《数列》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学*《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对提高学生分析、猜想、概括、归纳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并结合学生学*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良好的学**惯

  2、让学生在问题中感受学*的乐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情况我将

  教学重点确定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确定为:应用等差数列解决有关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学方法要与学生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中职学生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大部分中职生基础薄弱、理解接受能力较差,大多数学生不爱学*,不会学*。学生认为数学难,枯燥理解不了。对数学学*提不起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入,采用了问题、类比、发现、归纳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精讲多练。同时也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为学*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另外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水*,我设计了①创设情境—引入问题②分析归纳—解决问题③例题研究—运用新知④分组训练—巩固新知⑤总结归纳—提高认识⑥课后作业-自主探究六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教学设想

  我经常在想: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上,数学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

  由生活中的实例一招聘信息引入:A公司月薪20xx元;B公司第一个月800元,以后逐月递加200元。你愿意到哪家公司上班?为什么?在A、B公司一年各共领多少钱?五年呢?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再给学生讲数学家高斯的故事

  1+2+3+…+100=

  同学们,如果你是小高斯,你会怎么向老师解释算法呢?

  (二)分析归纳——解决问题教学设想

  由高斯的解题过程:

  S= 1+2+3+…+100

  S= 100+99+98+…+1

  2S=(100+1)×100

  S=(100+1)100/2=5050

  让学生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由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1、等差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

  类似m+n=s+t am+an=as+at m,n,s,t∈N+

  等差求和

  倒排相加

  另有

  即(2)——类似梯形面积公式便于记忆

  进而让学生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

  一年在A公司12×20xx

  在B公司

  800+900+1000+…1900

  五年在A公司20xx×12×5

  在B公司

  800+900+1000+…+6700

  ——让学生利用刚学的知识解决当前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学以致用。

  (三)例题研究——运用新知教学设想

  通过例题,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掌握、运用知识的效果

  例1、(1)求正奇数前100项之和;

  (2)求第101个正奇数到第150个正奇数之和;

  (3)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100-3n,求其前65项之和;

  (4)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1=3,,求S10

  例2、某长跑运动员7天每天的训练量(单位:m)分别是7500,8000,8500,9000,9500,10000,10500,他在7天内共跑了多少米?

  例3、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d=,,前n项之和Sn=。求a1及n

  课堂上让学生用两种公式解题,有利于提高思维的灵活性,通过板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分组训练—巩固新知

  教学设想,例题过后,我特地设计了一组检测题,

  1、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n=

  2、等差数列{an}中,(1)a1=2,d=-1则Sn=

  3、2c+4c+6c+…+2nc=

  4、一堆圆木,每层总比上一层多一根,顶层4根,最底层21根,这堆木料有多少根?

  5、一只挂钟,遇整点就敲响,钟响的次数是该点的时间数,从1点到12点共响几次?

  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来巩固新知识。

  (五)总结归纳——提高认识教学设想

  让学生通过所学内容的小结,对知识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清晰的线索,把课堂所学知识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同时养成良好的学**惯。

  (六)课后作业自主探究

  教学设想

  学生经过以上五个环节的学*,已经初步掌握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求和,并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知识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我将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三列,一列为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一列为例题,一列为讲解。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我认为板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也很重要,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案,向学生展现了所学知识的框架,突出重点难点,清晰直观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五、说教学反思

  根据课堂教学情况,课后及时总结,不断改进,精益求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结束: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你们好!我说课的课题是《等差数列》。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本课题: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差数列》是北师大版新课标教材《数学》必修5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学*了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等比数列提供了学*对比的依据。另一方面,等差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

  2、教学目标:

  a、在知识上,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简单运用。

  b、在能力上,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了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到研究数列上来,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让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难点:

  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②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知识经验已经比较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经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

  学法: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留出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去联想、探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等差数列这个中心各抒己见,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楚。

  四、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情境(通过多媒体给出现实生活中的四个特殊的数列)

  1、我们经常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隔5数一次,可以得到数列:0,5,10,15,20,①

  2、200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奥运会上,女子举重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该项目共设置了7个级别,其中较轻的4个级别体重组成数列(单位:Kg):48,53,58,63②

  3、水库的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库的办法清理水库中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最低降至5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组成数列(单位:m):18,15、5,13,10、5,8,5、5③

  4、按照我国现行储蓄制度(单利),某人按活期存入10000元钱,5年内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了数列: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以上数列,提出问题:

  问题1、请说出这四个数列的后面一项是多少?

  问题2、说出这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

  (二)新课探究

  学生活动:对于问题1,学生容易给出答案。而问题2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不易回答准确。

  教师活动:为引导学生得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我对学生的表述进行归类,引导学生得出关键词“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同一个常数”告诉他们把满足这些条件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之后由他们集体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以及其数学表达式。

  同时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用多媒体给出三个数列,由学生进行判断:

  判断下面的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

  1、1,2,3,4,5,6,;(√,d = 1)

  2、0、9,0、7,0、5,0、3,0、1;(√,d = —0、2)

  3、0,0,0,0,0,0,、;(√,d = 0)

  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0,第二个数列公差

  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在理解等差数列概念的基础上提出:

  问题3、如果等差数列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如何用首项和公差将an表示出来?

  教师活动:为引导学生得出通项公式,我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由分组讨论,在学生讨论时引导他们得出a10=a1+9d,a40=a1+39d,进而猜想an=a1+(n—1)d。

  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此时指出:这就是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态度,进而提出:

  问题4、怎么样严谨的求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利用等差数列概念启发学生写出n—1个等式。对照已归纳出的通项公式启发学生想出将n—1个等式相加,最后证出通项公式。在这里通过该知识点引入迭加法这一数学思想,逐步达到“注重方法,凸现思想”的教学要求。

  接着举例说明: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1,公差是2,得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1+(n—1)×2,即an=2n—1、以此来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运用,同时要求画出该数列图象,由此说明等差数列是关于正整数n的一次函数,其图像是均匀排开的无穷多个孤立点。这一题用函数的思想来研究数列,使数列的性质显现得更加清楚。

  (三)应用举例

  这一环节是使学生通过例题和练*,增强对通项公式的理解及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例1和例2向学生表明: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a

  1、d、n、an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时,可根据该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第30项;第40项(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在第一问中我添加了计算第30项和第40项以加强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第二问实际上是求正整数解的问题,而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an

  例2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 =31,求首项a1与公差d、在前面例1的基础上将例2当作练*作为对通项公式的巩固。

  例3是一个实际建模问题

  某出租车的计价标准为1、2元/km,起步价为10元,即最初的4km(不含4千米)计费10元。如果某人乘坐该市的出租车去往14km处的目的地,且一路畅通,等候时间为0,需要支付多少车费?

  这道题我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注意“出租车的计价标准为1、2元/km”使学生想到在每个整公里时出租车的车费构成等差数列,引导学生将该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设置此题的目的:加强学生对“数学建模”思想的认识。

  (四)反馈练*

  1、小节后的练*中的第1题

  目的:使学生熟悉通项公式,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2、小节后的练*中的第2题

  目的:对学生加强建模思想训练。

  3、课本P38例3(备用)

  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pnq,其中p、q是常数,那么这个数列是否一定是等差数列?若是,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它与函数y=px+q两者图象间有什么关系?

  目的:此题是对学生进行数列问题提高训练,学*如何用定义解决数列问题同时强化了等差数列的概念;进而让学生从数(结构特征)与形(图象)上进一步认识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五)归纳小结

  (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强调关键词: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会知三求一

  3、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P40*题2、2 A组第1、3、4题

  选做题:课本P40*题2、2 B组第1题

  课后实践:

  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要求他们分别找出现实生活中公差大于、小于、等于0的典型的等差数列的模型,在下节课派代表为我们讲解所选的等差数列。

  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具体的教学实践,进一步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五、结束

  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通过一系列问题贯穿教学始终,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数列也为进一步学*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等比数列提供了学*对比的依据。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a在知识上: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b在能力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①等差数列的概念。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不完全归纳法,对此并不熟悉因此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同项公式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同时,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较为陌生,因此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

  二、学情教法分析:

  对于三中的高一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高中生这一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学法指导:

  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一)复*引入(二)新课探究(三)应用举例(四)反馈练*(五)归纳小结(六)布置作业,六个教学环节构成。

  (一)复*引入:

  1.从函数观点看,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__________对应的一列函数值,从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______。(N﹡;解析式)

  通过练*1复*上节内容,为本节课用函数思想研究数列问题作准备。

  2.小明目前会100个单词,他她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2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减为:100,98,96,94,92 ......

  3. 小芳只会5个单词,他决定从今天起每天背记10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增为5,10,15,20,25 ......

  通过练*2和3引出两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建立基础,为学*新知识创设问题情站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学生观察两个数列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总结又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

  (二) 新课探究

  1、由引入自然的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强调:① “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由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an+1-an=d (n≥1)同时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组数列,由学生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

  1. 9 ,8,7,6,5,4,……;√ d=-1

  2. 0.70,0.71,0.72,0.73,0.74……;√ d=0.01

  3. 0,0,0,0,0,0,…….; √ d=0

  4. 1,2,3,2,3,4,……;×

  5. 1,0,1,0,1,……×

  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0,>0,第三个数列公差=0

  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一、说教材

  等差数列为人教版必修5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数列也为进一步学*数列的性质与应用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等比数列提供了学*对比的依据。

  二、说学情

  对于我校的高中学生,知识经验比较贫乏,虽然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但并不具备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的说出等差数列的特点;能够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可以利用等差数列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锻炼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用“数学建模”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活动共同发展的课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采取指导自主学*方法,并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类比函数,复*提问数列的函数意义,即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正整数对应的一列函数值,从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解析式。

  设计意图:通过复*,为本节课用函数思想研究数列问题作准备,将课堂设置成为阶梯型教学,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二)新课教学

  教师创设具体情境,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1.小明目前会100个单词,他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2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减为:100,98,96,94,92

  2.小芳只会5个单词,他决定从今天起每天背记10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增为5,10,15,20,25

  通过练*1和2引出两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建立基础,为学*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学生观察两个数列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总结又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

  接下来由学生尝试总结归纳等差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三)深化概念

  教师请学生深度剖析等差数列的概念,进一步强调

  ①“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由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an+1-an=d(n≥1)

  同时为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组数列,由学生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小于0,第二个数列公差大于0,第三个数列公差等于0。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四)归纳通项公式

  在归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我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由学生研究,分组讨论上述四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通过总结对比找出共同点猜想一般等差数列的通向公式应为怎样的形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猜想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此时指出:这种求通项公式的办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态度,在这里向学生介绍另外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办法---迭加法:

  在迭加法的证明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利用等差数列概念启发学生写出n-1个等式。

  对照已归纳出的通项公式启发学生想出将n-1个等式相加。证出通项公式。

  在这里通过该知识点引入迭加法这一数学思想,逐步达到“注重方法,凸现思想” 的教学要求

  接着举例说明: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1,公差是2,得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1+(n-1)×2,

  即an=2n-1,以此来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运用。

  同时要求画出该数列图象,由此说明等差数列是关于正整数n一次函数,其图像是均匀排开的无穷多个孤立点。用函数的思想来研究数列,使数列的性质显现得更加清楚。

  (五)应用举例

  这一环节是使学生通过例题和练*,增强对通项公式含义的理解以及对通项公式的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先让学生求等差数列的第20项、30项等。向学生表明: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a1、d、n、an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时,可根据该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

  此外还可以联系实际建模问题,如建造房屋时要设计楼梯,已知某大楼第2层的楼底离地面的高度为3米,第三层离地面5.8米,若楼梯设计为等高的16级台阶,问每级台阶高为多少米?

  这道题我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注意每级台阶“等高”使学生想到每级台阶离地面的高度构成等差数列,引导学生将该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等差数列。

  设置此题的目的:

  1.加强同学们对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数学实际问题引出等差数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再者通过数学实例展示了“从实际问题出发经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最后还原说明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方法。

  (六)小结作业

  小结:(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强调关键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会知三求一。

  3.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等差数列的实际应用呢?根据实际问题自己编写两道等差数列的题目并进行求解。

  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以及认识到学*数学的重要性,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不仅回顾加深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思维,还锻炼了学生学以致用、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中突出本节重点,将强调的地方如定义中,“从第二项起”及“同一常数”等几个字用红色粉笔标注,同时给学生留有作题的地方,整个板书充分体现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差数列》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数学》必修5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数列也为进一步学*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等比数列提供了学*对比的依据。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的方法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不完全归纳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难点: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②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教法分析:

  对于高一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在初中时只是简单的接触过等差数列,具体的公式还不会用,因些在公式应用上加强学生的理解

  三、学法分析:

  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首先要学生回忆数列的有关概念,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上午好!

  我叫郑永锋,来自安庆师范学院。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A版必修5第二章第三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我尝试利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评价分析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刻画离散现象的函数,是一种重要的属性模型。人们往往通过离散现象认识连续现象,因此就有必要研究数列。

  高中数列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等差、等比两个基本数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

  在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中,采用了:

  1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2倒叙相加求和。不仅得出来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而且对以后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有一定的启发,也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学*极限、微积分的基础,与数学课程的其他内容(函数、三角、不等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求和。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获得发现的成就感,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态度,提高代数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难点:获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教学过程分为问题呈现阶段、探索与发现阶段、应用知识阶段。

  探索与发现公式推导的思路是教学的重点。如果直接介绍“倒叙相加”求和,无疑就像波利亚所说的“帽子里跳出来的兔子”。所以在教学中采用以问题驱动、层层铺垫,从特殊到一般启发学生获得公式的推导方法。

  应用公式也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较熟练掌握公式,可采用设计变式题的教学手段,通过“选择公式”,“变用公式”,“知三求二”三个层次来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学法

  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学*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应该与学生熟悉的背景相联系。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探索、交流、反思参与学*,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会学*,发展能力。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设计

  1、问题呈现阶段

  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

  设计意图:

  (1)、源于历史,富有人文气息。

  (2)、承上启下,探讨高斯算法。

  2、探究发现阶段

  (1)、学生叙述高斯首尾配对的方法(学生对高斯的算法是熟悉的,知道采用首尾配对的方法来求和,但是他们对这种方法的认识可能处于模仿、记忆的阶段。)

  (2)、为了促进学生对这种算法的进一步理解,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问题1:图案中,第1层到第21层共有多少颗宝石?(这是奇数个项和的问题,不能简单模仿偶数个项求和的方法,需要把中间项11看成是首、尾两项1和21的等差中项。

  通过前后比较得出认识:高斯“首尾配对”的算法还得分奇数、偶数个项的情况求和。

  (3)、进而提出有无简单的方法。

  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引导学生使用熟悉的几何方法:把“全等三角形”倒置,与原图补成*行四边形。

  获得算法:S21=

  设计意图:

  几何直观能启迪思路,帮助理解,因此,借助几何直观学*和理解数学,是数学学*中的重要方面,只有做到了直观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思考,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问题2:求1到n的正整数之和。即Sn=1+2+3+…+n

  ∵Sn=n+(n—1)+(n—2)+…+1

  ∴2Sn=(n+1)+(n+1)+…。+(n+1)

  Sn=(从求确定的前n个正整数之和到求一般项数的前n个正整数之和,旨在让学生体验“倒叙相加求和”这一算法的合理性,从心理上完成对“首尾配对求和”算法的改进)

  由于前面的铺垫,学生容易得出如下过程:

  ∵Sn=an+an—1+an—2+…a1,

  ∴Sn=。

  图形直观

  等差数列的性质(如果m+n=p+q,那么am+an=ap+aq。)

  设计意图:

  一言以蔽之,数学教学应努力做到:以简驭繁,*实*人,退朴归真,循循善诱,引人入胜。

  3、公式应用阶段

  (1)、选用公式

  公式1Sn=;

  公式2Sn=na1+。

  (2)、变用公式

  (3)、知三求二

  例1

  某长跑运动员7天里每天的训练量如下7500m,8000m,8500m,9000m,9500m,10000m,10500m。这位长跑运动员7天共跑了多少米?(本例提供了许多数据信息,学生可以从首项、尾项、项数出发,使用公式1,也可以从首项、公差、项数出发,使用公式2求和。达到学生熟悉公式的要素与结构的教学目的。

  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引导学生应该根据信息选择适当的公式,以便于计算。)

  例2

  等差数列—10,—6,—2,2,…的前多少项和为54?(本例已知首项,前n项和、并且可以求出公差,利用公式2求项数。

  事实上,在两个求和公式中包含四个元素,从方程的角度,知三必能求余一。)

  变式练*:在等差数列{an}中,a1=20,an=54,Sn=999,求n。

  知三求二:

  例3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d=20,n=37,Sn=629,求a1及an。(本例是使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和通项公式求未知元。

  事实上,在求和公式、通项公式**有首项、公差、项数、尾项、前n项和五个元素,如果已知其中三个,连列方程组,就可以求出其余两个。)

  4、当堂训练,巩固深化。

  通过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再次深化。

  采用课后*题1,2,3。

  5、小结归纳,回顾反思。

  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

  (1)、课堂小结

  ①、回顾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②、体会等差数列的基本元素的表示方法,倒叙相加的算法,以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③、掌握等差数列的两个球和公式及简单应用

  (2)、反思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业设计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氛围的形成。

  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必做题:课本p118,练*1,2,3;

  *题3。3第2题(3,4)。

  2、选做题:

  在等差数列中,

  (1)、已知a2+a5+a12+a15=36,求是S16。

  (2)、已知a6=20,求s11。

  (三)、板书设计

  板书要基本体现课堂的内容和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通过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

  五、评价分析

  学生学*的结果评价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评价。我采用了及时点评、延时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顽强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是否得到发展,通过巩固练*考查学生对本节是否有一个完整的集训,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谢谢!

  本节课讲述的是人教版高一数学(上)§3.2等差数列(第一课时)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数列也为进一步学*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等比数列提供了学*对比的依据。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a在知识上: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b在能力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不完全归纳法,对此并不熟悉因此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同项公式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同时,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较为陌生,因此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对于三中的高一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教法分析

  针对高中生这一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学法指导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一)复*引入(二)新课探究(三)应用举例(四)反馈练*(五)归纳小结(六)布置作业,六个教学环节构成。

  (一)复*引入:

  1.从函数观点看,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__________对应的一列函数值,从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______ .(N﹡;解析式)

  通过练*1复*上节内容,为本节课用函数思想研究数列问题作准备。

  2. 小明目前会100个单词,他她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2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减为: 100,98,96,94,92 ①

  3. 小芳只会5个单词,他决定从今天起每天背记10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增为 5,10,15,20,25 ②

  通过练*2和3 引出两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建立基础,为学*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学生观察两个数列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总结又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

  (二) 新课探究

  1、由引入自然的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强调:

  ① "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由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

  an+1-an=d (n≥1)

  同时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组数列,由学生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

  1. 9 ,8,7,6,5,4,……;√

  2. 0.70,0.71,0.72,0.73,0.74……;√

  3. 0,0,0,0,0,0,……; √

  4. 1,2,3,2,3,4,……;×

  5. 1,0,1,0,1,……×

  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0,>0,第三个数列公差=0

  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2、第二个重点部分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在归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我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给出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d,由学生研究分组讨论的通项公式。通过总结的通项公式由学生猜想的通项公式,进而归纳的通项公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若一等差数列{ }的首项是a1,公差是d,

  则据其定义可得:

  a2 - a1 =d 即: a2 =a1 +d

  a3 – a2 =d 即: a3 =a2 +d = a1 +2d

  a4 – a3 =d 即: a4 =a3 +d = a1 +3d

  ……

  猜想: a40 = a1 +39d

  进而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1(1)

  此时指出:这种求通项公式的办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态度,在这里向学生介绍另外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办法------迭加法:

  a2 – a1 =d

  a3 – a2 =d

  a4 – a3 =d

  ……

  an – an-1=d

  将这(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就可以得到 an– a1= (n-1) 即 an= a1+(n-1) (1)

  当n=1时,(1)也成立,

  所以对一切n∈N﹡,上面的公式都成立

  因此它就是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在迭加法的证明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利用等差数列概念启发学生写出n-1个等式。

  对照已归纳出的通项公式启发学生想出将n-1个等式相加。证出通项公式。

  在这里通过该知识点引入迭加法这一数学思想,逐步达到"注重方法,凸现思想" 的教学要求

  接着举例说明: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1,公差是2,得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1+(n-1)×2 ,即an=2n-1 以此来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运用

  同时要求画出该数列图象,由此说明等差数列是关于正整数n一次函数,其图像是均匀排开的无穷多个孤立点。用函数的思想来研究数列,使数列的性质显现得更加清楚。

  (三)应用举例

  这一环节是使学生通过例题和练*,增强对通项公式含义的理解以及对通项公式的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例1和例2向学生表明: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a1、d、n、an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时,可根据该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

  例1 (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第30项;第4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在第一问中我添加了计算第30项和第40项以加强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第二问实际上是求正整数解的问题,而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an

  例2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 =31,求首项a1与公差d.

  在前面例1的基础上将例2当作练*作为对通项公式的巩固

  例3 是一个实际建模问题

  建造房屋时要设计楼梯,已知某大楼第2层的楼底离地面的高度为3米,第三层离地面5.8米,若楼梯设计为等高的16级台阶,问每级台阶高为多少米?

  这道题我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注意每级台阶"等高"使学生想到每级台阶离地面的高度构成等差数列,引导学生将该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等差数列:(学生讨论分析,分别演板,教师评析问题。问题可能出现在:项数学生认为是16项,应明确a1为第2层的楼底离地面的高度,a2表示第一级台阶离地面的高度而第16级台阶离地面高度为a17,可用课件展示实际楼梯图以化解难点)

  设置此题的目的:1.加强同学们对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2.通过数学实际问题引出等差数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3.再者通过数学实例展示了"从实际问题出发经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最后还原说明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反馈练*

  1、小节后的练*中的第1题和第2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目的:使学生熟悉通项公式,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2、书上例3)梯子的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

  目的:对学生加强建模思想训练。

  3、若数例{} 是等差数列,若 = ,(为常数)试证明:数列{}是等差数列

  此题是对学生进行数列问题提高训练,学*如何用定义证明数列问题同时强化了等差数列的概念。

  (五)归纳小结(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强调关键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a1+(n-1) 会知三求一

  3.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P114 *题3.2第2,6 题

  选做题: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a1= -24,从第10项开始为正数,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目的:通过分层作业,提高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五、板书设计

  在板书中突出本节重点,将强调的地方如定义中,"从第二项起"及"同一常数"等几个字用红色粉笔标注,同时给学生留有作题的地方,整个板书充分体现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3.2 等差数列

  一、等差数列

  1、定义

  注:"从第二项起"及"同一常数"用红色粉笔标注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题与练*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惯。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等差数列的概念。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二、教法分析。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一)复*引入;(二)新课探究;(三)应用例解;(四)反馈练*;(五)归纳小结;(六)布置作业,六个教学环节构成。

  (一)复*引入:

  1、全国统一鞋号中成年女鞋的各种尺码(表示鞋底长,单位是cm)分别是21,22,23,24,25。

  2、某剧场前10排的座位数分别是:38,40,42,44,46,48,50,52,54,56。

  3、某长跑运动员7天里每天的训练量(单位:m)是:7500,8000,8500,9000,9500,10000,10500。

  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二) 新课探究。

  1、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强调:

  (1)“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2)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3)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2、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若等差数列{an }的首项是 ,公差是d, 则据其定义可得:— =d 即: = +d;– =d 即: = +d = +2d;– =d 即: = +d = +3d……进而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n—1)d

  此时指出: 这种求通项公式的办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态度,在这里向学生介绍另外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办法——————迭加法:– =d;– =d;– =d……– =d。

  将这(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就可以得到 – = (n—1) d即 = +(n—1) d

  当n=1时,上面等式两边均为 ,即等式也是成立的,这表明当n∈ 时上面公式都成立,因此它就是等差数列{an }的通项公式。

  接着举例说明:若一个等差数列{ }的首项是1,公差是2,得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1+(n—1)×2 , 即 =2n—1 以此来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运用

  (三)应用举例。

  这一环节是使学生通过例题和练*,增强对通项公式含义的理解以及对通项公式的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例1和例2向学生表明: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 、d、n、 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时,可根据该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

  例1 :

  (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第二问实际上是求正整数解的问题,而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2: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 =10, =31,求首项 与公差d。

  在前面例1的基础上将例2当作练*作为对通项公式的巩固。

  例3:

  梯子的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

  (四)反馈练*。

  1、小节后的练*中的第1题和第2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目的:使学生熟悉通项公式,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2、若数列{ } 是等差数列,若 = k ,(k为常数)试证明:数列{ }是等差数列。

  此题是对学生进行数列问题提高训练,学*如何用定义证明数列问题同时强化了等差数列的概念。

  (五)归纳小结 。(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强调关键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 +(n—1) d会知三求一

  (六) 布置作业。

  1、必做题:课本P114 *题3。2第2,6 题。

  2、选做题:已知等差数列{ }的首项 = —24,从第10项开始为正数,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目的:通过分层作业,提高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四、板书设计。

  在板书中突出本节重点,将强调的地方如定义中,“从第二项起”及“同一常数”等几个字用红色粉笔标注,同时给学生留有作题的地方,整个板书充分体现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数列也为进一步学*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等比数列提供了学*对比的依据。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a在知识上: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b在能力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不完全归纳法,对此并不熟悉因此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同项公式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同时,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较为陌生,因此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三中的高一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教法分析

  针对高中生这一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学法指导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一)复*引入(二)新课探究(三)应用例解(四)反馈练*(五)归纳小结(六)布置作业,六个教学环节构成。

  (一)复*引入:

  1.从函数观点看,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__________对应的一列函数值,从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______ 。(N﹡;解析式)

  通过练*1复*上节内容,为本节课用函数思想研究数列问题作准备。

  2. 小明目前会100个单词,他她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2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减为: 100,98,96,94,92 ①

  3. 小芳只会5个单词,他决定从今天起每天背记10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增为 5,10,15,20,25 ②

  通过练*2和3 引出两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建立基础,为学*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学生观察两个数列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总结又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

  (二) 新课探究

  1、由引入自然的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强调:

  ① 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由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

  an+1-an=d (n1)

  同时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组数列,由学生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

  1. 9 ,8,7,6,5,4, d=-1

  2. 0.70,0.71,0.72,0.73,0.74 d=0.01

  3. 0,0,0,0,0,0, d=0

  4. 1,2,3,2,3,4,

  5. 1,0,1,0,1,

  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0, 第二个数列公差0,第三个数列公差=0

  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2、第二个重点部分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在归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我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给出等差数列的首项 ,公差d,由学生研究分组讨论a4 的通项公式。通过总结a4的通项公式由学生猜想a40的通项公式,进而归纳an的通项公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若一等差数列{an }的首项是a1,公差是d,

  则据其定义可得:

  a2 - a1 =d 即: a2 =a1 +d

  a3 a2 =d 即: a3 =a2 +d = a1 +2d

  a4 a3 =d 即: a4 =a3 +d = a1 +3d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等差数列的函数特征;能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相应的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从特殊入手,研究对象的性质,再逐步扩大到一般”这一研究过程,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通过阶梯性的强化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索精神;使学生逐步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及时总结的好*惯。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的理解,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2.教学难点:

  (1)对等差数列中“等差”两字的把握;

  (2)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学*一类特殊的数列,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例子)

  二、新课探究

  (一)等差数列的定义

  1、等差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1)定义中的关健词有哪些?

  (2)公差d是哪两个数的差?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探究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法一)

  如果等差数列首项是,公差是,那么这个等差数列如何表示?呢?

  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可得:

  因此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

  探究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法二)

  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可得:

  将以上-1个式子相加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

  三、应用与探索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等差数列-5,-9,-13,…,的第几项是–401?

  (2)、分析:要判断-401是不是数列的项,关键是求出通项公式,并判断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成立,实质上是要求方程的正整数解。

  例2、在等差数列中,已知=10,=31,求首项与公差d.

  解:由,得。

  在应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过程中,对an,a1,n,d这四个变量,知道其中三个量就可以求余下的一个量,这是一种方程的思想。

  巩固练*

  1.等差数列{an}的前三项依次为a-6,-3a-5,-10a-1,则a=()。

  2.一张梯子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求公差d。

  四、小结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公差;

  2.等差数列的计算问题,通常知道其中三个量就可以利用通项公式an=a1+(n-1)d,求余下的一个量;

  3.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只需看是否为常数即可;

  4.利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去发现数学系规律或解决数学问题.

  五、作业:

  1、必做题:课本第40页*题2.2第1,3,5题

  2、选做题: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求:1+2+3+???+100=

  1、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正确认识使用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以及指定的项。

  2、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节课《数列》的基础上已经初次接触“等差数列”的形式了,对于什么数列是等差数列已经明确,本节课需要学生具体明确的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以及基本应用。

  3、重点难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以及通项公式是重点;概念和通项公式的应用时难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等差数列

  Ⅰ、问题情境

  上两节课我们学*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和表示的数列的几种方法——列举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图象法。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例子。

  课本P41页的4个例子:

  ①0,5,10,15,20,25,…

  ②48,53,58,63

  ③18,15.5,13,10.5,8,5.5

  ④10072,10144,10216,10288,10366

  观察:请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以上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

  共同特征: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等差);(误:每相邻两项的差相等——应指明作差的顺序是后项减前项)

  Ⅱ、认知新课

  1、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⑴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而不能用前项减后项来求;

  ⑵对于数列,若后一项减去前一项为d(与n无关的数或字母),n≥2,n∈N,则此数列是等差数列,d为公差。

  思考:数列①、②、③、④的通项公式存在吗?如果存在,分别是什么?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两个”

  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

  由此归纳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故: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

  [范例探究]

  例1 ⑴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⑵ —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例2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其中、是常数,那么这个数列是否一定是等差数列?若是,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

  分析:由等差数列的定义,要判定是不是等差数列,只要看(n≥2)是不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

  注:①若p=0,则{}是公差为0的等差数列,即为常数列q,q,q,…

  ②若p≠0,则{}是关于n的一次式,从图象上看,表示数列的各点均在一次函数y=px+q的图象上,一次项的系数是公差,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q。

  ③数列{}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其通项等于pn+q(p、q是常数),称其为第3通项公式。

  ④判断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的方法是否满足3个通项公式中的一个。

  Ⅲ、课堂练*

  课本P45练*1、2、3、4

  [补充练*]

  1、(1)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项与第10项。

  (2)求等差数列10,8,6,……的第20项。

  (3)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4)-20是不是等差数列0,-3,-7,……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答案:

  (1)分析:根据所给数列的前3项求得首项和公差,写出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从而求出所求项。

  评述:关键是求出通项公式。

  (2)评述:要注意解题步骤的规范性与准确性。

  (3)分析:要想判断一数是否为某一数列的其中一项,则关键是要看是否存在一正整数n值,使得等于这一数。

  (4)解略

  Ⅳ、课时小结


等比数列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范文五份

  一、教材分析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教材的编写顺序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第一章“数列”第六节的内容,它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与前面学*的函数等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2.从学生认知角度来看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 = 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3.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二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对问题的分析缺乏深刻性和严谨性。

  4.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

  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猜想、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优化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经历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思维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数学的严谨美。用数学的观点看问题,一些所谓不可理解的事就可以给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帮助我们用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节课属于新授课型,主要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采用启发探究,合作学*,自主学*等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分析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按照自主学*的教学模式来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自主学*,培养自主学*的*惯和意识,形成自主学*的能力。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个穷人到富人那里去借钱,原以为富人不愿意,哪知富人一口答应了下来,但提出了如下条件:在30天中,富人第一天借给穷人1万元,第二天借给穷人2万元,以后每天所借的钱数都比上一天多1万;但借钱第一天,穷人还1分钱,第二天还2分钱,以后每天所还的钱数都是上一天的两倍,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听后觉得挺划算,本想定下来,但又想到此富人是吝啬出了名的,怕上当受骗,所以很为难。”请在座的同学思考讨论一下,穷人能否向富人借钱?

  启发引导学生数学地观察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学生直觉认为穷人可以向富人借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求,得出:

  穷人30天借到的钱:(万元)

  穷人需要还的钱:?

  2.学生探究,解决情境

  (2)教师紧接着把如何求?的问题让学生探究,

  ①若用公比2乘以上面等式的两边,得到

  ②

  若②式减去①式,可以消去相同的项,得到:

  (分) ≈1073(万元) > 465(万元)

  由此得出穷人不能向富人借钱

  【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很显然的事,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解决情境问题: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可以消去了,得到: ≈1073(万元) > 465(万元) 。老师强调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

  【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 学的信心,同时也为推导一般等比数列前n项和提供了方法。

  3.类比联想,解决问题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设等比数列为,公比为q,如何求它的前n项和?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一般等比数列前n项和:

  即

  方法:错位相减法

  这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sn=?

  在学生推导完成之后,我再问:由得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的'愉快和成就感。

  4.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探究1.求和

  探究2.求等比数列的第5项到第10项的和.

  方法1: 观察、发现:.

  方法2:此等比数列的连续项从第5项到第10项构成一个新的等比数列。

  探究3:求的前n项和.

  【设计意图】采用变式教学设计题组,深化学生对公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直接套用公式、变式运用公式、研究公式特点这三个层次的问题解决,促进学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通过以上形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解题时,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5.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顾公式、推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两方面总结。

  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 数学思想: (1)分类讨论 (2)方程思想

  3.数学方法: 错位相减法

  【设计意图】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6.当堂检测

  (1)口答:

  在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中

  若,则________,若,则________

  若=3,=81,求q及 ,

  若 ,求及q.

  (2)判断是非:

  ① ( )

  ② ( )

  ③若③且,则

  ( )

  【设计意图】对公式的再认识,剖析公式中的基本量及结构特征,识记公式,并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7.课后作业,分层练*

  必做: P30*题 1―3 A组 第1题,

  选作题1:求的前n项和

  (2)思考题:能否用其他方法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

  【设计意图】布置弹性作业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通过推导方法的研究,使学生掌握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错位相减:变加为减,等价转化;递推思想:纵横联系,揭示本质;学生从中深刻地领会到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广阔性、批判性.同时通过展示交流,学生点评,教师总结,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形成了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学**惯,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思维品质,形成学*能力。

  六、教学设计说明

  1.情境设置生活化.

  本着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考虑到高二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采用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景,意在营造和谐、积极的学*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问题探究活动化.

  教学中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给学生想的时间、说的机会以及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通过他们自主学*、合作探究,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共享学*成果,体验数学学*成功的喜悦.通过师生之间不断合作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严谨性。

  3.辨析质疑结构化.

  在理解公式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正反两方面的“短、*、快”填空和判断是非练*.通过总结、辨析和反思,强化了公式的结构特征,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模块,优化知识体系。

  4.巩固提高梯度化.

  例题通过公式的正用和逆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教科书中的例题改编而成,并进行适当的变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5.思路拓广数学化.

  从整理知识提升到强化方法,由课内巩固延伸到课外思考,变“知识本位”为“学生本位”,使数学学*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以生活中的实例作为思考,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6.作业布置弹性化.

  通过布置弹性作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七.教学反思

  学生的根据高二学生心理特点、教材内容、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和启发性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我采用规则学*和问题解决策略,即“案例―公式―应用”,案例为浅层次要求,使学生有概括印象。公式为中层次要求,由浅入深,重难点集中推导讲解,便于突破。应用为综合要求,多角度、多情境中消化巩固所学,反馈验证本节教学目标的落实。

  其中,案例是基础,使学生感知教材;公式为关键,使学生理解教材;练*为应用,使学生巩固知识,举一反三。

  在这三步教学中,以启发性强的小设问层层推导,辅之以学生的分组小讨论并充分运用直观完整的板书和计算机课件等教辅用具、手段,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教学服务于学生的思路,而且学生通过“案例―公式―应用”,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不仅加深了学生理解巩固与应用,也培养了

  思维能力。

  这节课总体上感觉备课比较充分,各个环节相衔接,能够形成一节完整就为系统的课。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公式推导、合作探究、课堂小结、当堂检测、布置作业。本节课总体上讲对于内容的把握基本到位,对学生的定位准确,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学生为主体。

  .亮点之处: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甘当学生的绿叶

  由于数学的抽象、思维严谨等特点,学生往往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者变化多样的题目容易望而生畏,出现懒得动脑思考、动笔去做的现象。教师也常因为时间的限制不可能给学生过多的时间去做“无用功”。在本节课上我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摸索。不怕学生出错,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摸索中增强思维能力、解题技能和计算经验。特别是在例3中,教师针对题目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提示,让学生去尝试着解题。张漫同学的板书详尽,将思路方法概括表述出来,过程完整。只是结果出现了一个小错误,教师在点评过程中给予指出,同时也个结果错误也是学生经常犯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了解等比数列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惯;通过对等比数列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猜想的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主动参与学*,感受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定义的归纳及运用。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根据定义判断或证明某些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类比教学.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一张白纸,游标卡尺。

  【教学过程】

  【导入】

  复*回顾:等差数列的定义。

  创设问题情境,三个实例激发学生学*兴趣。

  1.利用游标卡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得数列a,2a,4a,8a,16a,32a.(a>0)

  2.一辆汽车的售价约15万元,年折旧率约为10%,计算该车5年后的价值。得到数列15 ,15×0.9 ,15×0.92 ,15×0.93 ,…,15×0.95。

  3.复利存款问题,月利率5%,计算10000元存入银行1年后的本利和。得到数列10000×1.05,10000×1.052,…,10000×1.0512.

  学生探究三个数列的共同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新课讲授】

  由学生根据共同点及等差数列定义,自己归纳等比数列的定义,再由老师分析定义中的关键词句,并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等比数列各项的限制条件:等比数列各项均不为零,公比不为零。

  等差数列: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减去它的前一项所得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d表示.数学表达式:an+1-an=d

  等比数列: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通常用q表示.数学表达式:an?1 an?q

  知晓定义的基础上,带领学生看书p29页,书上前面出现的关于等比数列的实

  例。让学生了解等比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要认真学好。

  在学生对等比数列的定义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讲解例一。给出具体的数列,会利用定义判断是否为等比数列。对(1)(5)两小题着重分析.

  例题一

  判断下列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若是,找出公比;不是,请说明理由.

  (1) 1, 4, 16, 32.

  (2) 0, 2, 4, 6, 8.

  (3) 1,-10,100,-1000,10000.

  (4) 81, 27, 9, 3, 1.

  (5) a, a, a, a, a.

  讲解例二,进一步熟悉定义,根据定义求数列未知项。最后的小例一为了由利

  用定义的求解转到利用定义证明,二为了让学生发现等比数列隔项同号的规律。

  例题二

  求出下列等比数列中的未知项:

  (1) 2, a, 8;

  (2) -4, b, c, ?;

  已知数列2, x, d, y,8.是等比数列

  ①证明数列2, d, 8.仍是等比数列.

  ②求未知项d.

  通过两道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有个缓冲,做个巩固练*。当然此练*的安排,

  也是为了进一步挖掘等比数列定义的本质,辨析找寻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关系,将具体问题再推广到一般,并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的判断证明方法。

  练*

  判断下列数列是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

  (1) 22 , 2 , 1 , 2-1, 2-2 .

  (2) 3 , 34 , 37, 310 .

  引申:已知数列{an}是等差数列,而bn?2n

  证明数列{bn}是等比数列。

  由最后一例的证明,说明给出通项公式后可由定义判断该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反过来若数列已经是等比数列了,能否由定义导出数列通项公式呢?为下节课做铺垫。

  【课堂小结】

  由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做个简单的归纳小结。

  1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判断或证明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要用定义判断

  2.等比数列公比q≠0,任意一项都不为零.

  3.学*等比数列可以对照等差数列类比做研究.

  教学目标

  1、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了解等比中项的概念;

  (2)正确认识使用等比数列的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项数及指定的项;

  (3)通过通项公式认识等比数列的性质,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2、通过对等比数列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品质、

  3、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等比数列是另一个简单常见的数列,研究内容可与等差数列类比,首先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导出通项公式,进而研究图像,又给出等比中项的概念,最后是通项公式的应用、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教学难点在于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①与等差数列一样,等比数列也是特殊的数列,二者有许多相同的性质,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可根据定义与通项公式得出等比数列的特性,这些是教学的重点、

  ②虽然在等差数列的学*中曾接触过不完全归纳法,但对学生来说仍然不熟悉;在推导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猜想能力;第一项是否成立又须补充说明,所以通项公式的推导是难点、

  ③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综合研究离不开通项公式,因而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建议

  (1)建议本节课分两课时,一节课为等比数列的概念,一节课为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

  (2)等比数列概念的引入,可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由学生概括这些数列的相同特征,从而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也可将几个等差数列和几个等比数列混在一起给出,由学生将这些数列进行分类,有一种是按等差、等比来分的,由此对比地概括等比数列的定义、

  (3)根据定义让学生分析等比数列的公比不为0,以及每一项均不为0的特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对比等差数列的表示法,由学生归纳等比数列的各种表示法、 启发学生用函数观点认识通项公式,由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画数列的图象、

  (5)由于有了等差数列的研究经验,等比数列的研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需把握课堂的节奏,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出现、

  (6)可让学生相互出题,解题,讲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教材分析: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第3、3节的内容。它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这部分内容授课时间2课时,本节课作为第一课时,重在研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教学中注重公式的形成推导过程并充分揭示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内在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类比分析、分类讨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等数学思想。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和年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类比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优化思维品质。

  3、情感与态度: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验探索的艰辛,体味成功的喜悦,感受思维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数学的严谨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

  难点: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

  重难点确定的依据:从教材体系来看,它为后继学*提供了知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识本身特点来看,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和等差数列的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可比性低,无法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它需要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能充分理解并融会贯通;从学生认知水*来看,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教法学法分析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尝试探索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在过程中获得自信心和成功感。强调知识的严谨性的同时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从故事入手:传说,波斯国王下令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发明者对国王说,在棋盘的第一格内放上一粒麦子,在第二格内放两粒麦子,第三格内放4粒,第四格内放8米,……按这样的规律放满64格棋盘格。结果是国王倾尽国家财力还不够支付。同学们,这几粒麦子,怎能会让国王赔上整个国家的财力?

  关键就在于计算麦粒的总数。很明显,这是一个以1为首项,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前64项和的问题,即如何计算1+2+22+……+263?

  (二)师生讨论、探究新知

  总结归纳:当q=1时,Sn=na1

  当q≠1时,

  公式说明:①对等比数列{an}而言,a1,an,Sn,n,q知三可求二②运用公式时要根据条件选取适当的公式,特别注意的是,在公比不知道的情况下要分类讨论;③错位相减的思想方法。

  (三)例题讲解,形成技能

  例1:等比数列{an}中,

  ①已知a1=-4,q=1/2,求S10 ②已知a1=1,an=243,q=3,求Sn

  ③已知a1=2,S3=26,求q。

  通过例题一,渗透知三求二的思想。

  练*:求等比数列1,-1/2,1/4,-1/8,…,-1/512的各项的和。

  例2、等比数列{an}中,已知a1=3,S3=9,求q,an。

  练*:等比数列{an}中,若S3=7/2,S6=63/2,求an、S9。

  通过练*得出等比数列前项和的一个性质:成等比数列。

  例3:(1)求数列1+1/2,2+1/4,3+1/8,… n+,…的前n项和。

  首先由学生分析思路,观察出这组数列的特点,它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而是等差加等比。归纳出这类数列求和的方法。

  思考:求和:1+a+a2+a3+…+an

  (四)课堂小结

  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顾公式、推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两方面总结。

  『设计意图: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六、板书设计

  略

  七、课后记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军设计了问题,始终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让课堂活动变得生动而愉悦。

  一、教材分析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教材的编写顺序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第一章“数列”第六节的内容,它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与前面学*的函数等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2、从学生认知角度来看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3、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二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对问题的分析缺乏深刻性和严谨性。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

  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猜想、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优化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经历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思维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数学的严谨美。用数学的观点看问题,一些所谓不可理解的事就可以给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帮助我们用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节课属于新授课型,主要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采用启发探究,合作学*,自主学*等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分析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按照自主学*的教学模式来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自主学*,培养自主学*的*惯和意识,形成自主学*的能力。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个穷人到富人那里去借钱,原以为富人不愿意,哪知富人一口答应了下来,但提出了如下条件:在30天中,富人第一天借给穷人1万元,第二天借给穷人2万元,以后每天所借的钱数都比上一天多1万;但借钱第一天,穷人还1分钱,第二天还2分钱,以后每天所还的钱数都是上一天的两倍,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听后觉得挺划算,本想定下来,但又想到此富人是吝啬出了名的,怕上当受骗,所以很为难。”请在座的同学思考讨论一下,穷人能否向富人借钱?

  启发引导学生数学地观察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