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有多长》 教学反思通用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铅笔有多长》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感受分米和毫米是本节课最重要的体验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感知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教学中将分米和毫米分为两部分学*,其中将每个版块细小的知识点整合成大的活动,使整节课的环节设计简洁明朗。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具有亲和力的教学风格,扎实的教学功底,以及4个活动设计的环环相扣,让学生的各个感官都参与到认识分米和毫米的'学*中,课堂中对“吸管”的运用恰到好处,发展了学生估测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改进:

  1、“分米”这个概念揭示的太突兀,与前面环节联系的不够紧密,如何使“分米”揭示的更加自然,还有待进一步的设计和思考。

  2、寻找生活中的1分米或几分米,孩子运用1分米长的吸管发现了文具袋的长度大约是2分米,这时候可用文具袋作为估计的标准,让孩子估一估课桌的高度,培养学生根据不同参照物作为估计标准的估测能力,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最后再进行追问,如果没有吸管、文具袋、课桌这些估计的参照物,我们还可以找到哪些估计的标准呢?引导学生发现身体上的“尺子”——一拃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1分米长度的认识。

  3、学生已经学*了厘米和米,为什么还要学*分米和毫米呢?怎么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分米和毫米的必要性?如果能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更好了,也可以在教学中将分米、厘米和毫米进行对比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测量不同物体时,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在体验中让学生更加明确不同长度单位的不同使用功能。

  虽然是首次尝试该课型,但其中的收获颇多,对课堂的整合能力和把控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

  《铅笔有多长》 教学反思 2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了解得不够,对学生的学*困难预测不准,造成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直尺、填写表格,这一教学环节让费了很多有限课时资源。这是,教师今后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的。这堂课,在引导学用所学知识(毫米)表示测量结果时,有一个学生用“14.8厘米”表示。这时,教师引导得不够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败笔。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 教学反思 3

  上完《铅笔有多长》后,我的心里沉沉的,好像压着一块石头,蛮不是滋味,这两天来课堂中的一些片断总是在脑海中重复播放着,想着如果能重来一次,也许会做得更好:

  1、抓住课堂闪光点,转换自身角色。

  其实我们每堂课中总是有那么几个“闪光点“,如果能抓住那么几个”闪光点“,即使一个也好,也许一堂课下来,教师可以教得很轻松,学生也可以学得很轻松、愉快,又能给学生一次机会,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例如,在我这堂课中,我记得在我让学生观察尺子,说说发现什么的时候,班里有个女同学说:“每个大格中有10个小格。”当时我如果能抓住这个“闪光点”,让这位女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介绍,即给了她一次机会,把她已经掌握的知识教给其他小朋友,又给了自己一次“轻松”的机会。

  2、给予动手的'机会,亲身验证

  学生的脑中藏着多少问题我们数不清,他们总是很好奇,如果没有事实摆在眼前,他们总是很坚持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他们没办法建立起这个概念,往往很怀疑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像认识毫米,实际生活中其实我们很少用到它,因此学生对它可以说是很陌生的,虽然说整堂课中我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尺子找出1毫米及数一数每1厘米间有几个小格,从而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不过我的脑海中总记得这样一幕,如果我当时能给予学生一次动手的机会,可能效果会不一样:我记得在刚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数学书及艺术书有1厘米厚吗?很多学生说有,有的学生不敢肯定,当时我解释得很费力,到最后学生虽然好像是接受了数学书及艺术书是没有1厘米厚的,可是更多是一种怀疑,如果当时我能让学生拿起尺子实际测量,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发现数学书没有1厘米厚,那么如何表示就成为他们迫切想知道,认识新的长度单位也就变成了他们迫切需要的,这样一开始他们的注意就被被深深吸引。

  是啊,机会能重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机会是不可重来的,我不应在沉浸在这堂课不完美的过程中,而应努力调整自己,让自身的素质再次提高,把它当成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不让自己有“如果能重来一次”的机会。

  《铅笔有多长》 教学反思 4

  长度单位的教学,教材先安排了学生认识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学生接触的比较多,学生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用到或听到。特别是厘米的认识,学生用的尺子就是厘米为单位的尺子,所以这两个单位安排学生先学*,确实相对于其它长度单位,这两个单位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所接受。

  《铅笔有多长》主要让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毫米的认识是难点,因为毫米单位太小,学生*时接触也不多,教学这部分内容,要靠实际测量和估算来突破难点。让学生通过估算和测量硬币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本子的厚度,书的厚度……从估算和测量中感受毫米单位的大小。

  分米的认识,让学生找生活中用分米做单位的物品,不局限1分米。课堂上学生说了有的同学直尺20厘米是2分米,30厘米就是3分米,还有的是50厘米就是5分米,老师的尺子1米刚好10分米。1米等于10分米的进率就在学生观察和探索中发现了。

  这课教学学生说重要,用手比画更重要,学生每说一个长度,都要配合一个动作把长度比画出来,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对各种长度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学生形象思维远比口头表述记忆深刻。

  《铅笔有多长》 教学反思 5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1、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铅笔、橡皮、尺子、电话卡等实物入手,通过测量铅笔、橡皮的长度,以及在生活中找出1分米、1厘米长的物体,使学生充分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从而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源于生活,从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2、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我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橡皮,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1题估一估,量一量,我让学生在学具中任选两件自己喜欢的物品估一估,量一量,这样就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完成的也很积极。

  3、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及情感体验。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铅笔有多长》 教学反思通用5篇扩展阅读


《铅笔有多长》 教学反思通用5篇(扩展1)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

  1.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

  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高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学*成果。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4.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5.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感受分米和毫米是本节课最重要的体验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感知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教学中将分米和毫米分为两部分学*,其中将每个版块细小的知识点整合成大的活动,使整节课的环节设计简洁明朗。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具有亲和力的教学风格,扎实的教学功底,以及4个活动设计的环环相扣,让学生的各个感官都参与到认识分米和毫米的学*中,课堂中对“吸管”的运用恰到好处,发展了学生估测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改进:

  1、“分米”这个概念揭示的太突兀,与前面环节联系的不够紧密,如何使“分米”揭示的更加自然,还有待进一步的设计和思考。

  2、寻找生活中的1分米或几分米,孩子运用1分米长的吸管发现了文具袋的长度大约是2分米,这时候可用文具袋作为估计的标准,让孩子估一估课桌的高度,培养学生根据不同参照物作为估计标准的估测能力,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最后再进行追问,如果没有吸管、文具袋、课桌这些估计的参照物,我们还可以找到哪些估计的标准呢?引导学生发现身体上的“尺子”——一拃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1分米长度的认识。

  3、学生已经学*了厘米和米,为什么还要学*分米和毫米呢?怎么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分米和毫米的必要性?如果能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更好了,也可以在教学中将分米、厘米和毫米进行对比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测量不同物体时,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在体验中让学生更加明确不同长度单位的不同使用功能。

  虽然是首次尝试该课型,但其中的收获颇多,对课堂的整合能力和把控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3

  昨天我执教了《铅笔有多长》这一课,课下后有如下一些思考。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极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了教学过程,使其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还要抓住学生心理、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进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

  本课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还有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都为学生建立长度的观念打下了牢实的基础。

  2、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遵照教材所提供的课题,适当地调整了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使教学环节衍接更合理、自然。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认识毫米,能与教材所提供课题结合的更巧妙和紧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更有帮助。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和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又能促进个性的发展。我让学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讨论和交流。如:观察、探究直尺厘米间的小格的长度、数量,测量铅笔长度、橡皮长度、课桌高度,一分钱硬币的厚度,在米尺上每1分米处系绳等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从而把握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关系。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活动的编排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我也坚信我将继续为我的学生们奉献我的活力和智慧。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4

  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知识板块。整节课的设计,我针对学生*时生活中扔铅笔这一现象,从情境创设入手,引起学生思考、争论,使他们自身主动地产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他们通过估、量、找的方法开展数学活动,注重学生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反思及运用。一节课上下来,我颇有感触:

  在估、量、找三步骤教学时层次清晰,而且结合教材内容把估计贯穿教学始终,从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了他们的估测能力;通过实际测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另一方面经过量不断调整学生原来的估计,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分米、1毫米长的物体,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生已经学*了厘米与米两个长度单位,他们已经掌握了用米或厘米做单位测量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已经具备一定的估测能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先安排学*毫米再学*分米,在引入分米时改变教材从估一估10厘米长的铅笔入手做法,创设了让学生用厘米为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认识到在实际测量中必须有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分米。这样,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新知识的产生来源生活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本节课,不管是通过估测、测量产生出新的长度单位,还是在生活中、身边寻找1分米和1毫米长的东西,至始至终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知识。在学*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直尺,并把观察结果填入表格中,让他们自己发现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了解得不够,对学生的学*困难预测不准,造成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直尺、填写表格,这一教学环节让费了很多有限课时资源。这是,教师今后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的。这堂课,在引导学用所学知识(毫米)表示测量结果时,有一个学生用“14.8厘米”表示。这时,教师引导得不够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败笔。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 教学反思通用5篇(扩展2)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

  《铅笔有多长》这节课是新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测量》的带头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知识板块。整节课的设计,我针对学生*时生活中扔铅笔这一现象,从情境创设入手,引起学生思考、争论,使他们自身主动地产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他们通过估、量、找的方法开展数学活动,注重学生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反思及运用。一节课上下来,我颇有感触:

  在估、量、找三步骤教学时层次清晰,而且结合教材内容把估计贯穿教学始终,从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了他们的估测能力;通过实际测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另一方面经过量不断调整学生原来的估计,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分米、1毫米长的物体,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生已经学*了厘米与米两个长度单位,他们已经掌握了用米或厘米做单位测量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已经具备一定的估测能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先安排学*毫米再学*分米,在引入分米时改变教材从估一估10厘米长的铅笔入手做法,创设了让学生用厘米为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认识到在实际测量中必须有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分米。这样,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新知识的产生来源生活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本节课,不管是通过估测、测量产生出新的长度单位,还是在生活中、身边寻找1分米和1毫米长的东西,至始至终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知识。在学*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直尺,并把观察结果填入表格中,让他们自己发现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

  本节课,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了解得不够,对学生的学*困难预测不准,造成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直尺、填写表格,这一教学环节让费了很多有限课时资源。这是,教师今后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的。这堂课,在引导学用所学知识(毫米)表示测量结果时,有一个学生用“14.8厘米”表示。这时,教师引导得不够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败笔。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42—43页。这节课的教学,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比一比、找一找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2、从生活出发,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

  本节课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真是其乐无穷。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不足之处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应该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在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3

  教学时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以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发展,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学*数学的成功和快乐。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学*数学,感受数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他们觉得数学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并快乐的学*。

  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探究你,合作交流,发现总结,获取知识,使孩子们乐学善思,体验成功。

  在教学活动中,适时恰当地使用激励手段,注意学生情感的鼓励与交流,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引导学生主动 获取数学知识,体验人文关怀,思想教育蕴涵其中。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4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注重把测量知识的学*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较好的地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地方:

  1、情境的创设

  以教材为参考,创设了“铅笔有多长”的主题情境,从学生的学*用品出发,在估测与实际测量等多种活动中,去探究新知。主题情境贴*学生生活实际,较为生动、贴切,使学生有一种很亲*的感觉,自然地喜欢并投入到这个学*情境中。

  2、新知,力求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在课堂教学中较为重视问题提出的有效性,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学*活动中,力求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探究知识,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注重学生个人与小组的探究交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找一找”“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体会学*分米、毫米知识的必要性;感知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探索到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渗透估计方法的指导,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在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之前,先安排学生进行估测,估测的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明确手掌上1分米长的“小尺子”、胳膊上3分米长的“小尺子”,既加深了学生的认知表象,又提高了学生的估计水*。

  待发展之处:

  1、在“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提高学*效率”上做文章,研究出开展小组合作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等。

  2、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于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5

  《铅笔有多长》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而这两个长度单位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要让孩子充分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只有建立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因此教学中,做到以下两点:

  一、动手操作

  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联系生活

  在学生已初步感知“1分米”“1毫米”之后,学*并不是就此戛然而止,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毫米。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所举的例子还非常的多,非常的贴切。如1毫米的物体:自动铅笔芯的宽度、护导牌的厚度(刚好我佩带着护导牌)、包数学书的书皮厚度、五毛钱的硬币厚度……1分米的物体:积木的长度、大正方体的长度、黑板擦的提手长度、开关板的宽,学具盒的长度……。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体,不仅加深学生对“1分米”“1毫米”的印象,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还关注学生的数学学*的情感和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他们感受到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感受到探索的魅力和发现之余的喜悦。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6

  上完《铅笔有多长》后,我的心里沉沉的,好像压着一块石头,蛮不是滋味,这两天来课堂中的一些片断总是在脑海中重复播放着,想着如果能重来一次,也许会做得更好:

  1、抓住课堂闪光点,转换自身角色。

  其实我们每堂课中总是有那么几个“闪光点“,如果能抓住那么几个”闪光点“,即使一个也好,也许一堂课下来,教师可以教得很轻松,学生也可以学得很轻松、愉快,又能给学生一次机会,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例如,在我这堂课中,我记得在我让学生观察尺子,说说发现什么的时候,班里有个女同学说:“每个大格中有10个小格。”当时我如果能抓住这个“闪光点”,让这位女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介绍,即给了她一次机会,把她已经掌握的知识教给其他小朋友,又给了自己一次“轻松”的机会。

  2、给予动手的机会,亲身验证

  学生的脑中藏着多少问题我们数不清,他们总是很好奇,如果没有事实摆在眼前,他们总是很坚持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他们没办法建立起这个概念,往往很怀疑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像认识毫米,实际生活中其实我们很少用到它,因此学生对它可以说是很陌生的,虽然说整堂课中我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尺子找出1毫米及数一数每1厘米间有几个小格,从而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不过我的脑海中总记得这样一幕,如果我当时能给予学生一次动手的机会,可能效果会不一样:我记得在刚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数学书及艺术书有1厘米厚吗?很多学生说有,有的学生不敢肯定,当时我解释得很费力,到最后学生虽然好像是接受了数学书及艺术书是没有1厘米厚的,可是更多是一种怀疑,如果当时我能让学生拿起尺子实际测量,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发现数学书没有1厘米厚,那么如何表示就成为他们迫切想知道,认识新的长度单位也就变成了他们迫切需要的,这样一开始他们的注意就被被深深吸引。

  是啊,机会能重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机会是不可重来的,我不应在沉浸在这堂课不完美的过程中,而应努力调整自己,让自身的素质再次提高,把它当成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不让自己有“如果能重来一次”的机会。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7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P42-43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学*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学好本课又为学*千米做准备。这部分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极易混淆的知识,学生学*会有一定的困难。

  本课教学我的成功之处:

  1、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尝试。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倡导教师树立课程意识“用教材”。 我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教学毫米时,我没有使用教材测量铅笔的长度因为6厘米3毫米的'铅笔非常的短,教师的演示讲解孩子无法看清,我设计为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因为数学书的厚度正好5毫米,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发现并感知学*毫米的必要性更加有效,另外我设计为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1毫米厚的磁卡,10张数学书的厚度也是1毫米。这样的设计可以看到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感受了到1毫米的亲切,容易理解和记忆。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学*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做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再创造”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我以“测量”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毫米”、“分米”的直观体验。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的活动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等,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在本节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米尺,发现厘米、毫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然后,又让他们合作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理解掌握了长度单位及进率,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新知识的活动中,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的乐趣,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活动的组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教师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不理想的地方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学生问题的提出,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方面还做得不够好。上完课后的感觉是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没加入到课堂中的学*中来,我认为学生没有加入的原因应该是有不懂的问题,阻碍了这部分孩子的主动参与。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和发现,才能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铅笔有多长》 教学反思通用5篇(扩展3)

——《铅笔有多长》教案及课程反思3篇

  教学内容:

  新课标北师大版第四册铅笔有多长;教材P40、P41。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分米、1毫米的认识,“估一估”实物的长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米尺、1分硬币、10厘米铅笔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学生直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请同学们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铅笔不仅仅可以写出漂亮字,还可以帮我们学*数学知识呢?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测量铅笔有多长。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有关长度单位,用手势比一比,1m、1cm大约有多长?

  二、探索分米

  1、估:老师给同学们发了1支铅笔,请你估测这枝铅笔有多长?说说你是怎样估测的?(听取汇报)

  2、量:同学们估测的结果不一样?怎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呢?请你们用直尺量一量这支铅笔的长度,边量边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抽生一边汇报,一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3、知:你们知道吗?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用1分米表示,即1分米=10厘米,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用字母dm表示,即1dm=10cm。

  4、比: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我们的身体是一把尺,从中指尖开始量手掌,到哪儿长1dm,再用手比一比。

  5、找: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6、小组活动:(1)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用长1分米的铅笔去量1米的长度,能量几次?你知道了什么?

  揭示:1米=10分米 1m=10dm

  7、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铅笔是你们丢掉的,为自己算一算,每人丢一分米长的铅笔,10人丢了多长的铅笔?全班50人,共丢了多长的铅笔?大约有几个小朋友那么高?多浪费呀!希望同学们爱惜学*用具,养成节约的好*惯。

  三、自学毫米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铅笔,用认识分米的方法:估、量、知、比、找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遇到困难时,请书这位好朋友来帮忙,自学书40页(2)部分内容。比一比,谁学得最认真,自己学到的知识最多?

  2、听取汇报,质疑。

  3、课件演示,得出1厘米=10毫米,即1cm=10mm。

  四、尝试练*

  1、游戏:用手势比一比下列长度:1米、1毫米、10厘米、1厘米、1分米、10毫米、10分米。

  2、课件出示:

  (1)填出适当的单位。

  (2)解决问题:小猴一家比身高。

  板书设计:

  铅 笔 有 多 长

  估

  量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知

  比 1m=1dm 1dm=10cm 1cm =10dm

  找

  课后小记 :

  本课时教材选取贴*孩子生活的题材,通过创设估计、测量铅笔的长度的情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中采用“猜测质疑——操作验证——归纳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

  上课前,我先准备一些长约1分米的铅笔,上课时,让学生进行估计,再实际测量。给学生充足的实际测量时间,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再用手势比一比1分米多长?然后找一找身边的1分米,在头脑中建立一分米空间观念。接着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索和小组的学*优势,让他们用认识1分米的估 、量、知、比,找的学*方法去认识1毫米。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开推理和想象,引导总结出长度单位的关系。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铅笔以及身边大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体进行测量,在活动中去去学*新知识,又通过自己实践而得出结论,在观察、测量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学生始终处在乐学、好学的氛围之中,学*兴趣会十分浓厚,积极性也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1dm、1mm、1cm、1m之间的关系;

  2、通过测量的活动体验1dm和1mm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1、体验1dm和1mm的长度。

  2、1dm=10cm 1m=10dm 1cm=10mm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回忆米和厘米的长度

  师:一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了米和厘米,你还记得1米、1厘米有多长吗?

  生1:1米大约是小林的身高。(小林的身高大约1米)

  生2:1厘米大约是一个手指的宽。

  ……

  师:这两个单位“娃娃”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生1:教室的门高大约2米。

  生2:我的文具盒的长大约是18厘米。

  ……

  2、设疑

  师:同学们都非常善于观察。老师想考考你们,谁知道我们的课桌高大约是7( )吗?

  生1:7米。

  生2:不可能,那不比姚明还高了吗?

  生3:是啊,那人怎么能坐上去呢?

  生4:米和厘米都不行,如果用米太长了,如果用厘米又太小了坐不了。

  ……

  (学生经过一会儿争论后,大部分学生处于沉思状态)

  师:别急,今天我们学了以后你就能解决了。

  〔反思:低年级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快,遗忘也快。特别是不常用的数学知识或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更容易回生,所以在学*新的长度单位以前复*旧知是必要的。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复*的过程中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争论课桌的高大约7( ),目的是让学生产生知识上的冲突,一种新的长度单位的学*,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认识分米

  1、估一估,量一量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盒中拿出一支吸管,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是怎样估的。(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1:大约8厘米,我是一小节一小节的数的。(用手比1厘米)

  生2:大约10厘米,我是感觉出来的。

  师: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

  生:10厘米。

  师:你知道吗,像这样10厘米长的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新的单位来表示,就是1分米,用字母dm表示。(带学生读三遍,书空一遍)

  2、感知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你能用食指和拇指比一比1分米大约有多长吗?并在本子上画出1分米的线段。(同桌同学互相验证)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小组中指导)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谁知道1分米=( )厘米?

  生:1分米=10厘米

  师:可以用字母表示为:1dm=10cm(引导学生读一读)

  3、体验1分米的长度(加深学生对1分米的认识)

  师:分米这个单位“娃娃”现在也在我们的身边你能把它给找出来吗?

  生1:我的铅笔长大约是1分米。

  生2:我的学具盒长大约是1分米。

  ……

  4、感知米和分米的关系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请同学们从学具盒中拿出米尺来,你能从米尺中找出1分米吗?(同桌同学互相交流)

  生1:从0―10厘米。

  生2:从20-30厘米。

  生3:只要它们相差10厘米,这一段就是1分米。(掌声)

  师:你观察得很认真。谁知道1米=( )分米

  生:1米=10分米

  师:用字母1m=10dm表示。(学生读一读)

  5、解决问题

  师:现在谁知道我们的课桌的高大约是7( )?

  生:7分米。

  (反思:通过以上的活动,同学们基本上都能认识1分米的长度。)

  活动二:认识毫米

  1、铅笔有多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枝铅笔来,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长,然后量一量。(同桌同学互相交流验证,师参与引导)

  生1:我的铅笔长15厘米。

  生2:我的铅笔长10厘米多一些。

  生3:我的铅笔长13厘米又3小格。

  师:是啊,有时我们在量的时候发现不是整厘米数的怎么办呢?(让学生想一想)

  生:是不是也可以用一个新的单位来表示呢?

  师:是的,我们可以用“毫米”来表示,用字母mm表示。(学生读一读)1小格就是1毫米,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生:10个。

  师:我们就说1厘米=( )毫米,用字母怎么表示?

  生:1厘米=10毫米,用字母1cm=10mm表示。

  师:现在谁能读出它的铅笔有多长吗?(请那些不是整厘米长的同学读一读)

  2、感悟1毫米的长度

  师:请学生拿出一枚一分硬币,像老师这样量一量它的厚度(由于学生对“厚度”这个词可能不理解,所以教师做示范是必要的)有多长?

  生:1毫米。

  师:把一分硬币用拇指和食指捏一捏,并轻轻地把它从手指中抽出来,看一看它在我们的手指中有多长。(让学生把自己比出来的长度与同桌交流加深对1毫米的感性认识)

  3、加深对1毫米的感性认识

  师: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的呢?找一找并与同桌交流。

  生1:我的本子的厚度大约1毫米。

  生2:尺子的厚度大约1毫米。

  生3:蚂蚁的长度大约3毫米。

  〔反思〕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捏一捏,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让学生体验并感悟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2、本节课学生学得非常积极,主动参与面广,课堂氛围宽松、和谐,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束缚。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和表达,感受到了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生活中,培养了学生“做数学”的乐趣。

  三、梳理长度单位

  师:通过这次活动,你认识了些什么?你觉得你的表现怎样?哪一位同学表现最棒?

  (通过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梳理,并通过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自己对他人的评价,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发展学生反思评价能力。)

  四、游戏:“火眼金睛”

  师:同学们现在你能从你手的物品中找出几条不同长度的边吗?再估一估各条边的长分别是多少?(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物品)

  (反思:通过这个游戏,学生都能找出不同长度的边来,并能恰当地选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

  全文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都能认识分米和毫米,并能掌握分米和毫米的具体长度。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发现还不是很好,有待今后教学中注意引导培养。

  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就应当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需求,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下面以我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教学案例及分析:

  课题:铅笔有多长

  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0-4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课桌等活动,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

  2、理解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4、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理解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米尺、直尺、一枚一分钱的硬币、橡皮、铅笔盒、小红绳。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猜一猜,张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看着老师,估计老师的身高,并说出有多高。

  学生猜完后,老师测量自己的身高:1米60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同学们用手势比划出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

  学生伸开双臂表示出约1米长,用食指和拇指间表示出约1厘米长。

  师:谁还记得米和厘米用英文字母怎样表示?学生说出米用m表示,厘米用cm表示。

  师: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明确:1米=100厘米

  1m=100cm

  师:刚才同学们对1米长、1厘米长都认识的很好,我们现在就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一下我们的铅笔有多长,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铅笔,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

  学生测量后,汇报结果。

  学生A:我的铅笔13厘米多一些,差一点不到14厘米。

  学生B:我的铅笔9cm多一点点。

  学生C:我的铅笔是新的,正好是18厘米。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汇报,我知道有的同学的铅笔长度是整厘米数,能准确地表示出来;而有的同学铅笔的长度是几厘米多,却不能准确地表示出来,这可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想办法,发言。(可能有的同学能说出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师:同学们,要想准确表示出你们铅笔的长度,就需要用一个新的、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毫米。板书:毫米。

  [分析:心理学研究表明,所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越接*就越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在导课的情境创设上,我以这一理论为依据,从学生能看到的老师到估计老师的身高入手,让学生对所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回忆,且再一次去感知1米和1厘米的长度,为下面学生学*新知作好铺垫。此外,猜老师身高同时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学生显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学*中。

  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没有按教材先认识分米再认识毫米,而是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原因是想要遵照课题《铅笔有多长》,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手里的铅笔长度,学生的铅笔实际上是长短不一的,而书上编排好的一枝10厘米长的铅笔让学生测量,直接认识分米,总觉得有些生硬、牵强。而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手里的铅笔,当铅笔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就会想到需要用一个比厘米要小的长度单位,很自然地导入到认识毫米。]

  二、小组合作、观察测量,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直尺,观察直尺上除了有厘米的刻度线以外,还有什么?

  小组同学合作、交流,探究。

  汇报:直尺上除了有厘米刻度线外还有许多小的刻度线,这些小的刻度线把一厘米又*均分成了许多小格。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直尺上厘米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出示课件:直尺的放大图:

  提问:从0刻度到1刻度是几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

  从1刻度到2刻度间是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

  从2刻度到3刻度间呢?……

  1厘米里有几毫米?

  小组的同学合作观察,探究、交流。

  汇报:每厘米间都*均分为10个小格,也就是说:1厘米=10毫米。

  老师指出毫米可以用英文字母mm表示。也可以写成:1cm=10mm

  (2)引导学生动手测量1分钱的硬币的厚度。

  量完后学生明确1分钱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一分硬币,再手右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约是1毫米。

  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厚度约是1毫米?

  如学生说出10张纸的厚度、电话卡的厚度等等。

  (3)师:同学们,学*了毫米之后,我想现在你肯定能准确地表示出你的铅笔的长了,请动手再测量一下你的铅笔,看一看它到底有多长。

  学生动手测量、然后汇报。

  学生A:我的铅笔长是13厘米8毫米。

  学生B:我的铅笔长是9厘米2毫米。

  学生C:我的铅笔是85mm

  ……

  (4)估一估,量一量。

  你的估计测量结果

  你的铅笔盒的长度

  你的橡皮的长度

  [分析: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自主探究应该成为课堂主要的学*形式,而操作也应该是学生理解新知的重要手段。在认识毫米时,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自己去发现1厘米之间有多少个小格,自己思考1厘米里有多少个1毫米,从而掌握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直尺上厘米间小格的长度,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并用手指夹住1分钱硬币,然后抽出后再观察两指的间缝,目的都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1毫米的长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且探究出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再一次来测量自己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和橡皮的长度,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并巩固这些知识。]

  2、认识分米

  (1)引出分米:

  同学们,我们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是不是就已经够了呢?下面张老师就碰到了一道难题,请看:(课件出示:)桌子的高是7()。

  这里要求填上合适的单位,该填什么呢?(学生可能会不加思考地填米、或厘米、或毫米。)

  当学生说出这些单位后,老师相应地演示出7米、7厘米、7毫米的长度,学生思考。(这时学生一片哗然)。

  师:填米、厘米、毫米都不行,那么这又该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

  师:课桌的高度不到1米,用厘米、毫米作长度单位又太小,这还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同学们说一说:这个单位规定为多少合适?

  学生讨论、商量、交流想法。


《铅笔有多长》 教学反思通用5篇(扩展4)

——《铅笔有多长》数学教学反思3篇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42—43页。这节课的教学,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比一比、找一找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2、从生活出发,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

  本节课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真是其乐无穷。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不足之处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应该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在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注重把测量知识的学*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较好的地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地方:

  1、情境的创设

  以教材为参考,创设了“铅笔有多长”的主题情境,从学生的学*用品出发,在估测与实际测量等多种活动中,去探究新知。主题情境贴*学生生活实际,较为生动、贴切,使学生有一种很亲*的感觉,自然地喜欢并投入到这个学*情境中。

  2、新知,力求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在课堂教学中较为重视问题提出的有效性,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学*活动中,力求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探究知识,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注重学生个人与小组的探究交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找一找”“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体会学*分米、毫米知识的必要性;感知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探索到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渗透估计方法的指导,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在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之前,先安排学生进行估测,估测的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明确手掌上1分米长的“小尺子”、胳膊上3分米长的“小尺子”,既加深了学生的认知表象,又提高了学生的估计水*。

  待发展之处:

  1、在“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提高学*效率”上做文章,研究出开展小组合作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等。

  2、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于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铅笔有多长》这节课是新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测量》的带头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知识板块。整节课的设计,我针对学生*时生活中扔铅笔这一现象,从情境创设入手,引起学生思考、争论,使他们自身主动地产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他们通过估、量、找的方法开展数学活动,注重学生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反思及运用。一节课上下来,我颇有感触:

  在估、量、找三步骤教学时层次清晰,而且结合教材内容把估计贯穿教学始终,从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了他们的估测能力;通过实际测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另一方面经过量不断调整学生原来的估计,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分米、1毫米长的物体,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生已经学*了厘米与米两个长度单位,他们已经掌握了用米或厘米做单位测量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已经具备一定的估测能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先安排学*毫米再学*分米,在引入分米时改变教材从估一估10厘米长的铅笔入手做法,创设了让学生用厘米为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认识到在实际测量中必须有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分米。这样,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新知识的产生来源生活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本节课,不管是通过估测、测量产生出新的长度单位,还是在生活中、身边寻找1分米和1毫米长的东西,至始至终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知识。在学*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直尺,并把观察结果填入表格中,让他们自己发现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

  本节课,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了解得不够,对学生的学*困难预测不准,造成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直尺、填写表格,这一教学环节让费了很多有限课时资源。这是,教师今后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的。这堂课,在引导学用所学知识(毫米)表示测量结果时,有一个学生用“14.8厘米”表示。这时,教师引导得不够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败笔。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 教学反思通用5篇(扩展5)

——二年级下数学《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3篇

  教学内容:

  新课标北师大版第四册铅笔有多长;教材P40、P41。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分米、1毫米的认识,“估一估”实物的长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米尺、1分硬币、10厘米铅笔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学生直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请同学们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铅笔不仅仅可以写出漂亮字,还可以帮我们学*数学知识呢?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测量铅笔有多长。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有关长度单位,用手势比一比,1m、1cm大约有多长?

  二、探索分米

  1、估:老师给同学们发了1支铅笔,请你估测这枝铅笔有多长?说说你是怎样估测的?(听取汇报)

  2、量:同学们估测的结果不一样?怎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呢?请你们用直尺量一量这支铅笔的长度,边量边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抽生一边汇报,一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3、知:你们知道吗?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用1分米表示,即1分米=10厘米,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用字母dm表示,即1dm=10cm。

  4、比: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我们的身体是一把尺,从中指尖开始量手掌,到哪儿长1dm,再用手比一比。

  5、找: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6、小组活动:(1)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用长1分米的铅笔去量1米的长度,能量几次?你知道了什么?

  揭示:1米=10分米 1m=10dm

  7、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铅笔是你们丢掉的,为自己算一算,每人丢一分米长的铅笔,10人丢了多长的铅笔?全班50人,共丢了多长的铅笔?大约有几个小朋友那么高?多浪费呀!希望同学们爱惜学*用具,养成节约的好*惯。

  三、自学毫米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铅笔,用认识分米的方法:估、量、知、比、找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遇到困难时,请书这位好朋友来帮忙,自学书40页(2)部分内容。比一比,谁学得最认真,自己学到的知识最多?

  2、听取汇报,质疑。

  3、课件演示,得出1厘米=10毫米,即1cm=10mm。

  四、尝试练*

  1、游戏:用手势比一比下列长度:1米、1毫米、10厘米、1厘米、1分米、10毫米、10分米。

  2、课件出示:(1)填出适当的单位。(2)解决问题:小猴一家比身高。

  板书设计:

  铅 笔 有 多 长

  估

  量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知

  比 1m=1dm 1dm=10cm 1cm =10dm

  找

  课后小记 :

  本课时教材选取贴*孩子生活的题材,通过创设估计、测量铅笔的长度的情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中采用“猜测质疑——操作验证——归纳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

  上课前,我先准备一些长约1分米的铅笔,上课时,让学生进行估计,再实际测量。给学生充足的实际测量时间,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再用手势比一比1分米多长?然后找一找身边的1分米,在头脑中建立一分米空间观念。接着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索和小组的学*优势,让他们用认识1分米的估 、量、知、比,找的学*方法去认识1毫米。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开推理和想象,引导总结出长度单位的关系。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铅笔以及身边大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体进行测量,在活动中去去学*新知识,又通过自己实践而得出结论,在观察、测量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学生始终处在乐学、好学的氛围之中,学*兴趣会十分浓厚,积极性也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发展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学*第二册时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有关长度的第二阶段的学*,通过教学使学生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材通过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使其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操作学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活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位于市中心,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班级配备有电脑、电视及投影等电教设施,便于日常教学工作的使用。此外,学生对数学有着比较浓厚的学*兴趣,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探究性学*,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教学设计〗

  (一)认识分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请同学们猜测老师的年龄、体重及身高。(表示身高时用到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用“米”或“厘米”作单位量自己课桌的宽。(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量得很麻烦。)

  2、独立探索,发现新知

  (1)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像: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2)小组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dm。

  (3)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不一定从0刻度开始)。你的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量一量,估一估,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分米、2分米的长度。

  (4)讨论米、厘米、分米之间的关系。(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1m=100cm,1m=10dm。)

  (二)认识毫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铅笔有多长,你有什么好办法?

  (2)学生动手操作,测量铅笔的长度。(课件演示测量结果的放大图——6厘米3毫米。)

  (3)看到这个测量的结果,你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引导学生质疑: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什么。)

  2、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1)教师或学生讲解: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1毫米。

  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尺子找到1毫米。(使学生了解:尺子上任意1小格都是1毫米。)用一个字概括出1毫米的特点。(小、细、短……)

  (2)在学具袋中找到长度、宽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如:1分硬币的厚度,IC卡的厚度,3张扑克牌的厚度,1分硬币上表示年份的小数字“1992”中“1”下面的“”长,扑克牌中“K”一竖的宽度,胶带的厚度……)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怎样验证手势是否准确?(用拇指与食指轻轻捏住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再用另一只手将其取走,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空隙大约是1毫米。)

  (3)生活中你在哪儿听说过“毫米”这个词?(课件演示:11月份上旬全国降水量分布图、蜂鸟图、35毫米自动榴弹*图、世界上最薄的手机图、眼睑及脚底皮肤的厚度图、手指甲及脚趾甲生长速度图等。)

  (4)知道1厘米=10毫米。

  (课件演示)淘气和笑笑为了“1厘米长,还是10毫米长”这个问题而争吵。数学博士认为:1厘米与10毫米同样长。

  为什么数学博士要这样说呢?听了他的话,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1厘米=10毫米;进行长度比较时,不仅要看数字,还要看长度单位。)

  自己在尺子上数出10毫米。

  (三)复*巩固,应用提高

  1、手指游戏

  (1)教师边说边演示:“手指兄弟亲又亲,大哥挂帅高高站,二哥是首我是尾,我是小弟表毫米,米到毫米记得牢,手指开表进率,相等空间代表10,大哥二哥有秘密,等待我们去揭密。”(用“快板”的形式说出来。)

  (2)学生互相动手表演。

  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大哥二哥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明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密。”

  2、看图说出回形针和课本的长度。

  3、自己测量树叶标本的长度和宽度。

  4、剪出长度为30mm,2cm,5mm,1dm的彩带。

  5、先估测各种实物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再进行实际测量。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4页至第35 页的内容。本课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通过实际测量知道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创设了“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估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找实物等活动体验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探究性学*,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认识毫米、分米的学*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发现厘米、米不够用时,自然引出毫米和分米的新的长度单位。整个教学活动完全是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从而建立新的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他们在学*中的团结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测量,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的表象,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具体的估测活动中反复体验,加深认识。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数学学*的乐趣。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教具:米尺、1分硬币、铅笔、电话卡、光盘、课件。

  学具:学生用尺、学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一)上课之前,老师要考一考你们的眼力,请你估一估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呢?(学生试着以米或厘米作单位估计)

  (二)你知道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米=100厘米)

  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兄弟,用什么字母怎样表示?你能用手比画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长度单位家庭中还有很多兄弟,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吧!

  (设计意图:创设估计老师身高的情景,复*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为本课的学*做好铺垫。)

  二、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一)认识毫米

  1、我们已经学*了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下面的三条线段请你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在测量一下,看你的估计和实际测量是否接*。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以四人为一组测量作业纸上的线段。

  学生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说出第三条线段比3厘米多,又不够4厘米。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4、毫米的认识

  (1)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毫米的知识。直尺上1厘米中每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我还知道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2)拿出手中的直尺看看、数数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直观感受1厘米中有10个这样的小格。

  (3)课件演示:我们把尺子中的1厘米放大,细细地数一下,一起来。演示边数出1厘米=10毫米。用字母表示就是1cm=10mm

  (4)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铅笔有多长》 教学反思通用5篇(扩展6)

——买铅笔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从课堂教学的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效果良好。基本达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总的归纳有以下几个比较成功的地方。

  1、能正确地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整节课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小组交流→汇报结果为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师生间形成了融洽、愉快、合作的氛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注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分组摆小棒、合作交流、小组汇报,促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和认知风格的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本节课在教学15-9=?时,放手让学生试算,学生中出现了多种计算方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除此之外,当然还存在着不少需要进一步改进与思考的地方:如何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学来调整教学,又如何用教师的教对学生进行更准确的引导。通过整堂课的准备、教学、总结、反思也让我有了三点启示与思考。

  1.、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学应该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相互渗透。

  2、在小学阶段进行探究性学*,着眼于理念和思维方法的渗透,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等一系列必要的活动去主动探索。

  3、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推进,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应重新审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中“导”的艺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活动的主体,才能使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买铅笔》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第一课内容,本节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买铅笔”的情境,帮助学生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计算。这节课既是学生学*退位减法的起始课,又是学*退位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的重、难点在与理解“破十”,体会“借1当十”的道理。

  《买铅笔》一课的学*在学生运算能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课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就成我研究的重点所在。通过课堂实践我认为自己在教学设计时关注的以下几点对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还是很有效的。

  1、运用探究式的学*。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的。与其让孩子们听老师讲,不如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放手让他们大胆尝试去探究。所以本课教学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式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小白兔买铅笔”是一个拟人化的故事情境,特别符合一年级学生特点,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说一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还剩几支铅笔;接下来是独立列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结果;最后集体汇报交流不同的算法。这样学生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尝试探究→交流汇报结果”一环扣一环的学*活动中理解掌握新知。可以说在本节课上,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不但能做到较好的掌握本课知识,还能做到灵活的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新知,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

  2、引导有效的交流。

  众所周知“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由于课题时间有限,学生只能通过努力探究出一种算法,那么如何让他们学*理解其他不同的算法,拓展孩子们的思维,也是我这节课特别关注的。独立探究时孩子们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画图等多种方式体会感知了“破十”。这些都是自我的感受,这时教师就需要为他们搭建互相交流的*台,创造把自己的探究操作转化为语言表达的时空,这才能使探究学*的利益最大化,对孩子们的学*能力也是一个锻炼和提升。

  在组织交流环节我就特别重视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方面下功夫。我引导的语言有:“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谁有不同的想法?”“和他的方法一样的有哪些同学?”“与他的算法差不多的有吗?”“他的想法谁听清了,能给大家复述一遍吗?”“谁再来解释一下?”“有道理,有与他们不一样的方法吗?”“为什么要把小棒分成10和5呢?”“你真行,你发现了自己的办法。”“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算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孩子们很乐于参与教学活动,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师生间形成了融洽、愉快、合作、高效的氛围。

  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呈现,前后联系紧密,学生的认知也是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本节课的重中之重就是对退位减法算理“借1当十”的理解。小棒的分摆、拨计数器十位上珠子与个位珠子关系等就是“借1当十”转化思想的具体体现,所以我特别重视学生在此处的操作与描述。让学生感到知识间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利用转化的思想将新知“返朴归真”,掌握解题思路,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于价值。让学生在学*中不仅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获得过程来掌握思维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常常教后才知不足,通过整堂课的准备、教学、总结、反思也让我有了三点启示与思考。

  1、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学应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相互渗透。

  2、在小学阶段进行探究性学*,着眼于理念和思维方法的渗透,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等一系列必要的活动去主动探索。

  3、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应重新审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已经成为新理念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中“导”的艺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活动的主体,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

  《买铅笔》教学反思本节课借助学生熟悉的“买铅笔”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倾听并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用自己学到的算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基本上达到本节课的目标,完成本节课的任务。《买铅笔》是寒假过后开的第一节新课,学生兴致极高,但是由于学生的学**惯培养的不够扎实,在动手操作环节,不能达到收放自如;一年级的学生受到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的限制,不能顺利的探索多样化的计算方法。备课时,我的脑海中产生了这样几个问题,怎样让学生理解退位?怎样评价学生千奇百怪的方法?怎样上好计算课?带着这些问题,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出发,精心设计了本节课的环节,为了达到目标,突破重、难点,

  我仔细推敲每个环节的设计依据,我还针对学生在每个问题上的回答做了预设。针对我的课堂,同学科教师给了一些实质的和可操作性的评价,也解决了我在备课时的困惑。首先,知识方面,备课的时候要深入的研读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小标题”,从“小标题”出发进行新课的讲解,达到目标,突破重难点。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减法的原型,学生对减法的计算并不陌生,但是本节课需要结合学生熟悉的背景让学生集中精力探索算法,通过充分使用教学用具和学*用具,从摆小棒的算法抽象出数的计算,感受直观到抽象,理解退位减法的道理(退一当十)。其次,关于反馈,由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能力都有所不同,针对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遇到不确定的方法要实施延迟评价,在新授过程中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想法对在哪里,错在哪里。

  最后,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的主人,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能力比较差,在课堂上数学学**惯的培养也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听课状态—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等都需要教师一点点培养,学生上课的状态至关重要,教师要学会用自己的状态影响孩子的状态,营造良好的学*氛围,才能打造高效课堂。教师们的点评使我不管理论还是实践都收益颇丰,让我明白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脚踏实地的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完善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水*。

  “小白兔买铅笔”是一个拟人化的故事情境,教学时,我让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说一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还剩几支铅笔,再列出要计算式子,15-9,接着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从课堂实践看,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练*为主线的教学观念。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不但能做到较好的掌握本课知识,还能做到灵活的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新知,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具体说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运用探究式的学*。

  本课教学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式课堂模式进行教学,课中加强了学生的操作感知,合作与交流,在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的学*过程中,自始自终为学生设置探索的情境,让学生一次又一次的体会成功的乐趣。学生在知识内在魅力的激发下,主投入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自己悟出算理,学得主动积极,生动灵活。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呈现,前后联系紧密,学生的认知也是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教师充分利用知识与认知的迁移规律,展开探究式学*,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到知识间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利用转化的思想将新知“返朴归真”,掌握解题思路,这是学*数学的一个良好方法。

  3、交给学生学*方法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的人。”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获得过程来掌握思维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不论从小棒的分摆转化还是算理阐述、总结运用上,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的思想。

  从课堂教学的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效果良好。基本达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总的归纳有以下几个比较成功的地方。

  1、能正确地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整节课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小组交流→汇报结果为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师生间形成了融洽、愉快、合作的氛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注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分组摆小棒、合作交流、小组汇报,促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和认知风格的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本节课在教学15-9=?时,放手让学生试算,学生中出现了多种计算方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除此之外,当然还存在着不少需要进一步改进与思考的地方:如何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学来调整教学,又如何用教师的教对学生进行更准确的引导。通过整堂课的准备、教学、总结、反思也让我有了三点启示与思考。


《铅笔有多长》 教学反思通用5篇(扩展7)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菁华5篇)

  1.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

  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高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学*成果。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4.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5.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感受分米和毫米是本节课最重要的体验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感知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教学中将分米和毫米分为两部分学*,其中将每个版块细小的知识点整合成大的活动,使整节课的环节设计简洁明朗。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具有亲和力的教学风格,扎实的教学功底,以及4个活动设计的环环相扣,让学生的各个感官都参与到认识分米和毫米的学*中,课堂中对“吸管”的运用恰到好处,发展了学生估测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改进:

  1、“分米”这个概念揭示的太突兀,与前面环节联系的不够紧密,如何使“分米”揭示的更加自然,还有待进一步的设计和思考。

  2、寻找生活中的1分米或几分米,孩子运用1分米长的吸管发现了文具袋的长度大约是2分米,这时候可用文具袋作为估计的标准,让孩子估一估课桌的高度,培养学生根据不同参照物作为估计标准的估测能力,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最后再进行追问,如果没有吸管、文具袋、课桌这些估计的参照物,我们还可以找到哪些估计的标准呢?引导学生发现身体上的“尺子”——一拃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1分米长度的认识。

  3、学生已经学*了厘米和米,为什么还要学*分米和毫米呢?怎么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分米和毫米的必要性?如果能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更好了,也可以在教学中将分米、厘米和毫米进行对比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测量不同物体时,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在体验中让学生更加明确不同长度单位的不同使用功能。

  虽然是首次尝试该课型,但其中的收获颇多,对课堂的整合能力和把控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

  昨天我执教了《铅笔有多长》这一课,课下后有如下一些思考。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极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了教学过程,使其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还要抓住学生心理、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进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

  本课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还有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都为学生建立长度的观念打下了牢实的基础。

  2、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遵照教材所提供的课题,适当地调整了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使教学环节衍接更合理、自然。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认识毫米,能与教材所提供课题结合的更巧妙和紧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更有帮助。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和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又能促进个性的发展。我让学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讨论和交流。如:观察、探究直尺厘米间的小格的长度、数量,测量铅笔长度、橡皮长度、课桌高度,一分钱硬币的厚度,在米尺上每1分米处系绳等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从而把握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关系。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活动的编排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我也坚信我将继续为我的学生们奉献我的活力和智慧。

  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知识板块。整节课的设计,我针对学生*时生活中扔铅笔这一现象,从情境创设入手,引起学生思考、争论,使他们自身主动地产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他们通过估、量、找的方法开展数学活动,注重学生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反思及运用。一节课上下来,我颇有感触:

  在估、量、找三步骤教学时层次清晰,而且结合教材内容把估计贯穿教学始终,从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了他们的估测能力;通过实际测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另一方面经过量不断调整学生原来的估计,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分米、1毫米长的物体,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生已经学*了厘米与米两个长度单位,他们已经掌握了用米或厘米做单位测量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已经具备一定的估测能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先安排学*毫米再学*分米,在引入分米时改变教材从估一估10厘米长的铅笔入手做法,创设了让学生用厘米为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认识到在实际测量中必须有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分米。这样,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新知识的产生来源生活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本节课,不管是通过估测、测量产生出新的长度单位,还是在生活中、身边寻找1分米和1毫米长的东西,至始至终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知识。在学*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直尺,并把观察结果填入表格中,让他们自己发现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了解得不够,对学生的学*困难预测不准,造成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直尺、填写表格,这一教学环节让费了很多有限课时资源。这是,教师今后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的。这堂课,在引导学用所学知识(毫米)表示测量结果时,有一个学生用“14.8厘米”表示。这时,教师引导得不够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败笔。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 教学反思通用5篇(扩展8)

——铅笔有多长数学教学反思范本5份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注重把测量知识的学*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较好的地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地方:

  1、情境的创设

  以教材为参考,创设了“铅笔有多长”的主题情境,从学生的学*用品出发,在估测与实际测量等多种活动中,去探究新知。主题情境贴*学生生活实际,较为生动、贴切,使学生有一种很亲*的感觉,自然地喜欢并投入到这个学*情境中。

  2、新知,力求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在课堂教学中较为重视问题提出的有效性,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学*活动中,力求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探究知识,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注重学生个人与小组的探究交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找一找”“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体会学*分米、毫米知识的必要性;感知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探索到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渗透估计方法的指导,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在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之前,先安排学生进行估测,估测的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明确手掌上1分米长的“小尺子”、胳膊上3分米长的“小尺子”,既加深了学生的认知表象,又提高了学生的估计水*。

  待发展之处:

  1、在“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提高学*效率”上做文章,研究出开展小组合作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等。

  2、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于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铅笔有多长》这节课是新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测量》的带头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知识板块。整节课的设计,我针对学生*时生活中扔铅笔这一现象,从情境创设入手,引起学生思考、争论,使他们自身主动地产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他们通过估、量、找的方法开展数学活动,注重学生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反思及运用。一节课上下来,我颇有感触:

  在估、量、找三步骤教学时层次清晰,而且结合教材内容把估计贯穿教学始终,从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了他们的估测能力;通过实际测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另一方面经过量不断调整学生原来的估计,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分米、1毫米长的物体,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生已经学*了厘米与米两个长度单位,他们已经掌握了用米或厘米做单位测量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已经具备一定的估测能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先安排学*毫米再学*分米,在引入分米时改变教材从估一估10厘米长的铅笔入手做法,创设了让学生用厘米为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认识到在实际测量中必须有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分米。这样,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新知识的产生来源生活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本节课,不管是通过估测、测量产生出新的长度单位,还是在生活中、身边寻找1分米和1毫米长的东西,至始至终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知识。在学*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直尺,并把观察结果填入表格中,让他们自己发现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

  本节课,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了解得不够,对学生的学*困难预测不准,造成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直尺、填写表格,这一教学环节让费了很多有限课时资源。这是,教师今后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的。这堂课,在引导学用所学知识(毫米)表示测量结果时,有一个学生用“14.8厘米”表示。这时,教师引导得不够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败笔。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上完《铅笔有多长》后,我的心里沉沉的,好像压着一块石头,蛮不是滋味,这两天来课堂中的一些片断总是在脑海中重复播放着,想着如果能重来一次,也许会做得更好:

  1、抓住课堂闪光点,转换自身角色。

  其实我们每堂课中总是有那么几个“闪光点“,如果能抓住那么几个”闪光点“,即使一个也好,也许一堂课下来,教师可以教得很轻松,学生也可以学得很轻松、愉快,又能给学生一次机会,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例如,在我这堂课中,我记得在我让学生观察尺子,说说发现什么的时候,班里有个女同学说:“每个大格中有10个小格。”当时我如果能抓住这个“闪光点”,让这位女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介绍,即给了她一次机会,把她已经掌握的知识教给其他小朋友,又给了自己一次“轻松”的机会。

  2、给予动手的机会,亲身验证

  学生的脑中藏着多少问题我们数不清,他们总是很好奇,如果没有事实摆在眼前,他们总是很坚持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他们没办法建立起这个概念,往往很怀疑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像认识毫米,实际生活中其实我们很少用到它,因此学生对它可以说是很陌生的,虽然说整堂课中我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尺子找出1毫米及数一数每1厘米间有几个小格,从而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不过我的脑海中总记得这样一幕,如果我当时能给予学生一次动手的机会,可能效果会不一样:我记得在刚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数学书及艺术书有1厘米厚吗?很多学生说有,有的学生不敢肯定,当时我解释得很费力,到最后学生虽然好像是接受了数学书及艺术书是没有1厘米厚的,可是更多是一种怀疑,如果当时我能让学生拿起尺子实际测量,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发现数学书没有1厘米厚,那么如何表示就成为他们迫切想知道,认识新的长度单位也就变成了他们迫切需要的,这样一开始他们的注意就被被深深吸引。

  是啊,机会能重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机会是不可重来的,我不应在沉浸在这堂课不完美的过程中,而应努力调整自己,让自身的素质再次提高,把它当成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不让自己有“如果能重来一次”的机会。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注重把测量知识的学*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较好的地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地方:

  1、情境的创设

  以教材为参考,创设了“铅笔有多长”的主题情境,从学生的学*用品出发,在估测与实际测量等多种活动中,去探究新知。主题情境贴*学生生活实际,较为生动、贴切,使学生有一种很亲*的感觉,自然地喜欢并投入到这个学*情境中。

  2、新知,力求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在课堂教学中较为重视问题提出的有效性,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学*活动中,力求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探究知识,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注重学生个人与小组的探究交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找一找”“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体会学*分米、毫米知识的必要性;感知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探索到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渗透估计方法的指导,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在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之前,先安排学生进行估测,估测的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明确手掌上1分米长的“小尺子”、胳膊上3分米长的“小尺子”,既加深了学生的认知表象,又提高了学生的估计水*。

  待发展之处:

  1、在“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提高学*效率”上做文章,研究出开展小组合作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等。

  2、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于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

  新课标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创造的使用教材,本课教材通过两次测量铅笔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要准备大量长一分米的铅笔太费时,而且学生在测量的时候容易产生误差。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让孩子通过在纸条剪出一分米和两分米和测量磁卡的宽两个活动自然的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二、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进行认知

  教学前许多孩子对分米和毫米已有初步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已有认知为基础,让学生自己说出要学生的知识,即尊重肯定了学生的认知,而且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使其热情高涨的进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动之中。较之教师的直间灌输教学效果要好,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情感需要。

  三、在活动中充分感知体念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充分的体验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学中通过比一比,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找一找等大量的活动,让学生感知1dm和1mm有多长。

  四、教学环节紧凑,知识出现自然流畅

  通过思考“书桌高约7()”,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导入长度单位分米。在老是和学生猜磁卡的宽是多长的争论中,学生通过测量验证从而引出毫米的`概念。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流畅自然。

  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活动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比如让学生猜猜衣架和筷子的长度,使学生感觉到非常亲切自然,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六、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利用同桌估测比赛,小组比赛找一找,说一说活动以及小组之间的互评互助培养孩子的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铅笔有多长》 教学反思通用5篇(扩展9)

——《有几枝铅笔》教学反思优选【五】篇

  《有几枝铅笔》一课是学生对加法的初步认识,对学生日后的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让学生能走进数学,学会使用数学,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孩子们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

  教学中我创设了关于5枝铅笔的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所见,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的引出新课,最后再通过在教室里找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激发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浓厚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学生学*过程,鼓励算法的.多样性。

  在练*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要求算式正确,更重要的是放在说一说这个环节中,让孩子们把自己的观察过程说出来,并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的寻找做题的多种方法。

  3、重视学生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能力,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通过这节课,我明白了低年级教学就需要老师去多想办法,进而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例如:让他们在比赛活动中去学*,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显著。同时在我的教学中,也存在不少的缺憾:

  1.教学经验还有所欠缺。

  作为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自己对课堂的驾御能力以及课堂组织能力都有些弱,有待以后逐步加强。

  2.学生反馈上存在问题。

  应注意将反馈方法细化。

  《有几枝铅笔》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加减法(一)》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加法的含义;2、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3、能根据提供的情境,提出简单的加法问题并进行解答。

  在教学本课时,我用学生每天接触的铅笔作为教具,创设两手分别拿着3枝铅笔和2枝铅笔的情境,并夸张地做把两部分合起来的动作,让学生一目了然一共有5枝铅笔。但本课的目标之一是:能根据提供的情境,提出简单的加法问题并进行解答。于是,在我两手合并的一刻,我也试图让学生来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但学生的“问题”真的是一个大问题。有的学生的问题是:2+3=5;有的是:2枝铅笔加3枝铅笔是5 枝铅笔;有的是:2枝铅笔加3枝铅笔是多少?……虽然有的同学已经将加法的意义说出来了,有的同学的问题也很接*了,但就是不能提出简练的问题。直到解决完问题,我结合本情境引导、强调算式和问题的不同后,还有些同学迷迷糊糊,但大部分都建立了算式和问题的概念。在下面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我也能让学生结合情境图说说图意并提出问题再列出算式解决,进一步巩固加法的意义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只为提问题开了个头,学生在反复引导下已经逐渐抓住了提问题的雏形,我相信以后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会更棒的!

  本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摆一摆”这一活动中,我没有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只是把教材中的桃子转换成学生现有的铅笔,试图让他们创造出除了2+3=5之外的5以内的加法算式,可是,一年级的小朋友真是一发不可收拾啊,让他们拿出铅笔来之后就开始和铅笔交上朋友了,我这种比较急躁的人就剥夺了他们继续体验的机会,让他们直接看书,填一填,再集体交流每个加法算式的意义。我想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形,我应该放慢速度,让学生边摆边填边交流,让学生充分体验,在动手操作中逐渐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

  在一年级的课堂上,我更感受到自己的责任重大。这节课是提出问题的能力让我有感而发,说不定下一次就是动手操作的能力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积累起来,一年一年提升的。一年级是从无到有的开始,我们急不来,而应给他们创造条件、环境,让他们去体验、探究,去建构、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与能力。

  一、如何准备片段教学。

  1、依据三维目标设定片段目标。

  片段教学也要从教学的三维目标出发来设定,做到具体明确。

  如本课: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加号,学会5以内的加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理解加法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数学的问题意识,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学过程要抓住重点。

  我认为,抓住教材文本不放松,也就抓住了教学的重点。在短暂的.1小时内想要追求多么精彩的设计我认为是不理智的!而应该抓教材内容,把教材中每个必教的内容有层次的进行教学,展示在评委面前,基本就能把握重点达到教学目标了。

  3、体现扎实有效的能力训练。

  片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再现,同样要体现教师对学生能力的训练过程。

  比如,《有几枝铅笔》学生“说”的训练:

  师:请认真观察说一说老师每只手上各有几枝铅笔?

  师:一只手上有3枝铅笔,另一只手上有2枝铅笔?你说得很正确。

  师:再看我这样做,你也能用一句话来说吗?(做合并的动作)

  师:合并在一起有5枝铅笔。你也观察的很认真!

  师:谁能把这个过程完整的说一遍:

  一边有3枝铅笔,一边有2枝铅笔,一共有几只铅笔。说得非常棒。

  师:谁也能象他这样说,再请一个人说一说。……

  师:请全班的同学也能这样完整的说一次。……

  4、发挥想象设计课堂的双边活动。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读、讲、议、练等活动来完成。片段教学缺少学生这一主体,因此必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虚拟师、生双边活动。比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某生回答,停顿片刻后,通过评析该生的回答来完成虚拟的答题情景。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上稍作巡视,通过对不同观点的评论来完成虚拟的讨论情景。有如本课的“辨一辨”的设计。

  发挥想象,虚拟师、生双边活动来表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比如在片段教学中表现教师的“学法指导”、体现“课后内容的延伸”、以及课堂教学评价语的设计来表现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

  二、片断教学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在语言表达上,注意语速适中。

  片段教学与正常的课堂教学不同,它是局部的、虚拟的,功用是教研或评价。。真实的课堂教学有学生的反映过程,而片段教学只有自己一个人在表演所以容易造成语速过快,评委还没有听明白说什么就把一个教学环节完成了。只有语速慢些才能让评委听明白你说什么。再精彩的设计如果评委都没有听明白,也是徒劳!!

  (2)片段教学的呈现方式上要步骤分明,层次清晰。

  只有做到步骤分明,才能让听者听得明白教者的教学过程。比如本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步骤:一是说一说。二是摆一摆。三是辨一辨。四是找一找。然后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呈现,这些步骤是由浅入深的,体现出层次清晰。

  (3)片断教学的细节设计上侧重于展示自己的个人特长。

  片断教学在于展示教师的教学技能,主要反映教师驾驭课堂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水*,但是每个教师的特长是不同的,片段教学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要尽量展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在评委面前。

  比如粉笔字优秀的可以多写些,语音标准的可以多读,多说些。简笔画老炼的可以多画些等等。

  总之,在课改的背景下进行片段教学,必须表现新的教学理念。比如教学目标,就要根据三维目标来确定;教学方法,就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而不能满堂灌;教学内容,也要采用新视角挖掘教材,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价值取向。只有用新理念来指导片段教学,才跟得上教育教学新形势,片段教学才有价值。

  一、如何准备片段教学。

  1、依据三维目标设定片段目标。

  片段教学也要从教学的三维目标出发来设定,做到具体明确。

  如本课: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加号,学会5以内的加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理解加法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数学的问题意识,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学过程要抓住重点。

  我认为,抓住教材文本不放松,也就抓住了教学的重点。在短暂的1小时内想要追求多么精彩的设计我认为是不理智的!而应该抓教材内容,把教材中每个必教的内容有层次的进行教学,展示在评委面前,基本就能把握重点达到教学目标了。

  3、体现扎实有效的能力训练。

  片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再现,同样要体现教师对学生能力的训练过程。

  比如,《有几枝铅笔》学生“说”的训练:

  师:请认真观察说一说老师每只手上各有几枝铅笔?

  师:一只手上有3枝铅笔,另一只手上有2枝铅笔?你说得很正确。

  师:再看我这样做,你也能用一句话来说吗?(做合并的动作)

  师:合并在一起有5枝铅笔。你也观察的很认真!

  师:谁能把这个过程完整的说一遍:

  一边有3枝铅笔,一边有2枝铅笔,一共有几只铅笔。说得非常棒。

  师:谁也能象他这样说,再请一个人说一说。……

  师:请全班的同学也能这样完整的说一次。……

  4、发挥想象设计课堂的双边活动。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读、讲、议、练等活动来完成。片段教学缺少学生这一主体,因此必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虚拟师、生双边活动。比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某生回答,停顿片刻后,通过评析该生的回答来完成虚拟的答题情景。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上稍作巡视,通过对不同观点的评论来完成虚拟的讨论情景。有如本课的“辨一辨”的设计。

  发挥想象,虚拟师、生双边活动来表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比如在片段教学中表现教师的“学法指导”、体现“课后内容的延伸”、以及课堂教学评价语的设计来表现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

  二、片断教学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在语言表达上,注意语速适中。

  片段教学与正常的课堂教学不同,它是局部的、虚拟的,功用是教研或评价。。真实的课堂教学有学生的反映过程,而片段教学只有自己一个人在表演所以容易造成语速过快,评委还没有听明白说什么就把一个教学环节完成了。只有语速慢些才能让评委听明白你说什么。再精彩的设计如果评委都没有听明白,也是徒劳!!

  (2)片段教学的呈现方式上要步骤分明,层次清晰。

  只有做到步骤分明,才能让听者听得明白教者的教学过程。比如本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步骤:一是说一说。二是摆一摆。三是辨一辨。四是找一找。然后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呈现,这些步骤是由浅入深的,体现出层次清晰。

  (3)片断教学的细节设计上侧重于展示自己的个人特长。

  片断教学在于展示教师的教学技能,主要反映教师驾驭课堂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水*,但是每个教师的特长是不同的,片段教学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要尽量展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在评委面前。

  比如粉笔字优秀的可以多写些,语音标准的可以多读,多说些。简笔画老炼的可以多画些等等。

  总之,在课改的背景下进行片段教学,必须表现新的教学理念。比如教学目标,就要根据三维目标来确定;教学方法,就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而不能满堂灌;教学内容,也要采用新视角挖掘教材,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价值取向。只有用新理念来指导片段教学,才跟得上教育教学新形势,片段教学才有价值。

  今天刚上完加减法一《有几枝铅笔》,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认识加法的含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能根据提供的情景,提出简单的加法问题并进行解答。

  其中对于现在的大部分孩子来说5以内的加法已在幼儿园学过,所以本节课的'重要目标应在理解加法意义上以及根据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的能力上。但是一年级的孩子要完整的描述出情景图并提出数学问题是有些困难,但是我积极发动男女生竞争的课堂氛围,提高孩子“说”的积极性。

  先是我与全班同学手拿铅笔玩问答游戏,然后请个别表达完整的孩子作示范问答游戏,再让同桌两人互相进行问答游戏,尽量做到让全班孩子都学会看情景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几枝铅笔?”在这样“先拿2铅笔,再拿3铅笔,一共有几枝铅笔?一共有5枝铅笔。”模拟及问答中我引出加法算式,即是用来记录这一操作过程的一种简单的方法。其中加号表示“把两部分的东西合起来”,并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一说身边的数学问题,以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整节课我坚持让孩子在描述完情景图之后,先提数学问题,再让其他同学列完算式再回答“一共有几…”目的是让孩子明白加法算式是用来解答加法问题的,让孩子养成正确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让孩子明确所列算式要与所问问题相对应的原则。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