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案10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01-17 02:02:28 教案

《白杨》教案1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题。

  学*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两课时。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1。揭示课题。

  (板书:白杨)

  2。导语。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 (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4。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

  (3)讲:学生互相交流学*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 (清晰—模糊),近义词 (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5。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抓思路)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 (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第三段 (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6。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 软弱 动摇

  (2)根据课后*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讲读第一段] (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2。默读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划出主要词句)

  3。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1)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2)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读后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3)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三段]

  1。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

  3。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附:板书设计

  [说明: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的指导思想是,必须让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实践,使其在认真读书中理解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其既学*语言,又受到教育,同时掌握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为此,我采取了“解词析句”、“朗读感受”、“小结描述”三点做法,把读、讲、议、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解词析句,深入理解

  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讲解,通过解词析句,帮助学生领会内容,体会感情,使之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教学时,我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精讲、细读,使学生由“语感”进入“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悉心研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白杨》这一课是以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的。因此,教学时,指导学生学*作者怎样生动形象地写物,是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恰如其分地喻人,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借物喻人的深刻蕴含,在讲读课文时,我采用“解词析句”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词。抓住课文中“茫茫、清晰、浑黄一体、挺秀、表白”等一些最能表现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进行讲解。在指导学生解词时,不但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的本身意义,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和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高大挺秀”这个词语时,首先指导学生利用*时积累的知识说说描写参天大树时,一般常用什么词语?书中用了哪个词?接着,指导学生理解“挺秀”的“秀”字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而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最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秀”字,饱含着作者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样层层深入地讲解词语,不仅训练了学生辨析词义和准确用词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析句。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以及文章的最后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是一种比拟的说法。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说比较生疏,也不易掌握。讲读时,我便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句子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卫士指什么?”学生脱口而出:“指的是白杨树。”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考虑:作者为什么不说“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这样,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二、朗读感受,印证理解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讲读教学的全过程。教一篇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左一个讲解,右一个分析,那样就容易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还占用了学生读的时间。学生没有阅读实践,阅读能力是得不到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如果熟读深思,学生就会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触到作者跳动的脉搏。

  《白杨》这篇课文,作者通过白杨赞美了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讲读课文时,首先要使学生深入领会白杨的高尚品格,然后把白杨的品格和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地讲,就是把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和“爸爸”扎根边疆联系起来,把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和孩子们一定会在边疆茁壮成长联系起来。为了使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带读、引读和学生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等形式,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从而表达对建设者的敬佩之意。

  课文的第二段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的特点,内涵较深,情感丰富。孩子与“父亲”对白杨的认识理解是不同的,情感也不同,哥哥赞美它“高”,妹妹则称颂它“直”,这只是孩子们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直,这么大”,父亲的话回答了孩子们潜在的疑问,讲了白杨的特点,其中含义很深,是让孩子们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杨的品格。学*这一段,首先,我让学生各自轻声读全段,思考:旅客们是怎样议论白杨的。这是从整体上体会人物的情感。接着,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部分,要求学生体会孩子们的欣喜,父亲的深沉。又通过指名读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默读点出重点词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最后,我带读“父亲”的话,借以连通学生理解的思路,以形成完整的思绪。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情绪上受到感染,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讲前读,讲中读,讲后读,学生的理解会在充分的阅读中加深感受,得到印证。

  三、小结描述,升华理解

  教学中,教师应当用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让学生学*书本上的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升华理解。

  在讲完白杨的形象之中,我进行了如下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街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足为奇。然而,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议论的话题。”这样的小结,再现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形象,使学生情绪盎然,犹如置身于茫茫的大戈壁,看到了白杨的身姿,既加深了对白杨形象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学*作了铺垫。

  在讲完白杨的特点以后,我这样进行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小结,学生越发感到白杨树是那么可爱,边疆的建设者是那么可敬。于是,他们也情不自禁地随和着老师,一起进行小结,更加强了课堂效果。可见,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气氛中,有利于他们感知丰富多彩的优美语言,提高他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在讲读课文结束时,我结合板书做了这样的小结:“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白杨》教案2

  古人有“文似看山不喜*”之说,同样,课堂教学也忌*淡。课堂结构应该像戏剧一样有冲突有高潮,错落有致,有起有伏。教学一切安排力争既出人预料,又在情理之中,对于教学重点,难点,要组织教学高潮,引导学生迎浪前进。一旦重点、难点攻克,不仅使学生在知识上恍然大悟,而且充满胜利的喜悦,获得学*的愉悦。下面介绍我教学《白杨》的过程:

  一、以图入境,先声夺入。

  我在第一阶段教学时,力图追求“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教学开始,我明确地交代了本课的目的,然后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茫茫大戈壁的图画,画面辽阔,色彩灰黄。地上沙丘起伏,空中风沙迷漫。这时教师配以动情的描述:“看,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直观的图画,形象的描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仿佛把他们带到了人迹罕至的大戈壁,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下文的学*奠定了很好的心理基础,达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二、扣住重点,分步出击。

  《白杨》中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特点的一番话含蓄深刻,是文章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采取分步出击的方式,通过自读理解、扣词体会、描述渲染、表情朗读四个步骤,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正直无私、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白杨形象。课堂中,形成了教学高潮。

  师:(小黑板出示爸爸讲的一番话)爸爸是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的呢?先读第一句。

  生:(齐读)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师:“从来”是什么意思?

  生:“从来”是一直,向来的意思。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这句话是说白杨树向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这是白杨的本性。

  生:有了“从来”一词,突出了白杨正直高大的本质特点。

  师:对呀,请大家把这句话中“从来”一词去掉读一遍。然后再加上读一遍,体会“从来”一词包含的感情。

  (学生对比朗读,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以上学生的理解)

  师:请同学们用抓重点词语体会句子内涵的方法学*第一句。我请人朗读一遍。

  生:(读)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于。

  生:我从“哪儿……哪儿……”体会到不管在什么地方,白杨都能生根、发芽、成长,说明它的生命力很强。

  生:高原需要白杨,白杨就在高原生根;戈壁需要白杨,白杨就在戈壁扎根。白杨的适应力真强。

  师:是呀,哪儿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哪儿扎根,不讲条件,不畏艰苦,这是什么呀?

  生:(沉思后举手)老师,这是无私奉献的。

  师:对!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请大家照上面的方法继续学*第三句。

  生:(读)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先自己理解,然后同桌讨论一下,最后交流各自的看法。

  生:老师,我认为“不管……不管……总是……”这组关联词用得好,它表现了白杨不怕一切困难,坚强不屈的品格。

  师:爸爸的这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正直无私,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

  生:(激动地)我对白杨产生了崇敬的感情!

  生:(深情地)我觉得白杨真了不起,真伟大!

  师:好!请让我们一齐怀着崇敬的感情朗读爸爸的一番话。

  生:(充满感情地朗读)

  教学至此,学生的情感被充分地激发了,都沉浸在对白杨热爱、崇敬的氛围之中。

  三、启发联想,点到为止。

  在《白杨》教学中我选择了联想式结尾法,由白杨联想到无数边疆建设者,由边疆建设者联想到各地的建设者,由文中的小白杨联想到自己,在学生的无限遥想中教学戛然而止,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艺术效果。

  师:(充满深情)有多少边疆创业者,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次来成都参加教学活动的新疆代表队14人中就有13人是从全国各地到新疆去的。新疆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祖国各地也有无数的“白杨树”,我们教室里也有“白杨树”,是谁呀;

  生:(一愣,继而恍然大悟,微笑着)我们,我们就是小白杨!

  师:(赞许地)对,你们就是一棵棵充满生机的“小白杨”。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在阳光雨露下,一定会长得高大挺秀,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生:(沉浸在愉快、充满希望的气氛中)

  By 南京孙双金

《白杨》教案3

  古人有“文似看山不喜*”之说,同样,课堂教学也忌*淡。课堂结构应该像戏剧一样有冲突有高潮,错落有致,有起有伏。教学一切安排力争既出人预料,又在情理之中,对于教学重点,难点,要组织教学高潮,引导学生迎浪前进。一旦重点、难点攻克,不仅使学生在知识上恍然大悟,而且充满胜利的喜悦,获得学*的愉悦。下面介绍我教学《白杨》的过程:

  一、以图入境,先声夺入。

  我在第一阶段教学时,力图追求“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教学开始,我明确地交代了本课的目的,然后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茫茫大戈壁的图画,画面辽阔,色彩灰黄。地上沙丘起伏,空中风沙迷漫。这时教师配以动情的描述:“看,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直观的图画,形象的描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仿佛把他们带到了人迹罕至的大戈壁,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下文的学*奠定了很好的心理基础,达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二、扣住重点,分步出击。

  《白杨》中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特点的一番话含蓄深刻,是文章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采取分步出击的方式,通过自读理解、扣词体会、描述渲染、表情朗读四个步骤,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正直无私、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白杨形象。课堂中,形成了教学高潮。

  师:(小黑板出示爸爸讲的一番话)爸爸是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的呢?先读第一句。

  生:(齐读)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师:“从来”是什么意思?

  生:“从来”是一直,向来的意思。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这句话是说白杨树向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这是白杨的本性。

  生:有了“从来”一词,突出了白杨正直高大的本质特点。

  师:对呀,请大家把这句话中“从来”一词去掉读一遍。然后再加上读一遍,体会“从来”一词包含的感情。

  (学生对比朗读,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以上学生的理解)

  师:请同学们用抓重点词语体会句子内涵的方法学*第一句。我请人朗读一遍。

  生:(读)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于。

  生:我从“哪儿……哪儿……”体会到不管在什么地方,白杨都能生根、发芽、成长,说明它的生命力很强。

  生:高原需要白杨,白杨就在高原生根;戈壁需要白杨,白杨就在戈壁扎根。白杨的适应力真强。

  师:是呀,哪儿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哪儿扎根,不讲条件,不畏艰苦,这是什么呀?

  生:(沉思后举手)老师,这是无私奉献的。

  师:对!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请大家照上面的方法继续学*第三句。

  生:(读)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先自己理解,然后同桌讨论一下,最后交流各自的看法。

  生:老师,我认为“不管……不管……总是……”这组关联词用得好,它表现了白杨不怕一切困难,坚强不屈的品格。

  师:爸爸的这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正直无私,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

  生:(激动地)我对白杨产生了崇敬的感情!

  生:(深情地)我觉得白杨真了不起,真伟大!

  师:好!请让我们一齐怀着崇敬的感情朗读爸爸的`一番话。

  生:(充满感情地朗读)

  教学至此,学生的情感被充分地激发了,都沉浸在对白杨热爱、崇敬的氛围之中。

  三、启发联想,点到为止。

  在《白杨》教学中我选择了联想式结尾法,由白杨联想到无数边疆建设者,由边疆建设者联想到各地的建设者,由文中的小白杨联想到自己,在学生的无限遥想中教学戛然而止,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艺术效果。

  师:(充满深情)有多少边疆创业者,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次来成都参加教学活动的新疆代表队14人中就有13人是从全国各地到新疆去的。新疆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祖国各地也有无数的“白杨树”,我们教室里也有“白杨树”,是谁呀;

  生:(一愣,继而恍然大悟,微笑着)我们,我们就是小白杨!

  师:(赞许地)对,你们就是一棵棵充满生机的“小白杨”。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在阳光雨露下,一定会长得高大挺秀,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生:(沉浸在愉快、充满希望的气氛中)

  By 南京孙双金

《白杨》教案4

  【教学目的】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概括中心思想,学*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板书课题:

  白杨

  1、谁见过白杨?说说白杨是什么样的?

  2、微机出示资料部分,认识白杨。

  二、检查预*

  1、微机出示字词学*,学*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指导生字的读音。

  3、指导读描写大戈壁、白杨的话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

  三、讲读课文

  1、讲读第一段:

  ⑴ 默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些什么?

  ⑵ 讨论解答弄懂环境和气候的恶劣,点击:

  理解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

  2、理解2~3自然段:

  ⑴ 指名朗读2~3自然段。

  ⑵ 微机出示白杨树的画面理解高大挺秀。

  ⑶ 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

  (喜爱、崇敬)

  3、理解4~12自然段:

  ⑴ 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 讨论:

  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⑶ 一位旅客指谁?说说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

  (望着──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 来──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变得严肃起来。)

  ⑷ 理解爸爸说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① 默读13~15自然段。

  ② 说说爸爸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建设边疆。)

  4、讲读第16自然段:

  ⑴ 齐读课文。

  ⑵ 说说爸爸沉思什么?

  ⑶ 一课高大的白杨树和一棵小树各比喻什么?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

  四、作业

  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1、自由度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一段:(1~3)列车在大戈壁上运行。

  二段:(4~12)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特点。

  三段:(13~15)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

  四段:(16)孩子们会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

  3、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练*概括中心思想

  1、浏览课文,概括中心。

  2、讨论确定中心。

  三、学*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1、同位讨论。

  2、集体讨论订正。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

  2、学生练*写生字和课后词。

  五、作业

  默写生字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指导背诵13~16自然段

  1、指导分段背诵。

  2、借每段开头一句话背诵。

  3、同位互相检查背诵。

  二、巩固练*

  课件出示以下各题:

  1、辫字组词。

  2、找反义词。

  3、判断句意。

  4、选词填空。

  三、总结学法,巩固中心思想

  四、作业

  1、背诵课文13~16自然段。

  2、朗读《在*》。

  【板书设计】

  高 直

  白杨 高大挺秀 生长范围广 借物

  生命力强 ||

  爸爸 表白心愿 扎根边疆 |

  建设边疆 喻人

  教育子女

  【教学札记】

  本文以白杨比喻爸爸,教学中让学让学生懂得其用意所在,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知道围绕中心选材的重要性。

《白杨》教案5

  第一篇:《白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 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 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 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 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 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 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 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

  过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四、学*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坚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背诵课文。

  第二篇:《白杨》教学设计

  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小学 唐玲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字,然后组词。

  教师出示形*字,也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及怎么区别,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抚(抚摸)洪(洪水)埋(埋怨)介(介绍)疆(边疆)

  扶(搀扶)烘(烘托)理(道理)价(评价)缰(缰绳)

  茫(苍茫)辨(辨析)挺(挺拔)晰(清晰)戈(戈壁)

  芒(光芒)辩(辩论)廷(宫廷)析(分析)弋(弋获)

  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1)近义词

  清晰—(清楚) 表白—(表明) 分辨—(辨别) 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 界线—(分界) 分辩—(辩解) 沉思—(深思)

  (2)反义词

  清晰—(模糊) 软弱—(坚强) 动摇—(坚定)

  精壮—(细小) 消失—(出现)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直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请三位同学读三种答案,同学们进行比较,然后找出一种最准确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

  (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而第三种讲的是最全面、最准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种答案。

  板书: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板书: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探究活动

  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想像20年以后,课文中的“哥哥”“妹妹”是如何心系新疆,建设新疆的。

  2.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与同学交流。

《白杨》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新疆建设者的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2、欣赏、学唱歌曲《小白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感

  1、出示课件,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2、音乐《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3、师:亲爱的同学们,在我国的西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一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今天我们就和现代作家袁鹰一起来欣赏戈壁滩上的白杨。(板书:白杨 作者袁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配乐朗读《白杨》(学生带着情感听,将生字新词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画记号)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

  新词: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

  区别“分辩”与“分辨” 。齐读课文中的注释②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3、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带着深厚的感情听了课文配乐朗读,并学会了生字新词,能谈谈你的印象吗?

  生1、白杨能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大戈壁上顽强的生长,它的生命力太顽强了!

  生2、无论遇到自动样的艰难险阻,白杨树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3、老师,我还发现作家袁鹰表面上是在写白杨,其实他是在写人,就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课文《落花生》一样……

  生4……

  4、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从大家的交流中我看到同学的学*是多么的专心啊!

  三、再读课文,深化认知

  1、出示课件:大戈壁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2、师: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谁能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来?

  生“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线并不那么清晰,都浑黄一体。”

  3、齐读这段话。师:在读这段话时,你读出了什么味儿?

  生1、这段话形象的写出了大戈壁环境十分恶劣。

  生2、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结合课件重点理解:浑黄一体

  4、出示课件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5、师,看着窗外不时闪过一棵高大清秀的白杨,兄妹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争辩。他们是在争论的?

  6、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9自然段。

  重点理解“高大挺秀”和比喻句“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四、重点品读,体会情感

  1、师:孩子们小小的争论引起了爸爸沉思,“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那么,爸爸是怎样评价白杨树的呢?

  2、重点朗读第12节爸爸对白杨的评价。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也不动摇。”

  ①指名朗读;②教师范读;③全班齐读。

  3、师:从爸爸的这段话中,你们又体会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生1、我看出白杨树的高大挺秀,“它从来就这么直”。

  生2、白杨树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生3、白杨树生长的范围很广,“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4、老师,我想爸爸的这段话表面上似乎是在写白杨,实际上他是在告诫孩子们要做像白杨那样的人。

  4、师:同学说的都不错,特别是刚才的这位同学体会真是太深刻了。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3节: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①指导学生理解这一设问句。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那段话。

  ……

  五、激情阅读,升华情感

  1、指导朗读:

  【男女生轮读】

  片断一:“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片断二:“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2、教师激情简介“新疆建设兵团”。……

  3、指导学生感悟

  “许许多多的白杨树”,那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4、师:爸爸“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你们明白了爸爸要表白的是什么心迹?

  生1:看到白杨树,爸爸更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2:爸爸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老一辈的建设者一样,将来为建设祖国的边疆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3:孩子的爸爸可以是在呼吁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5、师:课文中写道,“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你能说说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你又从中懂得了什么?

  生1:做人,就应该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2:做人,就应该不怕困难,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要“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3:做人,就应该不计名利,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

  6、欣赏品味

  1、出示重点句:

  “突然,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品味:“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爸爸的嘴上为什么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现在呢,孩子们又多了些知识。”“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②理解:“高大的白杨树”和“几棵小树”分别比喻什么?

  ③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师: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错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像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这句话反映了老一辈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指导情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2、情感朗读、背诵爸爸赞扬白杨的那段话。

  3、音乐《小白杨》。

  附:板书设计

  借物———————————————→喻人

  ↓  ↓

  高大挺秀(大戈壁 卫士) 扎根边疆

  5、白杨 生命力强(哪儿……哪儿) 爸爸 建设边疆

  (袁鹰) 强不屈(不软弱,也不动摇) 无私奉献 ↑ ↑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孩子

《白杨》教案7

  一、教学目标

  ⒈学*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⒊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激趣导入,初知全文,理清结构,学*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回顾导入,学*第三段,朗读全文,体会感情。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⒈同学们,你们见过白杨树吗?在哪儿?知道它的外形特点吗?(出示幻灯片)

  ⒉从课题看,本文是写白杨的,担实际上不是状物的文章,那写白杨是为了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课文就会揭

  二、初知全文,理清结构

  ⒈读准字音。(出示幻灯片)

  戈壁gē清晰xī介绍jiè新疆jiāng

  ⒉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①本文写了几个人物?(出示幻灯片)

  ②在什么地点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③指名回答以上问题。

  ④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按照“望白杨→说白杨→希望孩子也成为白杨”的思路分为三大段。)

  三、学*第一段、第二段

  ⒈自读第一段。思考:你认为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幻灯片)

  ⒉读了第一段,你认为白杨有什么特点?

  ⒊指出爸爸谈白杨特点的句子读读,深入分析白杨特点。(出示幻灯片)

  ①启发学生归纳这段话里所表达的白杨树的精神。

  ②爸爸这段话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出示幻灯片)

  ⒌学生思考,讨论并理解“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名中心句的含义。

  ⒍有感情朗读第二段,体会爸爸的心。

  四、课堂作业设计

  ⒈背诵第二段中最后一个自然段。

  ⒉优化作业设计。(出示幻灯片)

  ⑴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部首,先组成新的字,再组词。

  戈——()——()

  介——()——()

  析——()——()

  ⑵结合课文内容,给句子选择最恰当的含义,在括号里打上“√”。

  ①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a、说明白杨生长速度快,生命力强。()

  b、借白杨的生态说明我们应该服从祖国的需要,不讲条件,不怕艰苦,祖国需要你到哪里就到哪里,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c、说明白杨不论在什么地方生长都必须要经过几个阶段。()

  ②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遥。

  a、借白杨的性格说明一个热爱自己事业的人,要任何艰难困苦面前,都不动遥,不退缩,经得起考验。()

  b、赞美白杨的形体挺拔,具有耐寒的性能。()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说说白杨的特点是什么?

  2、爸爸为什么要介绍白杨的特点?用意是什么?我们接着来学*课文第三段。

  二、学*第三段。

  1、自读“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这一自然段,思考下面两句话说明什么?(出示幻灯片)

  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爸爸返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2、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下面的问题。(出示幻灯片)

  ①爸爸沉思什么?

  ②他的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

  ③课文中还有几处在写爸爸的神情变化,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解。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体会感情,巩固延伸(出示幻灯片)1、本文突出的写作方法是什么?(借物喻人)

  2、本文借白杨写的是谁?表达了什么感情?

  3、学了本课后,你们有什么感想?认为应该如何去立志向?

  四、课堂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2、优化作业设计(出示幻灯片)

  ①、缩句

  a、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

  b、爸爸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

  ②、下面两段话,在写景之外,还包含着很深刻的意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a)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b)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五、板书设计(出示幻灯片)

  白杨建设者(爸爸)

  高大挺秀扎根过疆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根发芽教育下一代

  不怕风沙雨雪、干旱洪涝共同建设边疆

  赞颂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

《白杨》教案8

  古人有“文似看山不喜*”之说,同样,课堂教学也忌*淡。课堂结构应该像戏剧一样有冲突有高潮,错落有致,有起有伏。教学一切安排力争既出人预料,又在情理之中,对于教学重点,难点,要组织教学高潮,引导学生迎浪前进。一旦重点、难点攻克,不仅使学生在知识上恍然大悟,而且充满胜利的喜悦,获得学*的愉悦。下面介绍我教学《白杨》的过程:

  一、以图入境,先声夺入。

  我在第一阶段教学时,力图追求“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教学开始,我明确地交代了本课的目的,然后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茫茫大戈壁的图画,画面辽阔,色彩灰黄。地上沙丘起伏,空中风沙迷漫。这时教师配以动情的描述:“看,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直观的图画,形象的描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仿佛把他们带到了人迹罕至的大戈壁,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下文的学*奠定了很好的心理基础,达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二、扣住重点,分步出击。

  《白杨》中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特点的一番话含蓄深刻,是文章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采取分步出击的方式,通过自读理解、扣词体会、描述渲染、表情朗读四个步骤,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正直无私、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白杨形象。课堂中,形成了教学高潮。

  师:(小黑板出示爸爸讲的一番话)爸爸是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的呢?先读第一句。

  生:(齐读)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师:“从来”是什么意思?

  生:“从来”是一直,向来的意思。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这句话是说白杨树向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这是白杨的本性。

  生:有了“从来”一词,突出了白杨正直高大的本质特点。

  师:对呀,请大家把这句话中“从来”一词去掉读一遍。然后再加上读一遍,体会“从来”一词包含的感情。

  (学生对比朗读,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以上学生的理解)

  师:请同学们用抓重点词语体会句子内涵的方法学*第一句。我请人朗读一遍。

  生:(读)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于。

  生:我从“哪儿……哪儿……”体会到不管在什么地方,白杨都能生根、发芽、成长,说明它的生命力很强。

  生:高原需要白杨,白杨就在高原生根;戈壁需要白杨,白杨就在戈壁扎根。白杨的适应力真强。

  师:是呀,哪儿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哪儿扎根,不讲条件,不畏艰苦,这是什么呀?

  生:(沉思后举手)老师,这是无私奉献的。

  师:对!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请大家照上面的方法继续学*第三句。

  生:(读)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先自己理解,然后同桌讨论一下,最后交流各自的看法。

  生:老师,我认为“不管……不管……总是……”这组关联词用得好,它表现了白杨不怕一切困难,坚强不屈的品格。

  师:爸爸的这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正直无私,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

  生:(激动地)我对白杨产生了崇敬的感情!

  生:(深情地)我觉得白杨真了不起,真伟大!

  师:好!请让我们一齐怀着崇敬的感情朗读爸爸的一番话。

  生:(充满感情地朗读)

  教学至此,学生的情感被充分地激发了,都沉浸在对白杨热爱、崇敬的氛围之中。

  三、启发联想,点到为止。

  在《白杨》教学中我选择了联想式结尾法,由白杨联想到无数边疆建设者,由边疆建设者联想到各地的建设者,由文中的小白杨联想到自己,在学生的无限遥想中教学戛然而止,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艺术效果。

  师:(充满深情)有多少边疆创业者,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次来成都参加教学活动的新疆代表队14人中就有13人是从全国各地到新疆去的。新疆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祖国各地也有无数的“白杨树”,我们教室里也有“白杨树”,是谁呀;

  生:(一愣,继而恍然大悟,微笑着)我们,我们就是小白杨!

  师:(赞许地)对,你们就是一棵棵充满生机的“小白杨”。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在阳光雨露下,一定会长得高大挺秀,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生:(沉浸在愉快、充满希望的气氛中)

  By 南京孙双金

《白杨》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板书:白杨)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讲读第一段] (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2.默读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划出主要词句)

  3.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1)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2)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讲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读后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3)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师小结。

《白杨》教案10

  【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

  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

  (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

  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

  (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4、过渡: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4、过渡:

  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四、学*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坚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背诵课文。


《白杨》教案10篇扩展阅读


《白杨》教案10篇(扩展1)

——《白杨》教案9篇

《白杨》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

  教师板书:白杨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

  (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四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直奔情境

  1、复*有关词语:戈壁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白杨》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板书:白杨)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讲读第一段] (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2.默读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划出主要词句)

  3.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1)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2)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讲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读后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3)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师小结。

《白杨》教案3

  采取的策略:

  1、我在第一课时教学后,布置学生回去把通过初读课文后自己对白杨的理解画出来。收上来的图画,表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他们画出了白杨笔直的树干,茂盛的树冠,因此我感到学生能够理解白杨的外在特点,高大挺秀(高大、笔直、绿)像一把大伞。个别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体会出,白杨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力图在绘画中通过昏黄一体的大沙漠体现它极强的适应能力。我把这些图画张贴在教室后面的展览栏中。

  2、在一上课我利用《小白杨》引入,并要求学生边唱边想象,学生的学*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同时在文章的一开始就渗透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白杨为边疆所做的贡献,对课文理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理解体会爸爸的话:

  我要求学生画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

  请同学们想想“哪儿”可以是哪些地方?(西北边疆、大戈壁滩、河边、山谷)你能替换成地方再来读一读第二句话吗?让学生把“哪儿”换成“河边、高山、边疆、戈壁”练说,这些地方在其脑海里便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来,由于先前的经验已经使他们知道这些地方的环境状况。他们对白杨生长的环境有了具体的感受。这时追问你体会出了什么?学生对于体会白杨树的适应恶劣的生长环境这一点就比较容易理解。而不是生硬的戴帽。这时请学生一起读这一句:“哪需要它,它就很快的在哪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就使课文语言很好的与学生情感联系到一起,读起语句来声情并貌。此时再来引导学生想象,在这些地方环境是十分恶劣的,炎热、寒冷风沙、干旱你能结合爸爸的话想象白杨树是怎样表现的?

  出示填空题:

  风沙四起,白杨____________;

  大雪纷飞,白杨____________;

  数月干旱,白杨____________;

  洪水浸泡,白杨____________;

  学生们积极思考,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积极发言。他们说出在风沙肆虐时白杨树的许多嫩绿的枝叶被风沙打落,但白杨树依然站在那里阻挡着风沙;冬天大雪纷飞,白杨树不畏严寒,挺立在那里;遇到干旱,白杨树把根深深地抓住土壤,枝叶还是那么绿;洪水面前,白杨树不软弱也不动摇。生填空补说,让学生对白杨在各种恶劣环境下顽强生长更深入的体会,让白杨的形象在心目中“立”起来。当我问他们白杨有哪些可贵的品质?他们有的说白杨树坚强,有的说白杨树适应性强,有的说白杨树生命力顽强。这时学生对白杨的认识就已经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我马上引导学生思考爸爸仅仅是在介绍白杨吗?学生体会出爸爸赞美白杨树的用意。再读课文时学生的语气中带有深深的赞美之情。

  4、让学生结合书上的句子和你对白杨树品格的理解来讨论哪副画最符合白杨树的品格。小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进行交互补充。学生们表现出空前的活跃,他们有的说王天画的好,因为他画上了呼呼的北风,比较能突出白杨的品格。有的说孙蕾画的好,因为他画出了茫茫的大戈壁,在恶劣的环境里白杨依然郁郁葱葱……教师适时点拨:我们画白杨如同写白杨一样是为了赞美他,不只是介绍他,想一想,我们的`画上应该补充点什么?让你的画有灵魂?有的说补充恶劣的气候,有的说画上干涸的土地,有的说配上一两句话,可以是课文中的,可以是自己写的。

  5、教师适当的迁移:

  老师小结:画画如同写文章,不仅要画出表面的意思,还要有深刻的含义。不同的是画画是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感情,文章是用语言文字来抒发感情。此举又一次调动了学生的智能,学生在画中学,在学中画。小组内的学*再到全班内的交流,同学们互相帮助、自由争论,所掌握的知识以及获得的能力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的。

《白杨》教案4

  《白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目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就是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又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多积累,引导学生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学生对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了解甚微,所以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个难点。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分析,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抓住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小组交流、观看录像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爸爸的话,从中了解到爸爸介绍白杨的三个特点。

  3、技术准备:

  本教学活动策划是以文本资源(教材)为主,同时积极利用课外资料和电教多媒体*台进行有机地整合,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⑴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戈壁环境的恶劣,来进一步感悟白杨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戈壁滩上还生长的高大挺秀,说明白杨的适应性和生命力极强。

  ⑵充分利用课外资料,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过去,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从而更好的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决心。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的研究说明:

  ⑴在讲课之前,请学生了解爸爸、妈妈是怎样工作的。

  ⑵通过收听广播、看报、上网等途径查阅有关新疆和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⑶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兴趣,以便有效的帮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过程设计】

  这是一篇借物写人的文章,作者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是写人,是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作者先简笔勾画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借爸爸之口赞扬白杨坚强不屈、生命力强盛的内在品格,最后写小白杨迎着风沙茁壮成长。这是文章的一条明线。然后写爸爸,先写爸爸看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再写爸爸严肃地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最后写爸爸由陷入深思到突然露出微笑,这是人物神情变化的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如何处理呢?怎样才能不顾此失彼呢?我选择了前半部分重点抓明线,突出白杨的形象;后半部分重点抓暗线,突出边疆创业者的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⑵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⑴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引疑推导法;情感体验法。

  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悟爸爸的言行和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热情歌颂建设者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不仅表现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培育下一代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上。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的三个特点,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爸爸两次陷入沉思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一辆开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同学们,你们见过戈壁吗?让我们亲眼目睹戈壁滩的景象。

  (出示录像)

  2、提问:

  你有什么感受?(荒凉,没有生机)你来读一读书上描写戈壁的段落。

  指名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二、品读课文

  1、师:戈壁滩上的卫士指的是什么?(白杨树)白杨树有什么特点?默读课文,用概括性的词语写在书上。

  (高大挺秀、易种植、适应性强。)

  投影出示爸爸说的话,学生看投影读出白杨树的特点。

  你都知道哪有白杨树?读出适应性强的特点。

  指名读。

  2、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下是怎样生存的?(看白杨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一段录像)这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品格。)

  3、齐读这段话,师:这段话是谁说的?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

  4、师:爸爸是在介绍白杨树,也是在表白自己,这是孩子们所不能理解的,孩子们知道什么?找有关的句子读读。(投影出示)

  ⑴讨论: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⑵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只有爸爸……还有……)

  ⑶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上学?

  ⑷他们知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地方?

  ⑸你对新疆了解多少?

  师小结:新疆是个干旱少雨、沙漠面积较大的地方,为了改变新疆的面貌,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扎根新疆,开发新疆,建设新疆。

  5、爸爸在表白什么呢?

  (自己也像白杨一样,扎根新疆,建设新疆,想让孩子做建设新疆的小白杨,自己做大白杨。)

  师小结:作者在赞美白杨,更在赞美像白杨一样的建设者。

  6、师:是的,在千千万万个像爸爸、妈妈这样的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把茫茫的大戈壁变成了一片片的绿洲。

  (投影)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让学生小组交流,想一想孩子们不知道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7、配乐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投影配乐)

  师: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爸爸又陷入沉思,课文中两次写爸爸陷入沉思,联系上下文想象爸爸这两次陷入沉思在想什么?

  (一次:想自己,想过去;二次:想过去,想未来。)

  师:突然他们的嘴角浮出一丝微笑,为什么?这又说明什么?

  (未来新疆建设者正在成长,后继有人。)

  8、学*这篇课文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学*白杨树,学*建设者。)

  师小结:白杨树的品格也正是建设者的品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9、结合板书小结:

  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设计意图: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三、布置作业

  收听广播或者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况。

  【板书设计】

  写物:高大挺秀生命力强小树成长

  白杨

  喻人:扎根边疆不畏艰苦后继有人

  【学*效果评价设计】

  1、学生学*效果的评价分析:

  ⑴学生自我评价:

  在学*过程中,我们的默读速度提高了,与此同时,概括能力也随之提高。

  ⑵小组内部评价:

  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讨论、交流我们了解了白杨的特点,使我们觉得白杨确实了不起,叫人敬佩。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朗读体会爸爸的心愿,使我们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⑶教师评价:

  在教学白杨内在品格时,我通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描述渲染、感情朗读四个步骤掀起教学高潮。结束时我让学生由边疆的白杨联想到身边的“白杨”,由大白杨联想自己这些“小白杨”,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何处讲解,何处启发,何处朗读,何处讨论,何处留下“教学空白”,都作了精心设计。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更深的感受,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了。

  ⑷家长评价:

  家长通过参与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发现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了。

  2、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

  ⑴教师自我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我力争做到启发性语言循循善诱,讲解性语言有条不紊,描述性语言绘声绘色,赞扬性语言激情昂扬,我用饱满的感情感染学生,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了“入境”、“悟神”的最佳境界。

  ⑵学生进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出白杨精神的可贵,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文字隽永,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要让小学生深刻理解,却有较大的难度。我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运用了“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的读思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我从课题激疑(从课题看,本文应当写些什么)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之后,便直奔重点、难点,即从过渡段切入,引疑激趣(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按照“形象──特征──象征意义”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深思、释疑,逐步完成认识由表及里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抓空白处”(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引疑的办法攻破难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概括)活动,认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其次,我通过朗读训练,录音欣赏等方式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白杨形象美、内质美和建设者心灵美的感染;同时,又抓住描写“爸爸”语言、神态的词句引疑,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达到了辩证的统一。此外,我还巧妙地把“白杨”与“爸爸”、“小白杨”与“孩子们”、边疆和内地、现实和远景有机地联系起来,带领学生在“疑”的线路上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主动,达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白杨》教案5

  古人有“文似看山不喜*”之说,同样,课堂教学也忌*淡。课堂结构应该像戏剧一样有冲突有高潮,错落有致,有起有伏。教学一切安排力争既出人预料,又在情理之中,对于教学重点,难点,要组织教学高潮,引导学生迎浪前进。一旦重点、难点攻克,不仅使学生在知识上恍然大悟,而且充满胜利的喜悦,获得学*的愉悦。下面介绍我教学《白杨》的过程:

  一、以图入境,先声夺入。

  我在第一阶段教学时,力图追求“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教学开始,我明确地交代了本课的目的,然后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茫茫大戈壁的图画,画面辽阔,色彩灰黄。地上沙丘起伏,空中风沙迷漫。这时教师配以动情的描述:“看,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直观的图画,形象的描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仿佛把他们带到了人迹罕至的大戈壁,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下文的学*奠定了很好的心理基础,达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二、扣住重点,分步出击。

  《白杨》中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特点的一番话含蓄深刻,是文章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采取分步出击的方式,通过自读理解、扣词体会、描述渲染、表情朗读四个步骤,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正直无私、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白杨形象。课堂中,形成了教学高潮。

  师:(小黑板出示爸爸讲的一番话)爸爸是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的呢?先读第一句。

  生:(齐读)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师:“从来”是什么意思?

  生:“从来”是一直,向来的意思。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这句话是说白杨树向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这是白杨的本性。

  生:有了“从来”一词,突出了白杨正直高大的本质特点。

  师:对呀,请大家把这句话中“从来”一词去掉读一遍。然后再加上读一遍,体会“从来”一词包含的感情。

  (学生对比朗读,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以上学生的理解)

  师:请同学们用抓重点词语体会句子内涵的方法学*第一句。我请人朗读一遍。

  生:(读)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于。

  生:我从“哪儿……哪儿……”体会到不管在什么地方,白杨都能生根、发芽、成长,说明它的生命力很强。

  生:高原需要白杨,白杨就在高原生根;戈壁需要白杨,白杨就在戈壁扎根。白杨的适应力真强。

  师:是呀,哪儿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哪儿扎根,不讲条件,不畏艰苦,这是什么呀?

  生:(沉思后举手)老师,这是无私奉献的。

  师:对!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请大家照上面的方法继续学*第三句。

  生:(读)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先自己理解,然后同桌讨论一下,最后交流各自的看法。

  生:老师,我认为“不管……不管……总是……”这组关联词用得好,它表现了白杨不怕一切困难,坚强不屈的品格。

  师:爸爸的这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正直无私,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

  生:(激动地)我对白杨产生了崇敬的感情!

  生:(深情地)我觉得白杨真了不起,真伟大!

  师:好!请让我们一齐怀着崇敬的感情朗读爸爸的`一番话。

  生:(充满感情地朗读)

  教学至此,学生的情感被充分地激发了,都沉浸在对白杨热爱、崇敬的氛围之中。

  三、启发联想,点到为止。

  在《白杨》教学中我选择了联想式结尾法,由白杨联想到无数边疆建设者,由边疆建设者联想到各地的建设者,由文中的小白杨联想到自己,在学生的无限遥想中教学戛然而止,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艺术效果。

  师:(充满深情)有多少边疆创业者,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次来成都参加教学活动的新疆代表队14人中就有13人是从全国各地到新疆去的。新疆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祖国各地也有无数的“白杨树”,我们教室里也有“白杨树”,是谁呀;

  生:(一愣,继而恍然大悟,微笑着)我们,我们就是小白杨!

  师:(赞许地)对,你们就是一棵棵充满生机的“小白杨”。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在阳光雨露下,一定会长得高大挺秀,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生:(沉浸在愉快、充满希望的气氛中)

  By 南京孙双金

《白杨》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字,然后组词。

  教师出示形*字,也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及怎么区别,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抚(抚摸) 洪(洪水) 埋(埋怨) 介(介绍) 疆(边疆)

  扶(搀扶) 烘(烘托) 理(道理) 价(评价) 缰(缰绳)

  茫(苍茫) 辨(辨析) 挺(挺拔) 晰(清晰) 戈(戈壁)

  芒(光芒) 辩(辩论) 廷(宫廷) 析(分析) 弋(弋获)

  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理解词义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这一部分一般在课前解决,课上教师可通过提问词义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教师提示词语,有近义词,也有反义词,请同学说一说相应的词。

  (1)近义词

  清晰—(清楚) 表白—(表明) 分辨—(辨别) 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 界线—(分界) 分辩—(辩解) 沉思—(深思)

  (2)反义词

  清晰—(模糊) 软弱—(坚强) 动摇—(坚定)

  精壮—(细小) 消失—(出现)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直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请三位同学读三种答案,同学们进行比较,然后找出一种最准确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

  (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而第三种讲的是最全面、最准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种答案。

  板书: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板书: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中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重点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进而感悟白杨的品格美,并说一说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同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思路阻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给予点拨,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在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探究活动

  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想像20年以后,课文中的“哥哥”“妹妹”是如何心系新疆,建设新疆的。

  2.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与同学交流。

《白杨》教案7

  案例背景:

  《白杨》被安排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北京版普通)教材中,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其中,我把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对下一代的希望作为教学难点。本篇课文典型的写作特点就是借物喻人,以神态描写为主线,结构全篇,在课文中几次出现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为了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让学生扎住不同人物对白杨树的特点的理解,从而发现几个人对白杨树认识的不同,进一步了解“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与此同时,让学生划出爸爸神态的变化,重点体会两个“沉思”,从而突破难点。

  课程片段:

  生:齐读下列词语

  戈壁、抚摸、介绍、表白、叙说、昏黄一体、高大挺秀、

  师:高大挺秀什么意思?

  生:高又大。

  生:应该是向上的。

  师:在本篇课文中“高大挺秀”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生:读文中句子“每隔几秒钟,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是作者对白杨树的描写。

  师:我们能把高大挺秀换一个词语吗?

  生:高大挺拔。

  师:非常好!大家一起读一读这两个词语,体会这两个词语的不同。

  生:高大挺秀有秀气的意思,应该是说白杨树长得比较细又高。

  生:高大挺拔更强调向上。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不同的词语所描写的特点各有不同,那你们见过白杨树吗?白杨树留给你们怎样的印象?你觉得这两个词语那个更贴切,或者用别的词语来形容。

  生:……

  师:同学们,这是白杨树留给你们的印象。那文中的主人公分别对白杨树有怎样的印象呢?请你拿笔用“——”划出白杨树的特点。

  生:(默读课文,动笔划。)

  汇报:作者: 高大挺秀

  儿子和小女儿: 高 大 直

  爸爸: 直、高 生命力强、适应能力强 坚强

  师:分别读一读这四个人对白杨树特点的不同理解,有什么不同?

  生:作者、儿子和女儿说的是白杨的外表,而爸爸不是。

  师:那爸爸说的是白杨的哪些方面呢?

  生:(读第十三自然段)体会爸爸说的话。

  ……

  (结合第1、15、16自然段理解爸爸的话。)

  ……

  (读第十七自然段,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说法。)

  ……

  (找到文中两次出现的“沉思”,进一步体会爸爸两次沉思的不同,加深对文中重难点的理解。)

  分析:

  为了让学生从抓住白杨的特点来理解课文,我从两个词语的区别,引出对白杨树的特点的描写。然后从不同人的不同角度归纳白杨树的特点,包括学生对白杨树的印象,从而体会爸爸的描述的不同,了解爸爸话语中的深刻含义,从而让孩子们体会到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这样的设计轻松的把学生带入课文情景中来,开始探索白杨树的特点,体会父亲的话。

《白杨》教案8

  目的要求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概括中心思想,学*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具学具

  鹏博士教育软件幻灯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板书课题解题

  1、谁见过白杨?说说白杨是什么样的?

  2、微机出示“资料部分”,认识白杨

  二、检查预*

  1、微机出示“字词学*”,学*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指导生字的读音

  3、指导读描写“大戈壁”、“白杨”的话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

  三、讲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

  1、默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些什么?

  2、讨论解答弄懂环境和气候的恶劣

  点击:理解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

  (二)、理解2—3自然段

  1、指名朗读2—3自然段

  2、微机出示白杨树的画面理解“高大挺秀”

  3、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喜爱、崇敬)

  (三)、理解4—14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讨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一位旅客”指谁?说说“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望着—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变得严肃起来”)

  4、理解爸爸说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①默读15—17自然段。

  ②说说爸爸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建设边疆)

  (三)、讲读第15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爸爸沉思什么?

  3、“一课高大的白杨树”和“一棵小树”各比喻什么?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

  四、作业:

  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2课时

  一、默读课文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1、自由度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一段:(1—3)列车在大戈壁上运行。

  二段:(4—14}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特点。

  三段:(15—17)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

  四段:(18)孩子们会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

  3、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练*概括中心思想

  1、浏览课文,概括中心

  2、讨论确定中心

  三、学*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1、同位讨论

  2、集体讨论订正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

  2、学生练*写生字和课后词。

  五、作业:

  默写生字感情朗读课文。

  第3课时

  一、指导背诵14—18自然段

  1、指导分段背诵

  2、借每段开头一句话背诵

  3、同位互相检查背诵

  二、巩固练*

  鹏博士出示以下各题

  1、辫字组词

  2、找反义词

  3、判断句意

  4、选词填空

  三、总结学法,巩固中心思想

  四、作业:

  1.

  背诵课文14—18自然段

  2、朗读4《在*》

  板书设计:

  高

  直

  白杨

  高大挺秀

  生长范围广

  借物

  生命力强

  |

  |

  爸爸

  表白心愿

  扎根边疆

  |

  建设边疆

  喻人

  教育子女

  教学札记:

  本文以白杨比喻爸爸,教学中让学让学生懂得其用意所在,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知道围绕中心选材的重要性。

《白杨》教案9

  【教学目标】

  1、以听、说、读、写的方式感知课文的内容和语言文字,整体把握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

  2、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理解白杨树与建设者形象美的实质,初步养成自然美与社会美的鉴别与判断能力,达到与作者心灵上、情感上的共鸣。

  3、在感知美、欣赏美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重建与再现课文中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1、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

  2、内隐外现,让学生领悟白杨的精神美。

  【教学难点】

  能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图文结合,感知白杨树的形象美

  1、挂图出示:

  茫茫戈壁,铁路沿线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看图尝试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美。课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大戈壁的荒凉?你又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白杨树的高大挺拔?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体会戈壁的荒凉与白杨树的挺拔。

  二、重点研读,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过渡:为什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白杨树却长得这样高大挺拔呢?让我们一起来重点研读课文二、三两段。

  1、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

  课文《白杨》是单纯地介绍白杨吗?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这一点,把这个句子划下来。

  2、交流后出示重点句: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这是个什么句式?你能把它改成陈述句吗?

  (估计学生会用上不是而是,既又,不但而且等关联词,让学生比较用哪个最恰当。)

  3、第一次研读,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研读主题:

  爸爸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的哪些特点?你是怎么理解的?

  ⑴ 以四人小组合作学*的形式,分头研读。

  ⑵ 汇报研读成果,重点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① 这白杨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② 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

  ③ 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进行句式训练(任选一题):

  风沙吹不倒它,雨雪( )它,干旱( )它,洪水( )它。

  风沙刮来时,白杨树像城墙一样巍然挺立。

  风雪( )时,白杨树像( )一样( )。

  干旱( )时,白杨树像( )一样( )。

  洪水( )时,白杨树像( )一样( )。

  ⑶ 感情朗读这三句话,把白杨树的品格美和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4、第二次研读,领悟建设者的人格美,研读主题: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心意?

  ⑴ 导入:

  爸爸借介绍白杨树,其实是想表达自己的心意。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⑵ 引导读孩子们知道的内容,推想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⑶ 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

  交流:

  爸爸妈妈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爸爸把孩子们接到新疆念书是想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⑷ 再次研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深入理解爸爸的心。

  重点挑选一句研究话里边包含的意思。可以独自研读,也可以同桌讨论。

  ⑸ 指名展示研读成果:

  ① 研究第一句的:

  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一个正直、高尚的人。

  ② 研究第二句的:

  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

  ③ 研究第三句的:

  爸爸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⑹ 再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把爸爸含在里边的深情表达出来。

  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呢?以赞美我心中的白杨为话题,把心中的所思、所感说出来。

  四、作业

  把以上内容写成一段话。


《白杨》教案10篇(扩展2)

——《白杨》教案6篇

《白杨》教案1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目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就是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又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多积累,引导学生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学生对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了解甚微,所以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个难点。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分析,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抓住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小组交流、观看录像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爸爸的话,从中了解到爸爸介绍白杨的三个特点。

  3、技术准备:

  本教学活动策划是以文本资源(教材)为主,同时积极利用课外资料和电教多媒体*台进行有机地整合,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⑴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戈壁环境的恶劣,来进一步感悟白杨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戈壁滩上还生长的高大挺秀,说明白杨的适应性和生命力极强。

  ⑵ 充分利用课外资料,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过去,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从而更好的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决心。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的研究说明:

  ⑴ 在讲课之前,请学生了解爸爸、妈妈是怎样工作的。

  ⑵ 通过收听广播、看报、上网等途径查阅有关新疆和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⑶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兴趣,以便有效的帮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过程设计】

  这是一篇借物写人的文章,作者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是写人,是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作者先简笔勾画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借爸爸之口赞扬白杨坚强不屈、生命力强盛的内在品格,最后写小白杨迎着风沙茁壮成长。这是文章的一条明线。然后写爸爸,先写爸爸看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再写爸爸严肃地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最后写爸爸由陷入深思到突然露出微笑,这是人物神情变化的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如何处理呢?怎样才能不顾此失彼呢?我选择了前半部分重点抓明线,突出白杨的形象;后半部分重点抓暗线,突出边疆创业者的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⑵ 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⑴ 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引疑推导法;情感体验法。

  ⑵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悟爸爸的言行和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热情歌颂建设者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不仅表现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培育下一代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上。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的三个特点,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爸爸两次陷入沉思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一辆开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同学们,你们见过戈壁吗?让我们亲眼目睹戈壁滩的景象。

  (出示录像)

  2、提问:

  你有什么感受?(荒凉,没有生机)你来读一读书上描写戈壁的段落。

  指名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二、品读课文

  1、师:戈壁滩上的卫士指的是什么?(白杨树)白杨树有什么特点?默读课文,用概括性的词语写在书上。

  (高大挺秀、易种植、适应性强。)

  投影出示爸爸说的话,学生看投影读出白杨树的特点。

  你都知道哪有白杨树?读出适应性强的特点。

  指名读。

  2、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下是怎样生存的?(看白杨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一段录像)这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品格。)

  3、齐读这段话,师:这段话是谁说的?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

  4、师:爸爸是在介绍白杨树,也是在表白自己,这是孩子们所不能理解的,孩子们知道什么?找有关的句子读读。(投影出示)

  ⑴ 讨论: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⑵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只有爸爸……还有……)

  ⑶ 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上学?

  ⑷ 他们知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地方?

  ⑸ 你对新疆了解多少?

  师小结:新疆是个干旱少雨、沙漠面积较大的地方,为了改变新疆的面貌,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扎根新疆,开发新疆,建设新疆。

  5、爸爸在表白什么呢?

  (自己也像白杨一样,扎根新疆,建设新疆,想让孩子做建设新疆的小白杨,自己做大白杨 。)

  师小结:作者在赞美白杨,更在赞美像白杨一样的建设者。

  6、师:是的,在千千万万个像爸爸、妈妈这样的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把茫茫的大戈壁变成了一片片的绿洲。

  (投影)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让学生小组交流,想一想孩子们不知道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7、配乐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投影配乐)

  师: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爸爸又陷入沉思,课文中两次写爸爸陷入沉思,联系上下文想象爸爸这两次陷入沉思在想什么?

  (一次:想自己,想过去;二次:想过去,想未来。)

  师:突然他们的嘴角浮出一丝微笑,为什么?这又说明什么?

  (未来新疆建设者正在成长,后继有人。)

  8、学*这篇课文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学*白杨树,学*建设者。)

  师小结:白杨树的品格也正是建设者的品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9、结合板书小结:

  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设计意图: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三、布置作业

  收听广播或者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况。

  【板书设计】

  写物:高大挺秀生命力强 小树成长

  白杨

  喻人:扎根边疆不畏艰苦后继有人

  【学*效果评价设计】

  1、学生学*效果的评价分析:

  ⑴ 学生自我评价:

  在学*过程中,我们的默读速度提高了,与此同时,概括能力也随之提高。

  ⑵ 小组内部评价:

  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讨论、交流我们了解了白杨的特点,使我们觉得白杨确实了不起,叫人敬佩。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朗读体会爸爸的心愿,使我们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⑶ 教师评价:

  在教学白杨内在品格时,我通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描述渲染、感情朗读四个步骤掀起教学高潮。结束时我让学生由边疆的白杨联想到身边的“白杨”,由大白杨联想自己这些“小白杨”,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何处讲解,何处启发,何处朗读,何处讨论,何处留下“教学空白”,都作了精心设计。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更深的感受,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了。

  ⑷ 家长评价:

  家长通过参与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发现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了。

  2、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

  ⑴ 教师自我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我力争做到启发性语言循循善诱,讲解性语言有条不紊,描述性语言绘声绘色,赞扬性语言激情昂扬,我用饱满的感情感染学生,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了“入境”、“悟神”的最佳境界。

  ⑵ 学生进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出白杨精神的可贵,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文字隽永,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要让小学生深刻理解,却有较大的难度。我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运用了“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的读思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我从课题激疑(从课题看,本文应当写些什么)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之后,便直奔重点、难点,即从过渡段切入,引疑激趣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按照“形象──特征──象征意义”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深思、释疑,逐步完成认识由表及里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抓空白处”(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引疑的办法攻破难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概括)活动,认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其次,我通过朗读训练,录音欣赏等方式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白杨形象美、内质美和建设者心灵美的感染;同时,又抓住描写“爸爸”语言、神态的词句引疑,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达到了辩证的统一。此外,我还巧妙地把“白杨”与“爸爸”、“小白杨”与“孩子们”、边疆和内地、现实和远景有机地联系起来,带领学生在“疑”的线路上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主动,达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白杨》教案2

  教学分析:

  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的难点,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证明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爸爸介绍白杨的话体会白杨的特点。教学难点是理解爸爸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什么心愿。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概括中心思想,学*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充分、快乐地人人向往在一种美好的境界中去读书,逐步品味语言中的情感、感触阅读中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学生会唱的可一起随唱)然后在渲染的气氛中导入:同学们,歌曲中唱到了什么?你喜欢歌中的白杨吗?自由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白杨树?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的白杨树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着动人歌声,一同与课文中的父子三人“坐上”通往新疆的直达专列,去那里亲自感受一下白杨树的坚强与美丽。

  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胡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生:这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

  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中作者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哪个词语?

  生:高大挺秀。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这个词呢?要表达什么情感?

  生:这是作者夸赞白杨树,告诉我们那普通的白杨树不仅高大挺拔,而且清秀美丽。

  生:这个“秀”字流露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欣喜之情。本来白杨很一般,我们也常常见到,并不美丽,可在作者眼里,它是美丽的。

  生: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特别是生长在祖国大西北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师:很好。作者别具匠心,一个“秀”字,不仅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美,而且突出了白杨树的品格美,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

  (板书:高大挺秀,扎根边疆)

  设计意图:

  导语设疑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运用电化教学,把学生领到大戈壁来,感受白杨生长环境的恶劣。

  二、品读词句,理解品格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

  生:崇敬。

  师: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里是说白杨树姿态很美,一向是高大、笔直的。“直”象征着人的正直。

  生:“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告诉我们,无论把白杨树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为人类造福。

  生:这是说白杨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这正是白杨的品格。

  生:作者写物,意在喻人。“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是指建设者所遇到的困难;“坚强、不软弱、不动摇”是写建设者们把一生献给了祖国边疆那种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生:白杨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曾有过分毫的屈曲,仍旧长得那么端庄、凝重,笔直地耸入高空,正象征建设者们在大西北荒漠上克服种种困难、扎根边疆的精神。

  师:爸爸的这番话含蓄深沉。请同学们带着对白杨树的热爱,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齐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从重点词句体会白杨的高尚品质,从而发展语感。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这两组关联词语用得恰当,更有力地突出了白杨的品格。请分别用上这两组关联词语,说说边疆的建设者。

  生:哪儿最艰苦,哪儿就有建设者的足迹。

  生:祖国哪儿需要,建设者们就在哪儿安家。

  生:不管困难多大,不管条件多艰苦,边疆建设者总是那么坚强,那么乐观。

  生:不管风餐露宿,还是语言不通,不管缺水少菜,还是生活*惯不同,边疆建设者总是不软弱,不动摇,毅然扎根那里,开花结果。

  (板书:适应性强,建设边疆)

  设计意图:

  意在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其写作水*。

  三、读文段,体会感情

  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师: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生: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

  师: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生: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引读17小节。)

  师: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老师读18小节。

  读后讨论:

  (1)爸爸在沉思什么?

  (2)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生:在沉思如何把白杨树的精神传下去,使孩子们也成为戈壁上的白杨树。

  生: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联想到孩子们在爸爸的教育、关爱下,会像小树一样,在艰苦的边疆经受锻炼,成长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实现他的愿望,所以父亲笑了。

  (齐读,体会内含感情。)

  四、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师: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生:不是。是借白杨来赞美爸爸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生:赞扬千千万万边疆建设者。

  总结启发想象:

  是呀,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新疆有许多的“白杨树”,我们这里也有“白杨树”,谁呀?

  生:老师,辛勤的园丁。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师:除了老师像白杨,我们这里还有谁是“白杨”呢?你们知道是谁呀?

  生:我们,我们就是小白杨。

  师: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在“大白杨”的关怀教育下一定会长成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哪儿扎根。

  教学反思:

  本文以白杨比喻爸爸,教学中让学让学生懂得其用意所在,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知道围绕中心选材的重要性。

  1.我以生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最根本的落脚点。《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2.我更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完第二环节,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3.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

《白杨》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新疆建设者的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2、欣赏、学唱歌曲《小白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感

  1、出示课件,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2、音乐《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3、师:亲爱的同学们,在我国的西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一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今天我们就和现代作家袁鹰一起来欣赏戈壁滩上的白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配乐朗读《白杨》(学生带着情感听,将生字新词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画记号)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

  ①新词: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

  区别“分辩”与“分辨” 。齐读课文中的注释

  ②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3、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带着深厚的感情听了课文配乐朗读,并学会了生字新词,能谈谈你的印象吗?

  生1、白杨能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大戈壁上顽强的生长,它的生命力太顽强了!

  生2、无论遇到自动样的艰难险阻,白杨树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3、老师,我还发现作家袁鹰表面上是在写白杨,其实他是在写人,就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课文《落花生》一样……

  生4……

  4、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从大家的.交流中我看到同学的学*是多么的专心啊!

  三、再读课文,深化认知

  1、出示课件:大戈壁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2、师: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谁能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来?

  生“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线并不那么清晰,都浑黄一体。”

  3、齐读这段话。师:在读这段话时,你读出了什么味儿?

  生1、这段话形象的写出了大戈壁环境十分恶劣。

  生2、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结合课件重点理解:浑黄一体

  4、出示课件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5、师,看着窗外不时闪过一棵高大清秀的白杨,兄妹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争辩。他们是在争论的?

  6、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9自然段。

  重点理解“高大挺秀”和比喻句“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四、重点品读,体会情感

  1、师:孩子们小小的争论引起了爸爸沉思,“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那么,爸爸是怎样评价白杨树的呢?

  2、重点朗读第12节爸爸对白杨的评价。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也不动摇。”

  ①指名朗读;②教师范读;③全班齐读。

  3、师:从爸爸的这段话中,你们又体会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生1、我看出白杨树的高大挺秀,“它从来就这么直”。

  生2、白杨树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生3、白杨树生长的范围很广,“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4、老师,我想爸爸的这段话表面上似乎是在写白杨,实际上他是在告诫孩子们要做像白杨那样的人。

  4、师:同学说的都不错,特别是刚才的这位同学体会真是太深刻了。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3节: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①指导学生理解这一设问句。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那段话。

  ……

  五、激情阅读,升华情感

  1、指导朗读:

  【男女生轮读】

  片断一:“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片断二:“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2、教师激情简介“新疆建设兵团”。……

  3、指导学生感悟

  “许许多多的白杨树”,那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4、师:爸爸“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你们明白了爸爸要表白的是什么心迹?

  生1:看到白杨树,爸爸更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2:爸爸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老一辈的建设者一样,将来为建设祖国的边疆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3:孩子的爸爸可以是在呼吁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5、师:课文中写道,“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你能说说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你又从中懂得了什么?

  生1:做人,就应该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2:做人,就应该不怕困难,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要“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3:做人,就应该不计名利,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

  6、欣赏品味

  1、出示重点句:

  “突然,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品味:“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爸爸的嘴上为什么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现在呢,孩子们又多了些知识。”“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

  ②理解:“高大的白杨树”和“几棵小树”分别比喻什么?

  ③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师: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错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像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这句话反映了老一辈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指导情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2、情感朗读、背诵爸爸赞扬白杨的那段话。

  3、音乐《小白杨》。

  附:板书设计

  借物———————————————→喻人

  ↓ ↓

  高大挺秀(大戈壁 卫士) 扎根边疆

  5、白杨 生命力强(哪儿……哪儿) 爸爸 建设边疆

  (袁鹰) 强不屈(不软弱,也不动摇) 无私奉献 ↑ ↑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孩子

《白杨》教案4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题。

  学*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两课时。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1。揭示课题。

  (板书:白杨)

  2。导语。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 (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4。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

  (3)讲:学生互相交流学*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 (清晰—模糊),近义词 (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5。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抓思路)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 (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第三段 (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6。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 软弱 动摇

  (2)根据课后*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讲读第一段] (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2。默读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划出主要词句)

  3。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1)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2)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读后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3)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三段]

  1。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

  3。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附:板书设计

  [说明: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的指导思想是,必须让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实践,使其在认真读书中理解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其既学*语言,又受到教育,同时掌握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为此,我采取了“解词析句”、“朗读感受”、“小结描述”三点做法,把读、讲、议、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解词析句,深入理解

  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讲解,通过解词析句,帮助学生领会内容,体会感情,使之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教学时,我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精讲、细读,使学生由“语感”进入“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悉心研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白杨》这一课是以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的。因此,教学时,指导学生学*作者怎样生动形象地写物,是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恰如其分地喻人,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借物喻人的深刻蕴含,在讲读课文时,我采用“解词析句”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词。抓住课文中“茫茫、清晰、浑黄一体、挺秀、表白”等一些最能表现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进行讲解。在指导学生解词时,不但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的本身意义,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和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高大挺秀”这个词语时,首先指导学生利用*时积累的知识说说描写参天大树时,一般常用什么词语?书中用了哪个词?接着,指导学生理解“挺秀”的“秀”字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而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最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秀”字,饱含着作者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样层层深入地讲解词语,不仅训练了学生辨析词义和准确用词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析句。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以及文章的最后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是一种比拟的说法。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说比较生疏,也不易掌握。讲读时,我便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句子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卫士指什么?”学生脱口而出:“指的是白杨树。”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考虑:作者为什么不说“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这样,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二、朗读感受,印证理解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讲读教学的全过程。教一篇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左一个讲解,右一个分析,那样就容易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还占用了学生读的时间。学生没有阅读实践,阅读能力是得不到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如果熟读深思,学生就会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触到作者跳动的脉搏。

  《白杨》这篇课文,作者通过白杨赞美了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讲读课文时,首先要使学生深入领会白杨的高尚品格,然后把白杨的品格和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地讲,就是把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和“爸爸”扎根边疆联系起来,把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和孩子们一定会在边疆茁壮成长联系起来。为了使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带读、引读和学生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等形式,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从而表达对建设者的敬佩之意。

  课文的第二段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的特点,内涵较深,情感丰富。孩子与“父亲”对白杨的认识理解是不同的,情感也不同,哥哥赞美它“高”,妹妹则称颂它“直”,这只是孩子们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直,这么大”,父亲的话回答了孩子们潜在的疑问,讲了白杨的特点,其中含义很深,是让孩子们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杨的品格。学*这一段,首先,我让学生各自轻声读全段,思考:旅客们是怎样议论白杨的。这是从整体上体会人物的情感。接着,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部分,要求学生体会孩子们的欣喜,父亲的深沉。又通过指名读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默读点出重点词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最后,我带读“父亲”的话,借以连通学生理解的思路,以形成完整的思绪。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情绪上受到感染,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讲前读,讲中读,讲后读,学生的理解会在充分的阅读中加深感受,得到印证。

  三、小结描述,升华理解

  教学中,教师应当用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让学生学*书本上的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升华理解。

  在讲完白杨的形象之中,我进行了如下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街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足为奇。然而,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议论的话题。”这样的小结,再现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形象,使学生情绪盎然,犹如置身于茫茫的大戈壁,看到了白杨的身姿,既加深了对白杨形象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学*作了铺垫。

  在讲完白杨的特点以后,我这样进行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小结,学生越发感到白杨树是那么可爱,边疆的建设者是那么可敬。于是,他们也情不自禁地随和着老师,一起进行小结,更加强了课堂效果。可见,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气氛中,有利于他们感知丰富多彩的优美语言,提高他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在讲读课文结束时,我结合板书做了这样的小结:“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白杨》教案5

  【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

  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2、二读:

  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波浪线标出。

  ⑴ 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⑵ 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 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3、三读:

  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⑴ 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⑵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课文

  1、学*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⑴ 默读1~4小节:

  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⑵ 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⑶ 学*文章的5~11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① 提出读书要求:

  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② 学生分角色朗读。

  ⑷ 学*文章第12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

  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课件: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 提出读书要求:

  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② 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A、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B、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 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A、启发学生:

  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B、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C、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

  风沙刮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雪打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干旱,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洪水,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有感情朗读第13小节。

  ⑸ 学*第14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

  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出示课件: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① 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② 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 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④ 小结:

  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2、学*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出示课件: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⑴ 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⑵ 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

  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① 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② 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⑶ 学生交流讨论。

  ⑷ 理解爸爸的心:

  ① 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②指思想、感情等。

  ② 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

  心情、心思、心愿

  ③ 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④ 老师小结: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老师启发:

  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2、布置小练笔作业:

  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

《白杨》教案6

  教材分析:

  《白杨》是一篇适合儿童阅读的清新明丽的课文,文章借用白杨这种美丽挺拔而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树木,比喻边疆建设者艰苦卓绝的劳动生活。但这种比喻没有像《落花生》那样由人物直抒胸臆,没有像《种子的力》那样由作者点明衷曲,也没有像《彩色的翅膀》《金色的鱼钩》那样进行直接的象征,而是话到嘴边,引而不发,留有余地,让读者用心领悟。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白杨和边疆建设者二者之间的内在类比关系上,这是全文的一个难点,但也是关键。要突破这一难点,就必须完成对两个问题的深入钻研:白杨的特点和边疆建设者的劳动、生活。以上这些内容理解了,学好这篇课文是没有问题的。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课前准备:

  白杨、戈壁滩的图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板书课题后,简单介绍白杨这种植物的外形、生长条件等。

  二、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布置思考题。

  (1)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讲什么?

  (2)按照“车外”、“车内”、“车外”把课文分成三大段。

  (3)想一想,这篇课文与前边学的《太阳》《鲸》这些以物为标题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这两个教学步骤的学*目的,一是对课文内容、结构初步形成一个整体认识,二是开始区别单纯状物的文章与本课这种借物喻人的文章的区别。不过在这里,不宜区分过细,只在点明本课文虽以“物”命题,但并不是在写“物”的形状、性质、用途、功能等就可以了。

  三、学*第一段课文(第1—4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这段课文中有哪些描述值得注意?

  在这一段中值得注意的有两处描述,一是对戈壁严酷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二是对白杨高大挺拔的身姿的描写。抓住这两点描述,引导学生理解

  ①戈壁的恶劣环境与白杨的秀丽身姿形成鲜明对照;

  ②就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着这样美丽的树木,初步体会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板书;高大挺秀)这两点的理解关系着对全文的理解。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表现并体会大戈壁的“四无一黄”(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天地没有界限;到处一片黄)的恶劣环境。

  四、学*第二段课文(第5—17自然段)。

  (1)默读课文,按照不同的内容把本段分成三层意思。

  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教师首先从学生的争论中,提炼出“高”“直”这一点白杨树的外形特征,然后用精讲分析的方法,一句一句地理解爸爸的话,概括出白杨树的品格特征。到此,“树”可以说讲完讲精了。

  本段可分成的三层意思是:①孩子们的争论(第5—13自然段);②父亲的介绍(第14自然段);③孩子们的理解(第15—17自然段)。

  (2)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一层,要读出孩子们争论的劲头。思考:在孩子们的这一段争论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了解了白杨树的哪些特征?

  在第一层中,孩子们的争论虽然是天真幼稚,但也说出了白杨树“高”“直”的特点。不过也说明孩子们只看到白杨树的外在特征,并没有形成深层的认识。

  (3)默读第二层,这个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思考

  ①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②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讲了几句话,讲出了哪些特点?

  这一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是爸爸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爸爸一共讲了三句话,各讲了一个特点:①白杨树直而高大;②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生长(板书:因需要而扎根);③不管遇到什么艰苦困难都不屈服(板书:遇困难更不屈)。

  这一段,爸爸的介绍,已经解及了白杨树的内部特征(白杨树的品格),显然已经揭示了课文的深层内容。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要读出白杨树的性格。

  (5)默读第三层,重点理解第16、17自然段。思考:孩子们怎样理解爸爸的讲话?

  在这一层中,作者把孩子们的理解分别写在两个自然段中是一个精心的安排。第16自然段写了孩子们对“人”的了解(爸爸、妈妈建设边疆的情况);第17自然段写了对“树”的理解。在理解了这两个自然段的基础上,结合第15自然段提问:孩子们为什么没有能够理解爸爸的讲话?

  引导学生用“先分后合”的方法,两次学*课文的第16、17自然段,使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树”与“人”的类比关系,也就是理解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孩子们未能理解爸爸讲话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把“人”和“树”分别单独地去理解,没有把它们联系起来考虑。

  (6)再次让学生默读第16、17自然段,要他们把这两段互相对照,联系起来理解。

  这样理解的结果: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边疆的建设者,就像生长在边疆戈壁上的白杨,这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在这儿安家了;他们不怕困难,就像白杨树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现在他们又带自己的孩子来作第二代边疆人。

  (7)教师讲述:“作者在这里没有把‘人’和‘白杨’的关系明明白白地讲出来,弄得孩子们也不好理解。我这里改写了一段,用它代替课文的第15、16、17三个自然段,大家听一听这样写是不是更明白一点。”(读教师改写的一段文章)

  这段文章是:“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也能很好地理解:爸爸说白杨树能够在最需要它的地方扎根生长,是告诉孩子们老一辈人服从祖国的需要,离开家乡内地,来到戈壁建设边疆;爸爸说白杨树不向艰苦、困难屈服,是在讲这些边疆建设者也像白杨一样,克服重重困难,不向任何困难低头;他们永远像白杨一样,不屈地挺立在荒凉的大戈壁上,永远那么正直、那么高大。”

  教师读了自己改写的文章,意在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之后,再认识、体会文章的表现方法,并再一次让学生明确地理解“爸爸的表白”,也就是把文章中心思想用“改写”这种方式,直接明了地揭示了一下。

  读后提问:这样写不是更明白一些吗?启发学生认识到,这样写虽然使人一读就明白,但剥夺了读者的思考,使文章太显、太露、没了味道,而作者那种写法既能发人深思,又符合兄妹俩的年龄特征,符合他们的思维方法和理解水*。

  五、学*第三段课文(第18自然段)。

  指名朗读,提问:爸爸为什么望着小白杨忽而沉思,忽而微笑?使学生理解到,这里的小白杨象征着边疆人的后一代,象征着爸爸的两个孩子。他们也来到边疆戈壁,继承父辈的事业。(板书:小树成长)爸爸想到这里(沉思),由衷地笑了。

  六、总结课文。

  教师结合板书讲述:白杨是边疆的树(板书:边疆树),爸爸他们是边疆的建设者(板书:边疆人)。这篇课文作者借写边疆的白杨树,来暗喻边疆的人。而白杨树的品格,就是边疆人的精神(板书:借物喻人)。

  总评

  《白杨》一课教例的主要着眼点是用多种方法使学生理解“树”与“人”的关系,这一点从讲课一开始到授课结束,教师始终在一步一步地努力完成。

  本教例中,教师对不同的段落、不同的认知对象采取了不同的认识方法

  第一大段教师要求学生在听读中自己发现值得注意的描述(荒凉的戈壁与秀美的白杨),以及这两种描述的强烈反差,并从这种反差中悟出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大段,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全段的结构(实际上是对段的整体认识)。这是对篇幅较大的段落行之有效而条理分明的认识方法。接着又用“逐句分析”的方法认识文章中心关键所在部分,运用“各个突破”和“联系思考”的方法两次认识“树”与“人”的关系,就此突破了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最后又用“对比”的方法回照以树喻人的写作手法。

  第三大段,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轻描谈写”地点破了小白杨树的喻义。

  可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的认识对象,或轻或重、或浓或淡、或详或略、或明或暗地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既引导学生完成了认识任务,又给他们示范了各种认识方法;既重视了认识结果,又重视了认识的过程,显示了不拘一格的教学机智。


《白杨》教案10篇(扩展3)

——《白杨》教案12篇

  案例背景:

  《白杨》被安排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北京版普通)教材中,本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其中,我把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感情作为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对下一代的希望作为教学难点。本课文典型的特点就是借物喻人,以神态描写为主线,结构全,在课文中几次出现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为了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让学生扎住不同人物对白杨树的特点的理解,从而发现几个人对白杨树认识的不同,进一步了解“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与此同时,让学生划出爸爸神态的变化,重点体会两个“沉思”,从而突破难点。

  课程片段:

  生:齐读下列词语

  戈壁、抚摸、介绍、表白、叙说、昏黄一体、高大挺秀、

  师:高大挺秀什么意思?

  生:高又大。

  生:应该是向上的。

  师:在本课文中“高大挺秀”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生:读文中句子“每隔几秒钟,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是作者对白杨树的描写。

  师:我们能把高大挺秀换一个词语吗?

  生:高大挺拔。

  师:非常好!大家一起读一读这两个词语,体会这两个词语的不同。

  生:高大挺秀有秀气的意思,应该是说白杨树长得比较细又高。

  生:高大挺拔更强调向上。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不同的词语所描写的特点各有不同,那你们见过白杨树吗?白杨树留给你们怎样的印象?你觉得这两个词语那个更贴切,或者用别的词语来形容。

  生:……

  师:同学们,这是白杨树留给你们的印象。那文中的主人公分别对白杨树有怎样的印象呢?请你拿笔用“——”划出白杨树的特点。

  生:(默读课文,动笔划。)

  汇报:作者: 高大挺秀

  儿子和小女儿: 高 大 直

  爸爸: 直、高 生命力强、适应能力强 坚强

  师:分别读一读这四个人对白杨树特点的不同理解,有什么不同?

  生:作者、儿子和女儿说的是白杨的外表,而爸爸不是。

  师:那爸爸说的是白杨的哪些方面呢?

  生:(读第十三自然段)体会爸爸说的话。

  ……

  (结合第1、15、16自然段理解爸爸的话。)

  ……

  (读第十七自然段,体会“借物喻人”的说法。)

  ……

  (找到文中两次出现的“沉思”,进一步体会爸爸两次沉思的`不同,加深对文中重难点的理解。)

  分析:

  为了让学生从抓住白杨的特点来理解课文,我从两个词语的区别,引出对白杨树的特点的描写。然后从不同人的不同角度归纳白杨树的特点,包括学生对白杨树的印象,从而体会爸爸的描述的不同,了解爸爸话语中的深刻含义,从而让孩子们体会到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这样的设计轻松的把学生带入课文情景中来,开始探索白杨树的特点,体会父亲的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

  教师板书:白杨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

  (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四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直奔情境

  1、复*有关词语:戈壁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教学要求:

  1、学*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高尚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并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会3个生字,理解“戈壁、清晰、抚摸、介绍、新疆、表白、陷入、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体会作者以物喻人的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课前预*:

  1、朗读课文。

  2、查找有关白杨的资料。

  3、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4、在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者难理解的语句的地方做记号。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新的课文:白杨(板书课题)

  2、请四位同学分部分朗读全文。(要求学生正音。)

  3、师:上节课,蔡老师已经布置同学预*过这篇课文了,谁愿意说说通过看书、看报、查阅工具书等办法,你查到了哪些有关白杨的资料?(自由发言);

  二、学*课文。

  1、师: 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啊,那么作者又是运用什么生动的语言文字来描绘白杨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把它找出来,划一划、读一读。

  2、交流。

  (1)生:大戈壁滩上的白杨用词语“高大挺秀”。

  (课件出示句子)“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行白杨树,每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

  师:谁能说说“高大挺秀”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挺”:直;“秀”:美、清秀、秀丽,形容白杨又高、又直、又秀丽。

  (简笔画:白杨)

  师:你理解得很好,能把这句话读读吗?(指导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2)生: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就这么高。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课件出示句子)

  师:反复读读爸爸的话,从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就这么高大”这里是说白杨树姿态很美,一向是高大、笔直的。(板书:树干挺直)

  生:“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告诉我们,无论把白杨树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出示课件:(口头填空)

  戈壁需要它挡沙时,它很快就在( )生根、发芽、成长;

  堤岸需要它护堤时,它很快就在( )生根、发芽、成长;

  荒山需要它绿化时,它很快就在( )生根、发芽、成长;

  师:书上有没有这么写?再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它是用哪组关联词语

  表示的?(生:哪儿……哪儿……)

  (课件点出:哪儿……哪儿……)

  这是说白杨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

  (板书:适应性强)

  师:老师剪辑了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欣赏。(观看录像:戈壁滩上的白杨)

  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能说说吗?(生自由发言)

  师:(引读):这就是说:

  遇到风沙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雨雪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干旱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洪水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无论环境怎样恶劣,白杨——还是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板书:性格坚强)

  这句话写得好吗?为什么?

  生:这句话用上了“不管……不管……总是……”这组关联词语。

  (课件点出:不管……不管……总是……)

  师:是啊,白杨不但形象美,内在也很美,同学们,你们能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这段话吗?(指名一、两名同学读)

  师:爸爸的神态庄重严肃,话语意味深长,让我们再次感受白杨高尚的品格。请同学们试着背背爸爸说的这三句话。(指导学生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3、 师: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在乡间,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对此,人们不以为奇。然而,在满目荒凉而单调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却令人惊叹不已。现在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看看戈壁滩景色吧。

  观看录像:茫茫大戈壁

  师:你对大戈壁有什么了解?可以说说吗?

  课文是怎么描写大戈壁的?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课件出示句子:“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师:能抓关键词语来理解吗?(要求学生自由读,再画出描写戈壁的词语)

  生:我画了这句话:“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这说写出了大戈壁很荒凉。

  生: 这里写大戈壁用了“并不那么清晰”,这就是说大戈壁模糊、不清晰。

  生:我画了“浑黄一体”这个词,这里是说大戈壁一片风沙,天和地的界线不清晰,看上去都是黄色。

  生:我画的是“茫茫”,它是一望无际的意思。这里是说大戈壁面积大。

  师:课文中大戈壁用一段话,谁能用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大戈壁什么样?

  生:“荒无人烟”、“一望无垠”、“空旷单调”、“风沙漫天”

  4、 师:作者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要写这荒凉的戈壁?

  生:多少荒凉的景象呀!就在这时,出现了一行高大的白杨,看着这浑黄世界中的新绿,给人们带来了欣喜,给沙漠带来了生机。

  生:这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

  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来烘托白杨树的高大的形象。

  师:面对种种艰难挫折,白杨如此坚强不屈,此刻,在“爸爸”和我们心中,白杨还只是戈壁滩的一株树吗?

  生:不,它们更像大戈壁的“卫士”,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三、口语交际:

  师(小结): 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心甘情愿地在哪儿扎了根。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看,戈壁滩有了它,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观看录像:戈壁滩的环境改善)

  看了这段录像,你的心情怎样,能把它写在脸上吗?(生高兴地笑笑)

  白杨上擎青天,下踩戈壁,它总是那么坚强。此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白杨说,现在请以“白杨,我为你 ”为题,说说你心中最想说的话。

  (生各抒已见)

  四、作业: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白杨有三个特点:1树干挺直;2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3性格坚强。

  生:我知道在满目荒凉而单调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秀的白杨树,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生:在荒凉的大戈壁,出现了一行高大的白杨。看着这浑黄世界中的新绿,给人们带来了欣喜,给沙漠带来了生机。

  二、学*课文。

  1、师:同学们了解得真多啊。相信这节课,同学们一定获得更多的知识。

  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想通过这节课的学*弄明白哪些问题?

  (学生质疑)

  2、师:咱班的同学特爱动脑筋,敢于提问题,蔡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解决这些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中交流。

  3、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不知同学们在讨论中,都弄明白了哪些问题?

  (1)生:“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课件出示句子)

  师: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们知道吗?(生:不知道)那孩子知道什么?

  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待会儿,我们来听听看,孩子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知道从小是跟着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是跟着奶奶长大的。

  生: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这回要接自己到新疆去读书,不再跟着奶奶在内地住了。

  生:他们可能知道新疆离奶奶家很远,因为在戈壁滩上坐了几天火车了。

  生:孩子们坐在火车上看到火车两旁的景色与内地不一样,知道疆离内地很远了。

  师:同学们都推想得很好,课文里是怎样写的?

  课件出示句子: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

  生: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

  生: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远?

  师:那么你们知道吗?你们能回答吗?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

  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是想孩子们长大了也建设新疆。

  师:现在你们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吗?

  生(齐):知道了-----是建设边疆,扎根边疆。(板书)

  师:爸爸的心愿正好道出了边疆建设者的一句豪言状语:“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

  (3)课件出示句子:“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忽然,它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A生:“爸爸在沉思什么?”

  师:“呜……呜……呜……”,鸣笛声不断长鸣;“隆……隆……隆……”,火车依然在行驶。但这一切,并没有打断爸爸的思路,此时,爸爸脑海里正在想什么呢?同学们能想像一下吗?

  (观看录像:正在行驶的火车窗外不时闪过一行行白杨)

  生答:爸爸可能是由树想到了人,想到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想到自己一样的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的子女,自己的下一代就要在边疆落户,也参加边疆建设。

  师:读着这段话,同学们心里是否还有疑问?

  B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一丝微笑?

  生答:爸爸的嘴角浮起一丝微笑,是因为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扎根边疆,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他为此感到欣慰。

  C生:“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什么?(暗指爸爸);

  “几棵小树”指什么?(暗指孩子);“风沙”指什么?(暗指各种困难。)

  师:读这段话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朗读呢?你能试试吗?

  (指导学生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渗透读写例话)。

  师:请同学们找找爸爸望着白杨树时,与“想”有关神情的词。

  生:出神、沉思。(课件出示)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他在想什么?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好好读一读课文,体会体会。等会儿我们来交流交流。

  (课件出示以上问题)

  生:望着窗外的挺拔的白杨出神,爸爸由树想到了人,想到自己年轻时也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想到无数的扎根边疆的边疆建设者。

  (课件出示:思过去、思自己)

  生:看到几棵小白杨正在成长,爸爸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将来也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新一代边疆建设者正在成长。(课件出示:思未来、思子女)

  师:课文表面上是在赞扬白杨,其实——(生:)也在赞扬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

  师:对,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刚才,我们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中的语句,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借谈白杨,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今后,我们若在阅读时注意从内容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深一步,收效也会更大一些。

  四、谈感想。

  师:我们已经学完了整篇课文,相信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感想。现在,就请大家自由来谈谈吧。谁先来?(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白杨》教案10篇(扩展4)

——《白杨》教案6篇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目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就是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又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多积累,引导学生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学生对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了解甚微,所以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个难点。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分析,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抓住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小组交流、观看录像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爸爸的话,从中了解到爸爸介绍白杨的三个特点。

  3、技术准备:

  本教学活动策划是以文本资源(教材)为主,同时积极利用课外资料和电教多媒体*台进行有机地整合,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⑴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戈壁环境的恶劣,来进一步感悟白杨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戈壁滩上还生长的高大挺秀,说明白杨的适应性和生命力极强。

  ⑵ 充分利用课外资料,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过去,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从而更好的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决心。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的研究说明:

  ⑴ 在讲课之前,请学生了解爸爸、妈妈是怎样工作的。

  ⑵ 通过收听广播、看报、上网等途径查阅有关新疆和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⑶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兴趣,以便有效的帮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过程设计】

  这是一篇借物写人的文章,作者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是写人,是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作者先简笔勾画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借爸爸之口赞扬白杨坚强不屈、生命力强盛的内在品格,最后写小白杨迎着风沙茁壮成长。这是文章的一条明线。然后写爸爸,先写爸爸看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再写爸爸严肃地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最后写爸爸由陷入深思到突然露出微笑,这是人物神情变化的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如何处理呢?怎样才能不顾此失彼呢?我选择了前半部分重点抓明线,突出白杨的形象;后半部分重点抓暗线,突出边疆创业者的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⑵ 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⑴ 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引疑推导法;情感体验法。

  ⑵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悟爸爸的言行和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热情歌颂建设者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不仅表现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培育下一代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上。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的三个特点,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爸爸两次陷入沉思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一辆开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同学们,你们见过戈壁吗?让我们亲眼目睹戈壁滩的景象。

  (出示录像)

  2、提问:

  你有什么感受?(荒凉,没有生机)你来读一读书上描写戈壁的段落。

  指名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二、品读课文

  1、师:戈壁滩上的卫士指的是什么?(白杨树)白杨树有什么特点?默读课文,用概括性的词语写在书上。

  (高大挺秀、易种植、适应性强。)

  投影出示爸爸说的话,学生看投影读出白杨树的特点。

  你都知道哪有白杨树?读出适应性强的特点。

  指名读。

  2、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下是怎样生存的?(看白杨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一段录像)这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品格。)

  3、齐读这段话,师:这段话是谁说的?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

  4、师:爸爸是在介绍白杨树,也是在表白自己,这是孩子们所不能理解的,孩子们知道什么?找有关的句子读读。(投影出示)

  ⑴ 讨论: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⑵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只有爸爸……还有……)

  ⑶ 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上学?

  ⑷ 他们知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地方?

  ⑸ 你对新疆了解多少?

  师小结:新疆是个干旱少雨、沙漠面积较大的地方,为了改变新疆的面貌,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扎根新疆,开发新疆,建设新疆。

  5、爸爸在表白什么呢?

  (自己也像白杨一样,扎根新疆,建设新疆,想让孩子做建设新疆的小白杨,自己做大白杨 。)

  师小结:作者在赞美白杨,更在赞美像白杨一样的建设者。

  6、师:是的,在千千万万个像爸爸、妈妈这样的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把茫茫的大戈壁变成了一片片的绿洲。

  (投影)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让学生小组交流,想一想孩子们不知道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7、配乐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投影配乐)

  师: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爸爸又陷入沉思,课文中两次写爸爸陷入沉思,联系上下文想象爸爸这两次陷入沉思在想什么?

  (一次:想自己,想过去;二次:想过去,想未来。)

  师:突然他们的嘴角浮出一丝微笑,为什么?这又说明什么?

  (未来新疆建设者正在成长,后继有人。)

  8、学*这篇课文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学*白杨树,学*建设者。)

  师小结:白杨树的品格也正是建设者的品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9、结合板书小结:

  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设计意图: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三、布置作业

  收听广播或者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况。

  【板书设计】

  写物:高大挺秀生命力强 小树成长

  白杨

  喻人:扎根边疆不畏艰苦后继有人

  【学*效果评价设计】

  1、学生学*效果的评价分析:

  ⑴ 学生自我评价:

  在学*过程中,我们的默读速度提高了,与此同时,概括能力也随之提高。

  ⑵ 小组内部评价:

  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讨论、交流我们了解了白杨的特点,使我们觉得白杨确实了不起,叫人敬佩。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朗读体会爸爸的心愿,使我们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⑶ 教师评价:

  在教学白杨内在品格时,我通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描述渲染、感情朗读四个步骤掀起教学高潮。结束时我让学生由边疆的白杨联想到身边的“白杨”,由大白杨联想自己这些“小白杨”,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何处讲解,何处启发,何处朗读,何处讨论,何处留下“教学空白”,都作了精心设计。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更深的感受,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了。

  ⑷ 家长评价:

  家长通过参与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发现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了。

  2、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

  ⑴ 教师自我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我力争做到启发性语言循循善诱,讲解性语言有条不紊,描述性语言绘声绘色,赞扬性语言激情昂扬,我用饱满的感情感染学生,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了“入境”、“悟神”的最佳境界。

  ⑵ 学生进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出白杨精神的可贵,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文字隽永,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要让小学生深刻理解,却有较大的难度。我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运用了“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的读思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我从课题激疑(从课题看,本文应当写些什么)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之后,便直奔重点、难点,即从过渡段切入,引疑激趣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按照“形象──特征──象征意义”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深思、释疑,逐步完成认识由表及里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抓空白处”(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引疑的办法攻破难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概括)活动,认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其次,我通过朗读训练,录音欣赏等方式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白杨形象美、内质美和建设者心灵美的感染;同时,又抓住描写“爸爸”语言、神态的词句引疑,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达到了辩证的统一。此外,我还巧妙地把“白杨”与“爸爸”、“小白杨”与“孩子们”、边疆和内地、现实和远景有机地联系起来,带领学生在“疑”的线路上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主动,达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教学分析:

  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的难点,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证明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爸爸介绍白杨的话体会白杨的特点。教学难点是理解爸爸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什么心愿。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概括中心思想,学*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充分、快乐地人人向往在一种美好的境界中去读书,逐步品味语言中的情感、感触阅读中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学生会唱的可一起随唱)然后在渲染的气氛中导入:同学们,歌曲中唱到了什么?你喜欢歌中的白杨吗?自由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白杨树?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的白杨树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着动人歌声,一同与课文中的父子三人“坐上”通往新疆的直达专列,去那里亲自感受一下白杨树的坚强与美丽。

  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胡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生:这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

  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中作者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哪个词语?

  生:高大挺秀。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这个词呢?要表达什么情感?

  生:这是作者夸赞白杨树,告诉我们那普通的白杨树不仅高大挺拔,而且清秀美丽。

  生:这个“秀”字流露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欣喜之情。本来白杨很一般,我们也常常见到,并不美丽,可在作者眼里,它是美丽的。

  生: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特别是生长在祖国大西北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师:很好。作者别具匠心,一个“秀”字,不仅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美,而且突出了白杨树的品格美,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

  (板书:高大挺秀,扎根边疆)

  设计意图:

  导语设疑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运用电化教学,把学生领到大戈壁来,感受白杨生长环境的恶劣。

  二、品读词句,理解品格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

  生:崇敬。

  师: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里是说白杨树姿态很美,一向是高大、笔直的。“直”象征着人的正直。

  生:“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告诉我们,无论把白杨树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为人类造福。

  生:这是说白杨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这正是白杨的品格。

  生:作者写物,意在喻人。“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是指建设者所遇到的困难;“坚强、不软弱、不动摇”是写建设者们把一生献给了祖国边疆那种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生:白杨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曾有过分毫的屈曲,仍旧长得那么端庄、凝重,笔直地耸入高空,正象征建设者们在大西北荒漠上克服种种困难、扎根边疆的精神。

  师:爸爸的这番话含蓄深沉。请同学们带着对白杨树的热爱,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齐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从重点词句体会白杨的高尚品质,从而发展语感。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这两组关联词语用得恰当,更有力地突出了白杨的品格。请分别用上这两组关联词语,说说边疆的建设者。

  生:哪儿最艰苦,哪儿就有建设者的足迹。

  生:祖国哪儿需要,建设者们就在哪儿安家。

  生:不管困难多大,不管条件多艰苦,边疆建设者总是那么坚强,那么乐观。

  生:不管风餐露宿,还是语言不通,不管缺水少菜,还是生活*惯不同,边疆建设者总是不软弱,不动摇,毅然扎根那里,开花结果。

  (板书:适应性强,建设边疆)

  设计意图:

  意在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其写作水*。

  三、读文段,体会感情

  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师: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生: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

  师: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生: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引读17小节。)

  师: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老师读18小节。

  读后讨论:

  (1)爸爸在沉思什么?

  (2)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生:在沉思如何把白杨树的精神传下去,使孩子们也成为戈壁上的白杨树。

  生: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联想到孩子们在爸爸的教育、关爱下,会像小树一样,在艰苦的边疆经受锻炼,成长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实现他的愿望,所以父亲笑了。

  (齐读,体会内含感情。)

  四、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师: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生:不是。是借白杨来赞美爸爸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生:赞扬千千万万边疆建设者。

  总结启发想象:

  是呀,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新疆有许多的“白杨树”,我们这里也有“白杨树”,谁呀?

  生:老师,辛勤的园丁。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师:除了老师像白杨,我们这里还有谁是“白杨”呢?你们知道是谁呀?

  生:我们,我们就是小白杨。

  师: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在“大白杨”的关怀教育下一定会长成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哪儿扎根。

  教学反思:

  本文以白杨比喻爸爸,教学中让学让学生懂得其用意所在,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知道围绕中心选材的重要性。

  1.我以生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最根本的落脚点。《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2.我更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完第二环节,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3.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新疆建设者的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2、欣赏、学唱歌曲《小白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感

  1、出示课件,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2、音乐《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3、师:亲爱的同学们,在我国的西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一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今天我们就和现代作家袁鹰一起来欣赏戈壁滩上的白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配乐朗读《白杨》(学生带着情感听,将生字新词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画记号)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

  ①新词: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

  区别“分辩”与“分辨” 。齐读课文中的注释

  ②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3、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带着深厚的感情听了课文配乐朗读,并学会了生字新词,能谈谈你的印象吗?

  生1、白杨能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大戈壁上顽强的生长,它的生命力太顽强了!

  生2、无论遇到自动样的艰难险阻,白杨树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3、老师,我还发现作家袁鹰表面上是在写白杨,其实他是在写人,就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课文《落花生》一样……

  生4……

  4、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从大家的.交流中我看到同学的学*是多么的专心啊!

  三、再读课文,深化认知

  1、出示课件:大戈壁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2、师: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谁能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来?

  生“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线并不那么清晰,都浑黄一体。”

  3、齐读这段话。师:在读这段话时,你读出了什么味儿?

  生1、这段话形象的写出了大戈壁环境十分恶劣。

  生2、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结合课件重点理解:浑黄一体

  4、出示课件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5、师,看着窗外不时闪过一棵高大清秀的白杨,兄妹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争辩。他们是在争论的?

  6、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9自然段。

  重点理解“高大挺秀”和比喻句“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四、重点品读,体会情感

  1、师:孩子们小小的争论引起了爸爸沉思,“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那么,爸爸是怎样评价白杨树的呢?

  2、重点朗读第12节爸爸对白杨的评价。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也不动摇。”

  ①指名朗读;②教师范读;③全班齐读。

  3、师:从爸爸的这段话中,你们又体会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生1、我看出白杨树的高大挺秀,“它从来就这么直”。

  生2、白杨树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生3、白杨树生长的范围很广,“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4、老师,我想爸爸的这段话表面上似乎是在写白杨,实际上他是在告诫孩子们要做像白杨那样的人。

  4、师:同学说的都不错,特别是刚才的这位同学体会真是太深刻了。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3节: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①指导学生理解这一设问句。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那段话。

  ……

  五、激情阅读,升华情感

  1、指导朗读:

  【男女生轮读】

  片断一:“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片断二:“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2、教师激情简介“新疆建设兵团”。……

  3、指导学生感悟

  “许许多多的白杨树”,那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4、师:爸爸“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你们明白了爸爸要表白的是什么心迹?

  生1:看到白杨树,爸爸更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2:爸爸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老一辈的建设者一样,将来为建设祖国的边疆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3:孩子的爸爸可以是在呼吁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5、师:课文中写道,“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你能说说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你又从中懂得了什么?

  生1:做人,就应该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2:做人,就应该不怕困难,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要“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3:做人,就应该不计名利,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

  6、欣赏品味

  1、出示重点句:

  “突然,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品味:“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爸爸的嘴上为什么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现在呢,孩子们又多了些知识。”“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

  ②理解:“高大的白杨树”和“几棵小树”分别比喻什么?

  ③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师: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错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像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这句话反映了老一辈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指导情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2、情感朗读、背诵爸爸赞扬白杨的那段话。

  3、音乐《小白杨》。

  附:板书设计

  借物———————————————→喻人

  ↓ ↓

  高大挺秀(大戈壁 卫士) 扎根边疆

  5、白杨 生命力强(哪儿……哪儿) 爸爸 建设边疆

  (袁鹰) 强不屈(不软弱,也不动摇) 无私奉献 ↑ ↑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孩子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题。

  学*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两课时。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1。揭示课题。

  (板书:白杨)

  2。导语。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 (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4。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

  (3)讲:学生互相交流学*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 (清晰—模糊),近义词 (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5。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抓思路)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 (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第三段 (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6。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 软弱 动摇

  (2)根据课后*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讲读第一段] (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2。默读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划出主要词句)

  3。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1)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2)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读后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3)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三段]

  1。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

  3。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附:板书设计

  [说明: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的指导思想是,必须让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实践,使其在认真读书中理解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其既学*语言,又受到教育,同时掌握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为此,我采取了“解词析句”、“朗读感受”、“小结描述”三点做法,把读、讲、议、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解词析句,深入理解

  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讲解,通过解词析句,帮助学生领会内容,体会感情,使之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教学时,我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精讲、细读,使学生由“语感”进入“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悉心研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白杨》这一课是以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的。因此,教学时,指导学生学*作者怎样生动形象地写物,是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恰如其分地喻人,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借物喻人的深刻蕴含,在讲读课文时,我采用“解词析句”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词。抓住课文中“茫茫、清晰、浑黄一体、挺秀、表白”等一些最能表现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进行讲解。在指导学生解词时,不但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的本身意义,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和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高大挺秀”这个词语时,首先指导学生利用*时积累的知识说说描写参天大树时,一般常用什么词语?书中用了哪个词?接着,指导学生理解“挺秀”的“秀”字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而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最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秀”字,饱含着作者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样层层深入地讲解词语,不仅训练了学生辨析词义和准确用词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析句。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以及文章的最后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是一种比拟的说法。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说比较生疏,也不易掌握。讲读时,我便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句子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卫士指什么?”学生脱口而出:“指的是白杨树。”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考虑:作者为什么不说“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这样,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二、朗读感受,印证理解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讲读教学的全过程。教一篇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左一个讲解,右一个分析,那样就容易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还占用了学生读的时间。学生没有阅读实践,阅读能力是得不到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如果熟读深思,学生就会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触到作者跳动的脉搏。

  《白杨》这篇课文,作者通过白杨赞美了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讲读课文时,首先要使学生深入领会白杨的高尚品格,然后把白杨的品格和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地讲,就是把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和“爸爸”扎根边疆联系起来,把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和孩子们一定会在边疆茁壮成长联系起来。为了使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带读、引读和学生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等形式,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从而表达对建设者的敬佩之意。

  课文的第二段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的特点,内涵较深,情感丰富。孩子与“父亲”对白杨的认识理解是不同的,情感也不同,哥哥赞美它“高”,妹妹则称颂它“直”,这只是孩子们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直,这么大”,父亲的话回答了孩子们潜在的疑问,讲了白杨的特点,其中含义很深,是让孩子们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杨的品格。学*这一段,首先,我让学生各自轻声读全段,思考:旅客们是怎样议论白杨的。这是从整体上体会人物的情感。接着,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部分,要求学生体会孩子们的欣喜,父亲的深沉。又通过指名读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默读点出重点词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最后,我带读“父亲”的话,借以连通学生理解的思路,以形成完整的思绪。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情绪上受到感染,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讲前读,讲中读,讲后读,学生的理解会在充分的阅读中加深感受,得到印证。

  三、小结描述,升华理解

  教学中,教师应当用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让学生学*书本上的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升华理解。


《白杨》教案10篇(扩展5)

——《白杨》的教案设计实用五篇

  【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

  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2、二读:

  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波浪线标出。

  ⑴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⑵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3、三读:

  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⑴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课文

  1、学*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⑴默读1~4小节:

  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⑵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⑶学*文章的5~11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①提出读书要求:

  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②学生分角色朗读。

  ⑷学*文章第12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

  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课件: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提出读书要求:

  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②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A、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B、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A、启发学生:

  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B、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C、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

  风沙刮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雪打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干旱,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洪水,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有感情朗读第13小节。

  ⑸学*第14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

  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出示课件: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①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②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④小结:

  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2、学*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出示课件: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⑴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⑵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

  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①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②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⑶学生交流讨论。

  ⑷理解爸爸的心:

  ①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②指思想、感情等。

  ②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

  心情、心思、心愿

  ③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④老师小结: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老师启发:

  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2、布置小练笔作业:

  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3、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能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读《白杨》有感

  我爱读《白杨》,我崇敬白杨!

  在天气恶劣的戈壁滩上,时而太阳炙烤,大地冒烟,令人饥渴难忍;时而昏天黑地、狂风呼啸、飞沙走石,令人睁不开眼;时而寒风刺骨,大雪纷飞,让人无处藏身;时而大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过来,让人措手不及……

  尽管天气变化无常,高大挺秀的士兵──白杨却始终坚强不屈!骄阳似火,它撑开一把绿色大伞,遮挡烈日;沙尘漫天,它把根扎得更深、更牢固、毫不动摇;风雪交加,其它生灵都低下头,萎缩了,可它仍纹丝不动,站得笔直;洪水滚滚,它并没有被淹没,傲然挺立,时刻守护着这片土地。

  这就是非同寻常的白杨!自从读了《白杨》这篇课文,它那高大挺秀的身影和坚强不屈的品格便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坎里,我的心灵不禁被它那种坚韧不拔的品格征服了。

  其实,我们在学*或者生活中也要有这种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品格。就拿我弹钢琴这件事儿来说吧,我每一天都必须弹琴一个小时,那种腰酸背痛的感觉是相当难受!可是妈妈对我要求很严格,左一声“不能歇,接着练”,右一句“不准停,继续弹”,弹得我可怜的瘦弱的小手指“鼻青脸肿”了,弹得我“狭窄的”胸腔里憋足了火气,于是,我常常摔椅子敲桌子,以示**。有的时候,妈妈出门去了,我便肆无忌惮起来:一会儿尝尝美味的零食饮料,一会儿看看精彩的电视节目,一会儿玩玩刺激的电脑游戏,把弹琴这件事儿抛到九霄云外去,所以弹了三年的琴,我仍然“一事无成”。

  现在,我明白了:虽然弹琴有点苦有点累,但是“宝剑锋从磨砺出,‘白杨直自苦寒来’”,我遇到这么点苦和累怎么能退缩?怎么能不勇往直前?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练琴,把钢琴弹得更好!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杆儿壮,守望着北疆……”每当听到这段熟悉、优美的旋律时,白杨那高大挺秀的身影和坚韧不拔的品格又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评语】

  这篇读后感,有读有感,读感结合,不是对原文一味地叙述,也不是读和感简单相加,而是从原文中提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加以表述,开篇就点题,接下来写的自然连贯,是一篇读感交融,又有自己深切体会的好作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型】

  典型精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检查预*,学生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出示导学提纲帮助学生小组学*。

  2、学生根据提纲,读、思、议,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的分析、体会,了解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你们见过白杨树吗?

  2、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新的课文《白杨》。

  二、检查预*

  1、检查生字词:

  ⑴ 认读生字词:

  伞、晰、抚、疆,并组词。

  ⑵ 巩固练*:

  晰( ) 介( ) 疆( )

  析( ) 价( ) 僵( )

  ⑶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清晰:清楚。

  界限:指天和地交界的地方。

  高大挺秀:形容白杨树又高,又直,又秀丽。

  沉思:深入地思考。

  2、回顾本单元的学*目标: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不懂的与大家讨论,各抒己见。

  三、自由读课文,学生作好批注,大胆地质疑

  四、教师归纳问题,出示导学提纲,小组合作学*

  1、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画出相关的语句,认真体会。

  2、白杨树有哪些特点,请用———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3、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并和小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及体会。

  五、反馈,感悟

  1、体会新疆的恶劣环境:

  ⑴ 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找出具体的语句。

  ⑵ 指名回答,有感情地朗读: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⑶ 大戈壁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大:茫茫。

  环境恶劣:没有……没有……也没有……“到处”“浑黄一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画、板书。

  ⑷ 抓关键词语,指导朗读,体会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恶劣。

  2、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⑴ 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让学生自由地抒发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间互相学*,注意倾听他人的回答并适时做好点评。)

  要点把握:

  ① 高大挺秀: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躺影。”“你看那树多高!”“你看它多直!”

  ② 茂盛、大: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③ 生命力顽强:

  “哪儿需要它,它就去哪儿。”“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树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A、抓关键词语体会它的顽强的生命力,如:

  不管……还是……不管……还是……总是……那么……那么……不……也不……

  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引读:是啊,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生读:“白杨树从来……也不动摇。”

  ⑵ 分角色朗读: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到“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六、小结,布置作业

  1、老师总结:

  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足可见它的生命力顽强,而且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是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作者的写作方法:

  ⑴ 写白杨树前具体写了白杨树生活的环境,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⑵ 写白杨树的特点时,作者采用的不是直接描写的方法,都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 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象征的艺术手法。

  预*要求:

  1, 阅读预*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 完成预*三,1,3

  1, 给下列字注音:

  错综毡子外壳昔主宰垠砥恹逸晕圈倔强虬枝婆娑楠木颀

  2, 解释下列词语:(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

  视野黄绿错综妙手偶得锤炼主宰垠坦荡如砥倦怠潜滋暗长恹恹旁逸斜出参天婆娑伟岸纵横决荡秀颀

  教时安排:

  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白杨礼赞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