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10)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 1

  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是在同底数幂乘法的基础上根据乘、除互逆的运算关系得出的,回顾整节教学活动,从法则的引入、探索、总结及运用,我主要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

  1、关于教材处理:为了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参与活动机会,在本节课中主要(1)通过“创设情景,探究新知”吸引学生参与活动。活动开始幻灯片显示“一种数码照片的文件大小是2 K,一个存储量为2 M的移动存储器能存储多少张这样的数码照片?”这一实际问题引入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学生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到学*它的必要性,了解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增加设问“你是怎样计算

  的?”促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积极探索运算方法。(2)通过“应用新知,再探新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在熟悉同底数的幂除法法则基本运用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广泛意义,比如零指数幂的探索就是对原有正整数指数概念的扩展:

  先利用除法意义填空,再利用公式计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 3 2÷32 =( ) (2) 10 3÷103 =

  ( ) (3) a m÷a m= ( ) (a≠0)

  学生独立完成

  解:利用除法意义计算

  (1) 3 2÷32 =1 (2) 10

  3÷10=1

  mm3 (3) a ÷a =1(a≠0)

  利用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计算

  (1)32 ÷32 =3 2-2 =3 0 (2)103 ÷103 =10 3-3 =100

  (3)a m÷a m= a m-m =a0 (a≠0)

  0 学生观察后归纳得 :a =1(a≠0)即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

  等于1。

  (3)通过“解决问题,填写评价表”促进学生参与活动。举一些生活中用同底数的幂就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运用法则运算。并通过自我和小组对学*活动的评价,来反馈学*效果,以促进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为我组织新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2、关于教与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关注,如何认真组织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探索、交流与创新,因此用了“引导——发现教学法”。如:(1)应用乘除互逆思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完成对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自主探索,突出对学生代数推理能力的培养。如:推导同底数幂相除的运算法则: 方法一:am ÷a n=

  a 。 方法二: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 a m-nm-n·a n=a m-n+n=am ∴am ÷a n= am-n 因此可以概括出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2)加强应用性,通过“求移动存储器的存储量是多少?”和“举出生活中应用同底数幂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两个环节,密切将同底数幂除法与现实生活及其它学科相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突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3、关于评价反馈。在活动中注重运用态势,语言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在评价表的设计中安排多维评价;即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关注自己教学中专业水*的发展和提高。

  总之,在同底数幂的除法这节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学生从具体到一般,从生活到课堂,从未知到已知,一步步的探索,学生的化归,符号演算等代数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加深了我对新教材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完善新的教学模式。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 2

  同底数幂的除法的主要内容是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是在学*了同乘方、积的乘方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续的整式除法的学*打下基础,并且同底数幂的除法在今后的物理、化学、生物学课中常得以应用。本节课的学*对于学生来说,无论在知识上,还是类比学*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使我进一步明确了数学学*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探索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给了我几个惊喜:

  惊喜一:在探索“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时,我本来以为学生可能不会想到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决,在备课时预先想好了如何启发引导等方案,在PPT制作过程中也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做了几个“超链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结果这几个“超链接”根本就没用上,因为学生在前面知识的铺垫下已经水到渠成地想到了这两种方法,这是我事先没有估计到的。

  惊喜三:课上,我让学生进行交流,辨析(-x)5÷ (-x)5和-x5÷ (-x)5 的.值是否相等?学生分组进行了讨论,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由开始的意见不一致,引起争论,被同学反驳,到最后达成共识,统一意见。在他们讨论的过程中,我及时进行指导,适度点拨,学生既把握了知识的本质,又提高了交流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料得到的,我觉得自己本堂课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①在学生出现的错误时,只指出了学生运算顺序的错误,简单地进行纠正,如果当时举个整数乘除法的例子来说明,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我没有利用好学生“解答错误”这一资源。

  ②时间没有把握好,在用字母法则时由于过多强调字母的限定条件,而浪费了较多时间,导致后面的练*题没有时间完成,没能在课上巩固所学的知识。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 3

  在学了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基础上,我在上同底数幂的除法时,首先复*了整式乘法的几个运算法则,使学生能顺利迁移到同底数幂的除法,再让通过学案中的引入题目,让学生用8分钟时间自学“同底数幂的除法”,然后思考后分组讨论“同底数幂的除法”怎么计算?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你是怎么想的?最后通过老师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归纳从三个方面的思考。一是根据乘法的逆运算得出,如a2m+2=a2m×a2,a2m-2=a2m÷a2。二是根据除法的意义,a6÷a3=a×a×a×a×a×a/a×a×a约分之后就是a3,三是根据指数降一级运算,可以推出除法运算中指数降一级运算指数相减。经过这样的探究总结后我马上给学生完成课堂练*,通过检查,这次连基础较差的学生都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了课堂练*。接着,在学生还情绪高昂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我指定的部分练*,进行比赛。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了。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使我进一步明确了数学学*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探索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这节课我让学生用了类比迁移的方法来学*新课,这样既复*了旧知,又能完成新知的学*,并且能把有关联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既掌握学*的方法、数学的类比思想,又能掌握了新知,且学生的学*效果很好,我觉得这是一节较成功的课。

  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学生的思维的.训练。

  本节课我利用教材设置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出课题。通过做一做,由学生类比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的学*过程,自主探究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使学生自己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运算性质得出后,设置了两个例题,例1是单纯的字母同底,检查学生对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掌握情况,锻炼计算能力,总结在运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例2是底是多项式、互为相反数的练*,培养学生整体思想和化归思想。知识拓展是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逆运用,加深学生对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理解,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二、尊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放手让学生,让学生去发现错误,并指出错误,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学*效果好。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纯数学的东西通过与实际联系,变的有趣、易懂。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还使学生加强了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分析的能力。真正使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能力的层面上来了。但是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只有自己不断的学*,充实自己,才能把新教材教好。

  三、重视小组巡视学*效果,并充分利用错误资源。

  在备课时,我就预计到学生很可能会在处理符号是出现错误,在学生做练*时,我重点查看了关于底数是负数的幂的除法的题目,果然有相当多的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并且,还有些之前没预料到的问题,比如,是否计算到最后结果,计算的格式的规范性等问题。我都把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板书到黑板,在纠正的过程中让学生看到问题避免再犯。

  做得不够的方面:

  小组的合作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做得不够好。本次上课中,学生的学*积极性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一是我注重了计算方法的训练,忽视了组内的操作训练。二是借用了别班的学生,对学生的了解和调动不够。应该在授课前,积极了解学生情况,对他们可能会出现疑难的地方,提前做出设想,并做出设计。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 4

  北京版教材,就“同底数幂除法”这一内容只安排了一课时,而在老版本教材和其他新版教材(如新人教版,华师版)等,都安排了两课时内容。第一课时为m>n时的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第二课时为零指数幂和负整指数幂。

  在教学设计初期,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由学生类比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的'学*过程,自主探究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使学生自己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运算性质得出后,再由学生自主编题,探究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

  随着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我越发感觉到上面的教学设计虽然力争体现“学生学”的教学新理念,但是却剑走偏锋,过分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活动,而忽略了对基本知识的落实。另外,由于同底数幂除法运算中引入了零指数幂和负整指数幂,因此与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相比,不但知识容量增大,而且知识的难度也加深了,这就使得上面的教学设计在实施时加大了难度,也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以上原因,在第二次教学设计时,我将设计调整如下:1.由学生自主探索m>n时,同底数幂除法运算性质;2.通过教师板演,学生口算,学生动笔演练等方式,巩固“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的运算法则。3.通过23÷23,23÷25两个特例引出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的规定,再通过学生的举例,让学生体会这种规定的合理性,进而完整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4.通过教师板演题目,学生快速读题,口答,巩固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通过多种变形形式,让学生加以区分。5.最后由学生进行小结。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 5

  在学了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基础上,我在上同底数幂的除法时,首先复*了整式乘法的几个运算法则,使学生能顺利迁移到同底数幂的除法,再让通过学案中的引入题目,让学生用8分钟时间自学“同底数幂的除法”,然后思考后分组讨论“同底数幂的除法”怎么计算?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你是怎么想的?最后通过老师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归纳从三个方面的思考。

  一是根据乘法的.逆运算得出,如a2m+2=a2m×a2,a2m-2=a2m÷a2。

  二是根据除法的意义,a6÷a3=a×a×a×a×a×a/a×a×a约分之后就是a3,

  三是根据指数降一级运算,可以推出除法运算中指数降一级运算指数相减。

  经过这样的探究总结后我马上给学生完成课堂练*,通过检查,这次连基础较差的学生都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了课堂练*。接着,在学生还情绪高昂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我指定的部分练*,进行比赛。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了。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使我进一步明确了数学学*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探索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这节课我让学生用了类比迁移的方法来学*新课,这样既复*了旧知,又能完成新知的学*,并且能把有关联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既掌握学*的方法、数学的类比思想,又能掌握了新知,且学生的学*效果很好,我觉得这是一节较成功的课。

  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学生的思维的训练。

  本节课我利用教材设置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出课题。通过做一做,由学生类比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的学*过程,自主探究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使学生自己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运算性质得出后,设置了两个例题,例1是单纯的字母同底,检查学生对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掌握情况,锻炼计算能力,总结在运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例2是底是多项式、互为相反数的练*,培养学生整体思想和化归思想。知识拓展是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逆运用,加深学生对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理解,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二、尊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放手让学生,让学生去发现错误,并指出错误,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学*效果好。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纯数学的东西通过与实际联系,变的有趣、易懂。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还使学生加强了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分析的能力。真正使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能力的层面上来了。但是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只有自己不断的学*,充实自己,才能把新教材教好。

  三、重视小组巡视学*效果,并充分利用错误资源。

  在备课时,我就预计到学生很可能会在处理符号是出现错误,在学生做练*时,我重点查看了关于底数是负数的幂的除法的题目,果然有相当多的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并且,还有些之前没预料到的问题,比如,是否计算到最后结果,计算的格式的规范性等问题。我都把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板书到黑板,在纠正的过程中让学生看到问题避免再犯。

  做得不够的方面:

  小组的合作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做得不够好。本次上课中,学生的学*积极性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一是我注重了计算方法的训练,忽视了组内的操作训练。二是借用了别班的学生,对学生的了解和调动不够。应该在授课前,积极了解学生情况,对他们可能会出现疑难的地方,提前做出设想,并做出设计。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 6

  同底数幂的除法的性质是幂的运算性质之一,是整式除法的基础,所以,本节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与同底数幂的乘法一样,同底数幂的除法的性质的导出也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运用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性质的发现中来,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可度和加深他们的印象。归纳得出性质后要特别注意性质中的一些条件,尤其是要让学生知道,底数a是不等于0的,这是因为若a=0,则除数为0,除法就没有意义了。另外这里不讲零指数和负指数的概念,所以性质中必须规定m,n都是正整数,并且m>n,这些条件都应让学生在运用时予以注意。

  由于这里不讲零指数,负指数的概念,所以在性质中加上了指数m,n都是正整数,并且m>n的条件,但是在除法运算中还是会遇到

  对于此种情况还可以多举例子,或者让学生自己举例自己计算从而得出=1,进而将这个结论推广。

  在解决同底数幂的除法的问题时,应该注意分清楚底数,指数,然后按照性质进行计算。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 7

  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是在同底数幂乘法的基础上根据乘、除互逆的运算关系得出的,回顾整节教学活动,从法则的引入、探索、总结及运用,我主要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

  1、关于教材处理:为了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参与活动机会,在本节课中主要(1)通过“创设情景,探究新知”吸引学生参与活动。活动开始幻灯片显示“一种数码照片的文件大小是2 K,一个存储量为2 M的移动存储器能存储多少张这样的数码照片?”这一实际问题引入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学生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到学*它的必要性,了解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增加设问“你是怎样计算

  的?”促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积极探索运算方法。(2)通过“应用新知,再探新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在熟悉同底数的幂除法法则基本运用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广泛意义,比如零指数幂的探索就是对原有正整数指数概念的扩展:

  先利用除法意义填空,再利用公式计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 3 2÷32 =( ) (2) 10 3÷103 =

  ( ) (3) a m÷a m= ( ) (a≠0)

  学生独立完成

  解:利用除法意义计算

  (1) 3 2÷32 =1 (2) 10

  3÷10=1

  mm3 (3) a ÷a =1(a≠0)

  利用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计算

  (1)32 ÷32 =3 2-2 =3 0 (2)103 ÷103 =10 3-3 =100

  (3)a m÷a m= a m-m =a0 (a≠0)

  0 学生观察后归纳得 :a =1(a≠0)即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

  等于1。

  (3)通过“解决问题,填写评价表”促进学生参与活动。举一些生活中用同底数的幂就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运用法则运算。并通过自我和小组对学*活动的评价,来反馈学*效果,以促进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为我组织新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2、关于教与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关注,如何认真组织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探索、交流与创新,因此用了“引导——发现教学法”。如:(1)应用乘除互逆思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完成对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自主探索,突出对学生代数推理能力的培养。如:推导同底数幂相除的运算法则: 方法一:am ÷a n=

  a 。 方法二: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 a m-nm-n·a n=a m-n+n=am ∴am ÷a n= am-n 因此可以概括出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2)加强应用性,通过“求移动存储器的存储量是多少?”和“举出生活中应用同底数幂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两个环节,密切将同底数幂除法与现实生活及其它学科相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突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3、关于评价反馈。在活动中注重运用态势,语言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在评价表的设计中安排多维评价;即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关注自己教学中专业水*的发展和提高。

  总之,在同底数幂的除法这节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学生从具体到一般,从生活到课堂,从未知到已知,一步步的探索,学生的化归,符号演算等代数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加深了我对新教材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完善新的教学模式。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 8

  北京版教材,就“同底数幂除法”这一内容只安排了一课时,而在老版本教材和其他新版教材(如新人教版,华师版)等,都安排了两课时内容。第一课时为m>n时的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第二课时为零指数幂和负整指数幂。

  在教学设计初期,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由学生类比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的学*过程,自主探究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使学生自己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运算性质得出后,再由学生自主编题,探究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

  随着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我越发感觉到上面的教学设计虽然力争体现“学生学”的教学新理念,但是却剑走偏锋,过分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活动,而忽略了对基本知识的落实。另外,由于同底数幂除法运算中引入了零指数幂和负整指数幂,因此与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相比,不但知识容量增大,而且知识的难度也加深了,这就使得上面的教学设计在实施时加大了难度,也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以上原因,在第二次教学设计时,我将设计调整如下:1.由学生自主探索m>n时,同底数幂除法运算性质;2.通过教师板演,学生口算,学生动笔演练等方式,巩固“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的运算法则。3.通过23÷23,23÷25两个特例引出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的规定,再通过学生的举例,让学生体会这种规定的合理性,进而完整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4.通过教师板演题目,学生快速读题,口答,巩固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通过多种变形形式,让学生加以区分。5.最后由学生进行小结。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 9

  在学了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基础上,我在上同底数幂的除法时,首先复*了整式乘法的几个运算法则,使学生能顺利迁移到同底数幂的除法,再让通过学案中的引入题目,让学生用8分钟时间自学“同底数幂的除法”,然后思考后分组讨论“同底数幂的除法”怎么计算?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你是怎么想的?最后通过老师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归纳从三个方面的思考。

  一是根据乘法的逆运算得出,如a2m+2=a2m×a2,a2m-2=a2m÷a2。

  二是根据除法的意义,a6÷a3=a×a×a×a×a×a/a×a×a约分之后就是a3,

  三是根据指数降一级运算,可以推出除法运算中指数降一级运算指数相减。

  经过这样的探究总结后我马上给学生完成课堂练*,通过检查,这次连基础较差的学生都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了课堂练*。接着,在学生还情绪高昂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我指定的部分练*,进行比赛。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了。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使我进一步明确了数学学*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探索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这节课我让学生用了类比迁移的方法来学*新课,这样既复*了旧知,又能完成新知的学*,并且能把有关联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既掌握学*的方法、数学的类比思想,又能掌握了新知,且学生的学*效果很好,我觉得这是一节较成功的课。

  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学生的思维的训练。

  本节课我利用教材设置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出课题。通过做一做,由学生类比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的学*过程,自主探究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使学生自己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运算性质得出后,设置了两个例题,例1是单纯的字母同底,检查学生对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掌握情况,锻炼计算能力,总结在运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例2是底是多项式、互为相反数的练*,培养学生整体思想和化归思想。知识拓展是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逆运用,加深学生对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理解,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二、尊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放手让学生,让学生去发现错误,并指出错误,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学*效果好。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纯数学的东西通过与实际联系,变的有趣、易懂。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还使学生加强了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分析的能力。真正使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能力的层面上来了。但是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只有自己不断的学*,充实自己,才能把新教材教好。

  三、重视小组巡视学*效果,并充分利用错误资源。

  在备课时,我就预计到学生很可能会在处理符号是出现错误,在学生做练*时,我重点查看了关于底数是负数的幂的除法的题目,果然有相当多的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并且,还有些之前没预料到的问题,比如,是否计算到最后结果,计算的格式的规范性等问题。我都把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板书到黑板,在纠正的过程中让学生看到问题避免再犯。

  做得不够的方面:

  小组的合作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做得不够好。本次上课中,学生的学*积极性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一是我注重了计算方法的训练,忽视了组内的操作训练。二是借用了别班的学生,对学生的了解和调动不够。应该在授课前,积极了解学生情况,对他们可能会出现疑难的地方,提前做出设想,并做出设计。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 10

  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是在同底数幂乘法的基础上根据乘、除互逆的运算关系得出的,回顾整节教学活动,从法则的引入、探索、总结及运用,我主要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

  1、关于教材处理:为了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参与活动机会,在本节课中主要(1)通过“创设情景,探究新知”吸引学生参与活动。活动开始幻灯片显示“一种数码照片的文件大小是2 K,一个存储量为2 M的移动存储器能存储多少张这样的数码照片?”这一实际问题引入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学生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到学*它的必要性,了解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增加设问“你是怎样计算

  的?”促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积极探索运算方法。(2)通过“应用新知,再探新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在熟悉同底数的'幂除法法则基本运用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广泛意义,比如零指数幂的探索就是对原有正整数指数概念的扩展:

  先利用除法意义填空,再利用公式计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 3 2÷32 =( ) (2) 10 3÷103 =

  ( ) (3) a m÷a m= ( ) (a≠0)

  学生独立完成

  解:利用除法意义计算

  (1) 3 2÷32 =1 (2) 10

  3÷10=1

  mm3 (3) a ÷a =1(a≠0)

  利用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计算

  (1)32 ÷32 =3 2-2 =3 0 (2)103 ÷103 =10 3-3 =100

  (3)a m÷a m= a m-m =a0 (a≠0)

  0 学生观察后归纳得 :a =1(a≠0)即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

  等于1。

  (3)通过“解决问题,填写评价表”促进学生参与活动。举一些生活中用同底数的幂就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运用法则运算。并通过自我和小组对学*活动的评价,来反馈学*效果,以促进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为我组织新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2、关于教与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关注,如何认真组织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探索、交流与创新,因此用了“引导——发现教学法”。如:(1)应用乘除互逆思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完成对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自主探索,突出对学生代数推理能力的培养。如:推导同底数幂相除的运算法则: 方法一:am ÷a n=

  a 。 方法二: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 a m-nm-n·a n=a m-n+n=am ∴am ÷a n= am-n 因此可以概括出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2)加强应用性,通过“求移动存储器的存储量是多少?”和“举出生活中应用同底数幂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两个环节,密切将同底数幂除法与现实生活及其它学科相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突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3、关于评价反馈。在活动中注重运用态势,语言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在评价表的设计中安排多维评价;即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关注自己教学中专业水*的发展和提高。

  总之,在同底数幂的除法这节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学生从具体到一般,从生活到课堂,从未知到已知,一步步的探索,学生的化归,符号演算等代数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加深了我对新教材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完善新的教学模式。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10)份扩展阅读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10)份(扩展1)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1

  本节课与同底数幂的乘法一样,同底数幂的除法的性质的导出也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运用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性质的发现中来,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可度和加深他们的印象。归纳得出性质后要特别注意性质中的一些条件,尤其是要让学生知道,底数a是不等于0的,这是因为若a=0,则除数为0,除法就没有意义了。另外这里不讲零指数和负指数的概念,所以性质中必须规定m,n都是正整数,并且m>n,这些条件都应让学生在运用时予以注意。在应用同底数幂乘法法则计算时,要注意防止把幂的乘法运算性质与整式加法相混淆。乘法只要求同底就可以用性质计算,而加法则不仅要求底数相同,而且指数也必须相同。底数是相反数的幂相乘时,应先化为同底数幂的形式,再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转化时要注意符号问题。

  由于这里不讲零指数,负指数的概念,所以在性质中加上了指数m,n都是正整数,并且m>n的条件,但是在除法运算中还是会遇到对于此种情况还可以多举例子,或者让学生自己举例自己计算从而得出=1,进而将这个结论推广。

  在解决同底数幂的除法的问题时,应该注意分清楚底数,指数,然后按照性质进行计算。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2

  在学了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基础上,我在上同底数幂的除法时,首先复*了整式乘法的几个运算法则,使学生能顺利迁移到同底数幂的除法,再让通过学案中的引入题目,让学生用8分钟时间自学“同底数幂的除法”,然后思考后分组讨论“同底数幂的除法”怎么计算?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你是怎么想的?最后通过老师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归纳从三个方面的思考。一是根据乘法的逆运算得出,如a2m+2=a2m×a2,a2m-2=a2m÷a2。二是根据除法的意义,a6÷a3=a×a×a×a×a×a/a×a×a约分之后就是a3,三是根据指数降一级运算,可以推出除法运算中指数降一级运算指数相减。经过这样的探究总结后我马上给学生完成课堂练*,通过检查,这次连基础较差的学生都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了课堂练*。接着,在学生还情绪高昂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我指定的部分练*,进行比赛。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了。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使我进一步明确了数学学*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探索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这节课我让学生用了类比迁移的方法来学*新课,这样既复*了旧知,又能完成新知的学*,并且能把有关联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既掌握学*的方法、数学的类比思想,又能掌握了新知,且学生的学*效果很好,我觉得这是一节较成功的课。

  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学生的思维的训练。

  本节课我利用教材设置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出课题。通过做一做,由学生类比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的学*过程,自主探究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使学生自己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运算性质得出后,设置了两个例题,例1是单纯的字母同底,检查学生对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掌握情况,锻炼计算能力,总结在运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例2是底是多项式、互为相反数的练*,培养学生整体思想和化归思想。知识拓展是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逆运用,加深学生对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理解,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二、尊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放手让学生,让学生去发现错误,并指出错误,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学*效果好。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纯数学的东西通过与实际联系,变的有趣、易懂。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还使学生加强了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分析的能力。真正使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能力的层面上来了。但是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只有自己不断的学*,充实自己,才能把新教材教好。

  三、重视小组巡视学*效果,并充分利用错误资源。

  在备课时,我就预计到学生很可能会在处理符号是出现错误,在学生做练*时,我重点查看了关于底数是负数的幂的除法的题目,果然有相当多的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并且,还有些之前没预料到的问题,比如,是否计算到最后结果,计算的格式的规范性等问题。我都把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板书到黑板,在纠正的过程中让学生看到问题避免再犯。

  做得不够的方面:

  小组的合作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做得不够好。本次上课中,学生的学*积极性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一是我注重了计算方法的训练,忽视了组内的操作训练。二是借用了别班的学生,对学生的了解和调动不够。应该在授课前,积极了解学生情况,对他们可能会出现疑难的地方,提前做出设想,并做出设计。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3

  教材分析

  “同底数幂的除法”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5章第3节。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从计算具体的同底数的幂的除法,到计算底数具有一般性的字母,逐步归纳出同底数幂除法的法则,并运用法则熟练、准确地进行计算。本节课的学*对于学生来说,无论在知识上,还是类比学*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教材在学生系统地学*了整式乘法的知识后而安排学*整式除法,符合学生的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是整式除法的基础,在本节同底数幂的除法则和零指数、负指数的规定中,体会规定是因实际计算的需要而产生的。再次体验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同时在除法运算中体会乘除的联系,容易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2.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算理.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

  2.理解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表达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法则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

  2.渗透数学公式的简洁美与和谐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准确熟练地运用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难点:根据乘、除互逆的运算关系得出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法则.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4

  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是在同底数幂乘法的基础上根据乘、除互逆的运算关系得出的,回顾整节教学活动,从法则的引入、探索、总结及运用,我主要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

  1、关于教材处理:为了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参与活动机会,在本节课中主要(1)通过“创设情景,探究新知”吸引学生参与活动。活动开始幻灯片显示“一种数码照片的文件大小是2 K,一个存储量为2 M的移动存储器能存储多少张这样的数码照片?”这一实际问题引入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学生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到学*它的必要性,了解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增加设问“你是怎样计算

  的?”促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积极探索运算方法。(2)通过“应用新知,再探新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在熟悉同底数的幂除法法则基本运用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广泛意义,比如零指数幂的探索就是对原有正整数指数概念的扩展:

  先利用除法意义填空,再利用公式计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 3 2÷32 =( ) (2) 10 3÷103 =

  ( ) (3) a m÷a m= ( ) (a≠0)

  学生独立完成

  解:利用除法意义计算

  (1) 3 2÷32 =1 (2) 10

  3÷10=1

  mm3 (3) a ÷a =1(a≠0)

  利用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计算

  (1)32 ÷32 =3 2-2 =3 0 (2)103 ÷103 =10 3-3 =100

  (3)a m÷a m= a m-m =a0 (a≠0)

  0 学生观察后归纳得 :a =1(a≠0)即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

  等于1。

  (3)通过“解决问题,填写评价表”促进学生参与活动。举一些生活中用同底数的幂就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运用法则运算。并通过自我和小组对学*活动的评价,来反馈学*效果,以促进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为我组织新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2、关于教与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关注,如何认真组织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探索、交流与创新,因此用了“引导——发现教学法”。如:(1)应用乘除互逆思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完成对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自主探索,突出对学生代数推理能力的培养。如:推导同底数幂相除的运算法则: 方法一:am ÷a n=

  a 。 方法二: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 a m-nm-n·a n=a m-n+n=am ∴am ÷a n= am-n 因此可以概括出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2)加强应用性,通过“求移动存储器的存储量是多少?”和“举出生活中应用同底数幂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两个环节,密切将同底数幂除法与现实生活及其它学科相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突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3、关于评价反馈。在活动中注重运用态势,语言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在评价表的设计中安排多维评价;即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关注自己教学中专业水*的发展和提高。

  总之,在同底数幂的除法这节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学生从具体到一般,从生活到课堂,从未知到已知,一步步的探索,学生的化归,符号演算等代数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加深了我对新教材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完善新的教学模式。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5

  本节课与同底数幂的乘法一样,同底数幂的除法的性质的导出也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运用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性质的发现中来,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可度和加深他们的印象。归纳得出性质后要特别注意性质中的一些条件,尤其是要让学生知道,底数a是不等于0的,这是因为若a=0,则除数为0,除法就没有意义了。另外这里不讲零指数和负指数的概念,所以性质中必须规定m,n都是正整数,并且m>n,这些条件都应让学生在运用时予以注意。在应用同底数幂乘法法则计算时,要注意防止把幂的乘法运算性质与整式加法相混淆。乘法只要求同底就可以用性质计算,而加法则不仅要求底数相同,而且指数也必须相同。底数是相反数的幂相乘时,应先化为同底数幂的形式,再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转化时要注意符号问题。

  由于这里不讲零指数,负指数的概念,所以在性质中加上了指数m,n都是正整数,并且m>n的条件,但是在除法运算中还是会遇到对于此种情况还可以多举例子,或者让学生自己举例自己计算从而得出=1,进而将这个结论推广。

  在解决同底数幂的除法的问题时,应该注意分清楚底数,指数,然后按照性质进行计算。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10)份(扩展2)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8篇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1

  在学了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基础上,我在上同底数幂的除法时,首先复*了整式乘法的几个运算法则,使学生能顺利迁移到同底数幂的除法,再让通过学案中的引入题目,让学生用8分钟时间自学“同底数幂的除法”,然后思考后分组讨论“同底数幂的除法”怎么计算?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你是怎么想的?最后通过老师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归纳从三个方面的思考。一是根据乘法的逆运算得出,如a2m+2=a2m×a2,a2m-2=a2m÷a2。二是根据除法的意义,a6÷a3=a×a×a×a×a×a/a×a×a约分之后就是a3,三是根据指数降一级运算,可以推出除法运算中指数降一级运算指数相减。经过这样的探究总结后我马上给学生完成课堂练*,通过检查,这次连基础较差的学生都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了课堂练*。接着,在学生还情绪高昂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我指定的部分练*,进行比赛。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了。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使我进一步明确了数学学*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探索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这节课我让学生用了类比迁移的方法来学*新课,这样既复*了旧知,又能完成新知的学*,并且能把有关联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既掌握学*的方法、数学的类比思想,又能掌握了新知,且学生的学*效果很好,我觉得这是一节较成功的课。

  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学生的思维的训练。

  本节课我利用教材设置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出课题。通过做一做,由学生类比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的学*过程,自主探究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使学生自己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运算性质得出后,设置了两个例题,例1是单纯的字母同底,检查学生对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掌握情况,锻炼计算能力,总结在运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例2是底是多项式、互为相反数的练*,培养学生整体思想和化归思想。知识拓展是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逆运用,加深学生对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理解,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二、尊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放手让学生,让学生去发现错误,并指出错误,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学*效果好。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纯数学的东西通过与实际联系,变的有趣、易懂。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还使学生加强了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分析的能力。真正使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能力的层面上来了。但是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只有自己不断的学*,充实自己,才能把新教材教好。

  三、重视小组巡视学*效果,并充分利用错误资源。

  在备课时,我就预计到学生很可能会在处理符号是出现错误,在学生做练*时,我重点查看了关于底数是负数的幂的除法的题目,果然有相当多的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并且,还有些之前没预料到的问题,比如,是否计算到最后结果,计算的格式的规范性等问题。我都把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板书到黑板,在纠正的过程中让学生看到问题避免再犯。

  做得不够的方面:

  小组的合作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做得不够好。本次上课中,学生的学*积极性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一是我注重了计算方法的训练,忽视了组内的操作训练。二是借用了别班的学生,对学生的了解和调动不够。应该在授课前,积极了解学生情况,对他们可能会出现疑难的地方,提前做出设想,并做出设计。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2

  1、在*时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培养学生应如何聆听他人的回答,导致学生只会认真听老师所说的每一句话,认为老师所说的才是重点,同学的意见都无关紧要;另外,就像上面所说,我总是担心学生漏听他人的意见,而将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的重复,这也是导致学生产生不良听讲效果的原因。

  2、我没有很好地区分强调和重复的意义。教学过程中重点的内容是应该强调的,单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必须重复,不是重点内容的地方,学生回答正确了,教师就不需要再重复了;而这节课重点及学生易错的内容,学生即使回答正确了,教师也应该再次强调。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逐步培养学生的听讲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讲效率,做到让学生自己去评判同学之间的回答是否正确,并给出准确的评价;学生回答正确的内容,若非重点或疑难,则尽量的不重复。

  3、本节课容量稍微大了点,可分两个课时来讲,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逆运用可以放到下一课时,主要对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直接运用进行训练,这样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本节课还有一点不足,就是对于练*的处理,我还是放不开,担心学生讲不好,总喜欢自己讲。其实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可以放手让学生,让学生去发现错误,并指出错误,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学*效果好。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纯数学的东西通过与实际联系,变的有趣、易懂。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还使学生加强了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分析的能力。真正使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能力的层面上来了。但是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只有自己不断的学*,充实自己,才能把新教材教好。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3

  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是在同底数幂乘法的基础上根据乘、除互逆的运算关系得出的,回顾整节教学活动,从法则的`引入、探索、总结及运用,我主要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

  1、关于教材处理:为了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参与活动机会,在本节课中主要(1)通过“创设情景,探究新知”吸引学生参与活动。活动开始幻灯片显示“一种数码照片的文件大小是2 K,一个存储量为2 M的移动存储器能存储多少张这样的数码照片?”这一实际问题引入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学生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到学*它的必要性,了解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增加设问“你是怎样计算

  的?”促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积极探索运算方法。(2)通过“应用新知,再探新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在熟悉同底数的幂除法法则基本运用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广泛意义,比如零指数幂的探索就是对原有正整数指数概念的扩展:

  先利用除法意义填空,再利用公式计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 3 2÷32 =( ) (2) 10 3÷103 =

  ( ) (3) a m÷a m= ( ) (a≠0)

  学生独立完成

  解:利用除法意义计算

  (1) 3 2÷32 =1 (2) 10

  3÷10=1

  mm3 (3) a ÷a =1(a≠0)

  利用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计算

  (1)32 ÷32 =3 2-2 =3 0 (2)103 ÷103 =10 3-3 =100

  (3)a m÷a m= a m-m =a0 (a≠0)

  0 学生观察后归纳得 :a =1(a≠0)即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

  等于1。

  (3)通过“解决问题,填写评价表”促进学生参与活动。举一些生活中用同底数的幂就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运用法则运算。并通过自我和小组对学*活动的评价,来反馈学*效果,以促进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为我组织新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2、关于教与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关注,如何认真组织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探索、交流与创新,因此用了“引导——发现教学法”。如:(1)应用乘除互逆思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完成对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自主探索,突出对学生代数推理能力的培养。如:推导同底数幂相除的运算法则: 方法一:am ÷a n=

  a 。 方法二: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 a m-nm-n·a n=a m-n+n=am ∴am ÷a n= am-n 因此可以概括出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2)加强应用性,通过“求移动存储器的存储量是多少?”和“举出生活中应用同底数幂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两个环节,密切将同底数幂除法与现实生活及其它学科相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突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3、关于评价反馈。在活动中注重运用态势,语言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在评价表的设计中安排多维评价;即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关注自己教学中专业水*的发展和提高。

  总之,在同底数幂的除法这节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学生从具体到一般,从生活到课堂,从未知到已知,一步步的探索,学生的化归,符号演算等代数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加深了我对新教材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完善新的教学模式。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4

  同底数幂的除法的主要内容是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是在学*了同乘方、积的乘方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续的整式除法的学*打下基础,并且同底数幂的除法在今后的物理、化学、生物学课中常得以应用。本节课的学*对于学生来说,无论在知识上,还是类比学*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使我进一步明确了数学学*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探索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给了我几个惊喜:

  惊喜一:在探索“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时,我本来以为学生可能不会想到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决,在备课时预先想好了如何启发引导等方案,在ppt制作过程中也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做了几个“超链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结果这几个“超链接”根本就没用上,因为学生在前面知识的铺垫下已经水到渠成地想到了这两种方法,这是我事先没有估计到的。

  惊喜三:课上,我让学生进行交流,辨析(-x)5÷ (-x)5和-x5÷ (-x)5 的值是否相等?学生分组进行了讨论,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由开始的意见不一致,引起争论,被同学反驳,到最后达成共识,统一意见。在他们讨论的过程中,我及时进行指导,适度点拨,学生既把握了知识的本质,又提高了交流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料得到的,我觉得自己本堂课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①在学生出现的错误时,只指出了学生运算顺序的错误,简单地进行纠正,如果当时举个整数乘除法的例子来说明,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我没有利用好学生“解答错误”这一资源。

  ②时间没有把握好,在用字母法则时由于过多强调字母的限定条件,而浪费了较多时间,导致后面的练*题没有时间完成,没能在课上巩固所学的知识。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5

  本节课与同底数幂的乘法一样,同底数幂的除法的性质的导出也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运用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性质的发现中来,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可度和加深他们的印象。归纳得出性质后要特别注意性质中的一些条件,尤其是要让学生知道,底数a是不等于0的,这是因为若a=0,则除数为0,除法就没有意义了。另外这里不讲零指数和负指数的概念,所以性质中必须规定m,n都是正整数,并且m>n,这些条件都应让学生在运用时予以注意。在应用同底数幂乘法法则计算时,要注意防止把幂的乘法运算性质与整式加法相混淆。乘法只要求同底就可以用性质计算,而加法则不仅要求底数相同,而且指数也必须相同。底数是相反数的幂相乘时,应先化为同底数幂的形式,再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转化时要注意符号问题。

  由于这里不讲零指数,负指数的概念,所以在性质中加上了指数m,n都是正整数,并且m>n的条件,但是在除法运算中还是会遇到对于此种情况还可以多举例子,或者让学生自己举例自己计算从而得出=1,进而将这个结论推广。

  在解决同底数幂的除法的问题时,应该注意分清楚底数,指数,然后按照性质进行计算。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6

  同底数幂的除法的性质是幂的运算性质之一,是整式除法的基础,所以,本节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与同底数幂的乘法一样,同底数幂的除法的性质的导出也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运用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性质的发现中来,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可度和加深他们的印象。归纳得出性质后要特别注意性质中的一些条件,尤其是要让学生知道,底数a是不等于0的,这是因为若a=0,则除数为0,除法就没有意义了。另外这里不讲零指数和负指数的概念,所以性质中必须规定m,n都是正整数,并且m>n,这些条件都应让学生在运用时予以注意。

  由于这里不讲零指数,负指数的概念,所以在性质中加上了指数m,n都是正整数,并且m>n的条件,但是在除法运算中还是会遇到

  对于此种情况还可以多举例子,或者让学生自己举例自己计算从而得出=1,进而将这个结论推广。

  在解决同底数幂的除法的问题时,应该注意分清楚底数,指数,然后按照性质进行计算。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7

  教材分析

  “同底数幂的除法”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5章第3节。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从计算具体的同底数的幂的除法,到计算底数具有一般性的字母,逐步归纳出同底数幂除法的法则,并运用法则熟练、准确地进行计算。本节课的学*对于学生来说,无论在知识上,还是类比学*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教材在学生系统地学*了整式乘法的知识后而安排学*整式除法,符合学生的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是整式除法的基础,在本节同底数幂的除法则和零指数、负指数的规定中,体会规定是因实际计算的需要而产生的。再次体验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同时在除法运算中体会乘除的联系,容易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2.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算理.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

  2.理解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表达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法则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

  2.渗透数学公式的简洁美与和谐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准确熟练地运用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难点:根据乘、除互逆的运算关系得出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法则.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8

  北京版教材,就“同底数幂除法”这一内容只安排了一课时,而在老版本教材和其他新版教材(如新人教版,华师版)等,都安排了两课时内容。第一课时为m>n时的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第二课时为零指数幂和负整指数幂。

  在教学设计初期,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由学生类比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的学*过程,自主探究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使学生自己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运算性质得出后,再由学生自主编题,探究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

  随着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我越发感觉到上面的教学设计虽然力争体现“学生学”的教学新理念,但是却剑走偏锋,过分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活动,而忽略了对基本知识的落实。另外,由于同底数幂除法运算中引入了零指数幂和负整指数幂,因此与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相比,不但知识容量增大,而且知识的难度也加深了,这就使得上面的教学设计在实施时加大了难度,也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以上原因,在第二次教学设计时,我将设计调整如下:1.由学生自主探索m>n时,同底数幂除法运算性质;2.通过教师板演,学生口算,学生动笔演练等方式,巩固“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的运算法则。3.通过23÷23,23÷25两个特例引出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的规定,再通过学生的举例,让学生体会这种规定的合理性,进而完整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4.通过教师板演题目,学生快速读题,口答,巩固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通过多种变形形式,让学生加以区分。5.最后由学生进行小结。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10)份(扩展3)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案3篇

  同底数幂的乘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幂的运算性质(或称法则),进行基本运算;

  2.在推导“性质”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幂的运算性质.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运用实例 导入新课

  引例 一个长方形鱼池的长比宽多2米,如果鱼池的长和宽分别增加3米,那么这个鱼池的面积将增加39*方米,问这个鱼池原来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然后提问: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列方程求解,同学们在什么地方有问题?

  要解方程(x+3)(x+5)=x(x+ 2)+39必须将(x+3)(x+ 5)、x(x+2)展开,然后才能通过合并同类项对方程进行整理,这里需要要用到整式的乘法.(写出课题:第七章 整式的乘除)

  本章共有三个单元,整式的乘法、乘法公式、整式的除法.这与前面学过的整式的加减法一起,称为整式的四则运算.学*这些知识,可将复杂的式子化简,为解更复杂的方程和解其它问题做好准备.

  为了学*整式的乘法,首先必须学*幂的运算性质.(板书课题:7.1 同底数幂的乘法)在此我们先复*乘方、幂的意义.

  二、复*提问

  1.乘方的意义: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乘方,即

  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

  (1)34; (2)a3; (3)(a+b)2; (4)(-2)3; (5)-23.

  其中,(-2)3 与- 23 的含义是否相同?结果是否相等?(-2)4 与- 24 呢

  三、讲授新课

  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

  计算103×102.

  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

  =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

  =105.

  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

  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

  a3·a2=(aaa)·(aa)

  =aaaaa=a5, 即a3·a2=a5=a3+2.

  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

  =am+n, 即am·an=am+n.

  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 (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

  (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并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四、应用举例 变式练*

  例1 计算:

  (1)107×104; (2)x2·x5.

  :(1)107×104=107+4=1011;(2)x2·x5=x2+5=x7.

  提问学生是否是同底数幂的乘法,要求学生计算时重复法则的语言叙述.

  课堂练*

  计算:

  (1)105·106; (2)a7·a3; (3)y3· y2;

  (4)b5· b; (5)a6·a6; (6)x5·x5.

  例2 计算:

  (1)23×24×25;(2)y· y2· y5.

  :(1)23×24×25=23+4+5=212.(2) y· y2 · y5 =y1+2+5=y8.

  对于第(2)小题,要指出y的指数是1,不能忽略.

  五、小结

  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对这个法则要注重理解“同底、相乘、不变、相加”这八个字.

  2.解题时要注意a的指数是1.

  六、作业

  学*目标:

  1、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

  2、能推导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的过程,并会运用这一性质进行计算

  学*重点: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

  学*难点: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的过程

  学*过程:

  1. 学*准备

  1、①什么叫乘方?

  ②*奥委会为把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一个环保的奥运 会想有效利用太阳能(如水立方),做了一个统计:一*方千米的土地上,一年内从太阳得到的能量相当于燃烧108千克煤所产生的能量。那么105*方千米的土地上,一年内从太阳得到的能量相当于燃烧多少千克煤?

  2、观察思考

  同底数幂相乘规律: (文字叙述)

  (符号叙述)

  规律条件:① ②

  规律结果:① ②

  3、阅读课本第47页例1,完成下面练*:

  ①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 ) ( )

  ( ) ( )

  (8) (9) (10)

  (11) (12) (13)

  归纳:

  同底数幂相乘时,指数是相加的;

  底数为负数时,先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计算,最后确定结果的正负;

  不能疏忽指数为1的情况;

  公式中的a可为一个有理数、单项式或多项式(整体思想)

  ③据资料介绍: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飞行的速度达到每秒7.9103米, 在经过大约100小时的太空飞行,它的行程大约是多少米(结果保留3个有效数字) ?

  学*体会:

  本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哪些地方是我们要注意的?你还有哪些疑惑?

  四、自我测试:

  1、下列计算对吗?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6)a2a3- a3a2 = 0

  2、(1)x5 ( )= x 8 (2)-x x3( )= -x7

  (3)xm ( )=x3m (4) a am+1 + a2 a m = ( )

  3、计算:

  (1) 7873 (2) (-2)8(-2)7 (3) a a3

  (6) (7) (8) (a-b)2(a-b)

  (9) (10)

  4、1克水中水分子的个数大约3.341022个,请估计相同条件下103克水中含有水分子的个数(结果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思维拓展:

  1、 计算题:

  (1)(a-b)(b-a)2 ;(2); (3)

  (4) (5)

  2、如果an-2an+1=a11,则n= .

  3、已知:am=2, an=3.求am+n =

  [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3节

  一、教学目的:

  1、在一定的情境中,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并能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实录:

  (铃响,上课)

  教师:在an这个表达式中,a是什么?n是什么?

  当an作为运算时,又读作什么?

  学生:a是底数,n是指数,an又读作a的n次幂。

  教师:(多媒体投影出示*题)用学过的知识做下面的*题,在做题的过程当中,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互相研究,看看能发现什么。

  计算:

  (1) 22 × 23 (2) 54×53

  (3) (-3)2 × (-3)2 (4) (2/3)2×(2/3)4

  (5) (- 1/2)3 × (- 1/2)4 (6) 103×104

  (7) 2m × 2n (8)(1/7)m×(1/7)n (m,n是正整数)

  (学生开始做题,互相研究、讨论,气氛热烈,教师巡视、指点,待学生充分讨论有所发现后,提问有何发现)

  学生A:根据乘方的意义,可以得到:

  (1) 22 × 23 = 25

  (2) 54 × 53 =57

  (3) (-3)2 × (-3)2 = (-3)5……

  教师:刚才A同学说出了根据乘方的意义计算上面各题所得结果,计算是否准确?

  学生:计算准确。

  教师:通过刚才的计算和研究,发现什么规律性的结论了吗?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10)份(扩展4)

——幂的乘方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幂的乘方是我本周开设的一节教研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幂的乘方运算性质,并能运用其进行相关的计算,此外培养学生的.探索归纳能力和向学生渗透有关的数学思想是本课的另一目标。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以“观察、归纳、概括”为主要线索,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与发展。从本节课的教学反馈来看,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时而轻松愉快,时而在观察、计算、思考、交流、总结,思维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在小结中找出两者的区别,从本质上理解幂的乘方,合作精神得以培养,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在拔高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时间较仓促,梯度不够,今后还应加强研究和向他人学*,不断提高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

  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多,教师既要全局把握,又要顺其自然,千万不可拔苗助长,为了后面多做几道练*而人为的主观裁断时间安排,其实规律(公式)的探究活动本身既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是对公式的识记过程,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应用公式的本领。因此,不但不可以省,而且还要充分挖掘,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事情做且乐此不疲,更加充分的参与其中。对于这一点,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在同底数幂乘法公式的探求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观察角度的差异:有的学生只是侧重观察某个单独的式子,把它孤立地看,而不知道将几个式子联系地看;有些学生则既观察入微,又统揽全局,表现出了较强的观察力。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适当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他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优良观察品质。对于公式使用的条件既要把握好“度”,又要把握好“方向”。对于公式中的字母指数的取值范围,不必过分强调(实际上,这个范围限定的太小了);而对于公式的特点,则应当左右兼顾,特别是公式的左边,它是正确应用公式的前提,却往往不被重视,结果造成几个类似公式的混淆,给正确解题设置了障碍。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步骤,切实把关注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来考虑,并依此制定合理而科学的教学计划。如,对于较好的班级,则可以优先发展,采取居高临下的教学思路,先整体把握再对比击破,或是将其纳入整体结构系统,采取类比的学*方式;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班级,则应以提高学*兴趣、教会学*、培养成功体验为主,千万不可拔苗助长,以防物极必反。

  总体来讲,我在教授中深刻的体会到新教材与以往的不同,新教材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贯穿本课。采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新颖、有效。学生的学*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学*效果好。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纯数学的东西通过与实际联系,变的有趣、易懂。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还使学生加强了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分析的能力。真正使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能力的层面上来了。但是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当今的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较多,在互动教学中如不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特别是思想上的),要教好学生就不会那么容易。只有自己不断的`学*,充实自己,才能把新教材教好。 我对自己教授本课基本上是满意的,完成了制定的教学目标。但有些细节还有待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改进。

  有了好的开始,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的教学就可以用好原有的课堂模式处理,在教学中,学生对法则的探究和归纳,计算中法则的直接应用、间接应用和逆向应用的操练,注意点和解题经验的强调,能够比较好地实施。

  计算a12=( )2=( )3=( )4=( )6, a12=( )2×a2=( )3×a3=( )4×a4=( )2×( )3,转入逆向应用法则,逆向应用法则我是由学生独立探究的,特别是比较3555,4444,5333的大小,钱泽宇、顾家玉同学作了很好的变形,将这三个幂的形式转化成指数相等都是111,从而比较大小。计算2100×0.5100时同学们小组进行了探究,有一个班级的同学做得较好,为此,补充计算0.1252009×26030,小组研究,老师讲解,以求真正领会。

  从本节课的教学反馈来看,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时而轻松愉快,时而在观察、计算、思考、交流。

  思维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在小结中找出两者的区别,从本质上理解幂的乘方,合作精神得以培养,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幂的乘方是单项式乘除运算的基础,必须让学生牢固掌握。我在教学中采用先复*乘方的意义和同底数幂相乘的性质,再引入幂的乘方的意义和性质,这样比较自然,易于学生理解。

  把幂的乘方的性质应用于计算,培养学生使用一般原理进行演绎推理的能力,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我在这个环节的处理力度还不够大,分析的还不够透彻。在这个方面应该让学生正确识别幂的“底”是什么,幂的指数是什么,乘方的指数是什么,然后正确运用幂的乘方的性质进行正确计算。

  让学生探究幂的乘方的性质时,发现有少部分学生不能进行必要的推理,而是直接使用教材的结论[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来解决做一做的内容练*。直接借用结论来使用的学*怕有这样几种情形:

  (1)学生懒得动脑,做一个实足的“拿来主义”更为合算,这种情况日久会养成一个不愿动脑的*惯,*以为常,学生的推理能力会得到“退化”。

  (2)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差,不知从何入手,也不知如何进行推理——说理为什么?。这种情况的学生应得到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或老师必要的帮助或指导。我在指导学生学*幂的乘方时,对学生易混淆的式子或错误从各种性质的本质入手进行必要的区别,从而明确错误的原因何在。学生练*时,并没有鼓励学生直接套用公式(法则)进行解题,而是让他们说明每一步的理由。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方的意义和幂的意义。

  幂的乘方是我本周开设的一节教研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幂的乘方运算性质,并能运用其进行相关的计算,此外培养学生的探索归纳能力和向学生渗透有关的数学思想是本课的另一目标。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以“观察、归纳、概括”为主要线索,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与发展。从本节课的教学反馈来看,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时而轻松愉快,时而在观察、计算、思考、交流、总结,思维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在小结中找出两者的区别,从本质上理解幂的乘方,合作精神得以培养,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在拔高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时间较仓促,梯度不够,今后还应加强研究和向他人学*,不断提高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10)份(扩展5)

——同底数幂的乘法说课稿 (菁华3篇)

  一、教材与目标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在学*了有理数的乘方和整式的加减之后,为了学*整式的乘法而学*的关于幂的一个基本性质,又是幂的三个性质中最基本的一个性质,学好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对其他两个性质以及整式乘法和除法的学*能形成正迁移。

  因此,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既是有理数幂的乘法的推广,又是整式乘法和除法学*的重要基础,在本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设计遵循从实际情境为背景导入新课,学生将从这个情境中感受大数值,体会同底数幂运算的必要性。接着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后,课本给出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让学生在“做”中不断增加感受,再明晰这一运算性质。使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发展学生的归纳能力。后面再通过例题、练*使学生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会用符号表示,知道幂的意义是推导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的依据。

  会正确地运用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进行运算,并能说出每一步运算的依据。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从中感受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发展数感和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数学的热情,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

  本节课我在学生用幂的意义计算102 ×104,104 ×105,105 ×107三题后,引导学生用眼观察计算前后底数和指数的关系,从中初步探究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口头表述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通过课堂板练、兵教兵、反馈检测等方法使学生达到正确运用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难点:在导出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化归思想。

  在难点的突破上采用温故知新化难:性质推导前先复*幂的有关概念,渗透底数、指数这些幂的组成要素。层层递进化难:自学提纲由底数和指数都是具体数值的同底数幂的乘法计算到把指数一般化的同底数幂的乘法,再到am an的计算(当m、n都是正整数),四个问题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以利于学生感受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

  初中阶段,学生逐步由少年向青年过度,是智力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的阶段。初一学生具备活泼好动、好奇、好表现这一特点.

  学生所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在七年级上册的学*中,学生已经学*了数的运算、字母表示数、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整式的加减运算和乘方的意义、幂的概念,为公式的推导奠定了基础。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要让学生经历探索性质的过程,因此,在性质的推导过程,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再通过交流、讨论,发现性质,使学生的学*过程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掌握学*与研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惯,从而学会学*,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对于推导出的性质及其语言叙述,则可以一种较轻松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方式指导他们理解记忆,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学生讨论与教师的讲授相结合。而在整个教学中,分层次地渗透了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惯。

  学法分析

  教学的矛盾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

  结合我校“能自主,会合作”的指导思想,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动脑想,多合作,大胆猜,会验证”的自主探究的方法,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

  运用多媒体投影引例,通过天文中的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引导学生观察由问题而得到式子特点:?即由问题引入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

  (二)展示学*目标

  根据我校课改“三一五”模式,展示本节课学*目标,设计意图是开门见山,使学生学有目标,听有方向,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享受到自己学*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学*兴趣,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

  (三)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

  幂的意义是推导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的依据,考虑部分学生可能有所遗忘,所以安排复*幂的有关概念,渗透底数、指数这些幂的组成要素,为后续的找规律作好铺垫。

  (四)探索交流发现新知

  设计意图:

  这是自主学*提纲,也是本节课教学建构活动,通过四个有层次的问题,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自主学*与合作交流,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使学生获得成功。

  课堂上老师巡视每组学*情况,注意了解学生对幂的意义的理解程度,要求学生说明每一步的理由。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前后底数和指数的关系,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第4题am an= am+n (当m、n都是正整数)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性质推广设计意图:

  有两种方法:用幂的意义推导或运用刚学的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推导3个甚至更多个同底数幂的乘法,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作适当总结。

  (五)基础练*巩固性质

  设计意图:

  练*一计算练*二判断都采用口答是为了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克服思维定势,消除负迁移,引导学生从条件和结论两方面来辨析性质的特点。

  (六)应用练*促进深化

  例1计算4题由学生在小黑板自行板练,一个小组两个学生各做一题,然后互改,经过两轮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例2计算讲练结合,两个问题和练*的提出,是为了检测对性质的理解程度及熟练程度。

  (七)思维拓展训练

  根据课堂时间,灵活机动完成,培养举一反三和逆向思维的数学品质,为后面同底数幂的除法学*做好铺垫。

  (八)提炼小结完善结构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哪些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收获与体会,成功与失败。

  设计意图:

  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抓住重点进行课后复*。以及通过对学*过程的反思,掌握学*与研究的方法,学会学*,学会思考。

  (九).反馈练*:课本P41练一练T1、T2、T3

  设计意图:

  使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展示学*成果,总结学*与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学生多方面发展为基础,首先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达成度,即教学重点,学生能否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准确熟练地进行计算,避免出现类似a3+a3=a6、a2*a3=a6的错误。

  其次,关注学生基本数学思想的渗透(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感受自主学*、合作交流的理念。

  三关注学生学*的态度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如回答问题积极,声音洪亮,及时表扬和肯定,对部分学困生采取“兵教兵”等及时补差。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一、教材分析

  同底数幂的乘法这节课要求学生推导出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理解和掌握性质的特点,熟练运用运算性质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改变以往单纯的模仿与记忆的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通过练*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

  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在学*了有理数的乘方和整式的加减之后,为了学*整式的乘法而学*的关于幂的一个基本性质,又是幂的三个性质中最基本的一个性质,学好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对其他两个性质以及整式乘法和除法的学*能形成正迁移。

  因此,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既是有理数幂的乘法的推广, 又是整式乘法和除法的学*的重要基础,在本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同知识技能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2。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

  1。在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时,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通过"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推导和应用,使学生领会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规律

  (三),情感价值

  体味科学的思想方法,接受数学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教学手段:为了使性质的推导过程更形象和清晰,所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三、教学方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要让学生经历探索性质的过程,因此,在性质的推导过程,采用让学生尝试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再通过交流, 讨论,发现性质,使学生的学*过程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掌握学*与研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惯,从而学会学*,学会思考, 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对于推导出的性质及其语言叙述,则可以一种较轻松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方式指导他们理解记忆,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学生讨论与教师的'讲授相结合。而在整个教学中,分层次地渗透了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惯。

  2。学法指导

  教学的矛盾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

  本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多合作,大胆猜,会验证" 的研讨式学*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以及通过动手实践,理解记忆和强化训练的学法掌握本节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运用多媒体投影引例,引导学生观察由问题而得到式子特点:105×107=

  二。探索交流 发现新知

  (一),提出新任务:

  思考:an 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其中a,n,an分 别叫做什么

  问题:1。25表示什么

  2。10×10×10×10×10 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思考:1式子103×102的意义是什么

  2这个式子中的两个因式有何特点

  3。a3×a2=

  过程中注意了解学生对幂的意义的理解程度,要求学生说明每一步的理由。

  思考: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各题左右两边,底数,指数 有什么关系

  103 ×102 = 10( ) 23 ×22 = 2( ) a3× a2 = a( )

  (二),提高任务难度:

  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前后底数和指数的关系,并鼓励其运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猜想:am · an= (当m,n都是正整数)

  (三),提出挑战:能否用一个比较简洁的式子概括出你所发现的规律

  (四),提出更高挑战:要求学生从幂的意义这个角度加以解释,说明,验证它的正确性。

  然后要求学生按步骤独立思考和探索:

  1。比一比:识记运算性质

  2。回想一下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用这个办法能否持久 你能否提出一个更有建设性的改进措施

  猜想:am · an= (当m,n都是正整数)

  对运算性质的剖析 条件:

  ①乘法

  ②同底数幂

  结果:

  ①底数不变

  ②指数相加 (目的是为了化解难点)

  3。再识记。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性质的特点和语言 叙述,有目的地提取记忆。

  4。提问:"你认为这个性质的应用,应特别注意什么 "

  (五),应用练* 促进深化

  1。计算:(1)107 ×104 ; (2)(—x)2 · (—x)5 。

  2。计算:(1)23×24×25 (2)y · y2 · y3

  你能回答开始提出问题吗 105×107等于多少呢

  练*设计:

  巩固练*:

  1计算:(抢答)

  2计算:

  3。下面的计算对不对 如果不对,怎样改正

  变式训练:填空:

  思考题 :

  1。计算:

  2。填空:

  五、提炼小结 完善结构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哪些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收获与体会,成功与失败。

  六、布置作业 延伸学*

  1. 教材分析

  同底数幂的乘法这节课要求学生推导出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理解和掌握性质的特点,熟练运用运算性质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改变以往单纯的模仿与记忆的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通过练*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

  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在学*了有理数的乘方和整式的加减之后,为了学*整式的乘法而学*的关于幂的一个基本性质,又是幂的三个性质中最基本的一个性质,学好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对其他两个性质以及整式乘法和除法的学*能形成正迁移。因此,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既是有理数幂的乘法的推广又是整式乘法和除法的学*的重要基础,在本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性质,能正确地运用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 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归纳、概括、猜想等探究创新能力,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同底数幂乘法性质的推导和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规律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体会科学的思想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同底数幂的乘法同其他幂的运算性质一样,都是在有理数的基础上讨论的,它既有对数的通性的概括,又有从数到式的抽象,而学生在此之前对字母表示数的广泛意义已有初步认识,但用字母表示幂的指数还是初次遇到,所以他们会对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感到抽象,不易理解,因此正确地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突破它的关键是利用幂的意义通过从特殊到一般地推导性质,再从一般到特殊地运用性质,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性质的条件和结论。同时,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计算时易忽略条件,以及把它与数的乘法相混淆而将指数相乘。因此,性质的正确应用是本节课学*中的又一个难点,突破的方法一是剖析性质的特征,和通过一组诊断题让学生判断,并要求学生分析错误,比较异同,让学生总结出运用性质时的注意事项。

  4. 教法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要让学生经历探索性质的过程,因此,在性质的推导过程,采用让学生尝试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再通过交流、讨论,发现性质,使学生的学*过程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掌握学*与研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惯,从而学会学*,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而对于推导出的性质及其语言叙述,则以一种较轻松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方式指导他们理解记忆,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学生讨论与教师的讲授相结合。而在整个教学中,分层次地渗透了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惯。

  5. 学法指导

  教学的矛盾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

  本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多合作,大胆猜,会验证” 的`研讨式学*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以及通过动手实践,理解记忆和强化训练的学法掌握本节课内容。

  6.教学手段

  由于本课的引入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有精美的图片,以及为了使性质的推导过程更形象和清晰,所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7.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运用多媒体从天文中的有趣问题引入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式子特点,引入本节课题。

  鼓励学生根据幂的意义独立求出问题中105×107=?。(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醒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不要将a+a+a与a·a·a相混淆。

  设计意图:

  通过天文中的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由有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同时由问题引入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渗透底数、指数这些幂的组成要素,为后续的找规律作好铺垫。

  二 探索交流,发现新知

  首先把学生分小组,按步骤讨论探索和解决下面的四个问题:

  1、提出新任务:(课本P12做一做1)。过程中注意了解学生对幂的意义的理解程度,要求学生说明每一步的理由。

  计算下列各式:

  (1) 102×103(2) 105×108

  (3) 10m×10n (m, n都是正整数)

  2、提高任务难度:(P12做一做2)。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前后底数和指数的关系,并鼓励其运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2m×2n =?

  m× n =? ( m, n都是正整数)

  3、提出挑战:能否用一个比较简洁的式子概括出你所发现的规律?

  4、提出更高挑战:要求学生能从幂的意义这个角度加以解释、说明,验证它的正确性。

  设计意图:

  通过四个有层次的问题,突出重点,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发现同底数幂乘法的性质,使学生获得成功。

  然后要求学生按步骤独立思考和探索: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10)份(扩展6)

——除法的教学反思实用5份

  “除法的运算性质”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的规律,“除法的运算性质”是学生“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的运算定律及 “减法的运算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学生对于规律探究类的课并不陌生。下面我结合这节课的教学,谈谈几点想法:

  1、教学过程有序,提高学*有效

  本节课,我力图为学生创设并提供机会,让他们在大胆猜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感悟、发现除法的运算规律,使学生在充分体验的过程中理解、建构新知识。让学生在“发现——验证——归纳”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为尝试解决问题而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生的思维交锋碰撞,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共同探索出除法的运算规律。进而安排各种情况的除法算式进行简便计算,让学生在运用中不断探索,感悟在计算除法时,要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运用规律才能使计算简便,从而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计算过程进行反思,形成用除法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的策略。

  2、小组合作有序,提高合作能力

  采用合作学*来验证规律,学生先独立思考1分钟左右;然后小组交流:听交流,提出疑问;得出结论等探究过程,这样的探究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亲历建构知识,掌握方法,感悟策略的全过程,他们养成了探索的*惯,展现了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学*过程。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不仅仅获取知识技能,他们探索和创造的意识也从中得到培养。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自主学*,即问题让学生去揭示,知识让学生去探究,规律让学生去发现,讨论让学生去归纳,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内驱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学**惯,形成主动学*的心态,并逐渐建立起独特的思维方式。

  3、评价跟踪有序,成为心灵对话。

  课堂评价跟随课堂教学而展开,从对第一次的小组合作的`形式的评价,到学生汇报的声音响亮、发言的积极性的评价,到对第二次的小组合作的规范的评价,到对差生的学*积极性的评价,……虽然只是短短的评价语,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瞧,课中王珊珊的表现不就是证明吗?为此,教师应该不吝评价语,适时对学生进行评价,与学生进行智慧的特殊对话,这种师生的特殊对话,是心灵的特殊对话,一种*等的、真诚的对话,它能使富有理性之美的数学教学闪耀着人文的光芒。

  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自主学*,即问题让学生去揭示,知识让学生去探究,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内驱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学**惯,形成主动学*的心态,并逐渐建立起独特的思维方式。

  《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论强调“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注重人的发展”,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开放”“民主”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自主学*提供时空保证。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按教材编排顺序进行教学,打破了教材束缚,不再做教材的复制者,力求做到教学设计的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开放,让学生在“体悟”中学*“有余数的除法”。

  一、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的过程,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要有熟悉的,可接受的,有趣味的学*素材作为媒介。至于素材的来源可以是书上的现成内容,也可以是生活实例,还可以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选取或加工的题材。在学*这堂课之前,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除法计算、会把一个数分拆成乘与加,并且学生能进行等量划分、*均分等操作,有一定的经验基础,而且书上后面的练*都是用等量划分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选用“分草莓”例题引入,而是以等量划分具体实物,给每个学生15个小圆片,可以每2个一份或每4个一份、每5个一份、每6个一份,让学生从动手操作。通过这一具体行为直观感知,有的是正好分完,有的是有余数的,在交流后,学生形象感知两种不同分的结果。学生在自己操作摆双色片后,我又让他们说说摆的过程,学生在探索学*中,对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等概念体验比较深刻。我们深知,当孩子们在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时,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

  二、加强对数学思维和方法的指导。

  以往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传统的做法是在练*的订正和反馈环节中直接告诉学生:余数不能比除数大,必须比除数小。对于其中的道理,学生不是从自己得出,而是机械记忆。我在教学本课时,我用一组实例辨析,让学生去分析,归纳、总结规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交流、反思中不仅增长着知识,而且从中也发展着解决问题、数学思考、合作交流等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帮助了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学效果比较好。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台,教师要积极探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三年级下册《除法的验算》是在学*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算的基础上学*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而且通过情景的创设及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意识和*惯。

  在下校听课中,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验算意识和*惯的培养,采用的是“要求”或“命令”式的被动方式,学生产生不了验算的心理需要,体验不到验算所带来的意义,为了验算而验算。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体验验算的意义和功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验算,体会验算的实际意义,真正理解并掌握除法的验算,让验算内化为学生的学*方法和*惯,成为每一位执教老师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话题。

  一位教师在例4的教学中,创设了让同学帮老师购买小的笔记本的情境,引导学生列出100÷5=20(本),他算得对吗?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说明他的计算是正确的?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概括出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教到有余数的除法,100元可以买几本大的笔记本?100÷7=?,让学生列出除法竖式,算出结果100÷7=14……2,提问:像这样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验算呢?给足学生探索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质疑,明白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出现了多种验算有余除法的方法,如:14×7+2=100; 100—2=14×7; 100—2=98,14×7=98……教师请学生说出验算式子的含义,引导比较哪种方法简单,算理清晰?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过程中明确了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商乘除数加上余数才能等于被除数。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这位教师能够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多样化的解决问题方法,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教师提供的充足思考空间较好地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处于自主地学*过程中。知识目标的教学有效地达成了,但养成良好的验算*惯的培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除法》的教学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中除法的初步认识中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何为*均分的基础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知道除法。本单元是学生学*除法的基础,而本课的内容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孩子们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本课的教学至关重要。本课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了解除法的两种意义。

  除法有两种意义,因此本课我分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将两种意义分开教学。孩子们都比较喜欢动手操作,对自己动手操作得到的结论印象也更深刻些,所以为孩子们准备了小棒作为学具,第一课时是除法的第一种意义,等分除法。孩子们在学*均分的时候,已经了解了*均分的多种方法,让孩子们分组将12*均分成4份,孩子们在组内操作都很活跃,选择了自己比较喜欢的方式,达到*均分成4份的目的,紧接着就引入除法算式,将12*均分成4份可以写成除法算式“12÷4”,这种除法的意义孩子们掌握的很好,也知道了把一个总数*均分成几份可以用除法来做。

  但是引入第二课时除法第二种意义的教学时,难题出现了,孩子们对于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的结论能轻易得出,但是却不甚理解这种包含除法的意义,可能受了第一意义根深蒂固的`影响,在我要求说出包含除法的意义时,不少学生仍是用了第一种除法意义。因此我结合例题对例题所给的数学信息及得到的结论各个数字的意义都又做了详细的解释,并找很多孩子对数字代表的意义,20是竹笋的总数,4是每一份的个数即每份数,我们所求出来的就是可以分成的5份,并就把20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5份的意义让孩子们反复理解记忆,大部分的孩子有了思想的转变,能够分析出题目所给的信息每几个为一份求份数的可以用除法计算。

  我们学*除法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我发现运用实例更能让孩子们加深理解,所以在实例中分析,融入知识的学*,并还给孩子空间,让孩子们自己说,是很好的方式,就部分孩子对这两种除法意义的了解还是不够清晰的问题,仍需要在生活实践中给孩子们不断渗透。

  执教了《口算除法》一课,通过自我反思并倾听学校各位老师的评课,使我受益匪浅,下面对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及改正方法总结如下:

  一、 教师的语言缺乏感染力。

  通过这次课堂展示活动,听了学校其他老师的课,使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在语言表达方面虽然能够做到简练、准确,但是语言缺乏生动性、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比较单调,缺乏感染力,以后在*时教学时也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二、 教材内容可以大胆的组合。

  这节课的内容是口算除法,但是在学*算理的时候和“商不变的性质”又有着很大的'联系,所以我在课堂上仅仅是对“商不变的性质”进行了渗透,其实,这节课的内容完全可以把“商不变的性质”和口算除法合在一起教学。

  三、 在一些细节上处理的不太恰当。

  1、 在教学 “80除以20,你是怎么想的”时候,有个孩子说等于40,我引导孩子用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的方法发现这个答案不对。这时应该把这个问题放手给孩子,让其他孩子说一说这么做问什么不对,这样做会更好。

  2、 在教学过程中我制作的课件出现了错误,但是老师显得有些慌乱,比较好处理方法是:让孩子自己看课件,发现问题之后,借此提醒孩子,你在*时做题的时候也会出现这种错误,提醒孩子对待学*要认真。

  3、 在教学79页做一做时,我让孩子“找出每组两个算式的联系”,这个问题问完之后孩子有点迷茫,如果问:找出每组两个算式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这样问比较有针对性.


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学反思(10)份(扩展7)

——《口算除法》的教学反思范本五份

  口算除法是一节计算课,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中的起始课,更是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

  成功之处:

  1、坚持做到寓教于“趣”。

  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电教媒体。通过课件演示,生动形象的创设了46周年校庆的情境,课件中用气球、彩旗布置美化校园,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口算和估算,从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来学*,学玩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给每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

  无论是在复*中还是在练*中,根据学生不同水*,结合问题的不同层次,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参与到学*活动中,培养主动学*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收获。

  3、有效互动,增强反馈。

  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适当点拨,师生提问与回答,及时反馈学*进展情况,掌控教学进度。

  4、练*有针对性,精讲多练。

  教学中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有针对性的练*,通过口算、估算、判断等形式全面进行练*,夯实基础,是学生掌握基本的口算、估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从而较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也感觉在培养学生多思多练,多动口做的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应在这部分加强思考,力求以后教学更上水*。

  口算除法是一节计算课,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中的起始课,更是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

  成功之处:

  1、坚持做到寓教于“趣”。

  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电教媒体。通过课件演示,生动形象的创设了46周年校庆的情境,课件中用气球、彩旗布置美化校园,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口算和估算,从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来学*,学玩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给每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

  无论是在复*中还是在练*中,根据学生不同水*,结合问题的不同层次,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参与到学*活动中,培养主动学*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收获。

  3、有效互动,增强反馈。

  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适当点拨,师生提问与回答,及时反馈学*进展情况,掌控教学进度。

  4、练*有针对性,精讲多练。

  教学中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有针对性的练*,通过口算、估算、判断等形式全面进行练*,夯实基础,是学生掌握基本的口算、估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从而较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也感觉在培养学生多思多练,多动口做的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应在这部分加强思考,力求以后教学更上水*。

  在说例1的口算方法的时候,第1种方法没人说,主要说了这3种

  (1)先不看“0”,6÷3=2,再加上“0”,“2”就变成了“200”。我引导学生认识:此时的6已不是我们*时所认识的的6,而是6个百,所以除得的是2个百,要在2的后面加2个“0”

  (2)受上面的启发,有学生提出:看成60÷3=20,这是把600看成了60个十在除,所以得到的是20个十,在20的后面加1个0即200。我觉得这种说法也非常好,在后面学的首位不够除的时候就会用的。

  (3)乘和除是好朋友,想200×3=600,也可以算出结果。

  本周一开始展开了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口算除法作为单元的开篇,为后面的笔算除法教学有很重要的铺垫作用。在原计划的教学进度的基础上,结合年级组学生的学*情况,三位教师研究后决定将教学进度放慢,旨在让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每一种类型的除法计算。

  按照教学计划,我将口算除法中的估算内容作为了今天展示课的教学内容,作为一节常态课,我与三年级4班学生很好地配合,顺利地完成了今天的展示。课后,与侯主任交流,现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简单的总结:

  教学流程为:复*导入、明确目标,提出问题、自学指导,巩固练*,课堂小结与当堂达标。

  复*导入环节利用单元知识树与口算除法*题相结合完成了复*的导入,之后提出本课学*目标并进行相应解释;之后利用单元主题图引出口算除法例2的算式,关键问题在于结合具体情境如何提出问题,李萌同学很顺利的将“三个人大约*均可以搬运多少箱”,此问题在设置的时候我做好了如果学生第一次提不出关键词“大约”二字如何进行引导,从而在计算时采用估算的方法进行,算式符号使用“约等于”号。此环节很顺利,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与估算有关的点拨即可。

  在三年级3班试讲时我采用两种估算方法一起教授的方式,发现方法一到方法二之间存在很大跨度,关键在于学生无法通过自学看懂方法二的每一个步骤,因此在今天的展示中,我才去的方式是学生自学方法一,学会后立刻巩固练*,学生自学了什么,教师点拨了什么,学生掌握了什么那么在练*中我们就练什么。在此处,侯主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可以缩减例题量和例题难度,在适量且难度适中的前提下去完成方法一的教学。之后重点是结合小组汇报,通过黑板班演方法二的具体过程,最后对于两种方法进行总结,这是本课的亮点,方法一称为“找*似数估算法”,方法二称为“拆数估算法”,对比两种方法,引导学生在估算的同时可以结合精确计算,此过程潜移默化地运用了数学思想中的类比思想,不足之处在于可以让学生自行体会两种方法,并在今后的练*中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方法的筛选,在这里面也有优化思想的体现,这一点,今后教学中要注意。

  攻克了方法二的难点后,教材中做一做第一题是另一个难点,在学生学*了方法二的基础上,再来处理做一做第一题,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小了很多,此时,教学内容完成了很大一部分,全部过程相对顺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讲授还算高效。后面按照计划进行了相应的当堂测试,并通过达标试题量化学生得分情况,组内解决了部分学生残留的个别问题,至此,整个教学过程顺利完成。

  这个内容对学生而言很简单,学生通过预*,绝大多数的学生便能掌握计算方法。但我们需要的并不是最后计算的结果正确率有多高,而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算理,能不能理解着去计算。只有真正理解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打好基础,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做好铺垫。

  我想,既然学生能自主地掌握知识,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学,因此在整节课的设计与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做好新课的知识铺垫,课前指导学生预*,让学生初步理解算理。

  课前,我让学生复*表内除法,还引导学生细看书本14、15页的内容,通过看例题的图及小精灵的话,学生初步掌握口算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时可以这样想:几个百(十)几=几个百(十);想乘算减;先算0前面的数,再在所得的商后添0,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不够除时,可以把最高位上的数与它下面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分。

  二、加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在学生学*新知识的整个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很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在指导孩子们进行预*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已掌握计算方法,懂得计算,所以在新课的学*中没有用例题,而让学生自己列出式子在班里展示,说算理,不足的地方是没有充分让学生说,对于中下层学生来说,算理还没有真正掌握好。

  三、充分发挥小组相互合作的作用,提高课堂的学*效率。

  在整个学*过程中,小组中的相互学*与帮助对学生个体掌握新知起了很大的作用。如课前的复*交流,课中练*的合作订正纠错,对问题的争论归纳总结等等。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在40分钟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掌握新知识,而小组合作就弥补了这一缺陷,在小组里,每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优生能很好地帮助暂时学*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知识,大大提高课堂的学*效率。

  四、尝试用一定的模式上课。

  对于数学来说,因为学*的内容不同,要有固定的模式是一件很难的事,不过根据学校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八个良好*惯,借鉴高年级的学*经验,我在上星期定了五个环节,分别是课前练、我想学、我会学、我收获、我会用。因为是上星期定出的环节,学生还不是太熟练每个环节做什么,希望下阶段好一些。

  在本节课上,课前练环节上让学生复*数的组成,因为本节课的学*内容建立在这一基础上,我想学是就本节学*内容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比较贴合本节课的内容的。(比我想象中要好一些)我会学环节中,我觉得虽然是学生先小组里交流再汇报,但汇报过程还是离不开老师的导,还是有带教授的味道。我收获环节里学生在小结自己学到的知识方面的能力还是要加强。我会用的环节主要是由学生自己要小组里交流订正。

  不足之处:

  (1)放手方面还是不够。

  (2)在知识讲授方面,对于本节课里口算方法的指导,虽然板书了,但没有系统与学生强调,所以从检测的结果看,中下层学生对于表内口诀不熟,所以计算的正确率不高。

  这堂课完全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理解性的学*数学,在每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主动的学*新知识,又能自信地展示自我,注重了对学生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自主的学*数学知识。自主学*,让课堂处处都有精彩。

  《口算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实用价值。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主题图和例1,主题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一幅运送蔬菜的场景图,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确进行口算,教学难点是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简单,由于学生前面已经有一位数乘整十数与整百数口算的基础,多数学生应用知识的正迁移已经知道了口算除法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我主要是采取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从学生汇报的结果看,多数学生都是应用的添0法,还有少数学生则应用的做除法想乘法的方法。从课堂效果看,学生都是从简单的算法上想方法计算,没有想到利用除法的意义来理解算理。因此在教学中我则增加了利用教具进行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较简单,在后面的练*设计中,我则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连续,如:记时比赛、夺红旗、,既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又达到了巩固练*的训练要求。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