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反思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

  1.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

  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高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学*成果。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4.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5.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感受分米和毫米是本节课最重要的体验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感知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教学中将分米和毫米分为两部分学*,其中将每个版块细小的知识点整合成大的活动,使整节课的环节设计简洁明朗。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具有亲和力的教学风格,扎实的教学功底,以及4个活动设计的环环相扣,让学生的各个感官都参与到认识分米和毫米的学*中,课堂中对“吸管”的运用恰到好处,发展了学生估测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改进:

  1、“分米”这个概念揭示的太突兀,与前面环节联系的不够紧密,如何使“分米”揭示的更加自然,还有待进一步的设计和思考。

  2、寻找生活中的1分米或几分米,孩子运用1分米长的吸管发现了文具袋的长度大约是2分米,这时候可用文具袋作为估计的标准,让孩子估一估课桌的高度,培养学生根据不同参照物作为估计标准的估测能力,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最后再进行追问,如果没有吸管、文具袋、课桌这些估计的参照物,我们还可以找到哪些估计的标准呢?引导学生发现身体上的“尺子”——一拃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1分米长度的认识。

  3、学生已经学*了厘米和米,为什么还要学*分米和毫米呢?怎么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分米和毫米的必要性?如果能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更好了,也可以在教学中将分米、厘米和毫米进行对比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测量不同物体时,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在体验中让学生更加明确不同长度单位的不同使用功能。

  虽然是首次尝试该课型,但其中的收获颇多,对课堂的整合能力和把控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3

  昨天我执教了《铅笔有多长》这一课,课下后有如下一些思考。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极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了教学过程,使其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还要抓住学生心理、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进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

  本课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还有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都为学生建立长度的观念打下了牢实的基础。

  2、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遵照教材所提供的课题,适当地调整了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使教学环节衍接更合理、自然。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认识毫米,能与教材所提供课题结合的更巧妙和紧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更有帮助。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和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又能促进个性的发展。我让学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讨论和交流。如:观察、探究直尺厘米间的小格的长度、数量,测量铅笔长度、橡皮长度、课桌高度,一分钱硬币的厚度,在米尺上每1分米处系绳等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从而把握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关系。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活动的编排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我也坚信我将继续为我的学生们奉献我的活力和智慧。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4

  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知识板块。整节课的设计,我针对学生*时生活中扔铅笔这一现象,从情境创设入手,引起学生思考、争论,使他们自身主动地产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他们通过估、量、找的方法开展数学活动,注重学生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反思及运用。一节课上下来,我颇有感触:

  在估、量、找三步骤教学时层次清晰,而且结合教材内容把估计贯穿教学始终,从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了他们的估测能力;通过实际测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另一方面经过量不断调整学生原来的估计,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分米、1毫米长的物体,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生已经学*了厘米与米两个长度单位,他们已经掌握了用米或厘米做单位测量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已经具备一定的估测能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先安排学*毫米再学*分米,在引入分米时改变教材从估一估10厘米长的铅笔入手做法,创设了让学生用厘米为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认识到在实际测量中必须有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分米。这样,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新知识的产生来源生活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本节课,不管是通过估测、测量产生出新的长度单位,还是在生活中、身边寻找1分米和1毫米长的东西,至始至终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知识。在学*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直尺,并把观察结果填入表格中,让他们自己发现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了解得不够,对学生的学*困难预测不准,造成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直尺、填写表格,这一教学环节让费了很多有限课时资源。这是,教师今后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的。这堂课,在引导学用所学知识(毫米)表示测量结果时,有一个学生用“14.8厘米”表示。这时,教师引导得不够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败笔。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

  1.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

  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高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学*成果。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4.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5.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感受分米和毫米是本节课最重要的体验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感知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教学中将分米和毫米分为两部分学*,其中将每个版块细小的知识点整合成大的活动,使整节课的环节设计简洁明朗。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具有亲和力的教学风格,扎实的教学功底,以及4个活动设计的环环相扣,让学生的各个感官都参与到认识分米和毫米的学*中,课堂中对“吸管”的运用恰到好处,发展了学生估测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改进:

  1、“分米”这个概念揭示的太突兀,与前面环节联系的不够紧密,如何使“分米”揭示的更加自然,还有待进一步的设计和思考。

  2、寻找生活中的1分米或几分米,孩子运用1分米长的吸管发现了文具袋的长度大约是2分米,这时候可用文具袋作为估计的标准,让孩子估一估课桌的高度,培养学生根据不同参照物作为估计标准的估测能力,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最后再进行追问,如果没有吸管、文具袋、课桌这些估计的参照物,我们还可以找到哪些估计的标准呢?引导学生发现身体上的“尺子”——一拃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1分米长度的认识。

  3、学生已经学*了厘米和米,为什么还要学*分米和毫米呢?怎么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分米和毫米的必要性?如果能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更好了,也可以在教学中将分米、厘米和毫米进行对比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测量不同物体时,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在体验中让学生更加明确不同长度单位的不同使用功能。

  虽然是首次尝试该课型,但其中的收获颇多,对课堂的整合能力和把控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3

  昨天我执教了《铅笔有多长》这一课,课下后有如下一些思考。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极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了教学过程,使其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还要抓住学生心理、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进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

  本课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还有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都为学生建立长度的观念打下了牢实的基础。

  2、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遵照教材所提供的课题,适当地调整了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使教学环节衍接更合理、自然。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认识毫米,能与教材所提供课题结合的更巧妙和紧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更有帮助。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和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又能促进个性的发展。我让学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讨论和交流。如:观察、探究直尺厘米间的小格的长度、数量,测量铅笔长度、橡皮长度、课桌高度,一分钱硬币的厚度,在米尺上每1分米处系绳等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从而把握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关系。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活动的编排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我也坚信我将继续为我的学生们奉献我的活力和智慧。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4

  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知识板块。整节课的设计,我针对学生*时生活中扔铅笔这一现象,从情境创设入手,引起学生思考、争论,使他们自身主动地产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他们通过估、量、找的方法开展数学活动,注重学生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反思及运用。一节课上下来,我颇有感触:

  在估、量、找三步骤教学时层次清晰,而且结合教材内容把估计贯穿教学始终,从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了他们的估测能力;通过实际测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另一方面经过量不断调整学生原来的估计,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分米、1毫米长的物体,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生已经学*了厘米与米两个长度单位,他们已经掌握了用米或厘米做单位测量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已经具备一定的估测能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先安排学*毫米再学*分米,在引入分米时改变教材从估一估10厘米长的铅笔入手做法,创设了让学生用厘米为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认识到在实际测量中必须有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分米。这样,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新知识的产生来源生活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本节课,不管是通过估测、测量产生出新的长度单位,还是在生活中、身边寻找1分米和1毫米长的东西,至始至终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知识。在学*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直尺,并把观察结果填入表格中,让他们自己发现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了解得不够,对学生的学*困难预测不准,造成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直尺、填写表格,这一教学环节让费了很多有限课时资源。这是,教师今后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的。这堂课,在引导学用所学知识(毫米)表示测量结果时,有一个学生用“14.8厘米”表示。这时,教师引导得不够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败笔。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

  《铅笔有多长》这节课是新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测量》的带头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知识板块。整节课的设计,我针对学生*时生活中扔铅笔这一现象,从情境创设入手,引起学生思考、争论,使他们自身主动地产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他们通过估、量、找的方法开展数学活动,注重学生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反思及运用。一节课上下来,我颇有感触:

  在估、量、找三步骤教学时层次清晰,而且结合教材内容把估计贯穿教学始终,从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了他们的估测能力;通过实际测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另一方面经过量不断调整学生原来的估计,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分米、1毫米长的物体,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生已经学*了厘米与米两个长度单位,他们已经掌握了用米或厘米做单位测量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已经具备一定的估测能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先安排学*毫米再学*分米,在引入分米时改变教材从估一估10厘米长的铅笔入手做法,创设了让学生用厘米为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认识到在实际测量中必须有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分米。这样,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新知识的产生来源生活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本节课,不管是通过估测、测量产生出新的长度单位,还是在生活中、身边寻找1分米和1毫米长的东西,至始至终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知识。在学*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直尺,并把观察结果填入表格中,让他们自己发现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

  本节课,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了解得不够,对学生的学*困难预测不准,造成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直尺、填写表格,这一教学环节让费了很多有限课时资源。这是,教师今后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的。这堂课,在引导学用所学知识(毫米)表示测量结果时,有一个学生用“14.8厘米”表示。这时,教师引导得不够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败笔。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42—43页。这节课的教学,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比一比、找一找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2、从生活出发,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

  本节课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真是其乐无穷。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不足之处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应该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在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3

  教学时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以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发展,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学*数学的成功和快乐。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学*数学,感受数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他们觉得数学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并快乐的学*。

  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探究你,合作交流,发现总结,获取知识,使孩子们乐学善思,体验成功。

  在教学活动中,适时恰当地使用激励手段,注意学生情感的鼓励与交流,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引导学生主动 获取数学知识,体验人文关怀,思想教育蕴涵其中。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4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注重把测量知识的学*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较好的地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地方:

  1、情境的创设

  以教材为参考,创设了“铅笔有多长”的主题情境,从学生的学*用品出发,在估测与实际测量等多种活动中,去探究新知。主题情境贴*学生生活实际,较为生动、贴切,使学生有一种很亲*的感觉,自然地喜欢并投入到这个学*情境中。

  2、新知,力求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在课堂教学中较为重视问题提出的有效性,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学*活动中,力求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探究知识,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注重学生个人与小组的探究交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找一找”“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体会学*分米、毫米知识的必要性;感知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探索到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渗透估计方法的指导,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在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之前,先安排学生进行估测,估测的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明确手掌上1分米长的“小尺子”、胳膊上3分米长的“小尺子”,既加深了学生的认知表象,又提高了学生的估计水*。

  待发展之处:

  1、在“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提高学*效率”上做文章,研究出开展小组合作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等。

  2、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于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5

  《铅笔有多长》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而这两个长度单位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要让孩子充分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只有建立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因此教学中,做到以下两点:

  一、动手操作

  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联系生活

  在学生已初步感知“1分米”“1毫米”之后,学*并不是就此戛然而止,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毫米。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所举的例子还非常的多,非常的贴切。如1毫米的物体:自动铅笔芯的宽度、护导牌的厚度(刚好我佩带着护导牌)、包数学书的书皮厚度、五毛钱的硬币厚度……1分米的物体:积木的长度、大正方体的长度、黑板擦的提手长度、开关板的宽,学具盒的长度……。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体,不仅加深学生对“1分米”“1毫米”的印象,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还关注学生的数学学*的情感和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他们感受到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感受到探索的魅力和发现之余的喜悦。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6

  上完《铅笔有多长》后,我的心里沉沉的,好像压着一块石头,蛮不是滋味,这两天来课堂中的一些片断总是在脑海中重复播放着,想着如果能重来一次,也许会做得更好:

  1、抓住课堂闪光点,转换自身角色。

  其实我们每堂课中总是有那么几个“闪光点“,如果能抓住那么几个”闪光点“,即使一个也好,也许一堂课下来,教师可以教得很轻松,学生也可以学得很轻松、愉快,又能给学生一次机会,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例如,在我这堂课中,我记得在我让学生观察尺子,说说发现什么的时候,班里有个女同学说:“每个大格中有10个小格。”当时我如果能抓住这个“闪光点”,让这位女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介绍,即给了她一次机会,把她已经掌握的知识教给其他小朋友,又给了自己一次“轻松”的机会。

  2、给予动手的机会,亲身验证

  学生的脑中藏着多少问题我们数不清,他们总是很好奇,如果没有事实摆在眼前,他们总是很坚持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他们没办法建立起这个概念,往往很怀疑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像认识毫米,实际生活中其实我们很少用到它,因此学生对它可以说是很陌生的,虽然说整堂课中我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尺子找出1毫米及数一数每1厘米间有几个小格,从而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不过我的脑海中总记得这样一幕,如果我当时能给予学生一次动手的机会,可能效果会不一样:我记得在刚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数学书及艺术书有1厘米厚吗?很多学生说有,有的学生不敢肯定,当时我解释得很费力,到最后学生虽然好像是接受了数学书及艺术书是没有1厘米厚的,可是更多是一种怀疑,如果当时我能让学生拿起尺子实际测量,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发现数学书没有1厘米厚,那么如何表示就成为他们迫切想知道,认识新的长度单位也就变成了他们迫切需要的,这样一开始他们的注意就被被深深吸引。

  是啊,机会能重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机会是不可重来的,我不应在沉浸在这堂课不完美的过程中,而应努力调整自己,让自身的素质再次提高,把它当成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不让自己有“如果能重来一次”的机会。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7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P42-43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学*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学好本课又为学*千米做准备。这部分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极易混淆的知识,学生学*会有一定的困难。

  本课教学我的成功之处:

  1、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尝试。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倡导教师树立课程意识“用教材”。 我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教学毫米时,我没有使用教材测量铅笔的长度因为6厘米3毫米的'铅笔非常的短,教师的演示讲解孩子无法看清,我设计为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因为数学书的厚度正好5毫米,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发现并感知学*毫米的必要性更加有效,另外我设计为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1毫米厚的磁卡,10张数学书的厚度也是1毫米。这样的设计可以看到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感受了到1毫米的亲切,容易理解和记忆。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学*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做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再创造”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我以“测量”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毫米”、“分米”的直观体验。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的活动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等,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在本节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米尺,发现厘米、毫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然后,又让他们合作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理解掌握了长度单位及进率,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新知识的活动中,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的乐趣,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活动的组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教师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不理想的地方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学生问题的提出,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方面还做得不够好。上完课后的感觉是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没加入到课堂中的学*中来,我认为学生没有加入的原因应该是有不懂的问题,阻碍了这部分孩子的主动参与。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和发现,才能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买铅笔》教学反思3篇

  《买铅笔》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第一课内容,本节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买铅笔”的情境,帮助学生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计算。这节课既是学生学*退位减法的起始课,又是学*退位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的重、难点在与理解“破十”,体会“借1当十”的道理。

  《买铅笔》一课的学*在学生运算能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课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就成我研究的重点所在。通过课堂实践我认为自己在教学设计时关注的以下几点对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还是很有效的。

  1、运用探究式的学*。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的。与其让孩子们听老师讲,不如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放手让他们大胆尝试去探究。所以本课教学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式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小白兔买铅笔”是一个拟人化的故事情境,特别符合一年级学生特点,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说一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还剩几支铅笔;接下来是独立列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结果;最后集体汇报交流不同的算法。这样学生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尝试探究→交流汇报结果”一环扣一环的学*活动中理解掌握新知。可以说在本节课上,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不但能做到较好的掌握本课知识,还能做到灵活的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新知,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

  2、引导有效的交流。

  众所周知“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由于课题时间有限,学生只能通过努力探究出一种算法,那么如何让他们学*理解其他不同的算法,拓展孩子们的思维,也是我这节课特别关注的。独立探究时孩子们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画图等多种方式体会感知了“破十”。这些都是自我的感受,这时教师就需要为他们搭建互相交流的*台,创造把自己的探究操作转化为语言表达的时空,这才能使探究学*的利益最大化,对孩子们的学*能力也是一个锻炼和提升。

  在组织交流环节我就特别重视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方面下功夫。我引导的语言有:“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谁有不同的想法?”“和他的方法一样的有哪些同学?”“与他的算法差不多的有吗?”“他的想法谁听清了,能给大家复述一遍吗?”“谁再来解释一下?”“有道理,有与他们不一样的方法吗?”“为什么要把小棒分成10和5呢?”“你真行,你发现了自己的办法。”“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算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孩子们很乐于参与教学活动,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师生间形成了融洽、愉快、合作、高效的氛围。

  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呈现,前后联系紧密,学生的认知也是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本节课的重中之重就是对退位减法算理“借1当十”的理解。小棒的分摆、拨计数器十位上珠子与个位珠子关系等就是“借1当十”转化思想的具体体现,所以我特别重视学生在此处的操作与描述。让学生感到知识间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利用转化的思想将新知“返朴归真”,掌握解题思路,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于价值。让学生在学*中不仅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获得过程来掌握思维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常常教后才知不足,通过整堂课的准备、教学、总结、反思也让我有了三点启示与思考。

  1、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学应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相互渗透。

  2、在小学阶段进行探究性学*,着眼于理念和思维方法的渗透,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等一系列必要的活动去主动探索。

  3、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应重新审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已经成为新理念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中“导”的艺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活动的主体,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

  《买铅笔》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第一课内容,本节内容是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是小学一年级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因此,我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而我作为教师则重在关注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

  这节课中,我注意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我引导的.语言有:“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谁有不同的想法?”“和他的方法一样的有哪些同学?”“与他的算法差不多的有吗?”“他的想法谁听清了,能给大家复述一遍吗?”“谁再来解释一下?”“有道理,有与他们不一样的方法吗?”“为什么要把小棒分成10和5呢?”“你真行,你发现了自己的办法,”“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算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

  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交流中知已知彼,智慧的火花在不断地闪现,碰撞。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同伴的不同算法,学生的交流有了实效。但在巩固练*时,各题结束时没有进行适当的总结,本课知识没有得到升华。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常常教后才知不足,要想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必须要使我们的教学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这一过程。

  本节课的数学我是按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小组交流→汇报结果这样的环节来进行的,买铅笔教学反思。教学中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模拟表演这一环节很感性趣,当我说要与他们合作演小白兔买铅笔这一情境时,他们都争着来扮演小白兔,到我前面买铅笔,当真正来到我前面时,他又很认真地从我手里整整捆的里面取出一根与5和在一起,然后拿走9根,。当时班级里的其他同学也都仔细地观察他是怎样拿走铅笔的,正因为这一环节同学们观察的仔细,在后面教学研究十几-9的计算方法时,同学们很轻松地学会了用破十法来进行计算,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又一次让我感受到,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教学中应着重设计一些同学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他们,在这种情境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相互渗透,只有这样学生对数学才不感到陌生,还能更好的应用到生活中去。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二年级下数学《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3篇

  教学内容:

  新课标北师大版第四册铅笔有多长;教材P40、P41。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分米、1毫米的认识,“估一估”实物的长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米尺、1分硬币、10厘米铅笔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学生直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请同学们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铅笔不仅仅可以写出漂亮字,还可以帮我们学*数学知识呢?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测量铅笔有多长。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有关长度单位,用手势比一比,1m、1cm大约有多长?

  二、探索分米

  1、估:老师给同学们发了1支铅笔,请你估测这枝铅笔有多长?说说你是怎样估测的?(听取汇报)

  2、量:同学们估测的结果不一样?怎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呢?请你们用直尺量一量这支铅笔的长度,边量边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抽生一边汇报,一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3、知:你们知道吗?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用1分米表示,即1分米=10厘米,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用字母dm表示,即1dm=10cm。

  4、比: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我们的身体是一把尺,从中指尖开始量手掌,到哪儿长1dm,再用手比一比。

  5、找: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6、小组活动:(1)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用长1分米的铅笔去量1米的长度,能量几次?你知道了什么?

  揭示:1米=10分米 1m=10dm

  7、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铅笔是你们丢掉的,为自己算一算,每人丢一分米长的铅笔,10人丢了多长的铅笔?全班50人,共丢了多长的铅笔?大约有几个小朋友那么高?多浪费呀!希望同学们爱惜学*用具,养成节约的好*惯。

  三、自学毫米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铅笔,用认识分米的方法:估、量、知、比、找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遇到困难时,请书这位好朋友来帮忙,自学书40页(2)部分内容。比一比,谁学得最认真,自己学到的知识最多?

  2、听取汇报,质疑。

  3、课件演示,得出1厘米=10毫米,即1cm=10mm。

  四、尝试练*

  1、游戏:用手势比一比下列长度:1米、1毫米、10厘米、1厘米、1分米、10毫米、10分米。

  2、课件出示:(1)填出适当的单位。(2)解决问题:小猴一家比身高。

  板书设计:

  铅 笔 有 多 长

  估

  量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知

  比 1m=1dm 1dm=10cm 1cm =10dm

  找

  课后小记 :

  本课时教材选取贴*孩子生活的题材,通过创设估计、测量铅笔的长度的情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中采用“猜测质疑——操作验证——归纳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

  上课前,我先准备一些长约1分米的铅笔,上课时,让学生进行估计,再实际测量。给学生充足的实际测量时间,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再用手势比一比1分米多长?然后找一找身边的1分米,在头脑中建立一分米空间观念。接着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索和小组的学*优势,让他们用认识1分米的估 、量、知、比,找的学*方法去认识1毫米。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开推理和想象,引导总结出长度单位的关系。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铅笔以及身边大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体进行测量,在活动中去去学*新知识,又通过自己实践而得出结论,在观察、测量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学生始终处在乐学、好学的氛围之中,学*兴趣会十分浓厚,积极性也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发展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学*第二册时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有关长度的第二阶段的学*,通过教学使学生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材通过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使其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操作学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活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位于市中心,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班级配备有电脑、电视及投影等电教设施,便于日常教学工作的使用。此外,学生对数学有着比较浓厚的学*兴趣,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探究性学*,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教学设计〗

  (一)认识分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请同学们猜测老师的年龄、体重及身高。(表示身高时用到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用“米”或“厘米”作单位量自己课桌的宽。(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量得很麻烦。)

  2、独立探索,发现新知

  (1)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像: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2)小组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dm。

  (3)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不一定从0刻度开始)。你的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量一量,估一估,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分米、2分米的长度。

  (4)讨论米、厘米、分米之间的关系。(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1m=100cm,1m=10dm。)

  (二)认识毫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铅笔有多长,你有什么好办法?

  (2)学生动手操作,测量铅笔的长度。(课件演示测量结果的放大图——6厘米3毫米。)

  (3)看到这个测量的结果,你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引导学生质疑: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什么。)

  2、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1)教师或学生讲解: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1毫米。

  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尺子找到1毫米。(使学生了解:尺子上任意1小格都是1毫米。)用一个字概括出1毫米的特点。(小、细、短……)

  (2)在学具袋中找到长度、宽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如:1分硬币的厚度,IC卡的厚度,3张扑克牌的厚度,1分硬币上表示年份的小数字“1992”中“1”下面的“”长,扑克牌中“K”一竖的宽度,胶带的厚度……)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怎样验证手势是否准确?(用拇指与食指轻轻捏住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再用另一只手将其取走,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空隙大约是1毫米。)

  (3)生活中你在哪儿听说过“毫米”这个词?(课件演示:11月份上旬全国降水量分布图、蜂鸟图、35毫米自动榴弹*图、世界上最薄的手机图、眼睑及脚底皮肤的厚度图、手指甲及脚趾甲生长速度图等。)

  (4)知道1厘米=10毫米。

  (课件演示)淘气和笑笑为了“1厘米长,还是10毫米长”这个问题而争吵。数学博士认为:1厘米与10毫米同样长。

  为什么数学博士要这样说呢?听了他的话,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1厘米=10毫米;进行长度比较时,不仅要看数字,还要看长度单位。)

  自己在尺子上数出10毫米。

  (三)复*巩固,应用提高

  1、手指游戏

  (1)教师边说边演示:“手指兄弟亲又亲,大哥挂帅高高站,二哥是首我是尾,我是小弟表毫米,米到毫米记得牢,手指开表进率,相等空间代表10,大哥二哥有秘密,等待我们去揭密。”(用“快板”的形式说出来。)

  (2)学生互相动手表演。

  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大哥二哥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明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密。”

  2、看图说出回形针和课本的长度。

  3、自己测量树叶标本的长度和宽度。

  4、剪出长度为30mm,2cm,5mm,1dm的彩带。

  5、先估测各种实物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再进行实际测量。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4页至第35 页的内容。本课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通过实际测量知道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创设了“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估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找实物等活动体验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探究性学*,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认识毫米、分米的学*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发现厘米、米不够用时,自然引出毫米和分米的新的长度单位。整个教学活动完全是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从而建立新的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他们在学*中的团结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测量,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的表象,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具体的估测活动中反复体验,加深认识。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数学学*的乐趣。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教具:米尺、1分硬币、铅笔、电话卡、光盘、课件。

  学具:学生用尺、学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一)上课之前,老师要考一考你们的眼力,请你估一估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呢?(学生试着以米或厘米作单位估计)

  (二)你知道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米=100厘米)

  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兄弟,用什么字母怎样表示?你能用手比画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长度单位家庭中还有很多兄弟,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吧!

  (设计意图:创设估计老师身高的情景,复*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为本课的学*做好铺垫。)

  二、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一)认识毫米

  1、我们已经学*了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下面的三条线段请你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在测量一下,看你的估计和实际测量是否接*。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以四人为一组测量作业纸上的线段。

  学生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花边有多长》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在这一节课后,我坐下来细细的品味,领悟到以下几点:

  1、在活动中发现数学知识。从问题情境出发,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力求使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本节课以“花边装饰颁奖台”为情境,让学生明确这花边有多长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通过小组的交流、探索,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三种计算周长的方法。

  2、注重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学*。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为什么用长和宽的和乘2,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说说为什么要乘2。在做练*题的过程中,很多孩子就误认为长加宽乘2中的“2”是两圈,不明白这个2表示是两个长加宽,即一周的长度。并通过画一画帮助孩子们进行理解。

  3、学以致用。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用。在实践中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计算课桌面的周长。两个同样大的长方形拼在一起,如何计算它们的周长,让学生主动尝试从刚刚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问题,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是第一次接触公式这个词语,所以很多孩子很棘手,在知识的应用中还存在很大的盲区。

  几天来的图形周长教学,我充分地感受到学生的灵锐思维给予我心灵上的碰撞。关于长方形周长的两种计算方法该不该优化?怎样优化?优化到什么程度比较合适?老师们的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非常关注算法与解题思路多样化的今天,有的老师为了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的算法,任其解题思路是繁还是简。

  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中,应该允许他们对数学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张扬学生思维的个性,致使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如我们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不同水*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是“长+宽+长+宽”,有的是“长+长+宽+宽”,有的是“2长+2宽”,还有的是“(长+宽)×2”。以上多种思路的思维水*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我们是不是任由学生的喜好让思维“维持”在各自的水*上?

  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法就应该提倡优化,而且必须优化,只是优化的`过程是学生不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的过程。不必过早优化,我们应该学会等待,不能急于求成。在学生展现了不同算法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其整理、归类,进行意义的协商,引导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花边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47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算理,掌握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本课教学我努力体现了《标准》倡导的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节课教学设计最大的特点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了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

  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中,应该允许他们对数学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张扬学生思维的个性,致使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如我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不同水*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是“长+宽+长+宽”,有的是“长+长+宽+宽”,有的是“2长+2宽”,还有的是“(长+宽)×2”。以上多种思路的思维水*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我们是不是任由学生的喜好让思维“维持”在各自的水*上?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在“理解”数学基础上建构知识。这里的“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而是指学*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孩子的个性必须通过社会和文化的责任来协调。算法与解题思路多样化之后,要进行意义的协商,引导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我通过小组学*、讨论与交流。在小组中,学生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向同伴解释,帮助他们澄清自己的理解,通过谈话和倾听来重构自己的观点,在听取同伴解释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建构进行反思整理,在脑海里形成一种公认可行的办法。像上面的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在不同的学生发表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后,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先统计了班上哪种方法是最多的;然后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理解各种思路;接着我让学生讨论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同时我统计了班上喜欢哪种方法的人最多,思路最简洁?最后我对思路繁琐和学困生进行个别指导,尽量使不同水*的学生在原有的水*上都有新的提高。这样做,创造了意义协商的机会,从而尽量达成共同的理解,这比停留于原有的个人解决方法更好。在适当的练*之后,周长公式的适时给出,也是对思维水*较高的学生的一个提升,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数学的简洁性和形式的美。

  《花边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47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算理,掌握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本课教学我努力体现了《标准》倡导的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节课教学流程清晰自然、衔接连贯,其最大的特点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了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学*数学,理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激发学*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学*主动权,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学*能力。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力求使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还有两个月元旦就要到了,到时候老师想让同学们布置一下教室。淘气和笑笑的任务是布置、美化黑板。通过商量,他们准备在黑板上写上漂亮的字,画上美丽的画,还想把黑板围上一圈花边,淘气马上就跑到超市去买花边,可到了超市一看,花边有好几种规格,淘气这才想起来自己忘了量尺寸,他打电话问笑笑,笑笑告诉他:黑板长34分米,宽12分米,花边到底要多长你自己算算吧。淘气愣住了,花边到底有多长?(师板书:花边有多长)你们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吗?情境创设以后,学生围绕黑板一周的长度是多少这一问题,先估计,再动手测量、计算、交流、分析,这样教学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与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学*,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不断发展。

  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中,应该允许他们对数学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张扬学生思维的个性,致使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如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不同水*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是长+宽+长+宽,有的是长+长+宽+宽,有的是2长+2宽,还有的是(长+宽)2。以上多种思路的思维水*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我们是不是任由学生的喜好让思维维持在各自的水*上?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在理解数学基础上建构知识。这里的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而是指学*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孩子的个性必须通过社会和文化的责任来协调。算法与解题思路多样化之后,要进行意义的协商,引导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比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在不同的学生发表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后,我采用了借助实物(黑板)进行讲解、借助课件进行演示这样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理解各种思路;接着我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为什么?最后我对思路繁琐和学困生进行个别指导,尽量使不同水*的学生在原有的水*上都有新的提高。这样做,创造了意义协商的机会,从而尽量达成共同的理解,这比停留于原有的个人解决方法更好。在适当的练*之后,周长公式的适时给出,也是对思维水*较高的学生的一个提升,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数学的简洁性和形式的美。

  3、本节课不足之处:

  学生进行估计、测量、计算之后,没有及时利用计算的结果来验证估计的合理性;对于小孩子,从小就要培养有根有据地清清楚楚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说完整的话。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孩子已经把长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忘了,表达的语言不够准确,有很多可以写出来,但是就是说不清楚;还有的孩子不喜欢倾听别人的意见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教师长期训练,让教学的评价手段多样化。其实看似简单的课,往往是我们教师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去分析。俯下身去,换个角度你会发现要把原有的经验转化为较为规范的数学知识真不容易。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还有很多次试讲执教这节课的机会,但对于这个班上的学生来说就只有留下遗憾了。我们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多学*,多锻炼,才有可能真正走进新课程,我们的课改才有可能逐步迈向灿烂锦绣的前程。

  《花边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58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为了体现新课标理念,并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本节课努力构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样的学*模式,整个教学流程清晰自然,衔接连贯,其特点主要有。

  1、创设鲜活的学*情境,让学生的学*联系生活

  今天上课的主题是“花边有多长”,从课题来看是很难确定具体的学*内容,所以开课时首先帮助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中的问题,那就在课题“花边有多长”的下面直接揭示长方形的周长,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先学后教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的多种算法基础上,再进行反馈交流,最后进行算法的优化,因为算法的优化是建立在学生自主练*以后去体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力求使课堂教学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体验学*的过程,学会学*的方法。课堂最后还留出十多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作业、自主学*。

  3、注重目标的实现

  书上的练*只有两个小题,只是运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直接求出长方形图形的周长,这样的练*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就自己设计了一些练*,来保证学生练*的时间和练*的效率。练*有梯度,第一组练*是基础题,运用公式直接解决问题,其它都是要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上完这节课后,我发现自己有两个地方做得不足:

  1、小组讨论的内容有点偏离了教学重点,本节课小组讨论的内容是“你认为哪种算法最简便”,所以应把小组讨论的内容放在用多种算法求出花边的长度,然后把自己的多种算法在小组中交流,比一比谁的算法多。

  2、在学生总结出求长方形周长的简便算法后,老师忘记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这种方法为什么最简便,应让学生说一说认为最简便的理由,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总之,通过这节课是教学,让我得到了锻炼,并提升了自己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范文十份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P42-43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学*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学好本课又为学*千米做准备。这部分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极易混淆的知识,学生学*会有一定的困难。

  本课教学我的成功之处:

  1、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尝试。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倡导教师树立课程意识“用教材”。 我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教学毫米时,我没有使用教材测量铅笔的长度因为6厘米3毫米的铅笔非常的短,教师的演示讲解孩子无法看清,我设计为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因为数学书的厚度正好5毫米,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发现并感知学*毫米的必要性更加有效,另外我设计为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1毫米厚的磁卡,10张数学书的厚度也是1毫米。这样的设计可以看到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感受了到1毫米的亲切,容易理解和记忆。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学*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做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再创造”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我以“测量”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毫米”、“分米”的直观体验。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的活动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等,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在本节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米尺,发现厘米、毫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然后,又让他们合作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理解掌握了长度单位及进率,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新知识的活动中,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的乐趣,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活动的组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教师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不理想的地方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学生问题的提出,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方面还做得不够好。上完课后的感觉是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没加入到课堂中的学*中来,我认为学生没有加入的原因应该是有不懂的问题,阻碍了这部分孩子的主动参与。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和发现,才能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P42-43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学*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学好本课又为学*千米做准备。这部分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极易混淆的知识,学生学*会有一定的困难。

  本课教学我的成功之处:

  1、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尝试。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倡导教师树立课程意识“用教材”。 我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教学毫米时,我没有使用教材测量铅笔的长度因为6厘米3毫米的铅笔非常的短,教师的演示讲解孩子无法看清,我设计为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因为数学书的厚度正好5毫米,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发现并感知学*毫米的必要性更加有效,另外我设计为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1毫米厚的磁卡,10张数学书的厚度也是1毫米。这样的设计可以看到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感受了到1毫米的亲切,容易理解和记忆。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学*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做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再创造”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我以“测量”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毫米”、“分米”的直观体验。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的活动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等,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在本节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米尺,发现厘米、毫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然后,又让他们合作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理解掌握了长度单位及进率,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新知识的活动中,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的乐趣,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活动的组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教师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不理想的地方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学生问题的提出,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方面还做得不够好。上完课后的感觉是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没加入到课堂中的学*中来,我认为学生没有加入的原因应该是有不懂的问题,阻碍了这部分孩子的主动参与。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和发现,才能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 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一年级学*过的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让他们说一说米和厘米分别用什么英文字母表示,并用手势表示1米和1 厘米的长度,再说一说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创设了估计、测量铅笔长度的情境,引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及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我课前已经准备了4根 长约10厘米的铅笔,让他们在小组内先估计铅笔的长度,再进行实际测量,小组汇报,这也是本节课的第一个合作点。当学生说出测量的结果是10厘米时,我就 直接告诉他们,10厘米就是1分米,让他们看一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的长度,用铅笔画一画1分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 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分米”这个概念。最后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1米=100厘米,推出1米=10分米。

  这一课的第 二个合作点是认识1毫米有多长这个知识点。我也是让学生在小组内先估计,再进行测量橡皮有多长。当学生测量出橡皮有6厘米多一点时,我说:“多一点,你们 能不能用一个具体数字来表示呢?”“能!”学生们抢着回答,此时,我乘机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当学生说是10小格时,我给学生介绍每个小格 就是1毫米,从而可以得出1厘米=10毫米。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认识了毫米,掌握了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铅笔有多长》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而这两个长度单位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要让孩子充分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只有建立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因此教学中,做到以下两点:

  一、动手操作

  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联系生活

  在学生已初步感知“1分米”“1毫米”之后,学*并不是就此戛然而止,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毫米。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所举的例子还非常的多,非常的贴切。如1毫米的物体:自动铅笔芯的宽度、护导牌的厚度(刚好我佩带着护导牌)、包数学书的书皮厚度、五毛钱的硬币厚度……1分米的.物体:积木的长度、大正方体的长度、黑板擦的提手长度、开关板的宽,学具盒的长度……。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体,不仅加深学生对“1分米”“1毫米”的印象,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还关注学生的数学学*的情感和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他们感受到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感受到探索的魅力和发现之余的喜悦。

  《铅笔有多长》这节课是新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测量》的带头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知识板块。整节课的设计,我针对学生*时生活中扔铅笔这一现象,从情境创设入手,引起学生思考、争论,使他们自身主动地产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他们通过估、量、找的方法开展数学活动,注重学生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反思及运用。一节课上下来,我颇有感触:

  在估、量、找三步骤教学时层次清晰,而且结合教材内容把估计贯穿教学始终,从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了他们的估测能力;通过实际测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另一方面经过量不断调整学生原来的估计,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分米、1毫米长的物体,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生已经学*了厘米与米两个长度单位,他们已经掌握了用米或厘米做单位测量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已经具备一定的估测能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先安排学*毫米再学*分米,在引入分米时改变教材从估一估10厘米长的铅笔入手做法,创设了让学生用厘米为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认识到在实际测量中必须有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分米。这样,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新知识的产生来源生活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本节课,不管是通过估测、测量产生出新的长度单位,还是在生活中、身边寻找1分米和1毫米长的东西,至始至终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知识。在学*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直尺,并把观察结果填入表格中,让他们自己发现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

  本节课,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了解得不够,对学生的学*困难预测不准,造成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直尺、填写表格,这一教学环节让费了很多有限课时资源。这是,教师今后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的。这堂课,在引导学用所学知识(毫米)表示测量结果时,有一个学生用“14.8厘米”表示。这时,教师引导得不够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败笔。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P42-43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学*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学好本课又为学*千米做准备。这部分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极易混淆的知识,学生学*会有一定的困难。

  本课教学我的成功之处:

  1、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尝试。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倡导教师树立课程意识“用教材”。 我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教学毫米时,我没有使用教材测量铅笔的长度因为6厘米3毫米的铅笔非常的短,教师的演示讲解孩子无法看清,我设计为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因为数学书的厚度正好5毫米,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发现并感知学*毫米的必要性更加有效,另外我设计为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1毫米厚的磁卡,10张数学书的厚度也是1毫米。这样的设计可以看到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感受了到1毫米的亲切,容易理解和记忆。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学*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做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再创造”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我以“测量”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毫米”、“分米”的直观体验。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的活动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等,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在本节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米尺,发现厘米、毫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然后,又让他们合作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理解掌握了长度单位及进率,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新知识的活动中,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的乐趣,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活动的组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教师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不理想的地方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学生问题的提出,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方面还做得不够好。上完课后的感觉是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没加入到课堂中的学*中来,我认为学生没有加入的原因应该是有不懂的问题,阻碍了这部分孩子的主动参与。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和发现,才能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捏一捏,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让学生体验并感悟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我在教学“铅笔有多长”一课,对“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展示知识,关注过程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机会。由于在教授本节课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教师没有枯燥地讲授1毫米有多长,而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找1毫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2.创设情境,贴*生活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胶带、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另外,我创设多种富有实效性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设计的导入部分,教师安排“动手操作情境”――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由此激起学生探寻米、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新授部分设计“故事情境”――淘气与笑笑的争执,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活动中去。

  此外,设计的其他部分,也创设了多种情境。如,活动情境――让学生找长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体;游戏情境,手指游戏,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巩固知识,应用知识。

  以上这些教学设计,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中亲身感受数学,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

  3.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教师活用教材,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课桌,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2题是画线段,而教师将其改为剪彩带,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学*兴趣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4.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5、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6、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我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开展体验性的学*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是学生对学*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铅笔有多长》一课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在体验长度单位的意义活动中,学生的回答极其精彩。“分米可以用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毫米太小了”,“可以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在体验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讨论出“10厘米就是1分米,10分米就是1米”。

  这样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化相关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好的掌握数学有效的学*途径,提升他们学*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铅笔有多长》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能找出身边的1分米吗?”通过身边的物品来感知1分米的长度,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本节课的不足

  这节课的知识点看似简单,学起来却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担心学生没搞懂,正因为担心学生没搞懂,在前面的探究环节我进行了反复的感知体验,以至于精心准备的一些环节来不及让学生品味,如“数学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是个小遗憾。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注重把测量知识的学*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较好的地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地方:

  1、情境的创设

  以教材为参考,创设了“铅笔有多长”的主题情境,从学生的学*用品出发,在估测与实际测量等多种活动中,去探究新知。主题情境贴*学生生活实际,较为生动、贴切,使学生有一种很亲*的感觉,自然地喜欢并投入到这个学*情境中。

  2、新知,力求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在课堂教学中较为重视问题提出的'有效性,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学*活动中,力求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探究知识,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注重学生个人与小组的探究交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找一找”“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体会学*分米、毫米知识的必要性;感知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探索到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渗透估计方法的指导,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在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之前,先安排学生进行估测,估测的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明确手掌上1分米长的“小尺子”、胳膊上3分米长的“小尺子”,既加深了学生的认知表象,又提高了学生的估计水*。

  待发展之处:

  1、在“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提高学*效率”上做文章,研究出开展小组合作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等。

  2、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于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感受分米和毫米是本节课最重要的体验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感知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教学中将分米和毫米分为两部分学*,其中将每个版块细小的知识点整合成大的活动,使整节课的环节设计简洁明朗。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具有亲和力的教学风格,扎实的教学功底,以及4个活动设计的环环相扣,让学生的各个感官都参与到认识分米和毫米的学*中,课堂中对“吸管”的运用恰到好处,发展了学生估测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改进:

  1、“分米”这个概念揭示的太突兀,与前面环节联系的不够紧密,如何使“分米”揭示的更加自然,还有待进一步的设计和思考。

  2、寻找生活中的1分米或几分米,孩子运用1分米长的吸管发现了文具袋的长度大约是2分米,这时候可用文具袋作为估计的标准,让孩子估一估课桌的高度,培养学生根据不同参照物作为估计标准的估测能力,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最后再进行追问,如果没有吸管、文具袋、课桌这些估计的参照物,我们还可以找到哪些估计的标准呢?引导学生发现身体上的“尺子”――一��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1分米长度的认识。

  3、学生已经学*了厘米和米,为什么还要学*分米和毫米呢?怎么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分米和毫米的必要性?如果能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更好了,也可以在教学中将分米、厘米和毫米进行对比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测量不同物体时,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在体验中让学生更加明确不同长度单位的不同使用功能。

  虽然是首次尝试该课型,但其中的收获颇多,对课堂的整合能力和把控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7)

——铅笔有多长数学教学反思范本5份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注重把测量知识的学*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较好的地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地方:

  1、情境的创设

  以教材为参考,创设了“铅笔有多长”的主题情境,从学生的学*用品出发,在估测与实际测量等多种活动中,去探究新知。主题情境贴*学生生活实际,较为生动、贴切,使学生有一种很亲*的感觉,自然地喜欢并投入到这个学*情境中。

  2、新知,力求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在课堂教学中较为重视问题提出的有效性,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学*活动中,力求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探究知识,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注重学生个人与小组的探究交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找一找”“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体会学*分米、毫米知识的必要性;感知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探索到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渗透估计方法的指导,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在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之前,先安排学生进行估测,估测的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明确手掌上1分米长的“小尺子”、胳膊上3分米长的“小尺子”,既加深了学生的认知表象,又提高了学生的估计水*。

  待发展之处:

  1、在“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提高学*效率”上做文章,研究出开展小组合作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等。

  2、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于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铅笔有多长》这节课是新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测量》的带头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知识板块。整节课的设计,我针对学生*时生活中扔铅笔这一现象,从情境创设入手,引起学生思考、争论,使他们自身主动地产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他们通过估、量、找的方法开展数学活动,注重学生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反思及运用。一节课上下来,我颇有感触:

  在估、量、找三步骤教学时层次清晰,而且结合教材内容把估计贯穿教学始终,从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了他们的估测能力;通过实际测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另一方面经过量不断调整学生原来的估计,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分米、1毫米长的物体,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生已经学*了厘米与米两个长度单位,他们已经掌握了用米或厘米做单位测量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已经具备一定的估测能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先安排学*毫米再学*分米,在引入分米时改变教材从估一估10厘米长的铅笔入手做法,创设了让学生用厘米为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认识到在实际测量中必须有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分米。这样,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新知识的产生来源生活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本节课,不管是通过估测、测量产生出新的长度单位,还是在生活中、身边寻找1分米和1毫米长的东西,至始至终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知识。在学*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直尺,并把观察结果填入表格中,让他们自己发现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

  本节课,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了解得不够,对学生的学*困难预测不准,造成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直尺、填写表格,这一教学环节让费了很多有限课时资源。这是,教师今后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的。这堂课,在引导学用所学知识(毫米)表示测量结果时,有一个学生用“14.8厘米”表示。这时,教师引导得不够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败笔。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上完《铅笔有多长》后,我的心里沉沉的,好像压着一块石头,蛮不是滋味,这两天来课堂中的一些片断总是在脑海中重复播放着,想着如果能重来一次,也许会做得更好:

  1、抓住课堂闪光点,转换自身角色。

  其实我们每堂课中总是有那么几个“闪光点“,如果能抓住那么几个”闪光点“,即使一个也好,也许一堂课下来,教师可以教得很轻松,学生也可以学得很轻松、愉快,又能给学生一次机会,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例如,在我这堂课中,我记得在我让学生观察尺子,说说发现什么的时候,班里有个女同学说:“每个大格中有10个小格。”当时我如果能抓住这个“闪光点”,让这位女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介绍,即给了她一次机会,把她已经掌握的知识教给其他小朋友,又给了自己一次“轻松”的机会。

  2、给予动手的机会,亲身验证

  学生的脑中藏着多少问题我们数不清,他们总是很好奇,如果没有事实摆在眼前,他们总是很坚持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他们没办法建立起这个概念,往往很怀疑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像认识毫米,实际生活中其实我们很少用到它,因此学生对它可以说是很陌生的,虽然说整堂课中我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尺子找出1毫米及数一数每1厘米间有几个小格,从而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不过我的脑海中总记得这样一幕,如果我当时能给予学生一次动手的机会,可能效果会不一样:我记得在刚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数学书及艺术书有1厘米厚吗?很多学生说有,有的学生不敢肯定,当时我解释得很费力,到最后学生虽然好像是接受了数学书及艺术书是没有1厘米厚的,可是更多是一种怀疑,如果当时我能让学生拿起尺子实际测量,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发现数学书没有1厘米厚,那么如何表示就成为他们迫切想知道,认识新的长度单位也就变成了他们迫切需要的,这样一开始他们的注意就被被深深吸引。

  是啊,机会能重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机会是不可重来的,我不应在沉浸在这堂课不完美的过程中,而应努力调整自己,让自身的素质再次提高,把它当成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不让自己有“如果能重来一次”的机会。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注重把测量知识的学*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较好的地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地方:

  1、情境的创设

  以教材为参考,创设了“铅笔有多长”的主题情境,从学生的学*用品出发,在估测与实际测量等多种活动中,去探究新知。主题情境贴*学生生活实际,较为生动、贴切,使学生有一种很亲*的感觉,自然地喜欢并投入到这个学*情境中。

  2、新知,力求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在课堂教学中较为重视问题提出的有效性,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学*活动中,力求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探究知识,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注重学生个人与小组的探究交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找一找”“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体会学*分米、毫米知识的必要性;感知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探索到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渗透估计方法的指导,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在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之前,先安排学生进行估测,估测的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明确手掌上1分米长的“小尺子”、胳膊上3分米长的“小尺子”,既加深了学生的认知表象,又提高了学生的估计水*。

  待发展之处:

  1、在“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提高学*效率”上做文章,研究出开展小组合作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等。

  2、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于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

  新课标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创造的使用教材,本课教材通过两次测量铅笔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要准备大量长一分米的铅笔太费时,而且学生在测量的时候容易产生误差。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让孩子通过在纸条剪出一分米和两分米和测量磁卡的宽两个活动自然的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二、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进行认知

  教学前许多孩子对分米和毫米已有初步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已有认知为基础,让学生自己说出要学生的知识,即尊重肯定了学生的认知,而且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使其热情高涨的进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动之中。较之教师的直间灌输教学效果要好,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情感需要。

  三、在活动中充分感知体念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充分的体验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学中通过比一比,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找一找等大量的活动,让学生感知1dm和1mm有多长。

  四、教学环节紧凑,知识出现自然流畅

  通过思考“书桌高约7()”,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导入长度单位分米。在老是和学生猜磁卡的宽是多长的争论中,学生通过测量验证从而引出毫米的`概念。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流畅自然。

  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活动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比如让学生猜猜衣架和筷子的长度,使学生感觉到非常亲切自然,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六、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利用同桌估测比赛,小组比赛找一找,说一说活动以及小组之间的互评互助培养孩子的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8)

——《铅笔有多长》 教学反思通用5篇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感受分米和毫米是本节课最重要的体验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感知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教学中将分米和毫米分为两部分学*,其中将每个版块细小的知识点整合成大的活动,使整节课的环节设计简洁明朗。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具有亲和力的教学风格,扎实的教学功底,以及4个活动设计的环环相扣,让学生的各个感官都参与到认识分米和毫米的'学*中,课堂中对“吸管”的运用恰到好处,发展了学生估测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改进:

  1、“分米”这个概念揭示的太突兀,与前面环节联系的不够紧密,如何使“分米”揭示的更加自然,还有待进一步的设计和思考。

  2、寻找生活中的1分米或几分米,孩子运用1分米长的吸管发现了文具袋的长度大约是2分米,这时候可用文具袋作为估计的标准,让孩子估一估课桌的高度,培养学生根据不同参照物作为估计标准的估测能力,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最后再进行追问,如果没有吸管、文具袋、课桌这些估计的参照物,我们还可以找到哪些估计的标准呢?引导学生发现身体上的“尺子”——一拃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1分米长度的认识。

  3、学生已经学*了厘米和米,为什么还要学*分米和毫米呢?怎么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分米和毫米的必要性?如果能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更好了,也可以在教学中将分米、厘米和毫米进行对比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测量不同物体时,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在体验中让学生更加明确不同长度单位的不同使用功能。

  虽然是首次尝试该课型,但其中的收获颇多,对课堂的整合能力和把控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了解得不够,对学生的学*困难预测不准,造成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直尺、填写表格,这一教学环节让费了很多有限课时资源。这是,教师今后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的。这堂课,在引导学用所学知识(毫米)表示测量结果时,有一个学生用“14.8厘米”表示。这时,教师引导得不够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败笔。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上完《铅笔有多长》后,我的心里沉沉的,好像压着一块石头,蛮不是滋味,这两天来课堂中的一些片断总是在脑海中重复播放着,想着如果能重来一次,也许会做得更好:

  1、抓住课堂闪光点,转换自身角色。

  其实我们每堂课中总是有那么几个“闪光点“,如果能抓住那么几个”闪光点“,即使一个也好,也许一堂课下来,教师可以教得很轻松,学生也可以学得很轻松、愉快,又能给学生一次机会,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例如,在我这堂课中,我记得在我让学生观察尺子,说说发现什么的时候,班里有个女同学说:“每个大格中有10个小格。”当时我如果能抓住这个“闪光点”,让这位女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介绍,即给了她一次机会,把她已经掌握的知识教给其他小朋友,又给了自己一次“轻松”的机会。

  2、给予动手的'机会,亲身验证

  学生的脑中藏着多少问题我们数不清,他们总是很好奇,如果没有事实摆在眼前,他们总是很坚持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他们没办法建立起这个概念,往往很怀疑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像认识毫米,实际生活中其实我们很少用到它,因此学生对它可以说是很陌生的,虽然说整堂课中我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尺子找出1毫米及数一数每1厘米间有几个小格,从而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不过我的脑海中总记得这样一幕,如果我当时能给予学生一次动手的机会,可能效果会不一样:我记得在刚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数学书及艺术书有1厘米厚吗?很多学生说有,有的学生不敢肯定,当时我解释得很费力,到最后学生虽然好像是接受了数学书及艺术书是没有1厘米厚的,可是更多是一种怀疑,如果当时我能让学生拿起尺子实际测量,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发现数学书没有1厘米厚,那么如何表示就成为他们迫切想知道,认识新的长度单位也就变成了他们迫切需要的,这样一开始他们的注意就被被深深吸引。

  是啊,机会能重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机会是不可重来的,我不应在沉浸在这堂课不完美的过程中,而应努力调整自己,让自身的素质再次提高,把它当成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不让自己有“如果能重来一次”的机会。

  长度单位的教学,教材先安排了学生认识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学生接触的比较多,学生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用到或听到。特别是厘米的认识,学生用的尺子就是厘米为单位的尺子,所以这两个单位安排学生先学*,确实相对于其它长度单位,这两个单位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所接受。

  《铅笔有多长》主要让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毫米的认识是难点,因为毫米单位太小,学生*时接触也不多,教学这部分内容,要靠实际测量和估算来突破难点。让学生通过估算和测量硬币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本子的厚度,书的厚度……从估算和测量中感受毫米单位的大小。

  分米的认识,让学生找生活中用分米做单位的物品,不局限1分米。课堂上学生说了有的同学直尺20厘米是2分米,30厘米就是3分米,还有的是50厘米就是5分米,老师的尺子1米刚好10分米。1米等于10分米的进率就在学生观察和探索中发现了。

  这课教学学生说重要,用手比画更重要,学生每说一个长度,都要配合一个动作把长度比画出来,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对各种长度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学生形象思维远比口头表述记忆深刻。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1、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铅笔、橡皮、尺子、电话卡等实物入手,通过测量铅笔、橡皮的长度,以及在生活中找出1分米、1厘米长的物体,使学生充分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从而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源于生活,从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2、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我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橡皮,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1题估一估,量一量,我让学生在学具中任选两件自己喜欢的物品估一估,量一量,这样就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完成的也很积极。

  3、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及情感体验。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