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范文10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 1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是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用小棒摆一摆得出结果,而这节课主要是关于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掌握试商的方法和懂得余数比除数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本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在学*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会表内除法以及会用竖式计算没有余数的除法,所以,在学*新知识之前,我安排了2道除法计算题和4题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列竖式计算,和说一说几乘几最接*几又小于几来,这样既巩固旧知,又为后面的学*做充分的铺垫。

  在学*11÷3之后,又及时利用课件将其与12÷3进行比较,让学生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在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明确各注意点,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速度,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二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创设了“分铅笔”和“做游戏”的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联系*均分东西时最后剩下的“不够再分”的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规律是合理的、必然的。

  三、在教学中要合理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握生成资源。

  计算教学中的练*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中我敢于面对学生学*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看到被除数是几,下面就写几;可能会把余数直接写成0,也可能会由于商试小了导致余数比除数大,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并安排了“小小医生“这一环节,展示各种错误现象,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在互相帮助中,纠正错误,巩固新知。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良好。但是仅通过一节课的学*就能保证每个孩子做到完美是不可能的,接下来的练*就是逐步修整的过程,针对个别孩子要做单独辅导。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 2

  这节课主要学*例3,即除法的竖式计算,通过第一节课的学*,知道除法有两种:

  1、没有余数的除法,

  2、有余数的除法。

  例3的第(1)题讲的是没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读题后首先判断这题是不是解决*均分的问题,如果是,又是什么样的*均分,由题目的第2条信息"每4个放一盘",明确这一题的确是解决*均分,说详细点就是知道总数和每份数,要求份数,应该用除法解决。确定了方法,学生就可以列式了,然后借由学生列出的横式引出: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介绍竖式的知识,首先,竖式的运算步骤,第二,确认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位置。第三,知道竖式中第2个12是怎么来的,具体表示的是怎样的数量。第四,0是怎样得来的?它有表示什么?结合题意,竖式中第2个12不是总数,而是在每盘放4个苹果的情况下得出3(商)盘可以放12个。0则是总共的12个苹果与分掉的12个苹果的差,表示12个苹果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有了第(1)题做铺垫,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求的竖式,再想一想竖式中每个数的意思。学生汇报后,比较(1)(2)两题的竖式,看看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其中第(2)题小萝卜的话给出了一种求商的方法,思考12里最多有2个5,所以商2。这题还要注意的一点是算式中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具体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做练*时,学生刚学*除法的竖式,还不太熟练,尤其在做完第1题,紧接着做第2题时,有很多同学不知道4÷2的竖式怎么算,是因为过于死板的记忆知识,将没有余数的竖式当做有余数的竖式计算。通过第2题可以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中求商的第二个方法——看除数想乘法算式,找和被除数最接*的积,再和总数相减求余数。第4、5两题先明确题目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能列出算式和竖式,知道竖式中每一个数的是怎么得来的,根据情境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这堂课竖式对于学生比较复杂,一堂课过后发现很多同学仍不能明确竖式的写法和格式,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理解。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 3

  连除简便计算是在学生学*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和减法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也可以用这个数先除以第二个数再除以第一个数让运算变得简便”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我有意识地强化了“根据算式特点灵活运用除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设计时作了这样的处理:

  1、在教学中渗透学*方法的指导,因为有减法性质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应用类比迁移能够比较自然地想到除法的运算性质,所以我依托“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以“猜想---验证---应用”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采用这种教学思路的意义在于渗透一种“学*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该是有帮助的。有句话说得好,“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也是我在*时课堂教学中想努力追求的。

  2、教学环节设计紧凑,环环相扣,从复*铺垫到新知的探究和巩固练*我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复*铺垫部分我设计了几道可以进行简便计算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练*题,以这几道题为依托为进入下个环节的猜测进行了准备,比如说:148+75+5=343-75-25=25×(4×6)=425-(125+27)=237-38-137=它们都和本节课的知识有紧密的联系,目的是让它们根据这几道题的方法很容易的联想到除法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事实证明,这几道题是有效的,当我出示4500÷25÷4=时,并提出问题是不是也有简便方法时,很多孩子马上进行了猜测,很自然的引出了新知的探究,让孩子们的猜测更有目的性、方向性和可行性,我认为这个地方的设计思路很好,但由于这些数值偏大,学生算起来不太好算,而这节课重点是为了探究规律,如果把数设计的小一点会更好算,重点会更突出,更节省时间。新知的探究环节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举出这样的实例,这个环节虽然设计很好,但由于孩子年龄小,在举例子时又缺乏引导,很多孩子无所适从,不会举例子,我只好亡羊补牢,又进行引导,结果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以至后来的环节时间有点紧,如果备课时再细心一些,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起点,效果会好得多。但是巩固练*部分我觉得设计很好,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充实,有效的巩固了新知,让孩子对除法的性质和简便运算理解的更透彻,运用得更熟练!不足是因为前面的`环节占用时间太多,练*题没有处理完。

  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发现规律后,我本来想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再次验证,但因为对*题的选择不是太合适,所以只验证了其中的一个规律,而对于第二个规律,*题却不能完成验证,这一点是一个失误,应该进行修正,如果把*题再认真选一选效果一定要会好得多。

  还有本节课教师的语言设计不是很精练,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验证结束后,学生得到连除的计算方法有三种,为了强调简便计算,我应该及时引导:“这三种方法,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从而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但要学会根据算式中的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这也是我们的数学的价值所在,可惜没有及时引导,很遗憾!

  总之,本节课既有成功,又有不足,在第二次上课时,我会扬长补短,争取把这节课上的更完美!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 4

  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是二年级下学期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所以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都涉及到了这方面的内容,我认为解决这一类型的应用题,首先要让学生通过认真读题后明白里面告了一些什么条件,紧接着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和问题理清所告条件之间的关系,这一步做好学生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然后学生确定第一步先计算什么,这时必须让学生说清楚第一步求的是什么,只有这样在写单位的时候就不会出错了,最后第二步就解决了人家的问题了。这些对于我大人来说看起来很容易,可是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学生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下面就是我在教了这部分内容后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认真的审题,所以往往导致解题错误,针对这一情况我就利用课堂的时间,放慢讲解的速度,每道题都要求学生读两次,再找到相关的问题,根据问题想想需要那些信息,看看人家告了些什么条件,还缺什么条件,缺来的那个条件就是自己要求的第一步,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学生有所改观,对于一些极个别的学生做到稍稍一惩罚就做得很好,所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把握好尺寸,才能更好的驾驭学生。

  二、其次学生存在的问题就是第一步算出来不明白写什么单位,比如王老师买7元一枝的钢笔花了63元,那么买5枝要花多少钱?学生知道第一步是63÷7=9(枝),而一部分学生却只看问题里的.单位所以经常写成了“元”,针对这一问题我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第一步所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明白什么单位了,就如上例学生只要说出第一步是求:每支钢笔需要多少钱?就知道应该写“元”了。

  三、最后就是大部分只能列分步算式,在列综合算式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得心应手了,尤其是有了()的就往往丢了(),比如妈妈用100元买一件46元的上衣,和一条29元的裤子,应找回多少?学生分步是45+29=74元,100-74=26元,在写综合算式时就写成了100-45+29=26元,这是他忘了应该先算加法要加()了,不过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不必做硬性要求,所以我只是随时提醒学生应注意,或者就用分步。

  总之这部分的内容很广泛,但只要让学生掌握了其中的道理,举一反三就容易多了,教会学生学*的方法比什么都重要。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 5

  从课前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入手,自然地过渡到小朋友去春游划船,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课件出示第一幅主题图,先让学生观察小朋友来到美丽的公园划船,玩得可开心了。再仔细观察第二幅主题图,让学生帮助图中小朋友解决问题,最后出示第三幅完整的图,让学生经历联系上、下图理解题意的过程,学会收集有用信息,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了解用递等式计算来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意义的背景之下让学生感受并理解乘除两步运算的运算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并在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尝试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最后,通过帮老师给小朋友“分矿泉水”、宣传牌上三角形的数量、以及后面的`《知识城堡》上所有的练*,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乘除两步运算算理的理解,从而提高读图、识图、语言表达图意和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注重情景的创设

  在新课前让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再通过帮助图中小朋友解决在春游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在巩固练*中解决帮老师给小朋友分矿水问题等情景的创设,以及后面《知识城堡》上的多种练*的训练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

  (二)注重学生思维*惯的培养

  在整节课中我就非常注重学生思维*惯的培养,例4的教学中,特别是主题图呈现的顺序,我考虑了很多种呈现方式,先出示第一副图,还是先出示第二幅图,或者两幅图同时呈现,最终我还是决定先出示第一幅图,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可以读到哪些数学信息,然后我再出示第二幅图,问学生小朋友在游玩时碰到一个什么问题?你们能帮他解决吗?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最后出示第三幅完整的图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冲突。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要整体观看两幅图的欲望和需求,从而让学生经历联系上、下图理解题意的过程。在指导学生练*时,主要注重培养学生整体看图、读图的*惯,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的*惯。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可列分步式,也可列综合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用两种以上方法进行解答。

  (三)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整堂课中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让学生进行板演,关注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我并不时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谁能看懂这个算式?”,“这样的算式你理解吗?”,“谁能解释一下这个算式吗?”注重学生的错例分析,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这样算,你的理由是什么?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值得思考的三个问题:

  1、主题图的呈现顺序怎样更合理,编者的意图是什么?

  2、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扶”、“放”的“度”?

  3、递等式在第四册整册教材中只有本节课出现,而且在课后的练*中没有要求学生用递等式计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课堂上向学生介绍递等式及写法,让学生对递等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学生懂得两步计算式题在计算时还可以写递等式计算,对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练*中用这样的写法进行计算,但不要求全体生掌握这种方法,不知道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 6

  如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所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这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计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则,教学中我并没有硬性地将这个法则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它,并从正反两方面去探讨如此规定的理由。最后,我还组织了及时的,必要的练*,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这种计算方法。

  我先出示了例题,并让学生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在摆的过程中我通过问答的形式将13、4、12、3、1各表示什么使学生清楚的理解,并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列竖式计算这个除法算式。

  在列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将竖式列成了加法的形式,有的学生列的很准确,让他们将式子呈现在黑板上,通过对比的形式比较出优缺点,知道竖式要清楚地表示出每一步,不这么表示缺步骤。并将每个数表示什么弄清楚。

  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此段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 7

  这节课主要学*例3,即除法的竖式计算,通过第一节课的学*,知道除法有两种:

  1、没有余数的除法;

  2、有余数的除法。

  例3的第(1)题讲的是没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读题后首先判断这题是不是解决*均分的问题,如果是,又是什么样的*均分,由题目的第2条信息"每4个放一盘",明确这一题的确是解决*均分,说详细点就是知道总数和每份数,要求份数,应该用除法解决。确定了方法,学生就可以列式了,然后借由学生列出的横式引出: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介绍竖式的知识,首先,竖式的运算步骤,第二,确认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位置。第三,知道竖式中第2个12是怎么来的,具体表示的是怎样的数量。第四,0是怎样得来的?它有表示什么?结合题意,竖式中第2个12不是总数,而是在每盘放4个苹果的情况下得出3(商)盘可以放12个。0则是总共的12个苹果与分掉的12个苹果的差,表示12个苹果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有了第(1)题做铺垫,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求的竖式,再想一想竖式中每个数的意思。学生汇报后,比较(1)(2)两题的竖式,看看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其中第(2)题小萝卜的话给出了一种求商的方法,思考12里最多有2个5,所以商2。这题还要注意的一点是算式中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具体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做练*时,学生刚学*除法的竖式,还不太熟练,尤其在做完第1题,紧接着做第2题时,有很多同学不知道4÷2的竖式怎么算,是因为过于死板的记忆知识,将没有余数的竖式当做有余数的`竖式计算。通过第2题可以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中求商的第二个方法——看除数想乘法算式,找和被除数最接*的积,再和总数相减求余数。第4、5两题先明确题目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能列出算式和竖式,知道竖式中每一个数的是怎么得来的,根据情境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这堂课竖式对于学生比较复杂,一堂课过后发现很多同学仍不能明确竖式的写法和格式,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理解。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 8

  首先非常感谢周老师到我们学校指导教学。下面我针对所执教的“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P31~例4)”进行反思。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依据例4情境图,给学生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进入“商店”。“购物”这一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融合了丰富的数学知识。由于学生在开放的空间、开放的群体合作中交流、整理信息,不仅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更多的问题,而且还增加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后面通过摆花盆,不仅设计出叻中与众不同的摆法,而且还能自己提出问题,感受事物的规律性。在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参与他人交流中,捉住学生弄清楚解决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步骤。

  2、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体现方法的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在探索摆花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摆放。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流中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方法的多样化。在我的课堂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真切的希望周老师能走进我的课堂,帮助我。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 9

  我在教学一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我先引导学生摆小棒,准备了52根小棒,捆成5捆,另两根。让学生分,目的引导学生通过先分整捆的,理解除法计算要从高位除起,然后再把剩的一捆和两根合起来再分,可是学生分的时候,不按我预想的说,有的说先分50根,每人25根,再把2根分给两人,每人一根,共分26根,我启发说整捆整捆的'分。有的说每人先分20根,再分5根,再分一根。共分得26根。

  我又启发说:能不能两步分完。有学生答,可以先分整十数,再把剩的一捆打开和两根合起来分,我非常高兴,于是一边引导一边演示分,可后来想想,这样做让学生失去了一次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机会,对问题理解不深刻,我应引导学生试分一下,比较一下哪种分法更简单,边分边让学生说过程,想算理,对算理会更明白。因此上课时要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在探索中求知,明理。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 10

  《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计算》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内容。在学*本课时孩子们已经对有余数除法的有了的初步认识。本节课重难点引导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懂得除数要比余数小的道理。

  本学期在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学生初步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但是如何用竖式计算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要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主要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一摆、独立尝试列竖式计算、说一说除法竖式各部分表示的含义等活动完成的、可以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最后,还增加了必要的*题。通过练*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并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通过第本次磨课,我们二年级数学老师给我提供了宝贵的意见。课下我不断反思教学,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创设情境,复*引新。出示试题检测一下生知识掌握情况会更有效。

  2、新授环节,孩子们看图时,例题一教师可以引导生先说一说图中的`信息,再列出除法算式。最后教师师范除法竖式的计算步骤。例题2可以让孩子自己说,通过观看图片理解图意后,引导学生大胆去表达,然后列出算式,鼓励生再说出计算方法并上台演板。最后通过对比观察两个式子的不同,引导生自己说出不同。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思考。

  3、巩固练*环节。掌握表内除法的竖式写法和有余数护法的竖式写法后及时进行巩固练*。设计的练*题的要有层次。第一小题,鼓励生上台摆一摆,再进行计算。第二小题竖式计算,应该找学*程度不同的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和叙述能力。第三小题,解决实际问题要让生自己先说出题意,再列式子,要培养生的主动学*能力。

  4、最后小结环节,找学生说一说本节课都学*了哪些知识,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竖式计算的各部分名称掌握的还不熟练,在教学过程中缺少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和比较除法除法竖式的过程。

  5、板书设计上。注意书写规范,字体大小间隔距离适中,必要时用带颜色的粉笔加以突出。在本节课上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运用好评价这一手段,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多样化的评价。

  通过本次磨课,我会不断反思我教学中存在问题,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精彩、更有效。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范文10份扩展阅读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范文10份(扩展1)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1

  这节课主要学*例3,即除法的竖式计算,通过第一节课的学*,知道除法有两种:

  1、没有余数的除法;

  2、有余数的除法。

  例3的第(1)题讲的是没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读题后首先判断这题是不是解决*均分的问题,如果是,又是什么样的*均分,由题目的第2条信息"每4个放一盘",明确这一题的确是解决*均分,说详细点就是知道总数和每份数,要求份数,应该用除法解决。确定了方法,学生就可以列式了,然后借由学生列出的横式引出: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介绍竖式的知识,首先,竖式的运算步骤,第二,确认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位置。第三,知道竖式中第2个12是怎么来的,具体表示的是怎样的数量。第四,0是怎样得来的?它有表示什么?结合题意,竖式中第2个12不是总数,而是在每盘放4个苹果的情况下得出3(商)盘可以放12个。0则是总共的12个苹果与分掉的12个苹果的差,表示12个苹果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有了第(1)题做铺垫,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求的竖式,再想一想竖式中每个数的意思。学生汇报后,比较(1)(2)两题的竖式,看看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其中第(2)题小萝卜的话给出了一种求商的方法,思考12里最多有2个5,所以商2。这题还要注意的一点是算式中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具体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做练*时,学生刚学*除法的竖式,还不太熟练,尤其在做完第1题,紧接着做第2题时,有很多同学不知道4÷2的竖式怎么算,是因为过于死板的记忆知识,将没有余数的竖式当做有余数的竖式计算。通过第2题可以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中求商的第二个方法——看除数想乘法算式,找和被除数最接*的.积,再和总数相减求余数。第4、5两题先明确题目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能列出算式和竖式,知道竖式中每一个数的是怎么得来的,根据情境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这堂课竖式对于学生比较复杂,一堂课过后发现很多同学仍不能明确竖式的写法和格式,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理解。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2

  我在教学一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我先引导学生摆小棒,准备了52根小棒,捆成5捆,另两根。让学生分,目的引导学生通过先分整捆的,理解除法计算要从高位除起,然后再把剩的一捆和两根合起来再分,可是学生分的时候,不按我预想的说,有的说先分50根,每人25根,再把2根分给两人,每人一根,共分26根,我启发说整捆整捆的分。有的说每人先分20根,再分5根,再分一根。共分得26根。

  我又启发说:能不能两步分完。有学生答,可以先分整十数,再把剩的一捆打开和两根合起来分,我非常高兴,于是一边引导一边演示分,可后来想想,这样做让学生失去了一次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机会,对问题理解不深刻,我应引导学生试分一下,比较一下哪种分法更简单,边分边让学生说过程,想算理,对算理会更明白。因此上课时要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在探索中求知,明理。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3

  如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所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这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计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则,教学中我并没有硬性地将这个法则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它,并从正反两方面去探讨如此规定的理由。最后,我还组织了及时的,必要的练*,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这种计算方法。

  我先出示了例题,并让学生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在摆的过程中我通过问答的形式将13、4、12、3、1各表示什么使学生清楚的理解,并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列竖式计算这个除法算式。

  在列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将竖式列成了加法的形式,有的学生列的'很准确,让他们将式子呈现在黑板上,通过对比的形式比较出优缺点,知道竖式要清楚地表示出每一步,不这么表示缺步骤。并将每个数表示什么弄清楚。

  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此段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4

  这节课主要学*例3,即除法的竖式计算,通过第一节课的学*,知道除法有两种:

  1、没有余数的除法;

  2、有余数的除法。

  例3的第(1)题讲的是没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读题后首先判断这题是不是解决*均分的问题,如果是,又是什么样的*均分,由题目的第2条信息"每4个放一盘",明确这一题的确是解决*均分,说详细点就是知道总数和每份数,要求份数,应该用除法解决。确定了方法,学生就可以列式了,然后借由学生列出的横式引出: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介绍竖式的知识,首先,竖式的运算步骤,第二,确认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位置。第三,知道竖式中第2个12是怎么来的,具体表示的是怎样的数量。第四,0是怎样得来的?它有表示什么?结合题意,竖式中第2个12不是总数,而是在每盘放4个苹果的情况下得出3(商)盘可以放12个。0则是总共的12个苹果与分掉的12个苹果的差,表示12个苹果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有了第(1)题做铺垫,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求的竖式,再想一想竖式中每个数的意思。学生汇报后,比较(1)(2)两题的竖式,看看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其中第(2)题小萝卜的话给出了一种求商的方法,思考12里最多有2个5,所以商2。这题还要注意的一点是算式中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具体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做练*时,学生刚学*除法的竖式,还不太熟练,尤其在做完第1题,紧接着做第2题时,有很多同学不知道4÷2的竖式怎么算,是因为过于死板的记忆知识,将没有余数的竖式当做有余数的竖式计算。通过第2题可以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中求商的第二个方法——看除数想乘法算式,找和被除数最接*的积,再和总数相减求余数。第4、5两题先明确题目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能列出算式和竖式,知道竖式中每一个数的是怎么得来的,根据情境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这堂课竖式对于学生比较复杂,一堂课过后发现很多同学仍不能明确竖式的写法和格式,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理解。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5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如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所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这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计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则,教学中我并没有硬性地将这个法则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它,并从正反两方面去探讨如此规定的理由。最后,我还组织了及时的,必要的练*,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这种计算方法。我先出示了例题,并让学生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在摆的过程中我通过问答的形式将13、4、12、3、1各表示什么使学生清楚的理解,并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列竖式计算这个除法算式。在列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将竖式列成了加法的形式,有的学生列的很准确,让他们将式子呈现在黑板上,通过对比的形式比较出优缺点,知道竖式要清楚地表示出每一步,不这么表示缺步骤。并将每个数表示什么弄清楚。

  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

  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

  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此段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范文10份(扩展2)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菁选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除法计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1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是二下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用小棒摆一摆得出结果,而这节课主要是关于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掌握试商的方法和懂得余数比除数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师傅和邢老师的指导下,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学生在学*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会表内除法以及会用竖式计算没有余数的除法,所以,在学*新知识之前,我安排了一道6÷3的计算题和4题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的题目,让学生通过“算一算” 并多数学生根据示例:几乘几最接*几又小于几来“说一说”,既巩固旧知,又为后面的学*做充分的铺垫。在学*7÷3之后,又及时利用课件将其与6÷3进行比较,让学生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在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明确各注意点,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速度,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二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创设了“为小猴开庆祝会遇到难题”和“给小猴布置场景”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联系*均分东西时最后剩下的“不够再分”的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规律是合理的、必然的。

  3、在教学中要合理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握生成资源。

  计算教学中的练*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中我敢于面对学生学*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看到被除数是几,下面就写几;可能会把余数直接写成0,也可能会由于商试小了导致余数比除数大,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并安排了“小小医生“这一环节,展示各种错误现象,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在互相帮助中,纠正错误,巩固新知。

  本节课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

  1、在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后,可以让学生继续深入练*巩固,让他们去发现正确的计算中,每道题余数都是比除数小的,并在以后的学*中,及时用这一规律来检查,养成良好的学**惯。

  2、在完成“试一试”的题目时,应该用17÷5来列式,有的学生列式为15÷3,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良好学**惯。

  3、在教学中,我还要注意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而且评价的方式也要多样化,让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优化算法、把握实质,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好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反思,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2

  这节课主要学*例3,即除法的竖式计算,通过第一节课的学*,知道除法有两种:

  1、没有余数的除法;

  2、有余数的除法。

  例3的第(1)题讲的是没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读题后首先判断这题是不是解决*均分的问题,如果是,又是什么样的*均分,由题目的第2条信息"每4个放一盘",明确这一题的确是解决*均分,说详细点就是知道总数和每份数,要求份数,应该用除法解决。确定了方法,学生就可以列式了,然后借由学生列出的'横式引出: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介绍竖式的知识,首先,竖式的运算步骤,第二,确认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位置。第三,知道竖式中第2个12是怎么来的,具体表示的是怎样的数量。第四,0是怎样得来的?它有表示什么?结合题意,竖式中第2个12不是总数,而是在每盘放4个苹果的情况下得出3(商)盘可以放12个。0则是总共的12个苹果与分掉的12个苹果的差,表示12个苹果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有了第(1)题做铺垫,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求的竖式,再想一想竖式中每个数的意思。学生汇报后,比较(1)(2)两题的竖式,看看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其中第(2)题小萝卜的话给出了一种求商的方法,思考12里最多有2个5,所以商2。这题还要注意的一点是算式中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具体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做练*时,学生刚学*除法的竖式,还不太熟练,尤其在做完第1题,紧接着做第2题时,有很多同学不知道4÷2的竖式怎么算,是因为过于死板的记忆知识,将没有余数的竖式当做有余数的竖式计算。通过第2题可以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中求商的第二个方法——看除数想乘法算式,找和被除数最接*的积,再和总数相减求余数。第4、5两题先明确题目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能列出算式和竖式,知道竖式中每一个数的是怎么得来的,根据情境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这堂课竖式对于学生比较复杂,一堂课过后发现很多同学仍不能明确竖式的写法和格式,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理解。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3

  我在教学一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我先引导学生摆小棒,准备了52根小棒,捆成5捆,另两根。让学生分,目的引导学生通过先分整捆的,理解除法计算要从高位除起,然后再把剩的一捆和两根合起来再分,可是学生分的时候,不按我预想的说,有的说先分50根,每人25根,再把2根分给两人,每人一根,共分26根,我启发说整捆整捆的.分。有的说每人先分20根,再分5根,再分一根。共分得26根。

  我又启发说:能不能两步分完。有学生答,可以先分整十数,再把剩的一捆打开和两根合起来分,我非常高兴,于是一边引导一边演示分,可后来想想,这样做让学生失去了一次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机会,对问题理解不深刻,我应引导学生试分一下,比较一下哪种分法更简单,边分边让学生说过程,想算理,对算理会更明白。因此上课时要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在探索中求知,明理。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4

  今天的教学比较失败,原因在于没有深入的研究教材,没有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只是按照教案执行下去,因此,在教学结束后,留下不少的遗憾。回顾一下,主要有这两个地方没有处理好:

  一、 简便算法中商的处理不够到位:

  课堂结束后,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有的学生对今天的学*内容有一些糊涂的地方没有搞清。例如900÷50,竖式上900个位上的0去掉后,为什么不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了。

  分析原因:

  没有沟通900÷50与90÷5之间的联系,没有充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商的个位上不用写0的原因。

  亡羊补牢:

  应该通过思考、组织讨论这个问题达成共识:900÷50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它的商与90÷5的商相同,所以去掉0后实际上算的是90÷5的商。因此900个位上的0上面不需要再商0了。

  二、 简便算法中余数的处理不够到位:

  在教学900÷40时,因为预设不充分,在学生出现900÷40的竖式中出现了余数写成20时,没有充分的探究这样写是否正确,而一味考虑学生可能会忘记在横式的余数中忘记写0而作了错误的引导。结果课后有学生表示疑惑,既然40当作4来除,那么余数如果是20的话不是比除数大了吗?

  亡羊补牢:在上面分析商末尾是否添0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此题竖式最后的余数应该写几,但是横式上的余数应该写几,明确规范的书写方法,进行强化。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5

  这节课主要学*例3,即除法的竖式计算,通过第一节课的学*,知道除法有两种:

  1、没有余数的除法,

  2、有余数的除法。

  例3的第(1)题讲的是没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读题后首先判断这题是不是解决*均分的问题,如果是,又是什么样的*均分,由题目的第2条信息"每4个放一盘",明确这一题的确是解决*均分,说详细点就是知道总数和每份数,要求份数,应该用除法解决。确定了方法,学生就可以列式了,然后借由学生列出的横式引出: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介绍竖式的知识,首先,竖式的运算步骤,第二,确认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位置。第三,知道竖式中第2个12是怎么来的,具体表示的是怎样的数量。第四,0是怎样得来的?它有表示什么?结合题意,竖式中第2个12不是总数,而是在每盘放4个苹果的情况下得出3(商)盘可以放12个。0则是总共的12个苹果与分掉的12个苹果的差,表示12个苹果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有了第(1)题做铺垫,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求的竖式,再想一想竖式中每个数的意思。学生汇报后,比较(1)(2)两题的竖式,看看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其中第(2)题小萝卜的话给出了一种求商的方法,思考12里最多有2个5,所以商2。这题还要注意的一点是算式中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具体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做练*时,学生刚学*除法的竖式,还不太熟练,尤其在做完第1题,紧接着做第2题时,有很多同学不知道4÷2的竖式怎么算,是因为过于死板的记忆知识,将没有余数的竖式当做有余数的竖式计算。通过第2题可以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中求商的第二个方法——看除数想乘法算式,找和被除数最接*的积,再和总数相减求余数。第4、5两题先明确题目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能列出算式和竖式,知道竖式中每一个数的是怎么得来的,根据情境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这堂课竖式对于学生比较复杂,一堂课过后发现很多同学仍不能明确竖式的写法和格式,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理解。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6

  今天这节数学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用竖式来计算除法。由于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竖式的除号,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没有急于完成本节课的任务,而是一步一步慢慢讲,在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一是商的位置不对,我们现在学的除法商都是一位数,有孩子把商写到了十位上,有孩子把商写到了十位和个位之间。二、上商时不够熟练,对于没有余数的除法,直接依据乘法口诀,而对于有余数的除法,就有点困难了,我重点要求孩子是看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由于有的孩子口诀有遗忘,上商有困难。三、部分孩子竖式可以写出来,横式上不会写有余数的情况,可能是我上课强调不够。针对以上问题,在明天的学*中,我将增加一些如“21里面最多有()个5”这样的练*,还要强调横式的书写格式,从现在开始,解决问题要写答句了。可以先让学生和我模仿写。另外,关于除法的竖式的'书写顺序,虽然有多种写法,我还是比较赞同先写被除数,再写除号,最后写除数的这样的顺序,这样低年级也许问题不大,但高年级后有的孩子就不容易错了。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7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是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用小棒摆一摆得出结果,而这节课主要是关于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掌握试商的方法和懂得余数比除数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本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在学*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会表内除法以及会用竖式计算没有余数的除法,所以,在学*新知识之前,我安排了2道除法计算题和4题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列竖式计算,和说一说几乘几最接*几又小于几来,这样既巩固旧知,又为后面的学*做充分的铺垫。

  在学*11÷3之后,又及时利用课件将其与12÷3进行比较,让学生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在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明确各注意点,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速度,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二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创设了“分铅笔”和“做游戏”的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联系*均分东西时最后剩下的“不够再分”的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规律是合理的、必然的。

  三、在教学中要合理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握生成资源。

  计算教学中的练*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中我敢于面对学生学*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看到被除数是几,下面就写几;可能会把余数直接写成0,也可能会由于商试小了导致余数比除数大,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并安排了“小小医生“这一环节,展示各种错误现象,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在互相帮助中,纠正错误,巩固新知。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良好。但是仅通过一节课的学*就能保证每个孩子做到完美是不可能的,接下来的练*就是逐步修整的过程,针对个别孩子要做单独辅导。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8

  这节课是分数除法教学的起绐课。分数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理解的困难之处。我是想作为分数除法的第一个知识点,利用折一折,算一算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整数是学生学*了分数乘法和认识了倒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之前已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为本节课的新知学*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

  1、 强调知识的迁移和类推。

  在教学中,先复*整数除法意义再进行分数除法意义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和类推很容易得出分数除法的意义。

  2、 以自主探索为主。

  提供给学生自主学*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

  一节有效的课堂应该建立在有效的小组合作上,整节课下来我发现在小组合作方面我还应多钻研,如何调动小组的积极性?如何让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乐于参与其中?将是我接下来主要的研究方向,真正做到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9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如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所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这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计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则,教学中我并没有硬性地将这个法则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它,并从正反两方面去探讨如此规定的理由。最后,我还组织了及时的,必要的练*,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这种计算方法。我先出示了例题,并让学生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在摆的过程中我通过问答的形式将13、4、12、3、1各表示什么使学生清楚的`理解,并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列竖式计算这个除法算式。在列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将竖式列成了加法的形式,有的学生列的很准确,让他们将式子呈现在黑板上,通过对比的形式比较出优缺点,知道竖式要清楚地表示出每一步,不这么表示缺步骤。并将每个数表示什么弄清楚。

  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

  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

  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此段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10

  如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所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这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计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则,教学中我并没有硬性地将这个法则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它,并从正反两方面去探讨如此规定的理由。最后,我还组织了及时的,必要的练*,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这种计算方法。

  我先出示了例题,并让学生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在摆的过程中我通过问答的形式将13、4、12、3、1各表示什么使学生清楚的理解,并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列竖式计算这个除法算式。

  在列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将竖式列成了加法的形式,有的学生列的很准确,让他们将式子呈现在黑板上,通过对比的'形式比较出优缺点,知道竖式要清楚地表示出每一步,不这么表示缺步骤。并将每个数表示什么弄清楚。

  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此段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11

  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这部分知识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存在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解决一个中间问题,而对于要先解决的这个中间问题,很多学生根本不清楚自己要先知道什么?在备课过程中我把分析、解决问题定为此节课的难点。在上这节课内容的时候,先给学生一个铺垫,提醒他们"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觉得你还要知道什么数据信息?"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去想我还想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步骤.

  在教学探究新知(例4的教学)的部分,我让学生思考:怎样帮助朋友解决"买5辆小汽车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你觉得还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算出来呢?从而帮助学生去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还得知道什么,使学生理清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在主题图呈现的顺序上,我考虑了很多种呈现方式,先出示整副图;还是先出示问题,再出示条件。最终我决定先出示问题,先让学生思考现在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冲突。然后我再补充出示条件。问学生现在你们能帮他解决了吗?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之后让学生思考和以前的题目有什么区别(需要两步来计算),为什么?因为其中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需要我们自己列算式去计算.但在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提出要整体观看整幅图所给出的条件的要求,从而使得学生在经历联系整幅图、理解题意的过程中没有注重审题。

  在教学做一做及练*的时候让学生说了说,要解决题目提出的这个问题需要先解决哪个问题,然后再动笔计算,建构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方法。由于做一做的类型和例题的类型有些不大一样,导致学生在刚学了新知转到做一做的变题练*时,有些措手不及,如果我能够在上了例题之后,先将书后的第一题(和例题题型一致)给孩子练*,效果应该会更好!尤其对一些后进生,才不至于产生混乱。在整个练*中,由于我在备这节课时把重点摆在让学生会分析题目上,忽视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整堂课都没有让学生自己审题,都一直扶着学生做。这点导致了学生在自己做练*时也忽视审题,找不到题目中的'已给出的条件。所以他们自己做题时就无从下手。可见认真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应该要给孩子安静的思考时间和分析问题的`时间。在指导学生练*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整体看图、读图的审题*惯,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的*惯。

  这节课讲下来,我认为值得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思考以及需要改进的的问题:

  1、教学中应该如何把握扶、放的度 。对于学生,我总是不放心让他们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惯把题目中的难点告诉他们,引起他们的注意,避免出错。但这样一来,学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知识能力角度,学生没有真正的锻炼自己的解题能力。从学生内在需求的角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他们需要在学*中通过被肯定来建立学*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的快乐,从而喜欢学数学,成为学*的主人。而这堂课没有使他们建立起自己独立解出题目的信心,学生没有体验到学*数学的快乐。

  2、课堂中应该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注重呈现学生的错例分析,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这样做,理由是什么?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找出错误原因,以及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在我这几个月的教学生活中深深地体验到作一名好教师太不容易了,我需要学*和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我有信心、不畏惧,每天、每节课都要超越自己,追求完美。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12

  连除简便计算是在学生学*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和减法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也可以用这个数先除以第二个数再除以第一个数让运算变得简便”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我有意识地强化了“根据算式特点灵活运用除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设计时作了这样的处理:

  1、在教学中渗透学*方法的指导,因为有减法性质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应用类比迁移能够比较自然地想到除法的运算性质,所以我依托“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以“猜想---验证---应用”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采用这种教学思路的意义在于渗透一种“学*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该是有帮助的。有句话说得好,“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也是我在*时课堂教学中想努力追求的。

  2、教学环节设计紧凑,环环相扣,从复*铺垫到新知的探究和巩固练*我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复*铺垫部分我设计了几道可以进行简便计算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练*题,以这几道题为依托为进入下个环节的猜测进行了准备,比如说:148+75+5=343-75-25=25×(4×6)=425-(125+27)=237-38-137=它们都和本节课的知识有紧密的联系,目的是让它们根据这几道题的方法很容易的联想到除法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事实证明,这几道题是有效的,当我出示4500÷25÷4=时,并提出问题是不是也有简便方法时,很多孩子马上进行了猜测,很自然的引出了新知的探究,让孩子们的猜测更有目的性、方向性和可行性,我认为这个地方的设计思路很好,但由于这些数值偏大,学生算起来不太好算,而这节课重点是为了探究规律,如果把数设计的小一点会更好算,重点会更突出,更节省时间。新知的探究环节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举出这样的实例,这个环节虽然设计很好,但由于孩子年龄小,在举例子时又缺乏引导,很多孩子无所适从,不会举例子,我只好亡羊补牢,又进行引导,结果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以至后来的环节时间有点紧,如果备课时再细心一些,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起点,效果会好得多。但是巩固练*部分我觉得设计很好,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充实,有效的巩固了新知,让孩子对除法的性质和简便运算理解的更透彻,运用得更熟练!不足是因为前面的环节占用时间太多,练*题没有处理完。

  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发现规律后,我本来想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再次验证,但因为对*题的选择不是太合适,所以只验证了其中的一个规律,而对于第二个规律,*题却不能完成验证,这一点是一个失误,应该进行修正,如果把*题再认真选一选效果一定要会好得多。

  还有本节课教师的语言设计不是很精练,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验证结束后,学生得到连除的计算方法有三种,为了强调简便计算,我应该及时引导:“这三种方法,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从而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但要学会根据算式中的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这也是我们的数学的价值所在,可惜没有及时引导,很遗憾!

  总之,本节课既有成功,又有不足,在第二次上课时,我会扬长补短,争取把这节课上的更完美!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13

  从课前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入手,自然地过渡到小朋友去春游划船,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课件出示第一幅主题图,先让学生观察小朋友来到美丽的公园划船,玩得可开心了。再仔细观察第二幅主题图,让学生帮助图中小朋友解决问题,最后出示第三幅完整的图,让学生经历联系上、下图理解题意的过程,学会收集有用信息,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了解用递等式计算来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意义的背景之下让学生感受并理解乘除两步运算的运算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并在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尝试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最后,通过帮老师给小朋友“分矿泉水”、宣传牌上三角形的数量、以及后面的《知识城堡》上所有的练*,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乘除两步运算算理的理解,从而提高读图、识图、语言表达图意和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注重情景的创设

  在新课前让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再通过帮助图中小朋友解决在春游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在巩固练*中解决帮老师给小朋友分矿水问题等情景的创设,以及后面《知识城堡》上的多种练*的训练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

  (二)注重学生思维*惯的培养

  在整节课中我就非常注重学生思维*惯的培养,例4的教学中,特别是主题图呈现的顺序,我考虑了很多种呈现方式,先出示第一副图,还是先出示第二幅图,或者两幅图同时呈现,最终我还是决定先出示第一幅图,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可以读到哪些数学信息,然后我再出示第二幅图,问学生小朋友在游玩时碰到一个什么问题?你们能帮他解决吗?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最后出示第三幅完整的图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冲突。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要整体观看两幅图的欲望和需求,从而让学生经历联系上、下图理解题意的过程。在指导学生练*时,主要注重培养学生整体看图、读图的*惯,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的*惯。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可列分步式,也可列综合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用两种以上方法进行解答。

  (三)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整堂课中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让学生进行板演,关注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我并不时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谁能看懂这个算式?”,“这样的算式你理解吗?”,“谁能解释一下这个算式吗?”注重学生的错例分析,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这样算,你的理由是什么?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值得思考的三个问题:

  1、主题图的呈现顺序怎样更合理,编者的意图是什么?

  2、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扶”、“放”的“度”?

  3、递等式在第四册整册教材中只有本节课出现,而且在课后的练*中没有要求学生用递等式计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课堂上向学生介绍递等式及写法,让学生对递等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学生懂得两步计算式题在计算时还可以写递等式计算,对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练*中用这样的写法进行计算,但不要求全体生掌握这种方法,不知道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14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利用乘法口诀求商,要把商和除数相乘,要用被除数减商和除数的乘积。如果把上述的这些计算写成竖式,记忆的负担就被分散,思维难度就会降低。如果用口算进行有余数的除法,那么难度相当大,所以,教材让二年级学生笔算有余数的除法,不要求他们口算出商和余数。

  计算有余数除法和计算表内除法一样,都利用乘法口诀求商,但求出有余数除法的商,比计算表内除法难许多,况且,表内除法的商与除法相乘的积刚好等于被除数,而有余数除法的商与除数的乘积小于被除数,因此,在教学时由易到难地先安排表内除法的竖式,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笔算。

  反思不足之处如下:

  1、教师引导大少,放手有些过度。导致后面孩子们出现了很多问题。

  2、孩子们说的机会和时间太少。

  3、展示孩子们的错题时间太少,没有纠正环节。

  4、从学生完成的作业来看(很多学生在算式上只写商,没有写余数),我疏忽了一个细节,没有把口算算式与坚式打包成一个整体介绍给学生。虽然我的`板书上面是横式,下面是相应的坚式,虽然沟通了算式与竖式间的联系,但没有提醒学生,一个完整的用竖式计算的题目,要既有算式,又要有竖式,如果没有余数,那么在算式上就写商是几,如果有余数,那么在算式上既要写商是几,还要写余数是几。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能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索知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探究新知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发散学生的思维,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并在小组内举简单的例子试算,然后小组汇报方法,学生分别说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老师再出示*题,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去计算,最后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最通用的方法。整个探究新知的'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学*,主动探究来完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分析如下:

  一、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入手学数学。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一开始我就改变由复*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例题:量杯里有升果汁,*均分给2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出示教学挂图)教师:你们能从这里面找出什么信息?怎样列式?为什么?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以探索为主线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所以要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动性。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选择,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三、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教例题答案,或让学生死记硬背计算方法等等做法,而是充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学*以后的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节课成功之处:在教学中充分尊重了学生,使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究、自主优化的学*建构过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的创新处理,激活了学生探究的空间,探究由原来的单调、枯燥转化为生动、多元、富有生命力,使课堂充满灵动与智慧。紧接着的是在教学的发展过程中,我没有局限于此,而是再次放手,让学生解决:量杯里有升果汁,*均分给3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检验自己的探究成果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范文10份(扩展3)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范本十份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 1

  六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二单元是“分数除法”,其中第一小节是:“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在教学上,“分数除法的意义”好办,因为有分数乘法和小数乘法除法的意义做基础,在课堂上,只要按课文编排稍做解释学生就可明白。

  对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我对课文编排讲解内容作了一下变动。这一小节有3道例题,分别讲“分数除以整数” 、“整数除以分数” 、 “分数除以分数”。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如何得来,如何向学生讲得明白,一直是老师们所苦恼的问题。不讲嘛,似乎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讲吧,即使是老师认为自己讲得很明白,其实学生真正理解吗?我认为,学分数除法的`关键是记牢、熟练运用“计算法则”,至于这计算法则是如何得来的,可暂时忽略。我把这3道例题分为两节课讲解。第一课时讲“分数除以整数”,通过例1,“把6/7米铁丝*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使学生明白,把一个数*均分成2份,既可以用除法“÷2”表示,也可以用乘法“×1/2”表示,也就是说“÷2”=“×1/2”,进而,把一个数*均分成3、4、5……,既可以用÷3、÷4、÷5……表示,也可以用×1/3、1/4、1/5……表示,而1/2是2的倒数、1/3是3的倒数……,从而得出“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在和学生学*过程中,尽管我用的是课本例1的教学素材,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有意忽略被除数和除数到底是分数还是整数的问题,只是强调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乘除数的倒数。教学完例1,就让学生做相应的练*(强化“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概念)第二课时,同学生学*例2、例3。课文中例2“一辆车2/5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是详细地讲解了为什么18÷2/5最后可以表达为18×2/5,而我只是根据题意列出18÷2/5后,让学生回想例1的学*过程和分数除法计算法则,让学生自己说出18÷2/5=18×2/5,然后计算得出结果,而省略了中间的讲解过程。接着学*例3“小刚3/10小时走了14/15千米,他1小时走多少千米?”“14/15÷3/10=14/15×3/10”。这两道例题是应用题(但在教材安排中,没有把它放在分数除法应用题范围内),我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计算法则的推倒过程上,反倒是根据题意为什么这样列式花了些时间。

  3道例题学*完(还包括相当量的练*),用了两节课,学生已经掌握了“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的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根据学生情况的反馈,学生掌握这一小节的知识是扎实的。

  现在我还在想,既然乘法不强调被乘数与乘数,如,一本书5元,买3本要多少元?既可以5×3,又可以3×5,只要结果是15元就算对,(但我坚持认为5×3和3×5表达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不过,现行教材认为结果一样就行)那么,在学生不太明白算理而只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上应该是允许的。也许我这样做有点离经叛道,不符合现在的教育教学观念,但要求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所有算理教学才算成功,似有点不太实际。学生(包括**)很多时候知道要这样做并且做对了,已经是完成学*任务了,又何必强求一定要“知其所以言”呢?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 2

  最*在教学小数乘除法时,发现学生错误百出,计算正确率不是很高。从学生的基本技能来讲,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加强计算教学对培养学生细心的一种品质是很有效的。

  计算错误,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抄错题:抄题时,把“×”写成“÷”,或者“÷”写成“×”;把数字“5”抄成“3”或“6”抄成“0”等等。

  2、数位写调:十分位上的数字与百分位上的数字写交换。如:“0.27”写成“0.72”、“36”写成“63”等等。

  3、计算时,商中间要商“0”的不会商“0”。

  4、计算过程中结果不准确。

  5、竖式计算,横式上不写得数,或者抄错。

  最痛苦的是还有几个同学连乘法表都背错,加减法都不熟练。指导1,2个孩子还能心*气和,七八十余个做起作业完全就像根本没来上课一样,真是让人心力交瘁!学生什么时候才能理解家长与老师的苦心呢?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 3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利用乘法口诀求商,要把商和除数相乘,要用被除数减商和除数的乘积。如果把上述的这些计算写成竖式,记忆的负担就被分散,思维难度就会降低。如果用口算进行有余数的除法,那么难度相当大,所以,教材让二年级学生笔算有余数的除法,不要求他们口算出商和余数。

  计算有余数除法和计算表内除法一样,都利用乘法口诀求商,但求出有余数除法的商,比计算表内除法难许多,况且,表内除法的商与除法相乘的.积刚好等于被除数,而有余数除法的商与除数的乘积小于被除数,因此,在教学时由易到难地先安排表内除法的竖式,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笔算。

  反思不足之处如下:

  1、教师引导大少,放手有些过度。导致后面孩子们出现了很多问题。

  2、孩子们说的机会和时间太少。

  3、展示孩子们的错题时间太少,没有纠正环节。

  4、从学生完成的作业来看(很多学生在算式上只写商,没有写余数),我疏忽了一个细节,没有把口算算式与坚式打包成一个整体介绍给学生。虽然我的板书上面是横式,下面是相应的坚式,虽然沟通了算式与竖式间的联系,但没有提醒学生,一个完整的用竖式计算的题目,要既有算式,又要有竖式,如果没有余数,那么在算式上就写商是几,如果有余数,那么在算式上既要写商是几,还要写余数是几。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 4

  今天这节数学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用竖式来计算除法。由于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竖式的除号,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没有急于完成本节课的任务,而是一步一步慢慢讲,在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一是商的位置不对,我们现在学的除法商都是一位数,有孩子把商写到了十位上,有孩子把商写到了十位和个位之间。二、上商时不够熟练,对于没有余数的除法,直接依据乘法口诀,而对于有余数的除法,就有点困难了,我重点要求孩子是看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由于有的孩子口诀有遗忘,上商有困难。三、部分孩子竖式可以写出来,横式上不会写有余数的.情况,可能是我上课强调不够。针对以上问题,在明天的学*中,我将增加一些如“21里面最多有()个5”这样的练*,还要强调横式的书写格式,从现在开始,解决问题要写答句了。可以先让学生和我模仿写。另外,关于除法的竖式的书写顺序,虽然有多种写法,我还是比较赞同先写被除数,再写除号,最后写除数的这样的顺序,这样低年级也许问题不大,但高年级后有的孩子就不容易错了。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 5

  首先非常感谢周老师到我们学校指导教学。下面我针对所执教的“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P31~例4)”进行反思。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依据例4情境图,给学生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进入“商店”。“购物”这一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融合了丰富的数学知识。由于学生在开放的空间、开放的群体合作中交流、整理信息,不仅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更多的问题,而且还增加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后面通过摆花盆,不仅设计出叻中与众不同的摆法,而且还能自己提出问题,感受事物的规律性。在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参与他人交流中,捉住学生弄清楚解决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步骤。

  2、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体现方法的`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在探索摆花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摆放。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流中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方法的多样化。在我的课堂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真切的希望周老师能走进我的课堂,帮助我。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 6

  从课前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入手,自然地过渡到小朋友去春游划船,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课件出示第一幅主题图,先让学生观察小朋友来到美丽的公园划船,玩得可开心了。再仔细观察第二幅主题图,让学生帮助图中小朋友解决问题,最后出示第三幅完整的图,让学生经历联系上、下图理解题意的过程,学会收集有用信息,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了解用递等式计算来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意义的背景之下让学生感受并理解乘除两步运算的运算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并在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尝试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最后,通过帮老师给小朋友“分矿泉水”、宣传牌上三角形的数量、以及后面的《知识城堡》上所有的练*,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乘除两步运算算理的理解,从而提高读图、识图、语言表达图意和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注重情景的创设

  在新课前让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再通过帮助图中小朋友解决在春游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在巩固练*中解决帮老师给小朋友分矿水问题等情景的创设,以及后面《知识城堡》上的多种练*的训练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

  (二)注重学生思维*惯的培养

  在整节课中我就非常注重学生思维*惯的培养,例4的教学中,特别是主题图呈现的顺序,我考虑了很多种呈现方式,先出示第一副图,还是先出示第二幅图,或者两幅图同时呈现,最终我还是决定先出示第一幅图,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可以读到哪些数学信息,然后我再出示第二幅图,问学生小朋友在游玩时碰到一个什么问题?你们能帮他解决吗?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最后出示第三幅完整的图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冲突。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要整体观看两幅图的欲望和需求,从而让学生经历联系上、下图理解题意的过程。在指导学生练*时,主要注重培养学生整体看图、读图的*惯,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的*惯。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可列分步式,也可列综合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用两种以上方法进行解答。

  (三)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整堂课中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让学生进行板演,关注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我并不时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谁能看懂这个算式?”,“这样的算式你理解吗?”,“谁能解释一下这个算式吗?”注重学生的错例分析,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这样算,你的理由是什么?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值得思考的三个问题:

  1、主题图的呈现顺序怎样更合理,编者的意图是什么?

  2、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扶”、“放”的“度”?

  3、递等式在第四册整册教材中只有本节课出现,而且在课后的练*中没有要求学生用递等式计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课堂上向学生介绍递等式及写法,让学生对递等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学生懂得两步计算式题在计算时还可以写递等式计算,对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练*中用这样的写法进行计算,但不要求全体生掌握这种方法,不知道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 7

  今天的教学比较失败,原因在于没有深入的研究教材,没有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只是按照教案执行下去,因此,在教学结束后,留下不少的遗憾。回顾一下,主要有这两个地方没有处理好:

  一、简便算法中商的处理不够到位:

  课堂结束后,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有的学生对今天的学*内容有一些糊涂的地方没有搞清。例如900÷50,竖式上900个位上的0去掉后,为什么不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了。

  分析原因:

  没有沟通900÷50与90÷5之间的联系,没有充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商的个位上不用写0的原因。

  亡羊补牢:

  应该通过思考、组织讨论这个问题达成共识:900÷50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它的商与90÷5的商相同,所以去掉0后实际上算的是90÷5的商。因此900个位上的0上面不需要再商0了。

  二、简便算法中余数的处理不够到位:

  在教学900÷40时,因为预设不充分,在学生出现900÷40的竖式中出现了余数写成20时,没有充分的探究这样写是否正确,而一味考虑学生可能会忘记在横式的.余数中忘记写0而作了错误的引导。结果课后有学生表示疑惑,既然40当作4来除,那么余数如果是20的话不是比除数大了吗?

  亡羊补牢:在上面分析商末尾是否添0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此题竖式最后的余数应该写几,但是横式上的余数应该写几,明确规范的书写方法,进行强化。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 8

  本学期学校督导二年级教学,我执教了《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这部分内容以前在三年级上册教学,现在调整到了二年级下册,对学生来说多少有一点难度。《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有:

  1.我对孩子们的表扬、鼓励及调动比较到位,学生一整节课举手发言积极,学得轻松、愉快,课堂气氛愉悦,师生交流融洽。

  2.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

  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把草莓*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草莓”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正方形,并在小组内交流探讨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这个环节我还特意给每个小组打印了一份记录表格,记录同学们摆正方形的过程及算式,从算式中总结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

  1.前面教学认识余数时用的时间过多,分7个草莓时可以不用小组讨论,学生自己动手摆,这样就能省出时间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2.教学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时,表格中的内容过多,学生操作费时,多数学生不会填表格中的除法算式,可以把算式再细化一些,不在这些地方费时。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 9

  最*在教学小数乘除法时,发现学生错误百出,计算正确率不是很高。从学生的基本技能来讲,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加强计算教学对培养学生细心的一种品质是很有效的。

  计算错误,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抄错题:抄题时,把“×”写成“÷”,或者“÷”写成“×”;把数字“5”抄成“3”或“6”抄成“0”等等。

  2、数位写调:十分位上的数字与百分位上的数字写交换。如:“0.27”写成“0.72”、“36”写成“63”等等。

  3、计算时,商中间要商“0”的`不会商“0”。

  4、计算过程中结果不准确。

  5、竖式计算,横式上不写得数,或者抄错。

  最痛苦的是还有几个同学连乘法表都背错,加减法都不熟练。指导1,2个孩子还能心*气和,七八十余个做起作业完全就像根本没来上课一样,真是让人心力交瘁!学生什么时候才能理解家长与老师的苦心呢?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 10

  《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计算》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内容。在学*本课时孩子们已经对有余数除法的有了的初步认识。本节课重难点引导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懂得除数要比余数小的道理。

  本学期在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学生初步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但是如何用竖式计算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要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主要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一摆、独立尝试列竖式计算、说一说除法竖式各部分表示的含义等活动完成的、可以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最后,还增加了必要的*题。通过练*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并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通过第本次磨课,我们二年级数学老师给我提供了宝贵的意见。课下我不断反思教学,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创设情境,复*引新。出示试题检测一下生知识掌握情况会更有效。

  2、新授环节,孩子们看图时,例题一教师可以引导生先说一说图中的信息,再列出除法算式。最后教师师范除法竖式的计算步骤。例题2可以让孩子自己说,通过观看图片理解图意后,引导学生大胆去表达,然后列出算式,鼓励生再说出计算方法并上台演板。最后通过对比观察两个式子的'不同,引导生自己说出不同。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思考。

  3、巩固练*环节。掌握表内除法的竖式写法和有余数护法的竖式写法后及时进行巩固练*。设计的练*题的要有层次。第一小题,鼓励生上台摆一摆,再进行计算。第二小题竖式计算,应该找学*程度不同的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和叙述能力。第三小题,解决实际问题要让生自己先说出题意,再列式子,要培养生的主动学*能力。

  4、最后小结环节,找学生说一说本节课都学*了哪些知识,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竖式计算的各部分名称掌握的还不熟练,在教学过程中缺少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和比较除法除法竖式的过程。

  5、板书设计上。注意书写规范,字体大小间隔距离适中,必要时用带颜色的粉笔加以突出。在本节课上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运用好评价这一手段,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多样化的评价。

  通过本次磨课,我会不断反思我教学中存在问题,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精彩、更有效。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范文10份(扩展4)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范文10份

  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60页、62页的例 1、例 2的知识。这部分学*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重要。在深度解读教材之后,进行改编、重组、整合,把有余数的除法知识有机融合入探究美食节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情境中,这是创造性使用教材,是体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课例。学生经历余数产生的过程中,理解余数的含义,在探索过程中感悟余数的特点——余数总比除数小的道理。

  一、把握好学情,选好教法和学法,突破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在学*表内乘除法之后的基础,学生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但学生应用这些经验时往往生出很多混淆。如列算式时,有的用除法,有的用减法,有的用加法或乘法。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除法经验,引导学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均分后剩余的现象,顺势迁移引出*均分后剩余的现象抽象为余数的除法表示。在对比中,引出有余数的除法。

  本课需要学生经历余数产生的过程,以及探究余数比除数小的过程需要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大量的动手操作,加上学生年龄小,又好动,有序组织课堂教学,调控课堂纪律和气氛,上出数学味的课堂是很有挑战,顺利开展教学,突破重难点,选好教法和学法,尤为重要。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趣味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本课创设美食节的趣味情境贯穿整节课,利用美食街和娱乐街把例1和例2,以及练*有机整合在一起。在美食街,精选美食图片,顺势教学例1,在传授知识时,又给学生美的感受:创设学生和老师用电脑摆正方形的比赛,激发兴趣,又提高教学效率。在巩固练*中,既要重视练*难点的梯度,又要兼顾练*的趣味性,设置了猜灯谜,抛绣球等人机互动游戏,以及学生组队参加板鞋比赛等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有喜有悲,深度的感受中,提高教学质量。

  三、把握教学的收放尺度,提高教学艺术。

  教学中,教师引导的过程比较多,教师说的话比较多,学生跟着老师的预设环节一步一步的学,教师收得紧,学生放不开。教学中,课堂前半部分学生很拘谨,一问一答中,学生的互动较少;课堂后半部分学生放得开一点,互动多一点,课堂更加生动。 在探究余数比除数小的过程,可能两人为小组摆正方形,填写研究报告单,给学生更多空间和时间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使得学生经历探究余数比除数小的过程更加丰富,扎实。

  纵观这节课,教师预设功底足,备课很充分,课堂生成处理也比较适当,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是一节优秀的数学课。(南宁市西乡塘区大塘小学 苏纯才)

  《有余数除法》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具体物体的*均分,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和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一、通过想象,引导学生自主归纳

  本节课我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搭正方形,由没有剩余引入到有剩余,注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数学规律,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东西都是正好*均分完,出现剩余情况是很多的,并明白*均分时,剩余的不够再分的数就是余数,从而在感受性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余数”这个概念。又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对比,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结构特征有所了解的认识。 在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中,也不是我告诉学生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努力做到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

  二、提供给学生安静的数学学*环境,使学生进行思考

  以前去听课,常常看到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课堂上举手如林,气氛异常活跃,可是,我总觉得仿佛在演戏,作为数学,它是一门训练思维的学科,应该有让孩子们静心思考空间,无论是练*设计,还是整堂的问题设计,都应该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本节课虽没有小组合作的热闹,也没有一些激动人心的游戏或生活场景,但为迷生提供了一片“静土”。让他们在安静中独自思考,在安静中倾听,在安静中分享别人的学*的成果。

  今天去xx小学讲授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讲完之后,xx老师们的讲评让我收获很大,明白了一些自己讲课中的不足。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知道可以用“除数×商+余数=被除数”的方法来检验是否做对。

  通过对于《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的多次讲授发现了自己板书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所以可以将一些男的不大的问题,交由学生辩论探讨得出答案,生生的碰撞会让这节课更加精彩。

  2、板书的设计要有条理、清晰,突出重点。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错误的地方可以写上,一起订正后再把错误方法涂掉。

  3、在让学生摆小棒的环节之前要先让学生猜想,经历动脑思考的环节,然后再用小棒去验证。在学生猜想或者讨论的时候无论对错,都不要打断,以免使得学生怕出错不敢发言。

  开放的数学问题。结合教材提供生活场景,提出了开放性问题“由你摆,你想每组摆几盆花?”从而满足更多孩子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孩子的学*热情和兴趣很容易被激发起来,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注重实践操作活动。对例1、例2的学*,不仅满足了学生进一步的心里需求,而且更为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到本节课要学的新知点之一——余数,也就是分不完的数,剩下的数,不够再分的数……结合现实情景,学生直观认识“余数”后,自然引出有余数除法算式的教学。规范的读写是学生今后学*的基础,尝试说一说后,出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结合横式和操作活动,在重点“理解除法竖式意义的”基础上,观察并逐步认识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这样层层递进,不断强化了学生感观表象,更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最后在互相交流、比较、分析中思考和归纳,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第一次授课时,由于在例1教学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比如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后的巩固练*没有完成。在第二次授课时又急着赶时间,导致例1中除法竖式的教学不够扎实,有些同学没有掌握。另外,在两次教学的比较中发现学生的自学还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一次教学中学生自学后再学*除法竖式的写法,学生掌握较好,而在第二次教学中把这环节省去了,由教师直接讲授,有学生掌握的就不是很好。

  本课程讲授余数除法。这个类是table division的扩展。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剩余部分。根据大二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的教具展示、教具操作、自我探索等形式,让学生开拓进取,积极参与学*,通过自我努力发现和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成就感。恰当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整个课程的大部分内容是让学生知道剩下的内容并得出结论。

  为了突破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

  1、通过直观操作,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通过直观的操作来理解余数的概念和余数除法的意义。从直观运算到符号表示,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知识,建立运算过程、语言表达与符号表示的关系,实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

  2、通过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余数除法的`含义。第一个是*均分割过程的比较。在“我怎样才能每两个人分一些草莓”之后,帮助学生感觉在*均分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没有剩余和*均分后仍然有剩余。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扩大对除法的理解,更好地理解余数和带余数除法的含义。第二种是水*除法与余数除法和表除法的比较。通过组合运算过程,学生可以理解每一部分的名称以及每一个数字在水*形式上的意义。通过这种比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学生对余数除法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提供支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

  3、结合相关实例和练*,尽可能让学生体验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发现和抽象数学问题的过程,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基本概念,强化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该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了解了小学生的学*情况分析后,我觉得我在教学中对余数和余数除法的意义不够扎实。学生还应多次放置棍子,以感知剩余部分。学生动手操作后,学生没有机会充分沟通和表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和动手操作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和思维表达能力。

  我认为本课程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总体而言,课堂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还可以理解带余数除法,理解该公式的含义,理解余数,理解带余数除法的含义。

  这个月,教学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这个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什么是除法,会计算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今后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很重要的知识点。“有余数除法”这一章节,学生要理解有余数产生的过程,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在计算时要进行试商、求余数、验算。这一内容对于视力障碍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计算步骤增多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本章内容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对于数学老师的我也是一个挑战。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都知道,计算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学生学*数学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我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计算能力下,掌握这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呢,如何让枯燥的知识点更生动,更有活力,而且我的学生很特殊,教材显现的竖式计算对于他们,书写起来太难,该如何取舍教学的重难点,根据学生的特点我又要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呢,这都是困恼的问题。而带着问题,带着自身的理解,我踏上讲台,在教学中做到:

  一、分层教学

  在普通学校,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重点、难点都放到,竖式计算上,但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在教学中根据我班学生计算能力、视力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采取多钟多样计算方法,竖式计算、口算为主,算盘、计算器为辅。能力进行分层,A层学生有3人,其中2名低视力,使用明文,教授竖式计算,1名学生全盲学生使用盲文教授口算;B层学生3人,计算能力一般,100以内的减法需要借助算盘完成,对于这一部分的学生,教授珠算。C层学生2人,计算能力差,教授计算器计算,让他们参与课堂、感受课堂。通过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能有所得,有所获。

  二、少讲多练

  教学中,有些孩子,怎么讲都不会的情况下,那就需要做题,让他们在做题中慢慢体会,计算方法的运用,对于会的学生更要如此,通过大量的做题巩固知识点,同时提高计算的能力。为了避免学生在计算教学的枯燥性,在练*环节,采用趣味竞赛方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和珠算的速度和准确率,把枯燥的计算练*,转变成了学生爱学的内容。

  三、课后辅导

  每节课总会有学生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所以及时抓住机会辅导,这是我每节课下课后必做的事,课后再加一把劲,学生理解就容易多了,当然,对于学生而言,有点累,但是起码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不好好听课,课后还得学。

  教学中不足的是,学生学*的方法多,需要的时间就相对的多,在计算的过程中会出现混淆的时候,教学时,还是学生被动的听,讨论,主动发言少,需要改善,发挥最大能力,让学生说起来,动起来。

  这个月给自己教学的建议是:充分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学*特点、兴趣爱好,设计符合他(她)们“最*发展区”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收获到知识,多想想,把课堂的知识点融入故事或者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是那么好玩,有乐趣的。

  本节课我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分组活动,动手分一分,由没有剩余引入到有剩余,初步建立余数的概念,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有余数除法”来源于生活实际,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大胆尝试“转化”,这就是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在初步尝试后,再次例题操作,加深认识。通过一层层递进认识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这样经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在数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所以在 本课的教学中,以分发具体实物,让学生从动手*均分东西给组员,这一具体行为直观感知。并在把分的结果一一列表后,形象感知正好分完与有余数的两种不同分的结果。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有本质理解。

  在《数学课程标准》新理念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根本任务更多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固然重要,但余数、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含义的探索过程,推导过程更重要。因为其过程中蕴涵着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本课始终贯穿着把“新问题”转化为已经会解决的问题,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学生思维活跃,在最后的巩固练*中,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在圈一圈,填一填,想一想的过程中进一步验证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合作意识。

  本学期我上了一节《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本节课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这节课刚开始时是小组*均分火柴梗,在学生动手操作分完所给的火柴梗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火柴梗*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火柴梗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 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比 教案来讲,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因此,我在今后的将更加努力地搞好教学工作,使自我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

  《有余数的除法》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具体物体的*均分,理解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再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下面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如下反思:

  一、在问题情境中理解意义本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里的“有余”现象。例如本节课让学生通过“摆草莓”的生活情景,充分了解到*均分有两个结果:一是刚好分完;二是余下少许不能再*均分,并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讨论、辨析,大家都参与了有余数除法、余数等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在情景体验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生活中的余数问题需要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让学生们获得了成功感,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在心理上驱动着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情感上产生了浓厚的学*兴趣。

  二、在动手操作中提升学生能力本课的'通过教学“摆草莓”、“摆小棒”的操作活动,教师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几次自主操作,在操作比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通过“摆一摆”、“猜一猜”等活动独立地完成从表内除法到有余除法的学*,自己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在活动中,学生还注意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探究、归纳,既提升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惯。

  三、在有趣游戏中拓展学生思维课的开始,在“猜一猜”的游戏中导入新课,既激起了同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巧妙地照应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轻松自然,直奔主题。最后,依然用“猜一猜”的游戏结课,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老师课前游戏猜得准的。奥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兴趣,即做到了首尾呼应,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主动建构知识的*台,把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作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创设小精灵聪聪获奖分10支铅笔为契机,既让学生懂得了成功应与伙伴同享又通过具体操作如何分10支铅笔(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感知:每人分3根,可以分3人,还多1根。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作为拓展题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在掌握口算有余数的除法后,通过让学生计算,逐步发现不断的改变被除数,这里数字取了比较小的数,如10÷3、11÷3、12÷3等,被除数变大,余数也跟着变大,不过不管被除数怎么变,余数始终比除数小。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对教材作了一些的处理。教学时联系前后的知识,如从复*旧知引入,而最后的拓展就是为后节课的教学铺垫,从动手操作再到口算,让学生不仅存知道余款数必须比除数小,也明白余数为什么不能大于或等于除数。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对比反复撰写的教学设计来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

  1、导入从复*旧知入手。学生很快能做出来,但在后面的练*时学生不能很快的口算,课前应该多做这方面的练*。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范文10份(扩展5)

——分数与除法的应用教学反思范文10份

  对于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学生刚刚学完感到很乱,很难!

  其实不然,我们都知道这部分知识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是学生一一学完之后就乱了,混了,针对这种情况,我把分数乘除法的所有类型全部给出了一组对比练*,内容一样,只是单位“1”不同,经过这样6组的对比练*,学生就很容易发现以前讲的规律的实用性了,进而使他记住这个规律,这一节课下来,大多数的同学都能掌握方法,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总是不按照讲的方法去思考,特别是后进生,你讲的全能听懂,做题多数不会,你引导这问他就会了,这就说明学生没有良好的学**惯,不把老师归纳的知识往心里记。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计算不准的现象特别严重。列式正确,计算错误的同学不止一两个。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给他们总结方法,也让他们养成总结规律方法的好*惯,并把计算的训练常抓不懈。

  首先为本课“列方程解决问题”作铺垫,开始的时候设计了两类复*题:一类是训练学生找单位“1”,另一类是用分数乘法解决的问题。

  接着,出示例4中的情境图,让学生读题,然后让学生阅读与理解,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先把题意理解透。学生很容易提出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重点是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汇报的时候,;老师可适当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同时复*一下方程的解法。

  同时,肯定有的同学用算术解法,因为一步计算比较好理解。用方程解,只要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顺向思考,就能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所以,教材只给了用方程解的全过程。但是小学生目前还没有接触到比较复杂的,用算术解法很难解决很难理解的'那样的应用题,因此对用方程解法的优越性认识不足。一些学生觉得用方程还得写设句,比较麻烦,因此喜欢用算术解法。对此,老师肯定算术解法的正确性,但是不要过于强调。主要从等量关系的角度分析,让学生顺向思维列方程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到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分数除法应用题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因而在设计时,我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转化,使学生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征,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通过迁移、类推、分析、比较,找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及解题规律。

  一、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是因为大多数时间我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自己省心、学生省力,往往避重就轻,草草带过,舍不得把时间用在过程中,总是急不可待,直奔知识的技能目标,究其根由,在于教师的课堂行为,我缺乏必要的耐心。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因此在今年整体的教学中已经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尤其在本节课上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教师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教师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数学课程标准》中,“在数学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标,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得到发展。

  二、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尽量找出其它方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这样做拓展了学生思维,引导了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在充分的感知、体验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水到渠成的完成求“1”的量用方程做或算术法做,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揭示新知识的本质属性。

  分数除法应用题,历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透彻理解这类型的应用题,就要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运用转化、对比,使学生了解这类分数应用题特征,再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规律。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本来人体的机体构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教学一开始我把人体的彩图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使学生从中了解到更多有关人体构造的知识,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使学生在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我故意用乘法应用题与例题作比较,让学生从中发现与乘法应用题的区别。学生通过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的'异同,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亲身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也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出方程。

  三、方法多样化,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我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找出多种方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这样做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懂得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又一次后悔自己没用录像机记录下课堂上学生精彩的辩论,要知道这种对抗式的辩论是课前无法预设的,值得庆幸的是可以赶紧利用吃饭时间回味并用文字把本学期难得遇到的这次“精彩”整理下来。

  今天早上第四节课要处理第二节没处理完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比练*》导学案,第二节临*下课时我说要各组把本组错误最多的题或者不会的题出示在黑板上,其中第四组的组长曲晓燕带着小黑板上了讲台,小黑板上出示的题目是:商店运来一批苹果,其中苹果有180千克,比梨多九分之一,苹果比梨多多少千克?她引导大家分析完这道题后,我心里正想着这一组抓住了这份导学案最容易出错的一道题,该如何表扬他们时,林立浩一个箭步冲上讲台,说这道题还有一种解法:算梨的重量可以用180+180÷,当时有个别学生小声嘀咕:“该用减法而不是加法,因为最后问题是苹果比梨多多少千克?”我重述后林立浩说:“我算的是梨的重量,最后再用苹果的重量减去梨的重量就行了。”还有学生欲言又止,看来有学生知道这种方法不对,但不知道为什么不对,我开始征求学生的意见:“同意曲晓燕这种做法的举手”呼啦啦几十个学生都举手了,“同意林立浩这种解法的举手”只有吴州航、吴欢欢、张翼泽等五六学生,于是我把全班分成两大组讨论你如何把对方说服,其中同意林立浩这种解法的五六个同学编为b组,围在一起讨论。

  巡视时,我发现第一小组的一个学生说:“老师,照他这样算,答案都1000多了,那就不对!”还有一个学生说:“这两个算式利用的不是除法的性质。”我说:“除法的性质是什么?”他无言。另一个学生想补充但是说半截好像发现自己说错了。b组的.成员已经开始在黑板上画线段图了。

  辩论开始,b组的林立浩开始指着线段图为大家讲解,梨多苹果果180千克?

  在讲解过程中有很多漏洞,同学们一一指出,他甚至把线段图改为多180千克?

  梨苹果果

  最后临下讲台时,他自言自语:“错了,错了”没想到他的两个接班人继续上来讲述他们的思路。

  三个b组成员讲完之后,付晓霞才站起来反驳:单位“1”未知用除法,用几分之几对应的量除以几分之几,而你们的量和分率根本就不对应,也就是说苹果的重量180千克对应的分率不是九分之一。紧接着禹青青站起来说:他们的线段图画的就不对,苹果的重量180千克应该是这一段,她边说边上讲台用红笔标识。

  梨多苹果果180千克?

  而除法的性质没有同学提,在我的提示下,*时很大方的赵鹏涛才扭扭捏捏地站起来说,两个算式之间不是利用除法的性质,问起除法性质的内容,他说a÷(b+c)=a÷b+a÷c,又暴露出一个问题,此时下课铃已经响起。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是由分数乘法意义扩展到除法意义而产生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由于这类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应用题的逆解题。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我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时,仍然按照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思路去分析,从而发现作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可以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关系,列方程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算术法解?思路是怎样的?通过分析让学生感悟到用除法解题思维是分数乘法解题的逆思路。从而让学生把两种类型的应用题有机的统一在一个知识点上。通过本节课教学,我感受到以下几点。

  1、充分运用对比,让学生通过分数乘法应用题理解除法应用题。

  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教学中,我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中发现与乘法应用题的区别,使学生了解这类分数应用题特征。接着放手让他们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在学*过程中发现规律,得出这类应用题根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能解决问题。

  2、鼓励方法多样,让学生拓宽解题思路。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我改变以往过早抽象概括数量关系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再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我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采取多种不同的解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学数学。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数学的兴趣。”教学改变复*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二、参与学*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让学生通读题目、细读题目,圈出题目中的重要词句,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中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和教师分析讲解相结合。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竟是初学者,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肯定是不全面的,各种水*的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所学的层次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尤其是概念性的知识,可以为学生节约许多时间。但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帮助优生建构知识结构,帮助一般学生理解题意掌握知识。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的帮助者、激励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分析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注意启发学生从例题中抽象概括数量关系,总结经验规律。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的数量就是作单位“1”的数量,画线段图就先画作单位“1”这个数量,再画与之对应的数量的线段图;“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分数除法简单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我作了以下的一些教学尝试: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

  一开始,我就改变由复*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发现规律。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复*时要注意三种分数应用题。

  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三者之间的联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学*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快乐。

  分数除法应用题,历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透切理解这类型的应用题,就要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运用转化、对比,使学生了解这类分数应用题特征,再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规律。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组织教学:

  一、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本来人体的机体造构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教学一开始我把人体的彩图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使学生从中了解到更多人体构造,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使学生在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用乘法应用题与例题作比较,让学生从中发现与乘法应用题的区别,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也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出方程。

  三、寻找多种方法,开拓学生思维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尽量找出其它语方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这样做拓展了学生思维,引导了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分数除法应用题,历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透彻理解这类型的应用题,就要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运用转化、对比,使学生了解这类分数应用题特征,再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规律。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范文10份(扩展6)

——《分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优选【5】份

  一、设计思路:

  《分数除法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本节课我制定了三维目标: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目标:在计算过程中,提高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并能正确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技能,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体验成功的欢乐。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都用总结规律的方法来解这类题目:单位“1”已知,用乘法计算;单位“1”未知,用除法或方程解答。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的尝试,采用了开放式教学。

  教材中提供了一个主题图,这个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对分数除法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学*的方法与帮助。首先我从关键句“跳绳的人数是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入手,问学生当你看到这句话,你想到什么?这个问题比较开放,没有固定的'结论。问这个问题我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能够根据老师的数学材料,通过分析、思考,提出各自不同的见解,并得到老师及同学的认可,他们内心深处会产生一种发现的快乐,一种成功的自我体验。第二个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以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知识进行新旧知的学*迁移,得出数量关系式及表示分数意义的线段图,为后面的方程法及代数方法解题打好基础。

  新《课程标准》提出:“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完整的出示题目后,我让学生进行估计,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学生要估算,必须要有依据,我想,大多数学生会根据线段图进行估计,又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埋下伏笔。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要让学生有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解决分数乘除混合问题时,学生往往难以判断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解答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除法的问题。反馈时,学生出现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我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此类问题,但也有学生选择用除法或乘法进行计算,我借助线段图的功能理清解题思路,并强调把这些方法做为验证结果的方法,从而达到教材上以方程解法为主的目的。其它方法要不要作为重点分析,在黑板上要不要呈现?试教时,我呈现了学生所有的解题方法,虽然方法多样化了,但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其中的方法。后来在周老师的建议下,我只呈现了方程一种方法,并强调把它作为一个主要解题方法。

  二、心得体会:

  1、在对教材内容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注重以“人的发展为本”,灵活使用教材,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的情境,使学生自我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实践数学,从而激发学*和探究教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提供表现、操作、研究、创造的空间,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都会学*,学生的潜能就会像空气一样,放在多大的空间里,它就会有多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学*成功的乐趣。

  3、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不能仅仅提供前人的思维结果。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气氛,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4、要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探究是感悟的基础。没有探究就没有深刻的感悟。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分数除法问题”的算法有初步的感悟。

  三、不足之处

  1、本节课学*方式有些单一,师生一问一答式较多,学生之间的合作学*、讨论还有所缺失。

  2、巩固练*不够趣味性,缺少层次性。在巩固练*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练*的趣味性,应多安排一些数学游戏,以此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娱乐中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3、本节课缺少一些变式训练,评价不够到位,缺少激励性。

  4、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热情,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在分数的意义后进行教学的,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但凡教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老师都知道内容很简单,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一来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

  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数学学*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教与学的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学生思考把3块饼*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

  2、在问题不断地解决与生成中探索新知识

  探索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的学*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在这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和深远的。本课中,我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与了操作的空间,因此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得比较透彻。

  本节课的教学着重让学生在以下几方面理解:

  1、分数与除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分数不等同于除法,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

  2、一个分数,不但可以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也可以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上理解。如:四分之三可以理解为把单位“1”*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3份的数;也可以理解为把3*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3、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记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我还设计了顺口溜:

  分数、除法关系妙,记忆方法有诀窍。

  两数相除分数表,弄清位置很重要。

  除号相当分数线,分子、分母两数担。

  位置顺序不能调,相互关系要记牢。

  一、问题展示

  在分数除法这一单元中,主要展示的是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这三种类型的计算方法,其中,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得比较快,学*效果也很好,但是在教学整数除以分数后,通过学生的练*反馈,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错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1.在除号与除数的同步变化中,学生忘记将除号变成乘号。

  2.在除数变成其倒数的时候,学生误将被除数也变成了倒数。

  3.计算时约分的没有及时约分,导致答案不准确。

  二、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形成这些错误现象,通过对比分析,可能有一下原因:

  1.教学方法上:例题讲解分量不够;教学语速较快;学困生板演机会不够多;讲得多、板书方面写得少。

  2.学生学法上:受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影响,形成了思维定势,以为每次都是分数要变成倒数,整数不变,从而导致同步变化出现错误;其次,学生听课过程中不善于抓重点,在分数除法中,被除数是不能变的,同步变化指的是除号和除数的变化;最后,学生的'学*态度和学**惯也直接影响了本科的教学效果。

  三、解决办法

  1.增加学生板演的机会,

  2.课堂上,对于关键性的词语,要求学生齐读,用以加深印象。

  3.辅差工作要求学生以同位为单位,进行个别辅导。

  《分数与除法》是在学生学*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了。

  二、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说的不是很明白。特别是3个饼合在一起来分学生,每一份是多少快,学生不太理解,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和心理认知特点。

  三、小组的全员参与不够。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张饼*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有个别同学孤立,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我想,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如果能让小组长布置好明确的任务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小组合作的效果就会更好了。

  四、在教学设计环节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罗嗦,练*的时间就相对缩短了。在操作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两次动手操作,都是分饼问题,分饼的目的是让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分了两次,但还是有的同学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如果只让学生分一次,把这一次的操作活动时间延长一些,汇报演示时让每个类型的学生都有参与展示的机会,我想这样教师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在学生汇报展示的时候给予指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以上几方面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思考,也是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相信自己以后在这几方面会做得更好。

  有了分数乘法的学*基础,学生们能够很快适应这一课的学*方式,我从现实中的分数乘法问题和找一个数的倒数引入,帮助孩子们复*前知,当学生体会到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后,由学生提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分数除法计算的必要性,为后续的学*架好了阶梯。

  本课如果仅仅关注学生是否会算了,那是不够的,在设计中,还应有另类关注。如:学生们对算理理解了吗?他们的思维是否得到了实质上的提升?他们的学*方法是否得到增进?他们是否有学*的积极态度?等等。因此,在本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我的着眼点是不仅使学生会算,更是通过对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们深刻认识这样算的道理,突出“过程性目标”。让学生经历涂一涂、画一画、算一算、说一说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形成一种“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学*态度,获取一种学*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教学中,我关注学生经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充分借助图形语言,将抽象变直观,帮助学生体会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以及“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方法的合理性。

  接着变换探索的角度,呈现一组算式,在运算、比较的过程中再次使学生验证操作活动中发现的规律。给学生表达学*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的空间,如:谁来说一说这种算法是怎样的?你的想法是怎样的?学生在自主表达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原始体验,再通过教师的适度点拨,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除法计算》的教学反思范文10份(扩展7)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范文五份

  本节课教学了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性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的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个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为了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措施:

  1、借助直观操作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教学中,对余数概念的理解、对有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都是借助直观操作来进行的,由直观操作到符号表征,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建立操作过程、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

  2、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首先是*均分物过程的对比,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均分物的过程中有恰好分完没有剩余和*均分后还有剩余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其次是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提供支撑点,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结合相关的例题和*题,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以此为学生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体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的基本理念,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如:通过对小学生学情分析的了解,我感觉在教学余数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这一环节上不够扎实,还应让学生多摆几次小棒,来感知余数。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没有留给学生充分交流、表达的机会。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和思维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合作很好,到后边由于时间原因,导致自己手忙脚乱,有点慌,学生也有些急。不过整体来看课堂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学生也能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此类算式的含义,能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本节课教学了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性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的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个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为了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措施:

  1、借助直观操作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教学中,对余数概念的理解、对有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都是借助直观操作来进行的,由直观操作到符号表征,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建立操作过程、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

  2、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首先是*均分物过程的对比,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均分物的过程中有恰好分完没有剩余和*均分后还有剩余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其次是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提供支撑点,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结合相关的例题和*题,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以此为学生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体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的基本理念,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如:通过对小学生学情分析的了解,我感觉在教学余数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这一环节上不够扎实,还应让学生多摆几次小棒,来感知余数。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没有留给学生充分交流、表达的机会。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和思维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合作很好,到后边由于时间原因,导致自己手忙脚乱,有点慌,学生也有些急。不过整体来看课堂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学生也能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此类算式的含义,能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学好。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ppt和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

  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我主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

  在摆的过程中,自己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到当*均分有剩余时,需要用一种新的算法来解决,那就是有余数的除法,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

  数学课上我欣喜地看到,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都积极参与,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解决问题而思考,课堂教学活动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因此,我在今后的将更加努力。

  今天运用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了《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线上教学,一句话总结:理想有多美丽,现实就有多残酷。本来信心满满的一节课,到最后面对学生就崩溃了。

  整个课堂活动,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摆,并且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形成对余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在摆一摆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余数。

  情境导入:以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有剩余,进而以如何列除法算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对新课的学*(学生很配合能够积极地摆图形,当展示结果的时候有同学说错,11根小棒摆了4个三角形,他最后一个三角形没有底边,我没有看到,直接略过了。这一点我没有预设到,也没有及时灵活应对。)

  探索新知:让学生观察例1的两幅图,进行摆一摆,列算式,再比较两次分草莓的过程和结果。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会读算式;(第一次分草莓,摆一摆,很多学生不会说6÷2=3的意义,第二次分草莓,学生不会读算式“余1”总是读“剩余1”,也不会说意义,找了三个学生说,我提示着说,总结着说,学生还是说不顺畅,看回放才发现,我没有在开始的时候说明算式的意义,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不会总结,只侧重对余数的认识,所以不是学生不会说,而是我没有强调。)

  巩固练*:综合课本*题以及课外练*的训练加深对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紧接着回归课程开始时的活动,利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很多学生不开摄像头,知识装作在看,实际上没有回复,不在线,纪律问题很严重。)。

  课堂总结:学生说的五花八门,还是自己进行了总结。

  本来预设不到40分钟的`课堂,让我上了50多分钟。更失败了。总之一节课下来,让我伤春悲秋。果然教学还是不能太自我,没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就是失败的。没有学生意识的课堂就是一个桃花源,太梦幻。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才能让我们回归现实。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下册的第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这节内容的教学是在同学们上学期学*了商是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相对于同学们上学期学*的除法有了更深层次的难度和新的意义,上个学期同学们学*了把一些物体进行*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的问题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但这节课学*的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均分后还有剩余的部分,像这样的数学问题我们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这就涉及到了余数的教学,本节课的关键就是要引导学生对余数所表示的意义进行理解,理解余数表示的是把一些物体进行进行*均分后剩余的数,要特别向学生强调的是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学时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如请同学到黑板上尝试写,同学范读,指名读,跟读等形式,要再三强调写余数时打点的方法,这个环节在课堂上是进行的非常到位的。但从学生的课后作业的情况来看,仍然有个别同学把点写成了小圆圈,这就说明课堂上还是有少数同学没有专注学*,可能小心思在其他的某个地方,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求不同方法的时候,要在恰当的时候启发学生进行分的操作,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表格的填写,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类,把有剩余的一类从中分出来,从而告诉同学们像这样的情况用除法怎样表示,从而使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意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