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家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3-03-05 00:00:00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8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共同的家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1

  教学本课时,我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融入到新课标理念,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充分让学生自由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脑海中浮想与词语相关的清晰具体的形象,积极巧妙地开发了学生智慧,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空间里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于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对家的热爱,同时也渗透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探索的愿望很强。在最后一个环节里,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想象的空间,我还设计了这样练*: “蓝天是( )的家,( )是羊群的家,泥土是( )的家,( )是( )的家。” 让学生充分说谁的家在哪里,发散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这节课里,我看到孩子们个个绞尽脑汁,认真十足,偶尔还兴奋得手舞足蹈,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高兴。让我倍感意外的是他们精彩的回答。不足之处是阅读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朗读不够到位,效果不够突出。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2

  教材分析:

  《共同的家》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儿童诗歌。本单元课文内容围绕“家”,从不同角度安排了4篇课文。有写家庭生活的;有写动物生活的;有写大自然事物的家,延伸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本单元的重点仍是培养学生朗读课文,通过读,理解课文意思及良好的阅读*惯,扩大语言积累,在语文教学中切实落实“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任务。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通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写出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家,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渗透了热爱地球就是热爱自己的家的教育。全文共5句,1至4句按从上到下分别指出“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第5句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教学理念:

  第一、阅读方面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教学要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成诵,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1、体验阅读,读中见悟

  以读为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与多样的读书形式,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读美,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欣赏,去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共同的家》一课,结合诗歌短小精悍这一特点,我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结合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脑海中浮想与词语相关的清晰具体的形象“蓝天万里,白云朵朵;树林里小鸟在欢唱;清清的河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嫩绿的芽破土而出,迎着和风微笑……”从而进一步悟出“家”的内涵——温馨、快乐,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教师适时的评价点拨给了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

  2句式迁移,刨编诗歌

  儿童诗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家》这课中句式“(什么)是(谁)的家”的迁移有两次。一是在学*课文“地球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前,其主要目的通过句式的拓展练*使学生对于我们和底气关系的感悟,从蓝天白云、树林小鸟以及其他的生活经验迁移过来,无需说教,一样亲切感人。既突破了难点,又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在学完整首诗后,让学生用此句式创编儿童诗。这种创编,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创造思维,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运用积累词语和句子,丰富阅历,积淀对语文内涵的感悟。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鼓励质疑,引导发现,**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老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

  第二、识字方面

  《新课程标准》的识字教学,遵循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强调多识字,少写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减轻了劳动强度,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但是,新课程的读写分离从另一方面又给识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君子动口不动手”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识字教学成了新课程下教师最头疼的问题,教学过程敏繁分琐析相当乏味单调,没有意义,且耗时大。我觉得让学生在充分自学中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字形,是培养识字能力的捷径。当然自学不等于老师不教,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获得知识,这样的所获才扎实牢固,还可以从中摸索体会汉字的构字规律。比如:以旧带新,形*字对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减笔画。

  第三、教学思路

  《共同的家》安排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会两个生字“云、子”,会借助汉语拼音读文,做到三不。能初步懂得课文内容。下面说说第二课时的安排。

  第一,导入。以及具亲和力的语言,学生熟悉的内容我的两个家引入,让学生猜猜我有几个家,问题很简单,但是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明白家就是有爱的地方。

  第二,新授。我根据教材句势相同的特点,从家入手,联系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和生活实际,以读带动说,即引导学生观图说话,读句子提问题,再读句子体会情感。把学*的权利全部给学生。其间,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比如树林欢唱的小鸟,泥土冲破土而出的种子,以及利用一些反面例子告诉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并且练*用“是( )的家”句势说话,延伸了课文内容。

  第三、背诵。也是抓住了教材的特点,告诉学生要找规律,找窍门,事实上也就是告诉学生文章的写作顺序,为后面的仿写*作打基础。这样做,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把儿歌中的这内容背诵了下来。正像叶圣陶老先生曾说的:“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教。”的境地。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教给学生学*方法,导之以理,授之以法,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第四,识字。识字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分析汉字的结构,是由什么和什么组成的;分析字形特点,如一些象形字“火、山”等,再有利用熟字学新字,也是我们在识字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本课**有三个生字,我重点采用的是分散识字。在第一课时我们已经学*了两个,本节课重点学*“个”字,学生可以选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来记忆这个字。识字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决定着以后学生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孩子们为阅读和口语交际、写作的基础。为此每学*一个生字,我都要安排组词,然后就是用所组的词语说一句话。这样,要求学生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学以致用,学生对新学字词的记忆更深刻.

  第五,作业。本次作业我设计了两个梯度,第一是人人必做的写话练*,这样做学生对新学字词的记忆更深刻,进而扩大识字的天地,巩固识字教学的成果,孩子们在实践中自然会喜欢学*汉字,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第二是选做的仿照课文的样子,写一首小诗,也就是由句到篇的过渡。这对于学生来说会有难度,尤其是对于整篇文章的布局谋篇,但是我觉得只要学生能够写出生活中所见、所想,写出自己心中的想象的事物,做到文中有物,能够涉及到一点点的写作顺序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有收获的。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尤为重要,他们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为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精心设计了用于上课的课件,尽力使*时不敢举手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朗读学*中来。

  在教学时,我的设计思路是按照“引学第1行——自学2—4行——共同体会第5行”为主线,以读为主,配以精美的课件把课文内容变得更直观,边读边展开想象,互相提问题,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在读、提问、汇报的同时,让孩子们初步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师生间*等、民主;学生间团结、合作、友好、竞争,同时情感也得到了体验,让孩子们愿学、乐学。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融入新课标的'理念,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巧妙地开发学生智慧,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空间里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于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对家的热爱,同时也渗透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着缺点:由于奖励机制不够,课堂气氛较冷,学生都讨论不起来。课上学生说得比较多,但所说的话还不够完整,有的孩子还不能自己说出一段话,学生的口头语也不够丰富。今后在语言积累上还要加强。

  阅读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朗读不够到位,效果不够突出。最后的说话练*涉及面不够广,学生的语言训练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对低年级学生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学*提高。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4

  一年级学生阅读《共同的家》并不容易,需要教师在三个层面帮助孩子们建立起思路的链条,完成一次认知的飞跃。从具体的我家开始,进而理解共同的家,最后理解我们共同的家。为此,教师对文本必须进行深入钻研,然后才能以六岁儿童可以接受、理解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愉快的阅读中,情感得到升华。同时,自己享受一次成功教学的喜悦。

  首先,以孩子们熟悉的家为话题,交流自己的家在哪,家中有哪些成员,成员之间对家的感情如何。在交流的情境中完成识字:家。教师及时小结很重要,要点是温暖:家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住所。我们上学从家里来,放学回家里去,它是温暖的港湾,带给我们许多美好的记忆。然后质疑:我们共同的家在哪里?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其次,以其他动物、植物、物体的家在哪为话题,让学生自由的讨论交流,学*理解他人的家在哪。理解:白云家在蓝天,禾苗家在土地,小鸟家在树林,鱼儿家在大海。完成识字:土、禾苗、树林。完成写字:大、土、云、禾。此环节重在建立这样的认识:自己有家,她们也有家,我们共同都有家,为理解我们有共同的家做铺垫。

  最后,以我们共同的`家在哪,有哪些成员为话题,交流体会: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在交流中完成学*生字:共同、地球。在这一环节突出三个要点:一、共同的家值得共同珍惜;二、共同的家包括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三,地球的所有成员就是本课“我们”指代的内容。“我们”所指代的内容比第一课更加广泛。指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上的所有物体。

  原文的插图限制了对“我们”的这种理解。如果“我们”单指人类或者少年儿童,显然不符合原来文本的含义。如果将地球比喻成一个家庭,那么地球的家庭成员不仅包括所有的人种,也包括地球的所有生物,也包括所有的无生命物体,比如:蓝天、白云、土地、大海,这才是“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的真正含义。不可自我设限。

  教师对教材文本理解到位,训练学生语言才会找到着力点,也才会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将学生的情感引向保护我们共同家——地球。地球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关心,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依赖,成员之间谁也离不开谁。这样才会强化体会“共同”的确切含义。突破理解“共同”词义的难点。《共同的家》为我们提供了贯彻“深入浅出”教学原则的最好文本范例。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5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共同的家》这是一首儿童诗,通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讲述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渗透了热爱地球就是热爱自己的家的教育。全诗共五行,1至4句按从上到下顺序分别指出“蓝天、土地、树林、大海”是“白云、禾苗、小鸟、鱼儿”的家。第5句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二、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借助形象的图画,理解课文内容。 练*用“( )是( )的家”句式说话。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我们美好的家园,增强保护地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字卡、图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教学要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成诵,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这一课,,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插入组图,让学生深入细致的学*。这篇课文是一首儿童诗,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五行诗,用打比方的手法讲述了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文里行间突出了一个“爱”字,在教学中如何渗透这个“爱”的教育、如何紧紧抓住情感教育,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对学生贯穿以爱祖国、爱家乡、爱地球的教育,并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的积极性,结合我校学生所处的环境和学生的年龄观察(朵朵白云飘在蓝天上,蓝天衬着白云<6幅图,在最后一幅图上出示“蓝天是白云的家”>;绿油油的禾苗生长在肥沃的土地里,禾苗离不开土地<6幅图,在最后一幅图上出示“土地是禾苗的家”>;种类繁多的鸟儿在茂密的树林里自由自在的生活,鸟儿离不开树林<3幅图,在最后一幅图上出示“树林是小鸟的家”>;各式各样的鱼儿尽情的在大海里游来游去,鱼儿离不开大海<8幅图,在最后一幅图上出示“大海是鱼儿的家”>;不同的民族手拉手、中同版图、地球,揭示了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真幸福,<5幅图,在最后一幅图上出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后又出示全诗内容和填空练*,以点击鼠标播放的形式,一次次的视觉刺激,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丰富想象的空间,帮助学生轻松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整堂课我设计大部分时间是指导学生朗读感悟,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个别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等,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第一,借助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热爱地球的情感。第二,练*用“()是()的家”句式说话,分组讨论作诗,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延伸了课文内容。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着力培养学生爱读书的*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让学生享受朗读的乐趣。

  本节课上的是这一课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扫清生字障碍。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及目的:

  1、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生活的美好。

  3、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让学生学会用( )是( )的家这个句式自由创编。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一篇很美很美的小诗《共同的家》,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这个美丽的家中。

  2、上节课你已经学会了什么?(生自由说:生字,词语,课文,蓝天是白云的家……同学们学到的`可真多。)

  3、字词考验:老师想来考考大家学得怎样,有没有信心接受老师的考验呢?(生,有)师出示课件卡片,指名认读,再开火车读。

  4、猜字游戏。今天淘气的苹果娃娃觉得大家读得特别认真,想和大家做个游戏!想不想玩?

  [通过游戏复*旧知从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引出课题,为后续环节作好铺垫。]

  二、指导朗读。

  1、生字宝宝对你们的表现太满意了,他们想约你们一起去它们家里玩,想去吗?下面就由老师来带路,请同学们打开书56页,拿出你的小手指,指好路。(师范读,注意停顿)

  蓝天‖是白云的家,

  土地‖是禾苗的家,

  树林‖是小鸟的家,

  大海‖是鱼儿的家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2、全班齐读《共同的家》

  3、师:哪位同学大声地把课文读出来。(指名读)

  师:读得好不好,生点评。师(高兴地):把掌声送给他。

  [适时的指导能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个别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等,提高学生的朗读学生水*。]

  三、理解、感悟课文,背诵课文。

  (1)蓝天是白云的家。

  师:白云的家在哪?我们到白云的家里去好不好?白云的家怎么样啊?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一边读一边想,好像看到蓝蓝的天上白白的云在飘,带着喜爱之情去读就能读好了。

  生按要求练读。

  (2)土地是禾苗的家

  师:再请小朋友看大屏幕。(课件欣赏动画:禾苗在土地茁壮成长)

  师:同学们能像刚才学*那样提出一些问题吗?

  (预设学生可能会仿照教师提出问题:禾苗的家在哪?,有学生提出后让别的学生回答问题:禾苗的家是土地。)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说土地是禾苗的家吗?(因为土地给禾苗提供了水分和养料,所以禾苗的成长离不开泥土这个温暖的家。)

  师:让我们读出种子家的温暖吧。(生读)

  同桌合作学*第三、四行诗,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练*朗读。指名汇报。

  (3)树林是小鸟的家。

  师:谁来按照刚才老师的方法试试第三行?(指名读)(课件欣赏动画——小鸟飞来飞去)

  师:小鸟在树林里干什么呢?(唱歌、捉虫子)它们心情怎么样?(愉快!)

  师:看来,小鸟在树林里真快乐呀!让我们用快乐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4)大海是鱼儿的家

  师:我们来看看第四行。(课件欣赏动画:鱼儿在大海里游)

  为什么说大海是鱼儿的家呢?(生答)

  师:哦,原来鱼儿离开了水,就不能生活,只有在水里,在大海里,它们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所以,大海就是鱼儿的家。

  师:一起来试试,读出鱼儿自由自在的感觉吧!

  (5)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1)师:小朋友,白云、鱼儿、小鸟、禾苗都有自己的家,我们每个小朋友也有一个共同的家,是的,师(指着黑板上的图画)由蓝天、土地、树林、大海等就构成了我们共同生活的星球——地球。(课件出示)

  ⑵看! 师:播放课件:自然风景瞬间欣赏,边介绍地球上的美丽的风景。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巍峨的高山,有辽阔的草原,有广袤的沙漠,有无边无际的大海,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还有许多美丽的风景。

  看了那么多图片,你觉得我们生活的地球怎么样?(生:我们生活的地球真美啊,真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我们的小朋友就生活在这美丽的地方,所以说地球就是我们共同的家。现在你感到幸福吗?快乐吗?

  同学们就像花园里的花朵,让我们幸福地说:

  学生幸福地读: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3)师:老师和你们一样,从小就生活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所以老师也想自豪地说一句: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你也想这样说吗?让我们自豪地说:

  学生自豪地读: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4)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真是我们的骄傲,让我们再骄傲地说一次:

  学生骄傲地读: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5)师:地球不仅是你的家,他的家,也不光是老师的家,还是千千万万世界各地人们的家。那让我们代表所有生活在地球村的人自豪地说一句: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让我们再一次大声地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让听课的老师们再听听你们自豪的声音。

  师:有一首很美的歌曲也叫《共同的家》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歌曲《共同的家》。

  3、师:小朋友,有家的感觉真好呀!请大家连起来读读这首诗!

  4、师:你们看,(课件出示完整的课文及画面)其实每一行诗的背后都藏着一幅很美的画,只要你用心地去读,去感受,你就会发现这份美。

  5、这么美的诗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读,我们来合作读课文,好吗?

  (引读:蓝天是…土地是…树林是…大海是…地球是…)

  6、这首诗可美啦。如果能背下来就更好啦!大家试着背一背好不好?

  生:好。谁已经背出来了? 能背的小朋友闭上眼睛,实在不记得了可以看一下课本。(生背诵全文)

  7、这么美丽的家园,我们作为祖国的花朵有责任保护好它,你打算怎样保护自己的家园?

  四、拓展训练,自由表达。

  1、师:蓝天是白云的家,蓝天那么广阔,除了有白云,还有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有太阳,有月亮,有星星)

  师:那我们就可以说:蓝天是(太阳)的家。

  请同学们看老师收集到的图片。(出示课件)

  让学生说说蓝天是( )的家。

  (2)那么土地,树林,大海它们还是谁的家呢?你们想不想说,那你们就选择你想说的同桌互相说一说。(生同桌交流。)

  (3)先让学生交流,师再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说。

  师:世界万物都有自己的家,小到一只蚂蚁,大到一个地球。想一想你还知道:“谁是谁的家?”

  2、设问引导拓展

  (1)师:那小朋友的书包呢?它会是谁的家?(书包是书本的家。)

  (2)师:那学校呢?它又是谁的家?(学校是学生的家)

  (3)师:那草原呢?它会是谁的家?(草原是羊群、牛群的家)

  (4)师:聪明的小朋友们,请再仔细想一想,还有哪里是哪里的家?这样吧。你们同桌三人。一人说一句哪里是谁的家,

  (课件出示;( )是( )的家)(学生想象说话)

  生交流完成课后*题2。……(老师节选几句写在黑板上)

  3、师:同学们想像力真丰富。你们看(课件出示课文)写这篇文章的小朋友只用了6行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了这么多美丽的景色。你们想不想学着他的样子,也来做一回小诗人?

  4、师:其实呀,把你们刚才所说的句子有顺序地连起来,也就编成了一首优美的儿歌了。所以,今天的小朋友不仅学会了一首儿歌,还当了一回小诗人,真了不起!送给自己一份热烈的掌声。

  五、简结转新,升华思想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能跟老师说说你学到了什么吗?

  (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学*收获。)

  师:动物植物都有家,地球又是我们共同的大家,所以我们要做个爱护地球的小卫士保护我们的家,保护美丽的地球。那么我们共同的家-----地球就会更美丽!

  六、作业超市,课堂延伸。

  师:学完了这课,你准备给自己留什么作业呢?

  生:我要把这首儿歌背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

  生:我要画一画小鸟、禾苗、白云、鱼儿和他们的家。

  生:我想学唱《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家》这首歌,老师你能告诉我哪里有

  生:我会把这首小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生:我会用小神笔画一画我所知道的“谁是谁的家。”

  生:我会积累,我要把本文的词语积累到词语花篮。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设计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活动进行的:

  1、听音乐进教室。

  着眼可以让学生放松心情,更好地进入音乐状态,为师生交流这一环节做好了铺垫。

  2、 创设情境,引入音乐

  。我设置了观看环境污染的录像这一环节,这样让学生从视觉上合听觉上感受到了地球污染的严重性,从而保护环境的意识也随之产生,达到了德育的目的,这一部分完成的交换,为以后的歌曲学*埋下了伏笔。

  3、审美体验,表现音乐。

  这一环节主要是歌曲的学唱部分,我主要采用了反复聆听,学生自己学唱的方式,这样更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更激发了学生表现的欲望,同时,我也强调了学生的情感表现,利用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让学生相互教唱。在一内容中,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歌曲的演唱方法,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的。

  4、创编活动,巩固音乐。

  我这样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性,这是对前段教学内容的升华,从而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热爱,训练了学生的音乐节奏感。也是整堂课的部分。

  最后,我让学生在优美,深情的.歌曲欣赏中,在想象着美丽、无污染的绿色世界中结束本节课的学*,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审美体验离开教室,审美情趣得以提升。

  本节课我认为最大的亮点在于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出来,给学生一最大的空间感受,体验想象和表现的机会,让每个人,能够充分展现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并且达到了德育的教学目的。

  但是本节课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歌曲的结束句学生较难地掌握切分节奏,唱的不是很到位。还有学生的演唱技巧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提高,最后的总结也是老师自己了,没能让学生自己发出倡议。如果让我重新上这一节课的话,我还会更加注重让学生多听多想多创新!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7

  《共同的家》是一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凝练,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贴*儿童的生活,很受儿童的喜爱。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应把握儿童诗的特点,并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个性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以此发展学生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着力为学生提供学*的*台,充分关注学生生命发展,弘扬每个学生的个性,在读中激趣,在演中理解,在合作中交流,在模拟表演中提高,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激发兴趣,授之以渔

  在课文导入阶段,我是这样设计的:

  以图画导入,激发兴趣(课前在黑板上简笔画出诗歌意境)

  1.老师带来了一些朋友,想认识他们吗?出示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图及词卡,引导识字读词。(“鸟”注意别忘了其中的点,“鱼儿、种子”注意轻声。)

  2.这些小家伙很调皮,偷偷跑出来玩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能帮它们找到家吗?学生上前贴画。

  3.学生看图用句式“(什么)是(谁)的家”说一说。(出示句卡,学生练说时相应出示蓝天、树林、小河、泥土)

  随语境重点识字“树林”(有很多树木,所以都有个“木”字旁)

  “小河”(小河里流淌着水,和水有关,所以有“氵”)

  4.师小结:说得真好,其实,把你们说的话写下来,就是一首很美的小诗。(出示课题)

  教学刚开始,首先出示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图让学生认一认。一方面激发学*兴趣,另一方面以图为凭借认识相应的四个词,为识字创设具体的语境,有别于枯燥、简单的生硬识字。为小伙伴找家,学生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完成贴图,并以此为契机运用句式“()是()的家”练*说话。学生在饶有兴趣中完成了从识字、认词到说句,既遵循了认知规律,又让学生学得主动。

  二、体验阅读,读中见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赞可夫也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让学生自由选读便是“触及精神需要”的最好方式。教学《家》一课,结合诗歌短小精悍这一特点,我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一遍遍与生字词打交道,扫清了识字障碍,同时,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学生这时的读必定是从内心体验出发,结合生活经验,展开丰富想像,从而感受到学*的乐趣,教师在学生自读自悟时稍作点拨,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促使其对语言有细腻地感悟。结合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脑海中浮想与词语相关的清晰具体的形象“蓝天万里,白云朵朵;树林里小鸟在欢唱;清清的河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嫩绿的芽破土而出,迎着和风微笑……”从而进一步悟出“家”的内涵——温馨、快乐,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教师适时的评价点拨给了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

  三、句式迁移,刨编诗歌

  儿童诗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家》这课中句式“(什么)是(谁)的家”的迁移有两次。一是在学*课文第二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前,其主要目的通过句式的拓展练*使学生对于我们和祖国关系的感悟,从蓝天之于白云、树林之于小鸟以及其他的生活经验迁移过来,无需说教,一样亲切感人。既突破了难点,又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让学生初步接触诗歌的改编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用此句式创编儿童诗,自由讨论,合作完成。这种创编,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创造思维,是发自内心的自由抒发,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运用积累词语和句子,丰富阅历,积淀对语文内涵的感悟。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8

  林格伦说过: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而告终。不言而喻,让学生体验成功,对其学*积极性的提高有多么重要。

  本课设计我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融入新课标的理念,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巧妙地开发学生智慧,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空间里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于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对家的热爱,同时也渗透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尤为重要,他们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为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精心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环节。如上课伊始,我创设情境,自编小故事导入新课: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伙伴,想不想认识他们?(随机贴上白云、禾苗、小鸟、鱼儿的图片),迅速激发出学生学*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为后续环节作好铺垫。为了检测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我利用字卡一列列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认读,,学生积极性很高,几乎都能争着大声朗读生字。一年级孩子比较感性,教师语言要贴*孩子的心灵。课间我频频用儿童化的语言小白云小禾苗快乐的小鸟活泼的小鱼谁来夸夸你的家激励学生朗读的欲望,尽力使*时不敢举手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朗读中来,切身体会家的温暖和甜蜜,感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幸福、自豪与骄傲。一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而且有很强的表演欲,我抓住这一特点,鼓励学生用形象的动作配合朗读以及背诵,以及让学生戴上蓝天、白云等头饰,表演朗诵,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然升化主题:即如何爱护地球。学生纷纷言说不要乱摘花不要乱扔纸屑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等达到了情感目标。

  苏派教学强调情感朗读,只有在入情入境中才能体味到文章的精髓。本课是一首抒情性较浓的儿童诗,所以我设计以读为主,以导助读,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想象、示范、评议等方式将读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全方位。读的形式多样,如自由读、指名读、引读、齐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等等。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读,促进了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思维能力的发挥和语感的培养。

  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探索的愿望很强,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一个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想象的空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分层次练*,让学生们当一回小作家,分组合作编一首诗:蓝天是()的家,()是羊群的家,泥土是()的家,()是()的家。让学生充分说谁的家在哪里,发散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上完课后,我觉得学生思维空间是广阔的,需要我们去开拓。从整堂课来看,学生身上所闪现出来的智慧火花使我倍受鼓舞。虽然课已上完了,但学生的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还在等待老师们去满足他们的欲望。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着缺点:这节课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课上学生说得比较多,但所说的话还不够完整,有的孩子还不能自己说出一段话,学生的口头语也不够丰富。比如:在回答如果小鸟、鱼儿、种子、白云在家里会怎么样?孩子的回答只有:快乐、高兴。今后在语言积累上还要加强。

  教师缺乏课堂机智,在处理生成性问题上做得不够好。比如在让学生回答小鸟在家里会想什么、干什么时,学生回答会想妈妈肚子饿了,想找虫子吃,显然这样的回答已偏离了主题,这时就应引导学生说说小鸟的家怎么样,才不会导致学生不着边际的想象。可见教师的应便能力对于提高课堂效益也至关重要。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3篇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精心设计了用于上课的课件,尽力使*时不敢举手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朗读学*中来。事实证明,这节课孩子学*的积极性以及学*效果都非常不错。下面就本节课的教学做一下总结:

  一、识字教学

  导入时先让孩子回忆与父母在一起最开心的事,体会家的温暖和快乐,激发学生学*积极性。在初读课文之后,我先从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入手,看看学生字音读得是否准确,再从句子中脱离出生词,让学生认读,先让独立练*,再指名带读。在这里面我重点处理了一类字“云”和“子”。“云”在读完词后,让学生尝试组词,学生的思路还是比较开阔的,有的组“云朵”、“彩云”,还有的想到了“乌云”。“子”我重点是通过“种子”和“孩子”来认识“子”在独立念时读三声,而在这两个词中读轻声,老师指导读词,轻声读得短而轻。紧接着让学生说说知道哪些植物的种子,而种子是如何生长发芽的,学生没有太多的亲身经历,所以老师通过讲授,让学生理解“泥土是种子的家”这句话,学生练*朗读这句话,为学*课文奠定基础。最后再将词语打乱顺序进行开火车练*。

  低年级词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学*不能脱离句子,脱离语境,只有在语境中学*才能理解和学会运用。

  二、品读文本

  本课全文共6句,1至4句按从上到下分别指出“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第5句指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家。第6句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我的设计思路是按照“引学第1行——自学2—4行——共同体会第5、6行”为主线,以读为主,配以精美的课件把课文内容变得更直观,边读边展开想象,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在学*第一句时,先引导学生想象白云在家里时的自由自、快乐的心情,再通过指导朗读。有了第一句的朗读基础,在学第二句时学生就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了,老师再适时地评价,学生朗读水*就会上一个层次,第三句不用老师指导,也能后边想象边读出感情了,这样,也体现了教学的教、引、放的过程。最后,让学生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演、朗读前四句话,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背诵奠定基础,而且还让学生有个简短的休息,一举多得。在处理课文的难句“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这句话时,我是先让学生欣赏地球上的事物的图片,有大山、海洋、草原、各种动物以及人类。在出示“地球是()的家”,让学生看图填空,之后让学生想一想,地球既是植物的家,也是动物的家,更是我们人类的家,那我们用一句话说就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填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也解决了难点。

  三、句式练*

  在落实句式练*这一重点目标时,我主要是分几步进行递进式的渗透,最后让学生达到了灵活运用的目的。第一次练*,在学*第三句“小河是鱼儿的家”之后,让学生想一想,小鱼在小河里会有哪些朋友,由此引出“小河是()的家”,在插图帮助下,学生很快就能填出答案。第二次,是在表演朗读前四句话后,让学生观察这四句的特点,这四句说的都是谁是谁的家,再出示“大山是()的家”和“()是()的家”,有了前面的基础,第一句学生填的很快,后面进一步的发散思维,并进行运用。第三次练*是“地球是()的家”,这句话的目的,主要是巩固句式,再有就是为突破难点奠定基础。总的来说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一,学生的朗读层次性还是体现的不是很到位,这主要是老师的指导语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真正起到引领的作用,更够使学生的朗读上一个高度。第二,对低年级学生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学*提高,在*时还有长抓不懈。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2

  林格伦说过:“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而告终。”不言而喻,让学生体验成功,对其学*积极性的提高有多么重要。

  本课设计我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融入新课标的理念,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巧妙地开发学生智慧,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空间里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于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对家的热爱,同时也渗透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尤为重要,他们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为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精心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环节。如上课伊始,我创设情境,自编小故事导入新课: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伙伴,想不想认识他们?(随机贴上白云、禾苗、小鸟、鱼儿的图片),迅速激发出学生学*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为后续环节作好铺垫。为了检测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我利用字卡一列列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认读,,学生积极性很高,几乎都能争着大声朗读生字。一年级孩子比较感性,教师语言要贴*孩子的心灵。课间我频频用儿童化的语言“小白云”“小禾苗”“快乐的'小鸟”“活泼的小鱼”“谁来夸夸你的家”激励学生朗读的欲望,尽力使*时不敢举手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朗读中来,切身体会家的温暖和甜蜜,感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幸福、自豪与骄傲。一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而且有很强的表演欲,我抓住这一特点,鼓励学生用形象的动作配合朗读以及背诵,以及让学生戴上蓝天、白云等头饰,表演朗诵,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然升化主题:即如何爱护地球。学生纷纷言说“不要乱摘花”“不要乱扔纸屑”“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等达到了情感目标。

  苏派教学强调情感朗读,只有在入情入境中才能体味到文章的精髓。本课是一首抒情性较浓的儿童诗,所以我设计以读为主,以导助读,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想象、示范、评议等方式将“读”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全方位。读的形式多样,如自由读、指名读、引读、齐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等等。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读”,促进了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思维能力的发挥和语感的培养。

  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探索的愿望很强,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一个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想象的空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分层次练*,让学生们当一回小作家,分组合作编一首诗:“蓝天是()的家,()是羊群的家,泥土是()的家,()是()的家。”让学生充分说谁的家在哪里,发散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上完课后,我觉得学生思维空间是广阔的,需要我们去开拓。从整堂课来看,学生身上所闪现出来的智慧火花使我倍受鼓舞。虽然课已上完了,但学生的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还在等待老师们去满足他们的欲望。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着缺点:这节课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课上学生说得比较多,但所说的话还不够完整,有的孩子还不能自己说出一段话,学生的口头语也不够丰富。比如:在回答如果小鸟、鱼儿、种子、白云在家里会怎么样?孩子的回答只有:快乐、高兴。今后在语言积累上还要加强。

  教师缺乏课堂机智,在处理生成性问题上做得不够好。比如在让学生回答“小鸟在家里会想什么、干什么”时,学生回答“会想妈妈”“肚子饿了,想找虫子吃”,显然这样的回答已偏离了主题,这时就应引导学生说说“小鸟的家怎么样”,才不会导致学生不着边际的想象。可见教师的应便能力对于提高课堂效益也至关重要。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3

  本课是一首充满童趣、朗朗上口的儿童诗。形象地写出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家,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渗透了热爱地球就是热爱自己的家的教育。

  由于本课诗歌内容浅显易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所以我要求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以“__是__的家”的这个句式说话,并根据学生情况,引导学生试着写一两句。从而达到学生熟记成诵并能掌握诗歌句式的目标。

  教学本课,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本课内容来看,学生对本课文中所提事物都比较了解,也比较有兴趣,但对最后一句“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既是总结,又是升华。我也是借助让学生多读多体会来突破难点的。

  本课结束后,我感觉到,像一年级学生学*这种应背课文时,先可以由老师适当指导理解,然后再读课文,学生会有更深的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又能降低学生背诵课文的难度,学生基本上都能当堂背诵。再运用形象直观的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形象感知,加深印象。那么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得以很圆满的完成,重点难点也能轻松突破,效果不错。

  本课的设计较为注重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主要让学生自己感悟。在拓展练*说“__是__的家”时,是否应用一些直观的图片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还是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她们积极调动头脑中的已知,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不断实践、研究。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10)份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1

  教学本课时,我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融入到新课标理念,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充分让学生自由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脑海中浮想与词语相关的清晰具体的形象,积极巧妙地开发了学生智慧,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空间里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于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对家的热爱,同时也渗透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探索的愿望很强。在最后一个环节里,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想象的'空间,我还设计了这样练*: “蓝天是( )的家,( )是羊群的家,泥土是( )的家,( )是( )的家。” 让学生充分说谁的家在哪里,发散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这节课里,我看到孩子们个个绞尽脑汁,认真十足,偶尔还兴奋得手舞足蹈,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高兴。让我倍感意外的是他们精彩的回答。不足之处是阅读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朗读不够到位,效果不够突出。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2

  教材分析:《共同的家》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儿童诗歌。本单元课文内容围绕“家”,从不同角度安排了4 篇课文。有写家庭生活的;有写动物生活的;有写大自然事物的家,延伸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本单元的重点仍是培养学生朗读课文,通过读,理解课文意思及良好的阅读*惯,扩大语言积累,在语文教学中切实落实“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任务。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通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写出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家,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渗透了热爱地球就是热爱自己的家的教育。全文共5句,1至4句按从上到下分别指出“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第5句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教学理念:

  第一、阅读方面: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教学要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成诵,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1 、体验阅读,读中见悟

  以读为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与多样的读书形式,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读美,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欣赏,去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共同的家》一课,结合诗歌短小精悍这一特点,我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结合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脑海中浮想与词语相关的清晰具体的形象“蓝天万里,白云朵朵;树林里小鸟在欢唱;清清的河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嫩绿的芽破土而出,迎着和风微笑……”从而进一步悟出“家”的内涵――温馨、快乐,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教师适时的评价点拨给了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

  2、句式迁移,刨编诗歌

  儿童诗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家》这课中句式“(什么)是(谁)的家”的迁移有两次。一是在学*课文“地球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前,其主要目的通过句式的拓展练*使学生对于我们和底气关系的感悟,从蓝天白云、树林小鸟以及其他的生活经验迁移过来,无需说教,一样亲切感人。既突破了难点,又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在学完整首诗后,让学生用此句式创编儿童诗。这种创编,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创造思维,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运用积累词语和句子,丰富阅历,积淀对语文内涵的感悟。

  3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鼓励质疑,引导发现,**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老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

  第二、识字方面:《新课程标准》的识字教学,遵循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强调多识字,少写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减轻了劳动强度,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但是,新课程的读写分离从另一方面又给识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君子动口不动手”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识字教学成了新课程下教师最头疼的问题,教学过程敏繁分琐析相当乏味单调,没有意义,且耗时大。我觉得让学生在充分自学中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字形,是培养识字能力的捷径。当然自学不等于老师不教,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获得知识,这样的所获才扎实牢固,还可以从中摸索体会汉字的构字规律。比如:以旧带新,形*字对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减笔画。

  教学思路:

  《共同的家》安排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会两个生字“云、子”,会借助汉语拼音读文,做到三不。能初步懂得课文内容。下面说说第二课时的安排。

  第一,导入。以及具亲和力的语言,学生熟悉的内容我的两个家引入,让学生猜猜我有几个家,问题很简单,但是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明白家就是有爱的地方。

  第二,新授。我根据教材句势相同的特点,从家入手,联系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和生活实际,以读带动说,即引导学生观图说话,读句子提问题,再读句子体会情感。把学*的权利全部给学生。其间,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比如树林欢唱的小鸟,泥土冲破土而出的种子,以及利用一些反面例子告诉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并且练*用“()是()的家”句势说话,延伸了课文内容。

  第三、背诵。也是抓住了教材的特点,告诉学生要找规律,找窍门,事实上也就是告诉学生文章的写作顺序,为后面的仿写*作打基础。这样做,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把儿歌中的这内容背诵了下来。正像叶圣陶老先生曾说的:“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教。”的境地。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教给学生学*方法,导之以理,授之以法,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第四,识字。识字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分析汉字的`结构,是由什么和什么组成的;分析字形特点,如一些象形字“火、山”等,再有利用熟字学新字,也是我们在识字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本课**有三个生字,我重点采用的是分散识字。在第一课时我们已经学*了两个,本节课重点学*“个”字,学生可以选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来记忆这个字。识字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决定着以后学生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孩子们为阅读和口语交际、写作的基础。为此每学*一个生字,我都要安排组词,然后就是用所组的词语说一句话。这样,要求学生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学以致用,学生对新学字词的记忆更深刻.

  第五,作业。本次作业我设计了两个梯度,第一是人人必做的写话练*,这样做学生对新学字词的记忆更深刻,进而扩大识字的天地,巩固识字教学的成果,孩子们在实践中自然会喜欢学*汉字,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第二是选做的仿照课文的样子,写一首小诗,也就是由句到篇的过渡。这对于学生来说会有难度,尤其是对于整篇文章的布局谋篇,但是我觉得只要学生能够写出生活中所见、所想,写出自己心中的想象的事物,做到文中有物,能够涉及到一点点的写作顺序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有收获的。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3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共同的家》这是一首儿童诗,通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讲述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渗透了热爱地球就是热爱自己的家的教育。全诗共五行,1至4句按从上到下顺序分别指出“蓝天、土地、树林、大海”是“白云、禾苗、小鸟、鱼儿”的家。第5句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二、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借助形象的图画,理解课文内容。 练*用“( )是( )的家”句式说话。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我们美好的家园,增强保护地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字卡、图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教学要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成诵,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这一课,,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插入组图,让学生深入细致的学*。这篇课文是一首儿童诗,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五行诗,用打比方的手法讲述了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文里行间突出了一个“爱”字,在教学中如何渗透这个“爱”的教育、如何紧紧抓住情感教育,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对学生贯穿以爱祖国、爱家乡、爱地球的教育,并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的积极性,结合我校学生所处的环境和学生的年龄观察(朵朵白云飘在蓝天上,蓝天衬着白云<6幅图,在最后一幅图上出示“蓝天是白云的家”>;绿油油的禾苗生长在肥沃的土地里,禾苗离不开土地<6幅图,在最后一幅图上出示“土地是禾苗的家”>;种类繁多的鸟儿在茂密的树林里自由自在的生活,鸟儿离不开树林<3幅图,在最后一幅图上出示“树林是小鸟的家”>;各式各样的鱼儿尽情的在大海里游来游去,鱼儿离不开大海<8幅图,在最后一幅图上出示“大海是鱼儿的家”>;不同的民族手拉手、中同版图、地球,揭示了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真幸福,<5幅图,在最后一幅图上出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后又出示全诗内容和填空练*,以点击鼠标播放的形式,一次次的视觉刺激,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丰富想象的空间,帮助学生轻松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整堂课我设计大部分时间是指导学生朗读感悟,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个别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等,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第一,借助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热爱地球的情感。第二,练*用“()是()的家”句式说话,分组讨论作诗,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延伸了课文内容。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着力培养学生爱读书的*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让学生享受朗读的乐趣。

  本节课上的是这一课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扫清生字障碍。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及目的:

  1、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生活的美好。

  3、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让学生学会用( )是( )的家这个句式自由创编。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一篇很美很美的小诗《共同的家》,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这个美丽的家中。

  2、上节课你已经学会了什么?(生自由说:生字,词语,课文,蓝天是白云的家……同学们学到的可真多。)

  3、字词考验:老师想来考考大家学得怎样,有没有信心接受老师的考验呢?(生,有)师出示课件卡片,指名认读,再开火车读。

  4、猜字游戏。今天淘气的苹果娃娃觉得大家读得特别认真,想和大家做个游戏!想不想玩?

  [通过游戏复*旧知从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引出课题,为后续环节作好铺垫。]

  二、指导朗读。

  1、生字宝宝对你们的表现太满意了,他们想约你们一起去它们家里玩,想去吗?下面就由老师来带路,请同学们打开书56页,拿出你的小手指,指好路。(师范读,注意停顿)

  蓝天‖是白云的家,

  土地‖是禾苗的家,

  树林‖是小鸟的家,

  大海‖是鱼儿的家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2、全班齐读《共同的家》

  3、师:哪位同学大声地把课文读出来。(指名读)

  师:读得好不好,生点评。师(高兴地):把掌声送给他。

  [适时的指导能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个别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等,提高学生的朗读学生水*。]

  三、理解、感悟课文,背诵课文。

  (1)蓝天是白云的家。

  师:白云的家在哪?我们到白云的家里去好不好?白云的家怎么样啊?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一边读一边想,好像看到蓝蓝的天上白白的云在飘,带着喜爱之情去读就能读好了。

  生按要求练读。

  (2)土地是禾苗的家

  师:再请小朋友看大屏幕。(课件欣赏动画:禾苗在土地茁壮成长)

  师:同学们能像刚才学*那样提出一些问题吗?

  (预设学生可能会仿照教师提出问题:禾苗的家在哪?,有学生提出后让别的学生回答问题:禾苗的家是土地。)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说土地是禾苗的家吗?(因为土地给禾苗提供了水分和养料,所以禾苗的成长离不开泥土这个温暖的家。)

  师:让我们读出种子家的温暖吧。(生读)

  同桌合作学*第三、四行诗,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练*朗读。指名汇报。

  (3)树林是小鸟的家。

  师:谁来按照刚才老师的方法试试第三行?(指名读)(课件欣赏动画——小鸟飞来飞去)

  师:小鸟在树林里干什么呢?(唱歌、捉虫子)它们心情怎么样?(愉快!)

  师:看来,小鸟在树林里真快乐呀!让我们用快乐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4)大海是鱼儿的家

  师:我们来看看第四行。(课件欣赏动画:鱼儿在大海里游)

  为什么说大海是鱼儿的家呢?(生答)

  师:哦,原来鱼儿离开了水,就不能生活,只有在水里,在大海里,它们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所以,大海就是鱼儿的家。

  师:一起来试试,读出鱼儿自由自在的感觉吧!

  (5)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1)师:小朋友,白云、鱼儿、小鸟、禾苗都有自己的家,我们每个小朋友也有一个共同的家,是的,师(指着黑板上的图画)由蓝天、土地、树林、大海等就构成了我们共同生活的星球——地球。(课件出示)

  ⑵看! 师:播放课件:自然风景瞬间欣赏,边介绍地球上的美丽的风景。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巍峨的高山,有辽阔的草原,有广袤的沙漠,有无边无际的大海,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还有许多美丽的风景。

  看了那么多图片,你觉得我们生活的地球怎么样?(生:我们生活的地球真美啊,真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我们的小朋友就生活在这美丽的地方,所以说地球就是我们共同的家。现在你感到幸福吗?快乐吗?

  同学们就像花园里的花朵,让我们幸福地说:

  学生幸福地读: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3)师:老师和你们一样,从小就生活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所以老师也想自豪地说一句: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你也想这样说吗?让我们自豪地说:

  学生自豪地读: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4)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真是我们的骄傲,让我们再骄傲地说一次:

  学生骄傲地读: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5)师:地球不仅是你的家,他的家,也不光是老师的家,还是千千万万世界各地人们的家。那让我们代表所有生活在地球村的人自豪地说一句: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让我们再一次大声地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让听课的老师们再听听你们自豪的声音。

  师:有一首很美的歌曲也叫《共同的家》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歌曲《共同的家》。

  3、师:小朋友,有家的感觉真好呀!请大家连起来读读这首诗!

  4、师:你们看,(课件出示完整的课文及画面)其实每一行诗的背后都藏着一幅很美的画,只要你用心地去读,去感受,你就会发现这份美。

  5、这么美的诗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读,我们来合作读课文,好吗?

  (引读:蓝天是…土地是…树林是…大海是…地球是…)

  6、这首诗可美啦。如果能背下来就更好啦!大家试着背一背好不好?

  生:好。谁已经背出来了? 能背的小朋友闭上眼睛,实在不记得了可以看一下课本。(生背诵全文)

  7、这么美丽的家园,我们作为祖国的花朵有责任保护好它,你打算怎样保护自己的家园?

  四、拓展训练,自由表达。

  1、师:蓝天是白云的家,蓝天那么广阔,除了有白云,还有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有太阳,有月亮,有星星)

  师:那我们就可以说:蓝天是(太阳)的家。

  请同学们看老师收集到的图片。(出示课件)

  让学生说说蓝天是( )的家。

  (2)那么土地,树林,大海它们还是谁的家呢?你们想不想说,那你们就选择你想说的同桌互相说一说。(生同桌交流。)

  (3)先让学生交流,师再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说。

  师:世界万物都有自己的家,小到一只蚂蚁,大到一个地球。想一想你还知道:“谁是谁的家?”

  2、设问引导拓展

  (1)师:那小朋友的书包呢?它会是谁的家?(书包是书本的家。)

  (2)师:那学校呢?它又是谁的家?(学校是学生的家)

  (3)师:那草原呢?它会是谁的家?(草原是羊群、牛群的家)

  (4)师:聪明的小朋友们,请再仔细想一想,还有哪里是哪里的家?这样吧。你们同桌三人。一人说一句哪里是谁的家,

  (课件出示;( )是( )的家)(学生想象说话)

  生交流完成课后*题2。……(老师节选几句写在黑板上)

  3、师:同学们想像力真丰富。你们看(课件出示课文)写这篇文章的小朋友只用了6行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了这么多美丽的景色。你们想不想学着他的样子,也来做一回小诗人?

  4、师:其实呀,把你们刚才所说的句子有顺序地连起来,也就编成了一首优美的儿歌了。所以,今天的小朋友不仅学会了一首儿歌,还当了一回小诗人,真了不起!送给自己一份热烈的掌声。

  五、简结转新,升华思想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能跟老师说说你学到了什么吗?

  (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学*收获。)

  师:动物植物都有家,地球又是我们共同的大家,所以我们要做个爱护地球的小卫士保护我们的家,保护美丽的地球。那么我们共同的家-----地球就会更美丽!

  六、作业超市,课堂延伸。

  师:学完了这课,你准备给自己留什么作业呢?

  生:我要把这首儿歌背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

  生:我要画一画小鸟、禾苗、白云、鱼儿和他们的家。

  生:我想学唱《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家》这首歌,老师你能告诉我哪里有

  生:我会把这首小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生:我会用小神笔画一画我所知道的“谁是谁的家。”

  生:我会积累,我要把本文的词语积累到词语花篮。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4

  林格伦说过: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而告终。不言而喻,让学生体验成功,对其学*积极性的提高有多么重要。

  本课设计我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融入新课标的理念,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巧妙地开发学生智慧,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空间里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于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对家的热爱,同时也渗透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尤为重要,他们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为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精心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环节。如上课伊始,我创设情境,自编小故事导入新课: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伙伴,想不想认识他们?(随机贴上白云、禾苗、小鸟、鱼儿的图片),迅速激发出学生学*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为后续环节作好铺垫。为了检测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我利用字卡一列列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认读,,学生积极性很高,几乎都能争着大声朗读生字。一年级孩子比较感性,教师语言要贴*孩子的心灵。课间我频频用儿童化的语言小白云小禾苗快乐的小鸟活泼的小鱼谁来夸夸你的家激励学生朗读的欲望,尽力使*时不敢举手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朗读中来,切身体会家的温暖和甜蜜,感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幸福、自豪与骄傲。一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而且有很强的表演欲,我抓住这一特点,鼓励学生用形象的动作配合朗读以及背诵,以及让学生戴上蓝天、白云等头饰,表演朗诵,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然升化主题:即如何爱护地球。学生纷纷言说不要乱摘花不要乱扔纸屑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等达到了情感目标。

  苏派教学强调情感朗读,只有在入情入境中才能体味到文章的精髓。本课是一首抒情性较浓的儿童诗,所以我设计以读为主,以导助读,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想象、示范、评议等方式将读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全方位。读的形式多样,如自由读、指名读、引读、齐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等等。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读,促进了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思维能力的发挥和语感的培养。

  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探索的愿望很强,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一个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想象的空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分层次练*,让学生们当一回小作家,分组合作编一首诗:蓝天是()的家,()是羊群的家,泥土是()的家,()是()的家。让学生充分说谁的家在哪里,发散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上完课后,我觉得学生思维空间是广阔的,需要我们去开拓。从整堂课来看,学生身上所闪现出来的智慧火花使我倍受鼓舞。虽然课已上完了,但学生的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还在等待老师们去满足他们的欲望。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着缺点:这节课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课上学生说得比较多,但所说的话还不够完整,有的孩子还不能自己说出一段话,学生的口头语也不够丰富。比如:在回答如果小鸟、鱼儿、种子、白云在家里会怎么样?孩子的回答只有:快乐、高兴。今后在语言积累上还要加强。

  教师缺乏课堂机智,在处理生成性问题上做得不够好。比如在让学生回答小鸟在家里会想什么、干什么时,学生回答会想妈妈肚子饿了,想找虫子吃,显然这样的回答已偏离了主题,这时就应引导学生说说小鸟的家怎么样,才不会导致学生不着边际的想象。可见教师的应便能力对于提高课堂效益也至关重要。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5

  本课是一首充满童趣、朗朗上口的儿童诗。形象地写出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家,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渗透了热爱地球就是热爱自己的家的教育。

  由于本课诗歌内容浅显易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所以我要求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以“xx是xx的家”的这个句式说话,并根据学生情况,引导学生试着写一两句。从而达到学生熟记成诵并能掌握诗歌句式的目标。

  教学本课,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本课内容来看,学生对本课文中所提事物都比较了解,也比较有兴趣,但对最后一句“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既是总结,又是升华。我也是借助让学生多读多体会来突破难点的。

  本课结束后,我感觉到,像一年级学生学*这种应背课文时,先可以由老师适当指导理解,然后再读课文,学生会有更深的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又能降低学生背诵课文的难度,学生基本上都能当堂背诵。再运用形象直观的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形象感知,加深印象。那么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得以很圆满的完成,重点难点也能轻松突破,效果不错。

  本课的设计较为注重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主要让学生自己感悟。在拓展练*说“xx是xx的家”时,是否应用一些直观的图片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还是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她们积极调动头脑中的已知,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不断实践、研究。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6

  林格伦说过:“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而告终。”不言而喻,让学生体验成功,对其学*积极性的提高有多么重要。

  本课设计我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融入新课标的理念,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巧妙地开发学生智慧,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空间里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于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对家的热爱,同时也渗透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尤为重要,他们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为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精心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环节。如上课伊始,我创设情境,自编小故事导入新课: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伙伴,想不想认识他们?(随机贴上白云、禾苗、小鸟、鱼儿的图片),迅速激发出学生学*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为后续环节作好铺垫。为了检测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我利用字卡一列列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认读,,学生积极性很高,几乎都能争着大声朗读生字。一年级孩子比较感性,教师语言要贴*孩子的心灵。课间我频频用儿童化的语言“小白云”“小禾苗”“快乐的小鸟”“活泼的小鱼”“谁来夸夸你的家”激励学生朗读的欲望,尽力使*时不敢举手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朗读中来,切身体会家的温暖和甜蜜,感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幸福、自豪与骄傲。一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而且有很强的表演欲,我抓住这一特点,鼓励学生用形象的动作配合朗读以及背诵,以及让学生戴上蓝天、白云等头饰,表演朗诵,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然升化主题:即如何爱护地球。学生纷纷言说“不要乱摘花”“不要乱扔纸屑”“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等达到了情感目标。

  苏派教学强调情感朗读,只有在入情入境中才能体味到文章的精髓。本课是一首抒情性较浓的儿童诗,所以我设计以读为主,以导助读,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想象、示范、评议等方式将“读”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全方位。读的形式多样,如自由读、指名读、引读、齐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等等。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读”,促进了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思维能力的发挥和语感的培养。

  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探索的愿望很强,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一个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想象的空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分层次练*,让学生们当一回小作家,分组合作编一首诗:“蓝天是()的家,()是羊群的家,泥土是()的家,()是()的家。”让学生充分说谁的家在哪里,发散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上完课后,我觉得学生思维空间是广阔的,需要我们去开拓。从整堂课来看,学生身上所闪现出来的.智慧火花使我倍受鼓舞。虽然课已上完了,但学生的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还在等待老师们去满足他们的欲望。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着缺点:这节课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课上学生说得比较多,但所说的话还不够完整,有的孩子还不能自己说出一段话,学生的口头语也不够丰富。比如:在回答如果小鸟、鱼儿、种子、白云在家里会怎么样?孩子的回答只有:快乐、高兴。今后在语言积累上还要加强。

  教师缺乏课堂机智,在处理生成性问题上做得不够好。比如在让学生回答“小鸟在家里会想什么、干什么”时,学生回答“会想妈妈”“肚子饿了,想找虫子吃”,显然这样的回答已偏离了主题,这时就应引导学生说说“小鸟的家怎么样”,才不会导致学生不着边际的想象。可见教师的应便能力对于提高课堂效益也至关重要。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7

  这个案例出示的这一段话,要让孩子们抓住"萦绕、反复揣摩"这两个词语,体会卢诺尔曼大胆想像,敢于实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精神。我没有提出这两个词来讲,而是通过"自主探索,读、悟、说、"这一系列环节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尽情想象,发挥创造性,而让课堂这一点永远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中。

  一、读。通过自己读来体会、感悟,最后又带着体会和感悟去读,这些不同层次的.读,远胜于枯燥乏味的一遍又一遍地读。

  二、悟,说。三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也许还不够,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学生也许只能想到一点,但通过"说",互相交流看法,就能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去分析、解决问题。而在"说"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相互点拨,加上*时生活经验积累,学生能进入创设的情景,妙语连珠,给了老师一个惊喜!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特别注重了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训练,这样学生说话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较大的活动空间。其次,说前组织小组讨论,建立信息交流网,打破课堂教学信息单向交流的封闭状态,打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通道。这样就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学生带着这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和思考,在学*中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思考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让参与学*的群体获取了新的信息,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他的创新能力,我引导学生环环相扣、步步加深的探讨问题,最后提出:"你们心中有什么美好的想像,如果有,该怎样去实现呢?"从而激发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回答这些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发明创造认识。

  词、句和段的训练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我校课题研究的方向。而怎样把两者很好地融合起来,我一直在努力探索。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8

  《共同的家》是一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凝练,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贴*儿童的生活,很受儿童的喜爱。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应把握儿童诗的特点,并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个性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以此发展学生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着力为学生提供学*的*台,充分关注学生生命发展,弘扬每个学生的个性,在读中激趣,在演中理解,在合作中交流,在模拟表演中提高,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激发兴趣,授之以渔

  在课文导入阶段,我是这样设计的:

  以图画导入,激发兴趣(课前在黑板上简笔画出诗歌意境)

  1.老师带来了一些朋友,想认识他们吗?出示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图及词卡,引导识字读词。(“鸟”注意别忘了其中的点,“鱼儿、种子”注意轻声。)

  2.这些小家伙很调皮,偷偷跑出来玩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能帮它们找到家吗?学生上前贴画。

  3.学生看图用句式“(什么)是(谁)的家”说一说。(出示句卡,学生练说时相应出示蓝天、树林、小河、泥土)

  随语境重点识字“树林”(有很多树木,所以都有个“木”字旁)

  “小河”(小河里流淌着水,和水有关,所以有“氵”)

  4.师小结:说得真好,其实,把你们说的话写下来,就是一首很美的小诗。(出示课题)

  教学刚开始,首先出示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图让学生认一认。一方面激发学*兴趣,另一方面以图为凭借认识相应的四个词,为识字创设具体的语境,有别于枯燥、简单的生硬识字。为小伙伴找家,学生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完成贴图,并以此为契机运用句式“()是()的家”练*说话。学生在饶有兴趣中完成了从识字、认词到说句,既遵循了认知规律,又让学生学得主动。

  二、体验阅读,读中见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赞可夫也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让学生自由选读便是“触及精神需要”的最好方式。教学《家》一课,结合诗歌短小精悍这一特点,我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一遍遍与生字词打交道,扫清了识字障碍,同时,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学生这时的读必定是从内心体验出发,结合生活经验,展开丰富想像,从而感受到学*的乐趣,教师在学生自读自悟时稍作点拨,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促使其对语言有细腻地感悟。结合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脑海中浮想与词语相关的清晰具体的形象“蓝天万里,白云朵朵;树林里小鸟在欢唱;清清的河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嫩绿的芽破土而出,迎着和风微笑……”从而进一步悟出“家”的内涵――温馨、快乐,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教师适时的评价点拨给了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

  三、句式迁移,刨编诗歌

  儿童诗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家》这课中句式“(什么)是(谁)的家”的迁移有两次。一是在学*课文第二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前,其主要目的通过句式的拓展练*使学生对于我们和祖国关系的感悟,从蓝天之于白云、树林之于小鸟以及其他的生活经验迁移过来,无需说教,一样亲切感人。既突破了难点,又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让学生初步接触诗歌的改编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用此句式创编儿童诗,自由讨论,合作完成。这种创编,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创造思维,是发自内心的自由抒发,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运用积累词语和句子,丰富阅历,积淀对语文内涵的感悟。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9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精心设计了用于上课的课件,尽力使*时不敢举手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朗读学*中来。事实证明,这节课孩子学*的积极性以及学*效果都非常不错。下面就本节课的教学做一下总结:

  一、识字教学

  导入时先让孩子回忆与父母在一起最开心的事,体会家的温暖和快乐,激发学生学*积极性。在初读课文之后,我先从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入手,看看学生字音读得是否准确,再从句子中脱离出生词,让学生认读,先让独立练*,再指名带读。在这里面我重点处理了一类字“云”和“子”。“云”在读完词后,让学生尝试组词,学生的思路还是比较开阔的,有的组“云朵”、“彩云”,还有的想到了“乌云”。“子”我重点是通过“种子”和“孩子”来认识“子”在独立念时读三声,而在这两个词中读轻声,老师指导读词,轻声读得短而轻。紧接着让学生说说知道哪些植物的种子,而种子是如何生长发芽的,学生没有太多的亲身经历,所以老师通过讲授,让学生理解“泥土是种子的家”这句话,学生练*朗读这句话,为学*课文奠定基础。最后再将词语打乱顺序进行开火车练*。

  低年级词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学*不能脱离句子,脱离语境,只有在语境中学*才能理解和学会运用。

  二、品读文本

  本课全文共6句,1至4句按从上到下分别指出“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第5句指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家。第6句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我的设计思路是按照“引学第1行――自学2―4行――共同体会第5、6行”为主线,以读为主,配以精美的课件把课文内容变得更直观,边读边展开想象,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在学*第一句时,先引导学生想象白云在家里时的自由自、快乐的心情,再通过指导朗读。有了第一句的朗读基础,在学第二句时学生就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了,老师再适时地评价,学生朗读水*就会上一个层次,第三句不用老师指导,也能后边想象边读出感情了,这样,也体现了教学的教、引、放的过程。最后,让学生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演、朗读前四句话,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背诵奠定基础,而且还让学生有个简短的休息,一举多得。在处理课文的难句“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这句话时,我是先让学生欣赏地球上的事物的图片,有大山、海洋、草原、各种动物以及人类。在出示“地球是()的家”,让学生看图填空,之后让学生想一想,地球既是植物的家,也是动物的家,更是我们人类的家,那我们用一句话说就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填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也解决了难点。

  三、句式练*

  在落实句式练*这一重点目标时,我主要是分几步进行递进式的渗透,最后让学生达到了灵活运用的目的。第一次练*,在学*第三句“小河是鱼儿的家”之后,让学生想一想,小鱼在小河里会有哪些朋友,由此引出“小河是()的家”,在插图帮助下,学生很快就能填出答案。第二次,是在表演朗读前四句话后,让学生观察这四句的特点,这四句说的都是谁是谁的家,再出示“大山是的家”和“()是()的家”,有了前面的基础,第一句学生填的很快,后面进一步的发散思维,并进行运用。第三次练*是“地球是的家”,这句话的目的,主要是巩固句式,再有就是为突破难点奠定基础。总的来说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一,学生的朗读层次性还是体现的不是很到位,这主要是老师的指导语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真正起到引领的作用,更够使学生的朗读上一个高度。第二,对低年级学生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学*提高,在*时还有长抓不懈。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10

  本课是一首充满童趣、朗朗上口的儿童诗。形象地写出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家,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渗透了热爱地球就是热爱自己的家的教育。

  由于本课诗歌内容浅显易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所以我要求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以“__是__的家”的这个句式说话,并根据学生情况,引导学生试着写一两句。从而达到学生熟记成诵并能掌握诗歌句式的目标。

  教学本课,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本课内容来看,学生对本课文中所提事物都比较了解,也比较有兴趣,但对最后一句“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既是总结,又是升华。我也是借助让学生多读多体会来突破难点的。

  本课结束后,我感觉到,像一年级学生学*这种应背课文时,先可以由老师适当指导理解,然后再读课文,学生会有更深的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又能降低学生背诵课文的难度,学生基本上都能当堂背诵。再运用形象直观的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形象感知,加深印象。那么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得以很圆满的完成,重点难点也能轻松突破,效果不错。

  本课的设计较为注重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主要让学生自己感悟。在拓展练*说“__是__的家”时,是否应用一些直观的图片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还是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她们积极调动头脑中的已知,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不断实践、研究。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3篇

  教学本课时,我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融入到新课标理念,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充分让学生自由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脑海中浮想与词语相关的清晰具体的形象,积极巧妙地开发了学生智慧,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空间里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于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对家的热爱,同时也渗透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探索的愿望很强。在最后一个环节里,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想象的空间,我还设计了这样练*: “蓝天是( )的家,( )是羊群的家,泥土是( )的家,( )是( )的家。” 让学生充分说谁的家在哪里,发散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这节课里,我看到孩子们个个绞尽脑汁,认真十足,偶尔还兴奋得手舞足蹈,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高兴。让我倍感意外的是他们精彩的回答。不足之处是阅读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朗读不够到位,效果不够突出。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共同的家》这是一首儿童诗,通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讲述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渗透了热爱地球就是热爱自己的家的教育。全诗共五行,1至4句按从上到下顺序分别指出“蓝天、土地、树林、大海”是“白云、禾苗、小鸟、鱼儿”的家。第5句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二、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借助形象的图画,理解课文内容。 练*用“( )是( )的家”句式说话。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我们美好的家园,增强保护地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字卡、图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教学要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成诵,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这一课,,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插入组图,让学生深入细致的学*。这篇课文是一首儿童诗,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五行诗,用打比方的手法讲述了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文里行间突出了一个“爱”字,在教学中如何渗透这个“爱”的教育、如何紧紧抓住情感教育,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对学生贯穿以爱祖国、爱家乡、爱地球的教育,并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的积极性,结合我校学生所处的环境和学生的年龄观察(朵朵白云飘在蓝天上,蓝天衬着白云<6幅图,在最后一幅图上出示“蓝天是白云的家”>;绿油油的禾苗生长在肥沃的土地里,禾苗离不开土地<6幅图,在最后一幅图上出示“土地是禾苗的家”>;种类繁多的鸟儿在茂密的树林里自由自在的生活,鸟儿离不开树林<3幅图,在最后一幅图上出示“树林是小鸟的家”>;各式各样的鱼儿尽情的在大海里游来游去,鱼儿离不开大海<8幅图,在最后一幅图上出示“大海是鱼儿的家”>;不同的民族手拉手、中同版图、地球,揭示了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真幸福,<5幅图,在最后一幅图上出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后又出示全诗内容和填空练*,以点击鼠标播放的形式,一次次的视觉刺激,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丰富想象的空间,帮助学生轻松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整堂课我设计大部分时间是指导学生朗读感悟,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个别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等,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第一,借助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热爱地球的情感。第二,练*用“()是()的家”句式说话,分组讨论作诗,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延伸了课文内容。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着力培养学生爱读书的*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让学生享受朗读的乐趣。

  本节课上的是这一课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扫清生字障碍。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及目的:

  1、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生活的美好。

  3、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让学生学会用( )是( )的家这个句式自由创编。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一篇很美很美的小诗《共同的家》,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这个美丽的家中。

  2、上节课你已经学会了什么?(生自由说:生字,词语,课文,蓝天是白云的家……同学们学到的可真多。)

  3、字词考验:老师想来考考大家学得怎样,有没有信心接受老师的考验呢?(生,有)师出示课件卡片,指名认读,再开火车读。

  4、猜字游戏。今天淘气的苹果娃娃觉得大家读得特别认真,想和大家做个游戏!想不想玩?

  [通过游戏复*旧知从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引出课题,为后续环节作好铺垫。]

  二、指导朗读。

  1、生字宝宝对你们的表现太满意了,他们想约你们一起去它们家里玩,想去吗?下面就由老师来带路,请同学们打开书56页,拿出你的小手指,指好路。(师范读,注意停顿)

  蓝天‖是白云的家,

  土地‖是禾苗的家,

  树林‖是小鸟的家,

  大海‖是鱼儿的家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2、全班齐读《共同的家》

  3、师:哪位同学大声地把课文读出来。(指名读)

  师:读得好不好,生点评。师(高兴地):把掌声送给他。

  [适时的指导能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个别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等,提高学生的朗读学生水*。]

  三、理解、感悟课文,背诵课文。

  (1)蓝天是白云的家。

  师:白云的家在哪?我们到白云的家里去好不好?白云的家怎么样啊?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一边读一边想,好像看到蓝蓝的天上白白的云在飘,带着喜爱之情去读就能读好了。

  生按要求练读。

  (2)土地是禾苗的家

  师:再请小朋友看大屏幕。(课件欣赏动画:禾苗在土地茁壮成长)

  师:同学们能像刚才学*那样提出一些问题吗?

  (预设学生可能会仿照教师提出问题:禾苗的家在哪?,有学生提出后让别的学生回答问题:禾苗的家是土地。)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说土地是禾苗的家吗?(因为土地给禾苗提供了水分和养料,所以禾苗的成长离不开泥土这个温暖的家。)

  师:让我们读出种子家的温暖吧。(生读)

  同桌合作学*第三、四行诗,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练*朗读。指名汇报。

  (3)树林是小鸟的家。

  师:谁来按照刚才老师的方法试试第三行?(指名读)(课件欣赏动画——小鸟飞来飞去)

  师:小鸟在树林里干什么呢?(唱歌、捉虫子)它们心情怎么样?(愉快!)

  师:看来,小鸟在树林里真快乐呀!让我们用快乐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4)大海是鱼儿的家

  师:我们来看看第四行。(课件欣赏动画:鱼儿在大海里游)

  为什么说大海是鱼儿的家呢?(生答)

  师:哦,原来鱼儿离开了水,就不能生活,只有在水里,在大海里,它们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所以,大海就是鱼儿的家。

  师:一起来试试,读出鱼儿自由自在的感觉吧!

  (5)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1)师:小朋友,白云、鱼儿、小鸟、禾苗都有自己的家,我们每个小朋友也有一个共同的家,是的,师(指着黑板上的图画)由蓝天、土地、树林、大海等就构成了我们共同生活的星球——地球。(课件出示)

  ⑵看! 师:播放课件:自然风景瞬间欣赏,边介绍地球上的美丽的风景。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巍峨的高山,有辽阔的草原,有广袤的沙漠,有无边无际的大海,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还有许多美丽的风景。

  看了那么多图片,你觉得我们生活的地球怎么样?(生:我们生活的地球真美啊,真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我们的小朋友就生活在这美丽的地方,所以说地球就是我们共同的家。现在你感到幸福吗?快乐吗?

  同学们就像花园里的花朵,让我们幸福地说:

  学生幸福地读: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3)师:老师和你们一样,从小就生活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所以老师也想自豪地说一句: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你也想这样说吗?让我们自豪地说:

  学生自豪地读: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4)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真是我们的骄傲,让我们再骄傲地说一次:

  学生骄傲地读: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5)师:地球不仅是你的家,他的家,也不光是老师的家,还是千千万万世界各地人们的家。那让我们代表所有生活在地球村的人自豪地说一句: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让我们再一次大声地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让听课的老师们再听听你们自豪的'声音。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9篇

  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语言和兴趣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愉快地接受新知识,获得发展,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直观形象地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直观教学。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创设情境,直观形象地教学。首先,在导入时我利用下雪的情境引起孩子们的兴趣,问:“下雪了,你最爱玩哪些游戏?”这一问题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思维,打开了孩子们积累的记忆。接着,我凭借多媒体辅助手段,把冬天下雪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把生活带进了课堂,把学生引入了一个如诗如画般的冬天世界里。在教学过程中,当看到每一个孩子的脸上写满微笑,当听到每一个孩子发自内心的呼唤“下雪啦,下雪啦!”时,我感觉到了这真是个良好的开端。是啊!孩子的世界是个童话般纯净的世界,在他们童话般的世界里才会摩擦出智慧的光芒。然后,我又及时引导,你们快乐的喊声引来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瞧,他们在雪地上当起了小画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这样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二、引导识字,循序渐进。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们到底在雪地里画了些什么呀?通过问题,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出课文,激发孩子们学*课文的兴趣。而要学好课文,必须先学会生字。我注意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去学词学文,由带拼音词语到去拼音词语、由课内生词过度到单个生字自由扩词、由字词再过度到读文,每一步的检测都采用学生最喜欢的竞赛、游戏的形式,加上适时的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学*的成果,树立了他们自学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训练了他们自学的技能。

  因此,我首先引导他们边读边找出生字圈出来,让他们自主地学*拼读,用生字卡分出哪些会读的,哪些还不会读。不会读的,可在小组里面互相教读。接着,我让他们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哪些是三拼音节的`字?哪些是后鼻音的字,哪些是翘舌音的字,哪些是轻声音节的字?一一分别出来,并让小老师来教读,正音后,老师再教一教读。最后,为了巩固学*的生字,我还安排了一些游戏。如:找朋友、登山、谁最棒、开火车等等,在游戏中充满趣味,加强了记忆。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孩子们识字,能很快地记住生字,而且不觉得枯燥烦闷,学的饶有兴趣。这些游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活跃了课堂学*气氛,也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三、巧设疑问,自主学*。

  词语列车开进了雪地里啦!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它们都画了些什么?这些疑问,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小朋友很快就读起课文来。很快,小手就纷纷举了起来。接下去师生共学课文,迎刃而解,兴趣盎然。接着,进行拓展训练,雪地里还来了那些小画家?那青蛙为什么不来?从而带出一个新名词:冬眠。再引申探究,还有哪些动物要冬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爱思考,提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爱动脑,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达到让学生自主学*的目的。

  四、指导写字,一丝不苟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识字和写字一样重要。光会认,不会写,那是不行的。因此,在教学写字时,我先让他们观察清楚写字要领,再边范写边让学生按笔顺书空,最后才进行练*写。循序渐进,不但学得会,还会写得好,这样才能学得快,记得牢。

  《雪地里的小画家》这节课结束后,我想了很多,新的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的重要方式,我整节课的设计包括各环节的细微之处,都遵循了这一理念。《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的内容。本课的教研主题是兴趣识字,自主识字。

  我认为良好的开端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开课之出我抓住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心理导入新课:“雪地里来了一群小动物,它们都是谁?来干什么呢?”激发学生强烈的学*欲望。在从识字教学来讲,字理识字重在学生掌握学*汉字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运用能力。在识字中学生自己运用学过的知识和规律去观察、分析、推理、发现,进而认识新的生字,掌握新的知识,形成新的能力。学生基本掌握了偏旁部首含义和一些独体字知识,以及部分汉字构字方法,音、形、义相联特征,就能实现学*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理解新的汉字。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在学生已有识字方法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多种巧识巧记方法,如:采用动作直观演示的形象记忆识记字形;引导学生用熟字作比较识字字形“用、几”;用学生喜欢的猜谜语的方式帮助学生识记生字等等。采用多种方法识字,不仅鼓励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识记字形,初步感知汉字字形的规律,培养自学生字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学*生字的兴趣。本课教学设计思路符合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字以动物的脚印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亮点,对这些字充满了无限的喜爱,更愿意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去愉快地学*。

  多种练*形式也起到了更好地巩固识字效果,如“小小邮递员”,人人参与,人人体验,学生积极性较高,“这样的加减法你会做吗?”形式新颖,使语文与数学知识巧妙融合,体现了学科间的综合。

  总之,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不是很完美,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一定切实落实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学*方式,让学生乐学、趣学、充满活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运用机智的语言,调控好课堂,认真上好每一节语文课。

  《雪地里的小画家》这首儿歌语言生动活泼,趣味性强,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学*本文主要要突出冬天的趣,感受冬天的美,让孩子们轻松愉快中学*。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因为我们身处南方,下雪对于孩子们来说,既神奇又遥远。因此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积极创设情境:孩子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好地方。出示下雪的动态画面,引导学生交流感受,并相机指导朗读课文第一句话:“下雪啦,下雪啦!”在指导朗读时,我经常用富有激情的语言,配以生动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带领学生入情入境,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精神愉悦,注意力更集中,情感更投入。

  二、多种形式的读,读中感悟

  初读儿歌,我采用范读、指读、自由读、同桌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儿歌,对整首儿歌有大致的了解后,解疑。在此基础上教师“你喜欢那句话?为什么喜欢?”的提问又充分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再通过指导朗读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中积累语言和培养语感。当学生喜欢读“下雪了!下雪了!”这两句时,我趁机点拨朗读感叹句,学生非常高兴,声情并茂的读,表达他们对冬天的喜爱。在理解课文之后,我进行了有层次的朗读训练。一是有感情地读。二是情境朗读。三是情境表演读、背。在多种形式的读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三、注重学法的指导,培养想象力

  一年级学生需要进行学**惯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随机进行学*方法的指导。在识字过程中,我请学生说一说识字的方法,并用这些方法进行识字,从而形成识字的能力。在精读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文章中的人物演一演,在活动中感悟课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编儿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说话的能力。

  四、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分散,自控力不强,容易走神。教师的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语言能激起学*兴趣,集中注意力。因此在教学中,我的评价语言力求真实,有鼓励性。如“你的小眼睛真会观察!你真是个爱读书的小姑娘。你懂得的知识真不少!”这些肯定和鼓励,使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引起其他同学的羡慕,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足,我的语言还要生动些,达到抑扬顿挫更具有吸引力。对学生的回答力求给予最恰当的评价。课堂中的调控能力和操作能力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这篇课文以韵文的形式,不但形象地讲述了四种动物爪的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而且语言活泼,富有童趣,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播放了美丽的雪景图,把学生带入到了大雪纷飞的雪地里,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在启发学生想象下大雪的时候,看到一片雪白,你的情绪怎样样,想做什么?由次激发学生朗读时的喜悦。然后让学生展示读,注意在轻快活泼的语调中,读出“小画家们”兴奋的情绪。同时板书部分我采用动物图片和四种植物贴在黑板上,让孩子们边读边把动物图片和植物配对,这样就使难点迎刃而解。并且普及动物冬眠的知识,和放映下雪天人们的搞笑活动,上课形式较为丰富。

  但由于时间安排上不够,对学生的朗读未进行更深层次的指导,今后我应在课堂时间上加以改善。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篇富于童趣的课文,全文只有六句话,讲的是一群小画家在雪地里画画的事---创设情境激**趣。

  “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学生一旦对学*产生了兴趣,就会迸发出学*的用心性和主动性“为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资料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首先,在导入时,我出示了几片雪白的雪花,创设了下雪的情境,然后及时启发学生:看到雪花你能想到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然后,我就及时引导,有一群小动物也来到了雪地里,他们还都是小画家呢?都有谁呢?由于课前让学生准备了头饰,学生很自然地说出了答案,这样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素材,在课前需要备的资料很多,但是那毕竟是一个人的思维,往往有疏忽。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许多课前所设想未及的事情发生。学生的思路往往是不按着老师的思路去走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学生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去仔细揣摩和反思的。

  从本节课的教学中能够看出来首先学生能够准确地读记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其次学生对小组合作学*方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最后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理解文中的资料。明白什么是冬眠。

  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把生字在细致讲讲就更好了。另外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表达的空间。让他们想其所想,谈其所感受。给学生交流、讨论的机会。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一体的儿童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作者以生动活泼的儿童语言,讲述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故事。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虽然也利用课件、贴图等辅助工具,将生活带入了课堂,为他们创设了情境,但由于我本身经验不足,没有好好地把握教材,对教学目标的认知还不够清晰,备课的时候没有作好充分的预设,最后导致本节课出现了一下几点不足:

  一、课堂上的朗读指导不够扎实。

  在课堂将*尾声的时候,我安排了一个齐读课文的环节,可遗憾的是,我现学生的朗读水*没有丝毫地进步。回想整节课的朗读指导过程,感觉最缺乏的就是指导学生有层次地提高。究其原因,我发现课堂上自己给学生自由练读的时间不够多,每次读重点句时,我总是以指名读、齐读的方式进行,这种单一的方式不仅会使学生产生疲倦,而且也减少了学生与课文语言材料接触的机会,更限制了他们朗读个性的发挥。我想,如果我试着让他们自由的练一练、读一读,或者同桌之间比一比,同时提醒要注意表情、语气等,他们肯定会读得更投入,而且与课文的距离也会随之缩小,那么,他们的朗读水*也会随之上升。

  除此之外,我所采用教学策略也影响了学生朗读水*的提高。比如说,我采用了师生比赛读的方式,但让学生评价我的朗读情况时,我却仅仅满足于他们所说的一个“好”字,就让他们努力超过我了。现在仔细反思了一下,我觉得当时自己这样的处理的不科学的,很多学生对与“该怎么读才算好”这一问题还处于模糊状态。试想,要是当时让他们说说“我读得好在哪里”,那效果可就大不一样了。因为,学生说的过程,也是一个感悟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掌握朗读技巧的过程,可以肯定,等他们评价完毕之后,他们的脑海肯定有一个清晰的关于“读得好”的标准,尔后,他们的朗读也会很自然地朝这一方向前行了,那么,朗读水*的层次感也会随之产生了。或者是,由我试着读两遍,一遍很*淡地读,另一遍投入自己的感情,然后让学生发现这两遍的不同,让他们的比较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朗读水*。此外,对于带有“!”和“?”的句子,我应该交给他们读的方法,读带有“!”的句子时,应该是很激动的,读带有“?”的句子时,要读出问的语气,最后一个字还要扬上去一点。在指导学生读“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这句话时,可以让学生边夸边读,通过多说的形式来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从而让他们在读得过程中显得更加有滋有味。

  另外,我觉得自己还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朗读情况进行贴切的评价。其实,朗读的指导也可以通过老师的评价进行,比如在学生读完之后,先肯定他的某一个优点,然后针对他的朗读情况,提出一些建议,如此一来,不仅他本人找到了读好的方法,而且课堂上的其他学生也能明确读好的标准,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二、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把握上,还显得不够合理。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而我却安排了识字和阅读两部分内容。将如此繁多的教学任务放在40分钟之内完成,未免会显得有点紧张,同时,也带来了各个环节落实得不到位的问题,学生的学变成了“走马观花”的学,课堂变成了“走过场”的课堂,于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便成了一个很值得推敲的问题。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了,第一课时的课应该是很扎实的,尤其是生字的教学,绝对不能像二年级那么简单,而是要一步步的落实“音、形、意”这三个要素,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读来掌握字音,通过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来掌握字形,通过用上词语宝宝说上一句话来掌握字意等,还可以通过游戏等方式让生字在课堂上不断地再现,让学生通过反复见面来加深的生字的掌握程度。特别重要的是,应该安排写字指导的环节,而且起码要5分钟。

  三、主体和实效的问题。

  课堂上,总感觉自己对学生不够放心,总是扶着他们,而没有大胆地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探究。比如,在教学生字词的时候,在小老师领读之后,我又自己挑选出其中的后鼻音和翘舌音让学生跟着我读,其实这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找,他们完全有这样的能力。再如,在“青蛙为什么没参加”这一问题上,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出冬眠的知识,不必要自己解释。教师的任务除了向学生传输知识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引导他们思考,启发他们,在他们充分说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整理,只有这样,才能让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

  在课堂的最后,我临时增加了一个拓展的环节,让学生说说雪地里还会来哪些小画家,它们又会画些什么。由于学生事先并没有去查这方面的资料,所以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但如果换一种方式,先由老师出示一些已有的图片资料,再让学生说,也可以把自己想的内容代到课文里去说一说,对课文进行改变,可能这样的处理会更好些,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同时也让课堂显得更加有实效性。

  除了以上三大点不足之外,我还有许多零碎的感触。如,上课的时候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调动起自己每一个充满激情的细胞,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让学生真正地融入课堂。又如,在指导学生背诵的时候,也要有一定的层次,可以让他们从部分到整体地背,再到有声有色地背,层层递进。也可以借助根据课文改编而成的歌曲,让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来帮助学生背诵。如,备课的时候不能光想着自己的教案,而要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进行尽可能多的预设,并想好相应的应对措施,否则,实际的课堂效果永远也比不上我们原先所设想的。因为,上课并不是演戏,它虽然有已经设定的环节,却没有一句句既定的台词,40分钟内,有着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在考验着我们的教学机智,所以,如果能做好成分的预设,我们将会更加自信地面对那些考验。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篇韵文,讲的是一群“小画家”在雪地里“画画”的事,课文形象的讲述了四种动物爪(蹄)的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课文语言简练,内容浅显易懂,充满童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为了调动起孩子们对雪的兴趣,我先用创设情境,学生一旦对学*产生了兴趣,就会迸发出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本课时,我牢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其参与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凭借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观赏北方的雪景,一幅幅美丽的雪景把学生带进了大雪纷飞的雪地里,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不时“哇!—哇!—”地惊叫起来。

  学生参与的激情被激发了,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随即,我问学生,看到这么美的雪景,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想怎么表达你的高兴心情呢?随后播放动画,这美丽的雪景吸引了一群小动物来作画,他们是谁呢?他们在雪地上画了些什么呢?”带着疑问,学生进入了一个如诗如画般的雪地世界里,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形式朗读。一年级小朋友是具体形象思维,因此老师的板书,也要力求简单、形象、直观。这课的板书,突出了重点——四种动物及它们的脚印。教师以简笔画的形式画下与脚印相像的事物,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说这些动物是小画家。

  二、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识字教学

  在低段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点,课堂中我很重视这一点,采用个别认读、开小火车等多种形式来认读生字,生字教学很扎实。

  在初读环节中,我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朗读课文,在读中初步识字。然后,把生字圈出来自己认读。再同桌互助,互相检查读音。最后是大家交流识字的方法。在识字环节中渗透了多种的识字方法,如:加一笔、换一笔、换部首、形声字规律识字等方法。我还设计“开小火车”、等多种游戏活动巩固识字,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活跃了课堂学*气氛,也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在识记生字时,为学生提供多种巧识巧记方法,如:采用动作直观演示的形象记忆识记字形;引导学生用熟字作比较识字字形“用、几”;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帮助学生识记生字等等。采用多种方法识字,不仅鼓励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识记字形,初步感知汉字字形的规律,培养自学生字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学*生字的兴趣。从字到词,词到句,句到文,逐步巩固学生的识字训练。由于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不够多的预设,并想好相应的应对措施,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有些环节调控得不够好,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一定切实落实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学*方式,让学生乐学、趣学、充满活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运用机智的语言,调控好课堂,认真上好每一节语文课。

  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语言和兴趣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愉快地接受新知识,获得发展,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直观形象地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直观教学。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创设情境,直观形象地教学。首先,在导入时我利用下雪的情境引起孩子们的兴趣,问:“下雪了,你最爱玩哪些游戏?” 这一问题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思维,打开了孩子们积累的记忆。接着,我凭借多媒体辅助手段,把冬天下雪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把生活带进了课堂,把学生引入了一个如诗如画般的冬天世界里。在教学过程中,当看到每一个孩子的脸上写满微笑,当听到每一个孩子发自内心的呼唤“下雪啦,下雪啦!”时,我感觉到了这真是个良好的开端。是啊!孩子的世界是个童话般纯净的世界,在他们童话般的世界里才会摩擦出智慧的光芒。然后,我又及时引导,你们快乐的喊声引来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瞧,他们在雪地上当起了小画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这样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二、引导识字,循序渐进。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们到底在雪地里画了些什么呀?通过问题,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出课文,激发孩子们学*课文的兴趣。而要学好课文,必须先学会生字。我注意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去学词学文,由带拼音词语到去拼音词语、由课内生词过度到单个生字自由扩词、由字词再过度到读文,每一步的检测都采用学生最喜欢的竞赛、游戏的形式,加上适时的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学*的成果,树立了他们自学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训练了他们自学的技能。

  因此,我首先引导他们边读边找出生字圈出来,让他们自主地学*拼读,用生字卡分出哪些会读的,哪些还不会读。不会读的,可在小组里面互相教读。接着,我让他们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哪些是三拼音节的字?哪些是后鼻音的字,哪些是翘舌音的字,哪些是轻声音节的字?一一分别出来,并让小老师来教读,正音后,老师再教一教读。最后,为了巩固学*的生字,我还安排了一些游戏。如:找朋友、登山、谁最棒、开火车等等,在游戏中充满趣味,加强了记忆。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孩子们识字,能很快地记住生字,而且不觉得枯燥烦闷,学的饶有兴趣。这些游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活跃了课堂学*气氛,也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三、巧设疑问,自主学*。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反思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桥流水人家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文为略读课文,语言清新优美,字里行间直接或间接流露着作者对家乡无限的怀念和热爱。

  第一,课前,我和同学们一起背诵白居易《忆江南》的句子: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教学时根据教材特点,我自己倾情融入到了课文所描述的绵绵的思乡情境中,所以语言饱含深情,对作者的描写充盈着赞美与爱恋,使整个课堂洋溢着浓浓的“爱乡”的气息,让学生也产生了阅读的强烈欲望,进而入情入境地去阅读课文,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第二,略读课文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要大胆放手,确实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第三,在全班交流环节,应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老师则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甚至即时进行教学“二度设计”。特别要提醒的是,如果在交流的伊始,学生就谈到结束句:“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老师应暂缓展开引导,待到交流尾声,再让学生体会其含义也就水到渠成了。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反思

  本文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写出了小桥流水人家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意境,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眷恋和思念.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并提问读了课文之后,觉得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学生回答表达了热爱,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时,再请学生说出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指名朗读课文,然后交流: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小桥流水",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人家" 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的优美景色和小桥流水人家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领会每句话所表达的情感.

  学*完后交流:作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他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应到学生体会到作者通过对故乡的具体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来表达的,再读一读有关的句子.进一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使文章不空洞,更真实,更感人.让学生走进文章,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乐于接受,效果很好.

  本文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写出了小桥流水人家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意境,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眷恋和思念。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并提问读了作文之后,觉得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当学生回答表达了热爱、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时,再请学生说出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的优美景色和小桥流水人家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领会每句话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章,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乐于接受,效果很好。

  “月是故乡明”是五上第二单元的主题。本组教材围绕着浓浓的思乡情展开,从《古诗词三首》到《梅花魂》、《桂花雨》,孩子们已经深深的感受到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小桥流水人家》作为第四篇课文,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我采取了一种既活泼又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当老师。

  在孩子们预*读书的基础上,我对他们说道:“*时都是老师引领大家去理解课文,今天换一种方式,让一位同学来当老师,如何?”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当小老师领读之类曾经有过,但是正儿八经地当起老师来还是有点挑战性。

  高敏举手了,在同学们的掌声中拿着书走上讲台。她学着我*时的架势,先带领大家理解课题“小桥流水人家”的意思,并补充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接着,从课文中寻找故乡最美在什么地方,领着大家美美地读了起来: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

  当读到“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不会忘记。”时,她从“那段”和“那些”出发,和大家一起感受那一段美好的时光,那一些美好的风景。在叫王鸿昱发言时,有人在低下偷偷说道:“她老是叫女同学!”哈哈,果真如此!想想也对,毕竟高敏是“女老师”吗。

  这样的方式也是一种尝试。对于五年级孩子来说,他们对于这样的方式感觉很新鲜,很有趣。当“老师”的,充分把自己自学的体会与大家分享,下面的孩子则及时补充,发现,教师也可以暂时充当学生角色,参与学*过程,这样的多维互动还是比较有效的。这既是对学生预*情况和自学能力的检测,又利用角色转变充分调动孩子学*的积极性。教学,有时也需要这样的一些调整,可以适时演一演,动一动,议一议。毕竟一个学期这么多的语文课,如果千篇一律,容易造成孩子们视觉上的疲劳。

  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指导学生情感朗读尤为重要,我在教学时这样做的。

  1、放手大胆地培养学生自我读书的能力,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用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课文,并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2、交流读书时,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我就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抓住时机及时点拨、指导,再引发讨论,以达到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及对全文的理解。

  《小桥流水人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语言清新优美,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写出了小桥流水人家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意境,字里行间直接或间接流露着作者对家乡无限的怀念和热爱。第二单元是课文都是与怀念家乡的游子心情有关,学生学*了前面的三篇课文,对本单元感情基调有了较深的理解,所以教学本文时在引导学生了解这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怎样的情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物表达思乡的情感的?进而带着对这种写法的认识来学*《小桥流水人家》这一课,这是学*本单元的重点,掌握了方法,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水到渠成。

  在教学过程中,课上我首先以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导入新课,再展示江南水乡的图片,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让学生结合阅读提示,思考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作者对故乡的那些景致久久不能忘怀呢?想象文章中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自读自悟。让学生体会到原来表达同一种情感可以用直接抒情,也可以通过描写人,事,景的间接抒情。最后,进行*作指导,先让学生之间也来说说家乡的趣事,家乡的美景。在学生的交流中,有暑假回家乡跟小伙伴捉鱼捉虾的快乐,有小河打水仗和表弟放牛的故事;有寒假回家乡受到亲人朋友热情接待和回广州与亲人难舍难分的故事,学生也来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先列出提纲,再写个开头和其一景致,学生有所收获,原来作文就是这样表达的。

  从课堂作品看,学生写话有条理,也有精彩的片段。但我明显地感觉到部分学生的表达言不达意,部分学生写作速度慢,更有少部分学生等待着下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加强课堂倾听说话写话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每个语文老师特别是高段语文老师都知道,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有两种类型:一是精读课文,二是略读课文.而到了五年级,几乎每个单元精读课文的篇数与略读课文篇数是同等的.由此可见,略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我把较多时间花在精读课文的钻研上,略读课文只是随便讲讲就算了.略读课文是否以学生能否回答阅读提示的问题为标准呢 略读课文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教师在教学略读课文时是否要挖掘点东西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这些问题不断地萦绕在我的脑中,对于如何上略读课文我一直都感到十分困惑.

  我以《小桥流水人家》为例,谈谈我这个学期在略读课文教学上的一些体会.

  《小桥流水人家》是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以思念家乡为情感,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过出来的.本课为略读课文,语言优美,字里行间直接或间接流露着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学生学*了前面的三篇课文对这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一目了然的,对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物表达思乡的情感,学生也较容易把握.这节课,我不是把重点放在读,而是放在了*作指导上.

  课上我首先以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导入新课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让学生结合阅读提示,自读自悟.检查朗读后,我只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那段日子,是什么样的日子 那些美好的印象,是哪些美好的印象 "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再次回到文中边读边画.在交流中,我给学生总结出三组句子.第一组是作者直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第二,第三组是作者通过回忆一件件有趣的小事和描写家乡美好的景色来表达爱的情感.学生读这三组句子,体会到原来表达同一种情感可以用直接抒情,也可以通过描写人,事,景的间接抒情.接着,进行情感延伸,让学生也来说说家乡的趣事,家乡的美景.学生个个都热情洋溢,滔滔不绝.最后,进行*作指导,让学生也来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学生下笔如有神,情感表达淋漓尽致.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训练,他们收获的不仅是课文的内容,还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我体会到,要想上好略读课文首先要纵观全局的大语文观念,要面向全册书,整组课文,了解全册教材和本单元教学的训练点,学生要掌握怎样的阅读技能.略读课文的教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运用适当教法,把语文学*和学生生活体会渗透起来.着重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于略读课文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围绕课文重难点,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善于挖掘略读课文的训练点,上出略读课文的价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我想这样略读课文教学才会回归他的本真,焕发出他的生命本色.

  《小桥流水人家》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故乡是作者记忆中的一幅明丽的富有乡村气息的画儿,这里的水清澈见底,柳婀娜多姿,小鸟欢乐活泼,孩童快活自由,村民守望相助,一切都是那么的祥和,充满了自然欢乐的气息。文章表达也有突出的特点,比如春天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等。如何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并且领悟这种情感怎样表达出来,成为我设计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指导——自主学*”的理念与方法带入课堂,在学生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基础上,交流读书心得,提出存疑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再设计重、难点突破方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读出个人的独特见解。

  本课教学我自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两点。

  其一、体现鲜明的“指导——自主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开始前的预备活动中,我就给学生提出自学“三维目标”:把握主要内容、读出作者情感、提出个人见解。学生围绕这个目标自读课文,查找作者生*资料,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等。

  其二、弥散出浓浓的语文味儿通过“自由读读体会”,“选喜欢的句子品读”,“读出你自己的想法”等几个层次的读书活动,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灵活多变又扎实的朗读的训练,帮助学生积淀语感。同时也为学*表达打下基础。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学*本段“借景(物)抒情”的方法现场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这个环节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文体语言的内化迁移,既巩固了对文本语言的学*,又通过练*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是略读课文,作者用清新优美语言的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写出了小桥流水人家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意境,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眷恋和思念。

  凡写得美又容易理解的文章,我通常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多读少讲,意在通过学生的读去领会,去感悟,甚至去背诵,从而积累美文,为写作打基础。反思本课教学优点是:

  1.揭题激趣

  揭示课题时我和同学们一起朗诵了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并了解了文题的'出处。再让学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是怎样的情景?然后进入课文的学*。这样,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2.重读感悟

  略读课文重点在让学生自读自悟。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我大胆放手,确实给出足够的时间,通过多种形式(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反复地朗读、细读有关的句子等)让学生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中的优美景色和小桥流水人家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领会每句话所表达的情感。

  3.深化课文,拓宽思维

  “根据文中的描写画一画自己最喜欢的景致。(交流、汇报)”这部分,学生的发挥是我意想不到的,原来这环节的设计只是想看看学生的动手能力,想不到学生非常喜欢这环节,不但发挥想象力把画画得好,而且(交流、汇报时)锻炼了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动手探究能力,激发他们学*的兴趣。

  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乐于接受,效果很好。

  缺点是:

  1.小练笔这一部分的写作锻炼,并非我想象中好。『附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请同学们在自己的*作运用此课的表达方法,写写你家或学校附*的景物。(景物不少于三个)』

  其原因是:

  1).因为我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还不了解。

  2).没有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学生描写景物欠具体、条理)

  2.补救措施:再用一课时指导小练笔。

  本文为略读课文,语言清新优美,字里行间直接或间接流露着作者对家乡无限的怀念和热爱。

  第一,课前,我和同学们一起背诵了马志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混呀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了解了文题的出处。教学时根据教材特点,我自己倾情融入到了课文所描述的绵绵的思乡情境中,所以语言饱含深情,对作者的描写充盈着赞美与爱恋,使整个课堂洋溢着浓浓的“爱乡”的气息,让学生也产生了阅读的强烈渴望,进

  《小桥流水人家》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第8课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接着话题一转,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无"闹市"之乱耳,无 "疲惫"之劳形,有如世外桃园;结尾直抒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结合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边读书边思考.在交流中,我让学生思考"那段日子,是什么样的日子 那些美好的印象,是哪些美好的印象 "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想像作者家乡景色的美好,人们生活的惬意.教学时,我还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家乡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在文中有作者深情的往事回忆,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读书时我还指导学生注意体会.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把优美的句子或段落熟读成诵,摘录下来,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小桥流水人家》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故乡是作者记忆中的一幅明丽的富有乡村气息的画儿,这里的水清澈见底,柳婀娜多姿,小鸟欢乐活泼,孩童快活自由,村民守望相助,一切都是那么的祥和,充满了自然欢乐的气息。文章表达也有突出的特点,比如春天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等。如何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并且领悟这种情感怎样表达出来,成为我设计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指导——自主学*”的理念与方法带入课堂,在学生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基础上,交流读书心得,提出存疑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再设计重、难点突破方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读出个人的独特见解。

  本课教学我自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两点。

  其一、体现鲜明的“指导——自主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开始前的预备活动中,我就给学生提出自学“三维目标”:把握主要内容、读出作者情感、提出个人见解。学生围绕这个目标自读课文,查找作者生*资料,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等。

  其二、弥散出浓浓的语文味儿通过“自由读读体会”,“选喜欢的句子品读”,“读出你自己的想法”等几个层次的读书活动,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灵活多变又扎实的朗读的训练,帮助学生积淀语感。同时也为学*表达打下基础。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学*本段“借景(物)抒情”的方法现场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这个环节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文体语言的内化迁移,既巩固了对文本语言的学*,又通过练*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上完课,我个人觉得遗憾的地方有两处:

  一、在教材处理上有些偏颇。本课原本是略读课文,在课堂中我把它作为精读课文处理,重点放在了家乡风光和童年生活的部分。但课堂上忽略了课题中“流水”对作者思乡情丝的统领及在写景抒情中的连接作用,而是过于迁就学生对杨柳做了过多解析。

  二、是朗读指导欠缺层次感,还显得粗糙了一些,对文本关注过多,对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度不够。另外,对学生精神层次的引领与提升也欠缺。

  这篇课文与元曲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如出一辙,作者采撷诗句作题,不仅体现出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还使文章更富有诗情画意。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出示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这首曲中的意境,与学生声情并茂地反复吟诵,当学生头脑中有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之后,再出示课题。

  之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看看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作者家乡的哪些美景和他有关家乡的哪些童年记忆,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是略读课文,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我大胆放手,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沉下心去,认真阅读,仔细体会,并且从文中找出答案,并思考不会的内容,打上问号。之后,全班交流,我注意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所思所想,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当交流到尾声“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时,我让学生结合前文畅所欲言,学生对其含义的体会也就水到渠成了。写得很美的文章,不仅要美读,带着与作者同样的感情去读,从字词句段中间充分感受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眷恋和思念,更应该学*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全面的把握,对课文的情感基调有了深入的感悟之后,我又让学生通读全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将这种感情出来的。

  小桥流水人家景物之美,小桥流水人家中童年趣事之美,小桥流水人家般的表达之美,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如沐春风般的阅读体验,让他们有了更多的向往。这样的课文,学生喜欢学,我也喜欢教。

  《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篇很美的散文,课文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接着话题一转,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有如世外桃园;结尾直抒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并提问读了课文之后,说说作者的美好印象有哪些,通过学生说了以后,指导朗读,教师引导总结出小桥、流水和人家。再请学生说出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的优美景色和小桥流水人家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章,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乐于接受,效果还可以。本文为略读课文,语言清新优美,字里行间直接或间接流露着作者对家乡无限的怀念和热爱

  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指导学生情感朗读尤为重要,我在教学时这样做的。

  1、放手大胆地培养学生自我读书的能力,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用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课文,并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2、交流读书时,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我就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抓住时机及时点拨、指导,再引发讨论,以达到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及对全文的理解。

  是“自相矛盾”,还是“别有用心”?──《小桥流水人家》教学札记

  【案例】

  五年级上册《小桥流水人家》一课,以如诗的语言勾勒出了家乡的美好景色及生活。课堂上,孩子们沉浸在优美的文字中,纷纷交流自己的体会。

  这时候,班里杨又一的手又高高举了起来,这是一个常有自己独到看法的孩子。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文具的家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文具的家》这篇课文内容很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所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来教学,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这篇课文,准确地指出了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今天丢了铅笔,明天又找不到橡皮,后天作业本又没有带来,上课时,书又不在书包里了等等。基于此情况,教学时,我就出示了学生们丢失的一大把文具――铅笔、橡皮、尺子等等。问问这是谁丢失的?竟然没有一个学生承认是自己的。

  那怎么办呢?为了引起他们的注意,我让他们仔细想想,看看,这一大把文具里有没有自己的东西呢?于是让小朋友们辨认自己的东西,通过仔细观看,有的`同学说,铅笔像我的。另一个同学说,尺子是他的。这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就说起来了,认真仔细地把丢失的文具都找到了自己的小主人,找到自己的家了。那看看课文是怎么让文具找到家的呢?引入课文内容。以此方法帮助文具找家的方式来引入课文,激起孩们阅读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特别出示妈妈说的话,孩们认真多读几遍。并结合自身的情况在学*小组里先来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妈妈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再指名再班级里述说,这样学生就打开了话匣子,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引起了孩子们的强烈共鸣。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要爱护文具,放学回家养成收拾文具的好*惯。通过学*,孩子们果真个个都把文具,书包收拾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了。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以赛促学”——这是我对这次“新竹杯”教学比赛最大的感触。很感谢师大附小经常举行的教学教研活动,这让新老师在实践中提升教学水*。

  这次比赛我抽到的课题是一年级下《文具的家》。这次,我选择的还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经过大半年的学*,对备好一堂课有了一定的认识。拿到课题后,我便研究了教参做出了简案,接着找了很多其他的教学设计加以比较,看看别人是怎样设计课程的。在写详案的时候,注意到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在之前的备课中,我常常把教学设计放在第一位,觉得怎样把课程设计的“花哨”更重要,但经过第一天的教学比赛几位评委的点评后,我才深刻地明白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以目标来定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整个课堂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所以我精简了教学目标,就是识字、写字、读书,不掺杂其他的东西,这样做使我在试教时,可以在一堂课之内把所有的内容给上完,这是在之前上课时很少发生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谨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精简上课语言,不说“废话”,把时间给学生,把握好上课时间。

  在备课过程中,我还感觉到了“师父”的重要性。自己毕竟是新老师,对课堂教学内容把握还不是很准。在请教师父后,师傅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问题――教学缺乏语用,只是干教但并没有联系实际来进行练*。这让我明白了一堂课中不仅是老师教,学生学,还要通过一些联系来巩固所学知识,更甚于举一反三,拓展学生的思维。

  上好一堂课一点也不容易,但经过这次比赛,我更感受到其中的不容易,许许多多的细节都是要注意的,但也是这次比赛,让我又成长了。

  上周我们对《文具的家》这一课的第一课时进行了集体备课,由我来主备,设计的是单元整体识字,在课前我对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进行了认真的研读,明确了课时目标,本节课我在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加入单元小诗中的8个生字。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说一说什么是文具,并让学生自读单元小诗《小书包》,边读文边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或者是请求同桌或老师帮助,学生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很快读熟了小诗,有的还能够背诵,接下来学*《文具的家》初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生字,接下来播放范读,帮助学生解决一部分生字,再次读文,边读边借助拼音解决生字,还有不认识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在反复读文中认读生字,还有解决不了生字,提出来由全班同学帮助解决,接下来我检查学生识字情况,让学生拼读并组词,并指生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学生兴趣很高,纷纷说出不同的识字方法,生字解决完,利用课件,辅助学生阅读,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同时,用课件特别出示妈妈说的话,让他们结合自身的情况来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妈妈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要爱护文具,养成将物品收拾整齐的良好*惯。最后接下来利用游戏活动巩固生字。最后利用5分钟时间组织学生写字,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师范写,生观察,书空,再描红,仿写,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基础上能够全部认识生字,并能将课文读熟,效果较好。

  教学反思:如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对我来说,一直是个难题,思来想去最终还是采用猜谜导入的方式,好在孩子们兴致高昂,新课伊始几分钟,对整堂课的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课为第二课时,因此,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贝贝和妈妈之间的对话,并通过朗读,分析课文,使学生明白爱护文具的意义是本课的重点,再通过以读促演的方式进一步明确了怎样去爱惜保护文具,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虽然教学任务基本落实,但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教学时对过程的评价太少,特别是小组的合作学*,而且评价的方式也太单一,如果在学生谈议的时候适当地增加一些学生的互评,小组之间的互评的话,效果会更好,我想这样不仅评价方式多样化,而且促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这篇课文难度较大,再加上自己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探索不够深入,应该更多地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可爱的家教学反思范文10份

  《可爱的动物》是一节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纸卡完成动物的立体造型的手工制作课。*面粘贴动物学生很有经验,但是要从*面转到立体表现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却困难重重。尤其是要让学生能够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动物,如果他们不懂一些必要的制作技巧就根本无从下手。这些制作技巧要怎样来传授呢?我想新课程倡导的是学生自主学*,只有他们自己通过探究得到的知识、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为以后的终身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书中的学生作品各具特点,为了使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制作方法有全面的认识,我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从学生的参与情况看,有的学生观察细致,说的头头是道,有的学生却一言不发,还有的学生把精力放在了别的地方。学生汇报时,基本上表述的都是自己的想法,根本没有综合大家的意见。

  课后追根寻源,我想是学生对合作的认识不够,*时这样的`训练太少,对合作时的分工不明确。尽管只是一年级学生,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获取更多有益的经验。所以刚开始合作探究时,当老师的要多巡视指导,避免学生浪费时间做无益的事情。要帮助组长组织协调,使他们逐步胜任自己的角色。要鼓励不愿意发言的学生敢于表述自己的看法,融入到集体之中,努力为小组争光。

  我觉得尽管此次教学学生合作的效果不是太好,但是我能抓住最后的时机进行全面的总结,大力提倡好的方面,也针对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也能正确认识合作学*的目的,在以后的合作学*中就会越做越好。

  《可爱的家》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歌曲描绘了一个温馨而可爱的家庭,音乐优美抒情,节奏舒展,旋律流畅,表现了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向往。歌曲教学的重点是用优美,安详的声音演唱歌曲,难点是用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有感染力地表演歌曲。

  整堂课,教师通过音乐活动、唱歌教学、创编歌词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情”的感受当中来感受音乐,在“情”的呼唤中唤起学生学*音乐的渴望。通过学*,学生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和家庭的温暖,从而启发了孩子去爱自己的家。充分的体现了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的艺术原则。

  教学中我力求在“合”的基础上表达音乐形象,所以在合唱教学前,先让学生看低声部旋律,整体聆听合唱部分的旋律,让学生在聆听中“找出”低声部的旋律,并跟唱。在唱的过程当中,将高,低声部的旋律设计为家庭中某个角色的歌声,用旋律模唱的方法学唱两个声部,或分组自主练唱相应角色的旋律,并互换旋律进行演唱。引导学生像和家人相处一样进行演唱,做到“和睦相处”,互相配合“,”缺一不可。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声音的统一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在*时对学生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对他们进行歌唱*惯的常规培养。有好的音色,合唱的'歌曲才能够产生和谐,更美的效果。在这节课中,我要求学生歌声要协调统一,从而做到在听觉上得到更好的审美体验,从而达到合唱教学的目的。

  本节音乐课教师激情、投入和感染力还不够深入。在新歌教学环节上,对学生难点点拨不够。由于受学生的家庭条件、居住环境以及音乐基础等影响,许多学生课外很少接触音乐,学生对音乐知识、音乐术语很陌生,在没有进行系统的复*的情况下,学生课堂发言准确率不高。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今后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创设适合本校学生学*音乐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随着“市基础教育区域性精品课程建设”课题研究的开展,小榄镇深入开展小学品德与生活精品课建设工作,各间学校在镇教办的统筹安排下都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我们学校处于小榄镇附城片,研究的模块为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个主题:可爱的小动物。附城片这一区域中有7间学校,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在7间学校中的课例中选拔一节课,和其它两个片区的另两节课组合成完整一个教学单元。在这次选拔中,我有幸代表学校获得了较好的成绩,接受任务,继续研讨《可爱的小动物》这一教学主题,把这一节课打造成精品课。

  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学校科组各位老师的指导下几经修改,历经数次试教,我特别感谢永康的同事们的支持与合作,大家没有因为不是自己代表学校上课而漠不关心,从3月份接到任务到现在拍成录像,前前后后经历了3个多月时间,让我深切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

  教案几经修改,在邓崇进主任、赵万好老师等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指导下,我把本课的教学环节设定为四个: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二、分享经验,动手饲养;三、科普视频,生命神奇;四、保护动物,感情升华。四个教学环节,不多也不少,比较利于把知识渗透得深一些,不致于因为时间紧张的关系不能深入,流于形式。其实,本课的第一个环节属于新课的导入环节,用时不多,最后一个环节也属于总结,用时也较少,这样我就有较多的时间用于第二、第三个环节。第二个环节“分享经验,动手饲养”属于本书的重点,因为多数孩子们在家里都养了小动物,所以他们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了《饲养记录表》,在课堂上分享饲养记录也很科学。为了增加学*的乐趣,我在这一个环节中还加了一个小活动:我让几位同学从家里带来小猫、小白兔、小乌龟、小仓鼠、小松鼠、小金鱼、虎皮鹦鹉这几样常见的家庭宠物,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由小主人指导分组饲养小动物,哈哈,小猫和小白兔成了本节课的明星,同学们抢着给他们喂食,同学们在笑声中学到更多饲养小动物的知识。第三个环节“科普视频,生命神奇”,这个环节是为解决本课的难点“动物的种类”而设计,因为孩子们的知识比较有限,搜集资料的能力也较小,所以我采用了两段科普视频,一段是小鸡的出生过程,一段是小狗的出生过程,用真实的录像来区分卵生动物和哺乳动物。

  通过这节的备课、上课和学生的反馈,我发觉上好一节思品课真不容易,教师的知识面要很广,因为课堂上随时会有好学又天真的孩子提出的问题,挑战老师的知识储备情况,例如,虽然大多数鱼类都是卵生动物,但有个别同学家里的热带鱼就是胎生的。还有,要把课上得有兴趣并让学生印象深刻,老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例如收集资料、准备课件、制作教具等,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情况,以便在教学设计上不重复、不遗漏。

  如果要把这节课上得更深入,让学生学到更丰富的知识,我建议老师们提早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最好能够记录一种小动物的生长过程,这也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或者让学生上网、看书查资料或请教家长,弄清楚小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育雏等过程。

  《可爱的家》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英**曲。歌曲表现了作者对家的怀念,对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向往。上完课后反思如下:

  1、将培养学生能力有机地渗透在音乐审美活动中

  《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改变了过去过于重视知识传输、技能训练的倾向,更加关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兴趣态度。但新课程下的音乐老师,理解和表现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时出现了不敢触及“双基”的错误倾向,面对“传统”与“创新”,音乐教师呈现出进退两难的局面。在执教《可爱的家》一课时,根据乐曲旋律特点,创设“对比法学乐谱”,有机的将“双基”教学融入到音乐活动之中,从聆听入手,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结合情感渗透,充分培养学生敏锐的听力、音乐记忆力、注意力、反应能力和感受与创造能力等等。从而较好地体现了音乐审美功效与提高学生技能二者之间的融合统一。

  2、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整堂课,教师通过音乐活动、唱歌教学、创编歌词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情”的感受当中来感受音乐,在“情”的呼唤中唤起学生学*音乐的渴望。通过学*,学生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和家庭的温暖,从而发了孩子去爱自己的家。充分的体现了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的艺术原则。

  3、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本节音乐课教师激情、投入和感染力还不够深入。在新歌教学环节上,对学生难点点拨不够。由于受学生的家庭条件、居住环境以及音乐基础等影响,许多学生课外很少接触音乐,学生对音乐知识、音乐术语很陌生,在没有进行系统的复*的情况下,学生课堂发言准确率不高。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今后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创设适合本校学生学*音乐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可爱的家》这节课直指心灵,音乐以情动人,歌曲以理服人。听音乐含泪微笑,唱歌曲情深意长,看图片震撼心灵。有效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教学整体设计做到:前有蕴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伏延千里。优点有三:

  1.音乐容量大。本课以音乐为本位,以情为核心,以听唱为重点展开教学,层层深入:从对家庭的深情——对弱者的同情——对父母的恩情;用听——唱——思——听,营造“含泪微笑”的课堂氛围,回味无穷。

  2.教学内容有弹性。教学中,难的地方“潜出”,简单的地方“深入”,德育渗透点到即止。难的地方,如对弱起的讲解,就是化繁为简的典例;简单的地方,如欣赏《布娃娃》的情景创设,撞击心灵,点燃爱心之火。音乐教学有张力,学生学*才有动力。

  3.多媒体运用恰到好处。音乐课的.多媒体运用不能“抢戏”:音乐是听觉艺术,看辅助听,艺术修养才会提高。本课中音乐火车的出现,从复*节拍到学*弱起仅仅用了5分钟,多媒体引领学生直观思维,突破难点。这就是多媒体合理运用的好处——高效。另外,欣赏《布娃娃》时,不足一分钟的情景创设,多媒体引领学生从欢快的天真嬉笑走到无声的冷静沉思。这就是多媒体恰当呈现的力量——无声胜有声。

  4.方法运用大胆。鼓励学生走在学*的前面,激发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表现音乐。多学科相互渗透,关注教学细节,教学语言明确,具有启发性。充分体现教师引领,学生自主的学*方式。

  《可爱的动物》是一节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纸卡完成动物的立体造型的手工制作课。*面粘贴动物学生很有经验,但是要从*面转到立体表现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却困难重重。尤其是要让学生能够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动物,如果他们不懂一些必要的制作技巧就根本无从下手。这些制作技巧要怎样来传授呢?我想新课程倡导的是学生自主学*,只有他们自己通过探究得到的知识、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为以后的终身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书中的学生作品各具特点,为了使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制作方法有全面的认识,我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从学生的参与情况看,有的学生观察细致,说的头头是道,有的学生却一言不发,还有的学生把精力放在了别的地方。学生汇报时,基本上表述的都是自己的想法,根本没有综合大家的意见。

  课后追根寻源,我想是学生对合作的认识不够,*时这样的训练太少,对合作时的分工不明确。尽管只是一年级学生,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获取更多有益的经验。所以刚开始合作探究时,当老师的要多巡视指导,避免学生浪费时间做无益的事情。要帮助组长组织协调,使他们逐步胜任自己的角色。要鼓励不愿意发言的学生敢于表述自己的看法,融入到集体之中,努力为小组争光。

  我觉得尽管此次教学学生合作的效果不是太好,但是我能抓住最后的时机进行全面的总结,大力提倡好的方面,也针对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也能正确认识合作学*的目的,在以后的合作学*中就会越做越好。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说写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圆满的完成这次教学任务,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多媒体播放动物图片,使学生对动物的认识更直观,更便于观察,提高了学生观察的兴趣。

  2、猜谜语:事物之间之所以存在差别,就是因为各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是别的事物所不具备的。老师通过让同学们猜谜语,使他们发现了“秘密”,激发了他们观察的兴趣。

  3、巡视指导点拨法。学生在说话交流的过程中可能遇到有争议或写作疑难问题的时候,老师要适当点拨。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这次说话写话任务,我将采用以下几种学*方法:

  1、观察法。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学生通过观察,从生活中汲取了写作素材,发现了*时不曾注意的东西。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了解了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懂得了抓住事物特点的必要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听说读写结合。让学生听别人说,自己说,读别人的*作,再到自己动手写的过程,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学*的快乐和喜悦。

  3、小组合作法:采用合作交流学*的方式,从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不同的小组、不同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相互启发,亲密合作,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在合作中使自己获得的知识得到提炼、升华。

  (生活就是儿童的语文,是儿童生活体验的语文。通过观看一组小短片,学生感受到动物的可爱,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激起他们爱护动物,与动物友好相处的强烈愿望。)

  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我对学生的学*情况分析不到位,不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时的指导。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有些地方重复啰嗦。教学环节不够紧凑,时间安排不合理。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多样化,评价语言过于*淡。这些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完善和提高。

  《草原就是我的家》这是一首内蒙古短调民歌。四二拍,一段体结构。歌曲的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较整齐,使得歌词简单易唱,表现了小小年纪的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家乡深深地挚爱之情。这首歌曲主要让学生通过聆听、演唱,感受歌曲的情绪,并结合蒙古族大草原的广阔无边,唱出歌曲欢快的情绪,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豪放的性格,用歌表演的方式表现蒙古族人民的豪爽,并唱出旋律的豪放、雄壮有力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通过反复聆听、跟琴学唱,孩子们很快就能演唱这首歌曲了,接着我让孩子们用快、慢两种速度演唱歌曲,引导学生感受快速的热情、活泼,慢速的辽阔、悠扬的不同特点,更好的感受、理解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本节课最值得一说的是歌表演环节,我让学生自己根据歌词创编动作并几个人一组上台表演,孩子表现的都非常好,不仅唱出了豪放、雄壮有力的声音,动作也有模有样,还有的同学竟然在“骑上了我的小红马,挥动鞭儿唱起歌”时一边挥动鞭子,一边跳了起来,还真有骑马时的状态,这节课孩子们看上去都很开心,教学效果也不错!

  今后的课堂上,我们要多鼓励学生们进行创编,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可爱的家》这节课直指心灵,音乐以情动人,歌曲以理服人。听音乐含泪微笑,唱歌曲情深意长,看图片震撼心灵。有效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教学整体设计做到:前有蕴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伏延千里。优点有三:

  1音乐容量大。本课以音乐为本位,以情为核心,以听唱为重点展开教学,层层深入:从对家庭的深情——对弱者的同情——对父母的恩情;用听——唱——思——听,营造“含泪微笑”的课堂氛围,回味无穷。

  2.教学内容有弹性。教学中,难的地方“潜出”,简单的地方“深入”,德育渗透点到即止。难的地方,如对弱起的讲解,就是化繁为简的典例;简单的地方,如欣赏《布娃娃》的情景创设,撞击心灵,点燃爱心之火。音乐教学有张力,学生学*才有动力。

  3.多媒体运用恰到好处。音乐课的`多媒体运用不能“抢戏”:音乐是听觉艺术,看辅助听,艺术修养才会提高。本课中音乐火车的出现,从复*节拍到学*弱起仅仅用了5分钟,多媒体引领学生直观思维,突破难点。这就是多媒体合理运用的好处——高效。另外,欣赏《布娃娃》时,不足一分钟的情景创设,多媒体引领学生从欢快的天真嬉笑走到无声的冷静沉思。这就是多媒体恰当呈现的力量——无声胜有声。

  4.方法运用大胆。鼓励学生走在学*的前面,激发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表现音乐。多学科相互渗透,关注教学细节,教学语言明确,具有启发性。充分体现教师引领,学生自主的学*方式。

  本课主要目标是

  1、会使*面纸经过折、剪等方法制作成站立的小动物,学*感受各种材料特征,探讨巧妙运用各种材料手法表现有创意的“可爱的动物”的方法。

  2、了解各种动物不同的外型,了解动物的生活*性和相貌特征,感受动物的美可爱及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知识的兴趣。

  3、通过制作可爱的动物,激发爱护动物之情,培养学生综合学*能力和合作学*的能力。

  在此课教学中,

  1、通过“我说你猜”这个小游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活动的兴趣,并且启发学生回忆,抓住动物的特征。同时联系上节课我们学*《狮子大王》这一课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上节课为本课的内容作了铺垫。

  2、通过丰富生动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比较不同动物的形、色、动态,发现动物的美和可爱。同时利用网络、网脉这个*台,让学生们自己寻找喜欢的动物,同时说出它们的特点和优势。

  3、在问题设置上,我讲究难易度适中,贴*学生的认知水*,组织学生主动参与4人小组讨论,积极进行探究。同时利用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让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