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汇总十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 1

  本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整数乘、除法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有了一定的学*基础。因此,重点应放在对规律的探索方面,教学完本单元内容,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学时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发现探索规律,并且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上课时有些思维敏捷的孩子会一下子发现规律,并脱口而出,于是,我就让这个学生来说说是怎么想的,给还处于懵懂的孩子一些提示,小结规律后,再通过学生自己写算式来验证发现的"规律,这样就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当然,对那些“聪明”孩子的上课*惯还是要加强培养。

  2、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在上课前,先让学生在家里算一算例题,找找规律,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提高课堂效率,也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时间发现规律。

  3、克服思维惰性,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发现和总结出规律后,就可以进行简便计算,一些较难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很快得出答案,但有些孩子为了避免犯错,会回避用规律来进行计算,而是采用比较繁琐的列竖式。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课堂上对规律的感知还不够,要适当的给这部分孩子增加练*量,进一步感受规律,提高规律掌握的熟练度。另一种是,怕粗心犯错,对于这部分孩子则可让他们算完后,进行估算,这样有利于他们养成自觉检查的好*惯,通过估算也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感。

  4、《探索图形的规律》教学反思

  《探索图形的规律》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简单图形摆放的规律,通过探究图形的规律,培养学生发现规律,总结归纳规律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抛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答案,如果有问题教师予以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仍有些不足。现总结本节课教学的优缺点如下:

  一、优点:

  1、本节课的设计合理,思路清晰,问题设置由浅入深。由摆n个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需要多少根小木棒总结出n个n边形需要小木棒的根数,这是这节课的亮点。

  2、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不是一味的"讲。

  3、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对于学生的观点,让学生自行质疑提问,学生面向学生,更调动了学生的学*主动性。

  二、缺点:

  1、教师的引导语言还不够精炼,以至于个别的问题没有启发出学生的思维。

  2、课堂语言不够严肃,出现了几句和课堂无关的话。

  3、有两处没有耐心的等学生思考出答案就进行了提示,没有锻炼好学生的思考力。

  4、小组讨论时间有些不足,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探究出了答案。

  5、课堂预设不够丰富,在学生提出独特的想法的时候,教师的应变有点慢。

  6、还应该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会有些许的遗憾,但是每一节公开课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次提升,虽然仍有很多的不足,但是我在众多教师观摩的情况下仍然展示出了这节课教学的优点,说明我还是进步的。我不能因为这节课的教学中出现了些许的不足而丧志信心,更不能因为拥有了这些优点而骄傲自满。以后教学工作中的每一节课都是我展现优势改正缺点的*台,既然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那我就让缺憾变的最小吧。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 2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想;**学生的嘴,让他们敢问。根据低年级学生都对小动物比较喜欢的特点,我为本课设计了一条贯穿始终的情感线:帮小猴找规律引出的一系列问题。用这条情感线来支撑知识线和能力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本教学设计教学层次清晰,注意合理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采取层层推进的办法。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规律

  三、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本课中,既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考虑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几节课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和探究中来。

  总之,在这三节课的教学中,努力体现《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注重合作学*,相互交流、启发,面向全体,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 3

  今天我教学的是探索图形的规律规律这节课,课结束后觉得自己以下几个方面没有处理好。

  1、对课标的把握不准。

  在教学建议里,有这样一段话:“需要说明的是,图形中的规律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探索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对于具体所涉及到的规律是什么,在此不作要求。” 到底让不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三角形,这是从备课开始就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考虑到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观察图形,发现规律,而不是动手操作,而且认为,一眼就能看清小棒用了多少根的图形,有什么必要再花时间让学生摆呢,于是最后决定不摆,直接分阶段出示图形。现在看来,没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过程,也就是对课标里的建议“图形中的规律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的过程没有充分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把活动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并探索发现,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应该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不应该省略。

  2、而且给学生独立思考,找规律的时间少了。

  教材呈现的规律是这两种方法:一是3加上2乘三角形个数减1的方法,第二种是把每个三角形先按3根小棒来计算,再减去重复的根数。而两个班的学生都还发现了一种,就是先假设每个三角形都只用两根小棒,这样就比实际小算了一根小棒,于是最后再加一根小棒,也就是就2乘三角形的个数后再加1。第一种方法,开始时,学生是很难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发现,经老师引导后,成绩好的学生才发现。而第第二种方法,由于有了第一种方法的基础,所以部分思维灵敏的学生能马上想到。倒是2n+1的方法学生更易于理解与接受。现在想来,这也许是因为一是少了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个环节,二是没有让时间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把规律展示在本子上,再小组内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后得出规律,而是看到学生发现规律有困难时,就马上引导学生去思考了,这样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才会出现这种状况的吧。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 4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想;**学生的嘴,让他们敢问。根据低年级学生都对小动物比较喜欢的特点,我为本课设计了一条贯穿始终的情感线:帮小猴找规律引出的一系列问题。用这条情感线来支撑知识线和能力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本教学设计教学层次清晰,注意合理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采取层层推进的办法。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规律

  三、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本课中,既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考虑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几节课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和探究中来。

  总之,在这三节课的教学中,努力体现《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注重合作学*,相互交流、启发,面向全体,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 5

  在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课时,学生的积极性极高,可能是他们可以乘机玩一玩他们认为非常神奇有趣的计算器吧!虽然这一现象使课堂看着充满激情,但在这激情的背后却让我陷入了几点思考之中。

  1、计算器要“利用”到何种程度为宜。我们借助计算器,将学生的思维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更加关注规律的发现过程。在猜想、枚举验证、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经历大量的计算,其中也包括一些大数目的计算。为了使学生摆脱这些繁杂的计算,让学生的思维集中于探索和发现规律上,教材也明确要求学生使用计算器来进行这些计算。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与方法,并使教学过程更多地侧重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是计算器的作用所在。但同学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计算器是用来帮助学生能较快较准地计算出大数目计算题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发现各种规律。所以我认为计算器只是本节课的一种辅助工具,而非本课所学规律的重点。我们不要把计算器神奇化,使得学生过分相信、依赖于计算器计算,这样只有害处且无益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数感的培养。

  2、本课内容似乎略显单薄,时间尚余。本课是教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相应地发生变化的规律。但是通过实践教学,我发现这个内容在一节课内进行教学和相应的应用练*,时间还有多余,学生也似乎还能学*的余力。对此,教师可以有多种处理方式,比如增加练*,进而巩固知识;又如适当地补充学*内容: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的变化;

  (2)两个因数都有变化时积的相应变化等等。如果是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方面考虑,我则偏向选择第二种处理方法。当然,这是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而言。对于其他学生则可在今后的学*和练*中慢慢巩固。我觉得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还能有效地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 6

  今天我教学的是探索图形的规律规律这节课,课结束后觉得自己以下几个方面没有处理好。

  1、对课标的把握不准。

  在教学建议里,有这样一段话:“需要说明的是,图形中的规律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探索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对于具体所涉及到的规律是什么,在此不作要求。” 到底让不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三角形,这是从备课开始就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考虑到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观察图形,发现规律,而不是动手操作,而且认为,一眼就能看清小棒用了多少根的图形,有什么必要再花时间让学生摆呢,于是最后决定不摆,直接分阶段出示图形。现在看来,没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过程,也就是对课标里的建议“图形中的规律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的过程没有充分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把活动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并探索发现,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应该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不应该省略。

  2、而且给学生独立思考,找规律的时间少了。

  教材呈现的规律是这两种方法:一是3加上2乘三角形个数减1的方法,第二种是把每个三角形先按3根小棒来计算,再减去重复的根数。而两个班的学生都还发现了一种,就是先假设每个三角形都只用两根小棒,这样就比实际小算了一根小棒,于是最后再加一根小棒,也就是就2乘三角形的个数后再加1。第一种方法,开始时,学生是很难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发现,经老师引导后,成绩好的学生才发现。而第第二种方法,由于有了第一种方法的基础,所以部分思维灵敏的`学生能马上想到。倒是2n+1的方法学生更易于理解与接受。现在想来,这也许是因为一是少了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个环节,二是没有让时间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把规律展示在本子上,再小组内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后得出规律,而是看到学生发现规律有困难时,就马上引导学生去思考了,这样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才会出现这种状况的吧。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 7

  这节课最重要的我认为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商不变规律”的过程,因此我非常重视和期待生成的过程。在观察4个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时,我预设了3个阶段

  1、末尾0多少的变化;

  2、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通过全班交流、小组合作、同桌探讨等方式,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和验证的学法,积极主动地探索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发现、理解和掌握了商不变的规律,最重要的经历了整个探究过程,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尤其是自主学*的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实际的效果也比较明显,这是我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注重学*过程,相信经过长年累月的训练,学生会掌握必备的学*方法,取得长足的进步,正所谓:积硅步,至千里!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 8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激发学生情趣导入新课,学生非常投入。我利用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学*内容。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揭示数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图形的排列规律,并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在合作学*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生生互动,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自如地在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怎样找规律呢?也许,我们更多地关注找怎样的规律,其实,我们更需要在“找”上做文章。找规律的教学价值与重点是在“找”的过程中。课前导学的问题正体现了这一点。例1设计的问题,是用探索有多少个不同的和的问题,引入可以框住多少个相邻两个自然数,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自主的小组探索,教学目标能提前完成。而对于规律的发现学生还是逐个*移红色的方框,我又提出:是否有更简捷的方式找到一共有多少种拿法呢?我的意图是:红色的方框不再逐个向右*移,而是一下子从最左端*移至最右端,通过找框内第一个数,找到一共有多少种拿法。而且,这样也为学生后面的算式算出有多少种拿法提供解释算理的形象支撑。探索规律”的过程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许多富有情趣的细节,有助于帮助学生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 9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83例题,P83-84“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逐步形成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惯和意识。

  4、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和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用计算器玩游戏

  要求:在1-9中任意选一个数,然后用计算器把这个数乘3,再乘127,算出结果。只要一报出结果,老师马上能知道,一开始在1-9中任意选择的是哪个数。

  【意图:计算器作为探索的工具并以游戏方式载入一是有利于激活学生熟练运用计算器的能力,同时对游戏中隐含的规律产生好奇,为后继进一步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揭示课题:

  1、刚才我们用计算器玩了个小游戏,今天课上我们还要用到计算器,我们要用它来探索规律。(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2、看了这个课题,现在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三个方面:①什么规律? ②怎样研究? ③有什么用?

  【意图:一开始提出探索的目标有利于学生明确探索的内容和方向,把重点集中到探索和发现规律上来,本课的着力点自然地凸现了出来。】

  三、探索规律

  (一)建立猜想

  1、用计算器计算:36×30的积。

  2、36、30在这个乘法算式中叫做什么?1080又叫做什么?

  3、猜想:如果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呢?比如,一个因数36不变,把另一个因数30乘2,或者把30乘10,积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再比如,一个因数30不变,另一个因数36乘8,或者乘100,积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能不能来猜一猜?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 10

  师:我想继续和大家玩一个游戏,愿意吗?这个游戏叫“我的特异功能”。我需要小助手和我配合一下。(学生上台,教师出示下表)

  因数因数积积的变化

  师:(对一生)这是一张表格,你的任务就是根据老师的要求来填表、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帮忙看,注意看、注意听。

  师:(背朝学生)小助手,请在表格第一行任写一个乘法算式,如果因数比较大,可以用计算器计算积。小助手,请告诉我,积是多少?

  (小助手回答)

  师:小助手,第二行的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任意乘一个数,告诉我,第二个因数乘了几?

  (小助手回答)

  师:同学们,虽然我不知道原来的两个因数是多少,但我知道现在的积是多少,是××。不相信,你们算算看。

  师:相信老师有特异功能吗?(不相信)那你们猜猜老师是怎么算出现在的积的?

  生:我也能算出来,用上一行的积去乘6。

  师:是吗?大家算算看。

  (学生计算,表示同意)

  师:我想采访一下这位同学,你怎么想到用上一行的积乘这个数的?(指第二个因数乘的数

  )生:因为这个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6,所以积也同时乘6。

  师:那如果乘7呢?

  生:积也乘7。

  师:如果乘99呢?

  生:积也乘99。

  师: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他认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板书)。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同意)我可有点半信半疑。这个说法我们可以称之为猜想,究竟对不对需要进一步来验证。思考一下,如何验证?

  生:可以把这个猜想用到实际中。

  师:对,事实胜于雄辩,咱们可以举些例子。

  (学生举例。一组学生用因数乘因数算出积是多少,另一组学生用猜想的方法算出积,并比较结果)

  因数

  因数

  积

  积的变化

  29

  46

  1334

  -

  29

  46×6

  8004

  1334×6

  29×80

  46

  106720

  1334×80

  29

  46×10

  13340

  1334×10

  29×20

  46

  26680

  1334×20

  师:同学们,咱们任意举了几个例子,请大家仔细观察整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生:刚才那位同学说的猜想是正确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同样乘几。

  师:看来在29×46=1334这个乘法算式中,这个猜想是成立的,那么在其他乘法算式中,这个猜想是否还成立呢?

  生:是成立的。

  师:口说无凭,咱们还是得用事实说话。

  (学生自主举例,并在小组里交流)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举的例子不符合猜想的,请举手!(无人举手)看来,在所有的乘法算式里,这个猜想都是成立的。其实老师在

  开始的游戏中说有特异功能,只不过想考考大家。你们真不简单,我提议大家为自己的表现鼓鼓掌。

  师:在所有的乘法算式里,其实都存在这样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

  (学生齐答)

  [反思]

  教材在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时,主要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具体丰富的实例,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的规律。虽然教材在此前的教学内容中为“积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大量的铺垫和准备,但学生对规律的感知和认识仍然要经历逐步清晰的过程。为此,教师设计了教师有“特异功能”的游戏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具体情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而作出猜想。在此基础上的验证环节,努力体现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教师先引导学生重点研究在29×46=1334这道乘法算式中猜想成立,再在其他的乘法算式中进行验证,这样的设计凸显了不完全归纳法的要求。另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恰到好处的发挥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阅读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1)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口算有关除法;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同时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预设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悟变与不变

  (课件投影,创设情景)

  电脑演示孙悟空大闹海龙宫夺金箍棒的情节,从金箍棒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扩大”、“缩小”的概念,作好铺垫。提出揭示课题,今天就研究相关问题。

  二、 探究规律

  1. 创新情境,提出问题

  孙悟空大闹天宫,如来佛祖要收服他,让他在手掌上翻筋斗逃跑。

  (1)孙先跨出一步1米,如来的手掌长1米,请问如来手掌长是孙步长的几倍?(让学生说出算式:1÷1=1,师板书)

  (2)孙生气了,跨出一大步5米,谁知如来的手掌长长5米,请问这次如来手掌长长的长度是孙这一步长的几倍?(让学生说出算式:5÷5=1,师板书)

  (3)孙更生气了,跨出了更一大步10米,小朋友猜,如来的手掌长会长长几米,(10米),小朋友真聪明,猜对了,请问这次如来手掌长长的长度是孙这一步长的几倍?(让学生说出算式:10÷10=1,师板书)

  (4)孙更气到脸都紫了,小跺了一小步1/2米,小朋友不用猜,肯定知道如来的手掌长也长了1/2米,谁能说说这次如来手掌长长的长度是孙这一步长的几倍?(让学生说出算式:1/2÷1/2=1,师板书在1÷1=1上面)

  (5)孙气疯了,打了一个筋斗云,小朋友知道是多少吗,(108000里),如来的手掌长也疯长,也长到同样长的108000里,请问这次如来手掌长长的长度是孙这一步长的几倍?(让学生说出算式:108000÷108000=1,师板书)

  指算式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2、探索与发现:

  (让学生以个人观察算式分析思考后,小组、全班交流活动形式组织学生探索和发现商不变规律。)

  1、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汇报:

  a、在同一个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都相同,商都是1。(师表扬这位同学观察很仔细,肯定学生回答后,指着算式中所有得数回应:从算式中我们看出,确实这几个除法算式中,商是相等的。还有哪位同学结合算式说得具体一些?)

  b、这几道都是用除法计算的,被除数和除数虽然不同,但商是相同的。(师表扬这位同学分析很到位,数理很清楚,肯定学生回答后,再次指着算式回应:从算式中我们看出,商是相等的,被除数和除数确实不同。现在请同学们再联系算式,看看它们之间有关系吗,你还能再发现什么?大家先独立思考1分钟,再小组交流。)

  2、引导小结: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概括一下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汇报小结后板书: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3、质疑: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0,商还不变吗?引导强调零除外。

  4、试一试,验证规律。

  刚才看的神话故事,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吗?

  (1)师拿了一瓶矿泉水,说:老师去买了2瓶矿泉水,付给售货员4元,请帮老师算算一瓶多少钱?指名生板书:4÷2=2

  (2)同学算得真好,售货员确实告诉我每瓶2元,写算式2÷1=2

  (3)假如我现在还想再10瓶,谁愿意来算算要多少钱?写算式20÷10=2

  (4)如果老师有100元,谁能很快地算出能买多少瓶?写算式100÷(50)=2,为什么?

  指着4个算式让学生讨论验证商不变规律

  5、引导学生归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6、让学生给我们的发现的规律起个名字。揭示课题:商不变规律。

  三、应用规律。

  1、让学生提出问题:(指着课题)看到这规律你想了解什么?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言,最后集中解决规律应用方面的问题。

  2、谁愿意举例说说你发现商不变规律在哪些地方很好用。

  (让学生先说,不够老师结合例子补充)

  (1)除法的简便计算。如950÷50可变成95÷5来计算,注意强调要整除的情况下使用才方便。

  练*:p75第1、2小题、观察与思考。

  (2)生活运用,物品的合理估算。

  练*:p75第3小题。

  (3)除法的小数计算和比例的应用等,在此暂不作介绍,以后五、六年级将会学*到,如果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找资料学*。

  四、深化、拓展。(游戏:救孙悟空)

  孙犯错了,最终被如来压在五指山下,但是如来说,我们小朋友要是能动脑筋,过四关,答对四组问题就可救了孙来,小朋友你敢迎接挑战吗?

  第一关: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4500÷500= 4800÷400=

  要求学生口算,并说说是怎么想的?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并引导学生用商不变的规律解释以前的算法。

  第二关:从上到下,先算出每组题中第一题的商,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题的商。让学生独立做在书上,集体订正。

  72÷9= 36÷3=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3600÷300=8000÷400=

  第三关:我当小裁判。(投影出示题目)

  (1)让学生判断“下面的计算对吗?”

  小结:在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商不变的规律能让我们的计算变得既简单又快捷,但在计算时要注意被除数和除数要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

  (2)(14×2)÷(2÷2)=7( ),(14×5)÷(2×3)=7( )

  第四关:填空:在□中填数,在○中填运算符号:

  200÷40=5

  (200×4)÷(40×□)=5(200÷2)÷(40÷□)=5

  (200×3)÷(40○□)=5(200÷4)÷(40○□)=5

  (200×□)÷(40○□)=5

  师:□里可以填“0”吗?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你的感受或收获。(思考半分钟后作答)

  五、布置课外作业:(三题中选做其中一份)

  1、举例说说商不变规律。

  2、说说你发现生活中的商不变规律在哪应用了,如何用,好处在哪里?

  3、写一篇关于你探索商不变规律的数学日记。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数与数之间的规律

  2、探索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规律

  3、探求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数与数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规律,验证规律的过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2、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探索数与数之间的规律。

  2、探索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规律。

  3、能用语言和其它方式把事物中的规律表示出来。

  教学难点:

  1、探索、猜想、归纳、验证等能力的培养。

  2、发现数学规律。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一年之内1对家鸽可以繁殖成多少对?

  二、新课探索:

  1、填表

  师:(投影展示未完成的乘法表)这张乘法表中有好多的空白,你们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生亲自填乘法表,为发现其中的规律做准备)

  2、探索其中的规律

  1)师:现在我们已经填好了一张完整的乘法表,我们一起对照表,找一找数字之间有哪些规律?(展示完整的表)你们可以小组之间互相交流。

  (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2)交流发现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交流我们发现的规律,告诉教师你们都发现了哪些规律?

  生:从1这个表格出发,得到的数字都是一样的。

  师:这是什么规律呢?

  生:1和任何相乘都等于它本身。

  师:还有什么规律呢?

  (生各抒已见)

  3、找规律,填一填。

  1)811 14 17 ( ) 23 ( )

  2) 4 9 16 25 ( ) 49 64

  3) 1 8 27 ( ) 125 ( ),

  4) 3 6 9 15 24 ( ) 63 ( )

  (学生思考其中的规律,抽生回答,并说明原因)

  4、学校计划按图摆放桌子椅子,照这样的方式继续摆放,第5张桌子、第20张桌子分别可以坐多少人呢?

  学生认真思考,找出其中的规律,并尝试用字母表示出来。

  5、为了迎接“六一”的到来,我班准备按如下的方式为教室挂上气球

  红 黄 红 红 黄 红 黄 红 红 黄 那么第20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第27个呢?

  (抽生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

  6、 一些小球按下面的方式堆放,你知道第5 堆有多少个?第8堆有多少个,其中的规律是什么?

  (抽生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

  7、学生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有规律的事情?(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体会的美)

  8、解决引题问题

  三、本节小结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探索了许多有趣的规律,同时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在我们的乐园里还有许多更有趣的知识等待我们大家去继续探索,希望大家做有心人,永攀高峰。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3

  一、复*旧知,直入课题

  1.课件出示问题,复*探索图形中规律的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就一起探索过图形中的规律,今天魔法火车给我们带来了2组有规律的图形,我们赶快看一看吧。请你快速观察,用按板做出选择。问题1:后面2个图形是什么

  翻板,师指名选择正确的同学问:你为什么这么选?

  生1:因为是一个正方形、一个圆、一个正方形、一个圆,所以后面也一样是一个正方形、一个圆。

  师:他先仔细观察已经有的'这些图形,发现了图形形状的规律,你看他这个方法多好啊!但是谁来说说你怎么不选第三个呢?

  生2:因为颜色是蓝黄蓝黄的,所以后面也应该是蓝黄的。

  师:(板书:形状、颜色)你们真棒,还观察到了颜色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二个礼盒里藏着什么!聪明的孩子赶快作出你的选择。

  问题2:后面的图形是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生:因为一个白一个黑,然后是一个白两个黑,一个白三个黑,后面肯定是一个白四个黑。

  师:你发现黑色三角的什么存在规律啊?

  生:数量。

  师:你观察真仔细!可是第三个也是四个三角啊?(可以找选1的同学讲给选3的同学)

  生:因为第三个都是向下的三角。

  师:看来方向也不能错。

  师:刚才同学们先从整体观察图形,然后从形状、颜色、数量和方向等方面找到了所给图形的变化规律,再按照规律确定需要补充的图形。所以大家很快就解决了魔法火车带给我们的题目。

  其实图形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规律等着我们去探寻呢,今天我们就继续研究“图形的规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请学生先观察再进行选择,来说一说理由,复*通过观察颜色、形状等重复出现的顺序寻找规律的方法。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一)探索顺时针旋转规律

  1. 小游戏,初次感知旋转:

  师:魔法火车也奖励了我们一个游戏礼盒,请同学们读一读游戏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

  (1)起立,和老师一起做。

  (2)边做边想,动作有什么特点。

  (3)老师停后,同学接着做。

  师:注意力特别集中的孩子肯定都明白游戏要求了,可以一边做一边说。

  师(镜面示范)做向上、向右、向下、向左,上、右、左、下,学生跟着做。

  师不做,学生依然继续做拍手动作。师追问:为什么老师不做了,你们还可以接着做?

  生:按顺序就是上右左下。(用手势) 师板书:

  2.课件直观演示,认识“顺时针旋转“

  课件展示钟表动态顺时针旋转图片,师:你们看这样旋转的方向是不是和钟表上时针转动的方向一样?那像这样的旋转,我们给它起个名字称作顺时针旋转。板书: 顺时针旋转(画一个箭头)

  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时针、分针转动的方向。

  观察课件中风车转动,强化对“顺时针旋转”的认识。

  师:看,小风车转起来了,快用手势学一学它是怎么转的!(带领学生一边做手势一边说“上右下左”)这样的旋转我们叫它什么?(齐答:顺时针旋转)。

  那如果风车从下边开始转。“下左上右……”是不是顺时针旋转?

  真棒,看来你们已经认识顺时针旋转了。赶快在桌子上用手画一画,用嘴说一说顺时针旋转的方向。

  意图:增强学生对“顺时针旋转”的立体旋转和*面旋转的认识。

  3.创设情境:探索图形顺时针旋转的规律

  美术课上老师让同学们画四个有规律风车,这是小力画的,他只把一部分涂成了红色。(课件出示3个风车图片)师提问:快用你的手连续表示一下红色部分的位置(一边做手势一边说“上右下”)你发现红色部分连续起来是按照什么方向旋转的么,谁来说一说?

  生:红色部分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

  师:(课件出示第4个空白的风车)按照这样的规律,你能说出第四个风车红色部分出现的位置么?

  生:第四个红色部分在左边。

  师:下面的同学你们同意么。谁来具体地说说这么想的理由是什么?

  ——预设1 学生未能说出顺时针旋转

  生:因为前三个红色是在“上右下”所以是第四个应该在左边。

  师:他能观察所给图形颜色的位置,特别好,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前三个图形红色部分都在“上右下”顺时针旋转的,所以按照这样的规律转下去,第四个风车红色部分在左边。”谁能把你们推测的过程说得更准确更具体?

  或者:说明了位置,我们还要告诉别人你发现的规律,所以要说“红色部分出现在上右下,是按顺时针旋转的”,然后按照你发现的规律再说“第四个风车红色应该在左边”。你能再说一次么?

  (——预设2学生直接说出顺时针上右做旋转

  生:前三个图形红色部分都在“上右左”顺时针旋转的,所以按照这样的规律转下去,第四个风车红色部分在左边。

  师:他说得真全面,谁能像他一样说一说。)

  规范语言后:

  (1)指名1~2回答,师:他们都已经懂得了先观察图形的位置,确定旋转的规律,再用规律找到正确的图形真棒!请你也和你的同桌赶快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

  (2)指名同学上台交流

  设计意图:规范学生语言表达,为后续学*做好铺垫。

  3.新知迁移,自主探索并运用规律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也有画好的四个图形,请你们来用刚才学过的方法先观察图形的位置发现规律,再帮老师找到蓝色部分画在什么位置呢?快来选一选吧!

  课件出示题目(调整PPT):

  选项:(1) (2) (3) (4)

  生独立思考,进行选择。

  师翻板,依据数据调整教学。

  师:这么多同学选择了第一个,谁来指着大屏幕说一说为什么。

  生:应该选第一个。因为涂色部分在左上、右上、右下和坐下,是顺时针旋转,所以再旋转就到了左上。学生的小手指指着,言行一致。

  师:他说得理由真充分!(课件演示格子静态不动,色块顺时针旋转)他是观察到图形的颜色的位置按照顺时针旋转的,然后推测出下一个图形是在左上,还有不同的观察方法么?

  其实我们也可以让格子动起来(课件演示格子和色块一起动态旋转)这样观察你们能说出后面图形的位置么(再出示三个格子,学生说出位置,课件出现相应色块)?

  你们看看这八个图形,能用这节课学*的知识给他们分分组么?

  生:四个一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到第五个又开始重复了。

  师:(课件出示四个四个一圈)无论怎样观察,都要找到图形旋转的规律再运用规律。

  (二)探索逆时针旋转规律

  1. 小游戏,初次感知旋转: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研究的这些图形都是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旋转的,顺时针旋转都有什么规律呢?我们一边做手势一边说一说(带领学生做手势、说方向)。

  如果反过来,你们知道怎么旋转么?(带领学生做手势“上左下右”)反过来总是按照“上左下右“的方向旋转,你们能给它起个名字么?(逆时针旋转)。

  师板书, 逆时针旋转(画一个箭头)

  师:咱们一起用小手说说这个小风车是旋转的方向。(课件出示风车,生边指边说:上左下右)快在桌子上画一画逆时针旋转的圆。

  2.观察小明画的风车,认识并探索“逆时针旋转”规律

  (1)课件出示小明画的前三个风车让学生先观察前三个风车的变化规律,再给最后一个图形涂色。

  师:聪明的同学们,小明也想求得你们的帮助,你们愿意么?

  课件出示题目:

  (2)生选择,翻版,指名同学说理由。

  生1:因为第一个在左,转到了下、右是逆时针旋转,所以最后一个是右。

  师:(提问选错的同学)现在你认为应该选什么,能试着说一说现在的想法么?

  3.运用规律

  107页练一练第1题中的第(1)小题 半圆的练*

  三、练*

  1. 107页练一练第1题中的第(2)小题 有阴影的练*

  2. 题目:图形方向旋转

  3.组合规律:

  (1)课件动态展示,风车有时候也会做逆时针旋转。那如果其中一个扇叶按逆时针旋转涂上了颜色,那你们快观察观察剩余三个扇叶的旋转呢?(也做逆时针旋转)

  师:你们真会观察,现在小丽把风车的四个扇叶都涂上了颜色,赶快从四个图形中选出正确一个吧!如果觉得有困难还可以用手势帮助你。

  课件出示题目3:

  指名学生说说怎样想。

  生1:先看绿色是上左下右逆时针旋转,再看其他颜色也是逆时针旋转,因此要选4

  生2:我是看出四个颜色都是顺时针旋转,因此这样涂色。

  师:你们都有了自己观察的方法,真好!

  (2)课件出示题目2(数字和颜色一起变化的规律):

  师:如果我们把每个风车的扇叶都标上数字,观察这些数字的位置,你知道黄色扇叶上的数字应该是几?

  生选择,师翻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3)形状旋转,数字不转(可以图形顺时针旋转同时,把数字改为逆时针旋转?)

  (4):形状,数字一起转

  学生选择,师翻版讲解。

  师总结:看来同学现在遇到涂色部分很多的图形,都懂得整体来观察

  四、图形欣赏,还原生活

  师:其实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存在图形旋转的规律。我们就可以利用图形的旋转创造美。

  课件出示:拉花(每朵花的花瓣按顺时针旋转)、花坛的码放。

  (设计一些形状、数字、颜色和方向综合旋转的图形排列)……

  五、创造规律,全班交流

  1.出示图形,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彩笔在练*纸上创造一组有规律的图形。

  师:那今天我们学*了图形旋转的规律,你们能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和我们之前学*过有关数字、形状、颜色的规律,把下面的图形变的有规律而且丰富漂亮么?快动手试一试。

  2.全班交流。

  五、交流收获

  今天你都学到了什么?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4

  一、复*旧知,直入课题

  1.课件出示问题,复*探索图形中规律的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就一起探索过图形中的规律,今天魔法火车给我们带来了2组有规律的图形,我们赶快看一看吧。请你快速观察,用按板做出选择。问题1:后面2个图形是什么

  翻板,师指名选择正确的同学问:你为什么这么选?

  生1:因为是一个正方形、一个圆、一个正方形、一个圆,所以后面也一样是一个正方形、一个圆。

  师:他先仔细观察已经有的这些图形,发现了图形形状的规律,你看他这个方法多好啊!但是谁来说说你怎么不选第三个呢?

  生2:因为颜色是蓝黄蓝黄的,所以后面也应该是蓝黄的。

  师:(板书:形状、颜色)你们真棒,还观察到了颜色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二个礼盒里藏着什么!聪明的孩子赶快作出你的选择。

  问题2:后面的图形是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生:因为一个白一个黑,然后是一个白两个黑,一个白三个黑,后面肯定是一个白四个黑。

  师:你发现黑色三角的什么存在规律啊?

  生:数量。

  师:你观察真仔细!可是第三个也是四个三角啊?(可以找选1的同学讲给选3的同学)

  生:因为第三个都是向下的三角。

  师:看来方向也不能错。

  师:刚才同学们先从整体观察图形,然后从形状、颜色、数量和方向等方面找到了所给图形的变化规律,再按照规律确定需要补充的图形。所以大家很快就解决了魔法火车带给我们的题目。

  其实图形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规律等着我们去探寻呢,今天我们就继续研究“图形的规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请学生先观察再进行选择,来说一说理由,复*通过观察颜色、形状等重复出现的顺序寻找规律的方法。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一)探索顺时针旋转规律

  1. 小游戏,初次感知旋转:

  师:魔法火车也奖励了我们一个游戏礼盒,请同学们读一读游戏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

  (1)起立,和老师一起做。

  (2)边做边想,动作有什么特点。

  (3)老师停后,同学接着做。

  师:注意力特别集中的孩子肯定都明白游戏要求了,可以一边做一边说。

  师(镜面示范)做向上、向右、向下、向左,上、右、左、下,学生跟着做。

  师不做,学生依然继续做拍手动作。师追问:为什么老师不做了,你们还可以接着做?

  生:按顺序就是上右左下。(用手势)

  2.课件直观演示,认识“顺时针旋转“

  课件展示钟表动态顺时针旋转图片,师:你们看这样旋转的方向是不是和钟表上时针转动的方向一样?那像这样的旋转,我们给它起个名字称作顺时针旋转。

  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时针、分针转动的方向。

  观察课件中风车转动,强化对“顺时针旋转”的认识。

  师:看,小风车转起来了,快用手势学一学它是怎么转的!(带领学生一边做手势一边说“上右下左”)这样的旋转我们叫它什么?(齐答:顺时针旋转)。

  那如果风车从下边开始转。“下左上右……”是不是顺时针旋转?

  真棒,看来你们已经认识顺时针旋转了。赶快在桌子上用手画一画,用嘴说一说顺时针旋转的方向。

  意图:增强学生对“顺时针旋转”的立体旋转和*面旋转的认识。

  3.创设情境:探索图形顺时针旋转的规律

  美术课上老师让同学们画四个有规律风车,这是小力画的,他只把一部分涂成了红色。(课件出示3个风车图片)师提问:快用你的手连续表示一下红色部分的位置(一边做手势一边说“上右下”)你发现红色部分连续起来是按照什么方向旋转的么,谁来说一说?

  生:红色部分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

  师:(课件出示第4个空白的风车)按照这样的规律,你能说出第四个风车红色部分出现的位置么?

  生:第四个红色部分在左边。

  师:下面的同学你们同意么。谁来具体地说说这么想的理由是什么?

  ——预设1 学生未能说出顺时针旋转

  生:因为前三个红色是在“上右下”所以是第四个应该在左边。

  师:他能观察所给图形颜色的位置,特别好,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前三个图形红色部分都在“上右下”顺时针旋转的,所以按照这样的规律转下去,第四个风车红色部分在左边。”谁能把你们推测的过程说得更准确更具体?

  或者:说明了位置,我们还要告诉别人你发现的规律,所以要说“红色部分出现在上右下,是按顺时针旋转的”,然后按照你发现的规律再说“第四个风车红色应该在左边”。你能再说一次么?

  (——预设2学生直接说出顺时针上右做旋转

  生:前三个图形红色部分都在“上右左”顺时针旋转的,所以按照这样的规律转下去,第四个风车红色部分在左边。

  师:他说得真全面,谁能像他一样说一说。)

  规范语言后:

  (1)指名1~2回答,师:他们都已经懂得了先观察图形的位置,确定旋转的规律,再用规律找到正确的图形真棒!请你也和你的同桌赶快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

  (2)指名同学上台交流

  设计意图:规范学生语言表达,为后续学*做好铺垫。

  3.新知迁移,自主探索并运用规律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也有画好的四个图形,请你们来用刚才学过的方法先观察图形的位置发现规律,再帮老师找到蓝色部分画在什么位置呢?快来选一选吧!

  课件出示题目(调整PPT):

  选项:(1) (2) (3) (4)

  生独立思考,进行选择。

  师翻板,依据数据调整教学。

  师:这么多同学选择了第一个,谁来指着大屏幕说一说为什么。

  生:应该选第一个。因为涂色部分在左上、右上、右下和坐下,是顺时针旋转,所以再旋转就到了左上。学生的小手指指着,言行一致。

  师:他说得理由真充分!(课件演示格子静态不动,色块顺时针旋转)他是观察到图形的颜色的位置按照顺时针旋转的,然后推测出下一个图形是在左上,还有不同的观察方法么?

  其实我们也可以让格子动起来(课件演示格子和色块一起动态旋转)这样观察你们能说出后面图形的位置么(再出示三个格子,学生说出位置,课件出现相应色块)?

  你们看看这八个图形,能用这节课学*的知识给他们分分组么?

  生:四个一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到第五个又开始重复了。

  师:(课件出示四个四个一圈)无论怎样观察,都要找到图形旋转的规律再运用规律。

  (二)探索逆时针旋转规律

  1. 小游戏,初次感知旋转: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研究的这些图形都是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旋转的,顺时针旋转都有什么规律呢?我们一边做手势一边说一说(带领学生做手势、说方向)。

  如果反过来,你们知道怎么旋转么?(带领学生做手势“上左下右”)反过来总是按照“上左下右“的方向旋转,你们能给它起个名字么?(逆时针旋转)。

  师板书, 逆时针旋转(画一个箭头)

  师:咱们一起用小手说说这个小风车是旋转的方向。(课件出示风车,生边指边说:上左下右)快在桌子上画一画逆时针旋转的圆。

  2.观察小明画的风车,认识并探索“逆时针旋转”规律

  (1)课件出示小明画的前三个风车让学生先观察前三个风车的变化规律,再给最后一个图形涂色。

  师:聪明的同学们,小明也想求得你们的帮助,你们愿意么?

  课件出示题目:

  (2)生选择,翻版,指名同学说理由。

  生1:因为第一个在左,转到了下、右是逆时针旋转,所以最后一个是右。

  师:(提问选错的同学)现在你认为应该选什么,能试着说一说现在的想法么?

  3.运用规律

  107页练一练第1题中的第(1)小题 半圆的练*

  三、练*

  1. 107页练一练第1题中的第(2)小题 有阴影的练*

  2. 题目:图形方向旋转

  3.组合规律:

  (1)课件动态展示,风车有时候也会做逆时针旋转。那如果其中一个扇叶按逆时针旋转涂上了颜色,那你们快观察观察剩余三个扇叶的旋转呢?(也做逆时针旋转)

  师:你们真会观察,现在小丽把风车的四个扇叶都涂上了颜色,赶快从四个图形中选出正确一个吧!如果觉得有困难还可以用手势帮助你。

  课件出示题目3:

  指名学生说说怎样想。

  生1:先看绿色是上左下右逆时针旋转,再看其他颜色也是逆时针旋转,因此要选4

  生2:我是看出四个颜色都是顺时针旋转,因此这样涂色。

  师:你们都有了自己观察的方法,真好!

  (2)课件出示题目2(数字和颜色一起变化的规律):

  师:如果我们把每个风车的扇叶都标上数字,观察这些数字的位置,你知道黄色扇叶上的数字应该是几?

  生选择,师翻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3)形状旋转,数字不转(可以图形顺时针旋转同时,把数字改为逆时针旋转?)

  (4):形状,数字一起转

  学生选择,师翻版讲解。

  师总结:看来同学现在遇到涂色部分很多的图形,都懂得整体来观察

  四、图形欣赏,还原生活

  师:其实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存在图形旋转的规律。我们就可以利用图形的旋转创造美。

  课件出示:拉花(每朵花的花瓣按顺时针旋转)、花坛的码放。

  (设计一些形状、数字、颜色和方向综合旋转的图形排列)……

  五、创造规律,全班交流

  1.出示图形,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彩笔在练*纸上创造一组有规律的图形。

  师:那今天我们学*了图形旋转的规律,你们能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和我们之前学*过有关数字、形状、颜色的规律,把下面的图形变的有规律而且丰富漂亮么?快动手试一试。

  2.全班交流。

  五、交流收获

  今天你都学到了什么?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口算有关除法;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同时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预设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悟变与不变

  (课件投影,创设情景)

  电脑演示孙悟空大闹海龙宫夺金箍棒的情节,从金箍棒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扩大”、“缩小”的概念,作好铺垫。提出揭示课题,今天就研究相关问题。

  二、 探究规律

  1. 创新情境,提出问题

  孙悟空大闹天宫,如来佛祖要收服他,让他在手掌上翻筋斗逃跑。

  (1)孙先跨出一步1米,如来的手掌长1米,请问如来手掌长是孙步长的几倍?

  (2)孙生气了,跨出一大步5米,谁知如来的手掌长长5米,请问这次如来手掌长长的长度是孙这一步长的几倍?

  (3)孙更生气了,跨出了更一大步10米,小朋友猜,如来的手掌长会长长几米,(10米),小朋友真聪明,猜对了,请问这次如来手掌长长的长度是孙这一步长的几倍?(让学生说出算式:10÷10=1,师板书)

  (4)孙更气到脸都紫了,小跺了一小步1/2米,小朋友不用猜,肯定知道如来的手掌长也长了1/2米,谁能说说这次如来手掌长长的长度是孙这一步长的几倍?(让学生说出算式:1/2÷1/2=1,师板书在1÷1=1上面)

  (5)孙气疯了,打了一个筋斗云,小朋友知道是多少吗,(108000里),如来的手掌长也疯长,也长到同样长的108000里,请问这次如来手掌长长的长度是孙这一步长的几倍?

  指算式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2、探索与发现:

  (让学生以个人观察算式分析思考后,小组、全班交流活动形式组织学生探索和发现商不变规律。)

  1、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汇报:

  a、在同一个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都相同,商都是1。(师表扬这位同学观察很仔细,肯定学生回答后,指着算式中所有得数回应:从算式中我们看出,确实这几个除法算式中,商是相等的。还有哪位同学结合算式说得具体一些?)

  b、这几道都是用除法计算的,被除数和除数虽然不同,但商是相同的。(师表扬这位同学分析很到位,数理很清楚,肯定学生回答后,再次指着算式回应:从算式中我们看出,商是相等的,被除数和除数确实不同。现在请同学们再联系算式,看看它们之间有关系吗,你还能再发现什么?大家先独立思考1分钟,再小组交流。)

  2、引导小结: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概括一下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汇报小结后板书: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3、质疑: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0,商还不变吗?引导强调零除外。

  4、试一试,验证规律。

  刚才看的神话故事,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吗?

  (1)师拿了一瓶矿泉水,说:老师去买了2瓶矿泉水,付给售货员4元,请帮老师算算一瓶多少钱?指名生板书:4÷2=2

  (2)同学算得真好,售货员确实告诉我每瓶2元,写算式2÷1=2

  (3)假如我现在还想再10瓶,谁愿意来算算要多少钱?写算式20÷10=2

  (4)如果老师有100元,谁能很快地算出能买多少瓶?写算式100÷(50)=2,为什么?

  指着4个算式让学生讨论验证商不变规律

  5、引导学生归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6、让学生给我们的发现的规律起个名字。揭示课题:商不变规律。

  三、应用规律。

  1、让学生提出问题:(指着课题)看到这规律你想了解什么?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言,最后集中解决规律应用方面的问题。

  2、谁愿意举例说说你发现商不变规律在哪些地方很好用。

  (让学生先说,不够老师结合例子补充)

  (1)除法的简便计算。如950÷50可变成95÷5来计算,注意强调要整除的情况下使用才方便。

  练*:p75第1、2小题、观察与思考。

  (2)生活运用,物品的合理估算。

  练*:p75第3小题。

  (3)除法的小数计算和比例的应用等,在此暂不作介绍,以后五、六年级将会学*到,如果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找资料学*。

  四、深化、拓展。(游戏:救孙悟空)

  孙犯错了,最终被如来压在五指山下,但是如来说,我们小朋友要是能动脑筋,过四关,答对四组问题就可救了孙来,小朋友你敢迎接挑战吗?

  第一关: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4500÷500= 4800÷400=

  要求学生口算,并说说是怎么想的?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并引导学生用商不变的规律解释以前的算法。

  第二关:从上到下,先算出每组题中第一题的商,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题的商。让学生独立做在书上,集体订正。

  72÷9= 36÷3=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3600÷300=8000÷400=

  第三关:我当小裁判。(投影出示题目)

  (1)让学生判断“下面的计算对吗?”

  小结:在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商不变的规律能让我们的计算变得既简单又快捷,但在计算时要注意被除数和除数要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

  (2)(14×2)÷(2÷2)=7( ),(14×5)÷(2×3)=7( )

  第四关:填空:在□中填数,在○中填运算符号:

  200÷40=5

  (200×4)÷(40×□)=5(200÷2)÷(40÷□)=5

  (200×3)÷(40○□)=5(200÷4)÷(40○□)=5

  (200×□)÷(40○□)=5

  师:□里可以填“0”吗?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你的感受或收获。(思考半分钟后作答)

  五、布置课外作业:(三题中选做其中一份)

  1、举例说说商不变规律。

  2、说说你发现生活中的商不变规律在哪应用了,如何用,好处在哪里?

  3、写一篇关于你探索商不变规律的数学日记。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2)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实用5份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1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激发学生情趣导入新课,学生非常投入。我利用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学*内容。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揭示数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图形的排列规律,并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在合作学*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生生互动,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自如地在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怎样找规律呢?也许,我们更多地关注找怎样的规律,其实,我们更需要在“找”上做文章。找规律的教学价值与重点是在“找”的过程中。课前导学的问题正体现了这一点。例1设计的问题,是用探索有多少个不同的和的问题,引入可以框住多少个相邻两个自然数,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自主的小组探索,教学目标能提前完成。而对于规律的发现学生还是逐个*移红色的方框,我又提出:是否有更简捷的方式找到一共有多少种拿法呢?我的意图是:红色的方框不再逐个向右*移,而是一下子从最左端*移至最右端,通过找框内第一个数,找到一共有多少种拿法。而且,这样也为学生后面的算式算出有多少种拿法提供解释算理的形象支撑。探索规律”的过程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许多富有情趣的细节,有助于帮助学生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2

  一、有效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在探索规律这一环节中,我设计的探索题,激发了强烈的探索兴趣和能力。学生不自觉地就进入了新规律套所的状态中,发现新的规律也成为学生的主题需要,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者、参与者成为主动地创造者、主体者,而我的角色更符合顾问,适当的时机引领寻声的探索走向深入、持久、有效。

  二、高效教学

  适时引入计算器。在探索规律时,有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这时引入计算器省时又精确,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计算器的作用和优势,同时培养了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和工具的意识。

  整节课自始自终,把学*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规律的发现过程。而多种感官参加学*活动,可使学*内容在大脑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联系,利于学生理解记忆,也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学*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三、魅力教学

  要使学生感悟小学数学中蕴涵的丰富美,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亲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数学是美的王国”。本课教学中,让学生从一组组有趣的算式中寻找出了一个个固定不变的规律,即美的存在,感悟到数学的“统一美”,接着根据已发现的规律,让学生写出符合规律的等式,感悟到数学的“神奇美”,数学规律被发现、被理解,这个过程本身也会令学会兴奋和满足,引起审美喜悦。课上学生还能体验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和谐美。

  总之,努力使学生在充满美的氛围中津津有味地品尝老师精心制作的美的大餐。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3

  《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所以我在课堂中结合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这节课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喜欢的“猜花的颜色”为引子,通过“找简单的规律——画规律——找生活中的规律——动手创造规律”等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我设计了找一找、涂一涂、摆一摆,排一排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规律。通过排队把知识进一步的拓展,从而让学生再创造出不同规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把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并欣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节课,我和同学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4

  这节课最重要的我认为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商不变规律”的过程,因此我非常重视和期待生成的过程。在观察4个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时,我预设了3 个阶段----1、末尾0多少的变化;2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通过全班交流、小组合作、同桌探讨等方式,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和验证的学法,积极主动地探索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发现、理解和掌握了商不变的规律,最重要的经历了整个探究过程,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尤其是自主学*的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实际的效果也比较明显,这是我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注重学*过程,相信经过长年累月的训练,学生会掌握必备的学*方法,取得长足的进步,正所谓:积硅步,至千里!

  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5

  数学的探索规律是鲁教版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中的第七节。这是本节的重点、难点。从学*内容上,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了“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对这些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对学生体会数学建模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对本章前几节知识内容的学*,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符号表示能力。

  从学生学情来讲,由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现代教学手段不论是在城市中学还是在农村中学都进入了课堂改革,学生的学*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学生课堂上活跃大胆,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学生的学**惯和认知水*与以往相比也均有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规律问题,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都具备了良好的契机。

  本节课我没有采用书上的乘法表的例子,而是采用一个含有规律的游戏《数青蛙》引入课题。接着是让学生通过例题来回顾梳理探索事物隐含规律的基本方法,以及这些规律在表达时用到代数式更加简洁易懂。然后通过发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就是一个发现认识规律的过程。只要用心观察思考就能发现规律的存在。(在练*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从不同角度谈发现的规律说的很好)。

  教学难点:

  用字母、运算符号表示一般规律。 根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可安排如下的教学过程:首先特意为学生提供一个游戏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活动过程提供一个有趣的背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再通过对生活中日历的观察与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用本章学*过的字母表示数、代数式、代数式的值等知识去探索日历中数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并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知识去验证规律;最后在巩固练*和评价小结的基础上结束本课的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由学生充分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来完成对规律的探索和验证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用语言、符号、字母表示规律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学生经历创新思维的过程。针对这一点,我决定从首对于每次增加相同的数,探索规律,应用相同数乘以序号再加上或去掉1个数,此类练1道其次对于连续奇数1,3,5,7.第n个数是2n-1对于 奇数3,5,7,9第n个数是2n+1,对于连续 偶数2,4,6,8,10用2n表示,对于1,4,9,16,25这一类数用n的*方表示对于2,4,8,16,32用2n次方表示 于1,3,7,15,31用2的n次方减1这些规律同学们要理解记忆。对于图形中的规律,可换成数字找,或者从图形观察规律时,用字母表示数,最后寻求规律。如随堂练*, 这就犹如游戏,学生学起来有兴趣,也利用数字的角度去揭示它的规律这些常见的类型要求学思考生深入探讨,思考研究对于图形中的规律,可换成数字找,或者从图形观察数学中的许多知识点都是规律,我们探索出许多正确的规律,用它处理许多问题 。规律需要我们认真探索,严密并且对任何数都正确在课堂的学*上,我力求使学生在规律中自由翱翔。大胆发表现观点,用常用方法技巧探求最常见的规律。

  在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等问题状态之中,学生就能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才会在不同意见或见解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才能因自己富有创意的做法或观点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满足感与成就感,才能在学*互动的过程中学会竞争与合作,增强团队互助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水*。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3)

——找规律教学反思10篇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新增的一个内容,它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今后学*生活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我在执教这节课时,在遵循教材的基础上,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思想,设计以下环节的教学。在教学的开始,我先带领学生玩“动作接龙”的游戏,从而很自然地引入课题。接着,我让学生欣赏六一儿童节小朋友布置教室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彩旗、彩花、灯笼、小朋友的队伍的规律,先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后面一个应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找出规律,从而揭示规律的含义。第三,智力闯关,运用规律。在经历了几组规律排列的练*,让学生在思考、叙述的过程中运用了一定的规律,不知不觉中地再一次体验了规律的含义。接着,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规律,欣赏生活中规律的美,出生活中有规律事物后,聘请学生来当一回设计师,用不同的规律给三组圆形涂上漂亮的颜色,然后小设计师展示、介绍自己作品并进行比较,这样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为了加强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我设计了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规律,编一组动作或声音来演一演,学生充分动起来,师生融为一体,兴趣盎然。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比较成功是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趣乐学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巧妙地设置和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如我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了一个六一儿童节小朋友打扮教室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彩旗、花朵、灯笼、小朋友的队伍的规律,不仅使学生很快的融入其中,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兴趣。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二、大胆猜想激趣乐学

  课标中指出“让每个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和学*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以及学*方法有时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我创设了让学生“猜”的环节,让学生意会,积累感兴经验。如猜下一面小旗是什么顔色,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顔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等,都是让学生先自我感受再听别人意见,给学生的学*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尝试的机会、猜想的机会、成功的机会。

  三、动手实践激趣乐学

  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践。从中获得知识,可激发学生学*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去实践,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量、动手画、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实质,变枯燥被动学*为主动学*,达到激趣乐学。如我聘请学生当小小设计师,用不同的规律给三组圆形涂上漂亮的颜色,又如在最后,我邀请学生创造出一组声音或动作来演一演,这些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地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体现了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

  当然,在这节课中也存在这许多不足之处:如何应对学生课堂上的生成,我显得有点无所适从,教师个人的课堂机智要提高,如:在用有规律的掌声表扬学生时,学生说拍手有声音、手掌一开一合等,学生没答到要点上,而我也没能予以机智地引导,因此时间就多花了,假如,我当时能及时引导:那刚才这些声音有什么规律吗?这样一来,答案的方向性就更明确了。

  四、改进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接受最新的教学信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

  二、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会发现问题,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好把握课堂。

  三、多看多听其他教师的课,熟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取他人之长,使自己的教学水*逐渐提高。

  “找规律”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为了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方式进行教学。其最大特点,我认为就是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学*的“再创造”过程,具体表现在:

  一、提供合理材料,让学生在学中展开再创造

  《标准》指出:“学生数学学*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组织学生从猜一猜,这是本节课学生参与数学学*活动“找规律”的开始。然后,教师在对学生充分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进行了独具匠心的设计,使“圆片、三角形”等又成了学生“再创造”的素材。

  二、鼓励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做中再创造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教学中,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如同“在游泳池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给10个(4个三角形和6个圆)让学生在不增减个数的条件下重新排列出那么多的方法,多么富有个性化的创造!使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自己也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

  三、提倡实践应用,让学生在用中实现再创造

  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中,在学生探索出各种规律后,接着举例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欣赏有规律的图片,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规律,使学生在研究现实现象的过程中学*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领悟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本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的回答次数。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今后,我要继续学*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

  本单元的内容有:图形的变化规律、简单的的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和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中,我主要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触摸、实验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本单元很多题目的设计都体现很强的开放性,我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自己发现,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必须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造和设计贴*学生生活的情境,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生活数学的重要性,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例如在例1的教学中,我会让低视力的学生观察联欢会的情境图,图中有彩花、灯笼和彩旗,通过让低视力学生描述情境图,使全盲的学生参与到联欢会的设计活动中,让学生发现排列规律,进而理解规律的含义。

  在教授例2和例3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不拘泥统一答案,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增强相互合作的'意识。课后,我也对本单元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教学重点把握的不是很透彻。一年级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很感兴趣,课堂也比较活跃,但是学生没有耐心,对于规律的学*没有很好的巩固,在教学找规律的方法时,我没有很好地总结和强调规律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只是在口头上说了一下,导致学生没有很好的归纳出找规律的方法。

  二、太依赖于教案。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老师应该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具体掌握情况来调整课堂教学,而不是让学生按照事先预想好的教学过程来参与学*,老师不能完全照搬教案设计好的环节进行,教学要富有弹性,以便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灵活调整,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多加注意和加强的。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初步学会了如何去探索和发现规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最后的练*和作业设计环节,我给学生的练*是设计手链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出了很多漂亮的手链,对于规律的掌握也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多设计相类似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热情,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一些简单图形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本节课的设计我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所熟悉的“六一”儿童节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包含着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操作等实践活动去发现、应用、创造、欣赏规律。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感知规律

  通过猜图形的游戏,从开始猜的不准确到后面越猜越准,让学生初步感知有了规律,猜得才准确。通过让学生重复说的话,让学生理解“重复”一词。在这个环节中充分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又为规律的认识积累丰富的表象。 给学生的学*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为后面的“找”规律的教学打好基础。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寻找规律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结合学生的“六一”情境,让学生寻找物体颜色规律

  (1)先是让学生四人一组初步感知规律,在合作学*中,提高了孩子们合作的能力,加强了合作的意识,同时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在新课改理念中强调了合作学*的重要性。

  (2)以小旗的颜色规律为例,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它是“黄、红”为一组,重复出现。让学生理解“一组”的意思,并初步体会其规律。接下来,引导圈出这样的一组,一组,体会“一组”即是一个整体。接着摆呢,还能摆出多少这样的`一组呢?感知从“有限”到“无限”,也就是渗透极限的思想。

  (3)有了研究小旗规律的基础,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圈出其他三组中重复的部分。进一步理解“一组”,让学生感受到找到了一组就是找到规律的关键。

  (4)通过整体回顾小旗,小花、灯笼和小朋友的规律,让学生再一次用数学语言描述规律,在这里是对孩子思维和语言上的一个提升。让学生理解“几个为一组,一组一组的,重复出现的规律”。由部分又回归于整体,学生的认知水*得到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5)在学生寻找到了颜色规律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如果接着挂小旗,小花和灯笼,下一个挂什么呢?利用电子白板上的拖拽功能实现与学生们的互动。

  (6)从图形颜色的交替变化规律延伸拓展形状及颜色和形状都变化等规律,这是学生对认识规律的一个突破,从而也明白排列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6)低年级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课中休可以帮助孩子轻松之余,再紧扣今天的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在做操中动作也是有规律的,体会到规律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7)在学*完颜色和形状的规律后,在教学数字的规律时,学生们接受起来容易多了,例2的第1小题课件呈现,第2小题放手让学生们去做,学生汇报,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小主人的理念。

  第三环节:巩固提升——应用规律

  学*找规律目的是应用规律,结合实际让学生应用自己找规律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从而体现数学学*的价值。

  第四环节:播放图片——欣赏规律

  引导学生回到生活,寻找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类似规律。使学生从规律之美感受数学之美,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很自然的实现了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第五环节: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创造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巩固本课的知识。

  整节课下来,有以下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1、在教学什么为一组时,应该让学生多说几遍,在第二次用规范的语言描述规律时,应该让孩子多去说,指名说,同伴说,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在学生合作学*汇报后,过渡到先研究小旗的规律时应再自然些,可以说:同学们发现的规律和大家一样吗?我们再来看看小旗的排列,这样自然过渡到小旗的规律。

  3、在回归到生活中的规律时,可以就地让学生们看看录播教室内有什么规律吗?让学生们感受到规律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

  4、最后让学生们创造规律时,可以选几组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说一说规律会更好地巩固本课的重点。

  5、后面的教学没有前面的精细些,最后创造规律时要注意课堂的组织。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这部分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能力发展的极大空间,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本节课的教学就较充分地体现了教材的这一意图。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能结合教材所提供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积极动脑、动手实践、充分体验、反复比较,全面深刻地认识现象所蕴含的规律,挖掘知识要素,领会事物的本质,达到知识与能力共进,情感与体验提高。例如各种各样的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排列,物品上装饰的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在本课开始时并未给出布置完的会场图,而是将一部分隐藏起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把图补充完整,在摆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运用了一定的规律去摆,不知不觉就体会了“规律”的含义。在初步理解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男女生站排可以怎么站?”引出规律不只可以数量上一个一个变,还可以两个,三个,或一个两个变。在掌握了这些方法后,及时加以巩固练*,通过摆一摆、涂一涂,进一步体会并运用规律。在跳棋这一环节中,通过走棋子这一环节既体现了对规律的运用掌握,也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有规律的.`事物在生活中也有许多,例如:展示装饰的图案,到生活中找有规律的事物,还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设计手绢等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创造出美丽有规律的图案,激发学生爱数学,发现美的情趣。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的学*状态中:听得专心、看得仔细、想得认真、学得投入、说得流畅、合作得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极大的调动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所以,我觉得新教材要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实施者——教师,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意识、教学思路、教学实施都要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站在为学生服务的角度,设计适合学生、适应社会、适于发展的教学。

  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找了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图片,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

  这节课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因此,我是这样设计我的教学的:

  1、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动画片让学生来猜一猜为切入点,通过“找简单的规律——画规律——找生活中的规律——动手创造规律”等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2、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发现主题图中有规律的事物,然后让学生读一读切实感受规律,让学生圈一圈,理解规律的实质:一组一组重复出现。接下来让学生说,一个人说,集体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

  3、在练*的过程中,分别出示了按照不同颜色排列的规律、按照形状排列的规律以及按照位置不同排列的规律,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学*找规律是为了用规律,所以在练*中又让孩子们猜测根据规律下一个图形是什么,不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数学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学*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通过涂色创造规律,把知识进一步的拓展,从而让学生再创造出不同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5、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把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6、课件的最后让学生欣赏生活当中的因为规律而产生的优美图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在发现由小朋友围成一圈的规律时,孩子们只能发现男生女生的排列,而没发现还可以按照女生男生这样的规律排列,而在处理这一过程中比较急,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也是因为在准备时,没有做好充分的预设。在老教师的点拨下,我应该在前面就出示一些以为排头不一样而造成的规律不一样的现象。

  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学生描述由四个一组的规律时,学生出现了两个两个一组,而且学生在表述时,我也没有理解他们的意思,一方面是因为我的提问有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还是没有占到孩子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的加强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经常与孩子们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给孩子一些表达想法的时间和空间。在让孩子们举例说一说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现象时,有的孩子还想表达,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我打断了孩子的想法,这样不仅会打击孩子的自信,也不能发现孩子的潜力,以后要改正。

  这节课,总的来说孩子们还是在愉快的氛围中度过的,掌握了找规律的方法,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有关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找规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为了让学生自然的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本节课我设计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注重数学的生活性

  数学是源于生活的,生活中有很多鲜活的数学学*题材。课标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

  本节课我用*时学生们做的游戏引入,让学生感知规律。又选取了源于生活的数学题材小猪笨笨装饰水果店:彩旗,彩灯,彩花以及气球场景,他们有规律的排列着,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规律。以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愉快的学*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寻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深深的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有助于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蕴含有大量的数学信息,生活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了解数学的价值,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的来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注重数学的互动性

  课堂活动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活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更是生成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要真正达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对教师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播知识,而是一起分享快乐、理解和发展。

  课堂上,我采取了让学生跟我做动作,跟学生做动作,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一起汇报等方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注重数学的人文性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让数学教育充满文化气息,让数学教育在传授科学的同时起到人格教化的作用。创造规律这个数学活动是有趣味的,并不是单调的创造规律,而是给他以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材料,创造自己的规律。让学生再创造规律的同时,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也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执教找规律一课时,以学生喜欢的“联欢会”为主线展开教学。通过“观察联欢会场”——“填入场券”——“参加联欢会节目”(节目是由一些找规律、藏规律等内容组成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们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课后,我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索。

  1、重点没有讲透。在教学找规律的方法时,没有强调规律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只在口头上说:“我发现了红、黄,红、黄这样的规律。”结果有些学生认为身边的事物只要出现了一次,就是有规律的。其实可以在教学时,在有规律的每组之间划上虚线,让学生充分理解规律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从而正确学会找规律的方法。

  2、难点没有突破。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调整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实现预想好的教学过程参与学*。因为“以学论教”的课堂相对于“以教论学”的课堂,有了许多的不确定性,教师不能完全按照实现设计好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调整。在本课中教师还不善于抓住学生的信息反馈,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如检查联欢会入场券时,发现有学生这样做:

  ●○○●○○●○(●○○●○○●○○)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4)

——《找规律》教学反思9篇

  教学内容:

  第48~49页例题,:“想想做做”地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探索和合作交流“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一部分:初步感知规律(2分钟)

  1、出示图,你能猜猜接下来老师会放什么吗?

  2、你们都是这么想的吗?咦,猜得真准,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这是一个隔一个摆的,象这样的一个隔着一

  个排列,我们叫它“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间隔排列”这种情况中的规律。

  第二部分:发现规律(8分钟)

  1、看图,你能在这幅图中找出间隔排列的事物吗?把你的发现轻声地说给同桌听听。

  2、谁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发现?(学生说时,教师板书)

  3、你能在图中找出间隔排列的事物吗?

  兔子和蘑菇是不是间隔排列呢?

  师边指图形边请学生齐说“兔子、蘑菇、兔子、蘑菇……”

  兔子和蘑菇是间隔排列,从兔子开始排,中间隔着蘑菇,一直排到兔子结束。(板书:兔子蘑菇)

  数一数,兔子有几只?蘑菇有几个?(师补充板书)

  4、兔子排在队伍的两端,我们就把它叫两端物体。(板书:两端物体)

  蘑菇排在兔子的中间,我们就把排在中间的物体叫做“中间物体”(板书:中间物体)

  5、除了兔子和蘑菇,还有其他也是这样间隔排列的吗?(板书:夹子手帕;树桩篱笆)

  6、数数各有多少个?(师板书)

  7、总结规律。

  师:观察一下这4组事物,有没有一定的规律。

  (1)同桌讨论

  (2)指名说一说

  排在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板书:两端比中间多1)

  两端的物体相同(板书)

  (3)师:噢,原来这四组事物都是间隔排列,两端相同,而且排在两端的事物都比中间的多1,反过来,中间的都比两端的少1。

  8、一开始的小棒和圆片是不是也符合这样的规律呢?

  继续摆小棒和圆片,数一数是否符合刚才找到的规律,如果这里有10根小棒,该有多少圆片?如果这里有15个圆片,该有多少根小棒呢?

  第三部分:运用规律(25分钟)

  寻找到规律还不够,关键是我们要学会用规律解决问题。

  1、先来一个简单的,5个8相加,要用几个加号?

  2、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3、①小东用30张纸订成一本本子,从头数起,每两张纸之间夹一片树叶,这本本子内一共可以放进多少片树叶?

  ②明明用同样的方法夹树叶,用了99片树叶,那么明明这本本子有多少页?

  4、(1)学校一条大路的一边共插了20面彩旗。如果每两面彩旗之间放一盆花,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2)如果使每两盆花之间有一面彩旗,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5、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如果需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提醒:要注意两端物体是什么,中间物体又是什么?

  6、(1)河堤的一边栽了8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指名口答。

  (2)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8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①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不同?(重点突出“圆形”、“一周”、“一边”)

  师:噢,原来刚才是在一条直线上栽柳树和桃树,而现在是在圆形池塘的周围栽柳树和桃树。

  可能的结果:7棵、8棵、9棵

  ②师:这3个结果到底哪个正确呢?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因为在这个游戏中有个小秘密,你如果找到了这个秘密,也许就能知道这道题的正确结果了,比一比,谁能先找到这个秘密。

  ※排队游戏。

  ①请4名男同学上来排成一排,想一想,每2个男同学中间站1个女同学,应该叫几个女同学上来?(3个)

  ②请3个女同学上来站成一排,问:这样排符合我们今天所讲的规律吗?

  现在,请这7名同学手拉手围成一圈,看一看,这样排符合我们所讲的规律吗?

  该怎么办?(下去一个男生或上来一个女生)

  数一数,男生和女生的个数,你有什么发现?(围成一圈的时候男女生人数相等了)

  师:现在你知道这道题的结果了吗?

  7、摆花题

  ①8盆红花摆成了1个正方形,在每2盆红花之间放1盆黄花,应该放几盆黄花?

  ②8盆红花摆成了1个三角形,在每2盆红花之间放1盆黄花,应该放几盆黄花?

  ③你有什么发现?

  生:如果两种事物围起来的话,不管围的是什么图形,他们的数量是同样多的。

  这是间隔排列的第二种情况,首尾相连时,

  两种物体的数量是相同的。(板书)

  8、拓展题(备用)

  任意任意拿几根小棒和圆片间隔排列,并且两端物体相同,摆成一排。

  (1)两端都摆小棒,摆了20根小棒,圆片应摆几个?

  (2)两端都摆小棒,摆了50个圆片,小棒应摆几根?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5)

——《图形规律》教学反思3篇

  《图形中的规律》,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认识方程》这单元的后续学*内容的第一课时,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增的内容,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图形中的规律》教学反思。它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学生今后学*、生活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本节课我预设了五个数学活动方案:

  1、课前活动。

  2创设问题情境、直奔主题。

  3、探究规律,体验方法。

  4、应用规律。

  5、课堂小结。

  有效的数学活动意味着教师需要唤醒、引导、促进和激励学生学*的“主动性”,不断引发学生学*的内在需求。这是数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发动机”。首先,教师所应做的是在摸清学生的知识底蕴的同时,给予学生学*的推动力,激发学*的内在需要。因此,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能用9根小棒摆出个数最多的三角形吗?”摆小数目的三角形学生可能用肉眼观察的方法一下子就能说出答案,而到大数目可能一下子说不出来,这个挑战性的学*任务引起了学生的认知上的冲突,初步让学生体验探索发现规律的必要性。以“猜想—验证”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猜摆20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

  2、培养自主思考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确实能做到主动,独立地学*,十分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的“工具”。即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学*方法的结构。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结构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教材,指导学*方法,给学生主动学*的“工具”,并使之形成后续学*的动力。课堂上,我先让学生4个人为一组来想办法,说说你想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再通过“友情提示”对学生的方法及时进行梳理和指导。

  3、及时提供充分的探究时空,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探寻规律。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适时进行数学化。学生探究后,我及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发现,表达所摆图形的个数与所需要的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具体形象表示——用数学语言描述——用数学模型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化”水*。

  《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课标》提出: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为此本课一开始就创设了两个游戏:一个是猜小棒,另一个是拍手。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小棒的颜色和拍手的次数引出要学*的内容与规律有关。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课标》提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本课在让学生猜摆17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时,注重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允许学生数和算。只要学生能准确地找出方法,就都给予肯定。让学生探究图形个数与小棒根数的关系,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

  三、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活动之中。” 课中在找规律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采用独立探索与合作学*相结合的方式。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四、学用结合,边学边用

  学用结合,边学边用,是这节课的结构特点,规律归纳概括后,设计了相应的数学问题作练*,让学生在练*中巩固,在实践应用中深化规律的认识。如根据要摆的三角形个数说出小棒的根数或根据小棒的根数说出要摆的三角形的个数。让学生能灵活应用本节课所学规律进行解答,是深层次的应用,这种应用不仅能启迪学生灵活变通所学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以及数形结合下的简单的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通过物品的有规律的排列,使学生初步感知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根据规律找出下一个物品。体验数形结合的规律特征,能用数字表示图形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再培养学生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能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规律。通过涂色、摆一摆、画一画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进一步学*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规律美,以及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性。

  本课主要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创造的教学方式,由浅及深,环环相扣。以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图引入,让学生充分观察并感知图中的事物,如:彩旗、小花、灯笼、人物的排列规律。同时也使学生感知颜色是有规律的排列的。教师的问题中涉及“排列”二字,让学生初步理解排列的含义并为后面的“重复排列”这个概念做铺垫。为了让学生能更亲*新知,设计了让学生上来摆一摆的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引入了本节课的难点“以某某为一组重复排列”的完整数学语言的表达。再结合学生们的作品以及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多说一说,使学生逐渐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及能完整的表达规律的排列。通过观察同学们的作品也使学生发现,同一种物品能摆出各种各样的规律。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找规律的方法以及体验规律的不同变化,在此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层次分明的小游戏,如:学生做操,拍掌游戏,让学生充分掌握到找规律的方法以及体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可以有规律。为了使本课的学*不枯燥,让学生将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在教室和生活中找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练*实际的能力,也培养的学生的观察能力。

  不足之处在于,教师的提问不够准确,学生没有听清老师的提问而答非所问。教师应用简洁明了的问题,提出问题的重点使学生理解;在设计*题时没有避免矛盾,比如:在教师拍手时,这个规律可以说113,也可以说成23,在这里学生课下的反馈使我明白,*题的设计要贴*实际知识并要经过反复练*研究再确定是否可用。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6)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6篇

  探索规律是一个发现关系、发展思维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鼓励创新,更能够体现数学思考,凸显过程与方法,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思考中感受到学*的快乐,形成积极的学*情感与态度。

  教学中,我首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给教材例题中的算式创设了具体的情境,之后再根据学生回答,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观察,去寻找。

  其次我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了发现-验证-小结-应用这样一些学*探究过程,并通过学生独立观察、分组验证、集体小结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究规律的全过程,较好的发挥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强化了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我还设计了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和对规律应用的适度拓展,使得不同层面的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学生在整个学*过程中不但收货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还在享受着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在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参与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通过学生的充分观察和认真思考,举出许多实例来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具体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

  我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的积的变化规律,我还通过练*,让学生感知了两个乘数都在变化,积的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教学生如何去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才是最重要的。

  经历的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由于本课例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但这个问题在后面的巩固练*中及拓展应用知识时得到了解决,练*中出现了数字较大的练*,学生能较好地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这在后面拓展应用知识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得数。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思维慢一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学生在举例或总结时,经常出现叙述不完整、表达不够准确。“语言表达是学生思维的全面展现”,学生们对于新知内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语言描绘去反馈,当学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时,我想: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学是否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经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才会灵活运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三单元的内容,我在上课前进行了认真备课,并向其他教师虚心请教,精心编写了教案,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值得自己反思的方面,现总结如下:

  一、收获:在上课过程中更加认识到小组学*在当前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学*,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使用学*的过程中,既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能迅速学*同伴的长处,取长补短。

  二、不足:尽管在收获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学*情况迅速进行了教案的调整,但因此而延长了情境探索的时间,而在后面的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中,没有及时调整所用的时间,因此到巩固应用时,时间略显仓促,对练*题的处理没留出足够的时间,使学生在通过练*题提高中,没有达到课前预设的目标,成为一个遗憾,只有在下一结课中弥补。

  本节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的基础上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在讲新知识之前,让学生先明确关系:因数X?因数=积。引导学生思考:若改变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改变另一个因数,积灰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作出正确的指引,可以节约课堂时间。随后给出两组算式(教材例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出积的积的变化规律,再让学生分别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和运用规律求得数的方法,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验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严谨性,最后进行针对性*题巩固。

  在练*设计上,难度层次分明。先是运用规律计算有规律算式,进而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上发现还有一些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

  1.??在引入方面,学生更能接受把旧知识向新知识过度的方式的学法

  2.在验证环节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题目难度,本课上验证环节应降低难度,计算太难会导致重点发生偏离,无法突破。

  3.在进行一些探索活动的设计时还应更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

  探索规律是一个发现关系、发展思维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鼓励创新,更能够体现数学思考,凸显过程与方法,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思考中感受到学*的快乐,形成积极的学*情感与态度。教学中,我首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给教材例题中的算式创设了具体的情境,之后再根据学生回答,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观察,去寻找。其次我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了发现—验证—小结—应用这样一些学*探究过程,并通过学生独立观察、分组验证、集体小结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究规律的全过程,较好的发挥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强化了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我还设计了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和对规律应用的适度拓展,使得不同层面的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学生在整个学*过程中不但收货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还在享受着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乘除法计算方法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积的变化规律。

  本课的教学思路:用口算导入,其中口算中安排了一些因数变化的对比题,如:25×4和25×8等。口算完成后,教师板书:3564×158=?你能口算吗?怎么办?使学生明白用计算器方便我们进行大数目的或复杂的运算。

  新课教学,出示教材中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积的变化是什么意思?跟谁比变化了?怎样计算?在计算前,先让学生猜一猜:你觉得积会怎样变?能提出你的猜想吗?然后学生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填写教材中的表格。集体交流,提出问题:你的猜想正确吗?那在其他的乘法算式中还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写出一道算式,运用刚才的方法去试一试,并在你的小组里交流。小组汇报,并总结出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是原来的积乘几。

  巩固练*,由浅入深。先是模仿例题的练*,根据规律直接填表;然后是直接根据一道算式填出变化后的得数;最后是应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买同一种商品,数量发生变化,总价也跟着发生相同的变化。

  课堂小结,一是所学知识,二是研究问题的方法(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规律——解释应用),同时进一步激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如果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同时变化呢,积会怎么变?

  教学后,有几点体会:

  一、在充分经历中感悟。

  在本课教学中,我就充分注意这一点,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二、在充分感悟中提炼。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此时,我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

  不足之处:

  一、教师的语言不够凝练。如:引导学生用计算器探索变化规律时,提的问题太多,不利于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

  二、缺乏耐心,不善等待。如:第1题练*,当学生没有自觉地应用规律进行计算时,教师缺乏耐心,直接请发现规律的同学起来说。如果当时能引导这位同学观察一下,因数怎样变化的,能不能不计算就报出积是多少?等待会让课堂和谐和大气。

  三、练*设计可以更有深度。如:设计逆向思维的练*,在表格中加入已知积的变化求因数的变化;拓展练*——因数同时变化,求积等。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7)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课堂教学中的自我感觉良好与作业中的诸多错误形成巨大的反差,促使我不得不对教堂进行深刻地反思。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是“看”规律而不是找规律,从而导致了学生解决周期问题的感觉是“看似简单,而往往是做错了自己还不知道”。学生的作业是反映课堂教学的一面镜子。追本溯源,教师教学中隐藏的问题是:学生只会机械的照搬例题中的解题步骤,思维肤浅,对文本的理解缺乏深度。教学中规律直接呈现,以至在解决问题时跳过“找规律”这一过程,最终导致学生解决问题时不分析规律是什么,只注意到一个周期中一共有多少个图形或物体,没有认识不同物体或图形的具体排列顺序,就草率解决问题,从而导致错误。没有在具体的问题中经历找规律的过程,学生“看”到的是表面的假规律,做错也就是不足为怪了。

  如何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真正的“找”规律,并且能找到、找正确规律,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为灵活、更为深刻呢?我认为在教学这一内容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题的设计应具有层次感,呈现变式,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教师不能让学生的认识只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题设计要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找规律与解决问题同是这课的教学重点,正确认识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学中,教师应有层次性的呈现不同的周期现象。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从基本的练*到变式练*,再到综合练*;从单纯的图形排列周期规律到文本叙述结合图形的周期规律,再到纯文本叙述的周期规律,让学生体验规律的多样性与隐蔽性,充分经历找规律的过程。同时,教师教学中应把握度,规律太明显和太隐蔽都不利于学生养成动脑找规律的*惯。

  2、采取多种方式,经历找规律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

  例题中的规律较明显,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规律。过分容易让教者、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很容易疏忽找规律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在学*例题时得心应手,而解决问题时却无从下手或是容易出错的原因。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数学最好的方式是‘做’中学。”对于小学生而言,“做”数学远比“看”数学有效得多,因为“做”中学能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更为丰富的直接经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采用划一划、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充分让学生经历找规律的过程,发现规律的本质,以提高解决周期问题的能力。

  (1)画周期。题目中呈现若干个周期,规律较明显,这时可让学生用笔画出一个周期,从中认清周期中的相关信息。

  (2)用符号表示周期。让学生把题目中描述的周期规律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出来,在文字与符号建立对应关系。学会用符号表示数学信息,这也是一种找规律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同时感受、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

  (3)写周期。有些问题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规律不直接呈现出来,而小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限,思维基于直观,有时不能一下子认识规律的本质,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让学生写一写周期,可将周期中各个物体的排列顺序、数量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为学生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提供了保障。如题目:伸出你的左手,从大拇指开始数:1、2、3、4、5,接着反方向数6、7、8、9。周而复始,当数到56时,在哪个手指上?学生很容易被文字叙述的表面现象迷惑,以为一个周期物体的数量为5。通过写一写,可正确解答,56÷8=7(组)即当数到56时,在食指上。

  在教学完《找规律》一课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中应注意:

  1、关注学生的情感

  有一句大家都深知的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用心主动地参与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有浓厚的学*兴趣,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在参与中获得进步与发展。

  在这节课中,我紧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如:课前的拍手游戏,透过动作、音乐节奏渗透规律,让学生能很快融入其中;布置教室的主题图情境也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促使他们主动观察、自主探究;而动手操作,体验规律环节更是让学生在实践、交流中体验学*的快乐,从而主动应用知识、发展自己的潜力。能够说,课堂上学生用心主动,兴趣盎然。这就告诉我们:当我们重视了“三个维度”中的“情感维度”的建构,学生的用心主动性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2、关注学生的学*

  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中应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从而进一步转向关注“人”的发展。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层次,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得进步。在本节课教学时,我试图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体验规律、感悟规律、应用规律,同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用心的情感体验。因此,我改变了教材静态呈现知识的方式,设计了“找、涂、摆、听”等一系列的学*活动,以活动为主线搭建探究*台,刺激学生多感官全方位参与。事实证明: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创新思维与实践潜力获得了发展。如:在用“○、△、□”三种图形动手操作、设计它们的排列规律这一环节,有的小组摆出了“○△□○△□○△□○△□○△□○△□”,有的摆出“○○□□△△○○□□△△○○□□△△”,还有的摆出“”,每个小组都摆出了跟老师不同的规律。这就提醒我们:学生确实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教学中我们就应给予他们探究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差异,从而能在互动交流中学会自我完善、自主建构新知。

  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多元的评价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种客观现实,更是一种教育资源。只有我们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恰当评价他们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发展,才能促使他们向正确的方向或更高的水*发展。在本节课中,我根据问题和练*的难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答;让不同层次且有代表性的学生作自我评价;也走进学生,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在体验与理解数学方面的个体差异,发现不同层次学生在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和他们一齐分享成功的喜悦。结果,学生的用心性、主动性大大提高了,他们在自评、互评与他评中获得了发展,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可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了多元的评价,我们收获的必将是和谐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

  当然,这节课还有不少缺憾值得我反思。如:在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情境时我处理得有些仓促,没能让学生先进行小组交流,帮忙他们丰富自己的认识,所以交流仅限于部分学生的展示;再有一个就是当学生用学具摆出“”时,我在课堂上是这样处理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设计的规律,并让其他学生根据他们设计的规律说出下一行应是什么。其实,关于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我还能够引导学生从竖行找规律,但是课堂上自己过于紧张,竟给遗漏了。更令我遗憾的是:这节课是一节课题研究的汇报课,我采用暗中分层以避免分组区别教学的负面影响,大胆尝试在常态课下实施课题研究。但是,在借班教学的状况下,我缺乏对学生知识、潜力层次的深入了解,分层辅导难以到位,只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进行分层评价,教学预设上设置的弹性的的学*目标要求无法让不同小组和不同层次的孩子完成。此刻想想:如果自己能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一些提示卡和示意卡,当自己所设置的学*任务(不管是同一任务还是不同任务)一出现,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如遇到困难便可透过示意卡示意老师,老师不是便能方便地给予提示或帮忙吗?这样,课堂不是也更能体现分层辅导,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思来想去,还是自己的教学素养不够,今后应加强学*,不断完善自己。

  《找规律》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重点在于“找”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数学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逐步积累感性认识,感悟其中的规律,再用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综合和归纳,发现规律进行交流。对于规律的表述,教材没有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自己归纳和表达。由此增强学生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自主找出这个规律,并应用这个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体验学*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设计上我重点突出以下四个方面。

  一、激趣导入,引入规律。

  在新课之前,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猜球游戏,让学生从简单的游戏中,初步体验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对学*新知的好奇心,从而引入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规律。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在新知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入有趣的童话情境,让学生观察分析手帕和夹子、兔子和蘑菇、篱笆和木桩之间的个数关系,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动探索活动,在丰富的现实问题的场景中,让学生探索规律,而不是直接将规律灌输给学生。继而,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自己所找到的规律,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加深“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规律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规律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学*,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许多实际问题又可以借助数学知识或方法来解决。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设计练*题,引导学生自发的解决问题,鼓励其想法多样化,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做到学中有用,用中促学,符合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为了突破最后的圆周问题,我让孩子们先排排队,引导学生来解决难题。最后,“我是小小设计师”的开放题的训练,更是将学生的思维进行开拓,激发探索知识的欲望,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本环节是对本节课教学活动的总结,有助于学生不断地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培养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8)

——探索作文汇总十篇

  今天中午老妈要我帮她一下忙:线散掉了,要我整理,同时老妈继续干。

  刚开始觉得这简单,于是满口答应了。不就是把线散开吗。我一下一下的做,谁知老妈一下子就做完了。我加快速度,结果“卡擦”一下,线缠绕在一起了。

  我赶紧给老妈看,老妈说:“你自己解开。”于是我又尝试着把线解开继续做,可怎么也做不顺手。

  忽然,我不小心把线团掉到了地上,我随意拉了一根线,可线团在地上滚着。我灵机一动,把线团放在地上滚着,我灵机一动,把线团放在地上滚着,线整齐的散开了。哈哈,接下去我做得得心应手,好轻松!

  连简单的工线活都需要技巧,那么生活中的其他琐事也肯定要技巧,关键是你用不用心。一切都没那么复杂——如果探索过。

  大家都知道“姆潘巴”现象吧!在同等的条件下热水总会比冷水的结冰时间短,可是我想到了一个问题:要是在水里加上其他物品,那效果会怎么样呢?

  我的问题得到了爸爸妈妈的理解和支持。我们找来了三个相同大小的塑料杯,分别装了200毫升盐水、糖水和纯水,妈妈将三杯水同时放入了冰箱的速冻室,而爸爸就做记录员,每隔15分钟观察一次。不到半小时,我就猴急的打开冰箱,迫不及待的要看三杯水的反应。看着三杯毫无变化的水,我失望的摇了摇头又转回自己房间看起了漫画书。

  “天豪!”随着爸爸的一声喊叫声,我像火箭般的冲了出来,摇了摇那杯结了冰的纯水,中间还有股水流在缓慢晃动,再看看糖水表面才刚刚结冰,盐水还是老样子。“怎么还没结冰啊,多少时间了?”我不满的问着爸爸。“做科学实验要耐心,才1小时15分。”爸爸一副学者模样的教训着我。挨了爸爸的训,我只能老老实实的坐在一旁盯着冰箱和爸爸一起计时间。没过多久我就坐不住了,趁老爸不注意,“哧溜”一下又溜回了自己房间。

  就在我看电视入迷的时候,妈妈把我叫了出去,看到三杯水都已结冰,我突然发现有一杯水表面有一层白白的霜,我用手指蘸了蘸,放到嘴里一吮,“哇”,好咸啊!这才发现原来是杯盐水。

  通过实验我发现纯水比糖水和盐水结冰的时间短,盐水所用的结冰时间是纯水的两倍,而且表面有盐霜。我觉得很奇怪,问爸爸原因,爸爸却让我自己去寻找答案。通过网络我才知道因为盐水里含有氯化钠,氯化钠拥有降低冰点的作用,这也是海水比湖水难结冰的原因。

  小小的一次实验,让我收获可真不少。从这次实验中我知道了自己的科学知识还很缺乏,还要多多去了解、探索、认识科学,才能对自己的生活起到更多的作用。

  “轰”,外面一阵闪电和响雷,妈妈开始发话了:“姗,为什么会先闪电后响雷啊?”妈妈的问题一出炉,我就立即被打败了:“不知道。”“你怎么不去查一查资料呢?”妈妈有些不高兴了,我立即放下手上的活,扎进书海里了。

  “我知道了!”妈妈看我欣喜若狂的样子,就催我快说了:“因为雷公电母本是一对好夫妻,一次他们俩吵架,电母生气出走了,雷公只好去追,从此便是先闪电后打雷了。”妈妈微笑着点头:“嗯,肯请‘书老师’是好*惯,不过就是没有科学依据!”我听了很惭愧,又回房做实验了。

  我找来手电筒和筷子,一边开手电筒,一边敲桌子。敲了半天也没敲出个名堂来。我火了,把所有的书都搬外来一本本的`翻阅。

  “哈,这下真找到了:因为光的速度要比声的速度快,所以先见闪电,后听见雷响。”“对!”妈妈这笑**地竖起一根大姆指:“真棒!”

  看来任何事都要留心观察才能发现奥秘,探索真有趣!

  今天中午老妈要我帮她一下忙:线散掉了,要我整理,同时老妈继续干。

  刚开始觉得这简单,于是满口答应了。不就是把线散开吗。我一下一下的'做,谁知老妈一下子就做完了。我加快速度,结果“卡擦”一下,线缠绕在一起了。

  我赶紧给老妈看,老妈说:“你自己解开。”于是我又尝试着把线解开继续做,可怎么也做不顺手。

  忽然,我不小心把线团掉到了地上,我随意拉了一根线,可线团在地上滚着。我灵机一动,把线团放在地上滚着,我灵机一动,把线团放在地上滚着,线整齐的散开了。哈哈,接下去我做得得心应手,好轻松!

  连简单的工线活都需要技巧,那么生活中的其他琐事也肯定要技巧,关键是你用不用心。一切都没那么复杂――如果探索过。

  我家养了几只大母鸡,捡鸡蛋是我最爱做的事。

  暑假的一夭,我正在做作业,突然,听见母鸡“咯咯咯……”的叫声,我立刻放下手中的笔,径直走向鸡笼。我把手一伸进鸡笼,就摸到了一个圆圆的鸡蛋。待我把它拿出来后,竟发现这个鸡蛋的表面全是鸡屎。我连忙把鸡蛋拿到水池里去冲洗,经过我的一番打扮后,“丑”鸡蛋变漂亮了。我高兴地把它和其他的鸡蛋放在一块儿,并按顺序排好,心里美滋滋的,心想:这个鸡蛋最漂亮。

  过了半个月,我的好朋友胡菱玉来我家玩,为了好好招待她,我准备煮几个荷包蛋给她吃。我从前往后拿了两个鸡蛋,再加上中间那个最漂亮的`—一共三个。我拿着它们来到厨房,先把那个最漂亮的鸡蛋在碗上一磕,刚破一条缝,就有一股臭气扑鼻而来,它已成了“坏蛋”。我再把剩下的两个鸡蛋打开,都是好好的。我纳闷了,“先生的鸡蛋没坏,后生的反倒坏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呀?”胡菱玉听见了,说:“我看坏的那个鸡蛋很干净,其他两个却很脏,为什么呢?”“难道是我用水洗过的缘故?”“是不是,我们做个实验就知道了。”胡菱玉倒是很聪明。

  说干就干,我们找来四个同日生的鸡蛋,将其中的两个蛋壳洗干净,然后,把四个鸡蛋一起放在一个盆里,最后,在盆上盖一块布。

  过了半个月,我们再把布掀开,把鸡蛋一一打开,发现结果和上次一样。洗干净的两个鸡蛋全坏了,而没洗的两个却好好的。

  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科学道理呢?

  我们查了许多资料,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用显微镜观察,蛋壳表而布满了***。刚生下来的鸡蛋表面,附若一层胶体物质,堵住了这些***,这层胶状物能够溶解在水里。当你用水洗鸡蛋时,便把它洗掉了。这下子,洞洞像打破了玻璃的窗子一样,“寒风”—细菌长驱直人,鸡蛋很快就坏了。

  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让我们一起留心观察,勇敢地去探索吧!

  《海底两万里》是一本讲述科学家探索海底世界的故事。他们去了广阔的海底森林、瓦尼科罗群岛、美丽的珊瑚王国,又穿越极地冰带,抵达南极点,最终来到大西洋,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

  这本书是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是中外儿童的经典读物。我看后,深深被无边无际的大海所吸引,感到海底真奇妙,众多的动物、植物和矿产资源,让我大开眼界。

  在航行过程中,他们还发生了一次意外事故:船被冰山撞击触礁,在全船人员团结齐心的'努力下,终于战胜了困难,我为他们的勇气和智慧感到骄傲。作文

  从这本书中,我也知道了海底世界还有很多未知的秘密,需要我们去发现和探索,我想,我现在一定要学好知识,打好基础,为将来探索海底的奥秘创造条件。

  今天中午老妈要我帮她一下忙:线散掉了,要我整理,同时老妈继续干。

  刚开始觉得这简单,于是满口答应了。不就是把线散开吗。我一下一下的做,谁知老妈一下子就做完了。我加快速度,结果“卡擦”一下,线缠绕在一起了。

  我赶紧给老妈看,老妈说:“你自己解开。”于是我又尝试着把线解开继续做,可怎么也做不顺手。

  忽然,我不小心把线团掉到了地上,我随意拉了一根线,可线团在地上滚着。我灵机一动,把线团放在地上滚着,我灵机一动,把线团放在地上滚着,线整齐的.散开了。哈哈,接下去我做得得心应手,好轻松!

  连简单的工线活都需要技巧,那么生活中的其他琐事也肯定要技巧,关键是你用不用心。一切都没那么复杂――如果探索过。

  “轰”,外面一阵闪电和响雷,妈妈开始发话了:“姗,为什么会先闪电后响雷啊?”妈妈的问题一出炉,我就立即被打败了:“不知道。”“你怎么不去查一查资料呢?”妈妈有些不高兴了,我立即放下手上的活,扎进书海里了。

  “我知道了!”妈妈看我欣喜若狂的样子,就催我快说了:“因为雷公电母本是一对好夫妻,一次他们俩吵架,电母生气出走了,雷公只好去追,从此便是先闪电后打雷了。”妈妈微笑着点头:“嗯,肯请‘书老师’是好*惯,不过就是没有科学依据!”我听了很惭愧,又回房做实验了。

  我找来手电筒和筷子,一边开手电筒,一边敲桌子。敲了半天也没敲出个名堂来。我火了,把所有的.书都搬外来一本本的翻阅。

  “哈,这下真找到了:因为光的速度要比声的速度快,所以先见闪电,后听见雷响。”“对!”妈妈这笑**地竖起一根大姆指:“真棒!”

  看来任何事都要留心观察才能发现奥秘,探索真有趣!

  11月29日,小记者去生巴达科技有限公司参观,认识螺旋藻和小球藻。

  第一站是木质微藻科普凉亭,用卡通动画去介绍螺旋藻和小球藻,然后我们就知道了螺旋藻和小球藻的形状、颜色,原来是按它们的形状命名的。

  第二站我们参观了光生物反应器,这是养殖螺旋藻的地方,用一根根透明的'管子来养殖螺旋藻,螺旋藻是靠吃阳光、水、二氧化碳长大的。

  第三站我们参观了实验室,因为里面有些化学物品有微毒,不能碰,所以我们小记者没进去,最有趣的是那个用螺旋藻和小球藻生产物品的工厂,它们可以加工生产成:蛋白核小球藻制品、双蛋白小分子肽、蛋白核小球藻粉制品、蛋白核小球藻泡腾片、藜麦小球藻挂面、藜麦小球藻营养代餐、蛋白核小球藻C・G・F饮品、小球藻面膜、小球藻牙膏等。

  虽然我们参观的知识很多,但是我还是有很多小问题不懂,期待下一次我们小记者探索更多奇妙的科学。

  一天,妈妈告诉我,杯子也会:“着凉”,我不信!妈妈就叫我动手做一个小实验。

  实验的材料很简单,只要两个玻璃杯、水和小冰箱。实验的准备工作都完成了,我要开始做实验了。首先在一个玻璃杯中注入适当的水,然后与另外一个空杯子一起放入冰箱。过了二十分钟之后,我从冰箱里取出两个杯子,我轻轻地用手摸了一摸这两个不同的杯子,发现空的杯子比装了水的杯子要冷得多,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我的手产生了错觉?不是,因为我再一次摸了一下这两个杯子,发现这不是手的错觉,那是为什么呢?难道杯子里有空气?我急忙打开《百科全书》快速地查找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找到了答案:空杯子里有了空气,空气的比热比水的比热小,因而会比水更快地散发出热量。因而空杯子要先“着凉”!

  通过这次探索,我明白了如果你有了问题,就要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答案,就像在学*上有了不懂的地方就要及时去问,去找答案,这样才会获取更多的知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