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数》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教案

《计数》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数的产生.

  2.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及千亿内的数位顺序表和,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的读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

  读法应用及数中零的读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三年多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那么你们知道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B、十亿、百亿、千亿也叫计数单位.我们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C、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明确:A、比千亿大的计数单位,因不常用,暂时不学,所以在千亿的左面用表示(板书:)

  B、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

  (三)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我们知道了什么叫,要把一个数写出来,就要用到数字,

  教师提问:我们学过哪些数字?(1、2.3、4、5、6、7、8、9.0)

  教师说明:这些数字叫***数字.

  教师强调: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大小也不同.

  2.观察数位顺序表.

  教师提问: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强化右起第五位是万位,第九位是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3.数位分级(学生自学)

  自学题目:从右边起几个数位为一级,各是什么数级?

  个级、万级、亿级有什么异同点?

  (四)教学亿级的读法.

  1.下面的数该怎样读呢?(回忆读亿以内数的方法.)

  教师板书:

  50000 106000 40030500

  2.在上面三个数后各加4个0,变成例1.

  (1)学生试读、互相读、小组讨论读.

  (2)引导学生总结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学生讨论: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的数,按什么顺序来读?

  怎样读亿级、万级的数?

  什么位置的0不读?什么位置的读,读几个?

  学生总结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2)读亿级或万级的数时,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亿字或万字;

  (3)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巩固练*.

  1.填空.

  (1)从右起第9位是位.

  (2)十个一亿是亿.

  (3)10个一百亿是亿.

  (4) 、 、 、 是亿级,万级有 、 、 、 .

  2.判断.

  (1)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308040000000读作三千八十亿四千万.

  3.读出下面每组数.

  (1)65 650000 65 0000 0000

  (2)4070 4070 0000 4070 0000 0000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正确读多位数的法则.

  五、布置作业 .

  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到20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为止,我国总人口达到1295330000人

  2.1999年全国有小学生135479600人

  3.地球和太阳的*均距离是149500000千米

  六、板书设计.

  1、数的产生 2、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计数》教案2

  目标:1、体会亲人对自己的关爱,为自己长大感到高兴。

  准备:

  1、每人三张相片(出生、两岁、现在)。

  2、绒面板一块。

  3、歌曲录音磁带《世上只有妈妈好》。

  过程:1、介绍自己:幼儿将自己的相片分别按出生、两岁、现在三个年龄段贴在绒面板上。谈谈小时候开心、有趣的事情。看看自己和朋友有什么变化。

  2、交流讨论:

  重点观察出生时候的“我”:

  ——“刚出生时候的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你出生的时候有多重?你长得像谁?”(人刚生下来的时只会哭,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每个人体重是不一样的。)

  重点观察两岁时候的“我”有哪些变化:

  ——“两岁时候的我和出生相比较有什么不同?”(在亲人的照顾、抚养下,我长大了长高了,会说话会走路,会自己吃饭、上厕所等。)

  重点观察现在的“我”,介绍“我”的本领:

  ——“现在的‘我’和小时候相比本领已经很大了,说说自己的本领。”

  3、感谢父母:

  每位幼儿说一句感谢父母的话,教师用录音,录下幼儿的话。全班合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计数》教案3

  一.设计意图

  3岁半到4岁的幼儿已经开始掌握计数活动,并学会按计数活动的要素进行计数,形成了最初的数概念。我班幼儿现处于小班下学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和训练,已经能够按顺序口头数数,能够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物体的数量,并说出总数。根据幼儿计数能力发展的顺序:按顺序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特设计此次数学教育活动。

  二.活动内容:

  做客——按数取物(5以内)

  三.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操作活动,并能按要求完成操作活动。

  2.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物体的数量并说出总数。

  3.学*按数取物,根据5以内的指定数量取出相等数量的物体。

  四.活动准备:

  教具:带圆点的蘑菇形房顶用1—5的点卡表示;贴有小动物的房间,分别为五种不同的动物;大子两颗。

  学具:幼儿人手一份操作学具(“糖”、糖纸、数字卡等)。

  五.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练*点数

  唱歌《开车歌》到小动物家做客。依次出现小动物的房间:“看看我们先到谁家啊?”(小猪)“有几只小猪在家?”(3只)打乱顺序出示,请幼儿点数并说出总数。

  小结:大家都数一数,知道每个房间住着几只小动物。

  (二)游戏“挂门牌”——将数字与数量对应匹配

  “小动物的房子盖好了,可是它们都忘记挂门牌号了,我们大家来帮它们挂一下吧!”请幼儿分别用数字卡表示门牌号。并提问:“你怎么知道这个门牌号是ХХ家的呢?”

  小结:小狗的房间里住着一只小狗,门牌号应该是1。(类推)(三)游戏“包糖果”——练*按数取物

  1.教师掷有点卡的子,幼儿根据点卡数量取出相应数量的糖纸,边拿边说:一个点我拿一张糖纸。(重复游戏)

  2.教师掷有数字的子,幼儿根据数字取出相应数量的糖纸,并边拿边说。

  3.幼儿自由“包糖果”,把糖果送给自己想送的小动物。

  小结:有几只小动物就包几颗糖果。

《计数》教案4

  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的对应能力。

  2、 培养幼儿的计数能力。

  3、 发展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

  活动准备:

  磁性教具,幼儿用书,红色圆卡10个。

  活动过程:

  1、 教师让幼儿自己选择把同一种东西放在一个小格子里,直到把4种东西放完。

  2、 引导幼儿讨论,每个格子里各有几个东西。

  3、 教师与幼儿一起对比讨论,两个方格里,相同位置东西的数是否一样。

  4、 请幼儿翻开儿童用书27页,说说本页的内容,有什么图形?这些图形都是什么样的?

  5、 引导幼儿用手指着书中的图,第一个中有几个皮球?是什么颜色?第二格中有几个皮球?是什么颜色?

  6、 请幼儿在桌子上,用圈圈板摆摆看,下面的第一格与上面的第一格里,对应一样的是什么颜色,有几个。

《计数》教案5

  活动内容:

  10以内的环形计数

  活动目的:

  1、对环形排列的物品感兴趣。

  2、感知周围生活中环形数的现象,了解环形排列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尝试运用不同方法进行数数,体验与同伴交流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师用:熊猫头饰(一个)、记录表(一张)。

  2、幼儿用:

  幼儿收集的水桶、鼓、盆子、盘子、扇子、伞、帽子、轮胎(若干)(上面装饰各种图案环形排列)。

  3、小组活动:

  第一组:提供圆形的纸、彩色笔、贴纸。

  第二组:提供杯垫、铃鼓、脸盆、圈圈等;记录纸、铅笔。

  4、记录板、记录表、铅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以熊猫开超市引入,带领幼儿参观

  引导幼儿观察超市里有哪些东西,上面有什么图案,是怎么排列的?数数上面的图案有几个?鼓励幼儿小声互相交流。

  二、集中:

  1、提问:你看见了哪些东西?上面有什么图案,是怎么排列的?数数上面的图案有几个?生活中你还看见哪些物品上的图案是环形排列的呢?

  2、请一些小朋友说一说、数一数。

  3、想一想:还可以怎么数呢?

  三、请幼儿探索数数的不同方法,教师巡回指导。

  四、集中:

  1、提问:你是怎么数的?怎样才不会漏数?重复数?(请个别幼儿上台数)

  2、小结:数数可以一个一个数,也可以分类数;避免漏数、重复数的方法是用手按住一个做记号,然后再数。

  五、请幼儿再次探索,并将数数的结果记录下来。

  引导幼儿点数环形物品上的图案,将数数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鼓励幼儿与其他小伙伴交流:你是怎么数的?

  六、活动延伸小组活动:

  第一组:提供圆形的纸,根据纸中间的数字在上面画(贴)相应的图案。

  第二组:统计其它物品上的数

  七、将材料投放到区角中让幼儿继续学*。


《计数》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计数》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计数》教案 (菁华5篇)

《计数》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数的产生.

  2.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及千亿内的数位顺序表和,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的读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

  读法应用及数中零的读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三年多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那么你们知道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B、十亿、百亿、千亿也叫计数单位.我们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C、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明确:A、比千亿大的计数单位,因不常用,暂时不学,所以在千亿的左面用表示(板书:)

  B、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

  (三)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我们知道了什么叫,要把一个数写出来,就要用到数字,

  教师提问:我们学过哪些数字?(1、2.3、4、5、6、7、8、9.0)

  教师说明:这些数字叫***数字.

  教师强调: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大小也不同.

  2.观察数位顺序表.

  教师提问: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强化右起第五位是万位,第九位是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3.数位分级(学生自学)

  自学题目:从右边起几个数位为一级,各是什么数级?

  个级、万级、亿级有什么异同点?

  (四)教学亿级的读法.

  1.下面的数该怎样读呢?(回忆读亿以内数的方法.)

  教师板书:

  50000 106000 40030500

  2.在上面三个数后各加4个0,变成例1.

  (1)学生试读、互相读、小组讨论读.

  (2)引导学生总结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学生讨论: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的数,按什么顺序来读?

  怎样读亿级、万级的数?

  什么位置的0不读?什么位置的读,读几个?

  学生总结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2)读亿级或万级的数时,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亿字或万字;

  (3)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巩固练*.

  1.填空.

  (1)从右起第9位是位.

  (2)十个一亿是亿.

  (3)10个一百亿是亿.

  (4) 、 、 、 是亿级,万级有 、 、 、 .

  2.判断.

  (1)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308040000000读作三千八十亿四千万.

  3.读出下面每组数.

  (1)65 650000 65 0000 0000

  (2)4070 4070 0000 4070 0000 0000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正确读多位数的法则.

  五、布置作业 .

  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到20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为止,我国总人口达到1295330000人

  2.1999年全国有小学生135479600人

  3.地球和太阳的*均距离是149500000千米

  六、板书设计.

  1、数的产生 2、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计数》教案2

  目标:1、体会亲人对自己的关爱,为自己长大感到高兴。

  准备:

  1、每人三张相片(出生、两岁、现在)。

  2、绒面板一块。

  3、歌曲录音磁带《世上只有妈妈好》。

  过程:1、介绍自己:幼儿将自己的相片分别按出生、两岁、现在三个年龄段贴在绒面板上。谈谈小时候开心、有趣的事情。看看自己和朋友有什么变化。

  2、交流讨论:

  重点观察出生时候的“我”:

  ——“刚出生时候的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你出生的时候有多重?你长得像谁?”(人刚生下来的时只会哭,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每个人体重是不一样的。)

  重点观察两岁时候的“我”有哪些变化:

  ——“两岁时候的我和出生相比较有什么不同?”(在亲人的照顾、抚养下,我长大了长高了,会说话会走路,会自己吃饭、上厕所等。)

  重点观察现在的“我”,介绍“我”的本领:

  ——“现在的‘我’和小时候相比本领已经很大了,说说自己的本领。”

  3、感谢父母:

  每位幼儿说一句感谢父母的话,教师用录音,录下幼儿的话。全班合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计数》教案3

  一.设计意图

  3岁半到4岁的幼儿已经开始掌握计数活动,并学会按计数活动的要素进行计数,形成了最初的数概念。我班幼儿现处于小班下学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和训练,已经能够按顺序口头数数,能够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物体的数量,并说出总数。根据幼儿计数能力发展的顺序:按顺序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特设计此次数学教育活动。

  二.活动内容:

  做客——按数取物(5以内)

  三.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操作活动,并能按要求完成操作活动。

  2.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物体的数量并说出总数。

  3.学*按数取物,根据5以内的指定数量取出相等数量的物体。

  四.活动准备:

  教具:带圆点的蘑菇形房顶用1—5的点卡表示;贴有小动物的房间,分别为五种不同的动物;大子两颗。

  学具:幼儿人手一份操作学具(“糖”、糖纸、数字卡等)。

  五.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练*点数

  唱歌《开车歌》到小动物家做客。依次出现小动物的房间:“看看我们先到谁家啊?”(小猪)“有几只小猪在家?”(3只)打乱顺序出示,请幼儿点数并说出总数。

  小结:大家都数一数,知道每个房间住着几只小动物。

  (二)游戏“挂门牌”——将数字与数量对应匹配

  “小动物的房子盖好了,可是它们都忘记挂门牌号了,我们大家来帮它们挂一下吧!”请幼儿分别用数字卡表示门牌号。并提问:“你怎么知道这个门牌号是ХХ家的呢?”

  小结:小狗的房间里住着一只小狗,门牌号应该是1。(类推)(三)游戏“包糖果”——练*按数取物

  1.教师掷有点卡的子,幼儿根据点卡数量取出相应数量的糖纸,边拿边说:一个点我拿一张糖纸。(重复游戏)

  2.教师掷有数字的子,幼儿根据数字取出相应数量的糖纸,并边拿边说。

  3.幼儿自由“包糖果”,把糖果送给自己想送的小动物。

  小结:有几只小动物就包几颗糖果。

《计数》教案4

  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的对应能力。

  2、 培养幼儿的计数能力。

  3、 发展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

  活动准备:

  磁性教具,幼儿用书,红色圆卡10个。

  活动过程:

  1、 教师让幼儿自己选择把同一种东西放在一个小格子里,直到把4种东西放完。

  2、 引导幼儿讨论,每个格子里各有几个东西。

  3、 教师与幼儿一起对比讨论,两个方格里,相同位置东西的数是否一样。

  4、 请幼儿翻开儿童用书27页,说说本页的内容,有什么图形?这些图形都是什么样的?

  5、 引导幼儿用手指着书中的图,第一个中有几个皮球?是什么颜色?第二格中有几个皮球?是什么颜色?

  6、 请幼儿在桌子上,用圈圈板摆摆看,下面的第一格与上面的第一格里,对应一样的是什么颜色,有几个。

《计数》教案5

  活动内容:

  10以内的环形计数

  活动目的:

  1、对环形排列的物品感兴趣。

  2、感知周围生活中环形数的现象,了解环形排列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尝试运用不同方法进行数数,体验与同伴交流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师用:熊猫头饰(一个)、记录表(一张)。

  2、幼儿用:

  幼儿收集的水桶、鼓、盆子、盘子、扇子、伞、帽子、轮胎(若干)(上面装饰各种图案环形排列)。

  3、小组活动:

  第一组:提供圆形的纸、彩色笔、贴纸。

  第二组:提供杯垫、铃鼓、脸盆、圈圈等;记录纸、铅笔。

  4、记录板、记录表、铅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以熊猫开超市引入,带领幼儿参观

  引导幼儿观察超市里有哪些东西,上面有什么图案,是怎么排列的?数数上面的图案有几个?鼓励幼儿小声互相交流。

  二、集中:

  1、提问:你看见了哪些东西?上面有什么图案,是怎么排列的?数数上面的图案有几个?生活中你还看见哪些物品上的图案是环形排列的呢?

  2、请一些小朋友说一说、数一数。

  3、想一想:还可以怎么数呢?

  三、请幼儿探索数数的不同方法,教师巡回指导。

  四、集中:

  1、提问:你是怎么数的?怎样才不会漏数?重复数?(请个别幼儿上台数)

  2、小结:数数可以一个一个数,也可以分类数;避免漏数、重复数的方法是用手按住一个做记号,然后再数。

  五、请幼儿再次探索,并将数数的结果记录下来。

  引导幼儿点数环形物品上的图案,将数数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鼓励幼儿与其他小伙伴交流:你是怎么数的?

  六、活动延伸小组活动:

  第一组:提供圆形的纸,根据纸中间的数字在上面画(贴)相应的图案。

  第二组:统计其它物品上的数

  七、将材料投放到区角中让幼儿继续学*。


《计数》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按群计数》大班教案3篇

  活动目标:

  1、尝试按数群整5、整10数数,并说出总数。

  2、能大胆与他人交流自己操作过程。

  3、乐于参加数数活动,体验用不同的'方法数数的乐趣。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猴子捞月”挂图,音乐磁带等。

  2、学具准备:金色珠子。

  3、操作册。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教师幼儿互相问候游戏:小鸟飞。幼儿念儿歌学小鸟飞,听音乐站圈,音乐停时就站到写有数字的圆圈中,如写的数学是“10”,就只能有10个幼儿站到圈中,剩下的幼儿再去找其他的圆圈。

  二、集体活动

  1、 创设情境:看谁数得快又准。

  今天我们来举行数数比赛。老师今天要给你们讲个猴子捞月的故事。老师一边出示挂图,一边讲故事:有一天,一只小猴到河边玩,看到水里有个黄黄的月亮,打叫:“月亮掉进水里了。月亮掉进水里了。”于是,很多小猴来捞月亮,你看,先来了几只小猴,又来了几只小猴,一共来了多少只小猴子?

  2、 引导幼儿说出总数,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出来的。如:我是一个一个数的;我是先数先来的5只,再接着数后面的。

  3、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数的饿更快呢?引导幼儿用5个一数或10个一数的方法数出总数。

  4、教师依次出示学具“猴子捞月”若干组,引导幼儿用最快的方法说出总数。

  三、分组活动老师为每组准备了不同的物品,我们来分组比赛吧。

  1、数花生。5个5个地数或10个10个地数花生,记录总数。

  2、数手指。完成操作册作业。

  3、数珠子。10个10个地数,用自己的方法记录珠子的总数。

  四、游戏活动比赛结束了,我们来玩个游戏庆祝一下。

  游戏“拍花巴掌”。幼儿两人一组相对站立,一边有节奏的念儿歌,一边做相应的动作。

  五、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计数有不同方法。

  2、能够以2、5、10为单位进行数群计数。

  3、通过计数,体验操作的乐趣。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有逐一计数的感知经验。

  2、教具准备:轻音乐、演示板(已摆好20个棋子)、图片《按群计数》、不同颜色的圆形卡、操作卡。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学*按群计数。

  2、难点:会用不同方法计数。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理解以不同数群单位2和5进行计数。

  2、师:小朋友,图片上有多少个气球?你是怎么数出来的?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数出来?

  3、师:图片上一共有10个气球,有的小朋友说可以2个2个数,那2个2个数是怎么数的?请小朋友说一说,还可以怎么数呢?5个5个是怎么数的?

  4、师小结:2个2个数就是以2个为一组进行数数,5个5个数就是以5个为一组进行数数。

  二、运用演示板操作,练*以2、5、10为单位的按群计数。

  1、师出示演示板 :小朋友,演示板上有多少个棋子你知道吗?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数一数?

  2、师:请一位小朋友用自己的方法到前面来数一数,还有没有和他不一样的数法?

  3、师:如果10个10个数应该怎么数呢?

  4、师:请小朋友取出自己的圆形卡,选出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听音乐,把它依次摆放在自己的桌子上,音乐停止后,小朋友们就要停止摆放了。(幼儿听音乐进行操作)

  5、师:你选的是什么颜色的圆形?有多少个?你是怎么数的?以2个、5个、10个为一组数出来的总数一样吗?数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哪一种方法数得快?

  三、幼儿游戏《抱团》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抱团的游戏,老师来说游戏规则:

  所有小朋友拉成一个大圆圈,边走边说:"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几个好朋友?"教师回答:"找到2个好朋友。"听到教师说2个后,小朋友们就要2个2个抱在一起,然后,教师再找一名小朋友来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可以2个、5个、10个)2、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了按一定的数群计数,可以生活中试着按2个、5个、10个分别数一数物体。

  四、活动结束。


《计数》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2、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数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了三年的数学了,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那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昨天我已经让大家在课下收集有关数产生的资料,那谁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资料?

  生汇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数的产生

  师小结: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一共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板书课题:数的产生)

  (1)出示课本主题图。

  师: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求,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 “同样多”、“多”或“少”。他们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的物品,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子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比如外出放羊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共出去多少只羊,就摆出多少个小石子。放羊回来时,再把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时,如果回来的羊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羊没有丢。

  后来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逐渐发明了一些计数的符号,但各个国家和地区记数的符号是不同的。

  (2)出现各国不同的数字。

  公元8世纪前后,印度发明的数字传入了*,在公元12世纪又从*传入了欧洲,人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人发明的,后来称为“*数字”。即我们现在所用的1、2、3、4、……

  (3)认识自然数

  教师明确说明:在我们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我们数的1、2、3、4、5、6、……都是自然数。“0”的出现比较晚,人类开始知识数看得见的东西,对于看不见的东西是不数的,因此没有“0”这个数。随着生产和数字计算的发展,出现了“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

  提问: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没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7 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师:随着人们对数的认识逐渐增加,数认得越来越大,就产生了进位制。

  (1)了解其他进制。

  出示:十进制计数法,十二进制计数法、十六进制计(字)

  古代有十进制计数法,还有十二进制计数法、十六进制计数法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法比较方便,最后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计数法。

  (2)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①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师: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质疑: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十进制怎么计数的?

  让生先试着说一说 。

  师讲解:要想了解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先要从计数单位开始,我们在上个学期已经学*了什么是计数单位,那你都认识了哪些计数单位呢?(个、十、百、千、万……亿。)

  ②出示已学的计数单位。

  不错,像个、十、百、千、万……亿这些都是用来计数的,所以叫他们计数单位,计数单位有大小之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比如:要计量这一行的人数,需要用什么计数单位?(个)要计算我们班的人数,要用什么计数单位?(百)

  师:至今为止,我们学*的最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亿) 那还有没有比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十亿)多少个一亿是十亿?数一数 ,有没有比十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百亿)多少个十亿是一百亿?数一数 ,有没有比百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千亿) 多少个百亿是一千亿?数一数

  ③出示新的计数单位。

  有没有比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师肯定有,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

  提问: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进率都是十)“进率都是十”是什么意思?(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十倍的关系)

  师小结:像这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四、看书质疑

  1、让学生阅读书本有关学*内容,提出疑难之处,师生共同解决。

  2、根据课本出世的我国人口数,请学生自己尝试一下怎么读这个大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四、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位顺序表

  五、教学过程:

  (一)新授。

  (1)了解其他进制。

  出示十进制计数法。古代有十进制计数法,还有十二进制计数法、十六进制计数法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法比较方便,最后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计数法。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①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十进制怎么计数的?让生先试着说一说。

  ②出示已学的计数单位。

  至今为止,我们学*的最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亿)

  那还有没有比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十亿)

  多少个一亿是十亿?数一数。

  有没有比十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百亿)

  多少个十亿是一百亿?数一数。

  有没有比百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千亿)

  多少个百亿是一千亿?数一数。

  ③出示新的计数单位。

  有没有比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进率都是十)“进率都是十”是什么意思?

  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十倍的关系。

  小结:像这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学生独立补充完整课本数位顺序表。

  ①填写数位和计数单位。

  按照我国的计数*惯,为读写方便,把数位分级,学过的亿以内的数是怎样分级的?

  数位……

  数级……

  计数单位……

  (小组合作完成)填写完整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 ……10个千万是多少?

  ②10个亿是多少?10个十亿是多少?10个百亿是多少?

  ③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叫什么级?每级各表示什么?

  (2)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计数单位)直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亿以内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小组讨论)

  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二)练*。

  1、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 )个十亿,( )个百亿是一千亿。

  ②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 )和( )。

  ④( )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 )是一百亿、10个亿是( )。

  ⑤4在十亿位,表示( )个( )。

  2、写出一些多位数,说说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一:数的产生 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8页的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和数的读法,练*九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的数的产生。

  2、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3、使学生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亿”、“千亿”。

  4、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

  教学难点: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以内的数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36页的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1、教学数的产生

  (1).数的产生

  教师:我们已经学*了三年半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这些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教师说明: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 记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教师出示第36页的教学挂图让学生看图,进一步说明: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物体的个数。只知道“同样多”、“多”或“少”。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物品,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比如,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车,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再如,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浙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学。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例如,巴比伦数字就是用一个类似三角形的符号来表示1,两个这样的符号表示2,三个这样的符号并排表示3,……九个这样的符号表示9,10就将这个符号横放来表示(板书出巴比伦数字)。*数字用一竖表示1,两竖表示2,……五竖表示5,6就用一横加一竖来表示,依此类推7就用一横加竖来表示,……9就用一横加四竖来表示(在巴比伦数字下面对应地板书出*数字)。除此之外,还有罗马数字、印度数字和*数字(在*数字下面对应地板书出罗马数字)。

  巴比伦数字:

  *数字:

  罗马数字: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数字,其实并不是*人发明的,而是由印度人发明的,公元八世纪前后,由印度传入*,公元十二世纪又从*传入欧洲,人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人发明的,后来就叫做“*数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但各个地区数学不同,交流起来很不方便,以后就逐渐统一成现行的*数字(对应着上面,板书:1、2、……9)。后来人类对数的认识逐渐增加,数认得也越来越大,如果每一个数都用不同的数字来表示,很不方便,也没有必要,这样就产生了进位制。古代十进制,还有十二进制、六十进制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比较方便,以后逐浙统一采用十进制。经过很长时间,才产生了像现在这样完整的计数方法,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十进制计数法”。(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2、数字十进制计数法

  А.复*

  (1)说出亿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按数位顺序板书出来)

  ( 2)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千万是多少?

  ②亿以内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В .数学十进制计数法

  (1)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人口十二亿,世界人口50亿等。这些数都比亿大,从一亿开始还可以继续数下去,今天我们就来学比亿大的数。

  (2)用算盘帮助数数认识十亿、千亿。

  让学生在算盘上拨上一亿,然后一亿一亿地数,一直数到九亿,再拨上一亿。

  提问:“九亿再加上一亿是多少?亿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亿是十亿,并让学生回答“十亿”应板书在什么位置。

  板书:“十亿”(写在刚才板书的亿位的左边)。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对百亿、千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亿、千亿。

  提问:“个、十、百、千、万……亿都要用来计数的,叫什么?”(计数单位)

  指出:十亿、百亿、千亿也是计数单位。

  提问:“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教师把板书出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并告诉学生还有比千亿大的计数单位,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千亿的左面用省略号“……”表示还其他计数单位。制成下表:

  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说明像这种“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①说明写数时,要用尽可能少的符号来表示,这些符号叫做数字。

  提问:“我们学过了哪些数学?”(1、2、3、4、5、6、7、8、9、0)

  说明这些数学叫*数学。

  ② 说明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再说明数位的作用,有了数位以后,由于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的大小不同,所以用十个*数字就可以表示出任意大的数。

  ③ 让学生说说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是怎样的,教师板书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把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扩展到“千亿”位,并告诉学生还有比千亿大的数,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数位顺序表后面用省略号“……”表示还有其他数位。如下表:

  使学生明确右起第五位是万位,第九位是亿位。

  引导学生对数位分级。先让学生说出右起第一位至第四位是什么数,第五位到第八位是什么级,再进一步说明第九位到第十二位是亿级。同时说明数位分级的作用,数位多了,一位一位地读不方便,通过分级可以很方便地读数。

  在已写出的数位顺序表上接着板书:个级、万级、亿级、制成表,并把它和计数单位表连接起来,如下表:

  让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看一看个级、万级、亿级的异同点;都是四个数位;每一级从右边第二个数位起,都是十、百、千,但万级多了个“万”字,亿级多了个“亿”字;个级第一位是位,万级第一位是万位,亿级每一位是亿位。让学生看课本第37页。

  (4)巩固练*。

  完成第38页“做一做”的第1题,练*九的第1题。

  3、教学亿级数的读法

  (1) 复*。

  读出下面各数:

  50000 106000 40030500

  指名学生读,并说一说读亿以内数的方法。

  (2)教学例1。

  说明亿级数的读法与万级数的读法类似。然后在上面几个数的后面各加4个0,变成例1中的数,并把它们贴在制好的数位表上。如下图: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5 0 0 0 0 0 0 0 0

  1 0 6 0 0 0 0 0 0 0

  4 0 0 3 0 5 0 0 0 0 0 0

  让同桌同学互相读给对方听,再指名读,并说出要怎样读。着重说一说要先读哪一级,再读哪一级;亿级怎样读?

  (3)引导学生总结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提问:“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的数,先读哪一级,再读哪一级,最后读哪一级”

  “怎样读亿级、万级的数?”

  “在什么位置的‘0’不读?”

  “在什么位置的‘0’应该读?读几个0?”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2)读亿级或万级的数时,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3)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看课本第38页,并完成“做一做”中的第2题。

  5.巩固练*。

  (1)做练*九的第2题。

  一组一组地读,读完后,让学生结合一组说一下个级、万级、亿级的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体会到: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只是要在后面加一个“万”字,亿级的也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字。

  (2)做练*九的第3题。

  每读一个数,都要注意提醒学生先分级,搞清是哪一级的数,各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再按照多位数的法则一级一级地读出来。

  (3)做练*九的`第4题。

  先读给同桌同学听,然后,教师指名读给全班同学听,集体订正。

  教学内容:课本16---1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理解自然数的概念和特点。

  2、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和亿级的计数单位,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学*重点

  理解自然数的概念和十进制计数法

  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2分钟)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数的产生和十进进制计数法

  2.出示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理解自然数的概念和特点。

  (2)、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和亿级的计数单位,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二、自主学*

  (一)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

  认真阅读课本第16、17页的文字并观察图片,(重点理解记忆17页上面的两段话)时间:5分钟,5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能又准又快的回答下面问题。

  1、古时候人们记数方法有()、()、刻道记数。后来,人们逐渐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这就是()。

  2、现在最常用的数字叫()数字,它是()人发明的。

  3、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12、……都是()。

  4、一个物体也没有,用()表示。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的。

  三、自主学*

  (二)十进制计数法

  认真阅读课本第18页并独立补充完整课本数位顺序表后,5分钟再回答下面问题:

  1、亿级包含的数位有()、()、()、()。

  2、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

  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二、合作交流。(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合作交流)

  1.一百亿有()个十亿,()个百亿是一千亿。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和()。

  2、一个五位数的最高位是(),一个九位数的最高位是(),一个十二位数的最高位是()。

  3.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

  4.先把下面的数分级再说出它是几位数。

  3506270000 458720060000 68564250000 130000000

  5、32562700000说一说:

  “3”在__位上,表示_____。

  “5”在__位上,表示________。

  “7”在__位上,表示________。

  三、质疑探究

  你能读下面两个数吗?

  1204000000读作:

  103050600000读作:

  四、当堂检测

  1、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都是()。

  2、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

  4、一百亿有()个十亿,()个百亿是一千亿。

  5、从个位起,第()位是万位,第()位是亿位。

  6、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和()

  7、按照我国的计数*惯,从右起每()个数位是一级,亿级的四个数位是()。

  8、 “千”和“万”的进率是(),请你写出两组进率是十的计数单位。

  ()与()的进率是十;

  ()与()的进率是十;

  9.判断题

  (1)0,1,2,3,4,5,……都是自然数。

  (2)最小的自然数是1。

  (3)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2、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数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计数》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古人计数》教案菁选

《古人计数》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人计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和勤于动口的*惯。

  教学重点:11~20这些数的个位和十位上各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对数位的理解。

  教学方法:操作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靠打猎为生。他们有时候也会将捕到的幼小动物圈养起来。有一天,有几只小山羊跑到了圈外,一位猎人的妻子正在琢磨着怎样记录圈外的只数呢!

  提问:一共有几只小山羊?

  我们一眼就看出来了。猎人妻子为了把小山羊的数量记录下来,就用3个石子来代表3只小山羊。可圈内的呢?

  如果要一次性记录小山羊的总只数,猎人妻子就有点为难了,快来帮帮她吧!

  二、活动一:建立数位概念。

  (一)、数小棒。体会10个一是1个十。

  1、师:猎人妻子只会用自己的十个手指头数数,这么多石子她有点数不过来了,请你帮帮她。我们现在手上没有石子,只有小棒,用小棒代替石子(小山羊)可以吗?

  提问:怎么摆小棒,就能让猎人妻子一下数出来呢?

  学生讨论后发言:

  先数出10根小棒放在一堆或捆成一捆,再从1开始数剩下的1个,猎人妻子也可以一眼看出来了。

  (及时鼓励、表扬)

  提问:为什么要把10根小棒放一堆或捆一捆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

  因为人们一般只有10个手指,用手指来数数只能数到10,把10个放一起,剩下的再从1开始数比较方便、好记。

  一根一根数,有10根小棒,也就是10个1。现在我们把它捆成一捆,它就成了1个十。

  2、学生自己数出10根小棒,并将10根捆成一捆,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

  3、让学生再拿出1根小棒,说说一捆和一根有什么不同?

  (1)、合起来是几根小棒?

  (2)、它是由什么组成的?(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3)、它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它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二)、认识计数器及数位。

  1、11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计数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1吗?

  一边拨一边说:在个位上拨几,在十位上拨几。

  3、着重说说十位上的'1表示几?个位上的1表示几?

  三、活动二:快速拨数,师生互练。

  1、教师说数15、19、20,学生快速数出小棒后在计数器上拨出。

  2、说一说它的含义及是怎么拨的。

  四、活动三:读尺子上的数。

  (一)、出示图片:读一读尺子上的11~20各数,试着倒读或背诵。

  (二)、教师提问。

  根据尺子回答问题:

  1、14前面的一个数是( ),后面的一个数是( )。

  2、和17相邻的两个数是( )、()。

  3、比15大的数有()。

  4、比18小的数()。

  5、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五、活动四:走过独木桥。

  1、第一关:数一数(看图填数,原题略)。

  2、第二关:填一填。

  、个位上是6,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

  14 16

  19 15

  第三关:猜一猜。

  在计数器上,我的个位是2个珠,十位是1个珠,你猜我是()。

  10+8的得数就是我,我是()。

  我的十位是2,个位是0,你猜我是()。

  六、随堂练*。

  (一)、生生互练。


《计数》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条形统计数学教案优选【五】篇

  活动生成

  作为一线教师,管理班级物品不丢失是常规工作。到了大班后,随着孩子们能力的增强,我们经常会请他们帮忙来数数量较少的东西。虽然每次都是请一两个孩子,可总会有许多孩子积极地来帮忙。看到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我便想到通过统计班级物品,让孩子学*简单的统计方法。条形统计图浅显易懂,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便于比较多少,还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较为规范的统计概念及方法,对其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

  设计意图

  每个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和物质的、直观的现实世界发生了直接的接触,同时也就意味着开始了与隐藏在直观的现实世界背后的数学世界发生了这样那样的联系,也就意味着他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个由一定的“数”,按一定的“形”和“序”构成的数学的世界,这就为幼儿获取数学体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新《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育应着眼于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熟悉的自然资源和感兴趣的事,让幼儿获得数学经验。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体验积极帮助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每组桌面玩具:穿线板12个,小机器人9个,套筒7套;

  2、条形统计图范例一幅;

  3、小统计图人手一张,水彩笔,白纸。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统计的兴趣。

  师:好几天没有清点我们最喜欢的玩具了,今天我请全班小朋友都来帮忙数一数,愿意吗?

  幼儿:愿意。

  (生活是幼儿获取数学知识的源泉,玩具又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时老师请一两个孩子帮忙数玩具就已经让多数孩子羡慕不已了,所以,我的这个求助马上得到了全班孩子的强烈回应,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感知探索,学*简单的统计方法。

  (1)鼓励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统计出玩具的数量。

  师:不过我今天是有要求的,请小朋友认真听好哦:每组小朋友数一数自己桌上的玩具有几个,然后把你数的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2)交流统计结果,学*简单的统计方法。

  请小朋友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记录结果:点点、照样子画下来、画对勾等。)

  总结统计方法:先画出标记,再记录出数量。

  (了解幼儿的前经验及当前的想法,是支持幼儿探究学*的基础。这个环节中让幼儿尝试记录玩具的数量,可以充分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正确判断幼儿的水*和需要。而幼儿在原有经验和想法上发展和建构的新经验或概念,往往更具有生命力。这个环节中幼儿的表现就有很大差别,有的幼儿可以较为完整地记录出玩具的数量,如:画出一个套筒,在它的后面点了7个点或7个对勾,这是来自中班时一节统计图形数量的活动的经验。也有的孩子将数学的记录概念表现为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如:在一张纸上满满地画了12个穿线板、9个机器人、7个套筒。也有的幼儿没有完成记录任务。陈鹤琴先生的教育观认为:儿童也可成为传授者,即“儿童教儿童”。在接下来的交流环节中,这些孩子从同伴那里获取到了新的经验,为下一个环节打下了基础。)

  3、观察认识条形统计图。

  (1)出示条形统计图,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同伴的统计方法。

  我们刚刚的记录中哪种玩具最多?哪种最少?怎样让别人不用数数也能一下就看明白呢?今天我也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张记录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张图上记录了谁的数量?怎么看出来的?它们各有几个?你怎么知道的?谁的数量最多?谁最少?也没数怎么就能知道呢?穿线板比机器人多几个?谁能不用点数就看出了套筒有几个?

  (2)讨论总结:这种记录表和你刚做的记录表有什么不一样吗?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记录表?这种记录表有个名字叫条形统计图。

  (在师幼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核心问题的明确和支解,将其放大抛给幼儿,聚拢幼儿的探究视点,把握幼儿活动的方向,引发幼儿进行新的探究。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由于孩子没有书写数字的经验和能力,对记录出的玩具数量还要再通过点数来比较数量,这时我的一个问题“怎样让别人不用数数也能一下就看明白”,让孩子的探究欲望再次燃起,并将孩子的视点引入到条形统计图上。通过问题的步步深入,引导幼儿自己感受到条形统计图的优点。通过讨论两种记录表的不同,自己找出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让孩子将学到的知识与原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说出自己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以促进幼儿养成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的良好*惯。)

  4、操作体验,学*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空白条形统计图纸,引导幼儿讨论制作方法。

  (2)幼儿自由选择任务,动手制作成条形统计图。

  为幼儿提供统计的物品有:幼儿的男女人数和客人老师数,教室的桌子、小椅子和玩具框。

  (以活动的形式学*数学,非常受幼儿的欢迎。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主动学*,进一步感知、体验了条形统计,使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轻松获得简单的数学经验。真正使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孩子们从中体验到数学的有趣和重要。)

  (3)交流分享。先做完的幼儿可与同伴交流,全部完成后集体展示幼儿的统计图,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统计。

  5.结束活动。

  今天我们学*了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物品,小朋友们很棒!回到家我们也用这种方法帮助爸爸妈妈来统计一下家里的物品好吗?统计好了明天带过来贴到展示墙上,大家互相看看,讲讲。

  (幼儿园的延伸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延续,为孩子更好地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提供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契机。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实践,幼儿的思维是感性的、具体的,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育活动,才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活动反思

  生活是幼儿获取数学知识的源泉,在幼儿的一日生活里到处充满数学。我们教师的数学教育目标便是,将幼儿在生活中零散的数学经验组织起来,形成系统的、具有严密逻辑的数学知识,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通过本节教育活动的进行,我得到以下反思:

  1、选材贴*幼儿生活,并且幼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为幼儿生活问题的解决方式,让幼儿在尝试、交流、探索中快乐地学*,并从中体验到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2、在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记录的环节中,充分体现了同伴之间的相互学*。统计方法的获得来自于孩子之间的交流,没有教师生硬的传授。幼儿在同伴的互动中学会了统计、记录的最基本方法。

  3、本次活动中最成功的环节是认识、学*条形统计图。我的提问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让幼儿充分感知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优点和制作方法,让幼儿丝毫没有被动学*的感觉,大家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通过幼儿对一个个问题的思考,使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在他们的大脑中建构起来,为下一步动手制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4、课后的延伸活动再次体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孩子们带回的统计表展示在墙上,成为孩子们活动之余的交流焦点。更有孩子提出问题:“我们家里的筷子很多,一张纸上画不下那么长的条条,怎么办?”我把这个问题和小朋友一起来讨论,让幼儿更加深入地学*统计更多物品时条形统计图的运用。

  活动生成

  作为一线教师,管理班级物品不丢失是常规工作。到了大班后,随着孩子们能力的增强,我们经常会请他们帮忙来数数量较少的东西。虽然每次都是请一两个孩子,可总会有许多孩子积极地来帮忙。看到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我便想到通过统计班级物品,让孩子学*简单的统计方法。条形统计图浅显易懂,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便于比较多少,还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较为规范的统计概念及方法,对其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

  设计意图

  每个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和物质的、直观的现实世界发生了直接的接触,同时也就意味着开始了与隐藏在直观的现实世界背后的数学世界发生了这样那样的联系,也就意味着他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个由一定的“数”,按一定的“形”和“序”构成的数学的世界,这就为幼儿获取数学体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新《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育应着眼于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熟悉的自然资源和感兴趣的事,让幼儿获得数学经验。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体验积极帮助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每组桌面玩具:穿线板12个,小机器人9个,套筒7套;

  2、条形统计图范例一幅;

  3、小统计图人手一张,水彩笔,白纸。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统计的兴趣。

  师:好几天没有清点我们最喜欢的玩具了,今天我请全班小朋友都来帮忙数一数,愿意吗?

  幼儿:愿意。

  (生活是幼儿获取数学知识的源泉,玩具又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时老师请一两个孩子帮忙数玩具就已经让多数孩子羡慕不已了,所以,我的这个求助马上得到了全班孩子的强烈回应,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感知探索,学*简单的统计方法。

  (1)鼓励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统计出玩具的数量。

  师:不过我今天是有要求的,请小朋友认真听好哦:每组小朋友数一数自己桌上的玩具有几个,然后把你数的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2)交流统计结果,学*简单的统计方法。

  请小朋友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记录结果:点点、照样子画下来、画对勾等。)

  总结统计方法:先画出标记,再记录出数量。

  (了解幼儿的前经验及当前的想法,是支持幼儿探究学*的基础。这个环节中让幼儿尝试记录玩具的数量,可以充分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正确判断幼儿的水*和需要。而幼儿在原有经验和想法上发展和建构的新经验或概念,往往更具有生命力。这个环节中幼儿的表现就有很大差别,有的幼儿可以较为完整地记录出玩具的数量,如:画出一个套筒,在它的后面点了7个点或7个对勾,这是来自中班时一节统计图形数量的.活动的经验。也有的孩子将数学的记录概念表现为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如:在一张纸上满满地画了12个穿线板、9个机器人、7个套筒。也有的幼儿没有完成记录任务。陈鹤琴先生的教育观认为:儿童也可成为传授者,即“儿童教儿童”。在接下来的交流环节中,这些孩子从同伴那里获取到了新的经验,为下一个环节打下了基础。)

  3、观察认识条形统计图。

  (1)出示条形统计图,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同伴的统计方法。

  我们刚刚的记录中哪种玩具最多?哪种最少?怎样让别人不用数数也能一下就看明白呢?今天我也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张记录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张图上记录了谁的数量?怎么看出来的?它们各有几个?你怎么知道的?谁的数量最多?谁最少?也没数怎么就能知道呢?穿线板比机器人多几个?谁能不用点数就看出了套筒有几个?

  (2)讨论总结:这种记录表和你刚做的记录表有什么不一样吗?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记录表?这种记录表有个名字叫条形统计图。

  (在师幼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核心问题的明确和支解,将其放大抛给幼儿,聚拢幼儿的探究视点,把握幼儿活动的方向,引发幼儿进行新的探究。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由于孩子没有书写数字的经验和能力,对记录出的玩具数量还要再通过点数来比较数量,这时我的一个问题“怎样让别人不用数数也能一下就看明白”,让孩子的探究欲望再次燃起,并将孩子的视点引入到条形统计图上。通过问题的步步深入,引导幼儿自己感受到条形统计图的优点。通过讨论两种记录表的不同,自己找出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让孩子将学到的知识与原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说出自己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以促进幼儿养成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的良好*惯。)

  4、操作体验,学*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空白条形统计图纸,引导幼儿讨论制作方法。

  (2)幼儿自由选择任务,动手制作成条形统计图。

  为幼儿提供统计的物品有:幼儿的男女人数和客人老师数,教室的桌子、小椅子和玩具框。

  (以活动的形式学*数学,非常受幼儿的欢迎。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主动学*,进一步感知、体验了条形统计,使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轻松获得简单的数学经验。真正使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孩子们从中体验到数学的有趣和重要。)

  (3)交流分享。先做完的幼儿可与同伴交流,全部完成后集体展示幼儿的统计图,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统计。

  5.结束活动。

  今天我们学*了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物品,小朋友们很棒!回到家我们也用这种方法帮助爸爸妈妈来统计一下家里的物品好吗?统计好了明天带过来贴到展示墙上,大家互相看看,讲讲。

  (幼儿园的延伸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延续,为孩子更好地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提供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契机。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实践,幼儿的思维是感性的、具体的,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育活动,才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活动反思

  生活是幼儿获取数学知识的源泉,在幼儿的一日生活里到处充满数学。我们教师的数学教育目标便是,将幼儿在生活中零散的数学经验组织起来,形成系统的、具有严密逻辑的数学知识,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通过本节教育活动的进行,我得到以下反思:

  1、选材贴*幼儿生活,并且幼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为幼儿生活问题的解决方式,让幼儿在尝试、交流、探索中快乐地学*,并从中体验到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2、在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记录的环节中,充分体现了同伴之间的相互学*。统计方法的获得来自于孩子之间的交流,没有教师生硬的传授。幼儿在同伴的互动中学会了统计、记录的最基本方法。

  3、本次活动中最成功的环节是认识、学*条形统计图。我的提问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让幼儿充分感知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优点和制作方法,让幼儿丝毫没有被动学*的感觉,大家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通过幼儿对一个个问题的思考,使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在他们的大脑中建构起来,为下一步动手制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4、课后的延伸活动再次体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孩子们带回的统计表展示在墙上,成为孩子们活动之余的交流焦点。更有孩子提出问题:“我们家里的筷子很多,一张纸上画不下那么长的条条,怎么办?”我把这个问题和小朋友一起来讨论,让幼儿更加深入地学*统计更多物品时条形统计图的运用。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构图特征:横坐标是统计的物品种类、纵坐标是统计的物品数量。

  2、能根据前后统计图的对比,明白条形统计图一眼就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并能独立制作完成条形统计图。

  3、体验统计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每组桌面玩具:齿轮积木8个、雪花积木5个、子弹积木7个、圆圈3个、聪明棒6个。

  2、条形统计图范例一幅;

  3、小统计图人手一张,水彩笔,空白条形统计图。

  三、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统计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现在你们身后的桌子上有很多的积木啊?那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桌上有哪些积木?他们有多少个呢?

  小结:哦,像这种先把要统计的物品分一分类,再数一数,最后再把统计结果记录下来,就是统计。

  2、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统计。

  (1)幼儿按要求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统计出物品的数量。

  师:在统计的时候呢,一桌5个小朋友,担会请小朋友自己去选择,统计一下你们桌上的东西并把统计结果记录在桌上的统计图上。在统计的时候可要细心一点,别统计错了。

  (2)交流统计结果,巩固、复*简单的统计方法。

  师:请一个小朋友说说你的统计结果。(老师把他的统计结果记录在大的统计表里)

  小结:从这张图上你们能看出统计了哪些东西?他有多少吗?(一起看图说一说)

  3、观察认识条形统计图。

  (1)出示条形统计图,引导幼儿观察、认识条形统计图。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种新的统计记录方法,看,这里也有一张统计图,你能看懂这张图吗?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他表示什么意思?有什么用?(重点引导孩子从横纵坐标上看出物品的数量)

  (2)比较前后两张统计图。

  师:这张统计图和刚才我们画的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要用条形来制作统计表呢?(通过观察条形的高矮可以一眼就看出哪种物品数量多,哪种数量少)小结:小朋友们的眼睛真厉害。那像这种有横坐标、纵坐标,用条形来表示物体数量的统计图,我们就叫他条形统计图。在条形统计图上,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条形的高矮一眼就看出物品数量的多少。

  4、操作体验,学*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空白条形统计图纸,引导幼儿讨论制作方法。

  师:你们会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吗?老师帮你们每个人准备了一张空白的条形统计图,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在这张条形统计图上该怎么记录呢?在记录统计物品的数量的时候我们该怎么记录呢?(要看纵坐标上的数字)

  (2)幼儿根据原来统计图上的数据,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请小朋友拿出刚才的统计图,根据统计图上的统计结果,把他们制作成一张条形统计图吧!

  (3)交流分享。先做完的幼儿可与同伴交流,全部完成后集体展示幼儿的统计图,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统计。

  师:请一个小朋友来讲讲你的统计图,你统计了什么?你能从你的统计图上一下子就看出来什么积木最多?什么积木最少吗?谁也想来说一说?

  5、活动延伸。

  欣赏生活中的条形统计图。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用到条形统计图,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条形统计图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个条形统计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条形统计图统计了什么?有多少?你怎么看出来的?你能一眼就看出来什么东西最多?什么最少吗?

  结束:原来条形统计图有这么大的用处啊,可以不用数数就能一下子看出物品的多少。也正是因为这个优点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方便,所以很多地方会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下课后,我们再去生活中找一找,还有哪些条形统计图吧!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制作、展示、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掌握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能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简单分析统计图。

  3、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制作条形统计图的第二步:确定直条和间隔的宽度;第三步:确定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机,直角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多媒体课件第2页)谈话:自古至尽,我们国家就是一个山清水秀,名山众多的国家。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名山吗?

  (设计意图:从生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谈话:今天,老师把其中的五座名山给同学们搬来了。(展示课件第37页:五座名山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简单了解五座名山海拔高度,感受祖国山川的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条形统计图

  (1)(展示课件第8页)出示问题:你能很快说出哪座山最高吗?

  (设计意图:为下面研究条形统计图做铺垫。)

  (展示课件第8页:五座名山海拔高度统计图)出示问题:观察条形统计图,你能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吗?从统计图中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初步分析图,感知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2)简单概括条形统计图的表示方法。

  2、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1)(展示课件第9页:四幅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感受条形统计图与实际生活联系的紧密,学*条形统计图制作方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欲望。

  (2)(出示课件第10页的问题:该怎么画条形统计图呢?)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制图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全班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评价,出示制图步骤。

  (3)(展示课件第11页)出示例题,指名读出例题统计表中的数据。

  教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画图。(教师课件演示制图步骤)

  (4)幻灯机展示学生学生画图,及时给予评价。对于不规范的图给予指导,画图难点集中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体验画图,亲身感受画图的难点,教师针对难点集中指导,让学生突破本课难点)

  3、引导学生简单分析统计图

  (1)(展示课件第12页)游戏:你来问 我来答

  出示问题,让学生选择问题,指定其他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图的能力。此环节变换教学方式,让学生不再有学*疲劳的感觉。)

  4、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展示课件第13页: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对比)提出问题:统计表和统计图,哪一种方式表示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更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深刻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三、巩固新知

  1、(出示课件第14页)让学生依据统计表中给出的数据画一幅条形 统计图。

  2、(出示课件第15页)让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强化教学重点,突破画图难点)

  3、(展示课件第16页,出示问题:把你这节课的收获告诉我好吗?)

  (设计意图: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新知,学*方法,情感体验等,提高本节课的学*效果。)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构图特征。

  2、学*通过统计图感知数量的多少。

  3、喜欢合作,体验统计活动的乐趣。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记录纸、记号笔若干4盒蜡笔水果图片若干小熊仔一对。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们喜欢吃水果吗?喜欢什么水果?

  (出示小熊,与幼儿问答互动环节)

  你们喜欢的这些水果小熊家都有!小熊家最*开了一家水果店,每次进货的水果都特别新鲜,美味,小动物们可喜欢了。今天勤劳的小熊爸爸又去进货了,好累好辛苦,你们愿意当小小记录员,帮小熊记录一下每种水果的数量吗?

  二、幼儿操作。

  1、交代任务,幼儿分组统计水果并记录,教师指导。

  师:我们可以怎样统计水果的数量呢?

  2、教师讲解合作统计要求

  老师儿有几张记录表,要小朋友们合作记录。4个小朋友一组,每组1位组长。

  (幼儿按照学号顺序分组1—4。5—8 9—12 13—16)

  我们4个人做一个记录肯定不容易,大家在统计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商量,谁来记、谁来数、谁最后来检查核对(2人核对)。

  3、交流分享统计结果。

  师:小朋友们统计好了吗?每组请一位小朋友来介绍,果篮里有哪些水果,每种水果有多少。你们是用什么办法记下来的?

  小结:你们用了数字的办法进行了统计,知道了果篮里有哪些水果,每种水果有多少。请你们再看看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原来我们不能很快看出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

  三、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

  师:怎样让别人不用数也能一下就看明白呢?前两天余老师也帮小熊家做了一张记录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统计图形式:水果标识在下面,用涂格子的方法,一种水果有几个就涂几个格子,按从下往上的顺序排。

  教师提问:

  1、这张图上记录了哪些水果?怎么看出来的?(引导水果标识——横坐标)

  2、每种水果有几个?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左边数据——纵坐标)

  3、哪个的数量最多?哪个最少?(引导“计数条”)

  6、你们也没数怎么就能知道呢?(介绍计数条最高数量最多,最矮数量最少)

  讨论总结:你们的眼睛真亮,像这张记录表上由横坐标、纵坐标、计数条组成的表格,我们叫它条形统计图,它能很快告诉我们统计的信息。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能够很快地知道果篮里有几种水果,哪种最多,哪种最少。最高的计数条代表的数量是最多的,最矮的计数条代表的数量是最少的。

  四、指导幼儿使用条形统计图再次统计。

  1、师:刚才啊小熊妈妈又去进来一批水果,请你们用条形统计图再来帮小熊家做一次统计,看能不能很清楚地看出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

  2、交流分享。

  先完成的幼儿可与同伴交流,全部完成后集体展示幼儿的统计图,请个别幼儿(小组负责人)讲述自己的统计。

  “果篮里有几种水果?哪种最多?哪种最少?怎么看出来的?”

  五、激发兴趣,拓展生活经验。

  1、师:“在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还会用到条形统计图,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更复杂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还有什么时候会用到统计。”

  2、分享图片:分别观看幼儿身高、夏季气温、热门动画片、奥运会奖牌榜统计图表,再次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幼儿对统计的兴趣。

  六、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学*了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物品,小朋友们都很棒!晚上回家我们也用这种方法帮助爸爸妈妈来统计一下他们的物品好吗?

  【活动反思】


《计数》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按群计数》大班教案优选【5】份

  活动目标

  1.训练幼儿手口一致的点数能力。

  2.学*30以内2个2个数,5个5个数,培养幼儿数群概念。

  3.为学*计算打基础。

  重点难点重点:

  学*2个2个数,5个5个数

  难点:幼儿手口一致的点数

  活动准备

  1.演示板一套、小插板每人一套。

  2.PPT。

  3.音乐《大西瓜》《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活动过程一、游戏导入

  教师:“秋天到了,小熊家的果园成熟了,它要请我们帮它摘水果。”

  二、操作探索

  游戏一:复*30以内的正数。

  1.教师:“小熊的果园里有三排果树,请小朋友帮它数一数,一共有多少颗树?”

  2.教师:请小朋友跟我一起念儿歌《数果树1》

  《数果树1》

  果树果树站得直,我数果树笑哈哈。

  从左向右正着数,1到30挨着数。

  1、2、3、4、5、6、7、8、……30。

  3.复*30以内的倒数教师:“现在,我们要用倒教的方法帮小熊点教果树。

  4.教师:点数时,从右向左、从下往上逐一倒数圆孔,从30数到1。

  《数果树2》

  果树果树站得直,我数果树笑哈哈。

  从右往左倒着数,30到1挨着数。

  30、29、28、27、26、25、24…1。

  游戏二:30以内2个2个数

  教师:“刚才是一棵一棵数的果树。小熊要请我们帮它摘水果,现在我们要两个两个帮小熊摘水果。”

  1.教师引导幼儿共同朗诵儿歌《摘西瓜》后,一起两个两个数西瓜。

  《摘西瓜》

  果园里,西瓜多,我摘西瓜笑哈哈。

  两个两个装箱里,一箱一箱装三车。

  2、4、6、8、10、12、14、.…30。

  2.请幼儿两个棋子一种颜色,将10个棋子插在第五行,边把第五行的

  棋子两个两个地往第一行上挪动,边两个两个数数。

  律动游戏:“大西瓜”

  “小熊谢谢小朋友,要请我们吃西瓜。小朋友们,请起立!”

  游戏三:30以内5个5个数

  1.教师:刚才我们两个两个摘西瓜,小熊现在要请小朋友帮助它五个五个摘苹果,你们愿意帮忙吗?”

  幼儿:“愿意!”

  2.教师引导幼儿共同朗诵儿歌《摘苹果》后,一起5个5个数苹果。

  《摘苹果》

  果园里,苹果多,我摘苹果笑哈哈。

  5个5个装箱里,一箱一箱装三车。

  5、10、15,20、25、30。

  3.请幼儿五个棋子一种颜色,将10个棋子插在第五行,边把第五行棋子五个五个往第一行上挪动,边五个五个数。

  三、经验提升

  1.教师:小熊今天非常开心,要请我们去它家做客。看一看,小熊给我们准备了什么?(引导幼儿用2个2个数、5个5个数的方式点数蛋糕、苹果、气球、棒棒糖)

  2.教师:小熊还要同我们一起玩插棋子的游戏。请大家听音乐,插棋子,看谁插的多。

  (引导幼儿2个2个插,5个5个插,并点数。)

  3.听音乐收棋子,有序送插板。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条理分明,层层深入,能很好完成活动目标。我先创设了“参观小熊的果园”的情景,引起幼儿的兴趣。接着利用帮小熊数果树,复*10以内的正倒数,然后,从帮小熊“摘西瓜”、“摘苹果”等环节,引导幼儿一边操作材料,一边2个2个、5个5个地数数,从中,加入了音乐律动《大西瓜》,动静结合,让幼儿感知到活动的快乐。再通过让幼儿观看PPT,加深对“数群”的认识并按要求进行点数。运用游戏让幼儿进行巩固,幼儿在欢乐的气氛中将“数群”的概念生活化和游戏化。最后运用游戏让幼儿进行巩固,幼儿在欢乐的气氛中将“数群”的概念生活化和游戏化。

  活动目标

  1、学*1—20按群计数,两个两个数。

  2、建立数群概念。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两个两个 的数数

  难点:10—20之间两个两个的数数

  活动准备

  教师演示板一套,幼儿人手一套学具。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教师和幼儿玩数单双数的游戏,从1到10,再到20。

  二、基本环节

  1、请小朋友在插板上的第一行插上两个红棋子,再插两个黄棋子,两个蓝棋子,两个绿棋子, 2个黑棋子,一共10个棋子。

  2、教师提问:

  一共插了几种颜色的棋子?每种颜色共有几个棋子?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棋子?先让幼儿按个数数,再按颜色数——2、4、6、8、10。

  3、请幼儿照第一行的样子插同样的棋子,同时说出12个棋子,14个棋子,16个棋子,18个棋子,20个棋子。

  4、请幼儿说说怎么数速度快?为什么?

  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两个两个数的练*,让幼儿借助颜色的区别进一步感知双数递进的规律。

  5、游戏“听声音拿棋子。”

  教师拍一下手,请小朋友拿掉2个棋子,同时让幼儿练*两个两个数,直至把棋子全部拿掉。

  三、结束环节

  收回插板。

  活动延伸

  户外体育活动的报数游戏,数字表的点数游戏。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对两个两个数数的理念理解的不是很透彻,个别幼儿还不能独立数数,教师应该在设计几个游戏环节,训练幼儿掌握两个两个数数的技能。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计数有不同方法。

  2、能够以2、5、10为单位进行数群计数。

  3、通过计数,体验操作的乐趣。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有逐一计数的感知经验。

  2、教具准备:轻音乐、演示板(已摆好20个棋子)、图片《按群计数》、不同颜色的圆形卡、操作卡。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学*按群计数。

  2、难点:会用不同方法计数。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理解以不同数群单位2和5进行计数。

  2、师:小朋友,图片上有多少个气球?你是怎么数出来的?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数出来?

  3、师:图片上一共有10个气球,有的小朋友说可以2个2个数,那2个2个数是怎么数的?请小朋友说一说,还可以怎么数呢?5个5个是怎么数的?

  4、师小结:2个2个数就是以2个为一组进行数数,5个5个数就是以5个为一组进行数数。

  二、运用演示板操作,练*以2、5、10为单位的按群计数。

  1、师出示演示板 :小朋友,演示板上有多少个棋子你知道吗?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数一数?

  2、师:请一位小朋友用自己的方法到前面来数一数,还有没有和他不一样的数法?

  3、师:如果10个10个数应该怎么数呢?

  4、师:请小朋友取出自己的圆形卡,选出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听音乐,把它依次摆放在自己的桌子上,音乐停止后,小朋友们就要停止摆放了。(幼儿听音乐进行操作)

  5、师:你选的是什么颜色的圆形?有多少个?你是怎么数的?以2个、5个、10个为一组数出来的总数一样吗?数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哪一种方法数得快?

  三、幼儿游戏《抱团》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抱团的游戏,老师来说游戏规则:

  所有小朋友拉成一个大圆圈,边走边说:"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几个好朋友?"教师回答:"找到2个好朋友。"听到教师说2个后,小朋友们就要2个2个抱在一起,然后,教师再找一名小朋友来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可以2个、5个、10个)2、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了按一定的数群计数,可以生活中试着按2个、5个、10个分别数一数物体。

  四、活动结束。

  附:

  排队数人数玩法:将幼儿按男女排成两队,每队指定一名幼儿数人数,按2个为单位数人数,说出总数。再分别指定幼儿按5个、10个为单位数人数,说出总数。

  (生活中,可以让幼儿2个2个数筷子;5个5个数加餐;10个10个数器械等。)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对两个两个数数的理念理解的不是很透彻,个别幼儿还不能独立数数,教师应该在设计几个游戏环节,训练幼儿掌握两个两个数数的技能。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计数有不同方法。

  2、能够以2、5、10为单位进行数群计数。

  3、通过计数,体验操作的乐趣。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有逐一计数的感知经验。

  2、教具准备:轻音乐、演示板(已摆好20个棋子)、图片《按群计数》、不同颜色的圆形卡、操作卡。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学*按群计数。

  2、难点:会用不同方法计数。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理解以不同数群单位2和5进行计数。

  2、师:小朋友,图片上有多少个气球?你是怎么数出来的?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数出来?

  3、师:图片上一共有10个气球,有的小朋友说可以2个2个数,那2个2个数是怎么数的?请小朋友说一说,还可以怎么数呢?5个5个是怎么数的?

  4、师小结:2个2个数就是以2个为一组进行数数,5个5个数就是以5个为一组进行数数。

  二、运用演示板操作,练*以2、5、10为单位的按群计数。

  1、师出示演示板 :小朋友,演示板上有多少个棋子你知道吗?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数一数?

  2、师:请一位小朋友用自己的方法到前面来数一数,还有没有和他不一样的数法?

  3、师:如果10个10个数应该怎么数呢?

  4、师:请小朋友取出自己的圆形卡,选出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听音乐,把它依次摆放在自己的桌子上,音乐停止后,小朋友们就要停止摆放了。(幼儿听音乐进行操作)

  5、师:你选的是什么颜色的圆形?有多少个?你是怎么数的?以2个、5个、10个为一组数出来的.总数一样吗?数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哪一种方法数得快?


《计数》教案 (菁华5篇)(扩展7)

——中班数学关系对应与计数教案通用五篇

  活动目标:

  1、学*按图形的两个特征标记分类并正确记录其数量。

  2、培养幼儿用语言讲述操作结果的*惯。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图形拼图一幅,标记卡、数字卡若干,各种图形若干,数字印章,印泥、操作用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集体教学活动

  1、学*用两个特征标记对图形进行分类。

  以集体、个别、小组的形式,学*用两个标记卡记录三角形、长方形的不同点。

  2、学*按标记记录数量

  幼儿一次按标记集体、分组操作记录相应图形的数量(用数字卡表示)。

  引导幼儿学*讲述操作结果

  要求幼儿看着标记图,说一说,图中有几个什么样的图形。

  二、幼儿操作活动

  1、分类游戏(幼儿分别取自己的图形卡片)

  看一看,说一说,你的图形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看教培养幼儿用语言讲述操作结果的*惯。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五以内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学*用添1或者去1的方法使两组数量一样多。

  2、培养对应比较的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5的数字娃娃;1"5数字娃娃的家;大火车图片两辆;小火车图片人手一个;苹果图片

  活动过程:

  1、引入,复*1"5的数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五个神秘的小客人,要来和小朋友们做游戏。但是他们说小朋友们要想和它们一起玩,必须先完成一项任务。

  师:(出示五座带数字的房子)

  原来任务很简单,小客人家门前没有路,它们想要小朋友们帮它们铺上一条鹅卵石的小路,数目要和房子上的数字一样多。只有全部放对了,小客人才会出来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

  2、感知相邻数

  师:小朋友们都排对了,小客人愿意与你们玩游戏,你们看,它们来了(将1"5的数字娃娃对应在房子上面)

  师:原来是数字娃娃,它们还给我们送来了两列小火车,想让小朋友们给火车装上货物。(出示两列对比火车)

  师:上面这列火车的第一个车厢有几个苹果?下面这列呢?数字娃娃想让两个车厢的苹果一样多,有什么办法?还有什么办法?(引导幼儿使用添1或者去1的方法使苹果一样多)原来上面拿走一个苹果或者下面添上一个苹果,就一样多了。

  3、游戏巩固认识

  师:数字娃娃很开心,因为小朋友们都很聪明,完成了它们给小朋友们的任务。现在,它们要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了。

  师:数字娃娃送给每个小朋友一列小火车,可火车里的苹果和下面的数字不一样,所以要请很厉害的小朋友来试试看,让苹果和下面的数字一样多。

  (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重点指导幼儿使用添1去1的方法)

  4、结束

  师:数字娃娃说,中(2)班的小朋友真聪明,它们要住在我们班了。让我们将数字娃娃贴在墙上。

  活动反思:

  在整个过程中,让幼儿处于主动探索状态,引导幼儿自己得出结论。但是突破难点的过程中,虽然幼儿能在之前的游戏操作中完成相关的相邻数的练*,但对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这个看似简单的内容,对幼儿来说难度较大,要让幼儿在新授过程中充分理解相邻数的关系,还需要老师的引导。

  活动目标

  1、感知路径与数量的对应关系。

  2、发展方位知觉,提高计数能力。

  3、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磁性教具、黑板、幼儿用书、笔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找朋友》的音乐入场,游戏活动导入:

  师:找到好朋友了,我们要去好朋友家串门,要求:小朋友坐在小椅子上,老师说A小朋友去B小朋友家串门,A小朋友和B小朋友起立,A小朋友要说出从自己位置到B小朋友的位置之间隔了那些小朋友,共几位?男孩几位,女孩几位!

  二、布题

  互动:开心农场

  师:看一看我们到哪里来串门了?(这里出示黑板,见图一)哦,原来是小绿人的开心农场啊!谁在开心农场里工作呢?

  幼:小狗、胖胖猪、机灵鼠

  1、师:小狗他们非常认真的在工作,看看农场里种了哪些蔬菜和水果?

  幼:西瓜、玉米、西红柿

  2、师:看,小狗正在清点它到胖胖猪这块地里的蔬菜和水果,咱们来帮一帮它。这块地里有什么?

  幼:西瓜、玉米或西瓜、西红柿或玉米西红柿

  3、师出示实物卡,并引导幼儿记录

  师边说小狗和胖胖猪边出示动物磁卡铁在黑板上。例:小狗到胖胖猪这块地里有几个玉米,就在相应的玉米实物卡后面贴几个玉米。(如图二)

  4、幼儿操作(选幼儿代表到黑板上操作)

  5、师:再来看一看胖胖猪到嘟嘟牛这块菜地里种了什么?再数一数分别有几个?

  6、幼儿操作,增加操作难度

  师事先准备好画好的西瓜和玉米,让幼儿涂色

  三、评价练*

  师:胖胖猪他们几个把开心农场打理得非常好,小绿人决定给他们放三天假,让他们去串门,他们决定带着自己最喜欢的礼物去。请小朋友们来猜一猜他们会带什么礼物?

  打开幼儿用书,揭晓答案,借助投影仪引导幼儿观察书上都有什么颜色的饼干,数一数每种颜色的饼干有几块,在圆圈里图上相应的颜色。

  幼儿在书上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评价。

  四、活动延伸

  户外活动:

  玩法:

  1、教师在户外的空地上吧呼啦圈摆成类似书上的样式,把沙包、皮球跳绳分别放到每段的路径上。

  2、每个呼啦圈里"住进"一名幼儿。

  3、再请一名幼儿以单脚跳或者蛙跳等方式在路径上跳一跳、走一走。

  4、其他幼儿记录他在每段路上遇到什么,分别有几个。

  5、分成小组进行比赛,速度最快,记录最准确的组获胜。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事物顺序的感知,体会起点、终点与路径之间的对应关系。

  2、培养幼儿初步的概括能力和可逆思维。

  活动准备:

  1、教具:房子卡、数字卡、动物卡、方向卡

  2、路径线路图。

  活动过程:

  一、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四边形路线图。

  二、教师摆放不同颜色的房子,并往路径上各放一个数字卡,表示该路径是几号路,引导幼儿观察房子的颜色和路径的数字。

  三、让幼儿按路标的提示给房顶涂色,教师观察再做个别指导。

  活动延伸:

  教师可以把房子换成动物,并往路径上放上数字卡,引导幼儿观察这只小动物要到谁家去、应该走几号路?可请幼儿多次更换动物卡、数字卡和方向卡,进一步感知起点、终点与路径的关系。

  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的对应能力。

  2、 培养幼儿的计数能力。

  3、 发展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

  活动准备:

  磁性教具,幼儿用书,红色圆卡10个。

  活动过程:

  1、 教师让幼儿自己选择把同一种东西放在一个小格子里,直到把4种东西放完。

  2、 引导幼儿讨论,每个格子里各有几个东西。

  3、 教师与幼儿一起对比讨论,两个方格里,相同位置东西的数是否一样。

  4、 请幼儿翻开儿童用书27页,说说本页的内容,有什么图形?这些图形都是什么样的?

  5、 引导幼儿用手指着书中的图,第一个中有几个皮球?是什么颜色?第二格中有几个皮球?是什么颜色?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