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反思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

  不等式的性质是不等式变形的依据,也是探索解不等式方法的基础,学生掌握好本节内容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关键;本节课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是培养学生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的良好素材。学生经历不等式性质的探索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对学生掌握不等式的性质打下了基础;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体会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类比等式的性质,降低了学生学*不等式性质的难度,也为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性质提供条件,初步培养类比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不等式性质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经历类比、猜想、观察、归纳、比较的探究过程和启发式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增强了不等式的对比的视觉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帮助学生形象直观的发现规律,辅助对教学重点的突出。

  本节课的开始并没有直接提问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不等式的解集,而是让学生自己说出一些简单的不等式及其解集;在不等式性质教学过程中也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出性质,改变了以教室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在“试一试”这一环节也没有先直接给出完整的解法而是让一个学生板演后发现问题才纠正补充完整。总的来说,这节课进行的还比较顺利,但是在学生探究不等式性质时,仅仅观察了给出的几个例子,而没有让学生再用其他的不等式或换其他的数加以验证,给学生留的空间太小,致使学生在对不等式的性质的认可、理解、记忆上出现了问题,以至于在做练*时不能准确熟练的说出是运用了什么性质,再者板书可能有些简单。今后要扬长避短,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2

  《等式的性质》一课教材设计了四个观察小实验活动,分别探索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和同时乘、除的规律。在用算式表示实验结果的同时,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减或乘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等式仍然成立”这一规律。

  由于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的基础和依据,所以我在教学时给予特别重视,活动一、用天*直观图演示的操作,给学生提供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交流自己发现的空间,切实理解等式的性质。活动二、用课件进行演示,在活动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己总结等式的性质。基础训练中,分别安排了在天*上填运算符号和数字,在课堂练*中填数的模拟解方程练*。练*时,让学生看懂题目的要求,特别是第1题中的训练题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也就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做的,打实基础为下面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做准备。

  本课讲完之后,感觉学生的'学*效果还不错,我认为运用图片加演示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的学*是很有帮助的,提出精炼的思考问题和适当的点拔会增加课堂的教学效率,紧凑的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更加顺畅。尊重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暴露他们的思维,把思维留给学生是最好的教学方式,注重了学生上课语言表述的规范与准确,书写的工整。

  总之,数学教学要给学生留出大量的*题训练时间,给学生消化和熟悉巩固的机会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时时提醒自己精讲多练,尽量多给自主练*的时间和空间。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3

  本节课我采用从生活中假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激发学生学*兴趣,采用类比等式性质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的问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力求在整个探究学*的过程充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的主体。

  课堂开始通过智力比拼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以及积极性。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不等式的性质1.然后通过比较简单的不等式的变化,探究出不等式的性质2和3.在这一环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点少。

  接下来的问题设计是为了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中类比思想的应用,并训练学生从类比到猜想到验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务,体会合作学*的乐趣。在这个环节上,我讲得有点多,在体现学生主体上把握得不是选好,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时间控制得不紧凑,有点浪费时间。还有就是给他们时间先记一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便于后面的练*。

  练*的设计上两道练*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并从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同时使学生体会数学中的分类讨论思想。

  本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得不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其中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探究的问题比较简单,在使学生体会类比思想以及分类讨论思想时,也可以通过问题设计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但是怕学生接受

  不了高难度的题目,因此在设计教案时经过反复思考,终究没有选择类似的题目。终究是不放心学生。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4

  教后记不等式的性质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第二节课,本节课主要学*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通过实例导入课题,形成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性质也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它渗透到了中学数学课本的很多章节,在实际问题中被广泛应用,可以说它是解决其它数学问题的一种有利工具。

  因此不等式的性质的学*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都有较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使我们认识到数学来自于实践,也应回到实践中去,从而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培养自觉运用数学的意识。

  现就今天在初一级1班上的《不等式的性质》这节课,进行反思如下:

  一、课前准备应该对该知识点进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是本章解一元一次不等的基础,也是证明不等式主要依据。解不等式就是用不等式的性质来施行一系列的等价变换。因此,在课前准备工作上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的应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由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十分相似,所以在学*本节时,与一元一次方程结合起来,用比较、类比的方法去学*,弄清其区别与联系。在学生已经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让学生通过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通过数形结合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二、教学过程中知识点的落实

  在本节课中,要求学生学*的主要内容是不等式的三条性质,及运用这三条性质对不等式进行正确变形来解不等式。如果直接就给同学们讲不等式有这样的三条性质,然后就是反复的运用、反复的操练的话,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没有味道,对数学有一种厌烦感,所以我在上这一节课时就想到了运用类比的思想来学*这节课的内容,这样学生既学会了新知识又复*了旧知识,还把他们联系到了一起,而且学生还觉得这节课学的知识其实好象是旧知识,只是进行了一点改动,接受起来比较的容易,掌握起来也比较的容易。这个方法可以说是贯穿了整堂新课的学*。

  在课前复*的这个教学环节上,我首先是用解两个方程引出了等式的基本性质,然后把这两个方程的等号变成不等号,让学生们观察,进行猜测、判断。在学生的猜测与判断中,我不做任何肯定与否定,设置了一个悬念,由此来引入我们将要学*的新内容,给学生增加了一种新奇感。

  教学中关注不等式的实际背景,从对天*,跷跷板等学生熟悉的场景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引入不等式,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的性质。全课着重知识的动态生成,渗透数学的建模,类比,分类等思想方法,促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化。同时要注意不等式性质3是难点,也是重点,在学生理解的同时,应多加训练。

  在进行三条性质的探索的过程中,我还是运用了类比的思想。我是分两步进行性质的推导的。首先是性质一,我是让同学们运用天*像做游戏一样做实验,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而且大家一起做实验,也提供了讨论的空间和机会。再对照等式的性质一,所以同学们很容易就推断出不等式的性质一。性质二和性质三是一起推导出来的。这里我是让同学们独立地通过数字来探寻答案,主要考虑到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一方面我想让他们举的例子多一点、全面一点,另一方面是因为我观察到同学在讨论的时候有的同学是只听不讲,所以我想给他们一些空间,一边做一边就可以想一想,特别是有了前面性质一的推导,他们应该还是比较能够摸到方向的。但是出来的答案可能不完善,这个我在上课之前就考虑到了,因为这两条性质与等式的性质二有了一定的区别,但是我想有那么多的同学举例子,每人举5个,总是可以互相补全的,即使讲不全也没关系,我可以补充,甚至对他们的结论进行反驳,营造一个互相辩论的机会,由此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在处理例题的时候我的原则是夯实基础,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学们必须非常地熟练,所以在做每一道题的时候我都让他们说出是“为什么”,并在这一节重视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最后,再回到上课最初的那两个问题,同学们通过一节课的探索,马上就解决了问题,让大家体会了成功的喜悦。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5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五年级第二学期认识方程的第二、三课时。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方程的认知基础,也是解方程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学*和理解等式的性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学期我们学*等式的两个性质,因此把等式两边同加的这条性质作为重点讲解内容,另一条性质在第一条性质之后,由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操作等学*方法,共同探索得出结论,教师只是给予适时的点拨,总结。加法是学生学*计算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等式的性质一时,通过课件演示,第一层次,在天*两边同时放上同样的物品,并用等式表示(50=50)。第二层次,问:怎样在天*的两边增加砝码,使天*仍然保持*衡?得出两个等式50+10=50+10;50+20=50+20;……50+a=50+a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天*是否保持*衡,不是取决于放的物品是相同的,而是真正取决于所放物品的质量是否相同。也就是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样的设计,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了对事物的本质探究上,使学生明确对知识的探索不要仅停留在表面,而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也注意到将等式与课件演示进行结合学生对于等式的同加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较为准确地概括出等式的性质。有了这样的学*基础,为学生更深入的研究等式的性质做了坚实的铺垫。在教学等式两边同减、同乘、同除的性质时,教师便逐渐放手,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实验的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对等式的性质有初步的了解,为后面学*解方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

  不等式的性质是不等式变形的依据,也是探索解不等式方法的基础,学生掌握好本节内容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关键;本节课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是培养学生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的良好素材。学生经历不等式性质的探索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对学生掌握不等式的性质打下了基础;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体会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类比等式的性质,降低了学生学*不等式性质的难度,也为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性质提供条件,初步培养类比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不等式性质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经历类比、猜想、观察、归纳、比较的探究过程和启发式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增强了不等式的对比的视觉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帮助学生形象直观的发现规律,辅助对教学重点的突出。

  本节课的开始并没有直接提问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不等式的解集,而是让学生自己说出一些简单的不等式及其解集;在不等式性质教学过程中也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出性质,改变了以教室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在“试一试”这一环节也没有先直接给出完整的解法而是让一个学生板演后发现问题才纠正补充完整。总的来说,这节课进行的还比较顺利,但是在学生探究不等式性质时,仅仅观察了给出的几个例子,而没有让学生再用其他的不等式或换其他的数加以验证,给学生留的空间太小,致使学生在对不等式的性质的认可、理解、记忆上出现了问题,以至于在做练*时不能准确熟练的说出是运用了什么性质,再者板书可能有些简单。今后要扬长避短,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2

  《等式的性质》一课教材设计了四个观察小实验活动,分别探索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和同时乘、除的规律。在用算式表示实验结果的同时,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减或乘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等式仍然成立”这一规律。

  由于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的基础和依据,所以我在教学时给予特别重视,活动一、用天*直观图演示的操作,给学生提供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交流自己发现的空间,切实理解等式的性质。活动二、用课件进行演示,在活动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己总结等式的性质。基础训练中,分别安排了在天*上填运算符号和数字,在课堂练*中填数的模拟解方程练*。练*时,让学生看懂题目的要求,特别是第1题中的训练题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也就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做的,打实基础为下面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做准备。

  本课讲完之后,感觉学生的'学*效果还不错,我认为运用图片加演示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的学*是很有帮助的,提出精炼的思考问题和适当的点拔会增加课堂的教学效率,紧凑的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更加顺畅。尊重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暴露他们的思维,把思维留给学生是最好的教学方式,注重了学生上课语言表述的规范与准确,书写的工整。

  总之,数学教学要给学生留出大量的*题训练时间,给学生消化和熟悉巩固的机会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时时提醒自己精讲多练,尽量多给自主练*的时间和空间。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3

  本节课我采用从生活中假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激发学生学*兴趣,采用类比等式性质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的问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力求在整个探究学*的过程充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的主体。

  课堂开始通过智力比拼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以及积极性。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不等式的性质1.然后通过比较简单的不等式的变化,探究出不等式的性质2和3.在这一环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点少。

  接下来的问题设计是为了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中类比思想的应用,并训练学生从类比到猜想到验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务,体会合作学*的乐趣。在这个环节上,我讲得有点多,在体现学生主体上把握得不是选好,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时间控制得不紧凑,有点浪费时间。还有就是给他们时间先记一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便于后面的练*。

  练*的设计上两道练*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并从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同时使学生体会数学中的分类讨论思想。

  本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得不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其中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探究的问题比较简单,在使学生体会类比思想以及分类讨论思想时,也可以通过问题设计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但是怕学生接受

  不了高难度的题目,因此在设计教案时经过反复思考,终究没有选择类似的题目。终究是不放心学生。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4

  教后记不等式的性质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第二节课,本节课主要学*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通过实例导入课题,形成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性质也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它渗透到了中学数学课本的很多章节,在实际问题中被广泛应用,可以说它是解决其它数学问题的一种有利工具。

  因此不等式的性质的学*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都有较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使我们认识到数学来自于实践,也应回到实践中去,从而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培养自觉运用数学的意识。

  现就今天在初一级1班上的《不等式的性质》这节课,进行反思如下:

  一、课前准备应该对该知识点进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是本章解一元一次不等的基础,也是证明不等式主要依据。解不等式就是用不等式的性质来施行一系列的等价变换。因此,在课前准备工作上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的应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由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十分相似,所以在学*本节时,与一元一次方程结合起来,用比较、类比的方法去学*,弄清其区别与联系。在学生已经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让学生通过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通过数形结合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二、教学过程中知识点的落实

  在本节课中,要求学生学*的主要内容是不等式的三条性质,及运用这三条性质对不等式进行正确变形来解不等式。如果直接就给同学们讲不等式有这样的三条性质,然后就是反复的运用、反复的操练的话,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没有味道,对数学有一种厌烦感,所以我在上这一节课时就想到了运用类比的思想来学*这节课的内容,这样学生既学会了新知识又复*了旧知识,还把他们联系到了一起,而且学生还觉得这节课学的知识其实好象是旧知识,只是进行了一点改动,接受起来比较的容易,掌握起来也比较的容易。这个方法可以说是贯穿了整堂新课的学*。

  在课前复*的这个教学环节上,我首先是用解两个方程引出了等式的基本性质,然后把这两个方程的等号变成不等号,让学生们观察,进行猜测、判断。在学生的猜测与判断中,我不做任何肯定与否定,设置了一个悬念,由此来引入我们将要学*的新内容,给学生增加了一种新奇感。

  教学中关注不等式的实际背景,从对天*,跷跷板等学生熟悉的场景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引入不等式,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的性质。全课着重知识的动态生成,渗透数学的建模,类比,分类等思想方法,促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化。同时要注意不等式性质3是难点,也是重点,在学生理解的同时,应多加训练。

  在进行三条性质的探索的过程中,我还是运用了类比的思想。我是分两步进行性质的推导的。首先是性质一,我是让同学们运用天*像做游戏一样做实验,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而且大家一起做实验,也提供了讨论的空间和机会。再对照等式的性质一,所以同学们很容易就推断出不等式的性质一。性质二和性质三是一起推导出来的。这里我是让同学们独立地通过数字来探寻答案,主要考虑到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一方面我想让他们举的例子多一点、全面一点,另一方面是因为我观察到同学在讨论的时候有的同学是只听不讲,所以我想给他们一些空间,一边做一边就可以想一想,特别是有了前面性质一的推导,他们应该还是比较能够摸到方向的。但是出来的答案可能不完善,这个我在上课之前就考虑到了,因为这两条性质与等式的性质二有了一定的区别,但是我想有那么多的同学举例子,每人举5个,总是可以互相补全的,即使讲不全也没关系,我可以补充,甚至对他们的结论进行反驳,营造一个互相辩论的机会,由此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在处理例题的时候我的原则是夯实基础,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学们必须非常地熟练,所以在做每一道题的时候我都让他们说出是“为什么”,并在这一节重视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最后,再回到上课最初的那两个问题,同学们通过一节课的探索,马上就解决了问题,让大家体会了成功的喜悦。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5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五年级第二学期认识方程的第二、三课时。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方程的认知基础,也是解方程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学*和理解等式的性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学期我们学*等式的两个性质,因此把等式两边同加的这条性质作为重点讲解内容,另一条性质在第一条性质之后,由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操作等学*方法,共同探索得出结论,教师只是给予适时的点拨,总结。加法是学生学*计算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等式的性质一时,通过课件演示,第一层次,在天*两边同时放上同样的物品,并用等式表示(50=50)。第二层次,问:怎样在天*的两边增加砝码,使天*仍然保持*衡?得出两个等式50+10=50+10;50+20=50+20;……50+a=50+a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天*是否保持*衡,不是取决于放的物品是相同的,而是真正取决于所放物品的质量是否相同。也就是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样的设计,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了对事物的本质探究上,使学生明确对知识的探索不要仅停留在表面,而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也注意到将等式与课件演示进行结合学生对于等式的同加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较为准确地概括出等式的性质。有了这样的学*基础,为学生更深入的研究等式的性质做了坚实的铺垫。在教学等式两边同减、同乘、同除的性质时,教师便逐渐放手,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实验的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对等式的性质有初步的了解,为后面学*解方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一、教学内容:原通用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七册第32~33页例9。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性质,为简便计算和进一步学*打下基础。

  三、教学过程:

  (一)复*

  1.用竖式计算4720÷590

  2.口算45÷1560÷1280÷1672÷12

  (二)新课

  师:现在开始上课。下面我想请一位小朋友上讲台来考老师。谁来?××。这样考,待会儿请你听到我说开始,你就翻开这个小黑板,老师可以一口气把黑板上的题全都算出得数来。全班小朋友都注意啊,千万不能让老师算错题。准备好了吗?开始!

  生:[翻开小黑板]

  师:32÷4=8;320÷40=8;3200÷400=8;32000÷4000=8;

  450000÷9000=50;45000÷900=50;4500÷90=50;

  450÷9=50

  生:[议论开了]咦?好快呀!……

  师:你们都想学*老师这样算得又对又快吗?

  生[齐]:想。

  师:我们班的每一个小朋友都能像老师这样算得又对又快。其实老师在算这些除法题的时候有一个“窍门”。这个“窍门”是什么呢?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商不变的性质。[板书课题:商不变的性质]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个性质,在计算一些除法时运用这个性质就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师:这里有几个除法算式。它们的商各是多少?6除以3得几?生[齐]:得2。

  师:很好。谁来告诉大家,在6÷3=2这个除法算式里,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是多少?

  生:被除数是6,除数是3,商是2。

  师:非常好。[板书:被除数、除数、商]下一题的商是几?[指60÷30]

  生:60除以30商是2。

  师:很好:600÷300,6000÷3000的商各是多少?

  生:600除以300的商是2;6000÷3000的商是2。

  师:刚才我们分别算出了这4个除法算式的商。下面请小朋友认真观察这4个除法算式[用方框把6÷3=2框上红框]。从上往下看,这些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有变化吗?怎样变化的呢?

  生:这些被除数有变化。从6变成60、600、6000,依次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师:对。用同样的方法,从上往下看,除数变化没有?怎样变化的呢?

  生:除数变化了。除数也扩大了10倍、100倍、1000倍。

  师:会观察,真能干。下面我们把每个除法算式都从左往右看[指6÷3=2;60÷30=2;600÷300=2;6000÷3000=2],谁能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连起来说一遍。

  生: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也扩大10倍;被除数扩大100倍,除数也扩大100倍;被除数扩大1000倍,除数也扩大1000倍。

  师:说得好。还可以说得更好些吗?谁愿意?

  生: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师:也就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板书: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同时扩大是什么意思?相同倍数呢?

  生:同时扩大就是说被除数扩大,除数也扩大,被除数和除数一起扩大。相同倍数就是一起扩大的倍数都一样。

  师:说得真好。[在同时和相同下面画红线]6÷3=2这个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6和除数3同时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商还是几?

  生[齐]:还是2。

  师:这就是说商不变,还是2。谁能再说一说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很好。[板书:商不变]下面我们再从下往上看,被除数6000和除数3000是怎样变化的?商呢?[用红粉笔框出6000÷3000=2]

  生:被除数6000和除数3000同时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商还是不变。

  师:说得真好。谁愿意再说一遍?[请差生]

  生:被除数6000和除数3000同时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商还是2。

  师:能干。通过对这些除法算式从下往上观察。被除数和除数还可以怎样变化,商不变呢?想想看,可以怎样说?会吗?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板书: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

  师:想想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按照哪两种情况变化,商才不会变呢?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的商不变的性质。请小朋友看课本第32页。把商不变的性质用红笔勾画出来。下面请同桌的两位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再完成课本上第34页第3题。

  师:[指复*中题1]谁说说,用竖式计算4720÷590时,你是怎样算的?得数是多少?

  生:我先看被除数的前三位,前三位比除数小,就看被除数的前四位,在被除数个位上商8。

  师:得数等于8的小朋友有哪些?

  生:[全班小朋友举手表示]

  师:算得正确。请小朋友注意,你们看到没有4720÷590这个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和除数哪些地方相同?

  生: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末尾有0的数。

  师:像这样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能不能应用我们刚才学*的商不变的性质使计算简便些呢?看着自己作业本上的竖式想想看,除之前可以先怎样?[教师板书4720÷590的竖式]

  生:除之前先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我就都划掉一个0。

  师:想得真好啊。下面请小朋友看竖式。当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有0时,我们应用商不变的性质先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再除。在竖式上就这样表示,同时消去一个0。[板书上也同时消去一个0]会吗?请在作业本上试着做一做。

  生:[学生在竖式上同时消去一个0]

  师:好了谁能告诉大家,当你把4720÷590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后,变成了多少除以多少?

  生:变成了472÷59。

  师:都同意吗?再想想,4720÷590和472÷59的商会变吗?为什么?

  生:商不变。因为商不变的性质说了商不变。

  师:谁能再说一遍。

  生:商不变。这是应用了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商不变。

  师:很好。你们比较一下计算4720÷590和计算472÷59哪道题简便些?算出472÷59的得数。

  生:472÷59简便些。我觉得把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变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好算。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商不变的性质。还懂得了应用这个性质,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简便。

  当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有0时,应用商不变的性质,把它们末尾消去同样多个0,然后再除,比较简便。这里要特别注意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有0的'除法才能应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简算。另外,除之前,消去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的0的个数要同样多。懂了吗?下面先做一个练*。

  师:[挂小黑板]判断。把错的改正。

  A.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 )

  B.24÷3=72÷9 ( )

  C.1008÷126=504÷63 ( )

  D. ( )

  E. ( )

  师:今天的作业是第35页第4题。

  通过本节课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创设丰富的情境,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兴趣,并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开始,我创设猴王分桃的故事情境。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展开,学生趣味盎然,悬念顿生,紧接着根据学生观注的焦点(分桃结果)来提问:猴王为什么笑了呢?噢,是因为每只猴子都只分到了2个。让学生感悟到商没有变,再问:小猴为什么要笑?它不是太笨了吗?使学生初步感悟到被除数、除数有变化,通过对这一故事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知变与不变,这是研究商不变性质的基础,然后抛出问题,猴王分桃的奥秘是什么呢?也就是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商不变?这一问题一出示便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句话,提出的问题要有探究价值,问题要有挑战性,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第二,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有了问题学生也就有了探究的欲望,明确了探究的方向。要关注被除数、除数的变化规律,接下来就是组织探究活动。这节课主要是采用独立探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全班交流。独立探究之前,我认为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一点很重要。

  本节课,我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将这4个算式竖着写在练*本上,选好观察顺序,每次选2个算式进行比较,观察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商不变。这样提建议,是为了避免学生横着排列算式,不便于观察变化规律。课堂上学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先竖着观察所有被除数的变化,再竖着观察所有除数的变化,而没有去关注2个算式之间的变化情况,最后的总结概括就出不来,另外由于没有指导观察的顺序,学生按黑板上算式排列的特点,只关注了“乘”的变化规律。

  本节课的探究建议:

  1、先选好观察顺序,明确方向。

  2、每次选2个算式,便于让学生明白是算式和算式比较。

  3、最后要求学生像黑板上这样排列算式即将4个算式竖着写。避免了学生横着写算式这一情况。

  由此可以看出,探究性学*对中年级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还应给予恰当的指导,完全放开是不行的。

  第三,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在探究活动中得到发展。

  本节课的时间安排,独立探究用了7分钟,小组交流5分钟,全班交流7分钟,整个探究活动用去二分之一的时间,也就是探究活动不能流于形式。

  第四,要把较难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子问题,让学生逐步探究,逐步完善。

  本节课我就将“商不变的性质”分解成了3个子问题:一是“都乘相同的数”;二是“都除以相同的数”;三是“0除外”。前2个子问题放在同一时段内研究,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认识到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第五,总结回顾,梳理方法。

  课的结尾,让学生回过头来回忆一下是怎么学会这一知识的,比提问学生学会了什么知识更有意义。后者只注意了知识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学*过程中获得的各种思想和方法。反思是一种很有用的学*方法。

  总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规律,能有效促使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性学*的能力。

  商不变的性质是一节探索规律课,通过观察、猜想、验证从而总结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在实际授课中,虽然我也设计和安排了一系列探索活动,但是在细节上仍有很多不足。

  一是课堂评价语中引导语这一部分,由于在观察阶段没有将学生的总结语言进行夯实规范,让学生明确表达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几,商不变。导致学生整堂课到结束时也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表达能力,即使观察到商不变的性质表述地也是五花八门,使得整节课零散而缺乏规范。

  二是验证环节设计欠缺,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穷尽各种可能性。由于观察示例中学生看到的是乘10,除以10,乘2,除以2,所以受思维局限性,很多同学自己举例验证时也都是乘10,除以10,乘2,除以2,这样总结出的结论是经过片面验证的,应该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试试乘3,乘5,乘12,除以3,除以3,除以12等,尽量多举例,列出多种可能性,使学生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相同的数有没有范围或特殊情况,如果学生想不出,老师提示0和1,得出0不可以,完善结论。这一部分一定要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经历思考、验证、表达,不断夯实对于商不变这一性质的理解,这样验证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练*的过程,学生对于这一性质理解透彻,做练*自然水到渠成。

  三是客观方面,对录播教室的多媒体操作不熟悉,导致中间频出问题,教学过程中断,孩子的认知也是片断性的,再是准备了两份课件,结果全部点开,自己最后也混淆了,没有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总的来说,作为年轻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和重难点知识的突破仍缺乏方法,整节课老师只是不断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不是通过几句简单的引导语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进行同桌交流,小组合作,自主解决问题,整堂课过于零散、*淡。

  由于自己准备不充分,一节课下来,效果不好,出现了很多漏洞。学生掌握不理想。这节课的重点是明白商不变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反思这节课,有以下问题:

  1、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没有体现出这节课到底应该干啥。就从一开始说起,完全可以运用第一个表格让学生观察,思考,把扩大和缩小都概括出来,正着看是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但是完全可以反过来看,那么不就是同时缩小了吗!再在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观察第二个表格,通过自己验证,得出商不变的性质。师生总结。

  2、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是很到位。学生对商不变的性质已经有了浅显的理解,在出示题目30÷6=(30÷○)÷(6÷3)的时候,应该是对商不变的性质的运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算出结果。当时我心里很着急,出现了小的漏洞。

  3、当堂达标不明显。学生学*了商不变的性质,做题的时候不能举一反三地加以运用。教学课件题目出示层次性不强。

  在以后的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使自己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上有所提高。

  在教学中,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有的学生不喜欢回答问题,希望了解的老师告诉我答案,谢谢!

  一、教学内容:原通用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七册第32~33页例9。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性质,为简便计算和进一步学*打下基础。

  三、教学过程:

  (一)复*

  1.用竖式计算4720÷590

  2.口算45÷1560÷1280÷1672÷12

  (二)新课

  师:现在开始上课。下面我想请一位小朋友上讲台来考老师。谁来?××。这样考,待会儿请你听到我说开始,你就翻开这个小黑板,老师可以一口气把黑板上的题全都算出得数来。全班小朋友都注意啊,千万不能让老师算错题。准备好了吗?开始!

  生:[翻开小黑板]

  师:32÷4=8;320÷40=8;3200÷400=8;32000÷4000=8;

  450000÷9000=50;45000÷900=50;4500÷90=50;

  450÷9=50

  生:[议论开了]咦?好快呀!……

  师:你们都想学*老师这样算得又对又快吗?

  生[齐]:想。

  师:我们班的每一个小朋友都能像老师这样算得又对又快。其实老师在算这些除法题的时候有一个“窍门”。这个“窍门”是什么呢?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商不变的性质。[板书课题:商不变的性质]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个性质,在计算一些除法时运用这个性质就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师:这里有几个除法算式。它们的商各是多少?6除以3得几?生[齐]:得2。

  师:很好。谁来告诉大家,在6÷3=2这个除法算式里,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是多少?

  生:被除数是6,除数是3,商是2。

  师:非常好。[板书:被除数、除数、商]下一题的商是几?[指60÷30]

  生:60除以30商是2。

  师:很好:600÷300,6000÷3000的商各是多少?

  生:600除以300的商是2;6000÷3000的商是2。

  师:刚才我们分别算出了这4个除法算式的商。下面请小朋友认真观察这4个除法算式[用方框把6÷3=2框上红框]。从上往下看,这些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有变化吗?怎样变化的呢?

  生:这些被除数有变化。从6变成60、600、6000,依次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师:对。用同样的方法,从上往下看,除数变化没有?怎样变化的呢?

  生:除数变化了。除数也扩大了10倍、100倍、1000倍。

  师:会观察,真能干。下面我们把每个除法算式都从左往右看[指6÷3=2;60÷30=2;600÷300=2;6000÷3000=2],谁能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连起来说一遍。

  生: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也扩大10倍;被除数扩大100倍,除数也扩大100倍;被除数扩大1000倍,除数也扩大1000倍。

  师:说得好。还可以说得更好些吗?谁愿意?

  生: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师:也就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板书: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同时扩大是什么意思?相同倍数呢?

  生:同时扩大就是说被除数扩大,除数也扩大,被除数和除数一起扩大。相同倍数就是一起扩大的倍数都一样。

  师:说得真好。[在同时和相同下面画红线]6÷3=2这个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6和除数3同时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商还是几?

  生[齐]:还是2。

  师:这就是说商不变,还是2。谁能再说一说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很好。[板书:商不变]下面我们再从下往上看,被除数6000和除数3000是怎样变化的?商呢?[用红粉笔框出6000÷3000=2]

  生:被除数6000和除数3000同时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商还是不变。

  师:说得真好。谁愿意再说一遍?[请差生]

  生:被除数6000和除数3000同时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商还是2。

  师:能干。通过对这些除法算式从下往上观察。被除数和除数还可以怎样变化,商不变呢?想想看,可以怎样说?会吗?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板书: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

  师:想想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按照哪两种情况变化,商才不会变呢?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的商不变的性质。请小朋友看课本第32页。把商不变的性质用红笔勾画出来。下面请同桌的两位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再完成课本上第34页第3题。

  师:[指复*中题1]谁说说,用竖式计算4720÷590时,你是怎样算的?得数是多少?

  生:我先看被除数的前三位,前三位比除数小,就看被除数的前四位,在被除数个位上商8。

  师:得数等于8的小朋友有哪些?

  生:[全班小朋友举手表示]

  师:算得正确。请小朋友注意,你们看到没有4720÷590这个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和除数哪些地方相同?

  生: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末尾有0的数。

  师:像这样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能不能应用我们刚才学*的商不变的性质使计算简便些呢?看着自己作业本上的竖式想想看,除之前可以先怎样?[教师板书4720÷590的竖式]

  生:除之前先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我就都划掉一个0。

  师:想得真好啊。下面请小朋友看竖式。当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有0时,我们应用商不变的性质先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再除。在竖式上就这样表示,同时消去一个0。[板书上也同时消去一个0]会吗?请在作业本上试着做一做。

  生:[学生在竖式上同时消去一个0]

  师:好了谁能告诉大家,当你把4720÷590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后,变成了多少除以多少?

  生:变成了472÷59。

  师:都同意吗?再想想,4720÷590和472÷59的商会变吗?为什么?

  生:商不变。因为商不变的性质说了商不变。

  师:谁能再说一遍。

  生:商不变。这是应用了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商不变。

  师:很好。你们比较一下计算4720÷590和计算472÷59哪道题简便些?算出472÷59的得数。

  生:472÷59简便些。我觉得把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变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好算。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商不变的性质。还懂得了应用这个性质,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简便。

  当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有0时,应用商不变的性质,把它们末尾消去同样多个0,然后再除,比较简便。这里要特别注意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有0的除法才能应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简算。另外,除之前,消去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的0的个数要同样多。懂了吗?下面先做一个练*。

  师:[挂小黑板]判断。把错的改正。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不等式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在高三复*中,我结合高考中对《基本不等式》的考试要求以及*几年来对这部分知识点的考察,特设计了本节复*课,首先从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要求方面进行复*,然后精讲三个例题,帮助学生形成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和解法规范,接下来由学生进行练*、分组讨论、上黑板板演,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得到以下几点:

  教学中的优点:

  1.课题引入

  在教学案和发给学生的导学案中,首先用问题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掌握本节课所应用的知识点,为后面的解题打下基础。

  2. 精讲例题

  通过精选的三个例题,和学生一起回顾《基本不等式》的基本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常用的变形方法----配凑法,以及解题的一般步骤,为学生作好解题示范。

  3. 课堂练*

  在本节课中,我精选了五道往届的高考真题,供学生进行练*,并且提前让学生进行练*,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对于一道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进行观察,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

  4. 学生板演

  学生通过讨论,对于问题有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每个小组叫一个同学进行板演,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也让同学们有了展示的机会。

  5. 学生讨论

  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讨论的时间,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倾听中学会交流和提高。

  6. 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课后,让学生先进行总结,然后教师启发同学们进行补充,既总结所学的'知识点,又总结学*过程和所采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中的不足:

  在本节课中,由于有些学生提前做的练*比较少,因此课堂练*的时间显得有点紧,有个别同学没有做完布置的五道练*题,还有,由于很多高考题目对于应用条件中的“三相等”考察得不多,可能导致有些学生对这个应用条件不够重视。

  对于今后教学的启示:

  讲完本节课,和同教研组的教师进行讨论交流后,对于今后工作的启示,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 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布置的练*多督促检查,让学生先自己动手,为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打下基础。

  3. 组织学生的小组讨论,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引导学生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4. 高三的复*课可以以先复*相关知识点,再讲解典型例题,然后学生练*,、小组讨论、上黑板板演,最后师生总结的模式进行。

  5. 在高三复*时,*题可以用往届的高考真题来进行,既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又增强学生对高考题的适应能力,降低高考的神秘感。

  6.在进行课堂总结时,既总结所学的知识点,又总结学*过程和所采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总之,在进行高三复*时,既要考虑高考的要求又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在组织复*的过程中,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掌握高考常考的知识点和常考的考题类型,有效地提高高三复*的效率。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这一节内容在学生学*了前面一节一次函数后通过讨论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用函数的观点加深对已经学*过的不等式的认识,构建和发展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它不是简单的回顾复*,而是居高临下的进行动态分析。

  2、活动目标

  ①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会根据一次函数图像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 ②学*用函数的观点看待不等式的方法,初步形成用全面的观点处理局部问题。

  ③经历不等式与函数问题的探讨过程,学*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数学问题的辨证思想。

  ④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探索数学奥妙的愿望,体验成功的感觉,品尝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点:(1).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转化关系及本质联系

  (2).掌握用图象求解不等式的方法.

  教学难点:图象法求解不等式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已逐步从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的能力。

  三、学法分析

  1、学生自主探索,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2、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中体验学*的快乐。合作交流的友好氛围,让学生更有机会体验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技能,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

  四、教法分析

  由于任何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都能写成ax+b>0(或<0)的形式,而此式的左边与一次函数y=ax+b的右边一致,所以从变化与对应的观点考虑问题,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也可以归结为两种认识:

  ⑴从函数值的角度看,就是寻求使一次函数y=ax+b的值大于(或小于0)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⑵从函数图像的角度看,就是确定直线y=ax+b在x轴上(或下)方部分所有的点的横坐标所构成的集合。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上两个角度探讨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1、“动”―――学生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做,亲身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2、“探”―――引导学生动手画图,合作讨论。通过探究学*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

  3、“乐”―――本节课的设计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一点,直观多一点,动手多一点,使学生兴趣高一点,自信心强一点,使学生乐于学*,乐于思考。

  4、“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数学问题的辨证思想。

  本节课由一次函数讨论了三个已书法家对象: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冷饮不等式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些不是新知识,但对其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本节用函数的观点对它们进行分析,这种再认识不是简单的回顾复*,而是居高临下的进行动态分析。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内容的要求尺度。通过 本节课的教学,应加强知识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发挥函数对相关内容的统作用,能用一冷饮函数的观点把以前学*的方程与不等式进行整合。

  本节课的教学发现: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还是不懂得看函数不理解函数值大于0、小于0进所对应的自变量的值应如何看,如何写出满足条件的答案。因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看图的练*题:知道函数值的范围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知道自变量的取舍范围求函数值 的范围等类型的题目。

  另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学*的目的,是重点,但也是学生的难点。尽管学生难接受,介是在教学的过程 中不要回避,要慢慢引导,加强训练,争取让学生能理解题目,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技能。

  在讲完不等式的性质后,我们根据学生情况安排三个课时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我们的设想是:第一课时:在简单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学*如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注意其中的区别与联系(即类比思想),学会用数轴直观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数形结合思想);第二课时:熟练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第三课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通过简单的类比解方程,学生很快掌握了解不等式的方法,而且对比起方程,不等式题目的形式较简单,计算量不大,所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动笔解答。

  但是巡堂时发现出现以下问题:

  一、由于没有结合不等式的性质,认真分析解方程与解不等式的区别:在两边同时乘以或者除以负数时,不等号忘记改变方向。

  二、过去遗留的问题:

  1去括号的问题

  2去分母的问题

  3系数化1的问题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不等式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在高三复*中,我结合高考中对《基本不等式》的考试要求以及*几年来对这部分知识点的考察,特设计了本节复*课,首先从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要求方面进行复*,然后精讲三个例题,帮助学生形成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和解法规范,接下来由学生进行练*、分组讨论、上黑板板演,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得到以下几点:

  教学中的优点:

  1.课题引入

  在教学案和发给学生的导学案中,首先用问题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掌握本节课所应用的知识点,为后面的解题打下基础。

  2. 精讲例题

  通过精选的三个例题,和学生一起回顾《基本不等式》的基本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常用的变形方法----配凑法,以及解题的一般步骤,为学生作好解题示范。

  3. 课堂练*

  在本节课中,我精选了五道往届的高考真题,供学生进行练*,并且提前让学生进行练*,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对于一道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进行观察,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

  4. 学生板演

  学生通过讨论,对于问题有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每个小组叫一个同学进行板演,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也让同学们有了展示的机会。

  5. 学生讨论

  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讨论的时间,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倾听中学会交流和提高。

  6. 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课后,让学生先进行总结,然后教师启发同学们进行补充,既总结所学的'知识点,又总结学*过程和所采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中的不足:

  在本节课中,由于有些学生提前做的练*比较少,因此课堂练*的时间显得有点紧,有个别同学没有做完布置的五道练*题,还有,由于很多高考题目对于应用条件中的“三相等”考察得不多,可能导致有些学生对这个应用条件不够重视。

  对于今后教学的启示:

  讲完本节课,和同教研组的教师进行讨论交流后,对于今后工作的启示,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 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布置的练*多督促检查,让学生先自己动手,为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打下基础。

  3. 组织学生的小组讨论,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引导学生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4. 高三的复*课可以以先复*相关知识点,再讲解典型例题,然后学生练*,、小组讨论、上黑板板演,最后师生总结的模式进行。

  5. 在高三复*时,*题可以用往届的高考真题来进行,既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又增强学生对高考题的适应能力,降低高考的神秘感。

  6.在进行课堂总结时,既总结所学的知识点,又总结学*过程和所采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总之,在进行高三复*时,既要考虑高考的要求又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在组织复*的过程中,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掌握高考常考的知识点和常考的考题类型,有效地提高高三复*的效率。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这一节内容在学生学*了前面一节一次函数后通过讨论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用函数的观点加深对已经学*过的不等式的认识,构建和发展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它不是简单的回顾复*,而是居高临下的进行动态分析。

  2、活动目标

  ①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会根据一次函数图像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 ②学*用函数的观点看待不等式的方法,初步形成用全面的观点处理局部问题。

  ③经历不等式与函数问题的探讨过程,学*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数学问题的辨证思想。

  ④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探索数学奥妙的愿望,体验成功的感觉,品尝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点:(1).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转化关系及本质联系

  (2).掌握用图象求解不等式的方法.

  教学难点:图象法求解不等式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已逐步从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的能力。

  三、学法分析

  1、学生自主探索,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2、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中体验学*的快乐。合作交流的友好氛围,让学生更有机会体验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技能,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

  四、教法分析

  由于任何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都能写成ax+b>0(或<0)的形式,而此式的左边与一次函数y=ax+b的右边一致,所以从变化与对应的观点考虑问题,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也可以归结为两种认识:

  ⑴从函数值的角度看,就是寻求使一次函数y=ax+b的值大于(或小于0)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⑵从函数图像的角度看,就是确定直线y=ax+b在x轴上(或下)方部分所有的点的横坐标所构成的集合。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上两个角度探讨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1、“动”―――学生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做,亲身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2、“探”―――引导学生动手画图,合作讨论。通过探究学*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

  3、“乐”―――本节课的设计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一点,直观多一点,动手多一点,使学生兴趣高一点,自信心强一点,使学生乐于学*,乐于思考。

  4、“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数学问题的辨证思想。

  本节课由一次函数讨论了三个已书法家对象: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冷饮不等式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些不是新知识,但对其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本节用函数的观点对它们进行分析,这种再认识不是简单的回顾复*,而是居高临下的进行动态分析。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内容的要求尺度。通过 本节课的教学,应加强知识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发挥函数对相关内容的统作用,能用一冷饮函数的观点把以前学*的方程与不等式进行整合。

  本节课的教学发现: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还是不懂得看函数不理解函数值大于0、小于0进所对应的自变量的值应如何看,如何写出满足条件的答案。因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看图的练*题:知道函数值的范围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知道自变量的取舍范围求函数值 的范围等类型的题目。

  另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学*的目的,是重点,但也是学生的难点。尽管学生难接受,介是在教学的过程 中不要回避,要慢慢引导,加强训练,争取让学生能理解题目,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技能。

  在讲完不等式的性质后,我们根据学生情况安排三个课时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我们的设想是:第一课时:在简单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学*如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注意其中的区别与联系(即类比思想),学会用数轴直观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数形结合思想);第二课时:熟练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第三课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通过简单的类比解方程,学生很快掌握了解不等式的方法,而且对比起方程,不等式题目的形式较简单,计算量不大,所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动笔解答。

  但是巡堂时发现出现以下问题:

  一、由于没有结合不等式的性质,认真分析解方程与解不等式的区别:在两边同时乘以或者除以负数时,不等号忘记改变方向。

  二、过去遗留的问题:

  1去括号的问题

  2去分母的问题

  3系数化1的问题

  三、未知数系数含字母,没有分类讨论

  解决方案:1、在课堂巡堂时,检查每个学生的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发挥学生的力量,开展“生帮生”的活动

  3、课余对还未掌握的学生进行课后个别辅导

  4、安排“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小测,及时查缺补漏。

  本节课我采用使用导学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朗读本节课的学*目标和学*重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本节课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的问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课堂开始通过找规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以及积极性。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不等式的性质1.然后通过比较简单的不等式的变化,探究出不等式的性质2和3.在这一环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点少。

  接下来的问题设计是为了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中类比思想的应用,并训练学生从类比到猜想到验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务,体会合作学*的乐趣。在这个环节上,我讲得有点多,在体现学生主体上把握得不是选好,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时间控制得不紧凑,有点浪费时间。还有就是给他们时间先记一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便于后面的练*。

  练*的设计上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并从中了解

  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同时使学生体会数学中的分类讨论思想。

  本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得不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其中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探究的问题比较简单,在使学生体会类比思想以及分类讨论思想时,也可以通过问题设计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但是怕学生接受不了高难度的题目,因此在设计导学案时经过反复思考,终究没有选择类似的题目。终究是不放心学生。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数学知识体系是一个前后连贯性很强的.知识系统,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小学数学主要体现为由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逐渐过渡。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小学教学相衔接,适当复*小学内容,在小学的基础上提高。下面从中小学衔接的角度,对“*行四边形的性质”(新人教版)这节课做了一些反思。

  一、反思备课

  备教材:

  备课时,我首先查阅了本届学生小学时学过的教材。发现,小学教材中“*行四边形”的定义用粗体作了明确界定,“对边相等”的特征学生是用度量或折叠的方法得到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通过割补转化为长方形进行重点学*的。所以学生应该对*行四边形的概念和特征已经有所认识并会求其面积。

  “*行四边形”是全章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研究的。*行四边形是*面几何的又一典型图形,它既是以前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下一步研究各种特殊*行四边形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都是在*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扩充的,它们的探索方法也都与*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一脉相承。梯形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的推证,也都是以*行四边形的有关定理为依据的。而“*行四边形的性质”又是本章的第一节,这一节的学*对学*行四边形的判定和其它特殊四边形起着关键的作用。教材中*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分”三个性质是分两部分说明的,因这节课是采用探索式教学法,预计学生在同一节课中就能够得到这三个性质,所以把三个性质放在一节课中进行处理。

  备学生:

  为了清楚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我深入学生中间,调查了学生对*行四边形的掌握程度。发现,将*90%的学生能够说出*行四边形的定义;50%多的学生了解“*行四边形对边*行且相等”这一特征;而对“*行四边形对角相等”和“对角线互相*分”的性质,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因超前学*才了解。鉴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我把探索*行四边形的性质放在了角和对角线方面。

  备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看了一位老师针对*行四边形上的一节公开课。这位老师可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对“*行四边形”下一个定义。结果,学生把*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所有判定方法全部说了出来,并说出这样定义的原因。听起来真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难以分辨用哪一个做定义更合适。最后老师说*惯上用“两组对边分别*行”来定义。看了这节课后再结合小学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情况,我认为,小学教材已对“*行四边形”作了明确叙述,在“*行四边形”是如何定义的这一方面再做文章只能又陷入老师给学生解释为什么不能用*行四边形判定(学生并不知道是判定)来定义,而定义本身常常又是一个规定性的东西。因此,我在这个地方采取让学生事先准备好两张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纸片,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拼出*行四边形并把拼的图形展示在黑板上,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既能发现学生对*行四边形的理解情况,也为下面*行四边形性质的证明做好铺垫。

  在探索*行四边形性质上,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并把探索到的结论和证明过程填写在事先发给的探究报告里,使学生的思维和落实密切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感受公理化思想。

  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为了让学生对*行四边形的三条性质有更明确的认识,我从旋转的角度准备了形象生动的性质探索课件。

  整节课采取探索式证明方法,即采取观察、猜想、直观验证、推理证明、得出性质的方法。向学生渗透化复杂为简单,化新知为旧知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反思上课

  进入初中以后,随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加强,不能再仅局限于一些结论的获得,而要注重结论的推导过程,揭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也就是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材也要求学生要对发现到的结论进行推理论证。

  对“*行边形的对边相等”这一性质在小学是通过观察、测量对边的长度进行比较得到的。能否证明这一结论呢?学生在学多边形知识时曾经采取把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来研究,所以课堂上当对这一结论进行证明时,学生很快想到把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利用全等的知识来解决。但学生在推理时符号语言说的还不太顺畅,推理也还缺乏规范性。所以在学生的叙述下教师进行规范的推理板书,给学生做出示范。

  关于《不等式的性质》一节的教学,我在集备组的多次建议修改下,把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性质、运用不等式性质解简单不等式这三个内容整合到本节课;基本思路是:用比较数的大小引进不等式的概念;利用表格对不等式两边进行运算来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并展开小组讨论加深对不等式性质3的认识;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把不等式转化为的形式。本节课用的是*行班,强调的是实用性。从新课到练*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小组讨论又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性;为后续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自己在这节公开课吸取的经验是:

  1、充分准备是保证。从怎么引入怎么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及探索性质都进行充分的准备,写了份大概的讲话稿,在脑海里反复演练,以帮助克服紧张情绪。

  2、专业术语阐述不够清楚,需要加强。部分学生会对数量关系中的“不大于”、“是负数”、“是非负数”等数学术语理解不清,我只是从字面上给予解释,并没有对学生为什么出错进行深究,导致学生在复*回顾环节出错又在新课后的巩固练*出错。

  3、对性质3这个难度的教学不够。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了对性质3的探索,但由于对设计意图没有说清楚,导致有几个小组在不等式两边乘了不同的两个数来进行比较;对于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负数的教学完全回避了(我以为除法都可以化作乘法来做,所以讲乘法就够了),结果学生在遇到化作之类的题目都卡住了。

  4、用式子表示不等式的三条性质一笔带过,备课还需要加强。我备课时认为这个知识点不重要,但后来听教研员说这里才是展示教学个性的地方,并且可以训练学生的数学符号语言能力。

  5、注意学生的反应。这个班*常回答问题等都比较积极。但这次他们也是第一次经历,学生也显得紧张,我没能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课堂气氛调动不出来。本节课是第九章的第一节课,内容安排的有点多,对于中下学生的学*是不利的,但我没有在课堂及时的调整。准备在后续的课当中再反复训练,循环提高。公开课是对我的锻炼,不仅仅是教学能力,更是心理素质的锻炼。

  总的来说,本节课勉强完成了教学任务,我要进一步学*的还很多很多,我会多多向前辈老师学*。

  本节课我采用从生活中假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激发学生学*兴趣,采用类比等式性质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的问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力求在整个探究学*的过程充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的主体。

  课堂开始通过智力比拼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以及积极性。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不等式的性质1.然后通过比较简单的不等式的变化,探究出不等式的性质2和3.在这一环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点少。

  接下来的问题设计是为了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中类比思想的应用,并训练学生从类比到猜想到验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务,体会合作学*的乐趣。在这个环节上,我讲得有点多,在体现学生主体上把握得不是选好,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时间控制得不紧凑,有点浪费时间。还有就是给他们时间先记一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便于后面的练*。

  练*的设计上两道练*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并从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同时使学生体会数学中的分类讨论思想。

  本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得不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其中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探究的问题比较简单,在使学生体会类比思想以及分类讨论思想时,也可以通过问题设计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但是怕学生接受

  不了高难度的题目,因此在设计教案时经过反复思考,终究没有选择类似的题目。终究是不放心学生。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关于《不等式的性质》一节的教学,我在集备组的多次建议修改下,把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性质、运用不等式性质解简单不等式这三个内容整合到本节课;基本思路是:用比较数的大小引进不等式的概念;利用表格对不等式两边进行运算来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并展开小组讨论加深对不等式性质3的认识;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把不等式转化为的形式。本节课用的是*行班,强调的是实用性。从新课到练*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小组讨论又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性;为后续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自己在这节公开课吸取的经验是:

  1、充分准备是保证。从怎么引入怎么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及探索性质都进行充分的准备,写了份大概的讲话稿,在脑海里反复演练,以帮助克服紧张情绪。

  2、专业术语阐述不够清楚,需要加强。部分学生会对数量关系中的“不大于”、“是负数”、“是非负数”等数学术语理解不清,我只是从字面上给予解释,并没有对学生为什么出错进行深究,导致学生在复*回顾环节出错又在新课后的巩固练*出错。

  3、对性质3这个难度的教学不够。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了对性质3的探索,但由于对设计意图没有说清楚,导致有几个小组在不等式两边乘了不同的两个数来进行比较;对于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负数的教学完全回避了(我以为除法都可以化作乘法来做,所以讲乘法就够了),结果学生在遇到化作之类的题目都卡住了。

  4、用式子表示不等式的三条性质一笔带过,备课还需要加强。我备课时认为这个知识点不重要,但后来听教研员说这里才是展示教学个性的地方,并且可以训练学生的数学符号语言能力。

  5、注意学生的反应。这个班*常回答问题等都比较积极。但这次他们也是第一次经历,学生也显得紧张,我没能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课堂气氛调动不出来。本节课是第九章的第一节课,内容安排的有点多,对于中下学生的学*是不利的,但我没有在课堂及时的调整。准备在后续的`课当中再反复训练,循环提高。公开课是对我的锻炼,不仅仅是教学能力,更是心理素质的锻炼。

  总的来说,本节课勉强完成了教学任务,我要进一步学*的还很多很多,我会多多向前辈老师学*。

  本节课我采用从生活中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激发学生学*兴趣,采用类比等式性质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的问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惯。

  活动一、通过回顾旧知识,抓住新知识的切入点进入数学课堂,也为学*新知识做好准备。在这一环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点少。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不仅激发学生学*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在不等关系中存在的一些性质。这一环节上展现给学生一个实物,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

  问题2的设计是为了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中类比思想的应用,并训练学生从类比到猜想到验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务,体会合作学*的乐趣。在这个环节上,我讲得有点多,在体现学生主体上把握得不是很好,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时间控制的不紧凑,有点浪费时间。

  让学生比较不等式基本性质与等式基本性质的异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不等式,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

  让学生通过构图反思,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方式,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惯,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激起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三、通过两个题帮助学生应用提升,第一题以判断得形式让学生体验不等式性质的简单应用,第二题是利用性质化简不等式成“x>a”或“x

  整节课在运用符号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错误,因此在课堂上,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给予鼓励。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符号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得不错。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的完善自己的课堂。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