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汇总十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1、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铅笔、橡皮、尺子、电话卡等实物入手,通过测量铅笔、橡皮的长度,以及在生活中找出1分米、1厘米长的物体,使学生充分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从而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源于生活,从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2、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我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橡皮,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1题估一估,量一量,我让学生在学具中任选两件自己喜欢的物品估一估,量一量,这样就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完成的也很积极。

  3、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及情感体验。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2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感受分米和毫米是本节课最重要的体验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感知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教学中将分米和毫米分为两部分学*,其中将每个版块细小的知识点整合成大的活动,使整节课的环节设计简洁明朗。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具有亲和力的教学风格,扎实的教学功底,以及4个活动设计的环环相扣,让学生的各个感官都参与到认识分米和毫米的学*中,课堂中对“吸管”的运用恰到好处,发展了学生估测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改进:

  1、“分米”这个概念揭示的太突兀,与前面环节联系的不够紧密,如何使“分米”揭示的`更加自然,还有待进一步的设计和思考。

  2、寻找生活中的1分米或几分米,孩子运用1分米长的吸管发现了文具袋的长度大约是2分米,这时候可用文具袋作为估计的标准,让孩子估一估课桌的高度,培养学生根据不同参照物作为估计标准的估测能力,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最后再进行追问,如果没有吸管、文具袋、课桌这些估计的参照物,我们还可以找到哪些估计的标准呢?引导学生发现身体上的“尺子”——一拃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1分米长度的认识。

  3、学生已经学*了厘米和米,为什么还要学*分米和毫米呢?怎么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分米和毫米的必要性?如果能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更好了,也可以在教学中将分米、厘米和毫米进行对比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测量不同物体时,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在体验中让学生更加明确不同长度单位的不同使用功能。

  虽然是首次尝试该课型,但其中的收获颇多,对课堂的整合能力和把控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3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1、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铅笔、橡皮、尺子、电话卡等实物入手,通过测量铅笔、橡皮的长度,以及在生活中找出1分米、1厘米长的物体,使学生充分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从而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源于生活,从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2、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我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橡皮,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1题估一估,量一量,我让学生在学具中任选两件自己喜欢的物品估一估,量一量,这样就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完成的也很积极。

  3、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及情感体验。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4

  昨天我执教了《铅笔有多长》这一课,课下后有如下一些思考。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极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了教学过程,使其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还要抓住学生心理、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进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

  本课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还有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都为学生建立长度的观念打下了牢实的基础。

  2、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遵照教材所提供的课题,适当地调整了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使教学环节衍接更合理、自然。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认识毫米,能与教材所提供课题结合的更巧妙和紧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更有帮助。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和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又能促进个性的发展。我让学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讨论和交流。如:观察、探究直尺厘米间的小格的长度、数量,测量铅笔长度、橡皮长度、课桌高度,一分钱硬币的厚度,在米尺上每1分米处系绳等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从而把握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关系。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活动的编排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我也坚信我将继续为我的学生们奉献我的活力和智慧。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5

  上完《铅笔有多长》后,我的心里沉沉的,好像压着一块石头,蛮不是滋味,这两天来课堂中的一些片断总是在脑海中重复播放着,想着如果能重来一次,也许会做得更好:

  1、抓住课堂闪光点,转换自身角色。

  其实我们每堂课中总是有那么几个“闪光点“,如果能抓住那么几个”闪光点“,即使一个也好,也许一堂课下来,教师可以教得很轻松,学生也可以学得很轻松、愉快,又能给学生一次机会,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例如,在我这堂课中,我记得在我让学生观察尺子,说说发现什么的时候,班里有个女同学说:“每个大格中有10个小格。”当时我如果能抓住这个“闪光点”,让这位女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介绍,即给了她一次机会,把她已经掌握的知识教给其他小朋友,又给了自己一次“轻松”的机会。

  2、给予动手的机会,亲身验证

  学生的脑中藏着多少问题我们数不清,他们总是很好奇,如果没有事实摆在眼前,他们总是很坚持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他们没办法建立起这个概念,往往很怀疑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像认识毫米,实际生活中其实我们很少用到它,因此学生对它可以说是很陌生的,虽然说整堂课中我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尺子找出1毫米及数一数每1厘米间有几个小格,从而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不过我的脑海中总记得这样一幕,如果我当时能给予学生一次动手的机会,可能效果会不一样:我记得在刚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数学书及艺术书有1厘米厚吗?很多学生说有,有的学生不敢肯定,当时我解释得很费力,到最后学生虽然好像是接受了数学书及艺术书是没有1厘米厚的,可是更多是一种怀疑,如果当时我能让学生拿起尺子实际测量,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发现数学书没有1厘米厚,那么如何表示就成为他们迫切想知道,认识新的长度单位也就变成了他们迫切需要的,这样一开始他们的注意就被被深深吸引。

  是啊,机会能重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机会是不可重来的,我不应在沉浸在这堂课不完美的过程中,而应努力调整自己,让自身的素质再次提高,把它当成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不让自己有“如果能重来一次”的机会。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6

  《铅笔有多长》这节课是新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测量》的带头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知识板块。整节课的设计,我针对学生*时生活中扔铅笔这一现象,从情境创设入手,引起学生思考、争论,使他们自身主动地产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他们通过估、量、找的方法开展数学活动,注重学生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反思及运用。一节课上下来,我颇有感触:

  在估、量、找三步骤教学时层次清晰,而且结合教材内容把估计贯穿教学始终,从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了他们的估测能力;通过实际测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另一方面经过量不断调整学生原来的估计,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分米、1毫米长的物体,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生已经学*了厘米与米两个长度单位,他们已经掌握了用米或厘米做单位测量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已经具备一定的估测能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先安排学*毫米再学*分米,在引入分米时改变教材从估一估10厘米长的铅笔入手做法,创设了让学生用厘米为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认识到在实际测量中必须有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分米。这样,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新知识的产生来源生活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本节课,不管是通过估测、测量产生出新的长度单位,还是在生活中、身边寻找1分米和1毫米长的东西,至始至终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知识。在学*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直尺,并把观察结果填入表格中,让他们自己发现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

  本节课,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了解得不够,对学生的学*困难预测不准,造成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直尺、填写表格,这一教学环节让费了很多有限课时资源。这是,教师今后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的。这堂课,在引导学用所学知识(毫米)表示测量结果时,有一个学生用“14.8厘米”表示。这时,教师引导得不够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败笔。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7

  在学《铅笔有多长》的过程中,其中在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四只小熊都在量这只铅笔的长度,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后,第1个图中,学生很容易就判断没有对准0刻度。第2个图是正确的。到第三个图中和第4个图放一块观察,学生有了不同的意见,有认为都不正确。第3个是没有对准0刻度,第四个没有对准0额度,但结果正确。学生还是根据刚刚讲的对准0刻度观察,没有别的办法了。看着学生都想不出来办法,我思考后,重新回到看这把直尺,让学生重新观察和回忆

  问:从1-1,1-2,2-3......每一大格有什么特点?

  我接着让学生回忆,第三单元学*是有小猫跳格,小青蛙跳格,他们跳格有什么特点,这时学生很快告诉我跳的格一样长

  接着我追问:他们跳格的图像不像我们今天学*的直尺。

  学生联想后大声告诉我很像。重新再看这把直尺,1-1,1-2,2-3......每一大格有什么特点?

  生:每一大格都是一样长的。

  师:1-2表示几厘米?2-3,3-4,4-5呢?

  生:1-2是1厘米,2-3也是1厘米......

  师:现在知道了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那么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接下来,重新回到小熊量铅笔的题中,用查格的方法试试,从1开始量就从1开始查格。学生很快告诉了我是5格,就是5厘米。

  在新授这部分知识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普遍性的会有一种思维方法,但是遇到灵活的问题时学生就会不知所措,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其实教师在这个时候也不能把方法直接告诉,数学知识都是有纵向联系的,后面的新知,在前面的学*中都是有渗透的,数学学*就是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遇到的问题,教会学生融汇贯通的学*和思维方法很重要。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8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P42-43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学*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学好本课又为学*千米做准备。这部分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极易混淆的知识,学生学*会有一定的困难。

  本课教学我的成功之处:

  1、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尝试。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倡导教师树立课程意识“用教材”。 我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教学毫米时,我没有使用教材测量铅笔的长度因为6厘米3毫米的铅笔非常的短,教师的演示讲解孩子无法看清,我设计为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因为数学书的厚度正好5毫米,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发现并感知学*毫米的必要性更加有效,另外我设计为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1毫米厚的磁卡,10张数学书的厚度也是1毫米。这样的设计可以看到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感受了到1毫米的亲切,容易理解和记忆。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学*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做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再创造”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我以“测量”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毫米”、“分米”的直观体验。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的活动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等,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在本节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米尺,发现厘米、毫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然后,又让他们合作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理解掌握了长度单位及进率,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新知识的活动中,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的乐趣,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活动的组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教师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不理想的地方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学生问题的提出,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方面还做得不够好。上完课后的感觉是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没加入到课堂中的学*中来,我认为学生没有加入的原因应该是有不懂的问题,阻碍了这部分孩子的主动参与。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和发现,才能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9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1、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铅笔、橡皮、尺子、电话卡等实物入手,通过测量铅笔、橡皮的长度,以及在生活中找出1分米、1厘米长的物体,使学生充分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从而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源于生活,从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2、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我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橡皮,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1题估一估,量一量,我让学生在学具中任选两件自己喜欢的物品估一估,量一量,这样就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完成的也很积极。

  3、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及情感体验。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10

  昨天我执教了《铅笔有多长》这一课,课下后有如下一些思考。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极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了教学过程,使其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还要抓住学生心理、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进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

  本课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还有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都为学生建立长度的观念打下了牢实的基础。

  2、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遵照教材所提供的课题,适当地调整了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使教学环节衍接更合理、自然。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认识毫米,能与教材所提供课题结合的更巧妙和紧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更有帮助。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和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又能促进个性的发展。我让学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讨论和交流。如:观察、探究直尺厘米间的小格的长度、数量,测量铅笔长度、橡皮长度、课桌高度,一分钱硬币的厚度,在米尺上每1分米处系绳等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从而把握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关系。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活动的编排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我也坚信我将继续为我的学生们奉献我的活力和智慧。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阅读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1)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6篇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

  上完《铅笔有多长》后,我的心里沉沉的,好像压着一块石头,蛮不是滋味,这两天来课堂中的一些片断总是在脑海中重复播放着,想着如果能重来一次,也许会做得更好:

  1、抓住课堂闪光点,转换自身角色。

  其实我们每堂课中总是有那么几个“闪光点“,如果能抓住那么几个”闪光点“,即使一个也好,也许一堂课下来,教师可以教得很轻松,学生也可以学得很轻松、愉快,又能给学生一次机会,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例如,在我这堂课中,我记得在我让学生观察尺子,说说发现什么的时候,班里有个女同学说:“每个大格中有10个小格。”当时我如果能抓住这个“闪光点”,让这位女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介绍,即给了她一次机会,把她已经掌握的知识教给其他小朋友,又给了自己一次“轻松”的机会。

  2、给予动手的机会,亲身验证

  学生的脑中藏着多少问题我们数不清,他们总是很好奇,如果没有事实摆在眼前,他们总是很坚持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他们没办法建立起这个概念,往往很怀疑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像认识毫米,实际生活中其实我们很少用到它,因此学生对它可以说是很陌生的,虽然说整堂课中我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尺子找出1毫米及数一数每1厘米间有几个小格,从而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不过我的脑海中总记得这样一幕,如果我当时能给予学生一次动手的机会,可能效果会不一样:我记得在刚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数学书及艺术书有1厘米厚吗?很多学生说有,有的学生不敢肯定,当时我解释得很费力,到最后学生虽然好像是接受了数学书及艺术书是没有1厘米厚的,可是更多是一种怀疑,如果当时我能让学生拿起尺子实际测量,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发现数学书没有1厘米厚,那么如何表示就成为他们迫切想知道,认识新的长度单位也就变成了他们迫切需要的,这样一开始他们的注意就被被深深吸引。

  是啊,机会能重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机会是不可重来的,我不应在沉浸在这堂课不完美的`过程中,而应努力调整自己,让自身的素质再次提高,把它当成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不让自己有“如果能重来一次”的机会。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2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不容易建立直观概念。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本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使我深深认识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小组的合作学*非常重要。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努力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数学真正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捏一捏,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让学生体验并感悟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我在教学“铅笔有多长”一课,对“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展示知识,关注过程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机会。由于在教授本节课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教师没有枯燥地讲授1毫米有多长,而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找1毫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2.创设情境,贴*生活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胶带、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另外,我创设多种富有实效性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设计的导入部分,教师安排“动手操作情境”――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由此激起学生探寻米、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新授部分设计“故事情境”――淘气与笑笑的争执,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活动中去。

  此外,设计的其他部分,也创设了多种情境。如,活动情境――让学生找长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体;游戏情境,手指游戏,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巩固知识,应用知识。

  以上这些教学设计,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中亲身感受数学,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

  3.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教师活用教材,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课桌,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2题是画线段,而教师将其改为剪彩带,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学*兴趣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4.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5、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6、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4

  教学时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以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发展,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学*数学的成功和快乐。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学*数学,感受数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他们觉得数学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并快乐的学*。

  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探究你,合作交流,发现总结,获取知识,使孩子们乐学善思,体验成功。

  在教学活动中,适时恰当地使用激励手段,注意学生情感的鼓励与交流,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引导学生主动 获取数学知识,体验人文关怀,思想教育蕴涵其中。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5

  在 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一年级学*过的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让他们说一说米和厘米分别用什么英文字母表示,并用手势表示1米和1 厘米的长度,再说一说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创设了估计、测量铅笔长度的情境,引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及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我课前已经准备了4根 长约10厘米的铅笔,让他们在小组内先估计铅笔的长度,再进行实际测量,小组汇报,这也是本节课的第一个合作点。当学生说出测量的结果是10厘米时,我就 直接告诉他们,10厘米就是1分米,让他们看一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的长度,用铅笔画一画1分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 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分米”这个概念。最后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1米=100厘米,推出1米=10分米。

  这一课的第 二个合作点是认识1毫米有多长这个知识点。我也是让学生在小组内先估计,再进行测量橡皮有多长。当学生测量出橡皮有6厘米多一点时,我说:“多一点,你们 能不能用一个具体数字来表示呢?”“能!”学生们抢着回答,此时,我乘机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当学生说是10小格时,我给学生介绍每个小格 就是1毫米,从而可以得出1厘米=10毫米。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认识了毫米,掌握了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42—43页。这节课的教学,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比一比、找一找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2、从生活出发,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

  本节课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真是其乐无穷。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不足之处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应该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在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2)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

  《铅笔有多长》这节课是新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测量》的带头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知识板块。整节课的设计,我针对学生*时生活中扔铅笔这一现象,从情境创设入手,引起学生思考、争论,使他们自身主动地产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他们通过估、量、找的方法开展数学活动,注重学生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反思及运用。一节课上下来,我颇有感触:

  在估、量、找三步骤教学时层次清晰,而且结合教材内容把估计贯穿教学始终,从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了他们的估测能力;通过实际测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另一方面经过量不断调整学生原来的估计,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分米、1毫米长的物体,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生已经学*了厘米与米两个长度单位,他们已经掌握了用米或厘米做单位测量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已经具备一定的估测能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先安排学*毫米再学*分米,在引入分米时改变教材从估一估10厘米长的铅笔入手做法,创设了让学生用厘米为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认识到在实际测量中必须有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分米。这样,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新知识的产生来源生活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本节课,不管是通过估测、测量产生出新的长度单位,还是在生活中、身边寻找1分米和1毫米长的东西,至始至终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知识。在学*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直尺,并把观察结果填入表格中,让他们自己发现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

  本节课,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了解得不够,对学生的学*困难预测不准,造成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直尺、填写表格,这一教学环节让费了很多有限课时资源。这是,教师今后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的。这堂课,在引导学用所学知识(毫米)表示测量结果时,有一个学生用“14.8厘米”表示。这时,教师引导得不够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败笔。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42—43页。这节课的教学,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比一比、找一找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2、从生活出发,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

  本节课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真是其乐无穷。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不足之处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应该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在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3

  教学时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以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发展,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学*数学的成功和快乐。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学*数学,感受数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他们觉得数学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并快乐的学*。

  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探究你,合作交流,发现总结,获取知识,使孩子们乐学善思,体验成功。

  在教学活动中,适时恰当地使用激励手段,注意学生情感的鼓励与交流,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引导学生主动 获取数学知识,体验人文关怀,思想教育蕴涵其中。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4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注重把测量知识的学*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较好的地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地方:

  1、情境的创设

  以教材为参考,创设了“铅笔有多长”的主题情境,从学生的学*用品出发,在估测与实际测量等多种活动中,去探究新知。主题情境贴*学生生活实际,较为生动、贴切,使学生有一种很亲*的感觉,自然地喜欢并投入到这个学*情境中。

  2、新知,力求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在课堂教学中较为重视问题提出的有效性,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学*活动中,力求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探究知识,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注重学生个人与小组的探究交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找一找”“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体会学*分米、毫米知识的必要性;感知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探索到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渗透估计方法的指导,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在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之前,先安排学生进行估测,估测的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明确手掌上1分米长的“小尺子”、胳膊上3分米长的“小尺子”,既加深了学生的认知表象,又提高了学生的估计水*。

  待发展之处:

  1、在“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提高学*效率”上做文章,研究出开展小组合作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等。

  2、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于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5

  《铅笔有多长》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而这两个长度单位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要让孩子充分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只有建立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因此教学中,做到以下两点:

  一、动手操作

  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联系生活

  在学生已初步感知“1分米”“1毫米”之后,学*并不是就此戛然而止,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毫米。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所举的例子还非常的多,非常的贴切。如1毫米的物体:自动铅笔芯的宽度、护导牌的厚度(刚好我佩带着护导牌)、包数学书的书皮厚度、五毛钱的硬币厚度……1分米的物体:积木的长度、大正方体的长度、黑板擦的提手长度、开关板的宽,学具盒的长度……。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体,不仅加深学生对“1分米”“1毫米”的印象,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还关注学生的数学学*的情感和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他们感受到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感受到探索的魅力和发现之余的喜悦。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6

  上完《铅笔有多长》后,我的心里沉沉的,好像压着一块石头,蛮不是滋味,这两天来课堂中的一些片断总是在脑海中重复播放着,想着如果能重来一次,也许会做得更好:

  1、抓住课堂闪光点,转换自身角色。

  其实我们每堂课中总是有那么几个“闪光点“,如果能抓住那么几个”闪光点“,即使一个也好,也许一堂课下来,教师可以教得很轻松,学生也可以学得很轻松、愉快,又能给学生一次机会,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例如,在我这堂课中,我记得在我让学生观察尺子,说说发现什么的时候,班里有个女同学说:“每个大格中有10个小格。”当时我如果能抓住这个“闪光点”,让这位女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介绍,即给了她一次机会,把她已经掌握的知识教给其他小朋友,又给了自己一次“轻松”的机会。

  2、给予动手的机会,亲身验证

  学生的脑中藏着多少问题我们数不清,他们总是很好奇,如果没有事实摆在眼前,他们总是很坚持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他们没办法建立起这个概念,往往很怀疑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像认识毫米,实际生活中其实我们很少用到它,因此学生对它可以说是很陌生的,虽然说整堂课中我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尺子找出1毫米及数一数每1厘米间有几个小格,从而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不过我的脑海中总记得这样一幕,如果我当时能给予学生一次动手的机会,可能效果会不一样:我记得在刚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数学书及艺术书有1厘米厚吗?很多学生说有,有的学生不敢肯定,当时我解释得很费力,到最后学生虽然好像是接受了数学书及艺术书是没有1厘米厚的,可是更多是一种怀疑,如果当时我能让学生拿起尺子实际测量,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发现数学书没有1厘米厚,那么如何表示就成为他们迫切想知道,认识新的长度单位也就变成了他们迫切需要的,这样一开始他们的注意就被被深深吸引。

  是啊,机会能重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机会是不可重来的,我不应在沉浸在这堂课不完美的过程中,而应努力调整自己,让自身的素质再次提高,把它当成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不让自己有“如果能重来一次”的机会。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7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P42-43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学*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学好本课又为学*千米做准备。这部分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极易混淆的知识,学生学*会有一定的困难。

  本课教学我的成功之处:

  1、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尝试。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倡导教师树立课程意识“用教材”。 我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教学毫米时,我没有使用教材测量铅笔的长度因为6厘米3毫米的'铅笔非常的短,教师的演示讲解孩子无法看清,我设计为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因为数学书的厚度正好5毫米,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发现并感知学*毫米的必要性更加有效,另外我设计为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1毫米厚的磁卡,10张数学书的厚度也是1毫米。这样的设计可以看到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感受了到1毫米的亲切,容易理解和记忆。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学*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做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再创造”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我以“测量”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毫米”、“分米”的直观体验。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的活动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等,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在本节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米尺,发现厘米、毫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然后,又让他们合作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理解掌握了长度单位及进率,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新知识的活动中,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的乐趣,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活动的组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教师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不理想的地方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学生问题的提出,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方面还做得不够好。上完课后的感觉是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没加入到课堂中的学*中来,我认为学生没有加入的原因应该是有不懂的问题,阻碍了这部分孩子的主动参与。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和发现,才能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3)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6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学具准备:

  每人一条学生尺、每人一枚1分硬币,10厘米的吸管,米尺。

  教学重点: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难点是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师:大家知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请同学们打手势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

  2、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测量物体的方法。(很有必要,为建立毫米及分米的表象寻找依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毫米

  (1)小组学*,测量引入新知

  师: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硬币。(板书:铅笔有多长)再用直尺量一量他的厚度,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同学知道的真多!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毫米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它还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板书:毫米)(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师:关于毫米的知识,你都知道什么?看着你的直尺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合作学*,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发现1厘米中间有10小格,每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所以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师:用字母来表示,这个等式还可以写成1 cm=10 mm。(板书:1 cm=10 mm。)

  (3)建立1毫米的表象

  师:这是一张IC卡,你先估计它的厚度是多少。

  师:实际量一量,看你估计的对不对?师:用拇指和食指捏住IC卡,将IC卡慢慢地抽出,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缝隙的宽度大约是1毫米。再做一次,体验一下。

  师:除了IC卡的厚度是1毫米以外,你还能说出长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吗?(4)生活中你在哪儿听说过“毫米”这个词?(5)实际测量①说出自己铅笔的具体长度。②考考你的眼力:估计数学书有多厚,实际测一测。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导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的方法。)(6)出示用合适的单位填空的题。一根粉笔长约75()一块玻璃的厚度大约是3()课桌的高是7()。

  【设计意图:通过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认识1毫米的实际长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认识分米

  1、课桌的高是7()学生试着填单位。有孩子说分米就直接介绍。(板书课题:分米)

  2、介绍分米

  分米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 dm。得出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分米=10厘米)

  3、认一认

  (1)请同学们拿出直尺,用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找到1分米。谁能说说你是从几刻度找到几刻度的?也就是说不管从哪个刻度开始,只要是10厘米就是1分米。(2)体验:

  在学具中找到吸管,估计吸管的长,再测量。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吸管,再轻轻拿走它,保持手型这时两手指间的距离大约就是1分米?②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分米。比划给同桌看。

  4、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也是1分米的?(师生交流)【通过在直尺上比划、空手比划,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测量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虽然学生估计的1分米并不十分准确,但只要是较接*的,都应予以鼓励。]

  5、做题目

  3 dm =()cm 7 dm =()cm 60 cm =()dm 100 cm =()dm找出米和分米的关系

  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有多少分米?(板书:1米=10分米)学生齐读。

  【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米和分米的进率,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自主探索能力。】

  (三)、阶段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现在我们一共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今后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米、分米、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时要求特别精确的话,还可以用毫米做单位,那么这4个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每个小组的同学研究一下。

  对儿歌:巩固。“嗨嗨,让我们大家来比一比,比什么?比比米(分米、厘米),一米(分米、厘米)到底有多长?1米(分米、厘米)大约有这么长。(学生用手势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手指歌课间活动,让学生得到身心的放松,随着音乐的节奏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学手指歌、读儿歌,消除了学生学*的疲劳,同时也从另一角度巩固了新知,建立起数学知识与语文、音乐、舞蹈等学科知识的联系。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一句话来评评你的伙伴。

  (五)、作业设计

  1、找找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分米表示。

  (六)、教学反思

  《铅笔有多长》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极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1、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还要抓住学生心理、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进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

  本课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还有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都为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2、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去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遵照教材所提供的课题,适当地调节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使教学环节衍接更合理、自然。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认识毫米,能与教材所提供课题结合的更巧妙和紧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更有帮助。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和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又能促进个性的发展。我让学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讨论和交流。如:观察、探究直尺厘米间的小格的长度、数量,测量铅笔长度、橡皮长度、课桌高度,一分钱硬币的厚度,在米尺上每1分米处系绳等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从而把握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关系。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活动的编排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4页至第35页的内容。本课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通过实际测量知道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创设了“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估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找实物等活动体验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探究性学*,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认识毫米、分米的学*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发现厘米、米不够用时,自然引出毫米和分米的新的长度单位。整个教学活动完全是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从而建立新的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他们在学*中的团结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测量,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难点: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4)

——《花边有多长》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在这一节课后,我坐下来细细的品味,领悟到以下几点:

  1、在活动中发现数学知识。从问题情境出发,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力求使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本节课以“花边装饰颁奖台”为情境,让学生明确这花边有多长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通过小组的交流、探索,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三种计算周长的方法。

  2、注重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学*。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为什么用长和宽的和乘2,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说说为什么要乘2。在做练*题的过程中,很多孩子就误认为长加宽乘2中的“2”是两圈,不明白这个2表示是两个长加宽,即一周的长度。并通过画一画帮助孩子们进行理解。

  3、学以致用。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用。在实践中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计算课桌面的周长。两个同样大的长方形拼在一起,如何计算它们的周长,让学生主动尝试从刚刚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问题,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是第一次接触公式这个词语,所以很多孩子很棘手,在知识的应用中还存在很大的盲区。

  几天来的图形周长教学,我充分地感受到学生的灵锐思维给予我心灵上的碰撞。关于长方形周长的两种计算方法该不该优化?怎样优化?优化到什么程度比较合适?老师们的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非常关注算法与解题思路多样化的今天,有的老师为了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的算法,任其解题思路是繁还是简。

  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中,应该允许他们对数学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张扬学生思维的个性,致使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如我们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不同水*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是“长+宽+长+宽”,有的是“长+长+宽+宽”,有的是“2长+2宽”,还有的是“(长+宽)×2”。以上多种思路的思维水*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我们是不是任由学生的喜好让思维“维持”在各自的水*上?

  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法就应该提倡优化,而且必须优化,只是优化的`过程是学生不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的过程。不必过早优化,我们应该学会等待,不能急于求成。在学生展现了不同算法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其整理、归类,进行意义的协商,引导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花边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47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算理,掌握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本课教学我努力体现了《标准》倡导的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节课教学设计最大的特点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了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

  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中,应该允许他们对数学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张扬学生思维的个性,致使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如我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不同水*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是“长+宽+长+宽”,有的是“长+长+宽+宽”,有的是“2长+2宽”,还有的是“(长+宽)×2”。以上多种思路的思维水*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我们是不是任由学生的喜好让思维“维持”在各自的水*上?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在“理解”数学基础上建构知识。这里的“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而是指学*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孩子的个性必须通过社会和文化的责任来协调。算法与解题思路多样化之后,要进行意义的协商,引导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我通过小组学*、讨论与交流。在小组中,学生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向同伴解释,帮助他们澄清自己的理解,通过谈话和倾听来重构自己的观点,在听取同伴解释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建构进行反思整理,在脑海里形成一种公认可行的办法。像上面的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在不同的学生发表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后,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先统计了班上哪种方法是最多的;然后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理解各种思路;接着我让学生讨论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同时我统计了班上喜欢哪种方法的人最多,思路最简洁?最后我对思路繁琐和学困生进行个别指导,尽量使不同水*的学生在原有的水*上都有新的提高。这样做,创造了意义协商的机会,从而尽量达成共同的理解,这比停留于原有的个人解决方法更好。在适当的练*之后,周长公式的适时给出,也是对思维水*较高的学生的一个提升,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数学的简洁性和形式的美。

  《花边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47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算理,掌握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本课教学我努力体现了《标准》倡导的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节课教学流程清晰自然、衔接连贯,其最大的特点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了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学*数学,理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激发学*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学*主动权,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学*能力。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力求使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还有两个月元旦就要到了,到时候老师想让同学们布置一下教室。淘气和笑笑的任务是布置、美化黑板。通过商量,他们准备在黑板上写上漂亮的字,画上美丽的画,还想把黑板围上一圈花边,淘气马上就跑到超市去买花边,可到了超市一看,花边有好几种规格,淘气这才想起来自己忘了量尺寸,他打电话问笑笑,笑笑告诉他:黑板长34分米,宽12分米,花边到底要多长你自己算算吧。淘气愣住了,花边到底有多长?(师板书:花边有多长)你们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吗?情境创设以后,学生围绕黑板一周的长度是多少这一问题,先估计,再动手测量、计算、交流、分析,这样教学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与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学*,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不断发展。

  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中,应该允许他们对数学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张扬学生思维的个性,致使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如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不同水*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是长+宽+长+宽,有的是长+长+宽+宽,有的是2长+2宽,还有的是(长+宽)2。以上多种思路的思维水*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我们是不是任由学生的喜好让思维维持在各自的水*上?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在理解数学基础上建构知识。这里的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而是指学*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孩子的个性必须通过社会和文化的责任来协调。算法与解题思路多样化之后,要进行意义的协商,引导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比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在不同的学生发表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后,我采用了借助实物(黑板)进行讲解、借助课件进行演示这样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理解各种思路;接着我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为什么?最后我对思路繁琐和学困生进行个别指导,尽量使不同水*的学生在原有的水*上都有新的提高。这样做,创造了意义协商的机会,从而尽量达成共同的理解,这比停留于原有的个人解决方法更好。在适当的练*之后,周长公式的适时给出,也是对思维水*较高的学生的一个提升,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数学的简洁性和形式的美。

  3、本节课不足之处:

  学生进行估计、测量、计算之后,没有及时利用计算的结果来验证估计的合理性;对于小孩子,从小就要培养有根有据地清清楚楚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说完整的话。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孩子已经把长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忘了,表达的语言不够准确,有很多可以写出来,但是就是说不清楚;还有的孩子不喜欢倾听别人的意见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教师长期训练,让教学的评价手段多样化。其实看似简单的课,往往是我们教师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去分析。俯下身去,换个角度你会发现要把原有的经验转化为较为规范的数学知识真不容易。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还有很多次试讲执教这节课的机会,但对于这个班上的学生来说就只有留下遗憾了。我们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多学*,多锻炼,才有可能真正走进新课程,我们的课改才有可能逐步迈向灿烂锦绣的前程。

  《花边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58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为了体现新课标理念,并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本节课努力构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样的学*模式,整个教学流程清晰自然,衔接连贯,其特点主要有。

  1、创设鲜活的学*情境,让学生的学*联系生活

  今天上课的主题是“花边有多长”,从课题来看是很难确定具体的学*内容,所以开课时首先帮助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中的问题,那就在课题“花边有多长”的下面直接揭示长方形的周长,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先学后教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的多种算法基础上,再进行反馈交流,最后进行算法的优化,因为算法的优化是建立在学生自主练*以后去体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力求使课堂教学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体验学*的过程,学会学*的方法。课堂最后还留出十多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作业、自主学*。

  3、注重目标的实现

  书上的练*只有两个小题,只是运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直接求出长方形图形的周长,这样的练*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就自己设计了一些练*,来保证学生练*的时间和练*的效率。练*有梯度,第一组练*是基础题,运用公式直接解决问题,其它都是要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上完这节课后,我发现自己有两个地方做得不足:

  1、小组讨论的内容有点偏离了教学重点,本节课小组讨论的内容是“你认为哪种算法最简便”,所以应把小组讨论的内容放在用多种算法求出花边的长度,然后把自己的多种算法在小组中交流,比一比谁的算法多。

  2、在学生总结出求长方形周长的简便算法后,老师忘记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这种方法为什么最简便,应让学生说一说认为最简便的理由,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总之,通过这节课是教学,让我得到了锻炼,并提升了自己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5)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内容】

  北老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并关注了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学生对测量学*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学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学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际测量,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难点:通过实际测量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估一估”、

  “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米尺,卡片,吸管,铅笔,剪刀,测量单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温故引新。

  1、观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

  老师:请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看看在这个数学故事中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数学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

  2、回忆在测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老师:你觉得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周老老师带来了现场留下的脚印,谁来测量?

  学生:测量并汇报,这个脚印的长度是10厘米。

  3、揭示“分米”。

  老师: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来表示,它就是——1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分米的认识。

  老师:你知道分米用字母怎么表示吗?

  二、认识分米。(11:00之前必须结束)

  1、在直尺上找出“分米”,揭示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老师:现在请你拿出直尺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PPT活动一: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借助直尺,同学们充分的感受了1分米的长度,如果要把1分米和10厘米用一个符号来连接,你会选择哪个符号呢?

  老师:很好!1分米=10厘米。

  2、自主学*,进一步认识分米。

  老师:现在,我们对1分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请你拿出桌上的吸管,估一估这根吸管的长度比1分米长,还是短?

  老师:现在我们就利用这根吸管来继续研究1分米。请看活动要求!

  PPT活动二:

  估估一估1分米的长度。

  量用直尺量一量,进行调整后剪下1分米长的吸管。

  找用1分米长的吸管比一比,量一量长约1分米或几分米的物品。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在今后的估计中,这些1分米、2分米、7分米(分别拿出吸管、文具袋,指出课桌的高)的长度都可以作为我们估计的标准和依据。

  3、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老师:通过前面的学*,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上学期我们还认识了米,那米和分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试着在米尺上找一找,也可以借助吸管来研究。

  PPT活动三:

  小探究

  1米=多少分米?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真棒!我们通过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指来比划1分米,还找到了学生活中的1分米,相信同学们对分米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感受!

  三、认识毫米。

  1、通过“量一量”,揭示毫米。

  老师:请用直尺在测量单上“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学生汇报

  老师:不是6厘米吗?铅笔的长度比6厘米长,但是又不到7厘米,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它就是刚刚——毫米,用字母mm来表示。

  2、通过自学,发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老师:刚才我们一起对分米进行了研究,接下来请同桌之间用研究分米的方法,展开对毫米的独立学*吧!

  PPT活动四:

  找一找  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

  比一比  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

  看一看  学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或几毫米。

  想一想  1厘米=?毫米。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看来同学的收获可真多,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3、通过摞卡片,感受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老师:刚刚我们说一张卡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现在请你将3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3毫米,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3毫米,现在把5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5毫米,再用手摸一摸!如果同桌两个人把所有的卡片合在一起,这时候大约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用手指感受一下10毫米的长度吧。

  老师:现在请看,周老老师吧20张卡片摞在一起,这就是?30张卡片呢?90张卡片呢?再添10张卡片就是?

  老师: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看来1分米就是10厘米,也是100毫米!看来1毫米实在是太短了!不细心都注意不到,所以,在测量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老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且在老朋友米和厘米的帮助下,发现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接下来就请你带着这些满满的收获,赶快帮黑猫警长找到偷吃红土的小象吧!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测量脚印

  老师:你觉得案发现场的这个脚印是哪只小象留下的?

  学生独自测量

  老师:看来确实是小象嘟嘟偷吃了红土,可是,你知道小象为什么要偷吃红土吗?

  老师:红土中有小象所需要补充的矿物质铜和盐,但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不劳而获是不对的。

  2、修改日记。

  老师:小马虎最*也学*了长度单位,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写了一篇数学日记,一起读一读吧!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

  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来到学校,我坐在5分米高的凳子上,

  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语文课。

  3、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老师:这两个算式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1()-9()=1()1()-99()=1()

  4、全课小结。

  老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老师小结:看来同学们收获了很多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其实长度单位不只是我们现在认识的这四个,还有比米更长的单位,也有比毫米更短的单位,这些长度单位都等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中去探索、去发现!

  五、板书。

  分米、毫米的认识

  米m

  1米=10分米分米dm

  1分米=10厘米厘米cm

  1厘米=10毫米毫米mm

  【教学内容】

  北老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并关注了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学生对测量学*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学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学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际测量,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难点:通过实际测量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估一估”、

  “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米尺,卡片,吸管,铅笔,剪刀,测量单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温故引新。

  1、观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

  老师:请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看看在这个数学故事中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数学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

  2、回忆在测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老师:你觉得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周老老师带来了现场留下的脚印,谁来测量?

  学生:测量并汇报,这个脚印的长度是10厘米。

  3、揭示“分米”。

  老师: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来表示,它就是——1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分米的认识。

  老师:你知道分米用字母怎么表示吗?

  二、认识分米。(11:00之前必须结束)

  1、在直尺上找出“分米”,揭示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老师:现在请你拿出直尺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PPT活动一: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借助直尺,同学们充分的感受了1分米的长度,如果要把1分米和10厘米用一个符号来连接,你会选择哪个符号呢?

  老师:很好!1分米=10厘米。

  2、自主学*,进一步认识分米。

  老师:现在,我们对1分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请你拿出桌上的吸管,估一估这根吸管的长度比1分米长,还是短?

  老师:现在我们就利用这根吸管来继续研究1分米。请看活动要求!

  PPT活动二:

  估估一估1分米的长度。

  量用直尺量一量,进行调整后剪下1分米长的吸管。

  找用1分米长的吸管比一比,量一量长约1分米或几分米的物品。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在今后的估计中,这些1分米、2分米、7分米(分别拿出吸管、文具袋,指出课桌的高)的长度都可以作为我们估计的标准和依据。

  3、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老师:通过前面的学*,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上学期我们还认识了米,那米和分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试着在米尺上找一找,也可以借助吸管来研究。

  PPT活动三:

  小探究

  1米=多少分米?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真棒!我们通过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指来比划1分米,还找到了学生活中的1分米,相信同学们对分米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感受!

  三、认识毫米。

  1、通过“量一量”,揭示毫米。

  老师:请用直尺在测量单上“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学生汇报

  老师:不是6厘米吗?铅笔的长度比6厘米长,但是又不到7厘米,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它就是刚刚——毫米,用字母mm来表示。

  2、通过自学,发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老师:刚才我们一起对分米进行了研究,接下来请同桌之间用研究分米的方法,展开对毫米的独立学*吧!

  PPT活动四:

  找一找  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

  比一比  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

  看一看  学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或几毫米。

  想一想  1厘米=?毫米。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看来同学的收获可真多,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3、通过摞卡片,感受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老师:刚刚我们说一张卡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现在请你将3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3毫米,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3毫米,现在把5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5毫米,再用手摸一摸!如果同桌两个人把所有的卡片合在一起,这时候大约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用手指感受一下10毫米的长度吧。

  老师:现在请看,周老老师吧20张卡片摞在一起,这就是?30张卡片呢?90张卡片呢?再添10张卡片就是?

  老师: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看来1分米就是10厘米,也是100毫米!看来1毫米实在是太短了!不细心都注意不到,所以,在测量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老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且在老朋友米和厘米的帮助下,发现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接下来就请你带着这些满满的收获,赶快帮黑猫警长找到偷吃红土的小象吧!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测量脚印

  老师:你觉得案发现场的这个脚印是哪只小象留下的?

  学生独自测量

  老师:看来确实是小象嘟嘟偷吃了红土,可是,你知道小象为什么要偷吃红土吗?

  老师:红土中有小象所需要补充的矿物质铜和盐,但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不劳而获是不对的。

  2、修改日记。

  老师:小马虎最*也学*了长度单位,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写了一篇数学日记,一起读一读吧!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

  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来到学校,我坐在5分米高的凳子上,

  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语文课。

  3、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老师:这两个算式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1()-9()=1()1()-99()=1()

  4、全课小结。

  老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老师小结:看来同学们收获了很多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其实长度单位不只是我们现在认识的这四个,还有比米更长的单位,也有比毫米更短的单位,这些长度单位都等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中去探索、去发现!

  五、板书。

  分米、毫米的认识

  米m

  1米=10分米分米dm

  1分米=10厘米厘米cm

  1厘米=10毫米毫米mm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4页至第35页的内容。本课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通过实际测量知道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创设了“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估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找实物等活动体验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探究性学*,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认识毫米、分米的学*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发现厘米、米不够用时,自然引出毫米和分米的新的长度单位。整个教学活动完全是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从而建立新的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他们在学*中的团结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测量,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难点: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6)

——《花边有多长》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在这一节课后,我坐下来细细的品味,领悟到以下几点:

  1、在活动中发现数学知识。从问题情境出发,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力求使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本节课以“花边装饰颁奖台”为情境,让学生明确这花边有多长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通过小组的交流、探索,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三种计算周长的方法。

  2、注重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学*。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为什么用长和宽的和乘2,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说说为什么要乘2。在做练*题的过程中,很多孩子就误认为长加宽乘2中的“2”是两圈,不明白这个2表示是两个长加宽,即一周的长度。并通过画一画帮助孩子们进行理解。

  3、学以致用。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用。在实践中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计算课桌面的周长。两个同样大的长方形拼在一起,如何计算它们的周长,让学生主动尝试从刚刚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问题,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是第一次接触公式这个词语,所以很多孩子很棘手,在知识的应用中还存在很大的盲区。

  几天来的图形周长教学,我充分地感受到学生的灵锐思维给予我心灵上的碰撞。关于长方形周长的两种计算方法该不该优化?怎样优化?优化到什么程度比较合适?老师们的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非常关注算法与解题思路多样化的今天,有的老师为了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的算法,任其解题思路是繁还是简。

  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中,应该允许他们对数学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张扬学生思维的个性,致使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如我们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不同水*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是“长+宽+长+宽”,有的是“长+长+宽+宽”,有的是“2长+2宽”,还有的是“(长+宽)×2”。以上多种思路的思维水*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我们是不是任由学生的喜好让思维“维持”在各自的水*上?

  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法就应该提倡优化,而且必须优化,只是优化的`过程是学生不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的过程。不必过早优化,我们应该学会等待,不能急于求成。在学生展现了不同算法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其整理、归类,进行意义的协商,引导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花边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47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算理,掌握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本课教学我努力体现了《标准》倡导的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节课教学设计最大的特点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了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

  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中,应该允许他们对数学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张扬学生思维的个性,致使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如我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不同水*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是“长+宽+长+宽”,有的是“长+长+宽+宽”,有的是“2长+2宽”,还有的是“(长+宽)×2”。以上多种思路的思维水*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我们是不是任由学生的喜好让思维“维持”在各自的水*上?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在“理解”数学基础上建构知识。这里的“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而是指学*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孩子的个性必须通过社会和文化的责任来协调。算法与解题思路多样化之后,要进行意义的协商,引导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我通过小组学*、讨论与交流。在小组中,学生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向同伴解释,帮助他们澄清自己的理解,通过谈话和倾听来重构自己的观点,在听取同伴解释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建构进行反思整理,在脑海里形成一种公认可行的办法。像上面的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在不同的学生发表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后,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先统计了班上哪种方法是最多的;然后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理解各种思路;接着我让学生讨论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同时我统计了班上喜欢哪种方法的人最多,思路最简洁?最后我对思路繁琐和学困生进行个别指导,尽量使不同水*的学生在原有的水*上都有新的提高。这样做,创造了意义协商的机会,从而尽量达成共同的理解,这比停留于原有的个人解决方法更好。在适当的练*之后,周长公式的适时给出,也是对思维水*较高的学生的一个提升,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数学的简洁性和形式的美。

  《花边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47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算理,掌握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本课教学我努力体现了《标准》倡导的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节课教学流程清晰自然、衔接连贯,其最大的特点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了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学*数学,理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激发学*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学*主动权,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学*能力。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力求使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还有两个月元旦就要到了,到时候老师想让同学们布置一下教室。淘气和笑笑的任务是布置、美化黑板。通过商量,他们准备在黑板上写上漂亮的字,画上美丽的画,还想把黑板围上一圈花边,淘气马上就跑到超市去买花边,可到了超市一看,花边有好几种规格,淘气这才想起来自己忘了量尺寸,他打电话问笑笑,笑笑告诉他:黑板长34分米,宽12分米,花边到底要多长你自己算算吧。淘气愣住了,花边到底有多长?(师板书:花边有多长)你们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吗?情境创设以后,学生围绕黑板一周的长度是多少这一问题,先估计,再动手测量、计算、交流、分析,这样教学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与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学*,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不断发展。

  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中,应该允许他们对数学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张扬学生思维的个性,致使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如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不同水*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是长+宽+长+宽,有的是长+长+宽+宽,有的是2长+2宽,还有的是(长+宽)2。以上多种思路的思维水*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我们是不是任由学生的喜好让思维维持在各自的水*上?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在理解数学基础上建构知识。这里的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而是指学*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孩子的个性必须通过社会和文化的责任来协调。算法与解题思路多样化之后,要进行意义的协商,引导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比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在不同的学生发表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后,我采用了借助实物(黑板)进行讲解、借助课件进行演示这样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理解各种思路;接着我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为什么?最后我对思路繁琐和学困生进行个别指导,尽量使不同水*的学生在原有的水*上都有新的提高。这样做,创造了意义协商的机会,从而尽量达成共同的理解,这比停留于原有的个人解决方法更好。在适当的练*之后,周长公式的适时给出,也是对思维水*较高的学生的一个提升,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数学的简洁性和形式的美。

  3、本节课不足之处:

  学生进行估计、测量、计算之后,没有及时利用计算的结果来验证估计的合理性;对于小孩子,从小就要培养有根有据地清清楚楚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说完整的话。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孩子已经把长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忘了,表达的语言不够准确,有很多可以写出来,但是就是说不清楚;还有的孩子不喜欢倾听别人的意见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教师长期训练,让教学的评价手段多样化。其实看似简单的课,往往是我们教师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去分析。俯下身去,换个角度你会发现要把原有的经验转化为较为规范的数学知识真不容易。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还有很多次试讲执教这节课的机会,但对于这个班上的学生来说就只有留下遗憾了。我们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多学*,多锻炼,才有可能真正走进新课程,我们的课改才有可能逐步迈向灿烂锦绣的前程。

  《花边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58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为了体现新课标理念,并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本节课努力构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样的学*模式,整个教学流程清晰自然,衔接连贯,其特点主要有。

  1、创设鲜活的学*情境,让学生的学*联系生活

  今天上课的主题是“花边有多长”,从课题来看是很难确定具体的学*内容,所以开课时首先帮助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中的问题,那就在课题“花边有多长”的下面直接揭示长方形的周长,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先学后教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的多种算法基础上,再进行反馈交流,最后进行算法的优化,因为算法的优化是建立在学生自主练*以后去体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力求使课堂教学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体验学*的过程,学会学*的方法。课堂最后还留出十多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作业、自主学*。

  3、注重目标的实现

  书上的练*只有两个小题,只是运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直接求出长方形图形的周长,这样的练*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就自己设计了一些练*,来保证学生练*的时间和练*的效率。练*有梯度,第一组练*是基础题,运用公式直接解决问题,其它都是要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上完这节课后,我发现自己有两个地方做得不足:

  1、小组讨论的内容有点偏离了教学重点,本节课小组讨论的内容是“你认为哪种算法最简便”,所以应把小组讨论的内容放在用多种算法求出花边的长度,然后把自己的多种算法在小组中交流,比一比谁的算法多。

  2、在学生总结出求长方形周长的简便算法后,老师忘记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这种方法为什么最简便,应让学生说一说认为最简便的理由,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总之,通过这节课是教学,让我得到了锻炼,并提升了自己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7)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通用十篇

  教学内容:

  新课标北师大版第四册铅笔有多长;教材P40、P41。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分米、1毫米的认识,“估一估”实物的长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课件,米尺、1分硬币、10厘米铅笔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

  学生直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请同学们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铅笔不仅仅可以写出漂亮字,还可以帮我们学*数学知识呢?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测量铅笔有多长。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有关长度单位,用手势比一比,1m、1cm大约有多长?

  二、探索分米

  1、估:老师给同学们发了1支铅笔,请你估测这枝铅笔有多长?说说你是怎样估测的?(听取汇报)

  2、量:同学们估测的结果不一样?怎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呢?请你们用直尺量一量这支铅笔的长度,边量边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抽生一边汇报,一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3、知:你们知道吗?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用1分米表示,即1分米=10厘米,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用字母dm表示,即1dm=10cm。

  4、比: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我们的身体是一把尺,从中指尖开始量手掌,到哪儿长1dm,再用手比一比。

  5、找: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6、小组活动:(1)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用长1分米的铅笔去量1米的长度,能量几次?你知道了什么?

  揭示:1米=10分米 1m=10dm

  7、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铅笔是你们丢掉的,为自己算一算,每人丢一分米长的铅笔,10人丢了多长的铅笔?全班50人,共丢了多长的铅笔?大约有几个小朋友那么高?多浪费呀!希望同学们爱惜学*用具,养成节约的好*惯。

  三、自学毫米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铅笔,用认识分米的方法:估、量、知、比、找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遇到困难时,请书这位好朋友来帮忙,自学书40页(2)部分内容。比一比,谁学得最认真,自己学到的知识最多?

  2、听取汇报,质疑。

  3、课件演示,得出1厘米=10毫米,即1cm=10mm。

  四、尝试练*

  1、游戏:用手势比一比下列长度:1米、1毫米、10厘米、1厘米、1分米、10毫米、10分米。

  2、课件出示:(1)填出适当的单位。(2)解决问题:小猴一家比身高。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学具准备:

  每人一条学生尺、每人一枚1分硬币,10厘米的吸管,米尺。

  教学重点: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难点是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师:大家知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请同学们打手势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

  2、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测量物体的方法。(很有必要,为建立毫米及分米的表象寻找依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毫米

  (1)小组学*,测量引入新知

  师: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硬币。(板书:铅笔有多长)再用直尺量一量他的厚度,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同学知道的真多!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毫米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它还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板书:毫米)(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师:关于毫米的知识,你都知道什么?看着你的直尺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合作学*,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发现1厘米中间有10小格,每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所以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师:用字母来表示,这个等式还可以写成1 cm=10 mm。(板书:1 cm=10 mm。)

  (3)建立1毫米的表象

  师:这是一张IC卡,你先估计它的厚度是多少。

  师:实际量一量,看你估计的对不对?师:用拇指和食指捏住IC卡,将IC卡慢慢地抽出,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缝隙的宽度大约是1毫米。再做一次,体验一下。

  师:除了IC卡的厚度是1毫米以外,你还能说出长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吗?(4)生活中你在哪儿听说过“毫米”这个词?(5)实际测量①说出自己铅笔的具体长度。②考考你的眼力:估计数学书有多厚,实际测一测。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导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的方法。)(6)出示用合适的单位填空的题。一根粉笔长约75()一块玻璃的厚度大约是3()课桌的高是7()。

  【设计意图:通过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认识1毫米的实际长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认识分米

  1、课桌的.高是7()学生试着填单位。有孩子说分米就直接介绍。(板书课题:分米)

  2、介绍分米

  分米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 dm。得出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分米=10厘米)

  3、认一认

  (1)请同学们拿出直尺,用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找到1分米。谁能说说你是从几刻度找到几刻度的?也就是说不管从哪个刻度开始,只要是10厘米就是1分米。(2)体验:

  在学具中找到吸管,估计吸管的长,再测量。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吸管,再轻轻拿走它,保持手型这时两手指间的距离大约就是1分米?②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分米。比划给同桌看。

  4、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也是1分米的?(师生交流)【通过在直尺上比划、空手比划,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测量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虽然学生估计的1分米并不十分准确,但只要是较接*的,都应予以鼓励。]

  5、做题目

  3 dm =()cm 7 dm =()cm 60 cm =()dm 100 cm =()dm找出米和分米的关系

  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有多少分米?(板书:1米=10分米)学生齐读。

  【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米和分米的进率,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自主探索能力。】

  (三)、阶段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现在我们一共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今后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米、分米、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时要求特别精确的话,还可以用毫米做单位,那么这4个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每个小组的同学研究一下。

  对儿歌:巩固。“嗨嗨,让我们大家来比一比,比什么?比比米(分米、厘米),一米(分米、厘米)到底有多长?1米(分米、厘米)大约有这么长。(学生用手势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手指歌课间活动,让学生得到身心的放松,随着音乐的节奏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学手指歌、读儿歌,消除了学生学*的疲劳,同时也从另一角度巩固了新知,建立起数学知识与语文、音乐、舞蹈等学科知识的联系。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一句话来评评你的伙伴。

  (五)、作业设计

  1、找找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分米表示。

  (六)、教学反思

  《铅笔有多长》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极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1、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还要抓住学生心理、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进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

  本课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还有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都为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2、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去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遵照教材所提供的课题,适当地调节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使教学环节衍接更合理、自然。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认识毫米,能与教材所提供课题结合的更巧妙和紧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更有帮助。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和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又能促进个性的发展。我让学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讨论和交流。如:观察、探究直尺厘米间的小格的长度、数量,测量铅笔长度、橡皮长度、课桌高度,一分钱硬币的厚度,在米尺上每1分米处系绳等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从而把握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关系。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活动的编排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4页至第35页的内容。本课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通过实际测量知道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创设了“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估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找实物等活动体验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中认识了长度单位�D�D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探究性学*,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认识毫米、分米的学*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发现厘米、米不够用时,自然引出毫米和分米的新的长度单位。整个教学活动完全是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从而建立新的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他们在学*中的团结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测量,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的表象,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具体的估测活动中反复体验,加深认识。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数学学*的乐趣。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教具:米尺、1分硬币、铅笔、电话卡、光盘、课件。

  学具:学生用尺、学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一)上课之前,老师要考一考你们的眼力,请你估一估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呢?(学生试着以米或厘米作单位估计)

  (二)你知道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兄弟,用什么字母怎样表示?你能用手比画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长度单位家庭中还有很多兄弟,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吧!

  (设计意图:创设估计老师身高的情景,复*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为本课的学*做好铺垫。)

  二、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一)认识毫米

  1、我们已经学*了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下面的三条线段请你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在测量一下,看你的估计和实际测量是否接*。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以四人为一组测量作业纸上的线段。

  学生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说出第三条线段比3厘米多,又不够4厘米。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4、毫米的认识

  (1)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毫米的知识。直尺上1厘米中每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我还知道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2)拿出手中的直尺看看、数数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直观感受1厘米中有10个这样的小格。

  (3)课件演示:我们把尺子中的1厘米放大,细细地数一下,一起来。演示边数出1厘米=10毫米。用字母表示就是1cm=10mm

  (4)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5)请组长组织你们小组的同学拿出准备的学具,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把结果填在作业纸上。

  物品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一元硬币的厚度电话卡的厚度我的铅笔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线段的活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是学生体会到毫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二)认识分米

  1、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直尺量一量课桌的高度。

  2、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用厘米和毫米都不方便,而且课桌的高度又不够一米,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3、教师指出:测量稍长的物体时,我们用分米做单位会比较方便。(板书:分米dm)

  1d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mm

  4、现在你再量一量课桌有多高?

  5、估计一下你的小臂的长度,再测量一下,小组内比一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测量课桌高度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体验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三、全班练*,巩固提高

  (一)说说我们一共认识了单位家庭中的几个兄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游戏:变一变。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毫米、厘米、分米、米的长度。听老师的口令用手指比划一下,看谁的准确?学生在老师的口令下比划几个单位的长度。再睁开眼对比一下。

  (三)修改日记:课件出示。

  下面是淘气在学*了长度单位后写的一篇日记,同学们看看日记里的长度单位用得合适不合适?怎样修改呢?

  4月10日星期天晴

  今天,我和妈妈去秦岭野生动物园参观,玩得可开心呢。

  我们穿过4厘米高的门就来到了动物园里,哇,里面有好多动物呀!我看见左边是3分米高的大象,右边的犀牛个子也不小,大概有2分米高吧,再往前走就是蟒蛇馆,里面的蟒蛇好吓人呀,最长的一条估计有30毫米长。我觉得最好玩的是溜滑滑梯,滑滑梯一定有4厘米高。

  在滑梯的旁边我还发现了一群蚂蚁在搬家,别看它们个子不大,每只蚂蚁只有2米长左右,但是即勤劳又很团结,我想我们应该向它们学*呀!

  (四)拓展训练:有一把断尺,零刻度已经没有了,怎样用它来测量铅笔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通过练*,引导学生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四、课外延伸,结束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长度单位的大家族里,还有它们的老大哥,你们想知道吗?那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的新单位千米。

  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1厘米=10毫米1cm=10mm

  1分米=10厘米1dm=10mm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4页至第35页的内容。本课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通过实际测量知道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创设了“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估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找实物等活动体验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探究性学*,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认识毫米、分米的学*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发现厘米、米不够用时,自然引出毫米和分米的新的长度单位。整个教学活动完全是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从而建立新的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他们在学*中的团结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8)

——铅笔有多长教案实用十篇

  1、经历测量身边常见物品长度的具体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体验学*毫米、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2、借助直尺感受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演一演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类推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数学学*的兴趣。

  教材与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动口说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每次测量时,都要先估计,再测量,让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

  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的能力。对毫米和分米虽没有正式的接触,但在生活中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所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设计思路: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教师从旁引导,走出关键的一步,其余交由学生尝试完成。

  教学策略:

  本课时的一个教学难点就是学会正确测量,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自学,然后,分组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类推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数学学*的兴趣。单位化聚也是本课时的难点,先让学生完成练*,再讨论单位化聚的规律,突破了这个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2、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资源:

  两人一把米尺,直尺、借书卡、1元硬币、一张光碟。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老师带来了你们的两个老朋友,大家想知道它们是谁吗?出示米和厘米并贴在黑板上。问:这两个老朋友能帮助我们做什么?这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兄弟,米和厘米用什么字母表示?你能用手比画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学生比画)

  同学们还想认识多几个长度单位朋友,帮助我们测量物体长度吗?下面来进行一个小组比赛,在比赛中认识长度单位朋友。

  设计思路: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无处不在,我们应该和它们成为好朋友。

  一、活动一:估一估、量一量。

  (要求:合作把结果填在表格中,同时不影响其它小组的思考,最后小组评比出优秀成员)

  1、我们还学过了用尺子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同学们还记得测量的方法吗?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谁能准确地测量出这三条线段的长度,不过老师有个小要求:就是在测量每条线段之前,先来估计线段的长度写在()里,再用尺子进行测量,看你的估计和实际测量是否接*。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活动:测量线段。

  3、汇报发现(出现不够整厘米数怎么办?)

  导入:第三条线段比2厘米多出了5个小格,但是又不够3厘米,我们写2厘米或3厘米都不太准确,有办法解决吗?(用毫米表示)

  板书:毫米mm

  4、揭示长度单位:毫米

  同学知道得真多!你能汇报你的发现吗?(由学生说出:当

  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如果学生不能说出,由老师引导)。

  二、自行探究,建立模型

  活动二:找毫米

  1、感知毫米

  1m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厘米=10毫米

  小结:量比较短或者比较精确的物体时,我们需要用到毫米,直尺上任意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由于毫米非常短,你能借助铅笔进行比画,在尺子上找出1mm有多长,告诉你的同桌吗?

  3、请找出3mm的长度与同桌互相判断找对了没有。再找5mm,8mm呢?你能找出10mm的长度吗?你有没有发现什么?

  板书:1厘米=10毫米

  1m=10mm

  4、1厘米等于10毫米,那么2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呢?3厘米?

  5、动手测量,再次感受毫米的长度。

  请每组的组长从学具盒中迅速地拿出(借书卡、1元硬币、光碟盒等)放在桌面上,组织本组同学先估一估每种物品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再进行测量。

  设计思路: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测量能力,体验学*毫米、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良好的学**惯与合作精神)

  名称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借书卡厚度

  1元硬币厚度

  1张光盘厚度

  三、活动三:找分米

  1、引入:除了米和厘米外,我们今天又学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量比较短或者比较精确的物体时,我们需要用到毫米,那如果要测量书桌面的长,我们选择毫米做单位,大家认为合适吗?有更好的选择吗?

  测量稍长的物体时,我们用分米做单位会比较方便。

  板书:分米dm

  1、1d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mm

  2、用手比画出1分米大概有多长。

  3、1分米=10厘米,即10厘米就是1分米,你能找出1米有多少分米吗?请四人小组在米尺上找一找。

  4、介绍1柞和中指尖到手臂肘窝的长度。

  5、闭眼回想四个长度单位有多长,再听老师口令比画它们的长度。

  四、活动四:说一说、排一排、选一选。

  1、说一说:我们一共有几个长度单位朋友了?

  2、排一排:请四个学生扮演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几兄弟,让学生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

  3、选一选: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练*本长约2()课桌宽约4()

  一栋楼房高24()数学书厚约5()

  小亮身高是135()一把直尺长约20()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跳绳长2厘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五、活动五:说一说,评一评

  1、你有哪些收获?

  2、你觉得本节课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

  2、估一估,量一量。小组评价(在选中的脸旁边打:)

  名称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借书卡厚度

  1元硬币厚度

  1张光盘厚度

  3、选一选:小组评价(在选中的脸旁边打:)

  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

  练*本长约2()课桌宽约4()

  一栋楼房高24()数学书厚约5()

  小亮身高是135()一把直尺长约20()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跳绳长2厘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与测量等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发展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初步明确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3、通过自评与互评,发展学生的反思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亲身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

  活动一:目标——通过估计、测量与联想,产生1分米长度单位,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估一估10厘米红色纸条的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它的长度。

  [教师要善于捕捉“创新资源”,如发现不从尺子0刻度开始量的.学生要加以表扬或奖励,如没有发现学生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可进行启发引导,体现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教师引疑自答“象这样10厘米长还可以用什么单位表示呢?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分米”也可以“1d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1分米是几厘米?

  (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

  4、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米是多少厘米?1米是多少分米?

  (教师板书:1m=100cm1m=10dm)

  5、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你见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估计学生会说:手掌长大约是1分米,半支铅笔长大约是1分米,尺子的一半长是1分米等。]

  活动二:目标——通过测量、观察与联想,产生探究的欲望,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6.3厘米的黄色纸条。先估一估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长度,记下来,然后看看估得怎样。

  [估计学生会疑问,纸条长“6厘米多一些”“6厘米多三格”怎么记?]

  2、教师自问自答“是啊,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学*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然后介绍,1厘米中的1小格长是1毫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毫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毫米”“1m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10个小格),1厘米等于几毫米?(10毫米),板书:1cm=10mm。

  4、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有哪些东西长度大约是1毫米?

  [估计学生会说:纸皮、硬币、小圆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

  反思: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 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情境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练*。

  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活动,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

  用分米、毫米表示物体的长度,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复*旧知。

  1、猜测老师的身高。

  师:经过一个学期的共同学*,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现在,谁知道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大胆地猜一猜吧!

  学生猜测。

  师:我来告诉大家,我的身高是1米64厘米。

  (猜测教师的身高是我精心设计的与学生的`课前交流,不仅能创设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学生在表述时会自然而然的用到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为下面的学*与探究进行铺垫。)

  2、回忆米和厘米

  师:老师的身高,用到了两个长度单位,是哪两个?(米和厘米) 谁还记得米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厘米呢?你们能用手比比一米有多长吗?那一厘米有多长呢?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说说,用手比一比。

  (由于本课必须在具有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探索,所以我在介绍过自己的身高后,及时复*两个长度单位,开展说字母的表现形式,比长度大约有多长,想两者之间的关系,三个连贯的小活动,既避免学生在下一环节操作中的陌生感,又能调动学生的学*情绪。)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1、测量吸管的长度。

  师:(出示吸管)小朋友们都有一根吸管,拿起来看一看,想一想,估计一下。吸管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说说,并说明理由。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