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教案,数学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59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

  1.对口诀

  教师与全班学生进行对口诀的练*。

  2.口算:

  3×45×32×22×4

  3×42×34×24×4

  5×55×52×12×1

  二、新授

  1.教学例6

  出示第59页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用简单的话把图上的意思表达出来呢?

  生:有三只小象搬木头,每只小象搬2根。

  让学生完成填空:

  每只搬()根,有()只,这里有()个()

  师:你能列什么算式?

  学生口答:2+2+2=62×3=6

  师:真能干。谁可以根据图上的意思的提出一个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生:一共搬几根?

  让学生把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指名板书。

  2.做一做

  让学生看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请你和四人小组的伙伴们说一说。

  四人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小组间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并一起列式解答。

  派代表汇报,一起评改。

  问:你们觉得有那些问题你们觉得比较难的,我们一起来解决。

  学生说,教师板书。

  A、小猴比小鹿少多少只?

  解:5×2=104×2=8

  10—8=2

  B、一共有多少只动物?

  3×3=95×2=104×2=8

  9+10+8=27

  三、巩固练*

  1.练*十二第1、2题。

  学生根据图意找出有几个几,在列式解答。

  独立完成,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2.练*十二第3题。

  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后,集体讲评。

  问:你还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让学生把问题和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教师巡视指导,若有时间则集体讲评。

  四、: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62—64*十三

  教学目的:

  通过练*让学生加强对6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加强对6的乘法口诀的理解。

  教学过程:

  1.第1题

  6ⅹ3+6=6ⅹ4+6=6ⅹ5+6=

  6ⅹ4=6ⅹ5=6ⅹ6=

  学生根据乘加与乘法算式的对比、思考,体会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联系时,让学生直接填在书上,请学生观察每组中两小题之间的联系,想一

  想:6X3和6X4,6X4和6X5,6X5和6X6后一句口诀的得数比前一句大多少?为什么?

  2.以摘苹果的情景呈现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6的乘法口诀。

  3.

  ×123456

  112

  22

  3

  4

  5

  6

  让学生边填边说口诀。

  4.第4题和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比比谁算得快。

  5.第5题

  实物图给学生提出要计算的'问题。先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口头表述题意,独立填写算式。

  6.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互相交流一下是怎样想的。

  1只蚂蚁6条腿,3只蚂蚁()腿,6只蚂蚁()腿

  每只小猫钓6条鱼,4只小猫能钓多少条鱼?

  想:7只小猫掉的鱼,比40条多还是少?

  7.第8题:数学游戏

  学生分组做问答游戏进行练*。

  8.在O里填上+、—、×

  3○3=64○3=125○3=15

  3○3=92○6=126○4=10

  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在个性化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今年农场的南瓜丰收了,同学去帮助收南瓜,他们分小组进行比赛,下面是他们比赛的统计,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第一组28人

  第二组34人

  第三组22人

  二、新课学*

  1、教师: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

  学生:28+34+23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何计算?

  教师:这个算式该怎么算呢?

  同样是加法,它和我们前面学*的进位加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说出:

  前面我们学*进位加法只有两个数相加,这里有三个两位数相加,是一道连加算式。

  教师:再比较一下28+34+22这个算式和我们黑板上的8+4+2这个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回答出:

  两道都是连加,只是连加的范围不同而已。

  教师:那它们的计算方法是否一样呢?

  引导学生猜测它们的计算方法可能是一样的,都要数位对齐后,从个位加起,相加满10都要向前一位进1。

  教师: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下面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合作,比一比,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更多、更好!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后再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全班汇报。

  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种算法进行汇报:

  整十加整十,个位数加个位数,然后再合起来: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另一个数相加:

  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第一个数相加:

  学生汇报后教师整理在黑板上并追问:

  除了这些算法,我们可不可以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竖式来计算呢?

  用竖式又该怎么算呢?

  引导学生尝试列出竖式后并抽其中的两个同学投影展示。

  主要引导学生列出右面的竖式:

  2 8 6 2 2 8

  + 3 4 +2 2 +3 4

  6 2 8 4 6 2

  +2 2

  8 4

  如果有学生能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就请学生列出后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学生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教师则作如下的引导:

  教师:其实这种竖式还有另外一种写法,大家想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后再抽一学生投影展示。

  教师:竖式的这两种写法是一样的吗?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竖式,其实计算过程是一样的,但相比之下,第二种写法更简单一些。

  教师:不管是用哪种方法计算,你觉得三个数连加与两个数相加相比,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呢?

  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三个数连加比两个数相加要复杂一些,特别是涉及进位的问题,因此要特别注意。

  2、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算连加的算式了,根据这个情景图,你又能列出怎样的算式?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算式?

  学生:连减算式。

  教师:这个连减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比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是20以内的,85—40—26是100以内的连减,并且需要退位。

  教师:根据我们前面的学*经验,你能试着计算这道连减算式吗?

  教师放手让学生试着计算,教师巡视观察,发现不同的算法,对有困难的学生尽量指导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后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连减的算法,主要引导学生列出以下两种竖式计算:学生列出竖式后请学生分别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教师:在做这道题时哪个地方最容易做错?能给其他的同学提个醒吗?

  让学生发现最容易做错的地方就是两次相减时都要退位,因此要按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步一步地思考每步的计算结果。

  教师:在做连加连减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在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中依然要注意进位和退位的问题。

  三、结论总结

  1、整十加整十,个位数加个位数,然后再合起来;

  2、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另一个数相加;

  3、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第一个数相加;

  四、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这节课上,你都学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62—64*十三

  教学目的:

  通过练*让学生加强对6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加强对6的乘法口诀的理解。

  教学过程:

  1.第1题

  6ⅹ3+6=6ⅹ4+6=6ⅹ5+6=

  6ⅹ4=6ⅹ5=6ⅹ6=

  学生根据乘加与乘法算式的对比、思考,体会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联系时,让学生直接填在书上,请学生观察每组中两小题之间的联系,想一

  想:6X3和6X4,6X4和6X5,6X5和6X6后一句口诀的得数比前一句大多少?为什么?

  2.以摘苹果的情景呈现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6的乘法口诀。

  3.

  ×123456

  112

  22

  3

  4

  5

  6

  让学生边填边说口诀。

  4.第4题和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比比谁算得快。

  5.第5题

  实物图给学生提出要计算的问题。先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口头表述题意,独立填写算式。

  6.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互相交流一下是怎样想的。

  1只蚂蚁6条腿,3只蚂蚁()腿,6只蚂蚁()腿

  每只小猫钓6条鱼,4只小猫能钓多少条鱼?

  想:7只小猫掉的鱼,比40条多还是少?

  7.第8题:数学游戏

  学生分组做问答游戏进行练*。

  8.在O里填上+、—、×

  3○3=64○3=125○3=15

  3○3=92○6=126○4=10

  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5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运用5的乘法口诀求积。

  2.通过观察、操作、尝试、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和探索。

  3.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口诀的结构和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口诀卡片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乘法的意义:

  师:我们每天做几次眼操?(2次)那一个星期做几次眼操呢?(指明说)

  生:加法计算2+2+2+2+2+2+2=14(次)

  生:乘法计算2×7=14(次)

  师:为什么算得一共是2×7=14次?(7个2连加可以用乘法计算)

  “2×7”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答)

  二、新授:

  师:鼓掌表扬一下双修日也能坚持做眼操的同学(学生鼓掌)

  师:小朋友的掌声真响亮,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双勤劳的小手,这双小手可能干了,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呢。一只小手有几个手指头呀?(5个手指头)2只小手加起来又有几个手指头呢?(10个手指头)你是怎么算的?

  生:5+5=10(个)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2×5=10(个)或5×2=10(个)

  板书:5+510

  2×5=105×2=10

  那三只小手呢?(指名列式)

  板书:5+510+515

  3×5=155×3=15

  通过推理得出:4×5=205×4=205×5=25

  小组讨论:刚才我们解决的问题和上面的三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交流结果,指名回答)

  生:算式的得数是连续加5的。

  生:算式里都有一个因数是5。

  生:它们的得数(积)有规律:是5、10、15、20、25来排列的。

  师:那你们能按照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吗?(生讨论编口诀,并把它们写下来)

  (指名来说说乘法口诀,带领大家读一读)

  教师边板书: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三、巩固练*:

  1、开火车对5的乘法口诀

  2、以4人小组合作玩读口诀游戏

  “一五得五”,伸一只手

  “二五一十”,伸两只手

  “三五十五”,2个同学合作伸出三只手

  ………………

  3、做一做课本练*3、4、7、8题,并指名对答案

  四、: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能把5的乘法口诀背下来的一起站起来背一背。

  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5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能根据乘法的意义正确推导出9的乘法口诀。

  2、能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熟练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9的乘法口诀的推导。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此行黑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 铺垫孕伏:

  1、引导学生背诵1~8的乘法口诀。

  2、引导学生复*旧知。

  1)、出示相应的题目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明确一句口诀可以写两个乘法算式。

  2)、出示题目,引导学生完成。

  将口诀补充完整:

  ()六二十四二()十四

  七()五十六()八四十

  [设计意图]:强化乘法口诀的记忆和有关表内乘法的知识。

  二、 自主探究9的乘法口诀。

  1、 谈话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1~8的乘法口诀,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9的乘法口诀。

  2、出示教材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1)、有几条船参加比赛?

  (2)、每条船上有几人?

  (3)、2条船上有几人?

  (4)、一共有多少人?

  3、(1)选择问题让学生思考、同桌交流举手反馈。

  (2)板书反馈结果

  观察用那种方法简便

  (1) 用乘法简便。

  (2) 小组合作编乘法口诀。

  (3) 反馈交流、并展示。

  4、小黑板出示袋鼠跳格图:指名学生填写并随时提问。

  5、口诀记忆

  齐读口诀,师生对口令

  6、出示85页3题:独立圈出9的倍数,小组交流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9的倍数的积的特点,帮助学生进行简要的归纳。

  [设计意图]:明确主题图的意义,获取相关的数学信息,为学*9的乘法口诀打基础。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9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口诀的理解和记忆。

  三、巩固练*

  1、教师口述:五九()指名填、抢答等。

  2、练*十九2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的表现怎样?

  五、随堂练*。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一、背景设计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作了比较具体的要求,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等。而“角”的认识是苏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但对于刚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对“角”的知识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对角已积累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还是第一次认识。教学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经历活动增加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创设认识和理解数学角的情境。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概括,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学情分析(学*需要的分析)。

  1、实际是什么?(认知起点能力)

  学生在认知上已经认识了*面图形,能够识记*面图形中的角及实物中的角。

  2、应该是什么?(认知上达到——使能目标)。

  知道角是如何形成的识记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方法做角,知道角有大小,会比较的大小,学会画角并能实际理解应用。

  <二>学生分析:本班学生基础性知识掌握较好,学*能力较强,在撑握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会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的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能识别角有大小,学画、能识记理解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的过程,初步体验空间与图形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己学*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二、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重点:经历活动,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经历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关系。

  <三>突破方法:设法为学生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与生活的联系,其次借助直观动演示,使抽象为具体降低学*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教与学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运用动手操作法、直观演示法、互动交流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自主学*等方式,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从而“变教为诱、变诱为思、以诱达思”。

  三、教具学具的准备:课件、活动角、剪刀、水彩笔、木棒、纸。

  四、教学媒体的选用

  1、设计思想: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的角,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教学时必需通过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先认识实物中的角,指一指、摸一摸等初步感知,然后经态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链接生活引入新知

  1、板书角,师:你认 识吗?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或者说生活中你在那里看到角)

  师:是呀!这些角生活中处处可见,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角是数学意义的角,数学中的角是怎么样的呢?老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好吗?

  2 出示实物图:(*行四边形 三角形 正方形等)

  指角:指一指你认为的角在哪里?

  画角:看来大家对角的认识有些不同,能画出你心目中的角吗?

  3 谈话引入:大家心目中的角有所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学*数学意义的角具有仕么样的特点呢? 1、说生活中的角

  2、指角 (选择自己喜欢 的图形)

  3 画角:在纸上试画,说说画的角是怎样的)

  为学生学*数学角创设具体情境打开思路,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根据

  二、操作感知、自主构建

  (一)抽象角—建立表象

   1、演示观察,正确感知:

  1课件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从房子剪刀、扇子中抽象出角)

  提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2、画角、课件演示(从一点出发,引出两条直的线)。

  3、师:动动小手也画一个角,好吗?

  4、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画的。

  5、学*角的各部分名称(自学教材)。

  6、练*内化、丰富表象、课件演示。

  ①判断,深化表象(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②回归生活,深化认识。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数学意义中的角,所具有的特点,那么生活中的角是否都是数学意义中的角。

  课件演示(实物图:五角星、扇子、山羊等) 1、观察交流、初步理解角的形成过程

  2、学生画角

  3、汇报你是怎样画的

  4、汇报角各部分名称

  5、学生练*、评价 通过从实物中抽象出不同的角的过程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然后通过看、画、找等多种感官活动初步建立角的表象,进一步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其次借助于媒体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二)做角—操作内化、实践体验

  1、谈话:想不想做角呢?比比看谁的手最巧?

  2、师巡视

  3、师:通过展示你们发现了什么?

   1、做角:用毛线、吸管、小棒等学具做角。

  2、交流做法

  3、展示、相互评价

  4、议一议 做、比、议、评,体会解决问题策略性的多样化,这一过程即巩固对角的认识,又为学*角的大小架起了桥梁。

  (三)感知大小—实践活动、感悟体验 1、引导观察,比较大小。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2、创设冲突,引发争论。

  师:你能画一个很大的角吗?

  3、在视频仪上展示,提问:你认为哪个角大?为什么?

  4、直观演示:

  ①课件演示:有两边重合,向左旋转;②拉活动角

  5、师:根据观察和活动,上面的角到底谁大,它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观察、说一说哪一个角大?

  2、学生画角,小组讨论。

  3、学生仔细观察,感知它的变化

  4、学生拉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与边**的距离有关) 让孩子经历实践活动沟通了学生经验与知识的联系,获得感性知识并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交**的程度有关,从而感受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总结欣赏延

  伸

  1、师:这节课,每位小朋友都开动脑筋,经历指、画、做、摸、想等活动,获得了许多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完成板书,认识角。

  3、欣赏—发现美。

  师:同学们,角不仅不数学中被应用,而生活也被广泛应用,古今中外许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

  (课件演示: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欣赏古建筑物)

  4、“小小设计师”用角或者有角的图形拼出你喜欢的图案。

  1、生谈收获

  2、带着音乐,感受角在生活中的价值 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及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的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使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油然而生。

  五、教学流程

  六、自我评价

  1、以生动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贯穿与教学活动中,借助于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深入浅出的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生学*的难度,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使学生进的大小,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成功的快乐。

  2、《课标》指出:“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为此,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在练*中升华,从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产生了数学学,用数学的需要。

  3、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回归生活。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时,发现数学知识的价值,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了一个悠扬动听的音乐和一幅幅美的图片和建筑物,这样一个情境,不仅让学生看到了角的广泛应用,并感受到了数学的魁力,从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三维目标:

  1.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计算验算。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计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激发学生学*数学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领悟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出示8个圆和5个三角形,提问: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独立列式解答

  二、探究新知

  3. 出示例题4

  提问:你能知道什么数学信息?学生交流

  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求出哪些问题?

  4. 指导学生解答:小华做了多少朵?

  用圆片摆出来, 第一排摆多少个圆片?

  5. 启发:对照刚才摆的过程,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小华摆多少朵?

  11+4=14(朵)

  列式后解答后追问:算出的得数与摆出的结果一样吗?

  6. 尝试解答:*做了多少朵?

  先用圆片摆一摆,小组合作,再计算

  讨论:第一排摆了多少?第二排怎么摆?

  5.明确:对应摆,最后空3个位置不摆。

  三、练*巩固

  6. 想想做做 第1题:

  学生动手画一画,再填空。组织交流时着重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7. 想想做做 第2题:

  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学生独立解答。

  8. 想想做做 第3题

  看清条件,问题,有困难的用学具摆摆。强调:上下要对齐。

  思考:算出的数会不会比32个少?为什么?

  4.想想做做 第4题:

  出示图后指名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求小灰兔拔了多少个,怎么求?独立完成。

  汇报:你是怎么做的。25+7=32(个)

  5.想想做做 第5题:

  学生独立做,集体讲评。

  四、总结提升: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预设:

  1、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能熟练地读、写乘法算式,能正确地将加数相同的加未能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4、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养成学生勤于动脑、认真学*的好*惯。

  相关资料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投影片。

  学生准备:

  积木若干块。

  教学重点:

  会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积木吗?淘气最喜欢摆积木了,我们看它摆出了什么图形?(出示积木图)

  二、合作探究学*新知

  1.说一说。

  ①学生仔细看图,指导思考提问:一排有几块积木?共几排一共有几块积木?

  ②请学生汇报交流。

  ③根据学生交流问题,选择一个进行引导,例如:横看,每排7块,有5排,共有7×5或5×7块。

  2、做一做。

  ①让学生独立解答提出的其余问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②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得出不同的几个几。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看图写乘法算式。

  小朋友们除了玩积木,还喜欢玩其他的游戏:

  ①你能算一算玩游戏的一共有几人吗?(书P6.1左图)

  ②中途,老师为大家送来了饮料,一共送来了多少瓶呢?(书P6.1右图)

  2、填一填。先让每位学生都独立做,然后指名学生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并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如:求5个6的和是多少或求6个5连加是多少等。

  3、送信游戏。

  教师将全部算式制成算式卡片发给学生开展送信游戏。(书P6.3)

  四、拓展性练*

  出示书P9.4情境图,让学生看图提问题,解答后进行小组交流。比一比,哪组提的问题又多又好!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6~107页整理与复*及练*二十一5~13题。

  【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和倍概念的理解,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决有关“倍”的问题

  1、完成第107页第3题

  教师:一个饲养场有56只鸭,8只鹅。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鸭的只数是鹅的几倍、

  教师:那能解决自己提的问题吗、学生:用56÷8=7。

  教师:怎么想的、

  学生:我想求鸭的只数是鹅的几倍,就是求56里面有几个8,所以用56÷8,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里面有7个8,鸭的只数就是鹅的7倍。

  2、练*二十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明白算式的意义。

  学生:求篮球个数是足球的几倍,就是求40里面有几个8,用40÷8=5,五八四十,所以商5。

  二、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完成第107页第4题

  教师:咱们班进行大扫除时分组吗、怎么分的、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现有资源进行教学,也可利用书上的数据教学)

  教师:现在我们班有36人,

  (1)如果只分成4组,*均每组几人、

  (2)如果每组6人,可以分成几组、你能独立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2、练*二十一第5题

  教师:“乖娃娃”童装店新进了一批商品。小朋友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袜子每双3元,棉鞋每双24元,棉衣每件36元,手套每双6元。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1)买7副手套,要多少钱、

  (2)1双鞋的价钱是1双袜子的多少倍、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二十一第6,7题2、完成练*二十一第8,9题

  教师:谁来说说你们的方法、

  学生1:40÷5=8,40颗扣子,每5颗为一份,可以分成8份,所以可以钉8件衣服。

  学生2:每5颗扣子为一份,9件衣服就有9个5颗,所以用5×9=45(颗)。

  四、拓展练*

  1、完成练*二十一第13题

  教师:要过新年了,同学们布置“迎新年”会场,需要搬8套桌椅。

  教师:观察图,你还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我发现一套桌椅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

  教师:那要一次搬完,要多少名同学呢、

  小组内商量一下。

  学生:两个人搬一张桌子,一个人搬两把椅子,所以搬一套桌椅需要3个人,8套桌椅就需要8个3人,所以8×3=24(人)。

  2、练*二十一思考题

  教师:二(1)班小朋友排队到医务室检查视力,每批进去6人,小华排在第32位,他第几批才能进去、分小组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5个6人是30人,6个6人就是36人,小华排在第32位,所以应该第6批进去。

  五、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实用5篇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

  教学目的:

  通过学*,让学生掌握10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退位的含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

  1、口算:

  14-932-814-364-814-7

  12-342-563-472-982-3

  2、计算:

  47-2356-4172-32

  二、新授

  1、板书:50-24

  (1)首先列竖式要注意什么问题?(相同的数位对齐)

  板书竖式,从哪位算起?个位上0减4不够减。怎么办?(从十位退一)也就是从十位借一,和个位上的0组成10,现在就可以减了,10-4=6,个位上写6

  (2)十位上的5被借走了一个1,还剩几?4-2=2个位上写2。

  (2)四人小组讨论: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三、巩固练*

  1、出示题目第21页的第六题,分别让学生说出个位够减不用向十位借一,让学生说出计算正确,但书写不对,十位算得的0不用写,让学生说出最好打上退位点,防止忘记,出错。

  2、4人小组分工合作,解决第21页的第7题,做完后在小组中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学生独立完成练*第8题,说明先写上得数,再连线

  四、课后作业:

  第11题,写出竖式

  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5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运用5的乘法口诀求积。

  2.通过观察、操作、尝试、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和探索。

  3.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口诀的结构和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口诀卡片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乘法的意义:

  师:我们每天做几次眼操?(2次)那一个星期做几次眼操呢?(指明说)

  生:加法计算2+2+2+2+2+2+2=14(次)

  生:乘法计算2×7=14(次)

  师:为什么算得一共是2×7=14次?(7个2连加可以用乘法计算)

  “2×7”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答)

  二、新授:

  师:鼓掌表扬一下双修日也能坚持做眼操的同学(学生鼓掌)

  师:小朋友的掌声真响亮,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双勤劳的小手,这双小手可能干了,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呢。一只小手有几个手指头呀?(5个手指头)2只小手加起来又有几个手指头呢?(10个手指头)你是怎么算的?

  生:5+5=10(个)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2×5=10(个)或5×2=10(个)

  板书:5+510

  2×5=105×2=10

  那三只小手呢?(指名列式)

  板书:5+510+515

  3×5=155×3=15

  通过推理得出:4×5=205×4=205×5=25

  小组讨论:刚才我们解决的问题和上面的三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交流结果,指名回答)

  生:算式的得数是连续加5的。

  生:算式里都有一个因数是5。

  生:它们的得数(积)有规律:是5、10、15、20、25来排列的。

  师:那你们能按照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吗?(生讨论编口诀,并把它们写下来)

  (指名来说说乘法口诀,带领大家读一读)

  教师边板书: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三、巩固练*:

  1、开火车对5的乘法口诀

  2、以4人小组合作玩读口诀游戏

  “一五得五”,伸一只手

  “二五一十”,伸两只手

  “三五十五”,2个同学合作伸出三只手

  ………………

  3、做一做课本练*3、4、7、8题,并指名对答案

  四、: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能把5的乘法口诀背下来的一起站起来背一背。

  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36+28+17= 65—25—21=

  说一说你的计算的方法。

  2、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2、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解答。

  A、先算下来25人,车上有多少人。

  B、再算现在有多少人。

  C、列综合算式。

  还有其他算法吗?

  3、总结算法:

  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计算时应该怎样做?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要进位,不够减时要退位;有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三、强化练*

  1、完成第21页练*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三第12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59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

  1.对口诀

  教师与全班学生进行对口诀的练*。

  2.口算:

  3×45×32×22×4

  3×42×34×24×4

  5×55×52×12×1

  二、新授

  1.教学例6

  出示第59页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用简单的话把图上的意思表达出来呢?

  生:有三只小象搬木头,每只小象搬2根。

  让学生完成填空:

  每只搬()根,有()只,这里有()个()

  师:你能列什么算式?

  学生口答:2+2+2=62×3=6

  师:真能干。谁可以根据图上的意思的提出一个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生:一共搬几根?

  让学生把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指名板书。

  2.做一做

  让学生看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请你和四人小组的伙伴们说一说。

  四人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小组间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并一起列式解答。

  派代表汇报,一起评改。

  问:你们觉得有那些问题你们觉得比较难的,我们一起来解决。

  学生说,教师板书。

  A、小猴比小鹿少多少只?

  解:5×2=104×2=8

  10—8=2

  B、一共有多少只动物?

  3×3=95×2=104×2=8

  9+10+8=27

  三、巩固练*

  1.练*十二第1、2题。

  学生根据图意找出有几个几,在列式解答。

  独立完成,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2.练*十二第3题。

  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后,集体讲评。

  问:你还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让学生把问题和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教师巡视指导,若有时间则集体讲评。

  四、: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5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62—64*十三

  教学目的:

  通过练*让学生加强对6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加强对6的乘法口诀的理解。

  教学过程:

  1.第1题

  6ⅹ3+6=6ⅹ4+6=6ⅹ5+6=

  6ⅹ4=6ⅹ5=6ⅹ6=

  学生根据乘加与乘法算式的对比、思考,体会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联系时,让学生直接填在书上,请学生观察每组中两小题之间的联系,想一

  想:6X3和6X4,6X4和6X5,6X5和6X6后一句口诀的得数比前一句大多少?为什么?

  2.以摘苹果的情景呈现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6的乘法口诀。

  3.

  ×123456

  112

  22

  3

  4

  5

  6

  让学生边填边说口诀。

  4.第4题和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比比谁算得快。

  5.第5题

  实物图给学生提出要计算的问题。先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口头表述题意,独立填写算式。

  6.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互相交流一下是怎样想的。

  1只蚂蚁6条腿,3只蚂蚁()腿,6只蚂蚁()腿

  每只小猫钓6条鱼,4只小猫能钓多少条鱼?

  想:7只小猫掉的鱼,比40条多还是少?

  7.第8题:数学游戏

  学生分组做问答游戏进行练*。

  8.在O里填上+、—、×

  3○3=64○3=125○3=15

  3○3=92○6=126○4=10

  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3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及验算方法的过程。

  2、使学生了解验算的作用,并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惯。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4、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数学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惯,提高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及处理信息和探索发现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及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迪探究。

  1、小朋友们,上个星期三我们学校开展了一项活动,谁来说说是什么活动啊?(爱心大义卖的活动)

  2、你买了哪些物品呢?

  3、小朋友们通过这次活动,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爱心,真棒。

  4、齐老师在星期天也逛了一次商场,摘录了一些商品的信息。(示信息)

  5、谁来说说,你知道了哪些物品的信息?(学生汇报商品价格信息情况)

  6、那么你最想买那两样物品呢?求一共要付多少钱怎样列式?(学生汇报购买情况)

  二、自学互动,进行探究。

  (一)探究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摘录信息:老师想买两样最贵的,买一个遥控汽车和一个积木要花多少钱呢?

  怎么列式?126+132 =

  1、(1)你想怎么算,跟同桌说一说。

  (2)生汇报多种计算方法(计数器算法、竖式算法)。

  (3)生演示计数器算法。

  (4)讲解竖式算法。

  这道题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2、探索验算:

  (1)同学们算的对不对呢?我们可以来验算。

  (2)怎么验算呢?将这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再算一遍。

  (3)验算结果和原题结果相同,说明我们算对了。

  三、作业练*,反馈探究。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3题填表

  3、小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啊?(揭示课题)

  做笔算加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四、应用探究,培养个性

  1、判断对错

  2、探究图书馆借书问题(示P31例题)

  3、示评选“文明班级”表格,算一算哪个班能获得“文明班级”称号。

  4、算路程:从学校到公园走那一条路比较*呢?生算

  5、许多小动物在玩套圈游戏,选择2个来算一算一共多少分?

  五、系统回顾,延伸探究

  1、小朋友们今天学得开心吗?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我们*时要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

  【教学内容】

  统计(练*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巩固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根据图表中的信息,解决简单的问题。

  2、使学生学会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教学重难点

  体验怎么收集信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小朋友们,我们这学期打算搞一次秋游,喜欢吗?昨天收到了气象台的一张11月份的天气预测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展开

  1、出示第97页第2个练*题的统计表。

  师:从这张预测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统计的方法:“正”字法;每种天气的天数,强化“正”字法的数法。)

  2、出示第97页第2题的条形统计图。

  ⑴师:我们还可以把统计表中的信息,画进统计图,从这张统计图,你看懂了什么?(引导学生自觉地复*相关统计图的知识点。横的代表天气,竖的代表天数,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等)新课标 第一网

  ⑵师:想一想,填写统计图要注意什么?再自己完成统计图,根据统计图你能提什么问题?会回答书上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⑶学生反馈,全班交流。

  3、出示98页第5题的统计表。

  师:我们和旅游公司取得了联系,旅游公司向我们免费提供早餐,现在他们向我们调查,早饭吃什么。你会用什么方法进行调查?(比较各种方法,选出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法进行统计。)

  ⑴全班选用举手法进行统计。

  ⑵你能画出统计图吗?你发现了什么?怎么解决?(统计中会出现人数是单数的情况,引导学生如何在以一当二的格子中画。)

  4、出示98页第4题。

  ⑴师:为表扬同学的出色表现,老师要买玩具送给大家。(出示第4题)这题在小组中完成。每个人只能选一样,组内先讨论怎么统计,再开始统计小组内的情况。

  ⑵小组活动后并交流。

  三、*题

  ⑴独立完成97页第1题,思考:完成图表之前,需要知道什么,你从哪里了解这些信息?

  ⑵请一学生当小老师,讲解题目,师辅助。

  四、总结提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及验算方法的过程。

  2、使学生了解验算的作用,并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惯。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4、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数学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惯,提高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及处理信息和探索发现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及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迪探究。

  1、小朋友们,上个星期三我们学校开展了一项活动,谁来说说是什么活动啊?(爱心大义卖的活动)

  2、你买了哪些物品呢?

  3、小朋友们通过这次活动,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爱心,真棒。

  4、齐老师在星期天也逛了一次商场,摘录了一些商品的信息。(示信息)

  5、谁来说说,你知道了哪些物品的信息?(学生汇报商品价格信息情况)

  6、那么你最想买那两样物品呢?求一共要付多少钱怎样列式?(学生汇报购买情况)

  二、自学互动,进行探究。

  (一)探究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摘录信息:老师想买两样最贵的,买一个遥控汽车和一个积木要花多少钱呢?

  怎么列式?126+132 =

  1、(1)你想怎么算,跟同桌说一说。

  (2)生汇报多种计算方法(计数器算法、竖式算法)。

  (3)生演示计数器算法。

  (4)讲解竖式算法。

  这道题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2、探索验算:

  (1)同学们算的对不对呢?我们可以来验算。

  (2)怎么验算呢?将这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再算一遍。

  (3)验算结果和原题结果相同,说明我们算对了。

  三、作业练*,反馈探究。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3题填表

  3、小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啊?(揭示课题)

  做笔算加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四、应用探究,培养个性

  1、判断对错

  2、探究图书馆借书问题(示P31例题)

  3、示评选“文明班级”表格,算一算哪个班能获得“文明班级”称号。

  4、算路程:从学校到公园走那一条路比较*呢?生算

  5、许多小动物在玩套圈游戏,选择2个来算一算一共多少分?

  五、系统回顾,延伸探究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 (菁华5篇)

  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发现、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的过程,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

  2、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基本性质,掌握*行四边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以魔术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通过扑克牌魔术的演示引出研究课题,激发学生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兴趣。

  【魔术设计】:师取出若干张非中心对称的扑克牌和一张是中心对称的牌,按牌面的多数指向整理好(如上图),然后请一位同学上台任意抽出一张扑克,把这张牌旋转180O后再插入,再请这位同学洗几下,展开扑克牌,马上确定这位同学抽出的扑克。

  (课堂反应:学生非常安静,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做动作。每完成一个动作之后,学生就进入沉思状态,接着就是小声议论。)

  师重复以上活动

  2次后提问:

  (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老师手中的扑克牌图案有什么特点?

  (2)你能说明为什么老师要把抽出的这张牌旋转1800吗?(小组讨论)

  (反思:创设问题情境主要在于下面几点理由:(1)采取从学生最熟悉的实际问题情境入手的方式,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感悟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所有新知识的学*都以对相关具体问题情境的探索作为开始,它们是学生了解与学*这些新知识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通过扑克魔术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获得的答案将是丰富的。在最后交流归纳时,他们感觉到,自己在活动中“研究”的成果,对最终形成规范、正确的结论是有贡献的,从而激发他们更加注意学*方式和“研究”方式。这也是对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发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可行。)

  2.教师揭示谜底。

  利用“Z+Z”课件游戏演示牌面,请学生找一找哪张牌旋转

  180O后和原来牌面一样。

  3.学生通过动手分析上述扑克牌牌面、独立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得到答案:

  (1)只有一张扑克牌图案颠倒后和原来牌面一样。

  (2)其余扑克牌颠倒后和原来牌面不一样,因此,老师事先按牌面的多数(少数)指向整理好,把任意抽出的一张扑克牌旋转180O后,就可以马上在一堆扑克牌中找出它。

  (反思:本环节是在扑克魔术揭密问题的具体背景下,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总结、归纳,进一步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特点,发展空间观念,突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概括能力,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发现思维的火花。)

  (二)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探究:

  1.师问: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与这张扑克牌一样,旋转180O后和原来一样?

  生举例:线段、*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圆、飞机的双叶螺旋桨等。

  2.你能将下列各图分别绕其上的一点旋转180O,使旋转前后的图形完全重合吗?(先让学生思考,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利用“

  Z+Z”演示其旋转过程。)3

  。有人用“中心对称图形”一词描述上面的这些现象,你认为这个词是什么含义?

  (对于抽象的概念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力求让学生采取发现式的学*方式,通过“想一想”、“议一议”、“动一动”等多种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克服记忆概念的学*方式。)

  (三)教师明晰,建立模型

  1给出“中心对称图形”定义:在*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O,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2.对比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列出表格,加深印象)

  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直线有一个对称中心——点沿对称轴对折绕对称中心旋转1880O对折后与原图形重合

  旋转后与原图形重合

  (四)解释、应用与拓广

  1.教师用“Z+Z

  智能教育*台”演示旋转过程,验证上述图形的中心对称性,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利用计算机《Z+Z智能教育*台》技术,通过图形旋转给出中心对称图形的一个几何解释,目的是使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2.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板书: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分。

  3.师问:怎样找出一个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

  (两组对应点连结所成线段的交点)

  4*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吗?若是,请找出其对称中心,你怎样验证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回答。

  讨论:根据以上的验证方法,你能验证*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回答。

  讨论:根据以上的验证方法,你能验证*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

  5逆向问题:如果一个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那么这个四边形一定是*行四边形吗?

  学生讨论回答。

  6你还能找出哪些多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反思:合作学*是新课程改革中追求的一种学*方法,但合作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否则合作学*将会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所于我在上课时强调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由当天的小组长组织进行,并由当天的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活动情况(每个小组有一张课堂合作学*参考表,见附录)。)

  (五)拓展与延伸

  1*文字丰富多彩、含义深刻,有许多是中心对称的,你能找出几个吗?

  2.正六边形的对称中心怎样确定?

  (六)魔术表演:

  1.师:把4张扑克牌放在桌上,然后把某一张扑克牌旋转180o后,得到右图,你知道哪一张扑克被旋转过吗?

  2.学生小组活动:

  以“引入”为例,在一副扑克牌中,拿出若干张扑克牌设计魔术,相互之间做游戏。

  (新教材的编写,着重突出了用数学活动呈现教学内容,而不是以例题和*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在竞争收获,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能调节课堂的气氛,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意识才会充分地发挥出来。)

  四、案例小结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这两段话,正体现了新教材的重要变化——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学*内容更加贴*实际,同时强调了数学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现实性的生活内容,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对许多学生来说,“扑克”和“游戏”是很感兴趣的内容,因此,也具有现实性,即回归生活(玩扑克牌)——让学生感知学*数学可以让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学*的数学应当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身边的数学”。这样,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就能在游戏中学得轻松愉快,整个课堂显得生动活泼。

  教学内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30-31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借助乘法的意义编制乘法口诀。

  3、培养社会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归纳方法。

  教学难点:

  熟记乘法口诀。

  教具:

  挂图、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松鼠在松树林里采了一大筐松果,你能帮他们数一数吗?

  二、教学新课。

  1、数松果(出示松鼠数松果图)哪位同学能帮小松鼠数一数?

  根据同学口述:每堆有5个松果,在表格中板书。

  堆数 1 松果的个数 5 那么两堆松果呢?

  你是怎么算的?

  你们能继续将这个表格填完吗?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汇报,填表。

  从这张表格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2、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

  你能把松果的个数用乘法算式计算出来吗?

  板书:1个5是5,1×5=5或5×1=5。

  2个5是10,2×5=10或5×2=10。

  接下去写,你们会吗?请你们在本子上接着往下写,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齐读所写的算式。

  有谁知道10×4的积是多少?独立计算,小组交流。

  根据这些乘法算式,你还能算哪些乘法题?

  大家所说的这些算式都是根据黑板上这9个算式推算出来的,让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些算式,它们都含有一个乘数5,为了方便我们应用,我们将这些算式改编成一句句的口诀,我来说一句:一五得五。

  你能试着说下去吗?小组说一说并分组把它写出来。

  强调几个编写要注意的问题。

  齐读5的乘法口诀。

  给3分钟记忆口诀。

  你是怎样记口诀的?有什么好的方法?

  3、寻找生活中5的乘法口诀

  生活中和5的乘法口诀有关系的事情还有很多,老师把它们编成儿歌,你们想听吗?

  一个小组5个人,两个小组10个人,三个小组15个人,四个小组20个人……

  你还能编出其它的儿歌吗?

  三、巩固练*。

  请你用今天所学的口诀,解决问题。

  1、5的乘法口诀口算题。

  2、填一填:P11第3题。

  3、P11第4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读、背有关5的乘法口诀。

  板书设计:

  数松果 1×5=5,一五得五, 2×5=10,二五一十 3×5=15,三五十五, 4×5=20,四五二十 5×5=25,五五二十五, 5×6=30,五六三十 5×7=35,五*十五, 5×8=40,五八四十 5×9=45,五九四十五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的学*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④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①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厘米)。

  ②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

  ③汇报交流。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黄色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

  (动手测量之后,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黄色纸条的长。

  三、课堂总结

  1、指导学生看书。

  2、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学会了什么?

  (先让学生总结,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形成线段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别线段)

  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师小结过渡。

  二、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许多线段。(尺)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三、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6、师: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

  四、多种方法,深化认识。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

  7、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学*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术表演吧。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画面。

  师:多神奇的魔术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这里会也藏着很多奇妙的数学知识,不信大家仔细的观察一下。

  2、提问题。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请你们接着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学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多少朵花? 一共有多少条鱼? 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3、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2+2+2=6(朵)

  第二题:4+4+4+4=16(条)

  第三题:3+3+3+3+3+3=15(个)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连加

  生1:加数相同。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2+2+2是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

  生动手写:3+3+3+3

  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

  生:用乘法。

  师:你真爱学*。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

  三、巩固练*

  1、出示图:生说,师判断

  2、出示图:师说题意,生填写,集体订正。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下一课。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不用的解决方法,然后着重认识几个几连加。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样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一、教学目标

  (一) 数与代数

  1、 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 第四单元“分一分与乘法”,第五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4、 第六单元“时、分、秒”。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 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个单元学*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2、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 统计与概率: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四) 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节日活动”“地球旅行”“人类的好朋友”,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中,安排了“小调查”活动和贴进生活多样化的应用性问题,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

  1、 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 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措施:

  1、 培养学生学*数学的愿望。

  2、 创造情境。

  3、 鼓励算法多样化。

  五、课时安排:

  1、数一数与乘法 --------------------- 5课时

  2、乘法口诀(一)--------------------- 10课时

  3、观察物体--------------------------- 4课时

  4、分一分与除法 ------------------------ 13课时

  5、方向与位置 ----------------------- 4课时

  6、乘法口诀(二) ------------------- 7课时

  7、除法 ---------------------------- 8课时

  教学进度表

  20xx—20xx学年度上学期(二年级)

  周

  次 起 止

  月 日 计 划 进 度 课时数 备

  注

  单元(课) 节 教学内容

  1 9、1~ 5 第一单元 1-4 数一数与乘法 4

  2 8 ~ 12 一、二单元 5、1-3 乘法口诀 4

  3 15 ~ 19 第二单元 4-7 乘法口诀 4

  4 22 ~ 26 二、三单元 8-10-1 口诀、观察物体 4

  5 29~10、3 三、四单元 2-4-1 观察物体、除法 4

  6 6 ~ 10 第四单元 2-5 分一分与除法 4

  7 13 ~ 17 第四单元 6-9 分一分与除法 4

  8 20 ~ 24 第四单元 10-13 分一分与除法 4

  9 27 ~ 31 第五单元 1-4 方向与位置 4

  10 11、3~7 第六单元 1-4 时、分、秒 4

  11 10 ~ 14 六、七单元 5-1-3 乘法口诀(二) 4

  12 17 ~ 21 第七单元 4-7 乘法口诀(二) 4

  13 24 ~ 28 第八单元 1-4 除法 4

  14 12、1~5 第八单元 5-8 除法 4

  15 8 ~ 12 第九单元 1-4 统计与猜测 4

  16 15 ~ 19 总复* 4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的] 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统一度量衡的过程。

  [教学材料及准备] 软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长方形。 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

  学生:四条边。 教师:看屏幕。(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 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 学生:用尺子。 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

  1、用手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三、实施方案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①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利用课件举例讲解记录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长 宽 1 7 3 2 3 4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 学生测量。(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发现典型数据。

  四、交流汇报阶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现矛盾学生:

  56名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记录表。(学生的记录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图画来表示)。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这桌子有多大。真聪明。但是,你们看看,测量同一张桌子,这几个得数一样吗?学生:不一样。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教师:(展示同样是用铅笔测量的数据对比)都是用铅笔量的,得数怎么还不一样呢?学生:(展示所用的铅笔)它们不一样长。教师: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用哪一个呢?

  五、继续研究教师:

  我们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指令小组长领尺子和发尺子)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测量时的小错误)

  教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学生1:长是90。学生2:长是27。教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学生很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辨认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对比。教师:要想得出一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来量。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统一用厘米的一面来测量桌子的长和宽。学生测量。教师:哪一组说出你们的测量结果?学生:桌子长90厘米,宽42厘米。(56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六、总结:教师:现在我特别清楚我要买多大的桌子了,长90厘米,宽42厘米。用同一种刻度的尺子测量很方便。厘米是现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人类发明尺子、统一长度单位之前,就像我们开始测量桌子的长、宽时使用的方法一样,利用手拃、步伐或身边物体的长度做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至今,在人们没有带尺子的时候,仍然会这样估测物体的长度,例如妈妈给孩子买衣裤或鞋的时候。

  [教学建议] 学生的测量活动和交流汇报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分析数据是这节的精华,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课后评价及分析] 课程设计符合人类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过程,学生在亲身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靠教师仅仅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他们不仅知道怎样测量长度,还知道了长度为什么有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又是怎么来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掌握笔算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学*数学,让学生感悟学*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比较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课本8页主题图,例3主题图

  教学方法:

  教法:谈话、指导相结合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第8页主题图)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每辆车准成70人。

  师:下面发生了一件事,你们能帮忙解决吗?仔细看!

  (出示11 页例3的二(1)班和二(3)班的乘车图)

  师: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二(1)班和二(3)班想合乘一辆车,能坐下吗?

  师:怎么算?

  生独立思考并列式36+35= (板书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境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先用小棒摆一摆。

  师:在36根小棒下面放35根小棒怎么放?

  生:上面10根一捆,3捆再有6根,下面10根一捆,3捆再有5根。(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好小棒)

  师:将两组小棒加起来,应先加什么?

  生:6根和5根先相加是11根。

  师:11根小棒能捆成一捆吗?(能)怎么放?

  (1)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并汇报结果。

  生:把11根小棒其中的10根捆起来(边说边放),把这1捆放在整捆处。

  师:结果怎样?

  生:上面的3捆加下面的3捆是6捆,再加上刚才新捆的1捆就是7捆。和剩下的一捆合在一起是71根小棒。(多找几名同学边说边摆,说过程)

  2、用竖式算一算。

  师:把刚才的动作(放在整捆处的1捆)在竖式上该怎么写?

  (1)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尝试列出竖式。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个位上6加5得11,如何向十位进1?个位上怎样写?(演示从小棒图过渡到下面的竖式图。)

  3、讨论算法。

  师:你发现今天我们学*的竖式计算与上节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巩固个位上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概念)(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说出笔算两位数加法要注意哪三条。(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师:请大家翻到课本12页,看看你总结的和课本上的是否一样。(指导学生看课本)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摆小棒,形象地在脑中建构竖式的形成过程,以动作为出发点把小棒十根一捆放在整捆处内化到竖式中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概念更形象,便于理解掌握。)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课本11页下面的做一做。两名同学上台板演,集体订正时,要求说出想的过程。

  2、完成练*二中的3~6题。

  3、课本12页下面的做一做。

  师 :小红跟爸爸去海洋馆玩。你们从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能解决提出的问题吗?

  4、完成课本12页做一做下面的思考题。

  教师要结合实例说明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关键是先找到一个两位数,使它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加得9。然后再把这个两位数的十位、个位交换位置就得到另一个符合条件的两位数。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所学,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同时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悟学*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情感。)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页例1和“做一做”练*九第1~3题。

  教学目的:

  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一5的乘法口诀。

  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过乘法口诀的学*,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努力

  教具、学具准备:

  在长条纸上画5个格,5根小棒,学生每人准备2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大家齐背1~4的乘法口诀。

  2、师生对口令。教师说口诀的前半句,学生回答后半句。

  二三()二二()一三()四四()

  一四()二四()二四()三三()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背的过程中熟记口诀。

  二、新课自主探究5的乘法口诀

  今天我们学*5的乘法口决,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课题“5的乘法口诀”。

  1、教师出示主题图并提问。你们看,小丽和她的伙伴有在摆小棒了,他们在拼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没摆一个要用5根小棒)

  2、指导学生操作,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来摆学具好吗?

  1)请大家用小棒摆出一把小伞,你摆一把小伞用了几根小棒?就是几个5?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1×5=5 5×1=5)

  2)再摆出一个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做解答。大家看到这,我们用小棒摆出的两个,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请你来解决好吗?

  板书:5 + 5 10 2×5=10 5×2=10

  4、教学口诀“二五一十”刚才两个算式都表示有2个5,而他们的结果有都是10所以就用一句口诀来表示。一起读口诀。那么1×5=5 5×1=5

  口诀怎样编?试一试一五得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在得出结果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了乘法的含义,并为编制相关的乘法口诀,打下了基础。

  教学其余口诀。

  引导学生摆放第三个。

  问:这时有多少根小棒?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0 +5 15 3 ×5=15 5× 3=15

  引导学生编口诀。你能根据这个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吗?

  4)用相同的的办法教学最后两句口诀。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5 +5 20 4×5=20 5× 4=20四五二十

  20 +5 25 5×5=25五五二十五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思考,给如何有效地记住口诀带来了方便。

  5、引导学生记忆5的乘法口诀。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有关5的乘法口诀,你们看5的口诀共有几句?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记住这些口诀呢?你有什么好办法?把你的好办法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进一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学*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活动中体验口诀编制的过程,明确口诀的来源,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在知识的整理过程中让学生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读写数、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数的大小比较、求*似数的方法、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等方面的知识。

  2、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对万以内数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的兴趣。

  目标解析:

  复*课枯燥无味,为了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复*过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经意地参与到知识整理的活动中,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求*似数的方法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万以内数的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中形成知识

  (一)猜数引入。

  1、由3、0、0、9组成的一个四位数,位上是9,读数时且读一个零,猜一猜这个数可能是多少?(9003、9030)

  2、你知道这是哪个单元学的知识吗?(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你能说出《万以内数的认识》包含哪几方面的知识吗?

  (二)形成知识体系。

  1、学生交流《万以内数的认识》包含的主要知识点。

  2、学生汇报主要的知识点,遗忘的部分加以点拨。

  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数的大小比较、求*似数、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通过猜数的游戏,让学生初步回忆万以内数的认识的主要知识点,同时大大提高学生复*旧知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整理中掌握知识

  (一)情境一:

  课件出示商场里6款液晶电视机,价格(单位:元)分别是:4986、6800、5008、7060、10000、50861、复*万以内数的读法。

  (1)写一写:教师报价格,学生在纸上记录,然后课件逐个出示价格,学生校对。

  (2)说一说:指生说说写数的方法,写数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强调:写中间有零或末尾有零的数时要注意数的中间或末尾写几个零。

  2、复*万以内数的写法。

  (1)读一读:指生读出课件上液晶电视价格的数,边读边纠正读法。

  (2)说一说:指生说说写数的诀窍。

  强调:不管中间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3)比一比:读数和写数有什么共同点?(读数和写数时都从高位起。)

  3、复*数的组成。

  (1)贴一贴:根据教师的问题,指生依次在黑板上贴出数位顺序表。

  右起的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是什么位?第四位是什么位?第五位是什么位?

  (2)说一说:指生说出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

  (3)想一想:数位顺序表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4)拨一拨:指生利用数的组成介绍6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其他的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并说出价格。

  4、复*数的大小比较。

  (1)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两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进行比较大小,同桌交流比较的方法。

  (2)指生汇报,交流大小比较的方法。

  板书有代表的几组:6800○10000、4986○6800、5086○5008

  (3)归纳总结大小比较的方法:

  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时,从位比起,位上大的数大,位相同,依次往下比……

  (4)把6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5、*似数的方法。

  (1)猜一猜:老师选定了一款,这款的价格比6800元多一些,比10000元少得多,你知道老师选的是哪一款吗?

  (2)说一说:4986、5008、7060、5086的*似数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借助商场中液晶电视机价格的情境图,让学生在不经意中参与到“老师读数学生写数、看数再读数、学生在黑板上贴数位顺序表、在计数器上拨数、自主选择两个数进行大小比较、猜老师选定电视机的价格”等活动中进行知识的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点聚集成知识块,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表达的欲望得到满足。在复*数的组成时,让学生初步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情境二(复*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课件出示商场里其他电器的价格:

  电吹风:260元电风扇:180元空调:3000元洗衣机:2800元冰箱:3600元

  1、根据上面电器的价格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2、学生汇报,板书有代表性的算式并指生说出算法。

  (1)260+180=44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26个十加18个十等于44个十,也就是440)。

  (2)260—180=8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26个十减18个十等于8个十,也就是80)。

  (3)3000+2800=580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30个百加28个百等于58个百,也就是5800)。

  (4)3000—2800=20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30个百减28个百等于2个百,也就是200)。

  设计意图:借助商场中其他电器价格的情境图,让学生经历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练*中深化知识

  (一)基础性练*。

  1、完成练*二十二的第4题。

  先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模型独立读写数,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然后全班交流读写数的方法。

  2、完成练*二十二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明:数的组成。

  3、完成练*二十二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明:求*似数的方法。

  4、完成练*二十二的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用不同方式表示数的方法。

  (二)综合性练*。

  1、按规律填数。

  (1)_______、2996、2997、2998、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3910、3920、______、3940。

  (3)_______、5800、5900、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填上合适的数。

  3、按要求组数。

  用3、7、0、0组成不同的四位数。

  (1)只读出一个零的数有();

  (2)不读零的数有();

  (3)的四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

  设计意图:练*的设计由易到难,有一定的层次性,通过不同形式的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感。

  四、梳理中内化知识

  今天我们对万以内数的认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你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二)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和学具

  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认识米、用米量。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复*了以前所学的知识,从而引出本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是以10厘米为单位)

  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量身高,来初步感知1米的概念,从而学*2米、3米……)

  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

  同时板书:1米=100厘米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教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设计意图:通过做练*,巩固厘米和米的关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今天学到了什么呢?这些知识有用吗?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苹果吗?

  2、出示只题图:你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来数数吧。

  3、揭示课题。

  二、感受新知

  1、 动手操作现在老师想把这10个苹果分成两堆,每堆有几个,可以怎样分呢?谁来帮帮老师呢?

  2、学生汇报分的情况

  学生边说老师边在电脑上拖动苹果演示学生的分法。

  3、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分

  4、 根据这种分法,你能说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板书:

  1和9 1+9=10 9+1=10 10-9=1 10-1=9

  2和8 2+8=10 8+2=10 10-2=8 10-8=2

  4、对数游戏

  老师出示一张数学卡片,你伸出的手指数和老师的数字合起来是10。如我出2,我出8,2和8组成10。

  三、巩固练*

  (1) 连线

  (2) 摘苹果

  (3) 猜电话号码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说明

  教育心理学指出:知识的保持需要以识记为前提,识记的知识必须通过复*才能保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运算能力的要求,本节复*课重视学生对算理和计算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准确计算,并学会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能比较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

  1.结合*题复*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

  (1)课件出示:

  (2)笔算并汇报笔算过程及结果。

  (3)复*笔算加、减法的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计算加法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当10,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2.结合练*题复*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

  29+35+9= 97-25-47=

  75-46+31= 53-(9+37)=

  (2)笔算并汇报笔算过程及结果。

  (3)复*笔算方法。

  (笔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也可以根据两个竖式的关系采用简便写法。注意: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因为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所以只能列两个竖式,没有简便写法)

  设计意图:结合练*题复*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

  3.复*用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问题。

  (1)复*“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

  ①课件出示:

  学*内容:

  教材P4-5

  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

  2、经历探索连减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方法,并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计算方法。

  学*过程:

  问题引导 错误改正及整理

  (必须抄写题目)

  一、自主学*-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知识连接:用竖式计算。

  85-23= 50-39= 100-56=

  二、预*检测

  1、观图,获取信息。

  (p4图1)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出示并解决问题。

  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

  三、合作探究-大胆质疑,透析重难点

  1、(p4图2)乘车返回学校,还有多少人没上车?

  2、(p5第3题)机灵狗不小心把订报刊的统计表弄脏了。

  (1) 哪个班订的报刊最少?

  (2) 三班订了多少份《小画报》?

  (3) 四班订了多少份《小画报》?多少本《小故事》?

  四、日日清巩固达标训练

  1、(p5第1题)

  (1)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张阿姨还剩下多少元?

  2、用竖式计算

  77-33-25=

  96-39-45=

  100-91-8=

  五、课堂小结

  你对你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能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

  能主动参与小组活动。

  在活动中能积极思考。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1-62页及相应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猜想中寻找相等的分数,操作中验证相等的分数,归纳中总结分数变化的一般规律,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分数基本性质,逐步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让学生经历学*研究探索的过程,感悟初步的数学思想。

  4.让学生在学*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数学学*的信心,体验数学知识研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含义,掌握分数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分数基本性质"零除外"的道理。

  教学准备:

  正方形纸片、圆片、彩笔、作业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再过几天就到六一儿童节了,六一节里很多乐园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活动,今年的六一呀,在数的乐园里,大家也准备呼朋唤友的聚一聚,共同欢庆呢!瞧(课件出示)。

  依次点击出现课件,根据课件内容,分别找出3和0.3的朋友,同时引出,并帮它找到朋友。

  二、初步感知

  1.操作

  拿出信封中图片,涂一涂,涂完后与对比一下,看看它们与相等吗?

  2.汇报

  发现和相等的分数了吗?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组的发现?你们是如何比较的?

  发现的朋友的同时,得出不是它的朋友

  3.总结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总结并板书== =

  三、深入研究

  1.尝试猜想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判断的的朋友,大胆的猜一猜:可能有哪些相等的分数呢?

  指名学生说,同时有选择的板书出几组分数。

  2.操作验证

  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应该怎么办?好的,我们先来折纸验证这几个分数,请同学们听清操作要求:

  多媒体播放操作要求:

  ⑴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涂色表示它的,并将写在涂色部分。,

  ⑵再将它继续对折三次,每次找出一个和它相等的分数并用等式表示出来。

  ⑶每折一次请认真观察:这张纸被*均分成多少份,涂色部分有这样的几份。

  学生活动,教师查看学生操作过程,并适时参与,和学生共同学*。

  3.操作汇报

  学生完成后指名小组汇报(询问、展示不同的折法)。

  现在我们再来回放一下刚才大家折纸的过程,(多媒体演示操作过程)

  对折一次,正方形被*均分成了2份,涂色部色是1份。再对折一次,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观察后汇报,再引导观察第三次对折,第四次对折的情况。

  通过折纸,我们验证了= = =

  现在结合图观察每组分数,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而分数大小不变,它们之间是否隐藏着什么奥秘呢?

  4.观察研究

  独立完成作业纸上的我研究。

  我研究:

  5.学生汇报

  谁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引导学生介绍每组分数的是怎样变化的。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6.观察总结

  请同学们观察这组等式,分子分母的变化情况?再联系开始研究的(例1)这组等式观察,从上面的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并将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让学生汇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请大家自由读读这句话,感觉一下这里哪些词很重要;再仔细的读一读,你认为有没有什么需要完善的地方?0为什么要除外?

  让学生给规律起个名字,教师出示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7.沟通联系

  这句话听起来很耳熟,是不是以前曾研究过类似的规律,是什么?配合课件展示,沟通分数基本性质、小数的性质和商不变规律之间的内在的联系。

  8.尝试应用

  我们已经帮找到了几个朋友,它还有朋友吗?谁能再来说一个,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如果它的朋友都来,有多少个?看来它的朋友可真多呀!

  回看板书上之前的猜想,说一说另外几个分数是否与相等。

  四、应用规律

  1.完成作业纸上第1题填数我最准。

  指名汇报,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在解决=时,注意展现学生不同的想法,如学生出现得时,课件演示我们来比一比。

  小结:看来,这里所说的相同的数不仅可以指整数,有时还可能是小数,以后还可能是分数;分数的分子分母是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而不能是同时加或减去相同的数。

  2.完成找数我最准。

  在直线上表示、 、这3个分数的点分别在哪呢?

  现在我们知道这3个分数都是相等的,如果让你从中任选1个数表示这个点,你会选哪个,为什么?

  五、学**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学的开心吗?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2页总复*及练*二十五第9~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

  2、使学生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

  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观察等活动中获得对线段、角、直角等图形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惯。

  重点:

  会量、画线段。

  难点:

  认识角和直角,会画角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学生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内容,并板书课题: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

  二、复*旧知

  1、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

  ①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a。学生比画。

  B。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1米?哪些物体大约长1厘米?

  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米=()厘米  400厘米=()米

  3米=()厘米  700厘米=()米

  2、量、画线段。

  ①看教材第105页第10题,估计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

  指名回答。

  ②动手量一量,验证你估计得对不对。

  请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③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小组同学相互检查。

  3、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①说一说教室里哪儿有角,哪些是直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②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怎样才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怎样画一个直角?

  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从直角的顶点开始,沿着两条直角边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直角。

  4、完成教材第102页第6题。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二十五第9题。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小组活动。

  ①小组合作开展学*活动。

  ②相互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怎样拼的?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多少个正方形?怎样判断锐角、钝角?。

  ③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完成书105页第11题。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同学们又有什么心得收获没有?

  教学目标: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7)

——克与千克教案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汇总5篇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了一些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并结合活动渗透了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并且明确要比较物体的重量,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另一方面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休重,学*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初步学*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情分析: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准备测量工具,对质量单位的感受,不只限于对千克的感受也可以是克。在活动形式上,除了参考教材上提供的内容外,还可以从本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设计理念:

  1、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

  2、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多次实践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体重计、台秤或弹簧秤、天*、两袋盐等物品。

  学具准备:

  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两位跑得快的同学到台前做“背人跑步比赛”的游戏(被背的两人轻重对比明显)。让大家估计谁最有可能赢?为什么?

  小结: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相互说一说。

  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出课题。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一)称学生的体重

  1、师:要想知道某个人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

  2、让学生观察带来的体重计,观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称物体的质量呢?想好了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随机介绍kg是千克的表示符号。

  3、让一组学生轮流站在体重计上,秤出每一位同学的体重,并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记录下每位同学的体重。

  4、让每一个学生统计出不同的重量的同学分别有几种,统计时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统计,如用“正”字来表示,或用其他方法来表示。

  5、让每一位同学背一背、抱一抱不同质量的同学,感受一下不24千克、32千克分别有多重。

  6、全班交流,把每组统计的情况合在一起,成为全班同学体重的统计表,再让学生提出一些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进行加、减法口算练*。

  (二)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把自己小组带来的两袋盐放在台秤或弹簧秤上称一称。

  学生生观察秤的指针指向几,老师指出1千克就是两袋盐的质量。

  2、掂一掂。再把刚才称的盐放在手中掂一掂,边掂边用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并说说掂1千克的感觉。

  3、估一估,你们再掂一掂身边的其它物体,能找出哪些东西重1千克吗?估计后再把这些物体放在秤上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

  4、猜一猜。师拿出1袋棉花和1袋铁钉,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说明理由,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以实践来证实,请2名学生分别称一称。

  5、质疑:这2袋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6、小结:刚才我们大家通过各种学*手段,感受了1千克物体的质量有多重,可我们看像这些(举起一枚硬币,指着衣服上的钮扣和学生带来的鸡蛋,以及文具盒中的笔、橡皮等),比较轻的物品怎么知道它们的质量呢?

  (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天*称一称带来的硬币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师称几根粉笔的做法。教师边称边介绍克的表示符号“g”。

  2、学生小组进行操作,称硬币、鸡蛋和铅笔、橡皮等物品。

  3、交流汇报。

  4、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议一议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三、全课总结

  看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除了用称的方法,还可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体或买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教学内容:

  有多重(认识千克、克)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2. 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

  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二)探索新知

  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

  (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2.认识秤。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

  (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台秤: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弹簧秤:把物品挂在钩子上,就可以读出物品的质量。

  天*: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标尺表示的刻度来计算左盘中物品的质量。

  磅秤:计算秤砣质量和秤杆刻度表示的质量,我们可知被称物品的质量。

  3. 简单介绍天*和盘秤的用法。

  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台天*和一个台秤。老师简单介绍天*各部分的名称:托盘、横梁、标尺、指针、螺旋、砝码……(边指边说)

  师:天*的使用方法是先在左边的盘里放上要称的物品,然后在右边的盘里放上砝码,直到天*的指针在标尺的中间为止。这时天**衡表示两端的质量相等,计算出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的标尺指示的刻度的和就是左盘中物品的质量。(边操作边介绍)同学们桌上的天*,老师已经调试好了,在使用的时候,右边放砝码,左边放物品,打开红色的砝码盒,里面有一个小镊子,一定要用小镊子来夹取砝码,不能用手直接拿,如果用手直接拿会腐蚀砝码。现在用小镊子夹取每个砝码认识一下每个砝码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分组认识砝码。

  师:现在老师把1克的砝码放在台秤的盘里,看看秤的指针有什么变化?

  师:指针所指的位置就是1克。现在同学们每人选不同克数的砝码,看看指针的位置在哪里,那个地方就是砝码的质量。

  4. 认识克。

  (1)称一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和台秤,学*了它们的使用方法。现在我们就用台秤或天*称出桌上的苹果、盐、几粒黄豆、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同学们称完之后写清物品的名称和质量做好记录。看在3分内哪组同学称的物品最多,哪组就是优胜组! 学生分组称物品。

  (2)说一说。你称的这些物品的重量。

  师:这些比较轻的物品,同学们都使用克作单位。很好!克用字母g来表示。(师边说边板书:克——g)

  (3)掂一掂。

  师: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把你们刚才称的1克的物品拿出来,比如一枚2分的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什么感觉?

  (4)找一找。

  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师:同学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物品体会1克的质量太棒了!

  (5)猜一猜。

  师:同学们不要称,猜一猜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粒大米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大约是1克?……猜完之后再称一称看对不对?

  学生分组活动,并交流汇报。

  (6)估一估。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任选3~4件物品合在一起,先估一估它的质量,然后再验证估计得准不准。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小组内验证,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5. 认识千克。

  (1)教师介绍。

  师:刚才有的组的同学称的物品合在一起的质量达到1000多克甚至20xx多克,在记录的时候是不是要写很多数,如果不注意还有可能写错,是不是不方便?怎么办呢?

  师:我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非常聪明。结合课前的调查知道,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表示。非常好!称较轻的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作单位的,千克用kg表示。(师边说板书:千克——kg)

  师:同学们刚才称的盐一袋是500克,两袋盐就是1千克。一袋牛奶是250克,4袋牛奶也是1千克。

  (2)掂一掂。

  师:请大家掂一掂两袋盐或4袋牛奶,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3)找一找。

  师:1千克也就是我们*时所说的1公斤,也就是2斤。那么在你周围还能找到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1千克?

  (4)拎一拎。

  师:请同学们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拎一拎。

  学生有的把几个小组的盐都收集起来拎一拎,有的把书包称一称再拎一拎……

  (5)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以克和千克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质量。

  6. 教学1千克=1000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克与千克,那么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多少克才是1千克呢?请同学们猜一猜,然后想办法验证!

  (三)总结

  师: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

  1.出示课本第20页的图。

  师:说一说下面物品的质量各是多少?

  (1)指导学生看第一个秤面上的刻度。

  师:从秤面上看这个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东西? 两个鸡蛋重多少? 一个鸡蛋重多少呢?

  (2)第2小题生自己做。

  2. 教科书第20页“练一练”的第2题。

  让学生直接填在教科书上,集体订正。

  3. 教科书第20页“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些?

  4. 单位用错的日记。

  师:老师这里有一篇日记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你能发现什么?

  早晨,我在2千米高的床上起来,用18分米的牙刷刷牙,洗脸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150厘米高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克的书包上学去了。

  一、教学内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二、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 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三、编排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教材编写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如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材采取了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一个2分硬币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再如,让学生称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物品。让他们在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实际练*读取盘秤、弹簧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重量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具体内容

  1.主题图。

  教材第85页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克和千克的认识。

  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地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3.认识常见的秤。

  教材第86页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准备一些常用的秤,如天*、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秤,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再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练*读取秤上的数值。但应注意不要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读出整十、整百克和整千克就可以了。

  4.解决问题。

  教材第87页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让学生调查家里买的苹果和鸡蛋的质量和数量,并推算一下大约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大约多少个鸡蛋重1千克。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素材提出一些计算的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5.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应给学生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如在教学教材第87页做一做中第2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活动时,依次出示大家带来的物品,让每个学生都先估一估,记录下来,再选择合适的秤称一称,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会以千克为单位读出电子秤上小数形式显示的重量,并能说出它表示的实际含义。

  2. 能力目标:结合对电子秤上显示重量的认识,能进行以千克为单位的名数与克为单位的名数之间的改写。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

  克与千克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分析:

  本课时是在以有的知识经验“千克、克”的基础上学*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重量的表示法,尤其是用电子秤称物体的轻重。这节课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电子秤上显示的重量来学*以小数形式表示的重量。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一些含有重量标识的商品包装。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师:小丁丁要考考大家。

  1.选择单位

  一只鸡蛋重65()

  小胖重38()

  一只足球重320()

  克 千克

  2.看卡片口答

  1000g=()kg3kg=()g5000g=()kg42000g=()kg7400g=()kg

  问:7400g=()kg怎么表示?

  3.出示课题

  师: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千克、克”。(板书课题)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适当的回顾,对学生学*新的知识内容有一定的铺垫作用。通过重量单位的换算题7400g=()kg引起学生的关注,对于用过去的知识无法解答的问题,学生的学*积极性就被激发出来了。)

  二、新授。

  1.出示情景图

  师:我们接下来和小丁丁一起去超市看看。

  小丁丁想和妈妈买什么?(鱼)

  电子秤上的数你会读吗?

  师:含有一个“。”的数我们叫它小数,这个数读作“一点五二八”。

  (小数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知识点,但这里不需要进行具体的小数教学。只要让学生知道小数点前的部分表示几千克,小数点后面的数表示几克。)

  问:你知道这条鱼到底有多重?这个数各部分表示什么?

  (小组讨论)

  归纳:在1.528kg中,

  “1”表示1kg,小点后的“528”表示528g。

  所以1.528kg就是1kg528g,也就是1528g。今天我们要学*用小数来表示重量。

  板:1.528kg=1528g 加课题:------用小数表示

  2.师:电子秤上的重量你会看了吗?

  出示:一包苹果1.970 一串香蕉2.053

  师:

  (1)试着读一读,左右说说它们表示的重量。

  (2)完成填空。

  出示:

  ________kg ________g = ________g

  3.活动

  师:拿出你收集的物品重量在小组里读一读,说说表示多少。

  反馈:含有“0”的数的读法以及“0”表示的含义。

  (生活中有数学的知识,我们又可以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对学生来说,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学*数学是有用的。而且利用学生从生活中收集的材料进行学*,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整理信息等的能力。)

  4.练*

  (书p36/2)

  西红柿 西瓜 花菜 1.022 3.500 0.617 问:“1.022”中的“0”表示什么?

  说说“3.500”和“0.617”中的“0”表示什么?

  (在小数表示的重量中,小数点后含有“0”的数部分学生理解上有难度,

  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巩固练*。

  1.你会用电子秤的表示法表示这些物品的重量吗?

  哈密瓜 一袋饼干 一袋面包 3549克 800克 1056克 ________千克________千克________千克

  2.书p36/练一练

  1.228kg= g5.630kg= g0.099kg= g3886g= kg8102g= kg756g= kg

  3.小组活动

  4.独立练*

  练*册p23/1,2。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千克、克——用小数表示

  1.528kg=1528g

  读作:一点五二八千克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9-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会用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学*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秤

  1.多媒体课件演示:两个小卡通人物,一个举着一包红枣,另一个举着一包膨化食品。两人争论不休,都说自己的东西重。

  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来比一比,哪个物品重些?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办法,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8)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合集5篇

  教学目标:

  1.知道求几是几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能根据条件正确找出有关倍的关系。

  3.根据情景图,围绕几是几的几倍来自己编题并回答。

  教学重难点:

  知道求几是几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三、练*

  1.师出示情景:

  (1)小丁丁们一起到动物园玩耍,看到了什么?大象:10只长颈鹿:5只大狮子:2只小狮子:6只

  (2)大象、长颈鹿只数作为已知条件,可以提哪些问题?算式呢?一共多少只?10+5大象比长颈鹿多多少?10-5还有吗?大象的只数是长颈鹿的()倍?

  (3)像这样,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是今天要学*的本领。

  2.出示:几是几的几倍1.认识“倍”。

  (1)问:大象的只数是长颈鹿的()倍?你是怎么知道的?10里面有2个5。

  (2)如果请你来列个算式,可以怎么列呢?用除法计算,为什么用除法?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求大象是长颈鹿的几倍,就想10里有()个5,算式是10÷5=2

  师:倍不是具体的单位,所以2的后面不写单位名称

  2.找有关倍的关系。

  问:除了大象和长颈鹿,还有哪些动物的只数也有倍的关系呢?找一找,说说()是()的()倍,列式计算。

  1.P37页2填一填,算一算。

  你还能提其他哪些问题呢?自己说一说,四人小组交流。

  2.P37页3、4,看图填一填,列式完整解答。

  3.妈妈买了一些水果桃子9个20元苹果3个5元梨6个15元用学过的本领编题并列式计算。

  看图个别说同桌讨论个别说说齐读个别说说指名说同桌说说个别说自己说说指名说独立练*汇报交流独立练*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学目标】

  1、认识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2、能看图列出加、减混合算式。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5、在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记住第一次的运算结果。

  【教具准备】

  例题图,口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播放丑小鸭动画片断,你看过这个故事吗?丑小鸭讲的是它在小时候因为长的丑处处被人欺负,后来经过自己顽强的努力终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那你知道美丽的白天鹅生活在哪里吗?今天我们请来了白天鹅为大家做向导带大家去做客吧。

  二、合作探究

  1、教学天鹅例题1。看:湖里有几只天鹅?演示:又飞来3只。现在呢?谁能说出完整图意。

  [演示:又飞走2只。说出正确图意,然后老师演示完整图意。湖里有4只,飞来3只,又飞来2只,现在有几只天鹅?谁能把图意完整的说一遍?你知道怎样列式吗?求先飞来3只,怎么办?]

  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4+3)又飞走2只又该怎么办?

  问:飞走几只天鹅?怎样列式来表示飞走的2只?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4+3”的后面写“—2”。]

  师:这个算式们以前学的连加、连减有哪些不同呢?这个算式里有加法也有减法,是加和减混合在一起,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式题(板书:加减混合)

  这样的算式读做:4加3再减2。(学生齐读算式一遍。)

  [加减混合式题怎样计算呢?你知道吗?]

  根据图意想一想,先算什么?

  你怎么知道先算4+3接着什么?用哪个数减去2?谁能说说4+3—2的意义?演示课件,鼓励学生把这道题计算过程说一说。

  [这道题是加在前面,减在后面,就先算4加3得7,然后再算7减2得5。]

  2、教学天鹅例题2。

  咱们再来看看另一个湖里的.天鹅吧。

  演示:先有4只飞走2只,又飞来3只。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出图意,独立列式后集体订正。

  [师:这道算式也是有加法,有减法,也是加减混合式题,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学生在书的方框里填数,指定学生说计算过程。]

  3、小结:同学们真聪明,看看我们学*的和前面学过的连加连减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吗?

  刚才计算两题都是加减混合式题,第l题是加法在前还是减法在前?先算什么?第2题是加法在前还是减法在前面?先算什么?

  [概括:计算加减混合式题,加法在前面就先算加法,如果是减法在前面就先算减法。像这样的算式叫加减混合。]

  三、巩固练*。

  (1)做课本67页“做一做”题。

  [指定学生说图意。指名列算式。]

  问: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接着学生计算,填方框里的数。做完后订正。]

  (2)做练*十五第1题。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题意,边讲边填,集体订正。学生说计算过程。]

  四、课堂练*

  1、练*十五的第2题。指导学生规范书写算式。

  2、练*十五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总结:加减混合运算应怎样计算?

  【教学反思】

  我首先用丑小鸭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导入新课,然后演示天鹅飞来又飞走或飞走又飞来的过程,让学生形象的感知加减混合算式的具体含义,从而掌握了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和方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

  (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

  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课时左右)

  1、两位数加一位数

  2、两位数减一位数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整理和复*

  我长高了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

  2、3、4的乘法口诀

  6的乘法口诀

  复*和整理

  (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左右)

  7的乘法口诀

  8的乘法口诀

  9的乘法口诀

  整理和复*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