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宣言》教案6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09-28 00:00:00 教案

《创造宣言》教案1

  1.学*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新课导入

  有部分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如何重树自信,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崇拜(chóng) 倘若(tǎng) 监牢(jiān)

  懒惰(duò) 遁词(dùn) 鲁钝(dùn)

  懦夫(nuò) 豢养(huàn) 樵夫(qiáo)

  灌溉(gài) 自暴自弃(bào)

  (2)解释下面的词语。

  鲁钝:愚笨,不敏锐。

  豢养:喂养。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走投无路: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2.作者链接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教育的改造,探索*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快速自读课文,把握关键信息:

  (1)看完整篇文章后,你发现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运用了大量例子,引用了很多经典的句子。

  (2)文中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交流点拨】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等领域。

  2.文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请指出这五种错误观点,并说说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进行反驳。

  【交流点拨】①环境太*凡:八大山人白纸上的挥毫,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②生活太单调:文天祥狱中书写《正气歌》,雷塞布沙漠中开凿运河;③年纪太小: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④太无能:不识字的慧能是禅宗南宗创始人,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之哥伦布发现了美洲。

  (二)品味语言

  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交流点拨】1.排比

  (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3)“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2.比喻

  (1)“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三)写法分析

  1.本文有破有立,既摆出了对方的错误观点,又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主张。试加以分析。

  【交流点拨】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凡,生活太单调,因而不能创造”的两个借口,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凡上造出不*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的主张。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陷入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原因,明确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2.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交流点拨】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交流】教育的最大成功: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①要敢于创造;②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标;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造;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

《创造宣言》教案2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创造”的积极性。)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教育家陶行知,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他的一篇文章——《创造宣言》。

  二、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著名教育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教育的改造,探索*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教育”,即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主要著作有《*教育改造》《*大众教育问题》等。

  三、研读课文

  1.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材料,这些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明确: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绘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作者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3.试划分文章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4):提出“美术家在进行创造,教育家同样也在进行着创造”的观点。

  第二部分(5~11):作者驳斥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6):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并呼吁我们应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

  4.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明确: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5.“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样理解?

  明确:“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这句话是说,如果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而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6.第二部分批驳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①环境太*凡了,不能创造;②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③年纪大小,不能创造;④太无能了,不能创造;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得出的结论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7.简要复述东山樵夫的故事。(快速阅读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复述)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了谁?

  明确:东山樵夫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旨在提高学生协作交流的能力,并在交流讨论中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造精神。)

  8.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明确: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句子: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四、课文小结

  陶行知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懒惰者、*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陶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五、拓展阅读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诗:“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到了唐代,竹诗竹画大为兴盛。萧悦工画竹,有雅趣,白居易曾为之题《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写竹子的诗,名篇佳句颇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韩翃的《秋斋》“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等,都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声音和动态。

  宋代涌现出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到清代,我国特有的画竹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风格也更加多样化。扬州八怪异军突起,为竹画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八怪之一的金冬心格调清新,淳朴而拙厚。郑板桥更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数以百计,丰富多彩,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融进了对竹子的生动描绘之中。

  竹子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如此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当代画家李苦禅所写“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道出了*竹文化的精髓。

  1.简要概括出第二段的内容。

  2.我国竹画从整体上看(不是指某个画家)有哪些主要特点?根据这段文字简要答出四点。

  [答案]

  1.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风格独特,技法高超。

  2.①是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②象征中华民族的品格;③有自己独特的技法;④竹诗竹画相配。

  六、课下思考

  我们怎样才能进行创造性的学*。

  七、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创造思维、创造精神的资料,开阔眼界,扩大信息量。

  【板书设计】

  创造宣言教育塑造活的雕塑驳斥五种错误观点环境太*凡生活太单调年纪太小太无能陷入绝境发出创造宣言创造促进成就

《创造宣言》教案3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创造”的积极性。)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教育家陶行知,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他的一篇文章——《创造宣言》。

  二、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著名教育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教育的改造,探索*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教育”,即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主要著作有《*教育改造》《*大众教育问题》等。

  三、研读课文

  1.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材料,这些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明确: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绘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作者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3.试划分文章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4):提出“美术家在进行创造,教育家同样也在进行着创造”的观点。

  第二部分(5~11):作者驳斥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6):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并呼吁我们应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

  4.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明确: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5.“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样理解?

  明确:“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这句话是说,如果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而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6.第二部分批驳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①环境太*凡了,不能创造;②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③年纪大小,不能创造;④太无能了,不能创造;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得出的结论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7.简要复述东山樵夫的故事。(快速阅读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复述)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了谁?

  明确:东山樵夫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旨在提高学生协作交流的能力,并在交流讨论中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造精神。)

  8.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明确: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句子: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四、课文小结

  陶行知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懒惰者、*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陶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五、拓展阅读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诗:“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到了唐代,竹诗竹画大为兴盛。萧悦工画竹,有雅趣,白居易曾为之题《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写竹子的诗,名篇佳句颇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韩翃的《秋斋》“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等,都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声音和动态。

  宋代涌现出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到清代,我国特有的画竹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风格也更加多样化。扬州八怪异军突起,为竹画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八怪之一的金冬心格调清新,淳朴而拙厚。郑板桥更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数以百计,丰富多彩,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融进了对竹子的生动描绘之中。

  竹子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如此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当代画家李苦禅所写“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道出了*竹文化的精髓。

  1.简要概括出第二段的内容。

  2.我国竹画从整体上看(不是指某个画家)有哪些主要特点?根据这段文字简要答出四点。

  [答案]

  1.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风格独特,技法高超。

  2.①是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②象征中华民族的品格;③有自己独特的技法;④竹诗竹画相配。

  六、课下思考

  我们怎样才能进行创造性的学*。

  七、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创造思维、创造精神的资料,开阔眼界,扩大信息量。

  【板书设计】

  创造宣言教育塑造活的雕塑驳斥五种错误观点环境太*凡生活太单调年纪太小太无能陷入绝境发出创造宣言创造促进成就

《创造宣言》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明确作者就“创造”提出的观点,找出文章的论证线索。如何围绕观点选择材料。

  过程与方法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鼓舞学生做富有创造之人。

  学*重点学*运用事例及道理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学*难点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学法指导自主学*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生活中,很多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也会丧失自信心。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一、助学资讯

  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现代著名教育家。毕生从事*民教育事业,提出“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的口号,并且真正做到身体力行,同贫苦学生同劳动、同甘苦。鉴于陶行知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创造性的工作业绩,*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尊称他为“万世师表”。主要著作有《*教育改造》《*大众教育问题》等。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中伤(zhòng)遁词(dùn)懦夫(nuò)豢养(huàn)灌溉(gài)

  2、理解词语。

  鲁钝:愚笨,不敏锐。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山穷水尽: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三、整体感知

  1、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4):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

  第二部分(5~11):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5):以东山樵夫为例,指出创造要从点滴做起,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

  第四部分(16):发出创造宣言,表达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

  2、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环节三

  一、朗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

  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

  这五种借口是①环境太*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即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3、文章提出了作者自己怎样的观点?

  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二、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

  1、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2.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排比

  A、“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

  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B、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产生了《尼赫鲁自传》。

  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C、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D、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E、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F、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

  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G、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2)比喻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3、语言特点:本文叙议结合,运用大量的排比,层层深入地剖析了缺乏自信的危害,鼓励我们树立自信,勇于创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鼓动性。

  文章主旨

  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展开了有力的批驳,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丝热情,一滴血汗,都应该创造,都能够创造的创造宣言。

  教学板书

  创造宣言陶行知

  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

  先驳后立:“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进一步指出:创造要从点滴做起。

  创造宣言:用“汗”“血”“热情”去创造

  拓展延伸

  读了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你对“创造”这一话题有了怎样的感悟,请你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创造”的认识。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较好地体现了本课教学重点,即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语言特色。采用了以自学为主的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快速弄清文章层次,教师稍为点拨,就厘清了文章的论证方式,最后共同研讨学*了本文的精妙语言,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创造宣言》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崇拜、伤痕、中伤”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重点)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3.领会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我们今天在座的许多同学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这篇文章吧!

  二、自主预*

  1.背景资料

  陶行知(1891-1946),*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推行*民教育。“五8226;四”运动后,从事*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的民族**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2.知识链接

  八大山人

  朱耷(1626-约1697),清初画家。南昌(今属江西)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亦写山水,意境冷寂。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态,署款八大山人。他的绘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工书法,行楷学王羲之,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安魂曲》

  安魂曲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没能完成这部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品,最终由他的学生苏斯迈尔根据他留下的手稿续完。莫扎特一生直到穷极潦倒之时,在他的音乐中也一直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的欢乐。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种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觉。

  曾参

  曾参(前505年一前463年),字于舆,生于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人)。曾参16岁拜孔子为师。由于他刻苦好学,造诣很深,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他著有《大学》,《孝经》两书,被后世视为儒家经典,尊其为“宗圣”,“述圣”。曾参传业于子思,子思传业于孟子,形成著名的“思孟学派”。

  3.检查预*

  (1)订正字音

  崇拜(chóng)伤痕(hén)中伤(zhòng)塑像(sù)遁词(dùn)哑口无言(yǎ)

  鲁钝(dùn)自暴自弃(qì)走投无路(tóu)玄奘(zàng)懦夫(nuò)屋檐(yán)

  樵夫(qiáo)豢养(huàn)陡然(dǒu)烟囱(cōng)繁殖(zhí)灌溉(guàn)

  中伤(zhòng)恶语伤人(è)调查(diào)

  中间(zhōng)恶心(ě)调整(tiáo)

  (2)词语释义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画龙点睛: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愚笨,不敏锐。

  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哑口:像哑巴一样。

  道统:是儒家传道系统的一种说法。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暴:糟蹋、损害;弃:鄙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奔。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离开。

  懦夫:软弱无所作为的人。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批驳的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作者通过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从而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励我们发掘潜能,创造美好未来。

  2.这篇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3段):由艺术家造石像谈起,引出教育家的创造不同于前两者,“所要创造的是*的活人”。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罗列出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以一连串的不可争辩的实例,一一予以反驳,从中确立起“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三部分(11—15段):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第四部分(16段):作者以排比的手法,鲜明地指出“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你是一个“活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这样的结尾富有感召力。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答案示例: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2)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答案示例: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不识字的惠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①环境*凡不能创造,②生活单调不能创造,③年纪大小不能创造,④太无能了不能创造,⑤陷入绝境不能创造。

  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这种论证方法是驳论文章的写法。

  (3)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答案示例: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4)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答案示例:他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5)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答案示例: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2.写法探究

  文章主要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请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答案示例: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就来源于学*。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厚实的基础。

  五、练*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创造宣言》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分析题目、把握文体的角度来整体感知课文。

  2.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学*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3.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PPT,朗读音频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归纳要点,掌握方法。

  2.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对比体会,感悟自信。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

  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有的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今天我们许多进入职业学校的同学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陶行知(1891—1946),*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推行*民教育。“五8226;四”运动后,从事*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的民族**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2.背景链接

  本文创作于1943年10月13日,选自《陶行知全集》第四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陶行知在文中的基本观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先生写此文,着重启发青年人,去掉在科学创造方面的妄自菲薄、无所作为的五大思想障碍:环境*凡,生活单调,年龄幼小,能力薄弱,困难当道。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樵(qiáo)夫豢(huàn)养陡(dǒu)然烟囱(cōng)繁殖(zhí)

  灌(guàn)溉崇(chóng)拜伤痕(hén)中(zhòng)伤

  走投(tóu)无路玄奘(zàng)懦(nuò)夫塑(sù)像

  遁(dùn)词鲁钝(dùn)自暴自弃(qì)哑(yǎ)口无言

  (2)重点词语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画龙点睛: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暴,糟蹋、损害。弃,鄙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奔。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离开。

  三、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新课

  二、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创造宣言”这一文题可以理解为“有关创造的宣言”,是一个偏正短语。从这一文题可以看出本文主要论说了“创造”这一话题。宣言是一种很正式的文体,是国家或政治团体用以表明自己的政治纲领和重大问题的立场。在教育家中,用宣言的形式表明自己的教育主张,无论在国内或是国外并不多见。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作者对创造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对创造教育的追求又是十分的执着的。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第1~3段):由艺术家造石像谈起,引出教育家的创造不同于前两者,“所要创造的是*的活人”。

  第二部分(第4~10段):作者罗列出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以一连串的不可争辩的实例,一一予以反驳,从中确立起“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一层(第4~7段):批驳了“*凡”“单调”不能创造的观点。

  第二层(第8~10段):批驳了“年纪太小”“太无能”“陷入绝境”不能创造的观点。

  第三部分(第11~15段):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第四部分(第16段):作者以排比的手法,鲜明地指出“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你是一个“活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三、深层领悟

  1.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2.第二部分中,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惠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3.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结束语】

  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从而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励我们发掘潜能,创造美好未来。

  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的人生篇章。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来源于学*。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厚实的基础。

  【板书设计】

  创造宣言陶行知

  引出论题否定无自信的崇拜

  肯定创造的重要性

  批驳五种错误观点环境太*凡

  生活太单调

  年纪太小太无能

  山穷水尽,陷入绝境

  主观因素

  从正面阐明观点人人是创造之人


《创造宣言》教案6篇扩展阅读


《创造宣言》教案6篇(扩展1)

——《创造宣言》教案 (菁华5篇)

《创造宣言》教案1

  1.学*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新课导入

  有部分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如何重树自信,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崇拜(chóng) 倘若(tǎng) 监牢(jiān)

  懒惰(duò) 遁词(dùn) 鲁钝(dùn)

  懦夫(nuò) 豢养(huàn) 樵夫(qiáo)

  灌溉(gài) 自暴自弃(bào)

  (2)解释下面的词语。

  鲁钝:愚笨,不敏锐。

  豢养:喂养。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走投无路: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2.作者链接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教育的改造,探索*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快速自读课文,把握关键信息:

  (1)看完整篇文章后,你发现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运用了大量例子,引用了很多经典的句子。

  (2)文中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交流点拨】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等领域。

  2.文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请指出这五种错误观点,并说说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进行反驳。

  【交流点拨】①环境太*凡:八大山人白纸上的挥毫,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②生活太单调:文天祥狱中书写《正气歌》,雷塞布沙漠中开凿运河;③年纪太小: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④太无能:不识字的慧能是禅宗南宗创始人,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之哥伦布发现了美洲。

  (二)品味语言

  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交流点拨】1.排比

  (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3)“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2.比喻

  (1)“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三)写法分析

  1.本文有破有立,既摆出了对方的错误观点,又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主张。试加以分析。

  【交流点拨】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凡,生活太单调,因而不能创造”的两个借口,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凡上造出不*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的主张。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陷入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原因,明确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2.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交流点拨】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交流】教育的最大成功: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①要敢于创造;②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标;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造;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

《创造宣言》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崇拜、伤痕、中伤”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重点)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3.领会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我们今天在座的许多同学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这篇文章吧!

  二、自主预*

  1.背景资料

  陶行知(1891-1946),*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推行*民教育。“五8226;四”运动后,从事*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的民族**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2.知识链接

  八大山人

  朱耷(1626-约1697),清初画家。南昌(今属江西)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亦写山水,意境冷寂。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态,署款八大山人。他的绘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工书法,行楷学王羲之,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安魂曲》

  安魂曲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没能完成这部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品,最终由他的学生苏斯迈尔根据他留下的手稿续完。莫扎特一生直到穷极潦倒之时,在他的音乐中也一直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的欢乐。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种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觉。

  曾参

  曾参(前505年一前463年),字于舆,生于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人)。曾参16岁拜孔子为师。由于他刻苦好学,造诣很深,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他著有《大学》,《孝经》两书,被后世视为儒家经典,尊其为“宗圣”,“述圣”。曾参传业于子思,子思传业于孟子,形成著名的“思孟学派”。

  3.检查预*

  (1)订正字音

  崇拜(chóng)伤痕(hén)中伤(zhòng)塑像(sù)遁词(dùn)哑口无言(yǎ)

  鲁钝(dùn)自暴自弃(qì)走投无路(tóu)玄奘(zàng)懦夫(nuò)屋檐(yán)

  樵夫(qiáo)豢养(huàn)陡然(dǒu)烟囱(cōng)繁殖(zhí)灌溉(guàn)

  中伤(zhòng)恶语伤人(è)调查(diào)

  中间(zhōng)恶心(ě)调整(tiáo)

  (2)词语释义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画龙点睛: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愚笨,不敏锐。

  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哑口:像哑巴一样。

  道统:是儒家传道系统的一种说法。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暴:糟蹋、损害;弃:鄙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奔。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离开。

  懦夫:软弱无所作为的人。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批驳的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作者通过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从而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励我们发掘潜能,创造美好未来。

  2.这篇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3段):由艺术家造石像谈起,引出教育家的创造不同于前两者,“所要创造的是*的活人”。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罗列出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以一连串的不可争辩的实例,一一予以反驳,从中确立起“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三部分(11—15段):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第四部分(16段):作者以排比的手法,鲜明地指出“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你是一个“活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这样的结尾富有感召力。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答案示例: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2)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答案示例: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不识字的惠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①环境*凡不能创造,②生活单调不能创造,③年纪大小不能创造,④太无能了不能创造,⑤陷入绝境不能创造。

  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这种论证方法是驳论文章的写法。

  (3)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答案示例: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4)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答案示例:他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5)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答案示例: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2.写法探究

  文章主要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请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答案示例: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就来源于学*。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厚实的基础。

  五、练*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创造宣言》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明确作者就“创造”提出的观点,找出文章的论证线索。如何围绕观点选择材料。

  过程与方法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鼓舞学生做富有创造之人。

  学*重点学*运用事例及道理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学*难点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学法指导自主学*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生活中,很多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也会丧失自信心。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一、助学资讯

  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现代著名教育家。毕生从事*民教育事业,提出“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的口号,并且真正做到身体力行,同贫苦学生同劳动、同甘苦。鉴于陶行知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创造性的工作业绩,*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尊称他为“万世师表”。主要著作有《*教育改造》《*大众教育问题》等。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中伤(zhòng)遁词(dùn)懦夫(nuò)豢养(huàn)灌溉(gài)

  2、理解词语。

  鲁钝:愚笨,不敏锐。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山穷水尽: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三、整体感知

  1、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4):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

  第二部分(5~11):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5):以东山樵夫为例,指出创造要从点滴做起,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

  第四部分(16):发出创造宣言,表达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

  2、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环节三

  一、朗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

  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

  这五种借口是①环境太*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即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3、文章提出了作者自己怎样的观点?

  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二、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

  1、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2.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排比

  A、“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

  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B、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产生了《尼赫鲁自传》。

  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C、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D、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E、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F、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

  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G、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2)比喻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3、语言特点:本文叙议结合,运用大量的排比,层层深入地剖析了缺乏自信的危害,鼓励我们树立自信,勇于创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鼓动性。

  文章主旨

  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展开了有力的批驳,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丝热情,一滴血汗,都应该创造,都能够创造的创造宣言。

  教学板书

  创造宣言陶行知

  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

  先驳后立:“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进一步指出:创造要从点滴做起。

  创造宣言:用“汗”“血”“热情”去创造

  拓展延伸

  读了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你对“创造”这一话题有了怎样的感悟,请你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创造”的认识。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较好地体现了本课教学重点,即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语言特色。采用了以自学为主的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快速弄清文章层次,教师稍为点拨,就厘清了文章的论证方式,最后共同研讨学*了本文的精妙语言,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创造宣言》教案4

  1.学*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新课导入

  有部分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如何重树自信,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崇拜(chóng) 倘若(tǎng) 监牢(jiān)

  懒惰(duò) 遁词(dùn) 鲁钝(dùn)

  懦夫(nuò) 豢养(huàn) 樵夫(qiáo)

  灌溉(gài) 自暴自弃(bào)

  (2)解释下面的词语。

  鲁钝:愚笨,不敏锐。

  豢养:喂养。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走投无路: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2.作者链接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教育的改造,探索*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快速自读课文,把握关键信息:

  (1)看完整篇文章后,你发现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运用了大量例子,引用了很多经典的句子。

  (2)文中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交流点拨】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等领域。

  2.文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请指出这五种错误观点,并说说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进行反驳。

  【交流点拨】①环境太*凡:八大山人白纸上的挥毫,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②生活太单调:文天祥狱中书写《正气歌》,雷塞布沙漠中开凿运河;③年纪太小: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④太无能:不识字的慧能是禅宗南宗创始人,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之哥伦布发现了美洲。

  (二)品味语言

  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交流点拨】1.排比

  (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3)“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2.比喻

  (1)“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三)写法分析

  1.本文有破有立,既摆出了对方的错误观点,又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主张。试加以分析。

  【交流点拨】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凡,生活太单调,因而不能创造”的两个借口,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凡上造出不*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的主张。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陷入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原因,明确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2.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交流点拨】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交流】教育的最大成功: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①要敢于创造;②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标;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造;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

《创造宣言》教案5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创造”的积极性。)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教育家陶行知,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他的一篇文章——《创造宣言》。

  二、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著名教育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教育的改造,探索*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教育”,即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主要著作有《*教育改造》《*大众教育问题》等。

  三、研读课文

  1.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材料,这些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明确: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绘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作者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3.试划分文章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4):提出“美术家在进行创造,教育家同样也在进行着创造”的观点。

  第二部分(5~11):作者驳斥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6):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并呼吁我们应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

  4.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明确: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5.“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样理解?

  明确:“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这句话是说,如果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而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6.第二部分批驳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①环境太*凡了,不能创造;②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③年纪大小,不能创造;④太无能了,不能创造;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得出的结论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7.简要复述东山樵夫的故事。(快速阅读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复述)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了谁?

  明确:东山樵夫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旨在提高学生协作交流的能力,并在交流讨论中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造精神。)

  8.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明确: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句子: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四、课文小结

  陶行知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懒惰者、*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陶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五、拓展阅读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诗:“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到了唐代,竹诗竹画大为兴盛。萧悦工画竹,有雅趣,白居易曾为之题《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写竹子的诗,名篇佳句颇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韩翃的《秋斋》“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等,都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声音和动态。

  宋代涌现出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到清代,我国特有的画竹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风格也更加多样化。扬州八怪异军突起,为竹画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八怪之一的金冬心格调清新,淳朴而拙厚。郑板桥更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数以百计,丰富多彩,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融进了对竹子的生动描绘之中。

  竹子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如此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当代画家李苦禅所写“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道出了*竹文化的精髓。

  1.简要概括出第二段的内容。

  2.我国竹画从整体上看(不是指某个画家)有哪些主要特点?根据这段文字简要答出四点。

  [答案]

  1.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风格独特,技法高超。

  2.①是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②象征中华民族的品格;③有自己独特的技法;④竹诗竹画相配。

  六、课下思考

  我们怎样才能进行创造性的学*。

  七、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创造思维、创造精神的资料,开阔眼界,扩大信息量。

  【板书设计】

  创造宣言教育塑造活的雕塑驳斥五种错误观点环境太*凡生活太单调年纪太小太无能陷入绝境发出创造宣言创造促进成就


《创造宣言》教案6篇(扩展2)

——创造性美术教案3篇

  教学名称:

  《小小美发师》

  目标:

  初步培养幼儿有意识观察的*惯,引导幼儿用不同的线条表现不同的内容。

  准备:

  已经有了基本的直线、曲线、点线的绘画经验。范画、我的自画像、彩色笔。

  过程:

  1、老师指着自己的披肩长发说:“一会儿我要去参加李老师的生日会,我的头发这么乱还没有梳好,怎么办呀?谁来帮帮我!梳什么样的发型好看呢?”(请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幼儿说的不断变换自己的头发,让幼儿选择那种发型最适合我。)

  2、出示我的自画像,按幼儿说的示范出各种线条的画法。(边画边擦,最后出示范画让幼儿观察头发有长、有短、有直、有弯,都很漂亮。)

  3、你们说的都很好看,那么多我都记不住了,快画下来让我慢慢选。请幼儿自己动手将设计的发型画在纸上,教师指导幼儿的握笔姿势。

  4、幼儿作品展示,请幼儿选择喜欢的发型,我按照发型的样子梳好头发。

  教学名称:

  《会变的泥面条》

  目标:

  在玩泥游戏中,初步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引导幼儿把搓长的泥块与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相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操作使其更加形象化,感受活动的快乐。

  准备:

  各种颜色的橡皮泥,剪刀、小豆豆、模子、牙签、火柴棍等。捏好的泥工作品。

  过程:

  1、老师:“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团彩泥,你用什么方法使你的彩泥变个样子。”

  2、提问:“你用什么方法玩的?”(请幼儿说出玩泥的各种方法。)

  3、老师:“我们一起做个游戏,搓一搓彩泥比一比谁的彩泥又细又长。”

  4、提问“你搓的像什么?”(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已知的物品)。

  5、 “看看我把你搓的长条变成了什么东西?”(请幼儿说一说看见了什么,它们是怎样做出来的?)

  6、请幼儿把搓好的长条变一变,试一试能变出多少东西。(老师指导幼儿用那些辅助材料可以完成作品。)

  7、幼儿的作品欣赏,向同拌介绍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彩泥的,彩泥变成了什么?

  教学名称:

  《蜡笔舞会》

  目标:

  初步培养幼儿敢于放笔大胆画的能力及画出较长的线,感受绘画的乐趣。

  准备:

  口琴、彩色油画棒、白纸。(已经感受过线条的变化)

  过程:

  1、故事导入:

  小蜡笔要学跳舞,快来看一看都什么颜色的小蜡笔来学*了。(红色、绿色、兰色、黄色……)

  2、小蜡笔是怎么跳舞的,你们猜一猜?(随意做动作)

  跳舞需要什么伴奏?(音乐)

  小朋友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教小蜡笔跳舞?(鼓励幼儿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3、教师:“我来给你们伴奏,请小朋友拉着你喜欢的小蜡笔的手,随着音乐开始跳舞吧。”幼儿随着老师吹口琴的速度在空中划线。(根据音乐的快慢节奏画出线的长短、曲线。)

  4、老师:“你们跳的真好看,小蜡笔学会跳舞了。我把小蜡笔跳舞的样子画下来了。”(老师示范线条的画法)

  5、请幼儿根据音乐的快慢节奏在纸上画出线的长短、曲线。(纠正幼儿的握笔姿势)

  6、幼儿作品欣赏,并请幼儿讲述画的内容,让全体幼儿感受绘画的乐趣。


《创造宣言》教案6篇(扩展3)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作文6篇

  “玉不琢,不成器。”玉石只有经得住精雕细琢才能展露光芒,人只有受得了千锤百炼才能彰显价值。若想在人生的航路上一路顺风,等待你的,便只有*庸的浅滩。

  经受打磨,使人生如竹般坚韧,创造价值。“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越王勾践战败于吴王后,褪下黄袍,像仆人一样身着布衣,在柴草房中工作。他受饥寒交迫,受人侮辱,国难当头却身不由己。面对如此磨练,他卧薪尝胆,以胆之苦念国之辱;他招兵买马,在千磨万击之中仍不忘复兴祖国。终于,磨练之中他用坚韧唱出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绝唱,留下了千古明君之美誉的辉煌。他原是一代国君,只晓于帐中运筹帷幄;可造化弄人,上天给予他致命的痛击,他却能在千磨万击中不弯身躯。正是因为命运的打磨,他才能从中学到古书上没有的一课,磨练自己的意志,名垂青史,创造出了不凡的价值。

  付出艰辛,使团队如光般闪耀,创造价值。“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如*女排,她们经历了11年的低迷期,从不间断训练。女排姑娘们一次又一次飞身鱼跃救球,一次又一次带伤参加比赛。在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物质匮乏的年代,她们利用最简陋的条件开展“魔鬼训练”;远赴里约征战,主办方提供的训练场地和时间条件不能满足*队需要,她们就自己联系了位于贫民窟附*的场地加练……终于,她们付出的艰辛带来了金牌的荣耀,更让不畏磨难,付出艰辛的女排精神传遍世界。从白手起家到铸就辉煌,靠的是付出艰辛;从低谷再到巅峰,靠的仍是付出艰辛!

  不断磨砺,使国家如山般巍然,创造价值。清朝末年,*由东方雄鸡沦为*。侵略者们如饿狼般瓜分着祖国的领土,剥削着我们的同胞。在国家历难、岌岌可危之际,千万英雄挺身而出,煎熬地度过了一段又一段岁月。建国之际,千万磨砺为我们积累了经验,使人民更加团结。*又重新站起来了!不断磨砺助力*成为繁荣、安全的“一带一路“强国,引领世界,使中华人民有了依靠,有了底气。可我们不能忘记那千万次磨砺所带来的伤痛与教训,惟有不断经受磨砺,才能使人民愈加坚定团结,树立国威,为祖国与千万人民创造价值。

  “狂风吹开我道路,日月照我征途,无论它通向何方;不管它通向何方,光辉将邀我前往!“

  朋友,请挂满风帆,闯入那巨浪,穿过那雷霆,经受磨砺,驶向光辉的彼岸吧!

  “我们无法左右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只要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活出精彩,那么你生命就是有价值的。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 ,我们一家人去爬山,在爬山的时候,我看到了一株小草竟然冲出石缝,顽强不息的成长,这正像诗人白居易写的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水分少,土壤也少。它却能在情况这样恶劣的地方生长,我真为它点赞。

  有一位人也正如小草这样顽强的品质。他就是美国男子肯尼·伊斯特尔,在他出生时就患有一种罕见的疾病,在六个月大时,他就双腿截肢。医生告诉他,最多活不过21岁。但他并没有为这件事而沮丧,他凭着自己的顽强毅力,坚持每天做运动,竟然奇迹般的活到了35岁。

  我们是一位四肢健全,体格健壮的小学生,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就应该珍惜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活出光彩。

  是啊!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能让它白白流失,更不能遇到小小的挫折就轻生,来吧,站起来做生活的强者!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没有信念而跌倒,更不能因为没有信念而失去生命的希望,生命是用信念去坚持到底的延续!

  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才对六年级的学*一直抓得很紧,我已经远离了网络。对于学*的态度也比以前更加认真了,我给自己定了这个目标,那就是每一次考试都要前进一步,所以自己每天地学*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的。

  做任何事都必须有一个信念,像《老人与海》之中的老人一样坚持自己的信念,我想一个人一旦有了一个坚强的信念,他就是无往不胜“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桑提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与海》的中心思想。桑提亚哥的事迹深深地感到着我,我要用老人的精神去面对任何艰难困苦,老人的精神时刻鼓舞着我发挥出坚不可摧的信念和力量。

  什么是人生的信念?信念是通向成功的必备条件,没有信念,也就不会成功。

  探求之路永不放弃的李时珍,为着写《本草纲目》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他亲自上山采药,询问当地的居民,还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历时二十七年,终于在他六十一岁那年(1578年)写成。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着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走自己的路,是一种难得的信念。

  曾经读到过一句话:“当你的人生一路走来,你会发现一直陪伴着你的不是鲜花和赞美,而是批评,它是你人生旅途中最有价值的行囊。”

  我曾一度怀疑过它,可而今回想起我这一年多的初中生活,却似乎觉得它说的有些道理。一年多来,有些人、事、物早已随风而去,而唯独这两次批评,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小学时,我一天不好好学*还不说,整天只知道惹事,爱逞能,做事从来都不经大脑,也就常常被班主任批评。

  一次,因和别人发生冲突被叫进办公室,本以为老师会把我骂得狗血淋头,可老师却面带微笑地对我说到:“你最大的缺点就是太冲动,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无论什么事,你都是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旁人稍微一怂恿立马就闯下大祸,如果你能改正这些缺点,我相信你比任何人都要优秀。”听了这话,我也不知道怎么的,顿时眼睛变得湿润,眼前模糊一片看不清楚了。我只知道我一定会成为老师心目中所期盼的那样。

  另外一次是数学考试。因为这次卷子大家都考得不好,所以老师把卷子发下来从头到尾讲了一遍后,又说这张卷子要考第二遍,这张已考了的还是放在我们这儿,他说他相信我们不会抄。我们心里暗自想到“嘿嘿,不抄才怪呢,我又不笨。”到了考试时,因为我太想考好了。所以就不慌不忙地拿出原来那张卷子抄了起来,等交卷后,我知道这次考得绝对好,所以心里踏实极了。等我回过头来同后面的同学聊天时我发现班主任老师就在我后面,顿时我的脸涨得通红。“糟了,他不会看到了吧!”等她走后我问后面的同学他在我后面站了多久,同学告诉我说她一直在我后面,我想自己这次肯定完了。

  试卷发下来后,我惊呆!,试卷上竟有一个大大的一万分——我瞬间傻了眼。

  突然,我是多么地渐悔与后悔啊!一个人低着头走在回家的路上。昏暗的路灯要死不活地闪着光。天还没有完全黑透,却灰得厉害,几只乌鸦在枯树上一边盘旋着一边怪叫,仿佛也在嘲笑我,唾骂我。

  我的心情比任何时候都要难受,为什么,为什么我要作弊?是因为我那该死的虚荣心作崇?还是因为我本来就是一个不守诚信的人?哦,这无声的批评,我一辈子也不能忘记,从此,我再也不作弊了。

  站在瑟瑟的秋风中,仰望着飞在蓝天上的孤雁,我不禁想起了这两件事。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真希望那时没那么做。可是懊悔无用,时光不能回头,只能让自己永远记住,别再犯同样的错误。

  作为青少年,在踏入社会之前,我们必须经受许多磨难和考验。正如批评,它也许会让你痛苦,甚至哭泣,但它是必须的,是因为它能让你改变缺点,让你蜕变,助你成功。

  珍视那些曾让你痛苦的批评吧,它们是你人生旅途中最有价值的行蘘。

  你可曾想过,人生的价值是什么?若将你的一生化为一张百万支票,你会用它换取什么呢?它是否能让你无悔地花费你所谓的宝贵一生呢?

  以前我从未想过,可如今,手持这张“支票”,我不得不认真地思索一番了……

  一言不发,安然地坐在座位上,看似*静地听着拍卖师宣读一条条规则,垂下头,看着自己微凉的手面上纵横着的毫无规律的血丝,感受到自己的手在微微颤动,我才蓦地发现自己竟在不知不觉中有些紧张激动了。

  直到听到了“开始”,我才悠悠回神。

  “本次拍卖会的第一件拍卖品——‘健康’,底价十万,每次加价不得少于十万。”

  对于这个“健康”,我倒颇感兴趣,换言之,我想得到它。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万种功能,你可以征服世界,甚至改变人种,你没有健康,只能是空谈。”若是拥有不了健康,得到其它的又有什么意义呢?

  “四十万。”首次喊价就这么高,我的手心捏了一把汗。“五十万。”我咬咬牙,攥紧了拳头,准备加价。“六十万。”身后那洪亮而又挑衅的声音不容忽视。“七十万。”是时候该我出手了,七十万还不算太高,懒懒地靠在椅背上,抿了抿唇,冰冷的十指交叉在身前,场中静了些,我只听到拍卖师的声音,“七十万一次,七十万两次,是否还有人加价?七十万三次,成交!”我轻轻呼出一口气,结果比我预料的好多了,原以为会耗尽我毕生所有呢。

  “第二件拍卖品——‘快乐’,开始竞拍。”拍卖师话音未落,一个声音便盖过了他的残音,“一百万!”我猛地抬起头,有意思,倾尽一生只为快乐,不失为一种勇气,至少,我还做不到这般放手一搏。

  接下来,我便开始坐山观虎斗了。期间,我除了对“爱情”一物萌生兴趣,助兴出了一次价外,便再无举动。

  这场拍卖会上有四人以最高价拍下“快乐”“友情”“图书馆”“大学文凭”,十件拍品,无一流拍。虽然这仅仅是一场模拟拍卖会,但在那一次次的竞价声中,我仿佛聆听到了生命的跫音,那是一种为人生呐喊的活力,是一种为梦想努力的鼓舞,是一种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奋不顾身……

  然而,一张价值一百万的支票并不能代表我们整个的人生价值。人生在世,我们并不能单纯以功成名就来彰显人生的价值,真正的人生价值在于,通过自身的努力,给自己与他人带来幸福,无价的人生,才是光辉灿烂的一生。

  翻开岁月的长卷,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我努力寻找着人生的价值。我想,对每个人来说,都有其不同的意义。对于孔子,人生就是仁爱的奋斗;对于海伦,人生就是绚丽的想象;而对于霍金,人生则是无尽的探索;对于诸葛亮,人生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于文天祥,人生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对于鲁迅,人生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那么对于我来说,人生又是什么呢?

  首先,我觉得人生的价值就是“善”。善良是人生大厦的基础,是人性品质中的魂的珍品,只有拥有善良的人才会懂得去感激、去回报,才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才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才会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执着。活着的每一天,善待周围的每一人。在生活中我将始终坚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准则。 善良,其实很简单,简单的如同“1+1=?”,在不同的心灵世界就能产生不同的答案,但我始终相信:只要每个都付出一份小善,我们就能得到多于两份的爱以及这些爱所散发出来的独特光辉。用我们的真诚善良,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让人生变得徇烂夺目。

  我觉得人生的价值还是“信”。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重要的品质是诚信。有人说诚信是金,但我觉得金子是有价的,而诚信是无价的,诚信更胜于金子。诚信是小朋友将拾到的一块钱放在警察叔叔手里时脸上的笑容;是少先队员宣誓时眼中的闪光;是焦裕禄推开乡亲柴门送去的那一阵春风;是孔繁森将藏族老妈妈冻伤的双脚捂进怀中的深情;是*把哭泣的地震遗孤揽进怀里得大爱。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其实,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也是一个人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只有人人讲信用,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互信,社会生活才能正常地运行、发展。

  我觉得人生的价值还在于“顽强”、“进取”、“创造”……其实人生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必须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争取,不懈努力,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可以对着过往的岁月骄傲的说“我们无愧于我们的过去,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所以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在有限的时间里,去体会不同的心情,去体会不同的快乐。


《创造宣言》教案6篇(扩展4)

——劳动创造幸福作文6篇

  漫天的飞雪洋洋洒洒,宛如一只只调皮的小精灵,在空中翻转,然后轻轻地躺在大地上。经过几天的积雪,整片大地都盖上了一层白棉被,一片银装素裹的景象。这虽然如诗如画,但也带来了许多不好的事情。积雪厚到了令人望而生畏的程度,一脚踩下去就像被一种魔力拉住,提起脚,已经是一个大大的洞口。交通瘫痪了,只能艰难地步行出门

  清晨,我站在窗前,透过那几乎铺满雪花的玻璃,看到了在大街小巷中忙碌的身影。爷爷奶奶们扛着铲子,费力地铲着白雪,帽檐上,衣服上,眉毛上,站满了白雪,很快便融化成晶莹的水珠,然后像滑滑梯一样滑落。因为劳动的缘故,原本属于隆冬季节的寒冷已经荡然无存,从口中哈出的白气像一层轻纱,很快又淡去。他们谈笑风生,一边劳动,一边拉着家常,似乎很是享受其中的快乐。

  我迅速穿好外套,为爷爷奶奶助力。我从一位奶奶手上接过铲子,真的好重,宛如一块千斤的巨石一般。“一下,两下”我使出浑身的力气,将赖在小巷道路中央的小精灵驱赶到路边。不一会儿,我已经大汗淋漓,于是脱了外套,挂在路边的小树上。雪还在下着,老天爷似乎不知疲倦一般,刚刚铲好的地方又蒙上了一层薄薄的地毯。我上气不接下气,有些心生退意,但看见爷爷奶奶们忙碌的身影,还是继续干起活来。

  雪花依旧纷纷扬扬,扭头再看时,挂在树上的外套已经满是飞雪。寒风呼啸着,魔鬼一般,声音时而沙哑,时而尖锐。它就像一只无形的巨手,逼退着我们,甚至直不起腰来。

  那位给我铲子的奶奶休息好了,对我招了招手:“累了吧?休息一会儿吧,让奶奶来。”我点了点头,退到一边,可是看着他们劳动,我又不禁摩拳擦掌起来。一阵寒风袭来,我打了个哆嗦。“还是劳动时暖和。”我边想边走向一位老大爷,“爷爷,您休息一会吧,我来!”“哈哈,真懂事!”老大爷将铲子递给我。我继续劳动起来

  很快,在我们的齐心协力之下,整条小巷的积雪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路面。我望着我身后的杰作,想着经过的路人,我的心像是跌进入了一片花海。

  雪不再飘扬,风不再肆虐,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蓝天上,白云裂开了一条口子,一丝阳光久违地照在我们身上,温暖,柔和。

  “劳动使人幸福。”这我已经感受到了,其实不仅仅自己感到幸福,劳动所帮助的人们也会感到幸福。所以,所谓幸福,并不是在于享受了多少,而是在于感受了多少,在于你为他人创造了多少。

  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你们好,我是复兴中学一年级18班的小美。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看法与心德,那么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劳动造就幸福”。

  在同学们的眼里关于劳动的说词可能有很多。当然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看法与认同,我们不能去直接否认或者赞同谁的看法,应有各理的依据,说服力的解释才可以,那么为什么我会说劳动造就幸福呢?同学们,请问什么才称得上劳动?怎样才算造就幸福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永远都离不开劳动两字,它无时无刻地在我们身边,形影不离。比如简单的衣食住行。如果没有农民伯伯辛勤地劳动,我们又怎能吃到可口的饭菜?怎么来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如果没有建筑工人辛勤地劳动,那一砖一瓦谈何而来?如果没有工厂的工人辛勤劳动那我们衣服与汽车是凭空而来的吗?正是因为有了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辛勤地劳动,我们才可以感受了无比的方便这难道不是劳动造就幸福吗?

  不仅成年人要劳动,而且身为高中生的我们,身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劳动。虽以学业为重,但理应全面发展,劳动不分大小,只要于力所能及的小事也称得上是劳动。我们渐渐步入新世纪,随着科技时代的快速发展。当然也便利了我们的生活。科学力量的雄厚还不能去代替人类生活的全部,它与我们相比真的是微不足道。人类的世界还是要等我们自己去主宰,而不是用智慧去改变了最根本的本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流,我们要接过传承优秀美德的时代接力棒。勇敢地奔跑下去,传承下一代人的手中,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就应该把它做的精彩,做的漂亮。

  一个强大的国家背后是所有人的支持与努力,一个成功者的背后是我们看不见的汗水与泪水,一个真正有素养有品味的人是因为他的举手之劳的劳动,那微不足道的劳动与付出。不怕苦,不怕累。不抱怨最后换来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劳动并非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但用金钱换来的东西有时没有衡量性。失去了本性的意义后就变得无味了。劳动其实很简单,在校园里捡个垃圾在教室里帮忙打扫一下卫生,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换来自己想要的结果。这才是最有灵魂的信仰。尊敬劳动崇敬劳动,亲自劳动,上天不会亏待劳动者的每份热情,也不会放过懒惰者的每份潇洒与欢喜,希望各位同学从劳动做起一起去造就属于自己的幸福吧!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每当我听到这首劳动最光荣的歌曲时,我的脸上都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因为劳动可以让人幸福,给人带来快乐。

  吃完晚饭,天气十分凉爽,刚好吃得饱饱的,于是,爱散步的我提议出去走走,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一路上我和大伯、大妈打打闹闹,回到家,我不仅不累,精神还很抖擞。大伯见我这样有精神,便带着一脸“坏笑”说:“雨菲啊,你看,这个锅还没刷,碗筷也没洗,大伯大妈也累了,要不然到家你洗一下好吗?”“嗯!”我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走进厨房,我打开灯,撸起了袖子准备干活。首先我在小池里放满水,往水里滴了三滴餐具液,准备工作就完成了。浸泡了几分钟,我把碗筷放进盆里进行清洗,可是,*时没怎么刷过碗筷的我刷起碗筷来,看起来十分的笨拙,盘子碟子好像马上就要掉下地摔个稀巴烂似的。这时,不放心的大伯佯装出来喝水,看见我这副“兵荒马乱”模样,出于不忍,便走过来和蔼地说:“还是我来给你示范一下吧!”

  说着,只见大伯拿起海绵熟练的刷着碗筷,又对我说:“碗筷要先把油渍去除,之后要再冲洗两遍,把泡沫冲干净,再把没用的碗筷冲洗一遍一起放进消毒柜里进行消毒。洗碗筷的水要倒进锅里,进行洗刷,还要把两个毛巾清洗干净……”大伯说完后就回到卧室了。受到厨房“老熟客”的指导,我一下子明白了步骤,“洗刷刷,洗刷刷,哦哦……”我哼着歌,在锅碗瓢盆的交响曲中迅速的将碗筷洗刷的干干净净,并放进消毒柜里。我又把剩下的水倒进了锅里,用海绵的反面进行擦拭清洗,清洗完之后,我的身上有点酸痛,我拖着沉重的身子坐到椅子上,可是看着光滑的盘子,干净的大锅,我却感到十分幸福。大伯大妈也夸奖我,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以前,我以为有好吃的,好玩的,有家人疼爱就是幸福,现在我感觉,幸福就是劳动的收获,劳动的成果。劳动创造的幸福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植蔬果,收获时的满脸笑容;劳动创造的幸福是老师呕心沥血培育、教育学生,学生不断进步才是老师的欣慰;劳动创造的幸福,科技人员夜以继日研究成果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才是幸福;劳动创造的幸福是我辛辛苦苦把一个个碗、一双双筷子刷干净时那种妙不可言的滋味……

  自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劳动不仅是最光荣的,劳动还是一个可以创造幸福的一件事情。

  劳动成就就幸福,要说劳动,我们第一印象是干活,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位劳模,他是我们的班主任,又是这个学校的校长。说到劳动,就不得不提及他,他总是嘲笑自己“早睡早起”,即晚上凌晨睡,白天六点起,但他从不疲倦,因为这使他“幸福”。

  他总是说到做到,他还是个“留堂大王”,大家总是这么称呼他。他一般与我们一直呆到晚上七点,才肯“放行”。给我们上课,他也是全情投入,还经常占用我们课间,他如同高山流水一般,不会停歇。很多人不理解他,不仅有学生,还有个别老师,但当其他老师七点快八点姗姗来迟时,他早已投入教学工作,他总是说:“不把你们教好,我就对不起老师这个称谓。“他与我们一起努力。

  记得有一次晚上回校拿忘记带回家的书本,在漆黑的教室学楼中,一束刺眼的灯光吸引了我的注意,他在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此时已经是九点多,他仍然坐在办公桌上奋斗着。我才明白他比我们还刻苦,我对他留堂的怨言早已烟消云散。

  还记得一次,我向他在网络上请教问题,但他没有回复我,写完作业后我也早早睡去,第二天早上,居然有了回复,但是是在凌晨两点回复的。这也才有了”早睡早起“这一说。我们本来笑话他在”吹牛“,但他们用行动一次次打了我们的脸。

  还有一次,因为在他的严加管教下,我们的总体成绩一跃成了全校第一,之前对他的质疑不攻自破。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没有什么是努力解决不了的。通过自己的劳动换来的果实总是甘甜的,他也快乐地展示我们班的战果。

  他用劳动,带给了我们更好的成绩;用劳动,诠释了何为教师;他用劳动,告诉了我们什么叫作努力拼搏,他用劳动创造出了幸福。

  劳动,创造幸福,唯有劳动,才会有增福。一切不劳而获都只是暂时的,他会因你的懒惰离去。所以,要劳动,才能创造永远的幸福。

  “劳动是知识的源泉,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是力量的`源泉,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劳动造就了人类,没有劳动,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劳动是幸福的!此刻,我的思绪又把我带到了那充满欢乐的菜园。

  七月的下午,天气十分炎热,太阳像刚跑完800米,气喘吁吁的,从嘴里不停地喷着热气,燎烤着大地,知了也拼命地叫着,好像在喊“热死了、热死了……”我在家里吹着风扇,呆呆地坐着,打发着闷热又无聊的时光。这时,奶奶拎着一个竹编的菜篮子:“寒琦,我要到菜园摘菜,你在家玩不要出去,外面太热了。”我正觉得无聊呢,连忙说:“奶奶,我去,我去的呀!”

  走在菜园的路上,看到田间地头有许多的农民伯伯、大妈们挥舞着锄头,背着火热的太阳,辛苦地忙碌着。我问奶奶:“这么热的天,这些伯伯、大妈们怎么不休息,看,他们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在滴水呢。”奶奶说:“没有这些人的劳动,那城里人吃什么?他们自己又怎么生活?小康生活是靠劳动挣来的,天上又不掉馅饼,就是掉也得赶早呀。”

  菜园到了,我看见满园子的蔬菜,紫色的大茄子、红红的西红柿、长着小刺的黄瓜、尖尖的辣椒……我回头一看,奶奶脸上洋溢着幸福,充满着成就感,一直微笑着。顿时,我恍然大悟,好像一下子明白了“小康生活是靠劳动挣来的,天上又不掉馅饼”这句话的含义。“奶奶,我们比赛摘菜吧,看谁摘得又好又多”奶奶高兴地同意了。我喜欢吃茄子,直奔茄子处,看准一个大茄子,手一伸一甩,茄子居然没下来,再用力一拔,“哎呦”,我摔了个屁股墩,我抱着整颗茄子,坐在地上傻笑。奶奶看见我的囧样,也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弥漫在菜园的上空,带走了炎热,带走了疲劳,也带来了无限的快乐……我和奶奶摘了满满一篮子的蔬菜,冒着炎热,带着成功的喜悦,行走在乡间的小道上……

  没有劳动,就没有我们幸福美满的家园;没有劳动,就没有我们世世代代的安居乐业。

  暑假中的一个星期天,我们一家三口都在家闲着。我觉得实在无聊,就在屋子里转圈,嘴里还不停地念叨:“干些啥事好呢?”

  无意中我瞄了一下地,咦,怎么这么脏?也该拖拖了吧。刚要去拿拖把时,脑中就又蹦出了个好主意:还不如来个全家大扫除,这样既能把居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又消磨了无聊的时间,出身汗,还健了身,这不是一举三得吗?我把主意跟爸妈一说,他们表示赞同。

  “爸,你负责洗衣服和晒衣服。妈,你负责叠被子和拖地。我嘛,就负责擦茶几、沙发这任务吧。”我俨然是一个称职的总指挥,任务分配得井井有条。

  说干就干,嚓嚓嚓,嚓嚓嚓,我卖力地干了起来。不一会儿,我头上的汗珠就不停地落了下来,但我顾不得擦一下。20分钟后,那张茶几在我的手下就变得亮丽如新了。

  看着自己的战果,我得意地想:爸妈一定干得没我快。可一看,却呆了,他们已完成了一大半的任务。我的妈呀,我怎么有了质量没了效率啊!好胜的我不再多想,立刻又擦起沙发来。擦着,擦着,一团污渍阻挡了我的进度。尽管我用尽吃奶的力气擦,可它还是纹丝不动。怎么办呢?看来蛮干是不行的,得巧干。对,*时妈妈在洗碗的时候不是都用白猫洗洁精洗去油渍、污渍的吗?我也试试吧。于是,信心十足的我拿来了洗洁精,在抹布上涂了点,便用力地擦。可那污渍是好像有意与我作对,还是占着地盘不动。这下我黔驴技穷,再也想不出对付它的办法了。任务已完成的妈妈看到我为难的样子,便扔给了我一个钢丝球说:“用它擦,一定管用。”咦,我怎么没想到呢?看来*时劳动锻炼还不够,经验不足啊。有了钢丝球,一会儿工夫,那污渍像吃了败仗的逃兵似的,就全逃得无影无踪了。

  “胜利完成任务!”我高兴地说。这时,爸爸也干完了。

  爸爸妈妈望着我笑起来。“宇宇,你都快成花脸了。”妈妈边说边抱住我,替我揩去头上的汗水。

  看着一尘不染、清洁舒适的家,想到这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不由得心里美滋滋的,我真正体会到了劳动的幸福。


《创造宣言》教案6篇(扩展5)

——劳动创造幸福主题班会课教案 (菁华3篇)

  活动目标:

  培养幼儿热爱劳动,懂得劳动光荣,劳动辛苦的情感。

  进而懂得家人的付出及家人的辛苦。

  懂得劳动最光荣,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快乐生活的良好情感。

  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孩子体会亲自动手的乐趣、

  2、让孩子真正懂得劳动的可贵、

  活动准备:

  小毛巾若干 小凳子若干 洗衣粉一袋 水盆10个

  活动过程:

  我先是以儿歌引出活动的主角“凳子”,我发现孩子们都很聪明,兴致也很高,没几遍就能自己哼出儿歌来,我还要求每个孩子对自己坐的凳子说一句话,我本想让孩子们说一声谢谢,或者你辛苦了之类感恩的话,可刚开始,孩子们都不明白老师的意图,所以说不出来、于是我就先示范,示范后孩子们能跟着我的思路扩散开来了。接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来了解凳子的各个部位,虽然孩子们经常看到凳子,天天坐凳子,但真正能说清楚凳子各个部位名称的孩子还很少,所以先来认识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

  认识完后我就从小朋友每天要洗澡引伸出凳子也要洗澡,并让孩子们来帮忙洗。孩子们可激动了。当我问孩子们给凳子洗澡需要些什么东西呢,孩子们纷纷联想到自己洗澡时的东西,如毛巾、肥皂、沐浴露、水盆等说了很多,我强调:给凳子洗澡是用洗衣粉,它与我们小朋友洗澡是不一样的。在第一次活动时,我把该怎么洗,洗凳子的步骤示范了一遍,然后再让孩子们洗;而我们不能单一的把自己的方法强加在孩子身上,剥夺了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自主性,所以在第二次活动时我就让孩子们自己去洗,洗完后再相互交流“你是怎么洗的?”,并比比谁洗得干净,并给予鼓励;孩子们给凳子洗澡的方法五花八门,而好多孩子都洗得非常干净。孩子们在自己动手劳动中获得了快乐,懂得了劳动的可贵。

  在第一次活动后,我发现,由于对孩子们使用毛巾在水里清洗后要拧干的要求没有特别提出,因此就导致了有的孩子把水拧到了别的小朋友身上、鞋子上,还把地面弄得非常湿,所以在进行第二次活动的时候我就特别注意这方面的提醒:洗毛巾、拧毛巾一定要蹲下;没拧干的一定要尽力拧干,人多就多等一会儿;不能乱占位置,乱抢位置。所以第二次洗的时候就好了很多。孩子们在洗的时候,我一直在观察,发现孩子们拿起毛巾,都很认真地给小凳子洗起澡来。“哗啦,哗啦”搓着毛巾,呼哧呼哧使劲拧干毛巾,一会儿给凳子擦擦“背”,一会儿给凳子洗洗“脚”,干得可带劲可欢了,把凳子擦干净了,很多孩子都很聪明的把凳子放到了太阳底下晒一晒。看着他们一个个汗涔涔的,小脸红扑扑的,我笑了,大家也都笑了。

  此次活动注重趣味性,做到了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树立起了劳动光荣的思想。我还在设想,可以让孩子每天入园后就先把自己的小桌子、小凳子擦干净,培养孩子们爱劳动的好*惯,一定会有不错的效果!

  教学反思:

  孩子们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学会了给小凳子洗澡,进而就可以擦干净桌子,在家里洗干净碗,洗书包,小袜子,小手绢等等 ,这不正是这堂活动课想要的结果吗?这不正是一种态度、一种*惯的养成、一种能力的体现吗?这不正是热爱劳动的表现吗?不过因为孩子们还小,没有一定的纪律性,场面有点无序且混乱。下次一定会在这方面更加注意。让孩子们在一个既热火朝天,又井然有序的环境中获得劳动的快乐。

  小百科:劳动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商品生产体系中,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和使用。马克思给我们下了这样的定义:“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劳动力的买者消费劳动力,就是叫劳动力的卖者劳动。

  一.教学内容:

  爱劳动

  二.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聆听、观看《劳动最光荣》、《不再麻烦好妈妈》、《三个和尚》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和音乐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体会本课主题—爱劳动。

  2、认知目标: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洗手绢》,并能用动作、表情、表达歌曲的内容。

  3、能力目标:能够编创歌词、编创动作表演,以及“劳动”主题的编创尝试,并表现劳动的主题。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聆听、演唱、欣赏歌曲,体会劳动的愉快,并感受二拍子的强弱规律。

  2.用自己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创造、表现音乐内容,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和美好。

  四.教学准备:

  钢琴、PPT课件、多媒体工具

  五.教学手段:

  以谈话开始,运用音乐、图像、视频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到听、说、动的活动中来,达到感受、理解、表现音乐,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和美好。

  六.教学过程:

  1.利用多媒体展示音乐的魅力,引导学生猜听到的音乐内容进入本节课的学*。

  2.通过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懂得劳动的概念,并用自己的形式对自己的劳动进行表演,使用多媒体看儿歌视频感受音乐,认识节奏,用游戏的形式感受并朗读歌词。通过模唱等练*,学*歌曲内容,掌握歌曲旋律规律和特点。

  3.通过师生唱、小组唱、学生随琴声完整唱等形式掌握歌曲。

  4.创编活动,选择打击乐,根据二拍子的特点,进行表演唱。

  一、活动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劳动,怎样正确对待劳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热爱公益事业、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思想品质。

  2、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一切的劳动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从而培养学生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惯,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二、会前准备:

  歌曲《劳动最光荣》。

  三、活动过程:

  (一)引言:达·芬奇曾经说过:劳动一日可得一天的安眠,劳动一世可得幸福的长眠。的确,只有亲自参加劳动的人,才能尊重劳动人民,才会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才会懂得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就更应该热爱公益劳动,珍惜劳动成果。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热爱公益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呢“五一”是国际劳动节,那让我们为这个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唱出劳动的赞歌吧。

  (二)全班齐声合

  唱歌曲《劳动最光荣》。

  (三)学生讲话助人为乐的故事。

  1、请同学讲《*助人为乐的故事》。

  2、表扬部分同学

  (四)小结。

  1、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热爱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是每一位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

  2、一切劳动都是艰苦的,只有尝到劳动的艰辛,才能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小结:纵观历史,正如鲁班,李冰……哪一位能工巧匠不爱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现在的人类;没有劳动,社会便得不到发展;没有劳动,人类将变得一无是处。

  为了牢固树立同学们热爱公益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高尚品质,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发出如下倡议:

  一、提高劳动意识,自觉主动参加公益劳动;

  二、爱护环境卫生,不乱丢乱吐,不乱涂乱画;

  三、节约用水,一水多用,别让生命之泉空流;

  四、节约用纸;珍惜森林资源;

  五、节约用电,不过早开灯,人走灯熄;

  六、珍惜资源,物尽其用,一物多用;


《创造宣言》教案6篇(扩展6)

——读《创造宣言》有感(五)份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知识渊博,他用他的才华和毕生精力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奋斗终身。“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肺腑之言反映了他的一生无私奉献于中国教育的精神,感化和教育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人。在21世纪的今天,他创造的教育理论思想和教育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学*和借鉴。

  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至今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他的《创造宣言》,读后感触良深!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用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恶是枯干”的话,引出他对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他说:“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要保持创造的源泉,就要求教育过程中的“行动”和“思想”两大要素不可或缺。陶行知曾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不可。”所以,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概念,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教育。这就是他所言之“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的内容。

  在《创造宣言》中,他指出,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的活人,***的.活人才是我们的神。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为此,要成功地创造出***的活人,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教育者就要拥有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他深刻地评判了“环境太*凡,生活太单调”而不能创造之人,举例深刻地指出“*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或说:我太无能,不能创造。这些都是不想创造之人的借口。在生活中,拥有创造之心,就要有创造的恒心,要有探险的勇气,拥有面对困难的毅力,拥有创造的智慧。在穷途末路、山穷水尽的时候,不是消极地等待而陷入绝境,绝望只是懦夫的幻想,在此时此刻,生路只是拥有勇气者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在此绝境中,就要有“穷则变,变则通”的创造精神,面对困难的气魄!在生活中,一切的困难都只是创造过程中暂时的绊脚石,勇敢跨越,继续做创造之人吧台!拥有创造之心,且能行动起来,在磨砺中将拥有更辉丽的创造之果。

  在《创造宣言》中,陶行知先生总结道: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在创造中总会遇到风雨礁石的,没有一马*川,我们要正确认识到,懦夫的路永远是在找借口停滞不前。由此,教育者和引路者,务必拥有创造之理论和创造之技术!有慧眼识之的能力,要拥有统领和不狭隘的思想,追求不断改进和创新的能力!

  最后,作者渴望创造,热情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陶行知秉承一颗爱国之心,把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他深知,教育才能使国富强,使人民脱离愚昧!他呼唤着创造之神的回来,监护着幼苗!

  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陶行知先生一生的追求不正是这么?他用他的一生阐述了这种思想!

  想到这些,我怎么还能以自己的卑微为借口,以自己的碌碌无知为理由,而不尽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呢!我现在会相信,拥有了方向,拥有了一颗炙热的永恒的追求之心,我就能让幼小的心灵,正确认识到自己所扎根的就是磨砺下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土壤!

  有人说,环境太*凡了,不能创造。*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它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菲荻亚斯、米开朗基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了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产生了*凡而伟大的*老静。

  可见*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既已不*凡不单调了,又何需创造。我们是要在*凡上造出不*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可黄梅的教义。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的过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象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石岩。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以上均摘自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文章《创造宣言》,本想简单摘引,无奈实在出彩处太多,不忍割舍,索性将我以为精彩处全都摘引。印象里这是我许久都没有阅读到的精彩文章了,喜爱它的淳朴洒脱,钦佩先生的博学多知和文章中多处恰如其分的引用比喻。此刻才真正体会到文章使得作者和读者产生的共鸣为何意,真正感受到文章对心灵的震撼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先生仅此一文就达到了一箭三雕之功效。教育大家的名号真可谓名逊其实!

  年代虽已不同,但问题依旧存在并将继续存在。心比天高、眼高手低、心浮气躁、自暴自弃、埋天怨地都代表了问题的各式表现。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往往空有鸿鹄之志却无实干精神,埋天怨地终堕入*庸之流。环境单调,生活*凡,仍是当今不少人学*、工作、生活缺乏创造性的冠冕堂皇之理由。孰不知早在几十年前,先生就用的事例驳斥了此种借口的软弱无力。“可见*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揭露的何等入木三分!人一生中最强劲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一直是在和自身的惰性相抗争。惰性是每个具有正常生理自然人所固有的,生而具之。惰性的威力是巨大的,与之抗争是辛苦的.。具有惰性的自我总会编造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侵蚀积极进取的自我。通过长期的侵蚀,以达到操纵大脑,使整个自我变得消沉懒散的目的。

  这样的结果是可怕的,对学*、生活、工作失去了热情、失去了创造性很容易让人变得消沉焦虑。最终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患得身心疾病。

  某前辈在跟我谈论如何工作时,对当今社会上很多人在工作岗位上混日子的现象痛心疾首。“缺乏工作热情,消极怠工之人无异于坐牢拿钱,最终归结为两个字‘等死’!”听起来好象有些过激极端,但其中的感情、道理不难理解。

  “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这是先生给我们提供的抵抗惰性的最好利器。拥有了强大的意志力,也就拥有了战胜惰性的可能。战胜了惰性,热情和创造性的力量即会发挥能量。“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拥有了创造性,成功不远矣!

  同样,无能也不能成为不能创造的理由。我虽信奉马列主义,但是有神论者所说的“上帝对他的每个子民都是公*的,对你关了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一扇窗”。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人无完人,但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长处所在,这就需要我们自己要善于不断对发现自己,发掘自身的潜能。自暴自弃是懦弱者的表现,乐观自信是成功者的基石。滴水穿石,坚持不懈总会有成功!

  人是有思维的高级动物,拥有逻辑思考能力也是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显著特征。思考使人明智,人脑亦如机器,长久不用同样会生锈,反应迟钝。而思考就如同润滑剂,越用越灵光。创造性的灵感来自不断的思考。成功人士在与人分享成功经验时大多会说,要善于做个有心人,要善于思考,善于思考身边的人和事。这对于提高人的创造性也有不小的作用。

  以上为读陶行知先生所作《创造宣言》后的一些感想,以此自勉!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代一位以提倡“生活教育”、鼓励社会实践而名垂于我国教育史的教育家。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学做真人”等至理名言一直激励、鼓舞着我们广大教师为教育这一崇高的事业无私耕耘、默默奉献着。今天我随手翻开《教师人文读本》认真阅读了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一文,文章虽短却使我收获不小。它使我进一步认识了陶行知先生的有一伟大的一面。

  他在文中这样说道:“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虽然我们没有陶行知先生认识那样深刻,但作为老师我们都有同感,老师的工作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是“要创造***的活人”。如何创造?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的创造其教育思想、内容、过程、方法等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人循循善诱,刻苦专研,常教常新,深受学生喜欢,很有成就感;有的人不思进取,好抱怨,消极等待,一潭死水,谈不上成就感。为何如此?我觉得陶行知先生说的好,他说:“教育者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这就告诉我们:要创造需要有准备,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来武装,来指导;要学*教育技术,更好地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一名教师,心中没有科学的理论武装,不思进取,不与时俱进,不在实践中探索,那么,在当今时代里,是不可能有什么创造,也很难有其立足之地。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方法改革、教育创新、教育理念的更新等都迫切需要我们不断地学*和实践,多方面、多维度地进行创造。通过我们的创造,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拿陶行知先生的话说也就是“所谓创造***的活人”。

  总之,陶行知先生不愧是教育实践家也应该是教育理论家。他的思想和理论对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创造方向。

  当我第一次看到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仅仅只是读了这个题目,就勾起了我的无限兴趣。

  首先这个题目让我想起了1862年9月22日美国总统林肯发表的《**黑人奴隶宣言》。宣言的意思是:扬言,宣扬。谓故意散布某种言论。那么陶行知的《创造宣言》是什么呢?陶行知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他认为,儿童的创造力是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的才能之精华,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儿童的头脑,使他们可以想。**儿童的嘴巴,使他们可以谈。**儿童的双手,使他们可以玩、可以干。**儿童的时间,使他们的生命不会被稻草塞满。**儿童的空间,使他们的歌声可以在宇宙中飘荡”。并在《创造宣言》中大声疾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陶行知先生的这种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与今天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也在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对终生发展有用的知识。要**学生的手,**学生的思想,在做中学,在做中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我在科学教学中,不会轻易否定一个孩子的突发奇想。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功”,在科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关注动手前的动脑,让学生“想好了再做”。如果在科学课上,我们能充分培养学生边动手边动脑的学**惯,在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定能使学生思维在深刻性、严密性、批判性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下坚实的基础。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代一位以提倡“生活教育”、鼓励社会实践而名垂于我国教育史的教育家。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学做真人”等至理名言一直激励、鼓舞着我们广大教师为教育这一崇高的事业无私耕耘、默默奉献着。今天我随手翻开《教师人文读本》认真阅读了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一文,文章虽短却使我收获不小。它使我进一步认识了陶行知先生的有一伟大的一面。

  他在文中这样说道:“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虽然我们没有陶行知先生认识那样深刻,但作为老师我们都有同感,老师的工作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是“要创造***的活人”。如何创造?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的创造其教育思想、内容、过程、方法等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人循循善诱,刻苦专研,常教常新,深受学生喜欢,很有成就感;有的人不思进取,好抱怨,消极等待,一潭死水,谈不上成就感。为何如此?我觉得陶行知先生说的好,他说:“教育者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这就告诉我们:要创造需要有准备,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来武装,来指导;要学*教育技术,更好地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一名教师,心中没有科学的理论武装,不思进取,不与时俱进,不在实践中探索,那么,在当今时代里,是不可能有什么创造,也很难有其立足之地。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方法改革、教育创新、教育理念的更新等都迫切需要我们不断地学*和实践,多方面、多维度地进行创造。通过我们的创造,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拿陶行知先生的话说也就是“所谓创造***的活人”。

  总之,陶行知先生不愧是教育实践家也应该是教育理论家。他的思想和理论对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创造方向。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