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1-04 00:00:00 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1

  听课是一种学*,听课还是一种思维与思维的交流。我们共同反思,共同成长。听了苏燕文老师的《加法运算律》,真让我有获益不少: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上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与外化运用的认知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这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思考: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老师只是指导作用。是不是让学生多发言,才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好方法呢?如果老师只是一手包办,对老师来说是一件艰辛的事情,你的课堂也没有活力了。有句话说得好:当老师不理解学生时,课堂上讲得越多,学生不理解到的知识就会越多。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2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是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的。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接触过加法的验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识,对此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德育教育的情景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地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比较——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全过程。学生掌握了学*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地金钥匙。

  在教学加法,乘法交换律时,主要是渗透“观察比较——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学*方法,这其中要注意方法的科学性,因为学生往往只通过一个例子就轻率的得出规律,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本着严谨科学的学*态度,只有通过一些的举例,和练*来验证,得出规律,体验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方法。

  到了加法结合律就要让学生尝试运用这种方法自己去探索规律了。由于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中安排了三个层次,首先学生在观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特征的基础上模仿写等式,在模仿中逐步明晰特征。第二层次在观察比较中概括特征,通过“由此你想到了些什么”引发学生由三个例子的共同特征联想到是否具有普遍性。从而得到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大量的举例,验证猜想,得出规律。

  本课围绕“观察比较——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方法展开,从学生的学*情况来看,通过本课的学*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所以到课尾出现了学生由加法运算律引深到加法的结合律知识,显示学生掌握数学方法后产生强烈的学*愿望和热情。这正是老师努力培养学生终身学*必备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从循序渐进观察比较,因势利导举例验证,到自然而然结论推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充分引导学生自行归纳,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自我和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和成功情感。不能说是这节课的完美之处。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3

  这节课是四年级上册第56-57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通过学*,为学生今后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一、创设情境,营造愉悦的氛围,激发兴趣。

  课前的语言游戏,通过“调侃”的语气,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同时,游戏方式中渗透着加法交换律的外形特点。接着以学生*期所关注的焦点——校运会为切入点,选择几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让学生经历有效的探索过程。数学学*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关于解决问题的猜测、尝试解决、验证与修正、形成算法、推广应用的过程。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列式猜想——观察发现——举例验证——概括规律”这一数学学*全过程。首先在学生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引发学生的猜想:是不是其他的两个数相加也有这样的规律呢?让学生写一两个例子并验证,此时再问“像这样的等式你还能写多少个?”学生说“无数个”,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通过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说说在写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想办法把这个规律表示出来,让学生轻松体会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样的规律,学生尝试运用符号、图形、文字和字母等表示规律后,教师再引出简洁的表示方法“a+b=b+a”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从而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在学生动手举例验证后,通过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运算律的发现和探索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三、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的经验,注意数学学*方法的迁移和渗透。

  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由于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学生经历了探究学*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及时对探究加法交换律的方法做了小结,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加法结合律,利用课件出示探究方法的`步骤,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学*,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将已有学*方法,迁移类推到探索加法结合律的学*中来,很容易感受到三个数相加蕴含的运算规律。学生不但理解了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同时也在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之间的联系。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认识到了一些不足之处:

  学生初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困难,出现表达不够严谨或不会表达的现象,这时我没有及时补救这种生成问题,引导的不够巧妙,也正是因为这样,耗时比较多,以至后面的练*没能够完成,使得课堂不够自然流畅。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3篇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1

  这节课是四年级上册第56-57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通过学*,为学生今后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一、创设情境,营造愉悦的氛围,激发兴趣。

  课前的语言游戏,通过“调侃”的语气,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同时,游戏方式中渗透着加法交换律的外形特点。接着以学生*期所关注的焦点——校运会为切入点,选择几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让学生经历有效的探索过程。数学学*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关于解决问题的猜测、尝试解决、验证与修正、形成算法、推广应用的过程。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列式猜想——观察发现——举例验证——概括规律”这一数学学*全过程。首先在学生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引发学生的猜想:是不是其他的两个数相加也有这样的规律呢?让学生写一两个例子并验证,此时再问“像这样的等式你还能写多少个?”学生说“无数个”,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通过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说说在写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想办法把这个规律表示出来,让学生轻松体会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样的规律,学生尝试运用符号、图形、文字和字母等表示规律后,教师再引出简洁的表示方法“a+b=b+a”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从而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在学生动手举例验证后,通过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运算律的发现和探索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三、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的经验,注意数学学*方法的迁移和渗透。

  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由于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学生经历了探究学*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及时对探究加法交换律的方法做了小结,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加法结合律,利用课件出示探究方法的步骤,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学*,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将已有学*方法,迁移类推到探索加法结合律的学*中来,很容易感受到三个数相加蕴含的运算规律。学生不但理解了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同时也在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之间的联系。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认识到了一些不足之处:

  学生初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困难,出现表达不够严谨或不会表达的现象,这时我没有及时补救这种生成问题,引导的不够巧妙,也正是因为这样,耗时比较多,以至后面的练*没能够完成,使得课堂不够自然流畅。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2

  加法运算律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对运算律的探索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运用运算律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的迁移。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对加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领会教材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算定律的运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老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1、教材p56~58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1、开门见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运算律”。

  2、看:(运算)我们学过哪些运算?

  “律”指什么?那今天我们要研究什么?

  3、想想,今天会研究哪一种运算的规律?为什么先研究加法?(一年级先认识加法)从几步计算研究?(一步)

  4、好,我们就从简单的入手,先研究简单的,再研究复杂的,好吗?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

  1、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

  仔细看图,你能提一个最简单的用加法计算的一步问题吗?

  预设:跳绳的有多少人?

  女生有多少人?

  2、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怎样列式?

  28+17=45(人)17+28=45(人)

  17+23=40(人)23+17=40(人)

  观察第一组两个算式,你发现什么?引导板书:28+17=17+28

  那第二组两个算式呢?板书:17+23=23+17

  3、引发猜想,举例验证。

  问: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

  既然是猜想就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板书:猜想验证)

  请同学们在练*纸上举例验证猜想。学生写等式。然后交流算式,初步感知规律。

  4、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问:观察这些等式,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小结: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5、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表达方式。

  ①教师提出: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规律?同桌讨论。

  汇报:

  预设1:我们用数字(文字)表示

  2:我们用符号表示

  3:我们用字母表示

  ②比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比较简洁。

  出示板书:a+b=b+a

  指出:这样的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

  想一想,以前学*中什么地方用过它?

  引入:简单的研究过了,下面我们要研究稍微复杂一点的,这幅图,你还能提什么问题呢?

  (二)研究加法结合律。

  1、再次出现主题图。

  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后,板书等式:(28+17)+23=28+(17+23)

  观察比较上面算式,思考:等式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丰富表象,初构规律。

  完成书上的两组算式,再次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变”与“不变。

  问: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验证,确认规律。

  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举例验证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得出加法结合律,尝试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

  (三)比较两种运算律的异同。

  说说两种运算律不同点是什么?相同点是什么?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1、完成第2题,重点让学生说说后面两题两个数结合了有什么好处。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重点讲第4个是交换和结合律一起使用。

  3、比一比,谁算得快。完成第三题。

  4、拓展560+(140+70)=(□+□)+□

  (64+□)+27=64+(□+27)

  71+68+□

  你认为□里填什么数会使你的计算简便?怎样简便计算?

  5、游戏:找朋友。

  (1)哪两个同学手上的树叶的和是100?

  (2)同桌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数,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一个与它的和是整百、整千的数。

  四、全课总结,引申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那么在减法、乘法、除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补充*题》。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律》这一节课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的。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接触过加法的验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识,对此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加法运算律的基础。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发现、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学*方法中学会学*。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做得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求知。

  小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素材的兴趣,现实的问题情境、有趣的数学游戏容易激发他们学*的欲望。所以上课伊始,我以学生身边熟悉的: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上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样的导入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马上提出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做好了铺垫。通过情境,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根据提供的信息来选择所提问题有联系的条件进行分析、计算,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二、注重策略方法,指导自主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一开始学*加法交换律时,让学生通过参与学*活动得出观察、发现、猜想、验证、结论这一学*方法。并应用这一方法去学*加法结合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去探究加法的结合律,合理地构建知识。学生掌握了学*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在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猜测中产生举例验证的心理需求。在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得28+17=45、17+28=45之后,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相等。我适时提出这样的猜想:“是不是任意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都相等呢?”学生不敢肯定,有了举例验证的内在需求。二是注意让学生在交流共享中充实学*材料,增强结论的可靠性。课上的时间有限,学生的独立举例是很有限的,我通过让学生同桌合作,共同举例,达到资源共享,丰富了学*材料和数学事实,知识的归纳顺理成章。三是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学生思维的浪花又一次激起,有的用图形表示:△+○=○+△,有的用文字表示:甲数+乙数=乙数+甲数,也有的用字母表示:a+b=b+a。这样的思维方式既是对加法交换律的概括与提升,又能发展符号感。

  三、及时评价、鼓励。

  在课堂上我及时评价总结,肯定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点滴进步,捕捉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闪光点。学*内容的理解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当然,一节课下来也有不少遗憾。在课堂教学中,我没有准确把握好每一个孩子,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够。整节课,由于新授部份花的时间较多,显得有些拖沓,有些细节引导还不是很到位,还需要加强,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挖掘,不断学*。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精选5篇)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 1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是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的。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接触过加法的验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识,对此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德育教育的情景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地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比较——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全过程。学生掌握了学*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地金钥匙。

  在教学加法,乘法交换律时,主要是渗透“观察比较——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学*方法,这其中要注意方法的科学性,因为学生往往只通过一个例子就轻率的得出规律,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本着严谨科学的学*态度,只有通过一些的举例,和练*来验证,得出规律,体验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方法。

  到了加法结合律就要让学生尝试运用这种方法自己去探索规律了。由于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中安排了三个层次,首先学生在观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特征的基础上模仿写等式,在模仿中逐步明晰特征。第二层次在观察比较中概括特征,通过“由此你想到了些什么”引发学生由三个例子的`共同特征联想到是否具有普遍性。从而得到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大量的举例,验证猜想,得出规律。

  本课围绕“观察比较——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方法展开,从学生的学*情况来看,通过本课的学*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所以到课尾出现了学生由加法运算律引深到加法的结合律知识,显示学生掌握数学方法后产生强烈的学*愿望和热情。这正是老师努力培养学生终身学*必备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从循序渐进观察比较,因势利导举例验证,到自然而然结论推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充分引导学生自行归纳,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自我和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和成功情感。不能说是这节课的完美之处。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 2

  本单元是系统学*基础运算理论知识,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有了大量加法、乘法交换或结合性的经验,是学*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可以加深对加法运算定律的理解,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奠定坚实基础。

  1、重视规律发现的过程

  本节课的学*就开启了学生对四则运算规律的探究,发现一条规律并不难,但掌握发现规律的方法十分重要。所以从学*加法交换律开始,就一直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归纳总结——字母表示”,不断强化具体步骤,就教给学生一把发现规律奥妙的金钥匙。

  2、重视直观演示的操作

  很多教师在教学规律课的时候仅仅只是局限在规律发现的过程,而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是把规律的'发现建立在加法的本质上,通过线段图直观演示的操作,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规律,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形成了基本模型。

  3、充分激活已有经验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对加法进行了学*,今天就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展开研究。数学的学*是在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逐步抽象到用字母来表示规律,让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的进行了质的飞跃。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 3

  加法运算定律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是在加法及验算、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在之前的教学中,运算定律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定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我认为这样做学生固然能够掌握运算规律,但并没有从本质上真正理解规律。因此,我在教学时,重点让学生从加法的意义上去理解并掌握规律,主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初步感知规律。

  教学中,结合情境引导学生列式解答问题,并抓住两个不同加法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且都能解决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得到等式。

  二、组织举出相关例子,充分展开讨论,初步提炼规律。

  请学生以上一等式为参照,再举一些有着同样现象的例子,讨论交流具有此类特征的算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这种规律,初步提炼规律。

  三、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的经验,注意数学学*方法的迁移和渗透。

  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一年级学的凑十法以及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之间的联系。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学生初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困难,出现表达不够严谨或不会表达的现象,这时我没有及时补救这种生成问题。课堂语言不够精炼,重复啰嗦;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巩固,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 4

  这节课主要讲的是综合运用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我讲的第一节课,课前虽然做了很多准备,但是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够充分,做教案和课件时所想到的情况远远不足以应对同学们课上所做的反应,比如一道题的解法,我准备三种,但是学生就可能想出十种、二十种,甚至更多。这就需要我在课上随时注意捕捉同学们的想法并理解和解决引导。虽然上课时我并不紧张,但是在应对同学们的种种想法解题思路时还是很局促。在讲到这节课的重点:计算李叔叔骑行总路程时,需要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这里我只讲到了原式之后的第一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第二步四个加数两两结合,最后得出结果比按步骤计算要简便,却没有想到同学们早已经把四个数按原来顺序相加的原式省略掉了,直接就是交换位置之后两两结合的式子了。直接导致这样讲定律的运用时就不知如何下手,很是被动。

  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一定会注意将课前的准备工作做的很细致才行,方方面面要想到。尤其注意跟随一些接受能力比较快的学生的方式用比较“方便”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进而注意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引导他们;还要注意不能忽视部分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同学,其实讲课大部分时间是要将给他们的,只要他们能接受,能听懂,那么这堂课就差不多达到目标了。

  课堂刚开始同学们非常积极,可能因为本身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对于同学们来说都不是很困难,掌握的比较好,所以会很乐意来展示自己的学*成果;也可能大家对于我这个新来的老师比较好奇,课上想表现自己,所以还比较活跃。但是毕竟小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在课堂进行一段时间后就不再像开始那样气氛活跃了,仅仅是一部分*时一贯活跃的同学继续对我提出的问题积极回应做答,其他同学不再积极,甚至可能开小差了。对于集中同学们注意力这个问题,以后应该及时注意同学们的反应,适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比如强调一下注意听讲,比一比谁坐的好,谁反应快哪一个小组领先等等方法来吸引同学注意力;也可以通过表扬做的好的同学来激励其他同学,多鼓励少批评。

  经验还需慢慢摸索,逐步积累,每堂课都可能暴露出问题。我一定会在以后的课堂上注意这些问题,争取讲好每一节课,让每个学生都学会。

  我觉得王春风第一次讲课还是不错的,能分析自己的不足和自己以后注意的问题,老师能不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扑捉信息引导,甚至纠正或利用学生的错误来完成重难点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个实*老师开始不可能做得很好,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 5

  加法运算定律是人教版四年级教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初步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运用,难点是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本节课,我利用三代导学案进行教学,让学生依据自学导读单在前一天晚上自学本节课的内容,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表达方法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课堂上我们就直接同桌交流自学导读单内容,老师只巡视,不讲评。在交流完自学导读单之后,我们就开始完成分层训练的第一题,这道题是根据已知的等式,写出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通过这道题让学生回顾并展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及字母表示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所以我在黑板上进行了板书。其实分层训练第一题的处理,承载着教学新知的任务,只不过这个新知学生已经提前预*了,课堂上只是一个学生的展示和老师的点拨。分层训练的第二题,是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填空,对运算定律起到进一步巩固的作用。分层训练的第三题是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到这种题,所以就安排学生先做第一题,并让两个学生演板,一个学生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并不简便,另一个学生是用加法结合律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因为后两个数正好能凑成整百的数。这样,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哪一种方法简便,并且知道了简便的方法就是利用加法运算定律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放在一起相加。接着,让学生完成后两道题,这时,应该有一部分学生能够比较顺利的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困难,我看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发现哪两个数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通过今天的作业来看,今天的内容学生掌握的并不好,还需要在接下来的学*中加强练*,不断提高运算的能力。

  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学生交流的*惯还没有养成,还不能做到完成后就自觉交流。全班的交流也应该有选择的进行,而不是每道题都交流,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对重难点的内容加以练*和点拨。本节课的难点是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突破这个难点的方法是找出算式中哪两个数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课堂上应该把这个方法告诉学生,比如看两个数个位上的数能否凑成整十数。还有学生的做题格式,还需老师的示范。

  总之,本节课看似流程齐全,学生活动积极,但是细节处理还不够得当,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3篇

  设计理念:生活经验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宝贵财富,也是他们进行数学探索的基础。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数学的再创造,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教材从情境引出例题,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加法交换律,使学生经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经历探索运算定律过程,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1.导入故事《朝三暮四》,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4=7(个)4+3=7(个)3+4=4+3

  2.创设问题情景。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尝试解决问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根据学生解答板书: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40+56=56+40

  引发猜想:是否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

  二、在举例中验证规律

  1.交流:有了猜想,我们还得验证。你打算怎么验证?

  2.学生举例验证,教师巡视指导。

  三、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1.同学们仔细观察列举出的等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并给它命名吗?(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加法交换律。)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用语言表达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怎样表示既简单又清楚呢?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符号、字母或图形表示两个加数。

  四、在类比中拓展规律

  1.引导学生由加法类比到减法、乘法和除法,并自觉形成关于减法、乘法和除法中是否有交换律的三个新猜想。

  2.学生选择部分猜想,举例进行研究。教师参与,适时给予指导。

  3.交流: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你们是怎么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师板书若干例子,进而得出结论。

  4.探讨:减法和除法中有交换律吗?学生交流后,引导思考:为什么只要举一个反例就能推翻猜想?

  五、在应用中深化规律

  1.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2.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学得最好。

  (1)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300+600=()+()()+55=55+420 ()+65=()+35

  (2)仔细看一看,下面的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

  270+380=380+270 b+800=800+b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写写试试吧。

  25+49+75=()+()+()

  学生写出算式以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哪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在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一道计算起来比较简单?说说你的想法。

  六、在反思中深化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说一说自己表现最好的方面。

  (责任编辑付淑霞)

  教学内容

  教材P28页例1,P30页练*相关*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教材P28页例1,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根据例1情境图中信息列出算式。

  2、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计算

  3、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4、教师板书出学生的算式及答案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5、对比上面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8页例1,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

  (三)自学检测

  1、填空

  387+425=( )+ 387 525+( )=137+ 525

  300+600=( )+( ) ( )+65=( )+35

  甲数+乙数=( )+( ) 偶数+( )=奇数+( )

  2、连线

  56+68 50+B

  B+50 68+56

  二、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还遗留的问题。

  (3)如何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优点?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做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三、达标训练

  1、填空题。

  (1)360+482=( )+ 360 128+275=125+( )

  (2)( )+ 78 =78 +149 133+( )=125+133

  2、连线。

  38+175 47+B

  B+47 175+38

  3、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89+91+11 268+147+32

  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四、堂清检测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最*,有幸听了东洲小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选手俞老师执教的数学人教版教材《加法运算定律》,听后深受启发,东小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提供学生发现运算定律

  课的一开始用讲故事形式导入,既吸引学生又激发学生思考,同时又直接切入教学内容。故事为:猴妈妈给小猴子吃桃,规定早上吃4个,晚上吃3个,小猴子感觉这样吃少了。猴妈妈改变成早上吃3个,晚上吃4个,小猴子感到很高兴。老师问:小猴子占到便宜了吗?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明确了第一种分法是3+4,第二种分法是4+3,实际上是一样多的,从而引出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如7+8和8+7许多这样的例子,其结果是一样的,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并要归纳这些数学现象,并且明白这个现象的实质就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二、从个别现象类推中引导学生概括运算定律

  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出示学校三个班参加冬季三项比赛的人数,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对本节课需要引入新知研究的问题“三个班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怎样计算?”让学生进行计算,根据学生多种计算算式中列出28+17+23和28+(17+23)、23+28+17和23+(28+17)等,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的新知研究从根据相同和不同之处迈向概括出了加法结合律。接着又通过一组题组让学生分组练*,通过分组练*学生体会到加法结合律的存在对计算时的简便之处,教师的教学设计目的从让学生个别现象类推到引导到概括出加法结合定律,教会了学生的认知方法。题组为:(69+172)+28、(207+155)+145,69+(172+28)、207+(155+145)。

  三、从具体练*应用中启发学生体会定律优越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并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感知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于计算的简便之处。如何让学生感知?执教者通过对填空题的抢答:204+57=57+□、(45+36)+64=45+(□+□)、57+65+135=57+(□+□)、23+46+77+54=(□+□)+(□+□)及对题目74+102+98你认为怎样计算方便,把学生引入了如何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领域,这个引入不是强制的,而是学生自觉获得的需要,也是对新知学*价值的创生。

  加法运算定律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是在加法及验算、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学生的认识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中呈现具体情境,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激发学生主动学*的需要,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2、引导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学生虽然在此前的学*中,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性质和规律有感性的认识,为新知的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本节课毕竟是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并通过学生自己的举例发现规律,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3、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中,两个运算定律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定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

  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应该让学生多举些例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例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全班交流时,可以让学生具体说说他们所举的例子。其中,对于直接写等式的情况,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甄别,使学生形成合理、科学的验证方法。

  还应更强调本课难点,如结合律等号两边的加数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位置和运算顺序;结合律的特点是运用小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把两个加数结合起来先算、让学生在课堂上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巩固,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反过来,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教学时,充分利用了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形成连贯的情境、后续的问题,使本节的教学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2、在例举中验证规律

  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学生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整个探索过程与“交换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稍加点拨便于引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逐步从观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里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

  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但并未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致使一部分学生在运用时出现模糊现象。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种运算定律的区别,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运算律》教学反思范文五份

  教学片断

  (根据问题情境得出28+17=17+28后)

  师:仔细观察左右两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

  生:我发现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后,和是不变的。

  师:是不是所有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

  生:是。

  生:不是。

  师:接下来,请大家举例验证。老师给大家提几条建议:(1)自己举例、计算。(2)小组交流:是否存在例外的情况?(3)推荐一名代表上台展示验证实例。

  (学生举例交流)

  生:23+17=4017+23=4017+23=23+40、45+50=50+40、300+540=540+300

  师:加法算式中加数的位置换了,和有不相等的例外情况吗?

  生:没有。

  师:从这些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生: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后,和是不变的。

  生:我也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一发现吗?

  生:甲+乙=乙+甲

  生:△+○=○+△

  生:□+○=○+□

  生:a+b=b+a

  师:你们想的办法真多。用字母表示数是数学学*中的重要策略,用a、b表示两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写成a+b=b+a。

  师:你能帮这个规律取个名吗?

  师:在加法交换律中,变化的是(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变的是(它们的和)。原来变与不变还可以这样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

  教后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在加法交换律的教学中,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经历规律的不完全归纳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从而在一种自然而然的心理需求下发现并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运算律。

  在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猜测中产生举例验证的心理需求。在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得出28+17=17+28之后,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我适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学生的猜想不一,有了举例验证的内在需求。

  二是注意让学生在交流共享中充实学*材料,增强结论的可靠性。课上的时间有限,学生的独立举例是很有限的,我通过让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达到资源共享,丰富了学*材料和数学事实,知识的归纳顺理成章。

  三是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学生思维的浪花又一次激起,有图形表示的,有文字表示的,也有字母表示的。既是对加法交换律的概括与提升,又能发展符号感。

  四是注意不断为后继学*作准备。除了前面提到的举例验证和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律,还有当学生总结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后,让学生再次观察加法交换律中的变与不变,既深化了对加法交换律的认识,又为学生后继学*规律作了充分准备,提高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

  这节课是四年级上册第56-57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通过学*,为学生今后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一、创设情境,营造愉悦的氛围,激发兴趣。

  课前的语言游戏,通过“调侃”的语气,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同时,游戏方式中渗透着加法交换律的外形特点。接着以学生*期所关注的焦点——校运会为切入点,选择几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让学生经历有效的探索过程。数学学*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关于解决问题的猜测、尝试解决、验证与修正、形成算法、推广应用的过程。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列式猜想——观察发现——举例验证——概括规律”这一数学学*全过程。首先在学生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引发学生的猜想:是不是其他的两个数相加也有这样的规律呢?让学生写一两个例子并验证,此时再问“像这样的等式你还能写多少个?”学生说“无数个”,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通过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说说在写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想办法把这个规律表示出来,让学生轻松体会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样的规律,学生尝试运用符号、图形、文字和字母等表示规律后,教师再引出简洁的表示方法“a+b=b+a”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从而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在学生动手举例验证后,通过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运算律的发现和探索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三、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的经验,注意数学学*方法的迁移和渗透。

  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由于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学生经历了探究学*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及时对探究加法交换律的方法做了小结,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加法结合律,利用课件出示探究方法的步骤,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学*,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将已有学*方法,迁移类推到探索加法结合律的学*中来,很容易感受到三个数相加蕴含的运算规律。学生不但理解了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同时也在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之间的联系。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认识到了一些不足之处:

  学生初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困难,出现表达不够严谨或不会表达的现象,这时我没有及时补救这种生成问题,引导的不够巧妙,也正是因为这样,耗时比较多,以至后面的练*没能够完成,使得课堂不够自然流畅。

  简便运算是一种高级的混合运算,是混合运算的技巧,学好了简便运算,不仅能提高计算能力、计算速度及正确率,还能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也就是变难为易,变繁为简,变慢为快。同时能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定律、性质、法则等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是计算题中最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开拓学生思路的一种题型。所以,在计算题教学中应重视简便运算,注重简便运算灵活思路的学*,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五年级的简便运算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对简便运算的认识上。小数乘法简便运算是整数乘法简便运算的延伸。

  这节课我以学生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为主线进行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学生在整体认知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的运算律方面较容易,在计算过程中不少学生忽略了小数点的移动,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复*题的设计针对性强,为新课学*做好铺垫。

  做好已有知识结构的迁移。在复*时先请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做:25×12和 87×46+ 54×87 ,同时其他同学集体练*。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提示学生运用的是哪一个乘法运算定律,实际有学生说第二题用的是乘法结合律,我并没有急于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问学生乘法结合律的字母表达式和乘法分配率的字母表达式,并组织学生进行区别,以便更好的运用这两个定律解题。通过复*使每一个学生进一步明确乘法的运算定律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更加清楚如何运用运算定律解题。同时渗透并思考,这些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能不能用,激发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的猜想和求知的欲望。

  二、新课学*先试后导,善用旧知解疑。

  教师出示例题4后,简单分析题意,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题。

  0.8×1.3○1.3×0.8

  (0.9×0.4)×0.5○0.9×(0.4×0.5 )

  (3.2+2.8)×0.6○3.2×0.6+2.8×0.6

  有学生通过计算两边的算式结果来判断,大多数学生看见算式联想到简便运算来判断,第一种算法确定算式两边结果相等,第二种算法提供了学生思维判断的方法。这样有效地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和小数乘法结合起来,运算方法在小数乘法中一样有效。

  为了学生更好地运用运算律,安排了三题练*题

  0.25×0.7×4、 1.25×2.4 3.2×1.02

  保留了教材中试一试第一题,修改了第二题,增加了第三题题,第一题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第二题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三题是运用乘法分配律。第二题中2.4的分解是教学时一个难点,不少学生着重把24分解成8×4,忽略了小数点,这个环节的处理不够好,未能预料。第三题的教学也是一个难点,不少学生意识不到把1.02分解成1+0.02,只是一味去分解3.2。

  三、巩固练*类型多样,提高学生能力。

  巩固练*的设计除了根据运算定律填空外,还设计了各种类型的简算题,如:12.5×4.8 0.72×101 3.8×9.9 1.01×2.6 0.25×0.125× 0.4×0.8 0.4×8.2×25-0.3

  这些题里有的接*整数、有的超过整数、有的要先转化再做,有的运用乘法结合律做,有的运用乘法分配律做,有的是部分简算,几乎涵盖了所有小数乘法简算的各种类型 ,另外还出现了部分简算的题,这样的题学生掌握的不好, 关键是根据运算定律判断是否能简算。最后是拓展提高,3.67×8.9 + 36.7×0.11 86.9×1.73 + 8.69×7.3 这两道题分别都有两种解法,学生根据刚才做题的经验,分析后很快发现36.7和3.67 、86.9和8.69可以互相转化,怎样才能使转化后的数的积不变,利用积不变的规律就能解决问题。这样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