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公顷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3-02-21 00:00:00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讲课技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公顷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1

  《认识公顷》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认识*方千米和公顷中的第一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等面积单位,对这些面积单位概念建构的过程也初步了解,这为认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在知识经验、认知经验等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五年级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还比较薄弱,同时对土地面积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不是非常关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很有必要鼓励学生采取多种不同的学*方式来增强感知能力,领会“公顷”这一概念的本质。

  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空间相对狭窄,见识少,体会1公顷比较困难。教学时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多种渠道去感知1公顷的大小,分别经历了其它面积单位知识的迁移,和欣赏自然风光感受到公顷一般是用在测量土地面积上,接着让学生通过对比反复感受体会,逐步加深印象。先让学生猜测1公顷大约有多大》然后我提供一些学生生活中见的到,摸得着的具体媒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比如感受28个小朋友围城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方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呢?以及通过感知多少个教室的面积和篮球场的面积是1公顷来感受1公顷面积的实际大小,可以说很好地帮助学生领会了公顷这一面积单位。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公顷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

  其次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渗透思想教育,比如教学过程中利用生动的图片、数据,让学生感受住过的山河的壮丽,自然风光的优美,人文景物的.文化沉淀,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

  教学毕竟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把握能力还有待加强,比如教学单位换算一环节,就引导学生在比较是把公顷化做*方米比较简便,还是把*方米化作公顷比较简便一块处理的比较生硬。教学练*环节的处理重点不够突出,可能出现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理会的情况,还有在对教室实际大小的估计有偏差,导致教学效果一般。

  以上是今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这次活动,自己加深了对教材的把握力度,能够很好的认真去研读教材,变教材为教学的原料,去组织教学,今后努力方向是认真打磨教学中的细节,让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热情高涨起来,课堂中师生交流广泛起来。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2

  公顷和*方千米是较大的面积单位,主要是用来测量土地面积,在生活当中不常使用,所以学生比较生疏。但我还是打算试一试,本学期就开这节课,几周前我就开始琢磨这课该如何上,怎么才能让孩子的脑中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和表象,这是一个单元难点,该如何突破呢?左思右想,我还是认为应该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由表象再到抽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才能真正建立这一概念,才能准确地去应用。

  上课开始,我让学生复*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这几个面积单位,(这几个单位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有了表象)从这几个面积单位再导入到让学生自己设计更大的面积单位,学生纷纷设计出边长是10米、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单位,进而认识到了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千米;1*方千米=100公顷。这只是初步建立模糊的表象,算是取得小小的成功,以旧知引入新知再配上设计新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着实很吸引学生的注意迸发学生的思维。

  紧接着,我设计了两个环节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公顷和*方千米。对于学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篮球场、大操场的面积,这些是学生深刻体会到的,每天都能见到的,以这些为基准,来感悟1公顷,分别大约是208个教室的面积、24个篮球场的面积、5个大操场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也顺带培养了学生的估算,一举两得。“*方千米”实在是太大了,我就从网络上找到了接*1*方千米大的北京故宫,

  通过观看航拍故宫视频,视觉冲击进而建立了“*方千米”的表象。

  最后设计了“快乐的二选一”环节,让学生在从今天学*的两个面积单位中二选一来填,这样不仅巩固了本课时的学*内容,也让学生放松心情,在游戏中学*成长。

  总体来说,对于《公顷和*方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的设计和上课的效果,我是很满意的。看似简单的设计,其实中间包含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深入浅出的学*,厚积薄发的教学设计,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让孩子们乐于学*数学,感受学*数学的乐趣,让本应抽象乏味的概念课变成了生动活泼的探讨课,我觉得本课我上得很成功。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3

  《认识公顷》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内容。本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或多或少听过见过“公顷”这一词语,但绝大多数学生对公顷的实际意义仍然是很陌生的。由于公顷是一个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怎样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来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在教学新知识前,我带着学生回顾了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大小,1*方厘米是边长一厘米的正方形,大概有学生手指甲大小,1*方分米是边长一分米的正方形,可以用两个手进行比划,类似于拍照的框架,1*方米也就是教室门的一半大小,以及区分了为什么1*方分米等于100*方厘米而不是10*方厘米,在以此类推其他几个的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而后问:除了这些面积单位外你还知道哪些面积单位?自然揭示课题,学*“公顷”这一新知识。

  因为课前已布置预*,所以我尽量让学生自己说:课前你们对“公顷”这一教学内容已进行了预*,通过预*,你对“公顷”有了哪些了解?学生很顺利地说出1公顷的概念: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这一概念还比较抽象,于是我引导学生感受100米这一长度,使学生对100米的长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进而想象并体会出1公顷的面积大小。同时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让28名学生在操场上围成一个正方形,感受大约100*方米的大小,并让学生思考大约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是1公顷。学生通过简单的推理,体会到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告诉学生操场的长宽,算出学校的面积是8000*方米,学生每天都会去做操,每周也会有三节体育课,对于学校的操场很是熟悉,对于公顷感知更准确,还有学校的教室大概50*方米,一公顷大概需要200个教室,我们学校总面积是3。6公顷等等,让学生以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据,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环境做具体的描述,这样有利于帮学生建立起对公顷的正确表象。

  综观公顷概念的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学生要获得一个正确的数学概念,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1公顷的大小要想通过教师的描述是肤浅的,只有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建立起对公顷的理解与感知。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4

  本节课能把各种资源加以整合、并灵活安排学*时间与空间很好的体现了学科性和综合性,以数学书本知识为基准,结合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创设一系列围绕主题的教学活动,确立了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情景主题为背景,适时的穿插另外学科知识,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让学生学*数学学科以外的知识,让学生从多种途径中获取信息,指导具有针对性,启发性,从而领略数学的精彩。

  1、教材安排照片和文字说明的`意图,要激发学*热情、引起学*心向、营造学*氛围。首先是这些旅游景点、著名建筑都是学生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学生的兴趣由此产生。

  2、在游戏中体会1公顷。28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是一个简单的游戏,也是学生愿意做的游戏。教材告诉学生,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方米。如果让学生这样围一围,看着围成的正方形,想像100个这样的正方形有多大,他们又一次体会了1公顷。1公顷的观念清晰了,有利于形成1*方千米的观念。

  3、在有吸引力的情境中首次呈现公顷和*方千米。例1以四张照片为背景,分别呈现明孝陵、中华世纪坛的占地面积,日月潭的面积和2004年我国的森林面积,这些面积都以公顷为单位。

  4、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感受1公顷,形成1公顷的观念,要知道它有多大。“知道”可以在听和看中接受,也可以在操作实践中体会。教材为学生选择了多种渠道,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在头脑中留下1公顷的印象。教材理解学生形成面积单位观念的困难,给他们反复感受的机会,使印象逐渐清晰、逐步深刻。

  本节课同学们学*兴趣浓厚,积极主动,课堂上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了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学*的乐趣。课后,我访问了一些学生,由于农村小学生视野比较窄,个别学生对公顷的大小感知还是有些模糊。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5

  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看例题的图片,到自己说说对*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再到估计各省的面积,阅读“你知道吗”,学生的脸上不时会露出惊讶的表情,很多惊叹句也会不时的冒出来。我想,学生的数学学*需要借助一个个的阶梯和*台,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所以我很乐意为他们的数学学*作出这样的努力和搭建。

  “公顷”和“*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比较大,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形成表象确实有些因难。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场地,如教室的面积一般是50*方米2.200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通过学生的想像,加深学生对“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在使学生明确了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千米之后,教师可以在学生对1公顷形成了表象之后,让学生想象一下100块1公顷的土地,就是1*方千米大。还可以通过其他的素材帮助学生认识和想象,如,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约1*方千米。课上我并没有急于的去完成各种巩固练*。而是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去想象,再把他们的体验和想象转化成语言,描述出来,带动更多的学生。当然露的问题也很多

  (1)当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测量操场面积时,站着观察的同学没有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纪律确实不太令人满意。事后我想这是因为老师在不知不觉之中又充当了主角,一个人不停的在说,绝大多数同学仍没有参与,他们探究的兴趣没能得到激发,好奇心没能得到满足,学*就成了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学*形式对学生来说仍是枯燥乏味的。如果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自行商量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汇报总结,那样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在下课铃声响起之前,如果能让学生们沿着操场围墙走一圈,在享受着收获的幸福氛围中,去实际感受一下操场的面积与1公顷的大小,那将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6

  在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面积单位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而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这些单位就不方便了,因此引入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之一公顷。在此基础上同时利用照片和文字说明介绍这些学生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旅游景点、著名建筑,有效激发学*热情,营造了学*氛围。由此让学生感知,教室的面积有50*方米左右,图中北京、上海世博园中国馆面积比教室的占地面积大得多,显然“*方米”不合适,注意力集中到新的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上,自然引入“公顷”这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公顷”,但对于“公顷”的概念仍然比较陌生。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还要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通过与现实中的学校、操场、教室、多功能厅的比较让学生来感知1公顷有多大。但又有些顾虑,所以在让学生感受活动形式上还有些欠缺。比如可以带学生到学校操场上感受100米直跑道的长度,让学生想象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组织28个左右的学生围成正方形感受100*方米正方形的大小。只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反复感受体会,逐步加深印象。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7

  公顷的认识是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这些面积单位后,要理解和认识的一个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从学*内容上看,本节课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并不高,学生只要能掌握1公顷=10000*方米这个关系,并用这个进率进行单位的换算就行,但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如何建立1公顷大小的概念和表象,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合理的使用公顷这个单位。出于这样的考虑,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着重关注了两点:一、课题怎样引入,怎样让学生在自然的情景中去认识公顷。二、1公顷的概念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表象判断。

  生活实际是重要的.学*资源。建立1公顷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在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概念时,我设计了一组题目,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和1公顷比较:如学校的面积、足球场的面积、承德各著名景点的面积等。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深化1公顷的认识,建立起1公顷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学*,学生既能体会到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又能具体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从而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8

  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来看,都比较好。所以我真正感到,教材只有一本,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却可以百花齐放。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确实是十分重要的。由于1公顷的面积比较大,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比较困难,所以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形式。关于*方米和公顷的互化,只有公顷的意义是新知识,所以在这里以学生尝试为主。对于试一试关键是抓住新的知识点,其它都是学生为主,教师只是适时地加以引导即可。

  在教学中结合周围学生熟悉的环境作具体的描述:如学校大约是几公顷等等。这样学*面积单位之间换算才体现出它的意义和作用,学生也因切实体会到是在学*“生活中的数学”而感受深刻。

  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以及它们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因此,新课前复*面积的概念、常用的面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1公顷有多大有个具体观念,这样才能进行正确的推算。因此,通过实际活动,实地观察、具体推算,帮助学生建立具体观念。实际观察分三步:先观察1*方米有多大;再观察100*方米有多大;再想象100个这样大的正方形土地就是1公顷。这样由小到大便于学生建立具体观念。

  回到教室后,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刚才在操场实际操作的想象,推算出1公顷=10000*方米.这样教室内外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加深实际观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利用教室内学生思想容易集中,推算出公顷和*方米之间的关系,容易记住。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9

  《认识公顷》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方千米》第一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虽然已初步掌握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等面积单位,对这些面积单位概念建构的过程也初步了解,但对于公顷,学生不能直观感受到它的大小,便很难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教学的重点应是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如何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认知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的教学中从学生所熟悉情境入手展开教学。

  1、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对1公顷的占地面积缺乏明确的.感知与了解。因此,我从学生已有的旧知“*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引入,通过对已学过的面积单位的复*,勾起学生的回忆,建立起知识的链接点,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学*新的更大的面积单位的需要,从而切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公顷。

  2、“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制作了图片让学生观看,了解公顷,但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直接地在学*中意识到1公顷有多大。我从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学校、教室等场所的占地面积出发,让学生把它们的面积与1公顷比一比大小。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大约要200个自己的教室、或者我们学校占地面积大约有1公顷,这样学生就在自己的计算与比较中体会到1公顷确实是很大的,公顷是用来计量大面积的面积单位。通过学生主动地去想象、尝试、发现、思考和归结,比较深刻地体会了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在帮助学生基本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之后,我又出示了例题中的一组照片,向学生介绍这些他们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旅游景点、著名建筑,有效激发学*热情,营造了学*氛围,也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4、在认识到“1公顷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后,不应该只让学生读一读1公顷的概念,还要问一问学生1公顷一定是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吗?让学生真正理解1公顷,比如只要长方形的长与宽相乘得10000*方米,那么面积就是公顷。

  5、在感受“1公顷”的大小时教学节奏要放慢,重点的地方要慢慢讲,讲清讲透,不能走过场,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认真地去感受、体会,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

  “公顷”这个概念在被学生感受、类比,迁移中不断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被逐步唤醒,思维之弦被拨动,学生逐步构建和生成着自己对公顷的理解。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10

  教学中,建立公顷的概念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首先,对于公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较少,而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像*方厘米、*方分米、*方米一样制作教具或学具,学生不能直观感受到它的大小,便很难建立起正确的表象。要在五年级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公顷这种大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不管从操作到应用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的关键还在于如何将1公顷的教学转变为学生对数学体验的过程。教师的.描述是肤浅的,学生仅能体会到公顷好大,大的就是公顷。公顷到底有多大,以什么样的实物可以类比,都还是十分模糊的。所以建立比较具体的面积概念,唯有通过活动来切身体验。

  张老师采取了以学生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托类比,在教学中结合周围学生熟悉的环境做具体的描述,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公顷的正确表象。张老师把自己的学校面积作了一个参照,让他们置身于熟悉的生活场景里。学生通过走一走,加强学生对1公顷的实际体验。让28个学生围成面积约100*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估测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正好是1公顷。通过把体验和数字计算结合起来也增加了数学内涵。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形成表象——抽象概念,建立空间观念,再联系生活,拓展想象空间,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体验感受,更有利于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1公顷的实际观念的知识体验。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对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构建所学知识。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11

  《认识公顷》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方千米》第一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虽然已经初步掌握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等面积单位,也初步有了了解但对于公顷,学生还不能直观感受到它的太小,便对于建立正确的表象比较困难。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有多大的表象。这节课从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入手,

  先从学生已有的`旧知“*方厘米*万分米、*方米常用的面积单位入手勾起学生的回忆建立知识的链接点引走己学生的认识冲突唤起他们学*亲新的更大的面积单位需要切入新题。

  接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认识公顷”所想到的。提出问题例如有“什么是公顷”";公顷有什么用途?用到哪里”“公顷与*方米有什么关系”......最让人惊喜的是有学生提出用字母怎么表示“公顷”。这都会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探索“公顷“来全面的认识它。

  在教学中,要积极建立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出示***广场故宫等占地面积资料形成意象再结合我们熟悉的校园和科技馆。建立1公顷大约是多大面积的空间观念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

  “公顷”这个概念在被学生感受类比,迁移中构建,深入学生心目中的一个面积单位,在最后与*方米之间相互转化的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推算出二者转化的规律所在。达到熟练推理地步,这也是进一步深化”公顷"认识的一方面。

  总之,本节课的学*要多角度带着学生来认识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后面掌握和灵活运用情况。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12

  我执教的《认识公顷》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内容。本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或多或少听过见过“公顷”这一词语,但绝大多数学生对公顷的实际意义仍然是很陌生的。由于公顷是一个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怎样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来领悟1公顷的实际大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借助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课堂效率是比较好的。

  1.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引领孩子们用肢体语言比划,结合简易多媒体复*回顾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大小。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做到了以旧促新,构建好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新的知识。后追问:除了这些面积单位外你还知道哪些面积单位?自然揭题示标。

  2.我觉得认识公顷,建立这样一个面积单位,学生需要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的,需要不断地累积表象认识,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 而1公顷的大小要想通过教师的描述是肤浅的,唯有让学生以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据,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环境做具体的描述,才能帮学生建立起对公顷的正确表象。 所以课前我先带着学生到操场感知100*方米的大小,让他们8人一组伸开手(约10米),分4组围成正方形。其它同学分别进去感知100*方米的大小;再组织孩子们手拉手去丈量校园的长和宽,估算校园的大小,分别丈量学校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大约多少米。最后让学生推算本校的占地面积大约有多少。(大约1公顷)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1公顷的认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提高了学*活动的效率。再者结合简易多媒体,通过计算熟悉的'几个教室,几个100*方米的正方形,几个足球场是1公顷等活动等,进一步体会1公顷的大小。

  3.结合多媒体,图文并茂让学生感受到公顷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交流展示环节,我先结合简易多媒体,播放教材的图片和文字说明,激发了学生学*热情、引起学*兴趣、营造学*氛围。紧接着我又播放孩子们熟悉的。

  4.引领学生利用画简图实记1公顷的大小,班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数学模型 书中只是抽象的文字表示,所以我安排的课前测量目的就是让学生以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据,并结合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做具体的描述,帮学生建立起1公顷的正确表象(具体的1公顷)。建立起1公顷的表象才展开1公顷和*方米之间的关系。我引领学生利用用画简图来表示1公顷概念和*方米之间的关系。(用简图抽象的1公顷)。从而达到从“书本抽象的1公顷概念----具体的体验1公顷-----抽象简图的1公顷”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13

  一、设计意图与主要理念:

  1、关注和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对1公顷的占地面积缺乏明确的感知与了解。因此,我从学生已有的旧知“*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引入,通过对已学过的面积单位的复*,勾起学生的回忆,建立起知识的链接点,并通过修改教材内容(将“公顷”改为“*方米”),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学*新的更大的面积单位的需要,从而切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公顷。

  2、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认知“公顷”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只是起着设疑、激趣、点拨、解惑的作用,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认识到1公顷”就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但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直接地在学*中意识到1公顷有多大。我从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学校、教室等场所的占地面积出发,让学生把们的'面积与1公顷比一比大小。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大约要200个自己的教室、或者4个我们学校的操场合起来才有1公顷,学校虽然看上去很大,但是占地面积还不到1公顷。这样学生就在自己的计算与比较中体会到1公顷确实是很大的,公顷是用来计量大面积的面积单位。通过学生主动地去想象、尝试、发现、思考和归结,比较深刻地体会了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充分关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公顷是面积单位中的一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此理念贯穿始终,通过“公顷”与已学面积单位的比较,以及相互之间的换算等活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1、在认识到“1公顷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后,不应该只让学生读一读1公顷的概念,还要问一问学生1公顷一定是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吗?让学生明白其实它的逆命题是否命题,比如只要长方形的长与宽相乘得10000*方米,那么面积就是公顷。而1公顷=10000*方米的得出只是在口头上,如果板书在黑板上学生会印象更深刻。

  2、提问要分层。基本的、巩固性的问题可以让中、下等学生回答,而拔高性的问题可以让优等生回答,注意全班性的反馈。

  3、教学节奏要张弛得当。尤其在感受“1公顷”的大小时教学节奏要放慢,重点的地方要慢慢讲,讲清讲透,不能走过场,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认真地去感受、体会,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

  纵观本课教学,“公顷”这个概念在被学生感受、类比,迁移中不断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被逐步唤醒,思维之弦被拨动,学生逐步构建和生成着自己对公顷的理解。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14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公顷”,但对于“公顷”的概念仍然比较陌生。教学的重点如果仅仅是让学生知道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显然是不正确的,而应是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如何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认知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这节课我没有设计丰富多彩的导入,开始就进入复*回忆阶段。让同学们想:都学过哪些面积单位,然后屏幕出示边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感受1*方厘米和1*方分米的大小。同学们掌握的很好,顺口就能说出1*方米=100*方分米,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些耳熟能详的知识激发了同学们学*的自信。

  公顷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所以建立1公顷的实际大小的表象较难。所以在上课前,我带领学生去了隔壁的小区走了走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周长。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把眼睛闭起来,回忆当天走了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然后要求学生讨论1公顷等于多少*方米。但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直接地在学*中意识到1公顷有多大。我从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学校、教室等场所的占地面积出发,让学生把们的面积与1公顷比一比大小。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大约要200个自己的教室、或者4个我们学校的`操场合起来才有1公顷,学校虽然看上去很大,但是占地面积还不到1公顷。这样学生就在自己的计算与比较中体会到1公顷确实是很大的,公顷是用来计量大面积的面积单位。通过学生主动地去想象、尝试、发现、思考和归结,比较深刻地体会了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在帮助学生基本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之后,我又出示了例题中的一组照片,向学生介绍这些他们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旅游景点、著名建筑,有效激发学*热情,营造了学*氛围,也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所以在练*中我安排两个层次的内容:

  (1)基本练*:本节课教学中的第一次反馈。(82页试一试)做这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计算大的土地面积用*方米比较麻烦,并体会4公顷有多大

  (2)综合练*:主要防止思维定势与惰性思维。(练*十四4题)在学生算出苗圃的高以后,想一想底250米、高160米的*行四边形,又经历了一次对1公顷的感受。

  综观公顷概念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认识公顷,建立这样一个面积单位,学生是需要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的,需要不断地累积表象认识,一个正确的数学概念,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1公顷的大小要想通过教师的描述是肤浅的,唯有让学生以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据,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环境做具体的描述,才能帮学生建立起对公顷的正确表象。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菁选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公顷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1

  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看例题的图片,到自己说说对*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再到估计各省的面积,阅读“你知道吗”,学生的脸上不时会露出惊讶的表情,很多惊叹句也会不时的冒出来。我想,学生的数学学*需要借助一个个的阶梯和*台,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所以我很乐意为他们的数学学*作出这样的努力和搭建。

  “公顷”和“*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比较大,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形成表象确实有些因难。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场地,如教室的面积一般是50*方米2.200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通过学生的想像,加深学生对“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在使学生明确了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千米之后,教师可以在学生对1公顷形成了表象之后,让学生想象一下100块1公顷的土地,就是1*方千米大。还可以通过其他的素材帮助学生认识和想象,如,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约1*方千米。课上我并没有急于的去完成各种巩固练*。而是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去想象,再把他们的体验和想象转化成语言,描述出来,带动更多的学生。当然露的问题也很多

  (1)当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测量操场面积时,站着观察的同学没有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纪律确实不太令人满意。事后我想这是因为老师在不知不觉之中又充当了主角,一个人不停的.在说,绝大多数同学仍没有参与,他们探究的兴趣没能得到激发,好奇心没能得到满足,学*就成了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学*形式对学生来说仍是枯燥乏味的。如果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自行商量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汇报总结,那样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在下课铃声响起之前,如果能让学生们沿着操场围墙走一圈,在享受着收获的幸福氛围中,去实际感受一下操场的面积与1公顷的大小,那将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2

  《认识公顷》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内容。本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或多或少听过见过“公顷”这一词语,但绝大多数学生对公顷的实际意义仍然是很陌生的。由于公顷是一个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怎样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来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在教学新知识前,我带着学生回顾了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大小,1*方厘米是边长一厘米的正方形,大概有学生手指甲大小,1*方分米是边长一分米的正方形,可以用两个手进行比划,类似于拍照的框架,1*方米也就是教室门的一半大小,以及区分了为什么1*方分米等于100*方厘米而不是10*方厘米,在以此类推其他几个的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而后问:除了这些面积单位外你还知道哪些面积单位?自然揭示课题,学*“公顷”这一新知识。

  因为课前已布置预*,所以我尽量让学生自己说:课前你们对“公顷”这一教学内容已进行了预*,通过预*,你对“公顷”有了哪些了解?学生很顺利地说出1公顷的概念: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这一概念还比较抽象,于是我引导学生感受100米这一长度,使学生对100米的长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进而想象并体会出1公顷的面积大小。同时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让28名学生在操场上围成一个正方形,感受大约100*方米的大小,并让学生思考大约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是1公顷。学生通过简单的推理,体会到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告诉学生操场的长宽,算出学校的面积是8000*方米,学生每天都会去做操,每周也会有三节体育课,对于学校的操场很是熟悉,对于公顷感知更准确,还有学校的教室大概50*方米,一公顷大概需要200个教室,我们学校总面积是3。6公顷等等,让学生以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据,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环境做具体的描述,这样有利于帮学生建立起对公顷的正确表象。

  综观公顷概念的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学生要获得一个正确的数学概念,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1公顷的大小要想通过教师的描述是肤浅的,只有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建立起对公顷的理解与感知。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3

  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来看,都比较好。所以我真正感到,教材只有一本,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却可以百花齐放。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确实是十分重要的。由于1公顷的面积比较大,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比较困难,所以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形式。关于*方米和公顷的互化,只有公顷的意义是新知识,所以在这里以学生尝试为主。对于试一试关键是抓住新的知识点,其它都是学生为主,教师只是适时地加以引导即可。

  在教学中结合周围学生熟悉的环境作具体的描述:如学校大约是几公顷等等。这样学*面积单位之间换算才体现出它的意义和作用,学生也因切实体会到是在学*“生活中的数学”而感受深刻。

  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以及它们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因此,新课前复*面积的概念、常用的面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1公顷有多大有个具体观念,这样才能进行正确的推算。因此,通过实际活动,实地观察、具体推算,帮助学生建立具体观念。实际观察分三步:先观察1*方米有多大;再观察100*方米有多大;再想象100个这样大的正方形土地就是1公顷。这样由小到大便于学生建立具体观念。

  回到教室后,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刚才在操场实际操作的想象,推算出1公顷=10000*方米.这样教室内外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加深实际观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利用教室内学生思想容易集中,推算出公顷和*方米之间的关系,容易记住。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4

  一、设计意图与主要理念:

  1、关注和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对1公顷的占地面积缺乏明确的感知与了解。因此,我从学生已有的旧知“*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引入,通过对已学过的面积单位的复*,勾起学生的回忆,建立起知识的链接点,并通过修改教材内容(将“公顷”改为“*方米”),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学*新的更大的面积单位的需要,从而切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公顷。

  2、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认知“公顷”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只是起着设疑、激趣、点拨、解惑的作用,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认识到1公顷”就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但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直接地在学*中意识到1公顷有多大。我从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学校、教室等场所的占地面积出发,让学生把们的面积与1公顷比一比大小。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大约要200个自己的教室、或者4个我们学校的操场合起来才有1公顷,学校虽然看上去很大,但是占地面积还不到1公顷。这样学生就在自己的计算与比较中体会到1公顷确实是很大的,公顷是用来计量大面积的.面积单位。通过学生主动地去想象、尝试、发现、思考和归结,比较深刻地体会了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充分关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公顷是面积单位中的一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此理念贯穿始终,通过“公顷”与已学面积单位的比较,以及相互之间的换算等活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1、在认识到“1公顷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后,不应该只让学生读一读1公顷的概念,还要问一问学生1公顷一定是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吗?让学生明白其实它的逆命题是否命题,比如只要长方形的长与宽相乘得10000*方米,那么面积就是公顷。而1公顷=10000*方米的得出只是在口头上,如果板书在黑板上学生会印象更深刻。

  2、提问要分层。基本的、巩固性的问题可以让中、下等学生回答,而拔高性的问题可以让优等生回答,注意全班性的反馈。

  3、教学节奏要张弛得当。尤其在感受“1公顷”的大小时教学节奏要放慢,重点的地方要慢慢讲,讲清讲透,不能走过场,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认真地去感受、体会,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

  纵观本课教学,“公顷”这个概念在被学生感受、类比,迁移中不断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被逐步唤醒,思维之弦被拨动,学生逐步构建和生成着自己对公顷的理解。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5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公顷”,但对于“公顷”的概念仍然比较陌生。教学的重点如果仅仅是让学生知道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显然是不正确的,而应是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如何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认知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这节课我没有设计丰富多彩的导入,开始就进入复*回忆阶段。让同学们想:都学过哪些面积单位,然后屏幕出示边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感受1*方厘米和1*方分米的大小。同学们掌握的很好,顺口就能说出1*方米=100*方分米,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些耳熟能详的知识激发了同学们学*的自信。

  公顷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所以建立1公顷的.实际大小的表象较难。所以在上课前,我带领学生去了隔壁的小区走了走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周长。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把眼睛闭起来,回忆当天走了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然后要求学生讨论1公顷等于多少*方米。但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直接地在学*中意识到1公顷有多大。我从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学校、教室等场所的占地面积出发,让学生把们的面积与1公顷比一比大小。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大约要200个自己的教室、或者4个我们学校的操场合起来才有1公顷,学校虽然看上去很大,但是占地面积还不到1公顷。这样学生就在自己的计算与比较中体会到1公顷确实是很大的,公顷是用来计量大面积的面积单位。通过学生主动地去想象、尝试、发现、思考和归结,比较深刻地体会了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在帮助学生基本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之后,我又出示了例题中的一组照片,向学生介绍这些他们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旅游景点、著名建筑,有效激发学*热情,营造了学*氛围,也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所以在练*中我安排两个层次的内容:

  (1)基本练*:本节课教学中的第一次反馈。(82页试一试)做这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计算大的土地面积用*方米比较麻烦,并体会4公顷有多大

  (2)综合练*:主要防止思维定势与惰性思维。(练*十四4题)在学生算出苗圃的高以后,想一想底250米、高160米的*行四边形,又经历了一次对1公顷的感受。

  综观公顷概念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认识公顷,建立这样一个面积单位,学生是需要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的,需要不断地累积表象认识,一个正确的数学概念,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1公顷的大小要想通过教师的描述是肤浅的,唯有让学生以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据,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环境做具体的描述,才能帮学生建立起对公顷的正确表象。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6

  公顷的认识是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这些面积单位后,要理解和认识的一个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从学*内容上看,本节课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并不高,学生只要能掌握1公顷=10000*方米这个关系,并用这个进率进行单位的换算就行,但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如何建立1公顷大小的概念和表象,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合理的使用公顷这个单位。出于这样的考虑,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着重关注了两点:一、课题怎样引入,怎样让学生在自然的情景中去认识公顷。二、1公顷的概念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表象判断。

  生活实际是重要的学*资源。建立1公顷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在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概念时,我设计了一组题目,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和1公顷比较:如学校的面积、足球场的面积、承德各著名景点的面积等。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深化1公顷的认识,建立起1公顷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学*,学生既能体会到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又能具体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从而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7

  《认识公顷》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方千米》第一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虽然已初步掌握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等面积单位,对这些面积单位概念建构的过程也初步了解,但对于公顷,学生不能直观感受到它的大小,便很难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教学的重点应是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如何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认知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的教学中从学生所熟悉情境入手展开教学。

  1、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对1公顷的占地面积缺乏明确的感知与了解。因此,我从学生已有的旧知“*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引入,通过对已学过的面积单位的复*,勾起学生的回忆,建立起知识的链接点,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学*新的更大的面积单位的需要,从而切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公顷。

  2、“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制作了图片让学生观看,了解公顷,但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直接地在学*中意识到1公顷有多大。我从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学校、教室等场所的占地面积出发,让学生把它们的面积与1公顷比一比大小。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大约要200个自己的教室、或者我们学校占地面积大约有1公顷,这样学生就在自己的`计算与比较中体会到1公顷确实是很大的,公顷是用来计量大面积的面积单位。通过学生主动地去想象、尝试、发现、思考和归结,比较深刻地体会了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在帮助学生基本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之后,我又出示了例题中的一组照片,向学生介绍这些他们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旅游景点、著名建筑,有效激发学*热情,营造了学*氛围,也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4、在认识到“1公顷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后,不应该只让学生读一读1公顷的概念,还要问一问学生1公顷一定是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吗?让学生真正理解1公顷,比如只要长方形的长与宽相乘得10000*方米,那么面积就是公顷。

  5、在感受“1公顷”的大小时教学节奏要放慢,重点的地方要慢慢讲,讲清讲透,不能走过场,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认真地去感受、体会,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

  “公顷”这个概念在被学生感受、类比,迁移中不断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被逐步唤醒,思维之弦被拨动,学生逐步构建和生成着自己对公顷的理解。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8

  公顷和*方千米是较大的面积单位,主要是用来测量土地面积,在生活当中不常使用,所以学生比较生疏。但我还是打算试一试,本学期就开这节课,几周前我就开始琢磨这课该如何上,怎么才能让孩子的脑中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和表象,这是一个单元难点,该如何突破呢?左思右想,我还是认为应该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由表象再到抽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才能真正建立这一概念,才能准确地去应用。

  上课开始,我让学生复*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这几个面积单位,(这几个单位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有了表象)从这几个面积单位再导入到让学生自己设计更大的面积单位,学生纷纷设计出边长是10米、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单位,进而认识到了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千米;1*方千米=100公顷。这只是初步建立模糊的表象,算是取得小小的成功,以旧知引入新知再配上设计新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着实很吸引学生的注意迸发学生的思维。

  紧接着,我设计了两个环节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公顷和*方千米。对于学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篮球场、大操场的面积,这些是学生深刻体会到的,每天都能见到的,以这些为基准,来感悟1公顷,分别大约是208个教室的面积、24个篮球场的'面积、5个大操场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也顺带培养了学生的估算,一举两得。“*方千米”实在是太大了,我就从网络上找到了接*1*方千米大的北京故宫,

  通过观看航拍故宫视频,视觉冲击进而建立了“*方千米”的表象。

  最后设计了“快乐的二选一”环节,让学生在从今天学*的两个面积单位中二选一来填,这样不仅巩固了本课时的学*内容,也让学生放松心情,在游戏中学*成长。

  总体来说,对于《公顷和*方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的设计和上课的效果,我是很满意的。看似简单的设计,其实中间包含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深入浅出的学*,厚积薄发的教学设计,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让孩子们乐于学*数学,感受学*数学的乐趣,让本应抽象乏味的概念课变成了生动活泼的探讨课,我觉得本课我上得很成功。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9

  我执教的《认识公顷》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内容。本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或多或少听过见过“公顷”这一词语,但绝大多数学生对公顷的实际意义仍然是很陌生的。由于公顷是一个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怎样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来领悟1公顷的实际大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借助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课堂效率是比较好的。

  1.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引领孩子们用肢体语言比划,结合简易多媒体复*回顾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大小。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做到了以旧促新,构建好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新的知识。后追问:除了这些面积单位外你还知道哪些面积单位?自然揭题示标。

  2.我觉得认识公顷,建立这样一个面积单位,学生需要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的,需要不断地累积表象认识,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 而1公顷的大小要想通过教师的描述是肤浅的,唯有让学生以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据,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环境做具体的描述,才能帮学生建立起对公顷的正确表象。 所以课前我先带着学生到操场感知100*方米的大小,让他们8人一组伸开手(约10米),分4组围成正方形。其它同学分别进去感知100*方米的大小;再组织孩子们手拉手去丈量校园的长和宽,估算校园的大小,分别丈量学校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大约多少米。最后让学生推算本校的占地面积大约有多少。(大约1公顷)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1公顷的认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提高了学*活动的效率。再者结合简易多媒体,通过计算熟悉的几个教室,几个100*方米的正方形,几个足球场是1公顷等活动等,进一步体会1公顷的大小。

  3.结合多媒体,图文并茂让学生感受到公顷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交流展示环节,我先结合简易多媒体,播放教材的图片和文字说明,激发了学生学*热情、引起学*兴趣、营造学*氛围。紧接着我又播放孩子们熟悉的。

  4.引领学生利用画简图实记1公顷的大小,班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数学模型 书中只是抽象的文字表示,所以我安排的课前测量目的就是让学生以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据,并结合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做具体的描述,帮学生建立起1公顷的正确表象(具体的1公顷)。建立起1公顷的表象才展开1公顷和*方米之间的关系。我引领学生利用用画简图来表示1公顷概念和*方米之间的关系。(用简图抽象的1公顷)。从而达到从“书本抽象的1公顷概念----具体的体验1公顷-----抽象简图的1公顷”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10

  在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面积单位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而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这些单位就不方便了,因此引入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之一公顷。在此基础上同时利用照片和文字说明介绍这些学生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旅游景点、著名建筑,有效激发学*热情,营造了学*氛围。由此让学生感知,教室的面积有50*方米左右,图中北京、上海世博园中国馆面积比教室的`占地面积大得多,显然“*方米”不合适,注意力集中到新的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上,自然引入“公顷”这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公顷”,但对于“公顷”的概念仍然比较陌生。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还要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通过与现实中的学校、操场、教室、多功能厅的比较让学生来感知1公顷有多大。但又有些顾虑,所以在让学生感受活动形式上还有些欠缺。比如可以带学生到学校操场上感受100米直跑道的长度,让学生想象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组织28个左右的学生围成正方形感受100*方米正方形的大小。只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反复感受体会,逐步加深印象。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11

  教学中,建立公顷的概念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首先,对于公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较少,而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像*方厘米、*方分米、*方米一样制作教具或学具,学生不能直观感受到它的大小,便很难建立起正确的表象。要在五年级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公顷这种大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不管从操作到应用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的关键还在于如何将1公顷的教学转变为学生对数学体验的过程。教师的描述是肤浅的,学生仅能体会到公顷好大,大的就是公顷。公顷到底有多大,以什么样的实物可以类比,都还是十分模糊的。所以建立比较具体的'面积概念,唯有通过活动来切身体验。

  张老师采取了以学生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托类比,在教学中结合周围学生熟悉的环境做具体的描述,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公顷的正确表象。张老师把自己的学校面积作了一个参照,让他们置身于熟悉的生活场景里。学生通过走一走,加强学生对1公顷的实际体验。让28个学生围成面积约100*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估测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正好是1公顷。通过把体验和数字计算结合起来也增加了数学内涵。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形成表象——抽象概念,建立空间观念,再联系生活,拓展想象空间,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体验感受,更有利于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1公顷的实际观念的知识体验。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对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构建所学知识。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12

  本节课能把各种资源加以整合、并灵活安排学*时间与空间很好的体现了学科性和综合性,以数学书本知识为基准,结合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创设一系列围绕主题的教学活动,确立了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情景主题为背景,适时的穿插另外学科知识,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让学生学*数学学科以外的知识,让学生从多种途径中获取信息,指导具有针对性,启发性,从而领略数学的精彩。

  1、教材安排照片和文字说明的意图,要激发学*热情、引起学*心向、营造学*氛围。首先是这些旅游景点、著名建筑都是学生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学生的.兴趣由此产生。

  2、在游戏中体会1公顷。28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是一个简单的游戏,也是学生愿意做的游戏。教材告诉学生,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方米。如果让学生这样围一围,看着围成的正方形,想像100个这样的正方形有多大,他们又一次体会了1公顷。1公顷的观念清晰了,有利于形成1*方千米的观念。

  3、在有吸引力的情境中首次呈现公顷和*方千米。例1以四张照片为背景,分别呈现明孝陵、中华世纪坛的占地面积,日月潭的面积和2004年我国的森林面积,这些面积都以公顷为单位。

  4、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感受1公顷,形成1公顷的观念,要知道它有多大。“知道”可以在听和看中接受,也可以在操作实践中体会。教材为学生选择了多种渠道,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在头脑中留下1公顷的印象。教材理解学生形成面积单位观念的困难,给他们反复感受的机会,使印象逐渐清晰、逐步深刻。

  本节课同学们学*兴趣浓厚,积极主动,课堂上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了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学*的乐趣。课后,我访问了一些学生,由于农村小学生视野比较窄,个别学生对公顷的大小感知还是有些模糊。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13

  《认识公顷》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方千米》第一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虽然已经初步掌握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等面积单位,也初步有了了解但对于公顷,学生还不能直观感受到它的太小,便对于建立正确的表象比较困难。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有多大的表象。这节课从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入手,

  先从学生已有的旧知“*方厘米*万分米、*方米常用的面积单位入手勾起学生的回忆建立知识的链接点引走己学生的认识冲突唤起他们学*亲新的更大的面积单位需要切入新题。

  接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认识公顷”所想到的。提出问题例如有“什么是公顷”";公顷有什么用途?用到哪里”“公顷与*方米有什么关系”......最让人惊喜的是有学生提出用字母怎么表示“公顷”。这都会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探索“公顷“来全面的认识它。

  在教学中,要积极建立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出示***广场故宫等占地面积资料形成意象再结合我们熟悉的'校园和科技馆。建立1公顷大约是多大面积的空间观念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

  “公顷”这个概念在被学生感受类比,迁移中构建,深入学生心目中的一个面积单位,在最后与*方米之间相互转化的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推算出二者转化的规律所在。达到熟练推理地步,这也是进一步深化”公顷"认识的一方面。

  总之,本节课的学*要多角度带着学生来认识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后面掌握和灵活运用情况。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14

  《认识公顷》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认识*方千米和公顷中的第一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等面积单位,对这些面积单位概念建构的过程也初步了解,这为认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在知识经验、认知经验等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五年级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还比较薄弱,同时对土地面积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不是非常关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很有必要鼓励学生采取多种不同的学*方式来增强感知能力,领会“公顷”这一概念的本质。

  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空间相对狭窄,见识少,体会1公顷比较困难。教学时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多种渠道去感知1公顷的大小,分别经历了其它面积单位知识的迁移,和欣赏自然风光感受到公顷一般是用在测量土地面积上,接着让学生通过对比反复感受体会,逐步加深印象。先让学生猜测1公顷大约有多大》然后我提供一些学生生活中见的到,摸得着的具体媒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比如感受28个小朋友围城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方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呢?以及通过感知多少个教室的面积和篮球场的面积是1公顷来感受1公顷面积的实际大小,可以说很好地帮助学生领会了公顷这一面积单位。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公顷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

  其次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渗透思想教育,比如教学过程中利用生动的图片、数据,让学生感受住过的山河的'壮丽,自然风光的优美,人文景物的文化沉淀,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

  教学毕竟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把握能力还有待加强,比如教学单位换算一环节,就引导学生在比较是把公顷化做*方米比较简便,还是把*方米化作公顷比较简便一块处理的比较生硬。教学练*环节的处理重点不够突出,可能出现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理会的情况,还有在对教室实际大小的估计有偏差,导致教学效果一般。

  以上是今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这次活动,自己加深了对教材的把握力度,能够很好的认真去研读教材,变教材为教学的原料,去组织教学,今后努力方向是认真打磨教学中的细节,让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热情高涨起来,课堂中师生交流广泛起来。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汇总10篇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 1

  在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面积单位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而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这些单位就不方便了,因此引入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之一——公顷。在此基础上同时利用照片和文字说明介绍这些学生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旅游景点、著名建筑,有效激发学*热情,营造了学*氛围。由此让学生感知,教室的面积有50*方米左右,图中北京***、上海世博园中国馆面积比教室的占地面积大得多,显然“*方米”不合适,注意力集中到新的.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上,自然引入“公顷”这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公顷”,但对于“公顷”的概念仍然比较陌生。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还要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通过与现实中的学校、操场、教室、多功能厅的比较让学生来感知1公顷有多大。但又有些顾虑,所以在让学生感受活动形式上还有些欠缺。比如可以带学生到学校操场上感受100米直跑道的长度,让学生想象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组织28个左右的学生围成正方形感受100*方米正方形的大小。只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反复感受体会,逐步加深印象。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 2

  我执教的《认识公顷》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内容。本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或多或少听过见过“公顷”这一词语,但绝大多数学生对公顷的实际意义仍然是很陌生的。由于公顷是一个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怎样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来领悟1公顷的实际大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借助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课堂效率是比较好的。

  1.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引领孩子们用肢体语言比划,结合简易多媒体复*回顾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大小。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做到了以旧促新,构建好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新的知识。后追问:除了这些面积单位外你还知道哪些面积单位?自然揭题示标。

  2.我觉得认识公顷,建立这样一个面积单位,学生需要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的,需要不断地累积表象认识,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 而1公顷的大小要想通过教师的描述是肤浅的,唯有让学生以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据,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环境做具体的描述,才能帮学生建立起对公顷的正确表象。 所以课前我先带着学生到操场感知100*方米的大小,让他们8人一组伸开手(约10米),分4组围成正方形。其它同学分别进去感知100*方米的大小;再组织孩子们手拉手去丈量校园的长和宽,估算校园的大小,分别丈量学校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大约多少米。最后让学生推算本校的占地面积大约有多少。(大约1公顷)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1公顷的认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提高了学*活动的效率。再者结合简易多媒体,通过计算熟悉的几个教室,几个100*方米的正方形,几个足球场是1公顷等活动等,进一步体会1公顷的大小。

  3.结合多媒体,图文并茂让学生感受到公顷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交流展示环节,我先结合简易多媒体,播放教材的图片和文字说明,激发了学生学*热情、引起学*兴趣、营造学*氛围。紧接着我又播放孩子们熟悉的。

  4.引领学生利用画简图实记1公顷的大小,班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数学模型 书中只是抽象的文字表示,所以我安排的课前测量目的就是让学生以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据,并结合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做具体的描述,帮学生建立起1公顷的正确表象(具体的1公顷)。建立起1公顷的表象才展开1公顷和*方米之间的关系。我引领学生利用用画简图来表示1公顷概念和*方米之间的关系。(用简图抽象的1公顷)。从而达到从“书本抽象的1公顷概念----具体的体验1公顷-----抽象简图的1公顷”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 3

  《认识公顷》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方千米》第一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虽然已初步掌握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等面积单位,对这些面积单位概念建构的过程也初步了解,但对于公顷,学生不能直观感受到它的大小,便很难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教学的重点应是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如何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认知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的教学中从学生所熟悉情境入手展开教学。

  1、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对1公顷的占地面积缺乏明确的感知与了解。因此,我从学生已有的旧知“*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引入,通过对已学过的面积单位的复*,勾起学生的回忆,建立起知识的链接点,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学*新的更大的面积单位的需要,从而切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公顷。

  2、“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制作了图片让学生观看,了解公顷,但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直接地在学*中意识到1公顷有多大。我从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学校、教室等场所的占地面积出发,让学生把它们的面积与1公顷比一比大小。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大约要200个自己的教室、或者我们学校占地面积大约有1公顷,这样学生就在自己的计算与比较中体会到1公顷确实是很大的,公顷是用来计量大面积的'面积单位。通过学生主动地去想象、尝试、发现、思考和归结,比较深刻地体会了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在帮助学生基本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之后,我又出示了例题中的一组照片,向学生介绍这些他们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旅游景点、著名建筑,有效激发学*热情,营造了学*氛围,也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4、在认识到“1公顷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后,不应该只让学生读一读1公顷的概念,还要问一问学生1公顷一定是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吗?让学生真正理解1公顷,比如只要长方形的长与宽相乘得10000*方米,那么面积就是公顷。

  5、在感受“1公顷”的大小时教学节奏要放慢,重点的地方要慢慢讲,讲清讲透,不能走过场,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认真地去感受、体会,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

  “公顷”这个概念在被学生感受、类比,迁移中不断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被逐步唤醒,思维之弦被拨动,学生逐步构建和生成着自己对公顷的理解。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 4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应用,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教学中,落实好基础性练*。如以填空形式来完成单位间的换算,强调换算方法的说明及应用。同时,在练*中注意,通过追问突出基本技能训练。如“水立方”占地面积约6公顷,可追问“合多少*方米?是几个学校那么大?”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面积约是1100*方千米,又可追问“合多少公顷?”追问中还可提供北京或者澳门等区域的面积,请学生作比较。

  二、适当调整或增加练*作业的素材,增强学*材料的丰富性。

  在一些具体场景面积的判断或单位选择上,可调整或增加一些当地的、学生更为熟悉的材料,以更好地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进行练*。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公顷”的表象。

  三、增加学*活动的开放性。

  教学中,适度挖掘相应*题的多元价值,扩大*题的开放性,以进一步丰富感性经验。如第7题练*中,当结合1公顷、1*方千米、1*方米的关系完成了人数的估算后,可将“1*方米站的人数”换成其他事物,再来测算。如“1*方米铺方砖几块”,“1*方米摆课桌几张”等等,作为素材,再次练*,不仅强化了土地面积单位间的关系,同时也有利于对1公顷、1*方千米表象的建立。

  四、强调熟悉素材的应用,体现数学的价值。

  例如第8题,在完成了教材提供的6个省、自治区的面积排序后,可将所在省的土地面积与之比较。此外,还可提供一些更接*学生生活的素材,如本省内所辖的地级市的面积等。既让学生了解了所在地区土地面积的信息,又体会了数学的意义。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 5

  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来看,都比较好。所以我真正感到,教材只有一本,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却可以百花齐放。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确实是十分重要的。由于1公顷的面积比较大,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比较困难,所以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形式。关于*方米和公顷的互化,只有公顷的'意义是新知识,所以在这里以学生尝试为主。对于试一试关键是抓住新的知识点,其它都是学生为主,教师只是适时地加以引导即可。

  在教学中结合周围学生熟悉的环境作具体的描述:如学校大约是几公顷等等。这样学*面积单位之间换算才体现出它的意义和作用,学生也因切实体会到是在学*“生活中的数学”而感受深刻。

  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以及它们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因此,新课前复*面积的概念、常用的面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1公顷有多大有个具体观念,这样才能进行正确的推算。因此,通过实际活动,实地观察、具体推算,帮助学生建立具体观念。实际观察分三步:先观察1*方米有多大;再观察100*方米有多大;再想象100个这样大的正方形土地就是1公顷。这样由小到大便于学生建立具体观念。

  回到教室后,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刚才在操场实际操作的想象,推算出1公顷=10000*方米.这样教室内外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加深实际观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利用教室内学生思想容易集中,推算出公顷和*方米之间的关系,容易记住。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 6

  《认识公顷》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方千米》第一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虽然已初步掌握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等面积单位,对这些面积单位概念建构的过程也初步了解,但对于公顷,学生不能直观感受到它的大小,便很难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教学的重点应是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如何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认知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的教学中从学生所熟悉情境入手展开教学。

  1、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对1公顷的占地面积缺乏明确的感知与了解。因此,我从学生已有的旧知“*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引入,通过对已学过的面积单位的复*,勾起学生的回忆,建立起知识的链接点,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学*新的更大的面积单位的需要,从而切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公顷。

  2、“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制作了图片让学生观看,了解公顷,但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直接地在学*中意识到1公顷有多大。我从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学校、教室等场所的占地面积出发,让学生把它们的面积与1公顷比一比大小。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大约要200个自己的教室、或者我们学校占地面积大约有1公顷,这样学生就在自己的计算与比较中体会到1公顷确实是很大的,公顷是用来计量大面积的面积单位。通过学生主动地去想象、尝试、发现、思考和归结,比较深刻地体会了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在帮助学生基本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之后,我又出示了例题中的一组照片,向学生介绍这些他们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旅游景点、著名建筑,有效激发学*热情,营造了学*氛围,也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4、在认识到“1公顷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后,不应该只让学生读一读1公顷的概念,还要问一问学生1公顷一定是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吗?让学生真正理解1公顷,比如只要长方形的长与宽相乘得10000*方米,那么面积就是公顷。

  5、在感受“1公顷”的大小时教学节奏要放慢,重点的地方要慢慢讲,讲清讲透,不能走过场,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认真地去感受、体会,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

  “公顷”这个概念在被学生感受、类比,迁移中不断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被逐步唤醒,思维之弦被拨动,学生逐步构建和生成着自己对公顷的理解。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 7

  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看例题的图片,到自己说说对*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再到估计各省的面积,阅读“你知道吗”,学生的脸上不时会露出惊讶的表情,很多惊叹句也会不时的冒出来。我想,学生的数学学*需要借助一个个的阶梯和*台,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所以我很乐意为他们的数学学*作出这样的努力和搭建。

  “公顷”和“*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比较大,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形成表象确实有些因难。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场地,如教室的面积一般是50*方米2,200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通过学生的想像,加深学生对“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在使学生明确了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千米之后,教师可以在学生对1公顷形成了表象之后,让学生想象一下100块1公顷的土地,就是1*方千米大。还可以通过其他的素材帮助学生认识和想象,如,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约1*方千米。课上我并没有急于的去完成各种巩固练*。而是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去想象,再把他们的体验和想象转化成语言,描述出来,带动更多的学生。当然暴露的问题也很多:

  (1)当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测量操场面积时,站着观察的同学没有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纪律确实不太令人满意。事后我想这是因为老师在不知不觉之中又充当了主角,一个人不停的在说,绝大多数同学仍没有参与,他们探究的兴趣没能得到激发,好奇心没能得到满足,学*就成了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学*形式对学生来说仍是枯燥乏味的。如果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自行商量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汇报总结,那样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在下课铃声响起之前,如果能让学生们沿着操场围墙走一圈,在享受着收获的幸福氛围中,去实际感受一下操场的面积与1公顷的大小,那将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 8

  我执教的《认识公顷》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内容。本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或多或少听过见过“公顷”这一词语,但绝大多数学生对公顷的实际意义仍然是很陌生的。由于公顷是一个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怎样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来领悟1公顷的实际大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借助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课堂效率是比较好的。

  1.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引领孩子们用肢体语言比划,结合简易多媒体复*回顾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大小。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做到了以旧促新,构建好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新的知识。后追问:除了这些面积单位外你还知道哪些面积单位?自然揭题示标。

  2.我觉得认识公顷,建立这样一个面积单位,学生需要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的,需要不断地累积表象认识,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 而1公顷的大小要想通过教师的描述是肤浅的,唯有让学生以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据,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环境做具体的描述,才能帮学生建立起对公顷的正确表象。 所以课前我先带着学生到操场感知100*方米的大小,让他们8人一组伸开手(约10米),分4组围成正方形。其它同学分别进去感知100*方米的大小;再组织孩子们手拉手去丈量校园的长和宽,估算校园的大小,分别丈量学校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大约多少米。最后让学生推算本校的占地面积大约有多少。(大约1公顷)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1公顷的认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提高了学*活动的效率。再者结合简易多媒体,通过计算熟悉的'几个教室,几个100*方米的正方形,几个足球场是1公顷等活动等,进一步体会1公顷的大小。

  3.结合多媒体,图文并茂让学生感受到公顷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交流展示环节,我先结合简易多媒体,播放教材的图片和文字说明,激发了学生学*热情、引起学*兴趣、营造学*氛围。紧接着我又播放孩子们熟悉的。

  4.引领学生利用画简图实记1公顷的大小,班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数学模型 书中只是抽象的文字表示,所以我安排的课前测量目的就是让学生以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据,并结合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做具体的描述,帮学生建立起1公顷的正确表象(具体的1公顷)。建立起1公顷的表象才展开1公顷和*方米之间的关系。我引领学生利用用画简图来表示1公顷概念和*方米之间的关系。(用简图抽象的1公顷)。从而达到从“书本抽象的1公顷概念----具体的体验1公顷-----抽象简图的1公顷”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 9

  公顷的认识是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这些面积单位后,要理解和认识的一个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从学*内容上看,本节课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并不高,学生只要能掌握1公顷=10000*方米这个关系,并用这个进率进行单位的换算就行,但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如何建立1公顷大小的概念和表象,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合理的使用公顷这个单位。出于这样的考虑,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着重关注了两点:一、课题怎样引入,怎样让学生在自然的情景中去认识公顷。二、1公顷的概念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表象判断。

  生活实际是重要的学*资源。建立1公顷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在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概念时,我设计了一组题目,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和1公顷比较:如学校的面积、足球场的面积、承德各著名景点的面积等。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深化1公顷的认识,建立起1公顷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学*,学生既能体会到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又能具体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从而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 10

  教学中,建立公顷的概念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首先,对于公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较少,而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像*方厘米、*方分米、*方米一样制作教具或学具,学生不能直观感受到它的大小,便很难建立起正确的表象。要在五年级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公顷这种大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不管从操作到应用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的关键还在于如何将1公顷的教学转变为学生对数学体验的过程。教师的描述是肤浅的,学生仅能体会到公顷好大,大的就是公顷。公顷到底有多大,以什么样的实物可以类比,都还是十分模糊的。所以建立比较具体的`面积概念,唯有通过活动来切身体验。

  张老师采取了以学生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托类比,在教学中结合周围学生熟悉的环境做具体的描述,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公顷的正确表象。张老师把自己的学校面积作了一个参照,让他们置身于熟悉的生活场景里。学生通过走一走,加强学生对1公顷的实际体验。让28个学生围成面积约100*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估测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正好是1公顷。通过把体验和数字计算结合起来也增加了数学内涵。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形成表象——抽象概念,建立空间观念,再联系生活,拓展想象空间,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体验感受,更有利于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1公顷的实际观念的知识体验。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对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构建所学知识。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优选【10】份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 1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公顷”,但对于“公顷”的概念仍然比较陌生。教学的重点如果仅仅是让学生知道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显然是不正确的,而应是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如何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认知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这节课我没有设计丰富多彩的导入,开始就进入复*回忆阶段。让同学们想:都学过哪些面积单位,然后屏幕出示边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感受1*方厘米和1*方分米的大小。同学们掌握的很好,顺口就能说出1*方米=100*方分米,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些耳熟能详的知识激发了同学们学*的自信。

  公顷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所以建立1公顷的实际大小的表象较难。所以在上课前,我带领学生去了隔壁的小区走了走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周长。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把眼睛闭起来,回忆当天走了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然后要求学生讨论1公顷等于多少*方米。但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直接地在学*中意识到1公顷有多大。我从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学校、教室等场所的占地面积出发,让学生把们的面积与1公顷比一比大小。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大约要200个自己的教室、或者4个我们学校的操场合起来才有1公顷,学校虽然看上去很大,但是占地面积还不到1公顷。这样学生就在自己的计算与比较中体会到1公顷确实是很大的,公顷是用来计量大面积的面积单位。通过学生主动地去想象、尝试、发现、思考和归结,比较深刻地体会了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在帮助学生基本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之后,我又出示了例题中的一组照片,向学生介绍这些他们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旅游景点、著名建筑,有效激发学*热情,营造了学*氛围,也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所以在练*中我安排两个层次的内容:

  (1)基本练*:本节课教学中的第一次反馈。(82页试一试)做这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计算大的土地面积用*方米比较麻烦,并体会4公顷有多大;

  (2)综合练*:主要防止思维定势与惰性思维。(练*十四4题)在学生算出苗圃的高以后,想一想底250米、高160米的*行四边形,又经历了一次对1公顷的感受。

  综观公顷概念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认识公顷,建立这样一个面积单位,学生是需要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的,需要不断地累积表象认识,一个正确的数学概念,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1公顷的大小要想通过教师的描述是肤浅的,唯有让学生以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据,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环境做具体的描述,才能帮学生建立起对公顷的正确表象。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 2

  《认识公顷》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认识*方千米和公顷中的第一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等面积单位,对这些面积单位概念建构的过程也初步了解,这为认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在知识经验、认知经验等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五年级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还比较薄弱,同时对土地面积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不是非常关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很有必要鼓励学生采取多种不同的学*方式来增强感知能力,领会“公顷”这一概念的本质。

  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空间相对狭窄,见识少,体会1公顷比较困难。教学时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多种渠道去感知1公顷的大小,分别经历了其它面积单位知识的迁移,和欣赏自然风光感受到公顷一般是用在测量土地面积上,接着让学生通过对比反复感受体会,逐步加深印象。先让学生猜测1公顷大约有多大》然后我提供一些学生生活中见的到,摸得着的具体媒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比如感受28个小朋友围城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方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呢?以及通过感知多少个教室的面积和篮球场的面积是1公顷来感受1公顷面积的实际大小,可以说很好地帮助学生领会了公顷这一面积单位。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公顷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

  其次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渗透思想教育,比如教学过程中利用生动的图片、数据,让学生感受住过的山河的壮丽,自然风光的优美,人文景物的文化沉淀,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

  教学毕竟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把握能力还有待加强,比如教学单位换算一环节,就引导学生在比较是把公顷化做*方米比较简便,还是把*方米化作公顷比较简便一块处理的比较生硬。教学练*环节的处理重点不够突出,可能出现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理会的情况,还有在对教室实际大小的估计有偏差,导致教学效果一般。

  以上是今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这次活动,自己加深了对教材的把握力度,能够很好的认真去研读教材,变教材为教学的原料,去组织教学,今后努力方向是认真打磨教学中的细节,让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热情高涨起来,课堂中师生交流广泛起来。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 3

  一、设计意图与主要理念:

  1、关注和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对1公顷的占地面积缺乏明确的感知与了解。因此,我从学生已有的`旧知“*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引入,通过对已学过的面积单位的复*,勾起学生的回忆,建立起知识的链接点,并通过修改教材内容(将“公顷”改为“*方米”),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学*新的更大的面积单位的需要,从而切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公顷。

  2、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认知“公顷”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只是起着设疑、激趣、点拨、解惑的作用,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认识到1公顷”就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但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直接地在学*中意识到1公顷有多大。我从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学校、教室等场所的占地面积出发,让学生把们的面积与1公顷比一比大小。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大约要200个自己的教室、或者4个我们学校的操场合起来才有1公顷,学校虽然看上去很大,但是占地面积还不到1公顷。这样学生就在自己的计算与比较中体会到1公顷确实是很大的,公顷是用来计量大面积的面积单位。通过学生主动地去想象、尝试、发现、思考和归结,比较深刻地体会了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充分关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公顷是面积单位中的一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此理念贯穿始终,通过“公顷”与已学面积单位的比较,以及相互之间的换算等活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1、在认识到“1公顷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后,不应该只让学生读一读1公顷的概念,还要问一问学生1公顷一定是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吗?让学生明白其实它的逆命题是否命题,比如只要长方形的长与宽相乘得10000*方米,那么面积就是公顷。而1公顷=10000*方米的得出只是在口头上,如果板书在黑板上学生会印象更深刻。

  2、提问要分层。基本的、巩固性的问题可以让中、下等学生回答,而拔高性的问题可以让优等生回答,注意全班性的反馈。

  3、教学节奏要张弛得当。尤其在感受“1公顷”的大小时教学节奏要放慢,重点的地方要慢慢讲,讲清讲透,不能走过场,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认真地去感受、体会,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

  纵观本课教学,“公顷”这个概念在被学生感受、类比,迁移中不断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被逐步唤醒,思维之弦被拨动,学生逐步构建和生成着自己对公顷的理解。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 4

  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来看,都比较好。所以我真正感到,教材只有一本,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却可以百花齐放。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确实是十分重要的。由于1公顷的面积比较大,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比较困难,所以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形式。关于*方米和公顷的互化,只有公顷的意义是新知识,所以在这里以学生尝试为主。对于试一试关键是抓住新的知识点,其它都是学生为主,教师只是适时地加以引导即可。

  在教学中结合周围学生熟悉的环境作具体的描述:如学校大约是几公顷等等。这样学*面积单位之间换算才体现出它的意义和作用,学生也因切实体会到是在学*“生活中的数学”而感受深刻。

  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以及它们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因此,新课前复*面积的概念、常用的面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1公顷有多大有个具体观念,这样才能进行正确的推算。因此,通过实际活动,实地观察、具体推算,帮助学生建立具体观念。实际观察分三步:先观察1*方米有多大;再观察100*方米有多大;再想象100个这样大的正方形土地就是1公顷。这样由小到大便于学生建立具体观念。

  回到教室后,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刚才在操场实际操作的想象,推算出1公顷=10000*方米.这样教室内外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加深实际观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利用教室内学生思想容易集中,推算出公顷和*方米之间的关系,容易记住。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 5

  《认识公顷》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认识*方千米和公顷中的第一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等面积单位,对这些面积单位概念建构的过程也初步了解,这为认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在知识经验、认知经验等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五年级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还比较薄弱,同时对土地面积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不是非常关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很有必要鼓励学生采取多种不同的学*方式来增强感知能力,领会“公顷”这一概念的本质。

  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空间相对狭窄,见识少,体会1公顷比较困难。教学时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多种渠道去感知1公顷的大小,分别经历了其它面积单位知识的迁移,和欣赏自然风光感受到公顷一般是用在测量土地面积上,接着让学生通过对比反复感受体会,逐步加深印象。先让学生猜测1公顷大约有多大》然后我提供一些学生生活中见的到,摸得着的具体媒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比如感受28个小朋友围城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方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呢?以及通过感知多少个教室的面积和篮球场的面积是1公顷来感受1公顷面积的实际大小,可以说很好地帮助学生领会了公顷这一面积单位。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公顷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

  其次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渗透思想教育,比如教学过程中利用生动的图片、数据,让学生感受住过的山河的壮丽,自然风光的优美,人文景物的文化沉淀,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

  教学毕竟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把握能力还有待加强,比如教学单位换算一环节,就引导学生在比较是把公顷化做*方米比较简便,还是把*方米化作公顷比较简便一块处理的比较生硬。教学练*环节的处理重点不够突出,可能出现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理会的情况,还有在对教室实际大小的估计有偏差,导致教学效果一般。

  以上是今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这次活动,自己加深了对教材的把握力度,能够很好的认真去研读教材,变教材为教学的原料,去组织教学,今后努力方向是认真打磨教学中的细节,让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热情高涨起来,课堂中师生交流广泛起来。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 6

  在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面积单位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而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这些单位就不方便了,因此引入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之一——公顷。在此基础上同时利用照片和文字说明介绍这些学生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旅游景点、著名建筑,有效激发学*热情,营造了学*氛围。由此让学生感知,教室的面积有50*方米左右,图中北京***、上海世博园中国馆面积比教室的占地面积大得多,显然“*方米”不合适,注意力集中到新的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上,自然引入“公顷”这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公顷”,但对于“公顷”的`概念仍然比较陌生。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还要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通过与现实中的学校、操场、教室、多功能厅的比较让学生来感知1公顷有多大。但又有些顾虑,所以在让学生感受活动形式上还有些欠缺。比如可以带学生到学校操场上感受100米直跑道的长度,让学生想象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组织28个左右的学生围成正方形感受100*方米正方形的大小。只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反复感受体会,逐步加深印象。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 7

  教学中,建立公顷的概念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首先,对于公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较少,而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像*方厘米、*方分米、*方米一样制作教具或学具,学生不能直观感受到它的大小,便很难建立起正确的表象。要在五年级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公顷这种大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不管从操作到应用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的关键还在于如何将1公顷的教学转变为学生对数学体验的过程。教师的描述是肤浅的,学生仅能体会到公顷好大,大的就是公顷。公顷到底有多大,以什么样的实物可以类比,都还是十分模糊的。所以建立比较具体的面积概念,唯有通过活动来切身体验。

  张老师采取了以学生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托类比,在教学中结合周围学生熟悉的环境做具体的描述,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公顷的正确表象。张老师把自己的学校面积作了一个参照,让他们置身于熟悉的生活场景里。学生通过走一走,加强学生对1公顷的实际体验。让28个学生围成面积约100*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估测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正好是1公顷。通过把体验和数字计算结合起来也增加了数学内涵。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形成表象——抽象概念,建立空间观念,再联系生活,拓展想象空间,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体验感受,更有利于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1公顷的实际观念的知识体验。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对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构建所学知识。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 8

  《认识公顷》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认识*方千米和公顷中的第一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等面积单位,对这些面积单位概念建构的过程也初步了解,这为认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在知识经验、认知经验等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五年级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还比较薄弱,同时对土地面积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不是非常关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很有必要鼓励学生采取多种不同的学*方式来增强感知能力,领会“公顷”这一概念的本质。

  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空间相对狭窄,见识少,体会1公顷比较困难。教学时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多种渠道去感知1公顷的大小,分别经历了其它面积单位知识的迁移,和欣赏自然风光感受到公顷一般是用在测量土地面积上,接着让学生通过对比反复感受体会,逐步加深印象。先让学生猜测1公顷大约有多大》然后我提供一些学生生活中见的到,摸得着的具体媒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比如感受28个小朋友围城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方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呢?以及通过感知多少个教室的面积和篮球场的面积是1公顷来感受1公顷面积的实际大小,可以说很好地帮助学生领会了公顷这一面积单位。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公顷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

  其次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渗透思想教育,比如教学过程中利用生动的图片、数据,让学生感受住过的山河的壮丽,自然风光的优美,人文景物的文化沉淀,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

  教学毕竟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把握能力还有待加强,比如教学单位换算一环节,就引导学生在比较是把公顷化做*方米比较简便,还是把*方米化作公顷比较简便一块处理的比较生硬。教学练*环节的处理重点不够突出,可能出现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理会的情况,还有在对教室实际大小的估计有偏差,导致教学效果一般。

  以上是今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这次活动,自己加深了对教材的把握力度,能够很好的认真去研读教材,变教材为教学的.原料,去组织教学,今后努力方向是认真打磨教学中的细节,让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热情高涨起来,课堂中师生交流广泛起来。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 9

  一、设计意图与主要理念:

  1、关注和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对1公顷的占地面积缺乏明确的感知与了解。因此,我从学生已有的旧知“*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引入,通过对已学过的面积单位的复*,勾起学生的回忆,建立起知识的链接点,并通过修改教材内容(将“公顷”改为“*方米”),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学*新的更大的面积单位的需要,从而切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公顷。

  2、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认知“公顷”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只是起着设疑、激趣、点拨、解惑的作用,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认识到1公顷”就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但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直接地在学*中意识到1公顷有多大。我从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学校、教室等场所的占地面积出发,让学生把们的面积与1公顷比一比大小。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大约要200个自己的教室、或者4个我们学校的操场合起来才有1公顷,学校虽然看上去很大,但是占地面积还不到1公顷。这样学生就在自己的计算与比较中体会到1公顷确实是很大的,公顷是用来计量大面积的面积单位。通过学生主动地去想象、尝试、发现、思考和归结,比较深刻地体会了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充分关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公顷是面积单位中的一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此理念贯穿始终,通过“公顷”与已学面积单位的比较,以及相互之间的换算等活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1、在认识到“1公顷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后,不应该只让学生读一读1公顷的概念,还要问一问学生1公顷一定是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吗?让学生明白其实它的逆命题是否命题,比如只要长方形的长与宽相乘得10000*方米,那么面积就是公顷。而1公顷=10000*方米的得出只是在口头上,如果板书在黑板上学生会印象更深刻。

  2、提问要分层。基本的、巩固性的问题可以让中、下等学生回答,而拔高性的问题可以让优等生回答,注意全班性的反馈。

  3、教学节奏要张弛得当。尤其在感受“1公顷”的大小时教学节奏要放慢,重点的地方要慢慢讲,讲清讲透,不能走过场,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认真地去感受、体会,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

  纵观本课教学,“公顷”这个概念在被学生感受、类比,迁移中不断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被逐步唤醒,思维之弦被拨动,学生逐步构建和生成着自己对公顷的理解。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 10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公顷”,但对于“公顷”的概念仍然比较陌生。教学的重点如果仅仅是让学生知道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显然是不正确的,而应是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如何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认知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这节课我没有设计丰富多彩的导入,开始就进入复*回忆阶段。让同学们想:都学过哪些面积单位,然后屏幕出示边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感受1*方厘米和1*方分米的大小。同学们掌握的很好,顺口就能说出1*方米=100*方分米,1*方分米=100*方厘米。这些耳熟能详的知识激发了同学们学*的自信。

  公顷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所以建立1公顷的实际大小的表象较难。所以在上课前,我带领学生去了隔壁的小区走了走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周长。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把眼睛闭起来,回忆当天走了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然后要求学生讨论1公顷等于多少*方米。但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直接地在学*中意识到1公顷有多大。我从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学校、教室等场所的占地面积出发,让学生把们的面积与1公顷比一比大小。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大约要200个自己的教室、或者4个我们学校的操场合起来才有1公顷,学校虽然看上去很大,但是占地面积还不到1公顷。这样学生就在自己的计算与比较中体会到1公顷确实是很大的,公顷是用来计量大面积的面积单位。通过学生主动地去想象、尝试、发现、思考和归结,比较深刻地体会了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在帮助学生基本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之后,我又出示了例题中的一组照片,向学生介绍这些他们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旅游景点、著名建筑,有效激发学*热情,营造了学*氛围,也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所以在练*中我安排两个层次的内容:

  (1)基本练*:本节课教学中的第一次反馈。(82页试一试)做这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计算大的土地面积用*方米比较麻烦,并体会4公顷有多大

  (2)综合练*:主要防止思维定势与惰性思维。(练*十四4题)在学生算出苗圃的高以后,想一想底250米、高160米的*行四边形,又经历了一次对1公顷的感受。

  综观公顷概念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认识公顷,建立这样一个面积单位,学生是需要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的,需要不断地累积表象认识,一个正确的数学概念,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1公顷的大小要想通过教师的描述是肤浅的,唯有让学生以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据,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环境做具体的描述,才能帮学生建立起对公顷的正确表象。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是一节《欣赏·评述》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图形认识图形标志标志,懂得一些认识图形标志的含义。以及学会理解和应用图形标志,并在生活中加以应用。此课我运用多种方式让孩子来认识并加理解。

  1、出示常见的符号,让学生谈谈它的实际作用。

  2、分析在公共情况下,它的特殊含义。

  3、实例讲解。如:奥运会的会徽由奥运五环色构成,形似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中国结,又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图案如形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象征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表达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

  4、分组抢答等等的'形式,孩子们很快掌握了一些公共中常用的一些标志。

  1、反思教具、学具准备要很好的实现这些课的教学目标,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具、学具准备。因为今天是开学第一节数学课,所以配套的学具没有到位,虽然课前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好相应的立体图形实物等学具,但从今天上课的表现来看,很多同学并没有准备,以致影响整体教学效果,没有实现人人动手操作的课堂氛围

  2.反思教学目标: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我的孩子对*面图形已经能够准确识别,但还不能很好的说出各种*面图形的特征。因为一年级学生的认识特征,他们对*面图形有一定感性认识,但抽象出*面图形概念还是有一点难度。

  3.反思教学重难点: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出了吗?能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

  我这节课的难点是:

  1、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行四边形这五种*面图形的辨认;

  2、图形摆放的位置不同了如何辨认。但在课堂上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问题,我的.起步太高了,而且没有帮孩子在研究*面图形特征及区分上给予“阶梯”,引导学生不够到位,而且还“拔苗助长”了,这样对学生的学*是没有帮助的。

  4.反思教学方法这节课我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研究图形,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方向是对的。尤其在教学伊始,通过引导学生怎样画手形,很多同学想到了印、描的方法,为后面从立体图形中画出*面图形作好了铺垫。但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去放,什么时候收呢?这才是最重要的,就我这节课来说,我虽然做到了“放”,但却“放”得不合理,做到了“收”,但“收”得不全面,因为在讨论汇报这五种*面图形过程中,我有让孩子自己去找各种图形的特征难度太大,放给学生去做,但学生无从入手去进行研究*面图形的特征,也不懂得研究;收得不全面是因为孩子不懂得系统的找到图形的特征,汇报出来的结果不能达到我想要的,所以导致这节课的知识点没有突出,还令学生学得模糊了;另外,在练*上,很多孩子还没能很好看分辨出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与*行四边形;把一些*面图形斜着放的时候,学生也很难辨别,这就是难点没有突破好的问题。

  今后需要注意问题: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知道许多教学上的误点,我个人认为如果要上好一节课要做到以下几点,同时也请各位老师多给意见,有不对的地方请多指教。

  1.全面理解教材

  (1)把握本教材教什么,学生要掌握什么知识。

  (2)认真细读教参与课标,了解教学的重难点。

  2.充分了解学生。

  (1).了解学生的认知水*。

  (2).了解学生的学**惯。比如是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准备好学具,如果不能,教师应该适时准备几组学生课堂所需学具。

  3.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与课时,整合教材

  (1)每位教师都就应该有驾驭教材的能力,不一定要按教材所说的课时去开展教学,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学*特征及对教材的理解来组织教学。

  (2)做好单元教学设计。每个单元应该让学生掌握什么首先老师要知道,并写好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做好本单元的整体设计。

  4.设计好课时教学目标

  (1)目标要明确。

  (2)目标要易于操作。

  (3)目标要体现三维。

  教学反思:本单元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我设计的是一堂开放,活泼,更富挑战性的课。我将学生分为11个学*小组,以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将小叮当礼物盒中的物体进行分类,通过分一分,摸一摸,搭一搭等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反思自己的这一堂课:本节课教学我认为比较好的方面是:

  1、创设小叮当送礼盒的情境,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

  2、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分一分,摸一摸,搭一搭,循序渐进,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空间。

  4、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乒乓球、茶叶筒、牙膏盒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对要认识的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变化永远比计划快,这堂课我认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1、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求不够明确,不够细致。有的学生没听清楚就操作。

  2、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随意玩桌上的物品。

  3、教学时间把握不好,导致搭一搭没时间做了。

  我觉得本堂课有以下几方面需要改进:

  1、课前要加强小组合作的意识,不至于出现各玩各的局面。

  2、增强驾驭课堂及课堂应变的能力。

  3、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成功之处:

  将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

  1、让孩子对数学学*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时,我把复*旧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变魔术 从口袋中依次变出四种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三棱柱)让学生来猜猜它们都是那些数学朋友,猜对了我就用展示它们,再人人动手、动脑,通过摸,初步感受物体的面,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新课,同时对数学充满了兴趣,达到了复*旧知的目的。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在探索阶段(体,到,面的认识)我设计了找、画、说、做、拼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生通过找、描、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认识这几种*面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画一画这一环节中,通过设计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如:师: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这些物体上,你能想办法把他们从物体上搬下来吗,单独留在纸上吗?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到了很多的办法,可以把立体图形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画出来。可以把物体用纸包住,然后使劲按他的边,这样就可以看到图形了。在学生或自己、或合作在其他物体的面上寻找*面图形时,他们用刚才找到的那几种办法很快就找到了,极易地体会到了面从体出,并让孩子说说是从哪个图形上面搬下来的,从而融化了教学难点。而且,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了新知之后,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面图形,利用*面图形组成漂亮的图画时,孩子们明显很兴奋,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有趣图形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不足之处:

  1、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别在学生对于学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听话的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总在摆弄自己的学具,等我讲到下面的.部分时,这部分孩子就没有听到,也就达不到好的学*效果,课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导不够明确,使少部分学生在操作时无目地,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实际操作时,孩子们却是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交流中去。这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3、多关注学困生的掌握情况,有些孩子在幼儿园时就已经学会认识了这几种图形的特征,但对于学*较差的那部分孩子而言,掌握起来相对就要困难许多,由于学困生大部分也是学**惯较差的孩子,所以对于他们的关注我还做的不够。

  今后需要加强的地方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认识公顷》教案菁选

《认识公顷》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识公顷》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认识公顷(课本81---8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1公顷=10000*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回忆学过的面积单位.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那些面积单位?

  生:*方米 *方分米 *方厘米

  师:很好!那你们能不能说一说它们有多大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它们的面积。

  2.请你看一看,想一想。填写什么单位合适?

  一块橡皮它上面的`面积大约是15( )。

  一张课桌它上面的面积大约是24( )。

  一块黑板它前面的面积大约是4 ( )。

  3.出示课件:例题1的四个画面。

  通过学生观察,说说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的含义。

  1) 学生先自学课本81页内容.

  2) 小组交流自学内容.

  3) 抽生回答,你知道了什么?

  2.师生一起归纳总结.

  3.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方米。(每边7个学生大约10米长)

  推想一下看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10000÷100=100(个)

  让学生讨论后,进行说明。

  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1公顷的面积有多大?

  (用我们的校园作具体的描述,让学生切身体会公顷的大小)

  4.进行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中的题目:一块*行四边形的菜地,底是250米,高是160米。这块菜地有多 少*方米?合多少公倾?

  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简要小结:把以*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5.巩固练*

  (1)课件出示练*题

  抽生回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做第82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是不是有1公顷。

  (3)做“练一练”第2题。

  教师对教室地面的长和宽进行步测后,师生共同计算出面积。再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面积是1公顷。

  三.课堂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表象;知道1公顷=10000*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会进行*方米和公顷的单位转换。

  三、教学难点:

  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作业,揭示课题

  1.学生回忆面积单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一些面积单位,谁能把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给大家听听?

  2.学生比划面积单位大小

  比划一下,1*方厘米有多大?1*方分米、1*方米呢?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个新的面积单位。

  4.学生看图,认识公顷。

  先一起来欣赏一些图片,自己读读图片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中都用到哪个面积单位?

  公顷也是我们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时常用的面积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公顷。

  关于公顷,你想知道那些问题?

  5.学生自由回答。

  (二)目标驱动,自主学*

  1.初步认识公顷

  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翻到第16页,自己到书上先去找一找答案,找到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1)对照导学单尝试学*。

  (2)通过学*课本,你知道了什么?

  (3)那么100米有多长呢?谁能结合实际说一说?、

  (4)老师也找了一下,发现我们学校的新教学楼大约长100米,以我们的新教学楼为边长,围一个正方形,像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

  闭上眼睛想一想,1公顷有多大?

  (5)、那么1公顷等于多少*方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1)学生根据导学单,快乐自学

  导学单

  A. 自学书上16页相关内容

  B. 学完后与同桌交流学*收获。

  (2)全班交流,明确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

  (3)学生自由发言。

  (4)学生借助教学楼初步感知1公顷的大小。

  (5)学生通过计算100100=10000*方米,明确1公顷=10000*方米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1)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00*方米有多大

  推想:( )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2)学生亲身感知1公顷的大小

  课前我请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了一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00*方米。

  下面,让我们到校园里去感受一下1公顷的实际大小。

  多媒体出示:

  (1)我们学校前操场长约95米,宽约 25 米,面积大约 2370 *方米。

  大约( )个前操场的面积是1公顷。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可以帮助我们理解1公顷。下面,请同桌合作一起来找一找,完成在练*纸上。

  (2)我们教室的长约 9米,宽约7米,面积大约63*方米。

  大约( )个教室的面积是1公顷。

  3、自主研究,加深认识

  (1)学生合作完成练*:

  1*方米里可以站约12个同学,1公顷的面积大约可以站( )个同学。

  2个课桌面约1*方米,1公顷约有( )个课桌面拼成。

  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00*方米,1公顷的面积大约 需( )个同学手拉手围成。

  一辆小轿车的停车位约10*方米,1公顷约可停小轿车( )辆。

  (2)学生自由描述1公顷的大小

  现在,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述1公顷的大小了吗?

  (3)完成练一练

  (三)分层作业,内化提高。

  完成19页第10-13题。

  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巡视,学生完成后,有针对性地评讲。

  (四)当堂反馈,总结反思。

  1、学生总结反思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2、(多媒体出示: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的面积。当时用亩做单位计算方法是:先用步量出长方形土地的长和宽(1步=5尺),计算它的积,然后除以240,就得到亩数,一亩约等于667*方米。)

  3、课堂作业:补充*题相关练*

  4、拓展题

  一、复*导入,揭示课题

  1、复*常用面积单位,以及进率。

  师:同学们,请回忆一下前面我们都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呢?你能从小到大说一说吗?

  (板书:*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师:在现实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到1*方厘米?1*方分米呢?1*方米呢?(指甲盖,粉笔盒,电视机屏幕)

  师:我们在学*它们的时候都是借助什么图形研究的?(正方形)1*方厘米是多大的正方形?1*方分米?1*方米?

  (板书:边长1厘米,边长1分米)师:*方厘米和*方分米的进率是多少?100*方分米和*方米的进率是多少?100

  (板书:*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2、课件出示面积单位的填空题,揭示课题。

  师:好了,同学们,请看屏幕,我们一起来填一下这里的填空:(指名学生回答)

  一张银行卡的面积大约是40();

  数学书的封面面积大约是2()。

  我们所在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

  我校田径场的面积大约是1.5()。

  师:你觉得我校田径场的面积大约有1.5什么呢?这里能不能用“*方米”作单位?为什么?(不能。太小了。)

  师:1*方米还没有我们的教室大,这里用*方米显然太小了,所以需要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明确告诉学生这里填公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内容。(板书:认识公顷)

  一起把题目读一读。

  师:那关于公顷,你想了解什么?

  (预设:生1:我想了解1公顷究竟有多大。生2:我想知道1公顷有多少*方米。生3:它跟*方米的进率是多少。生4:生活中哪里可以找到1公顷。)

  师:带着这些问题,下面就和老师一起走进公顷的世界吧。

  二、合作探究,认识1公顷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资料,一起来看一看。

  师:齐读文字信息。

  师:看完图片你有什么感觉?这些地方的面积单位都是什么?(公顷)(板书:公顷)

  说明“公顷”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广泛应用的,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地方会用到“公顷”这个单位?(面积较大的,公园、森林等地方。)

  师:在计量较大土地面积的时候,用*方米就不合适了,我们需要更大的面积单位。在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的时候通常用“公顷”作单位。

  课件出示: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

  师:公顷也可以用字母表示为hm2、

  (板书:hm2)

  过渡语:看来公顷是一个很大的单位。究竟有多大呢?你们想不想知道?那我们今天也借助正方形来研究公顷。

  师:这是我们学校的*面图。(大屏幕出示)介绍校门位置

  课件演示:从校门往西到西边栏杆大约100米,接着向北走到一年级底楼办公室后墙大约100米,继续向东走到停车场西面大约100米,再向南到校门口,又是一个100米,现在同学们看到的'是一个什么形状,(正方形)边长是多少?(100米)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公顷,(课件插入:1公顷)

  现在,你们知道1公顷有多大了吧,请同学们现在闭上眼睛,沿着刚才老师带你们行走的路线在脑子里再走一遍,可以边走边说。

  师:在数学上,我们规定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板书:边长100米)那1公顷应该等于多少*方米?你能算出1公顷有多大吗?

  师:谁来说一下,1公顷有多大?(1公顷为10000*方米。)

  师:同意他们的说法吗?(板书:1公顷=10000*方米)

  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根据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100×100=10000*方米。)(课件出示:100×100=10000*方米)

  师:1公顷为10000*方米,那么10000*方米也就是1公顷。(课件显示)

  (一起来,把我们得出的结论读一读。)

  追问:2公顷等于多少*方米?7公顷呢?反过来,10000*方米等于几公顷?那30000*方米等于几公顷?90000*方米呢?

  师:反应真快!那你能从中得出公顷和*方米之间的进率吗?一起告诉我。

  (板书:10000.)

  1、练*十四第二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我们来进行小组比拼,看看哪一组反应最快。

  6公顷=()*方米70000*方米=()公顷

  0.8公顷=()*方米9000*方米=()公顷

  每道题目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在做公顷和*方米的单位转换时,你怎么想的?

  生:大单位转换成小单位就进率,小单位转换成大单位就÷进率。

  师:你们是不是这样想的?掌声送给他。

  小结:把*方米数改写成公顷数,只要用*方米数除以10000就可以了,就是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把公顷数改写成*方米数,只要把公顷数乘10000就可以了,就是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

  三、联系生活,体会1公顷大小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知道了1公顷=10000*方米。那么在我们实际生活中,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下面让我们到实际中去体验一下吧。

  1、算一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1)经过科学分析发现,我们双臂伸直的距离和我们的身高基本相同,我们班大多数学生的身高都在1、4米左右。那么7个这样的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呢?(课件出示示意图)(有9、8米。)

  师:约等于多少呢?(约等于10米。)(课件出示约10米。)

  师:(课件出示图片)这个由28个同学围成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有多大呢?(100*方米。)

  师:这样的一个正方形是100*方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是1公顷呢?

  (100个这样的正方形是1公顷。)

  师: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1公顷=10000*方米,10000÷100=100(个))

  师:说的真好,掌声送给他。

  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00个这样的大正方形才是1公顷。1公顷大不大

  (2)师:好,(出示图片)介绍教室长约9米,宽约7米

  快速口算一下我们教室的面积是多少?那么1公顷大约有几个教室的面积呢?用计算器来算一下。(1公顷有159个教室面积大。)

  师:1公顷有159个教室面积大。1公顷大不大?

  (3)出示舞蹈房图片。

  学校舞蹈房的面积大约是200*方米。大约多少间这样的舞蹈房的面积是1公顷?

  师:1公顷有50个教室的面积那么大。1公顷大不大?

  (4)出示停车位图片。

  一个车位的标准面积是16*米,大约多少个这样的停车位的面积是1公顷?

  师:1公顷有625个停车位的面积那么大。1公顷大不大?

  (5)出示学校食堂图片。

  学校食堂的面积为400*方米,大约多少个这样的停车位的面积是1公顷?

  师:1公顷有25个教室面积大。1公顷大不大?

  四、巩固练*,掌握单位换算

  1、试一试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公顷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也知道了公顷和*方米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一般用米作单位长度来测量,算出面积是多少*方米以后,再换算成公顷。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指明学生读题:

  一块*行四边形菜地,底是250米、高是160米,这块菜地有多少*方米?合多少公顷?

  师:这一题,我请一个同学来把题目读一读。

  题目要我们求什么?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所以我们要先求?自己做。指名学生板演。

  由学生板演列式计算。

  250×160=40000*方米

  40000*方米=4公顷

  答:这个果园有4公顷。

  师:*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

  怎样由*方米换算成公顷?你是怎样把40000*方米换算成以公顷为单位呢?

  说的真好,掌声送给他。同学们都做对了吗?做对的举手。

  会了吗?填一填。

  2、一个足球场,长110米,宽7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有一公顷吗?

  师:会列式的同学举手?直接口答。

  110×75=8250(*方米)

  8250÷10000=0.825(公顷)

  0.825<1

  答: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是8250*方米,不到1公顷。

  3、(让学生说说单位间换算的步骤。)大家都说的非常好,下面我就来考一考大家。

  (1)***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占地面积是40公顷,合()*方米。

  (2)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是72公顷,合()*方米。

  师:如果是你,你选什么单位表示这些建筑的占地面积,为什么?

  练*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用公顷作单位计量较大的面积的好处。

  4、在○里填上“>”、“<”或“=”

  8公顷○7500*方米

  50000*方米○5公顷

  300*方米○0.3公顷

  学生说说每题是怎么做的步骤。

  5、一个占地1公顷的*行四边形苗圃,底边长80米,高是多少米?(用计算器计算)

  师:全体学生把题目读一读。

  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你会做吗?

  指名学生说说过程。

  指名学生口答报解题过程,教师课件出示正确答案规范书写。

  6、改错:

  早上,小李离开了面积是90(*方分米)的家来到学校,上楼走进教室,坐到了桌面面积是24(*方厘米)的课桌旁,拿出了面积是200(公顷)的课本开始早读。下午4:40,伴着放学铃声,李扬迈着欢快的步子离开了占地面积约5、4(*方米)的学校向家走去。

  五、总结评价

  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1公顷的实际大小,进率)

  (1)知道了:1公顷=10000*方米、

  (2)学会了:公顷和*方米的互相改写

  六、板书

  认识公顷

  *方厘米100*方分米100*方米10000公顷

  边长1厘米边长1分米边长1米边长100米

  1公顷=10000*方米

  本节课是学生已经掌握*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和常见*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知道公顷是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初步建立1公顷的空间观念,联系实际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并能进行*方米与公顷之间的单位换算,应用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合理的使用面积单位。

  本课将公顷放在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100*方米(1公亩)—10000*方米(1公顷)—1000000*方米(1*方千米)的知识体系中认识,一方面让学生感受边长与面积的变化规律,促进知识迁移,发展推理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对面积单位有一个完整的建构,也利于下一节课*方千米的认识。有了清晰的认识,完整的表象,学生才能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思维能力。

  虽然学生或多或少接触过“公顷”,但对1公顷的实际大小没有空间概念,所以教学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上。所以结合学校舞蹈房、篮球场、运动场在推算中先感受1公顷的大小,再结合卫星地图在学校中围出1公顷的土地,让学生体验1公顷的实际大小,然后去估计学校占地面积、以及学校周遍区域和熟悉景点的面积,培养估算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认知“公顷”时,要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只是起着设疑、激趣、点拨、解惑的作用,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与熟悉的生活场所的对比,主动地去想象、尝试、发现、思考和归结,比较深刻地体会了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然后以熟悉的场所面积为标准估计更大区域的面积,发展空间观念。

  公顷的教学属于概念的教学,概念内涵的理解对学生却非常抽象,课前学生认识的面积都是可以用直观的形象来表示的,而公顷作为土地的面积单位,属于大的面积单位,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表象,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公顷的教学呢?

  我选择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小的面积单位都是同学们熟悉的,当出现大的面积时,我们的知识是不够的,揭示出公顷,学生这时对公顷的认识是:这只是个词语,学生认识还没有完全站在数学的角度,从1*方米到1公顷,它们之间的跨越已经超出了学生的思维宽度,只有当学生感觉目标就在眼前时,才能激起学生的学*热情。我从学生比较容易感知的长度入手,再建立面积的概念,有了100米的模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表象就能在头脑中建立,它的面积就是1公顷,学生对1公顷的认识就会比原先的认识更深刻了。

  怎样才能找到这个知识的生长点,建立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呢?让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孩子能借助经验找到的。为什么书上要借助100*方米的面积,作为认识1公顷的“桥梁”呢?当学生的思维不能一下子找到落点时,我们要给孩子找到一个支点,这样才便于第二次飞跃。学生对于10倍的关系非常熟悉,对于100倍的关系不算陌生,教材中刚学*面积单位时,就引导学生在*面图上直观感知100倍的关系,但是1000倍,甚至10000倍学生肯定没有任何参照物来进行直观认识。100*方米就是学生认识公顷第二次飞跃的起点,当学生围出100*方米后,再去建立100倍的大的面积表象,这是学生思维所能到达的,从1公顷到100*方米到1*方米,学生找到了思维的起点,建立起1公顷的表象就会更容易了,而且这样的.表象建立会像学生们学*小的面积单位一样,是完全可以来进行比划的。只有对内涵的认识深刻了,教师的“举一”才算充分,学生的“反三”才能更全面,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借助对1公顷的初步认识,去感知生活中的1公顷,找准公顷与*方米的关系;利用已有的求面积的方法解决一些面积计算与转化的问题;利用对1公顷的认识,去了解周边熟悉的面积,加深对1公顷的理解;将所学知识自觉应用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上,把数学知识变成了一种生活技能。这样才能体现数学的价值,学*数学的价值。

  “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很少。课前,问了几个孩子:你们知道“公顷”吗?对它了解有多少?几乎都摇头了。这说明了对于“公顷”,学生的已有经验并不丰富。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帮助他们建立1公顷的表象。

  1、回顾旧知,产生认知需求

  回顾学过的面积单位是必须的。对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认知,学生掌握得不错,表象也建立得很深刻。比如:1*方厘米和我们的大拇指指甲一般大,1*分米和我们的手掌一般大,1*方米,学生们的记忆还是犹新,都记得教室的前门一角,能站十多人的一块地。然后通过四道填空题,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最后一题“常熟亮山工程大约占地12.5()”学生的已有知识已经不能解决了,这时引出新的单位“公顷”,孩子们必定会产生认知的需要。

  2、数字体验,丰富对1公顷的认知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又能具体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从而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毕竟,1公顷比起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要抽象得多。

  之前的`一次教学我把学生带到了楼下,让他们置身于熟悉的生活场景里。组织28名学生手拉手围成正方形,估计它的面积大约是100*方米,100个这么大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公顷,加强学生对1公顷的实际体验。这一次有点欠缺,因为时间没有安排过来,只能把这个亲自围圈的过程删了,给他们看了之前的那班孩子围的情况,因为场地是学校的,就在楼下,学生倒也很感兴趣。

  和学生经历了一连串数字和生活情景紧密联系的体验,来增加对1公顷的认知。1公顷的正方形大约要280个学生手拉手才能围成;200个实小教室的面积大约1公顷;2个实小操场的面积大约1公顷;1000个小汽车的停车位面积大约1公顷;1公顷大约是我们实小面积的1/4等。走出校园,大约1公顷的场地有石梅广场,常熟图书馆,老体育馆等。一个个熟悉的生活情境,丰富了学生对一公顷的表象。

  孩子们对“公顷”有了初步的体会,再去算一算1公顷里面有多少个100*方米,1公顷是多少*方米,就更顺理成章了!

  3、前后联系,关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学完公顷后,让孩子一起来总结所学的面积单位,这个过程我觉得也很重要。公顷是面积单位中的一员,通过“公顷”与已学面积单位的比较,以及相互之间的换算等活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复*旧知、导入生疑。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面积单位?让学生比划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大小。

  2、测量橡皮一个面的大小,课桌面的大小,教室地面的大小分别用哪些面积单位比较合适?把这些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3、我们×州将建一座森林公园,面积约2000000*方米(让学生读一读),感觉怎么样?

  导入:测量土地的面积时,需要更大的面积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土地面积单位,它的名字叫“公顷”。

  关于公顷,你有什么疑问?

  根据学生的汇报梳理:1公顷有多大?它跟*方米的`进率是多少?生活中哪里能找到1公顷?

  二、认识公顷,感受大小。

  1、算一算“公顷”。

  课件演示:出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算一算,它的面积就是多少*方米?(就是1公顷。)

  2、找一找“公顷”。

  到教室中找一找1公顷:我们教师的面积大约是50*方米,两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00*方米,要有200个这样的教室,它的面积才是1公顷。能想像出吗?

  课前老师准备了一些资料,一起到生活中去找一找。课件配音介绍:体育场、休闲广场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

  在生活中,你还能在哪里找到1公顷?

  3、用一用“公顷”。

  尝试练*:一块*行四边形菜地,底是250米,高是160米。这块菜地有多少公顷?

  三、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公顷“信息发布会”

  素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总面积达3500000*方米,合( )公顷;敦煌莫高窟被誉为“艺术瑰宝”,石窟里的壁画为世人所惊叹,其总面积约5公顷,合约( )*方米。但都已遭受帝国主义的毁坏。

  读了这两题,你有什么感想?

  2、开发商的广告

  某市刚刚新建了一个小区。聪聪跟爸爸一起去看房子,走到小区门口看见一则广告牌:

  小区简介

  本小区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是×市绿化示范小区。占地面积12公顷,其中公馆、儿童游乐场、老人健身房、网球场、道路等公共设施占地1.5公顷,绿化面积为达5公顷。……

  聪聪在小区里走了一圈,发现该小区共新建了住宅楼75幢。聪聪估计了一下每幢楼的约长80米,宽约10米。请你跟聪聪一起算一算,房屋开发商的广告是否真实?

  四、课后拓展,预*留疑。

  江苏省的面积约是10000000公顷,用公顷计量方便吗?用什么单位计量好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所要讨论的问题。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认识公顷》教案菁选

《认识公顷》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公顷》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页例8,练一练及练*三第101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借助计算器,应用*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公顷的含义,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难点: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展台

  探究方案:

  一、自主准备

  1.想一想

  (1)回忆: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分别有多大?

  边长1( )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边长1( )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

  边长1( )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

  (2) 1*方米=( )*方分米

  1*方分米=( )*方厘米

  二、自主探究

  1.读一读

  阅读教材第16页内容,并完成填空

  (1)公顷是用来计量( )的单位。

  (2)边长( )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1公顷=( )*方米。

  2.试一试

  和同学一起,在空地上走出一个边长大约100米的正方形,看看它大约有多大。

  三、自主应用

  完成练一练:一块*行四边形菜地,底250米,高160米。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方米?是多少公顷?

  四、自主质疑

  想一想:这节课我们要学会什么?你有什么疑问?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提问: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你知道今天的`学*内容吗?(揭示课题)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二、交流提升

  (一)回顾整理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学生说一说。

  2.你知道教室的地面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出示例1图片

  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图片,自己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二)认识公顷的含义

  1.谈话:100米有多长?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吗?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

  学生口答。

  指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2.1公顷有多少*方米呢?先独立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得出:1公顷=10000*方米。

  3.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1公顷,下面我们实际感受一下。(来到操场)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要求估计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再要求推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来到篮球场)让学生观察并推算大约多少个篮球场的面积是1公顷。

  4.单位换算。

  交流练一练:这块*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三、巩固提升

  1.完成练*三第10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醒学生在进行单位换算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

  2.练*三第11、12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结果和过程。

  3.练*三第13题。

  先让学生回忆*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已知道的面积1公顷和底80米写在相应的字母下面,高用□表示,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用*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底,求出高。提醒先要把1公顷换算成10000*方米。

  四、总结延伸

  谈话: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很少。课前,问了几个孩子:你们知道“公顷”吗?对它了解有多少?几乎都摇头了。这说明了对于“公顷”,学生的已有经验并不丰富。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帮助他们建立1公顷的表象。

  1、回顾旧知,产生认知需求

  回顾学过的面积单位是必须的。对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认知,学生掌握得不错,表象也建立得很深刻。比如:1*方厘米和我们的大拇指指甲一般大,1*分米和我们的手掌一般大,1*方米,学生们的记忆还是犹新,都记得教室的.前门一角,能站十多人的一块地。然后通过四道填空题,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最后一题“常熟亮山工程大约占地12.5()”学生的已有知识已经不能解决了,这时引出新的单位“公顷”,孩子们必定会产生认知的需要。

  2、数字体验,丰富对1公顷的认知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又能具体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从而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毕竟,1公顷比起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要抽象得多。

  之前的一次教学我把学生带到了楼下,让他们置身于熟悉的生活场景里。组织28名学生手拉手围成正方形,估计它的面积大约是100*方米,100个这么大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公顷,加强学生对1公顷的实际体验。这一次有点欠缺,因为时间没有安排过来,只能把这个亲自围圈的过程删了,给他们看了之前的那班孩子围的情况,因为场地是学校的,就在楼下,学生倒也很感兴趣。

  和学生经历了一连串数字和生活情景紧密联系的体验,来增加对1公顷的认知。1公顷的正方形大约要280个学生手拉手才能围成;200个实小教室的面积大约1公顷;2个实小操场的面积大约1公顷;1000个小汽车的停车位面积大约1公顷;1公顷大约是我们实小面积的1/4等。走出校园,大约1公顷的场地有石梅广场,常熟图书馆,老体育馆等。一个个熟悉的生活情境,丰富了学生对一公顷的表象。

  孩子们对“公顷”有了初步的体会,再去算一算1公顷里面有多少个100*方米,1公顷是多少*方米,就更顺理成章了!

  3、前后联系,关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学完公顷后,让孩子一起来总结所学的面积单位,这个过程我觉得也很重要。公顷是面积单位中的一员,通过“公顷”与已学面积单位的比较,以及相互之间的换算等活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是学生已经掌握*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和常见*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知道公顷是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初步建立1公顷的空间观念,联系实际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并能进行*方米与公顷之间的单位换算,应用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合理的使用面积单位。

  本课将公顷放在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100*方米(1公亩)—10000*方米(1公顷)—1000000*方米(1*方千米)的知识体系中认识,一方面让学生感受边长与面积的变化规律,促进知识迁移,发展推理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对面积单位有一个完整的建构,也利于下一节课*方千米的认识。有了清晰的认识,完整的表象,学生才能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思维能力。

  虽然学生或多或少接触过“公顷”,但对1公顷的实际大小没有空间概念,所以教学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上。所以结合学校舞蹈房、篮球场、运动场在推算中先感受1公顷的大小,再结合卫星地图在学校中围出1公顷的`土地,让学生体验1公顷的实际大小,然后去估计学校占地面积、以及学校周遍区域和熟悉景点的面积,培养估算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认知“公顷”时,要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只是起着设疑、激趣、点拨、解惑的作用,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与熟悉的生活场所的对比,主动地去想象、尝试、发现、思考和归结,比较深刻地体会了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然后以熟悉的场所面积为标准估计更大区域的面积,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内容认识公顷(课本81---8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1公顷=10000*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回忆学过的面积单位.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那些面积单位?

  生:*方米 *方分米 *方厘米

  师:很好!那你们能不能说一说它们有多大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它们的面积。

  2.请你看一看,想一想。填写什么单位合适?

  一块橡皮它上面的面积大约是15( )。

  一张课桌它上面的面积大约是24( )。

  一块黑板它前面的面积大约是4 ( )。

  3.出示课件:例题1的四个画面。

  通过学生观察,说说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的含义。

  1) 学生先自学课本81页内容.

  2) 小组交流自学内容.

  3) 抽生回答,你知道了什么?

  2.师生一起归纳总结.

  3.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方米。(每边7个学生大约10米长)

  推想一下看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10000÷100=100(个)

  让学生讨论后,进行说明。

  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1公顷的面积有多大?

  (用我们的校园作具体的描述,让学生切身体会公顷的大小)

  4.进行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中的题目:一块*行四边形的菜地,底是250米,高是160米。这块菜地有多 少*方米?合多少公倾?

  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简要小结:把以*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5.巩固练*

  (1)课件出示练*题

  抽生回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做第82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是不是有1公顷。

  (3)做“练一练”第2题。

  教师对教室地面的长和宽进行步测后,师生共同计算出面积。再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面积是1公顷。

  三.课堂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表象;知道1公顷=10000*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会进行*方米和公顷的单位转换。

  三、教学难点:

  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作业,揭示课题

  1.学生回忆面积单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一些面积单位,谁能把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给大家听听?

  2.学生比划面积单位大小

  比划一下,1*方厘米有多大?1*方分米、1*方米呢?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个新的面积单位。

  4.学生看图,认识公顷。

  先一起来欣赏一些图片,自己读读图片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中都用到哪个面积单位?

  公顷也是我们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时常用的面积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公顷。

  关于公顷,你想知道那些问题?

  5.学生自由回答。

  (二)目标驱动,自主学*

  1.初步认识公顷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倍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课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倍”的概念定义,所以低年级学生要建立“倍”这一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比较,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这节课有以下两个优点:

  一、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和坡度性。

  从复*题开始通过看图说“几个几”,做游戏拍“几个几”为后面倍的概念的建立做了铺垫。也是使学生既感新鲜又感亲切,兴趣盎然。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始终抓住把什么当作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来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

  二、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教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整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说一说、摆一摆、同桌议一议等,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从参与学*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自己摆的图来说倍的概念,降低了表述的难度,落实减负的要求。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建立 “倍”的概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课前对学生了解不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设计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现有知识有所了解,也就是针对本节课要做一个前测,再根据学生的学*情况设计教学环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为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才是最好的教学设计,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教学设计是空洞的。

  二,缺乏教育机智,驾驭课堂的能力太差,不能及时的调控课堂,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不够。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出现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小意外”,如果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机智,就会把这些动态生成的 “小意外”,变为教育契机,及时的调控课堂教学,推动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魅力, 而我却少的恰恰就是这些,比如,在主题图的出现时,由于电脑的原因图片不清晰,就应该打开书本观察书上的主题图,而不是浪费时间引导观察。

  三、语言不够简练,引导不到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述一定要严谨、精炼、简洁,不能让学生长生歧义,而在本节课中,我的一些语言描述不准确,引导不到位,提的问题不是特别有效,导致做了许多的无用功,浪费了很多教学时间。而且非常不利于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数学思维。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5 6×5=30(根)

  B类

  9×3=27(只)

  教材*题

  教材第53页“练*十一”

  1. (1)2 (2)3 2. 3

  3. (1)18÷6=3 (2)(答案不唯一)兔子的只数是天鹅的几倍?24÷8=3

  4. (1)16÷2=8 (2)略

  5. 7×3=21(只) 6. 20 24 15 42

  7. (1)18÷3=6 (2)3×2=6(个) (3)略

  8. (1)6×6=36(岁) (2)(36-1)÷(6-1)=7

  9. (1)8×6=48(颗) 减少54-48=6(颗) (2)54÷6=9(颗) 增加9-8=1(颗)

  10*. 1分钟后1×2=2(个) 2分钟后2×2=4(个) 3分钟后4×2=8(个) 8÷1=8

  11*. (5+3)×2+3=19(个)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8×4=32(元)

  答:象棋的价钱是32元。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1.创设贴*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小学数学中大部分学*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学*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感知数学学*的'价值,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2.数学活动。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了做的过程,学生对“倍”这个概念不仅认识了结果,而且借着直观教具,在做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倍”的含义,创造了倍,自然就理解了倍。还培养了学生操作、观察的能力。

  3.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数学,以旧引新。在教学时让学生结合情景图以旧知乘法作为学*基础来学*,达到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简的效果,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在教学“倍”的概念时不急于引出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而是先进行概念的巩固,让学生在掌握了“倍”的概念后再去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新知识就会学得比较扎实。

  倍的认识是本单元数学知识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学生第一次接触“倍”的知识,对于他们是比较模糊而又陌生的。因此,课前我仔细研读了教材和教师用书,也参考了许多优秀教师的教案,同时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设计,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把握关键,明确知识点

  首先我确定本节课的知识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倍,让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二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思路。

  2.循序渐进,逐步引导

  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掌握“倍”的知识,在学生大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我觉得形象生动的图形是最好的展示和交流的形式,我首先从大量的形象的图形出发,由形找数,数形结合,为学生提供蜻蜓、蝴蝶、小狗等大量的生动图形,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继而引发新知,让学生明白两个数量之间还存在一个新的关系——倍数关系。接着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在学生心中建立“一份”的认识,也就是“一倍数”,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找准“一倍数”的重要,才能学以致用,得心应手。

  3.图文结合,动手操作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在设计练*时,我采取多让学生动手操作,运用摆一摆、画一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形式的动手操作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表象,和已学的“几个几”知识联系起来,深化学生对“倍”的认识,并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经历体验了倍的建立过程,进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二、改进之处

  反思自己的课堂,不足是:

  1.语言的归纳总结不够到位。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倍数关系,学生多数能够理解,但是自我感觉在语言的训练上不够扎实,应该在充分认识倍的情况下,建立表象的`认识,然后再加上语言的归纳总结,会使认识更加深化。

  2.我在练*的设计上,通过闯关的形式,一下子和学生拉*了距离,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跃跃欲试,但是只关注到中等及以上的孩子们,引导学生快速列式计算,掌握了方法,但是没有过多的关注学困生的孩子们的接受程度,应对他们多加照顾。

  总之,全课设计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关注调动学生参与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由、快乐和民主的气氛中学*知识,理解“倍”的概念。

  标准量不变,比较量变化,体会倍的变化。

  当学生明确了红萝卜和胡萝卜的倍数关系后,我鼓励学生自主寻找白萝卜跟胡萝卜之间的关系,课堂上学生出现了多种想法,有的学生联系到以前学乘法的知识,有的学生想到了关于除法的知识,这些都是想到找比的标准是几,就是把几看成1份,诠释出对倍的理解。接着,我通过增减白萝卜的数量,让学生在拓展中认识倍,最后又提出,你有什么发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有的学生悟出有几个几就是几倍较好的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而且我有意识的.在学生难以理解的时刻追问、停留,唤起了大多数孩子对倍的感悟,使学生对倍的理解不断深入。

  我的设计

  在教材解读那天,我知道本课的知识点是:认识“倍”的含义和学会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利用例题情景图中的蓝花2朵,黄花6朵两个数量,然后进行创设“七仔送礼物”的情境,要求学生自己提问,即复*学会的“相差”问题、“总数”问题,也引出今天的知识“倍数”问题。即使学生提早说到了倍数问题,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接着然让学生圈一圈:黄花里有几个2朵(蓝花朵数),教学“蓝花有2多,黄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采用多种形式的说一说这句话,从而建立“倍”的概念。再加入一些练*,巩固对倍的含义的认识。

  在学生摆小棒时,我做了一些变化,目的是要学生明白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也可以通过计算来解决,因为第一环节圈了、摆了,所以学生就会联系除法的含义来思考,很容易就能想到用除法来计算,从而很顺利地把这个知识点掌握了。再加上一些练*巩固一下,我想应该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我的失误

  可是因为我的目标意识的不强烈和对学生的现实基础不够了解,考虑的也不够周到,导致这节课上得很失败。

  第一处:在告诉学生“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黄花是3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后,因为板书没有全部在内,所以导致学生在说含义时,经常说地不完整,多次纠正还是这样。所以我想写全板书的话,因为比较直观学生肯定能说得较好的。在练*时也是的,由于前面没有说好,交流时学生总也说不完整,再加上后来时间比较紧,许多时候都变成了我说了。哎!这也是由于*时上课时缺少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已经*惯讲话不完整了,以后要注意学生能说的,绝对要他们自己说出来。

  第二处:对于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的,本来是想好应该要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但是因为时间的问题,也是因为之前就有学生用到了除法算式,所以根本没有探索,就已经同意除法是正确的`,变成了我“灌输”给学生的。这就与“新基础”教育实验的理念相违背了,学生是被老师牵着走的。

  第三处:后面的练*,我设计得没有什么梯度性,都是看图说一说,都是从直观入手的,其实完全可以加入一些纯文字性的题目,提高一些难度。本来我在黑板上写了“1、2、3、4”是想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一些奖励的:比如遵守纪律、回答精彩、动作迅速……,但是看学生都听遵守纪律的,所以没有用,其实这个用了以后,在课的最后就能用今天的知识来说说各组的情况那样的效果或许会更好些。所以上课前一定得方方面面都考虑仔细了。

  我的想法

  对 于吴晓亮老师的意见,我也挺赞同,但是因为*时课上这方面的训练较少,我没有经验,所以更怕在公开课上来用,到时如果控制不了那怎么办,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可怎么好,所以还是按照一般教学过程一步步来了。

  从这节课看来,我还有许许多多的不足,需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可以网上多听听别人的录像课,当然加强理论学*也是很有必要的。每节课都要认真思考,学生的各种常规也要课课抓,那样就能减少在公开课上犯一些低级错误。

  这是一节抽象的概念课——“倍的认识”,整个过程教师花时不多,但学生学得充实快乐。也许正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征。

  一、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材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中学*材料的提供途径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提供,学*材料应该是丰富的,便于学生进行探索与研究。教师首先要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意义。教师应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以教材所提供的为蓝本进行合理的设计改进。因此,我以美丽的大森林为背景,设计了更生动更符合二年级孩子心理特征的情境。在碧绿碧绿的草地上先出示两种动物(2只猴子,6只小鸭子),在原有知识(比多,比少)的基础上,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倍”的认识。在学生体验的过程中,教师顺其自然,出示了4只青蛙,8条小鱼,12只小鸟……,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探索,在操作中感知,可以说学生对“倍”的理解已经比较透彻了。

  二、关注师生间的*等对话

  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好的`数学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景,一种*等的对话情景。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中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个体展现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

  本节课的教师时而充当“听众”,时而充当“长者”,引导学生去倾听、交流、探索。用“谁听明白了,请你用学具摆一摆,把我的意思讲给大家听”“不要说出答案,用学具摆一摆,悄悄把想法告诉给我。”给学生设置障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给学生最有实效的评价…同时,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变化。新课标要求课堂给学生适度的开放,但也给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尊重个体的价值取向,遵循教学规律,这些将永远是课堂教学进入用心境界的先决条件。

  当然,本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如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还应加强,需要自身不断的努力提高。新的课程改革给教师一个全新的舞台,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的探索实践,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倍的认识》是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一课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倍”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倍的认识》前,我仔细翻阅了教材和教参,对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从自我出发,看看这节课应怎样设计,起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按照信息窗的设计进行教学,但我总有个疑问,“倍”的概念应怎样提出呢?学生怎样才能很好的理解“倍”呢?于是我又大量的翻看网上的优秀教案和优秀视频,从中学*他们的优点,逐渐把自己的困惑一一解答,然后静下心来,重新整理了自己授课的思路,才确定了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出发,由形找数,数形结合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两个量之间的相差关系,其目的是联系以前的旧知,给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引发新知,其实在相差关系基础上,两个量之间还存在一个新的关系就是倍数关系。存在倍数关系有个前提,那就是两个量之间需要存在一个包含关系,即大数里有几个小数。在学生心理建立好“一份”和“几份”的认识,明确图上表面含义“几份”的产生是由“一份”决定的。通过形象动画展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找准“一份”很重要,它可以清楚地让我们找到“几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这种包含的关系,从而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新的'关系:倍数关系,此时我们可以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菁选(扩展8)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菁选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方向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认识方向》是在认识了东、南、西、北,知道了*面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在现实的情境或者*面图上辨认上述几个方向。

  通过课前预***,我发现学生中对这四个方向了解的同学约60%。于是我通过复*旧知入手,试图找到学生的知识生长点,通过复*,我发现学生对东、南、西、北这四个主要方向掌握的还挺不错,全班只有两三位个同学不能正确指出图中的.东、南、西、北,所以学生都能够说出*面图上的方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这四个方向)。于是我开始引入新课,问:右上角、右下角、左上角、左下角是什么方向?(请同学们用学过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进行对应。)下面比比谁能够通过一节课就学会,好吗?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方向的信心。

  出示课件后,我先是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上有些什么地方,要求学生说说汽车站、火车站、电影院、少年宫分别在学校的哪面?再要求学生像老师一样提出谁在谁的哪面这样的问题,当学生提到如“超市在学校的哪面”的问题时,我及时评价,这个问题提的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下像这样不是正对着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超市是在哪两个方向的中间,接着介绍这是右上角(东北方向,并画箭头板书出这个方向),用右上是东北面帮助学生记忆这个方向。然后再提出你还能提出一个也不是正对着的问题吗?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都能仿照前面的同学提出问题,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自己说是什么方向,如果有学生说是“北西”、“南西”等说法时及时纠正(先横着读在竖着读,简记先横后竖)。在这个环节后,我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说方向,如:电影院在少年宫的哪面?学校在超市的哪面等,通过多认多说进行巩固,最后再进行练*。

  在练*的环节,最后一道练*情况并不良好,我忽略了学生层次的差异和方向板的合理利用。因为生活中的方向与*面图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将*面图上的方向正确引入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学生*惯上知道上北下南,于是教学生面对实际方向,按“东南西北”四个字的顺序沿顺时针方向90度90度的转动。这样仍然有一部分同学难以掌握,需以后解决。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材不过是师生对话的一个“话题”,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情况,用活教材,使教材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本课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基础上,进一步学*面向一个方向辨别其他三个方向。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不仅要求学生能在*面图上认方向,还要求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本课的活动主题图是一幅学生很熟悉的生活主题图,当中以学校为中心,先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面、南面、西面、北面都有些什么主要的建筑物。

  低年级的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于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孩子们这份好奇心,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设疑求新,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并结合生活经验来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找一找、认一认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数学经验。

  认识东、南、西、北教学反思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东、南、西、北,很多孩子根本还不认识方向,通过回忆一首儿歌,孩子明确了方向。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就是根据一个方向确定其它三个方向,为了突破这一个,我首先让孩子顺时针认识这四个方向,然后通过前后左右这四个方位词让孩子知道东西相对、南北相对,接着让孩子在经历中感受,最后通过4道题组练*巩固(面向东面,后面是( ),右面是( ),左面是( )。)

  在做想想做做第1题时,我感觉到孩子懂得的很多,同时我的知识就显得匮乏。我是先让孩子自己自*第1题,然后探讨的。在交流时,孩子说了很多我没有听过的知识。王骁说:“北斗七星在大熊星座的二等星”,严褀说了一个关于北斗七星的故事:“唐朝李世民时,来了7个酒量很大的猴子......后来这7个猴子没有了,可能变成了现在的北斗七星。”这些我从不知道。在探讨辨认方向的方法时,孩子们也说出了很多。比如,看风向、影子、苔藓、树皮(南面的'比较光滑,北面的比较粗糙,白桦树尤为明显)等等。

  我以为我的知识足够应付孩子,但是我错了,他们的课外知识远比想象的要丰富,从这点来说,我准备的不够充分。为了弥补我心中的愧疚,课后我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然后给他们讲了很多相关的知识,孩子很感兴趣,还提了一些他们心中的问题。

  时代在发展,面对聪明而又渴求知识的孩子,我们老师唯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胸有成竹地站在三尺讲台上,才能让数学有人文气息,才能有效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

  棣丰中心小学 上学期学生们已经学*了上下、左右、前后,有了一定的辨认方向的基础。我想这节课结合现实生活辨认东西南北方向学生容易掌握。而对于“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以及根据实际生活认识地图上的方向是教学的重难点。针对教学的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感觉有所收获。

  一、通过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指鼻子指眼”导入新课,既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又复*巩固了旧知识,为学*新课做好了铺垫。

  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辨认东西南北,经历辨认方向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时首先利用太阳的东升西落辨认东西两个方向,结合左右前后的位置去认识南北方向。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加上动作:

  (1)说一说,让学生全体起立分别面向东、西南、北,说一说自己的抢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

  (2)指一指,找几位同学指一指自己的东西南北方向各是谁?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的经历中获取了认识方向的数学知识和经验。

  三、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学校*面图,引出对辨认生活中和*面图方向的学*。结合校园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辨认*面图上的方向。

  四、课后我设计了实践性作业:给自己的校园或村庄设计一个*面图。进一步巩固了对“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规则的认知,同时也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又一次激发了学*数学的兴趣。

  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对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认知,而是老师急于求成的说出来;导致部分学生没能真正感知到辨认方向的经验。对于地图上的方向规则,课件虽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老师介绍的过多,学生感觉有点乏味,学*效果不理想。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只有经过反思,才能使原有的经验不断的得到提升。才能形成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走出封闭,才能使得自己的教学更有效。上学期,我上了《认识方向》这一课,上完后进行了自我反思,感觉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知识,体现学用结合,教师架起生活走向数学的“这座桥”,才能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知识真正来源于生活,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贴*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有效活动情境。

  第一环节:教室里的八个方向 课开始,我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带你们上一节活动课,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学生自然很乐意。接着,我叫了一位学生上来和老师做游戏,使学生明白老师在某某同学的左前方、右前方、左后方、右后方,为后面给新方向命名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找出今天教室里藏着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到“四面八方”这个成语,接着问“四面”指的是哪四面?并要求学生在教室里指一指四面:东、南、西、北,然后提问“八方”是指什么?并指着墙角的“八”字问:谁能说出八这个字在教室的哪一面墙上呢?一些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说出,由此介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指的是那四个方向,以及这四个方向的命名,并让学生在教室里指一指新学到的四个方向。

  二、走出课堂到生活中自主学*探究新知。

  第二环节:操场上的八个方向 鉴于以往的教学经验,第二环节应该就是认识*面图上的“八个方向”,并让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但每次课后反思都能感觉:学生对于从“空间的方向”到“*面图上的方向”的转换,学生过渡的比较吃力,有的学生思维还是停留在空间,没有意识到*面上的方向与空间方向的联系。生活中有很多成年人看不懂地图,更何况二年级的小学生呢?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采取了大胆尝试:把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于是,第一环节结束我就对学生说:教室活动到此结束,下面老师带你们到操场上活动。首先,把全班学生带到操场中间,以操场为中心,让学生说出操场的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指的是哪个方向?并带领学生边做动作边说出北对南,东对西,东南对西北,西南对东北??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操场的周围分别有些什么?要求用上今天学到的方向词,接着,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大白纸,放在操场中间的地上,先把操场用一个*面图形表示,画在白纸中间,并写上“操场”两个字,接着在*面图上把八个方向标好,然后鼓励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合作,把操场周围的这些建筑物以及操场,画在这张大白纸上。这时有学生反映有些建筑太难画了,我接着说不要画出立体的,只要画出简单地*面图形表示就可以了,例如:操场南面的花坛是一个细长的长方形,我就画一个这样的长方形表示(边说边示范),再比如:操场东北面的厕所,只要想象它的房顶的形状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再次示范),这是学生明白了该怎样画,很多同学跃跃欲试,最后,让学生在几个小组中推选一个代表,很快共同完成了一幅“校园*面图”。

  三、回归课堂感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第三环节:*面图上的八个方向 完成后我组织全班回到教室,把刚刚制作好的不太漂亮的“作品”挂在黑板上说:这就是我们学校的“校园*面图”的一部分,请同学们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这样挂?引导学生说出*面图上的方向一般都是规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接着让学生借助于手势记一记*面图上的八个方向,然后再次交流操场的**方向有**,**在**的什么方向。

  第四环节:实际操作,巩固深化 这一环节,我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认一认,贴一贴,做一做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并获得数学经验。在本课的`“想想做做”第2题。我对题目进行了改编,有效地利用图中的相关信息。先提问:“你最喜欢的水果在水库的哪一面?”同桌共同解决。再问:“你喜欢的水果又在桃园的哪一面呢?”我发现学

  生更乐意动脑筋解决问题,也乐意与人交流合作。再把这些水果制作成9张卡片,要求学生听我说的方位或学生自己说方位,让其他学生上黑板完成这幅水果种植分布图。练*经过创造性地改编,学生兴趣大增,而且对方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各个方向,进一步理解各个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学生的认识更加的全面化。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获得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第五环节: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回顾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怎么学到的?然后布置学生回家以后,找一找你家的四面八方有什么?

  上完这节课我深刻反思:感觉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超市、商场、农场……走进生活中去。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才会学的轻松愉快。本节课中,学生正是有了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的过程,才感受到数学真的与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学生正是有了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的过程,同时也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正是有了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的过程,才使得学生由“空间方向”到“*面上的方向”的转换时的“思维过渡”不再那么吃力。教师架起生活走向数学的“这座桥”,才能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知识真正来源于生活,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据我所知一些80后90后的孩子总是分不清东南西北,只知道前后左右。今天我在数学课上要讲这个问题啦。上课前心里也很忐忑,孩子们能给我配合好吗?我怎样讲才能使他们学会学好呢?

  我这样导课,说:“孩子们,要想当个好导游员,你必须得知道方向和位置,不然就不合格”。

  谁先来试一试,说说我们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此时,教室里热闹起来,孩子们争着要说。

  此时,我让一男生说,我引导:清晨你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那么你的左边、右边、后边各是什么方向?

  他全说乱啦;

  接着又一女生回答,也没说对。

  于是,我开始以我面朝的方向说起,一遍又一遍说、讲,然后再以孩子们面朝的方向说起,一遍又一遍......

  这样我是费了好大的劲,可个别孩子仍是听得模模糊糊。

  下课了,我想如果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在空旷的地方认识方向效果也许好些吧。

  于是,我对全体家长发了短信,希望家长在接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帮孩子认识方向。

  下午的一节数学课,我一开始就让孩子来说自己认识的东南西北,大多数孩子都说对啦,我很高兴。感谢家长的配合,帮我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想,对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帮助,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也同样离不开家长的合作啊。

  老师与家长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老师和家长建立了和谐的密切联系,才能研究出对学生继续教育的好方法,才会真正完成对学生同步和谐教育的重任。

  教后记《认识方向》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教学主要分成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的:第一个部分是学生在学*了上下、左右、前后的基础上进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第二部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第三部分是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作为已有方向知识的延伸补充,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面图形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二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如何引导学生由具体走向抽象,并把获得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不同的问题中,学会用不同方式合理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情境和学*情境基础之上,让学生面对太阳,辨别方向,进而引出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看地图的。

  然后结合学具与肢体语言整理概念当学生感识四个新方向之后,我所要考虑的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去理解概念,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留给学生学*数学的生动场景。在课中,我把指南针与练*中的方向板整合,并将本课的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融于其中,让学生完成方向板,之后组织学生以肢体语言来当方向板,通过生动活泼的形体教学与数学相结合,让二年级的学生利用这一活动环节,来减轻脑部疲劳,调整课堂气氛,从而也强化了学生的空间方向感。当然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以不同的参照物为标准进行辨别方向,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投入到课堂中来,找准参照物进行辨别方向。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现实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认识东南西北及地图方向的教学反思。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但这些经验是零散的、模糊的。为此,我从三个方面来组织教学:一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讨论和交流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早上,面向太阳站立,如何确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学反思《认识东南西北及地图方向的教学反思》。帮助学生整理、归纳辨别方向的方法。二是以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为题材,结合现实情境,以学生的参与活动为主线,通过学生的体验、亲自的验证,充分感知方位,获得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思想方法,从而发展了空间观念,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在教学地图上的四个方位的看法时,我没有机械地教,而是在学生方位辨认正确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我们校园里的每个方向上各有哪些建筑,然后小结地图上一般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又东来绘制,最后带着大家再绘制校园图。整个过程轻松自然,学生记忆深刻。

  不足之处:在学生绘图之前,没有强调四个方位应按顺时针方向排列,以至于有少部分学生方向排列错误。

  这周周四上午第二节课,我们一起听了艳艳老师的《认识方向》这节课,总体来说,艳艳老师的课堂效果很好,学生们纪律非常好,比高年级的纪律要好的多,艳艳老师对于口令的使用非常熟练,整个课堂氛围非常的活跃,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上。

  艳艳老师的课堂有几点非常吸引我:第一点:在刚开始的时候用有奖竞答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艳艳老师在黑板上画了四个方向,在每一个方向上都放上了一个小礼品,只要学生们答对就能得到礼品,由于二年级的学生比较小,再说第一个方向的时候,举手的人很少,当看到回答对了之后,有奖品的时候,学生们都踊跃发言,课堂氛围非常的活跃。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检查了学生的`学*情况。

  第二点:在课堂上善于用肢体帮助学生记忆。艳艳老师在讲授完新课之后,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指方向来辅助记忆。孩子们其实不是听觉记忆,他更多的是肢体记忆,用肢体来辅助记忆,会让学生们记得更牢固。

  我们在一节课中,总会有重难点,那么重难点怎么处理,一定是老师反复不停的强调,比如认识方向,这节课中的重难点就是观察点,而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在每讲一道题,每说一个点的时候都要提到观察点,都要让学生们去找这个题中的观察点是什么,只有反复不停的练*,他才会加深记忆。

  《认识方向》这一课的内容源于生活,所以我也以生活实际出发,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八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二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有几点预设在教学中完成得比较好:

  1、从学生经验出发,探索新知

  小学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我从生活经验为起点,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辨别已经认识的四个方向,从生活中直观辨认已知的方向,并以实物建筑模型置于学生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交流,亲自体验物体间的相对性,并很好为新课做了铺垫。在新课教授环节我直接让学生借助着墙上贴着的直观方向,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新方向的辨认只要是两个方向之间就行了。在此基础上他们头脑中就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

  2、结合学具与肢体语言整理概

  当学生感识四个新方向之后,我所要考虑的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去理解概念,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留给学生学*数学的生动场景。在课中,我把指南针与练*中的方向板整合,并将本课的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融于其中,让学生完成方向板,之后组织学生以肢体语言来当方向板,通过生动活泼的形体教学与数学相结合,让二年级的学生利用这一活动环节,来减轻脑部疲劳,调整课堂气氛,从而也强化了学生的空间方向感。

  3、回归生活,应用提高

  学*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获得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面图教学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游乐园的情境问题模拟生活实践。

  同时,在课堂上存在不足之处:

  1)忽略了学生的层次的.差异和方向板的合理利用。因为生活中的方向与*面图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将*面图上的方向正确引入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实际上学生在这点上差异较大,一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方向较熟悉,不需引导能顺利指出方向;另一部分学生要经过思考或借助工具,要老师扶一扶;个别学生难以辨别空间方向,要架着走。针对这些情况,我应该及时利用方向板,让学会根据方向板找到相对应的方向再进行介绍教室与该生的方向位置关系。

  2)课堂的语言的组织不够数学化。在这节数学课上我运用多种形式来吸引学生,但数学语言组织不够完美。如何完美的将数学语言艺术性的在课堂上表达,还需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加强学*。

  本课的反思可以概括为以几句:

  蹲,用儿童的眼光理解教材;

  活,用新课标理念处理教法;

  灵,灵活调节控制每个环节;

  个,凸现自己个性展现风格;

  这节课给我留下的不是一个句号,而是?、!、希望老师们能给我宝贵的建议。

  《认识方向》在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本的43—45页。本课教学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这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位置”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使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教材在安排这节课内容时,还很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这节课的学*不仅为本单元后两部分的学*作好铺垫,更为今后能更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注意:

  1、创设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认识并理解方位知识。我以我们学校以及周遍的一些标志性的单位为背景图来替换书中的主题图,在此基础上,我抓住一个方向,在演示、讨论的过程中完善学生对新方向的`认识,在他们头脑中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

  2、结合学具与肢体语言整理概念

  当学生感识四个新方向之后,我所要考虑的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去理解概念,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留给学生学*数学的生动场景。在课中,我把指南针与练*中的方向板整合,并将本课的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融于其中,让学生完成方向板,之后组织学生以肢体语言来当方向板,通过生动活泼的形体教学与数学相结合,让二年级的学生利用这一活动环节,来减轻脑部疲劳,调整课堂气氛,从而也强化了学生的空间方向感。

  在学生认识了八个方位之后,要结合一些生活实际的练*进行具体的指导,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下学期有一单元是认识方向,主要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上一个一年级讲这一课的时候,是将学生拉到操场上,实地看一看早上面向东方能看到太阳,学校的大门在学校的西方。今年由于天气寒冷,在教室内讲解。

  我首先写了写了东南西北四个大字,在学生的“帮助”下分别贴在四个方向上,让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并说出学校的东面是昆吾二期,学校的南面是特殊学校,学校的西面是如意花园,学校的北面是市三中。让学生说出自己座位的四个方向分别是哪位同学。这个环节进行的非常顺利。

  第二个环节讲解相对方向,有些难度。东和西相对,南和北相对。为了理解相对的概念,我指出前和后,左和右都是相对的。前面是东,那么后面就是西;左面是东,右面就是西。部分学生借助墙上贴的四个方向,逐渐理解。

  第三个环节是讲解前面是东,后面是xx,左面是xx,右面是xx。由于学生有儿歌的基础,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这道题填写还算顺利。但如果前面是北,左面是xx,右面是xx;填写起来难度很大,只能借助墙上贴的方向。

  为了让学生明确认识方向,我发现,如果采用向右转的方式,就能按照东南西北的方向不断循环。于是我先让学生认识每个方向的右面是什么。我在黑板上书写了东南西北四个大字,先将“南”字圈起来,问学生,南的右面是什么方向,“南”字的右面是“西”字,也就是如果面向南方,右面就是方向“西”。又将“西”字圈起来,“西”字的右面是“北”字,也就是说:如果前面是西,右面就是方向“北”。这样再给学生一个填空:前面是西,后面是xx,左面是xx,右面是xx;第一个空根据方向的相对性,能够很快填出是“东”,根据我教他的方法,能填写出右面是“北”,左面就是南了。这种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

  本节课的不足及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菁选(扩展9)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圆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堂是教师实现自己,展现自己的舞台;是孩子们学*知识,不断成长的圣地。所以课堂是育人的殿堂,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课堂教学我们只有不断的反思,从反思中吸取经验、改正不足,我们才会不断进步。下面就结合自己最*在课堂教学反思中的一些感悟,谈一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反思(一):准备充分是上好课的前提

  这里说的准备不光是、教案、教具的准备,还有教师心理的准备。“我是否已经从心理上全身心的投入到这节课;我是否有信心上好这节课;我对我的学生是否有把握;是否他们能和我配合默切……”在执教“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时,我精心准备了很长时间,上课之前对自己和学生满怀信心,所以不急不躁,胸有成竹,这样一来学生也受我的心理感染,安心学*,塌实上课,我看学生那么认真自己也更加有信心,在师生互相影响下,这堂课很顺利的达到预期目标。而在执教“高矮”这节课时,由于是科研处突然袭击,本来第四节的课被安排在了第二节,虽然教案上准备了,也有了,可是我心理上是没把握的,上课时我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感知,去多说。怕刚上一年级的他们太乱,电脑的突然死机,让我立刻方寸大乱,我变的急噪起来,不停的去说,可是我越急噪,学生就越乱,看见学生乱我就着急,本来想好的思路被打乱,一节课以失败而告终。

  反思(二):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一节课的好坏,教学设计是很重要的,要想设计出流畅、简洁,并且重难点突出、新颖的教案,钻研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教案中的教学环节必须简洁、有可操作性,学生才能接受。我们二年级的学生在刚接触“*均分”时,我对教材研究不熟,所以把*均分想的'太难,教学设计繁琐复杂,而学生们大部分都已经在生活中了解到了*均分,我费了那么大劲讲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的知识,结果一堂课效率低下,连课后题都没处理完。所以在从那以后的教学中我注意了这一点,每节课都力求简洁,环节简单,反而效果更好。

  反思(三):鼓励与微笑比严厉的批评与呵斥要管用的多。

  我一直以来都是执教低年级,由于第一年时执教的经验,所以对学生表扬的少,批评居多,上课时语言不能做到亲切自然,常常因为批评学生而耽误上课时间,并且自己也生气,影响教学效率。这学期我向别的老师多学*,试着用亲切的语言和学生沟通,用表扬代替批评,用商量代替命令,我发现学生们在表扬下竟然比以前要听话、认真的多,他们积极思考,乐于学*,即使最调皮的孩子在表扬之下也不好意思再乱,而变成了“乖孩子”,课堂气氛浓厚,学生情绪高涨,并且我和学生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学生也越来越爱上数学课了。例如有一次在一年级上课,我们班最皮的学生韩斌,像是做着转椅一般,左转转,右转转。要是以前我肯定会大发脾气批评他一顿,可是今天我轻轻的走到他跟前,对他说“韩斌,你的凳子是不是不舒服,老师帮你整整衣服,就好了”然后,我帮他整了整裤子,又说“这回你肯定会舒服了”,本来他以为我会训他,看我这样说脸就红了,我帮他整衣服他就更不好意思了,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他再也没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完成了《圆的认识》的教学,自我感觉良好。本想到里面的一些概念不难理解,学生已能非常熟练的画圆,觉得晚上的家庭作业应该不错,直到看到上交的家庭作业才发现自己对学生的估计实在是过高。出现了如下问题:

  1、画圆不规范,该标的不标。

  2、判断题突出了对概念还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或者考虑问题还不够细致。

  3、审题还不够仔细,不能完全按要求做题。

  分析原因:

  1、在课上画圆,学生知道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可家庭作业中就忘了这回事,说明老师的强调还不够到位或方式欠佳,所以学生的印象不够深,没有形成*惯。

  2、一些概念的应用练*,出现错误,一方面,说明学生考虑问题不够细致;另一方面也说明课堂练*设计还存在问题。

  例如,对概念及其他记忆性知识的学*,如果仅靠老师讲、学生看书,跟不上形式变化的练*,就很难达到理解运用的程度。应在课上采取填空、判断、选择等方式,在练*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进而达到运用的程度。而课堂上的这类练*,仅仅用课件展示,学生起来回答,这样又不好保证每个同学的独立思考,无法避免滥竽充数的情况,所以,有些练*还要采用书面独立完成的效果会好一些。课堂上必须处理好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要牢记合作是为了个体更好

  的学*,不能为合作而合作。

  3、有些学生的学*态度还需要引导。

  通过分析发现自己存在几大不足:

  (1)对教材不熟悉,所以对学生学*的预见性也就差一些。

  (2)自己在备课中,对练*的设计还有待加强。

  (3)板书还不够规范。

  针对出现的问题,今后注意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重视练*在学生知识掌握、理解、巩固运用中所起的作用。

  昨天学*《圆的认识》,自我感觉良好,本打算今天就学*圆的周长。同事建议再练*一节,说这部分知识很重要,学不扎实会影响后面的学*。本想到里面的一些概念不难理解,学生已能非常熟练的画圆,觉得晚上的家庭作业应该不错,直到看到今天上交的家庭作业才发现自己对学生的估计实在是过高。

  出现了如下问题:画圆不规范,该标的不标。

  判断题突出了对概念还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或者考虑问题还不够细致。

  审题还不够仔细,不能完全按要求做题。

  分析原因:

  1、在课上画圆,学生知道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可家庭作业中就忘了这回事,说明老师的强调还不够到位或方式欠佳,所以学生的印象不够深,没有形成*惯。

  2、一些概念的应用练*,出现错误,一方面,说明学生考虑问题不够细致;另一方面也说明课堂练*设计还存在问题。

  例如,对概念及其他记忆性知识的学*,如果仅靠老师讲、学生看书,跟不上形式变化的练*,就很难达到理解运用的程度。应在课上采取填空、判断、选择等方式,在练*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进而达到运用的程度。

  而课堂上的这类练*,仅仅用课件展示,学生起来回答,这样又不好保证每个同学的独立思考,无法避免滥竽充数的情况,所以,有些练*还要采用书面独立完成的效果会好一些。课堂上必须处理好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要牢记合作是为了个体更好的'学*,不能为合作而合作。

  3、有些学生的学*态度还需要引导。

  通过分析发现自己存在几大不足:

  (1)对教材不熟悉,所以对学生学*的预见性也就差一些。

  (2)自己在备课中,对练*的设计还有待加强。

  (3)板书还不够规范。

  针对出现的问题,今天的练*课我和学生一起复**结了以下几点:

  1、 画圆(O r d) 圆心决定位置, 圆规两角的间距(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2、 半径:概念、特点:同一个圆里 无数条, 半径都相等

  直径:概念、特点:同一个圆里 无数条 直径都相等

  3、 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同一个圆内)

  大小、形状;半径扩大两倍,直径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4、 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应用(测量直径)

  在这样的基础上,练*、反馈,学生的理解就比较深入。

  其实,在第一节的课中,也强调了这些内容,但由于不够系统,所以学生的印象很肤浅,今后注意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重视练*在学生知识掌握、理解、巩固运用中所起的作用。

  在圆的认识这一节课中,由于是一节起始课,我特别注重了孩子们对知识的体验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中,理解新知识。如教学圆心、直径、半径,不急于传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圆,发现圆中心的一点,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发现圆的一些特征;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看书,发现同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也相等,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懂得归纳知识的一般方法,同时学会了观察、实验、操作、发现等学*方法。

  另外,这节课中我也注重了培养孩子们应用知识的能力。如提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装在哪里?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机演示自制教具车轮,让学生明白了车轮做成圆的车就跑的既快又稳道理。这些生活化的问题,对学生既有挑战性又体现了学*的乐趣。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生活又服务生活。

  不足之处:在本节课画圆的部分,没有在黑板上示范圆的画法,因此并没有规范学生对圆的画法的认识,学生并没有一个直观的感觉,没有创设出一个理解的空间。

  《圆的认识》是一节概念课,之前学生学*的都是直线图形,而这节课学*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是以后学*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等的基础,所以至关重要。通过课堂教学我感慨颇多,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遗憾,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成功之处:

  1、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带有圆形的物品和剪出小圆片,并且相互展示,这样上课前就给了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打下了基础。

  2、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亲自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了解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点。

  3、让学生自主探索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和同桌讨论,与小组其他成员的探究,培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惯和能力。

  4、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认识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时,学生最容易忘记“在同一个圆里”,我先让学生自己量,然后与同桌比较,最后小组讨论,从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这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通过圆的有关知识学*,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骑过自行车,有些学生可能还用过圆规,对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只是从直观的.认识,本课将在学生原有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使学生生科体会圆的特征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在低年级时对圆已有初步地感知,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的困难。由认识*面的直线图形到认识*面的曲线图形,是学生人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

  教学目标

  1. 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圆,学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2. 通过小组合作学*,让学生在画圆的过程中认识圆的特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

  3.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

  难点: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 。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主动的,教师只起了一个组织、引导的作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新课程理念。

  通过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见到的圆,欣赏生活中的圆,让学生感受圆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质疑:“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通过解疑让学生体会学*数学是有价值的。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不足之处

  1、为了节省时间,教师的板书只有课题,没有其它内容。我认为教师至少应把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加以突出,为学生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打下良好的基础。

  2、画圆一部分内容布置学生课前自学了,学生画圆画的怎么样,教师至少应该检查一下,指名在黑板上板演,由于考虑到黑板太光滑,圆规有铁针的脚会滑动,不好画,所以没有画圆的演示过程,可能会导致那些动手能力差的同学没有掌握画圆的技巧。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比较系统的认识了*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激发学生兴趣。

  课的开始,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个用各种*面图形组成的小机器人。让学生找出这个小机器人都是由哪些*面图形组成的,接着让学生说说在这些*面图形中,哪个图形最特殊,为什么?让学生总结出圆是*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教师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还是学*圆的画法,都安排了学生充分参与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猜测、讨论、交流的机会。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意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创设情景认识圆,到初步运用有关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测量一个硬币的直径,找出圆形物体的圆心,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等都突出了这一思想。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

  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这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体会到圆的本质特征: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定点”“定长”)。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教材并没有给出圆的本质特征的描述,但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画一画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对此加以体会,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初步感受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通过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如:骑过自行车,有一些学生可能还用过圆规,对圆有一些了解,但只是直观的认识,本课将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之上,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使学生深切体会圆的特征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在低年级时对圆已有初步地感知,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由认识*面的直线图形到认识*面上的曲线图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好动、贪玩是他们的天性,寓教于乐的学*方式最受学生欢迎,只有抓住学生的特点,投其所好,注重体验,才会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轻松、愉快、有所创造地学*。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实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想一想车轮为什么会做成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这个问题学*圆的认识后,我们就可以解决了,从而引出课题,让学生找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生活化的设计的确打开了学生关于圆的记忆,于是学生侃侃而谈,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做好感性认识,我课件准备了生活中各种类型的圆,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面图形有何不同?使学生明白以前的这些图形都是由直线围成的*面图形,而圆的由曲线围成的*面图形。再引导学生通过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使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小组组合作,自主探究,通过画一画,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利用他们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知圆的特征。

  圆的画法是本节课的另一重点内容,小组合作能想出几种画圆的方法?虽然用圆规画圆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但我还是先介绍了圆规,画圆一般得用圆规,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我很自然地解决了“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是圆的半径,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问题。

  最后应用知识,体验价值。在探究完圆的特征后,回到课前设疑的问题,提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装在哪里?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明白了车轮做成圆的车就跑的既快又稳道理。这些生活化的问题,对学生既有挑战性又体现了学*的乐趣。正真体现了数学来源生活又服务生活。懂得用所学知识解释周围事物,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本节课小组合作学*的实效性没有完全充分地发挥出来。利用圆规画圆的环节:教学还不够细致,在巡视时感觉学生画的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巩固运用时发现有的学生没有掌握画圆的方法。

  一、明确目标的重要性

  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我在制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对课标进行反复研究,根据学生特点,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我能学会用圆规画圆,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并掌握其特征。

  2、我能通过操作、观察、思考等探究活动,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我能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我国古代数学的博大精神。通过画圆、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课件出示的“圆,一中同长也。”感受我国数学的博大精深。课件出示车轮为什么制成圆形的突出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

  二、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我设计了根据描述猜圆形物体的活动,学生在一次次提示,猜想的过程中,在大脑里会形成不同大小的圆,会从实物中抽象出圆,会把一定大小的圆与实物联想,从而丰富空间观念。本节课猜出的摩天轮,是相对我们画的圆来说很大的,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三、灵活突破重难点

  在画圆时我利用课件直观演示了画圆过程,使画圆步骤清晰明白。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如何更好地理解圆的半径和直径呢?我在本节课设计了错误的半径、直径,让学生说出错误原因,从而使半径和直径的定义清晰可见。特殊直径、半径的问题利用课件直观形象的演示。

  四、课堂教育机智

  学生在展示画圆时,一个学生上来之后,怎么也画不好,我及时给他帮忙,在黑板上找了一个小坑,固定住了有针的脚,既体现了画圆的注意事项,又体现了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小坑”这个小坑成为本节课的一个小亮点。

  五、系统的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板书,包括画圆步骤、圆各部分的名称、圆的特征。本次板书排列整齐,非常有助于学生串联知识。

  六、达标检测形式多样、层次分明

  每个学*任务完后,都有一个相对简单的小检测,让学生及时巩固,本节课全部完成之后,是一个课堂达标检测。课堂达标检测设计了基础题、提高题、课外延伸题。不同层次的问题可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体验收获。

  七、有待改进

  本节课课堂语言不够简洁,虽然对圆的半径和直径让学生有了较好的理解、但是在对定义的表述上不够规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数学语言更精炼准确。

  《圆的认识》是关于概念教学的一节展示课。通过教学本课,我的收获颇多,感慨也不少。下面我从准备和上课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是对这次展示活动的准备。

  《圆的认识》是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一共设计了两套不同的教学模式:

  1、从日常生活出发感知圆——自主探究画圆——认识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

  2、情境创设提出自行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操作讨论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了解圆的特征——画圆——首尾照应解决问题。通过几次试教,发现第一套方案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曾一度的想超越教材,不依照教材呈现的顺序来进行教学,其实,对于教学我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为创造情境而去创造。这并不符合我们教学的宗旨。我们的教学,可以异彩纷呈,但是应该给学生呈现最自然的,最易接受的方法,刻意的装饰只能是“东施效颦”,适得其反。

  在试教的过程中,同时我也深感研究教材的重要性。*时一堂课,上过了也就过了,最多自己对某些成功或失败处进行反思。而在集体研讨时,才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甚至是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说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深究,如果给无限的时间,研讨也将会是无限的。

  第二,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

  基于各方面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具体有两方面完成较好: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使他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工艺品中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到圆是一切*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了餐盒、蛋糕等与现实生活常见的物品,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讨论套圈活动场地设计方案,怎样在操场画一个半径是3米的圆。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目的教育。

  二、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探讨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循序渐进:

  1、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后,紧接着利用板书中的圆让他们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圆内、圆外、圆上三个名称。进而理解圆上有无数个点”、“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部分内容教材里没有安排,但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补充这一内容对圆的概念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边学概念边探讨特征,通过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径的特征: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3、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直径的特征,有了探讨半径特征的经验,直径的特征便“水到渠成”了。4、最后,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其他特征,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利用圆规画圆的环节:教学还不够细致,在巡视时感觉学生画的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巩固运用时发现有的学生没有掌握画圆的方法,特别是没有在画的过程中认识、领悟到:半径的长度也就是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

  一、联系生活,体现生活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先说出身边的物体哪些是圆形的,让学生初步了解圆形的。课结束时引导学生开展游戏活动,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学中,我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中,理解新知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如教学圆心、直径、半径,不急于传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圆,发现圆中心的一点,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发现圆的一些特征;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看书,发现同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也相等,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懂得归纳知识的一般方法,同时学会了观察、实验、操作、发现等学*方法,并伴随新知识的获得,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对于本堂课,我在上课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我觉得,主要在一下几个方面应该注意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排头兵,通过这节课我感觉到课前准备很重要。要布置学生回家找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亲手做钉子板。如果不做好这些准备,课根本就没法上。不是用课件放放就能解决问题的。要一年级孩子做9的确是为难他们了,但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做得还是不错的,但有一个问题,有的学生钉子板上的间距没有空耗,所以围出来的图形不太像。

  二、课堂组织要有序

  本节课有很多需要动手操作的地方,一提到操作马上学生就兴奋起来了,玩玩积木,玩玩钉子板,忙得不亦乐乎,以至于我让他们摸长方体的面时,有学生手里还拿着圆柱,根本就不听老师的指挥。相比前一单元的计算教学,课堂秩序要乱了很多,所以也耽误了上课的.进度。小孩子今天很兴奋的原因,我想也和*时较少有机会动手有关,如果能经常安排这样的活动,学生就会*以为常了。

  三、课堂语言要精练

  今天上课语言有些罗嗦,甚至可以说是“韶”,所以课堂上学生反而不知道老师说的哪句话是重点,对老师说的话也是“东耳朵进,西耳朵出”。精练、简洁、充满激情的语言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0)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菁选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由同样多引出*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均分,用“*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求每份是几个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个苹果*均分成每份是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的内容,它是除法学*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体会什么是*均分,感受分东西带来的快乐。

  一、动手操作,体会*均分

  在学*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大熊猫分10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动手分竹笋。本来想学生会有多种不同的分法,如:分成4个和6个,分成3个和7个等,没有想到全班同学竟全都分成了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让我感到很被动。然后我又通过把10个竹笋公*地分给5个大熊猫,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均分。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均分的含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均分以后,在后面的这几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明白*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样的。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等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提高与升华。

  二、情境串的教学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这些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每次活动时,我都会设计几个像导火索一样的问题,如:请你仔细观察,动脑想一想,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分成几份?你想怎样分?你发现了什么?又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想怎样解决?通过一环一环的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确实感到数学很有意思,乐于产生更多的数学问题。

  四、乐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帮助的伏笔,如请你的小棒来帮忙代替竹笋,小猴子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来帮帮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说:我们饿了,赶快帮助我们分一分吧等等,学生们会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因为你会感到快乐,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五、练*设计

  我分了两次进行自主练*。第一次是在学生帮助熊猫和小猴解决问题后,学生对*均分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体会的时候进行的,主要是通过判断哪是*均分,来加深学生对*均分的理解。第二次是在帮助小白兔、小松鼠解决问题后进行的,难度加深,使学生较容易接受。这个练*是让每名同学动手*均画石榴,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除法的初步认识——*均分”是表内除法(一)中的基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今后利用*均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学生首次接触“除法”这个概念,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由“*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引入“除法”这个概念,就成了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点。

  本节课分为“激趣—活动—练*探索”这几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理念: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在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得以实现。在这个学*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而是通过故事的引导,通过观察(小猴、小猫的不同分法),操作(学生自己动手分桃子、小棒等),讨论(小猴、小猫的不同分法,每几个分一份的方法),探索(14颗葡萄怎样分)等几步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本节课有这样两个特点:

  1、以故事贯穿始末,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为前提。

  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他们对于童话、故事很感兴趣,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的兴趣,帮助他们主动地获取新知识,所以设计这节课开头以“狗熊分面包吃结果被狐狸骗了”这样一个令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让学生知道为什么狗熊被骗了,是因为狐狸一开始就分得不公*,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这个故事串联整节课,不停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知识、练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激励引导参与:

  在*时的生活中,总能碰到孩子们分东西,觉得不公*的时候,那如何分才能公*?相信有生活经验的学生会懂得“每人要一样多”,但大多数同学会留下疑问“怎样分才公*?”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分辨小猴、小猫是否分得公*以及帮助狗熊分小棒、分桃子、分葡萄等这些活动,使学生既有亲切感,又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乐于参与学*的积极性。另外,一系列丰富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既获得了新知识,又使得学*数学的能力有所发展、提高。

  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手段,进行知识间的转化。另外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注意了由教师单一的讲授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多项学*方式。

  教学目标:

  1. 复*把一些物体*均分的活动过程,复**均分与除法的联系。

  2. 学生在*均分的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认识思考的*惯。

  3. 学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看图写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并能说出各个算式的含义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除法后的单元练*课,教材通过练*,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练*四里的实际问题,大致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第1~5题,每道题里都有两小题,分别是*均分的两种情况。在理解题意,操作学具或者从图画里获得问题的答案之后,写出除法算式。这些题让学生反复体会*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除法是解决*均分的问题的一种运算。第2~4题配合图画的三句话,描述了图中的数量关系,揭示了*均分的实质。第5题只有图画,让学生应用前几题的方式理解并讲述图意,再写除法算式。第二层次是第7~10题,分别从三个角度分析图画里的数量关系,灵活应用“认识乘法”和“认识除法”这两个单元里的知识,初步体会乘法与除法是有联系的,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同时,也为用乘法口诀求商作些铺垫。第7~9题各设计了三小题,配合图画的文字叙述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图意。教学可以分两步进行: 先是边读文字边看图画,逐一列出算式;然后是只看图画,不读文字,反思刚才是怎样理解图意的,根据图画里的哪些条件,提出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答的。这样,教学第10题时,就有了看图提出问题的能力。根据图意,这道题可以列出许多算式,教材用“你能说出哪几道算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独立列算式和相互交流后,可以适当进行整理。如看了图画里的黄瓜能说哪些算式?辣椒呢?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惯。 因此,拟定了以下的教学设想:

  充实教学情景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第一课时我根据教材题1~题6的设计意图,用课件呈现秋天来了,小动物们忙于收获的情景图。让学生们通过帮助小动物的妈妈解决难题,重温除法的特性——“*均分”;在写算式、说图意的过程中加深对“除法”的认识;在对两道除法算式的比较中,深刻理解除法的含义,同时回忆起除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第二课时我依据教材题7~题10的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参观了动物王国的.西瓜园、芒果园、荔枝园等等,通过说理和列式,进一步了解乘除之间的关系。

  总之,这两节课练*课力求在充分运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前期的学*现状,作适当的补充、调整和改变:情景的设计和游戏添加是为了让学生有更高的参与热情,改变题目的呈现方式是为了激发学生更多的思维动力和思维空间,最终实现“在回忆中整理,在练*中巩固,在运用中发展”的整体目标。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学*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设计理念: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均分的实践经验。因此,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均分的表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亦是关键所在。在备课时抓住这一关键,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教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给学生感知的背景材料极其有限,且信息都处于“静止、储存”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感知和抽象概括。因此,在研究教材、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发掘教材潜在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经教学法的加工,营造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课一开始,通过创设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童话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导入新课。

  2.重视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次让学生进行操作。把*均分物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教学一开始,就是学生的操作:把12个竹笋分给4只小熊该怎样分?在这里,未做任何提示,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水*去分,再要根据分的结果写出算式,并学*算式表式的含义。接下来让学生再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均分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及含义。 3.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把提高与发展每个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实际水*基础上主动、充分地发展、提高。在设计活动时,人人动手分学具;在相互交流中,体会多种分法的共同性——每份分得同样多。无论是一个一个地分,还是用除法计算,都给予积极的肯定,并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师生能共同体验成功以及成功带来的喜悦。

  教材分析:

  在这课之前,通过分东西,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学生还不知道

  除法的情况下,从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或表象水*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中积累了一定的*均分的经验。从本节开始,学生要认识除法。除法的本质就是*均分。这个认识过程就是如何把*均分的操作过程及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的数学化过程。因此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分竹笋”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均分的具体过程。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前几节课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等分的含义也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用除法表示等分过程,学生应该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本课在等分的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概括,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教法和学法: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方法、学*水*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在本节课中,在教法和学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1、 教师着重为学生创设情境,并适时点拨,要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学生重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方法、合作意识和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除法含义与除法算式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动手分竹笋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陶冶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操。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吗?对,是大熊猫。今天熊猫盼盼邀请了几位小伙伴来家里做客,妈妈为她们准备了12个竹笋。

  课件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师:如果盼盼想把这些竹笋*均分给大家,应该怎样分,你愿意帮助盼盼招待小伙伴吗?

  二、动手操作,明确含义

  1、动手操作,激活经验

  师:用你们手中的学具代替竹笋,动手分一分。

  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2、直观展示,形成表象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说说你分的是什么,怎么分的,结果怎样? 课件呈现结果图。

  3、语言表述,明确含义

  师:结合操作过程,你能说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吗?

  生: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利用手动的生活情境,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均分的意识。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均分的统一表象,温故知新,结合图对*均分竹笋的活动进行语言表述,为

  学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准备。】

  三、自主尝试,突出含义

  1、自主尝试,算式表征

  师:你能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大胆尝试,师巡视指导发现典型案例。

  2、展示交流,突出含义

  师:将你在吗创作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说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12:3 3 3 312〈4---3 12-3-3-3-3=0 3+3+3+3=12 12÷4=3

  观察同学们创造的算式,虽然形式不同,但表示同样的含义,都是“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通过让每个学生进行算式的表征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不断的交流比较中,突出算式表达的含义。】

  四、建立概念,学*除法

  1、激发需求,认识除法

  师:刚才大家写的算式各式各样,像这样把一些物品*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均分。在数学上统一用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师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渗透文化,深化含义

  课件出示: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天横线把两个小圆点分开,表示*均分的意思。

  3、写出算式,体会关系

  教师:“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可以写成 板书:12÷4=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谁来说说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

  这个算式表示的含义是什么?(表示把12*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除法的建构过程,感受学*除法的价值。通过明确

  算式中的数与*均分的对应关系,强化对除法含义的理解。通过相关数学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增强学*除法的兴趣。】

  4、及时巩固,灵活运用

  出示课件:(1)“把12个竹笋*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2)“把12个竹笋*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师归纳小结:数学中*均分的问题就有用除法来解决,上面的这3个算式中12我们称为总数,*均分成的4、3、2份是份数,每盘放的个数叫每份数。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P13页“做一做”, 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把15条鱼*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条。”

  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写出算式。

  你能说出15÷5=3表示的含义吗?

  你能再说一件事,也可以用15÷5=3表示吗?

  2、课件出示练*三的第2题。

  提问:每只小熊分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均分成2份)谁会列算式?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4.完成教科书练*三的第3题。

  让学生讨论后写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让学生在练*中进一步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对除法算式的认识。

  5、说一说:你能说出生活中*均分的事例,列出除法算式吗?

  6、出示课件:考考你

  □+□+□+□=8 □=?12=○+○+○ ○=?

  四、总结

  本节课是学生小学阶段学*除法的起始课,也是学生学*表内除法的的基础,同时又是后面学*的*均分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效果不错。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

  通过有趣的动画故事,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兴趣,并从中发现数学信息,为后面提出数学问题做好铺垫。在学生提问题时,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可以是加法的、可以是减法的、也可以是除法的,从现在开始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除法

  新课标指出: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解能力。让学生利用10支铅笔代替10个竹笋,经历*均分的过程,充分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均分。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清晰的表达自己的分法。

  三、借助生活经验,强化操作与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再通过有效的利用已经得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学具进行操作,或者动手画一画等方法,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抽象概括出*均分的意义。

  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效挖掘教材资源。

  学生对*均分意义理解比较到位,我分萝卜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拓展:全部汇报完成后,我及时追问:如果给你12根小棒,你还能每几根一份的*均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在学生的发言补充中,更加完善了12根小棒*均分的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能力。

  五、不足之处:

  1、在学生操作时,总感觉组织课堂有些累。

  2、由于学生两极分化厉害,有些孩子通过操作才刚刚理解*均分的意思,可是有些孩子不但理解*均的意义,还会用乘法口诀很快说出商。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均分物的`实践经验。

  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学生的数学学*能力是一个亲身实践,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

  在学生学*中我以学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资源,以学生为主体,我起到一个引导作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和学生喜欢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的学。力求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发挥小组合作学*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对知识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学*的乐趣。

  《认识除法》是二年级上册课本中学生学*了*均分以后学*的知识,这节课的重难点之一是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除法运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模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从与之联系紧密的数学知识入手,遵循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一个吸纳新知的一个过程,利用动手操作后的结果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认识除法的意义。

  首先,引发学生*均分的需要,让学生自主寻求答案。我一个追问:“每辆车坐2人是什么意思?”给了学生一个思考方向上的提示,这对中等往下的.学生更有所帮助,他们可以借助学具去分一分。对于中等往上的学生他们也可以直接在大脑里想分的过程或者联系乘法的意义来寻找答案,*均分和几个几相加本质上就有相通的地方。

  其次,暴露学生的思维,在争辩中完善知识结构。出示例题后,我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可以请身边的圆片帮忙,也可以在大脑里思考,这两种方法都能够找到答案,后者比前者的思维层次要高一些。在组织汇报交流时我沟通了这两种方法相通的地方,“在这道题中是几个几相加是6人呢?”学生出现了意见的分歧,一方认为是3个2相加,一方认为是2个3相加,我让学生举手表决了一下,发现几乎是半对半,随后我说“有理走遍天下”,要说出自己的理由,此时有些学生根据*均分的意义来解释,有些学生知道想乘法来找到答案,但意义解释不清,我引导这部分学生去观察*均分好的圆片,最终是心服口服了,为除法的意义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在说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算式中的3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整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经历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加强理解。

  其实,学生从*均分的角度用圆片去分一分去解释难度不算大,而对于是“几个几人是6?”这是一个从直观形象到完全抽象的一个中间的初步抽象过程,这是突破难点的重要纽带,需要暴露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地去明晰、完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均分”。

  (2)用“*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是一节概念的建立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课前的导入部分,我采取讲故事的形式:“在茂密的大森林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小兔和小猴子是邻居,他们和睦相处,生活的很愉快。今天兔妈妈家收白菜,兔妈妈可高兴了,咱们也到兔妈妈家去看看好吗?”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故事情境,既贴*学生的生活,又使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开始新知识的'学*。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改变了教科书中的例题,为了让学生能够乐于参与教学活动,我以导入部分的故事为主线,把故事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在学生帮助“兔妈妈”和“猴子两兄弟”解决问题的时候,让学生以自己的学具代替白菜和桃子进行*均分,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分法,充分使学生眼、手、口、脑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自然建立*均分的概念。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下课的时候仍意犹未尽。这时,我给孩子们出了一道发散思维的*题:“16根小棒*均分,可以分成几份?每份是几?”课余时间,孩子们有的用小棒摆,有的把纸条撕开来代替小棒孩子们的学*热情太高了!看到这样的情景欣慰之余,使我想到,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学有价值的知识,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宗旨。

  两道例题都是计算*均分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建立了*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均分的两种情况,因此具有有意义接受除法的基础,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安排自己的教学环节的: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除法运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模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从与之联系紧密的数学知识入手,遵循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一个吸纳新知的过程,利用动手操作后的结果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认识除法的意义。在教学时,我改编了一下教材,将例1,例2合并到一起,创设分巧克力的情境,引入新知,然后对两道算式进行比较,归纳得出总数相同,分的要求不一样,所列算式也不一样。明确除法就是*均分活动的数学概括,只有让学生体会和了解了*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才有利于学生最终去理解除法的含义。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初步理解并体会除法的含义,学生能有序地、有条理、完整地表述除法的含义,这正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完善的过程。这样的改编同时分解了后面想想做做的难点。

  二、有效突破重、难点,层次分明。

  课堂上努力做到扶放有度,上的比较扎实,教学实效强。整节课紧紧围绕“让学生学会联系*均分的含义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这个重点,从例题分巧克力、再到分苹果、搬砖头、运南瓜、拍皮球,都让学生清晰的初步认识到:按每几个一份把一些物体*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把一些物体按指定分成几份的要求进行*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我在每给出一个算式后,都联系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说出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加深了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理解了数量形成关系。

  三、为学生提供动手做,用嘴说的空间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在今天的课上,我让学生分巧克力、分小棒,分圆片。实践证明,儿童的智慧确实出在他的手指尖上。学具正是抓住了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和好动的天性,物化了那些抽象、概括的数学概念,在应用中学生的手动了起来,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和探索也就随之而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除法的含义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所以,让他们说是非常好的方法,在说的过程中慢慢总结提升,同时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在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新知识的学*掌握的还比较好,但也有许多感想,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整节课都做到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上我还要不断努力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数学教学中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春游食品来理解“*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本节课的设计是由任意分引出*均分,由一般现象引出特殊现象。选两位同学分给他们练*本,其中一人给1个,另一人给3个。请下面的同学发表看法,有的学生说不公*,我追问:怎么才能做到公*?一位学生跑上去从3个练*本的学生手中拿出1个给另一位同学,自然而然引出了*均分。这说明学生对*均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因此我下一步的设计是通过分食品重点理解*均分借助同样多,明确"*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大量的判断练*来加深对*均分的认识,得出*均分的概念。

  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均分,操作同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如何*均分,发现多种方法。学生通过把15个桔子*均分成5份,找到了几种分法,并选择出最好的方法。突出了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均分,*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

  在建立*均分的`表象的基础上,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法竖式该按怎样的顺序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在除法竖式教学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对于直接利用口诀的除法,竖式不仅显得复杂,而且竖式的作用也很难让学生理解,学生学*除法竖式存在哪些困惑呢?

  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其实,除法竖式形成现在简洁的书写格式,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改进逐步完善的过程。我觉得采用拿来主义,遗弃了宝贵的完善过程,直接将智慧的结果——“除法竖式”作为一种“书写格式”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显然是不利的。

  算理讲解,也许对于教师和优等生是可行的,但还有更多的学生只能是不懂装懂。即使那些优等生,明算理之后,诸多疑问还是无法消除,而除法竖式的价值在有余数除法中容易凸显,为此我大胆将二下简单的有余数除法渗透到本节课中,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学生学*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我先拿了6个磁铁,让学生在黑板上*均分成2份,接着要求学生用语言把分磁铁的动作表示出来,

  学生说得很好:把老师手里的.6个磁铁*均分成了2份。

  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学生说6除以2等于3。写出的竖式是形如加法的竖式,这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且对于没有余数的表内除法,竖式写成此种形式学生没有觉得不妥。

  接着出示7个磁铁,要求学生*均分成2份,

  分后追问:刚才分掉几个磁铁,现在手里还有几个磁铁?怎样用算式表示?

  学生答:分掉几个磁铁,用2*3=6表示,现在手里还有1个磁铁,用7-6=1表示。

  谁能试着用竖式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写的竖式仍然形如加法竖式,但余数1不知写在什么地方合适了。

  针对学生的困惑我加以小结:除法竖式非常神奇,能将分东西的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接着边分磁铁边板书除法竖式。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时我及时介绍竖式中像“厂”的符号表示除号,被除数和除数和商的位置。接下来我又问:下面的6是哪里来的?1又表示什么?

  (由于学生受了分磁铁这一情景的影响,很自然地想到了6就是分掉的6个磁铁,是2×3的积,1是原来的7个磁铁减掉分掉的6个磁铁,最后剩一个磁铁,也就是1)

  引导比较两种竖式,学生体会到了除法竖式有别于其他运算竖式的价值,正确解释6除以2等于3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学生能够通过情景理解到这一层。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我觉得直观地利用有余数的*均分更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对教材进行调整后,学生对本知识的学*比我预想的要好。

  通过这节课告诉我们:

  1、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有预见性,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要充分了解学生以学定教,要对课题的进行认真思考,发现学生欠缺的知识点在哪里,知道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这是学*能力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合理利用教材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均分”与除法的关系,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摆一摆、分一分。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任意分6个桃子,从不一样多的分法和每份同样多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学生的认知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也就突破了除法这个抽象概念的难点。突出了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均分,*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时抓住除法的本质属性,淡化其非本质属性。

  课后,带给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两点:

  1、请相信学生能行!

  过去,我们总怕孩子听不懂、记不住。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我们都知道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流。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孩子们只有在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学*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他们也学会了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

  2、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改实验中,尊重学生的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节课,如果按照先教后学的教法,学生学*的劲头就会打消一半。而还学生的主动权以学生,让他充分享受自主学*的快乐,学生那颗创新的幼苗没有受到伤害,并且相信能长成参天大树!

  本单元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是今后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本节包括“*均分”和“除法”两部分内容。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让学生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而例4除法的含义,是学生学*除法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均分”的含义,即每份分的结果同样多。

  我从让学生小组合作分苹果开始,通过分东西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均分”的含义。接着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帮小熊猫*均分竹笋的具体情境,课上通过请学生演示帮小熊分竹笋的过程从而引出除法,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让让学生认识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整节课以*均分物的事例设计“除法”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让学生分东西,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有部分学生对除法的含义解释部太到位,没有让学生说出每一个数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义?

  2、练*题的设计较单一,应设计多样化的练*,练*题应有梯度。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四(2、3、4、)

  教材分析: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均分”,在“做一做”和练*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理解*均分

  把8个圆片*均分成2份,你会分吗?

  ⑴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演示(课件展示)

  生1:我是这样分的,3个一份,正好两份。

  生2: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4个,再右边4个。

  生3: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2个,再右边2个,直到分完。 生4:我是1个1个分,先左边1个,再右边1个,直到分完。 ??

  ⑷小结:刚才小朋友对8个圆片进行*均分,有的是4个4个分,有的是2个2个分,有的是1个1个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圆片*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个,那就是*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认识

  1、把12个圆片*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会分吗?

  ⑴独立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交流:出现多种情况(略)

  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

  2、介绍除法的书写来源

  “*均分”在数学中也可以用一种计算方法来表示——除法,除法的符号是除号,除号怎么写呢?(师生交流书写)“*均分”该怎样用除法来表示呢?

  3、除法的含义

  选择其中情况一种来讲

  如:○○○○○○○○○○○○

  师:这幅图是把多少个圆片*均分?*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个? 生:把12个圆片*均分成4份,每份3个

  (指多名学生说图意)

  师:刚才说的图意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 :12÷4=3

  生2:还可以列成12÷3=4

  师:先来看第一个算式,12÷4=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说图意)

  师:那12÷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

  师:(引导)分几个圆片?每份

  几个?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说含义)

  4、理解除号的意义。

  追问,还有谁会列除法算式,你们怎么知道的?

  在学*的道路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根据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疑问。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有疑问、有思考,你就会有进步??)

  (除号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号的写法: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展开想象,你怎么理解并记住这个符号就是除号?(一条横线可以看做是把物体进行*均分,上下两个一模一样的圆点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5、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

  我们把要分的苹果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分得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

  不看图,你能说说6÷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均分成2份,每份是3.)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