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骆驼》的教学设计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05-16 10:31:14 教学设计

《找骆驼》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课题、同学的回答和课文内容的省略处提出问题,并通过反复读课文,与学*伙伴讨论,解决问题。

  2.通过比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走失”“详细”“不紧不慢”“指点”等词语的意思;学*用“是不是”提问;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3.读懂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2.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理解老人为什么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课前准备】

  1.制作幻灯片课件:

  (1)课题,配背景;

  (2)“学*提示”上的两个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背古诗两首

  二、情境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两团橡皮泥。请甲同学来按左边这团橡皮泥,请你轻轻按。请乙同学来按右边这团橡皮泥,请你用力按。(甲、乙两名学生分别轻轻、有力地按压橡皮泥)

  师:请同学们猜猜,刚才他们各按了一个手指印,那么左右两团橡皮泥上的指印是不是一样深?为什么?(生答:不一样深)

  师:如果要让左右两边的指印一样深,该怎么做?(生回答)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看来,今天的课一定能上得很好!

  师:同学们见过骆驼吗?骆驼长得什么样?有哪些本领?

  生:骆驼身体高大,背上有驼峰,蹄又扁又*,蹄底有肉垫。有双重眼睑,不怕风沙;很耐饥渴,嗅觉灵敏,能嗅出远处的水源,也能预感大风的到来。有“沙漠之舟”的美称。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你们说谁最需要骆驼的帮助?

  生:在沙漠中行走的人。

  师:如果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不小心丢失了骆驼,那该有多糟糕啊!可有个商人偏偏遇到了这事,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找骆驼的!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读完一遍之后请站起来读第二遍,读完第二遍的请用手势表示一下。

  2、到底读的怎么样呢?张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瞧,生字朋友们来了,叫叫它们的名字吧!

  真不错,把生字都记住了!

  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学生说)

  教师追问:你能按照这样的提示来说吗?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商人( )了一只骆驼,向老人( ),最终( )了骆驼的事。

  这样我们就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了,你觉得这样表达是不是清晰呀。

  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编书的叔叔、阿姨,为了帮助我们学*,在课文的前面也提出了问题,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师:学*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问题一:商人的骆驼有什么特点?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学*课文。

  四、细读理解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读一读课文,到文中找一找,商人的骆驼有几个特点?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标画出来。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三个特点。

  (教师板书:左脚跛;左蜜右米;缺一颗牙)

  追问:“跛”什么意思?在文中呢?做一个动作告诉我?

  师:商人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心情如何?(生答:心里高兴)从哪儿看出他心里高兴?(对极了)

  师: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指名某学生扮演)我们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指导加上动作)点评:我们配合的真不错,是好搭档。

  师:再读一读老人说的话,你们发现老人的话有什么特点没有?

  (生答:都用到了同一个词语──“是不是”,这个问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3、是呀!这位老人对骆驼的特点了解的这么详细,是不是真的见过骆驼,还是把骆驼藏起来了呢?(不是)那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呢?

  4、答案就在文中,你看看在哪部分呢?(第十自然段)

  (二)第二部分:

  1、我们要弄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可以有这么几种学*方法:

  (1) 填表:

  看见什么

  知道什么

  (2)批注

  1)老人看见了什么?用直线画下来。

  2)老人知道了什么?用曲线画下来。

  (3)其他方法。弄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生说师板书: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左蜜右米;牙齿印(展示第一种方法)

  师:你们和他想的一样吗?不一样的快来改一改。

  师:我们一起来合作读一读,男生读看见的内容,女生读知道的内容。

  师:商人以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所以忿忿不*,连对老人的称呼都变了。来读读商人的两次问话,记住加上表情。(生读,课件出示句子)

  师:骆驼走失以后,商人和老人的态度完全不同。老人是不紧不慢,商人是忿忿不*。我们来分角色把9、10自然段读一读。

  当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出推理过程之后,他才恍然大悟。现在,老师要请你们来做一回聪明的商人。当你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能不能用上“是不是”来问一问老人?

  (先听老师示范:请问,您是不是看见了……,所以知道……)

  师:同学们会问吗?自己试着问一问老人。

  (同桌互相说,然后群体表演)

  3、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有个问题。看见了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能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儿跛呢?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请学生结合课前的游戏回答)能不能反过来说,要是骆驼的左脚是不跛的,那么──

  (生答:两只脚印应该一样深浅)

  师:很好。谁能来讲一讲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师:老人看见树叶上骆驼留下的牙印,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所以他想:要是这骆驼──谁能接下去说?(师指名学生回答)

  师:聪明的老人就像你们一样通过细心观察,动脑思考进行推理,得到了一个结论。

  五、转化语言

  明白过来的商人说:“老人家,谢谢您。我这就按您的指点去找。”

  商人告别了老人,沿着老人指点的方向去找骆驼。————————————————

  请动手写一写吧!

  教师:到底老人的推理是否正确呢?你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

  (果然,)那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可见老人的推理很有道理。

  六、总结

  师:故事很有趣,读了课文大家肯定受到很多启发。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全文,课文的哪些词语或写法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师:相信这些好词好句会随同《找骆驼》这个故事,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板书设计:

  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 —— 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 —— 驮着蜜和米

  啃过的树叶 —— 缺牙齿

  (观察) (思考) (论证)

《找骆驼》的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课前准备】

  师生分头搜集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

  《玩出了名堂》,告诉我们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发现了微生物。

  今天要学*的“找骆驼”这篇课文,又将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课文。

  3、指名上台分角色朗读课文。

  4、学生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深究

  1、教师引述:老人没有看见商人丢失的骆驼,怎么会知道这头骆驼的特点呢?下面我们细细读读课文,寻找一下问题的答案,好吗?

  2、自由组合或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合作填写下表。

  老人看见了什么

  知道了什么

  3、每组推荐一人上台边展示边介绍。

  4、师生评议。

  四、交流体会

  1、请同学们对故事中的商人和老人分别发表个人的见解。

  2、谈谈读了这个故事后受到的启发。

  3、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留心观察或不注意观察的事例。

  五、情境表演

  1、自由组合,设想故事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特点,创作表演课本剧。

  2、指名上台表演并评选最佳小演员。

《找骆驼》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表现出的不同心理。

  2理解课文,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走失骆驼的特点。

  3感悟“用心观察,就能有所发现”,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走失骆驼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悟“用心观察,就能有所发现”,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骆驼的图片,学生介绍

  2.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人行走的时候必须依靠骆驼,可是有个商人,却把自己的骆驼走失了,今天我们就和他一起去找骆驼。

  3.齐读课题。

  二、了解导读语

  1.回顾学*略读课的方法。

  2.自由读导读语画出学*任务,并指名交流。

  三、检查预*情况

  1.出示生词,列火车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并且根据提示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交流起因经过结果,并且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总结方法:今天我们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话串联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叫要素结合法。

  四、品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商人与老人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

  2.交流

  (1)商人是着急___愤愤地练读相关语句

  (2)老人是不紧不慢练读相关语句

  3.了解老人知道骆驼特点的探究过程

  提问:

  (1)老人为什么说起话来不紧不慢?

  (2)老人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做到胸有成竹的?(理解老人是因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能清楚的了解骆驼的特点)(板书)

  (3)默读十自然段,把发现的线索用横线画出,把结论用括号标出。

  (4)再读十自然段

  (5)骆驼找到了吗?从哪个词看出的?果然的意思?造句

  (6)分角色读课文比赛。

  五、拓展训练

  多么厉害的老人啊,你想夸夸他吗?用“我想对您说:‘_______。’”的句式写下来。之后交流

  结束语: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能做一个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人。

  板书设计:

  16、找骆驼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正确结论

  脚印左浅有深左脚跛

  路左蜜右米左驮蜜右驮米

  牙齿印少了颗牙齿

  教学反思:

  《找骆驼》一文记叙了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很着急,一位老人凭着自己的观察,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推理,指出了商人走失的骆驼的特征,最后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走失的骆驼。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找骆驼》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找骆驼》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1)

——找骆驼教学设计6篇

找骆驼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学*老人是如何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找骆驼》这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一、明确目标,自主研读

  出示自学提示:(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二、解读测评,调整目标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展示交流,师生点评

  1、请你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总结归纳

  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六、当堂测评

  (1),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又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2),商人应该顺着骆驼的(,)去找,照老人的(,)一路找去,(,)找到了走丢的(,)。

  板书设计:

  6,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找骆驼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教授新字、词,让学生了解新字、词的用法,并能造句。

  2、让学生学会分析线索,提高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3、通过课文的对话,培养学生“人与人”沟通的能力。

  4、通过课文的学*,引导学生学*写作启事,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活动:提问、讲故事(老师今天要讲的课文与“失物”有关。)

  提问:

  1、大家有丢失物品的经历吗?

  2、你遗失过物品吗?

  3、你尝试过寻找遗失的物品吗?

  4、结果如何?

  故事:

  在*,有一位出色的警察局长,他非常了不起。他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事物,并有一个很机灵的头脑去分析线索,再难再复杂的案件,都能被他侦破。有一天,一个村长向他报案,说他们村里的一台电机被人偷走了。局长接到这个信息后,马上带着他的助手赶赴现场。到达现场后,村长指着办公室的角落说:“电机原来就放在这,现在被人偷去了。”局长问“你们的电机有多大?多重?”村长回答说:“有一公尺高的行李箱大,大约六、七十公斤重。”局长又问:“你们这儿有后门吗?”村长说有,但是门已经很久没有人使用了。局长问完话后,沉思了一会儿,便打开了后门,局长走出后门,发现了雪地上有一道长长的脚印,那脚印一深一浅。看完那些脚印后,他对村长说:“你们村有多少个年轻小伙子?”村长说:“我们村这么偏僻,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只有九个留在村里。”局长请村长把这九个小伙子都叫来。村长听了局长的话,不一会儿就把小伙子都叫来了。其中有一个走得较慢,他一拐一拐地走到局长的跟前。局长看了看这些年轻小伙子,指着那个脚有点跛的小伙子,说“其他人都可以走了,把他一人留下就行了。”那个小伙子一听说要把自己留下,就大声对村长说:“那电机可不是我偷的,你们千万不要冤枉好人……”

  (老师提问:“大家想一想,电机是不是他偷的呢?有线索证明电机是这个跛脚的小伙子偷的吗?”)

  二、课文理解活动

  1、教师指示学生阅读课文《找骆驼》并通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课文全文和播出课文内容。

  2、学生学*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并口头造句。(教师用电脑的动画来解释生字、新词的意思和用法。)

  3、课文分析:

  ⑴商人到外地采购货物,为什么会带骆驼呢?

  ⑵骆驼是在什么情况下不见的呢?

  ⑶商人的骆驼有什么特征呢?

  ⑷商人认为不见了的骆驼还有什么用处?

  ⑸老人沿途看到了什么?

  ⑹为什么不等老人说完,商人就立即去寻找骆驼呢?

  ⑺商人能找到骆驼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⑻如商人最后仍找不到他的'骆驼,你们有什么办法帮他寻找骆驼?(写启事,登广告……)

  三、教师教授启事的写法

  1、启事的文体:

  启事是应用文的一种。

  例:寻人启事、招聘启事、寻物启事……

  特点是:格式严谨,句子一般较简洁;只要写出重点便可;表达的自由空间不大,叙述发挥的余地较小。

  2、启事的格式:

  题目居中,正文换行,先空两格再写。署名和日期写在右下方,先写署名,再写日期。

  3、寻物启事的内容:

  丢失物品的名称;特征;丢失的时间、地点;联络的方法和报酬。

  4、寻物启事的例子。

  四、课堂活动

  让学生分组,每四人一组,为商人写一则《寻骆驼启事》,然后每组选一名学生到教师桌前大声朗读自己组写的寻骆驼启事。教师可以从中纠正学生的错误,如格式、内容……)

  让学生自己选出优秀的启事。

  五、教师出示自己写的启事

  六、教学用具

  1、电脑和大屏幕

  2、教学软件

  3、图片(遗失的骆驼和小狗的图片)

  【简评】

  崔峦:这是香港老师在内地上的一节语文课。《找骆驼》是一篇传统课文,内地老师教了许多年,但我还没有见过有一位老师像香港的曹老师这样教的。曹老师的教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怎样改进阅读教学上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

  曹老师的教学大体分为故事导入、理解课文、学写启事等几个步骤。他一改阅读课重在理解内容的传统教法,淡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强化以课文叙述的事实为依托,学写启事的*作练*。曹老师的教学启示我们,阅读教学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教法,既要从学生、教师的实际出发,也要从课文的实际出发。如,感情强烈的散文、诗歌,就可以用指导朗读的方法来教;写法特点突出、便于摹仿的课文,就可以重在指导学生由读学写。我们要大刀阔斧地进行阅读教学的改革,彻底改变千篇一律的、重在内容分析的教法,把阅读课上得各具特色,个性突出,讲求实效,精彩纷呈。

找骆驼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分析线索,提高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同学们,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今天我们一起到16课去找找答案吧!(出示课件: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我们该怎么来学*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啊,这是一个来自***的民间故事,请同学们先欣赏课文(出示课件:课文朗读),再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谁来说说(出示课件: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课文主要写了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

  3、说得很简捷,但是如果能把故事的结果补充一下那就更清楚了。谁来试试呢?(出示课件:课文主要写了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来在一位老人的指点下终于找到了这只骆驼。)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刚才同学们都说了,阅读提示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课文,(出示课件:阅读提示),我们一起来读读。

  2、阅读提示当中,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呢?(出示课件: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我们一起来把这两个问题读一读。

  3、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读课文,学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再去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两个问题。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4、我们首先看第一个问题,商人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呢?你们能把骆驼的这些特点连起来说一说吗?(商人丢失的骆驼左脚有点跛,左边驮着面,右边驮着米,还缺了一颗牙齿。)

  5、说得非常清楚。老人知道得可真够详细的,同学们,那刚才你们是从课文的哪一个部分找到答案的呢?(是商人和老人的对话中。)

  6、接下来我们分角色读读商人和老人的对话吧!(出示课件:商人和老人的对话)

  7、你们能从商人说的话中看出商人的心情是越来越怎样?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出示课件:是的,不错,对极了。)

  8、商人是越来越高兴了,这是为什么呀?(他听到老人说得这么详细,他认为老人知道骆驼的去向。)

  9、很好,那么让我们再来读读老人和商人的对话,要读出商人越来越高兴的语气。(男同学读老人说的话。女同学读商人说的话。)

  四、再读课文,品味经典

  1、接下来我们再来研究课文的第二个问题:(出示课件: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这是在课文的哪个部分来告诉我们的?(出示课件: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2、好,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吧。“不紧不慢”是什么意思?(不慌不忙神态从容,胸有成竹,很有把握。)

  3、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用不紧不慢的语气再读读这段话吧。

  老人看到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呢?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骆驼左脚肯定有点跛,如果骆驼的左腿不跛,那么两边的腿印应该是一样深的。)

  4、那么老人又是怎么知道骆驼的左边托着蜜,右边驮着面的呢?

  5、那么老人又是怎么知道骆驼的牙齿缺了一颗呢?根据又是什么呢?

  6、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呢?请大家再去读读老人不紧不慢地说的那段话,读完后把问题的答案说给同桌听一听。

  7、谁能说一说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呢?(出示课件:老人看到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老人看到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面,他就知道骆驼左边驮着面,右边驮着米,老人还看到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他就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8、非常好,让我们再学着老人不紧不慢的样来,来读读老人说过的这段话吧。

  9、读得非常好,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沿着骆驼的脚印去找,终于找到了丢失的骆驼,这篇课文可真有意思,让我们回顾全文,把整篇课文连起来再分角色读一读吧。

  10、刚才我们一起读了这篇课文,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呢?

  11、这个故事的道理,你们体会得不错,还有其它的收获吗?

  12、说得很好,老师相信,这些好词语会随着找骆驼这个故事一直留在你们的记忆中。

  五、总结升华,拓展运用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第四组课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组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呢?(出示课件:我们学*了第十三课花钟,这课主要写了一位植物学家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的像钟面一样,组成了花的时钟;我们学*了第十四课蜜蜂,我知道了课文主要讲的是法布尔证明了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实验的时候又周到又细致;我们学*了第十五课《玩出了名堂》,课文主要写了列文胡克通过玩放大镜,发明了显微镜,又通过显微镜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第十六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有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来在老人的指点下,终于找到了这只骆驼。)

  2、说得非常清楚,

  3、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组课文主要是写在观察中去发现,去思考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观察,也会有发现。

  六、作业:(出示课件:任选其中一项练*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找骆驼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教授新字、词,让学生了解新字、词的用法,并能造句。

  2、让学生学会分析线索,提高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3、通过课文的对话,培养学生“人与人”沟通的能力。

  4、通过课文的学*,引导学生学*写作启事,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活动:提问、讲故事(老师今天要讲的课文与“失物”有关。)

  提问:

  1、大家有丢失物品的经历吗?

  2、你遗失过物品吗?

  3、你尝试过寻找遗失的物品吗?

  4、结果如何?

  故事:

  在*,有一位出色的警察局长,他非常了不起。他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事物,并有一个很机灵的头脑去分析线索,再难再复杂的案件,都能被他侦破。有一天,一个xxxx向他报案,说他们村里的一台电机被人偷走了。局长接到这个信息后,马上带着他的助手赶赴现场。到达现场后,xxxx指着办公室的角落说:“电机原来就放在这,现在被人偷去了。”局长问“你们的电机有多大?多重?”xxxx回答说:“有一公尺高的行李箱大,大约六、七十公斤重。”局长又问:“你们这儿有后门吗?”xxxx说有,但是门已经很久没有人使用了。局长问完话后,沉思了一会儿,便打开了后门,局长走出后门,发现了雪地上有一道长长的脚印,那脚印一深一浅。看完那些脚印后,他对xxxx说:“你们村有多少个年轻小伙子?”xxxx说:“我们村这么偏僻,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只有九个留在村里。”局长请xxxx把这九个小伙子都叫来。xxxx听了局长的话,不一会儿就把小伙子都叫来了。其中有一个走得较慢,他一拐一拐地走到局长的跟前。局长看了看这些年轻小伙子,指着那个脚有点跛的小伙子,说“其他人都可以走了,把他一人留下就行了。”那个小伙子一听说要把自己留下,就大声对xxxx说:“那电机可不是我偷的,你们千万不要冤枉好人……”

  (老师提问:“大家想一想,电机是不是他偷的呢?有线索证明电机是这个跛脚的小伙子偷的吗?”)

  二、课文理解活动

  1、教师指示学生阅读课文《找骆驼》并通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课文全文和播出课文内容。

  2、学生学*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并口头造句。(教师用电脑的动画来解释生字、新词的意思和用法。)

  3、课文分析:

  ⑴商人到外地采购货物,为什么会带骆驼呢?

  ⑵骆驼是在什么情况下不见的呢?

  ⑶商人的骆驼有什么特征呢?

  ⑷商人认为不见了的骆驼还有什么用处?

  ⑸老人沿途看到了什么?

  ⑹为什么不等老人说完,商人就立即去寻找骆驼呢?

  ⑺商人能找到骆驼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⑻如商人最后仍找不到他的骆驼,你们有什么办法帮他寻找骆驼?(写启事,登广告……)

  三、教师教授启事的写法

  1、启事的文体:

  启事是应用文的一种。

  例:寻人启事、招聘启事、寻物启事……

  特点是:格式严谨,句子一般较简洁;只要写出重点便可;表达的自由空间不大,叙述发挥的余地较小。

  2、启事的格式:

  题目居中,正文换行,先空两格再写。署名和日期写在右下方,先写署名,再写日期。

  3、寻物启事的内容:

  丢失物品的名称;特征;丢失的时间、地点;联络的方法和报酬。

  4、寻物启事的例子。

  四、课堂活动

  让学生分组,每四人一组,为商人写一则《寻骆驼启事》,然后每组选一名学生到教师桌前大声朗读自己组写的寻骆驼启事。教师可以从中纠正学生的错误,如格式、内容……)

  让学生自己选出优秀的启事。

  五、教师出示自己写的启事

  六、教学用具

  1、电脑和大屏幕

  2、教学软件

  3、图片(遗失的骆驼和小狗的图片)

找骆驼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课题、同学的回答和课文内容的省略处提出问题,并通过反复读课文,与学*伙伴讨论,解决问题。

  2.通过比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走失”“详细”“不紧不慢”“指点”等词语的意思;学*用“是不是”提问;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3.读懂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2.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理解老人为什么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课前准备】

  1.制作幻灯片课件:

  (1)课题,配背景;

  (2)“学*提示”上的两个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背古诗两首

  二、情境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两团橡皮泥。请甲同学来按左边这团橡皮泥,请你轻轻按。请乙同学来按右边这团橡皮泥,请你用力按。(甲、乙两名学生分别轻轻、有力地按压橡皮泥)

  师:请同学们猜猜,刚才他们各按了一个手指印,那么左右两团橡皮泥上的指印是不是一样深?为什么?(生答:不一样深)

  师:如果要让左右两边的指印一样深,该怎么做?(生回答)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看来,今天的课一定能上得很好!

  师:同学们见过骆驼吗?骆驼长得什么样?有哪些本领?

  生:骆驼身体高大,背上有驼峰,蹄又扁又*,蹄底有肉垫。有双重眼睑,不怕风沙;很耐饥渴,嗅觉灵敏,能嗅出远处的水源,也能预感大风的到来。有“沙漠之舟”的美称。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你们说谁最需要骆驼的帮助?

  生:在沙漠中行走的人。

  师:如果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不小心丢失了骆驼,那该有多糟糕啊!可有个商人偏偏遇到了这事,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找骆驼的!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读完一遍之后请站起来读第二遍,读完第二遍的请用手势表示一下。

  2、到底读的怎么样呢?张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瞧,生字朋友们来了,叫叫它们的名字吧!

  真不错,把生字都记住了!

  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学生说)

  教师追问:你能按照这样的提示来说吗?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商人()了一只骆驼,向老人(),最终()了骆驼的事。

  这样我们就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了,你觉得这样表达是不是清晰呀。

  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编书的叔叔、阿姨,为了帮助我们学*,在课文的前面也提出了问题,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师:学*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问题一:商人的骆驼有什么特点?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学*课文。

  四、细读理解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读一读课文,到文中找一找,商人的骆驼有几个特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标画出来。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三个特点。

  (教师板书:左脚跛;左蜜右米;缺一颗牙)

  追问:“跛”什么意思?在文中呢?做一个动作告诉我?

  师:商人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心情如何?(生答:心里高兴)从哪儿看出他心里高兴?(对极了)

  师: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指名某学生扮演)我们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指导加上动作)点评:我们配合的真不错,是好搭档。

  师:再读一读老人说的话,你们发现老人的话有什么特点没有?

  (生答:都用到了同一个词语──“是不是”,这个问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3、是呀!这位老人对骆驼的特点了解的这么详细,是不是真的见过骆驼,还是把骆驼藏起来了呢?(不是)那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呢?

  4、答案就在文中,你看看在哪部分呢?(第十自然段)

  (二)第二部分:

  1、我们要弄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可以有这么几种学*方法:

  (1)填表:

  看见什么

  知道什么

  (2)批注

  1)老人看见了什么?用直线画下来。

  2)老人知道了什么?用曲线画下来。

  (3)其他方法。弄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生说师板书: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左蜜右米;牙齿印(展示第一种方法)

  师:你们和他想的一样吗?不一样的快来改一改。

  师:我们一起来合作读一读,男生读看见的内容,女生读知道的内容。

  师:商人以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所以忿忿不*,连对老人的称呼都变了。来读读商人的两次问话,记住加上表情。(生读,课件出示句子)

  师:骆驼走失以后,商人和老人的态度完全不同。老人是不紧不慢,商人是忿忿不*。我们来分角色把9、10自然段读一读。

  当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出推理过程之后,他才恍然大悟。现在,老师要请你们来做一回聪明的商人。当你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能不能用上“是不是”来问一问老人?

  (先听老师示范:请问,您是不是看见了……,所以知道……)

  师:同学们会问吗?自己试着问一问老人。

  (同桌互相说,然后群体表演)

  3、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有个问题。看见了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能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儿跛呢?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请学生结合课前的游戏回答)能不能反过来说,要是骆驼的左脚是不跛的,那么──

  (生答:两只脚印应该一样深浅)

  师:很好。谁能来讲一讲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师:老人看见树叶上骆驼留下的牙印,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所以他想:要是这骆驼──谁能接下去说?(师指名学生回答)

  师:聪明的老人就像你们一样通过细心观察,动脑思考进行推理,得到了一个结论。

  五、转化语言

  明白过来的商人说:“老人家,谢谢您。我这就按您的指点去找。”

  商人告别了老人,沿着老人指点的方向去找骆驼。

  请动手写一写吧!

  教师:到底老人的推理是否正确呢?你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

  (果然)那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可见老人的推理很有道理。

  六、总结

  师:故事很有趣,读了课文大家肯定受到很多启发。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全文,课文的哪些词语或写法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师:相信这些好词好句会随同《找骆驼》这个故事,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板书设计:

  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啃过的树叶——缺牙齿

  (观察)(思考)(论证)

找骆驼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本故事改编自*民间故事。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人物有两个: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 设计理念:

  开展课堂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以“找”骆驼为线索,通过朗读对话,层层深入探究,最终追寻到骆驼的踪迹而揭露真相。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朗读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关注后进生也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两个生字,练*用因果句式造句。

  2、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3、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通过联系提示语,学*有感情地进行对话朗读;勾画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重点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以及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骆驼的方法好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对话巧引,导入新课。

  1、示片段,指导练*朗读对话。

  2、揭示题目,引入新课。

  二、读文识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拼读字词,理解词义。

  3、设问: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小结。

  三、真情对话,探究真知。

  (一)读对话,了解骆驼的特点。(读一至八段)

  1、划出提示语,练*对话。

  2、设问思考:从商人和老人的对话中,你知道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3、汇报,板书。

  4、设疑引入下文。

  (读“老人说:那我可不知道。”问:听了老人说的话,如果你是那个商人,你会怎样?)

  (二)细读对话,追寻骆驼的踪迹。(读九至十一段)

  1、朗读商人的话儿,理解“忿忿”的意思。

  2、读文设疑:老人是怎么知道丢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

  3、汇报,板书,小结。

  四、总结全文,体会情感。

  1、真情演绎对话,体会情感。

  2、回顾过程,学*方法。

  五、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1、趣谈生活情景。

  2、谈话结束学*活动。 板书设计:

  找骆驼

  脚印右边深、左边浅

  左脚有点跛

  路左边有蜜、右边有米

  左驮着蜜、右驮着米

  树叶上留下牙齿印

  缺了一颗牙齿

  观察——思考——结论


《找骆驼》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2)

——找骆驼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找骆驼的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学*老人是如何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课时安排:l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找骆驼》这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再读课文,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做的?如果没做成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6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分析判断)

找骆驼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练*用因果句式说话。

  3、初步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能够找到骆驼的方法是什么。

  课前准备:学生事先预*;教师制作课件;事先板书好课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引言:今天,刘老师要带同学们去破案找骆驼,可是茫茫沙漠要寻找一只走失的骆驼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想先考考你们的观察力怎么样。

  2、提供在线小游戏:对比两幅图找出不相同的地方。(1分钟5处)

  3、评价学生的观察力,自然转入课题。

  二、自读自悟

  1、出示自学任务一:(课件)

  任务一: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学生自读。

  3、自学效果检测:一个大组读一段,最后一段齐读。

  4、评价朗读,如有错,正音或顺句后再读。

  5、出示自学任务二及阅读提示:(课件)

  任务二:默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理解课文内容。

  6、学生默读、体悟。

  7、自学效果检测:(课件出示问题)

  a、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b、小组学*交流,合作完成下表:

  老人看到了什么

  知道了什么

  8、学生回答问题a。

  9、学生小组学*交流,合作完成填表。

  10、反馈表格内容,生答,师板书。再课件演示,学生再跟着课件巩固说一遍。

  三、巩固练*

  1、课件出示:用“因为……所以……”句式联系课文练*说话。

  2、课件出示:因为老人看见———————————,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又看见———————————,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还看见———————————,所以知道——————————。

  3、学生练*用该句式说话。

  四、交流感受

  1、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生答,师补充板书:细心观察,认真思考。

  2、如果你是旁观者,你会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3、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或者,你在课文中有什么发现?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老师、男生、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表现出不同人物的说话语气,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六、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找骆驼》一课,如果同学们能像课文中的老人那样,在生活、学*中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你们的字会越写越漂亮,你们的学*会越来越好,你们的生活也会更精彩。

  教学反思:

  备课时我的想法主要有两个:一是上出略读课文的特点,即在教师的引导下,放手让学生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领悟,弄懂课文的重点。二是尽可能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并设想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自己做好准备以应其需。

  从上课的效果来看,第一个想法是完全实现了的。而第二个想法则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问题一:为了突出重点、顺利地完成我的教学任务,我把理应是在默读思考后就进行的质疑问难放在了学完课文之后,这就使得课堂上出现了“学完课文之后还有学生不明白‘跛’字的意思”的局面。如果先让学生质疑问难,我再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答疑解难进行指导,则这个情况就可以避免出现。

  问题二:我事先设想的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如“骆驼是四只脚,可是课文中只写了左脚有点跛,而没有写是左前脚还是左后脚”;还有“造成骆驼脚印深浅不同的原因不一定就是脚跛”等,学生都没有清楚地意识到,一方面我引导不到位,另一方面我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的问题,应该事先提供一个铺垫,如提醒学生骆驼是四只脚等等,或许学生就能找出课文中令人疑惑的地方,这对他们领会课文主旨“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有所发现”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另外,朗读指导中如果加一个指名读,再大家评议,强调一下人物对话的语气,可能朗读效果会更好些。

找骆驼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教授新字、词,让学生了解新字、词的用法,并能造句。

  2、让学生学会分析线索,提高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3、通过课文的对话,培养学生“人与人”沟通的能力。

  4、通过课文的学*,引导学生学*写作启事,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活动:提问、讲故事(老师今天要讲的课文与“失物”有关。)

  提问:

  1、大家有丢失物品的经历吗?

  2、你遗失过物品吗?

  3、你尝试过寻找遗失的物品吗?

  4、结果如何?

  故事:

  在*,有一位出色的警察局长,他非常了不起。他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事物,并有一个很机灵的头脑去分析线索,再难再复杂的案件,都能被他侦破。有一天,一个****向他报案,说他们村里的一台电机被人偷走了。局长接到这个信息后,马上带着他的助手赶赴现场。到达现场后,****指着办公室的角落说:“电机原来就放在这,现在被人偷去了。”局长问“你们的电机有多大?多重?”****回答说:“有一公尺高的行李箱大,大约六、七十公斤重。”局长又问:“你们这儿有后门吗?”****说有,但是门已经很久没有人使用了。局长问完话后,沉思了一会儿,便打开了后门,局长走出后门,发现了雪地上有一道长长的脚印,那脚印一深一浅。看完那些脚印后,他对****说:“你们村有多少个年轻小伙子?”****说:“我们村这么偏僻,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只有九个留在村里。”局长请****把这九个小伙子都叫来。****听了局长的话,不一会儿就把小伙子都叫来了。其中有一个走得较慢,他一拐一拐地走到局长的跟前。局长看了看这些年轻小伙子,指着那个脚有点跛的小伙子,说“其他人都可以走了,把他一人留下就行了。”那个小伙子一听说要把自己留下,就大声对****说:“那电机可不是我偷的,你们千万不要冤枉好人……”

  (老师提问:“大家想一想,电机是不是他偷的呢?有线索证明电机是这个跛脚的小伙子偷的吗?”)

  二、课文理解活动

  1、教师指示学生阅读课文《找骆驼》并通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课文全文和播出课文内容。

  2、学生学*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并口头造句。(教师用电脑的动画来解释生字、新词的意思和用法。)

  3、课文分析:

  ⑴商人到外地采购货物,为什么会带骆驼呢?

  ⑵骆驼是在什么情况下不见的呢?

  ⑶商人的骆驼有什么特征呢?

  ⑷商人认为不见了的骆驼还有什么用处?

  ⑸老人沿途看到了什么?

  ⑹为什么不等老人说完,商人就立即去寻找骆驼呢?

  ⑺商人能找到骆驼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⑻如商人最后仍找不到他的骆驼,你们有什么办法帮他寻找骆驼?(写启事,登广告……)

  三、教师教授启事的写法

  1、启事的文体:

  启事是应用文的一种。

  例:寻人启事、招聘启事、寻物启事……

  特点是:格式严谨,句子一般较简洁;只要写出重点便可;表达的自由空间不大,叙述发挥的余地较小。

  2、启事的格式:

  题目居中,正文换行,先空两格再写。署名和日期写在右下方,先写署名,再写日期。

  3、寻物启事的内容:

  丢失物品的名称;特征;丢失的时间、地点;联络的方法和报酬。

  4、寻物启事的例子。

  四、课堂活动

  让学生分组,每四人一组,为商人写一则《寻骆驼启事》,然后每组选一名学生到教师桌前大声朗读自己组写的寻骆驼启事。教师可以从中纠正学生的错误,如格式、内容……)

  让学生自己选出优秀的启事。

  五、教师出示自己写的启事

  六、教学用具

  1、电脑和大屏幕

  2、教学软件

  3、图片(遗失的骆驼和小狗的图片)


《找骆驼》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3)

——《找春天》优秀教学设计3篇

  一、教学目标:

  1、只是技能目标:

  (1)学会认读9个生字,会书写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学会用形容词修饰名词。

  (4)了解春天的美。

  2、情感目标:

  (1)认识春天的美、观察春天、热爱自然。

  (2)具有正确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认读、书写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

  1、播放《春天在哪里》的录音磁带。(在音乐声中,教师和学生翩翩起舞,营造一种*等和谐的氛围,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提供自由学*的情境。)

  2、师:春天在哪里呢?其实春姑娘已经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只有仔细观察的小朋友才能找到它。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春天吧!(板书:找春天)

  二、初读课文

  1、师:春姑娘来到了课堂,她就藏在我们的课文里,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春天的气息。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同学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吗?再读一读课文,看看细心的你还能在春天里找到什么?(学生在文中圈一圈,划一划)

  3、你找到什么?发现了什么?(学生畅谈初读收获。)

  三、识字

  1、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2、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看图认字鹊;

  做动作猜字羞、遮、掩、探、触、躲

  谜语、顺口溜猜字一头羊长得丑(羞);一朵花藏身后(朵)

  3、同桌检查读句子,互相评价打等级。

  (1)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2)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3)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利用动作、绘画、语言情境等方式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系,提高自主识字的质量。)

  四、写字(指导写“脱、冻、溪、棉、探、摇”六个字)

  1、让学生先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2、学生互相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冻”不要写成“冻”。

  3、教师根据学生书写实际,重点指导“溪”和“摇”。

  4、学生练写,力求把字写规范、美观。教师巡视,鼓励写得好的学生,奖励小星星。

  5、学生交流评价,互相打等级。

  五、课堂练*

  看拼音写词语:

  xiǎoxījiědòngtiányěmiánhua

  ()()()()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生字、词

  1、出示课堂练*答案,学生自己改正、记忆。

  2、一字开花,看看谁的花开得最鲜艳。

  二、朗读

  1、自由读四至七自然段,思考:我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引导学生进行问答式的句式训练。例:

  问: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答: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多像春天的眉毛啊!

  (其他三句也可以模仿训练。)

  3、出示填空题:

  (),那是春天的眉毛吧?(),那是春天的眼睛吧?(),那是春天的音符吧?(),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4、读读第8自然段,特别是第3句“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由这几句话,老师想到一些古诗:

  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

  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

  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采用多种方式感悟读文:引读、竞赛读、表演读等。

  6、春天还会在哪里呢?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教师和学生可以拓展自己搜集的图片和想到的一些诗句。【多种形式感悟读文,利于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拓展课外学*资料,促进语言积累,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性。】

  三、背诵

  1、老师朗读、学生闭上眼睛听。

  2、指名说说:刚才听的时候,你想象到了什么?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背诵(借助板书背诵、看图背诵、想象情境背诵。)【此环节融听、想、品、背于一体,使学生对书面语言文字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多层面、立体的审美和积累。】

  四、写字

  1、学写“野、躲、解”三个字。

  2、解识字方法:

  (1)偏旁识字法:说-脱深-探

  (2)相加法:躲=身+朵解=角+刀+牛

  3、引导学生发现它们左右一样宽,重点强调“身”字做偏旁时的变化。

  4、学生仿写,体会字体的美观、规范。

  五、美文欣赏:

  1、教师朗读朱自清的《春》(节选)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2、交流:你从文中听到了什么?

  六、拓展:“我眼中的春天”擂台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任选其一。

  读春天: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读出春天的美。

  说春天:结合生活实践描绘自己看到的春天。

  写春天:写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

  画春天:把看到的、想到的春天画出来。

  演春天:唱唱春天的歌、跳跳春天的舞。

  板书:

  1找春天

  小草

  野花春天

  找嫩芽(美)

  小溪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春天,了解春天的特点,积累词汇,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口语交际过程中,学会按顺序观察图画,学*用恰当优美的语言、古诗、歌声、舞蹈等表现春天的美;

  3、通过口语交际中的交流、评价,让学生在增强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学会倾听,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完整、生动”的说话;

  难点——让学生学会如何把话说得生动。

  课前准备:

  搜集春天美景图片、歌曲、视频;画一副《春天的图画》;教学生课中操和歌曲;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美景播放,赏春天;

  1、同学们,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把春天的气息带到了人间。春天到底在哪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找春天”。板书课题:找春天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春天的图画”。

  课件出示:赏春天(播放课件美文解说)

  一株嫩芽蕴育着新的生命,拂堤杨柳,摇曳着春的生机;

  百花盛开,有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金黄的油菜花,把大地装扮得五彩斑斓;

  百鸟争鸣,时而在花间飞舞,时而在枝头栖息,好一个鸟语花香的春天;

  泉水叮咚,春水潺潺,把我们带入了如梦如幻的境界;

  草长莺飞,春光明媚,大地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2、看了这一组图画,你最想说什么?

  板书:美爱

  二、结合生活,找春天;

  1、是啊,这么美的春天其实在不经意间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老师昨天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你们找找身边的春天,那身边的春天到底藏在哪呢?谁找到了,给大家说一说?

  学生自由回答

  课件出示:找春天:我在___________找到了春天,我发现_____________。

  2、我发现班里有一些同学不仅用眼睛找到了春天,还用灵巧的双手画出了春天,谁来说一说你的画?

  (1)指名上台拿着画说(2)同桌互相交流各自的画

  三、观察图画,说春天;

  1、同学们画的春天真漂亮,老师也画了一副《春天的图画》,大家观察图,来说一说这美丽的春天吧!——

  2、课件出示:说春天,指导看图说话

  (1)指导学生说好开头的第一句话。

  你从图上看是什么季节?我们看图说话时一般第一句话要说出时间,那么第一句话该怎样说?

  (板书)春天来了!

  (2)指导学生逐一说好每一种景物。

  a、从图上看,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太阳、白云、燕子柳枝、桃花、花草河水、鸭子、小鱼

  b、学生说到哪一处景物,就引导学生把句子说完整、说生动。

  范句如下:

  太阳:太阳公公眯眯笑,把温暖的阳光洒向大地。

  温暖的阳光照着大地。

  春天的太阳那么暖,那么亮。

  阳光温柔地对着每个人微笑。

  白云: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燕子: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一边飞一边歌唱:“春天来啦!”

  燕子高兴地在天空中飞来飞去。


《找骆驼》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4)

——《找质数》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拼长方形的活动,经历探究质数、合数的过程。

  2、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

  会正确迅速判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质数或合数。

  培养学*学*数学的兴趣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

  会正确迅速判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质数或合数。

  教学难点:

  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12个小正方形、学号卡片

  教 学 流 程

  个性化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数学的世界中,在我们的周围能找到许多有意义的自然数,那么谁能很快说出一句含有自然数的话?(要求后面的同学不要重复说过的数)

  生1:我叫王杰,今年12岁了。板书:12

  生2:再过几天,就是第23个教师节了,……板书:23

  生3:我们家一共有4口人。板书:4

  生4:我们学校一共有14位教师,其中有8位男教师,板书:14

  …………

  师:老师也说一句行吗?我儿子今年10岁了,板书:10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有趣的自然数,谁能根据前面所学把这些数分类呢?(依据是否是2的倍数)板书:奇数和偶数

  师:关于自然数还有一种分类方法,大家想不想知道,……

  2、操作探究

  (1)拼长方形,完成如下表格:

  要求:分别用1、2、3、……、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能拼多少种?边操作边记录,完成表格。

  (2)小组交流,补充完善表格。

  (3)观察比较表中各数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记录下来。

  (4)全班交流、归纳。

  (5)师引出“质数、合数”的概念。板书:自然数(依据因数的个数)分为质数、合数和1三类。

  上节课大家已经尝试过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这节课继续拼长方形,找出1~12各个数的全部因数。并填入表中进行观察和分析。

  引导学生发现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有的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

  强调“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同桌合做完成课后*题,有困难的教师及时帮助。

  教 学 流 程

  个性化设计

  (6)比较:质数与合数有什么不同?

  思考:1为什么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3、巩固练*、强化新知

  (1)说一说 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9、8、0.2、11、13、1.2、15、0、16、10、4、18

  (2)议一议 下面的说法对吗?

  一个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质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质数都是奇数;

  (3)想一想 在1-20中:

  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的是( )

  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是( )

  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是( )

  自然数中最小的质数是( ),最小的合数是( )

  4、游戏

  学号是质数的同学请站起来,说一说为什么?

  学号是合数的同学请举起右手,说一说为什么?

  学号既不质数也不是合数的同学举起你的双手。

  最小的质数与最小的合数两位同学握一下手。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的第5节“找质数”。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2,3,5的倍数特征以及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为后续学*公因数、约分、公倍数、通分奠定基础。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结合具体活动,认识、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并能运用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

  通过教材提供具体的操作材料,实现了学生活动式课堂的学*生活,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符合学生的学*心理,同时有利于教师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体,以合作学*为学*形式,改变学*方式,引导学生经历、感受探索的过程。

  首先让学生感觉到有不同类的存在,分类的标准是因数的个数,在活动中感受因数个数不同,把数分为不同种类的数,是本节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找到因数个数的特征,并把因数个数作为分类的标准,是本课的难点。

  【学生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做了一个前测,调查问卷是这样的:

  下面的数学名词,按你知道的程度画符号。

  结果显示:10人根本没听说过“质数”这个词,15人听说过,但不是很明白。其余16人认为自己已经知道质数是怎么回事了,9人认为自己非常理解。

  所以在质数合数概念呈现之后,我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问题,给出1~20个数,让学生重新认识这些数,并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这个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时空,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关注有差异的学生去发现,实现自己的学*过程,得到不同的发展,并在辨析中,明确概念、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因数个数是自然数分类的标准,理解和掌握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

  2、通过操作活动和合作学*,培养学生合情推理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了解质数研究的历史和学生感受多个角度认识数,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资源】

  1、教师

  关于数学家探索歌德巴赫猜想的动画课件、拼摆长方形的动画课件。

  2、学生:

  小正方形卡片、学具袋、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学*欲望

  教师给学生讲一段故事:在二百多年前有一位德国的中学数学教师,他特别热衷研究数学问题,有一次他发现了一个神奇的数学现象,提出了一个猜想(画面1),但不知道对不对,就向当时最著名的数学家欧拉请教,不能发短信,更不能发伊妹儿,就写信。数学大师冥思苦想后,在回信中写道:说我确信你的论断是对的,但我无法证明它(画面2)。这个猜想轰动了整个数学界,数学家们跃跃欲试,但谁都没证明出来。直到四十二年前,我们*的一位数学家也进行了研究,他的成果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记录,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但也没有完整证明出来。再后来,在20xx年,英美两国曾悬赏100万美元,奖励能证明这个猜想的人,但至今未果。(画面3)这个猜想太神奇了。想知道这个猜想吗?学完这节课我们就能了解它了。

  (二)拼长方形比赛,感知因数个数

  1、师引领示范拼摆长方形,明确游戏要求

  教师用4个小正方形拼成2种长方形,并向学生说明其中拼成的正方形也是特殊的长方形。

  2、玩摆长方形游戏,初步感受影响拼长方形种数的因素,并大胆提出猜想

  (1)提出任务,小组探索

  师:我用4个小正方形最多能拼出2种不同形状的长方形,你能不能也像刚才那样,用手里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小正方形,每组的块数不一样,把所有的小正方形都用上,拼成长方形。

  问题:比一比,哪个小组拼成长方形的方案最多。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把方案记录在表格里。

  (老师在课前给不同的小组发放了不同数量的长方形,分别是3、7、9、10、11、12、18、24。学生活动开始,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①汇报

  学生汇报小正方形个数分别是3、7、9、10、11、12、18、24能拼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填在黑板的表格里。

  小正方形的总个数长摆()个宽摆()个

  ②引发认知冲突

  师在学生汇报完24个小正方形能拼成4种长方形后,认为这组方案最多,是这次比赛的冠军,学生一定会强烈反对。

  ③师追问:你们为什么不同意?学生可能回答老师给每个组发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不同。

  ④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师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黑板表格,你们认为是什么影响到了设计方案的多少?

  学生发表想法,影响设计方案多少的因素可能会有:①数的大小②奇偶性③因数个数

  (3)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猜测设计方案的多少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影响,有的认为数大方案多,有的认为偶数比奇数方案多,还有的认为和因数个数有关。是不是像你们猜想的那样,到底什么因素最终决定设计方案的多少呢?我们再试一次,好不好。

  3、玩抢数游戏,进一步感受因数个数决定设计方案的多少,验证数学猜想

  (1)宣布要求,合作探究

  师:刚才是老师分给你们的数,不公*,这次老师这有一些数,你们自己挑,看哪个好要哪个。

  活动要求:数比较大,设计方案时可以摆,可以不摆,探究有几种方案后,也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每个小组只挑一个数研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教师贴出几个数:45(2个)、48(2个)、59(2个)、62(2个)下面挂着小正方形袋),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学生自主发表看法,师生多方对话,深入交流

  师:刚才每个小组用自己挑的数,设计方案,结合我们刚才的猜想,现在你有什么发现?试着用手里的数据来举例说明。

  (学生可能提出数大不一定方案多,偶数不一定方案多,教师相机引导,给学生交流创造的空间,掌握举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一个猜想的推理方法,逐渐清晰结论。)

  师小结:看来和因数个数有关系,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三)研究因数情况,尝试分类,概括质数与合数概念

  1、重新梳理,概括质数特征

  (1)全班同学看表格,分别说出3、7、9、10、11、12、18、24的因数有哪些?有几个?

  其实我们刚才长摆几个,宽摆几个,就是这个数的因数。

  (2)提出问题:如果这次我们重新选,只给你一次机会,看谁设计方案多,黑板上这些数,你一定不选哪个数?(给学生理性梳理的时空,学生可能回答不选3、7、11、59)

  追问:为什么不选这些数,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

  (学生可能回答:像3、7、11、59这几个数只能设计出一种长方形,或说这样的数只有2个因数,教师适时提出质数的名词,并说一说什么样的数是质数。)

  (3)小结数形结合,形象感受质数特征

  我们用质数摆出的长方形,你有什么体会?(教师分别出示数量是3、7、11、59,摆出长方形的样子,都是细长条的一种长方形。)

  2、学生自主归纳,概括合数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黑板上剩下这些数的特点,概括出合数概念。

  3、初步运用概念,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问题:刚才学*了质数和合数,说一说51是质数还是合数,你是怎么想的?

  (51这个数学生容易引起争议,爱混淆,在辨析中深入理解质数合数概念,学会初步运用概念看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需要看因数的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如果再找到其他一个,那这个数就是合数。)

  (四)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主动观察与思考,发现规律

  1、宣布任务


《找骆驼》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5)

——找骆驼教学设计6篇

  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学*老人是如何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找骆驼》这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一、明确目标,自主研读

  出示自学提示:(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二、解读测评,调整目标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展示交流,师生点评

  1、请你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总结归纳

  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六、当堂测评

  (1),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又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2),商人应该顺着骆驼的(,)去找,照老人的(,)一路找去,(,)找到了走丢的(,)。

  板书设计:

  6,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教授新字、词,让学生了解新字、词的用法,并能造句。

  2、让学生学会分析线索,提高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3、通过课文的对话,培养学生“人与人”沟通的能力。

  4、通过课文的学*,引导学生学*写作启事,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活动:提问、讲故事(老师今天要讲的课文与“失物”有关。)

  提问:

  1、大家有丢失物品的经历吗?

  2、你遗失过物品吗?

  3、你尝试过寻找遗失的物品吗?

  4、结果如何?

  故事:

  在*,有一位出色的警察局长,他非常了不起。他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事物,并有一个很机灵的头脑去分析线索,再难再复杂的案件,都能被他侦破。有一天,一个村长向他报案,说他们村里的一台电机被人偷走了。局长接到这个信息后,马上带着他的助手赶赴现场。到达现场后,村长指着办公室的角落说:“电机原来就放在这,现在被人偷去了。”局长问“你们的电机有多大?多重?”村长回答说:“有一公尺高的行李箱大,大约六、七十公斤重。”局长又问:“你们这儿有后门吗?”村长说有,但是门已经很久没有人使用了。局长问完话后,沉思了一会儿,便打开了后门,局长走出后门,发现了雪地上有一道长长的脚印,那脚印一深一浅。看完那些脚印后,他对村长说:“你们村有多少个年轻小伙子?”村长说:“我们村这么偏僻,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只有九个留在村里。”局长请村长把这九个小伙子都叫来。村长听了局长的话,不一会儿就把小伙子都叫来了。其中有一个走得较慢,他一拐一拐地走到局长的跟前。局长看了看这些年轻小伙子,指着那个脚有点跛的小伙子,说“其他人都可以走了,把他一人留下就行了。”那个小伙子一听说要把自己留下,就大声对村长说:“那电机可不是我偷的,你们千万不要冤枉好人……”

  (老师提问:“大家想一想,电机是不是他偷的呢?有线索证明电机是这个跛脚的小伙子偷的吗?”)

  二、课文理解活动

  1、教师指示学生阅读课文《找骆驼》并通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课文全文和播出课文内容。

  2、学生学*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并口头造句。(教师用电脑的动画来解释生字、新词的意思和用法。)

  3、课文分析:

  ⑴商人到外地采购货物,为什么会带骆驼呢?

  ⑵骆驼是在什么情况下不见的呢?

  ⑶商人的骆驼有什么特征呢?

  ⑷商人认为不见了的骆驼还有什么用处?

  ⑸老人沿途看到了什么?

  ⑹为什么不等老人说完,商人就立即去寻找骆驼呢?

  ⑺商人能找到骆驼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⑻如商人最后仍找不到他的'骆驼,你们有什么办法帮他寻找骆驼?(写启事,登广告……)

  三、教师教授启事的写法

  1、启事的文体:

  启事是应用文的一种。

  例:寻人启事、招聘启事、寻物启事……

  特点是:格式严谨,句子一般较简洁;只要写出重点便可;表达的自由空间不大,叙述发挥的余地较小。

  2、启事的格式:

  题目居中,正文换行,先空两格再写。署名和日期写在右下方,先写署名,再写日期。

  3、寻物启事的内容:

  丢失物品的名称;特征;丢失的时间、地点;联络的方法和报酬。

  4、寻物启事的例子。

  四、课堂活动

  让学生分组,每四人一组,为商人写一则《寻骆驼启事》,然后每组选一名学生到教师桌前大声朗读自己组写的寻骆驼启事。教师可以从中纠正学生的错误,如格式、内容……)

  让学生自己选出优秀的启事。

  五、教师出示自己写的启事

  六、教学用具

  1、电脑和大屏幕

  2、教学软件

  3、图片(遗失的骆驼和小狗的图片)

  【简评】

  崔峦:这是香港老师在内地上的一节语文课。《找骆驼》是一篇传统课文,内地老师教了许多年,但我还没有见过有一位老师像香港的曹老师这样教的。曹老师的教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怎样改进阅读教学上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

  曹老师的教学大体分为故事导入、理解课文、学写启事等几个步骤。他一改阅读课重在理解内容的传统教法,淡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强化以课文叙述的事实为依托,学写启事的*作练*。曹老师的教学启示我们,阅读教学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教法,既要从学生、教师的实际出发,也要从课文的实际出发。如,感情强烈的散文、诗歌,就可以用指导朗读的方法来教;写法特点突出、便于摹仿的课文,就可以重在指导学生由读学写。我们要大刀阔斧地进行阅读教学的改革,彻底改变千篇一律的、重在内容分析的教法,把阅读课上得各具特色,个性突出,讲求实效,精彩纷呈。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分析线索,提高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同学们,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今天我们一起到16课去找找答案吧!(出示课件: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我们该怎么来学*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啊,这是一个来自***的民间故事,请同学们先欣赏课文(出示课件:课文朗读),再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谁来说说(出示课件: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课文主要写了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

  3、说得很简捷,但是如果能把故事的结果补充一下那就更清楚了。谁来试试呢?(出示课件:课文主要写了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来在一位老人的指点下终于找到了这只骆驼。)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刚才同学们都说了,阅读提示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课文,(出示课件:阅读提示),我们一起来读读。

  2、阅读提示当中,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呢?(出示课件: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我们一起来把这两个问题读一读。

  3、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读课文,学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再去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两个问题。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4、我们首先看第一个问题,商人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呢?你们能把骆驼的这些特点连起来说一说吗?(商人丢失的骆驼左脚有点跛,左边驮着面,右边驮着米,还缺了一颗牙齿。)

  5、说得非常清楚。老人知道得可真够详细的,同学们,那刚才你们是从课文的哪一个部分找到答案的呢?(是商人和老人的对话中。)

  6、接下来我们分角色读读商人和老人的对话吧!(出示课件:商人和老人的对话)

  7、你们能从商人说的话中看出商人的心情是越来越怎样?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出示课件:是的,不错,对极了。)

  8、商人是越来越高兴了,这是为什么呀?(他听到老人说得这么详细,他认为老人知道骆驼的去向。)

  9、很好,那么让我们再来读读老人和商人的对话,要读出商人越来越高兴的语气。(男同学读老人说的话。女同学读商人说的话。)

  四、再读课文,品味经典

  1、接下来我们再来研究课文的第二个问题:(出示课件: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这是在课文的哪个部分来告诉我们的?(出示课件: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2、好,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吧。“不紧不慢”是什么意思?(不慌不忙神态从容,胸有成竹,很有把握。)

  3、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用不紧不慢的语气再读读这段话吧。

  老人看到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呢?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骆驼左脚肯定有点跛,如果骆驼的左腿不跛,那么两边的腿印应该是一样深的。)

  4、那么老人又是怎么知道骆驼的左边托着蜜,右边驮着面的呢?

  5、那么老人又是怎么知道骆驼的牙齿缺了一颗呢?根据又是什么呢?

  6、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呢?请大家再去读读老人不紧不慢地说的那段话,读完后把问题的答案说给同桌听一听。

  7、谁能说一说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呢?(出示课件:老人看到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老人看到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面,他就知道骆驼左边驮着面,右边驮着米,老人还看到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他就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8、非常好,让我们再学着老人不紧不慢的样来,来读读老人说过的这段话吧。

  9、读得非常好,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沿着骆驼的脚印去找,终于找到了丢失的骆驼,这篇课文可真有意思,让我们回顾全文,把整篇课文连起来再分角色读一读吧。

  10、刚才我们一起读了这篇课文,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呢?

  11、这个故事的道理,你们体会得不错,还有其它的收获吗?

  12、说得很好,老师相信,这些好词语会随着找骆驼这个故事一直留在你们的记忆中。

  五、总结升华,拓展运用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第四组课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组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呢?(出示课件:我们学*了第十三课花钟,这课主要写了一位植物学家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的像钟面一样,组成了花的时钟;我们学*了第十四课蜜蜂,我知道了课文主要讲的是法布尔证明了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实验的时候又周到又细致;我们学*了第十五课《玩出了名堂》,课文主要写了列文胡克通过玩放大镜,发明了显微镜,又通过显微镜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第十六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有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来在老人的指点下,终于找到了这只骆驼。)

  2、说得非常清楚,

  3、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组课文主要是写在观察中去发现,去思考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观察,也会有发现。

  六、作业:(出示课件:任选其中一项练*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教授新字、词,让学生了解新字、词的用法,并能造句。

  2、让学生学会分析线索,提高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3、通过课文的对话,培养学生“人与人”沟通的能力。

  4、通过课文的学*,引导学生学*写作启事,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活动:提问、讲故事(老师今天要讲的课文与“失物”有关。)

  提问:

  1、大家有丢失物品的经历吗?

  2、你遗失过物品吗?

  3、你尝试过寻找遗失的物品吗?

  4、结果如何?

  故事:

  在*,有一位出色的警察局长,他非常了不起。他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事物,并有一个很机灵的头脑去分析线索,再难再复杂的案件,都能被他侦破。有一天,一个xxxx向他报案,说他们村里的一台电机被人偷走了。局长接到这个信息后,马上带着他的助手赶赴现场。到达现场后,xxxx指着办公室的角落说:“电机原来就放在这,现在被人偷去了。”局长问“你们的电机有多大?多重?”xxxx回答说:“有一公尺高的行李箱大,大约六、七十公斤重。”局长又问:“你们这儿有后门吗?”xxxx说有,但是门已经很久没有人使用了。局长问完话后,沉思了一会儿,便打开了后门,局长走出后门,发现了雪地上有一道长长的脚印,那脚印一深一浅。看完那些脚印后,他对xxxx说:“你们村有多少个年轻小伙子?”xxxx说:“我们村这么偏僻,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只有九个留在村里。”局长请xxxx把这九个小伙子都叫来。xxxx听了局长的话,不一会儿就把小伙子都叫来了。其中有一个走得较慢,他一拐一拐地走到局长的跟前。局长看了看这些年轻小伙子,指着那个脚有点跛的小伙子,说“其他人都可以走了,把他一人留下就行了。”那个小伙子一听说要把自己留下,就大声对xxxx说:“那电机可不是我偷的,你们千万不要冤枉好人……”

  (老师提问:“大家想一想,电机是不是他偷的呢?有线索证明电机是这个跛脚的小伙子偷的吗?”)

  二、课文理解活动

  1、教师指示学生阅读课文《找骆驼》并通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课文全文和播出课文内容。

  2、学生学*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并口头造句。(教师用电脑的动画来解释生字、新词的意思和用法。)

  3、课文分析:

  ⑴商人到外地采购货物,为什么会带骆驼呢?

  ⑵骆驼是在什么情况下不见的呢?

  ⑶商人的骆驼有什么特征呢?

  ⑷商人认为不见了的骆驼还有什么用处?

  ⑸老人沿途看到了什么?

  ⑹为什么不等老人说完,商人就立即去寻找骆驼呢?

  ⑺商人能找到骆驼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⑻如商人最后仍找不到他的骆驼,你们有什么办法帮他寻找骆驼?(写启事,登广告……)

  三、教师教授启事的写法

  1、启事的文体:

  启事是应用文的一种。

  例:寻人启事、招聘启事、寻物启事……

  特点是:格式严谨,句子一般较简洁;只要写出重点便可;表达的自由空间不大,叙述发挥的余地较小。

  2、启事的格式:

  题目居中,正文换行,先空两格再写。署名和日期写在右下方,先写署名,再写日期。

  3、寻物启事的内容:

  丢失物品的名称;特征;丢失的时间、地点;联络的方法和报酬。

  4、寻物启事的例子。

  四、课堂活动

  让学生分组,每四人一组,为商人写一则《寻骆驼启事》,然后每组选一名学生到教师桌前大声朗读自己组写的寻骆驼启事。教师可以从中纠正学生的错误,如格式、内容……)

  让学生自己选出优秀的启事。

  五、教师出示自己写的启事

  六、教学用具

  1、电脑和大屏幕

  2、教学软件

  3、图片(遗失的骆驼和小狗的图片)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课题、同学的回答和课文内容的省略处提出问题,并通过反复读课文,与学*伙伴讨论,解决问题。

  2.通过比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走失”“详细”“不紧不慢”“指点”等词语的意思;学*用“是不是”提问;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3.读懂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2.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理解老人为什么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课前准备】

  1.制作幻灯片课件:

  (1)课题,配背景;

  (2)“学*提示”上的两个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背古诗两首

  二、情境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两团橡皮泥。请甲同学来按左边这团橡皮泥,请你轻轻按。请乙同学来按右边这团橡皮泥,请你用力按。(甲、乙两名学生分别轻轻、有力地按压橡皮泥)

  师:请同学们猜猜,刚才他们各按了一个手指印,那么左右两团橡皮泥上的指印是不是一样深?为什么?(生答:不一样深)

  师:如果要让左右两边的指印一样深,该怎么做?(生回答)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看来,今天的课一定能上得很好!

  师:同学们见过骆驼吗?骆驼长得什么样?有哪些本领?

  生:骆驼身体高大,背上有驼峰,蹄又扁又*,蹄底有肉垫。有双重眼睑,不怕风沙;很耐饥渴,嗅觉灵敏,能嗅出远处的水源,也能预感大风的到来。有“沙漠之舟”的美称。


《找骆驼》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6)

——《找骆驼》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找骆驼》一文既具有故事性也富有哲理性,让学生们教有兴趣,似乎也比较容易学懂,怎样挖掘文本资源,有效开展教学呢我有如下简短体会:

  1。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准确把握阅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如本课的重点是"知道为什么老人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难点是"为什么骆驼左脚脚印浅就能判断左脚有点跛;看树叶的牙齿印,怎么知道骆驼缺少了一颗牙"。要让学生自主读文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阅读教学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教法,既要从学生教师的实际出发,也要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本课应注重在读书中启发思维,训练思考。教师要精心设计,做到胸有成竹。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同学间一起探究和讨论,教师积极参与,细心引导,才会实中有活,活中求实。

  《找骆驼》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

  《找骆驼》这一课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一、重视学生说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这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运用关联词“因为……所以……”进行说话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二、以“提示语”为突破点,引导学生感悟、体会、表达

  《找骆驼》一文中写商人与老人的对话时有两处加了提示语:一是写商人见老人详细描述了骆驼的样,却又声称自己并不知道骆驼的下落后“忿忿地”指责他;二是写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质问。虽然只有两处,却显出人物此刻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教学时,我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研读两人的对话:“忿忿”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商人确实很生气?“不紧不慢”该怎么读?从老人“不紧不慢”的叙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样儿了吗?通过课文具体语句的阅读感知,学生读懂了课文,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态。

  三、重学法

  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文本前,先复*略读课文的学*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四、重整合

  教学结束时,教师的小结:本单元的重点,就是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学会观察,而本单元的*作也是以此为点。从中可见,教师在备课时,注重了单元的整合,将单元的训练点,重点融入于每一节课。

  五、重朗读感悟

  教学中,教师通过抓重点词。范读,同桌合作读等形式,或教师的导语:“我有一点着急了。谁还能读得再着急一些呢?”来指导学生的朗读。

  不足之处:

  1、讲读与略读定位不准确

  教学时,能抓住学*提示来导入文本的学*。但教学过程中,对略读课文的'定位不准确,对文本做了过多的分析。如果我们追求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俱到,像这样的课文,我们只要找住两个大问题,⑴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⑵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就好了。

  2、难点没能突破

  整节课下来,学生没能透彻地明白:老人为什么看见树叶上的牙齿印,就知道缺牙齿呢?可以让学生试咬一下东西,或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这样的理解就会更深。

  3、板书不够精美

  上了一次教研课,感受颇深:

  1、重视小组合作学*

  “小组合作学*”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这一课时中,我抓住教学难点,即“老人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而不是顺着米和蜜或树叶去找”作为小组合作学*的内容,由于抓住了合作的时机,所以学生有效的参于了合作学*。

  2、重视学生说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这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形式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3、缺少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同样阅读一个句子、一段课文,学生和教师的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别。教师一眼带过的词语,在学生眼里或许很难记住;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个性阅读的意义还在于: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而我在实际操作中却忽视了这一点,以致在理解课文前半部分时气氛比较沉闷。这与*时自己不太注重有着莫大的关系。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当然,学生的个性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我不要轻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教师不仅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还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个性化阅读。

  实际上,精读课文是略读课文的基础,而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补充,它们都是学生在获取阅读最基本的方法方面有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略读应该与精读一样重要。大教育学家叶圣陶也曾就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作用做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其实,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略读的作用就显得更为突出,他能即迅速而又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所以,就应用程度而言,略读就显得比精读更为广泛。所以我们便不难知道编者安排略读课文教学的最大目的就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更多更好地读书方法。

  可是我们的老师是怎么做的?要么觉得内容超好而像精读课文那样细嚼慢咽,条分缕析,要么就是让孩子粗糙一读,匆匆一过,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难如人意。殊不知从三年级起每册的略读课文都占到八分之一,到了四年级往上,自然数量就更多,如果按照上述几种方法进行教学的话,我们就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孩子的综合能力怎么得以提高?到何时才能完成九年阅读400万字的阅读量,现在想想这种现状的确令人堪忧。

  至于略读课文怎么教?怎样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效果的最大化?我有了一些不成熟的阅读策略不妨拿出来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也算是我在《找骆驼》一文的所谓亮点吧,还望各位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首先,以疑激趣,从“找”入手。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少儿心中的名探柯南就是深受孩子喜爱的人物,我以柯南为契机,说:“柯南是侦探,那你们想不想当侦探,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当一回侦探去帮一位丢失了骆驼的商人找骆驼。”

  这样的导语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积极性,他们一个个情绪高涨,急不可待地想往下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到底怎样去实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紧抓课前提示,明确教学目标。

  文章前边的导读提示,往往是文章的根本,它里边涵盖课文主旨和课文内容的框架,我们只有紧抓这个大纲,让学生有章可循,而不是大海捞针,这样将会让学生知道朗读课前的导读提示对学*课文的重要性。当然,再紧紧地抓住这问题进行组织教学,那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不想突破都难。

  这样做的还有一点是对培养三年级孩子学会质疑问难,使众多问题明朗化,重点化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注全体孩子,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一直是我追求的,但十个指头有长短,你很难要求每个孩子都做到。该怎样*衡协调这个问题呢?我是这么做的:我结合阅读提示设计了三个问题,相当于三关,过一关及格,过两关良好,过三关优秀。这样一来,他们小小的心充满斗志,充满被认可,每个孩子都给自己设定了在这堂课上的远大目标,你光看一下他们的笑脸,他们那闪烁着挑战的眸子便知道他们学*的热情被我所激发。

  第三,合作交流,个性表达,智慧碰撞。

  把孩子领入学*之路,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可到底该怎样有效地组织学生上略读课,尤其对三年级这帮刚接触略读课文的孩子来说,我还真拿捏不住,生怕掌控不了课堂而犯老毛病——和孩子抢着讲。但这次我就给自己说:放手让孩子们去读吧,你只要把自己做好,组织好他们就行。让我高兴的是:孩子们在小组合作交流这一环节中是那么投入,神情是那么专注读得很投入,很充分,一双双明亮的眼神清澈可见,过了几分钟,你可以看到有读懂的喜悦,兴奋。有没有读懂困惑,还有没有读完的急迫。不出十分钟,一个一个小组的合作成果展示出来,每组孩子甚至每个孩子都渴望上台表现,一展风采。

  谁能说那一张薄薄的纸片上没有学生甚至是那些学困生辛勤的汗水。

  在讲商人和老人对话这一部分时,本来计划是他们说出商人的焦急,高兴,愤怒等情绪后再男女分角色朗读商人和老人的对话,最多再来一组单兵操练。实际上欣赏的很多名课也都是千篇一律。讲到此,我原以为大功告成,谁知我的学生读书的情绪高涨,表演欲望强烈。我还真不想扫了他们的兴。就想,我的课堂我做主。何不就此让他们再多操练几回看看会不会有更高的`突破。即抛开课本内化自己的语言,比较准确把握人物的感情呢?。

  视频中的几组朗读表演是一浪高过一浪,你光从这几个小朋友的脸上就可以看见他们对文字体会的深刻。这不能不说是我这课随机生成试验中的最亮点。

  第四,设计得法,水到渠成。

  时间在一分一分的流逝,这节课在这一高潮过后本应趋于*淡,我也本该顺理成章的总结,以我的本意设计是学了这篇文章,你们懂得了遇到事情该怎样做?预设的答案是遇到问题多思考,多观察,多动脑,到这个程度即可。可是我看到还有孩子在高扬小手,就问问,谁知又是一语惊人:遇到问题不能慌,不能急,我们应该多观察,多动脑子。朋友们,听听,这又比前边的预设高了一个层次。我就趁势打铁,谁能总结一下咱们略读课文的学*方法?这时我已有自信,我深信我的学生能说出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实际上,对于这一课或者别的课,我们在座的同仁,只要你在课堂上引导得法,在课堂中多挖掘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朗读,充分交流讨论,放手让孩子去说,那么训练孩子,给孩子更多的感性机会的这个磨刀一定不会耽误他们阅览群书这个砍柴的功夫,我们的孩子一定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久而久之,你一定会有更加欣喜的发现,我的这帮毛孩子咋这么聪明,咋这么会说。

  《找骆驼》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的思想规律和方法。对这类闪现着理性光辉的课文,如果我们偏重对思维品质的理性分析、抽象概括,语文学*就丧失了自身的生命活力,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会失落。因此,在教学时,我本着化理性分析为感性体验的思想,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以“提示语”为语言训练的突破点,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表达,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思想启迪,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文能力。

  一、研读提示语──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人物感情

  人物语言描写追求个性化和本质化,因而,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对话时,常适当加入一些关于人物的心态、声调和口吻的提示。《找骆驼》一文中写商人与老人的对话时有两处加了提示语:一是写商人见老人详细描述了骆驼的样儿却又声称自己并不知道骆驼的下落后“忿忿地”指责他;二是写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质问。虽然只有两处,却显示出人物此刻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教学时,我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研读两人的对话:“忿忿”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商人确实很生气?“不紧不慢”该怎么读?从老人“不紧不慢”的叙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样儿了吗?通过课文具体语句的阅读感知,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态,还培养了可贵的语言意识──不少学生捕捉到了商人由称老人“您”改为“你”这一情感变化的语言信息。

  二、填补提示语──把握人物情态,促进语言积累

  《找骆驼》一文所写的事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展开的,除了上述一组对话加了两个提示语,其余对话并没有对人物的`神情、语气加以描绘。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对话内容填补提示语,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人物情感,还能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请学生同桌合作,先分角色读读对话,想像商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及老人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再讨论怎么加提示语合适,然后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要完成这个练*,学生必须反复阅读语言材料,用心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人物情感发展的脉络,并启迪多元感悟,形成自己的联想与体验,然后才能借助准确的提示语来揭示人物当时的心态。通过研读课文所提供的范例,学生已对提示语的表达方式有所感知,填补提示语的语言实践则拓宽了认知与想象的空间。学生经过反复朗读,用心体味,不仅揣摩出了商人“着急—高兴—生气”的心理变化,给人物语言补充了恰当的提示语,还在角色表演中丰富了情感体验。更可贵的是,学生在与语言材料的反复接触过程中产生了多元反应:文中写商人的话富有变化,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为了扩大语言积累,我顺势引导学生“牵”出了“太对了”、“完全正确”等一组句子。

  既然提示语使表达更具体,语言更生动,为什么作者省去不用呢?如我期待的那样──果真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这是一个极具语言意识的问题。可见,层层推进的语言训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了他们自主深入的探究意识。我让学生将添加提示语后的对话与原文对照朗读。通过研读、体验、甄别,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感悟:省略了提示语,更能表达商人的急切心情。

  三、运用提示语──升华思想认识,发展语文能力

  在经历了“研读”和“填补”两级训练之后,语言规律的感知在学生的头脑中渐渐清晰起来,他们对提示语的表达方式及语言功能产生了兴趣,有了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为了发展已*得的语文能力,提升对课文主要内容及蕴含的思想品质的认识,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终于找回了骆驼。商人再去见老人,会说些什么?你能加上合适的提示语写下来吗?

  这是一个迁移运用的训练,它要求学生把丰富语言积累与灵活运用语言结合起来,把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学生所写的内容表达了阅读文本后的独特感受:商人满脸羞愧地对老人说:“老人家,多亏了您的指点,我才找回了骆驼,可我却错怪您,真不该啊!”商人紧紧握住老人的手,激动地说:“大爷,您不仅帮我找回了骆驼,还让我懂得了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我真不知怎么感谢您哪!”

  《找骆驼》一课的教学告诉我们:学生的阅读在一般意义上说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从学生的阅读感受出发,找准语言训练点,开展充分而有效的实践活动,与之相伴的便是学生思维水*的提升和良好语感的形成。

  《找骆驼》》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掌握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初读感知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抓住“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这一重点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