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总复*教学反思优选【十】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 1

  关于毕业班复*的反思建议: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很多很杂,现在已经进入了期末总复*的关键阶段,但是实际的复*过程,却让老师很为难,如果一味地将知识重新再现,学得好的学生认为自己都会了不要听,学得不好的也没有定心听,该怎样避免枯燥重复,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呢?为了克服时间短,内容多的因素,提高学生综合数学素质,我以为上好小学数学复*课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的欲望,为学*的主动学*创造条件。

  课前整理时,学生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上课方式,学生们的兴致很高,在上课之前已经聚在一起讨论怎么讲题,其实这就是在自主学*。为了想好怎么解题,他们聚在一起讨论、分析,最主要的是他们对此不以为苦,反以为乐,设计的方案被采纳了,高兴劲和成功感就油然而生。课堂的学*被延伸至课前、课外,课堂上的被动接受成为课外的主动复*,而课堂上的讲题过程突出解决的是他们认为重要的地方和最难的.地方,更因为这些问题都来自学生自己。在教学上,我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努力淡化并退出学生心中教师的权威形象,让他们感觉课堂是他们的,是他们在辩论,老师不是裁判,只是主持或者说只是观众,对与错都由他们来决定。

  二、增强合作意识,为学困生的参与和成功创造机会。

  在课堂中我重视提问学*有困难的学生,发现课堂上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在追究,如果发现哪位学生真的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也不占用课上时间,把那个学生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等到中午把他单独留下逐项训练,练到能举一反三为止。后进生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上课时,他们敢于说出自己所理解到的,哪怕是一点点,看着他们一脸的喜悦,我多么惊喜,这不正是我们教师所希望的学*方式吗?!同伴间的学*和合作对这些孩子是多么有效,学*成为了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命令。

  总之,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结合新时期教育方向,准确把握、理解和运用教材,立足小学数学知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搞好小学毕业复*工作。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 2

  八年级数学上学期因甲流学生放了2周假,时间紧,任务重,好不容易挤出1周时间进行期末总复*,复*过程中存在好多问题值得深思:

  学生方面: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许多同学遗忘速度非常快,就连课堂上一直强调的知识点也变得“似是而非”,如:两个三角形全等的“4+1”种判定方法,角的*分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求一个数的*方根等等。

  2、学*的.积极主动性差

  对于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有的学生在好多项班规的约束下还让老师不断地催促多次才勉强交上,还有部分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长期不交作业,偶尔交上一次,想一招:和他商议“咱一周交一次好吗”,像求人家做作业似的。至于家庭作业要想交齐就更困难了!不禁感慨: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了?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 3

  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包含小数乘除法、位置、可能性、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以及植树问题。总复*的内容在编排上,遵循《标准(20xx)》规定的内容领域和教学顺序,把分散的学*内容适当归并,整体呈现,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便于在复*中进行整理和比较,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成功之处:

  1.注重知识的整合,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小数乘除法的复*中,既要把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进行比较,又要把整数乘法和整数除法进行比较,从而沟通新旧之间的联系,既有横向之间的联系,也有纵向之间的联系,这样能够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完整。另外还要连带复*小数加减法计算,特别是数位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学生特别容易出错,因此在复*中要予以重视。

  2.突出重点、难点和弱点,查缺补漏。在总复*中,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容易出错的问题、理解混淆的问题。如小数乘除法的计算中要着重复*小数乘小数中积的小数不足需要补0的问题、小数除法中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及商中间有0的除法;复*简易方程时主要复杂方程的解法以及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特殊方程的解法等;复*多边形的面积时注重计算公式的理解记忆,特别是逆向思考的求三角形的底或高,梯形的上底、下底或高的方法等。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紧,课时不足,导致复*不全面,出现变式问题部分学生不知如何解决。

  再教设计:

  针对每学期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把每单元考试所占用的时间放到周末,让学生在家完成,节约出时间以备弥补期末复*时间的不足,复*仓促,导致学生考试成绩的情况。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 4

  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学期的末尾,为了让学生能正确认识、理解、掌握一年级下学期的数学知识,在组织总复*时,我是这样考虑的:

  一、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

  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学*数学处于起步阶段。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提高他们整理与复*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复*的内容,适当地引导学生主动地整理知识。

  如在复*方位与图形时,可以请学生自己说一说学了哪些立体图形以及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体。这样,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就需要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又如在复*钟表上的时间时,也可以先请学生自己说一说在认识钟表时,知道了哪些知识,钟表上整时、半时的时针与分针有什么特点。从而使学生形成看到钟表立即能在头脑中呈现相关的知识。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复*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组织复*时,要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学*的需求,尽可能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练*内容,以调动每个学生学*的积极性。如在复*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我除了适当地安排一些算式的计算练*外,也设计了一些小游戏的活动,像找朋友开火车等活动,都是学生比较喜爱的活动,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的兴趣,又能达到复*的效果。

  三、要让学生的思维 活 起来

  以往的复*课,基本上以单调的训练为主,在设计时我改变了以往的形式,以游戏贯穿全课,把所学的知识巧妙地融入到一个综合的活动中。如站队时的前后位置,上车前的分类、口算等,学生一边玩,一边回顾,一边应用,增强了趣味性。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操作,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认识也会随之提高。

  四、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

  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学前教育、生活积累以及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很可能会产生学*理解的差异。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复*时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安排不同层次的练*,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

  如在复*计算时,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多安排一些练*题。一般的学生要保证基本要求做一些基本形式的练*,而比较优秀的学生可以增加一些富有思考性的练*。这种课堂分层次的练*,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辅导,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在复*的过程中都有所提高。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 5

  本学期总复*分五课时,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

  1、明确要点,分析单元知识要点,确定学生掌握措施。

  2、通过回顾、反思、总结逐步领悟数学问题的规律性。

  3、反复法,即通过同一情景的多次再现,让学生达到自觉领悟的目的。

  4、选择典型范例进行剖析,从方法的角度用儿童可以理解的语言,描述数学现象、解释数学规律。如解决问题的教学,通过揭示条件与所求的联系,结合方法与思路分析,渗透“转化”等数学思想来解决问题。

  5、加强规范要求,严把过程关。许多学生错误的呈现,是源于找的过程、计算的过程不规范,不仔细造成的。例如:在针对一些图形,通过统计分别找到个数这样的题目时,我要求学生从简到难,分别做好记号,对于没有做记号的学生,哪怕答案正确,也予以批评,目的是硬性规范,提高正确率。又如:找规律,特别是数字变化规律,我要求每个学生写出规律,不能用想(说)代替写,这个过程必须落实。

  6、加强方法沟通,体验方法的优化过程。统计与找规律有一定的方法,我们要充分的做好示范,更重要的是做好比较与沟通,同样是做记号,有的清楚,一目了然。有的最后一塌糊涂。还有找图形的顺序与计数的顺序,都是有着一定的学问,这里必要让学生自己比较之后,去“悟”。并最终实现能主动地采用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7、关注学困生。学困生不是学不好,而是由于个性的学*心理、特点、品质造成学*过程注意力集中度差,反应慢,遗忘快等现象。比如陈伏洪同学,他的乘法口诀背的不好,以至于做除法题时经常出错,于是我就采取每天一练,组成一对一的帮教措施,让她天天都能得到锻炼,另外,每天安排一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口算。

  通过这几节课系统的复*及相应*题的练*,学生基本上对旧知识达到了巩固复*,同时又从复*中体验到了掌握解题方法的重要性。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 6

  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包含小数乘除法、位置、可能性、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以及植树问题。总复*的内容在编排上,遵循《标准(20____)》规定的内容领域和教学顺序,把分散的学*内容适当归并,整体呈现,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便于在复*中进行整理和比较,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成功之处:

  1.注重知识的整合,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小数乘除法的复*中,既要把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进行比较,又要把整数乘法和整数除法进行比较,从而沟通新旧之间的联系,既有横向之间的联系,也有纵向之间的联系,这样能够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完整。另外还要连带复*小数加减法计算,特别是数位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学生特别容易出错,因此在复*中要予以重视。

  2.突出重点、难点和弱点,查缺补漏。在总复*中,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容易出错的问题、理解混淆的问题。如小数乘除法的计算中要着重复*小数乘小数中积的小数不足需要补0的问题、小数除法中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及商中间有0的除法;复*简易方程时主要复杂方程的解法以及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特殊方程的解法等;复*多边形的面积时注重计算公式的理解记忆,特别是逆向思考的求三角形的底或高,梯形的上底、下底或高的方法等。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紧,课时不足,导致复*不全面,出现变式问题部分学生不知如何解决。

  再教设计:

  针对每学期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把每单元考试所占用的时间放到周末,让学生在家完成,节约出时间以备弥补期末复*时间的不足,复*仓促,导致学生考试成绩的情况。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 7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25-126页四则运算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复*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深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意识和*惯,认真地审题,正确地进行口算、笔算,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3、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认真做题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深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熟练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和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良好计算检验的意识和*惯。

  教学难点:

  会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

  教法:质疑引导,组织练*;学法:小组合作,独立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

  同学们,我们要想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且能够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就必须要牢固掌握哪些知?(必须掌握好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方法和运算定律)。

  今天我们就来复*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

  教师板书课题: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知识点。

  请积极举手说一说想起了哪些知识点?看谁想得多?

  教师表扬发言积极的同学,然后指出上述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

  能否用一个知识结构图描述上述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呢?

  (设计意图: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启迪思维,用表扬鼓励的语言激起学生的学*热情、使学生很快进入复*状态。)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尝试建立知识结构网络。

  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情况。

  请各小组成员介绍本组的讨论情况。

  师生共同分析,评价各小组建构的知识网络图。

  3、师生共同分析建构出一个更加合理,更加完善,保罗更多相关知识的知识结构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交流后梳理成知识网络,让每一个小组成员介绍讨论构建情况。然后,师生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图。这样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重点复*,强化提高

  (一)、复*小数四则运算。

  1.出示问题: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2.学生同桌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3.集体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小数的加减法和整数的加减法遵循相同的运算规律,即都满足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小数的加减法需要特别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必须将两个数的小数点的位置对齐,才能相加减。

  4.同学们,要想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就必须做到什么?

  教师讲明:首先要认真细心地进行审题,然后再计算,计算后要进行检验。

  5.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对小数的加减法进行检验呢?

  师(出示教科书第125页第4题):请同学们看这一题,你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呢?

  指名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进行检验。

  这一题正确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检验的?

  师生交流。

  6、出示练*题

  计算并且验算。

  7.83+1.6780×***

  6.12—3.581435÷35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并检验。

  集体订正。

  7.出示:4000÷25一13×12

  64一(7.2+5.9)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题,属于什么运算?指名学生回答。

  那么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同桌进行交流。

  师小结: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都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内的运算,再算括号外的运算。

  学生独立计算上面两题。

  8、完成练*二十一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由于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在计算方法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让学生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旨在使学生巩固小数

  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此外,还注意了复*验算方法,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进行验算,进一步培养检验的*惯。)

  (二)、复*运算定律。

  1、复*运算定律。

  我们学过那些运算定律?

  指名学生回答。

  怎样用字母表示出这些运算定律?

  指名学生回答。

  利用运算定律有什么好处?

  (使运算简便)。

  2、出示练*二十一第7题。

  请同学们根据正确的运算定律进行填空。

  你是怎样填的?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的?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3、用简便方法计算。

  312×4十188×4101×87

  135×50×225×33×4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的简便运算。

  4、完成练*二十一第5题。

  题目中的图给我们绘出了太阳系的几大行星,请同学们说一说有哪几大行星?

  学生观察回答。

  看了这个图,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教科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数据表,表中的数据是各个行星和太阳的距离。根据这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请同学们想办法计算出你的问题的答案。

  5、完成练*二十一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说明题意,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练*题复*学过的几种常用的简便运算的方法,并让学生说明进行简便运算时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这样更加巩固了运算定律的运用。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教师下发作业纸,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题目如下:

  1、运算下列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计算。

  36+95+74+105188×35-188×34

  67÷2.5÷0.04

  0.32×12.5×250

  5+13.7+45+6.3+50

  2、填空。

  6020千克=()吨()千克

  5千米9米=()米

  350分=()时()分

  560000*方米=()公顷

  3、水果店运来一批水果,苹果23筐,梨27筐,每筐水果重37千克,一共重多少千克?

  学生完成后,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检测的情况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独立完成三个题目,自我评价,自我鉴定,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教师根据检测情况进行总结,使学生知道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还有待加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

  熟记顺序

  四则混合运算认真审题保证正确率

  进行检验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使运算简便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教学反思:

  通过复*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深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正确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 8

  小学数学应用题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因此在总复*中它至关重要。应用题的系统复*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数量关系,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应用题的复*教学的体会。

  一、强化基础训练,掌握数量关系

  基本的数量关系是指加、减、乘、除法的基本应用,比如:求两个数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解答等。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道有联系的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因此,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在复*时,我特意安排了一些补充条件的问题和练*,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看到问题立刻想到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两个条件;看到两个条件能迅速想到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出些有助于训练发散性思维的练*题。如给出两个条件:甲数是10,乙数是8,要求学生尽可能的多提出些问题。练*时,先要求学生提出用一步解答的问题,如:“甲数比乙数多多少”,“乙数比甲数少多少”“乙数占甲数的几分之几”等。然后再要求学生提出用两步解答的问题,如“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

  “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乙数占两数和的几分之几”等。对于常用的数量关系,复*时我还采用给名称让学生编题的练*形式。如已知单价和总价,编求数量的题目;已知路程和时间,编求速度的题目等。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牢固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为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打下良好基础。在编题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对数学术语的准确理解和运用。只有准确理解,才能正确运用。如增加、增加到、增加了,提高、提高到、提高了,扩大,缩小等。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易混的术语,如减少了和减少到等要让学生区别清楚。

  二、综合运用知识,拓宽解题思路

  能够正确解答应用题,是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具体表现。应用题的解答一般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我们在复*时侧重教给分析法。如:***计划做820个零件,已经做了4天,*均每天做50个,其余的6天做完,*均每天要做多少个?

  分析方法是从问题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即:①要求*均每天做多少个,必须知道余下的个数和工作的天数(6天)这两个条件。②要求余下多少个,就要知道计划生产多少个(820个)和已经生产了多少个。③要求已经生产了多少个,需要知道已经做的天数(4天)和*均每天做的个数(50个)。在复*过程中,我注重要求学生把分析思考的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学生能说清楚,就证明他的思维是理顺的。既要重视学生的计算结果,更要重视学生表述的分析过程。

  三、系统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在应用题复*中,一题多解是沟通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练*形式。它不但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数量关系,而且可以开阔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一个修路队,原计划每天修80米,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20%,结果用12.5天就完成任务。原计划多少天完成任务?可有下列解法:

  1、80×(1+20%)×12.5÷8=15(天)

  2、12.5×(1+20%)=15(天)

  3、设计划用x天完成。

  80x=80×(1+20%)×12.5x=15

  4、设原计划用x天完成。

  80∶80×(1+20%)=12.5∶xx=15

  上述四种解法分别是按解一般应用题的思路、分数应用题的思路、方程的思路和用比例解的思路进行分析的。通过本题的复*,引导学生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过的解应用题的各种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 9

  本课时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复*解决问题,让学生熟练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弄清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且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教学难点是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并且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根据复*的目的,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同时学生在老师的感悟和创新中也会有让人惊喜的表现。

  反思自己这一课时的教学,我有以下一些感想:

  1.学生多做、多练和多说。尽量为学生创作做的、说的和练的机会,效果真的非常明显,同学们大胆的投入到课堂中去,因为他们有了表现的机会。

  2.不要讲得太多了。老师应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说。可以是自己独立说,可以是同桌互相说,四人小组说、指名学生站起来说……总之采取多种形式,老师不要说得太多,把学生的工作也抢了过来,特别是应用题的复*中。要让孩子们自己看懂题目的意思,自己会说,会提出问题,会思考问题,会解决问题。

  3.时需要一些实物教具协助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学*,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生色。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 10

  “导滞”就是教师在复*中仍然处于主导的地位,负有解惑的责任。我国古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里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文学家欧阳修说过:“滞者导之使达,蒙者开之使明。”都是说学生不可能没有不理解的内容,遇到阻滞不通就需要教师解释,使他们通达;遇到迷迷糊糊的问题,就需要教师讲解,使他们明白。复*中特别要注意学生对于数学概念表述的`准确性。例如,对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常常把“相同数位对齐”说成“数位对齐”,也常常把“小数末尾的0”说成“小数点后面的0”等等,都要及时加以辨析,而且要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让学生在比较差异中获得通达。

  3、复*的方式方法可侧重于发展学生的学*能力。

  毕业班数学复*,内容较多,包含小学数学的全部知识。所幸的是现行的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本,在总复*部分已按教学大纲将知识归类,即数的概念、量的计量、数的运算、方程初步知识、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以及统计初步知识,共六大部分。每个部分有例题、有*题,脉络比较清楚,这都有利于学生自己阅读与思考。

  在复*时,可采取多种方式,既可以分组讨论,全班集中交流;也可以个人先预*,大组汇报。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我学*的*惯和能力。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阅读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1)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6篇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1

  一年一度的毕业班数学复*已临*尾声,如何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做好这项十分重要而又很艰巨的教学工作,确实需要思考与讨论。通过这次毕业班的复*工作,有了一些体会与大家共勉。

  1、复*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发展的持续性。

  过去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下,复*是为了系统整理学过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能够比较好地掌握知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因此,往往会不知不觉地把目标瞄准考题,一步一趋地陷入“追题族”的泥坑。就当前教育形式而言,复*仍然是为了系统整理学过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仍然要求学生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其目的却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发展,为持续发展打一些基础。

  2、复*的策略是让学生主动而自信地发展。

  要使学生主动而自信地发展,教师必须做到“知人”、“善诱”、“激励”、“导滞”。

  “知人”就是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心理状态。古代教育家说过:“教学之法,本于人性。”也就是要深知学生的个性;又说过:“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这就是说要做成功一件事情,心理意向是重要的根本。如果我们不了解学生,不知道他们对于复*是抱什么态度,只是一味地让他们做作业、进行模拟考试,学生被动地应付,久而生厌,就会丧失信心,那么,这种复*也只是事倍而功半了。

  “善诱”就是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指导他们归纳整理,将本质属性相同的知识,前后联系起来,便于记忆。对于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指点他们记住其中最基本的,以减轻记忆负担。如:一组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通过乘、除法关系,可以推导出另外两个关系式,这样既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激励”就是鼓励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尤其对于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不可以歧视、打击、责难他们,必须对他们有所偏爱,对他们的一点一滴进步,都应加以赞赏;要看到他们是在发展,因此也是自己教育的成功。教师对他们倾注的期望与信任,学生是会感受到的,一旦有了这种感受,他们便会产生自信心,也会主动地投入到复*中去。要知道人都是有上进心的,这些学生不是生来就自甘落后的,。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2

  “导滞”就是教师在复*中仍然处于主导的地位,负有解惑的责任。我国古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里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文学家欧阳修说过:“滞者导之使达,蒙者开之使明。”都是说学生不可能没有不理解的内容,遇到阻滞不通就需要教师解释,使他们通达;遇到迷迷糊糊的问题,就需要教师讲解,使他们明白。复*中特别要注意学生对于数学概念表述的准确性。例如,对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常常把“相同数位对齐”说成“数位对齐”,也常常把“小数末尾的0”说成“小数点后面的0”等等,都要及时加以辨析,而且要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让学生在比较差异中获得通达。

  3、复*的方式方法可侧重于发展学生的学*能力。

  毕业班数学复*,内容较多,包含小学数学的全部知识。所幸的是现行的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本,在总复*部分已按教学大纲将知识归类,即数的概念、量的计量、数的运算、方程初步知识、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以及统计初步知识,共六大部分。每个部分有例题、有*题,脉络比较清楚,这都有利于学生自己阅读与思考。

  在复*时,可采取多种方式,既可以分组讨论,全班集中交流;也可以个人先预*,大组汇报。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我学*的*惯和能力。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3

  小学数学应用题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因此在总复*中它至关重要。应用题的系统复*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数量关系,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应用题的复*教学的体会。

  一、强化基础训练,掌握数量关系

  基本的数量关系是指加、减、乘、除法的基本应用,比如:求两个数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解答等。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道有联系的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因此,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在复*时,我特意安排了一些补充条件的问题和练*,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看到问题立刻想到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两个条件;看到两个条件能迅速想到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出些有助于训练发散性思维的练*题。如给出两个条件:甲数是10,乙数是8,要求学生尽可能的多提出些问题。练*时,先要求学生提出用一步解答的问题,如:“甲数比乙数多多少”,“乙数比甲数少多少”“乙数占甲数的几分之几”等。然后再要求学生提出用两步解答的问题,如“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

  “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乙数占两数和的几分之几”等。对于常用的数量关系,复*时我还采用给名称让学生编题的练*形式。如已知单价和总价,编求数量的题目;已知路程和时间,编求速度的题目等。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牢固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为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打下良好基础。在编题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对数学术语的准确理解和运用。只有准确理解,才能正确运用。如增加、增加到、增加了,提高、提高到、提高了,扩大,缩小等。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易混的术语,如减少了和减少到等要让学生区别清楚。

  二、综合运用知识,拓宽解题思路

  能够正确解答应用题,是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具体表现。应用题的解答一般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我们在复*时侧重教给分析法。如:*计划做820个零件,已经做了4天,*均每天做50个,其余的6天做完,*均每天要做多少个?

  分析方法是从问题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即:①要求*均每天做多少个,必须知道余下的个数和工作的天数(6天)这两个条件。②要求余下多少个,就要知道计划生产多少个(820个)和已经生产了多少个。③要求已经生产了多少个,需要知道已经做的天数(4天)和*均每天做的个数(50个)。在复*过程中,我注重要求学生把分析思考的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学生能说清楚,就证明他的思维是理顺的。既要重视学生的计算结果,更要重视学生表述的分析过程。

  三、系统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在应用题复*中,一题多解是沟通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练*形式。它不但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数量关系,而且可以开阔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一个修路队,原计划每天修80米,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20%,结果用12.5天就完成任务。原计划多少天完成任务?可有下列解法:

  1、80×(1+20%)×12.5÷8=15(天)

  2、12.5×(1+20%)=15(天)

  3、设计划用x天完成。

  80x=80×(1+20%)×12.5x=15

  4、设原计划用x天完成。

  80∶80×(1+20%)=12.5∶xx=15

  上述四种解法分别是按解一般应用题的思路、分数应用题的思路、方程的思路和用比例解的思路进行分析的。通过本题的复*,引导学生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过的解应用题的各种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4

  六年级数学进入了复*阶段,因为都是以前学生学*过的内容,缺少难度和新鲜感,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讲的时候,很难抓住重点,很难抓住题型,总在担心学生这不会那不会。讲的难了,差的学生不会的还是学不会;讲的简单了,好的学生不屑于听;中等水*的学生则似懂非懂,没懂也在装懂;只有极少数学生会在认真听。一知半解的了解怎能将知识掌握好呢?所以可能就需要教师花多点的时间去引起学生注意,上课把学生的注意力抓牢,提高他们的学*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数学活动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经验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概括或发现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例如教学《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时,我在新授前将设计这样一段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围的长度与身高之比是1:2,将拳头滚动一周的长度和脚的长度的比是1:1,人脚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是1:7。当人们了解了这些,又掌握了这种神奇的本领后,去买袜子只需要把它绕圈一周就知道何适不合适了,而侦察员就能根据罪犯脚印的长度推测出身高。你想拥有这种本领吗?这种神奇的本领就是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讨论圆的周长是不是直径时,有的学生运用直观的看、比或量的方法来判断半圆弧比直径长,而有的学生却运用两点之间的曲线比线段长来推理,这是两种不同水*的思维。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具体思维水*又引向抽象逻辑思维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象这样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在阅读中理解,使课堂形成多方的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态度、思想、方法,是一种探究的品质,这对他们后续知识的学*将有较大的影响,为学生的终身学*奠定基础。

  恰当的放手自学,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在百分数的写法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展开自学。想写哪个百分数,就写哪个。这样学生的学*兴趣被调动了起来,自学的效果就格外的明显。这种做法,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方式。再如:在教学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根据内容简单,便于自学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在教学《百分数应用》一课时,我设计游戏环节,创设把教室中的小组变成银行的情境,班上的学生自己利用道具钱币,根据自己的想法(不同本金,不同期限)算出自己到期时所能得到的利息。形成宽松的教学氛围,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不再把学生一个个扶过河,而是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开放思路学会过河。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已开放为*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学生可以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行学*。这样,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和探索服务的,并以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作为教师主导水*的标。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5

  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很多很杂,而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总复*,我认为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体系;二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惯的一个重要阶段,尤其要培养学生认真做题的良好*惯。通过这段时间的复*,我有以**会:

  首先是审题要严谨。数学的逻辑性强,不能由于审题时的一点差错,而使结果出错。对题目意思理解上的一个小小的疏忽,会直接影响学生正确解答问题的最后结果。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惯显得非常重要。

  其次是要教会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在解答后还要考虑答案的合理性。

  最后要做到认真检查验算。在解题完成之后的复查,找出错误之处尤其重要,也是一件考验学生能力的事情,要把求得的答案当作一个条件代入题目中进行检验,这就需要老师*时通过一定的训练使之成为一种*惯,而*时学生这点往往做不到,好象也没有这个*惯,所以老师*时必须加强这个方面*惯与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养成检查的好*惯。

  好的学**惯不是一下子形成的,从中需要我们老师在*时有意识地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老师不仅要关注教了什么,更要关注学生学了什么,学生是如何学的,教给学生好的学*方法,培养学生好的学**惯,才能提高学生学*的能力。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6

  六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很多很杂,而事实上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总复*,一直让老师很为难,如果一味地将知识重新再现,学得好的学生认为自己都会了不要听,学得不好的学生也没有定心听,老师觉得上复*课很痛苦,该怎样避免枯燥重复,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呢?我在概念课的复*教学上做了一次小小的尝试。

  如果按课的类型分,可以分成计算课、概念课、*面图形课和统计课等,每种课的类型在复*时各有特色。数学的复*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体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整理和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毕业班的复*课注重帮助学生把分散在各年级、各章节中有关的数学知识上下串联,左右沟通起来。因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们联在一起,即是一种多半为被遗忘的知识。”理清知识体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帮助、点拨和补充。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2)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板二年级下册第122页第13、14题,练*二十四第11~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参与复*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的好*惯,激发学生热爱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情境图、自测题卡、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启发谈话、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练*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

  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公园里有好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玩一玩。(出示小朋友玩碰碰车的情境图)

  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出示问题:玩碰碰车每人一次3元,小明共花了12元。小明共玩了几次?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后汇报。

  太棒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前面学*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和复*。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玩滑梯这一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对解决问题的复*中来。)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与复*,现在给大家一些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整理的结果?

  小组长1: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2: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3:……

  展示各小组整理的结果,全班同学欣赏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1)要认真看题,收集信息。

  (2)分析问题,确定运算步骤。

  (3)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4)检查,写答。

  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形成了这么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们对本册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有了全面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就针对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重点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回忆、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既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又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体验到了同伴相互交流的学*乐趣。学生在整理中让旧知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重点复*,强化提高

  (一)分层练*,重点突破

  1.总复*第13题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图画,并说出从图画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和问题?

  让学生根据从题目中了解的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独立列算式解答出来。

  2.总复*第14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要求一共花多少钱,怎样求呢?使学生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再让学生列算式解答出来。

  (二)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1.练*二十四第11题。

  先跟据图画中小朋友的想法,使学生明确:一位客人一个碗、两根筷子。

  再让学生根据碗和筷子的数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8个碗可以给8位客人。

  14根筷子可以给7(14÷2=7)位客人。

  所以这些碗筷只能给7位客人。

  2.练*二十四第12题。

  先让学生根据画面上两位同学的对话,掌握信息。

  再引导学生分析:要把全班分成7名同学一组,可以分几组?要先知道什么?怎样解决呢?

  组织学生独立列算式解答,并在小组中交流。

  3.练*二十四第13题。

  怎样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

  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通过比较三种袜子每一双的价钱,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再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的的机会。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只有充分掌握原来的知识,才能挖掘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测

  出示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

  自测题

  1.铅笔3角钱一支,要买3支,给售货员1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2.班上男生有26人,女生有22人。体育课上要站成6排,每排站几人?

  3.从家里到学校需要8分钟,每天上学共要走多少分钟?

  4.一本故事书有98页,小莉看了4天,每天看5页,她还剩多少页没看?

  5.一个毽子3元,一根跳绳5元。

  (1)小青买4个毽子和1根跳绳,共用去多少元?

  (2)你有30元钱,你准备怎样买呢?应找回你多少钱?

  6.冰激凌零售价每个7元,批发每箱6个,共30元。算一算按箱买每个比零售价便宜多少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评价完善

  1、通过这节课的复*,你又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小组的表现哪些地方最满意?

  2、教师评价总结。

  今天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表现得很出色,大家不仅学会很多了知识,还愿意和同学们在一起分享所学到的知识,老师真高兴呀!通过你们的发言,我知道你们有又学到了很多的,希望你们能灵活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正确的评价他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板书设计:

  复*解决问题

  13.12÷3=4(次)

  答:小明共玩了4次。

  14.8×3+6=30(角)

  30角=3元

  答:一共要花3元钱。

  教后反思:

  通过复*,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些学生无处下手,比如126页的11题,学生就不知道到底分给几个人?课本上这几道题不全面,课下还需要补充。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2

  本学年新课教学完毕后,发现还有3个多星期进行总复*,时间还是挺充裕的。为了提高复*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1、认真学*《质量评价标准》与教学用书,提炼总结出全册知识点,清楚地认识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特别是学生难点、易错点。为了更好的掌握学生学*情况,我仔细分析了几个单元测验卷以及*时作业情况,发现学生在分数意义(分数表示数量与表示关系存在混淆)、空间图形有关计算、分数的简便运算等存在最大问题。

  3、在前面两个步骤完成后,我对学生以及需要重点复*的内容,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在复*实施阶段,就应该提高针对性。

  (1)因为学生掌握最差的是空间立体图形,所以我刚开始,就先复*这一章,并让学生从分析对比两个立体图形中,认清两个图形的特点;从实际操作中,回顾表面积、体积公式的由来,提高公式应用的熟悉度。

  (2)学生对于分数加减法简便运算,特别是一些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存在不足。所以我决定,需要从整数加减法出发,教授学生,面对小括号前面是加法或减法的时候,去掉括号之后应该怎么班,同时对减法性质进行延伸,这样就能拓宽学生的运算思维,提高简便运算能力。

  (3)学生对于分数表示量的大小与表示关系的区别不够清晰,为了认识它们的区别,我采取题型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在审题中,学会思考一个分数究竟是表示量的大小,还是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方法有:分数后面是否跟单位;是否说明单位“1”等。

  (4)除了这些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外,基础差,理解能力低的学生,也应该重点关注。为了提高中下生的成绩,我会选用一些课后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我还从他们的复*册中,给他们分析总结出薄弱环节,这样就能提高复*针对性。

  现在我发现,是不是应该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应该让学生自己分析总结整册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对知识架构的联系呢?虽然这样做,会有难度,得出来的答案也值得商榷,但这样会提高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3

  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包含小数乘除法、位置、可能性、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以及植树问题。总复*的内容在编排上,遵循《标准(20xx)》规定的内容领域和教学顺序,把分散的学*内容适当归并,整体呈现,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便于在复*中进行整理和比较,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成功之处:

  1.注重知识的整合,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小数乘除法的复*中,既要把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进行比较,又要把整数乘法和整数除法进行比较,从而沟通新旧之间的联系,既有横向之间的联系,也有纵向之间的联系,这样能够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完整。另外还要连带复*小数加减法计算,特别是数位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学生特别容易出错,因此在复*中要予以重视。

  2.突出重点、难点和弱点,查缺补漏。在总复*中,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容易出错的问题、理解混淆的问题。如小数乘除法的计算中要着重复*小数乘小数中积的小数不足需要补0的问题、小数除法中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及商中间有0的除法;复*简易方程时主要复杂方程的解法以及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特殊方程的解法等;复*多边形的面积时注重计算公式的理解记忆,特别是逆向思考的求三角形的底或高,梯形的上底、下底或高的方法等。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紧,课时不足,导致复*不全面,出现变式问题部分学生不知如何解决。

  再教设计:

  针对每学期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把每单元考试所占用的时间放到周末,让学生在家完成,节约出时间以备弥补期末复*时间的不足,复*仓促,导致学生考试成绩的情况。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4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25-126页四则运算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复*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深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意识和*惯,认真地审题,正确地进行口算、笔算,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3、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认真做题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深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熟练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和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良好计算检验的意识和*惯。

  教学难点:

  会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

  教法:质疑引导,组织练*;学法:小组合作,独立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

  同学们,我们要想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且能够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就必须要牢固掌握哪些知?(必须掌握好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方法和运算定律)。

  今天我们就来复*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

  教师板书课题: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知识点。

  请积极举手说一说想起了哪些知识点?看谁想得多?

  教师表扬发言积极的同学,然后指出上述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

  能否用一个知识结构图描述上述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呢?

  (设计意图: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启迪思维,用表扬鼓励的语言激起学生的学*热情、使学生很快进入复*状态。)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尝试建立知识结构网络。

  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情况。

  请各小组成员介绍本组的讨论情况。

  师生共同分析,评价各小组建构的知识网络图。

  3、师生共同分析建构出一个更加合理,更加完善,保罗更多相关知识的知识结构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交流后梳理成知识网络,让每一个小组成员介绍讨论构建情况。然后,师生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图。这样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重点复*,强化提高

  (一)、复*小数四则运算。

  1.出示问题: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2.学生同桌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3.集体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小数的加减法和整数的加减法遵循相同的运算规律,即都满足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小数的加减法需要特别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必须将两个数的小数点的位置对齐,才能相加减。

  4.同学们,要想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就必须做到什么?

  教师讲明:首先要认真细心地进行审题,然后再计算,计算后要进行检验。

  5.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对小数的加减法进行检验呢?

  师(出示教科书第125页第4题):请同学们看这一题,你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呢?

  指名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进行检验。

  这一题正确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检验的?

  师生交流。

  6、出示练*题

  计算并且验算。

  7.83+1.6780×*

  6.12—3.581435÷35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并检验。

  集体订正。

  7.出示:4000÷25一13×12

  64一(7.2+5.9)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题,属于什么运算?指名学生回答。

  那么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同桌进行交流。

  师小结: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都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内的运算,再算括号外的运算。

  学生独立计算上面两题。

  8、完成练*二十一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由于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在计算方法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让学生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旨在使学生巩固小数

  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此外,还注意了复*验算方法,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进行验算,进一步培养检验的*惯。)

  (二)、复*运算定律。

  1、复*运算定律。

  我们学过那些运算定律?

  指名学生回答。

  怎样用字母表示出这些运算定律?

  指名学生回答。

  利用运算定律有什么好处?

  (使运算简便)。

  2、出示练*二十一第7题。

  请同学们根据正确的运算定律进行填空。

  你是怎样填的?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的?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3、用简便方法计算。

  312×4十188×4101×87

  135×50×225×33×4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的简便运算。

  4、完成练*二十一第5题。

  题目中的图给我们绘出了太阳系的几大行星,请同学们说一说有哪几大行星?

  学生观察回答。

  看了这个图,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教科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数据表,表中的数据是各个行星和太阳的距离。根据这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请同学们想办法计算出你的问题的答案。

  5、完成练*二十一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说明题意,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练*题复*学过的几种常用的简便运算的方法,并让学生说明进行简便运算时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这样更加巩固了运算定律的运用。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教师下发作业纸,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题目如下:

  1、运算下列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计算。

  36+95+74+105188×35-188×34

  67÷2.5÷0.04

  0.32×12.5×250

  5+13.7+45+6.3+50

  2、填空。

  6020千克=()吨()千克

  5千米9米=()米

  350分=()时()分

  560000*方米=()公顷

  3、水果店运来一批水果,苹果23筐,梨27筐,每筐水果重37千克,一共重多少千克?

  学生完成后,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检测的情况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独立完成三个题目,自我评价,自我鉴定,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教师根据检测情况进行总结,使学生知道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还有待加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

  熟记顺序

  四则混合运算认真审题保证正确率

  进行检验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使运算简便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教学反思:

  通过复*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深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正确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5

  关于毕业班复*的反思建议: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很多很杂,现在已经进入了期末总复*的关键阶段,但是实际的复*过程,却让老师很为难,如果一味地将知识重新再现,学得好的学生认为自己都会了不要听,学得不好的也没有定心听,该怎样避免枯燥重复,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呢?为了克服时间短,内容多的因素,提高学生综合数学素质,我以为上好小学数学复*课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的欲望,为学*的主动学*创造条件。

  课前整理时,学生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上课方式,学生们的兴致很高,在上课之前已经聚在一起讨论怎么讲题,其实这就是在自主学*。为了想好怎么解题,他们聚在一起讨论、分析,最主要的是他们对此不以为苦,反以为乐,设计的方案被采纳了,高兴劲和成功感就油然而生。课堂的学*被延伸至课前、课外,课堂上的被动接受成为课外的主动复*,而课堂上的讲题过程突出解决的是他们认为重要的地方和最难的地方,更因为这些问题都来自学生自己。在教学上,我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努力淡化并退出学生心中教师的权威形象,让他们感觉课堂是他们的,是他们在辩论,老师不是裁判,只是主持或者说只是观众,对与错都由他们来决定。

  二、增强合作意识,为学困生的参与和成功创造机会。

  在课堂中我重视提问学*有困难的学生,发现课堂上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在追究,如果发现哪位学生真的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也不占用课上时间,把那个学生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等到中午把他单独留下逐项训练,练到能举一反三为止。后进生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上课时,他们敢于说出自己所理解到的,哪怕是一点点,看着他们一脸的喜悦,我多么惊喜,这不正是我们教师所希望的学*方式吗?!同伴间的学*和合作对这些孩子是多么有效,学*成为了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命令。

  总之,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结合新时期教育方向,准确把握、理解和运用教材,立足小学数学知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搞好小学毕业复*工作。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3)

——初三数学复*教学反思6篇

  九年级毕业班总复*,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早已忘记。如何提高数学总复*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今年这一学期比往年较长,计划安排两个月进行第一轮复*。进行第一轮复*之前,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第一轮复*的目的是要“过三关”:(1)过记忆关。必须做到记,记准所有的重要知识、公式、定理等,没有准确无误的记忆,就不可能有好的结果。(2)过基本方法关。如: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用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来解直角三角形。(3)过基本技能关。如:给你一个题,你找到了它的解题方法,也就是知道了用什么办法,这时就说明具备了解这个题的技能。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组合,使之形成知识结构,可将代数部分分为: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概率、统计初步等;将几何部分分为:几何基本概念,相交线和*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圆等。复*完每个单元都要做卷检测,重视补缺工作。第一轮复*的基本宗旨:知识系统化(知识树),练*专题化。

  2、第一轮复*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

  (1)根据往年中考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型或改编变式题,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

  (2)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量练*”是相对而言的,它不是盲目的大,也不是盲目的练。而是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切中要害的强化练*。

  (3)每天批改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对于作业、练*、测验中的问题,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办法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4)注重思想教育,不断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学困生体验成功。

  通过前测说明:⑴我班学生对圆的对称性的整体认识有了,对推理中简单命题的逆命题的构造掌握得比较好,但对于复合命题的逆命题的构造还没有形成基本的认知。⑵在学*态度和方法上,有基本的分析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几何的判断、推理、证明能力基本能够达到要求。⑶学生已经具备了学*、探究圆的轴对称性所需的基本知识,如轴对称性、轴对称性图形的性质等。

  根据学生对圆概念已形成了基本认识、但对复合命题逆命题没有掌握的具体情况下,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式学*,形式可以采取讨论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们之间互相交流,沟通的'能力,培养他们合作学*的意识。如果在探究出垂径定理之后,让学生自己去找出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是很困难的,为了适当地降低难度,利用图形的直观性来降低难度。把垂径定理的特征图形引导学生分析透彻,是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这个命题的逆命题的。所以在找垂径定理的逆命题的时候可以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讲授。通过引导学生对垂径定理的特征图形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抓特征图形的能力,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中,对图形可以进行更好的分析,同时提高应用图形的能力。而在整个教学中我对学生只是一个在方法上的引导者,鼓励、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这也是我以后的教学指向。相信长此以往学生一定会在自己研究问题上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初三毕业班总复*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就结合我校*几年来初三数学总复*教学,谈谈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注重中考动态研究与分析

  为了充分体现中考数学考试选拔的公*、公正,在命题时,一定会努力对需要考查的知识和方法创设一个新的问题情境,力争使每个考生面对的是相同的问题背景和相同起点,特别是一些需要有较高区分度的试题更是如此,以充分体现试题的公*性。每个中档以上难度的数学试题通常要涉及多个知识点、多种数学思想、方法,或者在知识交汇点上巧妙设计试题。在复*课中让学生学会思考是从根本上提高成绩,解决问题的良方,这里讲的不是“教会学生思考”,而是“让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自己吧知识“悟”出来,自己“学”出来,教师能教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然后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和策略,在解决具有新情境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出如何进行正确的思考。

  二、注重教材的挖掘与重新整合

  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所以我们的复*课教学应以课本为主。这就要求我们毕业班的数学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应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形成结构。课本中的例题、练*和作业要让学生弄懂、会做,书后的“读一读”、“想一想”,也要学生认真想一想,集中精力把整个初中所有重点内容的例题、*题逐题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并注意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整理。一味搞题海战术,整天埋头让学生做大量的课外*题,其效果并不明显,有本末倒置之嫌。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选用

  传统的复*课主要以知识梳理、范例讲解、模范练*、反馈矫正、归纳小结几个环节为主,学生学*起来没有新信息的刺激,思维难以兴奋,只是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疲于理解与消化,机械的进行模仿,这样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逐渐减弱,降低了复*的效果,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取消了学生的探究过程,牺牲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导致优生高分低能,学困生学*更加困难。面对新教材的复*教学,我们应采用“以点带面”辐射式教学方法,将知识梳理与题目训练有机的结合,用典型题目的讲解与强化训练巩固基础知识与考点,从而加大训练的信息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纵横联系,类比归纳,帮助学生对复*内容再发现、再认识、再应用,从而使复*内容细化、网化。

  四、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解题方法的指导

  我们在复*课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每一节复*课,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要让学生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与思维方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解答范例之后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所涉及的重要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规律,概括主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通过学生对所解答问题思维方式不同,产生解题方法各异,这样可以打破思维定势,开拓学生思路,优化解题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对这些问题从感

  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注重学生心理了解和疏导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普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造**际交往障碍,一旦在学*和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往往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也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宣泄不良情绪,长此以往,不良情绪的积累,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有些学生越是临*中考,越是频频出现不良情绪和身体不适,这些大多数都是因考前心理问题造成的,他们只要提到上学就浑身不自在,并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肚子疼、惊恐不安等症状,只要不去上学,上述症状也就随之消失,而且玩得很开心。有些学生则是越临*中考成绩越来越差,整天头脑昏昏沉沉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吃饭没有胃口、晚上睡不着觉、内心痛苦难耐、焦躁不安。要想在中考中让学生有正常的发挥,必须在考前对学生做考前心理辅导,疏通他们心中的症结,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摆正学*态度,提高复*效率。

  初三毕业班总复*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就结合我校*几年来初三数学总复*教学,谈谈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注重中考动态研究与分析

  为了充分体现中考数学考试选拔的公*、公正,在命题时,一定会努力对需要考查的知识和方法创设一个新的问题情境,力争使每个考生面对的是相同的问题背景和相同起点,特别是一些需要有较高区分度的试题更是如此,以充分体现试题的公*性。每个中档以上难度的数学试题通常要涉及多个知识点、多种数学思想、方法,或者在知识交汇点上巧妙设计试题。在复*课中让学生学会思考是从根本上提高成绩,解决问题的良方,这里讲的不是“教会学生思考”,而是“让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自己吧知识“悟”出来,自己“学”出来,教师能教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然后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和策略,在解决具有新情境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出如何进行正确的思考。

  二、注重教材的挖掘与重新整合

  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所以我们的复*课教学应以课本为主。这就要求我们毕业班的数学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应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形成结构。课本中的例题、练*和作业要让学生弄懂、会做,书后的“读一读”、“想一想”,也要学生认真想一想,集中精力把整个初中所有重点内容的例题、*题逐题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并注意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整理。一味搞题海战术,整天埋头让学生做大量的课外*题,其效果并不明显,有本末倒置之嫌。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选用

  传统的复*课主要以知识梳理、范例讲解、模范练*、反馈矫正、归纳小结几个环节为主,学生学*起来没有新信息的刺激,思维难以兴奋,只是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疲于理解与消化,机械的进行模仿,这样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逐渐减弱,降低了复*的效果,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取消了学生的探究过程,牺牲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导致优生高分低能,学困生学*更加困难。面对新教材的复*教学,我们应采用“以点带面”辐射式教学方法,将知识梳理与题目训练有机的结合,用典型题目的讲解与强化训练巩固基础知识与考点,从而加大训练的信息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纵横联系,类比归纳,帮助学生对复*内容再发现、再认识、再应用,从而使复*内容细化、网化。

  四、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解题方法的指导

  我们在复*课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每一节复*课,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 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要让学生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与思维方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解答范例之后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所涉及的重要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规律,概括主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通过学生对所解答问题思维方式不同,产生解题方法各异,这样可以打破思维定势,开拓学生思路,优化解题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对这些问题从感

  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注重学生心理了解和疏导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普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造**际交往障碍,一旦在学*和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往往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也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宣泄不良情绪,长此以往,不良情绪的积累,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有些学生越是临*中考,越是频频出现不良情绪和身体不适,这些大多数都是因考前心理问题造成的,他们只要提到上学就浑身不自在,并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肚子疼、惊恐不安等症状,只要不去上学,上述症状也就随之消失,而且玩得很开心。有些学生则是越临*中考成绩越来越差,整天头脑昏昏沉沉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吃饭没有胃口、晚上睡不着觉、内心痛苦难耐、焦躁不安。要想在中考中让学生有正常的发挥,必须在考前对学生做考前心理辅导,疏通他们心中的症结,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摆正学*态度,提高复*效率。

  随着五月的邻*,夏热逼*,在不知不觉中初三的第一轮复*接*尾声了。历年教师的第一轮复*经验,大多数就是以知识点归纳,再引出题目来巩固这些知识点!数学最终要回到解题中来,通过借鉴别人的观点之后,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我觉得以知识点来带动题目这种复*方法确实是教师最容易接受的一种,也是学生信心的保证,因为这样学生感觉踏实点,但是这种方法最好的效果就每个定理或是概念又或者是公式,最好是讲出它们的来历或是推理过程,然后马上要以简单的例子给以巩固,然后再加一道中等难度的题目来加强!

  其次,现在成效比较好的一种方法就以题目来带动知识点,而这种方法可以起到让学生对知识点更加深刻的目的,特别是在以同步题目作为背景的应用下,学生也更加地感兴趣,更加有动力!但是注意有些细微的知识点的复*。

  在第一轮复*中很难说哪种更好,要将两种结合起来比较好,看什么样的章节,什么要的内容了,还有第一轮复*中要学生真正的自觉自主起来,所以一定要鼓动,鼓励学生,一定要煽动他们的那股冲劲,时时刻刻不能放松,每天要练*题目,教师讲固然重要,可学生练*更重要,只有加强练*他们才知道什么地方不会,掌握得怎么样。

  九年级毕业班总复*,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早已忘记。如何提高数学总复*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今年这一学期比往年较长,计划安排两个月进行第一轮复*。进行第一轮复*之前,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第一轮复*的目的是要“过三关”:

  (1)过记忆关。必须做到记,记准所有的重要知识、公式、定理等,没有准确无误的记忆,就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2)过基本方法关。如: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用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来解直角三角形。

  (3)过基本技能关。如:给你一个题,你找到了它的解题方法,也就是知道了用什么办法,这时就说明具备了解这个题的技能。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组合,使之形成知识结构,可将代数部分分为: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概率、统计初步等;将几何部分分为:几何基本概念,相交线和*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圆等。复*完每个单元都要做卷检测,重视补缺工作。第一轮复*的基本宗旨:知识系统化(知识树),练*专题化。

  2.第一轮复*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

  (1)根据往年中考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型或改编变式题,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

  (2)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量练*”

  是相对而言的,它不是盲目的大,也不是盲目的练。而是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切中要害的强化练*。

  (3)每天批改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对于作业、练*、测验中的问题,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办法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4)注重思想教育,不断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学困生体验成功。

  3、复*反思,或称为“反思性复*”,是指教师在复*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复*的合理性,提高复*效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复*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复*,确保复*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4)

——数学复*课教学反思菁选

数学复*课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复*课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讲这节课是为了让学生对《圆》这一章进行系统的复*,掌握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彻底理解紧扣课本的一些重点题型,并能灵活运用,我认为学生应该以本为本,吃透教材。*几年中考数学试题坚持新题不难、难题不怪的命题方向,有的知识点看起来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过,但它属于一捅就破的情况,出现的可能也是有的。例如,将圆的计算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可以编制出很多精彩的试题。虽然这部分知识课本提到的不多,但在实践与探索中出现过,所以只有吃透课本上的例题、*题,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构建数学的知识网络,以不变应万变。在求活、求新、求变的命题指导思想下,中考数学试题虽然不可能考察单纯背诵、记忆的内容,也不会考察课本上的原题,但对中考试卷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许多题目在课本中都能找到影子,不少中考试题就是对课本原题的变型、改造及综合。因此在指导学生复*时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课本中出现的实践与探索,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同桌探讨等方式,总结出其中包含的知识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课本的透彻掌握。另外,中考考察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及全面理解情况,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就必须从基础知识入手。

  所谓整理和复*,我觉得重点应该在整理上,整理和复*不但要起到一个回顾知识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将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从而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整理和复*课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引发知识的重新构建,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在课前我了解到,学生没有自己独立进行过知识整理,可以说,在复*整理这一块的学法上,学生几乎是一片空白,以至于到现在有些学生在复*过程中都是采取一种抓瞎的方法,没有计划,没有目标,对于自己的学*状态也不太了解,这种情况让我非常震撼。反思以往,发现自己在教学中为了授之以鱼而常常忘记了授之以渔。其实,所谓教学,应追求的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在处理教法与学法的关系中,叶圣老的一句名言很有指导意义: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显然,这样的教,就得教到点子上,也就是要教学生摸到学*的门径,从而达到自己学*的.境界,虽然起步晚了一些,但只要迈出这一步,应该会让学生受益匪浅的,所以这堂课的重点,我就将其定位在学生复*整理的学法指导上。而事实证明,当学生通过自己整理得到的复*方法印象非常深刻,学生愿意并且重视相互之间的学*。

  刚刚检测了第三单元《圆》。考试成绩比我想象的要好的多,真的有点窃喜:是本学期单元考试中考的最好的一次。归纳了一下,觉得考的满意主要有以下原因:(1)本单元的知识虽然比较难,包括:与圆的有关概念、与圆有关的位置、与圆有关的计算三个部分。(2)本单元的每一次新课我都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注重在做中探讨新知。这样教学一是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事做就不会开小差),二是学生自己做出来的结论自己理解的就会更透彻、记忆也更深刻。(3)作业落实较好,训练到位。

  但也有不如意和欠缺的地方:(1)没有满分的同学,最高分是99分+附加题20分(她错的那个填空题根本不难)。(2)*时的几个尖子生还是比较浮躁,看题不认真,做完试题不认真检查,导致了不该有的失分(那几个尖子生这次都没达到95分)。(3)很多学生改不了马虎的毛病。看题看个大概,改后的试卷一发下来就知道自己错哪里了,就是在考的时候发现不了;计算不仔细,加法算错的等都有。(4)部分学生基础差。在求组合图形的阴影部分面积时,都列对综合算式了,但他算不了小数乘除法,导致结果都是错的。(5)求阴影部分面积的第一个题失分有点多,主要是有那么一部分同学记不得半圆面积的算法(总是忘记要除以2,你一提示要看清楚是圆还是半圆时他就恍然大悟的样子),这样的题目以后还要多做练*。

  从这次的测试中,我体会到:上课抓住学生的手、脑、心、口很重要(即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动脑思考、多用心想问题、多动嘴发言),不仅是要学生的人在教室里,心也要留在教室里,这样的教学有效性才高。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体会:优生体会到考试要细心、要反复的认真的检查,*时比较差这次又考好了的同学体会到上课要认真听讲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本学期复*对于学生我从以下三方面作要求

  1、帮助每个学生达到基本要求,为进一步学*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2、结合每一知识板块(领域)的具体目标,引发学生进行知识回顾,总结与反思,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3、复*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自己的要求:

  1、引导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再现,针对存在问题查漏补缺,以达到理解与运用的提升和知识技能的巩固。

  2、引导学生整理(概括、归纳、找内在联系)以完成学生的认知构建。

  3、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关注后进生的进步,让他们渐渐感觉到数学是很容易学好的。

  具体措施:

  1、促进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系统化与合理化,为进入综合应用知识的复*打基础,这是复*阶段的第一项任务。

  2、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突出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分领域进行知识与方法的梳理,如:小数的认识,小数的加减是以十分数为基础的。紧密结合分数的认识加强算理的理解。

  3、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融汇贯通,如: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结合周长的计算编制一些解决问题的综合题;复*面积单位时,进行进率的归纳与整理,与长度单位进行比较加强复*效果。

  4、复*练*题注重“先做后说”的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惯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复*的争对性,提高效率。为学生提供更多反思性学*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己的错误自己来纠正。

  5、总复*教学过程继续关注和促进学生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进步与发展。

  6、有效地做好后进生辅导工作的安排。

  在复*教学中,注重整体的同时关注个体发生的变化,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后进生的复*辅导,对后进生应按知识板块的学*情况进行分类,有利于提高辅导的效率,要激励后进生的学*积极性,促使他们在复*教学中都能有所进步。

  但是总的来讲,回顾复*的效果。感觉我们只有培养好了学生良好的复**惯,才能在复*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学生有了良好的复**惯在复*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率。

  关于毕业班复*的反思建议: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很多很杂,现在已经进入了期末总复*的关键阶段,但是实际的复*过程,却让老师很为难,如果一味地将知识重新再现,学得好的学生认为自己都会了不要听,学得不好的也没有定心听,该怎样避免枯燥重复,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呢?为了克服时间短,内容多的因素,提高学生综合数学素质,我以为上好小学数学复*课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的欲望,为学*的主动学*创造条件。

  课前整理时,学生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上课方式,学生们的兴致很高,在上课之前已经聚在一起讨论怎么讲题,其实这就是在自主学*。为了想好怎么解题,他们聚在一起讨论、分析,最主要的是他们对此不以为苦,反以为乐,设计的方案被采纳了,高兴劲和成功感就油然而生。

  课堂的学*被延伸至课前、课外,课堂上的被动接受成为课外的主动复*,而课堂上的讲题过程突出解决的是他们认为重要的.地方和最难的地方,更因为这些问题都来自学生自己。在教学上,我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努力淡化并退出学生心中教师的权威形象,让他们感觉课堂是他们的,是他们在辩论,老师不是裁判,只是主持或者说只是观众,对与错都由他们来决定。

  二、增强合作意识,为学困生的参与和成功创造机会。

  在课堂中我重视提问学*有困难的学生,发现课堂上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在追究,如果发现哪位学生真的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也不占用课上时间,把那个学生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等到中午把他单独留下逐项训练,练到能举一反三为止。后进生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上课时,他们敢于说出自己所理解到的,哪怕是一点点,看着他们一脸的喜悦,我多么惊喜,这不正是我们教师所希望的学*方式吗?!同伴间的学*和合作对这些孩子是多么有效,学*成为了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命令。

  总之,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结合新时期教育方向,准确把握、理解和运用教材,立足小学数学知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搞好小学毕业复*工作。

  本节课主要复*了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概念,分类;让学生明确了数轴,绝对值,相反数及倒数等几个重要概念,会求一个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难点是绝对值的有关化简,非负数的应用。

  我认为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

  1:基本知识点讲解细致。对基本知识把握准确,讲解过程中,提出了可能出现的错误点,并教给学生避免出错的方法。比如:无理数的'辨认,让学生反复举例。

  2:注重数行结合。对于一些概念,一定要找到与之对应的数量关系。

  如: 互为相反数

  3:例题的设计由易到难,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顺序。本节设置了四个例题,四个题都与绝对值,更进一步为突破难点作了一定的铺垫作用,第一题是纯瘁的绝对值化简;第二题是有关非负数的应用:第三题是数行结合的题,直接利用数轴,进行绝对值的化简;第四题是相反数,倒数与绝对值的综合应用,达到本节课知识的引申与升华。

  4:练*题设计题目典型,有代表性,包含的知识点多,知识深度够,达到基本知识的灵活应用。

  5:课堂采用小组合作学*,容量大,数形结合直观,符合复*课的特点,符合新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绝对值部分的动画应做得更好一些;黑板板书较少,板书设计应更细一些。

  从这次讲课中我得到的体会是:讲复*课,尽量在制作导学案方面注意挖掘数学本身的效果,加强直观性,增强学生的学*兴趣;内容方面容量要大,知识点要全,深度要够。例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达到预设的最佳效果。本节课主要复*了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概念,分类;让学生明确了数轴,绝对值,相反数及倒数等几个重要概念,会求一个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难点是绝对值的有关化简,非负数的应用。

  复*比新授更难把握,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味的练*计算,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厌倦。以下是“小学一年级数学复*课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

  一、以游戏为主线,层层递进

  如何让学生“乐学”,提高教学效率,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心问题。而游戏教学在贯注“乐学”思想方面是独领风骚的。它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乐学”问题。教学游戏,是学生乐于学*之“源”。这节课一开始,老师生动的讲述,加之蓝猫的吸引,便把孩子们带入了生动的情境中,进行闯关来激发了孩子们的学*兴趣,调动了他们主动参与学*的积极性,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学*、实践中来。而闯关游戏中的几道关卡则做到了有序牵引,层层递进,孩子们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享受闯关成功带来的喜悦的同时,愉快而轻松地复*了1—9乘法口诀的有关知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乐”在活动中。

  二、以知识为主流,丝丝入扣。

  作为一堂复*课,闯关游戏仅仅是课堂中的串连形式,复*的.内容才是课的实质。这节课,为更好地巩固1—9的乘法口诀,并利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把有关知识有机地、有序地分布在每一个环节中。游戏中,第一关知识梳理,让学生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了一个总的整理。分为两部分:乘法口诀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接着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为主,对乘法的含义作了回顾,通过整理算式,寻找出了隐藏在其中的秘密,而接算式一环节中,更为乘法的后续学*埋下了伏笔。第二关口诀游戏宫,在看得数想口诀中,有效地了解了学生乘法口诀掌握的熟练程度外,渗透了一题多解的思想。而看图列式和第四关动动脑,是用数学的过程,同时也巧妙地让学生从中领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就会出现不同的解题结果。充分锻炼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以生活为源泉,人人参与。

  无论是课引入时的场景,还是课最后的拓展活动,都是孩子们较熟悉的日常真实活动情境,在这里,把生活情境和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允许每个孩子自由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让他们去经历、去体验,真正感悟到数学知识来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在充分参与购物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交流、进一步地体验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今天听一节复*课,在教师给学生进行过兴趣发动和学*目标出示之后,引领学生进行了自我检测,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一方面有利于老师掌控学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清醒,知道自己学*上的漏洞。

  可是在教师进行反馈调查中,我却感受到一种悲痛。

  老师是这样做的,首先问有没有全对的学生,举手的只有一名学生,老师进行了表扬,然后问错一道题的学生,又有部分学生绝收,接着问错两道题的学生,还有学生举手,再问错三道题的学生,举手的学生以战战兢兢,我能感受到被动,老师继续问的时候,分明还有没有举过手的学生,却没有人再有反应。

  我想出错是每个学生学*上都会经历的过程,敢于面对错误,也才会勇于克服,从而谋求凤凰涅槃,实现自我超越的提升。老师调查也无非是想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有针对性,增强学*的时效性。可是这样一个个学生举手,无形中放大学生错误认知的功能,让后来学生在举手过程中越来越感觉自己的不成功,也就自信心被无形地削空。

  所以,我想,这可能也就是造成学生后来的学*活动参与性越来越低的原因。想想老师如果每道题错误统计的时候,逐题统计,不针对具体每一个学生;或者让学生小组内相互质疑,想解决部分个性错误,然后将共性问题分享到班级中,进行全班性的交流点拨活动,既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个人禀赋和学*状况的不同,也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避免错误过多造成的`阴影。

  因此,我认为课堂每一个活动的组织都要想到是否有利于学生学*自信心的提升,要想到不利于学生接受的各种可能,要始终坚持正面评定,以接受学生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机调整,唤醒学生相信“我还行,我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行!”

  第一、能达到我们所制定的目标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以例题精讲,并与中考相同或靠*的题目为例,在解题过程中实现三个目标,化解重难点,使学生了解,理解,掌握并应用!

  第二、突出中考的热点

  现在中考试题强调个性与创新,我在例题中也突出(如用“curren;”定义新运算:对于任意实数a,b都有acurren;b=(a*a+b)/3,求3curren;(—2)的值。)这样考察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作适当的拓广。

  第三、注重基础重在实效

  题目面对大众,不搞偏难怪。让学生“看起来块块,做起来怪怪”,使学生对此类的题不敢掉以轻心,不敢瞧不起“它”。

  第四、进行“小题大做”思想贯彻

  对于如:计算:

  解题前提问:如何解答?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而后我再作答,比较学生刚才他们的思路有何不同。并注:必须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切记应小题大做!不能单有一个答案。

  第五、强化书写格式

  在解题的过程中,我巡视学生的作题情况,对于发现问题作出及时处理以达到规范。

  第六、同时也存在几个缺点

  ①有的'知识点没有顾及到。

  ②有的学生没有自觉在解决问题。

  ③与学生互动不激烈。

  第七、以后的努力

  ①夯实基础。

  ②题目靠*中考,让学生了解中考理解中考,实战中考,对其不陌生,觉得中考不过而而。

  ③在授课过程中要精讲多练,多让学生发问,而且也要让学生多多总结,学以致用。

  通过总复*,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进一步巩固数的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复*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查漏补缺。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学*水*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等,造成差异是很正常的现象。在复*过程中,要注意留意学生有哪些知识还理解不到位,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复*和整理,重视在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公式的基础上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的概念、定律、性质系统化,让部分尚有欠缺的学生能够及时弥补。

  1、精选复*题和练*题型,及时反馈,拓展提高。

  复*时精心挑选、设计有代表性的练*题,适当有计划地强化训练,以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思维过程,开阔学生的思维,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高,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步步反馈,逐层提高”复*法是一种有的放矢的针对性复*教学,使复*课更贴*学生的实际,从而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较好的复*效果。

  及时反馈,做好错题分析。一是让学生把错题集中起来,重点分析、讲解。二是引导学生对每次检测的单元试卷做好典型错例分析,设立错题更正本。

  复*时充分利用复*阶段的时间,对学*困难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在作业布置一些适合这部分学生做的作业(布置一些基础性比较强,相对简单一些的作业)并适时适度的鼓励;成立互帮小组。争取在期末让他们达到合格。对于行为及学**惯比较差的学生,如:*时抄袭作业,作业不做或不认真书写等。可寻求班主任的配合对其进行思想上教育,帮助其明白复*的重要性,树立目标与自信心。同时将学生在校复*期间的表现及时通知家长,寻求家长的配合,共同采取措施。通过总复*,使学*有困难的孩子,及时弥补当初没学会的知识,打好基础,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一、描述

  六年级数学复*课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了,课前的复*整理,课上交流汇报,已经成了一成不变的一种模式,学生已经在熟悉不过了,对此也就没有了多少暖情这节课要解决87页思考题、104页15题和思考题我决定换一种方法:课前整理时,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87页思考题学生懂得比较困难,对“比原价降低了百分之几”这个问题较难懂得,我放手让吴自遥等好学生头天晚上设计解决方案吴自远的方案是用假设法,设定一种商品的价格为100元,然后再按照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解答学生对他的这种讲法易于接受,比较直看。

  二、分析:

  激发学生主动学*的欲望,为学*的主动学*创造条件在发布了这样的上课方法后,学生们的兴致很高,在上课之前已经聚在一起讨论怎么讲题,其实这就是在自主学*为了想好怎么解题,他们聚在一起讨论、分析,最主要的是他们对此不以为苦,反以为乐,设计的方案被采纳了,高兴劲和成功感就油然而生课堂的学*被延伸至课前、课外,课堂上的被动接受成为课外的主动复*,而课堂上的讲题过程突出解决的是他们认为重要的地方和最难的地方,更因为这些问题都来自学生自己在教学上,我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努力淡化并退出学生心中教师的权威形象,让他们感到课堂是他们的,是他们在辩论,老师不是裁判,只是主持或者说只是看众,对与错都由他们来决定。

  三、反思:

  反思这节课,我感到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在解答开放题时,会表现出不同层次、多种水*的解答方案:有的学生可能只找到一种答案,有的学生能找到多种答案不同的'解答方案和结果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水*学生通过探索的过程、寻找方法和计算的过程,变简单机械模仿过程逐步上升为深化提高知识的过程在这样的解题过程中,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往学生往往找到一个答案就不必也不再入一步思考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不断入取的精神,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养成创新*惯的自觉性。

  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学生在解开放题时,不是机械性地就题论题,而是要从众多的模式中选择自己所需的模式,多方面思考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最少的时间,做最小量的题目,但能获取较多的知识,从而提高做题的质量,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堆里**出来,大大减轻学生课业的过重负担

  有利于形成宽松的教学氛围是畅所欲言,教师不再把学生一个个“扶过河”,而是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开放思路学会“过河”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已开放为*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学生可以怀着轻松、高兴的心情进行学*这样,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和探索服务的,并以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作为教师主导水*的标准这样做,有利于形成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从事了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一直以来我对数学复*课都是心有余悸,力不从心。主要原因是,站在学生的立场出发,学生认为复*课无非是炒剩饭,教学内容没有什么新意,教学方法没有什么创新,教师多半是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知识是怎样的?”学生碍于教师权威式的指令,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回想新知生成过程,而不是发自内心地去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形成一定的思维方法。这种课上起来无疑是走过场,清汤寡水,学生与教师均无激情。自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汹涌而来,课改便成了我心目中的救星。我想:只要自己走进课改,更新观念,关注学生,改进教法,我的数学复*课堂一定会绚丽多彩!于是我开始留意新教材关于复*课的结构特点及编排意图,逐步搜集有关复*课的相关文章,并且认真学*《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新教材给我们的启示》以及与课改联系较紧密的杂志《小学数学教育》等,通过学*与积累,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使我学会了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构建小学数学复*课堂上的新与乐,达到师生共同梳理知识、发展思维、形成技能之目的。

  数学教学中重视训练学生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与灵活性,即发展思维,特别是复*课,学生将已学知识全面综合,然后系统化,最后形成学生较为熟练的一种思维分析方式,这是极为重要的。一次,我在教学六年级《分数应用题》单元复*时,写给学生这样一道应用题:一辆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10小时到达;另一辆货车从乙地开往甲地,需要15小时到达。现在客车与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2小时后两车共走240千米,问甲乙两地全长多少千米?学生很快解出:列式240÷[(110+115)×2]。此时我立即提问:如果将“2小时后两车共行240千米”改成“2小时后中间相距240千米”,你会做吗?学生说出关键要找出240千米与全长的对应分率,列式:240÷[1-(110+115)×2]。于是我乘胜追击:你还会改动240千米的对应分率、改编成另一道求全长的应用题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的说出:2小时后客车比货车多行240千米,求全长,列式:240÷[(110-115)×2];还有的说,两车共行8小时后,中间相距240千米,求全长,列式:240÷(810+815-1),等等。这种由教师提供一份材料,然后以此材料为思维触点,学生一触即发,掌握了分数应用题的'本质特点及基本解题规律,并在学*过程中极大地体验了思维训练乐趣以及改编应用题创新之乐,课堂再也不像原来那样枯燥乏味了。

  有时我也想:数学复*课如果能够像新授课那样,对于思维发展,变式开放题型也让学生动手操作一下,帮助他们开启心智,未尝不可。因此,我请教名师,并翻阅有关书籍,寻找理论支撑点,大胆尝试,而且在*时的数学复*课中还小有成效。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总复*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侧面积、体积它们三者之间的联系时,我将一个活动的圆柱体(可以拼成一个长方体)带到课堂上,学生在解答“一个圆柱体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后,体积为628立方厘米,已知圆柱侧面积为314*方厘米,求拼成的长方体比原来圆柱体增加了多少*方厘米的表面积”时,因为没有直观教具作演示,学生凭空想象感到困难。但当我让一名学生具体对照题目条件与问题将这个圆柱体拆开后再拼成一个*似长方体后,学生经过观察,终于恍然大悟,再经过简短的讨论与思考,学生很快提出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种:

  半径:628÷(314÷2)=4厘米

  高:314÷(3.14×4×2)=12.5厘米

  增加表面积:12.5×4×2=10*方厘米

  第二种:

  πr2h2πrh=628314,得出r2=21,因此r=4厘米

  h=314÷(3.14×4×2)=12.5厘米

  增加表面积:12.5×4×2=100*方厘米

  第三种:

  2rh=侧面积π=3143.14=100*方厘米

  尤其是第三种方法,令人叫绝,连我也预料不及,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的潜力是无止境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为学生创造学*机会,提供学**台,教学相长此时此刻得以真正体现。记得我归纳总结这三种方法特点时,学生们都由衷地为自己的成功而鼓掌,也更为数学复*课知识的奥妙无穷而喝彩,从此学生更加喜爱数学了。

  《倍数和因数》这一章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由于这一单元概念较多,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较多,所以掌握起来较难。我上的这节复*课分以下四部分。

  1、先从自然数入手,由自然数的概念让学生总结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又根据生活实际试着让学生把自然数分成奇数和偶数。点名说出什么数是奇数,什么数是偶数,是根据什么分的,这样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2、由偶数都是2的倍数,复*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边复*老师边板书,由于大家共同协作,很快找出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然后总结同时能被2、3整除的数就是6的倍数,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让学生随便说一个算式,说明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学生列举乘法或除法算式,准确表达倍数与因数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倍数与因数相互依存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3、随便给出一个数找出它的所有因数,得出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身。根据因数的个数把自然数分成质数、合数和1。复*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20以内的质数。为什么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是根据什么分类的呢?任意给出一个数判断是质数还是合数,若是合数让学生分解质因数。先说分解质因数的方法,然后点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出错误。

  4、带领学生一起做练*,让学生边做边说思路。这节课比较好的地方是条理清晰、内容全面;练*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的层次性、趣味性。

  不足之处是我缺乏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以后需多努力。

  一元一次方程是学*其他方程的基础,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复*阶段,这一章的内容也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谈一下复*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在复*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也强调了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但在去括号时学生往往只注重强调符号而忽略了去括号时要应用分配律都要乘以括号里的`每一项,如解方程3(2x-4)-7(x-6)=12有各别学生错做成6x-4-7x+6=12。

  一元一次方程与有理数加减或整式加减类比较少,很多学生在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时经常去分母或在解方程时了出现“原式=”这样的错误。

  如:当分母中含有小数时应先整理方程然后再去分母解方程,如:学生在整理时经常把-1也扩大倍数这一点与去分母混淆,应向学生指明,整理方程这一步是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公式的分子与分母扩大相同的倍数结果不变,而去分母是利用等式的性质。

  以上是对复*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的教学反思,在日后的工作要经常反思、多做反思、及时找出问题,克服在工作中的错误和不足。

  本节课我将一次函数的知识分为概念、图象及其性质和应用三大部分,授课过程中体现在板书设计、知识回顾、例题讲解及练*巩固等环节,让学生对一次函数有一个系统、直观的复*思路。

  在复*知识点时,让学生自己联想回顾,变被动为主动学*。例如,在“图象及其性质”环节中,老师不急于提问,而是让学生自己说出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位置及增减性,不完整的可让其他学生补充。这样,使无味的复*课变得活跃一些,增强了学*气氛。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练结合,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新知识往往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并且与一些旧知识还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放手让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进行操作,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的概念和应用,同时让他们获得了数学思想方法,并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以及函数与方程(组)思想方法,让学生体验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体验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与应用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理解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有关性质;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知识联系;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会作一次函数的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在处理典型例题、练*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简单题型能自己解答,而一部分学生对综合性、开放性题目有些无从下手,透露出了思维不灵活,应变能力弱等不足。所以要想达到高效高质,必须要分层次教学,让不同水*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得到应有的发展,课前必须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题型,每一个学生作充分地细致地研究。

  今天这节复*课,师父来听课的,给我指出了一些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下面我将针对这节课的几个题目进行反思。

  一、语言要规范。

  尽量不要出现口头禅“能口算的口算,不能口算的给我在自备本上打草稿”可以说“不能口算的请在自备本上打草稿”。如21×4(二十一乘四)不能说成“二十一乘以四”。竖式计算中,8—8等于0而不能说“余0”。

  二、给学生交流的空间。

  对于口算题,要让学生养成自己说题目以及答案,报答案的时候1位学生报1列,报完一个其他的学生做出评价。

  对于算一算、比一比。学生算完,可以让他们同桌或小组讨论,发现相同以及不同之处,在班级交流的时候要给学生发言的'空间,不要总是“一言堂,满堂灌”。刚开始可能学生回答不出,或者不敢回答,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他们锻炼的机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就算没说到点子上,也要适当地引导。一个学生说不完整,可以请另外的学生补充。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要合理利用错误资源。

  在除法算式的计算中,有3个步骤“除,乘,减”。通过这样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他们就能清楚地知道每一步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就能更好的运用除法竖式进行计算。但由于我之前没有渗透好,很多学生在做题时落步骤了。因此,在巡视学生作业时要仔细,一旦发现很多小朋友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就应该及时在课堂上利用这些错误资源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通过交流,掌握正确的方法。

  四、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自己读题的能力,在评讲时要注重分析数量关系,或者让学生说清楚是怎么想的。像书上买东西这个表格题,一定要反复强调数量关系式“总价=数量×单价”“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每叫学生回答一个空,就让他说一下用了什么数量关系式,要反复强调,加深学生的印象。

  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上课*惯。

  做好题目要坐端正,该看黑板时要盯着黑板,该一起回答时一起回答。提问要调动全班的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前举手姿势要规范,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余的小朋友要能养成认真倾听的好*惯。

  没有很好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应该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我觉得可以这样子改进:让学生来讲一讲自己对于气球分类的看法,并动手进行操作,然后 讲解是以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然后再把不同学生对于气球的分类进行比较,找到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得出结论: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不同,但是总数不 变。


数学总复*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5)

——《面积》数学复*教学反思合集十篇

  很荣幸,11月25日星期三,杨秀霞专家聆听了我的实践反思课《环形的面积》。给我指出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受益匪浅。环形面积是在圆的面积计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的面积计算学生接受并不太困难,但圆环却要把握住外圆和内圆这个形成环形的本质问题。

  教学时,本节课在新课前,通过复*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面积的计算,明确了计算圆面积需要知道的条件,然后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剪出环形图形,引发学生思考环形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直观感知从一个圆里去掉一个同心圆可以得到一个环形。引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思考怎样求出环形的面积,学生在制作中很快的说出求环形面积的方法。紧接着又追问谁能总结出环形的计算公式,(如果用R表示大圆半径,r表示小圆半径),大部分学生很准确的总结出S环=лR?—лr?,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导出S环=л×(R?—r?)的公式。在课堂练*中,特意设计了针对环形面积的知识重点和难点*题,进行环形面积的练*。这样即巩固了环形的求法又培养并发展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同时在课堂练*中还更加注意了学生认真审题等良好学**惯的培养。教学中的不足:1教师说的太多,放手不够。2、内外圆之间的半径之间的关系和内外圆之间的直径之间的关系少数学生还没有理解。环形的特征没有陈娇老师对比讲解的好。3、内外圆必须是同心圆的理解应结合图去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切实了解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的信任学生,既能够使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对提高教学效果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本节复*课的教学过程中, 我从学生已有的学*经验入手,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比较反思等活动,使学生利用转化思想,理解和探索组合图形面积,在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注重利用已有学*经验,为探究新知做铺垫

  为了让学生认识组合图形,我首先复*已经学过的几种*面图形,为后面探索组合图形面积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探索活动一定是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在探索计算方法时,我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客厅*面图上画一画,写一写。通过自主探索,小组交流,思维活跃的学生想出了三、四种不同的方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也会有一种自己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真正意义上的成为了学*的主人。

  三、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能得到发展。

  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整节课我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学生有较大的空间发表自己的想法,在认识了组合图形的概念后,我让学生先在课堂上试着找出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然后在四人小组内充分地交流,再在全班反馈。学生踊跃发言,想法多种多样,超出了我的预料,我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了适当地点拨,从找出方法提升到讨论分割的合理性,整个过程轻松自然,学生发言非常精彩。整个新授过程,我都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结论,体现了浓浓的探究氛围。同时,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分析、解题方法的指导,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挖掘新奇思路、各自提出有价值的分割方法,让学生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发散思维,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比较反思、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多种方法,我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去掌握,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组合图形面积,并阐述理由。学生通过比较,选择了比较简单的分割方法计算了,我顺势引导,为什么你们选择了这些方法计算(简单分割成2个基本图形的),而不选择哪些方法呢(分割复杂的方法)?学生总结出: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对于分割的方法,分割图形越简洁,其解题方法也将越简单。我再次加以强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转化的越简单,越好。让学生意识到要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

  五、通过拓展练*,进一步转化其他转化方法。

  学生经过前面的探究知道了利用分割法和添补法可以把组合图形转化为学过的基本图形,来计算面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我设计了通过割补和*移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这节课上,学生不但学会了用转化的思想计算组合图形面积在数学思想和方法上有收获。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做到“举一反三”。当然也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需要改进,比如教师语言的精练度,学生操作的方式,以及汇报的形式等等,这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圆的面积是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的重点内容。我教小学毕业班已经十余年了,自然这节课我讲的也不下十余次了,以前在偃师市讲过,也在洛阳市也讲过。虽然每次都反映不错,可我总觉得不太满意,总觉得这节课的容量少了点,今年我决定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增加课堂容量。

  以前我是这样安排课堂结构的:谈话引入圆面积后,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教师动画演示,从而得出采用转化图形的方法,把新的图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来研究,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进而想到把圆形也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来研究。然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自己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把8等份圆、16等份圆,先剪一剪、再拼一拼,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再动画演示32等份圆、64等分圆、128等份圆所拼成的图形更接*长方形。最后想一想:所拼*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什么有关系(*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由长方形面积公式继而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圆面积公式推导出来后,时间已所剩不多,学生运用公式解决问题的时间很少。环形的面积计算需要下一个课时进行。

  今年我经过思考,决定这样做:让学生提前预*,小组内3、4号同学做8等份圆,1、2号同学做16等份圆,两人所做圆形的大小一样,所涂的颜色也一样,其中一个用剪刀剪好,一个不剪,以备上课时使用。

  今年的课堂结构调整为:一开始由本节主题图引入,已知每*方米草皮8元钱,一个圆形草坪需要多少元钱?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出圆的面积,由此引入新课。紧接着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接下来依然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转化思想,使学生自然想到把圆形也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来研究。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学具,先俩俩合作(1、2号合作,3、4号合作),再四人小组合作,在课桌上拼图。通过几次拼图发现,所拼*似长方形的长*似于圆周长的一半,宽*似于圆的半径。各小组展示后我用演示4等份圆,8等份圆、16等份圆、32等份圆、64等份圆……所拼成的图形,学生迅速发现,把圆等分的份数与多,拼成的图形越接*长方形,自己很快就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就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公式实际运用的练*了。本节课学生不但会计算圆的面积,还会计算环形的面积……这样环环相扣,学以致用,学生学*积极性极高,既熟练的掌握了公式,又有了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圆满完成本节的学*目标。

  不过这节课,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在计算*方的时候,出错较多,6的*方,应该是36,很多学生错误的把它算成12,这说明我对学情分析还不透彻,再例如学生的书写格式也不够规范等,所有这些还有待今后进一步提高。

  认识面积是一节内容比较难的概念课,在让学生由实物表面的面积到封闭图形表面的面积,由具体到抽象的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在这节课中我选取生活中教室中的事物让学生先进行面积大小的比较。

  在出示课题后,给了学生一个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觉的要学些什么内容呢?”学生说了以下几点:

  1、什么是面积?

  2、面积是单位吗?还是有着专门的面积单位?

  3、为什么要学*和认识面积呢?

  我小结了一下,请同学带着这三个问题来认识面积。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数学书封面的大小与黑板表面大小的观察比较,让学生学会有理有据地说话,并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同桌互相说一说,并指名完整地说一说。学生在进行语言组织时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小组的合作效果没有达到,为什么?我分析有两个原因:

  1、这边学生的小组合作的技巧需要教师给予方法指导。

  2、有部分学生不知道要讨论什么?

  如果在小组汇报时有个比较,适当表扬和激励,多点组织教学,或许会好点。然后奇怪学生伸出自己的手掌心,用手掌心去触摸数学书的封面,闭上眼睛去感受,有这样一个体验的过程,学生就了解了面积的意义。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什么是面积?在认识面积单位的过程中,*方厘米借助大拇指指甲表面的大小直观认识,当让学生找出生活中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的物体时,学生都难了,进一步说明表面积很小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很少。

  在教学*方米时,我并没有直接给出,而是让一位学生说说他家有多大?小孩回答也很完整“我家有168*方米。”其他学生都惊叹,我追问:为什么惊叹?“他家好大啊?”简单的提问让学生感受到*方米是一个更高级的面积单位。问题并没有就此停止,我抓住课堂的动态生成,把刚从那位学生拉起来追问:那老师说你家的面积是168*方厘米,你愿意吗?“不行的,那太小了。”其他同学都小了,都说168*方厘米太小了。都在笔画大约有多大。让两个面积单位又在动态生成了进行了比较。我认为这是课堂的闪光点,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抓住,老师也很有激情。课堂的组织教学自然很轻松。最后让学生做游戏,1*方米的地方最多能站多少个小朋友。

  由于课前我在教室的地面画了1*方米的地方,学生都跃跃欲试,在游戏中不光调动学*热情,还亲身感受1*方米的大小,还学会了要站得人多大家要互相理解,紧密团结在一起。增加班级的凝聚力。但是活动只有大部分学生参加了,还有少部分没有参加,比较失望。以后在设计这样的活动时,可以在课前准备时多准备两个面积是1*方米的正方形,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在组织比赛看哪一组站的人最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游戏的乐趣。

  课一开始,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学生:老师还想再画一个圆,猜猜看,画出来的圆可能会在这个圆的哪里?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回答“有可能在圆内,有可能在圆外,也有可能与圆交叉”。在次基础上,我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到底把圆画在哪里?我刚画完,有好多学生惊叹“老师画得太美了”,我很高兴学生在这个环节能感受到数学的美。很快,许多学生叫了起:“老师画的两个圆同一个圆心”。一语既中同心圆的特点。我追问了:如果我把圆画在这个圆的外面,还可以画成同心圆吗?学生稍一思考就知道,只要把半径变长,照样可以画成同心圆,这样,抓住同心圆的本质。接下来,我让学生想象把小圆剪掉,会成什么图形(我顺势在环形部分画上了阴影)。再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圆环,学生举的例子很多,很自然过渡到:生活中的圆环很多,那圆环的面积该怎么求呢?

  探求新知,其实就是在圆的面积基础上求圆环的面积。所以,对一些学生来讲,解决它是不成问题的,所以我采用让学生尝试计算,分析校对,比较计算方法,归纳并优化计算公式。

  练*环节,是应用公式解决问题的环节。为了让学生正确应用大半径和小半径,()我又提出了一个概念:“环宽”,让学生将环宽与大半径、小半径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大半径与小半径都是从圆心到圆上的线段;而环宽是小圆上到大圆上的距离,表示环形的宽度。R-环宽=r r+环宽=R)为今后做题提供了保障。

  课上的最后,我又引领学生进行拓宽训练:刚才,同学们不是说两圆的位置有好几种关系吗?那如果是这种形状的——大圆内壁靠着一个小圆,如何求涂色部分?;如果这个圆在另一个圆的旁边,那这两个圆的面积相差是多少?…从而得出刚才推出的公式也适用于这些图形面积的差,把这块知识得以深化。

  这样教学,有层次、有针对性,循序渐进,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展,随着各部分名称以及其联系与区别,让学生对圆环理解更加深刻。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绝不是点点滴滴,而是系统地、有逻辑地。

  有着“数学王子”美誉的高斯说:“给我最大快乐的,不是已获得的知识,而是不断地学*。不是已有的东西,而是不断地获取。不是已经达到的高度,而是继续不断地攀登。”我想孩子们也是如此,数学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复*课也不例外。《面积的复*》一课中,我充分发挥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学生经历了在“会学”中“学会”,点燃思维火花。

  一、成功之处

  1.梳理知识沟通联系

  课堂上先请学生结合具体事物(如:书面、桌面等)说明什么是面积,从而总结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然后我取一个长方形模型,让学生用手摸四周的边长,在摸一下他的面积,从而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的理解。接着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很顺利地回忆出:长方形面积=长×宽;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同时让学生回忆计算公式是怎么得来的',然后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先回忆后点拨,全面梳理知识,这是复*课中很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在老师点拨下自己整理,及时反馈,学生在记忆库中再现已学过的*面图形,强调了面积公式的推导。

  2.合作交流互相补充

  我有组织地安排了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面积意义、公式、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各*面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等,学生开动脑筋,构成知识网络图,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互助互补,活跃思维。

  3.充分发挥课件优势

  课件的精心制作是我花费了几天的心血,面积意义突出显示,特别是面积公式的推导,动态地展示了由长方形面积公式到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浓缩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的学*兴致很高,学生的手举了一次又一次,学生的回答一次比一次精彩,这让我很是值得欣慰。

  二、改进之处

  1.我觉得自己在复*课中一定要注意精简语言,复*课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注意知识间的联系,而不是讲授新知识,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在回忆和整理时,要多让学生发言,互相补充,这一点我还有加强。

  2.知识的整理和复*要再提高效率,只要学生总结到位的知识,就不要再重复强调,以把宝贵的时间节约出来进行巩固练*,使知识更加深化。

  通过知识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课前大量地思考和精心地准备,才会有学生精彩的表现,才会有高效的复*课堂。

  6月5日下午,在美术教室我们聆听了范雪梅老师的《复**面图形的面积》一课。整个听课过程中,范老师的教学给我一种清新、自然,一切都是那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范老师设计的课前备学。范老师的课前备学请学生做了两件事,一是整理已学过的各种图形的公式及相互关系,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了几道题目。整个课堂教学范老师总体围绕这2件事进行。首先说说课前备学:学过的各种图形公式及相互关系。6年级学生已经进入总复*阶段,这节课的教学基本目标就是复**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理清各种*面图形间的相互关系。范老师打破传统的复*模式,将老师整理相关知识转变为学生自己整理,这样做的好处是真正将学生看作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中的作用。或许老师整理的知识更为完善,或许老师能够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因素,但那些都是教师的,不是学生想要做的。学生经过6年的数学学*,他们积累了教师教予的知识、能力,同时他也通过各种途径收获了属于他自己的那份唯一、那份思考。范老师在课前让学生备学,一来让有潜力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如何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去搭建这个架子,去完善自己的*面图形结构图,事实证明在课堂展示中学生思考出了多种结构图,让听课教师欣赏到数学中的美;另一方面我个人认为非常尊重那些学*稍有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是我们教师关心的重点,课前备学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也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他们可以在老师布置备学任务后第一时间去查漏补缺,自行弥补一些自己认为的不足,这样到课堂教学时可以表现得更自信,同时也可以关注自己不足的地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水*、学*能力。

  第二个备学任务就是请学生自己设计和圆的面积计算有关的图形。这节课范老师主要复*圆的面积计算,选择的例题就是学生设计的题目。教师是有目的、有准备的在做这件事,但从学生的角度看,又能给学生增加学*的自信。

  数学课教给学生的仅仅是知识吗?我想范老师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不是的。课堂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的能力、学*的方法、学*的信心……

  环形面积是在圆的面积计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的面积计算学生接受并不太困难,但环形却要把握住外圆和内圆这个形成圆环形的本质问题。

  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学*。本节课中,我从学生的实际水*出发,重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观察阴影部分的图形有什么特征,通过大家的积极讨论和研究,很快得出了圆环的定义,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外圆和内圆,把外圆和内圆观察的非常到位。做到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然后设计提问:求圆面积必须知道什么?你能找到内圆和外圆的半径吗?充分让学生的思维活跃,把环形真实地显露在学生眼前,再通过小组合作的讨论,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让学生自学例题,使学生的自主学*得到充分发挥,学会小组合作学*,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下获得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切实了解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的信任学生,既能够使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对提高教学效果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