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教学设计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08-20 16:31:46 教学设计

《活板》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1、了解作者及《梦溪笔谈》。

  2、了解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说明顺序。

  3、掌握“溶、帖、旋、拂、砥、讫”等6个字。

  (二)能力训练:

  初步学会翻译文言文;能指出课文的说明顺序。

  (三)思想感情教育: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和《梦溪笔谈》。

  2、疏通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和《梦溪笔谈》

  要求快速阅读注释一和注释二。

  合上书本比赛掌握情况。(幻灯,填空)

  教师补充。

  (三)解题:活板,即为活字板,“板”同“版”。

  (四)听录音,注意断句和特殊字的读音。

  (五)检查朗读。(准确程度、流畅程度)

  (六)疏通全文。

  以“开火车”的形式,一人一句,遇到疑难句,同桌帮忙。

  提醒学生特别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将注释中的重要词语划出。

  (七)注意下列词的落实:

  第一段:板印、盛为之、已后、皆为扳本

  第二段:布衣、又为活板、薄入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持就火炀之、则字*如砥、止印、未为简易、已字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重复者、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不以木为之者、文理又疏密、兼与药相粘、燔土、用讫、拂、殊不

  第三:其印、为、予、群从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用现代文翻译第二段。

  3、找出三个词类活用、四个通假字、五个一词多用。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结构层次。

  2、了解说明顺序。

  二、教学过程:

  (一)复*上课时的内容。(出示幻灯。)

  A、解释下列各词:

  1、板印____

  2、盛为之____

  3、已后______

  4、皆为扳本___

  5、布衣__

  6、又为活板___

  7、薄如钱唇

  8、每字为一印

  9、火烧令坚

  10、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______

  11、以一铁范置铁板上_____

  12、乃_____

  13、持就火炀之____

  14、则字*如底____

  15、止印___

  16、未为简易___

  17、已自布字

  18、更互用之__

  19、瞬息可就__

  20、重复者

  21、以纸帖之__

  22、每韵为一帖__

  23、奇字

  24、素无备

  25、旋刻之

  26、不以木为之者

  27、文理___

  28、兼与药相粘__

  29、燔土___

  30、用讫__

  31、拂__

  32、殊不__

  33、其印___

  34、为予群从所得______

  B、写出四个通假字:

  C、写出三个词类活用字:

  (二)完成课后练*二。

  (三)分析全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

  1、思考:本文三个自然段各记述了什么情况?

  简要交代活版发明之前用雕版印刷的具体时间和使用情况。

  详细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以及有关的问题。

  交代毕升所制字模的下落。

  2、由以上分析看出本文总体上是以什么为序?

  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

  3、本文课题是“活板”,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活版,而是从雕版印刷写起的?

  从雕版印刷到活版印刷是印刷术的一个飞跃。试问,雕版印刷的缺点是什么?

  (死,不灵活。)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看出活版印刷的优点和特点。

  (四)分析第二段:(重点段)

  1、齐读,思考:按照活板制作和使用的程序,本段可分几层?

  第一层(1):简介活板的发明时间和发明者。

  第二层(2—4):介绍活版的制作方法。

  第三层(5—9):说明活版印刷的功效和提高印刷效率的方法。

  第四层(10):说明用胶泥刻字的原因忽然拆版的方法。

  2、分析第二层。

  ①齐读。

  ②提问:

  这一层共有三句话,每一句话记述了活版制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要求各用两个字加以概括。(制字——制版——排版)

  排版部分又是怎样的一个程序?(布字——火炀——按*)

  这是根据什么顺序介绍的?(活版制作的程序或以工艺流程。也就是时间顺序)

  采用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好处?(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显得科学、精确、条理。不仅使读者对事物有充分的认识了解,而且使文章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活版印刷的特点使什么?(极为神速。)

  提高功效的措施使什么?(一使“常作二铁板,更互用之”;二是“一字有数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木头二用胶泥作字模的原因,使我们更清楚地知道活版印刷地特点使什么?(活)

  介绍活版的功效、字印的贮存、用胶泥刻字的好处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逻辑顺序。)

  3、总结:本文说明紧扣中心,条理清楚、自始至终抓住一个特征“活”字作文章。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三。

  2、完成作业本。

  3、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2、感受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复*已学知识。(各部分的说明顺序。)

  (二)分析说明方法。

  1、齐读全文。

  2、思考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要举出实例。

  打比方:“薄如钱唇”、“则字*如砥”

  作用:使人们对胶泥字模的形状、活版的*整程度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使说明更准确形象。

  作比较:“若止印三二本……极为神速”“不以木为之者……、殊不沾污”

  作用:说明印刷的特点和胶泥刻字的优点。

  举例子:如“之、也”等字。

  列数字。

  (三)总结全文。

  (四)巩固练*:

  1、指出下列一词多义字的意义和用法。

  唐人尚未盛为之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为每字为一印

  未未简易

  其印未予群从所得

  满铁范为一板

  极为神速

  不以木为之者

  不以木为之者

  唐人尚未盛为之

  之更互用之

  旋刻之

  火烧令坚

  火持就火炀之

  用讫再火令药熔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其则以一*板按其面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其法:用胶泥刻字

  持就火炀之

  就瞬息可就

  每韵为一帖

  帖则以纸帖之

  2、校对作业本。

  (五)布置作业:

  1、订正课堂上错误的地方。

  2、预*。

  板书:

  一、雕版印刷——“死”

  时1、发明:时间、人

  二、活板印刷制字时间

  间制版

  2、制作排字

  活板排版火炀顺序

  顺按*

  3、印刷:特点、功效逻辑

  4、拆版顺序

  序三、字模的下落

《活板》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常用的实词,翻译全文。

  2.了解时间(工作程序)、逻辑相结合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难点

  疏通文言语句;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卡片等。

  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要先让学生自学,找出生僻字请老师帮助解决。疏通文意,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设计巧妙的题目引导完成。在疏通文言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对,这“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900多年前,北宋的*民毕升发明的,比德国的答凳堡活字印刷要早400多年,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啊!)今天,我们有幸在语文课本中学*《活板》一文,(板书课题。)了解活字印刷在当时的制作、印刷情况。

  2.简介作者。(出示课件或小黑板。)

  沈括,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并解决。

  2.试举例说明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

  3.文章的题目是“活板”,为什么开头却写雕板?

  4.本文的题眼是一个“活”字,通篇是怎样围绕这个“活”字作文章的?

  5.本文结尾写活字的下落时,为什么不详细说明怎样得到活字而要一笔带过?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出示课件或小黑板3)

  板:(通“版”。)为:(做,使用。)已:(通“似”。)布衣:(*民。)又为活板:(做,引申为“发明,创造”。)火烧令坚:(用火,名作状。)和:(混合,拌和。)持就火炀之:(接*,靠拢。)极为神速(快,迅速。)第二板已具(准备好,齐备。)更互用之:(交替,轮换。)瞬息可就(完成。)以纸帖之(贴上标签,动词。)每韵为一帖(标签,类,名词。)奇字:(冷僻。)旋刻之:(随即,马上。)用讫再火令药熔:(用火烤,动词。)从:(弟侄辈。)为……所:(被动用法。)

  让一位同学解释,如有错误让其他同学纠正。

  要求:记住重点字词。

  2.试举例说明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

  明确:(我认为这篇文言说明文,总体上是按时间顺序说明的。)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活版发咀之前用雕版印刷的时间和使用情况。第二部分(第2段):点明活版发明时间。第三部分(第3段):交代活版下落。主体部分在具体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时是综合运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和逻辑顺序说明的;介绍活版的制作。(用胶泥刻字……则字*如砥)是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说明的;介绍活版的功效、提高功效的措施、用胶泥刻字的好处等是按逻辑顺序说明的。

  作者在介绍活版印刷术时,紧扣一个“活”字,综合运用了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来说明,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体现了制字、制版、排版、拆版各个环节都灵活高效的特点,科学而有条理。

  3.文章的题目是“活板”,为什么开头却写雕板?

  明确:(因为写雕板是为说明雕板的不便,以便进而说明活板“神速”。)

  4·本文的题眼是一个“活”字,通篇是怎样围绕这个“活”字作文章的?

  明确:(本文的主要特征在于一个“活”字。胶泥刻字,每字为一印是“活”:设一铁板,密布字印是“活”;药熔后,用*板在上面按一下,使字*如砥,是活;做二铁板。交互使用,是活;常用字多备,是活;用后用木格贮之,是活。……这就把活字板的灵活性、优越性和雕板作了形象的、生动的比较,突出“活’’的特点,表现了活板技术的先进性。)

  5·本文结尾写活字的下落时,为什么不详细说明怎样得到活字而要一笔带过?

  明确:(因为这不是本文所要说明的内容。)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没有时间可不必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活板

  沈括

  一、雕板印刷的发展情况。

  二、活板的发明制作作用功效

  刻字常用字

  制字活再用字

  排版生僻字

  三、活板的下落。

《活板》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会认读课文,读准句词;

  2、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的结构形式,理解说明语言的简明、生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导入,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和智慧。(配以图片)

  二、简介作者

  沈括,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均有所论著”(《宋史·沈括传》)。代表作为《梦溪笔谈》,共30卷,详细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科技史上的坐标”。

  三、了解活板印刷

  1、看资料片

  2、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四、听范读,练诵读(听范读)

  (1)已后典籍/皆为板本(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3)持/就火炀之(4)则以一*板/按其面

  (5)每一字/皆有数印(6)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7)有奇字/素无备者(8)沾水/则高下不*

  (9)用讫/再火令药熔(10)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五、疏通语义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将文章译成白话文。

  2、一人一句逐句翻译。

  六、分析课文

  1、逐段概括大意。

  2、重点分析第二自然段,抓住语言标志将本段分为三层。并结合课件归纳活版印刷的步骤。(详见课件)

  3、设计思考题,加深对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第一段:刻板印刷发展情况。

  第二段:

  第一层——介绍活板发明的时间,发明时间,发明人的身份及姓名。

  (又:呼应上下文,说明活板是在印刷术上继刻板之后的“又”一大发明)

  第二层——介绍活字印刷的制板印刷程序。

  (其法:总领后文,引出活板的制作及下文活板的用法和功效等)

  第三层——介绍活字印刷的有关事项。

  第三段:交代字模的下落。

  七、整理文章结构(见课件)

  八、探究与思考

  (一)“活板”的“活”字体现在哪里?

  (二)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

  九、课外扩展

  *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按其在工艺技术发展上的阶段性,可划分为源头、古代、*代、现代四个历史时期。其中:

  “源头”为印刷术的准备时期。内容包括印刷术的萌芽、雏形和成熟;织物、笔、墨、纸等印刷材料之具备;文字的产生、发展和规范。时间上从约公元前二十六世纪到公元六世纪末的隋朝,时跨三千余年。我们称其为“源头期”。

  “古代”为印刷术的手工操作时期。内容包括*传统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套版印刷的应用和发展。时间上处在公元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清朝,时跨一千二百余年。我们称其为“古代期”。

  “*代”是印刷术的机械操作时期。内容包括以*印、凸印、凹印为主的西方*代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时间上恰处**代前后,大约在公元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们称其为“*代期”。

  “现代”为印刷术以电子控制为主的自动化控制时期。内容包括电子排版、电子分色、电子雕版,辅以由电子控制的*版印刷和装订自动化。时间上起于本世纪七十年代,现仍在蓬勃发展中。我们称其为“现代期”。

  十、布置作业

  1、将重点词语整理出来。

  (1)通假字:已、板、止

  (2)一词多义:为、印、火、以、就

  2、查资料,写一篇介绍造纸术的说明文。


《活板》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活板》教学设计3篇(扩展1)

——活板教案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活板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学*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程序说明顺序,使用简明、*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2.掌握“为”、“就”、“火”、“印”、“之”、“以”、“则”等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初步认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了解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1.本文文字比较浅易,文章也较简短,结合课文下注释,学生大体可读懂。因此,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对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加以归纳,并辅导学生掌握文言中单音节词的翻译方法。

  2.学*按工作程序说明的顺序,是学*本文的重点,可以结合疏通文字初步提出,之后再强调分析。行文的简洁,语言的准确也应作适当讲解。

  3.准备《辞海》一部和若干铅字印模,备用。

  4.安排两课时,连上最好。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介绍毕昇和他的活板印刷术,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

  2.疏通文意,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这篇课文就是介绍毕昇活字印刷术的一篇科技说明文。

  板书:活板(科技说明文)

  这篇文章的作者沈括,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梦溪笔谈)是*科技史上的重要著述。请同学朗读“阅读提示”的有关介绍。

  板书: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二、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参照注释,注意字音。

  板书下列汉字(或出示卡片),提问学生,其中多音字要求学生连同词一起读。

  昇shēng、薄bó、唇chún、和huò、炀yáng

  砥dǐ、更gēng、瞬shùn、帖tiē、韵yùn、贮zhù

  粘zhān、燔fán、沾zhān、予yú、从zòng

  旋xuàn。

  三、学*课文第1段。

  指名朗读第1段,教师指导学*。

  疏通文意:板,刻板、雕板,这里义为“用雕板”;印,动词,印刷。唐,唐代,公元618-907年;尚,还;盛,广泛的,大规模的;为,动词,使用;之,代词,指“板印书籍”这种方法,可译为“它”。五代,公元907-979年;时,时候;始,开始;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种儒家经书。已后,以后;典,经典,例如“五经”;籍,一般书籍;皆,都;为,判断动词,是;板本,雕板(印刷的)本子。

  总结:

  (一)专用名词:朝代、书名、人名、地名、官职等不译。

  (二)文言文省略较多,译为现代汉语时,要疏通上下文意,补上。

  (三)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译时有很多单音节词要补上一字变成双音节词。

  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

  (1)照顾上下文,准确搭配,

  (2)不可只拘泥于这一种方法。

  请同学译出第1段全文:用雕板印刷书籍,唐代的人还没有广泛的使用它,从五代的时候开始(用雕板)印刷五经,以后(各种)经典书籍都是雕板(印刷的本子)。

  分析:介绍活板,先说雕板,既说明了活板渊源又提出了比较对象。“尚未盛为”,并非绝无,用词考究。“尚未……始印……皆为”,干净利落的交代了雕板印刷的发展过程,自然的引向说明中心——活板。

  提问:课文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归纳:简述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加黑字板书)

  学生齐读。

  四、疏通第2段文意。

  这一段是全文主体,具体说明了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及有关事项。

  (加黑字板书)

  1.学*第一层。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句,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动词,发明。庆历年间,有(个)*民毕昇,又发明了活板(印刷)。

  提问:第一段中“唐人尚未盛为之”的“为”译为“使用”,这里的“为”译为“发明”,根据什么?

  归纳:根据上下文意。前一处宾语“之”指“板印书籍”的方法,“为”译为“使用”;这一处宾语是“活板”,所以“为”译为“发明、创造”。

  提问:这一句十二个字,介绍了什么?

  归纳:活板发明时间、发明人身份及姓名。(加黑字板书)“布衣”二字,表现了人民的创造力,也表明作者不以地位取人的进步态度。“又”字呼应第一段,说明活板是在雕板印刷基础上的新创造。

  2.疏通第二层文意。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层(“其法……瞬息可就”),教师指导,看注释,逐句疏通文意。

  (1)其,他的,指毕昇;胶泥,有粘性的泥土;一印,一(个)印模,省略量词;火,名词,在这里是“用火”义。全句意:他的方法是使用胶质泥土雕刻文字,薄厚好像铜钱的边缘,每个文字制作一个印模,用火烧烤使(它)坚硬。这句介绍制作活字的工序。同学们注意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的方法。

  同学齐读这一句(“其法……火烧令坚”)。

  (2)其,那,代铁板;以,介词,用;两个“之”用法不同,前一个,助词,可省去,后一个,代词,指铁板,可译为“它”。

  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以下各句同)

  译文;预先设置一块铁板,那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一类东西蒙盖它。

  同学齐读这一句(“先设……冒之”)。

  (3)“置”后省略介词“于”(在)”;乃,于是;满,用作动词,排满;三个“则”字,都是顺承关系连词,可译作“就”。

  译文:想要印刷时,就拿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密密排布字模,排满铁框子就算作一块活板,拿着(它)靠*火边烧烤它;等药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张*板按压它的表面,字模就*整得像磨刀石一样了。以上两句介绍制作活板的工序。

  同学齐读这一句(“欲印……字*如砥”)。

  (4)止,通“只”;为,认为,算做;神速,极快、快得惊人。

  译文:如果只印刷两三本,不能算作简单方便;如果印刷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却快得惊人了。这句介绍印刷工序中的一板单印。

  同学齐读这一句(“若止印……极为神速”)。

  (5)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

  译文: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铁板印刷,一块铁板另外排布字模,这一块印刷的刚刚印完,那第二块板已经备好,交替轮流使用它们,转眼间就能够完成。这句介绍两板交替。

  同学齐读这一句(“常作……瞬息可就”)。

  以上是第二段第二层,介绍活字印刷的制板印刷程序,是文章的说明重点。

  3.疏通第三层文意。

  这一层介绍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事项。共四句话,分别请四位同学朗读、翻译。

  (1)第一句译文:每一个文字都有几个印模,例如“之”、“也”等文字,每个文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一块板面内有重复出现(这些字的时候用)

  (2)第二句译文:(活字)不使用时,就用纸条标记它们,每个韵部标上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藏它们。

  (3)第三句译文:有生僻文字*时没有准备的,随即雕刻它,用草火烧烤,转眼间就能够制成。

  (4)第四句译文:不用木头雕刻活字的原因,因为(木头)的纹理疏密不匀,沾水浸湿后就会高低不*,并且(字模)和药物粘结在一起,(拆板)时不能够取下;不好烧烤泥模,用完后再用火烧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摸擦它们,那些印模就自动脱落,一点也不会沾药弄脏。

  同学齐读第三层。

  五、学*第3段。

  指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介词,被;予,我。

  学生翻译。译文:毕昇死后,他的印模被我的侄子们得到,到现在还(妥善的)保存收藏着。这段介绍了毕昇活字模的下落,证明自己所介绍的活字印刷术是确切无疑的。这段说明是必要的。

  六、朗读、背诵。

  同学齐读全文。背诵第二段,教师可将每句起首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作为提示。

  布置作业

  1.根据第2段第二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具体工作程序,参照完成练*二。

  2.根据第2段第三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的具体事项是什么,用四个短语归纳概括这一层的四句话,参照完成练*一。

  3.反复朗读全文,争取能够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分析课文第二段。

  2.处理课文后练*。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2段第二层。

  1.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字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其法”既总括这一句,又总领这一层。因为“活字”是“活板”的关键环节。选“胶泥”为原料,因为它有粘性,可塑,易雕,可烧坚;“薄如钱唇”,用比喻写刻字深度的精巧。“每字为一印”点出与雕板不同的特点。从选材到雕刻、烧制、毕昇一定经过多次实验,小小印模闪射着智慧、毅力和科学精神的光辉。现代铅合金印模、铅字就是在它的基础上的发展起来的。(传示铅字字模)

  提问归纳:这一句介绍了制活字的原料、刻法、特点、成型四方面内容,真是言简意赅。

  2.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板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冒”、“就”、“炀”、“烧”,用词准确。两句写了制板工序,工具、原料、成法都写得具体详尽,层次清楚,文字简洁。

  提问:这道制活板工序都包括哪些步骤?

  归纳:包括:设铁板、冒药物、置铁范、排字模、就火炀、*模面六个步骤。其中,“密布”、“稍熔”、“字*如砥”写出了具体技术要求。

  3.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二道工序:印刷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用“神速”形容,前加一“板”字,表明活板印刷术的先进;形容适度,未超出说明文语言*实的总体要求。两板交替,更灵活快速。试想雕板印刷就无法“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瞬息”呼应“神速”,体现了活板印刷的先进。其特点一言以蔽之:“活”。

  二、分析第2段第三层。

  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或背诵这一层的四句话,要求同学具体分析各项工艺要求怎么体现“活”的特点的,并用短语归纳各句大意。

  1.第一句。多备常用字字模,以备重复使用,体现了“活”的特点。这一句讲的是:一字多印。

  2.第二句。雕板印后,大量堆积,除非再印,毫无用处。活字拆板后,可以再制新板,非常方便灵活,为避免因“活”而乱,分类贮藏,考虑周到,办法实用。这一句讲的是:按韵贮印。

  3.第三句。制板时,难免遇上生僻字,对此,毕昇也想出了办法。又一个“瞬息”,说明有“奇”字也不会误工,的确十分灵活。这一句讲的是:奇字旋刻。

  4.第四句。补充说明不以木头制字模的原因,解释了胶泥字模的优越性,比较说明,扣住一个“活”字,并与本段开头相呼应。这一句讲的是;舍木取泥。

  同学齐读第2段。

  三、总结。

  1.提问:本文写了什么?反映出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归结:本文介绍了宋代发明家毕昇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启发我们:中华民族有光辉的历史,也必将有更灿烂的未来。

  2.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1)抓住事物特点加以说明。活板先进在“活”上。文章以雕板为比照,突出一个“活”字,既介绍了怎样“活”,又说明了为什么这样“活”。

  (2)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活板印刷是一种新工艺,按程序说明是合理的顺序。

  (3)说明的语言简洁、*实、准确,形容适度。为了说明清楚,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四、检查、解答上节课留的作业。

  1.同学回答,教师归纳。

  2.根据板书订正。

  3.同学回答后,教师归纳:

  (1)印。“五代时始印五经”,孤立看这一句,解为“印刷”也可以了,但结合上下文,就觉得欠精确。上文“板印书籍……”,可推知这个“印”应是“板印”的略写,译为“用雕板印刷”。它在句中是谓语,动词。“其印自落”,印模。在句中是主语,名词。“密布字印”,印模。在句中是宾语,名词。

  (2)火。“火烧令坚”,“火”本来是名词,在这里表明烧的方法,解为“用火”。“再火令药熔”,使药熔化的方法是“用火烧”,“火”,动词。

  (3)以。“不以木为之者”,“以”和后面的“木”,构成介词短语,用来修饰动词“为”,“以”,介词,用。“以备一板内重复者”,上文是“……每字有二十余印”,两句是目的关系,“以”是表示目的的连词,解为“来、用来”。

  (4)就。“瞬息可就”,动词,用来陈述活板印刷,译为“完成”。“持就火炀之”,动词,支配的宾语是“火”,译为“靠*”。

  (5)为。“唐人尚未盛为之”,“为”,动词,它的宾语“之”,代指“板印书籍”的方法,解为“使用、采用”。“满铁范为一板”,动词,它的宾语是“一板”,解为“算作、当作”。“右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前一个“为”,动词,宾语是“简易(简易之法)”,解为“算是、认为是”;后一个“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极神速”也讲得通,“为”在这里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补充,“为”之在本文中用法很丰富,多为动词,具体解释,以与宾语搭配为标准。此外,“其印为予群众所得”,“为”,介词,被,也应注意。

  总结:由这题可以看出辨别一词多义需:(1)顾及上下文意(2)分析本句成分(3)注意搭配对象。

  布置作业

  1.在积累本上总结一词多义现象。

  为、就、火、印、之、以、则

  2.完成练*四。

活板教案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常用的实词,翻译全文。

  2.了解时间(工作程序)、逻辑相结合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难点

  疏通文言语句;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卡片等。

  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要先让学生自学,找出生僻字请老师帮助解决。疏通文意,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设计巧妙的题目引导完成。在疏通文言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对,这“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900多年前,北宋的*民毕升发明的,比德国的答凳堡活字印刷要早400多年,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啊!)今天,我们有幸在语文课本中学*《活板》一文,(板书课题。)了解活字印刷在当时的制作、印刷情况。

  2.简介作者。(出示课件或小黑板l。)

  沈括,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并解决。

  2.试举例说明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

  3.文章的题目是“活板”,为什么开头却写雕板?

  4.本文的题眼是一个“活”字,通篇是怎样围绕这个“活”字作文章的?

  5.本文结尾写活字的下落时,为什么不详细说明怎样得到活字而要一笔带过?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出示课件或小黑板3)

  板:(通“版”。)为:(做,使用。)已:(通“似”。)布衣:(*民。)又为活板:(做,引申为“发明,创造”。)火烧令坚:(用火,名作状。)和:(混合,拌和。)持就火炀之:(接*,靠拢。)极为神速(快,迅速。)第二板已具(准备好,齐备。)更互用之:(交替,轮换。)瞬息可就(完成。)以纸帖之(贴上标签,动词。)每韵为一帖(标签,类,名词。)奇字:(冷僻。)旋刻之:(随即,马上。)用讫再火令药熔:(用火烤,动词。)从:(弟侄辈。)’为……所:(被动用法。)

  让一位同学解释,如有错误让其他同学纠正。

  要求:记住重点字词。

  2.试举例说明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

  明确:(我认为这篇文言说明文,总体上是按时间顺序说明的。)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活版发咀之前用雕版印刷的时间和使用情况。第二部分(第2段):点明活版发明时间。第三部分(第3段):交代活版下落。主体部分在具体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时是综合运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和逻辑顺序说明的;介绍活版的制作。(用胶泥刻字……则字*如砥)是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说明的;介绍活版的功效、提高功效的措施、用胶泥刻字的好处等是按逻辑顺序说明的。

  作者在介绍活版印刷术时,紧扣一个“活”字,综合运用了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来说明,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体现了制字、制版、排版、拆版各个环节都灵活高效的特点,科学而有条理。

  3.文章的题目是“活板”,为什么开头却写雕板?

  明确:(因为写雕板是为说明雕板的不便,以便进而说明活板“神速”。)

  4·本文的题眼是一个“活”字,通篇是怎样围绕这个“活”字作文章的?

  明确:(本文的主要特征在于一个“活”字。胶泥刻字,每字为一印是“活”:设一铁板,密布字印是“活”;药熔后,用*板在上面按一下,使字*如砥,是活;做二铁板。交互使用,是活;常用字多备,是活;用后用木格贮之,是活。……这就把活字板的灵活性、优越性和雕板作了形象的、生动的比较,突出“活’’的特点,表现了活板技术的先进性。)

  5·本文结尾写活字的下落时,为什么不详细说明怎样得到活字而要一笔带过?

  明确:(因为这不是本文所要说明的内容。)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没有时间可不必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活板

  沈括

  一、雕板印刷的发展情况。

  二、活板的发明制作作用功效

  刻字常用字

  制字活再用字

  排版生僻字

  三、活板的下落。

活板教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会认读课文,读准句词。

  (二)过程与方法

  体会文章的结构形式,理解说明语言的简明、生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神奇

  教学重点:

  疏通全文

  教学难点:

  1、课文第二段的分析。

  2、本文的写作手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其中,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本文就是介绍毕昇活字印刷术的一篇科技说明文。

  二、出示学*目标

  三、了解作者作品

  1、作者简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誉之为“*整部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他出身于封建官僚的家庭,幼时嗜好医学,33岁中进士。

  政治上比较进步,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助手之一。47岁拜翰林学士,55岁时王安石变法失败,便退居江苏润州(今镇江市)附*,建梦溪园,写成《梦溪笔谈》一书,享年65岁。

  2、作品简介

  《梦溪笔谈》是笔记文学体裁的综合性论著。全书包括《补笔谈》、《续笔谈》共30卷,计609篇。其内容广博,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军事、历史、文学、哲学、等几乎无所不包。

  其中以自然科学为主。它总结了古代,特别是宋代自然科学领域的光辉成就,记录和赞扬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创造,阐述了自己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见解,是我国和世界科技发展史上一部重要文献,受到国内外广泛重视和高度评价。被称为“*科学史的里程碑”。

  四、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

  和(hu) 炀(yáng)更(gēng)互

  燔(fán)土讫(qì) 予群众(zng)

  2、认真听课文朗读录音(播放《活板》音频)。

  3、自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

  4、翻译课文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自己翻译,并释疑解难)

  5、概括段落大意

  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每段大意;

  ②为第二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看书,完成学*任务,时间5分钟)

  讨论后明确:

  第一段:介绍我国雕版印刷发展的情况。

  第二段:具体说明活版印刷的发明、制作、效能和使用方法。

  第一层:活版发明的时间和发明人。

  第二层:活版的制作方法,包括制活字模与排版、制版两项。

  第三层:活版印刷的效能,在于印得越多越快。

  第四层:活版的印刷使用方法及应注意的事项。

  第三段:交代活版的下落。

  6、归纳全文内容

  请同学们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来归纳全文的内容。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完成学*任务)

  文章重点介绍了由毕昇发明的活版的制作和使用流程及显著效果。

  五、合作探究:

  本文着重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明确:全文采用了时间顺序;主体部分采用了程序顺序:刻字——排版——印刷——拆版。

  六、课堂复*整理(指导学生自主完成)

  七、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三。

  2、熟读课文第二段,口述活版的制作过程。


《活板》教学设计3篇(扩展2)

——活板教案 (菁华3篇)

活板教案1

  教学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以*实浅显的文字,介绍了毕昇创造活版和活版印刷术的有关情况。文章紧扣活板“活”的特征,因此在设计本篇教学设计时,注重引导学生认真体会程序的条例清楚、层次分明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且在学*的过程中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对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同义词要注意比较辨析,整理归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会认读课文,读准句词。

  (二)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的结构形式,理解说明语言的简明、生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和《梦溪笔谈》。2、疏通全文。

  (二)教学难点1、课文第二段的分析。2、本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文言文必须在熟练朗读下才可以理解其基本意思。

  2、讨论法:学*文言文比较枯燥,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素材准备印刷术的发展资料,活字印刷模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同学们,咱们都知道手头上的课本、练*册等都是印刷而成的,可是同学们了解印刷术的演变过程吗?不知道吧,好,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学*一下,看我们的印刷技术是如何演变提高的。(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一、课前热身,疏通文意

  1、简介作者和《梦溪笔谈》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这篇文章的作者沈括,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梦溪笔谈)是*科技史上的重要著述。

  2、要求快速阅读课文。检查朗读(准确程度、流畅程度)

  3、听录音,注意断句和特殊字的读音。

  4、解题:活板,即为活字板,“板”同“版”。

  5、疏通全文。以“开火车”的形式,一人一句,遇到疑难句,同桌帮忙。

  提醒学生特别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将注释中的重要词语划出。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第1段,教师指导学*。

  疏通文意:板,刻板、雕板,这里义为“用雕板”;印,动词,印刷。唐,唐代,公元618—907年;尚,还;盛,广泛的,大规模的;为,动词,使用;之,代词,指“板印书籍”这种方法,可译为“它”。五代,公元907—979年;时,时候;始,开始;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种儒家经书。已后,以后;典,经典,例如“五经”;籍,一般书籍;皆,都;为,判断动词,是;板本,雕板(印刷的)本子。

  总结:(一)专用名词:朝代、书名、人名、地名、官职等不译。(二)文言文省略较多,译为现代汉语时,要疏通上下文意,补上。(三)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译时有很多单音节词要补上一字变成双音节词。

  请同学译出第1段全文:用雕板印刷书籍,唐代的人还没有广泛的使用它,从五代的时候开始(用雕板)印刷五经,以后(各种)经典书籍都是雕板(印刷的本子)。

  分析:介绍活板,先说雕板,既说明了活板渊源又提出了比较对象。“尚未盛为”,并非绝无,用词考究。“尚未……始印……皆为”,干净利落的交代了雕板印刷的发展过程,自然的引向说明中心——活板。

  提问:课文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提示:简述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板书)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

  学生齐读。

  2、疏通第2段文意。

  这一段是全文主体,具体说明了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及有关事项。(板书)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等

  ①学*第一层。(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句,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动词,发明。庆历年间,有(个)*民毕昇,又发明了活板(印刷)。

  提问:第一段中“唐人尚未盛为之”的“为”译为“使用”,这里的“为”译为“发明”,根据什么?

  提示:根据上下文意。前一处宾语“之”指“板印书籍”的方法,“为”译为“使用”;这一处宾语是“活板”,所以“为”译为“发明、创造”。

  提问:这一句十二个字,介绍了什么?

  提示:活板发明时间、发明人身份及姓名。(加黑字板书)“布衣”二字,表现了人民的创造力,也表明作者不以地位取人的进步态度。“又”字呼应第一段,说明活板是在雕板印刷基础上的新创造。

  ②疏通第二层文意。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层(“其法……瞬息可就”),教师指导,看注释,逐句疏通文意。

  (1)其,他的,指毕昇;胶泥,有粘性的泥土;一印,一(个)印模,省略量词;火,名词,在这里是“用火”义。全句意:他的方法是使用胶质泥土雕刻文字,薄厚好像铜钱的边缘,每个文字制作一个印模,用火烧烤使(它)坚硬。——这句介绍制作活字的工序。同学们注意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的方法。

  同学齐读这一句(“其法……火烧令坚”)。

  (2)其,那,代铁板;以,介词,用;两个“之”用法不同,前一个,助词,可省去,后一个,代词,指铁板,可译为“它”。

  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以下各句同)

  译文;预先设置一块铁板,那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一类东西蒙盖它。

  同学齐读这一句(“先设……冒之”)。

  (3)“置”后省略介词“于”(在)”;乃,于是;满,用作动词,排满;三个“则”字,都是顺承关系连词,可译作“就”。

  译文:想要印刷时,就拿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密密排布字模,排满铁框子就算作一块活板,拿着(它)靠*火边烧烤它;等药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张*板按压它的表面,字模就*整得像磨刀石一样了。——以上两句介绍制作活板的工序。

  同学齐读这一句(“欲印……字*如砥”)。

  (4)止,通“只”;为,认为,算做;神速,极快、快得惊人。

  译文:如果只印刷两三本,不能算作简单方便;如果印刷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却快得惊人了。——这句介绍印刷工序中的一板单印。

  同学齐读这一句(“若止印……极为神速”)。

  (5)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

  译文: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铁板印刷,一块铁板另外排布字模,这一块印刷的刚刚印完,那第二块板已经备好,交替轮流使用它们,转眼间就能够完成。——这句介绍两板交替。

  同学齐读这一句(“常作……瞬息可就”)。

  以上是第二段第二层,介绍活字印刷的制板印刷程序,是文章的说明重点。

  ③疏通第三层文意。

  这一层介绍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事项。共四句话,分别请四位同学朗读、翻译。

  (1)第一句译文:每一个文字都有几个印模,例如“之”、“也”等文字,每个文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一块板面内有重复出现(这些字的时候用)

  (2)第二句译文:(活字)不使用时,就用纸条标记它们,每个韵部标上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藏它们。

  (3)第三句译文:有生僻文字*时没有准备的,随即雕刻它,用草火烧烤,转眼间就能够制成。

  (4)第四句译文:不用木头雕刻活字的原因,因为(木头)的纹理疏密不匀,沾水浸湿后就会高低不*,并且(字模)和药物粘结在一起,(拆板)时不能够取下;不好烧烤泥模,用完后再用火烧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摸擦它们,那些印模就自动脱落,一点也不会沾药弄脏。

  同学齐读第三层。

  3、学*第3段。

  指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介词,被;予,我。

  学生翻译。译文:毕昇死后,他的印模被我的侄子们得到,到现在还(妥善的)保存收藏着。——这段介绍了毕昇活字模的下落,证明自己所介绍的活字印刷术是确切无疑的。这段说明是必要的。

  三、课后练*

  1、根据第2段第二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具体工作程序,参照完成练*二。

  2、根据第2段第三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的具体事项是什么,用四个短语归纳概括这一层的四句话,参照完成练*一。

  3、反复朗读全文,争取能够背诵。

  第二课时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已基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重点分析课文第二段以及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一、精读课文

  1、分析第2段第二层

  ①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字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其法”既总括这一句,又总领这一层。因为“活字”是“活板”的关键环节。选“胶泥”为原料,因为它有粘性,可塑,易雕,可烧坚;“薄如钱唇”,用比喻写刻字深度的精巧。“每字为一印”点出与雕板不同的特点。从选材到雕刻、烧制、毕昇一定经过多次实验,小小印模闪射着智慧、毅力和科学精神的光辉。现代铅合金印模、铅字就是在它的基础上的发展起来的。(传示铅字字模)(板书)第一道工序

  提问归纳:这一句介绍了制活字的原料、刻法、特点、成型四方面内容,真是言简意赅。

  ②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板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冒”、“就”、“炀”、“烧”,用词准确。两句写了制板工序,工具、原料、成法都写得具体详尽,层次清楚,文字简洁。

  提问:这道制活板工序都包括哪些步骤?

  归纳:包括:设铁板、冒药物、置铁范、排字模、就火炀、*模面六个步骤。其中,“密布”、“稍熔”、“字*如砥”写出了具体技术要求。(板书)步骤:设铁板、冒药物、置铁范、排字模、就火炀、*模面

  ③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二道工序:印刷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用“神速”形容,前加一“板”字,表明活板印刷术的先进;形容适度,未超出说明文语言*实的总体要求。两板交替,更灵活快速。试想雕板印刷就无法“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瞬息”呼应“神速”,体现了活板印刷的先进。其特点一言以蔽之:“活”。(板书)第二道工序

  2、分析第2段第三层。

  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或背诵这一层的四句话,要求同学具体分析各项工艺要求怎么体现“活”的特点的,并用短语归纳各句大意。

  ①第一句。多备常用字字模,以备重复使用,体现了“活”的特点。这一句讲的是:一字多印。

  ②第二句。雕板印后,大量堆积,除非再印,毫无用处。活字拆板后,可以再制新板,非常方便灵活,为避免因“活”而乱,分类贮藏,考虑周到,办法实用。这一句讲的是:按韵贮印。

  ③第三句。制板时,难免遇上生僻字,对此,毕昇也想出了办法。又一个“瞬息”,说明有“奇”字也不会误工,的确十分灵活。这一句讲的是:奇字旋刻。

  ④第四句。补充说明不以木头制字模的原因,解释了胶泥字模的优越性,比较说明,扣住一个“活”字,并与本段开头相呼应。这一句讲的是;舍木取泥。

  同学齐读第2段。

  二、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板书)写作特点

  提示:1、抓住事物特点加以说明。活板先进在“活”上。文章以雕板为比照,突出一个“活”字,既介绍了怎样“活”,又说明了为什么这样“活”。

  2、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活板印刷是一种新工艺,按程序说明是合理的顺序。

  3、说明的语言简洁、*实、准确,形容适度。为了说明清楚,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打比方:“薄如钱唇”、“则字*如砥”。

  作用:使人们对胶泥字模的形状、活版的*整程度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使说明更准确形象。

  作比较:“若止印三二本……极为神速”“不以木为之者……殊不沾污”。

  作用:说明印刷的特点和胶泥刻字的优点。

  举例子:如“之、也”等字。

  列数字。

  总结:本文说明紧扣中心,条理清楚、自始至终抓住一个特征“活”字作文章。

  (课堂总结)

  本文介绍了宋代发明家毕昇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启发我们:中华民族有光辉的历史,也必将有更灿烂的未来。

  三、课后练*

  1、背诵全文,掌握文中特殊词的用法。

  2、完成课后练*。

  板书设计

  活板

  沈括

  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

  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等

  写作特点: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

活板教案2

  教学目的

  1.了解“活板印刷”中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培养认真阅读注解的*惯,借助注解读懂课文,掌握几个实词的义项和用法(限于课文涉及到的)

  3.掌握按事物操作程序说明事物的顺序(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即掌握程序顺序)

  4.指导程序说明的写作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

  2.疏通文字并掌握印、火、以、就、为等实词、虚词在课文中的用法,完成练*三

  3.了解活板印刷的特征,完成练*一

  教学内容、步骤方法

  一、导入新课并简介沈括和(梦溪笔谈)。

  指南针、火药、造纸和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的四在发明,这都值得我们自豪的。活板印刷的发明者是北宋的*民毕昇,记述下他发明的活字印刷的书是沈括写的《梦溪笑谈》。

  关于沈括,请大家读“阅读提示”中的有关部分。再补充一点:他是主张变法的,在宋朝王安石变法时,曾做官,积极推行新法。王安石变法失败,他也受到打击排斥。晚年定居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的梦溪园。所以他给自己在这里写的书命名为《梦溪笔谈》。

  关于《梦溪笔谈》,请大家读注解①中的有关部分,这是一部有关历史文艺科学等各种知识的笔记。涉及的面相当广。“笔谈”可以宽泛地理解为一种文章体裁,每篇都不长,叙事、说明、议论都比较自由。请大家再读“阅读提示”中有关《梦溪笔谈》中有关“自然科学部分”内容的介绍:“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技术的成就。”如他在这部书的一篇文章内,记叙了我国陕西富县出产石油的情况。“石没”这个词,就是沈括最早使用的。这是一部非常有科学价值的书,我们应该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其中有关“活板”情况的文章。

  二、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时随时纠正错误读音。如读音都正确,应予肯定。并强调指出下列读音:“皆为(wéi)板本,又为(wéi)活板,薄(báo)如钱唇,松脂(zhī)、蜡和(huò)纸灰之类冒之,则以一铁范置(zhì)铁板上,持就火炀(yáng)之,字*如砥(dǐ),更(gēng)互用之,木格贮(zhù)之,有奇(pí)字素无务者,兼与药相粘(zhān),不若燔(fán)土,用讫(qì)再火令药熔,以手拂(fú)之,其印为(wéi)予群从(zòng)所得。”

  三、疏通文字,细读注解,读懂课文。(可让学生在看注解的基础上译出全文,教师在难点处予以点拨,为了不分散学生注意力,疏通文字时,不必过多涉及内容和层次的分析。)

  “活板”的“板”通“版”。通假字是文言常见的语言现象。本课中涉及的通假字还有“已后典籍皆为板本”的“已”,通“以”,“已”和“后”连用,表示时间。“若止印三二本”的“止”,通“只”。(通假字知识不必过多涉及,讲清本课中出现的通假字即可。)

  “为”字的用法相当灵活,基本义是“做”,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灵活翻译。唐人尚未盛为(做)之,已后典籍皆为(是)板本,又为(创造)活板,每字为(做成)一印,满铁范为(作为、当作)一板,未为(认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加强语气)神速,不以木为(刻)之者,其印为(与“所”字合用或单用,表示被动,“为”在这里虽是介词,但要读成wéi)予群从所得。

  其他“印、火、以、就”等词的用法均见练*三。“印”字有动词(例“五代时始印五经”)和名词(例“其印自落”)两种用法,学生能结合语言环境知道正确的解释就行了,不必过多讲语法知识。

  在疏通文字正确翻译课文后,指导学生完成练*三。

  四、指导学生了解活板印刷的特征在于“活”,完成练*一。在完成练*一时,教师强调指出“活板”印刷在于“活”的特征有如下表现:

  1、字是活的(“每字为一印”),

  2、排板是活的(“密布字印”),

  3、字犯数目活的(“每字皆有数印”),

  4、作法是活的(“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正因其灵活,所心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我国劳动人民的贡献可谓大矣,真值得我们自豪!

  五、小结,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复*讲过的内容

  2.试作练*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掌握程序顺序,完成练*二

  2.指导程序说明文的写作,完成练*四

  教学内容、步骤和方法

  一、检查朗读。

  要求读音正确,句逗处停顿恰当。

  二、掌握程序说明顺序。

  (先让同学讨论练*二答案。逐项核对,答案参看教参。然后教师小结,着重讲清以下几点。)

  1.程序说明文是说明文类别中的一种。人们一般按说明对象的内容,把说明文分为实物说明文、程序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三类。当然,这三类还是绝对的,实物说明文中也可以有其他方面的内容,程序说明文中往往也讲事理,事理说明文中也不排除对事物特征的说明。

  程序说明文的重点是说明做事的程序。它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大的实用性。比如要制作什么东西,如制作半导体收音机、叶脉书签、炒菜、煮米饭,进行化学实验、物理实验、解剖生物等等,都有个先后顺序问题。再如,家里买了照相机或其他电器,都有个操作过程先后问题。又如,工地的施工,也有个施工的程序问题。总之,从日常生活到学*、实验、生产,常常遇到做事的先后顺序的安排,因此掌握程序说明的知识,具备读、写程序说明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2.程序说明文安排顺序的特点是程序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中的一种。它的特点是有严格的先后步骤,前一步骤是后一步骤的前提,后一步骤要建立在前一步骤的基础之上。这种事物本身的先后步骤,决定了程序说明的顺序。比如《活板》一文介绍了活板印刷的方法。从大方面来说,分为两在步骤:制板和印刷。制板这一步骤中,又分为制备活字和排板两个步骤。制备活字和排板中又分为若干小的步骤。不制备活字,无法排板,制备活字,是排板产前提,排板建立在制备活字的基础之上的。不排好板,不能印刷,排板是印刷的前提,印刷是建立在排板的基础之上的。这一做事的步骤本身,就决定了文章说明的顺序。如果打乱这个顺序说明,势必造成条理混乱,使读者抓不住要领。

  3.按照做事的程序来写,还要适当交代为什么这样做和有关问题,一点不交代,会使读者对做法产生怀疑,缺乏说服力;交代过多,又会喧宾夺主。《活板》一文,就很好地注意了适当的交代。如为什么不用“木头”刻活字呢?“木头”不是更坚固吗?文中指出“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当然,后来科学发展了,人们又发明了铅字。但最初为什么“用胶泥刻字”的道理文章交代得清清楚楚。又如,活字那么多,怎么保存(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怎么办(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等等,文中都有适当交代。

  此外,文章对板印书籍的历史,毕昇发明的活字的下落也有简明清楚的交代(首尾两段)。

  三、将读写结合起来,指导做练*四。

  先找出练*四所给短文的顺序混乱之处,然后调序。将原文各段标上序号。调整后的段序号码为:①---③---④---⑦---②---⑤---⑥

  四、将读写进一步结合起来,指导写作程序说明文。

  上面,已讲过读写程序说明文的重要性写作程序说明文要注意交代的有关问题。现在,我们试着也写一篇程序说明文。

  文章昌写给别人看的,所以写之前,要道德明确读者对象和写作目的。我们写这篇作文,是要给同龄人(也是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看的,把你做好某件事的过程(还是记叙文)写下来,教给同龄人也会做这件事。

  参考题目是“作文训练”中的第3题(介绍--小制作)和第6题(菜,我是怎么做的)。如能结合你的特长和爱好写,也可以。如你喜欢篆刻,有这方面的实践和体会,就写“教你篆刻”,如你喜欢集邮,就写这方面的程序说明。

  这次作文的重点是合理安排程序。当然,也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语言要准确,行款格式合于要求等等。

  需要补充说明的有以下几点:

  (1)文字不要求很长,五六百字能说清楚的,就不要拉成七八百字。

  (2)严格按照做事的先后步骤写,需要有适当交代的地方(如为什么要这样做),可适当交代,要为读者着想。

  (3)形式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分条列项地写,一种是不分条列项而直接加以说明。

  为了使同学便于理解,这里提供两篇例文,供大家参考。

  [例文一]

  怎样洗邮票

  邮票,这个小小的方寸之地,包罗万象,无奇不有,爱好集邮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少年朋友们,在我们的集邮册里,虽然的一部分是新票,可大多数还是盖销票--用过的邮票吧?在你把邮票从信封上揭下,直到放到集邮册里的中间,还有青海省讲究呢!首先要看看邮票的品相,有没有污点,有没有皱褶,剪的时候,要把四边留出半厘米的边,不然的话,揭时就容易撕坏。然后把剪好的邮票放进盛有清水的脸盆里,浸泡十五分钟左右,就可以揭了。如果有的邮票粘得比较牢固,就用温水浇一下,千万不能用热水,因为用热水一烫,邮票就会掉色,弄脏票面。把揭下的邮票贴在脸盆壁上控一控水,要是邮票的背胶太多了,要用指甲刮掉,粘在盆壁上就不好办了。待水分稍稍控干之后,再把邮票一一放到吸水纸上。吸水纸不能用报纸代替,因为报纸个有油墨,会把邮票弄脏。最好用柔软、吸水力强的白纸。邮票里的水分完全干了,就算洗好了。这时你就可以用镊子把邮票放到集邮册里去了。

  集邮,是一件非常精细的工作,就是洗邮票,也得有一番技巧呢!

  [例文二]

  怎样洗邮票

  集邮,是一件精细的工作,就是把邮票从信封上揭下,放到集邮册里的中间,也有不少讲究呢。那第怎样才能做好这件事呢?

  一、看品相。主要看邮票有没有污点,有没有皱褶。

  二、剪邮票。剪时要把邮票连信封纸一齐剪下,四边留半百米的边。

  三、泡邮票。把邮票放入水中,浸泡一刻钟左右。注意不要用热水烫,邮票会掉色。

  四、揭邮票。揭时要小心,如揭不开,用温水浇一下,然后刮净背胶,贴在盆壁上控水。

  五、吸水分。待水分稍稍控干后,把邮票放在吸水纸上。吸水纸不要用报纸(因为报纸上的油墨会把邮票弄脏),只要用一般柔软、吸水力较强的白纸就行。

  六、收邮票。水分完全干后,用镊子把邮票放入集邮册。珍贵而易损的,最好包上玻璃纸。

  [例文评析]

  这两篇作文的内容是相同的。例文一没有分条列项,例文二按照步骤的先后标出了序号。我们比较一下两稿就会发现:例文二比例文一清楚醒目。为什么呢/例文二把例文一中的“首先”、“然后”、“再”等词语,变成了“一、看品相,二、剪邮票,三、泡邮票……”等序码和概括的词语。同时,例二注意分段。在语言上,例文二把一些叙述性的词语省去了,也显得干净。

  两文都是按步骤的先后写的,也都注意说明了每个步骤中的注意事项和它的道理。如“泡邮票”这一步骤,就交代了泡的时间和注意事项;不要用热水烫,并说明了不要用热水烫的道理。这些都是写程序说明文应当注意的。

  单元小结

  本单元学*的重点是掌握说明文常用的三种顺序:空间顺序(常有方位语言为标志),时间顺序(常有时间词语为标志),逻辑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中的一种。

  此外,还要掌握各篇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物,事物的特点是什么,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请同学们做好单元复*。

  教师可出适当题目检测。

活板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1、了解作者及《梦溪笔谈》。

  2、了解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说明顺序。

  3、掌握“溶、帖、旋、拂、砥、讫”等6个字。

  (二)能力训练:

  初步学会翻译文言文;能指出课文的说明顺序。

  (三)思想感情教育: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和《梦溪笔谈》。

  2、疏通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和《梦溪笔谈》

  要求快速阅读注释一和注释二。

  合上书本比赛掌握情况。(幻灯,填空)教师补充。

  (三)解题:活板,即为活字板,“板”同“版”。

  (四)听录音,注意断句和特殊字的读音。

  (五)检查朗读。(准确程度、流畅程度)

  (六)疏通全文。

  以“开火车”的形式,一人一句,遇到疑难句,同桌帮忙。

  提醒学生特别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将注释中的重要词语划出。

  (七)注意下列词的落实:

  第一段:板印、盛为之、已后、皆为扳本

  第二段:布衣、又为活板、薄入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持就火炀之、则字*如砥、止印、未为简易、已字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重复者、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不以木为之者、文理又疏密、兼与药相粘、燔土、用讫、拂、殊不

  第三:其印、为、予、群从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用现代文翻译第二段。

  3、找出三个词类活用、四个通假字、五个一词多用。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结构层次。

  2、了解说明顺序。

  二、教学过程:

  (一)复*上课时的内容。(出示幻灯。)

  一、解释下列各词:

  1、板印____

  2、盛为之____

  3、已后______

  4、皆为扳本___

  5、布衣__

  6、又为活板___

  7、薄如钱唇

  8、每字为一印

  9、火烧令坚

  10、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______

  11、以一铁范置铁板上_____

  12、乃_____

  13、持就火炀之____

  14、则字*如底____

  15、止印___

  16、未为简易___

  17、已自布字

  18、更互用之__

  19、瞬息可就__

  20、重复者

  21、以纸帖之__

  22、每韵为一帖__

  23、奇字

  24、素无备

  25、旋刻之

  26、不以木为之者

  27、文理___

  28、兼与药相粘__

  29、燔土___

  30、用讫__

  31、拂__

  32、殊不__

  33、其印___

  34、为予群从所得______

  二、写出四个通假字:

  三、写出三个词类活用字:

  (二)完成课后练*二。

  (三)分析全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

  1、思考:本文三个自然段各记述了什么情况?

  简要交代活版发明之前用雕版印刷的具体时间和使用情况。

  详细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以及有关的问题。

  交代毕升所制字模的下落。

  2、由以上分析看出本文总体上是以什么为序?

  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

  3、本文课题是“活板”,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活版,而是从雕版印刷写起的?

  从雕版印刷到活版印刷是印刷术的一个飞跃。试问,雕版印刷的缺点是什么?

  (死,不灵活。)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看出活版印刷的优点和特点。

  (四)分析第二段:(重点段)

  1、齐读,思考:按照活板制作和使用的程序,本段可分几层?

  第一层(1):简介活板的发明时间和发明者。

  第二层(2—4):介绍活版的制作方法。

  第三层(5—9):说明活版印刷的功效和提高印刷效率的方法。

  第四层(10):说明用胶泥刻字的原因忽然拆版的方法。

  2、分析第二层。

  ①齐读。

  ②提问:

  这一层共有三句话,每一句话记述了活版制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要求各用两个字加以概括。(制字——制版——排版)

  排版部分又是怎样的一个程序?(布字——火炀——按*)

  这是根据什么顺序介绍的?(活版制作的程序或以工艺流程。也就是时间顺序)

  采用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好处?(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显得科学、精确、条理。不仅使读者对事物有充分的认识了解,而且使文章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活版印刷的特点使什么?(极为神速。)

  提高功效的措施使什么?(一使“常作二铁板,更互用之”;二是“一字有数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木头二用胶泥作字模的原因,使我们更清楚地知道活版印刷地特点使什么?(活)

  介绍活版的功效、字印的贮存、用胶泥刻字的好处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逻辑顺序。)

  3、总结:本文说明紧扣中心,条理清楚、自始至终抓住一个特征“活”字作文章。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三。

  2、完成作业本。

  3、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2、感受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复*已学知识。(各部分的说明顺序。)

  (二)分析说明方法。

  1、齐读全文。

  2、思考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要举出实例。

  打比方:“薄如钱唇”、“则字*如砥”

  作用:使人们对胶泥字模的形状、活版的*整程度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使说明更准确形象。

  作比较:“若止印三二本……极为神速”“不以木为之者……、殊不沾污”

  作用:说明印刷的特点和胶泥刻字的优点。

  举例子:如“之、也”等字。

  列数字。

  (三)总结全文。

  (四)巩固练*:

  1、指出下列一词多义字的意义和用法。

  唐人尚未盛为之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为每字为一印

  未未简易

  其印未予群从所得

  满铁范为一板

  极为神速

  不以木为之者

  不以木为之者

  唐人尚未盛为之

  之更互用之

  旋刻之

  火烧令坚

  火持就火炀之

  用讫再火令药熔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其则以一*板按其面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其法:用胶泥刻字

  持就火炀之

  就瞬息可就

  每韵为一帖

  帖则以纸帖之

  2、校对作业本。

  (五)布置作业:

  1、订正课堂上错误的地方。

  2、预*。

  板书:

  一、雕版印刷——“死”时

  1、发明:时间、人

  二、活板印刷制字时间制版

  2、制作排字

  活板排版火炀顺序按*

  3、印刷:特点、功效逻辑

  4、拆版顺序

  序三、字模的下落


《活板》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天马》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了解马的精神,其*特色和风格,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2、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及学*记提纲式笔记。

  3、学*7个生字、新词,多音字“处”。

  4、尝试快速阅读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马的精神,其*特色和风格,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2、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及学*记提纲式笔记。

  教学过程:

  共两课时:一二为第一课时,三四五六为第二课时

  一、学*生字,反复诵读——体会“马”的精神。

  学生说马的故事,成语,精神等。

  二、划分结构段——整体把握课文,感悟说明方法。

  1、分段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象征意义

  2、运用“金钥匙”学*快速阅读,说说文章先写什么?接着什么?最后写什么?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写内容?为什么?

  三、品味词句——感受文辞的优美和严谨。

  1、提问:为什么以“天马”作为*旅游的图形标记?

  讨论交流后板书:

  中外驰名——震惊全国、轰动世界

  神形兼备——(1)、形——马:青铜雕刻、马踏飞燕——、结晶、杰作。

  (2)、神——天马:生动健美、自由奔放——腾空飞速的*

  2、品味;课后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反复研读,体会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同时,用这种方法,品味文中“生动、严谨”之处。

  3、学生质疑交流。

  四、学当导游——介绍天马

  1、教师提供图画,小组练*。

  2、全班交流,评最佳解说。

  五、练*“日积月累”词和句。

  六、搜集“马”的资料(工艺品、文字介绍、图片、光碟、乐曲等,到班上和大家交流)

  作业练*:

  1、抄写生字和课后1

  2、 训练计划

  3、 练*观察一件工艺品,学*观察和说明描写的方法。

  4、 预*《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以及象征意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作为*旅游图形标记的天马。

  学生分析

  学生在本篇课文的课前参与时,表现出了浓厚的学*兴趣,并通过第一课时的梳理,理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提出了一些问题。

  在课堂学*中,他们通过质疑、研讨、朗读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从而找到了学*中的喜悦,体会了合作学*的快乐,并将许多好词佳句在不知不觉中积淀了下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马的精神,其*特色和风格,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2.使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及学*记提纲式笔记。

  3.学*7个生字、新词,多音字处。

  4.尝试快速阅读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马的精神,其*特色和风格,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2.使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及学*记提纲式笔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精彩两分钟:介绍有关马的成语或成语故事或其他。

  一、引入

  提起马,你有什么话想说?

  学生1:马曾经是人们的代步工具。

  学生2:马代表着一种永不停息的精神。

  学生3:说起马,让我想起了广阔的草原。

  的确如你们所说,提起马,每个人都会有许多话要说,老师对马也是情有独钟,因为它的强健,因为它的蓬勃向上,更因为他的执着与忠实。

  二、交流预*情况

  老师:在学*课文之前,我们首先要扫清文字障碍。请大家分小组交流预*情况。

  1.学生分组交流:主要内容:读准字音书空字形解释字义

  2.学生汇报交流情况

  (1)要注意的读音:疾匹 处奔

  (2)易错字:穗辔镫

  我们找到的形*字有:(学生随机说,教师帮助归纳),请大家进行组词练*。

  冶( ) 伦( ) 飘( ) 载zai( )

  治( ) 论( ) 票( ) zai( )

  型( ) 练( ) 协( ) 处chu( )

  形( ) 炼( ) 肋( ) chu( )

  老师:现在,我们分组朗读课文,看一看能否做到讲课文读正确。

  (学生分组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在此基础上教师抽测朗读情况。)

  三、读书画批、质疑

  老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的收获和问题标注在书上,一会儿我们进行交流。

  (生默读画批。)

  交流:

  学生:我知道了选天马为*旅游的图形标记是因为它是珍贵的文物。

  学生:天马是有着特殊意义的。

  学生:为什么说不敢肯定?

  学生:那么多的文物为什么一定要选天马为*旅游的图形标记?

  为什么马尾末梢要打了一个结?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写摘录笔记

  3.读书并深入画批

  4.搜集资料

  第二课时

  课前精彩两分钟:学生继续介绍马的资料。

  一、引入

  老师:我也深爱马,因为它的雄健,因为它的奔放,因为它的善良,因为它的忠实。而天马在人们想象中显得更为神奇、飘逸。上节课,大家对为什么以天马作为*旅游的图形标志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深入理解课文。

  二、课中研讨

  1.老师出示自学提示:

  (1)围绕为什么以天马作为*旅游的图形标志这个问题进行补充画批。

  (2)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准备小组交流。

  (学生按照自学提示展开自学。约2-3分钟)

  小组交流:收集组内的各种意见、条理各种意见、组织语言并征求同组成员的意见

  2.全班交流

  老师:为什么以天马作为*旅游的图形标志?

  学生1:因为天马神形兼备具有浓郁的*特色,民族特点。

  学生2:天马出土后震惊全国,轰动世界,说明它非常珍贵,足以代表我们的国家去吸引各国游客。

  学生3:我不太同意你的观点,我国还有不少震惊全国、轰动世界的艺术珍品,比如说兵马俑。仅仅凭这一点不足以让天马入选*旅游的图形标记。

  学生4:天马昂首扬尾,四蹄腾空,自由奔放,动作协调,既使人感到力量,又激发人们的想象。大家读这一段文字就会发现,天马的造型充满了一种向上的力量,有一种催人奋进的感觉,而这种力量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所具备、所需要的吗?因此,选天马作为*旅游的图形标记不仅仅因为它是珍贵的文物,更因为它象征着一种民族精神。

  学生5:我同意,一个国家旅游的图形标记还应该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代表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

  老师:一件文物的价值这如大家所说,不仅仅在于它的年代、造型,更在于人们在它身上赋予的深刻含义,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天马的奋勇向前的精神吧!

  (学生练*朗读、齐读、个人展示,其他同学通过评读再次深入理解课文。)

  老师:还有其他理解吗?

  学生1:马踏飞燕的高超设计构思,令今人叹服叫绝。那种飞行的状态让人想起了神速这个词。

  学生2:我从你的发言中受到了启发,而龙雀这种传说中的神兽飞行速度一定可以用神速来形容,在人们心目中是以风驰电掣来形容,而天马居然可以踏在马背上,这正是人们希望中的*的发展速度。

  学生3:而且,天马还凝聚了我国古代造型、雕刻艺术和冶炼、铸造艺术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所以选择它作为*旅游的图形标记。

  学生4:我再补充一点,天马还具备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使用了缨络等具有民族特点的装饰物,既然是*旅游的图形标记,就应该具有*特色。

  老师:大家各抒己见,谈得很透彻,但是我们在谈一个问题的时候,除了分析问题,还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1:还应该注意条理。

  学生2:在这么多同学谈完之后,我们还应该整理一下思路,从整体上认识这个问题。

  老师:那么,请大家整理思路,再次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思考。(参照板书)

  神力量、自由奔放、腾空飞速文化历史的代表性杰作

  形马踏飞燕(龙雀)

  兼

  备

  学生总结:用这种驰名中外的'古代艺术珍品作旅游标志代表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

  老师:作者又是如何将这些意思清晰的表达出来的呢?

  小组讨论,集体归纳。

  学生:在介绍天马时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写作顺序,使人一目了然。

  学生:全文结构清楚。

  学生:作为说明文,在语言上也十分严谨,比如说不敢肯定一词的使用就表现了作者的科学精神,值得大家学*。

  三、总结

  老师:在深入了解了这一古代杰出的艺术品之后,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学生:让我们用天马精神鼓励自己努力学*。

  学生:以天马的速度进步。


《活板》教学设计3篇(扩展4)

——《跷跷板》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图片跷跷板。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现在出了一个问题: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跷跷板,那你怎样把爸爸翘起来呢?这个问题较具有激发性,学生能够较好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发言。有的同学说可以自己报一块大石头,或者再找一个伙伴。这个时候,我强调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东西,或者找一个同学。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只能从爸爸,自己和跷跷板身上进行找了。学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这个较为情景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的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下面的解决问题:利用杠杆尺怎样能够将另一侧进行翘起。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纷纷进行操作。在操作之前我给出的问题是在位置3处,挂3个钩码,问在另一侧挂几个钩码才能够将另一侧的钩码进行翘起。在操作的过程周中,学生在另一侧的挂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一个位置过一个,有的三三两两的挂。总之他们的将我提出的问题解决。但是这现象进行总结量化的时候就较为的复杂。而学生不需要进行这样的复杂的学*。至少不是全部需要这样复杂的探究。现在看来,可以在指导实验的时候,指导个别现在的同学进行计算,然后进行汇报得出结论。或者再探究之前将这个问题简化:比如在另一侧只能在固定的位置挂钩吗,要求挂一位置,要么2位置。。。。。,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明确的去操作了。然后在提出较为简单的要求,但是实际操作较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操作。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因为学生进行进行较为长时间的操作,学生的实验跨越两节课。我想在以后的安排中,要进行更为优化的安排效果会更好的。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在多媒体上出示跷跷板的图片。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想到自己的玩的跷跷板的经验和发现。在学生回忆中,我提出问题:你在玩的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就是对于自己玩的'经验在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的之后,我出示本课的板书,今天再来研究跷跷板了。

  然后就是根据学生刚才的发现,就是验证学生的发现:怎样用轻的物体翘起中的物体,两边的怎样时候才能*衡。

  在下面的学*活动中,我首先给学生介绍了杠杆尺,怎样调*杠杆尺。然后让学生按照他们提出的问题自由的去探究。在学生自由的探究中,学生们去发现问题,发现真相。

  在整个的活动的过程中,虽然耗费很长的时间,但是学生发现了很多的方法,他们的方法可以使杠杆尺*衡或者是将重的一端翘起来。甚至个别小组的同学在进行活动时候,竟然发现了杠杆的*衡原理。虽然这是比较深的理论的内容,但是孩子通过自己的操作竟然发现了。这说明,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只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然后再予以他们一些指导,他们会有我们想象不到的发现。因此在教学中,我想不能够轻视孩子。

  在介绍杠杆尺的应用的时候,我采取比较的快的方式介绍了天*。这是因为我在探究问题的时候,用了比较多的时间。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时间的安排再进行合理的安排,这样就不会太紧张了。

  教师播放教学资料【玩跷跷板】

  师:看过这段视频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吗?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跷跷板*衡的秘密。(板书)生:体重重的把轻的压起来了。

  生:只要使大一点的力气就能把对方压起来。

  生: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衡呢?

  为什么儿子把爸爸压起来了?利用对媒体课件的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一个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前奏是深入展开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所在。

  猜想假设:

  师:你们都玩过跷跷板吧!想想怎么才能使跷跷板*衡呢?

  师小结:同学们,这些只是我们大家的猜测有可能对也有可能不对,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证明我们的猜想对不对,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去证明吗?

  制定方案:

  师:怎样做实验呢?

  师:这样吧,你们每一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些材料,你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我给大家准备的材料,来讨论制定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

  师:谁先来说一说?

  师:你说的这个小跷跷板实际应该叫杠杆尺。

  师:除了这些你们认为还应该注意什么?

  师:你们认为应该怎样记录好呢?

  (学生整理设计、讨论记录方案)

  实施探究:

  师:大家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了,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通过刚才的实验,谁能说一说你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发现?

  师:谁能从两边挂的钩码数量和距离说一说。

  师:组内交流一下吧!

  师:找一名同学上前来边说边演示给大家看。

  师: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师:你上前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好吗?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是不是还有一些*衡的规律我们没有找到呢?

  展示交流:

  师小结:除了我们找到的规律还是有别的*衡规律的,比如离支点远挂的数量就少,离支点*挂的数量就多也可以*衡。

  师:现在你们找到了刚上课时提出问题的答案了吗?

  师:谁能来说一说?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视频资料。【走钢丝】

  师生交流:你们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吗?

  (教师出示天*,介绍天*,学生亲自操作天*的使用。

  生:两边一样重能*衡。

  生:两边位置一样*衡。

  生:做实验。(齐)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汇报)

  生:制作小跷跷板来做实验。

  生:用杠杆尺和钩码、尺子来完成实验。

  生:安全。

  生:做好记录。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学生汇报交流)

  生:左边挂两个,右边挂两个,距离都一样*衡。

  生:我发现左右距离不一样数量不一样也可以*衡。

  (学生演示)

  生:找到了。

  生:1.左边挂两个,右边挂两个,距离都一样*衡。

  2.我发现左右距离不一样数量不一样也可以*衡

  在科学上,学生对喜欢的、感兴趣的小实验、制作特别喜欢。这次我给三年级学生上跷跷板这一时,感觉上的很轻松,很舒服。在本教学中,我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为学生提出有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利用杠杆尺找到了*衡的条。

  通过这节,我深深地体会到:

  1、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在本案例中,学生们从游戏中,不仅对*衡获得了深刻的体验,而且从中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这些绝不是靠老师和学生坐在堂上讨论就可以做到的。从生活中,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科学自生活,用于生活”的本质。

  2、科学要重视学生的亲历活动。在上时,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玩跷跷板”的发现,当学生亲历了“玩跷跷板”这一活动时,他们的思维都得以展开了:“为什么小同学能把大同学跷起呢?、”“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衡呢?”、“为什么你能把妈妈给跷起?”“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衡?”……学生有了深深的体验后,问题意识强烈,学*效果很好。拼音教学反思拼拼摆摆教学反思鲁班和橹板教学反思

  科学上,学生最喜欢的、感兴趣的是小实验、动手操作,在给三年级二班学生上跷跷板的科学时,一开始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为吸引点,紧紧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为学*杠杆*衡打好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结合生活中的跷跷板小游戏,提出自己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并根据生活经验假设、猜测自己的解决方法,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自始至终,学生都能保持一种积极地心态学*。

  在探究、解决问题过程中,首先个介绍了杠杆尺怎么样应用,这样做时间节省了,学生也掌握了怎么样应用,但是不利于学生的探索、自主能力的培养,应让学生在小组中自觉杠杆尺的应用要比老师包办代替效果要好的多,在三一班上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探索杠杆尺的应用,学生完全可以学会,同样的是学,但是后者的优点是不可言喻的。这还是对于学生不相信,害怕学生学不会,完不成上任务造成的,要充分想信学生能力,使学生在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板》教学设计3篇(扩展5)

——《鲁班和橹板》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鲁班和橹板》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叙事具体明白,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读过课题,分析记忆完“鲁”和“橹”后,我问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你知道鲁班为什么要发明橹板吗?学生很快找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样很自然把学生带进课文第一自然里。讲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我提问:你从哪里看出老艄公很吃力?学生找到了关键词“满头大汗”,接着,让学生想象老艄公吃力的样子和鲁班看到后怎样想的?最后指导读好这段话。学生们把十分吃力和满头大汗读得特别到位。从他们的朗读中让我仿佛看到了吃力摇船的老艄公。 在处理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是抓住了“盯”这个字,我先把“盯”换成了“看”,让学生把看放在句子中读一读,感觉一样吗?学生都说不好。为什么?盯是眼睛不眨地看着,看眼睛可以眨一眨。多好的回答,说到这里还要老师讲吗。在指导朗读时就感觉特别省力。 第三自然段主要是抓住两个象声词和“轻快”来理解鸭子滑行的轻松。在这段中我没有讲,把时间全给了学生,我让他们动手画一画鸭子的脚蹼,本想生在城市的孩子没见过鸭子,能画出来吗?出乎我意料的而是,大多数孩子都画得非常像。当问他们怎么画得这么像时,好多孩子都说在电视上看过,在书上看过……就这样不讲,他们也明白了鸭子为什么会在水里轻快地滑行。进而朗读这段,读得特别生动。 当学*到第四自然段,“出神”这个词难住了孩子们,没有一个回答的。我引导他们想象生活中对你感兴趣的事物,你看得怎样?有个学生叫起来:入迷。鲁班在“出神”,那他此时在看什么呢?再回到前文,他又会想些什么呢?说明他想出办法了。我因势利导问:“为什么要马上去做?”“他怕忘记了,想赶快试试行不行?” “老师我知道他为什么找的是粗木棍?因为细的会断,也不好修成鸭子脚蹼的的形状。” 是呀,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作为老师的我们应鼓励他们大胆想象。 最后,为什么称这个工具为“橹板”?学生说得更是精彩。人们为了时刻想着发明它的人,所以起了和人的名字同音的字来命名。这样让不知道的人们都能知道这个工具是鲁班发明的。太好了,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学完了全文,我问他们,你还知道鲁班发明了什么吗?留给他们一个小小的作业,课下收集有关鲁班的故事。

  回想这节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了知识。

  《鲁班和橹板》这篇课文叙事具体明白,我从“你能说一说橹板和橹板之间的关系吗”导入新课,然后抓住两个主要问题“橹板为什么要发明橹板?鲁班是怎样发明橹板的”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并展开讨论。我利用以下几点,突破了重难点,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环境中很快理解了课文。

  一、图文结合,突破重点

  课文第四自然段写鲁班受鸭子拨水滑行的启示,终于造出了摇船的新工具,这一段是文章的重点。可是,我们许多学生根本没见过鸭子,也不知道鸭子的脚有什么特别的。于是,我找来鸭子的图片,并且放大它的脚蹼,让学生观察鸭子的脚有什么特别之处,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脚蹼的作用。然后我又出示鸭子在河里轻快地游泳的动画,让学生观察:鸭子是怎样游泳的?它游得怎么样?此时,把鸭子轻快游泳与老艄公吃力地摇船相比较,让学生产生与鲁班类似的想法:要是能让老艄公摇船也像鸭子一样轻快就好了。站在鲁班的角度体会他的心路历程,更便于理解课文内容。在鲁班发明了橹板后,我又通过简笔画画出橹板的大体形状,又把橹板和鸭子的腿进行了逐一的对照,使学生更清楚地明白鲁班是根据鸭子的什么发明了橹板,体会鲁班的聪明、能干。

  二、前后对比,深入体会

  在鲁班发明了橹板后,我又把前后文联系起来,抓住“十分吃力”、“累得满头大汗”、“一摇……嗬……”、“不光……也……”,进行对比,体会这种新工具给艄公带来的好处,感悟鲁班“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品质。

  三、讲讲故事,拓展积累

  在课文学完后,通过结合上学期《人有两个宝》的学*,以及视频《鲁班发明锯子》理解鲁班的爱思考、爱创造。我又让学生讲讲你还知道关于鲁班或其他人的发明小故事,进一步地体会鲁班等发明家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积极动手尝试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从小就要养成这样的好*惯。

  课文《鲁班和橹板》讲的是鲁班发现了鸭子的脚蹼与橹板的相似点,从而模仿鸭子的脚发明了摇船工具——橹板。鸭子游水是我们生活中再*常不过的事情了,为什么在鲁班眼里竟能成为发明的源泉呢?我想,正是因为鲁班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勇敢地尝试,才能有所创造。如何让学生读懂课文,明白“要有所发现,必须要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动手尝试”这个道理呢?

  艺术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或许这句话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深奥了一些,我们也不必在课堂上这样对学生说,但我们应该在课堂上抓住一些重点的词语来引导学生去体会鲁班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优秀品质。

  一方面,我抓住了“两眼盯着”、“默默地想”、“出神地看着”、“眼睛一亮”等描写鲁班的词语通过朗读重点感悟鲁班“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品质;另一方面,我让学生画一画鸭子的“脚蹼”及根据第四自然段画一画“橹板”的样子,使学生通过画画比较“脚蹼”和“橹板”的相似点,明白只有自己敢于动手试一试,才能够真正有所发现、发明。

  课堂上闹了这么一个小笑话,全班学生在画“鸭脚”的时候竟然都画成了“鸡爪”,或许现在的农村家庭由于怕脏很少养鸡鸭的缘故吧,学生没有机会亲眼观察到“鸭脚”的样子,所以不知该怎样画了。于是我在黑板上边教学生画边讲解:“鸭子脚趾不是分开的,中间有薄膜连着,叫‘蹼’。这种形状的脚非常适合用来在水里拨水,所以鸭子游水会那么轻快。”

  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脚蹼”图和“橹板”图,能直观地感受到鲁班发明“橹板”的过程。我又补充了《鲁班造锯》《鲁班造伞》等故事材料,同样让学生用“读读想想,画画比比”的方法来阅读,进一步地体会鲁班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积极动手尝试的优秀品质。

  《鲁班和橹板》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叙事具体明白,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一、紧扣字词,理解文本

  复*时,我设计了两道填充题,让学生填出带拼音的字,并读通句子,这样既复*了上节课学*的7个生字,又回顾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紧扣“十分吃力”、“满头大汗”,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满头大汗”,从而感受老艄公用竹篙撑船的辛苦,为下文鲁班的“想”作铺垫。第二自然段我紧扣鲁班的动作“两眼盯着”,“默默地想”,让一个孩子上台来做“两眼盯着”的动作,帮助孩子理解“两眼盯着”就是眼睛一动也不动地看着一个地方。在讲解鸭子拨水时,让学生抓住“往后拨水,身子向前”来明白鸭子拨水的轻快,第四小节抓住“眼睛一亮”再现鲁班思考的过程。

  二、演读重点段

  课文的第三小节讲鸭子在水中用脚蹼拨水的样子,是鲁班发明橹板的关键之处,这一小节我先用图片让学生认识鸭子的“脚蹼”,然后边说边示范鸭子脚蹼拨水的样子,接着让学生走入情境:“现在你们就是那群小鸭子,你们的手就是脚蹼,快来拨水吧!”学生用手做拨水的样子,同时提醒学生把手并起来会游得更快些,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接着提高难度,请学生带上表情,加上动作来读这一小节,一次,两次……学生的情绪高涨,在游戏中将文本的朗读提高到了一个层次。

  三、通过视频解读文本,化难为易

  课文的第4小节是全文的重点。鲁班看到鸭子用脚蹼拨水那么轻快,“眼睛一亮,马上找来一根粗木棍”,做橹板的过程用视频动画的形式放出来,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明白了橹板的制作过程。

  另外,用“竹篙撑船“的吃力和用“橹板摇船“的轻松学生不易理解,这两种场景学生在生活中几乎没有见过,同样通过视频的演示,学生也能轻而易举地明白两种行船工具的好与次了。

  当然,在教学中仍有许多不足,对于字的教学只设计了教学“忽”和“安”两个字,低年级的生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时刻以《课标》为基准,研读教材,备透学生,把新课程的理念切实用在每一节课上,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鲁班和橹板》是一篇传说故事,讲的是鲁班根据鸭子的脚发明橹板的过程。为了让孩子们更清晰地了解发明的整个过程,我采用了简笔画的方式;

  一、先画脚蹼,激发孩子们的学*兴趣

  在感受了老艄公撑船吃力的基础上,我和孩子们一起朗读课文,一起体会鲁班的困惑。学*第三自然段,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图,并结合生活记忆,想想鸭子的脚蹼的特点,通过交流,我在黑板上画下了鸭子的脚蹼。随着脚蹼的成型,孩子们的嘴里发出了“呀”的声音,显然觉得很有趣。画好了脚蹼,我带领着孩子们学着鸭子的样子一起用脚蹼进行划水,感受鸭子游水的轻快。

  二、在脚蹼外围画上橹板的样子,清晰记住橹板的成形过程

  学*第四自然段,先让孩子们读课文,了解橹板的整个形成过程。还是采用简笔画的方式,让孩子们更清晰地记住橹板的样子,并记住它的成形过程。重点出示句子:他把木棍上半截削成圆形,就像鸭子的腿,把下半截削成扁形,就像鸭子的脚蹼。先读,再一边读一边在起先的鸭子脚的外围慢慢画橹板的样子。随着橹板样子的出现,孩子们的眼睛发亮,他们说:好像啊!我问:像什么?他们齐声说:像鸭子的脚。接着,我们又反复朗读着出示的那句话,记着橹板的样子。

  《鲁班和橹板》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这篇课文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优美的意境,学生对这样的文章一般都不太感兴趣。但这样的文章最能培养学生静思默想的好*惯,我们教师一定要好好把握。

  鲁班如何发明了橹板是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让学生仔细阅读第3、4自然段,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好词好句: “出神地”、“忽然眼睛一亮”、“马上找来”,然后让学生做动作,发挥想象,身临其境地体会鲁班爱观察、善联想、能创造的美好品质。接着我再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第4自然段,可以边读边看图,借助插图读懂课文;可以读读课文,再动手画画鲁班发明的橹板,也可以用橡皮泥捏一捏;可以同桌互当讲解员,以讲解介绍的方式来读课文……充分**学生的双手与大脑,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边读边动手,这样学生在宽松、民主、合作的空间里,带着好奇心自主探究,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学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由课堂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探究;

  1、鲁班是一名能工巧匠,收集一些有关他的资料,为大家讲一讲有关他的故事。

  2、鲁班受鸭掌的启示发明了橹板,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受动物的启示而制造出来的吗?可以去查查资料,问问爸爸妈妈。适当渗透少许仿生学的知识,打通课内外、学科间的界限,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


《活板》教学设计3篇(扩展6)

——《活板》教案 (菁华5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1、了解作者及《梦溪笔谈》。

  2、了解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说明顺序。

  3、掌握“溶、帖、旋、拂、砥、讫”等6个字。

  (二)能力训练:

  初步学会翻译文言文;能指出课文的说明顺序。

  (三)思想感情教育: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和《梦溪笔谈》。

  2、疏通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和《梦溪笔谈》

  要求快速阅读注释一和注释二。

  合上书本比赛掌握情况。(幻灯,填空)

  教师补充。

  (三)解题:活板,即为活字板,“板”同“版”。

  (四)听录音,注意断句和特殊字的读音。

  (五)检查朗读。(准确程度、流畅程度)

  (六)疏通全文。

  以“开火车”的形式,一人一句,遇到疑难句,同桌帮忙。

  提醒学生特别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将注释中的重要词语划出。

  (七)注意下列词的落实:

  第一段:板印、盛为之、已后、皆为扳本

  第二段:布衣、又为活板、薄入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持就火炀之、则字*如砥、止印、未为简易、已字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重复者、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不以木为之者、文理又疏密、兼与药相粘、燔土、用讫、拂、殊不

  第三:其印、为、予、群从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用现代文翻译第二段。

  3、找出三个词类活用、四个通假字、五个一词多用。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结构层次。

  2、了解说明顺序。

  二、教学过程:

  (一)复*上课时的内容。(出示幻灯。)

  一、解释下列各词:

  1、板印:

  2、盛为之:

  3、已后:

  4、皆为扳本:

  5、布衣:

  6、又为活板;

  7、薄如钱唇:

  8、每字为一印:

  9、火烧令坚:

  三、写出四个通假字:

  四、写出三个词类活用字:

  (二)完成课后练*二。

  (三)分析全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

  1、思考:本文三个自然段各记述了什么情况?

  简要交代活版发明之前用雕版印刷的具体时间和使用情况。

  详细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以及有关的问题。

  交代毕升所制字模的下落。

  2、由以上分析看出本文总体上是以什么为序?

  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

  3、本文课题是“活板”,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活版,而是从雕版印刷写起的?

  从雕版印刷到活版印刷是印刷术的一个飞跃。试问,雕版印刷的缺点是什么?

  (死,不灵活。)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看出活版印刷的优点和特点。

  (四)分析第二段:(重点段)

  1、齐读,思考:按照活板制作和使用的程序,本段可分几层?

  第一层(1):简介活板的发明时间和发明者。

  第二层(2—4):介绍活版的制作方法。

  第三层(5—9):说明活版印刷的功效和提高印刷效率的方法。

  第四层(10):说明用胶泥刻字的原因忽然拆版的方法。

  2、分析第二层。

  ①齐读。

  ②提问:

  这一层共有三句话,每一句话记述了活版制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要求各用两个字加以概括。(制字——制版——排版)

  排版部分又是怎样的一个程序?(布字——火炀——按*)

  这是根据什么顺序介绍的?(活版制作的程序或以工艺流程。也就是时间顺序)

  采用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好处?(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显得科学、精确、条理。不仅使读者对事物有充分的认识了解,而且使文章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活版印刷的特点使什么?(极为神速。)

  提高功效的措施使什么?(一使“常作二铁板,更互用之”;二是“一字有数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木头二用胶泥作字模的原因,使我们更清楚地知道活版印刷地特点使什么?(活)

  介绍活版的功效、字印的贮存、用胶泥刻字的好处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逻辑顺序。)

  3、总结:本文说明紧扣中心,条理清楚、自始至终抓住一个特征“活”字作文章。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三。

  2、完成作业本。

  3、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2、感受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复*已学知识。(各部分的说明顺序。)

  (二)分析说明方法。

  1、齐读全文。

  2、思考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要举出实例。

  打比方:“薄如钱唇”、“则字*如砥”

  作用:使人们对胶泥字模的形状、活版的*整程度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使说明更准确形象。

  作比较:“若止印三二本……极为神速”“不以木为之者……、殊不沾污”

  作用:说明印刷的特点和胶泥刻字的优点。

  举例子:如“之、也”等字。

  列数字。

  (三)总结全文。

  (四)巩固练*:

  1、指出下列一词多义字的意义和用法。

  唐人尚未盛为之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为每字为一印

  未未简易

  其印未予群从所得

  满铁范为一板

  极为神速

  不以木为之者

  不以木为之者

  唐人尚未盛为之

  之更互用之

  旋刻之

  火烧令坚

  火持就火炀之

  用讫再火令药熔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其则以一*板按其面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其法:用胶泥刻字

  持就火炀之

  就瞬息可就

  每韵为一帖

  帖则以纸帖之

  2、校对作业本。

  (五)布置作业:

  1、订正课堂上错误的地方。

  2、预*。

  板书:

  一、雕版印刷——“死”

  时1、发明:时间、人

  二、活板印刷制字时间

  间制版

  2、制作排字

  活板排版火炀顺序

  顺按*

  3、印刷:特点、功效逻辑

  4、拆版顺序

  序三、字模的下落

  教学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以*实浅显的文字,介绍了毕昇创造活版和活版印刷术的有关情况。文章紧扣活板“活”的特征,因此在设计本篇教学设计时,注重引导学生认真体会程序的条例清楚、层次分明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且在学*的过程中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对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同义词要注意比较辨析,整理归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会认读课文,读准句词。

  (二)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的结构形式,理解说明语言的简明、生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和《梦溪笔谈》。

  2、疏通全文。

  (二)教学难点

  1、课文第二段的分析。

  2、本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文言文必须在熟练朗读下才可以理解其基本意思。

  2、讨论法:学*文言文比较枯燥,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素材准备印刷术的发展资料,活字印刷模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同学们,咱们都知道手头上的课本、练*册等都是印刷而成的,可是同学们了解印刷术的演变过程吗?不知道吧,好,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学*一下,看我们的印刷技术是如何演变提高的。(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一、课前热身,疏通文意

  1、简介作者和《梦溪笔谈》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这篇文章的作者沈括,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梦溪笔谈)是*科技史上的重要著述。

  2、要求快速阅读课文。检查朗读(准确程度、流畅程度)

  3、听录音,注意断句和特殊字的读音。

  4、解题:活板,即为活字板,“板”同“版”。

  5、疏通全文。以“开火车”的形式,一人一句,遇到疑难句,同桌帮忙。

  提醒学生特别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将注释中的重要词语划出。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第1段,教师指导学*。

  疏通文意:板,刻板、雕板,这里义为“用雕板”;印,动词,印刷。唐,唐代,公元618—907年;尚,还;盛,广泛的,大规模的;为,动词,使用;之,代词,指“板印书籍”这种方法,可译为“它”。五代,公元907—979年;时,时候;始,开始;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种儒家经书。已后,以后;典,经典,例如“五经”;籍,一般书籍;皆,都;为,判断动词,是;板本,雕板(印刷的)本子。

  总结:(一)专用名词:朝代、书名、人名、地名、官职等不译。(二)文言文省略较多,译为现代汉语时,要疏通上下文意,补上。(三)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译时有很多单音节词要补上一字变成双音节词。

  请同学译出第1段全文:用雕板印刷书籍,唐代的人还没有广泛的使用它,从五代的时候开始(用雕板)印刷五经,以后(各种)经典书籍都是雕板(印刷的本子)。

  分析:介绍活板,先说雕板,既说明了活板渊源又提出了比较对象。“尚未盛为”,并非绝无,用词考究。“尚未……始印……皆为”,干净利落的交代了雕板印刷的发展过程,自然的引向说明中心——活板。

  提问:课文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提示:简述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板书)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

  学生齐读。

  2、疏通第2段文意。

  这一段是全文主体,具体说明了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及有关事项。(板书)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等

  ①学*第一层。(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句,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为,动词,发明。庆历年间,有(个)*民毕昇,又发明了活板(印刷)。

  提问:第一段中“唐人尚未盛为之”的“为”译为“使用”,这里的“为”译为“发明”,根据什么?

  提示:根据上下文意。前一处宾语“之”指“板印书籍”的方法,“为”译为“使用”;这一处宾语是“活板”,所以“为”译为“发明、创造”。

  提问:这一句十二个字,介绍了什么?

  提示:活板发明时间、发明人身份及姓名。(加黑字板书)“布衣”二字,表现了人民的创造力,也表明作者不以地位取人的进步态度。“又”字呼应第一段,说明活板是在雕板印刷基础上的新创造。

  ②疏通第二层文意。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层(“其法……瞬息可就”),教师指导,看注释,逐句疏通文意。

  (1)其,他的,指毕昇;胶泥,有粘性的泥土;一印,一(个)印模,省略量词;火,名词,在这里是“用火”义。全句意:他的方法是使用胶质泥土雕刻文字,薄厚好像铜钱的边缘,每个文字制作一个印模,用火烧烤使(它)坚硬。——这句介绍制作活字的工序。同学们注意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的方法。

  同学齐读这一句(“其法……火烧令坚”)。

  (2)其,那,代铁板;以,介词,用;两个“之”用法不同,前一个,助词,可省去,后一个,代词,指铁板,可译为“它”。

  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以下各句同)

  译文;预先设置一块铁板,那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一类东西蒙盖它。

  同学齐读这一句(“先设……冒之”)。

  (3)“置”后省略介词“于”(在)”;乃,于是;满,用作动词,排满;三个“则”字,都是顺承关系连词,可译作“就”。

  译文:想要印刷时,就拿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密密排布字模,排满铁框子就算作一块活板,拿着(它)靠*火边烧烤它;等药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张*板按压它的表面,字模就*整得像磨刀石一样了。——以上两句介绍制作活板的工序。

  同学齐读这一句(“欲印……字*如砥”)。

  (4)止,通“只”;为,认为,算做;神速,极快、快得惊人。

  译文:如果只印刷两三本,不能算作简单方便;如果印刷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却快得惊人了。——这句介绍印刷工序中的一板单印。

  同学齐读这一句(“若止印……极为神速”)。

  (5)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

  译文: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铁板印刷,一块铁板另外排布字模,这一块印刷的刚刚印完,那第二块板已经备好,交替轮流使用它们,转眼间就能够完成。——这句介绍两板交替。

  同学齐读这一句(“常作……瞬息可就”)。

  以上是第二段第二层,介绍活字印刷的制板印刷程序,是文章的说明重点。

  ③疏通第三层文意。

  这一层介绍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事项。共四句话,分别请四位同学朗读、翻译。

  (1)第一句译文:每一个文字都有几个印模,例如“之”、“也”等文字,每个文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一块板面内有重复出现(这些字的时候用)

  (2)第二句译文:(活字)不使用时,就用纸条标记它们,每个韵部标上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藏它们。

  (3)第三句译文:有生僻文字*时没有准备的,随即雕刻它,用草火烧烤,转眼间就能够制成。

  (4)第四句译文:不用木头雕刻活字的原因,因为(木头)的纹理疏密不匀,沾水浸湿后就会高低不*,并且(字模)和药物粘结在一起,(拆板)时不能够取下;不好烧烤泥模,用完后再用火烧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摸擦它们,那些印模就自动脱落,一点也不会沾药弄脏。

  同学齐读第三层。

  3、学*第3段。

  指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介词,被;予,我。

  学生翻译。译文:毕昇死后,他的印模被我的侄子们得到,到现在还(妥善的)保存收藏着。——这段介绍了毕昇活字模的下落,证明自己所介绍的活字印刷术是确切无疑的。这段说明是必要的。

  三、课后练*

  1、根据第2段第二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具体工作程序,参照完成练*二。

  2、根据第2段第三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的具体事项是什么,用四个短语归纳概括这一层的四句话,参照完成练*一。

  3、反复朗读全文,争取能够背诵。

  第二课时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已基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重点分析课文第二段以及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一、精读课文

  1、分析第2段第二层

  ①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字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其法”既总括这一句,又总领这一层。因为“活字”是“活板”的关键环节。选“胶泥”为原料,因为它有粘性,可塑,易雕,可烧坚;“薄如钱唇”,用比喻写刻字深度的精巧。“每字为一印”点出与雕板不同的特点。从选材到雕刻、烧制、毕昇一定经过多次实验,小小印模闪射着智慧、毅力和科学精神的光辉。现代铅合金印模、铅字就是在它的基础上的发展起来的。(传示铅字字模)(板书)第一道工序

  提问归纳:这一句介绍了制活字的原料、刻法、特点、成型四方面内容,真是言简意赅。

  ②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板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冒”、“就”、“炀”、“烧”,用词准确。两句写了制板工序,工具、原料、成法都写得具体详尽,层次清楚,文字简洁。

  提问:这道制活板工序都包括哪些步骤?

  归纳:包括:设铁板、冒药物、置铁范、排字模、就火炀、*模面六个步骤。其中,“密布”、“稍熔”、“字*如砥”写出了具体技术要求。(板书)步骤:设铁板、冒药物、置铁范、排字模、就火炀、*模面

  ③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二道工序:印刷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用“神速”形容,前加一“板”字,表明活板印刷术的先进;形容适度,未超出说明文语言*实的总体要求。两板交替,更灵活快速。试想雕板印刷就无法“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瞬息”呼应“神速”,体现了活板印刷的先进。其特点一言以蔽之:“活”。(板书)第二道工序

  2、分析第2段第三层。

  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或背诵这一层的四句话,要求同学具体分析各项工艺要求怎么体现“活”的特点的,并用短语归纳各句大意。

  ①第一句。多备常用字字模,以备重复使用,体现了“活”的特点。这一句讲的是:一字多印。

  ②第二句。雕板印后,大量堆积,除非再印,毫无用处。活字拆板后,可以再制新板,非常方便灵活,为避免因“活”而乱,分类贮藏,考虑周到,办法实用。这一句讲的是:按韵贮印。

  ③第三句。制板时,难免遇上生僻字,对此,毕昇也想出了办法。又一个“瞬息”,说明有“奇”字也不会误工,的确十分灵活。这一句讲的是:奇字旋刻。

  ④第四句。补充说明不以木头制字模的原因,解释了胶泥字模的优越性,比较说明,扣住一个“活”字,并与本段开头相呼应。这一句讲的是;舍木取泥。

  同学齐读第2段。

  二、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板书)写作特点

  提示:

  1、抓住事物特点加以说明。活板先进在“活”上。文章以雕板为比照,突出一个“活”字,既介绍了怎样“活”,又说明了为什么这样“活”。

  2、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活板印刷是一种新工艺,按程序说明是合理的顺序。

  3、说明的语言简洁、*实、准确,形容适度。为了说明清楚,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打比方:“薄如钱唇”、“则字*如砥”。

  作用:使人们对胶泥字模的形状、活版的*整程度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使说明更准确形象。

  作比较:“若止印三二本……极为神速”“不以木为之者……殊不沾污”。

  作用:说明印刷的特点和胶泥刻字的优点。

  举例子:如“之、也”等字。

  列数字。

  总结:本文说明紧扣中心,条理清楚、自始至终抓住一个特征“活”字作文章。

  (课堂总结)

  本文介绍了宋代发明家毕昇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启发我们:中华民族有光辉的历史,也必将有更灿烂的未来。

  三、课后练*

  1、背诵全文,掌握文中特殊词的用法。

  2、完成课后练*。

  板书设计

  活板

  沈括

  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

  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等

  写作特点: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

  教学目的:

  一、学*本文按照工作程序依次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掌握课文中一些文言词语的近义词;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目的一。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说明事物的顺序。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学生用“阅读提示”充分自读及讨论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节。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借助注释运用“阅读提示”自读课文。

  三、引导讨论:

  1、讨论第一段,重点了解活板印刷是从木制印刷发展而来的。

  小结第一段,交代活板印刷的前身——木制印刷术及发展。

  2、讨论第二段重点了解活板印刷出现的年代及其发明者的姓名、身份。接着从三个方面介绍活板印刷技术。

  1)制字印、排版技术,及活板制作技术,先介绍制字印、再介绍排版。

  2)指出活板印刷之所以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

  3)说明字印不用木制而用燔土的原因。

  3、讨论第三段时着重领会这一段交代了活字的下落,表达了作者对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技术的珍爱之情。

  4、讨论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1)围绕“活”字说明,作者从制作字印,排版印刷技术等方面作了重点的说明;而对于“活”的特点无关或关系不甚密切的内容则一字不写。

  2)按工作程序依次说明,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四、练*:

  1、完成书后练*一、二、三。

  2、参观附*工厂、学*用“按工作程序依次说明”的写法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参观记。

  [教师心语]

  三百字,却准确、朴实、洗练地介绍了印刷史上的飞跃——活字印刷。程序说明,以“活”为征,给人以明晰、完整、系统的印象。锐化工具、涵盖人文,如何融合?初步思路为:先读其“文”再品其“味”,以线(文含内容)串珠(文言词句),活而不乱。

  [课程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着眼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

  过程和方法:在整体感知前提下,合作探究,创造性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与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热情。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

  2.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准确、朴实、简洁的语言。

  二、教学难点:对文章中活板的“活”的特征的理解

  三、教学时间:在自读基础上,一教时完成

  四、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探究发现。(多媒体辅佐)

  五、课前准备:学生预*课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内容呈现,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边读边圈点勾画,自主质疑

  2.教师范读引领,学生齐读体味

  3.感知内容

  △从说明对象看,本文除介绍活字印刷外,还介绍了什么?

  △通过初读,你了解活字印刷的哪些知识?

  三、师生互动,合作学*

  1.学生就文意质疑(合作释疑,教师点拨)

  2.知识积累

  △积累多义词

  △做知识卡片

  四、交流对话,探究学*

  1.分析程序说明的顺序

  2.了解活板“活”的特征

  五、时空连线,创造性学*

  1.穿越时空隧道,参观印刷厂,现场采访。

  2.请用一句话说出你的参观感受。

  六、板书设计

  制字

  设版

  制版排字

  炀版

  *字

  活字印刷

  一板印刷

  印刷

  一板布字

  教学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以*实浅显的文字,介绍了毕昇创造活版和活版印刷术的有关情况。文章紧扣活板“活”的特征,因此在设计本篇教学设计时,注重引导学生认真体会程序的条例清楚、层次分明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且在学*的过程中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对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同义词要注意比较辨析,整理归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会认读课文,读准句词。

  (二)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的结构形式,理解说明语言的简明、生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和《梦溪笔谈》。

  2、疏通全文。

  (二)教学难点

  1、课文第二段的分析。

  2、本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文言文必须在熟练朗读下才可以理解其基本意思。

  2、讨论法:学*文言文比较枯燥,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素材准备印刷术的发展资料,活字印刷模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同学们,咱们都知道手头上的课本、练*册等都是印刷而成的,可是同学们了解印刷术的演变过程吗?不知道吧,好,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学*一下,看我们的印刷技术是如何演变提高的。

  (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一、课前热身,疏通文意

  1、简介作者和《梦溪笔谈》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这篇文章的作者沈括,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梦溪笔谈)是*科技史上的重要著述。

  2、要求快速阅读课文。检查朗读(准确程度、流畅程度)

  3、听录音,注意断句和特殊字的读音。

  4、解题:活板,即为活字板,“板”同“版”。

  5、疏通全文。以“开火车”的形式,一人一句,遇到疑难句,同桌帮忙。


《活板》教学设计3篇(扩展7)

——《跷跷板》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图片跷跷板。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现在出了一个问题: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跷跷板,那你怎样把爸爸翘起来呢?这个问题较具有激发性,学生能够较好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发言。有的同学说可以自己报一块大石头,或者再找一个伙伴。这个时候,我强调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东西,或者找一个同学。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只能从爸爸,自己和跷跷板身上进行找了。学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这个较为情景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的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下面的解决问题:利用杠杆尺怎样能够将另一侧进行翘起。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纷纷进行操作。在操作之前我给出的问题是在位置3处,挂3个钩码,问在另一侧挂几个钩码才能够将另一侧的钩码进行翘起。在操作的过程周中,学生在另一侧的挂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一个位置过一个,有的三三两两的挂。总之他们的将我提出的问题解决。但是这现象进行总结量化的时候就较为的复杂。而学生不需要进行这样的复杂的学*。至少不是全部需要这样复杂的探究。现在看来,可以在指导实验的时候,指导个别现在的同学进行计算,然后进行汇报得出结论。或者再探究之前将这个问题简化:比如在另一侧只能在固定的位置挂钩吗,要求挂一位置,要么2位置。。。。。,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明确的去操作了。然后在提出较为简单的要求,但是实际操作较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操作。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因为学生进行进行较为长时间的操作,学生的实验跨越两节课。我想在以后的安排中,要进行更为优化的安排效果会更好的。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在多媒体上出示跷跷板的图片。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想到自己的玩的跷跷板的经验和发现。在学生回忆中,我提出问题:你在玩的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就是对于自己玩的'经验在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的之后,我出示本课的板书,今天再来研究跷跷板了。

  然后就是根据学生刚才的发现,就是验证学生的发现:怎样用轻的物体翘起中的物体,两边的怎样时候才能*衡。

  在下面的学*活动中,我首先给学生介绍了杠杆尺,怎样调*杠杆尺。然后让学生按照他们提出的问题自由的去探究。在学生自由的探究中,学生们去发现问题,发现真相。

  在整个的活动的过程中,虽然耗费很长的时间,但是学生发现了很多的方法,他们的方法可以使杠杆尺*衡或者是将重的一端翘起来。甚至个别小组的同学在进行活动时候,竟然发现了杠杆的*衡原理。虽然这是比较深的理论的内容,但是孩子通过自己的操作竟然发现了。这说明,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只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然后再予以他们一些指导,他们会有我们想象不到的发现。因此在教学中,我想不能够轻视孩子。

  在介绍杠杆尺的应用的时候,我采取比较的快的方式介绍了天*。这是因为我在探究问题的时候,用了比较多的时间。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时间的安排再进行合理的安排,这样就不会太紧张了。

  教师播放教学资料【玩跷跷板】

  师:看过这段视频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吗?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跷跷板*衡的秘密。(板书)生:体重重的把轻的压起来了。

  生:只要使大一点的力气就能把对方压起来。

  生: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衡呢?

  为什么儿子把爸爸压起来了?利用对媒体课件的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一个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前奏是深入展开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所在。

  猜想假设:

  师:你们都玩过跷跷板吧!想想怎么才能使跷跷板*衡呢?

  师小结:同学们,这些只是我们大家的猜测有可能对也有可能不对,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证明我们的猜想对不对,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去证明吗?

  制定方案:

  师:怎样做实验呢?

  师:这样吧,你们每一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些材料,你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我给大家准备的材料,来讨论制定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

  师:谁先来说一说?

  师:你说的这个小跷跷板实际应该叫杠杆尺。

  师:除了这些你们认为还应该注意什么?

  师:你们认为应该怎样记录好呢?

  (学生整理设计、讨论记录方案)

  实施探究:

  师:大家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了,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通过刚才的实验,谁能说一说你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发现?

  师:谁能从两边挂的钩码数量和距离说一说。

  师:组内交流一下吧!

  师:找一名同学上前来边说边演示给大家看。

  师: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师:你上前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好吗?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是不是还有一些*衡的规律我们没有找到呢?

  展示交流:

  师小结:除了我们找到的规律还是有别的*衡规律的,比如离支点远挂的数量就少,离支点*挂的数量就多也可以*衡。

  师:现在你们找到了刚上课时提出问题的答案了吗?

  师:谁能来说一说?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视频资料。【走钢丝】

  师生交流:你们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吗?

  (教师出示天*,介绍天*,学生亲自操作天*的使用。

  生:两边一样重能*衡。

  生:两边位置一样*衡。

  生:做实验。(齐)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汇报)

  生:制作小跷跷板来做实验。

  生:用杠杆尺和钩码、尺子来完成实验。

  生:安全。

  生:做好记录。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学生汇报交流)

  生:左边挂两个,右边挂两个,距离都一样*衡。

  生:我发现左右距离不一样数量不一样也可以*衡。

  (学生演示)

  生:找到了。

  生:1.左边挂两个,右边挂两个,距离都一样*衡。

  2.我发现左右距离不一样数量不一样也可以*衡

  在科学上,学生对喜欢的、感兴趣的小实验、制作特别喜欢。这次我给三年级学生上跷跷板这一时,感觉上的很轻松,很舒服。在本教学中,我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为学生提出有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利用杠杆尺找到了*衡的条。

  通过这节,我深深地体会到:

  1、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在本案例中,学生们从游戏中,不仅对*衡获得了深刻的体验,而且从中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这些绝不是靠老师和学生坐在堂上讨论就可以做到的。从生活中,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科学自生活,用于生活”的本质。

  2、科学要重视学生的亲历活动。在上时,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玩跷跷板”的发现,当学生亲历了“玩跷跷板”这一活动时,他们的思维都得以展开了:“为什么小同学能把大同学跷起呢?、”“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衡呢?”、“为什么你能把妈妈给跷起?”“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衡?”……学生有了深深的体验后,问题意识强烈,学*效果很好。拼音教学反思拼拼摆摆教学反思鲁班和橹板教学反思

  科学上,学生最喜欢的、感兴趣的是小实验、动手操作,在给三年级二班学生上跷跷板的科学时,一开始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为吸引点,紧紧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为学*杠杆*衡打好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结合生活中的跷跷板小游戏,提出自己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并根据生活经验假设、猜测自己的解决方法,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自始至终,学生都能保持一种积极地心态学*。

  在探究、解决问题过程中,首先个介绍了杠杆尺怎么样应用,这样做时间节省了,学生也掌握了怎么样应用,但是不利于学生的探索、自主能力的培养,应让学生在小组中自觉杠杆尺的应用要比老师包办代替效果要好的多,在三一班上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探索杠杆尺的应用,学生完全可以学会,同样的是学,但是后者的优点是不可言喻的。这还是对于学生不相信,害怕学生学不会,完不成上任务造成的,要充分想信学生能力,使学生在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板》教学设计3篇(扩展8)

——河大版八年级上册《活板》教案 (菁华3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1、了解作者及《梦溪笔谈》。

  2、了解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说明顺序。

  3、掌握“溶、帖、旋、拂、砥、讫”等6个字。

  (二)能力训练:

  初步学会翻译文言文;能指出课文的说明顺序。

  (三)思想感情教育: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和《梦溪笔谈》。

  2、疏通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和《梦溪笔谈》

  要求快速阅读注释一和注释二。

  合上书本比赛掌握情况。(幻灯,填空)

  教师补充。

  (三)解题:活板,即为活字板,“板”同“版”。

  (四)听录音,注意断句和特殊字的读音。

  (五)检查朗读。(准确程度、流畅程度)

  (六)疏通全文。

  以“开火车”的形式,一人一句,遇到疑难句,同桌帮忙。

  提醒学生特别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将注释中的重要词语划出。

  (七)注意下列词的落实:

  第一段:板印、盛为之、已后、皆为扳本

  第二段:布衣、又为活板、薄入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持就火炀之、则字*如砥、止印、未为简易、已字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重复者、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不以木为之者、文理又疏密、兼与药相粘、燔土、用讫、拂、殊不

  第三:其印、为、予、群从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用现代文翻译第二段。

  3、找出三个词类活用、四个通假字、五个一词多用。

  教学目的:

  一、学*本文按照工作程序依次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掌握课文中一些文言词语的近义词;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说明事物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借助注释运用“阅读提示”自读课文。

  三、引导讨论:

  1讨论第一段,重点了解活板印刷是从木制印刷发展而来的。

  小结第一段,交代活板印刷的前身——木制印刷术及发展。

  2讨论第二段重点了解活板印刷出现的年代及其发明者的姓名、身份。接着从三个方面介绍活板印刷技术。

  1)制字印、排版技术,及活板制作技术,先介绍制字印、再介绍排版。

  2)指出活板印刷之所以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

  3)说明字印不用木制而用燔土的原因。

  3讨论第三段时着重领会这一段交代了活字的下落,表达了作者对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技术的珍爱之情。

  4讨论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1)围绕“活”字说明,作者从制作字印,排版印刷技术等方面作了重点的说明;而对于“活”的特点无关或关系不甚密切的内容则一字不写。

  2)按工作程序依次说明,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四、练*:

  1完成书后练*一、二、三。

  2参观附*工厂、学*用“按工作程序依次说明”的写法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参观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会认读课文,读准句词。

  (二)过程与方法

  体会文章的结构形式,理解说明语言的简明、生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神奇

  教学重点:

  疏通全文

  教学难点:

  1、课文第二段的分析。

  2、本文的写作手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其中,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本文就是介绍毕昇活字印刷术的一篇科技说明文。

  二、出示学*目标

  三、了解作者作品

  1、作者简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誉之为“*整部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他出身于封建官僚的家庭,幼时嗜好医学,33岁中进士。

  政治上比较进步,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助手之一。47岁拜翰林学士,55岁时王安石变法失败,便退居江苏润州(今镇江市)附*,建梦溪园,写成《梦溪笔谈》一书,享年65岁。

  2、作品简介

  《梦溪笔谈》是笔记文学体裁的综合性论著。全书包括《补笔谈》、《续笔谈》共30卷,计609篇。其内容广博,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军事、历史、文学、哲学、等几乎无所不包。

  其中以自然科学为主。它总结了古代,特别是宋代自然科学领域的光辉成就,记录和赞扬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创造,阐述了自己在自然科学方面的

  见解,是我国和世界科技发展史上一部重要文献,受到国内外广泛重视和高度评价。被称为“*科学史的里程碑”。

  四、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

  和(hu) 炀(yáng)更(gēng)互

  燔(fán)土讫(qì) 予群众(zng)

  2、认真听课文朗读录音(播放《活板》音频)。

  3、自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

  4、翻译课文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自己翻译,并释疑解难)

  5、概括段落大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