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 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教案

《跷跷板》 教案1

  活动目标

  1、了解三个物体之间轻重关系,具有初步的轻重守恒能力。

  2、有一定推理、比较的能力。

  3、能用完整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感受过物体的轻重。

  物质准备:

  教具:实物鹌鹑蛋、鸽子蛋、鸡蛋各一个,天秤一架。

  学具:《幼儿用书》(P32页),幼儿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1、可爱的蛋宝宝。

  ——教师:爸爸带宝宝出去玩,他们在小河边发现了一些可爱的蛋宝宝。你认它们吗?

  ——教师分别出示鹌鹑蛋、鸽子蛋和鸡蛋,请幼儿辨认。

  2、谁轻谁重。

  ——教师:宝宝想知道它们哪个轻哪个重,你知道吗?

  ——请幼儿猜测、比较蛋的轻重,并讲述理由。

  ——教师分别引导幼儿比较鹌鹑蛋和鸽子蛋、鸽子蛋和鸡蛋的轻重,请幼儿将蛋放在天*上称一称,了解它们谁轻谁重。

  ——教师:现在我们知道了鸽子蛋比鹌鹑蛋重,鸡蛋又比鸽子蛋重,那么鹌鹑和鸡蛋谁轻谁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启发幼儿从鹌鹑蛋、鸽子蛋和鸡蛋三者的轻重关系上进行推理。

  3、幼儿操作活动。

  ——给重的打勾。观察画面上小动物坐跷跷板的情景,感知动物的轻重,认读字:轻、重。目测下面的三个动物,请你给最重的动物打勾。

  ——观察数字天枰,感知两边的`数量,并填写二、<、>符号。

  ——观察天*称上的水果,感知水果的轻重。目测旁边三个水果的重量,请何最重的水果打√。

  4、活动评价。

  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大家检查,并引导幼儿讲述理由,进一步巩固推算轻的能力。

《跷跷板》 教案2

  设计意图

  综述这首歌曲表现了玩跷跷板的情景,幼儿在学唱中体验着玩跷跷板的快乐,加上幼儿对玩跷跷板的情景很熟悉,因此创编动作有一定的经验基础。

  活动目标

  1、感受三拍子旋律的强弱变化,在音乐中体验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

  2、在创编表演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重点难点在音乐中体验玩跷跷板的感觉,并创编表演动作。

  教具准备大鼓,音乐磁带。

  活动流程:

  一、玩一上一下跷起来并欣赏音乐。

  1、请幼儿用动作来表演坐跷跷板。(两个人面对面双手拉紧,一蹲一站,一上一下翘起。

  2、放录音,幼儿边听音乐,边哼唱三拍子的旋律表演。教师可以在强拍时击鼓。

  二、学*歌曲《跷跷板》

  1、教师演唱歌曲。幼儿回忆歌曲的内容。

  2、引导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来念歌词,并在重拍处拍手或跺脚。教师在重拍处敲鼓配合。

  3、听歌曲摇动身体,每三拍摇动一次,幼儿也可以用身体的其他动作(手臂摆动、双脚移动等)感受三拍子的变化。

  4、轻声跟唱歌曲几遍。边唱边摇动身体。

  三、翘呀,翘呀,跷跷板。

  1、幼儿自由结伴创编表演动作。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动作。说说怎样才能玩得更和谐?

  3、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唱出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4、幼儿两两结伴边唱边做玩跷跷板的动作。

《跷跷板》 教案3

  设计意图

  在进行“动物王国”主题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由于前期经验的缺失。常常会错误地认为“大的物体重,小的物体轻”。为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经验,我以跷跷板为切入点。设计了集体教学活动,并与区域活动有机融合,引导幼儿通过操作记录来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物体问的轻重关系。尝试在游戏情境中,引领幼儿积极地探索,快乐地学*。自主地成长。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尝试操作并用计数形式来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记录表分析推理和判断物体间的轻重关系。

  3.培养合作意识、分析观察能力,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事先玩过跷跷板游戏。

  物质材料准备:亲子制作“简易天*跷跷板”,师幼共同收集各种材质的小动物玩具和小动物玩具的图片。

  教师示范用材料:三个小动物(跳跳虎、小老虎和小狗)、示范用记录表一张(附后)、跷跷板示范图(同幼儿操作卡,附后)、简易天*一架、展示板。

  幼儿操作用材料:每3人一组,每组一架亲子制作的简易天*和一张记录表,每组一个篓子(里面有三个动物玩具,每组都不一样),自选跷跷板操作卡人手一张(图片可插入相应地方,方便幼儿改错),幼儿绘画的小动物图片若干,硬币、记号笔、篓子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1.教师出示天*跷跷板:最*,我们班的小朋友迷上了玩天*跷跷板。这么有趣的玩具,不但吸引了我们小朋友,也吸引了许多小动物。看,谁来了?(跳跳虎来了)

  2.教师引导语:跳跳虎可喜欢玩天*跷跷板了,它一下子就跳到了跷跷板的一头。咦,现在跷跷板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

  二、操作探索:怎样让跷跷板两边一样*

  1.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语: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天*跷跷板的两边一样*吗?(可以在跷跷板的另一头也放上东西)

  教师:跳跳虎找来了许多硬币,那要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多少个硬币两边才会一样*呢?

  2.教师请一幼儿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慢慢放上硬币,直到跷跷板变*衡为止。(提示:硬币要一个一个轻拿轻放)

  3.点数硬币个数。教师引导语:现在跷跷板的两头一样*了吗?刚才这位小朋友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了几个硬币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4.教师示范记录(小狗和小老虎后面的格子里先空着):在跳跳虎后面相应的格子里写上数字“9”。

  教师小结:原来跳跳虎和9个硬币一样重。

  三、小组合作,在操作中巩固10以内的计数

  1.分小组合作探索。①教师引导语:许多小动物都想来玩一玩让天*跷跷板两边*衡的游戏。在你面前来了哪些小动物,你认识它们吗?如果把你面前的某一个小动物放进天*跷跷板的一头,那另一头需要放进去几个硬币才能使跷跷板两边一样*呢?小朋友想不想试一试?②教师提出具体要求:A.三个小朋友一组,商量一下,一个做记录员,记录操作结果,另两个是操作员。B.一个操作员把小动物轻轻放进去,另一位操作员轻轻地一个一个增加硬币,直到天*两边一样*。C.当天*跷跷板*衡的时候,三位小朋友一起数一数有几个硬币,记录员把硬币的个数记录到小动物后面的格子里。

  2.幼儿分小组探索并记录,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数清楚硬币的个数,并把数字填写到小动物后面相应的格子里。

  四、分析记录表,比较三个动物的轻重

  1.观察分析记录表。教师出示示范记录表:刚才大家在操作的时候,老师也做了一张记录表,请你们看一看老师记录的是哪三个小动物?表格上的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呢?为什么你这样认为呢?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只要比较记录表上硬币的个数,就可以知道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了,这个办法真好。

  2.用两种不同的标记区分最轻和最重的动物。教师引导语:请你们也仔细看一看你面前的记录表,比一比,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请每组的记录员在最重的小动物前面的格子里画上“O”,在最轻的小动物前面的格子里打“√”。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指导幼儿比较记录表上数字的大小并在相应的地方做标记。

  五、运用记录表。推理判断跷跷板两头动物的轻重关系

  1.观察分析跷跷板图片。教师引导语: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好玩的跷跷板呢,如果在跷跷板的两头也坐着两个小动物,请你猜猜看,哪一头的小动物比较轻,哪一头的小动物比较重?为什么?(轻的一头会翘起来,重的一头会垂下去。)

  2.推理小动物在跷跷板两头的位子。教师手指示范用记录单:这里的三个小动物,也想坐上这个跷跷板。仔细看一看记录表,想一想,你认为谁会坐在跷跷板的这一头,谁又会坐在跷跷板的另一头呢?还有小朋友有不同的想法吗?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跷跷板图片的两头摆上相应的动物卡片,并适时追问:你们同意这位小朋友的想法吗?为什么?

  4.幼儿自选跷跷板操作卡独立操作。教师引导语:请仔细看看面前的记录表,然后帮记录表上的小动物在跷跷板两头找到合适的位置。(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同一小组的小朋友可以互相检查一下同伴的操作卡。)

  5.集体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语:你的跷跷板两头可能坐着哪两个小动物,请带上你的记录表和操作卡,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根据这张记录表,我们就能知道可能是哪两个小动物在玩跷跷板了。

  六、拓展提升:初步感知加减法的实际运用

  1.引出问题①。教师引导语:小朋友刚才在操作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问题?遇到了什么问题?幼儿:表格上的三个小动物轻重都不一样,它们怎样玩让跷跷板*衡的游戏呢?

  2.讨论交流。教师手指示范用记录表:如果让这张记录表上的小狗和小老虎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头,跷跷板会变得怎么样?为什么?

  教师:要让它们坐上去跷跷板还要保持*衡。怎么办呢?

  教师适时追问:如果我们在小老虎这一头加硬币,请你仔细看看记录表,猜猜看,你认为需要在小老虎这一头加上几个硬币跷跷板就会变*衡?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幼儿:加一个硬币就可以了,因为5减4等于1,它们俩相差一个硬币的重量。

  3.教师用天*跷跷板验证幼儿的想法并记录。

  教师小结:从记录表上我们发现它们只相差一个硬币的重量,所以在小老虎这边加上一个硬币两边就*衡了,真有趣。

  4.引出问题②。教师引导语:刚才我们用加硬币的方法让天*跷跷板保持*衡,如果不加硬币可以让跷跷板两边保持*衡吗?

  教师将跳跳虎放进天*跷跷板的一头:小朋友想一想,另一头如果不放硬币,怎样让跷跷板保持*衡呢?为什么呢?

  幼儿:另一头同时放上小老虎和小狗,因为5加4等于9,正好和跳跳虎一样重,天*跷跷板两边就会一样*了。

  5.幼儿再次用天*跷跷板验证猜测并记录。

  延伸活动

  教师引导语:在你的记录表里也有三个小动物,如果也让它们玩一玩让跷跷板变*衡的游戏,你会怎么做呢?我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再来试一试好吗?

  附:教师示范用记录表

  比一比谁轻谁重

  动物名称

  硬币个数

《跷跷板》 教案4

  设计意图:

  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景,给小朋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回忆体验生活中的科学,让每一个小朋友在玩跷跷板这个有趣情境中探索知识,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获取丰富的知识,充分体现科学学科,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科特点。让每一个小朋友体验成功的欢乐。

  活动目标:

  1、根据音的高低变化做相应的动作。

  2、感受游戏的趣味性及跟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3、感受诵读童带来的快乐,从而爱上诵读,爱上音乐。

  4、让孩子感受童谣的韵律,节奏和趣味。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根据仪的高低变化做动作。

  难点:同伴间的默契合作。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活动

  小朋友,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在哪里玩过?和谁一起玩的呢?请你模仿一下怎么玩的?

  二、引导幼儿倾听音乐,听出音的高低变化。

  1、播放音乐,提醒幼儿注意倾听。

  2、你听出来音有什么不同吗?

  三、教师讲解游戏玩法。

  1、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

  音高的时候应该是什么状态?音低的时候呢?

  2、音高的时候应该是跷跷板一头高,音低的时候应该是这一头又变低了。

  3、教师和幼儿合作示范游戏玩法。

  四、全体幼儿自由结合按音乐的节奏合拍地做相应的动作。上下起伏做压跷跷板状,两人配合要默契。

  提醒幼儿,最后一小节蹲下的幼儿做从跷跷板上跌倒地上的动作,站立的幼儿滑向蹲下的幼儿,互相拥抱。

  五、幼儿自由玩游戏。

  游戏:“我们来玩跷跷板”两人一组,边诵读童谣边做动作。

  活动延伸:

  回家和你的爸爸或妈妈一起来玩“我们来玩跷跷板”游戏。

  教学反思:

  小朋友头脑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经常玩跷跷板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科学学*时,可以根据这些积累对于“怎样能使跷跷板*衡”这个问题,进行大胆地猜想和预测,激发了学生探究、实践、验证的欲望。《跷跷板》这首童谣采用“三字式”结构,节奏明快活泼。内容从儿童心性出发,读起来朗朗上口。诵读时可以采用多种对唱形式,让孩子在互动中体会诵读的乐趣,感受游戏的快乐。

《跷跷板》 教案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感知“轻”、“重”的含义,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轻”、“重”、“最轻”、“最重”的含义。

  2.通过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能对天**衡做出假设性解释。

  3.在操作、想象的过程中,发展重量观念,认识天*的*衡原理,获得相关的活动经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准备】

  课本、天*、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创设情境。

  出示两人玩跷跷板的生活图片。

  讨论:在跷跷板上你是什么感受?

  2.引出问题。

  讨论:(1)怎样通过跷跷板看出小动物们谁轻谁重?

  什么叫最轻?什么叫最重?

  怎么推理比较出最轻和最重?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任务一:掂一掂,比轻重

  1.播放视频:小朋友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轻重。

  2.学生实践:用手掂一掂比较身边物体的轻重,说一说谁轻、谁重。

  任务二:称一称,比轻重

  1.出示图片:淘气掂不出苹果和梨的重量。

  思考:用掂一掂的方法无法比较重量时应该怎么做?

  2.介绍天*:介绍天*的名称和使用方法。

  学生根据天*的图片用语言表达出比较重量的结果。

  3.出示图片:小铁球和大皮球比大小和轻重。

  学生讨论:皮球比较大,铁球比较重。

  小结:比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

  三、练*应用,巩固提升。

  1.看图比轻重。

  (1)一根香蕉和一个橙子称重比较。

  (2)一个苹果和两个橘子称重,比较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的重量。

  2.根据两幅图片推理比较三种蔬菜中最重和最轻的。

  方法1:南瓜比萝卜重,萝卜比茄子重,南瓜最重,茄子最轻。

  方法2:茄子比萝卜轻,萝卜比南瓜轻,茄子最轻,南瓜最重。

  推理比较不同数量的鸭妈妈和小鸭的重量。

  图1,鸭妈妈与3只小鸭一样重。

  图2,右边盘子去掉一只小鸭,鸭妈妈比2只小鸭重。

  图3,鸭妈妈相当于3只小鸭,左盘4只小鸭比3只小鸭重,所以4只小鸭比鸭妈妈重。

  (1)1只螃蟹和2条鱼一样重,1只螃蟹和4只虾一样重。所以2条鱼相当于4只虾。1条鱼就相当于2只虾。螃蟹最重,虾最轻。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生小结:这节课学*了用掂一掂、称一称的方法比轻重。同学们可以用学到的知识比一比生活中的其他物品的轻重。


《跷跷板》 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跷跷板》 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跷跷板》 教案 (菁华5篇)

《跷跷板》 教案1

  活动目标

  1、了解三个物体之间轻重关系,具有初步的轻重守恒能力。

  2、有一定推理、比较的能力。

  3、能用完整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感受过物体的轻重。

  物质准备:

  教具:实物鹌鹑蛋、鸽子蛋、鸡蛋各一个,天秤一架。

  学具:《幼儿用书》(P32页),幼儿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1、可爱的蛋宝宝。

  ——教师:爸爸带宝宝出去玩,他们在小河边发现了一些可爱的蛋宝宝。你认它们吗?

  ——教师分别出示鹌鹑蛋、鸽子蛋和鸡蛋,请幼儿辨认。

  2、谁轻谁重。

  ——教师:宝宝想知道它们哪个轻哪个重,你知道吗?

  ——请幼儿猜测、比较蛋的轻重,并讲述理由。

  ——教师分别引导幼儿比较鹌鹑蛋和鸽子蛋、鸽子蛋和鸡蛋的轻重,请幼儿将蛋放在天*上称一称,了解它们谁轻谁重。

  ——教师:现在我们知道了鸽子蛋比鹌鹑蛋重,鸡蛋又比鸽子蛋重,那么鹌鹑和鸡蛋谁轻谁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启发幼儿从鹌鹑蛋、鸽子蛋和鸡蛋三者的轻重关系上进行推理。

  3、幼儿操作活动。

  ——给重的打勾。观察画面上小动物坐跷跷板的情景,感知动物的轻重,认读字:轻、重。目测下面的三个动物,请你给最重的动物打勾。

  ——观察数字天枰,感知两边的`数量,并填写二、<、>符号。

  ——观察天*称上的水果,感知水果的轻重。目测旁边三个水果的重量,请何最重的水果打√。

  4、活动评价。

  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大家检查,并引导幼儿讲述理由,进一步巩固推算轻的能力。

《跷跷板》 教案2

  设计意图

  综述这首歌曲表现了玩跷跷板的情景,幼儿在学唱中体验着玩跷跷板的快乐,加上幼儿对玩跷跷板的情景很熟悉,因此创编动作有一定的经验基础。

  活动目标

  1、感受三拍子旋律的强弱变化,在音乐中体验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

  2、在创编表演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重点难点在音乐中体验玩跷跷板的感觉,并创编表演动作。

  教具准备大鼓,音乐磁带。

  活动流程:

  一、玩一上一下跷起来并欣赏音乐。

  1、请幼儿用动作来表演坐跷跷板。(两个人面对面双手拉紧,一蹲一站,一上一下翘起。

  2、放录音,幼儿边听音乐,边哼唱三拍子的旋律表演。教师可以在强拍时击鼓。

  二、学*歌曲《跷跷板》

  1、教师演唱歌曲。幼儿回忆歌曲的内容。

  2、引导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来念歌词,并在重拍处拍手或跺脚。教师在重拍处敲鼓配合。

  3、听歌曲摇动身体,每三拍摇动一次,幼儿也可以用身体的其他动作(手臂摆动、双脚移动等)感受三拍子的变化。

  4、轻声跟唱歌曲几遍。边唱边摇动身体。

  三、翘呀,翘呀,跷跷板。

  1、幼儿自由结伴创编表演动作。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动作。说说怎样才能玩得更和谐?

  3、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唱出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4、幼儿两两结伴边唱边做玩跷跷板的动作。

《跷跷板》 教案3

  设计意图

  在进行“动物王国”主题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由于前期经验的缺失。常常会错误地认为“大的物体重,小的物体轻”。为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经验,我以跷跷板为切入点。设计了集体教学活动,并与区域活动有机融合,引导幼儿通过操作记录来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物体问的轻重关系。尝试在游戏情境中,引领幼儿积极地探索,快乐地学*。自主地成长。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尝试操作并用计数形式来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记录表分析推理和判断物体间的轻重关系。

  3.培养合作意识、分析观察能力,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事先玩过跷跷板游戏。

  物质材料准备:亲子制作“简易天*跷跷板”,师幼共同收集各种材质的小动物玩具和小动物玩具的图片。

  教师示范用材料:三个小动物(跳跳虎、小老虎和小狗)、示范用记录表一张(附后)、跷跷板示范图(同幼儿操作卡,附后)、简易天*一架、展示板。

  幼儿操作用材料:每3人一组,每组一架亲子制作的简易天*和一张记录表,每组一个篓子(里面有三个动物玩具,每组都不一样),自选跷跷板操作卡人手一张(图片可插入相应地方,方便幼儿改错),幼儿绘画的小动物图片若干,硬币、记号笔、篓子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1.教师出示天*跷跷板:最*,我们班的小朋友迷上了玩天*跷跷板。这么有趣的玩具,不但吸引了我们小朋友,也吸引了许多小动物。看,谁来了?(跳跳虎来了)

  2.教师引导语:跳跳虎可喜欢玩天*跷跷板了,它一下子就跳到了跷跷板的一头。咦,现在跷跷板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

  二、操作探索:怎样让跷跷板两边一样*

  1.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语: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天*跷跷板的两边一样*吗?(可以在跷跷板的另一头也放上东西)

  教师:跳跳虎找来了许多硬币,那要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多少个硬币两边才会一样*呢?

  2.教师请一幼儿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慢慢放上硬币,直到跷跷板变*衡为止。(提示:硬币要一个一个轻拿轻放)

  3.点数硬币个数。教师引导语:现在跷跷板的两头一样*了吗?刚才这位小朋友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了几个硬币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4.教师示范记录(小狗和小老虎后面的格子里先空着):在跳跳虎后面相应的格子里写上数字“9”。

  教师小结:原来跳跳虎和9个硬币一样重。

  三、小组合作,在操作中巩固10以内的计数

  1.分小组合作探索。①教师引导语:许多小动物都想来玩一玩让天*跷跷板两边*衡的游戏。在你面前来了哪些小动物,你认识它们吗?如果把你面前的某一个小动物放进天*跷跷板的一头,那另一头需要放进去几个硬币才能使跷跷板两边一样*呢?小朋友想不想试一试?②教师提出具体要求:A.三个小朋友一组,商量一下,一个做记录员,记录操作结果,另两个是操作员。B.一个操作员把小动物轻轻放进去,另一位操作员轻轻地一个一个增加硬币,直到天*两边一样*。C.当天*跷跷板*衡的时候,三位小朋友一起数一数有几个硬币,记录员把硬币的个数记录到小动物后面的格子里。

  2.幼儿分小组探索并记录,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数清楚硬币的个数,并把数字填写到小动物后面相应的格子里。

  四、分析记录表,比较三个动物的轻重

  1.观察分析记录表。教师出示示范记录表:刚才大家在操作的时候,老师也做了一张记录表,请你们看一看老师记录的是哪三个小动物?表格上的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呢?为什么你这样认为呢?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只要比较记录表上硬币的个数,就可以知道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了,这个办法真好。

  2.用两种不同的标记区分最轻和最重的动物。教师引导语:请你们也仔细看一看你面前的记录表,比一比,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请每组的记录员在最重的小动物前面的格子里画上“O”,在最轻的小动物前面的格子里打“√”。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指导幼儿比较记录表上数字的大小并在相应的地方做标记。

  五、运用记录表。推理判断跷跷板两头动物的轻重关系

  1.观察分析跷跷板图片。教师引导语: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好玩的跷跷板呢,如果在跷跷板的两头也坐着两个小动物,请你猜猜看,哪一头的小动物比较轻,哪一头的小动物比较重?为什么?(轻的一头会翘起来,重的一头会垂下去。)

  2.推理小动物在跷跷板两头的位子。教师手指示范用记录单:这里的三个小动物,也想坐上这个跷跷板。仔细看一看记录表,想一想,你认为谁会坐在跷跷板的这一头,谁又会坐在跷跷板的另一头呢?还有小朋友有不同的想法吗?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跷跷板图片的两头摆上相应的动物卡片,并适时追问:你们同意这位小朋友的想法吗?为什么?

  4.幼儿自选跷跷板操作卡独立操作。教师引导语:请仔细看看面前的记录表,然后帮记录表上的小动物在跷跷板两头找到合适的位置。(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同一小组的小朋友可以互相检查一下同伴的操作卡。)

  5.集体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语:你的跷跷板两头可能坐着哪两个小动物,请带上你的记录表和操作卡,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根据这张记录表,我们就能知道可能是哪两个小动物在玩跷跷板了。

  六、拓展提升:初步感知加减法的实际运用

  1.引出问题①。教师引导语:小朋友刚才在操作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问题?遇到了什么问题?幼儿:表格上的三个小动物轻重都不一样,它们怎样玩让跷跷板*衡的游戏呢?

  2.讨论交流。教师手指示范用记录表:如果让这张记录表上的小狗和小老虎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头,跷跷板会变得怎么样?为什么?

  教师:要让它们坐上去跷跷板还要保持*衡。怎么办呢?

  教师适时追问:如果我们在小老虎这一头加硬币,请你仔细看看记录表,猜猜看,你认为需要在小老虎这一头加上几个硬币跷跷板就会变*衡?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幼儿:加一个硬币就可以了,因为5减4等于1,它们俩相差一个硬币的重量。

  3.教师用天*跷跷板验证幼儿的想法并记录。

  教师小结:从记录表上我们发现它们只相差一个硬币的重量,所以在小老虎这边加上一个硬币两边就*衡了,真有趣。

  4.引出问题②。教师引导语:刚才我们用加硬币的方法让天*跷跷板保持*衡,如果不加硬币可以让跷跷板两边保持*衡吗?

  教师将跳跳虎放进天*跷跷板的一头:小朋友想一想,另一头如果不放硬币,怎样让跷跷板保持*衡呢?为什么呢?

  幼儿:另一头同时放上小老虎和小狗,因为5加4等于9,正好和跳跳虎一样重,天*跷跷板两边就会一样*了。

  5.幼儿再次用天*跷跷板验证猜测并记录。

  延伸活动

  教师引导语:在你的记录表里也有三个小动物,如果也让它们玩一玩让跷跷板变*衡的游戏,你会怎么做呢?我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再来试一试好吗?

  附:教师示范用记录表

  比一比谁轻谁重

  动物名称

  硬币个数

《跷跷板》 教案4

  设计意图:

  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景,给小朋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回忆体验生活中的科学,让每一个小朋友在玩跷跷板这个有趣情境中探索知识,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获取丰富的知识,充分体现科学学科,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科特点。让每一个小朋友体验成功的欢乐。

  活动目标:

  1、根据音的高低变化做相应的动作。

  2、感受游戏的趣味性及跟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3、感受诵读童带来的快乐,从而爱上诵读,爱上音乐。

  4、让孩子感受童谣的韵律,节奏和趣味。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根据仪的高低变化做动作。

  难点:同伴间的默契合作。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活动

  小朋友,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在哪里玩过?和谁一起玩的呢?请你模仿一下怎么玩的?

  二、引导幼儿倾听音乐,听出音的高低变化。

  1、播放音乐,提醒幼儿注意倾听。

  2、你听出来音有什么不同吗?

  三、教师讲解游戏玩法。

  1、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

  音高的时候应该是什么状态?音低的时候呢?

  2、音高的时候应该是跷跷板一头高,音低的时候应该是这一头又变低了。

  3、教师和幼儿合作示范游戏玩法。

  四、全体幼儿自由结合按音乐的节奏合拍地做相应的动作。上下起伏做压跷跷板状,两人配合要默契。

  提醒幼儿,最后一小节蹲下的幼儿做从跷跷板上跌倒地上的动作,站立的幼儿滑向蹲下的幼儿,互相拥抱。

  五、幼儿自由玩游戏。

  游戏:“我们来玩跷跷板”两人一组,边诵读童谣边做动作。

  活动延伸:

  回家和你的爸爸或妈妈一起来玩“我们来玩跷跷板”游戏。

  教学反思:

  小朋友头脑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经常玩跷跷板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科学学*时,可以根据这些积累对于“怎样能使跷跷板*衡”这个问题,进行大胆地猜想和预测,激发了学生探究、实践、验证的欲望。《跷跷板》这首童谣采用“三字式”结构,节奏明快活泼。内容从儿童心性出发,读起来朗朗上口。诵读时可以采用多种对唱形式,让孩子在互动中体会诵读的乐趣,感受游戏的快乐。

《跷跷板》 教案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感知“轻”、“重”的含义,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轻”、“重”、“最轻”、“最重”的含义。

  2.通过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能对天**衡做出假设性解释。

  3.在操作、想象的过程中,发展重量观念,认识天*的*衡原理,获得相关的活动经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准备】

  课本、天*、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创设情境。

  出示两人玩跷跷板的生活图片。

  讨论:在跷跷板上你是什么感受?

  2.引出问题。

  讨论:(1)怎样通过跷跷板看出小动物们谁轻谁重?

  什么叫最轻?什么叫最重?

  怎么推理比较出最轻和最重?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任务一:掂一掂,比轻重

  1.播放视频:小朋友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轻重。

  2.学生实践:用手掂一掂比较身边物体的轻重,说一说谁轻、谁重。

  任务二:称一称,比轻重

  1.出示图片:淘气掂不出苹果和梨的重量。

  思考:用掂一掂的方法无法比较重量时应该怎么做?

  2.介绍天*:介绍天*的名称和使用方法。

  学生根据天*的图片用语言表达出比较重量的结果。

  3.出示图片:小铁球和大皮球比大小和轻重。

  学生讨论:皮球比较大,铁球比较重。

  小结:比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

  三、练*应用,巩固提升。

  1.看图比轻重。

  (1)一根香蕉和一个橙子称重比较。

  (2)一个苹果和两个橘子称重,比较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的重量。

  2.根据两幅图片推理比较三种蔬菜中最重和最轻的。

  方法1:南瓜比萝卜重,萝卜比茄子重,南瓜最重,茄子最轻。

  方法2:茄子比萝卜轻,萝卜比南瓜轻,茄子最轻,南瓜最重。

  推理比较不同数量的鸭妈妈和小鸭的重量。

  图1,鸭妈妈与3只小鸭一样重。

  图2,右边盘子去掉一只小鸭,鸭妈妈比2只小鸭重。

  图3,鸭妈妈相当于3只小鸭,左盘4只小鸭比3只小鸭重,所以4只小鸭比鸭妈妈重。

  (1)1只螃蟹和2条鱼一样重,1只螃蟹和4只虾一样重。所以2条鱼相当于4只虾。1条鱼就相当于2只虾。螃蟹最重,虾最轻。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生小结:这节课学*了用掂一掂、称一称的方法比轻重。同学们可以用学到的知识比一比生活中的其他物品的轻重。


《跷跷板》 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活板》教案 (菁华5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1、了解作者及《梦溪笔谈》。

  2、了解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说明顺序。

  3、掌握“溶、帖、旋、拂、砥、讫”等6个字。

  (二)能力训练:

  初步学会翻译文言文;能指出课文的说明顺序。

  (三)思想感情教育: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和《梦溪笔谈》。

  2、疏通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和《梦溪笔谈》

  要求快速阅读注释一和注释二。

  合上书本比赛掌握情况。(幻灯,填空)

  教师补充。

  (三)解题:活板,即为活字板,“板”同“版”。

  (四)听录音,注意断句和特殊字的读音。

  (五)检查朗读。(准确程度、流畅程度)

  (六)疏通全文。

  以“开火车”的形式,一人一句,遇到疑难句,同桌帮忙。

  提醒学生特别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将注释中的重要词语划出。

  (七)注意下列词的落实:

  第一段:板印、盛为之、已后、皆为扳本

  第二段:布衣、又为活板、薄入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持就火炀之、则字*如砥、止印、未为简易、已字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重复者、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不以木为之者、文理又疏密、兼与药相粘、燔土、用讫、拂、殊不

  第三:其印、为、予、群从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用现代文翻译第二段。

  3、找出三个词类活用、四个通假字、五个一词多用。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结构层次。

  2、了解说明顺序。

  二、教学过程:

  (一)复*上课时的内容。(出示幻灯。)

  一、解释下列各词:

  1、板印:

  2、盛为之:

  3、已后:

  4、皆为扳本:

  5、布衣:

  6、又为活板;

  7、薄如钱唇:

  8、每字为一印:

  9、火烧令坚:

  三、写出四个通假字:

  四、写出三个词类活用字:

  (二)完成课后练*二。

  (三)分析全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

  1、思考:本文三个自然段各记述了什么情况?

  简要交代活版发明之前用雕版印刷的具体时间和使用情况。

  详细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以及有关的问题。

  交代毕升所制字模的下落。

  2、由以上分析看出本文总体上是以什么为序?

  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

  3、本文课题是“活板”,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活版,而是从雕版印刷写起的?

  从雕版印刷到活版印刷是印刷术的一个飞跃。试问,雕版印刷的缺点是什么?

  (死,不灵活。)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看出活版印刷的优点和特点。

  (四)分析第二段:(重点段)

  1、齐读,思考:按照活板制作和使用的程序,本段可分几层?

  第一层(1):简介活板的发明时间和发明者。

  第二层(2—4):介绍活版的制作方法。

  第三层(5—9):说明活版印刷的功效和提高印刷效率的方法。

  第四层(10):说明用胶泥刻字的原因忽然拆版的方法。

  2、分析第二层。

  ①齐读。

  ②提问:

  这一层共有三句话,每一句话记述了活版制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要求各用两个字加以概括。(制字——制版——排版)

  排版部分又是怎样的一个程序?(布字——火炀——按*)

  这是根据什么顺序介绍的?(活版制作的程序或以工艺流程。也就是时间顺序)

  采用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好处?(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显得科学、精确、条理。不仅使读者对事物有充分的认识了解,而且使文章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活版印刷的特点使什么?(极为神速。)

  提高功效的措施使什么?(一使“常作二铁板,更互用之”;二是“一字有数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木头二用胶泥作字模的原因,使我们更清楚地知道活版印刷地特点使什么?(活)

  介绍活版的功效、字印的贮存、用胶泥刻字的好处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逻辑顺序。)

  3、总结:本文说明紧扣中心,条理清楚、自始至终抓住一个特征“活”字作文章。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三。

  2、完成作业本。

  3、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2、感受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复*已学知识。(各部分的说明顺序。)

  (二)分析说明方法。

  1、齐读全文。

  2、思考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要举出实例。

  打比方:“薄如钱唇”、“则字*如砥”

  作用:使人们对胶泥字模的形状、活版的*整程度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使说明更准确形象。

  作比较:“若止印三二本……极为神速”“不以木为之者……、殊不沾污”

  作用:说明印刷的特点和胶泥刻字的优点。

  举例子:如“之、也”等字。

  列数字。

  (三)总结全文。

  (四)巩固练*:

  1、指出下列一词多义字的意义和用法。

  唐人尚未盛为之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为每字为一印

  未未简易

  其印未予群从所得

  满铁范为一板

  极为神速

  不以木为之者

  不以木为之者

  唐人尚未盛为之

  之更互用之

  旋刻之

  火烧令坚

  火持就火炀之

  用讫再火令药熔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其则以一*板按其面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其法:用胶泥刻字

  持就火炀之

  就瞬息可就

  每韵为一帖

  帖则以纸帖之

  2、校对作业本。

  (五)布置作业:

  1、订正课堂上错误的地方。

  2、预*。

  板书:

  一、雕版印刷——“死”

  时1、发明:时间、人

  二、活板印刷制字时间

  间制版

  2、制作排字

  活板排版火炀顺序

  顺按*

  3、印刷:特点、功效逻辑

  4、拆版顺序

  序三、字模的下落

  教学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以*实浅显的文字,介绍了毕昇创造活版和活版印刷术的有关情况。文章紧扣活板“活”的特征,因此在设计本篇教学设计时,注重引导学生认真体会程序的条例清楚、层次分明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且在学*的过程中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对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同义词要注意比较辨析,整理归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会认读课文,读准句词。

  (二)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的结构形式,理解说明语言的简明、生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和《梦溪笔谈》。

  2、疏通全文。

  (二)教学难点

  1、课文第二段的分析。

  2、本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文言文必须在熟练朗读下才可以理解其基本意思。

  2、讨论法:学*文言文比较枯燥,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素材准备印刷术的发展资料,活字印刷模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同学们,咱们都知道手头上的课本、练*册等都是印刷而成的,可是同学们了解印刷术的演变过程吗?不知道吧,好,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学*一下,看我们的印刷技术是如何演变提高的。(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一、课前热身,疏通文意

  1、简介作者和《梦溪笔谈》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这篇文章的作者沈括,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梦溪笔谈)是*科技史上的重要著述。

  2、要求快速阅读课文。检查朗读(准确程度、流畅程度)

  3、听录音,注意断句和特殊字的读音。

  4、解题:活板,即为活字板,“板”同“版”。

  5、疏通全文。以“开火车”的形式,一人一句,遇到疑难句,同桌帮忙。

  提醒学生特别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将注释中的重要词语划出。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第1段,教师指导学*。

  疏通文意:板,刻板、雕板,这里义为“用雕板”;印,动词,印刷。唐,唐代,公元618—907年;尚,还;盛,广泛的,大规模的;为,动词,使用;之,代词,指“板印书籍”这种方法,可译为“它”。五代,公元907—979年;时,时候;始,开始;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种儒家经书。已后,以后;典,经典,例如“五经”;籍,一般书籍;皆,都;为,判断动词,是;板本,雕板(印刷的)本子。

  总结:(一)专用名词:朝代、书名、人名、地名、官职等不译。(二)文言文省略较多,译为现代汉语时,要疏通上下文意,补上。(三)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译时有很多单音节词要补上一字变成双音节词。

  请同学译出第1段全文:用雕板印刷书籍,唐代的人还没有广泛的使用它,从五代的时候开始(用雕板)印刷五经,以后(各种)经典书籍都是雕板(印刷的本子)。

  分析:介绍活板,先说雕板,既说明了活板渊源又提出了比较对象。“尚未盛为”,并非绝无,用词考究。“尚未……始印……皆为”,干净利落的交代了雕板印刷的发展过程,自然的引向说明中心——活板。

  提问:课文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提示:简述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板书)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

  学生齐读。

  2、疏通第2段文意。

  这一段是全文主体,具体说明了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及有关事项。(板书)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等

  ①学*第一层。(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句,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为,动词,发明。庆历年间,有(个)*民毕昇,又发明了活板(印刷)。

  提问:第一段中“唐人尚未盛为之”的“为”译为“使用”,这里的“为”译为“发明”,根据什么?

  提示:根据上下文意。前一处宾语“之”指“板印书籍”的方法,“为”译为“使用”;这一处宾语是“活板”,所以“为”译为“发明、创造”。

  提问:这一句十二个字,介绍了什么?

  提示:活板发明时间、发明人身份及姓名。(加黑字板书)“布衣”二字,表现了人民的创造力,也表明作者不以地位取人的进步态度。“又”字呼应第一段,说明活板是在雕板印刷基础上的新创造。

  ②疏通第二层文意。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层(“其法……瞬息可就”),教师指导,看注释,逐句疏通文意。

  (1)其,他的,指毕昇;胶泥,有粘性的泥土;一印,一(个)印模,省略量词;火,名词,在这里是“用火”义。全句意:他的方法是使用胶质泥土雕刻文字,薄厚好像铜钱的边缘,每个文字制作一个印模,用火烧烤使(它)坚硬。——这句介绍制作活字的工序。同学们注意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的方法。

  同学齐读这一句(“其法……火烧令坚”)。

  (2)其,那,代铁板;以,介词,用;两个“之”用法不同,前一个,助词,可省去,后一个,代词,指铁板,可译为“它”。

  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以下各句同)

  译文;预先设置一块铁板,那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一类东西蒙盖它。

  同学齐读这一句(“先设……冒之”)。

  (3)“置”后省略介词“于”(在)”;乃,于是;满,用作动词,排满;三个“则”字,都是顺承关系连词,可译作“就”。

  译文:想要印刷时,就拿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密密排布字模,排满铁框子就算作一块活板,拿着(它)靠*火边烧烤它;等药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张*板按压它的表面,字模就*整得像磨刀石一样了。——以上两句介绍制作活板的工序。

  同学齐读这一句(“欲印……字*如砥”)。

  (4)止,通“只”;为,认为,算做;神速,极快、快得惊人。

  译文:如果只印刷两三本,不能算作简单方便;如果印刷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却快得惊人了。——这句介绍印刷工序中的一板单印。

  同学齐读这一句(“若止印……极为神速”)。

  (5)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

  译文: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铁板印刷,一块铁板另外排布字模,这一块印刷的刚刚印完,那第二块板已经备好,交替轮流使用它们,转眼间就能够完成。——这句介绍两板交替。

  同学齐读这一句(“常作……瞬息可就”)。

  以上是第二段第二层,介绍活字印刷的制板印刷程序,是文章的说明重点。

  ③疏通第三层文意。

  这一层介绍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事项。共四句话,分别请四位同学朗读、翻译。

  (1)第一句译文:每一个文字都有几个印模,例如“之”、“也”等文字,每个文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一块板面内有重复出现(这些字的时候用)

  (2)第二句译文:(活字)不使用时,就用纸条标记它们,每个韵部标上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藏它们。

  (3)第三句译文:有生僻文字*时没有准备的,随即雕刻它,用草火烧烤,转眼间就能够制成。

  (4)第四句译文:不用木头雕刻活字的原因,因为(木头)的纹理疏密不匀,沾水浸湿后就会高低不*,并且(字模)和药物粘结在一起,(拆板)时不能够取下;不好烧烤泥模,用完后再用火烧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摸擦它们,那些印模就自动脱落,一点也不会沾药弄脏。

  同学齐读第三层。

  3、学*第3段。

  指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介词,被;予,我。

  学生翻译。译文:毕昇死后,他的印模被我的侄子们得到,到现在还(妥善的)保存收藏着。——这段介绍了毕昇活字模的下落,证明自己所介绍的活字印刷术是确切无疑的。这段说明是必要的。

  三、课后练*

  1、根据第2段第二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具体工作程序,参照完成练*二。

  2、根据第2段第三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的具体事项是什么,用四个短语归纳概括这一层的四句话,参照完成练*一。

  3、反复朗读全文,争取能够背诵。

  第二课时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已基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重点分析课文第二段以及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一、精读课文

  1、分析第2段第二层

  ①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字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其法”既总括这一句,又总领这一层。因为“活字”是“活板”的关键环节。选“胶泥”为原料,因为它有粘性,可塑,易雕,可烧坚;“薄如钱唇”,用比喻写刻字深度的精巧。“每字为一印”点出与雕板不同的特点。从选材到雕刻、烧制、毕昇一定经过多次实验,小小印模闪射着智慧、毅力和科学精神的光辉。现代铅合金印模、铅字就是在它的基础上的发展起来的。(传示铅字字模)(板书)第一道工序

  提问归纳:这一句介绍了制活字的原料、刻法、特点、成型四方面内容,真是言简意赅。

  ②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板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冒”、“就”、“炀”、“烧”,用词准确。两句写了制板工序,工具、原料、成法都写得具体详尽,层次清楚,文字简洁。

  提问:这道制活板工序都包括哪些步骤?

  归纳:包括:设铁板、冒药物、置铁范、排字模、就火炀、*模面六个步骤。其中,“密布”、“稍熔”、“字*如砥”写出了具体技术要求。(板书)步骤:设铁板、冒药物、置铁范、排字模、就火炀、*模面

  ③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二道工序:印刷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用“神速”形容,前加一“板”字,表明活板印刷术的先进;形容适度,未超出说明文语言*实的总体要求。两板交替,更灵活快速。试想雕板印刷就无法“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瞬息”呼应“神速”,体现了活板印刷的先进。其特点一言以蔽之:“活”。(板书)第二道工序

  2、分析第2段第三层。

  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或背诵这一层的四句话,要求同学具体分析各项工艺要求怎么体现“活”的特点的,并用短语归纳各句大意。

  ①第一句。多备常用字字模,以备重复使用,体现了“活”的特点。这一句讲的是:一字多印。

  ②第二句。雕板印后,大量堆积,除非再印,毫无用处。活字拆板后,可以再制新板,非常方便灵活,为避免因“活”而乱,分类贮藏,考虑周到,办法实用。这一句讲的是:按韵贮印。

  ③第三句。制板时,难免遇上生僻字,对此,毕昇也想出了办法。又一个“瞬息”,说明有“奇”字也不会误工,的确十分灵活。这一句讲的是:奇字旋刻。

  ④第四句。补充说明不以木头制字模的原因,解释了胶泥字模的优越性,比较说明,扣住一个“活”字,并与本段开头相呼应。这一句讲的是;舍木取泥。

  同学齐读第2段。

  二、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板书)写作特点

  提示:

  1、抓住事物特点加以说明。活板先进在“活”上。文章以雕板为比照,突出一个“活”字,既介绍了怎样“活”,又说明了为什么这样“活”。

  2、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活板印刷是一种新工艺,按程序说明是合理的顺序。

  3、说明的语言简洁、*实、准确,形容适度。为了说明清楚,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打比方:“薄如钱唇”、“则字*如砥”。


《跷跷板》 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跷跷板》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图片跷跷板。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现在出了一个问题: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跷跷板,那你怎样把爸爸翘起来呢?这个问题较具有激发性,学生能够较好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发言。有的同学说可以自己报一块大石头,或者再找一个伙伴。这个时候,我强调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东西,或者找一个同学。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只能从爸爸,自己和跷跷板身上进行找了。学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这个较为情景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的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下面的解决问题:利用杠杆尺怎样能够将另一侧进行翘起。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纷纷进行操作。在操作之前我给出的问题是在位置3处,挂3个钩码,问在另一侧挂几个钩码才能够将另一侧的钩码进行翘起。在操作的过程周中,学生在另一侧的挂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一个位置过一个,有的三三两两的挂。总之他们的将我提出的问题解决。但是这现象进行总结量化的时候就较为的复杂。而学生不需要进行这样的复杂的学*。至少不是全部需要这样复杂的探究。现在看来,可以在指导实验的时候,指导个别现在的同学进行计算,然后进行汇报得出结论。或者再探究之前将这个问题简化:比如在另一侧只能在固定的位置挂钩吗,要求挂一位置,要么2位置。。。。。,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明确的去操作了。然后在提出较为简单的要求,但是实际操作较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操作。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因为学生进行进行较为长时间的操作,学生的实验跨越两节课。我想在以后的安排中,要进行更为优化的安排效果会更好的。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在多媒体上出示跷跷板的图片。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想到自己的玩的跷跷板的经验和发现。在学生回忆中,我提出问题:你在玩的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就是对于自己玩的'经验在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的之后,我出示本课的板书,今天再来研究跷跷板了。

  然后就是根据学生刚才的发现,就是验证学生的发现:怎样用轻的物体翘起中的物体,两边的怎样时候才能*衡。

  在下面的学*活动中,我首先给学生介绍了杠杆尺,怎样调*杠杆尺。然后让学生按照他们提出的问题自由的去探究。在学生自由的探究中,学生们去发现问题,发现真相。

  在整个的活动的过程中,虽然耗费很长的时间,但是学生发现了很多的方法,他们的方法可以使杠杆尺*衡或者是将重的一端翘起来。甚至个别小组的同学在进行活动时候,竟然发现了杠杆的*衡原理。虽然这是比较深的理论的内容,但是孩子通过自己的操作竟然发现了。这说明,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只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然后再予以他们一些指导,他们会有我们想象不到的发现。因此在教学中,我想不能够轻视孩子。

  在介绍杠杆尺的应用的时候,我采取比较的快的方式介绍了天*。这是因为我在探究问题的时候,用了比较多的时间。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时间的安排再进行合理的安排,这样就不会太紧张了。

  教师播放教学资料【玩跷跷板】

  师:看过这段视频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吗?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跷跷板*衡的秘密。(板书)生:体重重的把轻的压起来了。

  生:只要使大一点的力气就能把对方压起来。

  生: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衡呢?

  为什么儿子把爸爸压起来了?利用对媒体课件的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一个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前奏是深入展开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所在。

  猜想假设:

  师:你们都玩过跷跷板吧!想想怎么才能使跷跷板*衡呢?

  师小结:同学们,这些只是我们大家的猜测有可能对也有可能不对,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证明我们的猜想对不对,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去证明吗?

  制定方案:

  师:怎样做实验呢?

  师:这样吧,你们每一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些材料,你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我给大家准备的材料,来讨论制定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

  师:谁先来说一说?

  师:你说的这个小跷跷板实际应该叫杠杆尺。

  师:除了这些你们认为还应该注意什么?

  师:你们认为应该怎样记录好呢?

  (学生整理设计、讨论记录方案)

  实施探究:

  师:大家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了,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通过刚才的实验,谁能说一说你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发现?

  师:谁能从两边挂的钩码数量和距离说一说。

  师:组内交流一下吧!

  师:找一名同学上前来边说边演示给大家看。

  师: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师:你上前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好吗?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是不是还有一些*衡的规律我们没有找到呢?

  展示交流:

  师小结:除了我们找到的规律还是有别的*衡规律的,比如离支点远挂的数量就少,离支点*挂的数量就多也可以*衡。

  师:现在你们找到了刚上课时提出问题的答案了吗?

  师:谁能来说一说?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视频资料。【走钢丝】

  师生交流:你们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吗?

  (教师出示天*,介绍天*,学生亲自操作天*的使用。

  生:两边一样重能*衡。

  生:两边位置一样*衡。

  生:做实验。(齐)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汇报)

  生:制作小跷跷板来做实验。

  生:用杠杆尺和钩码、尺子来完成实验。

  生:安全。

  生:做好记录。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学生汇报交流)

  生:左边挂两个,右边挂两个,距离都一样*衡。


《跷跷板》 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活板教案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教学目的

  1.学*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程序说明顺序,使用简明、*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2.掌握“为”、“就”、“火”、“印”、“之”、“以”、“则”等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初步认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了解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1.本文文字比较浅易,文章也较简短,结合课文下注释,学生大体可读懂。因此,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对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加以归纳,并辅导学生掌握文言中单音节词的翻译方法。

  2.学*按工作程序说明的顺序,是学*本文的重点,可以结合疏通文字初步提出,之后再强调分析。行文的简洁,语言的准确也应作适当讲解。

  3.准备《辞海》一部和若干铅字印模,备用。

  4.安排两课时,连上最好。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介绍毕昇和他的活板印刷术,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

  2.疏通文意,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这篇课文就是介绍毕昇活字印刷术的一篇科技说明文。

  板书:活板(科技说明文)

  这篇文章的作者沈括,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梦溪笔谈)是*科技史上的重要著述。请同学朗读“阅读提示”的有关介绍。

  板书: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二、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参照注释,注意字音。

  板书下列汉字(或出示卡片),提问学生,其中多音字要求学生连同词一起读。

  昇shēng、薄bó、唇chún、和huò、炀yáng

  砥dǐ、更gēng、瞬shùn、帖tiē、韵yùn、贮zhù

  粘zhān、燔fán、沾zhān、予yú、从zòng

  旋xuàn。

  三、学*课文第1段。

  指名朗读第1段,教师指导学*。

  疏通文意:板,刻板、雕板,这里义为“用雕板”;印,动词,印刷。唐,唐代,公元618-907年;尚,还;盛,广泛的,大规模的;为,动词,使用;之,代词,指“板印书籍”这种方法,可译为“它”。五代,公元907-979年;时,时候;始,开始;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种儒家经书。已后,以后;典,经典,例如“五经”;籍,一般书籍;皆,都;为,判断动词,是;板本,雕板(印刷的)本子。

  总结:

  (一)专用名词:朝代、书名、人名、地名、官职等不译。

  (二)文言文省略较多,译为现代汉语时,要疏通上下文意,补上。

  (三)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译时有很多单音节词要补上一字变成双音节词。

  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

  (1)照顾上下文,准确搭配,

  (2)不可只拘泥于这一种方法。

  请同学译出第1段全文:用雕板印刷书籍,唐代的人还没有广泛的使用它,从五代的时候开始(用雕板)印刷五经,以后(各种)经典书籍都是雕板(印刷的本子)。

  分析:介绍活板,先说雕板,既说明了活板渊源又提出了比较对象。“尚未盛为”,并非绝无,用词考究。“尚未……始印……皆为”,干净利落的交代了雕板印刷的发展过程,自然的引向说明中心——活板。

  提问:课文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归纳:简述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加黑字板书)

  学生齐读。

  四、疏通第2段文意。

  这一段是全文主体,具体说明了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及有关事项。

  (加黑字板书)

  1.学*第一层。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句,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动词,发明。庆历年间,有(个)*民毕昇,又发明了活板(印刷)。

  提问:第一段中“唐人尚未盛为之”的“为”译为“使用”,这里的“为”译为“发明”,根据什么?

  归纳:根据上下文意。前一处宾语“之”指“板印书籍”的方法,“为”译为“使用”;这一处宾语是“活板”,所以“为”译为“发明、创造”。

  提问:这一句十二个字,介绍了什么?

  归纳:活板发明时间、发明人身份及姓名。(加黑字板书)“布衣”二字,表现了人民的创造力,也表明作者不以地位取人的进步态度。“又”字呼应第一段,说明活板是在雕板印刷基础上的新创造。

  2.疏通第二层文意。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层(“其法……瞬息可就”),教师指导,看注释,逐句疏通文意。

  (1)其,他的,指毕昇;胶泥,有粘性的泥土;一印,一(个)印模,省略量词;火,名词,在这里是“用火”义。全句意:他的方法是使用胶质泥土雕刻文字,薄厚好像铜钱的边缘,每个文字制作一个印模,用火烧烤使(它)坚硬。这句介绍制作活字的工序。同学们注意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的方法。

  同学齐读这一句(“其法……火烧令坚”)。

  (2)其,那,代铁板;以,介词,用;两个“之”用法不同,前一个,助词,可省去,后一个,代词,指铁板,可译为“它”。

  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以下各句同)

  译文;预先设置一块铁板,那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一类东西蒙盖它。

  同学齐读这一句(“先设……冒之”)。

  (3)“置”后省略介词“于”(在)”;乃,于是;满,用作动词,排满;三个“则”字,都是顺承关系连词,可译作“就”。

  译文:想要印刷时,就拿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密密排布字模,排满铁框子就算作一块活板,拿着(它)靠*火边烧烤它;等药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张*板按压它的表面,字模就*整得像磨刀石一样了。以上两句介绍制作活板的工序。

  同学齐读这一句(“欲印……字*如砥”)。

  (4)止,通“只”;为,认为,算做;神速,极快、快得惊人。

  译文:如果只印刷两三本,不能算作简单方便;如果印刷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却快得惊人了。这句介绍印刷工序中的一板单印。

  同学齐读这一句(“若止印……极为神速”)。

  (5)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

  译文: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铁板印刷,一块铁板另外排布字模,这一块印刷的刚刚印完,那第二块板已经备好,交替轮流使用它们,转眼间就能够完成。这句介绍两板交替。

  同学齐读这一句(“常作……瞬息可就”)。

  以上是第二段第二层,介绍活字印刷的制板印刷程序,是文章的说明重点。

  3.疏通第三层文意。

  这一层介绍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事项。共四句话,分别请四位同学朗读、翻译。

  (1)第一句译文:每一个文字都有几个印模,例如“之”、“也”等文字,每个文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一块板面内有重复出现(这些字的时候用)

  (2)第二句译文:(活字)不使用时,就用纸条标记它们,每个韵部标上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藏它们。

  (3)第三句译文:有生僻文字*时没有准备的,随即雕刻它,用草火烧烤,转眼间就能够制成。

  (4)第四句译文:不用木头雕刻活字的原因,因为(木头)的纹理疏密不匀,沾水浸湿后就会高低不*,并且(字模)和药物粘结在一起,(拆板)时不能够取下;不好烧烤泥模,用完后再用火烧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摸擦它们,那些印模就自动脱落,一点也不会沾药弄脏。

  同学齐读第三层。

  五、学*第3段。

  指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介词,被;予,我。

  学生翻译。译文:毕昇死后,他的印模被我的侄子们得到,到现在还(妥善的)保存收藏着。这段介绍了毕昇活字模的下落,证明自己所介绍的活字印刷术是确切无疑的。这段说明是必要的。

  六、朗读、背诵。

  同学齐读全文。背诵第二段,教师可将每句起首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作为提示。

  布置作业

  1.根据第2段第二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具体工作程序,参照完成练*二。

  2.根据第2段第三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的具体事项是什么,用四个短语归纳概括这一层的四句话,参照完成练*一。

  3.反复朗读全文,争取能够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分析课文第二段。

  2.处理课文后练*。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2段第二层。

  1.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字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其法”既总括这一句,又总领这一层。因为“活字”是“活板”的关键环节。选“胶泥”为原料,因为它有粘性,可塑,易雕,可烧坚;“薄如钱唇”,用比喻写刻字深度的精巧。“每字为一印”点出与雕板不同的特点。从选材到雕刻、烧制、毕昇一定经过多次实验,小小印模闪射着智慧、毅力和科学精神的光辉。现代铅合金印模、铅字就是在它的基础上的发展起来的。(传示铅字字模)

  提问归纳:这一句介绍了制活字的原料、刻法、特点、成型四方面内容,真是言简意赅。

  2.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板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冒”、“就”、“炀”、“烧”,用词准确。两句写了制板工序,工具、原料、成法都写得具体详尽,层次清楚,文字简洁。

  提问:这道制活板工序都包括哪些步骤?

  归纳:包括:设铁板、冒药物、置铁范、排字模、就火炀、*模面六个步骤。其中,“密布”、“稍熔”、“字*如砥”写出了具体技术要求。

  3.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二道工序:印刷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用“神速”形容,前加一“板”字,表明活板印刷术的先进;形容适度,未超出说明文语言*实的总体要求。两板交替,更灵活快速。试想雕板印刷就无法“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瞬息”呼应“神速”,体现了活板印刷的先进。其特点一言以蔽之:“活”。

  二、分析第2段第三层。

  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或背诵这一层的四句话,要求同学具体分析各项工艺要求怎么体现“活”的特点的,并用短语归纳各句大意。

  1.第一句。多备常用字字模,以备重复使用,体现了“活”的特点。这一句讲的是:一字多印。

  2.第二句。雕板印后,大量堆积,除非再印,毫无用处。活字拆板后,可以再制新板,非常方便灵活,为避免因“活”而乱,分类贮藏,考虑周到,办法实用。这一句讲的是:按韵贮印。

  3.第三句。制板时,难免遇上生僻字,对此,毕昇也想出了办法。又一个“瞬息”,说明有“奇”字也不会误工,的确十分灵活。这一句讲的是:奇字旋刻。

  4.第四句。补充说明不以木头制字模的原因,解释了胶泥字模的优越性,比较说明,扣住一个“活”字,并与本段开头相呼应。这一句讲的是;舍木取泥。

  同学齐读第2段。

  三、总结。

  1.提问:本文写了什么?反映出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归结:本文介绍了宋代发明家毕昇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启发我们:中华民族有光辉的历史,也必将有更灿烂的未来。

  2.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1)抓住事物特点加以说明。活板先进在“活”上。文章以雕板为比照,突出一个“活”字,既介绍了怎样“活”,又说明了为什么这样“活”。

  (2)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活板印刷是一种新工艺,按程序说明是合理的顺序。

  (3)说明的语言简洁、*实、准确,形容适度。为了说明清楚,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四、检查、解答上节课留的作业。

  1.同学回答,教师归纳。

  2.根据板书订正。

  3.同学回答后,教师归纳:

  (1)印。“五代时始印五经”,孤立看这一句,解为“印刷”也可以了,但结合上下文,就觉得欠精确。上文“板印书籍……”,可推知这个“印”应是“板印”的略写,译为“用雕板印刷”。它在句中是谓语,动词。“其印自落”,印模。在句中是主语,名词。“密布字印”,印模。在句中是宾语,名词。

  (2)火。“火烧令坚”,“火”本来是名词,在这里表明烧的方法,解为“用火”。“再火令药熔”,使药熔化的方法是“用火烧”,“火”,动词。

  (3)以。“不以木为之者”,“以”和后面的“木”,构成介词短语,用来修饰动词“为”,“以”,介词,用。“以备一板内重复者”,上文是“……每字有二十余印”,两句是目的关系,“以”是表示目的的连词,解为“来、用来”。

  (4)就。“瞬息可就”,动词,用来陈述活板印刷,译为“完成”。“持就火炀之”,动词,支配的宾语是“火”,译为“靠*”。

  (5)为。“唐人尚未盛为之”,“为”,动词,它的宾语“之”,代指“板印书籍”的方法,解为“使用、采用”。“满铁范为一板”,动词,它的宾语是“一板”,解为“算作、当作”。“右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前一个“为”,动词,宾语是“简易(简易之法)”,解为“算是、认为是”;后一个“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极神速”也讲得通,“为”在这里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补充,“为”之在本文中用法很丰富,多为动词,具体解释,以与宾语搭配为标准。此外,“其印为予群众所得”,“为”,介词,被,也应注意。

  总结:由这题可以看出辨别一词多义需:(1)顾及上下文意(2)分析本句成分(3)注意搭配对象。

  布置作业

  1.在积累本上总结一词多义现象。

  为、就、火、印、之、以、则

  2.完成练*四。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常用的实词,翻译全文。

  2.了解时间(工作程序)、逻辑相结合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难点

  疏通文言语句;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卡片等。

  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要先让学生自学,找出生僻字请老师帮助解决。疏通文意,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设计巧妙的题目引导完成。在疏通文言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对,这“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900多年前,北宋的*民毕升发明的,比德国的答凳堡活字印刷要早400多年,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啊!)今天,我们有幸在语文课本中学*《活板》一文,(板书课题。)了解活字印刷在当时的制作、印刷情况。

  2.简介作者。(出示课件或小黑板l。)

  沈括,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并解决。

  2.试举例说明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

  3.文章的题目是“活板”,为什么开头却写雕板?

  4.本文的题眼是一个“活”字,通篇是怎样围绕这个“活”字作文章的?

  5.本文结尾写活字的下落时,为什么不详细说明怎样得到活字而要一笔带过?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跷跷板》 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活板教案 (菁华3篇)

  教学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以*实浅显的文字,介绍了毕昇创造活版和活版印刷术的有关情况。文章紧扣活板“活”的特征,因此在设计本篇教学设计时,注重引导学生认真体会程序的条例清楚、层次分明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且在学*的过程中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对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同义词要注意比较辨析,整理归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会认读课文,读准句词。

  (二)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的结构形式,理解说明语言的简明、生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和《梦溪笔谈》。2、疏通全文。

  (二)教学难点1、课文第二段的分析。2、本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文言文必须在熟练朗读下才可以理解其基本意思。

  2、讨论法:学*文言文比较枯燥,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素材准备印刷术的发展资料,活字印刷模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同学们,咱们都知道手头上的课本、练*册等都是印刷而成的,可是同学们了解印刷术的演变过程吗?不知道吧,好,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学*一下,看我们的印刷技术是如何演变提高的。(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一、课前热身,疏通文意

  1、简介作者和《梦溪笔谈》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这篇文章的作者沈括,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梦溪笔谈)是*科技史上的重要著述。

  2、要求快速阅读课文。检查朗读(准确程度、流畅程度)

  3、听录音,注意断句和特殊字的读音。

  4、解题:活板,即为活字板,“板”同“版”。

  5、疏通全文。以“开火车”的形式,一人一句,遇到疑难句,同桌帮忙。

  提醒学生特别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将注释中的重要词语划出。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第1段,教师指导学*。

  疏通文意:板,刻板、雕板,这里义为“用雕板”;印,动词,印刷。唐,唐代,公元618—907年;尚,还;盛,广泛的,大规模的;为,动词,使用;之,代词,指“板印书籍”这种方法,可译为“它”。五代,公元907—979年;时,时候;始,开始;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种儒家经书。已后,以后;典,经典,例如“五经”;籍,一般书籍;皆,都;为,判断动词,是;板本,雕板(印刷的)本子。

  总结:(一)专用名词:朝代、书名、人名、地名、官职等不译。(二)文言文省略较多,译为现代汉语时,要疏通上下文意,补上。(三)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译时有很多单音节词要补上一字变成双音节词。

  请同学译出第1段全文:用雕板印刷书籍,唐代的人还没有广泛的使用它,从五代的时候开始(用雕板)印刷五经,以后(各种)经典书籍都是雕板(印刷的本子)。

  分析:介绍活板,先说雕板,既说明了活板渊源又提出了比较对象。“尚未盛为”,并非绝无,用词考究。“尚未……始印……皆为”,干净利落的交代了雕板印刷的发展过程,自然的引向说明中心——活板。

  提问:课文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提示:简述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板书)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

  学生齐读。

  2、疏通第2段文意。

  这一段是全文主体,具体说明了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及有关事项。(板书)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等

  ①学*第一层。(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句,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动词,发明。庆历年间,有(个)*民毕昇,又发明了活板(印刷)。

  提问:第一段中“唐人尚未盛为之”的“为”译为“使用”,这里的“为”译为“发明”,根据什么?

  提示:根据上下文意。前一处宾语“之”指“板印书籍”的方法,“为”译为“使用”;这一处宾语是“活板”,所以“为”译为“发明、创造”。

  提问:这一句十二个字,介绍了什么?

  提示:活板发明时间、发明人身份及姓名。(加黑字板书)“布衣”二字,表现了人民的创造力,也表明作者不以地位取人的进步态度。“又”字呼应第一段,说明活板是在雕板印刷基础上的新创造。

  ②疏通第二层文意。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层(“其法……瞬息可就”),教师指导,看注释,逐句疏通文意。

  (1)其,他的,指毕昇;胶泥,有粘性的泥土;一印,一(个)印模,省略量词;火,名词,在这里是“用火”义。全句意:他的方法是使用胶质泥土雕刻文字,薄厚好像铜钱的边缘,每个文字制作一个印模,用火烧烤使(它)坚硬。——这句介绍制作活字的工序。同学们注意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的方法。

  同学齐读这一句(“其法……火烧令坚”)。

  (2)其,那,代铁板;以,介词,用;两个“之”用法不同,前一个,助词,可省去,后一个,代词,指铁板,可译为“它”。

  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以下各句同)

  译文;预先设置一块铁板,那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一类东西蒙盖它。

  同学齐读这一句(“先设……冒之”)。

  (3)“置”后省略介词“于”(在)”;乃,于是;满,用作动词,排满;三个“则”字,都是顺承关系连词,可译作“就”。

  译文:想要印刷时,就拿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密密排布字模,排满铁框子就算作一块活板,拿着(它)靠*火边烧烤它;等药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张*板按压它的表面,字模就*整得像磨刀石一样了。——以上两句介绍制作活板的工序。

  同学齐读这一句(“欲印……字*如砥”)。

  (4)止,通“只”;为,认为,算做;神速,极快、快得惊人。

  译文:如果只印刷两三本,不能算作简单方便;如果印刷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却快得惊人了。——这句介绍印刷工序中的一板单印。

  同学齐读这一句(“若止印……极为神速”)。

  (5)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

  译文: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铁板印刷,一块铁板另外排布字模,这一块印刷的刚刚印完,那第二块板已经备好,交替轮流使用它们,转眼间就能够完成。——这句介绍两板交替。

  同学齐读这一句(“常作……瞬息可就”)。

  以上是第二段第二层,介绍活字印刷的制板印刷程序,是文章的说明重点。

  ③疏通第三层文意。

  这一层介绍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事项。共四句话,分别请四位同学朗读、翻译。

  (1)第一句译文:每一个文字都有几个印模,例如“之”、“也”等文字,每个文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一块板面内有重复出现(这些字的时候用)

  (2)第二句译文:(活字)不使用时,就用纸条标记它们,每个韵部标上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藏它们。

  (3)第三句译文:有生僻文字*时没有准备的,随即雕刻它,用草火烧烤,转眼间就能够制成。

  (4)第四句译文:不用木头雕刻活字的原因,因为(木头)的纹理疏密不匀,沾水浸湿后就会高低不*,并且(字模)和药物粘结在一起,(拆板)时不能够取下;不好烧烤泥模,用完后再用火烧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摸擦它们,那些印模就自动脱落,一点也不会沾药弄脏。

  同学齐读第三层。

  3、学*第3段。

  指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介词,被;予,我。

  学生翻译。译文:毕昇死后,他的印模被我的侄子们得到,到现在还(妥善的)保存收藏着。——这段介绍了毕昇活字模的下落,证明自己所介绍的活字印刷术是确切无疑的。这段说明是必要的。

  三、课后练*

  1、根据第2段第二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具体工作程序,参照完成练*二。

  2、根据第2段第三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的具体事项是什么,用四个短语归纳概括这一层的四句话,参照完成练*一。

  3、反复朗读全文,争取能够背诵。

  第二课时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已基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重点分析课文第二段以及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一、精读课文

  1、分析第2段第二层

  ①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字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其法”既总括这一句,又总领这一层。因为“活字”是“活板”的关键环节。选“胶泥”为原料,因为它有粘性,可塑,易雕,可烧坚;“薄如钱唇”,用比喻写刻字深度的精巧。“每字为一印”点出与雕板不同的特点。从选材到雕刻、烧制、毕昇一定经过多次实验,小小印模闪射着智慧、毅力和科学精神的光辉。现代铅合金印模、铅字就是在它的基础上的发展起来的。(传示铅字字模)(板书)第一道工序

  提问归纳:这一句介绍了制活字的原料、刻法、特点、成型四方面内容,真是言简意赅。

  ②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板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冒”、“就”、“炀”、“烧”,用词准确。两句写了制板工序,工具、原料、成法都写得具体详尽,层次清楚,文字简洁。

  提问:这道制活板工序都包括哪些步骤?

  归纳:包括:设铁板、冒药物、置铁范、排字模、就火炀、*模面六个步骤。其中,“密布”、“稍熔”、“字*如砥”写出了具体技术要求。(板书)步骤:设铁板、冒药物、置铁范、排字模、就火炀、*模面

  ③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二道工序:印刷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用“神速”形容,前加一“板”字,表明活板印刷术的先进;形容适度,未超出说明文语言*实的总体要求。两板交替,更灵活快速。试想雕板印刷就无法“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瞬息”呼应“神速”,体现了活板印刷的先进。其特点一言以蔽之:“活”。(板书)第二道工序

  2、分析第2段第三层。

  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或背诵这一层的四句话,要求同学具体分析各项工艺要求怎么体现“活”的特点的,并用短语归纳各句大意。

  ①第一句。多备常用字字模,以备重复使用,体现了“活”的特点。这一句讲的是:一字多印。

  ②第二句。雕板印后,大量堆积,除非再印,毫无用处。活字拆板后,可以再制新板,非常方便灵活,为避免因“活”而乱,分类贮藏,考虑周到,办法实用。这一句讲的是:按韵贮印。

  ③第三句。制板时,难免遇上生僻字,对此,毕昇也想出了办法。又一个“瞬息”,说明有“奇”字也不会误工,的确十分灵活。这一句讲的是:奇字旋刻。

  ④第四句。补充说明不以木头制字模的原因,解释了胶泥字模的优越性,比较说明,扣住一个“活”字,并与本段开头相呼应。这一句讲的是;舍木取泥。

  同学齐读第2段。

  二、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板书)写作特点

  提示:1、抓住事物特点加以说明。活板先进在“活”上。文章以雕板为比照,突出一个“活”字,既介绍了怎样“活”,又说明了为什么这样“活”。

  2、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活板印刷是一种新工艺,按程序说明是合理的顺序。

  3、说明的语言简洁、*实、准确,形容适度。为了说明清楚,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打比方:“薄如钱唇”、“则字*如砥”。

  作用:使人们对胶泥字模的形状、活版的*整程度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使说明更准确形象。

  作比较:“若止印三二本……极为神速”“不以木为之者……殊不沾污”。

  作用:说明印刷的特点和胶泥刻字的优点。

  举例子:如“之、也”等字。

  列数字。

  总结:本文说明紧扣中心,条理清楚、自始至终抓住一个特征“活”字作文章。

  (课堂总结)

  本文介绍了宋代发明家毕昇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启发我们:中华民族有光辉的历史,也必将有更灿烂的未来。

  三、课后练*

  1、背诵全文,掌握文中特殊词的用法。

  2、完成课后练*。

  板书设计

  活板

  沈括

  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

  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等

  写作特点: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

  教学目的

  1.了解“活板印刷”中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培养认真阅读注解的*惯,借助注解读懂课文,掌握几个实词的义项和用法(限于课文涉及到的)

  3.掌握按事物操作程序说明事物的顺序(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即掌握程序顺序)

  4.指导程序说明的写作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

  2.疏通文字并掌握印、火、以、就、为等实词、虚词在课文中的用法,完成练*三

  3.了解活板印刷的特征,完成练*一

  教学内容、步骤方法

  一、导入新课并简介沈括和(梦溪笔谈)。

  指南针、火药、造纸和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的四在发明,这都值得我们自豪的。活板印刷的发明者是北宋的*民毕昇,记述下他发明的活字印刷的书是沈括写的《梦溪笑谈》。

  关于沈括,请大家读“阅读提示”中的有关部分。再补充一点:他是主张变法的,在宋朝王安石变法时,曾做官,积极推行新法。王安石变法失败,他也受到打击排斥。晚年定居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的梦溪园。所以他给自己在这里写的书命名为《梦溪笔谈》。

  关于《梦溪笔谈》,请大家读注解①中的有关部分,这是一部有关历史文艺科学等各种知识的笔记。涉及的面相当广。“笔谈”可以宽泛地理解为一种文章体裁,每篇都不长,叙事、说明、议论都比较自由。请大家再读“阅读提示”中有关《梦溪笔谈》中有关“自然科学部分”内容的介绍:“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技术的成就。”如他在这部书的一篇文章内,记叙了我国陕西富县出产石油的情况。“石没”这个词,就是沈括最早使用的。这是一部非常有科学价值的书,我们应该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其中有关“活板”情况的文章。

  二、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时随时纠正错误读音。如读音都正确,应予肯定。并强调指出下列读音:“皆为(wéi)板本,又为(wéi)活板,薄(báo)如钱唇,松脂(zhī)、蜡和(huò)纸灰之类冒之,则以一铁范置(zhì)铁板上,持就火炀(yáng)之,字*如砥(dǐ),更(gēng)互用之,木格贮(zhù)之,有奇(pí)字素无务者,兼与药相粘(zhān),不若燔(fán)土,用讫(qì)再火令药熔,以手拂(fú)之,其印为(wéi)予群从(zòng)所得。”

  三、疏通文字,细读注解,读懂课文。(可让学生在看注解的基础上译出全文,教师在难点处予以点拨,为了不分散学生注意力,疏通文字时,不必过多涉及内容和层次的分析。)

  “活板”的“板”通“版”。通假字是文言常见的语言现象。本课中涉及的通假字还有“已后典籍皆为板本”的“已”,通“以”,“已”和“后”连用,表示时间。“若止印三二本”的“止”,通“只”。(通假字知识不必过多涉及,讲清本课中出现的通假字即可。)

  “为”字的用法相当灵活,基本义是“做”,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灵活翻译。唐人尚未盛为(做)之,已后典籍皆为(是)板本,又为(创造)活板,每字为(做成)一印,满铁范为(作为、当作)一板,未为(认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加强语气)神速,不以木为(刻)之者,其印为(与“所”字合用或单用,表示被动,“为”在这里虽是介词,但要读成wéi)予群从所得。

  其他“印、火、以、就”等词的用法均见练*三。“印”字有动词(例“五代时始印五经”)和名词(例“其印自落”)两种用法,学生能结合语言环境知道正确的解释就行了,不必过多讲语法知识。

  在疏通文字正确翻译课文后,指导学生完成练*三。

  四、指导学生了解活板印刷的特征在于“活”,完成练*一。在完成练*一时,教师强调指出“活板”印刷在于“活”的特征有如下表现:

  1、字是活的(“每字为一印”),

  2、排板是活的(“密布字印”),

  3、字犯数目活的(“每字皆有数印”),

  4、作法是活的(“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正因其灵活,所心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我国劳动人民的贡献可谓大矣,真值得我们自豪!

  五、小结,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复*讲过的内容

  2.试作练*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掌握程序顺序,完成练*二

  2.指导程序说明文的写作,完成练*四

  教学内容、步骤和方法

  一、检查朗读。

  要求读音正确,句逗处停顿恰当。

  二、掌握程序说明顺序。

  (先让同学讨论练*二答案。逐项核对,答案参看教参。然后教师小结,着重讲清以下几点。)

  1.程序说明文是说明文类别中的一种。人们一般按说明对象的内容,把说明文分为实物说明文、程序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三类。当然,这三类还是绝对的,实物说明文中也可以有其他方面的内容,程序说明文中往往也讲事理,事理说明文中也不排除对事物特征的说明。

  程序说明文的重点是说明做事的程序。它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大的实用性。比如要制作什么东西,如制作半导体收音机、叶脉书签、炒菜、煮米饭,进行化学实验、物理实验、解剖生物等等,都有个先后顺序问题。再如,家里买了照相机或其他电器,都有个操作过程先后问题。又如,工地的施工,也有个施工的程序问题。总之,从日常生活到学*、实验、生产,常常遇到做事的先后顺序的安排,因此掌握程序说明的知识,具备读、写程序说明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2.程序说明文安排顺序的特点是程序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中的一种。它的特点是有严格的先后步骤,前一步骤是后一步骤的前提,后一步骤要建立在前一步骤的基础之上。这种事物本身的先后步骤,决定了程序说明的顺序。比如《活板》一文介绍了活板印刷的方法。从大方面来说,分为两在步骤:制板和印刷。制板这一步骤中,又分为制备活字和排板两个步骤。制备活字和排板中又分为若干小的步骤。不制备活字,无法排板,制备活字,是排板产前提,排板建立在制备活字的基础之上的。不排好板,不能印刷,排板是印刷的前提,印刷是建立在排板的基础之上的。这一做事的步骤本身,就决定了文章说明的顺序。如果打乱这个顺序说明,势必造成条理混乱,使读者抓不住要领。

  3.按照做事的程序来写,还要适当交代为什么这样做和有关问题,一点不交代,会使读者对做法产生怀疑,缺乏说服力;交代过多,又会喧宾夺主。《活板》一文,就很好地注意了适当的交代。如为什么不用“木头”刻活字呢?“木头”不是更坚固吗?文中指出“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当然,后来科学发展了,人们又发明了铅字。但最初为什么“用胶泥刻字”的道理文章交代得清清楚楚。又如,活字那么多,怎么保存(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怎么办(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等等,文中都有适当交代。

  此外,文章对板印书籍的历史,毕昇发明的活字的下落也有简明清楚的交代(首尾两段)。

  三、将读写结合起来,指导做练*四。

  先找出练*四所给短文的顺序混乱之处,然后调序。将原文各段标上序号。调整后的段序号码为:①---③---④---⑦---②---⑤---⑥

  四、将读写进一步结合起来,指导写作程序说明文。

  上面,已讲过读写程序说明文的重要性写作程序说明文要注意交代的有关问题。现在,我们试着也写一篇程序说明文。

  文章昌写给别人看的,所以写之前,要道德明确读者对象和写作目的。我们写这篇作文,是要给同龄人(也是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看的,把你做好某件事的过程(还是记叙文)写下来,教给同龄人也会做这件事。

  参考题目是“作文训练”中的第3题(介绍--小制作)和第6题(菜,我是怎么做的)。如能结合你的特长和爱好写,也可以。如你喜欢篆刻,有这方面的实践和体会,就写“教你篆刻”,如你喜欢集邮,就写这方面的程序说明。

  这次作文的重点是合理安排程序。当然,也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语言要准确,行款格式合于要求等等。

  需要补充说明的有以下几点:

  (1)文字不要求很长,五六百字能说清楚的,就不要拉成七八百字。

  (2)严格按照做事的先后步骤写,需要有适当交代的地方(如为什么要这样做),可适当交代,要为读者着想。

  (3)形式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分条列项地写,一种是不分条列项而直接加以说明。

  为了使同学便于理解,这里提供两篇例文,供大家参考。

  [例文一]

  怎样洗邮票

  邮票,这个小小的方寸之地,包罗万象,无奇不有,爱好集邮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少年朋友们,在我们的集邮册里,虽然的一部分是新票,可大多数还是盖销票--用过的邮票吧?在你把邮票从信封上揭下,直到放到集邮册里的中间,还有青海省讲究呢!首先要看看邮票的品相,有没有污点,有没有皱褶,剪的时候,要把四边留出半厘米的边,不然的话,揭时就容易撕坏。然后把剪好的邮票放进盛有清水的脸盆里,浸泡十五分钟左右,就可以揭了。如果有的邮票粘得比较牢固,就用温水浇一下,千万不能用热水,因为用热水一烫,邮票就会掉色,弄脏票面。把揭下的邮票贴在脸盆壁上控一控水,要是邮票的背胶太多了,要用指甲刮掉,粘在盆壁上就不好办了。待水分稍稍控干之后,再把邮票一一放到吸水纸上。吸水纸不能用报纸代替,因为报纸个有油墨,会把邮票弄脏。最好用柔软、吸水力强的白纸。邮票里的水分完全干了,就算洗好了。这时你就可以用镊子把邮票放到集邮册里去了。

  集邮,是一件非常精细的工作,就是洗邮票,也得有一番技巧呢!

  [例文二]

  怎样洗邮票

  集邮,是一件精细的工作,就是把邮票从信封上揭下,放到集邮册里的中间,也有不少讲究呢。那第怎样才能做好这件事呢?

  一、看品相。主要看邮票有没有污点,有没有皱褶。

  二、剪邮票。剪时要把邮票连信封纸一齐剪下,四边留半百米的边。

  三、泡邮票。把邮票放入水中,浸泡一刻钟左右。注意不要用热水烫,邮票会掉色。

  四、揭邮票。揭时要小心,如揭不开,用温水浇一下,然后刮净背胶,贴在盆壁上控水。

  五、吸水分。待水分稍稍控干后,把邮票放在吸水纸上。吸水纸不要用报纸(因为报纸上的油墨会把邮票弄脏),只要用一般柔软、吸水力较强的白纸就行。

  六、收邮票。水分完全干后,用镊子把邮票放入集邮册。珍贵而易损的,最好包上玻璃纸。

  [例文评析]

  这两篇作文的内容是相同的。例文一没有分条列项,例文二按照步骤的先后标出了序号。我们比较一下两稿就会发现:例文二比例文一清楚醒目。为什么呢/例文二把例文一中的“首先”、“然后”、“再”等词语,变成了“一、看品相,二、剪邮票,三、泡邮票……”等序码和概括的词语。同时,例二注意分段。在语言上,例文二把一些叙述性的词语省去了,也显得干净。

  两文都是按步骤的先后写的,也都注意说明了每个步骤中的注意事项和它的道理。如“泡邮票”这一步骤,就交代了泡的时间和注意事项;不要用热水烫,并说明了不要用热水烫的道理。这些都是写程序说明文应当注意的。

  单元小结

  本单元学*的重点是掌握说明文常用的三种顺序:空间顺序(常有方位语言为标志),时间顺序(常有时间词语为标志),逻辑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中的一种。

  此外,还要掌握各篇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物,事物的特点是什么,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跷跷板》 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跷跷板教案菁选

跷跷板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跷跷板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动目标

  1、了解三个物体之间轻重关系,具有初步的轻重守恒能力。

  2、有一定推理、比较的能力。

  3、能用完整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感受过物体的轻重。

  物质准备:

  教具:实物鹌鹑蛋、鸽子蛋、鸡蛋各一个,天秤一架。

  学具:《幼儿用书》(P32页),幼儿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1、可爱的'蛋宝宝。

  ——教师:爸爸带宝宝出去玩,他们在小河边发现了一些可爱的蛋宝宝。你认它们吗?

  ——教师分别出示鹌鹑蛋、鸽子蛋和鸡蛋,请幼儿辨认。

  2、谁轻谁重。

  ——教师:宝宝想知道它们哪个轻哪个重,你知道吗?

  ——请幼儿猜测、比较蛋的轻重,并讲述理由。

  ——教师分别引导幼儿比较鹌鹑蛋和鸽子蛋、鸽子蛋和鸡蛋的轻重,请幼儿将蛋放在天*上称一称,了解它们谁轻谁重。

  ——教师:现在我们知道了鸽子蛋比鹌鹑蛋重,鸡蛋又比鸽子蛋重,那么鹌鹑和鸡蛋谁轻谁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启发幼儿从鹌鹑蛋、鸽子蛋和鸡蛋三者的轻重关系上进行推理。

  3、幼儿操作活动。

  ——给重的打勾。观察画面上小动物坐跷跷板的情景,感知动物的轻重,认读字:轻、重。目测下面的三个动物,请你给最重的动物打勾。

  ——观察数字天枰,感知两边的数量,并填写二、<、>符号。

  ——观察天*称上的水果,感知水果的轻重。目测旁边三个水果的重量,请何最重的水果打√。

  4、活动评价。

  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大家检查,并引导幼儿讲述理由,进一步巩固推算轻的能力。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感知“轻”、“重”的含义,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轻”、“重”、“最轻”、“最重”的含义。

  2.通过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能对天**衡做出假设性解释。

  3.在操作、想象的过程中,发展重量观念,认识天*的*衡原理,获得相关的活动经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准备】

  课本、天*、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创设情境。

  出示两人玩跷跷板的生活图片。

  讨论:在跷跷板上你是什么感受?

  2.引出问题。

  讨论:(1)怎样通过跷跷板看出小动物们谁轻谁重?

  什么叫最轻?什么叫最重?

  怎么推理比较出最轻和最重?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任务一:掂一掂,比轻重

  1.播放视频:小朋友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轻重。

  2.学生实践:用手掂一掂比较身边物体的轻重,说一说谁轻、谁重。

  任务二:称一称,比轻重

  1.出示图片:淘气掂不出苹果和梨的重量。

  思考:用掂一掂的方法无法比较重量时应该怎么做?

  2.介绍天*:介绍天*的名称和使用方法。

  学生根据天*的图片用语言表达出比较重量的结果。

  3.出示图片:小铁球和大皮球比大小和轻重。

  学生讨论:皮球比较大,铁球比较重。

  小结:比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

  三、练*应用,巩固提升。

  1.看图比轻重。

  (1)一根香蕉和一个橙子称重比较。

  (2)一个苹果和两个橘子称重,比较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的重量。

  2.根据两幅图片推理比较三种蔬菜中最重和最轻的。

  方法1:南瓜比萝卜重,萝卜比茄子重,南瓜最重,茄子最轻。

  方法2:茄子比萝卜轻,萝卜比南瓜轻,茄子最轻,南瓜最重。

  推理比较不同数量的鸭妈妈和小鸭的重量。

  图1,鸭妈妈与3只小鸭一样重。

  图2,右边盘子去掉一只小鸭,鸭妈妈比2只小鸭重。

  图3,鸭妈妈相当于3只小鸭,左盘4只小鸭比3只小鸭重,所以4只小鸭比鸭妈妈重。

  (1)1只螃蟹和2条鱼一样重,1只螃蟹和4只虾一样重。所以2条鱼相当于4只虾。1条鱼就相当于2只虾。螃蟹最重,虾最轻。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生小结:这节课学*了用掂一掂、称一称的方法比轻重。同学们可以用学到的知识比一比生活中的其他物品的轻重。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

  (一)看轻重:

  (1)师: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大家有兴趣吗?叫一位小朋友上来两臂侧*举,老师讲两个重量不同的书包放在他的两个手臂上

  (2)师: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轻重。(教师出示课题)

  (3)师:根据你们刚才获得的经验,说说哪个轻、哪个重?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二)掂一掂:

  ⑴师:再来看看老师手里的两本书。猜猜哪个轻,哪个重?

  ⑵让学生自由猜测。

  ⑶让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验证刚才的猜测。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

  ?生:我想告诉同学们,我们用眼睛看的不一定是对的。

  ⑷教师小结:

  ⑸学生体验活动: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自己的数学书和课堂作业本谁轻谁重。把自己认为轻的'物品举高些,重的放低些。

  (三)称一称:

  (1)师:你们想不想再掂一掂?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子,谁来试一试?(分别请三名学生上台来掂一掂,得到的结论不一样)

  (2)师:现在小朋友们的意见都不一样,究竟是什么重,什么轻?我们拿不准,那该怎么办呢?

  (3)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个小能手,(出示并介绍天*)用它来称一称就知道了。 (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子放在两边托盘里)谁能看出来?

  (4)师:物体的轻重与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大的东西不一定就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就轻。要想判断准确,我们需要怎么办啊?(称一称)

  (四)练一练:

  (1)第23页第1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

  (2)第23页第2题,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你是怎么知道谁轻谁重的?你发现了什么?

  (五)小结:

  师:这节课上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景,给小朋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回忆体验生活中的科学,让每一个小朋友在玩跷跷板这个有趣情境中探索知识,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获取丰富的知识,充分体现科学学科,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科特点。让每一个小朋友体验成功的欢乐。

  活动目标:

  1、根据音的高低变化做相应的动作。

  2、感受游戏的趣味性及跟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3、感受诵读童带来的快乐,从而爱上诵读,爱上音乐。

  4、让孩子感受童谣的韵律,节奏和趣味。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根据仪的高低变化做动作。

  难点:同伴间的默契合作。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活动

  小朋友,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在哪里玩过?和谁一起玩的呢?请你模仿一下怎么玩的?

  二、引导幼儿倾听音乐,听出音的高低变化。

  1、播放音乐,提醒幼儿注意倾听。

  2、你听出来音有什么不同吗?

  三、教师讲解游戏玩法。

  1、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

  音高的时候应该是什么状态?音低的时候呢?

  2、音高的时候应该是跷跷板一头高,音低的时候应该是这一头又变低了。

  3、教师和幼儿合作示范游戏玩法。

  四、全体幼儿自由结合按音乐的节奏合拍地做相应的动作。上下起伏做压跷跷板状,两人配合要默契。

  提醒幼儿,最后一小节蹲下的幼儿做从跷跷板上跌倒地上的动作,站立的幼儿滑向蹲下的幼儿,互相拥抱。

  五、幼儿自由玩游戏。

  游戏:“我们来玩跷跷板”两人一组,边诵读童谣边做动作。

  活动延伸:

  回家和你的爸爸或妈妈一起来玩“我们来玩跷跷板”游戏。

  教学反思:

  小朋友头脑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经常玩跷跷板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科学学*时,可以根据这些积累对于“怎样能使跷跷板*衡”这个问题,进行大胆地猜想和预测,激发了学生探究、实践、验证的欲望。《跷跷板》这首童谣采用“三字式”结构,节奏明快活泼。内容从儿童心性出发,读起来朗朗上口。诵读时可以采用多种对唱形式,让孩子在互动中体会诵读的乐趣,感受游戏的快乐。

  活动目标:

  1、能按照序观察图片,学*描述小动物的表情。

  2、懂得小伙伴要友好相处。

  3、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惯,激发阅读兴趣。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组织幼儿玩跷跷板,让幼儿自由交际玩跷跷板的感受,学念儿歌《跷跷板》。

  2、材料配套:挂图、幼儿活动操作材料《语言·跷跷板》

  活动过程:

  一、以"跷跷板"的儿歌引出活动的内容。

  引导语:小朋友们都喜欢玩跷跷板,玩跷跷板真快乐。我们一起朗读一遍儿歌《跷跷板》:"跷跷板,真好玩,你上天来我入地。上去好像坐飞机,下来好像坐飞船,一上一下真快乐"。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上小动物玩跷跷板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一次性出示四幅挂图,引导幼儿自由观察和交流。

  启发幼儿交流:小兔子在做什么?小熊来了以后怎么做?结果怎么样?


《跷跷板》 教案 (菁华5篇)(扩展7)

——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菁选

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活动目标:

  1.在逛超市活动中复*10以内的加减运算。

  2.并初步感知钱币的换算关系。

  3.能将自己的活动过程清楚正确地填写在表格中,初步感知用表格的好处。

  4.会做文明顾客,爱惜商品,轻拿轻放。

  5.激发幼儿学*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6.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7.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活动准备:

  1.场景布置:①银行,分有四个窗口,分别巾上1元、2元、5元、10元标志。

  ②超市:商品上分别贴上以1—9不同价格的标签。

  2.钱币:1元、2元、5元、10元若干。

  3.铅笔、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取款

  1.师:今天我们一起去逛超市,那买东西时需要什么?(钱)那去哪儿拿钱呢?(银行)

  2.(引导幼儿观察银行取款处)师:银行开设了四个窗口,你发现窗口上有什么?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这个窗口只能拿1元或2元、5元、10元)

  3.认识纪录单,并学*填写。

  师:你去银行拿钱先要填单子,你要拿多少钱,就填在单子上,在这张单子上,我们填在哪儿?(在工标记处)

  师:否则这么多人取钱会把钱取光的,那后边的人就没有钱取了,所以银行有规定,每人最多只能拿10元钱。你想拿多少钱呢?

  4.请幼儿示范填单子。

  (1)请一幼儿把想取的钱数填在单子上,例:取9元钱。

  (2)师:怎样才能取到9元钱呢?该怎样拿?请一幼儿示范,师生共同检查。例:分别取了5元、2元、2元。

  (3)学*记录取的钱币面额。

  师:他是怎么取的呢?谁来帮他记下来?(请一幼儿示范记在启示单上)。

  5.引导幼儿相互检查。

  师:取好钱后可请朋友帮你看看取得钱和你想取的钱是否一样。

  6.幼儿取钱,教师注意帮助幼儿检查。

  (二)逛超市

  师:拿了钱我们可以去逛超市了。

  1.交待购物要求。

  师:这么多东西,每样东西多少钱呢?我们可以看什么?(标签)

  今天我们每人只能买一样东西。出门时,请在自动交款处按商品价格交款、找钱。

  2.幼儿自由选购商品,并交款付钱。

  3.提醒幼儿做文明顾客,轻拿轻放。

  (三)记帐

  1.师:今天我们都做了小主人,去超市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你们记得今天你拿了多少钱?买了多少钱的东西?还剩下多少钱吗?(请个别幼儿说说)可时间一长,就容易忘记,那怎么办呢?(记下来)

  2.引导幼儿学*在记录单上记录。

  师:那我们记在哪儿呢?(记录单上)。买多少钱的东西可记在哪一格?(“超市”格下)还剩多少钱记在哪儿?(“钱”下)边上的.“?”表示你是怎么算的?把方法写下来,谁会记?(请一幼儿示范记录,全班检查)

  3.幼儿当自己今日购物的账记下来,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看记录单相互介绍自己购物情况,请个别幼儿在集中介绍。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会用加减运算本领取钱、购物,还会用记录单记录记下自己购物的情况,真能干,那你觉得用记录单记录这种方法好吗?为什么(方便、不易忘、清楚)

  今后我们还可以设计更多的更好的表格来帮助你,你也可以把你的好的方法介绍给爸爸妈妈或小朋友。

  活动反思:

  活动过程中孩子有了足够的自由空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购买,积极性特别高,同伴间也有了足够的交流,孩子将这次活动的经验同以往相比,归纳总结出如何又好又快的购物,对以后的的良好购物*惯铺好路。

  设计意图:

  本节课教学设计是在幼儿学*了10以内的数字后安排的一个新教学内容,对于幼儿来说这部分内容比较难理解,是抽象的数字概念。因此本节教学设计以游戏为主,通过游戏引导幼儿在“玩”中学,“趣”中练,“赛”中增勇气,“乐”中长才干。意在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激发幼儿学*兴趣,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使幼儿在玩中学,不知不觉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道中心数比相邻两数多1和少1。通过本科教学帮助幼儿在“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教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幼儿理解掌握概念、法规等知识,引导幼儿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活动目标:

  1.认识相邻数,初步探索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2.在游戏的情景中让幼儿能感知相邻数。

  3.进行朋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

  4.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6.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7.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1.圆片教具若、,磁性黑板、1--10的数字卡片(人手1套)、1——10的大数字卡片(人手一张)。

  2.幼儿已学会10以内的数字。

  活动过程:

  一、 通过语言引出主题:

  小朋友们,你们有朋友吗?你们的朋友是谁呢?

  二、认识相邻数,初步探索并体验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贴出对应并置的两排圆片,数量分别是2和3.师:第一排圆片有几个?第二排圆片有几个?第一排圆片比第二排圆片怎样?第二排圆片比第一排圆片呢?我们可以说2比3少1,3比2多1。

  2、教师在3个圆片下面再贴出第三排4个圆片。

  师:第三排有几个圆片?第三排圆片比第二排圆片怎样?第二排圆片比第三排圆片怎样?我们可以说3比4少1,4比3多1.

  3、教师以中间一个数为参照,先与前面一个数比,再与后面一个数比。

  师:3比2怎样?3比4怎样?

  4、师小结:3比2多1,3比4少1,所以3的“好朋友”就是2和4.通常我们就把这排在一起的3个数叫相邻数。

  5、教师把2个圆片取下,在4个圆片的下面贴上5个圆片,引导幼儿比较4比3怎样?4比5怎样?所以4的相邻数是3和5.

  6、教师把3个圆片取下,在5个圆片下面贴上6个圆片,引导幼儿比较5和4怎样?5比6怎样?所以5的相邻数是4和6。

  7、教师直接说数字6、7、8、9,请幼儿说出它们的相邻数是谁和谁?启发幼儿用刚才学*的方法找它们的相邻数,幼儿回答后,师可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理解10以内的各相邻数间多1和少1的关系。)

  三、玩游戏“找朋友”,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1、“找朋友”的游戏。

  将幼儿分为四组,每组幼儿胸前挂有1——10的数卡。教师请数字3的`幼儿找朋友时,音乐开始,幼儿找本组的朋友时,音乐开始,幼儿找到本组的朋友,音乐停止,2、3、4的幼儿手拉手站一排。(先请10位幼儿演示,然后游戏继续。)

  2、卡片游戏。

  师事先发给幼儿1——10的数字卡片,教师说出一个数字,让幼儿找出该数的两个“朋友”,并将卡片举起。

  (通过游戏的形式巩固理解10以内各相邻数间多1和少1的关系。)

  四、结束部分。

  1、游戏后评价。

  2、师小结,教育幼儿要像数字宝宝一样,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设计意图: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友爱同伴的意识。)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流程安排合理清晰,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先是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再衔接到数字朋友中去。整个活动老师通过讲述、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再用卡片操作、评价总结操作结果几个环节帮助幼儿知道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说出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理解10以内各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达到了活动目标。

  在活动中孩子们情绪高涨,老师请幼儿找朋友时,孩子们的小手纷纷举起;老师问题刚提出,孩子们就争着回答;老师请小朋友们做“找朋友”的游戏时,活动气氛非常活跃。

  但在最后一个环节中,还有幼儿不能迅速地找出卡片,在活动后请家长回去利用扑克牌与幼儿巩固10以内的相邻数,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再玩几次类似的游戏。

  活动设计背景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越来越喜欢动手操作,进行简单的对比、分类、估量、判断等活动,对周围生活中不同物品的轻重、大小感兴趣,喜欢尝试比较,针对这个特点,因此,我设计了数学活动:比轻重,让幼儿用自然估量的方法学*比较物体的轻重,并通过目测、手握等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发展感知与判断能力。

  活动目标

  1.学会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估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能正确判断并用通顺、完整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3.体验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与成功感。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激发幼儿学*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6.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7.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自然估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能正确判断并用通顺、完整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活动准备

  1.小熊、小兔、小鸭子毛绒玩具各一件;跷跷板;电脑课件。

  2.每人一个学具筐,装有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两块,大小相同的玻璃球两个,棉花球一个,小磁铁一块,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和适量的水。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利用跷跷板和毛绒玩具创设动物乐园的情境,并进行演示。启发幼儿用目测判断的方法比较小动物的重量,说出几个小动物中谁最重、谁最轻、谁不重也不轻。通过目测的方法判断轻重,生动自然、富有童趣,既成功导人了活动,又激发了幼儿学*的兴趣。

  2.多种材料的探索。

  引导幼儿充分运用学具进行操作,感知不同物品的重量,学*比较物体的轻重。

  (1)任意选择两件物品,感知并发现有的物品轻,有的物品重。放在手里掂一掂,说一说有什么感觉。(有的东西重,有的东西轻。)

  (2)比较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了解大的积木重、小的积木轻。

  (3)比较同样大小的玻璃球的轻重。

  (4)发现同样大小的棉花球与玻璃球,棉花球轻,玻球重。

  (5)比较大棉花球与小磁铁,幼儿比较后奇怪地感到大棉花球轻,小磁铁重。

  3.生活中的运用。

  为幼儿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水杯,调动幼儿的学*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先比较、判断两个水杯的重量。

  (2)引导幼儿自由探索,体验通过多种思维方式改变物体轻重。

  教师引导幼儿比较生活中两个一样的水杯的轻重,将活动引入生活,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在比较时,通过幼儿探索如何将两个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不一样重、不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一样重,调动了幼儿思维的创造性,而对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大班数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目标。

  通过前面的活动,幼儿对轻重有了感性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经验,挑战幼儿思维,通过对天*中不同的西瓜与梨,同等重量点燃着的蜡烛,皮球与融化冰块的比较,为幼儿探索比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得幼儿在争辩中,思维进一步激活并得到拓展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尊重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学*的主动者与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思想。活动一开始,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引入活动,选用压跷跷板这一生活场景,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对比较轻重产生了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比较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物品,通过对不同物品不同形式的比较,进行多角度顺向与逆向的提问,激发了幼儿积极思考,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整节活动设计紧凑,环环紧扣,幼儿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过程中,比较了物体的轻重,体验了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激发幼儿学*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6、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惯。

  7、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惯。

  活动准备

  水鬼卡片若干、手套、筷子、袜子等,卡片1——10圆点幼儿每人一张,三角形、圆形卡片幼儿每人各一份。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在森林里住着两个小精灵,一个叫单单,一个叫双双。单单小精灵所有的东西都是单数的,双双小精灵所有的东西都是双数的,可是有一天,调皮的小猫把它们的东西全弄乱了,这可急坏了单单和双双,它们想请小朋友帮帮忙,把它们的东西分出来,好不好?(出示单一的,成双的日常用品)让幼儿来分一份,哪些是单数,可以单独用;哪些是双数,要两个一起用。

  2、小结:生活中,有些物品是单数的,像剪刀、笔等, 可以单独使用,有些物品是双数的,如筷子、手套、袜子等,要两个在一起才能使用,这叫成双成对。

  二、寻找单、双数物体。

  请小朋友找一找,在你们身体上有那些是单数的好朋友,那些是双数的好朋友。

  三、巩固区分单、双数。

  游戏:寻找单单和双双给我们寄来了邀请卡,请我们到森林里玩。(出示图形)可是邀请卡上必须请小朋友填上正确的密码才能进入森林,小朋友看三角形图是单单的邀请卡,你要填上10以内的单数,而在双双的圆形图邀请卡上要填上10以内的双数。

  四、练*:

  请小朋友在已画有1——10圆点的纸上用笔圈一圈,然后把单数和双数按要求填写好。

  教学反思

  单数、双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单、双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传授”式,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活动的目标实而在,不空不广也不难,并已在过程中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寻找身体上的单双数”我觉得非常好,都是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而得到的正确答案。是一种主动学*的反映。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1角,2角,5角,1元,5元,10元的币值。

  2、学*看钱币上的数字,知道钱币可以用来购买相应同等币值的商品。

  3、有钱币购买商品的愿望,体验自主购物的快乐。

  4、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并有不同的面价,探索相同面值人民币不同的换算方法。

  5、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6、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7、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与在超市做营业员的家长做好事先的购物安排。

  2、请家长为孩子准备不同币值的人民币10元。

  3、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教师让幼儿拿出自己带来的人民币,告诉大家:我带来的是几元钱?

  ◎老师分别出示各种货币的面值,让幼儿认一认。

  ◎观察钱币,读一读上面的数字。

  2、小组活动。

  ◎组织幼儿讨论:钱币有什么用?用钱可以做什么?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币值的人民币?

  3、实践活动。

  ◎说说自己带了多少钱?

  ◎提出超市购物要求:明天,我们要出去远足活动,为远足活动准备一些小食品,每个小朋友只有10元钱,每个小朋友事先考虑好,要买什么东西,观看商品的价值,然后在10元的范围内购物。

  ◎幼儿相互讨论,作出打算。

  ◎来到超市,自主购物。教师指导幼儿观看商品的价值,购满需要的商品。

  ◎到柜台结帐。自己核对商品和价钱。

  ◎回到教室,互相交流,讲述自己买了什么东西?用了多少钱?

  活动反思:

  在组织认识人民币这一课前,我们还在犹豫着是让老师自己准备,还是请幼儿自己带?起初我们想自己带省得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怕有些家长认为幼儿园里要家长配合的地方太多,一会儿带这,一会儿带那,连钱也要带?又怕万一丢了,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但一想,明天刚好是远足活动,也许准备一些食物和水,何不趁此机会来一个购物实践活动?不是“结合家庭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活动”,很好的一个机会吗?通过孩子自己带钱,并去体验购物带来的快乐,一举两得,再麻烦,我们也决定抛开顾虑,试一试。

  于是,我们在家园知心屋中,告知家长需要配合的事项及缘由。大部分孩子都及时带了各种币值的钱币。在认识钱币的时候,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介绍自己带的人民币,我发现他们大多已经能准确无误的说出币值。我意识到,其实让孩子“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发现,探索,学*的过程。这样上起课来,轻松多了。在购物过程中,他们也会盘算着自己有多少钱,明天远足需要些什么东西?有多少钱能买多少东西?

  更令我们欣慰的是,在放学时,家长们见孩子拎着自己买的东西,兴奋地告诉他们自己购物时的经历,那快乐的模样,都感到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中确实成长了,对老师的做法也表示赞同,没有丝毫的责备麻烦的意识,他们纷纷表示,会更加支持我们的工作。

  对家长,对孩子,对自己,多一些信任,相信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设计意图

  在进行“动物王国”主题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由于前期经验的缺失。常常会错误地认为“大的物体重,小的物体轻”。为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经验,我以跷跷板为切入点。设计了集体教学活动,并与区域活动有机融合,引导幼儿通过操作记录来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物体问的轻重关系。尝试在游戏情境中,引领幼儿积极地探索,快乐地学*。自主地成长。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尝试操作并用计数形式来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记录表分析推理和判断物体间的轻重关系。

  3.培养合作意识、分析观察能力,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事先玩过跷跷板游戏。

  物质材料准备:亲子制作“简易天*跷跷板”,师幼共同收集各种材质的小动物玩具和小动物玩具的图片。

  教师示范用材料:三个小动物(跳跳虎、小老虎和小狗)、示范用记录表一张(附后)、跷跷板示范图(同幼儿操作卡,附后)、简易天*一架、展示板。

  幼儿操作用材料:每3人一组,每组一架亲子制作的简易天*和一张记录表,每组一个篓子(里面有三个动物玩具,每组都不一样),自选跷跷板操作卡人手一张(图片可插入相应地方,方便幼儿改错),幼儿绘画的小动物图片若干,硬币、记号笔、篓子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1.教师出示天*跷跷板:最*,我们班的小朋友迷上了玩天*跷跷板。这么有趣的玩具,不但吸引了我们小朋友,也吸引了许多小动物。看,谁来了?(跳跳虎来了)

  2.教师引导语:跳跳虎可喜欢玩天*跷跷板了,它一下子就跳到了跷跷板的一头。咦,现在跷跷板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

  二、操作探索:怎样让跷跷板两边一样*

  1.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语: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天*跷跷板的两边一样*吗?(可以在跷跷板的另一头也放上东西)

  教师:跳跳虎找来了许多硬币,那要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多少个硬币两边才会一样*呢?

  2.教师请一幼儿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慢慢放上硬币,直到跷跷板变*衡为止。(提示:硬币要一个一个轻拿轻放)

  3.点数硬币个数。教师引导语:现在跷跷板的两头一样*了吗?刚才这位小朋友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了几个硬币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4.教师示范记录(小狗和小老虎后面的格子里先空着):在跳跳虎后面相应的格子里写上数字“9”。

  教师小结:原来跳跳虎和9个硬币一样重。

  三、小组合作,在操作中巩固10以内的计数

  1.分小组合作探索。①教师引导语:许多小动物都想来玩一玩让天*跷跷板两边*衡的游戏。在你面前来了哪些小动物,你认识它们吗?如果把你面前的某一个小动物放进天*跷跷板的一头,那另一头需要放进去几个硬币才能使跷跷板两边一样*呢?小朋友想不想试一试?②教师提出具体要求:A.三个小朋友一组,商量一下,一个做记录员,记录操作结果,另两个是操作员。B.一个操作员把小动物轻轻放进去,另一位操作员轻轻地一个一个增加硬币,直到天*两边一样*。C.当天*跷跷板*衡的时候,三位小朋友一起数一数有几个硬币,记录员把硬币的个数记录到小动物后面的格子里。

  2.幼儿分小组探索并记录,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数清楚硬币的个数,并把数字填写到小动物后面相应的格子里。

  四、分析记录表,比较三个动物的`轻重

  1.观察分析记录表。教师出示示范记录表:刚才大家在操作的时候,老师也做了一张记录表,请你们看一看老师记录的是哪三个小动物?表格上的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呢?为什么你这样认为呢?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只要比较记录表上硬币的个数,就可以知道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了,这个办法真好。

  2.用两种不同的标记区分最轻和最重的动物。教师引导语:请你们也仔细看一看你面前的记录表,比一比,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请每组的记录员在最重的小动物前面的格子里画上“O”,在最轻的小动物前面的格子里打“√”。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指导幼儿比较记录表上数字的大小并在相应的地方做标记。

  五、运用记录表。推理判断跷跷板两头动物的轻重关系

  1.观察分析跷跷板图片。教师引导语: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好玩的跷跷板呢,如果在跷跷板的两头也坐着两个小动物,请你猜猜看,哪一头的小动物比较轻,哪一头的小动物比较重?为什么?(轻的一头会翘起来,重的一头会垂下去。)

  2.推理小动物在跷跷板两头的位子。教师手指示范用记录单:这里的三个小动物,也想坐上这个跷跷板。仔细看一看记录表,想一想,你认为谁会坐在跷跷板的这一头,谁又会坐在跷跷板的另一头呢?还有小朋友有不同的想法吗?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跷跷板图片的两头摆上相应的动物卡片,并适时追问:你们同意这位小朋友的想法吗?为什么?

  4.幼儿自选跷跷板操作卡独立操作。教师引导语:请仔细看看面前的记录表,然后帮记录表上的小动物在跷跷板两头找到合适的位置。(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同一小组的小朋友可以互相检查一下同伴的操作卡。)

  5.集体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语:你的跷跷板两头可能坐着哪两个小动物,请带上你的记录表和操作卡,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根据这张记录表,我们就能知道可能是哪两个小动物在玩跷跷板了。

  六、拓展提升:初步感知加减法的实际运用

  1.引出问题①。教师引导语:小朋友刚才在操作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问题?遇到了什么问题?幼儿:表格上的三个小动物轻重都不一样,它们怎样玩让跷跷板*衡的游戏呢?

  2.讨论交流。教师手指示范用记录表:如果让这张记录表上的小狗和小老虎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头,跷跷板会变得怎么样?为什么?

  教师:要让它们坐上去跷跷板还要保持*衡。怎么办呢?

  教师适时追问:如果我们在小老虎这一头加硬币,请你仔细看看记录表,猜猜看,你认为需要在小老虎这一头加上几个硬币跷跷板就会变*衡?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幼儿:加一个硬币就可以了,因为5减4等于1,它们俩相差一个硬币的重量。

  3.教师用天*跷跷板验证幼儿的想法并记录。

  教师小结:从记录表上我们发现它们只相差一个硬币的重量,所以在小老虎这边加上一个硬币两边就*衡了,真有趣。

  4.引出问题②。教师引导语:刚才我们用加硬币的方法让天*跷跷板保持*衡,如果不加硬币可以让跷跷板两边保持*衡吗?

  教师将跳跳虎放进天*跷跷板的一头:小朋友想一想,另一头如果不放硬币,怎样让跷跷板保持*衡呢?为什么呢?

  幼儿:另一头同时放上小老虎和小狗,因为5加4等于9,正好和跳跳虎一样重,天*跷跷板两边就会一样*了。

  5.幼儿再次用天*跷跷板验证猜测并记录。

  延伸活动

  教师引导语:在你的记录表里也有三个小动物,如果也让它们玩一玩让跷跷板变*衡的游戏,你会怎么做呢?我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再来试一试好吗?

  附:教师示范用记录表

  比一比谁轻谁重

  动物名称

  硬币个数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比较2--3种物体的轻重。

  2、初步学*运用等量替换的方法感知、理解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

  3、学*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天*1台,玩具水果,教学挂图二。

  2、形状不同的积木若干,幼儿用书第39页的操作材料。

  3、幼儿已有使用天*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天*称量,感受不同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天*,启发幼儿讲述天*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用天*称水果,实际感受水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3、教师出示玩具水果,用天*称量,引导幼儿发现它们之间的重量关系。

  4、引导幼儿观察、了解三种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推导、理解西瓜和苹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二、引导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感受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游戏"那组找得又对又快"。

  三、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第39页《判断推理》中"给一样重的打勾"和"跷跷板"的练*。

  活动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图片跷跷板。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现在出了一个问题: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跷跷板,那你怎样把爸爸翘起来呢?这个问题较具有激发性,学生能够较好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发言。有的同学说可以自己报一块大石头,或者再找一个伙伴。这个时候,我强调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东西,或者找一个同学。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只能从爸爸,自己和跷跷板身上进行找了。学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这个较为情景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的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下面的解决问题:利用杠杆尺怎样能够将另一侧进行翘起。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纷纷进行操作。在操作之前我给出的问题是在位置3处,挂3个钩码,问在另一侧挂几个钩码才能够将另一侧的钩码进行翘起。在操作的过程周中,学生在另一侧的挂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一个位置过一个,有的三三两两的挂。总之他们的将我提出的问题解决。但是这现象进行总结量化的时候就较为的复杂。而学生不需要进行这样的复杂的学*。至少不是全部需要这样复杂的探究。现在看来,可以在指导实验的时候,指导个别现在的同学进行计算,然后进行汇报得出结论。或者再探究之前将这个问题简化:比如在另一侧只能在固定的位置挂钩吗,要求挂一位置,要么2位置,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明确的去操作了。然后在提出较为简单的要求,但是实际操作较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操作。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因为学生进行进行较为长时间的操作,学生的实验跨越两节课。我想在以后的安排中,要进行更为优化的安排效果会更好的。

  活动目标:

  1、体验时间的行程。

  2、初步认识时钟,正确地辨认整点。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挂图第10号:我的一天。

  2、挂钟一个,长针、短针做成手状。

  3、幼儿自制的时钟人手一个。

  4、《小闹钟的音乐》

  5、大鼓一个。

  6、“我的一天”小卡片一套。

  活动过程:

  1、“小闹钟”你好。

  ——听听音乐看看钟,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教师念绕口令:长针长,短针短;长针走得快,短针走得慢;长针走一圈,短针走一步。

  ——教师边念绕口令边拨钟。如:如长针短针握握手,12点钟;长针短针排一排,6点钟;长针握12,短针握1,1点了。

  ——幼儿在自己的钟上拨出与教师相同的钟点,并读出时间。

  2、说说“我的一天”。

  ——与幼儿一起讨论一天要做哪些事。(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相应的图片)

  ——幼儿将卡片按时间的前后顺序排好队。

  ——看教师的钟面,幼儿在自己的钟上拨出相应的时间,并举起相应的卡片。

  3、游戏:“小闹钟”

  ——听一遍音乐,教师敲鼓数下,幼儿拨出钟点。

  ——教师拨出钟点,幼儿用肢体表现相应的'生活情景。如:教师拨12点,幼儿做睡觉的动作。

  活动反思:

  本堂课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精心设计,活动准备充分,层次清楚。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学会了看整点。

  本堂课的开始部分我以听音乐唱《小闹钟》歌曲,引出主题,我提问:“刚才唱的是谁呀?”小朋友都能说出是小闹钟。随后我通过念绕口令让幼儿了解时针和分针转动的规律。小朋友的学*兴趣很浓厚。

  本堂课的第二部分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我通过让幼儿说说《我的一天》,说说一天中做了哪些事情,猜猜看那些事情是在几点钟做的,为下面的活动:幼儿在钟面上拨出钟点做铺垫。但是我在引导他们说出一天中做了哪些事情时,讲得过于细致、所以占掉的时间比预设的多了几分钟,因此,把最后一个环节:幼儿练*(活动材料第二册第9页)改为了延伸活动。

  从整堂课来看,幼儿的学*兴趣很浓,尤其是在游戏《小闹钟》时,他们能根据我拨出的时间用肢体做出相应的生活情景。

  孩子们在这堂课的出色表现,比我预想的要胜出一筹。

  设计意图:

  图形在孩子们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世界上各种物体都是由各种形状和它们的变体而构成。小班的时候,孩子们就认识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当我们把各种图形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时,他们就能自发的用稚气的小手拼出很多物体,为了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特设计这一活动,旨在让幼儿更好地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巩固对已经学过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梯形的认识。

  2、在了解这几种图形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进行图形的组合拼搭。

  3、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发展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套图片、胶棒、白纸、白板课件

  活动过程:

  (一)复*对图形的认识

  出示各种图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小朋友回答后,贴到黑板上,教师有意识的把出示的'图形组合成一副画面,让幼儿观察。现在老师变成了一个魔术师,把图形组合在一起,发生了什么奇妙的事情呢?

  (二)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⒈点击乌龟。引导幼儿观察。提问:这是什么?它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⒉点击。方法同上

  (三)运用图形拼搭物体

  1、提供图形和图片,让幼儿尝试拼搭

  2、扩散幼儿的思维与想象力,激发幼儿拼搭的兴趣

  师:图形不仅可以拼搭成一个个物体,而且还可以变成不同的数字。你们觉得好不好玩?

  3、幼儿尝试运用多种图片组合拼搭物体

  (四)动手操作,自由想象拼搭

  幼儿自由拼物体,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老师拼的不一样。

  师:你们想不想像老师一样也做一名魔术师,用图形组合成各种各样的物品呢?

  (五)活动评价与延伸

  1、请个别有代表性的幼儿拿作品到前面,让他说出他拼的图片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并把制作理由讲给大家听。

  2、教师积极评价。

  3、老师鼓励幼儿用手中的图形自由组合画面,幼儿用自己的理解把这幅画编成故事讲述。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设计背景

  本内容为学前班第一学期教学内容,是在幼儿掌握5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幼儿年龄特征,为了让幼儿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设计了本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使幼儿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得数是5的加法。

  2、在幼儿生动活泼的情景和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学*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主动探索的精神。

  3、培养观察、语言表达、动手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激发幼儿学*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6、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惯。

  7、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得数是5的加法。

  教学难点:根据数的组成学*加法。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孙悟空图片、实物(1朵白色的花,4朵粉红色的花,一棵贴有数字4的.树,一棵贴有数字5的树);背景图(苹果树上2个黄色的苹果,3个红色的苹果,河里3条大鱼,2条小鱼);写有得数是5的加法算式的树叶、火车头头饰;贴有车厢号码的火车车厢挂饰、每个幼儿一张写有加法算式的火车票;1—5数字卡,“+”卡、“=”卡。

  学具准备:

  每个幼儿5个桃子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准备

  1、幼儿边唱边跳歌曲《小青蛙找家》入座

  2、复*:(小游戏)

  师:我们已经学*了5的组成,现在我们做个“凑数”小游戏好吗?

  幼儿:好。

  师:举起你的小小手,我出“1”。(打一的手势),你出几?

  幼儿:你出“1”,我出“4”。(打四的手势)

  合:1和4合起来就是5。

  ……

  二、创设情景,探求新知

  1、活动一:孙悟空送仙桃,小朋友操作活动。

  师:《西游记》小朋友都喜欢看,对吗?那你们最喜欢谁呀?

  幼儿:孙悟空、猪八戒……

  师:瞧,谁来了?(出示孙悟空图片)

  幼儿:孙悟空

  师:孙悟空来到学前2班,你们高不高兴呀?你们看他手里拿的什么呀?(桃子),孙悟空从花果山上带来了许多仙桃,他要送给我们每一位小朋友,请小朋友看一看,你们的桌上都摆了5个仙桃,孙悟空要考一考小朋友,请小朋友摆一摆,5个桃子有几种分法?看哪个小朋友分法最多?

  (幼儿操作,师巡视)

  师:老师请一个小朋友来告诉孙悟空,他是怎样分的?

  幼儿:5个桃子可以分成1个桃子和4个桃子……

  师:(小结)5可以分成1和4,1和4和起来就是5 ……

  2、活动二:孙悟空变戏法

  师:孙悟空说小朋友真聪明!他要和我们小朋友来比一比,看一看谁的本领大?我们知道孙悟空会七十二变,你们看,孙悟空拔出一根毫毛,说变,变出了一束花(一朵白色的花,四朵粉红色的花)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的手里有几朵白色的花?几多粉红色的花?一共有几朵花?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请说出算式。

  ( 幼儿回答,教师将算式贴到黑板上)

  师 :我们知道加法有一个交换律,请小朋友回忆一下,交换加号前后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教师用手势交换1朵花和4朵花的位置)请一个幼儿说出算式,再贴出算式。

  孙悟空说小朋友太棒了,能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我再拔一根毫毛,考考小朋友,他变出一棵苹果树(揭开背景图苹果树部分:2个黄苹果,3个红苹果),教法同上。

  孙悟空说我变了两次戏法都没难倒小朋友,我还可以变,孙悟空又一次拔出了一根毫毛,变出了鱼(揭开背景图河部分:3条大鱼,2条小鱼)让幼儿观察,自己编题、列算式,然后叫两名幼儿说结果:一个提问题,一个说算式,老师和其余幼儿进行评价。

  3、活动三:帮树叶宝宝找树妈妈

  师:花果山上的树叶怎么飘到这里来了,原来树叶宝宝和树妈妈走散了,叶宝宝一定很害怕,小朋友想想办法,帮帮叶宝宝,好吗?我们看看叶宝宝身上有什么?原来有电话号码,就是加法算式,小朋友算出得数就能帮叶宝宝找到妈妈了。

  (幼儿操作,将树叶挂在相应号数的树上)然后请两名幼儿检查结果是否正确。

  三、游戏:开火车

  师 :是谁打电话来了?哦,悟空来电话,邀请我们到水帘洞去玩,你们高不高兴?我们坐火车去好吗?老师发给每个幼儿一张火车票,幼儿算出自己的车厢号码,然后上与得数相同的车厢,有秩序地排在戴头饰小朋友的后面。(算错的不能上车),在开火车的音乐声中做开火车的动作出教室。

  教学反思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刚开始,他们的注意力很集中,课堂纪律也很好,与老师配合的很默契,可时间长了,有的幼儿注意力就可能分散,还有的幼儿由于游戏的刺激可能过于兴奋以至于课堂秩序有点乱,这时,老师就要进行适时的引导,并用合适的语言吸引幼儿,调节好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的双边活动,课堂气氛活跃,秩序良好,活而不乱,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知识并掌握知识,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活动设计背景

  为了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区别和理解10以内的单双数,我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利用身上的器官来帮助他们了解单和双的概念,即知道一个物体为单,如人身上的嘴是单个的。两个物体是双,如一双手,一双眼睛。第二、运用实物具体操作,来让幼儿知道一组物体假如两个两个数,数到最后正好数完的是双数,数到最后还剩一个的是单数。第三、让幼儿通过寻找感知、利用学具独立操作、游戏活动认识区别10以内的单双数。第四、让幼儿了解单双数之间的关系,延伸到超10数的单双,拓宽知识面,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活动目标

  1、利用直观教具引导幼儿理解单双数概念,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认识10以内单双数。

  2、了解单双数之间的关系。

  3、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4、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10以内单双数

  教学难点;理解单数和双数的含义

  活动准备

  1、在教室里放置一些成单成双的物体。

  2、手套5双,1-10数字卡和实物图片若干,超10的数字卡若干。

  3、单双汉字卡各5张,单、双汉字头饰各一个。

  4、宇宙飞船模型一个。

  5、幼儿自备学具盒一个

  活动过程

  1、谈话导课。利用幼儿非常熟悉的身体器官来引出单数和双数的概念 。我们每人都有好听的名字,你们想知道这些数字的名字吗?

  (1)出示1-10数字卡让幼儿认读

  (2)引出单双数概念:

  a、出示数字1,谁能说出表示是1的物体?(一个娃娃,一个鼻子,一张嘴……)像这样成单的数 ,给取个好听的名字叫“单数”。

  b、出示一双手,说这是两只手,让幼儿用数字表示出。依次再出示一双眼睛,一双脚等,让幼儿说出表示的数,教师引导像这样成双的数叫双数。

  单数妈妈和双数妈妈都有许多宝宝,我们看看都有谁?

  2.运用直观教具操作活动来引导幼儿认识区别单双数的技能。

  (1)依次出示1-10只手套,具体操作,让幼儿认识10以内单双数。

  a、拿一只手套引导孩子说出那么数字1就是单数妈妈的宝宝。

  b、拿出一双手套,引导孩子说出那么数字2就是双数妈妈的宝宝。依次类推出2、4。6、8、10是双数,1、3、5、7、9、是单数。

  (2)让幼儿拿出学具盒里的学具1-10个摆一摆、分一分,区别单双数。

  (3)通过寻找活动加深单双数的概念。

  a、寻找身上是单双数的东西

  b、在教室里寻找单双数的.物品。

  3、通过讨论理解如何确定某数是单数还是双数。(小组探讨学*)

  (1)出示1-10的数字卡让幼儿将数字分为单数和双数。并把单双字卡贴在各自下面。

  (2)出示图片,让幼儿判定图上的物体是双数还是单数。

  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快辨别单双数(把一组物体,两个两个的数,数到最后刚好数玩就是双数,如果还剩一个,这个数就是单数。)

  4、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单双数之间的关系。

  单双数是怎样排列的? 在什么情况下单双数可以互变?如‘2’怎样才能变成单数,‘5’是怎么变成双数?(单双数是反复交替排列,给一个数加1或减1,双数可变单,单数可变双)

  5、游戏:数字宝宝找妈妈。(巩固单双数练*)

  一天,数字宝宝出来玩,找不着妈妈了,谁愿意帮助他们?(请两位老师分别戴单、双字样头饰扮妈妈)

  给每位幼儿发一张1-10的数字卡片或实物图片,先判断拿的是单数还是双数,然后找到各自妈妈,并站在妈妈身后。

  6、拓展延伸:智力宝宝大闯关。提供超10的物体或数字,让幼儿区别单双。

  老顽童爷爷说我们的宝宝真聪明,准备邀请你们去快乐星球做客。不过,要能回答出他的问题。准备好了吗?

  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10以内单双数,还能区别比10大的数的单双。一个整数,看它末尾的那位数字是0、2、4、6、8的就是双数,末尾是1、3、5、7、9的就是单数。小朋友们表现得都很棒!现在,让我们一起乘坐飞船去快乐星球玩一玩儿。(拿着飞船带幼儿到户外游戏结束课堂活动)

  活动设计背景

  本学期,大班的孩子已经开始学*数的分合和10以内数的加减了,针对孩子们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情况,我将数学内容的学*融入故事、图片、游戏等活动中,希望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教学目标。

  活动目标

  1.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加深认识加减法间的关系。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使幼儿能正确、迅速地口算10以内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

  3. 逐步培养幼儿数学思考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等。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学*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6.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7.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自主学会1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准备

  1、背景图一幅

  2、小鸭子、小鱼、苹果、小花等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游戏:教师带领幼儿做手指游戏,引入话题

  师:刚才我们变了很多小动物出来,今天小动物们都来森林里玩了,看,哪些小动物来了 …

  2、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背景图内容

  二、教师出示背景图

  1、引导幼儿看图回答问题

  池塘里先游来了5只小鸭子,又来了2只小鸭子,现在,池塘里一共有几只小鸭子?

  3.启发幼儿说出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4.请幼儿口头说出算式。

  5.老师出示算式卡,全班幼儿齐声读算式。

  6.提问:如果池塘里先游来2只小鸭子,后游来5只小鸭子,应该怎样说出算式?

  7.请幼儿说出相关的.算式

  三、教师创设情境并提问

  1、师:池塘里的7只小鸭子有2只玩累了,先回家了,现在池塘里有几只小鸭子了?

  2.指定幼儿回答并说出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3.请幼儿口头说出算式。

  4.老师出示算式卡,全班幼儿齐声读算式。

  四、以相同方式请幼儿看图说出相关算式

  师:天空中有6只小鸟,又飞来了两只,一共有几只了?

  请幼儿讨论并回答。

  师:大树上有10个苹果,被小鸟捉走了两个,还剩几个?

  以相同方式请部分幼儿说出算式

  五、活动结束:

  游戏——邮递员

  请幼儿以“送信”的方式大声说出信封上的数学算式,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反思

  应用题教学一直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幼儿主要是看图应用题。可我们要注重幼儿对数学信息的发现,与数学信息的组织,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看图练*题加上数学语言,组织形成一道解决问题,一来增加兴趣,二来为进一步应用题学*打下基础,是十分可取的。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应该把应用题的教学溶入每节课当中,减化了解决问题的难度,使幼儿接受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单一只教应用题的效果好得多。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比较2--3种物体的轻重。


《跷跷板》 教案 (菁华5篇)(扩展8)

——小班教案《跷跷板》实用5篇

  活动目标

  1、学说儿歌,感受朗诵儿歌的乐趣。

  2、初步感知高和低。

  活动准备

  挂图若干个跷跷板模型,活动前组织幼儿玩跷跷板。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进行导入。

  师:刚才我们去哪里玩了?玩了什么?你们觉得好玩吗?

  二、教师出示大图,引导幼儿观察后提问:

  图上有谁?他们在玩什么?跷跷板是怎么玩的?

  三、教师出示自制跷跷板,边摆弄跷跷板边示范念儿歌。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小的跷跷板,我们一看,这个跷跷板长得和我们玩的跷跷板一样吗?今天跷跷板也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请小朋友听听,跷跷板里的儿歌都说了些什么:“跷跷板,两边翘,翘一翘,翘一翘,高高低低真奇妙。”这首儿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跷跷板》,小朋友在玩跷跷板的时候是怎样子的?(一边高一边低)

  四、学念儿歌。

  1、教师示范朗诵后提问:

  师:儿歌叫什么名字?

  2、教师边摆弄跷跷板边和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师: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念这首跷跷板的儿歌吧!念儿歌的时候,老师大声念,请小朋友小声的跟着老师念,听听谁的声音最好听。

  3、教师边用手演示边与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师:老师不仅带来了模型跷跷板,看,老师的手也能变成跷跷板哦,看看老师变成的跷跷板会不会念儿歌呢?我们一起它好吗?

  4、幼儿边模仿老师的动作边大声念儿歌。

  师:现在也请你们把自己的小手伸直,变成跷跷板,用好听的声音一起念儿歌吧。

  五、一边念儿歌,一边做《跷跷板》游戏。

  1、先请两名幼儿上来做示范。

  师:请大家想想:还可以怎么变跷跷板呢?(先请幼儿思考后教师再请一名幼儿上来做示范,边做边念儿歌)

  2、请幼儿自发找朋友,两个为一组,集体一起边做游戏边念儿歌。

  师: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朋友,两个两个一起上来做跷跷板的游戏吧,做游戏的时候我们要一边做一边念儿歌。

  六、发给幼儿跷跷板模型,边玩边念儿歌。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很多跷跷板的模型,它们也想和你们一起做游戏,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个模型,一边玩一边和老师念儿歌吧。

  活动延伸

  刚才老师教给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游戏,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出去外面玩跷跷板的游戏吧。

  设计意图

  在进行“动物王国”主题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由于前期经验的缺失。常常会错误地认为“大的物体重,小的物体轻”。为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经验,我以跷跷板为切入点。设计了集体教学活动,并与区域活动有机融合,引导幼儿通过操作记录来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物体问的轻重关系。尝试在游戏情境中,引领幼儿积极地探索,快乐地学*。自主地成长。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尝试操作并用计数形式来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记录表分析推理和判断物体间的轻重关系。

  3.培养合作意识、分析观察能力,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事先玩过跷跷板游戏。

  物质材料准备:亲子制作“简易天*跷跷板”,师幼共同收集各种材质的小动物玩具和小动物玩具的图片。

  教师示范用材料:三个小动物(跳跳虎、小老虎和小狗)、示范用记录表一张(附后)、跷跷板示范图(同幼儿操作卡,附后)、简易天*一架、展示板。

  幼儿操作用材料:每3人一组,每组一架亲子制作的简易天*和一张记录表,每组一个篓子(里面有三个动物玩具,每组都不一样),自选跷跷板操作卡人手一张(图片可插入相应地方,方便幼儿改错),幼儿绘画的小动物图片若干,硬币、记号笔、篓子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1.教师出示天*跷跷板:最*,我们班的小朋友迷上了玩天*跷跷板。这么有趣的玩具,不但吸引了我们小朋友,也吸引了许多小动物。看,谁来了?(跳跳虎来了)

  2.教师引导语:跳跳虎可喜欢玩天*跷跷板了,它一下子就跳到了跷跷板的一头。咦,现在跷跷板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

  二、操作探索:怎样让跷跷板两边一样*

  1.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语: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天*跷跷板的两边一样*吗?(可以在跷跷板的另一头也放上东西)

  教师:跳跳虎找来了许多硬币,那要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多少个硬币两边才会一样*呢?

  2.教师请一幼儿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慢慢放上硬币,直到跷跷板变*衡为止。(提示:硬币要一个一个轻拿轻放)

  3.点数硬币个数。教师引导语:现在跷跷板的两头一样*了吗?刚才这位小朋友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了几个硬币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4.教师示范记录(小狗和小老虎后面的格子里先空着):在跳跳虎后面相应的格子里写上数字“9”。

  教师小结:原来跳跳虎和9个硬币一样重。

  三、小组合作,在操作中巩固10以内的计数

  1.分小组合作探索。①教师引导语:许多小动物都想来玩一玩让天*跷跷板两边*衡的游戏。在你面前来了哪些小动物,你认识它们吗?如果把你面前的某一个小动物放进天*跷跷板的一头,那另一头需要放进去几个硬币才能使跷跷板两边一样*呢?小朋友想不想试一试?②教师提出具体要求:

  A.三个小朋友一组,商量一下,一个做记录员,记录操作结果,另两个是操作员。

  B.一个操作员把小动物轻轻放进去,另一位操作员轻轻地一个一个增加硬币,直到天*两边一样*。

  C.当天*跷跷板*衡的时候,三位小朋友一起数一数有几个硬币,记录员把硬币的个数记录到小动物后面的格子里。

  2.幼儿分小组探索并记录,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数清楚硬币的个数,并把数字填写到小动物后面相应的格子里。

  四、分析记录表,比较三个动物的轻重

  1.观察分析记录表。教师出示示范记录表:刚才大家在操作的时候,老师也做了一张记录表,请你们看一看老师记录的是哪三个小动物?表格上的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呢?为什么你这样认为呢?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只要比较记录表上硬币的个数,就可以知道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了,这个办法真好。

  2.用两种不同的标记区分最轻和最重的动物。教师引导语:请你们也仔细看一看你面前的记录表,比一比,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请每组的记录员在最重的小动物前面的格子里画上“O”,在最轻的小动物前面的格子里打“√”。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指导幼儿比较记录表上数字的大小并在相应的地方做标记。

  五、运用记录表。推理判断跷跷板两头动物的轻重关系

  1.观察分析跷跷板图片。教师引导语: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好玩的跷跷板呢,如果在跷跷板的两头也坐着两个小动物,请你猜猜看,哪一头的小动物比较轻,哪一头的小动物比较重?为什么?(轻的一头会翘起来,重的一头会垂下去。)

  2.推理小动物在跷跷板两头的位子。教师手指示范用记录单:这里的三个小动物,也想坐上这个跷跷板。仔细看一看记录表,想一想,你认为谁会坐在跷跷板的这一头,谁又会坐在跷跷板的另一头呢?还有小朋友有不同的想法吗?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跷跷板图片的两头摆上相应的动物卡片,并适时追问:你们同意这位小朋友的想法吗?为什么?

  4.幼儿自选跷跷板操作卡独立操作。教师引导语:请仔细看看面前的记录表,然后帮记录表上的小动物在跷跷板两头找到合适的位置。(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同一小组的小朋友可以互相检查一下同伴的操作卡。)

  5.集体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语:你的跷跷板两头可能坐着哪两个小动物,请带上你的记录表和操作卡,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根据这张记录表,我们就能知道可能是哪两个小动物在玩跷跷板了。

  六、拓展提升:初步感知加减法的实际运用

  1.引出问题①。教师引导语:小朋友刚才在操作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问题?遇到了什么问题?幼儿:表格上的三个小动物轻重都不一样,它们怎样玩让跷跷板*衡的游戏呢?

  2.讨论交流。教师手指示范用记录表:如果让这张记录表上的小狗和小老虎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头,跷跷板会变得怎么样?为什么?

  教师:要让它们坐上去跷跷板还要保持*衡。怎么办呢?

  教师适时追问:如果我们在小老虎这一头加硬币,请你仔细看看记录表,猜猜看,你认为需要在小老虎这一头加上几个硬币跷跷板就会变*衡?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幼儿:加一个硬币就可以了,因为5减4等于1,它们俩相差一个硬币的重量。

  3.教师用天*跷跷板验证幼儿的想法并记录。

  教师小结:从记录表上我们发现它们只相差一个硬币的重量,所以在小老虎这边加上一个硬币两边就*衡了,真有趣。

  4.引出问题②。教师引导语:刚才我们用加硬币的方法让天*跷跷板保持*衡,如果不加硬币可以让跷跷板两边保持*衡吗?

  教师将跳跳虎放进天*跷跷板的一头:小朋友想一想,另一头如果不放硬币,怎样让跷跷板保持*衡呢?为什么呢?

  幼儿:另一头同时放上小老虎和小狗,因为5加4等于9,正好和跳跳虎一样重,天*跷跷板两边就会一样*了。

  5.幼儿再次用天*跷跷板验证猜测并记录。

  延伸活动

  教师引导语:在你的记录表里也有三个小动物,如果也让它们玩一玩让跷跷板变*衡的游戏,你会怎么做呢?我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再来试一试好吗?

  附:教师示范用记录表

  比一比谁轻谁重

  动物名称

  硬币个数

  教学意图:

  跷跷板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公园里,幼儿园里,游乐园内都有,也很受幼儿喜爱。何不利用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初步理解跷跷板的制作原理——杠杆原理。许多和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中都蕴含着这个科学原理。而利用制作跷跷板这个有趣的实验就像搭建起一座学*的桥,让小朋友可以很容易理解杠杆原理的最基本内容。我们力图通过这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形象,培养幼儿关注生活,并在生活中养成主动学*和探索科学的*惯。

  活动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初步了解*衡原理。

  2、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兴趣。

  3、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玩的乐趣。

  活动准备

  长蜡烛、针、盘子两个、杯子两个。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猜谜语,引导幼儿说出跷跷板。

  教师:谜语是“一匹马儿两人骑,这边高来那边低;马儿虽然不走路,两人骑得笑嘻嘻。”知道谜底是什么吗?

  幼儿:跷跷板。

  教师:对,谜底是跷跷板,跷跷板有两头,一人做一头,一边上来一边下去。

  2、出示实验要用的材料,制作蜡烛跷跷板。

  教师:今天我要做一个特殊的玩具,首先请小朋友边看边说制作玩具的材料,有一长根蜡烛、一根针、两个杯子和两个盘子(幼儿一起说)。

  教师:现在要开始制作这个跷跷板,首先把蜡烛的尾部削掉一点,拉出灯芯,接着在蜡烛的中央插一根针,并把它横放在两个杯子的中间,然后将两个盘子放在蜡烛两端的下面。这个时候蜡烛是*衡的。

  3、请幼儿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并说一说原理。

  教师:我将蜡烛的两头点上火,看看出现了什么现象?

  幼儿:蜡烛的两端上下压动,像跷跷板。

  教师:恩,这个玩具就是蜡烛跷跷板,为什么将蜡烛的两头点着之后会出现上下压动这种现象呢?(请幼儿回答)

  教师总结:大家说出了许多答案来解释这种现象,蜡烛两边的重量是一样的,用来支撑的针是在蜡烛的中间,两边的长度就一样了。将两头点上火之后,一定会有边在下面有边在上面,但是火焰始终是向上的,所以在下面的一端火焰直接烧在蜡烛的蜡上,所以烧得快,上面的一端就烧得慢,这样下面一端就相对上面一端越来越轻,所以就跷起来了。这个时侯下面这端的火变成直接烧在蜡上,也烧得快,变轻了往上翘,就这样反反复复,像跷跷板一样。

  4、幼儿动手制作*衡玩具,体验玩的乐趣。

  给每个小朋友人手一份积木制作*衡的玩具,为幼儿的探究指明方向。

  设计意图:

  《跷跷板》一课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常见的力》的第三课。“游戏”是孩子们童年生活的一部分,而“跷跷板”这一活动更是孩子们乐于参与的。教材从引导学生回顾玩跷跷板时的发现入手,引领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利用杠杆尺“想办法找*衡”。使学生在动手中寻找杠杆*衡的规律。

  探究怎样才能让天*和杠杆保持*衡;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衡规律。

  2、学会在游戏中合作交流,善于提出和发现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原理的技术成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杠杆*衡的条件,了解天*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衡现象。

  教学准备:

  1、杠杆尺、钩码、蜡烛、火柴等。

  2、有关*衡现象的图片、制作简易天*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观看资料-玩跷跷板

  师:看过这段资料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吗?

  2、学生交流汇报。

  3、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跷跷板*衡的秘密。(板书:跷跷板)

  (二)制定计划,实验探究

  1、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从中间往左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 格,从中间往右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边第一格和右边第一格到中间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么左边第4格和右边第4格到中间的距离也是一样 。这是钩码,它可以挂到杠杆尺上。我在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有什么现象发生?(左边沉下去了)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样做?其他同学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好,你来试一试,如果成功了,给他点掌声好不好(鼓掌),现在我把他的方法记录在杠杆尺图上,贴到黑板上。

  2、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衡呢?

  学生自由发言,如实验中要做好记录,教师予以鼓励。

  3、师:同学们使杠杆尺*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

  桌上的杠杆尺*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做员讲一讲为什么能*衡?二是*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开始做吧。

  (师巡回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记录,问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衡?两边比较,两边挂一样多钩码会怎样,两边不一样多时会怎样?)

  4、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学生在实物投影前介绍,教师提问“你怎么想的?”“一边一个还可以怎样挂”“大家看他画得对不对,谁画这种玩法的图了?”“有没有一边挂两个的吗?” “谁能给他提问题,谁来补充一下?”等,适当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你的想法真奇妙,还有别的挂法吗?”“你的挂法还挺复杂呢?有没有用很少的钩码让它*衡的?”)

  5、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6幅*衡图,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觉得哪些杠杆尺的*衡很相像?(学生汇报)

  师板书:一样多(重)一样长(格),*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衡。

  6、师:如果一样多,不一样长能不能*衡?(可以演示一下)

  (师生讨论分析第二类为什么能*衡?总结出挂的多的一边离中间*,挂得少的一边离中间远;重的一边离中间*,轻的一边离中间远。)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师:同学们,*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你们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交流,如人们利用*衡现象发明了秤、天*、体重计;挑水时扁担放到肩部中间;起重机吊起重物而不倒;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做动作时要保持*衡等。

  (四)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五)总结评价,拓展活动

  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除了你们小组之外,还有哪个小组表现最好,你们觉得老师今天表现怎样?

  2、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生交流。)

  师:(出示关于*衡的小玩具)请同学们课下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动动脑,动动手,看谁制作的更好,更新颖。系列资料

  第3课《跷跷板》教学设计脚本样稿

  教学流程 素材说明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需要课件或图片“玩跷跷板”

  (二)制定方案 实验探究

  1、提出活动指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保持*衡?”

  2、学生预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3、进行探究实验。交流实验情况及发现。

  4、总结杠杆尺*衡的规律。 出示杠杆尺、钩码、实验记录单等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交流生活中的*衡现象。

  有关天*的资料和生活中*衡的图片,如走钢丝。

  (一) 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出示 “蜡烛跷跷板”。

  (五)总结评价 拓展活动 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相关词条