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 1

  公顷和*方千米是较大的面积单位,主要是用来测量土地面积,在生活当中不常使用,所以学生比较生疏。但我还是打算试一试,本学期就开这节课,几周前我就开始琢磨这课该如何上,怎么才能让孩子的脑中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和表象,这是一个单元难点,该如何突破呢?左思右想,我还是认为应该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由表象再到抽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才能真正建立这一概念,才能准确地去应用。

  上课开始,我让学生复*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这几个面积单位,(这几个单位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有了表象)从这几个面积单位再导入到让学生自己设计更大的面积单位,学生纷纷设计出边长是10米、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单位,进而认识到了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千米;1*方千米=100公顷。这只是初步建立模糊的表象,算是取得小小的成功,以旧知引入新知再配上设计新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着实很吸引学生的注意迸发学生的思维。

  紧接着,我设计了两个环节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公顷和*方千米。对于学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篮球场、大操场的面积,这些是学生深刻体会到的,每天都能见到的,以这些为基准,来感悟1公顷,分别大约是208个教室的面积、24个篮球场的面积、5个大操场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也顺带培养了学生的估算,一举两得。“*方千米”实在是太大了,我就从网络上找到了接*1*方千米大的北京故宫,

  通过观看航拍故宫视频,视觉冲击进而建立了“*方千米”的表象。

  最后设计了“快乐的二选一”环节,让学生在从今天学*的两个面积单位中二选一来填,这样不仅巩固了本课时的学*内容,也让学生放松心情,在游戏中学*成长。

  总体来说,对于《公顷和*方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的设计和上课的效果,我是很满意的。看似简单的设计,其实中间包含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深入浅出的学*,厚积薄发的教学设计,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让孩子们乐于学*数学,感受学*数学的乐趣,让本应抽象乏味的概念课变成了生动活泼的探讨课,我觉得本课我上得很成功。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 2

  公顷和*方千米是较大的面积单位,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用到的地方不多,所以学生比较生疏,在教学第八单元单元的时候,感觉这个东西是教不会的,所以1公顷的认识主要是以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为主,根据一定的推测,来感悟1公顷的大小。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主要问题在于:对1公顷的认识不够深刻,主要体现在填空的时候,遇到“故宫的面积大约是40()”时,学生会不自觉的填写*方千米,教学过程中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现在总结如下。

  一、区分好“公顷”和“*方千米”的使用地方

  大、较大这两个词的界定是很含糊的,对于学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篮球场、大操场的面积,这些是学生深刻体会到的,每天都能见到的,以这些为基准,来感悟1公顷,分别大约是200个教室的面积、24个篮球场的面积、5个大操场的面积。

  相对于1*方米而言,公顷是较大的单位,它是用来测量土地面积的,这个时候需要给孩子一个整体的概念,它是有别于“*方米”的,所以有1公顷=10000*方米,因为特殊所以进率是10000,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大是相对的,较大也是相对的,因为是相对来说,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会出现混乱,自然会体现在搞不清楚到底该填写公顷还是*方千米了,所以想解决这个问题,要给学生建立起一个标准。

  在生活中,想要找到这个标准是困难的,尤其是“*方千米”的标准,个人以为应该是建立在行政区划“市”的基础之上,给学生这个标准之后,再让学生去感悟何时用*方千米何时用公顷则有些好转。在一般的情况下,“较大”用公顷,“大”用*方千米,这样的策略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

  二、在活动体验中建立地级单位的概念

  动脑去想,用眼去看,动手去算是学生学*数学的一般程序,这样的过程本身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对于生本之间需要一个媒介起到引导作用,这就是教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和有意义的探索活动,获得新的知识,形成技能。

  动脑想1公顷是很困难的,学生的描述无非是“大”、“很大”,这样的'描述是建立在浅表层面的,学生此时并未建立起1公顷的直观概念,在他们的脑海中只出现了变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但到底是什么并无确切概念。

  用体验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并且给出实实在在地拓展,1*方千米的教学难点是体验,学生无法从1公顷的概念类比出100公顷,而在现实生活中,连大人对*方千米的概念也是比较生疏的。

  我想到了数学上的一种思想方法,叫做“不完全归纳法”,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方千米的时候,知识形成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验、辩论、思辨的过程。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 3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应用,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教学中,落实好基础性练*。如以填空形式来完成单位间的换算,强调换算方法的说明及应用。同时,在练*中注意,通过追问突出基本技能训练。如“水立方”占地面积约6公顷,可追问“合多少*方米?是几个学校那么大?”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面积约是1100*方千米,又可追问“合多少公顷?”追问中还可提供北京或者澳门等区域的面积,请学生作比较。

  二、适当调整或增加练*作业的素材,增强学*材料的丰富性。

  在一些具体场景面积的判断或单位选择上,可调整或增加一些当地的、学生更为熟悉的材料,以更好地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进行练*。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公顷”的表象。

  三、增加学*活动的开放性。

  教学中,适度挖掘相应*题的多元价值,扩大*题的开放性,以进一步丰富感性经验。如第7题练*中,当结合1公顷、1*方千米、1*方米的关系完成了人数的估算后,可将“1*方米站的人数”换成其他事物,再来测算。如“1*方米铺方砖几块”,“1*方米摆课桌几张”等等,作为素材,再次练*,不仅强化了土地面积单位间的关系,同时也有利于对1公顷、1*方千米表象的建立。

  四、强调熟悉素材的应用,体现数学的价值。

  例如第8题,在完成了教材提供的6个省、自治区的面积排序后,可将所在省的土地面积与之比较。此外,还可提供一些更接*学生生活的素材,如本省内所辖的地级市的面积等。既让学生了解了所在地区土地面积的信息,又体会了数学的意义。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 4

  数学课上学*了面积单位公顷、*方千米的知识,总觉得学生对于实际意义的认识仍然是很模糊的。1公顷到底有多大?不太明白。1*方千米是个什么概念?就更不理解了。正是基于学生在学*上的这一困惑,于是我决定利用下午课外活动的时间去操场亲身体验一下面积的大小。

  我先领着学生在教室里先把公顷和*方千米的知识复*了一下,让学生加深以下认识:1公顷等于10000*方米,就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1*方千米等于1000000*方米,就是边长为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1*方千米等于100公顷。我带上卷尺让学生们在操场上排成体育队,开始布置要求:

  1、估量操场面积和1公顷进行比较,实际感知1公顷的大小;在此基础上感知1*方千米的大小。

  2、明确步骤。问:我们的操场大致是什么形状,怎么计算它的面积?引导得出:需要估出长、宽,然后用长乘宽算出操场面积。

  3、活动纪律要求,不能随便乱跑和大声喧哗。依据不久前我校达标运动会跑步比赛项目,我们较容易地估计出长约为100米,宽大约为20米,测量出操场的长和宽后,我让同学们在练*本上算一算操场的面积。100×20=2000(*方米),在学生算出操场的占地面积以后,我让学生比较1公顷与操场面积的大小。学生认识到1公顷大约相当于五个操场的面积。接下来,我又问:1*方千米相当于多少个操场的占地面积呢?引导得出1*方千米=100公顷,就是大约500个操场的占地面积。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

  反思这节课,学生对于土地面积单位*方米、公顷和*方千米等概念、实际意义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在教室里、书本上是不可能达到的。通过实际感受学生对公顷和*方千米有了一定的认识。当然暴露的问题也很多(1)像苏纯宝、白勰等爱动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而像陈月婷、李芙蓉等这样的学困生看热闹的成分多一些,没有参与其中,纪律不太令人满意。事后我想这是因为老师在不知不觉之中又充当了主角,一个人不停的在说,让一些同学探究的兴趣没能得到激发,好奇心没能得到满足,学*就成了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学*形式对学生来说仍是枯燥乏味的。如果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自行商量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汇报总结,那样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2)在下课铃声响起之前,如果能让学生们沿着操场围墙走一圈,在享受着收获的幸福氛围中,去实际感受一下操场的`面积与1公顷的大小,那将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总之,从这一节课中我体会到数学实践活动在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当学生面对某一个知识点时,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做为教师,就是要找到好办法,让他们学会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感知,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的领会理解知识,更何谈熟练的应用呢?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 5

  本单元学*公顷和*方千米,从生活实际中呈现公顷和*方千米,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利用各种素材和活动帮助学生感受1公顷和1*方千米。要把认识概念和探索相关单位之间的进率结合起来,应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多样的实践活动去帮助学生感知1公顷和1*方千米。

  公顷和*方千米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方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它的教学难点在于体会1公顷、1*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由于公顷和*方千米这两个面积单位不容易亲身体验,因此在他们的头脑中还是基于想象的基础。而在教学*方千米时,学生理解的难度更大,本身公顷已经够大,再加上*方千米,学生更是缺乏*方千米知识的了解。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这样的面积单位,是需要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的,需要不断地积累表象认识。一个正确的教学概念,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需要他们慢慢体会。这些概念的认识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在看一看,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有目的的进行分组学*、分组讨论、分组测量,同学之间相互启发,注意自主学*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和认真思考相结合。

  本单元,在作业上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在单位换算时,因进率比较大,学生在具体换算时移动小数点容易出粗,或进率混淆。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阅读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1)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3篇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1

  本单元学*公顷和*方千米,从生活实际中呈现公顷和*方千米,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利用各种素材和活动帮助学生感受1公顷和1*方千米。要把认识概念和探索相关单位之间的进率结合起来,应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多样的实践活动去帮助学生感知1公顷和1*方千米。

  公顷和*方千米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方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它的教学难点在于体会1公顷、1*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由于公顷和*方千米这两个面积单位不容易亲身体验,因此在他们的头脑中还是基于想象的基础。而在教学*方千米时,学生理解的难度更大,本身公顷已经够大,再加上*方千米,学生更是缺乏*方千米知识的了解。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这样的面积单位,是需要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的,需要不断地积累表象认识。一个正确的教学概念,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需要他们慢慢体会。这些概念的认识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在看一看,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有目的的进行分组学*、分组讨论、分组测量,同学之间相互启发,注意自主学*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和认真思考相结合。

  本单元,在作业上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在单位换算时,因进率比较大,学生在具体换算时移动小数点容易出粗,或进率混淆。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2

  这篇教学设计通过施教,符合新课程理念,转变学生的学*方式,能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学生在整节课中学得轻松。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条理清晰,层次清楚,学生思维活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体现了合作精神。重点突破了公顷与*方米间的关系。

  在学*活动的过程中,练*有由浅入深,结合身边的事物,体现新课标精神,学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还受课本资源的限制,不能大胆突破教材,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但是这节课公顷和*方千米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点远,学起来有点枯燥和乏味的,在这里的练*设计,我安排的有点少,只是采用书本上的直接单位换算,由学生填空,发现在教学后期,学生明显有兴趣不足,所以在练*形式上要多加改变总之对这节课的教学,我尽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体验成功。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3

  《公顷和*方千米》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方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教学难点在于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看例题的图片到自己说说对*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阅读“生活中的数学”,学生的脸上不时会露出惊讶的表情,很多惊叹句也会不时的冒出来。我想,学生的数学学*需要借助一个个的阶梯和*台,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公顷”和“*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比较大,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形成表象确实有些因难。教材中所出示的场景学生并不熟悉,缺乏感知。公顷和*方千米是较大的面积单位,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用到的地方不多,所以学生比较生疏。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主要问题在于:对1公顷的认识不够深刻,主要体现在填空的时候,遇到“故宫的面积大约是40()”时,学生会不自觉的填写*方千米,教学过程中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

  要让孩子们区分好“公顷”和“*方千米”的使用地方。大、较大这两个词的界定是很含糊的,对于学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篮球场、大操场的面积,这些是学生深刻体会到的,每天都能见到的,以这些为基准,来感悟1公顷,分别大约是200个教室的面积、24个篮球场的面积、5个大操场的面积。

  相对于1*方米而言,公顷是较大的单位,它是用来测量土地面积的,这个时候需要给孩子一个整体的概念,它是有别于“*方米”的,所以有1公顷=10000*方米,因为特殊所以进率是10000,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大”是相对的,“较大”也是相对的,因为是相对来说,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会出现混乱,自然会体现在搞不清楚到底该填写公顷还是*方千米了,所以想解决这个问题,要给学生建立起一个标准。

  在生活中,想要找到这个标准是困难的,尤其是“*方千米”的标准,个人以为应该是建立在行政区划“市”的基础之上,给学生这个标准之后,再让学生去感悟何时用*方千米何时用公顷则有些好转。在一般的情况下,“较大”用公顷,“大”用*方千米,这样的策略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

  结合教学,渗透思想教育。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利用生动的图片、数据,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山河壮丽,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的热情。

  我们在教学*方千米、公顷的时候,我们应该深知,知识形成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验、辩论、思辨的过程。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2)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范本5份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 1

  一、土地面积单位“公顷”的教学

  材料一

  教材例1中的四幅图。

  对于这四幅图,学生几乎没有游历其中景点的经验,所以仅依靠这几张图来建立公顷的表象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四幅图可以起到以下作用:一是知道统计较大的土地面积要用到“公顷”这个面积单位;二是了解一些数据,简接地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三是顺理成章的引入新课。

  材料二

  在操场上,学生手拉手围一个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每边7人,共28人。思考:几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如果要手拉手围一个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大约需要几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边?四条边一共需要多少个小朋友?围成的面积大约是多少?需要几个班级的学生?通过共同计算得出:围一个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每边大约要70名同学,一共要280名同学,如果每班按40人计算,要7个班级的同学手拉手才能围出一个面积是1公顷的正方形。

  材料三

  观察学校操场上的百米直跑道,以这条跑道为边长,围成的正方形,就是1公顷。

  材料四

  猜猜: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少公顷?

  想象:我校的校园,从北边的小河到南边的小河,从东边的校门口到西边的围栏,有多大?

  告知:我们校园的占地面积是2公顷多一点,也就是说我校校园的一半大约是1公顷。

  材料五

  我们教室的长是多少米?宽是多少米?面积是多少?

  量一量知道我们教室的长约9米,宽约7米,面积约63*方米。10000÷63≈159个这样的教室。通过实际测量计算教室地面的面积,让学生感知1公顷有多少个教室地面面积。

  材料六

  篮球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体育场所,让学生测量的长和宽,计算篮球场的面积,在看看几个这样的篮球场大约是1公顷。

  通过对上述一系列材料的观察研究体验想象,学生对公顷有了一个初步的形象,能初步建立起一个正确的表象。

  二、土地面积单位“*方千米”的教学

  我给出了四个地方,自己学校——莲香幼儿园——莲花二区门口——莲花六区南门口,这四点围成的四边形面积大约是1*方千米

  三、面积单位的整理

  少数学生总把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说成10或者1000,所以有必要整理面积单位,让学生深入理解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利用教材上的题目:“把学过的面积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说一说,一个这样的面积单位表示的面积有多大?并说出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各是多少?”

  整理如下:

  10010010000100

  *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公顷——*方千米

  引导观察,交流:怎样记住进率?有何规律?为什么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不可能是10、1000?有何疑问?

  学生很快就有疑问:为什么*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10000,而其他相邻的进率都是100?是不是中间还有一个单位?这时我很顺水的说确实还有一个单位,叫什么呢?你们的词典后面的附录里有——叫公亩,把公亩放在*方

  米和公顷之间,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就都是100了。学生有了这个发现之后很开心,也知道了跳过一个单位进率是10000,跳过两个单位进率是1000000。

  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有动手操作、户外活动、有推想等等,学生显得很兴奋,学*的情绪也始终保持高涨和热烈的状态,所以学得很开心。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 2

  《公顷和*方千米》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方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教学难点在于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看例题的图片到自己说说对*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阅读“生活中的数学”,学生的脸上不时会露出惊讶的表情,很多惊叹句也会不时的冒出来。我想,学生的数学学*需要借助一个个的阶梯和*台,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公顷”和“*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比较大,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形成表象确实有些因难。教材中所出示的场景学生并不熟悉,缺乏感知。公顷和*方千米是较大的面积单位,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用到的地方不多,所以学生比较生疏。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主要问题在于:对1公顷的认识不够深刻,主要体现在填空的时候,遇到“故宫的面积大约是40()”时,学生会不自觉的填写*方千米,教学过程中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

  要让孩子们区分好“公顷”和“*方千米”的使用地方。大、较大这两个词的界定是很含糊的,对于学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篮球场、大操场的面积,这些是学生深刻体会到的,每天都能见到的,以这些为基准,来感悟1公顷,分别大约是200个教室的面积、24个篮球场的面积、5个大操场的面积。

  相对于1*方米而言,公顷是较大的单位,它是用来测量土地面积的,这个时候需要给孩子一个整体的概念,它是有别于“*方米”的,所以有1公顷=10000*方米,因为特殊所以进率是10000,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大”是相对的,“较大”也是相对的,因为是相对来说,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会出现混乱,自然会体现在搞不清楚到底该填写公顷还是*方千米了,所以想解决这个问题,要给学生建立起一个标准。

  在生活中,想要找到这个标准是困难的,尤其是“*方千米”的标准,个人以为应该是建立在行政区划“市”的基础之上,给学生这个标准之后,再让学生去感悟何时用*方千米何时用公顷则有些好转。在一般的情况下,“较大”用公顷,“大”用*方千米,这样的策略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

  结合教学,渗透思想教育。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利用生动的图片、数据,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山河壮丽,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的热情。

  我们在教学*方千米、公顷的时候,我们应该深知,知识形成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验、辩论、思辨的过程。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 3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主要问题在于:对1公顷的认识不够深刻,主要体现在填空的时候,遇到“故宫的面积大约是40()”时,学生会不自觉的填写*方千米,教学过程中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现在总结如下。

  一、区分好“公顷”和“*方千米”的使用地方

  大、较大这两个词的界定是很含糊的,对于学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篮球场、大操场的面积,这些是学生深刻体会到的,每天都能见到的,以这些为基准,来感悟1公顷,分别大约是200个教室的面积、24个篮球场的面积、5个大操场的面积。

  相对于1*方米而言,公顷是较大的单位,它是用来测量土地面积的,这个时候需要给孩子一个整体的概念,它是有别于“*方米”的,所以有1公顷=10000*方米,因为特殊所以进率是10000,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大是相对的,较大也是相对的,因为是相对来说,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会出现混乱,自然会体现在搞不清楚到底该填写公顷还是*方千米了,所以想解决这个问题,要给学生建立起一个标准,教学反思《公顷和*方千米的教学反思》。

  在生活中,想要找到这个标准是困难的,尤其是“*方千米”的标准,个人以为应该是建立在行政区划“市”的基础之上,给学生这个标准之后,再让学生去感悟何时用*方千米何时用公顷则有些好转。在一般的情况下,“较大”用公顷,“大”用*方千米,这样的策略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

  二、在活动体验中建立地级单位的概念

  动脑去想,用眼去看,动手去算是学生学*数学的一般程序,这样的过程本身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对于生本之间需要一个媒介起到引导作用,这就是教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和有意义的探索活动,获得新的知识,形成技能。

  动脑想1公顷是很困难的,学生的描述无非是“大”、“很大”,这样的描述是建立在浅表层面的,学生此时并未建立起1公顷的直观概念,在他们的脑海中只出现了变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但到底是什么并无确切概念。

  用体验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并且给出实实在在地拓展,1*方千米的教学难点是体验,学生无法从1公顷的概念类比出100公顷,而在现实生活中,连大人对*方千米的概念也是比较生疏的。

  我想到了数学上的一种思想方法,叫做“不完全归纳法”,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方千米的时候,知识形成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验、辩论、思辨的过程。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 4

  公顷和*方千米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方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教学难点在于公顷与*方米这两个面积单位不容易亲身体验,因此在他们的头脑中还是基于想象的基础。而在教学*方千米时,学生理解的难度更大,本身公顷已经够大了,再加上*方千米,学生更是缺乏*方千米知识的了解。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熟悉的场地,如教室的面积一般是50*方米,200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通过学生的想像,加深学生对“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

  在使学生明确了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千米之后,可以在学生对1公顷形成了表象之后,让学生想象一下100块1公顷的土地,就是1*方千米大。还通过其他的素材帮助学生认识和想象,如,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约1*方千米。通过这样的学*,学生既能体会到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又能具体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从而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最后通过让学生举例来说明什么时候用公顷、什么时候用*方千米来计量土地面积比较合适,掌握了这两个较大土地面积单位的实际用法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 5

  公顷和*方千米是较大的面积单位,主要是用来测量土地面积,在生活当中不常使用,所以学生比较生疏。但我还是打算试一试,本学期就开这节课,几周前我就开始琢磨这课该如何上,怎么才能让孩子的脑中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和表象,这是一个单元难点,该如何突破呢?左思右想,我还是认为应该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由表象再到抽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才能真正建立这一概念,才能准确地去应用。

  上课开始,我让学生复*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这几个面积单位,(这几个单位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有了表象)从这几个面积单位再导入到让学生自己设计更大的面积单位,学生纷纷设计出边长是10米、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单位,进而认识到了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千米;1*方千米=100公顷。这只是初步建立模糊的表象,算是取得小小的成功,以旧知引入新知再配上设计新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着实很吸引学生的注意迸发学生的思维。

  紧接着,我设计了两个环节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公顷和*方千米。对于学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篮球场、大操场的面积,这些是学生深刻体会到的,每天都能见到的,以这些为基准,来感悟1公顷,分别大约是208个教室的面积、24个篮球场的面积、5个大操场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也顺带培养了学生的估算,一举两得。“*方千米”实在是太大了,我就从网络上找到了接*1*方千米大的北京故宫,通过观看航拍故宫视频,视觉冲击进而建立了“*方千米”的表象。

  最后设计了“快乐的二选一”环节,让学生在从今天学*的两个面积单位中二选一来填,这样不仅巩固了本课时的学*内容,也让学生放松心情,在游戏中学*成长。

  总体来说,对于《公顷和*方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的设计和上课的效果,我是很满意的。看似简单的设计,其实中间包含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深入浅出的学*,厚积薄发的教学设计,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让孩子们乐于学*数学,感受学*数学的乐趣,让本应抽象乏味的概念课变成了生动活泼的探讨课,我觉得本课我上得很成功。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3)

——公顷*方千米教案6篇

  第六课时

  公顷、*方千米

  教学内容:

  第84页及练*二十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体会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方千米、1公顷的面积概念。

  2、知道*方米与公顷之间、*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并利用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经历观察、想象、发现、交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入对公顷、*方千米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建立*方千米、公顷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用手势表示一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大小。

  二、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出课题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场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 (体育场太大了)

  那还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方千米。(出示课题)

  三、自学反馈,教师点拨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3、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10000*方米=1公顷

  4、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是7000*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 1*方千米=100公顷

  四、巩固练*

  练*二十:1、2题

  五、小结

  板书设计:

  公顷、*方千米

  10000*方米=1公顷 1*方千米=100公顷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三年级下册的面积及常用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方厘米”等基础上进一步巩固面积认识,完善面积单位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方千米”的概念,为学生解决生活中关于土地面积的实际问题提供支持。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方千米,通过观察、计算和推理等活动,体会1公顷和1*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 掌握*方米、公顷和*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3、积极参与学*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空间观念及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方米、公顷和*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难点:体会1公顷和1*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材

  通过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占地面积,让学生感受比较大的面积,引出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接着以“边长100米的正方形”来表征面积单位“1公顷”,帮助学生建立“公顷”与“*方米”的联系。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相关面积公式和面积单位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同学们能估计一下我们教室的占地面积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2、引入:请同学们欣赏下面一组图片。(先后呈现南京明孝陵、北京中华世纪坛、鸟巢和我国大片森林的画面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公顷这一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板书:认识公顷)

  活动二、自主探索,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的含义。

  指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出示“试一试”

  提问:你能计算这块*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用计算器算一算。

  小结:把以*方米为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为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3、尝试单位换算。

  4、完成“做一做”。

  活动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指导完成练*六第1题。

  2、指导完成练*六第2题。

  3、指导完成练*六第3题。

  4、指导完成练*六第4题。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估计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猜一猜,1公顷有多大?

  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

  自学:1公顷的含义。

  把学生带到操场,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

  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的这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00*方米。

  分小组合作测量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再推算出大约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的面积是1公顷。

  一、复*导入,揭示课题

  1.复*常用面积单位,以及进率。

  师:同学们,请回忆一下前面我们都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呢?你能从小到大说一说吗?

  (板书:*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师:在现实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到1*方厘米?1*方分米呢?1*方米呢?(指甲盖,粉笔盒,电视机屏幕)

  师:我们在学*它们的时候都是借助什么图形研究的?(正方形)1*方厘米是多大的正方形?1*方分米?1*方米?

  (板书:边长1厘米,边长1分米)师:*方厘米和*方分米的进率是多少?100*方分米和*方米的进率是多少?100

  (板书:*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2.课件出示面积单位的填空题,揭示课题。

  师:好了,同学们,请看屏幕,我们一起来填一下这里的填空:(指名学生回答)

  一张银行卡的面积大约是40();

  数学书的封面面积大约是2()。

  我们所在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

  我校田径场的面积大约是1.5()。

  师:你觉得我校田径场的面积大约有1.5什么呢?这里能不能用“*方米”作单位?为什么?(不能。太小了。)

  师:1*方米还没有我们的教室大,这里用*方米显然太小了,所以需要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明确告诉学生这里填公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内容。(板书:认识公顷)

  一起把题目读一读。

  师:那关于公顷,你想了解什么?

  (预设:生1:我想了解1公顷究竟有多大。生2:我想知道1公顷有多少*方米。生3:它跟*方米的进率是多少。生4:生活中哪里可以找到1公顷。)

  师:带着这些问题,下面就和老师一起走进公顷的世界吧。

  二、合作探究,认识1公顷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资料,一一看。

  师:齐读文字信息。

  师:看完图片你有什么感觉?这些地方的面积单位都是什么?(公顷)(板书:公顷)

  说明“公顷”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广泛应用的,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地方会用到“公顷”这个单位?(面积较大的,公园、森林等地方。)

  师:在计量较大土地面积的时候,用*方米就不合适了,我们需要更大的面积单位。在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的时候通常用“公顷”作单位。

  课件出示: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

  师:公顷也可以用字母表示为hm2.

  (板书:hm2)

  过渡语:看来公顷是一个很大的单位。究竟有多大呢?你们想不想知道?那我们今天也借助正方形来研究公顷。

  师:这是我们学校的*面图。(大屏幕出示)介绍校门位置

  课件演示:从校门往西到西边栏杆大约100米,接着向北走到一年级底楼办公室后墙大约100米,继续向东走到停车场西面大约100米,再向南到校门口,又是一个100米,现在同学们看到的是一个什么形状,(正方形)边长是多少?(100米)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公顷,(课件插入:1公顷)

  现在,你们知道1公顷有多大了吧,请同学们现在闭上眼睛,沿着刚才老师带你们行走的路线在脑子里再走一遍,可以边走边说。

  师:在数学上,我们规定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板书:边长100米)那1公顷应该等于多少*方米?你能算出1公顷有多大吗?

  师:谁来说一下,1公顷有多大?(1公顷为10000*方米。)

  师:同意他们的说法吗?(板书:1公顷=10000*方米)

  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根据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100×100=10000*方米。)(课件出示:100×100=10000*方米)

  师:1公顷为10000*方米,那么10000*方米也就是1公顷。(课件显示)

  (一起来,把我们得出的结论读一读。)

  追问:2公顷等于多少*方米?7公顷呢?反过来,10000*方米等于几公顷?那30000*方米等于几公顷?90000*方米呢?

  师:反应真快!那你能从中得出公顷和*方米之间的进率吗?一起告诉我。

  (板书:10000.)

  1.练*十四第二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我们来进行小组比拼,看看哪一组反应最快。

  6公顷=()*方米70000*方米=()公顷

  0.8公顷=()*方米9000*方米=()公顷

  每道题目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在做公顷和*方米的单位转换时,你怎么想的?

  生:大单位转换成小单位就乘以进率,小单位转换成大单位就除以进率。

  师:你们是不是这样想的?掌声送给他。

  :把*方米数改写成公顷数,只要用*方米数除以10000就可以了,就是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把公顷数改写成*方米数,只要把公顷数乘10000就可以了,就是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

  三、联系生活,体会1公顷大小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知道了1公顷=10000*方米。那么在我们实际生活中,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下面让我们到实际中去体验一下吧。

  1.算一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1)经过科学分析发现,我们双臂伸直的距离和我们的身高基本相同,我们班大多数学生的身高都在1.4米左右。那么7个这样的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呢?(课件出示示意图)(有9.8米。)

  师:约等于多少呢?(约等于10米。)(课件出示约10米。)

  师:(课件出示图片)这个由28个同学围成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有多大呢?(100*方米。)

  师:这样的一个正方形是100*方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是1公顷呢?

  (100个这样的正方形是1公顷。)

  师: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1公顷=10000*方米,10000÷100=100(个))

  师:说的真好,掌声送给他。

  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00个这样的大正方形才是1公顷。1公顷大不大

  (2)师:好,(出示图片)介绍教室长约9米,宽约7米

  快速口算一下我们教室的面积是多少?那么1公顷大约有几个教室的面积呢?用计算器来算一下。(1公顷有159个教室面积大。)

  师:1公顷有159个教室面积大。1公顷大不大?

  (3)出示舞蹈房图片。

  学校舞蹈房的面积大约是*方米。大约多少间这样的舞蹈房的面积是1公顷?

  师:1公顷有50个教室的面积那么大。1公顷大不大?

  (4)出示停车位图片。

  一个车位的标准面积是16*米,大约多少个这样的停车位的面积是1公顷?

  师:1公顷有625个停车位的面积那么大。1公顷大不大?

  (5)出示学校食堂图片。

  学校食堂的面积为400*方米,大约多少个这样的停车位的面积是1公顷?

  师:1公顷有25个教室面积大。1公顷大不大?

  四、巩固练*,掌握单位换算

  1.试一试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公顷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也知道了公顷和*方米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一般用米作单位长度来测量,算出面积是多少*方米以后,再换算成公顷。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指明学生读题:

  一块*行四边形菜地,底是250米.高是160米,这块菜地有多少*方米?合多少公顷?

  师:这一题,我请一个同学来把题目读一读。

  题目要我们求什么?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所以我们要先求?自己做。指名学生板演。

  由学生板演列式计算。

  250×160=40000*方米

  40000*方米=4公顷

  答:这个果园有4公顷。

  师:*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

  怎样由*方米换算成公顷?你是怎样把40000*方米换算成以公顷为单位呢?

  说的真好,掌声送给他。同学们都做对了吗?做对的举手。

  会了吗?填一填。

  2.一个足球场,长110米,宽7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有一公顷吗?

  师:会列式的同学举手?直接口答。

  110×75=8250(*方米)

  8250÷10000=0.825(公顷)

  0.825<1

  答: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是8250*方米,不到1公顷。

  3.(让学生说说单位间换算的步骤。)大家都说的非常好,下面我就来考一考大家。

  (1)*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占地面积是40公顷,合()*方米。

  (2)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是72公顷,合()*方米。

  师:如果是你,你选什么单位表示这些建筑的占地面积,为什么?

  练*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用公顷作单位计量较大的面积的好处。

  4.在○里填上“>”、“<”或“=”

  8公顷○7500*方米

  50000*方米○5公顷

  300*方米○0.3公顷

  学生说说每题是怎么做的步骤。

  5.一个占地1公顷的*行四边形苗圃,底边长80米,高是多少米?(用计算器计算)

  师:全体学生把题目读一读。

  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你会做吗?

  指名学生说说过程。

  指名学生口答报解题过程,教师课件出示正确答案规范书写。

  6.改错:

  早上,小李离开了面积是90(*方分米)的家来到学校,上楼走进教室,坐到了桌面面积是24(*方厘米)的课桌旁,拿出了面积是(公顷)的课本开始早读。下午4:40,伴着放学铃声,李扬迈着欢快的步子离开了占地面积约5.4(*方米)的学校向家走去。

  五、收获

  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1公顷的实际大小,进率)

  (1)知道了:1公顷=10000*方米.

  (2)学会了:公顷和*方米的互相改写

  六、板书

  认识公顷

  *方厘米100*方分米100*方米10000公顷

  边长1厘米边长1分米边长1米边长100米

  1公顷=10000*方米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表象;知道1公顷=10000*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会进行*方米和公顷的单位转换。

  三、教学难点:

  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作业,揭示课题

  1.学生回忆面积单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一些面积单位,谁能把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给大家听听?

  2.学生比划面积单位大小

  比划一下,1*方厘米有多大?1*方分米、1*方米呢?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个新的面积单位。

  4.学生看图,认识公顷。

  先一起来欣赏一些图片,自己读读图片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中都用到哪个面积单位?

  公顷也是我们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时常用的面积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公顷。

  关于公顷,你想知道那些问题?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4)

——《公顷、*方千米 》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观察与推算,初步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表象。知道1公顷= 10000*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经历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丰富对公顷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感知1公顷的大小,应用公顷与*方米间的进率进行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公顷的表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复*面积单位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从大到小说一说吗?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1)课桌的面积大约是24()。

  (2)1寸照片的面积大约是6()。

  (3)一间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

  (4)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占地面积大约是20()。

  先观看图片,想象面积大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应填什么面积单位。

  3.揭示课题:看来,“鸟巢”的占地面积20后面的面积单位填“*方米”不太合适,更不可能填“*方分米”或者“*方厘米”了。需要一个比“*方米”还要大的面积单位才能表示出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测量土地面积时,常用的.面积单位──公顷(板书课题:认识公顷)。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面积单位的知识引入,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也引起了新的认知冲突。当学生在填写“鸟巢”的占地面积时,自然地产生了学*更大的面积单位的需求,有效地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延续性。】

  二、探究新知

  (一)呈现生活素材,初步感知公顷

  1.谈话:公顷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先来看一组资料。

  (课件出示)“鸟巢”的占地面积约20公顷;*广场占地面积44公顷;北京欢乐谷占地面积56公顷;香港迪斯尼乐园的占地面积约126公顷。

  2.问题:计量这些面积都用到了什么单位?有关公顷,你想了解什么?

  学生:1公顷的实际面积有多大?公顷和*方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公顷的国际符号是什么?

  谈话: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认识公顷。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呈现较大的土地面积资料,有利于学生借助直观印象初步体会公顷的适用范围,从而引起学生进一步研究公顷的兴趣。】

  (二)推算、想象,加深对公顷的认识

  1.唤起经验,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怎样来描述1*方米、1*方分米和1*方厘米这三个面积单位的吗?它们分别有多大呢?

  学生回忆梳理(课件演示):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大约有大拇指指甲盖那么大。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大约有手掌那么大。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大约有一块展板那么大。

  教师:我们同样可以用一个正方形来描述“1公顷”这个面积单位。

  课件呈现: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公顷可以用符号hm2表示。

  (2)探索公顷和*方米的关系

  提问:你能想象1公顷到底有多大吗?

  学生自由表达。,注意引导学生将公顷与*方米建立联系,根据“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的描述得出结论“1公顷=10000*方米”。(板书:1公顷=10000*方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学*经验和方法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利用前面学*建构“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等面积单位的经验,来建构“1公顷”这一面积单位,最终帮助学生不但在数理层面上将“公顷”与“*方米”取得联系,而且在直观层面上更好地形成“1公顷”的表象。】

  2.实践活动,形成表象。

  谈话::知道了公顷和*方米之间的关系,想不想亲自感受一下1公顷的大小。

  (1)围一围:在操场上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看看它的面积有多大。

  想一想:()块这么大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2)算一算:

  1间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方米,大约()个教室的面积是1公顷。

  (3)说一说:哪些地方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400米跑道围起来的部分,面积大约是1公顷;学校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等。)

  【设计意图:“公顷”这一面积单位较大,不容易直接感知。因此,设计组织观察想象、实地测量、调查收集等实践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建立1公顷的表象。】

  (三)尝试换算,巩固公顷与*方米间的进率。

  1.尝试下列问题。

  7公顷=()*方米

  60000*方米=()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过程。

  2.填空。

  (1)北京的故宫占地面积是72公顷,合()*方米。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

  (2)北京颐和园的面积约2900000*方米,约合()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重点介绍思考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建立在学生初步建立公顷的表象,了解公顷和*方米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的。练*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换算方法的说明。正确地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对两个面积单位之间关系的认识,而且也使学生感受到在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时,使用较大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和优势】

  三、巩固深化

  1.判断。

  (1)2公顷=200*方米。()

  (2)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3)一个篮球场的占地面积大约是400公顷。()

  (4)素有“万园之园”称号的北京圆明园的占地面积约350*方米。()

  完成后说明理由。

  2.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4公顷○ 400*方米8999*方米○ 8公顷

  3000*方米○ 3公顷5公顷○ 50000*方米

  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方法。

  3.解决问题。

  (1)量出学校操场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面积,看够不够1公顷。

  (2)游泳池长50米,宽25米。()个这样的游泳池面积约1公顷。

  法1:1公顷=10000*方米,游泳池的面积为1250*方米,所以10000里面有几个1250,就是有几个这样的游泳池。

  法2:根据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画图解答。

  【设计意图:练*分为两个层次,前面两题为基本练*,关注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而解决问题练*中安排的测量操场面积和计算游泳池的面积,则更具问题解决与经验积累的意图,具有丰富1公顷面积表象的价值。】

  四、总结延伸

  1.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你有哪些收获?

  2.思考:在生活中,你听说过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吗?它有多大?和“公顷”又有什么关系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设计意图:回顾梳理学生的学*过程和成果,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惯,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在收获知识的同时积累经验,体验成功。】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观察与推算,初步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表象。知道1公顷= 10000*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经历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丰富对公顷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感知1公顷的大小,应用公顷与*方米间的进率进行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公顷的表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复*面积单位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从大到小说一说吗?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1)课桌的面积大约是24()。

  (2)1寸照片的面积大约是6()。

  (3)一间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

  (4)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占地面积大约是20()。

  先观看图片,想象面积大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应填什么面积单位。

  3.揭示课题:看来,“鸟巢”的占地面积20后面的面积单位填“*方米”不太合适,更不可能填“*方分米”或者“*方厘米”了。需要一个比“*方米”还要大的面积单位才能表示出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测量土地面积时,常用的面积单位──公顷(板书课题:认识公顷)。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面积单位的知识引入,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也引起了新的认知冲突。当学生在填写“鸟巢”的占地面积时,自然地产生了学*更大的面积单位的需求,有效地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延续性。】

  二、探究新知

  (一)呈现生活素材,初步感知公顷

  1.谈话:公顷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先来看一组资料。

  (课件出示)“鸟巢”的占地面积约20公顷;*广场占地面积44公顷;北京欢乐谷占地面积56公顷;香港迪斯尼乐园的占地面积约126公顷。

  2.问题:计量这些面积都用到了什么单位?有关公顷,你想了解什么?

  学生:1公顷的实际面积有多大?公顷和*方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公顷的国际符号是什么?

  谈话: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认识公顷。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呈现较大的土地面积资料,有利于学生借助直观印象初步体会公顷的适用范围,从而引起学生进一步研究公顷的兴趣。】

  (二)推算、想象,加深对公顷的认识

  1.唤起经验,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怎样来描述1*方米、1*方分米和1*方厘米这三个面积单位的吗?它们分别有多大呢?

  学生回忆梳理(课件演示):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大约有大拇指指甲盖那么大。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大约有手掌那么大。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大约有一块展板那么大。

  教师:我们同样可以用一个正方形来描述“1公顷”这个面积单位。

  课件呈现: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公顷可以用符号hm2表示。

  (2)探索公顷和*方米的关系

  提问:你能想象1公顷到底有多大吗?

  学生自由表达。,注意引导学生将公顷与*方米建立联系,根据“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的描述得出结论“1公顷=10000*方米”。(板书:1公顷=10000*方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学*经验和方法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利用前面学*建构“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等面积单位的经验,来建构“1公顷”这一面积单位,最终帮助学生不但在数理层面上将“公顷”与“*方米”取得联系,而且在直观层面上更好地形成“1公顷”的表象。】

  2.实践活动,形成表象。

  谈话::知道了公顷和*方米之间的关系,想不想亲自感受一下1公顷的大小。

  (1)围一围:在操场上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看看它的面积有多大。

  想一想:()块这么大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2)算一算:

  1间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方米,大约()个教室的面积是1公顷。

  (3)说一说:哪些地方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400米跑道围起来的部分,面积大约是1公顷;学校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等。)

  【设计意图:“公顷”这一面积单位较大,不容易直接感知。因此,设计组织观察想象、实地测量、调查收集等实践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建立1公顷的表象。】

  (三)尝试换算,巩固公顷与*方米间的进率。

  1.尝试下列问题。

  7公顷=()*方米

  60000*方米=()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过程。

  2.填空。

  (1)北京的故宫占地面积是72公顷,合()*方米。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

  (2)北京颐和园的面积约2900000*方米,约合()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重点介绍思考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建立在学生初步建立公顷的表象,了解公顷和*方米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的。练*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换算方法的说明。正确地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对两个面积单位之间关系的认识,而且也使学生感受到在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时,使用较大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和优势】

  三、巩固深化

  1.判断。

  (1)2公顷=200*方米。()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5)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对于千米的感受,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教学“千米”时,一定让学生们实地走一走,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或往返几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们初步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形成了较清晰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容易掌握。

  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所以准备把这节的前20分钟放在操场上去上。但在这节课上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本来想让学生充分感受1千米有多长。可是,当我准备带着学生去操场的时候,才发现操场上已经站满了初一正在军训的学生。只好又调过头来,在教师进行教学,本以为学生对千米没有多少概念,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却表现出了比学*毫米和分米更容易掌握的感觉。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先告诉他们这些常识,所以后面练*中出现的题目,学生很容易就知道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时间。学生掌握的很好,我感觉很意外。

  但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再加上今天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去感受这1千米有多长,只是凭空想象而已。

  最后的*题中,我在网上摘下了别人的课外拓展题,我感觉非常好,学生对这样的题目也很喜欢。我另外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放学时请家长带着孩子回家时,感受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二是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大约有多少千米,使用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长时间。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我在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方案时,尽可能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编教材,更多地联系实际,贴*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本节数学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在教学中不同层次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整体性的发展原则,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具体体现在: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方式和学*方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做,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获取知识,从而获得终身学*的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校、

  生活的道外区的变化,感到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美好,无形中达到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而把自己定位在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使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利用现有教材,体现新课标

  教学时,我大胆改变了教材中单一的、抽象的、脱离学生实际状况的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采取情境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教材中的课后的实践活动提到课前进行,学生可以凭借各自的经历与体验逐步形成千米的计量观念。把书后单一、抽象的单位换算线段图,改编成学生所熟悉的6路公共汽车行车路线图,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同时了解了从哈东站到哈站的实际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教师能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

  同时,在教学中学生的评价上还存在着不足。比如说:在学生的实践测量活动中,有些小组的测量方法重复、测量的方法不够丰富;还要更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增进学生学*的信心。

  对这节课如果重新设计,我只想改动一处地方,就是在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时,在原有的“用尺测量出1000米”、“先测量出100米,再推测1000米”“看脉路表”“询问法”然后感受所用的时间这种做法的基础上,增加数步法和回头观看的方法,增强学生对1000米的

  长度的感受。

  这节课学生的学*热情很高,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中去。学*氛围较好,但是到课堂最后,学生的课堂纪律不太好,应该引起教师注意。

  千米在学生的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是需要老师的激励和唤醒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我在复*完米、分米、厘米、毫米这四个长度单位之后,给学生展示了高速路路标、汽车仪表盘等生活较常见的千米使用场景,激发了学生学*的热情。

  这节课准备还是不够充分,例如,马拉松比赛全程用千米做单位,但是我竟然不知道马拉松全程到底是多长;还有,学生了解了汽车、磁悬浮火车这两种交通工具的时速之后,学生更加好奇的是子弹、火箭、宇宙飞船、飞机它们的飞行速度,还有方程式赛车、高铁的时速。然而,我课前并没有充分发现我班学生的40个男孩子的兴趣点。

  我通过查找资料发现:马拉松全程42.195千米,子弹:每秒2千米;火箭:每秒4.5---7.9千米;宇宙飞船:每小时28440千米;飞机:每小时850—900千米;方程式赛车:每小时400千米;高铁:每小时350千米。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本打算带学生去操场上感受,可由于学校条件限制,就放弃了。于是利用多媒体出示操场图,操场一圈长200米,走两圈是()米,走5圈是()米。得出1000米,即1千米。得出1千米=1000米,可走1千米要多长时间呢,这个学生就茫然了。因此只能通过练*去推算。练*中出现一小时学生能走4千米,一些学生就能推算出走1千米大约要15分钟。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要求学生做好后记住。但是后面练*中出现的题目,学生对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时间,还是没法掌握。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

  当有的学生说出了从校门口到老菜场大约是1千米,到东门码头我都加以肯定。

  最后,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里用到“千米”比较多,以便帮助学生能够正确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记录下每个地方到学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让学生通过多次的猜测、比较,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因为课前布置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测量出学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课堂上请几位同学说说家在哪里,再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离学校有多远。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还是少或差不多,再进一步猜出大约是多少米。再请已经测量好的这位小朋友当小老师进行评判,比一比谁猜得最准。小朋友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但是全班同学一起猜,被请到的同学人数有限,学生的参与面不够,无法满足大家,所以我再让小朋友分小小组活动,让每个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机会。通过猜一猜、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再出示三个实例:小明走100米需要210步,那他需要走多少步大约是1千米?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长?(2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这三个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简单化聚,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最后是课堂小结。

  这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参与对1千米或几千米的体验和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课前布置学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如果没有这些活动,而只靠学生想象1千米有多长是无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6)

——公顷*方千米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知道1公顷有多大,1公顷与*方米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公顷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方米与公顷之间的换算

  教具准备

  标杆与绳子.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或*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方米、*方分米、*方厘米.)

  2.什么是1*方米?什么是1*方分米?什么是1*方厘米?(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方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方分米;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方厘米.)

  3.1*方米=( )*方分米

  3*方米5*方分米=( )*方分米

  1*方分米=( )*方厘米

  1500*方厘米=( )*方分米

  二、学*新课.

  1.谈话引入

  计算一般物体的面积有*方米、*方分米、*方厘米.今天我们要学*计算土地的面积单位———公顷.(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2.公顷的认识

  (1)教师谈话:计算土地的面积有*方米和公顷.1*方米有多大,大家都知道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方米.那么1公顷有多大呢?咱们去实际测量一下.

  (2)实际测量

  带领学生到操场,先量出边长1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和绳子围起来,说明这么大的土地是1*方米。

  再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和绳子围起来,提问学生这块土地有多少*方米?让学生在这块土地四周看一看,这么大是100*方米.然后教师说明100个100*方米这么大的土地是1公顷,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公顷有多大。

  (3)公顷与*方米之间的关系

  回到教室,教师提问,唤起学生的想象:

  ①刚才在操场第一次围出的正方形有多大?它们的边长是多少?

  ②第二次围出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面积有多大?(教师板书:100*方米)

  ③1公顷有几个这样的正方形土地?(100个)

  ④1公顷有多少*方米?你是怎样推想出来的?(100×100=10000)

  教师板书:1公顷=10000*方米

  教师说明:教室的面积一般有50*方米,200个教室面积大约是1公顷.

  1公顷=10000*方米,那么2公顷等于多少*方米?

  30000*方米=( )公顷

  (4)练一练

  4公顷=( )*方米 50000*方米=( )公顷

  3.教学例题.

  (1)教师说明:丈量土地时,一般用米做长度单位来丈量,算出面积是多少*方米之后,再换算成公顷.

  (2)出示例题: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提问:

  ①长方形面积怎样求?

  ②怎样由*方米换算成公顷?

  由学生列式计算.

  (3)练一练.

  一块边长是400米的正方形麦地,有多少公顷?

  全体学生在本上做,由一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订正时,提问学生怎样想的?已知正方形边长,可以求出什么?怎样换算成公顷?

  三、巩固反馈

  1.课内练*

  (1)北京的*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 )*方米

  (2)北京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720000*方米,合( )公顷

  2.课后练*

  (1)量学校操场的长和宽,计算它的面积,看够不够1公顷

  (2)7公顷=()*方米 60000*方米=()公顷

  (3)一个飞机场新建一条跑道,长250米,宽80米。占地多少公顷?

  板书设计

  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例.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250×120=30000(*方米)

  30000*方米=3公顷

  答:这个果园有3公顷

  土地面积单位有:*方米、公顷

  1公顷=10000*方米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以及它们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因此,新课前复*面积的概念、常用的面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1公顷有多大有个具体观念,这样才能进行正确的推算.因此,通过实际活动,实地观察、具体推算,帮助学生建立具体观念.实际观察分三步:先观察1*方米有多大;再观察100*方米有多大;再想象100个这样大的正方形土地就是1公顷.这样由小到大便于学生建立具体观念.

  回到教室后,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刚才在操场实际操作的想象,推算出1公顷=10000*方米.这样教室内外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加深实际观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利用教室内学生思想容易集中,推算出公顷和*方米之间的关系,容易记住.

  新课中通过例题说明公顷在实际中应用,计算出面积是多少*方米后,再换算成公顷.

  在巩固练*中通过计算*广场和故宫的占地面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六课时

  公顷、*方千米

  教学内容:

  第84页及练*二十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体会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方千米、1公顷的面积概念。

  2、知道*方米与公顷之间、*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并利用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经历观察、想象、发现、交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入对公顷、*方千米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建立*方千米、公顷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用手势表示一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大小。

  二、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出课题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场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 (体育场太大了)

  那还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方千米。(出示课题)

  三、自学反馈,教师点拨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3、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10000*方米=1公顷

  4、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是7000*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 1*方千米=100公顷

  四、巩固练*

  练*二十:1、2题

  五、小结

  板书设计:

  公顷、*方千米

  10000*方米=1公顷 1*方千米=100公顷

  教学内容:

  p.82、83的例2,试一试,练一练,练*十四第5~7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方千米;通过猜想和推算,知道1*方千米=1000000*方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借助计算器,应用*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在学*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1*方千米;发现*方千米与*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7)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菁选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数学的愉悦心情。

  二、目标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的难点。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另外,在采集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围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和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3.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准备:

  课件,皮尺,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

  五、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复*旧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教师板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2)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①一枝铅笔长18( )。

  ②一枚1分硬币厚约1( )。

  ③教室里的课桌高8( )。

  ④教室地面约长8( )。

  ⑤北京到黄山市的距离是1316( )。

  1.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很远,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提出测量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说一说: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2)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

  2.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1)结合课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数据。)

  课件出示:我们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圈是200米,沿跑道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2)出示标准化跑道的图片,注明跑道一圈是400米。

  课件出示:沿跑道走半圈是( )米,走( )的长度正好1千米。

  3.实际感受1千米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此环节也可以在课前完成)

  (2)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15秒。

  (3)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课件出示指路标志、珠穆朗玛峰主峰高度、汽车速度表等图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千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联系生活提供丰富的学*材料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让学生能更充分地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印象更深刻。

  (三)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完成教材第28页练*六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设计意图】综合练*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千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五)实践应用,延伸拓展

  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

  在老师或家长的陪同下完成此题,不要流于形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活动:

  ①走100米,数数大约有几步。②走200米,看用多长时间。③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师: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 );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约452( );

  世界上最矮的**高约8( );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

  师: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二、认识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公里 km)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

  (2)播放相片:这是付老师在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些镜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①指路标志:(北京距天津?千米)

  ②虎坊桥距广渠门?千米

  (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①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②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4)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师: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起来看:

  播放录象:(走100米的镜头)看,这是我们昨天在操场上活动时拍的录象,我们数了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

  板书:走200步的路约是100米

  (走200米的镜头)现在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

  板书: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长),下面的“小志愿者”们走的路就更长了,我们一边看,一边认真数一数:他们一共走了几个100米?

  (录象快放部分学生走10个100米的镜头)

  师:(2)同学们想一想:把这10个100米连起来,该有多长啊!把答案写在纸上好吗?

  师:板书:1千米 1000米 这两种写法都对吗?为什么?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的,可也有不同点,你发现了吗?

  1千米=1000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生:读

  (3)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4)师: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外地游客算一算西客站到***有多少米吗?

  先自己想一想

  集体订正

  生:

  3、感知、体会1千米

  (1)咱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 )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 )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 )是一千米。

  (2)在脑子里猜测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

  (3)让我们跟着摄像机镜头到校门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象)

  请学生闭眼在脑海里把这段路走一遍。

  (4)估计:看了录象,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呀?你们怎么估计1千米的`距离?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讨论)

  板书: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

  人走20xx步的路约是1千米

  汽车行驶1分钟的路大约是1千米

  (5)建议学生课后用这些方法验证刚才的猜测想象。

  (6)引导:那我们班哪个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7)付老师家离学校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付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简述理由?

  (8)森林公园

  看了画面,你知道哪些信息?26千米远吗?你会怎么去森林公园?

  (9)小结:学到这儿,大家肯定对千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三、巩固新知,实际应用:

  师:1、你们的收获可真多,我来考考你:

  4千米=( )米 3000米=( )米

  9千米=( )米 6000米=( )米

  要求:看清单位名称 换算

  集体订正

  2、小朋友们看过国庆50周年的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完成填单位)

  要求:先独立填出答案,再说说为什么?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可以用㏎表示。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己,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83页例2、试一试、练一练,练*十四第5~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方千米,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1*方千米=100公顷=100万*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方千米的含义,体会1*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用合适的面积单位填空。

  一块橡皮它上面的面积大约是12()。

  一张课桌它上面的面积大约是36()。

  一块黑板它前面的面积大约是4()。

  校园占地面积大约是2()。

  小结:在填写单位时,要先想像它的实际面积以什么为单位最合适。

  2、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知道了公顷一般表示较大的面积,那么还有没有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呢?说说看。

  (2)出示例2情境图。

  欣赏图片并读一读图中的文字。

  你从图中了解了什么内容?

  今天我们共同认识*方千米这个面积单位。板书课题:认识*方千米。

  二、教学新课

  1、认识1*方千米的含义。

  (1)九寨沟、三峡书库、杭州西湖这些旅游景点有同学去过吗?面积大吗?说说看。

  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方千米作单位。*方千米也可以用符号“km2”表示。(板书:km2)

  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领土总面积有多大吗?(960万*方千米)

  我们领土总面积居世界第3位。

  (2)猜测1*方千米的含义。

  上节课,我们认识的1公顷是多大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请大家猜想一下,1*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能想象一下1*方千米有多大吗?

  指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方千米。

  演示1*方千米的大小。

  2、尝试单位换算。

  1*方千米等于多少*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顷呢?在小组里算一算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根据汇报板书:1*方千米=1000000*方米=100公顷。

  你是怎么想的?

  3、教学试一试。

  读题、理解题意。

  这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呢?单位是什么?

  那么求出的面积单位就是什么?

  指出:与千米相对应的面积单位就是*方千米。

  独立计算面积,并讨论应怎样将*方千米换算成公顷?

  *方千米前面的数是小数怎么办呢?(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方法。

  4、练一练第1题。

  独立算出面积是多少*方米?再说说自己准备怎样将*方米换算成*方千米?

  2000×1500=3000000(*方米)、3000000*方米=3*方千米

  指出:无论怎样换算都要细心,不能数错位数或移动小数点时多移一位或少移一位。

  5、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巡视指导。

  指名说说是怎样换算的?

  350公顷=3.5*方千米、1.39*方千米=139公顷

  在小组中说说公顷与*方千米互相换算的方法。

  6、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讲。

  说说错误的原因。

  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怎样把*方千米换算成公顷?又怎样把公顷换算成*方千米?

  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怎样把*方千米换算成*方米?又怎样把*方米换算成*方千米?

  互相说说方法。

  三、巩固练*

  1、完成练*十四第5题。

  在小组中估算,布置课后查找资料。

  2、完成练*十四第6题。

  指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

  *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公顷、*方千米

  100、100、10000、100

  你有什么发现?

  3、完成练*十四第7题。

  先想象一下这些物体表面或占地面积的实际大小,再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填空。

  4、阅读“你知道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了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认识*方千米

  *方千米(km2)

  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方千米。

  1*方千米=1000000*方米=100公顷

  *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公顷、*方千米

  100、100、10000、100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P26-27千米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课下让学生走走100米的一段路,感受100米的路有多长,让学生课下走一走操场五圈(200米一圈)感受一下1000米。学生准备一根米尺,教师准备卷尺。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体验中认识千米这一长度单位,并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2)正确运用千米表示长度,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突破

  这节课我主要通过以下方面突破重点:

  第一, 通过对课前活动的回忆建立自己的思维。课前让学生通过“走一走100米”、算一算时间”、“数数步数”等活动,让学生形成对100米的印象,然后让学生推出:2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然后推想出是1千米有多远。也就是在100米的路上来回5次是1千米(或操场上5圈),大约走15分钟是1千米,(用*时的速度走)。

  第二,让学生举例从哪些地方到学校门口大约是1千米的长度。学生对千米的初步认识后,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五、预*提纲

  1、同学们你们课下从操场西头走到东头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时间?(大约用了1分30秒)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步?(200步)2、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什么做单位?请举例子(千米除了表示比较远的路程以外,它还可以用来表示河的长度、桥的长度、水的深度、山的高度,以及描述速度等…)

  3、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什么?

  4、如果学校操场200米一圈自己思考几圈是1000米。1000米你走了几分钟,走了多少步?同学们能不能观察、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再来推想1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5、1千米=1000米,他们用等号相连说明他们的长度是怎么样的关系。

  6、等号两边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

  7、要表示一段距离的长短能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

  8、千米和米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9、米可以用m表示,千米可以用km表示?那么1000米=1千米可以怎样表示。

  10、27页3千米里有几个1千米?5千米呢?

  11 、例6中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分别说的是什么?

  12、自己能估算出从家到学校有几千米吗?自己是怎么估的?

  六、过程

  (一、) 情境导入(出示中国地图)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哪?怎么去的?用了多长时间?有多远知道吗? 出示一个30公里的牌子谁能明白这些牌子的的意思?(学生自愿起立回答)。

  师: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生活中以千米作长度单位是很常见的,1千米有多长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

  (二、)根据教师给的预*提纲进行课本26、27课本预*。(教师念一题小组之间寻找并记录一题的答案)在预*之前学生可以先把自己看到的信息写到一张纸上。

  (三)汇报交流解决问题:

  小组把预*问题回答解决完以后,由组长代表把本组不会的问题提出教师或其他组解决。在解决的时候教师尽量采用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讲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引入,增强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感和亲切感。曾经有本书上说过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有生命力的。

  (四、)实践巩固

  1、与同伴在家的附*或学校附*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远。

  2、5000米=( )千米 700米+300米=( )千米

  3千米=( )米 2千米—1000米=( 米

  3、课本28页1、2、3、4、5

  4、能力强一点的同学课下自己测量一下实际家到学校的距离,能力差一点的同学可以只做2、3

  (五)总结评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让你感到最深刻的地方在哪?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小组之间互相说一说补一补。

  (六)小测小组之间互相出一道题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评分。展示小组

  本节课的评价结果。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关于千米的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能进行有关千米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特别是假期多数学生会旅游,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跑道及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假期过的愉快吗?有没有同学出去旅游了?啊,这么多同学,旅游既可以欣赏美丽的祖国风光,又能丰富你们的知识,真是一件美事。……同学你能告诉我们你去哪儿吗?

  生答

  师:远不远?你有没有量一下有多少多少厘米吗?

  生答

  师:那用分米做单位?

  用米作单位?

  生答

  师:同学们都不同意,确实不能用这些单位,它们都太小了,用它们来测量太麻烦了。比较远距离,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学*新知

  1、感受千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C图3;日照到莒县75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2、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1)1千米有多长呢?同学们都去过咱们的操场,操场的一圈你知道多远吗?

  是250米,4圈正好是1千米。

  (2)1米多长你知道吗?1000个这么长才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3、学*进率

  1000个1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 千米=1000 米(板书)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xx米)

  练*: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想想做做第3题)

  找学生汇报,并说说为什么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算一算)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小明的好朋友小华是个体育爱好者,看,他在早锻炼呢!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练*(在自备本上)。

  (2)交流反馈。

  (过渡:顺利通过第一关,有没有信心闯第二关?)

  2、第二关(填一填)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

  独立思考,也可让同桌交流交流,再指名回答

  3、第三关(比一比)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说谁最长?谁第二?谁第三?谁最短?你是怎么比的?

  比完这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我国的河流很长,中国的国土是多么辽阔呀)

  4、第四关(估一估)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是呀,辽阔的土地上不光有这么多长长的河流,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铁路,你们瞧:

  (课件出示)

  (1)第1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

  (2)第2、3题小组讨论,充分交流估计的方法和思考。

  (3)小结:在交通路线图上,依据已知一段的实际长度,估计其他路段的长度是十分有用的本领。

  过渡:同学们都是顺利通过了四关,但小明却过不了关,信不信?请看他写的一片数学日记你就知道了。

  第五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xx年12月5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书设计: 认识千米(公里)(km)

  1千米=1000米

  数学学*要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上,但这里的经验,不单指学生通过活动得到的直接经验;也包括学生在自己的学*、生活经历中或从老师、教材及其它媒体中获得的已有间接经验。教学中,不单应当重视帮助学生获得学*数学需要的直接经验;更应强调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经验,与当前的数学学*建立联系,学*数学。在学*“千米”这一长度单位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对“米”的感性认识,现在就是要通过实践预设生成“千米”与米的联系。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米有多长,我把学生带到运动场上,借助体育锻炼来帮学生链接“千米”与“米”。我们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我把学生5人一组进行接力赛跑。在跑的.过程中每个接力的都必须把前一位跑的米数加起来,等5个人跑完,我让学生汇报他们跑的成绩,每个小组都跑了1000米。“像这么远的距离就是1千米”,我乘机告诉学生。最后我问:“1000米要跑几圈?想一想。”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学*有了挑战性,强化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给学生自主生成1千米的概念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通过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千米的经验,我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如:如果一个人的两臂伸开长度约1米的话,那要多少人这样两手张开拉在一起才是1千米?

  数学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感受数学,建构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维,产生爱数学的情感,突出数学本质,强调活动与数学学*的联系与整合,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索和交流等活动中,生成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在学生生成千米概念的活动中,有实际动手测量1千米的实践活动,也有想象1千米有多长的思维活动等等。在建立千米的概念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在这节课中,学生对千米的认识,既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既有直观的也有抽象的,重要的是学生真真确确感受到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为今后的学*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通过观察、推测、操作等学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懂得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积极的数学学*情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课前准备:

  回忆体育课100米跑步比赛,熟悉*小周边环境。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出示二年级小朋友的数学日记:

  20xx年2月28日晴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和爸爸一起去学校注册。我很高兴,因为爸爸给买

  了一个长2米,宽6分米,高3厘米的笔盒,但是我也累了,那是因为我们来回一共走了2米的路程。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都笑了,你为什么笑了?

  生:这个同学将单位搞错了。

  师: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适合?

  师: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来,比划一下?大家一起来比划比划。那2米就是?从教室门口到讲台桌就有2米,他们来回只走这么长的路程吗?你认为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

  二、新授:

  师:感谢这位同学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学*的课题。我们能用双手比划1米有

  多长,能比划1千米有多长吗?

  a、师:不会比划也没有关系,生活中,你见过或听说过千米吗?

  b、课件:出示图片

  师:你们观察到什么长度单位了吗?你有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由课本老师来告诉我们。

  生阅书齐读: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来表示,千米可以用符号"KM"来表示,千米又叫公里。

  师:计量比较长的长度就需要用千米,那你认为这里的2米应该改为2()?

  1、通过观察、猜测感知1千米有多长。

  ①、师:千米在生活中运用还是比较广泛的,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

  ②、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同学们请看:

  演示:校园操场每圈大约是250米,2圈就是500米,3圈是750米,4圈是1000米。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请学生读,师强调读法的注意事项,齐读。

  ③、推测:

  师:假如操场每圈是200米,跑几圈是1千米啊?400米呢?

  2、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长度。

  ①、体育课你跑过100米,跑完后你感觉怎样?几个100米是1千米?要让你跑完1千米,想想你会怎样?老师对着1千米外的你很大声地说话,你可能听见吗?将1千米与1米对比,你想说什么?

  ②、出示课件图片:

  Α、从学校大门到哪个地方大约是1千米?

  Β、生活中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

  ③、课件:

  *小到农行是570米,农行到商业街是430米,商业街到新市场是240米,新市场到*小是190米,*小到哪里是1千米?还有哪里到哪里是1千米?

  3、回归生活,应用千米。

  ①、师: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天是运动的好时节,这不,小华来我们的学校

  来锻炼身体了。

  小华绕着操场跑了8圈,他跑了多少米?是多少千米?

  ②、师:2千米=20xx米,那么

  9千米=()米6000米=()千米

  教师注意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③、师:看来同学们对米和千米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现在老师就来考

  考大家。

  A、给下面的数据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B、先估计世界三大河流的长度,再比较长短。

  三、小结:

  ①、师:长度单位家庭又添了一个新成员,它是?,说说你知道的"千米"的知识!

  ②、作业:多渠道查资料:马拉松长跑比赛全程大约是()千米。

  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千米。

  磁悬浮列车每小时可行驶()千米。

  地球绕太阳每秒运行()千米。

  教学反思:

  教学亮点:

  1、情境的“巧设”:

  在本课实际教学中,我主要创设两大教学情境,一是引入校门口到加油站距离1千米的录象,二是在练*设计中引入“‘数学大餐’菜单”教学情境的设计。对于录象的引入,我是这样考虑的:学生已经对1千米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引入来源于生活实际—校门口至加油站的录象,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更直观、更具体的1千米,学生可以进一步在感知、感悟的基础上加深和明确1千米到底有多长,这样,也可以给学生一个比较明确的参照,懂得多长的距离就是1千米,这样情境的创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具体的、持久的;对于“‘数学大餐’菜单”教学情境的设计,我的想法是,三年级孩子都是比较活泼的、好动的,他们还需要一定的感官刺激,一定的视觉冲击,基于这节课孩子们已经接触过了,所以我不再注重练*设计的层次性,而在练*设计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方面下功夫,我设计了5道练*,并以“‘数学大餐’菜单”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由学生来“点菜”,“点”到什么,就“吃”什么,孩子们兴趣盎然的同时,很认真地完成了相关的练*,明显看得出,这样的“数学大餐”很适合孩子们的口味!

  2、结构的前后呼应:

  在课始,以“马虎小子的数学日记”来引出千米,课末布置学生完成数学日记,并提醒学生不要犯马虎小子的错误,这样的设计让整个课堂浑然一体。

  3、教学的有效实在:

  从孩子们的课堂表现、孩子们的学*结果来看,这节课还是挺有效、很实在的,孩子们“三维目标”方面掌握还是相当不错的'。

  教学缺失:

  1、关于课前调查:

  在课前,我发给孩子们一张调查表,要求学生配合父母调查你走?步大约是1千米,你走?分钟大约是1千米,摩托车中速行驶?分钟大约是1千米,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根本就不让孩子走1千米,而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于是就出现了走200步是1千米,走3145步是1千米的答案,我想,这应该算是教育的一种悲哀吧!

  2、关于预设与生成:

  一直以来,总是认为不需要太多的预设,看到很多老师写一课时的教案就达8、9页,自己很是不解。这次教学让自己有了深刻感触,预设是根本,有了精心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因为在“‘数学大餐’菜单”练*方面根本没有去预设,结果出现了很多诸如重复、罗嗦、遗漏等问题。希望引以为戒。

  3、关于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不同于其他的教学语言,需要精炼、简洁、准确、有逻辑性,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在预设上面下些工夫,注意数学语言的逻辑、精炼。

  4、关于教学评价:

  对于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我们应该进行适时、有效的评价。在这方面,自认为做的不够好。我想,有效、合理的教学评价在单纯的一节公开课中是无法一躇而就的,这需要教师在*时的教学中就应该要注意积累评价语言,结合课堂实际灵机应变、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认识千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一节的教学内容。

  2、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本课教学前,学生对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的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能感知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这个仅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单位间的化聚打下基础。

  3、教材的知识结构

  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让学生知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通过看、算、走等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体会和理解千米的认识,认识1千米=1000米,体验和感悟千米的实际长度,通过想想做做让学生进一步感悟1千米的长度,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熟练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

  4、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2、提高学生解决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5、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解决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二、说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设想: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你知道我们学校跑道一圈多少米?小华跑了5圈大约是多少米?同桌讨论后,交流。汽车每小时能行70(

  ),你认为可以填上哪个长度单位?请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二、自主探索,学*新知

  (一)认识千米。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学生交流自己看见过的。出示路标牌的图,并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介绍千米的符号---km。

  (二)实践体验“1千米”。

  1、猜一猜:1千米大约有多长?学生猜测后回答

  2、观察:1千米到底有多长?多媒体演示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学生仔细观察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并记录。学生回答,你知道了什么?小结:1千米=1000米。

  3、课前已经请大家去操场走了走,一圈大约走了几分钟?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呢?学生回答。

  4、你感觉1千米长吗?学生自由交流。找一找:从学校到附*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是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学生观察后独立描出图上1千米的长度。再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米与千米的换算方法。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怎样思考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用什么单位合适。

  5.“想想做做”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是:进一步感受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总结概括,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是:既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又培养了学生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进行总结回顾的*惯和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注重让学生体验数学。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三年级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是长度单位教学中的难点。所以

  本节课着重让学生创设体验过程,引导体验生成,帮助学生较好地在体验中构建起千米的概念。

  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欲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将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及时调控学*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动态生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