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教案

《苏武传》教案1

  【学*目标】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传主的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魅力。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4、对传主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自学指导】

  一、简介班固及《汉书》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第一课时:

  主要介绍相关背景,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分析第一部分。

  二、预*检查:正音

  当dàng 旄máo节 厚赂 lù 昆hūn邪yé王 厩jiù 窥kuī观 置币遗wèi

  单于 浞zhuó野侯 没mò胡中 阏yān氏zhī 徙xī 使牧羝dī 更gēng嫁

  三、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把全文分成三部分,并思考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理清课文脉络。

  明确: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主要是交代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

  第二部分(3-8):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先写苏武出使匈奴时遇到的意外变故,再写卫律威逼利诱,苏武被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

  第三部分(9-10):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

  2、分析第一部分,让学生从原文中找出答案:

  (1)苏武何许人也?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2)当时匈奴与汉关系怎样?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3)苏武为什么要出使匈奴?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4)苏武被匈奴扣留的原因是什么?

  ①张胜糊涂帮助缑王谋反被发现。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于)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②匈奴只是因为“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3、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关键一点是要突出人物的性格。那么读完这篇传记,你认为苏武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那么课文是如何表现苏武这些性格特征的呢?——通过人物对比。

  第二课时

  分析人物

  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分角色朗读,务必读出每个人物各自特有的语气。

  卫律和李陵的劝降有何不同,结果如何?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

  (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

  卫律:

  先是“威逼” ,企图“杀鸡儆猴 ”;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再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

  苏武毫无畏惧,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

  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

  苏武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

  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李陵——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详略得当的情节、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围绕几个问题对传主的功过和价值进行讨论

  (一)问题一:

  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二)问题二:

  前段时间,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课后作业:

  《假如我是苏武》

  假如你正在面对苏武所面对的局面,作为汉使出使匈奴,匈奴有骄横的单于,你的一个糊涂的部下参与了匈奴亲王的谋反,身为汉使的你会怎么做?你要怎样处理这种复杂的外交局面?运用你的智慧,结合你*时知道的历史和外交知识,看你能否做一个比苏武更加出色的使节。苏武传导学案教师

《苏武传》教案2

  知识梳理

  一、学*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二、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他的父亲班彪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曾专心史籍,编写西汉史料,撰写《后传》百余篇(一说六十五篇),为班固写作《汉书》奠定了基础。班固十六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他熟悉西汉史实,在他父亲的直接影响下,逐渐转向汉史研究。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十年(54),班彪去世,班固从洛阳奔丧还归故乡。班固在家居丧期间,着手整理他父亲的《后传》,他认为“所续前史未详”,就于汉明帝永*元年(58)开始撰写《汉书》,时年二十七岁。永*五年,有人上书明帝,告发班固私改国史,班固被捕入狱。班固之弟誓超赶到洛阳上书,替兄申辩,地方官吏也把班固的书稿送到京师洛阳。汉明帝看过班固的书稿,很赞赏班固的才学,就召他到京师为官。他被任为兰台令史。兰台是汉代皇家藏书之地,令史负责掌管图籍,校定文书。班固在兰台坚持撰写《汉书》,直到汉章帝建初七年(82)才基本完成,前后历时二十多年。汉和帝永元元年(89),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后在窦氏幕府任职。永元四年(92),班固因窦宪谋反的事牵连,被捕入狱而死。终年61岁。这时,《汉书》中的“八表”及《天文志》尚未写成,汉和帝命班固之妹班昭补写,也未能竣工。后又命同郡的马续补写,《汉书》才得以全部完成。

  2、《汉书》介绍。

  《汉书》之名,是由班固自定的。后来因为有南朝宋代范晔的《后汉书》,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前汉书》。《汉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上起西汉高祖元年(前206),下终王莽地皇四年(23),共记述了230年的史事。它包括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其中,汉武帝以前的纪传,多沿用司马迁《史记》的原文,但也有所取舍。汉武帝以后的史事,多是新纂。《史记》与《汉书》,有可以互相补充和互相印证的地方。

  《汉书》的体例是继承了《史记》的,所不同的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人“列传”,全书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内容分工明确,而又互相联系,构成统一的整体。汉代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官修史书,基本上都沿用班固奠定的这种体例。《汉书》的十二帝纪,叙述汉高祖至汉*帝的史事,这是编年大事记,重要的事件在帝纪里都有简明扼要的记载。八表,其中前七表把西汉以来有关诸侯王、功臣、外戚、百官公卿等繁琐的史事,用表的形式加以分别排列,以便检查;另外一个《古今人表》,则是把古今人物,分为九等,列为一表。十志,是记载典章制度的文化史。七十列传,是《汉书》的主要部分。其中《匈奴传》、《西南夷》、《朝鲜传》、《西域传》等是记载秦、汉以来边境上民族的历史,其余是叙述西汉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类型人物活动的事迹。

  《汉书》是一部历史和文学的名著,它与《史记》齐名,合称为“史汉”。班固是继司马迁之后的一位传记文学的杰出作家。他写《汉书》文采虽不及《史记》,但文字整饬,文章结构严密,人物的描绘也很细腻,对后代的史学和传记文学具有一定的影响。

  历来为《汉书》作注的人很多,东汉末年就有服虔、应劭的《汉书音义》。现在通行的,有唐代颜师古的集注本、清末学者王先谦的《汉书补注》等。

  3、相关评论

  (其冬,丁令盗武牛羊)卫律为丁令王使人盗之,以困武。冀其终降,以分谤也。(王必欲降武)时陵为右校王,故因其称。(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节者也。([清]何焯《义门读*》卷十七)

  如以后世史法论,图画麒麟阁功臣事,必当属之《霍光传》后矣。此知班氏犹得《春秋》“微而显”“志而晦”之旨也。苏武唯此一事,足以伸眉身后,故班氏特以此事系之传后,以慰千载读史者之心。良史用心之苦,非晋、宋以后史家所知。李慈铭《汉书札记》)

  三、知识重点

  1、注意下面的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女: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疆:通“强”,强壮。

  (2)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位列将古义:位;官位。今义: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

  兄弟亲*古义:亲*的侍臣。今义:动词,靠*。

  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3)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b、使动用法

  a)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b)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c)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d)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e)何久自苦如此若:使动用法,使……受苦。

  f)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c、名词活用

  a)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雨

  b)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c)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d)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名词做动词,祭祀

  e)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f)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4)特殊句式

  a、倒装句

  a)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b)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c)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d)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e)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b、判断句

  a)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b)非汉所望也

  c)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a)见犯乃死,重负国

  b)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c)皆为陛下所成就

  2、课文情节的标题化概括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四、课文译文

  学生口述

  五、文本点拨

  1、背景介绍

  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内容解读

  (1)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解读】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解读]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3)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文章的重头戏,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解读]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3、特色点评

  (1)结合课文讨论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作用。

  [解读]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2)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起到了对比映衬的作用,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解读]①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②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③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张胜、卫律、李陵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苏武传》教案3

  【学*目标】

  1.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到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2.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源,感受《窦娥冤》悲剧的美学价值

  3.概括该剧的主题

  【重点难点】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知识积累】

  1.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屈节辱命 (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

  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B.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C、名词活用等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2.特殊句式:

  A.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 ”)

  B.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课堂探究】

  学生活动一:理清情节脉络,给各部分添加小标题

  学生活动二: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学生活动三: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其他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活动四:在第三、四段的叙述中,主要体现了苏武的什么精神?结合课文谈谈作者是如何体现这种精神的?

《苏武传》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本文的写作特点;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掌握文中刻划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教学过程

  一、班固与《汉书》简介(略)

  二、苏武出使的背景简介

  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基本知识

  (一)句式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

  2、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

  3、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

  4、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判断)

  5、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

  6、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

  7、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

  8、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宾语前置)

  9、为降虏于蛮夷。(介宾后置)

  10、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宾语前置)

  11、引佩刀自刺。(宾语前置)

  (二)词类活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动)

  其一人夜亡(名作状)

  宜皆降之(使动)

  惠等哭,舆归营(名作状)

  单于壮其节(意动)

  欲因此时降武(使动)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

  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被动)

  空以身膏草野(名作动)

  (三)文言实词积累

  数:

  1、名词。

  (1)数目,数量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2)六艺之一。算术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规律

  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

  (4)定数、命运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数词。几、几个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曹皆冒行之。

  3、动词

  (1)shu计算

  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2)shu列举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4、形容词。Cu密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5、副词。Shuo屡次

  当

  1、动词。

  (1)相当于,与—————相称。

  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2)挡住,阻挡。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

  (3)占有,把着。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4)掌握,主持,执掌。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5)判处(某种刑、罪),处以相当的刑罚。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

  (6)抵抗,抵挡。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7)担任,充当。

  臣闻圣贤之君,不以禄私其亲,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

  (8)承受,承担。

  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

  (9)当做,代替。

  安步以当车。

  (10)抵,顶。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11)适当,符合。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2、介词

  (1)表处所。对着,面对。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慌。

  (2)表时间。值,在,正当。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副词

  (1)表助动。应当,应该。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2)表必然。必定,一定。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3)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

  今当原理,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连词。相当于“倘”,如果,假若。

  官职的任免升降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译为“授……官职”。如:于是辞相印不拜。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臣相兼枢密使。

  (举、辟、授)

  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级转调三种情况。

  升级:迁生、迁授、迁叙

  (调、徙、转、改、放、出)

  降级:迁削、迁谪、左迁。

  *级转调:转迁、迁官、迁调。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黜。与“罢、免、夺”就是免去官职。

  7、去。解除职务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苏武传》教案5

  【学*目标】

  1.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到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2.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源,感受《窦娥冤》悲剧的美学价值

  3.概括该剧的主题

  【重点难点】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知识积累】

  1.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屈节辱命 (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

  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B.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C、名词活用等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2.特殊句式:

  A.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 ”)

  B.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课堂探究】

  学生活动一:理清情节脉络,给各部分添加小标题

  学生活动二: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学生活动三: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其他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活动四:在第三、四段的叙述中,主要体现了苏武的什么精神?结合课文谈谈作者是如何体现这种精神的?


《苏武传》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苏武传》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苏武传》教案 (菁华5篇)

《苏武传》教案1

  【学*目标】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传主的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魅力。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4、对传主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自学指导】

  一、简介班固及《汉书》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第一课时:

  主要介绍相关背景,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分析第一部分。

  二、预*检查:正音

  当dàng 旄máo节 厚赂 lù 昆hūn邪yé王 厩jiù 窥kuī观 置币遗wèi

  单于 浞zhuó野侯 没mò胡中 阏yān氏zhī 徙xī 使牧羝dī 更gēng嫁

  三、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把全文分成三部分,并思考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理清课文脉络。

  明确: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主要是交代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

  第二部分(3-8):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先写苏武出使匈奴时遇到的意外变故,再写卫律威逼利诱,苏武被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

  第三部分(9-10):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

  2、分析第一部分,让学生从原文中找出答案:

  (1)苏武何许人也?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2)当时匈奴与汉关系怎样?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3)苏武为什么要出使匈奴?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4)苏武被匈奴扣留的原因是什么?

  ①张胜糊涂帮助缑王谋反被发现。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于)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②匈奴只是因为“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3、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关键一点是要突出人物的性格。那么读完这篇传记,你认为苏武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那么课文是如何表现苏武这些性格特征的呢?——通过人物对比。

  第二课时

  分析人物

  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分角色朗读,务必读出每个人物各自特有的语气。

  卫律和李陵的劝降有何不同,结果如何?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

  (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

  卫律:

  先是“威逼” ,企图“杀鸡儆猴 ”;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再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

  苏武毫无畏惧,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

  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

  苏武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

  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李陵——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详略得当的情节、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围绕几个问题对传主的功过和价值进行讨论

  (一)问题一:

  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二)问题二:

  前段时间,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课后作业:

  《假如我是苏武》

  假如你正在面对苏武所面对的局面,作为汉使出使匈奴,匈奴有骄横的单于,你的一个糊涂的部下参与了匈奴亲王的谋反,身为汉使的你会怎么做?你要怎样处理这种复杂的外交局面?运用你的智慧,结合你*时知道的历史和外交知识,看你能否做一个比苏武更加出色的使节。苏武传导学案教师

《苏武传》教案2

  知识梳理

  一、学*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二、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他的父亲班彪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曾专心史籍,编写西汉史料,撰写《后传》百余篇(一说六十五篇),为班固写作《汉书》奠定了基础。班固十六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他熟悉西汉史实,在他父亲的直接影响下,逐渐转向汉史研究。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十年(54),班彪去世,班固从洛阳奔丧还归故乡。班固在家居丧期间,着手整理他父亲的《后传》,他认为“所续前史未详”,就于汉明帝永*元年(58)开始撰写《汉书》,时年二十七岁。永*五年,有人上书明帝,告发班固私改国史,班固被捕入狱。班固之弟誓超赶到洛阳上书,替兄申辩,地方官吏也把班固的书稿送到京师洛阳。汉明帝看过班固的书稿,很赞赏班固的才学,就召他到京师为官。他被任为兰台令史。兰台是汉代皇家藏书之地,令史负责掌管图籍,校定文书。班固在兰台坚持撰写《汉书》,直到汉章帝建初七年(82)才基本完成,前后历时二十多年。汉和帝永元元年(89),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后在窦氏幕府任职。永元四年(92),班固因窦宪谋反的事牵连,被捕入狱而死。终年61岁。这时,《汉书》中的“八表”及《天文志》尚未写成,汉和帝命班固之妹班昭补写,也未能竣工。后又命同郡的马续补写,《汉书》才得以全部完成。

  2、《汉书》介绍。

  《汉书》之名,是由班固自定的。后来因为有南朝宋代范晔的《后汉书》,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前汉书》。《汉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上起西汉高祖元年(前206),下终王莽地皇四年(23),共记述了230年的史事。它包括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其中,汉武帝以前的纪传,多沿用司马迁《史记》的原文,但也有所取舍。汉武帝以后的史事,多是新纂。《史记》与《汉书》,有可以互相补充和互相印证的地方。

  《汉书》的体例是继承了《史记》的,所不同的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人“列传”,全书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内容分工明确,而又互相联系,构成统一的整体。汉代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官修史书,基本上都沿用班固奠定的这种体例。《汉书》的十二帝纪,叙述汉高祖至汉*帝的史事,这是编年大事记,重要的事件在帝纪里都有简明扼要的记载。八表,其中前七表把西汉以来有关诸侯王、功臣、外戚、百官公卿等繁琐的史事,用表的形式加以分别排列,以便检查;另外一个《古今人表》,则是把古今人物,分为九等,列为一表。十志,是记载典章制度的文化史。七十列传,是《汉书》的主要部分。其中《匈奴传》、《西南夷》、《朝鲜传》、《西域传》等是记载秦、汉以来边境上民族的历史,其余是叙述西汉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类型人物活动的事迹。

  《汉书》是一部历史和文学的名著,它与《史记》齐名,合称为“史汉”。班固是继司马迁之后的一位传记文学的杰出作家。他写《汉书》文采虽不及《史记》,但文字整饬,文章结构严密,人物的描绘也很细腻,对后代的史学和传记文学具有一定的影响。

  历来为《汉书》作注的人很多,东汉末年就有服虔、应劭的《汉书音义》。现在通行的,有唐代颜师古的集注本、清末学者王先谦的《汉书补注》等。

  3、相关评论

  (其冬,丁令盗武牛羊)卫律为丁令王使人盗之,以困武。冀其终降,以分谤也。(王必欲降武)时陵为右校王,故因其称。(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节者也。([清]何焯《义门读*》卷十七)

  如以后世史法论,图画麒麟阁功臣事,必当属之《霍光传》后矣。此知班氏犹得《春秋》“微而显”“志而晦”之旨也。苏武唯此一事,足以伸眉身后,故班氏特以此事系之传后,以慰千载读史者之心。良史用心之苦,非晋、宋以后史家所知。李慈铭《汉书札记》)

  三、知识重点

  1、注意下面的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女: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疆:通“强”,强壮。

  (2)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位列将古义:位;官位。今义: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

  兄弟亲*古义:亲*的侍臣。今义:动词,靠*。

  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3)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b、使动用法

  a)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b)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c)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d)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e)何久自苦如此若:使动用法,使……受苦。

  f)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c、名词活用

  a)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雨

  b)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c)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d)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名词做动词,祭祀

  e)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f)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4)特殊句式

  a、倒装句

  a)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b)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c)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d)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e)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b、判断句

  a)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b)非汉所望也

  c)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a)见犯乃死,重负国

  b)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c)皆为陛下所成就

  2、课文情节的标题化概括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四、课文译文

  学生口述

  五、文本点拨

  1、背景介绍

  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内容解读

  (1)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解读】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解读]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3)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文章的重头戏,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解读]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3、特色点评

  (1)结合课文讨论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作用。

  [解读]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2)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起到了对比映衬的作用,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解读]①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②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③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张胜、卫律、李陵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苏武传》教案3

  【学*目标】

  1.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到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2.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源,感受《窦娥冤》悲剧的美学价值

  3.概括该剧的主题

  【重点难点】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知识积累】

  1.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屈节辱命 (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

  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B.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C、名词活用等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2.特殊句式:

  A.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 ”)

  B.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课堂探究】

  学生活动一:理清情节脉络,给各部分添加小标题

  学生活动二: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学生活动三: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其他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活动四:在第三、四段的叙述中,主要体现了苏武的什么精神?结合课文谈谈作者是如何体现这种精神的?

《苏武传》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本文的写作特点;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掌握文中刻划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教学过程

  一、班固与《汉书》简介(略)

  二、苏武出使的背景简介

  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基本知识

  (一)句式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

  2、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

  3、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

  4、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判断)

  5、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

  6、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

  7、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

  8、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宾语前置)

  9、为降虏于蛮夷。(介宾后置)

  10、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宾语前置)

  11、引佩刀自刺。(宾语前置)

  (二)词类活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动)

  其一人夜亡(名作状)

  宜皆降之(使动)

  惠等哭,舆归营(名作状)

  单于壮其节(意动)

  欲因此时降武(使动)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

  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被动)

  空以身膏草野(名作动)

  (三)文言实词积累

  数:

  1、名词。

  (1)数目,数量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2)六艺之一。算术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规律

  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

  (4)定数、命运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数词。几、几个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曹皆冒行之。

  3、动词

  (1)shu计算

  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2)shu列举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4、形容词。Cu密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5、副词。Shuo屡次

  当

  1、动词。

  (1)相当于,与—————相称。

  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2)挡住,阻挡。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

  (3)占有,把着。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4)掌握,主持,执掌。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5)判处(某种刑、罪),处以相当的刑罚。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

  (6)抵抗,抵挡。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7)担任,充当。

  臣闻圣贤之君,不以禄私其亲,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

  (8)承受,承担。

  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

  (9)当做,代替。

  安步以当车。

  (10)抵,顶。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11)适当,符合。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2、介词

  (1)表处所。对着,面对。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慌。

  (2)表时间。值,在,正当。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副词

  (1)表助动。应当,应该。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2)表必然。必定,一定。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3)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

  今当原理,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连词。相当于“倘”,如果,假若。

  官职的任免升降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译为“授……官职”。如:于是辞相印不拜。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臣相兼枢密使。

  (举、辟、授)

  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级转调三种情况。

  升级:迁生、迁授、迁叙

  (调、徙、转、改、放、出)

  降级:迁削、迁谪、左迁。

  *级转调:转迁、迁官、迁调。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黜。与“罢、免、夺”就是免去官职。

  7、去。解除职务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苏武传》教案5

  【学*目标】

  1.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到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2.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源,感受《窦娥冤》悲剧的美学价值

  3.概括该剧的主题

  【重点难点】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知识积累】

  1.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屈节辱命 (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

  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B.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C、名词活用等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2.特殊句式:

  A.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 ”)

  B.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课堂探究】

  学生活动一:理清情节脉络,给各部分添加小标题

  学生活动二: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学生活动三: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其他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活动四:在第三、四段的叙述中,主要体现了苏武的什么精神?结合课文谈谈作者是如何体现这种精神的?


《苏武传》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苏武传》语文教案3篇

  【学*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重难点

  1、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引导学生学*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法点睛

  诵读、探究。

  【知识积累

  一、走*作者

  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史书有《汉书》(《前汉书》);辞赋有《两都赋》;诗有《咏史诗》。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记录了从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二、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

  汉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文帝、景帝时代,汉一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一朝力量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一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自主学*

  1、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②以状语(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注:课本注音“yún”有误。煴,有二音,读yūn意为“微火”,读yùn意同“熨”);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⑨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⑩何以汝为(wéi)见;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⑧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3、古今异义

  ①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学*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重难点

  1、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引导学生学*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法点睛

  诵读、探究。

  【知识积累

  一、走*作者

  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史书有《汉书》(《前汉书》);辞赋有《两都赋》;诗有《咏史诗》。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记录了从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二、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

  汉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文帝、景帝时代,汉一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一朝力量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一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自主学*

  1、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②以状语(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注:课本注音“yún”有误。煴,有二音,读yūn意为“微火”,读yùn意同“熨”);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⑨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⑩何以汝为(wéi)见;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⑧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3、古今异义

  ①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苏武传》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传帽子教案3篇

  目标

  提高幼儿的应变能力。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准备

  小草帽20顶。

  玩法

  将幼儿分**数相等的两组,成八字形(如图)排成两行(坐或站),各行排头的幼儿前面放有10顶小草帽。游戏开始,各行排头的幼儿将第一顶帽子戴在头上后,第二个幼儿立即从第一个幼儿的头上摘下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后面的幼儿依次传下去。当第一个幼儿被摘下后又马上将第二顶帽子戴在头上,同样依次不断地戴下去,直至10顶帽子传戴完为止,传得快的组为胜。

  规则

  1. 必须是前面的幼儿戴上帽子后,后面的幼儿才能摘下。

  2. 必须是等后面的幼儿摘下帽子后,前面的幼儿才能戴上另一顶帽子。

  建议

  游戏开始时,可先让幼儿做几次练*,获得初步的经验后再进行竞赛。

  设计意图:

  为了增强幼儿的体质,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根据幼儿喜欢游戏这个特点,我精心的设计了传帽子这个游戏,通过这个游戏,使幼儿获得与同伴一起玩的乐趣,并在游戏中磨练自己,充分体会来自于班集体的力量和融入集体的那份温馨。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与同伴游戏的乐趣,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2、提高幼儿的应变能力和游戏动作的敏捷性。

  3、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活动准备:

  1、哨子一个,大红苹果卡片若干

  2、自制帽子若干活动过程:

  教师带幼儿到户外操场,慢跑一圈,指导幼儿做简单的热身动作。

  1、导入游戏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好玩的游戏,它的名字叫"传帽子",我们今天要看看那位小朋友表现最好,今天老师就奖励给他一个红红的大苹果,给幼儿出示大苹果卡片。你们可要好好的参与啊!!

  2、首先说明游戏的规则和过程,并和部分幼儿一起模拟表演其他幼儿认真看。

  将幼儿分**数相等的两组,排成八字形,各行派头的幼儿前面有10顶帽子,游戏开始后,各行派头的幼儿将第一顶帽子戴在头上,后,第二个幼儿立即从第一个幼儿头上把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后面的幼儿以此传下去。当第一名幼儿帽子被摘下后,他马上又拿起了放好的第二顶帽子,同样依次传下去,直至10顶帽子传完为止,传得快的小组为胜。

  3、开始游戏将全班幼儿分成两个小组,以老师的口令为信号,游戏开始。幼儿紧张而忙碌起来,看到帽子快速而紧张的在幼儿手中传递着,孩子们也充斥在游戏的氛围中。

  活动反思幼儿都非常喜欢传帽子这个游戏,在游戏中,感受了大家一起努力,大家一起做游戏的氛围,并且都在为本小组的胜出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在这个游戏中,幼儿学会了集体合作,理解了集体合作的重要性。也进一步获取了游戏的快乐,锻炼了自己的自信心。

  活动反思:

  此次音乐活动是创新的,给予孩子的是全新的体验,是值得提倡的。因此,教师精心设计活动过程是音乐教学与否的关键所在,只有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设计充满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孩子主动学*。

  游戏目标:

  1、提高幼儿的应变能力,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2、促进幼儿手脚和全身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3、乐于参与体育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4、增强合作精神,提高竞争意识。

  5、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游戏准备:

  小草帽20顶

  游戏过程:

  1、将幼儿分**数相等的两组排成两行(坐或站),各行排头的幼儿前面放有10顶小草帽。

  2、各行排头的幼儿将第一顶帽子戴在头上后,第二个幼儿立即从第一个幼儿的头上摘下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后面的幼儿依次传下去。

  3、当第一个幼儿被摘下帽子后马上将第二顶帽子戴在头上,同样依次不断地戴下去,直至10顶帽子传戴完为止,传得快的组为胜。

  备注:

  1、必须是前面的幼儿戴上帽子后,后面的幼儿才能摘下。

  2、必须是等后面的幼儿摘下帽子后,前面的幼儿才能戴上另一顶帽子。

  3、游戏开始时,可先让幼儿做几次练*,获得初步的经验后再进行竞赛。

  游戏反思:

  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游戏锻炼了幼儿跑和跳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竞争意识和遵守规则的*惯,体现了活动的趣味性、教育性。


《苏武传》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菁华5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

  2.掌握“类、固、致、易”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学*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三)德育渗透点

  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而作,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四)美育渗透点

  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二.学法引导

  1.学生先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尤其要注意一些文言现象,可以采用讨论方法,合作学*。

  3.学生对照课后题目,通过读课文,初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多义词的用法。

  2.学*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3.学*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

  难点:

  1.“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2.《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深刻的思想意义。

  解决方法:

  1.师生合作研讨,尤其注意学生间的合作,教师做好点拨。

  2.熟读全文,以读来促进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教师补充作者生*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增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2.教师设置些讨论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

  3.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与同学商讨研究,做好质疑工作。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同“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也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赋,人民不堪负担,“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就来学*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板书)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1)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了解作者生*及文章的主旨

  (2)教师补充。

  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岁时中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他在哲学上,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对佛教妥协,有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有《河东先生集》。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标签:高三语文复*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3.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1)学*朗读课文,讨论文章的层次及概括层意。

  ①找出文章中点明题旨的一句话。

  ②简要概括全文每节的主要内容。

  (2)教师点拨,明确:

  ①能顺本之天,而致其性焉尔。

  ②第一段介绍郭橐驼命名由来及籍里。

  第二段介绍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

  第三段由郭橐驼自述种树之法。

  第四段从郭橐驼之口发出治国安民的议论。

  第五段点明写作目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达成过程

  1.学*给下列字正音。

  病瘘lu 橐驼tuó 孳zī 勖xǜ 缫丝sāo 飧饔sūn

  2.学生自读课文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指出下列加黑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并释义。

  ①甚善,名我固当②驼业种树③且硕茂,早实以蕃④其筑欲密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明确]①名,起名,作动词。②业,以……为业,作动词。③实,结果实,作动词。④筑,捣土用的杵,文中用作动词,捣土。⑤爪,用指甲划破,作动词。

  (2)指出下列加黑字的意思。

  ①植木之性②根拳而土易③见长人者好烦其令④字而幼孩⑤故病且怠

  讨论,明确。

  [明确]①性:性质、方法②易:更换③长:治理④字:养育⑤病:穷困

  (3)辨析下列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固:

  1.秦孝公据骰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3.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4.甚善。名我固当。

  顾: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三岁贾汝,莫我肯顾。

  4.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故:

  1.既克,公问其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

  3.君安与项伯有故。

  4.其土欲故。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且:

  1.且壮士不死则已。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一师而问焉。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存者且偷生。

  5.故病且怠。

  讨论,交流,明确如下。

  [明确]固①坚固 ②顽固 ③确实 ④本来

  顾①拜访,探望 ②却,反而 ③照顾 ④看

  故①原因,缘故 ②特意 ③旧交情 ④旧,原来

  且①况且 ②尚且 ③将* ④暂且 ⑤并且

  3.研读课文

  ①阅读1-2节,说说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

  讨论,明确:

  他是一个*凡、朴实、而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②阅读3节,讨论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手法。

  讨论,明确。

  [明确]本节文字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的植树经验。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在于种树“不害其长”,不做“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的事。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

  ③第4节,将郭橐驼种树之道“移之官理”,仍借橐驼之口,写出做官的道理,那么如何做官呢?

  [明确]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不要妨害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

  4.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①学生通读全文。

  ②讨论写作特点。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标签:高三语文复*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明确]文章运用了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先谈养树,后论养人,以“种树”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叙事语言简洁生动,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仅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个性,这种“史笔”与“文辞”的兼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四)总结扩展

  [总结]这是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文章通过记述郭橐驼的两段话,反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现实。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不妨害它们自然生长;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将两种文体熔为一炉。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职业及对人物作正写反衬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治民之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请细加体会。

  [扩展]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①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③,秋来处处割愁肠③。

  若为化作身千亿④,散向峰头望故乡⑤。

  [注释]①与:同。浩初:诗人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上人:和尚的尊称。亲故:亲戚、故人。②畔:边,侧。似:有如。剑芒:剑的顶部尖锐部分。③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这两句是说,海边的山峰如同锋利的剑芒,在这悲秋的季节,处处都感到它在刺痛我的愁苦的心肠。④若:假若。千亿:极言其多。化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便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诗人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⑤散向:飘向。峰头:山峰的顶端。望:遥望。

  [提示]柳宗元这首诗想象奇异,构思独特。它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更高于普通的思乡诗。柳宗元文采出众,志向远大,然而他所处的时代并没给他施展抱负的广阔空间。不仅如此,诗人因为政治上的失败还抑郁终生。这种悲伤郁闷的情怀在他的诗作中都有所体现。这首诗就写于他两度遭贬,在偏远的柳州任上。诗人紧扣题目中的“看山”,把笔墨直接落在“海畔尖山”上,惟有“尖山”似“剑芒”,才能“割”“愁肠”。作者真是匠心独运,就这样不着痕迹地将所见之景与所念之情联系到了一起。而且一个“秋”字勾勒出了一幅衰草连天,一片荒凉的背景,这种情境下的离人,又怎样不思念故乡呢?可是远离故地,相隔千里,怎能解思乡之苦呢?惟有登高望远。可更为奇特的就在一人登高不足表达心境,若化身千亿,都散向峰头,岂不可以尽情望乡吗?如此神奇的想像不能不令人击节赞叹,当然能想到“化身千亿”和柳宗元精通佛典是分不开的,何况同行的就是一位“上人”。如此“思乡”,真是给人一种回肠荡气的感觉。

  (五)布置作业

  1.本文所讲的种树道理,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什么启示。

  2.完成课后练*一、二、三。

  单元学*重点

  1、熟读、背诵,理解思想内容,归纳言常用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2、弄清“说”“赋”“疏”“传”四种体的内涵,结合其体特点,理解的思想内容。

  3、初步学会区分虚实,辨析积累常见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教学重点:

  1、学*本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2、掌握“瘘”等18个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与教师导读相结合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

  教学时间:

  二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勤于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写作背景

  本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的社会背景。

  三、解题

  本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这种借传立说,因事出论的写法,别开生面。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吏治与种树相映照,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全以记言为主,带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四、作者介绍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家、诗人,是唐代古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以明道”的学主张,对当时的“古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是超过韩愈的。

  柳宗元的诗具佳,就散说,形式多样化,(《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八书)、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寓言(《三戒》、《传》、《罴说》等)、水游记(《永州八记》)都很出色。“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五、具体研*(思考讨论问题)

  1、是如何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

  2、郭橐驼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4、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员烦令扰民的?

  5、简析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

  明确: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强化表达效果。本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孽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六、板书设计

  ① 总括 分述

  1、木之性(理论说明)

  2、种植方法(实践)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3、顺其自然(议论) 对比映衬

  4、他植者违返(反面申述)

  5、种树之术,并不高深(自谦明理)

  ② 1、介绍人物身世

  2、引出种树行家

  3、畅谈种树经验

  4、官府繁政扰民

  5、问者意外收获


《苏武传》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本课是《苏武牧羊》曲的歌词,内容选自古代历史故事: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单于囚禁于冰窟逼降,他饮雪吞毡,坚决不从。后来单于又把他遣送到北海边牧羊,说要等公羊生子之后才能放他回朝。苏武不顾威胁利诱,不怕艰难困苦,坚持十九年而终不屈服的感人故事。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有关苏武的资料,借助工具书、多媒体材料熟悉“苏武牧羊”的来龙去脉,了解这个典故的历史背景。并且,在教学中我设计了音乐欣赏环节。授课主要分三步展开:

  第一、在“谈话导入”这一环节开篇以歌曲导入,在乐曲中体会人物当时的处境。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文章有初步的兴趣,同时营造气氛,又通过简洁的谈话烘托出苏武的高洁的一生,初步奠定情感基础。

  第二、在“学*诗歌”这一环节,我出示音乐,并亲自演唱这首歌。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唱这首北方民间歌曲,把握诗歌流畅的音调,进而体会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同学们更好的体会文章中心思想奠定基础。

  第三、再次出示音乐,引导学生认真体味音乐中流露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英雄气节,激发学生语文学*的兴趣。

  总之,教学本课的最大感受是让学生从历史故事中进入课文情境,在音乐中学*课文内容,在学唱课文中感情得到升华,不但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刻的了解,感受苏武高尚的气节,又使学生的学*兴趣大大提高,更渲染了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很好。课文学完了,歌曲会唱了,苏武的爱国主义形象也深深印在了脑海中。

  《苏武牧羊》一课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但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感人事迹。这篇课文所写的故事,距离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十分遥远,学生不易理解苏武的所作所为,更不易被苏武的民族气节所感染。所以课前我让学生查找有关苏武的资料,借助史书、音像材料进一步了解苏武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对这段历史了然于胸。

  教学中我采用有扶有放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以读贯穿教学过程。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所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多读、赏读、品读。在反复诵读时,要求学生读出课文的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悟,从而更真切地体会到苏武的坚强品质,感受到苏武那不屈不挠的崇高民族气节。

  一、学生的表现

  1、在自主理解句子交流中,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在于表达的语句上很单一,无论是词汇量、句式,学生只是模仿老师的引语进行再复述,不能给老师一种新鲜亮眼的感受。

  2、表达题抓不住重点。在课练卷上有一题:19年后苏武抱着旌节回到祖国,当时会有哪些人来欢迎他?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对于这道题目的理解,学生只停留在把句子补充完整上,做到了最基本的语通句顺,但所填写的内容则不是很符合课文所要表达的含义。

  二、老师的反思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每一个年级段都有说话要求,从能说完整清楚的话,到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很明显要求是一步步提高和深入的。 但表达能力非一朝一夕能搓就,所以利用每堂课做好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有条理有感受地说好每一句话,日积月累,养成会读会理解会思考会表达的学**惯。

  2、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后,都要求学生能联系已知,包括联系课文,联系已有的积累,进行联想,而不是就事论事,单一地看问题。我想这个*惯不仅对于学*,在将来的处事中都有很好的帮助。

  《苏武牧羊》是一首歌,作为一堂课而言,在设计思路时,教学理念提倡学科综合。在实施中,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材料构建起与历史学科的联系,为学生讲西汉之时的“牧羊故事”。当然,学科综合的理念要恰倒好处,决不能喧宾夺主。通过师生的互动学*,我发现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有着极其微妙的变化:学生明白了对歌曲的情感处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苏武牧羊》是一首具有古典艺术性与感染力颇强的歌曲。它体现了人类的基本素质。对于教学的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上看,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课程标准表述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在教育教学中新理念是如何体现的?应该承认,我们老师和学生不只是课程的接受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创造者。在师生相互交往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创新,构建意义,同时也创建自己的认识结构。

  对教材的分析把握与运用,还是以《苏武牧羊》为例,在演唱的时候,使用悲?还是用喜?当学生明白了苏武牧羊十九年的事情,我想他们是不会用唱《娃哈哈》的情绪去演唱吧?

  《苏武牧羊》一课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但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感人事迹。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本课,我先引导学生认真读第1和第6小节内容,说说发现写苏武出使前后内容有些什么变化。

  然后自由读课文思考:19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进而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之心。特别是以领会课文中哪些具体的事例告诉了我们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引导学生自由读文。

  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苏武,受到他伟大精神的感染。我还及时补充有关的学*资料。

  总之,课堂上学生是学*的主人。只有我们充分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整堂课才显得生动有趣,富有活力。


《苏武传》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击鼓传花》教案实用5篇

  活动目标:

  1、感受击鼓传花游戏的愉悦。

  2、练*做不同的表情或动作,尝试合作做造型。

  3、能根据图片、道具创意性地表现自己。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对游戏材料有一定的了解。

  材料准备:

  小鼓、花、神秘盒、动物图片若干,帽子、玩具枪、皮球、娃娃、塑料圈等。

  2、音乐:

  重点:引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注意听鼓声,根据道具、图片和同伴合作摆造型。

  活动过程:

  一、 游戏导入

  观察游戏场地和游戏道具,引发幼儿游戏兴趣。

  二、 学*游戏玩法:

  1、 游戏玩法:教师击鼓,幼儿按逆时针方向逐个地传递花,鼓声停止,花传到谁的手中,谁就起来听指令做一个表情或动作;鼓声再起时,继续传花。反复游戏,直到游戏叫停逆时针方向。

  2、 游戏规则:

  鼓声响起逐个按逆时针方向传,不能跳过人传和倒着传,也不能拿着花不传。 根据鼓的节奏快慢,变换传递的'速度,鼓敲得快传得快,敲得慢传得慢。 鼓声停止,听指令123才能做表情和动作。

  3、 幼儿尝试游戏。

  第一次游戏:表情乐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刚才你是怎样玩的?怎样和同伴一起摆造型的?怎样才能玩得又快又好?刚才的游戏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如违反规则怎么办?……

  第二次游戏:动作乐。

  第三次游戏:pose乐

  在每一个圈中放一个塑料筐,筐中放入几件道具:帽子、玩具枪、皮球、娃娃、塑料圈……,轮到的幼儿在筐中拿道具听指令做动作。

  重点引导幼儿注意听鼓声按节奏传递花,遵守游戏规则,并根据指令做表情,动作和合作摆造型等。另外,为了增强游戏的紧张感,教师击鼓的节奏应快慢交替。

  三、 探索新的游戏玩法和规则。

  1、 小朋友围成一个大圆圈,教师出示神秘盒。

  玩法:神秘盒放在圆圈的中间,幼儿听鼓声顺时针传递花,鼓声停止,花传到谁的手中,谁就到神秘盒中摸一张动物图片放在圆圈举起,然后全体幼儿根据图片上的动物的特点立刻做出其表情和动作。鼓声再起时,继续传花,直至游戏叫停。

  规则:一次只能摸一张图片,必须按图片做相应的动作。

  幼儿依据新玩法和规则进行游戏。

  重点引导幼儿借助图片做出各不相同的动作。另外,图片可以是动物图片,也可是人物动态图片……

  四、 分享与交流

  1、你的心情怎样?游戏中你有什么感受?…… 一起来看看照片吧!

  活动目标

  1、幼儿探索各种身体动作与同伴合作表现乐曲的节拍。

  2、幼儿初步感受音乐所表现的进行曲风格。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孩子在活动中与同伴的'合作游戏,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2、幼儿倾听音乐,辨别乐曲三段(ABA)的曲式结构。

  活动准备

  磁带、积木、乐器(串铃、响板)

  活动过程

  1、欣赏音乐,

  师:我们一起来听首好听的乐曲。(边听边打节奏,初步感受乐曲的节拍。)

  师:你们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吗?

  师:这首曲子有几段呢?它是什么结构?它是什么风格的曲子?听起来有什么感觉?

  2、游戏“击鼓传花”。

  (1)教师示范游戏。

  (2)讲解游戏的玩法。

  师:一个人拿一朵花跟着节拍传给旁边的人,然后再传给旁边的人,这样跟着乐曲的节拍将花传下去,音乐停下时,花在谁的手里,谁就表演节目。这就是我们的游戏叫““击鼓传花”。

  (3)邀请个别幼儿尝试合作游戏。

  (4)幼儿练*。

  师:你把花传给旁边小朋友的时候心里轻轻地说“别人”。

  (5)幼儿站圆形练*。

  幼儿反复练*2——3遍。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并及时找问题、提要求。

  比如:要传到小朋友的前面、跟着节奏慢慢传、传好后把花松手……

  (6)开始进行表演,教师适时进行表扬鼓励。

  师:这次我们换个更好的东西来传,看看是什么?

  3、乐器演奏,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乐曲的曲式及风格。

  (1)幼儿讨论队形。

  师:刚刚我们玩“击鼓传花时排了哪些队形?还可以排成什么队形?

  (2)幼儿正方形练*。

  (3)运用乐器演奏表现ABA节奏。

  师:我们A段传递花,B段就来演奏乐器。

  师:B段的时候就要站起来边传边给小朋友加油哟。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来复*学过的知识。

  2,通过传花训练幼儿反应速度。

  【活动准备】

  小鼓一个,花球一朵。 卡片(儿歌、拼音、数字)

  【活动过程】

  一,游戏玩法

  1、教师把凳子围成一个大圈,让孩子们坐在一起,教师站在孩子们的中间。

  2、教师面前放好卡片和小鼓,把花球放到孩子们的手里。

  3、游戏开始,教师击鼓,鼓声响起孩子们就要快速传动手中的花球,一次只能传给一个人,必须传到手里才能往下个人传,循环继续传,

  4、鼓声停止,花球就要停止传动,花球停在谁的手中,谁就要抽取一张卡片,把内容读给大家听。如有读错的地方,教师要给及时改正。

  二,游戏规则

  1、要按照一个顺序进行传动,不可以传错方向。

  2、鼓声停止,花球就不可以在传动了。

  3、传花球的时候要每个人都必须传到,不可以跳传或者漏传。

  4、在场的`孩子们都是监督员,要互相监督伙伴。

  5、违反游戏规则的也要抽取卡片读出内容。

  三,游戏结束 教师总结

《击鼓传花》教案

  活动目标

  1、幼儿探索各种身体动作与同伴合作表现乐曲的节拍。

  2、幼儿初步感受音乐所表现的进行曲风格。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孩子在活动中 与同伴的合作游戏,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2、幼儿倾听音乐,辨别乐曲三段(ABA)的曲式结构。

  活动准备

  磁带、积木、乐器(串铃、响板)

  活动过程

  1、欣赏音乐,

  师:我们一起来听首好听的乐曲。(边听边打节奏,初步感受乐曲的节拍。)

  师:你们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吗?

  师:这首曲子有几段呢?它是什么结构?它是什么风格的曲子?听起来有什么感觉?

  2、游戏“击鼓传花”。

  (1)教师示范游戏。

  (2)讲解游戏的玩法。

  师:一个人拿一朵花跟着节拍传给旁边的人,然后再传给旁边的人,这样跟着乐曲的节拍将花传下去,音乐停下时,花在谁的手里,谁就表演节目。这就是我们的游戏叫““击鼓传花”。

  (3)邀请个别幼儿尝试合作游戏。

  (4)幼儿练*。

  师:你把花传给旁边小朋友的时候心里轻轻地说“别人”。

  (5)幼儿站圆形练*。

  幼儿反复练*2——3遍。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并及时找问题、提要求。

  比如:要传到小朋友的前面、跟着节奏慢慢传、传好后把花松手……

  (6)开始进行表演,教师适时进行表扬鼓励。

  师:这次我们换个更好的东西来传,看看是什么?

  3、乐器演奏,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乐曲的曲式及风格。

  (1)幼儿讨论队形。

  师:刚刚我们玩“击鼓传花时排了哪些队形?还可以排成什么队形?

  (2)幼儿正方形练*。

  (3)运用乐器演奏表现ABA节奏。

  师:我们A段传递花,B段就来演奏乐器。

  师:B段的时候就要站起来边传边给小朋友加油哟。

  教学反思

  本活动设计精细,教师运用了多种的教学方法。活动中动静交替,适合大班幼儿好动、持久性差的特点,可以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投入到学*情景之中。教师也善于鼓励幼儿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引导也很巧妙。在结束前运用幼儿学过的音乐游戏“小手哪去了”,更使幼儿兴趣倍增,教学活动在幼儿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结束。但是觉得该活动的教学目标、各个环节过于严谨,不活泼,没有给幼儿开放的空间,幼儿没有一点可以自由的、想象的余地,这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

  小百科: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在坚固的且一般为圆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

  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反应的灵敏性,鼓励幼儿在同伴面前大胆表现自己,同时让幼儿感受到玩游戏的快乐。

  2、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3、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4、懂得遵守游戏规则,感受参加集体活动的乐趣。

  5、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