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骆驼》教学设计6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09-28 00:00:00 教学设计

《找骆驼》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分析线索,提高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同学们,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今天我们一起到16课去找找答案吧!(出示课件: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我们该怎么来学*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啊,这是一个来自*的民间故事,请同学们先欣赏课文(出示课件:课文朗读),再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谁来说说(出示课件: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课文主要写了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

  3、说得很简捷,但是如果能把故事的结果补充一下那就更清楚了。谁来试试呢?(出示课件:课文主要写了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来在一位老人的指点下终于找到了这只骆驼。)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刚才同学们都说了,阅读提示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课文,(出示课件:阅读提示),我们一起来读读。

  2、阅读提示当中,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呢?(出示课件: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我们一起来把这两个问题读一读。

  3、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读课文,学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再去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两个问题。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4、我们首先看第一个问题,商人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呢?你们能把骆驼的这些特点连起来说一说吗?(商人丢失的骆驼左脚有点跛,左边驮着面,右边驮着米,还缺了一颗牙齿。)

  5、说得非常清楚。老人知道得可真够详细的,同学们,那刚才你们是从课文的哪一个部分找到答案的`呢?(是商人和老人的对话中。)

  6、接下来我们分角色读读商人和老人的对话吧!(出示课件:商人和老人的对话)

  7、你们能从商人说的话中看出商人的心情是越来越怎样?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出示课件:是的,不错,对极了。)

  8、商人是越来越高兴了,这是为什么呀?(他听到老人说得这么详细,他认为老人知道骆驼的去向。)

  9、很好,那么让我们再来读读老人和商人的对话,要读出商人越来越高兴的语气。(男同学读老人说的话。女同学读商人说的话。)

  四、再读课文,品味经典

  1、接下来我们再来研究课文的第二个问题:(出示课件: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这是在课文的哪个部分来告诉我们的?(出示课件: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2、好,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吧。“不紧不慢”是什么意思?(不慌不忙神态从容,胸有成竹,很有把握。)

  3、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用不紧不慢的语气再读读这段话吧。

  老人看到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呢?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骆驼左脚肯定有点跛,如果骆驼的左腿不跛,那么两边的腿印应该是一样深的。)

  4、那么老人又是怎么知道骆驼的左边托着蜜,右边驮着面的呢?

  5、那么老人又是怎么知道骆驼的牙齿缺了一颗呢?根据又是什么呢?

  6、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呢?请大家再去读读老人不紧不慢地说的那段话,读完后把问题的答案说给同桌听一听。

  7、谁能说一说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呢?(出示课件:老人看到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老人看到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面,他就知道骆驼左边驮着面,右边驮着米,老人还看到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他就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8、非常好,让我们再学着老人不紧不慢的样来,来读读老人说过的这段话吧。

  9、读得非常好,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沿着骆驼的脚印去找,终于找到了丢失的骆驼,这篇课文可真有意思,让我们回顾全文,把整篇课文连起来再分角色读一读吧。

  10、刚才我们一起读了这篇课文,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呢?

  11、这个故事的道理,你们体会得不错,还有其它的收获吗?

  12、说得很好,老师相信,这些好词语会随着找骆驼这个故事一直留在你们的记忆中。

  五、总结升华,拓展运用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第四组课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组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呢?(出示课件:我们学*了第十三课花钟,这课主要写了一位植物学家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的像钟面一样,组成了花的时钟;我们学*了第十四课蜜蜂,我知道了课文主要讲的是法布尔证明了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实验的时候又周到又细致;我们学*了第十五课《玩出了名堂》,课文主要写了列文胡克通过玩放大镜,发明了显微镜,又通过显微镜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第十六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有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来在老人的指点下,终于找到了这只骆驼。)

  2、说得非常清楚,

  3、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组课文主要是写在观察中去发现,去思考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观察,也会有发现。

  六、作业:(出示课件:任选其中一项练*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找骆驼》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惯。通过学*,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2.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教学准备

  师生分头搜集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观察画面,激趣导入

  1.激趣:老师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图片,它能测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强不强。同学们想不想一比高低?

  2.出示图片或显示课件内容,开展观察竞赛活动。

  3.导学: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也会有许多发现的。《找骆驼》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想不想学一学?

  二、朗读课文,理出线索

  1.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

  2.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

  A、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B、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提出要求:看谁课文读得认真,看谁问题^答~`案找得准确、完整。

  (3)学生按问题提示和要求,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4)在互相交流中,把^答~`案逐渐补齐。

  三、通过朗读,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1.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

  2.如“不紧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点,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

  3.再如,用了“至于”一词,就强调了与发现骆驼沿途出现的一些现象相比,骆驼往哪去了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

  四、根据线索,比较异同

  1.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以后的表现,你觉得他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换一下看法。

  2.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要点:

  (1)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后,可能因为心急,到处乱找,结果没找着。

  (2)这位老人在走路时能留心观察,所以发现了……

  (3)这位老人还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认真思考,于是就知道了骆驼的许多特点。

  3.组织学生评价商人和老人,全班交流。

  5、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本,还要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评价、进行说话训练,就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层次性,使教学循序渐进,拾级而上。】

  五、角色朗读,表现人物

  1.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讨论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然后开展角色朗读,并互相评议。

  2.展示角色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六、延伸作业

  由老人的仔细观察和善于思考引导学生讨论拓展,说说自己用心观察,认真思索获得的发现。

《找骆驼》教学设计3

  一、观察画面,激趣导入

  1.激趣:老师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图片,它能测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强不强。同学们想不想一比高低?

  2.出示图片或显示课件内容,开展观察竞赛活动。

  3.导学: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也会有许多发现的。《找骆驼》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想不想学一学?

  二、朗读课文,理出线索

  1.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

  2.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

  A、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B、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提出要求:看谁课文读得认真,看谁问题答案找得准确、完整。

  (3)学生按问题提示和要求,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4)在互相交流中,把答案逐渐补齐。

  三、通过朗读,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1.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

  2.如“不紧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点,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

  3.再如,用了“至于”一词,就强调了与发现骆驼沿途出现的一些现象相比,骆驼往哪去了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

  四、根据线索,比较异同

  1.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以后的表现,你觉得他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换一下看法。

  2.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要点:

  (1)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后,可能因为心急,到处乱找,结果没找着。

  (2)这位老人在走路时能留心观察,所以发现了……

  (3)这位老人还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认真思考,于是就知道了骆驼的许多特点。

  3.组织学生评价商人和老人,全班交流。

  5、 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本,还要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评价、进行说话训练,就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层次性,使教学循序渐进,拾级而上。】

  五、角色朗读,表现人物

  1.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讨论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然后开展角色朗读,并互相评议。

  2.展示角色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六、延伸作业

  由老人的仔细观察和善于思考引导学生讨论拓展,说说自己用心观察,认真思索获得的发现。

《找骆驼》教学设计4

  认真揣摩老人是如何推断骆驼的特点的过程,学*老人善于观察认真分析的好品质。

《找骆驼》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练*用因果句式说话。

  3.初步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能够找到骆驼的方法是什么。

  课前准备:学生事先预*;教师制作课件;事先板书好课题。

  课时安排:l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引言:今天,刘老师要带同学们去破案找骆驼,可是茫茫沙漠要寻找一只走失的骆驼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想先考考你们的观察力怎么样。

  2.提供在线小游戏:对比两幅图找出不相同的地方。(1分钟5处)

  3.评价学生的观察力,自然转入课题。

  二、自读自悟

  1.出示自学任务一:(课件)

  任务一: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学生自读。

  3.自学效果检测:一个大组读一段,最后一段齐读。

  4.评价朗读,如有错,正音或顺句后再读。

  5.出示自学任务二及阅读提示:(课件)

  任务二:默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理解课文内容。

  6.学生默读、体悟。

  7.自学效果检测:(课件出示问题)

  a.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b.小组学*交流,合作完成下表:

  老人看到了什么

  知道了什么

  8.学生回答问题a。

  9.学生小组学*交流,合作完成填表。

  10.反馈表格内容,生答,师板书。再课件演示,学生再跟着课件巩固说一遍。

  三、巩固练*

  1.课件出示:用“因为……所以……”句式联系课文练*说话。

  2.课件出示:因为老人看见-----------,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又看见-----------,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还看见-----------,所以知道----------。

  3.学生练*用该句式说话。

  四、交流感受

  1.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生答,师补充板书:细心观察,认真思考。

  2.如果你是旁观者,你会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3.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或者,你在课文中有什么发现?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老师、男生、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表现出不同人物的说话语气,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六、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找骆驼》一课,如果同学们能像课文中的老人那样,在生活、学*中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你们的字会越写越漂亮,你们的学*会越来越好,你们的生活也会更精彩。

  教学反思:

  备课时我的想法主要有两个:一是上出略读课文的特点,即在教师的引导下,放手让学生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领悟,弄懂课文的重点。二是尽可能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并设想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自己做好准备以应其需。

  从上课的效果来看,第一个想法是完全实现了的。而第二个想法则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问题一:为了突出重点、顺利地完成我的教学任务,我把理应是在默读思考后就进行的质疑问难放在了学完课文之后,这就使得课堂上出现了“学完课文之后还有学生不明白‘跛’字的意思”的局面。如果先让学生质疑问难,我再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答疑解难进行指导,则这个情况就可以避免出现。

  问题二:我事先设想的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如“骆驼是四只脚,可是课文中只写了左脚有点跛,而没有写是左前脚还是左后脚”;还有“造成骆驼脚印深浅不同的原因不一定就是脚跛”等,学生都没有清楚地意识到,一方面我引导不到位,另一方面我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的问题,应该事先提供一个铺垫,如提醒学生骆驼是四只脚等等,或许学生就能找出课文中令人疑惑的地方,这对他们领会课文主旨“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有所发现”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另外,朗读指导中如果加一个指名读,再大家评议,强调一下人物对话的语气,可能朗读效果会更好些。

《找骆驼》教学设计6

  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学*老人是如何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课时安排:l课时

  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找骆驼》这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一、明确目标,自主研读

  出示自学提示:(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二、解读测评,调整目标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展示交流,师生点评

  1、请你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总结归纳

  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六、当堂测评

  (1),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又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2),商人应该顺着骆驼的(,)去找,照老人的(,)一路找去,(,)找到了走丢的(,)。

  板书设计:

  6,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找骆驼》教学设计6篇扩展阅读


《找骆驼》教学设计6篇(扩展1)

——找骆驼教学设计6篇

找骆驼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学*老人是如何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找骆驼》这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一、明确目标,自主研读

  出示自学提示:(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二、解读测评,调整目标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展示交流,师生点评

  1、请你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总结归纳

  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六、当堂测评

  (1),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又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2),商人应该顺着骆驼的(,)去找,照老人的(,)一路找去,(,)找到了走丢的(,)。

  板书设计:

  6,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找骆驼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教授新字、词,让学生了解新字、词的用法,并能造句。

  2、让学生学会分析线索,提高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3、通过课文的对话,培养学生“人与人”沟通的能力。

  4、通过课文的学*,引导学生学*写作启事,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活动:提问、讲故事(老师今天要讲的课文与“失物”有关。)

  提问:

  1、大家有丢失物品的经历吗?

  2、你遗失过物品吗?

  3、你尝试过寻找遗失的物品吗?

  4、结果如何?

  故事:

  在*,有一位出色的警察局长,他非常了不起。他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事物,并有一个很机灵的头脑去分析线索,再难再复杂的案件,都能被他侦破。有一天,一个村长向他报案,说他们村里的一台电机被人偷走了。局长接到这个信息后,马上带着他的助手赶赴现场。到达现场后,村长指着办公室的角落说:“电机原来就放在这,现在被人偷去了。”局长问“你们的电机有多大?多重?”村长回答说:“有一公尺高的行李箱大,大约六、七十公斤重。”局长又问:“你们这儿有后门吗?”村长说有,但是门已经很久没有人使用了。局长问完话后,沉思了一会儿,便打开了后门,局长走出后门,发现了雪地上有一道长长的脚印,那脚印一深一浅。看完那些脚印后,他对村长说:“你们村有多少个年轻小伙子?”村长说:“我们村这么偏僻,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只有九个留在村里。”局长请村长把这九个小伙子都叫来。村长听了局长的话,不一会儿就把小伙子都叫来了。其中有一个走得较慢,他一拐一拐地走到局长的跟前。局长看了看这些年轻小伙子,指着那个脚有点跛的小伙子,说“其他人都可以走了,把他一人留下就行了。”那个小伙子一听说要把自己留下,就大声对村长说:“那电机可不是我偷的,你们千万不要冤枉好人……”

  (老师提问:“大家想一想,电机是不是他偷的呢?有线索证明电机是这个跛脚的小伙子偷的吗?”)

  二、课文理解活动

  1、教师指示学生阅读课文《找骆驼》并通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课文全文和播出课文内容。

  2、学生学*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并口头造句。(教师用电脑的动画来解释生字、新词的意思和用法。)

  3、课文分析:

  ⑴商人到外地采购货物,为什么会带骆驼呢?

  ⑵骆驼是在什么情况下不见的呢?

  ⑶商人的骆驼有什么特征呢?

  ⑷商人认为不见了的骆驼还有什么用处?

  ⑸老人沿途看到了什么?

  ⑹为什么不等老人说完,商人就立即去寻找骆驼呢?

  ⑺商人能找到骆驼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⑻如商人最后仍找不到他的'骆驼,你们有什么办法帮他寻找骆驼?(写启事,登广告……)

  三、教师教授启事的写法

  1、启事的文体:

  启事是应用文的一种。

  例:寻人启事、招聘启事、寻物启事……

  特点是:格式严谨,句子一般较简洁;只要写出重点便可;表达的自由空间不大,叙述发挥的余地较小。

  2、启事的格式:

  题目居中,正文换行,先空两格再写。署名和日期写在右下方,先写署名,再写日期。

  3、寻物启事的内容:

  丢失物品的名称;特征;丢失的时间、地点;联络的方法和报酬。

  4、寻物启事的例子。

  四、课堂活动

  让学生分组,每四人一组,为商人写一则《寻骆驼启事》,然后每组选一名学生到教师桌前大声朗读自己组写的寻骆驼启事。教师可以从中纠正学生的错误,如格式、内容……)

  让学生自己选出优秀的启事。

  五、教师出示自己写的启事

  六、教学用具

  1、电脑和大屏幕

  2、教学软件

  3、图片(遗失的骆驼和小狗的图片)

  【简评】

  崔峦:这是香港老师在内地上的一节语文课。《找骆驼》是一篇传统课文,内地老师教了许多年,但我还没有见过有一位老师像香港的曹老师这样教的。曹老师的教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怎样改进阅读教学上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

  曹老师的教学大体分为故事导入、理解课文、学写启事等几个步骤。他一改阅读课重在理解内容的传统教法,淡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强化以课文叙述的事实为依托,学写启事的*作练*。曹老师的教学启示我们,阅读教学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教法,既要从学生、教师的实际出发,也要从课文的实际出发。如,感情强烈的散文、诗歌,就可以用指导朗读的方法来教;写法特点突出、便于摹仿的课文,就可以重在指导学生由读学写。我们要大刀阔斧地进行阅读教学的改革,彻底改变千篇一律的、重在内容分析的教法,把阅读课上得各具特色,个性突出,讲求实效,精彩纷呈。

找骆驼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分析线索,提高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同学们,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今天我们一起到16课去找找答案吧!(出示课件: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我们该怎么来学*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啊,这是一个来自***的民间故事,请同学们先欣赏课文(出示课件:课文朗读),再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谁来说说(出示课件: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课文主要写了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

  3、说得很简捷,但是如果能把故事的结果补充一下那就更清楚了。谁来试试呢?(出示课件:课文主要写了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来在一位老人的指点下终于找到了这只骆驼。)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刚才同学们都说了,阅读提示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课文,(出示课件:阅读提示),我们一起来读读。

  2、阅读提示当中,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呢?(出示课件: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我们一起来把这两个问题读一读。

  3、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读课文,学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再去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两个问题。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4、我们首先看第一个问题,商人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呢?你们能把骆驼的这些特点连起来说一说吗?(商人丢失的骆驼左脚有点跛,左边驮着面,右边驮着米,还缺了一颗牙齿。)

  5、说得非常清楚。老人知道得可真够详细的,同学们,那刚才你们是从课文的哪一个部分找到答案的呢?(是商人和老人的对话中。)

  6、接下来我们分角色读读商人和老人的对话吧!(出示课件:商人和老人的对话)

  7、你们能从商人说的话中看出商人的心情是越来越怎样?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出示课件:是的,不错,对极了。)

  8、商人是越来越高兴了,这是为什么呀?(他听到老人说得这么详细,他认为老人知道骆驼的去向。)

  9、很好,那么让我们再来读读老人和商人的对话,要读出商人越来越高兴的语气。(男同学读老人说的话。女同学读商人说的话。)

  四、再读课文,品味经典

  1、接下来我们再来研究课文的第二个问题:(出示课件: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这是在课文的哪个部分来告诉我们的?(出示课件: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2、好,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吧。“不紧不慢”是什么意思?(不慌不忙神态从容,胸有成竹,很有把握。)

  3、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用不紧不慢的语气再读读这段话吧。

  老人看到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呢?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骆驼左脚肯定有点跛,如果骆驼的左腿不跛,那么两边的腿印应该是一样深的。)

  4、那么老人又是怎么知道骆驼的左边托着蜜,右边驮着面的呢?

  5、那么老人又是怎么知道骆驼的牙齿缺了一颗呢?根据又是什么呢?

  6、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呢?请大家再去读读老人不紧不慢地说的那段话,读完后把问题的答案说给同桌听一听。

  7、谁能说一说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呢?(出示课件:老人看到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老人看到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面,他就知道骆驼左边驮着面,右边驮着米,老人还看到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他就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8、非常好,让我们再学着老人不紧不慢的样来,来读读老人说过的这段话吧。

  9、读得非常好,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沿着骆驼的脚印去找,终于找到了丢失的骆驼,这篇课文可真有意思,让我们回顾全文,把整篇课文连起来再分角色读一读吧。

  10、刚才我们一起读了这篇课文,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呢?

  11、这个故事的道理,你们体会得不错,还有其它的收获吗?

  12、说得很好,老师相信,这些好词语会随着找骆驼这个故事一直留在你们的记忆中。

  五、总结升华,拓展运用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第四组课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组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呢?(出示课件:我们学*了第十三课花钟,这课主要写了一位植物学家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的像钟面一样,组成了花的时钟;我们学*了第十四课蜜蜂,我知道了课文主要讲的是法布尔证明了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实验的时候又周到又细致;我们学*了第十五课《玩出了名堂》,课文主要写了列文胡克通过玩放大镜,发明了显微镜,又通过显微镜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第十六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有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来在老人的指点下,终于找到了这只骆驼。)

  2、说得非常清楚,

  3、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组课文主要是写在观察中去发现,去思考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观察,也会有发现。

  六、作业:(出示课件:任选其中一项练*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找骆驼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教授新字、词,让学生了解新字、词的用法,并能造句。

  2、让学生学会分析线索,提高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3、通过课文的对话,培养学生“人与人”沟通的能力。

  4、通过课文的学*,引导学生学*写作启事,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活动:提问、讲故事(老师今天要讲的课文与“失物”有关。)

  提问:

  1、大家有丢失物品的经历吗?

  2、你遗失过物品吗?

  3、你尝试过寻找遗失的物品吗?

  4、结果如何?

  故事:

  在*,有一位出色的警察局长,他非常了不起。他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事物,并有一个很机灵的头脑去分析线索,再难再复杂的案件,都能被他侦破。有一天,一个xxxx向他报案,说他们村里的一台电机被人偷走了。局长接到这个信息后,马上带着他的助手赶赴现场。到达现场后,xxxx指着办公室的角落说:“电机原来就放在这,现在被人偷去了。”局长问“你们的电机有多大?多重?”xxxx回答说:“有一公尺高的行李箱大,大约六、七十公斤重。”局长又问:“你们这儿有后门吗?”xxxx说有,但是门已经很久没有人使用了。局长问完话后,沉思了一会儿,便打开了后门,局长走出后门,发现了雪地上有一道长长的脚印,那脚印一深一浅。看完那些脚印后,他对xxxx说:“你们村有多少个年轻小伙子?”xxxx说:“我们村这么偏僻,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只有九个留在村里。”局长请xxxx把这九个小伙子都叫来。xxxx听了局长的话,不一会儿就把小伙子都叫来了。其中有一个走得较慢,他一拐一拐地走到局长的跟前。局长看了看这些年轻小伙子,指着那个脚有点跛的小伙子,说“其他人都可以走了,把他一人留下就行了。”那个小伙子一听说要把自己留下,就大声对xxxx说:“那电机可不是我偷的,你们千万不要冤枉好人……”

  (老师提问:“大家想一想,电机是不是他偷的呢?有线索证明电机是这个跛脚的小伙子偷的吗?”)

  二、课文理解活动

  1、教师指示学生阅读课文《找骆驼》并通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课文全文和播出课文内容。

  2、学生学*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并口头造句。(教师用电脑的动画来解释生字、新词的意思和用法。)

  3、课文分析:

  ⑴商人到外地采购货物,为什么会带骆驼呢?

  ⑵骆驼是在什么情况下不见的呢?

  ⑶商人的骆驼有什么特征呢?

  ⑷商人认为不见了的骆驼还有什么用处?

  ⑸老人沿途看到了什么?

  ⑹为什么不等老人说完,商人就立即去寻找骆驼呢?

  ⑺商人能找到骆驼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⑻如商人最后仍找不到他的骆驼,你们有什么办法帮他寻找骆驼?(写启事,登广告……)

  三、教师教授启事的写法

  1、启事的文体:

  启事是应用文的一种。

  例:寻人启事、招聘启事、寻物启事……

  特点是:格式严谨,句子一般较简洁;只要写出重点便可;表达的自由空间不大,叙述发挥的余地较小。

  2、启事的格式:

  题目居中,正文换行,先空两格再写。署名和日期写在右下方,先写署名,再写日期。

  3、寻物启事的内容:

  丢失物品的名称;特征;丢失的时间、地点;联络的方法和报酬。

  4、寻物启事的例子。

  四、课堂活动

  让学生分组,每四人一组,为商人写一则《寻骆驼启事》,然后每组选一名学生到教师桌前大声朗读自己组写的寻骆驼启事。教师可以从中纠正学生的错误,如格式、内容……)

  让学生自己选出优秀的启事。

  五、教师出示自己写的启事

  六、教学用具

  1、电脑和大屏幕

  2、教学软件

  3、图片(遗失的骆驼和小狗的图片)

找骆驼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课题、同学的回答和课文内容的省略处提出问题,并通过反复读课文,与学*伙伴讨论,解决问题。

  2.通过比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走失”“详细”“不紧不慢”“指点”等词语的意思;学*用“是不是”提问;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3.读懂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2.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理解老人为什么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课前准备】

  1.制作幻灯片课件:

  (1)课题,配背景;

  (2)“学*提示”上的两个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背古诗两首

  二、情境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两团橡皮泥。请甲同学来按左边这团橡皮泥,请你轻轻按。请乙同学来按右边这团橡皮泥,请你用力按。(甲、乙两名学生分别轻轻、有力地按压橡皮泥)

  师:请同学们猜猜,刚才他们各按了一个手指印,那么左右两团橡皮泥上的指印是不是一样深?为什么?(生答:不一样深)

  师:如果要让左右两边的指印一样深,该怎么做?(生回答)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看来,今天的课一定能上得很好!

  师:同学们见过骆驼吗?骆驼长得什么样?有哪些本领?

  生:骆驼身体高大,背上有驼峰,蹄又扁又*,蹄底有肉垫。有双重眼睑,不怕风沙;很耐饥渴,嗅觉灵敏,能嗅出远处的水源,也能预感大风的到来。有“沙漠之舟”的美称。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你们说谁最需要骆驼的帮助?

  生:在沙漠中行走的人。

  师:如果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不小心丢失了骆驼,那该有多糟糕啊!可有个商人偏偏遇到了这事,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找骆驼的!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读完一遍之后请站起来读第二遍,读完第二遍的请用手势表示一下。

  2、到底读的怎么样呢?张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瞧,生字朋友们来了,叫叫它们的名字吧!

  真不错,把生字都记住了!

  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学生说)

  教师追问:你能按照这样的提示来说吗?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商人()了一只骆驼,向老人(),最终()了骆驼的事。

  这样我们就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了,你觉得这样表达是不是清晰呀。

  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编书的叔叔、阿姨,为了帮助我们学*,在课文的前面也提出了问题,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师:学*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问题一:商人的骆驼有什么特点?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学*课文。

  四、细读理解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读一读课文,到文中找一找,商人的骆驼有几个特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标画出来。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三个特点。

  (教师板书:左脚跛;左蜜右米;缺一颗牙)

  追问:“跛”什么意思?在文中呢?做一个动作告诉我?

  师:商人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心情如何?(生答:心里高兴)从哪儿看出他心里高兴?(对极了)

  师: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指名某学生扮演)我们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指导加上动作)点评:我们配合的真不错,是好搭档。

  师:再读一读老人说的话,你们发现老人的话有什么特点没有?

  (生答:都用到了同一个词语──“是不是”,这个问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3、是呀!这位老人对骆驼的特点了解的这么详细,是不是真的见过骆驼,还是把骆驼藏起来了呢?(不是)那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呢?

  4、答案就在文中,你看看在哪部分呢?(第十自然段)

  (二)第二部分:

  1、我们要弄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可以有这么几种学*方法:

  (1)填表:

  看见什么

  知道什么

  (2)批注

  1)老人看见了什么?用直线画下来。

  2)老人知道了什么?用曲线画下来。

  (3)其他方法。弄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生说师板书: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左蜜右米;牙齿印(展示第一种方法)

  师:你们和他想的一样吗?不一样的快来改一改。

  师:我们一起来合作读一读,男生读看见的内容,女生读知道的内容。

  师:商人以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所以忿忿不*,连对老人的称呼都变了。来读读商人的两次问话,记住加上表情。(生读,课件出示句子)

  师:骆驼走失以后,商人和老人的态度完全不同。老人是不紧不慢,商人是忿忿不*。我们来分角色把9、10自然段读一读。

  当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出推理过程之后,他才恍然大悟。现在,老师要请你们来做一回聪明的商人。当你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能不能用上“是不是”来问一问老人?

  (先听老师示范:请问,您是不是看见了……,所以知道……)

  师:同学们会问吗?自己试着问一问老人。

  (同桌互相说,然后群体表演)

  3、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有个问题。看见了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能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儿跛呢?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请学生结合课前的游戏回答)能不能反过来说,要是骆驼的左脚是不跛的,那么──

  (生答:两只脚印应该一样深浅)

  师:很好。谁能来讲一讲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师:老人看见树叶上骆驼留下的牙印,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所以他想:要是这骆驼──谁能接下去说?(师指名学生回答)

  师:聪明的老人就像你们一样通过细心观察,动脑思考进行推理,得到了一个结论。

  五、转化语言

  明白过来的商人说:“老人家,谢谢您。我这就按您的指点去找。”

  商人告别了老人,沿着老人指点的方向去找骆驼。

  请动手写一写吧!

  教师:到底老人的推理是否正确呢?你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

  (果然)那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可见老人的推理很有道理。

  六、总结

  师:故事很有趣,读了课文大家肯定受到很多启发。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全文,课文的哪些词语或写法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师:相信这些好词好句会随同《找骆驼》这个故事,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板书设计:

  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啃过的树叶——缺牙齿

  (观察)(思考)(论证)

找骆驼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本故事改编自*民间故事。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人物有两个: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 设计理念:

  开展课堂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以“找”骆驼为线索,通过朗读对话,层层深入探究,最终追寻到骆驼的踪迹而揭露真相。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朗读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关注后进生也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两个生字,练*用因果句式造句。

  2、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3、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通过联系提示语,学*有感情地进行对话朗读;勾画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重点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以及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骆驼的方法好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对话巧引,导入新课。

  1、示片段,指导练*朗读对话。

  2、揭示题目,引入新课。

  二、读文识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拼读字词,理解词义。

  3、设问: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小结。

  三、真情对话,探究真知。

  (一)读对话,了解骆驼的特点。(读一至八段)

  1、划出提示语,练*对话。

  2、设问思考:从商人和老人的对话中,你知道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3、汇报,板书。

  4、设疑引入下文。

  (读“老人说:那我可不知道。”问:听了老人说的话,如果你是那个商人,你会怎样?)

  (二)细读对话,追寻骆驼的踪迹。(读九至十一段)

  1、朗读商人的话儿,理解“忿忿”的意思。

  2、读文设疑:老人是怎么知道丢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

  3、汇报,板书,小结。

  四、总结全文,体会情感。

  1、真情演绎对话,体会情感。

  2、回顾过程,学*方法。

  五、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1、趣谈生活情景。

  2、谈话结束学*活动。 板书设计:

  找骆驼

  脚印右边深、左边浅

  左脚有点跛

  路左边有蜜、右边有米

  左驮着蜜、右驮着米

  树叶上留下牙齿印

  缺了一颗牙齿

  观察——思考——结论


《找骆驼》教学设计6篇(扩展2)

——《找骆驼》教学设计9篇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分析线索,提高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同学们,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今天我们一起到16课去找找答案吧!(出示课件: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我们该怎么来学*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啊,这是一个来自*的民间故事,请同学们先欣赏课文(出示课件:课文朗读),再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谁来说说(出示课件: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课文主要写了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

  3、说得很简捷,但是如果能把故事的结果补充一下那就更清楚了。谁来试试呢?(出示课件:课文主要写了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来在一位老人的指点下终于找到了这只骆驼。)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刚才同学们都说了,阅读提示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课文,(出示课件:阅读提示),我们一起来读读。

  2、阅读提示当中,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呢?(出示课件: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我们一起来把这两个问题读一读。

  3、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读课文,学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再去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两个问题。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4、我们首先看第一个问题,商人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呢?你们能把骆驼的这些特点连起来说一说吗?(商人丢失的骆驼左脚有点跛,左边驮着面,右边驮着米,还缺了一颗牙齿。)

  5、说得非常清楚。老人知道得可真够详细的,同学们,那刚才你们是从课文的哪一个部分找到答案的呢?(是商人和老人的对话中。)

  6、接下来我们分角色读读商人和老人的对话吧!(出示课件:商人和老人的对话)

  7、你们能从商人说的话中看出商人的心情是越来越怎样?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出示课件:是的,不错,对极了。)

  8、商人是越来越高兴了,这是为什么呀?(他听到老人说得这么详细,他认为老人知道骆驼的去向。)

  9、很好,那么让我们再来读读老人和商人的对话,要读出商人越来越高兴的语气。(男同学读老人说的话。女同学读商人说的话。)

  四、再读课文,品味经典

  1、接下来我们再来研究课文的第二个问题:(出示课件: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这是在课文的哪个部分来告诉我们的?(出示课件: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2、好,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吧。“不紧不慢”是什么意思?(不慌不忙神态从容,胸有成竹,很有把握。)

  3、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用不紧不慢的语气再读读这段话吧。

  老人看到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呢?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骆驼左脚肯定有点跛,如果骆驼的左腿不跛,那么两边的腿印应该是一样深的。)

  4、那么老人又是怎么知道骆驼的左边托着蜜,右边驮着面的呢?

  5、那么老人又是怎么知道骆驼的牙齿缺了一颗呢?根据又是什么呢?

  6、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呢?请大家再去读读老人不紧不慢地说的那段话,读完后把问题的答案说给同桌听一听。

  7、谁能说一说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呢?(出示课件:老人看到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老人看到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面,他就知道骆驼左边驮着面,右边驮着米,老人还看到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他就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8、非常好,让我们再学着老人不紧不慢的样来,来读读老人说过的这段话吧。

  9、读得非常好,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沿着骆驼的脚印去找,终于找到了丢失的骆驼,这篇课文可真有意思,让我们回顾全文,把整篇课文连起来再分角色读一读吧。

  10、刚才我们一起读了这篇课文,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呢?

  11、这个故事的道理,你们体会得不错,还有其它的收获吗?

  12、说得很好,老师相信,这些好词语会随着找骆驼这个故事一直留在你们的记忆中。

  五、总结升华,拓展运用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第四组课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组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呢?(出示课件:我们学*了第十三课花钟,这课主要写了一位植物学家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的像钟面一样,组成了花的时钟;我们学*了第十四课蜜蜂,我知道了课文主要讲的是法布尔证明了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实验的时候又周到又细致;我们学*了第十五课《玩出了名堂》,课文主要写了列文胡克通过玩放大镜,发明了显微镜,又通过显微镜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第十六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有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来在老人的指点下,终于找到了这只骆驼。)

  2、说得非常清楚,

  3、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组课文主要是写在观察中去发现,去思考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观察,也会有发现。

  六、作业:(出示课件:任选其中一项练*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惯。通过学*,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2、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教学准备

  师生分头搜集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观察画面,激趣导入

  1、激趣:老师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图片,它能测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强不强。同学们想不想一比高低?

  2、出示图片或显示课件内容,开展观察竞赛活动。

  3、导学: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也会有许多发现的。《找骆驼》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想不想学一学?

  二、朗读课文,理出线索

  1、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

  2、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

  a、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b、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提出要求:看谁课文读得认真,看谁问题答案找得准确、完整。

  (3)学生按问题提示和要求,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4)在互相交流中,把答案逐渐补齐。

  三、通过朗读,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1、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

  2、如“不紧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点,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

  3、再如,用了“至于”一词,就强调了与发现骆驼沿途出现的一些现象相比,骆驼往哪去了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

  四、根据线索,比较异同

  1、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以后的表现,你觉得他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换一下看法。

  2、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要点:

  (1)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后,可能因为心急,到处乱找,结果没找着。

  (2)这位老人在走路时能留心观察,所以发现了……

  (3)这位老人还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认真思考,于是就知道了骆驼的许多特点。

  3、组织学生评价商人和老人,全班交流。

  5、 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本,还要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评价、进行说话训练,就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层次性,使教学循序渐进,拾级而上。】

  五、角色朗读,表现人物

  1、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讨论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然后开展角色朗读,并互相评议。

  2、展示角色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六、延伸作业

  由老人的仔细观察和善于思考引导学生讨论拓展,说说自己用心观察,认真思索获得的发现。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分析线索,提高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同学们,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今天我们一起到16课去找找答案吧!(出示课件: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我们该怎么来学*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啊,这是一个来自*的民间故事,请同学们先欣赏课文(出示课件:课文朗读),再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谁来说说(出示课件: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课文主要写了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

  3、说得很简捷,但是如果能把故事的结果补充一下那就更清楚了。谁来试试呢?(出示课件:课文主要写了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来在一位老人的指点下终于找到了这只骆驼。)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刚才同学们都说了,阅读提示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课文,(出示课件:阅读提示),我们一起来读读。

  2、阅读提示当中,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呢?(出示课件: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我们一起来把这两个问题读一读。

  3、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读课文,学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再去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两个问题。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4、我们首先看第一个问题,商人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呢?你们能把骆驼的这些特点连起来说一说吗?(商人丢失的骆驼左脚有点跛,左边驮着面,右边驮着米,还缺了一颗牙齿。)

  5、说得非常清楚。老人知道得可真够详细的,同学们,那刚才你们是从课文的哪一个部分找到答案的呢?(是商人和老人的对话中。)

  6、接下来我们分角色读读商人和老人的对话吧!(出示课件:商人和老人的对话)

  7、你们能从商人说的话中看出商人的心情是越来越怎样?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出示课件:是的,不错,对极了。)

  8、商人是越来越高兴了,这是为什么呀?(他听到老人说得这么详细,他认为老人知道骆驼的去向。)

  9、很好,那么让我们再来读读老人和商人的对话,要读出商人越来越高兴的语气。(男同学读老人说的话。女同学读商人说的话。)

  四、再读课文,品味经典

  1、接下来我们再来研究课文的第二个问题:(出示课件: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这是在课文的哪个部分来告诉我们的?(出示课件: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2、好,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吧。“不紧不慢”是什么意思?(不慌不忙神态从容,胸有成竹,很有把握。)

  3、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用不紧不慢的语气再读读这段话吧。

  老人看到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呢?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骆驼左脚肯定有点跛,如果骆驼的左腿不跛,那么两边的腿印应该是一样深的。)

  4、那么老人又是怎么知道骆驼的左边托着蜜,右边驮着面的呢?

  5、那么老人又是怎么知道骆驼的牙齿缺了一颗呢?根据又是什么呢?

  6、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呢?请大家再去读读老人不紧不慢地说的那段话,读完后把问题的答案说给同桌听一听。

  7、谁能说一说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呢?(出示课件:老人看到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老人看到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面,他就知道骆驼左边驮着面,右边驮着米,老人还看到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他就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8、非常好,让我们再学着老人不紧不慢的样来,来读读老人说过的这段话吧。

  9、读得非常好,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沿着骆驼的脚印去找,终于找到了丢失的骆驼,这篇课文可真有意思,让我们回顾全文,把整篇课文连起来再分角色读一读吧。

  10、刚才我们一起读了这篇课文,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呢?

  11、这个故事的道理,你们体会得不错,还有其它的收获吗?

  12、说得很好,老师相信,这些好词语会随着找骆驼这个故事一直留在你们的记忆中。

  五、总结升华,拓展运用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第四组课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组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呢?(出示课件:我们学*了第十三课花钟,这课主要写了一位植物学家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的像钟面一样,组成了花的时钟;我们学*了第十四课蜜蜂,我知道了课文主要讲的是法布尔证明了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实验的时候又周到又细致;我们学*了第十五课《玩出了名堂》,课文主要写了列文胡克通过玩放大镜,发明了显微镜,又通过显微镜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第十六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有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来在老人的`指点下,终于找到了这只骆驼。)

  2、说得非常清楚,

  3、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组课文主要是写在观察中去发现,去思考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观察,也会有发现。

  六、作业:(出示课件:任选其中一项练*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教学目标:

  1.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练*用因果句式说话。

  3.初步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能够找到骆驼的方法是什么。

  课前准备:学生事先预*;教师制作课件;事先板书好课题。

  课时安排:l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引言:今天,刘老师要带同学们去破案找骆驼,可是茫茫沙漠要寻找一只走失的骆驼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想先考考你们的观察力怎么样。

  2.提供在线小游戏:对比两幅图找出不相同的地方。(1分钟5处)

  3.评价学生的观察力,自然转入课题。

  二、自读自悟

  1.出示自学任务一:(课件)

  任务一: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学生自读。

  3.自学效果检测:一个大组读一段,最后一段齐读。

  4.评价朗读,如有错,正音或顺句后再读。

  5.出示自学任务二及阅读提示:(课件)

  任务二:默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理解课文内容。

  6.学生默读、体悟。

  7.自学效果检测:(课件出示问题)

  a.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b.小组学*交流,合作完成下表:

  老人看到了什么

  知道了什么

  8.学生回答问题a。

  9.学生小组学*交流,合作完成填表。

  10.反馈表格内容,生答,师板书。再课件演示,学生再跟着课件巩固说一遍。

  三、巩固练*

  1.课件出示:用“因为……所以……”句式联系课文练*说话。

  2.课件出示:因为老人看见-----------,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又看见-----------,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还看见-----------,所以知道----------。

  3.学生练*用该句式说话。

  四、交流感受

  1.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生答,师补充板书:细心观察,认真思考。

  2.如果你是旁观者,你会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3.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或者,你在课文中有什么发现?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老师、男生、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表现出不同人物的说话语气,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六、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找骆驼》一课,如果同学们能像课文中的老人那样,在生活、学*中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你们的字会越写越漂亮,你们的学*会越来越好,你们的生活也会更精彩。

  教学反思:

  备课时我的想法主要有两个:一是上出略读课文的特点,即在教师的引导下,放手让学生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领悟,弄懂课文的重点。二是尽可能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并设想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自己做好准备以应其需。

  从上课的效果来看,第一个想法是完全实现了的。而第二个想法则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问题一:为了突出重点、顺利地完成我的教学任务,我把理应是在默读思考后就进行的质疑问难放在了学完课文之后,这就使得课堂上出现了“学完课文之后还有学生不明白‘跛’字的意思”的局面。如果先让学生质疑问难,我再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答疑解难进行指导,则这个情况就可以避免出现。


《找骆驼》教学设计6篇(扩展3)

——《找骆驼》的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课题、同学的回答和课文内容的省略处提出问题,并通过反复读课文,与学*伙伴讨论,解决问题。

  2.通过比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走失”“详细”“不紧不慢”“指点”等词语的意思;学*用“是不是”提问;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3.读懂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2.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理解老人为什么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课前准备】

  1.制作幻灯片课件:

  (1)课题,配背景;

  (2)“学*提示”上的两个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背古诗两首

  二、情境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两团橡皮泥。请甲同学来按左边这团橡皮泥,请你轻轻按。请乙同学来按右边这团橡皮泥,请你用力按。(甲、乙两名学生分别轻轻、有力地按压橡皮泥)

  师:请同学们猜猜,刚才他们各按了一个手指印,那么左右两团橡皮泥上的指印是不是一样深?为什么?(生答:不一样深)

  师:如果要让左右两边的指印一样深,该怎么做?(生回答)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看来,今天的课一定能上得很好!

  师:同学们见过骆驼吗?骆驼长得什么样?有哪些本领?

  生:骆驼身体高大,背上有驼峰,蹄又扁又*,蹄底有肉垫。有双重眼睑,不怕风沙;很耐饥渴,嗅觉灵敏,能嗅出远处的水源,也能预感大风的到来。有“沙漠之舟”的美称。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你们说谁最需要骆驼的帮助?

  生:在沙漠中行走的人。

  师:如果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不小心丢失了骆驼,那该有多糟糕啊!可有个商人偏偏遇到了这事,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找骆驼的!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读完一遍之后请站起来读第二遍,读完第二遍的请用手势表示一下。

  2、到底读的怎么样呢?张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瞧,生字朋友们来了,叫叫它们的名字吧!

  真不错,把生字都记住了!

  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学生说)

  教师追问:你能按照这样的提示来说吗?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商人( )了一只骆驼,向老人( ),最终( )了骆驼的事。

  这样我们就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了,你觉得这样表达是不是清晰呀。

  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编书的叔叔、阿姨,为了帮助我们学*,在课文的前面也提出了问题,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师:学*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问题一:商人的骆驼有什么特点?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学*课文。

  四、细读理解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读一读课文,到文中找一找,商人的骆驼有几个特点?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标画出来。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三个特点。

  (教师板书:左脚跛;左蜜右米;缺一颗牙)

  追问:“跛”什么意思?在文中呢?做一个动作告诉我?

  师:商人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心情如何?(生答:心里高兴)从哪儿看出他心里高兴?(对极了)

  师: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指名某学生扮演)我们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指导加上动作)点评:我们配合的真不错,是好搭档。

  师:再读一读老人说的话,你们发现老人的话有什么特点没有?

  (生答:都用到了同一个词语──“是不是”,这个问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3、是呀!这位老人对骆驼的特点了解的这么详细,是不是真的见过骆驼,还是把骆驼藏起来了呢?(不是)那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呢?

  4、答案就在文中,你看看在哪部分呢?(第十自然段)

  (二)第二部分:

  1、我们要弄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可以有这么几种学*方法:

  (1) 填表:

  看见什么

  知道什么

  (2)批注

  1)老人看见了什么?用直线画下来。

  2)老人知道了什么?用曲线画下来。

  (3)其他方法。弄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生说师板书: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左蜜右米;牙齿印(展示第一种方法)

  师:你们和他想的一样吗?不一样的快来改一改。

  师:我们一起来合作读一读,男生读看见的内容,女生读知道的内容。

  师:商人以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所以忿忿不*,连对老人的称呼都变了。来读读商人的两次问话,记住加上表情。(生读,课件出示句子)

  师:骆驼走失以后,商人和老人的态度完全不同。老人是不紧不慢,商人是忿忿不*。我们来分角色把9、10自然段读一读。

  当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出推理过程之后,他才恍然大悟。现在,老师要请你们来做一回聪明的商人。当你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能不能用上“是不是”来问一问老人?

  (先听老师示范:请问,您是不是看见了……,所以知道……)

  师:同学们会问吗?自己试着问一问老人。

  (同桌互相说,然后群体表演)

  3、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有个问题。看见了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能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儿跛呢?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请学生结合课前的游戏回答)能不能反过来说,要是骆驼的左脚是不跛的,那么──

  (生答:两只脚印应该一样深浅)

  师:很好。谁能来讲一讲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师:老人看见树叶上骆驼留下的牙印,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所以他想:要是这骆驼──谁能接下去说?(师指名学生回答)

  师:聪明的老人就像你们一样通过细心观察,动脑思考进行推理,得到了一个结论。

  五、转化语言

  明白过来的商人说:“老人家,谢谢您。我这就按您的指点去找。”

  商人告别了老人,沿着老人指点的方向去找骆驼。————————————————

  请动手写一写吧!

  教师:到底老人的推理是否正确呢?你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

  (果然,)那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可见老人的推理很有道理。

  六、总结

  师:故事很有趣,读了课文大家肯定受到很多启发。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全文,课文的哪些词语或写法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师:相信这些好词好句会随同《找骆驼》这个故事,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板书设计:

  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 —— 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 —— 驮着蜜和米

  啃过的树叶 —— 缺牙齿

  (观察) (思考) (论证)

  【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课前准备】

  师生分头搜集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

  《玩出了名堂》,告诉我们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发现了微生物。

  今天要学*的“找骆驼”这篇课文,又将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课文。

  3、指名上台分角色朗读课文。

  4、学生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深究

  1、教师引述:老人没有看见商人丢失的骆驼,怎么会知道这头骆驼的特点呢?下面我们细细读读课文,寻找一下问题的答案,好吗?

  2、自由组合或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合作填写下表。


《找骆驼》教学设计6篇(扩展4)

——《找春天》教学设计6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有着春天的图片、生字卡片、投影片、录音和磁带。[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文插图。

  2.看图说话,揭示课题。

  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春天的脚步是那样的轻,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才会发现春天的踪迹,才会感受到发现春天的欣喜,让我们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里发现了什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朗读课文,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2.在小组里由组长带领大家学*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注意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发现容易读错的字并正音:“遮、触”是翘舌音,“遮”读一声:“嫩”韵母是en不un。

  3.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认识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熟字加偏旁识字:躲(身+朵)触(角+虫)鹊(昔+鸟)符(竹+付)

  联系生活经验,结合动作演示识字:遮、掩、探。

  自编谜语识字:羞(歪尾巴羊骑着牛)

  嫩(一束鲜花在中间,女孩反文两边坐)

  4.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理解“羞”、“嫩”、“触”等字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感知发现

  1.小组合作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后说说课文中的小朋友发现了什么?

  2.感知早春,体验发现的快乐。

  (1)引导学生感受“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的呢?(急切、向往、激动)。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从“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个句子中能体会到什么?从而了解初春的特点,体会“找”春天的快乐。

  (3)小朋友们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指导学生用富有童真童趣的声音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美感和蕴含其中的感情。

  (4)带着欣喜的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

  (5)出示有关春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说说自己找到的春天。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指名认读。

  2.指导书写“野、解”两个字。

  (1)出示范字,引导观察,让学生发现字的特点以及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2)学生交流时要注意的地方。

  (3)老师范写,重点强调“野”的右半部分笔顺为“フマ予”,“解”的右半部分是“刀+牛”。

  (4)学生练写两遍。

  (5)选写的好的展示一下。

  五、配乐朗读,深化发现

  播放轻音乐,创造想象的氛围。教师与学生一起在轻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六、总结全文,倡导发现

  春天这个害羞的小姑娘,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校园里,操场边,田野上,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春天的足迹,更会发现大自然是多么的美妙!希望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美![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会认9个字,会写9个字。

  2、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春光的美好。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调动学生主动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春光的美好。

  教学难点: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养成主动观察发现的*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你们眼里的春天是怎么样的呢?是不是这样?

  2、出示春天的图片,用美丽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

  3、春天来了!春天真的来了!春天在哪里呢?春天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校园里,让我们跟随课本里的几个孩子一起去寻找春天吧!

  板书:找春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看,课本里的小朋友们再也坐不住了,让我们跟他们一起去寻找春天吧。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3自然段

  教师:同学们你能找出第二自然段的三个动词吗?

  2、圈出“脱”“冲”“奔”这三个字,并理解意思,体会心情。(激动、开心、急切)

  3、指导朗读这句话,读出轻快,语速加快,重读关键字。

  3、教师:我们兴奋的奔向田野寻找春天,而春天却好像在和我们玩捉迷藏,课文把春天比喻成什么?

  4、出示句子“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认识“遮遮掩掩、躲躲藏藏”,体会“害羞”并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三、品析课文

  教师:春天这个害羞的小姑娘藏在哪里?我们快来把他找出来吧。

  1、出示段落。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2、读春天。

  教师: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4—7自然段。

  学生:朗读。

  教师:谁再来读一读。

  学生: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

  3、找春天,说春天。

  教师:是的,春姑娘就藏在小草里,野花里,嫩芽里,叮叮咚咚的小溪里。我们终于找到了她,我们也找到了春天。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都是什么句子吗?

  学生:比喻句

  教师:这几句比喻句都把什么比作什么了?

  学生:把小草比作春天的眉毛……

  教师:为什么说小草是春天的眉毛呢?

  教师出示:四句描写春天的图片。

  教师:解释这样比喻的理由。

  教师:我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吧!(集体读,分组读,单人读)

  出示句式“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上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4、我们能模仿上面的句子也说一些比喻句吗?

  5、教师:我们还从哪些句子看出了春天?

  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

  1、春天是有颜色的,五颜六色,春天是有味道的,香香甜甜的,春天是有声音的,叽叽喳喳,叮叮咚咚,春天是有生命的,生机勃勃,春天在大自然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2、春天还藏在书里,在画里,在我们操场上,在我们花园里。

  3、画春天。孩子们我们找到了春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让我们可以用笔把春天画出来吧!

  五、课后练*。选择本课里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进行摘抄,再写一两句赞美春天的句子。

  六、板书设计

  找春天

  小草 春天的眉毛

  野花 像 春天的眼睛 美

  树木的嫩芽 春天发音符

  小溪 春天的琴声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认13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在学*过程中的合作与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春天的美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感情朗读。

  2、合作与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教学难点

  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

  第一课时

  (一)古诗引入

  出示古诗《早春》,老师范读或由会读的同学朗读,再说说早春的特点。

  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才会发现春天的踪迹。当我们发现春天的时候,心里一定会荡起一阵惊喜,体验到发现的快乐。

  二、检查预*

  过渡:让我们先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里发现了什么。出示预*提示:

  A、结合图画,自由读文,读通顺流利。

  B、读正确生字新词。

  C、读好长句子,读准节奏和停顿。

  1、我们在哪里找到了春天?(学生试说:从小草、野花、树木、解冻的小溪那里找到春天。

  我们用哪些方式找到的春天?(学生试说:通过看、听、闻、触多种方式去找春天。)

  2、检查字词识读

  同学们课前已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认读了生字词,词语能读正确吗?

  出示:

  chōnɡ chū xún zhǎo ɡū niɑnɡ tǔ chū liǔ shù

  冲出寻找姑娘吐出柳树

  dànɡ qiū qiān táo huā xìnɡ huā

  荡秋千桃花杏花

  同桌互读词语,用心听,他读得是否正确。

  指名读第一、二行词语,如果读对了大家就跟着读一遍。重点指导:“冲”是翘舌音,“寻”是前鼻音,“冲、荡、杏”是后鼻音,读好轻声“姑娘”。

  出示:

  tuō diào mián ǎo hài xiū zhē yǎn tàn tóu dù juān

  脱掉棉袄害羞遮掩探头杜鹃

  chù dào jiě dònɡ nèn yá yīn fú fēnɡ zhenɡ

  触到解冻嫩芽音符风筝

  指名读第三、四行词语自由练读,同位轮读,指名读。重点指导:“遮、触”为翘舌音,“掩、鹃、嫩”为前鼻音,“筝”为后鼻音。轻声“风筝”等。

  3、检查课文朗读

  小朋友们词语读得这么好,课文能读正确流利吗?

  (1)同桌合作轮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地就给同桌竖起大拇指,不正确的让他多读几遍,我请读得用心,听得专心的同学展示。(注意读书姿势:双手捧书,眼离书本一尺)

  (2)指名朗读课文

  (3)自由读全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

  4、指导书写生字。

  (1)田字格课件出示:冲寻姑娘吐柳荡桃杏

  让学生仔细观察字形结构,指名说。

  (2)教师重点指导书写“柳、荡、桃”,(课件出示)

  “柳”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是个“卯”。

  “荡”上下结构,第七笔是横折折折钩。

  “桃”字第八笔是竖弯钩,不是斜勾。

  (3)认真读贴,描一个写一个。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足安。

  (4)展评学生的书写。

  三、复*巩固

  1、小游戏,送词语宝宝回家。

  (1)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2)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写好了生字,读准了词语,再来读读。

  小结:看来这些生字词同学们不仅记住了,会写,也会用,这才是真会了!

  第二课时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出示词语卡片)

  学生认读生字,词语。学生开火车读生字并选一生词说一句话。

  (二)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1、学*第1、2自然段。

  师:要去野外找春天了,课文中的小朋友现在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呢?(高兴的、急切的、激动的)请你也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第一、二自然段吧?自由读。

  指名读本段,读后评价悟出应把“脱”、“冲”、“奔”重读才能更加体现出孩子们找春天的迫切心情。

  2、请大家自由读第3 ~7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把春天想象成什么了(一个害羞的小姑娘)。

  这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的,不想让人们发现她。可是细心的小朋友还是找到了她。这些小朋友都在哪找到她了?你知道吗?从书中找到有关的句子再读一读。(学生边画、边读。)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林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丁丁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指名分段读,让其他学生想想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孩子们在哪儿找到了春天?(学生读到一处,课件出示一处的画面。重点借助课件理解。打比方句子:春天的眉毛、春天的眼睛、春天的音符、春天的琴声。)

  (三)合作学*,探究新知

  出示学*提示:

  A、自由选择学*伙伴。

  B、自由朗读学*内容,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C、与伙伴交流学*体会。

  D、有感情地朗读选择的内容。

  全班交流达成共识,相互评价。(师相机点拨,突破难点。)

  学*第八自然段,孩子们找到了春天,他们多高兴呀!他们想告诉所有的人,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段吧!(激情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朗读后填空:

  春天来了!我们()了她,我们()了她,我们()了她,我们()了她。她在()上摇啊摇;她在()、()嘴里叫,在()、()枝头笑……

  2、指导重读所填的词语,朗读感悟,体会春天就在身边。

  (四)拓展课文,强化感受

  同学们,文中的小作者从地下的小草,早开的一两朵野花,树木吐出的点点绿芽,解冻的小溪中找到了春天,春天是这样的美好,这样的充满生机,你还能从哪儿找到春天呢?说给大家听听。

  (我们还可以从小朋友的衣着穿戴上找到春天,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身上找到春天,从温暖的阳光、温柔的风身上找到春天。)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你们的眼睛里……同学们,让我们齐唱《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来结束这节课的学*吧。

  教学目标:

  1、 会认“羞”等9个生字,会写“脱”等9个字。

  2、 抓住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和反问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一步体会情感,品味美感。

  3、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发现的*惯。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悟读文。

  信息资料:

  教师: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或;音乐《春天在哪里》。

  学生:课前观察春天里事物的变化,搜集有关春天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找骆驼》教学设计6篇(扩展5)

——找骆驼教案6篇

  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区别多音字;理解“走失、哄、详细、至于”等词,能区别“走失”和“丢失”的不同意思。

  2、能仿造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补充完整,认识4种不同的对话形式。

  3、初步学预*课文提出不同的问题。

  4、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段是教材的重点。老人是根据哪些现象来判断骆驼的特点的,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读懂老人的话,学会观察——思维——判断的方法,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课时安排

  3教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准备

  1、 揭示课题

  ①今天我们学*13课,齐读课题《找骆驼》。“骆驼”两个字有什什么不同和相同?

  ②《找骆驼》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单元的重点学*目标是什么?请大家读单元提示。

  2、 指导读懂学*提示

  ①这单元学*的重点目标是什么?

  ②可以提些什么问题?

  ③学会预*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有什么好处?

  3、 指导预*课文

  要求:

  ①读通课文不理解的词在书上做上记号,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②检查预*情况、

  4、 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将谁在找骆?找到了没有?

  课文主要讲什么?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 复*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讲读课文1——9自然段。

  ① 轻声读课文,思考,商人走失的骆驼有什么特点?然后完成下面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讨论后得出结论:商人走失的骆驼左脚有点跛;左边驼着蜜,右边驼着米;缺了一棵牙。

  ③ 骆驼的这些特点是谁对谁说的?在课文的哪一部分?(1——9)

  ④ 指名读课文1——9自然段思考:这时商人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着急————生气)

  ⑤ 商人开始为什么着急?引读第一自然段1——2句(找了好多地方没找到)

  “走失”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换成丢失?为什么?

  区别“走失”和“丢失”的意思

  ⑥ 课文从什么地方看出他们着急?(从赶上和谈话中省略提示愈)

  ⑦ 出示小黑板:

  1、╳ ╳说:“………”

  2、“…………╳ ╳ 说“…………”

  3、“…………:╳ ╳说:”………………“

  4、“………………”

  这儿要注意讲情对话的4钟形式试读商人的话

  ⑧ “忿忿“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生气了?商人忿忿的说了些什么话?

  “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商人认为是老人哄他,把骆驼藏起来了?

  指导有感情读商人作后说的话。再分角色读。

  ⑨ 小结:这一段主要写商人和老人的对话从“是的、不错、对极了”中看出老人不仅知道骆驼的特点,而且还说的十分真确,所以商人认为老人哄他,把骆驼藏起来了。

  ⑩ 过度:那么老人有没有看到骆驼?为什么对商人走失的骆驼的这样清楚呢?请大家读老人不紧不慢的话。

  3、 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

  ① 老人有没有看到骆驼?从哪儿看出?

  ② 老人为什么对老人走失的`骆驼知道的那么详细?

  对上米那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后,完成下面的练*:

  老人知道骆驼的脚有点跛,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人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这米,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人知道骆驼缺了一棵牙,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以上练*后,出示两张树叶的形状图

  请大家区别一下,这两张树叶哪张是商人的骆驼啃过的并说明理由。

  ③ 这一些都是老人看见后,经过自己的分析,才得出的结论。这是第一个方面接着又分析了第二个方面,——应该这样去找骆驼。

  ④ 出示句子:至于骆驼究竟望哪儿去了,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⑤ 齐读

  ⑥ 从第一方面到第二方面用哪个词连接的?(至于——)讲清至于的用法。

  除了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到骆驼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哪种办法好?为什么

  朗读指导。

  第三课时

  1、教学过程

  商人听了老人的话,是怎样去找的呢?我们来学最后一段。

  2、学*最后一段

  默读课文,思考:商人听了老人的话是怎样去找的?

  “指点“是什么意思?老人指点商人什么?(引导启发遇到困难,不要着急,要多动脑筋,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一定会找的办法)

  “果然“是什么意思?

  商人开始找不到骆驼,现在按照老人的指点找的了骆驼,这时他会怎么想?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要仔细观察,善于动脑子、分析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分角色朗读课文

  2、全文总结

  联系生活实际谈;生活中碰到困难时,有没有象老人那样去解决?

  板书设计:

  看见 脚印左深右浅 左脚跛

  又看见 左蜜右米 左驮蜜右驮米

  还看见 叶上留有牙齿印 缺一颗牙齿

  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过程与方法: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惯。

  重点难点:

  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老人与商人的口气。这是本课的重点;重点是理解老人观察很仔细,分析很具体。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1.读准字音,了解这一课里写谁找骆驼,找到了没有,大致上知道怎样找到骆驼的。

  2.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


《找骆驼》教学设计6篇(扩展6)

——《找骆驼》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找骆驼》一文既具有故事性也富有哲理性,让学生们教有兴趣,似乎也比较容易学懂,怎样挖掘文本资源,有效开展教学呢我有如下简短体会:

  1。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准确把握阅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如本课的重点是"知道为什么老人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难点是"为什么骆驼左脚脚印浅就能判断左脚有点跛;看树叶的牙齿印,怎么知道骆驼缺少了一颗牙"。要让学生自主读文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阅读教学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教法,既要从学生教师的实际出发,也要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本课应注重在读书中启发思维,训练思考。教师要精心设计,做到胸有成竹。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同学间一起探究和讨论,教师积极参与,细心引导,才会实中有活,活中求实。

  《找骆驼》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

  《找骆驼》这一课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一、重视学生说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这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运用关联词“因为……所以……”进行说话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二、以“提示语”为突破点,引导学生感悟、体会、表达

  《找骆驼》一文中写商人与老人的对话时有两处加了提示语:一是写商人见老人详细描述了骆驼的样,却又声称自己并不知道骆驼的下落后“忿忿地”指责他;二是写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质问。虽然只有两处,却显出人物此刻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教学时,我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研读两人的对话:“忿忿”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商人确实很生气?“不紧不慢”该怎么读?从老人“不紧不慢”的叙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样儿了吗?通过课文具体语句的阅读感知,学生读懂了课文,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态。

  三、重学法

  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文本前,先复*略读课文的学*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四、重整合

  教学结束时,教师的小结:本单元的重点,就是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学会观察,而本单元的*作也是以此为点。从中可见,教师在备课时,注重了单元的整合,将单元的训练点,重点融入于每一节课。

  五、重朗读感悟

  教学中,教师通过抓重点词。范读,同桌合作读等形式,或教师的导语:“我有一点着急了。谁还能读得再着急一些呢?”来指导学生的朗读。

  不足之处:

  1、讲读与略读定位不准确

  教学时,能抓住学*提示来导入文本的学*。但教学过程中,对略读课文的'定位不准确,对文本做了过多的分析。如果我们追求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俱到,像这样的课文,我们只要找住两个大问题,⑴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⑵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就好了。

  2、难点没能突破

  整节课下来,学生没能透彻地明白:老人为什么看见树叶上的牙齿印,就知道缺牙齿呢?可以让学生试咬一下东西,或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这样的理解就会更深。

  3、板书不够精美

  上了一次教研课,感受颇深:

  1、重视小组合作学*

  “小组合作学*”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这一课时中,我抓住教学难点,即“老人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而不是顺着米和蜜或树叶去找”作为小组合作学*的内容,由于抓住了合作的时机,所以学生有效的参于了合作学*。

  2、重视学生说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这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形式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3、缺少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同样阅读一个句子、一段课文,学生和教师的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别。教师一眼带过的词语,在学生眼里或许很难记住;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个性阅读的意义还在于: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而我在实际操作中却忽视了这一点,以致在理解课文前半部分时气氛比较沉闷。这与*时自己不太注重有着莫大的关系。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当然,学生的个性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我不要轻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教师不仅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还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个性化阅读。

  实际上,精读课文是略读课文的基础,而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补充,它们都是学生在获取阅读最基本的方法方面有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略读应该与精读一样重要。大教育学家叶圣陶也曾就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作用做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其实,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略读的作用就显得更为突出,他能即迅速而又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所以,就应用程度而言,略读就显得比精读更为广泛。所以我们便不难知道编者安排略读课文教学的最大目的就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更多更好地读书方法。

  可是我们的老师是怎么做的?要么觉得内容超好而像精读课文那样细嚼慢咽,条分缕析,要么就是让孩子粗糙一读,匆匆一过,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难如人意。殊不知从三年级起每册的略读课文都占到八分之一,到了四年级往上,自然数量就更多,如果按照上述几种方法进行教学的话,我们就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孩子的综合能力怎么得以提高?到何时才能完成九年阅读400万字的阅读量,现在想想这种现状的确令人堪忧。

  至于略读课文怎么教?怎样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效果的最大化?我有了一些不成熟的阅读策略不妨拿出来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也算是我在《找骆驼》一文的所谓亮点吧,还望各位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首先,以疑激趣,从“找”入手。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少儿心中的名探柯南就是深受孩子喜爱的人物,我以柯南为契机,说:“柯南是侦探,那你们想不想当侦探,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当一回侦探去帮一位丢失了骆驼的商人找骆驼。”

  这样的导语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积极性,他们一个个情绪高涨,急不可待地想往下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到底怎样去实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紧抓课前提示,明确教学目标。

  文章前边的导读提示,往往是文章的根本,它里边涵盖课文主旨和课文内容的框架,我们只有紧抓这个大纲,让学生有章可循,而不是大海捞针,这样将会让学生知道朗读课前的导读提示对学*课文的重要性。当然,再紧紧地抓住这问题进行组织教学,那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不想突破都难。

  这样做的还有一点是对培养三年级孩子学会质疑问难,使众多问题明朗化,重点化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注全体孩子,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一直是我追求的,但十个指头有长短,你很难要求每个孩子都做到。该怎样*衡协调这个问题呢?我是这么做的:我结合阅读提示设计了三个问题,相当于三关,过一关及格,过两关良好,过三关优秀。这样一来,他们小小的心充满斗志,充满被认可,每个孩子都给自己设定了在这堂课上的远大目标,你光看一下他们的笑脸,他们那闪烁着挑战的眸子便知道他们学*的热情被我所激发。

  第三,合作交流,个性表达,智慧碰撞。

  把孩子领入学*之路,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可到底该怎样有效地组织学生上略读课,尤其对三年级这帮刚接触略读课文的孩子来说,我还真拿捏不住,生怕掌控不了课堂而犯老毛病——和孩子抢着讲。但这次我就给自己说:放手让孩子们去读吧,你只要把自己做好,组织好他们就行。让我高兴的是:孩子们在小组合作交流这一环节中是那么投入,神情是那么专注读得很投入,很充分,一双双明亮的眼神清澈可见,过了几分钟,你可以看到有读懂的喜悦,兴奋。有没有读懂困惑,还有没有读完的急迫。不出十分钟,一个一个小组的合作成果展示出来,每组孩子甚至每个孩子都渴望上台表现,一展风采。

  谁能说那一张薄薄的纸片上没有学生甚至是那些学困生辛勤的汗水。

  在讲商人和老人对话这一部分时,本来计划是他们说出商人的焦急,高兴,愤怒等情绪后再男女分角色朗读商人和老人的对话,最多再来一组单兵操练。实际上欣赏的很多名课也都是千篇一律。讲到此,我原以为大功告成,谁知我的学生读书的情绪高涨,表演欲望强烈。我还真不想扫了他们的兴。就想,我的课堂我做主。何不就此让他们再多操练几回看看会不会有更高的`突破。即抛开课本内化自己的语言,比较准确把握人物的感情呢?。

  视频中的几组朗读表演是一浪高过一浪,你光从这几个小朋友的脸上就可以看见他们对文字体会的深刻。这不能不说是我这课随机生成试验中的最亮点。

  第四,设计得法,水到渠成。

  时间在一分一分的流逝,这节课在这一高潮过后本应趋于*淡,我也本该顺理成章的总结,以我的本意设计是学了这篇文章,你们懂得了遇到事情该怎样做?预设的答案是遇到问题多思考,多观察,多动脑,到这个程度即可。可是我看到还有孩子在高扬小手,就问问,谁知又是一语惊人:遇到问题不能慌,不能急,我们应该多观察,多动脑子。朋友们,听听,这又比前边的预设高了一个层次。我就趁势打铁,谁能总结一下咱们略读课文的学*方法?这时我已有自信,我深信我的学生能说出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实际上,对于这一课或者别的课,我们在座的同仁,只要你在课堂上引导得法,在课堂中多挖掘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朗读,充分交流讨论,放手让孩子去说,那么训练孩子,给孩子更多的感性机会的这个磨刀一定不会耽误他们阅览群书这个砍柴的功夫,我们的孩子一定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久而久之,你一定会有更加欣喜的发现,我的这帮毛孩子咋这么聪明,咋这么会说。

  《找骆驼》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的思想规律和方法。对这类闪现着理性光辉的课文,如果我们偏重对思维品质的理性分析、抽象概括,语文学*就丧失了自身的生命活力,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会失落。因此,在教学时,我本着化理性分析为感性体验的思想,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以“提示语”为语言训练的突破点,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表达,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思想启迪,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文能力。

  一、研读提示语──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人物感情

  人物语言描写追求个性化和本质化,因而,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对话时,常适当加入一些关于人物的心态、声调和口吻的提示。《找骆驼》一文中写商人与老人的对话时有两处加了提示语:一是写商人见老人详细描述了骆驼的样儿却又声称自己并不知道骆驼的下落后“忿忿地”指责他;二是写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质问。虽然只有两处,却显示出人物此刻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教学时,我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研读两人的对话:“忿忿”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商人确实很生气?“不紧不慢”该怎么读?从老人“不紧不慢”的叙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样儿了吗?通过课文具体语句的阅读感知,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态,还培养了可贵的语言意识──不少学生捕捉到了商人由称老人“您”改为“你”这一情感变化的语言信息。

  二、填补提示语──把握人物情态,促进语言积累

  《找骆驼》一文所写的事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展开的,除了上述一组对话加了两个提示语,其余对话并没有对人物的`神情、语气加以描绘。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对话内容填补提示语,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人物情感,还能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请学生同桌合作,先分角色读读对话,想像商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及老人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再讨论怎么加提示语合适,然后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要完成这个练*,学生必须反复阅读语言材料,用心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人物情感发展的脉络,并启迪多元感悟,形成自己的联想与体验,然后才能借助准确的提示语来揭示人物当时的心态。通过研读课文所提供的范例,学生已对提示语的表达方式有所感知,填补提示语的语言实践则拓宽了认知与想象的空间。学生经过反复朗读,用心体味,不仅揣摩出了商人“着急—高兴—生气”的心理变化,给人物语言补充了恰当的提示语,还在角色表演中丰富了情感体验。更可贵的是,学生在与语言材料的反复接触过程中产生了多元反应:文中写商人的话富有变化,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为了扩大语言积累,我顺势引导学生“牵”出了“太对了”、“完全正确”等一组句子。

  既然提示语使表达更具体,语言更生动,为什么作者省去不用呢?如我期待的那样──果真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这是一个极具语言意识的问题。可见,层层推进的语言训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了他们自主深入的探究意识。我让学生将添加提示语后的对话与原文对照朗读。通过研读、体验、甄别,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感悟:省略了提示语,更能表达商人的急切心情。

  三、运用提示语──升华思想认识,发展语文能力

  在经历了“研读”和“填补”两级训练之后,语言规律的感知在学生的头脑中渐渐清晰起来,他们对提示语的表达方式及语言功能产生了兴趣,有了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为了发展已*得的语文能力,提升对课文主要内容及蕴含的思想品质的认识,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终于找回了骆驼。商人再去见老人,会说些什么?你能加上合适的提示语写下来吗?

  这是一个迁移运用的训练,它要求学生把丰富语言积累与灵活运用语言结合起来,把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学生所写的内容表达了阅读文本后的独特感受:商人满脸羞愧地对老人说:“老人家,多亏了您的指点,我才找回了骆驼,可我却错怪您,真不该啊!”商人紧紧握住老人的手,激动地说:“大爷,您不仅帮我找回了骆驼,还让我懂得了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我真不知怎么感谢您哪!”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