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教案

《除法》教案1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小数与整数相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这部分内容分三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学*小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探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学*应用这一规律口算一个数与

  10、100、1000相乘。包括例

  1、例

  2、例3和练*十二。

  第二段,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探索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学*应用这一规律口算一个数除以

  10、100、1000.包括例

  4、例

  5、例6和练*十三。

  第三段,安排了本单元的“整理与练*”。

  二、学*基础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以及进一步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乘、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和探索小数乘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领悟笔算的方法,掌握积、商里小数的位数。

  2、分别结合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安排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四、课时安排

  1、小数乘整数2课时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3课时

  3、整理与复*3课时

  五、教材的编写特点

  本单元教学小数与整数相乘、小数除以整数,教材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内容丰富。除了教学小数乘整数与小数除以整数的笔算外,还教学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利用向右或向左移动小数点位置的方法得到积或商。笔算是一般性的算法,是最基础的知识。乘或除以10、100、1000是计算中的特殊情况,不但运算的数特殊,方法也特殊,可以直接写出得数。在教学一般方法的基础上教学一些特殊的计算,能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二,结构优化。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分开编排,各成一条线索。两条线索相对称,都是先教学笔算,再教学直接写出乘或除以10、100、1000的得数;都把笔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特殊的乘、除计算和计量单位的改写联系起来。这种教材结构,有助于教师把握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益于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第三,把计算器作为学具。教材把重要的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探索规律的过程,把计算器作为探索规律的工具。前后共三次使用计算器支持笔算与口算的教学:先用计算器计算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积,再研究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得出小数乘整数的笔算法则;先用计算器计算一个小数乘10、100、1000的积,以及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的商,再发现小数点移动位置的规律,从而找到直接写出得数的方法。这些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首创。第四,安排必要的练*,讲究效益。全单元编排两个练*,分别配合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安排一次“整理与练*”,是全单元内容的复*与综合练*。通过比较充分的练*,使学生掌握计算知识,形成计算技能,发展应用意识。

  六、教学建议

  1、让学生领悟笔算方法,掌握积、商里小数点的位置。

  在整数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小数乘、除计算,关键是处理小数点。怎样在积与商的适当位置点上小数点,是本单元笔算教学的重点内容。教材让学生在计算情境中体验竖式计算,研究积、商里小数点位置的规律,主动构建小数乘整数、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写竖式、算竖式、研究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是教学笔算乘法的三个主要活动。

  例1从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这个实际问题出发,根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这个已有概念,列出算式0.8×3。这是学生第一次遇到小数乘法,它的得数是几?搜索相关的知识经验,一般

  有两条思路:一是把3个0.8连加;二是把0.8元看成8角,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这两种方法都是小数乘整数的认知*台。教材里写出0.8×3的竖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它。初步看到小数乘整数也可以列竖式计算,竖式的形式和整数乘法很接*;由于一个因数是小数,积也是小数。

  例1继续求冬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计算2.35×3,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笔算方法。教材要求先用加法算,再用乘法算有两点意图:一是用加法启发乘法。计算加法是从最低位起,一位一位地算的;是向相邻的高位进位的;和里要点上小数点的。这些步骤与方法启发乘法也这样进行,学生算过乘法后,又会进一步感受到小数乘法可以像整数乘法那样去乘,只是积里要点上小数点,2.35是几位小数?“2.35×3”的积就是几位小数。二是用加法验证乘法,结果是正确的,过程与方法是合理的,增加继续研究小数乘法的信心。

  通过例题的教学,学生初步知道小数乘整数可以列竖式笔算,乘的方法和整数乘法基本相同。

  “试一试”着重教学积里有几位小数,即怎样在积里点小数点。首先用计算器计算三道题,很快得到它们的积。然后分别看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明白“因数里有几位小数,积里也有几位小数”。

  “小数和整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把例题里的感知和“试一试”的收获结合起来,通过在小组里说说的方式,整理计算思路,明确计算方法,建构计算法则。最终得出:计算小数乘整数时,

  一般可以先按整数乘法算,再看因数里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并点上小数点。

  “练一练”第1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通过讨论明确当得数是末尾有0的小数时,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练一练”第2题,根据一道整数乘法等式,写出四道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算式的积,专门练*根据因数的小数位数,确定积里小数点的位置。(2)理解竖式的算理、延伸除的过程、体会商里必须有整数部分,是除法笔算的三个教学要点。

  例4仍然以买东西为题材,因为它容易激活已有的经验,有助于学生领悟算法。前后共提出三个实际问题,教学三个除法竖式,各有重点。三个竖式中教学的除法知识综合起来,就是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教学例4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表格,说说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讨论,再分别出示教材中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求每千克苹果多少元,要根据数量关系列出除法算式,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探索“9.6÷3”,9.6÷3。学生第一次遇到小数除以整数,可以想到的方法是把9.6元看成96角,于是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还可能想到9.6元是9元6角,于是分步计算求得结果。这些方法都是接受小数除以整数的认识基础,看着教材中的竖式,体会9.6÷3应该分两步算,以及每一步算什么。“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算法深入地思考,既可以联系前面的算法作出具体的解释,也可以根据小数的组成进行推理。通过

  9.6÷3的教学,学生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基本算法:可以像整数除法那样列竖式计算,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着写。第二个问题求每千克香蕉多少元,计算12÷5。在整数除法中,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把剩下的不够商1的部分作为余数,不再继续除了。小数除法中,要组织学生讨论:得到余数2后怎么办?要提醒学生先在商的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在余数“2”的右边添一个“0”,并问:为什么可以在余数“2”的后面添0再除?让学生明白这里应用了小数的性质,除法还可以继续算。接着问:添0后的“20”表示20个几分之一?除以5商是4个几分之一?既清楚了“4”在商里的位置,又突出了在商里及时点上小数点的必要性。

  第三个问题求每千克橘子多少元,计算5.7÷6。这道题的商不满1,可以从总价5元多一些,数量6千克,因此单价不满1元的具体数量里感觉到,也可以根据整数部分“5”比除数6小,作出判断。教学着重解决“个位不够商1时,要在商的整数部分写0,点上小数点,再继续往下除。”,而且要求学生自己想到这一点。在十分位上商9以后,余下的3个十分之一要转化成30个百分之一继续除,发展了“在余下的数的后面添上0继续除”的意识。

  还有一点在教学时应该注意。小数乘法的例题只是初步体会它可以用竖式计算,算法的得出在“试一试”之后。所以,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要一气呵成,待形成计算方法后再进行练*。小数除法例题里的三个计算都有预设的教学内容,需要及时巩固,才能进入后面的教学。所以,每个问题解决以后,都要适量安排练*,使教学的新知识消化、内化,

  保障后面的教学能突出重点。例4后面的“试一试”综合应用了例题教学的三个计算知识,让学生全面且系统地体会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为小组里说说应该怎样计算,总结计算法则积累体会。

  2.通过归纳推理,认识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小数点位置的变化规律。

  例2和例5分别教学一个数乘10、100、1000和除以10、100、1000教材为这两个内容设计了相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教学过程都分四个层次进行。

  第一个层次,学生共同研究相同的对象。先用计算器计算5.04×10、100、1000的积和21.5÷10、100、1000的商,再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教材设计这一步出于三点考虑:第一,便于教师进行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说清楚算什么、怎样算以及通过计算研究什么;第二,便于学生开展交流,通过相互评价和相互补充,明白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包括它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位数;第三,初步发现5.04×10、100、1000,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同,移动的位数不同。21.5÷10、100、1000,小数点位置移动也是方向相同,位数不同。从而感到可能存在某些规律,产生继续研究的兴趣。教学这一步要注意两点:一是根据问题和计算器的计算,把算式和得数都写出来,在算式中容易看到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二是帮助学生辨别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和位数,特别是移动的位数,有些学生不善于看出来。第二个层次,充实感性材料。让学生再任意找几个小数,分别乘10、100、1000或除以10、100、1000,继续观察小数

  点位置的变化情况,并在小组里交流。设计这一步出于两点考虑:第一,学生在第一步的教学中,产生了研究的兴趣,也知道了数学活动的内容和方法。让他们自主找几个小数进行类似的计算和观察,既能维持学*热情,又培养了学*能力。第二,各学生找的小数不同,每个学生都任意找了几个小数,使全班的学*资源非常丰富。丰富的感性材料,让每个学生在交流中都有话可说,在众多具体材料中抽象归纳数学结论,令人信服,也体现了比较科学的认知方法和严谨的认知态度。

  第三个层次,总结规律并应用于计算。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只要把它的小数点向右(或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是从大量的具体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数学结论。这个结论抓住了众多现象共有的、本质的数学内容,把规律用数学语言的方式陈述出来。教学这一步要注意两点:第一,学生是总结规律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规律;第二,学生总结规律需要经过从不完整到完整、从不严密到严密的过程,使用数学语言的水*会逐渐提高。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帮助他们说出规律而且越说越好。通过说,进一步把握规律的本质内涵,学*使用数学语言。第70页和75页“练一练”的第1题是应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得数。在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时,如果数里原有的位数够用,则很容易;如果位数不够,要用“0”补足,这是练*中的一个难点。要指导学生怎样补“0”,弄清楚补在哪里,补几个“0”。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数的小数部分缺少几位,可以在小数末尾添几个“0”;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数的整数部分位数不够,可以在整数部分的最高位的前面补“0”。

  第四个层次,逆向思考,全面地掌握规律。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只要移动它的小数点,就能得到结果。反之,移动一个小数的小数点,等于把它乘或除以10、100、1000这是对规律的逆向思考,也是对规律的完善。“练一练”的第2题都是进行逆向思考的教学,通过对因数与积、被除数与商的比较,在括号里填出另一个因数或除数,完成逆向思考。教学这一步的目的,一方面使学生对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有完整的理解,另一方面为继续教学小数乘小数、小数除以小数作必要的知识准备。

  3.应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规律,进行计量单位的换算。例3教学把较大单位的数量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量例6教学把较小单位的数量改写成较大单位的数量。

  这两个例题的改写方向相反,改写方法也相反。改写时应该“怎样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例3时,可以先复*一下,让学生口答2千克=?克、5千克=?克,从中看到这些题都是乘1000,都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然后把经验与方法应用到0.351千克=?克里去。在教学例6时,可以采用与例3相似的方法,先从2000千克=?吨、5000千克=?吨这些简单的问题里体会只要除以1000,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再应用到500千克=?吨这个新的问题情境中去。还可以利用例3中获得的知识,从较大单位的数量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量要乘进率和向右移动小数点,推理出较小单位的数量改写成较大单位的数量应该除以进率和向左移动小数点。

  练*里还安排了进率是10和100的单位改写,涉及到长度、质量、面积、容量等各类计量单位。由于这些单位是第一学段里陆续教学的,学生可能会遗忘,所以,要帮助学生整理这些单位,把各类计量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排一排,回忆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4、练*十二共安排了7道题。

  第1题虽然题目要求用竖式计算,但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判断每题的积是几位小数,再让学生计算。

  第2、3题要适当帮助学生弄懂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让学生列式解答。

  第5题,要事先引导学生回忆相关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再让学生填一填。

  第6、7题也要帮助学生弄懂题意,以使学生能够正确选择计算方法。

  5、练*十三共安排了14道题

  第1题计算之后要让学生通过比较明白:小数除以整数与整数除以整数一样,都要从高位除起,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和被除数下一位的数合起来继续往下除。

  第2题要强调2点:个位不够商1要商0,并点上小数点继续往下除;除到被除数的末位,如果还有余数,要添0后再除。第5题仍然要让学生说说有关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

  第7题有两种方法:既可以让学生说说根据“每10吨铁矿石可以炼铁6.05吨”能求出什么问题,再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列式解答教材提出

  的问题,也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1000吨包含100个10吨,教材所提的问题也就是求100个6.05吨是多少。

  第13题要鼓励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问题。

  思考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把甲数看作1份,那么乙数就是这样的10份,甲乙两数的和就是这样的11份。由此用“16.5÷11”可得甲数,即甲数是1.5,而乙数则是15.

  4、《整理和复*》

  “回顾与与运用”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一是让学生回忆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二是让学生具体说说对这些内容的理解。通过讨论使学生对有关数学规律和计算方法有更清晰的认识。 “练*与运用”一共安排了10道题,第1~5题主要巩固本单元学*的计算方法和认识的规律;第6~10题主要用本单元学*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第1题直接口算。

  第2题要引导学生将后面六栏中的两个因数分别与第一栏比较,明确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那么积也随着乘或除以几,从而初步体会积的变化规律。

  第4题要让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比较除数和被除数整数部分的大小从而判断哪几题的商小于1,再通过计算,验证这种判断是否正确。第5题让学生弄清楚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再决定小数点是向右移动还是向左移动。

  第6题由于是第一单元所学知识,学生可能会有所遗忘,计算之前可以先带领学生复*回忆*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第9题要指导学生看懂票据。

  第10题可以结合实际讲清“零售价”与“进货价”的含义再根据要求分别解答。

  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一)教材分析(3稿)

  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一)例4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二)》教材分析[定稿]

  七、小数乘法和除法

  小数乘法和除法

  小数乘法和除法

  小数乘法和除法整理和复*3

《除法》教案2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第四册p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有余数的*均分,并能根据图正确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知道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1.每人分2枝铅笔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做一个分铅笔的游戏。

  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了10枝铅笔,请每组的1号同学分一分,每人2枝,可以分给几个人?

  学生小组活动。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分的结果?

  分完了没有?

  其他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我们把这一次分铅笔的结果填在这样的一张表里。

  出示表格(用黑板出示):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填2),分给了几人?(填5)。

  还剩几枝?没有剩余,我们就画上一短横。(划横线)

  2.每人分3枝.4枝.5枝.6枝铅笔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5个人正好分完。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填3),会怎么样呢?每人分4枝(填4).5枝(填5).6枝(填6)呢?我们一起试着来分一分。

  从2号同学起,每人试着分一种,并把分的结果告诉组长,组长把它记录在这样的一张表里。(出示学生的表)当一个人分的时候,别人要注意他分得对不对,组长填的时候,大家要注意组长填对了没有。

  学生小组活动。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活动的结果告诉大家?我们请这组的同学说,每人分3枝,谁来说?……

  指名小组汇报,教师把学生汇报的结果填在表格里,其中剩下的枝数用红色填写。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提问:

  这里剩下的1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这里剩下的2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其他组有没有不同?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次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把你的发现告诉你同组的小朋友。

  学生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谁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如学生说:我发现前两个数想乘,再加上后面的数都等于10。师提问:为什么都等于10呢?)

  (如学生说:我发现每人分的枝数越多,分的人数就越少。师:反过来每人分的枝数越少,分的人数就——越多。)

  如学生没有发现,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看(指最后一拦),10 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的怎么……,有的怎么……

  对!10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时正好分完,有时分不完有剩余。

  你看出哪几次分的时候有剩余吗?

  如学生说第1次……,教师引导:第2次也就是每人分3枝,还有每人分……,还有每人分……都有剩余。

  分完的这几次,你能根据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在表格左面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10÷2=5

  10÷5=2

  指第1道算式,谁能说出这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指第2道算式,在这道算式中,除数是几,商是几?

  这三次没有分完的,我们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先来看每人分3枝的这一种分法。

  出示在表格右面: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3 )人,还剩( 1 )枝。

  师读这句话,在写这道除法算式时,被除数是多少,(填10÷)除数是几?(填3=)商是几?(填3)这个3表示什么?(填“人”)还剩几枝?

  还剩1枝怎样表示呢?我们可以在3人后面点6个小圆点(边说边点),再写上1枝(边说边写),这个1就表示还剩1枝,根据它的意思,你想应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

《除法》教案3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含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把*均分后有余数的现象称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49页主题图,学生准备20张相同的圆形纸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确定目标

  同学们喜欢体育课吗?老师今天带你们在体育课上学*数学知识。

  出示主题图,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有打篮球的、跳绳的,有花盆、有树、有小旗。”……

  师:“谁能根据这个画面,编一道乘法或除法应用题?”

  二、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问题一: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1.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2.全班交流,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教学竖式

  (1)学生尝试列竖式;

  (2)认同除法竖式的一般列法;

  (3)体会除法竖式的含义。

  A.用圆片代替花盆师生一起在黑板上摆一摆。

  B.观察竖式,尝试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C.交流解惑。

  三、小组交流,释疑解难

  问题二:16盆花如果每组摆5盆,结果怎么样?

  1.学生活动:用圆片代替花盆在桌子上摆一摆,结果用竖式表示。

  2.结合学生的操作活动理解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3.思考:

  A.如果有17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B.现在又21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4.交流、评价。

  5.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含义就是*均分后有剩余。

  四、团队竞赛,激励评价

  甲队、乙队相互出题,交换解答,然后组长评价。老师可以

  当好裁判,进行点拨、评价。

  五、训练提升,小结巩固

  师:同学们再把主题图中的其他内容编成应用题,列式计算。 A组,打篮球;B组,跳绳;C组,插小旗;看哪一组的同学做得又对又快。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有余数的除法……

  六、达标测评,检查验收。

  练*十二1、2、4题

  案例分析

  【案例一】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15÷5=3(组)

  这道除法应用题比较简单,属于表内除法,学生很快就能就算出商是多少。由浅入深,为下一步做好铺垫。

  【案例二】现有21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这个问题就比上一题复杂的多了,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读题,理解每一个字的含义。“最多可以摆几组?”是什么意思。对于学困生一是要予以提示,用除法计算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考虑,也就是说商数一定要商最大值,让每个同学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理解商和余数的含义,正确使用单位名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教具、学具的展示、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动手摆圆片,认识余数,得出结论。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从中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强调了“余数要比除数小”,也就是要反复试商。应用了“合作激励”教学模式,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有着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用的时间过多,导致一些应该有的教学活动没有进行。如:数小棒的游戏、有趣的验评题等教学设计,均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比较遗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探究“合作激励”教学模式,灵活驾驭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除法》教案4

  学*目标:

  1.能说出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并会用符号表示.

  2.会正确的运用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运算,并能说出每一步运算的依据.

  学*重点: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法则的推导过程,会用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法则进行有关计算.

  学*难点:会正确的运用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运算,并能说出每一步运算的依据.

  .学*过程:

  【预*交流】

  1.预*课本P47到P48,有哪些疑惑?

  2.已知n是大于1的自然数,则等于()

  A.B.C.D.

  3.若xm=2,xn=5,则xm+n=,xm-n=.

  4.已知:Ax2n+1=x3n(x≠0),那么A=.

  【点评释疑】

  1.课本P47情境创设和做一做.

  2.公式推导:am÷an=am-n(a≠0,m、n是正整数,且m>n)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3.课本P47例1.

  4.应用探究

  (1)计算:①②③

  (2)一次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做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有六个同学A、B、C、D、E、F分别藏在六张大纸牌的后面,如图所示,A、B、C、D、E、F所持的纸牌的前面分别写有六个算式:.游戏规定:所持算式的值相等的两个人是朋友.如果现在由同学A来找他的朋友,他可以找谁呢?说说你的看法.

  5.巩固练*课本P48练*1、2、3.

  【达标检测】

  1.计算:26÷22=,(-3)6÷(-3)3=,()7÷()4=,

  a3m÷a2m-1(m是正整数)=,.

  2.(a3a2)3÷(-a2)2÷a=.(x4)2÷(x4)2(x2)2x2=.(ab)12÷[(ab)4÷(ab)3]2=.

  3.填上适当的指数:a5÷a()=a4,

  4.下列4个算式:(1)(2)(3)

  (4)其中,计算错误的有()A.4个B.3个C.2个D.1个

  5.在下列四个算式:,,正确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m8m-1÷2m=512,则m=.

  7.aman=a4,且am÷an=a6,则mn=.

  8.若,则=.

  9.阅读下列一段话,并解决后面的问题.

  观察下面一列数:1,2,4,8,…我们发现,这列数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值都是2.我们把这样的一列数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共同的比值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

  (1)等比数列5,-15,45,…的第4项是;

  (2)如果一列数a1,a2,a3,…是等比数列,且公比是q,那么根据上述规定有,所以

  则an=(用a1与q的代数式表示)

  (3)一个等比数列的第2项是10,第3项是20,求它的第1项和第4项.

  【总结评价】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课后作业】课本P50*题8.31、2.

《除法》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5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用竖式计算: 28÷9=

  (2)有17个苹果,每3个分一盘,可以分( )盘,还剩几个?

  17÷3=()盘 ()个

  二、审读题意,交流理解。

  (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2)预设:知道了划船的人数,还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坐满了是4 人,坐5人不行)

  “至少”是什么意思?(就是最少的意思,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22个学生都上船)。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三、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一)独立尝试

  问题: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呢?

  提示:可以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然后再列算式。

  (二)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

  找两个学生板书算式并说说理由,为什么要用22÷4(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有几个4,用除法解答)。

  (1)讨论辨析 。

  问题: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 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还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6 条船,你觉得呢?

  2. 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应该怎样安排他们?

  检验: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 (教师和学生用活动贴纸摆一摆。)

  梳理:在研究问题时大家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

  四、结果检验,梳理强化。

  做一做第一题

  有27 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

  问题:

  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 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3. 至少要运多少次啊?你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要“加1”。

  五、交流理解,提升认识。

  (一)审读题意,独立尝试 。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问题:

  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最多”是什么意思?

  2. 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二)交流想法,体会“舍余法”。

  问题:

  1. 最多能买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2. 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

  (三)对比感悟,提升认识 。

  同时出示“例5” 和“做一做”第2题。

  对比分析:这两道题,我们都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问题,但上面这道题余下“2人”就要增加1条船,下面这道题余下“1元”, 却不增加1个面包 。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道理?

  巩固练*:

  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

  总结:今天研究的问题你学懂了吗?

  六、课堂作业。

  作业:第69页练*十五,第1~2题。


《除法》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除法》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除法》教案 (菁华5篇)

《除法》教案1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小数与整数相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这部分内容分三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学*小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探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学*应用这一规律口算一个数与

  10、100、1000相乘。包括例

  1、例

  2、例3和练*十二。

  第二段,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探索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学*应用这一规律口算一个数除以

  10、100、1000.包括例

  4、例

  5、例6和练*十三。

  第三段,安排了本单元的“整理与练*”。

  二、学*基础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以及进一步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乘、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和探索小数乘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领悟笔算的方法,掌握积、商里小数的位数。

  2、分别结合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安排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四、课时安排

  1、小数乘整数2课时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3课时

  3、整理与复*3课时

  五、教材的编写特点

  本单元教学小数与整数相乘、小数除以整数,教材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内容丰富。除了教学小数乘整数与小数除以整数的笔算外,还教学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利用向右或向左移动小数点位置的方法得到积或商。笔算是一般性的算法,是最基础的知识。乘或除以10、100、1000是计算中的特殊情况,不但运算的数特殊,方法也特殊,可以直接写出得数。在教学一般方法的基础上教学一些特殊的计算,能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二,结构优化。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分开编排,各成一条线索。两条线索相对称,都是先教学笔算,再教学直接写出乘或除以10、100、1000的得数;都把笔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特殊的乘、除计算和计量单位的改写联系起来。这种教材结构,有助于教师把握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益于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第三,把计算器作为学具。教材把重要的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探索规律的过程,把计算器作为探索规律的工具。前后共三次使用计算器支持笔算与口算的教学:先用计算器计算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积,再研究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得出小数乘整数的笔算法则;先用计算器计算一个小数乘10、100、1000的积,以及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的商,再发现小数点移动位置的规律,从而找到直接写出得数的方法。这些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首创。第四,安排必要的练*,讲究效益。全单元编排两个练*,分别配合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安排一次“整理与练*”,是全单元内容的复*与综合练*。通过比较充分的练*,使学生掌握计算知识,形成计算技能,发展应用意识。

  六、教学建议

  1、让学生领悟笔算方法,掌握积、商里小数点的位置。

  在整数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小数乘、除计算,关键是处理小数点。怎样在积与商的适当位置点上小数点,是本单元笔算教学的重点内容。教材让学生在计算情境中体验竖式计算,研究积、商里小数点位置的规律,主动构建小数乘整数、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写竖式、算竖式、研究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是教学笔算乘法的三个主要活动。

  例1从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这个实际问题出发,根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这个已有概念,列出算式0.8×3。这是学生第一次遇到小数乘法,它的得数是几?搜索相关的知识经验,一般

  有两条思路:一是把3个0.8连加;二是把0.8元看成8角,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这两种方法都是小数乘整数的认知*台。教材里写出0.8×3的竖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它。初步看到小数乘整数也可以列竖式计算,竖式的形式和整数乘法很接*;由于一个因数是小数,积也是小数。

  例1继续求冬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计算2.35×3,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笔算方法。教材要求先用加法算,再用乘法算有两点意图:一是用加法启发乘法。计算加法是从最低位起,一位一位地算的;是向相邻的高位进位的;和里要点上小数点的。这些步骤与方法启发乘法也这样进行,学生算过乘法后,又会进一步感受到小数乘法可以像整数乘法那样去乘,只是积里要点上小数点,2.35是几位小数?“2.35×3”的积就是几位小数。二是用加法验证乘法,结果是正确的,过程与方法是合理的,增加继续研究小数乘法的信心。

  通过例题的教学,学生初步知道小数乘整数可以列竖式笔算,乘的方法和整数乘法基本相同。

  “试一试”着重教学积里有几位小数,即怎样在积里点小数点。首先用计算器计算三道题,很快得到它们的积。然后分别看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明白“因数里有几位小数,积里也有几位小数”。

  “小数和整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把例题里的感知和“试一试”的收获结合起来,通过在小组里说说的方式,整理计算思路,明确计算方法,建构计算法则。最终得出:计算小数乘整数时,

  一般可以先按整数乘法算,再看因数里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并点上小数点。

  “练一练”第1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通过讨论明确当得数是末尾有0的小数时,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练一练”第2题,根据一道整数乘法等式,写出四道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算式的积,专门练*根据因数的小数位数,确定积里小数点的位置。(2)理解竖式的算理、延伸除的过程、体会商里必须有整数部分,是除法笔算的三个教学要点。

  例4仍然以买东西为题材,因为它容易激活已有的经验,有助于学生领悟算法。前后共提出三个实际问题,教学三个除法竖式,各有重点。三个竖式中教学的除法知识综合起来,就是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教学例4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表格,说说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讨论,再分别出示教材中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求每千克苹果多少元,要根据数量关系列出除法算式,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探索“9.6÷3”,9.6÷3。学生第一次遇到小数除以整数,可以想到的方法是把9.6元看成96角,于是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还可能想到9.6元是9元6角,于是分步计算求得结果。这些方法都是接受小数除以整数的认识基础,看着教材中的竖式,体会9.6÷3应该分两步算,以及每一步算什么。“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算法深入地思考,既可以联系前面的算法作出具体的解释,也可以根据小数的组成进行推理。通过

  9.6÷3的教学,学生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基本算法:可以像整数除法那样列竖式计算,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着写。第二个问题求每千克香蕉多少元,计算12÷5。在整数除法中,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把剩下的不够商1的部分作为余数,不再继续除了。小数除法中,要组织学生讨论:得到余数2后怎么办?要提醒学生先在商的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在余数“2”的右边添一个“0”,并问:为什么可以在余数“2”的后面添0再除?让学生明白这里应用了小数的性质,除法还可以继续算。接着问:添0后的“20”表示20个几分之一?除以5商是4个几分之一?既清楚了“4”在商里的位置,又突出了在商里及时点上小数点的必要性。

  第三个问题求每千克橘子多少元,计算5.7÷6。这道题的商不满1,可以从总价5元多一些,数量6千克,因此单价不满1元的具体数量里感觉到,也可以根据整数部分“5”比除数6小,作出判断。教学着重解决“个位不够商1时,要在商的整数部分写0,点上小数点,再继续往下除。”,而且要求学生自己想到这一点。在十分位上商9以后,余下的3个十分之一要转化成30个百分之一继续除,发展了“在余下的数的后面添上0继续除”的意识。

  还有一点在教学时应该注意。小数乘法的例题只是初步体会它可以用竖式计算,算法的得出在“试一试”之后。所以,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要一气呵成,待形成计算方法后再进行练*。小数除法例题里的三个计算都有预设的教学内容,需要及时巩固,才能进入后面的教学。所以,每个问题解决以后,都要适量安排练*,使教学的新知识消化、内化,

  保障后面的教学能突出重点。例4后面的“试一试”综合应用了例题教学的三个计算知识,让学生全面且系统地体会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为小组里说说应该怎样计算,总结计算法则积累体会。

  2.通过归纳推理,认识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小数点位置的变化规律。

  例2和例5分别教学一个数乘10、100、1000和除以10、100、1000教材为这两个内容设计了相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教学过程都分四个层次进行。

  第一个层次,学生共同研究相同的对象。先用计算器计算5.04×10、100、1000的积和21.5÷10、100、1000的商,再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教材设计这一步出于三点考虑:第一,便于教师进行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说清楚算什么、怎样算以及通过计算研究什么;第二,便于学生开展交流,通过相互评价和相互补充,明白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包括它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位数;第三,初步发现5.04×10、100、1000,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同,移动的位数不同。21.5÷10、100、1000,小数点位置移动也是方向相同,位数不同。从而感到可能存在某些规律,产生继续研究的兴趣。教学这一步要注意两点:一是根据问题和计算器的计算,把算式和得数都写出来,在算式中容易看到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二是帮助学生辨别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和位数,特别是移动的位数,有些学生不善于看出来。第二个层次,充实感性材料。让学生再任意找几个小数,分别乘10、100、1000或除以10、100、1000,继续观察小数

  点位置的变化情况,并在小组里交流。设计这一步出于两点考虑:第一,学生在第一步的教学中,产生了研究的兴趣,也知道了数学活动的内容和方法。让他们自主找几个小数进行类似的计算和观察,既能维持学*热情,又培养了学*能力。第二,各学生找的小数不同,每个学生都任意找了几个小数,使全班的学*资源非常丰富。丰富的感性材料,让每个学生在交流中都有话可说,在众多具体材料中抽象归纳数学结论,令人信服,也体现了比较科学的认知方法和严谨的认知态度。

  第三个层次,总结规律并应用于计算。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只要把它的小数点向右(或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是从大量的具体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数学结论。这个结论抓住了众多现象共有的、本质的数学内容,把规律用数学语言的方式陈述出来。教学这一步要注意两点:第一,学生是总结规律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规律;第二,学生总结规律需要经过从不完整到完整、从不严密到严密的过程,使用数学语言的水*会逐渐提高。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帮助他们说出规律而且越说越好。通过说,进一步把握规律的本质内涵,学*使用数学语言。第70页和75页“练一练”的第1题是应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得数。在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时,如果数里原有的位数够用,则很容易;如果位数不够,要用“0”补足,这是练*中的一个难点。要指导学生怎样补“0”,弄清楚补在哪里,补几个“0”。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数的小数部分缺少几位,可以在小数末尾添几个“0”;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数的整数部分位数不够,可以在整数部分的最高位的前面补“0”。

  第四个层次,逆向思考,全面地掌握规律。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只要移动它的小数点,就能得到结果。反之,移动一个小数的小数点,等于把它乘或除以10、100、1000这是对规律的逆向思考,也是对规律的完善。“练一练”的第2题都是进行逆向思考的教学,通过对因数与积、被除数与商的比较,在括号里填出另一个因数或除数,完成逆向思考。教学这一步的目的,一方面使学生对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有完整的理解,另一方面为继续教学小数乘小数、小数除以小数作必要的知识准备。

  3.应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规律,进行计量单位的换算。例3教学把较大单位的数量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量例6教学把较小单位的数量改写成较大单位的数量。

  这两个例题的改写方向相反,改写方法也相反。改写时应该“怎样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例3时,可以先复*一下,让学生口答2千克=?克、5千克=?克,从中看到这些题都是乘1000,都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然后把经验与方法应用到0.351千克=?克里去。在教学例6时,可以采用与例3相似的方法,先从2000千克=?吨、5000千克=?吨这些简单的问题里体会只要除以1000,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再应用到500千克=?吨这个新的问题情境中去。还可以利用例3中获得的知识,从较大单位的数量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量要乘进率和向右移动小数点,推理出较小单位的数量改写成较大单位的数量应该除以进率和向左移动小数点。

  练*里还安排了进率是10和100的单位改写,涉及到长度、质量、面积、容量等各类计量单位。由于这些单位是第一学段里陆续教学的,学生可能会遗忘,所以,要帮助学生整理这些单位,把各类计量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排一排,回忆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4、练*十二共安排了7道题。

  第1题虽然题目要求用竖式计算,但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判断每题的积是几位小数,再让学生计算。

  第2、3题要适当帮助学生弄懂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让学生列式解答。

  第5题,要事先引导学生回忆相关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再让学生填一填。

  第6、7题也要帮助学生弄懂题意,以使学生能够正确选择计算方法。

  5、练*十三共安排了14道题

  第1题计算之后要让学生通过比较明白:小数除以整数与整数除以整数一样,都要从高位除起,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和被除数下一位的数合起来继续往下除。

  第2题要强调2点:个位不够商1要商0,并点上小数点继续往下除;除到被除数的末位,如果还有余数,要添0后再除。第5题仍然要让学生说说有关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

  第7题有两种方法:既可以让学生说说根据“每10吨铁矿石可以炼铁6.05吨”能求出什么问题,再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列式解答教材提出

  的问题,也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1000吨包含100个10吨,教材所提的问题也就是求100个6.05吨是多少。

  第13题要鼓励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问题。

  思考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把甲数看作1份,那么乙数就是这样的10份,甲乙两数的和就是这样的11份。由此用“16.5÷11”可得甲数,即甲数是1.5,而乙数则是15.

  4、《整理和复*》

  “回顾与与运用”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一是让学生回忆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二是让学生具体说说对这些内容的理解。通过讨论使学生对有关数学规律和计算方法有更清晰的认识。 “练*与运用”一共安排了10道题,第1~5题主要巩固本单元学*的计算方法和认识的规律;第6~10题主要用本单元学*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第1题直接口算。

  第2题要引导学生将后面六栏中的两个因数分别与第一栏比较,明确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那么积也随着乘或除以几,从而初步体会积的变化规律。

  第4题要让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比较除数和被除数整数部分的大小从而判断哪几题的商小于1,再通过计算,验证这种判断是否正确。第5题让学生弄清楚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再决定小数点是向右移动还是向左移动。

  第6题由于是第一单元所学知识,学生可能会有所遗忘,计算之前可以先带领学生复*回忆*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第9题要指导学生看懂票据。

  第10题可以结合实际讲清“零售价”与“进货价”的含义再根据要求分别解答。

  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一)教材分析(3稿)

  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一)例4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二)》教材分析[定稿]

  七、小数乘法和除法

  小数乘法和除法

  小数乘法和除法

  小数乘法和除法整理和复*3

《除法》教案2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第四册p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有余数的*均分,并能根据图正确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知道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1.每人分2枝铅笔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做一个分铅笔的游戏。

  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了10枝铅笔,请每组的1号同学分一分,每人2枝,可以分给几个人?

  学生小组活动。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分的结果?

  分完了没有?

  其他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我们把这一次分铅笔的结果填在这样的一张表里。

  出示表格(用黑板出示):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填2),分给了几人?(填5)。

  还剩几枝?没有剩余,我们就画上一短横。(划横线)

  2.每人分3枝.4枝.5枝.6枝铅笔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5个人正好分完。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填3),会怎么样呢?每人分4枝(填4).5枝(填5).6枝(填6)呢?我们一起试着来分一分。

  从2号同学起,每人试着分一种,并把分的结果告诉组长,组长把它记录在这样的一张表里。(出示学生的表)当一个人分的时候,别人要注意他分得对不对,组长填的时候,大家要注意组长填对了没有。

  学生小组活动。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活动的结果告诉大家?我们请这组的同学说,每人分3枝,谁来说?……

  指名小组汇报,教师把学生汇报的结果填在表格里,其中剩下的枝数用红色填写。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提问:

  这里剩下的1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这里剩下的2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其他组有没有不同?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次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把你的发现告诉你同组的小朋友。

  学生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谁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如学生说:我发现前两个数想乘,再加上后面的数都等于10。师提问:为什么都等于10呢?)

  (如学生说:我发现每人分的枝数越多,分的人数就越少。师:反过来每人分的枝数越少,分的人数就——越多。)

  如学生没有发现,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看(指最后一拦),10 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的怎么……,有的怎么……

  对!10枝铅笔,在分的时候,有时正好分完,有时分不完有剩余。

  你看出哪几次分的时候有剩余吗?

  如学生说第1次……,教师引导:第2次也就是每人分3枝,还有每人分……,还有每人分……都有剩余。

  分完的这几次,你能根据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在表格左面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10÷2=5

  10÷5=2

  指第1道算式,谁能说出这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指第2道算式,在这道算式中,除数是几,商是几?

  这三次没有分完的,我们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先来看每人分3枝的这一种分法。

  出示在表格右面: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3 )人,还剩( 1 )枝。

  师读这句话,在写这道除法算式时,被除数是多少,(填10÷)除数是几?(填3=)商是几?(填3)这个3表示什么?(填“人”)还剩几枝?

  还剩1枝怎样表示呢?我们可以在3人后面点6个小圆点(边说边点),再写上1枝(边说边写),这个1就表示还剩1枝,根据它的意思,你想应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

《除法》教案3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含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把*均分后有余数的现象称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49页主题图,学生准备20张相同的圆形纸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确定目标

  同学们喜欢体育课吗?老师今天带你们在体育课上学*数学知识。

  出示主题图,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有打篮球的、跳绳的,有花盆、有树、有小旗。”……

  师:“谁能根据这个画面,编一道乘法或除法应用题?”

  二、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问题一: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1.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2.全班交流,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教学竖式

  (1)学生尝试列竖式;

  (2)认同除法竖式的一般列法;

  (3)体会除法竖式的含义。

  A.用圆片代替花盆师生一起在黑板上摆一摆。

  B.观察竖式,尝试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C.交流解惑。

  三、小组交流,释疑解难

  问题二:16盆花如果每组摆5盆,结果怎么样?

  1.学生活动:用圆片代替花盆在桌子上摆一摆,结果用竖式表示。

  2.结合学生的操作活动理解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3.思考:

  A.如果有17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B.现在又21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4.交流、评价。

  5.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含义就是*均分后有剩余。

  四、团队竞赛,激励评价

  甲队、乙队相互出题,交换解答,然后组长评价。老师可以

  当好裁判,进行点拨、评价。

  五、训练提升,小结巩固

  师:同学们再把主题图中的其他内容编成应用题,列式计算。 A组,打篮球;B组,跳绳;C组,插小旗;看哪一组的同学做得又对又快。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有余数的除法……

  六、达标测评,检查验收。

  练*十二1、2、4题

  案例分析

  【案例一】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15÷5=3(组)

  这道除法应用题比较简单,属于表内除法,学生很快就能就算出商是多少。由浅入深,为下一步做好铺垫。

  【案例二】现有21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这个问题就比上一题复杂的多了,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读题,理解每一个字的含义。“最多可以摆几组?”是什么意思。对于学困生一是要予以提示,用除法计算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考虑,也就是说商数一定要商最大值,让每个同学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理解商和余数的含义,正确使用单位名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教具、学具的展示、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动手摆圆片,认识余数,得出结论。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从中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强调了“余数要比除数小”,也就是要反复试商。应用了“合作激励”教学模式,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有着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用的时间过多,导致一些应该有的教学活动没有进行。如:数小棒的游戏、有趣的验评题等教学设计,均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比较遗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探究“合作激励”教学模式,灵活驾驭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除法》教案4

  学*目标:

  1.能说出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并会用符号表示.

  2.会正确的运用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运算,并能说出每一步运算的依据.

  学*重点: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法则的推导过程,会用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法则进行有关计算.

  学*难点:会正确的运用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运算,并能说出每一步运算的依据.

  .学*过程:

  【预*交流】

  1.预*课本P47到P48,有哪些疑惑?

  2.已知n是大于1的自然数,则等于()

  A.B.C.D.

  3.若xm=2,xn=5,则xm+n=,xm-n=.

  4.已知:Ax2n+1=x3n(x≠0),那么A=.

  【点评释疑】

  1.课本P47情境创设和做一做.

  2.公式推导:am÷an=am-n(a≠0,m、n是正整数,且m>n)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3.课本P47例1.

  4.应用探究

  (1)计算:①②③

  (2)一次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做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有六个同学A、B、C、D、E、F分别藏在六张大纸牌的后面,如图所示,A、B、C、D、E、F所持的纸牌的前面分别写有六个算式:.游戏规定:所持算式的值相等的两个人是朋友.如果现在由同学A来找他的朋友,他可以找谁呢?说说你的看法.

  5.巩固练*课本P48练*1、2、3.

  【达标检测】

  1.计算:26÷22=,(-3)6÷(-3)3=,()7÷()4=,

  a3m÷a2m-1(m是正整数)=,.

  2.(a3a2)3÷(-a2)2÷a=.(x4)2÷(x4)2(x2)2x2=.(ab)12÷[(ab)4÷(ab)3]2=.

  3.填上适当的指数:a5÷a()=a4,

  4.下列4个算式:(1)(2)(3)

  (4)其中,计算错误的有()A.4个B.3个C.2个D.1个

  5.在下列四个算式:,,正确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m8m-1÷2m=512,则m=.

  7.aman=a4,且am÷an=a6,则mn=.

  8.若,则=.

  9.阅读下列一段话,并解决后面的问题.

  观察下面一列数:1,2,4,8,…我们发现,这列数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值都是2.我们把这样的一列数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共同的比值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

  (1)等比数列5,-15,45,…的第4项是;

  (2)如果一列数a1,a2,a3,…是等比数列,且公比是q,那么根据上述规定有,所以

  则an=(用a1与q的代数式表示)

  (3)一个等比数列的第2项是10,第3项是20,求它的第1项和第4项.

  【总结评价】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课后作业】课本P50*题8.31、2.

《除法》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5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用竖式计算: 28÷9=

  (2)有17个苹果,每3个分一盘,可以分( )盘,还剩几个?

  17÷3=()盘 ()个

  二、审读题意,交流理解。

  (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2)预设:知道了划船的人数,还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坐满了是4 人,坐5人不行)

  “至少”是什么意思?(就是最少的意思,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22个学生都上船)。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三、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一)独立尝试

  问题: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呢?

  提示:可以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然后再列算式。

  (二)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

  找两个学生板书算式并说说理由,为什么要用22÷4(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有几个4,用除法解答)。

  (1)讨论辨析 。

  问题: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 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还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6 条船,你觉得呢?

  2. 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应该怎样安排他们?

  检验: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 (教师和学生用活动贴纸摆一摆。)

  梳理:在研究问题时大家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

  四、结果检验,梳理强化。

  做一做第一题

  有27 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

  问题:

  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 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3. 至少要运多少次啊?你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要“加1”。

  五、交流理解,提升认识。

  (一)审读题意,独立尝试 。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问题:

  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最多”是什么意思?

  2. 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二)交流想法,体会“舍余法”。

  问题:

  1. 最多能买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2. 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

  (三)对比感悟,提升认识 。

  同时出示“例5” 和“做一做”第2题。

  对比分析:这两道题,我们都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问题,但上面这道题余下“2人”就要增加1条船,下面这道题余下“1元”, 却不增加1个面包 。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道理?

  巩固练*:

  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

  总结:今天研究的问题你学懂了吗?

  六、课堂作业。

  作业:第69页练*十五,第1~2题。


《除法》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糖的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在分糖过程中,明白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试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

  教师:糖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一包糖(14块),彩笔,练*纸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余数。

  1、师: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礼物,是什么呢?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好,我们倒出来看看,是什么?喜欢吗?(老师倒出袋子里的糖)

  生:是糖。喜欢!

  2、师: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14块糖,如果每人分一块,这些糖最多能分给多少人?

  生:可以分给14个人。

  师:对吗?好,咱们一起分一分。(课件演示:14块糖,一人一块,我们就一块一块的圈起来,最后分给了多少人?)

  生:14个人!

  师:如果每人分2块呢?能分给几个人?

  生:如果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你想的真快!咱们来看,(课件演示:14块糖,每人分2块,一起数!)

  生:分给了1个人,2个人,3个人……

  师:谁来说说分的结果?

  生:有14块糖,每人分两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回答的真完整!

  3、师:按这样分法,每人还能分3块,4块,甚至更多,你想每人分几块呢?

  生a:我想每人分4块。

  生b:我想每人分7块。……

  4、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老师给你一个机会,按你的想法在桌上分一分这些糖,看最多能分给几个人,然后在图上圈一圈表示出来,好吗?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最多!开始吧!

  5、学生小组活动分糖,并在图中画圈儿表示。

  6、学生分小组汇报:

  (1)、师:分完了吗,同学们?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展示你们组分的情况?

  组1:我们小组有14块糖,

  第一种分法是,每人分3块,一共分给了4个人,还多着两块。

  第二种分法是,每人分5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最后还多4块。

  第三种分法是,每人分7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正好分完了!

  (2)、师:听了他的汇报,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第一种分法还多着2块?

  生答:因为,每人分3块,剩下的2块不够分给一个人的了,所以就不能再分了。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问的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生2:那你第二种,还剩4块呢,怎么也不分了?

  生答:那是每人分5块啊,所以剩下的4块也不够给一个人,否则就不公*了!

  师:有道理吗?老师把你们分的情况展示出来。

  (在黑板上贴出他们组的分法)

  (3)师:谁还有不同的分法?说说你不同的那种。

  组2:我们组是这样分的,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2块。还有一种,是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也剩下2块不能再分了!

  师:他这两种分法都剩了2块,是不能再分了吗?

  生:是,因为第一次每人分4块,第二次每人分6块,都比2块多,所以不能再分了!

  师:同意吗?你解释的真清楚!

  7、师:刚才老师还分了两种,(贴上)你们看,同样是分14块糖,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分法,真了不起!那通过分,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有的分法有多余的,而有的分法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师:你们发现了吗?就按你说的把它们分成两类可以吗?(师生共同分)这样一整理,是不是更清晰了?

  [评析:我打破了教材的安排,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尝试,在小组内用不同方式分糖,在充分操作后,展示不同的分法,通过观察比较,分类,为下面充分理解余数的含义作好铺垫]

  二、探究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师:这些正好分完的,我们以前学过了,会列算式吗?以它为例,怎么列?

  生1:14÷2=7(人)(师板书)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2:有14块糖,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这个怎么列?(指最后一种分法)

  生3:14÷7=2(人)

  师:说说什么意思?

  生3:有14块糖,每人分7块,可以分给2个人。

  2、师:看来这些没剩余的,难不倒大家,那这边有剩余的分法,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呢?比如第一种,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分给了4个人,还剩2块,你能试着写写吗?在本子上试试!

  3、学生试写。

  4、展示学生的写法:

  a、(14—2)÷3=4b、14÷3=

  c、14÷3=4余2d、14÷3=4……2

  师:写好了吗?我们来看这几位同学写的。

  这是谁的?说说你的算式什么意思?

  生a:我先从14块糖里去掉2块多余的,再用12÷3=4(人)。

  师:好,这是你的想法!我们再来看下一位同学的,为什么这样写?

  生b:因为有14块糖,每人分3块,所以用14÷3,可是下面不会算了。

  师:噢,谁也遇到这个困难了?举举手!没关系,咱们来这位同学写的(出示第三种写法)解决你们的困难了吗?

  生:解决了。

  师:怎么解决了,它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他在后面写了个余字。

  师:(问第三种方法的主人)你是这个意思吗?

  生c:是!

  师:你们觉得这样表示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可真聪明,帮我们大家解决了困难!这还有一种写法呢,你能看懂吗?(出示第四种写法)跟上面一种有什么不同?

  生:他用了省略号代替了“余”。

  5、师:对啊,他发明了一种符号来表示剩余,想法不错!其实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不过为了书写简便,人们就*惯用六个点来表示剩余,看老师写一遍:14÷3=4……2,读作:14除以3商4余2。(齐读一遍)

  6、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

  师:4在这儿表示4(人),2表示2(块),(板书单位名称)指的哪两块?生:指图中余下的2块。

  师:大家会写了吗?下面这些,请你任选一种写出来!

  7、学生练*,然后汇报。(教师板书)

  生1:14÷4=3(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余2块。

  生2:14÷5=2(人)……4(块)

  有14块糖,每人分5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4块。

  生3:14÷6=2(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2块。

  8、师:大家仔细观察,我们今天学的除法跟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学的除法有余数,以前的除法没有!

  师:他刚才用了一个词,什么?

  生:余数!

  师:什么是余数?

  生:分完后,剩下不能再分的数!

  师:在这儿,哪些是余数?

  生:2、4。(学生边说教师边指)

  师:这个词用的好,我们就把这些数称为余数!象这样的除法,我们叫它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评析:通过知识的迁移,数型结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创造,去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后面练*几次让学生写算式,说含义,整个环节处理的比较扎实,到位。]

  三、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师:大家真厉害,通过分糖,又认识了一种新的除法,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又带来了一些糖,看有多少块?

  生:16块。

  师:如果每人分5块,最多能分给几个人?余几块呢?怎么列式?

  生:16÷5=3……1

  师:咱们看是这样吗?(课件验证)和你想的一样吗?

  2、师:注意看,“啪”又添了一块,变17块了,如果还是每人分5块,现在能分几人余几块?怎么列?

  生:17÷5=3……2

  3、师:仔细看,“啪、啪”又添了两块,变成多少了?

  生:19块。

  师:这次能分几人?余几块呢?

  生:19÷5=3……4

  4、师:都添了那么多糖了,怎么还是只分给3个人啊?

  生:剩下的不够5块。

  师:好,再添一块,现在够了吗?能分几个人了?

  生:能分给4个人了。

  师:我是这样列的:20÷5=3……5,余5块行不行?为什么?

  生:因为剩下的5块还能分给一个人。

  师:同意吗?仔细看算式,(演示课件)余下的5块又分给了一人,刚才3人变成了4人,这样对了吗?

  5、师:刚才余5块不行,还能再分,那6块呢?7块呢?

  生:更不行了,还能再分。

  师:看来当每人分5块时,最后可能会余几块?

  生:可能会余1、2、3、4块。

  师:也就是说只要余下的比5块少就行,是吗?你能说说,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余数不能超过除数!

  师:换句话说,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比除数小)

  四、研究试商方法:

  1、师:你看,通过分糖,咱们进一步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现在咱不分了,我出道题,你会做吗?试一试:

  (1)13÷5=?可以结合刚才分糖的过程想想!再来一道。

  (2)17÷4=?算的不错,下面可要抢答了,想好就举手,瞪大眼睛,准备好了吗?

  (3)22÷7=?28÷5=?34÷6=?

  2、师:我出的题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的越来越快?有什么窍门吗?比如最后一道,怎么想的?

  生:我先想的口诀,五六三十,所以商5,然后用34—30得4是余数。

  师:你想的口诀,五六三十,你怎么不想四六二十四啊?

  生:因为24离34太远了。

  师:哦,要想得数最接*34还得比它小的那句口诀,是吧?

  他的方法行不行,咱们来试试!

  五、巩固练*:

  1、计算:下面两道自己试试!

  23÷4=32÷5=

  师:第一题是怎么想的?

  生:先想四五二十,商就是五,再用23—5得到余数3。

  2、判断:

  师:大家学的那么带劲,把小动物们也吸引来了,瞧,他们还带来了自己做的题,帮他检查一下好吗?(判断并改正)

  3、实践题:

  师:咱们班同学可真棒,帮小动物们改正了错误,哎,今天咱们班来了多少人?

  生:30人。

  师:几个人一组?

  生:5个人一组。

  师:分了几组?怎么知道的?

  生:30÷5=6(组)

  师:如果4人分一组,能分几组呢?这个问题,咱们留到课下解决好吗?

  六、小结:

  师:这节课,老师跟大家度过了一个愉快又充实的40分钟,希望大家课下找一找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例子,说给你的同伴听!

  总评: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为基本活动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为基本活动组织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注意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本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了以分糖为主的学*情境。而分糖是学生*常经常做的事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于他们的身边,这样就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喜欢学*数学。

  2、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分糖情境中,通过亲自动手分糖、画图、列算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余数的含义,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合作学*,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多媒体课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理解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环节,借助课件演示,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数型结合,形象,生动。

  5、分层练*,实际应用,提高应用意识:

  练*设计有梯度:第一题是基础题,纯粹的计算。第二题,判断。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辨别小动物做的对不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他们尝试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第三题,实践题。全班30人,如果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还余几人?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5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用竖式计算:28÷9=

  (2)有17个苹果,每3个分一盘,可以分()盘,还剩几个?

  17÷3=()盘()个

  二、审读题意,交流理解。

  (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2)预设:知道了划船的人数,还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坐满了是4人,坐5人不行)

  “至少”是什么意思?(就是最少的意思,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22个学生都上船)。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三、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一)独立尝试

  问题: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呢?

  提示:可以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然后再列算式。

  (二)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

  找两个学生板书算式并说说理由,为什么要用22÷4(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有几个4,用除法解答)。

  (1)讨论辨析。

  问题: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还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6条船,你觉得呢?

  2、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应该怎样安排他们?

  检验: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教师和学生用活动贴纸摆一摆。)

  梳理:在研究问题时大家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

  四、结果检验,梳理强化。

  做一做第一题

  有27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

  问题: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3、至少要运多少次啊?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加1”。

  五、交流理解,提升认识。

  (一)审读题意,独立尝试。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问题: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最多”是什么意思?

  2、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二)交流想法,体会“舍余法”。

  问题:

  1、最多能买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2、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

  (三)对比感悟,提升认识。

  同时出示“例5”和“做一做”第2题。

  对比分析:这两道题,我们都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问题,但上面这道题余下“2人”就要增加1条船,下面这道题余下“1元”,却不增加1个面包。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道理?

  巩固练*:

  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

  总结:今天研究的问题你学懂了吗?

  六、课堂作业。

  作业:第69页练*十五,第1~2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4,以及练*十四第4、5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合作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商的取值和单位的前后不一致性 ,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基本练*(课件出示)

  1.摆41根小棒,每7根一堆。

  填:( )根小棒,每( )根一堆,分成了( )堆,还剩( )根。

  列式:

  2.摆41根小棒,*均分成6堆。

  填:( )根小棒,*均分成( )堆,每堆是( )根,还剩( )根。

  列式:

  汇报结果,再列竖式,说说每个数的含义。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师:前面我们知道可以通过摆小棒来确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商和余数,可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方法太繁琐了,有更方便的计算方法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更便捷的方法——列竖竖计算,上节课学*了竖式的写法含义,那怎么计算呢?

  课件:43÷7=□……□

  (2)师:根据这个算式,我们可以这样写竖式,被除数写43,再写除号,然后写除数。(边解说边板书)商写几?43除以7就是把43每7个一分,求43里面最多有几个7,我们可以这么想,7和几相乘的积最接*43,而且小于43呢?(六七四十二)7和6的乘积最符合这个条件,商写6。(板书)

  师:那么,被除数下面写什么?(7和6的乘积42)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写出余数1,让学生明白余数1是43里面分掉6个7之后所剩余的,也就是43减去42的得数。

  师强调: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时关键在于试商,灵活运用表内乘法口诀试商,可以提高试商的准确性和计算的速度,试商时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

  2.做一做

  (1)师:我们能不能用刚学到的方法,做第63页做一做的第1题,为它们找到合适的商呢?


《除法》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分数除法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

  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重40千克,吃了 ,还剩多少千克?

  1、指定一学生口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其他学生画出线段图。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提问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解题的过程。

  4、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

  1、教学补充例题: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 ,还剩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

  (1)吃了 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买来大米的重量-吃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 解:设买来大米X千克。

  x- x=15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 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4)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解:设航模小组有人。

  + =25

  (1+ )=25

  =25

  =20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练*

  练*十第4、12、14题。

  (1)计算1/5÷(2/3+1/5)×15

  让个别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并计算题目的得数。

  教师巡回指点,搜集存在问题。

  教师黑板出示问题,学生上台改正,并说明理由。

  (2)小组间讨论带有中括号的计算题,并正确计算。然后全班校对。

  三、当堂测评

  练*九第1、2、3题:

  注:第2题求楼的楼板到地面的高度,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意识6

  楼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实际上只有5层楼的高度。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解决疑难。

  学生相互得分,评选优胜小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小组内解决。

  设计意图

  1、在课初始,我便从复*整数及小数的`运算顺序入手,

  重点让学生回忆、熟悉运算顺序,然后再以例题为载体,让学生发

  现分数的运算顺序同整数、小数的运算顺序相同,继而配合课后练

  *加强计算的训练。

  2、当堂测评题将学生置于提高之处,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

  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和严谨性

  教学后记

  【学*目标】

  1、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理解整数除以分数,总结法则,正确计算。

  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学*重难点】

  1、重点是理解算理,正确总结、应用计算法则。

  2、难点是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学*过程】

  一、复*

  1、复*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

  2、口算下面各题:

  1323843151×3 × × × ×6 × 543839412115

  二、探索新知

  1、认真阅读,仔细观察例1,想一想左右两边的题组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

  右边的题组是怎样得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讨论:右边的两个分数除法算式是怎样求出得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求另个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3、巩固分数除法意义的练*:P28“做一做”

  4、阅读例2题目,自己拿出一张纸试着折一折,涂一涂,看你能够想到几种不同的折法?

  对照不同的折法,列式计算,注意它们的计算过程以及算理。

  5、比较例2出现的两种计算方法的异同?你觉得哪种算法的适用范围更广?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例2的第二个问题,独立列式计算,并用折纸来验证自己算对了没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自己的折纸实验和算式,说一说分数除以整数要如何计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除以整数,等于乘上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下面各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6115559÷3 ÷3 ÷20 ÷5 ÷10 ÷6 72168313

  四、层级训练:1、巩固训练:P32练*八第1、2题;2、拓展提高:P32练*八第3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心得__________( a.我很棒,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写出你的发现或见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等量关系并用方程解答简单分数除法问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能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认识到许多分数除法问题可以借助方程来解决,能够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

  15 x=5 34 x=6 3x=910

  5x=1011 12 x=89 23 x=67

  2.口答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式。

  ⑴某数的.35 是36。

  ⑵全厂人数的58 是210人。

  ⑶完成了300个,刚好是计划的14 。

  ⑷一个数的3倍是1225 。

  3.解答:小营村全村有耕地75公顷,其中棉田占35 。 小营村的棉田有多少公顷?

  生练*,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把谁看作单位"1"?

  二、探究新知

  师:请看黑板,同学们开联欢会布置会场,用的红气球占总数的49 ,一共用了多少个气球?

  师:指名读题,谁能找出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师:题中"总数的49 "这个条件你是怎样理解的?

  师:边画图边理解

  师:请同学们看图说说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观察图示,你发现数量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师:你是根据什么列出等量关系的?(同桌讨论)

  师:在这个等量关系中,哪个量是已知的?哪个量是未知的?

  师:未知的可以设为X,根据等量关系我们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同学们自己能解答吗?(指名板演,其他自练,并提醒学生做完要检验。)

  师:做完的同学把书打开72页,对照例题检查自己做对了吗?谁愿意说说你是怎样检验的?

  师:同学们是用把原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的方法检验的,其实还可以根据题意进行检验,我们可以计算28是不是占X的 49 ,如果是就说明你的方程不但列对了,而且解对了。如果不是就说明有错误出现,好及时改正。

  师:回顾例题的学*过程,你认为解题关键是什么?

  师:同学们真聪明!自己不但能学懂知识,还能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师:其实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不光能解决有关联欢会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比如说"十、一假期,老师上街买了一套衣服,裤子75元,是上衣价钱的23 ,"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你能求出一件上衣多少钱吗?(能)

  指名板演,其他自练。

  三、巩固练*

  试一试

  四、全课

  师: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用乘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

  五、作业

  教学后记:

  找准单位"1"的量,掌握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分数问题的关键,教学例题时。我先让学生找单位,写出数量关系,让他们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掌握还不错。

  一、 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的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类应用题是教学中的难点,在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混合练*中,难以判断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解答。教学这类应用题,要紧密联系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先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在此基础上再教学用分数除法来解答,这样不但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同时也加强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分析,特别是判断哪个数量是单位“1”的量,分析它是已知还是未知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另外,还加强了方程解法与用除法解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掌握方程解法的基础上,切实学会用除法来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又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2、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找准单位“1”,找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二、 说教学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依据现代认知科学理论,运用直观性原则,采用线段图展示条件和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在师生共同分析、教师主导基础上,紧扣学生已有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比较、互动、合作讨论等方式分析数量关系,再独立完成解答过程,做到扶放适度,促进学生在半独立、独立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三、 说教学过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过程主要分三个层次。

  第一、通过形式多样的复*做铺垫,面向全体学生为学*新知做好充分准备。主要设计三道复*题:1、找单位“1”的量;2、根据分率句写数量关系式;3、分数乘法应用题。


《除法》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笔算除法》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笔算方法。

  2. 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 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谈话。

  亲切地与学生交谈:每年的植树节全国许多部门与单位都组织植树活动。比如,去年植树节洛阳市植树约有1 538万棵。谁能说说植树有什么好处?

  学生发表意见:抵御风沙,绿化,提供新鲜氧气

  2. 引出实际问题。

  (1)呈现植树画面。(教材第19页主题图)

  这是我们学校今年植树的情景,从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些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

  ①对学生提出的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请学生随时解决。

  ②对学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请学生说出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二、探究笔算方法

  1. 探索解决三年级*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方法。

  (1)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内交流。每个学生介绍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全班交流。为学生创造交流、展示、探索成果的机会。

  请小组推荐代表,介绍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师生交流笔算过程。

  (1)谈话。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有的用口算方法算出422=21;有的通过分小棒,知道了结果;还有一些同学用除法竖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2)再现422的笔算过程。

  3. 试一试。

  放手让学生解决四年级*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问题。

  (1)先谈话:我们已经解决了三年级*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问题,四年级*均每班种多少棵树该怎样解决呢?再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告诉学生:也可以先用小棒分一分,再写出竖式。)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之后,全班交流。

  (3)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实践与应用

  1. 帮小兔拔萝卜。(课件出示)

  先请学生完成计算,在小组内相互检查。

  然后,课件显示拔萝卜的收获,使学生体尝成功的快乐。

  2. 帮小动物检查对错。

  我们班小朋友真棒!不但自己学会了用竖式计算除法,还帮助小动物解决了问题,检查出了错误。通过这些活动,你想提醒大家在笔算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3. 设计活动(书上练*四的第3题)

  (1)请学生欣赏广场上的花卉图案。(出示广场一角画面)

  接着引出布置学校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大家一起解决提出的问题。

  (2)自主设计图案并解决问题。

  (可以独立解决,也可以2~3人结合。)

  完成设计后,全班交流。

  4. 猜数谜。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

  知识与技能:

  1、学*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巩固除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

  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复*

  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4)948 4)348

  二、新授

  1、出示例5

  学校共有612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

  问:怎样列式?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试商?

  61比*,18除61个十,商几个十?3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第一次商后余7比18小,说明商3合适。余7是7个十,下步该怎么办?

  问: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观察每次商后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61218=34

  34

  18)612

  54

  72

  72

  练一练:

  80523 82659 148747

  总结: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1、出示例6

  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40节废电池,*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

  问:怎样列式?如何验算?

  2、比较一位数除法与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练*,先估算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 229334 958828

  独立完成订正

  4总结

  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三、巩固新知

  1、练*十九1根据试商的'情况,很快找出准确的商

  直接说出下面各题该商几?

  6015

  17525

  28824

  23426

  38416

  77525

  笔算第91页6

  四、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92 9、10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比较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异同,使学生在实质上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弄清商的最高位的书写位置,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的除法笔算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对学生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弄清每一位商的书写位置,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2 教学难点:

  掌握商的书写位置以及试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课前预*,交流展示

  1、争当小小口算家。

  90÷30= 3 360÷30= 12 840÷40= 21

  200÷50= 4 270÷90=3 720÷90=2

  120÷40= 3 600÷19≈ 30 900÷31≈ 30

  2.( )里最大能填几?

  30×( 2 )<85

  40×( 4 )<180

  50×( 5 )< 251

  2 新知探究

  (一)学*两位数除以整十数。

  1、教学例1

  有92本连环画,每班分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出示预*提纲:

  (1)求可以分几个班应该怎样解答?

  (2)笔算时,商应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如果不理解,请小棒摆一摆。)

  (3)请这道题的横式和答填写完整。

  想:求92里面有几个30,用除法解决。

  92÷30=3(个)……2(本)

  答:可以分给3个班。

  2、练*。

  (二)学*三位数除以整十数。

  教学例1(2)有140本故事画,每班分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1、学生尝试完成,同桌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

  师:怎样列式?你是怎样计算的?笔算时,商几?你是怎样试出这个商的?商为什么写在个位上呢?

  140÷30=4(个)……20(本)

  (三)小结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竖式。

  师:第一道题被除数是两位数,第二道题被除数是三位数,除数是相同的,为什么商都写在个位上呢?

  3 巩固提升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闯关游戏,你们愿意吗?

  第一关:“病题我来医”。

  420÷60 = 85÷40 =

  78 ÷ 20 = 364÷40 =

  第二关:“问题我来解”。

  1、在 “阳光体育”活动中,体育张老师带200元钱去买足球,每个足球30元,可以买几个足球,还剩多少钱?

  200÷30=6(个)……20(元)

  答:可以买6个足球,还剩20元钱。

  2、油田一小四年级有260名学生,准备租车去心品实验基地。每辆客车限坐40人,需要租几辆客车?

  260÷40=6(辆)……20(人)

  6+1=7(辆)

  答:需要租7辆客车。

  课后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除数两位看两位,

  两位不够看三位。

  除到哪位商哪位,

  余数小了商就对。

  板书

  笔算除法

  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几个班?

  92÷30=3(个)……2(本)

  答:可以分3个班。

  有140本故事画,每班分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140÷30=4(个)……20(本)

  答:可以分给4个班 。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81,笔算除法(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难点

  定商,商的位置。

  一、热身运动。

  1、看着算式直接报出答案。

  60÷20 120÷30 80÷20 360÷40

  180÷30 240÷40 420÷60 240÷30

  2、括号里能填几?

  30×()<280 20×()<82 40×()<278

  70×()<165 30×()<182 90×()<620

  3、笔算87÷3和427÷6。

  4、反馈。结合这两道题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生说师适当板书除法法则。

  5、揭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1)板书:可以分给几个班?92÷30,口算,估算。

  (2)学生尝试笔算。学生自练,师巡视收集学生的各种典型情况。并进行板书。

  反馈。

  ①判断对错。你能告诉老师哪一个竖式是正确的?为什么?另外三个竖式错在哪里?为什么?

  ②结合小棒图理解算理。

  ③结合正确的竖式说说92÷30是怎么算的?提问:商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④做一做。30÷10 40÷20 64÷30 85÷40。请四位同学上台板演。

  (3)笔算192÷30。

  学生列式笔算。

  反馈。结合正确的竖式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商4,你是怎么想的?

  (4)比较:在笔算192÷30和92÷30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做一做:140÷20 280÷50 565÷80请三生上板演。

  2、小结

  我们今天学*了什么知识?在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三、练*

  1、选择其中一组完成计算。

  A 82÷30 102÷30 280÷70

  B 78÷20 197÷80 364÷40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练*十四,第2题。

  3、体育用品商店正在搞促销活动:

  陈老师原来打算买12只足球,用这些钱现在可以买多少只足球?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设想:

  1、计算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铺垫”呢?

  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确,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体验。《标准》也非常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

  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计算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铺垫”呢?其实,新课前的复*铺垫主要目的,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新知学*分散难点。前者,只要有必要,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后者,有一些计算教学中,常常有人为了使教学“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问题,甚至人为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或者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这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是学*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为了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我觉得有必要在课前安排一个复*铺垫的环节。因此我在课前安排了3个小练*:1、看着算式直接报出答案;2、括号里能填几;3、笔算87÷3和427÷6。

  2、要注重计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诚然,计算本身具有抽象性,但其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新课程注重计算的现实意义,适当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感受和理解运算的意义、来源、现实背景和本质。

  《标准》注重了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运算的意义。在“总体目标”中提出:“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3、解决问题与技能形成。

  过去计算教学中单调、机械的模仿和大量重复性的过度训练是要不得的,但是,在计算教学时只注重算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对计算技能形成的过程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也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后,不必马上去解决实际问题,因为这时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应该根据计算技能形成的规律,及时组织练*。具体地说,可以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和对比练*,再根据学生的实际体验,适时缩减中间过程,进行归类和变式练*,最后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掌握相应策略。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70页例1。

  教学目标

  1比醚生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会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2碧岣哐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迸嘌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惯。

  导学重难点

  确定第一位商的位置,掌握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情景图和口算卡片。

  导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比班看卡片口算

  600÷3800÷2150÷3400÷8

  320÷4360÷9420÷2420÷6

  教师:谁来说说420÷2怎样算?420÷6怎样算?

  2笨谒闶蓖时请两名学生用竖式板演54÷3,54÷6计算完成后,让学生说出是怎样计算的。

  3辈虏馊绻被除数的位数增加了,计算方法会变吗?

  4币入

  教师:通过下面的学*,让我们从中找到正确答案吧。

  二、自主探索,学*例题

  1背鍪纠1的情景图

  教师:请你观察这幅图,然后告诉大家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我从图上获得这些信息,从某地到植物园有135km,开车3时到达。

  教师:谁能根据你所获得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除法》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菁华5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四(2、3、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演示:(情境图)8个小朋友,在春天在哪里?的歌声中,踏青寻找春天来了。在一片竹林中,小朋友看到熊猫妈妈带着小熊猫挖竹笋,小熊猫请小朋友到家做客。

  2、小熊猫挖了12个竹笋,想把这些竹笋*均送给邻居的王奶奶和它的三个小伙伴。每人送给几个?

  师: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猫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个。

  二、分一分,认识除法、除法算式。

  1、师:请你们用△替代竹笋,用小棒代替盘子动手分一分。

  学生动手操作。

  师:请告诉小熊猫:该怎样分?分得的结果,每盘应放几个呢?

  学生说一说分的方法、过程。

  2、数学王国小精灵:你们真能干!

  想一想:刚才这一*均分的过程,这样的问题能不能也用一种方法来计算?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12、4、3表示的意思,你会列式表示吗?

  ①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引出除法,列出除法算式。

  124=3/*

  除号(表示*均分)

  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②对照*均分的过程,在小组中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3、操作:P18做一做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结果。

  ①师:你知道吗?有多少块饼干要分?要怎样*均分?(明确:要把18*均分成3份、2份、6份。)

  学生用长方形分一分,再填写算式。

  ②交流讨论:

  你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呢?

  算式怎样写,除号和等号后面的.数是怎样填出来的?

  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4、小结: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每份一样多,这个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三、解决熊猫妈妈的问题,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1、师:熊妈妈请小朋友帮助解决什么问题呢?

  出示: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

  师:想一想,熊妈妈要分的总数是多少?

  按什么要求来分?该怎样分?

  学生动手操作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2、思考交流:

  师:你会用算式来表示分的过程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为什么这个问题也用除法来表示?(熊妈妈的问题也是*均分,所以用除法来计算。)

  3、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①师: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看书,对照算式说说。)

  ②想想*均分的过程,说说被除数20,除数4、商5分别表示什么。

  4、操作巩固。P19做一做(1)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①独立完成。

  ②交流:分的结果和算式的写法。

  ③读一读,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3、思考讨论:

  师:想想说说,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因为他们都是把一些物体,一个总数*均分成相等的几份。)

  四、做游戏。(课件演示:8个小朋友在树林中采集活动)

  小朋友告别了小熊猫,来到树林里采集,将采集到的东西进行*均分。

  (1)蓝蓝采了16个草莓,要*均分给大家,如果每个小朋友分4个,够分吗?(在p21第六题的图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2)东东、小立和玲玲捉到15只蝴蝶,用这些蝴蝶做成标本,每5只做成一版,可以做成几版?(在p21第六题的图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3)小云和小丽把采来的18朵花扎成3把,*均每把有几朵?


《除法》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三》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提高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并能正确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方程方法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为新知作铺垫

  课件出示:

  1、写出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式,判断谁是单位“1”

  (1)故事书的3/5是150本。

  (2 )书的价钱是钢笔价钱的2/5。

  (3)汽车速度是火车速度的1/2。

  2、复*题:写出数量关系式,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操场上有27人参加活动,跳绳的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跳绳的有多少人?

  (1)谁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

  (2)写出等量关系式。

  (3)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4)根据题意列式。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反馈。

  二、导入新课

  看来同学们都能正确分析和解答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怎么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一)学*新知

  1、出示情景图:从情景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简要回答

  2、出示例题:

  跳绳的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3、讨论:(1)谁为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

  (2)根据那句话得到的信息?

  (3)你能列出等量关系是吗?

  半数:参加活动总人数*2/9=跳绳的人数

  (未知) (已知)

  4、你们有什么办法利用以前的知识解答这道题?

  同桌互相说说,在练*本上做一做。

  生反馈,师板书。

  学生口头检验对错。

  5、对比复*题和例1,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二)巩固新知

  看情景图,你还能提出问题吗?

  (1)生提问题,全班解答。

  (2)同桌互相提问题,写出等量关系式,列式解答。

  (三)练*、巩固

  打开书,29页,试一试1,自己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三、拓展延伸

  回过头来看例题,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解答吗?

  (用除法计算)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以3盒水果糖的重量为问题为切入点,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1)每盒水果糖重100g,那么3盒有多重?

  100×3=300(g)

  (2)3盒水果糖重300g,那么每盒有多重?

  300÷3=100(g)

  (3)300g水果糖,每盒重100g,可以装几盒?

  300÷ 100=3(盒)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那么如何来计算呢?请同学们看黑板。

  出示问题1。

  请大家拿出一张操作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5。

  师:把一张纸的4/5*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4/5÷2

  请同学们通过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来研究4/5÷2怎样计算。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