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教案

《除法》教案1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小数与整数相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这部分内容分三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学*小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探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学*应用这一规律口算一个数与

  10、100、1000相乘。包括例

  1、例

  2、例3和练*十二。

  第二段,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探索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学*应用这一规律口算一个数除以

  10、100、1000.包括例

  4、例

  5、例6和练*十三。

  第三段,安排了本单元的“整理与练*”。

  二、学*基础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以及进一步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乘、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和探索小数乘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领悟笔算的方法,掌握积、商里小数的位数。

  2、分别结合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安排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四、课时安排

  1、小数乘整数2课时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3课时

  3、整理与复*3课时

  五、教材的编写特点

  本单元教学小数与整数相乘、小数除以整数,教材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内容丰富。除了教学小数乘整数与小数除以整数的笔算外,还教学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利用向右或向左移动小数点位置的方法得到积或商。笔算是一般性的算法,是最基础的知识。乘或除以10、100、1000是计算中的特殊情况,不但运算的数特殊,方法也特殊,可以直接写出得数。在教学一般方法的基础上教学一些特殊的计算,能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二,结构优化。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分开编排,各成一条线索。两条线索相对称,都是先教学笔算,再教学直接写出乘或除以10、100、1000的得数;都把笔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特殊的乘、除计算和计量单位的改写联系起来。这种教材结构,有助于教师把握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益于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第三,把计算器作为学具。教材把重要的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探索规律的过程,把计算器作为探索规律的工具。前后共三次使用计算器支持笔算与口算的教学:先用计算器计算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积,再研究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得出小数乘整数的笔算法则;先用计算器计算一个小数乘10、100、1000的积,以及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的商,再发现小数点移动位置的规律,从而找到直接写出得数的方法。这些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首创。第四,安排必要的练*,讲究效益。全单元编排两个练*,分别配合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安排一次“整理与练*”,是全单元内容的复*与综合练*。通过比较充分的练*,使学生掌握计算知识,形成计算技能,发展应用意识。

  六、教学建议

  1、让学生领悟笔算方法,掌握积、商里小数点的位置。

  在整数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小数乘、除计算,关键是处理小数点。怎样在积与商的适当位置点上小数点,是本单元笔算教学的重点内容。教材让学生在计算情境中体验竖式计算,研究积、商里小数点位置的规律,主动构建小数乘整数、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写竖式、算竖式、研究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是教学笔算乘法的三个主要活动。

  例1从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这个实际问题出发,根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这个已有概念,列出算式0.8×3。这是学生第一次遇到小数乘法,它的得数是几?搜索相关的知识经验,一般

  有两条思路:一是把3个0.8连加;二是把0.8元看成8角,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这两种方法都是小数乘整数的认知*台。教材里写出0.8×3的竖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它。初步看到小数乘整数也可以列竖式计算,竖式的形式和整数乘法很接*;由于一个因数是小数,积也是小数。

  例1继续求冬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计算2.35×3,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笔算方法。教材要求先用加法算,再用乘法算有两点意图:一是用加法启发乘法。计算加法是从最低位起,一位一位地算的;是向相邻的高位进位的;和里要点上小数点的。这些步骤与方法启发乘法也这样进行,学生算过乘法后,又会进一步感受到小数乘法可以像整数乘法那样去乘,只是积里要点上小数点,2.35是几位小数?“2.35×3”的积就是几位小数。二是用加法验证乘法,结果是正确的,过程与方法是合理的,增加继续研究小数乘法的信心。

  通过例题的教学,学生初步知道小数乘整数可以列竖式笔算,乘的方法和整数乘法基本相同。

  “试一试”着重教学积里有几位小数,即怎样在积里点小数点。首先用计算器计算三道题,很快得到它们的积。然后分别看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明白“因数里有几位小数,积里也有几位小数”。

  “小数和整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把例题里的感知和“试一试”的收获结合起来,通过在小组里说说的方式,整理计算思路,明确计算方法,建构计算法则。最终得出:计算小数乘整数时,

  一般可以先按整数乘法算,再看因数里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并点上小数点。

  “练一练”第1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通过讨论明确当得数是末尾有0的小数时,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练一练”第2题,根据一道整数乘法等式,写出四道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算式的积,专门练*根据因数的小数位数,确定积里小数点的位置。(2)理解竖式的算理、延伸除的过程、体会商里必须有整数部分,是除法笔算的三个教学要点。

  例4仍然以买东西为题材,因为它容易激活已有的经验,有助于学生领悟算法。前后共提出三个实际问题,教学三个除法竖式,各有重点。三个竖式中教学的除法知识综合起来,就是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教学例4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表格,说说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讨论,再分别出示教材中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求每千克苹果多少元,要根据数量关系列出除法算式,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探索“9.6÷3”,9.6÷3。学生第一次遇到小数除以整数,可以想到的方法是把9.6元看成96角,于是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还可能想到9.6元是9元6角,于是分步计算求得结果。这些方法都是接受小数除以整数的认识基础,看着教材中的竖式,体会9.6÷3应该分两步算,以及每一步算什么。“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算法深入地思考,既可以联系前面的算法作出具体的解释,也可以根据小数的组成进行推理。通过

  9.6÷3的教学,学生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基本算法:可以像整数除法那样列竖式计算,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着写。第二个问题求每千克香蕉多少元,计算12÷5。在整数除法中,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把剩下的不够商1的部分作为余数,不再继续除了。小数除法中,要组织学生讨论:得到余数2后怎么办?要提醒学生先在商的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在余数“2”的右边添一个“0”,并问:为什么可以在余数“2”的后面添0再除?让学生明白这里应用了小数的性质,除法还可以继续算。接着问:添0后的“20”表示20个几分之一?除以5商是4个几分之一?既清楚了“4”在商里的位置,又突出了在商里及时点上小数点的必要性。

  第三个问题求每千克橘子多少元,计算5.7÷6。这道题的商不满1,可以从总价5元多一些,数量6千克,因此单价不满1元的具体数量里感觉到,也可以根据整数部分“5”比除数6小,作出判断。教学着重解决“个位不够商1时,要在商的整数部分写0,点上小数点,再继续往下除。”,而且要求学生自己想到这一点。在十分位上商9以后,余下的3个十分之一要转化成30个百分之一继续除,发展了“在余下的数的后面添上0继续除”的意识。

  还有一点在教学时应该注意。小数乘法的例题只是初步体会它可以用竖式计算,算法的得出在“试一试”之后。所以,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要一气呵成,待形成计算方法后再进行练*。小数除法例题里的三个计算都有预设的教学内容,需要及时巩固,才能进入后面的教学。所以,每个问题解决以后,都要适量安排练*,使教学的新知识消化、内化,

  保障后面的教学能突出重点。例4后面的“试一试”综合应用了例题教学的三个计算知识,让学生全面且系统地体会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为小组里说说应该怎样计算,总结计算法则积累体会。

  2.通过归纳推理,认识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小数点位置的变化规律。

  例2和例5分别教学一个数乘10、100、1000和除以10、100、1000教材为这两个内容设计了相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教学过程都分四个层次进行。

  第一个层次,学生共同研究相同的对象。先用计算器计算5.04×10、100、1000的积和21.5÷10、100、1000的商,再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教材设计这一步出于三点考虑:第一,便于教师进行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说清楚算什么、怎样算以及通过计算研究什么;第二,便于学生开展交流,通过相互评价和相互补充,明白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包括它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位数;第三,初步发现5.04×10、100、1000,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同,移动的位数不同。21.5÷10、100、1000,小数点位置移动也是方向相同,位数不同。从而感到可能存在某些规律,产生继续研究的兴趣。教学这一步要注意两点:一是根据问题和计算器的计算,把算式和得数都写出来,在算式中容易看到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二是帮助学生辨别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和位数,特别是移动的位数,有些学生不善于看出来。第二个层次,充实感性材料。让学生再任意找几个小数,分别乘10、100、1000或除以10、100、1000,继续观察小数

  点位置的变化情况,并在小组里交流。设计这一步出于两点考虑:第一,学生在第一步的教学中,产生了研究的兴趣,也知道了数学活动的内容和方法。让他们自主找几个小数进行类似的计算和观察,既能维持学*热情,又培养了学*能力。第二,各学生找的小数不同,每个学生都任意找了几个小数,使全班的学*资源非常丰富。丰富的感性材料,让每个学生在交流中都有话可说,在众多具体材料中抽象归纳数学结论,令人信服,也体现了比较科学的认知方法和严谨的认知态度。

  第三个层次,总结规律并应用于计算。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只要把它的小数点向右(或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是从大量的具体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数学结论。这个结论抓住了众多现象共有的、本质的数学内容,把规律用数学语言的方式陈述出来。教学这一步要注意两点:第一,学生是总结规律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规律;第二,学生总结规律需要经过从不完整到完整、从不严密到严密的过程,使用数学语言的水*会逐渐提高。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帮助他们说出规律而且越说越好。通过说,进一步把握规律的本质内涵,学*使用数学语言。第70页和75页“练一练”的第1题是应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得数。在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时,如果数里原有的位数够用,则很容易;如果位数不够,要用“0”补足,这是练*中的一个难点。要指导学生怎样补“0”,弄清楚补在哪里,补几个“0”。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数的小数部分缺少几位,可以在小数末尾添几个“0”;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数的整数部分位数不够,可以在整数部分的最高位的前面补“0”。

  第四个层次,逆向思考,全面地掌握规律。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只要移动它的小数点,就能得到结果。反之,移动一个小数的小数点,等于把它乘或除以10、100、1000这是对规律的逆向思考,也是对规律的完善。“练一练”的第2题都是进行逆向思考的教学,通过对因数与积、被除数与商的比较,在括号里填出另一个因数或除数,完成逆向思考。教学这一步的目的,一方面使学生对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有完整的理解,另一方面为继续教学小数乘小数、小数除以小数作必要的知识准备。

  3.应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规律,进行计量单位的换算。例3教学把较大单位的数量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量例6教学把较小单位的数量改写成较大单位的数量。

  这两个例题的改写方向相反,改写方法也相反。改写时应该“怎样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例3时,可以先复*一下,让学生口答2千克=?克、5千克=?克,从中看到这些题都是乘1000,都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然后把经验与方法应用到0.351千克=?克里去。在教学例6时,可以采用与例3相似的方法,先从2000千克=?吨、5000千克=?吨这些简单的问题里体会只要除以1000,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再应用到500千克=?吨这个新的问题情境中去。还可以利用例3中获得的知识,从较大单位的数量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量要乘进率和向右移动小数点,推理出较小单位的数量改写成较大单位的数量应该除以进率和向左移动小数点。

  练*里还安排了进率是10和100的单位改写,涉及到长度、质量、面积、容量等各类计量单位。由于这些单位是第一学段里陆续教学的,学生可能会遗忘,所以,要帮助学生整理这些单位,把各类计量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排一排,回忆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4、练*十二共安排了7道题。

  第1题虽然题目要求用竖式计算,但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判断每题的积是几位小数,再让学生计算。

  第2、3题要适当帮助学生弄懂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让学生列式解答。

  第5题,要事先引导学生回忆相关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再让学生填一填。

  第6、7题也要帮助学生弄懂题意,以使学生能够正确选择计算方法。

  5、练*十三共安排了14道题

  第1题计算之后要让学生通过比较明白:小数除以整数与整数除以整数一样,都要从高位除起,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和被除数下一位的数合起来继续往下除。

  第2题要强调2点:个位不够商1要商0,并点上小数点继续往下除;除到被除数的末位,如果还有余数,要添0后再除。第5题仍然要让学生说说有关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

  第7题有两种方法:既可以让学生说说根据“每10吨铁矿石可以炼铁6.05吨”能求出什么问题,再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列式解答教材提出

  的问题,也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1000吨包含100个10吨,教材所提的问题也就是求100个6.05吨是多少。

  第13题要鼓励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问题。

  思考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把甲数看作1份,那么乙数就是这样的10份,甲乙两数的和就是这样的11份。由此用“16.5÷11”可得甲数,即甲数是1.5,而乙数则是15.

  4、《整理和复*》

  “回顾与与运用”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一是让学生回忆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二是让学生具体说说对这些内容的理解。通过讨论使学生对有关数学规律和计算方法有更清晰的认识。 “练*与运用”一共安排了10道题,第1~5题主要巩固本单元学*的计算方法和认识的规律;第6~10题主要用本单元学*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第1题直接口算。

  第2题要引导学生将后面六栏中的两个因数分别与第一栏比较,明确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那么积也随着乘或除以几,从而初步体会积的变化规律。

  第4题要让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比较除数和被除数整数部分的大小从而判断哪几题的商小于1,再通过计算,验证这种判断是否正确。第5题让学生弄清楚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再决定小数点是向右移动还是向左移动。

  第6题由于是第一单元所学知识,学生可能会有所遗忘,计算之前可以先带领学生复*回忆*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第9题要指导学生看懂票据。

  第10题可以结合实际讲清“零售价”与“进货价”的含义再根据要求分别解答。

  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一)教材分析(3稿)

  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一)例4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二)》教材分析[定稿]

  七、小数乘法和除法

  小数乘法和除法

  小数乘法和除法

  小数乘法和除法整理和复*3

《除法》教案2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第四册p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有余数的*均分,并能根据图正确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知道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1.每人分2枝铅笔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做一个分铅笔的游戏。

  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了10枝铅笔,请每组的1号同学分一分,每人2枝,可以分给几个人?

  学生小组活动。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分的结果?

  分完了没有?

  其他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我们把这一次分铅笔的结果填在这样的一张表里。

  出示表格(用黑板出示):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填2),分给了几人?(填5)。

  还剩几枝?没有剩余,我们就画上一短横。(划横线)

  2.每人分3枝.4枝.5枝.6枝铅笔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5个人正好分完。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填3),会怎么样呢?每人分4枝(填4).5枝(填5).6枝(填6)呢?我们一起试着来分一分。

  从2号同学起,每人试着分一种,并把分的结果告诉组长,组长把它记录在这样的一张表里。(出示学生的表)当一个人分的时候,别人要注意他分得对不对,组长填的时候,大家要注意组长填对了没有。

  学生小组活动。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活动的结果告诉大家?我们请这组的同学说,每人分3枝,谁来说?……

  指名小组汇报,教师把学生汇报的结果填在表格里,其中剩下的枝数用红色填写。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提问:

  这里剩下的1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这里剩下的2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其他组有没有不同?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次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把你的发现告诉你同组的小朋友。

  学生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谁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如学生说:我发现前两个数想乘,再加上后面的数都等于10。师提问:为什么都等于10呢?)

  (如学生说:我发现每人分的枝数越多,分的人数就越少。师:反过来每人分的枝数越少,分的人数就——越多。)

  如学生没有发现,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看(指最后一拦),10 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的怎么……,有的怎么……

  对!10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时正好分完,有时分不完有剩余。

  你看出哪几次分的时候有剩余吗?

  如学生说第1次……,教师引导:第2次也就是每人分3枝,还有每人分……,还有每人分……都有剩余。

  分完的这几次,你能根据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在表格左面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10÷2=5

  10÷5=2

  指第1道算式,谁能说出这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指第2道算式,在这道算式中,除数是几,商是几?

  这三次没有分完的,我们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先来看每人分3枝的这一种分法。

  出示在表格右面: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3 )人,还剩( 1 )枝。

  师读这句话,在写这道除法算式时,被除数是多少,(填10÷)除数是几?(填3=)商是几?(填3)这个3表示什么?(填“人”)还剩几枝?

  还剩1枝怎样表示呢?我们可以在3人后面点6个小圆点(边说边点),再写上1枝(边说边写),这个1就表示还剩1枝,根据它的意思,你想应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

《除法》教案3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含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把*均分后有余数的现象称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49页主题图,学生准备20张相同的圆形纸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确定目标

  同学们喜欢体育课吗?老师今天带你们在体育课上学*数学知识。

  出示主题图,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有打篮球的、跳绳的,有花盆、有树、有小旗。”……

  师:“谁能根据这个画面,编一道乘法或除法应用题?”

  二、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问题一: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1.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2.全班交流,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教学竖式

  (1)学生尝试列竖式;

  (2)认同除法竖式的一般列法;

  (3)体会除法竖式的含义。

  A.用圆片代替花盆师生一起在黑板上摆一摆。

  B.观察竖式,尝试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C.交流解惑。

  三、小组交流,释疑解难

  问题二:16盆花如果每组摆5盆,结果怎么样?

  1.学生活动:用圆片代替花盆在桌子上摆一摆,结果用竖式表示。

  2.结合学生的操作活动理解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3.思考:

  A.如果有17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B.现在又21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4.交流、评价。

  5.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含义就是*均分后有剩余。

  四、团队竞赛,激励评价

  甲队、乙队相互出题,交换解答,然后组长评价。老师可以

  当好裁判,进行点拨、评价。

  五、训练提升,小结巩固

  师:同学们再把主题图中的其他内容编成应用题,列式计算。 A组,打篮球;B组,跳绳;C组,插小旗;看哪一组的同学做得又对又快。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有余数的除法……

  六、达标测评,检查验收。

  练*十二1、2、4题

  案例分析

  【案例一】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15÷5=3(组)

  这道除法应用题比较简单,属于表内除法,学生很快就能就算出商是多少。由浅入深,为下一步做好铺垫。

  【案例二】现有21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这个问题就比上一题复杂的多了,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读题,理解每一个字的含义。“最多可以摆几组?”是什么意思。对于学困生一是要予以提示,用除法计算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考虑,也就是说商数一定要商最大值,让每个同学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理解商和余数的含义,正确使用单位名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教具、学具的展示、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动手摆圆片,认识余数,得出结论。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从中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强调了“余数要比除数小”,也就是要反复试商。应用了“合作激励”教学模式,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有着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用的时间过多,导致一些应该有的教学活动没有进行。如:数小棒的游戏、有趣的验评题等教学设计,均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比较遗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探究“合作激励”教学模式,灵活驾驭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除法》教案4

  学*目标:

  1.能说出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并会用符号表示.

  2.会正确的运用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运算,并能说出每一步运算的依据.

  学*重点: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法则的推导过程,会用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法则进行有关计算.

  学*难点:会正确的运用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运算,并能说出每一步运算的依据.

  .学*过程:

  【预*交流】

  1.预*课本P47到P48,有哪些疑惑?

  2.已知n是大于1的自然数,则等于()

  A.B.C.D.

  3.若xm=2,xn=5,则xm+n=,xm-n=.

  4.已知:Ax2n+1=x3n(x≠0),那么A=.

  【点评释疑】

  1.课本P47情境创设和做一做.

  2.公式推导:am÷an=am-n(a≠0,m、n是正整数,且m>n)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3.课本P47例1.

  4.应用探究

  (1)计算:①②③

  (2)一次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做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有六个同学A、B、C、D、E、F分别藏在六张大纸牌的后面,如图所示,A、B、C、D、E、F所持的纸牌的前面分别写有六个算式:.游戏规定:所持算式的值相等的两个人是朋友.如果现在由同学A来找他的朋友,他可以找谁呢?说说你的看法.

  5.巩固练*课本P48练*1、2、3.

  【达标检测】

  1.计算:26÷22=,(-3)6÷(-3)3=,()7÷()4=,

  a3m÷a2m-1(m是正整数)=,.

  2.(a3a2)3÷(-a2)2÷a=.(x4)2÷(x4)2(x2)2x2=.(ab)12÷[(ab)4÷(ab)3]2=.

  3.填上适当的指数:a5÷a()=a4,

  4.下列4个算式:(1)(2)(3)

  (4)其中,计算错误的有()A.4个B.3个C.2个D.1个

  5.在下列四个算式:,,正确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m8m-1÷2m=512,则m=.

  7.aman=a4,且am÷an=a6,则mn=.

  8.若,则=.

  9.阅读下列一段话,并解决后面的问题.

  观察下面一列数:1,2,4,8,…我们发现,这列数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值都是2.我们把这样的一列数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共同的比值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

  (1)等比数列5,-15,45,…的第4项是;

  (2)如果一列数a1,a2,a3,…是等比数列,且公比是q,那么根据上述规定有,所以

  则an=(用a1与q的代数式表示)

  (3)一个等比数列的第2项是10,第3项是20,求它的第1项和第4项.

  【总结评价】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课后作业】课本P50*题8.31、2.

《除法》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5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用竖式计算: 28÷9=

  (2)有17个苹果,每3个分一盘,可以分( )盘,还剩几个?

  17÷3=()盘 ()个

  二、审读题意,交流理解。

  (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2)预设:知道了划船的人数,还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坐满了是4 人,坐5人不行)

  “至少”是什么意思?(就是最少的意思,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22个学生都上船)。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三、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一)独立尝试

  问题: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呢?

  提示:可以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然后再列算式。

  (二)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

  找两个学生板书算式并说说理由,为什么要用22÷4(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有几个4,用除法解答)。

  (1)讨论辨析 。

  问题: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 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还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6 条船,你觉得呢?

  2. 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应该怎样安排他们?

  检验: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 (教师和学生用活动贴纸摆一摆。)

  梳理:在研究问题时大家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

  四、结果检验,梳理强化。

  做一做第一题

  有27 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

  问题:

  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 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3. 至少要运多少次啊?你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要“加1”。

  五、交流理解,提升认识。

  (一)审读题意,独立尝试 。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问题:

  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最多”是什么意思?

  2. 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二)交流想法,体会“舍余法”。

  问题:

  1. 最多能买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2. 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

  (三)对比感悟,提升认识 。

  同时出示“例5” 和“做一做”第2题。

  对比分析:这两道题,我们都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问题,但上面这道题余下“2人”就要增加1条船,下面这道题余下“1元”, 却不增加1个面包 。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道理?

  巩固练*:

  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

  总结:今天研究的问题你学懂了吗?

  六、课堂作业。

  作业:第69页练*十五,第1~2题。


《除法》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除法》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除法》教案 (菁华5篇)

《除法》教案1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小数与整数相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这部分内容分三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学*小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探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学*应用这一规律口算一个数与

  10、100、1000相乘。包括例

  1、例

  2、例3和练*十二。

  第二段,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探索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学*应用这一规律口算一个数除以

  10、100、1000.包括例

  4、例

  5、例6和练*十三。

  第三段,安排了本单元的“整理与练*”。

  二、学*基础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以及进一步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乘、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和探索小数乘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领悟笔算的方法,掌握积、商里小数的位数。

  2、分别结合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安排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四、课时安排

  1、小数乘整数2课时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3课时

  3、整理与复*3课时

  五、教材的编写特点

  本单元教学小数与整数相乘、小数除以整数,教材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内容丰富。除了教学小数乘整数与小数除以整数的笔算外,还教学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利用向右或向左移动小数点位置的方法得到积或商。笔算是一般性的算法,是最基础的知识。乘或除以10、100、1000是计算中的特殊情况,不但运算的数特殊,方法也特殊,可以直接写出得数。在教学一般方法的基础上教学一些特殊的计算,能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二,结构优化。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分开编排,各成一条线索。两条线索相对称,都是先教学笔算,再教学直接写出乘或除以10、100、1000的得数;都把笔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特殊的乘、除计算和计量单位的改写联系起来。这种教材结构,有助于教师把握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益于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第三,把计算器作为学具。教材把重要的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探索规律的过程,把计算器作为探索规律的工具。前后共三次使用计算器支持笔算与口算的教学:先用计算器计算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积,再研究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得出小数乘整数的笔算法则;先用计算器计算一个小数乘10、100、1000的积,以及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的商,再发现小数点移动位置的规律,从而找到直接写出得数的方法。这些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首创。第四,安排必要的练*,讲究效益。全单元编排两个练*,分别配合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安排一次“整理与练*”,是全单元内容的复*与综合练*。通过比较充分的练*,使学生掌握计算知识,形成计算技能,发展应用意识。

  六、教学建议

  1、让学生领悟笔算方法,掌握积、商里小数点的位置。

  在整数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小数乘、除计算,关键是处理小数点。怎样在积与商的适当位置点上小数点,是本单元笔算教学的重点内容。教材让学生在计算情境中体验竖式计算,研究积、商里小数点位置的规律,主动构建小数乘整数、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写竖式、算竖式、研究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是教学笔算乘法的三个主要活动。

  例1从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这个实际问题出发,根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这个已有概念,列出算式0.8×3。这是学生第一次遇到小数乘法,它的得数是几?搜索相关的知识经验,一般

  有两条思路:一是把3个0.8连加;二是把0.8元看成8角,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这两种方法都是小数乘整数的认知*台。教材里写出0.8×3的竖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它。初步看到小数乘整数也可以列竖式计算,竖式的形式和整数乘法很接*;由于一个因数是小数,积也是小数。

  例1继续求冬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计算2.35×3,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笔算方法。教材要求先用加法算,再用乘法算有两点意图:一是用加法启发乘法。计算加法是从最低位起,一位一位地算的;是向相邻的高位进位的;和里要点上小数点的。这些步骤与方法启发乘法也这样进行,学生算过乘法后,又会进一步感受到小数乘法可以像整数乘法那样去乘,只是积里要点上小数点,2.35是几位小数?“2.35×3”的积就是几位小数。二是用加法验证乘法,结果是正确的,过程与方法是合理的,增加继续研究小数乘法的信心。

  通过例题的教学,学生初步知道小数乘整数可以列竖式笔算,乘的方法和整数乘法基本相同。

  “试一试”着重教学积里有几位小数,即怎样在积里点小数点。首先用计算器计算三道题,很快得到它们的积。然后分别看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明白“因数里有几位小数,积里也有几位小数”。

  “小数和整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把例题里的感知和“试一试”的收获结合起来,通过在小组里说说的方式,整理计算思路,明确计算方法,建构计算法则。最终得出:计算小数乘整数时,

  一般可以先按整数乘法算,再看因数里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并点上小数点。

  “练一练”第1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通过讨论明确当得数是末尾有0的小数时,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练一练”第2题,根据一道整数乘法等式,写出四道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算式的积,专门练*根据因数的小数位数,确定积里小数点的位置。(2)理解竖式的算理、延伸除的过程、体会商里必须有整数部分,是除法笔算的三个教学要点。

  例4仍然以买东西为题材,因为它容易激活已有的经验,有助于学生领悟算法。前后共提出三个实际问题,教学三个除法竖式,各有重点。三个竖式中教学的除法知识综合起来,就是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教学例4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表格,说说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讨论,再分别出示教材中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求每千克苹果多少元,要根据数量关系列出除法算式,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探索“9.6÷3”,9.6÷3。学生第一次遇到小数除以整数,可以想到的方法是把9.6元看成96角,于是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还可能想到9.6元是9元6角,于是分步计算求得结果。这些方法都是接受小数除以整数的认识基础,看着教材中的竖式,体会9.6÷3应该分两步算,以及每一步算什么。“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算法深入地思考,既可以联系前面的算法作出具体的解释,也可以根据小数的组成进行推理。通过

  9.6÷3的教学,学生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基本算法:可以像整数除法那样列竖式计算,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着写。第二个问题求每千克香蕉多少元,计算12÷5。在整数除法中,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把剩下的不够商1的部分作为余数,不再继续除了。小数除法中,要组织学生讨论:得到余数2后怎么办?要提醒学生先在商的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在余数“2”的右边添一个“0”,并问:为什么可以在余数“2”的后面添0再除?让学生明白这里应用了小数的性质,除法还可以继续算。接着问:添0后的“20”表示20个几分之一?除以5商是4个几分之一?既清楚了“4”在商里的位置,又突出了在商里及时点上小数点的必要性。

  第三个问题求每千克橘子多少元,计算5.7÷6。这道题的商不满1,可以从总价5元多一些,数量6千克,因此单价不满1元的具体数量里感觉到,也可以根据整数部分“5”比除数6小,作出判断。教学着重解决“个位不够商1时,要在商的整数部分写0,点上小数点,再继续往下除。”,而且要求学生自己想到这一点。在十分位上商9以后,余下的3个十分之一要转化成30个百分之一继续除,发展了“在余下的数的后面添上0继续除”的意识。

  还有一点在教学时应该注意。小数乘法的例题只是初步体会它可以用竖式计算,算法的得出在“试一试”之后。所以,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要一气呵成,待形成计算方法后再进行练*。小数除法例题里的三个计算都有预设的教学内容,需要及时巩固,才能进入后面的教学。所以,每个问题解决以后,都要适量安排练*,使教学的新知识消化、内化,

  保障后面的教学能突出重点。例4后面的“试一试”综合应用了例题教学的三个计算知识,让学生全面且系统地体会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为小组里说说应该怎样计算,总结计算法则积累体会。

  2.通过归纳推理,认识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小数点位置的变化规律。

  例2和例5分别教学一个数乘10、100、1000和除以10、100、1000教材为这两个内容设计了相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教学过程都分四个层次进行。

  第一个层次,学生共同研究相同的对象。先用计算器计算5.04×10、100、1000的积和21.5÷10、100、1000的商,再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教材设计这一步出于三点考虑:第一,便于教师进行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说清楚算什么、怎样算以及通过计算研究什么;第二,便于学生开展交流,通过相互评价和相互补充,明白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包括它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位数;第三,初步发现5.04×10、100、1000,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同,移动的位数不同。21.5÷10、100、1000,小数点位置移动也是方向相同,位数不同。从而感到可能存在某些规律,产生继续研究的兴趣。教学这一步要注意两点:一是根据问题和计算器的计算,把算式和得数都写出来,在算式中容易看到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二是帮助学生辨别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和位数,特别是移动的位数,有些学生不善于看出来。第二个层次,充实感性材料。让学生再任意找几个小数,分别乘10、100、1000或除以10、100、1000,继续观察小数

  点位置的变化情况,并在小组里交流。设计这一步出于两点考虑:第一,学生在第一步的教学中,产生了研究的兴趣,也知道了数学活动的内容和方法。让他们自主找几个小数进行类似的计算和观察,既能维持学*热情,又培养了学*能力。第二,各学生找的小数不同,每个学生都任意找了几个小数,使全班的学*资源非常丰富。丰富的感性材料,让每个学生在交流中都有话可说,在众多具体材料中抽象归纳数学结论,令人信服,也体现了比较科学的认知方法和严谨的认知态度。

  第三个层次,总结规律并应用于计算。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只要把它的小数点向右(或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是从大量的具体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数学结论。这个结论抓住了众多现象共有的、本质的数学内容,把规律用数学语言的方式陈述出来。教学这一步要注意两点:第一,学生是总结规律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规律;第二,学生总结规律需要经过从不完整到完整、从不严密到严密的过程,使用数学语言的水*会逐渐提高。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帮助他们说出规律而且越说越好。通过说,进一步把握规律的本质内涵,学*使用数学语言。第70页和75页“练一练”的第1题是应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得数。在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时,如果数里原有的位数够用,则很容易;如果位数不够,要用“0”补足,这是练*中的一个难点。要指导学生怎样补“0”,弄清楚补在哪里,补几个“0”。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数的小数部分缺少几位,可以在小数末尾添几个“0”;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数的整数部分位数不够,可以在整数部分的最高位的前面补“0”。

  第四个层次,逆向思考,全面地掌握规律。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只要移动它的小数点,就能得到结果。反之,移动一个小数的小数点,等于把它乘或除以10、100、1000这是对规律的逆向思考,也是对规律的完善。“练一练”的第2题都是进行逆向思考的教学,通过对因数与积、被除数与商的比较,在括号里填出另一个因数或除数,完成逆向思考。教学这一步的目的,一方面使学生对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有完整的理解,另一方面为继续教学小数乘小数、小数除以小数作必要的知识准备。

  3.应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规律,进行计量单位的换算。例3教学把较大单位的数量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量例6教学把较小单位的数量改写成较大单位的数量。

  这两个例题的改写方向相反,改写方法也相反。改写时应该“怎样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例3时,可以先复*一下,让学生口答2千克=?克、5千克=?克,从中看到这些题都是乘1000,都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然后把经验与方法应用到0.351千克=?克里去。在教学例6时,可以采用与例3相似的方法,先从2000千克=?吨、5000千克=?吨这些简单的问题里体会只要除以1000,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再应用到500千克=?吨这个新的问题情境中去。还可以利用例3中获得的知识,从较大单位的数量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量要乘进率和向右移动小数点,推理出较小单位的数量改写成较大单位的数量应该除以进率和向左移动小数点。

  练*里还安排了进率是10和100的单位改写,涉及到长度、质量、面积、容量等各类计量单位。由于这些单位是第一学段里陆续教学的,学生可能会遗忘,所以,要帮助学生整理这些单位,把各类计量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排一排,回忆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4、练*十二共安排了7道题。

  第1题虽然题目要求用竖式计算,但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判断每题的积是几位小数,再让学生计算。

  第2、3题要适当帮助学生弄懂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让学生列式解答。

  第5题,要事先引导学生回忆相关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再让学生填一填。

  第6、7题也要帮助学生弄懂题意,以使学生能够正确选择计算方法。

  5、练*十三共安排了14道题

  第1题计算之后要让学生通过比较明白:小数除以整数与整数除以整数一样,都要从高位除起,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和被除数下一位的数合起来继续往下除。

  第2题要强调2点:个位不够商1要商0,并点上小数点继续往下除;除到被除数的末位,如果还有余数,要添0后再除。第5题仍然要让学生说说有关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

  第7题有两种方法:既可以让学生说说根据“每10吨铁矿石可以炼铁6.05吨”能求出什么问题,再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列式解答教材提出

  的问题,也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1000吨包含100个10吨,教材所提的问题也就是求100个6.05吨是多少。

  第13题要鼓励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问题。

  思考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把甲数看作1份,那么乙数就是这样的10份,甲乙两数的和就是这样的11份。由此用“16.5÷11”可得甲数,即甲数是1.5,而乙数则是15.

  4、《整理和复*》

  “回顾与与运用”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一是让学生回忆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二是让学生具体说说对这些内容的理解。通过讨论使学生对有关数学规律和计算方法有更清晰的认识。 “练*与运用”一共安排了10道题,第1~5题主要巩固本单元学*的计算方法和认识的规律;第6~10题主要用本单元学*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第1题直接口算。

  第2题要引导学生将后面六栏中的两个因数分别与第一栏比较,明确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那么积也随着乘或除以几,从而初步体会积的变化规律。

  第4题要让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比较除数和被除数整数部分的大小从而判断哪几题的商小于1,再通过计算,验证这种判断是否正确。第5题让学生弄清楚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再决定小数点是向右移动还是向左移动。

  第6题由于是第一单元所学知识,学生可能会有所遗忘,计算之前可以先带领学生复*回忆*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第9题要指导学生看懂票据。

  第10题可以结合实际讲清“零售价”与“进货价”的含义再根据要求分别解答。

  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一)教材分析(3稿)

  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一)例4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二)》教材分析[定稿]

  七、小数乘法和除法

  小数乘法和除法

  小数乘法和除法

  小数乘法和除法整理和复*3

《除法》教案2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第四册p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有余数的*均分,并能根据图正确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知道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1.每人分2枝铅笔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做一个分铅笔的游戏。

  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了10枝铅笔,请每组的1号同学分一分,每人2枝,可以分给几个人?

  学生小组活动。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分的结果?

  分完了没有?

  其他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我们把这一次分铅笔的结果填在这样的一张表里。

  出示表格(用黑板出示):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填2),分给了几人?(填5)。

  还剩几枝?没有剩余,我们就画上一短横。(划横线)

  2.每人分3枝.4枝.5枝.6枝铅笔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5个人正好分完。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填3),会怎么样呢?每人分4枝(填4).5枝(填5).6枝(填6)呢?我们一起试着来分一分。

  从2号同学起,每人试着分一种,并把分的结果告诉组长,组长把它记录在这样的一张表里。(出示学生的表)当一个人分的时候,别人要注意他分得对不对,组长填的时候,大家要注意组长填对了没有。

  学生小组活动。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活动的结果告诉大家?我们请这组的同学说,每人分3枝,谁来说?……

  指名小组汇报,教师把学生汇报的结果填在表格里,其中剩下的枝数用红色填写。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提问:

  这里剩下的1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这里剩下的2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其他组有没有不同?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次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把你的发现告诉你同组的小朋友。

  学生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谁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如学生说:我发现前两个数想乘,再加上后面的数都等于10。师提问:为什么都等于10呢?)

  (如学生说:我发现每人分的枝数越多,分的人数就越少。师:反过来每人分的枝数越少,分的人数就——越多。)

  如学生没有发现,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看(指最后一拦),10 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的怎么……,有的怎么……

  对!10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时正好分完,有时分不完有剩余。

  你看出哪几次分的时候有剩余吗?

  如学生说第1次……,教师引导:第2次也就是每人分3枝,还有每人分……,还有每人分……都有剩余。

  分完的这几次,你能根据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在表格左面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10÷2=5

  10÷5=2

  指第1道算式,谁能说出这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指第2道算式,在这道算式中,除数是几,商是几?

  这三次没有分完的,我们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先来看每人分3枝的这一种分法。

  出示在表格右面: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3 )人,还剩( 1 )枝。

  师读这句话,在写这道除法算式时,被除数是多少,(填10÷)除数是几?(填3=)商是几?(填3)这个3表示什么?(填“人”)还剩几枝?

  还剩1枝怎样表示呢?我们可以在3人后面点6个小圆点(边说边点),再写上1枝(边说边写),这个1就表示还剩1枝,根据它的意思,你想应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

《除法》教案3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含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把*均分后有余数的现象称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49页主题图,学生准备20张相同的圆形纸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确定目标

  同学们喜欢体育课吗?老师今天带你们在体育课上学*数学知识。

  出示主题图,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有打篮球的、跳绳的,有花盆、有树、有小旗。”……

  师:“谁能根据这个画面,编一道乘法或除法应用题?”

  二、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问题一: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1.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2.全班交流,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教学竖式

  (1)学生尝试列竖式;

  (2)认同除法竖式的一般列法;

  (3)体会除法竖式的含义。

  A.用圆片代替花盆师生一起在黑板上摆一摆。

  B.观察竖式,尝试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C.交流解惑。

  三、小组交流,释疑解难

  问题二:16盆花如果每组摆5盆,结果怎么样?

  1.学生活动:用圆片代替花盆在桌子上摆一摆,结果用竖式表示。

  2.结合学生的操作活动理解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3.思考:

  A.如果有17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B.现在又21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4.交流、评价。

  5.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含义就是*均分后有剩余。

  四、团队竞赛,激励评价

  甲队、乙队相互出题,交换解答,然后组长评价。老师可以

  当好裁判,进行点拨、评价。

  五、训练提升,小结巩固

  师:同学们再把主题图中的其他内容编成应用题,列式计算。 A组,打篮球;B组,跳绳;C组,插小旗;看哪一组的同学做得又对又快。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有余数的除法……

  六、达标测评,检查验收。

  练*十二1、2、4题

  案例分析

  【案例一】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15÷5=3(组)

  这道除法应用题比较简单,属于表内除法,学生很快就能就算出商是多少。由浅入深,为下一步做好铺垫。

  【案例二】现有21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这个问题就比上一题复杂的多了,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读题,理解每一个字的含义。“最多可以摆几组?”是什么意思。对于学困生一是要予以提示,用除法计算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考虑,也就是说商数一定要商最大值,让每个同学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理解商和余数的含义,正确使用单位名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教具、学具的展示、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动手摆圆片,认识余数,得出结论。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从中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强调了“余数要比除数小”,也就是要反复试商。应用了“合作激励”教学模式,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有着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用的时间过多,导致一些应该有的教学活动没有进行。如:数小棒的游戏、有趣的验评题等教学设计,均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比较遗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探究“合作激励”教学模式,灵活驾驭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除法》教案4

  学*目标:

  1.能说出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并会用符号表示.

  2.会正确的运用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运算,并能说出每一步运算的依据.

  学*重点: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法则的推导过程,会用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法则进行有关计算.

  学*难点:会正确的运用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运算,并能说出每一步运算的依据.

  .学*过程:

  【预*交流】

  1.预*课本P47到P48,有哪些疑惑?

  2.已知n是大于1的自然数,则等于()

  A.B.C.D.

  3.若xm=2,xn=5,则xm+n=,xm-n=.

  4.已知:Ax2n+1=x3n(x≠0),那么A=.

  【点评释疑】

  1.课本P47情境创设和做一做.

  2.公式推导:am÷an=am-n(a≠0,m、n是正整数,且m>n)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3.课本P47例1.

  4.应用探究

  (1)计算:①②③

  (2)一次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做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有六个同学A、B、C、D、E、F分别藏在六张大纸牌的后面,如图所示,A、B、C、D、E、F所持的纸牌的前面分别写有六个算式:.游戏规定:所持算式的值相等的两个人是朋友.如果现在由同学A来找他的朋友,他可以找谁呢?说说你的看法.

  5.巩固练*课本P48练*1、2、3.

  【达标检测】

  1.计算:26÷22=,(-3)6÷(-3)3=,()7÷()4=,

  a3m÷a2m-1(m是正整数)=,.

  2.(a3a2)3÷(-a2)2÷a=.(x4)2÷(x4)2(x2)2x2=.(ab)12÷[(ab)4÷(ab)3]2=.

  3.填上适当的指数:a5÷a()=a4,

  4.下列4个算式:(1)(2)(3)

  (4)其中,计算错误的有()A.4个B.3个C.2个D.1个

  5.在下列四个算式:,,正确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m8m-1÷2m=512,则m=.

  7.aman=a4,且am÷an=a6,则mn=.

  8.若,则=.

  9.阅读下列一段话,并解决后面的问题.

  观察下面一列数:1,2,4,8,…我们发现,这列数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值都是2.我们把这样的一列数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共同的比值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

  (1)等比数列5,-15,45,…的第4项是;

  (2)如果一列数a1,a2,a3,…是等比数列,且公比是q,那么根据上述规定有,所以

  则an=(用a1与q的代数式表示)

  (3)一个等比数列的第2项是10,第3项是20,求它的第1项和第4项.

  【总结评价】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课后作业】课本P50*题8.31、2.

《除法》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5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用竖式计算: 28÷9=

  (2)有17个苹果,每3个分一盘,可以分( )盘,还剩几个?

  17÷3=()盘 ()个

  二、审读题意,交流理解。

  (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2)预设:知道了划船的人数,还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坐满了是4 人,坐5人不行)

  “至少”是什么意思?(就是最少的意思,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22个学生都上船)。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三、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一)独立尝试

  问题: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呢?

  提示:可以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然后再列算式。

  (二)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

  找两个学生板书算式并说说理由,为什么要用22÷4(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有几个4,用除法解答)。

  (1)讨论辨析 。

  问题: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 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还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6 条船,你觉得呢?

  2. 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应该怎样安排他们?

  检验: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 (教师和学生用活动贴纸摆一摆。)

  梳理:在研究问题时大家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

  四、结果检验,梳理强化。

  做一做第一题

  有27 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

  问题:

  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 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3. 至少要运多少次啊?你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要“加1”。

  五、交流理解,提升认识。

  (一)审读题意,独立尝试 。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问题:

  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最多”是什么意思?

  2. 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二)交流想法,体会“舍余法”。

  问题:

  1. 最多能买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2. 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

  (三)对比感悟,提升认识 。

  同时出示“例5” 和“做一做”第2题。

  对比分析:这两道题,我们都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问题,但上面这道题余下“2人”就要增加1条船,下面这道题余下“1元”, 却不增加1个面包 。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道理?

  巩固练*:

  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

  总结:今天研究的问题你学懂了吗?

  六、课堂作业。

  作业:第69页练*十五,第1~2题。


《除法》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笔算除法教案 (菁华6篇)

  教学内容:课本第19-20页的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算式的演算格式。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口算

  600÷627÷3240÷8160÷4

  2、笔算

  3)9 9)37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P19植树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

  2.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

  42÷2 52÷2

  3.师:42÷2等于多少(生:42÷2=21)

  你是怎么想的?

  (生:40÷2=20 2÷2=1 20+1=21)

  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例142÷2=21

  (1)用竖式计算,你们会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第一种 第二种

  21 21

  2)42 2)42

  42 4

  0 2

  2

  (2)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

  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多数会喜欢地一种算法,简单、竖式短,很少有学生喜欢第二种也就是课本例题的形式)

  师:其实第二种方法有自己的优势,它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3)师边用电脑演示边讲解: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请哪位用第二种方法做的同学上来讲解一下。(师配合补充)

  (4)让学生质疑

  (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会提出第一种竖式也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竖式算52÷2

  2.教学例2 :

  52÷2

  (1)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第一种 第二种

  26 26

  2)52 2)52

  52 4

  0 12

  12

  (2)你们同意哪一种算法?

  学生讨论后得出:第一种是先口算出26的,应该用第二种方法才正确。

  (3)师:让我们借助小棒来验证(师生共同摆小棒,师边演示边讲解)

  52÷2也就是把52根小棒(5捆和2根)*均分成2份。先把5捆*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20),还余1捆;再把多余的1捆拆开与2根合并是12根也*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加起来共分得26根,所以 52÷2=26

  师指第二个竖式,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1”,这个1是怎么来的?表示多少?

  指商个位上的 “6”,这个6是怎样得来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4)我们再看一看电脑是怎样算的?(电脑演示)谁愿意当小老师把电脑演算的过程再说给大家听听?(指名学生叙述计算过程)

  (5)比较例1和例2笔算竖式的区别,强调:笔算除法时,如果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6)指导看书质疑

  3.练*反馈P20 做一做 1

  4.引导概括总结:从哪一位除起?商怎样写?被除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每次除得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四、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下面的除法算式。

  1□ □□

  4)4 8 6)8 4

  4 □

  □ □□

  □ □□

  0 0

  2.比赛,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P20 做一做 2

  五、全课总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35-36例1、例2

  教学目的: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准备:5捆零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

  完成P35复*的内容

  二、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42÷2

  (2)这道题口算时怎样想?

  (3)试用笔算来计算。

  (4)小结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2)学生试算。

  (3)集体订正。

  (4)通过这个例子,谁能说一说做笔算除法时,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除后有余数怎么办?

  (5)结合例2边整理计算过程边说明: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被除数的哪一位除后有余数(要注意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就把余数与被除数的下一位数合起来继续除。

  4.做例2下面“做一做”中的*题·

  三、巩固练*

  做练*九中的第1~3题.

  1.第1题,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给予纠正。

  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竖式的写法.

  2.第2题,也让学生自己做,同时请三名同学到黑板上做.订正时,注意强调每除一次如果有余数应该怎么办.

  3.第3题,先让学生写横式,再用竖式计算,最后订正.

  四、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一下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课题二: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38—39页的例3、例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探索、研究,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会计算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指明用竖式计算56÷4、56÷7

  计算完成后,让学生说出是怎样计算的.

  出示128÷4,教师:和上面两道题相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点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自主探索,学*例3、例4

  1.教学例3:128÷4二

  (1)小组讨论完成例3.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在计算128÷4时百位上的1不够除,我们把1个百看成10个十,与十位上的2个十合并,是12个十,12个十除以4得3个十,对着十位写3,用除数4去乘3个十,积是12,表示被除数中已经分掉的数,写在12的下面,12减12得0,表示百位和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还有8,要落下来继续除,8除以4得2,要写在个位上.

  2.教学例4.


《除法》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口算除法》数学教案 (菁华5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例1。

  课标要求:

  能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材分析: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它是在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和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学*的,是小学生学*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本课时包括整十数除整十数和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运算,这对后续学*笔算除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掌握了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方法,这对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的算理及算法已有认识,并能利用知识的迁移过渡到本课的学*。

  学生的起点,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会算本课所学的内容,但却对算理和算法的具体含义及表述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探索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应用能力。

  3.体会口算方法的多样化,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热情。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设想:

  1.力求每一个活动都具有其明确的目的性。

  本节课,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去感悟,发现知识的真谛。用丰富的活动去激发他们参与和学*的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的参与到学*过程中来。

  2.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

  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最容易掌握,在教学中,教师既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见解,在与人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的实效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引入

  1.复*数的组成

  导入:我们天天与数字打交道,看看这些老朋友,你知道它的组成吗?

  80里面有()个十。

  80里面有()个二十。

  120里面有()个三十。

  200里面有()个十。

  2.创设情境,复*除法的意义和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

  小明存了40元硬币,想去买东西,但带着不方便,于是跟妈妈换纸币,可以换成哪些面值的纸币?

  预设:2元、5元、10元、20元

  如果都换成5元的纸币,可以换多少张?

  如果都换成2元、10元、20元的纸币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兑换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同时复*了除法的意义和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为学*新知打下基础。】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一: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除法

  1.出示:书包40元笔8元文具盒20元格尺4元

  老师一共有80元。

  2.提数学问题,并列示。

  80÷8= 80÷20=

  80÷4= 80÷40=

  3.观察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板书课题。

  5.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预设:

  (1)因为4个20是80,所以80÷20=4。

  (2)8个十里面有4个2个十,所以80÷20=4.

  (3)因为4乘20等于80,所以80÷20=4……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生活情境,以此展开教学,这样更容易激起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

  6.小反馈

  80÷40= 60÷30= 90÷30= 40÷20=

  活动二:探究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数

  情境:老师现在有160元钱,可以买几个书包?

  方式:独立解决,汇报方法。

  【设计意图:有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对于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数,学生会很轻松的掌握,因此,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解决。】

  活动三:估算

  60÷20= 120÷40= 420÷60=

  62÷20≈ 123÷40≈ 421÷60≈

  60 ÷18≈ 120÷38≈ 420÷63≈

  方式:独立解决,总结估算方法。

  三、多层训练,巩固练*

  1.请你当小老师

  300÷50=60(为什么错?)

  600÷20=3(为什么错?)

  349÷50=7(怎样改正?)

  2.口算挑战赛:每组派1人点将(在其他组里指名1人),各出题考对方,答对又难倒对方者得红旗2面。(可多进行几轮)

  3.拓展练*:

  在横线上添0使算式成立

  8_÷4_=2 3_÷5_=6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和估算的方法掌握,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设计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有针对性,与本节课主题密切相关。】

  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80÷20=4

  (1)20×4=80(2)8÷2=4

  所以80÷20=4所以80÷20=4

  83÷20≈4

  83≈80 80÷20=4

  教学效果预测:本节课学*内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身边的学*素材,学生会根据实际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要把这些小木块*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合解雇。

  4、如果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6÷3=2

  60÷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除法》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笔算除法》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笔算方法。

  2. 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 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谈话。

  亲切地与学生交谈:每年的植树节全国许多部门与单位都组织植树活动。比如,去年植树节洛阳市植树约有1 538万棵。谁能说说植树有什么好处?

  学生发表意见:抵御风沙,绿化,提供新鲜氧气

  2. 引出实际问题。

  (1)呈现植树画面。(教材第19页主题图)

  这是我们学校今年植树的情景,从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些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

  ①对学生提出的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请学生随时解决。

  ②对学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请学生说出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二、探究笔算方法

  1. 探索解决三年级*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方法。

  (1)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内交流。每个学生介绍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全班交流。为学生创造交流、展示、探索成果的机会。

  请小组推荐代表,介绍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师生交流笔算过程。

  (1)谈话。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有的用口算方法算出422=21;有的通过分小棒,知道了结果;还有一些同学用除法竖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2)再现422的笔算过程。

  3. 试一试。

  放手让学生解决四年级*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问题。

  (1)先谈话:我们已经解决了三年级*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问题,四年级*均每班种多少棵树该怎样解决呢?再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告诉学生:也可以先用小棒分一分,再写出竖式。)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之后,全班交流。

  (3)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实践与应用

  1. 帮小兔拔萝卜。(课件出示)

  先请学生完成计算,在小组内相互检查。

  然后,课件显示拔萝卜的收获,使学生体尝成功的快乐。

  2. 帮小动物检查对错。

  我们班小朋友真棒!不但自己学会了用竖式计算除法,还帮助小动物解决了问题,检查出了错误。通过这些活动,你想提醒大家在笔算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3. 设计活动(书上练*四的第3题)

  (1)请学生欣赏广场上的花卉图案。(出示广场一角画面)

  接着引出布置学校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大家一起解决提出的问题。

  (2)自主设计图案并解决问题。

  (可以独立解决,也可以2~3人结合。)

  完成设计后,全班交流。

  4. 猜数谜。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

  知识与技能:

  1、学*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巩固除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

  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复*

  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4)948 4)348

  二、新授

  1、出示例5

  学校共有612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

  问:怎样列式?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试商?

  61比*,18除61个十,商几个十?3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第一次商后余7比18小,说明商3合适。余7是7个十,下步该怎么办?

  问: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观察每次商后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61218=34

  34

  18)612

  54

  72

  72

  练一练:

  80523 82659 148747


《除法》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除法的验算》教案 (菁华5篇)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101-102页的例4、做一做及练一练。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验算。

  三、教学重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五、教学材料:

  口算卡片。

  六、教学途径: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谈话

  导入

  教学

  新授

  1、口算。

  30÷445÷873÷9

  7×4+25×8+58×9+1

  2、你能发现每组上下两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3、想想,有余数的除法,你能不能也找一种方法进行验算?

  4、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有余数除法的验算”。

  1、出示想一想。

  (1)出示75÷4=18×4+3=

  (2)请同学们列竖式解答,用什么方法可以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算得对不对?

  (3)板书:商乘除数,再加上余数等于被除数。

  2、教学例4。

  1、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回答。

  2、指名回答。

  3、四人小组讨论。

  4、板书课题。

  1、出示题目。

  3、学生列式解答。

  4、教师板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

  新授

  巩固

  练*

  课堂

  作业

  a)出示例4。

  b)请1个学生读题。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要怎样解答?

  c)请同学们在课堂作业本上列式计算,并写竖式。

  d)你会验算吗?请在本子上列式。2个学生上台板演。

  e)谁能说一说,有余数的除法应该怎么验算?

  5、练一练的第2题,请同学们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表格图。

  请同学们在表格中填空,集体订正。

  2、文字题。

  a)学生自己读题。

  b)根据题意,学生列式解答。

  3、聪明题。

  ()÷6=12......5

  ()÷4=23......2

  教师提问:要求出被除数,应该怎么想?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解答,教师批改。

  1、1个学生读题。

  2、学生列竖式计算。

  3、学生验算,2个学生上台板演。

  4、指名回答。

  5、学生独立完成。

  1、学生在表格中填空。

  2、学生读题。

  3、列式解答。

  4、教师提示,学生思考。

  5、教师板书。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七、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的验算

  例4:农贸公司有农药98千克,每8千克装一装。

  这些农药能装多少袋,还剩多少千克?

  98÷8=12(袋)......2(千克)

  12验算12

  8)98×8

  896

  18+2

  1698

  2

  答:这些农药能装12袋,还剩2千克。

  八、课后: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验算方法的过程,会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验算的*惯。

  2、 在解决问题、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

  3、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教学难点:学会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口算练*:

  30÷3 80÷4 96÷3 48÷4 5×9+3

  36÷3 26÷2 87÷4 56÷5 4×20+2

  师:如果我们能又对又快地完成这些口算题,小林和小芳就会邀请大家一起去逛商场,怎么样?抓紧时间开始吧!

  二、探求新知、掌握算理:

  1、出示情境图画,获取数学信息:

  问:小林和小芳带大家到哪里去呀?从食品柜台上,你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2、探索验算方法,体会验算过程:

  (1)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①蛋糕香喷喷的可好吃了,小林带了36元钱,他可以买多少块蛋糕呢?大家能帮他算一算吗?(学生独立练*)

  指名交流:36÷3=12(块)

  ②你们认为自己算出的结果正确吗?有什么方法验证?

  预设:A 可以再算一遍;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