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大班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教案,大班

《泥鳅》大班教案1

  活动目标: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了解有关鱼类的知识。

  2、泥鳅、脸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相关的录象。

  活动过程:

  一、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1、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泥鳅是怎么样的?

  2、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3、再次玩一玩、抓一抓,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4、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5、看相关的录象,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二、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

  1、*时看过大人是怎么抓泥鳅的?

  2、出示材料,交代要求:每一样都去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

  3、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4、讨论: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抓泥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

  5、师生小结

  三、延伸活动

《泥鳅》大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在了解故事内容及情节的基础上,选择合适乐器及节奏进行表现。

  2、尝试运用叠加式的复合节奏进行演奏,并能较专注的合作演奏。

  活动准备:

  1、谱架、节奏卡、乐器(串铃、双响筒、蛙鸣筒、三角铁)

  2、熟悉三拍子乐曲,能看着节奏谱和着音乐拍节奏。

  活动过程:

  一、感受故事的意境,了解故事具体情节及内容。

  1、引入故事。

  师:孩子们,你们见过月光长廊吗?

  师:月光长廊会是一个怎么样的长廊?

  师小结:原来月光长廊是条长长的走道,在月光下它会显得特别的漂亮。(出示图片、音乐响起)

  2、欣赏故事了解故事内容及情节(教师讲述故事,幼儿欣赏)

  师:一共出场几个动物,按什么顺序出场?

  师:小青蛙在故事里做了什么事?

  3、回忆感受音乐,带领幼儿走进故事的意境。

  师:这段音乐是个几拍子的音乐,听了这段音乐你的感觉怎么样?”

  师小结:“这是个非常动听的友谊之声圆舞曲,想不想带着乐器朋友去参加这个美丽的舞会啊?

  二、选择适合的乐器及节奏。

  1、幼儿选择适合的乐器。

  师:今天,老师要挑战你们了,我带来了一些乐器,请你们用乐器朋友来讲述这个故事,行不行。

  师:看,我带来了什么乐器?

  师:哪个乐器更像什么小动物出场?说说理由。

  2、尝试选择合适的节奏

  三、根据故事情节,讨论演奏形式。

  师:还记得在今天的故事中四个小动物是一起出来的吗?

  师:故事中动物朋友们越来越多,它们有没有停下过舞步?

  师小结:所以,难就难在这里哦,每个人都要想好自己的节奏,一句一句的跟上去,而且还不能停下自己的节奏,有问题吗?

  2、幼儿进行合作演奏

  师小结:有了你们的伴奏,使我们的月光长廊变得更美了。回到班级里你们可以装扮一下,开一个月光舞会,好不好?

《泥鳅》大班教案3

  设计意图

  我班的自然角里饲养着几条泥鳅,前段时间.孩子们在给泥鳅换水时不小心把泥鳅掉在了地上.几个孩子们手忙脚乱地抓了起来,呀,真滑啊!真不好抓。太滑了。抓不住。孩子们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发现。我知道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自然生成了――《泥鳅》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了解了鱼类知识。

  2.泥鳅、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介绍泥鳅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关录像。

  活动过程

  1、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待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为便于幼儿观察,事先在几个大脸盆中放若干泥鳅和水)

  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幼:眼睛小小的。

  幼:嘴边有胡须。

  幼:背上有鳍,尾巴上也有,游起来很灵活。

  师:是呀.这一点和谁一样啊?

  幼:和鱼一样。

  师:是的。因为它也是鱼家族中的一员啊。你们有没有发现泥鳅有趣的事情呢?

  幼:它身上很滑。

  幼:它滑溜溜的。老从我手里滑走。

  幼:它身上很粘。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

  幼:叫黏液。

  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

  幼:能帮它逃走。

  幼:因为很滑。别人不容易抓住。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幼儿可能回答不上来),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

  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刚才我们说的,录像中都说到了。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

  幼:能帮它的皮肤呼吸。

  幼:能帮它在泥地里很快地行走。

  师:黏液对泥鳅的好处真不少啊。

  2、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

  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后集体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说泥鳅身上滑滑的,不好捉。现在你们去试一试,是不是真的很难捉。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怎么捉的?

  幼:我捉了很长时间才捉到两条。

  幼:真不好捉啊,我先用一只手没捉到,后来用两只手才捉到的。

  师:泥鳅在你手里是怎样的?

  幼:我刚把泥鳅捉到,它就马上从我手里滑走了。

  幼:它在我手里时拼命扭动,要从我手里逃走。

  师:泥鳅这么难捉,是什么在帮它的忙啊?

  幼:是黏液在帮忙。

  师:哦,有了黏液,泥鳅真不容易捉啊。刚才我还看见几个小朋友用老师给你们擦手毛巾在捉掉在地上的泥鳅呢,这个办法也挺好。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试试捉泥鳅。

  出示材料,交待要求:每一样都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

  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评析

  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立足于泥鳅主要特征的观察和感知,在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自由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了解外形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带着泥鳅长得什么样?它有什么有趣的地方?等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中始终让幼儿处于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观察氛围,不要求幼儿获得完整知识,只要是幼儿有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就行了。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老师交流,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地建构相关知识,而教师此时只是一位积极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在幼儿描述自己的发现时,我们针对黏液这一难点展开分析、设疑,让幼儿自己发现、猜想,而后在操作实践和观看录像中得到答案。

  孩子们对活生生的泥鳅不易抓是抱有浓厚探究兴趣的,我始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在活动中以抓为主线,在抓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黏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材料的出现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不同现象,只有试捕捉泥鳅的过程,提供适时的帮助,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共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

《泥鳅》大班教案4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材质手套捉泥鳅,感知粗糙材料能防滑的现象。

  2、敢于亲*泥鳅,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大地毯、泥鳅、盆、毛巾;塑胶手套、毛线手套;图文字卡(粗糙、光滑)

  2、童谣歌曲《捉泥鳅》、PPT

  活动过程:

  一、看看说说——大胆表达对泥鳅特性的了解

  T:(出示PPT)春天来了,冬眠的小动物们都醒来了。最*在我们的自然角多了一个朋友,看看是谁?

  提问:你了解泥鳅吗?你知道关于它的秘密吗?

  小结:泥鳅是一种鱼,它身体细细长长的,身上有着一层滑溜溜的保护层——黏液。

  二、捉泥鳅——在操作、比赛中发现捉泥鳅的方便与材料的关系

  (一)第一次空手捉泥鳅

  T:你们说泥鳅的黏液可以保护它不被抓住,真的吗?那你们想不想试试捉一捉泥鳅?(提醒幼儿卷起袖子)

  1、请个别幼儿尝试捉泥鳅,问:你捉起来觉得怎么样?

  2、请全体幼儿一起试试捉泥鳅,体验泥鳅的光滑,不易捉住。

  (二)第二次戴手套捉泥鳅:

  T:泥鳅浑身都是光滑的,要抓住还真费劲!所以,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两样秘密武器——两种手套,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来帮你们更容易捉泥鳅。

  1、幼儿戴手套捉,要求:戴一只,用戴手套的手去抓。两种手套都试一试,比比哪一种手套更容易捉。

  2、交流讨论:戴哪种手套容易捉?为什么?(丰富词:粗糙、光滑)

  小结:用光滑的手套很难捉住光滑的泥鳅,而用粗糙的手套更容易捉住光滑的泥鳅,原来粗糙的东西能——防滑。

  (三)第三次捉泥鳅比赛

  T:大家都觉得粗糙的绿手套捉泥鳅方便,那我们来一次捉泥鳅比赛,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像你们刚才试的那样有防滑本领!

  听清比赛要求:3人一组合作,2人抓,1人数。看哪队合作得好!给你们30秒时间,听到“叮”时间到,停止捉泥鳅。比比哪一队捉得多,数得最清楚。

  2、交流:说说你们队一共捉到了多少泥鳅?为什么捉得多?

  小结:看来除了有合适的防滑手套,还得有好的技巧和好的合作才能有更大的成功。

  三、生活中的防滑——初步了解生活中的防滑措施和防滑用品

  T:今天捉泥鳅让我们发现了粗糙的手套更容易捉泥鳅,所以,粗糙的材料能防滑。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需要防滑的地方,看看——

  1、(PPT照片出示)雨天,我们的大厅很湿滑,怎么办?

  结冰的地面很容易让人摔倒,怎么防滑?

  2、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防滑?有哪些东西能防滑呢?

  (PPT出现鞋子、浴室防滑垫)

  延伸:在生活中还有很多需要防滑的地方和防滑的好办法,我们回去后再去找一找,记录下来好不好?

《泥鳅》大班教案5

  设计思路:

  最*,我们班正在开展《动物大世界》的主题活动。一天,陈辰小朋友带来了几条小泥鳅,说:“我昨天和爷爷在捉泥鳅,泥鳅很难捉的,很滑的。”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有了兴趣。于是,我们生成了《捉泥鳅》这一科学探索活动。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并不满足泥鳅表面特征的观察和感知。活动中,我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捉为主线,让孩子在捉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黏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不同材料捉泥鳅的结果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不同现象,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共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发现和判断自己的实践。

  最后科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应回归与生活。本次活动的延伸也是继续探索的起点。所以,我从捉泥鳅的现象中生成防滑活动,让幼儿理解科学对我们生活的帮助和重要性。

  活动目标:

  1、大胆亲*泥鳅,进一步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泥鳅、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青菜叶和甜瓜叶、干毛巾和锦丝布、统计表、笔、字卡(粗糙、光滑)等

  2、介绍泥鳅生活*性、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关录像。童谣flash《捉泥鳅》

  活动过程:

  一、欣赏童谣《捉泥鳅》

  师:歌曲中的小妹妹为什么那么高兴?泥鳅长的是什么样的?(请个别幼儿讲述已知的泥鳅的特征)

  二、观察感受泥鳅,进一步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1、(出示泥鳅)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身上还有那些地方我们没说到的?它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呢。

  2、幼儿观察后讲述自己的发现。(师提醒幼儿讲完整的话)

  3、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

  1)第一次捉泥鳅

  师: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你怎么捉泥鳅的?泥鳅在你手里是怎样的?

  2)第二次捉泥鳅

  师:泥鳅这么调皮,它有什么奥秘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泥鳅身上为什么滑滑的?

  (如果幼儿说不出,师直接丰富:黏液)

  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能帮它逃走)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

  4、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

  三、通过竞赛,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

  1、出示捉泥鳅的材料,请幼儿说说你准备用什么材料来帮助捉泥鳅?为什么?

  2、幼儿自由探索用棉手套和塑料手套、青菜叶和甜瓜叶、干毛巾和锦丝布捉泥鳅,并在相应的表格上作记录。(在使用的材料图片边打勾或打叉,要求两样对比着都试一试)

  3、幼儿自由结队进行捉泥鳅比赛。(提醒幼儿各队人数相同)

  4、比赛后、师出示统计表,记录,比较、发现结果不同的原因。

  1)师:哪一队胜利了?请你们说说用了什么工具抓泥鳅的?为什么棉手套捉泥鳅容易些,捉的多呢?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有什么不同呢?丰富词:粗糙、光滑

  2)小结:粗糙的棉手套捉泥鳅时,防止泥鳅逃跑的力量变大了,泥鳅就不容易滑走了,塑料手套自己也是滑滑的。它捉泥鳅时,防止泥鳅滑走的力量还是很小,所以不容易捉到泥鳅。

  四、联系生活,初步知道如何用粗糙材料防滑。

  1、师:刚才我们捉泥鳅,把地板弄地湿湿的,瞧地板变滑了,为什么我们没有滑倒?(引导幼儿观察鞋底)

  2、这个道理和我们用棉手套、瓜叶子捉泥鳅防滑的道理是一样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让滑滑的地板变的不滑?(铺纸板、地毯、地上划纹路等)

  3、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是不能滑滑的,否则有些危险,但人们想了好办法解决了,请小朋友回去找一找,问一问,把它记下来,一起交流交流怎样防滑好吗?

  4、在《捉泥鳅》的歌声中整理场地,用拖把、抹布檫掉地上的水等。


《泥鳅》大班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泥鳅》大班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泥鳅》大班教案 (菁华5篇)

《泥鳅》大班教案1

  活动目标: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了解有关鱼类的知识。

  2、泥鳅、脸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相关的录象。

  活动过程:

  一、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1、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泥鳅是怎么样的?

  2、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3、再次玩一玩、抓一抓,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4、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5、看相关的录象,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二、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

  1、*时看过大人是怎么抓泥鳅的?

  2、出示材料,交代要求:每一样都去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

  3、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4、讨论: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抓泥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

  5、师生小结

  三、延伸活动

《泥鳅》大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在了解故事内容及情节的基础上,选择合适乐器及节奏进行表现。

  2、尝试运用叠加式的复合节奏进行演奏,并能较专注的合作演奏。

  活动准备:

  1、谱架、节奏卡、乐器(串铃、双响筒、蛙鸣筒、三角铁)

  2、熟悉三拍子乐曲,能看着节奏谱和着音乐拍节奏。

  活动过程:

  一、感受故事的意境,了解故事具体情节及内容。

  1、引入故事。

  师:孩子们,你们见过月光长廊吗?

  师:月光长廊会是一个怎么样的长廊?

  师小结:原来月光长廊是条长长的走道,在月光下它会显得特别的漂亮。(出示图片、音乐响起)

  2、欣赏故事了解故事内容及情节(教师讲述故事,幼儿欣赏)

  师:一共出场几个动物,按什么顺序出场?

  师:小青蛙在故事里做了什么事?

  3、回忆感受音乐,带领幼儿走进故事的意境。

  师:这段音乐是个几拍子的音乐,听了这段音乐你的感觉怎么样?”

  师小结:“这是个非常动听的友谊之声圆舞曲,想不想带着乐器朋友去参加这个美丽的舞会啊?

  二、选择适合的乐器及节奏。

  1、幼儿选择适合的乐器。

  师:今天,老师要挑战你们了,我带来了一些乐器,请你们用乐器朋友来讲述这个故事,行不行。

  师:看,我带来了什么乐器?

  师:哪个乐器更像什么小动物出场?说说理由。

  2、尝试选择合适的节奏

  三、根据故事情节,讨论演奏形式。

  师:还记得在今天的故事中四个小动物是一起出来的吗?

  师:故事中动物朋友们越来越多,它们有没有停下过舞步?

  师小结:所以,难就难在这里哦,每个人都要想好自己的节奏,一句一句的跟上去,而且还不能停下自己的节奏,有问题吗?

  2、幼儿进行合作演奏

  师小结:有了你们的伴奏,使我们的月光长廊变得更美了。回到班级里你们可以装扮一下,开一个月光舞会,好不好?

《泥鳅》大班教案3

  设计意图

  我班的自然角里饲养着几条泥鳅,前段时间.孩子们在给泥鳅换水时不小心把泥鳅掉在了地上.几个孩子们手忙脚乱地抓了起来,呀,真滑啊!真不好抓。太滑了。抓不住。孩子们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发现。我知道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自然生成了――《泥鳅》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了解了鱼类知识。

  2.泥鳅、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介绍泥鳅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关录像。

  活动过程

  1、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待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为便于幼儿观察,事先在几个大脸盆中放若干泥鳅和水)

  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幼:眼睛小小的。

  幼:嘴边有胡须。

  幼:背上有鳍,尾巴上也有,游起来很灵活。

  师:是呀.这一点和谁一样啊?

  幼:和鱼一样。

  师:是的。因为它也是鱼家族中的一员啊。你们有没有发现泥鳅有趣的事情呢?

  幼:它身上很滑。

  幼:它滑溜溜的。老从我手里滑走。

  幼:它身上很粘。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

  幼:叫黏液。

  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

  幼:能帮它逃走。

  幼:因为很滑。别人不容易抓住。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幼儿可能回答不上来),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

  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刚才我们说的,录像中都说到了。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

  幼:能帮它的皮肤呼吸。

  幼:能帮它在泥地里很快地行走。

  师:黏液对泥鳅的好处真不少啊。

  2、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

  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后集体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说泥鳅身上滑滑的,不好捉。现在你们去试一试,是不是真的很难捉。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怎么捉的?

  幼:我捉了很长时间才捉到两条。

  幼:真不好捉啊,我先用一只手没捉到,后来用两只手才捉到的。

  师:泥鳅在你手里是怎样的?

  幼:我刚把泥鳅捉到,它就马上从我手里滑走了。

  幼:它在我手里时拼命扭动,要从我手里逃走。

  师:泥鳅这么难捉,是什么在帮它的忙啊?

  幼:是黏液在帮忙。

  师:哦,有了黏液,泥鳅真不容易捉啊。刚才我还看见几个小朋友用老师给你们擦手毛巾在捉掉在地上的泥鳅呢,这个办法也挺好。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试试捉泥鳅。

  出示材料,交待要求:每一样都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

  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评析

  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立足于泥鳅主要特征的观察和感知,在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自由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了解外形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带着泥鳅长得什么样?它有什么有趣的地方?等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中始终让幼儿处于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观察氛围,不要求幼儿获得完整知识,只要是幼儿有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就行了。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老师交流,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地建构相关知识,而教师此时只是一位积极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在幼儿描述自己的发现时,我们针对黏液这一难点展开分析、设疑,让幼儿自己发现、猜想,而后在操作实践和观看录像中得到答案。

  孩子们对活生生的泥鳅不易抓是抱有浓厚探究兴趣的,我始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在活动中以抓为主线,在抓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黏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材料的出现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不同现象,只有试捕捉泥鳅的过程,提供适时的帮助,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共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

《泥鳅》大班教案4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材质手套捉泥鳅,感知粗糙材料能防滑的现象。

  2、敢于亲*泥鳅,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大地毯、泥鳅、盆、毛巾;塑胶手套、毛线手套;图文字卡(粗糙、光滑)

  2、童谣歌曲《捉泥鳅》、PPT

  活动过程:

  一、看看说说——大胆表达对泥鳅特性的了解

  T:(出示PPT)春天来了,冬眠的小动物们都醒来了。最*在我们的自然角多了一个朋友,看看是谁?

  提问:你了解泥鳅吗?你知道关于它的秘密吗?

  小结:泥鳅是一种鱼,它身体细细长长的,身上有着一层滑溜溜的保护层——黏液。

  二、捉泥鳅——在操作、比赛中发现捉泥鳅的方便与材料的关系

  (一)第一次空手捉泥鳅

  T:你们说泥鳅的黏液可以保护它不被抓住,真的吗?那你们想不想试试捉一捉泥鳅?(提醒幼儿卷起袖子)

  1、请个别幼儿尝试捉泥鳅,问:你捉起来觉得怎么样?

  2、请全体幼儿一起试试捉泥鳅,体验泥鳅的光滑,不易捉住。

  (二)第二次戴手套捉泥鳅:

  T:泥鳅浑身都是光滑的,要抓住还真费劲!所以,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两样秘密武器——两种手套,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来帮你们更容易捉泥鳅。

  1、幼儿戴手套捉,要求:戴一只,用戴手套的手去抓。两种手套都试一试,比比哪一种手套更容易捉。

  2、交流讨论:戴哪种手套容易捉?为什么?(丰富词:粗糙、光滑)

  小结:用光滑的手套很难捉住光滑的泥鳅,而用粗糙的手套更容易捉住光滑的泥鳅,原来粗糙的东西能——防滑。

  (三)第三次捉泥鳅比赛

  T:大家都觉得粗糙的绿手套捉泥鳅方便,那我们来一次捉泥鳅比赛,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像你们刚才试的那样有防滑本领!

  听清比赛要求:3人一组合作,2人抓,1人数。看哪队合作得好!给你们30秒时间,听到“叮”时间到,停止捉泥鳅。比比哪一队捉得多,数得最清楚。

  2、交流:说说你们队一共捉到了多少泥鳅?为什么捉得多?

  小结:看来除了有合适的防滑手套,还得有好的技巧和好的合作才能有更大的成功。

  三、生活中的防滑——初步了解生活中的防滑措施和防滑用品

  T:今天捉泥鳅让我们发现了粗糙的手套更容易捉泥鳅,所以,粗糙的材料能防滑。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需要防滑的地方,看看——

  1、(PPT照片出示)雨天,我们的大厅很湿滑,怎么办?

  结冰的地面很容易让人摔倒,怎么防滑?

  2、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防滑?有哪些东西能防滑呢?

  (PPT出现鞋子、浴室防滑垫)

  延伸:在生活中还有很多需要防滑的地方和防滑的好办法,我们回去后再去找一找,记录下来好不好?

《泥鳅》大班教案5

  设计思路:

  最*,我们班正在开展《动物大世界》的主题活动。一天,陈辰小朋友带来了几条小泥鳅,说:“我昨天和爷爷在捉泥鳅,泥鳅很难捉的,很滑的。”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有了兴趣。于是,我们生成了《捉泥鳅》这一科学探索活动。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并不满足泥鳅表面特征的观察和感知。活动中,我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捉为主线,让孩子在捉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黏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不同材料捉泥鳅的结果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不同现象,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共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发现和判断自己的实践。

  最后科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应回归与生活。本次活动的延伸也是继续探索的起点。所以,我从捉泥鳅的现象中生成防滑活动,让幼儿理解科学对我们生活的帮助和重要性。

  活动目标:

  1、大胆亲*泥鳅,进一步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泥鳅、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青菜叶和甜瓜叶、干毛巾和锦丝布、统计表、笔、字卡(粗糙、光滑)等

  2、介绍泥鳅生活*性、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关录像。童谣flash《捉泥鳅》

  活动过程:

  一、欣赏童谣《捉泥鳅》

  师:歌曲中的小妹妹为什么那么高兴?泥鳅长的是什么样的?(请个别幼儿讲述已知的泥鳅的特征)

  二、观察感受泥鳅,进一步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1、(出示泥鳅)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身上还有那些地方我们没说到的?它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呢。

  2、幼儿观察后讲述自己的发现。(师提醒幼儿讲完整的话)

  3、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

  1)第一次捉泥鳅

  师: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你怎么捉泥鳅的?泥鳅在你手里是怎样的?

  2)第二次捉泥鳅

  师:泥鳅这么调皮,它有什么奥秘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泥鳅身上为什么滑滑的?

  (如果幼儿说不出,师直接丰富:黏液)

  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能帮它逃走)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

  4、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

  三、通过竞赛,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

  1、出示捉泥鳅的材料,请幼儿说说你准备用什么材料来帮助捉泥鳅?为什么?

  2、幼儿自由探索用棉手套和塑料手套、青菜叶和甜瓜叶、干毛巾和锦丝布捉泥鳅,并在相应的表格上作记录。(在使用的材料图片边打勾或打叉,要求两样对比着都试一试)

  3、幼儿自由结队进行捉泥鳅比赛。(提醒幼儿各队人数相同)

  4、比赛后、师出示统计表,记录,比较、发现结果不同的原因。

  1)师:哪一队胜利了?请你们说说用了什么工具抓泥鳅的?为什么棉手套捉泥鳅容易些,捉的多呢?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有什么不同呢?丰富词:粗糙、光滑

  2)小结:粗糙的棉手套捉泥鳅时,防止泥鳅逃跑的力量变大了,泥鳅就不容易滑走了,塑料手套自己也是滑滑的。它捉泥鳅时,防止泥鳅滑走的力量还是很小,所以不容易捉到泥鳅。

  四、联系生活,初步知道如何用粗糙材料防滑。

  1、师:刚才我们捉泥鳅,把地板弄地湿湿的,瞧地板变滑了,为什么我们没有滑倒?(引导幼儿观察鞋底)

  2、这个道理和我们用棉手套、瓜叶子捉泥鳅防滑的道理是一样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让滑滑的地板变的不滑?(铺纸板、地毯、地上划纹路等)

  3、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是不能滑滑的,否则有些危险,但人们想了好办法解决了,请小朋友回去找一找,问一问,把它记下来,一起交流交流怎样防滑好吗?

  4、在《捉泥鳅》的歌声中整理场地,用拖把、抹布檫掉地上的水等。


《泥鳅》大班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捉泥鳅教案6篇

  目的要求:

  1、 通过“捉泥鳅”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物体表面光滑的摩擦力小,表面粗糙的摩擦力大”的科学知识。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我们可以“学*”泥鳅的本领来减小摩擦力。还可以用类似于捉泥鳅的办法来增大摩擦力。

  3、 使学生知道泥鳅身体表面的“粘液”具有减小摩擦力的作用。——是有效地保护自己,二是便于在泥土中行走;同时还具有吸取氧气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1、 泥鳅若干条。

  2、 玻璃缸两只、小网兜。

  3、 南瓜叶或其它表面粗糙的植物叶子、青菜叶、棉手套、簿膜手套、棉布、涤沦布、干泥沙、食油、锈轴承、牛油、卫生纸、玻璃球、筷子、胶布、工具盒等。

  4、 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我们今天做—个有趣的活动——捉泥鳅,有同学捉过泥鳅吗?捉起来容易吗?

  2、 请人家看实验记录纸思考:什么原因使泥鳅不容易被徒手捉起?用什么方法才能够更容易捉起泥鳅?

  在记录纸上写上你的想法。

  3、 通过讨论得出应该用东西包起来捉。请每组同学合作,试一试能用多少种方法捉起泥鳅,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们组的探究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二、全班同学分组实验,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三、分组汇报实验情况。(教师用实物展台演示各组的实验报告)

  四、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实验过程中哪一种方法捉起来最容易,为什么?通过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泥鳅身体表面分泌出一种粘液,使得泥鳅身体表面非常光滑,我们就很难捉住它。事实上这种沾液减少了泥鳅身体表面的摩擦力,使它很容易从我们的手中逃脱。在分析过程中,教者应故意将“棉手套、簿膜手套”,“南瓜叶、青菜叶”,“棉布、涤纶布”对应起来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用“光滑”的物体“难捉”,用“粗糙”的物体“易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光滑摩擦力小,粗糙摩擦力大”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现当厚、千的物体吸收掉泥鳅身体表面的沾液后捉起来更容易。

  教师板书:光滑难捉粗糙易捉

  请大家思考:采用什么方法捉泥鳅比较好呢?

  应该考虑在什么情况下而定,实验室里、农田里、在家里各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五、将刚才的探究成果用于生活实践。

  l、请大家一起讨论一个问题:物体表面是光滑一些好呢?举—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2、做两个小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1) 请人家拿出材料盒中的橡皮塞的玻璃管,将玻璃管穿到橡皮塞中间的洞里去。每组试一下,好穿吗?你们能不能想一个好的办法使得穿起来比较容易一些?操作说明:每组二个打好洞的橡皮塞子和一根事先准备好的玻璃管,要使玻璃管较容易

  地穿进去在玻璃管上涂点油就行了。

  (2) 比一比哪一个组夹起的球最多。操作说明:每组一瓶小玻璃球,要求从瓶里用老师指定的筷子把小球夹到碗里,比一比在一分钟内哪一个组夹得多。每个小组先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夹?然后老师宣布开始并进行计时。(可以用老师发给的实验材料对工具略加改进,但不能幅度过大)

  总结全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研究了“捉泥鳅”,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泥鳅身体表面粘液的作用,我们人类可以用一些粗糙的物体来捉泥鳅。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得到启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想出一些办法来使物体表面变得光滑或者粗糙一些,以达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要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或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发现,灵活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

  《捉泥鳅》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以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捉泥鳅》,并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2、学生能够认识四四拍的拍号并了解其意义。

  3、欣赏校园歌曲《蜗牛和黄鹂鸟》《让我们荡起双桨》

  三、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以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捉泥鳅》。 教学难点:附点的演唱、四四拍的强弱规律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话题导入。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情境创设,实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呀?”(课件:泥鳅图片)你们玩过捉泥鳅吗?它容易捉吗?(课件:泥鳅的介绍)

  师: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见识几位爱捉泥鳅的小朋友。听!他们来啦!(课件:播放歌曲)板书:捉泥鳅

  第二环节:歌曲新授

  1、初听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听后感受到的歌曲是什么情绪呢?(欢快地、活泼地、风趣地)

  2、二听 师:我们再认真听一听,想想从哪些歌词中你能感觉到小朋友特别想去捉泥鳅呢?(天天我等着你,等着你捉泥鳅)(课件:播放歌曲)

  3、三听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最后几句歌词出现了什么情况?(出现了反复,唱唱反复部分,说明了孩子想去捉泥鳅的急迫心情)(课件:播放歌曲 歌谱)

  4、学*附点部分的歌唱。

  师:请同学们在曲谱中找出附点节奏,并数一数有几处?(8处)

  师:这些是八分附点音符,这些附点节奏在歌曲中增添了欢快的气氛。

  5、跟琴分句学唱歌曲。

  师:现在我们来跟琴一句一句的学唱这首歌曲。

  6、接唱练*。

  师:你们唱带有附点的一、三、五等单数句,老师接唱双数句。

  7、难点解决。师:在歌唱中你觉得还有哪里唱起来比较困难?

  8、完整地歌唱歌曲。师: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来完整的唱一遍这首歌曲。

  9、理解拍子: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首几几拍的歌曲吗? (四四拍。它表

  示的意义: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唱四拍。它的强弱规律为:强、弱、次强、弱)

  10、声势训练:以第一句为例子,第一拍:跺脚 第二拍:拍腿 第三拍:拍手 第四拍:拍肩

  11、师:我们自己打着拍子再来完整的演唱一遍这首歌曲。

  第三环节:自主创编:

  1、师:每首歌曲都有它的情节,这首歌曲里描述了哪几个人?

  2、师:你能将这其中的人物表现出来吗?你可以找搭档配合,同学们想一想,动一动,一会请同学们表演唱。

  3、请同学们表演并评价。(课件:播放歌曲伴奏)

  第四环节:歌曲欣赏

  1.师:捉完了泥鳅,好累呀!现在我们来休息一下,聆听校园歌曲《蜗牛和黄鹂鸟》《让我们荡起双桨》。(课件:播放歌曲)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开心吗?美妙的世界,动听的校园歌曲给我们带来了欢乐,那么我们也要努力学*本领,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设计意图

  我班的自然角里饲养着几条泥鳅,前段时间.孩子们在给泥鳅换水时不小心把泥鳅掉在了地上.几个孩子们手忙脚乱地抓了起来,呀,真滑啊!真不好抓。太滑了。抓不住。孩子们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发现。我知道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自然生成了――《泥鳅》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泥鳅》大班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春天》大班教案 (菁华5篇)

  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感知《叫醒春天》故事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春天的美景。

  2、幼儿能学会用排笔作画的基本方法。

  3、幼儿能感受春天的美,体验创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课件、相机、一张范画

  2、幼儿已听过童话故事《叫醒春天》。

  3、油画棒、素描纸、水粉(黄、绿)、塑料布等工具。

  活动过程:

  1、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回忆师:《叫醒春天》这个故事小朋友都听过,故事里面的小灰鼠为小白鼠朗诵的那首小诗大家还记得吗?那我们一起再来欣赏一下吧!

  2、出示PPT,引导幼儿作画。出示文稿,教师朗诵诗内容师:一闪一闪,阳光闪耀在青草之间一闪一闪,露珠闪耀在花朵之间一闪一闪,小鱼儿闪耀在波浪之间一闪一闪,春天的蒲公英闪耀在你暖暖的笑容之间那是一首暖洋洋的小诗,好像每一个字都是蘸着阳光写成的。提问:师:小灰鼠用了这么一首美丽景色的小诗叫醒了春天,小朋友来想一想,被叫醒的春天还会有什么样的美丽景色呢?幼儿:小草发芽了、桃花开了、小燕子飞来了--------师:小朋友说了这么多美丽的景色,请小朋友将这些美丽的景色画出来,好吗?先不要涂底色。

  3、幼儿作画

  (1)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背景音乐,带有春天的图片)

  (2)出示范画师:小朋友的画已经画好了,这是小朋友画的一幅画,今天老师来教小朋友用一种新方法来涂底色。

  (3)出示画画工具,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方法及要求。

  师:老师这里有一把刷子和一些调好的颜料,先将刷子轻轻的沾满颜料,记住不能沾的太多,会滴下来,可以在小碗的边上轻轻的靠一下,我们可以用从左向右、或者从上向下的方法涂,选择一种方法顺着一个方向涂到底。老师选择从左到右的方法,不要反复的在同一个地方刷,如果有没涂到的地方,可以从后面再向前涂一下就可以了。

  师:好了,我的画完成了,小朋友想动手去试一试吗?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黄色和绿色两种颜料,选择其中一种颜料去试试吧!

  (4)幼儿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4、作品欣赏

  (1)教师将幼儿作品照下在白板上播放。

  (2)教师小结:涂好的小朋友把刷子放在小盘子里,我们和后面的客人老师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们的作品吧!小灰鼠用一首美丽的小诗来叫醒了春天,我们今天用一幅美丽的画叫醒了春天,还学了一种新的涂底色的方法,因为要等到画干呀,还需要一点点时间,那我们先*室,等画干了,我们将它布置在春天的美术专栏里,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欣赏,好吗?

  设计意图:

  春天来了,天气渐渐转暖,孩子们对气温变化有了明显的感受;同时,万物复苏,有许多树发出了嫩绿的新芽,各种花也争相开放,就让我们乘着春风的翅膀来感受春天的温暖吧!

  《春天》就是这样一首意境优美,节奏欢快的诗歌,《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幼儿爱听、爱看、爱讲、爱表演儿童文学作品,能理解并复述简短的儿童文学作品。

  活动目的:

  1、观察春天的视频,激发幼儿对春天的喜欢。

  2、学*理解诗歌内容,体验诗歌的优美意境,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根据诗歌句式对诗歌进行大胆仿编。

  4、尝试利用动作、表情、语气等表达表现诗歌的内容,提高幼儿表达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视频:春天

  2、课件

  3、水彩笔

  4、对春天有一定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感受春天美

  1、观看视频

  春天已经悄悄来到了我们身边,前两天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发现了许多春天的秘密,老师也找到了一些,并把它们拍了下来,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2、感受春天

  提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小结:春天真是五彩斑斓,鸟语花香,诗人把春天编成了一首优美的'诗歌,一起来听一听。

  二、感受意境的美

  1、 欣赏配乐诗歌

  提问:诗歌美吗?你觉得哪句诗说得最美?

  2、 再次欣赏

  看T课件,欣赏诗歌

  提问:诗歌里还有许多优美的诗句呢,我们再来仔细听一听!

  你还听到了什么?

  诗歌里说春天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小结:你们听的很仔细。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

  3、 分段欣赏

  (1)结合课件欣赏理解第一段

  提问:为什么说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诗歌里有哪些彩色的东西?

  小结:春天是彩色的,五彩缤纷的,朗读诗歌时你能不能美美地把它读出来呢?怎么读出来?(轻、柔、慢)我来给大家配上好听的音乐。

  (2)结合课件欣赏理解第二段

  提问: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 有谁笑了?(小池塘,小朋友),诗歌里是怎样说的呢?

  小结:看来春天是一个让人快乐的季节,那我们在说这一段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表情呢?

  除了脸上带着笑容,我们的眼睛里,心里也应该带着快乐,这样才能把快乐的情绪说出来?自己试一试 互相听一听

  老师请说的比较好的幼儿示范说一说,集体说一说,分组说一说

  (3)欣赏理解第三段

  提问:春天还是一本会唱的书呢,是谁在歌唱?

  春天真热闹啊!有这么多好听的声音,谁能像唱歌一样用好听的声音来说一说。

  (4)完整地读

  老师觉得,你们的声音好听,表情丰富,还有动作呢,我们也来表演给客人老师看看好吗?

  三、感受仿编的美

  (1)刚才我们朗诵的《春天》是别人写的,今天我们也来做做小诗人写一首春天的诗歌,好吗?

  想一想,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你还知道哪些彩色的东西?(你能用什么颜色的什么说一说吗?)

  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谁会快乐地笑?

  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谁在唱?怎么唱的?

  想好了,到这里来选一张,我们一起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春天编到我们的诗歌里。

  (2) 幼儿自主仿编

  (3) 展示自己的成果

  主题来源:

  春天在人们的期盼中又如期而至,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充满了美好与神秘,嫩绿的新芽、含苞的花朵、蓬勃的小生命以及人们迎接春天的那份激动与喜悦,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聪明、灵动的孩子们又怎会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呢?大班的孩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有较强的思维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能积极地去探索和发现。春天里有许多可供选择的教育内容,如:挖野菜、郊游、放风筝、小蝌蚪、小蜜蜂、小蝴蝶以及人们的各种活动等,都极为贴*孩子们的生活,并且能充分利用我们这里的地区资源。相信这一主题一定能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好,发现春天的秘密。

  主题目标:

  1、学*用观察记录的方法,感知和发现春季气温、人们的活动、动植物生长的变化等。并知道季节的交换与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关系。感受春天给人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2、积极参加郊游、种植、远足等活动,能连续走30——40分钟,有一定的速度和耐力。

  3、会用多种形式充分表达自己的经验、经历和情感。提高讲述、绘画、表演等能力。

  4、在主动参与活动中感知和体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活动中表现一定的独立性,形成主动、互助、合作的态度与行为。

  5、能唱出3拍子和2拍子歌曲的不同节拍的感觉,继续学*用连贯的和断顿的唱法来表现歌曲的不同意境。

  6、能较自如地使用多种工具制作物品,并用多种形式表现自己对春天的感受。画面布局合理。

  7、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8、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主题网络图:

  春天里:环境动物植物劳动

  布置教室:树木花卉种子

  找春天:游戏郊游蚕小蝌蚪蜜蜂蝴蝶我们

  环境与资源:

  1、引导幼儿观察春季自然界的动植物以及天气的变化,组织幼儿进行移栽种植等活动;饲养小蝌蚪和蚕等。

  2、随着幼儿认识内容的扩展,不断调整和丰富自然角的内容,如:做发芽实验,与幼儿共同收集春季的蔬菜(或野菜),贴上标签放置在自然角内;陈列一些蜻蜓、蝴蝶与花的标本,提供放大镜供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

  3、在美工角提供纸、布、针、橡皮泥等多种工具、材料,进行有关“春天”的小制作,把作品布置在活动室内,把春天带进活动室,表现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4、充分利用周边社区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野营远足、春游等活动。

  家长工作:

  1、更换《家长园地》的内容,介绍本主题活动的活动目标、内容、配合事项,如:带幼儿踏春、挖野菜、在家中种植花卉、饲养小动物,并进行观察和管理;请家长加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为野营活动做好准备等。

  2、鼓励家长在春天里多带孩子外出游玩,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感受春天的美好。

  3、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的教育,学会遵守公共秩序,保护公共环境的卫生,能热情主动、有礼貌地与接触到的人交往。

  4、在远足等活动后,请家长记录幼儿叙述的活动见闻。

  集体活动内容:

  活动:春天可以干什么(综合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春天的自然特征,春天是人们都很忙碌的季节。

  2、能用连贯的、清晰的语言讲述人们在春天里的活动,讨论自己乐意参加的活动。

  活动准备:

  1、与幼儿园的工作人员联系,为访问工作做好准备。

  2、春天景色及人们在春天工作的图片或录象。

  活动流程:

  交流导入——操作体验——展示表现

  1、交流导入:

  (1)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夏天)师:“你们说说,夏天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呢?”(裙子,背心等)师:“为什么?”(穿上会很凉快。)(2) 过渡:师:对啊,到了夏天,穿上短袖、短裤、裙子就会觉得很凉快。今天我们就穿了件背心,感觉凉快吗?那喜欢这件背心吗?(引导幼儿讨论背心)你们以前穿的背心什么样的?

  2、操作体验:

  (1)出示另一背心(师事先装饰好的),师:“你们喜欢这件背心吗?这件背心和你们身上穿的背心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讨论装饰好的背心。)(2)师:“这件背心很漂亮,可我们的背心不漂亮,怎么办呢?(也来打扮一下)(3)师示范操作(背心前面),引导背心后面请朋友帮忙操作。

  (4)师请个别幼儿介绍:“你准备怎么打扮这件背心。”

  (4)引导背后的装饰请朋友帮忙,体现合作性。

  (5)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操作(提供材料:水粉,水粉颜料,废纸团等)。

  3、展示表现:

  师:“你们的背心真漂亮,想不想给客人老师看看?让我们来表演给客人老师看,来个服装表演吧。”

  播放音乐,幼儿自主走秀。

  学前班美术教案:彩色的地球

  教学目标:

  1、学*运用水粉、小棒等材料进行美术创作,感受水粉画的特殊艺术效果。

  2、能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表现"彩色的地球"。

  3、养成良好的作画*惯,能与同伴合作运用材料。

  教学准备:

  1、教具:课件、小鸟头饰。

  2、材料:人手一张扇形纸、粗细不同的小棒、抹布、彩色颜料。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欣赏故事《彩色的地球》,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

  1、教师讲述故事《彩色的地球》。

  一天.小乌问乌妈妈"地球是什么颜色的?"乌妈妈说"只要你绕着地球飞一圈,就知道了。"听了妈妈的话小鸟出发了。它飞呀飞呀.前面出现了一片蓝蓝的大海。小鸟高兴地喊起来"啊.我找 了.地球是蓝色的。"说着,它拿出扇形小纸片做了个标记教师示 范)。就这样.小鸟每到一个地方.就做一个标记、有绿色,红色、棕色、黑色 等。一圈飞完了、小鸟一看,咦'地球是什么颜色的`呢?

  2、结合故事第二段,教师示范:

  取一张扇形小纸,先用扁笔蘸满蓝色的颜料,然后顺着一个方向,从扇形纸的一头涂到另一头。要求涂得均匀,直到把扇形纸涂满为止。涂好底色后,再用小棒刻画上大海中的景物。

  3、结合故事第三段,教师启发幼儿想象:小鸟在绿色、红色、黄色、棕色、黑色等地方看到了 什么? (幼绿色一一草原.红色一花园,黄色一沙漠.棕色--村林,黑色一夜晚的城市)

  (二)基本部分

  1、师:如果你是一只小鸟,你会看到些什么?(幼儿发挥想象.自由讲述。)

  2、幼儿自由选择,自由结伴,合作运用材料操作。

  3、教师安排6组,每组提供一种颜色,幼儿按意愿选择。

  4、根据需要,选取粗细不同的小棒。如画物体的外轮廓线,可选取粗的小棒,画细节部分,选取细的小棒。要求涂色均匀,注意桌面、衣服的卫生。

  (三)结束部分1、展示作品。鼓励幼儿自由组合,用每6张扇形纸片拼成一个彩色的地球。

  2、边倾听歌曲《世界儿童心连心》,边欣赏作品,最后师生其同讲评。着重进行想象、创造方面的讲评,肯定想象丰富、奇特的幼儿。

  大班科学:我认识光

  活动目标: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光(日光、灯光、火光等);

  了解光的作用。

  光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和影响。

  活动形式:小组形式

  活动准备:有关日光、灯光、火光的录像带;台灯、火柴(打火机)、手电筒、大的且透明的玻璃器皿。

  设计意图师幼互动教育反思

  让幼儿感受光的存在与消失,亲身体验光。一、引起幼儿探究兴趣。

  1、看录像。通过录像中对光的介绍,让幼儿对光产生兴趣。

  2、出示火柴(打火机),台灯,让幼儿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光。

  二、感受光的存在与消失。

  1、在玻璃器皿里点燃火柴,感受火的光和热。

  2、在玻璃器皿里开台灯,感受灯的光和热。

  3、在光线较暗的室内看书、写字,让幼儿感受光的消失给人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引出太阳光。

  三、到室外晒太阳,让幼儿感受太阳光的存在,知道太阳可以发光,说一说太阳光对人的作用。

  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能够感受到光的存在与消失,并了解了光的明暗给人们带来的一些影响。

  幼儿园科学教案《声音的秘密》

  幼儿分析:

  大班幼儿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经验逐渐丰富,变得爱学好问,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理,同时这一时期的幼儿创造欲望比较强烈,所以我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通过玩玩,听听,动动等活动过程,给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活动目标:

  1.能自由地选择材料进行声音的探索,知道物体震动可以产生声音。

  2.了解、分辨乐音和噪音,养成小声说话的*惯。

  活动准备:

  1.教师提前录制马路上来往车辆发出的噪音,轻快的音乐。

  2.小鼓、碰铃、串铃、三角铁等乐器,豆子,雪花片,塑料瓶。

  活动过程:

  1.故事引入。

  动物王国要举行一次音乐会,小动物都来参加,他们在一起玩的非常高兴,表演的十分精彩,发出的声音美妙动听,忽然刮来一阵黑色的风,这么黑的风,啊!小动物吓得都不敢说话,只听老巫婆说道:我要把你们的声音全都带走,我要成为动物王国里声音最美的皇后。小动物们全都害怕极了,老巫婆说:你们谁要可以过三关,我就可以把声音还给他。

  2.闯关

  第一关:探索不同物体产生声音也不相同。

  --------请幼儿自由操作材料,自由探索,知道不同物体可以产生不同声音。

  教师:小动物们真棒,闯过了第一关。咱们再来闯第二关吧。

  第二关:探索物体振动可以产生声音。

  --------请幼儿自由操作材料,通过探究知道振动可以产生声音。

  (1)提供串铃、碰铃等乐器,请幼儿自由选择进行演奏,同时请幼儿用手或脸触碰乐器,感受乐器振动可以产生声音。

  教学目标:

  1掌握春天的季节特征,体验自然的美。

  2理解诗歌内容,学*有表情的朗诵。

  教学重点:

  富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春天》

  教学准备:

  诗歌-春天 背景图片 小动物图片 录音机 磁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理论:大班幼儿能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讨论,教师鼓励幼儿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并做到轮流发言;有良好的倾听*惯和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帮组幼儿在充分感知的的前提下,能够初步自己已有经验,发现事物的简单规律,并用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幼儿愿意当众表达,表达时自然、从容、自信。

  教学流程:

  谈话活动,幼儿结合已有经验说己的想法→出示背景图片→教师示范朗诵→师生互动,根据诗歌内容把小动物放置背景图片上相对应的位置→游戏诗歌接龙:由集体到分组再到个人→布置延伸活动→带领幼儿去户外一起去感知春天更多的秘密


《泥鳅》大班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捉泥鳅作文600字 (菁华5篇)

  “童年”这个词对于我来说,事个美好又向往的词,她就像一朵朵浪花,每一朵浪花都是我童年美好的回忆,只要提及“童年”这个词,一幕幕快乐的景象就像电源般在我脑海中放映起来。

  在我四五岁时,我和爷爷奶奶住在溱潼老家,那块地方充满了我的童年记忆,也有我这辈子也不会忘记的好朋友。

  有一次,爷爷起早去街上的菜市场买菜,回来时我正好睡醒了,一骨碌爬起来,洗漱穿戴好去吃早饭。这时,爷爷轻轻地走过来,神秘地对我说:“快看看这是什么!”说着从后边拿出一个水桶来,我往里面一瞅,呀!这是什么东西,光滑的身子,黄色的肚皮,炸开的而胡须,看上去黑不溜秋的。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竟然鬼使神差地将手伸了进去,刚开始碰到那些东西的时候,我不禁哆嗦了一下,可渐渐地我不害怕了,竟然玩弄起他们来。

  刚开始,我想用一只手把其中一条拿上来看看,可以怎么可能呢?我刚一用手摸到它,它就呲溜一下溜走了,后来试了几次都是这样。这可把我惹毛了,愤愤地在心里想道:这该死的东西,我可不是好惹的,我非把你抓起来不可。刚想完,两只手就胡乱地向桶里伸去,准备两只手一起开弓。我左抓一下,右抓一下,还是抓不到,这时正当我要再次开始抓时,爷爷微笑着说:“哎,不要着急,你要有耐心,慢慢来。”说完便耐心地亲自给我做示范,不一会儿就抓了一条上来。我也照着爷爷的样子把两只手放在桶里,准备瞅准时机找空挡抓一条上来。我慢慢变得有耐心,终于瞅准时机,猛地往下一捞,哈!捞到了,把手勒紧,那条泥鳅在我手上活蹦乱跳,可是不管怎样都是逃不过我的“鹰爪”的。

  后来,我抓到了好多条,每抓一条,就往水池里扔,让奶奶把泥鳅做成美食。

  现在每每想起这件事,我都会为当时的“恼羞成怒”而开怀大笑,最后笑得肚子都疼。但同时也知道了,爷爷得用心良苦,因为我做事一直毛毛躁躁得,估计是想给我锻炼锻炼耐心吧。

  4月1日我们学校组织二年级研学旅行,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农村,开始了我们的研学之旅。

  盼星星盼月亮,我最期待的捉泥鳅终于要开始了!在准备环节中,我们把长裤换成了短裤,把白鞋换成了拖鞋。正当我准备下水时,突然看见有些同学表现出很害怕的样子,一个个迟迟不肯下水。看到这一幕,我忽然也有所担忧了,小脑袋里突然冒出很多想法:如果泥鳅要是咬我话,可怎么办呀?如果弄得全身都是泥,脏兮兮的怎么办呢?眼看我们小组的人都陆陆续续下水了,我突然也有些迫不及待了!一下子就把刚才的那些想法抛到九霄云外。

  我马上下水去捉泥鳅,我左看看,右瞧瞧。没有看到一条泥鳅。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时我看到了思颖,我问思颖:“你捉到泥鳅了吗?”思颖叹了口气说:“没有。”我突发奇想:“那咱们一起去找大田螺吧!”思颖兴高采烈地说“好啊!我还没捡过田螺呢!我们不能跟男同学靠太*了,不然衣服会弄脏的。”看着刚下水没多久全是都是泥的男同学们,不得不说思颖的顾虑是正确的。我立刻说:“就这样决定了。”说完我就看到一个田螺,它有我的一节大拇指那么大!思颖一看不服气,也找到了一个大田螺。就这样思颖找一个,我找一个……

  就在我们玩得忘乎所以的时候,蒋涵来了,她皱了皱眉头说:“你们别找田螺了,田螺又不可以兑换奖品,你们还是快点去捉泥鳅吧。”我们不好意思地跟着蒋涵来到了她捉泥鳅地方,可是我找了好一会儿,还是没有发现一条泥鳅,我失落极了。突然导游姐姐说:“同学们现在捉泥鳅的时间到了!不能捉了哦。”经过小组评比,最后的结果是我们小组是最后一名,总共才捉了两条泥鳅。

  事后我自责极了,如果我刚开始一直坚持捉泥鳅,没有半途而废的话,也许我们组就不会最后一名了,通过这件事情我发现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虽然说努力和坚持并不一定就会取得胜利,但放弃便一定会失败。

  在童年的记忆心扉里,你们是不是有很多趣事呀?让我们找到打开记忆心扉的钥匙,来看看那些有趣的事吧!

  让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去年暑假里捉蚯蚓的经历啦!在那个放松而又自由的暑假里,我们来到了我的“快乐大本营”。这个“快乐大本营”是最令我向往的地方;是让我破涕为笑的地方;更是让我能随心所欲“放肆”的地方——这就是姥姥家。

  这一天,我去找邻居家的`小伙伴玩耍。见到邻居家院中散落着一段一段的黑色线头。这时,我的脑海突然灵光一闪:蚯蚓,是蚯蚓,对,捉蚯蚓!于是,我隔着院墙大声叫了句:“姨姨,我们出去玩啦!”我和小伙伴头也不回地奔跑在回“快乐大本营”的路上。为了能尽快回到“大本营”,我们选了条最*的路,但要穿过一片荒地。经过了“长途跋涉”,那些“守卫兵”把我们咬得狼狈不堪。但是却怎么也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来到了“快乐大本营”,我们已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了。

  我们开始准备工具:两根木棒、两个小皮桶、一个玩具蛇(因为有蜈蚣,可以驱走蜈蚣)。

  一切准备就绪!开始实施我们的捕捉计划!先要找到一块土质松软而又肥沃的土地,因为这样的土质比较适合蚯蚓生存。我先用木棍把土地都翻出来,可是我还没翻完一块土地,木棒就断了。小伙伴只好又拿来铁锹翻土,这一翻开,哇!全是蚯蚓,一条、两条、三条......身体呈圆柱状;细长,一节一节的,略呈S型,头短尾较长,体表光光亮亮的。达尔文称:蚯蚓为地球上最有价值的动物。啊!今天我们要发财啦......

  再过一年,我们就要小学毕业了。刚刚结束的“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也让我深深地意识到一年以后的现在就是我们童年生活中最后一个“六一”了,美好的童年记忆像一串串精美的黑珍珠项链,弥足珍贵!

  这个暑假,我做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那件事情就是——捉泥鳅。

  我买了网和盒子,我应经脱好鞋、卷起裤腿,整装待发了,我们像饿狼一般的拿起网,冲了过去,我一马当先,踩在石头上,把目标瞄准了一只中等大小的泥鳅,我拿起网,把它在水里轻轻荡漾几下后,放在那条泥鳅的必经之路上,我屏住呼吸,心里紧张极了。那条泥鳅还没发现危险,摇着尾巴向前游着,

  我见他要到“陷阱”了,心里就紧张到了极点,我突然一摇网子,一捞,就捞起那条毫不知情的小泥鳅,我心里很是痛快,看来,今天就是开门见山了。我得赶紧转移一下“作战地点”,我来到了另一边,那里的水底有着凹凸不*的石块,对我很不利,但是,看起来那里泥鳅真不少,我就放下盒子,下水去了。我发现了一只巨大的泥鳅,啊哈!有好戏了,我踮起脚尖,把网放在旁边,刚准备捞,这条泥鳅既然跑了,哎,也许这是一条狡猾的老泥鳅,看来,姜还是老的辣呀!过了一会儿,我捞到了不少泥鳅,小小的盒子已经很挤了,看着他们很痛苦的挤来挤去,我也很伤心。哦,这里有只死泥鳅,我动了动它,它一点也没动,我把它轻轻捞出来,扔到了水里,“扑通”一声,它既然如鱼得水的溜了,真是气死我也!我捞了十多条泥鳅,我觉得,盒子这么小,空气稀薄,它们很快都会死的,还不如放了,不残害生命,所以,我把它们放了,放的只剩五条了,后来,我把所有的给了易美辰,只剩下了一条泥鳅,后来,我收养了两条可怜的泥鳅,一条躺在公路上,还有气的泥鳅,一条是从车后面“滑”下来的泥鳅,都挺可怜的,我就放了。

  今天虽然没有泥鳅,但我还是开心的。

  记得那是一年的夏天,我和爸爸妈妈回老家,爸爸开着车,我和妈妈一路上欣赏如画的风景,心里好不惬意。

  到了老家,我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尤其是老家的表弟,一来就缠上了我,非要让我和他一起玩儿,唉!拗不过他,我只好和他到小河边。表弟一下没站稳,摔倒在泥里,哇哇地哭了起来,我手足无措地哄着。

  哭着哭着,表弟突然止住了哭声,“啊”的一声,我被吓了一跳,说:“你咋了,吓死我了。”表弟还没缓过神儿来呢,就对我说:“姐姐,这……这泥下面有……有怪兽。”我想:这泥底下怎么会有怪兽呢?哎,肯定是看奥特曼打怪兽看多了。

  突然,我的脚下也突然被拱了一下,差点掉进水里,说:“诶?这是什么东西,力气这么大!”我下定决心说:“我一定要把你挖出来,好好看个清楚。”我神秘兮兮地对弟弟说:“这泥底下还真有怪兽,回家,把你的小铲子拿来,我们俩一起把它给挖出来!”

  弟弟一听来了兴致,顾不上擦眼泪,一溜烟儿地就往家跑,不一会儿就带着工具来了,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姐……姐,我把铲……铲子拿来了。”我接过铲子,按了按泥地:“诶?这儿有一点鼓,怪兽就在里面。”弟弟拍着手说:“哈哈,这么快就让我逮到了,怪兽哪里跑!”

  我三下两下把泥铲开,一看,原来是一条大泥鳅,吓我一大跳。弟弟看到了,惊奇地说:“原来是条蚯蚓呀!我经常见这种鱼。”他自以为是地说,我和他说这是泥鳅,不是蚯蚓,可他偏说是蚯蚓,我们争执了半天,最后没办法,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吧。

  我们俩热火朝天地翻着泥地,没想到,下面的宝贝还真多,不一会儿就发现了很多条弟弟眼中的“蚯蚓”,他开心地和“蚯蚓”们玩着,“蚯蚓”们似乎也很喜欢和弟弟玩,他们滑不溜秋的,很是狡猾,又一条条地逃之夭夭了。不过我得感谢它们,要不然我拿这难哄的弟弟真不知怎么办才好。

  我认为,童年就像一架照相机,拍摄下我们五彩斑斓的童年,记载着我们难忘的童年,记载着我们美好的童年!


《泥鳅》大班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捉泥鳅周记 (菁华3篇)

  前两天,我们经过那块“阴森森”的烂泥地时,总觉得里面有童话中所说的“宝藏”,而今天,时光老人像给烂泥地变了个魔术,地里满是活蹦乱跳的泥鳅,我不禁手痒了。

  我们走下台阶,欢快地走进泥鳅王国。泥鳅像热锅里的蚂蚁一样快速躲闪。过了一会儿,田里又恢复了宁静,我们小心翼翼地走进“冷宫”,有的弓着身子细心寻找,有的用手拨来翻去,有的则在一旁袖手旁观。看着同伴们疑惑不定的表情,我不禁扑哧笑出声来。

  我一边走着,一边用手细心摸索着,也用陷进泥里的小腿感觉着。“啪!”泥土动了一下,仿佛底下出了什么大事,一条小泥鳅从泥土里钻出来,吐了个小泡。我一不留神,让这个“侦察兵”跑掉了,我不禁叹了口气。“这里有!”一声尖叫从田野另一端传来,我像离弦之箭飞奔过去,用手一抓,就抓住了小泥鳅。我紧紧地握住它的头,不让它有一丝逃跑的机会,然后小心翼翼地、慢慢地让小泥鳅一点点地露出我的手掌,最后滑进箩筐里。

  顺利捉到第一条泥鳅后,我继续努力,又连连得手,最后,我仿佛听到我的箩筐也笑出了声!

  周二,妈妈买了一些泥鳅回来准备炖汤。她把泥鳅放在一个装满水的盆里就去做饭了。我和姐姐带着好奇的心情观察起泥鳅来:泥鳅长得细细长长的,微黄的身子,嘴巴旁边还长得一对细细的胡子。

  只见这些泥鳅翻动着身体在水盆里面钻来钻去,水面扬起一阵阵的水花,水盆里的水“哗哗”地响着,这真是一群活蹦乱跳的泥鳅。我和姐姐正看得津津有味,突然,有两只泥鳅跃出水面,落在了地板上。

  我和姐姐连忙趴在地上抓起泥鳅来。泥鳅身子滑溜溜的,它们躺在地板上不断扭来扭去,我的手一碰到它它就扭动身体挣脱了。试了好多次最后终于把泥鳅抓在了手里,不料它却突然用它的头要缠住我的'手,我惊叫一声,一把把泥鳅扔进了盆里。成功了!最后,我好不容易把另外一只泥鳅也抓起来放进了盆里。

  哎,对付这些小泥鳅可真不容易啊,不过我却兴奋得很,抓泥鳅有趣极了!

  周三,我回到了乡下老家。乡下有许多好玩又令我难忘的趣事,其中有一件最让我开心了——捉泥鳅。

  我和堂弟带好捉泥鳅的网、水桶来到小溪边,小溪的水清澈见底,小鱼儿在绿绿的水草里游来游去;我俩轻轻地走下水,哇!小溪里的水真是透心凉啊!突然,我看见有许多泥鳅“聚”在一起,堂弟赶快把网慢慢地撒下网去,等泥鳅来了,快速收网,就成功地捉住了一条泥鳅。过了一会儿,一条大泥鳅自投罗网送上门来,我俩抑制住心中的兴奋,赶快收网,谁知堂弟惊喜的手一抖,网松了,就这样大泥鳅逃走了!

  堂弟似乎从中得到了启示,在接下来的捕捉泥鳅中,不仅没有慌张,而且很有耐心地一步一步、慢慢地收好,防止泥鳅惊吓“逃跑”。

  不大一会儿,小桶里的泥鳅越来越多,我们也收工,带着喜悦满载而归了。


《泥鳅》大班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泥鳅》大班教案优选【五】份

  目的要求:

  1、 通过“捉泥鳅”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物体表面光滑的摩擦力小,表面粗糙的摩擦力大”的科学知识。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我们可以“学*”泥鳅的本领来减小摩擦力。还可以用类似于捉泥鳅的办法来增大摩擦力。

  3、 使学生知道泥鳅身体表面的“粘液”具有减小摩擦力的作用。――是有效地保护自己,二是便于在泥土中行走;同时还具有吸取氧气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1、 泥鳅若干条。

  2、 玻璃缸两只、小网兜。

  3、 南瓜叶或其它表面粗糙的植物叶子、青菜叶、棉手套、簿膜手套、棉布、涤沦布、干泥沙、食油、锈轴承、牛油、卫生纸、玻璃球、筷子、胶布、工具盒等。

  4、 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我们今天做―个有趣的活动――捉泥鳅,有同学捉过泥鳅吗?捉起来容易吗?

  2、 请人家看实验记录纸思考:什么原因使泥鳅不容易被徒手捉起?用什么方法才能够更容易捉起泥鳅?

  在记录纸上写上你的想法。

  3、 通过讨论得出应该用东西包起来捉。请每组同学合作,试一试能用多少种方法捉起泥鳅,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们组的探究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二、全班同学分组实验,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三、分组汇报实验情况。(教师用实物展台演示各组的实验报告)

  四、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实验过程中哪一种方法捉起来最容易,为什么?通过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泥鳅身体表面分泌出一种粘液,使得泥鳅身体表面非常光滑,我们就很难捉住它。事实上这种沾液减少了泥鳅身体表面的摩擦力,使它很容易从我们的手中逃脱。在分析过程中,教者应故意将“棉手套、簿膜手套”,“南瓜叶、青菜叶”,“棉布、涤纶布”对应起来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用“光滑”的物体“难捉”,用“粗糙”的物体“易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光滑摩擦力小,粗糙摩擦力大”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现当厚、千的物体吸收掉泥鳅身体表面的沾液后捉起来更容易。

  教师板书:光滑难捉粗糙易捉

  请大家思考:采用什么方法捉泥鳅比较好呢?

  应该考虑在什么情况下而定,实验室里、农田里、在家里各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五、将刚才的探究成果用于生活实践。

  l、请大家一起讨论一个问题:物体表面是光滑一些好呢?举―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2、做两个小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1) 请人家拿出材料盒中的橡皮塞的玻璃管,将玻璃管穿到橡皮塞中间的洞里去。每组试一下,好穿吗?你们能不能想一个好的办法使得穿起来比较容易一些?操作说明:每组二个打好洞的橡皮塞子和一根事先准备好的玻璃管,要使玻璃管较容易

  地穿进去在玻璃管上涂点油就行了。

  (2) 比一比哪一个组夹起的球最多。操作说明:每组一瓶小玻璃球,要求从瓶里用老师指定的筷子把小球夹到碗里,比一比在一分钟内哪一个组夹得多。每个小组先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夹?然后老师宣布开始并进行计时。(可以用老师发给的实验材料对工具略加改进,但不能幅度过大)

  总结全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研究了“捉泥鳅”,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泥鳅身体表面粘液的作用,我们人类可以用一些粗糙的物体来捉泥鳅。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得到启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想出一些办法来使物体表面变得光滑或者粗糙一些,以达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要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或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发现,灵活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

  活动目标: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了解有关鱼类的知识。

  2、泥鳅、脸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相关的录象。

  活动过程:

  一、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1、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泥鳅是怎么样的?

  2、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3、再次玩一玩、抓一抓,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4、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5、看相关的录象,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二、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

  1、*时看过大人是怎么抓泥鳅的?

  2、出示材料,交代要求:每一样都去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

  3、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4、讨论: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抓泥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

  5、师生小结

  三、延伸活动

  设计思路:

  最*,我们班正在开展《动物大世界》的主题活动。一天,陈辰小朋友带来了几条小泥鳅,说:“我昨天和爷爷在捉泥鳅,泥鳅很难捉的,很滑的。”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有了兴趣。于是,我们生成了《捉泥鳅》这一科学探索活动。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并不满足泥鳅表面特征的观察和感知。活动中,我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捉为主线,让孩子在捉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黏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不同材料捉泥鳅的结果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不同现象,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共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发现和判断自己的实践。

  最后科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应回归与生活。本次活动的延伸也是继续探索的起点。所以,我从捉泥鳅的现象中生成防滑活动,让幼儿理解科学对我们生活的帮助和重要性。

  活动目标:

  1、大胆亲*泥鳅,进一步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泥鳅、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青菜叶和甜瓜叶、干毛巾和锦丝布、统计表、笔、字卡(粗糙、光滑)等

  2、介绍泥鳅生活*性、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关录像。童谣flash《捉泥鳅》

  活动过程:

  一、欣赏童谣flash《捉泥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生生互动,了解泥鳅的一般特征,同时激发幼儿探索泥鳅的积极性。)

  师:歌曲中的小妹妹为什么那么高兴?泥鳅长的是什么样的?(请个别幼儿讲述已知的泥鳅的特征)

  二、观察感受泥鳅,进一步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提升幼儿经验,解决重点:黏液。

  1、(出示泥鳅)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身上还有那些地方我们没说到的?它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呢。

  2、幼儿观察后讲述自己的发现。(师提醒幼儿讲完整的话)

  3、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

  1)第一次捉泥鳅

  师: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你怎么捉泥鳅的?泥鳅在你手里是怎样的?

  2)第二次捉泥鳅

  师:泥鳅这么调皮,它有什么奥秘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泥鳅身上为什么滑滑的?

  (如果幼儿说不出,师直接丰富:黏液)

  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能帮它逃走)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

  4、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

  三、通过竞赛,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

  1、出示捉泥鳅的材料,请幼儿说说你准备用什么材料来帮助捉泥鳅?为什么?

  2、幼儿自由探索用棉手套和塑料手套、青菜叶和甜瓜叶、干毛巾和锦丝布捉泥鳅,并在相应的表格上作记录。(在使用的材料图片边打勾或打叉,要求两样对比着都试一试)

  3、幼儿自由结队进行捉泥鳅比赛。(提醒幼儿各队人数相同)

  4、比赛后、师出示统计表,记录,比较、发现结果不同的原因。

  1)师:哪一队胜利了?请你们说说用了什么工具抓泥鳅的?为什么棉手套捉泥鳅容易些,捉的多呢?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有什么不同呢?丰富词:粗糙、光滑

  2)小结:粗糙的棉手套捉泥鳅时,防止泥鳅逃跑的力量变大了,泥鳅就不容易滑走了,塑料手套自己也是滑滑的。它捉泥鳅时,防止泥鳅滑走的力量还是很小,所以不容易捉到泥鳅。

  四、联系生活,初步知道如何用粗糙材料防滑(让幼儿感受到探讨科学的问题,是为了解决生活的问题)。

  1、师:刚才我们捉泥鳅,把地板弄地湿湿的,瞧地板变滑了,为什么我们没有滑倒?(引导幼儿观察鞋底)

  2、这个道理和我们用棉手套、瓜叶子捉泥鳅防滑的道理是一样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让滑滑的地板变的不滑?(铺纸板、地毯、地上划纹路等)

  3、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是不能滑滑的,否则有些危险,但人们想了好办法解决了,请小朋友回去找一找,问一问,把它记下来,一起交流交流怎样防滑好吗?

  4、在《捉泥鳅》的歌声中整理场地,用拖把、抹布檫掉地上的水等。

  设计意图:

  泥鳅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之一,也是幼儿园的自然角中经常投放的,孩子们常常喜欢站在旁边看泥鳅,但却不敢给泥鳅换水,换水的时候泥鳅跑出来了,有的女孩子吓得尖叫,不敢靠*,更不敢捉泥鳅。根据孩子们喜欢观察又害怕泥鳅的特点,我设计了科学活动《捉泥鳅》,消除幼儿对动物的恐惧心理,鼓励幼儿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

  活动目标:

  1、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及有兜的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

  2、认识泥鳅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其生活*性。

  3、消除对动物的恐惧心理,能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泥鳅每组五到六条,

  2、操作材料每组一份(包括:毛巾、网兜、食品夹、一次性手套、保鲜袋、筷子),

  3、实物投影仪,塑料筐、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

  一、出示泥鳅,激发幼儿捉泥鳅的兴趣。

  1、师:今天,黄老师带来了一群动物朋友,猜猜,是谁?

  小结:这是一群调皮可爱的小泥鳅。

  2、教师和个别幼儿尝试捉泥鳅,让孩子感知泥鳅不可怕,从而激发幼儿捉泥鳅的兴趣和勇气。

  3、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用什么方法能捉住泥鳅。(教师肯定孩子的想法。)

  二、介绍材料,幼儿第一次探索:使用什么材料能将泥鳅捉住。

  1、师: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的方法,使用许多的材料能将泥鳅捉住,黄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工具有……(逐一介绍材料),请你用这些材料来试一试,玩一玩,用什么材料可以把泥鳅捉起来。请你把捉到的泥鳅放到绿色的框子里。

  2、幼儿操作。(放背景音乐《捉泥鳅》)

  3、互相交流捉泥鳅的经验。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用什么方法把泥鳅捉起来的?

  出示“捉泥鳅纪录表”,集体记录能够捉起泥鳅的工具。

  看着记录表集体说说操作结果。

  4、教师小结:

  毛巾等材料表面比较粗糙,碰到滑滑的泥鳅,能增加摩擦力,这样泥鳅很容易捉起来;

  而网兜、保险袋他们都有一个兜,能将泥鳅兜住,所以也能捉起泥鳅。

  三、幼儿第二次探索:用什么材料捉泥鳅最快最方便。

  1、设疑:用哪种方法捉泥鳅最快最方便?(幼儿自由猜测)

  2、幼儿第二次操作(放背景音乐捉泥鳅),教师鼓励幼儿每一种工具都玩一玩,比一比到底哪一种最快最方便。

  3、幼儿交流操作经验。

  师:刚才,你们把每一种工具都试过了吗?到底哪一种最快最方便呢?

  4、捉泥鳅比赛。

  根据幼儿的回答,每一种材料选一个代表进行比赛,其他幼儿当评委,使用哪一种材料的幼儿第一个捉起,哪种材料就最快。

  5、教师小结:通过比赛,我们可以看到,用毛巾来捉泥鳅是最快最方便的,而用网兜也很方便,因此,卖鱼的地方都用网兜来捉。

  四、简单认识泥鳅。

  1、了解泥鳅身上有粘液,及作用。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玩了捉泥鳅,你们高兴吗?泥鳅为什么会那么难捉?(身上有粘液)泥鳅身上滑滑的粘液有什么用呢?(减少摩擦、保护自己)

  2、认识泥鳅身上其它的宝贝及他们的作用。(采用实物投影仪)

  头上有眼睛、腮(呼吸)

  身上有花纹、鳍

  3、简单了解泥鳅的生活*性。

  泥鳅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五、设疑,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玩了捉泥鳅,还认识了我们的泥鳅朋友,我们把泥鳅放到自然角里饲养,看一看他们喜欢吃什么。

  活动反思:

  通过精心地准备材料,设计教案,到活动的实施,我都认真地对待,活动中孩子们非常地投入,效果较好。通过这一活动,我也悟出了以下几点:

  1、内容的选择要贴*幼儿的生活,要顺应幼儿的兴趣。

  其实,一开始,我设计的活动是科常类的《认识泥鳅》。而捉泥鳅这一活动是从我试上后才生成的。试上时,我按原来的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由于天热,泥鳅显得特别的调皮好动,不停地在托盘里游来游去,最后竟从托盘里跳了出来,这下我可傻眼了,因为我自己害怕泥鳅,不敢捉泥鳅。在我的影响下,几个女孩子也尖叫起来,可大部分孩子都显得特别兴奋,纷纷冲过去捉泥鳅,特别眼看就要捉住了,可泥鳅一滑又逃走的时候,孩子们更是激动,看得我都忍不住想去试一试。看着孩子们的表现,我也有了新的想法,活动也从科常类的认识泥鳅改为科探类的捉泥鳅。

  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也如我所料,活动场面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孩子们个个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2、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

  一开始我也害怕泥鳅,可活动开始时,有教师捉泥鳅这一环节,为了克服自己对泥鳅的恐惧,我事先买了泥鳅在家里练*,先是戴了手套捉,适应一点后再把手套拿掉,到上课前,我已不再害怕,同时觉得泥鳅还蛮可爱的。我想也正是我这种情绪感染了孩子,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大胆探索,没有一个孩子因为惧怕泥鳅而不参加活动。

  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虽然活动中孩子们能与材料充分地互动,但教师缺乏向孩子传递爱护小动物的思想,因此活动时,孩子们的表现显得有点残忍,用食品夹夹泥鳅时,有的泥鳅就被夹得出血了,但孩子们还是不放过。当时我也看见抹布上的血,虽然当时我及时鼓励孩子捉泥鳅时要注意保护泥鳅,玩的时候不要让泥鳅受伤了,孩子们后面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现在想想,如果我在活动前就要求孩子们要注意保护动物,不要让泥鳅受伤了,那孩子们肯定会注意,不至于把泥鳅夹出血来还不放过,那活动就更完美了。这是我在活动前考虑不周,以后要吸取教训,活动前要考虑周到一点。

  设计思路:

  最*,我们班正在开展《动物大世界》的主题活动。一天,陈辰小朋友带来了几条小泥鳅,说:“我昨天和爷爷在捉泥鳅,泥鳅很难捉的,很滑的。”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有了兴趣。于是,我们生成了《捉泥鳅》这一科学探索活动。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并不满足泥鳅表面特征的观察和感知。活动中,我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捉为主线,让孩子在捉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黏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不同材料捉泥鳅的结果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不同现象,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共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发现和判断自己的实践。

  最后科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应回归与生活。本次活动的延伸也是继续探索的起点。所以,我从捉泥鳅的现象中生成防滑活动,让幼儿理解科学对我们生活的帮助和重要性。

  活动目标:

  1、大胆亲*泥鳅,进一步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泥鳅、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青菜叶和甜瓜叶、干毛巾和锦丝布、统计表、笔、字卡(粗糙、光滑)等

  2、介绍泥鳅生活*性、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关录像。童谣flash《捉泥鳅》

  活动过程:

  一、欣赏童谣《捉泥鳅》

  师:歌曲中的小妹妹为什么那么高兴?泥鳅长的是什么样的?(请个别幼儿讲述已知的泥鳅的特征)

  二、观察感受泥鳅,进一步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1、(出示泥鳅)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身上还有那些地方我们没说到的?它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呢。

  2、幼儿观察后讲述自己的发现。(师提醒幼儿讲完整的话)

  3、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

  1)第一次捉泥鳅

  师: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你怎么捉泥鳅的?泥鳅在你手里是怎样的?

  2)第二次捉泥鳅

  师:泥鳅这么调皮,它有什么奥秘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泥鳅身上为什么滑滑的?

  (如果幼儿说不出,师直接丰富:黏液)

  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能帮它逃走)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

  4、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

  三、通过竞赛,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

  1、出示捉泥鳅的材料,请幼儿说说你准备用什么材料来帮助捉泥鳅?为什么?

  2、幼儿自由探索用棉手套和塑料手套、青菜叶和甜瓜叶、干毛巾和锦丝布捉泥鳅,并在相应的表格上作记录。(在使用的材料图片边打勾或打叉,要求两样对比着都试一试)

  3、幼儿自由结队进行捉泥鳅比赛。(提醒幼儿各队人数相同)

  4、比赛后、师出示统计表,记录,比较、发现结果不同的原因。

  1)师:哪一队胜利了?请你们说说用了什么工具抓泥鳅的?为什么棉手套捉泥鳅容易些,捉的多呢?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有什么不同呢?丰富词:粗糙、光滑

  2)小结:粗糙的棉手套捉泥鳅时,防止泥鳅逃跑的力量变大了,泥鳅就不容易滑走了,塑料手套自己也是滑滑的。它捉泥鳅时,防止泥鳅滑走的力量还是很小,所以不容易捉到泥鳅。

  四、联系生活,初步知道如何用粗糙材料防滑。

  1、师:刚才我们捉泥鳅,把地板弄地湿湿的,瞧地板变滑了,为什么我们没有滑倒?(引导幼儿观察鞋底)


《泥鳅》大班教案 (菁华5篇)(扩展7)

——泥鳅大班教案实用五份

  活动目标:

  1、通过“捉泥鳅”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幼儿认 识到“物体表面光滑的摩擦力小…”的科学知识。

  2、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活动准备:泥鳅若干条,音乐磁带一盒,南瓜叶、棉手套、 废手帕、筷子、棉布、沙子、其他植物的叶子若干、一次性手套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认识泥鳅。

  1、师: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群小客人,知道是谁吗?提示一下:身体是长长的,整天在水里游、泥里钻?猜猜看是什么?(幼儿猜测)

  2、师:你们猜得对吗?看仔细了,他们要出现了。(教师揭开盖布)

  提问:它们是什么呀?原来是一群小泥鳅来我们班上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呀,小泥鳅长什么样子?(幼儿围观,自由说一说)小泥鳅来我们班上多开心呀!它们在盆里高兴的游呢?我们也一起来学学小泥鳅。(师生共同学小泥鳅游泳的动作)

  二、设置情景,鼓励幼儿第一次尝试捉泥鳅。

  1、 师:这么多的小泥鳅挤在一起,我们小朋友看得可不清楚,这样,偶老师抓几条起来让你们多瞧瞧好吗?(教师操作)

  2、 师:咦,偶老师怎么抓不起来呀?谁来帮帮我?(请个别孩子帮忙抓泥鳅)

  3、幼儿出现困难,

  师:小朋友一起去帮帮偶老师的忙吧!可别让泥鳅掉到地板上哦!(幼儿第一次尝试)一只手不行还可以两只手!

  4、活动后,要求幼儿擦擦手。

  三、总结尝试结果。

  1、师:(安顿幼儿坐下后)小朋友,你们在捉泥鳅的时候,发现了什么秘密?为什么泥鳅会抓不起来呢?(幼儿回答)

  2、师:既然泥鳅这么难捉,我们用什么办法才能更好的把泥鳅抓住呢?(鼓励幼儿讨论,并个别交流)

  师:谁来把自己想到的好办法告诉我们大家.(幼儿个别交流)

  四、幼儿借助别的物体(毛糙)抓泥鳅。

  1、师:小朋友你们想得真好,偶老师都没有想到,还可以借这么多的小工具帮忙,那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用那些小工具帮忙呢?快过来看看,都有哪些小工具呀?(逐一出示,幼儿认识)请你们动手试试看,能不能抓起来!

  2、幼儿再次操作。(教师指导)

  3、师:你是请什么小工具帮忙的?成功了吗?(怎么抓起来的)!(记录操作结果)

  4、师:为什么这些小工具抓不起来呢?(抓得起来呢?)

  5、得出结论。

  五、引导幼儿了解泥鳅身上黏液的作用。

  1、师:刚才我们在抓泥鳅的时候,发现泥鳅身上有滑溜溜的东西,偶老师一直很奇怪,为什么泥鳅身上滑溜溜的呢?你们知道吗?(幼儿自由说——个别说)

  2、教师总结泥鳅黏液的作用。

  师:原来泥鳅身上那滑溜溜的东西这么神奇,那除了泥鳅有这样的本领外,还有什么动物也有这样的本领?(幼儿交流)

  六 、游戏结束活动。

  师:今天小朋友们真能干,连泥鳅这么滑的东西都能抓起来,我们一起来表扬表扬自己,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庆贺一下。(幼儿玩游戏结束活动)

  活动目标:

  1、在了解故事内容及情节的基础上,选择合适乐器及节奏进行表现。

  2、尝试运用叠加式的复合节奏进行演奏,并能较专注的合作演奏。

  活动准备:

  1、谱架、节奏卡、乐器(串铃、双响筒、蛙鸣筒、三角铁)

  2、熟悉三拍子乐曲,能看着节奏谱和着音乐拍节奏。

  活动过程:

  一、感受故事的意境,了解故事具体情节及内容。

  1、引入故事。

  师:孩子们,你们见过月光长廊吗?

  师:月光长廊会是一个怎么样的长廊?

  师小结:原来月光长廊是条长长的走道,在月光下它会显得特别的漂亮。(出示图片、音乐响起)

  2、欣赏故事了解故事内容及情节(教师讲述故事,幼儿欣赏)

  师:一共出场几个动物,按什么顺序出场?

  师:小青蛙在故事里做了什么事?

  3、回忆感受音乐,带领幼儿走进故事的意境。

  师:这段音乐是个几拍子的音乐,听了这段音乐你的感觉怎么样?”

  师小结:“这是个非常动听的友谊之声圆舞曲,想不想带着乐器朋友去参加这个美丽的舞会啊?

  二、选择适合的乐器及节奏。

  1、幼儿选择适合的乐器。

  师:今天,老师要挑战你们了,我带来了一些乐器,请你们用乐器朋友来讲述这个故事,行不行。

  师:看,我带来了什么乐器?

  师:哪个乐器更像什么小动物出场?说说理由。

  2、尝试选择合适的节奏

  三、根据故事情节,讨论演奏形式。

  师:还记得在今天的故事中四个小动物是一起出来的吗?

  师:故事中动物朋友们越来越多,它们有没有停下过舞步?

  师小结:所以,难就难在这里哦,每个人都要想好自己的节奏,一句一句的跟上去,而且还不能停下自己的节奏,有问题吗?

  2、幼儿进行合作演奏

  师小结:有了你们的伴奏,使我们的月光长廊变得更美了。回到班级里你们可以装扮一下,开一个月光舞会,好不好?

  设计意图:

  泥鳅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之一,也是幼儿园的自然角中经常投放的,孩子们常常喜欢站在旁边看泥鳅,但却不敢给泥鳅换水,换水的时候泥鳅跑出来了,有的女孩子吓得尖叫,不敢靠*,更不敢捉泥鳅。根据孩子们喜欢观察又害怕泥鳅的特点,我设计了科学活动《捉泥鳅》,消除幼儿对动物的恐惧心理,鼓励幼儿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

  活动目标:

  1、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及有兜的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

  2、认识泥鳅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其生活*性。

  3、消除对动物的恐惧心理,能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泥鳅每组五到六条,

  2、操作材料每组一份(包括:毛巾、网兜、食品夹、一次性手套、保鲜袋、筷子),

  3、实物投影仪,塑料筐、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

  一、出示泥鳅,激发幼儿捉泥鳅的兴趣。

  1、师:今天,黄老师带来了一群动物朋友,猜猜,是谁?

  小结:这是一群调皮可爱的小泥鳅。

  2、教师和个别幼儿尝试捉泥鳅,让孩子感知泥鳅不可怕,从而激发幼儿捉泥鳅的兴趣和勇气。

  3、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用什么方法能捉住泥鳅。(教师肯定孩子的想法。)

  二、介绍材料,幼儿第一次探索:使用什么材料能将泥鳅捉住。

  1、师: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的方法,使用许多的材料能将泥鳅捉住,黄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工具有……(逐一介绍材料),请你用这些材料来试一试,玩一玩,用什么材料可以把泥鳅捉起来。请你把捉到的泥鳅放到绿色的框子里。

  2、幼儿操作。(放背景音乐《捉泥鳅》)

  3、互相交流捉泥鳅的经验。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用什么方法把泥鳅捉起来的?

  出示“捉泥鳅纪录表”,集体记录能够捉起泥鳅的工具。

  看着记录表集体说说操作结果。

  4、教师小结:

  毛巾等材料表面比较粗糙,碰到滑滑的泥鳅,能增加摩擦力,这样泥鳅很容易捉起来;

  而网兜、保险袋他们都有一个兜,能将泥鳅兜住,所以也能捉起泥鳅。

  三、幼儿第二次探索:用什么材料捉泥鳅最快最方便。

  1、设疑:用哪种方法捉泥鳅最快最方便?(幼儿自由猜测)

  2、幼儿第二次操作(放背景音乐捉泥鳅),教师鼓励幼儿每一种工具都玩一玩,比一比到底哪一种最快最方便。

  3、幼儿交流操作经验。

  师:刚才,你们把每一种工具都试过了吗?到底哪一种最快最方便呢?

  4、捉泥鳅比赛。

  根据幼儿的回答,每一种材料选一个代表进行比赛,其他幼儿当评委,使用哪一种材料的幼儿第一个捉起,哪种材料就最快。

  5、教师小结:通过比赛,我们可以看到,用毛巾来捉泥鳅是最快最方便的,而用网兜也很方便,因此,卖鱼的地方都用网兜来捉。

  四、简单认识泥鳅。

  1、了解泥鳅身上有粘液,及作用。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玩了捉泥鳅,你们高兴吗?泥鳅为什么会那么难捉?(身上有粘液)泥鳅身上滑滑的粘液有什么用呢?(减少摩擦、保护自己)

  2、认识泥鳅身上其它的宝贝及他们的作用。(采用实物投影仪)

  头上有眼睛、腮(呼吸)

  身上有花纹、鳍

  3、简单了解泥鳅的生活*性。

  泥鳅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五、设疑,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玩了捉泥鳅,还认识了我们的泥鳅朋友,我们把泥鳅放到自然角里饲养,看一看他们喜欢吃什么。

  活动反思:

  通过精心地准备材料,设计教案,到活动的实施,我都认真地对待,活动中孩子们非常地投入,效果较好。通过这一活动,我也悟出了以下几点:

  1、内容的选择要贴*幼儿的生活,要顺应幼儿的兴趣。其实,一开始,我设计的活动是科常类的《认识泥鳅》。而捉泥鳅这一活动是从我试上后才生成的。试上时,我按原来的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由于天热,泥鳅显得特别的调皮好动,不停地在托盘里游来游去,最后竟从托盘里跳了出来,这下我可傻眼了,因为我自己害怕泥鳅,不敢捉泥鳅。在我的影响下,几个女孩子也尖叫起来,可大部分孩子都显得特别兴奋,纷纷冲过去捉泥鳅,特别眼看就要捉住了,可泥鳅一滑又逃走的时候,孩子们更是激动,看得我都忍不住想去试一试。看着孩子们的表现,我也有了新的想法,活动也从科常类的认识泥鳅改为科探类的捉泥鳅。

  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也如我所料,活动场面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孩子们个个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2、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一开始我也害怕泥鳅,可活动开始时,有教师捉泥鳅这一环节,为了克服自己对泥鳅的恐惧,我事先买了泥鳅在家里练*,先是戴了手套捉,适应一点后再把手套拿掉,到上课前,我已不再害怕,同时觉得泥鳅还蛮可爱的。我想也正是我这种情绪感染了孩子,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大胆探索,没有一个孩子因为惧怕泥鳅而不参加活动。

  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虽然活动中孩子们能与材料充分地互动,但教师缺乏向孩子传递爱护小动物的思想,因此活动时,孩子们的表现显得有点残忍,用食品夹夹泥鳅时,有的泥鳅就被夹得出血了,但孩子们还是不放过。当时我也看见抹布上的血,虽然当时我及时鼓励孩子捉泥鳅时要注意保护泥鳅,玩的时候不要让泥鳅受伤了,孩子们后面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现在想想,如果我在活动前就要求孩子们要注意保护动物,不要让泥鳅受伤了,那孩子们肯定会注意,不至于把泥鳅夹出血来还不放过,那活动就更完美了。这是我在活动前考虑不周,以后要吸取教训,活动前要考虑周到一点。

  科学活动:

  泥鳅

  宁波市第一幼儿园:俞宏波

  目标:

  1、初步感受、了解泥鳅,对小动物抱有探究的兴趣;

  2、探索用各种材料捉泥鳅中让幼儿意识到摩擦力的存在。

  重点:

  初步了解泥鳅,探索用各种材料捉泥鳅。

  难点:

  1.个别性难点:对泥鳅的恐惧心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