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1

  一、计算机在辅助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1、应用多媒体教学即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体现

  语文教学的现代化,不是媒体运用的现代化,不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决定教育未来的不是技术而是观念。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能促进语文教改,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关键在于使用者教育观念是怎样的,一个观念落后、只知“满堂灌”的教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只是找到了一个更有效的灌输工具,教学的过程由“人灌”变为了“电灌”。课堂从普通的教室搬进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由讲解员变为了放映员,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并没有改变教学的本质。

  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语文教学的改革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现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只有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才能在改革语文教学中产生巨大的作用。

  2、多媒体的应用是“辅教”而不是“辅学”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如果仅基于多媒体能使教学形象、直观、易懂、易记,以此来加大课堂的信息量、以形象的演示代替学生的想象、以视听取代学生的朗读、以多媒体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取代学生的自主学*,那就太肤浅了。在本质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根本的优越性,是改变学生由听教师的“口传”所形成的被动地位,到学生完全以主人翁的地位对媒体展示的信息进行观察、加工和处理,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围绕“教”而进行的,而是关注学生的“学”,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不是辅助语文教师的“教”而且辅助学生的“学”。

  二、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目的

  多媒体的引入为传统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带给学生全新的视觉冲击。在不违背中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语文多媒体教学又有其自身独特的目的。作为教师课堂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多媒体的应用应包含以下功能:

  1、多媒体应用要能提供更丰富的课堂教学信息容量

  语文课是进行语言信息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个信息传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要在一定时间内为学生传导最多的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的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应尽可能地扩大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单位时问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加快信息传递、知识整合的速度,以增加课堂的密度。

  2、媒体的运用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现在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但教授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体会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体,能更好地把学*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这样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引人多媒体时一定要善于创设文章情景,启发学生想象。

  3、多媒体教学应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语文学*兴趣是指学*者在语文学*过程中力求探究语文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在学*活动中表现出来,也在学*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一切学*活动包括语文学*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热情,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

  4、利用多媒体要能活跃课堂气氛。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之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中。

  三、语文多媒体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多媒体服务于教学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不能为了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

  1、教学性原则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应该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选取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情景)、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的内容。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无疑是课件评价的重要条件之一,演示模拟原理要正确,要反映主要的机制,细节可以淡化,要尊重事实,允许必要的夸张。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3、简约性原则

  课件所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的布局要突出重点,避免或减少引起学生注意的无益信息干扰。要注意前景与背景的色彩对比,线条的粗细。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文字显示数量(有可能,尽量用语言声音表达),过多的文字蒯读不但容易使人疲劳,而且容易干扰学生的感知。

  4、艺术性原则

  一个课件的展示不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所以优质的课件应是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展示的对象结构对称,色彩柔和,搭配合理,有审美性(这是比较难做到的,但是我们所追求的)。

  5、适度运用原则

  就是利用认知学*和教学设计理论,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不要“满堂灌”),让他们理解、思考、交流、质疑。

  语文多媒体教学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位可以信赖的帮手,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但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它只是起辅助的作用。我们只有分清主次,并结合语文教学的特征,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真正的现代化。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2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外,还必须具备不断反思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更远的目标,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对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挖掘语文教师成长的源泉

  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思想认为:“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充分体现“实践中体验,体验中发展”。教学时实践的艺术,教师只有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教学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身心体验,才能挖掘自身专业成长的源泉,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

  1、走出去:专家引领,与时俱进。专家是一线教师的航标,教师除了需要大量吸取专家论著中的精神营养外,更需要得到专家的引领。让教师“走出去”,是教师走*名家、名师、名校的机会,也是教师学*、反思、超越自己的机会,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唤起和激发教师的情感。2019年7月28日,在贵州教师教育学校呤听了四川省肖成全教授关于“有效教学”的讲座。听肖成全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肖老师幽默风趣,知识渊博,语言生动,言行整合。课上有讲解,课中有互动。激情昂然,铿锵有力,举例实在(如对“爱”(愛)的诠释:“爱”(愛)的本意是:用手(爪)捧着,用丝绸盖着(ㄇ),把最好的东西(心),送给朋友。),很具感染,潜移默化,真乃高效课堂,我受益匪浅。“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参与名师名课的实践活动,可以为教师注入新的生机,有力地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2、站出来:重构教研组功能,实施校本实践。教研组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起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教研组要具备教研、科研、培训多项职能,借助于跨学科的、不同层次教师间的互助与合作,作用于教师的校本实践专业成长。即利用教研组活动或大学科教研活动,通过“问题悬挂”、“问题招标”的方式方法,以“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为过程展开自己的教学实践。日常教学的“问题”并非都能构成研究的“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并“有心设计”了问题解决的思路之后,教师日常教学的“问题”才能转化为研究“课题”,这也意味着教师的“问题意识”上升成为“课题意识”。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重大疑难,再邀请有关专家来报告讲座、对话商榷。

  3、坐下来:苦思冥想,研究案例。研究案例能有效地丰盈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在处理教学突发事件时,能超越经验,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案例研究要涉及学科层面:学生学*层次是否促进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有效生成?涉及操作层面:讨论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学技术和教学技巧问题,其目的是探讨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做才更好,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涉及理论层面:“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更好”,对实践中的操作策略进行理论分析,主动建构和丰富教学理论。

  优秀案例有思想的深度,也有教学技术的娴熟,甚至每个教学细节背后都隐藏着教育理想、教学艺术、新课程理念。这些意义需教师在观察、研究中激活自己的经验,唤醒沉睡的知识,与教师对话、与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实践对话,感悟如何凭借教材,将观念转化为具体操作,从而实现思想的超越和教学行为的改善。对失败的案例,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会诊”教训,共商问题。同时也促使“旁观者”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有所察觉,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4、弯下腰:“换一个视角,别样的景色更精彩;换一个说法,多少辛苦都温暖;换一个表情,轻松了自己欢乐了大家!与他人一份情怀,与自己一份方便;给世界一份温暖,给自己一份宽和”---于丹。做一个幸福的人,首先必须学做一个喜欢别人的人!不用着急,因为我们都在路上!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行动,就会成功!凝聚你我,共同在一条路上走下去,一定会胜利!师生对话,教学相长。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伙伴,其次才是学*的指导者。所以在语文课程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再是课堂的听众,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活跃的、充满生命力的学生;教师不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居高临下,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等对话。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通过*等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才能增加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追求课堂教学之美

  反思: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一支粉笔上课堂的现象并不属“偶然”。目前,语文教师的备课要么参考或照搬现成的教案,要么再加以或多或少的个人苦思冥想,而千篇一律地延用“教参说法”则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也正是这个缘故,本来十分精彩的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便变得索然无味了。“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说法也就不复存在了,正所谓“你不分析我还兴趣盎然,你一分析我便昏昏欲睡”的语文教学现状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语文老师要能写好作文

  《教育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老师,你能作文吗》,对现代教师的写作能力提出强烈质疑和拷问,语言犀利,批判无情。但扪心自问,这的确是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实情,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震惊和深思!语文老师会写,本是理所当然的,可现在似乎存在大问题了。看过一则报道,上海某校举办师生同题作文竞赛,学生作文虽不尽如人意,但更出乎意料的是教师的作文也语言干瘪,结构松散,内容牵强,总体水*竟不及学生,着实令评委瞠目结舌,始料未及。一个语文老师要是自己不能写,又何以去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呢?要是自己构思不出一篇好文章,又如何引导学生琢磨文章的写法?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当中去,以便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兴趣。但由于语文老师对语文的冷漠和不擅长,往往充当了“说文”而不是“作文”“是评论家而不是作家”的角色。语文老师反而成了语文的门外汉,致使点评学生作文时往往流于空洞说教,或隔靴搔痒,甚至优劣颠倒,把学生作文中许多精彩之处忽略掉或处理掉,可叹啊!

  四、语文老师不但能“教”还要能“研”

  有人说“语文老师人人能当”,这是对传统语文学科的曲解和对“老套”教学的语文教师的不信任,但,要想改变这种看法,恐怕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背负着层层压力去努力了,从我自身开始吧!传统的语文教学是让教师把自己的“一桶水”一勺勺地均分给学生,但是,我们知道,哪怕是滴水不漏,那也只是“一桶水”。若要达到“青出于蓝”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把汲水的方法和经验传授给学生。然而,什么样的方法适合本班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又该如何教学?这又启示着我们千篇一律的*学手段是无法实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目的的。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教研能力。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和教法,还要注意研究我们的学校,研究我们的学生,研究我们的课堂,研究我们的课程。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校自身的真实教学问题,做到“以校为本”。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3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的课程体系改变了学生的学*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教师的教学,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我们要进一步理清新课改的新思路、新理念,借助他可以让我们更顺利一点走进新课改、实践新课改。其实人人围绕课题都可以作一点思考,那就是与自己所任教学科的整合,人人思考,人人实践。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以下是我对教学的反思与总结。

  一、以课题为突破口

  推动学法教法革新自实施新课改以来,许多学校都及时找准定位,树立走“科研兴校”之路,作为新课改弄潮儿的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以课题为突破口,努力推动学法教法革新。如:进一步深化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结合个人在课题研究中的主要任务,我们更注重情境教学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精心设计情境的呈现方法,如借助语言描述、实物陈列、电教手段、任务卡片、多媒体技术、局域网传递等途径。当然我更多的是利用电教手段、多媒体、局域网传递这三种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创新的火花,加强学法指导,促进相互的交流与合作,真正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成为教学不断生成的*台,竭力摆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教学模式。

  二、更新教育理念,奠定课改理论基础

  新课改需要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的课改是盲目的,只有掌握了先进的课改理论,才能避免盲目性,少走或不走弯路,才能发挥创造性。而教师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因素,直接决定新课改的成败,自我充电,强基固本,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新课改刚启动后,结合科研计划,我们先后认真学*了成才导报上新课改专版,到图书馆借阅新课标解读,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向《高中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杂志学*,向《凤凰语文》、《教育在线》等教育网站讨教,取别人的新课改理念、新课改精神为我所用,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对此我们笑称为“换脑”行动。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努力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技能,融入课堂,大胆整合,积极撰写经验总结、教学感悟或课例论文,或借助教育网站这个*台,建立自己的个人专题集,坚持写教育随笔。

  三、一点思考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工程,没有现成经验和固定模式,我们这一路走来,就是靠紧紧依托教科研,步步走进新课改。“战斗正未有穷期”。我们相信,在浓厚的科研氛围下,在大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中,我们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明天一定会更美!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4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什么、批判什么…… 如《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要渗透德育教育是:“愚公精神”,什么事愚公精神呢?可归纳为:他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或者说:

  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

  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

  3、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愚公精神。有人提出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这是一种诡辩,是不合理的,是和这篇寓言故事的目的相违背的。新课标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 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或者每周就来一篇作文,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 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 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生成 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5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子慢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标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 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标中的新理念, 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四、课堂教学盲目追求形式

  特别是新课标的实施,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用素质教育为幌子,一味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实践,很大程度上将语文课上成了活动课,深陷“兴趣爱好”之中,这种现象是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曲解,它明显带有表层和功利性的毛病,这样盲目追求形式,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方式。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也是有害的。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5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研究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反思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开展反思性教学。

  一、以学生为主把学生看作语文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活动为主

  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学*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师生互动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学生通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会深入理解课文,丰富了课外知识的。由此,我就启发学生:文选内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充实、完善,健全中学语文知识结构是课内课外等综合因素建构而成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

  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生的兴奋点如果被激活了,那么他们对课文会进行再创造的。如果每天都是轻松愉悦的上课,那么学生的灵感和情感会得到激发的。此外还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变教学思路

  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教师应注意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学的思路,才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

  “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六、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

  在课改过程中,我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1

  一、计算机在辅助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1、应用多媒体教学即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体现

  语文教学的现代化,不是媒体运用的现代化,不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决定教育未来的不是技术而是观念。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能促进语文教改,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关键在于使用者教育观念是怎样的,一个观念落后、只知“满堂灌”的教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只是找到了一个更有效的灌输工具,教学的过程由“人灌”变为了“电灌”。课堂从普通的教室搬进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由讲解员变为了放映员,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并没有改变教学的本质。

  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语文教学的改革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现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只有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才能在改革语文教学中产生巨大的作用。

  2、多媒体的应用是“辅教”而不是“辅学”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如果仅基于多媒体能使教学形象、直观、易懂、易记,以此来加大课堂的信息量、以形象的演示代替学生的想象、以视听取代学生的朗读、以多媒体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取代学生的自主学*,那就太肤浅了。在本质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根本的优越性,是改变学生由听教师的“口传”所形成的被动地位,到学生完全以主人翁的地位对媒体展示的信息进行观察、加工和处理,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围绕“教”而进行的,而是关注学生的“学”,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不是辅助语文教师的“教”而且辅助学生的“学”。

  二、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目的

  多媒体的引入为传统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带给学生全新的视觉冲击。在不违背中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语文多媒体教学又有其自身独特的目的。作为教师课堂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多媒体的应用应包含以下功能:

  1、多媒体应用要能提供更丰富的课堂教学信息容量

  语文课是进行语言信息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个信息传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要在一定时间内为学生传导最多的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的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应尽可能地扩大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单位时问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加快信息传递、知识整合的速度,以增加课堂的密度。

  2、媒体的运用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现在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但教授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体会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体,能更好地把学*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这样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引人多媒体时一定要善于创设文章情景,启发学生想象。

  3、多媒体教学应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语文学*兴趣是指学*者在语文学*过程中力求探究语文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在学*活动中表现出来,也在学*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一切学*活动包括语文学*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热情,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

  4、利用多媒体要能活跃课堂气氛。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之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中。

  三、语文多媒体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多媒体服务于教学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不能为了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

  1、教学性原则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应该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选取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情景)、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的内容。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无疑是课件评价的重要条件之一,演示模拟原理要正确,要反映主要的机制,细节可以淡化,要尊重事实,允许必要的夸张。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3、简约性原则

  课件所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的布局要突出重点,避免或减少引起学生注意的无益信息干扰。要注意前景与背景的色彩对比,线条的粗细。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文字显示数量(有可能,尽量用语言声音表达),过多的文字蒯读不但容易使人疲劳,而且容易干扰学生的感知。

  4、艺术性原则

  一个课件的展示不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所以优质的课件应是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展示的对象结构对称,色彩柔和,搭配合理,有审美性(这是比较难做到的,但是我们所追求的)。

  5、适度运用原则

  就是利用认知学*和教学设计理论,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不要“满堂灌”),让他们理解、思考、交流、质疑。

  语文多媒体教学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位可以信赖的帮手,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但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它只是起辅助的作用。我们只有分清主次,并结合语文教学的特征,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真正的现代化。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2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外,还必须具备不断反思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更远的目标,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对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挖掘语文教师成长的源泉

  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思想认为:“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充分体现“实践中体验,体验中发展”。教学时实践的艺术,教师只有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教学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身心体验,才能挖掘自身专业成长的源泉,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

  1、走出去:专家引领,与时俱进。专家是一线教师的航标,教师除了需要大量吸取专家论著中的精神营养外,更需要得到专家的引领。让教师“走出去”,是教师走*名家、名师、名校的机会,也是教师学*、反思、超越自己的机会,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唤起和激发教师的情感。2019年7月28日,在贵州教师教育学校呤听了四川省肖成全教授关于“有效教学”的讲座。听肖成全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肖老师幽默风趣,知识渊博,语言生动,言行整合。课上有讲解,课中有互动。激情昂然,铿锵有力,举例实在(如对“爱”(愛)的诠释:“爱”(愛)的本意是:用手(爪)捧着,用丝绸盖着(ㄇ),把最好的东西(心),送给朋友。),很具感染,潜移默化,真乃高效课堂,我受益匪浅。“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参与名师名课的实践活动,可以为教师注入新的生机,有力地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2、站出来:重构教研组功能,实施校本实践。教研组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起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教研组要具备教研、科研、培训多项职能,借助于跨学科的、不同层次教师间的互助与合作,作用于教师的校本实践专业成长。即利用教研组活动或大学科教研活动,通过“问题悬挂”、“问题招标”的方式方法,以“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为过程展开自己的教学实践。日常教学的“问题”并非都能构成研究的“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并“有心设计”了问题解决的思路之后,教师日常教学的“问题”才能转化为研究“课题”,这也意味着教师的“问题意识”上升成为“课题意识”。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重大疑难,再邀请有关专家来报告讲座、对话商榷。

  3、坐下来:苦思冥想,研究案例。研究案例能有效地丰盈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在处理教学突发事件时,能超越经验,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案例研究要涉及学科层面:学生学*层次是否促进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有效生成?涉及操作层面:讨论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学技术和教学技巧问题,其目的是探讨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做才更好,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涉及理论层面:“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更好”,对实践中的操作策略进行理论分析,主动建构和丰富教学理论。

  优秀案例有思想的深度,也有教学技术的娴熟,甚至每个教学细节背后都隐藏着教育理想、教学艺术、新课程理念。这些意义需教师在观察、研究中激活自己的经验,唤醒沉睡的知识,与教师对话、与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实践对话,感悟如何凭借教材,将观念转化为具体操作,从而实现思想的超越和教学行为的改善。对失败的案例,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会诊”教训,共商问题。同时也促使“旁观者”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有所察觉,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4、弯下腰:“换一个视角,别样的景色更精彩;换一个说法,多少辛苦都温暖;换一个表情,轻松了自己欢乐了大家!与他人一份情怀,与自己一份方便;给世界一份温暖,给自己一份宽和”---于丹。做一个幸福的人,首先必须学做一个喜欢别人的人!不用着急,因为我们都在路上!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行动,就会成功!凝聚你我,共同在一条路上走下去,一定会胜利!师生对话,教学相长。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伙伴,其次才是学*的指导者。所以在语文课程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再是课堂的听众,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活跃的、充满生命力的学生;教师不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居高临下,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等对话。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通过*等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才能增加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追求课堂教学之美

  反思: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一支粉笔上课堂的现象并不属“偶然”。目前,语文教师的备课要么参考或照搬现成的教案,要么再加以或多或少的个人苦思冥想,而千篇一律地延用“教参说法”则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也正是这个缘故,本来十分精彩的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便变得索然无味了。“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说法也就不复存在了,正所谓“你不分析我还兴趣盎然,你一分析我便昏昏欲睡”的语文教学现状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语文老师要能写好作文

  《教育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老师,你能作文吗》,对现代教师的写作能力提出强烈质疑和拷问,语言犀利,批判无情。但扪心自问,这的确是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实情,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震惊和深思!语文老师会写,本是理所当然的,可现在似乎存在大问题了。看过一则报道,上海某校举办师生同题作文竞赛,学生作文虽不尽如人意,但更出乎意料的是教师的作文也语言干瘪,结构松散,内容牵强,总体水*竟不及学生,着实令评委瞠目结舌,始料未及。一个语文老师要是自己不能写,又何以去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呢?要是自己构思不出一篇好文章,又如何引导学生琢磨文章的写法?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当中去,以便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兴趣。但由于语文老师对语文的冷漠和不擅长,往往充当了“说文”而不是“作文”“是评论家而不是作家”的角色。语文老师反而成了语文的门外汉,致使点评学生作文时往往流于空洞说教,或隔靴搔痒,甚至优劣颠倒,把学生作文中许多精彩之处忽略掉或处理掉,可叹啊!

  四、语文老师不但能“教”还要能“研”

  有人说“语文老师人人能当”,这是对传统语文学科的曲解和对“老套”教学的语文教师的不信任,但,要想改变这种看法,恐怕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背负着层层压力去努力了,从我自身开始吧!传统的语文教学是让教师把自己的“一桶水”一勺勺地均分给学生,但是,我们知道,哪怕是滴水不漏,那也只是“一桶水”。若要达到“青出于蓝”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把汲水的方法和经验传授给学生。然而,什么样的方法适合本班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又该如何教学?这又启示着我们千篇一律的*学手段是无法实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目的的。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教研能力。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和教法,还要注意研究我们的学校,研究我们的学生,研究我们的课堂,研究我们的课程。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校自身的真实教学问题,做到“以校为本”。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3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的课程体系改变了学生的学*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教师的教学,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我们要进一步理清新课改的新思路、新理念,借助他可以让我们更顺利一点走进新课改、实践新课改。其实人人围绕课题都可以作一点思考,那就是与自己所任教学科的整合,人人思考,人人实践。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以下是我对教学的反思与总结。

  一、以课题为突破口

  推动学法教法革新自实施新课改以来,许多学校都及时找准定位,树立走“科研兴校”之路,作为新课改弄潮儿的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以课题为突破口,努力推动学法教法革新。如:进一步深化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结合个人在课题研究中的主要任务,我们更注重情境教学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精心设计情境的呈现方法,如借助语言描述、实物陈列、电教手段、任务卡片、多媒体技术、局域网传递等途径。当然我更多的是利用电教手段、多媒体、局域网传递这三种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创新的火花,加强学法指导,促进相互的交流与合作,真正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成为教学不断生成的*台,竭力摆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教学模式。

  二、更新教育理念,奠定课改理论基础

  新课改需要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的课改是盲目的,只有掌握了先进的课改理论,才能避免盲目性,少走或不走弯路,才能发挥创造性。而教师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因素,直接决定新课改的成败,自我充电,强基固本,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新课改刚启动后,结合科研计划,我们先后认真学*了成才导报上新课改专版,到图书馆借阅新课标解读,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向《高中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杂志学*,向《凤凰语文》、《教育在线》等教育网站讨教,取别人的新课改理念、新课改精神为我所用,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对此我们笑称为“换脑”行动。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努力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技能,融入课堂,大胆整合,积极撰写经验总结、教学感悟或课例论文,或借助教育网站这个*台,建立自己的个人专题集,坚持写教育随笔。

  三、一点思考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工程,没有现成经验和固定模式,我们这一路走来,就是靠紧紧依托教科研,步步走进新课改。“战斗正未有穷期”。我们相信,在浓厚的科研氛围下,在大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中,我们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明天一定会更美!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4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什么、批判什么…… 如《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要渗透德育教育是:“愚公精神”,什么事愚公精神呢?可归纳为:他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或者说:

  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

  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

  3、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愚公精神。有人提出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这是一种诡辩,是不合理的,是和这篇寓言故事的目的相违背的。新课标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 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或者每周就来一篇作文,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 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 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生成 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5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子慢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标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 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标中的新理念, 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四、课堂教学盲目追求形式

  特别是新课标的实施,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用素质教育为幌子,一味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实践,很大程度上将语文课上成了活动课,深陷“兴趣爱好”之中,这种现象是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曲解,它明显带有表层和功利性的毛病,这样盲目追求形式,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方式。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也是有害的。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5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研究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反思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开展反思性教学。

  一、以学生为主把学生看作语文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活动为主

  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学*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师生互动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学生通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会深入理解课文,丰富了课外知识的。由此,我就启发学生:文选内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充实、完善,健全中学语文知识结构是课内课外等综合因素建构而成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

  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生的兴奋点如果被激活了,那么他们对课文会进行再创造的。如果每天都是轻松愉悦的上课,那么学生的灵感和情感会得到激发的。此外还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变教学思路

  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教师应注意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学的思路,才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

  “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六、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

  在课改过程中,我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 (菁华5篇)

  重视实践教学,抓好实验实*活动,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是显示职业教育特色,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头等大事。然而,在许多职业中学里,实验实*活动似乎只是专业教师的事,不少语文教师,觉得事不关己,对学生的实验实*活动不关心,不重视,不参与。这种态度无疑是错误的。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明确语文教学为实验实*活动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同时,也要不断探索,努力寻找语文教学为实验实*活动服务的种种途径。

  一、认识:必要性与可能性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语文教学为实验实*活动服务,是完全必要的。

  (一)从职业中学的办学宗旨与培养目标来看。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培养中级技术人才。这些人才,必须是实用型人才。其实用性,主要表现在他们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的技能。而实验实*活动,则是提高他们操作技能的关键。因此,职业中学任何一科的教学,都应该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服务,语文科当然也不能例外。

  (二)从职业中学语文课的性质及语文教学的特点来看。语文是学生从事学*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说它是工具,是基础,一是要为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服务,二是要为学生今天的专业学*和明天的专业工作服务。既然学生在今天的专业学*中,离不开生产实*与科学实验活动,在明天的专业工作中,仍然离不开科学实验及技术改造活动,那么,语文教学也就必然要为它们服务。因此,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必须担负打基础与服务专业课教学的双重任务。

  其次,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语文教学为生产实*及科学实验活动服务,也是完全可能的。

  (一)从语言与生产劳动的.关系来看。语言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也是在生产劳动与科学实验中发展的。现在,职业中学里生产实*与科学实验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语言。进行前,离不开用语言知道、安排;进行中,离不开用语言记录、分析;进行后,离不开用语言总结。这就是为语文教学去为生产实*、科学实验活动服务,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提供了用武的场地。

  (二)从语文与思维的关系来看。一切实践活动,离不开思维,而一切思维活动,必须凭借语言这个形式。因此,语文教学中对思维的训练,实际上是为生产实*服务的。

  (三)从知、行、情、意的关系来看。知、行、情、意,关系密切,相辅相成。语文教学,既可以传“知”,更可以激“情”,又可以励“意”,它势必能对学生的“行”起推动、促进作用。因此,语文教学,完全有可能尽到责任,去提高学生参与生产实*与科学实验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四)从现行的职高语文教材来看。编者们已经作了很大的努力,既基本保持了教材的知识系统性,又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注重了教材的专业适应性。这给我们语文教师让语文教学为生产实*服务,也带来了更多的方便。

  二、途径:多样性与实践性

  语文教学为生产实*及科技实验活动服务,其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课外辅导等环节,都可以进行;关键在于每个语文教师,积极地去进行探索,自觉地去进行实践。

  (一)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掘教材中关于生产实*及科学实验的重要性的教育因素,

  让学生深刻认识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而自觉地、积极地参加生产实*与科学实验活动。

  在湖南省编的职高语文课本中,这样的课文是不少的。如论说文的《改造我们的学*》、《基本训练》、《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等,记叙文中的《袁隆*细说杂交稻》、《陈章良笑谈“基因”》等,说明文中的《眼睛与仿生学》、《决战纳米时代》等。它们有的阐明了知与行的关系,强调了加强基本训练的重要性;有的指出:“高分低能,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为入书法”,而“用的透脱,此为出书法”;有的阐明了现代尖端科学技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高科技的宏伟蓝图,激励学生去为之奋斗。语文教师在教这些课文时,必须联系学生对待生产实*与科学实验活动的各种态度与表现,加以类比或对比,加以称赞或批评。这对学生重视生产实*与实验,努力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无疑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在写作教学中,要加强对实*(实验)报告的写作指导,同时也要通过作文,大力对各种实践能手进行歌颂、表扬。

  写作实*(实验)报告,实际上是写作程序说明文。语文教师必须在学生开展各种实验实*之前,结合说明文的教学与训练,集中地进行一次写作实*(实验)报告的指导,要求学生明确:撰写实*(实验)报告,必须具有真实性、科学性、研究性;它的写作过程,包括实*(实验)前的准备、实*(实验)中的观测,实*(实验)后的分析。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其格式,要求有实*(实验)的名称,遵循的原理,器材的装置(有的还要绘装置图),实*(实验)的过程(写作这一部分时,必须严格按步骤在时间上的先后为序),实*(实验)的结果,收获与体会等。

  此外,在对学生进行记叙文与议论文的训练时,也要结合生产实*,命一些题目。如《我班的实践能手》,《他摘取了技能比武的桂冠》,对一些重视实*的学生进行歌颂;也可以命一些如《我会组装电脑了》,《下乡维修小记》之类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写出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与喜悦,从而进一步增加实践的兴趣与信心;也可以让学生写作《下水才能学会游泳》、《高分与低能》等论说文,使其进一步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三)课外辅导,也要为生产实*与科学实验活动服务。一是要与专业老师配合,对学生写作的实*(实验)报告进行批阅,发现存在各种语言问题的,要进行讲评,或进行个别辅导,指出他们的毛病,引导他们修改。二是要广泛收集一些关于实践的名言警句,不定时地推荐给学生,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知识的人不实践,好比蜜蜂不酿蜜”等,从而不断鞭策学生认真参加生产实*与科学实验活动。三是语文教师也可抽时间,适当参加一些学生的实*与实验活动,既可以融洽师生感情,又可以现场了解情况,进行宣传鼓动或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如何用语言来表达等。这对学校的生产实*与科学实验活动,也可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语文教学本身,既应该也可以开展一些实*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如,在学了文字知识与语法知识之后,我校曾组织学生上街,清查招牌、广告、横幅、标语中存在的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异体字、繁体字等,清查广告、标语中存在的语法错误等,有的还直接向店家指出,请他们改正。这一活动,不但巩固了学生的文字、语法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培养了学生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责任感。

  又如,在学了调查报告这后,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调查活动,对象有乡镇企业、专业场、专业村、乡农校等;还调查了一些优秀的职高毕业生,然后要求他们写出专题调查报告。这一实*活动效果很好,不但让学生实实在在掌握了社会调查的方法及调查报告的写法,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与创业意识。学生写的一些关于毕业生的调查报告,还被学校收入了《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集》。

  上述一些作法,是我校语文教师为生产实*服务所作的一些探索,在推动我校的生产实*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我校学生在“边学边干边创收”的“三边”教学模式推动下,涌现了不少操作能手与“边学边干边创收”的典型,还有不少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科学实验,所写的实验报告,或发表在科技报刊上,或获省、市生物百科竞赛论文奖。专业老师们说:“这里边,也有语文教师的一分功劳。”

  让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更好地为生产实*与科学实验以服务吧,这是职业中学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也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需要。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能力,我把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兴趣是自主学*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的劲头就更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的实效。

  三、培养积极探究*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

  此外,我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奋斗!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能力,我把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兴趣是自主学*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的劲头就更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的实效。

  三、培养积极探究*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

  此外,我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奋斗!

  教师备课时,对自己设置的问题都准备了正确的答案,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与教案教材教参里的答案不相同时,那么教师应怎样对待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呢?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是师生*等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先看一个案例:我在教《三颗枸杞豆》这课时,我问学生受到的启示与教育时,有一学生回答:三叔的做法是对的,应当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尽管最后没有什么成绩。真是没想到学生有这样的想法,可我的教案里写着:要抓住时间,抓住生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决不能见异思迁,知难而退,否则必将一事无成。

  看到还有一个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下课的时间又快到了,我便赶紧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让学生用笔记下,课后,我反复思考,似乎觉得这样处理不妥。

  这个案例,引发了我对课程改革更深的思考,同时对课程标准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首先,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这个层面来讲,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容器,或者预先设置一个个圈套(问题),让学生往里钻,而应还学生以学*和发展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中,不能用所谓正确的,标准的答案取代学生的感受,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以致阻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

  课堂上,即使学生的回答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地鼓励、引导,用心去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同时针对其思维过程的缺陷、不足,开展积极有效的帮助,这样,教师不仅在教学生学,而且向学生展示了一种虚心诚恳民主宽容的人格风范。

  其次,从教学相长,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角度来探讨,学生说出独特的与教案不同的理解,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文化积淀无疑是一个挑战。按着教参讲,照着教案读,自然省心省力,一旦“开放”,一个头脑怎能应对50个头脑?这也是对教师专业功底教育理念和教学机智的考验。它唤起了教师的危机感、紧迫感,教师们沿用了几年或者十几年的教学方式和*惯受到了冲击。所以我们必须继续读书,终身学*,不断发展,充实,提高自己。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这是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对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挑战,如何成功应对这种挑战并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从教学设计的多样性、复杂性、合理性及实用性的实际看,教师要摒弃备课设计上的拿来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惯定式和慵懒意识。教学上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严重束缚了广大教师的创新思维,以其昏昏岂能使人昭昭,一个缺乏创新思想和精神的的教师又如何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学设计上慵懒的拿来主义更使教师丧失了不断进取不断拓展和积极创新的勇气和信心。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不尽表现在课堂上,其实更多的是体现在教师辛勤的创新设计中。

  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如果能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就要降低老师自己的身份,和他们交朋友,做*等的伙伴,只有这样,他们有话才敢说,才能大胆地去探讨。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12个文言常用实词和“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3.学*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借鉴荀子有关学*的意义和学*态度的论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观点。

  【使用说明】

  1.第一课时落实学*目标1-2,第二课时落实学*目标3-4;

  2. 第一课时落实基础演练1-3,第二课时落实基础演练4-5;

  3. 第一课时落实合作探究1-4,第二课时落实合作探究5-10;

  4. 第一课时落实巩固训练1-8,第二课时落实巩固训练9-13;

  【知识导学】

  1.关于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的方法。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勉励人们学*须持之以恒,以求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2.关于劝学的名言名句

  少小多才学,*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 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民国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

  3.关于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 “ 本体 ”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 喻体 ”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 喻词 ”(像、是、如等)。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比喻论证不是议论文写作的主要论证方法,要求慎重使用。

  【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靛青( ) 蓼蓝( ) 木直中绳( ) 参省( )

  须臾( ) 以为轮( ) 跬步( ) 生非异也( )

  槁暴( ) 骐骥( ) 驽马( ) 跂而望矣( )

  二螯( ) 锲而不舍( ) 金石可镂( ) 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劝学(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3)吾尝跂而望矣( ) (4)假舆马者( )

  (5)而绝江河( ) (6)风雨兴焉( )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9)驽马十驾( ) (10)用心躁也( )

  (11)学不可以已( ) (12) 金就砺则利( )

  (13)而闻者彰( ) (1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15)用心一也( ) (1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17)木直中绳,以为轮( ) (18)声非加疾也( )

  (19)非能水也( ) (20)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3.名句默写填空。

  (1)(20xx江苏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20xx福建高考)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

  (3)(20xx天津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20xx全国高考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不复挺者,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______;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

  4.找出文中的20个比喻句。

  5.结合已学知识,说明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⑥蟹六跪而二螯( )

  (2)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

  ①青,取之于蓝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③⑦⑧ D.④⑤⑧

  (3)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 ② 善假于物也 ③ 寡人之于国也

  ④屈原至于江滨 ⑤颁白不负于戴于道路矣

  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⑤⑥ D.②④⑥

  【合作探究】

  一、说说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根据提示,梳理本文内容

  文本围绕“ ”从三方面展开说理分析,其中第二段从学*的 说明道理,运用 个比喻句分析了学*能够 、 、 ,第三段从学*的 说明道理,运用 个比喻句分析了学*能够 、 、 ,第四段从学*的 说明道理,运用 个比喻句分析了学*要求 、 、 。

  三、分析第一段五个比喻句所表达的意思。

  四、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理解成自主学*、从师学*的目的是为了超越前人,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说说理由。

  五、分析第三段五个比喻句所表达的意思。

  六、我们今天认为,在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途径上,“思”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应该怎样理解?

  七、分析第四段十个比喻句所表达的意思。

  八、结合文本,说说本文比喻说理的特点

  九、荀子认为学*可以改变先天所具有的“人性恶”的本质,从而具备圣心,成为君子,对此,你有着怎样的评价和认识?

  十、在知识急增的社会,我们对于学*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

  一、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重难点

  1、重点字词、句式

  2、《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

  三、教学设想

  可在教师指导下,以讨论、串讲、表演、做练*等方式,引导同学自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老师的讲授既要讲清楚重难点,分析好思想内涵,又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应以练为主。

  四、课型和课时自读课两课时

  五、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1、导入:由三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位演忠臣、一位演奸臣,一位演皇帝,忠臣向皇帝进谏,要他多听从民意,广开言路,不要受小人蒙蔽,岂料奸臣在皇帝旁边挑拨离间,龙颜大怒,奸臣将忠臣推出去斩。由这小品导入古代臣子进谏若直接言明自己的意见(即“直谏”)会很危险,臣子进谏最好是讽谏,由此引出题目,并解释“讽”及课题的意思。

  2、点出《邹忘讽齐王纳谏》一课选自《战国策》,用幻灯片打出该学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怕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

  3、转入对文段的学*。

  (1)学*一、二段的字词和句式(重点字词用幻灯片打出)

  ①孰:通“熟”,仔细

  私:偏爱

  朝朝服衣冠:zháo:朝见

  ②词类活用:A名作状:[朝]服衣冠

  [暮]寝而思之

  B、名作动:朝服衣冠:穿戴

  C、形容词意动用法:美我者:以……为美。

  ③古今异义词

  尺:古;约合现在的23.1厘米

  今:约33.3厘米。

  窥:古:照

  今:偷偷地看

  寝:古:躺而不睡

  今:睡觉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处所

  ④句式: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谁,哪个

  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否定句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被动句:王之蔽甚矣

  省略句:与坐谈

  4、先让同学翻译第二段,再请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以及请一位同学做旁白通过这种活泼生动的形式即串讲了课文,又让同学领会了课文内容。

  5、分析

  问:师(1)大家观看表演时有无发现妻、妾、客大意都相同?

  生:——有,都说邹忌美于徐公。

  师:(2)大意同,但妻、妾、客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不同,可否找出?

  生:——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比妻稍为冷淡点,回答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

  客:用陈述句,语气更*淡。

  反问句

  师:(3)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

  生:——妻→私

  妾→畏

  客→有求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有遗产,是伟大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民族优秀文化一部分,它永远不会过时,并且值得我们去研究,学*,发扬。这不但是祖宗智慧与心血的继承,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它们的学*,研究与解读,去构建今日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然而中学的古诗词教学却不容乐观,存在诸多误区,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反思。

  一、当前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诗歌的多种解读。

  重灌输,轻体验,重权威,轻引导,即使教师的观点是对的,但这样把自己的结论轻易地拋给学生,使得学生少了精神思索的旅程,又是多么的可惜。有意义的学*应该是将知识同化于已有的心理图式中,并建构新的认知图式,学到越来越多的有关认识事物的程序。另外,有些教师看似“循循善诱”,实则将学生引|向标准答案,只训练了聚合式思维,却忽视了发散式思维。

  2、过度强调知性分析,肢解诗歌的倾向明显。

  有些教师在教古诗词时,将其划分段落,总结段意,在此基础上掌握诗词的思想情感,分析艺术手法。这是将古诗词当作无生命的东西进行分解,把诗词鉴赏当作分析、综合、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而不重整体把握和感性体验。有些教师的讲解过于直露,貌似讲透了诗歌,实际失去了诗歌的意境之美,甚至做出过度阐释。古诗词教学中需要知性思维,但要和感知、体验、想象、联想等感性思维统一在一起,否则就扼杀了诗词的生命力,也有碍于学生审美感受力的发展。

  3、滥用多媒体。

  古代诗词意境的体验需要学生的形象思维,需要调动储存在大脑中的表象,并在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表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抒情主人公完美地存在于在我们的想象中,而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将一喝酒老翁展现在学生面前,顿觉风采大减。此外,滥用多媒体淡化了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炫目的电脑画面占用了学生的大部分注意力,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投射到诗词本身的情感与体悟却不够深入。

  诗词本是浪漫的产物,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非常尴尬:学生对古诗文学*索然寡味了无兴趣,大有一种望而生畏甚至望而生厌的感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原因有两大方面:

  1、学生认知上的偏差。

  学生对古诗文不感兴趣的原因,除了对古诗文难理解、难背记,把古诗文视为第二门外语;更有不少学生认为学古诗文十分枯燥,现代人都用现代汉语说话,古文无实用价值。正如南怀瑾先生所担忧的:“很是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有好的`专业,有高的待遇,或能赚很多的钱。”《都市快报》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杭州某业余学校开出“古诗文诵读班”,却因仅招到一名学生而只得暂时停办,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开办的英语等班早就爆满。学生对古诗文对漠视,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漠视,这种类似于数典忘祖的做法,不能不令人痛心。

  2、教师教法上的偏差。

  不少教师认为,初中古诗文教学仅是让学生多积累,多背诵,于是,“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成了不少教师一成不变的做法,把古诗文脍炙人口的美感和韵味讲解得消失殆尽,课堂气氛沉闷无趣单调无味。所以,教师教法上的单一,自然会使古诗文中的营养丢失,进而造成学生在古诗文传统文化积淀方面的“贫血”。

  二、面对这些现状,我们应该做出反思:

  1、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吟诵来体味古诗词的情感。

  要体味古诗词的情感,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或许就是吟诵。诗词格律所表现的音乐性和由此表达的感情,都必须在吟诵中体现。在教学中还应传授一些有关吟诵的知识,比如*声读得长而轻,仄声短而重;四言诗一句两顿,五言诗两顿,七言诗三顿,顿的位置略延长、提高、加重等。此外,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好的范读能直接打动学生,使他们克服害羞心理。

  2、运用艺术通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艺术通感,化实物为情思,化情思为实物,化抽象为直观,调动并贯通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加深对诗词意境的理解感受。

  用音乐来配合古诗词,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对古诗词的感受,往往就是这样朦胧含混而涌动着情感的,而流动不居、情感充沛的音乐,正适合于帮助学生增强这种感受。例如,讲授《春江花月夜》一诗时,配以《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无疑是相得益彰、境界顿生。又如,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然后找出与之相合的音乐,甚至自己创作一段音乐,也是很好的方法。

  苏轼评王维的诗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的相通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教学通道。例如,在上白居易的《忆江南》时,展示一些江南风光的图片,为欣赏《忆江南》一词营造出了韵味十足的背景氛围。当然,艺术通感的运用不能喧宾夺主。

  3、系统比照,纵横勾连。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很多学生学完一首诗词,了解的就仅止于这一首诗词,对作者其人、作者的其它作品,对同题材、同风格的作品都鲜有了解,这样的教学是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讲授一位诗人的某一首诗时,若能全面地介绍这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介绍他创作的其它诗歌,既有利于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教材.上的那首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古诗词积淀与素养。例如,在讲授李煜的《虞美人》时,若能兼及李煜的详细生*,兼及《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等词,其教学效果应该比单讲一首《虞美人》要好得多。

  4、开发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

  20xx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其中初中要求背诵50首,高中50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接触足量的古诗词,对于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兴趣和感受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古诗词背诵篇目”的基础上,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拓宽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视野。比如,有的学校专门开设了“诗教’'选修课,有的学校还有自己的古诗词教学的教材,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5、教师自身水*提高。

  教师首先应提高对古诗文教学价值的认识,明确指导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并非可有可无之事,而应视之为对教师的一种要求,一份无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要努力克服浮躁不定、急功*利的心态,钻入“故纸堆”中潜心会学,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其次,还须进一步深入学*《课程标准》,领会精神,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另外还可以运用研究性学*的方式。如在文本阅读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原型意象的研究性学*。首先让学生思考高中古诗词里出现了哪些原型意象,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作为课题,课题相同者组成一个研究小组。然后让学生分工合作,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整理并分析信息,写出小论文,并制作相关课件。最后进行交流总结,组织学生上台做presentation,展示研究成果,在班级中传阅各小组的论文,并进行自评、互评。

  古诗词作为千年文化积淀的代表性文学作品,其文学价值历来为人所推崇。作为中学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古诗词教学,对学生有着励志、修德、陶情、劝学等积极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的同时,它更是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时至今日古诗词的欣赏价值远高于其实用价值。且随着白话文的发展与普及,古诗词越发让学生觉得抽象,晦涩。为此,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对于古诗词教学只得多数停留在梳理诗词的字词、大意等浅层教学阶段。为了不让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在我们这一代没落、消亡,我们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必须加强。

  从教二十多年了,对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学,,还确实没有比较系统的发自内心的对自己的语文教学的现状做过反思。借这次的机会, 我静下心来,将这些年的语文教学的点滴,做一个梳理。我相信,这将对我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会起到一定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课余时间,我常常和学生聊学*语文的感受,我发现,语文水*稍高的同学的观点非常相似。谈及高中语文学*的感受,一些学生往往会说只学会了做题。学科教学走到这步境地,我分析有两种原因:其一,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其二,囿于语文高考的试卷模式。学*语文,就是在学*表达能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我们把语文学科分成几大板块,弄得七零八散,与真正的文学早已相去甚远。在这样的教学中,语文素养真是无从谈起。

  无数事实证明,学生是在阅读课外读物的基础上增强了学*语文兴趣,进而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语文成绩的。看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增加阅读时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曾经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阅读,用这点儿时间阅读别说万卷,就是一卷都是难上加难。没有办法,阅读课上我只好要求学生看一些《作文报》、《语文报》之类的报纸和《读者》之类的杂志,至于一些名著根本无暇顾及。“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让学生们读这样的通俗的文章,试想他们能写出什么样的大作?增加阅读时间,扩大阅读视野,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思想。但因为关系加之外界诱惑很多学生很难养成自觉阅读的*惯。因此,我的尝试常常无疾而终。

  学*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的过程。而学生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被动的接受,因而老师对他们自主学*的引导就显得特别困难,一段时间的努力不很见成效,放弃尝试,回到老路上去,驾轻就熟,我往往就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放松了对学生自主学*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然后,还是“吃力不讨好”地灌输,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浅尝辄止,课后地全程指导和检测的原有的规定形同虚设。

  我想今后还要坚持预*和复*的整理本的检查和检测,让学生在预*,复*以及课堂学*这几个环节上能环环相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责任感,真正充当起的`主人。当然,培养学生学*的自主意识,仅仅是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我愿意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反思我的语文课堂,很多情况下存在着喧宾夺主的现象,我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体现着主角身份,要了解学生的状况,总是满足于课堂上几个活跃分子的反应,依赖于课后跟学生的单独交流,其实,我早就发现,课堂上的那种交流是任课后怎么弥补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要能让每一个学生的心在我的语文课堂上都动起来,这该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啊!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真正地动起来,而不致于使学生陷入“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窘境呢?

  语文教学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也影响着一个学生整个人今后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惯,使其具备最起码的表达能力,进而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开启一扇成功的大门。而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还是普通中学的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了解并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不也正是我们努力的最终目标吗?如果我们在高中阶段做到了这些,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我相信,通过以上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做得更好。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已经结束。我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及结果的过程中,有时会发觉语文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细细分析,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难以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

  一、教学现状:

  (一)学生方面

  1、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太差,在课堂上,部分同学对学*不感兴趣,不能积极思考问题;还有一些同学,能积极思考问题,对答案也心知肚明,就是不知怎么用语言来表达,表达出来的意思往往词不达意。在作文中也如此,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作文,结果写出的作文有的语句不通,有的不够生动形象。可见,学生的词汇量太小,课外阅读训练明显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以上问题,多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好句,以提高词汇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训练,最终提高表达能力。

  2、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思考,甚至有时连主旨也把握不好。古文阅读就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思都不了解,无法对句子进行正确的翻译,根本不了解古文写的内容,答题自然是一塌糊涂了。

  (二)教师方面

  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大,学生难以理解,有些问题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不了,作为教师要适当讲解,问题设计要浅显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便宜学生理解。

  二. 改进措施:

  1、对教材的把握与切入点 ,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产生抑制情绪。现用的语文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语文和学*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心理和要求。但我教学过程当中仍然难弃传统的思维和方式,因此学生感到课堂空洞、乏味,影响了对语文学*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对策:紧扣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特色,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语文,对学生终生有用的语文;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困难。

  2、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我会说要因材施教。教育教学要让不同的学生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实际教学中,我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成绩的提高。

  对策: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态度,学*能力都不一样,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前进。*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题,课后*题不在加做,让学生能学有所得。

  3、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背离,尽管我每次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教,学生记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有时一堂课下来,满堂灌,原定的教学目标很难完全实现。 对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语文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阅读,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教材与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三维目标。

  从教二十多年了,对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学,,还确实没有比较系统的发自内心的对自己的语文教学的现状做过反思。借这次的机会,我静下心来,将这些年的语文教学的点滴,做一个梳理。我相信,这将对我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会起到一定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课余时间,我常常和学生聊学*语文的感受,我发现,语文水*稍高的同学的观点非常相似。谈及高中语文学*的感受,一些学生往往会说只学会了做题。学科教学走到这步境地,我分析有两种原因:其一,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其二,囿于语文高考的试卷模式。学*语文,就是在学*表达能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我们把语文学科分成几大板块,弄得七零八散,与真正的文学早已相去甚远。在这样的教学中,语文素养真是无从谈起。

  无数事实证明,学生是在阅读课外读物的基础上增强了学*语文兴趣,进而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语文成绩的。看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增加阅读时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曾经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阅读,用这点儿时间阅读别说万卷,就是一卷都是难上加难。没有办法,阅读课上我只好要求学生看一些《作文报》、《语文报》之类的报纸和《读者》之类的杂志,至于一些名著根本无暇顾及。“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让学生们读这样的通俗的文章,试想他们能写出什么样的大作?增加阅读时间,扩大阅读视野,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思想。但因为关系加之外界诱惑很多学生很难养成自觉阅读的*惯。因此,我的尝试常常无疾而终。

  学*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的过程。而学生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被动的接受,因而老师对他们自主学*的引导就显得特别困难,一段时间的努力不很见成效,放弃尝试,回到老路上去,驾轻就熟,我往往就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放松了对学生自主学*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然后,还是“吃力不讨好”地灌输,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浅尝辄止,课后地全程指导和检测的原有的规定形同虚设。

  我想今后还要坚持预*和复*的整理本的检查和检测,让学生在预*,复*以及课堂学*这几个环节上能环环相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责任感,真正充当起的主人。当然,培养学生学*的自主意识,仅仅是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我愿意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反思我的语文课堂,很多情况下存在着喧宾夺主的现象,我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体现着主角身份,要了解学生的状况,总是满足于课堂上几个活跃分子的反应,依赖于课后跟学生的单独交流,其实,我早就发现,课堂上的那种交流是任课后怎么弥补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要能让每一个学生的心在我的语文课堂上都动起来,这该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啊!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真正地动起来,而不致于使学生陷入“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窘境呢?

  语文教学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也影响着一个学生整个人今后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惯,使其具备最起码的表达能力,进而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开启一扇成功的大门。而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还是普通中学的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了解并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不也正是我们努力的最终目标吗?如果我们在高中阶段做到了这些,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我相信,通过以上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做得更好。

  一、计算机在辅助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1、应用多媒体教学即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体现

  语文教学的现代化,不是媒体运用的现代化,不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决定教育未来的不是技术而是观念。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能促进语文教改,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关键在于使用者教育观念是怎样的,一个观念落后、只知“满堂灌”的教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只是找到了一个更有效的灌输工具,教学的过程由“人灌”变为了“电灌”。课堂从普通的教室搬进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由讲解员变为了放映员,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并没有改变教学的本质。

  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语文教学的改革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现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只有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才能在改革语文教学中产生巨大的作用。

  2、多媒体的应用是“辅教”而不是“辅学”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如果仅基于多媒体能使教学形象、直观、易懂、易记,以此来加大课堂的信息量、以形象的演示代替学生的想象、以视听取代学生的朗读、以多媒体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取代学生的自主学*,那就太肤浅了。在本质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根本的优越性,是改变学生由听教师的“口传”所形成的被动地位,到学生完全以主人翁的地位对媒体展示的信息进行观察、加工和处理,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围绕“教”而进行的,而是关注学生的“学”,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不是辅助语文教师的“教”而且辅助学生的“学”。

  二、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目的

  多媒体的引入为传统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带给学生全新的视觉冲击。在不违背中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语文多媒体教学又有其自身独特的目的。作为教师课堂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多媒体的应用应包含以下功能:

  1、多媒体应用要能提供更丰富的课堂教学信息容量

  语文课是进行语言信息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个信息传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要在一定时间内为学生传导最多的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的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应尽可能地扩大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单位时问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加快信息传递、知识整合的速度,以增加课堂的密度。

  2、媒体的运用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现在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但教授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体会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体,能更好地把学*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这样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引人多媒体时一定要善于创设文章情景,启发学生想象。

  3、多媒体教学应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语文学*兴趣是指学*者在语文学*过程中力求探究语文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在学*活动中表现出来,也在学*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一切学*活动包括语文学*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热情,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

  4、利用多媒体要能活跃课堂气氛。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之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中。

  三、语文多媒体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多媒体服务于教学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不能为了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

  1、教学性原则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应该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选取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情景)、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的内容。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无疑是课件评价的重要条件之一,演示模拟原理要正确,要反映主要的机制,细节可以淡化,要尊重事实,允许必要的夸张。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3、简约性原则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菁选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集锦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现在的中学课本已经和我们上学时有所不同了,如今实行新课标。在新课标背景下,传统的授受式教学尤其是它的极端现象——“满堂灌”已经没有多大市场了,取而代之的是问答式的教学方式。

  最*我看了倪文锦先生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范式的转型,由“授受”转向“对话”。换句话说,必须将这种师生之间的问答式教学提升为对话式教学。语文教学就是以听说读写为依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因此必须按照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提升。

  首先是师生观的转变。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学不是传递已有的知识和信息,教学也不再是指导学生去做这做那,教学是师生合作共同进行的主题探究式和问题解决式学*。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结成了“学*共同体”,形成学*型组织。这样是学生在对话中则更充分、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表自我见解;在批判、借鉴、吸收教师及同学的见解中推翻或强化、整合或充实、形成或重建自我见解。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教师。互联身份与互为因果的关系、教学相长的互惠式关系在对话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其次是问答形式的转变,提问行为的完善。课堂教学对话是师生或生生围绕课堂教学的主题所进行的多重互动活动。可以分为五种类别:1。师个互动2。师群互动3。个个互动4。个群互动5。群群互动。这些问答的形式改教师问学生答的单项输出模式为师生间、同学间多边互问互答方式,把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为主动发问者,使之成为学*的'真正主人,成为自主意愿和自我发现的积极表达者。

  最后是评价体系的改变。在授受式和问答式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从课堂中获得知识的多少,结论的正确与否。而新课改中的评价则有多种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局限,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学生的发展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对评价也有不同的要求。要把学*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方面,把整体性和综合性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

  应该说,对话式教学不是对问答式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在问答式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教学的现代化、合理化。但是否能解决语文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呢?也不尽然。只有将多种教学范式综合运用,才能真正将新课改进行到底。

  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年来,语文教育的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学思想的革新,教学手段、考试方式的改革,学生语文水*、教师素质的提高等等都成了关注的热点。改革和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一、教学思想落后

  语文教育的问题首先是教学思想落后。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停留在“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这种模式上,教学思想已完全过时了。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简单划分法最早是从前苏联搬过来的。40年代末50年代初前苏联文学理论和文学教学基本上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的。它将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主题,一个写作手法或叫写作特点。具体一点说,就是内容是主导的,形式从属于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反映到语文教学中就成了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两大块。这两大块完全是游离的、没有联系的。

  这种教学方法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对文学陶冶性情的作用重视不够。许多同学本来很喜欢语文的,这种喜欢最开始都是喜欢它的文学性,而不是喜欢词与词的搭配、主谓宾定状补、主题思想、段落大意。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就是这样把生动的课文肢解为一堆知识拼盘,干巴巴的毫无生气,弄得学生好不厌烦,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兴趣了。

  这种教学方法的另一个后果就是使学生思维僵化,缺少创造力。比如中学语文教材上把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的中心思想说成是“孔乙己代表着迂腐的知识分子形象”,说“他教小伙计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掌握这种芜杂无用的知识,还以此沾沾自喜。”但如果有学生认为小说是借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来批判和谴责旧中国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的社会现实,就要被老师“纠正”,甚至考试时被判错。其实,语文不同于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是很正常的,如果都以这种统一的“中心思想”来固化学生的思维,那只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缺乏创造性思维,学生是很难成为优秀人才的。

  因此,要改革语文教育,首要的是改革这种落后的教学思想,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度和想象空间。

  二、滥用教参

  为配合教材的使用,教育部门专门编写了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供教师教学时“参考”,但现在,这种“参考”已经有点变味,有的教师自身缺少钻研,直接把教参上的东西“贩卖”给学生。有的教材本身就比较陈旧,再配上教参,就把陈旧教育思想给凝固化了。另外,本来一个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钻研提高,但有了教参后,只要直接照搬就行了,连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都没有。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教材给老师提供了四种教参,大本小本,再加上教案,光是这套东西都“贩卖”不过来,弄得部分教师越来越懒。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参是个鸦片烟。”他说老师开头可能会觉得好,慢慢就会产生依赖思想,自己就不愿意钻研教材了。有关专家称,今天70的教师离开教参就不能教书。因此,教参的泛滥和不恰当使用,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合格教师的缺乏。

  当然,教师在这个问题上也有难言的苦衷,如果教学完全脱离教参,按自己的理解和模式来教,结果考试考的还是教参上的内容,学生难以过关。这样虽然创新了,学生却不能从考试中受益,教师难免要背上“误人子弟”的恶名。这样就涉及到了语文考试制度改革的问题了。

  方案,逐步地推行。

  三、考试要不要标准化

  语文的标准化考试是1985年从香港引进的。一开始,它以客观、操作方便、效率高而受到广泛欢迎,但时间一长,问题就出来了。

  首先是标准化考试给原有的语文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如果只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来进行教学,远远不能适应语文高考标准化考试的要求,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就千方百计地跟高考要求接口,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应试教育训练。据报道,许多学校的语文课只上到高二就基本结束了。从高三起,要用长达一年左右的时间来进行“总复*”。在此期间,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170篇“基本课文”通通“过”一遍;要把中学语文中规定的“知识点”和“训练点”通通“扫”一遍;要把*几年的全国高考语文标准化考题通通“答”一遍;还要把根据多方预测来年可能考的内容和采用的新题型以模拟考试的形式通通“做”一遍……如此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忙于猜题,学生忙于做题,负担都大大加重了。还有各种泛滥的复*资料满天飞,老师学生都疲于应付。

  另外,标准化考试是机器阅卷。机器阅卷有两个限制,一是不能出主观题,必须是客观题。而客观题必须有标准答案,如果没有,它就没法阅。但是,有的内容是可以的,比如读音、字形,但一遇到了“义”就没有标准,到文艺鉴赏就更没有标准,它本身就是见仁见智的。越高级的能力就越没有标准答案,结果就出现两种情况,第一,凡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就不好出;第二,如果实在不能避开这个内容的就人为地制造标准答案,其结果就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为了适应这一套,就只好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既抹杀了个性,又抹杀了创造力,这一点恰恰与我们新世纪的教育目标相违背。这是标准化考试最大的弊病。

  四、作文如何教

  作文是语文教学里另一个倍受关注的焦点。*些年,每年高考阅卷结束后,我们都能从报纸上读到一些类似的报道,说的是高考作文答卷中雷同和造假现象严重。有报

  道说,一位哈尔滨的考生为增加文章中的感情“分量”,竟然说自己的母亲已经去世,自己是多么怀念母亲等等。而该考生的母亲恰好参加该年度的阅卷,也正好看到这篇作文,看着儿子熟悉的笔迹,竟当场气晕在地。这样的例子读起来让人除了觉得荒唐就是悲哀,语文教育中的作文教学是该改一改了。

  受多种原因的影响,现在中学生的作文写作已形成一些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写记叙文,总是先见物,后抒情,最后升华出一个主题。见到蜡烛就会想到老师,见到蜜蜂就会想到辛勤的劳动,这样的联想往往是低级的、概念化的。还有就是追踪所谓的“重大题材”,出个题目《一个难忘的人》,一半学生会写“我的表姐”或“我的舅舅”因为吸毒从好人变成坏人,情节大同小异,结尾处大多是“我”看着她(他)“忍不住流下眼泪”。议论文里也常常把话题扯到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上,如“禁毒”、“环保”、“见义勇为”、“反腐败”等等。毫无个性,虚假且晦涩。

  中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改变现状,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应当是全社会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首先一点就是要从教育思想上进行根本的反思。十几年的考试已经把我们磨熟了,学生在操练,教师也在操练,操练中考和高考的本领。结果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深刻地反思,才能充分揭示其弊端。

  其次,要对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进行很好的探讨,重新认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统一起来认识。语言文字并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只有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我们的教学与研究才会有一个高的起点,我们的语文教改才会找到一个正确的出发点。

  再次,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语文教材的编写、教学的实施、考试的形式等方面进行调研和科学的评估,给予符合实际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制订改革!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已经结束。我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及结果的过程中,有时会发觉语文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细细分析,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难以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

  一、教学现状:

  (一)学生方面

  1、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太差,在课堂上,部分同学对学*不感兴趣,不能积极思考问题;还有一些同学,能积极思考问题,对答案也心知肚明,就是不知怎么用语言来表达,表达出来的意思往往词不达意。在作文中也如此,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作文,结果写出的作文有的语句不通,有的不够生动形象。可见,学生的词汇量太小,课外阅读训练明显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以上问题,多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好句,以提高词汇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训练,最终提高表达能力。

  2、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思考,甚至有时连主旨也把握不好。古文阅读就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思都不了解,无法对句子进行正确的翻译,根本不了解古文写的内容,答题自然是一塌糊涂了。

  (二)教师方面

  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大,学生难以理解,有些问题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不了,作为教师要适当讲解,问题设计要浅显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便宜学生理解。

  二. 改进措施:

  1、对教材的把握与切入点 ,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产生抑制情绪。现用的语文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语文和学*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心理和要求。但我教学过程当中仍然难弃传统的思维和方式,因此学生感到课堂空洞、乏味,影响了对语文学*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对策:紧扣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特色,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语文,对学生终生有用的语文;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困难。

  2、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我会说要因材施教。教育教学要让不同的学生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实际教学中,我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成绩的提高。

  对策: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态度,学*能力都不一样,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前进。*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题,课后*题不在加做,让学生能学有所得。

  3、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背离,尽管我每次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教,学生记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有时一堂课下来,满堂灌,原定的教学目标很难完全实现。 对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语文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阅读,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教材与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三维目标。

  一、计算机在辅助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1、应用多媒体教学即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体现

  语文教学的现代化,不是媒体运用的现代化,不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决定教育未来的不是技术而是观念。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能促进语文教改,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关键在于使用者教育观念是怎样的,一个观念落后、只知“满堂灌”的教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只是找到了一个更有效的灌输工具,教学的过程由“人灌”变为了“电灌”。课堂从普通的教室搬进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由讲解员变为了放映员,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并没有改变教学的本质。

  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语文教学的改革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现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只有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才能在改革语文教学中产生巨大的作用。

  2、多媒体的应用是“辅教”而不是“辅学”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如果仅基于多媒体能使教学形象、直观、易懂、易记,以此来加大课堂的信息量、以形象的演示代替学生的想象、以视听取代学生的朗读、以多媒体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取代学生的自主学*,那就太肤浅了。在本质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根本的优越性,是改变学生由听教师的“口传”所形成的被动地位,到学生完全以主人翁的地位对媒体展示的信息进行观察、加工和处理,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围绕“教”而进行的,而是关注学生的“学”,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不是辅助语文教师的“教”而且辅助学生的“学”。

  二、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目的

  多媒体的引入为传统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带给学生全新的视觉冲击。在不违背中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语文多媒体教学又有其自身独特的目的。作为教师课堂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多媒体的应用应包含以下功能:

  1、多媒体应用要能提供更丰富的课堂教学信息容量

  语文课是进行语言信息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个信息传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要在一定时间内为学生传导最多的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的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应尽可能地扩大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单位时问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加快信息传递、知识整合的速度,以增加课堂的密度。

  2、媒体的运用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现在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但教授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体会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体,能更好地把学*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这样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引人多媒体时一定要善于创设文章情景,启发学生想象。

  3、多媒体教学应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语文学*兴趣是指学*者在语文学*过程中力求探究语文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在学*活动中表现出来,也在学*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一切学*活动包括语文学*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热情,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

  4、利用多媒体要能活跃课堂气氛。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之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中。

  三、语文多媒体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多媒体服务于教学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不能为了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

  1、教学性原则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应该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选取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情景)、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的内容。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无疑是课件评价的重要条件之一,演示模拟原理要正确,要反映主要的机制,细节可以淡化,要尊重事实,允许必要的夸张。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3、简约性原则

  课件所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的布局要突出重点,避免或减少引起学生注意的无益信息干扰。要注意前景与背景的色彩对比,线条的粗细。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文字显示数量(有可能,尽量用语言声音表达),过多的文字蒯读不但容易使人疲劳,而且容易干扰学生的感知。

  4、艺术性原则

  一个课件的展示不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所以优质的课件应是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展示的对象结构对称,色彩柔和,搭配合理,有审美性(这是比较难做到的,但是我们所追求的)。

  5、适度运用原则

  就是利用认知学*和教学设计理论,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不要“满堂灌”),让他们理解、思考、交流、质疑。

  语文多媒体教学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位可以信赖的帮手,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但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它只是起辅助的作用。我们只有分清主次,并结合语文教学的特征,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真正的现代化。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业已即将结束了。在这半学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我来说,无论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构成与理解,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潜力的积累和提高,以及教学资料和教学理论的丰富和拓展,都有了教高的程度地提高。反思才能进步,温故方可知新——现将本学期的工作的得失状况具体而详细的加以总结 。

  第一、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意识反映实践,科学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活动。前期的岗前培训加上后天的自我努力,使我掌握和领会了素质教育的思想;新课程改革又让我的教育理念与时代同步。因而,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充分显示出“知识与潜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的思想,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模式。

  第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教学潜力全面化、深层次化年轻是我们的资本,另一方面年轻又是幼稚的代名词;热情是工作的必要前提条件,但如果过分的热情就容易构成武断与莽撞的性格。但透过了学校的安排的拜师活动及用心有效的教学实践,加上个人后天努力,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潜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情景的设置、灵活的互动设计、情感教学、心灵对话的教学方式等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自己的实际操作潜力也游刃有余。

  第三、教学资料和教学理论日益丰富和深化。经验必须程度上能够促进人的发展的步伐,同时有时也可能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掘。刚毕业,我的确年轻,但这也意味着我没有老的模式的拘泥和影响,个性是处在一个有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的时期,处在一个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新人、新事、新面貌;天时、地利、人和。正如,零代表着没有,也意味着有更大的理解和发展空间。因而,我能够自由的全面推行自己的教学计划。首先,抓积累、夯基础。开展三字一话、名言积累等活动。其次,重说写、练潜力。透过即兴演讲、写心得体会、*作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说写潜力。最后重运用、拓视野。透过连词造句、仿例造句及现代文阅读训练等方式加以培养。

  与此同时,我还透过朗诵名家名作的方式,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和美学教育和必须写作训练。另外,我还注意对学生学*兴趣的'培养,我们都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在*时补充一些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的*题,让同学们在说笑中受到了知识的灌输和美的熏陶。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正是在教学实践这一过程中,我得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材料积累,为以后的教学、教研工作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在总结收获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第一、在处理已有的知识与传授的知识的时候,有时不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对部分教材资料把握不全面、有时只求形式,忽视了资料实质。

  第三、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学难重点处理的有偏差。

  总结经验能够充实自我,反思不足能够提高自我。相信在反复的总结和反思中,我会不断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的。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作文水*直接关系到语文成绩的高低,作文教学也成为语文教师的重头戏。然而,仔细观察当前的作文教学状况,许多不良的作文教学现象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关注。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学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或者仍停留在过去的教学*惯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几乎成为三无产品——无系统、无计划、无章法。传统的作文五步骤(命题——*作——上交——批改——发还)教学进一步的僵化,导致作文教学走进死胡同。一些语文教师,本着教学热情,也对作文教学下一番功夫,但其收获并不明显,渐渐对作文教学失去信心,使作文教学陷入困境。还有一些语文教师,以为作文水*提高关键在于不停的练笔,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写了十几篇作文,苦不堪言,作文水*却不见有所进步。与此相反,有些教师一学期也没上几次作文课,教师和学生省心了,作文成绩逐渐下降。更有小部分教师,作文课上写个题目就不管不问了。这样作文教学几年下来,学生作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造成学生害怕作文写作,一听到要上作文课就头疼,一看到作文题目就心乱如麻,一提笔就力不从心。写出的作文更是初看很伤心,再看很痛心。学生见作文如临大敌,避之不及。老师上作文课如履薄冰。师生苦不堪言。《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总目标做出了这样的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即希望通过作文课使学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这些教学现象,却让学生“无言以对”。作文教学的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实在是教育之痛,语文之痛。面对如此的作文教学现象,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当前的作文教学病在哪里?怎么救?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今作文教学问题重重、进步缓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首先是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惹的祸,这是问题的根源。

  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成绩压倒一切,造成了师生普遍的功利主义心态。当然这种功利主义也深受整个社会的功利主义侵蚀,导致师生将学*的目的集中在提高考试成绩上。成绩成为衡量学生的一切。这严重扭曲了学生学*的目的,也改变了学校教育的初衷。学校应该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不是培养一架架考试机器。作文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的基础有关,在短时间里很难提高,而基础知识和阅读训练却能有效提高成绩。在一切向分数看的束缚下,教师自然而然得做出取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课文力求讲深讲透讲全,而对作文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下足够的功夫。功利主义盛行,不但使教育陷入泥潭,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考试机器而没有个性和思想的人,更使得学生的写作水*停滞不前。

  应试教育害了学生,也害了做应试教育受害者的语文教师。应试教育背景下培养出来的教师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写不了好文章。当前不少中学语文教师遍是从应试教育下走过来的,他们自身也深受应试教育的摧残,要么装聋作哑无动于衷而无所作为,要么深受其害而不能自拔,仍把成绩看成首要教学目的。这是多么严重的恶性循环教育现象。教师自身作文能力的薄弱,自身底气的不足,*时忽视对自身文学素养、写作水*的锻炼和提高,导致作文指导与讲评捉襟见肘。又怎么能教好学生作文?教出好文章呢?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黄玉峰老师在与记者答问时指出,当前语文教学的失误在“不读书”。在笔者看来,这里的不读书,不但包括学生不读课外书,也包括教师在内。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缺乏写作素养,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好在当前仍有许多老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改进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阴霾下,努力开拓出一片蓝天。

  二、其次是模式化、僵化的传统作文教学步骤。

  传统的作文五步骤(命题——*作——上交——批改——发还),应用得当,可以有效的训练学生。但是,把传统的作文五步骤模式化,而缺乏改造,必然会走向僵化。第一,作文命题的模式化,缺乏创新。几代学生写同一个作文题目,或者一个题目从小学写到高中。这应该是几代人的不堪回首的共同记忆。作文出题根本没有考虑时代特征,做不到与时俱进。第二,

  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候常常倾向于自己的个人感情、爱好、认识范围,并把大人的经验“强加”给学生,很少顾及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能力。用成年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干涉了学生的写作自由空间。第三,作文指导流于形式,停滞于表面,没有深入、细致、实用的指导。这个环节是重要一关,但是往往被教师所忽视。第四,作文批改流于形式,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评语公式化,缺乏创新,应付于上级部门的检查,敷衍了事。其结果往往是学生拿到发下的作文就“啪”的一声扔到抽屉里。认真的教师会看着心痛,但是也没有反思问题原因所在。不认真的老师早已默认学生这种消极行为。慢慢的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当一回事,作文能力谈何提高。第五,作后讲评的模式化、简单化,蜻蜓点水式讲评。更有老师认为讲不讲都一个样子,更有甚者干脆省去了讲评环节,把时间放在文言文及现代文阅读上。

  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是导致学生作文水*低下的根本原因,在这个病原体下,教师的作文教学就容易走向僵化,从而影响作文教学的效果。

  再次是语文教材本身的不合理,重视阅读而轻视作文训练以及作文教材的无连贯性、循序性。人教版教材到了七、八年级才安排作文指导,但是这种指导缺乏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教学原则,违背了教育规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理论性过强,在学生在缺乏生活体验和写作经验情况下很难对作文产生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没了,作文写作就只是一种应付,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接受,是被逼无奈下的产物,是畸形发展的怪物。中学语文教学在设计上体现的是“阅为本位”,作文训练附在阅读课后,也没有系统的作文教材,只是作为语文学*的附属品。学校和老师不重视,学生就更不用说。忽视过程,违背规律,只重视结果,其后果可想而知。在写作训练方面,看似每个单元都有《写作口语综合性学*》版块的穿插,但是编排的顺序,一般只考虑到本单元课文教学内容,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系统性,缺乏严谨性。而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随意性更大,主观上加以修改,或者是为了教学进度,直接跳过作文训练环节。没有合理、科学的教材;没有连贯、循序的作文教学;没有层次性和阶段性;不合理的写作训练;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些势必影响到学生作文的进步。

  三、最后是培养共性扼杀思想个性的不良风气。

  一个没有个性和思想的人只能算是一个*庸的人,一个没有个性和思想的国家很难想象其在世界上立足。当前的学校片面的强调共性发展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塑造。个性是一个人的独特之处,是反映其性格、爱好、兴趣上的特点。而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只注重学生的共性特征塑造,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如出一辙,在对生活的感受、对材料的选择上、对语言的运用上等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忽视个性和对个性的扼杀最终使学生的作文毫无新意,死气沉沉。共性思想在作文教学上的过分强调导致作文思想的单一性。教师要求学生的作文内容健康,思想要端正、健康,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道德等,往往把作文提高到政治性质的高度,这就严重的损害学生的个人思想的表达。例如,现在初中生写植物散文,学生的选材很统一,都是传统文学中积极向上的形象。一个班级都是梅兰竹菊四君子,松柏、荷花、白杨树等等。而这些很多都是没有亲身所见之物,作文却能写出为某种精神所感动,文章末尾少不了一段是勉励自己要学*这种精神。虚假的拔高思想高度,而无个人的情感体验、个性爱好和思考。这样虚情假意的文章却往往得到老师的青睐,就因为思想性的正确。扼杀个性的风气没有刹住,不但作文思想空洞无意义,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没有个性的残次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强调的是人的培养。这个已经喊了多少年的口号,但是真正落到实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通过对作文教学中不良现象的思考,以及从师生两方面的客观分析,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一些途径。

  针对上述现象中的中学语文教师而言,首先要从认识上高度重视作文教学。人为的弱化或者是逃避心理以及不负责任的态度都需要加以改正。只有教师自身认识到作文的重要性,才会

  有改变的动力。所以,这一点虽然是老生常谈,却是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其次是作文教学思想的改变。很多老师意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也想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但以往的一些教学思想仍然是一把枷锁,束缚着教师的教学步伐。这时候,教师一定要下定决心,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僵硬思想,大胆创新,勇于改革,结合学生实际需要,在作文教学上探索一条新的道路。这是一个十分急迫的任务,也是一个漫长的改进过程。从重视作文教学到改变教学思想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所以,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调整好教学心态,用长远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无计划行事。这时候就需要一些教学方法的探索,可以参考一些优秀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方法。

  再次是教学方法上作改变。

  第一,要注重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计划。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作文教学的比重和要求,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认真实行。根据每一个阶段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生能力目标,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训练各种题材的学生。第二,教师要重视语文课本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的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自然结合。第三,用各种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带着宽松、愉快、自愿的心态去写作文。使学生真正的喜欢作文课,喜欢写作文。

  第四,改变作文命题、作文批改、作文讲评过于单一化和形式化做法,手段更加灵活多样。第五,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积极开展作文第二课堂。

  第六,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一方面,要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能把阅读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纯粹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要善于学*他人的作文教学方法和经验。从害怕写作的学生方面上讲,首先是学生要培养自身的写作兴趣爱好。兴趣永远是学*的最好的老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获得写作兴趣。

  第一,根据自身爱好阅读小说作品,从中激发自己的写作灵感和兴趣。

  第二,观赏不同主题的电影。观赏电影也是一种“阅读方式”,通过影片体会人生百态,在思想碰撞中思考电影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其次有了兴趣爱好,还必须养成一些有助于写作的学*生活*惯。

  第一,注重生活积累,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会观察和思考问题。

  第二,学会仿写作文,在仿写的基础上写出属于自己创造的文章。

  第三,养成包容开放的思想,在各种思想冲撞中思考问题,寻找答案。

  第四,大量的阅读文学作文,特别是优秀的名著的积累阅读,发现写作特点和规律,找出写作技巧和方法。

  再次是掌握写作的方法。比如,写作前收集素材最有效的办法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写作中应注意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后还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惯,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分享感受。通过自身的写作经验,去总结一些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表达思想感情。

  最后是要善于思考,做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人。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我思故我在,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人,才是真正完整意义上的人。而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人,才能写出有个性有思想的好文章。

  时间如流水,去年九月迎接新生来学校上课的情景犹如在眼前,转眼间又一个学期又将匆匆而过。回顾以往的工作,我虽不曾有惊天动地的成绩,但总是尽着自己的职责,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有了一些收获,也有值得深思和努力的地方。

  一、收获之处:

  1、抓后进生,抓课堂常规。

  我们的学生年龄小,没有经过学前班的过渡,学**惯没形成。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抓*时"。在学期初,就确定了班级里需要课后辅导的后进生,充分利用中午时间和放学后的时间进行辅导,在这个学期这几位后进生的成绩都有进步。在抓教学质量的同时,我又注重课堂教学常规,严格规范学生的作业格式和课堂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惯和学**惯,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持之以恒,终有成效。

  2、更新教育观念,活化课堂教学。

  教学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如今又特别提倡素质教育。而主方向是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年级组组长,我更应是首当其冲,激流勇进。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总是坚持多渠道查阅跟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做到胸有成竹地备课、上课。课堂上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所以课堂气氛因此而活跃,学生也较喜欢上课。每一节课我都认真去对待,努力把课上好。为了做到精益求精,不知查阅了多少资料,修改了多少个教案。我也很注意自己在课堂上的形象,渴望自己的人格魅力能够征服他们,学生*惯了那种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对此也失去了兴趣。结合新时代的课堂教学,我注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我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参与,也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让自己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欢声笑语,让学生知道上课也可以如此轻松,上课也可以如此美丽。在和谐的环境下,主动地建构知识。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探讨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个学期中,我还试图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的见解和大家交流,既给大家做一个榜样,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等各个方面的能力。我试图把课堂和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多元的知识,同时也切身体会到对称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而且获得美的享受。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不再是我交给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实践的操作过程中获得体验,然后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3、增强科研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健康发展的态势向前推进,光靠"经验"靠"老本"吃饭已经行不通了。我深知,作为年轻教师,必须要一种开放的心态全面理解、把握课程,以科学、民主的精神组织实施课程,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调整教育实践,努力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继续努力进行科学研究,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才能真正的胜任肩负的使命。*时里,我经常上阅览室翻阅有关教育理论专著和报刊,上网了解教育动态和教育信息。

  二、反思与困惑:

  1、主体作用与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

  新课标要求教学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做的过程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而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控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操作、去解决问题。因此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有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很多时候我就这样去做的,在学生方面,的确做到了注重学生的个性,但结果呢?不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进行"刹车",取消了学生的自主时间。如何更好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2、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我虽然在学生身上化了许多心思,很多学生的学*、*惯有所好转,但还有个别同学良好的学**惯还没有彻底养成。有部分同学做题时审题还不够仔细、严密,审题能力还须培养。有个别同学仍字迹潦草,尽管我反复教育他们,甚至让他们重写,作业的字迹没多大好转,只有老师坐在他们面旁边,他写一个我说一下,他们才会写得稍端正些。有些学生的作业还不能按时完成,并且有个别学生会不完成作业,时而会不做或少做作业。我想也许他们对学*缺少了兴趣才会不完成作业,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对作业能乐此不疲,这是我在下个学期需要解决的问题。

  3、多读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书到用时方恨少。"很多时候我总是想尽办法、绞尽脑汁的来设计教案,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要想使教学得心应手,只能是有意识地多收集资料,多看报刊杂志,有意多向领导请教,多与同事交流等,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及科研水*。

  总而言之,现在的学生是很懂事的,也是很理性的,我们教师应该用自己的耐心,走进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爱心,感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体验到学*的乐趣。当然教师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愉悦和轻松,能够再和谐的情景中学到很多的知识,因此教师也亟待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神奇和乐趣,让我们所有的孩子在我们的教育下能够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总之,一句话:提高、提高,再提高。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国家教育改革的核心资料,新的课程体系不但改变了学生的学*方式,同时也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教学生活,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为了能让自己更快更好地学*理论并付诸实践,我首先从教育科研入手,把课题的研究和课堂实践紧紧地融合在一齐,以理论指导实践,我也一步步地走上了新课改之路,并收到极佳的效果。下面仅就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谈谈自己感想。

  一勇于尝试,推动教法改革

  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我们学校及时找准方向,确立走以科研带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之路,并以我们语文组作为龙头。学校的信任给了我们莫大的动力,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立即抓住机遇,以省级立项课题为突破口,努力推动教法和学法的改革。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精心设计更利于学生学*的情境,如借助讲故事、课本剧、一句话新闻,电教手段、多媒体技术、局域网传递等途径创设生动趣味的教学情境。我更多的是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多媒体、局域网传递这三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点燃创造的火花,加强学法指导,促进同学之间相互的交流与合作,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提高的舞台;采用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学生代替教师到板前授课,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充分调动全体学生语文学*的进取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本事、口头表达本事、收集信息的本事,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教育教学的研修本事

  新课改的实施需要以理论做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课程改是盲目的,也是无效的,仅有掌握了先进的课程改革理论,才能避免这种盲目性,少走或不走弯路,才能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更利于教师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教师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因素,直接决定新课改的成败,所以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加强自身基础理论的研究,这对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新课改刚启动后,结合本组教研计划,我们先后认真学*和研究了语文教学大纲及新课标解读,更好地遵循新课改要求,并到兄弟学校和外地取经学*,汲取别人的新课改理念、新课改精神为我所用,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此基础上,我还努力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技能,融入课堂,大胆整合,进取撰写经验总结、教学感悟或课例论文,坚持写教育随笔,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我们研究的课题: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教研“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生语文学*兴趣和*惯的研究”也已经过验收,结题,并在全市推广。

  三培养学生语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的热情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怎样激发学生语文学*兴趣,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在一堂课中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他们就会用愉快的情绪等待下一节课的到来。因为兴趣愈浓,产生的热情就高,所以语文学*的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效率。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更充分地证实了兴趣的重要性。

  四良好的学**惯、正确的学*方法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因素

  自从事语文教学以来,我一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六点,收效很好:

  (1)学生要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惯。定期开展有关汉字知识的比赛。除了字典、辞典工具书外,还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对作家、作品深入研究的文献资料、个人传记等信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课本内所给的现代文及文言文,必须仔细解剖透彻;要以课本为蓝图,依托教材,才能使学生在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课本要求背诵的必须要背诵下来,该熟读的必须要做到烂熟于心。

  (3)要学会独立思考。思考是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要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惯,仅有思考了才能提出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潜能。

  (4)养成写日记的好*惯。日记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一天的经历有选择、有重点地记录下来。这对积累写作素材,写好作文是最佳的方法。日记的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能够综合运用多种语言表达的方式,并且资料也不受限制。自己能够随便地写,不必进行过多的加工。最初可能写得不怎样样,语言也不必须通顺,但坚持写下去就会逐渐提高,更好地到达练笔的'目的。日记能更好地锻炼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本事和对自己思想感情的表达本事。所以,日记是最好的练笔方法。

  (5)要广泛涉猎课外书籍。语文学*仅仅靠课堂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从生活中汲取。在如何利用课外学*语文的问题上,我想,教师在设计课外活动时,必须要与课本的学*资料相结合,仅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语文兴趣,才能做到学以致用。如:在教学每单元课文时,我都围绕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事先布置学生在课外有目的地搜集与该单元学*相关的资料。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料,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可利用这些资料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及思考。

  (6)语文课堂除了认真听教师讲解外,重在动笔,要在书上进行圈、勾、点、化,在笔记本上记下重点、难点和疑点,要边听边思考,听课要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要点,要进取思考,进取回答问题和勇于提出问题。很多同学往往不注意课堂听讲这一环节,总认为语文课听不听都无所谓,从而忽视语文课的学*,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从而导致语文成绩的落后。

  五结束语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工程,没有现成经验和固定模式,我们这一路走来,就是紧紧依托教科研和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步步走进新课改。我相信,在浓厚的教研氛围下,在大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中,我们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明天必须会更美!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会有更好的明天。

  高三语文教学也需要在实践中思考,思考中总结,总结后提升。连续几个月的高三语文教学体味了艰辛,也收获了快乐,但更多的是感悟。

  1、回归教材

  高三复*除了题海式强化训练,还应充分开发利用课本。实践证明,回归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数的有效途径,“以本为本”是高考复*的有效策略。

  *常考试,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还说“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话适用于高考,也适用于当今极具灵活性和时代性的高考语文。我们手中的复*材料尽管是精心挑选的,但其宽度与深度都不及教材。一是其涉及面不会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浅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适中。所以对那些掌握教材不是非常透切的学生而言,教材应该是最好的复*资料。现今的高考命题坚持以教材为依据,所以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在高三的复*中仍不可脱离教材。下面以写作为例谈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在写作中,许多学生总是因素材太少太肤浅,从而导致“言之无物”。所以高三阶段,教师和学生依然会在积累写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通过网络,通过报刊,通过各个途径积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殊不知,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说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历年的`高考话题都没有在教材中出现过,但是,均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直接、间接的写作材料,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益的借鉴或启示。20xx年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事物的认知关系”这一话题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里就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同时,历年高考的优秀作文相当一部分是得益于“活”读“活”用教材的,又如“相信自己与听从别人””这一话题在《游褒禅山记》里也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还有大家熟悉的《孔雀东南飞》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被采用被演绎。仅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既能解决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2、感悟生活

  当今高考,语文是最贴*现实,最接*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的高三复*要让学生懂得感悟生活,学会感悟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可以使写作有源头活水,可以使鉴赏能力有所提高。无论古典诗词还是现代散文小说,都是艺术创作。艺术首先是来源于生活的。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感悟生活,才能提高他们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高考语文试题也不是关起门来造车。贴*生活,关注生活,以人为本是语文高考命题的大方向。所以我们不要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否则我们的学生将又低能又低分,即便高分也将低能,我们教师的努力就付之东流。

  一、**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学生一个舞台,他将还你一份精彩。“一超四有效”模式正是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台,让课堂真正服务于学生。超前学*时,教师在给出具体学*指导后就应学会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展示资料和展示形式。我们总过度担心学生不会学,怕他们学*的不充分,总是越俎代庖,预设种种框架反而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能够做的是指导学生学*方法,为学生供给展示机会。“我的课堂我做主”,从学生的展示中我们能够看出哪些是他已知的,那些是他不明白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的原有状况作为自我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学生遇到阅读障碍的时候或者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的情景下,教师再及时地加以引导,激励学生去认知、去探究、去思考。我们教师只需要做一根小小的火柴,去点亮学生心中的明灯,让学生自我照亮自我,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

  二、放开束缚,为学生创造施展身手的环境。

  我们的课堂上,常常是教师预设的资料太多,学生生成的东西不多,有时还为了教师的预设,牺牲了学生的生成,这很明显有些本末倒置了。教师在课堂上应为学生供给思维和展示自我的空间。就像石教师说的,不妨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小教师。对于超前学*中学生能够自我理解掌握的知识就由学生来讲。我觉得师生主角的相互转换,有利于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值得一试。同时设置“质疑台”,让学生说疑惑提难点,比一比谁有一双火眼金睛,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看一看谁是智多星,最能帮同学解惑答疑。还能够进行“风采展示”背佳作赏美文等等活动,这样其主动性、积极性等内在动力得以充分发挥,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三、深化方法指导,活泼有序地进行展示活动。

  我们要交给学生的不能是“鱼”,而要是“渔”。道理虽然简单,做好却不容易。就象我今日的课堂只是按照事先设计的来进行,课堂上唱主角的依然是教师自我,学生在这节课上没有自我的情感体验,也没有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要想让学生课堂展示活泼有序、精彩纷呈,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在于方法的指导和*惯的养成。超前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所学情景,必须保障超前学*的有效,才能为展示奠定基础。对于大家都会的完全能够不讲,能够有所侧重的进行展示,不必面面俱到。

  展示时一步步培养,先要求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言,会什么说什么;再继续要求简单的(如字词解释、作者介绍等)由每组的3、4号发言,有难度的可由1、2号发言;更进一步要求遇到同一问题如有类似或相反的看法时应主动争辩,有理有据;再有能够说自我读到的类似的文章或书籍,进行佳作推荐。质疑时能够是有疑而问或是有意质疑(把自我的发现提给大家,共同思考)。这个培养是需要必须过程的,能够预期其艰难和曲折,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必须会有阳光灿烂的一天。当然我的思考还很粗浅,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的课程体系改变了学生的学*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教师的教学,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我们要进一步理清新课改的新思路、新理念,借助他可以让我们更顺利一点走进新课改、实践新课改。其实人人围绕课题都可以作一点思考,那就是与自己所任教学科的整合,人人思考,人人实践。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以下是我对教学的反思与总结。

  一、以课题为突破口

  推动学法教法革新自实施新课改以来,许多学校都及时找准定位,树立走“科研兴校”之路,作为新课改弄潮儿的.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以课题为突破口,努力推动学法教法革新。如:进一步深化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结合个人在课题研究中的主要任务,我们更注重情境教学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精心设计情境的呈现方法,如借助语言描述、实物陈列、电教手段、任务卡片、多媒体技术、局域网传递等途径。当然我更多的是利用电教手段、多媒体、局域网传递这三种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创新的火花,加强学法指导,促进相互的交流与合作,真正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成为教学不断生成的*台,竭力摆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教学模式。

  二、更新教育理念,奠定课改理论基础

  新课改需要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的课改是盲目的,只有掌握了先进的课改理论,才能避免盲目性,少走或不走弯路,才能发挥创造性。而教师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因素,直接决定新课改的成败,自我充电,强基固本,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新课改刚启动后,结合科研计划,我们先后认真学*了成才导报上新课改专版,到图书馆借阅新课标解读,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向《高中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杂志学*,向《凤凰语文》、《教育在线》等教育网站讨教,取别人的新课改理念、新课改精神为我所用,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对此我们笑称为“换脑”行动。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努力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技能,融入课堂,大胆整合,积极撰写经验总结、教学感悟或课例论文,或借助教育网站这个*台,建立自己的个人专题集,坚持写教育随笔。

  三、一点思考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工程,没有现成经验和固定模式,我们这一路走来,就是靠紧紧依托教科研,步步走进新课改。“战斗正未有穷期”。我们相信,在浓厚的科研氛围下,在大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中,我们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明天一定会更美!

  一、课文教学“教什么”

  这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

  在这个问题上,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学内容的空泛化和纯知识化。所谓“空泛化”,就是教师讲授一篇课文,无论是滔滔不绝地“分析”,还是狂轰滥炸地“提问”,教学的着重点都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什么划分结构、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等,这些看起来好像很有条理,而实际上没有体现出语文的“特色”来,课上得很空。而这些属于课文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方面的知识,学生只要认真读一两遍课文基本上都能把握。该教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教师却不厌其烦:教师条分缕析,讲得口干舌燥,做的是无用功,学生呆若听书,恍坠五里烟云,过后只留梗概。一个又一个宝贵的45分钟,就这样白白地耗费掉。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点上。所谓“纯知识化”,就是教师在讲课文时,眼光聚焦在“这是什么”的层面上,如“这个字”怎样读音,“这个词”怎样解释,“这篇文章”分几段,每段是什么意思,中心思想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等等,内容繁多,面面俱到,一篇课文恨不得放到嘴里先嚼个稀烂,然后再吐出来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把语文课上成“告知”课,学生只须记住就是了。

  所以导致上述现象的存在,就是相当数量的教师片面地认为课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记住文中字、词等知识。应该说,这是课文教学的一个任务,但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终极目标。笔者在听课中经常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在他的教案中,都把“理解课文内容”列为“教学目标”中的一项。而在实际教学中,落得最实的,教师最卖力气解决的也是这一项。我们说,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这只是课文教学的低层次要求,而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才是课文教学的高层次要求和根本任务。不然的话,讲了《致橡树》,就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讲了《祝福》,就是为了让学生认清封建礼教的罪恶;讲了《苏州园林》,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格局和特点……这就不叫语文课了,而变成政治课和地理常识课了。我们的语文教师,长期以来一直在教学的园地里为别的学科任劳任怨地、辛勤地耕耘着,而把自己的这块语文“自留地”“责任田”给荒芜了。

  那么,课文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呢?一句话:教语言。

  课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知识包括:标点知识、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和文体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课文教学中不仅仅要学*、掌握这些“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作者是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些“死”知识来表情达意的。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教育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写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构成“语文”的要素就是语言,如果离开了语言,“工具”不能称其为工具,“人文”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课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运用语言的本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