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设计通用十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找规律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的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学具准备:

  红、蓝三角形各若干个;彩色笔3支;一张16k白纸的1/4。

  教具准备:

  主题图5幅。

  教学过程:

  一、摆摆猜猜,引出课题:

  1、师:请生在桌上摆出一个红的三角形,紧挨着一个蓝的三角形,一个红的三角形,一个蓝的三角形……问:猜一猜,接下去该摆出什么颜色的三角形?为什么?

  2、先同桌两人商量后全班交流。

  3、引出课题:“找规律”

  4、点:摆放三角形中有什么规律?“一红一蓝一红一蓝一红一蓝……”这样的次序排列的。

  (通过摆放“一红一蓝”三角形的学具操作,引出“找规律”的主题,让学生发现“规律”就在身边,而且很鲜明,激起探索“规律”的欲望。)

  二、建立表象,感受“规律”

  1、 主题图1:庆“六一”联欢会,装饰教室,挂彩色的三角形

  (1)、接着挂什么?为什么?

  (2)、先两个同学商量后全班交流:“一黄一红”的次序排列的。

  (数量相同,形状一样,颜色循环变化规律的渗透,在上面操作的基础上抽取出来,按“颜色”变化规律排列。由实践操作过渡到形象表象,感受“规律”。)

  2、 主题图2:

  教室里又挂上了彩灯美丽吗?漂亮吗?为什么美丽漂亮?“一盏红灯笼,一盏彩灯”(数量相同,形状,颜色变化规律。)

  3、 (黄) (红) (蓝)……你能发现这幅画的规律吗?把发现的规律告诉你最要好的朋友。

  (主题图的教学让学生感知数量、形状、颜色等变化的规律,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由简单渐渐过度到稍复杂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让学生充分感受“规律”的丰富多彩。)

  (变化循环的内容由原来的2个物品拓展到3个物品,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更慎密的数学思想。)

  三、排队游戏,拓展规律

  1、一男二女一男二女排成圆形,为下课跳圆舞曲作准备。

  想一想接下去会请谁?愿意上台的请举手(通过举手了解学生发现规律的程度:男生举手多,还是女生举手多)(数量由一个增加到2个)指名让学生自己请同伴。(让学生亲自参与规律形成的过程。)

  2、 你还能创造出另外有规律的排法吗?先独立思考,后四人小组交流,演示,最后全班组际交流。

  (开放式的“规律”设计,一下子将学生的视野打开,感受到“规律”的美丽)

  (“找规律”学生在熟悉的“排队”情境中感受,让学生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产生学*和探索数学的动机,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方式学*)

  四、再次感受,表达规律

  1、 很快的找出规律:“一个萝卜,二个辣椒,一个萝卜,二个辣椒……”

  (1)、形状(萝卜,辣椒)颜色(白,红),数量(1,2)循环变化的规律

  (2)、看到的规律写下来,用数字表示(对着图写)

  2、欣赏老师画得图,作出简单评价,先四人小组后全班交流

  2个黄的 ,6个蓝色的 ……

  (颜色,数量,大小循环变化规律)

  (一方面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大小、形状、颜色、数量循环变化的规律;另一方面让学生从感性的图形中抽取出数字,为数字排列规律的探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设计图案,创造规律

  1、 静思:(美丽、漂亮、有规律)想一想准备画什么?怎样表达?要求:先静静地思考一会儿后动手操作。

  2、 独立创作,指两名学生上台板演。

  3、 四人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1)、将自己创造的图案介绍给大家,其余3人验证规律是什么?

  (2)、将规律写下来。板演的两位学生先进行,后全班学生各自进行。

  (设计有规律的图案,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体会数学学*的乐趣,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将作品展示出来,请大家欣赏,感受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同时享受到创新的乐趣。)

  六、课堂小结

  生活中有规律的事件隐含着数学问题。让我们努力地发现生活的美,从而感受数学的魅力。

  课后反思:

  “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中简单的排列规律”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初步感受数学的思考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内容的选择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设计出有规律图案,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数学精神。

  找规律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简单图形的排列规律。

  2、能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事物的排列方式。能动手创造简单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推理和动手操作等学*方式,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理解规律的含义,能发现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找出稍复杂的图形的排列规律,能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彩旗;小花;灯笼。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口念:拍手拍手偏偏头拍手拍手偏偏头拍手拍手偏偏头……

  师:我们休息一下吧,静息。

  一、通过猜颜色的游戏,感知规律的含义。

  同学们第一行猜的很棒,第二行却猜得乱七八糟的,几乎没有猜对的,是不是表示你们退步了呢?是什么原因?

  看来啊,有规律就好猜,没有规律就不好猜,规律确实很重要,这节课咱们就来”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课件出示数学小精灵聪聪,让小精灵带着同学们去参观会场布置。

  1、课件出示彩旗图

  ①通过让学生观察,回答问题,孩子们清晰的认识什么是“一组”并板书。

  ②给孩子们强调回答问题要完整,如这里的黄旗、红旗为一组,完整的说是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为一组。

  2、课件出示小花图

  ①先让学生读一读,读完一组之后,稍微停顿一下,让别人闭着眼睛听就能听出规律。

  ②通过提问题,找一找谁和谁是一组,圈一圈每一组,让学生理解“重复排列”的含义。并板书。

  ③提出新问题“谁在重复出现?”加深对“重复排列”的理解。

  3、黑板上出示彩旗图、小花图。

  让孩子反复用语言说一说彩旗、小花的排列规律。

  ①彩旗:彩旗是按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为一组重复排列的。

  老师想继续往后摆一面小旗,你觉得该摆什么颜色的小旗?

  那老师再继续摆一面呢?

  谁能完整的再来说一遍小旗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②小花:小花是按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为一组重复排列的。

  老师想继续往后摆一朵小花,你觉得该摆什么颜色的小花?

  那老师再继续摆一朵呢?

  谁能完整的再来说一遍小花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三、强化巩固,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灯笼和小朋友的排列规律。

  ①读一读:读读灯笼、小朋友的排列

  ②圈一圈:圈出灯笼、小朋友的每一组

  ③说一说:说出灯笼、小朋友的排列规律

  小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这样一组一组的重复出现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

  四、达标训练

  刚才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儿,那就是找规律,那么找规律是干什么的呢?为什么要去找规律呢?找规律是为了人们更好的应用规律去顺得的解决一些问题。

  1、说一说后面藏着谁?

  2、如果继续摆下去,第6个是红色吗?

  五、联系生活,欣赏规律

  1、我说你接。

  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

  白天黑夜白天黑夜白天黑夜……

  2、欣赏图片

  六、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先说,然后师指着板书总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这样一组一组的重复出现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再来读一读这几个字:一组一组重复出现。

  生活中处处有规律,只要大家用心观察,多动脑筋,一定能发现且创造出更多的规律,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七、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一组一组重复出现

  找规律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第85页例1以及课后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 、练*本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感知规律

  师: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小朋友们做几节律动,看谁的眼睛亮最先学会,好不好?

  (教师示范:拍手两下拍肩两下。师重复两次后边做边说:学会的可以跟着老师做。师生一同接着活动,重复四、五遍后教师喊停)

  师:真不错,那再换一组头部运动:左右左右左右。(学生随着老师的示范不由得跟着做下去。)

  师:做得真好!刚才小朋友们为什么学得这么快?

  生:因为动作太简单。

  生:就是几个相同的动作重复做下去。

  师:那你们能不能也创造一组这样的动作让大家跟着做一做?

  (学生思考,自己比划。)

  师:好,谁先上来把你创造的动作教给大家,看谁最勇敢。

  生:一边说边做。

  师:真棒!创造了这样特殊的动作让我们大家做,其他小朋友还有没有自己的动作。

  师:像这样的一组动作重复做下去就叫做规律。这节课,我们就学*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课始我安排了“做律动”的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感知了规律的存在。】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观察场景,探究规律

  师:同学们开了联欢会,特意把场地装扮了一下。看,漂亮吗?用什么打扮的?(出示课件)

  生:有花、彩旗、灯笼。

  师:都是什么颜色的?

  生:有红旗和黄旗,有红灯笼、蓝灯笼,还有红花和紫花。

  师:它们是乱摆乱放的吗?

  生:它们排列的也有规律。

  师:那好,我们就来研究都有怎样的规律。(出示彩旗的课件)彩旗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把你看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同桌之间合作)

  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黄红黄红黄红。

  师: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生:我发现彩旗在排列时是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这样重复地排列下去的。

  师:很棒,那是以什么为一组排列的呢?请你试着在书上圈出来。

  生:是按黄红为一组重复地排列的。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找规律已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要想完整的表达却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把规律说完整、说清楚,既加深“规律”在学生脑中的印象,又体现了对学生学会完整表达自己思考方法*惯的培养。】

  师:是啊!彩旗是按这样的规律排列的,再看看灯笼呢?(课件出示灯笼的排列,留给思考的时间)

  生:灯笼是按一个红两个蓝为一组这样排列的。

  师:是这样吗?(是)看小朋友又有怎样的规律?看谁找的最快。

  生:小朋友是一男一女为一组排列的。

  师:是的,彩旗是按黄红一组重复排列的,灯笼是红蓝蓝为一组重复排列的,小朋友是一男一女为一组有规律的排列的。从这里找到了这么多的规律,棒极了!

  师:看,谁能猜一猜这个后面是什么?

  生:后面是一个红色三角。

  师:可以怎样想呢?可以先观察形状再观察颜色。

  生:因为前面的图形是按一红一黄有规律的排列的,所以后面是一红一黄。

  师:小朋友们同意吗?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说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环节设计了“想一想”的场景,让学生在自己喜欢活动中,探究发现规律、体验规律,使学生在动眼、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加深规律的概念】

  2、图形的规律

  师:按你找到的规律,把后面空白的图形涂上颜色。(学生拿出图涂色)

  教师巡视,发现有涂完的同学,可以让互相介绍自己的想法。

  师:谁来介绍你的方法?

  生:我是这样涂的。前面是按绿黄一组重复排列的,到了这里正好是涂绿色和黄色。而三角形是按黑红紫这样的'顺序重复的,后面就要是红色和紫色。(学生到展示台前介绍)

  师: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

  生:同意!

  师:检查一下,有没有涂错的同学?

  生:没有。

  师:把纸和彩笔放在桌子的最前面,看谁收拾的最快!

  师:看到小朋友们都能找到图形的规律,顽皮的智慧星想来考考大家,故意把一些图形藏了起来、

  (课件演示:顽皮的智慧星笑着挡住了每一组其中的一个图形)

  师:看!智慧星先把谁藏起来了?生:红色的圆形。

  师:同意吗?生:同意。(课件演示:智慧星消失。)

  师:智慧星又把谁藏起来了?生:黄色的倒立的三角形。

  师:对吗?生:对。

  师:这个智慧星的后面是谁?生:绿色的三角形。

  【几组图形的规律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当课件演示掌声想起时,学生的热情很高,会忍不住也鼓起掌来,充分体验着成功的快乐,并且争先恐后的抢着回答问题。】

  3、猜规律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都猜对了。下面,老师也想摆一摆有规律的图形,请看老师做的。(出示 PPT)。

  师:谁来猜一猜,老师下面接着会怎样摆?

  生1:会是一个红色正方形和一个蓝色圆形、

  生2:可能是一个黄色的三角形。(教师接着操作)

  师:谁猜一猜,下面会是什么图形?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一个红色的三角形,两个蓝色的圆形。)

  师:为什么第一次答案多种多样,这一次都认为是一个红色的正方形和两个蓝色的圆形呢?

  生:因为前面就两个图形,还没有找到规律,后面找到了规律了。

  师:是呀,只有图形重复出示了两三次之后才能找到规律。也就是说图形的规律不仅要看形状、颜色,还要看数量。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本环节让学生在猜测图形的活动中,更加明确规律的概念,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培养了推理能力。】

  三、实践运用,体会规律

  1、85页做一做。

  2、欣赏规律美

  师:生活中规律也是无处不在的,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规律的图片,请欣赏。(课件演示)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规律,欣赏规律,让学生发现原来数学离我们并不远,原来我们的学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3、创造规律

  师:这么多的规律,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其实,你们的双手就可以创造出很多的规律美。现在请小朋友们当一个小小设计师,发挥你们聪明才智,创造出规律行不行?要求:用彩笔创作规律,分组合作,想想该怎样设计才有规律,然后动手画一画。看哪组作品最多。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活动结束后,教师有目的的让学生展示)

  【在本环节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充分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摆学具的活动中创造规律。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规律,找了规律,并且创造了这么多的规律,希望你们长大后当一个真正的大设计师,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富强!

  找规律教学设计 4

  一、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应建立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知识基础。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严老师重组教材把教材中的墙面、地砖改为了绿、蓝、红、黄四种颜色的正方形,画面简洁、清晰,这样有利于学生发现并表达图形中的规律。其次,严老师还把一年级的规律与二年级的规律进行对比,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有人曾说过“教育是即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活动”,这样的设计,不仅沟通了数学与学生的联系,也沟通了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

  二、精心设计数学活动

  在探索图形循环规律中,严老师设计了转盘从而把静态的规律动态化,再组织学生发现4行图形组成方阵中的规律,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探索其中的规律,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由此我们看到了学生多种的发现,学生在其中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交流后通过摆一摆、电脑动态演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循环规律的表象。

  三、提供充足的规律素材

  严老师的这节课,循环规律的模型不仅仅停留于最基本的4行图形一组,还进行了变式,由方阵式的规律每组3行、每组4行、每组5行到横式的规律。同时规律的素材有图形构成的、有数字构成的,在观察规律时还引导学生横看、竖看、左边看、右边看、顺时针、逆时针看那题体会不同的顺序的循环规律,还延伸到找第5行、第6行……的规律,让学生头脑中表象的循环规律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整节课活动丰富,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尝试成功和欣赏数学美的机会。

  在此也有几点小建议:

  1、 严老师那么好听的声音,如果能加上更加丰富的评价语,那么学生参与其中的兴趣会大大提高。

  2、 学生在教学中已经发现规律、用规律,为何不增加让学生创造规律的内容,让学生把学到的规律素材展示出来呢?

  3、 在观察每组4行图形的规律时,学生行列规律表达不清的时候,如果横看时,把方阵一行行分开;竖着看时,把方阵一列列分开,那么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规律会更加清晰。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

  找规律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第85页例1以及课后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 、练*本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感知规律

  师: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小朋友们做几节律动,看谁的眼睛亮最先学会,好不好?

  (教师示范:拍手两下拍肩两下。师重复两次后边做边说:学会的可以跟着老师做。师生一同接着活动,重复四、五遍后教师喊停)

  师:真不错,那再换一组头部运动:左右左右左右。(学生随着老师的示范不由得跟着做下去。)

  师:做得真好!刚才小朋友们为什么学得这么快?

  生:因为动作太简单。

  生:就是几个相同的动作重复做下去。

  师:那你们能不能也创造一组这样的动作让大家跟着做一做?

  (学生思考,自己比划。)

  师:好,谁先上来把你创造的动作教给大家,看谁最勇敢。

  生:一边说边做。

  师:真棒!创造了这样特殊的动作让我们大家做,其他小朋友还有没有自己的动作。

  师:像这样的一组动作重复做下去就叫做规律。这节课,我们就学*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课始我安排了“做律动”的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感知了规律的存在。】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观察场景,探究规律

  师:同学们开了联欢会,特意把场地装扮了一下。看,漂亮吗?用什么打扮的?(出示课件)

  生:有花、彩旗、灯笼。

  师:都是什么颜色的?

  生:有红旗和黄旗,有红灯笼、蓝灯笼,还有红花和紫花。

  师:它们是乱摆乱放的吗?

  生:它们排列的也有规律。

  师:那好,我们就来研究都有怎样的规律。(出示彩旗的课件)彩旗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把你看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同桌之间合作)

  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黄红黄红黄红。

  师: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生:我发现彩旗在排列时是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这样重复地排列下去的。

  师:很棒,那是以什么为一组排列的呢?请你试着在书上圈出来。

  生:是按黄红为一组重复地排列的。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找规律已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要想完整的表达却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把规律说完整、说清楚,既加深“规律”在学生脑中的印象,又体现了对学生学会完整表达自己思考方法*惯的培养。】

  师:是啊!彩旗是按这样的规律排列的,再看看灯笼呢?(课件出示灯笼的排列,留给思考的时间)

  生:灯笼是按一个红两个蓝为一组这样排列的。

  师:是这样吗?(是)看小朋友又有怎样的规律?看谁找的最快。

  生:小朋友是一男一女为一组排列的。

  师:是的,彩旗是按黄红一组重复排列的,灯笼是红蓝蓝为一组重复排列的,小朋友是一男一女为一组有规律的排列的。从这里找到了这么多的规律,棒极了!

  师:看,谁能猜一猜这个后面是什么?

  生:后面是一个红色三角。

  师:可以怎样想呢?可以先观察形状再观察颜色。

  生:因为前面的图形是按一红一黄有规律的排列的,所以后面是一红一黄。

  师:小朋友们同意吗?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说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环节设计了“想一想”的场景,让学生在自己喜欢活动中,探究发现规律、体验规律,使学生在动眼、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加深规律的概念】

  2.图形的规律

  师:按你找到的规律,把后面空白的图形涂上颜色。(学生拿出图涂色)

  教师巡视,发现有涂完的同学,可以让互相介绍自己的想法。

  师:谁来介绍你的方法?

  生:我是这样涂的。前面是按绿黄一组重复排列的,到了这里正好是涂绿色和黄色。而三角形是按黑红紫这样的顺序重复的,后面就要是红色和紫色。(学生到展示台前介绍)

  师: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

  生:同意!

  师:检查一下,有没有涂错的同学?

  生:没有。

  师:把纸和彩笔放在桌子的最前面,看谁收拾的最快!

  师:看到小朋友们都能找到图形的规律,顽皮的智慧星想来考考大家,故意把一些图形藏了起来.

  (课件演示:顽皮的智慧星笑着挡住了每一组其中的一个图形)

  师:看!智慧星先把谁藏起来了?生:红色的圆形。

  师:同意吗?生:同意。(课件演示:智慧星消失。)

  师:智慧星又把谁藏起来了?生:黄色的倒立的三角形。

  师:对吗?生:对。

  师:这个智慧星的后面是谁?生:绿色的三角形。

  【几组图形的规律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当课件演示掌声想起时,学生的热情很高,会忍不住也鼓起掌来,充分体验着成功的快乐,并且争先恐后的抢着回答问题。】

  3.猜规律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都猜对了。下面,老师也想摆一摆有规律的图形,请看老师做的。(出示 PPT)。

  师:谁来猜一猜,老师下面接着会怎样摆?

  生1:会是一个红色正方形和一个蓝色圆形.

  生2:可能是一个黄色的三角形。(教师接着操作)

  师:谁猜一猜,下面会是什么图形?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一个红色的三角形,两个蓝色的圆形。)

  师:为什么第一次答案多种多样,这一次都认为是一个红色的正方形和两个蓝色的圆形呢?

  生:因为前面就两个图形,还没有找到规律,后面找到了规律了。

  师:是呀,只有图形重复出示了两三次之后才能找到规律。也就是说图形的规律不仅要看形状、颜色,还要看数量。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本环节让学生在猜测图形的活动中,更加明确规律的概念,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培养了推理能力。】

  三、实践运用,体会规律

  1.85页做一做。

  2.欣赏规律美

  师:生活中规律也是无处不在的,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规律的图片,请欣赏。(课件演示)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规律,欣赏规律,让学生发现原来数学离我们并不远,原来我们的学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3.创造规律

  师:这么多的规律,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其实,你们的双手就可以创造出很多的规律美。现在请小朋友们当一个小小设计师,发挥你们聪明才智,创造出规律行不行?要求:用彩笔创作规律,分组合作,想想该怎样设计才有规律,然后动手画一画。看哪组作品最多。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活动结束后,教师有目的的让学生展示)

  【在本环节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充分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摆学具的活动中创造规律。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规律,找了规律,并且创造了这么多的规律,希望你们长大后当一个真正的大设计师,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富强!

  找规律教学设计 6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

  【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六一儿童节情境导入,不但创设了一个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能让他们很快的融入其中,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积极性,自主性,由以往的教师让我学*转变为我自己想要学*。接着出示教材的主题图——同学们在迎接节日的到来,这与课前创设的情境相吻合,然后学生观察出教室里的彩旗、彩花、灯笼、小朋友的排列是有顺序的。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课题——找规律。

  2、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分三个层次,由浅到深,先出示“彩旗”引导学生找规律;再把“灯笼图”和“小朋友图”同时出现,由学生找出规律;最后出示三种颜色小花的排列图。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把这些规律知识由易到难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数学问题、思考问题、讨论交流、找出规律。

  3、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涂一涂。通过按规律涂色练*,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为学生下一步创造规律及发散思维做更好的铺垫。

  2摆一摆。.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议一议,由一般的模仿过程到自主创新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激起了学生思维的高度活跃,从而加深了对“规律”这一知识的认识。

  4、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找一找生活中规律,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找出事物变化规律,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2、培养初步观察、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通过学*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学会图形排列规律的寻找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涂色卡,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吗?为什么呢?

  2.课件出示主题图。

  观察主题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揭示课题《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彩旗的规律,猜一猜下一面旗是什么颜色?

  师:你是怎么猜的?

  2、课件出示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

  师:灯笼、小朋友的排列又有什么规律呢?

  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颜色?

  学生思考、交流。

  3、课件出示彩花排列图(将原课本中的“绿、红”排列改为“绿、红,黄”三种颜色的排列)。

  师:它的规律和彩旗、灯笼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讨论讨论。

  师:猜一猜,下一组花是什么颜色的?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涂一涂。

  学生根据规律涂颜色。

  2、摆一摆,创造规律。

  师:这些规律都会找了,那你能不能创造出新的规律呢?试试看,拿出学具摆一摆。

  生动手摆学具。

  学生展示作品,欣赏数学美。

  四、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1.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2.欣赏规律美。

  五.总结

  找规律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的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学具准备:

  红、蓝三角形各若干个;彩色笔3支;一张16k白纸的1/4。

  教具准备:

  主题图5幅。

  教学过程:

  一、摆摆猜猜,引出课题:

  1、师:请生在桌上摆出一个红的三角形,紧挨着一个蓝的三角形,一个红的三角形,一个蓝的三角形……问:猜一猜,接下去该摆出什么颜色的三角形?为什么?

  2、先同桌两人商量后全班交流。

  3、引出课题:“找规律”

  4、点:摆放三角形中有什么规律?“一红一蓝一红一蓝一红一蓝……”这样的次序排列的。

  (通过摆放“一红一蓝”三角形的学具操作,引出“找规律”的主题,让学生发现“规律”就在身边,而且很鲜明,激起探索“规律”的欲望。)

  二、建立表象,感受“规律”

  1、 主题图1:庆“六一”联欢会,装饰教室,挂彩色的三角形

  (1)、接着挂什么?为什么?

  (2)、先两个同学商量后全班交流:“一黄一红”的次序排列的。

  (数量相同,形状一样,颜色循环变化规律的渗透,在上面操作的基础上抽取出来,按“颜色”变化规律排列。由实践操作过渡到形象表象,感受“规律”。)

  2、 主题图2:

  教室里又挂上了彩灯美丽吗?漂亮吗?为什么美丽漂亮?“一盏红灯笼,一盏彩灯”(数量相同,形状,颜色变化规律。)

  3、 (黄) (红) (蓝)……你能发现这幅画的规律吗?把发现的规律告诉你最要好的朋友。

  (主题图的教学让学生感知数量、形状、颜色等变化的规律,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由简单渐渐过度到稍复杂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让学生充分感受“规律”的丰富多彩。)

  (变化循环的内容由原来的2个物品拓展到3个物品,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更慎密的数学思想。)

  三、排队游戏,拓展规律

  1、一男二女一男二女排成圆形,为下课跳圆舞曲作准备。

  想一想接下去会请谁?愿意上台的请举手(通过举手了解学生发现规律的程度:男生举手多,还是女生举手多)(数量由一个增加到2个)指名让学生自己请同伴。(让学生亲自参与规律形成的过程。)

  2、 你还能创造出另外有规律的排法吗?先独立思考,后四人小组交流,演示,最后全班组际交流。

  (开放式的“规律”设计,一下子将学生的视野打开,感受到“规律”的美丽)

  (“找规律”学生在熟悉的“排队”情境中感受,让学生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产生学*和探索数学的动机,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方式学*)

  四、再次感受,表达规律

  1、 很快的找出规律:“一个萝卜,二个辣椒,一个萝卜,二个辣椒……”

  (1)、形状(萝卜,辣椒)颜色(白,红),数量(1,2)循环变化的规律

  (2)、看到的规律写下来,用数字表示(对着图写)

  2、欣赏老师画得图,作出简单评价,先四人小组后全班交流

  2个黄的 ,6个蓝色的 ……

  (颜色,数量,大小循环变化规律)

  (一方面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大小、形状、颜色、数量循环变化的规律;另一方面让学生从感性的图形中抽取出数字,为数字排列规律的探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设计图案,创造规律

  1、 静思:(美丽、漂亮、有规律)想一想准备画什么?怎样表达?要求:先静静地思考一会儿后动手操作。

  2、 独立创作,指两名学生上台板演。

  3、 四人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1)、将自己创造的图案介绍给大家,其余3人验证规律是什么?

  (2)、将规律写下来。板演的两位学生先进行,后全班学生各自进行。

  (设计有规律的图案,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体会数学学*的乐趣,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将作品展示出来,请大家欣赏,感受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同时享受到创新的乐趣。)

  六、课堂小结

  生活中有规律的事件隐含着数学问题。让我们努力地发现生活的美,从而感受数学的魅力。

  课后反思:

  “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中简单的排列规律”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初步感受数学的思考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内容的选择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设计出有规律图案,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数学精神。

  找规律教学设计 8

  一、教材分析

  此教学内容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我在课堂中结合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为了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试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的意识,提高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

  三、本课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难点: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炳辉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关键:通过找一找、摆一摆、画一画等认识简单规律和创造规律,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四、设计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一学生喜欢的“做游戏”为引子,通过“找简单的规律——摆规律——画规律——找生活中的规律——动手创造规律”等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五、本课采用的教法和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六、教学准备和采用的教学媒体

  教具:小旗,胶带等。

  学具:学生摆的学具若干等。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利用游戏,感知规律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个游戏好吗?(好)那先看看老师怎么做,然后你们再接着做下去!比一比,看谁看的仔细、听的认真。

  口念:石头剪刀布 石头剪刀布 石头剪刀布,接下来老师会说什么?为什么?

  动作:拍手、叉腰 拍手、叉腰 拍手、叉腰,接下来的动作是怎样的?为什么?

  2、小结:对,刚才我们所做的动作和发出的声音都是就有规律的。(板书:规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找一找生活中这样的规律。(板书:找)

  出示课件:找规律(生齐读)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师:(出示课件“联欢会”)元旦马上就到了,瞧,这是同学们布置的教室,多漂亮呀!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图中哪些物体的排列有规律?请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1)、二人小组讨论联欢会上的规律。

  (2)、学生汇报:

  a、小旗的规律:

  学生汇报:小旗的规律是:一面黄旗,一面红旗,……

  师:还有谁发现了小旗的规律?你能在黑板上贴出小旗的规律吗?

  学生说,生在黑板上贴黄旗、红旗图片

  学生再次完整的说小旗的规律:一面黄旗,一面红旗,又一面黄旗,一面红旗,又一面黄旗,一面红旗

  师:先是一面黄旗和一面红旗,后面跟前面是一样的,我们就把一面黄旗和一面红旗称为是“一组”。(板书:一组,齐读:一组)

  为了更好的看出谁和谁是一组,我们用圈把一组圈起来。(圈出一组)

  当我们要找图形排列的规律的时候,只要找到一组是什么?再看是不是按照一组一组重复地排列(板书:重复排列,齐读:重复排列),至少重复三次这样的排列,我们就说他是有规律地排列。

  问:那在这行当中谁和谁为一组重复排列?(要求语言表述完整)

  如果再挂一面小旗的话,会是什么颜色?再挂一面呢?为什么?

  b、灯笼的规律:灯笼的规律是?

  如果再挂一个灯笼,是什么颜色?

  c、花朵的规律:

  d、小朋友队伍的规律:

  3、小练*(分层次设计)

  师:你们可真厉害,找到了这么多规律,老师这还有几个这样的难题,你们愿意帮老师吗?(愿意)一起来看看。

  ① 问:图中的物体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那按这样的规律横线上应该出现什么图形?

  ② 星星的后面藏着什么图形?为什么?

  如果后面再排一个圆是什么颜色?再排一个呢?

  ③问号后面藏着什么图形?为什么?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动手操作,摆一摆规律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是太厉害了,个个都是火眼金睛。那我们的小手,请把你的小手拿出来,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你能用你灵巧的小手摆出有规律的图形吗?请拿出学具袋里的学具,同桌2人合作摆规律,看哪一组同学摆出的规律最有创意。

  (学生操作,师巡视,最后反馈了3组有特点的)谁来当当小评委,说说他摆的规律。

  老师表扬下面摆的有创意的同学。

  (提示:收起学具,看哪一组的同桌收的快)

  2、涂一涂规律:

  师:你能用你灵巧的小手为图形涂上有规律的颜色吗?请你拿出水彩笔,为学*单上的图形涂上你喜欢的规律,看谁涂的漂亮,比一比,看谁是最有创意的设计师。

  ① 学生画规律,师巡视,并注意表扬动作比较快的同学和提醒速度(画好的同学坐端正,同时也要注意时间,比一比哪个同学的动作最快。)

  ② 汇报展示:(选几幅有代表性的)请小作者介绍自己的规律

  ③ 下面的同学,请你给你的同桌说说你涂的规律是什么?

  3、找一找生活中的规律

  师:有规律的东西是很美丽的,在我们生活和学*中,有很多这样的事物,你能找一找吗?

  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规律,请同学们欣赏。

  4、动手做一做——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规律: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可真好,你们为自己鼓鼓掌吧!你能让你的掌声有规律吗? (一个同学做,全班齐做)

  师:谁也能用这样的动作或声音来表示规律呢?(请一到两个同学来表示规律)

  (四)、总结收获,课后延伸:

  1、师:这节课你开心吗?为什么?

  师:今天我们班的同学可真能干,不仅学会了找规律,小手能摆出有创意的规律,还能画出美丽的规律,真了不起。有规律的事物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多仔细观察,发现更多美丽的有规律的事物。

  2、你能根据我们今天学*的规律,为妈妈设计一条有规律的漂亮的手链吗?

  (五)、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一组 重复排列

  展示区

  找规律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

  第48~49页例题,:“想想做做”地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探索和合作交流“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一部分:初步感知规律(2分钟)

  1、出示图,你能猜猜接下来老师会放什么吗?

  2、你们都是这么想的吗?咦,猜得真准,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这是一个隔一个摆的,象这样的一个隔着一

  个排列,我们叫它“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间隔排列”这种情况中的规律。

  第二部分:发现规律(8分钟)

  1、看图,你能在这幅图中找出间隔排列的事物吗?把你的发现轻声地说给同桌听听。

  2、谁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发现?(学生说时,教师板书)

  3、你能在图中找出间隔排列的事物吗?

  兔子和蘑菇是不是间隔排列呢?

  师边指图形边请学生齐说“兔子、蘑菇、兔子、蘑菇……”

  兔子和蘑菇是间隔排列,从兔子开始排,中间隔着蘑菇,一直排到兔子结束。(板书:兔子蘑菇)

  数一数,兔子有几只?蘑菇有几个?(师补充板书)

  4、兔子排在队伍的两端,我们就把它叫两端物体。(板书:两端物体)

  蘑菇排在兔子的中间,我们就把排在中间的物体叫做“中间物体”(板书:中间物体)

  5、除了兔子和蘑菇,还有其他也是这样间隔排列的吗?(板书:夹子手帕;树桩篱笆)

  6、数数各有多少个?(师板书)

  7、总结规律。

  师:观察一下这4组事物,有没有一定的规律。

  (1)同桌讨论

  (2)指名说一说

  排在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板书:两端比中间多1)

  两端的物体相同(板书)

  (3)师:噢,原来这四组事物都是间隔排列,两端相同,而且排在两端的事物都比中间的多1,反过来,中间的都比两端的少1。

  8、一开始的小棒和圆片是不是也符合这样的规律呢?

  继续摆小棒和圆片,数一数是否符合刚才找到的规律,如果这里有10根小棒,该有多少圆片?如果这里有15个圆片,该有多少根小棒呢?

  第三部分:运用规律(25分钟)

  寻找到规律还不够,关键是我们要学会用规律解决问题。

  1、先来一个简单的,5个8相加,要用几个加号?

  2、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3、①小东用30张纸订成一本本子,从头数起,每两张纸之间夹一片树叶,这本本子内一共可以放进多少片树叶?

  ②明明用同样的方法夹树叶,用了99片树叶,那么明明这本本子有多少页?

  4、(1)学校一条大路的一边共插了20面彩旗。如果每两面彩旗之间放一盆花,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2)如果使每两盆花之间有一面彩旗,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5、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如果需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提醒:要注意两端物体是什么,中间物体又是什么?

  6、(1)河堤的一边栽了8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指名口答。

  (2)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8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①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不同?(重点突出“圆形”、“一周”、“一边”)

  师:噢,原来刚才是在一条直线上栽柳树和桃树,而现在是在圆形池塘的周围栽柳树和桃树。

  可能的结果:7棵、8棵、9棵

  ②师:这3个结果到底哪个正确呢?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因为在这个游戏中有个小秘密,你如果找到了这个秘密,也许就能知道这道题的正确结果了,比一比,谁能先找到这个秘密。

  ※排队游戏。

  ①请4名男同学上来排成一排,想一想,每2个男同学中间站1个女同学,应该叫几个女同学上来?(3个)

  ②请3个女同学上来站成一排,问:这样排符合我们今天所讲的规律吗?

  现在,请这7名同学手拉手围成一圈,看一看,这样排符合我们所讲的规律吗?

  该怎么办?(下去一个男生或上来一个女生)

  数一数,男生和女生的个数,你有什么发现?(围成一圈的时候男女生人数相等了)

  师:现在你知道这道题的结果了吗?

  7、摆花题

  ①8盆红花摆成了1个正方形,在每2盆红花之间放1盆黄花,应该放几盆黄花?

  ②8盆红花摆成了1个三角形,在每2盆红花之间放1盆黄花,应该放几盆黄花?

  ③你有什么发现?

  生:如果两种事物围起来的话,不管围的是什么图形,他们的数量是同样多的。

  这是间隔排列的第二种情况,首尾相连时,

  两种物体的数量是相同的。(板书)

  8、拓展题(备用)

  任意任意拿几根小棒和圆片间隔排列,并且两端物体相同,摆成一排。

  (1)两端都摆小棒,摆了20根小棒,圆片应摆几个?

  (2)两端都摆小棒,摆了50个圆片,小棒应摆几根?

  (3)两端物体相同,摆了7根小棒,圆片可能摆了几个?

  6个,小棒和圆片间隔排列,两端都摆小棒,小棒比圆片多1。

  8个,小棒和圆片间隔排列,两端都摆圆片,圆片比小棒多1。

  第四部分: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找一找,看一看,发现了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同学们表现得都很棒。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只要大家*时多观察,多动脑,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更多的规律,希望大家做个有心人。

  第五部分:课堂作业(5分钟)

  完成《一课一练》第37页。

  课后作业题:

  小小设计师:运用今天学到的规律设计一幅漂亮的图案来。

  教后反思:

  “找规律”是新课标实验教材的新增内容之一,它蕴含着深刻的教学思想,是学生今后学*、生活的基础知识之一。这部分内容原本是数学竞赛植树问题中的内容,一共有四种类型:(1)一端植的;(2)两端植的;(3)两端都不植的;(4)首尾相连的。现在把这部分内容摆在了课堂教学中,这是一个比较难的知识点,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从给定的事物中发现蕴含的简单规律,然后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的重难点就是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课从摆小棒和圆片入手,让学生猜测其中有何规律,揭示这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间隔排列”,然后把间隔排列分成两类,一是两端相同时的间隔排列,二是首尾相连时的间隔排列。第一类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自己的除规律,两端的事物比中间的事物多1。这其中练*题的第二题我是把它归到这一类的,因为这可以把木料段看成是两端事物,锯口看成是中间事物,这样还是满足刚才的规律的。至于第二个类型的题目是在*题中才出现的,我是想通过题目的相互比较,游戏的实际演示,学生会得出不管是什么形状,只要是围成封闭图形并且是间隔排列,那么两种事物的数量是相同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设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原因有二,一是课堂上前半部分练*的题量稍稍多了点,占用了一部分的时间,二是课堂上提问的都是班级中的学*有点困难的学生,拖了一点时间,导致了第二种类型的题目讲得不够到位,有点草草收场的味道,于试教时的情况绝然不同,试教时不仅是把课堂内容全部完成,并且还把《一课一练》上相关的*题完成。这也就说明课堂的应变能力还得进一步的提高。

  找规律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

  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找规律。

  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

  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2、探究规律:

  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两端的物体 数目 中间的物体 数目

  夹子 手帕

  兔子 蘑菇

  木桩 篱笆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2、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四、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

  2、应用规律:

  (1)基本练*:

  ①出示一组排列。

  填空:两端的物体是( ),中间的物体是( ),( )比()多1个。

  ②这根绳子被打了6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

  ③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

  (2)变式练*:

  ①间隔问题:(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

  师:看!这是谁?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骄傲。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

  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

  ②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③圆周问题:

  欣赏:西湖苏堤春晓图

  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

  c: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d:对比联系:

  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

  ④机动练*: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课件出示图)

  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

  五、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找规律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阅读


找规律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1)

——《找规律》教学设计9篇

《找规律》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课前谈话,感知规律:

  师:今天在这里上课和我们*时有什么不同啊?

  (预设:学生:教室大,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座位进行了调整)

  师: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找规律。

  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

  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2、探究规律:

  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两端的物体 数目 中间的物体 数目

  夹子手帕

  兔子蘑菇

  木桩篱笆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二、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2、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三、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

  2、应用规律:

  (1)基本练*:

  ①出示一组排列。

  填空:两端的物体是( ),中间的物体是( ),( )比()多1个。

  ②这根绳子被打了6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

  ③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

  (2)变式练*:

  ①间隔问题:(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

  师:看!这是谁?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成为*人心中的骄傲。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

  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

  ②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③圆周问题:

  欣赏:西湖苏堤春晓图

  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

  c: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d:对比联系:

  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

  ④机动练*: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课件出示图)

  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

  四、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略)

  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我执教的一节市级分片公开课,本次公开教学活动的主题是:转变学*方式,加强有效学*。而转变学*方式主要是从自主学*、探究学*、合作学*这三方面转变。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一直到实际教学,我对了“探究性学*”和“合作学*”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下面我想具体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渗透探究性学*呢?

  我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渗透探究性学*。

  第一:巧设质疑,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性学*意识。

  1、导入精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

  2、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学生探究性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课堂教学的学*内容、呈现方式应该贴*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材料,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主动探究,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3、巧设质疑,创设探究情境。

  “质疑”是学生探究性学*的前提。“质疑”引入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一般来说,“质疑”主要设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明确探究方向即可。

  例如:在练*里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时,让学生来猜猜桃树的棵数,这样学生产生矛盾、质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同时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所需的材料(小棒、圆片、纸、笔等),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第二、在探究、发现知识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1、自主探索,养成自主学**惯。

  自主探索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得生活体验或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主探索的目的不单纯在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在于数学方法的掌握与情感体验的获得;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再创造”的体验,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2、合作探究学*,强化探究效果。

  合作探究学*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小组或全班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合作能实现知识互补和能力互补,达到共同进步。同时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课堂发言机会有限的缺陷,也培养了学生听说交往和组织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本节课中安排了这样三次探究活动:例题中探究三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关系、探究锯木料中木料的端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在这三次探究活动中,可以说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交相辉映。探究三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关系主要体现自主探究,探究锯木料中木料的端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是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相结合,而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更加体现了合作探究。

  第三、实践运用,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运用也是探究性学*的重要环节。数学知识的学*和掌握,最后都要归结到实践运用中去。那在课堂中怎样渗透其运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1、挖掘教材潜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现在的数学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呈现内容的`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的资源挖掘出来,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材料,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活动*台。

  2、综合实践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它能使学生在各种探究学*活动中,有效地进行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惯和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在本节课中,锯木料的问题和沿圆周栽桃数和柳数只是教材中安排的练*题,但我把它们设计成两组的探究性学*环节,这样既解决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

  又如:我安排的机动练*中,摆放蓝花和红花的问题。学生设计出了三种摆放方法(两头蓝花、两头红花、头尾不同),甚至还有学生提出沿教学楼摆放一周的情况,可见学生对规律的掌握、应用的能力非常强,更加看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二、怎样进行有效的合作学*呢?

  我认为有效的合作学*应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合理组建学*小组,追求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要把学*能力、成绩甚至性格等方面不同的学生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好。这样,小组内的学生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第二:教给学生合作学*的方法。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第三:提供合作学*的内容,把握合作学*的时机。一是在学生学*遇困难时,教师要善于把问题交给小组,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让每个学生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通过合作,提高学*效率,增强合作精神。二是意见不一或答案多样时也是合作的好时机。

  第四:加强合作学*的评价。合作学*中的评价有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传统的课堂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主,对结果评价为主;新课程下课堂应该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更要注意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除了评价学生个体的学*过程,还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中的行为、能力、情感、态度等变化。

  对于第一点和第二点,我想应该从*时的课堂中加以重视和培养,而第三点和第四点应该是针对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情况来定的。

《找规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找图形排列的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活动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规律

  师:今天是森林里小动物们最高兴的一天,因为他们要举行一个盛大的联欢会。草地上可真热闹,大家都在忙着做准备呢。突然小兔和小青蛙吵了起来,原来他们两负责布置会场,可他们都觉得自己的设计好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一下,你喜欢谁的设计,为什么?

  (出示课本主题图,小兔的设计是没规律的,小青蛙是有规律的)

  师:小青蛙的布置为什么这么整齐?这么漂亮呢?其实在它的设计里面藏着一些小秘密,你们能把他找出来吗?和小组同学说一说,看谁的发现多。

  学生讨论,汇报

  找出彩旗、花、灯笼的规律,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究,进一步认识规律

  1。小猪摆凳子。

  小猪摆凳子,他是怎么摆的呢?接下来应该怎么摆?

  (第一排:一个正方体、一个圆柱,一个正方体、两个圆柱……

  第二排:三个正方体、一个圆柱、两个正方体、两个圆柱、一个正方体……)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小猪顺利地摆好了凳子,忙了大半天,小猪可累坏了,肚子也咕噜咕噜叫起来,怎么办?对了,厨房不是有西瓜吗?)

  2。小猪吃西瓜。

  一只小猪一块西瓜,两只小猪两块西瓜,三只小猪后面应该摆上几块西瓜呢?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小猪和西瓜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小猪填饱了肚子可开心了,同学们,我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小动物在忙些什么吧?)

  3、山羊摆水果。

  山羊要摆的水果有3个梨,6个苹果,它也想把水果排列得整齐有规律,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它吗?

  (1)同桌两人合作,拿出苹果和梨摆一摆,想想有几种不同的摆法,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2)汇报,指名到黑板上摆。

  三、巩固练*,应用规律

  在小动物们的精心准备下,联欢会终于要开始了,我们快去看看吧!

  1、我变你猜

  第一个上场的是小猴子,他给我带来什么精彩的节目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课件闪烁出示:

  1、鸭子与蛇反复出现。

  2、飞机、飞机、汽车反复出现。

  3、眼镜、帽子、鞋反复出现)

  2、大合唱

  (1)参加合唱的小动物是怎么排队的?有什么规律,接下来怎么排?

  (小熊、老虎、小狗排成一圈)

  (2)听,动物们在唱什么歌?节奏有什么规律?(播放“小白船”)

  四、欣赏规律,找规律

  1、欣赏规律。(出示录象)

  2、找生活中的规律。

《找规律》教学设计3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她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我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我要突出的重点讲出。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和欣赏数学美,并发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并联系实际感知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规律

  三、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发现事物中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教室。

  《找规律》教学过程的描述

《找规律》教学设计4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在升旗和上体育课的时候都是怎么去的?

  生反应(排队)

  师:在排队的时候有什么要求?(快、静、齐)

  师:不仅同学们会排队,小动物们也会排队,大家请看。(投影)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反应(有规律)

  师:这种排列规律是我们在一年级学*时发现的,这种排队规律是比较简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找一找更复杂、更漂亮的规律,(板书:找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排队,引出动物的排队,让学生能够发现规律,从而导入新课,这样设计可以比较自然的导课,从动物的排队入手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引导探索,寻找规律

  师:请看大屏幕,你能有什么发现?

  生反应。

  1、师:来看看这些小动物在排队中过程中,它们的位置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1)学生自由发言说发现。

  师:看来这些动物排队的变化规律有些复杂,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研究,看看这里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2)小组合作,研讨交流。

  小组汇报研讨结果。

  师:如果我把这幅图分开,现在你能够发现怎样的变化规律?(生反应)

  (3)重点引导学生能说出横着看的规律。(提示:先要看从第二次开始动物的位置都是怎样变化的?根据变化说出规律。)

  (4)让生上台演示动物排队的变化现象,帮助生理解掌握规律。

  师:现在,规律已经掌握了,你能按照刚刚发现的规律说出它们第五次排队的情况吗?

  (设计意图:动物的排队比较直观,学生容易理解,让学生先找动物在排队中的变化规律,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让学生去找其他的排列规律会更简单一些。)

  2、师:很好,不仅小动物会排队,漂亮的图片也会排队,大家看。(出示课件)

  师:你能发现图片在排队时的规律吗?

  让学生观察,自由发言说发现。

  师:你能按照这个规律,说出第四排的排列情况吗?

  3、找方砖的排列规律。

  师:同学们表现的非常不错,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这些方砖在排队的时候有什么规律?

  生反应

  师:你能根据这种规律说出第四行吗?第五行呢?第六行呢?

  师:现在这几行都怎么样?(和前面的重复)

  师:如果按照这种规律继续排出第7行、8行、9行……,你猜会是什么样?

  投影展示

  师:看到这种效果,你有什么感觉?(漂亮)如果用这些方砖给你们家铺地板怎么样?

  师:看来像这种有规律的排列,可以使我们的环境变得更漂亮?

  (设计意图:在方砖的排列中让学生发现了循环排列,在不断的循环后,让学生感受到方砖排列的很美丽,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有规律的排列可以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美丽,体现了学*找规律的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三、巩固练*,加深认识

  1、师:很好,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找出下面图形的排列规律,并画出第4组。

  (1)让生观察说规律

  (2)画出第4组,投影展示。

  2、请你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设计一幅美丽的地板图案:

  (设计意图:前两道练*题和方阵的形式不一样,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摆脱方阵规律的约束,让学生能够灵活的寻找规律;第三题设计图案,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去做数学。)

  四、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结语: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的环境打扮得更美丽!

《找规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课前谈话,感知规律:

  师:今天在这里上课和我们*时有什么不同啊?

  (预设:学生:教室大,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座位进行了调整)

  师: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找规律。

  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

  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2、探究规律:

  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二、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2、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三、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

  2、应用规律:

  (1)基本练*:

  ①出示一组排列。

  填空:两端的物体是(),中间的物体是(),()比()多1个。

  ②这根绳子被打了6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

  ③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

  (2)变式练*:

  ①间隔问题:(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

  师:看!这是谁?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成为*人心中的骄傲。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

  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

  ②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③圆周问题:

  欣赏:西湖苏堤春晓图

  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

  c: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d:对比联系:

  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

  ④机动练*: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

  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

  四、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略)

  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我执教的一节市级分片公开课,本次公开教学活动的主题是:转变学*方式,加强有效学*。而转变学*方式主要是从自主学*、探究学*、合作学*这三方面转变。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一直到实际教学,我对了“探究性学*”和“合作学*”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下面我想具体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渗透探究性学*呢?

  我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渗透探究性学*。

  第一:巧设质疑,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性学*意识。

  1、导入精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

  2、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学生探究性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课堂教学的学*内容、呈现方式应该贴*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材料,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主动探究,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3、巧设质疑,创设探究情境。

  “质疑”是学生探究性学*的前提。“质疑”引入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一般来说,“质疑”主要设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明确探究方向即可。

  例如:在练*里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时,让学生来猜猜桃树的棵数,这样学生产生矛盾、质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同时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所需的材料(小棒、圆片、纸、笔等),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第二、在探究、发现知识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1、自主探索,养成自主学**惯。

  自主探索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得生活体验或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主探索的目的不单纯在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在于数学方法的掌握与情感体验的获得;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再创造”的体验,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2、合作探究学*,强化探究效果。

  合作探究学*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小组或全班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合作能实现知识互补和能力互补,达到共同进步。同时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课堂发言机会有限的缺陷,也培养了学生听说交往和组织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本节课中安排了这样三次探究活动:例题中探究三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关系、探究锯木料中木料的端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在这三次探究活动中,可以说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交相辉映。探究三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关系主要体现自主探究,探究锯木料中木料的端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是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相结合,而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更加体现了合作探究。

  第三、实践运用,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运用也是探究性学*的重要环节。数学知识的学*和掌握,最后都要归结到实践运用中去。那在课堂中怎样渗透其运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1、挖掘教材潜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现在的数学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呈现内容的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的资源挖掘出来,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材料,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活动*台。

  2、综合实践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它能使学生在各种探究学*活动中,有效地进行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惯和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在本节课中,锯木料的问题和沿圆周栽桃数和柳数只是教材中安排的练*题,但我把它们设计成两组的探究性学*环节,这样既解决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

  又如:我安排的机动练*中,摆放蓝花和红花的问题。学生设计出了三种摆放方法(两头蓝花、两头红花、头尾不同),甚至还有学生提出沿教学楼摆放一周的情况,可见学生对规律的掌握、应用的能力非常强,更加看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二、怎样进行有效的合作学*呢?

  我认为有效的合作学*应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合理组建学*小组,追求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要把学*能力、成绩甚至性格等方面不同的学生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好。这样,小组内的学生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第二:教给学生合作学*的方法。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第三:提供合作学*的内容,把握合作学*的时机。一是在学生学*遇困难时,教师要善于把问题交给小组,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让每个学生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通过合作,提高学*效率,增强合作精神。二是意见不一或答案多样时也是合作的好时机。

  第四:加强合作学*的评价。合作学*中的评价有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传统的课堂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主,对结果评价为主;新课程下课堂应该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更要注意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除了评价学生个体的学*过程,还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中的行为、能力、情感、态度等变化。

  对于第一点和第二点,我想应该从*时的课堂中加以重视和培养,而第三点和第四点应该是针对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情况来定的。

《找规律》教学设计6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在升旗和上体育课的时候都是怎么去的?

  生反应(排队)

  师:在排队的时候有什么要求?(快、静、齐)

  师:不仅同学们会排队,小动物们也会排队,大家请看。(投影)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反应(有规律)

  师:这种排列规律是我们在一年级学*时发现的,这种排队规律是比较简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找一找更复杂、更漂亮的规律,(板书:找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排队,引出动物的排队,让学生能够发现规律,从而导入新课,这样设计可以比较自然的导课,从动物的排队入手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引导探索,寻找规律

  师:请看大屏幕,你能有什么发现?

  生反应。

  1、师:来看看这些小动物在排队中过程中,它们的位置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1)学生自由发言说发现。

  师:看来这些动物排队的变化规律有些复杂,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研究,看看这里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2)小组合作,研讨交流。

  小组汇报研讨结果。

  师:如果我把这幅图分开,现在你能够发现怎样的变化规律?(生反应)

  (3)重点引导学生能说出横着看的规律。(提示:先要看从第二次开始动物的位置都是怎样变化的?根据变化说出规律。)

  (4)让生上台演示动物排队的变化现象,帮助生理解掌握规律。

  师:现在,规律已经掌握了,你能按照刚刚发现的规律说出它们第五次排队的情况吗?

  (设计意图:动物的排队比较直观,学生容易理解,让学生先找动物在排队中的变化规律,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让学生去找其他的排列规律会更简单一些。)

  2、师:很好,不仅小动物会排队,漂亮的图片也会排队,大家看。(出示课件)

  师:你能发现图片在排队时的规律吗?

  让学生观察,自由发言说发现。

  师:你能按照这个规律,说出第四排的排列情况吗?

  3、找方砖的排列规律。

  师:同学们表现的非常不错,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这些方砖在排队的时候有什么规律?

  生反应

  师:你能根据这种规律说出第四行吗?第五行呢?第六行呢?

  师:现在这几行都怎么样?(和前面的重复)

  师:如果按照这种规律继续排出第7行、8行、9行……,你猜会是什么样?

  投影展示

  师:看到这种效果,你有什么感觉?(漂亮)如果用这些方砖给你们家铺地板怎么样?

  师:看来像这种有规律的排列,可以使我们的环境变得更漂亮?

  (设计意图:在方砖的排列中让学生发现了循环排列,在不断的循环后,让学生感受到方砖排列的很美丽,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有规律的排列可以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美丽,体现了学*找规律的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三、巩固练*,加深认识

  1、师:很好,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找出下面图形的排列规律,并画出第4组。

  (1)让生观察说规律

  (2)画出第4组,投影展示。

  2、请你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设计一幅美丽的地板图案:

  (设计意图:前两道练*题和方阵的形式不一样,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摆脱方阵规律的约束,让学生能够灵活的寻找规律;第三题设计图案,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去做数学。)

  四、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结语: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的环境打扮得更美丽!

《找规律》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此教学内容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我在课堂中结合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摆一摆等活动在直观、生动的学*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会用自己的方式如声音、动作、图形符号等来表现不同的规律,并联系实际感知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交流的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通过活动发现简单的图形规律并能尝试自己创造一些有规律的组合。

  四、设计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找简单的规律——画规律——找生活中的规律——动手创造规律”等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中感知规律

  1、引入情境

  “六一”节快到了,羊村里的大肥羊学校准备开个联欢会,瞧,这懒羊羊和喜羊羊布臵的教室。(出示电脑图片)

  2、引起争议

  他们俩都认为自己布臵的漂亮,于是就争吵起来,小朋友,你们认为谁布臵的漂亮呢?为什么呢?

  3、引导交流

  4、引出目标

  同学们都认为喜羊羊布臵的教室比较漂亮,为什么呢?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探讨的重要问题。其实刚才已经有人说到点子上了:有位同学说喜羊羊布臵的小旗是按一红一黄一红一黄排列的,象小旗这样一红一黄一红一黄的重复出现至少3次以上的,我们就说小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下面我们就进一步来找一找、认一认一些简单图形的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的有关规律的知识进行创造。(揭示课题)

  (二)探究中认识规律

  1、找一找,认一认

  (出示主题图):大肥羊学校最后决定用喜羊羊布臵的教室来开联欢会,喜羊羊还邀请了一些小朋友们来参加呢!瞧,现在他们已经高兴得又唱又跳了。请仔细观察图,同桌一起找一找,看看你还有什么发现?

  指名汇报:谁来说说你的发现?说得真好,谁能把这句话再说一遍。还能找到其他规律吗?

  2、猜一猜,说一说

  ①大家真不简单,图上的规律都找着了,根据它们各自的规律,你能猜出后一个是什么吗?请把书翻到88页,自已完成例1,比比谁圈得又对又快。

  ②汇报交流:花有什么规律?灯笼呢?……指名回答。

  ③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规律,也就是一组事物依次不断重复的排列。还能根据规律猜出接下去的应是什么。

  (三)运用中理解规律

  1、第一关:涂一涂,画一画

  ①孩子们想不想参加喜羊羊它们的联欢会呢?那就要闯过喜羊羊设臵的智力关哦,大家有信心吗?(出示挂图:例2例3)这就是喜羊羊它们设臵的联欢会的两种入场门票,也就是书上的例2、例3,只要你按门票上的要求画对了、涂对了,就能来参加联欢会了。同桌合作每人完成一道题,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看看你的同桌对了吗?对了就来参加,如果错了,你就帮忙教教他好吗?先看题目要求:例2要求大家接下去摆,你认为摆什么就画在横线上,例3是接下去该涂什么颜色。赶快动起来吧!

  ②交流评价:请一组同学来汇报。

  a.门票1:接下去摆什么呢?为什么?你们同意吗?通过你的检查,你的同桌可以参加吗?

  b. 例3:说说接下去涂什么?为什么?**检票员,你认为他涂对了吗? c.你们都涂对了吗?看来难不倒大家,那我们一起去参加联欢会吧。

  2、第二关:涂一涂,摆一摆

  ①大家已经来到联欢会上了,喜羊羊想让我们也表演个节目,可他不知该让谁来表演呢?于是喜羊羊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出了一道题,谁做错就要上台表演。(课件出题:a.例3的做一做:涂一涂,要求涂上合适的颜色,如果涂错了要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好吗?)

  ②交流评价:涂什么?为什么?是什么规律?涂错的同学请上台来。(都对啦,看来大家对新知识规律掌握的不错)

  (四)创造中深化规律

  1、 排一排

  我提议我们来个小组唱吧!先排个好看的队形。(请5男5女上来,指名一个排队。)

  你还能变一变,排出不同的规律吗?人数不够的你再请下面的同学上来。

  2、你能用不同的声音、动作或图形符号来表现这一队伍的规律吗?

  3、画一画

  大家不但能用声音动作来表现不同的规律了,真是了不起。现在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纸和笔来画一画有规律的图形。同桌先商量要按什么规律画,再动手合作画在纸上,比一比哪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画的规律多。

  ①哪个小组最勇敢先来展示你们的作品。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他们组吗?(他们组真会创造啊)

  ②还有哪个小组来展示。啊,真美!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你能根据自己摆的规律出个问题考考大家吗?

  ③请各小组长拿高作品,让大家欣赏欣赏。你们组完成了吗?请仔细看,这样有规律吗?为什么?

  ④小结:对啊,要一组事物不断重复的排列至少三次才叫规律。同学们真聪明只用彩笔就画出这么多有规律的美丽图案。课后我们就用这些图来装扮教室吧!

  (五)生活中欣赏规律

  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一起认识了规律,还创造了一些简单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和现象,你能介绍给大家吗?(课件出示图片)

  大家介绍的真好,只要大家细心观察肯定还能发现更多有规律的事物。

  (六)延伸中体现规律

  1、反思:你对这节课的学*有什么想说的?我们认识了规律,还会创造规律,更是认识了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我们的生活。我们要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周围的环境打扮得更加美丽。

  2、延伸:看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老师知道你们特别喜欢联欢会,眼看六一节就快到了,我们也来开个联欢会,不过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联欢会中都要有所表现,让规律为我们的联欢会服务,请同学们先做好以下准备:如先画出教室的布臵图稿,或是在才艺展示中画一幅有规律的图案,或是自已设计一些有规律的舞蹈动作,或是编一组有规律的声音,或是为小组唱、合唱设计队形等等。

《找规律》教学设计8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简单图形的排列规律。

  2、能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事物的排列方式。能动手创造简单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推理和动手操作等学*方式,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

  理解规律的含义,能发现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找出稍复杂的图形的排列规律,能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彩旗;小花;灯笼。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口念:拍手拍手偏偏头拍手拍手偏偏头拍手拍手偏偏头……

  师:我们休息一下吧,静息.

  一、通过猜颜色的游戏,感知规律的含义。

  同学们第一行猜的很棒,第二行却猜得乱七八糟的,几乎没有猜对的,是不是表示你们退步了呢?是什么原因?

  看来啊,有规律就好猜,没有规律就不好猜,规律确实很重要,这节课咱们就来”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课件出示数学小精灵聪聪,让小精灵带着同学们去参观会场布置。

  1、课件出示彩旗图

  ①通过让学生观察,回答问题,孩子们清晰的认识什么是“一组”并板书。

  ②给孩子们强调回答问题要完整,如这里的黄旗、红旗为一组,完整的说是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为一组。

  2、课件出示小花图

  ①先让学生读一读,读完一组之后,稍微停顿一下,让别人闭着眼睛听就能听出规律。

  ②通过提问题,找一找谁和谁是一组,圈一圈每一组,让学生理解“重复排列”的含义。并板书。

  ③提出新问题“谁在重复出现?”加深对“重复排列”的理解。

  3、黑板上出示彩旗图、小花图。

  让孩子反复用语言说一说彩旗、小花的排列规律。

  ①彩旗:彩旗是按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为一组重复排列的。

  老师想继续往后摆一面小旗,你觉得该摆什么颜色的小旗?

  那老师再继续摆一面呢?

  谁能完整的再来说一遍小旗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②小花:小花是按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为一组重复排列的。

  老师想继续往后摆一朵小花,你觉得该摆什么颜色的小花?

  那老师再继续摆一朵呢?

  谁能完整的再来说一遍小花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三、强化巩固,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灯笼和小朋友的排列规律。

  ①读一读:读读灯笼、小朋友的排列

  ②圈一圈:圈出灯笼、小朋友的每一组

  ③说一说:说出灯笼、小朋友的排列规律

  小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这样一组一组的重复出现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

  四、达标训练

  刚才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儿,那就是找规律,那么找规律是干什么的呢?为什么要去找规律呢?找规律是为了人们更好的应用规律去顺得的解决一些问题。

  1、说一说后面藏着谁?

  2、如果继续摆下去,第6个是红色吗?

  五、联系生活,欣赏规律

  1、我说你接。

  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

  白天黑夜白天黑夜白天黑夜……

  2、欣赏图片

  六、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先说,然后师指着板书总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这样一组一组的重复出现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再来读一读这几个字:一组一组重复出现。

  生活中处处有规律,只要大家用心观察,多动脑筋,一定能发现且创造出更多的规律,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七、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一组一组重复出现

《找规律》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的一部分,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找规律》主要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的变化规律,又有数字、算式及图形的排列规律。本课时是《找规律》知识体系中的起始内容,即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为下一课时学*数字的变化规律以及今后学*更复杂的变化规律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大多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表达能力欠佳。但是学生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本课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色彩鲜明的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事物的规律,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涂色,摆学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感受到数学的规律美,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发现规律的方法并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五、教学工具:ppt小棒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规律

  (一)生活引入

  1.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一年级一班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做了精心的准备,大家想去看看吗?

  2.师:(呈现例1的情境图中的上半部),你们看,教室布置得漂亮吗?

  3.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他们的设计有什么特点。小组内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彩旗、灯笼和花朵的.排列规律。

  引导学生说出:彩旗、灯笼和花朵都是按一定的顺序来排列的。并指出:这样的排列就叫有规律的排列。

  4.教师总结:一般来说,一组实物依次不断重复地排列(至少重复出现3次),我们就可以称为有规律的排列。

  (二)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找规律并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寻找规律

  (一)寻找彩旗的排列规律

  课件出示彩旗图

  1.学生自己观察,找一找彩旗的排列规律,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2.说一说:

  (1)让学生说出彩旗的排列规律,让学生表述清楚明白,彩旗的颜色是如何排列的。

  (2)教师提问:

  ①彩旗是每排几面就出现重复的?引导学生说出:每两面出现重复。

  ②老师总结:这两面看成一组,所有的这些彩旗都是这样一组一组的重复排列的。

  3.圈一圈:让学生圈出彩旗重复的部分。

  4.大家一起告诉老师这面旗的颜色。

  (二)课件出示小花排列图

  1.教室里还有小花,它的排列是怎样的,你发现了什么?是否也有规律?圈出重复的部分。

  学生小组内交流汇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排列的规律,把话说完整。

  2.我们发现小花是按照1朵红,1朵紫这样的规律来排列的。

  (三)寻找灯笼与小朋友的排列规律

  1.圈出重复的部分;

  2.说一说: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灯笼和小朋友的排列规律,(老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指名说一说,让学生老师评价。

  小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这样,几个为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叫做重复排列的规律。(板书:重复排列)

  (四)反馈练*

  1、动手操作

  小朋友,拿出手中的小棒,自己按照一定的规律摆一摆。

  学生展示作品,老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2、动手练*:拿出准备好的作业纸,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形成一定的规律,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吧!

  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赞美!

  三、数形结合,认知规律

  (一)呈现例2的第(1)题,让学生先观察:

  1.说一说: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和前面的规律有什么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发现:前面所学的是颜色的变化规律,这个是数量上有变化。

  2.填一填:请大家将碗的变化规律用数字表示出来,观察一下数字的变化规律和碗的变化规律一样吗?

  (1)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理解:数字表示的是相对应的那种图形的个数,所以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数字的排列就有相应的变化规律。

  (2)同时让学生感受:它们可以表示相同的规律,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

  (二)呈现例2的第(2)题:

  可爱的鸡妈妈领着她的小鸡也来到了,你们能帮他们找出规律填出数来吗?出示课件。

  1.让学生自己在书上完成填空。

  2.说一说:图形与数字有什么排列规律?

  四、巩固练*

  1.完成P86“做一做”第1、2题。

  2.做动作,猜规律:

  老师做三组动作,学生观察,下一个动作会是什么呢?做一做,说一说这些动作的规律。

  3.做练*二十的第1.2小题,并说一说有什么规律。


找规律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2)

——《找规律》教学设计6篇

《找规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的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学具准备:

  红、蓝三角形各若干个;彩色笔3支;一张16k白纸的1/4。

  教具准备:

  主题图5幅。

  教学过程:

  一、摆摆猜猜,引出课题:

  1、师:请生在桌上摆出一个红的三角形,紧挨着一个蓝的三角形,一个红的三角形,一个蓝的三角形……问:猜一猜,接下去该摆出什么颜色的三角形?为什么?

  2、先同桌两人商量后全班交流。

  3、引出课题:“找规律”

  4、点:摆放三角形中有什么规律?“一红一蓝一红一蓝一红一蓝……”这样的次序排列的。

  (通过摆放“一红一蓝”三角形的学具操作,引出“找规律”的主题,让学生发现“规律”就在身边,而且很鲜明,激起探索“规律”的欲望。)

  二、建立表象,感受“规律”

  1、主题图1:庆“六一”联欢会,装饰教室,挂彩色的三角形

  (1)、接着挂什么?为什么?

  (2)、先两个同学商量后全班交流:“一黄一红”的次序排列的。

  (数量相同,形状一样,颜色循环变化规律的渗透,在上面操作的基础上抽取出来,按“颜色”变化规律排列。由实践操作过渡到形象表象,感受“规律”。)

  2、主题图2:

  教室里又挂上了彩灯美丽吗?漂亮吗?为什么美丽漂亮?“一盏红灯笼,一盏彩灯”(数量相同,形状,颜色变化规律。)

  3、(黄)(红)(蓝)……你能发现这幅画的规律吗?把发现的规律告诉你最要好的朋友。

  (主题图的教学让学生感知数量、形状、颜色等变化的规律,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由简单渐渐过度到稍复杂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让学生充分感受“规律”的丰富多彩。)

  (变化循环的内容由原来的2个物品拓展到3个物品,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更慎密的数学思想。)

  三、排队游戏,拓展规律

  1、一男二女一男二女排成圆形,为下课跳圆舞曲作准备。

  想一想接下去会请谁?愿意上台的.请举手(通过举手了解学生发现规律的程度:男生举手多,还是女生举手多)(数量由一个增加到2个)指名让学生自己请同伴。(让学生亲自参与规律形成的过程。)

  2、你还能创造出另外有规律的排法吗?先独立思考,后四人小组交流,演示,最后全班组际交流。

  (开放式的“规律”设计,一下子将学生的视野打开,感受到“规律”的美丽)

  (“找规律”学生在熟悉的“排队”情境中感受,让学生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产生学*和探索数学的动机,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方式学*)

  四、再次感受,表达规律

  1、很快的找出规律:“一个萝卜,二个辣椒,一个萝卜,二个辣椒……”

  (1)、形状(萝卜,辣椒)颜色(白,红),数量(1,2)循环变化的规律

  (2)、看到的规律写下来,用数字表示(对着图写)

  2、欣赏老师画得图,作出简单评价,先四人小组后全班交流

  2个黄的,6个蓝色的……

  (颜色,数量,大小循环变化规律)

  (一方面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大小、形状、颜色、数量循环变化的规律;另一方面让学生从感性的图形中抽取出数字,为数字排列规律的探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设计图案,创造规律

  1、静思:(美丽、漂亮、有规律)想一想准备画什么?怎样表达?要求:先静静地思考一会儿后动手操作。

  2、独立创作,指两名学生上台板演。

  3、四人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1)、将自己创造的图案介绍给大家,其余3人验证规律是什么?

  (2)、将规律写下来。板演的两位学生先进行,后全班学生各自进行。

  (设计有规律的图案,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体会数学学*的乐趣,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将作品展示出来,请大家欣赏,感受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同时享受到创新的乐趣。)

  六、课堂小结

  生活中有规律的事件隐含着数学问题。让我们努力地发现生活的美,从而感受数学的魅力。

  课后反思:

  “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中简单的排列规律”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初步感受数学的思考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内容的选择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设计出有规律图案,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数学精神。

《找规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的探索,找出计算的规律;

  2、能熟练地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学*过程,发展归纳、概括的能力,学会交流体验合作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第三单元“乘法”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二年级表内乘法基础上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二年级学过的那首儿歌吗?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你还能接着说下去吗?

  生: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四只青蛙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

  师:如果我们继续说下去,数会越来越大,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母“N”来表示数量,说成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评析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环境,学生的兴趣高涨,初步感受到规律的存在。)

  (二)自主探索

  1.第一组算式:5×1, 5×10,50×10

  (1)课件出示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计算这些算式的得数。

  (学生动手计算。)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看一看会有什么发现,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教师参与到小组交流中,与学生共同探讨。)

  (2)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发现了算式的变化,从5×1到5×10,乘数1扩大了10倍,再到50×10,乘数5和1都扩大了10倍。

  生2:我们组发现计算结果,由5到50到500都是扩大10倍。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些,谁能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来计算50×10的吗?

  生3:我这样想的,50×10表示50个10相加,从数位表上知道它就是500。

  生4:我是这样想的,50×10=50×2×5=500。

  生5:我用5×1=5,然后再把省略的0写上就等于500。

  生6:老师,我发现了很重要的问题:5×1=5,5×10=50,乘数1扩大10倍,5没有变,它们的积也扩大了10倍;50×10,乘数10没有变化,5扩大10倍,它们的积也扩大10倍。

  生7:我补充一点,用5×1和50×10比较,乘数5和1都扩大10倍,它们的积就扩大100倍。

  师:你们真棒,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2.第二组算式:3×2,3×20,30×20

  (1)课件出示

  师:你能直接说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看一看会有什么发现,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教师参与到小组交流中,与学生共同探讨。)

  (2)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发现了算式的变化,从3×2到3×20,乘数2扩大了10倍,再到30×20,乘数3和2都扩大了10倍。

  生2:我们组发现计算结果,由6到60到600都是扩大10倍。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些,谁能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来计算30×20的吗?

  生3:我这样想的,30×20表示30个20相加,从数位表上知道它就是600。

  生4:我用3×2=6,然后再把省略的0写上就等于600。

  生5:老师,我发现了很重要的问题,3×2=6,3×20=60,乘数2扩大10倍,3没有变,它们的积也扩大了10倍;30×20,乘数20没有变化,3扩大10倍,它们的积也扩大10倍。

  生6:我补充一点,用3×2和30×20比较,乘数3和2都扩大10倍,它们的积就扩大100倍。

  师:你们真棒,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每个人都表现得非常出色,让我们继续努力吧!

  3.第三组算式:12×4,12×40,120×40

  (1)课件出示

  师:你能直接说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看一看会有什么发现,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教师参与到小组交流中,与学生共同探讨。)

  (2)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发现了算式的变化,从12×4到12×40,乘数4扩大了10倍,再到120×40,乘数12和4都扩大了10倍。

  生2:我们组发现计算结果,由48到480到4800都是扩大10倍。

  生3:我们组发现了,12×4=48,12×40=480,乘数4扩大10倍,12没有变,它们的积也扩大了10倍;120×40,乘数40没有变化,12扩大10倍,它们的积也扩大10倍。用12×4和120×40比较,乘数12和4都扩大10倍,它们的积就扩大100倍。

  师:你们真棒,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们在计算这三个算式的时候,都是这样想的吗?真了不起!

  4.探索规律

  师:现在我们把三组算式都计算完成,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三组算式,找一找在计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然后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观察算式,交流规律,然后汇报。)

  生1:我们组找到的是,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倍。如12×4 和12×40,12没变,4扩大10倍,积由48变成480扩大10倍。

  生2:我们组找到的是:两个乘数同时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如5×1和50×10,5和1同时扩大10倍,积由5变成500扩大100倍。

  师:你同意他们的发现吗?有了这么好的发现,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规律进行计算了。你们真了不起,为我们的发现鼓掌庆贺一下吧。

  (三)巩固反馈

  1.基础性练*

  (1)试一试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试一试第2题。

  (采用抢答的形式进行。教师出示算式,学生抢答说出得数,以此巩固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

  2.提高性练*:练一练第2题

  (巩固所找的规律,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课堂总结

  想一想,我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找规律》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89页“找规律”。

  教学目标:

  1、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具准备

  录音带、彩带、动物头像、涂色卡、绳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播放歌曲“新年好”,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想到了什么?

  (二)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放的?他们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今天我们就来学*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一)课件出示彩旗图,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

  (二)出示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

  (三)出示彩花排列图,教室里还有彩花,它的规律和彩旗、灯笼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讨论讨论。

  (四)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出现。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一)涂一涂

  1.实物投影,出示涂色卡1(课本第89页“涂一涂”)。

  2.还想不想做涂色比赛?请拿出另一张涂色卡(课本89页“做一做”)继续涂色。

  (二)摆一摆,猜一猜

  1.摆一摆(设计规律,摆学具“○、△、☆”)(学生动手操作。)

  2.猜一猜。(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自己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猜我按什么规律摆的吗?”自己请同学回答,答对的,老师给予奖励。)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一)联系生活找规律: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还有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谁来说说?

  (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创造规律,好吗?

  五、全课结束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

《找规律》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85页《找规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并联系实际感知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规律。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涂一涂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涂一涂活动发现排列规律,能准确地进行猜测、推理出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磁珠若干,作业纸每人一张。

  学具准备:彩色笔

  教法:情景教学法、讲解法、归纳法。

  学法: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教学程序

  一、在生活中感知规律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教室里来了很多客人,他们是县二小的老师。有客人来,我们应该怎样做呀?一是向客人问好,二是用掌声欢迎,今天的这个欢迎仪式由点特别,孩子们先看老师是怎么做的,然后你们再照着做两遍,好吗、师:从你们的掌声中,发现了什么?哇,你们真厉害,说得很棒!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好多像这样按照一定方式来排列的事物,我们把这种排列方式叫做规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找规律。(出示课题:找规律)

  二、在探究中发现规律

  师:谁来说一说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生回答是儿童节)

  1、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同学们打算庆祝一下,开个联欢会。你们看他们布置的教室多漂亮啊!他们是用什么来布置的?(出示主题图)(生:他们是用彩旗、小花、灯笼来布置的。)那你还从中发现了什么?它们是胡乱摆放的吗?你们能找出它们的规律吗?

  2、出示彩旗图(彩旗按红黄交替的规律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红黄红黄红黄红黄师:谁来猜一猜最后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师:你猜得真准,你是怎么知道的?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小花又是怎样摆放的呢?

  3、出示小花图红紫红紫红紫红紫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其他的小朋友?

  4、出示灯笼图让学生同桌互说:它有什么规律?再让学生说说下一盏灯笼是什么颜色的?红蓝蓝红蓝蓝红蓝蓝红蓝蓝

  5、大家看到自己动手布置的会场特别漂亮,高兴地在会场中围成一圈跳起舞来。仔细观察跳舞的同学又是按怎样的规律站的?

  三、在操作中创造规律

  1、猜一猜(课件出示:)师:同学们想不想利用刚才学的知识来做一个涂色比赛。让学生说一说。

  2、摆一摆学生摆规律老师在上面摆磁珠,当我停下来的时候,让学生摆出接下来那个的颜色,好吗?

  3、涂一涂自己做一回小小设计师,按自己喜欢的规律涂色。师:不光图形有规律,生活中处处有规律。

  四、在生活中欣赏规律。

  联系生活实际找规律、欣赏规律带给我们的美。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周而复始有规律的现象,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日出日落…...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怎样找规律,我们知道了不仅图形有规律,颜色有规律,声音也可以创造规律。希望同学们课下找一找你身边有规律的事物。

《找规律》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课前谈话,感知规律:

  师:今天在这里上课和我们*时有什么不同啊?

  (预设:学生:教室大,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座位进行了调整)

  师: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找规律。

  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

  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2、探究规律:

  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两端的物体 数目 中间的物体 数目

  夹子手帕

  兔子蘑菇

  木桩篱笆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二、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2、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三、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

  2、应用规律:

  (1)基本练*:

  ①出示一组排列。

  填空:两端的物体是( ),中间的物体是( ),( )比()多1个。

  ②这根绳子被打了6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

  ③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

  (2)变式练*:

  ①间隔问题:(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

  师:看!这是谁?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成为*人心中的骄傲。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

  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

  ②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③圆周问题:

  欣赏:西湖苏堤春晓图

  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

  c: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d:对比联系:

  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

  ④机动练*: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课件出示图)

  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

  四、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略)

  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我执教的一节市级分片公开课,本次公开教学活动的主题是:转变学*方式,加强有效学*。而转变学*方式主要是从自主学*、探究学*、合作学*这三方面转变。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一直到实际教学,我对了“探究性学*”和“合作学*”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下面我想具体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渗透探究性学*呢?

  我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渗透探究性学*。

  第一:巧设质疑,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性学*意识。

  1、导入精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

  2、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学生探究性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课堂教学的学*内容、呈现方式应该贴*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材料,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主动探究,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3、巧设质疑,创设探究情境。

  “质疑”是学生探究性学*的前提。“质疑”引入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一般来说,“质疑”主要设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明确探究方向即可。

  例如:在练*里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时,让学生来猜猜桃树的棵数,这样学生产生矛盾、质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同时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所需的材料(小棒、圆片、纸、笔等),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第二、在探究、发现知识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1、自主探索,养成自主学**惯。

  自主探索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得生活体验或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主探索的目的不单纯在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在于数学方法的掌握与情感体验的获得;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再创造”的体验,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2、合作探究学*,强化探究效果。

  合作探究学*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小组或全班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合作能实现知识互补和能力互补,达到共同进步。同时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课堂发言机会有限的缺陷,也培养了学生听说交往和组织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本节课中安排了这样三次探究活动:例题中探究三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关系、探究锯木料中木料的端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在这三次探究活动中,可以说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交相辉映。探究三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关系主要体现自主探究,探究锯木料中木料的端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是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相结合,而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更加体现了合作探究。

  第三、实践运用,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运用也是探究性学*的重要环节。数学知识的学*和掌握,最后都要归结到实践运用中去。那在课堂中怎样渗透其运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1、挖掘教材潜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现在的数学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呈现内容的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的资源挖掘出来,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材料,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活动*台。

  2、综合实践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它能使学生在各种探究学*活动中,有效地进行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惯和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在本节课中,锯木料的问题和沿圆周栽桃数和柳数只是教材中安排的练*题,但我把它们设计成两组的探究性学*环节,这样既解决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

  又如:我安排的机动练*中,摆放蓝花和红花的问题。学生设计出了三种摆放方法(两头蓝花、两头红花、头尾不同),甚至还有学生提出沿教学楼摆放一周的情况,可见学生对规律的掌握、应用的能力非常强,更加看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二、怎样进行有效的合作学*呢?

  我认为有效的合作学*应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合理组建学*小组,追求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要把学*能力、成绩甚至性格等方面不同的学生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好。这样,小组内的学生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第二:教给学生合作学*的方法。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第三:提供合作学*的内容,把握合作学*的时机。一是在学生学*遇困难时,教师要善于把问题交给小组,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让每个学生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通过合作,提高学*效率,增强合作精神。二是意见不一或答案多样时也是合作的好时机。

  第四:加强合作学*的评价。合作学*中的评价有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传统的课堂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主,对结果评价为主;新课程下课堂应该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更要注意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除了评价学生个体的学*过程,还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中的行为、能力、情感、态度等变化。

  对于第一点和第二点,我想应该从*时的课堂中加以重视和培养,而第三点和第四点应该是针对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情况来定的。

《找规律》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找规律”。

  教学目标:

  1、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具准备:录音带、彩带、动物头像、涂色卡、绳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播放歌曲“新年好”,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想到了什么?

  (二)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放的?他们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今天我们就来学*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一)课件出示彩旗图,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

  (二)出示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

  (三)出示彩花排列图,教室里还有彩花,它的规律和彩旗、灯笼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讨论讨论。

  (四)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出现。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一)涂一涂

  1.实物投影,出示涂色卡1(课本第89页“涂一涂”)。

  2.还想不想做涂色比赛?请拿出另一张涂色卡(课本89页“做一做”)继续涂色。

  (二)摆一摆,猜一猜

  1.摆一摆(设计规律,摆学具“○、△、☆”)(学生动手操作。)

  2.猜一猜。(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自己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猜我按什么规律摆的吗?”自己请同学回答,答对的,老师给予奖励。)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一)联系生活找规律: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还有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谁来说说?

  (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创造规律,好吗?

  五、全课结束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

  教学反思:


找规律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3)

——找规律教学反思6篇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一、表现在材料提供上。

  “材料引起学*,材料引起活动”。学*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能力的基本载体。在本课中让每个学生都准备好了若干水果图片,白纸,等。学生通过画一画,贴一贴,摆一摆等过程,切实让每一个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合作探究、交流。

  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本课中,既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考虑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本节课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和探究中来。每当出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我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质疑、争论,直到意见统一。并及时组织学生相互欣赏,评价。最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事务,体验到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下课。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努力体现新理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注重合作学*,相互交流、启发,面向全体,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为了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方式进行教学。

  我的教学意图有两个:一是让孩子通过找规律能够说出下一个是什么;二是让孩子充分感受规律的美。围绕着这两个教学意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一、创设情境,感受规律。

  新课开始,我首先通过变水果的情境导入,充分调动小朋友的学*欲望,激发出孩子大脑中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原有经验,然后直接揭题:像这样一个苹果一个香蕉,又一个苹果一个香蕉,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就叫做规律,今天咱们的任务就是一块儿来找规律。

  二、在自主探究中,发现规律。

  1、这第二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是认识规律。这一环节,我重在强化训练孩子用较清楚、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首先,我为学生创设了联欢会时张灯结彩,这一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把气球和灯笼有规律的呈现出来,使学*新知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学*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观察、猜想、推理、操作中意会,感知规律。同时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给学生提供思考、尝试的机会。然后,我让小朋友自由发挥,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2、接着这一环节我创设了让学生猜的环节,让学生意会,积累感性经验。如猜下一面彩旗是什么颜色?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等,都是让学生先自我感受,再听取别人的意见。给学生的学*提供了独立思考、自我尝试、独立猜想、和体验成功的机会。

  三、在自主探索中,体验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知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首先在黑板上摆出有规律的图形,让同学们发现图形的特征以及规律,使学生能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接着,我在体验规律这一环节设计了涂一涂、画一画的教学情境,用自主探索的方式让孩子独立完成。其中,涂一涂重在让学生会按照规律涂色,还要会说出规律。

  四、在小组合作中,创造规律。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小小设计师这一活动。让学生小组合作涂出有规律的颜色,摆出有规律的图形。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来给花朵涂颜色,学生的创造力真是令人吃惊,他们不仅能模仿前面出现的一些规律来创造,有的还涂出了较难的规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同时,注意发挥群体优势,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交流、协商,以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五、说说生活中的规律,发现规律的美。

  欣赏生活中的规律、找找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等,进一步加强对规律的感知体验,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体现了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

  本节课我的教学特点是:充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我首先利用资源创设一个联欢会的布置的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有趣的情境中探索事物的规律,学生根据这一情境中摆彩旗、摆灯笼、摆小花等图形感受规律,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让学生全方位地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魅力。还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规律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另外,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涂一涂、找一找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规律、经历发现规律过程,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特别是让学生小组合作摆一摆、涂一涂这两环节中,我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开放了学生思维,学生设计出了与众不同、有创意的规律,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当然,本课也存在很多不足:

  一、没有调动学生学*和积极性

  其实在课堂上,我已经看出他们不爱、不爱回答问题的特点了。可我却没有及时调整、调控课堂的对策,没有利用手中的小星星激发学生的举手意愿,比如应该说:看谁最勇敢?看谁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谁想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等一系列激励性语言。

  二、课堂评价单一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始终说你回答得真好!评价不够多样化,没有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应该用不同的评价去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满足自身的需求,从而激发自己的发言欲望。

  三、时间没有掌控好,最后环节显得紧张

  课堂教学中我一直严加掌控教学时间,但还是没的控制好。尤其最后环节欣赏规律的,只是匆匆而过,显得很是扫兴。

  一路反思下来,本节课当中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会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逐渐改正,让我的课堂充满情趣、充满智慧,真正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会新知,我会为这一目标而努力!

  本单元的内容有:图形的变化规律、简单的的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和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中,我主要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触摸、实验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本单元很多题目的设计都体现很强的开放性,我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自己发现,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必须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造和设计贴*学生生活的情境,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生活数学的重要性,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例如在例1的教学中,我会让低视力的学生观察联欢会的情境图,图中有彩花、灯笼和彩旗,通过让低视力学生描述情境图,使全盲的学生参与到联欢会的设计活动中,让学生发现排列规律,进而理解规律的含义。

  在教授例2和例3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不拘泥统一答案,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增强相互合作的意识。课后,我也对本单元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教学重点把握的不是很透彻。

  一年级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很感兴趣,课堂也比较活跃,但是学生没有耐心,对于规律的学*没有很好的巩固,在教学找规律的方法时,我没有很好地总结和强调规律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只是在口头上说了一下,导致学生没有很好的归纳出找规律的方法。

  二、太依赖于教案。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老师应该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具体掌握情况来调整课堂教学,而不是让学生按照事先预想好的教学过程来参与学*,老师不能完全照搬教案设计好的环节进行,教学要富有弹性,以便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灵活调整,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多加注意和加强的。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初步学会了如何去探索和发现规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最后的练*和作业设计环节,我给学生的练*是设计手链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出了很多漂亮的手链,对于规律的掌握也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多设计相类似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热情,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中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显得复杂一些。此次找图形的规律以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和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综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与掌握不是易事。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

  众所周知,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寻找和发现周围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变化的规律构成了数学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发现关系和规律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探索能力的过程。因此,《标准》将“探索规律”作为数学与运算独立的内容,其目的是加强这方面教学的力度,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其它方面内容的学*,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路。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本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设计了一个找小婧房间的规律情景。用这条情感线来支撑知识线和能力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

  大家知道,教材为学生的学*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小婧房间的图案引出规律:呈循环排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我在考虑的时候,根据目标之一,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规律,把主题图作为墙面和地面出现,请同学和老师共同来找规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墙面图案的规律,说得很全面。另外,引导学生把图形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以便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规律。

  三、创设探究*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具仍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因此,在“找规律”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A、呈现问题情境,提出思考问题。

  B、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秘密”,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

  C、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师生共同验证。

  D、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图中排列规律。这样教学,把教材中抽象的规律引发为一个过程,一个让学生参与观察、猜测、合作、验证、概括的探究学*过程。在练*中,再次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学生自由设计图案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创造“规律”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课上下来,有成绩之处,也留下不少遗憾。

  1、课上,正如课前预设,我创设了一个个美丽生动、熟悉亲切的生活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但仍有一小部分“学困生”跟不上学*进程,在学*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不能独立做题,或是出现较多的错误,分析原因:在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活动中,虽然重视规律的表述,但没有引导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不利于记忆,更影响运用的熟练度。

  2、导入时间太长,环节太多,影响了学生学*探究的时间。

  3、教学环节要整合。第一种规律——“排头到排尾、排头到排尾”的教学展开用是太长,“墙面、地面装修”与例题中的规律类似,限于课件制作技术没有修改,在找、说规律的基础上作了一点深化——渗透周期问题,揭示“循环”概念。安排4人小组排队演规律的环节,可以安排在例题前面,在探索完所在的循环运动规律之后,既能加深体验又可帮助梳理知识,加深理解,整合以上几处教学环节,让学生进行自由设计不至于“纸上谈兵”。那样,课堂会因学生的大胆创新呈现更多的精彩。

  秦老师曾经对我说:眼睛看着教材,钻研知识去备课,课堂才有亮点;尽想着亮点去备课,课上反而没有亮点。

  呵呵,很辨证,很经典!

  解读教材吧!本单元的《找规律》是本册教材的新增内容,这部分知识原先是奥数课的知识。奥数的知识怎样让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呢?

  细品教材,我心中就有了分寸——教材用生动的情境图展现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即所谓“形”。学生容易从中找到间隔排列的事物,通过观察数数等也容易说出规律。教材注重让学生完整的体验规律形成的过程,在验证规律中建议学生摆一摆,用手指点拨思维。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找找类似现象,完整的传达了从“形——实”,从“实——形”的规律形成意识。

  是不是学生能容易说出规律就是达到了所谓的“实”呢?细想,并非如此。找规律的重点在于找,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解读教材,不仅仅要看到规律形成的大体过程,更要看到教材背后隐藏着的“一一对应”“用符号数学化”的思想等,这才是真正的实。

  再从孩子们的角度去聊聊我的想法——每一个教师都很清楚,学生来到课堂时,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很好的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充分掌握学情,真正创造有生命质感的绿树课堂?我决定还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入手。

  在家里,我让4周岁的女儿摆珠子,一颗红,一颗黄,女儿很容易就摆出来了。幼小的孩子对于一一间隔的表象并不陌生,那四年级小孩更是有充分的生活经验了。

  于是,在备学中,我让孩子们通过看教材上间隔排列的事物,去生活中找相关现象,并把这些现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们班里的毛宇杰是个调皮的孩子,他说,老师,我可不可以把每个现象用多种方式表达出来?呵呵,孩子对于生活充满敏感,数学老师更应该有孩子的这份敏感。估计有部分孩子在找的过程中会有些发现,所以第三个作业是弹性的,让有发现的孩子写出自己的想法。


找规律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4)

——找骆驼教学设计汇总十篇

   【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课前准备 】

  师生分头搜集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

  《玩出了名堂》,告诉我们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发现了微生物。

  今天要学*的“找骆驼”这 篇课文,又将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课文。

  3、指名上台分角色朗读课文。

  4、学生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深究

  1、教师引述:老人没有看见商人丢失的骆驼,怎么会知道这头骆驼的特点呢?下面我们细细读读课文,寻找一下问题的答案,好吗?

  2、自由组合或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合作填写下表。

  老人看见了什么

  知道了什么

  3、每组推荐一人上台边展示边介绍。

  4、师生评议。

  四、交流体会

  1、请同学们对故事中的商人和老人分别发表个人的见解。

  2、谈谈读了这个故事后受到的启发。

  3、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留心观察或不注意观察的事例。

  五、情境表演

  1、自由组合,设想故事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特点,创作表演课本剧。

  2、指名上台表演并评选最佳小演员。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件:骆驼在沙漠上走的片断。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自由读)

  3、按自然段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此时的心情怎样?你现在就是这个商人,你会怎么做?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4、具体学*课文。

  (1)当商人问老人的时候,他们说了什么呢?同桌同学分角色读(1――7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读。

  如果你是商人,听了老人的话,心里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随机指导老人的话,与商人越来越紧张、急切的语气)

  (2)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得这样具体,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你这位商人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商人的话,读出生气、质问的语气。

  (3)老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呢?请你自己读读第10自然段。

  老人说的是真的吗?他没看到骆驼,为什么对情况知道得这样清楚呢?谁能为在座的商人解释解释。

  (4)结果怎样,齐读第11自然段。

  5、小结。

  (1)学过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点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失、这、左、右、应、该6个字。

  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教学重点:掌握该字再田字格中的位置。

  教学难点:左、右两个字“横、撇”写时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

  1、这节课继续学*第17课。板书课题

  2、回忆课文写的是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复*词语(课件演示)

  走失这时候左右应该

  (三)出示生字

  失这左右应该

  (四)学*生字

  1、仔细观察哪些字有一样的地方?(课件)

  失、左、右是独体字。

  这、应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结构特点是什么?

  该是左右结构的字。

  2、先学*3个独体字。

  (1)失:你想怎样记住它?写时注意什么呢?(汇报)

  老师想和同学们比比,看谁写得好,愿意吗?(师生同写)

  组词

  (2)出示左、右两个字

  这两个字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学,看看你想怎么学。

  学生汇报。

  区别“左、右”两个字“横”写时的不同。

  左字横短,右字横长。

  指导书写:左:横在横中线往上一点的地方起笔,稍向上倾斜,要写得短些。撇起笔在竖中线上,要写得舒展些,工字写得偏右些。

  右:横同样在横中线往上一点的地方起笔,要写得长一些,撇起笔在竖中线上,口字写得扁一些。

  生练写。

  (3)接着学*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出示这,指读。

  你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

  远――这进――这过――这(课件演示)

  写时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还要注意什么?

  指导书写:先写文,点起笔在竖中线上,横在竖中线稍微往左一点的地方起笔。注意“文”字的捺变成了长点,要穿过横中线和竖中线的交点。再写走之旁,点起笔比文字的起笔稍微低一些,横折折撇起笔在横中线上,捺要包住文字,写得长一些。

  (4)下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应(指读)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想怎样学这个字。

  汇报。

  座――应

  (课件演示)点点撇的位置,两个横的长度。

  指导书写:丶起笔在竖中线上横不要写太长,丿要舒展些,第一个点起笔在横中线上,第二个点起笔在竖中线上,丿穿过横中线,横比上面的横稍长一些。

  (5)出示“孩”,这个字认识吗?

  看看它发生了什么变化。孩――该,这是我们要学*的最后一个字,齐读。

  写时注意什么?(课件演示)两个点的位置。

  你想用什么方法写这个字?(分割法)

  讠写在分割线。

  指导书写:用分割法来写。在左右半格中间打分割线。丶起笔在竖中线往左一点的地方,横折提起笔在左分割线上,在同讠的点起笔位置对齐的地方起笔,横长一些,稍超过右分割线。撇折到竖中线上顿笔写折,第一个丿长些,第二个丿短些,丶收笔在右分割线上。

  (6)组词。用“应该”造句。

  (五)齐读6个生字,觉得哪个字不好写,再写1个。

  (六)写字书1、2题。

  (七)课外读物《蜜蜂引路》一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过程与方法: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惯。

  重点难点:

  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老人与商人的口气。这是本课的重点;重点是理解老人观察很仔细,分析很具体。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1、读准字音,了解这一课里写谁找骆驼,找到了没有,大致上知道怎样找到骆驼的。

  2、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

  (1)阅读老人的判断句子,再读他观察的发现的句子。

  (2)引导学生将老人的判断和观察到的现象―一对应,从中弄清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二、通过阅读理解词语

  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如“不紧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点,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再如,用了“至于”一词,就强调了与发现骆驼沿途出现的一些现象相比,骆驼往哪去了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

  三、学生问题提出与讨论

  1、课文为什么先写了老人的判断,然后才写老人的观察?

  2、说说自己用心观察,认真思索,获得的发现。

课题16、找骆驼授课日期2010.10.19

教学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么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惯。

教学重点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的。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教学准备表格、课件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积累了一些识字、阅读方法,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学生通过朗读和小组交流可以理解课文的'内容,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个性化朗读。

教学流程设计意图集体备课

导入:(关注兴趣,提出目标)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请你们来观察一幅图片,你看到了几个人的脸?同一幅图画,你们却观察到了不同的内容,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有关善于观察的小故事:16、找骆驼(板书课题)

关注兴趣,为学*目标的提出服务。

新授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了解阅读情况,调整教学。

关注学生在组内的互动情况,以生生互动攻破教学目标中的重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读课前自读提示,画出问题。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出示生字,自主学*。

4、看来生字你们都认识了,下面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关注互动,攻破目标)

5、骆驼都有什么特点,老人又是怎么发现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以小1、一生读自读提示,其他学生画出问题。

2、自由读文。

3、学生领读,全班抢读。

4、浏览课文,思考问题。

5、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集体备课

组为单位讨论,完成表格。

6、指导朗读

7、分角色朗读

(关注实践,夯实目标)

8、如果你是商人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你又想对商人说些什么呢?

6、个别朗读

7、分角色朗读

8、畅所欲言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大胆阅读,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个善于观察、发现的有心人。

课堂*题设计:

骆驼的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关注学生在组内的互动情况,以生生互动攻破教学目标中的重点。

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留心观察你身边的事物,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16、找骆驼

左脚有点跛脚印左脚深、右脚浅

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路边左边有蜜、右边有米

缺了一颗牙齿啃过的树叶留下了牙齿印

细心观察、认真思考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课题、同学的回答和课文内容的省略处提出问题,并通过反复读课文,与学*伙伴讨论,解决问题。

  2.通过比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走失”“详细”“不紧不慢”“指点”等词语的意思;学*用“是不是”提问;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3.读懂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

  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整体感知,明确学*要点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第十六课《找骆驼》。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该怎样学?

  二、学*新课

  (一)初读课文

  师:这是一则读后会让人变得更聪明的故事。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读完一遍之后请站起来读第二遍,读到第三遍的时候请用手势表示一下。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明确学*要点

  师:为了帮助我们学*,编书的叔叔、阿姨在课文前面作了提示,谁来读一读? (生读提示)

  师:学*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问题一:骆驼有什么特点?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课文。

  三、根据学*提示,练读课文对话,解决问题一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读一读老人和商人谈骆驼特点的对话,边读边想: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请标上记号。

  (生自读并标注)

  师:老人说出了走失骆驼的几个特点? (生答:三个)

  师:商人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心情如何?(生答:心里高兴)从哪儿看出他心里高兴? 师: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指名某学生扮演)我们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指导加上动作)

  师:再读对话,你们发现老人的发问有什么特点没有?

  (生答:都用到了同一个词语──“是不是”,这个问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师:老人说的骆驼的特点具体、全面,然而又说骆驼去哪儿了他也不知道,难怪商人会忿忿地指责老人。请大家读一读商人说的话。

  四、根据学*提示,细读老人的话,解决问题二

  师: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吧?现在我们该研究什么了?问题二的答案在课文的哪部分? 师:好,我们来读老人说的那段话。这段话该怎么读?什么叫“不紧不慢”? (指导朗读)

  师:老人看见了什么? (生画下相关内容)

  师:老人看见了这些现象,他又知道了什么?(生用另一种符号画下相关内容)

  师:我想要知道你们画得对不对,该怎么办?请男同学读“看见”的内容,女同学读“知道”的内容。

  (男生、女生分别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学*运用“是不是”发问。商人以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所以忿忿不*。当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出原因之后,他才恍然大悟。现在,老师要请你们来做一回聪明的商人。当你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能不能用上“是不是”来问一问老人?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示范:请问,您是不是看见了,所以知道) 师:同学们会问吗?自己试着问一问老人。 (生自由练*) 师:谁能够连起来问一问?

  (同桌互相说,然后群体表演,扮演老人的学生也要表现得越听越高兴,为商人的聪明感到高兴)

  五、深入理解,解读推理过程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有个问题。看见了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能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儿跛呢?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请学生结合课前的游戏回答)能不能反过来说,要是骆驼的左脚是不跛的,那么──

  (生答:两只脚印应该一样深浅)

  师:很好。谁能来讲一讲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师:老人看见树叶上骆驼留下的牙印,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你们能不能画一画,缺了一颗牙的骆驼留下的牙印应该是怎样的?(生试画―投影展示―进行比较判断)

  师:对,老人在树叶上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牙印,所以他想:要是这骆驼──谁能接下去说? (师指名学生回答)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六、自由质疑,理解寓意

  师:课文中的老人请商人顺着脚印去找。读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问问题:为什么要顺着脚印去找?)

  师:是啊,为什么要让商人顺着骆驼脚印去找呢?我们来讨论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

  师: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同学们觉得故事中的老人是怎样的一位老人?

  七、回顾全文,积累语言

  师:故事很有趣,读了课文大家肯定受到很多启发。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全文。同学们喜欢怎样读,齐读还是分角色读?大家要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的哪些词语或写法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师:相信这些好词好句会随同《找骆驼》这个故事,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一、教案背景:

  1、面对学生:小学三年级

  2、学科:语文

  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找骆驼》。

  三:设计理念: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在我们有效地利用下,它为人们提供着各种各样的简单而且快捷的通信与信息检索手段,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了巨大的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在网络上的检索,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图片、动画、声音等,使课堂更加直观、有效,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本文《找骆驼》也是在这一背景下设计,通过网络搜索,使学生更加明白老人是如何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到骆驼的。

  四、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有两个人物: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人胜。为了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我在网络上查询了课件、教案、图片等大量资料。百度搜索如: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通过学*,懂得对任何事物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对任何事物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1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有一位商人丢了一只骆驼,心里很着急,想让“柯南”帮忙。柯南邀请我们大家一起去找,你们愿意吗?今天我们就当一回小侦探,来帮商人“找骆驼”。(师板书题目)

  2、认识了解骆驼。【百度搜索】

  3、师出示教学要求,强调略读课文的学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勾出生字词。(教师利用网上视频、让生自检生字词的读音)

  百度搜索如下:

  2、教师检查字词读音,并且让学生利用百度百科了解词语意思:

  跛脚、驮着、啃树叶、详细、忿忿、究竟

  百度搜索如下:

  2、老师讲评,评出最棒的。

  【板书设计】

  16、找骆驼

  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本课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在叙述中巧设悬念,

  引人人胜。本堂课教学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使教学目标得到充分地落实。之所以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主要是因为课前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询了本课相关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视频、图片等资料,并且在教学中得到了整合利用。还有就是利用百度百科让学生对词语进行理解,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完成练*题,检测课堂效果。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堂课学生更加直观地明白了课文中的难点。但是整堂课下来,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做到比较好的地方就是网络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相对于传统的课堂,网络使学生整堂课充满了兴趣,调动起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效率,并且直观地展示出了传统课堂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另外,我们还需注意的是对于网络资源的筛选,好的资源对于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很好的提升,但是有些资源,却会误导老师或者学生,往往事倍功半,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老师作为一个教育者,一定要把好关,使网络真正地成为教学中的好帮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网络教学的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还将继续探索,使网络真正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对任何事物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有个谜语谁能猜出答案啊?(课件出示谜语找生读谜语,知道“沙漠之舟”是指骆驼)

  师:同学们真聪明,是骆驼。(欣赏骆驼图片)

  师: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骆驼的资料,有谁能为大家读一读啊?(课件出示骆驼资料找生读)

  师:有位粗心的商人丢失了他的“沙漠之舟”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帮助商人“找骆驼”。

  (板书“找骆驼”),指导读准轻声tuo。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捧起你们的课本认认真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有哪些角色,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另外在读的时候,画出不认识的生词。

  2、读完了,老师想出些词语考考大家好不好?(课件出示词语)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师:老师帮大家总结了一下(齐读):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商人(走失)一只骆驼,向老人(打听),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骆驼的事。

  二)明确学*要点

  1、为了同学们能更好地学*这篇课文,课文为我们准备了阅读提示,谁愿意读读阅读提示?

  (1)商人丢失的骆驼有什么特点?

  (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着这两个问题来学*这篇课文。

  三、研读课文

  (一)研读“骆驼的特点”

  1、首先让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先读读课文1-7自然段,边读边想: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请画出。(划好的同学可以同桌交流交流。)

  2、学生汇报骆驼特点。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我们先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然后再说说骆驼的特点?(教师板书:左脚跛;左驮蜜右驮米;缺一颗牙)

  思考:“跛”什么意思?谁能为大家表演一下跛脚走路?

  3、老人准确的说出了骆驼的这些特点却说没见过骆驼,大家觉得商人听了会信吗?那商人会说些什么?

  过渡:大家很好的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探究一下第二个问题吧!

  (二)探究“如何知道骆驼的特点”

  1、课文的哪个自然段介绍了老人是如何判定骆驼有这些特点的?(第10自然段)

  2、那么谁能说出这段话应该怎样读呢?(不紧不慢地读)

  3、“不紧不慢”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很镇定,不慌不忙,很沉稳)

  4、现在就请大家自由读读出老人的不紧不慢。读完后,请大家用画出老人看到了什么,通过看到的想到了什么。(课件出示)

  5、在因为所以、的句式中,我们知道了因为(原因),所以(结果),这样的句子就叫做因果关系。 6、总结骆驼特点和发现特点的原因7、老人为什么可以准确知道走失骆驼的特点?(课件总结)

  四、深入理解,解读推理

  1、老人为什么不让商人顺着树叶,米、蜜的方向去找,而是让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米和蜜终有流光的那一刻,沙漠里也不是处处都有叶子,只有脚印是持续存在的。)

  2、“果然”一词说明了什么?(商人通过老人的指点找到了骆驼)

  五、小结延伸

  师:学到这里,你觉得老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

  1、把今天学的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会有哪些新的发现?把你的新发现,准备在口语交际课上与大家共同分享。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课题、同学的回答和课文内容的省略处提出问题,并通过反复读课文,与学*伙伴讨论,解决问题。

  2.通过比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走失”“详细”“不紧不慢”“指点”等词语的意思;学*用“是不是”提问;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3.读懂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2.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理解老人为什么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课前准备】

  1.制作幻灯片课件:

  (1)课题,配背景;

  (2)“学*提示”上的两个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背古诗两首

  二、情境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两团橡皮泥。请甲同学来按左边这团橡皮泥,请你轻轻按。请乙同学来按右边这团橡皮泥,请你用力按。(甲、乙两名学生分别轻轻、有力地按压橡皮泥)

  师:请同学们猜猜,刚才他们各按了一个手指印,那么左右两团橡皮泥上的指印是不是一样深?为什么?(生答:不一样深)

  师:如果要让左右两边的指印一样深,该怎么做?(生回答)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看来,今天的课一定能上得很好!

  师:同学们见过骆驼吗?骆驼长得什么样?有哪些本领?

  生:骆驼身体高大,背上有驼峰,蹄又扁又*,蹄底有肉垫。有双重眼睑,不怕风沙;很耐饥渴,嗅觉灵敏,能嗅出远处的水源,也能预感大风的到来。有“沙漠之舟”的美称。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你们说谁最需要骆驼的帮助?

  生:在沙漠中行走的人。

  师:如果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不小心丢失了骆驼,那该有多糟糕啊!可有个商人偏偏遇到了这事,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找骆驼的!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读完一遍之后请站起来读第二遍,读完第二遍的请用手势表示一下。

  2、到底读的怎么样呢?张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瞧,生字朋友们来了,叫叫它们的名字吧!

  真不错,把生字都记住了!

  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学生说)

  教师追问:你能按照这样的提示来说吗?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商人( )了一只骆驼,向老人( ),最终( )了骆驼的事。

  这样我们就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了,你觉得这样表达是不是清晰呀。

  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编书的叔叔、阿姨,为了帮助我们学*,在课文的前面也提出了问题,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师:学*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问题一:商人的骆驼有什么特点?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学*课文。

  四、细读理解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读一读课文,到文中找一找,商人的骆驼有几个特点?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标画出来。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三个特点。

  (教师板书:左脚跛;左蜜右米;缺一颗牙)

  追问:“跛”什么意思?在文中呢?做一个动作告诉我?

  师:商人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心情如何?(生答:心里高兴)从哪儿看出他心里高兴?(对极了)

  师: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指名某学生扮演)我们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指导加上动作)点评:我们配合的真不错,是好搭档。

  师:再读一读老人说的话,你们发现老人的话有什么特点没有?

  (生答:都用到了同一个词语──“是不是”,这个问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3、是呀!这位老人对骆驼的特点了解的这么详细,是不是真的见过骆驼,还是把骆驼藏起来了呢?(不是)那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呢?

  4、答案就在文中,你看看在哪部分呢?(第十自然段)

  (二)第二部分:

  1、我们要弄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可以有这么几种学*方法:

  (1) 填表:

  看见什么

  知道什么

  (2)批注

  1)老人看见了什么?用直线画下来。

  2)老人知道了什么?用曲线画下来。

  (3)其他方法。弄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生说师板书: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左蜜右米;牙齿印(展示第一种方法)

  师:你们和他想的一样吗?不一样的快来改一改。

  师:我们一起来合作读一读,男生读看见的内容,女生读知道的内容。

  师:商人以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所以忿忿不*,连对老人的称呼都变了。来读读商人的两次问话,记住加上表情。(生读,课件出示句子)

  师:骆驼走失以后,商人和老人的态度完全不同。老人是不紧不慢,商人是忿忿不*。我们来分角色把9、10自然段读一读。

  当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出推理过程之后,他才恍然大悟。现在,老师要请你们来做一回聪明的商人。当你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能不能用上“是不是”来问一问老人?

  (先听老师示范:请问,您是不是看见了……,所以知道……)

  师:同学们会问吗?自己试着问一问老人。

  (同桌互相说,然后群体表演)

  3、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有个问题。看见了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能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儿跛呢?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请学生结合课前的游戏回答)能不能反过来说,要是骆驼的左脚是不跛的,那么──

  (生答:两只脚印应该一样深浅)

  师:很好。谁能来讲一讲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师:老人看见树叶上骆驼留下的牙印,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所以他想:要是这骆驼──谁能接下去说?(师指名学生回答)

  师:聪明的老人就像你们一样通过细心观察,动脑思考进行推理,得到了一个结论。

  五、转化语言

  明白过来的商人说:“老人家,谢谢您。我这就按您的指点去找。”

  商人告别了老人,沿着老人指点的方向去找骆驼。————————————————

  请动手写一写吧!

  教师:到底老人的推理是否正确呢?你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

  (果然,)那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可见老人的推理很有道理。

  六、总结

  师:故事很有趣,读了课文大家肯定受到很多启发。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全文,课文的哪些词语或写法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师:相信这些好词好句会随同《找骆驼》这个故事,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板书设计:

  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 —— 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 —— 驮着蜜和米

  啃过的树叶 —— 缺牙齿

  (观察) (思考) (论证)

  一、观察画面,激趣导入

  1.激趣:老师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图片,它能测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强不强。同学们想不想一比高低?

  2.出示图片或显示课件内容,开展观察竞赛活动。

  3.导学: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也会有许多发现的。《找骆驼》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想不想学一学?

  二、朗读课文,理出线索

  1.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

  2.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

  A、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B、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提出要求:看谁课文读得认真,看谁问题答案找得准确、完整。

  (3)学生按问题提示和要求,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4)在互相交流中,把答案逐渐补齐。

  三、通过朗读,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1.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

  2.如“不紧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点,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

  3.再如,用了“至于”一词,就强调了与发现骆驼沿途出现的一些现象相比,骆驼往哪去了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

  四、根据线索,比较异同

  1.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以后的表现,你觉得他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换一下看法。

  2.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要点:

  (1)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后,可能因为心急,到处乱找,结果没找着。

  (2)这位老人在走路时能留心观察,所以发现了……

  (3)这位老人还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认真思考,于是就知道了骆驼的许多特点。

  3.组织学生评价商人和老人,全班交流。

  5、 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本,还要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评价、进行说话训练,就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层次性,使教学循序渐进,拾级而上。】

  五、角色朗读,表现人物

  1.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讨论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然后开展角色朗读,并互相评议。

  2.展示角色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六、延伸作业

  由老人的仔细观察和善于思考引导学生讨论拓展,说说自己用心观察,认真思索获得的发现。

  一、教材分析

  本文改编自***故事,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的方式,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遇到事情很少能做到先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然后做出判断的。这篇课文紧扣观察的专题,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仔细的观察、勤于思考的*惯。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样发现这些特点的。

  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教学时间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老师这里有一则谜语,你们来猜一猜好吗?(好)

  出示谜语:脊背突起像山峰,沙漠之舟能载重。风沙干旱都不怕,戈壁滩上逞英雄。

  生:骆驼(回答正确)

  2、指名说说课前查找的有关骆驼的资料。

  二、学*新课

  出示课件

  1、播放骆驼的图片让同学们仔细观察。

  2、提出自学要求并回答问题。

  1)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老人说出了这只骆驼的哪些情况?

  3)老人是怎样知道这只骆驼的情况的?

  3、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4、交流第一个问题;

  《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走失)一只骆驼,向老人(打听),经老人(指点),(找到)骆驼的事情。

  5、交流第二个问题;

  老人说出了这只骆驼的哪些情况?(学生画出相关的句子说一说)

  学生说,老师板书:左脚有点跛

  左驮蜜、右驮米

  缺一颗牙齿

  6、交流第三个问题


找规律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5)

——找规律教案(精选十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难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推理等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设计一定的图形规律。

  三、教学准备:

  幻灯片,作业卡、各种图案的贴纸、正方形纸。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一年有哪几个季节?(春、夏、秋、冬)。好,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四季的美景。

  2、播放(四季美景)

  3、游戏(发放牌子)

  师:你最喜欢什么季节?(请你来代表。。。。还有谁喜欢不同的季节。谁想代表。。。。)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请举牌的同学上前来以最快的速度依次排出四季的顺序。(问:他们排对了吗?)

  师:(老师一边说一边做动作,节奏很慢)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天过去了,夏天来了,夏天过去。。。。。。冬天过去了,春天又来了,对,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4、提示课题:

  师:像这样依次循环出现的现象,叫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去 寻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探索交流、找出规律:

  1、出示第一幅图(墙面装饰图),让学生观察。

  师问:老师带来了朋友家的墙面装饰图,上面都有些什么图形?

  生:圆形、 正方形 、三角形、五角星 。

  师:是的,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图形。这些图形是怎么排列的,有什么规律?你们有信心去找吗?(有)请听要求:(1)请大家先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2)说的时候,用自己的话把发现的规律说清楚;(3)比一比,看哪一组能找出不同的规律。开始!

  2、学生小组合作学*。

  3、学生汇报:

  (1):斜排 (师:是的,当我们斜着看时,每一排的图形都是相同的,下面哪些同学也找出了这个规律,请用手示意。) (播放斜排演示)

  (2)横排:(师播放,老师重点讲解、规范说法:我们先看第一行,以第一行为基础,圆片移到这一行的最后,其它三个图形都依次向前移动一个位置,就变成了第二行。按照这样的'规律,第三行、第四行的规律也让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演示。第五行的排列让学生猜一猜。)

  (3) 竖排:(师播放,让学生欣赏)

  (4)以最后一个图形向前移动的规律。(播放、大家欣赏)

  4、总结规律:

  孩子们,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规律不断改变自己的位置,这样的排列规我们就叫它循环排列规律。(板书:循环排列规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过渡:现在就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进行智力大闯关吧!你们敢挑战吗?(敢)好,进入第一关。

  1、第一关:考考你(规律训练)

  过渡:动物园来了一队动物朋友,他们正在进行队形训练呢,同学们请仔细看,(1)师问:第二队是怎么变化出来的?(学生回答)师规范语言),按照这样的规律,你能排出第三队的队形吗?(第一个动物向队列的最后移动规律)

  (2)还是这一队动物,(请仔细看)又是怎样变化成第二队的呢。(最后一个动物向队列的最前面移动规律)你们的观察能力真强。好,顺利进入第二关。

  2、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展示作业。

  师:请拿出答题卡,开始解答。

  4、猜规律:

  过渡:向下一关进军吧!你想猜几号旗?好,进入我们的终极关——第四关。

  4、设计手帕

  过渡:现在就用我们灵巧的双手来创造规律!在这块手帕上,设计出漂亮的花边或图案!请仔细看要求:1、小组先商量怎样设计才有规律;2、比一比,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漂亮。听明白了吗。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请组长打开学具袋,和小组的成员一起完成。开始!

  5、作品展示

  四、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过渡: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规律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1、欣赏规律美(播放)

  2、总结

  孩子们,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在装饰着我们的生活,希望你们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它,运用它,把我们的环境打扮的更美丽吧!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2页活动3:数数看,找规律。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在由*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中起桥梁作用。教材在前面介绍了常见的基本几何体和一些简单的*面图形的知识后,安排了这节数学活动课。一方面是丰富学生对图形世界的认识,二是从直观上感知几何体是由面围成的,三是初步培养学生把空间问题转化为*面图形来研究的思维方式。所以这节活动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是由*面图形向几何空间转化的桥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正多面体的展开与折叠以及模型制作的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数一数的过程中,归纳出正多面体的顶点数、面数、棱数之间的规律,进而会利用经验自制模型,检验规律。

  2.能力目标

  通过折叠,经历“做数学”和“学数学”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动脑能力,在活动中获得空间想象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

  3.情感目标

  活动过程是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参与、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通过展示学生成功折叠的正多面体模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审美情趣。

  另外,引用数学史料,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问题的背景,学*科学家勤于动手,善于动脑的治学精神,树立勇于攀登科学巅峰的远大理想。

  4.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利用折叠出的五个正多面体,数出它们的顶点数、面数和棱数,找出规律。

  (2)教学难点

  如何折叠出正八面体和正十二面体;如何正确地数出正十二面体的顶点数和棱数。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操作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具体程序是:

  情境导人一观察与思考一动手折叠一探究规律一知识引伸与拓展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转变学*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又提倡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方式,即自主探究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自备剪刀、胶条及画有下列五种图形的硬纸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引入

  面对一座座宏伟壮丽的建筑,一尊尊形神兼备的雕塑,一件件精巧典雅的物品,我们常常惊叹于它的美妙。我们深人观察就会发现,千姿百态的图形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形态各异的立体图形几乎无处不在,而许多立体图形就是由一些*面图形围成的。让我们一起进人立体图形的世界,共同探究它的奥妙与规律吧!这节课通过动手,对几种正多面体进行展开和折叠,寻找它们的顶点数、面数和棱数三者之间的规律。

  (二)观察思考

  请看这五个正多面体,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认识他们吗?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感知正多面体、顶点以及面和棱。

  (三)折叠

  演示正六面体的展开与还原(即折叠还原),由学生分组完成折叠出正四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

  1.难点

  在折叠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时容易出错。

  2.解决方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