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教学反思(精选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采薇教学反思 1

  《采薇》这首诗所叙写的是卫国战士离乡出征的艰苦生活和内心的苦痛,这样的军旅生活离学生们的现实比较远,诗篇中战士英勇爱国但又思亲恋家的复杂心理让现在的学生去理解有些困难。所以,如何设置情境,如何引领学生去体会,去理解就成为本课教学中的难点。自我感觉本课对这方面难点的处理还不是很得力,希望可以下次可以得到改进。

  1、立意不高,容量不够

  这堂课我只上了三十几分钟,而且写话就占用了很长时间,感觉交给学生的东西很少。

  立意问题。王老师在评课中这样提到:“《诗经·采薇》是中国文化的原典,是基于“杨柳依依”的意象,自《诗经》后,成为中国文化中最经典的意象,被一代代诗人所吟唱。《采薇》既是原典,又是情感的原点。”对于这一点,我有一点点认识,但是没有这么深刻,因此解读上、设计上都没有体现出来,深感文化底蕴不够。我甚至企图用拓展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理解“杨柳”的文化意蕴,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没有学生可以答上来。

  王老师的话终于让我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学生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意、诗境、诗情都还没感悟,就开始拓展,第一次《村居》,一次不够还来一次《送元二》。“原典”上的落实非常不到位。“昔我往矣”中的“往”,我仅仅理解成“去”的意思。往是什么?往其实是战争的需要,需要告别乡亲,需要告别家人,往,是离别,是离乡。只有有了这样的理解和体验,孩子们才能对后面意象的情趣和情味有所体会。

  思路问题。从《诗经》以后,才有了很多以柳入诗。结果我却用另外的诗来说明“杨柳”的含义,牵强地告诉学生“柳”就是“留”的意思。这样的思路很明显是错误的。应该是解读完经典的意象之后再拓展开去,朝着送别诗的方向去拓展。比如老师们提到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杨柳岸、晚风残月”等。

  2、情境创设不足。

  在体会“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处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大雪纷纷满天飞,面对眼前的一草一木,“我”在想些什么?希望学生在情感积淀与想象中明白到“我”经历了思念、征战、伤痛的苦,从而明白到“我”虽然回来了,但是已经是满心满身的伤痕了。但是学生都只提到了思念亲人,没有真正体会诗人内心的悲凉。我应该在这之前给他们把情境创设好。

  3、对比这一写作特色挖掘不深。

  “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这两个场景不仅是描绘了两处景色的对比,更重要的是暗示了人物的心境。

  而这个心境不仅仅是离别时的不舍与回来时的悲伤,更重要的是,杨柳依依的春景象征了诗人离去时虽是不舍却是青春勃发的,而经历了战争的伤痛之后他的心境却是一派寒冬的萧煞景象了。

  4、过渡语不恰当。

  “在依依杨柳下,诗人会和谁告别?你能想象当时分别时的场景吗?”这个环节中,学生说到和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朋友等分别的场景。大多数同学说的都是人物的动作,比如一个学生说:诗人骑着马,但还是“一步三回头”;友人与我握手告别等,有时候我不知道怎么评价,好像有点乱乱的。事后想想,我可以追问:他们在说些什么?这样整个场景想象得就更丰富了。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一个男孩站起来说:我仿佛看到了旁边的杨柳随风摆动,好像也舍不得我走的样子。我用这样一句话――“杨柳似乎也在诉说着什么。”带过去了。王老师说:“诗,要有诗性解读。送别的不仅有朋友家人,还有杨柳。这就是物态的融化,在春风下吹荡的杨柳,牵着他的手,希望他不要离开。”

  采薇教学反思 2

  这次课有两个地方值得自己总结,一是古诗文字词的解释、积累,一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先说第一个问题。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教古诗文时要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古诗文感觉艰难,很难理解古诗文的字词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现在还很茫然。上课的时候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就不懂的字词句提出疑问,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比如 “不遑启处”如何解释,这句话虽然书上有注解,但这个学生不理解单独解释“启”为“跪”,“居”为“坐”,怎么合起来解释就成了“休息”。又比如“载渴载饥”的“载”不知道什么意思,实际上在讲《氓》的时候就已经提到了这个字,“载笑载言”,这说明这个学生课后的复*和必要的知识整理没有到位。又比如“彼尔维何”的“维”不知道什么意思,其实后面的“彼路斯何”的“斯”有解释,而这两句话是相似的结构,根据古文对应法则,“维”与“斯”意义相同,这说明这个学生还不知道看古文的基本方法。又比如“戎车既驾”的“既”不知道理解,实际上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已经学过了,“既东封郑”,到了这里,学生又不知道迁移了。所以想到了韩军老师提到的“举三反一”,难道学*语文,学生真的只能是“举三”才能“反一”吗?这要耗损多少时间啊。但要解决这个问题,我除了想到再多做几次练*外,没有更多的办法。

  第二个问题。关于预设和生成,已经有很多文章进行了阐释,我不多说。只说说我这课是怎么处理的。教学设计是设计成老师提问的,但在上课时,发生了变化,在学生提完了字词句的问题后,觉得学生的思维正活跃,就要求学生就诗歌内容进行提问。学生提了两个问题,都很有代表性,一个是为什么以“采薇”为标题(因为诗歌的情感主要是思乡),一个是前三章为什么与后三章开头写法不同(比如《蒹葭》自始至终都是回环往复的写法)。我觉得学生提的这两个问题恰好是我设计里的内容。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展开了探讨,注意到了诗歌中字词的变化,有学生分析到了“作”“柔”“刚”与思乡的联系。当然有学生想偏了,认为“薇”是家乡的特色菜,所以采薇来吃,是想借此来抒发思乡情绪。显然这个学生没有注意到“薇”是野菜,但仍然能注意到思乡也不错了。我补充说诗经许多篇目以开头为标题,比如《蒹葭》、《硕鼠》、《伐檀》、《关雎》等等,这首诗也如此。至于为什么后面不是回环往复的结构了,我让学生先分析了后面所写的内容,都知道是描写战争场面的,我就请学生进行情景想象,此时已经是战场了,双方都蓄势待发,剑拔弩张,只等将帅一声令下,就冲锋杀敌了,如果此时突然有一个士兵弯着腰,边走边唱道“采薇采薇,曰归曰归”可能吗?采薇是打仗时做的事吗?学生明白了场景的变化使得诗歌的叙述发生了变化,而且学生也明白了诗经中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是从头至尾采用回环往复的结构的,是可以有变化的。

  采薇教学反思(二)

  《采薇》不像一般的战争诗那样简单地表现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的深层的内心矛盾和痛苦,细微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残酷的战争毕竟与人类文明正常价值趋向相悖,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它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采薇》正是为保家卫国而出征玁狁的士兵所唱出的`心声。(www.unjs.com)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说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总之,战士们的情感深处,交织着重重矛盾:对敌人的痛恨与对家乡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

  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这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采薇教学反思(三)

  本堂课将情感、价值之类丰富的人文目标具体融化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刻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引导学生研*文本,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点拨得当,培养了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不足之处:

  《诗经》涉及到大量的文学常识,又因距今时代久远(*三千年),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所以我让学生课前预*,收集《诗经》有关的文学知识、艺术特色以及有关难字词这对培养学生自主讨探究的能力是很好的但因时间限制,有些内容介绍得过于简略

  《采薇》向来以其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难以言说的诗情画意、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诗中那真实复杂的矛盾情感———对强敌贼寇的愤恨与对故园亲人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明媚乐景中的哀伤与阴晦哀景中的喜悦,都给人以无穷的想像与回味,具有永恒的魅力课堂上我尽力引导学生去领略其丰富的内涵,但还是取舍欠当,有些仓促,不太到位。

  采薇教学反思 3

  本堂课将情感、价值之类丰富的人文目标具体融化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刻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引导学生研*文本,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点拨得当,培养了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不足之处:

  《诗经》涉及到大量的文学常识,又因距今时代久远(*三千年),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所以我让学生课前预*,收集《诗经》有关的文学知识、艺术特色以及有关难字词这对培养学生自主讨探究的能力是很好的但因时间限制,有些内容介绍得过于简略

  《采薇》向来以其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难以言说的诗情画意、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诗中那真实复杂的矛盾情感———对强敌贼寇的愤恨与对故园亲人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明媚乐景中的哀伤与阴晦哀景中的喜悦,都给人以无穷的想像与回味,具有永恒的魅力课堂上我尽力引导学生去领略其丰富的内涵,但还是取舍欠当,有些仓促,不太到位。

  采薇教学反思 4

  采薇教学反思(一)

  这次课有两个地方值得自己总结,一是古诗文字词的解释、积累,一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采薇教学反思。

  先说第一个问题。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教古诗文时要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古诗文感觉艰难,很难理解古诗文的字词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现在还很茫然。上课的时候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就不懂的字词句提出疑问,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比如 “不遑启处”如何解释,这句话虽然书上有注解,但这个学生不理解单独解释“启”为“跪”,“居”为“坐”,怎么合起来解释就成了“休息”。又比如“载渴载饥”的“载”不知道什么意思,实际上在讲《氓》的时候就已经提到了这个字,“载笑载言”,这说明这个学生课后的复*和必要的知识整理没有到位。又比如“彼尔维何”的“维”不知道什么意思,其实后面的“彼路斯何”的“斯”有解释,而这两句话是相似的结构,根据古文对应法则,“维”与“斯”意义相同,这说明这个学生还不知道看古文的基本方法。又比如“戎车既驾”的“既”不知道理解,实际上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已经学过了,“既东封郑”,到了这里,学生又不知道迁移了。所以想到了韩军老师提到的“举三反一”,难道学*语文,学生真的只能是“举三”才能“反一”吗?这要耗损多少时间啊。但要解决这个问题,我除了想到再多做几次练*外,没有更多的.办法。

  第二个问题。关于预设和生成,已经有很多文章进行了阐释,我不多说。只说说我这课是怎么处理的。教学设计是设计成老师提问的,但在上课时,发生了变化,在学生提完了字词句的问题后,觉得学生的思维正活跃,就要求学生就诗歌内容进行提问。学生提了两个问题,都很有代表性,一个是为什么以“采薇”为标题(因为诗歌的情感主要是思乡),一个是前三章为什么与后三章开头写法不同(比如《蒹葭》自始至终都是回环往复的写法)。我觉得学生提的这两个问题恰好是我设计里的内容。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展开了探讨,注意到了诗歌中字词的变化,有学生分析到了“作”“柔”“刚”与思乡的联系。当然有学生想偏了,认为“薇”是家乡的特色菜,所以采薇来吃,是想借此来抒发思乡情绪。显然这个学生没有注意到“薇”是野菜,但仍然能注意到思乡也不错了。我补充说诗经许多篇目以开头为标题,比如《蒹葭》、《硕鼠》、《伐檀》、《关雎》等等,这首诗也如此,教学反思《采薇教学反思》。至于为什么后面不是回环往复的结构了,我让学生先分析了后面所写的内容,都知道是描写战争场面的,我就请学生进行情景想象,此时已经是战场了,双方都蓄势待发,剑拔弩张,只等将帅一声令下,就冲锋杀敌了,如果此时突然有一个士兵弯着腰,边走边唱道“采薇采薇,曰归曰归”可能吗?采薇是打仗时做的事吗?学生明白了场景的变化使得诗歌的叙述发生了变化,而且学生也明白了诗经中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是从头至尾采用回环往复的结构的,是可以有变化的。

  采薇教学反思(二)

  《采薇》不像一般的战争诗那样简单地表现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的深层的内心矛盾和痛苦,细微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残酷的战争毕竟与人类文明正常价值趋向相悖,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它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采薇》正是为保家卫国而出征玁狁的士兵所唱出的心声。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说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总之,战士们的情感深处,交织着重重矛盾:对敌人的痛恨与对家乡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

  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这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采薇教学反思(三)

  本堂课将情感、价值之类丰富的人文目标具体融化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刻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引导学生研*文本,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点拨得当,培养了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不足之处:

  《诗经》涉及到大量的文学常识,又因距今时代久远(*三千年),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所以我让学生课前预*,收集《诗经》有关的文学知识、艺术特色以及有关难字词这对培养学生自主讨探究的能力是很好的但因时间限制,有些内容介绍得过于简略

  《采薇》向来以其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难以言说的诗情画意、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诗中那真实复杂的矛盾情感———对强敌贼寇的愤恨与对故园亲人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明媚乐景中的哀伤与阴晦哀景中的喜悦,都给人以无穷的想像与回味,具有永恒的魅力课堂上我尽力引导学生去领略其丰富的内涵,但还是取舍欠当,有些仓促,不太到位。

  采薇教学反思 5

  我觉得自己只是在走*《采薇》,而没有走进《采薇》。

  前几天,我总也想不好这课到底要教什么,越改越觉得有问题。对这篇文章真是既爱又恨,但是没有退路了,于是今天我感觉是像完成任务似的走向了讲台。

  走上讲台的那一刹那,我就已经很心虚了:对诗经我自己都不是很懂,还教学生?我努力地镇定自己:正因为自己没有在公开场合教过诗歌,所以我得尝试。有尝试,才能找到自己更多的差距;认识到差距才会更有动力努力学*。

  课后,王老师和许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我结合自己的反思,觉得这堂课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立意不高,容量不够

  这堂课我只上了三十几分钟,而且写话就占用了很长时间,感觉交给学生的东西很少。

  立意问题。王老师在评课中这样提到:“《诗经·采薇》是中国文化的原典,是基于“杨柳依依”的意象,自《诗经》后,成为中国文化中最经典的意象,被一代代诗人所吟唱。《采薇》既是原典,又是情感的原点。”对于这一点,我有一点点认识,但是没有这么深刻,因此解读上、设计上都没有体现出来,深感文化底蕴不够。我甚至企图用拓展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理解“杨柳”的文化意蕴,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没有学生可以答上来。

  王老师的话终于让我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学生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意、诗境、诗情都还没感悟,就开始拓展,第一次《村居》,一次不够还来一次《送元二》。“原典”上的落实非常不到位。“昔我往矣”中的“往”,我仅仅理解成“去”的意思。往是什么?往其实是战争的需要,需要告别乡亲,需要告别家人,往,是离别,是离乡。只有有了这样的理解和体验,孩子们才能对后面意象的情趣和情味有所体会。

  思路问题。从《诗经》以后,才有了很多以柳入诗。结果我却用另外的诗来说明“杨柳”的含义,牵强地告诉学生“柳”就是“留”的`意思。这样的思路很明显是错误的。应该是解读完经典的意象之后再拓展开去,朝着送别诗的方向去拓展。比如老师们提到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杨柳岸、晚风残月”等。

  2、情境创设不足。

  在体会“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处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大雪纷纷满天飞,面对眼前的一草一木,“我”在想些什么?希望学生在情感积淀与想象中明白到“我”经历了思念、征战、伤痛的苦,从而明白到“我”虽然回来了,但是已经是满心满身的伤痕了。但是学生都只提到了思念亲人,没有真正体会诗人内心的悲凉。我应该在这之前给他们把情境创设好。

  3、对比这一写作特色挖掘不深。

  “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这两个场景不仅是描绘了两处景色的对比,更重要的是暗示了人物的心境。而这个心境不仅仅是离别时的不舍与回来时的悲伤,更重要的是,杨柳依依的春景象征了诗人离去时虽是不舍却是青春勃发的,而经历了战争的伤痛之后他的心境却是一派寒冬的萧煞景象了。

  4、过渡语不恰当。

  “在依依杨柳下,诗人会和谁告别?你能想象当时分别时的场景吗?”这个环节中,学生说到和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朋友等分别的场景。大多数同学说的都是人物的动作,比如一个学生说:诗人骑着马,但还是“一步三回头”;友人与我握手告别等,有时候我不知道怎么评价,好像有点乱乱的。事后想想,我可以追问:他们在说些什么?这样整个场景想象得就更丰富了。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一个男孩站起来说:我仿佛看到了旁边的杨柳随风摆动,好像也舍不得我走的样子。我用这样一句话——“杨柳似乎也在诉说着什么。”带过去了。王老师说:“诗,要有诗性解读。送别的不仅有朋友家人,还有杨柳。这就是物态的融化,在春风下吹荡的杨柳,牵着他的手,希望他不要离开。”王老师随便的一句点评都这么富有诗意。学*了。

  又比如,默写完让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发现时,一个学生提到:我发现这两句诗都是四言的。我当时的心里只是在想:看他们能不能马上发现对比。对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轻描淡写地重复一遍过去了。没过一会,我马上想到:《诗经》的基本句式就是四言。这个同学的发现虽然很简单,但是很重要。可是我错过了表扬他的机会。我可以这样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因为《诗经》的基本句式就是四言,《采薇》也不例外。”

  总之,我没有走进《采薇》,没有读透,没有理解透。

  通过这次备课,我明白原来古诗词这么难教的,我还曾经对师姐们说:“我好像没有正式上课,就感觉自己在进步哎。”她们大笑。

  通过上课,我发现自己有太多的不足,原来自己的教学是那么浮浅与空洞,自己的个人素养是那么单薄与狭隘。于是,我更加有了学*的动力。谢谢王老师,谢谢帮助过我的师姐们!


采薇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阅读


采薇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1)

——《采薇》教学反思3篇

《采薇》教学反思1

  我觉得自己只是在走*《采薇》,而没有走进《采薇》。

  前几天,我总也想不好这课到底要教什么,越改越觉得有问题。对这篇文章真是既爱又恨,但是没有退路了,于是今天我感觉是像完成任务似的走向了讲台。

  走上讲台的那一刹那,我就已经很心虚了:对诗经我自己都不是很懂,还教学生?我努力地镇定自己:正因为自己没有在公开场合教过诗歌,所以我得尝试。有尝试,才能找到自己更多的差距;认识到差距才会更有动力努力学*。

  课后,王老师和许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我结合自己的反思,觉得这堂课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立意不高,容量不够

  这堂课我只上了三十几分钟,而且写话就占用了很长时间,感觉交给学生的东西很少。

  立意问题。王老师在评课中这样提到:“《诗经·采薇》是*文化的原典,是基于“杨柳依依”的意象,自《诗经》后,成为*文化中最经典的意象,被一代代诗人所吟唱。《采薇》既是原典,又是情感的原点。”对于这一点,我有一点点认识,但是没有这么深刻,因此解读上、设计上都没有体现出来,深感文化底蕴不够。我甚至企图用拓展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理解“杨柳”的文化意蕴,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没有学生可以答上来。

  王老师的话终于让我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学生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意、诗境、诗情都还没感悟,就开始拓展,第一次《村居》,一次不够还来一次《送元二》。“原典”上的落实非常不到位。“昔我往矣”中的“往”,我仅仅理解成“去”的意思。往是什么?往其实是战争的需要,需要告别乡亲,需要告别家人,往,是离别,是离乡。只有有了这样的理解和体验,孩子们才能对后面意象的情趣和情味有所体会。

  思路问题。从《诗经》以后,才有了很多以柳入诗。结果我却用另外的诗来说明“杨柳”的含义,牵强地告诉学生“柳”就是“留”的意思。这样的思路很明显是错误的。应该是解读完经典的意象之后再拓展开去,朝着送别诗的方向去拓展。比如老师们提到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杨柳岸、晚风残月”等。

  2.情境创设不足。

  在体会“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处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大雪纷纷满天飞,面对眼前的一草一木,“我”在想些什么?希望学生在情感积淀与想象中明白到“我”经历了思念、征战、伤痛的苦,从而明白到“我”虽然回来了,但是已经是满心满身的伤痕了。但是学生都只提到了思念亲人,没有真正体会诗人内心的悲凉。我应该在这之前给他们把情境创设好。

  3.对比这一写作特色挖掘不深。

  “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这两个场景不仅是描绘了两处景色的对比,更重要的是暗示了人物的心境。而这个心境不仅仅是离别时的不舍与回来时的悲伤,更重要的是,杨柳依依的春景象征了诗人离去时虽是不舍却是青春勃发的,而经历了战争的伤痛之后他的心境却是一派寒冬的萧煞景象了。

  4.过渡语不恰当。

  “在依依杨柳下,诗人会和谁告别?你能想象当时分别时的场景吗?”这个环节中,学生说到和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朋友等分别的场景。大多数同学说的都是人物的动作,比如一个学生说:诗人骑着马,但还是“一步三回头”;友人与我握手告别等,有时候我不知道怎么评价,好像有点乱乱的。事后想想,我可以追问:他们在说些什么?这样整个场景想象得就更丰富了。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一个男孩站起来说:我仿佛看到了旁边的杨柳随风摆动,好像也舍不得我走的样子。我用这样一句话——“杨柳似乎也在诉说着什么。”带过去了。王老师说:“诗,要有诗性解读。送别的`不仅有朋友家人,还有杨柳。这就是物态的融化,在春风下吹荡的杨柳,牵着他的手,希望他不要离开。”王老师随便的一句点评都这么富有诗意。学*了。

  又比如,默写完让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发现时,一个学生提到:我发现这两句诗都是四言的。我当时的心里只是在想:看他们能不能马上发现对比。对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轻描淡写地重复一遍过去了。没过一会,我马上想到:《诗经》的基本句式就是四言。这个同学的发现虽然很简单,但是很重要。可是我错过了表扬他的机会。我可以这样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因为《诗经》的基本句式就是四言,《采薇》也不例外。”

  总之,我没有走进《采薇》,没有读透,没有理解透。

  通过这次备课,我明白原来古诗词这么难教的,我还曾经对师姐们说:“我好像没有正式上课,就感觉自己在进步哎。”她们大笑。

  通过上课,我发现自己有太多的不足,原来自己的教学是那么浮浅与空洞,自己的个人素养是那么单薄与狭隘。于是,我更加有了学*的动力。谢谢王老师,谢谢帮助过我的师姐们!

《采薇》教学反思2

  采薇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教学反思

  我觉得自己只是在走*《采薇》,而没有走进《采薇》。

  前几天,我总也想不好这课到底要教什么,越改越觉得有问题。对这篇文章真是既爱又恨,但是没有退路了,于是今天我感觉是像完成任务似的走向了讲台。

  走上讲台的那一刹那,我就已经很心虚了:对诗经我自己都不是很懂,还教学生?我努力地镇定自己:正因为自己没有在公开场合教过诗歌,所以我得尝试。有尝试,才能找到自己更多的差距;认识到差距才会更有动力努力学*。

  课后,王老师和许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我结合自己的反思,觉得这堂课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立意不高,容量不够

  这堂课我只上了三十几分钟,而且写话就占用了很长时间,感觉交给学生的东西很少。

  立意问题。王老师在评课中这样提到:“《诗经·采薇》是*文化的原典,是基于“杨柳依依”的意象,自《诗经》后,成为*文化中最经典的意象,被一代代诗人所吟唱。《采薇》既是原典,又是情感的原点。”对于这一点,我有一点点认识,但是没有这么深刻,因此解读上、设计上都没有体现出来,深感文化底蕴不够。我甚至企图用拓展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理解“杨柳”的文化意蕴,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没有学生可以答上来。

  王老师的话终于让我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学生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意、诗境、诗情都还没感悟,就开始拓展,第一次《村居》,一次不够还来一次《送元二》。“原典”上的落实非常不到位。“昔我往矣”中的“往”,我仅仅理解成“去”的意思。往是什么?往其实是战争的需要,需要告别乡亲,需要告别家人,往,是离别,是离乡。只有有了这样的理解和体验,孩子们才能对后面意象的情趣和情味有所体会。

  思路问题。从《诗经》以后,才有了很多以柳入诗。结果我却用另外的诗来说明“杨柳”的含义,牵强地告诉学生“柳”就是“留”的意思。这样的思路很明显是错误的。应该是解读完经典的意象之后再拓展开去,朝着送别诗的方向去拓展。比如老师们提到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杨柳岸、晚风残月”等。

  2.情境创设不足。

  在体会“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处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大雪纷纷满天飞,面对眼前的一草一木,“我”在想些什么?希望学生在情感积淀与想象中明白到“我”经历了思念、征战、伤痛的苦,从而明白到“我”虽然回来了,但是已经是满心满身的伤痕了。但是学生都只提到了思念亲人,没有真正体会诗人内心的悲凉。我应该在这之前给他们把情境创设好。

  3.对比这一写作特色挖掘不深。

  “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这两个场景不仅是描绘了两处景色的对比,更重要的是暗示了人物的心境。而这个心境不仅仅是离别时的`不舍与回来时的悲伤,更重要的是,杨柳依依的春景象征了诗人离去时虽是不舍却是青春勃发的,而经历了战争的伤痛之后他的心境却是一派寒冬的萧煞景象了。

  4.过渡语不恰当。

  “在依依杨柳下,诗人会和谁告别?你能想象当时分别时的场景吗?”这个环节中,学生说到和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朋友等分别的场景。大多数同学说的都是人物的动作,比如一个学生说:诗人骑着马,但还是“一步三回头”;友人与我握手告别等,有时候我不知道怎么评价,好像有点乱乱的。事后想想,我可以追问:他们在说些什么?这样整个场景想象得就更丰富了。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一个男孩站起来说:我仿佛看到了旁边的杨柳随风摆动,好像也舍不得我走的样子。我用这样一句话——“杨柳似乎也在诉说着什么。”带过去了。王老师说:“诗,要有诗性解读。送别的不仅有朋友家人,还有杨柳。这就是物态的融化,在春风下吹荡的杨柳,牵着他的手,希望他不要离开。”王老师随便的一句点评都这么富有诗意。学*了。

  又比如,默写完让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发现时,一个学生提到:我发现这两句诗都是四言的。我当时的心里只是在想:看他们能不能马上发现对比。对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轻描淡写地重复一遍过去了。没过一会,我马上想到:《诗经》的基本句式就是四言。这个同学的发现虽然很简单,但是很重要。可是我错过了表扬他的机会。我可以这样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因为《诗经》的基本句式就是四言,《采薇》也不例外。”

  总之,我没有走进《采薇》,没有读透,没有理解透。

  通过这次备课,我明白原来古诗词这么难教的,我还曾经对师姐们说:“我好像没有正式上课,就感觉自己在进步哎。”她们大笑。

  通过上课,我发现自己有太多的不足,原来自己的教学是那么浮浅与空洞,自己的个人素养是那么单薄与狭隘。于是,我更加有了学*的动力。谢谢王老师,谢谢帮助过我的师姐们!

《采薇》教学反思3

  《采薇》不像一般的战争诗那样简单地表现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的深层的内心矛盾和痛苦,细微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残酷的战争毕竟与人类文明正常价值趋向相悖,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它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采薇》正是为保家卫国而出征玁狁的士兵所唱出的心声。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说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总之,战士们的情感深处,交织着重重矛盾:对敌人的痛恨与对家乡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

  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这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采薇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2)

——《采薇》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采薇》教学设计1

  一、设计意图

  《诗经》是*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年代久远,不易理解。《诗经·采薇》阅读起来难度有点大,如果没有充分预*,就没法在一节课内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务。但如果布置好预*,学生预*工作抓得好,这节课就可以把主题很好地挖掘出亮点来。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悲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所以本课可以以探究的方式来深入解读其中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四、教学过程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提出预*要求。

  2、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

  3、确定主题。

  1、充分预*,提出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预*,独立思考,通过课前组织解决一般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同时可以把简单的问题提前处理而不占用课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境导入

  《论语》解读八佾篇第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学生背诵《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则内容。

  2、认真听老师讲解。

《采薇》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学*重点难点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学*重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学*过程

  一、课前预*

  布置学生独立预*,完成学*过程评价表。

  归纳整理

  1、学*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

  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

  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

  《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发现创新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二、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生背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体感悟

  1、自主学*《采薇》。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①诵读(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②翻译

  ③了解作品主旨

  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④当堂成诵

  四、合作探究

  1、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

  2、全班交流: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

  ①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

  《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

  ②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③乡思情结的内涵:

  (师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五、鉴赏

  1再读《采薇》,围绕问题讨论: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

  ①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②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③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六、交流延伸

  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2、将你的诗先在小组交流、修订后,再在全班交流。

  七、附《诗经采薇》原文注释及译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生,指初生、刚发芽)止(语气词)。曰归曰归,岁亦莫(“暮”的古字)止。靡(无;没有)室靡家,猃狁(猃狁:北狄,匈奴)之故。不遑(闲暇)启居(启:跪、危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地而坐,故有危坐、安坐的分别。无论危坐和安坐都是两膝着*,危坐(跪)时腰部伸直,臀部同足离开;安坐时则将臀部贴在足跟上),猃狁之故(以上两句是说远离家室是为了和玁狁打仗)。

  采薇采薇,薇亦柔(柔嫩,指苗的柔嫩,意思是说野豌豆长大了一些)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非常强烈),载(副词,又)饥载渴。我戍(防守)未定(稳定。这句是说驻防未有定处。),靡使(使者)归聘(问候。这句是说没有回家的使者代我向家人问安)。

  采薇采薇,薇亦刚(坚硬。指薇将老而坚硬)止。曰归曰归,岁亦阳(十月为“阳”,现代对农历十月还称为“小阳春”)止。王事靡盬(gu,停止,此为“止息”意),不遑启处(意同“启居”)。忧心孔(很;非常)疚(痛苦),我行不来(归来。一说“慰勉;慰问”。不来:是说无人慰问)!

  彼尔(花繁盛有样子)维(语气词,加强语气)何,维常(常棣,一种植物名)之华(以上两句是以开得很繁盛的常棣起兴,引出下文对壮盛军容的描写)。彼路(“辂”的假借字,大车)斯何(意同“维何”),君子(指将帅)之车。戎车(兵车)既驾,四牡(雄马。)业业(壮大的样子)。岂敢定居(犹言“安居”),一月三捷(接。谓接战、交战。一说,抄行小路为“捷”。三捷:言多次行军,就是不敢定居的意思。)。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kuí,雄强,威武)。君子所依(“依”犹“乘,乘坐”),小人所腓(féi:小人指兵士。腓:隐蔽。此句说步卒借戎车遮蔽矢石)。四牡翼翼(安闲的样子。谓马训练有素),象弭(mi,弓的一种。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服:是“菔”的假借字。菔是盛箭的袋子。鱼菔,就是用鱼皮制成的箭袋)。岂(怎么;怎能)不日(每日)戒(戒备),猃狁孔棘(棘:急。孔棘,很紧急。此句说猃狁很猖狂凶狠,敌情很紧急)!

  昔(指出征之时)我往(到……去,指到前线去)矣,杨柳依依(杨柳柔弱随风不定之样子)。今我来(归来)思(语气词),雨雪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样子)。行道迟迟(迟缓的样子),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熟读成诵,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本诗深刻的思想内容。

  学情分析:

  提升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对高一新生来说有很大难度,在此方面学生鉴赏能力较为薄弱,教师应耐心引导,细细分析。

  重点难点:

  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由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活动2:

  复*:你记得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活动3:解题

  《采薇》选自《诗经》中的“小雅”,是宫廷乐歌。“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它是一种正统音乐。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飨,以歌功颂德为主;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薇”即野豌豆。

  活动4:朗读,扫除字词障碍。

  活动5:全班分为六个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你所选段落用口语化诗歌的语言把他翻译出来,看哪个小组翻译得最好。讲解每节的重点字词,翻译全文。

  活动6:谈一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描写了归途中的戍卒对战争的回顾,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

  第一部分(第1—3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二部分(第4—5章)直接描写战事。

  第三部分(第6章)写戍卒归途中的心情

  活动7:诗歌欣赏

  1、诗歌流露出戍边士兵复杂的内心情感,试结合诗句赏析。

  情感:对故乡的思念;对战争的不满;保家卫国的自豪感。

  2、本诗前三章写采薇用了什么手法?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何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A、以采薇起兴,再现行役之苦。

  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暗示时间的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流露出痛苦无奈的心情。

  B、重章叠句,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反复吟唱,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诗歌的音乐美。

  3、主题: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活动8:

  艺术特点:

  1、比兴手法:以“薇”的从“作”到“柔”到“刚”的生长过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戍边的漫长。

  2、注重细节:通过对战车、战马,象弭、鱼服,劳累奔波,饥渴难当的描写表现战争的残酷。

  3、情景交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4、反衬手法:用凄苦的景物来写快乐,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这就是反衬手法。

  5、重章复唱: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的音乐美。

《采薇》教学设计4

  教学构想: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要学这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也实在是难为他们。他们的认知能力、人生阅历、情感态度等因素限制了对这首诗艺术品位的挖掘。所以,老师必须搭建一个交流*台,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对话。我所采取的办法就是老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和管理者,引导学生自己读诗,自己质疑,自己解惑,自己品诗,自己悟诗,自己背诵,不强求学生能够多么深刻,只要对这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特别注意肯定学生的个性化的感悟。

  一、三维目标:

  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古诗词常识。

  2、能大体把握诗意。

  3、能熟练诵读这首诗,并且能流利背诵下来。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二、重难点:

  1、能熟读成诵,大体把握诗意。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文化瑰宝中熠熠闪光。大家能背一背自己喜欢的诗歌吗???看来大家都乐于学诗、背诗。这就好。大家熟读成诵的都是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一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这首古诗非常经典,可谓千古绝唱,我们今天来做一回知音,听一听这首遥远的绝响。

  师板书课题:《诗经·采薇》(节选)

  (二)自由诵读,读懂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师板书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根据老师范读划分节奏。

  3、学生自由读诗,老师指名学生朗读。

  4、对照注释,学生自由读诗。

  5、再次对照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三)质疑、释疑

  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你们读了这几句诗之后,一定会有很多疑问,现在请你们提出来。

  学生的疑问可能有:

  1、为什么要像老师那样读,能不能按我们自己的想法来读?

  2、提有关《诗经》的问题。(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3、题目是《诗经·采薇》(节选),为什么没有一句话提到采薇呢?

  4、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诗里,我们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那么“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呢?

  5、往”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来”又是什么意思?

  6、从这一“来”一“往”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再次自由诵读,释疑。

  (四)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你能由“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联想到哪些诗句?或者你能想象到怎样的情景?你能用比喻、拟人或者夸张的手法来写一写吗?

  (五)拓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短短的几句诗,十六个字,可是有着丰富的的意蕴。大家能够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吗?为了帮助理解,我可以给大家补充一点资料。老师作一些简要补充。

  了解了诗人的经历,我们再次读这首诗,你有新的感受和体验吗?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六)总结学*方法

  同学们,你们觉得学古诗难吗?回顾这节课,我们总结一下学*方法吧!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七)小结

  大家掌握了这套学*方法,以后可以试着在学*中运用它。相信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想,通过今天的学*,我们已经与诗人取得了心灵的沟通。作为诗人的知音,让我们一齐背诵这首诗,去感怀那时的景,那时的人,那时的情吧!

《采薇》教学设计5

  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

  1、(课件展示《诗经》,)大声呼唤它!

  2、师:《诗经》是*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又称“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课件演示)

  3、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品味《采薇》中一个经典名句,请同学们打开书……(课件出示教材)

  二、读准诗歌,把握基调。

  1、同学们自由诵读。

  2、指名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

  3、结合注释初步理解。

  4、引入课外学*资料。(课件演示)[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远征战士离开边关,孤独地行走在回乡途中。道路崎岖,又饥又渴。此刻,他遥望家乡,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5、指名个别再读。

  6、同学们,读了这许多遍,你有没有发现诗中这两句有什么

  特点呀?

  7、检测问:“昔”指何时?“往”去何方?“我”指谁?“今”又指何时?“来”去何方?

  8、哪一句是这位远征战士的回忆?(课件出示)

  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一)吟诵品析

  1、诵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想象画面。

  2、出示《清*乐·村居》,诵读,想象画面。面对此情此景,这位士兵呢?——征战沙场!他愿意吗?

  3、大丈夫仗剑远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战沙场吗?出示课件。(周宣王执政的前夕,玁狁(xiǎnyǔn)曾乘周王朝动乱和遭遇大旱灾,侵扰我国北方边境。)

  4、在“不得不去”面前,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士兵出征前最割舍不下的是什么?(父母、兄弟、子女、妻子、亲朋好友、门前的那棵柳树……)

  5、出示《长相思》体会战士在外征战的情感。我想,此时此刻也就只有一词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舍”。

  6、(课件出示诗句)指导读出味!我们的古诗文不仅仅有文字的意思,更有声音的意义。尝试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吟诵的时候将“依依——”声音延长,才能更好地感受到与亲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二)文化探寻

  1、其实,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说法,哪位同学能借用诗句来印证一下?(课件出示相关诗句)

  2、学生猜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送别诗文写到“柳”3、是啊!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有自己的意象系统的,很多事物都有它独特的含义,比如:流水——一定会和时光流逝有关;浮云——基本与游子有关……这些意象都源自于传统文化的经典。折柳相送的意向典故源自于《诗经》,“柳”“留”同音,有挽留之意;还有一层意思,柳树好种易活,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折柳相送之中有对亲人朋友的祝愿,希望他们能像柳树一样快速适应环境。

  四、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就这样,这个士兵带着对家园的思念,带着对亲人的眷恋,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许是一年,或许是三五年,亦或许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征夫回来了!(课件出示后句诗,齐读)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位归来的征夫却——(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4、一位凯旋的战士回归故里怎能如此凄惨?如此悲凉?这样一位战士凯旋而归,照理说应该有些什么?吟诵《木兰辞(节选)》感受战士凯旋而归的心情。

  5、出示《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吟诵感知战争的悲壮凄凉。

  6、出示《十五从军征》,吟诵感知战争带来的苦难。

  7、凯旋而归的这位征夫呀,没有了丝毫的喜悦;侥幸活下来的征夫呀,没有了半点庆幸!为什么?为什么?征夫怎么也想不明白!他抚今追昔,仰天长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为何雨雪菲菲?

  8、可是仰天长叹,谁又能听得见呢?还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

  填空练*:昔日没了,只有——雨雪霏霏!

  9、哀兮!悲兮!这“雨雪!霏霏——”中“雪”是入声字,要做到短促急收藏,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之感!“霏霏——”延长,不正是这位回乡征人内心凄苦的真实写照吗?

  10、出示《采薇》,教师吟诵整首诗。

  11、集体练*吟诵全诗。板书设计:

  诗经采薇(节选)

  昔往

  杨柳依依——不舍

  战争之祸

  今来

  雨雪霏霏——悲凉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2]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采薇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3)

——《采薇》优秀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创作成就,积累文中出现的名句,品味*古代经典的思乡主题所反映出的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通过涵泳、美读等方法的活动体验,结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的基本脉络。

  4、通过小组讨论形式,采用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集体品评文中优美的语段,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比较鉴赏文章的意境美。

  5、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家”在本文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阅读时细细品味“家”的涵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题导入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听,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二、 介绍诗经

  1、 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2、 教师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诗经》相关的知识

  三、 诵读并感知课文:

  1、让一学生上台朗读,读完后正音。

  2、学生小组讨论,疏通语句,评点全诗。

  第一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冒出了 芽尖。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又到了年末。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有家等于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不停地奔走,没有空闲。

  第二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多么鲜嫩。说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么忧闷。忧闷的 心好像烈火在燃烧,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 地方总是没有固定,无法叫人向家里捎信。

  第三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已经又老又硬。说回家呀道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阳春。王室的 差事没有尽头,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有谁来慰问。

  第四章:那开得茂盛的是什么花?是常棣的花密密层层。那驶过的 大车是 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 坐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一个月的交战就有几轮。

  第五章: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牙装饰的弓和鱼皮箭囊。怎能不天天警戒,猃狁入侵,战事十分紧张。

  第六章:想起我离开家的 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飞。如今我在归乡的 途中,纷纷扬扬雪花漫天。路途泥泞步履艰难,饥渴交加满身疲惫。我的心是多么凄凉悲伤,满心的 伤痛又有谁能体会。

  3、梳理诗歌的思路:

  第一章至第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四、 合作探究

  1、 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情感的诗句。(学生活动,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先分小组交流,后展示本组的共同成果(每组准备两到三处)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活动,个性化阅读)

  3、拓展迁移。回忆《诗经》中其他不同思乡的作品。(学生活动,教师概括总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体会诗歌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感受诗中所蕴含的家园之思

  ●了解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能力目标:

  ●学*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

  情感目标: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培养对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回忆学*过的有关诗经的知识

  二、 阅读全诗完成

  (一)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二) 掌握以下重点词语

  (三)疏通文意

  (四)整体感知、归纳

  1、诗歌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概括归纳全诗中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3、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情感的`诗句。

  三、赏析探讨

  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效果

  1-3章 采用了重章叠句和兴、赋的手法

  4-5章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

  诗歌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第6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阅读下面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四、作业

  结合我们所学的《诗经》两首,归纳诗经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将两首诗熟读成诵,用赋、比、兴的手法尝试作一首诗来表达你的某种情感。

  教学目标:

  1、 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古诗词常识。

  2、 能大体把握诗意。

  3、 能熟练诵读这首诗,并且能流利背诵下来。

  4、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学重难点:

  1、能熟读成诵,大体把握诗意。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文化瑰宝中熠熠闪光。那么,你们知道,*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怎么样吗?

  生:《诗经》。

  师:嗯,很棒!那么对于《诗经》,你们又了解多少呢?查过资料吗?

  师:好,老师这里有一道练*,一起来做做看。

  2、师:《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 “雅”“颂”三大部分。而“雅”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采薇》就是选自“小雅”里面的一篇经典之作,可谓千古绝唱。那么大家今天就来做一回知音,听一听这首遥远的绝响。

  3、师:那么有学生会问了,题目是《采薇》,为何书中的诗句没有一句提到采薇呢?因为啊,大家课文中选录的只是采薇的节选,其实整篇诗歌前面多次提到过采薇,写了薇这种植物由发芽到长大再到长成的生长过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戍边的漫长。

  二、读准诗歌,把握基调。

  1、同学们自由诵读。

  2、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你也读读!你学学他读读)

  3、同学们再结合注解读读?指名个别读!(问听众,你听出了怎么样?——说一说诗表面意思。)

  4、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段话,相信你读了会更有收获。引入课外学*资料。

  5、指名个别再读。

  6、同学们,读了这许多遍,你有没有发现诗中这两句有怎么样特点呀?(师板书两组反义词)

  7、检测问:“昔”指何时?“往”去何方?“我”指谁?“今”又指何时?“来”去何方?

  8、哪一句是这位远征战士的回忆?(课件出示)

  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诵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依依”是怎么样意思呀?

  2、真美!此时你最想做怎么样?

  3、出示《清*乐村居》

  4、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而这位士兵呢?——征战沙场!他愿意吗?

  5、为怎么样? 故园情难了! 沙场血腥、残酷!

  四、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就这样,这个士兵带着对家园的思念,带着对亲人的眷恋,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许是一年,或许是三五年,亦或许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征夫回来了!(课件出示后句诗,齐读)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同学们随便说一说。

  师:要是我吃饱喝足了,穿着暖和的皮大衣,这就是一幅美丽的雪景图!

  3、课件播放“雨雪霏霏”声效图,同学们感受。

  4、你体会到了怎么样?

  5、不应该呀!一位凯旋的战士回归故里怎能如此凄惨?如此悲凉?这样一位战士回乡,照理说应该有些怎么样?

  6、可是掌声、鲜花、亲人的迎接……有吗?却只有——雨雪霏霏。

  7、师:凯旋而归的这位征夫呀,没有了丝毫的喜悦;侥幸活下来的征夫呀,没有了半点庆幸!为怎么样?为怎么样?征夫怎么也想不明白!他抚今追昔,仰天长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为何雨雪霏霏?

  8、可是仰天长叹,谁又能听得见呢?还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他彻底绝望了,他的心犹如飞舞着的雪花一样冰冷!犹如低沉着的山风一样哀吟。

  9、哀兮!悲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雨雪霏霏”不正是这位回乡征人内心凄苦的真实写照吗?

  10、就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一样有谁知道他的哀愁呢?我想或许也只有这“雨雪霏霏”知道了!(课件出示:雨雪知我心,霏霏诉我哀!)师:这首诗短短的十六个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11、这首诗短短的十六个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12、师:好,原诗很长,大家今天学的只是节选,有兴趣的同学把全篇找出来读一读。

  一、诵读(形式可以多样)诗歌,整体感知

  1.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2.听录音,领会阅读技巧,明确本诗写作内容。

  3.学生朗读诗歌,指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

  二、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1.翻译诗歌,强调文言重点。

  2.大屏幕展示重点,提问检查。

  三、通过“老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探究→老师指导总结”的过程鉴赏领悟

  1.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

  2.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女子的形象?

  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勤劳,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温柔、坚强。

  3.本诗采用怎样的叙述角度?有何作用?

  运用“我”(第一人称)的好处: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更具亲切感、真实感。

  4.说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的好处。

  【学*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了解作品资料与情感;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意象、叠词、表现手法、章法特点等方应对文本进行鉴赏。

  3.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

  【归纳整理】

  1.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

  3.关于玁狁(注:课本上写作“狁”,电脑无法识别)

  教学大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潜力

  具体的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并参考工具书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资料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逐句理解课文中相关词语在文中的语境好处,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美。

  4、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资料和艺术形式。

  教学方法:

  注意问题:教师深钻教材,精心备课,努力提高课堂的点拨引导潜力

  教学过程设计


采薇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4)

——《采薇》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设计意图

  《诗经》是*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年代久远,不易理解。《诗经·采薇》阅读起来难度有点大,如果没有充分预*,就没法在一节课内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务。但如果布置好预*,学生预*工作抓得好,这节课就可以把主题很好地挖掘出亮点来。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悲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所以本课可以以探究的方式来深入解读其中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四、教学过程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提出预*要求。

  2、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

  3、确定主题。

  1、充分预*,提出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预*,独立思考,通过课前组织解决一般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同时可以把简单的问题提前处理而不占用课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境导入

  《论语》解读八佾篇第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学生背诵《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则内容。

  2、认真听老师讲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莫”“止”“刚”“疚”“腓”“思”“雨”等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通读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初步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2、过程目标:诵读,合作学*,把握《诗经》重章叠句的好处。

  3、情感目标: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爱护和*,珍惜生活,热爱祖国,热爱学*。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文言实虚词。

  2、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分析战士归途“我心伤悲”的原因及“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和*一直是人们向往的生活方式,然而战争却一直如鬼魅一样,缠绕着和*。似乎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战争,因而战争是不少文学作品中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回到中华文学的源头《诗经》,去感受战争给古人带来的百味人生。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采薇》。

  二、回顾《诗经》有关知识

  三、诵读课文

  1、自读,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音

  靡室靡家不遑归聘靡盬

  牡骙腓弭霏霏

  2、范读

  3、齐读

  4、指名学生诵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指出优点与不足

  5、自读,梳理基础知识(找出课文中重要词语,并解决其意义和用法)

  (1)古今异议词:止作聘孔路

  (2)通假字:莫尔棘

  (3)活用词:日(名词作状语)雨(名词用作动词)

  (4)一般重要实虚词:靡(无)、遑(闲暇)、牡(雄性鸟兽,与牝相对,如牝鸡司晨)、捷(胜利)、骙骙(熟练的样子)、载……载……(一边一边,如载歌载舞)

  助词,无实义:维、斯、思、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四、文本赏析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戍边战士思乡

  2、是不是一开篇就写思乡呢?

  不是

  3、开头没写思乡,写采薇,这是《诗经》中的哪一种手法?还有哪些章用了这种手法?兴,1—4的章都用了兴的手法。1—3章都是以采薇起兴。第4章以棠棣之花起兴。(进一步加深对《诗经》“六义”的理解)

  4、其实,作者写采薇,不仅有兴的作用,还应该有其它用意,要不,为什么不写采蘑菇?“采菇采菇”不也行吗?

  暗示了战事的艰苦,战士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所以才以野菜充饥;另外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5、再看前三章有什么特点?

  重章叠句,有加强语气一唱三叹之效,有节奏感和音韵美。(齐读体会)

  6、前三章都以采薇起兴,但也有变化,试说出。

  写采薇从生到老的变化,反映了作战时间之长,可能是一年,更可能是几年、十几年、几十行。暗示时间的流逝,增强思乡的表达效果。

  7、那么战士思家,他们有没有回去呢?

  没有,这反映了战士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怀,主动的去作战。

  8、第四、五章具体描写了边关战事,都写了哪些与战斗有关的事物呢?

  高大的战车、雄壮的战马、整齐的队列、熟练的动作、精良的装备等。

  战士们对自己军队的强大,感到骄傲和自豪,面对强敌,雄纠纠,气昂昂,同仇敌忾。最终取得了战事的胜利(一月三捷)。

  9、战事胜利了,终于可以回家了吧,最后一章在写法上与前面几章有何不同吗?

  最后一章以抒情为主,借景抒情;另外用了对比手法,以离家时的欢愉与归家时的忧伤作对比。

  10、既然可以回家了,为什么“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呢?你知道“他”的哀吗?试说一说。

  多年的在外作战,音书断绝,家乡的亲人还在否?人事变化大否?(“少小离家老大回”)“去时里下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几十年的离家,家乡的老母亲或许早已化成一冢坟墓了……真是“*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啊。怀着种种复杂的心情,凶多吉少,怎么能不悲哀呢?

  《古诗十九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何谁?”

  五、小结

  这首诗歌写到在国家危难之时,战士在思归与作战之间,毅然决然选择作战,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作为现实主义诗歌,《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今天我们的*正面临着日本的觊觎(日本已经声明从个人手中购买*),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怎么去做呢?

  冷兵器时代,人多力量大,而现代战争的今天,人多已经不是优势,应该以科技武装自己,打好科技战。作为我们同学们,应该努力学*,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样也就足够了。

  六、布置作业

  诗歌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同学们扩写成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七、板书设计

  采薇思归

  战场战事

  回家悲伤

  曹晴

  一、设计意图

  《诗经》是*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年代久远,不易理解。《诗经·采薇》阅读起来难度有点大,如果没有充分预*,就没法在一节课内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务。但如果布置好预*,学生预*工作抓得好,这节课就可以把主题很好地挖掘出亮点来。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悲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所以本课可以以探究的方式来深入解读其中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四、教学过程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提出预*要求。

  2、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

  3、确定主题。

  1、充分预*,提出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预*,独立思考,通过课前组织解决一般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同时可以把简单的问题提前处理而不占用课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境导入

  《论语》解读八佾篇第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学生背诵《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则内容。

  2、认真听老师讲解。

  《采薇》中诗人把他置于家国、忠孝的宏大矛盾的背景之下,就显现出小人物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使得人物形象立刻有了足够的张力和视点。

  【学*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1、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采薇》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赏析: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三、布置作业

  背诵最后一段。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熟读成诵,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本诗深刻的思想内容。

  学情分析:

  提升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对高一新生来说有很大难度,在此方面学生鉴赏能力较为薄弱,教师应耐心引导,细细分析。

  重点难点:

  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由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活动2:

  复*:你记得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活动3:解题

  《采薇》选自《诗经》中的“小雅”,是宫廷乐歌。“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它是一种正统音乐。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飨,以歌功颂德为主;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薇”即野豌豆。

  活动4:朗读,扫除字词障碍。

  活动5:全班分为六个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你所选段落用口语化诗歌的语言把他翻译出来,看哪个小组翻译得最好。讲解每节的重点字词,翻译全文。

  活动6:谈一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采薇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5)

——《采薇》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设计意图

  《诗经》是*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年代久远,不易理解。《诗经·采薇》阅读起来难度有点大,如果没有充分预*,就没法在一节课内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务。但如果布置好预*,学生预*工作抓得好,这节课就可以把主题很好地挖掘出亮点来。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悲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所以本课可以以探究的方式来深入解读其中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四、教学过程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提出预*要求。

  2、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

  3、确定主题。

  1、充分预*,提出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预*,独立思考,通过课前组织解决一般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同时可以把简单的问题提前处理而不占用课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境导入

  《论语》解读八佾篇第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学生背诵《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则内容。

  2、认真听老师讲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莫”“止”“刚”“疚”“腓”“思”“雨”等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通读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初步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2、过程目标:诵读,合作学*,把握《诗经》重章叠句的好处。

  3、情感目标: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爱护和*,珍惜生活,热爱祖国,热爱学*。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文言实虚词。

  2、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分析战士归途“我心伤悲”的原因及“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和*一直是人们向往的生活方式,然而战争却一直如鬼魅一样,缠绕着和*。似乎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战争,因而战争是不少文学作品中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回到中华文学的源头《诗经》,去感受战争给古人带来的百味人生。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采薇》。

  二、回顾《诗经》有关知识

  三、诵读课文

  1、自读,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音

  靡室靡家不遑归聘靡盬

  牡骙腓弭霏霏

  2、范读

  3、齐读

  4、指名学生诵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指出优点与不足

  5、自读,梳理基础知识(找出课文中重要词语,并解决其意义和用法)

  (1)古今异议词:止作聘孔路

  (2)通假字:莫尔棘

  (3)活用词:日(名词作状语)雨(名词用作动词)

  (4)一般重要实虚词:靡(无)、遑(闲暇)、牡(雄性鸟兽,与牝相对,如牝鸡司晨)、捷(胜利)、骙骙(熟练的样子)、载……载……(一边一边,如载歌载舞)

  助词,无实义:维、斯、思、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四、文本赏析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戍边战士思乡

  2、是不是一开篇就写思乡呢?

  不是

  3、开头没写思乡,写采薇,这是《诗经》中的哪一种手法?还有哪些章用了这种手法?兴,1—4的章都用了兴的手法。1—3章都是以采薇起兴。第4章以棠棣之花起兴。(进一步加深对《诗经》“六义”的理解)

  4、其实,作者写采薇,不仅有兴的作用,还应该有其它用意,要不,为什么不写采蘑菇?“采菇采菇”不也行吗?

  暗示了战事的艰苦,战士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所以才以野菜充饥;另外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5、再看前三章有什么特点?

  重章叠句,有加强语气一唱三叹之效,有节奏感和音韵美。(齐读体会)

  6、前三章都以采薇起兴,但也有变化,试说出。

  写采薇从生到老的变化,反映了作战时间之长,可能是一年,更可能是几年、十几年、几十行。暗示时间的流逝,增强思乡的表达效果。

  7、那么战士思家,他们有没有回去呢?

  没有,这反映了战士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怀,主动的去作战。

  8、第四、五章具体描写了边关战事,都写了哪些与战斗有关的事物呢?

  高大的战车、雄壮的战马、整齐的队列、熟练的动作、精良的装备等。

  战士们对自己军队的强大,感到骄傲和自豪,面对强敌,雄纠纠,气昂昂,同仇敌忾。最终取得了战事的胜利(一月三捷)。

  9、战事胜利了,终于可以回家了吧,最后一章在写法上与前面几章有何不同吗?

  最后一章以抒情为主,借景抒情;另外用了对比手法,以离家时的欢愉与归家时的忧伤作对比。

  10、既然可以回家了,为什么“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呢?你知道“他”的哀吗?试说一说。

  多年的在外作战,音书断绝,家乡的亲人还在否?人事变化大否?(“少小离家老大回”)“去时里下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几十年的离家,家乡的老母亲或许早已化成一冢坟墓了……真是“*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啊。怀着种种复杂的心情,凶多吉少,怎么能不悲哀呢?

  《古诗十九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何谁?”

  五、小结

  这首诗歌写到在国家危难之时,战士在思归与作战之间,毅然决然选择作战,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作为现实主义诗歌,《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今天我们的*正面临着日本的觊觎(日本已经声明从个人手中购买*),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怎么去做呢?

  冷兵器时代,人多力量大,而现代战争的今天,人多已经不是优势,应该以科技武装自己,打好科技战。作为我们同学们,应该努力学*,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样也就足够了。

  六、布置作业

  诗歌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同学们扩写成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七、板书设计

  采薇思归

  战场战事

  回家悲伤

  曹晴

  一、设计意图

  《诗经》是*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年代久远,不易理解。《诗经·采薇》阅读起来难度有点大,如果没有充分预*,就没法在一节课内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务。但如果布置好预*,学生预*工作抓得好,这节课就可以把主题很好地挖掘出亮点来。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悲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所以本课可以以探究的方式来深入解读其中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四、教学过程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提出预*要求。

  2、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

  3、确定主题。

  1、充分预*,提出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预*,独立思考,通过课前组织解决一般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同时可以把简单的问题提前处理而不占用课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境导入

  《论语》解读八佾篇第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学生背诵《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则内容。

  2、认真听老师讲解。

  《采薇》中诗人把他置于家国、忠孝的宏大矛盾的背景之下,就显现出小人物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使得人物形象立刻有了足够的张力和视点。

  【学*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1、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采薇》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赏析: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三、布置作业

  背诵最后一段。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熟读成诵,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本诗深刻的思想内容。

  学情分析:

  提升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对高一新生来说有很大难度,在此方面学生鉴赏能力较为薄弱,教师应耐心引导,细细分析。

  重点难点:

  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由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采薇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6)

——采薇说课稿优选【5】篇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是西安**安二中的语文教师王颖,我说课的题目是《采薇》,我执教的这节课是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创设意图,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让学生体会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新教材舍掉了老教材的《秦风。无衣》,我个人认为更多看重的是本文的文学之美,即情感的复杂性和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采薇》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复杂心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思乡怀亲和保家爱国交织在一起是本文鉴赏的重难点,真正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也是本课的重点。诗歌鉴赏是个个性化的解读过程,我本节课大胆的设计,希望学生不盲从参考书,读出自己的认识,并力求他们能养成紧扣文本,咬文嚼字的*惯。下面,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鉴于《采薇》比其他文言文在疏通文意上有较大难度。为了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提高其鉴赏能力,所以我安培用两个课时精讲。

  在第一课时反复诵读,充分解决了字词问题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鉴赏诗歌,体会诗中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感情。

  2、大胆的质疑前人的观点,养成不盲从,深入思考的*惯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及赋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第三,我再说说教学方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法点拨法

  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第四,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课前播放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营造气氛。

  导语:由《乡愁四韵》的朗诵,演唱引出中华民族的故土情结,归到战争背景下的乡愁,导入本课。

  二上节课回顾,整体感知分三步

  师生配乐有感情的轮读,熟悉课文创设情境。

  概括课文内容。

  理清思路

  三细读赏析

  1、四人一组讨论你从字里行间读出了哪些感情?学生各抒己见,师生互动交流

  2、小组讨论,学术争鸣,评论王夫之的“哀景写乐”。

  3、教师再次质疑,毛序说本诗是周王“遣戍役劝将士“之作,历来受到诟病,那么作为小雅的诗,要放到庙堂上去唱是否合适?,教师谈出自己的观点供学生思考。

  4、教师板书归纳总结全诗矛盾的情感,顺势引出情景交融的手法,学生自由发言赏析,并举课外例子加以练*教师板书归纳全诗艺术手法,点评《诗经》被奉为经典的原因。

  5、由学生用一句话说出本课感受。教师也谈自己体验和师生交流,布置作业。在歌曲《说句心里话》中结束全课。

  最后:说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现在由我来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采薇》。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诗经》是人教版高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由《氓》和《采薇》两张组成,我今天给大家说的就是《采薇》,该单元主要是鉴赏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采薇》以四言诗歌体的形式,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反复诵读,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鉴赏诗歌,本课的重点是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鉴于要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提高其鉴赏能力,所以我安培用两个课时精讲。

  第三,我再说说教学方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 点拨法

  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最后,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和学生集体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营造气氛。

  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有融于血液的故土乡情。今天就让我们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美好的情感吧。

  二: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请不同的同学自选章节朗读,其他同学为其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凑。

  并大体让学生把握结构内容。

  三:细读赏析

  讨论重章叠句这一技巧在诗中的作用和好处

  分组讨论主人公对战争的态度及文章的.主旨

  鉴赏最后一章,各抒己见。

  老师最后在大屏幕上打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和学生们交流

  四:作业:课后阅读《诗经》里其他经典篇章,把自己喜欢的重章叠句找出来在班里交流。

  五: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是西安**安二中的语文教师王颖,我说课的题目是《采薇》,我执教的这节课是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创设意图,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让学生体会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新教材舍掉了老教材的《秦风。无衣》,我个人认为更多看重的是本文的文学之美,即情感的复杂性和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采薇》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复杂心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思乡怀亲和保家爱国交织在一起是本文鉴赏的重难点,真正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也是本课的重点。诗歌鉴赏是个个性化的解读过程,我本节课大胆的设计,希望学生不盲从参考书,读出自己的认识,并力求他们能养成紧扣文本,咬文嚼字的*惯。下面,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鉴于《采薇》比其他文言文在疏通文意上有较大难度。为了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提高其鉴赏能力,所以我安培用两个课时精讲。

  在第一课时反复诵读,充分解决了字词问题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鉴赏诗歌,体会诗中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感情。

  2、大胆的质疑前人的观点,养成不盲从,深入思考的*惯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及赋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第三,我再说说教学方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法点拨法

  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第四,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课前播放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营造气氛。

  导语:由《乡愁四韵》的朗诵,演唱引出中华民族的故土情结,归到战争背景下的乡愁,导入本课。

  二上节课回顾,整体感知分三步

  师生配乐有感情的轮读,熟悉课文创设情境。

  概括课文内容。

  理清思路

  三细读赏析

  1、四人一组讨论你从字里行间读出了哪些感情?学生各抒己见,师生互动交流

  2、小组讨论,学术争鸣,评论王夫之的“哀景写乐”。

  3、教师再次质疑,毛序说本诗是周王“遣戍役劝将士“之作,历来受到诟病,那么作为小雅的诗,要放到庙堂上去唱是否合适?,教师谈出自己的观点供学生思考。

  4、教师板书归纳总结全诗矛盾的情感,顺势引出情景交融的手法,学生自由发言赏析,并举课外例子加以练*教师板书归纳全诗艺术手法,点评《诗经》被奉为经典的原因。

  5、由学生用一句话说出本课感受。教师也谈自己体验和师生交流,布置作业。在歌曲《说句心里话》中结束全课。

  最后:说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课题:《诗经两首.采薇》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采薇》,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思乡之苦的戍边士兵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想,表达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抒发了士兵的爱国之情、思乡之意以及对战争的厌倦。

  本单元学*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方面堪称后世典范,《诗经》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及高一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识记疑难字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诵,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美、音乐美;

  3、熟记《诗经》文化常识;

  (2)能力目标

  1、赏析重章叠句、比兴手法的艺术魅力;

  2、学*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

  把握戍边士兵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以及厌倦战争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及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提问点拨法进行教学。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反复吟诵,能够感知诗歌的音韵美,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提提问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艺术价值进行探究,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2)说学法

  将在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领学生如何学*诗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将疏通文意和理清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1)导入

  从关关雎鸠到蒹葭苍苍,到我们刚刚学*了的《卫风.氓》,我们对中国文学的源头清泉——《诗经》应该是有所了解了。如果说《卫风。氓》是一首弃妇的怨歌,今天我们将要聆听的则是一位戍边士兵包含忧伤的深情吟唱,让我们用一个细腻、真诚的心去聆听这首古老的歌谣。

  (2)知识回顾

  a. 什么是所谓的《诗经》六义?

  b.风雅颂分别指什么?

  C.赋比兴的定义是什么?

  (3)朗诵课文,纠正字音

  (4)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5)整体把握

  A.概括主要内容

  战后归家途中的戍边战士回忆倒叙离家出征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害。

  B.划分层次,归纳大意,理清思路

  1—3章:思念家乡以及有家难归的原因;

  4—5章:直写战争;

  6章: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C.具体品析1—3章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课文描写了薇菜的几种生长状态?有什么作用?

  用薇菜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反映归期的推迟及不确定性,深化士兵思乡、厌战之情。

  提示:比兴手法的运用

  问题3:除了薇菜,还用什么表现了戍边的漫长,归家无期?

  岁月的更替

  总结:主人公为何而悲?

  提示: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D.具体品析4—5章

  问题1:感情基调?雄壮

  问题2:为何而壮?

  问题3:艺术特色?

  侧面烘托,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不是直接的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军容盛大、装备精良、战争频繁,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比兴手法,用花之盛起兴,喻军势之盛大。

  E.具体品析第6章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为什么在归家途中还要悲伤?

  材料:宋之问:“*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解析:诗人被贬在外,家人音讯全无,终于踏上归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担心家人为自己所累,团圆之梦成为泡影,越接*家乡越是担忧。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

  答案:归家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而变得无比沉重。

  路途艰难,又饥又渴的现状。

  回忆过去,痛定思痛。

  问题3:如何表现士兵的哀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意象:杨柳、冬雪

  (2)对比

  以乐景写哀,以以往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的悲痛。

  (3)大雪交加,行道艰难,饥饥渴难耐,情景凄凉,语调低沉、苍凉。

  F.总结艺术成就

  (1)构思巧妙,通篇采用回忆追叙的手法,将过去、现在、将来交织在一起。

  (2)叠字、词、章的用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深化了意境,强化了感情,增强了节奏感、音乐美。

  (3)设问句式的运用,一问一答,富有民歌特色。

  (4)起兴手法的运用

  (5)情景交融

  (6)对比

  G.结语

  这篇诗歌我们就学*到这里。《诗经》是一座宝藏,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财富!

  H.作业布置

  背诵诗歌;预*下一课《离骚》。

  四.说板书设计

  采薇

  《诗经.小雅》

  玁狁(xiǎn yǔn)靡盬(mí gǔ)骙骙(kuí)

  岁亦莫止(莫,通“暮”,傍晚)

  维常之华(华,通“花”,花朵)

  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感情基调:悲伤—雄壮—悲伤

  艺术成就:(1)构思巧妙,通篇采用回忆追叙的手法,将过去、现在、将来交织在一起。

  (2)叠字、词、章的用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深化了意境,强化了感情,增强了节奏感、音乐美。

  (3)设问句式的运用,一问一答,富有民歌特色。

  (4)起兴手法的运用

  (5)情景交融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