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实用10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1

  本学期的实践课算是完成了,但也应静下心来好好的反思反思,在星期三的语文小小组活动中,对于我上的《蚂蚁和蝈蝈》这一课,各位前辈也作了批评指正,让我这个新教师是受益匪浅,真是“听君一*话,胜读十年书”。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这是低年级小朋友最喜欢的课型,所以这节课我主要从趣味性入手,在课堂中通过唱歌、表演等手段来给孩子们创设愉快的学*氛围。出于种种原因,原先设计的在真正的教学实施中未能有很好的体现,主要存在问题:

  一、情境创设不明显

  在设计中我抓住了中要语句要学生感悟,体验,但在真正实施起来还是不够理想,例如在刚开始的时候“夏天真热。”这个句子的教学,我是先出示课文插图,并讲述:“瞧,夏天到了,太阳公公火辣辣的照着大地,一丝风都没有,树上的知了一个劲的叫着,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是说出热了,可总感觉我所创设的这个情境学生根本没有体会到,图上的太阳光很柔和,也许应该加上知了的叫声点缀一下,和同学在课前去晒一晒火辣辣的太阳感受一下,或许学生在这时就会有更好的体验。

  二、动作有些乱

  我这节课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所以在出示小黑板的时候,可能有点乱,学生已经说出里了,我还没能及时出示,有的是学生还没能全部说出,我就急着把小黑板挂出来了。这都应该是要多加注意的。

  三、朗读时要求过多

  例如在教学第二小节的时候,我最后让学生拿起书本齐读本节,并要求读出蝈蝈的懒和神气,舒服的不得了,要读出三种语气要求过多了,其实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读出来就可以了,也能够体会到蝈蝈的品质了。

  四、评价不够

  不管学生说得如何,教师总说好是不能调动其积极性的,必须根据学生说话的程度和水*给予不同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好的固然是肯定,不足的更要指出,并根据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矫正。这一过程,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应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形成教师评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自评的局面。这一点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有待与进一步的提高。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2

  教学本课,我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抓住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个个”这个句式,先让学生说说蚂蚁是怎样搬粮食的?再让学生根据插图想象:蚂蚁劳动时还会有哪些动作?并表演这些动作。这样学生既可以练*说话,又真切感受到蚂蚁在夏天搬粮食是多么辛苦和艰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但是学生的表现还是不够好,就只有表演蝈蝈的王祖毅表演得比较好。不足之处:

  (1)教学中,虽然我注重了朗读地指导,留出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朗读,但如何让学生去观察、体会,从而使学生能够融入文本,入情入境地朗读,切实地把“要我读”变为“我要读”,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去探索的。

  (2)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联系得不够紧密。生字的教学应随课文进行,而不是学完课文后才来学*生字。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有遗憾才会不断有新的起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不断地吸取更多的经验,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有更进一步地提高。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3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朗读和说话组织展开教学。

  一、在情境中朗读

  本文是一个情境性很强的童话故事,低年级的孩子往往通过感性认识获得表象,运用表象进行“形象思维”,因而利用多媒体创设故事情境在教学中十分必要,它用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从感受形象开始学*,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能有效的激起学生自主学*的情绪,使学生进入角色,兴趣盎然。如课文开头第一句“夏天真热。”我利用多媒体结合课文展示了一个夏天野外太阳火热照着大地的镜头,通过“从图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通过朗读让人感受到夏天的炎热吗?”两个小问题,学生自然而然的在指读、赛读和互评中读好了这句话。

  又如读“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这句,我边描述:“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炎热的夏天过去了,寒冷的`冬天来到了,听,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边出示冬天的画面播放西北风的录音,当学生都沉浸在情境中时,我出示句子顺势说:“能读好这句话让人感受到冬天的寒冷吗?”学生的感情很容易就读出来了。

  二、在想象中说话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的思维具体形象,而语文教材的情境性更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想象点,激起学生主动学*的欲望,如课文中“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

  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这里提供了丰富的想象余地。我抓住契机,多媒体出示画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启发想象。

  学生说:“你们这么热的天还搬粮食,不知道休息,真是傻瓜。”“真是一群傻瓜,搬粮食多累啊!瞧,我们在大树下乘凉、唱歌,多快乐啊!”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出示了画面,让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说:“真冷啊,我快冷死了!”“我好饿啊!”“我不该嘲笑蚂蚁。要是我也在夏天搬好粮食就好了。”

  两次想象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明白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4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

  一、创设自主学*情境,激发学*兴趣。

  这样一篇童话故事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再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鉴于文本具有这样的特点,史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同时利用表演,想象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的环境,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使学生在读的语言实践中展开想象,体会文中语境,感受语言的优美,体验阅读的兴趣。

  例如春天、冬天的出场,老师都运用了声音、图片等直观手段,把握儿童的心理,创设具体生动的形象场景,吸引、调动其多种感官,以情境激趣。文本出示之前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起表达的欲望,再适时进行朗读训练,把儿童带入文章的情境中,和课文产生共鸣。

  二、拓展多样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几只蝈蝈看到了蚂蚁在搬粮食,都笑蚂蚁是傻瓜。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教师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启发想象。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史老师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两次想象对比,相异而丰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受到自主教育求得***的和谐统一,这类发展创造想象训练,促使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纵观史老师的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是独到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语文的训练是充实的……听完课后,我感到缺乏的是一点儿精雕细琢,老师的引导需要再巧一些,训练的设计需要再精一些,多媒体的运用需要再活一些。

  举例说明:1、图片的运用,老师应该要引导学生去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从而走进人物内心,通过语言的训练将它外化出来。

  2、表演,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仅仅是知道“有的背,有的拉”,看图片就行了,既然表演了,就应该让学生真切的去体验劳动的辛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有互动,可以利用采访的形式走进小蚂蚁的内心,这样不仅有语言的训练,也有人文的熏陶。

  想象,充分利用文本的空白处来深化主题。“蚂蚁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很简单,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引发想象,它们在洞里怎样过冬呢?这是可以把“有的……有的……”的语言训练穿**来,感受辛勤劳动后,收获的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与蝈蝈懒惰后凄惨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5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3、进行句式训练,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表演来感受蚂蚁的勤劳,蝈蝈的懒惰。

  【教学难点】

  懂得只有像蚂蚁一样勤劳,才会有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教学背景

  第一课时读通课文,读好一些长句子,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所写的内容,识记课文内的生字词。在此基础上,实施以下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复*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蚂蚁和蝈蝈”。上节课我们学了许多词语,谁能读准这些词语呢?

  二、精读训练

  (一)体验想象,感悟蚂蚁的勤劳

  1、词语读得真好,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蚂蚁和蝈蝈之间发生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呢?认真读读课文第一段,你会找到答案的。

  2、这天的天气怎么样呀?出示句子:夏天真热。

  3、天气可热了!一说起夏天,我们都会说“夏天真热”,你能说说夏天到底有多热吗?

  4、这么炎热的天气里,蚂蚁们在干什么呀?指名交流――“搬粮食”

  5、出示“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1)师:自己读一读,演一演吧。

  (2)师:蚂蚁们除了用“背”和“拉”这两个动作搬粮食,他们还会采用哪些动作搬?

  (3)精选几个学生上台做动作。师:谁能从这些动作中任选两个不同动作,并用上“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有的(),个个( )。”来说话。

  (4) 投影出示: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有的(),个个( )。学生练*说话。

  (5)小结:是呀!在这么热的夏天里,蚂蚁们还在搬着粮食,多辛苦呀,难怪个个――满头大汗。(相机板书:满头大汗)

  (6)师:蚂蚁们热得直流汗除了用“满头大汗”这个词来形容,还可以用“浑身是汗”或“汗流浃背”来形容。

  6、看,这就是蚂蚁们搬粮食的情景!(动画)看完了这群蚂蚁搬粮食的情景,小朋友,你想对这些小蚂蚁说些什么?你们喜欢这群蚂蚁吗?就让我们带着喜欢的语气来读好这一段。读的最好的小朋友老师就奖励他来当一会小蚂蚁带上头饰到台前来演给大家看,好吗?

  7、带头饰演一演小蚂蚁。

  (1)指名学生带头饰表演蚂蚁搬粮食。学生评一评。

  (2)再次表演。

  (二)扣图品词,感受蝈蝈的懒惰

  1、过渡:蚂蚁们搬粮食,个个满头大汗,他们多辛苦呀!可这时候蝈蝈在干什么呢?自己读读第2段。

  2、学生读后交流:它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出示图片)我们来看,这只蝈蝈在唱歌,这只在干什么? 这里用了一个“躲”,他们怎么会躲到大树下呀?

  是的,天气多热呀!只有这树阴下才最舒服。看他们个个“自由自在” 。(板书:自由自在)指导朗读词语

  3、练*朗读,指名读,齐读。

  4、蝈蝈们自由自在,他们看到蚂蚁们在搬粮食,是怎么认为的呢?板书:“傻瓜” 他们都在笑蚂蚁!

  5、出示:“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

  (1)自由读一读这句话,边读边想一想:蚂蚁搬粮食的时候,蝈蝈在做什么?

  (2)投影图画:蝈蝈们对蚂蚁们会怎么说呢?

  (三)对比反思,感悟文本主旨

  1、过渡:虽然蝈蝈在笑着蚂蚁,可是蚂蚁还是在快乐的搬运着粮食,就这样各自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夏天,紧接着秋天过去了,寒冬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多媒体出示冬天的景象)

  2、板书:冬天。看后你有什么感觉?天可真冷啊,谁能说一说冬天到底有多冷?

  3、相机出示句子: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指名读,齐读。

  4、这么冷的天,蚂蚁和蝈蝈们生活的怎么样呀?自己读读下面的句子。读后和同桌说说。

  5、指名交流,感受蚂蚁生活的幸福、快乐:

  (1)我们来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2)洞里的这些粮食是怎么来的呀?

  6、在冬天,勤劳的蚂蚁是这样幸福快乐,那蝈蝈呢?指名交流:

  (1)看看图,蝈蝈们现在在干什么呢?

  (2)他们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呢。可蝈蝈什么时候神气过?请小朋友再读一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冬天,蚂蚁和蝈蝈为什么过着如此不同的生活?

  (3)指名回答,点击课件(展示夏天、冬天里蝈蝈和蚂蚁的不同生活),前后对比。

  7、练*朗读

  三、总结拓展

  1、过渡:刚才小蚂蚁对我说了句话,他要小朋友认真去读读整篇课文,读好了,再让我把这句话转告给你们。(生自由读课文)

  2、出示:只有辛勤劳动,才有幸福的生活。(齐读)

  3、学完了故事,你认为到底谁傻呢?

  4、现在老师这有两只又冷又饿,快要不行了的蝈蝈,他们十分需要别人的帮助,你想帮他做些什么?想对他说些什么?

  四、想象延续

  这些得到帮助的蝈蝈幸运地活了下来,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夏天又到了。一只老蝈蝈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讨论一下今年夏天怎么做。

  1、现在小朋友们就是蝈蝈了,你们四人一组也讨论讨论这个问题。

  2、学生讨论交流。指名表演:今年夏天,我们要――

  3、课后请你把他画出来,送给你的伙伴,或者你就新编一个《蚂蚁和蝈蝈》的故事,讲给你的好朋友听,好吗?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6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富有教育好处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的故事。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比较,也有蝈蝈本身前后状况的比较,使学生懂得只有勤劳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课堂上本人注意实践以下几点。

  一、采用随文识字教学常模的四组织教学,将词语的教学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课堂上,本人注意用多种形式引出段落和词语,如“夏天”是透过看夏日图引出,“冬天”是看图听北风的声音引出,“个个”是透过评价学生的朗读引出,“自由自在、幸福、痛苦”是透过总结性谈话引出。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是透过谈话引出,第三小节透过看图引出。同时本人注意将理解词语分析字形融合在阅读教学中。如“汗”和“粮”的字形记忆就融在教学过程中进行。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形象。

  由于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对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易于理解,因而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形象,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画面十分感兴趣,兴趣浓,注意力集中,朗读声情并茂。

  三、注意教学资料、教学过程的整合。

  为了防止教学资料,教学过程过于零散,本人采用以一个词为线索,组织教学。本人围绕“傻瓜”一词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句子,理解词句。围绕“傻瓜”从释义到谁是说谁是傻瓜,蝈蝈为什么说蚂蚁是傻瓜?蝈蝈认为怎样做才不是傻瓜?到底谁才是傻瓜?认识到错误并打算改正还是傻瓜吗?展开讨论,一以贯之,从而实现了对教学资料、教学过程的有效整合。

  四、谜语导入,激发学*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谜语的导入,自然地引出蝈蝈和勤劳的蚂蚁,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本篇课文的主角,起到课开始趣即生的效果。同时蚂蚁的谜语激发了学生对蚂蚁的喜爱,为学生懂得“只有勤劳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做了必须的铺垫。

  五、多种形式朗读,培养学生喜爱阅读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为此,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要读书,这是实施教学的首要目标。朗读是语言训练,陶冶情操,体会感情,积淀语感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机会,采用范读,品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分组读、表演读等各种朗读形式,透过反复诵读,细心品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词句理解,感受了蚂蚁搬粮食的辛苦,蝈蝈的悠闲自得,再把理解到的意思和体会到的情感,透过朗读表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喜爱阅读的情感,对学生的朗读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整堂课中始终持续着那份“读”的热情和渴望。。

  六、挖掘教材资源,适度拓展,想象说话。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在教学中,我利用教材中的想象点,激发学生主动学*的欲望。如课文中“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只是一语带过,没有具体描述,我启发学生透过想象,适度拓展,说说蚂蚁们有的(),有的()。并加上动作。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和想象潜力,又大大调动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七、前后衔接,注重积累。

  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几处强调,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课堂上,本人注重成语的积累。在看夏天图时,我补充了“骄阳似火、烈日炎炎”,学*完童话故事,总结时我结合《练*七》教学了几条成语,“有备无患,防患未然”、“人无远虑,必有*忧”,利用故事情节,学生简单地懂得了成语的意思,也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八、重新解读文本,实现人文关怀,教书育人。

  本课篇幅短小却富有教育好处。课堂上,我注意引导学生透过朗读体会蚂蚁的勤劳,同时注意创设情境实现人文关怀,改变了以往将蝈蝈当成反面典型的教学模式,将蝈蝈当成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引导学生明白,犯了错误没关系,只要认识到错误,并决心改正,就是好孩子。这样不仅仅教了书还育了人。

  总之,在教学中本人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谜语激趣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透过合作讨论的形式来学*,重视朗读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使学生喜欢阅读,获得学*的快乐,从而成为学*的主人。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7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这是低年级小朋友最喜欢的课型,所以这节课我主要从趣味性入手,在课堂中通过唱歌、表演等手段来给孩子们创设愉快的学*氛围。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文篇幅虽短,但却富有教育意义。针对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心理,我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主动的参与、感知中,发展他们的能力。

  一、 在自学中主动探索

  课文的第一段一群蚂蚁搬粮食的忙碌场面和第二自然段蝈蝈的悠闲自得形成鲜明对比。这两段结构完全相同,用的是“有的??有的??个个??”句式。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其自学能力,我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边读边画出书中描写蚂蚁和蝈蝈在干什么的语句,然后用投影出示蚂蚁搬粮食、蝈蝈乘凉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它们在干什么?最后出示填空题:()在(),有的(),有的(),个个()。同桌进行讨论、交流。这一填空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地先说蚂蚁或者蝈蝈,而不受课文的束缚。整个学*过程,是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读、自主想、自主说,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的机会,学生积极性高、探索性强。

  二、想象中主动创新

  课文中描写蚂蚁搬粮食的动作的词只有“背”、“拉”,写蝈蝈自由自在样子的也只有“唱歌”、“睡觉”这两个,事实上,图中所画或者它们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动脑筋去想一想,蚂蚁还会用什么动作搬粮食?蝈蝈还会干什么?看到蚂蚁在大热天那么辛苦地搬粮食,蝈蝈都笑蚂蚁是傻瓜,它们会说些什么笑话蚂蚁?学生的想象自然贴切,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内在心理,两相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课文的主题,使学生深受教育。

  教学最后,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第二年夏天又到了,太阳仍然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这时候,假如这些蝈蝈还活着,它们会在干什么呢?”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深化了对文章主题的认识,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堂中不禁锢学生的思维,不要求统—的答案,让学生自由想象、畅所欲言,个体自身的潜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掘,增强了他们参与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 在朗读中主动感悟

  首先,我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对于蚂蚁,我注意引导学生读好“背”、“拉”、“满头大汗”等词语,想象当时蚂蚁那种热烈的劳动场面,体会蚂蚁搬粮食的辛苦,读出蚂蚁当时那种很累的感觉,读出对蚂蚁的赞美之情;对于蝈蝈,引导学生读好“唱歌”、“睡觉”、“自由自在”等词语,体会蝈蝈的懒惰,读出蝈蝈那种很舒服、很自由自在的感觉。同时,引导学生把蚂蚁和蝈蝈的表现在朗读中比较,使学生有所感悟,加深认识,激**感。

  其次,读的方式多样化。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不同的读法,如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特别是配上动作的表演读,学生以饱含情感的角色语言和逼真的动作,读得入情入境,效果很好。

  四、寓言故事应该尊重浪漫主义还是科学?

  本文以蚂蚁和蝈蝈两个不同*性的昆虫作为对比的对象。蚂蚁体形很小,生活在温暖阴暗潮湿的洞穴里,到了冬天很温暖。蚂蚁吃的事物也很杂,所以它们可以在夏天就为冬天准备食物。而蝈蝈体形比蚂蚁大几百倍,它们喜欢栖息在田野或庄稼地,以植物嫩叶为食。

  课文运用寓言来告诉我们蝈蝈不为冬天的生活做打算是不对的,可是我却认为蝈蝈没有错。科学告诉我们:假如蝈蝈它们也像蚂蚁一样在夏天努力贮备粮食,可是到了冬天这些粮食都枯掉了还是不能吃,不是吗?

  在上课前我就把我的疑虑拿出来讨论过,可是有人说我太刻板。因为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应该抓住浪漫主义这个主线。我想想也是,既然专家们都写在书上的,肯定就是要我们教者抓主线,也许是我太钻牛角尖了!于是,我在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到了冬天,蝈蝈又冷又饿经过蚂蚁的家,蚂蚁会对蝈蝈说些什么?小朋友大多数的回答是责怪和教育,如:“谁叫你夏天不劳动,冬天就又冷又饿,活该!”“你应该在夏天就为冬天储备一些粮食,冬天就不会又冷又饿了。”可是,出乎意料的回答让不知道

  如何招架:“蝈蝈,别哭了,你就住我们的家里吧,我给你吃好吃的,明年夏天你可要像我们一样也准备好食物。”听到这个回答,本来就有疑虑的我第一反应就是:“蝈蝈进不了蚂蚁的家,我该如何引导他们呢?尊重科学还是浪漫主义?”在我思考的一瞬间,我不自觉地反抛了一个问题出去:“这只小蚂蚁真热心,可是其它小蚂蚁同意吗?”问题一下去同样会有很多小手举起来:“同意,我也像邀请它们。”“不同意,它们太懒了,我不要和它们做朋友。”可是课堂生成真是永远出乎意料的,有一个小男孩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蝈蝈不可能去蚂蚁家,因为蚂蚁比蝈蝈大很多很多!”听完回答我恍然大悟,科学就是科学,作为教师的我们怎么能在孩子启蒙阶段就给他们灌输一些不符合科学的知识呢?有的人曾经严厉的批判那些戏说历史的电视,说他们混淆历史,误导孩子!而那些编剧、导演们也理直气壮地说:“我已经注明这是戏说,怎么能说我们混淆历史呢?”可是我还是坚决反对孩子甚至大人多看这些电视,因为我们要尊重历史! 所以,我同样呼吁尊重科学!

  五、“勤劳”、“懒惰”考验孩子的理解能力!

  《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我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从整体感知到具体分析。就是先通过学生的朗读整体感知蚂蚁很勤劳,蝈蝈很懒惰,再一起具体分析课文,并进行语言训练。

  可是,局里的教研员提出应该从具体分析到得出结论。这让我很困惑,本来想问问原因,可是因为她很忙,所以没有找到机会。可我还是不理解,我觉得两个设计都没有错呀,而且我在上课之前随意问了一个小男孩:“你喜欢蚂蚁还是蝈蝈?”他很快的回答我:“我喜欢蚂蚁。”我又追问:“为什么呢?”小男孩不假思索地说:“蚂蚁很爱劳动,蝈蝈就知道睡觉、唱歌,不劳动。”同时,在我和孩子们一起制作蚂蚁和蝈蝈的头饰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抢着制作蚂蚁,不喜欢制作蝈蝈,这也说明了孩子们喜欢蚂蚁不喜欢蝈蝈。其实这个故事很浅显,一年级的孩子读了几遍完全是可以理解的,那为什么要等分析完了以后再总结呢?是不是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还是我是个新教师,还不懂得教学的思路或者窍门?

  真希望有谁能给我指点一下!

  六、教学少花样,多实在!

  在《蚂蚁和蝈蝈》的初期备课中我为了提高孩子的学*兴趣或者说是为了课堂的热闹曾经这样设计:所有的学生都戴上蚂蚁或者蝈蝈的头饰,成为草丛中的居民,在大树下的草丛里上课。为了这个设计我花了很多时间,并发动学生一起做头饰。可是在一个班试上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做了很多的无用功,虽然全班四十几个孩子都戴上了头饰,看上去很热闹,可是上课的时候有的孩子觉得戴得不舒服摇摇头,或者摸摸头饰;有的孩子很开心,看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8

  教后记这篇课文通过蚂蚁冒着炎夏烈日搬运食粮,蝈蝈则乘凉、唱歌、睡觉,待到严冬来临时蚂蚁安然越冬,蝈蝈又冷又饿的对比描写,深入揭示了只有辛苦劳动,才干换来幸福生活的道理,既富有教育意义,又适合学生表演。

  开始设计时,我原想让学生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从说清图意中,自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但真正学*课文时,我发现孩子们反而更善于、更愿意用肢体语言去表现,于是我利用课文中的几处空白让他们做一做文章,如:“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课文一语带过,所以我领导学生先看第二页图上蝈蝈的神态和动作,想象蝈蝈可能会笑话蚂蚁什么?想想它们会说些什么?学生们有的说:“几只蝈蝈看到了,讥笑蚂蚁说:这么热的天,还在搬食粮,真傻!”还有的说:“蚂蚁啊蚂蚁,瞧我们,多舒服呀!”又如:“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课文也没有具体描写,所以我知道学生再翻回第一页看图上蝈蝈的神态和动作,相象蚂蚁在洞里安然过冬,那么蝈蝈过得怎么样?这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们有的说:“真冷啊,我快冷死了!”有的说:“我好饿啊!”还有的说:“我不该讥笑蚂蚁。要是我也搬好食粮,就好了。”这些既充实了课文内容中蝈蝈的话语和举动,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当然,还一些有遗憾之处:如学生光注意表演、说话,甚至玩了起来,却没能很好地进入课文情境,有声有色地朗读。所以我认为在“要我读”变为“我要读”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去摸索的。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9

  一、情境创设不明显

  在设计中我抓住了中要语句要学生感悟,体验,但在真正实施起来还是不够理想,例如在刚开始的时候“夏天真热。”这个句子的教学,我是先出示课文插图,并讲述:“瞧,夏天到了,太阳公公火辣辣的照着大地,一丝风都没有,树上的知了一个劲的叫着,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是说出热了,可总感觉我所创设的这个情境学生根本没有体会到,图上的太阳光很柔和,也许应该加上知了的叫声点缀一下,和同学在课前去晒一晒火辣辣的太阳感受一下,或许学生在这时就会有更好的体验。

  二、动作有些乱

  例如在教学第二小节的时候,我最后让学生拿起书本齐读本节,并要求读出蝈蝈的懒和神气,舒服的不得了,要读出三种语气要求过多了,其实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读出来就可以了,也能够体会到蝈蝈的品质了。

  三、评价不够

  教师总说好是不能调动其积极性的,必须根据学生说话的程度和水*给予不同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好的固然是肯定,不足的更要指出,并根据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矫正。这一过程,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应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形成教师评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自评的局面。这一点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有待与进一步的提高。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10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本文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小结课堂教学过程及各位老师的点评,我进行了如下反思:

  一、创设自主学*情境,激发学*兴趣。

  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时我充分运用形象直观的图片,加以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比如夏天蚂蚁辛勤地搬粮食,蝈蝈自由自在地玩乐;冬天蚂蚁们在洞里安然过冬,蝈蝈们又冷又饿,下场悲惨等等,都已图片示之,帮助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加工,使学生的感情与课文所表达的感情相合,去感受、去意会,进而在读出感觉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又反过来以悟促读,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感。

  二、抓住教学重点,有目的进行教学,多种形式朗读

  课文主要通过蚂蚁和蝈蝈的对比展开,特别是对于夏天里蚂蚁和蝈蝈的对比,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本课中我围绕此部分,进行读相关段落,找相关语句,做相关动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感悟蚂蚁的勤劳和蝈蝈的懒惰。并且将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相关语境相结合,如理解“自由自在”时,我让学生找出蝈蝈的相关动作,再想象还会有什么样的动作,这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就是——自由自在。

  本节课中,学生进行了多样的朗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赛读,齐读,表演读,教师范读等,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提高了朗读水*,理解了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

  三、找出课文中的留白,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蚂蚁和蝈蝈》一课中,有多处情境可拓展学生思维,如:课文中描写蚂蚁搬粮食的动作的词只有“背”、“拉”,写蝈蝈自由自在样子的也只有“唱歌”、“睡觉”这两个,事实上,图中所画或者它们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动脑筋去想一想,蚂蚁还会用什么动作搬粮食?蝈蝈还会干什么?如: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你还能想出它们会有哪些动作,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在学做蚂蚁的背、拉动作后,再让学生边做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边读句子。我让学生来夸夸小蚂蚁,有的孩子说勤劳,有的说吃苦,有的说勇敢,不懒惰等。同样我在教学完蝈蝈夏天的表现以及学完全文后也安排了这样的环节。尤其在学完全文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说话练*:你想对蚂蚁、蝈蝈或是自己说点什么?孩子们不仅有对蚂蚁的夸奖,对蝈蝈劝说,还有对自己的鼓励——向蚂蚁学*,做一个勤劳的好孩子。

  教学中也还有一些地方没有进行设计或处理不当。

  1、没有完全抓住教材中有重点词语进行教学

  《蚂蚁和蝈蝈》一课中有这样几句话“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教学中我没有引导学生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以此来感受蝈蝈夏天里的神气,所在直到课文学完后,仍有学生不能明白为什么课文结尾会说蝈蝈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神气”一词也是文是比较重要的词语,而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进行思考。

  2、对学生的评价要用鼓励性的语言

  进行小组赛读时,我有这样的话:你们小组的蚂蚁能读得更勤劳些吗?我的语言表面上是在激发这组同学,让他们读出相关语气,可是对没有关注到其他同学的感受。

  3、语言不够简练

  教学中对于学生回答听问题,我总是在不断地进行重复,不管学生说得准确与否,准确的,我会重复,不准确的我也重复,不断地重复学生的回答,这样做会让学生更加关注到老师的话,而忽视了其他同学的发言。

  4、对于有难度的问题,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教学中我进行了几次语言的训练:如这是一只()的蚂蚁。进行“有的……有的……”的句式训练,这些问题学生能够通过思考进行回答,但是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学中我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思考急于让学生回答。虽然孩子勉强回答了出来,但是是在我的提示下进行的。相信如果孩子的足够的时间,他们会说得更好!

  5、学生的学*方法训练不足

  教学蝈蝈在夏天的表现时,我让学生进行自学。在此之前,我没能对蚂蚁的表现部分的学法进行小结,只是简单的借助黑板上的几个字进行了要求,有的学生没有完全领会老师的意思,没有按要求进行学*。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加强对学生学*方法的指导,进行细致地训练,帮助他们掌握一定学*方法以,促进他们的学*。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阅读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1)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6篇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1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经过多次磨讲《蚂蚁和蝈蝈》,坐下来想想,还有很多的地方值得去反思,让自己从中找出不足之处,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便改进。

  一、“三步导学”引领整个课堂。

  整堂课围绕“三步导学”这一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有了这理论基础,使整堂课上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二、采用适当手段,激发学生学*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年级的孩子更喜欢直观的感官刺激,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用他们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棵“智慧树”的成长贯穿全文的教学,这样既调动起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渗透给学生一定的自然知识,还很好地解决了第一课时要求琐碎,不容易调动学生学*兴趣的问题。我在这堂课中设置了新异的情境,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刺激,把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获取丰富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之始就将学生的学*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

  三、切实过好认读关,高度重视识字、写字

  因为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所以特别注意了这一点。学生读了一篇课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读准确,句子读得通顺连贯,形成顺畅的语流。生字会认、会记、记得牢,会写并写得漂亮。这些应是一年级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第一课时,我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开火车检查词组、长句子的认读情况。在记生字、

  写生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好办法记住字形,又通过我的写字方法的引导,让学生从中悟出怎样写才好看,并在课堂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写字,较好地落实了识字、写字的内容,并坚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字、写字、朗读相结合的原则。

  四、注重课堂评价。

  一年级的孩子,更需要的是激励性的评价,他们刚刚进入小学学*,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最怕的是在学生最开始学*就给他大的受挫性打击,这样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学*生活。激励性的评价不仅会使他在这一堂课上更加积极,而且也会鼓励他在今后的学*中投入更多的努力和热情。所以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及时通过运用适当的激励语言适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

  不足的地方:

  驾御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生成的东西还是有限。

  总之, 随着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尽其所能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之乐学、善学,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交往,构建*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对于课堂的驾驭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积累,对“有效教学”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我相信只要有一颗不断向上的热情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会越来越好的!

  液压学校 曹燕*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2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这是低年级小朋友最喜欢的课型,所以这节课我主要从趣味性入手,在课堂中通过唱歌、表演等手段来给孩子们创设愉快的学*氛围。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文篇幅虽短,但却富有教育意义。针对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心理,我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主动的参与、感知中,发展他们的能力。

  一、 在自学中主动探索

  课文的第一段一群蚂蚁搬粮食的忙碌场面和第二自然段蝈蝈的悠闲自得形成鲜明对比。这两段结构完全相同,用的是“有的??有的??个个??”句式。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其自学能力,我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边读边画出书中描写蚂蚁和蝈蝈在干什么的语句,然后用投影出示蚂蚁搬粮食、蝈蝈乘凉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它们在干什么?最后出示填空题:()在(),有的(),有的(),个个()。同桌进行讨论、交流。这一填空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地先说蚂蚁或者蝈蝈,而不受课文的束缚。整个学*过程,是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读、自主想、自主说,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的机会,学生积极性高、探索性强。

  二、想象中主动创新

  课文中描写蚂蚁搬粮食的动作的词只有“背”、“拉”,写蝈蝈自由自在样子的也只有“唱歌”、“睡觉”这两个,事实上,图中所画或者它们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动脑筋去想一想,蚂蚁还会用什么动作搬粮食?蝈蝈还会干什么?看到蚂蚁在大热天那么辛苦地搬粮食,蝈蝈都笑蚂蚁是傻瓜,它们会说些什么笑话蚂蚁?学生的想象自然贴切,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内在心理,两相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课文的主题,使学生深受教育。

  教学最后,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第二年夏天又到了,太阳仍然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这时候,假如这些蝈蝈还活着,它们会在干什么呢?”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深化了对文章主题的认识,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堂中不禁锢学生的思维,不要求统—的答案,让学生自由想象、畅所欲言,个体自身的潜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掘,增强了他们参与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 在朗读中主动感悟

  首先,我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对于蚂蚁,我注意引导学生读好“背”、“拉”、“满头大汗”等词语,想象当时蚂蚁那种热烈的劳动场面,体会蚂蚁搬粮食的辛苦,读出蚂蚁当时那种很累的感觉,读出对蚂蚁的赞美之情;对于蝈蝈,引导学生读好“唱歌”、“睡觉”、“自由自在”等词语,体会蝈蝈的懒惰,读出蝈蝈那种很舒服、很自由自在的感觉。同时,引导学生把蚂蚁和蝈蝈的表现在朗读中比较,使学生有所感悟,加深认识,激**感。

  其次,读的方式多样化。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不同的读法,如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特别是配上动作的表演读,学生以饱含情感的角色语言和逼真的动作,读得入情入境,效果很好。

  四、寓言故事应该尊重浪漫主义还是科学?

  本文以蚂蚁和蝈蝈两个不同*性的昆虫作为对比的对象。蚂蚁体形很小,生活在温暖阴暗潮湿的洞穴里,到了冬天很温暖。蚂蚁吃的事物也很杂,所以它们可以在夏天就为冬天准备食物。而蝈蝈体形比蚂蚁大几百倍,它们喜欢栖息在田野或庄稼地,以植物嫩叶为食。

  课文运用寓言来告诉我们蝈蝈不为冬天的生活做打算是不对的,可是我却认为蝈蝈没有错。科学告诉我们:假如蝈蝈它们也像蚂蚁一样在夏天努力贮备粮食,可是到了冬天这些粮食都枯掉了还是不能吃,不是吗?

  在上课前我就把我的疑虑拿出来讨论过,可是有人说我太刻板。因为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应该抓住浪漫主义这个主线。我想想也是,既然专家们都写在书上的,肯定就是要我们教者抓主线,也许是我太钻牛角尖了!于是,我在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到了冬天,蝈蝈又冷又饿经过蚂蚁的家,蚂蚁会对蝈蝈说些什么?小朋友大多数的回答是责怪和教育,如:“谁叫你夏天不劳动,冬天就又冷又饿,活该!”“你应该在夏天就为冬天储备一些粮食,冬天就不会又冷又饿了。”可是,出乎意料的回答让不知道

  如何招架:“蝈蝈,别哭了,你就住我们的家里吧,我给你吃好吃的,明年夏天你可要像我们一样也准备好食物。”听到这个回答,本来就有疑虑的我第一反应就是:“蝈蝈进不了蚂蚁的家,我该如何引导他们呢?尊重科学还是浪漫主义?”在我思考的一瞬间,我不自觉地反抛了一个问题出去:“这只小蚂蚁真热心,可是其它小蚂蚁同意吗?”问题一下去同样会有很多小手举起来:“同意,我也像邀请它们。”“不同意,它们太懒了,我不要和它们做朋友。”可是课堂生成真是永远出乎意料的,有一个小男孩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蝈蝈不可能去蚂蚁家,因为蚂蚁比蝈蝈大很多很多!”听完回答我恍然大悟,科学就是科学,作为教师的我们怎么能在孩子启蒙阶段就给他们灌输一些不符合科学的知识呢?有的人曾经严厉的批判那些戏说历史的电视,说他们混淆历史,误导孩子!而那些编剧、导演们也理直气壮地说:“我已经注明这是戏说,怎么能说我们混淆历史呢?”可是我还是坚决反对孩子甚至大人多看这些电视,因为我们要尊重历史! 所以,我同样呼吁尊重科学!

  五、“勤劳”、“懒惰”考验孩子的理解能力!

  《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我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从整体感知到具体分析。就是先通过学生的朗读整体感知蚂蚁很勤劳,蝈蝈很懒惰,再一起具体分析课文,并进行语言训练。

  可是,局里的教研员提出应该从具体分析到得出结论。这让我很困惑,本来想问问原因,可是因为她很忙,所以没有找到机会。可我还是不理解,我觉得两个设计都没有错呀,而且我在上课之前随意问了一个小男孩:“你喜欢蚂蚁还是蝈蝈?”他很快的回答我:“我喜欢蚂蚁。”我又追问:“为什么呢?”小男孩不假思索地说:“蚂蚁很爱劳动,蝈蝈就知道睡觉、唱歌,不劳动。”同时,在我和孩子们一起制作蚂蚁和蝈蝈的头饰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抢着制作蚂蚁,不喜欢制作蝈蝈,这也说明了孩子们喜欢蚂蚁不喜欢蝈蝈。其实这个故事很浅显,一年级的孩子读了几遍完全是可以理解的,那为什么要等分析完了以后再总结呢?是不是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还是我是个新教师,还不懂得教学的思路或者窍门?

  真希望有谁能给我指点一下!

  六、教学少花样,多实在!

  在《蚂蚁和蝈蝈》的初期备课中我为了提高孩子的学*兴趣或者说是为了课堂的热闹曾经这样设计:所有的学生都戴上蚂蚁或者蝈蝈的头饰,成为草丛中的居民,在大树下的草丛里上课。为了这个设计我花了很多时间,并发动学生一起做头饰。可是在一个班试上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做了很多的无用功,虽然全班四十几个孩子都戴上了头饰,看上去很热闹,可是上课的时候有的孩子觉得戴得不舒服摇摇头,或者摸摸头饰;有的孩子很开心,看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3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课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同时新标准强调低年级的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这一点出发,我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学生始终兴趣盎然,而且读出人物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结果

  教学本课,我特别注重了以读为本探究体验式的朗读教学策略的运用,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读,力求更好地实现童话教学的教学目标。

  比如对关键字的朗读,如“夏天真热”的“热”,“西北风呼呼地挂起来了”的“呼呼”,就采用看图、听录音两种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有不同的感官体验,读出不同的感受。从课堂效果看达到了设计意图。

  还有对关键句的.朗读,如“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抓住课文中“有的——有的——,个个——。”这个句式,先让学生说说蚂蚁是怎样搬粮食的?再让学生根据插图想象:蚂蚁劳动时还会有哪些动作?这样学生既可以练*说话,又真切感受到蚂蚁在夏天搬粮食是多么辛苦和艰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针对蝈蝈的“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一句,采用了看图和想像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表演中想象蝈蝈可能会笑话蚂蚁什么?想想它们会说些什么?这样,教师启发学生观看插图和想象,充实了蝈蝈的话语和行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而再反复读这一句,感受蝈蝈的懒惰。对于段落、全文的朗读,我更是采取了多种方法,特别谈谈全文的朗读,()我设计了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分角色来读全文,既完成了教学重点,又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热情,更激发了学生对勤劳品质的热爱。课堂效果非常理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一二年级要让学生“喜欢阅读”,童话这种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的载体。在童话教学中,我将时时刻刻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读”的热情和渴望,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本文要传递的价值观,实现童话教学的目标。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4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这是低年级小朋友最喜欢的课型,所以这节课我主要从趣味性入手,在课堂中通过唱歌、表演等手段来给孩子们创设愉快的学*氛围。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文篇幅虽短,但却富有教育意义。针对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心理,我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主动的参与、感知中,发展他们的能力。

  一、 在自学中主动探索

  课文的第一段一群蚂蚁搬粮食的忙碌场面和第二自然段蝈蝈的悠闲自得形成鲜明对比。这两段结构完全相同,用的是“有的??有的??个个??”句式。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其自学能力,我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边读边画出书中描写蚂蚁和蝈蝈在干什么的语句,然后用投影出示蚂蚁搬粮食、蝈蝈乘凉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它们在干什么?最后出示填空题:()在(),有的(),有的(),个个()。同桌进行讨论、交流。这一填空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地先说蚂蚁或者蝈蝈,而不受课文的束缚。整个学*过程,是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读、自主想、自主说,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的机会,学生积极性高、探索性强。

  二、想象中主动创新

  课文中描写蚂蚁搬粮食的动作的词只有“背”、“拉”,写蝈蝈自由自在样子的也只有“唱歌”、“睡觉”这两个,事实上,图中所画或者它们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动脑筋去想一想,蚂蚁还会用什么动作搬粮食?蝈蝈还会干什么?看到蚂蚁在大热天那么辛苦地搬粮食,蝈蝈都笑蚂蚁是傻瓜,它们会说些什么笑话蚂蚁?学生的想象自然贴切,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内在心理,两相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课文的主题,使学生深受教育。

  教学最后,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第二年夏天又到了,太阳仍然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这时候,假如这些蝈蝈还活着,它们会在干什么呢?”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深化了对文章主题的认识,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堂中不禁锢学生的思维,不要求统—的答案,让学生自由想象、畅所欲言,个体自身的潜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掘,增强了他们参与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 在朗读中主动感悟

  首先,我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对于蚂蚁,我注意引导学生读好“背”、“拉”、“满头大汗”等词语,想象当时蚂蚁那种热烈的劳动场面,体会蚂蚁搬粮食的辛苦,读出蚂蚁当时那种很累的感觉,读出对蚂蚁的赞美之情;对于蝈蝈,引导学生读好“唱歌”、“睡觉”、“自由自在”等词语,体会蝈蝈的懒惰,读出蝈蝈那种很舒服、很自由自在的感觉。同时,引导学生把蚂蚁和蝈蝈的表现在朗读中比较,使学生有所感悟,加深认识,激**感。

  其次,读的方式多样化。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不同的读法,如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特别是配上动作的表演读,学生以饱含情感的角色语言和逼真的动作,读得入情入境,效果很好。

  四、寓言故事应该尊重浪漫主义还是科学?

  本文以蚂蚁和蝈蝈两个不同*性的昆虫作为对比的对象。蚂蚁体形很小,生活在温暖阴暗潮湿的洞穴里,到了冬天很温暖。蚂蚁吃的事物也很杂,所以它们可以在夏天就为冬天准备食物。而蝈蝈体形比蚂蚁大几百倍,它们喜欢栖息在田野或庄稼地,以植物嫩叶为食。

  课文运用寓言来告诉我们蝈蝈不为冬天的生活做打算是不对的,可是我却认为蝈蝈没有错。科学告诉我们:假如蝈蝈它们也像蚂蚁一样在夏天努力贮备粮食,可是到了冬天这些粮食都枯掉了还是不能吃,不是吗?

  在上课前我就把我的疑虑拿出来讨论过,可是有人说我太刻板。因为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应该抓住浪漫主义这个主线。我想想也是,既然专家们都写在书上的,肯定就是要我们教者抓主线,也许是我太钻牛角尖了!于是,我在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到了冬天,蝈蝈又冷又饿经过蚂蚁的家,蚂蚁会对蝈蝈说些什么?小朋友大多数的回答是责怪和教育,如:“谁叫你夏天不劳动,冬天就又冷又饿,活该!”“你应该在夏天就为冬天储备一些粮食,冬天就不会又冷又饿了。”可是,出乎意料的回答让不知道

  如何招架:“蝈蝈,别哭了,你就住我们的家里吧,我给你吃好吃的,明年夏天你可要像我们一样也准备好食物。”听到这个回答,本来就有疑虑的我第一反应就是:“蝈蝈进不了蚂蚁的家,我该如何引导他们呢?尊重科学还是浪漫主义?”在我思考的一瞬间,我不自觉地反抛了一个问题出去:“这只小蚂蚁真热心,可是其它小蚂蚁同意吗?”问题一下去同样会有很多小手举起来:“同意,我也像邀请它们。”“不同意,它们太懒了,我不要和它们做朋友。”可是课堂生成真是永远出乎意料的,有一个小男孩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蝈蝈不可能去蚂蚁家,因为蚂蚁比蝈蝈大很多很多!”听完回答我恍然大悟,科学就是科学,作为教师的我们怎么能在孩子启蒙阶段就给他们灌输一些不符合科学的知识呢?有的人曾经严厉的批判那些戏说历史的电视,说他们混淆历史,误导孩子!而那些编剧、导演们也理直气壮地说:“我已经注明这是戏说,怎么能说我们混淆历史呢?”可是我还是坚决反对孩子甚至大人多看这些电视,因为我们要尊重历史! 所以,我同样呼吁尊重科学!

  五、“勤劳”、“懒惰”考验孩子的理解能力!

  《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我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从整体感知到具体分析。就是先通过学生的朗读整体感知蚂蚁很勤劳,蝈蝈很懒惰,再一起具体分析课文,并进行语言训练。

  可是,局里的教研员提出应该从具体分析到得出结论。这让我很困惑,本来想问问原因,可是因为她很忙,所以没有找到机会。可我还是不理解,我觉得两个设计都没有错呀,而且我在上课之前随意问了一个小男孩:“你喜欢蚂蚁还是蝈蝈?”他很快的回答我:“我喜欢蚂蚁。”我又追问:“为什么呢?”小男孩不假思索地说:“蚂蚁很爱劳动,蝈蝈就知道睡觉、唱歌,不劳动。”同时,在我和孩子们一起制作蚂蚁和蝈蝈的头饰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抢着制作蚂蚁,不喜欢制作蝈蝈,这也说明了孩子们喜欢蚂蚁不喜欢蝈蝈。其实这个故事很浅显,一年级的孩子读了几遍完全是可以理解的,那为什么要等分析完了以后再总结呢?是不是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还是我是个新教师,还不懂得教学的思路或者窍门?

  真希望有谁能给我指点一下!

  六、教学少花样,多实在!

  在《蚂蚁和蝈蝈》的初期备课中我为了提高孩子的学*兴趣或者说是为了课堂的热闹曾经这样设计:所有的学生都戴上蚂蚁或者蝈蝈的头饰,成为草丛中的居民,在大树下的草丛里上课。为了这个设计我花了很多时间,并发动学生一起做头饰。可是在一个班试上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做了很多的无用功,虽然全班四十几个孩子都戴上了头饰,看上去很热闹,可是上课的时候有的孩子觉得戴得不舒服摇摇头,或者摸摸头饰;有的孩子很开心,看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5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蚂蚁和蝈蝈》一课,细细品读课文,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中,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上直观的图片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设计时,我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训练,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

  一、为说话训练搭建*台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请学生观察画面,想象小蚂蚁们还会怎样搬粮食?推、拉、抱、扛等词都学生都说了出来,我顺势出示“有的??有的??,个个??”的句式,让学生练说。在说话练*之后,让孩子们亲自表演出来,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体验,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非常辛苦,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作品的感染,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

  在后面理解蝈蝈们在炎热的夏天休息时也是一样。在说话训练中让孩子们充分明白蝈蝈自由自在、懒惰的本性。接着,我还结合孩子日常的活动,让他们练*“下课了,同学们有的??,有的??,个个??”和“大扫除时,同学们有的??,有的??,个个??”的说话。就这样,在观察、练说、表演、朗读中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为语言积累创造环境

  在本单元的读读背背中,让孩子积累的是“有备无患 防范未然”、“人无远虑 必有*忧”,这恰好是对本课中蚂蚁勤劳身影的真实写照。在学生的读、思、议、说之后,我适时地出示以上及“未雨绸缪 、得过且过”等词语,让孩子在语言环境中积累、丰富语言,这样的积累,他们很容易在具体生活中调动积累。

  三、为想象力插上翅膀

  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训练,我抓住课文最后一处: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

  洞里,而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补充文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到了第二年夏天,蝈蝈又见到蚂蚁在搬粮食??在孩子们的想象中,有不思悔改,终于没能熬过第二年冬天的蝈蝈;有知错就改,也开始储存粮食的蝈蝈;还有没有储存粮食,但和蚂蚁成了好朋友,与朋友一起温暖过冬的蝈蝈??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言训练的*台。我一直在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搭建学*的*台,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6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创设自主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所以本课的开头我设置了两则谜语导入,谜底分别是:蚂蚁和蝈蝈,揭示了本文的课题,并请他们发现这四个字有什么特点。学生首先对谜语很感兴趣,猜完再观察这几个字都有虫字旁,说明都是昆虫,增加他们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在课堂的开始就将学生的学*心理调到了最佳状态,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

  在初读课文的环节,我主要是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熟知课文内容。首先我让学生先看课文配套的光盘,既听了一遍课文,又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被吸引,在他们被光盘上的动画吸引了时,再去读课文就会很主动的了,不会很被动的、机械的去读。读完课文,我首先采用的是指名分段朗读,把课文先疏通一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接着就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读,并把它读好,其他同学当小评委。这样读书就不会太单一,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自己想读的段落。而且在别人读的时候,其他人也不会没事做,想着怎么评价,同时也是在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这其中,我渗透着指导学生朗读,帮助学生读好长句子、难读的句子。把课文读好了,才是学课文的前提条件。

  精读课文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和充分想象来完成对课文的学*和理解的。比如第一段:我先是出示夏天火热的骄阳,让学生感受到热,接着读好“夏天真热”。由“这么热的天,一群蚂蚁在干什么呢?”这个问题切入到第一段的教学中去。指导学生看图,知道蚂蚁在背粮食,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接着让学生来做做勤劳的小蚂蚁,也来背背粮食,也就是朗读并表演。因为表演使情景更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破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自己主体体验,感受到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粮食的辛苦哭,加深读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感染,对勤劳的蚂蚁发出由衷的赞扬,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表演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使课堂更加的活跃。

  在读到“个个满头大汗”的时候,老师适时教学“满头大汗”这个词。可以问什么情况下会满头大汗?通过学生自己举例,既理解了这个词,又做了说话练*。第二段我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因为低年级的教学不适合用一个问题套着一个问题下来,那样会太烦琐,而且会减少学生读的时间。所以,一年级的课文都非常的简单,直接可以从读中去理解,去感悟。这一段我主要是让学生读和想象“蝈蝈可能会小蚂蚁什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因为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能力。

  这个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可以边看图边做动作,配合着想象。学生说得很好,充分的发挥了想象。在读到“自由自在”的时候,重点讲一下这个词。问学生是否知道“自由自在”的意思,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蝈蝈想乘凉就乘凉;想唱歌就唱歌;想睡觉就睡觉,真是“自由自在”。引导学生把这一段又记忆的一遍,加深印象,知道蝈蝈过得很舒服。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稍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明白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本课的教学中也有遗憾:

  (1)、教学中,我虽然注重了朗读的指导,留出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朗读,但如何让他们去观察、去体会,从而使学生能够融入文本,入情入境地朗读,切实把“要我读”变为“我要读”,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这也上我今后要努力去探索的。

  (2)、写字教学和阅读教学联系得不够紧密。我教的是“粮”和“呼”两个字,在阅读到写字的环节中没有很好的过渡,感觉有点突兀。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有遗憾才会有不断的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不断地吸取更多的经验,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有更进一步地提高。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2)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实用十篇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1

  以“我要争夺聪明花”这一激励手段为切入点而设计的这节识字课,充分体现。

  ⑴“教师,放心地放手吧!”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师必须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甘于寂寞,学会等待,懂得赏识。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质疑、理解、感悟、探究还给孩子们。

  ⑵“孩子们,看你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只要把儿童**出来,小孩能办大事。”课堂是孩子们的。他们不再是被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人。只要有机会让他们自主选择、自读自悟,他们就能自主地获取知识,创造性的发现问题,体悟情感。

  ⑶“课堂,越发开放了!”课堂的开放除了在师生观念上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也体现在课内向课外的开放。社会是大课堂。在识字这一小课堂上,凭借一双“慧眼”。把识字与生活之间 “契合点”挖掘出来,将识字与“链连”起来,使孩子们的学*进入更加开阔的天地。如:当生字宝宝学会了,让孩子们到课外书中,到社会中去寻寻他们的踪影,跟他们聚聚旧情。孩子们在“寻”的过程中获得比教材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⑷“激励,你真神!”“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以“争夺聪明花”为线索贯穿整堂识字课,充分利用低年级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营造了鲜活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孩子主动积极参与到识字活动中去,点燃思维的火花,开启心灵的智慧,培养竞争意识,感受成功的快乐。再加上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优美自然的体态语,来一个满意的微笑,赞美的眼神,默许的点头,温柔的抚摸,使孩子们感到器重、关切、爱护、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这充满赏识,充满爱的识字课堂里,孩子们的识字热情怎能不高涨呢?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2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中的课文《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全文共分三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本文篇幅虽短却很有特色。尤其突出的是文中“有的……有的……个个……”的句式描写,使全文十分生动。文中的对比也很鲜明:有两种动物不同生活方式的对比,有季节特点的对比,也有两种动物不同命运结局的对比,这些都增强了课文的可读性,使课文成为了学生爱读的好教材。课文的插图也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针对本文特色,我设计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自学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文感受蚂蚁的勤劳,蝈蝈的懒惰。懂得只有像蚂蚁一样勤劳,才会有幸福的生活。第二课时的自学目标:背诵课文,并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今天这节课是第一课时。课上下来,专家评委给予了点评,我感触颇深,具体总结如下:

  一、要踏踏实实抓好学生预*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预**惯。我根据*时的预*要求,特地设计了《预*记录本》,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预*,相对完成。虽然形式较好,设计也较新颖,可无形中加重了一年级学生的学*负担,也难以真正落实,其效果也不甚佳。在“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个人自学”环节上,我自信地认为学生已在家预*过了,无需再在课堂上给予学生预*时间。结果,有不少学生没有完成预*作业,对课文中生字词的理解囫囵吞枣,文章读得也不熟。课后,经过专家的指点,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一年级学生不应留书面的家庭作业,要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与指导下当堂完成预*作业,一方面给学生减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阅读;另一方面,老师也便于监控,实实在在地抓好预*,逐步培养其良好的预**惯。

  二、要把课文备透,让学生一课一得,不能流于形式

  “引导自学”型的课堂,虽是让学生自学,可实质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抓住自读自学的“精髓”,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让学生有效学*。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把教材吃透,从一个很高的层面去把握课文,设计教学思路,针对每一课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提出自学重点,一课一得。

  自学重点的出示方式可以多样,如小黑板、幻灯片等,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清楚地知道。另外,课文的中心思想,不能在自学重点中出示,而应该是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自学方法,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和集体交流之后,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所感悟到的,其感受则因人而异。

  此外,在教学《蚂蚁和蝈蝈》时,我想通过表演,让学生在评价中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进一步理解课文。结果,学生草草读完课文后,就开始演了,有的小组为了角色还争了半天,导致表演时间过长,也难以组织,流于了形式。整个过程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学生并不是真正深入课文去揣摩。

  三、要切切实实按照“引导自学”型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准备“痛苦”地转型

  说来惭愧,在*时的教学中,我并没有扎扎实实地按照“引导自学”型课堂模式进行授课。教学《蚂蚁和蝈蝈》时,一堂课下来,深有感触:自学能力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整堂课下来,学生没有真正沉下心来进行有效自学,往往是停在表现,浅尝辄止。学生的“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学*模式还没有形成规模,小组合作分工未很好明确,但基本做到轻声细语。学生小组交流自学情况的有效性也未得到较好的体现。由于学生未能真正融入课本,真正进行思考,课堂缺少了学生思维的跳跃和智慧的火花。针对这些问题,以后我会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引导自学”型课堂模式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

  总之,在自学的课堂上,我要擅于引导,留给孩子充分的自学时间,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激发学生自我教学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3

  指导第一自然段时,我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第一句话“夏天真热”,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夏天的炎热。结合孩子们的描述,相机出示词语:烈日炎炎、烈日当空、骄阳似火、火辣辣等词语。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请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边读边指出画面上蚂蚁的背、拉动作。再让学生边学学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边读读句子。在学生反复练读的基础上,请学生演一演小蚂蚁搬粮食的样子。学生进行表演后,情境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破了教学重点。通过自己的体验,学生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粮食的艰辛,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心里油然而生对勤劳的蚂蚁们的敬佩。

  第二自然段中写了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那么,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会说些什么?你能想象他们嘲笑时的样子吗?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想象的`余地。并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来启发想象。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有的说:蝈蝈边指着太阳边对蚂蚁说:你们瞧,这么热的天,还搬什么粮食,真是傻瓜。有的说:蝈蝈会指着蚂蚁笑:哈哈,真是一群傻瓜,搬粮食多累呀!瞧,我们在大树下乘凉、唱歌,多快乐啊!有的说:蝈蝈们笑得前俯后仰说:“真是一群不会享受的家伙!”……想象使孩子们神采飞扬,思维也变得更加的敏捷。

  最后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想象此时的蝈蝈是怎样的下场?他们会想什么?会做什么?会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进行更深入的创造想象。接下来,进行前后两次想象的对比,孩子们懂得了: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才会换来好日子。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对学生也是一种思想上的精神洗礼。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4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

  一、创设自主学*情境,激发学*兴趣。

  这样一篇童话故事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再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鉴于文本具有这样的特点,史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同时利用表演,想象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的环境,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使学生在读的语言实践中展开想象,体会文中语境,感受语言的优美,体验阅读的兴趣。

  例如春天、冬天的出场,老师都运用了声音、图片等直观手段,把握儿童的心理,创设具体生动的形象场景,吸引、调动其多种感官,以情境激趣。文本出示之前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起表达的欲望,再适时进行朗读训练,把儿童带入文章的情境中,和课文产生共鸣。

  二、拓展多样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几只蝈蝈看到了蚂蚁在搬粮食,都笑蚂蚁是傻瓜。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教师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启发想象。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史老师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两次想象对比,相异而丰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受到自主教育求得***的和谐统一,这类发展创造想象训练,促使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纵观史老师的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是独到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语文的训练是充实的……听完课后,我感到缺乏的是一点儿精雕细琢,老师的引导需要再巧一些,训练的设计需要再精一些,多媒体的运用需要再活一些。

  举例说明:1、图片的运用,老师应该要引导学生去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从而走进人物内心,通过语言的训练将它外化出来。

  2、表演,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仅仅是知道“有的背,有的拉”,看图片就行了,既然表演了,就应该让学生真切的去体验劳动的辛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有互动,可以利用采访的'形式走进小蚂蚁的内心,这样不仅有语言的训练,也有人文的熏陶。

  想象,充分利用文本的空白处来深化主题。“蚂蚁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很简单,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引发想象,它们在洞里怎样过冬呢?这是可以把“有的……有的……”的语言训练穿**来,感受辛勤劳动后,收获的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与蝈蝈懒惰后凄惨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5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好处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比较,也有蝈蝈本身前后状况的比较。寓褒贬于比较之中,含讽刺于描述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贴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过程中孩子们能够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资料。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创设自主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所以本课的开头我设置了两则谜语导入,谜底分别是:蚂蚁和蝈蝈,揭示了本文的课题,并请他们发现这四个字有什么特点。学生首先对谜语很感兴趣,猜完再观察这几个字都有虫字旁,说明都是昆虫,增加他们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在课堂的开始就将学生的学*心理调到了最佳状态,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

  在初读课文的环节,我主要是透过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熟知课文资料。首先我让学生先看课文配套的光盘,既听了一遍课文,又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被吸引,在他们被光盘上的动画吸引了时,再去读课文就会很主动的了,不会很被动的、机械的去读。读完课文,我首先采用的是指名分段朗读,把课文先疏通一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就是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读,并把它读好,其他同学当小评委。这样读书就不会太单一,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取自己想读的段落。而且在别人读的时候,其他人也不会没事做,想着怎样评价,同时也是在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潜力。在这其中,我渗透着指导学生朗读,帮忙学生读好长句子、难读的句子。把课文读好了,才是学课文的前提条件。

  精读课文我主要是让学生透过朗读表演和充分想象来完成对课文的学*和理解的。比如第一段:我先是出示夏天火热的骄阳,让学生感受到热,之后读好“夏天真热”。由“这么热的天,一群蚂蚁在干什么呢?”这个问题切入到第一段的教学中去。指导学生看图,明白蚂蚁在背粮食,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之后让学生来做做勤劳的小蚂蚁,也来背背粮食,也就是朗读并表演。因为表演使情景更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破教学重难点。学生透过自己主体体验,感受到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粮食的辛苦哭,加深读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感染,对勤劳的蚂蚁发出由衷的赞扬,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表演能够调节课堂气氛,使课堂更加的活跃。在读到“个个满头大汗”的时候,老师适时教学“满头大汗”这个词。能够问什么状况下会满头大汗?透过学生自己举例,既理解了这个词,又做了说话练*。第二段我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因为低年级的教学不适合用一个问题套着一个问题下来,那样会太烦琐,而且会减少学生读的时间。所以,一年级的课文都十分的简单,直接能够从读中去理解,去感悟。这一段我主要是让学生读和想象“蝈蝈可能会小蚂蚁什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因为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力。在发展语言潜力的同时发展思维潜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力。这个问题为学生带给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能够边看图边做动作,配合着想象。学生说得很好,充分的发挥了想象。在读到“自由自在”的时候,重点讲一下这个词。问学生是否明白“自由自在”的意思,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蝈蝈想乘凉就乘凉;想唱歌就唱歌;想睡觉就睡觉,真是“自由自在”。引导学生把这一段又记忆的一遍,加深印象,明白蝈蝈过得很舒服。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稍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比较,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明白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潜力。

  本课的教学中也有遗憾:

  (1)教学中,我虽然注重了朗读的指导,留出了超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但如何让他们去观察、去体会,从而使学生能够融入文本,入情入境地朗读,切实把“要我读”变为“我要读”,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这也上我今后要努力去探索的。

  (2)写字教学和阅读教学联系得不够紧密。我教的是“粮”和“呼”两个字,在阅读到写字的环节中没有很好的过渡,感觉有点突兀。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有遗憾才会有不断的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须要不断地吸取更多的经验,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有更进一步地提高。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好处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比较,也有蝈蝈本身前后状况的比较。寓褒贬于比较之中,含讽刺于描述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贴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过程中孩子们能够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资料。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潜力。本课透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同时新标准强调低年级的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这一点出发,我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学生始终兴趣盎然,而且读出人物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结果。在本设计中我抓住了文本中的空白部分,大胆设计,让学生扮演花儿采访、老师扮演草儿采访,感悟人物形象。还让学生发挥想象,模拟蝈蝈神态、语气,演绎一段精彩的生活。

  上这节课时,我觉得学生兴趣很高,在读读、写写、演演、说说中,学的比较扎实,比较简单。最大的收获是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潜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潜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潜力。以下是我这节课的几点收获和体会:

  一、创设自主学*情境,激发学*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方式。我在教学《蚂蚁和蝈蝈》这一课时,第一步就是激趣:透过现代教育的多媒体手段展示全课文的动态画片,设置了新异的情境,到达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刺激,把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获取丰富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之始就将学生的学*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第二步:将夏天蚂蚁劳动、蝈蝈休息;冬天各自得到不同结局的画面,配合课文出示,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

  二、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自主探究。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请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边读边指出画面上蚂蚁的背、拉动作。再让学生边做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边读句子。在学生反复练读的基础上,给一部分学生戴上了蚂蚁的头饰,请他们上台来学一学,演一演小蚂蚁搬粮食的样貌。学生进行表演体,情境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了破教学重点。透过自己的主体体验,学生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十分辛苦,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作品的感染,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潜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探求拓展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潜力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主角。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就是:在发展语言潜力的同时,发展思维潜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想象对于小学生具有必须的优势,他们思维的具体性、形象性,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教材的情境更识于学生发展想象。《蚂蚁和蝈蝈》一课中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那里带给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教师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启发想象。学生根据课文已有的线索,将片断和隐含的东西连接在一个场面中,从场面出发来创造组合出新的视野。有的说:蝈蝈会边打哈欠边对蚂蚁说:你们,大热天还搬粮食,不明白休息,真是傻瓜。有的说:蝈蝈会指着蚂蚁笑:真是一群傻瓜,搬粮食多累,瞧,我们在大树下乘凉、唱歌,多快乐啊!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稍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比较,相异而丰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受到自主教育求得***的和谐统一,这类发展

  创造想象训练,促使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潜力。

  四、积累运用语言文字,加深内心体会

  教学到最后的环节,我根据课文资料自编了一篇三字经,资料如下:

  烈日下,小蚂蚁,搬粮食;绿蝈蝈,忙乘凉。

  北风吹,勤蚂蚁,多幸福;懒蝈蝈,被饿死。

  小朋友,学蚂蚁,爱劳动;展未来,生活美。

  学生在学*三字经的同时再次从整体把握了课文。在最后的环节,我还注重成语的积累,借助生动搞笑的童话故事,我结合《练*七》教学了几条成语,“有备无患,防患未然”、“人无远虑,必有*忧”,利用故事情节,学生简单地懂得了成语的意思,也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如果*时的教学注重语言积累,对于学生说话、写作都是有帮忙的。

  随着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尽其所能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之乐学、善学,在课堂上透过师生交往,构建*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对本文的教学中我仍采用了读写的方式去进行,因为任何的一篇文章都是先要去阅读才能对资料有所了解所以根据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给出学*目标和要求,让学生根据目标与要求自学读书,透过自读自找,学会划出文中的重要词句去理解,在大家的互帮的学*下达成共识,并转为自己所用,比如文中出现: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句子,我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自己在旁边也来写一写,这也是培养孩子学*积累的方式,还有就是到了结尾,我还做了一个小改变,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冬天的蝈蝈是这样的结果,那么蚂蚁又是怎样过冬呢?大家讨论说一说,再把它写在课文中。

  有读有说有写这样更好的`去理解故事的寓意让我深切的感受到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应用对于课堂教学是十分有用的。真正高效的教学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实践、讨论、再实践。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富有教育好处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的故事。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比较,也有蝈蝈本身前后状况的比较,使学生懂得只有勤劳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课堂上本人注意实践以下几点。

  一、采用随文识字教学常模的四组织教学,将词语的教学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课堂上,本人注意用多种形式引出段落和词语,如“夏天”是透过看夏日图引出,“冬天”是看图听北风的声音引出,“个个”是透过评价学生的朗读引出,“自由自在、幸福、痛苦”是透过总结性谈话引出。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是透过谈话引出,第三小节透过看图引出。同时本人注意将理解词语分析字形融合在阅读教学中。如“汗”和“粮”的字形记忆就融在教学过程中进行。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形象。

  由于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对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易于理解,因而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形象,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画面十分感兴趣,兴趣浓,注意力集中,朗读声情并茂。

  三、注意教学资料、教学过程的整合。

  为了防止教学资料,教学过程过于零散,本人采用以一个词为线索,组织教学。本人围绕“傻瓜”一词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句子,理解词句。围绕“傻瓜”从释义到谁是说谁是傻瓜,蝈蝈为什么说蚂蚁是傻瓜?蝈蝈认为怎样做才不是傻瓜?到底谁才是傻瓜?认识到错误并打算改正还是傻瓜吗?展开讨论,一以贯之,从而实现了对教学资料、教学过程的有效整合。

  四、谜语导入,激发学*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谜语的导入,自然地引出蝈蝈和勤劳的蚂蚁,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本篇课文的主角,起到课开始趣即生的效果。同时蚂蚁的谜语激发了学生对蚂蚁的喜爱,为学生懂得“只有勤劳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做了必须的铺垫。

  五、多种形式朗读,培养学生喜爱阅读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为此,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要读书,这是实施教学的首要目标。朗读是语言训练,陶冶情操,体会感情,积淀语感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机会,采用范读,品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分组读、表演读等各种朗读形式,透过反复诵读,细心品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词句理解,感受了蚂蚁搬粮食的辛苦,蝈蝈的悠闲自得,再把理解到的意思和体会到的情感,透过朗读表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喜爱阅读的情感,对学生的朗读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整堂课中始终持续着那份“读”的热情和渴望。

  六、挖掘教材资源,适度拓展,想象说话。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在教学中,我利用教材中的想象点,激发学生主动学*的欲望。如课文中“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只是一语带过,没有具体描述,我启发学生透过想象,适度拓展,说说蚂蚁们有的(),有的()。并加上动作。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和想象潜力,又大大调动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七、前后衔接,注重积累。

  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几处强调,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课堂上,本人注重成语的积累。在看夏天图时,我补充了“骄阳似火、烈日炎炎”,学*完童话故事,总结时我结合《练*七》教学了几条成语,“有备无患,防患未然”、“人无远虑,必有*忧”,利用故事情节,学生简单地懂得了成语的意思,也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八、重新解读文本,实现人文关怀,教书育人。

  本课篇幅短小却富有教育好处。课堂上,我注意引导学生透过朗读体会蚂蚁的勤劳,同时注意创设情境实现人文关怀,改变了以往将蝈蝈当成反面典型的教学模式,将蝈蝈当成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引导学生明白,犯了错误没关系,只要认识到错误,并决心改正,就是好孩子。这样不仅仅教了书还育了人。

  总之,在教学中本人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谜语激趣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透过合作讨论的形式来学*,重视朗读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使学生喜欢阅读,获得学*的快乐,从而成为学*的主人。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第二十课。我在成贤街小学分校实*期间上的汇报课,就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比较,也有蚂蚁、蝈蝈本身前后状况的比较。寓褒贬于比较之中,含讽刺于描述之内,两种昆虫、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文章不仅仅说明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拥有幸福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而且还昭示了蚂蚁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远见,赞扬了蚂蚁的聪明才智,极富教育好处。这篇童话故事贴合一年级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我力求在充满童真、童趣、浓浓童话味儿的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们领悟一些文字背后的道理,真正学到点什么,明白点什么。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潜力。结合课标要求,本课透过创设情景、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形象,评价优劣。同时在教学中,我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悟读、演读文本。整堂课,孩子们始终兴趣盎然,读出两只昆虫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除此以外,我还抓住文本中的空白部分,适时进行拓展,训练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潜力,想象力,发展了孩子的思维潜力。由于课前在指导老师徐琴老师的帮忙下做了充分的准备,加上孩子们的用心配合,整堂课得以有序、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我对这节课还是很满意的,对帮忙我的老师,配合我的孩子们充满感激。

  这节课我上的很*常,很普通,可这节课却让我充满感动,充满感激。

  课前、课后的种种让我体会到个人力量的单薄,体会到群众力量的重要,体会到他人给予的温暖,体会到很多很多。我没在小学实*过,能够说这是我正儿八经上的第一节课,也是像模像样的第一节课,也是至今上得最顺的一节课,这节课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也尝到了辛苦付出后的回报,虽然*凡,甚至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足,但这些都是收获。我的收获,不是靠我的个人奋斗而得,而应归功于身边很多让我感动、感谢的人。学校为我们解决不便,个人困难,给我们带给了实*的机会,带给提高,成长的*台。我能进步,首先得感谢学校。

  徐老师最让我感动,能够说,我上课,她付出的比我更多,她比我更紧张。课前她精心指导我准备,为我出谋划策。上课前一个晚上,她陪着我磨课,不停地指导我修改,直到我上通上顺,很晚才回家。而且还不断的鼓励我,为我打气,让我别紧张。我上课时,她坐在后面,仍不忘适时给我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这些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忙,让我感动,用谢谢来表示我对她的感激已经苍白无力了,但我还是要借此对她说声“谢谢你,徐老师!”还有我们班那群可爱的小孩,整节课,特乖,特配合,真是一群好孩子,打心眼儿里喜欢他们!教研李老师深邃的眼力,精辟的点评,句句切中要害,句句拨正我们的步伐,少走弯路,句句饱含对我们的期望,让我由衷的佩服、感谢,受益匪浅……还有很多很多,很多老师的鼓励……总而言之,收获颇丰。

  课上的顺,可毛病也很多,有:

  1、解读文本功力不够。

  2、ppt制作未能有的放失,不能更好地辅助教学。

  3、教学设计不够严密,有些地方欠合理。

  4、课上得不够灵动,余味不足……初出茅庐,功力还很浅,还嫩的很。相信在这样一个宽广的*台,这样一个和谐的氛围,再加上我自己的好好学*,天天向上,我必须能改掉毛病,不断的积累经验,从而逐步提高!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6

  教后记这篇课文通过蚂蚁冒着炎夏烈日搬运食粮,蝈蝈则乘凉、唱歌、睡觉,待到严冬来临时蚂蚁安然越冬,蝈蝈又冷又饿的对比描写,深入揭示了只有辛苦劳动,才干换来幸福生活的道理,既富有教育意义,又适合学生表演。

  开始设计时,我原想让学生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从说清图意中,自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但真正学*课文时,我发现孩子们反而更善于、更愿意用肢体语言去表现,于是我利用课文中的几处空白让他们做一做文章,如:“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课文一语带过,所以我领导学生先看第二页图上蝈蝈的神态和动作,想象蝈蝈可能会笑话蚂蚁什么?想想它们会说些什么?学生们有的说:“几只蝈蝈看到了,讥笑蚂蚁说:这么热的天,还在搬食粮,真傻!”还有的说:“蚂蚁啊蚂蚁,瞧我们,多舒服呀!”又如:“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课文也没有具体描写,所以我知道学生再翻回第一页看图上蝈蝈的神态和动作,相象蚂蚁在洞里安然过冬,那么蝈蝈过得怎么样?这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们有的说:“真冷啊,我快冷死了!”有的说:“我好饿啊!”还有的说:“我不该讥笑蚂蚁。要是我也搬好食粮,就好了。”这些既充实了课文内容中蝈蝈的话语和举动,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当然,还一些有遗憾之处:如学生光注意表演、说话,甚至玩了起来,却没能很好地进入课文情境,有声有色地朗读。所以我认为在“要我读”变为“我要读”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去摸索的。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7

  1、创设情境,让每个同学都能踊跃参与其中,并能在参与中表现自我,提高自己。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将“趣”放在首位,以趣为导、以趣促动:看着喷火的大太阳,孩子们把那句“夏天真热”读得淋漓尽致;亲身体验一回小蚂蚁搬粮食,他们终于知道了劳动的辛苦;分别走进蚂蚁和蝈蝈的“家”,让他们看一看、听一听,劳动与懒惰的差异已不言而喻。生动有趣的环境布置将孩子成功地引领到情境中去,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说话的氛围。

  2、抓住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个个——。”这个句式,先让学生说说蚂蚁是怎样搬粮食的?再让学生根据插图想象:蚂蚁劳动时还会有哪些动作?并表演这些动作。这样学生既可以练*说话,又真切感受到蚂蚁在夏天搬粮食是多么辛苦和艰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教学时对蝈蝈“笑蚂蚁是傻瓜”只是一笔带过,没有具体描述。于是,我指导学生看图上蝈蝈的神态和动作,想象蝈蝈可能会笑话蚂蚁什么?想想它们会说些什么?这样,教师启发学生观看插图和想象,充实了蝈蝈的话语和行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4、教学时我还将课文进行拓展。在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含义后,我将书本归还于学生,抛出一个问题:“第二年夏天到了,如果这几只蝈蝈侥幸没有饿死,它们会怎么样做?”由于教学时激发了学生自主学*的热情,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只做了适当了点拨孩子们就表现得很出色。

  遗憾之处:

  (1)教学中,虽然我注重了朗读地指导,留出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朗读,但如何让学生去观察、体会,从而使学生能够融入文本,入情入境地朗读,切实地把“要我读”变为“我要读”,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去探索的。

  (2)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联系得不够紧密。生字的教学应随课文进行,而不是学完课文后才来学*生字。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有遗憾才会不断有新的起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不断地吸取更多的经验,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有更进一步地提高。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8

  第一课时

  一、 课前说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蚂蚁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标上小节号,画出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4、指导同学读长句子。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三、教同学字

  1、读生字卡片,巩固生字读音。

  2、教学“米”字旁。

  3、自学课后笔顺表,并描写。

  4、指导同学写字。

  5、师范写生字,生描红,仿写。

  教学后记:同学对蚂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第二课时

  一、课前说:

  大家都知道蚂蚁是一种勤劳的小巧玲珑动物,我们要怎样做?

  二、读课文,体会道理。

  1、出示挂图,问:这是什么季节?它们各在干什么?

  2、自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汇报。

  (1)你觉得这群蚂蚁怎样?从哪些词语中体现出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

  (2)蝈们都在干什么呀?蝈蝈怎样讪笑小蚂蚁,说了些什么?它们是怎样享受的?

  (3) 在这寒冷的天气里,蚂蚁、蝈蝈是怎样过冬的?

  三、语言文字训练。

  (1)指导读词:满头大汗、自由自在、又冷又饿。

  (2)指导朗读句子:

  谁喜欢这群勤劳的小蚂蚁,谁愿意来夸夸它们?

  谁能把蝈蝈这种瞧不起人的样子读出来?

  (试读、评读、扮演读)

  (4) 课文,分角色朗读。

  (5) 导用“有的……有的……”“又……又……”说话。

  四、结全文。

  五、拓展训练。

  转眼间,夏天到了,一只老蝈蝈把大家召回来,讨论今年夏天怎样做。现在你们就是蝈蝈了,四人一组讨论这个问题。讨论好了,你们要么分角色扮演出来,要么模仿书上的插图,画一画今年夏天蝈蝈们会怎么做呢?

  19 蚂蚁和蝈蝈

  夏天 勤劳 懒惰

  满头大汗 自由自在

  冬天 躺着过冬 又冷又饿

  教学后记:同学积极地模仿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能够领悟到其辛苦地劳动价值。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9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中的课文《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全文共分三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本文篇幅虽短却很有特色。尤其突出的是文中“有的……有的……个个……”的句式描写,使全文十分生动。文中的对比也很鲜明:有两种动物不同生活方式的对比,有季节特点的对比,也有两种动物不同命运结局的对比,这些都增强了课文的可读性,使课文成为了学生爱读的好教材。课文的插图也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针对本文特色,我设计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自学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文感受蚂蚁的勤劳,蝈蝈的懒惰。懂得只有像蚂蚁一样勤劳,才会有幸福的生活。第二课时的自学目标:背诵课文,并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今天这节课是第一课时。课上下来,专家评委给予了点评,我感触颇深,具体总结如下:

  一、要踏踏实实抓好学生预*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预**惯。我根据*时的预*要求,特地设计了《预*记录本》,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预*,相对完成。虽然形式较好,设计也较新颖,可无形中加重了一年级学生的学*负担,也难以真正落实,其效果也不甚佳。在“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个人自学”环节上,我自信地认为学生已在家预*过了,无需再在课堂上给予学生预*时间。结果,有不少学生没有完成预*作业,对课文中生字词的理解囫囵吞枣,文章读得也不熟。课后,经过专家的指点,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一年级学生不应留书面的家庭作业,要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与指导下当堂完成预*作业,一方面给学生减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阅读;另一方面,老师也便于监控,实实在在地抓好预*,逐步培养其良好的预**惯。

  二、要把课文备透,让学生一课一得,不能流于形式

  “引导自学”型的课堂,虽是让学生自学,可实质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抓住自读自学的“精髓”,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让学生有效学*。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把教材吃透,从一个很高的层面去把握课文,设计教学思路,针对每一课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提出自学重点,一课一得。

  自学重点的出示方式可以多样,如小黑板、幻灯片等,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清楚地知道。另外,课文的中心思想,不能在自学重点中出示,而应该是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自学方法,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和集体交流之后,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所感悟到的,其感受则因人而异。

  此外,在教学《蚂蚁和蝈蝈》时,我想通过表演,让学生在评价中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进一步理解课文。结果,学生草草读完课文后,就开始演了,有的小组为了角色还争了半天,导致表演时间过长,也难以组织,流于了形式。整个过程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学生并不是真正深入课文去揣摩。

  三、要切切实实按照“引导自学”型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准备“痛苦”地转型

  说来惭愧,在*时的教学中,我并没有扎扎实实地按照“引导自学”型课堂模式进行授课。教学《蚂蚁和蝈蝈》时,一堂课下来,深有感触:自学能力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整堂课下来,学生没有真正沉下心来进行有效自学,往往是停在表现,浅尝辄止。学生的“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学*模式还没有形成规模,小组合作分工未很好明确,但基本做到轻声细语。学生小组交流自学情况的有效性也未得到较好的体现。由于学生未能真正融入课本,真正进行思考,课堂缺少了学生思维的跳跃和智慧的火花。针对这些问题,以后我会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引导自学”型课堂模式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

  总之,在自学的课堂上,我要擅于引导,留给孩子充分的自学时间,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激发学生自我教学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10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经过多次磨讲《蚂蚁和蝈蝈》,坐下来想想,还有很多的地方值得去反思,让自己从中找出不足之处,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便改进。

  一、“三步导学”引领整个课堂。

  整堂课围绕“三步导学”这一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有了这理论基础,使整堂课上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二、采用适当手段,激发学生学*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年级的孩子更喜欢直观的感官刺激,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用他们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棵“智慧树”的成长贯穿全文的教学,这样既调动起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渗透给学生一定的自然知识,还很好地解决了第一课时要求琐碎,不容易调动学生学*兴趣的问题。我在这堂课中设置了新异的情境,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刺激,把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获取丰富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之始就将学生的学*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

  三、切实过好认读关,高度重视识字、写字

  因为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所以特别注意了这一点。学生读了一篇课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读准确,句子读得通顺连贯,形成顺畅的语流。生字会认、会记、记得牢,会写并写得漂亮。这些应是一年级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第一课时,我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开火车检查词组、长句子的认读情况。在记生字、

  写生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好办法记住字形,又通过我的写字方法的引导,让学生从中悟出怎样写才好看,并在课堂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写字,较好地落实了识字、写字的内容,并坚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字、写字、朗读相结合的原则。

  四、注重课堂评价。

  一年级的孩子,更需要的是激励性的评价,他们刚刚进入小学学*,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最怕的是在学生最开始学*就给他大的受挫性打击,这样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学*生活。激励性的评价不仅会使他在这一堂课上更加积极,而且也会鼓励他在今后的学*中投入更多的努力和热情。所以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及时通过运用适当的激励语言适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

  不足的地方:

  驾御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生成的东西还是有限。

  总之, 随着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尽其所能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之乐学、善学,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交往,构建*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对于课堂的驾驭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积累,对“有效教学”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我相信只要有一颗不断向上的热情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会越来越好的!

  液压学校 曹燕*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3)

——蚂蚁和蝈蝈的教学反思汇总10篇

  蚂蚁和蝈蝈的教学反思 1

  课文浅显易懂,蕴含的道理却很深刻。教学时,我设计了几处句式和说话训练点。

  一为:“蚂蚁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看看图,用“蚂蚁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_,个个满头大汗。”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学生借助于课文中的图片,仔细观察和自己的想象后说出了:“蚂蚁有的扛,有的拖,个个满头大汗。”“蚂蚁有的推,有的拽,个个满头大汗。”从中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其二:“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展开你的'想象,蝈蝈会怎么取笑蚂蚁呢?答案很快就有了:有的说“哈哈!小蚂蚁,你们真是傻,这么热的天,还搬什么粮食呀?”有的说“蚂蚁呀,看看我们多舒服呀!你们真是不会享受呀!”学生的答案可真有意思。

  其三:学完课文第三自然段后,引导学生思考:此时此刻,你想对蝈蝈说些什么呢?学生说:“蝈蝈,谁让你夏天时不搬粮食呢,现在神气不起来了吧!”有的说:“蝈蝈呀,还记得夏天时你取笑蚂蚁吗?其实你才是傻瓜呢。”还有的说“蝈蝈,现在你后悔了吧,可已经晚了呀!”学生的回答正是指明了课文主题: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学生是学*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让学生会思考、讨论、想象……借此来充实蚂蚁和蝈蝈的语言和行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蚂蚁和蝈蝈的教学反思 2

  苏教版第二册第二十课《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文篇幅虽短,但却富有教育意义。

  针对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心理,我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主动的参与、感知中,发展他们的能力。在设计本课时,我努力营造一个“入境悟情”的氛围,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演”中悟。还结合本单元的“读读背背”,设计了“四季成语猜猜看”等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走下课堂,我有以下几点颇深的感受:

  一、朗读是感悟文本的'最佳途径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首先,我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朗读。如指导学生读好“背”、“拉”、“满头大汗”等词语,读出蚂蚁那种劳累的感觉,读出对蚂蚁的赞美之情;指导学生读好“唱歌”、“睡觉”、“自由自在”等词语,读出蝈蝈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读出对蝈蝈贪图舒适的鞭挞感情。根据课文内容,我还设计了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表演读等不同的读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特别是配上了动作的表演读,同学们都以逼真的动作和饱含情感的角色语言,读得入情入境,效果很好。

  二、即兴幽默的评价语言对课堂氛围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前在评价学生的朗读时,我总是单纯以赞扬和鼓励为主;在执教这节课时,我即兴地加入了幽默“因子”。如在学生朗读“夏天真热”这句话时,我在一旁自言自语地插话:“真热啊,可以吃冰淇淋了!好热呀,要扇电风扇了!更热了,快开空调吧!”没想到几句很简单的话,不仅引发了孩子们的欢笑声,还意外地促使他们饱怀激情地投入到课文所营造的氛围中去体验和感悟。幽默、风趣的语言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油,激活了学生的兴趣,点燃了他们的激情。

  三、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课文中没有具体描写蚂蚁和蝈蝈是怎样搬运粮食的,描写蚂蚁时只用了“背”、“拉”两个词,写蝈蝈自由自在的样子时也只用了“唱歌”、“睡觉”两个词,事实上,图中所画或它们实际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因此,我让学生动脑筋去想一想,蚂蚁还会用什么动作搬粮食?如果你是蝈蝈,你会怎么样笑话蚂蚁?还要求学生用“有的。有的。”句式和本课中的重点词句来描述蚂蚁和蝈蝈的话语和行动,训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我还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第二年夏天又到了,太阳仍然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这时候,蝈蝈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呢?”用延续情节来引导想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另一方面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四、教师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成为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重要保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么炎热的天,小蚂蚁为什么还要背粮食?”时,有的学生说:“从中可看出小蚂蚁的勤劳、可爱》”有一个孩子却说:“我觉得蚂蚁真可怜!”他的“独树一帜”的回答立刻惹得全班孩子哄堂大笑。听到这样的回答,我不免有些意外,但我没有批评、责怪这个学生,而是引导他再读前文,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小蚂蚁非但不可怜,而是非常的勇敢、勤劳。不仅使学生正确理解了文本所蕴含的深刻内涵,而且尊重了学生的认识差异,保证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畅所欲言,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保障了学生个性的多元发展。

  蚂蚁和蝈蝈的教学反思 3

  一、情境创设不明显

  在设计中我抓住了中要语句要学生感悟,体验,但在真正实施起来还是不够理想,例如在刚开始的时候“夏天真热。”这个句子的教学,我是先出示课文插图,并讲述:“瞧,夏天到了,太阳公公火辣辣的照着大地,一丝风都没有,树上的知了一个劲的叫着,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是说出热了,可总感觉我所创设的这个情境学生根本没有体会到,图上的太阳光很柔和,也许应该加上知了的叫声点缀一下,和同学在课前去晒一晒火辣辣的太阳感受一下,或许学生在这时就会有更好的体验。

  二、动作有些乱

  例如在教学第二小节的时候,我最后让学生拿起书本齐读本节,并要求读出蝈蝈的懒和神气,舒服的'不得了,要读出三种语气要求过多了,其实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读出来就可以了,也能够体会到蝈蝈的品质了。

  三、评价不够

  教师总说好是不能调动其积极性的,必须根据学生说话的程度和水*给予不同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好的固然是肯定,不足的更要指出,并根据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矫正。这一过程,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应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形成教师评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自评的局面。这一点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有待与进一步的提高。

  蚂蚁和蝈蝈的教学反思 4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夏天一群蚂蚁在搬粮食。第二自然段讲几只蝈蝈笑话蚂蚁是傻瓜,躲在大树下自由自在地乘凉。第三自然段讲冬天到了,蚂蚁安然过冬,蝈蝈却又冷又饿,神气不起来了。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多媒体出示的图片,在脑海中展现课文情景,去感受语言,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分析

  蚂蚁和蝈蝈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两种小动物,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学*兴趣比较大。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的感情与课文所表达的感情相合,去感受。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3、进行句式训练,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4、认读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四、设计理念

  悟读、演读文本。而且读出人物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结果。让学生将自己当成蚂蚁和蝈蝈,来读出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的感受和心情。

  读的形式与层次,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时我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理解,使学生的感情与课文所表达的感情相合,去感受、去意会,进而在读出感觉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又反过来以悟促读,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感。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课文,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学会并理解本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蚂蚁和蝈蝈在夏季的不同表现,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指导学生体会蚂蚁的勤劳和蝈蝈的懒惰。通过冬季,蚂蚁和蝈蝈的不同结果,让学生明白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蚂蚁和蝈蝈的教学反思 5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我在教学《蚂蚁和蝈蝈》这一课时,第一步就是激趣:通过现代教育的多媒体手段展示全课文的动态画片,设置了新异的情境,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刺激,把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获取丰富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之始就将学生的学*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第二步:将夏天蚂蚁劳动、蝈蝈休息;冬天各自得到不同结局的画面,配合课文出示,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

  二、运用策略,引导自主探究。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请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边读边指出画面上蚂蚁的背、拉 动作。再让学生边做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边读句子。在学生反复练读的基础上,想一想蚂蚁搬粮食还有哪些动作。再让学生进行表演体,情境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了破教学重点。通过自己的主体体验,学生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非常辛苦,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作品的感染,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拓展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就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想象对于小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思维的具体性、形象性,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教材的情境更识于学生发展想象。《蚂蚁和蝈蝈》一课中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 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教师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启发想象。学生根据课文已有的线索,将片断和隐含的东西连接在一个场面中,从场面出发来创造组合出新的视野。教师扮演蚂蚁,学生扮演蝈蝈,他们有的说:蝈蝈会边打哈欠边对蚂蚁说:你们,大热天还搬粮食,不知道休息,真是傻瓜 。有的说:真是一群傻瓜,搬粮食多累,瞧,我们在大树下乘凉、唱歌,多快乐啊! 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稍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受到自主教育求得***的和谐统一,这类发展创造想象训练,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蚂蚁和蝈蝈的教学反思 6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这是低年级小朋友最喜欢的课型,所以这节课我主要从趣味性入手,在课堂中通过唱歌、表演等手段来给孩子们创设愉快的学*氛围。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文篇幅虽短,但却富有教育意义。针对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心理,我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主动的参与、感知中,发展他们的能力。

  一、 在自学中主动探索

  蚂蚁和蝈蝈的教学反思 7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好处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比较,也有蝈蝈本身前后状况的比较。寓褒贬于比较之中,含讽刺于描述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贴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过程中孩子们能够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资料。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潜力。本课透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同时新标准强调低年级的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这一点出发,我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学生始终兴趣盎然,而且读出人物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结果。在本设计中我抓住了文本中的空白部分,大胆设计,让学生扮演花儿采访、老师扮演草儿采访,感悟人物形象。还让学生发挥想象,模拟蝈蝈神态、语气,演绎一段精彩的生活。

  上这节课时,我觉得学生兴趣很高,在读读、写写、演演、说说中,学的比较扎实,比较简单。最大的收获是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潜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潜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潜力。以下是我这节课的几点收获和体会:

  一、创设自主学*情境,激发学*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方式。我在教学《蚂蚁和蝈蝈》这一课时,第一步就是激趣:透过现代教育的多媒体手段展示全课文的`动态画片,设置了新异的情境,到达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刺激,把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获取丰富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之始就将学生的学*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第二步:将夏天蚂蚁劳动、蝈蝈休息;冬天各自得到不同结局的画面,配合课文出示,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

  二、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自主探究。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请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边读边指出画面上蚂蚁的背、拉动作。再让学生边做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边读句子。在学生反复练读的基础上,给一部分学生戴上了蚂蚁的头饰,请他们上台来学一学,演一演小蚂蚁搬粮食的样貌。学生进行表演体,情境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了破教学重点。透过自己的主体体验,学生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十分辛苦,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作品的感染,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潜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探求拓展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潜力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主角。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就是:在发展语言潜力的同时,发展思维潜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想象对于小学生具有必须的优势,他们思维的具体性、形象性,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教材的情境更识于学生发展想象。《蚂蚁和蝈蝈》一课中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那里带给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教师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启发想象。学生根据课文已有的线索,将片断和隐含的东西连接在一个场面中,从场面出发来创造组合出新的视野。有的说:蝈蝈会边打哈欠边对蚂蚁说:你们,大热天还搬粮食,不明白休息,真是傻瓜。有的说:蝈蝈会指着蚂蚁笑:真是一群傻瓜,搬粮食多累,瞧,我们在大树下乘凉、唱歌,多快乐啊!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稍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比较,相异而丰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受到自主教育求得***的和谐统一,这类发展

  创造想象训练,促使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潜力。

  四、积累运用语言文字,加深内心体会

  教学到最后的环节,我根据课文资料自编了一篇三字经,资料如下:

  烈日下,小蚂蚁,搬粮食;绿蝈蝈,忙乘凉。

  北风吹,勤蚂蚁,多幸福;懒蝈蝈,被饿死。

  小朋友,学蚂蚁,爱劳动;展未来,生活美。

  学生在学*三字经的同时再次从整体把握了课文。在最后的环节,我还注重成语的积累,借助生动搞笑的童话故事,我结合《练*七》教学了几条成语,“有备无患,防患未然”、“人无远虑,必有*忧”,利用故事情节,学生简单地懂得了成语的意思,也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如果*时的教学注重语言积累,对于学生说话、写作都是有帮忙的。

  随着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尽其所能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之乐学、善学,在课堂上透过师生交往,构建*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蚂蚁和蝈蝈的教学反思 8

  1. 创设情境,让每个同学都能踊跃参与其中,并能在参与中表现自我,提高自己。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将“趣”放在首位,以趣为导、以趣促动:看着喷火的大太阳,孩子们把那句“夏天真热”读得淋漓尽致;亲身体验一回小蚂蚁搬粮食,他们终于知道了劳动的辛苦;分别走进蚂蚁和蝈蝈的“家”,让他们看一看、听一听,劳动与懒惰的差异已不言而喻。生动有趣的环境布置将孩子成功地引领到情境中去,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说话的氛围。

  2.抓住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个个——。”这个句式,先让学生说说蚂蚁是怎样搬粮食的?再让学生根据插图想象:蚂蚁劳动时还会有哪些动作?并表演这些动作。这样学生既可以练*说话,又真切感受到蚂蚁在夏天搬粮食是多么辛苦和艰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教学时对蝈蝈“笑蚂蚁是傻瓜”只是一笔带过,没有具体描述。于是,我指导学生看图上蝈蝈的神态和动作,想象蝈蝈可能会笑话蚂蚁什么?想想它们会说些什么?这样,教师启发学生观看插图和想象,充实了蝈蝈的话语和行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4.教学时我还将课文进行拓展。在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含义后,我将书本归还于学生,抛出一个问题:“第二年夏天到了,如果这几只蝈蝈侥幸没有饿死,它们会怎么样做?”由于教学时激发了学生自主学*的热情,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只做了适当了点拨孩子们就表现得很出色。

  遗憾之处:

  (1)教学中,虽然我注重了朗读地指导,留出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朗读,但如何让学生去观察、体会,从而使学生能够融入文本,入情入境地朗读,切实地把“要我读”变为“我要读”,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去探索的。

  (2)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联系得不够紧密。生字的教学应随课文进行,而不是学完课文后才来学*生字。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有遗憾才会不断有新的起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不断地吸取更多的经验,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有更进一步地提高。

  蚂蚁和蝈蝈的教学反思 9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这是低年级小朋友最喜欢的课型,所以这节课我主要从趣味性入手,在课堂中通过唱歌、表演等手段来给孩子们创设愉快的学*氛围。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文篇幅虽短,但却富有教育意义。针对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心理,我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主动的参与、感知中,发展他们的能力。

  一、 在自学中主动探索

  课文的第一段一群蚂蚁搬粮食的忙碌场面和第二自然段蝈蝈的悠闲自得形成鲜明对比。这两段结构完全相同,用的是“有的??有的??个个??”句式。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其自学能力,我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边读边画出书中描写蚂蚁和蝈蝈在干什么的语句,然后用投影出示蚂蚁搬粮食、蝈蝈乘凉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它们在干什么?最后出示填空题:()在(),有的(),有的(),个个()。同桌进行讨论、交流。这一填空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地先说蚂蚁或者蝈蝈,而不受课文的束缚。整个学*过程,是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读、自主想、自主说,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的机会,学生积极性高、探索性强。

  二、想象中主动创新

  课文中描写蚂蚁搬粮食的动作的词只有“背”、“拉”,写蝈蝈自由自在样子的也只有“唱歌”、“睡觉”这两个,事实上,图中所画或者它们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动脑筋去想一想,蚂蚁还会用什么动作搬粮食?蝈蝈还会干什么?看到蚂蚁在大热天那么辛苦地搬粮食,蝈蝈都笑蚂蚁是傻瓜,它们会说些什么笑话蚂蚁?学生的想象自然贴切,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内在心理,两相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课文的主题,使学生深受教育。

  教学最后,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第二年夏天又到了,太阳仍然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这时候,假如这些蝈蝈还活着,它们会在干什么呢?”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深化了对文章主题的认识,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堂中不禁锢学生的思维,不要求统—的答案,让学生自由想象、畅所欲言,个体自身的潜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掘,增强了他们参与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 在朗读中主动感悟

  首先,我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对于蚂蚁,我注意引导学生读好“背”、“拉”、“满头大汗”等词语,想象当时蚂蚁那种热烈的劳动场面,体会蚂蚁搬粮食的辛苦,读出蚂蚁当时那种很累的感觉,读出对蚂蚁的'赞美之情;对于蝈蝈,引导学生读好“唱歌”、“睡觉”、“自由自在”等词语,体会蝈蝈的懒惰,读出蝈蝈那种很舒服、很自由自在的感觉。同时,引导学生把蚂蚁和蝈蝈的表现在朗读中比较,使学生有所感悟,加深认识,激**感。

  其次,读的方式多样化。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不同的读法,如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特别是配上动作的表演读,学生以饱含情感的角色语言和逼真的动作,读得入情入境,效果很好。

  四、寓言故事应该尊重浪漫主义还是科学?

  本文以蚂蚁和蝈蝈两个不同*性的昆虫作为对比的对象。蚂蚁体形很小,生活在温暖阴暗潮湿的洞穴里,到了冬天很温暖。蚂蚁吃的事物也很杂,所以它们可以在夏天就为冬天准备食物。而蝈蝈体形比蚂蚁大几百倍,它们喜欢栖息在田野或庄稼地,以植物嫩叶为食。

  课文运用寓言来告诉我们蝈蝈不为冬天的生活做打算是不对的,可是我却认为蝈蝈没有错。科学告诉我们:假如蝈蝈它们也像蚂蚁一样在夏天努力贮备粮食,可是到了冬天这些粮食都枯掉了还是不能吃,不是吗?

  在上课前我就把我的疑虑拿出来讨论过,可是有人说我太刻板。因为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应该抓住浪漫主义这个主线。我想想也是,既然专家们都写在书上的,肯定就是要我们教者抓主线,也许是我太钻牛角尖了!于是,我在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到了冬天,蝈蝈又冷又饿经过蚂蚁的家,蚂蚁会对蝈蝈说些什么?小朋友大多数的回答是责怪和教育,如:“谁叫你夏天不劳动,冬天就又冷又饿,活该!”“你应该在夏天就为冬天储备一些粮食,冬天就不会又冷又饿了。”可是,出乎意料的回答让不知道

  如何招架:“蝈蝈,别哭了,你就住我们的家里吧,我给你吃好吃的,明年夏天你可要像我们一样也准备好食物。”听到这个回答,本来就有疑虑的我第一反应就是:“蝈蝈进不了蚂蚁的家,我该如何引导他们呢?尊重科学还是浪漫主义?”在我思考的一瞬间,我不自觉地反抛了一个问题出去:“这只小蚂蚁真热心,可是其它小蚂蚁同意吗?”问题一下去同样会有很多小手举起来:“同意,我也像邀请它们。”“不同意,它们太懒了,我不要和它们做朋友。”可是课堂生成真是永远出乎意料的,有一个小男孩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蝈蝈不可能去蚂蚁家,因为蚂蚁比蝈蝈大很多很多!”听完回答我恍然大悟,科学就是科学,作为教师的我们怎么能在孩子启蒙阶段就给他们灌输一些不符合科学的知识呢?有的人曾经严厉的批判那些戏说历史的电视,说他们混淆历史,误导孩子!而那些编剧、导演们也理直气壮地说:“我已经注明这是戏说,怎么能说我们混淆历史呢?”可是我还是坚决反对孩子甚至大人多看这些电视,因为我们要尊重历史! 所以,我同样呼吁尊重科学!

  五、“勤劳”、“懒惰”考验孩子的理解能力!

  《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我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从整体感知到具体分析。就是先通过学生的朗读整体感知蚂蚁很勤劳,蝈蝈很懒惰,再一起具体分析课文,并进行语言训练。

  可是,局里的教研员提出应该从具体分析到得出结论。这让我很困惑,本来想问问原因,可是因为她很忙,所以没有找到机会。可我还是不理解,我觉得两个设计都没有错呀,而且我在上课之前随意问了一个小男孩:“你喜欢蚂蚁还是蝈蝈?”他很快的回答我:“我喜欢蚂蚁。”我又追问:“为什么呢?”小男孩不假思索地说:“蚂蚁很爱劳动,蝈蝈就知道睡觉、唱歌,不劳动。”同时,在我和孩子们一起制作蚂蚁和蝈蝈的头饰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抢着制作蚂蚁,不喜欢制作蝈蝈,这也说明了孩子们喜欢蚂蚁不喜欢蝈蝈。其实这个故事很浅显,一年级的孩子读了几遍完全是可以理解的,那为什么要等分析完了以后再总结呢?是不是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还是我是个新教师,还不懂得教学的思路或者窍门?

  真希望有谁能给我指点一下!

  六、教学少花样,多实在!

  在《蚂蚁和蝈蝈》的初期备课中我为了提高孩子的学*兴趣或者说是为了课堂的热闹曾经这样设计:所有的学生都戴上蚂蚁或者蝈蝈的头饰,成为草丛中的居民,在大树下的草丛里上课。为了这个设计我花了很多时间,并发动学生一起做头饰。可是在一个班试上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做了很多的无用功,虽然全班四十几个孩子都戴上了头饰,看上去很热闹,可是上课的时候有的孩子觉得戴得不舒服摇摇头,或者摸摸头饰;有的孩子很开心,看

  蚂蚁和蝈蝈的教学反思 10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好处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比较,也有蝈蝈本身前后状况的比较。寓褒贬于比较之中,含讽刺于描述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贴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过程中孩子们能够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资料。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创设自主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所以本课的开头我设置了两则谜语导入,谜底分别是:蚂蚁和蝈蝈,揭示了本文的课题,并请他们发现这四个字有什么特点。学生首先对谜语很感兴趣,猜完再观察这几个字都有虫字旁,说明都是昆虫,增加他们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在课堂的开始就将学生的学*心理调到了最佳状态,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

  在初读课文的环节,我主要是透过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熟知课文资料。首先我让学生先看课文配套的光盘,既听了一遍课文,又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被吸引,在他们被光盘上的动画吸引了时,再去读课文就会很主动的了,不会很被动的、机械的去读。读完课文,我首先采用的是指名分段朗读,把课文先疏通一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就是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读,并把它读好,其他同学当小评委。这样读书就不会太单一,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取自己想读的段落。而且在别人读的时候,其他人也不会没事做,想着怎样评价,同时也是在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潜力。在这其中,我渗透着指导学生朗读,帮忙学生读好长句子、难读的句子。把课文读好了,才是学课文的前提条件。

  精读课文我主要是让学生透过朗读表演和充分想象来完成对课文的学*和理解的。比如第一段:我先是出示夏天火热的骄阳,让学生感受到热,之后读好“夏天真热”。由“这么热的天,一群蚂蚁在干什么呢?”这个问题切入到第一段的教学中去。指导学生看图,明白蚂蚁在背粮食,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之后让学生来做做勤劳的小蚂蚁,也来背背粮食,也就是朗读并表演。因为表演使情景更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破教学重难点。学生透过自己主体体验,感受到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粮食的辛苦哭,加深读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感染,对勤劳的蚂蚁发出由衷的赞扬,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表演能够调节课堂气氛,使课堂更加的活跃。在读到“个个满头大汗”的时候,老师适时教学“满头大汗”这个词。能够问什么状况下会满头大汗?透过学生自己举例,既理解了这个词,又做了说话练*。第二段我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因为低年级的教学不适合用一个问题套着一个问题下来,那样会太烦琐,而且会减少学生读的时间。所以,一年级的课文都十分的简单,直接能够从读中去理解,去感悟。这一段我主要是让学生读和想象“蝈蝈可能会小蚂蚁什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因为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力。在发展语言潜力的同时发展思维潜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力。这个问题为学生带给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能够边看图边做动作,配合着想象。学生说得很好,充分的发挥了想象。在读到“自由自在”的时候,重点讲一下这个词。问学生是否明白“自由自在”的意思,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蝈蝈想乘凉就乘凉;想唱歌就唱歌;想睡觉就睡觉,真是“自由自在”。引导学生把这一段又记忆的一遍,加深印象,明白蝈蝈过得很舒服。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稍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比较,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明白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潜力。

  本课的教学中也有遗憾:

  (1)教学中,我虽然注重了朗读的指导,留出了超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但如何让他们去观察、去体会,从而使学生能够融入文本,入情入境地朗读,切实把“要我读”变为“我要读”,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这也上我今后要努力去探索的。

  (2)写字教学和阅读教学联系得不够紧密。我教的是“粮”和“呼”两个字,在阅读到写字的环节中没有很好的过渡,感觉有点突兀。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有遗憾才会有不断的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须要不断地吸取更多的经验,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有更进一步地提高。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4)

——《蚂蚁和蝈蝈》教案6篇

  <<蚂蚁和蝈蝈教案>>

  1、小朋友们喜欢猜谜吗?老师来考考大家:“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蚂蚁和蝈蝈教案。”说的是谁?(蚂蚁)

  2、今天老师把它从童话王国请来了(出示蚂蚁图),跟它一起来的还有谁?(出示蝈蝈图)

  3、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齐读《蚂蚁和蝈蝈》。

  4、他们要带小朋友去参观童话王国,还说哪个小朋友表现最出色,他们就愿意跟着谁回家。

  过渡:开往童话王国的列车即将启动,准备好了吗?出发!(播放火车声音)童话列车开得真快,一会儿就到了童话王国。二、精读课文第一、二小节。

  (一)学*第1句。

  1、瞧,太阳公公火辣辣地照在大地上,一丝风也没有,树上的知了一个劲儿地叫着,热呀热呀,那是什么季节呀?(夏天)

  2、对(板书:夏天)你觉得夏天怎么样?(出示:夏天真热)你能读出来吗?(出示感叹号)谁能把感叹号的语气读出来?(指导学生读好,边读边想象画面)

  A、你读得真好,读时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谁来学他的样子,边读边想象画面。

  B、呀!他热得眉头都皱起来了。

  C、大家感觉到了吗?(齐读)

  过渡:天气这么热,蚂蚁和蝈蝈在做什么呢?

  (二)、学*第一、二小节。请小朋友们翻开课本115页,自己读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看看它俩在干什么?

  1、学*第2、3两句。

  (1)这么热的`天,小蚂蚁在干什么呢?(齐说)出示句子:一群蚂蚁在搬粮食。(齐读)

  (2)他们是怎么搬粮食的呀?(指名说,出示句子|他们……个个满头大汗。)(贴图)谁上来指一指,哪些蚂蚁在背?你能学蚂蚁背一背吗?(驮在背上)哪些在拉?你也来学一学。(用手来拉)

  (3)(采访搬粮食同学)小蚂蚁,搬粮食感觉怎样?是啊蚂蚁长得那么小,而他们搬的粮食却怎样?(大、重)太阳火辣辣照着所以蚂蚁一定搬的怎么样?(累、辛苦、走得慢,满头大汗)(板书:满头大汗)指名读,感觉怎样?(汗很多,一把一把的)谁来加上动作读好。谁能读好这句话呢?(出示: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指名读,师范读(强调“个个”)。

  (4)这真是一群什么样的蚂蚁?(勤劳)对,这么勤劳的蚂蚁,让我们来夸夸他们吧!(男、女生赛读)

  (5)蚂蚁是团结合作的小动物,这些蚂蚁后面还跟着个大部队呢!请大家想想,那些蚂蚁还会怎么搬呢?可以看看图,也可以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教案《蚂蚁和蝈蝈教案》。(出示:蚂蚁有的……,有的……,个个……。)(驮、推、抱、扛、抬)

  (6)蚂蚁啊,这么热的天,快放下粮食,回家好好休息吧!你们说,小蚂蚁会丢下粮食去休息吗?那这么热的天,他们搬粮食为了什么呀?

  2.当蚂蚁在烈日下忙着搬粮食,为冬天做准备时,蝈蝈呢?(出示乘凉图)(出示: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1)师范读。刻意少一个“躲”字。躲是一个动作,谁来演一演,小蝈蝈“躲”。老师看起来你很害怕,小蝈蝈你怕什么呀?(太阳光)为什么?(太热了)。那你快躲到树下去乘凉吧。(学生下去)蝈蝈可真会选地方,树下多凉快呀!所以,一起读:他们躲在大树下……。

  (2)你觉得他们过得怎么样?(舒服,唱歌跳舞,想干吗就干吗,饿了还可以吃新鲜的树叶呢)这真是——自由自在(出示)。

  (3)这时一群勤劳的小蚂蚁搬着粮食经过大树,蝈蝈会怎么样?(出示: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个别读,齐读。看到这群满身是泥,又脏又累的蚂蚁,蝈蝈会怎么笑话他们,会怎么说?

  (4)这些蝈蝈实在太得意了,太悠闲了,我们再来读一读。

  三、精读第三小节。

  1、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寒冷的冬天到了,听!(放北风的录音)。你听到了什么了?(西北风呼呼地吹)西北风吹得怎样?(出示句子: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谁来读,齐读。过渡: 这时,蚂蚁和蝈蝈又在干什么呢?

  2、学*第二句。

  (1)我们先到蚂蚁家去看看(出示图),蚂蚁的家里怎么样?(粮食很多)怎么个多法?到底有多少?读读句子想一想(出示句子)。指名说。到处都是粮食,这里一堆,那里一堆,这就是“装满粮食”。

  (2)这么多粮食,这下蚂蚁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粮食堆里过冬了。你觉得这时的蚂蚁过得怎么样?(无忧无虑、开开心心、舒服)你能读出来吗?

  (3)在温暖舒适、装满粮食的洞里蚂蚁开开心心的,他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出示)指名说。(唱歌、跳舞、烤饼、睡觉、聊天……)

  3、学*第三句。

  (1)蝈蝈呢?我们再去他们家看看——(出示图)呀!有只蝈蝈张大嘴巴在哭呢,它会说些什么?这只蝈蝈低着头,好象在想些什么呢?他会想什么?这只蝈蝈趴在地上,他好象已经——死了。

  (2)谁能读好描写蝈蝈的句子?(出示句子)指导读好(这些蝈蝈多可怜啊,瑟瑟发抖,垂头丧气,有气无力。)

  四、小结。

  1、听了这个故事,你喜欢和谁交朋友?为什么呢?是啊,蚂蚁早做准备,着就是(屏幕出示:有备无患,防患未然)范读,跟读。

  2、那你想对蝈蝈说些什么呀?蝈蝈夏天只顾享受,冬天就又冷又饿,这就是(出示:人无远虑,必有*忧)范读,跟读。

  3、我们小朋友都要学*这些勤劳的小蚂蚁,因为——(出示: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4、读儿歌,播放<<劳动最光荣>>

  五、拓展延伸

  瞧!又一年夏天到了,蝈蝈会怎么做呢?

  (1)指名说。

  (2)出填空:夏天真热。一群蝈蝈在()。他们有的(),有的(),个个()。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投入地读,读得有声有色,积极地想,体会蚂蚁的勤劳,蝈蝈的懒惰。孩子们的思维时不时碰撞出创造性的火花,这个小朋友记字的方法与众不同,那个小朋友的朗读让老师和学生爆发出一阵阵掌声。对孩子们的表现,我满意极了。随着对课文的学*,只剩下让孩子们比较在冬天里蚂蚁和蝈蝈有什么不同,接着再表演这两个教学环节,我的教学任务就算是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请看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在这么冷的冬天,蚂蚁怎么样了?蝈蝈怎么样了?

  生: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生:蚂蚁笑了,因为他有食物吃;蝈蝈哭了,因为他又冷又饿。

  生:蚂蚁心里可高兴了,他的洞里有满满的食物;蝈蝈可难过了,他什么也没有。

  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演一演这个故事?

  生:想!!

  师:这样吧,你想演蚂蚁就演蚂蚁,你想演蝈蝈就演蝈蝈。小朋友先和小组同学商量商量,再想想动作怎么演。

  小朋友兴致勃勃地跟小组同学商量起来,大家讨论得很激烈。

  有的说:“我演蚂蚁,我这样拉,我这样拖。”

  有的说:“我躺在温暖的洞里吃食物,真香!”

  “我演蝈蝈,我睡大觉,我还唱卡拉0K!”一位孩子边比划边说。

  有的有气无力地说:“我快要死了。”

  听到孩子们的潜台词,看到孩子们投人地表演,我十分高兴,心想:这个教学环节估计没有什么问题。

  “我们现在正式开始表演。请小朋友听老师朗读——”

  “夏天真热,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一部分孩子马上扮成了小蚂蚁,背呀,拉呀,拖呀……

  ——“蝈蝈躲到大树下,有的唱歌……”一部分孩子扮成蝈蝈,唱歌,跳舞。

  ——“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的刮起来……”‘蚂蚁’躺在洞里快乐地吃着食物,‘蝈蝈’又冷又饿,晕倒了……几只蝈蝈躺在地上,直打哆嗦,咳,还真可怜。

  我的课文读完了,可孩子们仍然意犹未尽,特别是有几个演蝈蝈的小朋友,躺在地上再也不肯起来了。我摸摸这个的小脑袋:“喂,起来啦,”我拍拍那个的肩膀:“好了,可以起来了!”好几个男孩子,很不情愿地爬起身。

  一个小男孩走到我跟前说:“老师,这个戏还没有演完哪!”

  “演完了,你是一个出色的小演员!”我刮了刮他的小鼻子。

  “没有,我最后演小蝈蝈晕倒在地上,我希望是蚂蚁来帮助我。可是你却叫我爬起来。”我望着孩子涨红的小脸,被他认真的样子逗乐了,我静下心来,的确是,孩子们演蝈蝈晕倒在地上时,我简单的认为课文已读完了,表演也该完了,没想到,孩子的心底有着如此丰富的感情,他们希望蝈蝈能得到帮助,希望这个戏能继续表演下去,他们懂得遇到危难的时候要帮助别人,我怕失掉了一个跟孩子交流的机会,于是,我就打破了原有的教学常规,蹲下身子问他:“蝈蝈,你为什么老不起来呀?”果然,学生给了我更精彩的回答,课堂上出现更精彩的场面。

  蝈蝈:我们又冷又饿,爬不起来了,我们需要帮助。(无惊打彩的样子)

  蚂蚁:快看啊,那里有几只蝈蝈躺在地上,我们快去把他们扶起来。

  (学生上前扶)

  蚂蚁:我们快给他们点食物吃,再盖条被子。

  蚂蚁:热水来了,先让他们暖暖身子。

  蝈蝈:(难为情地)谢谢你们小蚂蚁,我们舒服多了。我们以后也要向你们学*,辛勤劳动,早搬些粮食,留着冬天吃。

  蝈蝈:我们今年也要想办法找到更多的粮食,俗话说的好,有备无患嘛!

  蝈蝈:我认为我们可以分成几个小组,分散进行,到各处去找,或者和小蚂蚁们一样,在夏天的时候就开始搬运粮食,这样会找得更多一些。

  蚂蚁:对,只要你们齐心协力,总能找到更多的粮食。

  结局:蚂蚁和蝈蝈手拉着手,围着火炉又唱又跳。

  看到这些,我惊讶、高兴、激动、振奋——为孩子们的发现、思考、探求和投入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通过蚂蚁和蝈蝈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的对比,使学生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乐观生活态度,歌颂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4. 分角色演课文故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1. 读课题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5)

——蚂蚁和蝈蝈读后感 (菁华6篇)

  这篇故事主要讲的是:一只不爱劳动的蝈蝈,在炎热的夏季看见勤奋的蚂蚁在田野间寻找冬天的粮食,便嘲笑蚂蚁是徒劳,到了冬天,鹅毛大雪纷纷降下,田间里已经没有任何食物,蝈蝈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他想到蚂蚁家去要点食物,但蚂蚁冷淡地说:不爱劳动的人,是永远得不到食物的。蝈蝈只好继续乞讨。

  我也有一次这样的小故事,虽然故事很短,但寓意浓厚。

  一个星期六,爸爸妈妈不在家,我看见家里有点脏,便想把家里打扫一下的欲望。心动不如行动,我先用扫把把家里扫了一遍,再用拖把把家里拖一遍,随后,再细心地用抹布将桌子擦干净,虽然有点累,但为了家里的卫生不被污染,辛苦一点是值得的。

  下午,爸爸妈妈回来了,看见屋里的卫生是多么的干净,便问起我,我很自豪的回答:是**的,怎么样,家里干净吧!“爸爸妈妈夸了我,便请我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是啊,这个故事说明:贪图安逸,不劳而获是可耻的。唯有劳动是最光荣的,也是获取知识和粮食的最好方法。让我们一起光荣劳动吧!

  读了课文第二十课《蚂蚁和蝈蝈》后,看到勤劳的蚂蚁通过在炎热的夏天里辛苦的劳动,得到了充足的粮食,才能在寒冷的冬天中安然无恙的度过。而贪玩懒惰的蝈蝈一个夏天都在吃喝玩乐中度过,没有为过冬做好准备,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饥肠辘辘。

  蚂蚁辛苦的劳动,没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才有了收获。而且蚂蚁遇到困难不退缩,百折不回、勇往直前。我们在学*、生活中也要学*蚂蚁的这种精神。不能像贪玩懒惰的蝈蝈一样,贪图一时的享受,下场却很惨。

  中午,我读了一篇寓意很浓的故事——《蚂蚁和蝈蝈》,这篇故事使我一生受益。

  这篇故事主要讲的是:一只不爱劳动的蝈蝈,在炎热的夏季看见勤奋的蚂蚁在田野间寻找冬天的粮食,便嘲笑蚂蚁是徒劳,到了冬天,鹅毛大雪纷纷降下,田间里已经没有任何食物,蝈蝈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他想到蚂蚁家去要点食物,但蚂蚁冷淡地说:不爱劳动的人,是永远得不到食物的。蝈蝈只好继续乞讨。

  我也有一次这样的小故事,虽然故事很短,但寓意浓厚。

  一个星期六,爸爸妈妈不在家,我看见家里有点脏,便想把家里打扫一下的欲望。心动不如行动,我先用扫把把家里扫了一遍,再用拖把把家里拖一遍,随后,再细心地用抹布将桌子擦干净,虽然有点累,但为了家里的卫生不被污染,辛苦一点是值得的。

  下午,爸爸妈妈回来了,看见屋里的卫生是多么的干净,便问起我,我很自豪的回答:是**的,怎么样,家里干净吧!”爸爸妈妈夸了我,便请我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是啊,这个故事说明:贪图安逸,不劳而获是可耻的。唯有劳动是最光荣的,也是获取知识和粮食的最好方法。让我们一起光荣劳动吧!

  我非常喜欢文中的小蚂蚁,因为它很勤劳而且善良,相反的我不喜欢文中的蝈蝈,因为它不仅很懒惰而且还嘲笑小蚂蚁是傻瓜。

  转眼冬天就到了,小蚂蚁舒服的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而蝈蝈却要忍受着饥饿与寒冷,这时候的它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文中的这个事故告诉我们,辛苦的付出一定会得到回报,而那些贪图享乐的人最终会自食恶果。

  如果面对生与死,你会选择什么?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生。火灾,对于人类而言,那也绝对是可怕的。前一段时间听消防队的教官降到火灾,说道很多人不是烧死的,而是因为拥堵,被踩踏而死的,心中便有一种悲哀。

  面对灭顶之灾,渺小的蚂蚁们却让人瞠目结舌,他们给我们好好的上了一节课。从“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到“蚁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死者已矣,但却有了生。而生则又是死付出的。死,是为了生。面对肆虐的火,一部分蚂蚁被灼焦,肝胆俱裂,但蚁团却不见缩小,它们致死也没有松动,没有退让。那“河面上升腾起的一层层薄薄的烟雾”便是他们不朽魂灵的升华。

  想到了不久前的殷雪梅老师,她是英雄,她更是一位普通教师,我想,她的这种行为,使任何教师都会去做的。她想死吗?肯定不想。自己不想,也不想学生死,于是普通人变成了英雄。我宁愿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英雄,更希望不需要有这样的英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都应当珍惜。

  善待生命,但在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付出,这便是英雄。

  第二年夏天很快就到了,一只老蝈蝈把小蝈蝈们召集在一起开会,它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我们不能像去年夏天这样光顾着玩,到冬天又冷又饿。我们要学*蚂蚁勤劳不怕苦的精神,大家赶快去分头行动吧!”

  听了老蝈蝈的话,小蝈蝈们马上就动起手来,建房子,运粮食。他们也学蚂蚁那样,有的背、有的扛、有的推、有的拉,还有的在打洞,个个都满头大汗,忙得不可开交。可是他们都感到很快乐,一个都没有喊累。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6)

——《蚂蚁和蝈蝈》教案通用10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现在老师让大家听一首歌,听完之后告诉老师这首歌里唱的是谁?(学生听后回答)今天我们学的一篇课文就与小蚂蚁有关系,题目就是《蚂蚁和蝈蝈》(师生同写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们想不想知道蚂蚁和蝈蝈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啊?(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听完之后告诉老师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

  2、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故事有趣吗?那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好好的把这个故事读一读,好吗?

  3、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

  4、指名读自我评价指名评价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夏天和冬天)

  2、夏天给你们是什么感觉?这么热的天气,小蚂蚁在做什么?它为什么要搬粮食呢?(指导朗读第一段、板书勤劳)

  3、指导学生用有的有的说一句完整的话。

  4、正当小蚂蚁在辛辛苦苦地搬粮食的时候,被谁看到了?(指导朗读第二段、板书懒惰)

  5、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一转眼冬天到了,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风声)冬天刮这么大的西北风,你是什么感觉?这么冷的天气,小蚂蚁和蝈蝈它们又分别在做什么啊?(指导朗读第三段,板书幸福和痛苦)

  四、动画配音、指导背诵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蚂蚁和蝈蝈》的动画片,可是没有声音。同学们,你们愿意当一个配音演员,给这部动画片配音吗?(教师指导学生边看动画片,边配音。利用配音的形式帮助学生背诵课文。)

  五、师生小结、发散思维

  1、课文学完了,通过学*这篇课文,你们都学会了什么?都懂得了什么?(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板书总结课文)

  2、你们喜欢蚂蚁,还是喜欢蝈蝈?这时,你想对这些蝈蝈说点什么?如果你们是这些蝈蝈,到了第二年的夏天,你们会怎么做?

  3、是啊,幸福的`生活是靠我们的双手用辛勤的劳动创造得来的。老师衷心地希望同学们从小爱劳动,因为劳动最光荣。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爱学*,爱劳动的好孩子!(播放歌曲《劳动最光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2、会用“有的……有的……”练*说话。

  教学重点:

  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教学难点:

  会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复*前知,引入新知

  1、认读词语:

  搬背拉躲躺

  乘凉唱歌睡觉过冬

  满头大汗自由自在神气

  2、提问,引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什么?

  (2)同学们年龄这么小,读书的本领可真大。你有什么问题吗?

  xx为什么到了冬天,有的蝈蝈死了,有的哭了?

  xx蝈蝈为什么要笑蚂蚁?

  xx为什么蚂蚁在夏天要搬粮食?……

  这些问题也是老师想问大家的,咱们就一起认真读书,共同来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二、读中感悟,以读见悟。

  (一)学*第三小节

  1、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蚂蚁和蝈蝈是怎样过冬的?看图,说一说。

  蚂蚁们有的______,有的_______,个个___________。

  蝈蝈们有的______,有的_______,个个___________。

  2、这是课文哪一小节写的?出示第三小节。

  (1)应该怎么读?自由读。

  指名生读课文。评议。

  (哪一句或者哪个词读得最有感情?

  你觉得还有哪个词要读得有感情?带领大家读读这个词好吗?)

  指导读好““呼呼地”、“装满”、“又冷又饿”

  (2)理解“神气”的意思。(神气就是很得意、很骄傲。)

  你能做个“神气”的样子给大家看吗?(学生表演)

  “神气不起来”又该是什么样子呢?(学生表演)

  3、有感情地齐读这一段。

  过渡:蚂蚁和蝈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生活呢?

  (二)学*第一、二小节

  1、出示挂图。这是什么季节?蚂蚁和蝈蝈各在干什么?

  2、自读课文第一、二小节。思考。

  出示:

  一群蚂蚁在______。他们有的______,有的______,个个___________。

  蝈蝈躺在大树下______。他们有的_____,有的_____,个个___________。

  指名说。

  3、现在,你一定知道了蚂蚁和蝈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生活。

  同桌讨论。

  汇报。

  用“因为在夏天,所以到了冬天。”的句式练说。

  xx因为蚂蚁在夏天很辛苦地搬粮食,所以到了冬天就不会挨饿了。

  你从哪个词知道蚂蚁很辛苦?(满头大汗)

  天气那么热,小小的蚂蚁却在搬那么重的粮食,多吃力呀!汗水不停地往下滴,个个满头大汗。让我们来夸夸他们吧!

  齐读第一段,好好地夸夸他们吧!

  xx因为蝈蝈在夏天偷懒,乘凉、睡觉、唱歌,所以到了冬天又冷又饿。

  理解“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蝈蝈在“自由自在”地干什么?

  蝈蝈看到蚂蚁在搬粮食,还嘲笑蚂蚁呢!他们怎么笑蚂蚁?

  (哈哈!大热天还搬粮食,不知道休息,真是傻瓜。

  冬天还远着呢,现在搬粮食还太早。

  搬粮食多累,还不如和我们一起乘凉、唱歌,多快乐啊!)

  感情朗读第二小节。

  (三)再读第三小节,深入体会。

  其实,真正的傻瓜是谁?

  再次齐读第三小节。体会冬天蚂蚁和蝈蝈不同的结果。

  三、总结全文,背诵积累

  1、学到这里,你想分别对蚂蚁和蝈蝈说些什么?

  总结:对!只有辛勤劳动,才会有幸福生活。希望小朋友们学做勤劳的小蚂蚁,去创造更甜蜜的生活。

  2.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

  3、这么好听的故事能把它背下来吗?

  指导看图背诵。

  四、拓展延伸

  1.第二年的夏天又到了,太阳仍然火辣辣地烤着,这时候假如这些蝈蝈还活着,它们会怎么做呢?

  2.齐唱歌曲《劳动最光荣》,升华情感。

  五、作业:

  1、填空:

  又(冷)又(饿)又()又()又()又()

  又()又()又()又()又()又()

  2、指导用“有的……有的……”说话。

  课间活动,同学们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_,个个___________。

  大扫除时,同学们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_,个个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_,个个___________。

  选择一句写下来。

  板书:20、蚂蚁和蝈蝈

  夏天满头大汗自由自在

  冬天舒服过冬又冷又饿

  只有辛勤劳动,才有幸福生活。

  《蚂蚁和蝈蝈》说课稿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本课是第二课时,我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依据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体系的理念,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为主要教学形式,采取看看、说说、读读、演演等多种手段让每个孩子都喜欢读书,主动地把读书视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努力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一、创设自主学*的情境,激发学*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

  1、充分运用形象直观的图片,比如夏天蚂蚁辛勤地搬粮食,蝈蝈自由自在地玩乐;冬天蚂蚁们在洞里安然过冬,蝈蝈们又冷又饿,下场悲惨等等,都以图片示之,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环境中,激发学生自主学*的热情。

  2、让学生参与课堂评价,使每个孩子都有评价他人和被评价的权利。“哪一句或者哪个词读得最有感情?”“你觉得还有哪个词要读得有感情?带领大家读读这个词好吗?”或赞赏或提出异议。这样不仅能刺激孩子的读书欲,而且极大程度地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落到了实处。

  二、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自主探究。

  1、课始,我就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认真读书,读书有目的,有收获。

  2、理解“神气”“神气不起来”等词,让学生表演,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留下鲜明印象。

  3、由于我采用倒叙方式,先学*结果(第三节),再学*原因(第一、二节),我估计学生难以一下子进入文本,深入感悟,所以我先让学生看图说话“蚂蚁们有的______,有的_______,个个___________。蝈蝈们有的______,有的_______,个个___________。”把图意说清楚、说完整,这样容易进入文本、理解文本(第三节),还不局限于文本的语言,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探求拓展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就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本篇文章的情境适合学生发展想象。

  如:教学第二节时,提问: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故事的结局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通过提问:第二年的夏天又到了,太阳仍然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这时候假如这些蝈蝈还活着,它们会怎么做呢?引导学生对结局再创想象。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对比,相异而丰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促使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此外,我还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我抓住典型语言,用正确的句式规范学生的语言进行训练,培养学生主动地说、准确地说、生动地说,使语言积累与知识巩固、情感体验相得益彰。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之乐学、善学,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左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位新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分别出示蚂蚁和蝈蝈图片,并板书:蚂蚁、蝈蝈)

  边读边讲:左边是虫子旁,右边是一个马。蚁的左边还是虫子旁,右边是一个义。蝈蝈左边还是虫子旁,右边是个中国的国。

  2、指名认读(正音:蝈蝈读轻声)

  3、小朋友,注意看,黑板上的四个字有什么一样的地方?为什么都是虫子旁?(对了,虫子旁的字都和昆虫有关,他们都是昆虫。)

  4、蚂蚁和蝈蝈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20课(引读课题,并相机补充板书“20、和”)

  (播放动画,范读课文)

  二、检查预*情况

  1、带拼音出示生字词

  粮食满头大汗自由自在冬天呼呼

  山洞又冷又饿乘凉刮风躺着装满

  1)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指名读)

  2)指名读

  2、去拼音开火车读词

  3、指名三人分小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三、精读课文

  (一)教学第三自然段

  1、小朋友,还记得刚刚过去的冬天吗?(板书:冬天)多冷啊,你听,西北风正呼呼的向我们吹来呢!(播放北风的声音)

  2、你有什么感觉?(指名说感受)

  3、出示句子: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

  谁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

  大家看,刮风的刮是什么偏旁?为什么是立刀旁?(是啊,又是冬天的风吹到脸上就像刀割一样疼呢!)

  再读上句话。

  4、在这样寒冷的冬天,蚂蚁和蝈蝈都怎样过冬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

  (生读书后,指名回答。相机出示蚂蚁和蝈蝈的过冬图)咱们到他们的家里看看去。

  从图上看出,他们的心情怎样?(相机板书:装满粮食又冷又饿)

  5、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指名回答)你是从书上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我们一起先来小声地读读第一二自然段。

  (二)教学第一、二自然段

  1、夏天的'时候,蚂蚁在做什么?(搬粮食)怎么搬的?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想想小蚂蚁还会怎样搬?(出示填空)看图,他们一个个都满头大汗的!(满头大汗)此刻正是夏天,小朋友,夏天的时候你最想待在哪里?可是蚂蚁呢?(我们一边读,一边演演小蚂蚁搬粮食吧,全体起立)

  3、采访这只小蚂蚁:热不热?休息会吧?累不累?歇会儿吧

  4、小结:多勤劳的小蚂蚁啊!老师真佩服你们!(齐读第一小节)

  5、蝈蝈其实也看到小蚂蚁在搬粮食了,他们怎么想呢?(都笑蚂蚁是傻瓜)它们会怎么笑话蚂蚁,会说些什么呢?(自由发言)所以它们——(出示描写蝈蝈的句子)指名读:谁能读好这句话?(老师听出来了,蝈蝈现在真是{自由自在}板书)

  5、分组表演(一、二组演蚂蚁。三四组演蝈蝈)

  (三)再读第三自然段

  1、正是因为蚂蚁的勤劳才换来了温暖舒适的冬天,蝈蝈们却是又冷又饿。(出示插图)蚂蚁和蝈蝈现在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自由发言)

  2、第二年的夏天很快又到了,蚂蚁们又在搬粮食了,几只蝈蝈看到了,……他们会怎么做呢?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蚂蚁蝈蝈的故事,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劳动最光荣。送给大家一首歌《劳动最光荣》(播放flash)

  四、拓展延伸:用“有的….有的….”练*说话

  五、教学生字:重点指导粮,认识米字旁,和粮食有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点

  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大家熟悉的朋友,想知道它是谁吗?(放课件)王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看看它是谁?(看课件)

  今天,咱们就来读一读蚂蚁和蝈蝈的故事。(板课题)

  二、初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

  三、精读课文

  1、孩子们,夏天到了,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知了在不停地叫着,你感觉天气怎么样?指导读第一句话。

  2、这么热的天,小蚂蚁在干什么呢?板:搬粮食。它们是怎么搬的呢?(看课件)看了蚂蚁搬粮食的情景后有什么感觉?试着读一读。指导读出蚂蚁辛勤劳动的情景。抽生读。

  3、蚂蚁在太阳下搬粮食,正好几只蝈蝈看到了,它们是什么反应?会怎么想呢?

  它们是这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大家看(放课件)蝈蝈们在干些什么呢?板:乘凉。你觉得蝈蝈们过得怎么样?指导读出蝈蝈自由自在的情景。

  4、蚂蚁和蝈蝈在夏天的表现是这么不同,那究竟结果怎么样呢?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冬天到了,你们听,是什么声音?放课件,听了有什么感觉?指导读。

  5、这么冷的天,蚂蚁和蝈蝈在干什么呢?我们先到蚂蚁家去看一看。(放课件)蚂蚁在干什么?可能会说些什么?你觉得这时候的蚂蚁过得怎么样?板:幸福。指导读出蚂蚁过冬舒服的情景。

  6、蝈蝈又在哪里呢?(放课件)它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这时的蝈蝈过得怎么样?板:又冷又饿。读出蝈蝈又冷又饿的情景。

  7、孩子们,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看来,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出示灯片,师读。

  四、发散思维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7)

——《蚂蚁和蝈蝈》说课稿优选【五】份

  刚上一课《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内容浅显,篇幅短小,形象对比很鲜明。为此,在确定教学重点时反而令我犯难,举棋不定。思忖再三,为课堂教学设置以下三步:

  一、定主线。

  该课的主线我就定在能有感情地复述课文、表演课文上,沿着这根主线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训练的第一步是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课文,这是基础。第二步是让学生用动作表演着读好课文,这是理解的深入,感情的深化。第三步就是让学生根据板书板画复述课文,考验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并得以提高。第四步基本上就是让学生尽量做到边背课文边表演,真正地让学生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统一。这根主线是整堂课的主脉,把握这根脉去组织教学、组织课堂。所以很想说老师是导演,强调的就是导的作用。

  二、引副线。

  有主线就有副线,有主干就有支干,整个过程才显得完整、充实,而富有生气,副线的引导是随机而出现出示的。我把副线的重点放在词句训练上。

  1、需要重点提显的词是两个,即“满头大汗”和“自由自在”,而领会这两个词时,我所做的工作也并不多,基本是三步曲:第一步读好带有该词的句子,读出前者的累、后者的舒服;第二步就是给句子配以动作表演,让学生体会深刻些;第三步是联系生活中所见所感来为这两个词儿说句话,应该是水到渠成,学生不难表达。

  2、在教学的无意识中,我偏隐性设置的词语有“神气”、“躺”等等。教学中涉及到前者时,我就让学生来表演神气和不神气的情态,以此来确定学生的理解程度,并也从中加以理解、领会。后者“躺”的原句是“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一读就是一种舒服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在“躺”字上尤显浓烈。那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字眼的了得呢?于是,我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感悟——“如果把‘躺’换成‘躲’好不好呢?”这样一问一引,学生很自然也很愿意进行积极的思维,也就不难找到那种舒服之感的共鸣了。

  3、还有蜻蜓点水的句式训练,这主要显示在“有的……有的……”这一句式。教学时没有刻意地让学生对它进行说话,几乎是蜻蜓点水了一下,而这水就点在自己做老虎大王复述课文时故意出错这一步:蚂蚁搬粮食的方法很多,但不需要全写;蝈蝈自由自在的方式也很多,想补充也行。“有的……有的……”是个有弹性、很自由的句式,学生表达的空间是游刃有余的,对它有个模糊的认识就可以了,不必给它设置框架而约束词的范围延伸。

  我想语文课始终不能忽视引导学生去积累去运用,这也正是设计这些个训练的出发点吧。当然,如果让训练不显山露水地进行,则就是最佳境界了。

  三、设情境。

  一年级学生自制力薄弱,持续注意的有效时间较短,这都很正常,所以我尽量让自己的每个问话方式、每个体态言语都带上磁性,这样才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目光、学生的思维。我在课堂中的简笔板画:

  还有戴老虎大王头饰的童话情境,以及一些过渡的语言链接,无不是为此而设计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忘记疲累,在自发的兴致中上好一堂课。所以,现在我还想说自己是个演员,进入状态就是个好演员。当然,这个舞台的主角永远是面前的学生。

  整个课堂的状态和预想没有细节设置,只是体现我的思路,学生怎样,得看临场发挥、表现了。当然,不管学生的思维要走哪条道,我不会强迫他们一定要跟我走,我所要做的就是在他们跋涉的路途上留下矿泉水或面包或其它实用的东西,因为终点只有一个。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蚂蚁和蝈蝈》,这是苏教版第二册语文教材第七单元中的一个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根据课标对低年级语文学*提出的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所蕴涵的教育意义,制定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偏旁米字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提高换来幸福的生活。

  因识字与朗读是低年级阶段的重点,因此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是学*的重点。基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和理解水*的限制,我把如何使孩子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如何在读中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提高换来幸福的生活设定为本文的学*难点。分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认识生字,学会其中5个左右结构的生字,认识偏旁米字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今天我主要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二课时教学: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提高换来幸福的生活。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得到情感熏陶。

  一、复*导入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字词教学是重点目标,因此让蚂蚁和蝈蝈引出词语,复*巩固。让学生通过上一课的学*,说说自己所知道的,达到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目的。估计学生翘舌音“装、乘”可能会读错,相机指导学生读准生字。

  二、精读感悟、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品读、理解。

  课文一开头就写了夏天,引导学生说说夏天是怎么样的,相机读出热的体会。“夏天真热,他们是怎么搬粮食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有的背,有的拉”,这说明蚂蚁劳动的方法很多。“个个满头大汗”说明所有蚂蚁都干得很起劲。指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抓住关键词句边读书边想象,把这种劳动场面和“夏天真热”联系起来,在朗读中不知不觉的产生对蚂蚁的敬佩之情。“正当蚂蚁忙得满头大汗时,蝈蝈在干什么呢?”自然导入第二自然段。出示多媒体让学生说说图意,学生可能会说蝈蝈在睡觉、唱歌……是啊,蝈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个个自由自在,舒服极了。在此基础上自然进入情境,读出蝈蝈们悠闲自得的感情。这时问学生“这几只蝈蝈看到蚂蚁在劳动,他们还取笑蚂蚁,你想想,蝈蝈可能会怎么说?”“听了蝈蝈的话,你想对蝈蝈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也是本课的情感目标之一。考虑学生年龄特点,让他们在可闻可视的情景中以自由地“对蝈蝈说一说”的方式,轻松自如地达成目标,避免了空洞说教。

  此时播放刮西北风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感官的接触读好“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并自然引入第三自然段的学*。这时引导学生读书想象寒冬到来了,蚂蚁和蝈蝈的各自处境。估计学生在熟读中会深思:蚂蚁和蝈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学生再次朗读一、二两自然段,通过比较它们的不同表现,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观察,最终明白谁是真正的傻瓜,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的道理。最后可组织学生赏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在教学中,努力抓住关键词句,创设情境,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的热情。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欣赏、品味。

  三、拓宽训练。

  学生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练*有感情、有动作地朗读全文,然后分角色演读课文。通过朗读、表演,逐步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四、学*生字

  一年级写铅笔字的要求是写正确,二年级要写美观了。因此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字的间架特点,笔画变化,来把字写美观。

  最后说说板书:

  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蚂蚁和蝈蝈的不同表现和不同结果。

  蚂蚁和蝈蝈

  勤劳 懒惰

  幸福 悲惨

  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估计学生可能会说“自由自在”、“悠闲自得”等等也可相机板书,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提高其自信力。那么不同的劳动态度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幸福”、“悲惨”,一左一右形成鲜明对比。

  总之,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尝试利用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抓住关键字词句进行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刚上一课《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内容浅显,篇幅短小,形象对比很鲜明。为此,在确定教学重点时反而令我犯难,举棋不定。思忖再三,为课堂教学设置以下三步:

  一、定主线。

  该课的主线我就定在能有感情地复述课文、表演课文上,沿着这根主线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训练的第一步是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课文,这是基础。第二步是让学生用动作表演着读好课文,这是理解的深入,感情的深化。第三步就是让学生根据板书板画复述课文,考验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并得以提高。第四步基本上就是让学生尽量做到边背课文边表演,真正地让学生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统一。这根主线是整堂课的主脉,把握这根脉去组织教学、组织课堂。所以很想说老师是导演,强调的就是导的作用。

  二、引副线。

  有主线就有副线,有主干就有支干,整个过程才显得完整、充实,而富有生气,副线的引导是随机而出现出示的。我把副线的重点放在词句训练上。

  1、需要重点提显的词是两个,即“满头大汗”和“自由自在”,而领会这两个词时,我所做的工作也并不多,基本是三步曲:第一步读好带有该词的句子,读出前者的累、后者的舒服;第二步就是给句子配以动作表演,让学生体会深刻些;第三步是联系生活中所见所感来为这两个词儿说句话,应该是水到渠成,学生不难表达。

  2、在教学的无意识中,我偏隐性设置的词语有“神气”、“躺”等等。教学中涉及到前者时,我就让学生来表演神气和不神气的情态,以此来确定学生的理解程度,并也从中加以理解、领会。后者“躺”的原句是“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一读就是一种舒服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在“躺”字上尤显浓烈。那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字眼的了得呢?于是,我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感悟——“如果把‘躺’换成‘躲’好不好呢?”这样一问一引,学生很自然也很愿意进行积极的思维,也就不难找到那种舒服之感的共鸣了。

  3、还有蜻蜓点水的句式训练,这主要显示在“有的……有的……”这一句式。教学时没有刻意地让学生对它进行说话,几乎是蜻蜓点水了一下,而这水就点在自己做老虎大王复述课文时故意出错这一步:蚂蚁搬粮食的方法很多,但不需要全写;蝈蝈自由自在的方式也很多,想补充也行。“有的……有的……”是个有弹性、很自由的句式,学生表达的空间是游刃有余的,对它有个模糊的认识就可以了,不必给它设置框架而约束词的范围延伸。

  我想语文课始终不能忽视引导学生去积累去运用,这也正是设计这些个训练的出发点吧。当然,如果让训练不显山露水地进行,则就是最佳境界了。

  三、设情境。

  一年级学生自制力薄弱,持续注意的有效时间较短,这都很正常,所以我尽量让自己的每个问话方式、每个体态言语都带上磁性,这样才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目光、学生的思维。我在课堂中的简笔板画:

  还有戴老虎大王头饰的童话情境,以及一些过渡的语言链接,无不是为此而设计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忘记疲累,在自发的兴致中上好一堂课。所以,现在我还想说自己是个演员,进入状态就是个好演员。当然,这个舞台的主角永远是面前的学生。

  整个课堂的状态和预想没有细节设置,只是体现我的思路,学生怎样,得看临场发挥、表现了。当然,不管学生的思维要走哪条道,我不会强迫他们一定要跟我走,我所要做的就是在他们跋涉的路途上留下矿泉水或面包或其它实用的东西,因为终点只有一个。

  刚上一课《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内容浅显,篇幅短小,形象对比很鲜明。为此,在确定教学重点时反而令我犯难,举棋不定。思忖再三,为课堂教学设置以下三步:

  一、定主线。

  该课的主线我就定在能有感情地复述课文、表演课文上,沿着这根主线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训练的第一步是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课文,这是基础。第二步是让学生用动作表演着读好课文,这是理解的深入,感情的深化。第三步就是让学生根据板书板画复述课文,考验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并得以提高。第四步基本上就是让学生尽量做到边背课文边表演,真正地让学生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统一。这根主线是整堂课的主脉,把握这根脉去组织教学、组织课堂。所以很想说老师是导演,强调的就是导的作用。

  二、引副线。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8)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感悟(精选五篇)

  经过多次磨讲《蚂蚁和蝈蝈》,坐下来想想,还有很多的地方值得去反思,让自己从中找出不足之处,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便改进。

  一、“三步导学”引领整个课堂。

  整堂课围绕“三步导学”这一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有了这理论基础,使整堂课上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二、采用适当手段,激发学生学*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年级的孩子更喜欢直观的感官刺激,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用他们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棵“智慧树”的成长贯穿全文的教学,这样既调动起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渗透给学生一定的自然知识,还很好地解决了第一课时要求琐碎,不容易调动学生学*兴趣的问题。我在这堂课中设置了新异的情境,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刺激,把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获取丰富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之始就将学生的学*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

  三、切实过好认读关,高度重视识字、写字

  因为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所以特别注意了这一点。学生读了一篇课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读准确,句子读得通顺连贯,形成顺畅的语流。生字会认、会记、记得牢,会写并写得漂亮。这些应是一年级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第一课时,我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开火车检查词组、长句子的认读情况。在记生字、

  写生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好办法记住字形,又通过我的写字方法的引导,让学生从中悟出怎样写才好看,并在课堂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写字,较好地落实了识字、写字的内容,并坚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字、写字、朗读相结合的原则。

  四、注重课堂评价。

  一年级的孩子,更需要的是激励性的评价,他们刚刚进入小学学*,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最怕的是在学生最开始学*就给他大的受挫性打击,这样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学*生活。激励性的评价不仅会使他在这一堂课上更加积极,而且也会鼓励他在今后的学*中投入更多的努力和热情。所以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及时通过运用适当的`激励语言适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

  不足的地方:

  驾御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生成的东西还是有限。

  总之, 随着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尽其所能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之乐学、善学,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交往,构建*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对于课堂的驾驭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积累,对“有效教学”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我相信只要有一颗不断向上的热情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会越来越好的!

  液压学校 曹燕*

  指导第一自然段时,我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第一句话“夏天真热”,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夏天的炎热。结合孩子们的描述,相机出示词语:烈日炎炎、烈日当空、骄阳似火、火辣辣等词语。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请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边读边指出画面上蚂蚁的背、拉动作。再让学生边学学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边读读句子。在学生反复练读的基础上,请学生演一演小蚂蚁搬粮食的样子。学生进行表演后,情境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破了教学重点。通过自己的体验,学生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粮食的艰辛,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心里油然而生对勤劳的蚂蚁们的敬佩。

  第二自然段中写了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那么,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会说些什么?你能想象他们嘲笑时的样子吗?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想象的余地。并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来启发想象。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有的说:蝈蝈边指着太阳边对蚂蚁说:你们瞧,这么热的天,还搬什么粮食,真是傻瓜。有的说:蝈蝈会指着蚂蚁笑:哈哈,真是一群傻瓜,搬粮食多累呀!瞧,我们在大树下乘凉、唱歌,多快乐啊!有的说:蝈蝈们笑得前俯后仰说:“真是一群不会享受的家伙!”……想象使孩子们神采飞扬,思维也变得更加的敏捷。

  最后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想象此时的蝈蝈是怎样的下场?他们会想什么?会做什么?会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进行更深入的创造想象。接下来,进行前后两次想象的对比,孩子们懂得了: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才会换来好日子。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对学生也是一种思想上的精神洗礼。

  以“我要争夺聪明花”这一激励手段为切入点而设计的这节识字课,充分体现。

  ⑴“教师,放心地放手吧!”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师必须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甘于寂寞,学会等待,懂得赏识。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质疑、理解、感悟、探究还给孩子们。

  ⑵“孩子们,看你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只要把儿童**出来,小孩能办大事。”课堂是孩子们的。他们不再是被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人。只要有机会让他们自主选择、自读自悟,他们就能自主地获取知识,创造性的发现问题,体悟情感。

  ⑶“课堂,越发开放了!”课堂的开放除了在师生观念上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也体现在课内向课外的开放。社会是大课堂。在识字这一小课堂上,凭借一双“慧眼”。把识字与生活之间 “契合点”挖掘出来,将识字与“链连”起来,使孩子们的学*进入更加开阔的天地。如:当生字宝宝学会了,让孩子们到课外书中,到社会中去寻寻他们的踪影,跟他们聚聚旧情。孩子们在“寻”的过程中获得比教材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⑷“激励,你真神!”“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以“争夺聪明花”为线索贯穿整堂识字课,充分利用低年级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营造了鲜活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孩子主动积极参与到识字活动中去,点燃思维的火花,开启心灵的智慧,培养竞争意识,感受成功的快乐。再加上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优美自然的体态语,来一个满意的微笑,赞美的眼神,默许的点头,温柔的抚摸,使孩子们感到器重、关切、爱护、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这充满赏识,充满爱的识字课堂里,孩子们的识字热情怎能不高涨呢?

  上这节课时,我觉得学生兴趣很高,在读读、演演、说说、写写中,学的比较扎实,比较轻松。最大的收获是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摘苹果复*词语;听听风声感受冬天的寒冷。在生动、形象、逼真的环境下使学生有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探索语言的热情,对学*课文有着极其重要的情绪影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去说、去思、去读,给予他们思维、说话、读书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他们享受学*语文的乐趣。

  运用多媒体手段再 现蚂蚁搬粮食的情景,学学蚂蚁搬粮食的样子,实现了“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有效的唤起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看看图片,再引导交流,使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和感受语文。为师生、生生与文本之间的相互对话奠定了基础,从而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感情朗读也水到渠成。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从课文和 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效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提高了学*效率,也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课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同时新标准强调低年级的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这一点出发,我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学生始终兴趣盎然,而且读出人物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结果。在本设计中我抓住了文本中的空白部分,大胆设计,让学生扮演花儿采访、老师扮演草儿采访,感悟人物形象。还让学生发挥想象,模拟蝈蝈神态、语气,演绎一段精彩的生活。

  上这节课时,我觉得学生兴趣很高,在读读、写写、演演、说说中,学的比较扎实,比较轻松。最大的收获是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以下是我这节课的几点收获和体会:

  一、创设自主学*情境,激发学*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我在教学《蚂蚁和蝈蝈》这一课时,第一步就是激趣:通过现代教育的多媒体手段展示全课文的动态画片,设置了新异的情境,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刺激,把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获取丰富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之始就将学生的学*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第二步:将夏天蚂蚁劳动、蝈蝈休息;冬天各自得到不同结局的画面,配合课文出示,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

  二、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自主探究。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请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边读边指出画面上蚂蚁的背、拉动作。再让学生边做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边读句子。在学生反复练读的基础上,给一部分学生戴上了蚂蚁的头饰,请他们上台来学一学,演一演小蚂蚁搬粮食的样子。学生进行表演体,情境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了破教学重点。通过自己的主体体验,学生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非常辛苦,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作品的感染,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探求拓展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就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想象对于小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思维的具体性、形象性,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教材的情境更识于学生发展想象。《蚂蚁和蝈蝈》一课中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教师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启发想象。学生根据课文已有的线索,将片断和隐含的东西连接在一个场面中,从场面出发来创造组合出新的视野。有的说:蝈蝈会边打哈欠边对蚂蚁说:你们,大热天还搬粮食,不知道休息,真是傻瓜。有的说:蝈蝈会指着蚂蚁笑:真是一群傻瓜,搬粮食多累,瞧,我们在大树下乘凉、唱歌,多快乐啊! 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稍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对比,相异而丰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受到自主教育求得***的和谐统一,这类发展创造想象训练,促使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积累运用语言文字,加深内心体会

  教学到最后的环节,我根据课文内容自编了一篇三字经, 内容如下:

  烈日下,小蚂蚁,搬粮食;绿蝈蝈,忙乘凉。

  北风吹,勤蚂蚁,多幸福;懒蝈蝈,被饿死。

  小朋友,学蚂蚁,爱劳动;展未来,生活美。

  学生在学*三字经的同时再次从整体把握了课文。在最后的环节,我还注重成语的积累,借助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我结合《练*七》教学了几条成语,“有备无患,防患未然”、“人无远虑,必有*忧”,利用故事情节,学生轻松地懂得了成语的意思,也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如果*时的教学注重语言积累,对于学生说话、写作都是有帮助的。

  随着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尽其所能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之乐学、善学,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交往,构建*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