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通用十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新课标北师大版第四册铅笔有多长;教材P40、P41。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分米、1毫米的认识,“估一估”实物的长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课件,米尺、1分硬币、10厘米铅笔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

  学生直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请同学们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铅笔不仅仅可以写出漂亮字,还可以帮我们学*数学知识呢?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测量铅笔有多长。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有关长度单位,用手势比一比,1m、1cm大约有多长?

  二、探索分米

  1、估:老师给同学们发了1支铅笔,请你估测这枝铅笔有多长?说说你是怎样估测的?(听取汇报)

  2、量:同学们估测的结果不一样?怎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呢?请你们用直尺量一量这支铅笔的长度,边量边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抽生一边汇报,一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3、知:你们知道吗?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用1分米表示,即1分米=10厘米,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用字母dm表示,即1dm=10cm。

  4、比: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我们的身体是一把尺,从中指尖开始量手掌,到哪儿长1dm,再用手比一比。

  5、找: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6、小组活动:(1)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用长1分米的铅笔去量1米的长度,能量几次?你知道了什么?

  揭示:1米=10分米 1m=10dm

  7、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铅笔是你们丢掉的,为自己算一算,每人丢一分米长的铅笔,10人丢了多长的铅笔?全班50人,共丢了多长的铅笔?大约有几个小朋友那么高?多浪费呀!希望同学们爱惜学*用具,养成节约的好*惯。

  三、自学毫米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铅笔,用认识分米的方法:估、量、知、比、找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遇到困难时,请书这位好朋友来帮忙,自学书40页(2)部分内容。比一比,谁学得最认真,自己学到的知识最多?

  2、听取汇报,质疑。

  3、课件演示,得出1厘米=10毫米,即1cm=10mm。

  四、尝试练*

  1、游戏:用手势比一比下列长度:1米、1毫米、10厘米、1厘米、1分米、10毫米、10分米。

  2、课件出示:(1)填出适当的单位。(2)解决问题:小猴一家比身高。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学具准备:

  每人一条学生尺、每人一枚1分硬币,10厘米的吸管,米尺。

  教学重点: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难点是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师:大家知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请同学们打手势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

  2、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测量物体的方法。(很有必要,为建立毫米及分米的表象寻找依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毫米

  (1)小组学*,测量引入新知

  师: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硬币。(板书:铅笔有多长)再用直尺量一量他的厚度,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同学知道的真多!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毫米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它还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板书:毫米)(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师:关于毫米的知识,你都知道什么?看着你的直尺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合作学*,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发现1厘米中间有10小格,每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所以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师:用字母来表示,这个等式还可以写成1 cm=10 mm。(板书:1 cm=10 mm。)

  (3)建立1毫米的表象

  师:这是一张IC卡,你先估计它的厚度是多少。

  师:实际量一量,看你估计的对不对?师:用拇指和食指捏住IC卡,将IC卡慢慢地抽出,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缝隙的宽度大约是1毫米。再做一次,体验一下。

  师:除了IC卡的厚度是1毫米以外,你还能说出长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吗?(4)生活中你在哪儿听说过“毫米”这个词?(5)实际测量①说出自己铅笔的具体长度。②考考你的眼力:估计数学书有多厚,实际测一测。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导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的方法。)(6)出示用合适的单位填空的题。一根粉笔长约75()一块玻璃的厚度大约是3()课桌的高是7()。

  【设计意图:通过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认识1毫米的实际长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认识分米

  1、课桌的.高是7()学生试着填单位。有孩子说分米就直接介绍。(板书课题:分米)

  2、介绍分米

  分米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 dm。得出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分米=10厘米)

  3、认一认

  (1)请同学们拿出直尺,用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找到1分米。谁能说说你是从几刻度找到几刻度的?也就是说不管从哪个刻度开始,只要是10厘米就是1分米。(2)体验:

  在学具中找到吸管,估计吸管的长,再测量。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吸管,再轻轻拿走它,保持手型这时两手指间的距离大约就是1分米?②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分米。比划给同桌看。

  4、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也是1分米的?(师生交流)【通过在直尺上比划、空手比划,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测量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虽然学生估计的1分米并不十分准确,但只要是较接*的,都应予以鼓励。]

  5、做题目

  3 dm =()cm 7 dm =()cm 60 cm =()dm 100 cm =()dm找出米和分米的关系

  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有多少分米?(板书:1米=10分米)学生齐读。

  【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米和分米的进率,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自主探索能力。】

  (三)、阶段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现在我们一共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今后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米、分米、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时要求特别精确的话,还可以用毫米做单位,那么这4个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每个小组的同学研究一下。

  对儿歌:巩固。“嗨嗨,让我们大家来比一比,比什么?比比米(分米、厘米),一米(分米、厘米)到底有多长?1米(分米、厘米)大约有这么长。(学生用手势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手指歌课间活动,让学生得到身心的放松,随着音乐的节奏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学手指歌、读儿歌,消除了学生学*的疲劳,同时也从另一角度巩固了新知,建立起数学知识与语文、音乐、舞蹈等学科知识的联系。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一句话来评评你的伙伴。

  (五)、作业设计

  1、找找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分米表示。

  (六)、教学反思

  《铅笔有多长》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极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1、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还要抓住学生心理、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进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

  本课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还有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都为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2、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去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遵照教材所提供的课题,适当地调节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使教学环节衍接更合理、自然。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认识毫米,能与教材所提供课题结合的更巧妙和紧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更有帮助。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和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又能促进个性的发展。我让学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讨论和交流。如:观察、探究直尺厘米间的小格的长度、数量,测量铅笔长度、橡皮长度、课桌高度,一分钱硬币的厚度,在米尺上每1分米处系绳等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从而把握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关系。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活动的编排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4页至第35页的内容。本课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通过实际测量知道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创设了“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估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找实物等活动体验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中认识了长度单位�D�D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探究性学*,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认识毫米、分米的学*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发现厘米、米不够用时,自然引出毫米和分米的新的长度单位。整个教学活动完全是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从而建立新的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他们在学*中的团结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测量,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的表象,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具体的估测活动中反复体验,加深认识。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数学学*的乐趣。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教具:米尺、1分硬币、铅笔、电话卡、光盘、课件。

  学具:学生用尺、学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一)上课之前,老师要考一考你们的眼力,请你估一估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呢?(学生试着以米或厘米作单位估计)

  (二)你知道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兄弟,用什么字母怎样表示?你能用手比画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长度单位家庭中还有很多兄弟,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吧!

  (设计意图:创设估计老师身高的情景,复*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为本课的学*做好铺垫。)

  二、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一)认识毫米

  1、我们已经学*了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下面的三条线段请你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在测量一下,看你的估计和实际测量是否接*。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以四人为一组测量作业纸上的线段。

  学生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说出第三条线段比3厘米多,又不够4厘米。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4、毫米的认识

  (1)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毫米的知识。直尺上1厘米中每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我还知道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2)拿出手中的直尺看看、数数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直观感受1厘米中有10个这样的小格。

  (3)课件演示:我们把尺子中的1厘米放大,细细地数一下,一起来。演示边数出1厘米=10毫米。用字母表示就是1cm=10mm

  (4)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5)请组长组织你们小组的同学拿出准备的学具,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把结果填在作业纸上。

  物品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一元硬币的厚度电话卡的厚度我的铅笔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线段的活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是学生体会到毫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二)认识分米

  1、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直尺量一量课桌的高度。

  2、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用厘米和毫米都不方便,而且课桌的高度又不够一米,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3、教师指出:测量稍长的物体时,我们用分米做单位会比较方便。(板书:分米dm)

  1d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mm

  4、现在你再量一量课桌有多高?

  5、估计一下你的小臂的长度,再测量一下,小组内比一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测量课桌高度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体验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三、全班练*,巩固提高

  (一)说说我们一共认识了单位家庭中的几个兄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游戏:变一变。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毫米、厘米、分米、米的长度。听老师的口令用手指比划一下,看谁的准确?学生在老师的口令下比划几个单位的长度。再睁开眼对比一下。

  (三)修改日记:课件出示。

  下面是淘气在学*了长度单位后写的一篇日记,同学们看看日记里的长度单位用得合适不合适?怎样修改呢?

  4月10日星期天晴

  今天,我和妈妈去秦岭野生动物园参观,玩得可开心呢。

  我们穿过4厘米高的门就来到了动物园里,哇,里面有好多动物呀!我看见左边是3分米高的大象,右边的犀牛个子也不小,大概有2分米高吧,再往前走就是蟒蛇馆,里面的蟒蛇好吓人呀,最长的一条估计有30毫米长。我觉得最好玩的是溜滑滑梯,滑滑梯一定有4厘米高。

  在滑梯的旁边我还发现了一群蚂蚁在搬家,别看它们个子不大,每只蚂蚁只有2米长左右,但是即勤劳又很团结,我想我们应该向它们学*呀!

  (四)拓展训练:有一把断尺,零刻度已经没有了,怎样用它来测量铅笔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通过练*,引导学生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四、课外延伸,结束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长度单位的大家族里,还有它们的老大哥,你们想知道吗?那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的新单位千米。

  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1厘米=10毫米1cm=10mm

  1分米=10厘米1dm=10mm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4页至第35页的内容。本课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通过实际测量知道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创设了“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估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找实物等活动体验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探究性学*,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认识毫米、分米的学*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发现厘米、米不够用时,自然引出毫米和分米的新的长度单位。整个教学活动完全是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从而建立新的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他们在学*中的团结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测量,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的表象,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具体的估测活动中反复体验,加深认识。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数学学*的乐趣。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教具:米尺、1分硬币、铅笔、电话卡、光盘、课件。

  学具:学生用尺、学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一)上课之前,老师要考一考你们的眼力,请你估一估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呢?(学生试着以米或厘米作单位估计)

  (二)你知道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兄弟,用什么字母怎样表示?你能用手比画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长度单位家庭中还有很多兄弟,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吧!

  (设计意图:创设估计老师身高的情景,复*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为本课的学*做好铺垫。)

  二、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一)认识毫米

  1、我们已经学*了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下面的三条线段请你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在测量一下,看你的估计和实际测量是否接*。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以四人为一组测量作业纸上的线段。

  学生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说出第三条线段比3厘米多,又不够4厘米。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4、毫米的认识

  (1)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毫米的知识。直尺上1厘米中每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我还知道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2)拿出手中的直尺看看、数数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直观感受1厘米中有10个这样的小格。

  (3)课件演示:我们把尺子中的1厘米放大,细细地数一下,一起来。演示边数出1厘米=10毫米。用字母表示就是1cm=10mm

  (4)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5)请组长组织你们小组的同学拿出准备的学具,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把结果填在作业纸上。

  物品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一元硬币的厚度电话卡的厚度我的铅笔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线段的活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是学生体会到毫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二)认识分米

  1、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直尺量一量课桌的高度。

  2、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用厘米和毫米都不方便,而且课桌的高度又不够一米,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3、教师指出:测量稍长的物体时,我们用分米做单位会比较方便。(板书:分米dm)

  1d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mm

  4、现在你再量一量课桌有多高?

  5、估计一下你的小臂的长度,再测量一下,小组内比一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测量课桌高度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体验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三、全班练*,巩固提高

  (一)说说我们一共认识了单位家庭中的几个兄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游戏:变一变。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毫米、厘米、分米、米的长度。听老师的口令用手指比划一下,看谁的准确?学生在老师的口令下比划几个单位的长度。再睁开眼对比一下。

  (三)修改日记:课件出示。

  下面是淘气在学*了长度单位后写的一篇日记,同学们看看日记里的长度单位用得合适不合适?怎样修改呢?

  4月10日星期天晴

  今天,我和妈妈去秦岭野生动物园参观,玩得可开心呢。

  我们穿过4厘米高的门就来到了动物园里,哇,里面有好多动物呀!我看见左边是3分米高的大象,右边的犀牛个子也不小,大概有2分米高吧,再往前走就是蟒蛇馆,里面的蟒蛇好吓人呀,最长的一条估计有30毫米长。我觉得最好玩的是溜滑滑梯,滑滑梯一定有4厘米高。

  在滑梯的旁边我还发现了一群蚂蚁在搬家,别看它们个子不大,每只蚂蚁只有2米长左右,但是即勤劳又很团结,我想我们应该向它们学*呀!

  (四)拓展训练:有一把断尺,零刻度已经没有了,怎样用它来测量铅笔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通过练*,引导学生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四、课外延伸,结束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长度单位的大家族里,还有它们的老大哥,你们想知道吗?那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的新单位千米。

  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1厘米=10毫米1cm=10mm

  1分米=10厘米1dm=10mm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与测量等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发展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初步明确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3、通过自评与互评,发展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亲身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尺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目标――通过估计、测量与联想,产生1分米长度单位,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估一估10厘米红色纸条的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它的长度。

  2、教师引疑自答“象这样10厘米长还可以用什么单位表示呢?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分米”也可以写作“1d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1分米是几厘米?

  1(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

  4、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米是多少厘米?1米是多少分米?(教师板书:1m=100cm 1m=10dm)

  5、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你见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估计学生会说:手掌长大约是1分米,半支铅笔长大约是1分米,尺子的一半长是1分米等。]

  二、活动二:目标――通过测量、观察与联想,产生探究的欲望,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厘米的黄色纸条。先估一估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长度,记下来,然后看看估得怎样。 [估计学生会疑问,纸条长“6厘米多一些”“6厘米多三格”怎么记?]

  2、教师自问自答“是啊,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学*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然后介绍,1厘米中的1小格长是1毫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毫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毫米”写作“1m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10个小格),1厘米等于几毫米?(10毫米),板书:1cm=10mm。

  4、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有哪些东西长度大约是1毫米?[估计学生会说:纸皮、硬币、小圆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

  三、巩固练*

   1、填一填,说一说。(根据板书回答)

  2、完成练一练第1题(估一估,量一量)

  3、完成练一练第3题。(简单的单位换算)

  4、辨一辨:

  出示淘气小朋友写的一篇数学日记,同桌合作找出错误并改正。

  四、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分米和毫米),还记得长度单位的两个老朋友吗?(米和厘米)你能将它们按照从大到小顺序排列一下吗?(生答后结合板书齐读:米分米厘米毫米)今天我们还知道了这些单位之间的一些关系。(学生齐读: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板书:

  铅笔有多长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 6

  【教学内容】

  北老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并关注了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学生对测量学*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学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学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际测量,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难点:通过实际测量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估一估”、

  “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米尺,卡片,吸管,铅笔,剪刀,测量单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温故引新。

  1、观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

  老师:请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看看在这个数学故事中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数学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

  2、回忆在测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老师:你觉得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周老老师带来了现场留下的脚印,谁来测量?

  学生:测量并汇报,这个脚印的长度是10厘米。

  3、揭示“分米”。

  老师: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来表示,它就是――1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分米的认识。

  老师:你知道分米用字母怎么表示吗?

  二、认识分米。(11:00之前必须结束)

  1、在直尺上找出“分米”,揭示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老师:现在请你拿出直尺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PPT活动一: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借助直尺,同学们充分的感受了1分米的长度,如果要把1分米和10厘米用一个符号来连接,你会选择哪个符号呢?

  老师:很好!1分米=10厘米。

  2、自主学*,进一步认识分米。

  老师:现在,我们对1分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请你拿出桌上的吸管,估一估这根吸管的长度比1分米长,还是短?

  老师:现在我们就利用这根吸管来继续研究1分米。请看活动要求!

  PPT活动二:

  估估一估1分米的长度。

  量用直尺量一量,进行调整后剪下1分米长的吸管。

  找用1分米长的吸管比一比,量一量长约1分米或几分米的物品。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在今后的估计中,这些1分米、2分米、7分米(分别拿出吸管、文具袋,指出课桌的高)的长度都可以作为我们估计的标准和依据。

  3、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老师:通过前面的学*,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上学期我们还认识了米,那米和分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试着在米尺上找一找,也可以借助吸管来研究。

  PPT活动三:

  小探究

  1米=多少分米?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真棒!我们通过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指来比划1分米,还找到了学生活中的1分米,相信同学们对分米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感受!

  三、认识毫米。

  1、通过“量一量”,揭示毫米。

  老师:请用直尺在测量单上“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学生汇报

  老师:不是6厘米吗?铅笔的长度比6厘米长,但是又不到7厘米,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它就是刚刚――毫米,用字母mm来表示。

  2、通过自学,发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老师:刚才我们一起对分米进行了研究,接下来请同桌之间用研究分米的方法,展开对毫米的独立学*吧!

  PPT活动四:

  找一找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

  比一比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

  看一看学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或几毫米。

  想一想1厘米=?毫米。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看来同学的收获可真多,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3、通过摞卡片,感受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老师:刚刚我们说一张卡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现在请你将3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3毫米,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3毫米,现在把5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5毫米,再用手摸一摸!如果同桌两个人把所有的卡片合在一起,这时候大约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用手指感受一下10毫米的长度吧。

  老师:现在请看,周老老师吧20张卡片摞在一起,这就是?30张卡片呢?90张卡片呢?再添10张卡片就是?

  老师: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看来1分米就是10厘米,也是100毫米!看来1毫米实在是太短了!不细心都注意不到,所以,在测量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老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且在老朋友米和厘米的帮助下,发现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接下来就请你带着这些满满的收获,赶快帮黑猫警长找到偷吃红土的小象吧!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测量脚印

  老师:你觉得案发现场的这个脚印是哪只小象留下的?

  学生独自测量

  老师:看来确实是小象嘟嘟偷吃了红土,可是,你知道小象为什么要偷吃红土吗?

  老师:红土中有小象所需要补充的矿物质铜和盐,但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不劳而获是不对的。

  2、修改日记。

  老师:小马虎最*也学*了长度单位,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写了一篇数学日记,一起读一读吧!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

  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来到学校,我坐在5分米高的凳子上,

  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语文课。

  3、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老师:这两个算式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1()-9()=1()1()-99()=1()

  4、全课小结。

  老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老师小结:看来同学们收获了很多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其实长度单位不只是我们现在认识的这四个,还有比米更长的单位,也有比毫米更短的单位,这些长度单位都等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中去探索、去发现!

  五、板书。

  分米、毫米的认识

  米m

  1米=10分米分米dm

  1分米=10厘米厘米cm

  1厘米=10毫米毫米mm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 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情境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练*。

  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活动,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

  用分米、毫米表示物体的长度,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复*旧知。

  1、猜测老师的身高。

  师:经过一个学期的共同学*,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现在,谁知道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大胆地猜一猜吧!

  学生猜测。

  师:我来告诉大家,我的身高是1米64厘米。

  (猜测教师的身高是我精心设计的与学生的课前交流,不仅能创设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学生在表述时会自然而然的用到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为下面的学*与探究进行铺垫。)

  2、回忆米和厘米

  师:老师的身高,用到了两个长度单位,是哪两个?(米和厘米) 谁还记得米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厘米呢?你们能用手比比一米有多长吗?那一厘米有多长呢?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说说,用手比一比。

  (由于本课必须在具有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探索,所以我在介绍过自己的身高后,及时复*两个长度单位,开展说字母的表现形式,比长度大约有多长,想两者之间的关系,三个连贯的小活动,既避免学生在下一环节操作中的陌生感,又能调动学生的学*情绪。)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1、测量吸管的长度。

  师:(出示吸管)小朋友们都有一根吸管,拿起来看一看,想一想,估计一下。吸管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说说,并说明理由。

  师:我们估计的准确吗?用尺子认真的量一量。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 8

  学*目的: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直达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估测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的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卡片、1分钱硬币、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来学*,开心吗?

  生:开心

  师:能和这么多聪明的小朋友一起学*,老师们也很开心。他们特意带来了几个问题想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师:(出示幻灯片,填写米和厘米)

  师:回想一下,这些都是表示什么的单位?

  生:长度

  师:真棒,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认识两个新朋友?

  生:想

  师:在认识新朋友之前,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怎么样?

  生:好

  师:“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猜一猜它是什么?

  生:(齐)铅笔

  师:猜对了!铅笔是我们学*的好伙伴,陪伴同学们每天的学*生活,你知道吗?在铅笔的长度里面还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呢!让我们来比一比谁发现的知识最多。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铅笔有多长)

  二.探索新知活动一:认识毫米

  1、估一估

  师:请你拿出一枝你最喜欢的铅笔让大家看一看。

  生:纷纷举起铅笔

  师:估计一下你手中的铅笔有多长?

  生1:我估计我的铅笔大约是15cm,因为我的一柞是14cm,铅笔比我的一柞多了一点,所以我的.铅笔长约15cm。

  生2:我知道了手指的宽差不多是1cm,比一比,铅笔有9个手指那么宽,所以大概是9cm长。

  2、量一量

  师:如果想知道铅笔到底有多长该怎么办呢?

  生:用尺量一量。

  师:那就亲自动手量量你手中的铅笔有多长吧.生1:我的铅笔长16厘米多一点。

  生2:我的铅笔长7厘米多3个小格。

  师: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数的情况,这时候需要一个新的单位来帮忙,知道它是谁吗?

  生:是毫米。

  师:真棒,(板书:毫米)它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个新朋友,是一个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用字母mm来表示。

  3、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毫米有多长,快在你的尺子上找一找吧?

  生1:尺子上一个小格就是1毫米。

  师:关于毫米的知识,你还知道些什么?看着你的直尺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引导学生发现1厘米中间有10小格,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所以1厘米=10毫米。用字母表示,可以写成1cm=10mm。板书(1cm=10mm)

  下面有几个思考题,看谁反应最快,做得最准。准备好了吗?(屏幕出示换算练*,指名回答)

  4、感知1毫米的长度

  师:这是一张卡,估计一下它的厚度。实际量一量,看估计的对不对?

  师: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卡片。将卡慢慢抽出,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是1毫米,做一**验体验。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都亲身感受了1毫米的大小,现在谁能在生活中找到1毫米呢?

  生2:一分钱硬币的厚大约是1毫米。

  生3:电话卡的厚差不多1毫米。

  生4:我衣服上的扣差不多厚1毫米。

  师:真不错,不但善于观察,还能积极思考。

  5、实际测量

  师:认识了毫米朋友,再回过头来量一量自己的铅笔有多长吧!

  生1:我的铅笔长17厘米2毫米。

  生2:我的铅笔10厘米8毫米。

  师:有了毫米的帮忙,我们的测量结果就更精确了。

  (考眼力:估计数学书有多厚,实际测一测。课件出示用合适的单位填空。)

  活动二:认识分米

  1、揭示分米

  师:老师这也有一枝铅笔,估一估它有多长?

  生1:我估计它有12厘米。

  生2:我估计它有8厘米5毫米。

  师: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幻灯片展示测量画面)这枝铅笔是10厘米。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你们知道吗?生:1分米

  师:非常正确,(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分米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二个新朋友,它是一个比毫米和厘米要大,比米又要小的单位,用字母dm来表示。从这幅图中(师指着幻灯片)我们可以得出,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生:10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

  2、感知1分米的长度

  师:(出示一把尺子)你能从尺子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吗?指给你小组的同学看看。谁愿意说一说你找的是从刻度几到几的长度是1分米?

  师:请你上来用拇指和食指卡一卡,让同学们看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

  师:还想找吗?和同桌一起在尺子上找一找,卡一卡吧!

  请同学们量一量从你的中指指尖到手掌哪个位置的长是1分米?指给小组的同学看一看。看,我们的手掌上又多了一把1分米长的小尺子,我们可以用它来帮忙估计长度了。(估计数学书的长度和宽度)

  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藏着许多1分米朋友,快找一找吧!

  生1:粉笔盒长大约是1分米。

  生2:我衣服上两个扣之间差不多是1分米。

  生3:我的文具盒宽大约1分米。

  生4:椅背上这块木板差不多宽1分米。

  师:只要你留心观察,你们就会发现身边其实藏着很多一分米朋友。

  3、分米与米的关系

  出示米尺,一起来找找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同桌或四人小组相互讨论交流一下。

  生:(交流讨论)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1:1米=10分米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因为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到讲台上展示)

  师: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同意(师板书1米=10分米,1m=10dm)

  师:很好,通过观察,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分米这个新朋友。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生:(指名练*)

  4、巩固练*

  课件出示:用适当的单位填空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很高兴,因为我又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生2:我收获很大,我发现我们身边有好多的数学问题。

  师:收获让我们的学*充满快乐,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只要你善于观察,善于实践,你就总能感受到数学带来的收获和快乐。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 9

  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就应当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需求,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下面以我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教学案例及分析:

  课题:铅笔有多长

  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0-4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课桌等活动,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

  2、理解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4、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理解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米尺、直尺、一枚一分钱的硬币、橡皮、铅笔盒、小红绳。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猜一猜,张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看着老师,估计老师的身高,并说出有多高。

  学生猜完后,老师测量自己的身高:1米60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同学们用手势比划出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

  学生伸开双臂表示出约1米长,用食指和拇指间表示出约1厘米长。

  师:谁还记得米和厘米用英文字母怎样表示?学生说出米用m表示,厘米用cm表示。

  师: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明确:1米=100厘米

  1m=100cm

  师:刚才同学们对1米长、1厘米长都认识的很好,我们现在就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一下我们的铅笔有多长,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铅笔,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

  学生测量后,汇报结果。

  学生A:我的铅笔13厘米多一些,差一点不到14厘米。

  学生B:我的铅笔9cm多一点点。

  学生C:我的铅笔是新的,正好是18厘米。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汇报,我知道有的同学的铅笔长度是整厘米数,能准确地表示出来;而有的同学铅笔的长度是几厘米多,却不能准确地表示出来,这可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想办法,发言。(可能有的同学能说出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师:同学们,要想准确表示出你们铅笔的长度,就需要用一个新的、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毫米。板书:毫米。

  [分析:心理学研究表明,所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越接*就越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在导课的情境创设上,我以这一理论为依据,从学生能看到的老师到估计老师的身高入手,让学生对所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回忆,且再一次去感知1米和1厘米的长度,为下面学生学*新知作好铺垫。此外,猜老师身高同时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学生显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学*中。

  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没有按教材先认识分米再认识毫米,而是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原因是想要遵照课题《铅笔有多长》,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手里的铅笔长度,学生的铅笔实际上是长短不一的,而书上编排好的一枝10厘米长的铅笔让学生测量,直接认识分米,总觉得有些生硬、牵强。而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手里的铅笔,当铅笔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就会想到需要用一个比厘米要小的长度单位,很自然地导入到认识毫米。]

  二、小组合作、观察测量,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直尺,观察直尺上除了有厘米的刻度线以外,还有什么?

  小组同学合作、交流,探究。

  汇报:直尺上除了有厘米刻度线外还有许多小的刻度线,这些小的刻度线把一厘米又*均分成了许多小格。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直尺上厘米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出示课件:直尺的放大图:

  提问:从0刻度到1刻度是几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

  从1刻度到2刻度间是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

  从2刻度到3刻度间呢?……

  1厘米里有几毫米?

  小组的同学合作观察,探究、交流。

  汇报:每厘米间都*均分为10个小格,也就是说:1厘米=10毫米。

  老师指出毫米可以用英文字母mm表示。也可以写成:1cm=10mm

  (2)引导学生动手测量1分钱的硬币的厚度。

  量完后学生明确1分钱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一分硬币,再手右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约是1毫米。

  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厚度约是1毫米?

  如学生说出10张纸的厚度、电话卡的厚度等等。

  (3)师:同学们,学*了毫米之后,我想现在你肯定能准确地表示出你的铅笔的长了,请动手再测量一下你的铅笔,看一看它到底有多长。

  学生动手测量、然后汇报。

  学生A:我的铅笔长是13厘米8毫米。

  学生B:我的铅笔长是9厘米2毫米。

  学生C:我的铅笔是85mm

  ……

  (4)估一估,量一量。

  你的估计测量结果

  你的铅笔盒的长度

  你的橡皮的长度

  [分析: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自主探究应该成为课堂主要的学*形式,而操作也应该是学生理解新知的重要手段。在认识毫米时,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自己去发现1厘米之间有多少个小格,自己思考1厘米里有多少个1毫米,从而掌握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直尺上厘米间小格的.长度,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并用手指夹住1分钱硬币,然后抽出后再观察两指的间缝,目的都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1毫米的长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且探究出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再一次来测量自己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和橡皮的长度,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并巩固这些知识。]

  2、认识分米

  (1)引出分米:

  同学们,我们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是不是就已经够了呢?下面张老师就碰到了一道难题,请看:(课件出示:)桌子的高是7()。

  这里要求填上合适的单位,该填什么呢?(学生可能会不加思考地填米、或厘米、或毫米。)

  当学生说出这些单位后,老师相应地演示出7米、7厘米、7毫米的长度,学生思考。(这时学生一片哗然)。

  师:填米、厘米、毫米都不行,那么这又该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

  师:课桌的高度不到1米,用厘米、毫米作长度单位又太小,这还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同学们说一说:这个单位规定为多少合适?

  学生讨论、商量、交流想法。

  学生能说出10厘米作一个单位比较好,从而得出1分米。板书:分米

  师指出分米也可以用英文字母dm表示。

  (2)理解领会:10厘米=1分米

  1dm=10 cm

  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2分米的长度。

  (3)在米尺上每1分米系一根绳子作为记号,让学生思考:1米里有几个1分米?

  板书:1米= 10分米

  1 m=10 dm

  (4)在你身上、周围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如自己的手掌长等。

  (5)现在想一想:课桌长7()。怎样填?

  [分析: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认识分米时我设计了一个疑问让学生帮我,当用学过的单位都不行时,学生想到要再创造一个新的单位来才行,学生这时候想到要有一个比米小,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最后通过小组商量,确定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这实际上是个小创造。同时让学生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充分感知1分米的长度,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且通过系绳这一活动理解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

  三、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1、动手测量一下你的课桌高是多少。

  2、画线段:(1)30 m m(2)2 cm 5 m m(3)1 dm

  3、判断,请在对的后面打“√”,错的后面打“×”。

  床长2厘米();

  牙刷长约13毫米();

  小树高3分米();

  老师的讲桌高9分米();

  小明的身高130cm();

  橡皮的长约30厘米()。

  [分析:练*的设计,既要注重知识性,又要有“真实性”,也就是说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既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又要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

  教学反思:

  《铅笔有多长》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极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引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我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

  如: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还有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都为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二、加强自身体验,突破教学难点,内化知识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和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又能促进个性的发展。我让学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讨论和交流。

  如:观察、探究直尺厘米间的小格的长度、数量,测量铅笔长度、橡皮长度、课桌高度,一分钱硬币的厚度,在米尺上每1分米处系绳等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从而把握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关系。

  三、巧设问题的情景,科学引导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

  如:在认识分米时我设计了一个疑问让学生帮我,当用学过的单位都不行时,学生想到要再创造一个新的单位来才行,学生这时候想到要有一个比米小,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最后通过小组商量,确定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这实际上是个小创造。同时让学生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充分感知1分米的长度,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且通过系绳这一活动理解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活动的编排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2、43页《铅笔有多长》�D�D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测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估、量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估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三、重难点

  重点: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难点:建立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的表象。

  四、教学准备:

  2分钱硬币、直尺、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谜语:身穿花衣裳,身体细又长。写字和画画,都要用到它。(谜底:铅笔)

  引入课题《铅笔有多长》(板书)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1)教师出示一枝10厘米长的铅笔,让学生测量。

  (2)教师讲授10厘米还可以用1分米来表示,即1分米=10厘米,分米用字母dm来表示,1分米=10厘米还可以写1dm=10cm。

  2、认识毫米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1)让学生先估自己最喜欢的铅笔的长度,再测量。

  2)当学生发现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引导其说出具体是几厘米多几小格,并问每一小格是多长。

  3)教师讲授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1毫米还可以写成1mm。

  4)借助2分硬币启发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让学生亲身体验1毫米的长度。

  5)请学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寻找长度是1毫米的物体。

  (2)了解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让学生观察直尺并思考: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1厘米等于几毫米?

  2)通过多媒体课件模拟放大镜把尺子放大,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在1厘米的中间有10个1毫米的小格,1厘米=10毫米,即1cm=10mm。

  3、引导小组研究、讨论米、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其中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作为重点。

  4、填一填,说一说。

  (三)巩固反馈,学以致用。

  课后*题练*。

  (四)全课小结,交流评价。

  1、师生交流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2、观看《钱市胡同》的视频。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阅读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1)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6篇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学具准备:

  每人一条学生尺、每人一枚1分硬币,10厘米的吸管,米尺。

  教学重点: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难点是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师:大家知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请同学们打手势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

  2、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测量物体的方法。(很有必要,为建立毫米及分米的表象寻找依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毫米

  (1)小组学*,测量引入新知

  师: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硬币。(板书:铅笔有多长)再用直尺量一量他的厚度,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同学知道的真多!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毫米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它还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板书:毫米)(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师:关于毫米的知识,你都知道什么?看着你的直尺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合作学*,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发现1厘米中间有10小格,每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所以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师:用字母来表示,这个等式还可以写成1 cm=10 mm。(板书:1 cm=10 mm。)

  (3)建立1毫米的表象

  师:这是一张IC卡,你先估计它的厚度是多少。

  师:实际量一量,看你估计的对不对?师:用拇指和食指捏住IC卡,将IC卡慢慢地抽出,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缝隙的宽度大约是1毫米。再做一次,体验一下。

  师:除了IC卡的厚度是1毫米以外,你还能说出长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吗?(4)生活中你在哪儿听说过“毫米”这个词?(5)实际测量①说出自己铅笔的具体长度。②考考你的眼力:估计数学书有多厚,实际测一测。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导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的方法。)(6)出示用合适的单位填空的题。一根粉笔长约75()一块玻璃的厚度大约是3()课桌的高是7()。

  【设计意图:通过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认识1毫米的实际长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认识分米

  1、课桌的高是7()学生试着填单位。有孩子说分米就直接介绍。(板书课题:分米)

  2、介绍分米

  分米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 dm。得出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分米=10厘米)

  3、认一认

  (1)请同学们拿出直尺,用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找到1分米。谁能说说你是从几刻度找到几刻度的?也就是说不管从哪个刻度开始,只要是10厘米就是1分米。(2)体验:

  在学具中找到吸管,估计吸管的长,再测量。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吸管,再轻轻拿走它,保持手型这时两手指间的距离大约就是1分米?②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分米。比划给同桌看。

  4、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也是1分米的?(师生交流)【通过在直尺上比划、空手比划,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测量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虽然学生估计的1分米并不十分准确,但只要是较接*的,都应予以鼓励。]

  5、做题目

  3 dm =()cm 7 dm =()cm 60 cm =()dm 100 cm =()dm找出米和分米的关系

  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有多少分米?(板书:1米=10分米)学生齐读。

  【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米和分米的进率,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自主探索能力。】

  (三)、阶段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现在我们一共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今后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米、分米、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时要求特别精确的话,还可以用毫米做单位,那么这4个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每个小组的同学研究一下。

  对儿歌:巩固。“嗨嗨,让我们大家来比一比,比什么?比比米(分米、厘米),一米(分米、厘米)到底有多长?1米(分米、厘米)大约有这么长。(学生用手势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手指歌课间活动,让学生得到身心的放松,随着音乐的节奏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学手指歌、读儿歌,消除了学生学*的疲劳,同时也从另一角度巩固了新知,建立起数学知识与语文、音乐、舞蹈等学科知识的联系。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一句话来评评你的伙伴。

  (五)、作业设计

  1、找找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分米表示。

  (六)、教学反思

  《铅笔有多长》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极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1、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还要抓住学生心理、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进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

  本课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还有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都为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2、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去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遵照教材所提供的课题,适当地调节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使教学环节衍接更合理、自然。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认识毫米,能与教材所提供课题结合的更巧妙和紧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更有帮助。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和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又能促进个性的发展。我让学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讨论和交流。如:观察、探究直尺厘米间的小格的长度、数量,测量铅笔长度、橡皮长度、课桌高度,一分钱硬币的厚度,在米尺上每1分米处系绳等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从而把握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关系。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活动的编排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4页至第35页的内容。本课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通过实际测量知道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创设了“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估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找实物等活动体验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探究性学*,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认识毫米、分米的学*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发现厘米、米不够用时,自然引出毫米和分米的新的长度单位。整个教学活动完全是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从而建立新的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他们在学*中的团结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测量,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的表象,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具体的估测活动中反复体验,加深认识。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数学学*的乐趣。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教具:米尺、1分硬币、铅笔、电话卡、光盘、课件。

  学具:学生用尺、学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一)上课之前,老师要考一考你们的眼力,请你估一估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呢?(学生试着以米或厘米作单位估计)

  (二)你知道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兄弟,用什么字母怎样表示?你能用手比画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长度单位家庭中还有很多兄弟,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吧!

  (设计意图:创设估计老师身高的情景,复*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为本课的学*做好铺垫。)

  二、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一)认识毫米

  1、我们已经学*了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下面的三条线段请你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在测量一下,看你的估计和实际测量是否接*。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以四人为一组测量作业纸上的线段。

  学生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说出第三条线段比3厘米多,又不够4厘米。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4、毫米的认识

  (1)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毫米的知识。直尺上1厘米中每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我还知道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2)拿出手中的直尺看看、数数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直观感受1厘米中有10个这样的小格。

  (3)课件演示:我们把尺子中的1厘米放大,细细地数一下,一起来。演示边数出1厘米=10毫米。用字母表示就是1cm=10mm

  (4)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5)请组长组织你们小组的同学拿出准备的学具,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把结果填在作业纸上。

  物品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一元硬币的厚度电话卡的厚度我的铅笔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线段的活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是学生体会到毫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二)认识分米

  1、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直尺量一量课桌的高度。

  2、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用厘米和毫米都不方便,而且课桌的高度又不够一米,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3、教师指出:测量稍长的物体时,我们用分米做单位会比较方便。(板书:分米dm)

  1d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mm

  4、现在你再量一量课桌有多高?

  5、估计一下你的小臂的长度,再测量一下,小组内比一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测量课桌高度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体验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三、全班练*,巩固提高

  (一)说说我们一共认识了单位家庭中的几个兄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游戏:变一变。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毫米、厘米、分米、米的长度。听老师的口令用手指比划一下,看谁的准确?学生在老师的口令下比划几个单位的长度。再睁开眼对比一下。

  (三)修改日记:课件出示。

  下面是淘气在学*了长度单位后写的一篇日记,同学们看看日记里的长度单位用得合适不合适?怎样修改呢?

  4月10日星期天晴

  今天,我和妈妈去秦岭野生动物园参观,玩得可开心呢。

  我们穿过4厘米高的门就来到了动物园里,哇,里面有好多动物呀!我看见左边是3分米高的大象,右边的犀牛个子也不小,大概有2分米高吧,再往前走就是蟒蛇馆,里面的蟒蛇好吓人呀,最长的一条估计有30毫米长。我觉得最好玩的是溜滑滑梯,滑滑梯一定有4厘米高。

  在滑梯的旁边我还发现了一群蚂蚁在搬家,别看它们个子不大,每只蚂蚁只有2米长左右,但是即勤劳又很团结,我想我们应该向它们学*呀!

  (四)拓展训练:有一把断尺,零刻度已经没有了,怎样用它来测量铅笔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通过练*,引导学生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四、课外延伸,结束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长度单位的大家族里,还有它们的老大哥,你们想知道吗?那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的新单位千米。

  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1厘米=10毫米1cm=10mm

  1分米=10厘米1dm=10mm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与测量等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发展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初步明确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3、通过自评与互评,发展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亲身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尺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目标——通过估计、测量与联想,产生1分米长度单位,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估一估10厘米红色纸条的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它的长度。

  2、教师引疑自答“象这样10厘米长还可以用什么单位表示呢?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分米”也可以写作“1d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1分米是几厘米?

  1(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

  4、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米是多少厘米?1米是多少分米?(教师板书:1m=100cm 1m=10dm)

  5、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你见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估计学生会说:手掌长大约是1分米,半支铅笔长大约是1分米,尺子的一半长是1分米等。]

  活动二:目标——通过测量、观察与联想,产生探究的欲望,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厘米的黄色纸条。先估一估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长度,记下来,然后看看估得怎样。 [估计学生会疑问,纸条长“6厘米多一些”“6厘米多三格”怎么记?]

  2、教师自问自答“是啊,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学*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然后介绍,1厘米中的1小格长是1毫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毫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毫米”写作“1m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10个小格),1厘米等于几毫米?(10毫米),板书:1cm=10mm。

  4、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有哪些东西长度大约是1毫米?[估计学生会说:纸皮、硬币、小圆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

  三、巩固练*

  2 1、填一填,说一说。(根据板书回答)

  2、完成练一练第1题(估一估,量一量)

  3、完成练一练第3题。(简单的单位换算)

  4、辨一辨:

  出示淘气小朋友写的一篇数学日记,同桌合作找出错误并改正。

  四、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分米和毫米),还记得长度单位的两个老朋友吗?(米和厘米)你能将它们按照从大到小顺序排列一下吗?(生答后结合板书齐读:米分米厘米毫米)今天我们还知道了这些单位之间的一些关系。(学生齐读: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板书:

  铅笔有多长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4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我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开展体验性的学*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是学生对学*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铅笔有多长》一课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在体验长度单位的意义活动中,学生的回答极其精彩。“分米可以用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毫米太小了”,“可以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在体验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讨论出“10厘米就是1分米,10分米就是1米”。

  这样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化相关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好的掌握数学有效的学*途径,提升他们学*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铅笔有多长》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能找出身边的1分米吗?”通过身边的物品来感知1分米的长度,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本节课的不足

  这节课的知识点看似简单,学起来却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担心学生没搞懂,正因为担心学生没搞懂,在前面的探究环节我进行了反复的感知体验,以至于精心准备的一些环节来不及让学生品味,如“数学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是个小遗憾。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新课标北师大版第四册铅笔有多长;教材P40、P41。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分米、1毫米的认识,“估一估”实物的长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米尺、1分硬币、10厘米铅笔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学生直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请同学们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铅笔不仅仅可以写出漂亮字,还可以帮我们学*数学知识呢?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测量铅笔有多长。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有关长度单位,用手势比一比,1m、1cm大约有多长?

  二、探索分米

  1、估:老师给同学们发了1支铅笔,请你估测这枝铅笔有多长?说说你是怎样估测的?(听取汇报)

  2、量:同学们估测的结果不一样?怎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呢?请你们用直尺量一量这支铅笔的长度,边量边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抽生一边汇报,一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3、知:你们知道吗?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用1分米表示,即1分米=10厘米,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用字母dm表示,即1dm=10cm。

  4、比: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我们的身体是一把尺,从中指尖开始量手掌,到哪儿长1dm,再用手比一比。

  5、找: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6、小组活动:(1)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用长1分米的铅笔去量1米的长度,能量几次?你知道了什么?

  揭示:1米=10分米 1m=10dm

  7、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铅笔是你们丢掉的,为自己算一算,每人丢一分米长的铅笔,10人丢了多长的铅笔?全班50人,共丢了多长的铅笔?大约有几个小朋友那么高?多浪费呀!希望同学们爱惜学*用具,养成节约的好*惯。

  三、自学毫米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铅笔,用认识分米的方法:估、量、知、比、找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遇到困难时,请书这位好朋友来帮忙,自学书40页(2)部分内容。比一比,谁学得最认真,自己学到的知识最多?

  2、听取汇报,质疑。

  3、课件演示,得出1厘米=10毫米,即1cm=10mm。

  四、尝试练*

  1、游戏:用手势比一比下列长度:1米、1毫米、10厘米、1厘米、1分米、10毫米、10分米。

  2、课件出示:(1)填出适当的单位。(2)解决问题:小猴一家比身高。

  板书设计:

  铅 笔 有 多 长

  估

  量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知

  比 1m=1dm 1dm=10cm 1cm =10dm

  找

  课后小记 :

  本课时教材选取贴*孩子生活的题材,通过创设估计、测量铅笔的长度的情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中采用“猜测质疑——操作验证——归纳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

  上课前,我先准备一些长约1分米的铅笔,上课时,让学生进行估计,再实际测量。给学生充足的实际测量时间,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再用手势比一比1分米多长?然后找一找身边的1分米,在头脑中建立一分米空间观念。接着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索和小组的学*优势,让他们用认识1分米的估 、量、知、比,找的学*方法去认识1毫米。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开推理和想象,引导总结出长度单位的关系。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铅笔以及身边大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体进行测量,在活动中去去学*新知识,又通过自己实践而得出结论,在观察、测量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学生始终处在乐学、好学的氛围之中,学*兴趣会十分浓厚,积极性也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发展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学*第二册时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有关长度的第二阶段的学*,通过教学使学生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材通过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使其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操作学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活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位于市中心,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班级配备有电脑、电视及投影等电教设施,便于日常教学工作的使用。此外,学生对数学有着比较浓厚的学*兴趣,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探究性学*,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教学设计〗

  (一)认识分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请同学们猜测老师的年龄、体重及身高。(表示身高时用到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用“米”或“厘米”作单位量自己课桌的宽。(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量得很麻烦。)

  2.独立探索,发现新知

  (1)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像: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2)小组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dm。

  (3)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不一定从0刻度开始)。你的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量一量,估一估,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分米、2分米的长度。

  (4)讨论米、厘米、分米之间的关系。(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1m=100cm,1m=10dm。)

  (二)认识毫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铅笔有多长,你有什么好办法?

  (2)学生动手操作,测量铅笔的长度。(课件演示测量结果的放大图——6厘米3毫米。)

  (3)看到这个测量的结果,你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引导学生质疑: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什么。)

  2.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1)教师或学生讲解: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1毫米。

  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尺子找到1毫米。(使学生了解:尺子上任意1小格都是1毫米。)用一个字概括出1毫米的特点。(小、细、短……)

  (2)在学具袋中找到长度、宽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如:1分硬币的厚度,IC卡的厚度,3张扑克牌的厚度,1分硬币上表示年份的小数字“1992”中“1”下面的“”长,扑克牌中“K”一竖的宽度,胶带的厚度……)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怎样验证手势是否准确?(用拇指与食指轻轻捏住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再用另一只手将其取走,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空隙大约是1毫米。)

  (3)生活中你在哪儿听说过“毫米”这个词?(课件演示:11月份上旬全国降水量分布图、蜂鸟图、35毫米自动榴弹*图、世界上最薄的手机图、眼睑及脚底皮肤的厚度图、手指甲及脚趾甲生长速度图等。)

  (4)知道1厘米=10毫米。

  (课件演示)淘气和笑笑为了“1厘米长,还是10毫米长”这个问题而争吵。数学博士认为:1厘米与10毫米同样长。

  为什么数学博士要这样说呢?听了他的话,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1厘米=10毫米;进行长度比较时,不仅要看数字,还要看长度单位。)

  自己在尺子上数出10毫米。

  (三)复*巩固,应用提高

  1.手指游戏

  (1)教师边说边演示:“手指兄弟亲又亲,大哥挂帅高高站,二哥是首我是尾,我是小弟表毫米,米到毫米记得牢,手指开表进率,相等空间代表10,大哥二哥有秘密,等待我们去揭密。”(用“快板”的形式说出来。)

  (2)学生互相动手表演。

  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大哥二哥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明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密。”

  2.看图说出回形针和课本的长度。

  3.自己测量树叶标本的长度和宽度。

  4.剪出长度为30mm,2cm,5mm,1dm的彩带。

  5.先估测各种实物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再进行实际测量。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2)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汇总十篇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1、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铅笔、橡皮、尺子、电话卡等实物入手,通过测量铅笔、橡皮的长度,以及在生活中找出1分米、1厘米长的物体,使学生充分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从而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源于生活,从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2、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我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橡皮,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1题估一估,量一量,我让学生在学具中任选两件自己喜欢的物品估一估,量一量,这样就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完成的也很积极。

  3、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及情感体验。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2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感受分米和毫米是本节课最重要的体验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感知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教学中将分米和毫米分为两部分学*,其中将每个版块细小的知识点整合成大的活动,使整节课的环节设计简洁明朗。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具有亲和力的教学风格,扎实的教学功底,以及4个活动设计的环环相扣,让学生的各个感官都参与到认识分米和毫米的学*中,课堂中对“吸管”的运用恰到好处,发展了学生估测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改进:

  1、“分米”这个概念揭示的太突兀,与前面环节联系的不够紧密,如何使“分米”揭示的`更加自然,还有待进一步的设计和思考。

  2、寻找生活中的1分米或几分米,孩子运用1分米长的吸管发现了文具袋的长度大约是2分米,这时候可用文具袋作为估计的标准,让孩子估一估课桌的高度,培养学生根据不同参照物作为估计标准的估测能力,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最后再进行追问,如果没有吸管、文具袋、课桌这些估计的参照物,我们还可以找到哪些估计的标准呢?引导学生发现身体上的“尺子”——一拃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1分米长度的认识。

  3、学生已经学*了厘米和米,为什么还要学*分米和毫米呢?怎么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分米和毫米的必要性?如果能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更好了,也可以在教学中将分米、厘米和毫米进行对比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测量不同物体时,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在体验中让学生更加明确不同长度单位的不同使用功能。

  虽然是首次尝试该课型,但其中的收获颇多,对课堂的整合能力和把控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3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1、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铅笔、橡皮、尺子、电话卡等实物入手,通过测量铅笔、橡皮的长度,以及在生活中找出1分米、1厘米长的物体,使学生充分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从而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源于生活,从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2、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我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橡皮,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1题估一估,量一量,我让学生在学具中任选两件自己喜欢的物品估一估,量一量,这样就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完成的也很积极。

  3、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及情感体验。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4

  昨天我执教了《铅笔有多长》这一课,课下后有如下一些思考。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极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了教学过程,使其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还要抓住学生心理、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进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

  本课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还有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都为学生建立长度的观念打下了牢实的基础。

  2、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遵照教材所提供的课题,适当地调整了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使教学环节衍接更合理、自然。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认识毫米,能与教材所提供课题结合的更巧妙和紧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更有帮助。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和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又能促进个性的发展。我让学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讨论和交流。如:观察、探究直尺厘米间的小格的长度、数量,测量铅笔长度、橡皮长度、课桌高度,一分钱硬币的厚度,在米尺上每1分米处系绳等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从而把握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关系。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活动的编排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我也坚信我将继续为我的学生们奉献我的活力和智慧。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5

  上完《铅笔有多长》后,我的心里沉沉的,好像压着一块石头,蛮不是滋味,这两天来课堂中的一些片断总是在脑海中重复播放着,想着如果能重来一次,也许会做得更好:

  1、抓住课堂闪光点,转换自身角色。

  其实我们每堂课中总是有那么几个“闪光点“,如果能抓住那么几个”闪光点“,即使一个也好,也许一堂课下来,教师可以教得很轻松,学生也可以学得很轻松、愉快,又能给学生一次机会,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例如,在我这堂课中,我记得在我让学生观察尺子,说说发现什么的时候,班里有个女同学说:“每个大格中有10个小格。”当时我如果能抓住这个“闪光点”,让这位女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介绍,即给了她一次机会,把她已经掌握的知识教给其他小朋友,又给了自己一次“轻松”的机会。

  2、给予动手的机会,亲身验证

  学生的脑中藏着多少问题我们数不清,他们总是很好奇,如果没有事实摆在眼前,他们总是很坚持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他们没办法建立起这个概念,往往很怀疑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像认识毫米,实际生活中其实我们很少用到它,因此学生对它可以说是很陌生的,虽然说整堂课中我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尺子找出1毫米及数一数每1厘米间有几个小格,从而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不过我的脑海中总记得这样一幕,如果我当时能给予学生一次动手的机会,可能效果会不一样:我记得在刚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数学书及艺术书有1厘米厚吗?很多学生说有,有的学生不敢肯定,当时我解释得很费力,到最后学生虽然好像是接受了数学书及艺术书是没有1厘米厚的,可是更多是一种怀疑,如果当时我能让学生拿起尺子实际测量,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发现数学书没有1厘米厚,那么如何表示就成为他们迫切想知道,认识新的长度单位也就变成了他们迫切需要的,这样一开始他们的注意就被被深深吸引。

  是啊,机会能重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机会是不可重来的,我不应在沉浸在这堂课不完美的过程中,而应努力调整自己,让自身的素质再次提高,把它当成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不让自己有“如果能重来一次”的机会。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6

  《铅笔有多长》这节课是新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测量》的带头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知识板块。整节课的设计,我针对学生*时生活中扔铅笔这一现象,从情境创设入手,引起学生思考、争论,使他们自身主动地产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他们通过估、量、找的方法开展数学活动,注重学生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反思及运用。一节课上下来,我颇有感触:

  在估、量、找三步骤教学时层次清晰,而且结合教材内容把估计贯穿教学始终,从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了他们的估测能力;通过实际测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另一方面经过量不断调整学生原来的估计,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分米、1毫米长的物体,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生已经学*了厘米与米两个长度单位,他们已经掌握了用米或厘米做单位测量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已经具备一定的估测能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先安排学*毫米再学*分米,在引入分米时改变教材从估一估10厘米长的铅笔入手做法,创设了让学生用厘米为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认识到在实际测量中必须有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分米。这样,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新知识的产生来源生活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本节课,不管是通过估测、测量产生出新的长度单位,还是在生活中、身边寻找1分米和1毫米长的东西,至始至终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知识。在学*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直尺,并把观察结果填入表格中,让他们自己发现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

  本节课,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了解得不够,对学生的学*困难预测不准,造成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直尺、填写表格,这一教学环节让费了很多有限课时资源。这是,教师今后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的。这堂课,在引导学用所学知识(毫米)表示测量结果时,有一个学生用“14.8厘米”表示。这时,教师引导得不够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败笔。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7

  在学《铅笔有多长》的过程中,其中在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四只小熊都在量这只铅笔的长度,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后,第1个图中,学生很容易就判断没有对准0刻度。第2个图是正确的。到第三个图中和第4个图放一块观察,学生有了不同的意见,有认为都不正确。第3个是没有对准0刻度,第四个没有对准0额度,但结果正确。学生还是根据刚刚讲的对准0刻度观察,没有别的办法了。看着学生都想不出来办法,我思考后,重新回到看这把直尺,让学生重新观察和回忆

  问:从1-1,1-2,2-3......每一大格有什么特点?

  我接着让学生回忆,第三单元学*是有小猫跳格,小青蛙跳格,他们跳格有什么特点,这时学生很快告诉我跳的格一样长

  接着我追问:他们跳格的图像不像我们今天学*的直尺。

  学生联想后大声告诉我很像。重新再看这把直尺,1-1,1-2,2-3......每一大格有什么特点?

  生:每一大格都是一样长的。

  师:1-2表示几厘米?2-3,3-4,4-5呢?

  生:1-2是1厘米,2-3也是1厘米......

  师:现在知道了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那么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接下来,重新回到小熊量铅笔的题中,用查格的方法试试,从1开始量就从1开始查格。学生很快告诉了我是5格,就是5厘米。

  在新授这部分知识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普遍性的会有一种思维方法,但是遇到灵活的问题时学生就会不知所措,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其实教师在这个时候也不能把方法直接告诉,数学知识都是有纵向联系的,后面的新知,在前面的学*中都是有渗透的,数学学*就是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遇到的问题,教会学生融汇贯通的学*和思维方法很重要。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8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P42-43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学*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学好本课又为学*千米做准备。这部分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极易混淆的知识,学生学*会有一定的困难。

  本课教学我的成功之处:

  1、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尝试。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倡导教师树立课程意识“用教材”。 我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教学毫米时,我没有使用教材测量铅笔的长度因为6厘米3毫米的铅笔非常的短,教师的演示讲解孩子无法看清,我设计为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因为数学书的厚度正好5毫米,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发现并感知学*毫米的必要性更加有效,另外我设计为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1毫米厚的磁卡,10张数学书的厚度也是1毫米。这样的设计可以看到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感受了到1毫米的亲切,容易理解和记忆。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学*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做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再创造”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我以“测量”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毫米”、“分米”的直观体验。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的活动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等,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在本节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米尺,发现厘米、毫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然后,又让他们合作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理解掌握了长度单位及进率,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新知识的活动中,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的乐趣,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活动的组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教师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不理想的地方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学生问题的提出,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方面还做得不够好。上完课后的感觉是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没加入到课堂中的学*中来,我认为学生没有加入的原因应该是有不懂的问题,阻碍了这部分孩子的主动参与。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和发现,才能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9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1、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铅笔、橡皮、尺子、电话卡等实物入手,通过测量铅笔、橡皮的长度,以及在生活中找出1分米、1厘米长的物体,使学生充分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从而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源于生活,从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2、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我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橡皮,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1题估一估,量一量,我让学生在学具中任选两件自己喜欢的物品估一估,量一量,这样就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完成的也很积极。

  3、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及情感体验。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10

  昨天我执教了《铅笔有多长》这一课,课下后有如下一些思考。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极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了教学过程,使其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还要抓住学生心理、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进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

  本课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还有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都为学生建立长度的观念打下了牢实的基础。

  2、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遵照教材所提供的课题,适当地调整了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使教学环节衍接更合理、自然。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认识毫米,能与教材所提供课题结合的更巧妙和紧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更有帮助。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和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又能促进个性的发展。我让学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讨论和交流。如:观察、探究直尺厘米间的小格的长度、数量,测量铅笔长度、橡皮长度、课桌高度,一分钱硬币的厚度,在米尺上每1分米处系绳等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从而把握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关系。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活动的编排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我也坚信我将继续为我的学生们奉献我的活力和智慧。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3)

——《有几支铅笔》教学反思3篇

  《有几枝铅笔》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学生学*加减法的开始。本课是学生学*加法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1——10这些数字的基础上学*的。为后续学*20以内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一、说的训练。

  如:请学生认真观察说一说老师每只手上各有几枝铅笔,然后老师做合并的动作,再让学生把这个过程完整的说一遍。(一边有3枝铅笔,一边有2枝铅笔,一共有几只铅笔。)请个别孩子说了后再请全班的同学这样完整的说一次。在“摆一摆”“练一练”等环节中也注重强调要求学生说完成的话的训练。

  二、动手操作的训练。

  无论是在主题图的教学中,还是在“摆一摆”“练一练”环节中,我都注重引导学生用小棒代替图上的实物进行操作,切实体会加法的含义;帮助学*有困难的孩子进行正确计算。

  三、与实际生活像联系的训练。

  让学生通过找一找身边的加法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并不神秘,就在我买的身边。

  四、其他方面。

  我上课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一直是语速较快。上届的孩子由于已经*惯了我上课,在语速上我也没刻意去注意。现在因为是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特征,听的能力还较弱,因此在语言表达上,我尽力注意语速适中,让孩子能听明白,听懂。教学的方式上注重步骤分明,层次清晰。

  本课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一、说的训练。

  如:请学生认真观察说一说老师每只手上各有几枝铅笔,然后老师做合并的动作,再让学生把这个过程完整的说一遍。(一边有3枝铅笔,一边有2枝铅笔,一共有几只铅笔。)请个别孩子说了后再请全班的同学这样完整的说一次。在“摆一摆”“练一练”等环节中也注重强调要求学生说完成的话的训练。……

  二、动手操作的训练。

  无论是在主题图的教学中,还是在“摆一摆”“练一练”环节中,我都注重引导学生用小棒代替图上的实物进行操作,切实体会加法的含义;帮助学*有困难的孩子进行正确计算。

  三、与实际生活像联系的训练。

  让学生通过找一找身边的加法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并不神秘,就在我买的身边。

  四、其他方面。

  我上课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一直是语速较快。上届的孩子由于已经*惯了我上课,在语速上我也没刻意去注意。现在因为是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特征,听的能力还较弱,因此在语言表达上,我尽力注意语速适中,让孩子能听明白,听懂。教学的方式上注重步骤分明,层次清晰。

  《有几枝铅笔》是加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目标主要是: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2.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初步理解加法含义。

  3.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的快乐。

  本课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一、说的训练。

  如:请学生认真观察说一说老师每只手上各有几枝铅笔,然后老师做合并的动作,再让学生把这个过程完整的说一遍。(一边有3枝铅笔,一边有2枝铅笔,一共有几只铅笔。)请个别孩子说了后再请全班的同学这样完整的说一次。在“摆一摆”“练一练”等环节中也注重强调要求学生说完成的话的训练。

  二、动手操作的训练。

  无论是在主题图的教学中,还是在“摆一摆”“练一练”环节中,我都注重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图上的实物进行操作,切实体会加法的含义;帮助学*有困难的孩子进行正确计算。

  三、与实际生活像联系的训练。

  让学生通过找一找身边的加法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其他方面。

  我上课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一直是语言不够精炼。现在因为是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特征,听的能力还较弱,因此在语言表达上,我尽力注意语速适中,让孩子能听明白,听懂。教学的方式上注重步骤分明,层次清晰。

  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时,我通过实际操作,一只手拿2支铅笔,一只手拿3支铅笔,然后把两只手的铅笔合在一起,让学生讲一讲是什么意思,体验加法的含义。然后鼓励引导学生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使学生体验到加法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学生初步体验加法意义的同时,通过练*提高学生对加法的认识。如:书上“试一试”的题目,把4辆汽车和1个警察加起来。在出现这种错误后,教师要及时强调加法一定要把同类的东西加起来。然后学生在做书上练一练的第2题时出现了2个加法算式:2+3=5和4+1=5两种情况,在学生集体反馈时,有的孩子说不出算式表示的意义,我注重引导学生说出2个算式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列出不同算式。

  总之,新课标、新理论,我们既要不断的探索,又要积极实践,贯彻新课标精神,落实素质教育,以人为本,育人至上,尊重差异,重视发展。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4)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菁华5篇)

  1.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

  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高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学*成果。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4.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5.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感受分米和毫米是本节课最重要的体验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感知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教学中将分米和毫米分为两部分学*,其中将每个版块细小的知识点整合成大的活动,使整节课的环节设计简洁明朗。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具有亲和力的教学风格,扎实的教学功底,以及4个活动设计的环环相扣,让学生的各个感官都参与到认识分米和毫米的学*中,课堂中对“吸管”的运用恰到好处,发展了学生估测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改进:

  1、“分米”这个概念揭示的太突兀,与前面环节联系的不够紧密,如何使“分米”揭示的更加自然,还有待进一步的设计和思考。

  2、寻找生活中的1分米或几分米,孩子运用1分米长的吸管发现了文具袋的长度大约是2分米,这时候可用文具袋作为估计的标准,让孩子估一估课桌的高度,培养学生根据不同参照物作为估计标准的估测能力,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最后再进行追问,如果没有吸管、文具袋、课桌这些估计的参照物,我们还可以找到哪些估计的标准呢?引导学生发现身体上的“尺子”——一拃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1分米长度的认识。

  3、学生已经学*了厘米和米,为什么还要学*分米和毫米呢?怎么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分米和毫米的必要性?如果能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更好了,也可以在教学中将分米、厘米和毫米进行对比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测量不同物体时,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在体验中让学生更加明确不同长度单位的不同使用功能。

  虽然是首次尝试该课型,但其中的收获颇多,对课堂的整合能力和把控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

  昨天我执教了《铅笔有多长》这一课,课下后有如下一些思考。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极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了教学过程,使其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还要抓住学生心理、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进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

  本课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还有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都为学生建立长度的观念打下了牢实的基础。

  2、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遵照教材所提供的课题,适当地调整了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使教学环节衍接更合理、自然。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认识毫米,能与教材所提供课题结合的更巧妙和紧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更有帮助。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和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又能促进个性的发展。我让学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讨论和交流。如:观察、探究直尺厘米间的小格的长度、数量,测量铅笔长度、橡皮长度、课桌高度,一分钱硬币的厚度,在米尺上每1分米处系绳等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从而把握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关系。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活动的编排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我也坚信我将继续为我的学生们奉献我的活力和智慧。

  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知识板块。整节课的设计,我针对学生*时生活中扔铅笔这一现象,从情境创设入手,引起学生思考、争论,使他们自身主动地产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他们通过估、量、找的方法开展数学活动,注重学生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反思及运用。一节课上下来,我颇有感触:

  在估、量、找三步骤教学时层次清晰,而且结合教材内容把估计贯穿教学始终,从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了他们的估测能力;通过实际测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另一方面经过量不断调整学生原来的估计,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分米、1毫米长的物体,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生已经学*了厘米与米两个长度单位,他们已经掌握了用米或厘米做单位测量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已经具备一定的估测能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先安排学*毫米再学*分米,在引入分米时改变教材从估一估10厘米长的铅笔入手做法,创设了让学生用厘米为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认识到在实际测量中必须有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分米。这样,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新知识的产生来源生活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本节课,不管是通过估测、测量产生出新的长度单位,还是在生活中、身边寻找1分米和1毫米长的东西,至始至终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知识。在学*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直尺,并把观察结果填入表格中,让他们自己发现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了解得不够,对学生的学*困难预测不准,造成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直尺、填写表格,这一教学环节让费了很多有限课时资源。这是,教师今后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的。这堂课,在引导学用所学知识(毫米)表示测量结果时,有一个学生用“14.8厘米”表示。这时,教师引导得不够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败笔。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5)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内容】

  北老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并关注了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学生对测量学*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学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学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际测量,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难点:通过实际测量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估一估”、

  “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米尺,卡片,吸管,铅笔,剪刀,测量单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温故引新。

  1、观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

  老师:请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看看在这个数学故事中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数学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

  2、回忆在测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老师:你觉得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周老老师带来了现场留下的脚印,谁来测量?

  学生:测量并汇报,这个脚印的长度是10厘米。

  3、揭示“分米”。

  老师: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来表示,它就是——1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分米的认识。

  老师:你知道分米用字母怎么表示吗?

  二、认识分米。(11:00之前必须结束)

  1、在直尺上找出“分米”,揭示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老师:现在请你拿出直尺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PPT活动一: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借助直尺,同学们充分的感受了1分米的长度,如果要把1分米和10厘米用一个符号来连接,你会选择哪个符号呢?

  老师:很好!1分米=10厘米。

  2、自主学*,进一步认识分米。

  老师:现在,我们对1分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请你拿出桌上的吸管,估一估这根吸管的长度比1分米长,还是短?

  老师:现在我们就利用这根吸管来继续研究1分米。请看活动要求!

  PPT活动二:

  估估一估1分米的长度。

  量用直尺量一量,进行调整后剪下1分米长的吸管。

  找用1分米长的吸管比一比,量一量长约1分米或几分米的物品。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在今后的估计中,这些1分米、2分米、7分米(分别拿出吸管、文具袋,指出课桌的高)的长度都可以作为我们估计的标准和依据。

  3、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老师:通过前面的学*,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上学期我们还认识了米,那米和分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试着在米尺上找一找,也可以借助吸管来研究。

  PPT活动三:

  小探究

  1米=多少分米?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真棒!我们通过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指来比划1分米,还找到了学生活中的1分米,相信同学们对分米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感受!

  三、认识毫米。

  1、通过“量一量”,揭示毫米。

  老师:请用直尺在测量单上“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学生汇报

  老师:不是6厘米吗?铅笔的长度比6厘米长,但是又不到7厘米,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它就是刚刚——毫米,用字母mm来表示。

  2、通过自学,发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老师:刚才我们一起对分米进行了研究,接下来请同桌之间用研究分米的方法,展开对毫米的独立学*吧!

  PPT活动四:

  找一找  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

  比一比  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

  看一看  学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或几毫米。

  想一想  1厘米=?毫米。

  学生汇报。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6)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5篇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上完《铅笔有多长》后,我的心里沉沉的,好像压着一块石头,蛮不是滋味,这两天来课堂中的一些片断总是在脑海中重复播放着,想着如果能重来一次,也许会做得更好:

  1、抓住课堂闪光点,转换自身角色。

  其实我们每堂课中总是有那么几个“闪光点“,如果能抓住那么几个”闪光点“,即使一个也好,也许一堂课下来,教师可以教得很轻松,学生也可以学得很轻松、愉快,又能给学生一次机会,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例如,在我这堂课中,我记得在我让学生观察尺子,说说发现什么的时候,班里有个女同学说:“每个大格中有10个小格。”当时我如果能抓住这个“闪光点”,让这位女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介绍,即给了她一次机会,把她已经掌握的知识教给其他小朋友,又给了自己一次“轻松”的机会。

  2、给予动手的机会,亲身验证

  学生的脑中藏着多少问题我们数不清,他们总是很好奇,如果没有事实摆在眼前,他们总是很坚持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他们没办法建立起这个概念,往往很怀疑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像认识毫米,实际生活中其实我们很少用到它,因此学生对它可以说是很陌生的,虽然说整堂课中我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尺子找出1毫米及数一数每1厘米间有几个小格,从而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不过我的脑海中总记得这样一幕,如果我当时能给予学生一次动手的机会,可能效果会不一样:我记得在刚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数学书及艺术书有1厘米厚吗?很多学生说有,有的学生不敢肯定,当时我解释得很费力,到最后学生虽然好像是接受了数学书及艺术书是没有1厘米厚的,可是更多是一种怀疑,如果当时我能让学生拿起尺子实际测量,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发现数学书没有1厘米厚,那么如何表示就成为他们迫切想知道,认识新的长度单位也就变成了他们迫切需要的,这样一开始他们的注意就被被深深吸引。

  是啊,机会能重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机会是不可重来的,我不应在沉浸在这堂课不完美的过程中,而应努力调整自己,让自身的素质再次提高,把它当成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不让自己有“如果能重来一次”的机会。

  《铅笔有多长》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而这两个长度单位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要让孩子充分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只有建立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因此教学中,做到以下两点:

  一、动手操作

  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联系生活

  在学生已初步感知“1分米”“1毫米”之后,学*并不是就此戛然而止,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毫米。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所举的例子还非常的多,非常的贴切。如1毫米的物体:自动铅笔芯的宽度、护导牌的厚度(刚好我佩带着护导牌)、包数学书的书皮厚度、五毛钱的硬币厚度……1分米的物体:积木的长度、大正方体的长度、黑板擦的提手长度、开关板的宽,学具盒的长度……。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体,不仅加深学生对“1分米”“1毫米”的印象,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还关注学生的数学学*的情感和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他们感受到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感受到探索的魅力和发现之余的喜悦。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42—43页。这节课的教学,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比一比、找一找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2、从生活出发,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本节课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真是其乐无穷。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不足之处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应该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在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

  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高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学*成果。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4.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5.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不容易建立直观概念。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本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使我深深认识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小组的合作学*非常重要。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努力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数学真正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P42-43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学*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学好本课又为学*千米做准备。这部分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极易混淆的知识,学生学*会有一定的困难。

  本课教学我的成功之处:

  1、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尝试。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倡导教师树立课程意识“用教材”。 我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教学毫米时,我没有使用教材测量铅笔的长度因为6厘米3毫米的铅笔非常的短,教师的演示讲解孩子无法看清,我设计为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因为数学书的厚度正好5毫米,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发现并感知学*毫米的必要性更加有效,另外我设计为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1毫米厚的磁卡,10张数学书的厚度也是1毫米。这样的设计可以看到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感受了到1毫米的亲切,容易理解和记忆。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学*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做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再创造”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我以“测量”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毫米”、“分米”的直观体验。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的活动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等,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在本节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米尺,发现厘米、毫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然后,又让他们合作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理解掌握了长度单位及进率,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新知识的活动中,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的乐趣,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活动的组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教师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不理想的地方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学生问题的提出,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方面还做得不够好。上完课后的感觉是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没加入到课堂中的学*中来,我认为学生没有加入的原因应该是有不懂的'问题,阻碍了这部分孩子的主动参与。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和发现,才能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我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开展体验性的学*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是学生对学*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铅笔有多长》一课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在体验长度单位的意义活动中,学生的回答极其精彩。“分米可以用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毫米太小了”,“可以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在体验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讨论出“10厘米就是1分米,10分米就是1米”。

  这样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化相关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好的掌握数学有效的学*途径,提升他们学*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铅笔有多长》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能找出身边的1分米吗?”通过身边的物品来感知1分米的长度,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本节课的不足

  这节课的知识点看似简单,学起来却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担心学生没搞懂,正因为担心学生没搞懂,在前面的探究环节我进行了反复的感知体验,以至于精心准备的一些环节来不及让学生品味,如“数学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是个小遗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捏一捏,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让学生体验并感悟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我在教学“铅笔有多长”一课,对“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展示知识,关注过程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机会。由于在教授本节课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教师没有枯燥地讲授1毫米有多长,而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找1毫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2.创设情境,贴*生活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胶带、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另外,我创设多种富有实效性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设计的导入部分,教师安排“动手操作情境”――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由此激起学生探寻米、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新授部分设计“故事情境”――淘气与笑笑的争执,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活动中去。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7)

——《阳光》教学设计通用十篇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绯红、镶嵌、按捺不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儿子那颗充满想象的童心。

  3.抓住重点句子“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阳光是可以活泼的,就像孩子的一颗童心”,理解课文内容。

  4.体会文中比喻句和拟人句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体会儿子那颗充满想象的童心。

  2.体会文中比喻句和拟人句的作用。

  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疑问设置,导入课文

  教师:同学们能来尝试着补充一个句子吗?

  1.出示:冰融化以后是——(水)

  2.抽生回答。

  教师:有一个孩子是这样补充的,请你帮忙评价一下这个句子对不对?(出示:冰融化以后是春天。)

  教师:是的,冰融化以后一定是春天!世界千变万化,答案一定丰富多彩,就像这个孩子的童心一样。让我们用一颗童心去看世界,阳光也会很活泼。(板书课题:阳光很活泼)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学*生字词

  1.出示本课的生字,指名学生朗读。

  2.辨析生字,组词并理解词义。

  3.出示下列词语,指名学生朗读。绯红镶嵌震撼起伏荡漾公正蔚蓝开阔按捺不住

  四、紧扣重点句,展开学*

  1.出示重点句:“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阳光是可以活泼的,就像孩子的一颗童心。”

  2.自由朗读重点句(指名读、齐读),思考为什么爸爸说“阳光也可以很活泼”,从哪几段可以感受到阳光很活泼?

  五、合作学*,熟读课文

  1.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阳光很活泼的地方,并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2.小组交流:把你找到的这些段落或句子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

  六、观看日出,结合课文理解“阳光很活泼”。

  1.播放课件欣赏日出,真实感受阳光。

  ①观看“日出”。

  ②讨论:此时的阳光让你有怎样的感受?

  ③学生发言,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理解并读好有关句子。

  2.重点句子的理解,课件出示。

  ①他看见太阳微微露出一点。但很快又害羞似的闪了回去。

  a?联系刚刚观看的日出课件,说说作者描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b?再读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本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突出阳光的活泼,特别是“闪”很有动感,也很有童趣。)

  d?理解以后再读句子,融入自己的体会读。

  ②太阳像个顽皮的小孩一样跳跃着,终于跃出了海*面,那太阳光也随着起伏荡漾。

  a?联系刚刚观看的日出课件,说说作者描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b?再读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本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突出阳光的活泼,特别是“起伏荡漾”很有动感。)

  d?理解以后再读句子,融入自己的体会读。

  ③那阳光真的很美,很活泼,像顽皮的小孩子,像五线谱,像风吹杨柳……

  a?联系刚刚观看的日出课件,想象一下你眼中、心中的阳光像什么?

  b?再读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本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突出阳光的活泼与美丽)

  d?理解以后再读句子,融入自己的体会读。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有关描写阳光的段落或句子,带着自己的体会与想象大声朗读。(赛读)

  七、再读全文,体会插叙的作用

  1.默读课文,为什么爸爸要给老师写这样一封信?想想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

  2.师:这篇文章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说明爸爸看日出的起因?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①把插叙部分提前,再自己读读,谈谈自己的想法。

  ②介绍这种写作方法叫做插叙。

  八、再读重点句,理解含义,拓展延伸

  1. 出示重点句:“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阳光是可以活泼的,就像孩子的一颗童心。”

  2.齐读,说说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

  3.想象老师第二天收到画和信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九、总结。

  《阳光很活泼》原文阅读推荐:

  为了给儿子一个满意的答复,做父亲的他起了个大早来到海边看日出。

  太阳还没出来,但在那天与海的交界处已是一片绯红,像镶嵌了一道红边。他看得醉了。随后,他看见太阳微微露出一点,但很快又害羞似的闪了回去,然后再露出一点,露出一点……就这样,太阳像顽皮的小孩一样跳跃着,终于跃出了海*面,那太阳也随着起伏荡漾。他心底闪过一句话:阳光真的很活泼。

  其实,当画家的他已经多次观察过日出,也画过不少日出,可他觉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新奇,像今天这样感到震撼,像今天这样感到“阳光真的很活泼”。而他今天之所以来看日出,只不过是为了在儿子与儿子的老师之间做出一个公正的评判。

  事情是这样的:老师让同学们用“活泼”造句。儿子把那个自认为造得非常漂亮的句子——“阳光很活泼”交了上去,可没想到却挨了老师的批评。

  当时他听了儿子的诉说并没有多大的反应,只觉得老师是不会出错的。可是一向听话的儿子却对此反应强烈,说他自己去看过日出,那阳光真的很美,很活泼,像顽皮的小孩子,像五线谱,像风吹杨柳……看着一脸兴奋的儿子,他被感染了。因为他是个画家,他爱美,也珍惜儿子对美的感受,对美的热爱。他答应给儿子一个答复。

  此时此刻,站在一望无际的蔚蓝的大海边,他觉得心胸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开阔。

  回到家里的时候,儿子已经睡了,他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支起画架,想着那美丽的日出,想着那活泼的阳光,完成了他觉得最美丽、最得意的作品,他为这幅画起名为“阳光很活泼”。

  第二天,他让儿子把画和一封信带给了老师。

  信中这么写道: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阳光是可以活泼的,就像孩子的一颗童心。

  【教材分析】

  《棉鞋里的阳光》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呈现了小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通过对小峰母子给老人晒棉被、晒棉鞋过程中人物的动作、对话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赞扬了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让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关心、体贴长辈。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年级学生在起步阶段,更应从小培养学生的这种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惯。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心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使读书成为学生学*的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中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棉、照”等13个生字,会写“妈、奶”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有关心长辈的愿望,学会体贴长辈。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和自读自悟课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棉、照” 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有关心长辈的愿望,学会体贴长辈。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有一双胖乎乎的小手,你用你的小手为家人做过那些事?(学生各抒己见)

  好,看来大家都是家长的好帮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很值的学*的好伙伴。读了课文,你就会知道他哪些方面值得你学*。(板书课题:棉鞋里的阳光)

  二、读文、识字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出示本课要认的生字

  ⑴ 学生自由选择生字,并进行读字、组词、读句子。

  ⑵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识字。

  ⑶ 自由找学*伙伴,共同分享识字的乐趣。(小组成员互查、互帮、互学)

  3、检查识字效果。(过关测试)

  第一关 我会读 棉花 眼睛 中午 躺下

  合上 照亮 盖上 摆好

  第二关 我会连 合 睡 收 脱

  棉衣 棉被 眼睛 午觉

  三、多读感悟

  1、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2、读课文,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

  3、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是从哪儿读懂的。(学生各抒己见)

  4、读了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自由质疑,尽量让学生互相释疑、多读释疑。)

  5、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形式要多样化)

  四、发出倡议、延伸学*

  1、说说小伙伴哪些方面值得你学*。

  2、号召性语言激励学生做长辈的小帮手,学会关心他们。

  〖板书设计〗

  7、棉鞋里的阳光

  阳光

  小峰 关心 奶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妈、奶”等6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朗读指导

  1、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什么?

  2、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3、小组比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巩固识字

  1、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

  2、认读本课的生词。

  3、自由选字,给字找朋友。

  三、指导书写、重在激励

  1、出示生字,读一读。

  2、看一看、分一分、想想怎样学比较好?(渗透分类识字的方法)

  3、逐字练*,落到实处。

  ⑴ 指导第一组“妈、奶”

  学生试写感悟、交流体会。

  教师指点:女字旁中的“提”,书写时不能超过“撇”。“乃”字的第一笔是“横折折钩”。

  教师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示范指导,学生练写。

  看一看:看清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练一练:学生认真书写。

  引导欣赏:自我欣赏、组内欣赏、集体欣赏。

  ⑵ 指导第二组“放、收”

  学生观察,说说相同的地方。

  教师指导反文旁的写法。

  学生描红、练写、再欣赏。

  ⑶ 指导第三组“午、合”

  学生独立描红书写,说说自己的发现。

  根据学生的练*情况组织欣赏。

  四、教师进行随机评价性总结

  【教材分析】

  《阳光》是人教版一年级语文第一册课文第8课。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最后一自然段“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点明文章的主题。课文以抒情的笔调先给我们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长长的锦缎……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斓的图景,它让孩子们明白了这一切都是阳光的功劳,没有阳光,就没有生机蓬勃的世界,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宝贵。课文插图色彩明丽,课文语言流畅,富有童真童趣,贴*儿童生活,能引起孩子们感受阳光的强烈愿望,生发对大自然无限热爱和珍惜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竖提、竖折”两种笔画和“双耳朵”1个偏旁

  2、能积累一些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采用“个人读、自由读、开火车读、挑战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感悟语文美的同时,感受阳光的美好和宝贵;采用“加一加、减一减、组词、猜谜语”等方法,让学生认识生字、熟记生字。

  情感目标:

  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生发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练*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和“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这两句话的含义。

  【学情分析】

  班级学生年龄比较小,虽然是刚刚开始识字,但大多数学生已经从生活中认识了不少常用字,还有几位同学识字量不大;孩子们虽然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但是对新鲜事物好奇与好问是儿童的天性,大多数孩子对阅读的兴趣比较浓厚,乐于接受新事物。根据班级实际确定上述目标。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公开课)

  (一)猜谜激趣 ,导入课题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课件出示谜语:“小朋友们想一想:

  什么光,晶亮亮? 雄鸡见它唱三唱, 花儿见它齐开放。”(阳光)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来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热情。]

  2、提问:阳光有什么作用呢?哪些小朋友能给大家讲讲?(引导学生感知:太阳给人类带来光明,太阳可以把衣服晒干,阳光晒在身上暖洋洋的,没有太阳植物就不能生长等。)

  3、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阳光。(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阳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要认的生字。

  2、说一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

  3、师范读课文。

  (三)交流方法 认识生字

  1、借助拼音,个人把会认的字读一读。

  2、同桌对读,互相正音。

  3、(课件出示12个生字)开火车读,检查读音,共同正音。(老师提醒前鼻音、后鼻音、翘舌音)

  4、交流:哪些生字最难记?用什么方法记住?(加一加、减一减、组词、猜谜)

  5、巩固生字:读生字卡片

  (三)品读课文,积累词句

  过渡:小朋友们读书多认真呀!是的,每当太阳从连绵起伏的群山背后冉冉升起,大地上的万物便开始了生机与活力,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细细体验阳光的美好和宝贵吧!

  1、学*第一段

  (1)谁愿意读一读第一段

  (2)“金”是生字,请一位小朋友带大家读一读,要连词读。

  (3)你们见过哪些金子做的东西,请小朋友站起来自由发言。

  (4)出示阳光洒满大地的图画,感受“阳光像金子”。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欣赏图画,有机地将语言文字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帮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阳光像金子”。]

  (5)看!阳光多像金子呀!所以我们常说“金色的阳光”,谁再来读一读第一段?

  (6)指导朗读。

  2、学*第二段

  过渡:阳光像金子,当阳光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那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1)课文哪一段描写了这一美丽的景色?

  (2)自由读一读第二段。

  (3)引导比较句子,学*欣赏品味语言。

  A、(课件出示)句子:

  ①田里的禾苗绿了,山上的小树高了。

  ②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

  B、自由读一读句子。

  C、同桌讨论交流: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能发表一下你的意见吗?

  D、全班交流。

  E、点拨感悟:在阳光照射下,田里的禾苗比原来绿了,山上的小树比原来高了。

  [设计意图:通过对句式的比较。引导学生品析感悟语言文字表现出的'生动性,并抓住此契机适时地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F、指导朗读句子,读出感受。(用挑战读的形式进行,引导评议。)

  过渡:小河在阳光的照射下是什么样的呢?

  (5)合作学*

  A、用“___”画出书上的描写小河的句子。(河面闪着阳光,小河闪着阳光,就像长长的锦缎了。用实物来理解“锦缎”)

  B、想一想有不懂的地方吗?可以向老师和小朋友提出来,大家会帮助你的。

  (6)谁是我们班上最能干的小朋友?请他来读一读这个句子。(指名读,适时评议。)

  (7)你能读得比他好?大胆地来试一试。(指名挑战读)

  [设计意图:“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运用实物理解词语,更加形象直观。]

  (10)指导朗读,强调“长长”一词。

  请用你最喜爱的语气来读一读。

  (四)拓展练* 说话训练(课件出示):

  A.小朋友的脸蛋就像__________。

  B.孔雀的羽毛就像____________。

  C.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设计“我会说”,既是说话训练,又能帮助学生学会“______就像______。”这一句式,运用于以后的写作中,一举两得。]

  【活动对象】

  六年(3)班全体学生

  【活动目的】

  1、讨论并能够理解异**往的意义,认识到异**往是非常必要的。

  2、能够运用友谊原则指导自己与同学的交往,能够恰当地解决自己的交友困惑与冲突;能够有分寸地与异性同学交往。

  3、通过活动,让学生对异**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树立健康的异**往观念;

  【活动重点】

  1、营造坦诚、信任的团体氛围。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什么形象是异性认可的,什么形象是异性不认可的;

  【活动难点】

  1、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活动中去,能够有所体会,有所感悟。

  2、体会到异**往是有度的,掌握同异**往的技巧。

  【活动准备】

  查阅资料、小品、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教学

  同学们,我们男生和女生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学*和生活,朝夕相处,有着无数的欢乐,可是有时双方的关系也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烦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男生和女生的阳光关系。(板书课题)

  活动一:让我们做游戏了解男女生各自的特点

  过渡:在消除这种小尴尬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看看从这个游戏中,你们能发现什么?

  1.从叠衣服和提水的小游戏中发现男女生有各自的性格特点。

  2.利用课件展示男女生的性格特点。

  3.学生交流生活中有男生女生性格特点的事情。

  小结:你们说的真好!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他们都有自己的特点。

  活动二:男生女生知多少。

  1、男生回答:女生有哪些优势?

  2、女生回答:男生有哪些优势?

  3、学生讨论:女孩和男孩是同桌好友,但*来,她觉得很烦,因为……

  妈妈说:“你们年龄小,根本分不清是非,把握不好分寸,交往过密,影响你们的学*,我明天叫老师给你换个位。

  同学说:“男女同学交往过密,会容易遭到同学的非议,我看你们俩还是少交往的好,以免弄得大家都尴尬。”

  同学说:“男女同学正常交往,更有利于我们学*进步和身心健康,何乐而不为呢?”

  请问:你认为他们谁说的更有道理?女孩和男孩应该继续交往吗?为什么?(让学生讨论。)

  4、思考交流

  从刚才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小时候男女生在一起没有距离,老师小时候也和你们一样,和男孩子们在一起玩,挺开心、很自然;可到了十一二岁的年龄,总觉得和异性同学相处有些……(别扭、不自然)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男生、女生长大了,男女生不一样了)

  5、总结

  是啊,我们长大了,男女的性别意识越来越强了,男女生不一样的地方也越来越明显

  男女生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大了,交往中的“不自然”其实也是很自然的成长阶段,每个人

  会经历,你们的老师、父母也不例外。

  二、心情*台,探讨方法

  1、创设情境

  小品:

  旁白:课间游戏的时候,两位女生正在跳绳,玩得正开心的时候,一位男生低着头走了过来,撞在了其中一位女生的身上:

  男:(很生气地)没看见我在走路吗?跑到这儿跳绳,真是的!

  女:(相互看了一眼,主动上前询问)

  A、你怎么了,要不要跟我们一起玩?

  B、哎呀,你怎么这么没精神,有什么不开心吗?

  男:(很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对不起,刚才是我不对。我昨天的语文作业有好几道都做错了,刚刚被何老师批评了。

  女:(拉着男生的手,一起走下去)来,还以为什么大事呢,我们帮你讲。

  2、讨论探究:

  师:看完这个小

  品,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生进行交流。

  师小结:女生能够不计前嫌伸出援助之手,男生也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就应该像他们这样:男生女生,阳光交往。(齐读课题)下面这个小品对我们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又有什么帮助呢?

  师:最*,老师收到了这样一封信,咱们一起来看看。

  3、用多媒体展示:(带着音乐学生读)

  你好!我叫珊珊,是一名女生,性格活泼开朗,*时既爱和女生玩,也会和男生讨论问题,美好的友谊一直伴随着我们。可是到了六年级以后,一切都变了,男生和女生之间好像有了一堵无形的“墙”。就像我们现在训练大合唱准备参加比赛,老师让我们男生女生手拉手表演唱歌,我们哪里好意思,只是拉着对方的袖子,这样的感觉让人难受。老师也批评我们动作不到位。我真不明白,到了高年级,女生和男生该怎样交往呢?

  老师:珊珊在男生女生交往中遇到了烦恼,用写信的方式倾诉出来了,她心里一定舒服多了,但问题并没有解决。你能用我们今天学到的好方法,为珊珊解除心中的烦恼吗?先小组交流,然后班上交流:你想对珊珊说什么?

  教师小结:拥有了坦诚,我们之间像阳光一样明亮;拥有了理解,我们之间像阳光一样温暖;拥有了尊重,我们之间像阳光一样灿烂。让我们绽放阳光般的'笑脸,舒展阳光般的心情,共同走向人生的每一个春天!(课件展示)(齐读)

  三、教师展示网上查找的资料:

  1、思考“怎样的我更受同学们欢迎”。

  资料如下:

  ①最让男生欣赏的女孩:经常脸上有微笑,温柔大方的女孩;活泼而不疯癫,稳重而不呆板的女孩;清纯秀丽,笑起来甜甜的女孩;心直口快,朴素善良、随和的女孩;聪颖、善解人意的女孩;纯真不做作、有性格的女孩;能听取别人意见,自己又有主见的女孩;坦然、充满信心的女孩;不和男生打架的女孩;长头发、大眼睛、说话斯文的女孩。

  ②最令男生讨厌的女孩:长舌头,对小道消息津津乐道的女孩;自以为是,骄傲自大的女孩;唠唠叨叨、做事慢吞吞的女孩;小心眼,爱大惊小怪的女孩;疯疯癫癫,不懂自重自爱的女孩;总喜欢和男孩找茬儿吵架的女孩;容易悲观,容易流眼泪的女孩;把打扮和传播别人小事当“正业”的女孩;自以为“大姐大”,笑起来很大声的女孩。

  ③女孩最欢迎的男生:大胆、勇敢的男生;幽默、诙谐的男生;思维敏捷、善于变通的男生;好学的男生;团结同学、重友情的男生;集体荣誉感强的男生;有主见的男生;热心助人的男生;有强烈上进心的男生;勇于承当责任、有魅力的男生。

  ④女生不喜欢的男生:满口粗言语的男生;吹牛皮的男生;小气、心胸窄的男生;粗心大意的男生;过于贪玩的男生;喜欢花钱的男生;小小成功便沾沾自喜的男生;有时过于随便、得过且过的男生;遇突发事件冲动的男生;不做家务、说家务是女生的事的男生。

  2、分组讨论进行调查:

  (1)在调查中,还有一些同学谈到:就是男女生在交往中,总有一些同学在冷言冷语,甚至说些不好的话,这些闲言闲语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男生和女生的正常交往,你们有同感吗?谁愿意说一说?

  (2)那你们觉得男生女生的交往合不合理呢?

  师小结:是啊,我们的班级因为有男生和女生,所以才会那么丰富多彩,是吗?

  (3)那大家觉得怎样看待那些和异性同学交往的同学呢?(应该理解和尊重)

  (4)总结

  是啊,在男生女生交往的过程中,了解异性同学的特点、理解彼此的差异,相互尊重、相互谅解,我们的交往便会减少烦恼、找到快乐、实现和谐。

  四、发现身边的榜样。

  分男女生两个大组推选出本班最受欢迎的男生和女生(男生评选女生,女生评选男生),评选过程要求不让对方听见,组内达成共识后还要写出赞颂词。)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收获了“男生女生,阳光交往”的方法,也就等于收获了很多的快乐,在快乐的歌声中,让我们男女生手拉手,愿友谊永久,共同走进美好的明天。

  【教材分析】

  《阳光》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学生每天都在阳光的陪伴下生活成长,但刻意留意阳光的时候并不多。课文以抒情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和美丽──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长长的锦缎──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斓的图景,它让孩子们明白,这一切都是阳光的功劳。没有阳光,就没有生机蓬勃的世界,让孩子们充分感受阳光的美好和宝贵。课文插图形象鲜艳,语言简洁流畅,富有童真童趣,贴*儿童生活,能引起孩子们感受阳光的强烈愿望,生发对大自然无限热爱和珍惜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析】

  1、本课是一年级的语文课并涉及到一些自然常识。

  2、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读课文,能用简单的语言描绘画面内容,能根据画面内容展开想象。

  3、作为一年级的孩子,好动爱说,要注意充分给学生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

  ⑵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⑶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2、过程和方法: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8)

——买铅笔教学反思汇总十篇

  《买铅笔》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第一课内容,本节内容是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是小学一年级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因此,我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而我作为教师则重在关注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

  这节课中,我注意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我引导的语言有:“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谁有不同的想法?”“和他的方法一样的有哪些同学?”“与他的算法差不多的有吗?”“他的想法谁听清了,能给大家复述一遍吗?”“谁再来解释一下?”“有道理,有与他们不一样的方法吗?”“为什么要把小棒分成10和5呢?”“你真行,你发现了自己的办法,”“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算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

  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交流中知已知彼,智慧的火花在不断地闪现,碰撞。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同伴的不同算法,学生的交流有了实效。但在巩固练*时,各题结束时没有进行适当的总结,本课知识没有得到升华。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常常教后才知不足,要想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必须要使我们的教学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这一过程。

  本节课的数学我是按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小组交流→汇报结果这样的环节来进行的,买铅笔教学反思。教学中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模拟表演这一环节很感性趣,当我说要与他们合作演小白兔买铅笔这一情境时,他们都争着来扮演小白兔,到我前面买铅笔,当真正来到我前面时,他又很认真地从我手里整整捆的里面取出一根与5和在一起,然后拿走9根,。当时班级里的其他同学也都仔细地观察他是怎样拿走铅笔的,正因为这一环节同学们观察的仔细,在后面教学研究十几-9的'计算方法时,同学们很轻松地学会了用破十法来进行计算,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又一次让我感受到,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教学中应着重设计一些同学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他们,在这种情境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相互渗透,只有这样学生对数学才不感到陌生,还能更好的应用到生活中去。

  本节课的数学我是按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小组交流→汇报结果这样的环节来进行的,买铅笔教学反思。教学中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模拟表演这一环节很感性趣,当我说要与他们合作演小白兔买铅笔这一情境时,他们都争着来扮演小白兔,到我前面买铅笔,当真正来到我前面时,他又很认真地从我手里整整捆的里面取出一根与5和在一起,然后拿走9根,。当时班级里的其他同学也都仔细地观察他是怎样拿走铅笔的,正因为这一环节同学们观察的仔细,在后面教学研究十几-9的计算方法时,同学们很轻松地学会了用破十法来进行计算,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又一次让我感受到,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教学中应着重设计一些同学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他们,在这种情境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相互渗透,只有这样学生对数学才不感到陌生,还能更好的应用到生活中去。

  《买铅笔》是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是小学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计算。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发散思维,我让学生准备了小棒,通过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通过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在这节课中,我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我引导的语言有:“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谁有不同的想法?”“和他的.方法一样的有哪些同学?” “他的想法谁听清了,能给大家复述一遍吗?”“谁再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要把小棒分成10和5呢?”“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通过这样的语言引导,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并从多样的算法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

  而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则通过学生摆小棒独立思考,同桌两人交流方法,全班交流,教师总结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火花的碰撞,在学生提出想法但解释不清时,我及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将算理算法理解清楚,并能理解同伴的方法。虽然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但在具体的练*中,学生还是做不到举一反三,这是本节课后需要加强锻炼学生的地方。

  《买铅笔》是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是小学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计算。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发散思维,我让学生准备了小棒,通过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通过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在这节课中,我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我引导的语言有:“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谁有不同的想法?”“和他的方法一样的有哪些同学?” “他的想法谁听清了,能给大家复述一遍吗?”“谁再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要把小棒分成10和5呢?”“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通过这样的语言引导,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并从多样的算法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

  而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则通过学生摆小棒独立思考,同桌两人交流方法,全班交流,教师总结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火花的碰撞,在学生提出想法但解释不清时,我及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将算理算法理解清楚,并能理解同伴的方法。虽然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但在具体的练*中,学生还是做不到举一反三,这是本节课后需要加强锻炼学生的地方。

  《买铅笔》教学反思本节课借助学生熟悉的“买铅笔”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倾听并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用自己学到的算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基本上达到本节课的目标,完成本节课的任务。《买铅笔》是寒假过后开的第一节新课,学生兴致极高,但是由于学生的学**惯培养的不够扎实,在动手操作环节,不能达到收放自如;一年级的学生受到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的限制,不能顺利的探索多样化的计算方法。备课时,我的脑海中产生了这样几个问题,怎样让学生理解退位?怎样评价学生千奇百怪的方法?怎样上好计算课?带着这些问题,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出发,精心设计了本节课的环节,为了达到目标,突破重、难点,

  我仔细推敲每个环节的设计依据,我还针对学生在每个问题上的回答做了预设。针对我的课堂,同学科教师给了一些实质的和可操作性的评价,也解决了我在备课时的困惑。首先,知识方面,备课的时候要深入的研读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小标题”,从“小标题”出发进行新课的讲解,达到目标,突破重难点。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减法的原型,学生对减法的计算并不陌生,但是本节课需要结合学生熟悉的背景让学生集中精力探索算法,通过充分使用教学用具和学*用具,从摆小棒的算法抽象出数的计算,感受直观到抽象,理解退位减法的道理(退一当十)。其次,关于反馈,由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能力都有所不同,针对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遇到不确定的方法要实施延迟评价,在新授过程中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想法对在哪里,错在哪里。

  最后,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的主人,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能力比较差,在课堂上数学学**惯的培养也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听课状态—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等都需要教师一点点培养,学生上课的状态至关重要,教师要学会用自己的状态影响孩子的状态,营造良好的学*氛围,才能打造高效课堂。教师们的点评使我不管理论还是实践都收益颇丰,让我明白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脚踏实地的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完善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水*。

  “加法”是在学生认识了1~10的数,比大小后进行的,是计算数学的起始课。初步认识加法,知识虽然简单,却对以后的学*计算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有几支铅笔”时,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层层推进。

  1、直观演示,初步感知加法含义。

  2、观察画面,体会加法含义。

  3、发散联想,理解加法含义。

  4、动手操作,巩固加法含义。

  首先,我演示小兔和小鹿赛跑,让学生观察,小动物比赛情境,并把观察到的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合起来”就“加起来”的意思,同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及探究欲望。接着通过观察书上“气球图”同桌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同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用“加法”来表示的`事例,增进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使学生感悟到“加法”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最后是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先是看算式摆,然后是用5个学具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

  反思整节课,我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给足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成功,在质疑中发展。这样在活动中学*数学,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学*方式为多样的学*方式。重视学生学*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世界一样丰富多彩。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掌握数学知识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继续中东参与的兴趣。

  总之,新课标、新理论,我们既要不断的学探索,又要积极实践,贯彻新课标精神,落实素质教育,以人为本,育人至上,尊重差异,重视发展。

  从课堂教学的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效果良好。基本达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总的归纳有以下几个比较成功的地方。

  1、能正确地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整节课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小组交流→汇报结果为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师生间形成了融洽、愉快、合作的氛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注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分组摆小棒、合作交流、小组汇报,促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和认知风格的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本节课在教学15-9=?时,放手让学生试算,学生中出现了多种计算方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除此之外,当然还存在着不少需要进一步改进与思考的地方:如何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学来调整教学,又如何用教师的教对学生进行更准确的引导。通过整堂课的准备、教学、总结、反思也让我有了三点启示与思考。

  1.、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学应该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相互渗透。

  2、在小学阶段进行探究性学*,着眼于理念和思维方法的渗透,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等一系列必要的活动去主动探索。

  3、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推进,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应重新审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中“导”的艺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活动的主体,才能使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小白兔买铅笔”是一个拟人化的故事情境,教学时,我让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说一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还剩几支铅笔,再列出要计算式子,15-9,接着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从课堂实践看,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练*为主线的教学观念。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不但能做到较好的掌握本课知识,还能做到灵活的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新知,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具体说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运用探究式的学*。

  本课教学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式课堂模式进行教学,课中加强了学生的.操作感知,合作与交流,在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的学*过程中,自始自终为学生设置探索的情境,让学生一次又一次的体会成功的乐趣。学生在知识内在魅力的激发下,主投入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自己悟出算理,学得主动积极,生动灵活。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呈现,前后联系紧密,学生的认知也是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教师充分利用知识与认知的迁移规律,展开探究式学*,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到知识间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利用转化的思想将新知“返朴归真”,掌握解题思路,这是学*数学的一个良好方法。

  3、交给学生学*方法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的人。”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获得过程来掌握思维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不论从小棒的分摆转化还是算理阐述、总结运用上,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的思想。

  《买铅笔》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第一课内容,本节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买铅笔”的情境,帮助学生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计算。这节课既是学生学*退位减法的起始课,又是学*退位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的重、难点在与理解“破十”,体会“借1当十”的道理。

  《买铅笔》一课的学*在学生运算能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课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就成我研究的重点所在。通过课堂实践我认为自己在教学设计时关注的以下几点对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还是很有效的。

  1、运用探究式的学*。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的。与其让孩子们听老师讲,不如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放手让他们大胆尝试去探究。所以本课教学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式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小白兔买铅笔”是一个拟人化的故事情境,特别符合一年级学生特点,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说一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还剩几支铅笔;接下来是独立列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结果;最后集体汇报交流不同的算法。这样学生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尝试探究→交流汇报结果”一环扣一环的学*活动中理解掌握新知。可以说在本节课上,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不但能做到较好的掌握本课知识,还能做到灵活的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新知,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

  2、引导有效的交流。

  众所周知“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由于课题时间有限,学生只能通过努力探究出一种算法,那么如何让他们学*理解其他不同的算法,拓展孩子们的思维,也是我这节课特别关注的。独立探究时孩子们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画图等多种方式体会感知了“破十”。这些都是自我的感受,这时教师就需要为他们搭建互相交流的*台,创造把自己的探究操作转化为语言表达的时空,这才能使探究学*的利益最大化,对孩子们的学*能力也是一个锻炼和提升。

  在组织交流环节我就特别重视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方面下功夫。我引导的语言有:“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谁有不同的想法?”“和他的方法一样的有哪些同学?”“与他的算法差不多的有吗?”“他的想法谁听清了,能给大家复述一遍吗?”“谁再来解释一下?”“有道理,有与他们不一样的方法吗?”“为什么要把小棒分成10和5呢?”“你真行,你发现了自己的办法。”“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算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孩子们很乐于参与教学活动,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师生间形成了融洽、愉快、合作、高效的氛围。

  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呈现,前后联系紧密,学生的认知也是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本节课的重中之重就是对退位减法算理“借1当十”的理解。小棒的分摆、拨计数器十位上珠子与个位珠子关系等就是“借1当十”转化思想的具体体现,所以我特别重视学生在此处的操作与描述。让学生感到知识间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利用转化的思想将新知“返朴归真”,掌握解题思路,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于价值。让学生在学*中不仅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获得过程来掌握思维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常常教后才知不足,通过整堂课的准备、教学、总结、反思也让我有了三点启示与思考。

  1、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学应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相互渗透。

  2、在小学阶段进行探究性学*,着眼于理念和思维方法的渗透,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等一系列必要的活动去主动探索。

  3、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应重新审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已经成为新理念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中“导”的艺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活动的主体,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9)

——铅笔有多长教案优选【5】份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与测量等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发展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初步明确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3、通过自评与互评,发展学生的反思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亲身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

  活动一:目标——通过估计、测量与联想,产生1分米长度单位,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估一估10厘米红色纸条的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它的长度。

  [教师要善于捕捉“创新资源”,如发现不从尺子0刻度开始量的学生要加以表扬或奖励,如没有发现学生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可进行启发引导,体现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教师引疑自答“象这样10厘米长还可以用什么单位表示呢?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分米”也可以“1d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1分米是几厘米?

  (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

  4、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米是多少厘米?1米是多少分米?

  (教师板书:1m=100cm1m=10dm)

  5、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你见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估计学生会说:手掌长大约是1分米,半支铅笔长大约是1分米,尺子的一半长是1分米等。]

  活动二:目标——通过测量、观察与联想,产生探究的欲望,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6.3厘米的`黄色纸条。先估一估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长度,记下来,然后看看估得怎样。

  [估计学生会疑问,纸条长“6厘米多一些”“6厘米多三格”怎么记?]

  2、教师自问自答“是啊,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学*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然后介绍,1厘米中的1小格长是1毫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毫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毫米”“1m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10个小格),1厘米等于几毫米?(10毫米),板书:1cm=10mm。

  4、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有哪些东西长度大约是1毫米?

  [估计学生会说:纸皮、硬币、小圆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

  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米尺、1分硬币、钱币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学生用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切入举偶

  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

  个子细又长。

  写出漂亮字,

  需要他帮忙。

  同学们开动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铅笔)

  对了,这节课我们一起量一量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

  对话*台

  玩中学

  一、认识分米。

  1.估一估。

  先利用已有经验估一估,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a)课前老师在每个学*小组的书桌里悄悄地放了一支铅笔,赶快把它找出来,放在桌面上,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结合已有的测量经验估测一下,这支铅笔有多长,填在书中表格中。

  b)交流、汇报。说说你是怎么估出来的。

  2.量一量。

  在估一估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测量,验证估测结果。

  (1)看来同学们估的长度都不一样,要想知道这支铅笔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有根据的好办法吗?(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亲自用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并把结果填在书中的表格里。

  (3)汇报结果。验证于估测的差距。

  3.说一说。

  通过交流,熟练掌握1分米的实际长度以及分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1)你们知道10厘米是多长吗?用手表示出长度来。

  板书:10厘米就是1分米。

  (2)介绍分米。

  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在国际上可以用符号表示出来,谁给大家讲一讲。(指名介绍)

  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你们会用符号表示出来吗?指名上前写,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完成。

  全班齐读公式。

  (3)活动。

  a.让我们用分米为单位量一量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b.再拿出格尺,快速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也是1分米?

  c.指名汇报。

  (4)观察直尺,然后讨论出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汇报、板书、齐读。

  二.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引导操作,设下疑问。

  每个人的书桌上都有橡皮,请你用直尺量一量橡皮的长度是多少?

  用厘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有时不是整厘米数,因而得不到准确的结果。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办法?

  那么谁知道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是多少?

  2.议一议。

  让学生尝试探究新知,牢固地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形成表象。

  (1)1毫米到底有多长?它与厘米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一起在观察和操做中获得这些知识。

  (2)观察直尺,完成表格,然后讨论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3)指名汇报。

  3.说一说。

  进一步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请大家继续观察直尺,1毫米到底有多长?估计一下桌面上的学具,哪一个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动手量一量,检验一下你的判断准确吗?

  2.量一量。

  解决疑问,让学生真正感受毫米的作用。

  大家已经认识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现在我们以毫米为单位再量一下橡皮的长度。

  这次量的结果与开始比,哪一个数据更准确呢?

  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请同学们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比比看,谁估测的最接*?

  2.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可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检。在做前,教师要给予适当提示:画线段时勿忘记画出两个端点。

  3.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4.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3.判断

  4.请为同一种物体选择不同的单位。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1dm、1mm、1cm、1m之间的关系;

  2、通过测量的活动体验1dm和1mm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1、体验1dm和1mm的长度。

  2、1dm=10cm 1m=10dm 1cm=10mm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回忆米和厘米的长度

  师:一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了米和厘米,你还记得1米、1厘米有多长吗?

  生1:1米大约是小林的身高。(小林的身高大约1米)

  生2:1厘米大约是一个手指的宽。

  ……

  师:这两个单位“娃娃”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生1:教室的门高大约2米。

  生2:我的文具盒的长大约是18厘米。

  ……

  2、设疑

  师:同学们都非常善于观察。老师想考考你们,谁知道我们的课桌高大约是7( )吗?

  生1:7米。

  生2:不可能,那不比姚明还高了吗?

  生3:是啊,那人怎么能坐上去呢?

  生4:米和厘米都不行,如果用米太长了,如果用厘米又太小了坐不了。

  ……

  (学生经过一会儿争论后,大部分学生处于沉思状态)

  师:别急,今天我们学了以后你就能解决了。

  〔反思:低年级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快,遗忘也快。特别是不常用的数学知识或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更容易回生,所以在学*新的长度单位以前复*旧知是必要的。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复*的过程中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争论课桌的高大约7( ),目的是让学生产生知识上的冲突,一种新的长度单位的学*,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认识分米

  1、估一估,量一量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盒中拿出一支吸管,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是怎样估的。(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1:大约8厘米,我是一小节一小节的数的。(用手比1厘米)

  生2:大约10厘米,我是感觉出来的。

  师: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

  生:10厘米。

  师:你知道吗,像这样10厘米长的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新的单位来表示,就是1分米,用字母dm表示。(带学生读三遍,书空一遍)

  2、感知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你能用食指和拇指比一比1分米大约有多长吗?并在本子上画出1分米的线段。(同桌同学互相验证)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小组中指导)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谁知道1分米=( )厘米?

  生:1分米=10厘米

  师:可以用字母表示为:1dm=10cm(引导学生读一读)

  3、体验1分米的长度(加深学生对1分米的认识)

  师:分米这个单位“娃娃”现在也在我们的身边你能把它给找出来吗?

  生1:我的铅笔长大约是1分米。

  生2:我的学具盒长大约是1分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