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教学设计(精选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跷跷板》教学设计 1

  活动目标

  1、学说儿歌,感受朗诵儿歌的乐趣。

  2、初步感知高和低。

  活动准备

  挂图若干个跷跷板模型,活动前组织幼儿玩跷跷板。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进行导入。

  师:刚才我们去哪里玩了?玩了什么?你们觉得好玩吗?

  二、教师出示大图,引导幼儿观察后提问:

  图上有谁?他们在玩什么?跷跷板是怎么玩的?

  三、教师出示自制跷跷板,边摆弄跷跷板边示范念儿歌。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小的跷跷板,我们一看,这个跷跷板长得和我们玩的跷跷板一样吗?今天跷跷板也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请小朋友听听,跷跷板里的儿歌都说了些什么:“跷跷板,两边翘,翘一翘,翘一翘,高高低低真奇妙。”这首儿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跷跷板》,小朋友在玩跷跷板的时候是怎样子的?(一边高一边低)

  四、学念儿歌。

  1、教师示范朗诵后提问:

  师:儿歌叫什么名字?

  2、教师边摆弄跷跷板边和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师: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念这首跷跷板的儿歌吧!念儿歌的时候,老师大声念,请小朋友小声的跟着老师念,听听谁的声音最好听。

  3、教师边用手演示边与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师:老师不仅带来了模型跷跷板,看,老师的手也能变成跷跷板哦,看看老师变成的跷跷板会不会念儿歌呢?我们一起它好吗?

  4、幼儿边模仿老师的动作边大声念儿歌。

  师:现在也请你们把自己的小手伸直,变成跷跷板,用好听的声音一起念儿歌吧。

  五、一边念儿歌,一边做《跷跷板》游戏。

  1、先请两名幼儿上来做示范。

  师:请大家想想:还可以怎么变跷跷板呢?(先请幼儿思考后教师再请一名幼儿上来做示范,边做边念儿歌)

  2、请幼儿自发找朋友,两个为一组,集体一起边做游戏边念儿歌。

  师: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朋友,两个两个一起上来做跷跷板的游戏吧,做游戏的时候我们要一边做一边念儿歌。

  六、发给幼儿跷跷板模型,边玩边念儿歌。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很多跷跷板的模型,它们也想和你们一起做游戏,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个模型,一边玩一边和老师念儿歌吧。

  活动延伸

  刚才老师教给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游戏,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出去外面玩跷跷板的游戏吧。

  《跷跷板》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衡规律。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衡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杠杆尺的*衡条件;了解天*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衡现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杠杆尺*衡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杠杆尺、钩码、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1、观看课件,看看小猪遇到了什么麻烦?

  2、学生交流小猪犯的错误,想办法帮帮小猪。

  3、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观看课件,看看小猪又遇到了什么麻烦?

  4、怎样帮它改正呢?

  5、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提出问题,水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衡?

  你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用什么办法来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呢?

  二、师生互动探究

  1、出示杠杆尺,介绍杠杆尺的部件。

  2、学生观察交流杠杆尺的特点。

  3、提出问题:我在左边第一格挂一个钩码,如何让杠杆尺保持*衡?

  4、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操作演示。

  5、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验证?

  6、交流实验注意问题。

  7、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下来。

  8、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9、观察分析实验结果,有没有发现规律?假如我在左边第四格放2个钩码,你能不动手直接说出如何让杠杆尺保持*衡吗?假如在左边第五格放2个钩码呢?

  10、你找到规律了吗?

  11、应用规律在杠杆尺能够操作的范围内你自己提出问题,让小组同学直接说出结果并进行验证。

  三、生活中的*衡

  1、我们已经知道了杠杆尺*衡的规律,我来考考大家看看你能否用*衡规律解决问题,大家看课件。

  问题

  1、爸爸和小朋友怎么玩跷跷板?

  问题

  2、3个小朋友呢?

  2、生活中用到*衡规律的地方还有很多,继续观看课件。

  (1)杂技演员走钢丝

  (2)介绍天*

  四、拓展活动

  1、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揭示课题。

  2、我们探究了有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做什么?出示杆秤,鼓励学生课下自己制作。

  《跷跷板》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

  (一)看轻重:

  (1)师: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大家有兴趣吗?叫一位小朋友上来两臂侧*举,老师讲两个重量不同的书包放在他的两个手臂上

  (2)师: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轻重。(教师出示课题)

  (3)师:根据你们刚才获得的经验,说说哪个轻、哪个重?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二)掂一掂:

  ⑴师:再来看看老师手里的两本书。猜猜哪个轻,哪个重?

  ⑵让学生自由猜测。

  ⑶让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验证刚才的猜测。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

  ?生:我想告诉同学们,我们用眼睛看的不一定是对的。

  ⑷教师小结:

  ⑸学生体验活动: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自己的数学书和课堂作业本谁轻谁重。把自己认为轻的物品举高些,重的放低些。

  (三)称一称:

  (1)师:你们想不想再掂一掂?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子,谁来试一试?(分别请三名学生上台来掂一掂,得到的结论不一样)

  (2)师:现在小朋友们的意见都不一样,究竟是什么重,什么轻?我们拿不准,那该怎么办呢?

  (3)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个小能手,(出示并介绍天*)用它来称一称就知道了。 (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子放在两边托盘里)谁能看出来?

  (4)师:物体的轻重与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大的东西不一定就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就轻。要想判断准确,我们需要怎么办啊?(称一称)

  (四)练一练:

  (1)第23页第1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

  (2)第23页第2题,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你是怎么知道谁轻谁重的?你发现了什么?

  (五)小结:

  师:这节课上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跷跷板》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

  (一)看轻重:

  (1)师: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大家有兴趣吗?叫一位小朋友上来两臂侧*举,老师讲两个重量不同的书包放在他的两个手臂上

  (2)师: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轻重。(教师出示课题)

  (3)师:根据你们刚才获得的经验,说说哪个轻、哪个重?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二)掂一掂:

  ⑴师:再来看看老师手里的两本书。猜猜哪个轻,哪个重?

  ⑵让学生自由猜测。

  ⑶让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验证刚才的猜测。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

  ?生:我想告诉同学们,我们用眼睛看的不一定是对的。

  ⑷教师小结:

  ⑸学生体验活动: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自己的数学书和课堂作业本谁轻谁重。把自己认为轻的`物品举高些,重的放低些。

  (三)称一称:

  (1)师:你们想不想再掂一掂?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子,谁来试一试?(分别请三名学生上台来掂一掂,得到的结论不一样)

  (2)师:现在小朋友们的意见都不一样,究竟是什么重,什么轻?我们拿不准,那该怎么办呢?

  (3)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个小能手,(出示并介绍天*)用它来称一称就知道了。 (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子放在两边托盘里)谁能看出来?

  (4)师:物体的轻重与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大的东西不一定就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就轻。要想判断准确,我们需要怎么办啊?(称一称)

  (四)练一练:

  (1)第23页第1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

  (2)第23页第2题,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你是怎么知道谁轻谁重的?你发现了什么?

  (五)小结:

  师:这节课上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跷跷板》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

  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小实验,感受重量

  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

  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举。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

  引出“轻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关于“轻重”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互动探究

  1、说一说

  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②看第二图

  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副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

  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练*本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练*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学生动手操作

  ②操作2:

  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3、猜一猜、称一称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活动:小朋友们猜一猜,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

  出示天枰来称一称

  三、巩固练*

  完成课本23页“练一练”1---4题

  四、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跷跷板》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阅读


《跷跷板》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1)

——跷跷板教学设计菁选

跷跷板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跷跷板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跷跷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

  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小实验,感受重量

  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

  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举。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

  引出“轻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关于“轻重”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互动探究

  1、说一说

  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②看第二图

  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副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

  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练*本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练*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学生动手操作

  ②操作2:

  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3、猜一猜、称一称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活动:小朋友们猜一猜,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

  出示天枰来称一称

  三、巩固练*

  完成课本23页“练一练”1---4题

  四、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跷跷板教学设计2

  【教学分析】

  “跷跷板”是孩子们喜欢的游乐设施之一,不仅可玩性高,而且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原理。认识、制作跷跷板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而且可以为后续学*杠杆这种简单机械提供直接经验的储备。

  在上一节课的学*中,学生经历了制作滑梯的完整流程,对技术与工程领域建立的初步的认知,因此本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在设计、制作和评价三个方面的难度有所增加。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塑料尺、牙签、纸杯、别针、透明胶带、剪刀。学生准备:无。

  【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情景

  师:上节课同学们为丁丁和当当制作了一部小滑梯,相信丁丁和当当一定特别开心!不过游乐场不能只有一件游乐设施,今天我们为丁丁和当当制作一部跷跷板好吗?

  生:好!

  师:大家都玩过跷跷板,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跷跷板?

  (生介绍跷跷板的样子以及自己玩跷跷板的经历)

  师:看来同学们对跷跷板都十分了解,那么为了便于我们完成今天的任务,我们一起来认识跷跷板各部分的名称吧!

  (师利用PPT带领学生认识跷跷板的结构)

  生:我明白了,跷跷板分成两大部分——底座和跷板,跷板的中心有轴,可以围绕底座旋转。

  师:你真了不起,相信你以后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导入活动包含两项内容,一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这里继续采取为丁丁和当当建造游乐场的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一个项目往往由几个子项目组成。二是引导学生认识跷跷板的.结构,学生虽然有丰富的玩跷跷板的经验,但往往很少有人细致地观察了解跷跷板的结构组成,借助PPT让学生认识跷跷板的结构也是为接下来的设计和制作做准备。

  2.提出任务

  师:既然是跷跷板,那么跷板要能够顺利地将丁丁和当当跷起才行。想一想,如何建造跷跷板才能保证跷起它们呢?

  生1:跷板要足够结实,不能断裂。

  生2:跷板还要能够在底座上旋转才行。

  生3:如果不能旋转的话,跷板就不能把丁丁和当当跷起来了!

  生4:可是怎么才能让跷板绕底座旋转呢……

  生5:还有,底座要很稳固才行,否则不安全。

  师:是啊!跷跷板不仅要跷板足够结实,这样才能承受丁丁和当当的重量,而且,跷板还要能够灵活地旋转。

  “跷板足够结实”,“能够绕轴旋转”、“底座稳固”这三个结构性的问题组成了学生设计跷跷板的基本框架。在这样的大思路下,学生的后续设计、制作就会变得有章可循。

  3.设计

  师:老师在材料区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各小组材料员将它们领回来,仔细观察这些材料,看看你都认识它们吗?向同伴介绍一下这些材料吧。

  生1:纸板和塑料尺可以用来制作跷板。

  生2:纸板好软,恐怕承受不了丁丁和当当的体重。

  生3:纸杯可以用来制作底座,我在做滑梯的时候就用纸杯当底座,不过要倒扣了才稳固。

  生4:牙签和别针是做什么呢?

  师:想一想跷跷板是怎么和底座连接起来的呢?

  生:我知道,牙签可以做轴,曲别针上有圆孔,可以支撑轴!

  师:有了想法就可以开始你们的设计了。这次,老师请你们在不参考课本案例的情况下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设计!

  (生画跷跷板设计图)

  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方案,并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是如何选材的,以及为什么这么设计?

  生1:这是我的设计方案,我用纸板做跷板,因为我感觉纸板比较轻便,这样跷板不容易歪倒。

  生2:我和他的不太一样,我没用纸板,我用塑料尺作为跷板,虽然重一些但感觉比较结实。

  师:虽然你们选择的材料不一样,但都能说出选材的依据,表扬你们!

  (生继续展示介绍自己的方案)

  师:刚才同学们都展示了自己的方案,那么你们在设计方案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制作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比如,如何将跷板和底座连接在一起呢?

  生:我先把轴用透明胶带粘在翘板上,这样就制作好了带轴的跷板。再把两个曲别针用透明胶带站在底座上,最后把跷板上的轴两端各放进一个曲别针的圆孔里。

  师:掌声送给你,你真是一个小小工程师!

  本环节包含三个小活动,认识材料、选材和设计。其中设计活动难度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提升。一是,由原来的“临摹”设计变成自主设计。二是要引导学生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制作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也就是对设计的可行性进行自我评估。技术与工程强调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下完成任务,而小学生的设计容易天马行空,脱离实际,因此要在设计环节对学生加以引导。

  4.制作

  师:现在,同学们都画好了自己的跷跷板的设计图,在开始动手制作之前,老师还有几点小提示:一是要注意安全,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的传递剪刀的正确方法吗?剪刀用完后立刻放回工具区;二是同伴之间要互相帮助,因为你自己可能无法完成今天的任务哦;三是要保持安静,轻声交流。

  (生动手制作)

  本课的制作难度较上节课有所提升,尤其是剪切透明胶带和将两个别针对称地固定在杯子上时都可能需要同伴的帮助,因此特别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

  5.评价

  师:又到了展示和评价我们的作品的时候了,不过这次我们除了评价自己的作品之外,还要对同伴的作品进行评价,就像工程师也需要别人提供意见一样,这样我们才可以做的更好!

  生:老师,我发现我的跷板有点问题,我用纸板做跷板,结果把丁丁和当当放上去后把纸板压折了,看来纸板太软了。

  师:你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并且找到问题的原因,很了不起!其他同学有什么好的意见吗?

  生1:我建议他将纸板换成塑料尺,塑料尺更坚固一些。

  生2:我觉得如果换成木板会更坚固一些,而且还轻便呢!

  生:谢谢你们的建议,我知道怎么改进了!

  师:同学们在对别人的作品进行评价时可以这样说,“我觉得你的作品在……还存在不足,建议你……”。

  (生继续进行互相评价活动)

  师:同学们不仅能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还能为同伴的作品提供改进意见,更了不起的是大家都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宝贵建议,相信你们的作品经过改进后会更加完美!

  [设计意图]

  相较于第一课的自评而言,本课在评价能力方面的要求更进一步,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相互评价。如何有效地引导二年级学生开展相互评价呢?我给学生提供了互评的语言表达模板,希望通过这样的训练,让评价者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被评价者更容易听明白别人的意见。

  【教学反思】

  本课我充分考虑到学生上节课的学*基础,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在设计方面,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二是在设计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要考虑到后续制作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三是在评价的时候,采取简单有效的办法让学生学会开展相互评价。

  【总结点评】

  动手制作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设计环节主要是动脑,制作环节主要是动手,把自己的创意转化为物品,动手与动脑是相结合的。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原先的计划可能有不合理的地方需要重新考虑,在制作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具体的技术难题需要动脑解决,因此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活动可以把动手和动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尽量考虑设计制作的可行性,这是工程思维的显著体现。学生在制作跷跷板过程中的最大收益就是体会到了设计不是天马行空,要基于现实条件下进行。此外,他们在相互合作、相互评价中感受到的团队精神和集体力量也是难能可贵的经历。

跷跷板教学设计3

  设计意图

  在进行“动物王国”主题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由于前期经验的缺失。常常会错误地认为“大的物体重,小的物体轻”。为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经验,我以跷跷板为切入点。设计了集体教学活动,并与区域活动有机融合,引导幼儿通过操作记录来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物体问的轻重关系。尝试在游戏情境中,引领幼儿积极地探索,快乐地学*。自主地成长。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尝试操作并用计数形式来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记录表分析推理和判断物体间的轻重关系。

  3.培养合作意识、分析观察能力,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事先玩过跷跷板游戏。

  物质材料准备:亲子制作“简易天*跷跷板”,师幼共同收集各种材质的小动物玩具和小动物玩具的图片。

  教师示范用材料:三个小动物(跳跳虎、小老虎和小狗)、示范用记录表一张(附后)、跷跷板示范图(同幼儿操作卡,附后)、简易天*一架、展示板。

  幼儿操作用材料:每3人一组,每组一架亲子制作的简易天*和一张记录表,每组一个篓子(里面有三个动物玩具,每组都不一样),自选跷跷板操作卡人手一张(图片可插入相应地方,方便幼儿改错),幼儿绘画的小动物图片若干,硬币、记号笔、篓子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1.教师出示天*跷跷板:最*,我们班的小朋友迷上了玩天*跷跷板。这么有趣的玩具,不但吸引了我们小朋友,也吸引了许多小动物。看,谁来了?(跳跳虎来了)

  2.教师引导语:跳跳虎可喜欢玩天*跷跷板了,它一下子就跳到了跷跷板的一头。咦,现在跷跷板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

  二、操作探索:怎样让跷跷板两边一样*

  1.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语: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天*跷跷板的两边一样*吗?(可以在跷跷板的另一头也放上东西)

  教师:跳跳虎找来了许多硬币,那要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多少个硬币两边才会一样*呢?

  2.教师请一幼儿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慢慢放上硬币,直到跷跷板变*衡为止。(提示:硬币要一个一个轻拿轻放)

  3.点数硬币个数。教师引导语:现在跷跷板的两头一样*了吗?刚才这位小朋友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了几个硬币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4.教师示范记录(小狗和小老虎后面的格子里先空着):在跳跳虎后面相应的格子里写上数字“9”。

  教师小结:原来跳跳虎和9个硬币一样重。

  三、小组合作,在操作中巩固10以内的计数

  1.分小组合作探索。①教师引导语:许多小动物都想来玩一玩让天*跷跷板两边*衡的游戏。在你面前来了哪些小动物,你认识它们吗?如果把你面前的某一个小动物放进天*跷跷板的一头,那另一头需要放进去几个硬币才能使跷跷板两边一样*呢?小朋友想不想试一试?②教师提出具体要求:A.三个小朋友一组,商量一下,一个做记录员,记录操作结果,另两个是操作员。B.一个操作员把小动物轻轻放进去,另一位操作员轻轻地一个一个增加硬币,直到天*两边一样*。C.当天*跷跷板*衡的时候,三位小朋友一起数一数有几个硬币,记录员把硬币的个数记录到小动物后面的格子里。

  2.幼儿分小组探索并记录,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数清楚硬币的个数,并把数字填写到小动物后面相应的格子里。

  四、分析记录表,比较三个动物的轻重

  1.观察分析记录表。教师出示示范记录表:刚才大家在操作的时候,老师也做了一张记录表,请你们看一看老师记录的是哪三个小动物?表格上的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呢?为什么你这样认为呢?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只要比较记录表上硬币的个数,就可以知道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了,这个办法真好。

  2.用两种不同的标记区分最轻和最重的动物。教师引导语:请你们也仔细看一看你面前的记录表,比一比,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请每组的记录员在最重的小动物前面的格子里画上“O”,在最轻的小动物前面的格子里打“√”。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指导幼儿比较记录表上数字的大小并在相应的地方做标记。

  五、运用记录表。推理判断跷跷板两头动物的轻重关系

  1.观察分析跷跷板图片。教师引导语: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好玩的跷跷板呢,如果在跷跷板的两头也坐着两个小动物,请你猜猜看,哪一头的小动物比较轻,哪一头的小动物比较重?为什么?(轻的一头会翘起来,重的一头会垂下去。)

  2.推理小动物在跷跷板两头的位子。教师手指示范用记录单:这里的三个小动物,也想坐上这个跷跷板。仔细看一看记录表,想一想,你认为谁会坐在跷跷板的这一头,谁又会坐在跷跷板的另一头呢?还有小朋友有不同的想法吗?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跷跷板图片的两头摆上相应的动物卡片,并适时追问:你们同意这位小朋友的想法吗?为什么?

  4.幼儿自选跷跷板操作卡独立操作。教师引导语:请仔细看看面前的记录表,然后帮记录表上的小动物在跷跷板两头找到合适的位置。(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同一小组的小朋友可以互相检查一下同伴的.操作卡。)

  5.集体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语:你的跷跷板两头可能坐着哪两个小动物,请带上你的记录表和操作卡,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根据这张记录表,我们就能知道可能是哪两个小动物在玩跷跷板了。

  六、拓展提升:初步感知加减法的实际运用

  1.引出问题①。教师引导语:小朋友刚才在操作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问题?遇到了什么问题?幼儿:表格上的三个小动物轻重都不一样,它们怎样玩让跷跷板*衡的游戏呢?

  2.讨论交流。教师手指示范用记录表:如果让这张记录表上的小狗和小老虎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头,跷跷板会变得怎么样?为什么?

  教师:要让它们坐上去跷跷板还要保持*衡。怎么办呢?

  教师适时追问:如果我们在小老虎这一头加硬币,请你仔细看看记录表,猜猜看,你认为需要在小老虎这一头加上几个硬币跷跷板就会变*衡?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幼儿:加一个硬币就可以了,因为5减4等于1,它们俩相差一个硬币的重量。

  3.教师用天*跷跷板验证幼儿的想法并记录。

  教师小结:从记录表上我们发现它们只相差一个硬币的重量,所以在小老虎这边加上一个硬币两边就*衡了,真有趣。

  4.引出问题②。教师引导语:刚才我们用加硬币的方法让天*跷跷板保持*衡,如果不加硬币可以让跷跷板两边保持*衡吗?

  教师将跳跳虎放进天*跷跷板的一头:小朋友想一想,另一头如果不放硬币,怎样让跷跷板保持*衡呢?为什么呢?

  幼儿:另一头同时放上小老虎和小狗,因为5加4等于9,正好和跳跳虎一样重,天*跷跷板两边就会一样*了。

  5.幼儿再次用天*跷跷板验证猜测并记录。

  延伸活动

  教师引导语:在你的记录表里也有三个小动物,如果也让它们玩一玩让跷跷板变*衡的游戏,你会怎么做呢?我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再来试一试好吗?

  附:教师示范用记录表

  比一比谁轻谁重

  动物名称

  硬币个数

跷跷板教学设计4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比较2--3种物体的轻重。

  2、初步学*运用等量替换的方法感知、理解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

  3、学*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天*1台,玩具水果,教学挂图二。

  2、形状不同的积木若干,幼儿用书第39页的操作材料。

  3、幼儿已有使用天*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天*称量,感受不同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天*,启发幼儿讲述天*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用天*称水果,实际感受水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3、教师出示玩具水果,用天*称量,引导幼儿发现它们之间的重量关系。

  4、引导幼儿观察、了解三种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推导、理解西瓜和苹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二、引导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感受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游戏"那组找得又对又快"。

  三、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第39页《判断推理》中"给一样重的打勾"和"跷跷板"的练*。

  活动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图片跷跷板。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现在出了一个问题: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跷跷板,那你怎样把爸爸翘起来呢?这个问题较具有激发性,学生能够较好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发言。有的同学说可以自己报一块大石头,或者再找一个伙伴。这个时候,我强调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东西,或者找一个同学。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只能从爸爸,自己和跷跷板身上进行找了。学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这个较为情景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的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下面的解决问题:利用杠杆尺怎样能够将另一侧进行翘起。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纷纷进行操作。在操作之前我给出的问题是在位置3处,挂3个钩码,问在另一侧挂几个钩码才能够将另一侧的钩码进行翘起。在操作的过程周中,学生在另一侧的挂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一个位置过一个,有的三三两两的挂。总之他们的将我提出的问题解决。但是这现象进行总结量化的时候就较为的复杂。而学生不需要进行这样的复杂的学*。至少不是全部需要这样复杂的探究。现在看来,可以在指导实验的时候,指导个别现在的同学进行计算,然后进行汇报得出结论。或者再探究之前将这个问题简化:比如在另一侧只能在固定的位置挂钩吗,要求挂一位置,要么2位置,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明确的去操作了。然后在提出较为简单的要求,但是实际操作较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操作。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因为学生进行进行较为长时间的操作,学生的实验跨越两节课。我想在以后的安排中,要进行更为优化的安排效果会更好的。

跷跷板教学设计5

  活动目标

  1、感受三拍子旋律的强弱变化,在音乐中体验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

  2、在创编表演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重点难点:

  在音乐中体验玩跷跷板的感觉,并创编表演动作。

  教具准备:

  大鼓,音乐磁带。

  活动流程:

  一、玩一上一下跷起来并欣赏音乐。

  1、请幼儿用动作来表演坐跷跷板。(两个人面对面双手拉紧,一蹲一站,一上一下翘起。

  2、放录音,幼儿边听音乐,边哼唱三拍子的旋律表演。教师可以在强拍时击鼓。

  二、学*歌曲《跷跷板》

  1、教师演唱歌曲。幼儿回忆歌曲的内容。

  2、引导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来念歌词,并在重拍处拍手或跺脚。教师在重拍处敲鼓配合。

  3、听歌曲摇动身体,每三拍摇动一次,幼儿也可以用身体的其他动作(手臂摆动、双脚移动等)感受三拍子的变化。

  4、轻声跟唱歌曲几遍。边唱边摇动身体。

  三、翘呀,翘呀,跷跷板。

  1、幼儿自由结伴创编表演动作。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动作。说说怎样才能玩得更和谐?

  3、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唱出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4、幼儿两两结伴边唱边做玩跷跷板的动作。

跷跷板教学设计6

  在通过户外跷跷板活动,我们可以知道杠杆尺的*衡条件;了解天*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衡现象。

  教学目标:

  1、 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衡作出假设性解释; 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衡规律。

  2、 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衡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 知道杠杆尺的*衡条件;了解天*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衡现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杠杆尺*衡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杠杆尺、钩码、等。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1、 观看课件,看看小猪遇到了什么麻烦?

  2、 学生交流小猪犯的错误,想办法帮帮小猪。

  3、 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观看课件,看看小猪又遇到了什么麻烦?

  4、 怎样帮它改正呢?

  5、 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提出问题,水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衡? 你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用什么办法来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呢?

  二、 师生互动探究

  1、 出示杠杆尺,介绍杠杆尺的部件。

  2、 学生观察交流杠杆尺的特点。

  3、 提出问题:我在左边第一格挂一个钩码,如何让杠杆尺保持*衡?

  4、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操作演示。

  5、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验证?

  6、 交流实验注意问题。

  7、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下来。

  8、 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9、 观察分析实验结果,有没有发现规律?假如我在左边第四格放2 个钩码,你能不动手直接说出如何让杠杆尺保持*衡吗? 假如在左边第五格放2个钩码呢?

  10、 你找到规律了吗?

  11、 应用规律在杠杆尺能够操作的范围内你自己提出问题,让小组 同学直接说出结果并进行验证。

  三、 生活中的*衡

  1、我们已经知道了杠杆尺*衡的规律,我来考考大家看看你能否用*衡规律解决问题,大家看课件。

  问题1、爸爸和小朋友怎么玩跷跷板? 问题2、3个小朋友呢?

  2、生活中用到*衡规律的地方还有很多,继续观看课件。

  (1)杂技演员走钢丝

  (2)介绍天*

  四、拓展活动

  1、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揭示课题。

  2、我们探究了有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做什么? 出示杆秤,鼓励学生课下自己制作。

  14、课文《跷跷板》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在多媒体上出示跷跷板的图片。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想到自己的玩的跷跷板的经验和发现。在学生回忆中,我提出问题:你在玩的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就是对于自己玩的经验在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的之后,我出示本课的板书,今天再来研究跷跷板了。

  然后就是根据学生刚才的发现,就是验证学生的发现:怎样用轻的物体翘起中的'物体,两边的怎样时候才能*衡。

  在下面的学*活动中,我首先给学生介绍了杠杆尺,怎样调*杠杆尺。然后让学生按照他们提出的问题自由的去探究。在学生自由的探究中,学生们去发现问题,发现真相。

  在整个的活动的过程中,虽然耗费很长的时间,但是学生发现了很多的方法,他们的方法可以使杠杆尺*衡或者是将重的一端翘起来。甚至个别小组的同学在进行活动时候,竟然发现了杠杆的*衡原理。虽然这是比较深的理论的内容,但是孩子通过自己的操作竟然发现了。这说明,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只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然后再予以他们一些指导,他们会有我们想象不到的发现。因此在教学中,我想不能够轻视孩子。

  在介绍杠杆尺的应用的时候,我采取比较的快的方式介绍了天*。这是因为我在探究问题的时候,用了比较多的时间。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时间的安排再进行合理的安排,这样就不会太紧张了。

跷跷板教学设计7

  【活动目标】

  1、感知并理解儿歌内容,感受“高”与“低”对比产生的情趣美。

  2、尝试运用合适的语调和肢体动作进行儿歌朗诵与表演。

  【活动重点】

  感知并理解儿歌的内容,感受儿歌的韵律美和情趣美。

  【活动难点】

  辨认并区分红色直箭头和绿色弯箭头,理解这两种不同箭头小图标的含义。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曾有过玩跷跷板的.生活经验。

  2、物质准备:PPT教学课件;幼儿座位布置成半圆型。

  【活动过程】

  一、回忆生活经验,感知跷跷板的游戏乐趣。

  师:孩子们,你们有谁玩过跷跷板?跷跷板是怎么玩的呢?

  二、尝试念诵儿歌,理解儿歌的内容。

  1、教师完整念诵儿歌《跷跷板》,幼儿感知儿歌的内容。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儿歌,名字叫《跷跷板》,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内容?好吗?

  指导重点:辨认“向上、向下”的小箭头标记。

  2、教师分段念诵儿歌――第一段,集体感知并理解第一段儿歌内容。

  师:跷跷板,翘翘翘,翘的高,翘得低。翘得低低,我是鱼哟,鱼儿游游到河底。

  指导重点:辨认图谱标记“鱼儿游游到河底”。

  3、教师分段念诵儿歌――第二段,集体感知并理解第二段儿歌内容。

  师:跷跷板,翘翘翘,翘的低,翘得高。翘得高高,我是鸟哟,鸟儿飞飞上树梢。

  指导重点:辨认图谱标记“鸟儿飞飞上树梢”。

  三、尝试运用身体动作表现儿歌的内容和情境。

  指导重点:尝试运用“手臂舒展、侧身摆动、下蹲和起立”等身体动作,匹配教师和幼儿集体进行念诵儿歌的速度,合拍表现儿歌的内容和情境。

  【活动延伸】

  1、尝试将《跷跷板》的儿歌念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进行复*和巩固练*,帮助幼儿掌握念诵儿歌的节奏、速度和韵律美。

  2、在幼儿能够完整、有表情地朗诵儿歌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学唱“跷跷板”的歌曲,并在班级表演区投放“小鱼、小鸟”的头饰进行分组表演,有的放矢地提升小班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歌唱表演能力。

跷跷板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教材P22-23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和理解。

  2、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比较事物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轻重的方法。

  3、通过中介物质的等量代换,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难点:通过等量代换推出两个物体的轻重。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 、天*等。

  教学流程设计:

  一、 谜语导入(出示PPT第一页,猜谜语。)

  一匹马儿两人骑,

  这边高来那边低。

  虽然马儿不会跑,

  两人骑着笑嘻嘻。

  师:今天,邹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比比看谁最聪明。 (学生得到谜底:跷跷板。)导入课题。

  师:我们班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就猜到了答案。那谁都玩过跷跷板呢? (邀请甲、乙两位学生,这两位同学体格有差异。)

  师:现在他俩去玩跷跷板,大家想想会出现什么样情形呢? 生:甲会沉下去,乙会翘起来。

  生: 翘翘板就会倾斜,因为甲重,乙轻,。

  (引导学生说甲比乙重,

  乙比甲轻。)

  师:那现在邹老师也想玩跷跷板,谁想和我一起去玩呢? (挑选学生甲。)

  师:老师和甲去玩跷跷板,小朋友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生:老师那边低,甲那边高。

  生:老师那边会沉下去,甲那边会翘起来,因为老师比甲重,甲比老师轻。

  师:那请大家想一想,邹老师和甲、乙相比,谁最轻?谁最重? 生:邹老师最重,乙最轻。

  师:小朋友们真棒,只是通过观察就看出了谁轻谁重。为了奖励你们,瞧,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宝盒)

  师:通过刚才的学*,同学们获得了第一箱宝藏!接下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更多的惊喜,你们有没有信心继续迎接挑战呢?

  生:有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从跷跷板出发一起来学*比较轻重,继续闯关,收获更多的宝藏吧。

  (板书课题:跷跷板——比轻重)

  二、探索新知

  1、感受“掂一掂”

  师:现在老师手里有一本数学书和一本字典,请同学们猜猜看哪个轻哪个重呢?

  生:数学书重。

  生:字典重,数学书轻。

  师:呀!有的同学觉得数学书重,有的同学觉得字典重,大家的意见出现了分歧,谁能想出好办法来帮我们验证一下到底谁重呢? (学生积极想办法。)

  生:可以用手来验证,一只手拿一样东西来比较。

  (请两到三名学生用手掂一掂,再把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 生:字典比数学书重,数学书比字典轻。

  师:现在大家都认为:字典比数学书重,数学书比字典轻。看来有些东西光用眼睛看并不能准确的判断出谁轻谁重。

  师: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进行比较。

  师 : 同桌合作找一找身边的两种不同物体,掂一掂比比谁重谁轻. 生:同桌合作

  师:大家真棒,通过认真思考、积极动脑解决了我们遇到的问题,又得到了新的宝藏!

  (课件展示:宝盒)

  师:不过小朋友们可不能骄傲,因为后面还有精细等着你们来发现哦!、

  2、感受称一称

  师:老师会变魔术,看看我的手里有什么?

  生: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师:赶紧猜猜看哪个重哪个轻。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师:既然大家意见不统一,那么我们用刚才掂一掂的'办法来验证一下到底是苹果重还是梨重呢。

  (学生掂一掂,依然得到不同的结果。)

  师:同学们的答案都不同,这可怎么办呢?谁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帮帮同学验证一下呢?

  生:用秤称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今天老师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课件出示:天*)

  师:介绍天*的构成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天*,看看左右两个托盘是什么状态? (展示:天*)

  生:**的

  师:当天*左右两个托盘一样*的时候,我们就说左右两个托盘里的物体一样中。

  师:现在大家在看看天*,看看天*左右两个托盘还一样*吗? (教师操作,把苹果放在天*的左托盘里。)

  生:不一样*,左边沉下来了

  生:苹果重

  师:我们班的同学太厉害了,太善于观察了。当天*地把边托盘沉下去,我们就说哪边的物体重。

  (教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的左右托盘里。)

  师:现在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说说谁轻谁重呢?

  (学生自由发言,试着说出理由。)

  生:天*动了,梨这一边低。

  生:梨那一边沉下去了,梨比苹果重。

  师:小朋友们真棒,看哪边托盘沉下去就知道哪边重。怎么样,小朋友们在成功解决问题获得新的宝藏的同时,还交了天*这个新朋友,以后它也会成为我们学*过程中的好伙伴。

  (出示:宝盒)

  3、练一练

  师:还剩下最后一箱宝藏了,赶紧给自己拍拍手加加油吧! 师:出示一个铅球、一个皮球

  师:小朋友们觉得谁重谁轻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又不统一了。那赶紧想想办法验证一下,看看谁这次猜中了?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

  师:谁想来掂一掂感受一下

  生:掂,铅球重

跷跷板教学设计9

  活动目标:

  1、用等量代替法理解物体重量间的关系。

  2、用判断推理法灵活解决活动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教具:天*一个、塑料水果、实物图片

  学具:人手一份操作卡。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天*介绍原理

  1、天*干什么用的?

  2、介绍原理:指针在中心时,左右两个托盘*衡时说明什么?

  左边高右边低说明什么呢?

  右边高左边低又说明什么呢?

  3、示范用天*称塑料水果

  称一个苹果和一个草莓,苹果那边的托盘低,草莓那边的托盘高,说明谁重谁轻呢?

  称一个苹果和两个草莓,两边的托盘*衡,又说明什么呢?

  小结: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草莓的重量。

  二、出示实物图片了解重量关系

  一个西瓜等于两个菠萝的重量

  一个菠萝等于三个苹果的重量

  一个西瓜是几个苹果的重量呢?

  幼儿先索,教师介绍用等量代替法换算。(用图片演示)

  (即把西瓜和菠萝全换成苹果的'数量)

  三、出示跷跷板图片进一步换算

  图片:一个长方体积木等于两个正方体积木等于三个圆柱体积木的重量。

  1、跷跷板左边放两个长方体积木右边可放几个什么积木,让跷跷板*衡呢?

  2、跷跷板右边放四个正方体积木左边可放几个什么积木,让跷跷板*衡呢?

  幼儿讨论,教师小结可有多种方法,让跷跷板*衡。

  四、操作游戏“我是小小天*”

  老师出示图片:一棵白菜等于两个萝卜等于三只茄子的重量

  要求:幼儿的身体做支点,左右手做托盘,到操作蓝里找两种蔬菜,要使左右手托盘中的蔬菜种类相等。

跷跷板教学设计10

  设计意图:

  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景,给小朋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回忆体验生活中的科学,让每一个小朋友在玩跷跷板这个有趣情境中探索知识,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获取丰富的知识,充分体现科学学科,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科特点。让每一个小朋友体验成功的欢乐。

  活动目标:

  1、根据音的高低变化做相应的动作。

  2、感受游戏的趣味性及跟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3、感受诵读童带来的快乐,从而爱上诵读,爱上音乐。

  4、让孩子感受童谣的韵律,节奏和趣味。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根据仪的高低变化做动作。

  难点:同伴间的默契合作。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活动

  小朋友,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在哪里玩过?和谁一起玩的呢?请你模仿一下怎么玩的?

  二、引导幼儿倾听音乐,听出音的高低变化。

  1、播放音乐,提醒幼儿注意倾听。

  2、你听出来音有什么不同吗?

  三、教师讲解游戏玩法。

  1、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

  音高的时候应该是什么状态?音低的时候呢?

  2、音高的时候应该是跷跷板一头高,音低的时候应该是这一头又变低了。

  3、教师和幼儿合作示范游戏玩法。

  四、全体幼儿自由结合按音乐的.节奏合拍地做相应的动作。上下起伏做压跷跷板状,两人配合要默契。

  提醒幼儿,最后一小节蹲下的幼儿做从跷跷板上跌倒地上的动作,站立的幼儿滑向蹲下的幼儿,互相拥抱。

  五、幼儿自由玩游戏。

  游戏:“我们来玩跷跷板”两人一组,边诵读童谣边做动作。

  活动延伸:

  回家和你的爸爸或妈妈一起来玩“我们来玩跷跷板”游戏。

  教学反思:

  小朋友头脑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经常玩跷跷板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科学学*时,可以根据这些积累对于“怎样能使跷跷板*衡”这个问题,进行大胆地猜想和预测,激发了学生探究、实践、验证的欲望。《跷跷板》这首童谣采用“三字式”结构,节奏明快活泼。内容从儿童心性出发,读起来朗朗上口。诵读时可以采用多种对唱形式,让孩子在互动中体会诵读的乐趣,感受游戏的快乐。

跷跷板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能力目标: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二、学情分析

  “轻重”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比较多少和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活动。内容选取学生身边的、常见的、较感兴趣的事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比较轻重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发现比较的方法,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创新意识。

  三、重点难点

  对轻重的感知、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小实验,感受重量

  1、引入:让同学们把一支铅笔和铅笔盒分别放在两只手上,感受它们的差别。

  2、引出“轻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关于“轻重”的知识(板书课题:跷跷板)

  活动2【讲授】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1、看一看、说一说

  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1)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的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2)看第二幅图: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提问:你能说一说,在他们三个当中,谁最重,谁最轻?

  生:狮子比老虎重

  生:跷跷板重的一端会下降

  生:老虎比豹子重,狮子比老虎重

  (3)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或教室里哪些物品一看就知道谁重,谁轻。

  活动3【活动】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铅笔盒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铅笔盒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②操作2:再拿出数学书和练*本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活动4【活动】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3、猜一猜、称一称

  (1)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出示天*称一称)

  (2)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球让学生猜猜哪个轻,哪个重

  强调:大的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也不一定轻;轻重是相对而言的

  活动5【练*】实际应用拓展练*

  第23页第1-3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让学生说出理由,如有必要教师可适当提示)总结延伸重申重点

  1、小朋友们,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学得愉快吗?老师也很高兴,我觉得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又有哪些进步?(学生总结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教师强调轻重的相对性以及不一定大的物体就重)

  2、你认为我们班今天谁的表现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你自己的表现呢?(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板书设计:

  跷跷板

  看一看轻的上翘

  比轻重的方法:掂一掂重的下沉

  称一称

跷跷板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体验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衡作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衡规律。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衡原理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德育目标)

  3.知道杠杆尺的*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衡现象。

  二、教学准备:

  根据教科书给出的探究指向,动员学生课前玩一玩跷跷板,并准备进行探究的有关材料,如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等。根据教学设计,教师还应相应地为学生准备其他探究材料,如设计表格、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三、教学流程:

  一、回忆、交流玩“跷跷板”时的过程及发现的有趣的现象。通过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进行交流,发现跷跷板*衡的`特点。

  二、探究怎样使杠杆尺*衡。组织学生利用杠杆尺来研究*衡现象。

  1.提出活动指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衡?”

  2.学生预测。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 4.进行探究实验。

  5.交流实验情况及发现。

  6.总结杠杆尺*衡的规律。

  三、交流生活中的*衡现象。

  四、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五、拓展活动:我们来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六、拓展活动:

  1.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2.课下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衡现象,下节课交流。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教学,课下让学生制作*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篇四:

跷跷板教学设计13

  活动目标

  1、学说儿歌,感受朗诵儿歌的乐趣。

  2、初步感知高和低。

  活动准备

  挂图若干个跷跷板模型,活动前组织幼儿玩跷跷板。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进行导入。

  师:刚才我们去哪里玩了?玩了什么?你们觉得好玩吗?

  二、教师出示大图,引导幼儿观察后提问:

  图上有谁?他们在玩什么?跷跷板是怎么玩的?

  三、教师出示自制跷跷板,边摆弄跷跷板边示范念儿歌。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小的跷跷板,我们一看,这个跷跷板长得和我们玩的跷跷板一样吗?今天跷跷板也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请小朋友听听,跷跷板里的儿歌都说了些什么:“跷跷板,两边翘,翘一翘,翘一翘,高高低低真奇妙。”这首儿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跷跷板》,小朋友在玩跷跷板的时候是怎样子的?(一边高一边低)

  四、学念儿歌。

  1、教师示范朗诵后提问:

  师:儿歌叫什么名字?

  2、教师边摆弄跷跷板边和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师: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念这首跷跷板的儿歌吧!念儿歌的时候,老师大声念,请小朋友小声的跟着老师念,听听谁的声音最好听。

  3、教师边用手演示边与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师:老师不仅带来了模型跷跷板,看,老师的`手也能变成跷跷板哦,看看老师变成的跷跷板会不会念儿歌呢?我们一起它好吗?

  4、幼儿边模仿老师的动作边大声念儿歌。

  师:现在也请你们把自己的小手伸直,变成跷跷板,用好听的声音一起念儿歌吧。

  五、一边念儿歌,一边做《跷跷板》游戏。

  1、先请两名幼儿上来做示范。

  师:请大家想想:还可以怎么变跷跷板呢?(先请幼儿思考后教师再请一名幼儿上来做示范,边做边念儿歌)

  2、请幼儿自发找朋友,两个为一组,集体一起边做游戏边念儿歌。

  师: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朋友,两个两个一起上来做跷跷板的游戏吧,做游戏的时候我们要一边做一边念儿歌。

  六、发给幼儿跷跷板模型,边玩边念儿歌。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很多跷跷板的模型,它们也想和你们一起做游戏,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个模型,一边玩一边和老师念儿歌吧。

  活动延伸

  刚才老师教给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游戏,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出去外面玩跷跷板的游戏吧。

跷跷板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利用已有的经验,认识物体之间存在着轻重的差异。

  2、通过“掂一掂”等活动,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间的轻重。

  3、在比较物体轻重的过程中,认识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获得比较轻重的活动经验。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厚薄、大小不同的两本书,苹果和梨,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1、师: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师:从这幅图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

  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板书课题 轻 重)

  2、你还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1、掂一掂。

  (1)让学生观察讲桌上的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说说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

  (2)为什么同样的书和文具盒,大家判断的不一样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呢?

  (4)教师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取出来,再请2~3名同学掂一掂,说出谁轻谁重?为什么?

  (5)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

  (6)教师小结:文具盒和数学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够比出谁轻谁重。

  2、称一称

  (1)出示苹果和梨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

  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2)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

  (3)出示天*秤。介绍在天*上比较轻重的方法。

  三、全课小结。

  师:经过今天的学*,我们知道了判断物体的轻重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掂一掂,还可以称一称。

跷跷板教学设计15

  活动目标

  1、了解三个物体之间轻重关系,具有初步的轻重守恒能力。

  2、有一定推理、比较的能力。

  3、能用完整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感受过物体的轻重。

  物质准备:

  教具:实物鹌鹑蛋、鸽子蛋、鸡蛋各一个,天秤一架。

  学具:《幼儿用书》(P32页),幼儿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1、可爱的`蛋宝宝。

  ――教师:爸爸带宝宝出去玩,他们在小河边发现了一些可爱的蛋宝宝。你认它们吗?

  ――教师分别出示鹌鹑蛋、鸽子蛋和鸡蛋,请幼儿辨认。

  2、谁轻谁重。

  ――教师:宝宝想知道它们哪个轻哪个重,你知道吗?

  ――请幼儿猜测、比较蛋的轻重,并讲述理由。

  ――教师分别引导幼儿比较鹌鹑蛋和鸽子蛋、鸽子蛋和鸡蛋的轻重,请幼儿将蛋放在天*上称一称,了解它们谁轻谁重。

  ――教师:现在我们知道了鸽子蛋比鹌鹑蛋重,鸡蛋又比鸽子蛋重,那么鹌鹑和鸡蛋谁轻谁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启发幼儿从鹌鹑蛋、鸽子蛋和鸡蛋三者的轻重关系上进行推理。

  3、幼儿操作活动。

  ――给重的打勾。观察画面上小动物坐跷跷板的情景,感知动物的轻重,认读字:轻、重。目测下面的三个动物,请你给最重的动物打勾。

  ――观察数字天枰,感知两边的数量,并填写二、符号。

  ――观察天*称上的水果,感知水果的轻重。目测旁边三个水果的重量,请何最重的水果打√。

  4、活动评价。

  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大家检查,并引导幼儿讲述理由,进一步巩固推算轻的能力。


《跷跷板》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2)

——跷跷板教学设计优选【5】篇

  跷跷板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体验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衡作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衡规律。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衡原理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德育目标)

  3.知道杠杆尺的*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衡现象。

  二、教学准备:

  根据教科书给出的探究指向,动员学生课前玩一玩跷跷板,并准备进行探究的有关材料,如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等。根据教学设计,教师还应相应地为学生准备其他探究材料,如设计表格、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三、教学流程:

  一、回忆、交流玩“跷跷板”时的过程及发现的有趣的现象。通过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进行交流,发现跷跷板*衡的`特点。

  二、探究怎样使杠杆尺*衡。组织学生利用杠杆尺来研究*衡现象。

  1.提出活动指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衡?”

  2.学生预测。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 4.进行探究实验。

  5.交流实验情况及发现。

  6.总结杠杆尺*衡的规律。

  三、交流生活中的*衡现象。

  四、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五、拓展活动:我们来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六、拓展活动:

  1.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2.课下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衡现象,下节课交流。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教学,课下让学生制作*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篇四:

  跷跷板教学设计 2

  活动目标

  1、了解三个物体之间轻重关系,具有初步的轻重守恒能力。

  2、有一定推理、比较的能力。

  3、能用完整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感受过物体的轻重。

  物质准备:

  教具:实物鹌鹑蛋、鸽子蛋、鸡蛋各一个,天秤一架。

  学具:《幼儿用书》(P32页),幼儿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1、可爱的`蛋宝宝。

  �D�D教师:爸爸带宝宝出去玩,他们在小河边发现了一些可爱的蛋宝宝。你认它们吗?

  �D�D教师分别出示鹌鹑蛋、鸽子蛋和鸡蛋,请幼儿辨认。

  2、谁轻谁重。

  �D�D教师:宝宝想知道它们哪个轻哪个重,你知道吗?

  �D�D请幼儿猜测、比较蛋的轻重,并讲述理由。

  �D�D教师分别引导幼儿比较鹌鹑蛋和鸽子蛋、鸽子蛋和鸡蛋的轻重,请幼儿将蛋放在天*上称一称,了解它们谁轻谁重。

  �D�D教师:现在我们知道了鸽子蛋比鹌鹑蛋重,鸡蛋又比鸽子蛋重,那么鹌鹑和鸡蛋谁轻谁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D�D启发幼儿从鹌鹑蛋、鸽子蛋和鸡蛋三者的轻重关系上进行推理。

  3、幼儿操作活动。

  �D�D给重的打勾。观察画面上小动物坐跷跷板的情景,感知动物的轻重,认读字:轻、重。目测下面的三个动物,请你给最重的动物打勾。

  �D�D观察数字天枰,感知两边的数量,并填写二、符号。

  �D�D观察天*称上的水果,感知水果的轻重。目测旁边三个水果的重量,请何最重的水果打√。

  4、活动评价。

  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大家检查,并引导幼儿讲述理由,进一步巩固推算轻的能力。

  跷跷板教学设计 3

  活动目标:

  1、用等量代替法理解物体重量间的关系。

  2、用判断推理法灵活解决活动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教具:天*一个、塑料水果、实物图片

  学具:人手一份操作卡。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天*介绍原理

  1、天*干什么用的?

  2、介绍原理:指针在中心时,左右两个托盘*衡时说明什么?

  左边高右边低说明什么呢?

  右边高左边低又说明什么呢?

  3、示范用天*称塑料水果

  称一个苹果和一个草莓,苹果那边的托盘低,草莓那边的托盘高,说明谁重谁轻呢?

  称一个苹果和两个草莓,两边的托盘*衡,又说明什么呢?

  小结: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草莓的重量。

  二、出示实物图片了解重量关系

  一个西瓜等于两个菠萝的重量

  一个菠萝等于三个苹果的重量

  一个西瓜是几个苹果的重量呢?

  幼儿先索,教师介绍用等量代替法换算。(用图片演示)

  (即把西瓜和菠萝全换成苹果的'数量)

  三、出示跷跷板图片进一步换算

  图片:一个长方体积木等于两个正方体积木等于三个圆柱体积木的重量。

  1、跷跷板左边放两个长方体积木右边可放几个什么积木,让跷跷板*衡呢?

  2、跷跷板右边放四个正方体积木左边可放几个什么积木,让跷跷板*衡呢?

  幼儿讨论,教师小结可有多种方法,让跷跷板*衡。

  四、操作游戏“我是小小天*”

  老师出示图片:一棵白菜等于两个萝卜等于三只茄子的重量

  要求:幼儿的身体做支点,左右手做托盘,到操作蓝里找两种蔬菜,要使左右手托盘中的蔬菜种类相等。

  跷跷板教学设计 4

  【教学分析】

  “跷跷板”是孩子们喜欢的游乐设施之一,不仅可玩性高,而且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原理。认识、制作跷跷板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而且可以为后续学*杠杆这种简单机械提供直接经验的储备。

  在上一节课的学*中,学生经历了制作滑梯的完整流程,对技术与工程领域建立的初步的认知,因此本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在设计、制作和评价三个方面的难度有所增加。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塑料尺、牙签、纸杯、别针、透明胶带、剪刀。学生准备:无。

  【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情景

  师:上节课同学们为丁丁和当当制作了一部小滑梯,相信丁丁和当当一定特别开心!不过游乐场不能只有一件游乐设施,今天我们为丁丁和当当制作一部跷跷板好吗?

  生:好!

  师:大家都玩过跷跷板,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跷跷板?

  (生介绍跷跷板的样子以及自己玩跷跷板的经历)

  师:看来同学们对跷跷板都十分了解,那么为了便于我们完成今天的任务,我们一起来认识跷跷板各部分的名称吧!

  (师利用PPT带领学生认识跷跷板的结构)

  生:我明白了,跷跷板分成两大部分――底座和跷板,跷板的中心有轴,可以围绕底座旋转。

  师:你真了不起,相信你以后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导入活动包含两项内容,一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这里继续采取为丁丁和当当建造游乐场的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一个项目往往由几个子项目组成。二是引导学生认识跷跷板的.结构,学生虽然有丰富的玩跷跷板的经验,但往往很少有人细致地观察了解跷跷板的结构组成,借助PPT让学生认识跷跷板的结构也是为接下来的设计和制作做准备。

  2.提出任务

  师:既然是跷跷板,那么跷板要能够顺利地将丁丁和当当跷起才行。想一想,如何建造跷跷板才能保证跷起它们呢?

  生1:跷板要足够结实,不能断裂。

  生2:跷板还要能够在底座上旋转才行。

  生3:如果不能旋转的话,跷板就不能把丁丁和当当跷起来了!

  生4:可是怎么才能让跷板绕底座旋转呢……

  生5:还有,底座要很稳固才行,否则不安全。

  师:是啊!跷跷板不仅要跷板足够结实,这样才能承受丁丁和当当的重量,而且,跷板还要能够灵活地旋转。

  “跷板足够结实”,“能够绕轴旋转”、“底座稳固”这三个结构性的问题组成了学生设计跷跷板的基本框架。在这样的大思路下,学生的后续设计、制作就会变得有章可循。

  3.设计

  师:老师在材料区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各小组材料员将它们领回来,仔细观察这些材料,看看你都认识它们吗?向同伴介绍一下这些材料吧。

  生1:纸板和塑料尺可以用来制作跷板。

  生2:纸板好软,恐怕承受不了丁丁和当当的体重。

  生3:纸杯可以用来制作底座,我在做滑梯的时候就用纸杯当底座,不过要倒扣了才稳固。

  生4:牙签和别针是做什么呢?

  师:想一想跷跷板是怎么和底座连接起来的呢?

  生:我知道,牙签可以做轴,曲别针上有圆孔,可以支撑轴!

  师:有了想法就可以开始你们的设计了。这次,老师请你们在不参考课本案例的情况下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设计!

  (生画跷跷板设计图)

  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方案,并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是如何选材的,以及为什么这么设计?

  生1:这是我的设计方案,我用纸板做跷板,因为我感觉纸板比较轻便,这样跷板不容易歪倒。

  生2:我和他的不太一样,我没用纸板,我用塑料尺作为跷板,虽然重一些但感觉比较结实。

  师:虽然你们选择的材料不一样,但都能说出选材的依据,表扬你们!

  (生继续展示介绍自己的方案)

  师:刚才同学们都展示了自己的方案,那么你们在设计方案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制作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比如,如何将跷板和底座连接在一起呢?

  生:我先把轴用透明胶带粘在翘板上,这样就制作好了带轴的跷板。再把两个曲别针用透明胶带站在底座上,最后把跷板上的轴两端各放进一个曲别针的圆孔里。

  师:掌声送给你,你真是一个小小工程师!

  本环节包含三个小活动,认识材料、选材和设计。其中设计活动难度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提升。一是,由原来的“临摹”设计变成自主设计。二是要引导学生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制作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也就是对设计的可行性进行自我评估。技术与工程强调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下完成任务,而小学生的设计容易天马行空,脱离实际,因此要在设计环节对学生加以引导。

  4.制作

  师:现在,同学们都画好了自己的跷跷板的设计图,在开始动手制作之前,老师还有几点小提示:一是要注意安全,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的传递剪刀的正确方法吗?剪刀用完后立刻放回工具区;二是同伴之间要互相帮助,因为你自己可能无法完成今天的任务哦;三是要保持安静,轻声交流。

  (生动手制作)

  本课的制作难度较上节课有所提升,尤其是剪切透明胶带和将两个别针对称地固定在杯子上时都可能需要同伴的帮助,因此特别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

  5.评价

  师:又到了展示和评价我们的作品的时候了,不过这次我们除了评价自己的作品之外,还要对同伴的作品进行评价,就像工程师也需要别人提供意见一样,这样我们才可以做的更好!

  生:老师,我发现我的跷板有点问题,我用纸板做跷板,结果把丁丁和当当放上去后把纸板压折了,看来纸板太软了。

  师:你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并且找到问题的原因,很了不起!其他同学有什么好的意见吗?

  生1:我建议他将纸板换成塑料尺,塑料尺更坚固一些。

  生2:我觉得如果换成木板会更坚固一些,而且还轻便呢!

  生:谢谢你们的建议,我知道怎么改进了!

  师:同学们在对别人的作品进行评价时可以这样说,“我觉得你的作品在……还存在不足,建议你……”。

  (生继续进行互相评价活动)

  师:同学们不仅能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还能为同伴的作品提供改进意见,更了不起的是大家都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宝贵建议,相信你们的作品经过改进后会更加完美!

  [设计意图]

  相较于第一课的自评而言,本课在评价能力方面的要求更进一步,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相互评价。如何有效地引导二年级学生开展相互评价呢?我给学生提供了互评的语言表达模板,希望通过这样的训练,让评价者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被评价者更容易听明白别人的意见。

  【教学反思】

  本课我充分考虑到学生上节课的学*基础,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在设计方面,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二是在设计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要考虑到后续制作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三是在评价的时候,采取简单有效的办法让学生学会开展相互评价。

  【总结点评】

  动手制作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设计环节主要是动脑,制作环节主要是动手,把自己的创意转化为物品,动手与动脑是相结合的。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原先的计划可能有不合理的地方需要重新考虑,在制作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具体的技术难题需要动脑解决,因此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活动可以把动手和动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尽量考虑设计制作的可行性,这是工程思维的显著体现。学生在制作跷跷板过程中的最大收益就是体会到了设计不是天马行空,要基于现实条件下进行。此外,他们在相互合作、相互评价中感受到的团队精神和集体力量也是难能可贵的经历。

  跷跷板教学设计 5

  在通过户外跷跷板活动,我们可以知道杠杆尺的*衡条件;了解天*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衡现象。

  教学目标:

  1、 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衡作出假设性解释; 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衡规律。

  2、 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衡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 知道杠杆尺的*衡条件;了解天*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衡现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杠杆尺*衡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杠杆尺、钩码、等。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1、 观看课件,看看小猪遇到了什么麻烦?

  2、 学生交流小猪犯的错误,想办法帮帮小猪。

  3、 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观看课件,看看小猪又遇到了什么麻烦?

  4、 怎样帮它改正呢?

  5、 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提出问题,水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衡? 你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用什么办法来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呢?

  二、 师生互动探究

  1、 出示杠杆尺,介绍杠杆尺的部件。

  2、 学生观察交流杠杆尺的特点。

  3、 提出问题:我在左边第一格挂一个钩码,如何让杠杆尺保持*衡?

  4、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操作演示。

  5、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验证?

  6、 交流实验注意问题。

  7、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下来。

  8、 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9、 观察分析实验结果,有没有发现规律?假如我在左边第四格放2 个钩码,你能不动手直接说出如何让杠杆尺保持*衡吗? 假如在左边第五格放2个钩码呢?

  10、 你找到规律了吗?

  11、 应用规律在杠杆尺能够操作的范围内你自己提出问题,让小组 同学直接说出结果并进行验证。

  三、 生活中的*衡

  1、我们已经知道了杠杆尺*衡的规律,我来考考大家看看你能否用*衡规律解决问题,大家看课件。

  问题1、爸爸和小朋友怎么玩跷跷板? 问题2、3个小朋友呢?

  2、生活中用到*衡规律的地方还有很多,继续观看课件。

  (1)杂技演员走钢丝

  (2)介绍天*

  四、拓展活动

  1、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揭示课题。

  2、我们探究了有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做什么? 出示杆秤,鼓励学生课下自己制作。

  14、课文《跷跷板》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在多媒体上出示跷跷板的图片。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想到自己的玩的跷跷板的经验和发现。在学生回忆中,我提出问题:你在玩的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就是对于自己玩的经验在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的之后,我出示本课的板书,今天再来研究跷跷板了。

  然后就是根据学生刚才的发现,就是验证学生的发现:怎样用轻的物体翘起中的'物体,两边的怎样时候才能*衡。

  在下面的学*活动中,我首先给学生介绍了杠杆尺,怎样调*杠杆尺。然后让学生按照他们提出的问题自由的去探究。在学生自由的探究中,学生们去发现问题,发现真相。

  在整个的活动的过程中,虽然耗费很长的时间,但是学生发现了很多的方法,他们的方法可以使杠杆尺*衡或者是将重的一端翘起来。甚至个别小组的同学在进行活动时候,竟然发现了杠杆的*衡原理。虽然这是比较深的理论的内容,但是孩子通过自己的操作竟然发现了。这说明,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只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然后再予以他们一些指导,他们会有我们想象不到的发现。因此在教学中,我想不能够轻视孩子。

  在介绍杠杆尺的应用的时候,我采取比较的快的方式介绍了天*。这是因为我在探究问题的时候,用了比较多的时间。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时间的安排再进行合理的安排,这样就不会太紧张了。


《跷跷板》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3)

——《跷跷板》的教学设计(五)份

  《跷跷板》的教学设计 1

  活动目标

  1、学说儿歌,感受朗诵儿歌的乐趣。

  2、初步感知高和低。

  活动准备

  挂图若干个跷跷板模型,活动前组织幼儿玩跷跷板。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进行导入。

  师:刚才我们去哪里玩了?玩了什么?你们觉得好玩吗?

  二、教师出示大图,引导幼儿观察后提问:

  图上有谁?他们在玩什么?跷跷板是怎么玩的?

  三、教师出示自制跷跷板,边摆弄跷跷板边示范念儿歌。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小的跷跷板,我们一看,这个跷跷板长得和我们玩的跷跷板一样吗?今天跷跷板也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请小朋友听听,跷跷板里的儿歌都说了些什么:“跷跷板,两边翘,翘一翘,翘一翘,高高低低真奇妙。”这首儿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跷跷板》,小朋友在玩跷跷板的时候是怎样子的?(一边高一边低)

  四、学念儿歌。

  1、教师示范朗诵后提问:

  师:儿歌叫什么名字?

  2、教师边摆弄跷跷板边和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师: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念这首跷跷板的儿歌吧!念儿歌的时候,老师大声念,请小朋友小声的跟着老师念,听听谁的声音最好听。

  3、教师边用手演示边与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师:老师不仅带来了模型跷跷板,看,老师的手也能变成跷跷板哦,看看老师变成的跷跷板会不会念儿歌呢?我们一起它好吗?

  4、幼儿边模仿老师的动作边大声念儿歌。

  师:现在也请你们把自己的小手伸直,变成跷跷板,用好听的声音一起念儿歌吧。

  五、一边念儿歌,一边做《跷跷板》游戏。

  1、先请两名幼儿上来做示范。

  师:请大家想想:还可以怎么变跷跷板呢?(先请幼儿思考后教师再请一名幼儿上来做示范,边做边念儿歌)

  2、请幼儿自发找朋友,两个为一组,集体一起边做游戏边念儿歌。

  师: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朋友,两个两个一起上来做跷跷板的游戏吧,做游戏的时候我们要一边做一边念儿歌。

  六、发给幼儿跷跷板模型,边玩边念儿歌。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很多跷跷板的模型,它们也想和你们一起做游戏,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个模型,一边玩一边和老师念儿歌吧。

  活动延伸

  刚才老师教给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游戏,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出去外面玩跷跷板的游戏吧。

  《跷跷板》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利用已有的经验,认识物体之间存在着轻重的差异。

  2、通过“掂一掂”等活动,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间的轻重。

  3、在比较物体轻重的过程中,认识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获得比较轻重的活动经验。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厚薄、大小不同的两本书,苹果和梨,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1、师: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师:从这幅图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

  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板书课题轻重)

  2、你还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1、掂一掂。

  (1)让学生观察讲桌上的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说说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

  (2)为什么同样的书和文具盒,大家判断的不一样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呢?

  (4)教师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取出来,再请2~3名同学掂一掂,说出谁轻谁重?为什么?

  (5)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

  (6)教师小结:文具盒和数学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够比出谁轻谁重。

  2、称一称

  (1)出示苹果和梨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

  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2)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

  (3)出示天*秤。介绍在天*上比较轻重的方法。

  三、全课小结。

  师:经过今天的学*,我们知道了判断物体的轻重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掂一掂,还可以称一称。

  《跷跷板》的教学设计 3

  活动目标:

  练*一个跟着一个走,培养幼儿排队走步的能力。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条布条。

  游戏前在场地上画两条相距10——15米的*行线为河岸。

  导入活动:

  一、教师:“老师跟小朋友们玩一个游戏,好不好?”

  “好!”老师扮演老鼠妈妈,小朋友们扮演小老鼠,现在我们先把这条布条塞到裤腰来,做老鼠的尾巴。

  二、把幼儿分**数相等的四组,各组成一列纵列站在河岸(*行线)一边。

  三、说明游戏规则:教师扮演老鼠妈妈,小朋友扮演小老鼠,我们一起过小河,除了第一只小老鼠外,其余小老鼠都要抓住前面小老鼠的尾巴。由第一只小老鼠带领走到对岸。到了对岸也要排队站好,小老鼠过河之前还有两个要求:⑴听到妈妈说:小老鼠一起过河吧!小老鼠才能过河。⑵过河时,小老鼠一定要拉着前面小老鼠的尾巴,一个跟着一个走。

  四、排队往回走。(同样的规则和要求)

  五、结束活动。

  《跷跷板》的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能力目标: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学情分析

  “轻重”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比较多少和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活动。内容选取学生身边的、常见的、较感兴趣的事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比较轻重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发现比较的方法,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对轻重的感知、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1

  【导入】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小实验,感受重量

  1、引入:让同学们把一支铅笔和铅笔盒分别放在两只手上,感受它们的差别。

  2、引出“轻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关于“轻重”的知识(板书课题:跷跷板)

  活动2

  【讲授】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1、看一看、说一说

  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1)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的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2)看第二幅图: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提问:你能说一说,在他们三个当中,谁最重,谁最轻?,

  生:狮子比老虎重

  生:跷跷板重的一端会下降

  生:老虎比豹子重,狮子比老虎重

  (3)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或教室里哪些物品一看就知道谁重,谁轻活动3【活动】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铅笔盒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铅笔盒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②操作2:再拿出数学书和练*本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活动4【活动】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3、猜一猜、称一称

  (1)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出示天*称一称)

  (2)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球让学生猜猜哪个轻,哪个重

  强调:大的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也不一定轻;轻重是相对而言的

  活动5【练*】实际应用拓展练*

  第23页第1--3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让学生说出理由,如有必要教师可适当提示)总结延伸重申重点

  1、小朋友们,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学得愉快吗?老师也很高兴,我觉得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又有哪些进步?(学生总结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教师强调轻重的相对性以及不一定大的物体就重)

  2、你认为我们班今天谁的表现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你自己的表现呢?(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跷跷板》的教学设计 5

  活动目标

  1.体验歌唱活动的乐趣并乐意唱歌。

  2.用自然欢快的声音学唱歌曲《跷跷板》

  3.在活动过程中会与同伴合作

  重点难点

  重点:用欢快的声音学唱歌曲难点:学会与同伴合作

  活动准备玩跷跷板视频、曲谱《跷跷板》、幼儿游玩跷跷板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运用情景及视频,进行开嗓练*及初步感知音乐旋律。

  1.模范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进行开嗓练*。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坐车去游乐场玩吧,先坐汽车(嘀机、火车大(模仿各种音效开嗓练*)

  师:去郊游好开心啊,我们一起唱首歌《小星星》

  2.教师清唱歌曲,让幼儿初步感知歌曲旋律.

  师:今天有两个小朋友也在游乐场玩游戏,我们一起来听听戏。(教师清唱歌曲)

  3.观看视频,熟悉歌曲旋律

  师:一起来看看他们到底在玩什么游戏(边播放视频边唱歌二、运用变换表达开心的方式及手指游戏反复聆听歌曲。

  1.运用变换表达开心的方式反复聆听歌曲

  T-S1:玩跷跷板好开心啊,你开心的时候你会做什么动作唱歌曲,最后嗨嗨时用该动作表现)

  T-S2:你有没有不同的表达开心的`方式。(我们所有小朋友曲,唱到嗨嗨时做相应动作)

  2.运用手指游戏及与凳子互动反复聆听歌曲。

  师:跷跷板真好玩,我也好想玩呀,看我的跷跷板来了(说完游戏)

  师:你们想不想玩跷跷板?你们的跷跷板在哪里啊?来准备

  板了(教师唱歌曲,幼儿玩游戏)

  师:刚刚是两个小朋友玩跷跷板,现在变成4个小朋友玩(教四个手指玩手指游戏)

  师:刚刚的跷跷板太小了,我们换个大的吧(幼儿用凳子当跷游戏)

  三、运用师师互动、师幼互动、幼幼互动游戏自然跟唱。

  1.利用师师互动,反复自然跟唱歌曲。

  师:跷跷板真好玩呀,我请XX老师和巧巧老师一起玩,(教师上天时我落地就一蹲一起)

  2.运用师幼互动自然跟唱歌曲。

  T1-S1、T2-S2:谁想和老师一起玩跷跷板啊?(请想玩的小朋边玩,唱完后再去请小朋友)

  3.运用幼幼互动自然跟唱歌曲。

  师:跷跷板真好玩啊?现在请小朋友找到自己的好朋友玩跷跷作边玩边唱)

  4.结束活动

  师:跟你的好朋友玩跷跷板开心吗?我们一起出去外面找更多。

  附1:【曲谱】

  歌曲《跷跷板》

  1=D2|4

  565|132|556523|10

  565|132|5653|13跷跷板真好玩你上天时我落跷跷板真好玩你上天时我落5653|231|XX||

  小朋友们真开心嗨嗨!朋友们真开心嗨嗨!

  附2【手指游戏玩法建议】1.跷跷板,真好玩——手指对手指随音乐摆动

  2.你上天时我落地——手指做一边高低的动作

  活动总结

  本活动生动、有趣、层层递进,达到活动目标。在活动过程中戏让幼儿反复聆听,在不断的游戏中学唱歌曲,与幼儿互动性强教师要是能及时退位就更好了,这样能让幼儿自主演唱歌曲

  3.小朋友们真开心——两个手指转圈

  4.嗨!嗨!——做拍手、抱抱用于表现开心


《跷跷板》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4)

——跷跷板作文 (菁华6篇)

  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去超市买东西,我们买了一袋面粉和很多好吃的东西。

  从超市出来后,我们又去了广场玩跷跷板,我坐在一头,爸爸坐在另一头,爸爸一下子就把我跷到了天上,妈妈坐在我这一头,我们把爸爸跷到了天上。

  后来爸爸把我们买的一袋面拿上来,这时候跷跷板板一会儿我们这边高,一会儿爸爸那边高,说明两边的重量差不多了。

  跷跷板板像个天*,只要两边重量相等,就会*衡。

  我的体重是30千克,妈妈60千克,那袋面粉5千克,我算出来爸爸大约是85千克。

  雷奈克从跷跷板板里受到了启发,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我从跷跷板里发现了,爸爸、妈妈都要减肥了。

  昨天,我在老家玩,我看见我的伙伴们在玩什么东西,就过去了,原来是在玩跷跷板,一共五人在玩,我一来,看好六个人,那个跷跷板有一个土堆和一个木板组成的,左边有三个人,右边有三个人, 我是右边的,有一个大哥哥,六年级,还有一个二年级,左边也是。

  我们开始了,一玩,我们就玩得非常高兴!

  小老鼠舒克和贝塔来到餐厅,它们看到了一块西瓜,高兴极了,馋的直流口水。

  舒克说:”咱们把这块西瓜吃完吧!“贝塔点点头,它俩开心的大口大口吃了起来。

  它们吃完了西瓜,把西瓜当成了翘翘板,真有意思。

  春天来了,到处花红柳绿,一只小刺猬走出家门去活动活动。她来到公园看见一只小鸟站在跷跷板上,小刺猬对小鸟说:“咱们来玩跷跷板吧!”小鸟说:“好啊!”她们开始玩起来,小刺猬一下把小鸟压起来了,可小鸟怎么也压不动小刺猬。

  另一只小鸟正好路过这里,看她的好朋友压不动小刺猬就飞下来说:“我和你一起压她。”

  这下好了,两只小鸟可以和小刺猬玩跷跷板了,看她们玩得多开心呀!

  在森林里的一片绿茵草地上,有一架好玩的跷跷板。小动物们可喜欢玩跷跷板了,小老鼠玩过,小兔子玩过,小狗也玩过……只有小象从来没有玩过。

  今天,是小象的生日。他自言自语地说:“今天,我有一个愿望,希望小动物们能陪我一起玩跷跷板。”小鸟无意中听到了这个消息,就飞遍整个森林,叫来所有的小动物们。他们一起商量着怎样 帮助小象实现愿望,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最后,小猴子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所有的小动物们坐在跷跷板的一端,小象坐在另一端,这样准能把小象翘得高高的。

  就这样,小象和一群小动物们玩起了跷跷板,小鸟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他们玩得开心极了!

  动物乐园里新添了一个奇怪的玩具—跷跷板。不管谁爬上它的一端,它另一端就会高高的跷起。该怎么玩呢?

  这时,大象朋朋昂首挺胸的走过来说:“我站在这一端,你们谁能站在另一端把我跷起来?”老虎威威不服气的说:“你一只小小的大象怎敢和本大王相提并论!”威威爬上另一端,咦!跷跷板竟然纹丝不动。威威急了,叫来了小驴和小熊,他们爬上了跷跷板,板子动了一下。这时,在一旁观看的小动物们争先恐后的爬上跷跷板,跷跷板终于跷起来了,可惜只差一点点。小鸟哼着小曲赶来帮忙,他站在小驴的头上,大象一端的板腾空而起,大象险些滑下板来,小动物们高兴的`欢呼起来。

  看来真的是“团结起来力量大”啊!


《跷跷板》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5)

——《七巧板》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有趣的七巧板”的指导设计,是本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开展一系列活动的综合全过程。反思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四点:

  1、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小学生学*数学的过程。抓住课题提问的过程,是调动学*积极性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本节课引入课题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想了解有关七巧板的哪些知识?”给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机会,使学生敢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学*,从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2、“做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拼图。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利用自己的求异思维,拼出图形。这一过程更多地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学*活动的发展与升华。教师让学生离开座位参观,给学生的互相学*提供了机会,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的创造体验在这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在创作活动中许多学生热情很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除了书上的图形之外,他们还拼出了茶壶、机器人、房子、蜡烛等等,有一个孩子还用七巧板拼出了一个非常漂亮的京剧脸谱。让学生参观、点评作品,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促进了语言与思维的融合,同时也体现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3.掌握技能,体验成功

  活动课的特点是以实践为主,学以致用,学生只有亲身实践,才能得到技能的体验,同时学生的成功感也就产生了。本节课学生人人都动手参与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在学*过程中乐于思考,勇于探索。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选用了哪几块图形?拼成的是什么图形?还能拼出哪些图形?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和拼法,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两块到三块,再到四块、五块……,操作由易到难,学生在操作体验、反思与交流,并在一次次的成功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在不知不觉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4、重视对学生数学学*的评价

  教学过程中,开展评比贴星活动,激发学生学*兴趣,重视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把评价渗透到学*的全过程。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教学目标:

  1、双基目标:认识七巧板,进一步熟悉基本*面图形。

  2、能力目标:借助七巧板,让学生在活动中拼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德育情感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以及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教学重点:利用七巧板拼出不同形状的图形。

  教学难点:能创造性地把拼出的图形组合编出小故事。

  教学准备:七巧板,课件盘。

  教学过程:

  一、直观演示,激趣导入。

  1、电脑出示由七巧板制成的“动态”图形课件,(有人和小动物在玩、乒乓球员比赛图)问:小朋友,你知道这是由什么拼出来的吗?

  2、介绍七巧板有关知识。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图形游戏,它起源于宋代,已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它是黄伯思创造的,起初叫“燕矶图”,也叫“七星”“易方”,后来就叫做“七巧板”。它不仅代表了*人的智慧,还得到了世界的赞美。

  3、设置疑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后来它被称为“七巧板”吗?正因为它可以拼出各种各样美妙的图形,所以被称为七巧板。今天我们就用聪明的脑去想,灵巧的手来拼,让七巧板更巧吧,并揭示课题。

  二、小组交流,自主探索。

  1、说一说:

  给七巧板编号,并认识

  。组织小组交流,说出自己发现了七巧板有哪些特点。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向全班汇报。

  2、拼一拼:

  利用七巧板,学生自主拼出学过的基本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拼法,并要求学生汇报拼出的图形由哪些图形组成。

  3、议一议:

  电脑出示淘气、笑笑拼出的各种形状的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想象这些图形是*时生活中的哪些物体?

  4、试一试:

  学生动手操作,拼出自己喜欢的生活中的图形,并起个好听的名字。让学生介绍自己拼出的图形,比一比谁的图形最好。

  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1、电脑演示“守株待兔”的拼图,猜一猜它们分别象什么。

  2、让学生尝试自己叙述“守株待兔”的故事,并说一说故事内容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3、小组活动:拼图编小故事。要求小组合作把拼好的图编成小故事,

  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快。

  4、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己拼图编出的故事,其他学生谈谈对故事内容的看法和意见。

  四、评价体验,结束全课。

  1、这节课我们用七巧板拼出了许多美丽的图形,编出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你觉得七巧板有趣吗?

  2、屏幕演示网上关于七巧板的益智游戏。告诉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许多“七巧板”的游戏,鼓励学生课后上网拼图,并查找有关七巧板的知识。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活动课,我在如何让全体学生“动”起来上下了一些功夫,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提供了活动的机会。课前,我让学生动手做“七巧板”,师生共同为课的进行作了思想上、物质上的`准备。课中,我创设了生动的情景,使学生思维十分活跃,让学生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通过听故事、看动画,让学生始终兴趣盎然。小组合作完成拼图编故事时,学生进入了思维的最佳状态,他们在“守株待兔”的引导下,创造出许多好故事:如“钓鱼”、“各种形态的人”(附图)。最可贵的是,课后,学生的兴趣未减,纷纷出点子,让老师再玩“七巧板”。我接受了学生的建议,组织了课外活动。

  活动1:自主拼图比赛,让学生用纸剪出七巧板,拼出自己最喜欢的图形贴在一张纸上。通过评比,把有创意的作品展示在公布栏上。

  活动2:全班分成小组再进行拼图编故事比赛,并将好故事在全年级进行交流。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2——23页“有趣的七巧板”。

  教学目标:

  1、通过拼图,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 在学*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感悟*面图形特点,培养学*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创造性地拼图。

  教具准备:课件,师、生每人一副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动画演示,引入课题

  1、复*已认识的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图形,不知道小朋友还认不认识它们,记不记得它们的名字,师出示图形生辨认图形。

  2、欣赏图形

  师:小朋友们喜欢玩拼图游戏吗?老师拼了许多漂亮的图形,想不想欣赏一下?课件演示拼好的图案,学生欣赏。

  3、揭示课题:

  师:这些漂亮的图形都是七块图形拼成的,这七块图形叫“七巧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有趣的七巧板》。(板书:七巧板)

  二、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认识七巧板

  师:你想了解有关七巧板的哪些知识?

  生1:七巧板有几块?

  生2:七巧板是由几种图形组成的?

  生3:七巧板有什么奇妙?

  ……

  师:你们提了这么多问题,等学完这节课,就会知道答案了

  2、介绍七巧板的来历

  课件出示七巧板

  师:七巧板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图形玩具,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用七巧板可以拼成几百种不同的图形,外国朋友对我们的七巧板也很感兴趣,给它取了个神奇的名字叫“东方模板”。

  师:有的小朋友问到一副七巧板有几种不同的图形?谁来说一说?

  生:有三种图形,有三角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

  师: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生:三角形有5个,还有1个正方形和1个*行四边形。

  师:比一比,哪些图形是完全一样的?

  生:2个大三角形一样大,2 个小三角形一样大。

  三、自主探究,开发潜能

  1、组织竞赛。

  师:你们想不想也用七巧板来拼一拼?今天我们8个小组就来比一比,举行一次夺星大赛,哪一队得的合作星最多就是今天的冠军队。就把老师拼的作品奖励给这个小组。(出示作品)

  2、 用两块拼

  师:先来简单一点的,请用七巧板中的两块图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哪位小朋友说说可以选用哪两块?

  生:我用2块大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

  师:刚才我们用大小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你还会用这两块三角形拼成其他的图形吗?

  指名回答。评比贴星。

  师小结: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不同的摆放,可以拼成我们认识的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这三种不同的图形。

  3、用三块拼

  师:如果拿出七巧板中的三块,可以拼成哪些已经认识的图形呢?请你试一试,比比哪个小队的同学拼的图形种类最多。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长进行统计。

  小组长汇报统计结果。

  师小结:用七巧板中的三块可以拼成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五边形等。

  4、用四、五、六块拼

  师:这一次我们要来难一点的,用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或六块也能拼出我们认识的图形。如果有困难,小组内可以商量商量,同桌两个也可以合作,合作的时候只能用一副七巧板中的几块;你还可以打开课本第23页仿照书上的图形拼。拼好后先在小组内说说你用哪几块拼出了什么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组长进行统计。

  发现有创意的进行展示,说说你是怎么拼的?

  小组长汇报统计结果,

  第一组组长:我们组拼了两种图形,五边形和*行四边形。

  第二组组长:我们组拼出了三种图形,其中2个同学拼的都是*行四边形,一个人是用4块三角形拼的,还有一个是用正方形、和4个三角形拼的;还有两同学拼的是三角形和五边形。

  师:你说的非常具体,非常完整。其它小组还有要发言的吗?

  评比贴星。

  5、用七块拼

  师:七巧板不仅能拼出我们学过的图形,还能拼出生活中看到的各种有趣的图形

  (1)模仿

  师:老师现在放一段动画片,请小朋友在观看动画片时,结合故事情境,猜猜他们各代表什么?

  课件演示:拼好的人、大树、兔子图形。

  师:边放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做一个勤劳的孩子。

  指名说说这三个图案各代表什么。

  师:你喜欢哪一个图案?或者从书上23页选一个喜欢的照样子动手拼一拼。拼的时候,先仔细观察,用哪几块,每一块的位置在哪?拼好后小组内互相看一看,比一比哪一组动作最快奖智慧星。


《跷跷板》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6)

——《跷跷板》 教案 (菁华5篇)

  活动目标

  1、了解三个物体之间轻重关系,具有初步的轻重守恒能力。

  2、有一定推理、比较的能力。

  3、能用完整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感受过物体的轻重。

  物质准备:

  教具:实物鹌鹑蛋、鸽子蛋、鸡蛋各一个,天秤一架。

  学具:《幼儿用书》(P32页),幼儿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1、可爱的蛋宝宝。

  ——教师:爸爸带宝宝出去玩,他们在小河边发现了一些可爱的蛋宝宝。你认它们吗?

  ——教师分别出示鹌鹑蛋、鸽子蛋和鸡蛋,请幼儿辨认。

  2、谁轻谁重。

  ——教师:宝宝想知道它们哪个轻哪个重,你知道吗?

  ——请幼儿猜测、比较蛋的轻重,并讲述理由。

  ——教师分别引导幼儿比较鹌鹑蛋和鸽子蛋、鸽子蛋和鸡蛋的轻重,请幼儿将蛋放在天*上称一称,了解它们谁轻谁重。

  ——教师:现在我们知道了鸽子蛋比鹌鹑蛋重,鸡蛋又比鸽子蛋重,那么鹌鹑和鸡蛋谁轻谁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启发幼儿从鹌鹑蛋、鸽子蛋和鸡蛋三者的轻重关系上进行推理。

  3、幼儿操作活动。

  ——给重的打勾。观察画面上小动物坐跷跷板的情景,感知动物的轻重,认读字:轻、重。目测下面的三个动物,请你给最重的动物打勾。

  ——观察数字天枰,感知两边的`数量,并填写二、<、>符号。

  ——观察天*称上的水果,感知水果的轻重。目测旁边三个水果的重量,请何最重的水果打√。

  4、活动评价。

  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大家检查,并引导幼儿讲述理由,进一步巩固推算轻的能力。

  设计意图

  综述这首歌曲表现了玩跷跷板的情景,幼儿在学唱中体验着玩跷跷板的快乐,加上幼儿对玩跷跷板的情景很熟悉,因此创编动作有一定的经验基础。

  活动目标

  1、感受三拍子旋律的强弱变化,在音乐中体验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

  2、在创编表演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重点难点在音乐中体验玩跷跷板的感觉,并创编表演动作。

  教具准备大鼓,音乐磁带。

  活动流程:

  一、玩一上一下跷起来并欣赏音乐。

  1、请幼儿用动作来表演坐跷跷板。(两个人面对面双手拉紧,一蹲一站,一上一下翘起。

  2、放录音,幼儿边听音乐,边哼唱三拍子的旋律表演。教师可以在强拍时击鼓。

  二、学*歌曲《跷跷板》

  1、教师演唱歌曲。幼儿回忆歌曲的内容。

  2、引导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来念歌词,并在重拍处拍手或跺脚。教师在重拍处敲鼓配合。

  3、听歌曲摇动身体,每三拍摇动一次,幼儿也可以用身体的其他动作(手臂摆动、双脚移动等)感受三拍子的变化。

  4、轻声跟唱歌曲几遍。边唱边摇动身体。

  三、翘呀,翘呀,跷跷板。

  1、幼儿自由结伴创编表演动作。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动作。说说怎样才能玩得更和谐?

  3、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唱出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4、幼儿两两结伴边唱边做玩跷跷板的动作。

  设计意图

  在进行“动物王国”主题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由于前期经验的缺失。常常会错误地认为“大的物体重,小的物体轻”。为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经验,我以跷跷板为切入点。设计了集体教学活动,并与区域活动有机融合,引导幼儿通过操作记录来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物体问的轻重关系。尝试在游戏情境中,引领幼儿积极地探索,快乐地学*。自主地成长。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尝试操作并用计数形式来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记录表分析推理和判断物体间的轻重关系。

  3.培养合作意识、分析观察能力,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事先玩过跷跷板游戏。

  物质材料准备:亲子制作“简易天*跷跷板”,师幼共同收集各种材质的小动物玩具和小动物玩具的图片。

  教师示范用材料:三个小动物(跳跳虎、小老虎和小狗)、示范用记录表一张(附后)、跷跷板示范图(同幼儿操作卡,附后)、简易天*一架、展示板。

  幼儿操作用材料:每3人一组,每组一架亲子制作的简易天*和一张记录表,每组一个篓子(里面有三个动物玩具,每组都不一样),自选跷跷板操作卡人手一张(图片可插入相应地方,方便幼儿改错),幼儿绘画的小动物图片若干,硬币、记号笔、篓子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1.教师出示天*跷跷板:最*,我们班的小朋友迷上了玩天*跷跷板。这么有趣的玩具,不但吸引了我们小朋友,也吸引了许多小动物。看,谁来了?(跳跳虎来了)

  2.教师引导语:跳跳虎可喜欢玩天*跷跷板了,它一下子就跳到了跷跷板的一头。咦,现在跷跷板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

  二、操作探索:怎样让跷跷板两边一样*

  1.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语: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天*跷跷板的两边一样*吗?(可以在跷跷板的另一头也放上东西)

  教师:跳跳虎找来了许多硬币,那要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多少个硬币两边才会一样*呢?

  2.教师请一幼儿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慢慢放上硬币,直到跷跷板变*衡为止。(提示:硬币要一个一个轻拿轻放)

  3.点数硬币个数。教师引导语:现在跷跷板的两头一样*了吗?刚才这位小朋友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了几个硬币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跷跷板》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7)

——《鲁班和橹板》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鲁班和橹板》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叙事具体明白,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读过课题,分析记忆完“鲁”和“橹”后,我问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你知道鲁班为什么要发明橹板吗?学生很快找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样很自然把学生带进课文第一自然里。讲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我提问:你从哪里看出老艄公很吃力?学生找到了关键词“满头大汗”,接着,让学生想象老艄公吃力的样子和鲁班看到后怎样想的?最后指导读好这段话。学生们把十分吃力和满头大汗读得特别到位。从他们的朗读中让我仿佛看到了吃力摇船的老艄公。 在处理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是抓住了“盯”这个字,我先把“盯”换成了“看”,让学生把看放在句子中读一读,感觉一样吗?学生都说不好。为什么?盯是眼睛不眨地看着,看眼睛可以眨一眨。多好的回答,说到这里还要老师讲吗。在指导朗读时就感觉特别省力。 第三自然段主要是抓住两个象声词和“轻快”来理解鸭子滑行的轻松。在这段中我没有讲,把时间全给了学生,我让他们动手画一画鸭子的脚蹼,本想生在城市的孩子没见过鸭子,能画出来吗?出乎我意料的而是,大多数孩子都画得非常像。当问他们怎么画得这么像时,好多孩子都说在电视上看过,在书上看过……就这样不讲,他们也明白了鸭子为什么会在水里轻快地滑行。进而朗读这段,读得特别生动。 当学*到第四自然段,“出神”这个词难住了孩子们,没有一个回答的。我引导他们想象生活中对你感兴趣的事物,你看得怎样?有个学生叫起来:入迷。鲁班在“出神”,那他此时在看什么呢?再回到前文,他又会想些什么呢?说明他想出办法了。我因势利导问:“为什么要马上去做?”“他怕忘记了,想赶快试试行不行?” “老师我知道他为什么找的是粗木棍?因为细的会断,也不好修成鸭子脚蹼的的形状。” 是呀,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作为老师的我们应鼓励他们大胆想象。 最后,为什么称这个工具为“橹板”?学生说得更是精彩。人们为了时刻想着发明它的人,所以起了和人的名字同音的字来命名。这样让不知道的人们都能知道这个工具是鲁班发明的。太好了,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学完了全文,我问他们,你还知道鲁班发明了什么吗?留给他们一个小小的作业,课下收集有关鲁班的故事。

  回想这节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了知识。

  《鲁班和橹板》这篇课文叙事具体明白,我从“你能说一说橹板和橹板之间的关系吗”导入新课,然后抓住两个主要问题“橹板为什么要发明橹板?鲁班是怎样发明橹板的”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并展开讨论。我利用以下几点,突破了重难点,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环境中很快理解了课文。

  一、图文结合,突破重点

  课文第四自然段写鲁班受鸭子拨水滑行的启示,终于造出了摇船的新工具,这一段是文章的重点。可是,我们许多学生根本没见过鸭子,也不知道鸭子的脚有什么特别的。于是,我找来鸭子的图片,并且放大它的脚蹼,让学生观察鸭子的脚有什么特别之处,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脚蹼的作用。然后我又出示鸭子在河里轻快地游泳的动画,让学生观察:鸭子是怎样游泳的?它游得怎么样?此时,把鸭子轻快游泳与老艄公吃力地摇船相比较,让学生产生与鲁班类似的想法:要是能让老艄公摇船也像鸭子一样轻快就好了。站在鲁班的角度体会他的心路历程,更便于理解课文内容。在鲁班发明了橹板后,我又通过简笔画画出橹板的大体形状,又把橹板和鸭子的腿进行了逐一的对照,使学生更清楚地明白鲁班是根据鸭子的什么发明了橹板,体会鲁班的聪明、能干。

  二、前后对比,深入体会

  在鲁班发明了橹板后,我又把前后文联系起来,抓住“十分吃力”、“累得满头大汗”、“一摇……嗬……”、“不光……也……”,进行对比,体会这种新工具给艄公带来的好处,感悟鲁班“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品质。

  三、讲讲故事,拓展积累

  在课文学完后,通过结合上学期《人有两个宝》的学*,以及视频《鲁班发明锯子》理解鲁班的爱思考、爱创造。我又让学生讲讲你还知道关于鲁班或其他人的发明小故事,进一步地体会鲁班等发明家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积极动手尝试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从小就要养成这样的好*惯。

  课文《鲁班和橹板》讲的是鲁班发现了鸭子的脚蹼与橹板的相似点,从而模仿鸭子的脚发明了摇船工具——橹板。鸭子游水是我们生活中再*常不过的事情了,为什么在鲁班眼里竟能成为发明的源泉呢?我想,正是因为鲁班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勇敢地尝试,才能有所创造。如何让学生读懂课文,明白“要有所发现,必须要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动手尝试”这个道理呢?

  艺术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或许这句话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深奥了一些,我们也不必在课堂上这样对学生说,但我们应该在课堂上抓住一些重点的词语来引导学生去体会鲁班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优秀品质。

  一方面,我抓住了“两眼盯着”、“默默地想”、“出神地看着”、“眼睛一亮”等描写鲁班的词语通过朗读重点感悟鲁班“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品质;另一方面,我让学生画一画鸭子的“脚蹼”及根据第四自然段画一画“橹板”的样子,使学生通过画画比较“脚蹼”和“橹板”的相似点,明白只有自己敢于动手试一试,才能够真正有所发现、发明。

  课堂上闹了这么一个小笑话,全班学生在画“鸭脚”的时候竟然都画成了“鸡爪”,或许现在的农村家庭由于怕脏很少养鸡鸭的缘故吧,学生没有机会亲眼观察到“鸭脚”的样子,所以不知该怎样画了。于是我在黑板上边教学生画边讲解:“鸭子脚趾不是分开的,中间有薄膜连着,叫‘蹼’。这种形状的脚非常适合用来在水里拨水,所以鸭子游水会那么轻快。”

  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脚蹼”图和“橹板”图,能直观地感受到鲁班发明“橹板”的过程。我又补充了《鲁班造锯》《鲁班造伞》等故事材料,同样让学生用“读读想想,画画比比”的方法来阅读,进一步地体会鲁班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积极动手尝试的优秀品质。

  《鲁班和橹板》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叙事具体明白,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一、紧扣字词,理解文本

  复*时,我设计了两道填充题,让学生填出带拼音的字,并读通句子,这样既复*了上节课学*的7个生字,又回顾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紧扣“十分吃力”、“满头大汗”,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满头大汗”,从而感受老艄公用竹篙撑船的辛苦,为下文鲁班的“想”作铺垫。第二自然段我紧扣鲁班的动作“两眼盯着”,“默默地想”,让一个孩子上台来做“两眼盯着”的动作,帮助孩子理解“两眼盯着”就是眼睛一动也不动地看着一个地方。在讲解鸭子拨水时,让学生抓住“往后拨水,身子向前”来明白鸭子拨水的轻快,第四小节抓住“眼睛一亮”再现鲁班思考的过程。

  二、演读重点段

  课文的第三小节讲鸭子在水中用脚蹼拨水的样子,是鲁班发明橹板的关键之处,这一小节我先用图片让学生认识鸭子的“脚蹼”,然后边说边示范鸭子脚蹼拨水的样子,接着让学生走入情境:“现在你们就是那群小鸭子,你们的手就是脚蹼,快来拨水吧!”学生用手做拨水的样子,同时提醒学生把手并起来会游得更快些,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接着提高难度,请学生带上表情,加上动作来读这一小节,一次,两次……学生的情绪高涨,在游戏中将文本的朗读提高到了一个层次。

  三、通过视频解读文本,化难为易

  课文的第4小节是全文的重点。鲁班看到鸭子用脚蹼拨水那么轻快,“眼睛一亮,马上找来一根粗木棍”,做橹板的过程用视频动画的形式放出来,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明白了橹板的制作过程。

  另外,用“竹篙撑船“的吃力和用“橹板摇船“的轻松学生不易理解,这两种场景学生在生活中几乎没有见过,同样通过视频的演示,学生也能轻而易举地明白两种行船工具的好与次了。

  当然,在教学中仍有许多不足,对于字的教学只设计了教学“忽”和“安”两个字,低年级的生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时刻以《课标》为基准,研读教材,备透学生,把新课程的理念切实用在每一节课上,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鲁班和橹板》是一篇传说故事,讲的是鲁班根据鸭子的脚发明橹板的过程。为了让孩子们更清晰地了解发明的整个过程,我采用了简笔画的方式;

  一、先画脚蹼,激发孩子们的学*兴趣

  在感受了老艄公撑船吃力的基础上,我和孩子们一起朗读课文,一起体会鲁班的困惑。学*第三自然段,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图,并结合生活记忆,想想鸭子的脚蹼的特点,通过交流,我在黑板上画下了鸭子的脚蹼。随着脚蹼的成型,孩子们的嘴里发出了“呀”的声音,显然觉得很有趣。画好了脚蹼,我带领着孩子们学着鸭子的样子一起用脚蹼进行划水,感受鸭子游水的轻快。

  二、在脚蹼外围画上橹板的样子,清晰记住橹板的成形过程

  学*第四自然段,先让孩子们读课文,了解橹板的整个形成过程。还是采用简笔画的方式,让孩子们更清晰地记住橹板的样子,并记住它的成形过程。重点出示句子:他把木棍上半截削成圆形,就像鸭子的腿,把下半截削成扁形,就像鸭子的脚蹼。先读,再一边读一边在起先的鸭子脚的外围慢慢画橹板的样子。随着橹板样子的出现,孩子们的眼睛发亮,他们说:好像啊!我问:像什么?他们齐声说:像鸭子的脚。接着,我们又反复朗读着出示的那句话,记着橹板的样子。

  《鲁班和橹板》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这篇课文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优美的意境,学生对这样的文章一般都不太感兴趣。但这样的文章最能培养学生静思默想的好*惯,我们教师一定要好好把握。

  鲁班如何发明了橹板是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让学生仔细阅读第3、4自然段,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好词好句: “出神地”、“忽然眼睛一亮”、“马上找来”,然后让学生做动作,发挥想象,身临其境地体会鲁班爱观察、善联想、能创造的美好品质。接着我再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第4自然段,可以边读边看图,借助插图读懂课文;可以读读课文,再动手画画鲁班发明的橹板,也可以用橡皮泥捏一捏;可以同桌互当讲解员,以讲解介绍的方式来读课文……充分**学生的双手与大脑,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边读边动手,这样学生在宽松、民主、合作的空间里,带着好奇心自主探究,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学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由课堂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探究;

  1、鲁班是一名能工巧匠,收集一些有关他的资料,为大家讲一讲有关他的故事。

  2、鲁班受鸭掌的启示发明了橹板,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受动物的启示而制造出来的吗?可以去查查资料,问问爸爸妈妈。适当渗透少许仿生学的知识,打通课内外、学科间的界限,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


《跷跷板》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8)

——大班音乐跷跷板教案实用五份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感受三拍子旋律的强弱变化。

  2.在创编表演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3.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活动准备:

  1.大鼓。

  2.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一上一下翘起来。

  1.师:我们都坐过跷跷板,现在用动作来表演好吗?幼儿尝试用动作来表现:两人面对面双手拉紧,一蹲一站、一上一下翘动。

  2.放录音,幼儿边听音乐,边哼唱三拍子的旋律表演。教师可在强拍上击鼓。

  二、跷跷板。

  1.教师演唱歌曲。

  2.师:歌曲中唱了什么?小朋友的“跷跷板”翘到了哪里?太阳和我怎么样?

  3.幼儿再次欣赏歌曲,并自由结伴创编表演动作。

  4.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动作,说说为什么有的“跷跷板”合作得很和谐,有的“跷跷板”总是翘不起来。(应该默契配合,站立者用力一拉,蹲着应该顺势立起,于此同时,站立者下蹲)

  三、翘呀,翘呀,跷跷板。

  1.幼儿听歌曲拍手,拍出三拍子的强弱变化,教师在重拍处击鼓配合。

  2.听歌曲摇动身子,每三拍子摇动一次,幼儿也可用身体的其它动作(手臂摇动、双腿移动等)感受三拍子的变化。

  3.轻声哼唱歌曲几遍。

  4.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唱出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

  5.幼儿两两结伴,边唱歌曲边做玩跷跷板的动作。

  活动反思:

  跷跷板是幼儿喜欢的游戏之一,幼儿总是对面对面你上我下,一高一低乐此不彼。然而在音乐世界中这一上一下的动作更是把节律体现的活灵活现。

  《跷跷板》这首歌曲简单易学,我把重点定为让幼儿学会唱《跷跷板》这首歌,难点是让幼儿感受三拍子强弱弱的变化。活动导入我让幼儿学学跷跷板的动作,并在音乐声中玩玩跷跷板的游戏。通过欣赏歌曲并让幼儿说说歌曲是几拍子的,尝试用身体各部位拍拍三拍子的节奏,从而化解了难题,幼儿的兴致也较好。在学唱环节,幼儿非常投入,最后的表演,也能想出各种动作,为整个活动增色不少。

  不足之处:整个活动过程逻辑有些混乱,条理不是非常清晰。

  需要调整的方面:1.在幼儿说出歌曲是三拍子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让幼儿用身体其他部位来拍拍三拍子的节奏,让幼儿更好地掌握三拍子强弱弱的变化。

  2.在记忆歌词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图片帮助理解,更利于幼儿记忆歌词,让活动更加顺利地开展。

  3.在活动导入的时候就重点指出理解跷跷板一上一下的特点,这样更利于幼儿最后的表演活动。

  4.在演唱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唱法,提高幼儿对于歌曲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歌曲律动感应旋律的高低变化。

  2、模唱唱句的上行和下行。

  3、能愉快地参加活动。

  活动准备:

  故事图片、石头、木琴、钢琴琴键卡、飘带、琴槌。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初步感应回旋曲式ABACA。

  活动难点:通过语词与肢体律动,感应A段中的重音。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进场,初步感应高低间旋律。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公园玩一玩,教师带领幼儿以高人走矮人走进入活动场地。

  幼儿听辨音响,做也跷跷板、滑滑梯、荡秋千的律动。

  辅助语言:咦,公园里有跷跷板之舞,在跳舞之前,我们先做热身运动。

  二、跷跷板之舞

  师:我闪来表演一个跷跷板之舞 ,在跳舞之前,我们先做热身运动。

  1、高低律动,再次感应高低音旋律。

  幼儿随着鼓声拍手慢跑,当钢琴弹高音低音时,幼儿创造性做出高、低造型。

  2、歌曲律动

  师:现在,我们开始表演跷跷板之舞,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进行律动。

  3、双从律动

  师:刚才我们表演的是跷跷板单人舞,现在请小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两人表演跷跷板双人舞。

  幼儿互找好朋友进行双人律动,鼓励幼儿以不同的.方式进行。

  三、模唱唱名的上行与下行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比较2--3种物体的轻重。

  2、初步学*运用等量替换的方法感知、理解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

  3、学*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天*1台,玩具水果,教学挂图二。

  2、形状不同的积木若干,幼儿用书第39页的操作材料。

  3、幼儿已有使用天*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天*称量,感受不同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天*,启发幼儿讲述天*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用天*称水果,实际感受水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