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设计6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09-28 00:00:00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执教课时)

  一、一写一读,巧做铺垫,情感初萌。

  1、我们刚刚学过季羡林爷爷的文章——《怀念母亲》,关于季羡林爷爷你了解多少,谁来说说?

  2、季羡林爷爷留学德国十年,对这个国家,对日耳曼这个民族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情感,今天我们就随他,一起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欣赏独特的异国风情。

  (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3、读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惊讶或疑问?怎么读才能表达出你的感受。请你读读!

  二、突破常规,直扣中心,引发赞叹。

  1、带着这种疑问,让我们走进课文。请同学们按要求自由课文。

  出示课件一

  a.把课文读得正确、通顺、流利。

  b.用﹏﹏划出文章的中心句。

  2、交流:

  出示课件二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⑴谁来读一读,读出这种景色的奇丽,读出这个民族的奇特!⑵看到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板书: 奇丽?(新奇美丽)奇特?(跟寻常不一样)

  三、紧抓双奇,深度探究,体会画面。

  (一)学*2、3自然段。

  1、这里的景色的奇丽在何处?这个民族又奇特在何处呢?

  请大家默读2、3自然段,划出描写景色奇丽或民族奇特的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在旁边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二)交流。

  要求:交流时,先读自己画的句子,再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预设㈠:

  出示课件三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1、体会对“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a .“家家户户”都养花。

  b.体会“脊梁”。

  ①花的脊梁是哪?先摸摸自己的脊梁。(背部中间的骨头)(花的脊梁简单地说就是花的“枝干”。)

  ②那为什么要说成“脊梁”呢?这是什么修辞手法?由“脊梁”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讨论一下。

  ③你脑海中出现的花是怎样的姿态?(极力向前倾)由此你感受到这些花都在极力地表达什么?(我多好看哪!)

  ④总结:你看,这就是德国人养的花。读着“脊粱”,脑中马上浮现出花极力朝路人盛开怒放的形象,妙不妙?

  c、联系上下文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微笑)

  ①女房东“莞尔一笑”的表情和 “正是这样!”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②总结: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普通的女房东看来是如此的*常,一点也不吃惊,只是莞尔一笑,微微一笑,那么的**常常。

  ③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对话。(指导感情朗读)

  预设(二):

  出示课件四: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1、生读句子,谈体会。

  2、体会“花的海洋”。哪些词语最先跳入你的眼帘,使你兴奋,令你心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看课件)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板书: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3、走在这样的街道上是什么感觉?

  出示课件五

  “山**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这是东晋王献之的妙句。山**:绍兴会稽城西南郊外一带,是绍兴西南通向兰亭的一条官道。自此西南迤行,远山*水、小桥凉亭、田园农舍,相映成画。画中游而身亦入画,晴日风雨,无不相宜。

  其实,这就是走在德国大街的感觉!看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我们的眼睛——应接不暇啊!

  出示课件六

  4、听老师读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有何感受?(交流)

  5、有滋有味地自由朗读,读出语言的情味。(自由读、指名读)

  6、体味语言表达:作者是怎么写得让我们身临其境的?(运用比喻,以 “山**”引发我们的联想。)

  7、角色体验:

  ①假如我是一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的街头,我会 。

  ②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非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会

  ③假如我就是留学在此的季先生,闻到这温馨的花香,我会 。

  8、再来美美地读读这段话,让我们一起走进画里吧!(全班齐读)

  预设(三):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如果给“颇”换一个词,可以怎么说?(很;相当地)

  2、理解“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3、这种 “境界”是什么?(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4、“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吧。(评:你结合上下文理解很好。你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谈得好。实际上,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请大家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你谈得很深刻。)

  5、创设情境,感受“境界”。

  ①我想问问这位女士,在屋子里的时候,你每天只能看到凌乱的花枝,花朵的背影,难道你不觉得厌烦吗?

  ②我想问问这位先生,走在街上的时候,你每天都能看到这些怒放的鲜花,你又在想什么呢?

  5、讨论:现在你明白德国人为什么这样养花了吧?这才叫爱花的“真切”境界呢!就像诗人汪国真说的:“我付出的是一缕春风,收获的却是整个春天!”

  6、理解了这段话,再来读,大家就一定会读得更有感情,更“耐人寻味”了。(配乐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7、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多么美丽而又富有哲理的文字!能背诵下来吗?熟读能够成诵,自己背一背。

  出示课件七

  看提示语背,

  出示课件六

  看图片配乐背诵。

  四、小结课文,升华主题,情感共鸣

  师:读着读着,课文既如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又成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小诗。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德国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风貌)看,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著名,因为在这所大学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教授季羡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学十载,到1945年才回国。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这块故土,感慨万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课件;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引读课题:谁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

  自己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谁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优美的语段多读几遍。

  (2)作者季羡林先生时隔35年,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找到那句话,用波浪线画下来。

  2、检查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1)检查字音(课件;出示词语)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检查字形:特别提示“脊”字的写法:上半部分先两边后中间。

  3、生反馈。(生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三、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

  导语: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情民俗让作者发出如此由衷的赞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语句。用心读,用心体会,想想它“奇”在哪里?

  1、感受景色奇丽

  谁来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景色奇丽?(生反馈)

  (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1)全班齐读,读完这段话,最先跳入你眼帘的是哪个词呢?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生答)还有哪个词呢?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生答)(课件:词语变红)

  (2)用一个字来形容这里的花怎么样?――(美)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读词语,读出这种美来。把它们放到句子里去读读。(生读)多美的花呀,谁再来读读?

  (3)花美是一“奇”,请问景色奇丽还“奇”在哪里呢?(花多)哪个词说明了花多?(花的海洋。)(课件:词语变红)一个窗子前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就是许多锦簇的花团连在一起,姹紫嫣红,那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啊!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到这条街有多长,这花的路就有多长,这条街没有尽头,这花的路就主、没有尽头,真不愧是一片花的海洋。难怪会让看的人――(应接不暇)(课件:词语变红)你们说奇不奇?(奇)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话。

  (4)在德国仅仅是一条街有这样的奇丽的景色吗?生回答(引出“任何”一词)(课件:词语变红)

  在德国,每一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条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如果你走过这里的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依然是——

  (是不是只有一年有这样的景象呢?)

  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漫步在街头,他看到了——

  四五十年以后,季老再次踏上这块土地,他看到的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怪不得,季老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

  (5)欣赏奇丽的景色(课件: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

  (6)看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吗?(生答)我想此时此刻,大家一定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老师也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走在这样的街头,我真想赋诗一首,我们一起来吧!(课件:诗)

  2.感受民族奇特。

  导语:在这优美的诗歌声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那么民族的奇特又体现在哪里呢?

  (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哪里让你感到奇特了呢?(家家户户)(课件:词语变红)

  家家户户就是说――(每一家,所有的人家。)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真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呀!那我想调查调查,家里有养花的请举手。那能不能说我们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呢?(不能)可是在德国却是家家户户,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奇特吗?(奇特),可见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把他们这种爱花的情感读出来吧!(生读)

  (2)还有哪里让你感到奇的呢?(外面、脊梁)(课件:词语变红)

  A、脊梁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的脊梁在哪里呢?摸摸看。你们想,假设现在你们就坐在屋子里,花朵都朝外开,你们看到的只能是花的——(脊梁)

  B、如果你们在坐的各位就是季老,看到德国人都是把花的笑脸朝向窗外,而把花的脊梁对着自己,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读)(再读)

  C、我们*人是怎样养花的?(把花养在屋子里或养在阳台上。)养花是为了给自己――欣赏,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你们说奇特不奇特?(奇特)

  (3)德国人如此奇特的养花方式,多么令人惊奇呀!辛辛苦苦栽种出来的花,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背面),而走在屋外的行人却能看到――(娇艳的花朵),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养花给别人看,你们说这个民族奇特吗?一起把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情读出来吧!(齐读)

  (4)家家户户都养花,养花的方式又如此的与众不同,难怪季老要说: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啊!(课件: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醉人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课件:出示句子)

  (2)具体理解,从哪些句子看出“人人为我”,又从哪些句子看出“我为人人”?

  (3)自己看别人的花,别人也看自己的花。这一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就是说:我种花给别人看,别人也种花给我看

  我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我着想。)

  我为别人服务,(别人也会为我服务。)

  我为别人奉献,(别人也会为我奉献。)

  在德国,人们心中都存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引读)

  (4)这里的每个人都已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化做了无声的行动,化做了满街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他们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这确实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生举例)

  (5)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种下爱的种子,就会收获爱的果实。正因为德国人有着这样的境界,才让我们见识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引读)(因为在这里:每一家都是这样――)他们所要表达的这种境界就是――

  老师希望同学们把这八个字放在心中,放在自己的行动中,相信你们会收获更多的美丽。

  五、理解体会“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转眼间35年过去了,当1980年,季老先生再次来到德国时,德国发生了变化吗?

  (2)齐读(课件: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美丽”指什么?还指什么?

  (4)35年过去了,德国街头那美丽的花海,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一直都没有改变。

  (5)这样奇丽的景色,这样奇特的民族,难道不值得我们欣赏,不值得我们赞美吗?让我们带着敬佩,带着赞美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六、总结回顾,拓展积累。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先生来到了德国,感受到了那里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更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份心灵的充盈。季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课件;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但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课后,同学们可以多读读季先生的其他作品。(课件《季羡林散文集》《谈人生》《留德十年》)

  板书设计:

  18、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景色奇丽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设计3

  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贴*作者视角,选择“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为切入点,以“寻找美丽──感悟美丽──内化美丽”为贯穿课堂学*活动的线索,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句式变换、联系生活、延伸阅读、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本课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问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

  2、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感

  1、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自己心中最美的东西吧!

  (指名自由交流。)

  2、是呀,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有一位季羡林老爷爷他也深有同感,让我们一起随着他认识一个爱花的民族吧!

  板书:

  25花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字音读准,生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出示生词:

  读并释义。

  结合图片,接力读课文。

  3、这个民族指谁?你从哪里知道的?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自读自悟,升华情感

  1、就让我们和季爷爷一起去感受一下德国对花的独特的爱!浏览课文,季爷爷一共几次去德国?

  2、四五十年前,季爷爷第一次到德国就对德国人的爱花之情有了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读出来。

  3、德国人是如何爱花真切的呢?哪个自然段描写了?

  4、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你感受到的德国人爱花之情用你的语言记录下来,并画出相关的语句。

  大家知道“脊梁”是什么吗?“花的脊梁”是什么?德国人种花自己只看花的脊梁,最美的朝向别人,你的体会是?指导感情朗读。

  5、正是这样,德国人种花都是种给?

  板书课题: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读题。

  6、也确实不错,就让我们一起走上德国的大街,去欣赏这样一道独特的风景!(看课件)一边看图一边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看到以及看图的感受。

  7、我们的课文是怎样描写这样独特的风景的?你从第三段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什么?同桌齐读第三自然段,讨论。练*朗读。

  “花团锦簇”是什么样?老师也了解到“如入山**上,应接不暇”的含义。

  8、“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家是怎样理解的?在这里指的是什么精神呢?

  9、如果让大家用“因为……所以……”来说这句话应该怎么说?正是这样!正因为你的付出,我为人人,所以才会有人人为我的境界!

  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能体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的事例呢?

  10、让我们再次体味德国人的爱花的特殊情怀,引读第三自然段,指导背诵。

  四、研*写法,总结收获

  1、再让大家回答一次:

  你现在是如何理解德国人爱花的真切之情的?

  用上“不但……而且……”、“虽然……但是……”来说一说。

  2、是呀,第二自然段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引着大家去自己体会文章的情感,其实,这篇课文在表现迷人景色展现德国民族精神的方面用了许多好的写作手法,你发现了吗?浏览课文。

  ⑴好词,好句用得多。

  (如“姹紫嫣红”、“耐人寻味”、排比句等,学生积累。)

  ⑵过渡句。

  (“爱花的民族也很多,……”、“正是这样,也……”)

  说说作用。

  3、读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的学*目标和要求,学生自主总结学*方法。

  4、是呀,这堂课我们收获良多,下节课就让我们随着季爷爷再次来到德国,一同去生成我们新的感受、获得新的收获好吗?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设计4

  【本单元目标】

  1、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不同地域风俗与风情的特点。

  3、揣摩作者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

  4、积累语言

  【课标教科书选编意图】

  1、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

  2、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我设定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让学生初步体会德国风情特点。

  2、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积累语言。

  3、学会抓住关键句、段,质疑中学文。

  4、联系上下文、实际生活,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美丽

  师:请快速默读课文,然后告诉大家德国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默读文章。

  【苏翁说过“在小学里,要教使所有儿童的阅读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在已有第一课时的朗读基础上,只需让学生静静地默读、浏览,他们就能完成这一教学目标,而且这个问题的概括性和整体性,也决定了他应当是学生静思后的结晶。】

  (在学生读文时,老师巡视,用眼神督促那些读书不够认真的孩子。)

  师:如果谁读完了,请举手示意。

  (学生都读完了。)

  师:刚才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同学读得特别认真,尤其是这位小姑娘,读完了还小声嘟囔着在练*发言呢。

  【在学生读书时,老师应力求避免‘无所事事’的状态,观察学生良好的读书*惯、及时督促学*态度不端正的学生、给学*困难的学生一些帮助等,这都需要我们在课上时时保持一颗敏锐的心。刚才的这个表扬,正是我在学生读书时观察的结果,它不仅及时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好方法,而且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对德国的印象。

  生:德国的人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读懂这么一句含义深刻的话。

  生:德国是一个花的海洋。

  师:德国是一个花的海洋,真美啊!

  生:德国的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己种的花让别人看,自己也可以闻它的芳香。

  师:虽然不能看了,但还可以闻到它的芳香,真好!

  【这个同学的理解本身就是文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一种体现,我却未能抓住这个机会,予以肯定和点拨。可以把评价改为‘你和德国人有着同样无私、美丽的情怀,看得出你也是个心胸宽广、坦荡,心灵美丽的好孩子!掌声送给你!’】

  生:走过每一个街道,都可以看见家家户户窗子前的鲜花。

  生:德国是一个爱美的国家。

  师:和你这个漂亮的小姑娘一样爱美,是吗?

  【此处,学生的发言点中了主题,应该请她具体谈谈自己的看法,也能带领其他学生一起初步体会德国的‘美丽’。可惜!】

  三、质疑,走进‘美丽’

  师:同学们,我们接下来的学*,老师想给大家一个挑战——以前我们学*课文总是从头学起,今天,我们先来学*最后一段。

  师:我想请一名学生来读读最后一段,其他人边听边想‘其中有哪些句子你认为是重要的,并从中提出问题来’。

  (指名读文后交流)

  师:同学们,抓住关键句、段质疑探究,能帮助我们快速学懂文章,谁来试试?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疑则进也。’也有人说‘提出一个疑问比解决问题更了不起’。这个训练,就是想教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质疑探究的方法,也能起到锻炼学生质疑能力的作用。可是,面对这么聪明的学生,我不得不说,他们回答问题的能力高于其质疑能力,这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

  生:‘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以前……’老师,我想问,“思乡”,这‘乡’指的是哪儿?

  师:本文的作者是季羡林老先生,他的家乡就是咱们的祖国——

  生:*!

  生: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到底有哪些美丽的东西没有改变呢?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民族’指的是什么?

  师: 请大家告诉她,季羡林先生赞扬的是哪个民族?

  生:德国!

  【在学*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还有学生总在提问一些在第一课时就该完成的简单问题,这是我考虑不周,在第一课时的学*中,没有要求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

  师:不过,你读的这个句子很好,谁能根据这个句子提出问题来?

  (生提问,但不能抓住重点。)

  师:(小结)同学们根据最后一段,提出了两个问题——“美丽的东西包含有哪些东西?”“有哪些奇丽的景色?是怎样奇特的民族?”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感受德国的‘美丽’。

  (板书‘美丽’)

  四、细读,理解‘美丽’

  第一种美丽

  师:在德国美丽的风景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花。

  师: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找出句子,同桌练*朗读)

  (指名读,评价)

  师:他把哪些字作为重音来读?

  (指名学生交流,及时肯定听得认真、评价好的同学。)

  【在评价中,学生更加明白该怎样抓住重音有感情朗读。在指名学生评价时,我其实故意找了一名听读不够认真的学生,他思索片刻,按照自己的理解说了刚才同学读的重音,既然他能部分回答正确,我也就不必揪住不放,顺势夸奖爱他‘你听的很认真,要继续认真的听吆!’他果然明白我的意思,脸有些红了。达到了及时规劝的作用,又没伤及尊严,正如赏识教育家周弘所说‘赞扬和赏识永远要比批评和讽刺更有威力’。】

  师:听完这段文字,请你再来描述‘德国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风景’,要说的更加生动,可以借鉴书中的语言。

  【‘朗读旨在积累语言,也是本课一个重点教学目标’。这是第一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引用书中语言描述花的美景来积累、运用语言。】

  (学生描述,积累运用语言。)

  生:德国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

  师:‘花团锦簇’本身就是说‘有很多的花’,所以这样说是矛盾的,应该说‘在德国,我看到了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景象。’

  【从事语文教学,作为老师的我们首先要对词、句有高度的敏锐感受力,这样,在学生随时都可能发生的语法错误中,我们才能给予及时的指导。】

  师:花团锦簇,你们怎么理解这个词语?

  生:美丽的花,多的拥在一起。

  师:你能告诉大家这个词中哪个字与‘拥在一起’是相照应的?

  (生不能回答)

  (其他学生在思索片刻后,答道‘簇’。)

  师:你们能用动作告诉老师怎么样是‘花团锦簇’吗?

  (学生好多身体紧靠着,或是相互拥抱着。)

  师:我们的身体哪些部位还可以做出花朵的形状呢?

  (先是女生把几双小手摆出花朵的形状凑在一起,接着全班同学都加入了这‘花的海洋’。)

  师:老师想感受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象,当我从每一条街穿过的时候,请让你的花朵尽情绽放。

  (用手势表明‘过道’就是‘街道’。)

  (师边读边从孩子们用手簇拥的花团中穿过,接着再请两名学生和我一起边读边欣赏。)

  【这是第二个层次的朗读,通过学生的动作体会,理解‘花团锦簇’的含义,并且,在两次朗读中,继续完成积累语言的学*目标。】

  (在走的过程中,有几个孩子故意用‘花朵’把路挡上,师顺势指导了“如入山**上”这个短语,并通过两次读加深理解。)

  师:德国的街道上到处都是花团锦簇的景象,这是多么美妙的风景啊!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两句话,如果你能背的,就和老师一起来背一背。

  (师生齐读)

  【这是第三个层次的朗读,旨在‘熟读成诵’中完成积累语言的目标。】

  第二种美丽

  师:德国的美丽仅仅是因为这些姹紫嫣红、美丽的花吗? 请听老师读这句话——“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坐着为什么会吃惊呢?(此处问题提的不明白,导致学生接下来的理解走了弯路,应改为‘作者为什么会对德国人爱花感到吃惊呢?德国人是怎样一个爱花、爱美的国家呢?’)

  生:他们养花不像*人那样把花养在屋里……

  (师再次明确问题后,学生回答)

  生:他们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生: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对啊,只有在如此爱花的国度,我们才能时时处处看到美丽的鲜花。

  【第一段也集中写到了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学生没有提到,可我完全能够引领学生学*,可惜因为备课的疏忽,造成了我课堂上的疏忽、遗漏。】

  生: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情感反复、照应开头的作用,能帮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德国‘爱养花’的民族风情】

  师:我听到你强调‘又是’,为什么要这么读呢?

  (生不能回答,我以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打比方,使学生明白‘又’说明是曾经吃过、做过或看过的。)

  师:作者曾经看过这样的景象,那是——

  生:四五十年以前。

  师: 四五十年以前德国人爱花,四五十年以后他们依然爱花,养花已经成了他们不变的——

  生:风俗*惯

  师:老师更愿意称之为‘美丽的民族风情’。(板书 风情恒久不变)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与第二段开头相呼应,进行学*,学生从时间的跨越上,轻而易举的理解了‘德国人爱养花是一种不变的风俗’。】

  师:为什么讲到‘德国的美丽’,老师要提到‘德国人爱花’呢?

  (举生活中的小例子,帮助学生体会‘追求美好的人也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第三种‘美丽’

  师:德国的美丽还体现在他们截然不同的养花*惯上。

  生:他们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生:他们每个人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需要我们用心体会。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读文,一边体会德国的美丽风情,一边找找能体现这种境界的句子、段落。

  (学生小组合作读文、学*。师巡视后交流。)

  【在巡视过程中,我其实发现了最后一小组的成员学*不够投入,我也有时间去解决这件事,可我却‘一笑而过’。对于这一点是我在反思整堂课时,认为自己最失败的地方。】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生: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

  生: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女房东的这句话说的多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句话,我想把季羡林先生的原句做个修改,我觉得这句话体现的是德国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

  (板书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生:女房东觉得养花让别人看,是一件再好不过、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生:她觉得自己先把花养在外面让别人看,别人也把花养在外面,每个人就都能在街上看到美丽的花。

  师:这就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在我们的班级中,你与朋友之间是怎样互帮互助的呢?

  师:(指名一个学生)我想问问,你又没有借过别人东西?

  生:有,我借给朋友笔用。

  师:你每天都会借给他们尺子、橡皮、铅笔、本子,你不烦吗?

  生:(立马反驳)不烦,他们都是我的朋友!

  师:老师明白,他们也经常这样帮助你,对吗?

  生:对!

  师:这就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不仅如此,你们还因此收获了深厚的——

  生:友情!

  师:咱们济源市正在申报——

  生:全国文明城市。

  师:走在宽敞的街道,我们不随口吐痰、不乱扔垃圾,就能享受洁净、美丽的环境,这也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在学*这句颇耐人寻味的句子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从班级小事到社会大事,层层推进,让学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完成了第四个教学目标。如果时间宽裕的话,能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他们的体会会更深入。】

  五、祝福,升华‘美丽’

  (师生小结本课主要学*内容,德国的美丽体现在他们美丽的花的风景,体现在他们恒久不变的爱花*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丽风情。)

  师:最后,我衷心祝福大家——每天都能看到美丽,拥有美丽,去实现自己的美丽人生!谢谢!

  【教后反思】

  授课结束,走在斑驳的阳关下,走在黄小美丽的校园中,我长长地了一口气,但内心却并不轻松。孩子们鲜活的身影如同这春日的阳光一样在我心头跳跃,为师的责任让我一遍遍叩问心灵——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教育的目的该指向何处?

  一遍又一遍地观摩自己的授课录像,我的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对自己说——教学路上“走神儿”了。

  在备课时,我不停地思索,抓住怎样一个简单的题眼带领学生学*呢?后来,我决定了把“美丽”这一关键词作为全文学*的题眼,并从“花美”“爱养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丽风情”三个方面设计了本堂课的教学流程。正是有了这样简单又关联密切的教学设计,整堂课显得结构清晰、节奏明快,对于这个教学设计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有好的教学设计,不一定就能成就一节成功的课。我在课上显现的问题并不少。

  (1)课堂上心情紧张,教态不够自然大方。

  特别是在刚上课时,我的多余动作较多,语速也稍快,这都是心态不*稳造成的。可究其根本,却是我的教育宗旨不明确导致的——若我的眼中只有学生,没有这次比赛,更没有听课的评委,只为了带领学生学*,何来紧张呢?看那些教育大师在万人礼堂里,依旧从容坦然,现在想来并不单单是‘艺高人胆大’,而是全身心投入教学的结果,这也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啊。

  (2)少数学生学*兴趣低,学*效果差

  上完课,有一个细节让我一直耿耿于怀。有几个男生学*时心不在焉,我在他们自学巡视时,明明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也上前劝导,可是,效果并不明显。我知道当时自己并未尽全力,我完全能用自己的智慧解决这个问题。可我因怕耽误教学,而忽略了。

  苏翁说‘课上,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再次想起这句话,我的心里就更堵得慌。因为,有个男孩恐怕这一堂都在莫须有中度过了,这是我的失职造成的。我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歉意。“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不应该成为口号,它才是我们教育实践的根本宗旨。

  (3)教学语言不够简洁、优美,文化功底较弱

  因为备课时间有限吧,一些关键性的语言表述的不够简介、优美,甚至出现偏颇。也可以看出,我的文学修养功底较弱,有待加强。如果为了学生,我就必须保证自己涵养丰富,知识的源泉永远鲜活。

  回顾自己的教学问题,我不禁想起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那句至理名言: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作为一名教师,重要的职责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重要的职责是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唯有以此为目标,心无旁骛,一往无前。

  教学路上别“走神儿”,相信自己会走的更远。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设计5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第十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课。课文介绍了德国人对花的喜爱,德国独特又美丽的风景,以及德国奇特的风俗。这篇课文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思想教育价值方面,要让孩子们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在语言价值方面:这篇课文描写花的词语用得非常贴切,便于学生积累语言文字。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四年半的学*,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基本的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意图。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分析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明白做人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真切、宇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有没有种过花?目的是什么?种在哪里?

  2.多媒体展示德国风景图。看大屏幕,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花美吗?这些花种在哪里?想不想知道德国人为什么要这么种花?

  3.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季羡林为我们所展现的德国的无穷魅力。(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到生字或优美的词语、句子,及时用笔把它圈划下来,然后多读几遍。

  2、指名朗读、领读、齐读,纠正读音。

  3、默读课文,季老第二次到德国,表达了怎样的感慨?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深入理解,读出感情。

  (一)、奇丽的景色:

  ⑴ 哪些句子突出表现了奇丽的景色?朗读课文,勾出美丽景色的句子。画出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

  (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上”来想象。顺势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词义。)

  ①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②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播放

  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而行:

  ① 强调生字的书写(这里面可有生字啊,你能把这两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吗?学生板书两个词语);读到这个“花团锦簇”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什么?读到“姹紫嫣红”呢?(想象)

  ② 对比理解“花团锦簇(花多而茂,重形态)、姹紫嫣红(花艳而娇,重色彩)”的意思,这里两个词语都形容花很美,不是重复了吗?

  播放PPT这些娇艳的花一朵紧挨着一朵,一朵紧压着一朵,他们挤在一起,靠在一起,相互簇拥着,有时候都分不出他们谁是谁了。花儿的这种形态就叫做——花团锦簇。各色鲜花聚在一起就是──姹紫嫣红

  ③ 把词语带入句子,练读,重品味花美、语言美。自己练练怎么用你的声音展示这种美丽。熟读到能背诵的程度。

  ⑶ 介绍作者两次到德国的时间作者第一次到德国是1935年到1945年,正值*抗日战争期间。第二次到德国又恰逢*结束不久。*的社会处于满目疮痍、*似于一片废墟的状况。(出示PPT)所以当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时,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带着此时你的感受来读句话。可以怎么读?还可以怎么读?可以改变句子来表达你的慨叹。

  对于作者而言,这真是一种美丽得*乎神奇的景色。再读句话。

  (二)、奇特的民族:

  ⑴ 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呢?

  ① “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特民族的过程中,师巡视:

  ① 生交流原因。

  补充资料:

  没有阳台的就放在窗台上,故意把窗帘做成半截的。花的主人看花的什么?什么是花的脊梁?(散乱的话枝花叶以及透过枝叶看到了花)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充分欣赏到娇艳的鲜花)这些做法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

  作者见此情景估计德国人养花不是为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于是向女房东求证。女房东神态是──莞尔一笑,语言是──正是这样。“这样”是指什么?(上文、扣题)什么是“莞尔一笑”?(很轻松的微笑)想想女房东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这在德国是很*常的、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女房东的表情和语言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② 这种境界指什么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具体在我们生活中来说就是怎样的行为?(分享、彼此关怀、眼中有他人……)在文中,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这种境界扎根在这个民族每个人的心田,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⑶ 现在来谈谈作者为什么觉得这个民族是奇特的?

  (联系到民族的奉献精神来谈。)

  ⑷ 老师提问,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这个民族的奇特之一就是他们的花不象*那样──他们就是要──自己的花让别人看

  所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都能看到——街头花团锦簇,恍然花的五彩海洋,形成了一道──奇丽的景色。

  是啊!的确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在德国人人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奉行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这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季老先生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读这句话。

  四、小结课文,升华主题,情感共鸣。

  师:读着读着,课文既如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又成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小诗。

  走在德国,

  满眼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

  走在德国,

  感受到的是,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

  第2课时

  一、听写生词,温故知新。

  1、让学生当场默看(2分钟)。

  2、现场听写并展示(选择有错的学生,达到对难写字的正确指导。如“脊”“嫣”“暇”)。

  二、学*末段,感悟美丽。

  师:同学们,让我们入情入境地朗读最后一段,记住:把作者的种种思绪,滴滴感受都读出来。

  1、齐读第4自然段。

  2、体会作者的话。

  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⑴想想:什么变化了?唯独什么没有改变?

  ⑵“美丽”指什么?

  ⑶生读句子。

  三、补充资料,领会主题。

  1、出示补充资料:

  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思:从这段文字中你又有了怎样的体会?

  2、引导学生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又看别人的花。”“走过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季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3、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感叹之余,作者内心又涌起另一种情思。请读课文的最后一句。(生读)

  4、出示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①作者陶醉于鲜花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梦?梦中他在思念什么?

  ②引导学生朗读。

  四、总结。

  1、师:今天,老师领着同学们浏览了德国奇丽的风景,了解德国了与众不同的风俗*惯后,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喜欢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

  师:让我们再次品味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崇高境界吧(生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以后希望怎样做到“我为人人”?

  生:我想为我们班打扫教室。

  生:以后哪位同学有困难,我一定会帮助他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不小啊。

  师:读着课文,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那优美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你觉得作者怎样才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呢?

  生:*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

  师:如果作者没有到过德国,而仅仅听别人说起德国的风景,能写出这么生动的文章吗?

  生:不能。要亲身经历过,才能写出来。

  生:写文章时要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

  生:还要多读书,积累好词佳句。

  师:你们说得非常好。如果作者把在德国见到的所有景物都写在文章里,你还会喜欢他的文章吗?

  生:不喜欢。

  师:为什么?

  生:因为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写进去,文章就没有中心,也就不吸引人了。

  师:那么要写一个地方的民族风情特点,要注意些什么事项?

  生:抓住能体现这地方特色的景物来写。

  师:说得对。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用上一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生动、更具体、更感人。

  师:感谢季先生让我们了解了异国五彩斑斓的文化,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季先生吧。

  (课件出示季羡林的简介)

  师:如果你想对季羡林有更多的了解,请到图书室或上网找季羡林作品读一读。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散文集》

  《谈人生》、《留德十年》、《病榻杂记》

  五、拓展练*,读写结合。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课文的感悟,以《梦见了》续写一段话。

  (生写话,然后展示)

  生:我梦见自己在花海中飞翔,身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小鸟在动听地歌唱。我的恩师突然出现了,我和他走在花丛中谈笑风生……

  师: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老师也自叹不如啊!我要向你们学*。

  六、布置作业。

  师:课后,请把《梦见了》写在小作文本上。另外,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抄写在你的读书笔记本上。能做到吗?

  生:能。

  师:好!下课

  板书设计: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

  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设计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flash课件《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

  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职1935年,我们*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求学于歌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故──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

  2.读课题,质疑问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4.联系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交流。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4.读第二自然段。从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

  5.交流指导:“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风情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

  6.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二、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1.引出第三自然段: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再读第三自然段: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体会花之多,花之美。

  3.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会有怎样的感受?(怀念祖国和故乡,思念亲人)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

  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6.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

  三、前后呼应,三感“美丽”。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

  2.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曾经留下生活的痕迹和情感的哥廷根,他会想起什么呢?

  3.补充阅读《季羡林先生》一书中《再返哥廷根》一文。

  4.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正是这样的情绪,使得季羡林在文中这样写道:“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设计6篇扩展阅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设计6篇(扩展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设计 (菁华5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会体会美好的事物应该与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家中种花吗?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2.学生介绍。(事媒体随即出示学生描述的花。)

  3.师:这些美丽的花一定为你们的家带来了美的享受。有一个国家的人民,自己种的花都是给别人看的。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要学*第19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4.出示课题:19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5.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字词。

  1.听课文录音,做判断题。

  (1)我曾在美国留学,多次对美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2)德国人把花都栽种在临界窗户的外面,许多窗户连接在一起,汇成花的海洋。

  ①审题。②用手势判断。③对有错的题进行修改。

  师:同学们听得又认真又仔细,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课文。打开书,自读课文,标上小节号。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小节号。

  4.用手势交流。(课文分为4节。)

  5.师(出示生字):课文有10个生字,请小组长带领自学,要求学*生字的音、形、义。

  (1)小组自学。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情况。

  粱:木字底,不是米字底。

  莞:莞是多音字,有三种读音,课文中的读音为w6n,莞尔一笑的意思是形容微笑。

  暇:日字旁,不是目字旁。

  威:颇的意思是很、相当。

  6.累积词语。

  (1)出示: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

  (2)师:课文中有许多四个宇的词语,请大家读一读。

  (3)任选一个或多个造句。(造出一句句子,多媒体显示一朵美丽的花。)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学*第一小节。

  (1)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看,那么多美丽的花,你们喜欢吗?

  (2)师:(出示句子:爱美大概也是人的一种天性吧。)说说你对这句句子的理解。

  (3)各抒己见。

  2.学*第2、3小节。

  (1)师:每个人都热爱、欣赏美好的事物,那么德国人是怎么做的呢?

  自由读第2、3小节,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想像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讨沦交流。

  (3)出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也看别人的花。

  (4)讨论:你对这句句子有什么体会?

  (5)小结;把美好的事物与别人一起分享,休会得到更多。

  3.齐读第13小节。

  4.多媒体播放,学*第4小节。

  (1)师:今天作者再一次来到德国,德国有了许多变化,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2)教师朗读第4小节。

  (3)佩美丽指的东西很多,请大家观看录像,找一找。(录像:德国简介)

  (4)讨论交流。

  (5)师:正是有了那些人美心更美的人民,德国才变得更美。

  (6)有感情地朗读第4小节。

  四、创设情景,课外延伸。

  1.师:美好的事物应该与别人一同分享。我从家中带来了一*琴曲CD,请大家和我一起分享优美的音乐。多么令人陶醉啊!让我们拿起书,配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师生a同朗读课文。

  3.师:你们愿意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与大家一起分享吗?精心策划个好点子,说给大家听。

  4.开展大家分享美,生活更甜美的讨论会。

  5.评出金点子。

  五、小结:

  希望大家在生活中,a同分享美好的事物,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德国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风貌)看,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著名,因为在这所大学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教授季羡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学十载,到1945年才回国。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这块故土,感慨万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课件;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引读课题:谁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

  自己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谁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优美的语段多读几遍。

  (2)作者季羡林先生时隔35年,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找到那句话,用波浪线画下来。

  2、检查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1)检查字音(课件;出示词语)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检查字形:特别提示“脊”字的写法:上半部分先两边后中间。

  3、生反馈。(生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三、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

  导语: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情民俗让作者发出如此由衷的赞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语句。用心读,用心体会,想想它“奇”在哪里?

  1、感受景色奇丽

  谁来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景色奇丽?(生反馈)

  (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1)全班齐读,读完这段话,最先跳入你眼帘的是哪个词呢?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生答)还有哪个词呢?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生答)(课件:词语变红)

  (2)用一个字来形容这里的花怎么样?――(美)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读词语,读出这种美来。把它们放到句子里去读读。(生读)多美的花呀,谁再来读读?

  (3)花美是一“奇”,请问景色奇丽还“奇”在哪里呢?(花多)哪个词说明了花多?(花的海洋。)(课件:词语变红)一个窗子前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就是许多锦簇的花团连在一起,姹紫嫣红,那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啊!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到这条街有多长,这花的路就有多长,这条街没有尽头,这花的路就主、没有尽头,真不愧是一片花的海洋。难怪会让看的人――(应接不暇)(课件:词语变红)你们说奇不奇?(奇)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话。

  (4)在德国仅仅是一条街有这样的奇丽的景色吗?生回答(引出“任何”一词)(课件:词语变红)

  在德国,每一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条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如果你走过这里的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依然是——

  (是不是只有一年有这样的景象呢?)

  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漫步在街头,他看到了——

  四五十年以后,季老再次踏上这块土地,他看到的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怪不得,季老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

  (5)欣赏奇丽的景色(课件: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

  (6)看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吗?(生答)我想此时此刻,大家一定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老师也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走在这样的街头,我真想赋诗一首,我们一起来吧!(课件:诗)

  2.感受民族奇特。

  导语:在这优美的诗歌声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那么民族的奇特又体现在哪里呢?

  (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哪里让你感到奇特了呢?(家家户户)(课件:词语变红)

  家家户户就是说――(每一家,所有的人家。)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真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呀!那我想调查调查,家里有养花的请举手。那能不能说我们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呢?(不能)可是在德国却是家家户户,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奇特吗?(奇特),可见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把他们这种爱花的情感读出来吧!(生读)

  (2)还有哪里让你感到奇的呢?(外面、脊梁)(课件:词语变红)

  A、脊梁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的脊梁在哪里呢?摸摸看。你们想,假设现在你们就坐在屋子里,花朵都朝外开,你们看到的只能是花的——(脊梁)

  B、如果你们在坐的各位就是季老,看到德国人都是把花的笑脸朝向窗外,而把花的脊梁对着自己,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读)(再读)

  C、我们*人是怎样养花的?(把花养在屋子里或养在阳台上。)养花是为了给自己――欣赏,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你们说奇特不奇特?(奇特)

  (3)德国人如此奇特的养花方式,多么令人惊奇呀!辛辛苦苦栽种出来的花,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背面),而走在屋外的行人却能看到――(娇艳的花朵),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养花给别人看,你们说这个民族奇特吗?一起把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情读出来吧!(齐读)

  (4)家家户户都养花,养花的方式又如此的与众不同,难怪季老要说: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啊!(课件: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醉人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课件:出示句子)

  (2)具体理解,从哪些句子看出“人人为我”,又从哪些句子看出“我为人人”?

  (3)自己看别人的`花,别人也看自己的花。这一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就是说:我种花给别人看,别人也种花给我看

  我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我着想。)

  我为别人服务,(别人也会为我服务。)

  我为别人奉献,(别人也会为我奉献。)

  在德国,人们心中都存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引读)

  (4)这里的每个人都已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化做了无声的行动,化做了满街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他们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这确实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生举例)

  (5)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种下爱的种子,就会收获爱的果实。正因为德国人有着这样的境界,才让我们见识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引读)(因为在这里:每一家都是这样――)他们所要表达的这种境界就是――

  老师希望同学们把这八个字放在心中,放在自己的行动中,相信你们会收获更多的美丽。

  五、理解体会“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转眼间35年过去了,当1980年,季老先生再次来到德国时,德国发生了变化吗?

  (2)齐读(课件: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美丽”指什么?还指什么?

  (4)35年过去了,德国街头那美丽的花海,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一直都没有改变。

  (5)这样奇丽的景色,这样奇特的民族,难道不值得我们欣赏,不值得我们赞美吗?让我们带着敬佩,带着赞美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六、总结回顾,拓展积累。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先生来到了德国,感受到了那里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更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份心灵的充盈。季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课件;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但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课后,同学们可以多读读季先生的其他作品。(课件《季羡林散文集》《谈人生》《留德十年》)

  板书设计:

  18、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景色奇丽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设计3

  学*目标:

  1. 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感受异域风情,了解德国风景和风俗特点,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并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感受异域风情,了解德国风景和风俗特点,揣摸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和风俗特点的。

  教学难点: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并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齐读)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的意思。

  2.了解德国风景和风俗特点,揣摸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和风俗特点的。

  三、自学

  (一)自学生字检测(先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给带点的字注音。

  莞( )尔一笑 东莞( ) 姹( )紫嫣( )红

  2.形*字组词

  脊( ) 暇( ) 姹( ) 锦( )

  眷( ) 瑕( ) 宅( ) 绵( )

  3.抄写你喜欢的四字词。

  4.理解词语:花团锦簇: 。

  姹紫嫣红:嫣( ) 。

  5.我不能理解的词语:

  (二)合作学*,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一遍,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本文的作者是大作家( ),作者四五十年后重游德国故地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

  3.默读每三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⑴作者在德国看到了怎样奇丽的景色?用“ ”画出有关的句子。

  ⑵这段话里“任何”“家家户户”这些词体现了花 的特点,你还能在这段话中找到两个这样的词吗? , ;体现花美的特点的词是 、,可见这段话,作者围绕“奇丽的景色”这个中心,分别写了德国花 、花 两个特点。

  4.背诵第三自然段。朗读提示:边读边想象欣赏,把自己的赞美之情送到朗读中去。

  四、交流

  1.小组交流,先互相批改,再请教同学改正错题。

  2.全班交流,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题。

  第二课时

  一、复*

  1.根据意思写词语。

  形容微笑的样子。( ) 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

  2.从文中找出列词语的近义词。

  目不暇接—( ) 繁花似锦—( ) 意味深长—( )

  二、明确目标(齐读)

  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并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三、自学

  1.作者为什么说德国人是一个“奇特的民族”?用“~~~~”画出有关的句子。作者揭示了一种要赞美的人生境界是: 。

  2.“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⑴“人人为我”在文中指: 。

  ⑵“我为人人”在文中指: 。

  ⑶“耐人寻味”是意思是 。“耐人寻味的境界”在文中是指:。

  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你是怎样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境界? 。

  ⑸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你有没有感受到类似的境界?举例说一说。。

  3.看了德国人的风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

  4.“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句中的“美丽”有两层意思,①

  ② 。“美丽并没有改变”是指:德国人的 没变 。

  四、交流

  1.小组交流,先互相批改,再请教同学改正错题。

  2.全班交流,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题。

  五、拓展训练

  1.读了这篇文章,德国人给你最深的象是:

  2.小练笔: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

  六、课后检测

  1.做《同步精练》第一至五题。

  2.背诵第三自然段。

  结合课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思

  课后反思 :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应该让学生举例谈谈。

  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在经常为这个人做事,为这个人服务。在一个家庭里,爸爸工作挣钱,养活全家;妈妈为爸爸洗衣做饭;我们有时也为爸爸妈妈端茶捶背。在社会上,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你总是在某一方面,为别人服务,而在许多方面,你都在接受别人为你服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设计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设计理念】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本节课就是以*作为导向进行课文阅读,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悟德国的风景与风俗特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优美词句,在读中学*通过观察加想象写景体现民族风情的*作方法。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及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 品评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学*作者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的写作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推敲中读懂词句,积累语言,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学*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体现民族风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完成预*单;教师制作多媒体PPT。

  【教学过程】

  一、抓“题眼”,引发思考。

  1.出示季羡林照片,介绍作者并导入课题。

  季羡林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同学们知道吗?1935-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独特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十多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一起读!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请,再读!

  2.扣紧课题,引出主线。

  (1)题目往往是的眼睛,请你回忆回忆,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你的内心是怎样的感觉?如果让你用一个标点符号来表达当时的感觉,你会用什么符号?拿笔写在课题的旁边。

  (2)作者一开始也像你们一样有疑问,但多年后却发出了很大的感慨(板书“!”),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感慨的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如果让你从这个句子中找出两个关键词,你会找哪两个?(指名答并板书:奇丽、奇特)

  过渡:这究竟是怎样的奇丽景色,怎样的奇特民族,能让作者如此感慨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索一下吧!

  二、抓“美词”,品读“奇丽”。

  1.合作探究一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用笔画出关键的词语,组内互相交流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并试着带上感情读一读句子。

  2.小组汇报(句子、关键词、感悟、朗读)

  课堂组织: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一寸金。

  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学生汇报时相机板书)

  (小组汇报后,相机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姹”“嫣”,并理解词语,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个用“花团锦簇”,哪个用“姹紫嫣红”,然后结合图片把“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说具体。“花团锦簇”体现花多、花茂盛、侧重写花的形态,“姹紫嫣红”体现花五颜六色、十分艳丽,侧重写花的色彩。“应接不暇”的 “暇”是指空闲,“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就是说: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引读:走在哥廷根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总能看到——读句子; 走在柏林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依然能看到——读句子; 走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都能看到——读句子。好一片花的海洋啊!谁愿意把这么美的画面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三、抓“文点”,训练文笔。

  过渡:如此美的画面,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来的,谁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1.用不同的线划出观察与想象的部分,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答后教师总结:写景,无非就是观察加想象。板书“观察、想象”)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2.迁移*作(学以致用)

  (1)试着用上“观察加想象”的写景方法,用一段话描绘一下你课前准备好的风景图,时间5分钟。写好后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汇报

  课堂组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小结并过渡:观察加上想象就能巧妙地把一处风景写得更具魅力,而这篇课文不同于一般写风景的,作者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为了把景色写美,他更大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德国的奇丽风景,表现德国的奇特民族风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四、抓“佳句”,感悟“奇特”。

  1.合作探究二

  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奇特民族的精彩句子,认真读一读,仔细想一想,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意见。(经过思考的语言更精彩,注意组织好语言,把话说清楚,把体会说具体)

  2.小组汇报(说句子,谈体会,感情朗读)

  课堂组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机出示句子: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A、花的“脊梁”是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叶子)

  B、如果你是作者,刚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会有什么感受?(奇怪、不理解)好, 就把你的这份惊奇读出来吧。

  C、是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创设情境)现在你们就是德国的养花人,老师当记者,采访采访你们(注意,我要开始讲德语咯)

  —— 你好,你喜欢养花吗?(老师这是*式德语,呵呵)

  ——生答

  —— 你好,你是怎样养花的?

  ——生答

  ——你好,你们这样辛苦养花,自己只看到枝枝叶叶,这不是白费功夫了吗?

  ——生答 (预设:在家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嗯,我要采访一下我亲爱的房东太太,注意房东太太的表情哦)房东太太,你养花也是给别人看的吧?

  ——生答(正是这样!)

  你刚才为什么笑了?(理解“莞尔一笑”,注意“莞”是多音字)

  ——生答。(预设:一是你发现了花是给别人看的,所以我发出了会心的笑、和蔼的笑,二是我为自己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而自豪地笑、快乐地笑。)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理解“耐人寻味”,生活中有这样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师:是啊!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才是生活的真切境界。真正爱花的人不是把花养在屋子里孤芳自赏,而是要让更多人欣赏它。这就像诗人说的,“我付出了一缕春风。收获的却是整个”——(春天)

  3.小结:其实,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族风情,不同的风景也许就蕴含着不一样的特色。(你们从搜集到的异国美景图中了解到什么样的异国风情了呢?指名说说)

  五、借“书库”,拓展延伸。

  1.师推荐阅读异域风情丛书(要想了更多的异国风情,就去找找“异域风情丛书”吧)

  “异域风情丛书”是一套集历史、文化、地理于一体的旅游知识丛书。每一集以国家、地区或城市名称为书名,详尽介绍了当地的风光名胜、历史背景、文化渊源,内容新颖独特,信息丰富完整,文笔生动流畅,图文并茂。

  2.师推荐阅读《留德十年》

  当一样风景成为一种*惯、一种传统、一种风情,它就会变成一种永恒的美丽,永远定格在你的心中。

  课文最后,作者说“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梦里会有什么呢?今天学*之后,大家不妨去找找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出示《留德十年》)《留德十年》记载了作者在德国十年来的点滴,读了这部作品之后,你就能够明白,他的梦境里究竟有什么。

  3.学生推荐阅读并说明推荐理由。(鼓励学生推荐关于异域风情的书籍)

  结束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了德国(奇丽的风景)和(奇特的风情),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族精神,学会了通过观察加想象去写景体现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其实,这篇的构篇很独特,作者巧妙地把自己的情感变化贯穿于全文,想去探究吗?好,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究。下课!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设计5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本文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学情分析:

  到了五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学**惯,掌握了不少的阅读方法,能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识字能力。因此通过预*课文,大部分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而且养成了较好的收集资料的*惯。

  设计思路:

  课文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情境教学法,用“跟随季爷爷展开快乐的德国之旅”这一情境贯穿全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对于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我采取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以读为本的方式,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并适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让语文教学溢出浓浓的语文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以随文识字的方式学*本课的生字,指导书写难点生字“嫣”,让学生能正确读写有关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多元的体验中抓住重点内容了解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耐人寻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内容了解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引导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耐人寻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难点: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引导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耐人寻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指导书写难点生字“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内容了解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引导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耐人寻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许多人都认为自己的花当然是让自己看的,但有一个爱花

  的民族却认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大家知道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将跟随季羡林爷爷到德国游一游,了解一下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2、在小组中交流分享课前收集的有关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资料。(老师知道大家在出发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收集了不少有关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资料,下面让我们在小组中交流分享一下吧。)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对学生提出“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对德国民族风情有了更多了解,增长了见识。)

  二、走进文本,把握内容

  创设情境:看来大家对德国的民族风情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快乐的德国之旅也要开始了。在旅途中我们得按照以下的“旅游注意事项”去做,祝大家旅途愉快!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指出: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造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因此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利用有趣的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想:季爷爷重游德国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把句子划出来。

  2、指名读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明确课文的2、3自然段具体介绍德国有着奇丽的景色,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整篇文章的灵魂主旨。)

  三、深入文本,互动探究

  (一)游赏奇丽景色,感受民族的奇特

  创设情境:同学们,究竟季爷爷在德国看到了什么奇丽的景色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美丽的德国了,就让我们到处逛一逛,看一看吧。

  1、仔细默读2、3自然段,把描写“奇丽的景色”的句子划出来,圈出重点词,把句子美美地多读几遍,将读后的感受简单地批注在句子旁。

  2、学*句段: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应接不暇。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任何、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山**、应接不暇,感受景色的奇丽。

  (2)师生合作读后听老师配乐朗读,闭眼想象,再说说:你仿佛看到什么。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3)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指导书写“嫣”,积累更多描写花的词语,把积累下来的好词运用到写作中去。

  (4)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应接不暇”,老师示范说后让学生用“应接不暇”说话,加深理解。(在日常生活你有过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联系课文内容、生活实际、结合想象巧妙地理解词语的意思,而不是死记硬背字典中的解释,并运用词语来说话。有效地达到各界与运用的目的,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5)创设情境:同学们,下面让我们再到德国的街道上细细观赏那奇丽的景色吧。播放课件,学生看完后说说感受,并将自己独特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练*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明确这句段是介绍德国人“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自己独特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既符合《课程标准》中的“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6)想想:为什么德国会有这样奇丽的景色?学*句段: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看到花的脊梁。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朝外开”、“花的脊梁”,理解“花的脊梁”指什么,再结合朗读,了解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想想从哪些句子可有证实德国人养花是让别人看的?师生合作读对话,用做动作的方法理解“莞尔一笑”。

  (设计意图:用做动作的方法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词意,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7)引导学生回顾德国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引出总结性语句“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二)领悟精神境界,感受民族的奇特

  1、思考:德国有如此独特的民族风情,正是因为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呢?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呢?

  2、二、三自然段中哪些内容是反映“人人为我”、哪些内容是反映“我为人人”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初步领悟其中的含义。

  (设计意图:“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耐人寻味”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采取以读为本的方式,以读代讲、以读代教,有效地学生在读中初步领悟句子的含义。)

  3、想想

  如何用关联词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两句话连起来说说,感受这一种境界的耐人寻味,再说说你此时此刻对德国人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步领悟句子的含义的基础上,用关联词将两句话连起来说说,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在“工具性”的训练中突显“人文性”,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4、说说在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5、引导学生学*其中的表达方法:季爷爷除了写景介绍风情外,还给我们点明了什么,让我们回味无穷、颇受教育呢?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指出学生要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学*到季羡林先生耐人寻味的写法。)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旅程暂停,小结本节课的学*内容。

  2、朗读诗歌《给予》。

  第二课时(略)

  教学要点:学*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其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练*背诵第三自然段,抄写文中优美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继续旅程。

  二、学*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两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旅程结束,练*背诵,抄写文中优美的语句。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设计6篇(扩展2)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设计实用五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设计 1

  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贴*作者视角,选择“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为切入点,以“寻找美丽──感悟美丽──内化美丽”为贯穿课堂学*活动的线索,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句式变换、联系生活、延伸阅读、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本课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问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

  2、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感

  1、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自己心中最美的东西吧!

  (指名自由交流。)

  2、是呀,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有一位季羡林老爷爷他也深有同感,让我们一起随着他认识一个爱花的民族吧!

  板书:

  25花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字音读准,生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出示生词:

  读并释义。

  结合图片,接力读课文。

  3、这个民族指谁?你从哪里知道的?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自读自悟,升华情感

  1、就让我们和季爷爷一起去感受一下德国对花的独特的爱!浏览课文,季爷爷一共几次去德国?

  2、四五十年前,季爷爷第一次到德国就对德国人的爱花之情有了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读出来。

  3、德国人是如何爱花真切的呢?哪个自然段描写了?

  4、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你感受到的德国人爱花之情用你的语言记录下来,并画出相关的语句。

  大家知道“脊梁”是什么吗?“花的脊梁”是什么?德国人种花自己只看花的脊梁,最美的朝向别人,你的体会是?指导感情朗读。

  5、正是这样,德国人种花都是种给?

  板书课题: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读题。

  6、也确实不错,就让我们一起走上德国的大街,去欣赏这样一道独特的风景!(看课件)一边看图一边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看到以及看图的感受。

  7、我们的课文是怎样描写这样独特的风景的?你从第三段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什么?同桌齐读第三自然段,讨论。练*朗读。

  “花团锦簇”是什么样?老师也了解到“如入山**上,应接不暇”的含义。

  8、“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家是怎样理解的?在这里指的是什么精神呢?

  9、如果让大家用“因为……所以……”来说这句话应该怎么说?正是这样!正因为你的付出,我为人人,所以才会有人人为我的境界!

  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能体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的事例呢?

  10、让我们再次体味德国人的爱花的特殊情怀,引读第三自然段,指导背诵。

  四、研*写法,总结收获

  1、再让大家回答一次:

  你现在是如何理解德国人爱花的真切之情的?

  用上“不但……而且……”、“虽然……但是……”来说一说。

  2、是呀,第二自然段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引着大家去自己体会文章的情感,其实,这篇课文在表现迷人景色展现德国民族精神的方面用了许多好的写作手法,你发现了吗?浏览课文。

  ⑴好词,好句用得多。

  (如“姹紫嫣红”、“耐人寻味”、排比句等,学生积累。)

  ⑵过渡句。

  (“爱花的民族也很多,……”、“正是这样,也……”)

  说说作用。

  3、读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的学*目标和要求,学生自主总结学*方法。

  4、是呀,这堂课我们收获良多,下节课就让我们随着季爷爷再次来到德国,一同去生成我们新的感受、获得新的收获好吗?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设计 2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本文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学情分析:

  到了五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学**惯,掌握了不少的阅读方法,能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识字能力。因此通过预*课文,大部分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而且养成了较好的收集资料的*惯。

  设计思路:

  课文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情境教学法,用“跟随季爷爷展开快乐的德国之旅”这一情境贯穿全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对于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我采取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以读为本的方式,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并适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让语文教学溢出浓浓的语文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以随文识字的方式学*本课的生字,指导书写难点生字“嫣”,让学生能正确读写有关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多元的体验中抓住重点内容了解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耐人寻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内容了解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引导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耐人寻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难点: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引导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耐人寻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指导书写难点生字“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内容了解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引导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耐人寻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许多人都认为自己的花当然是让自己看的,但有一个爱花

  的民族却认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大家知道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将跟随季羡林爷爷到德国游一游,了解一下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2、在小组中交流分享课前收集的有关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资料。(老师知道大家在出发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收集了不少有关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资料,下面让我们在小组中交流分享一下吧。)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对学生提出“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对德国民族风情有了更多了解,增长了见识。)

  二、走进文本,把握内容

  创设情境:看来大家对德国的民族风情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快乐的德国之旅也要开始了。在旅途中我们得按照以下的“旅游注意事项”去做,祝大家旅途愉快!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指出: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造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因此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利用有趣的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想:季爷爷重游德国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把句子划出来。

  2、指名读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明确课文的2、3自然段具体介绍德国有着奇丽的景色,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整篇文章的灵魂主旨。)

  三、深入文本,互动探究

  (一)游赏奇丽景色,感受民族的奇特

  创设情境:同学们,究竟季爷爷在德国看到了什么奇丽的景色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美丽的德国了,就让我们到处逛一逛,看一看吧。

  1、仔细默读2、3自然段,把描写“奇丽的景色”的句子划出来,圈出重点词,把句子美美地多读几遍,将读后的感受简单地批注在句子旁。

  2、学*句段: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应接不暇。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任何、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山**、应接不暇,感受景色的奇丽。

  (2)师生合作读后听老师配乐朗读,闭眼想象,再说说:你仿佛看到什么。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3)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指导书写“嫣”,积累更多描写花的词语,把积累下来的好词运用到写作中去。

  (4)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应接不暇”,老师示范说后让学生用“应接不暇”说话,加深理解。(在日常生活你有过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联系课文内容、生活实际、结合想象巧妙地理解词语的意思,而不是死记硬背字典中的解释,并运用词语来说话。有效地达到各界与运用的目的,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5)创设情境:同学们,下面让我们再到德国的街道上细细观赏那奇丽的景色吧。播放课件,学生看完后说说感受,并将自己独特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练*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明确这句段是介绍德国人“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自己独特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既符合《课程标准》中的“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6)想想:为什么德国会有这样奇丽的景色?学*句段: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看到花的脊梁。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朝外开”、“花的脊梁”,理解“花的脊梁”指什么,再结合朗读,了解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想想从哪些句子可有证实德国人养花是让别人看的?师生合作读对话,用做动作的方法理解“莞尔一笑”。

  (设计意图:用做动作的方法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词意,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7)引导学生回顾德国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引出总结性语句“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二)领悟精神境界,感受民族的奇特

  1、思考:德国有如此独特的民族风情,正是因为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呢?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呢?

  2、二、三自然段中哪些内容是反映“人人为我”、哪些内容是反映“我为人人”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初步领悟其中的含义。

  (设计意图:“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耐人寻味”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采取以读为本的方式,以读代讲、以读代教,有效地学生在读中初步领悟句子的含义。)

  3、想想

  如何用关联词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两句话连起来说说,感受这一种境界的耐人寻味,再说说你此时此刻对德国人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步领悟句子的含义的基础上,用关联词将两句话连起来说说,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在“工具性”的训练中突显“人文性”,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4、说说在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5、引导学生学*其中的表达方法:季爷爷除了写景介绍风情外,还给我们点明了什么,让我们回味无穷、颇受教育呢?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指出学生要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学*到季羡林先生耐人寻味的写法。)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旅程暂停,小结本节课的学*内容。

  2、朗读诗歌《给予》。

  第二课时(略)

  教学要点:学*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其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练*背诵第三自然段,抄写文中优美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继续旅程。

  二、学*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两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旅程结束,练*背诵,抄写文中优美的语句。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会体会美好的事物应该与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家中种花吗?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2.学生介绍。(事媒体随即出示学生描述的花。)

  3.师:这些美丽的花一定为你们的家带来了美的享受。有一个国家的人民,自己种的花都是给别人看的。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要学*第19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4.出示课题:19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5.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字词。

  1.听课文录音,做判断题。

  (1)我曾在美国留学,多次对美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2)德国人把花都栽种在临界窗户的外面,许多窗户连接在一起,汇成花的海洋。

  ①审题。②用手势判断。③对有错的题进行修改。

  师:同学们听得又认真又仔细,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课文。打开书,自读课文,标上小节号。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小节号。

  4.用手势交流。(课文分为4节。)

  5.师(出示生字):课文有10个生字,请小组长带领自学,要求学*生字的音、形、义。

  (1)小组自学。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情况。

  粱:木字底,不是米字底。

  莞:莞是多音字,有三种读音,课文中的读音为w6n,莞尔一笑的意思是形容微笑。

  暇:日字旁,不是目字旁。

  威:颇的意思是很、相当。

  6.累积词语。

  (1)出示: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

  (2)师:课文中有许多四个宇的词语,请大家读一读。

  (3)任选一个或多个造句。(造出一句句子,多媒体显示一朵美丽的花。)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学*第一小节。

  (1)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看,那么多美丽的花,你们喜欢吗?

  (2)师:(出示句子:爱美大概也是人的一种天性吧。)说说你对这句句子的理解。

  (3)各抒己见。

  2.学*第2、3小节。

  (1)师:每个人都热爱、欣赏美好的事物,那么德国人是怎么做的呢?

  自由读第2、3小节,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想像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讨沦交流。

  (3)出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也看别人的花。

  (4)讨论:你对这句句子有什么体会?

  (5)小结;把美好的事物与别人一起分享,休会得到更多。

  3.齐读第13小节。

  4.多媒体播放,学*第4小节。

  (1)师:今天作者再一次来到德国,德国有了许多变化,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2)教师朗读第4小节。

  (3)佩美丽指的东西很多,请大家观看录像,找一找。(录像:德国简介)

  (4)讨论交流。

  (5)师:正是有了那些人美心更美的人民,德国才变得更美。

  (6)有感情地朗读第4小节。

  四、创设情景,课外延伸。

  1.师:美好的事物应该与别人一同分享。我从家中带来了一**琴曲CD,请大家和我一起分享优美的音乐。多么令人陶醉啊!让我们拿起书,配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师生a同朗读课文。

  3.师:你们愿意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与大家一起分享吗?精心策划个好点子,说给大家听。

  4.开展大家分享美,生活更甜美的讨论会。

  5.评出金点子。

  五、小结:

  希望大家在生活中,a同分享美好的事物,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设计 4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接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自己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德国街头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惯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1.学*文中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3.揣摩作者是如何写出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总结阅读方法,并运用*得的方法进行拓展阅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感受德国民族风情特点。

  难点:通过各种语言训练揣摩作者是如何写出德国风情特点的。

  四、教学准备

  学生:预*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引出课题。

  1.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访谈录。其中大树指谁?

  2.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教给我们读书要做到三个“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这就是他一生读书学*的真切体会。比如他精通12国语言。光是德国,1935年至1945年,他在那儿就整整呆过十年,德国人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以后,当他故地重游,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

  3.齐读课题。(强调: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再读。

  (二)学*新词,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50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2.这些词语大家会读吗?

  课件出示新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莞尔一笑脊梁颇指名读、齐读。教师随机指导。

  3.指导书写。

  (1)加点的字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谈。

  (2)教师范写生字“脊”,强调笔顺。

  (3)学生练写。

  4.请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从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开始吧!(引导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教师板书(奇丽、奇特)

  (三)默读圈画,直奔重点,再悟风情

  1.课文中的哪些语言让你感受到德国的这种风情特点呢?请看学*提示:

  PPT:默读二、三自然段,画出能体现“奇丽”、“奇特”的语句,并结合关键词谈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借助提示自学,同桌交流。

  (五)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风情。

  学生在充分自学,同桌交流的基础上自由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体会相关词句的表达效果,并指导朗读,积累语言。

  (六)升华风情,回顾学法,拓展阅读

  归纳板书,升华风情

  在德国,因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所以在家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因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所以我们走进德国大街时就总看能“花的海洋”。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设计 5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的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德国风光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画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这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祖国的锦绣河山、优秀的中华文化,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道去国外的一些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板书)。

  2、播放课件:德国风光片。师: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是呀,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有神秘的黑森林……是一个极富魅力的国家。今天我们学*一篇新的课文,进一步感受德国的无穷魅力。板书课题。师述: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所作。

  3、谁来读读课题?脑中产生了什么疑问?(自己的花为什么是让别人看的?为什么以此为题……)

  二、初读感知

  1、问题提得不错。翻开书,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等会儿和同学们交流交流你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2、这篇课文短小精美,咱们一起接力读读课文吧。(指名分节读文)

  示词卡:莞尔一笑“莞尔一笑”是怎样笑?

  评议,正音。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二生答)

  三、朗读感悟

  1、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到文中找到语句说一说)

  板书: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2、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快速默读课文,找到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读一读。(指答)

  3、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咱们也在下面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你读出了什么?(生自由读)

  你读出了什么?(花多)从哪读出来的?(任何、家家户户、都、花的海洋、应接不暇、花团锦簇)生边说师边点击词语变红。

  “应接不暇”这个词说明了什么?(一路风景优美,看都看不过来。现也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来。)

  还有谁从哪读出了什么?

  来,通过你的朗读把花多的这种感受带给大家。

  他读出了花多,你读出了什么?(花美)从哪读出来?(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说明什么?(颜色多、鲜艳)

  示课件:看,这样鲜花汇集成团,各种花儿艳丽夺目的美好景象,就可以称之为——(示词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如没读好)再读一遍,想着词的意思,想着画面读。

  这画面你还能用什么词语形容一下?(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繁花似锦、鲜花怒放、千姿百态、婀娜多姿、花的王国、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走过任何……应接不暇)三生读,齐读。

  能背吗?我们合作背一背:(师引背: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4、是啊,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走在街上的时候——(引读后一句)

  好一派奇丽的风光!

  5、可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德国人种花有什么奇特之处?(指答)

  你从哪知道的?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你们读出了什么?从哪读出来的?(1、“家家户户”——德国人爱花;2、花栽窗外,花朝外开——人人为他人着想,将花最美的一面给别人看。)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设计6篇(扩展3)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6篇

  备课时的思考比较浅显:想紧扣一个关键句进行生发探究,*得言语,熏陶思想。对于关键句的选择举棋不定,“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等句子都觉得很重要,但真正操作起来,似乎又不能得心应手。估计学情,初读课文后学生对口号似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有印象,这也是本文所要传达的一种美好境界,于是决定就这个句子组织探究学*。课后,同年级组老师笑说:今天的课你的底气最不足。一语道中心坎!课前心存众多疑问,课堂又怎能大气自如!

  根据张老师的建议,本课可作如下设计:文章在娓娓叙述中向我们呈现了三个清晰的画面: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再次来到德国,依然见到了美丽的景象。初读课文,引导学生过电影般理清三个片段,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进行第3自然段的重点学*,反复朗读,凸显画面,感受奇丽景象,体会愉悦心情,从而带动2、4 自然段,上挂下联,品读“莞尔一笑”和“美丽”的内涵,在滚动式教学过程中领略题目所要表达的意思,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最后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其独特的表达视角。

  以上设计启示:高年级语文教学要重视谋篇布局,不能只抓细节零碎而忽视文本整体。对照我的课堂,在这点上,我又栽了。

  通过画面呈现便可感知全文,是了解散文主要内容的有效手段之一。我置整体感知于一边,旁敲边打零散句段,使得学*失却整体性。

  体会“莞尔一笑”一词所包含的意味中,我本想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女房东与花儿的对话,感受人们为别人着想的心境,可学生的表达特显幼稚、单一。难怪,这种意味只有在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大街上那奇丽的景象,真切感受到这一片美丽是因为家家户户养花都是给别人看的所带来的之后,才能明白其中所蕴含的那份淡定自若、理所当然和一颗为别人着想的心……

  在感受大街上奇丽的景象一段的教学中,我紧抓“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不放,非在这两个一读就懂的词语上大做文章,使得学生绞尽脑汁也只能感受到花的多和美,仅此干瘪两字而已。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我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文章。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让人既开眼界,又颇受教育。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三点收获:

  一是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首先要感动自己。

  第一次初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没什么感觉,觉得很失望。第二次细读的时候,发现其中的优美词句,读起来会让你心动;其中的美好境界,同样了令人向往,于是开始认真备课。当我找到了季羡林老师的方方面面的资料的时候,特别是 20xx 年, 95 岁高龄的季羡林老先生被评为感动*的年度十大人物时,季羡林老先生说:我没有做什么令人感动的事,真的是有的话,只有“勤奋”两字。那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再也没有逃避和偷懒的借口,第三、第四遍地深入文本,查找资料,直到滚瓜烂熟为止。我准确、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为上好这一节课奠定了基础。

  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文章感动了自己,未必能感动学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这节课总体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 1 )通过朗读感悟和录像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 2 )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课文,抓重点句;小组合作,朗读感悟;熟读成诵,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 3 )通过音乐渲染,学生写话,体会季羡林老先生的人格魅力。

  三是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最主要的特色在以下两点:

  1 、对关键词语的处理可谓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教师范读,学生发现,()引导想象、体会朗读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

  第三,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 、紧扣文中的主题,反复吟诵,升华主题,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谐地统一。

  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 通过对季羡林老先生人生经历的介绍,引导学生、想象写话:、他会梦见什么?从而体会季羡林老先生的人格魅力,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谐地统一。

  纵观我的教学,我也清楚地看到这节课还存在某些不足之处是有待改进的,如:学生的思维还不够开阔、老师未能及时把握住课堂上学生及时生成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而觉得有点遗憾。如在品读、感悟德国民族奇特的句子时,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认为德国人与*人在养花的价值观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而*人把花养在屋内是给自己看的。因为学生联想到春节的时候,*人买了桃花、水仙花、菊花等漂亮的花朵是摆在屋里供自己欣赏等等。这时,老师没有及时引导、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思考、学*、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力求通过思考、总结、学*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很荣幸能参加这次的学区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我执教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从接到任务开始,我就经常往来于五年级语文办公室和教室之间,与合作共赢小组的孙老师共同选课、备课,从框架到细节,从内容到形式,从教法到学法,从推敲语言到精心预设,无一不在我们的研讨范围之内。终于,这堂课的设计新鲜出炉了。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好课更是要上出来的。这不,第一次试讲时,因为学生的回答与预设有差距,差点就让这节课夭折了。我在绕了好大一个圈子后,终于将学生引入自己的预设问题,才使得这堂课勉强上完。正是因为对学生估计不足,才会造成这节课的捉襟见肘。所以课后,我们马上将这节课的设计做了很大的调整。后又经过外出学*的洗礼,对于这节课的设计又有了新的想法,于是修修补补,添添改改,使得这节课又旧貌换新颜。在经历了比较顺利的第二次试讲后,我便胸有成竹地等待着活动的到来。

  终于上完了这节学区课。整堂课给我的感觉是比较沉闷,就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言,预设的教学目标算是基本实现。但在课堂上,学生频频出错的朗读,以及木讷疑惑的表情,都在告诉我:这节课问题多多,需要深刻的反思。

  1、词语教学落实不到位,检查预*不充分,没有及时地发现学生易读错的语句并予以纠正。

  2、在教学设计中,还存着其他不足。比如在“积累优美片段”这一环节中,一是给学生的背诵时间有点;二是检查时,缺乏梯度,难度较大,所以学生望而生畏,不愿发言。换一种形式可能会好一些,比如说用“填空”这一形式来检查背诵,降低了难度,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3、在教学内容上,没有明确的导向性,可能会误使某些孩子产生

  “崇洋媚外”的思想。应该让孩子在和文本对话,和教师的对话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感受到德国的美丽不仅指花美还指心灵美。同时,也应让学生了解在我们国家的人民身上,也有这种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优秀品质,只不过表现的方面和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4、自己的教态不够洒脱、自然,课堂语言也不很熟练。对学生的发言,缺乏即时性评价,而且评价语言比较单一,目的性不强。在预设与生成的处理上,欠缺随机应变的能力……

  当然,这节课也并非一无是处,课前谈话那看似无意的闲聊,实则为导课服务,使导入比较亲切、自然。整堂课的设计条理清晰,以文章中“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为线索展开分析,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心理和心情,与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

  课堂最后一环的“好书推荐”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在师生互相推荐好书的过程中再一次回归主题,揭示中心,使学生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有了更切身的理解和体会。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后,我总要回头想想,简单反思一下,正视并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时,我总会告诉自己,这不是妄自菲薄,这是在经历中成长,痛并快乐着……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课文2、3自然段和中心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展开教学。一节课下来,感觉教学还是比较紧凑,较好地完成了教学。

  一、优美语句,激起学生情感。对于文中“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这个句子的理解,我先让学生结合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和“应接不暇”来理解,再结合全句展开想象: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最后给学生播放了几幅德国美丽景色的图片,当街头美丽的花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地发出阵阵赞叹,情绪也充分调动起来,为下面学*做好铺垫。

  二、善于点拨,开启智慧。在让学生谈了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的理解后,我提问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现象?孩子们畅所欲言,从班级干值日,到公交车上让座,再到班级捐书图书角,以及我们献血、捐款等活动谈得具体贴切。尤其到了谈体会的时候,孩子们更是感触深刻,结合自己谈出真实地感受。我在心底里暗暗佩服孩子们的灵动,不由地叹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真是耐人寻味啊!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因此,要学会给孩子足够大的*台,把他们的潜力尽可能的挖掘出来。更好地激发起孩子们的求知欲望,予以适时恰当的点拨、引导,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课堂充满活力。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异国风情”为主题,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学*本组课文一是要让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让学生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文章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课外运用各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它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惯赞美之情。

  首先,较为合理利用课件及多媒体资源,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德国的风光与文化,加深感悟。我在教学中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要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各种方式读课文,做到读中有体验,读中有所悟,使学生在课堂上大有收获。在具体操作中,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

  其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文辞优美,在教学中我设置情境,让学生“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先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教师配音乐朗读,随后学生交流——充分运用多种手段,丰富课堂呈现的方式,依托资源,通过声音、图象、视频等创设多媒体的情境,思维拓展,让学生能多方位的沉浸在阅读气氛中再现美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奇丽风景的欣赏和赞美,进而达到熟读能诵。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有很多不足:对课文第二段的重大教学失策导致学生理解不够深刻;教师对课堂驾驭能力不强,对课堂生成未能及时抓住对重点句的挖掘肤浅,丢失了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主题升华的好时机;对学生整体的.关注还不够,给他们的空间还太少......为了课堂的完整性,没有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空间;为了课堂的完整性,也没有给更多的孩子发言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感悟理解......

  相对而言,讲完课后我的心情既轻松又沉重。这下可以长长的舒一口气了,因为终于将公开课讲完了,等待真是漫长。同时,我也更深一步的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劣势,还需要我不断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磨砺和成长。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毕竟老师面对的不是自己一人,而是无数的学生。只有老师更进步,学生才会更成长。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老师的高度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广度,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正因为这些遗憾,才让我们每一位教师总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追求完美,走向成熟。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课文2、3自然段和中心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展开教学。一节课下来,感觉教学还是比较紧凑,较好地完成了教学。

  一、优美语句,激起学生情感。

  对于文中“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这个句子的理解,我先让学生结合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和“应接不暇”来理解,再结合全句展开想象: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最后给学生播放了几幅德国美丽景色的图片,当街头美丽的花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地发出阵阵赞叹,情绪也充分调动起来,为下面学*做好铺垫。

  二、善于点拨,开启智慧。

  在让学生谈了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的理解后,我提问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现象?孩子们畅所欲言,从班级干值日,到公交车上让座,再到班级捐书图书角,以及我们献血、捐款等活动谈得具体贴切。尤其到了谈体会的时候,孩子们更是感触深刻,结合自己谈出真实地感受。我在心底里暗暗佩服孩子们的灵动,不由地叹服:“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真是耐人寻味啊!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因此,要学会给孩子足够大的*台,把他们的潜力尽可能的挖掘出来。更好地激发起孩子们的求知欲望,予以适时恰当的点拨、引导,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课堂充满活力。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设计6篇(扩展4)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菁华5篇)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

  1~2课时

  课前准备

  1.德国风光片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有许多美的东西。例如我们的祖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有远远流传的中华文化。当然,还有许多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到国外的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板书)

  1.播放录像:德国风光片

  2.谈谈观后感受。

  3.揭题: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总之,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它不仅风光无限美好,这个民族还有一道十分奇丽的景色。(板书:奇丽)打开书本,读一读,你就明白了。

  (1)生自由读课文。

  (2)交流,补充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再读课文,质疑批注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完成:

  (1)质疑。(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对不理解的内容质疑。)

  (2)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请将自己的感想批注在文中。

  三、汇报交流

  交流批注阅读后的感想与收获。(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1.词语质疑:文中较难理解的词语有: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学生可能会提出的主要问题:

  (1)爱花的民族有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地位?

  (2)“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四、以学定教,品读课文

  1.导语:是呀!爱花的民族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请快速浏览全文,用“──”画出相关的答案。

  2.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时,教师可相机展示重点句: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请生个别读。正音:“脊梁”读作jǐ

  liang;理解“脊梁”的意思。

  (2)德国人种花有何特别之处?(从“家家户户”一词可见德国人人爱花;而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到惊叹。)

  (3)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莞尔一笑”(轻轻一笑)

  2.学*第三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到相关答案时,教师相机展示重点句: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1)自由朗读。

  (2)谈谈读后的感受。(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

  (3)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

  (4)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当你来到德国,漫步在这花的海洋,你一定会惊奇地发现: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在街上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呀!

  (6)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语言:

  假如我们来到德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理解“颇耐人寻味”。

  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耐人寻味”。

  3.学*第四自然段。

  (1)德国人爱花,还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

  完成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的语言:

  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

  ________________

  ,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终没有变。

  (2)理解句子:“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异乡,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

  (答案是多元的:可以是,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各国人民可以互相学*,取长补短。可以是,希望祖国人民学*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可以是,希望祖国人民也能像德国人民那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举例谈谈。

  (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在经常为这个人做事,为这个人服务。在一个家庭里,爸爸工作挣钱,养活全家;妈妈为爸爸洗衣做饭;我们有时也为爸爸妈妈端茶捶背。在社会上,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你总是在某一方面,为别人服务,而在许多方面,你都在接受别人为你服务。)

  六、书写生字,听写词语,运用词语

  1.重点指导“脊”的笔顺。上半部的笔顺是先两边后中间。

  2.听写的词语有: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

  3.写几句话,用上上面的部分词语。

  【本单元目标】

  1、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不同地域风俗与风情的特点。

  3、揣摩作者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

  4、积累语言

  【课标教科书选编意图】

  1、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积累优美语言。

  2、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

  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我设定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让学生初步体会德国风情特点。

  2、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积累语言。

  3、学会抓住关键句、段,质疑中学文。

  4、联系上下文、实际生活,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课前交流】(用时5分钟左右)

  师:在作自我介绍以前,我要就几个简单的问题采访几位同学。

  (走到一个学生跟前)你认识我吗?

  生1:不认识。

  师:你猜猜!

  生1:(不好意思的笑笑)猜不出来。

  师:猜不出来使劲猜!

  生1笑笑坐下了。

  师:(走到另一个同学面前)你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2:不知道。

  师:猜猜!

  生2:姓王。

  师摇头,接着又请几个同学猜,都没猜对。

  【苏翁说“在教学中,要争取使你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这门课”因此,在课前交流时,我不仅仅要和学生尽快熟悉,还要通过幽默的情景创设、语言、表情,调动每个学生和我一起学*的兴趣。事实证明,这个课前活动,为我和学生创设了和谐、愉悦的学*氛围,为接下来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师:同学们,刚才的这个采访,有没有使你们想起咱们刚学过的一个相声?

  生:《打电话》

  师:我是其中的哪个人?

  生:啰唆。(是相声中的一个人物,因语言啰唆而得名)

  师:是呀,老师这样啰唆确实耽误了大家的学*时间,谁来给老师提个建议?

  生:你说话应该“啰唆“点。(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发言也变得大胆了)

  【学生的这个发言是始料未及的,但是看着她快乐的眼神,我知道这不是挑衅,而是智力的挑战。直觉告诉我,绝不能直接说‘你错了’,这会伤害学生快乐、跳动的思维。】

  师:(略加思索,语气欢快的)哦,你这个“啰嗦”是加上引号的吧!

  生满意的笑着坐下。

  【我在心里也为自己的急中生智微笑】

  接着又有几个学生给我提出了建议,大意是

  “说话应该简洁、明白、生动。”

  师:好,现在我就按照大家的要求,来做一下自我介绍。(幽默的加上一句)这次要来真格的了。

  师做自我介绍。

  师:刚才,老师做了介绍,也想认识大家,请你向我来介绍你自己或你的学校。

  学生沉默良久,有少数几个人发言。

  【在我做了自我介绍后,应请学生简单评价一下我的发言,帮助他们明确自我介绍的要点,以及怎样让介绍生动起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美丽

  师:请快速默读课文,然后告诉大家德国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默读文章。

  【苏翁说过“在小学里,要教使所有儿童的阅读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在已有第一课时的朗读基础上,只需让学生静静地默读、浏览,他们就能完成这一教学目标,而且这个问题的概括性和整体性,也决定了他应当是学生静思后的结晶。】

  (在学生读文时,老师巡视,用眼神督促那些读书不够认真的孩子。)

  师:如果谁读完了,请举手示意。

  (学生都读完了。)

  师:刚才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同学读得特别认真,尤其是这位小姑娘,读完了还小声嘟囔着在练*发言呢。

  【在学生读书时,老师应力求避免‘无所事事’的状态,观察学生良好的读书*惯、及时督促学*态度不端正的学生、给学*困难的学生一些帮助等,这都需要我们在课上时时保持一颗敏锐的心。刚才的这个表扬,正是我在学生读书时观察的结果,它不仅及时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好方法,而且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对德国的印象。

  生:德国的人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读懂这么一句含义深刻的话。

  生:德国是一个花的海洋。

  师:德国是一个花的海洋,真美啊!

  生:德国的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己种的花让别人看,自己也可以闻它的芳香。

  师:虽然不能看了,但还可以闻到它的芳香,真好!

  【这个同学的理解本身就是文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一种体现,我却未能抓住这个机会,予以肯定和点拨。可以把评价改为‘你和德国人有着同样无私、美丽的情怀,看得出你也是个心胸宽广、坦荡,心灵美丽的好孩子!掌声送给你!’】

  生:走过每一个街道,都可以看见家家户户窗子前的鲜花。

  生:德国是一个爱美的国家。

  师:和你这个漂亮的小姑娘一样爱美,是吗?

  【此处,学生的发言点中了主题,应该请她具体谈谈自己的看法,也能带领其他学生一起初步体会德国的‘美丽’。可惜!】

  三、质疑,走进‘美丽’

  师:同学们,我们接下来的学*,老师想给大家一个挑战——以前我们学*课文总是从头学起,今天,我们先来学*最后一段。

  师:我想请一名学生来读读最后一段,其他人边听边想‘其中有哪些句子你认为是重要的,并从中提出问题来’。

  (指名读文后交流)

  师:同学们,抓住关键句、段质疑探究,能帮助我们快速学懂文章,谁来试试?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疑则进也。’也有人说‘提出一个疑问比解决问题更了不起’。这个训练,就是想教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质疑探究的方法,也能起到锻炼学生质疑能力的作用。可是,面对这么聪明的学生,我不得不说,他们回答问题的能力高于其质疑能力,这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

  生:‘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以前……’老师,我想问,“思乡”,这‘乡’指的是哪儿?

  师:本文的作者是季羡林老先生,他的家乡就是咱们的祖国——

  生:*!

  生: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到底有哪些美丽的东西没有改变呢?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民族’指的是什么?

  师: 请大家告诉她,季羡林先生赞扬的是哪个民族?

  生:德国!

  【在学*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还有学生总在提问一些在第一课时就该完成的简单问题,这是我考虑不周,在第一课时的学*中,没有要求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

  师:不过,你读的这个句子很好,谁能根据这个句子提出问题来?

  (生提问,但不能抓住重点。)

  师:(小结)同学们根据最后一段,提出了两个问题——“美丽的东西包含有哪些东西?”“有哪些奇丽的景色?是怎样奇特的民族?”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感受德国的‘美丽’。

  (板书‘美丽’)

  四、细读,理解‘美丽’

  第一种美丽

  师:在德国美丽的风景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花。

  师: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找出句子,同桌练*朗读)

  (指名读,评价)

  师:他把哪些字作为重音来读?

  (指名学生交流,及时肯定听得认真、评价好的同学。)

  【在评价中,学生更加明白该怎样抓住重音有感情朗读。在指名学生评价时,我其实故意找了一名听读不够认真的学生,他思索片刻,按照自己的理解说了刚才同学读的重音,既然他能部分回答正确,我也就不必揪住不放,顺势夸奖爱他‘你听的很认真,要继续认真的听吆!’他果然明白我的意思,脸有些红了。达到了及时规劝的作用,又没伤及尊严,正如赏识教育家周弘所说‘赞扬和赏识永远要比批评和讽刺更有威力’。】

  师:听完这段文字,请你再来描述‘德国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风景’,要说的更加生动,可以借鉴书中的语言。

  【‘朗读旨在积累语言,也是本课一个重点教学目标’。这是第一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引用书中语言描述花的美景来积累、运用语言。】

  (学生描述,积累运用语言。)

  生:德国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

  师:‘花团锦簇’本身就是说‘有很多的花’,所以这样说是矛盾的,应该说‘在德国,我看到了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景象。’

  【从事语文教学,作为老师的我们首先要对词、句有高度的敏锐感受力,这样,在学生随时都可能发生的语法错误中,我们才能给予及时的指导。】

  师:花团锦簇,你们怎么理解这个词语?

  生:美丽的花,多的拥在一起。

  师:你能告诉大家这个词中哪个字与‘拥在一起’是相照应的?

  (生不能回答)

  (其他学生在思索片刻后,答道‘簇’。)

  师:你们能用动作告诉老师怎么样是‘花团锦簇’吗?

  (学生好多身体紧靠着,或是相互拥抱着。)

  师:我们的身体哪些部位还可以做出花朵的形状呢?

  (先是女生把几双小手摆出花朵的形状凑在一起,接着全班同学都加入了这‘花的海洋’。)

  师:老师想感受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象,当我从每一条街穿过的时候,请让你的花朵尽情绽放。

  (用手势表明‘过道’就是‘街道’。)

  (师边读边从孩子们用手簇拥的花团中穿过,接着再请两名学生和我一起边读边欣赏。)

  【这是第二个层次的朗读,通过学生的动作体会,理解‘花团锦簇’的含义,并且,在两次朗读中,继续完成积累语言的学*目标。】

  (在走的过程中,有几个孩子故意用‘花朵’把路挡上,师顺势指导了“如入山**上”这个短语,并通过两次读加深理解。)

  师:德国的街道上到处都是花团锦簇的景象,这是多么美妙的风景啊!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两句话,如果你能背的,就和老师一起来背一背。

  (师生齐读)

  【这是第三个层次的朗读,旨在‘熟读成诵’中完成积累语言的目标。】

  第二种美丽

  师:德国的美丽仅仅是因为这些姹紫嫣红、美丽的花吗? 请听老师读这句话——“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坐着为什么会吃惊呢?(此处问题提的不明白,导致学生接下来的理解走了弯路,应改为‘作者为什么会对德国人爱花感到吃惊呢?德国人是怎样一个爱花、爱美的国家呢?’)

  生:他们养花不像*人那样把花养在屋里……

  (师再次明确问题后,学生回答)

  生:他们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生: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对啊,只有在如此爱花的国度,我们才能时时处处看到美丽的鲜花。

  【第一段也集中写到了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学生没有提到,可我完全能够引领学生学*,可惜因为备课的疏忽,造成了我课堂上的疏忽、遗漏。】

  生: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情感反复、照应开头的作用,能帮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德国‘爱养花’的民族风情】

  师:我听到你强调‘又是’,为什么要这么读呢?

  (生不能回答,我以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打比方,使学生明白‘又’说明是曾经吃过、做过或看过的。)

  师:作者曾经看过这样的景象,那是——

  生:四五十年以前。

  师: 四五十年以前德国人爱花,四五十年以后他们依然爱花,养花已经成了他们不变的——

  生:风俗*惯

  师:老师更愿意称之为‘美丽的民族风情’。(板书 风情恒久不变)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与第二段开头相呼应,进行学*,学生从时间的跨越上,轻而易举的理解了‘德国人爱养花是一种不变的风俗’。】

  师:为什么讲到‘德国的美丽’,老师要提到‘德国人爱花’呢?

  (举生活中的小例子,帮助学生体会‘追求美好的人也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第三种‘美丽’

  师:德国的美丽还体现在他们截然不同的养花*惯上。

  生:他们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生:他们每个人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需要我们用心体会。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读文,一边体会德国的美丽风情,一边找找能体现这种境界的句子、段落。

  (学生小组合作读文、学*。师巡视后交流。)

  【在巡视过程中,我其实发现了最后一小组的成员学*不够投入,我也有时间去解决这件事,可我却‘一笑而过’。对于这一点是我在反思整堂课时,认为自己最失败的地方。】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生: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

  生: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女房东的这句话说的多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句话,我想把季羡林先生的原句做个修改,我觉得这句话体现的是德国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

  (板书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生:女房东觉得养花让别人看,是一件再好不过、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生:她觉得自己先把花养在外面让别人看,别人也把花养在外面,每个人就都能在街上看到美丽的花。

  师:这就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在我们的班级中,你与朋友之间是怎样互帮互助的呢?

  师:(指名一个学生)我想问问,你又没有借过别人东西?

  生:有,我借给朋友笔用。

  师:你每天都会借给他们尺子、橡皮、铅笔、本子,你不烦吗?

  生:(立马反驳)不烦,他们都是我的朋友!

  师:老师明白,他们也经常这样帮助你,对吗?

  生:对!

  师:这就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不仅如此,你们还因此收获了深厚的——

  生:友情!

  师:咱们济源市正在申报——

  生:全国文明城市。

  师:走在宽敞的街道,我们不随口吐痰、不乱扔垃圾,就能享受洁净、美丽的环境,这也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在学*这句颇耐人寻味的句子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从班级小事到社会大事,层层推进,让学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完成了第四个教学目标。如果时间宽裕的话,能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他们的体会会更深入。】

  五、祝福,升华‘美丽’

  (师生小结本课主要学*内容,德国的美丽体现在他们美丽的花的风景,体现在他们恒久不变的爱花*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丽风情。)

  师:最后,我衷心祝福大家——每天都能看到美丽,拥有美丽,去实现自己的美丽人生!谢谢!

  【教后反思】

  授课结束,走在斑驳的阳关下,走在黄小美丽的校园中,我长长地了一口气,但内心却并不轻松。孩子们鲜活的身影如同这春日的阳光一样在我心头跳跃,为师的责任让我一遍遍叩问心灵——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教育的目的该指向何处?

  一遍又一遍地观摩自己的授课录像,我的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对自己说——教学路上“走神儿”了。

  在备课时,我不停地思索,抓住怎样一个简单的题眼带领学生学*呢?后来,我决定了把“美丽”这一关键词作为全文学*的题眼,并从“花美”“爱养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丽风情”三个方面设计了本堂课的教学流程。正是有了这样简单又关联密切的教学设计,整堂课显得结构清晰、节奏明快,对于这个教学设计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有好的教学设计,不一定就能成就一节成功的课。我在课上显现的问题并不少。

  (1)课堂上心情紧张,教态不够自然大方。

  特别是在刚上课时,我的多余动作较多,语速也稍快,这都是心态不*稳造成的。可究其根本,却是我的教育宗旨不明确导致的——若我的眼中只有学生,没有这次比赛,更没有听课的评委,只为了带领学生学*,何来紧张呢?看那些教育大师在万人礼堂里,依旧从容坦然,现在想来并不单单是‘艺高人胆大’,而是全身心投入教学的结果,这也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啊。

  (2)少数学生学*兴趣低,学*效果差

  上完课,有一个细节让我一直耿耿于怀。有几个男生学*时心不在焉,我在他们自学巡视时,明明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也上前劝导,可是,效果并不明显。我知道当时自己并未尽全力,我完全能用自己的智慧解决这个问题。可我因怕耽误教学,而忽略了。

  苏翁说‘课上,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再次想起这句话,我的心里就更堵得慌。因为,有个男孩恐怕这一堂都在莫须有中度过了,这是我的失职造成的。我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歉意。“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不应该成为口号,它才是我们教育实践的根本宗旨。

  (3)教学语言不够简洁、优美,文化功底较弱

  因为备课时间有限吧,一些关键性的语言表述的不够简介、优美,甚至出现偏颇。也可以看出,我的文学修养功底较弱,有待加强。如果为了学生,我就必须保证自己涵养丰富,知识的源泉永远鲜活。

  回顾自己的教学问题,我不禁想起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那句至理名言: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作为一名教师,重要的职责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重要的职责是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唯有以此为目标,心无旁骛,一往无前。

  教学路上别“走神儿”,相信自己会走的更远。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执教课时)

  一、一写一读,巧做铺垫,情感初萌。

  1、我们刚刚学过季羡林爷爷的文章——《怀念母亲》,关于季羡林爷爷你了解多少,谁来说说?

  2、季羡林爷爷留学德国十年,对这个国家,对日耳曼这个民族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情感,今天我们就随他,一起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欣赏独特的异国风情。

  (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3、读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惊讶或疑问?怎么读才能表达出你的感受。请你读读!

  二、突破常规,直扣中心,引发赞叹。

  1、带着这种疑问,让我们走进课文。请同学们按要求自由课文。

  出示课件一

  a.把课文读得正确、通顺、流利。

  b.用﹏﹏划出文章的中心句。

  2、交流:

  出示课件二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⑴谁来读一读,读出这种景色的奇丽,读出这个民族的奇特!⑵看到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板书: 奇丽?(新奇美丽)奇特?(跟寻常不一样)

  三、紧抓双奇,深度探究,体会画面。

  (一)学*2、3自然段。

  1、这里的景色的奇丽在何处?这个民族又奇特在何处呢?

  请大家默读2、3自然段,划出描写景色奇丽或民族奇特的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在旁边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二)交流。

  要求:交流时,先读自己画的句子,再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预设㈠:

  出示课件三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1、体会对“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a .“家家户户”都养花。

  b.体会“脊梁”。

  ①花的脊梁是哪?先摸摸自己的脊梁。(背部中间的骨头)(花的脊梁简单地说就是花的“枝干”。)

  ②那为什么要说成“脊梁”呢?这是什么修辞手法?由“脊梁”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讨论一下。

  ③你脑海中出现的花是怎样的姿态?(极力向前倾)由此你感受到这些花都在极力地表达什么?(我多好看哪!)

  ④总结:你看,这就是德国人养的花。读着“脊粱”,脑中马上浮现出花极力朝路人盛开怒放的形象,妙不妙?

  c、联系上下文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微笑)

  ①女房东“莞尔一笑”的表情和 “正是这样!”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②总结: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普通的女房东看来是如此的*常,一点也不吃惊,只是莞尔一笑,微微一笑,那么的**常常。

  ③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对话。(指导感情朗读)

  预设(二):

  出示课件四: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1、生读句子,谈体会。

  2、体会“花的海洋”。哪些词语最先跳入你的眼帘,使你兴奋,令你心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看课件)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板书: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设计6篇(扩展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 (菁华5篇)

  一、教材分析:

  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25课,是教材中第八组“异域风情”这一训练专题中的课文。该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交流学*的收获”。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前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散文。

  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惯的赞美之情。本文不同于一般写风景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深受教育。

  教材编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有两点: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和名家大师的写作风格,积累优美的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二、对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能力目标:结合课题,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情感目标: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1、透过理解重点词语,读懂课文,体会德国的风景美,人情美。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产生交融,深层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理解课文结尾处作者的梦。

  三、教法、学法分析:

  “高效课堂基本范式”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的目标是:改变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还学生自主学*的时空,激发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学*品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了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得以真实的体现,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读感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在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合作学*的基础上,通过对重难点的点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升自主学*能力和情感体验,从而达成学*目标。,

  四、教学程序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定标

  1、巩固重点词语,回顾学*收获,导入新课。

  2、展示学*目标。

  【复*回顾上堂课所学,巩固知识的同时自然过渡到本课堂的学*。展示课堂学*目标,使学生的学*方向更加明确,也方便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二)、自学互动

  1、默读课文,想一想:德国人为什么要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呢?在文中找出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句子,并反复读一读,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指导朗读。(语速放慢,读出回味无穷的感觉)

  【体会德国奇特的民族即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又是课文的教学重难点。《课标》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

  本的表达方法。”从语文教学三维目标出发,我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找出“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大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等句子,就轻松地突破了理解“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这一教学难点,而且通过找句子,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共同研读,充分地将学*的主人公身份还给了学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的好*惯,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小组合作的努能力,读、思、说三者合一。】

  2、品读第4自然段,思考交流:过了四五十年,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的美丽景色,这时,他有什么样的感受?(“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小组合作学*:联系上下文内容,说一说:什么没有改变?

  指导朗读。(要读出肯定的感觉,“没有改变”要读出重音)

  【学生通过合作学*,交流“美丽没有改变”在文中包含的含义,进而悟得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那“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真情是永恒的。】

  3、深化课文,联系生活,体会作者的“梦”。

  (1)生活中,你遇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

  (2)你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作者的“梦“?(以飘渺的梦作为结尾,引发读者的想象,季爷爷的文章真叫人耐人寻味。)

  【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时,我是这样想的:课文最后以“思乡的梦”来结束全文,是别有深意的,而体会“梦”又是本文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以日常生活现象为突破口,估计学生都能提出班级图书角同学们捐一本看百本的现象,从而延伸到,作者这个思乡的梦,表现了作者高尚的爱国情操,以及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美好人生境界的向往,希望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也有这么一种人文氛围。这样一来,突破难点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又把体会季老先生的写作特点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用读、研、悟三种学*方法,全方位地感受到作者以梦结尾,能引人深思,耐人寻味。因此,耐人寻味又是课文的第三个写作特色。由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交流学*的收获”。所以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总结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读文章,总结写作特点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方法。】

  4、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练*有感情的朗读。小组内互评。

  (2)练*背诵第3自然段。

  【通过感情朗读、背诵训练,旨在让学生读出情感,积累语言。】

  (三)、适时点拨

  1、“人人为我”和“我为人人”在文中的具体体现,指导联系全文进行整体把握。

  2、“美丽并没有改变”在文中所指的含义。

  3、如何理解“花的梦”“思想的梦”。

  (四)、测评巩固

  1、《课堂点睛》作业

  2、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

  (五)、说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以简洁明快,突出重点,条理清晰。大致如下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家家户户——花朵朝外——花的`海洋——奇丽的景色、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奇特的民族

  【板书的关键词均来自于课文,它浓缩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有利于让学生从中悟得做人的道理,体现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册第八组第二十五课

  一、说教材

  这篇优美别致的短文是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它不同于那些纯粹描写景物风情的文章,而是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讲述了自己1935年在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最后讲述1980年再次来到德国,再次看到这番情景,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读起来既让人大开眼界,又叫人回味无穷。

  纵观全册,第八单元是最后一个教学单元,它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而作为第八单元的开篇课文,并且是讲读课文,文本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编写意图、教者的预设生成和学生的学*需求更要能做到五心合一,找到共鸣点,形成教学目标:(大屏幕出示)

  1、体会文本语言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披文入理,积累语言;

  2、感受风土人情美——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3、拓展搜集资料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于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教学难点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熏陶。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大屏幕出示)教材文质兼美,但较为浅显简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主要采用“课前搜集资料—质疑研读课文—把握重点读议结合”,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等。

  2、说学法:(大屏幕出示)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搜集资料—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即课前收集资料,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三、说教学过程与设计理念

  (一)课前预设——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课前,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请他们自学生字词(部分重点字词将结合教学加以指导),把课文读通顺;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可以设置四个小专题“季羡林与德国”、 “鲜花胜地——德国”、 “德国的风情我知道”和“我知道的德国历史和名人”,这样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无效。

  &学*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课前预*、搜集资料,既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学*的领域,构建了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促进了学生对德国、对作者的了解,以及对文本的理解。

  (二)课堂行动——一咏三叹,滋养性灵。

  1、导入——从民族的经典走向世界的多元。

  在唐诗宋词的诵读中拉开教学序幕,回顾祖国优秀文化,接着切入互动游戏“我们的邻国尼泊尔的摇头与点头*俗”,当学生了解到尼泊尔人的摇头才是表示同意的奇特风俗时,就会产生一种到世界各地去走走看看,了解异国风情的好奇心。

  &好奇心就是学*成功的重要驱动力。

  2、质疑——“主动索取”永远比“被动接受”得到的东西多。

  先让学生介绍作者——季羡林(大屏幕展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题目本身就耐人寻味,也会引发学生疑问,归纳板书:(大屏幕展示)[德国人怎样种花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色?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这个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以学定教”“以疑促学”,让学生由“冷”变“热”。因为“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美国教育家哈.曼)

  3、研读——“埋头思考”远胜过一千句夸夸其谈。

  首先,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通过学生汇报积累的词语,教师相机板书“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再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来课文大意。

  &之后组织学生谈读后感受。引导学生用书中的句子谈。

  是啊,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丽、奇特)

  接着,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他们提出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同桌或小组的交流;然后自主发言,交流体会。教师相机把握以下要点组织教学:

  (1)、研读“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叩问“莞尔一笑”的灵魂。

  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大屏幕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板书:花的脊梁

  (大屏幕出示)当季羡林为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方式感到奇怪时,女房东却只是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这“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微微一笑,*静的一笑,淡淡的一笑,朴实不张扬的一笑)从女房东淡淡的、*静的一笑中,我们看出女房东是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爱花的人,而且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淳朴的人生境界像花儿一样美丽自然。)

  (2)、研读感受“别人看到的花”——欣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

  文章第三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重点段落,也是作者语言的精彩之处,更写出了德国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让学生说说别人看到的花(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家家户户都把花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那么,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说出句子。)大屏幕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准备引导学生从“任何、家家户户”等词语体会养花的人家之多,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地方理解花的数量和颜色之多、花的颜色之娇美,结合图画资料的呈现,(大屏幕出示两幅图片)走进鲜花的意境,领略风景的奇丽;再通过个别朗读、配乐朗读把师生带到花的海洋,带入美丽的山**上。

  此时,你正漫步在这样的街道上,你有什么感觉?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别人看到了一个花的海洋)指导学生背诵。

  (大屏幕出示)然后拓展想象写话:“如果你是一位当地的居民,请为我们介绍一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美丽景色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3)、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这是一个许多人穷其一生也难以透彻的哲理,我觉得学生通过本课的学*能有所感悟,心生向往就很好了。先联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欣赏别人的花”这种奇丽景色、奇特民俗初步理解;(大屏幕出示)再回忆发生在同学之间、邻里之间、校园里、社区里、家里的事情,谈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4、拓展

  四五十年前,20几岁的季羡林先生感受到了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今天,当他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他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呢?大屏幕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是的,四五十年后,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奇丽的景色没变,那奇特的民族没有变。这是一个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啊!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与此同时,老人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生答)

  四、小结拓展

  (1)教师小结:(多么美好的梦啊!今天,季老先生带着我们去了一趟德国,让我们收获了满街馨香的愉悦,更让我们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一份心灵的充盈。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带着对德国这个伟大民族的敬重,再次齐读课题。(齐读课题))

  (2)让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了解德国还有哪些奇特的风俗。

  附:

  板书设计

  依照作者的思路,把握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线交叉而设计的词语式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学*的落实。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的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花美人更美

  奇丽奇特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册第八组第二十五课

  一、说教材

  这篇优美别致的短文是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它不同于那些纯粹描写景物风情的文章,而是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讲述了自己1935年在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最后讲述1980年再次来到德国,再次看到这番情景,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读起来既让人大开眼界,又叫人回味无穷。

  纵观全册,第八单元是最后一个教学单元,它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而作为第八单元的开篇课文,并且是讲读课文,文本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编写意图、教者的预设生成和学生的学*需求更要能做到五心合一,找到共鸣点,形成教学目标:(大屏幕出示)

  1、体会文本语言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披文入理,积累语言;

  2、感受风土人情美——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3、拓展搜集资料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于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教学难点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熏陶。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大屏幕出示)教材文质兼美,但较为浅显简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主要采用“课前搜集资料—质疑研读课文—把握重点读议结合”,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等。

  2、说学法:(大屏幕出示)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搜集资料—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即课前收集资料,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三、说教学过程与设计理念

  (一)课前预设——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课前,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请他们自学生字词(部分重点字词将结合教学加以指导),把课文读通顺;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可以设置四个小专题“季羡林与德国”、 “鲜花胜地——德国”、 “德国的风情我知道”和“我知道的德国历史和名人”,这样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无效。

  &学*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课前预*、搜集资料,既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学*的领域,构建了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促进了学生对德国、对作者的了解,以及对文本的理解。

  (二)课堂行动——一咏三叹,滋养性灵。

  1、导入——从民族的经典走向世界的多元。

  在唐诗宋词的诵读中拉开教学序幕,回顾祖国优秀文化,接着切入互动游戏“我们的邻国尼泊尔的摇头与点头*俗”,当学生了解到尼泊尔人的摇头才是表示同意的奇特风俗时,就会产生一种到世界各地去走走看看,了解异国风情的好奇心。

  &好奇心就是学*成功的重要驱动力。

  2、质疑——“主动索取”永远比“被动接受”得到的东西多。

  先让学生介绍作者——季羡林(大屏幕展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题目本身就耐人寻味,也会引发学生疑问,归纳板书:(大屏幕展示)[德国人怎样种花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色?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这个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以学定教”“以疑促学”,让学生由“冷”变“热”。因为“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美国教育家哈.曼)

  3、研读——“埋头思考”远胜过一千句夸夸其谈。

  首先,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通过学生汇报积累的词语,教师相机板书“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再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来课文大意。

  &之后组织学生谈读后感受。引导学生用书中的句子谈。

  是啊,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丽、奇特)

  接着,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他们提出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同桌或小组的交流;然后自主发言,交流体会。教师相机把握以下要点组织教学:

  (1)、研读“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叩问“莞尔一笑”的灵魂。

  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大屏幕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板书:花的脊梁

  (大屏幕出示)当季羡林为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方式感到奇怪时,女房东却只是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这“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微微一笑,*静的一笑,淡淡的一笑,朴实不张扬的一笑)从女房东淡淡的、*静的一笑中,我们看出女房东是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爱花的人,而且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淳朴的人生境界像花儿一样美丽自然。)

  (2)、研读感受“别人看到的花”——欣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

  文章第三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重点段落,也是作者语言的精彩之处,更写出了德国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让学生说说别人看到的花(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家家户户都把花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那么,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说出句子。)大屏幕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准备引导学生从“任何、家家户户”等词语体会养花的人家之多,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地方理解花的数量和颜色之多、花的颜色之娇美,结合图画资料的呈现,(大屏幕出示两幅图片)走进鲜花的意境,领略风景的奇丽;再通过个别朗读、配乐朗读把师生带到花的海洋,带入美丽的山**上。

  此时,你正漫步在这样的街道上,你有什么感觉?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别人看到了一个花的海洋)指导学生背诵。

  (大屏幕出示)然后拓展想象写话:“如果你是一位当地的居民,请为我们介绍一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美丽景色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3)、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这是一个许多人穷其一生也难以透彻的哲理,我觉得学生通过本课的学*能有所感悟,心生向往就很好了。先联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欣赏别人的花”这种奇丽景色、奇特民俗初步理解;(大屏幕出示)再回忆发生在同学之间、邻里之间、校园里、社区里、家里的事情,谈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4、拓展

  四五十年前,20几岁的季羡林先生感受到了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今天,当他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他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呢?大屏幕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是的,四五十年后,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奇丽的景色没变,那奇特的民族没有变。这是一个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啊!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与此同时,老人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生答)

  四、小结拓展

  (1)教师小结:(多么美好的梦啊!今天,季老先生带着我们去了一趟德国,让我们收获了满街馨香的愉悦,更让我们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一份心灵的充盈。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带着对德国这个伟大民族的敬重,再次齐读课题。(齐读课题))

  (2)让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了解德国还有哪些奇特的风俗。

  附:

  板书设计

  依照作者的思路,把握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线交叉而设计的词语式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学*的落实。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的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花美人更美

  奇丽奇特

  一.说教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第25课。本课所在单元集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在25课中,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是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亲眼所见德国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破耐人寻味,表达了自己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而是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又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三.说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读课文,谈爱花,抓重点词句感受景色的奇丽。

  德国是爱花的名族,我就“谈爱花”入手,让学生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从而引导学生找出重点描写德国街头花奇丽的句子,于是就在这段文字上做文章。教师引导学生找重点词语体会,写感受,汇报交流。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有自由读,比赛读,评论等形式,读中加深理解、体会。最后,老师用一组图片展现德国的奇丽花景,学生的感悟更深。

  (二)、抓重点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了解德国奇特的风俗。

  学生已经了解景色的奇丽,教师此时让学生将美景与风俗联系起来思考,学生自然会想到,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让别人看,走在街上,自己能看别人的花,这就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颇耐人寻味”一处,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琢磨,去寻找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生在读、思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这句话的理解,自然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三)、了解作者及写书的意义,激发学生的课外读书的兴趣。

  季羡林是当代的文学大师,学生应有所了解。而且他当时写这本书正赶上改革开放,应该让学生了解写书的意义。

  四.说板书

  这一课主要写花的奇丽,人的思想境界美好,于是板书设计为奇丽——美丽的鲜花,奇特——美好的境界。

各位老师下午好

  刚才,我们一起享受了一节家常课给我们带来的质朴和美感,听了大家的评课,我的第一感受是大家真不愧是各校选派来的骨干,评课时实事求是、观点鲜明且个性十足,我们的确需要这样探讨甚至争论,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共同学*与成长,这是种很好的研讨氛围,也是热爱语文课堂的老师们最好的*台。

  说到这节课,因为张老师之前忙于学校的各种琐事,只花了一个星期去准备,所以我把这节课称之为充满美感的常态课。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去雕琢,并非我们对待这节课的态度不端正,是因为家常课、常态课是张老师,还有我本人一直以来追求的理想课堂,虽然时间紧,张老师在这遍之前试讲了二次,也就是一个星期之内共上了三次。三次课呈现出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但有共同点,语文味十足。 有语文味的课堂,我认为把握两点足矣,一是尽显语言文字的美,二是扣击人文之美。这只是我自己比较狭隘的看法。下面我从这节课体现的五处美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自然之美。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设计6篇(扩展6)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菁华5篇)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

  1~2课时

  课前准备

  1.德国风光片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有许多美的东西。例如我们的祖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有远远流传的中华文化。当然,还有许多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到国外的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板书)

  1.播放录像:德国风光片

  2.谈谈观后感受。

  3.揭题: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总之,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它不仅风光无限美好,这个民族还有一道十分奇丽的景色。(板书:奇丽)打开书本,读一读,你就明白了。

  (1)生自由读课文。

  (2)交流,补充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再读课文,质疑批注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完成:

  (1)质疑。(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对不理解的内容质疑。)

  (2)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请将自己的感想批注在文中。

  三、汇报交流

  交流批注阅读后的感想与收获。(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1.词语质疑:文中较难理解的词语有: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学生可能会提出的主要问题:

  (1)爱花的民族有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地位?

  (2)“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四、以学定教,品读课文

  1.导语:是呀!爱花的民族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请快速浏览全文,用“──”画出相关的答案。

  2.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时,教师可相机展示重点句: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请生个别读。正音:“脊梁”读作jǐ

  liang;理解“脊梁”的意思。

  (2)德国人种花有何特别之处?(从“家家户户”一词可见德国人人爱花;而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到惊叹。)

  (3)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莞尔一笑”(轻轻一笑)

  2.学*第三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到相关答案时,教师相机展示重点句: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1)自由朗读。

  (2)谈谈读后的感受。(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

  (3)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

  (4)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当你来到德国,漫步在这花的海洋,你一定会惊奇地发现: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在街上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呀!

  (6)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语言:

  假如我们来到德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理解“颇耐人寻味”。

  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耐人寻味”。

  3.学*第四自然段。

  (1)德国人爱花,还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

  完成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的语言:

  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

  ________________

  ,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终没有变。

  (2)理解句子:“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异乡,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

  (答案是多元的:可以是,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各国人民可以互相学*,取长补短。可以是,希望祖国人民学*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可以是,希望祖国人民也能像德国人民那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举例谈谈。

  (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在经常为这个人做事,为这个人服务。在一个家庭里,爸爸工作挣钱,养活全家;妈妈为爸爸洗衣做饭;我们有时也为爸爸妈妈端茶捶背。在社会上,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你总是在某一方面,为别人服务,而在许多方面,你都在接受别人为你服务。)

  六、书写生字,听写词语,运用词语

  1.重点指导“脊”的笔顺。上半部的笔顺是先两边后中间。

  2.听写的词语有: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

  3.写几句话,用上上面的部分词语。

  【本单元目标】

  1、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不同地域风俗与风情的特点。

  3、揣摩作者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

  4、积累语言

  【课标教科书选编意图】

  1、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积累优美语言。

  2、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

  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我设定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让学生初步体会德国风情特点。

  2、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积累语言。

  3、学会抓住关键句、段,质疑中学文。

  4、联系上下文、实际生活,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课前交流】(用时5分钟左右)

  师:在作自我介绍以前,我要就几个简单的问题采访几位同学。

  (走到一个学生跟前)你认识我吗?

  生1:不认识。

  师:你猜猜!

  生1:(不好意思的笑笑)猜不出来。

  师:猜不出来使劲猜!

  生1笑笑坐下了。

  师:(走到另一个同学面前)你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2:不知道。

  师:猜猜!

  生2:姓王。

  师摇头,接着又请几个同学猜,都没猜对。

  【苏翁说“在教学中,要争取使你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这门课”因此,在课前交流时,我不仅仅要和学生尽快熟悉,还要通过幽默的情景创设、语言、表情,调动每个学生和我一起学*的兴趣。事实证明,这个课前活动,为我和学生创设了和谐、愉悦的学*氛围,为接下来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师:同学们,刚才的这个采访,有没有使你们想起咱们刚学过的一个相声?

  生:《打电话》

  师:我是其中的哪个人?

  生:啰唆。(是相声中的一个人物,因语言啰唆而得名)

  师:是呀,老师这样啰唆确实耽误了大家的学*时间,谁来给老师提个建议?

  生:你说话应该“啰唆“点。(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发言也变得大胆了)

  【学生的这个发言是始料未及的,但是看着她快乐的眼神,我知道这不是挑衅,而是智力的挑战。直觉告诉我,绝不能直接说‘你错了’,这会伤害学生快乐、跳动的思维。】

  师:(略加思索,语气欢快的)哦,你这个“啰嗦”是加上引号的吧!

  生满意的笑着坐下。

  【我在心里也为自己的急中生智微笑】

  接着又有几个学生给我提出了建议,大意是

  “说话应该简洁、明白、生动。”

  师:好,现在我就按照大家的要求,来做一下自我介绍。(幽默的加上一句)这次要来真格的了。

  师做自我介绍。

  师:刚才,老师做了介绍,也想认识大家,请你向我来介绍你自己或你的学校。

  学生沉默良久,有少数几个人发言。

  【在我做了自我介绍后,应请学生简单评价一下我的发言,帮助他们明确自我介绍的要点,以及怎样让介绍生动起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美丽

  师:请快速默读课文,然后告诉大家德国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默读文章。

  【苏翁说过“在小学里,要教使所有儿童的阅读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在已有第一课时的朗读基础上,只需让学生静静地默读、浏览,他们就能完成这一教学目标,而且这个问题的概括性和整体性,也决定了他应当是学生静思后的结晶。】

  (在学生读文时,老师巡视,用眼神督促那些读书不够认真的孩子。)

  师:如果谁读完了,请举手示意。

  (学生都读完了。)

  师:刚才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同学读得特别认真,尤其是这位小姑娘,读完了还小声嘟囔着在练*发言呢。

  【在学生读书时,老师应力求避免‘无所事事’的状态,观察学生良好的读书*惯、及时督促学*态度不端正的学生、给学*困难的学生一些帮助等,这都需要我们在课上时时保持一颗敏锐的心。刚才的这个表扬,正是我在学生读书时观察的结果,它不仅及时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好方法,而且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对德国的印象。

  生:德国的人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读懂这么一句含义深刻的话。

  生:德国是一个花的海洋。

  师:德国是一个花的海洋,真美啊!

  生:德国的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己种的花让别人看,自己也可以闻它的芳香。

  师:虽然不能看了,但还可以闻到它的芳香,真好!

  【这个同学的理解本身就是文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一种体现,我却未能抓住这个机会,予以肯定和点拨。可以把评价改为‘你和德国人有着同样无私、美丽的情怀,看得出你也是个心胸宽广、坦荡,心灵美丽的好孩子!掌声送给你!’】

  生:走过每一个街道,都可以看见家家户户窗子前的鲜花。

  生:德国是一个爱美的国家。

  师:和你这个漂亮的小姑娘一样爱美,是吗?

  【此处,学生的发言点中了主题,应该请她具体谈谈自己的看法,也能带领其他学生一起初步体会德国的‘美丽’。可惜!】

  三、质疑,走进‘美丽’

  师:同学们,我们接下来的学*,老师想给大家一个挑战——以前我们学*课文总是从头学起,今天,我们先来学*最后一段。

  师:我想请一名学生来读读最后一段,其他人边听边想‘其中有哪些句子你认为是重要的,并从中提出问题来’。

  (指名读文后交流)

  师:同学们,抓住关键句、段质疑探究,能帮助我们快速学懂文章,谁来试试?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疑则进也。’也有人说‘提出一个疑问比解决问题更了不起’。这个训练,就是想教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质疑探究的方法,也能起到锻炼学生质疑能力的作用。可是,面对这么聪明的学生,我不得不说,他们回答问题的能力高于其质疑能力,这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

  生:‘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以前……’老师,我想问,“思乡”,这‘乡’指的是哪儿?

  师:本文的作者是季羡林老先生,他的家乡就是咱们的祖国——

  生:*!

  生: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到底有哪些美丽的东西没有改变呢?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民族’指的是什么?

  师: 请大家告诉她,季羡林先生赞扬的是哪个民族?

  生:德国!

  【在学*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还有学生总在提问一些在第一课时就该完成的简单问题,这是我考虑不周,在第一课时的学*中,没有要求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

  师:不过,你读的这个句子很好,谁能根据这个句子提出问题来?

  (生提问,但不能抓住重点。)

  师:(小结)同学们根据最后一段,提出了两个问题——“美丽的东西包含有哪些东西?”“有哪些奇丽的景色?是怎样奇特的民族?”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感受德国的‘美丽’。

  (板书‘美丽’)

  四、细读,理解‘美丽’

  第一种美丽

  师:在德国美丽的风景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花。

  师: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找出句子,同桌练*朗读)

  (指名读,评价)

  师:他把哪些字作为重音来读?

  (指名学生交流,及时肯定听得认真、评价好的同学。)

  【在评价中,学生更加明白该怎样抓住重音有感情朗读。在指名学生评价时,我其实故意找了一名听读不够认真的学生,他思索片刻,按照自己的理解说了刚才同学读的重音,既然他能部分回答正确,我也就不必揪住不放,顺势夸奖爱他‘你听的很认真,要继续认真的听吆!’他果然明白我的意思,脸有些红了。达到了及时规劝的作用,又没伤及尊严,正如赏识教育家周弘所说‘赞扬和赏识永远要比批评和讽刺更有威力’。】

  师:听完这段文字,请你再来描述‘德国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风景’,要说的更加生动,可以借鉴书中的语言。

  【‘朗读旨在积累语言,也是本课一个重点教学目标’。这是第一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引用书中语言描述花的美景来积累、运用语言。】

  (学生描述,积累运用语言。)

  生:德国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

  师:‘花团锦簇’本身就是说‘有很多的花’,所以这样说是矛盾的,应该说‘在德国,我看到了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景象。’

  【从事语文教学,作为老师的我们首先要对词、句有高度的敏锐感受力,这样,在学生随时都可能发生的语法错误中,我们才能给予及时的指导。】

  师:花团锦簇,你们怎么理解这个词语?

  生:美丽的花,多的拥在一起。

  师:你能告诉大家这个词中哪个字与‘拥在一起’是相照应的?

  (生不能回答)

  (其他学生在思索片刻后,答道‘簇’。)

  师:你们能用动作告诉老师怎么样是‘花团锦簇’吗?

  (学生好多身体紧靠着,或是相互拥抱着。)

  师:我们的身体哪些部位还可以做出花朵的形状呢?

  (先是女生把几双小手摆出花朵的形状凑在一起,接着全班同学都加入了这‘花的海洋’。)

  师:老师想感受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象,当我从每一条街穿过的时候,请让你的花朵尽情绽放。

  (用手势表明‘过道’就是‘街道’。)

  (师边读边从孩子们用手簇拥的花团中穿过,接着再请两名学生和我一起边读边欣赏。)

  【这是第二个层次的朗读,通过学生的动作体会,理解‘花团锦簇’的含义,并且,在两次朗读中,继续完成积累语言的学*目标。】

  (在走的过程中,有几个孩子故意用‘花朵’把路挡上,师顺势指导了“如入山**上”这个短语,并通过两次读加深理解。)

  师:德国的街道上到处都是花团锦簇的景象,这是多么美妙的风景啊!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两句话,如果你能背的,就和老师一起来背一背。

  (师生齐读)

  【这是第三个层次的朗读,旨在‘熟读成诵’中完成积累语言的目标。】

  第二种美丽

  师:德国的美丽仅仅是因为这些姹紫嫣红、美丽的花吗? 请听老师读这句话——“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坐着为什么会吃惊呢?(此处问题提的不明白,导致学生接下来的理解走了弯路,应改为‘作者为什么会对德国人爱花感到吃惊呢?德国人是怎样一个爱花、爱美的国家呢?’)

  生:他们养花不像*人那样把花养在屋里……

  (师再次明确问题后,学生回答)

  生:他们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生: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对啊,只有在如此爱花的国度,我们才能时时处处看到美丽的鲜花。

  【第一段也集中写到了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学生没有提到,可我完全能够引领学生学*,可惜因为备课的疏忽,造成了我课堂上的疏忽、遗漏。】

  生: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情感反复、照应开头的作用,能帮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德国‘爱养花’的民族风情】

  师:我听到你强调‘又是’,为什么要这么读呢?

  (生不能回答,我以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打比方,使学生明白‘又’说明是曾经吃过、做过或看过的。)

  师:作者曾经看过这样的景象,那是——

  生:四五十年以前。

  师: 四五十年以前德国人爱花,四五十年以后他们依然爱花,养花已经成了他们不变的——

  生:风俗*惯

  师:老师更愿意称之为‘美丽的民族风情’。(板书 风情恒久不变)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与第二段开头相呼应,进行学*,学生从时间的跨越上,轻而易举的理解了‘德国人爱养花是一种不变的风俗’。】

  师:为什么讲到‘德国的美丽’,老师要提到‘德国人爱花’呢?

  (举生活中的小例子,帮助学生体会‘追求美好的人也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第三种‘美丽’

  师:德国的美丽还体现在他们截然不同的养花*惯上。

  生:他们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生:他们每个人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需要我们用心体会。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读文,一边体会德国的美丽风情,一边找找能体现这种境界的句子、段落。

  (学生小组合作读文、学*。师巡视后交流。)

  【在巡视过程中,我其实发现了最后一小组的成员学*不够投入,我也有时间去解决这件事,可我却‘一笑而过’。对于这一点是我在反思整堂课时,认为自己最失败的地方。】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生: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

  生: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女房东的这句话说的多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句话,我想把季羡林先生的原句做个修改,我觉得这句话体现的是德国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

  (板书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生:女房东觉得养花让别人看,是一件再好不过、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生:她觉得自己先把花养在外面让别人看,别人也把花养在外面,每个人就都能在街上看到美丽的花。

  师:这就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在我们的班级中,你与朋友之间是怎样互帮互助的呢?

  师:(指名一个学生)我想问问,你又没有借过别人东西?

  生:有,我借给朋友笔用。

  师:你每天都会借给他们尺子、橡皮、铅笔、本子,你不烦吗?

  生:(立马反驳)不烦,他们都是我的朋友!

  师:老师明白,他们也经常这样帮助你,对吗?

  生:对!

  师:这就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不仅如此,你们还因此收获了深厚的——

  生:友情!

  师:咱们济源市正在申报——

  生:全国文明城市。

  师:走在宽敞的街道,我们不随口吐痰、不乱扔垃圾,就能享受洁净、美丽的环境,这也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在学*这句颇耐人寻味的句子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从班级小事到社会大事,层层推进,让学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完成了第四个教学目标。如果时间宽裕的话,能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他们的体会会更深入。】

  五、祝福,升华‘美丽’

  (师生小结本课主要学*内容,德国的美丽体现在他们美丽的花的风景,体现在他们恒久不变的爱花*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丽风情。)

  师:最后,我衷心祝福大家——每天都能看到美丽,拥有美丽,去实现自己的美丽人生!谢谢!

  【教后反思】

  授课结束,走在斑驳的阳关下,走在黄小美丽的校园中,我长长地了一口气,但内心却并不轻松。孩子们鲜活的身影如同这春日的阳光一样在我心头跳跃,为师的责任让我一遍遍叩问心灵——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教育的目的该指向何处?

  一遍又一遍地观摩自己的授课录像,我的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对自己说——教学路上“走神儿”了。

  在备课时,我不停地思索,抓住怎样一个简单的题眼带领学生学*呢?后来,我决定了把“美丽”这一关键词作为全文学*的题眼,并从“花美”“爱养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丽风情”三个方面设计了本堂课的教学流程。正是有了这样简单又关联密切的教学设计,整堂课显得结构清晰、节奏明快,对于这个教学设计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有好的教学设计,不一定就能成就一节成功的课。我在课上显现的问题并不少。

  (1)课堂上心情紧张,教态不够自然大方。

  特别是在刚上课时,我的多余动作较多,语速也稍快,这都是心态不*稳造成的。可究其根本,却是我的教育宗旨不明确导致的——若我的眼中只有学生,没有这次比赛,更没有听课的评委,只为了带领学生学*,何来紧张呢?看那些教育大师在万人礼堂里,依旧从容坦然,现在想来并不单单是‘艺高人胆大’,而是全身心投入教学的结果,这也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啊。

  (2)少数学生学*兴趣低,学*效果差

  上完课,有一个细节让我一直耿耿于怀。有几个男生学*时心不在焉,我在他们自学巡视时,明明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也上前劝导,可是,效果并不明显。我知道当时自己并未尽全力,我完全能用自己的智慧解决这个问题。可我因怕耽误教学,而忽略了。

  苏翁说‘课上,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再次想起这句话,我的心里就更堵得慌。因为,有个男孩恐怕这一堂都在莫须有中度过了,这是我的失职造成的。我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歉意。“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不应该成为口号,它才是我们教育实践的根本宗旨。

  (3)教学语言不够简洁、优美,文化功底较弱

  因为备课时间有限吧,一些关键性的语言表述的不够简介、优美,甚至出现偏颇。也可以看出,我的文学修养功底较弱,有待加强。如果为了学生,我就必须保证自己涵养丰富,知识的源泉永远鲜活。

  回顾自己的教学问题,我不禁想起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那句至理名言: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作为一名教师,重要的职责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重要的职责是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唯有以此为目标,心无旁骛,一往无前。

  教学路上别“走神儿”,相信自己会走的更远。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执教课时)

  一、一写一读,巧做铺垫,情感初萌。

  1、我们刚刚学过季羡林爷爷的文章——《怀念母亲》,关于季羡林爷爷你了解多少,谁来说说?

  2、季羡林爷爷留学德国十年,对这个国家,对日耳曼这个民族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情感,今天我们就随他,一起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欣赏独特的异国风情。

  (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3、读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惊讶或疑问?怎么读才能表达出你的感受。请你读读!

  二、突破常规,直扣中心,引发赞叹。

  1、带着这种疑问,让我们走进课文。请同学们按要求自由课文。

  出示课件一

  a.把课文读得正确、通顺、流利。

  b.用﹏﹏划出文章的中心句。

  2、交流:

  出示课件二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⑴谁来读一读,读出这种景色的奇丽,读出这个民族的奇特!⑵看到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板书: 奇丽?(新奇美丽)奇特?(跟寻常不一样)

  三、紧抓双奇,深度探究,体会画面。

  (一)学*2、3自然段。

  1、这里的景色的奇丽在何处?这个民族又奇特在何处呢?

  请大家默读2、3自然段,划出描写景色奇丽或民族奇特的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在旁边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二)交流。

  要求:交流时,先读自己画的句子,再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预设㈠:

  出示课件三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1、体会对“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a .“家家户户”都养花。

  b.体会“脊梁”。

  ①花的脊梁是哪?先摸摸自己的脊梁。(背部中间的骨头)(花的脊梁简单地说就是花的“枝干”。)

  ②那为什么要说成“脊梁”呢?这是什么修辞手法?由“脊梁”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讨论一下。

  ③你脑海中出现的花是怎样的姿态?(极力向前倾)由此你感受到这些花都在极力地表达什么?(我多好看哪!)

  ④总结:你看,这就是德国人养的花。读着“脊粱”,脑中马上浮现出花极力朝路人盛开怒放的形象,妙不妙?

  c、联系上下文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微笑)

  ①女房东“莞尔一笑”的表情和 “正是这样!”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②总结: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普通的女房东看来是如此的*常,一点也不吃惊,只是莞尔一笑,微微一笑,那么的**常常。

  ③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对话。(指导感情朗读)

  预设(二):

  出示课件四: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1、生读句子,谈体会。

  2、体会“花的海洋”。哪些词语最先跳入你的眼帘,使你兴奋,令你心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看课件)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板书: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3、走在这样的街道上是什么感觉?

  出示课件五

  “山**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这是东晋王献之的妙句。山**:绍兴会稽城西南郊外一带,是绍兴西南通向兰亭的一条官道。自此西南迤行,远山*水、小桥凉亭、田园农舍,相映成画。画中游而身亦入画,晴日风雨,无不相宜。

  其实,这就是走在德国大街的感觉!看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我们的眼睛——应接不暇啊!

  出示课件六

  4、听老师读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有何感受?(交流)

  5.有滋有味地自由朗读,读出语言的情味。(自由读、指名读)

  6、体味语言表达:作者是怎么写得让我们身临其境的?(运用比喻,以 “山**”引发我们的联想。)

  7、角色体验:

  ①假如我是一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的街头,我会 。

  ②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非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会

  ③假如我就是留学在此的季先生,闻到这温馨的花香,我会 。

  8、再来美美地读读这段话,让我们一起走进画里吧!(全班齐读)

  预设(三):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如果给“颇”换一个词,可以怎么说?(很;相当地)

  2、理解“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3、这种 “境界”是什么?(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5、“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吧。(评:你结合上下文理解很好。你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谈得好。实际上,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请大家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你谈得很深刻。)

  4、创设情境,感受“境界”。

  ①我想问问这位女士,在屋子里的时候,你每天只能看到凌乱的花枝,花朵的背影,难道你不觉得厌烦吗?

  ②我想问问这位先生,走在街上的时候,你每天都能看到这些怒放的鲜花,你又在想什么呢?

  5、讨论:现在你明白德国人为什么这样养花了吧?这才叫爱花的“真切”境界呢!就像诗人汪国真说的:“我付出的是一缕春风,收获的却是整个春天!”

  5、理解了这段话,再来读,大家就一定会读得更有感情,更“耐人寻味”了。(配乐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6、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多么美丽而又富有哲理的文字!能背诵下来吗?熟读能够成诵,自己背一背。

  出示课件七

  看提示语背,

  出示课件六

  看图片配乐背诵。

  四、小结课文,升华主题,情感共鸣

  师:读着读着,课文既如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又成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小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flash课件《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职1935年,我们*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求学于歌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故──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2.读课题,质疑问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4.联系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交流。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4.读第二自然段。从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

  5.交流指导:“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风情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

  6.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课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二、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1.引出第三自然段: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再读第三自然段: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体会花之多,花之美。

  3.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会有怎样的感受?(怀念祖国和故乡,思念亲人)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

  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6.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

  三、前后呼应,三感“美丽”。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

  2.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曾经留下生活的痕迹和情感的哥廷根,他会想起什么呢?

  3.补充阅读《季羡林先生》一书中《再返哥廷根》一文。

  4.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正是这样的情绪,使得季羡林在文中这样写道:“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么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设计6篇(扩展7)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 (菁华5篇)

  一、教材分析:

  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25课,是教材中第八组“异域风情”这一训练专题中的课文。该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交流学*的收获”。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前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散文。

  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惯的赞美之情。本文不同于一般写风景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深受教育。

  教材编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有两点: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和名家大师的写作风格,积累优美的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二、对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能力目标:结合课题,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情感目标: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1、透过理解重点词语,读懂课文,体会德国的风景美,人情美。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产生交融,深层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理解课文结尾处作者的梦。

  三、教法、学法分析:

  “高效课堂基本范式”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的目标是:改变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还学生自主学*的时空,激发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学*品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了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得以真实的体现,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读感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在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合作学*的基础上,通过对重难点的点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升自主学*能力和情感体验,从而达成学*目标。,

  四、教学程序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定标

  1、巩固重点词语,回顾学*收获,导入新课。

  2、展示学*目标。

  【复*回顾上堂课所学,巩固知识的同时自然过渡到本课堂的学*。展示课堂学*目标,使学生的学*方向更加明确,也方便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二)、自学互动

  1、默读课文,想一想:德国人为什么要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呢?在文中找出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句子,并反复读一读,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指导朗读。(语速放慢,读出回味无穷的感觉)

  【体会德国奇特的民族即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又是课文的教学重难点。《课标》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

  本的表达方法。”从语文教学三维目标出发,我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找出“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大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等句子,就轻松地突破了理解“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这一教学难点,而且通过找句子,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共同研读,充分地将学*的主人公身份还给了学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的好*惯,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小组合作的努能力,读、思、说三者合一。】

  2、品读第4自然段,思考交流:过了四五十年,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的美丽景色,这时,他有什么样的感受?(“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小组合作学*:联系上下文内容,说一说:什么没有改变?

  指导朗读。(要读出肯定的感觉,“没有改变”要读出重音)

  【学生通过合作学*,交流“美丽没有改变”在文中包含的含义,进而悟得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那“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真情是永恒的。】

  3、深化课文,联系生活,体会作者的“梦”。

  (1)生活中,你遇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

  (2)你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作者的“梦“?(以飘渺的梦作为结尾,引发读者的想象,季爷爷的文章真叫人耐人寻味。)

  【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时,我是这样想的:课文最后以“思乡的梦”来结束全文,是别有深意的,而体会“梦”又是本文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以日常生活现象为突破口,估计学生都能提出班级图书角同学们捐一本看百本的现象,从而延伸到,作者这个思乡的梦,表现了作者高尚的爱国情操,以及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美好人生境界的向往,希望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也有这么一种人文氛围。这样一来,突破难点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又把体会季老先生的写作特点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用读、研、悟三种学*方法,全方位地感受到作者以梦结尾,能引人深思,耐人寻味。因此,耐人寻味又是课文的第三个写作特色。由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交流学*的收获”。所以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总结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读文章,总结写作特点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方法。】

  4、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练*有感情的朗读。小组内互评。

  (2)练*背诵第3自然段。

  【通过感情朗读、背诵训练,旨在让学生读出情感,积累语言。】

  (三)、适时点拨

  1、“人人为我”和“我为人人”在文中的具体体现,指导联系全文进行整体把握。

  2、“美丽并没有改变”在文中所指的含义。

  3、如何理解“花的梦”“思想的梦”。

  (四)、测评巩固

  1、《课堂点睛》作业

  2、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

  (五)、说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以简洁明快,突出重点,条理清晰。大致如下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家家户户——花朵朝外——花的`海洋——奇丽的景色、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奇特的民族

  【板书的关键词均来自于课文,它浓缩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有利于让学生从中悟得做人的道理,体现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册第八组第二十五课

  一、说教材

  这篇优美别致的短文是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它不同于那些纯粹描写景物风情的文章,而是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讲述了自己1935年在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最后讲述1980年再次来到德国,再次看到这番情景,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读起来既让人大开眼界,又叫人回味无穷。

  纵观全册,第八单元是最后一个教学单元,它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而作为第八单元的开篇课文,并且是讲读课文,文本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编写意图、教者的预设生成和学生的学*需求更要能做到五心合一,找到共鸣点,形成教学目标:(大屏幕出示)

  1、体会文本语言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披文入理,积累语言;

  2、感受风土人情美——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3、拓展搜集资料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于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教学难点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熏陶。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大屏幕出示)教材文质兼美,但较为浅显简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主要采用“课前搜集资料—质疑研读课文—把握重点读议结合”,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等。

  2、说学法:(大屏幕出示)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搜集资料—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即课前收集资料,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三、说教学过程与设计理念

  (一)课前预设——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课前,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请他们自学生字词(部分重点字词将结合教学加以指导),把课文读通顺;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可以设置四个小专题“季羡林与德国”、 “鲜花胜地——德国”、 “德国的风情我知道”和“我知道的德国历史和名人”,这样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无效。

  &学*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课前预*、搜集资料,既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学*的领域,构建了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促进了学生对德国、对作者的了解,以及对文本的理解。

  (二)课堂行动——一咏三叹,滋养性灵。

  1、导入——从民族的经典走向世界的多元。

  在唐诗宋词的诵读中拉开教学序幕,回顾祖国优秀文化,接着切入互动游戏“我们的邻国尼泊尔的摇头与点头*俗”,当学生了解到尼泊尔人的摇头才是表示同意的奇特风俗时,就会产生一种到世界各地去走走看看,了解异国风情的好奇心。

  &好奇心就是学*成功的重要驱动力。

  2、质疑——“主动索取”永远比“被动接受”得到的东西多。

  先让学生介绍作者——季羡林(大屏幕展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题目本身就耐人寻味,也会引发学生疑问,归纳板书:(大屏幕展示)[德国人怎样种花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色?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这个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以学定教”“以疑促学”,让学生由“冷”变“热”。因为“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美国教育家哈.曼)

  3、研读——“埋头思考”远胜过一千句夸夸其谈。

  首先,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通过学生汇报积累的词语,教师相机板书“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再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来课文大意。

  &之后组织学生谈读后感受。引导学生用书中的句子谈。

  是啊,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丽、奇特)

  接着,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他们提出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同桌或小组的交流;然后自主发言,交流体会。教师相机把握以下要点组织教学:

  (1)、研读“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叩问“莞尔一笑”的灵魂。

  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大屏幕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板书:花的脊梁

  (大屏幕出示)当季羡林为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方式感到奇怪时,女房东却只是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这“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微微一笑,*静的一笑,淡淡的一笑,朴实不张扬的一笑)从女房东淡淡的、*静的一笑中,我们看出女房东是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爱花的人,而且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淳朴的人生境界像花儿一样美丽自然。)

  (2)、研读感受“别人看到的花”——欣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

  文章第三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重点段落,也是作者语言的精彩之处,更写出了德国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让学生说说别人看到的花(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家家户户都把花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那么,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说出句子。)大屏幕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准备引导学生从“任何、家家户户”等词语体会养花的人家之多,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地方理解花的数量和颜色之多、花的颜色之娇美,结合图画资料的呈现,(大屏幕出示两幅图片)走进鲜花的意境,领略风景的奇丽;再通过个别朗读、配乐朗读把师生带到花的海洋,带入美丽的山**上。

  此时,你正漫步在这样的街道上,你有什么感觉?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别人看到了一个花的海洋)指导学生背诵。

  (大屏幕出示)然后拓展想象写话:“如果你是一位当地的居民,请为我们介绍一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美丽景色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3)、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这是一个许多人穷其一生也难以透彻的哲理,我觉得学生通过本课的学*能有所感悟,心生向往就很好了。先联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欣赏别人的花”这种奇丽景色、奇特民俗初步理解;(大屏幕出示)再回忆发生在同学之间、邻里之间、校园里、社区里、家里的事情,谈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4、拓展

  四五十年前,20几岁的季羡林先生感受到了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今天,当他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他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呢?大屏幕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是的,四五十年后,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奇丽的景色没变,那奇特的民族没有变。这是一个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啊!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与此同时,老人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生答)

  四、小结拓展

  (1)教师小结:(多么美好的梦啊!今天,季老先生带着我们去了一趟德国,让我们收获了满街馨香的愉悦,更让我们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一份心灵的充盈。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带着对德国这个伟大民族的敬重,再次齐读课题。(齐读课题))

  (2)让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了解德国还有哪些奇特的风俗。

  附:

  板书设计

  依照作者的思路,把握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线交叉而设计的词语式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学*的落实。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的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花美人更美

  奇丽奇特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册第八组第二十五课

  一、说教材

  这篇优美别致的短文是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它不同于那些纯粹描写景物风情的文章,而是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讲述了自己1935年在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最后讲述1980年再次来到德国,再次看到这番情景,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读起来既让人大开眼界,又叫人回味无穷。

  纵观全册,第八单元是最后一个教学单元,它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而作为第八单元的开篇课文,并且是讲读课文,文本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编写意图、教者的预设生成和学生的学*需求更要能做到五心合一,找到共鸣点,形成教学目标:(大屏幕出示)

  1、体会文本语言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披文入理,积累语言;

  2、感受风土人情美——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3、拓展搜集资料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于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教学难点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熏陶。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大屏幕出示)教材文质兼美,但较为浅显简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主要采用“课前搜集资料—质疑研读课文—把握重点读议结合”,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等。

  2、说学法:(大屏幕出示)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搜集资料—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即课前收集资料,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三、说教学过程与设计理念

  (一)课前预设——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课前,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请他们自学生字词(部分重点字词将结合教学加以指导),把课文读通顺;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可以设置四个小专题“季羡林与德国”、 “鲜花胜地——德国”、 “德国的风情我知道”和“我知道的德国历史和名人”,这样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无效。

  &学*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课前预*、搜集资料,既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学*的领域,构建了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促进了学生对德国、对作者的了解,以及对文本的理解。

  (二)课堂行动——一咏三叹,滋养性灵。

  1、导入——从民族的经典走向世界的多元。

  在唐诗宋词的诵读中拉开教学序幕,回顾祖国优秀文化,接着切入互动游戏“我们的邻国尼泊尔的摇头与点头*俗”,当学生了解到尼泊尔人的摇头才是表示同意的奇特风俗时,就会产生一种到世界各地去走走看看,了解异国风情的好奇心。

  &好奇心就是学*成功的重要驱动力。

  2、质疑——“主动索取”永远比“被动接受”得到的东西多。

  先让学生介绍作者——季羡林(大屏幕展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题目本身就耐人寻味,也会引发学生疑问,归纳板书:(大屏幕展示)[德国人怎样种花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色?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这个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以学定教”“以疑促学”,让学生由“冷”变“热”。因为“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美国教育家哈.曼)

  3、研读——“埋头思考”远胜过一千句夸夸其谈。

  首先,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通过学生汇报积累的词语,教师相机板书“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再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来课文大意。

  &之后组织学生谈读后感受。引导学生用书中的句子谈。

  是啊,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丽、奇特)

  接着,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他们提出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同桌或小组的交流;然后自主发言,交流体会。教师相机把握以下要点组织教学:

  (1)、研读“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叩问“莞尔一笑”的灵魂。

  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大屏幕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板书:花的脊梁

  (大屏幕出示)当季羡林为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方式感到奇怪时,女房东却只是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这“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微微一笑,*静的一笑,淡淡的一笑,朴实不张扬的一笑)从女房东淡淡的、*静的一笑中,我们看出女房东是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爱花的人,而且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淳朴的人生境界像花儿一样美丽自然。)

  (2)、研读感受“别人看到的花”——欣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

  文章第三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重点段落,也是作者语言的精彩之处,更写出了德国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让学生说说别人看到的花(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家家户户都把花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那么,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说出句子。)大屏幕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准备引导学生从“任何、家家户户”等词语体会养花的人家之多,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地方理解花的数量和颜色之多、花的颜色之娇美,结合图画资料的呈现,(大屏幕出示两幅图片)走进鲜花的意境,领略风景的奇丽;再通过个别朗读、配乐朗读把师生带到花的海洋,带入美丽的山**上。

  此时,你正漫步在这样的街道上,你有什么感觉?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别人看到了一个花的海洋)指导学生背诵。

  (大屏幕出示)然后拓展想象写话:“如果你是一位当地的居民,请为我们介绍一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美丽景色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3)、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这是一个许多人穷其一生也难以透彻的哲理,我觉得学生通过本课的学*能有所感悟,心生向往就很好了。先联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欣赏别人的花”这种奇丽景色、奇特民俗初步理解;(大屏幕出示)再回忆发生在同学之间、邻里之间、校园里、社区里、家里的事情,谈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4、拓展

  四五十年前,20几岁的季羡林先生感受到了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今天,当他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他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呢?大屏幕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是的,四五十年后,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奇丽的景色没变,那奇特的民族没有变。这是一个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啊!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与此同时,老人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生答)

  四、小结拓展

  (1)教师小结:(多么美好的梦啊!今天,季老先生带着我们去了一趟德国,让我们收获了满街馨香的愉悦,更让我们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一份心灵的充盈。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带着对德国这个伟大民族的敬重,再次齐读课题。(齐读课题))

  (2)让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了解德国还有哪些奇特的风俗。

  附:

  板书设计

  依照作者的思路,把握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线交叉而设计的词语式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学*的落实。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的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