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教学反思通用二十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1

  不知道其他老师有没有像我一样的困惑,*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因为学生对古诗不甚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反而里备感轻松。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设计环节牵引着我和孩子们,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备课时,我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自我感觉这首诗比较难讲。怎样避免课堂上的一言堂,同时又要带动学生的兴趣呢?于是在教学初设计这样的导入语: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等,并随口背诵了许多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还能例举这么多的诗来证明。我趁势说道:“没想到你们对于李白了解得这么多,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李白去欣赏一段美景(望天门山的课件),欣赏结束后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们结合诗人的风格,一下子就说对了这首诗的基调:壮观。我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我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青山相对出”的“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说出了天门山的险,又谈到了楚江的波涛汹涌。轻轻松松学懂了这首诗。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从以往常规的教学步骤教学这首诗,而是从诗人的风格上来作为突破口,既学了诗,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看来学*古诗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挺好的!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2

  不知道其他老师有没有像我一样的困惑,*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因为学生对古诗不甚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反而里备感轻松。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设计环节牵引着我和孩子们,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备课时,我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自我感觉这首诗比较难讲。怎样避免课堂上的一言堂,同时又要带动学生的兴趣呢?于是在教学初设计这样的导入语: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等,并随口背诵了许多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还能例举这么多的诗来证明。我趁势说道:“没想到你们对于李白了解得这么多,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李白去欣赏一段美景(望天门山的课件),欣赏结束后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们结合诗人的风格,一下子就说对了这首诗的基调:壮观。我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我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青山相对出”的“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说出了天门山的险,又谈到了楚江的波涛汹涌。轻轻松松学懂了这首诗。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从以往常规的教学步骤教学这首诗,而是从诗人的风格上来作为突破口,既学了诗,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看来学*古诗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挺好的!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3

  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此段称楚江)写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学古诗时,有个常见的毛病――难以共鸣。诗人所描绘的前景与学生的情感无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复诵读。没有动情的朗读。即便动用声、色、影像课件,也难以激发起学生与诗人的情感碰撞。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我试图先让自己仔细研读李白的诗歌,找到他的诗歌特色,然后引导学生对古诗“字斟句酌”。象诗人一般想象画面,推敲品析。我们发现这首诗将天门山的峻拔,楚江的气势,及诗人的豪迈通过四个动词――“开、回、出、来”体现出来。于是,教学初始,我便抓住四个动作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动作的发起者”――“楚江、天门山、孤帆”。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感悟诗人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面对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迈的气势。

  读好古诗,是非常关键的,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是在让学生理解好诗歌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有了大概之后,就很自然地融合了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我还允许学生在掌握大概意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读。结果,在课堂上的学生是读得如痴如醉。

  让学生学会听古诗,在课堂上,我比较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的示范,在整合教育资源上,调动学生更多的感官,体验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发现古诗的乐趣和内涵。在课后,我还让学生仿写古诗,进行创作,直接将学*的内容为我所用。

  在这一课堂上,其教学效果的评价非常重要,如何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延伸,积极引导,将是我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4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甚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反而里备感轻松。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效果不错。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5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长江水从中间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回旋;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李白乘船迎着阳光缓缓向前,感觉**的青山相对而来。

  *日教学中,古诗的`教学是我的短板,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在教《望天门山》这首诗时,我尝试运用想象画面来理解诗意,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学*诗歌。

  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以及专家的指导点评,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根据本单元语文要素:根据关键词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及本节课的课后*题所设定的,但是在课堂教学落实的过程中,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没有做透,教学效果不佳。

  2.朗读训练不够扎实

  (1)在这首诗中,初读,读准字音。在这首诗中,初读,读准字音。再读,整体感知,想象画面。精读,理解诗意。这是我本节课的的基本教学模式,但是课堂上却出现了初读并未全部读准的情况,马燕在读诗句:**青山相对出这一句时,读错了出字,这是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并未预设到的结果,初读不过关,再读就有了困难。

  (2)学生读的时候,强调自己读,自由读,却出现了齐读的现象,整堂课都是如此,表明学生对教师课堂上发出的指令并未遵守。

  (3)师示范读不到位。我的朗读是短板,在这首诗中我的范读并未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比较*淡,没有感情,没有抑扬顿挫。

  3.依赖网络资源是我这节课的一大失误策略,被课件绑架,导致课堂上被课件推着走,环节套环节,忽略了教学的本质。

  4.环节没有落到实处。这节课虽然清楚的设计了教学目标,但教学难点没有突破,导入环节占用的时间太长,导致小组合作学*因时间原因而取消,学生没有充分的进行讨论。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就没有得到落实。

  5.教师没有融入到教学中,置身于诗外。

  教师在教学中被学生牵着走,如:讨论从这首诗的景物中你感受到了哪些颜色时,学生对青山,碧水的理解不到位,导致学生谈到了江水、海水的颜色,教师没有将这一环节收起来,没有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6.教师个人素养有待提高,课堂用语较古板,不变通,没有深挖语言。导致课堂教学一直处于**淡淡的状态,毫无生气和活力。

  7.默写古诗并配上图画。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当如此美景展示在李白眼前,身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他会说些什么呢?课堂陷入一片沉默,几十秒钟过后,有一位同时小声地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俊美的山。于是,我抓住这个答案让学生体会李白当时激动的心情,学生带着激动、高兴的感情读诗句。最后,我通过“日边”一词让学生理解,太阳已经下山,金色的阳光照在水面上,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学生温暖的读一读最后一句。

  8.回字的讲解。

  9.作业: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6

  教材分析

  人教版第五册第六单元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就选编了这首气势浩大的《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作者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微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诗中的第一句写山,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第二句写水,写了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第三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第四句则点明“望”的立脚和诗人的淋漓兴会。选编这首诗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在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诵读去体验诗情,感悟诗意,领悟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诗人李白并不陌生,之前就学过他的诗篇《望庐山瀑布》,了解到他这写了大量歌颂祖国山河的诗篇,在理解古诗上,沿用以前理解古诗的方法“增换调补”来理解诗意。由于本班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不均衡,全班40个学生,能把话说清楚完整的.有15个左右,而有三四个学生的认识水*还相当于一年级,积累量不多,语言表达不流畅,所以在理解词义句意、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上有很大的困难,所以有教学中帮扶会比较多,老师在课堂中也会更多的关注差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要让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学*古诗,认识4个生字,这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及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7

  《望天门山》是描写祖国风光的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而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全诗从“望”字着眼,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到从诗句中所反应出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由解诗题,知作者入手,让学生看注释、观察图、初步引导学生体会诗意,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古诗,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借助信息技术和课堂紧密结合,理解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突破重难点。我想如果学生能说出来,并体会出美,那么学生就肯定已经理解了古诗,再带着感情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所以课堂上我也这么做了,学生确实能自已悟出来,比我想象得还要好,为了让学生有较为直观的认识,突破他们因年龄局限生活环境所无法看到的实景。注入“视频”和图片、音乐渲染,我又通过视频课件演示,把深奥的诗句变得浅显易懂,加强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从词到句,联系生活实际逐步学*古诗。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用精美的图片,引导学生用经典的诗句诗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从而唤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使学生的课堂所学得以延伸。情感得以升华,使学生积累古诗句和人文教育有效结合。

  教后我觉得应该让学生自己收集积累去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诗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已试着把祖国那美丽的山河之景用诗的语言表现出来,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我想效果会更好。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8

  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此段称楚江)写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学古诗时,有个常见的毛病——难以共鸣。诗人所描绘的前景与学生的情感无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复诵读。没有动情的朗读。即便动用声、色、影像课件,也难以激发起学生与诗人的情感碰撞。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我试图先让自己仔细研读李白的诗歌,找到他的诗歌特色,然后引导学生对古诗“字斟句酌”。象诗人一般想象画面,推敲品析。我们发现这首诗将天门山的峻拔,楚江的气势,及诗人的豪迈通过四个动词——“开、回、出、来”体现出来。于是,教学初始,我便抓住四个动作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动作的发起者”——“楚江、天门山、孤帆”。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感悟诗人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面对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迈的气势。

  读好古诗,是非常关键的,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是在让学生理解好诗歌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有了大概之后,就很自然地融合了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我还允许学生在掌握大概意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读。结果,在课堂上的学生是读得如痴如醉。

  让学生学会听古诗,在课堂上,我比较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的示范,在整合教育资源上,调动学生更多的感官,体验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发现古诗的乐趣和内涵。在课后,我还让学生仿写古诗,进行创作,直接将学*的内容为我所用。

  在这一课堂上,其教学效果的评价非常重要,如何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延伸,积极引导,将是我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9

  不知道其他老师有没有像我一样的困惑,*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因为学生对古诗不甚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反而里备感轻松。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设计环节牵引着我和孩子们,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备课时,我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自我感觉这首诗比较难讲。怎样避免课堂上的一言堂,同时又要带动学生的兴趣呢?于是在教学初设计这样的导入语: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等,并随口背诵了许多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还能例举这么多的诗来证明。我趁势说道:“没想到你们对于李白了解得这么多,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李白去欣赏一段美景(望天门山的课件),欣赏结束后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们结合诗人的风格,一下子就说对了这首诗的基调:壮观。我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我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青山相对出”的“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说出了天门山的险,又谈到了楚江的波涛汹涌。轻轻松松学懂了这首诗。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从以往常规的教学步骤教学这首诗,而是从诗人的风格上来作为突破口,既学了诗,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看来学*古诗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挺好的!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10

  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此段称楚江)写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学古诗时,有个常见的毛病——难以共鸣。诗人所描绘的前景与学生的情感无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复诵读。没有动情的朗读。即便动用声、色、影像课件,也难以激发起学生与诗人的情感碰撞。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我试图先让自己仔细研读李白的诗歌,找到他的诗歌特色,然后引导学生对古诗“字斟句酌”。象诗人一般想象画面,推敲品析。我们发现这首诗将天门山的峻拔,楚江的气势,及诗人的豪迈通过四个动词——“开、回、出、来”体现出来。于是,教学初始,我便抓住四个动作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动作的发起者”——“楚江、天门山、孤帆”。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感悟诗人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面对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迈的气势。

  读好古诗,是非常关键的,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是在让学生理解好诗歌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有了大概之后,就很自然地融合了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我还允许学生在掌握大概意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读。结果,在课堂上的`学生是读得如痴如醉。

  让学生学会听古诗,在课堂上,我比较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的示范,在整合教育资源上,调动学生更多的感官,体验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发现古诗的乐趣和内涵。在课后,我还让学生仿写古诗,进行创作,直接将学*的内容为我所用。

  在这一课堂上,其教学效果的评价非常重要,如何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延伸,积极引导,将是我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11

  不知道其他老师有没有像我一样的困惑,*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因为学生对古诗不甚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反而里备感轻松。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设计环节牵引着我和孩子们,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备课时,我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自我感觉这首诗比较难讲。怎样避免课堂上的一言堂,同时又要带动学生的兴趣呢?于是在教学初设计这样的导入语: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等,并随口背诵了许多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还能例举这么多的诗来证明。我趁势说道:“没想到你们对于李白了解得这么多,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李白去欣赏一段美景(望天门山的`课件),欣赏结束后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们结合诗人的风格,一下子就说对了这首诗的基调:壮观。我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我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青山相对出”的“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说出了天门山的险,又谈到了楚江的波涛汹涌。轻轻松松学懂了这首诗。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从以往常规的教学步骤教学这首诗,而是从诗人的风格上来作为突破口,既学了诗,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看来学*古诗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挺好的!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12

  这首古诗是伟大的爱国诗从李白,在25岁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来到洞庭湖游玩后,乘着小船顺流而下,路过天门山时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河山的热爱之情,我在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诗句的内容后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达到心境合一的程度。在本节教学中有如下亮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很快地投入到学*中来。新课开始,让学生欣赏天门山的图片,学生很自然地被吸引过来,投入到新课的学*中来,看图说出山的特点,为理解诗句的内容打下基础。另外再让学生理解第一句诗句的意思时,说到长江,我出示长江动感的视频及配乐的解说,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这样激发学*的学*兴趣,看了画在,听了解说后,自然能说出长江水的特点:如气势磅礴,气势雄伟,水流湍急等,概括地相当准确,这样很自然地寻找到读第一句诗运用的语气。当学生理解第二句读书时,我又播放了长江水击打天门山的声音的音频,让学生展开大胆地想像,了解天门山的高,陡峭的特点。在学生画画时,我播放了配音的诗朗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能入情入境。真正理解诗句的内容。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学*的能力。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培养自学能力,在学生能读准字音,会划分节秦读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自学提示

  (1)用――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2)请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说说:“中断,开,回”分别是什么意思?

  (3)试着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学生们在老师的提示下有目的地自学,学*过多后学生又会和组内的同学交流,真正学*合作学*,取长补短。另外我又在学*已学*好前两句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用学前两句的学*方法来自学后两句诗的意思。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了诗句的意思,了解当时作者的心境,为朗读打下基础。

  3、以读为主,读中体会。

  读永远都是语文学*的主要手段,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自由读,再分节奏读,再试着用气势雄伟的语气读前两句,用高兴的心情读后两句,接着让学生比赛读,齐读,背诵。学生很自然地掌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熟读成诵。

  4、给古诗配画,真正理解诗的意境。

  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因此,在学*已充分理解诗句的内容,把握诗句的情感的基础上让生拿起手中的画笔,画一画这首诗所描绘的景物,同时也可加上自己的想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想像能力。

  再完美的一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在本节课教学中缺少了质疑的环节,再课时会问问学生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不但能尊重学生,而且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学*情况,真正激发学生问的兴趣,也能更好地促进学了。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13

  《望天门山》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古诗主要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的资料。课后,收集李白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一、打破常现,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二、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

  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有感情的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让学生把古诗画成一幅画。

  在学生学*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你觉得应该画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把古诗画成一幅画。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14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长江水从中间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回旋;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李白乘船迎着阳光缓缓向前,感觉**的青山相对而来。

  *日教学中,古诗的教学是我的短板,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在教《望天门山》这首诗时,我尝试运用想象画面来理解诗意,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学*诗歌。

  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以及专家的指导点评,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根据本单元语文要素:根据关键词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及本节课的课后*题所设定的,但是在课堂教学落实的过程中,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没有做透,教学效果不佳。

  2.朗读训练不够扎实

  (1)在这首诗中,初读,读准字音。在这首诗中,初读,读准字音。再读,整体感知,想象画面。精读,理解诗意。这是我本节课的的基本教学模式,但是课堂上却出现了初读并未全部读准的情况,马燕在读诗句:**青山相对出这一句时,读错了出字,这是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并未预设到的结果,初读不过关,再读就有了困难。

  (2)学生读的时候,强调自己读,自由读,却出现了齐读的现象,整堂课都是如此,表明学生对教师课堂上发出的指令并未遵守。

  (3)师示范读不到位。我的朗读是短板,在这首诗中我的范读并未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比较*淡,没有感情,没有抑扬顿挫。

  3.依赖网络资源是我这节课的一大失误策略,被课件绑架,导致课堂上被课件推着走,环节套环节,忽略了教学的本质。

  4.环节没有落到实处。这节课虽然清楚的设计了教学目标,但教学难点没有突破,导入环节占用的时间太长,导致小组合作学*因时间原因而取消,学生没有充分的进行讨论。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就没有得到落实。

  5.教师没有融入到教学中,置身于诗外。

  教师在教学中被学生牵着走,如:讨论从这首诗的景物中你感受到了哪些颜色时,学生对青山,碧水的理解不到位,导致学生谈到了江水、海水的颜色,教师没有将这一环节收起来,没有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6.教师个人素养有待提高,课堂用语较古板,不变通,没有深挖语言。导致课堂教学一直处于**淡淡的状态,毫无生气和活力。

  7.默写古诗并配上图画。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当如此美景展示在李白眼前,身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他会说些什么呢?课堂陷入一片沉默,几十秒钟过后,有一位同时小声地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俊美的山。于是,我抓住这个答案让学生体会李白当时激动的心情,学生带着激动、高兴的感情读诗句。最后,我通过“日边”一词让学生理解,太阳已经下山,金色的阳光照在水面上,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学生温暖的读一读最后一句。

  8.回字的讲解。

  9.作业: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15

  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宝石。学好古诗对于培养少年儿童的想象力、陶冶情操以及继承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就是我教学李白《望天门山》的精彩片段和教学反思。

  教学思路:

  谈话导入――课件欣赏――学*古诗――背诵古诗――古诗配图。

  片段一:入情入境,欣赏古诗。

  师:就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是什么呀?

  师: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李白一同去游览长江吧。

  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的是:李白兴致勃勃乘船顺江而下欣赏天门山一处奇特景象,配乐,李白诵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欣赏结束。

  师: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

  生A:天门山真雄伟啊!

  生B:长江真浩瀚啊!

  生C:天门山真险峻,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生D: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生E:李白很有才华,作了这么美的诗。

  师总结:大家看得仔细,说得更好,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诗中内容。

  片段二:点拨难点,理解古诗。

  师:想象“**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画面。

  学生质疑:

  生A:东西梁山是高大的山峰,怎么能用动词“出”呢?

  生B:“出”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师:你们所提出的问题,正是理解的难点所在。

  师:把这句诗改为:“**青山相对立”好不好?

  学生个个摇头,表示不赞成。

  师: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学生冥思苦想,却张嘴结舌。

  师:请大家再来欣赏课件。

  学生看到诗人在茫茫长江之上,孤帆顺流而下,远处天门两山扑入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这时“**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生A:“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

  生B:“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看到天门山的样子。

  生C:“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

  师总结:是啊,李白不愧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让我们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学生反复诵读,感情升华。

  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心里备感轻松。不光是按规定课时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设计环节牵引着我和孩子们,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初备课时,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自我感觉这首诗难讲。怎样避免课堂上的一言堂,同时又要带动大家的兴趣呢?于是教学初设计这样的环节:关于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等。同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还例举许多的诗来证明。看来孩子们对于李白了解得比较多。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李白去欣赏一段美景,欣赏结束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们结合诗人的风格,一下子就说对了这首诗的基调:壮观。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教师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说出了天门山的险,又谈到了楚江的汹涌。轻轻松松学下了这首诗。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从以往常规的教学步骤教学这首诗,而是从诗人的风格上来作为突破口,即学了诗,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看来学*古诗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挺好的!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16

  本诗作者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此段称楚江)写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学古诗时,有个常见的毛病――难以共鸣。诗人所描绘的前景与学生的情感无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复诵读。没有动情的朗读。即便动用声、色、影像课件,也难以激发起学生与诗人的的情感碰撞。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我试图先让自己仔细研读李白的诗歌,找到他的诗歌特色,然后引导学生对古诗“字斟句酌”。象诗人一般想象画面,推敲品析。我们发现这首诗将天门山的峻拔,楚江的气势,及诗人的豪迈通过四个动词――“开、回、出、来”体现出来。于是,教学初始,我便抓住四个动作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动作的发起者”――“楚江、天门山、孤帆”。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感悟诗人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面对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迈的气势。通过这样的引导想象,再带着体会和感悟诵读,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17

  《望天门山》这首诗讲的是李白在25岁时,独自一个人在乘船到天门山后的所见所闻,诗人有感而发,写了感人肺腑的《望天门山》,其气势非常打动人。古诗的教学必须积极地创设情景,使得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学*古诗词。在整个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通过多媒体简单地再现了天门山的大概位置和风景,给学生以“天门山”的印象。在这个基础上,我再通过资料,简介了李白的生*情况,更让学生在了解诗人的基础上了解诗歌特点,李白的诗歌就是“豪放”型的。那么《望天门山》也是如此,所以在基本的朗读基调上,我叫学生依然用充满豪情的语气来读这首诗。

  在读的`基础上,学生开始萌发了对诗歌了解的欲望。如何理解?如何知道诗中的意思?我教会了他们通过看注释,通过上下词语的设想,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来学*。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非常活跃,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有利于推动学生对诗歌迫切理解的愿望。

  读好古诗,依然是非常关键的,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是在让学生理解好诗歌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有了大概之后,就很自然地融合了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我还允许学生在掌握大概意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读。结果,在课堂上的学生是读得如痴如醉。

  让学生学会听古诗,在课堂上,我比较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的示范,在整合教育资源上,调动学生更多的感官,体验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发现古诗的乐趣和内涵。在课后,我还让学生仿写古诗,进行创作,直接将学*的内容为我所用。

  在这一课堂上,其教学效果的评价非常重要,如何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延伸,积极引导,将是我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18

  一、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件使用让学生看到25岁的大诗人李白朝气蓬勃,乘江而下,欣赏到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诗性大发,理解诗的写作背景。古诗语言精炼,学生又缺少生活经验,年龄小,坐船的机会也不多,在理解“**青山相对出”一句中的.“出”字是很有难度的。这时多媒体的运用,使诗句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之感,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

  二、 难点适当点拨。

  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19

  从东营回来后,我觉得王菘舟老师的诗意语文值得我们去借鉴,特别是在古诗方面,于是在教授《望天门山》时我尝试一下。于是上网搜集了很多有关天门山的资料。希望模仿王菘舟老师上一堂精彩的课。

  在惴惴尝试后,有喜有忧,特此记录,与学园老师共勉。

  1、抓诗文切入口。我认为本文的切入口就是题目《望天门山》,诗人所有的活动几乎都是围绕天门山展开的。年轻的李白来到天门山,写下了三首诗歌,其中《望天门山》是李白的力作。李白用自己文笔为我们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

  2、抓住诗文的叙述顺序。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3、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意境。在讲授这一课时,我发现很多学生能够照着工具书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但是对整首诗意境的理解太差了,这首诗的教学目的虽然不是让学生多么理解意境,但是就此放过尤为可惜,于是我发动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讨论这首诗,我加入到讨论中去,希望能带给同学们中国诗歌的震撼。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20

  这首古诗是伟大的爱国诗从李白,在25岁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来到洞庭湖游玩后,乘着小船顺流而下,路过天门山时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河山的热爱之情,我在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诗句的内容后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达到心境合一的程度。在本节教学中有如下亮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很快地投入到学*中来。新课开始,让学生欣赏天门山的图片,学生很自然地被吸引过来,投入到新课的学*中来,看图说出山的特点,为理解诗句的内容打下基础。另外再让学生理解第一句诗句的意思时,说到长江,我出示长江动感的视频及配乐的解说,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这样激发学*的学*兴趣,看了画在,听了解说后,自然能说出长江水的特点:如气势磅礴,气势雄伟,水流湍急等,概括地相当准确,这样很自然地寻找到读第一句诗运用的语气。当学生理解第二句读书时,我又播放了长江水击打天门山的声音的'音频,让学生展开大胆地想像,了解天门山的高,陡峭的特点。在学生画画时,我播放了配音的诗朗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能入情入境。真正理解诗句的内容。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学*的能力。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培养自学能力,在学生能读准字音,会划分节秦读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自学提示

  (1)用——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2)请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说说:“中断,开,回”分别是什么意思?

  (3)试着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学生们在老师的提示下有目的地自学,学*过多后学生又会和组内的同学交流,真正学*合作学*,取长补短。另外我又在学*已学*好前两句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用学前两句的学*方法来自学后两句诗的意思。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了诗句的意思,了解当时作者的心境,为朗读打下基础。

  3、以读为主,读中体会。

  读永远都是语文学*的主要手段,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自由读,再分节奏读,再试着用气势雄伟的语气读前两句,用高兴的心情读后两句,接着让学生比赛读,齐读,背诵。学生很自然地掌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熟读成诵。

  4、给古诗配画,真正理解诗的意境。

  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因此,在学*已充分理解诗句的内容,把握诗句的情感的基础上让生拿起手中的画笔,画一画这首诗所描绘的景物,同时也可加上自己的想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想像能力。

  再完美的一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在本节课教学中缺少了质疑的环节,再课时会问问学生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不但能尊重学生,而且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学*情况,真正激发学生问的兴趣,也能更好地促进学了。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通用二十篇扩展阅读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通用二十篇(扩展1)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9篇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要改变了古诗教学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认识“天、门、山”三个甲骨文字开场,由文字想象引出今天要学的古诗,通过出示甲骨文,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不但帮助学生理解了课题,还使学生体会到汉字具有表意的特点。在精读感知部分安排了“三找”:第一次是找描写景物的字词,感受景物的高广、辽远;第二次是找描绘色彩的字词,从“碧”的字形入手,感知色彩的鲜亮,在让学生了解碧在古诗中的应用,丰富古诗积累,除此之外,通过这一环节让孩子们感受画而的温暖昂扬一青山、碧水、红日、白帆;第三次是找表示动作的字词,重点从分析“断、开、回”的字形体会山的雄伟和江的汹涌,之后又抓住“相对出”体会山的动态美。同时,在每个环节感悟之后注重朗读感悟,如齐读、指名读、叠读等。最后拓展链接部分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深入了解李白做此诗时的心情,最后结尾部分有感悟了古诗的吟唱,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一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如缺少老师的范读,整节课还是以老师问学生答为主等,如果再次上这节课,我会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注重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

  以上是我的拙见,还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建议。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2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心里备感轻松。不光是按规定课时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设计环节牵引着我和孩子们,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初备课时,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自我感觉这首诗难讲。怎样避免课堂上的一言堂,同时又要带动大家的兴趣呢?于是教学初设计这样的环节:关于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等。同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还例举许多的诗来证明。看来孩子们对于李白了解得比较多。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李白去欣赏一段美景,欣赏结束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们结合诗人的风格,一下子就说对了这首诗的基调:壮观。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教师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说出了天门山的险,又谈到了楚江的汹涌。轻轻松松学下了这首诗。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从以往常规的教学步骤教学这首诗,而是从诗人的风格上来作为突破口,即学了诗,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看来学*古诗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挺好的!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2《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甚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反而里备感轻松。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效果不错。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3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

  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要改变了古诗教学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认识“天、门、山”三个甲骨文字开场,由文字想象引出今天要学的古诗,通过出示甲骨文,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不但帮助学生理解了课题,还使学生体会到汉字具有表意的特点。在精读感知部分安排了“三找”:第一次是找描写景物的字词,感受景物的高广、辽远;第二次是找描绘色彩的字词,从“碧”的字形入手,感知色彩的鲜亮,在让学生了解碧在古诗中的应用,丰富古诗积累,除此之外,通过这一环节让孩子们感受画面的温暖昂扬—青山、碧水、红日、白帆;第三次是找表示动作的字词,重点从分析“断、开、回”的字形体会山的雄伟和江的汹涌,之后又抓住“相对出”体会山的动态美。同时,在每个环节感悟之后注重朗读感悟,如齐读、指名读、叠读等。最后拓展链接部分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深入了解李白做此诗时的心情,最后结尾部分有感悟了古诗的吟唱,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一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如缺少老师的范读,整节课还是以老师问学生答为主等,如果再次上这节课,我会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注重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4

  《望天门山》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古诗主要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的资料。课后,收集李白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二、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

  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有感情的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让学生把古诗画成一幅画。

  在学生学*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你觉得应该画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把古诗画成一幅画。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5

  从东营回来后,我觉得王菘舟老师的诗意语文值得我们去借鉴,特别是在古诗方面,于是在教授《望天门山》时我尝试一下。于是上网搜集了很多有关天门山的资料。希望模仿王菘舟老师上一堂精彩的课。

  在惴惴尝试后,有喜有忧,特此记录,与学园老师共勉。

  1、抓诗文切入口。我认为本文的切入口就是题目《望天门山》,诗人所有的活动几乎都是围绕天门山展开的。年轻的李白来到天门山,写下了三首诗歌,其中《望天门山》是李白的力作。李白用自己文笔为我们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

  2、抓住诗文的叙述顺序。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 “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3、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意境。在讲授这一课时,我发现很多学生能够照着工具书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但是对整首诗意境的理解太差了,这首诗的教学目的虽然不是让学生多么理解意境,但是就此放过尤为可惜,于是我发动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讨论这首诗,我加入到讨论中去,希望能带给同学们*诗歌的震撼。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6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长江水从中间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回旋;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李白乘船迎着阳光缓缓向前,感觉*的青山相对而来。

  *日教学中,古诗的教学是我的短板,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在教《望天门山》这首诗时,我尝试运用想象画面来理解诗意,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学*诗歌。

  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以及专家的指导点评,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根据本单元语文要素:根据关键词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及本节课的课后*题所设定的,但是在课堂教学落实的过程中,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没有做透,教学效果不佳。

  2.朗读训练不够扎实

  (1)在这首诗中,初读,读准字音。在这首诗中,初读,读准字音。再读,整体感知,想象画面。精读,理解诗意。这是我本节课的的基本教学模式,但是课堂上却出现了初读并未全部读准的情况,马燕在读诗句:*青山相对出这一句时,读错了出字,这是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并未预设到的结果,初读不过关,再读就有了困难。

  (2)学生读的时候,强调自己读,自由读,却出现了齐读的现象,整堂课都是如此,表明学生对教师课堂上发出的指令并未遵守。

  (3)师示范读不到位。我的朗读是短板,在这首诗中我的范读并未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比较*淡,没有感情,没有抑扬顿挫。

  3.依赖网络资源是我这节课的一大失误策略,被课件绑架,导致课堂上被课件推着走,环节套环节,忽略了教学的本质。

  4.环节没有落到实处。这节课虽然清楚的设计了教学目标,但教学难点没有突破,导入环节占用的时间太长,导致小组合作学*因时间原因而取消,学生没有充分的进行讨论。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就没有得到落实。

  5.教师没有融入到教学中,置身于诗外。

  教师在教学中被学生牵着走,如:讨论从这首诗的景物中你感受到了哪些颜色时,学生对青山,碧水的理解不到位,导致学生谈到了江水、海水的颜色,教师没有将这一环节收起来,没有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6.教师个人素养有待提高,课堂用语较古板,不变通,没有深挖语言。导致课堂教学一直处于**淡淡的状态,毫无生气和活力。

  7.默写古诗并配上图画。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当如此美景展示在李白眼前,身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他会说些什么呢?课堂陷入一片沉默,几十秒钟过后,有一位同时小声地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俊美的山。于是,我抓住这个答案让学生体会李白当时激动的心情,学生带着激动、高兴的感情读诗句。最后,我通过“日边”一词让学生理解,太阳已经下山,金色的阳光照在水面上,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学生温暖的读一读最后一句。

  8.回字的讲解。

  9.作业: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7

  不知道其他老师有没有像我一样的困惑,*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因为学生对古诗不甚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反而里备感轻松。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设计环节牵引着我和孩子们,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备课时,我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自我感觉这首诗比较难讲。怎样避免课堂上的一言堂,同时又要带动学生的兴趣呢?于是在教学初设计这样的导入语: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等,并随口背诵了许多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还能例举这么多的诗来证明。我趁势说道:“没想到你们对于李白了解得这么多,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李白去欣赏一段美景(望天门山的课件),欣赏结束后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们结合诗人的风格,一下子就说对了这首诗的基调:壮观。我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我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青山相对出”的“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说出了天门山的险,又谈到了楚江的波涛汹涌。轻轻松松学懂了这首诗。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从以往常规的教学步骤教学这首诗,而是从诗人的风格上来作为突破口,既学了诗,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看来学*古诗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挺好的!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8

  从东营回来后,我觉得王菘舟老师的诗意语文值得我们去借鉴,特别是在古诗方面,于是在教授《望天门山》时我尝试一下。于是上网搜集了很多有关天门山的资料。希望模仿王菘舟老师上一堂精彩的课。

  在惴惴尝试后,有喜有忧,特此记录,与学园老师共勉。

  1、抓诗文切入口。我认为本文的切入口就是题目《望天门山》,诗人所有的活动几乎都是围绕天门山展开的。年轻的李白来到天门山,写下了三首诗歌,其中《望天门山》是李白的力作。李白用自己文笔为我们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

  2、抓住诗文的叙述顺序。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3、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意境。在讲授这一课时,我发现很多学生能够照着工具书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但是对整首诗意境的理解太差了,这首诗的教学目的虽然不是让学生多么理解意境,但是就此放过尤为可惜,于是我发动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讨论这首诗,我加入到讨论中去,希望能带给同学们*诗歌的震撼。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9

  这首古诗是伟大的爱国诗从李白,在25岁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来到洞庭湖游玩后,乘着小船顺流而下,路过天门山时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河山的热爱之情,我在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诗句的内容后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达到心境合一的程度。在本节教学中有如下亮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很快地投入到学*中来。新课开始,让学生欣赏天门山的图片,学生很自然地被吸引过来,投入到新课的学*中来,看图说出山的`特点,为理解诗句的内容打下基础。另外再让学生理解第一句诗句的意思时,说到长江,我出示长江动感的视频及配乐的解说,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这样激发学*的学*兴趣,看了画在,听了解说后,自然能说出长江水的特点:如气势磅礴,气势雄伟,水流湍急等,概括地相当准确,这样很自然地寻找到读第一句诗运用的语气。当学生理解第二句读书时,我又播放了长江水击打天门山的声音的音频,让学生展开大胆地想像,了解天门山的高,陡峭的特点。在学生画画时,我播放了配音的诗朗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能入情入境。真正理解诗句的内容。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学*的能力。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培养自学能力,在学生能读准字音,会划分节秦读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自学提示

  (1)用——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2)请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说说:“中断,开,回”分别是什么意思?

  (3)试着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学生们在老师的提示下有目的地自学,学*过多后学生又会和组内的同学交流,真正学*合作学*,取长补短。另外我又在学*已学*好前两句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用学前两句的学*方法来自学后两句诗的意思。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了诗句的意思,了解当时作者的心境,为朗读打下基础。

  3、以读为主,读中体会。

  读永远都是语文学*的主要手段,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自由读,再分节奏读,再试着用气势雄伟的语气读前两句,用高兴的心情读后两句,接着让学生比赛读,齐读,背诵。学生很自然地掌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熟读成诵。

  4、给古诗配画,真正理解诗的意境。

  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因此,在学*已充分理解诗句的内容,把握诗句的情感的基础上让生拿起手中的画笔,画一画这首诗所描绘的景物,同时也可加上自己的想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想像能力。

  再完美的一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在本节课教学中缺少了质疑的环节,再课时会问问学生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不但能尊重学生,而且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学*情况,真正激发学生问的兴趣,也能更好地促进学了。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通用二十篇(扩展2)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6篇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

  1、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试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能正确背诵。

  教学难点

  试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试默写《望天门山》。

  第一个环节导入,我以李白的《静夜思》为切入点,为学生再次了解李白做好铺垫。学生很快就背出了这首诗,但对李白不是很了解。

  第二个环节初读,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古诗,这样为下边的学*做好了准备,并在检查时为学生扫除不懂读的字的障碍。

  第三环节是读练相结合。我设计了师生互对诗句;口答填空题,并试写;找出错的地方,改过来;背诵古诗四道练*题。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中达到熟读、达到背诵和识记古诗句中的字。这环节学生学得非常好,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第四个环节是要求学生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这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很难说出,即使说了也不是很完整,所以在这花很多时间引导学生,导致后边的内容无法完成。

  经过这一次的教学,使我认识到,对学生的学*情况了解不是很全面。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把第三个环节的“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改为“根据诗意说诗句”,这样学*的难度就会低些,也不会花过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说诗意。这样就能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总之本课教学,虽然有遗憾,但是收获也不小。这堂课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下的“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中学生学得扎实,学得有效,取得预期的效果。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2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教学一般应遵循这些原则:(一)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二)循序渐进的原则。(三)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四)借助历史,还原现场的原则。(五)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六)情感教育与情景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下面我以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望天门山》的教学案例,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设计和做法。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2、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他体验诗人的感情。

  3、通过学*,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呢?

  指定学生起来背一背李白的一些古诗。

  2、师: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

  学*一首他写的诗——(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读诗乐趣。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的!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家联系课文中的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学生个人读悟。

  (2)在学*小组中交流。

  (3)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4)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独立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遵循了“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和“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诗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指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地背。)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热爱古诗。

  四、书写生字,默写古诗。

  1、练*写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养成天天练、天天写的好*惯。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遵循了“情感教育与情景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新课标三上:《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古诗主要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的资料。课后,收集李白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二、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

  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让学生把古诗画成一幅画。

  在学生学*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你觉得应该画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把古诗画成一幅画。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3

  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宝石。学好古诗对于培养少年儿童的想象力、陶冶情操以及继承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就是我教学李白《望天门山》的精彩片段和教学反思。

  教学思路:

  谈话导入——课件欣赏——学*古诗——背诵古诗——古诗配图。

  片段一:入情入境,欣赏古诗。

  师:就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是什么呀?

  师: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李白一同去游览长江吧。

  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的是:李白兴致勃勃乘船顺江而下欣赏天门山一处奇特景象,配乐,李白诵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欣赏结束。

  师: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

  生A:天门山真雄伟啊!

  生B:长江真浩瀚啊!

  生C:天门山真险峻,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生D: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生E:李白很有才华,作了这么美的诗。

  师总结:大家看得仔细,说得更好,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诗中内容。

  片段二:点拨难点,理解古诗。

  师:想象“*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画面。

  学生质疑:

  生A:东西梁山是高大的山峰,怎么能用动词“出”呢?

  生B:“出”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师:你们所提出的问题,正是理解的难点所在。

  师:把这句诗改为:“*青山相对立”好不好?

  学生个个摇头,表示不赞成。

  师: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学生冥思苦想,却张嘴结舌。

  师:请大家再来欣赏课件。

  学生看到诗人在茫茫长江之上,孤帆顺流而下,远处天门两山扑入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这时“*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生A:“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

  生B:“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看到天门山的样子。

  生C:“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

  师总结:是啊,李白不愧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让我们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学生反复诵读,感情升华。

  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心里备感轻松。不光是按规定课时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设计环节牵引着我和孩子们,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初备课时,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自我感觉这首诗难讲。怎样避免课堂上的一言堂,同时又要带动大家的兴趣呢?于是教学初设计这样的环节:关于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等。同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还例举许多的诗来证明。看来孩子们对于李白了解得比较多。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李白去欣赏一段美景,欣赏结束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们结合诗人的风格,一下子就说对了这首诗的基调:壮观。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教师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说出了天门山的险,又谈到了楚江的汹涌。轻轻松松学下了这首诗。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从以往常规的教学步骤教学这首诗,而是从诗人的风格上来作为突破口,即学了诗,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看来学*古诗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挺好的!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4

  这首古诗是伟大的爱国诗从李白,在25岁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来到洞庭湖游玩后,乘着小船顺流而下,路过天门山时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河山的热爱之情,我在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诗句的内容后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达到心境合一的程度。在本节教学中有如下亮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很快地投入到学*中来。新课开始,让学生欣赏天门山的图片,学生很自然地被吸引过来,投入到新课的学*中来,看图说出山的特点,为理解诗句的内容打下基础。另外再让学生理解第一句诗句的意思时,说到长江,我出示长江动感的视频及配乐的解说,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这样激发学*的学*兴趣,看了画在,听了解说后,自然能说出长江水的特点:如气势磅礴,气势雄伟,水流湍急等,概括地相当准确,这样很自然地寻找到读第一句诗运用的语气。当学生理解第二句读书时,我又播放了长江水击打天门山的声音的音频,让学生展开大胆地想像,了解天门山的高,陡峭的特点。在学生画画时,我播放了配音的诗朗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能入情入境。真正理解诗句的内容。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学*的能力。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培养自学能力,在学生能读准字音,会划分节秦读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自学提示

  (1)用——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2)请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说说:“中断,开,回”分别是什么意思?

  (3)试着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学生们在老师的提示下有目的地自学,学*过多后学生又会和组内的同学交流,真正学*合作学*,取长补短。另外我又在学*已学*好前两句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用学前两句的学*方法来自学后两句诗的意思。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了诗句的意思,了解当时作者的心境,为朗读打下基础。

  3、以读为主,读中体会。

  读永远都是语文学*的主要手段,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自由读,再分节奏读,再试着用气势雄伟的语气读前两句,用高兴的心情读后两句,接着让学生比赛读,齐读,背诵。学生很自然地掌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熟读成诵。

  4、给古诗配画,真正理解诗的意境。

  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因此,在学*已充分理解诗句的内容,把握诗句的情感的基础上让生拿起手中的画笔,画一画这首诗所描绘的景物,同时也可加上自己的想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想像能力。

  再完美的一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在本节课教学中缺少了质疑的环节,再课时会问问学生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不但能尊重学生,而且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学*情况,真正激发学生问的兴趣,也能更好地促进学了。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5

  古诗教学向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很多老师在做公开课时避之不及。古诗语言凝练,情感强烈,意境优美。学*古诗,不仅可以积累汉语精华,还能陶冶情操,所以学*古诗非常重要。《望天门山》是李白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也体现了李白对大自然的热爱。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也充满了新奇的想象,学*起来有一定难度。

  我在选做这节课时,只是觉得越早挑战最高难度的领域越可以让我更好的体会语文教学的深度。这节课也吸引来了很多老师来听课,不过让老师们失望了,或者说是各位老师和领导高看了我一眼。当然,这节课不够成功的原因都是来自我个人的问题。通过华校、董校以及同组教师的评课,我认识到这节课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节课的设计意图也是循着“读诗句,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的古诗教学思路进行的。读诗句、知作者这两个环节都做的不错,尤其是读诗句贯穿了整节课。

  但是,在理解诗意这一难点上没能实现突破,这也是这一节课不成功的关键所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国古代学*古诗文大都是直接的背诵。而现在的学科教学讲究效率,所以立足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在理解诗意这一环节,我本来想突破去逐字句去理解诗意的方法,而是通过读和把握关键词让学生自己说说诗句描绘的场景。这一环节由于紧张被我落下了。但是,即使有这一个环节,我也不敢保证这一环节的设计会达到目的。所以,为了更有把握,还是应该采用逐字句的方式去理解诗意,先扫除理解上的障碍,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效果可能会更好,也不容易落掉这一个关键的环节。

  在悟诗情这一环节上,设计还不够充分,这里应该让孩子联系单元导读的同时,进行合理的引导。引导可以这样进行:“长江,天门山,这都是我国的大好河山。那同学们说,作者热爱这河山吗?”这样就能引导学生说出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当然,这种思想感情不能是唯一的,因为严格计较起来,这首诗包含的是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只需要引导出激发出这种热爱之情,再通过读去读出这种热爱,就是实现了这一目标。解诗意,悟诗情这两大关键没能把握好,是这首诗教学中的最大问题,这节课给很多人的感受是重点不够突出。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如:由于*时对学生的课堂训练还不够,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小、不够活跃;评价语言还不够生动,不能够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媒体使用上,课件还不够精致,色彩对比不够明显等等。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是一个闻过则喜的人。经过了这节课的磨砺,我一定会深刻反思自己在这节课中的问题,虚心接受和学*领导老师们提出的指导意见,争取下次做出更好的古诗课。当然,这学期得到最多的就是董校的全面的指导。我体会到董校对语文学科标准的把握,这让我获益匪浅。在此,我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对我的关怀关注,我也会继续学*,不断进步。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6

  一、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件使用让学生看到25岁的大诗人李白朝气蓬勃,乘江而下,欣赏到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诗性大发,理解诗的写作背景。古诗语言精炼,学生又缺少生活经验,年龄小,坐船的机会也不多,在理解“*青山相对出”一句中的“出”字是很有难度的。这时多媒体的运用,使诗句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之感,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

  二、 难点适当点拨。

  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通用二十篇(扩展3)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6篇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

  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要改变了古诗教学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认识“天、门、山”三个甲骨文字开场,由文字想象引出今天要学的古诗,通过出示甲骨文,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不但帮助学生理解了课题,还使学生体会到汉字具有表意的'特点。在精读感知部分安排了“三找”:第一次是找描写景物的字词,感受景物的高广、辽远;第二次是找描绘色彩的字词,从“碧”的字形入手,感知色彩的鲜亮,在让学生了解碧在古诗中的应用,丰富古诗积累,除此之外,通过这一环节让孩子们感受画面的温暖昂扬—青山、碧水、红日、白帆;第三次是找表示动作的字词,重点从分析“断、开、回”的字形体会山的雄伟和江的汹涌,之后又抓住“相对出”体会山的动态美。同时,在每个环节感悟之后注重朗读感悟,如齐读、指名读、叠读等。最后拓展链接部分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深入了解李白做此诗时的心情,最后结尾部分有感悟了古诗的吟唱,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一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如缺少老师的范读,整节课还是以老师问学生答为主等,如果再次上这节课,我会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注重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2

  1、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试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能正确背诵。

  教学难点

  试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试默写《望天门山》。

  第一个环节导入,我以李白的《静夜思》为切入点,为学生再次了解李白做好铺垫。学生很快就背出了这首诗,但对李白不是很了解。

  第二个环节初读,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古诗,这样为下边的学*做好了准备,并在检查时为学生扫除不懂读的字的障碍。

  第三环节是读练相结合。我设计了师生互对诗句;口答填空题,并试写;找出错的地方,改过来;背诵古诗四道练*题。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中达到熟读、达到背诵和识记古诗句中的字。这环节学生学得非常好,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第四个环节是要求学生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这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很难说出,即使说了也不是很完整,所以在这花很多时间引导学生,导致后边的内容无法完成。

  经过这一次的教学,使我认识到,对学生的学*情况了解不是很全面。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把第三个环节的“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改为“根据诗意说诗句”,这样学*的难度就会低些,也不会花过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说诗意。这样就能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总之本课教学,虽然有遗憾,但是收获也不小。这堂课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下的“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中学生学得扎实,学得有效,取得预期的效果。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3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长江水从中间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回旋;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李白乘船迎着阳光缓缓向前,感觉*的青山相对而来。

  *日教学中,古诗的`教学是我的短板,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在教《望天门山》这首诗时,我尝试运用想象画面来理解诗意,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学*诗歌。

  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以及专家的指导点评,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根据本单元语文要素:根据关键词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及本节课的课后*题所设定的,但是在课堂教学落实的过程中,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没有做透,教学效果不佳。

  2.朗读训练不够扎实

  (1)在这首诗中,初读,读准字音。在这首诗中,初读,读准字音。再读,整体感知,想象画面。精读,理解诗意。这是我本节课的的基本教学模式,但是课堂上却出现了初读并未全部读准的情况,马燕在读诗句:*青山相对出这一句时,读错了出字,这是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并未预设到的结果,初读不过关,再读就有了困难。

  (2)学生读的时候,强调自己读,自由读,却出现了齐读的现象,整堂课都是如此,表明学生对教师课堂上发出的指令并未遵守。

  (3)师示范读不到位。我的朗读是短板,在这首诗中我的范读并未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比较*淡,没有感情,没有抑扬顿挫。

  3.依赖网络资源是我这节课的一大失误策略,被课件绑架,导致课堂上被课件推着走,环节套环节,忽略了教学的本质。

  4.环节没有落到实处。这节课虽然清楚的设计了教学目标,但教学难点没有突破,导入环节占用的时间太长,导致小组合作学*因时间原因而取消,学生没有充分的进行讨论。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就没有得到落实。

  5.教师没有融入到教学中,置身于诗外。

  教师在教学中被学生牵着走,如:讨论从这首诗的景物中你感受到了哪些颜色时,学生对青山,碧水的理解不到位,导致学生谈到了江水、海水的颜色,教师没有将这一环节收起来,没有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6.教师个人素养有待提高,课堂用语较古板,不变通,没有深挖语言。导致课堂教学一直处于**淡淡的状态,毫无生气和活力。

  7.默写古诗并配上图画。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当如此美景展示在李白眼前,身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他会说些什么呢?课堂陷入一片沉默,几十秒钟过后,有一位同时小声地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俊美的山。于是,我抓住这个答案让学生体会李白当时激动的心情,学生带着激动、高兴的感情读诗句。最后,我通过“日边”一词让学生理解,太阳已经下山,金色的阳光照在水面上,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学生温暖的读一读最后一句。

  8.回字的讲解。

  9.作业: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4

  从东营回来后,我觉得王菘舟老师的诗意语文值得我们去借鉴,特别是在古诗方面,于是在教授《望天门山》时我尝试一下。于是上网搜集了很多有关天门山的资料。希望模仿王菘舟老师上一堂精彩的课。

  在惴惴尝试后,有喜有忧,特此记录,与学园老师共勉。

  1、抓诗文切入口。我认为本文的切入口就是题目《望天门山》,诗人所有的活动几乎都是围绕天门山展开的。年轻的李白来到天门山,写下了三首诗歌,其中《望天门山》是李白的力作。李白用自己文笔为我们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

  2、抓住诗文的叙述顺序。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3、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意境。在讲授这一课时,我发现很多学生能够照着工具书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但是对整首诗意境的理解太差了,这首诗的教学目的虽然不是让学生多么理解意境,但是就此放过尤为可惜,于是我发动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讨论这首诗,我加入到讨论中去,希望能带给同学们*诗歌的震撼。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5

  古诗教学向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很多老师在做公开课时避之不及。古诗语言凝练,情感强烈,意境优美。学*古诗,不仅可以积累汉语精华,还能陶冶情操,所以学*古诗非常重要。《望天门山》是李白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也体现了李白对大自然的热爱。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也充满了新奇的想象,学*起来有一定难度。

  我在选做这节课时,只是觉得越早挑战最高难度的领域越可以让我更好的体会语文教学的深度。这节课也吸引来了很多老师来听课,不过让老师们失望了,或者说是各位老师和领导高看了我一眼。当然,这节课不够成功的原因都是来自我个人的问题。通过华校、董校以及同组教师的评课,我认识到这节课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节课的设计意图也是循着“读诗句,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的古诗教学思路进行的。读诗句、知作者这两个环节都做的不错,尤其是读诗句贯穿了整节课。

  但是,在理解诗意这一难点上没能实现突破,这也是这一节课不成功的关键所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国古代学*古诗文大都是直接的背诵。而现在的学科教学讲究效率,所以立足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在理解诗意这一环节,我本来想突破去逐字句去理解诗意的方法,而是通过读和把握关键词让学生自己说说诗句描绘的场景。这一环节由于紧张被我落下了。但是,即使有这一个环节,我也不敢保证这一环节的设计会达到目的。所以,为了更有把握,还是应该采用逐字句的方式去理解诗意,先扫除理解上的障碍,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效果可能会更好,也不容易落掉这一个关键的环节。

  在悟诗情这一环节上,设计还不够充分,这里应该让孩子联系单元导读的同时,进行合理的引导。引导可以这样进行:“长江,天门山,这都是我国的大好河山。那同学们说,作者热爱这河山吗?”这样就能引导学生说出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当然,这种思想感情不能是唯一的,因为严格计较起来,这首诗包含的是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只需要引导出激发出这种热爱之情,再通过读去读出这种热爱,就是实现了这一目标。解诗意,悟诗情这两大关键没能把握好,是这首诗教学中的最大问题,这节课给很多人的感受是重点不够突出。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如:由于*时对学生的课堂训练还不够,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小、不够活跃;评价语言还不够生动,不能够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媒体使用上,课件还不够精致,色彩对比不够明显等等。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是一个闻过则喜的人。经过了这节课的磨砺,我一定会深刻反思自己在这节课中的问题,虚心接受和学*领导老师们提出的指导意见,争取下次做出更好的古诗课。当然,这学期得到最多的就是董校的全面的指导。我体会到董校对语文学科标准的把握,这让我获益匪浅。在此,我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对我的关怀关注,我也会继续学*,不断进步。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6

  这首古诗是伟大的爱国诗从李白,在25岁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来到洞庭湖游玩后,乘着小船顺流而下,路过天门山时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河山的热爱之情,我在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诗句的内容后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达到心境合一的程度。在本节教学中有如下亮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很快地投入到学*中来。新课开始,让学生欣赏天门山的图片,学生很自然地被吸引过来,投入到新课的学*中来,看图说出山的`特点,为理解诗句的内容打下基础。另外再让学生理解第一句诗句的意思时,说到长江,我出示长江动感的视频及配乐的解说,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这样激发学*的学*兴趣,看了画在,听了解说后,自然能说出长江水的特点:如气势磅礴,气势雄伟,水流湍急等,概括地相当准确,这样很自然地寻找到读第一句诗运用的语气。当学生理解第二句读书时,我又播放了长江水击打天门山的声音的音频,让学生展开大胆地想像,了解天门山的高,陡峭的特点。在学生画画时,我播放了配音的诗朗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能入情入境。真正理解诗句的内容。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学*的能力。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培养自学能力,在学生能读准字音,会划分节秦读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自学提示

  (1)用——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2)请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说说:“中断,开,回”分别是什么意思?

  (3)试着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学生们在老师的提示下有目的地自学,学*过多后学生又会和组内的同学交流,真正学*合作学*,取长补短。另外我又在学*已学*好前两句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用学前两句的学*方法来自学后两句诗的意思。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了诗句的意思,了解当时作者的心境,为朗读打下基础。

  3、以读为主,读中体会。

  读永远都是语文学*的主要手段,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自由读,再分节奏读,再试着用气势雄伟的语气读前两句,用高兴的心情读后两句,接着让学生比赛读,齐读,背诵。学生很自然地掌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熟读成诵。

  4、给古诗配画,真正理解诗的意境。

  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因此,在学*已充分理解诗句的内容,把握诗句的情感的基础上让生拿起手中的画笔,画一画这首诗所描绘的景物,同时也可加上自己的想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想像能力。

  再完美的一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在本节课教学中缺少了质疑的环节,再课时会问问学生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不但能尊重学生,而且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学*情况,真正激发学生问的兴趣,也能更好地促进学了。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通用二十篇(扩展4)

——《望天门山》说课稿 (菁华5篇)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两首中的《望天门山》。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流程,说教学反思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目标:

  1、会认“断、孤、帆”等个生字。正确认读“中断、楚江、至此回、相对、孤帆”等词语。并能联系上文理解“至此回”,重点指导书写“楚”。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的方法来品读古诗。

  3、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简单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我确立此目标有以下四点依据: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第二学段目标中也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朗诵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

  本单元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主题来展开学*,通过阅读,能够从多个侧面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进一步热爱祖国以及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本篇古诗描绘的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四是基于对三年级学生学情的认识:

  三年级的学生在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中,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学生对祖国的山河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古诗中去感悟祖国的大好山河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

  据此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品读古诗的方法;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简单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为此我采用“朗读法”、“引导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自己独特的情感经验。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以生为本”的理念。因此,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让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品读古诗的方法,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意图:联系旧知,以及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古诗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以一个主问题:作者是怎么望天门山来贯穿整首诗。)

  (二、)初读诗文,初悟诗意。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的基础是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所以让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抽读,老师范读,学生试读,展示读等多种读让学生能真正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

  (三、)想象画面,找出景物

  (设计意图:通过划节奏再读,以想象画面来品味诗文,找出诗中写景的词语。有诗文初步整体把握。)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设计意图:在想象中,感悟诗文的情景,并通过朗读,品味天门山的气势,长江水的澎湃。)

  (五、)找关键字,品观望点

  (设计意图:通过找文中能体现出李白观望天门山的一个字,让学生通过接读感悟“出”字的好处。)

  (六)入情入境,深悟诗

  (设计意图:出示作者作诗的背景,让学生联系背景来理解作者写这首诗的心境。再通过引读,深入感悟山的热情、水的澎湃都是因为诗人喜悦的心情。)

  (七、)作业

  (设计意图:将课内学*延伸到课外,丰富学生的知识,增长学生的见识。通过对阅读材料的补充,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

  五、说教学反思

  1、这是第一次公开上古诗课,自身还是有些拿捏不准这节课到底该怎么来上,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感觉不够精准,特别是制定的教学重难点上,我制定的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的方法来品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简单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但在实际教学下来,感觉学生自己的理解还是不够,课堂上对古诗的理解主要是老师的教授,总感觉学生虽然有想象,自己也有说,学生内心的感悟还有些欠缺,特别是中等偏下的同学,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

  2、本课中本来是有拓展,让学生读一读李白所写的另外一首诗《天门山》,但因为突然停电,我就把这个布置成了作业,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去读的话,也许效果会更好一点。以上就是我的'说课,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营造氛围,激发学*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

  明确学*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为主动学*。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关键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

  1、“扶”学生学*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通用二十篇(扩展5)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望天门山》是三年级上册第21课,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很难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孩子们充分的读熟古诗之后,我边讲解便用简笔画绘制了一幅两山隔江对峙、孤舟日边而来的画面。孩子们对古诗有了理解,当我再次让他们读时,吕嘉惠的举动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天门中断楚江开”右手使劲向下猛劈,好似长江将天门山猛然劈成东西两半;“碧水东流”右手向前蜿蜒前行,“至此回”手腕回旋,这一动作仿佛让我真的感受到了长江之水滚滚东流,到此回旋的情景。“*青山相对出”将两只胳膊高高举起,掌心相对。

  “孤帆一片日边来”左胳膊伸直,左手握拳好似一轮红日,右手做小船状从日边缓缓向胸前驶来。这一连串的动作既优美又生动。我让吕嘉惠做老师,我和孩子们一起边读边表演,孩子们不仅理解了古诗,而且很快就能熟读成诵了。看来,千万不能小看了这些小家伙,他们说不定就是我们的老师呢!

  本诗作者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此段称楚江)写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学古诗时,有个常见的毛病——难以共鸣。诗人所描绘的前景与学生的情感无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复诵读。没有动情的朗读。即便动用声、色、影像课件,也难以激发起学生与诗人的的情感碰撞。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我试图先让自己仔细研读李白的诗歌,找到他的诗歌特色,然后引导学生对古诗“字斟句酌”。象诗人一般想象画面,推敲品析。我们发现这首诗将天门山的峻拔,楚江的气势,及诗人的豪迈通过四个动词——“开、回、出、来”体现出来。于是,教学初始,我便抓住四个动作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动作的发起者”——“楚江、天门山、孤帆”。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感悟诗人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面对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迈的气势。通过这样的引导想象,再带着体会和感悟诵读,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古诗教学向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很多老师在做公开课时避之不及。古诗语言凝练,情感强烈,意境优美。学*古诗,不仅可以积累汉语精华,还能陶冶情操,所以学*古诗非常重要。《望天门山》是李白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也体现了李白对大自然的热爱。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也充满了新奇的想象,学*起来有一定难度。

  我在选做这节课时,只是觉得越早挑战最高难度的领域越可以让我更好的体会语文教学的深度。这节课也吸引来了很多老师来听课,不过让老师们失望了,或者说是各位老师和领导高看了我一眼。当然,这节课不够成功的原因都是来自我个人的问题。通过华校、董校以及同组教师的评课,我认识到这节课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节课的设计意图也是循着“读诗句,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的古诗教学思路进行的。读诗句、知作者这两个环节都做的不错,尤其是读诗句贯穿了整节课。

  但是,在理解诗意这一难点上没能实现突破,这也是这一节课不成功的关键所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国古代学*古诗文大都是直接的背诵。而现在的学科教学讲究效率,所以立足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在理解诗意这一环节,我本来想突破去逐字句去理解诗意的方法,而是通过读和把握关键词让学生自己说说诗句描绘的场景。这一环节由于紧张被我落下了。但是,即使有这一个环节,我也不敢保证这一环节的设计会达到目的。所以,为了更有把握,还是应该采用逐字句的方式去理解诗意,先扫除理解上的障碍,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效果可能会更好,也不容易落掉这一个关键的环节。

  在悟诗情这一环节上,设计还不够充分,这里应该让孩子联系单元导读的同时,进行合理的引导。引导可以这样进行:“长江,天门山,这都是我国的大好河山。那同学们说,作者热爱这河山吗?”这样就能引导学生说出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当然,这种思想感情不能是唯一的,因为严格计较起来,这首诗包含的是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只需要引导出激发出这种热爱之情,再通过读去读出这种热爱,就是实现了这一目标。解诗意,悟诗情这两大关键没能把握好,是这首诗教学中的最大问题,这节课给很多人的感受是重点不够突出。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如:由于*时对学生的课堂训练还不够,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小、不够活跃;评价语言还不够生动,不能够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媒体使用上,课件还不够精致,色彩对比不够明显等等。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是一个闻过则喜的人。经过了这节课的磨砺,我一定会深刻反思自己在这节课中的问题,虚心接受和学*领导老师们提出的指导意见,争取下次做出更好的古诗课。当然,这学期得到最多的就是董校的全面的指导。我体会到董校对语文学科标准的把握,这让我获益匪浅。在此,我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对我的关怀关注,我也会继续学*,不断进步。

  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心里备感轻松。不光是按规定课时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设计环节牵引着我和孩子们,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初备课时,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自我感觉这首诗难讲。怎样避免课堂上的一言堂,同时又要带动大家的兴趣呢?于是教学初设计这样的环节:关于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等。同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还例举许多的诗来证明。看来孩子们对于李白了解得比较多。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李白去欣赏一段美景,欣赏结束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们结合诗人的风格,一下子就说对了这首诗的基调:壮观。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教师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说出了天门山的险,又谈到了楚江的汹涌。轻轻松松学下了这首诗。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从以往常规的教学步骤教学这首诗,而是从诗人的风格上来作为突破口,即学了诗,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看来学*古诗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挺好的!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甚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反而里备感轻松。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效果不错。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通用二十篇(扩展6)

——望天门山作文通用10篇

  天门山是个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有空中花园和天界仙境之称。

  天门山最有名的是天门洞。三国时候,山突然峭壁洞开,玄朗如门,形成了罕见的天门洞,它悬挂在悬崖峭壁之上,看起来好像通天的大门向我敞开。天门洞简直可以和黄山奇石媲美。从石缝里挺身而出的树,给我“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感觉,因为它们千姿百态而虬曲盘绕。

  天门洞有137米高,57米宽,窄而修长,高而雄伟。站在洞中,凉风**,雾气飘飘。在壮观空旷的天门洞下,我不得不承认,我只是一只渺小、不起眼的小蚂蚁。因为它如此大气、神秘,又富有生机。仰望高高的洞顶石桥,上面还长满了青苔和其它小植物,梅花雨从天而降。天门洞就像一个人踩着另一个人的肩,一个一个的男女老少垒上去组成的“人洞”。

  天门洞是天门山的最高处,所以无论你从哪边走过天门洞,都要先上阶梯再下阶梯。走完天门洞,就觉得它像数字零,只不过比数字零长一些也尖一些。

  上阶梯的时候我没什么感觉,下阶梯时,我感觉脚下仿佛马上就要塌下去,下去的阶梯有九百九十九级。

  告别洞天福地天门山时,我恋恋不舍地看了它最后一眼。

  今天是一个双休日,我和家人一起乘车来到天门山欣赏美景。

  我们经过了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目的地——天门山,一下车,我便贪婪地呼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哇!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顿时让人神清气爽。但景色更令人陶醉,青山抱着绿水,绿水依着青山,放眼望去山势巍峨险峻,两座山隔江对峙,犹如天庭上一扇巨大的天门,低下头来,江水分外清澈,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的仿佛一块巨大的翡翠,但江水并不*静,此时江水汹涌澎湃,有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向东奔来,流到两山的狭窄处,遇到山石的阻隔击起巨大的回旋,这样磅礴的气势真让人惊心动魄!

  极目远眺,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散发出夺目的光芒,映得云朵也有了光彩。咦?那是什么?仔细一瞧,原来是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远远地驶来。这不是李白的诗句《望天门山》的真实写照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我以前学过这首诗,也看到过书上的画面,但是我却被这真实的场景深深地震撼了。这里真是人间仙境,人类的天堂啊!

  大自然就像是一个神奇的画家,把大自然描绘得如此多娇,引无数游客竞折腰。

  今天的作文课水老师让我们任选一首唐诗,将其诗歌大意用自己的理解画出来,这是要考验我们的绘画功底呀。

  这可难倒我了,我左思右想,一会儿想画《咏柳》,一会儿想画《咏鹅》,一会儿……最后我决定翻开《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一书来确定画什么比较好。经过一番思索,我决定画《望天门山》,感觉其诗意容易表现,且画法简单。

  开工了,我先用铅笔把主要的景物——天门山勾画出来,然后画出诗境中提及的山中树木、碧蓝江水,最后在天边描绘出红红的太阳和江水中一艘孤独的小船。我看看初稿,嗯,不错,有了这些景物的衬托,应该能够清晰地表述诗意了。我心中有了底,开心地继续干活。我细心地用黑笔描线,用彩笔涂色,力图做到最好。可是,干扰因素还挺多,时而有人找我借笔,时而有人要学*我的创意,忙得我不可开交。教室里还有人自己没主见,老是问别人,声音又大;有的同学画的很慢,磨蹭了半天只画了几朵小花,水老师见状心急如焚,就催她:“你不会用一年的时间来完成这副画作吧?”教室里又爆发出男生们幸灾乐祸的嘘声,真是严重扰乱了我的思路。我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有人实在画不出来就抄袭我的创意,所以你等会儿应该能看到三四副相*的《望天门山》画作。

  上台介绍大作的时候,我非常兴奋,三言两语就把我的创意讲述完了,水老师很满意的表扬我:“汤文瑾画的非常好,符合画意。你学过画画吧?”“是的,学了四年呢!”我骄傲地回答。

  二年级同学介绍时全场笑疯了,那是孙羽萱画的《咏柳》:诗人居然穿越到现代,还带回了两个棒棒糖插在草地上。她画的人物真像外星人,身体是三角形的,腿像两根细棍子。一开始水老师还以为她画的是三只脚,幸亏李卓恒提醒那是裙子的三片摆,大家都说孙同学是抽象派画家呢。

  你说,这样的作文课怎能不让人喜欢?

  “这个假期我们去登天门山怎么样?”爸爸问我。我开心地答应下来,并随口背起唐代大诗人李白那首耳熟能详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想想那壮观的景象,我充满了期待。

  终于启程了,我们直奔湖南张家界市的天门山景区。在景区外住宿一晚后,次日一早开始登山。景区观光车把我们载到了索道乘坐点,突然两座大山之间一个大大的、椭圆形的“洞”映入眼帘,仿佛大山的眼睛。此时,大山周围弥漫着朦朦胧胧的雾,宛如仙境,而这个“洞”还真像是通往天境的门,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通往天门的“洞”?

  我们乘坐索道直奔“天门洞”去,沿途风景层出不穷:像盘龙缠绕般延伸的盘山公路,据说有99个弯,号称“通天大道”;回望索道在崇山峻岭中穿梭,犹如一条巨龙腾翔素云苍穹,载着我们飞渡“天上人间”;时而穿云驾雾,如临仙境,时而与峭壁“亲密接触”,惊心动魄

  下索道后,之前看见的那座山变得高大起来,正当我努力寻找“天门洞”时,一长串楼梯直插云霄,原来楼梯的尽头就是“天门洞”啊!那一刻,我非常震撼,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长、这么陡的楼梯,原来它有个霸气的名字天门山天梯。天梯共有999个台阶,爬天梯的过程称作“登天门”。攀登的过程确实难于登天,我中途休息了三四次,才抵达终点,累趴在地。“咦,天门洞呢?”我一时没反应过来。因为山下看到的洞,现在已变成一个巨大的门,而我此时正在门中间,原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我终于恍然大悟,天门山正是由此而来呀!

  对了,“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江呢?方圆几十里,除了山还是山,哪里来的江呢?被我问得糊里糊涂的爸爸只得找“度娘”。这才知道,李白《望天门山》中描述的景象是在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的长江**,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唉,本因诗而来,但却不是诗中景。不过也挺好,它终究对得起“天门山”这个自带气场的名字。这就是我向大家推荐的好地方张家界市“天门山”景区。

  国庆节前夕,妈妈告诉我国庆节去张家界游玩。我听了,乐得一蹦三尺高。我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这一天——十月一日。

  一大清早,我们做好了出发的准备,直奔火车站。火车经过了四个小时的奔驰,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张家界。

  第一天,我们来到了张家界的森林公园。一进公园的大门,一棵古老而高耸入云的大树正在迎接我们的到来,树上的小鸟唱着清脆悦耳的歌声。我们沿着金鞭溪的小路开始了爬山。金鞭溪的溪水清澈见底,一条条小鱼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玩。听导游说:“金鞭溪是用金鞭岩而得名的,每年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干旱,这条溪的溪水都是源源不断的。”

  接着,我们乘着舒适的观光大巴沿着弯弯曲曲的公路盘旋而上,直接去山顶,刚到山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座形态各异、千姿百态的山,好像一副仙境般的画。张家界的山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细细的山腰好像驼着粗粗的山顶,像一块一块叠上去似的。

  看完这些美景之后,我们到半山腰走过一座铁索桥,然后去闻名的山——天子山。

  在天子山山顶,我们感觉来到了人间仙境。听导游说:“电影《西游记》《阿凡达》都是在这里取的景色。”

  张家界的山水真美,令人流连忘返。最后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美丽的张家界。

  4号,我们去了张家界的天门山。这里景色迷人,使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了张家界的索道入口,只见那里人山人海。排了1个多小时的队,终于轮到了我们。

  我们站在索道边,向我们缓缓行驶。下来了几个人,我们便匆匆忙忙走了上去。刚坐上索道,我就后悔起来:索道要的那么厉害,如果把我摇下去咋办?刚悬空,索道就搜的加了速。我的心一下就旋了起来。我感觉到剧烈的震动,我闭着眼睛。

  突然,听见宗博楠大叫:“好美啊!”我一点点睁开眼睛。哇!我被眼前的美景给惊呆了:一栋栋高楼;刚刚开始走动的火车。我们慢慢开始上升,我们慢慢靠*了山。山上全是绿茵茵的大树。蓝蓝的天空上漂浮着白云。汩汩的溪流,飞流的瀑布哗哗作响。忽然,看见了几个斑点。定眼一看,是几只白色的野山羊。风刮向索道里,我们感觉温度慢慢下降。

  我们看见了几座巍峨峻拔的山。它们是那么的峻险。

  我们下了索道。继续前进。树上滴着露珠,没过多久,就到了玻璃栈道。玻璃栈道是在万丈深渊的悬崖峭壁组成的。旁边是透明的,下面也是透明的,可以看到下面的小溪,和树木。站在上面,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感觉摇摇欲坠,好像马上就要掉下去了似的。

  过了玻璃栈道,走了半个多小时。天色不晚了,我们又做了两人的缆车。我和老爷上了缆车,看见了在缆车上的小鸟。心情顿时愉悦了很多。过了几座高山,看见了山后面的夕阳。在夕阳下,巍峨的高山显得更加挺拔。天上,一片片白云像鱼鳞一样整齐的排在天空。我想到了一句话: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我爱这美丽的天山,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愉快的旅程。

  在蓝天之下,这个绿色的世界显得格外美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着眼前的景色,我情不自禁地念起了这首诗。这儿便是张家界的福山——天门山。

  跟前是一个小池塘。荷叶簇拥着池塘,你挤我,我挤你。这时,正值中午,太阳洒下耀眼的光辉。荷花争相开放,在荷叶的衬托下,她们那可爱洁白的小脑袋显得更加迷人。蜻蜓静静地立在荷花上,欣赏着这美丽的画卷。正可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远处的群山端坐在地上,一座连着一座,像浪花一样起伏不定。绿树长了满山,将原本光秃秃的山装饰得苍翠欲流。越往上,山势就越陡,原本*坦的群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一会儿高出来一座奇峰,一会儿凹下去一个大洞,形态万千。

  这座山之所以得名为天门山,是因为一座高峰中间有一个巨大的圆洞,就像是天上的门。我很好奇这个洞是怎么来的,难道是上帝想观察人间,用神力凿的吗?从这个洞里,他偷偷地观察人间的***、假恶丑,观察每个人的所作所为,然后给予每个人不同的命运;也可能是鹊桥的入口,在七夕节,走上去就可以看到牛郎和织女,还有可能,这个洞是一扇透明的窗户,透过这,就可以看到玉兔在月亮上捣药,嫦娥躲在亭子里轻轻哭泣……

  望着眼前美如画的风景,我的思绪飘了起来,飘到了很远很神奇的地方。

  清晨,我走出船舱,太阳还没有升起来,在天门山上早早起了一层青色的雾,山风有些凉意,只听见江水流动的声音。站在船头,我放眼望去,只见东梁山形成了一扇天门,仿佛要把天门截断了,江水缓缓而*静地流淌着,时而宽,时而窄,时而急,时而缓。偶尔,浪花飞溅,冲击船舷。“哗哗”的声响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的。整个身心都得到了享受。

  纤尘不染的碧水向东流去,跳到着快乐的音符,忽然在半腰被天门拦住了,碧水滚滚地朝另一个方向流去。突然,两座翠**滴的青山相对展现我眼前。绿的发黑的岩石坚硬,挺直,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要扑下来,春把两座山染了一遍。松柏成阵,在山上只见几簇野花就是在绿色的山丘上艳丽的点缀。

  在天水相接的地方太阳一纵一纵的往上升,好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雾散开了,眼前一片景象清晰。太阳射出万道光芒,一艘白帆出来了,太阳给白帆镶上了一条金边。江水好像被太阳惊醒了一般,奔腾流去。

  看到这景色,我既愿久立四望,又想高吟一首豪迈进的诗篇。

  我首先要告诉大家,我说的天门山,不是《望天门山》那首诗里的天门山,而是座落在我们庄河市仙人洞镇的天门山。以前常听大人说起天门山,可从来没去过。这次去天门山,我真正领略了天门山那迷人的景色。

  进入仙人洞镇后,一路虽有山有水,却*淡无奇。不料,刚进入天门山,景色突变,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特点。有的像活泼可爱的梅花鹿;有的像威风凛凛的狮子;有的像整齐的队伍;还有的像乱七八糟的菜市场。有的山山顶很细,从中间开始忽然变得很粗,宛如一个大汉头上站着一个妙龄少女;有的山顶呈一个小波浪形,既像一个英文字母m,又像一张可爱的小嘴,上面的树好像是它的食物……完全不亚于桂林的秀山。

  当然,有山的地方一定会有水。这里的水非常清,清得可以直视水底,清楚地看到水里的石头、游来游去的小鱼,飘落水里的枯叶;这里的水还很绿,像一块墨绿的翡翠,好像一失手就会碰碎;这里的水也非常凉,把手放进去,会有麻麻的刺骨的寒意。听工作人员说,这里的水全是从山上流下来的,就是最炎热的夏季也是这样凉的。

  正因为这奇山秀水,天门山在这几年被列入了国家级森林公园,动植物也越来越多。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通用二十篇(扩展7)

——《望天门山》古诗优选【十】篇

  教学目标:

  1、学*古诗《望天门山》,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阅读经典诵读《望岳》,*的一主学*方法,迁移运用。

  教学流程:

  一、回顾单元主题

  师生合作背诵单元导语(提示关键承接读)

  师:第六单元首页的那首小诗每当老师读起,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让我们合作背出那首小诗,我来提示,你来接,女生前,男生后,最后一句大家一起。(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女生),澎湃的大海(男生);师:有辽阔的草原(女生),茂密的森林(男生);师:有宁静的山村(女生),繁华的都市(男生)??师: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风景(男女生一起)。

  二、诵读激情,导入新知

  诵读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读中点评)

  师:是啊!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他的诗词歌赋表达着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师:XXX请你告诉我祖国的壮美山河就是李白笔下的(课件出示诗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师点评:是那滚滚的长江之水。师:XXX请你告诉我祖国的壮美山河是苏轼笔下的(课件出示诗句)生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师点评:是那千姿百态的庐山。

  师:女孩子请你告诉我祖国的壮美山河还是《望庐山瀑布》中的(课件出示诗句)生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师点评:是那气势恢宏的瀑布。

  师:男孩子请你告诉我祖国的壮美河山还是《宿建德江》中的(课件出示诗句)生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师点评:是江水倒映月亮的景象。

  三、学*“一主”

  一)初步感知

  1、点明主题,板书课题

  师:祖国的壮美河山还是李白笔下的《望天门山》

  2、书写古诗,初步感知

  师:我把《望天门山》写在黑板上。请大家模仿老师写在练*本上,注意要写的工整、漂亮。(师板书,学生模仿写)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3、教师范读,感知节奏

  师:诗是有节奏的.,仔细倾听老师诵读,在你书写的古诗中画出节奏来,谁愿意在黑板上画(指名一名学生板演,师范读学生在倾听中画出节奏)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点评:哪位同学和黑板上同学画的一样(纷纷举手)你是正确的。

  4、初读古诗,感知诗韵

  师:按照这样的节奏,看着老师的手势,大家试着读一读,注意一定要看指挥。(师根据古诗节奏及韵律指挥学生一起试读)

  二)细读古诗,理解感知

  1、找出古诗所描述的景物。

  师: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望天门山》一句一景,你都读出了哪些景物?(学生回答,师随机在板书中圈出来,并随即解释碧水,楚江等)

  2、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师:(课件出示古诗插图)假使你站在船头,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急速而来,你会看到(指名回答)

  生1:我会看到江水一直往前流,流到天门山的时候又转回来了。师:那就是诗句中的(生1诵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你们也会看到(全体诵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你还会看到(指名回答)

  生2:我还会看到长江水把天门山分成了两半。

  师:也就是诗句中的(生2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师:女孩子也会看到(女生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师:男孩子也会看到(男生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师:小船距离青山越来越*,你还看到了(指名回答)

  生3:我还看到了**的青山慢慢的都长出来了。

  师:就是诗句中所写的(生3诵读:**青山相对出)

  师:请大家告诉我就是诗句中的(全体诵读:**青山相对出)

  师:这条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而来,哪一句告诉我们。

  生齐诵读: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从远及*一路走来,远远的就看到了很多,故此题名(生接:望天门山)而不是看天门山。

  3、情感诵读

  师: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一幅多彩的的画面(指图)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是(学生表达心情)

  生1:快乐的。

  生2:喜悦的。

  生3:兴奋的。

  师:让你的心情在诵读中尽显大家一起(全体诵读)

  师:山谷中也回荡了我们的喜悦,女生就是那山谷回音,男生一起(男女生轮读)

  4、对比读,深入理解,体会作者情感

  师:碧水、青山、红日、白帆这些本无生命的景物,在作者的眼里想活了一样,这都源于李白那时那刻的心情。这首诗是李白25岁怀着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家乡,沿长江远游。他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自然胜景,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他觉得实现理想,指日可待,这样的心情是激动,是兴奋。

  师:可是,事与愿违,后来李白有机会为朝廷效力两年,但并没有被重用。他的雄心壮志无处可报,那时的心情异常苦闷。

  师:情不同,景不同。同样写山水,心情苦闷时,他想渡过黄河河流被冰

  堵满了,渡不了;要登太行山,山路被大雪覆盖了,他登不了。他在《行路难》里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

  一二组同学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师:同样写山水,心情愉快时,楚江敞开胸怀,青山相对出迎,(课件出示)

  三四组同学读――天门中断楚江开,**青山相对出。

  师:同样写孤帆,孤单寂寞时望着远去的孤零零的朋友的小船,很感伤;只留下自己孤独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黄鹤楼上,想到再没有老友一起作诗喝酒,很感伤。他写下了(课件出示)

  一二组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同样写孤帆心情愉悦时孤帆不孤带着太阳的温暖而来,他写下了(课件出示)

  三四组生:**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品读,深入理解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是李白心情的写照,不仅是风景给他带来的快乐,还有他实现理想的兴奋,此刻的你们就是李白,请你放飞心情。(全体诵读)

  6、总结学法

  师:一首《望天门山》大家一定有所收获,把你的收获填写在积累卡上。(学生填写后全班交流反馈,在投影展示)

  四、两翼学*

  师:青年时代的诗人杜甫像李白一样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也曾以一首《望岳》寄托自己的情感请大家用心去感受,经典诵读65页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以文代文课型)12_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出示自学提示:

  1、

  2、

  3、

  4、借助拼音熟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对比阅读,填写积累。用一两句话概括填写内容。

  交流反馈,投影展示。

  五、布置作业

  师:经典诵读中有一首祖咏的《终南望余雪》与这两首古诗有相同之处,大家自学完成,填写积累卡。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远-----*

  **/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让幼儿学会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2、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

  活动准备:

  图片,磁带,字卡。

  活动过程: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们有没有诗兴大发呢,请小朋友自己来编一编。

  你们编得真好,从前李白老爷爷也到过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

  提问:

  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说一句,师出示卡片)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呢?师解释难解词。

  3、跟着卡片,大家练*朗诵一下

  4、游戏

  老师想考考小朋友,师念一句,请你们找出相应的`卡片。

  5、老师这儿还有一段很好听的音乐,我们跟着音乐来念这首诗,也可以跟着它一起唱,好吗?

  附: 古诗《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直深受科学识字的启发,一直想做一节阐释识字与阅读关系的研究课,一直努力做着《望天门山》,但我一直不满意。

  金教授发来葛兆光的电子书《汉字的魔方》,我翻开了第一页,竟没舍得放下。读着读着,我忽然豁然开朗:《望天门山》就是汉字的魔方”!一类写景的字,表现出高广辽远的境界;一类描色的字,给人明丽温暖的感觉;一类表动作的字,让画面流动,景中生情。这应该是识字与古诗学*的设计思路,由字入诗,赏景悟情;由字”结诗,揭示汉字与古诗学*的关系。原实录已在《小学语文教学》第三期刊发了,此实录是再改版:

  一、据形索义,识字解题

  1.师:先来认一个字。(出示甲骨文)

  生:人。

  师:你们异口同声地说“人”。我们先来看它的下半部分“”,是“大”字,一个人张开双臂的形状,上面是圆圆的头。这个字本义就是头顶,头顶是人身体的最高处,于是字义引申指很高。古人认为最高的是什么呢?

  生:(恍然大悟)天。(板:天)

  2.师:一点就通,确实是“天”字。认第二个字。(出示甲骨文“”)

  生:门。

  师:这是繁体字的“门”。左边一扇,右边一扇。单扇为“户”,两扇合为“门”。(板:门)

  3.师:这个字很形象,大家一看都知道什么字,读――

  生:山。(板:“山”)

  师:连起来读――

  生:天门山。

  师:不像天门山,倒像是小山丘。再读。

  生:天门山

  师:这才像天门山,从天门山三个字,想象一下天门山是怎样的?

  生:有两座,一边一座,像门一样,又是很高很雄伟的山。

  4.师:你们没有看过天门山,仅从“天”“门”“山”这三个字中想到的,这就是汉字的魅力,保存了原始的图画性,字能直接表示事物。(出示注释1)天门山隔江相对,就像天设的门户,雄伟奇特。公元726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板:李白)经过天门山,留下了千古绝唱《望天门山》。(板:望)“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

  师:怎样的“看”是望呢?

  生:向远处看。

  师:再读,读出远看的感觉。

  生:望天门山。(“望”字读得长、重,有味道)

  二、以读求义,整体感知。

  师:李白望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楚节奏。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

  (生自由读诗)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同学还摇头晃脑,这是读诗的状态。谁来读?

  (一生读全诗)

  师:声音很好听,字音读得准。这两个词,大家再读读:“中断”、“至此回”。

  生:中断、至此回。

  师:“至此回”中的翘舌音“至”、*舌音“此”读得很清楚。谁再读读这首诗?我们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

  (一生读,速度较快。)

  师:听出来了吗?“天门-中断-楚江开”,这每行七字的诗停顿是二、二、二、一。(课件出示划节拍线的全诗)谁再读?

  (一生根据节拍线再读。)

  师:有点儿“歌”的韵味,诗可以当歌唱,诗也可以当画赏。李白的《望天门山》一句一景,且是连环画。请大家快速默读这首诗,找一找诗中描绘景物的字、词。

  生:天门山、楚江、孤帆、太阳。

  (板:景)

  师:前面我们了解了天门山,有谁知道“楚江”?

  生:就是长江。

  (出示注释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师:这些景组合在一起给我们什么感觉呢?比如,天门山是高的,那楚江是?用一个字。

  生:广。

  师:孤帆和太阳离作者是――

  生:很远。

  师:山高、水广、帆远,这些景组成图画的境界是高广辽远的。那咱们读的时候要慢一点,大家跟着我的手势轻声读,不要跑到我的手势前面去了。

  (教师按照诗的节奏用手势指导学生慢读,学生渐渐读出诗的韵味)

  师:让我们再来欣赏这幅图画的色彩,这水是什么颜色?

  生:碧色。

  师:仔细看这个“碧”字(此字放大),上、下两部分分别是什么偏旁?

  生:上面的偏旁是“王”和“白”,下面是“石”

  师:左上的“王”是“玉”,和“白”组成的是琥珀的“珀”,下面是“石”,本义是青绿色像玉一样的石头。根据字形,你知道“碧水”是怎样的水吗?

  生:略。

  师:这“碧”,像青色的水晶,似绿色的翡翠,难怪诗人对“碧”字情有独钟。你看,贺知章笔下垂柳的色彩是“碧”,读――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万里笔下莲叶的色彩是“碧”,读――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杜甫笔下春草的色彩是“碧”,读――

  生: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李白笔下楚江水的色彩也是“碧”,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一个“碧”字,让景色熠熠生辉。再看,这山是什么色彩?

  生:青色。

  师:孤帆是――(生:白色)

  师:碧、青、白,李白望见的(指课题“望”)是一幅色彩明丽的连环画!同学们,体会到高广辽远,我们把读诗的速度放慢了,体会到明丽温暖,这慢中还要透着激昂。我们合作着来读读,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我读每句诗的后三个字。

  师: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三、举象悟义,以景传情

  师:有人说,李白就像是一个天才的摄影师,如果我们细细感受,这高广辽远、明丽温暖的景,不是静止的,是流动的。你能从诗中的哪些字、哪些词感受到景的流动呢?静静地默读,画出关键字、关键词。

  (生静静默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我从“中断”和“开”看出来的。

  师:还有补充吗?

  生:我从“中断”“开”“东流”“回”“相对出”“日边来”等字看出来的。

  师:这些词都是动词,这些动词让这画活起来了,动起来了!

  (一)人山相望――山是山,水是水

  *学*第一、二句。

  师:先来看“中断”,什么意思?

  生:从中间断开。

  师:看“断”(��)字的繁体字。(讲解繁体“�唷�)左偏旁是用“刀”割断两束“丝”之意,右偏旁“斤”是斧头,“断”字含有有力砍断的意思。如果说天门山是砍断的,那利斧是什么?

  生:楚江水。

  师:是呀,楚江开嘛。再看这个“开”字,(解析繁体“�_”的字理)下部的“廾”是两只手。一双手把门闩拉开,门就开了。就这个“开”字,你看到楚江水怎样的气势?

  生1:浩浩荡荡。

  生2:来势汹涌。

  师:这“断”这“开”,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了浩荡江水的威力。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读的气势不够)

  师:这天门山“断开”了吗?谁再加上动作读一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强调了“断”,“开”字读得短,没有突出)

  师:这楚江是利斧啊,“开”的力度还不够。男同学,你们来!

  男生读。(很有气势)

  师:全班,一起来――

  (全班齐读,读出了气势)

  师:就是这样浩荡的江水,遇到天门山却至此――

  生:回。

  师:看这“回”字,是个象形字,(点击“回”字放大

  )像一个旋转的旋涡,老师选出字典中的三种意思,谁来读一读?

  生:1.回旋。2.回转,改变方向。3.返回。师:你们认为应该选哪种意思?说说理由。

  生:选第一种意思,回旋。因为水撞击到山,形成漩涡。

  生:我觉得是第三种,返回。

  师:(师板简笔画)浩荡而来的江水自西向东涌入天门山,随着山势,不得

  不掉转方向,折向北沿着山而流。“回”字就是――

  生:回转,改变方向。

  师:长江水是浩荡的,但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这天门山给你什么感觉?

  生:坚硬无比。

  生:雄伟,有气势。

  师:这样的气势谁又来读?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天门山,山水在暗暗较量,读好这个“回”字――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强调了“回”字)

  师:这就是“中断”“开”“回”的魅力,让天门山和楚江水有了生命和气势,让我们合作着读好这幅壮景。我读“天门-中断-楚江―开―”,这组读“楚江―开――”,全班再重复读最后三个字“楚江―开――”

  (师生合作读)

  *学*三、四句。

  师:继续聚焦这两个动词,我们又能望见什么、感受到什么呢?读――

  生:相对出、日边来。

  (二)人山相融――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师:什么叫“相对”?这是一条楚江,(指两竖排的学生)如果这是岸边的一座青山,与它相对的青山是哪座?

  (生指相对坐的学生)

  师:这是岸边的一座青山,与它相对的又是哪一座?与这座相对的?与这座相对的?

  (生一一指出)

  师:李白乘着小船而来,青山两两相对着出来干什么?

  生:迎接李白。

  师:日边指的是――

  生:太阳边

  生:水天相接的地方。

  师:对!那水天相接处的孤帆,渐行渐*,渐行渐*,奔向谁而来?

  生:李白。

  师:这一“出”一“来”,画面动起来了,人和山水相融了。青山出迎,孤帆来就,此时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激动。

  生:很惊喜。

  师:如果说李白是远方的客人,那么,青山就是当地的――

  生:主人。

  师:远客、青山,四目相对,激动的李白可能会对相对出迎的`天门山说什么呢?

  生:啊,天门山,我终于见到了你的姿态!

  生:天门山,你真美啊!

  师:在李白的眼里,天门山不仅仅是山,它还是富有灵性的人。

  生:天门山,我的好朋友,谢谢你的迎接!

  生:天门山,你真是我的知己。

  师:这一“出”一“来”,哪里仅仅是景,这分明还有李白与青山的“情”。(板:情)一起读――

  生:**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同学们,青山立在**,日边有一孤帆,如果在常人看来,这就是一处美景罢了,为什么李白却激动万分呢?(出示图片)老师来告诉你们,年轻的李白才华横溢,志向远大。20岁的时候,他把自己比作大鹏鸟,说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直上云霄的。读――

  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师:为了早日实现理想,25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四川,沿长江远游。一年之后,他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自然胜景,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再读――

  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师:他觉得实现理想,指日可待,这样的心情怎么表达呢?看,正好借眼前高广辽远的山水来抒发。读――

  生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高广辽远的山水正如李白高远的抱负,广阔的胸襟!读――

  生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闭上眼,你就是年轻的李白,你就是志向高远的李白,你乘船而来,只见:水冲山开,山阻水回,楚江敞开胸怀欢迎你,青山伸出手臂迎接你;更有那辽远的白帆奔你而来,更有那明丽的色彩因你而灿烂。自然的雄伟气势,心中的满腔豪情,于是,你提笔写下了,(配乐)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三)人山相悦――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师:一千多年过去了,(课件:天门山的甲骨文、楷书)天门山仍旧是静静伫立的山,天门山三个字的字形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汉字仍然保存了原始的图画性,看着字就能想起图画。

  (出示:天门楚江水山帆日)这些字组成的图画,高广辽远、气势雄伟。请你读――

  生:天门楚江水山帆日

  师:(出示:碧青)这些字色彩明丽,让高广辽远、气势雄伟的景呈现出温暖、热烈的情绪。女生读――

  生:碧青

  师:(出示:中断开回出来)这些字,让没有生命的景物生动起来,传达出作者实现理想,指日可待的豪情。男生读――

  生:中断开回出来

  师:这些字,已经嵌入到古诗《望天山门》的灵魂中,它书写着景,更传达着情!下课!

  以上内容来自古诗两首《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小编祝大家学*愉快!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说教材

  《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的第一首古诗。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和学生学*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重点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能正确背诵。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默写《望天门山》。

  说教学法

  众所周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读通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本课教学我采用以读为主,以练*为辅的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练中读熟课文,能背诵课文,体会诗意,并达到巩固所学知识。

  说教学过程

  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扎实,我以这一教学理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背诵本首诗《望天门山》,因为之前在诵读古诗中已读过,有的学生也已会背诵。当学生背之后,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组织学生再读古诗。

  二、以读为主,并结合练*题加强读和写。

  这一环节,我给学生的时间会多些,目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同时交给学生任务去读,这样读书更有效。因此我交给学生读书的目的是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顺每一句句子,遇到不懂的字圈一圈,画一画,做上记号。学生读时,我巡视指导了解情况。之后检查读书的情况。采用师生互对诗句,生生互对诗句,男女生比赛背诵。学生读时组织全班评价。接着出示改正题。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清山相对出

  狐帆一片日边来

  诗句中少了标点符号和学生容易写错的同音字“清”和“青”,“狐”和“孤”。让学生从中找出并改正,目的是帮助学生改正在书写和默写容易犯的错误。最后,指导学生背诵。之后出示口答填空题,并试写出字来。

  天门中( )( )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 )( )一片日边来。

  这道练*题目的是引出所要学*的四个生字,达到在学*古诗中学*生字。

  经过多种方式的训练读背和识记,学生已能顺利地背熟古诗。

  三、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试根据诗意默写古诗

  课程标准指出,第二阶段对古诗的教学只要求学生了解诗意,不必要做过多的解释。所以当学生已能正确地背诵了古诗,我相应地出示本首诗的诗意,要求学生根据诗意来说诗句,让学生在读诗意和诗句中巩固古诗也从中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的古诗意思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写,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词句注释

  天门山:位于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长江**,东为东梁山(又称博望山),西为西梁山(又称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当涂在战国时期属楚国,故流经此地的长江称楚江。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一作“至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创作背景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艺术特色

  “望”字统领全诗

  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山水互为映衬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