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反思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1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是人教版第二册中第41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100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特点,我主要通过复*旧知:100以内数的组成;探究算法:整十数加一位数的算理算法;巩固练*:学会应用各种不同方法熟练口算,以及课堂小结巩固提升这四个层次进行设计。

  在复*旧知——100以内数的组成;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热情的同时巩固100以内数的组成,为下一环节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口算做好准备。因此在设计本环节的时候,我很注重趣味性,创设了小朋友们喜闻乐见的“交朋友”的游戏,在每一个小动物的背后藏着一个数的组成的知识。让学生回忆48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9个十和7个一组成多少,3捆小棒和5根小棒一共有几根以及在一个数位器的十位和个位上拨了几个珠子,辨一辨是几。这一环节学生的学*热情高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真正地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在探究算法环节中,我灵活的运用了教材。虽然教材中创设的情境非常的贴*学生生活,但是图中的干扰信息太多,很难让学生从中提取本节课有用的信息。于是我通过电脑演示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演示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运用小棒的拼摆,不仅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加减法计算过程的理解,而且也初步培养了学生利用学具帮助学*的意识。这样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很快就领会到这节课学*的内容是什么了。

  对于例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计算过程,从而得到不同的方法。大多数学生想到的是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而往前数,往后数,如果数的数据不大,是一个好的计算方法。更有聪明的学生已经知道了计算的实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或减。

  在巩固练*环节,我设计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由易到难,针对性强的练*。刚学完了例题,我设计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知识与能力得到了长进。通过三道判断题的探讨,让他们去发现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的学*态度。这样的途径学的知识比较牢固,且不会遗忘。接着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不仅要掌握计算方法,还要求真正理解课题的含义。最后一题是应用实践题,结合今天学*的内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最后是课堂小结,巩固提升。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再这节课中的收获,使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这节课也有一定的不足:就是让学生活动的太少,有时让学生说的太少。以后注意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2

  教学本节课在设计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利用小明和妈妈买酸奶的过程。期望学生能从这一情景中,提出本节课所需要突破的重点问题:﹙1﹚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2﹚还剩多少瓶酸奶?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从出示的课件情景中,并没有一下子就提出教师所需要的问题。对于这一点,我课后就在考虑是否我在出示课件的动态情景时,还没有突出我需要的动态情景。比如:售货员阿姨拿出30瓶酸奶和又递给小明2瓶酸奶。这两个情节如果突出强调一下。我想学生在提问时,一定能够比较准确的回答出老师所需要的问题。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在观察问题时,只会对加以强调的内容关注。所以我想,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结合 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时刻要以学生为主体,尤其是低学段的学生。教师在课上与课下都要注意学生的兴趣与感受。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的收获颇多。上好一节课,作为教师一定要深入理解编者的意图,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我想,只有善于研究,勇于探索,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3

  本课是在学生学*了2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学*的。这既是前面学*口算的拓展,又是以后学*笔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的基础。分析学生的情况,我们认为有的孩子已经能够口算整十数加、减一位数,多数学生也能够自主解决本课的新问题,只是学生由于个体差异所用时间长短和方法会有所不同。但是孩子们要认识到“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这一算理层面,还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如何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新知识,找准新旧知识的链接点就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一个数学问题。现在我就结合本次课例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大量练*唤旧知——功夫在诗外

  各位老师已经感受到这节课的复*旧知时间很长,共出示了15幅图片,*三分之一的同学来回答,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的旧知。与本课知识的链接是在两个单元之前,相隔时间较长,孩子们年纪小易记但遗忘也快,大量的练*就是一个对学生思维慢慢预热的过程。大家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细节:开始孩子们还一个一个地去数是不是整十,后来一眼就看出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所以当这个练*结束之后,面对本课的新问题,孩子们很自然地理解30+5=35算理是3个十和5个一加起来就是35。算理的难点迎刃而解。陆游曾在教孩子写诗时说过:“如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本节课我觉得要想弄懂算理,其功夫也正是在旧知。

  二、为后续学*作铺垫——无意插柳柳成荫

  作为计算教学,前后知识紧密衔接是其显著特点,每节课相对后续学*来讲都是下一个知识的生长点,对后面的学*影响很大。弄明白了,以后的学*水到渠成;理解不透,其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纵观本课所处的第八单元,不难发现无论是学*10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还是笔算加减法,都需要学生明确算理,而本课又是这一知识链中重要的一环。因此,我们将本节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明确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算理。其意在为学生深入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这一知识作好准备。如果我们每节课都扎实地为学生营造说算理的活动,让学生每天在这种看似无意的训练中得到“无意插柳柳成荫”的收获。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4

  1、在例题情境图的运用上,有两种预设:一种是直接看图列出算式,然后根据算式选择一道加法和一道减法进行计算方法的引导;另一种是看图说出图意,然后选择一道加法、一道减法情境的应用题请学生进行列式计算。前者有利于直奔主题,节约教学时间,为原本捉襟见肘的教学时间腾出赋予的空间,后者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数学表达能力是一种需要长期训练的内容,学生缺了一堂的训练也不会大受影响。思前想后,觉得不能抛开学生常规数学能力的培养。情境,不能单纯为了新知的学*。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在看图说图意编题目的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积极,表达得更加流畅,数学表达能力有所提升。

  2、在完成例题之后请学生仔细观察四道算式,思考能不能根据一道算式很快地算出另外的三道算式。这样的思考方向有些大,但正好可以发挥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一种是横着看发现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一种是竖着看观察两道加法、两道减法之间的关系。

  3、*题量过大,导致为了做题而做题。学生说的不够、思考的时间太少。*题的多导致为了赶进度赶时间,所以部分学生掌握的比较好的,很快说出答案,让那些学得有些慢的学生反倒没有了思考的时间。所以在练*题的设置上要精炼、典型,不在多。

  4、两外这节课上,老师讲得过多。不是一节成功的课。学生没有占到思维与学*的主体地位。思考后学生的回答还是比较朦胧的,他们能够大约的看出两道加法、减法之间的联系,但是表达的还是不够清楚的。要真正表达完整还是比较难的,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不能过快地拔高他们的生长速度,所以我在课堂上认可了学生朦胧地认知。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5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是人教版第二册中第41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100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特点,我主要通过复*旧知:100以内数的组成;探究算法:整十数加一位数的算理算法;巩固练*:学会应用各种不同方法熟练口算,以及课堂小结巩固提升这四个层次进行设计。

  在复*旧知——100以内数的组成;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热情的同时巩固100以内数的组成,为下一环节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口算做好准备。因此在设计本环节的时候,我很注重趣味性,创设了小朋友们喜闻乐见的“交朋友”的游戏,在每一个小动物的背后藏着一个数的组成的知识。让学生回忆48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9个十和7个一组成多少,3捆小棒和5根小棒一共有几根以及在一个数位器的十位和个位上拨了几个珠子,辨一辨是几。这一环节学生的学*热情高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真正地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在探究算法环节中,我灵活的运用了教材。虽然教材中创设的情境非常的贴*学生生活,但是图中的干扰信息太多,很难让学生从中提取本节课有用的信息。于是我通过电脑演示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演示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运用小棒的拼摆,不仅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加减法计算过程的理解,而且也初步培养了学生利用学具帮助学*的意识。这样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很快就领会到这节课学*的内容是什么了。

  对于例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计算过程,从而得到不同的方法。大多数学生想到的是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而往前数,往后数,如果数的数据不大,是一个好的计算方法。更有聪明的学生已经知道了计算的实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或减。

  在巩固练*环节,我设计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由易到难,针对性强的练*。刚学完了例题,我设计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知识与能力得到了长进。通过三道判断题的探讨,让他们去发现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的学*态度。这样的途径学的知识比较牢固,且不会遗忘。接着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不仅要掌握计算方法,还要求真正理解课题的含义。最后一题是应用实践题,结合今天学*的内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最后是课堂小结,巩固提升。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再这节课中的收获,使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这节课也有一定的不足:就是让学生活动的太少,有时让学生说的太少。以后注意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最新」 (菁华3篇)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最新」1

  本节课是一节*常的计算课。如何在*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快乐而有效地学*?如何在*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会:

  一、适当的复*铺垫有助于学生的有效学*

  传统教学中的复*铺垫在计算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复*铺垫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另一方面是为新知学*分散难点。本课的新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存在着相关旧知,通过适当的复*和铺垫,能够发挥这些已有旧知的支撑作用,促进新知的生长,这也体现了教学要符合学生的数学现实的基本原则。

  二、合理的学*层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一门讲求逻辑和层次的学科,在学*过程中采用合理的层次,能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并在不同层次的学*中发展思维能力。在学生的学*方式上主要结合:小棒操作→计数器拨珠→抽象计算这三个环节,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操作、自主探索到比较归纳掌握算法这样的层次。在课堂学*时学生都能循着感知→理解→掌握→应用的心理规律开展学*,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教具的合理选用帮助学生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经验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直观教学方法是容易得到理解和认可的;在由具体形象向经验抽象逻辑过渡的阶段,学生仍然要借助具体实物,从直观思维引发经验抽象思维。教学的前测表明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都会做,但问学生是怎么算出来的,有一大半的学生说不出来,即使说也说不明白。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学具使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当然计算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学具上,而是深层次算理的理解。教学中安排了小棒验证和计数器验证,从低层次(小棒的操作)过渡到高层次(计数器的操作)过渡到深层次(算理),这三个层次是密切联系的,逐步过渡深化的。

  四、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一堂课下来后我感觉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学情境的设计要做到位,不能仅仅就是“拿来”。这节课我选用了教材中发新书的情境,虽然学生对这个情境不陌生,但它却存在着清晰度不够,离学生现在的学*时间也很长这样的局限。因此教学时费时较多。对此我感受到:教材上的情境是专家老师们精心选取的,他们在选材上能关注学生的认知。同样教材是教学的“范本”,但不是“孤本”。可能同样的情境,一些地方的学生很感兴趣,而另一些地方的学生则不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地对教材上的情境做适当地改动,或者是如于科长所说的深加工,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只有重视学生已有的认知,高效才能落到实处。虽然我对学生前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在教学中考虑到了,但放手的力度不够,如果让学生先来通过说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操作理解算理会更好。像35+3=38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先算5和3相加,再算30和8相加。在引导学生知识内化时,我可以让学生汇报并提出:如何让自己说的更清楚些呢?这时产生对学具的需求,从而摆小棒、拨计数器顺势产生。学生有了一种内在需要,明白为什么要学*的时候,才能参与到学*活动中来,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学*。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最新」2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这节练*课既是前面学*口算的拓展,又是以后学*笔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的基础。分析学生的情况,大多数孩子已经能够口算整十数加、减一位数,只是学生由于个体差异所用时间长短和方法会有所不同。但是孩子们要认识到“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这一算理层面,还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我根据练*课的教学结构,通过“准备练*、导练、小结和概括、检测和评价”这四个环节进行教学的,课后我作了反思,觉得这节课既有亮点,也存在不足之处。

  一、教学思路非常清晰。

  首先是由孩子们都熟悉的卡通朋友---朵拉,作为导入;要想参加森林探险之旅,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准备练*环节);准备好了就开始探险之旅(导练闯关环节);闯关累了就停下来休息一下,积累经验,找出容易出错的地方(小结和概括环节);有了经验就继续闯关(检测和评价环节);最后参加联欢会,在歌曲中结束课堂,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练*算法层层深入。

  在练*过程中,我灵活的运用了教材。虽然教材中创设的情境非常贴*学生生活,但是体现不出层次性,于是我利用课件对题目作了一些调整,首先在准备练*环节中从一图四式中回顾算理;在导练环节中分基本练*和深化练*;在检测和评价中利用“解决问题”作为拓展练*。这样从具体到抽象,让学生一步步练*和巩固算理,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练*形式多样。

  为了长时间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利用形象生动的课件设计了形式多样的闯关练*,第一关(智过鳄鱼湖);第二关(勇过独木桥);第三关(攻破密码);第四关(进入城堡)。在第二关里穿插了一个小游戏—送小动物回家,在第三关里以开火车形式提问学生说出得数,攻破密码。这样,让学生不断的变化思考,解决老师给出的问题,练*中,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这样既达到了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让学生感觉不到枯燥和乏味,真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数学,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这节课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就是课堂调控不到位,让学生讨论交流太少。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要上好一节练*课,我们不能只让学生一味单调地练,使他们成为做题机器,而应该创设良好的学*情境,有较大的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或合作交流,让学生在练*中多一些数学思考,多一些真实的情感体验,多一点生活乐趣,使我们的练*课多一些“春意”,使练*课堂充满活力。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最新」3

  【情境,不单纯为了新知】

  在例题情境图的运用上,有两种预设:一种是直接看图列出算式,然后根据算式选择一道加法和一道减法进行计算方法的引导;另一种是看图说出图意,然后选择一道加法、一道减法情境的应用题请学生进行列式计算。前者有利于直奔主题,节约教学时间,为原本捉襟见肘的教学时间腾出赋予的空间,后者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数学表达能力是一种需要长期训练的内容,学生缺了一堂的训练也不会大受影响。思前想后,觉得不能抛开学生常规数学能力的培养。情境,不能单纯为了新知的学*。

  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在看图说图意编题目的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积极,表达得更加流畅,数学表达能力有所提升。

  【前置,为新授做了有力铺垫】

  让学生了解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本课的一项教学目标,也是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和记住的,幸喜自己在前面的教学中已经渗透了减法各部分的名称,所以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对于34-30=4,先请学生说说谁是被减数、减数、差,再按照34-4=30,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对于加法30+4=34,我请学生猜一猜30叫做什么数(有些学生说被加数,其实是对被减数名称的一种正迁移),我告诉学生30叫做加数,4也叫做加数,34叫做和。然后再请学生根据4+30=34说说各部分的名称。

  【观察,朦胧地产生一种意识】

  在完成想想做做3之后请学生仔细观察每组的四道题目,思考能不能根据一道算式很快地算出另外的三道算式。这样的思考方向有些大,但正好可以发挥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一种是横着看发现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一种是竖着看观察两道加法、两道减法之间的关系。

  思考后学生的回答还是比较朦胧的,他们能够大约的看出两道加法、减法之间的联系,但是表达的还是不够清楚的。要真正表达完整还是比较难的,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不能过快地拔高他们的生长速度,所以我在课堂上认可了学生朦胧地认知。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合集5篇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 1

  1、在例题情境图的运用上,有两种预设:一种是直接看图列出算式,然后根据算式选择一道加法和一道减法进行计算方法的引导;另一种是看图说出图意,然后选择一道加法、一道减法情境的应用题请学生进行列式计算。前者有利于直奔主题,节约教学时间,为原本捉襟见肘的教学时间腾出赋予的空间,后者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数学表达能力是一种需要长期训练的内容,学生缺了一堂的训练也不会大受影响。思前想后,觉得不能抛开学生常规数学能力的培养。情境,不能单纯为了新知的学*。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在看图说图意编题目的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积极,表达得更加流畅,数学表达能力有所提升。

  2、在完成例题之后请学生仔细观察四道算式,思考能不能根据一道算式很快地算出另外的'三道算式。这样的思考方向有些大,但正好可以发挥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一种是横着看发现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一种是竖着看观察两道加法、两道减法之间的关系。

  3、*题量过大,导致为了做题而做题。学生说的不够、思考的时间太少。*题的多导致为了赶进度赶时间,所以部分学生掌握的比较好的,很快说出答案,让那些学得有些慢的学生反倒没有了思考的时间。所以在练*题的设置上要精炼、典型,不在多。

  4、两外这节课上,老师讲得过多。不是一节成功的课。学生没有占到思维与学*的主体地位。思考后学生的回答还是比较朦胧的,他们能够大约的看出两道加法、减法之间的联系,但是表达的还是不够清楚的。要真正表达完整还是比较难的,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不能过快地拔高他们的生长速度,所以我在课堂上认可了学生朦胧地认知。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 2

  教学目标:

  1、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

  2、了解加、减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片段一:

  一、教学例题

  1、设置情境。

  谈话:小猴最爱吃桃子,看,(出示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看图列式,思考算法。

  提问:根据这幅图,你会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0+4 = 4 +30 =

  34-30= 34-4 =

  提问:30+4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34-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分组讨论)指名交流。

  小结:你们是根据数的组成来思考的。34+4就是把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34-30就是从3个十和4个一里去掉3个十,还剩4个一。 提问:4+30等于多少,你又可以怎样算?

  (1)4个一和3个十和起来是34。

  (2)因为30+4 =34,所以4 +30=34。

  5、第5题。口算。

  6、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评讲。

  7、第7题。

  (1)指导学生看图中的对话,然后说说题意。

  (2)列式计算。

  片段二:

  巩固练*:

  抢答下列各题:

  40+8= 59-50= 70+8=

  78-8= 8+20= 36-30=

  改错

  病例:62-2=6 病例:20+6=80

  医生: 医生:

  开放题

  58-( )=50 ( )+( )=98 ( )-( )=( )

  教学反思:

  每个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活动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思维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新课程教学新理念指出,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活动是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何把握这一理念的指导,向学生提供的是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而不再是定论式的客观数学知识结构?反思“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数学课堂上要达到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要具备一下几点:

  1.注重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让孩子们愿意亲*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培养他们一种愿意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例如:巩固练*的设计,形式多样,由易到难,针对性强。特别是改错,以病例的形式出示,把学生当成小医生,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的学*态度。在巩固练*时,还设计了开放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做到课虽结束兴趣还存在。

  2.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数学是一个整体,其不同的分支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联系。例如,在教30+4=?时,我是让学生先自己摸索解题方法,感悟今天所学内容与以往的异同——数的组成,这样,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通过练*,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3.教学内容要生活化。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这节课我的教学内容是口算,但我并没有直接出示口算题,而是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小猴爱吃桃的情景,力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吸引学生。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调动学*积极性,从而产生学*和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提供探索与交流时间和空间。在探索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提出“30+4等于多少”这个问题后,让学生讨论,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赏识和学*同伴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见解。

  总之,倡导自主学*,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教学学*方式。注重将数学与学生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应用的生活去,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课上教师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去经历,体验,感悟,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给学生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使每位同学都体验到数学学*的乐趣。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 3

  今天跟学生学*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这个内容,感觉学生学得还是挺轻松的,大部分学生对这个知识掌握得也较好。但是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现在回顾一下本节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第二、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练*巩固,提升计算能力。

  这样安排,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有一种亲切感,并让学生提出有关的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接着提示学生用学过的100以内数的组成来讨论交流计算方法,学生很踊跃参与,都能说出“几个十几个一减去几个十等于多少、几个十几个一减去几个一等于多少及相应的加法计算方法,或是用相同的数位上的数进行相加减的方法。这节课我重点是引导学生交流思考计算方法,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数学课程标准》主张: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象,鼓励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这一理念在本节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得到了充分地说的时间和空间,但是最后我发现存在的问题也有,就是:

  1、语言上还要更加的简练为好。因为我总是*惯于学生说了之后又重复一次学生的答案,所以第二个教学环节里花的时间过多了导致练*的时间过少。

  2、后进生表现的机会过少,因为总是害怕他们说得慢,说得不完整,耽误时间。这样不利于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和提高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计算题的练*应该多让学生到黑板上演算,这样有利于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点评。因为在练*时发现有个别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计算方法:6+70=67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多注意克服不足,继续发扬优点。争取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 4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是人教版第二册中第41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100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因此我通过100以内数的组成为加减法计算奠定基础,通过拼摆和看图列式渗透加法交换律和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整体效果还不错。

  在探究新知环节中,我灵活的运用了教材。虽然教材中创设的情境非常的贴*学生生活,但是图中的干扰信息太多,很难让学生从中提取本节课有用的信息。我在第一次试教时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很快找出了“小明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而“小明喝了2瓶,还剩几瓶牛奶?”就一直没有一个学生提出来。后来,我和同组的老师一起讨论,觉得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会计算,可以创设简单的情景,或者可以由摆小棒直接引入到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中来。在第二次上课时,我通过电脑演示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演示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运用小棒的拼摆,不仅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加减法计算过程的理解,而且也初步培养了学生利用学具帮助学*的意识。这样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很快就领会到这节课学*的内容是什么了。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 5

  今天我教学第四单元中的《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这节课教学重点是巩固百以内数的认识,明白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算理,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提升学生对百以内数的感知,应用百以内数组成学*简单的加法,也以今后进一步学*百以内数加减法打下基础。

  这节课教材要求运用百以内数的组成去学*,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感觉不到它和今后要学*的百以内数的加减法有什么差异,因此也没有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是在教学时才领悟到的。

  在《百以内数的认识》中的〈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和《百以内数的加减法》中〈整十数加减一位数〉,我认为它们的差异是,前者与实际联系更密切,后者更抽象些。

  所以在教学上,前者要更多地联系实际,即数与形要紧密结合,要将抽象的数还原于形。

  如32-2= ,要求学生用小棒解释,3捆零2根减去2根,剩下3捆,即3个十2个一减去2个一,等于3个十。并能脱离小棒解释,让学生对百以内数的认识慢慢清晰起来。这样教学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十分有必要,也很有效。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课后教学反思3篇

  我在上《两位数加一位数》这节课时,尽管精心准备,可在课堂上还是出现了失误。

  为了更好地上好这节课,我反复钻研教参,制定教学方案。根据课堂需要,课前我精心制作了挂图,画呀画,画出了可爱的大象。可是,慌张之余,每头大象面前都少画了一堆木头,在讲课出示时也没认真看。课后问孩子们,发现老师的这个错误没?同学们都说:“老师,我发现了,可是校长在这里听课,我们没敢说。”唉—这些孩子们。如果没有人听课,他们早就喳喳叫了。我严肃的告诉孩子,以后不管有没有人听课,老师在讲课时出现错误,都要大胆的给老师提出,让老师改正,我们应该互相学*。老师喜欢勇敢的孩子。教学设计上,我感觉内容有些多,孩子们没有做那么多的练*,就下课了。我在设计时,也考虑了这些,可是反复钻研教参,教参是这样安排教学任务的,所以,我依照了教参,设计了这些内容。可是,实际课堂教学,却让我感觉到,教参的教学内容安排,并不符合实际课堂教学,所以,以后,我会根据实际课堂教学效果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参只是个参考。另外一点,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列竖式时,有不同的观点。一部分老师认为竖式思考过程不必教,那样实在是舍*求远,太麻烦,应该直接讲竖式的简便写法。另外一部分数学老师认为,竖式把完整的思考过程表达出来必不可少,否则,竖式简便写法从何而来?为什么可以这样写?我深入钻研教参,竖式的思考过程必须让孩子理解,必须板书出来,在经过分析比较得出可以有简便的写法。这样的教学过程必不可少。

  课后,我对本节课所讲知识通过做题调研,发现同学们本节课知识掌握还可以,教学效果属良好。

  我们是在学生学*了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基础上来学*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这部分的口算一般要从高位算起,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把不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错误。教学时,我重点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相同数位相加的道理。

  计算是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创设了大家在生活时常遇到的问题—乘车。大巴车有45座,中巴有30座,小轿车有3座,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很自然的想到“大巴车和中巴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大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这样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来,学生乐于接受,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活动,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课标》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课上,在学生列出了算式后,我让同桌之间互相摆小棒或者用计数器。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算理,注要讨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这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最后探讨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45+3要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即算5+3;45+30要先把整捆的小棒合在一起,即先算40+30。

  在学生理解了口算方法后,让学生用夺小红旗的形式进行练*题训练,夺到小红旗的一组就说明技术高超。学生的兴致被调动起来,小组合作的意识也强了,学生们兴高采烈的算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整节课,我感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由具体到抽象,但是感觉还有个别学生计算的时候,依旧是不能相同数位相加减,看来人的接受能力不同,这样的个体需要个别指导。

  1、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也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积极地投入到解决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的教学问题中。这样的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学*心理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2、注重学生动手操作的培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构建中来,在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的学*过程中,不是由教师担当主角一味讲解,而是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他们通过摆小棒动手操作等一系列的活动,参与到学*中来,学生学*的自主性、积极性都很高,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了我要学。

  3、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以下的不足:

  (1)对算理的口头表达训练还不够。

  (2)练*部分*题的层次性不够,特别是对学生有启发性的训练和拓展思维的训练应该增多一些。

  (3)教学过程中语言还不够锤炼和准确,以后应多加强教学语言的组织。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反思3篇

  本节课是一节*常的计算课。如何在*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快乐而有效地学*?如何在*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会:

  一、适当的复*铺垫有助于学生的有效学*

  传统教学中的复*铺垫在计算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复*铺垫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另一方面是为新知学*分散难点。本课的新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存在着相关旧知,通过适当的复*和铺垫,能够发挥这些已有旧知的支撑作用,促进新知的生长,这也体现了教学要符合学生的数学现实的基本原则。

  二、合理的学*层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一门讲求逻辑和层次的学科,在学*过程中采用合理的层次,能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并在不同层次的学*中发展思维能力。在学生的学*方式上主要结合:小棒操作→计数器拨珠→抽象计算这三个环节,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操作、自主探索到比较归纳掌握算法这样的层次。在课堂学*时学生都能循着感知→理解→掌握→应用的心理规律开展学*,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教具的合理选用帮助学生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经验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直观教学方法是容易得到理解和认可的;在由具体形象向经验抽象逻辑过渡的阶段,学生仍然要借助具体实物,从直观思维引发经验抽象思维。教学的前测表明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都会做,但问学生是怎么算出来的,有一大半的学生说不出来,即使说也说不明白。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学具使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当然计算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学具上,而是深层次算理的理解。教学中安排了小棒验证和计数器验证,从低层次(小棒的操作)过渡到高层次(计数器的操作)过渡到深层次(算理),这三个层次是密切联系的,逐步过渡深化的。

  四、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一堂课下来后我感觉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学情境的设计要做到位,不能仅仅就是“拿来”。这节课我选用了教材中发新书的情境,虽然学生对这个情境不陌生,但它却存在着清晰度不够,离学生现在的学*时间也很长这样的局限。因此教学时费时较多。对此我感受到:教材上的情境是专家老师们精心选取的,他们在选材上能关注学生的认知。同样教材是教学的“范本”,但不是“孤本”。可能同样的情境,一些地方的学生很感兴趣,而另一些地方的学生则不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地对教材上的情境做适当地改动,或者是如于科长所说的深加工,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只有重视学生已有的认知,高效才能落到实处。虽然我对学生前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在教学中考虑到了,但放手的力度不够,如果让学生先来通过说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操作理解算理会更好。像35+3=38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先算5和3相加,再算30和8相加。在引导学生知识内化时,我可以让学生汇报并提出:如何让自己说的更清楚些呢?这时产生对学具的需求,从而摆小棒、拨计数器顺势产生。学生有了一种内在需要,明白为什么要学*的时候,才能参与到学*活动中来,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学*。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先设计了针对性很强的复*题,再现并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使接下来的新知学*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从而产生有效的正迁移,为新知识的学*做好准备。

  充分利用课本“发新书”这一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计算。首先,让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情况,选择要解决的问题。在探讨算法时,为学生搭建了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过程:小棒和计数器图→移动小棒和算珠→隐去直观图→看算式说过程。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足够空间。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很多算法,我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说哪一种算法比较好,当然无论怎样,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等方式,形成了班内算法的多样化,再通过对算法的比较,使学生明确“把哪部分先合起来”从而提取出几种算法的核心成分,共同概括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一般思路,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建构。

  练*时我注意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交换练*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的迁移提升。两位数是由几十和几组成的,所以在口算时,若加整十数,就用整十数加,若加一位数时,就用一位数和它相加,要用两步来计算,大多学生掌握了这种算法,只有个别学生还分不清个位和十位。

  在计算教学中如何把计算和生活结合起来,让计算有应用味;把计算和探究结合起来,让计算有探究味;把计算和学生自己的选择结合起来,让课堂富有生命力,是我设计之初的最大难题。这节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计算教学的乐趣,学生从中体会到计算课也可以这样轻松这样有意思。

  一、让问题的提出更加合理

  问题的提出应构建于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发展,如在出示主题图之后我要学生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学生的回答更有针对性了,更能直奔主题。直接把学生引到我们的计算教学中来。

  二、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

  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操作。孩子的思维是在活动中发生的,并随着学生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孩子们只有亲自参加活动,在操作活动中不断地积累感性材料,才能促进孩子们观察、试验、猜想、验证及推理概括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动手操作,在教学两位数加法(不进位)的教学中我也始终没有把动手摆丢弃。

  三、让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

  这节课我就充分发挥了孩子自己的主动性,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有了自己的方法也是可以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但是也不任由学生没有新的发展,老师也重点推出较好的计算方法。给予孩子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一个比较明确的好的方法。这样即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算法多样性又不是笼统的给予学生很多很杂的计算方法。对于较差一点的学生也有很好的指向性。

  四、给自己的几点建议

  1、注意提高问题的质量,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提高问题的质量不要给学生一个太大太泛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混乱。不利于教学进度和学生思维的启发。

  2、计算教学的练*要多样性,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练*有梯度。要有提高、提升类型的题目。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理和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2.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结合护绿行动,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教学难点:

  理解口算的算理。

  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板贴、计数器板贴、珠子板贴。

  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学*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孩子们,请看屏幕,这是咱们校园的一角,五颜六色的花儿开得这么漂亮,我们应该保护它们,看亮亮、东东和芳芳已经行动起来了,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3条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评价。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啊?

  学生可能提出:

  (1)亮亮和东东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2)亮亮和芳芳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3)芳芳和东东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师:要解决芳芳和东东一共浇了多少棵花?需要用到哪两个数学信息啊?怎样列式?要解决亮亮和芳芳一共浇了多少棵花?该怎样列式?那芳芳和东东一共浇了多少棵花呢?

  学生列出算式,教师适时板书26+

  3、26+30、30+3,追问:这几个问题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对,把几部分合起来就要用加法计算。

  师:孩子们,像30+3这样的整十数加一位数我们已经学过了,得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3(棵)

  师:现在我们知道亮亮和东东一共浇了30棵花。

  【设计意图】以动画的形式创设学生熟悉的校园护绿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渗透环保教育。直接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不但会使学生很快进入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思考阶段,还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现实性和多样性,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二、你说我讲

  1.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

  (1)选择学具,自主探究。

  师:那26+3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说:等于29 。

  师:为什么等于29呢?咱们请小棒和计数器来帮着我们研究研究好吗? (学生也可能拿不准。师:咱们请小棒和计数器来帮着我们算一算好吗?)

  师:老师给你们每个同桌准备了一些小棒和一个计数器,两个人先商量商量,一个人用小棒,一个人用计数器,然后算一算研究研究。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掌握信息。

  (2)组内交流,感悟算理。

  师:你能用小棒或计数器把研究的过程说给同位听听吗?

  同桌交流。

  (3)组间交流,理解算理。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用小棒算一算?

  学生借助小棒展示计算过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种算法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学生可能问:为什么要先算6根加3根?教师适时把9根单根的小棒用虚线框起来。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对,6根和3根都是单根的,都表示几个“一”,所以要先把它们加起来。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用计数器算一算?

  学生借助计数器展示计算过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种算法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要把3拨在个位上,不把它拨在十位上?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提升:对,这个3表示3个“一”,所以要拨在个位上。

  师:我还有个问题,十位上这几个单个的珠子,它们表示——? 学生回答。

  师:回想刚才用小棒算、拨珠子算的过程,想一想,26加3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6+3=9,20+9=29。

  (4)提升方法,沟通联系。

  师:刚才小棒和计数器帮着我们把26+3这种新口算变成了以前学过的一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算出了得数。那6+3=9在小棒图中是指哪一部分?在计数器

  上又是指哪一部分呢?

  学生回答,教师画箭头指向小棒图和计数器图。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芳芳和东东一共浇了——?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9(棵)

  (5)随机巩固:①24+3怎样算?

  ②争当口算小能手:42+3=

  5+33= 54+2=

  6+23= 31+8= 44+4=

  2.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

  (1)自主迁移,独立计算

  师:26+3你们会算了,26+30又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开动脑筋想一想,如果有困难,可以再请小棒和计数器帮帮忙。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掌握信息。

  (2)组内交流,感悟算理

  师:你能把计算的过程说给同位听听吗?

  同桌交流。

  (3)组间交流,理解算理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用小棒算一算? 学生借助小棒展示计算过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种算法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学生可能问:为什么要先算2捆加3捆?教师适时把5捆整捆的小棒用虚线框起来。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提升:对,它们都是整捆的,都表示几个“十”,所以要先把它们加起来。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用计数器算一算?

  学生借助计数器展示计算过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种算法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这次要把3拨在十位上,而不把它拨在个位上?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提升:对,这个3表示3个“十”,所以要拨在十位上。

  师:回想刚才用小棒算、拨珠子算的过程,想一想,26加30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20+30=50,50+6=56。

  (4)提升方法,沟通联系。

  师:刚才我们又把26+30这种新口算变成了以前学过的口算,算出了得数,那先算的这一步20+30=50在小棒图中是指哪一部分?在计数器上又是指哪一部分呢?

  学生回答,教师画箭头指向小棒图和计数器图。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芳芳和亮亮一共浇了——?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6(棵)

  (5)随机练*①32+20怎样算?

  ②争当口算大王:35+20=

  40+23= 54+10= 60+27= 31+30= 22+70=

  【设计意图】借助小棒和计数器展示计算过程,为学生搭建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桥梁,促进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让学生质疑互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由学具操作提升算法并进行沟通,突出算理的教学,渗透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思想。

  3.沟通联系,明确算法。

  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26+3是两位数加一位数,26+30是两位数加整十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板书课题)

  师:观察这两道题,想一想,为什么26+3这个3要加在个位上(红笔依次框出3,箭头指向6,框出6), 而26+30的这个3要加在十位上呢(红笔依次框出3,箭头指向2,框出2)?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强调:做这样的加法时要注意:一位数要加在个位上,整十数要加在十位上。

  【设计意图】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借助学具有效的沟通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借助对26+3

  和26+30的`算法比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从而实现算法的有效构建。

  三、自主练*

  1.基本练*:画画算算(先在画有计算器的图上画算珠,再计算33+4和33+40)

  2.对比练*:过桥游戏

  3.综合练*:跳伞游戏

  4.发展练*:课后探究“芳芳、亮亮和东东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设计意图】练*和教材情境串连成串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同时在练*中注意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法对比,有助于学生计算素养的提升。

  四、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课件出示教材丰收园图)

  学生可能回答:我会积极学*了。教师适时追问:你哪个环节最积极?(课件“积极”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同时出示问题:你哪个环节最积极?)

  学生回答。(课件将绿苹果变成红苹果)

  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学会提问了。教师适时追问:你都问什么问题了?(课件“会问”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同时出示问题:你都问什么问题了?)

  学生回答。(课件将“会问”绿苹果变成红苹果)

  师:让我们满载着收获,下课休息一下吧。(课件将红苹果装入果篮)

  【设计意图】以具体的问题引领学生从“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几个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法)(教材第6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摆小棒,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揭示课题:

  1、口算下列各题。

  30+60x30+6并说出计算过程。

  50+20x50+2比较以上两组算式的不同点。

  2、口答。35=30+(x)x57=7+(x)x65=60=(x)x29=9+(x)

  3、揭示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法)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情境图(教师给小朋友发新书了)。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

  (数学书有多少本?语文书有多少本?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共有多少本?零星的语文书和数学书共有多少本?)

  2、学生独立从图上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

  板书:35+3x30+8x35+30x8+3

  请你找一找,哪几个算式已经学过了?得数是多少?(30+8=38,8+3=11)

  35+3x35+30得多少?先想一想,再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直接在头脑里想。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各种计算方法

  计算35+3

  (1)、用小棒摆:先摆5根加上3根得到8根小棒,再和3捆小棒合起来是38。

  (2)、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35,36,37,38。

  (3)、不用小棒直接算。

  计算35+30

  (1)、先用3捆加3捆是60,再和5根小棒合起来是65

  (2)、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是35,45,55,65

  (3)、先计算个位上的30+30=60,再计算60+5

  4、提问: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总结算法: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方法,共同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计算时要注意计算的单位,个位上的数要加在个位上,整十数要加在十位上。也就是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

  三、分层练*、巩固提高

  (1)教材61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叫学生上黑板做,集体订正。

  (2)提高题

  (3)拓展题。

  四、课堂小结

  回忆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哪位同学表现好,好在哪儿?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反思:

  1、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一节课完全顺其自然地进行,并没有刻意追求和过分强求。让学生在轻松自然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知识,思考了问题,整节课都围绕学生来进行,学生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学数学”的思想。

  2、在抓住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学*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采取合作摆小棒----展示摆法----整理算法----归纳算法的教学层次,引导学生在一系列摆、想、说、议、听的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使抽象的算理形象化。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和算理的初步理解。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将学生的自主学*,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题目,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

  20+40 32+10 40+48 56+30

  42+7 5+23 4+64 8+51

  上面哪几道题先算几加几?哪几道题先算几十加几十?

  二、新课:

  上节课学*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和计算方法,同学们掌握得不错,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1、出示联欢会挂图。班上开联欢会,小红和小明为同学们送来了纯净水,他们班有33人,每人一瓶够吗?

  先让学生根据观察估计一下,够 不够每人一瓶,再指出:具体算出有多少瓶纯净水,就知道每人一瓶够不够。明确要解决有多少瓶纯净水的问题。

  2、解决“有多少瓶”纯净水的问题。

  (1)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24+9

  (2)分组用小棒摆一摆,讨论怎样计算

  (3)请小组的代表介绍本组的计算方法。

  先把24揍成30,再算30+3得33。

  先算4+9得13,再算13+20得33。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32-3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数的认识,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的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让学生了解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互相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会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新授铺垫

  1、师生进行“数的组成”的练*。

  (1)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2)5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3)4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4)28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通过“数的组成”这部分的复*,为下面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进行必要的铺垫。]

  二、创设情境,学*新知

  1、教师创设情境。

  课件进行动画演示:(旁白)小明可喜欢桃子啦!由于这些天小明的表现特别好,妈妈就答应带小明到商场去买桃子。

  师:售货员阿姨先拿给妈妈3筐桃子,又拿给小明4个。

  提问: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问: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通过课件展示将学生带入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兴趣,这样的问题设计主要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经常思考、提问的意识。]

  2、解决30+4,4+30。

  教师表扬学生爱动脑筋,选择一个问题问:妈妈一共买了多少个桃子?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30+4=34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4+30=34)

  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小组里交流,再指名回答)

  [让学生看大屏幕上的图列式,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进行加法计算,将30和4合起来,计算30+4的结果,是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4个一组成34]

  3、解决34-4,34-30。

  教师问:现在我们知道妈妈给小明买了34个桃子,小明吃掉了4个后,还剩多少个?

  请学生列出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4-4=30。

  师: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计算的吗?

  师:看着这个算式,你能马上想到另外一个减法算式吗?(同桌互说,交流汇报)

  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减法计算,再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4里去掉4,计算34-4的结果,可以依据数的组成知识,34里面有3个十和4个一,去掉4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还可以这样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个十和4个一加在一起就是34,从34中减去4个一,就剩下3个十即30。

  4、介绍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在每一个算式中每部分也都有各字的名称。在加法算式中,像这里的30+4=34中,相加的两个数叫什么名字,你知道吗?——加数。两个数相加的结果叫什么呢?(和)(板书)

  提问:谁来说一说算式4+30=34中各部分的名称?

  (2)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在34-30=4里,减号前面的数叫什么,你知道吗?

  讲述:减号前面的数是被减数。(板书)

  减号后面的数又叫什么?(板书:减数)

  减法算式中的得数叫做什么呢?(差)

  指名说出算式34-4=30中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不仅可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特别是不爱发言的学生,同时还体现了算法可以多样化,让学生通过交流,起到互相学*,互相促进的作用。]

  三、实践操作,巩固练*

  1、摆一摆,算一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教师在实物展示台上摆小棒,请学生仔细观察后,摆出相应的算式,再列式计算,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1)先摆5捆,再摆6根。

  (2)先摆3捆又5根,再拿走5根。

  根据教师的描述先摆小棒,然后根据操作列出相应的算式。

  (1)先摆8根,再摆2捆。

  (2)先摆4捆加4根,再拿走4捆。 [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加深对所学加减法计算过程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利用学具帮助学*的意识,更是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自己看图列式计算。

  (2)指名在班内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独立计算。

  (2)指名报得数,全班学生共同订正。

  (3)提问:每组题目中的4题算式有什么联系?你能再说出一组这样的算式吗?

  4、“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根据每个表中第一行的名称说说左表用什么方法计算,右表用什么方法计算。

  (2)算一算两张表中的得数。

  (3)在班内共同订正。

  5、“想想做做”第6、7题。

  (1)指导学生看图中的对话,然后说说题目意思。

  (2)各自列式计算。

  (3)在班级里交流、订正。

  [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让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可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抽象成数学算式;在这样的观察与思考当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初步的逻辑判断推理能力。]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30 + 4 = 34 34 - 4 = 30

  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差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理和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2.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结合护绿行动,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教学难点:

  理解口算的算理。

  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板贴、计数器板贴、珠子板贴。

  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学*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孩子们,请看屏幕,这是咱们校园的一角,五颜六色的花儿开得这么漂亮,我们应该保护它们,看亮亮、东东和芳芳已经行动起来了,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3条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评价。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啊?

  学生可能提出:

  (1)亮亮和东东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2)亮亮和芳芳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3)芳芳和东东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师:要解决芳芳和东东一共浇了多少棵花?需要用到哪两个数学信息啊?怎样列式?要解决亮亮和芳芳一共浇了多少棵花?该怎样列式?那芳芳和东东一共浇了多少棵花呢?

  学生列出算式,教师适时板书26+

  3、26+30、30+3,追问:这几个问题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对,把几部分合起来就要用加法计算。

  师:孩子们,像30+3这样的整十数加一位数我们已经学过了,得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3(棵)

  师:现在我们知道亮亮和东东一共浇了30棵花。

  【设计意图】以动画的形式创设学生熟悉的校园护绿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渗透环保教育。直接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不但会使学生很快进入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思考阶段,还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现实性和多样性,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二、你说我讲

  1.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

  (1)选择学具,自主探究。

  师:那26+3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说:等于29 。

  师:为什么等于29呢?咱们请小棒和计数器来帮着我们研究研究好吗? (学生也可能拿不准。师:咱们请小棒和计数器来帮着我们算一算好吗?)

  师:老师给你们每个同桌准备了一些小棒和一个计数器,两个人先商量商量,一个人用小棒,一个人用计数器,然后算一算研究研究。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掌握信息。

  (2)组内交流,感悟算理。

  师:你能用小棒或计数器把研究的过程说给同位听听吗?

  同桌交流。

  (3)组间交流,理解算理。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用小棒算一算?

  学生借助小棒展示计算过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种算法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学生可能问:为什么要先算6根加3根?教师适时把9根单根的小棒用虚线框起来。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对,6根和3根都是单根的,都表示几个“一”,所以要先把它们加起来。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用计数器算一算?

  学生借助计数器展示计算过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种算法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要把3拨在个位上,不把它拨在十位上?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提升:对,这个3表示3个“一”,所以要拨在个位上。

  师:我还有个问题,十位上这几个单个的珠子,它们表示——? 学生回答。

  师:回想刚才用小棒算、拨珠子算的过程,想一想,26加3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6+3=9,20+9=29。

  (4)提升方法,沟通联系。

  师:刚才小棒和计数器帮着我们把26+3这种新口算变成了以前学过的一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算出了得数。那6+3=9在小棒图中是指哪一部分?在计数器

  上又是指哪一部分呢?

  学生回答,教师画箭头指向小棒图和计数器图。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芳芳和东东一共浇了——?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9(棵)

  (5)随机巩固:①24+3怎样算?

  ②争当口算小能手:42+3=

  5+33= 54+2=

  6+23= 31+8= 44+4=

  2.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

  (1)自主迁移,独立计算

  师:26+3你们会算了,26+30又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开动脑筋想一想,如果有困难,可以再请小棒和计数器帮帮忙。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掌握信息。

  (2)组内交流,感悟算理

  师:你能把计算的.过程说给同位听听吗?

  同桌交流。

  (3)组间交流,理解算理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用小棒算一算? 学生借助小棒展示计算过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种算法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学生可能问:为什么要先算2捆加3捆?教师适时把5捆整捆的小棒用虚线框起来。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提升:对,它们都是整捆的,都表示几个“十”,所以要先把它们加起来。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用计数器算一算?

  学生借助计数器展示计算过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种算法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这次要把3拨在十位上,而不把它拨在个位上?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提升:对,这个3表示3个“十”,所以要拨在十位上。

  师:回想刚才用小棒算、拨珠子算的过程,想一想,26加30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20+30=50,50+6=56。

  (4)提升方法,沟通联系。

  师:刚才我们又把26+30这种新口算变成了以前学过的口算,算出了得数,那先算的这一步20+30=50在小棒图中是指哪一部分?在计数器上又是指哪一部分呢?

  学生回答,教师画箭头指向小棒图和计数器图。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芳芳和亮亮一共浇了——?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6(棵)

  (5)随机练*①32+20怎样算?

  ②争当口算大王:35+20=

  40+23= 54+10= 60+27= 31+30= 22+70=

  【设计意图】借助小棒和计数器展示计算过程,为学生搭建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桥梁,促进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让学生质疑互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由学具操作提升算法并进行沟通,突出算理的教学,渗透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思想。

  3.沟通联系,明确算法。

  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26+3是两位数加一位数,26+30是两位数加整十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板书课题)

  师:观察这两道题,想一想,为什么26+3这个3要加在个位上(红笔依次框出3,箭头指向6,框出6), 而26+30的这个3要加在十位上呢(红笔依次框出3,箭头指向2,框出2)?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强调:做这样的加法时要注意:一位数要加在个位上,整十数要加在十位上。

  【设计意图】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借助学具有效的沟通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借助对26+3

  和26+30的算法比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从而实现算法的有效构建。

  三、自主练*

  1.基本练*:画画算算(先在画有计算器的图上画算珠,再计算33+4和33+40)

  2.对比练*:过桥游戏

  3.综合练*:跳伞游戏

  4.发展练*:课后探究“芳芳、亮亮和东东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设计意图】练*和教材情境串连成串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同时在练*中注意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法对比,有助于学生计算素养的提升。

  四、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课件出示教材丰收园图)

  学生可能回答:我会积极学*了。教师适时追问:你哪个环节最积极?(课件“积极”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同时出示问题:你哪个环节最积极?)

  学生回答。(课件将绿苹果变成红苹果)

  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学会提问了。教师适时追问:你都问什么问题了?(课件“会问”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同时出示问题:你都问什么问题了?)

  学生回答。(课件将“会问”绿苹果变成红苹果)

  师:让我们满载着收获,下课休息一下吧。(课件将红苹果装入果篮)

  【设计意图】以具体的问题引领学生从“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几个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法)(教材第6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摆小棒,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7)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反思合集5篇

  教学内容:

  人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第6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摆小棒,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经历探究两位数加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算法的过程,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9捆带9根)

  教学方法:

  看情景图的方法、探究法、练*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做对口令的游戏,看谁反应快,说得对。

  1、填空:

  3个一是();3个十是();3个十和5个一是( )。

  2、口算练*:

  30+30=5+3=30+4=50+20=

  4+20=8+30=3+3=60+5=

  小朋友的反应可真快,口算小能手真多呀!

  小朋友们当老师让你们在练*本上写字的时候,我相信你们肯定非常的高兴,因为你们又学会了写其它的字,你们的心情是不是很高兴呢?(出示主题图)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跟同桌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集体交流:小林已经写了25个字,他还要再写2个字;小红写了20个字。

  (设计意图:创设发书的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参与到学*中。)

  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么你们能根据找到的数学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吗?(同桌讨论)

  (1)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

  (2)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思考的*惯,让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小朋友们真聪明,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两个问题(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数学信息呢?(小林已经写了25个字,他还要写2个字)

  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25+2结果是多少呢?该怎样算?请小朋友们试着算一算,也可以拿出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算完再与同伴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小组活动交流

  学生到讲台前演示(数数的方法得到结果,利用数的组成得到结果)

  师作点评,重点讲解利用数的组成做计算题

  师适时板书25+2=27

  (设计意图: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内或者与同桌之间的交流得到补充,通过聆听他人的意见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中体会合作的快乐。)

  小结:25+2=2725是两位数,2是一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出示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

  那么在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与十位上的数相加。

  刚才我们已经顺利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那第

  二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需要哪些数学信息?小林已经写了25个字,小红写了20个字。

  该怎样列式呢?

  这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有什么不同?又该如何计算呢?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同桌交流一下该怎么摆,结果是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不摆小棒再说说25+20的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25+20=45中25是两位数,20也是两位数而且是整十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出示课题的.后半部分)那么在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时我们该注意什么呢?

  要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再与个位上的数相加。

  3:观察比较,小结算法

  现在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跟同桌说说。

  35+3是先把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加再跟十位上的数加;第二个算式是先

  把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加再跟个位上的数加,也就是要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比较两个算式的算法过程中,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与两位数加整十数运算区别,从而更好地进行运算。)

  师小结: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这两个算式在算法上虽有不同但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板书)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数学王国里到处都有挑战,你们想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迎接挑战吗?

  1、学生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的题目

  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看谁算得快。给孩子们限定时间完成做一做。

  3、解决问题。

  我们班有20个女生,23名男生,我们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新本领?。

  (设计意图:上完一堂课,学生到底学得怎么样,通过学生的小结,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有个认识。)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

  教后反思:

  优点

  让学生在比较两个算式的算法过程中,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与两位数加整十数运算区别

  通过聆听他人的意见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中体会合作的快乐

  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缺点

  多培养学生勇于思考的*惯,让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我的反思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内或者与同桌之间的交流得到补充

  通过学生的小结,可以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有个认识。

  25+2=2725+20=45

  本节课是一节*常的计算课。如何在*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快乐而有效地学*?如何在*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会:

  一、适当的复*铺垫有助于学生的有效学*

  传统教学中的复*铺垫在计算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复*铺垫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另一方面是为新知学*分散难点。本课的新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存在着相关旧知,通过适当的复*和铺垫,能够发挥这些已有旧知的支撑作用,促进新知的生长,这也体现了教学要符合学生的数学现实的基本原则。

  二、合理的学*层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一门讲求逻辑和层次的学科,在学*过程中采用合理的层次,能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并在不同层次的学*中发展思维能力。在学生的学*方式上主要结合:小棒操作→计数器拨珠→抽象计算这三个环节,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操作、自主探索到比较归纳掌握算法这样的层次。在课堂学*时学生都能循着感知→理解→掌握→应用的心理规律开展学*,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教具的合理选用帮助学生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经验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直观教学方法是容易得到理解和认可的;在由具体形象向经验抽象逻辑过渡的阶段,学生仍然要借助具体实物,从直观思维引发经验抽象思维。教学的前测表明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都会做,但问学生是怎么算出来的,有一大半的学生说不出来,即使说也说不明白。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学具使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当然计算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学具上,而是深层次算理的理解。教学中安排了小棒验证和计数器验证,从低层次(小棒的操作)过渡到高层次(计数器的操作)过渡到深层次(算理),这三个层次是密切联系的,逐步过渡深化的。

  四、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一堂课下来后我感觉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学情境的设计要做到位,不能仅仅就是“拿来”。这节课我选用了教材中发新书的情境,虽然学生对这个情境不陌生,但它却存在着清晰度不够,离学生现在的学*时间也很长这样的局限。因此教学时费时较多。对此我感受到:教材上的情境是专家老师们精心选取的,他们在选材上能关注学生的认知。同样教材是教学的“范本”,但不是“孤本”。可能同样的情境,一些地方的'学生很感兴趣,而另一些地方的学生则不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地对教材上的情境做适当地改动,或者是如于科长所说的深加工,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只有重视学生已有的认知,高效才能落到实处。虽然我对学生前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在教学中考虑到了,但放手的力度不够,如果让学生先来通过说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操作理解算理会更好。像35+3=38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先算5和3相加,再算30和8相加。在引导学生知识内化时,我可以让学生汇报并提出:如何让自己说的更清楚些呢?这时产生对学具的需求,从而摆小棒、拨计数器顺势产生。学生有了一种内在需要,明白为什么要学*的时候,才能参与到学*活动中来,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学*。

  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从一开始的果园图入手,创设聪聪明明到果园摘果子,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意在让学生充分观察,发现这里面的数学信息。为接下来的顺利解决问题埋下伏笔。接着我又问:“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这节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在这一点上真正有所体验,我觉得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不能省。在学生用小棒帮助计算“35+30=”,学生摆出35根小棒时我问:“再加上的30根小棒,应该放在哪合适呢?”生说:“应该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又追问:“为什么要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先让同桌讨论这一问题,接着找同学回答。生说:“拿来的3捆小棒是表示的3个十,所以要和35里面的3个十放在一起”。这个问题的设计,我觉得在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处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35+3=”和“35+30=”的算理后,我问:“看着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生1说:“这两个算式里面都有35”,生2说:“第一个算式加的是3,第二个算式加的是30”。我问:“35是几位数?,3是几位数?”生说:“35是两位数,3是一位数”我说:“那也就是说我们学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学生马上说:“两位数”。我一听不是自己心里想要的答案,可是又一想学生说的也没错呀,30就是两位数也是我们之前学过的整十数”。学生马上想到是整十数。这样在我的引导下,我们共同完成了本节课的课题。我想这样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概括,也是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一个培养”。

  课堂上,同学们精彩的表现,是我所想到的,也是我所没有想到的。

  我想孩子们有好的发言和*惯,应该是离不开在*时的教学中,老师们一点点对他们的一些在*惯上、思维上和知识上的点滴渗透,也为今天的精彩做好了铺垫。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强,思维那么活跃。看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继续大胆地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孩子们施展他们才能的机会。同时,我们老师才会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真实的课堂表现。从而提高我们为学生服务的质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做好学生的课堂常规教育,加强对新课改理论的学*、实践,、反思,认真做好备课上课工作。并且要把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能有一个更大的提高。

  总评:

  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简单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并解决问题,一节课完全顺其自然地进行,并没有刻意追求和过分强求。让学生在轻松自然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知识,思考了问题,整节课都围绕学生来进行,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学数学”的思想。

  在抓住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学*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采取合作摆小棒——展示摆法——整理算法——归纳算法的教学层次,引导学生在一系列摆、想、说、议、听的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使抽象的算理直观形象化。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和算理的初步理解。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将学生的自主学*,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不足: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各环节结构时间把握不够准确,在提问题过程中,就用时过多,也体现了年轻教师在大舞台上紧张。另外,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关注的不够全面,鼓励性的语言欠缺。

  本节课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达到正确计算,并能归纳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我很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可能是前一段时间《认识人民币》让学生觉得太吃力,这一单元的计算教学学生似乎感觉到从没有过的轻松和容易,因此学*积极性很高。教学34+2=时,当我问:“你准备怎么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并汇报。一部分学生是用数的组成的方法算的:34里面又3个十和4个一,加上2个一,等于3个十和6个一,就是36,另一部分学生是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总结的算法:先算4加2等于6,再算30加6等于36。我给予他们充分得肯定。接着提问:“为什么4和2能加在一起?”学生都举起了手:有的说“因为他们都表示几个一”,还有的`说:“因为他们都在个位上”,看来学生已经感觉到了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接下去计算34加20就很容易了。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学生摆小棒,而是直接在黑板上出现算式:34+20=,要求学生想象:如果摆小棒,你会怎么摆?“先摆三捆4根,再摆3捆”,“你准备先把哪些小棒合在一起?”通过想象操作情景,学生理解了计算34加20要先把3捆和2捆合在一起,也就是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除了让理解算法达到会算,还要引导学生归纳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法有什么不同。由于有了前面的动手操作和想象操作过程作基础,因此大部分学生能能归纳出两位数加一位数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而两位数加整十数是先把十位上得数相加。在此基础上,我问“什么样的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通过引导,学生得语言逐步完整和规范,最后归纳出: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从一开始的主体图入手,创设新学期发新书,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意在让学生充分观察,发现这里面的数学信息。

  为接下来的顺利解决问题埋下伏笔。接着我又问:“要解决数学书有多少本?需要知道哪两个数学信息?”学生说:“需要知道没打开的和小朋友发下去的。” 这节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在这一点上真正有所体验,我觉得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不能省。在学生用小棒帮助计算“35+30=”,学生摆出35根小棒时我问:“再加上的30根小棒,应该放在哪合适呢?”生说:“应该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又追问:“为什么要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先让同桌讨论这一问题,接着找同学回答。生说:“拿来的3捆小棒是表示的3个十,所以要和35里面的3个十放在一起”。这个问题的设计,我觉得在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处是十分必要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